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Expert

main-qimg-0f6881f4e799b5747333e06ff8f87716-c.jpg

  1. 这个领域涉及哪些概念?大概念里有哪些小概念?有关联的其他概念是什么?
  2. 这个领域的发展历史是什么?前景是什么?在国外是如何发展?在国内又如何?
  3. 最近两年的行业报告是如何评判这个行业的?
  4. 这个领域的知名专家有哪些?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有什么著作?
  5. 行业的竞争格局是怎样的?分为几种流派?各自的代表理论是什么?
  6. 这个领域里的顶尖企业分别是谁?各有什么产品或服务?
  7. 行业有什么大的活动进行?或者要进行?

大佬:如何获得精英思维模式

桥水基金为来自全球大约350家机构客户管理将近1500亿美元资产,创始人雷•达里奥曾入选《时代》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和《商业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50强。接受《纽约时报》专栏作者丹·斯柯伯尔采访时,雷•达里奥分享了他的成功公式:梦想+拥抱现实+决心=成功的生活。微信公众号“聪明投资者”编译了这次对谈。

成功公式里的三个部分,也是达里奥的职场建议。他认为,首先要有远大梦想,并将其置于首要位置。如果你遵循了正确的原则,你就几乎可以拥有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但你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关键是要拒绝一些你想要的东西,以便能更专注地完成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第二,在实现目标的路上,你会发现自身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你要知道如何处理好它们。如果你思想豁达,足够灵活,就能学会如何去做,尤其是犯过惨痛的错误后,能从中学习并做出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形成自己的原则。达里奥希望人们把自己的原则写下来,这是他们的成功之道。

第三,你需要很大的决心来做这些事情。在大量的尝试、错误和学习后,你就会进步,并取得远远超出你想象的成就。

达里奥把桥水的成功关键归功于公司奉行的“精英思维模式”,要想拥有成功的精英思维模式,必须做三件事情:
一、把你的真实想法摆在台面上;
二、提供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不同意见,进行合理的反复思量,人们将会愿意在学习中转变思维;
三、如果分歧仍然存在,你要有相互认同的决策方法,这样的话,你可以超越他们而不招来怨恨。要做好这一点,需要完全诚实坦率,“要允许人们看到一切,说出一切”。

如何像专家一样思考问题

每一个新手,都希望通过努力,通过大量的练习,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但这样做就够了吗?公众号“千古刘传”有篇文章说,对新手来说,光进行大量练习是不够的。在练习之前,要先知道自己和专家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第一点,新手和专家处理信息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们平时处理信息,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组块,一个是工作记忆。我们先说一下组块,组是小组的组,块是一块两块的块。组块其实就是我们大脑认知的基本单元,比如,一个汉字,偏旁和部首就是它的组块。再比如,我们书架上拿一本书,要知道书放在哪,拿书的时候要用手抓住书脊,还有抓的力度,最后把书取出来,每个步骤就是一个组块。但组块也是有大小之分的,对于一个两岁的小孩来说,取书的时候,每个步骤都是一个组块,每次取书,他都要按照顺序思考每个组块怎么做,做完一个动作,再思考下一个。但对成年人来说,取书这个动作就是一个大组块,因为成年人知道怎么取书。

那什么是工作记忆呢?工作记忆就是我们当前正在思考的区域,比如,你在听我说话,我的话里包含的信息,还有你在想的内容,都是你的工作记忆。我们就是通过把组块放到工作记忆里来处理问题的。但我们工作记忆的组块的容量是有限的,只能放四个,放多了就我们大脑就忙不过来了。这就是为什么小孩从书架拿书比大人困难的原因,小孩拿一本书要用好多组块,而大人用一个组块就够了。

所以,新手专家的差距其实和组块的大小有关系。举个例子,蔡文胜是国内著名的天使投资人,判断创业方向的时候,他总结了三个原则:移动端优先;离钱近的优先;感兴趣、有激情的优先。如果你是个新手,没什么创业的经验,对你来说,这三个原则每个都是一个组块,而且你理解起来还有点儿难。但对于蔡文胜来说,他是专业投资人,很有经验,见过很多创业者。通过长期积累,这三个原则在他那就变成了一个大组块,节省了认知资源,工作记忆的容量也比新手要大。这就是专家比新手强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点,需要快速思考的时候,专家和新手的思考方式是不一样的。表面上看,专家是在思考,其实大部分时间他是在进行记忆检索。这是从国际象棋选手那里发现的规律。国际象棋有一种快棋赛,双方只有5分钟的时间,需要快速做判断。这时候,棋手的考虑时间也就几秒钟。那些顶级选手的大脑里存了几万盘棋,他们下快棋的时候,表面上是在思考,其实是在进行记忆检索,这就是顶级选手在快棋赛也很厉害的原因。专家也是一样,他们在某个领域有很多经验,解决问题的时候,用记忆检索就够了。但新手没经验,就需要慢思考,有时候还要进行逻辑推理,效率就比较低。

第三点,在慢思考的时候,专家和新手想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很多牛人都有自己认知世界的思维框架,他们把自己所在领域的知识,总结成抽象的结构。比如,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总结了第一原理性思维,他把物理学作为自己的思维框架。在推理的时候,先找到事情的本质,然后从本质进行推导。有了这种思维框架,专家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都能抓住问题的核心重点,而新手往往只是根据问题的表象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

知道了这几点,我们就明白了,不是说练习得多就能变成专家的。我们要在练习中形成更大的组块,而且可以试着去构建自己的思维框架,向专家的思考方式靠拢。

本文源自:公众号“千古刘传”(新手与专家的之间,难道就只差刻意练习?)

掌握套路,你可以成为预测专家

预测未来这件事,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好像都是专业人士干的,古时候有专业的巫婆,专门来预测未来,现在又有各种专家,专门预测天气,经济走向,科技发展等等。预测是不是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做呢?其实不是,预测也是有套路的,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预测套路,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预测专家。

下面我们就说说怎么做预测。

预测的第一个要点,是遇到问题的时候,你要先分解问题。分解问题之后,我们就能知道,什么是已知的信息,什么是未知的信息。

举个例子,有人曾经问物理学家费米:“芝加哥有多少位钢琴调音师?”好像这个问题没法预测。费米觉得可以。他先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第一是芝加哥有多少架钢琴?第二是钢琴每年要调几次音?第三是调一次得多长时间?第四是调音师平均每年工作多长时间?

然后,一个一个解决。第一个,芝加哥有多少架钢琴?不知道,但是芝加哥的人口大概有250万,钢琴还蛮贵的,大概一百个人里,有两个人会有一架钢琴吧,这么一算,芝加哥大约有5万架钢琴。第二个,钢琴每年要调几次音?估计是一年一次。第三个,调一次得多久?大概两小时吧。第四个,调音师每年工作多长时间呢?按每天8小时的标准算,一年工作2000个小时,但调音师是上门服务的,要减去路上的时间。路上大概得花400个小时吧,调音师每年大概工作1600个小时。

好,大概算出答案之后,汇总一下。5万架钢琴每年需要调一次音,每次两小时,一共就是10万小时,调音师每年工作1600小时。两个数字一除,得数是62.5,再四舍五入,费米预测芝加哥大概有63位调音师。

这个答案准不准呢?后来费米找到了一张芝加哥调音师的名单,上面一共有83人,有不少的人名还是重复的。要知道,费米是估算出来的,已经相当准了。

预测的第二个要点,是从外部视角入手来分析问题。

我们看这样一个问题,小王是一家公司的记账员,住的房子不大,他太太在托儿所做兼职,他们的小孩儿今年五岁,小王的父亲过世了,他的母亲和他们夫妻俩住一起。请问:小王养一只狗的可能性有多大?

听了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被细节给吸引了。有人说,“看起来小王家也不是很富裕,上有老下有小的,应该不会再养狗了吧”。也有人分析:“孩子5岁,小孩儿都喜欢狗,为了孩子,小王应该会养狗”。这些分析基本是一个逻辑清晰的故事,但预测专家们是不会这么分析问题的。

预测专家会先从外部视角考虑问题,首先要了解的是,“在中国,养狗家庭的比例占多少?”有了外部视角的数据做基础,预测会更靠谱。但普通人会从内部视角考虑问题,因为有很多细节嘛,很容易就能讲一个逻辑清晰的故事。外部视角比较抽象,很难组织成一个故事。

当然,内部视角也很重要,因为外部视角得出是一个普遍的概率,但是没有考虑到小王的特殊性。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结合内部视角,分析小王的具体情况,再对普遍的概率做调整。内外部视角结合起来,预测才更靠谱。

先外部视角,然后在内部视角,也是为了防止“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心理学的概念。我们在做预测的时候,一般都是从某个数字开始,然后再对这个数字做调整,这个初始的数字就是“锚”,这个数字很重要,我们一般不会调整这个数字。所以,选对最一开始的“锚”非常重要,如果一开始就从内部视角考虑问题的话,我们很有可能被一个不靠谱的数字给锚定住。

最后总结一下做预测的步骤,第一步先分解问题,认真的考虑所有假设。第二步是从外部视角入手,这样可以开阔视野,防止“锚定效应”影响预测结果。第三步是回到内部视角,分析这件事的特殊性。最后把这些因素都综合起来,就是一个靠谱的预测了。所以说,做预测不只是专家才能干的活,只要掌握正确的预测姿势,我们也能成为超级预测家。

本文源自:《超预测》(在“发现”页顶端的搜索栏,输入“超预测”可以读到这本书)

如何快速熟悉一个领域

如何快速熟悉一个新领域
曹将

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经常会需要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并熟悉一个陌生行业或领域,甚至还要完成报告。

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完全一头雾水,瞎打瞎撞,费了时间,效果还不好。

但多亏了同事指点,才慢慢有了头绪。

今天将这个流程整理出来,说不定也可以帮助到屏幕背后的大家。

第一步,形成感性认识。

对于新的领域,可能之前只是有个模糊概念,这时候个人喜欢先花个2个小时进行泛阅读,对它是什么有个大概了解,形成感性认识。 当然,搜索路径也是有技巧的。

最初的时候,只知道百度,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后来发现还有很多其他有用的方法,列在这里:

  1. 微信搜索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沉淀了大量文章,其中不乏精品干货和前沿信息。而且,如果找到一个不错的文章,关注公众号,可以顺藤摸瓜出很多精品内容。

比如你想学习PPT,搜索PPT的内容,然后顺藤摸瓜到“幻方秋叶PPT”、“我懂个P”等账号,马上可以打开这个领域最新最全的干货。

所以这是第一考虑阵地。

推荐的搜索工具是“搜狗微信搜索”。

2.知乎搜索

知乎的好处有两点:

一方面,这里有很多真正的从业人员,答案有感性有理性,值得信赖;

另一方面,不同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能较为全面地理解新领域。 如果能跟一个从业者建立联系,那就完美了!

3.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

记得第一次来是找统计年报,很全很给力。

后来发现,很多在其他渠道找不到的资料,这里都有。

这上面都是通过论坛币来交易:你可以上传文档,他人下载你便可获得论坛币,然后再下载其他人的。 如此良性循环。

当然,如果嫌麻烦,也可以花钱买个VIP。

4.投行报告。

投行的研究报告一般分析得都比较透彻,获取途径推荐:“慧博智能策略终端”。

点击页面左下角的“慧搜”,便可进入搜索界面。

输入特定关键词,再选择左边的“行业研究”,即可得到行业研报。

5.上市企业年报。

如果这是个成熟行业,那可以去找行业龙头的年报,他们一般会对行业发展提出自己的理解。

以保利地产2015年年报为例,在第四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就从市场销售、行业库存、货币政策、后市展望等多个角度对我国房地产行业做了分析。

看完之后,大概就能了解这个行业的现状、未来,以及分析的思路。 那么,如何找到公司的年报呢?一般路径如下:

①找到并进入公司官网,点击“投资者关系”。

②找到“公司公告”。

③就在“定期报告”里。

第二步,初步整理,提取核心观点。

在初步阅读的时候,我们容易犯两个错误: 第一是看过就看过了,忘了保存,之后想起来有个观点似乎在某篇文章里,却发现难以找到。 第二是保存了文章,沉淀在系统内,忘了归纳观点,最后成了“有用的垃圾”。

所以,个人建议,第一轮看到的文章,如果有用,还是: ①先丢到一个笔记软件里。②对核心观点进行批注。

无论是加粗、划线、重写都行,重要的是以后翻阅的时候,能一眼辨别出本文的核心要点。

第三步,理清框架。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轮感性认识,接下来就是需要建立一个框架,查漏补缺。 在这个过程中,方法有以下几个:

1.图书目录

在理清框架上,秋水老师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方法,那就是看图书目录。 比如对知识管理这个概念很疑惑,那就去找几本相关的专业图书,对照目录,框架自然形成。 再根据之前搜索的资料进行填充或补充。

2.行业研报

我个人喜欢根据行业研报来做框架。 选一份较为详实的研报,把主要结构提取出来,然后再在上面做加减法。

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填充框架,大概都需要能够包含以下几个问题:

这个领域涉及哪些概念?大概念里有哪些小概念?有关联的其他概念是什么?
这个领域的发展历史是什么?前景是什么?在国外是如何发展?在国内又如何?
最近两年的行业报告是如何评判这个行业的?
这个领域的知名专家有哪些?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有什么著作?
行业的竞争格局是怎样的?分为几种流派?各自的代表理论是什么?
这个领域里的顶尖企业分别是谁?各有什么产品或服务?
行业有什么大的活动进行?或者要进行?
(注:这7个问题选自图书《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

第四步,绘制脑图。

框架这种东西,如果只是123地罗列,终究看起来枯燥无味。 这时候可以借助脑图的形式进行呈现。 脑图的方式有很多,个人喜欢两种:

1.在方格笔记本里绘制

具体方法可以参照之前的文章:为什么聪明人都用方格笔记本。

2.在思维导图里绘制

具体方法可以参照:什么,你还不会用思维导图?第五步,进行主题阅读。 有了框架之后,便能感知到自己离“专家”的差距有多少。 下一步就是各个击破。 朋友彭小六是简书签约作者,在对“如何打造个人品牌”进行研究时,就买了33本书,展开主题阅读。

↑ 彭小六的主题阅读

这个确实辛苦。 但相信我,越到后期,越轻松。
因为一个领域的知识终究是有一条模糊的边界的,之后随着信息的饱和,你会发现内容开始重复。

到这个时候,便可以进行下一步。

主题阅读的途径,除了第一部分给出的外,还有:

1.书籍。

这个没话说,网上的信息还是太过支离破碎,看书终究是全面了解一个领域的最好通道。 这里插个题外话,我在写《PPT炼成记》之前,以为把博客里的内容拼拼凑凑就行。可当真正落笔时,才发现信息量远远不够,这逼得自己继续去做大量功课。

2.在线课程。

现在有各种在线课堂,比如想学H5,可以去网易云课堂搜《和阿文一起学H5》,花点钱,省去搜索、去粗存精的体力活,其实是划得来的。
(你肯定会说我在打广告,是的,我就喜欢给阿文打广告哈哈)

3.访谈行业从业者。

这个是最佳的途径。 如果能找到,请他吃顿饭。 记得做好功课,带上提纲,有目的才不枉此行。 当然,平时也记得多搜罗一些当地比较有意思的餐馆,这样他人也觉得有个不一样的收获。

↑ 大众点评里的餐馆收藏

4.咨询公司报告。

一般来说,隔行如隔山。 这个最好是在跟行业从业者聊天中顺便问两句。 比如,房地产行业,推荐克而瑞、中指的报告。

第六步,整理输出。

把这一系列内容阅读完之后,下一步就是基于思维导图再次整理。 这次的整理以系统化的方式呈现,最好能做到输出。

秋叶大叔有个习惯,就是每做一个新的主题阅读,都以将来把它成稿成书作为目的来实现。 这个过程确实辛苦,但有了这样的目的,过程便不再含糊,而且在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二次加工,最终的效果就是小白到专家的成长。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不妨在积累之后,去知乎上看看相关问题,或者在博客上写写心得收获,让知识落地,算是对自己努力的一个交代。

好了,就是这些,最后做个总结:

第一步,形成感性认识。 推荐路径:①微信;②知乎;③经管之家;④投行报告;⑤上市公司年报。

第二步,初步整理。 记得:①保存文章;②标注重点。

第三步,理清框架。 借助:①图书目录;②行业研报。

第四步,绘制脑图。 参考:①方格笔记本法;②思维导图。

第五步,主题阅读。 参考:①图书;②在线课程;③访谈行业从业者;④咨询公司报告。

第六步,整理输出。

相关文章:

思维导图全攻略 - 曹将的文章 - 知乎专栏
如何快速了解一家企业 - 商业研究笔记 - 知乎专栏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

成为行业专家,都有哪些套路?

互联网行业竞争特别激烈。但不管有多激烈,掌握了核心竞争力的人,总还是能脱颖而出。啥叫核心竞争力,说白了呢,就是把行业吃透。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新领域,该怎么才能快速吃透,而且变成行业专家呢?

公众号“姑婆那些事儿”说了,这事儿其实是有套路的,啥套路呢?

第一步,叫“做行业的蛔虫”。

首先,要吃透行业定义。互联网行业的核心定义,就两层。第一,用户层的消费模式或者说产品的使用方式。比如说,在线旅游行业,就是用户在线预订酒店、机票、门票这些旅游产品,然后再按照产品说明去线下消费。第二,是业务逻辑和模式,包括支持环节、上下游、关键技术特点一类的。还是以在线旅游为例,像携程啊、途牛啊,他们都和线下的旅行社啊、酒店啊、航空公司啊合作,通过价差、提点或者广告得收益。

其次,要了解上下游的衍生范围。把产业链分解了,纵向了解每个环节的模式和产品,横向对比同一个模式下,不同产品怎么切入,梳理它们之间的优势运营手段,才能深入认识这个行业。比如说,返利网,它的上游是卖家和电商平台,下游是广告平台,他们对接卖家和广告平台,通过订单跟踪,产生佣金以后收一定比例扣点当收入。但是像蘑菇街这样的,同样是在广告平台和卖家之间通过引导成交获得佣金,但蘑菇街不返利,佣金就是全部收入。

最后,要熟悉行业角色。同一个行业,有不同角色参与,熟悉了这些角色的类型、特点、生存状态、利益分配和聚集地,才能挖出产品或者平台价值、掌握连接多方角色的技巧。比如说,艺术品在线拍卖,涉及到行业角色有商家、参拍者、鉴定师、物流,这个时候就要针对不同角色的利益需求,制定平台定位。

第二步,做竞争对手的“幽灵”。

首先,得知道它们是谁。它们可以分三类,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和友情借鉴对象。

其次,模式对比。了解竞争对手的业务和产品模式有两种方式:一是浏览他们的新闻稿和媒体报道,比如说,在36氪搜索keep、咕咚这两个关键词,找行业分析文章。二是产品流程体验,通过对比他们的设计特点、业务流程、商品或服务类型,分析他们的水准、用户定位和核心模式。

最后,数据评估。就是判断竞争对手目前运营效率、模式和产品的有效性。

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要做运营的“领跑”者。这里的领跑不是指领先行业,而是要摆脱对手的影子,玩儿出自己的花样。有三个方法可以参考:

第一,和不同行业角色沟通,或者轮岗。比如说艺术品电商,这个行业本身就有很多专属规则和价格体系,如果你不去了解,简单地套用一般模式,那肯定要抓瞎。

第二,参加行业会议。知道更多别人的心得、经验。

第三,关注同行动态。每天查一查竞争对手的网站啊、APP啊、微信推送、活动和新增内容什么的,了解他们的变化,也给自己找点思路和灵感。

总结一下,怎么做才能快速熟悉一个新行业呢?基本套路是,做行业的蛔虫、做竞争对手的“幽灵”、做运营的“领跑”者。这说的虽然是互联网行业的基本套路,但其实不管在哪个行业,对我们都有启发意义。

本文源自:公众号“姑婆那些事儿”(怎样在“套路”中成为行业的专家?)

在江湖上混需要养成的10个好习惯

冯唐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也特烦教导别人。一来是认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很难一概论之。那些号称他的成功可以复制的,不是为了骗你钱买书的,就是教你抄袭造假骗人的。二来我光讲、你光听,基本没用。我好好讲《易筋经》,你好好听,你还是不会少林武功。所以,你们想听我讲,刚入职场应该注意什么,让我为难了,想来想去,还是说说好习惯。在江湖上混,养成好习惯第一,其他就在你们各自的特质和造化了。

第一个习惯是及时。收到的短信邮件,24小时内一定回复,信号不好不是借口。约好了会议,要及时赶到,北京交通拥堵、闹钟没响、你妈忘了叫你起床不是借口。

第二个习惯是近俗。尽管信息爆炸,要学会不走马观花。长期阅读两种以上财经期刊,知道最近什么是大奸大滑大痴大傻。长期阅读两种以上专业期刊,知道最近什么是最新最酷最潮。

第三个习惯是学习。一年至少要念四本严肃书籍。严肃书籍的定义是,不是通常在机场能买到的,不是近五年出的,不是你看了能不犯困的。

第四个习惯是动笔。在现世,能想明白、写清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眼高手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一年至少写四篇文章,每篇至少两千字。写作的过程,也是沉静、思考和凝练的过程,仿佛躲开人群、屏息敛气、抬头看到明月当头。

第五个习惯是强身。每天至少慢运动半小时,比如肢体伸展、瑜伽、站桩、静坐。每周争取专门锻炼一次,每次两个小时以上。保持身体健康、不经常请病假,也是职业管理者的基本素养。

第六个习惯是爱好。争取培养一个你能长期享受的爱好,不见得很复杂,比如发呆、倒立,甚至不见得你能做得比其他人好很多,比如自拍、养花。工作有时候会很烦,要学会扯脱。很多争吵,如果争吵双方都闭嘴,回房间发呆、自拍、闭眼、睡觉,第二天基本会发现,完全没有争吵的必要。

第七个习惯是常备。除了睡觉的时候,手机要开机,要让你的同事能找到你。如果和上级出差,你的手机几乎要时刻攥在手上。手机没电了不是借口,即使你用的是iPhone,也可以配个外挂电池。

第八个习惯是执行。万事开头难,所以见到事儿就着手立办,马上开头。不开头,对于这件事儿的思绪要占据你的内存很多、很久。见了就做,做了就放下了。

第九个习惯是服从。接到一项似乎很不合理的工作,忌马上拒绝或抱怨。第一,和上级充分沟通,从他的角度理解任务。有时候,你心中对此项工作的要求远远高于上级要求。第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有自信,不必做每件事都得一百分。第三,上述两条还不能解决心头不快,放下自己,服从。

第十个习惯是收放。阳光之下,快跑者未必先达,力战者未必能胜。同学们啊,从学校毕业之后,不再是每件事都是一门考试,不再是每门考试你都要拿满分和拿第一。收放是一种在学校里没人教你的技巧,练习的第一步是有自信,不必事事胜人。

当然,如果你们说,这些习惯太俗,想仰天大笑出门去,这些世俗习惯完全可以不理。内心之外,我祝福你们找到不世俗的山林、不用装修的岩洞、不搞政府关系的和尚和不爱财的姑娘。

罗胖曰:
如果我加一条的话,那就是——
跨界聊天
1,有意识地加入各种社群,互联网化的尤佳。
2,人群越杂、人的身份越多元越好。
3,积极营造线下小聚的机会。一次不超过四人。
经常在陌生人的人生体验和知识视野中浸泡一会儿,是最快的成长方式。
试试就知道。我自己得益于此甚多。

工匠精神:人品比技术更重要

近年来,“工匠精神”逐渐成为了一个很热的词,这个词简单说指的是手艺人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对产品的精益求精。9月份,凤凰卫视的节目《文化大观园》探讨了“工匠精神”这个话题。日本漆艺家、东京艺术大学副校长三田村有纯参与了这次节目。三田村有纯家族的漆艺历史长达数百年,他是第十代传人。有句话叫做“富不过三代”,三田村家族是如何实现这么长久的传承的呢?三田村有纯表示,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他们家族有一套挑选继承人的规矩。

“在家族内部,所有有资格继承漆艺的年轻人在学习漆艺之前,都要先掌握一门其他技术,比如陶瓷、木匠、铁艺等等。年轻人只有在学成之后,才有条件参与竞争。如果后辈向祖辈请教漆艺,他们只会教一些简单的技术,绝对不教艺术和创作,因为这些东西要自己探索体会。”

日本的其他匠人也有自己的要求。比如,日本皇室所用家具的御用匠人、秋山木工的创始人秋山例辉,写过两本《匠人精神》。秋山例辉曾经在采访中多次强调“道比技重要”。他在《匠人精神2》中写道:“对于工匠来说,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人品。秋山木工的技术工资占40%,人品工资占60%,相比于钻研技术,做好事、热心奉献的人获得的工资待遇更高。”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