0%

Faith

天道酬勤+复利效应。

Why

世界最脆弱的书

1990年,考古人员在阿富汗北部的佛塔里面,发现了一个陶罐。它已经封闭了2000年,打开以后,里面是一卷佛经。高海拔的干旱气候使得它没有腐烂,但是特别脆弱,人类的呼吸气流都有可能让它破裂。

佛经的发现地点,位于古代的丝绸之路。佛经正是经过这条路,从印度传入了中国的中原地区。考古学家想要解读这卷佛经,把它送到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希望图书馆可以展开这卷脆弱的纸。

古书保管专家确认它抄写在白桦树皮上,为了解开它,现在卷烟纸反复练习。然后,将它移到一间加湿的房间,软化了桦树皮,使其不太因为太脆而破裂。2006年6月,他们开始解开这卷佛经。每一口呼吸都小心翼翼,轻轻将树皮展平。

最后,经过翻译,原始文本的75%至80%都被解读了,但是标题和结尾部分都没有保存下来。内容是关于释迦牟尼时代的15位佛教信徒的生平。现在,整个卷轴都已经数字化,你可以在国会图书馆的网站上看到它的照片。

What

好逸恶劳=穷困潦倒
吃苦耐劳=越过越好
——DeepCreator

重温华为雄文《天道酬勤》

一、文章的背景

2006年,出现了华为员工胡新宇的“过劳死”事件,一时间,在社会上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波澜。外部对华为的高绩效和高压力的制度纷纷责难,内部人也出现了思想观念的动摇。为了坚定华为人的信念,任正非提出:“真正搞出一篇纲领性、史诗般的文章,把坏事变成好事,促进华为长期稳定发展。”于是,一位副总裁牵头的十余人小组,在两周时间内,八易其稿,每一稿任总均亲自审校,就有了后来的《天道酬勤》。在华为发展史上,此文的地位和影响仅次于《华为基本法》。自华为诞生之日起,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至此,逐渐明晰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

二、文章结构

文章开宗明义:“华为为什么能活到今天?将来靠什么活下去?”旗帜鲜明地告诉所有华为人,告诉所有关注华为的人,此文不是辩驳什么,更不是自夸什么,而是要共同思考这样的非常严肃的命题。

第一部分:不奋斗,华为没有出路

在这一部分,文章从行业的特点出发,回顾了华为十八年的行业发展历程,得出结论:“艰苦奋斗是华为文化的灵魂,是华为文化的主旋律,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外界的误解或质疑动摇我们的奋斗文化,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华为的发展壮大丢掉了我们的根本——艰苦奋斗。”

“电子工业的生产原料是取之不尽的河沙、软件代码、数学逻辑。正是这一规律,使得信息产业的竞争要比传统产业更激烈,淘汰更无情,后退就意味着消亡。”

“电信设备厂商已进行和将进行的兼并、整合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华为相对还很弱小,面临更艰难的困境。要生存和发展,没有灵丹妙药,只能用在别人看来很“傻”的办法,就是艰苦奋斗。华为不战则亡,没有退路,只有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无数硅谷人与时间赛跑,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成就了硅谷的繁荣,也引领了整个电子产业的节奏。华为也是无数的优秀儿女贡献了青春和热血,才形成今天的基础。”

这几句话告诉社会大众,同时也再一次提醒华为人:艰苦奋斗,是电子工业从业者者的固有属性,行业巨头如此,作为后来者的华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第二部分: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和全体员工的共同付出和艰苦奋斗铸就了华为。

“华为没有背景,也不拥有任何稀缺的资源,更没有什么可依赖的,除了励精图治、开放心胸、自力更生,我们还有什么呢?最多再加一个艰苦奋斗,来缩短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自创立那一天起,我们历经千辛万苦,一点一点地争取到订单和农村市场;另一方面我们把收入都拿出来投入到研究开发上。当时我们与世界电信巨头的规模相差200倍之多。终于在2005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了50亿美元,但与通信巨头的差距仍有好几倍。最近不到一年时间里,业界几次大兼并:…………一下子使已经缩小的差距又陡然拉大了。我们刚指望获得一些喘息,直一直腰板,拍打拍打身上的泥土,没想到又要开始更加漫长的艰苦跋涉……”

“世界巨头都云集中国,公司创立之初,就在自己家门口碰到了全球最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得不在市场的狭缝中求生存;当我们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时,放眼一望,所能看得到的良田沃土,早已被西方公司抢占一空,只有在那些偏远、动乱、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他们动作稍慢,投入稍小,我们才有一线机会。为了抓住这最后的机会,无数优秀华为儿女离别故土,远离亲情,奔赴海外,无论是在疾病肆虐的非洲,还是在硝烟未散的伊拉克,或者海啸灾后的印尼,以及地震后的阿尔及利亚……,到处都可以看到华为人奋斗的身影。”

在这部分,文章回顾了华为人在技术和市场领域所走过的艰苦奋斗历程。“十八年的历程,十年的国际化,伴随着汗水、泪水、艰辛、坎坷与牺牲,我们一步步艰难地走过来了,面对漫漫长征路,我们还要坚定地走下去。”

这是对社会大众的告知,更是对华为人的谆谆告诫:过去华为取得的成绩,是在艰难困苦中杀出的一条血路,前行者至今衣袖血迹斑斑。然而,面向未来,后继者仍要面对这种态势!

第三部分:虔诚地服务客户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

“定格在人们脑海里的华为销售和服务人员的形象是:背着我们的机器,扛着投影仪和行囊,在偏僻的路途上不断地跋涉……。”

“华为十八年来,尤其是90年代初中期和海外市场拓展最困难时期的情形:是我们始终如一对待客户的虔诚和忘我精神,终于感动了“上帝”,感动了我们的客户! 无论国内还是海外,客户让我们有了今天的一些市场,我们永远不要忘本,永远要以宗教般的虔诚对待我们的客户,这正是我们奋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户对我们的信任,是依靠华为不断地艰苦奋斗得来的。现在我们的客户也在不断地进步,来自客户需求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没有理由停下来歇一歇,必须更加努力,来回报客户对我们的信任。”

好一个“宗教般的虔诚”!

在这部分,文章非常明确地说出观点:华为赢得客户的唯一法宝,就是依靠艰苦奋斗。

宗教者,乃世人对某事某物某价值观,从灵魂深处示以敬畏和崇拜也。华为把艰苦奋斗的企业文化,提升到宗教的层面;华为对客户的认知,提高到宗教的高度。因而华为人去投入身心去奋斗,在发展的道路上苦行。回顾华为来时的路,看到这句话,仿佛刻画出有这么一群人,衣衫略有不整,但目光坚定、步伐铿锵,一路超越爱立信、思科、北电等先行者,朝着圣山朝拜前行。

第四部分:天道酬勤,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这部分,文章分析了艰苦奋斗给华为人创造的生活意义和生命意义。艰苦奋斗的不仅是公司发展所需,也是每一个华为人自己和家庭幸福的源泉。

“我们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和神圣的责任感。我们的劳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增进了人们的沟通,而且也一天一天地充实着我们自己,丰实着我们家人的生活,也在一年一年地改变我们自己的生活。”

“正如一位员工所说:“是因为心中有爱。这个爱,不仅表现在对客户、同事和家人的关爱、真诚上,也表现在对祖国、对公司的热爱与忠诚上。”

“多年来我们秉承不让雷锋吃亏的理念,建立了一套基本合理的评价机制,并基于评价给予激励回报。”

第五部分:戒骄戒躁,继续艰苦奋斗

这部分,文章告诫华为人:企业的“艰苦奋斗”精神已经出现动摇的苗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面对西方通信巨头的竞争重压,华为唯有继续艰苦奋斗,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内部消耗、赢得客户信任。

“海外很多市场刚爬上滩途,随时会被赶回海里!”

“在这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决不能分心,不能动摇,不能因为暂时的挫折、外界的质疑,动摇甚至背弃自己的根本,否则,我们将自毁长城,全体员工十八年的辛勤劳动就会被付之东流。”

三、重温《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是华为成长史上具有历程碑意义的一篇雄文,也是诠释华为核心价值观和华为成长发展逻辑的经典教科书。

当年的“胡新宇事件”一发生,马上成为社会的热点,从质疑“过劳死”,到质疑华为的加班文化、床垫文化、狼性文化等。在华为内部,“胡新宇事件”也成为员工的关注热点。有人质疑华为不合理的加班制度,质疑绩效考评和企业文化。一些员工甚至通过邮件等各种形式向外部反映了华为的负面情况,甚至爆料各种内幕。

华为人引以为豪的艰苦奋斗价值观,支撑华为成长的企业文化,被审视、被质疑。

为了应对内外部对华为文化、机制及管理的质疑,高层还决定系统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目的在于对华为进行一次艰难的“自我身份的证明”。当时确定写两篇,一是“不奋斗,华为就没有出路”——阐述华为不进则退,不努力则消亡;二是“戒骄戒躁,继续艰苦奋斗”——华为奋斗文化的纲领性的论述文,旗帜鲜明地论述华为还需继续艰苦奋斗。最后成文,就是我们看到的《天道酬勤》,其中的很多段落出自任总的手笔。

《天道酬勤》是继《华为基本法》之后,对华为核心价值观的系统阐述,准确回答了“华为是什么”和“华为为什么”,是深陷舆论漩涡中华为的艰难的自我救赎,是处于危机时刻华为的完美的自我身份证明,是对华为核心价值观的再升华。华为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即发源于这篇文章。

之后,华为也开始反思与调整管理制度,如:限定加班时间,加班后强制休假,设立首席健康官,定期发布员工健康报告,设立员工意外伤害保障,成立员工沟通部等。有一条执行比较到位,员工遇到意外,不管因私还是因公,公司要动员一切力量,先抢救,再算账。

《天道酬勤》一文,应该列入所有商学院的教科书。

四、“被强制退休”——一直被坚持和传承的艰苦奋斗

2017年,两个华为老员工“被强制退休”的网络帖子曝出,对华为绩效管理制度的疑问,又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首先,华为一直有自己的退休政策:年龄满45周岁,华为连续工作8年以上,年度考评B以上,申请后经公司批准可办理退休手续。华为的所谓退休,就是保留部分华为虚拟受限股,每年可以拿到公司的分红。退休后不允许继续工作,如退休后继续工作,被公司发现,虚拟受限股会被公司回购。 至于社保等等,只能自己缴纳。

其次,对于岗位层级短期没有上升空间,拿着高薪且年龄偏大的老员工,华为的做法是劝退,将岗位腾退出来给奋斗动力更强的年轻人。

这,其实华为是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策略——对企业进行定期换血,保证企业始终充满奋斗的干劲。进入40岁后,由于年龄、体力的原因,有些人会失去激情、进取心,失去战斗意志、奋斗精神,这是常见现象,也是没办法避免的现象。

但这种现象,对企业发展不是好事。失去奋斗精神的人在关键岗位上,占着公司的重要位置,优秀的年轻人上不去企业竞争力下降。

华为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它独特的管理模式。现在的华为,还在坚持当年“以奋斗者文本”核心价值观。在华为从老板到基层,人人都必须是奋斗者,否则,无论是主观态度的不认同,还是年龄增长导致客观的做不到,都必须从华为出局。我想,这正是“被退休”制度被社会大众难以认同,但能被华为人能接受的原因所在。

五、企业家与哲学家和思想家

中国企业家的三位代表人物:柳传志被称为企业家中的政治家,大概因其善于把握和借助政治大势;张瑞敏被称为企业家中的哲学家,他常常思考经营和管理背后的底层逻辑,有人称之为中国商界的“苏格拉底”。

任正非,则被称为企业家中的思想家。《华为基本法》,是企业在摆脱生存危机后,他对企业经营管理基本规律的思考。《华为的冬天》,是华为在2000财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他对危机和失败的思考。华为企业管理的“熵增”理论,是源于从热力学第二定律,他想到了如何让一个企业避免灭亡而永葆活力(这与华为坚持的艰苦奋斗在顶层逻辑上不谋而合)。…………。

我想,一些企业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不急功近利,不只求蝇头小利。他们善于学习并思考产品和技术背后的发展规律,孜孜以探求企业生生死死的规律。

人生的第一性策略——复利思维模型

2018年11月30日

什么是复利思维?

复利原本是经济学的概念,用来计算本金及其产生的利息多次轮回叠加后的收益,也就是利上加利。

复利的计算公式是:

1

复利思维———世界第八大奇迹

说一人:吴晓波。

吴晓波作为新秀流行财经作家。1990年参加工作,做新华社的财经记者,那个时候的月薪是70元。

从1996年,吴晓波开始写他的第一本书《农民创世纪》开始,他说:

我给自己下了一个命令,从今年开始,我要每年写一本书,每年买一套房。这个计划,坚持了很多年。

就这样,吴晓波以非常惊人的毅力和魄力,每年写一本书,拿来的稿费,每年买一套房。

当然,那个时候中国房地产还未开始腾飞,买房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1999年的时候,他还买下了千岛湖上的一座小岛,租赁期50年,当初花了50万元,现在这座小岛的估值已达数千万元。

如今吴晓波是中国稿酬最高的作家之一,在杭州市中心的西湖办公,号称“一个亿也买不动”的独立经济作家。

为什么我要讲吴晓波的故事,因为他具有典型性:

在有限的时间(20年),把有限的精力和财富,持续而反复地投入到某一领域(房地产),长期坚持(20年),最终财富的雪球越滚越大,实现财务自由。

这是经济学中典型的复利思维。

爱因斯坦书说:“复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我不想探讨如何进行房产投资,但我想讲讲复利思维,那什么是复利思维呢?为什么说吴晓波是普通人利用复利思维,实现财务自由的典型?

先问一个问题:

一片池塘出现了一小块浮萍,它每天增长一倍,预计10天就能长满整个池塘,请问,多少天能长满一半水面?

答案是第九天。

也就是说,你第九天看的时候,才覆盖池塘的一半,但只需一天时间,就覆盖全部了,听起来魔幻,但事实如此。

当你有5000万美金时,你只是个千万富翁,可是只要翻一番,一天之内,你就会变成亿万富翁。

这就是复利的力量。

所谓复利思维,其本质就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反过来加强A,不断循环。

正如滚雪球,雪球粘上的雪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大,而越来越大的雪球又能够粘上越来越多的雪,如此不断重复,雪球会大到不可想象;

正如财富的积累,当你有了盈余资金,即使不多,只要能产生盈余,哪怕很低的盈余(例如回报率5%),不断重复,利滚利,长时间下来,也会是一笔很大的资金。

经济学家用一个公式表达复利效应:(1+r)n

R代表你正在做的事,N代表时间。


Compound interest

当r为正时,例如你每天坚持看半个小时书,也许一天两天,你和别人的差别无法显现出来,但三四十年之后,差异是你想象不到的;

再例如你每天坚持跑步半小时,也许一天两天,你的身体并没有变得多么强壮,三四十年之后,和你同龄的人,有的人也许已经不在了,有的人疲弱不堪,但你还是能一餐吃三碗饭,一口气上六楼不用喘。

只要r为正,即你在做正确的事,时间就会为你带来奇迹。

2

财富复利

在财富积累领域理解复利思维,最好的例子是巴菲特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曾经是世界首富,即使是现在,依然是全球富豪榜前十位的人物。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巴菲特一生中99%的财富,都是他50岁之后获得的。

也就是说,50岁之前,他也许就和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50之后,进入财富爆炸期。

关于财富积累,巴菲特在其2006年《致股东信》中,举了一个例子:

从1900年1 月1 日到1999年12 月31日,道琼斯指数从65.73 点涨到了11497.12 点,足足增长了176倍,是不是非常可观?

那它的年复合增长是多少?答案是并不让人钦佩,才仅仅只是5.3%。

这个增长率意味着,你有一万块钱,每年才新增530块钱。不用巴菲特,每个普通人都能做到这个增长,但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巴菲特,因为只有他能持续数十年地坚持。

有什么财富秘诀吗?

没有,就是很简单的复利思维的运用,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如此而已。

既然按照复利思维的效应,挣钱很容易,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挣不到钱?

这里有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认为复利的核心在于回报率,但其实复利真正的核心在于时间。

即使年5%的回报率,100年后,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

问题是:有多少人,能持续做到100年每年5%的回报率。不是能力上能否做到,而是没有这个耐心。

要么觉得回报率太低,不屑去做;要么觉得回报率太低,摁不住蠢蠢欲动的疯狂举动。

这就是富人和穷人最根本的区别。

大多数人总想着一夜暴富,用最短的时间追求最快速的财富积累,追求过高的回报率。

高回报率意味着高风险率,被骗、亏空、债台高垒,压死了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真正的智者追求财富稳步增长,平衡好回报率和时间。


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关键是要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

一夜暴富总是很难的,但慢慢挣钱相对容易很多。只可惜,这个世界绝大部分人,都喜欢做难的事情,而不做容易做的事情。

希望你学会抓住简单的事情,多做时间的朋友。

3

思维的复利

复利思维可以用来思考人生,而不仅仅只是财富积累。

我们日常做判断的时候有俩种主要的思路:第一为归纳,第二为演绎。

中国人善于归纳而弱于演绎,教育亦是着力于归纳而缺少未来的视角。对于科学而言,仅仅对知识进行归纳是难以产生创新的,具有抽象演绎的能力则显得更加的重要。

演绎能力需要调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思维和另外一种思维可以说都是互相促进的,而一个知识点和另一个知识点,有时候是冲突的。比如背了半天的历史知识点,再去背地理知识点就会觉得非常的不适应,有时候脑子一糊涂什么都记不得了。

而如果是用演绎的方法学习历史和地理则完全不一样:历史背景的展开的同时加入地理格局,全局的地理观反过来又明晰化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历史和地理交错学习,情景融合,在同一个维度上深入推进,岂不更善?

因为有了地理的自然禀赋使得这些地区在一定的阶段产生了不同的文明,进而不同的文明之间会有冲突,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战争;文明之间也会有合作,就形成各种各样的贸易和联盟。这样用思维而不是知识的来连接事实就会产生很多有意思的作品,比如《文明的冲突》,就是多元思维模式扩学科的结果。

查理芒格在无数的场合强调多元化思维的重要性,思维的复利,就是: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相互促进,从而让思考的能力快速迭代

4

健康复利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Haruki-murakami-runs

33岁那年开始,为了保持健康,开始跑步,每天早起跑10公里,从未间断。

70岁的人了,一身肌肉,虽然不是浑身大块头,但皮肤没有松弛,身体赘肉很少。

更重要的是,跑步给他的心智带来了长久的益处

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这是长跑者的思维

“我把跑步当成像刷牙一样的必做之事来每天坚持,因此我的进步非常快。”

“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点之前就寝,这样一种简素而规则的生活宣告开始。一日之中,身体机能最为活跃的时间因人而异,在我是清晨的几小时。在这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随后的时间或是用于运动,或是处理杂务,打理那些不需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日暮时分便优哉游哉,不再继续工作。或是读书,或是听音乐,放松精神,尽量早点就寝。我大体依照这个模式度日,直至今天。拜其所赐,这三十来年工作顺利,效率甚高。”

从33岁开始,他整整坚持了37年。这样的坚持带来的回报就是:

他的身体素质和样貌,看起来比同龄人要年轻20岁。

连续保持了几十年的高产畅销书作家记录

健康也是有复利的,你今天多锻炼20分钟,身体就能得到一分的锻炼,反过来就能促进你明天的工作和锻炼。

其实要身体健康真的不难,一日三餐正常吃,别熬夜,作息规律,每天坚持慢跑和锻炼半小时,难吗?

不难,用点心都能做到。

一直坚持,身体就会给你回报。

5

人脉复利

人脉也是一个复利模型。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

职场上有一个说法,叫做“情感银行”。

今天,你损害了一个朋友的利益,就是从“情感银行”中取了钱;今天,你和朋友合作共赢,即是往“情感银行”中存了钱。

“情感银行”其实就是你的人脉资源,一个人“情感银行”中的存储越多,意味着人脉资源越丰富。

人际关系大师斯蒂芬·杰姆提出“微笑原则”:

每天早上上班,对每一个同事微笑,一年后,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的微笑所传递之人,又会把对你的好印象扩散出去,并在行为上反馈给你。

例如,在与你共事时更加积极,对你的工作更加包容等等。这些反馈会促使你更喜欢微笑待人。

人脉复利的最终回报是,你将会在人群中拥有自己的形象,以至于每当有人提起你,立刻会有人附和说:“他可真不错啊!”

6

复利思维背后的4点优秀品质

很多人非常看重回报率,甚至要求今天努力了,明天就要求看到回报。在财富投资方面,别说年回报率5%,10%都未必接受得了。

于是为了追求高回报率,借钱,贷款,挪用治病基金,但高回报率同时意味着高风险率,一朝亏空,满盘皆输。

真正的智者,追求稳健增长,更看重长期性的时间,而不是短时间的回报率。

所以,那些能真正利用复利思维规划自己人生的人,都有着简单但常人却难以做到的品质:

1)坚持

很多事情,都是坚持到后面有了临界点,才会爆发出效果:

胡炜炜做了10年的汽车记者,才创办了摩拜;

papi酱在网上发布了几千条视频,才开始火起来。

复利思维作为人生的第一策略,要求你具有的第一品质就是:[耐心](https://hazyman.com/Wisdom/2020/Patience/),坚持

只要方向是对的,不要焦虑和不安,多给自己一些时间。

2)不要透支

熬夜加班挣钱,牺牲健康去获取财富,无论什么样的理由,都是不可取的。

背叛自己的朋友获得利益,同样不明智,透支自己的人脉,你失去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朋友。

复利思维作为人生策略的另一个要求是:不要透支,无论健康、人脉、财富、智力,都不要去透支。

你需要有大局观,能沉得住气,对自己能把控,每天透支一点点,十年后,你就废了。

3)目标感

目标感,决定你能否在一个方向持续走下去,做任何决策时都务必要知道,变更方向是有成本的。

尤其是当你已经在一个方向努力很长时间,此时变换方向,成本非常大。

很多人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瞎选,4年之后找工作和专业毫无关系,是不是同样意味着荒废了好几年时间呢?

所以,目标感愈强烈,复利思维对你人生的影响会越大。

4)别盲目相信勤奋的力量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勤奋使人进步”、“劳动光荣。”

这让中国人对勤奋有种莫名的依赖感。无论什么问题,只要努力、勤奋,就一定可以成功。

小米创始人雷军说:“很多人用勤奋在麻痹自己,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自己在战略上的懒惰。

为什么需要掩盖?

因为绝大部分人没有思考战略的能力,那些天天泡在图书馆自习的同学,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那些天天加班熬夜的同学,你真的知道这份工作的本质是什么吗?你们到底是在工作,还是想借勤奋之名给自己营造一种充实感?

财经作家欧盛说:“别盲目相信勤奋的力量,熬夜加班和你躺在床上睡大觉,很多时候没有多大区别。”

你始终要记得,复利的人生,更看重有生活质量的人生,因为只有这样的人生,才能走得长远。

作家马里奥·普佐说:“伟大的人不是生而伟大,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其伟大。

那些数十年如一坚持阅读的人,那些数十年如一坚持锻炼的人,那些数十年如一坚持每天出门精装打扮的人,那些数十年如一坚持每天认识一个陌生人的人……

所有他们做的事情,都不伟大,都很平凡,都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因其坚持,时间让他们变得伟大。

希望你看到这里能明白:

当你付出时,回报率不是最重要的,想一想你要怎么做能坚持一辈子,才是最重要的。时间是一位伟大的作者,它带来的回报一定超过你的想象。

如果你认为复利效应确实不错,那么你应该:

为了更有钱。现在就开始进行理财,每个月,每年拿出一部分钱投资。
为了身体健康。现在就开始每周做一定的运动。
为了成为专家。现在就开始专注在某一个领域。
为了提升认知。现在就开始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为了有良好社会关系。现在就开始定期维护亲人,朋友,同事之间的感情。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也往往通过效率甚低的营生方式才能获得。

来源(芒格学院)公众号请关注:乐本文化(ler_ben)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复利思维模型-拥抱人生的指数增长

2018年4月10日


复利思维模型

复利率法(compound interest),是一种计算利息的方法。复利是指在每经过一个计息期后,都要将所剩利息加入本金,以计算下期的利息。这样,在每一个计息期,上一个计息期的利息都将成为生息的本金,即以利生利,也就是俗称的“利滚利”。

复利不只是一个数学规律,更是一种强大思维方式

最简单的复利公式如下:收益=本金×(1+利率)^期数

还有一个更简单的72法则

其实所谓的“72法则”就是以1%的复利来计息,经过72年以后,本金会变成原来的一倍。这个公式好用的地方在于它能快速进行测算。
例如:8%年利率,经过9年(72/8)本金就变成一倍;12%的收益率,则要6年左右(72/12),就能翻倍。


复利思维模型-复利增长曲线

二、复利模型的典型特征

  1. 最初的增长总是缓慢到难以察觉(如上图所示)
  2. 拐点来临之前,需要较长时间的等待,一旦突破拐点,增长非常迅速(呈现指数变化),变化会巨大到让你震惊。
  3. 维持长期稳定的复利非常困难

三、生活中的复利效应无处不在

1.财富的复利

有关财富的复利,举一个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你把钱存银行算的利息是单利,而你的信用卡债务算的利息却是复利。

2.知识的复利

什么样的知识可以产生复利,搞清楚这个概念对个人成长非常重要

知识的复利是指有创造力的(可繁殖的)的知识可以生成新的知识,产生新的创意等。

没有创造力的知识(无法繁殖的)无法生成新的知识,可以批量复制。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存在大量没有创造力的知识。

举个例子:你今天看了这篇文章,掌握了复利这个思维模型,以后在学习、投资等地方可以不断运用;而你今天如果看了“中国大妈巴黎斗街舞?”这种类似的笑话,你只能看完跟别人唠嗑一下,然后呢?

类似思考方法、思维模型这类知识是有创造力的知识,当你习得思考方法,掌握了思维模型,可以迁移到不同领域不断运用。而很多冷笑话、冷知识等都是没有创造力的知识,你知道它们并无法迁移应用到其他领域。

时间是复利的催化剂

无论是财富的复利,还是知识的复利,没有时间这个催化剂,都不可能发生。当你急躁或失去信心的时候,想想复利曲线图,然后持续行动,等待拐点来临。

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人类的第八大奇迹。芒格也将复利作为最重要的思维模型之一,他说“理解复利的魔力和获得它的困难是理解很多事情的核心和灵魂”。

当你拥有了复利倍增思维之后,可以在不同维度改造你的人生

为了更有钱。现在就开始进行理财,每个月,每年拿出一部分钱投资。
为了身体健康。现在就开始每周做一定的运动。
为了成为专家。现在就开始专注在某一个领域,每天刻意练习。
为了提升认知。现在就开始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为了有良好社会关系。现在就开始定期维护亲人,朋友,同事之间的感情。

复利是所有指导我们最基础的模型,大量生活中的有用概念都建立在复利概念基础之上。而更好的理解复利概念的一个好办法是发觉它与其它概念的联系。

复利所代表的指数分布和正态分布代表了这个世界的相当一部分规律,通常人们的身高、体重、年龄等都满足正态分布,而财富、知识等的积累则满足指数分布,适用于复利的概念。
而这也是平庸的人强调公平,优秀的人强调机会的原因。
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会去运用复利,也体会不到复利的威力。复利思维需要我们用发展和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愿你的人生尽早进入复利的增长路径中

与芒格对话|深度理解经济学的复利模型

芒格:今天,我们来聊聊我最喜欢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复利】

我:教科书上的复利公式是F=P(1+i)^n。其中,F代表终值,或者叫未来值,P代表现值,或叫期初金额。i代表利率,n代表计息期数。

芒格:你说的当然没错,不过不够性感,来看看这个。

芒格:这两个公式可以粗略解释你生活中的许多现象的本质。不过,我更喜欢下面这个公式:

它反应了更真实的现实世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皆是如此。你所遇到的几乎所有的人,他们既不是那种每天进步0.01的人,也不是那种退步0.01的人。考虑到现实给予的压力程度和自己对目标的半信半疑,他们往往过着前进三步倒退两步的生活。

我:老师,这让我想到前几年中国非常流行微信公众号,最近的统计数据是,80%以上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只更新了不到10篇就戛然而止了。而剩下的20%中,我发现了两类现象:一类在公号停了几个月或者一年多后又重新开始更新;另一类则是在坚持更新了好几个月高质量文章后突然停止。

芒格:是的,理解复利的魔力和获得它的困难是理解很多事情的核心和灵魂。

我:老师,不太明白…..

芒格: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复利的公式:


复利的第一个困难点在于你如何理解F1将决定你对P1和 i 的认知。

拿你提到的公众号来讲,
如果收益是【通过[写作](https://hazyman.com/Science/2020/Writing/)巩固和加深新认知】,那么本金就是已有认知,收益率是每天获得的新认知占比;
如果收益是【收获粉丝并变现】,那么本金就是已有粉丝数,收益率是每天获得的新粉丝占比。
只要你愿意,新认知所带来的【认知收益】即可以形成复利,因为增加认知只取决于你自己。而收获粉丝却与公众号定位、微信流量分发规律、先发优势等等不可控因素相关,【粉丝收益】形成复利的困难度可想而知,能坚持下来实属不易。

我:难怪有个别公众号没有几个粉丝,却一直持续在更新,看似自娱自乐,实则是他们对收益的理解不同。

芒格:复利的第二个困难点在于大部分人把“本金”理解成一个固定值而不是【进化值】。

我:进化值?

芒格:这里涉及到关于【强化】的概念:事件A导致结果B,同时结果B加强了事件A。
坚持锻炼导致精力充沛,精力充沛的好处加强坚持锻炼的决心;
读书导致认知升级,认知升级加强读更多书的欲望
写文章获得粉丝,粉丝加强写更多更好的文章……..


所谓万事开头难可以看做你做事的“本金”太少,而复利思维帮你清晰的看见每一天的努力都使得你对抗难事的“本金”在增加。

芒格:复利的第三个困难点在于如何提高“利率”即收益率。

以阅读为例,我们可以简单地划分成阅读信息、记忆信息、获得认知、转化行动几个层次。
未经大脑处理的文字只是信息,你从中获得的收益率是最低的,假设只有1%;
被记忆的信息可能有利于你沟通时的话题使用等好处,假设收益率5%;
提取信息,建立新的认知,并使用新的认知理解其它现象,假设收益率20%;
将新的认知转化成具体行动甚至习惯,运用在工作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假设收益率40%。

想办法去提高你的利率,可能是加速复利的最容易的一条路。

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像俄国伟大的科学家柳比歇夫那样持续几十年地记录自己的时间被利用的情况,而这就是复利公式中的那个N(持续执行次数)。这太难了,我并不指望你能像他那样。

我:一个复利公式原来蕴含着这么多道理。以我个人的经验,往往因为想做某件事情的“本金”太少,而选择放弃。实际上自己忽略了“本金”在收益的强化下每天都在变化。这让我想起胡适的一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芒格:复利思维对我的启发还有很多很多。我告诉你一个少有人知道的秘密,在我的卧室里挂着一个相框,里面写着这样一个公式——

行动结果=认知*(1+i)^n,

但没有人知道那是复利公式演变过来的。它提醒我认知深度、认知效率与行动的互动关系,没有这种彼此影响和强化的互动关系,就不存在复利。就好比夫妻的关系一样,你不可能指望一个人付出就能经营好一个家庭。只有两个人之间的爱的彼此强化才能帮助抵御来自外界的种种诱惑与困境。

复利思维也影响了我的世界观。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相信“决定论”,因为他们的出生导致他们一开始获得的“本金”太低。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样接触的人足够丰富,你会发现不管在什么时代,都会有通过提升利率(尤其是认知和行为层面)和执行次数来突破“本金”影响的人,他们会活的越来越好。

希望这些能够给你启发,今天我们就到这里。

How

如何去过好这一生?

2019年6月13日

每个人无论贫穷富有,都曾经思考过人生的意义,若能体会生命中的真实和美妙,每天醒来的时候,能从心灵深处漫溢出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满足感。那一生也就足矣!

一、 从微观上理解 本质上我们的生命只有两件事值得去做

1、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这关乎生命的意义
2、寻找爱和乐趣 ,这关乎生命的体验和完美

当我选择花时间去做一件事时,我会用如下的四象限审视其是否值得去做,值得短暂或是长期去做,这个思维模型给了我很多的好处。

这种方式既简单又高效,我推荐给大家!


生命是一个圆,核心部件就是我们能创造的价值与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滋养来扩大边界和丰富度,我们的体魄,知识,头脑和能力等基础硬件越好,它的增长空间也就越大。

二、从宏观上看,生命发展也是多维的,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去理解:

1、高度(影响力、权力,财富)
2、深度(卓越、智慧)
3、宽度(爱、和谐)
4、温度(自由、内心)

1、生命的第一个发展维度是高度,终极价值是影响力与权力。

生命高度的追寻者,他们热爱竞争,有感召力和影响力,渴望资源与平台,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地位、财富收入、名声与权力大小来衡量一个人的高度。

2、生命的第二个发展维度是深度

终极价值是卓越与智慧。它指的是人们在思想、智慧、艺术与体能上能达到的卓越与精进的程度。生命深度的追寻者们渴求真理、反复打磨,他们渴望站上人类知识和技艺的顶峰。

追寻深度的人,以全部精神贯注于一点,却从这一点中收获整个世界。 许多智慧、通达的思想者,总会在专业领域画一个够大的圈,并不断填充人类的认知。从而使自己走向卓越。

3、生命的第三个维度是宽度,终极价值是爱与和谐。生命宽度是指我们能够扮演人生好多少种不同的角色,让它们丰富又互相平衡,这个维度让我们越来越多地与世界联系,有着更大的自我复杂度。选择宽度的人,他们的心最宽大柔软,也最细腻,追求做好生命给予的每个角色,比如做朋友们永远信任的伙伴、做孩子和蔼的父母、做爸妈孝顺如意的孩子。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尽可能画更多的圈。其中最大一个圈是工作。我们不仅要确保你喜欢它,还要确保它不是生活中仅有的圈。

幸福的源泉之一是培养工作之外的激情和专业。与他人分享这种激情能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喜悦,还能将我们与其他圈子的朋友和同事连接在一起,而这些人可能与我们平时遇到的人迥然不同。拥有更大的自我复杂性可以让生命无限辽阔。

4、生命的第四个维度是温度,终极目标是自由与精彩。它指的是我们对生命的热度,对生活有多大的热爱与激情,能多大程度活出自己本来的面目。这个维度隐藏很深,除了自己的感受,没有外界标准能够鉴定这个维度。正因为这样,我们当中的很多人,过着成功、卓越、面面俱到却冷冰冰的生活。生命温度的追寻者们探索内在世界,追寻真实鲜活的生命状态,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生命的四个维度,除了追寻功成名就之路,至少还有另外三种可能:追寻智慧、爱与关系和自由。人生陷入困境,往往因为他们匆匆忙忙,却只能看到一个人生方向。当你看到立体的生命出现时,而每一个维度又可以有自己的方式时,生命就有无限的可能。

拥有巨大财富的企业家往往没有时间陪伴家人,面对家庭矛盾纷争无可奈何;全职太太安逸稳定,但常常找不到价值感;IT工程师技术高超,却因为不善沟通而孤独落寞;农民父亲守着田地生活简单,但能过得舒心平静。他们所处的环境、收入和社会地位千差万别,但生命幸福感的总分值都很接近,当我们看到人生方向有很多种时,我们都能在自己的道路上通过努力获得幸福。

在每一个维度上,我们的人生起点都不平等,也充满了限制。但至少我们能了解更多的生命维度,如果道路不能行,我们还有天空和大海可以前进。立体的生命给了我们的生命更多的可能 ,在更多的领域找到那些能够改变命运的限制,接纳那些不能改变的限制,活出自己最好的可能。

如何追求美好生活活出没有被“定义”的你自己

哲学总教我们去理解真善美,但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在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的问题上,从来没有达成共识。

这就让我发现哲学是有问题的,

它意味着我们对真的研究会延迟我们追求真的行为,我们对善的研究会延迟追求善的行为,我们对美的研究会延迟我们追求美的行为。

举个例子,康德见到一个姑娘,他心动了,就回到家里研究什么是婚姻、婚姻的本质是什么、结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研究的结果是结婚利大于弊,他决定求婚。然而,在他辗转找到这个姑娘的时候,人家都生了好几个孩子了。对婚姻的研究延迟了康德结婚的行为,所以他一辈子没结婚。

所以,在我这里,我不要求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我建议大家养成三种行为方式,叫生、爱、乐。

所以,我的哲学不是知识哲学,是行动哲学。艺术绝不是先想好做出来的,而是做出来之后才想的,因为它是动手的、实践的、感觉在先的。

美好生活不是拥有真善美三种知识的生活,而是我有了生爱乐三种行动的生活。没有生爱乐,你再有钱、再有权,生活都不一定美好。

  1. 生优先于死

《周易》强调易、变。古代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生与死在“变”这个意义上是同等的,我可以不断生下去,也可以不断灭下去。那么,为什么我选择生,而非死?

第一种是汉代人的解释,说生比灭要好,因为尽管他们俩在逻辑上等价,但是作为圣人不应该把坏的东西告诉大家,我应该告诉大家怎么去创造,不应该告诉大家怎么去毁灭。

更具有逻辑说服力的解释来自唐代人。他们说生比灭要在逻辑上优先,因为生可以长生,灭不能常灭。
所以古代的中国人,他的修行最高的目标,每天都是一次新的生命,日日是好日。

  1. 爱优先于恨

爱比恨优先,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证明。
孟子为了证明人性本善,不讲道理,讲了一个例子。说一个人见到一个小孩就要掉到井里去,第一个反应肯定是救。如果你一旦动脑子去想了,如果是朋友的就救,是仇人就不救,就有了善恶、爱恨之分。

你在有思想之前是纯爱,思考后有了爱和恨的区别,所以爱比恨要优先。
有人说,我爱了人,别人不爱我,那不是亏了吗?我觉得一点不亏,你恨人试一试,你恨了别人,别人不恨你,你沾光了吗?

我爱你,你不爱我没关系,因为我爱的心情特别好。我恨人恨的咬牙切齿,咬的都是自己的牙,疼的是自己。更何况,你恨人别人会恨你,你爱人别人也会爱你。
所以,爱有一种绝对的优势。

  1. 乐优先于忧

当你的生活里面有了生和爱之后,剩下的就是乐了,乐比忧优先。
有人说中国人喜欢忧,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不是,中国人修行达到了一个高度,基本情绪就是乐,乐建立在生和爱的基础上。

形成了生爱乐的习惯,你就会拥有美好的生活。

美好生活的标志是,他首先是一个有深度的人,因为他会持续创造;他是豁达的,因为他能够去爱;他也是快乐的。
做到了深度、豁达、快乐,最后一个目的就是活成你自己,而不是别人。我终于活出了自己的风格,丰富了人类的生存方式,独一无二不能被取代。

所以,美好生活是每个人从境界上相同,但从风格和样式上都不同。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我,重复别人的一辈子,一点意义都没有,对人类一点贡献都没有,我们要拼了老命活出我自己的样子,把自己做成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拥有自己的美好生活。

但愿终有一天,大家都能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Experience

「我只是认真」聊聊工匠情怀

2014年05月26日 王晨纯

老罗的Smartisan T1手机发布会很多人应该都看了,发布会的最后老罗凝视着自己的工匠自画像,半晌没说话,随后转过身,慢慢离开舞台,屏幕下方只留下一句话:

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

这一瞬间让我想起93年「狮城舌战」的主角蒋昌建,在「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总结陈词最后,以顾城的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把整个辩论赛的氛围推向高潮。

而老罗的这句话,和这句话背后的工匠背景,却以另外一种无声的却震人心魄的力量,敲打着每一个在场的,或是观看着整个发布会的观众的心绪。

「工匠情怀」,我深有体会,就像我在 面向GC的Java编程 一文中所提到的:

优秀程序员的价值,不在于其所掌握的几招屠龙之术,而是在细节中见真著。

如果我们可以一次把事情做对,并且做好,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追求卓越,为什么不去做呢?

追求卓越,追求完美,追求细节的极致。小时候看到那些修表匠,握着一个小螺丝刀,或是看着电工,用烙铁沾着锡和松香,在那一小寸的世界里,把坏了的地方修好,那种专注的眼神,觉得很厉害。

现在再去回想那些工匠工作的场景,越发觉得钦佩。在我老家有一家刻章的店,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在那开了很多年了。前段时间需要刻一个章,发现那家店还在,于是走进去,门口坐着一个老人,我确实记不得当年是不是他,不过看这岁数八九不离十。我以前在别的地方刻的章,都是在电脑里设计完图案后,激光刻蚀。但那次老人却是用的手刻,我着实惊呆了。只看他拿出一块红色的印底,右手持着刻刀,开始一下一下地刻着。虽然老人连话都不怎么说得清了,但是工作时那专注的神情,和精湛的手艺,以及最后成品那比机器更完美的效果,着实让我心里非常动容。

一、技术人的执着

我见过很多人,也见过很多程序员,都有如此的「工匠情怀」。

做产品需求评审,有的人善于快速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但我见过的很多牛人,他们除了能在脑海里最快地形成方案原型,并且更深入地考虑各种细节点,最终能给出一个更趋于完善的技术方案。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对这项职业的自我尊重,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也有对「卓越」的理解和渴求。

《精通正则表达式》的译者余晟老师写过他和正则表达式的 缘起 。只是因为项目经理让他「多用Google,查查正则表达式的资料」,余老师打开了正则的大门,读完了英文原版的《Mastering Regular Expression》,如今成为了国内最了解正则表达式的人之一。

看完那篇文章其实我想起了我的实习经历。那时候我刚去公司两三天,有一天我老板找我让我研究一下如何用Java里的MappedByteBuffer做文件内存映射来读取大文件。尽管我们当时要处理的文件很大,以我在学校编码的经验看,用普通的Reader也是可以很好地解决的。

于是我说,「这个其实用Reader也能做,更简单一些,没那么麻烦。」

老板反问我,「什么叫没那么麻烦,这是一个做技术的人的态度吗?」

那几天我花了很多时间,去从Linux一直到JVM,去了解什么是内存映射,底层原理是什么,和其它技术的比较、优缺点,并和其它几种读文件的技术做了性能对比。

虽然最后项目没有采用这个方案,但是那句反问直到现在一直在我脑海里,时时地提醒我:「做技术的人,对待技术,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态度?」

所以其实我很感谢我的老板,以前他教我们这些新人优秀的职场习惯,有一条是每天的邮件必须没有未读数,即便是不需要阅读的邮件,也要一键置为已读,不要留一个未读的数字在那。现在想起来,有点像iOS App右上角那个提醒数的角标,有些强迫症的人怎么也忍受不了有个红圈圈在那。开个玩笑,虽然有些习惯看起来可有可无,无关紧要,但这确实映射了一种态度和思维习惯。

完美有多远?我不知道,但我愿意多往前走一步。

二、拾起初衷

我们的生活,每天很忙碌。有时候忙得自己都忘记了为什么在此处,有时候忙得只能不断地用直觉、用以往的经验去设计一个解决方案,而没有时间去思考需求是不是合理,方案是不是最佳,我们以为自己设计的是最佳实践,谁知道呢?

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处在一个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前直奔的时间线上,我们处在这个时代的浪潮之上,每个人都感到了那种令人窒息的紧迫感。

父母都是不希望孩子太累的,我们见过很多这样的话:

差不多就行了。

糊弄糊弄就完事了。

不要与众不同。

顺其自然。

但是你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要 顺其自然 ?

我记得在上大二的时候,听一个叫端木恒的人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这个世界上,政治可以改变很多事情,而科技,可以通过促进信息的流通,最终去推动政治的变革,去改变整个世界。

当时觉得这事儿太酷了,是的,所以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去一个技术足够强大,并且对人们的生活有实质影响的公司。希望用技术的力量去让更多人生活地更好。

这当然是一种不自量力,但又如何呢?只是一个普通人小小的想法,不断追求卓越,愿意比别人多往前走一步而已。

就像冯大辉说的:

所有人都说你做不成,都告诉你不要去做,不靠谱,嘲讽你,而你最后真的把事情做起来了,这就是牛逼。

做成了,其实牛不牛逼对你自己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没做成,所有人都笑你是傻逼,但起码也对得起自己的内心。

再说,如果 青年人 想的都是养老和退休,那做事的人在哪?

三、发现更好的自己

老罗最后的一个问题是:

在一个完美主义者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这个社会上很多人在生活上追求更高的品质,但愿意对自己手头所做的事情坚持高标准坚持卓越理念的人已经不多见了,以至于我们发现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安全的食品了,花了一辈子的积蓄买的房子却有各种质量问题。扪心自问自己在工作中是否能坚持某些东西,大部分人的态度都差不多,只是你糊弄一下不会怎样,而他马虎一点就会死人,区别仅仅在于这里。

M·斯科特·派克说过一句话:

规避问题和逃避问题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很多人把随大流把妥协作为一种「成熟」的标志,小时候敢想敢说可能也敢做,长大以后懂得了人情世故,懂得向现实妥协,45度角仰望天空说自己终于长大了。再看身边那些「冥顽不灵」、「认死理」的所谓完美主义者,认为这些人才是不正常的群体,把这些人要么当做傻逼要么当做装逼。

天哪,我都想问,「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肯定有人会说,站着说话不腰疼。诚然,在生活中,有的人是为了活下去,有的人是为了活得更好,有的人是为了帮助别人活得更好。这是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但这并不影响每个人内心的精神寄托和对信念的追求。

我从不指望去改变别人,但我相信我可以改变自己,虽然也很难。

学生都喜欢问,如何最快地告诉自己的能力。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是捷径,我的经验就是和比你优秀的人一起工作,经常请教比你资深的人,不断挑战过去的自己(每天审视自己太紧张了,只要比前段时间的自己更好就可以了)。

四、细节是魔鬼

Devils are in the details,细节是魔鬼,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要在工作中时时刻刻注意?难。

前几天给同事做Code Review,就几行代码,发现了一个问题。

场景是我们发现某个系统中存在占用内存超大的HTML字符串,需要统计HTML字符串的长度,于是为了获得准确的字节长度,这段代码调用的是String.getBytes().length,一眼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但是考虑到本身这个字符串就比较大,联想到Java内部是用UTF-16存储字符串的,而getBytes()会转换为系统默认编码(GBK或是UTF-8等等),这里必然存在底层字符数组的拷贝(可以去参考String.getBytes()的源代码证实),一个本身就很大的字符串,经过拷贝,将会占用更多的内存,加剧这个问题,而在HTML中,中文其实只占了非常小的一部分,所以直接用String.length(),虽然会少数几个字符,但对统计结果影响其实并不大,并且这里不存在任何数组分配的开销。

另外建议所有调用String.getBytes()的地方通通显式传入编码,这是个大坑。(陈皓注:用String.length代替getBytes().length,也是在给未来挖坑——如果未来有人要用len来干别的事,那么这个不精确的len可能就是一个大坑)

另外一个案例,也是在Code Review的时候发现的。

某个调用场景下,每次都会新建一个解析器对象去解析结果,尽管解析器没有任何实例变量不会产生线程安全问题,创建的开销也并不大,但我还是坚持要改成单例,使用同一个实例去处理,这也符合面向GC编程的思想。

这些场景,每天我们都在遇到,也许我们会说这些都是很小的问题,无伤大雅,差不多就行了。但就像前面说的,这是一种态度,一种思维习惯,当你坚持用最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去要求自己的工作时,你才有可能渐渐接近卓越。细节是魔鬼,它会在完全察觉不到的时刻,把人拉回平庸。

「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这不代表我们不在乎输赢,从头至尾我都坚信,只有坚持完美,坚持品质,坚持那些我们曾经了解现在可能已经放弃了的美好的东西,像一个老工匠,把一种专注、追求极致的情怀融入我们的作品里,也许有一天,就有人,追寻着 梦想 ,发现了 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像乔布斯、像贝索斯,改变整个行业,改变全世界。

我们是被这个时代推上浪潮之巅的人,是去做一个见证者,或是一个冲在最前面也不怕被拍死的傻瓜,是我们每个人选择的权利。

只是不要忘记,那些傻瓜,不是真的不怕死,他们只是认真。

(全文完)

关注CoolShell微信公众账号和微信小程序

Reference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