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unication

092421p7ll7ebjrm8eybee.jpg

用心倾听,建立/疏通管道,顺畅舒服多赢——DeepCreator

资中筠:不要和不思考的人争论

5592D80A82B14C18A6048B8B1F27646F.jpeg

资中筠[yún],湖南耒阳人,中共党员、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专业方向为国际政治、美国研究。专业之外旁涉中西历史文化,关注中国现代化问题,撰有大量随笔、杂文,并翻译英法文学著作多种。

她多次出访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主持过若干大中型国际研讨会,在组织中国的美国学和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以及参加和促进中美学术交流方面辛勤工作二十多年,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我观察过很多“争论”的场景,也经常被卷入争论的漩涡。发现这个现象有其“规律性”:

中国式争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争论,多数都是因为话语的对等,陷入抬杠的尴尬境地。

人与人之间一旦开始抬杠,就必然在情绪上严重升级,继而开始出言不逊。

比如有一次我谈到日本人的教养,就有一位同学大为不满,他数落我给日本人涂脂抹粉,长日本人的志气,灭中国人的威风。

我没有理他,因为我仅从他的话语中,就发现我们并不在一个平台上说话,彼此说的也不是一回事。他后来气急败坏,开始骂人了。我依然采取了不理睬的态度,直到他销声匿迹,不再挑衅。

几年后,我们偶遇,他给我带了一顶“瞧不起人”的大帽子。当时我欣然接受,并且告诉他:我真的瞧不起你,当然不是因为你的钱少,更不是因为你的车不好,而是你白长了一个脑袋,一个只知道吃饭、不知道思考的脑袋。我们之间讨论问题,既没有前提,也不会有结果。因为我们走的不是一条路,也不是一个方向。彼此南辕北辙,如何讨论问题?

我历来主张,不要和不思考的人讨论问题,尤其不要和不思考的人争论什么。

思考,是交流的前提;尽管思考的层次可能会很大,但思考不思考,差异不是螺旋桨和喷气式之间的差异,而是飞机和大炮的差异。

跟一个不懂飞机的人讨论飞机,岂有共同的话题?

尽管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是,因为见识的差异,阅读的差异,思考的差异,已经使彼此之间行若狗彘。

为什么思考很困难?

因为思考是要有付出的,付出时间大量的阅读,花费钱财增长见识,然后开动脑筋苦思冥想。

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或读书很少的人,焉能有常规的思辨能力?

而思考的考,就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所以绝大多数人,并不擅长于思考。他们随波逐流,甘愿平庸,基本上被时代驱赶着生活。若不幸遇上舆论一律的时代,就更加简单了。凡事跟着感觉走,以“看齐”为天职,把“一致”当圭臬guī niè。这样的人,非但不具备一般的思考能力,而且不具备常识。跟他们讨论人权与主权的差别,岂不是在用擀面杖捅火么?

争论问题,首先是争论的双方要有一个前提:彼此都是思考者。只有这样,才能就共同的话题展开讨论。

凡是正常的争论,比如学术争论,真理争论,争论的双方并无绝对的正确或错误。因为能争论,就必然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它好比擂台比武,一个武士,焉能跟一个毫无还手之力的人打斗?

至于那些动辄就扣帽子、抡棍子的人,他们不是和你争论,而是无理取闹。对这些人,或回避、或远离、或一笑置之、或请他闭嘴。他们其实也很可怜,自己不学习、不读书、不思考,却还想显摆显摆,刷个存在感,以表示他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也是有思想的翘楚。

比如关于朝鲜战争,就曾发生过很多争论。然而,一些对朝鲜战争不甚了解的人,一些只限于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歌曲所熏陶的人,你和他们争论孰是孰非,岂不是赶着鸭子上架?让猪学狗叫么?

争论还需要共同的逻辑修养,跟一个不懂逻辑的人争论,几句话就必然张冠李戴了。

有一次几个朋友争论人权和主权的问题,一位朋友说:国家的权力,是人们为了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更有保障,才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有一位老兄大声嚷嚷道:“没有祖国,哪有你?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居然埋汰国家,居心何在?”。

遇到意外场景,如何快速应答?

2018-04-07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工作、生活中,许多场景需要我们快速反应:电梯间遇到老板,跟他聊什么?面对突然提问,该站起来说什么?……

「得到」作者李新,作为一名即兴喜剧演员培训师,特意创作了这篇清单,提升你的快速反应能力。

  1. 做到快速反应,首先要学会快速接受。接受是应对的前提。面对意外情况,如果能在别人懊恼时,先接受发生的一切,自然就比别人反应更快。

  2.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训练快速接受的心态。比如,找一个朋友提问,无论被问到什么,哪怕是负面的、失实的,你都必须回答“是的”。慢慢的,你会习惯这种状态。当意外和失误发生时,就能镇定应对。

  3. 常见的错误是:看似接受,实则拒绝。比如“明天我请你吃饭”,你回答“好,可我没空”,这种委婉的拒绝,会直接阻断对话。只有内心真正接受,才能不从行动上抗拒。

  4. 遵循“YES AND”法则,即在接受的基础上,顺着对方“再发挥”。也就是说,在回应中添加新信息,一定要避免对话在你这终结。比如,对方说“这钻石好贵”,你说“是的”,场面就陷入尴尬;你说“是的,收下它你就是我老婆了”,情况就马上不一样。

  5. 重复对方话里的关键词或末尾词。如果还能加上一句点评,就更好了。比如一次颁奖典礼上,宁泽涛说,“站在姚明身边我很有压力。”姚明说,“压力?话筒这么低,我的腰很有压力。”这就是一次机智的应变。

  6. 调动你的情绪,从直觉,而不是靠大脑的推理做出反应。先用一个感叹词“哎呀、呃、呦”反馈给对方,使自己快速进入状态。同时给自己进一步的回应,留足时间

  7. 学会倾听,别急着思考自己要说的内容。专注捕捉当下情境的“可疑”之处,才能在意外发生的第一时间,给出最佳的快速反应。

  8. “将错就错”,给意外找一个合理化解释。比如饭局上,领导要夹面前的菜,你却不小心转了餐桌。一言不发或专门解释,都很尴尬。但尝试找个理由,比如“这个虾很鲜,您尝一尝”,就能快速化解。

  9. 只回应你能回应的部分,避免棘手的难题。快速对话中,很少有人注意你是否正面回答了问题。比如,奥巴马的太太和主持人艾伦比赛俯卧撑,身体俯下的幅度不够,艾伦说:“你看她作弊。”奥巴马说:“她也下去了。”没有正面回答,但没人计较。

  10. 巧用“二度联想法”。比如,黄渤在金马奖典礼上,被主持人调侃穿着像睡衣,他的回答是:我参加金马奖就像回家一样,当然要穿舒服一些。从“睡衣”想到“家”,从“家”想到“舒服”,整个回应顺理成章。

  11. 最后,给你一个万能方法——利用自己的人设回应。比如奥巴马给自己营造了一个“怕老婆”的人设,当被问到“会因为什么跟太太吵架”时,奥巴马就利用这个人设,机智答道:“老婆永远是对的,我们不吵架。”

方法:解决团队冲突的四个步骤

人们在工作中免不了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如果因为意见不统一导致发生冲突,就会损害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组织心理学教授迈克尔·韦斯特在《卓有成效的团队管理》这本书里,介绍了以符合道德的方式解决冲突的四个步骤。

卓有成效的团队管理(原书第3版)

第一,把人从问题中分离出来。书里说,人们习惯把人的行为归因于他们的人格,而不是他们所处的环境。比如,家长在街上对孩子大喊大叫,你可能会觉得是家长攻击型人格的一种表现。但事实可能是孩子刚才跑到了街上,差点儿被撞到,家长喊叫只是受惊吓之后的反应。我们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经常犯这种错误,心理学家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这也是为什么团队中的问题经常被错误地归因为“个性冲突”。所以,书里建议我们要重点关注引起冲突的问题,“对问题要强硬,对人要温柔”。

DeepCreator:就事论事,摆事实,讲道理;将投资失利归结于资本不够多?

第二,关注利益而不是立场。书里举例说,有两个女孩都想要碗里最后一个橙子,一般解决的办法就是把橙子切开,一人一半。但接下来,其中一个女孩用半个橙子榨了橙汁,另一个女孩把她得到的那一半橙子的果皮用来盛放她刚做好的蛋糕。所以,其实她们本来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全部,而目前的解决办法却让她们都只得到了一半。如果我们能花一些时间发现她们的真实目的,而不仅仅是关注表面立场,她们就可以各取所需了。同样,在解决团队冲突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弄清楚双方的潜在利益或者双方到底需要什么。

DeepCreator:去商场买锤子

第三,寻找共赢的解决方法。如果你能找到符合双方利益的解决方案,你的谈判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就会提高。就像第二点说的那样,你要确定冲突双方的基本诉求是什么,而不是他们对立的立场,因为当一个人想要达到某个目标而被另一个人阻碍的时候,才会发生冲突。

第四,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而不是通过个人意愿来决定结果,这样才能确保公平。比如,团队成员在工作量上有冲突,就先试着找一种客观的评估方法,在这个方法的基础上达到某种公平。

当我们扯淡时,我们到底在干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读一本,占据《纽约时报》非虚构类图书畅销榜榜首长达9个月的书。

书名特别不严肃,但它的研究特别严肃——

《论扯淡》

作者: [美] 哈里·G·法兰克福
译者: 南方朔
出版: 译林出版社

  1. 先问你个问题:真理最大的敌人是什么?你可能会回答“说谎”。但作者却尖锐地指出——

真理最大的敌人是,扯淡。为啥呢?因为谎言比扯淡还要高级一点儿。

① 说谎者要有足够的认知能力,知道什么真、什么假,才能去骗人;

② 说谎者要有一定的语言技巧,能灵活传达与事实不符的信息;

③ 说谎者还要有清晰的意图,知道欺骗别人的目的,以及可能的得失。

而扯淡,就很随意了,不需要知道事情的真相,也不需要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往往也没什么目的性,比说谎的门槛低多了。

  1. 知道了第1条,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是一个哲学家要深度研究的哲学问题。因为“真理”是哲学家讨论的主题,所以真理的敌人——扯淡,也归哲学家。正因为此,《论扯淡》才是一本如此重要的哲学著作。

  2. 要剖析“扯淡”,得先明确“什么是扯淡”。这本书认为:任何漫无目的、不关心事实的言论,都属于扯淡。说的人漫不经心,听的人不知所云。发现了吗?语言本来是用来准确传达信息,但扯淡已经违反了语言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闲谈是扯淡,政客大而空的演讲是扯淡,电视上缺乏依据的广告词也是扯淡。

  3. 你可能要问了:为啥我们如此热衷于扯淡呢?原因有四个:

原因一:在发泄情绪的冲动下,人们会忽视表达的准确性。比如说“我现在的感觉,就像一只被车轧过的狗”,作者觉得这句话就有扯淡的成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被车轧过的狗是什么感觉。我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根本没想着把它说对,只是想着发泄。

  1. 原因二:借扯淡的表达操纵听众,传达想让别人接受的印象。比如美国政治家常用的话:“我们伟大且被上帝庇佑的祖国,其开国元勋在神圣的引导下,为人类开创了崭新的纪元。”就是想用这种空洞、未经证实的表达,唤起听众对国家的感情。

  2. 原因三:用扯淡来掩饰自己的无知或无可奉告。比如,一个对环境问题毫不了解的政客,接受环保主义者的质询,虽然不懂,但还是要发表意见和看法。这个时候,他的发言十有八九就是在扯淡。

  3. 原因四:后真相时代,想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获取绝对真相,变得非常困难。人们不再追求真相,而只相信自己的感觉——说的人只愿意说自己想说的,听的人只愿意听自己想听的,彼此在扯淡中各取所需。

  4. 作为一位哲学家,作者对“扯淡”这件事,达到了一种过敏性的危机感:漫无目的的扯淡,让人对真相漠不关心,而且还不用为破坏真相负责。到最后,大家追求真相的动力会越来越弱,甚至完全消失。想象一下:所有人都不关心真相,谣言和误会在扯淡中被不断制造,每个人都生活在虚假之中……你说可怕不可怕?

  5. 跳出这本书,扯淡有没有积极作用呢?当然有。对于放松自我、建立不那么严肃的社交关系,扯淡有它独特的价值。到底是发挥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看你对它的态度——如果你一笑了之,那扯淡就能愉悦身心;如果你把扯淡的内容当真,那它就真的会让你看不到真相。

最后,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书中的金句:

真理最大的敌人,不是说谎,而是扯淡。

沟通–>了解–>理解–>信任

沟通就是生产力和战斗力!从了解到理解,从协作到信任。

注意力在哪里
财富就在哪里
一天干好一件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酣畅淋漓
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才算真正理解了

Communication-Skills20180413.png

好好说话是个“技术活”

“好好说话”真的不容易。

说来好笑,即便是我已经在台上讲演“挥洒自如”许多年后,我依然是个经常“不会说话”、“一不小心就说错话”的人。

在新东方工作的第五年的某一天,当时的北京新东方校长约见我,说是有事儿要聊聊。我就去了,同去的还有当时北京新东方国外部的主任。聊什么事儿呢?校长听别人说笑来对语料库这事儿很有研究,于是就找我来聊聊,看看我“能不能为学校建一个语料库?” 一路聊得挺高兴,最后校长问了这么一句:

“那你看,笑来,你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我认真想了一下,说:“其实这事儿花不了多少钱,主要是耗时费力,所以我希望这不是个换了个校长就不见了的事儿……”

天知道当时我脑子是怎么转的,可那眼前发生的一切是到今天都栩栩如生的 —— 校长的脸色当场就变了,愣了一下,什么都没说;而与我同去的国外部主任都快急死了,只好在边上给我打圆场:

“笑来的意思是说,这事儿是个慢活,得持续做……”

他差一点就把“其实笑来没有别的意思”都说出来 —— 然后也是脸上红一阵紫一阵的……

事实上,在刚刚我说完的那一瞬间,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也知道自己“这都在说什么呢?!” 可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是没有办法收回来的 —— 只好硬着头皮扛下去。结果当然是所谓的“不欢而散”,为学校建语料库的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这事儿成了新东方内部广为流传的段子,人人都知道“笑来说话不得体”,最后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效果:若是哪句话特别不得体,一定会有人问 : “这话不会是笑来说的吧?”

其实吧,我也不是“以不得体为荣”的,这事儿真的很难“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 谁愿意是个经常在关键时刻并不招人喜欢的人呢?可“会说话”这事儿真的好像是个“完全没地儿去学的东西”呢!—— 我很怀疑对某一些人来说,比如我,更是无所适从,无所可依。

在新东方的同事中,有一位,名字叫张旎,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会说话”的人。有些话其实是很难当面说的,但即便是这样的话,就看张旎边说边哈哈哈,大家也跟着哈哈哈,一路哈哈哈,她就说完了,然后大家一点点的尴尬都没有 —— 干脆就是奇迹。

有一次我们聚餐,张旎开车,我和另外一个同事坐在后座,提起一个“笑来最近说话不得体的典型案例”,大家又是哈哈哈地把这个事儿当作段子,既然大家开心,我也就跟着乐。然后,我就问张旎,“其实我真的很羡慕你,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张旎的回答非常认真:“我妈妈是个很厉害的销售,她是我见过的最会说话的。我记得小时候,刚上学那阵,我妈妈天天纠正我说话,基本的句型就是,‘你要表达的是这个这个吗?那你应该这样这样说……’ 后来,后来就这样喽!”

哦!这不是天生的,这是练出来的。

这个念头给我带来的惊喜很快就被接下来想到的事实扑灭了 —— 我想到这么个事实:

事实上,这个方法我天天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因为我教得最好的是写作课,在写作课上,我总是告诉学生,所谓的“炼句”,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同样的意思用许多种方式表达出来,最后选择最为精炼、最为恰当、最符合上下文语境的那一个。我快被自己蠢哭了!

人就是这样,很多道理,貌似自己懂,可实际上就是做不到“举一反三”,哪怕在一个领域里用得很熟练,换了个其他的领域就跟白痴一样,就好像从来都不知道、从来都没听说过那道理一样 —— 你看,这么多年里,我可以在写作里天天使用,可竟然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却从来没有用过!

又过了很久 —— 至少是半年多以后 —— 我才突然反应过来,过去的我,从骨子里过分低估了与身边的人沟通的复杂程度及其重要程度,于是从未向练习写作那样“刻意”过,于是呢?于是“跟白痴一样”呗。

就像马东老师的这本书里一再强调的,“说话”其实是一个“综合格斗”,需要掌握“全息话术”。作为一个曾经在一些领域常常说话不及格的我,深知“不会说话”的恶果 —— 真的很可能会因此错失一个升职机会,或者因此错过一个投资机会…… 其实最要命的是,“不会说话”的人常常并不知道自己说话的方式有问题,甚至会“理直气壮”,比如我,很久之前曾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这样为自己开脱:

我这个人说话不会拐弯抹角只会直来直去。

许多年后,等我挣扎着改了过来,进步了许多之后,发现当年的“托词”有多么可笑。这有点像哪些相貌丑陋的女生对自己收不到情书的解释,并不是“我丑所以没人给我写情书”,而是,“我才没有她们那么不正经呢!”

马老师的这本《好好说话》以他一贯的新鲜、有趣的方式传授了说话的核心技巧,一口气读完,感觉很过瘾。我觉得说话技能的修炼,学无止境。我自己也知道自己什么德行,知道自己不是进步太大了,而是岁数大了,环境变了,没那么多机会让自己出丑而已,在“会说话”,尤其是“得体地与人沟通”这事儿上,必须要活到老学到老,并且还要练到老。

总体上,我是个相信“道”比“术”重要一万倍的人,可在“好好说话”这事儿上,我却认为“道”这个东西常常用处不大,或者说,常常真的不够用。“为人要真诚”,就是“道”,“坦率及效率”,也是“道”,但由于这世界就是极其复杂的,而语言本身就是模糊含混、“凑合着用”的工具(虽然也是极其复杂精巧的工具),乃至于坑太多,沟太深,堑太宽,乃至于不掌握各式各样的“术”,不频繁操练,就可能一不小心“追悔莫及”。

总而言之呢,从《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这本书,我确实学了很多很多,也实践了很多很多,希望你也能学到。

小心陷阱,防止沟通中的“暴力”

说话会对别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有的人为什么老是“话中带刺”?

假如说出口的每一句话都能被评分,我们每天有多少话根本“不及格”?

今天这本书,就回答这些问题,并且帮你解决这些问题——

《非暴力沟通》

作者:[美] 马歇尔·卢森堡
译者:阮胤华
出版:华夏出版社

本书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是心理学上非常著名的理论。他是一名临床心理学专家,运用这套理论解决了许多人的心理问题。

而且,这套理论并没有停留在沟通本身的技巧上,而是深入心理层面,分析了不同沟通方式形成的根本原因。

  1. 想学会“非暴力沟通”,你必须得先对“暴力沟通”提高警惕。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近来工作繁忙,每天都加班到12点。疲惫地回家,家里人却埋怨说:“天天这么晚回家,家里什么事你都不管。”虽然双方都明白原因,但依然会很生气,一场吵架不可避免。这就是典型的“暴力沟通”。

  1. 有4个原因,导致暴力沟通在不知不觉间渗透并严重干扰你的生活:

① 道德评判,就是偏见、“贴标签”。一旦对某人的偏见形成,和他的对话、态度就难以避免批判的倾向,不能就事论事。

② 攀比心态,会让人始终不能客观地看待别人,还会促使嫉妒、鄙视等负面情绪出现,不能心平气和地对话。

③ 问题错位,是指表达方式错误,不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只是说“不得不做”。比如全职妈妈出于爱为家庭付出,非常辛苦,但也常抱怨“这么多年,每天我都不得不做饭,即使有时累得不想动”。这既无法表现自己的愿望,又给听众增加了压力。

④ 强人所难,指把个人意愿强加给别人,强迫别人做不愿意、做不到的事。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父母按照自己意愿严厉管教孩子,如果孩子做不到,就被责备。

  1. 暴力沟通的问题根源并不在于说话的方式,而在于价值取向:你怎么看待自己,和你怎么看待世界。

首先,对自己的看法会影响沟通。比如,一个人工作犯了错,虽然上司没责怪他,但他认为“自己太无能了,一点小事都做不好”。这就犯了上面“贴标签”和“强人所难”的错误,这种心态下很难进行正向的沟通。

其次,你对世界的看法也特别重要。如果一个人认为世界就该“优胜劣汰”,就无法避免时常攀比,喜欢追逐高层次,看不起低层次,容易片面评判和歧视。

  1. 学会观察细节,判断他人会不会容易陷入暴力沟通。

怎么判断一个不太熟悉的人会不会有暴力沟通的问题呢?通过观察细节,看他对其他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地位相对弱势的服务员、前台人员、快递员等等。比如在用餐时,遇到上菜慢的情况,看他是什么态度。如果是对服务员温和询问、催促,带着尊敬和谅解,那么他是偏积极的。如果稍不如意就大吼大叫,那么与他相处你可能要更谨慎。

  1. 只有扩展视野,才能不断优化自己的价值取向。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生经历的作用,这会极大程度上决定人的价值取向。如果一个人从小的经历就非常顺畅健康,很有可能会养成积极的取向。

其次,我们应该建立更大的世界观,扩展了视野之后,能够不再纠结眼前的小事,也能导向积极。

  1. 非暴力沟通的4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比如,你把一份重要文件交给同事,嘱咐他保管,但他随意地把文件放下就出去了。你第一感觉可能说:“这么重要的文件,你怎么能就随便一放?”

而用非暴力沟通,先观察,看到文件被随意放置;再感受,你会觉得这样不安全、怕丢;然后是需要,你想要对方安全地保管文件;最后是请求,直接向对方说明。这样,你可以说:“我看见刚才重要文件你随便一放,我就担心不太安全,办公室人来人往的,万一丢了说不清的。以后还是请你注意妥善保管啊。”

  1. 非暴力沟通的实操攻略一:表达观点时,避免“扣帽子”。

“扣帽子”只会引起听众的反击。直接说出需求,其他人才更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作者就曾经调解过工人与农场主的矛盾,一开始作者问:“你们各有什么需要?希望对方做什么?”结果,农场工人喊:“他们是种族主义者!”农场主喊:“他们不尊重法律和秩序!”很明显,他们在互相“扣帽子”,不是有效的沟通。

  1. 非暴力沟通的实操攻略二:向别人提请求,说得越具体越好。

比如,一位妻子对丈夫说“我希望你可以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结果三周后丈夫用更多的私人时间参加了体育比赛。这就是因为妻子只说了不想要什么,但没说想要什么,应该一开始直接说:“我希望你尽量每周拿出一个整天陪我和孩子。”

  1. 非暴力沟通的实操攻略三:合理地表达愤怒。

愤怒每个人都难以避免,很容易演变为对别人的暴力。你可以用这个方法应对:首先,先努力让自己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避免冲动地乱说和乱做;其次,想想自己究竟在气什么,哪句话或是哪个行为不能忍;然后,了解生气的原因背后,你有什么想满足的需要;最后,向对方充分表达自己,不是去指责,而是直接说出感受和需求。

  1. 非暴力沟通的实操攻略四:学会向他人表达感激。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包含三个部分:对方做了什么事情帮了你;你的哪些需要被满足了;你的心情怎么样。表达时,三部分的先后顺序并不重要,有时对待熟悉的朋友,我们甚至可以只露出微笑或说声谢谢。然而,如果我们要确保对方能彻底明白,还是可以具体地描述三个部分。

非常感谢《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译者阮胤华,出版方华夏出版社,这样的好书,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阅读。

最后,让我们记住书中的金句:

人对自己和世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与人沟通的方式。

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八卦?

生活中,朋友小聚,聊一聊熟人的八卦;

工作间歇,碰到同事,说几句公司八卦;

出门在外,碰到新朋友,聊几句明星八卦……

这些场景你肯定很熟悉,但你想过没有:

和正经事相比,为什么八卦总会占据聊天的大部分?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八卦?

今天的这本书,就从语言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给你答案——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

作者:[英] 罗宾·邓巴
译者:张杰 区沛仪
出版:中国出版集团 现代出版社

  1. 首先告诉你一点:聊八卦,并不代表无事生非。相反,八卦是语言进化的原因,还有着很强的社交凝聚力

  2. 你在《动物世界》里一定看过猴子梳毛吧?其实,梳毛,就是在语言诞生之前,灵长类动物的典型社交。通常一对一地进行,被梳的一方身体会产生内啡肽,带来强烈的愉悦感,就像人按摩放松一样。这种亲密的关系,需要双方完全卸下防御。能一起梳毛的伙伴,一定靠得住。

  3. 除了日常社交,动物社群里,梳毛还被看作一种“入会行为”。因为梳毛非常费时,自己能照顾到的对象有限,所以每个动物都得想清楚给谁梳、不给谁梳,于是,小帮派就形成了。通过梳毛这样的社交行为,群体内部的关系会更加稳定,合作也更容易。

  4. 问题来了。随着社群规模越来越大,梳毛渐渐不能满足群体的需求了,怎么办?语言出现了。语言可以看作是“声音形式的梳毛”,而且更加方便。所以,聊八卦就成了更好的社交方式,从远古至今、从动物到人类,一直如此。

  5. 八卦有个重要的作用:让我们迅速分辨“敌我”,更好地生存。在群体里,只靠一个人很难知道其他所有人是怎样的。怎么解决?一家人分头社交,然后把结果共享:谁说了什么、谁干了什么、谁对谁好、谁坑了谁……这样,我们迅速知道谁可以信、谁不靠谱,用最低的成本,得到了大量信息。

  6. 八卦的另一个好处,是能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商业合作的双方,通常会在非正式场合谈笑风生,这就相当于一次漂亮的“梳毛”,加深彼此的信任。一起打球,聊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就可以帮助判断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7. 八卦还能促进团队合作。非正式交流越多的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个电话呼叫中心各个工作组的观察发现,效率最高的一组只有一个行为和其他组不同:全组人一起休息,而不是轮流休息。共同休息,为团队成员提供了更多的非正式交流的机会,团队的凝聚力更强。

  8. 不同的人聊八卦,重点不一样。研究发现:女性常用对话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去八卦别人,三分之一聊自己,男性则刚好相反。这是因为在传统社会,

男女的社会分工不同:女性需要发展社交网络,以便在家庭事务上有人帮忙;而男性在工作和择偶上压力更大,需要聊自己来给自己加分。

  1.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一段自然开展的对话,通常不会超过4个人。一旦超过4个人,就会有两个人同时说话,或有人插不上话,或有人离太远听不清。过不了多久,一群人又会自动变成三四个人的聊天小组。这也提醒我们:如果想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不妨控制一下听你说话的人数。

  2. 书里还提到一个很颠覆的观点:自从语言诞生之后,人类社交群体的规模就没变过。原始人的社交圈,和现代人的实际社交圈一样大。现代人庞大的社交圈,不过是个假象。很多人微信好友有上千个,但深入交往的远没有那么多。手机、网络并没有扩大社交的人数,只是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3. 为什么社交规模几千年不变?原因是——大脑的限制。比如,一个群体有5个人,那么每个人得知道另外4个人是谁、和自己关系如何、另外4个人之间关系如何,如果群体扩大到20人、100人……信息量会非常大,逐渐突破大脑的极限。

以人类大脑的水平,研究计算出的社群规模极限是:150人。这时,既有整体的合作优势,内部人际关系也能保持稳定。这就是著名的“150定律”,又叫做“邓巴数字”。

  1. 你可能觉得150未免也太少了,很多大组织、大公司明明有上千人。但其实,大群体内部也是按“邓巴数字”的原理在运作。

以军队为例,虽然人数很多,但实际行动时,执行战术的常用作战单位是“连”。纵观各国的军队编制,非常巧,连队编制基本都控制在150以下。其中的原因就是:战场环境要求士兵之间必须非常熟悉、完全信任,只有维持这个规模,才能保证这一点。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本书留给我们的金句:

八卦有极强的社交凝聚力。非正式交流越多的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

如何战胜一个“杠精”?

首先普及个小知识,明天就是“国际友谊日”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建议你给自己个挑战——

和杠精,我们身边最难相处的这一类人建立友谊。

杠精之所以难相处,是因为他们总能用看似正常的逻辑,推导出出人意料的结论。

和这样的人相处,很难,稍不留神就会陷入无意义的争吵。但困难并不意味着不可能。这张书单,就为你拆解和杠精的相处之道。以下技巧,供你参考践行。

一、为什么杠精总提出奇怪观点?

《 学 会 提 问 》

  1. 想战胜杠精,得先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你可能很纳闷:为什么杠精的观点总是很奇怪?为什么他们那么喜欢“辩论”?这其实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比较特别,很容易陷入误区。

简单举几个例子,误区一:以偏概全。比如,公认某国的国民素质比较高,有些杠精会反对说“某国人素质不行,我就遇到过一个”,这就是典型的以个案判断整体。

误区二:偏离重点。比如,你说“红烧肉好吃”,杠精却说“糖醋排骨就不好吗”,这就是故意忽略原本谈话的重点,强行把别人拉进自己的话题。

误区三:偷换概念。比如有人说“这药真苦啊”,杠精却说“这点苦都受不了,没有毅力”。这就是偷换了味觉上的“苦”,和生活中“困难”的概念。明白了这些,我们才能准确抓住杠精说话的漏洞。

想了解更多思维中的误区,这本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圣经《学会提问》推荐给你。

二、和杠精沟通,如何克制负面情绪?

《思考,快与慢》

  1. 和杠精沟通中,很多人会被无休止的反对意见和追问激怒,最终陷入争吵。事实上,争吵是没有意义的。如何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做到理性应对呢?你需要了解一些脑科学常识,明白我们的大脑是怎么运作的。

我们的大脑,是由两个思维系统控制的:一是直觉系统,依赖直觉和经验,毫不费力;二是理性系统,需要调动理性、刻意思考,会消耗大量脑力。人的所有行为,都是这两个系统合作的结果。

但人脑有个特点——非常懒惰,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倾向于无条件接受直觉系统的判断,而不是调动理性思考。这也是很多人听到抬杠,就会不由自主产生负面情绪,最终陷入意气之争的原因。

  1. 当面对杠精,产生负面情绪时,你要明白:争吵是没有意义的,自己现在正在被直觉控制。这时候你要做的,是慢下来,启动理性系统,避免自己被直觉系统“绑架”。

更多关于思考的秘密,欢迎观看行为经济学经典《思考,快与慢》。

三、和杠精沟通,如何避免抬杠?

《如何实现有效社交》

  1. 和杠精正常交谈,确实不容易。最好的方法是掌握沟通的技巧,从谈话一开始就尽可能避免抬杠。首先,开启对话时,尽量找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如果话题只有你感兴趣,杠精会因为缺乏存在感和你杠起来;如果只有他感兴趣,你会很快插不上嘴。只有双方都感兴趣,才能有正常探讨的可能。

  2. 其次,对话中语言要简洁、精准。沟通中双方的思维都很快,如果你说得太复杂,对方不能快速理解,就只能扭曲你的意思。事实上,很多抬杠就是这么产生的。因此,沟通中最好避免“或许”“不一定”这样模棱两可的表达,而且能用最简单的话说清,就不要长篇大论。

  3. 如果发现气氛不对,就要及时转移话题。这里的关键是:不管对方说什么,都不要被他带着走。教你一个转移话题的小技巧——“搭桥”:先给他一些回应,让他知道你听了他的话,然后再把话题转移。比如,“你说的电影我看过,让我想起了一本书”“你说的有道理,但我还要强调……”

更多沟通的实用技巧,欢迎观看《如何实现有效社交》。

四、如何真正和杠精沟通?

《所谓会说话,就是会换位思考》

  1. 沟通,就像是打排球,双方有来有往。虽然杠精常常不按规矩传球,只顾自己痛快,但我们却可以调整传球的角度,让球赛继续下去。这就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体察对方的情绪,找到传球的最佳时机。

  2. 每个杠精的敏感点都不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做到换位思考,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好的倾听者,是成为一个好的谈话者的前提。在对方说话时,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注意倾听,了解到对方的“言外之意”。

  3. 比如,有些人抬杠,是喜欢表现自己,需要别人的认同。所以对这类人,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不要过于执着对错,而是给他一些感情上的认同,就能“不攻自破”。有些人抬杠,是因为面对问题找不到解决办法,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提供可行的思路,而不是指责对方的逻辑漏洞……

更多换位思考的技巧,尽在《所谓会说话,就是会换位思考》。

沟通技巧:如何让你的口头表达更精炼

我们在交谈时,经常会不自觉地使用“所以、嗯、然后、这个、那个”等语气填充词,这是因为大脑不喜欢沉默,当我们思考下一句话时,大脑就用这些词来填补空白。不过,在演讲、面试等正式场合中,这些填充词会让人显得既没有把握也没有精心准备。《快公司》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了6个帮你减少这些填充词的建议。

第一,给自己录音。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自己使用这些词的频率有多高。你可以录下自己在开会时说的话,看看使用了多少填充词。一旦意识到了,你就会开始努力去掉它们。

第二,在日常对话中练习,减少使用填充词。比如在吃饭聊天或者打电话时,提醒自己尽量不使用填充词。

第三,提前做好准备,大声练习。演讲或参加会议前,你需要熟悉资料内容,记住表达要点,这样可以避免开口后一边整理思绪一边滥用填充词。排练演讲时,大声练习能帮你发现自己在什么时候会忍不住插入填充词,然后努力克服。

第四,沉默是金。讲话时,不要害怕沉默,合适的停顿不仅能制造悬念、吸引听众注意力,你也有了时间去理清思路。当你感觉快要说出一个无意义的词时,请用一秒的沉默代替它。

第五,强调关键词。演讲技巧培训师迈克尔·索弗洛夫(Michael Souveroff)建议,除了使用停顿,你还可以强调句子中的某个关键词。这样大脑就有机会思考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听众也能更好地记住核心信息。

第六,控制紧张情绪。心情紧张时,我们会大量使用填充词。要想控制紧张的情绪,你可以提前做一些缓慢的深呼吸,避免身体产生紧张感。

怎样培养职场上的沟通意识

林正刚是刚逸领导力公司的CEO,他还是前思科 (Cisco) 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在国外工作时,林正刚养成了一个做事习惯,就是跟进(follow up)。比如,跟一个人约好了两周后见面,林正刚就会把碰面时间写在日程表上,见面的前两天,日程表会提醒他再去跟对方确认这个会议。林正刚喜欢主动跟进事务,他认为事情不跟进是不会有进展的。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林正刚”的一篇文章中,他解释了“跟进”对职场人士的重要性。

林正刚的一位前同事,有一个习惯,就是不会做跟进的沟通。把一件事情交给这位同事后,即便他完成了也会很久都没有声音。对于这位同事来说,“沟通”可能是额外的事情,不该占用做事情的时间。林正刚认为,没有人是天生的沟通高手,要想变成一个沟通达人,首先要认识到“沟通”就是做事情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事情做完但没有同相关人沟通,对他们来说,你可能还没有开始做。有了这个意识后,行为上才可能开始改变”。林正刚建议职场人士要重视沟通:不到位的沟通,可能你做了8分工作,最后扣了4分;但如果沟通有效,7分的工作可以变成10分。林正刚自己在培养基层销售人员时,会要求他们每天做一次电话汇报,这其实是为了培养他们沟通的习惯,而且汇报中还可以大家一起解决临时出现的动态问题。

如果上司不善沟通,还反过来怪你沟通不足,那怎么办?林正刚建议,你可以使用SMART来将沟通“机制”搭好。S是Specific(具体的);M是Measurable(可衡量的);A是Achievable(可行的);R是Relevant(相关的);T是Time(时限)。比如,当上司对你提出工作要求后,你可以向对方重复一下这个要求里的具体事宜,得到确认后,要跟上司讨论好衡量标准、执行的可行性,以及其他相关事务。最后要给上司一个进度汇报承诺,比如每两周你都会给他做一次简单的进度汇报。

林正刚认为,沟通一旦开始就不能停下来,持续的沟通是任何关系改善必经的环节,职业人士要把“跟进”当作一种职场基因来培养。

怎样成为一个演讲高手?

原创: 「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 今天

演讲,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软实力。

求职面试、与客户交流、部门会议……任何一次交流,本质上都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演讲机会。

如何才能提升演讲能力,让自己的演讲更吸引人呢?

这张书单,由浅入深带你看透演讲的门道,助你成为一个演讲高手。

一、演讲的本质是什么?

《演讲的本质》

  1. 首先要明确一点:演讲的本质,是和听众建立一种信任关系。准备一个100页的PPT、用超快的语速介绍内容……这些都不是好的演讲,很难让听众印象深刻。

  2. 演讲者具体要怎么做呢?不妨用“3V法则”去实践。第一个“V”是视觉(visual),包括眼神、表情、动作等形象因素。比如在演讲中,可以想象自己双手正抱着一个篮球。这种手势能让你看起来更有控制力,就像把事实掌握在手中。

  3. 第二个“V”是听觉(vocal),包括音量、音质、语速、节奏等声音因素。声音也会传递情绪,影响他人对你的印象。如果演讲时,总是发出“嗯”“啊”等停顿词,就会让听众觉得演讲者缺乏自信。

  4. 第三个“V”是语言(verbal)。正是语言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形成了你演讲的内容。工作汇报上,话说得多,但是找不到重点,会让人觉得做事没有效率。听众期待的是“价值”,不仅是内容本身有干货,更要让听众对你说的产生共鸣。

更多利用“3V原则”获取信任的技巧,推荐你收听《演讲的本质》。

二、TED式演讲的要诀是什么?

《TED演讲的秘密》

  1. TED是全世界最知名的演讲平台,比尔·盖茨、英国前首相卡梅伦都参加过。TED演讲的时长只有18分钟,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次好的演讲,秘诀就是:只讲一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深入讲透。

  2. 比如,你做出了一个完美的产品,想要让听众对此印象深刻,最有用的方法就是单点突破。“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的广告词,就运用了这个技巧。一款手机肯定不止这一个亮点,但它却能让听众瞬间记住。

  3. 只讲一个观点,不仅主题更吸引人,还有两个好处。第一,目的性明确,演讲逻辑相对简单,便于听众理解。另一个好处是,即使演讲者遇到突发情况,灵活调整的空间也更大。就算紧张忘记了下面的内容,也能围绕这个观点从不同角度去阐述

想要详细了解TED演讲的秘密,这本书推荐给你。

三、演讲的基本套路有哪些?

《高效演讲》

  1. 完成一次好的演讲,你还需要掌握一些演讲的套路。在准备演讲内容时,就要有意分为三部分:设立坡道、发现要点和甜点。

  2. 设立坡道,即开头不要起得太高,找一个细节作为切入点,后面在总结的时候才有升华的空间。作为一个顶级的演讲者,奥巴马的演讲开场白,就常常从女儿的故事或者日常的事情切入,最后才升华到国家和民族层面。

  3. 中间部分叫做发现要点,你需要把全文的每个要点,有逻辑地、条理清晰地表述出来。这里有一个小技巧:点到为止。不要去给听众讲道理,而是让他在听完后,主动回味和思考。

  4. 演讲的结尾,你要说一些“好听的话”,让听众感受到你了解他们、和他们始终在一块,才能引发大家的共鸣。比如,“我和大家有同样的感受”“我们都在朝着一个目标前进”等。就像家中招待客人,会在正餐后准备一盘甜点一样,这才算完美的结束。

想了解更多演讲的“套路”,《高效演讲》这本书能帮到你。

四、怎样在演讲中放大招?

《高效演讲》

  1. 如果掌握了上面的所有技巧,你就可以放大招了——讲故事。这是演讲的最高境界。

  2. 我们知道有很多流传久远、让人印象深刻的神话故事,但这些故事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叙述模型——“英雄之旅”,很多电影、小说都喜欢用它来设计剧情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幕:出发、历险和返乡

  3. 第一幕是“英雄在新手村”。比如《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虽然出身不同,但各自都有不得已的原因,被迫离开熟悉的家乡,展开冒险,踏上了取经之路。

  4. 第二幕是“英雄的历险”。取经过程中,师徒四人会受到各路神仙的保护,也有无数妖精的阻拦,这些都是历险途中非常重要的人。虽然历经各种苦难,但最后一定会涅槃重生,绝地反击,最终取得真经。

  5. 第三幕是“英雄回乡”。战胜大恶魔并不是故事的结束。英雄必须回到家乡:唐僧回到东土大唐,把自己的所得与人们分享;弟子三人也各有所成。

想了解更多神话故事的叙事框架,推荐《千面英雄》。

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原书第2版)(珍藏版)

内容简介

每个人生命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关键时刻”,它们可能是:

向上司提出精心设计的方案,却被泼了一头冷水。
想和配偶沟通,希望对方的家人不要干涉你们的生活。
和孩子谈认真学习,却被当作耳边风。
提醒朋友还钱,他却总找各种借口推脱。
是隐忍不发,任由情况向对你不利的方向发展?
还是冲冠一怒,说一些事后让自己后悔的话,把事情推向恶性循环?

大多数人在面对难以解决却将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时刻”,都不知如何应对。其实,在隐忍和暴怒之间,还有一种方法,既能圆满地解决问题,又不会伤害或冒犯对方。

本书作者团队基于20多年对全球10万多人的跟踪调查,甄选出大家公认的对话高手,找出其在“关键对话”中共有的特征和行为,层层剖析,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辅以丰富的对话情境和轻松幽默的小故事,帮助你以最迅速的方式掌握这些技巧。

说得切中要点,让对方清楚地知道你的看法,是一种能力;说得圆满得体,让对方自动反省,是一种智慧

运用本书提供的技巧,无论是多么难以应对的局面,你都能够以事半功倍的效率轻松面对,成就无往不利的事业并拥有更快乐的人生!

目录

赞 誉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译者序
前 言

第1章 何谓关键对话 001

关键对话有三个特征:对话双方的观点有很大差距,对话存在很高的风险,对话双方的情绪非常激烈。

第2章 掌握关键对话 017

生活中到处都是关键时刻,对话高手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有影响力的人,是因为他们有能力避免我们常遇到的“傻瓜式选择”——激烈反对或沉默接受错误决定。

第3章 从“心”开始 029

如何确定目标
明确你的真正目的,问自己:我想为自己、他人和人际关系做些什么?面对我的真正目的,我该怎么做?

第4章 注意观察 045

如何判断对话氛围是否安全
既要观察对话的内容,又要观察对话的气氛。当对话陷入危机时,暂时后退,放慢节奏。

第5章 保证安全 064

如何让对方畅所欲言
安全感的第一个条件是共同目的,相互尊重是对话的持续因素。当两者出现危机时,你可以采用道歉、对比说明、创建共同目的来应对,恢复对方的安全感。

第6章 控制想法 090
如何在愤怒、恐惧或受伤的情况下展开对话
我们的情绪来源于大脑对于观察到的事实的构想。驾驭自己的情绪,需要回到客观的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第7章 陈述观点 115

如何循循善诱而非独断专行
讨论敏感问题的五种技巧是分享事实经过,说出你的想法,征询对方观点,做出试探表述,鼓励做出尝试。前三种是 “内容”方面的技巧,后两种是 “方式”方面的技巧。

第8章 了解动机 138

如何帮助对方走出沉默或暴力状态
用四种倾听手段了解对方的看法:询问观点、确认感受、重新描述、主动引导。用三种应对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不合:赞同、补充、比较。

第9章 开始行动 157

如何把关键对话转变成行动和结果
采用适当的决策法,明确何人何时完成何种任务,对任务实施检查监督。

第10章 案例分析 168

17个复杂的案例说明本书的对话技巧可以解决你能想到的任何问题。

第11章 综合应用 189
关键对话的准备和学习工具

后记 《关键对话》10年应用作者手记 200
参考文献 207
作者简介 208
VitalSmarts公司简介 209

关键冲突——如何把人际关系危机转化为合作共赢 Crucial Confrontations

目录

赞誉
前言
序致读者
引言何谓关键冲突/

第一部分自我分析
关键冲突之前的准备/
第1章明确选择
关键冲突的目标和意义/
第2章梳理头绪
如何在冲突之前保持理智/

第二部分安全应对
关键冲突时如何行动/
第3章问题描述
如何准备关键冲突/
第4章制造动机
如何帮助对方付诸行动/
第5章简化问题
如何更轻松地让对方信守承诺/
第6章灵活关注
如何应付对方的转移话题、愤怒咆哮和沉默对抗/

第三部分展开行动
关键冲突之后的行为/
第7章制订计划
如何让对方做出承诺并付诸行动/
第8章综合应用
如何解决超级棘手的复杂问题/
第9章实战宝典
如何应对各种问题/

附录A关键冲突应对技能自测表/
附录B六种影响力诊断问题表/
附录C当进展顺利时/
附录D阅读小组讨论问题/
致谢/
注释/
VitalSmarts公司介绍/
作者介绍/

【蜡翼·镜花】以败为师,贵在真诚

冲突与冲突
达成一致是困难的,特别是与达成共识相比。

这就是冲突与对话的区别,对话和冲突都是关键举动。《关键对话》是面对社交中存在的意见不同的问题,通过消除差异,从而产生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而《关键冲突》是面对组织中存在的承诺无法实现的问题,通过明确责任,从而达成期望的目标。

可以看出,关键冲突所关注的并不是沟通,而是结果,特别是那些至关重要的结果。这些结果包括承诺、期望和行为,包含着责任的体现,关键冲突的作用就是将这些结果从失望的泥潭中拉出来,通过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鼓励双方按照规定行动去处理那些非常复杂、惹人讨厌且经常令人坐立不安的关于个人表现的问题。

错误的应对

在现实里面,存在很多错误的应对冲突行为,包括:为避免争论而拖延问题讨论、急于断定事出原因、处理技巧不足导致对方产生抵触情绪和自我防御、自以为对方顽固不化无法鼓励对方行动、没有考虑对方真实需求而错误粗暴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有意无意地转移目标而偏离一开始讨论的问题、虽然解决问题但是没有实施行动计划。

如果我们在现实里发现你的应对方式无法实现你期望达到的目标,或者你必须要反复解决同一个问题,问题却总是发生,这就说明了我们采取了错误的行动来应对冲突。如果不能加以改变的话,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比如如果选择的是强迫推进,那么会损害人际关系,导致对方抵抗以及缺乏持久的影响;选择沉默回避的话,会默许对方的错误行为,让身边人感到你在偏袒犯错者,不断地压抑自己的愤怒直至某天爆发;而选择暴力的代价更为严重,会让我们自己变得虚伪、嗜虐和愚蠢,成为众矢之的,并且养成用主观臆断为自己行为开脱的坏习惯。

面对的好处

虽然冲突意味着要和某人进行面对面对抗,让对方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但当冲突得到正确处理时,双方完全可以做到开诚布公地交流观点,对彼此坦诚相待尊重有加。不但问题得到了解决,人际关系也得到了提升。具体一点说,在一个组织里,如果能够面对关键冲突,可以得到巨大的好处:提升责任感和身边人的士气,优化组织机构改善收益,改进主观努力程度,可以增强面对恐惧的能力。如果说关键对话是每一个常人必备的沟通方式,那么关键冲突是常人走向领袖的必备素养 —— 领袖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只有一点,那就是他们之所以能发挥重要的影响力,是因为他们最擅长直接面对同事、员工和老板,勇于让对方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如何去解决

《关键冲突》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完善而细致的解决方案,以及丰富的实施案例来解释如何面对现实中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意义,确定是否应当面对问题、希望实现什么目的;然后梳理头绪,寻找事实真相;接着进行问题描述,营造安全氛围,确定共同目标;之后制造动机和简化问题,分析自我、他人、外界与动机和能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六种影响力;接下来制定行动计划和后续检查方案;最后还要灵活关注,选择是否应对新问题。

在给出具体实施措施的同时,作者强调了一点:关键冲突的出现和消失取决于人们选择使用的话语和表达这些话语的方式;而这些话语,特别是它们的表达方式,取决于人们在开口之前的思维结果。如果指出对方未能实现承诺的人无法清晰准确地整理自己的思路,可以说准备得再充分也无法成功化解关键冲突问题。所以,解决冲突的关键点和对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共通的,都是要成为一个沟通的高手: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能主观臆断,不能自以为是,不能被怒火冲昏理智,而是要放慢节奏全面分析。善于以诚恳和尊重的方式与对方交流。我们不但要打成共识,还要打成一致。

附:方法步骤
1)选择目标和意义:是否应当面对问题、希望实现什么目的;
2)梳理头绪:寻找事实真相;
3)问题描述:营造安全氛围、确定共同目标;
4)制造动机和简化问题:分析6种影响力:
1)自我+动机=痛苦和快乐;
2)自我+能力=长处和短处;
3)他人+动机=表扬和压力;
4)他人+能力=帮助和阻碍;
5)外部条件+动机=奖励与惩罚;
6)外部条件+能力=沟通和障碍;
5)制动行动计划和后续检查方案;
5)灵活关注:选择是否应对新问题;

【读书笔记】关键冲突

2012年出版的,15年才看,我在想,要是我08年的时候就遇上它该多好,不用自己想在面对冲突时该怎么做,下次再遇到要怎么办,到底有没些实用的方法预防,不想下次再面对……

而现在,看完这本书,不由感叹:原来自己当初想的一些方法和书里的观点一致。而困惑许久的,如果在面对一冲突的过程中出现新问题该怎么办,它也给了我答案。以下先是简略版。(详细版另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自我分析——关键冲突之前的准备
1.整理思路
2.确定最让你困扰的问题
3.简短一句话描述问题

要注意的四项指标(面对冲突该开口时却沉默)和三个后果(对违反期望和违背承诺行为视而不见):
1.你经常用行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2.你的良心总是在提醒是非对错
3.你总是忽略沉默的代价,夸大开口的风险。
4.你认为自己的行动于事无补

1.你在默许对方的错误行为。
2.你身边的其他人会感到你在偏袒犯错者,他们会说:“我这么干怎么就不行?”
3.由于你没有即时面对问题,随着对方每次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你会把这种行为当作证据,证明自己关于对方的主观臆断准确无误。于是,你会继续在脑中虚构恶略情节,不断压抑自己的愤怒和失望,直至有一天引爆内心的炸弹。

第二部分:安全应对——关键冲突时如何行动

1.创造安全开场:维持互相尊重、牢记要还原事情真相、利用对比法重建互相尊重
2.向对方描述你的看法:陈述事实、收集事实、试探性地提出你的看法:我想知道你是不是……
3.以一个问题结束开场白:不要在问题现象上纠缠、阐述事实

当遇到新问题:
既要保持处理问题的足够灵活度,又要保持足够的专注,以免被转移视线,忽略了先前讨论的问题。
1.当对方感到不安全时,你应当跳出对话,营造安全氛围,然后回来继续解决问题。
2.当对方违反承诺的原因是语焉不详的“遇到点情况”时,必须马上解决。你必须明确告诉对方,当出现新的情况时应在第一时间通知你。
3.遇到严重的突发问题,在跳出关于老问题的对话时注意做出记录,以便回头继续,然后就可以进入新问题的讨论了。解决新问题之后,你 可以根据记录继续未结束的老问题。
4.当对方变得情绪化时,你应当根据行为模式分析他们出现负面情绪的原因。和对方讨论事件经过有利于驱散负面情绪,帮助你找到解决问 题的途径。

第三部分:展开行动——关键冲突之后的行为

四步法制订完整计划:
何人——你必须在每次安排任务时明确参与者的姓名
何事——通过询问(询问是否每个人都清楚具体情况,询问是否需要对不确定的内容进行解释)和对比(如“我希望你思考新的方案,不希望你在未经讨论的情况下擅自执行,你必须先把想法告诉我”)清晰地确定该做什么
何时——时间有具体的名称和数字,可以精确地进行量化。
后续检查——确定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对应实现的必然结果进行跟踪检查。或许你和对方要一起解决某个问题,但是在面对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情况。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在选择检查频率和检查类型时,你应当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风险:该项目或行为结果的风险有多大?
信用:执行者以往的表现如何,其信用记录是否良好?
能力:执行者在这个任务领域是否有足够的经验?
检查工作进度有两种常见的方式,分别是日程发和关键时间法。对于例行任务来说,可以用日程发设置检查时间,以便观察工作进度。对于复杂的项目,你可以使用里程碑法或关键时间法进行跟踪检查。

心理学家的倾听术——开启沟通,掌控欲求的秘密 Just Listen: Discover the Secret to Getting Through to Absolutely Anyone

目录

推 荐 序 1
专家推荐 3
权威推荐 7
作者简介 9
第1 章 心理学家的2 个沟通秘诀 1
能够在几分钟内扭转不利局面,轻易地把对方的“不”变成“是”的沟通秘诀是什么?
埃文斯中尉怎样通过几句话让一个企图结束生命的人重拾生活希望?马克如何让油盐不进的潜在客户主动按他说的做?刚愎自用的大卫用一段话跨过了职业晋升瓶颈,他说了什么?
秘诀1 听出他人藏在心底的话 2
秘诀2 让大脑从说“不”到说“是” 12
第2 章 9 条核心沟通法则 21
在沟通中,通过倾听来消除分歧并不难,难的是怎样在对方情绪低落时,仍能获得积极的结果?怎样在袒露自己的弱点之后,反而获得对方的认可?
更高级的沟通技巧,能够让爱抱怨的人主动闭嘴,让狂怒的人放声大笑,让恃强凌弱的人乖乖听话。
法则1 先承认“这糟糕透了!” 23
法则2 清空成见,开始倾听 32
法则3 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理解 41
法则4 对别人感兴趣,而不是证明自己有趣 50
法则5 让“讨厌鬼”觉得自己很重要 60
法则6 帮助他人抒发郁结 65
法则7 消除错位沟通 74
法则8 主动示弱 85
法则9 远离五种“有毒”的人 92
第3 章 12 个迅速拉近距离的沟通工具 107
客户气势汹汹地要给差评,怎么办?孩子准备离家出走,怎么办?已经被拒绝之后,想重新建立关系,怎么办?“谢谢”或“对不起”没有达到效果,想表达更有分量的感谢或道歉,怎么办?运用12 个简单快捷的沟通工具,你能够跟任何人拉近距离,迅速建立信任基础。
工具1 不可能问题 109
工具2 魔力悖论 115
工具3 同理心催生法 122
工具4 立场转换法 131
工具5 “你真的这么想吗?” 137
工具6 关系深化器 142
工具7 先自揭短处 150
工具8 交心式话题 156
工具9 肩并肩沟通 164
工具10 填空法 171
工具11 反其道而行 177
工具12 重量级的感谢和道歉 182
第4 章 快速应对7 种棘手的沟通问题 189
带领性格各具特色的团队成员,要如何“因材施教”,才能突破绩效的天花板?作为一个弱势的表达者,要赢得更多听众,除了善于倾听,还应该怎么做?怎样创造与大人物一对一的交谈机会?谈话结束后应该保持怎样的联系?
棘手的问题往往需要更复杂的沟通手段,本章将教会你将前两章讲到的法则与技巧进行高效整合,达到最佳沟通效果。
应用1 如何搞定糟糕的团队 190
应用2 如何顺利升迁 196
应用3 如何对付自恋狂 199
应用4 如何拓展人脉 203
应用5 如何对付失控的人 207
应用6 如何与自己对话 213
应用7 如何接近大人物 220
后 记 227
郭士顿医生主题演讲与研讨会 229
倾听能力测试 231

高难度谈话(全球畅销10周年纪念版)

目录

第二版序

致谢
前言

第一部分问题

第一章挑选出三种谈话
第二部分向学习型姿态转变
“发生了什么”对话
第二章停止争论谁对谁错:了解他人的故事
第三章不要设定对方的意图:让矛盾与意图无关
第四章放弃指责:将归责系统图表化

情绪对话
第五章掌握你的情绪――不然,它们将会成为你的主宰
自我认知对话
第六章为你的自我认知做铺垫:问问你自己,什么受到了威胁

第三部分创造学习型谈话

第七章你的目的是什么
第八章开始谈话:从第三个故事开始
第九章学习:用心聆听,听明白
第十章表达:清楚有力地表达自我
第十一章解决问题:谈话的引领者
第十二章总结
人们提出的十个问题
最后的思考

一本值得每个人都认真去读的书

近来蔡康永的《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这本书卖得特别火,我也买了一本,但是当我看到《Difficult Conversations》这本书时候,才发现,同样是谈话沟通的书籍,原来差别可以这么大。《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之所以热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知名度,康永哥确实是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书更多的是表达了他个人对于说话技巧的理解,更多地是适合他个人,而对于我们来说,书中的内容适合我们出于对康永哥的喜欢,更了解他而去读一读的文字。至于真正地应用到生活中恐怕很难,不过能给我们很多信心和勇气。

而《Difficult Conversations》这本书真的太值得我们去认真研读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对话,都有其内在的本质,这本书把谈话清晰地分为了三个层次,在每一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谈话,真的非常有效。无论你在什么情况下,无论你遇到什么样困难的谈话,都能够尽最大的努力扭转局面。毕竟,我们大多数人和事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并不都是死结,更多的是可以回旋的,我们之所以发生争论,都是因为我们对此事还有一定的关注和重视。虽然有一小部分谈话和沟通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大部分矛盾和分歧都是因为沟通不畅而引起的。而这本书正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些有意义却非常困难的谈话。书中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了一些示例,作者故意将这些示例的谈话难度和分歧不断地增加,而不是因为像一般谈话书中那样,你简单地聆听了或是你尊重了对方就能把事情解决。而这本书正是告诉我们,如何在困难重重的关键时刻将谈话引导向健康有利的正轨。

我想没有人不需要这样的一本书吧,因为我们每时每刻,无论是工作、生活、以及与家人、朋友、同事、客户、邻居之间都在发生着磨擦,有了这本书,我渐渐找到了如何与我那难以沟通的母亲的相处方式,二十多年的互相不理解让我们之间一直很的关系局促,但是现在却很温暖融洽。我相信,像书中所说的那样,问题永远存在,矛盾也会不断地产生,但是没有关系,我已经开始学到谈话的本质结构,相比从前,我能更好地处理这些关系。

事实案例

罗胖60秒:为什么人们沟通时容易产生误解?

  1. 吴伯凡老师在他的课程《认知方法论》里面说了一个比方,是关于语言的,这是我听过的关于语言的最好的比方。

  2. 他说,语言是“教堂尖顶上的那只笨鸟”,因为教堂的尖顶太尖了,鸟根本没办法落在上面,所以,只好围着尖顶飞舞。

  3. 对啊,想表达一个东西,语言实在是一种很没有力量的工具。

谁要是完成了一次精准的表达,要么就创造了文学的经典,要么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往往都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推进。这就是那只“笨鸟”偶尔成功地落在了教堂的尖顶上了。

  1. 理解了语言的这种局限性,你才会知道,为什么讨论复杂的事情,如果用文字发微信,经常会引起误解。

用文字,就不如用语音,用语音,就不如干脆见个面。语言的局限性,就是要靠我们不断围着它的本来意思“飞舞”,才能克服啊。

“说话不流畅”能帮我们更好地沟通

很多人都认为,流畅是一次优秀的演讲的必备要素。如果一个人在演讲的时候经常卡壳,总是用“嗯”“那个”这样的词,人们就会觉得这个人演讲能力差、紧张、没准备好。而且人们还觉得,这种停顿会干扰听众的思路,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但《鹦鹉螺》杂志的一篇文章说,

科学家认为,演讲时说“嗯”“啊”这样的停顿词,是说话的特征之一。而且有证据表明,它不仅不会让听众分心,反而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加深他们的理解。

首先,文章分析了说话不流畅的原因,主要跟时间压力有关。我们说话的时候,不会提前组织好一个完整的句子,然后再开始说。如果提前想好一个完整的句子,我们在表达的时候句与句之间就会停顿几秒。况且,提前组织好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实是很难的。所以在没有提前组织好句子的情况下,我们讲话的时候就只会对要说的内容有个大概的规划,然后边说边思考,同时我们也相信,当我们说完前半部分,就能接着说出后半部分。大部分时候我们对这个时间节点的把握都是挺好的,但偶尔还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找到合适的表达。说“嗯”就是为了告诉听众,思考过程还在继续。

其次,这种不流畅不仅不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反而对听众理解内容有帮助。文章说,由于不流畅的时候,是说话的人在思考自己将要说的内容,这时候不流畅的地方,就给听的人提供了信息,暗示他们要仔细听下面的内容,因为那可能会很重要。有一项关于演讲的研究表明,如果演讲时出现了一些不流畅的地方,听众会更迅速地辨认出这些话,记得也更准确。

不流畅还能加深我们对比较长的内容的理解。心理学家斯科特·弗劳恩多夫和杜安·华生做过一个实验,他们给参加实验的人播放同一个内容的两种不同版本的录音,一种是流畅的版本,一种是穿插了“嗯”“啊”的版本(平均100个单词出现两次)。结果发现,那些听不流畅版本的人,对单个重点的记忆更牢固。

此外,还有一种看法是,不流畅是说话的人知识匮乏的表现。但是一项针对医生的研究显示,那些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医生在诊断时说的句子更复杂,磕绊更多。因为他们说话的时候,要在更大的知识范围内搜寻内容,并且在组织语言的同时给出更细致的解释。

新研究:名词更容易让你说话卡壳

我们在日常说话中经常会碰到卡壳的情况,就是说着说着会出现“嗯”“呃”的停顿,同时在大脑里不停搜索和组织接下来要说的话。而通常,这些停顿之后跟随的是一个名词。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网易科技翻译了这项研究的报道。

阿姆斯特丹大学文学研究和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弗兰克·席法特(Frank Seifart)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当人们话说到一半并且在停顿后的那个词语说得更加缓慢时,那个词语更可能是一个名词而不是一个动词。为了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数千份谈话录音,总计听取了9个不同语系的288848个词语的韵律。在这9种语言中,科学家们发现,那种停顿或者语气词之后出现名词的几率比出现动词的几率高60%。研究人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们在说名词之前支支吾吾的几率是说动词的两倍,即使人们对这个动词并不熟悉或者这个词更复杂。

这或许是因为在我们心里思考名词通常会降低我们的语速,而动词在说出口之前在心中思考时间会更短。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都可能会给一个人的语速造成影响,这些因素其中就包含了词语的使用的频率和熟悉度。

在日常对话里,人们都会有一种习惯,就是在讲话中,名词通常只用于增添新的或者出乎意料的信息,否则在平时,名词经常会被忽略或者被代词替代。因此,相对于动词,人们需要更多的“思考时间”或者“计划时间”来规划说出什么样的名词,甚至遇到的名词并不很难时也是会受这样的习惯影响。这项研究发现表明,即使语言使用的语法结构和文化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特定的语言韵律仍然遵循着普遍的语言模式。

为什么你总在努力找话题?

当你和陌生人在一起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感觉,当两个人之间没话说的时候,会想方设法找话题,要不双方就会觉得特别尴尬。但如果你是和家人或者很熟的朋友在一起,就不用刻意找话题了,就算你们不说话,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就要拼命找话题呢?知乎上有个观点说,这其实和我们与生俱来的攻击性有关。

第一点,作者说,人天生就有攻击性。这种攻击性,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比如,我们面对一个不熟悉的人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就会对他有敌意,同时也会假设对方也是这么想的。就像科幻电影里演的,两个外星种族初次见面,大家都觉得对方不怀好意,而不会觉得你是来和我交朋友的,大家一上来不是打,就是跑。所以,在这种攻击性的心理的作用下,话题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屏障,挡在你和别人之间,这样你就会觉得安全了。

第二点,作者说,当你对越有别人敌意,就越需要找话题。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有这么四种人:普通同事、下属、老板、你喜欢的女孩。当你面对他们的时候,找话题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普通同事或者下属,你找话题的需求就没那么强烈,因为这两种人对你没什么威胁。而面对上司或者你喜欢的女孩的时候,你找话题的需求就变大了。因为他们随便一个举动就能影响你,对你造成了威胁。所以,我们更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下属要找话题,上司不用找;男人要找话题,女人不用找。

第三点,作者说,因为攻击性是天生的,所以就算上司和女人不找话题,也不是说他们就没有攻击性。作者提了个概念,叫“攻击性象征化”。什么意思呢?比如,原始社会,男人都会用身体攻击,大家打来打去,这是最直接的攻击表达。后来进入文明社会了,有了文化传播,开始讲究“君子动口不动手”了,大家就改变了攻击的方式。比如作家用写文章的方式表达攻击性,商人用赚钱能力表达攻击性,学生用考试成绩表达攻击性,歌手则用粉丝的数量表达攻击性。这些就是“象征化”了的攻击性。

所以,就算上司和女人不用找话题,他们一样有攻击性。上司对下属的攻击性,可以用“地位”“权利”和“收入”来表达,因为下属对上司没有威胁,他就不用找话题。女人也一样,长得漂亮,有吸引力,都是她们的攻击性,所以用不着找话题。

第四点,作者说,当我们受人恩惠的时候,也会表达攻击性。比如,有个人帮了你,你们的关系就拉近了,这时候,如果你觉得你们之间的关系是安全的,就会接受,甚至不说谢谢。但如果你觉得这种帮助给你压力很大,怕以后回报不了,你就会说谢谢。这个谢谢就是你表达的攻击性,意思是“咱俩的关系还没那么近”。这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那既然攻击性是天生的,我们该怎么解决呢?作者说,一方面,象征化是个好办法,比如好工作,高收入,擅长唱歌,看更多更好的书,甚至玩游戏也可以。也就是说,通过技能或者借助外物来缓解。另一方面,学会分析自己的攻击性,找到原因,控制自己的攻击性。

经验:演讲中常犯的五种错误

很多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都听过别人做报告,或者自己做过演讲和报告。我们很容易就能听出糟糕的报告,它们往往冗长、无聊和难懂。但是等到自己亲自上台讲的时候,很多人还是会犯下同样的错误。专业演讲培训师南希·杜尔特分享了五个演讲报告中的常见错误和解决办法。

她创立了一家公司专门为企业客户制作报告和进行演讲培训。她也出版了两本著作《跟谁简报都成功》、《视觉沟通的法则》。公众号家族企业杂志刊登了她的建议。

第一个常见错误是没有投入感情。南希·杜尔特认为,只是“陈述事实”会抓不住听众的注意力,即使在商务情境下也不例外。报告要放进感情,在呈现、资料、证据和逻辑推演等部分加入情感成分,打动听众的心。你可以通过问自己一系列“为什么”来挖掘想法中的情感吸引力。比如,想让人付钱购买云存储服务时,可以先问“我们为什么需要云端储存?”而答案可能是“方便与异地同事分享资料”。接着再问,为什么需要做到这一点,一步一步,最后总能找出会受到你这个想法影响的人。假设你最后的答案是“协助远方同事协调赈灾行动、拯救生命。”这就是你可以用来抓住情感的关键了。找到这个关键,就更容易找出适当的字眼和图像,来激发同理心和支持。

第二是对PPT要求太多。如果在一份演讲PPT里放进太多内容,把所有重点都塞进来以免漏讲,最后这份PPT就会成为没有人想听的照本宣科,很无趣,还不如听众自己阅读更有效率。

第三是用老掉牙的视觉呈现方式。如果想做一份不同于听众之前看过的报告,可以先想出许多视觉概念,然后把最早想到的全部排除,最早想到的通常别人也会想到。比如谈到伙伴关系时就会出现握手的图片。所以,你要为你想讲的每个概念,想出几种视觉呈现,原创的做法逐渐就会显现出来。

第四是太多专业术语。我们可能都听过有一种报告,就是听上去很厉害,但是根本听不懂。这种报告充满了专业术语。行内专家很熟悉,但外人听不懂。除非你的听众就是这个报告相关的专家,否则就要避免太过技术性的行内用语。报告的语言要能打动你希望得到支持的听众。有一种检测报告是否能被听懂的方法是“老年人测试”:如果你家里的长辈不可能听懂这份报告,你就该修改。

最后一个是超出预计时间。演讲如果讲得好,听众会觉得时光飞逝。听众对演讲提前结束绝不会有怨言,但演讲拖太久超过时间,他们一定会不高兴。所以,务必要严格遵守你分配到的时间。

罗胖精选 | 如何用八卦为我们加分

得到App里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服务,每天把全球大刊、重要机构发布的知识,经过精炼整理、报告给你,让你不出家门,就能洞察新知。这就是《马徐骏·新知报告》。

最近,他就解读了《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然后综述了九篇各个学科的论文,阵仗很大。话题却非常地接地气,就是八卦,也就是在别人背后嚼舌根这个行为,对我们人类有什么用。

下来,就让我们就来听听马徐骏老师的新知报告。

八卦给了人类祖先无与伦比的进化优势,让人类能够形成真正紧密合作的沟通和交流。
——《大西洋月刊》

你可以回忆一下,上一次和朋友吃饭,都聊了点什么?是不是情不自禁地,谈起了另一些不在场的朋友都在忙什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卦”。

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八卦不是一件多么高级的事儿,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意识地利用好八卦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社交网络,解决职场难题,甚至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

最近我在《大西洋月刊》上就看到一篇文献综述,它汇总了九篇论文,从语言学、人类进化发展史、心理学等各个维度进行分析,旁征博引,提炼出了一个核心观点:

八卦给了人类祖先无与伦比的进化优势,让人类能够形成真正紧密合作的沟通和交流。

Gossip gives human ancestors unparalleled evolutionary advantage, allowing human beings to form truly clos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有一个八卦理论,他认为,没有八卦,就没有人类的今天。咱们的老祖宗,也就是智人,在进化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对手,有比他们更强壮的、更聪明,行动更敏捷的,那为什么就咱们老祖宗能脱颖出呢?就是因为他们强大的八卦能力。

智人发达的语言能力给了他们独特的优势。基本的信息传递,比如说“河边有狮子,大家别去”这种,还停留在描述现实事物的层面。而智人的语言能力却高到可以八卦,这个能力可厉害了,不出去找食物的时候,智人就聚在一起说八卦,比如谁值得相信,谁不可靠,谁能力强,谁和自己关系更好。

这是什么?你看这些词:“信任”“可靠”“好”,这是描述虚拟对象的能力,因为有了这个能力,智人才有了进行紧密的分工合作、组成复杂社会的可能性;也正是因为有了描述虚拟对象的能力,人类才能构建起种种关于信仰的故事,互不相识的人也有了共同的话题和努力的方向,才能紧密地团结起来。

这就是赫拉利在《人类简史》讲的第一个影响人类命运的革命——认知革命,这也是人类社会形成的一大前提。

为什么我们天生热爱八卦?

了解到八卦是人类进化的需求之后,你可能会想问,人类为什么永远对八卦欲罢不能,而且无师自通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这是我们的天性。

《英国发展心理学期刊》发表过一项研究,孩子从五岁起就能很熟练地和别人八卦,比如说两个小孩凑在一起,谈论不在场的另一个小孩,根本不需要大人教。可以说,从精英阶层的高端酒会,到市井百姓的饭后乘凉,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八卦的传播,没有任何门槛。

著名的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曾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梳毛、八卦与语言的进化》(Grooming, Gossip,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邓巴最有名的理论“邓巴数字”,就是在这本书中被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一个人能够维持的有效社交网络关系最多150人,超过这个数字,就没办法进行有效交流了。而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重要观念:人类的八卦和动物相互梳毛,捉虱子一样,都是一种非常关键的社交和结盟方式。

我们的灵长类祖先,通过相互梳毛、捉虱子的方式进行结盟,确保在有威胁出现的时候可以共同对抗。比如说非洲有一种雄狒狒,它如果觉得自己的伴侣有背叛自己的嫌疑时,会大声喘气警告雌狒狒,甚至要教训雌狒狒,这个时候,平时和雌狒狒一起梳毛的好闺蜜就会挺身而出,帮雌狒狒吼回去。

相互梳毛也是互表忠心、建立私密关系的一种方式,梳毛时,被梳毛的一方会把自己的后背交给对方,对方有什么行动自己都看不见,这相当于把自己的性命交付在对方手中;要是梳得太舒服睡着了,梳毛的一方不仅得继续梳,还得警惕周围的环境,当天敌出现的时候,得叫醒对方,可见梳毛这种活动是相当考验信任度的。

但随着我们的祖先越来越聪明、组织规模越来越大,靠梳毛就不够用了,因为效率太低。这个时候,用什么来替代梳毛的结盟功能呢?那就是八卦。

八卦,可以被理解成语言版的梳毛,它的交流速度快、信息量大、形式上还可以一对多,所以,效率就瞬间翻了很多倍,很快就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结盟手段。

而经过人类千百万年来“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八卦这种高效的结盟能力,就被写进人类的基因,一代一代传递下来,成为了我们天性的一部分,就像渴了要想水,困了要休息一样。所以,我们想不热爱八卦都难了。

八卦无处不在,但名声却不怎么好。不过,研究者发现,在所有的八卦中,只有大约3%到4%的内容是真正有恶意的,而好好地利用八卦的社交价值,其实可以为我们带来很多好处。

如何利用八卦为我们加分?

第一,我们可以利用八卦迅速取得相互信任,建立身份认同感,a sense of shared identity。

不过,要注意八卦场景,你得知道什么时候你该多八别人,什么时候该多八自己。

研究发现,年轻人在聊天时,女性说别人多,说自己少,而男性则相反。邓巴认为,这是因为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女性要照顾子女,需要帮忙,所以她要寻求联盟。而男性则要面对竞争,所以要凸显自己。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和谁建立关系,那在八卦中就多八对方、或者八不在场的人,少八自己;但如果面对一群人的八卦局,如果要突显出自己,吸引别人的注意力,那你就要多八和自己相关的料了。

第二,我们可以利用八卦交换资源,解决难题。

很多讲职场人际关系的书,都会强调两点,第一,不要错过茶水间的闲聊;第二,一定要和同事一起吃午饭。这两个场景,可都是八卦的高光时刻。看似东一句西一嘴的八卦,其实就是你们在彼此“梳毛”。

如果你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需要一个渠道,我正好就认识这方面的朋友;也可能是我有一个搞不定的客户,你就能帮我想到一个攀交情的好方法,很多工作问题,都在八卦的过程中找到了解决方案。退一步来说,就算没解决问题,能够通过八卦倾诉一下,也可以缓解压力嘛。

第三,利用好八卦可以提升你的领导力。

领导力这个词咱们都太熟了,它指的就是你设定一个目标后,能让团队的人心甘情愿,尽心尽力跟你干。

道理听起来简单,但很多技术型员工转向管理层,都会发现不知道该怎么管人、更不知道怎么跟下属打成一片、形成默契的团队精神。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八卦就是一个好的切入点。作为领导,除了平日公事公办的沟通,你需要抓住合适的机会,跟下属讲讲八卦,让下属感觉到你在关注他、而且觉得你平易近人,这样一来,下属对你的好感度自然就会提升。

最后,八卦能帮助我们进行自我完善。

荷兰的研究者发现,听八卦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评估的方式。积极的八卦,比如说对他人的夸赞,可以给自己未来努力改进的方向,即使是消极的八卦,也可以让人听完后进行自我反思。心理学权威期刊《普通心理学评论》还刊登过一篇论文,讲的就是人们可以通过八卦吸取教训的道理,这可真是听别人的故事,长自己的经验了。

总结

八卦推动了人类的认知革命,发达的语言能力,为人类带来无与伦比的进化优势,发展出高度的文明;我们的祖先通过彼此梳毛进行结盟,而八卦就是语言版的、高效率的梳毛,是人与人建立信任和连接的重要方式。

八卦虽然名声不好,但加以合理利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身份认同感、交换资源、提升领导力、完善自我。所以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今天留给你的问题是:八卦这件事,要想不招人烦,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尺度呢?

欢迎你留下自己的答案和我交流,也欢迎你把我的内容转发给朋友们,告诉他们八卦这件事情是有正面意义的,咱们应该多联络感情,多八卦。

资源来源

刊物:

  • Gossiping Is Good,by Ben Healy,The Atlantic,2018.7/8
    论文:
  • Pre-schoolers Affect Others’ Reputations Through Prosocial Gossip,by Engelmann et al.,2016
  • Gossip, Reputation,and Social Adaptation,by Nicholas Emler,1994
  • Human Conversational Behavior,by Dunbar et al.,1997
  • Interpersonal Chemistry Through Negativity,by Dunbar et al.,2006
  • Tell Me the Gossip,by Martinescu et al.,2014
  • Gossip as Cultural Learning,by Baumeister et al.,2004
  • Gossip and Ostracism Promote Cooperation in Groups,by Feinberg et al.,2014
    书籍:
  • Grooming, Gossip,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by Fein-berg et al.,1998
  •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by Yuval Noah Harari,2014

方法论

如何成为一个说服人心的高手?

生活中,存在大量需要说服别人的场景:

小到决定全家人去哪吃饭、让消费者为你的产品付费;大到政治家要推行一项新政策,接受另一国的贸易规划……

这些不一样的场景,本质都一样,都要使用一个核心技术——说服。所谓说服,分为两步:

1.把自己的观点变成别人的观点;2. 让对方自愿用“自己”的观点,去做你希望的。

如何培养自己的说服能力呢?相信这四本书能帮到你。

  1. 我们为什么会被说服?

《感召力》

  1. 想要成为一个说服高手,首先要知道说服是如何发生的。这本书告诉你:我们真正要说服的,不是听众的耳朵,而是他的大脑。

  2. 我们的大脑分为三部分:

1.本能脑,渴求安全感和回报。所以态度坚定、说话斩钉截铁的领导,更容易让人信服;
2.情感脑,激发共鸣是重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打动对方,往往非常有效;
3.逻辑脑,关键是让人们以为结论是自己推导出来的。

所以除了表达的内容,如果能让人感觉你的条理清晰、逻辑明确,也就能更接受你的观点。

  1. 关于被说服这件事,作者西蒙研究很深。他是世界级的演讲撰稿人,为很多顶级政治家和企业家撰写过演讲稿,并教他们怎么演讲。所以他清楚地知道,如何用语言去打动别人。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说服的发生逻辑,来提升自己的感召力,这本书推荐给你。

  1. 怎样引起对方的注意?

《先发影响力》

  1. 知道了我们为什么会被说服以后,就要想办法引起对方的注意。很多时候,我们连开口让对方听我们说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在开口前,就要把对方的注意力,吸引到对我们有利的细节。

  2. 引起人注意最有效的三个话题是:

1.性。很多电影都会使用这个元素,它天然能把人的注意力从任何地方拉回来;
2.危险。比如“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语旁边,常常会画上骷髅头;
3.新事物。内容新颖有创意,这也是泰国广告被津津乐道的原因。

  1. 但这里有两点要注意:
    4.
    一,在别人思维定势还没形成时开展说服,效果最好;
    二,说服最重要的是“不说服”,让别人在心理上成为自己的同盟。站在了同一条战线,自然就不会有对抗了。

具体怎么引起对方的注意,获得“先发影响力”?这本书里有具体的方法。

  1. 专家是如何说服人的?

《掌控力:让所有人对你说真话》

  1. 这是一本专家级的说服力著作。优秀的说服者,能做到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但顶级的说服专家,却能做到“掌控”一个人。专家级的说服力是怎样的?重点在于把对方带入你的思维模式,让对方能够心悦诚服接受,你希望他接受的观点。

  2. 举个例子,CIA在审讯间谍时,首先要做的是营造一个舒缓、放松的环境,从而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御。放慢语速,降低说话的音调,都是常用的方法。接着,再把他们带进自己设计好的思维模式,就不再那么难了。

  3. 这本书的五位作者中,有四位都曾在美国中情局工作过。其中菲利普·休斯顿,更是在中情局工作过25年,是测谎和诱导领域的公认权威;迈克尔·弗洛伊德,也曾进行过八千多场访谈和审讯。在诱导分享这方面,没人比他们更专业。

具体如何说服他人,CIA是如何诱导,甚至给犯人“洗脑”的,这本书给你答案。

  1. 怎样才能更让人信服?

《请用数据说话》

  1. 光有表达技巧,是不够的。要想说服别人,最核心的还是要有可信的内容,使对方不得不服。而数据,就是增强你可信度的最好工具。

  2. 给你举两个例子:在工作汇报时,是不是常用“少许”“一点”“很好”这些模棱两可的说法?如果是,那你的可信度在说这些词的时候,就已经大打折扣了。但如果能用数字来代替,就会更有说服力。

  3. 此外,老板在进行员工考核时,常常会用数据来设定目标,能让员工觉得更加公平,也更容易信服。

想要更全面有效的运用数据,书中一共给了5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具体的说明,如果想了解更多,这本书推荐给你。

方法:说话时如何抓重点

平时在和人交流的时候,能够简洁地把事情说清楚十分重要。那怎么才能在谈话时抓住重点呢?得到“每天听本书”栏目解读了一本书《开口就能说重点》,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沟通大师斋藤孝。书里围绕“说重点”给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议,下面和你分享其中一个很实用的技巧,叫做“河流模式”。

“河流模式”的意思是说,

如果你和某个人分别站在一条小河的两岸,为了和对方相遇,你就要在这条河里放几块垫脚石,以便对方能顺利过河。你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这个场景,这里的河流,就可以理解成你和对方的知识隔阂,而垫脚石,就是可以让对方和你迅速建立起沟通的知识基础。

比方说,如果你问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1-2”等于多少,他肯定以为你说错了,因为他不知道负数的概念。所以,你首先要让他明白什么是负数,他才能理解这道题。也就是说,在这里,负数的概念就是垫脚石。

很多时候,虽然你开口说的就是重点,但没能让对方理解,这样的沟通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河流模式说的就是要解决听的人和讲的人之间的知识隔阂。

面对陌生人,如何用闲谈打开社交局面?

  1. 闲谈,是迅速与陌生人建立浅度关系的重要手段。这里的“闲”,指轻松、开放的氛围,而不是指聊无关紧要的内容。

  2. “我是主人”的心理暗示,能帮你克服对陌生人社交的恐惧。在“这是我的主场”的心理暗示下,你的气场会增强,从被动变为主动,顺利开启聊天。

  3. 有些问题,天然就有“我是主人”的感觉,不妨用它切入。比如“你对今天的活动感觉怎么样?”“喜欢放的这个音乐吗?”

  4. 如果想加入多人聊天局,一定要挑出局内的关键人物。直接将开启的话题锁定他,能有效避免你说话后无人响应的尴尬。这个关键人物,可以是组局的人,可以是局内的活跃分子,或者是那个最伶牙俐齿、最爱讲笑话的人。

  5. 相较于“一问一答”的对话,“一问二答”会让对方感觉更轻松。也就是说,除了回答别人的问题本身外,还要对话题稍作延展,说一些相关的信息。这样别人就能够轻松接下话茬,把聊天持续下去。

  6. 对方讲完一段话后,不要做简单的总结,而是抓住对方话中的关键词,就对方最在意的问题做出回应。让对方感觉被关注。

  7. 社交高手的正确姿态是:“冷读”和“热捧”——仔细观察对方的特点(冷读),并适时赞扬(热捧)。在满足对方被重视需求的同时,展示你的善意,制造愉悦感。比如,对方在说自己的公司,你可以问:“你们公司的Logo很有艺术感,有什么故事吗?”

  8. 注意观察,从周围的道具、对方的穿着等细节切入话题。比如“这个饮料不错,是什么呢?”“看你身材真好,常去健身吧?”

  9. 用“说、问、说”三部曲推进聊天:先做个陈述,然后问一个开放式问题,对方回复后自己再做个陈述。用陈述开头,对方不会有被盘问的感觉;用陈述结尾,则无论问题被回应多少,你都能掌控主动,将聊天延续。

  10. 聊天快冷场时,果断另起炉灶,开启新话题。这时,可以将自己的身体微微前倾,向对方靠近。这样显得不那么突兀。

  11. 和大人物交谈,时机很重要。如果是在商务酒会上,最好赶在他发言以前。那时,很多人还不知道他的重要性,你独占他注意力的机会更大;一旦他发言结束,有了光环,再想凑上去就很难了。

  12. 想要从聊天中抽身,最好不要直接离开,而是把对方介绍给你的朋友。介绍时,不妨把他的亮点稍加夸张。这样,对方才不会有被冷落的感觉。

心理学家:为什么与人沟通时不要随意“贴标签”

我们平时与人交流时,不经意间说出的话也有可能会伤害到他人,比如“芝麻点大的事都能难倒你”、“你也太夸张了”、“你看上去很累”等等。接受法国时尚杂志《费加罗夫人》(Figaro madame)采访时,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蒂安·迪梅尼(étienne Duménil)说,这些话虽然没有敌意,但总是重复没有明显恶意的话也会伤到人。

心理学家阿梅莉亚·洛贝(Amélia Lobbé)表示,这种现象很常见,

人们这样做主要是由于儿童时期习惯进行分类所导致的,也就是说,通过贴标签的方式对人和情况进行分类,因为这是辨认人和情况最简单的方式,同时也会给人带来控制的快感。

但这种表达方式会削弱听话者的自信心。洛贝说,一部分人在和人交流时,没有把自己放在对方所处的情景中,而只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判断去情况。比如,“别这么夸张”这句话就包含了对别人性格的分类评价,对方听完后也许会觉得自己没说明白,并认为自己的感情遭到了忽视,他们只是在寻求帮助,结果却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这就是

所谓的“自证预言”:当一个人听完别人对他说的话,认为事实就是如此,最终丧失自信,按照他人的话来做。

另外,一些和心理健康有关的话语,比如“你有抑郁症吗?”、“你有妄想症吗?”,都有可能对他人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迪梅尼说,往往关系越好的人,越容易被这些只言片语所伤到,即便说话人不是故意的。有时候,一句简单的评论也可能会触碰到别人的敏感点,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阴暗面”,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有些话甚至可以在别人心中留下多年的阴影。

关于工作中如何用微信沟通的清单

  1. 无论是私聊还是群聊,“沟通黑洞”都不是一件好事,一定要及时消除。“沟通黑洞”就是指对沟通信息没有反馈。别人给你以私聊或群聊的方式发了一条通知信息,不能看完就完了,一定要回复一句“收到”。这是在反馈你接收信息的状态,免去对方惦记的时间和心情。

  2. 有效沟通的微信群成员数量不宜多,越小越利于互动。微信群其实就是一个看不见的现实组群,如果一个组群里有了很多人,但只有几个人在兴高采烈地讨论,其他人都不吭声,感觉一定很奇怪。久而久之,除了少数几个人之外,大多数人都会漠视或遗忘这个组群。

  3. 尽量避免在公群里私聊,尤其是比较正式的组织群,比如公司群或会议群。微信群的本质是公共场所,既然是公共场所,那就要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在公群里进行私聊的行为,不仅会增加其他人的信息负担,甚至有可能导致他人错过重要信息。

  4. 较正式的信息沟通,如工作或者其他合作,最好有效的组织措辞,避免盲目地向别人提问。很多人以为微信是一个沟通随意性较高的工具,因此往往一开始就抛出一堆并列的叙述和问题,殊不知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让对方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你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沟通成本。

  5. 要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把事情说完,不要一字一句的往外蹦。因为,不停响起提示音会加剧对方的焦躁感,同时刷屏的信息也会造成极差的视觉体验,让信息很难被集中理解。

  6. 微信是直接性的信息沟通工具,很多人习惯一开始来一句“在吗”或者“方便吗”,这种试探性的无效提问反而会增加对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7. 不要频繁发送语音。语音功能在发送信息的操作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却增加了接收信息的成本。查看文字信息比收听语音信息要快速得多,而且收听语音信息对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

  8. 重要的文件在发完微信之后最好再抄送一下邮件,重要的事件也应该在用微信简说明通后,再进行电话沟通。在微信中查看文件是很方便的事情,但是保存文件的操作就比较复杂,所以如果是比较重要的文件,你应该通过微信发送之后,再抄送一下对方邮件。同时,如果是紧急的事件,微信沟通的效率就比较低,最好用微信简单说明之后直接通过电话进行深度交流。

  9. 在介绍合作伙伴或工作人脉时,应该事先拉个小群,而不是直接推名片,同时拉之前最好征求一下双方的意见。要知道,任何人都不喜欢被陌生人突然打扰。

  10. 最后,类似微信这样的新式沟通工具,让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和自由的交流。正因为如此,你更应该管理自己的使用行为,通过减少沟通成本的方式,促进工作效率。

一图胜千言。

人透过文字获得的信息,一般只能记住20%;
但是经由图像的信息,却可以记住80%。

麦肯锡:如何通过提问来打动别人

工作中经常会有需要打动别人的时候,如果能够用好提问的技巧,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麦肯锡管理咨询师大岛祥誉就是一个提问的高手,在他的新书《学会提问:麦肯锡工作法》中,他提出了两个提问原则和两个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一个原则是保持尊重、共鸣和宽容的态度。谷歌公司内部曾经进行过一项调查,他们找出了那些超额完成目标的人,想看看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结果发现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具备尊重、共鸣和宽容的态度,这些人组成的团队能够建立稳定的信赖关系,所以团队成员都可以自由地发表看法,从而有效调动成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如何打造这样的团队呢?大岛祥誉认为可以经常向团队成员问四个问题:

一是让大家发发牢骚,问问他们现在在烦心些什么问题;
二是可以询问大家的目标,让大家回忆起自己是为了什么在努力;
三是可以询问大家的强项,关注团队中每个人的成长情况;
最后就可以一起讨论如何发挥各自的长处,达成团队目标。

大岛祥誉表示经常探讨这四个问题,就可以培养出拥有尊重、共鸣和宽容态度的团队,从而提升团队表现。

第二个原则是不做主观判断,多问“为什么”,少说 “怎么会”。有这样一句话:“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冷漠。” 大岛祥誉认为,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工作上,在进行沟通时,要尽量避免冷漠的表达,做出有“爱”的提问,让对方感受到你的重视,才更容易配合你完成工作。比如对方没有做好你拜托的事,不要直接问他怎么会这点事做不好,这样的提问含有“对方能力很差”的意思,只能表现出你的责怪,解决不了问题。实际上,对方可能只是没有认识到这个任务的价值,所以比起用“怎么会”去质疑他,不如用“为什么”去引导他,比如你可以问对方会这么决定是为什么,来找出原因。

了解了这两个提问原则,接下来为你介绍两个具体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工作伙伴犯错了。大岛祥誉认为,事情已经发生了,去指责对方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比起关注是谁做的,更应该关注能学到些什么。比如,下属抱怨工作不顺利,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问他有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但这样的提问其实就带有责备的意味,好像下属不够聪明、采取的方法不对,更好的问法应该是问他遇到了什么障碍,一起探讨如何解决。这样提问更容易引导对方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去为自己辩解。要注意你的目的是打动对方,所以要从平等的视角出发,提出有思考余地的问题,这样才能增进互相的理解和信任。

第二个场景是需要勉强别人做一些事。大岛祥誉认为,这种情况下,恰当地提问可以让对方更容易接受。在问对方能不能做这件事之前,你可以给出一些选项,为对方分析一下利弊,然后激励他做出更好的选择。比如,你的公司要对某项服务涨价,你要去和顾客说这件事,就不能只说要涨价,而应该给出备选项。

你可以这样说:价格上涨了之后,他可以选择继续使用A服务,或者也可以选择和更便宜的B服务。不过虽然A服务涨价了了,A服务的后期维护也变多了,让人可以更加安心地使用,更便宜的B服务呢,就不包含后期维护的费用,然后问他想选择哪个。这样一来,有了选项可以比较,对方就更容易接受涨价的信息了。

那么如何“激励”对方做出你想要的选择呢?你用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对症下药。比如,你想要劝说同事为贫困儿童捐款,就可以先从侧面问问他相关的内容,比如有没有看过讲贫困儿童的纪录片,觉得这些片子怎么样。如果对方表现出同情,你就可以乘机提出捐款的事,并通过故事打动他,告诉他之前捐款的爱心人士每年都能收到孩子的感谢信等等。如果对方比较看重金钱,没什么触动,你就可以列举一些实际的好处,比如公益捐款能够合法避税等。大岛祥誉表示,很少有人能明确说出是什么在激励自己,所以通过提问来观察对方,再根据回应进一步进行劝说很有必要。

以上就是书里提到的两个原则和两个具体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启发。

本期内容参考来源:《学会提问:麦肯锡工作法》,作者:大岛祥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沟通:如何与高冲突型人格共处

在职场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喜怒无常、不懂得管理情绪的上级,或是喜欢指责和抱怨的同事?美国心理治疗师比尔·埃迪(Bill Eddy)把这些容易引起职场冲突的人称为高冲突型人格(high-conflict people)。

如何与高冲突型人格共处呢?埃迪与合著者在《这都是你的错!》(It’s All Your Fault at Work! Managing Narcissists and Other High-Conflict People)一书中,给出了4个技巧,帮你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冲突,与他们尽可能地保持和谐的沟通与互动。经理人月刊网站介绍了书中部分内容。

埃迪介绍,那些会影响你情绪的高冲突人士,大多都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自己给别人带来了困扰。他们通常有4个特征:爱指责与抱怨别人、思考模式非黑即白、随意发泄负面情绪、行为极端让人困扰。对于这类人,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因为高冲突型人格通常拒绝做出改变,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解决冲突上。

埃迪在书里介绍了一个叫做CARS的冲突管理法,这个方法里包括4个技巧:

首先,以同理心、关心与尊重架起沟通的桥梁(Connect with Empathy, Attention, and Respect)。埃迪说,高冲突人士表现出来的挑衅行为或尖锐言辞,可能是他们想要获得你的关心和尊重的方式。大多数人被挑衅或言语攻击时,会本能地反击,这容易使高冲突人士失去理性,提升攻击情绪,最后事与愿违。埃迪建议,你可以用同理心、关心与尊重,显示出你在聆听对方的话,使对方的情绪冷静下来,把焦点放在解决问题上。比如,在面对冲突时,你可以说“我知道要处理这种问题很不容易”,然后表现出尊重对方的态度“你的资料整理的真好,特别井井有条”。

第二,分析最佳选项(Analyze Options)。当对方情绪冷静下来后,你可以思考自己接下来的最佳选项。比如,老板以不专业的态度对你讲话时,你可以举手示意对方暂停一下,告诉对方“请等一下,也许我们可以到会议室详谈,避免打扰其他同事”,或者用提议代替直接回应,提出、说明自己的意见,让对方提问、等待他们的回应,以此缓和他们的激烈情绪。

第三,回应对你有敌意或虚假的信息(Respond to Hostility or Misinformation)。高冲突人士有时会扭曲真实情况,散播一些谣言,也许你会选择对这些谣言视而不见,但专家认为,无视扭曲的信息和做出过度反应一样糟糕。埃迪建议,听到谣言时,先判断一下它是否会影响到你所处的环境,如果不会,你可以选择忽略;如果虚假信息可能会影响整个组织,就要使用 BIFF原则做出回应,也就是回应简短(brief)、信息充分(informative)、态度友善(friendly)、立场坚定(firm)

第四,给不当的行为设立界线(Sets limits on Misbehaviors)。如果前三个方法都没用的话,这个时候可以“设立界线”。设立界线包含两步:建立或说明自己的规则;提出违反规则后的后果。比如说,同事在办公室和你没完没了地聊天,你可以这样说:“我得赶紧完成这个报告,下午才能准时下班接孩子放学回家,下回再聊。”

职场:与上级有效沟通的三个方法

向上管理(Managing up),或者说与上级建立顺畅并且有成效的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职场能力。《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苏·雪琳芭格(Sue Shellenbarger)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了与上级有效沟通的三种方法。公众号“华尔街日报·派”翻译了这篇文章。

第一,给上级提供多个可以选择的沟通方式。有些人的老板会告诉下属,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沟通方式。而对其他人来说,给老板提供多个可以选择的沟通方式往往效果更好。比如,你可以问问老板,希望你多久汇报一次工作?还可以问他喜欢电话沟通、邮件沟通、还是面对面沟通?

第二,如果你必须向上级提出一个问题,请至少同时提供一项潜在的解决方案,并且要尊重对方的时间。马里奥·加布里埃尔(Mario Gabriele)曾在纽约的一家软件供应商担任参谋长(chief of staff)。他表示,自己不会每次一有问题就跑去找老板,而是稍微等一下,等收集了好几个问题之后再告诉老板。他会和老板说:“我有10件事情需要汇报,并且10分钟之内就可以解决。”这种做法能让上级给出更周密的答案。

第三,不要带着个人偏见看待上级的行为。领导力和商业顾问罗伯特·坦纳(Robert Tanner)指出,人们在看事情的角度和决策方式上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上级的沟通方式与决策方式来了解他的风格,比如,他是雷厉风行的人,还是深思熟虑的人?他关注的是事实,还是直觉层面的见解?坦纳曾经为某金融服务企业的一位高管及其下属提供过培训。这位高管和下属团队之间关系一直不太融洽,后来双方发现,这是因为彼此的决策风格不一样。这位高管更愿意靠直觉做决定,经常改主意。而他的下属更喜欢用事实说话,所以他们觉得这位高管优柔寡断,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员工们不再从个人的角度看待这位高管的行为,并学会从高管在意的角度出发来表达自己的建议。

方法:怎样利用八卦为自己加分

人们通常都觉得八卦就是传闲话,不高级。但是《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文献综述却说,研究表明,在所有的八卦中,只有大约3%到4%的内容是真正有恶意的,如果能好好利用八卦的社交价值,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得到订阅专栏“马徐骏·新知报告”介绍了这篇文章提供的一些方法。

第一,我们可以用八卦建立信任和身份认同感。这里的关键是,八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时候多说别人,什么时候多说自己。研究发现,年轻人在聊天时,女性说别人多,说自己少,而男性则相反。进化心理学家邓巴认为,这是社会分工不同导致的。女性要照顾子女,需要帮忙,所以要寻求联盟。而男性则要面对竞争,所以要凸显自己。因此,如果你想和谁建立关系,就在八卦的时候多说对方,或者说不在场的人,少说自己;而如果是一群人八卦的时候,你想突出自己,就要多说自己了。

第二,我们可以利用八卦交换资源。比如在职场上,有两个场景不能错过,一个是茶水间的闲聊,另一个是和同事一起吃午饭。通过和同事的闲聊八卦,很多工作问题都可以找到解决方案。

第三,八卦可以提升领导力。领导力指的就是设定一个目标之后,让大家都愿意尽心尽力地跟着你干。当你进入管理层,不知道怎么跟下属打成一片时,八卦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你要在合适的时候跟下属讲讲八卦,让下属感觉到你在关注他,下属对你的好感度自然会提升。

最后,八卦也可以帮我们自我完善。荷兰的研究者发现,听八卦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评估的方式。积极的八卦,比如说夸奖,可以让人找到改进的方向,即使是消极的八卦,也可以让人听完后进行自我反思。

总之,如果能合理利用八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身份认同感、交换资源、提升领导力、完善自我。希望以上观点对你有启发。

视频: 黄执中:你如何听懂我说的话?[罗辑思维]No.180

手机版播放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2MTcyNTAyMA==.html

有一个日本政治家当选,其实它原来不是干这个的,有记者就问他说你从干别的转型为一个政治家,最重要的转化是什么,他说就是学会演讲,演讲,那演讲最难的是什么呢,是怎么样在三分钟之内,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说清楚,而且有要点,对方还能接受,这个记者就奇怪,说为啥是三分钟,说我们搞竞选智能在十字街头,等一个红灯拦下来很多人,他们不得不站在那里我就跟他们叨叨叨,跟他们说,可是红灯最长就三分钟,他们就要走了,所以我必须练就这一身功夫,怎么样在三分钟之内说清楚事,而且说服人,那在整个华人世界,我不能说已经穷尽所有但是至少我们看到的,具有这方面功力的人只有一个叫黄执中。奇葩说,的著名奇葩。那今天利用我跟奇葩说的那个关系,把它请到罗辑思维让他跟我们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说清楚话,而且能够说服人

不管是在谈判,辩论,说服还是沟通,我们几乎人的,所有的说话形态,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自己脑子想的东西,传到到别人脑子里,好,那可是我们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一个老师而言,他在课堂上讲了半天,学生懂懂懂。然后抄了笔记,回去了以后全忘光,公司的上司告诉大家未来公司的新政策,新观念,员工鼓掌,了解,点头,同意,回去以后开开心心的继续执行旧政策。我们要怎么样传递我们的观念,这件事情一直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举个例子好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们听过,没听过的人其实恰好拿来可以做个实验,有一个朋友叫大卫好了,比如是他到吉隆坡去出差,在当地的酒吧上遇到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他请她喝了一杯酒,你一杯我一杯,两杯下肚之后,大卫先生整个人人事不知,醒来的时候,他醒来在旅馆的浴缸里,里面放满了冰块,旁边有一个小纸片,跟他说不要动,打119,他打电话,对方跟他说,先生不好意思,你可不可以摸一下你的腰后头有没有摸到一根管子,他说有有有,有一根管子,那是这样的了,你不要动,我们马上会有人来给你坐急救,因为你遇到了一个盗肾集团,把你的肾给偷走了,在这个城市里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我现在讲完了,对不对。你停下来,闭上眼睛,然后拿起电话,你打电话给你熟的人,把这个故事在讲一篇,我跟你保证,你几乎讲的八九不离十。这个故事非常好记,因为恭喜你,我现在刚刚讲的这个事过去十五年来,网络上最大的一所谓的城市传说,或者是城市谣言,这件事没有发生过,可是这个故事让人印象太鲜明,太鲜明了,每一个人听完这个故事只要听一篇,我刚刚甚至没有特别让你坐笔记,听得懂,记得住,能转述,而且有一个很明确的印象。这个故事是干吗,这个故事基本上是一个道德寓言,意思就是小心陌生的女子,OK,如果我们所有的资讯都能够这样多好,如果所有的资讯都能够像我们网络上最讨厌的那种谣言,那种根深蒂固的,很难拔得走的,听一遍你就可以转述这种谣言,如果跟他们的效果一样那该有多好,可是不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所得到的资讯都是怎么样的,是正襟危坐,比如说,我们未来的目的是要透过高度团结的创新,以及充满策略的战略优势,已取得全球在太空工业上的领先地位,这段话我刚讲完了,停两秒,你现在能够转述一次吗?我刚刚在说什么,一般而言我们记不住,什么东西,什么资讯可以留在我们的脑子里,什么资讯不能留在我们的脑子里,什么东西让我们印象深刻或者印象不深刻,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

好,我们回到刚才,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我们传递出去的讯息都被人留下来,能够产生印象,可是一个能够被留下来产生印象的资讯,它有什么样的特色呢,基本上我们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叫简单, 第二个叫意外,第三个叫具体。

我们线从一开始来聊好了,从简单的这个方面来讲,我刚才说过的,我在重复一次,我们的目标是要在透过高度团结创新与充满战略优势的设计下取得全球太空工业的领先地位,这句话太绕口,可是如果我换成这种版本呢,甘乃迪所说的,未来十年我们的目标是,把一个人送上月球,在吧他活着带回来,你完全听得懂,而且老实说我只要讲一遍你就记得住,很妙的是你知道,我们常常看到很多的领导,上司或者是官员,他们需要人家配合做事的时候,他们所表达的说我们这个组织的目的,我未来的公司的目标,我的方向都是第一种版本,那种最抽象性的,那种充满了各种股东权益最大化,公司市场氛围如何如何这种话,我们听不懂,而且重点是就算你听懂了,你也不知道怎么去配合,如果甘乃迪当时在太空计划当中他所说的话,是告诉你如何如何,如何如何,我们要成为全球太空工业的领导者,他讲完了,可是他身为一个国家部长,我要怎么配合总统这件事情呢,我如果是一个农业部长,我如果是一个主管教育预算的人,我要怎么配合总统这个战略呢,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可是如果总统说的是,未来十年,我们要把一个活人送上月球,在把他活着带回来,非常清晰而简单,你一听了以后就知道,OK现在如果你是一个教育部长,人家问说,那我们现在有预算分配问题吗?对不对,那我们现在有一个主要的预算,是来自我们美国基础教育,在苦不能苦孩子,希望部长能够多播一点到这个地方来,你答应不答应,你这个时候就会想一件事情,这个有没有助于我协助总统在十年之内把人送上太空,在给他带回来,你看它非常的清晰,就可以帮所有地下的人判断,如果总统当初讲说,我们要成为太空工业的领导者,听不懂,你会觉得什么都很重要,所以我们所强调的第一个,

这个简单是什么意思呢,有一个词叫指挥官任务,或者是翻译成指挥官命令,是因为在1980年代的时候,美国陆军发现一件事,就是在战场上计划赶不上变化,什么意思,我用最简单的例子举例,一个人不可能按照计划下一盘棋,当你决定要下一盘棋,你走一个子之后,对方只要走一个子,你的计划情况就不一样了,然后你在走一个子之后,他在走一个子,情况有不一样,所以一个人是不可能,在纸上做好一系列的计划,说我要怎么走怎么走之后,然后把你将军,没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没有人可以按照计划下棋,陆军遇到的状况也一样,早年的时候陆军怎么做呢,我先做好一个战略的纲要,然后在有一大堆的战术指导,然后底下还有射击的要领跟掩护动作的措施,一系列一系列的缠密的从军团到营,到连到每一个战术小组,非常棉密的措施,可是赶不上变化,一旦开打,什么东西都乱了,比如说如果今天你是一个士兵,你们这一排所接到的任务是明天六点钟。你们要登上那个山丘,在山丘上做好防御工事之后,掩护运输队通过,然后接下来你们要袭来帮他断后,炸掉一座桥之后,到另外一个地点进行整备跟补给,好,你得到了一个这样的任务,第二天你一上去,发觉我光是变化,山上已经有人了,我上不去了,或者天下雨,整个登山的过程超出我的逾期,我该怎么做,他们用的指挥官命令的意思就是,一句话,如果明天交给你的任务你什么都做不到,你唯一智能做一件事的时候,那那个会是什么,如果明天我什么都不做,智能做一件事的时候那个会是什么,你想想刚才那个任务里头只有一件事做的话,那会是什么,登山在山上设防御工事,炸桥,NO你应该可以理解到,唯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运输队通过,你之所以要登山,你之所以要在山丘上搭防御工事,是因为那是保护运输队最好的方式,你之所以要炸桥,也是为了要保护运输队,至于你要去哪里补给,那根本不是重点,你唯一重要的事情要保护运输队,而如果每个士兵他在一开始接到指令的时候,他不是像刚才那个照本宣科的指令,而是每个人脑子里头有一个所谓的指挥官命令,他知道明天我只能做一件事的话,就是保护运输队,那他就可以我一发觉山路泥泞,我无法准时在六点上山的时候,我就要立刻可以改变我的目标,当我当了山顶,我发现视线非常遭,没办法帮助我瞄准地下的敌人的时候,你也会改变你的命令,当你发觉桥炸不掉的时候,你要不要拼命去炸那个桥,是的,你就自己会权衡什么叫轻,什么叫重,指挥官命令,智能做一件事,你要做什么,而大多数的时候,你这样听起来很简单,可是大多数的时候,我们不管是老师教给同学一堂课,长官教给员工一个新政策,基本上都不是按照这个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般在宣传新观念的时候,我们有两个牢牢卡死住我们的坏东西,一个叫周全,一个叫精准,这两个会卡死我们,什么叫周全,我举个列子,我有一次去河北的一个偏远地方的小学,我在小学的教室里头看到那个布告栏,贴了好大一张纸,上面是什么,叫做小学生生活遵守的规条,不好意思,台湾没听过,我很好奇去看,它的意思是一个小学生要当一个好学生,他要遵守什么,总共二十条,我出于兴趣上网查了统计一下908个字,光是念一遍要五分钟,二十条密密麻麻的一个公约,而且更重要的我看的这个,还是2004年的修订版,在之前前一个版本里头总共是六十条。当一个小学生面对六十条到二十条怎么样做个好学生的时候,基本上他是迷茫的,是因为这个东西是不会有人去看的,你懂吗?是不会有人去看的,就算看了,我也不会像要用这个来指引你自己的,因为什么叫好学生,它已经什么都讲了,从见国旗要敬礼,从要随身携带卫生纸,从见老师要打招呼从不作弊,到要乐于助人,从要保护农作物,到不要随意伤害街边的狗,全部密密麻麻的列了六十条乃直二十条,我相信订这个规范的人他也会觉得我们没错啊,因为要做一个好学生本来就是应该要方方面面的,对不对,如果我们从一个学生的食衣住行育乐,教育乃至娱乐从他的学校,社会乃至家庭方方面面要顾虑到,要照顾到,那本来就越加越多,加到二十条,之前还加到六十条,是的,可是重点是,如果我们订的那么周全,他没看,那有什么用呢,如果我订的那个周全,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该怎么做呢,你告诉小学生,不准作弊,可是我们知道,作弊是一个很空旷的概念,什么情况较作弊,什么情况较不作弊,作弊跟别的东西相冲突的时候我该怎么做,比如说如果作弊跟友情跟义气相冲突呢,如果作弊跟别的目标相冲突呢,我不知道怎么做判断,所以来周全妨碍了我传递我的观念,而我如果,我举例如果今天我们这六十条乃至二十条,小学生所谓的公约里面,你能不能告诉我他的指挥官命令是什么,如果一个小学生什么都达不到,他智能做到一件事,那最核心的那件事是什么,如果这个小学生能够抓住这一点,那至少可以确认,这个小学就是一个合格的小学生,而订了二十条的结果是每一个小学生都不知道该做什么,而事实上我认为他们根本没有看,老师应该也不会那么认真去教,他就是贴在教室旁边随风摆荡,浪费所有人的时间,任何的核心概念超过一个,就不叫核心概念,

比如我举个例子在2000年的时候世纪之交,所有的各国领导人当然都会趁这个机会,在2000年新年的时候讲一些很重要的谈话,主要是提供蓝图和愿景,对不对,我没未来国家要如何如何如何如何。各地其实都是一样,而那些都是大词,那些东西都是各种各样虚空的指引,我看到新加坡当年的总理叫吴作栋,吴作栋在2000年世界之交的时候讲话,他说我们新加坡未来要什么样的目标呢,每个公厕都要有纸,这是我们未来新加坡主要的努力方向,超容易记,你知道,我现在在旧忘记了当年法国说过什么,英国首相说过什么,美国总统说过什么,我早就忘光了,可是我直到现在16年后我都可以清楚的记得当年新加坡总理的意思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战略目标就是每个厕所都有纸,可你仔细想想看,你以为这是小事情吗?不是,每个公厕里头都要有纸,它包含了教育,它包含了环境,它包含了经济发展,对不对,他绝对不是只有公园或者公厕管理处的任务,否则公厕管理处如果说总理这样讲,我要想办法落实,于是卖了一大堆纸放在公厕里,那结果就是新加坡每个人家里都会有纸,所以你看这里头,还有治安,观光,它是一个非常周密的东西,可是用一个具体,很简单的核心人物告诉你,你只要达到这个人物的过程,其实你其他方面也会成长,就像是如果一个小学生有一个核心任务,你只要做到这一点,你其他就不会太差,你这才是我们最喜欢也是最棒的一点,难就难在我们怎么筛选它,从二十条的要求,筛选到小学生只要遵守五条,这很容易的,从五条要筛选到只有一条,这会是困难的,而事实上所有的资讯最棒的设计都不是在于它无以复加,二十不可减少,不是好到已经不能在添东西进去了,而是好到你已经无法再少掉任何一个了,这才是我们设计一个观念最重要的部分,你要知道,我们如果希望一个观念,让别人所记住,在传统的那种口才,传统怎么教人家口才,老师要教你说,你要怎么样,观念让人家所记住,他们教你的是,首先态度要端正,抬头挺胸的讲话,眼神扫视会场,手势要清晰有力,最好能够前面加点幽默,然后保持笑容,眼光炯炯有神,对听众保持注视,然后重要的东西说三遍,重要的东西说三遍,这没有用,我看到很多上司,很多长官,都是用类似的方法,可这不会帮助我们记住东西,在回到我一开始给你们做的实验,你听哪个偷肾的例子,局对不是因为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你记住的,

我们一个讯息之所以不能够抓住核心的部分,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想让它周全,第二个呢,我们希望他精确,可事实上精确不是我们要的,事实上最多最容易传递的,我们往往传递的是慨念,而不是精确的叙述,你看我们刚才的第一个版本第二个版本,有关登陆月球的时候,你会觉得不对啊,甘乃迪讲的不精确啊,对不对,把一个活人送上去,在把它活着带回来,没有说透过什么叫高度团结的创意,或者如何如何的战略,好让我们能够成为太空工业的领先者,没有这个来的精确,可事实上精确不是我们要的,在好莱坞的编剧当中,我们会遇到一个问题,我写一本新的戏,要交给制片拿去卖,你这本戏在写什么,他还没拍呢,你这个戏要卖的是什么,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好莱坞片叫异形,异形很多人都看过,他是一个经典的老片,它当初在卖的时候,它的编剧遇到一个状况,就是我知道你写的是一个外太空有怪物,然后跟泰囧人搏斗,最后被太空人消灭的故事,FINE我知道,好假设我导演,在我脑海中该有什么画面呢,那个太空船,那个异形那些太空人该是什么样的形象呢,我不知道,因为还没有人拍出来,那如果我是一个特效师,我要设计一个外太空怪兽,他该长什么样呢,章鱼壮,黏腻壮,他动作是巨人,还是很快,他应该大还是应该小,没有人知道,所以非常有可能你一个剧本出来,导演照他想的去构想画面,设计的人照他想的去设计异形,选角的人照他想的去选他的角色,完全都不在一起,我需要一个很明确,而且能黏在每一个人脑中的慨念,让人家知道你想干嘛,那个编剧很简单,人家问他异形,是个什么样的电影,太空版的大白鲨,马上就懂,因为大白鲨人人都知道,好,来,一讲太空版的大白鲨,首先问大白鲨这部片的那个大白鲨,它的恐怖的地方在哪儿,神出鬼没,它并不是从头到尾在海上漂来漂去,事实上它对半都露个鳍,又到水里,又露个鳍,那个才紧张,哦太空版的大白鲨,我知道了,我要设计的异形是快速的,躲在黑暗中的,偶尔露一下下,可是从头到尾几乎没什么露脸,我知道你要干吗了,那林外一个负责场景的也知道了,如果你要用这种异形,那那个太空船应该是比较漠视的,黑暗的,有点废墟的,不能明亮光鲜,七彩,不灯光要打得若有若无,选角的马上也知道了,我要选什么样的角色,不是那种金发的,身材姣好,脸蛋姣好的,不不不,我要的是一个能够跟大白鲨对抗的那种角色,如果我要选一个女主角,她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的不精准,开始你快速的可以得到一个图像,所以你看我们讲的第一概念,简单,什么意思,我们传递的讯息必须要让人家能够在一句话,或者是一个任务当中达成,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两样东西,我们是不要的,一个叫做周全,第二个叫做精准,因为我们要传递的是一个概念,而不是某个精准的语句或者某个精准的名词,别克汽车有一个广告我很喜欢,他跟所有的汽车广告其实没什么差别,在开头的时候一个居家的男人带着他们全家出去野餐,然后男主人上了驾驶座,小孩吧野餐篮放进去,配上轻柔的音乐,然后旁边那个字幕就出来了,高级房车的全新标准,你看这个活动式的全景天窗,然后后座有液晶电视,然后又杯架,真皮座椅,可动式的空间,然后陪着音乐,开开心心的上了车,然后男主人流动的驾驶快感,出了他们家的车道,然后,砰一辆大货车,把他们的全家的车撞翻了,然后字幕暗下来,没想到吧,第二行字幕,有些事情我们谁都想不到,最后画面变黑,请系安全带,我很喜欢这个广告,这个广告是别克汽车当时,跟美国道路安全协会合作的一个公益广告,什么东西能够说服我们,什么东西能够让我们留下印象,什么东西能够让人改变他的观念,让他接受他的观念,而不是仍然保持旧的观念,我们来聊几个情绪,人在对话的时候,我们在沟通的时候,有几个情绪很有意思,恐惧,愤怒,意外,惊慌,其中恐惧毫无疑问,恐惧是一个你为什么要离开的理由,对不对,愤怒呢,愤怒是作战的理由,一个人的情绪只要出于愤怒状态,他就会让你对自己充满信心,包含你的论点充满信心,一个人一旦进入愤怒的状态,他的看法就越加不可改变,所以跟男朋友女朋友吵过架的就知道这种概念,一个人只要生气,他就会更死命的抓住原本的看法,所以愤怒是我们用来增强自我信念的时候一个好武器,可是不是个说服时的好武器,我们要改变你的观念,我们最喜欢的是什么呢,是惊吓,为什么呢,你想想看人为什么会惊吓,我们每个人脑子都有一个我称为叫预测机,他预测这个画面接下来是什么,预测这部戏该是什么,你看一本书,你有你的预测机,你看一部电影,你有你的预测机,你跟人来往交流,你有你的预测机,什么时候你会吓,惊吓证明了这个预测失灵了,代表我原本预测是这样,结果不是,而我们长久以来演化的习惯是惊吓我们会重新调整我们的预测机制,代表我原本的观念好像不对劲,我现在才会被吓,没有人喜欢被吓的感觉,所以每一次当我被吓的那一刻,都是我调整我个人,对于所已知的周遭的预测的一个好机会,而事实上,如果你被吓完之后,原来还死抱着原本的预测不变的人,在长久的演化过程当中,你的DNA多半不会留下来,你可以想像一个原始人在面对一个草丛,然后忽然草丛冒出来一个狮子,吓了一大跳,吓一吓就知道,认为草丛是安全的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以后遇到草丛要小心,他重新调整了他的预测,当他谨慎的面对草丛的时候,在由上面东西跑出来,就吓不到他了,人也是一样,每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表达观点的时候,都有你既有的预测,而意外的调整你预测的最好时机,我度过一个介绍报社的文章很有意思,他叫邓恩日报,在美国是个小报纸,在这个纸媒已经倒了一片的时候,这种地方性的小报纸有几家还是能够活的,而且活的挺好,他为什么能够好好的经营呢,主要来自于他们的总编,他们的哪位老总编,对于报纸的营运有一个很明确的看法,我们一个地方报纸,要的不是跟人家追各地的全球的,新奇的新闻,我们要的就是本地新闻,本地的人想要看到本地新闻,对我们而言,镇长换了谁,比美国总统换了谁更重要,而她一直想把它的观念传递给每年新来的报社的记者,因为这些记者受到了训练不是这个样子,所以当他对我们而言本地新闻最重要的时候,总编心中想的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可是这个非常非常传递不出去,记者听完了总编的训话以后说所以地方新闻的比例要提高了,所以地方新闻对我们而言,对我们报社而言是挺重要的,跑出来的新闻里头依然没有达到总编的要求,所以总编花了很大的力气,想要灌输他们的新同仁,告诉你什么才是我们所谓的地方新闻很重要,他说过好多种话,很多名言,可是还是不够,记者还是没有办法领会到总编真正要传达的要求,直到总编在学了一个新方法,他每次遇到新的记者来的时候,他就跟他讲,你要知道我要什么样的报纸吗?你知道我希望你们跑什么样的新闻吗?我告诉你,我宁可你们给我一本电话本,我会愿意把这个电话本的所有人,全部登在我们明天的报纸上,而我也跟你打赌,即便我们这么做,我们镇上的人都有一半的人会买来我们的报纸,看自己的名字在不在上面,OK这个够意外把,因为我以为你的意思是本地的资讯要多一点,我以为你的意思是在报道的时候,应该更遍向本地一点,不,你的意思就是就算登电话本你也甘愿,而且正在这种情况下都有一半的人会买这种报纸,你让我这个记者原本认知的东西受到松动,原来我所谓的偏重不是你所谓的偏重,OK,这时候他才能够真正的理解你的意思,同样的,美国有一个诺德百货,这家诺德百货他走的是高价位的路线,它服务的是金字塔比较顶端的客户,在这个分区当中,他非常明确的高手他的员工,对我们而言,客户服务最重要,可是你想想看,哪一家百货不会高手他的员工,客户服务最重要呢,不管你是沃尔玛还是大润发,家乐福,每一个都会告诉你他的客户服务是最重要的,所以你这样讲没有用,他不知道什么叫客户服务最重要,因为反正不久是来了我会,你好,请问有什么我可以帮你忙的吗?然后亲切待人,然后帮你提重物,或者是帮你介绍产品,什么叫做客户服务最重要,你想传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光是这样讲没有用,所以诺德他们也知道,他们设计了一个小手册,上头有所谓的叫做诺德故事集,他让你知道什么叫做我们要的顾客服务,他里头有一个很夸张的故事,被他们的员工非常喜爱,传颂的一个故事是,有一个顾客到咱们的百货公司来退货,退那个冬天轮胎的雪链,就是绑在轮胎上的链条,让你的在雪地不会打滑,来退轮胎的雪链,然后他们全额给你退了,这没什么了不起,可是重点是诺德百货没有卖雪链,你拿一个别的地方买的东西来我这边退,我照样退你费用,好我听完这个你觉得太夸张了,是,那你现在知道我们什么叫做客户服务最重要了吧,完全懂,当你讲到这种地步的时候,他会松动我以往的预测机,什么叫做客户服务的既有的预测跟假设,原来不是这样,原来这才是你要的客户服务,然后你就不用多说了,因为你不可能逐条逐条的列六十条,二十条,告诉我遇到客户该怎么样,可逆只要给我一个这样的故事,

简单意外,就足以让我知道,我可以做到什么地步,什么叫做你想要的客户服务,同样的,大陆有一个火锅店,现在也开到台北了,海底捞,一家火锅连锁店,海底捞主要是卖什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它在卖服务,因为它不光卖火锅能够卖到这么火,好可是有一个问题,你觉得海底捞的服务人员在面对客户,你要服务你的时候,你该怎么做,列108条对客户服务的要领吗?不可能,我所听倒过得种种海底捞的传奇里面,我在课堂上长长会喜欢让同学告诉我,你们所听到的是什么,有一个同学他告诉我说,一个人道海底捞吃火锅,因为他只有一个人,看起来好像比较寂寞,于是服务员在他对面放了一个玩具熊坐在对面,对着他们吃火锅,让他觉得心情好一点,有人吃完火锅,西瓜没吃完,想打包这片西瓜,服务员给他包了一个整个西瓜,这都让人觉得这个火锅店让我觉得太特别,可是你想,他有没有可能这个东西列成一条一条以后遇到单身客户,请在他们对面摆一个玩具熊,以后面对有人要打包一篇西瓜,请给他整个西瓜,那他如果打包的是凤梨,是不是要一个一个规定,不是,这就是我们刚才引用前面所讲的,这就是指挥官命令,你所有实际的状况必须要让第一线的士兵自行做判断,而你要做的知识传达一个观念,让他黏在他脑子里头,让他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你想做什么他该如何配合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的是,一刚才讲的是简单,二是意外,意外能让他松动既有的预测,原来我以前知道的服务不叫做你要的服务,原来我以前所谓的地方新闻不是你要的新闻,一旦松动之后,我才能够真正知道你是什么意思,意外的好处在这里,而你想想看,我们一开始所讲的那个偷肾的例子,简单,符合,意外,符合,那种醒来以后浴缸里面有冰块这一点,所有人都会记得,对不对,都有这样的特色,才能让你被记住,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我们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行话,叫做先挖洞在填满,就是但凡你跟人家说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先让人家觉得我为什么想听,你在扔给他一个问题,他很好奇了以后我在把它填满,我们才会觉得有意思,那个注意力,才能够放的上去,

意外,在NBA里面,你知道NBA的新手球员的训练很有意思,每一年被选入NBA的那些新秀,年纪轻轻很多人才高中毕业就来打NBA了,最老的也不过是大学毕业,都年纪轻轻,可是都立刻功成名就,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可能就已经签上了几百万或者是五年的这种长约,瞬间变成百万或千万富翁,然后身强体壮,所以他们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他们同事联盟的资产,联盟必须要保护他们,所以都会让他们过来接受一点训练,那个训练不是训练你怎么打球,是训练你怎么样面对你现在的新身份新名声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你以后遇到女球迷要小心,因为他们不希望发生想魔术强森那样的例子,魔术强森当年跟迈克尔乔丹是其名,结果得了艾滋病,联盟说你一定要注意,所以把他们当小孩子一样,上那种生理卫生课程,怎么用套,然后艾滋病的传染,你看现在这么多泛滥,以后遇上女球迷贴上来要小心,你觉得有人会听吗?或者你觉得有人会真的挺的进去吗?不会,为什么,因为好无聊,你告诉我艾滋病传染几率,传染途径,目前的比率,不断上升趋势,谁在意,我听的时候也许会点点头,出去我就忘记了,后来的NBA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很有意思,他照样上课,上完课后当然周某上完课就放你回去,放你到各个球队里头去,你回去之后,那些球员依然会遇到很多诱人的,穿着火辣的,热情奔放的女球迷,在酒吧,在路边,在餐厅,在夜店,投怀送抱,他们也开开心心的,那么热情, 留个电话,约不约,看时候,你已经都留好电话了,随时准备箭在弦上了,结构下一周他们回到训练中心,他们会很惊讶的发现,前面讲台占了一排女孩子就是他们过去一个礼拜见到的女孩,而且跟他们做自我介绍,你好,我是珍妮佛,艾滋病带源者,你好,我是露娜,艾滋病染病三年,你好,我是乔琪,艾滋病带源者,
太具体了,这个比你讲什么数字都有用,因为对我而言,数字是用看的,而你给我的经验是让我体验的,你让我太意外了,这种情况会让你记太多,因为你的预测机很显然在那一秒种,会受到极严重的打击,当你知道艾滋病离你很近的时候,数字是一回事,而你的惊吓之后,你那个惊吓之后的感受是另外一回事,你才是最让你意外的,最能够谁服你的,最能够让你记住教训的那一刻,意外,

第三点,我们要聊什么呢,具体,

简单,意外,具体,什么意思,我们一般来说,我们要让人相信一件事,要让这件事有可信度,他其实是氛围两个层次,一种我们称之为叫外在可信度,什么叫外在可信度,数据,案例,统计,专家学者的证言,那些你在课本上,在材料上看到的一切,我们称之为外在可信度,可是另外一种呢,我们称之为叫内在可信度,什么意思,内在可信度其实并没有那么客观,而是你感觉他可不可信,也就是你体验的过程,我如果告诉你,艾滋病有多少传染的机会,不做防护就从事性行为有多大危险,这是外在可信度,跟你见到上个礼拜交换过电话,而且你本来就已经蠢蠢欲动的哪位珍妮佛他在你面前告诉你,他是艾滋病带源者,这个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是内在可信度。我们讲具体多半是来源于我们一个讯息在传递的时候,一旦你能够揣摩那个情景,感受到那个情景,对你影响会戏剧性的改变,比如说像你看,我们一讲万偷肾的例子,所有人脑子中一定忘不了的是某一个具体的细节叫做,装满冰块的浴缸,我相信这个例子可以被转述八百遍后,这个细节依然被存在,以及摸一摸身后有一根管子,这个小细节对我们而言太重要,非常身历其境,我们传递很多讯息的时候,小小的细节帮了我很大的忙,在美国做过一个测试,就是那种模拟法庭,他们要测试证人的证词对于陪审团的影响,他们用两个版本,之间只有一个小差别,就是一个小小的细节,那是一个双亲争抚养权的官司,妈妈想要在证词上表达她多么爱小孩,然后让陪审团看你能不能感受到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妈妈说我非常爱小孩,我每天晚上因为孩子年纪小,我都帮小孩一起刷牙,陪着他一起刷牙这是第一个证词,第二个版本,跟第一个几乎一模一样,只改一个细节,这个妈妈非常爱小孩,他每天晚上都会拿着米老鼠牙刷陪着小孩子一起刷牙,只是一个小小的差别,米老鼠的牙刷,可是对证人对于这个妈妈的印象的评价,却又了一个不小的差距,为什么,你们自己想,妈妈晚上帮小孩子刷牙,跟拿着一个米老鼠牙刷,后面有画面,拿着一个米老鼠的牙刷的时候,你会能感觉到那个小孩的表情,你会能感觉那样的氛围,那个事什么样的情景,妈妈的姿势,这个让你额外的可信度,同样反过来,现在的证词要表达妈妈不关系这个孩子,同样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的证词是告诉你,又一次小孩在学校摔伤了,妈妈没有出现是护士阿姨在帮小孩子涂药,红药水打翻了,滴在护士阿姨的裙子上,第二个版本,抹去细节,单纯又一次小孩子摔伤,妈妈没出现,是护士阿姨帮小孩子涂的药,这两种,你觉得哪一种对妈妈感觉比较负面,答案是第一种,你会特别容易感觉到小孩子不舒服,红药水打翻滴在裙子上,那种东西让你印象很深,使得着一段他不会埋没在其他的证词里头无法浮现,小小的具体的细节,会让你记住这一点,我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受过所谓的演讲训练,很有趣的是我们中国人其实不少教小孩子说话,唯一教小孩说话的地方,多半都是在演讲比赛的训练,我们的演讲训练是怎么教我们说话的呢,字正腔圆,我印象很深刻,小时候的演讲训练,动不动就是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那个132我就一天到晚的链,大家好,大家好,一直练,来,我问各位,这有用吗?你练了这个技能,你会很顺畅,很有韵味的讲出大家好之后,然后呢,你以后跟你的上司做报告,你以后跟你的下属传达公司的新观念,你身为一个主管,想要推动某些新政策的时候,是靠这那一句,大家好,所以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吗?不是那个没有用,一堆小孩子在连这个,是一个标准的屠龙之技,因为那种说话的技巧只有在演讲比赛里才有用,出了比赛,连日常生活中,你都不会这样讲话,可是那就是绝大多数的我们的同学,所接触到的主要的说话之道,你看多微妙,而我们今天要跟大家传递的就是,比较强调,当我们说话的时候是内功,我并不是一个咬字发音特别准的人,事实上我讲话其实是充满了各种我们在传统上听人家说话,所谓的演讲方面的各种去电的集合,可是那并不妨碍我传达观念,其实也不会妨碍你传达观念,我们重视的所谓的内功是,我们如何设计我们的资讯,如果调整我们的内容,我们抓到我们认为重要的观点,这才是说真正你的讯息能够出去的理由,你要讲十二条,能不能告诉我一条,这一条能不能告诉我,把它的意外的点,你要传达新观念,他跟旧观念的中间那个差别的点,吧它的意外性做出来,然后给我一点点小小的细节,让我听完之后,能够说 ,哦,如果每个人讲话,如果领导讲话,或者如果我们的长官讲话,如果我们的老师讲话,他传递的信息都是那种能够让我们知道,我们要在十年内把人送上月球,并且把它活着带回来,我发觉我们沟通会方便很多,长官不用在念稿,那个稿子上不用在那么多没有必要的,辞藻华丽的铺陈,我们不用在听了,以后觉得沉闷无味,好像懂了,回去做的时候尤其是不懂得,那我认为这才是我们真正要传递的,所谓一个人好好说话的方式,

怎样训练你的随机应变能力

lixinFlexibly20180508.jpg

兴喜剧、即兴表演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这么多高大上的专业机构和公司,都要趋之若鹜地来学习?
答案非常简单,因为即兴喜剧的表演能力,是一种适用性非常广,但中国人又非常缺的通用能力。也就是你随机应变的能力。

即兴喜剧,英文叫 Improv Comedy,是指一群演员在没有剧本、没有提示的前提下,根据观众的现场建议,创造情节和角色,来完成一场完整的喜剧演出。

可能听到这儿你还不是特别清楚。但是你想想,刚才我说的这种情况,跟你的生活是不是挺像的?你的生活就是一个个没有剧本、没有提示的场面。

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大型的即兴演出,需要随机应变。比如说:

看到一个你喜欢的人,你要不要跟TA搭讪,即兴发挥?
你在电梯间遇到了老板,这时候只有你们两个人,你该跟他说点儿什么呢?
谈恋爱到了见家长的时候,未来的岳父岳母可能给你的态度和跟你的互动,都不是你所期待的,你该怎样见招拆招呢?
去客户那边提案,PPT突然坏了,你是不是也得快速反应?

面对这些局面,你可能有些完成得不错,可能有些事后你会想:要是我能反应得更快一些,或者更巧妙一些就好了。那么,我就要说到即兴表演和随机应变能力了。

一个会即兴表演的人,一定随机应变能力特别强,因为他训练的就是在不同场景下的临场反应。你学会了即兴表演的能力,迁移到生活中,就能用来应对和解决各种突发人际问题。

它背后不是靠天赋,而是有一套可以学习和可以练习的技巧。这就是为什么,银行、商学院、医院团队,都想要学这个技能。因为这些行业,都是要高频跟人打交道的行业。

除了随机应变的能力,学员们在企业培训中学习即兴喜剧,还能学到适用性非常广的几种软技能,比方说: 协同能力、公众表现力、创意能力、故事技巧,还有沟通技巧 。这几种软技能可以说是职场必备。

比如,我有过一个客户是北京京港地铁公司。他们的公关部来找我的时候,所面临的问题是:当地铁这样的大型公众服务机构发生紧急事件时,比如停运了,下大雨了,这类情况下,整个公关团队怎么能做到更快速地反应、更紧密地协作,来度过危机呢?

当时,我用了即兴表演中“Yes And”技巧,帮他们解决了难题。关于“Yes, and”是什么,我会在第一讲中为你详细说明。对于个人来说,当你面对危机时,“Yes, and”也是非常好的实用技巧。

另一个客户是中欧商学院,他们的诉求是通过即兴喜剧来做团队融合和领导力的培训。我用“集体心流”的训练,帮助他们实现了目标。

你可能觉得,中欧还挺潮的对不对,但他们可不是商学院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MIT、UCLA都为商学院同学开设有专门的即兴表演课。

你看,这些机构、商业精英,他们的痛点和你是一样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置身在一个预料之外的局面里,你需要快速反应、得体应对。

这恰恰是即兴表演的核心方法,它教你在一切都还没有明了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协作的原则,以及创意的规则,找到清晰的路径和明确的目标,来完成一个场景。

这个就是我说的,为什么即兴喜剧对每个人都适用。

好,说到这里,再说说我是谁。2006年的时候,我去美国,在南加州大学戏剧学院学习了即兴喜剧,后来专门又进入到两家专业的即兴喜剧机构,第二城市和即兴奥林匹克,继续深造。

2010年回国之后,我创办了国内第一家专门教授中文即兴喜剧培训和演出的机构。在这期间,我辅导并合作过很多的专业演员,你经常会看到他们的表演。像黄渤、贾玲、瞿颖、李菁、沙溢,还包括大鹏、陈鲁豫等等。我还给央视全台主持人进行过即兴喜剧的培训。

我刚才说的这么多,你可能觉得我是在秀肌肉。但是我想说的是,在我这门精品课里,我特别希望能把我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这套方法分享给你,包括给商业机构和专业演员们的最核心的内容。

我会分成五讲来讲这个课题:

  1. 第一讲,我会给你介绍即兴喜剧最核心的理念“Yes, and”。我们把它叫做接纳、添加原则。
    这是即兴喜剧和随机应变的精髓所在。先接纳,才能应变。学会了“Yes, and”,你就学会了协作。

  2. 第二讲,我会给你介绍即兴喜剧表演时的一个奇妙现象叫“集体心流”。
    有了集体心流,整个团队就会默契得像一个人。这样,团队在面临问题时,才能快速反应。我会给你介绍,我们是怎么训练集体心流的。

  3. 第三讲,我会针对工作中出现灵感阻塞的情况,给你分享一下即兴喜剧演员是怎样无中生有地制造创意,最核心的创意方法是什么。
    4.

  4. 第四讲,我会给你讲即兴演员是怎样训练快速反应能力的。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你的生活中,能提升你在社交中的灵活应变。
    5.
  5. 第五讲,也是最后一讲,我会帮你提升你的公众表现力和感染力。
    6.
    好,特别期待你跟我一块学习。接下来我们就马上进入第一讲,先从即兴喜剧的精髓开始。

1. 先学会说“Yes, and”

这一讲我会跟你聊聊即兴喜剧最核心的一个理念,叫“Yes, and”。这是即兴表演训练你随机应变能力的核心,意思是,你要先学会接纳,才能应变。

凡事记得说“Yes”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过这样的情况,你问你的女朋友:“咱们中午去哪吃饭呀?”她说:“随便”。然后你就接着说:“那我们去吃火锅吧!”她说:“我中午才吃的火锅。”
“那咱们吃日餐去吧?”
“天气太凉了,吃个别的吧。”
“那川菜怎么样?”
“哎呀,太辣了。”

同样的情景也可能出现在你的工作上,比如公司需要一个新项目,你建议老板说:“我们做一个美食节目吧。”你老板回答说:“市场上同类题材太多,竞争太大。”
“那您看咱们做一个以拳击为主题的剧吧?”
“市场上没有这个题材,会不会太小众了?”
你熬了一宿,写了10个方案,结果每个方案老板都觉得不够好,给你打了回来。

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会经常让你非常有挫败感,觉得工作推进不下去。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挫败感都是怎么来的呢?这些挫败感其实是因为对方一直在否定你,但是又不给出任何的建议。

这种问题在我们即兴喜剧界就不会发生,因为在即兴喜剧里有一个核心的原则,叫做“Yes, and”,直译过来就是“是的,而且”。

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

我们在跟任何人沟通的时候,都一定要先认可对方,再给出建设性的信息。

刚才上面那几个问题,说到底就是别人对你say no了,可能很多的情况下,你自己就是那个say no的人,所以才导致了事情没有办法往下推进。

在即兴喜剧的舞台上,演员是无法事先沟通的,必须现场就往下推进故事,不管发生什么场景必须完成。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一个所有人都必须遵循的规则,这个规则就叫 “Yes, and” 。

“接受”是应变的前提

“Yes, and”分成两个部分:Yes和And。首先我们说Yes的部分。

Yes指的是接纳,也就是说不管你的队友在舞台上创造出什么,你都要接受,包括他的身份,他给你的设定,他台词里的一切信息。

打个比方,我们在舞台上,我说:“看,那边有个UFO。”而你说:“那不是UFO,那是一个锅盖。”咱俩就没法往下演了。
但如果我说:“看,那边有个UFO。”你说:“哎呀,罗胖被它吸走了,咱们去救他吧!”然后咱们就可以接着即兴出一个场景了,因为你接受了有UFO的这个信息。

显然在生活当中,你并不是总是同意别人说的每一句话,但是这个Yes的规则,至少可以提醒你去尊重你的队友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所以请你从一个开放的心态开始,说“是的”,看看这样会把你带到哪里去。

作为一名即兴喜剧的从业人员,我经常在现实生活中敏锐地发现那些第一反应总是否定别人的人。比如说你会听到他们说“不行,这个我不会”,“不行,我们预算不够”,“对不起,我们公司不干这个”。

这些人带来了很多的负能量,让我们的协作变得困难重重,所以我们都要警惕变成这样的人,让我们都从说“是的”开始吧。
“Yes, and”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不容易做到,因为说“No”是人类的本性。如果你观察小朋友,尤其是那些小婴儿,特别早他就会说“不要”了。几乎在妈妈、爸爸、奶奶之后就是“不要”,小婴儿学会拒绝要比他学会说接受“好的”要早得多得多。

即兴新手们也像小婴儿,特别喜欢说“No”,因为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逃避在舞台上源源不断想出创意的压力了。

比如说,我说:“我们去看电影吧”,你说:“电影有什么好看的呀,不去”。顿时你就灭掉了我的一次努力。接下来咱们还得想办法重新开场,我们让观众等待的时间又长了10秒,压力又大了一点点。

所以,说“No”是断了别人后路的同时,你也让自己无路可走。

我再举个例子,我还说:“我们去看电影吧”,你说:“电影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去动物园吧”。你还是否定了我的点子,虽然你提出了一个点子,但基本上你认为你的点子比我的更赞。

但其实我只是搬来了第一块砖,看电影和去动物园没区别,没有观众会真正在意它们俩之间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但是作为你的队友可能就会不高兴了,因为你扔掉了他的点子,接下来你还可能扔掉其他的点子,那你的队友也可以扔掉你的点子,这样场上就乱了。

没有了“Yes, and”的规则,场景就搭建不起来。

“And”是给对方添加信息

好,上面说完Yes的部分,接下来继续说And的部分。

And是什么意思呢?直译过来是“而且”,指的是除了应该接受别人的信息之外,还应该添加一个新的信息还给对方。

打个比方说,如果我的第一句台词是:“这钻石好贵呀”,你说:“是啊”,这样咱俩就没法往下聊了。但是如果我说:“这钻石好贵呀”,你说:“是啊,收下这枚戒指,你就是我老婆了”。或者我说:“这钻石好贵呀”,你说:“咱们干完这票就金盆洗手”。或者我说:“这钻石好贵呀”,你说:“是啊,咱们要卖掉房子才买得起”。

现在我们就有了好几个可以发展的场景。

所以你看这个And就是“添加”的意思,添加一个新的信息还给对方。即兴喜剧就是你给我一个信息,我还你一个信息,就好像你搬来一块砖,我在你的基础上也搬来一块砖,搭着搭着,咱俩最后就把整个房子给搭起来了。

And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提醒你要贡献,作为团队成员,你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去贡献。如果大家开会讨论,最好你能加入你的意见,如果你在讨论的时候能起个头,你的贡献就会更大。

说到这,我要特别提醒你注意一种容易混淆视听的应对,这种应对叫做“Yes, but”,它听上去跟“Yes, and”很像,它的意思是“是的,但是”,这其实是一种委婉的拒绝,所以危害更大。

比如我说:“我们去看电影吧?”你说:“好啊,可是今天风好大。”

这你其实是在拒绝我,所以 “Yes, but”阻断了故事的发展,是一种变相的say no。因此我建议你在沟通中尽量不要使用“Yes, but”。

“Yes, and”还容易遇到一种阻碍,就是有些人只发问,不贡献信息增量。如果我们在场上,而我只会说你是谁?我们在哪?我们在干嘛?你手里有什么?就等于我把所有的压力都放在你的肩上,由你来回答。

所以在我们即兴喜剧有个规则,叫做不许提问,特别是在开场的时候不要提问,要尽量用陈述句。

比如,与其问“我们在哪里呀?”你可以说,“东京的夜色好美呀!”

不许提问真正的含义是,你要承担责任。作为团队一员,你要争取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要只是坐着提问,给大家指出障碍。

我们在职场上常常会看到这种人,他只会给你指出有什么样的问题,从来不给解决方案。这样的人是不是很容易遭人反感?

你看在说“Yes, and”的同时,我其实告诉了你三种对立面,你知道了:

不能说No,也就是不能拒绝队友;
不能说“Yes, but”,也就是不能表面接受,实际反对;
不能提问,也就是不能把添加信息的责任和压力全部交给你的队友。

“超烂”的点子也要接受

那么你可能要说了,万一我的队友说的点子超级烂的,我也要接受吗?我要说,是的。

首先,一个点子好还是坏,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判断,有的时候你觉得差的点子,其他人可能觉得很好,尤其是自己可能会觉得很好。所谓“吾之蜜糖,汝之砒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一个平凡的点子是可以导向一个闪亮的点子的,你需要耐心等待。
我给你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教8岁的小朋友玩即兴,故事的地点是在动物园。小明一上来就说:“你没事拍我屁股干嘛?”观众听到这就哄堂大笑。这个时候小红说:“我怎么知道你会被吓得掉到笼子里面去?”
小明说:“还不是别的地方,你把我吓得掉进老虎洞里了,这倒算了,你倒是喊人啊。”小红说:“我喊了呀,我说快来看呀,有人掉进老虎洞里了,五块钱一位。”
你看,“你没事拍我屁股干嘛”是普普通通的,甚至很孩子气的一句话,但是它激发了一对好玩的人物关系和一个好玩的场景。如果我们拿掉了这个所谓的平凡的点子,那么创意的链条就到不了这个闪亮的地方。用一个你熟悉的比喻就是,你不能吃到第七个烧饼饱了,就认为之前的六个是没有用的。
所以我们说,即兴喜剧的舞台上没有坏点子,在即兴的舞台上,我们要求演员把自己的队友看作是天才,然后你就会发现他们确实变成了天才。我们也要求你把队友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当做是金子,而最后你就会挖掘到金矿。
当然接纳的另外一个意思,是指你除了接纳你的队友,你也要接受自己,不要自我否定,自我审查。
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创意的人,这是一个挺要命的问题。因为很多人认为,我根本想不出来好创意,我是一个没有想法的人,我是一个无聊的人,干脆消极怠工。所以你需要接受你和队友在舞台上创造的一切,包括你认为不行的烂点子,别人的烂点子、你自己的烂点子都要接受。
在即兴喜剧里面,有一个游戏就是专门针对你的这种心理,让你学习怎么接受烂点子的。这个游戏叫做“送礼物”,是这么玩的:
一开始我要送你一个没用的东西,而你要热情地接受,而且还要解释为什么这个东西对你有用。比如我说:“这把瓜子壳送给你。”你说:“太好啦,我正找东西剔牙呢。”
你看非常简单对不对?这个“送礼物”的游戏是要教你接受一切,而且还要化废为宝。所以我们才说即兴的舞台上没有坏点子,任何的点子我们都把它当做礼物来接受。
你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后,和你的同事或者其他的小伙伴一起试着玩这个游戏。记住,你一定要先大声地说“太好啦!”
当然了,如果你有一群小伙伴可以一起玩,那我可以向你们推荐一个“Yes, and”的群体游戏,这个游戏叫做“幸运的是,不幸的是”。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首先有人要起个头,建议去做一件事情,比如我要和我的女朋友去旅游,接下去各位小伙伴要依次用“幸运的是,不幸的是”来进行故事的接龙。
也就是说,第二个人可以说,“幸运的是我们买到了高铁的票”,下一位可以说,“不幸的是,她老爸的座位刚好在我们的对面”,那下一位小伙伴可以接上说,“幸运的是火车走的是全程海底隧道,所以一直都在黑屏”。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相信你已经明白了。
你看,你永远不知道这个故事里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个练习要求你不断放弃旧有思路,不断地认同别人的观点,并且给出自己的信息增量。只要你们不断地“Yes, and”,这个故事就可以无限地往下发展。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你学到了一个了不起的应变原则:“Yes, and”,是的,而且。它的重大价值就在于,当你说Yes的时候,就建立了一种接纳的态度,在接纳的状态下,人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应对,而不是抗拒上。

你只有说了yes,才能开始协作;而你说了and,就触发了创意。Yes And不光是即兴喜剧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你学会快速应对、团队协作的基本原则。

期待你分享“Yes, and”在你的生活中的应用。

本讲练习
好,这就说到了本讲的作业。听完这一讲,希望你试着完成这样一个小任务,如果你平时会对某一件事情说No,请你在本周尝试着对它说“是的”,看看结果会有什么不一样。
欢迎你在留言区跟我和其他学员分享你的故事。
下一讲,我会给你讲一个团队在面临问题时,怎样才能快速反应,也就是制造集体心流。我们下一讲见。

2. 找到团队的“集体心流”

上一讲,我们说了,一个人要学会随机应变,首先要学会接纳,也就是“Yes,and”原则。
这一讲,我们来讲一个团队要怎样做到快速反应。这需要团队成员的合作达到最佳状态。
集体心流提升巴士指数
在硅谷有一种团队合作的思考模型,叫做“巴士指数”,英文叫Bus Factor,指的是你的团队中如果有关键成员被巴士撞了,这个项目是不是还能完成。当然了,这是一个幽默的比喻。
比方说,如果你的团队中有10个人,每个人都只会自己的工种,那么只要有一个人被撞了,你的项目就瘫痪了,那么你的团队的巴士指数就是1。
巴士指数越高,意味着你团队当中的信息分享度、团队的合作度和默契度就越好,面对单个成员的失误,整个团队对他的补位能力也就越强。
那么怎么才能提高你团队的巴士指数呢?
我要给你的答案就是, 训练你们的集体心流。
什么叫集体心流?你可能听说过“心流”,意思是一个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非常专注,进入了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
集体心流,顾名思义就是整个团队都聚焦在同一件事、同一个项目上,每个人都全神贯注,默契得像共享同一个大脑。不同成员之间的脑电波产生同频的时候,就能秒懂对方所有的信息。
集体心流,也是我们即兴表演演员们在舞台上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舞台上,有经验的表演团队虽然没有剧本,但是可以异口同声地说出同一句台词,也可以不经排练地摆出同样的动作造型,还可以瞬间接住队友发明的新剧情,一切都像经过了严丝合缝的彩排。
所以常常有观众在看完即兴之后,跑过来问我们说,你们是真的即兴吗?因为他们总觉得我们按照剧本彩排过无数次。
那么,这种集体心流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在前面提到过,在即兴的舞台上,演员们需要特别注意倾听彼此,记得所有的细节,尊重所有别人给出的假设。当大家都这样做的时候,集体心流就开始成形了。
当然这个集体心流的目标并不是让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想法,而是要把团队成员的想法都连接在一起。
当这种连接发生的时候,所有人不需要语言交流,都知道现在在什么状态,缺什么东西,以及下一步的行动应该是什么。
当整个团队心流形成的时候,大家会有一个强烈的整体感,所有的情感都被连接起来了,所有的需求也都彼此清楚,这个心流要求所有的人服务于团队的需要。
当出现集体心流的时候是相当震撼的,因为演员们的表演就像事先排练好的一样默契,而且台下的观众也能意识到有些不平凡的事情正在舞台上发生,从而变得兴奋起来。
如果你恰好在这样的一个团队当中,你会感觉到一种强烈的被接纳的感觉,因为你们所有人是同一个心,一个团队,一个整体的方块在行动。
如果你对即兴喜剧的舞台比较陌生,那么我举个球场上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有一次,芝加哥熊队的一名球员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他每次在比赛场上的时候,他的脑海当中都有一个3D的实况。当时我听起来就觉得简直是太震撼了。
他说他在球场前面跑的时候,可以清晰地感知到他所有的队员都在哪里,所以当他回传一个球的时候可以几乎不用回头,就可以准确地把球传给他的队友,而他的队友也清楚地知道在那一刻他会把球给传回来。
这样的状态,在舞台、球赛这类需要快速反应的团队里非常的重要。 因为它一方面会让队友们明白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另外一方面又能够在意外发生的时候快速地补位和互助。
当这样的集体心流出现在一个企业团队的时候,那就太厉害了,因为这是一支可以打硬仗的团队。所以就连美国最好的特种部队海豹突击队,平时也会花非常多的时间来训练集体心流。
那么集体心流到底怎么样训练呢?
我假设你是一个公司的HR,或者是一个团队的小leader,或者现在你只想召集三五朋友举办一个聚会,跟你的小伙伴们训练一下集体心流,我有几个简单的原则和步骤可以教给你。
在这之前我会建议你,尽量把团队的成员控制在2-6个人之间,因为你毕竟是个新手,人太多了就会把事情搞得太复杂,其实是不利于你们建立集体心流的。
我要给你三种训练原则:
第一,你们要注意随时倾听;
第二,你们要随时切换身份;
第三,你们需要随时照料你的队友。
随时倾听
我们先讲第一个,倾听。
倾听就是你要全神贯注地去关注当下,去倾听和观察。集体心流要做到的第一点,是所有人密切关注和倾听场上所有发生的信息,这样才能做到同频和同步。
在海豹突击队的关键训练中,有一项就是听清命令。他们有一种训练是,在队员们因为过度训练、缺乏睡眠而昏昏沉沉的时候,教官会故意遗漏某个命令的一项指令,用来测试哪些学员在真正聆听。
即兴喜剧里不需要这么极端的体能训练,但对倾听的敏锐度要求是一样的。
我们有一个经典的游戏可以训练你的倾听意识,这个游戏叫做 “多头专家” 。
打个比方,我们现在有六个人,想象一下我们六个人是有着六个脑袋的同一个人,所以我们是六头专家。
好,现在我们围成一个圈,从任意一个人开始说话,每个人都不知道上一个人和下一个人他们都要说什么,但是你们要想办法把它连成一句话。
现在我们开始,比如我说我,你说爱,他说北,下一个人说京,再下一个人说天,最后一个人说安,然后我再说门,这样我们就连成了一句话,“我爱北京天安门”。
当我们形成这一句话的时候,要大家一起鼓掌说,“好的好的”,庆祝一下我们小小的胜利,同时也开启下一轮的游戏。
这个游戏训练的是你的倾听能力,同时它训练你的是 完全放弃控制权 ,因为你只能说一个字,控制不了句子的走向,很快你可以体会到你们团队的集体心流在什么样的程度。
可能一开始你们会磕磕巴巴,但是你们很快就会组成一句句奇怪的句子,最后你们会越来越好的。
欢迎你试着玩一玩,然后在留言区告诉我,你们发明出了什么有趣的句子,还有在游戏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领悟。
随时切换身份
我们刚刚说了集体心流的第一个训练原则是叫倾听,现在我们来讲集体心流的第二个训练原则,叫身份切换。这个身份指的是, 你要在领导者和追随者两者的身份之间进行不断地切换 。
即兴喜剧本质上是一个大型的领导与追随的游戏,在即兴的舞台上我们是没有主角的,但是所有人也都是主角。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每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不会宣布这个节目的主演是谁,但是会有两个演员他们随机地就会自动站在舞台的中间,那么我们把他们称为前线的演员,而其他的演员会松散地在舞台的后面,形成一条线,我们把他们称为back line,直译就是后线。
那么这个前线的演员和后线的演员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前线的演员,他们会负责搭建这个场景,完成这个故事,但是一旦在他们的搭建过程当中有任何的需要,后线的演员都可以切进场景,充当其中的一个新的角色或者是帮他们补位,讲出一个他们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又自己切出场景。
所以前线和后线是一种灵活的补位关系。
在任何时候,已经在前线的这两位演员,他们也是处于这样的一种领导与追随的状态。
这两个人如果你有想法,那么在这一段时间就可以以你为主,我跟着你的故事走。但是如果我有想法,你要放掉你的想法,跟随我的这个想法,这样我们彼此就完成了一个故事。
所以整个的即兴演出就是在前线和后线演员之间,相互切换、相互领导与追随,以及在场上的这两位演员、两位队友之间的灵活切换来完成的。
接下来我给你分享一个即兴喜剧里面领导与追随的经典游戏,这个游戏叫做 “异口同声” 。
你需要一个搭档跟你一起来完成这个游戏,请你们俩试一试异口同声地讲一遍《龟兔赛跑》这个经典故事。你们两位不能够提前沟通,但你们可以看着对方的眼睛,保证完全一致地讲完这个故事。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可能会发现,你可能没有什么想法等着对方说,但对方也有可能在等你,所以你们就僵住了。
在这个时候你要适度地去开始,去引导他,当然你发现他也可能有引导的冲动,那么在这个时候你就跟随他。
总之这个游戏可以帮你领会领导与追随这两种状态,并且学习怎样灵活地在它们两者之间切换。
随时照料你的队友
讲完了倾听和身份切换,我们来讲集体心流的第三种训练原则,叫做照料你的队友。
即兴演员在场上最大的任务就是支持,支持别人。有一个充分体现你支持的核心的表演技巧,叫做 “赠予技巧” 。
赠予技巧就是你在即兴的场景里面,要主动地给别人添加信息。
比如我一上场,我可以说:“老公,你终于出狱了,这20年我都在卖早餐,好不容易还清了你挪用的公款”。你看这就是赠予技巧,我一上来就给你信息,让对方知道他是谁,他和你的关系是什么,之前他发生了什么。
你不要一上来就给自己整个台词说:“哎呀,我好孤独啊,这个夜晚非常的寒冷啊”。不要这样的台词,你要帮助对方添加他的信息。
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你会让你的队友感觉到非常的安全。
因为他可能会有想不出来的时候,你给他提供了很多灵感的来源,他就很容易添加东西。当他很容易添加东西的时候,也就是等于帮你自己铺平了道路,所以我们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人的本性都是先照顾自己,但是即兴喜剧可以训练你改变这种本能,让你学习照顾别人、照顾队友。当然反过来,你的队友也会以同样的原则来照顾你。
它其实是在训练我们克服自我保护的本能,当你和你的队友永远在保护对方的时候,你们的团队就会始终处在一种非常正向的氛围当中。
我同样要给你一个游戏,来帮你练习这种互相照顾,这个游戏叫做 “热点区” 。
现在你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们围成一个圈,在这个圈子的当中站一个人,他可以开始唱歌,唱什么歌都没有关系。但是重要的是在他快记不住歌词或者变得尴尬之前,必须要有其他人冲到圈子当中把他替掉,帮他把这个歌唱完或者开始一个新的歌曲都可以。
这个游戏的关键并不在于歌曲接龙,关键是在于圈子外的人能不能感觉到圈子中间的人在向你们求救,是不是有人能够在中间的人快词穷或者尴尬之前站出来。
你可能会说,我唱歌很难听或者我会的歌曲很有限,这都不重要。这个游戏不是关于你,不是要看你唱得有多好听,而是要看你是否能够感觉到别人需要支持,是不是能够在你的队友需要支持的时候,第一时间站出来,即使你自己都没有准备好。
如果你可以,那么你的小伙伴是不是也可以以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你。在海豹突击队当中也有类似的“照顾队友”的训练,具体我就不展开了。
总之你可以想象,战友情为什么非常牢固?就是因为相互关照、相互支持。
本讲小结
这一讲,你学会了,一个团队要能够随机应变,要训练团队的集体心流,可以从即兴喜剧里学习三个原则:
第一,全神贯注地倾听你的队友;
第二,随时准备切换身份;
第三,随时照料你的队友。
你还记得我交给你的三个小游戏吗?请你找朋友和搭档玩一玩。欢迎你在留言区告诉我你的体会
下一讲,我会告诉你,当你想快速反应,你的灵感和创意是需要源源不断的。我会针对你在工作中出现灵感阻塞的情况,跟你讲一讲,即兴喜剧演员是怎样无中生有地制造创意的。

3. 大脑空白?学会制造创意

这一讲我们来讲,当你脑袋一片空白的时候,怎样借鉴即兴表演中的方法和技巧,来找到创意,进行反应。
这种局面你平时肯定也遇到过,比如你刚刚接手了一个项目,没有任何的头绪,或者是你参加了一个头脑风暴的会议,但所有人的思路都堵塞了,苦思冥想很久也没有解决方案。这时候你应该从哪里去找创意的起点呢?
这种局面在我们即兴喜剧的舞台上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了,因为我们登台时没有剧本,甚至连舞台布景都没有,最多有把椅子。我们怎么办?怎么能在舞台上快速,而且要源源不断地产生灵感呢?这种局面想要从0到1,我们有这么几个步骤:
通过“限制”,找到创意的起点
第一步:要建议,找到一个信息点。
在即兴的舞台上,演员走上舞台,第一件事就是去问观众要一个建议,什么叫建议呢?就是要一个信息点。
演员直接问观众,你能不能给我一个名词呀?南瓜、邮票、共享单车都可以,或者演员也可以更带启发地问,在我的牛仔裤里有一个东西,我掏出来一看,你觉得会是什么?
演员要的这个信息点,我们在即兴喜剧里面叫做建议。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面对的所有人都是你的观众,你也可以这么问他们要建议。
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信息点呢?我来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你女朋友让你帮她买一个带卡通图案的背包,和你女朋友让你帮她买一个包,这两个任务哪个更好完成呢?大多数人都会选前者,因为你知道从哪开始选起。
这就是创意的第一个诀窍,你需要去找一个限制,限制是创意的好朋友,有了信息的限制,你就有了一个灵感的弹跳点。
你从空白开始想事情是非常难的,有一个限制就会简单得多。比如客户跟你说,“我们这次要用纯棉的材质”,你不要怕客户给你提要求,他提要求是在帮助你,是在给你一个方向,没有限制特别可怕,你不知道想到哪去。
比如这个案例里面,“纯棉的”,你马上就知道怎么做了,但是如果他不说的话,你要试金属材质,你要试各种各样的东西,那个才可怕。
结合到工作中要想无中生有,你可以问别人要一个灵感的弹跳点,可以让同事给,甚至可以让客户提。当然你也可以自己给自己一个灵感的起跳点。自己给怎么给呢?可以从最新的时事热点上来,既然它是时事热点,就说明它击中了大众的某个点,那你选的这个点跟观众或者客户的共鸣度就比较高。
以上说的建议、限制、要求、热点,都等于是在空白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抓手,这时候你就从0到1了。这就是无中生有的第一步,虽然是很小的一步,但是是重要的一步。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方法叫做要建议,要限制。你有两种方法来要建议:一、你可以问别人要;二、你可以自己根据热点事件来创造。
这两招不管你用了哪一招,我都假设你现在已经有一个信息点了,接下来我来教你怎么用你拿到的这个信息点。
运用关联挖掘创意
这就是创意技巧的第二步,叫做运用关联。 从刚才的信息点你要开始联想,去挖掘深层的主题和话题。
在即兴的舞台上,比如说观众给了一个建议叫“小狗”。好,我往前一步说流浪狗,你往前一步说警犬,他往前一步说退休,我再说马戏团,还有的人说嘉年华、小偷、抓捕……
很简单,不需要咱们有什么成形的想法,只需要每个人贡献一个或者两个有弱关系的联想词就好。现在你看一看,是不是在这一群词当中有一个主题,或者有多个主题正在浮现出来。
我们看一下,在流浪狗、警犬、马戏团这几个联想词当中出现了主题,一只小狗它可以选择流浪,也可以选择进体制做警犬,还可以选择到马戏团,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你可以说这是一个选择的主题。当然这里面还可以找到另外的主题,比如说意外地创造价值,一条流浪狗在嘉年华上帮忙抓到了小偷,那么这就是另外的主题。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这样的关联技巧可以由你和自己的队友一起来想,也可以你自己一个人来完成,只要围绕这个小的建议,从不同的角度多给出几个关联的信息就好了。
在我们运用关联技巧出现了很多的联想词之后,我们需要做一件事,这个事情叫做寻找主题。
为什么寻找主题是非常关键呢?因为我们人类的本性是要寻找意义。如果有一个单独的词汇出现的时候,你让它关联上其他的东西,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它们彼此之间深层的逻辑关系,这就赋予了你的创意一个意义。
如果你在舞台上呈现一个东西,或者你给客户交付一个东西,你能有一个意义,这既给你提供了方向,又提升了你的价值。
所以我们来总结一下,关联这个技巧很重要。一方面,它帮你从一个小小的灵感弹跳点延展成很多的点,拓宽了你的思路;另外一方面,它又能够帮助你往深里走,帮你把场景、把项目找到了意义。
当然在这里,你同样可以把你的灵感起跳点跟热点的事件,或者是根据在场者的特质、客户的特质进行关联。
转化视角,打开思路
我假设你已经学会了关联技巧,找到了主题,我们现在来说创意技巧的第三步。这一步叫做转化视角,打开思路。
信息点让你有了灵感的起点,关联技巧让你变得开阔,但如果你还是会出现灵感阻塞,我可以建议你用这样的方法。你可以从第三人称变成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来描述和表达同一件事,只要你转换视角,新点子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比如我们还以小狗为例,我们要即兴创造一个跟小狗有关的故事。你怎么使用转换视角这个技巧呢? 简单地来说就是三个步骤:描述它,对它说,还有变成它。
第一个视角,我们可以尝试去描述一个对象;
第二个视角,我们要对它说;
第三个视角,我们来变成它,通过它来看世界。
当你每转换一个视角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丰富的层次和丰富的主题在不断地涌现。打个比方说,我们先来描述这只小狗,这只小狗是秃的,它有一条腿还是瘸的,但是它比其他的狗跑得快,它跑马拉松得了第一,它还拿过金狗奖。
现在我们可以带着这些背景转换一个视角,对这个小狗说话。如果是我们演员来对它说话,可能会这样说:“阿光,你身价现在这么高,应该有人买票来看你吧;颜值对你来说很重要吧,你还是去植个发;你妈不认你不是你的错,她的纯种孩子们全都没有你出名。”
你看,我们转换了一个视角,变成对小狗说话,就能发展出很多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再次转换视角,假设现在我们变成了小狗,我们会怎样对观众说话呢?可能我们会说,“我现在有三块腹肌,马上就能泡到隔壁的小白;我要在明年的金狗奖上打败我哥。”
你看我们通过转换视角,就把小狗这么一个建议延展出了非常多的主题、非常多的画面和非常丰富的题材,当然你就可能从当中找到有价值的创意。
所以即兴喜剧演员无中生有,靠的就是刚才所说的这三个关键性的创意手段:
第一,用灵感的起跳点找到抓手;
第二,做关键词的联想找到主题;
第三,用视角的转换打开思路。
有了这三个手段,能保证你们能够创造出好的东西了吗?还不够,你刚才做的其实是一个人的创意能力训练,但在一个团队里,你还需要营造出适合创意的团队氛围,让别人也贡献创意。
营造适合创意的团队氛围
关于这个,即兴喜剧也有两点做法值得跟大家分享: 第一个叫降低期望值。
有一次我们团队要为一部新上的剧起个名字,大家想了半天都不太好,甚至有的名字还起得特别雷人。这个时候我说,“咱们比一比,看看谁能起一个最雷的名字”,这一下大家都踊跃起来,起的名字一个比一个雷。
就在大家哈哈大笑的时候,有一个片名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我们发现只要稍微地往正经的方向改一下,这个名字就可以作为片名。
我相信你在自己的工作当中一定会经历过这种柳暗花明的时刻。当我们已经碰上南墙的时刻,有一个方法可以让大家都轻松下来,这个方法就是降低期望值。
如果我要求大家想一个特别赞的名字,大家都会沉吟良久,但是如果我要你想一个特别差的名字,甚至是最差的名字,大家就可以无负担地表达各种奇葩想法。这些想法又相互激发,可能一开始的确有一堆无厘头的名字,但是随后好的创意就会开始出现。
我的这个方法来自于即兴喜剧的一个游戏,叫做 “世上最差” 。这个游戏是这样的,演员们请观众说出几个职业,然后便兴致勃勃地跳上舞台,去扮演世界上最差的出租车司机,世界上最差的老师等。这个游戏作为我们的热身游戏,总能激发大家去勇敢地说出那些傻乎乎的台词,让演出变得好玩起来。
所以,不要要求自己和团队一出手就是一个98分,甚至100分,降低你的期望值,如果你能营造出一种好玩的氛围和状态,好的创意迟早会自动出现找到你。
如果你希望营造出适合创意的团队氛围,还有一点你需要注意,这就是 你需要保持对团队的正面评价。
在即兴演出中,演员开场的时候有个技巧,就是尽量不要去讲那种否定对手的台词、负面的台词。如果你的第一句台词是:“哼,谁也不喜欢你,大家都觉得你是个怪人”,你的队友演员很可能就要跟你争辩起来,因为他不喜欢成为一个怪人。
但是如果你稍微改动一下说:“虽然大家都说你是一个怪咖,但是我觉得你挺酷的”,这样的话对方可能一下子就能接受这个角色。
在日常的合作当中,如果你希望对方积极地响应,你也要像这样用正向的态度去评价。即使是一个不太好的信息,你也要尽量想办法正面地去说,这样对方不会跟你吵架,他会想办法往下接。这个技巧如果是在集体创意中,它指的就是 你要指出别人的问题的时候,尽量要用一种正面的态度。
这样的话对方可以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能够继续积极地投入出谋划策,继续为这个项目贡献他的创意和点子。 所以要想团队源源不断地产生创意,你需要保持正向的评价,不要打击你的队友,正向的氛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的重要。
本讲小结
这一讲你学到的是,怎么无中生有地制造创意。我介绍了即兴喜剧里面三种核心的创意方法,它们是:
第一,要用灵感的起跳点找到抓手;
第二,要做关键词的联想找到主题;
第三,要用视角的转换来打开思路。
同时,为了营造创意的氛围,你还需要做到两件事:
第一,你需要有意识地降低对团队的期望值;
第二,你需要保持对他们的正向评价。
本讲练习
希望你在工作当中能用上这样的创意方法,请你告诉我 这些创意方法和原则是怎么跟你的工作相结合的。欢迎你在留言区跟我和其他用户互动。
下一讲,我会讲即兴喜剧演员是怎样快速反应的。

4. 快速应变:把错误当礼物

这一讲,我们来讲快速应变。
你可能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在《三国演义》里面,曹操想要刺杀董卓。于是曹操就趁董卓睡着的时候跑到了他的房间,没想到这时候董卓突然间就惊醒了,看见曹操站在他的面前,手里还拿着一把刀。这时候曹操就特别厉害,他突然间跪下了,跟董卓说,“我是来献刀的”。
换成是你,在生活当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需要你临场应变的情况呢?比如说两个同事说话的时候给说僵了,你怎么样在当中能够帮忙圆一下;或者是你一不留神,把私人的微信发到群里了,怎么样挽回一下尴尬呢?
快速应变是我们作为一名社会人的必备技能,那怎么样才能快速应变呢?这正好是即兴喜剧所擅长的。在即兴的舞台上,演员每一秒都需要对快速发生的一切进行即兴反应,无论什么情况发生,故事都必须往下推进,场景都必须完成。
我们在训练演员快速应变之前,其实会首先训练两种心态,这也是我希望你去调整的。
快速应变的两种心态
第一种心态,出现失误和意外,不要花时间震惊和纠结,要迅速地接受失误。
在生活当中,发生一个意外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懊恼、愤怒、生气、不接受,他会花很长的时间去消化这个东西。但要是别人还在震惊的时候,你就已经接受了,那你的反应时间就比别人要短。
所以如果你希望快速反应的话,第一步你需要缩短你的接受时间。你可能会问我,这样的心态怎么练习?我给你一个练习,你只需要找一个小伙伴就可以一起训练。
这个练习的名字叫做“面试”。你们两个人一个是面试官,负责提问,一个是面试者,负责回答。面试官需要问面试者一系列的问题,然后面试者需要永远回答“是的”,面试官要设计一些几乎矛盾的问题,但是面试者也要回答“是的”。
打个比方,面试官可以说你是一个聪明的人吗?面试的人要回答说“是的”;面试官可以接着问,你是一个笨蛋吗?面试者也要回答“是的”,这样他就有了一组矛盾的问题。当然面试官可以接着问,那你怎么能既聪明又笨呢?面试者还是只能回答“是的”。
这个游戏的关键并不是说,面试者需要想出来为什么他既聪明又笨,而是在整个的过程当中他需要感受每一句话给他带来的这种情绪,无论这种情绪是什么,他都必须马上说“是的”。
比如说,“你聪明吗”,这句话可以给你带来一种比较愉悦的感觉,你能比较轻易地说出“是的”,但是当问到“你是一个笨蛋吗”,你可能心里面会觉得有些自卑和懊恼,但你也必须马上说“是的”。
总之,这个训练的重点是,不管你的情绪怎么样,你要永远在一个接受的状态。这样当意外和失误发生了之后,你就不恐慌了,你就很容易接受失误已经产生了,或者我已经被指责了这个事实,而当你比较镇定的时候,你就可以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反应上面。
好,你现在基本上已经不纠结为什么,而是能快速地接受现实了,接下来需要你更进一步, 把失败看作是一个礼物。
在即兴喜剧的舞台上,我们通常把意外或者失误理解为在常规的剧情当中引入一个新元素的机会。也就是说,如果演员能够在原来的叙事逻辑中合理化这个新元素,故事就会朝着更新鲜的方向去走。
所以我们说,在即兴的舞台上没有失误,只有机会。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的演出团队邀请了一位观众上台,演员哭丧着脸对观众说:“爸,我分手了,他把我给甩了”。但是被请上来的观众在台上一直在呵呵笑,完全没有进入情况,这位演员就接着说:“我都分手了,你还笑得这么开心,你是不是我爸呀!”
舞台上你巧妙地抓住了失误,把它变成了人物性格的一个部分。在生活中,如果你也能像这样抓住一次失误,化解危机,人际关系没准还能更往前一步。
再比如,领导正要夹前面的大肘子,你把餐桌给转了,这个时候你可以很淡定地说:“这个虾很新鲜,领导您尝一尝”。
以上就是要快速反应,你需要具备的第一个心态,快速地接受错误,把它当做一个礼物。
第二种心态,相信自己的心,一定能有答案。
也就是说不要慌,你一定可以答上来,但是这个不是用脑想出来的,而是用心感受出来的。换而言之,你的心比你的脑要快。快速反应的关键不在脑,而在心。在即兴的舞台上已经无数次证明,当你的头脑还在发蒙的时候,你的心已经做出了反应。
我们说这个世界上的智慧有两种:第一种是我们通过头脑的读书、思考学习到的;第二种是完全依靠直觉和本能,好像用我们自己身体的能量去激发创造出来的。
我们平时比较熟悉思考和逻辑推理的系统,而且花了很多的时间和金钱在打磨这一套系统。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却任由我们无意识、即兴的系统荒废在那里。
如果你想要快速反应,你其实需要同时运作这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用逻辑思维来获得思考的方向,你需要运用感受来让心的信息快如闪电地送达。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网上常常说的“口嫌体正直”,嘴上说着不愿意,身体行动却很诚实。你在大脑里面反复了100遍要管住嘴、迈开腿,但是看见好吃的点心,你的手还是会伸过去拿一块。
我们在舞台上会要求演员时刻连接自己的内心,当他在走心状态里的时候,他就可以轻易地对舞台上的情况进行应变。但是如果他在动脑子,尤其在盘算下一步该怎么走的时候,他做出的反应往往非常生硬,甚至没能反应过来。
以上就是我们说的快速反应所需要的第二种心态,叫做心比脑快,听从你的直觉,而不是脑子。有了这两种心态,我就能放心地教你实用的快速反应的技巧了。
快速反应的两个技巧
第一个快速反应的技巧叫做Yes,because(是的,因为)。
“Yes,because”也叫“合理化技巧”,用你熟悉的话来说就是将错就错。一个意外出现了,你要解释为什么这个意外是合理的,而且最好它比之前的正常情况还要好。
打个比方说,刚才领导要吃肘子,你转桌子的例子,你需要给出的because就是,我转桌子是因为我希望你尝尝一个更好的菜。
记得有一次金马奖的提名上,主持人问演员黄渤,“今天梁朝伟、刘德华、成龙都穿得很隆重,但你这穿的是睡衣吧?”黄渤回答说,“因为他们是客人,而他已经来金马奖五年了,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家了,而回家当然要穿得舒服点。”
黄渤的反应逻辑就是,是的,我穿睡衣是有原因的,为什么呢?在这个时候你需要想一个比穿正装更能让电影节的主办方高兴的事情,那就是“我把这里当做是家一样”。
以上我介绍了你想快速反应需要的第一个技巧,叫做合理化技巧,也就是使用Yes,because来回答意外和失误是为什么。
快速反应的第二个技巧叫做感叹词引导。
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假设现在咱们俩是男女朋友,你刚进门,我要跟你说一个意外情况,请你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回答我。假设你现在刚进门,我跟你说,我看了你的手机。你会怎么说?
可能你会说,“哎呀,发短信那个小丽其实是我大哥。”
可能你会说,“呃,那一万块是余额宝的利息,真不是私房钱。”
可能你会说,“哟,你终于猜对密码啦?”
是不是有点挑战?尤其是后面两个,那怎么样才能轻松地想出三种反应方式呢?
我告诉你一个诀窍,用三种不同的感叹词起头。每次你回答的时候,你都先想一个感叹词。这个感叹词会告诉你后面的是什么。
你看我每次回答的时候前面都有一个语气助词,我会说“哎呀,呃,哟”,这可不是随手加的,这是要你调动你的情绪、你的心,而不是你的头脑,让你的情绪替你找到迅速反应的方法,让你的心告诉你,你是难过还是高兴,你是惊讶还是惊奇,还有为什么你会这样。
这个技巧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从接话的角度来说,当我们听到一句话的时候,也应该首先回应情绪,再回应内容。他可能不像我们刚才的例子,有一个语气词在里边,但是他的这句话可能是有情绪的。
快速反应的两种能力
我们在即兴表演里面怎么样去判断一个回答它是好还是不好呢? 第一个标准就是看你是否回应了情绪;第二个标准才是,你是否深挖了对方的深层含义,也就是他想要什么。
你记得开头的时候我跟你说过,医院也会来找我们给他们的专业医生做即兴表演的培训,上面的这种要求其实就在训练医生们的同理心和沟通能力。
你记得我们在集体心流那一讲中讲到过,即兴演员们在舞台上要倾听队友,要记住一切细节吗?其实这也是 快速应变所需要的两种能力,它们叫倾听能力和记忆力。
你光是认真倾听就已经可以增强反应速度了。如果在生活中你要是一边低头刷手机,一边听别人说话,你常常不知道对方在讲什么。所以美国的CIA教观众如何应对紧急情况,第一条就是在公众场合不要看手机,要专注地观察和倾听,发现不同于平时的基准线的异常情况。
我们刚刚讲到快速应变需要第二种能力,是记忆力。你会说记忆力跟反应有什么关系?我跟你讲一个快速反应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当中,在一个犹太集中营里,德国军官对十几个人说:“谁是偷鸡的人赶紧自己招供,否则我就一个一个地把你们枪毙了。”等了几秒没人站出来,德国军官就把一个人给枪毙了。这个时候一个小男孩战战兢兢地站了出来,指着刚才被枪毙的那个人说:“就是他偷的”,他说完之后所有人都安全了。
在真实的集中营里面,小男孩肯定不是记忆力好,如果我们把刚才的这一幕看作是一场即兴表演的话,小男孩的这个技巧叫做 延迟阐释 。
这个技巧要求你记得之前发生过的事情以及细节,当你应变的时候,你要用之前一个看似已经过去和被遗忘的细节,来应景地解决眼前的问题。这个技巧是我们在即兴的舞台上,最受观众欢迎的应变技巧之一。
所以你还需要训练你的记忆力,尽可能地把现场的细节记住,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把细节与你的困境联系起来使用。
本讲小结
在这一讲,你跟着即兴喜剧演员一起学习了怎么样训练快速反应能力。
第一,请你记得立刻接纳所有的意外,要把意外当做是机会,把错误当做是礼物;
第二,不要依靠大脑,要走心感受。
今日作业
今天的作业是合理化练习,我想请你先讲一个你和你的朋友去旅行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的,然后把你的朋友换成一只老虎,再讲一遍,你需要尽量保留第一个故事当中的细节,但是你要根据老虎来对你的故事进行合理化的解释。期待你把你的好故事发到留言区进行分享。
课程听到这里,如果你吸收了前面几讲的方法,在生活工作中有意识地练习,你的随机应变能力应该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了。下一讲,也是最后一讲,我要给你讲一个加分项,提高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提升表现力和感染力

到这里,你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可以从即兴表演里学到的,关于随机应变的通用技巧,就已经差不多了。这一讲我来让你更进一步,告诉你怎样提升对外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你在处事和应变中更加自如。
上个礼拜我有一位CEO朋友来找我,他一对一聊天的时候没什么问题,非常自如,可是一上台,哪怕只是面对着20个人做分享,都会突然间变得怯场,而且非常欠缺感染力。
你可能不会像即兴演员一样天天需要上台表演,但是你一定会像他一样在生活当中遇到非常多的需要公众表达的场合。小到公司会议上的发言,大到面对上万人进行演说,这些都属于公众表达的范畴。
即兴喜剧作为一种舞台的表演形式,有非常多的价值观和心态。这些价值观和心态非常值得跟你分享,因为它们可以帮你很大地提升你的公众表现力。下面我就跟你分享五种核心的即兴喜剧的价值观。
第一,你需要好好玩耍。
很多人一听到表演,浑身就开始使劲儿了,但是我首先想跟你说的是,不要演,要好好玩耍。
“表演”在英文里其实叫做“play”,意思是玩耍。也就是说,你要在舞台上专心致志地沉浸到这个事情当中去,拥抱每时每刻,尽情地投入,不要想着什么故事、自己的表情、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身体。
相反,你应该放下所有的这些,专注地沉浸在舞台上,你越能沉浸进去,就越能找到那种玩耍的感觉。只要你找到玩耍的感觉,你在舞台上就会表现得非常自然。
在好莱坞,表演老师们经常说,什么是表演,表演就是做反应。所以当你在玩耍的状态里面,就在自然而然地反应,你的表演就是自然的,你的状态就是活力的,你的气氛就是有感染力的。
即兴喜剧的看点是什么呢?很多人说我想去看演员的快速反应,还有人说我想看一个好的故事。当然我们会训练演员怎么快速反应,我们也会训练演员怎样讲好一个故事。但是我更看重的是舞台上演员之间的配合,还有整个团队之间的氛围。
团队的氛围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呢?就是通过这些演员之间,他们是不是能够彼此玩耍起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因为如果你看到他们能玩起来,也就是他们在舞台上可以彼此开对方的玩笑,他们就是一种非常信任的关系。你就可以知道,他们可以相互支持,在舞台上发生错误的时候,他们是可以相互补位,拯救回来的。
所以玩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状态。如果你学会玩耍,还会带来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本人会在一种非常愉快的状态里面,你的这种轻松愉快其实是会感染整个的观众群体的。
有一次赵本山在接受采访,他还没有开口说话,围观的群众就开始笑起来了,这非常奇怪,为什么还没有开始说话就会笑起来。
其实这在我们的专业术语里面叫做“喜感区”。喜感区就是你在一种玩耍的状态里面,那么你说什么都是好笑的,你不说什么也都是好笑的。观众会笑,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你马上就要说出好笑的事情来了。
所以我给你讲的第一个即兴表演的心态是,要好好玩耍。在舞台上不要起范,不要演,要开心地、投入地反应,要让观众看到你自得其乐。
第二,要深刻地理解你和观众的关系。
如果你不理解观众是谁,你就很难知道要对他们做什么。不要以为只有演员才有观众,在真实的生活当中随时都有观众,只要有人注视你,你就有观众。所以当你开会发言的时候,你的同事就是你的观众,当你用PPT做陈述的时候,你的客户就是你的观众。
你可能听过有的演讲教练跟你说,你要把观众想象成一片西瓜地,但是我要告诉你,观众不是西瓜地,他们是一群有感情的人。没有谁比观众更希望你能够成功渡过舞台上所有的难关,因为他们花了时间过来看你,他们跟你是一边的,他们希望你成功。
所以不要把观众看作是你的敌人或者对手,不要去敌视他们,更不要想着我要去征服他们。
那你要问了,我到底要跟观众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在表演当中,我们会要求演员跟观众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你要想象他们是这个世界上你最亲近的人,可能是你的爱人,可能是你的父母,可能是你最好的朋友,总之就是你可以在他们面前做任何事情的人。
好,那现在你可能要问了,我想亲密,可是我亲密不起来怎么办?我现在教你两个方法:

  1. 亲密的关键是分享情感,你需要能在观众面前分享你所有的情绪和感受。
    你高兴的时候、悲伤的时候、洋洋得意的时候、欣喜若狂的时候,或者你想撒娇、耍赖都没问题。听起来很难对不对?当然你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去做得更好,但是即便没有这样的训练机会,你也可以通过你的想象,想象他们是你的亲人,保持住这种跟观众的连接。
  2. 说到连接,这就是我要教你的第二个方法。什么叫连接呢?就是你要去感受,去跟对方产生一种你明白他的感觉,你跟他有同样的想法、观点和信仰。
    你要对观众完全敞开和完全诚恳,意思是,如果你一旦在舞台上面犯错,你就要诚实地把这个错误展示给观众看,甚至你可以放大这个错误,每次当你放大这个错误的时候观众就会哈哈一笑,这个错误就算过去了。
    这是即兴喜剧教给我们的,你要去跟观众保持住这样的一种亲密的关系,连接他们,分享你所有的失误。我们还有一个概念叫 “越脆弱越勇敢”,也就是说你对观众敞开得越充分,你就是一个越勇敢的演员,观众就越能接纳你,你和他的关系就处在一种越健康的状态。
    第三,我要跟你分享的即兴表演的价值观是,要顺应恐惧。
    人很容易会发生怯场,那么怯场是怎么造成的呢?怯场往往是因为恐惧失败,恐惧未知。心理学上认为恐惧是没有办法消减的,但是勇气可以增加,这就是我们即兴演员克服怯场的关键。
    我们不会跟一个人说,你不要怕,这没有什么好怕的。这句话基本上就是个废话,没有什么用处。 你需要做的是把恐惧放在一边,想办法通过各种各样的训练,帮助自己增强应对恐惧的勇气。
    比如,你可以更了解这个游戏的规则,你可以训练自己遇到意外怎样更快速地应对,遇到错误,心理上应该怎样去接受,怎样把它合理化,你甚至可以提前到场地,去熟悉场地所有的细节。但最关键的是,你如果十次、二十次地完成了即兴的场景,那么你的自信和勇气就会自然地增加,它会超过你的恐惧。
    所以,克服怯场需要你不断地进行舞台实践,当有一天你的勇气增长到足够的时候,你的怯场就消失了。
    至于一定分量的恐惧,其实是有用的。所有的舞台表演,不管是戏剧、演唱还是演说,其实它都要求高于生活的一点点额外的能量。这个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是要从恐惧当中来。
    恐惧会带来兴奋感,这个兴奋感正是一场优秀的表演所需要的额外的能量。所以,我们在即兴当中把恐惧称作是兴奋感,它是一个良性的东西。当我们接受恐惧,并且把它当做是一种常态的时候,它就会变得熟悉了,像一个老朋友,你不再想逃开的时候就对了。
    这就是我们对待怯场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顺应恐惧,增强勇气。
    即兴带来的第四个价值观叫做,活在当下。
    我们对“活在当下”这几个字都非常熟悉,但是“活在当下”要怎么样去练习才能做到?答案就是我们前面反复提到过的一件事,叫做“倾听”。如果你可以积极倾听,把注意力集中在别人的身上,而不是只关注自己,那么你就去除了其他的私心杂念。
    我们同样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成为更好的倾听人,我向你推荐一个练习,叫做“末尾词接龙”。你需要找一位小伙伴跟你一起练习。在这个练习中,你们可以就任何的话题进行交谈,游戏的关键是每个人必须接住另外一个人最后一句话的最后一个词,然后开始自己的台词。
    说起来有点绕,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比方说对话可能是这样的,我说:“大庆呀,隔壁小王又换女朋友了。”你说:“女朋友有什么了不起,我又不是没带过回家!”
    “你带回家有什么用?过了两天人家就把你甩了。”
    “甩了是我造成的吗?还不是你非问人家想生男还是生女!”
    好,我相信你明白这个练习的要点了。我们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更常见的情况是在别人话都没有说完的情况下,就开始忙于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样去应对了,所以“活在当下”,要注意倾听才能实现。
    第五个我要跟你分享的即兴表演的价值观叫,与冲突合作。
    在现实生活当中,你遇见跟你观点不一样的人,大多数时候你会回避矛盾。但是在即兴的舞台上,为了完成一个即兴场景,你必须接受人和人之间的差异。
    新手演员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一下台就责怪同台的队友,你怎么能演一只大鹅呢?你演大鹅我该怎么接戏呢?但是有经验的即兴演员明白,遇到一个跟你想法不一样的队友,那简直就是舞台的常态。关键是你自己,不要去预设情节,也不要去预设别人,这才是避免冲突的关键。
    有的时候,即使你没有预设别人,别人也有可能没有理解你的意思,或者是因为你自己没有表达清楚。总之对方没有按照你想的去出牌,作为即兴演员,你必须能马上接受。
    而且我们前面也说过,冲突就像失误,其实也是另外的机会,对方给了你一个你原来没有想到的方向,没准这个故事会比你预想得要精彩很多。所以优秀的即兴演员,他会具备一种能力,能够用友好和尊重的态度与跟自己不一样的人合作。
    本讲小结
    这一讲里,我们讲了即兴喜剧的五大价值观,这五大价值观能帮助你更自如地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变化,提升你的对外表现。
    它们分别是:第一,你要好好玩耍;第二,要建立你跟观众的亲密连接;第三,要顺应恐惧;第四,放空自己,活在当下;第五,想办法跟冲突合作。
    到这里,我们能够通过即兴表演当中借鉴到的随机应变的技巧,都已经毫无保留地告诉你了。
    你可能没想到达尔文说过:“在漫长的人类史上,占优势的永远是那些能够学会合作和即兴发挥的物种。”
    在好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拥有最原始的即兴天赋;几千年后,我们却有点太被计划限制住,笨手笨脚,而没有了创意和感染力。

掌握一门让别人“秒懂”的新技术

2017-08-18 罗振宇 罗辑思维

下面一组信息,以我的语速,至少要说25秒,而且说完你也一头雾水。

换个方式,就能让你不但秒懂,而且牢牢记住。

信不信?

木星直径142984千米
金星直径12104千米
地球直径12756千米
火星直径67944千米
海王星直径49552千米
土星直径120536千米
天王星直径51118千米
水星直径4880千米

让你秒懂的方式来了——

拿身边的水果作例子,一张图就能看懂八大行星的大小关系。

具体数字网上随时查得到,但记住了木星是西瓜、地球是小番茄、水星是胡椒……八大行星的大小关系,你大概一辈子都忘不掉。

这就是信息图的魔力。

《百科信息图》

这张图来自一套为开学季准备的新书——

《百科信息图》,包括科技、宇宙、身体和动物四本。

这套书,推荐给小学高年级和上中学的孩子。其实,大学生都用得上,比如做一份脱颖而出的简历。

这套书里,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地球大气层的特点,
消化系统如何运作,
食物链的循环过程,

通通都用信息图表的方式呈现。
推荐这套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从感兴趣的领域入手,掌握一门当代人必备的新技能——

看得懂、会使用“信息图”。

当然,也可以顺便学些有趣的新知识。

我小时候写作文,是从“看图说话”练起,把看到的图画用文字描述出来。今天,光会码字已经远远不够用了,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用图说话”的时代。

一种全新的信息沟通技术刚刚萌芽,方兴未艾。

什么是信息图

提起信息图,你可能有点陌生。

但看到下面的例子,你马上就明白了。

右边的文字,需要你识字,还要花一点时间去读;

左边的图片,一眼就明白意思,甚至还打破了语言隔阂。

今天,小到手机上的图标、电器产品的说明书,大到给客户演示的PPT、电视里的广告,信息图已经无处不在。

识文断字 vs. 读图识画

人类的信息传递,最早是口耳相传,文字的发明,把文明往前推了一大步。

发展到今天,我们面对的世界越来越复杂,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

但其中大部分——

看到却没看见,看见却没记住,
记住却没明白,明白却没用上。

为啥?心理学家发现:

人透过文字获得的信息,一般只能记住20%;
但是经由图像的信息,却可以记住80%。

环境变了,人必须改变依赖文字传达信息的旧习惯,学会读图识画。

用文字说不清楚,或者说起来费劲耗时的复杂信息,用结构化的图表、图形、表格呈现,一目了然,大大节省时间。

↑↑↑我们的生活因为科技发生了哪些变化?大学教授可以写本专著,但孩子也可以轻松了解脉络。

学会信息图,掌握的是一套全新的沟通技能。

这套新技能,起步越早,使用越熟练。

高手带路,轻松入门

这套《百科信息图》的作者可是个大牛。

西蒙·罗杰斯,现任谷歌趋势数据分析师;

再往前,他是推特的第一个数据编辑;

再往前,他是英国《卫报》屡获大奖的“数据仓库”栏目创始人。这个栏目,就是今天报纸、杂志、网页广泛使用的新闻可视化的先驱。

你可能要奇怪,一个干新闻的,为啥在推特、谷歌的职位都是数据分析师?

大数据时代,数据这么复杂,真正厉害的数据分析师,不光是他自己要看得懂,更重要的是,要把数据用普通人看得明白的方式呈现出来。

除了由西蒙主导信息梳理,帮他给整套书做图形设计、视觉呈现的合作者有——

信息图表设计之父、《纽约时报》的创意总监、彭博商业周刊的图表设计师。

几个人,都是一线高手。

由这样的豪华阵容来给孩子做百科信息图,你就知道英文世界现在对这门跨国界新技能的重视程度。

大人别走开,你也有需要

其实,挑这套书,可不光是给孩子看的,大人一样用得上。

从小在信息图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可能是这套系统的原住民,而你可能已经落后了。

不信吗?两三岁的孩子玩手机,靠的不是文字,而是图标啊。

你跟别人PPT的差距,不是模板选得美不美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让信息可视化、让人秒懂的能力。

在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极其稀缺的时代,抢占宝贵的时间资源,真是意味着“抢跑”。

Screenshot_20171016-163055.jpg

餐巾纸的背面 The Back of the Napkin: Solving Problems and Selling Ideas with Pictures

内容简介

《餐巾纸的背面:一张纸+一支笔,画图搞定商业问题!》:市场要摸透、产品要升级、营销要整合、流程要改善、客户要伺候、内部要管理……
商业问题层出不穷,变化莫测,个中分寸极难拿捏。
如果问题拎不清,沟通不到点,
策略怎么能到位?
你需要用全新的眼光来思考问题,
用全新的思维来表达想法,
用全新的角度来谋求对策!
无论你的企业位于什么领域、什么行业、什么层级,
都可以用画图找到它们的规律!
只需四个环节,就能瞄准和阐释任何商业问题的核心:
观看——观察——想象——展示
只需学会三种技巧,就可以启动你的“可视化思维”:
用肉眼观察、打开“内心的眼睛”、画一幅简笔画
只要会画圆圈、方块、箭头、小人,
就可学会万能简笔画 ,并且终身受用!

视觉化思考的六种方式,总能将需要的内容形象化的表达出来。
who?—-用户画像
how many?——图表
where?——布局图
when?——时间轴
how?——流程图
why?——多重变量

可视化沟通

視覺溝通的法則

方法:怎样有效地提问沟通?

很多人在提问中会觉得自己跟对方不平等,在心里觉得提问者是在向被问者索取,这种心态让他们无法更顺畅地沟通。日本明治大学教育学教授斋藤孝的看法或许能对你有启发,他在新书《如何有效提问》中,分享了自己是怎么看待提问对沟通的价值。

斋藤孝认为,提问的最大价值在于激发对方的灵感。通常,当我们的问题让对方产生共鸣时,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但有效提问的更高层次,是也为对方着想,去提出更深入的问题。除了让对方的回答给我们自己带来价值之外,我们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对方产生灵感。如果要达成“激发对方灵感”这个目标,斋藤孝认为,提问时可以表明自己的立场以产生共鸣。就是在对方思维陷入惯性的时候,表明自己和对方不一致的地方,让对方暂时地思维“更换框架”,以便能获得创意。比如,面对一位问题解决专家,我们可以站在问题发现者角度;面对一位研发者,我们可以站在用户角度,向对方提问。

向对方提问、激发对方灵感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持对等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单纯的下对上的关系,也不是外行和内行的关系。不管是在商务活动上,与客户交流上,还是和老师的请教上,尽管你们的身份先天的不对等,但是在沟通过程中,尽可能地去保持对等的关系,可以让彼此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促进沟通产生良好的效果。那么,怎样保持沟通的这种对等关系呢?斋藤孝说,对等并不是说彼此身份地位完全相同,而是说彼此的思考角度能够产生共同理解的状态。即便对方身份比你高,如果他能体会到原来只有你能够理解我的心情或想法,或者你能够帮助我产生创意,那么你们在沟通的时候就是彼此平等,这种平等对于建立更深一步的沟通关系就非常重要。

为什么你需要学习“职场说服”

careerpersuade20180508.jpg

工作经历让我十分深刻地知道,学会表达观点、提出建议,跟各方有效沟通,让别人接受你的主张,是职场上非常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就是我要跟你讲的职场说服力。
有人可能会问,”我又不是销售,为什么要提升说服力?”这么想就错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些情况:”明明你的方案非常有建设性,可是兄弟部门就是不配合”;或者是”要组织大家开个会,结果会上反对意见满天飞,最后不欢而散”;再或者是”上级有一个想法你不大同意,有可能自己执行了就要背锅,可也不知道怎么反驳”。
不同岗位,面临不同的说服难题。作为HR,要说服优秀的人才加入公司;作为市场经理,你要说服公司接受你的创意,还要说服老板调拨经费;作为产品经理,要说服技术部接受业务部门扔过来的稀奇古怪的需求,还要说服业务部接受技术部扔回去漫长的排期;作为客户经理,更是要组织内外部的管理层进行招投标的决策、高层战略会晤等等。就算做到CEO,还得对上说服董事会,对下说服员工。
如果你是一名最普通的员工,那么职场说服力就更重要了。你要说服你的上级,让他相信你的能力,或者让他接受你的建议,让工作向你认为可行的方向去推进。其实你每一次大大小小的工作汇报、反馈,就是在”说服”你的上级。
十多年的管理工作经历,让我可以非常确定地告诉你,被重视的员工,职场上发展得好的人,通常不是那些唯唯诺诺、只会点头说是、埋头执行的,而是那些能陈述自己主张、提出好的意见,并让对方接受的人。
所以我说的职场说服力,是让你说话更有分量的能力,是让别人跟你达成共识的能力。
职场说服力,也是一种需要刻意训练的能力。职场不是生活,生活中能言善辩的人未必会在职场是一个”说话有分量”的人,反过来,生活中你不是一个口才好的人,但是在职场上,你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重要角色”。
这也就是我这堂课将要帮到你的:让你通过一套表达习惯的训练,和思维方式的养成,成为职场上有”话语权”的人。注意,这个”权”,不是权力的权,而是权威的权。
我会分5讲展开这堂课:
第一讲,我会告诉你职场说服的三个核心思路是什么;
第二讲,我会来讲如何有效地陈述一个主张;
第三讲,我会告诉你,当你被拒绝时,可以做什么来扭转局面;
第四讲,我会来讲如何利用开会,达到自己的说服目的;
第五讲,我会告诉你说服上级有哪些注意事项。
这堂课里分享的经验,是我通过长年的实践、观察,总结得来的,只要你照着它去学习、训练,相信你就能在职场上获得主导局面的能力,把你的聪明和才干,都发挥出来。

1. 职场说服的核心思路

在前面,我说过,职场说服力,是需要刻意培养的能力。你可能会觉得,自己说了几十年的话,为什么进了职场要重新学过?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我们所在的职场,有哪些特点,会影响到我们说话的方式。
你面对的三个职场现实
首先,职场是目标和结果导向的。一家公司,或者说一个组织,它是基于自己的商业目的而存在的。你和你的同事、上级、老板,是为了整个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而走到一起的。所以,人们在职场上行事说话,是奔着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去的。如果你还是一个职场新人,我建议你尤其要认识到这一点。
其次,职场有势差。势力的势,差别的差,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由于级别、职务、身份、利益的不同,每个人的地位其实是不平等的。
比方说,上级对比你,有级别上的势差,他掌握着你的升迁,他需要下属们达成业绩以帮助他达成业绩;其他部门掌握着你没有的资源,他有资源势差;同事对比你,在某个领域更有经验、更有发言权,他有专业势差。这些势差的存在,很多时候会让你觉得自己处在弱势、被动的地位。
第三,在职场上说话,往往有不少忌讳。比方说,你要尽量避免漫无目的的交谈,浪费彼此的时间;避免负面的情绪和表达,要避免无济于事的抱怨、指责、争执和辩论;你不能够埋怨工作量大,也不能简单地对你的上司和同事说不……
这也是为什么,你可能经常发现自己在公司里,会陷入沟通和说服的困境。明明自己的想法没错,要么出于各种顾忌不能很好地表达,要么说出来总好像人微言轻,没人理会,没人支持。
其实,你需要的,只是一套能够适应职场特点的对话思路,有了这套思路,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认同你的主张,并不是那么困难。
职场说服的三个通用原则
那么这一套思路是什么呢?其实我在这堂精品课里要讲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套思路进行的。在这一讲里面,我先告诉你三个核心点,那就是:第一,积极主动的姿态;第二,站在对方的角度或高度说话;第三,设计和控制。
先说”积极主动的姿态”。”积极主动”,听起来是老生常谈,具体执行起来似乎也没有个标准。那么到底怎样才算”积极主动”呢?刚才我们说到,职场中人,要以完成公司和组织的目标、达成结果为导向。其实积极主动,简单来说,就是抱着”我有什么能帮忙”的心态,去跟别人对话。
我举个具体的例子。
小明是一位运营部的员工,他需要请技术部的产品经理改进一下购物车的设计,以提升支付转化率。产品经理说:”之前为你们运营部设计的促销排期工具,我们加了好几个星期的班,总算做出来了。可是使用率还不到10%。”
小明很委屈,因为促销排期是活动运营的同事负责的,而小明是负责用户运营的。再说,小明想,他是来谈购物车的,为什么要扯到促销排期呢?他可以说:”这不关我的事啊”;或者说:”我们业务需要什么你们就设计什么啊”;甚至还可以说:”那我不知道,你去和我们运营总监说。”可想而知,接下来无论小明把购物车的重要性说得如何重要,产品经理都不会心甘情愿配合了。
相反,小明也可以表示”我帮你去问一下当时的活动运营同事,看看问题出在哪”,这种”我有什么能帮忙”的姿态,就是我们说的积极主动。
再说第二点,站在对方的角度和高度说话。因为职场势差的存在,不管你怎么认为道理在自己这边,对方往往就是在职位、经验上比你高,或者和你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所以,在职场上说服别人的过程,要求你从一开始,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点出对方的利益相关。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明白了,你告诉老板,最近你工作量太大了,忙不过来。这时候你的老板接收到的,不单单是你”工作量大”这个信息,而是”你在抱怨、你感到不满、你觉得老板给你太大压力”这个信息,你想想,这种时候,你的老板会有什么感觉?
很大概率,老板的感觉是你能力不够、工作没效率,或者想偷懒。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你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问题出发,那么”站在对方的角度说话”又是什么样的呢?站在老板的角度,他最关心的并不是你是不是太辛苦,他首先关心的是部门工作能否如期顺利进行。
你可以试着告诉老板说,如果按照目前工作分配,有可能因为你成为瓶颈而拖累部门整个项目的进度,请老板帮你理清优先级,减掉低优先级的项目,或者增加人手。这样你就直接点出了老板的利益点,让他觉得,你是站在他和公司的角度,来提醒他:事情可能忙不过来了。
那么怎么能够从自己的角度转换到对方的角度,抓住他的利益点呢?这里和你分享一个叫做”那又怎样”的小方法,也就是假设你自己就是被说服的对象,你要不断追问对方:”那又怎样”。
比方说,有人向你推荐人体工学椅,跟你说:”这把椅子符合人体工学设计”,那你就要追问,”那又怎样?”哦,能矫正坐姿;能纠正坐姿,那又怎样,哦,能保护脊椎不驼背;能保护脊椎不驼背,那又怎样?你还想怎样?当你问不下去的时候,对了,就是它了。这时候你找到的,才是最切中人心的那个最终利益点。
在上面那个例子中,你也可以用这个办法去验证。”老板,我太忙了”。那又怎样?”我会成为项目的瓶颈,拖累整个部门进度。”这才是最终利益点。
说完了前面两点,最后来说第三点,也就是,设计和控制。职场沟通不是即兴表演,想到哪说到哪,必须注意沟通效率和禁忌。
所谓设计,是说你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之前,需要了解对方需求、遇到的困难、可能存在的反对意见,还包括把握说话的时机,并在说服过程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沟通走向。
以一次成功的跨部门项目启动会议为例,正式的会议可能只需要1小时,但光是会议材料的准备和制作,会议中可能出现的兄弟部门反对意见预演,各方意见征询等等,都值得花一周的时间去准备。
最简单,也是最难做到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抱怨、责备、找借口、发火等负面情绪,将严重降低你的职场形象和说话的分量。一旦情绪失控,所有的沟通招式将全部失效。我管这叫”动情绪你就输了”。
要想克服这个问题,我和你分享一个思维方式。那就是,”相信一点:在沟通中的任何结果都是最好的安排。”
你的方案被老板否定了,很好啊,也许是你还没有考虑周全,也许是推出的时机不对,总之借这个机会再改进啊,恭喜你得到了又一次成长的机会;
你寻求兄弟部门帮助,对方总是和你抱怨,很好啊,如果你能帮助解决他们抱怨的点,他们就会反过来给你更多的支持;
你试图说服市场部给你活动支持,他们一口气说了十条不一样的想法,很好啊,终于有机会搞明白他们到底想要什么了。你看,如果你是从这种角度去思考问题,情绪是不是变得可控了?
最后,我想告诉你,在职场上,你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改变面对”职场势差”时不敢说话,或者不知道怎么去说的习惯。职场上,成为别人说什么都说”好”的”好好先生”,也就意味着你成了不重要的人。
职场这个组织,本质是围绕着资源分配进行的合作分工。越能够调动资源的人,越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如果你什么都说”好”,也就意味着在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可以不需要你了;因为你没有能力为组织创造额外的价值。
我十二年的职场经验告诉我,升迁快的,往往就是那些在每天不断发生的沟通中,能够说服别人进行资源整合的人。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先说了职场的三个特点:目标和结果导向,职场有势差,职场有忌讳。接着我们说了在这样的职场环境下,你在表达自己、说服别人的时候,三个核心的思路:积极主动的姿态,站在对方的角度说话,设计和控制。
这一讲我给你留一个作业,回想最近的一个说服场景,想想如何用这三条思路,改善你的说服方式。欢迎你在文稿下方的留言区把它分享出来。
下一讲,我们来说,如何有效陈述一个主张。
需要注意的三个职场现实:
目标和结果导向,职场有势差,职场有忌讳。

在表达自己、说服别人的时候,有三个核心的思路:
积极主动的姿态,站在对方的角度说话,设计和控制。

2. 如何有效陈述一个主张

前面一讲,我介绍了职场说服的通用原则,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具体的操作和场景。其中,陈述主张,是一个典型的场景。这一讲就要告诉你,当你拥有充分的表述时间、打扰比较少的情况下,怎么有条理地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
理解决策者如何思考问题
我以最常见的向公司要资源为例子,展开解释。这里的资源,可能是市场部要品牌发展基金,也可能是销售部要促销费用,还可能是人事部要培训预算,技术部要更多的开发工程师的招聘名额等等。
简单起见,我以一位互联网运营经理小明,向公司要开发资源费用为例,进行说明。
假设小明还没有受过这堂课的训练,他是这么和公司决策层汇报工作的:
“老板,我需要公司帮我们开发一款精准化推荐产品,具体是这样的,顾客在我们APP上点击购买洗发水之后,我们马上给他推荐一款护发素。”
然后小明就跳进了具体的细节中,开始介绍:例如顾客购买完牙膏之后,应该推荐电动牙刷还是手动牙刷;具体推荐的对话框应该是下拉式还是弹窗式……
可是,这样的一次汇报,管理层是根本无法做决策的。管理层在做决策时,还有很多的信息要去考虑。十有八九,领导的回答是:”公司最近开发资源特别紧张,等下次再说吧。”
这里我先带你跳出这个具体的产品开发需求案例,来看看,人,是如何做决策的。搞清楚了一个决策过程中,人接收和处理信息的顺序,你就明白了说服时应该采取的步骤。
一般而言,人们在做重大的分析时,会从这五个步骤想问题: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有啥用、下一步。
为什么,是指首先要了解背景和意义;
做什么,是指确定了意义后,给出大的行动方向;
怎么做,是指具体如何操作;
有啥用,是指做了这些,真的可以帮助达成目的吗?
最后是下一步:马上可以做什么。
一旦这五个步骤出现了跳跃或者缺失,那么你的说服力就会打很大的折扣。
很明显,小明在这次沟通中,并没有回答决策者第一步”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要新开发一个运营产品?要用它来达成什么商业目的?目前的产品有什么问题,除了精准化推荐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同样实现?等等。而是直接就跳进了第二步和第三步,到了技术细节里。
在”为什么要开发一个新的运营产品”这个问题没有被充分解释前,具体谈运营细节,违背了正常的思维顺序。而第四步,能够为公司带来什么用处,小明依然没有回答。所以在老板听起来,要花那么多的开发资源,只是为了实现一个小功能,实在是不划算。因此,老板的反应也是情理之中。
你回想一下,是不是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自己非常清楚这个主张的价值,可就是不被对方接受。现在你知道,其实,被拒绝,或多或少,是你没有通过清晰有力的陈述,去打动你的说服对象。
五步法陈述一个主张
接下来,我就一步一步来讲,陈述主张的五步法,每一步怎么做,要点是什么:
第一步,为什么。这一步的关键是激发痛点,也就是让你的说服对象清晰地意识到现状有什么不好,有什么问题亟须解决。这一步非常关键,它为接下来的四步做了铺垫。尤其是要通过这一步,激发对方改变现状的愿望,如果对方都没有改变的愿望,就算你的方案再好,为什么要去做呢?
以小明为例,如果他一开始这么说,效果会好很多。
“老板,我有一个新的运营产品的开发需求,情况是这样的。首先,目前我们的网站的客单价在120元,顾客平均买了3件商品。我们要达成今年的销售目标,在完成顾客数指标的情况下,必须把平均购买件数从3件提升到4件。其次,我们今年尝试了多种通过促销来刺激购买的方法,短期有效果,但长期来看,损失公司利润,而且效果逐渐降低。第三,我们从业内的公开数据了解到,60%的顾客完成支付后,常常才会想起漏买了某个商品,业界采用精准化推荐,普遍能提升1到2件的购买件数。”
你看,这么短短的一段话,小明既说了目前遇到的业绩挑战,又提到传统促销办法的缺点,还说了业内同行的操作,而且从顾客的真实需求出发,给出了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的充分理由。
在这里我要提醒你一句:不要把你的上级当做全能全知的神仙,很多时候,他们对于具体的某个领域并没有那么熟悉,你需要详细陈述你要做的这件事的原因和背景。
第二步,小明就可以抛出”精准化推荐”这个产品需求主张了。这一步,要清楚地把自己的主张说出来。比如”我希望公司能够在1个月的时间内上线精准化推荐这个产品”,就比”我有一个新的运营产品开发需求”的主张,要更加有力。所以第二步的关键,是你的主张要明确。因为越明确,越会显得你是深思熟虑过的、是能为这项工作负责的。
这里切记,如果对方对于第一步的为什么,没有和你达成共识,千万不要跳到第二步。第一步的共识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你可以等待对方表示同意,也可以直接征询对方的看法,比如你可以这么问:”您觉得是不是这样?我的考虑有没有不周?您还有没有补充?”得到对方认可后,再向前推进。
第三步,怎么做。这里才到了小明具体解释如何精准化推荐、有哪些细节的时候。介绍怎么做时,也有窍门。那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对方可能出现的反对意见,提前解决。
例如,小明就要提前想到,老板可能会挑战他:精准化推荐背后的算法复杂,没有那么容易推荐的对;背后的推荐权重,到底是顾客的选择说了算,还是商品利润作为主要考虑因素,等等。这些,都是小明要替他的老板想到的。
第四步,有啥用。在解释完具体的操作后,不要直接就跳到最后一步,而是强调精准化推荐这个产品,可以为公司带来的收益。
比如,小明可以这么说:”因为提升了顾客的关联购买,预计可以把平均购买件数提升至4件,大幅提升销售额,达成今年的销售预期。”这么说的好处在于,他再次回应了第一步中,提到的那些需求和痛点。因为讨论到这里,对方可能有点记不清第一步说的内容了。
强调关键利益,加深对方的印象,可以为最后一步临门一脚助力。
这里要提醒你的是,记得我在第一讲中讲过的,你需要强调的这个利益点,是从对方的角度,对他最直接的利益点。比如,小明如果只是不断地强调能够提升平均件数,提升转化率,提升关联购买率等等,这都只能算是运营指标,换言之,都还是自己的好处。而通过这些运营指标的提升,最终带来销售数据的提升,才是真正对公司的关键利益。
最后一步了,就是有什么马上可以做的”下一步”行动。很多时候,整个说服的过程,都很顺利,可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候,出状况了。
这一步人们往往会犯几种错误,比如,把下一步说得太复杂,有七八个动作,或者牵扯的资源过多。拿上面的例子来讲,小明说,”接下来,我需要公司一半的技术同事,三分之一的采购同事,和所有的运营一起,用三个月的时间,开发一套全司推广的精准化推荐标准和算法”。如果小明这么说的话,这个提案很可能会被老板枪毙,因为他的这个提案,牵扯了太多的公司资源。
在这个例子里,更好的”下一步”行动建议是:能不能拿某条线先做测试?能不能成立一个小型的项目组?能不能先用1.0的方式先做起来?等等,这些马上就能做,又不会牵涉太多精力、资源的方案,更容易让对方接受。不要想着一口气吃个胖子。
还有一种错误,是不给对方选择的余地,比如,”下一步我需要拿美容线进行测试”。这种说法,就不如:”下一步我们是用美容线,还是用手机线进行测试更好呢?”给对方做选择题,可以大大提高你的成功率。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人们在做决策时的思考顺序是: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有啥用和下一步。因此,在陈述主张时,我建议顺着这个顺序走,不要跳跃,或者遗漏具体的步骤。这种技巧,不仅仅可以用在口头汇报上,包括梳理你的邮件、PPT、宣传文案等等,都可以用上。
这一讲的作业是,想想最近工作中,你特别想向公司提出的一个建议,想想用五步法的方式该怎么说。欢迎你在文稿下方的留言区把它写出来,你也可以试着下次在公司的时候,把它提出来。
下一讲,我们就进入另一个你可能经常遇到的状况,被拒绝后,该怎么办?
添加到知识账本
划重点
一般而言,人们在做决策时,会从这五个步骤想问题: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有啥用、下一步。沟通时,可用五步法陈述一个主张:
为什么,是指首先要让对方了解背景和意义,这一步的关键是激发痛点;
做什么,是指确定了意义后,你要给出大的行动方向,这一步的关键是你的主张要明确;
怎么做,是指具体如何操作;
有啥用,是指再次强调关键利益;
下一步:是指有什么马上可以做,尽量避免给出太复杂的动作,尽量给对方选择。

3. 被拒绝后如何扭转局面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如何有力地陈述自己的主张。这一讲,我们来讲更进一步的职场说服技巧:被拒绝后如何扭转局面。
确保沟通之门打开
首先,你要意识到,说服本质也是沟通,只不过是你带有明确目的的沟通。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和对方进行信息与情感上的交换,也要不断发现对方新的需求和痛点,并调整你的沟通和说服策略。
那么,当你被拒绝的时候,你需要做什么呢?首先,你要让谈话和沟通继续有效进行下去。保证你跟对方之间的”沟通之门”是打开的。
我们可以想象在人与人交流时,有一扇看不见但却着实存在的门,一旦其中一方把这个门关上了,另一方再怎么说都是没用的。
高手和新手的区别就在于,在向别人提要求的时候,新手的注意力始终在自己身上,我是不是理由充分,我用什么话攻破对方的反对意见,等等。而高手会关注”沟通之门”是否敞开。一旦发现沟通之门即将关闭或者没有完全打开,他会马上采取策略,先打开沟通之门。
在说如何打开沟通之门之前,我先告诉你,在一次谈话中,沟通之门关闭的标志有哪些:
最明显的是争执和辩论,一旦辩论起来,双方都会没有心情继续交流下去。
其次是”抱怨”,比如”是你们部门掉链子导致的””你们怎么老是变””这个问题不是早就讨论过了吗”,等等。
还有就是”借口”,对方不想直接拒绝你,所以:”我没时间啦””我马上有个会””公司有规定”等等。
如果你们对话中出现”辩论””抱怨”和”借口”这三种标志,我建议你先停下来,可以对对方的某些观点表示认可,或者先换个话题,等双方心情都平复些后再继续。你可能听说过一句话,叫”先心情,后事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诊断式提问法
那么在保证沟通之门打开的前提下,你要做什么来扭转局面呢?
这里和你介绍一个很有用的方法,叫”诊断式提问法”,也就是主动地提问、积极地倾听。既可以改善对方的心情,也可以帮你去判断,你被拒绝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就像医生看病一样,”望闻问切,找到病根”。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下面我举一个例子,小牛是一名销售,他对口的客户应收账款超期了,客户要继续从公司进货,新来的财务部的经理拦住了订单。小牛希望说服财务经理,继续给客户供货。财务经理拒绝,理由是:”公司有规定,超出授信额度的应收账款没收回,不能发货。”
小牛就和对方争辩了起来,因为小牛知道,以前这种情况是可以有例外的;而且这个客户非常重要。可是争论财务规定,小牛哪里是财务经理的对手。
这种情况下,”诊断式提问法”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诊断式提问法的第一步,叫”穷尽拒绝理由”。也就是先搞清楚到底有哪些拒绝理由。
比如小牛可以问财务经理:”我想知道,除了超出授信额度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以前好像有例外特批的。”
财务经理说:”你看,我新到这个岗位,我不想一开始就给出太多例外,既然都特批,还要规矩干什么?”
小牛可以继续问:”嗯,能理解,工作谨慎些是应该的。主要就是这两方面的原因吗?”
财务经理回答:”这单生意公司利润太薄了。”
小牛还可以继续问,”嗯,有道理。利润的确也很重要。除了利润太薄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财务经理回答说:”差不多就这些吧。”
你看,如果没有这么打破砂锅问到底,也许你就只知道一个原因。但仔细再问,发现其实还有第二和第三个原因。这里要提醒你注意的是,在沟通中,你要适时做出回应:”你说的有道理””我能理解”等等,然后再去追问”还有别的吗?”记住,态度一定要真诚。
当对方告诉你所有的理由后,接下来,还不能急着去处理这些理由,而是要继续通过提问,确认到底哪个理由是真实的、最关键的。
这就到了第二步,确认真实的拒绝原因。
在上面这个例子里,可以直接问对方:”在您刚才提到的原因里,哪个是最主要的?”
财务经理可能说:”这一单生意的利润率太薄,公司赚得太少。”
那么这时候就可以追问确认:”所以最主要的原因,是利润率太薄?”
财务经理这时候可能说:”是的,别的都可以特批。但你看这单这么低的利润,我不能放行。”你看,这回总算找到了真实的原因。
那么找到了最关键的原因之后,第三步是,转化问题焦点、确认共识。
这一步的核心,是把对方的立场往我方有利的方向转换。比如,这个客户在一周之后还有一笔订单,另外一批货款的利润要高很多。整体而言,我们在这个客户这里还是有足够的利润空间的。于是,小牛可以问财务经理:”你看看我理解的对不对?公司真正关心的是我们能从这个客户身上挣到多少钱?”财务经理这时很可能就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到了这一步,解决办法可能就出来了。比如小牛可以把跟这个客户的整体销售合同给财务经理看,说明这个客户未来能给公司带来足够多的利润。这个时候,财务经理很可能就同意发货了。
好,上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示范了”诊断式提问法”是怎么做的,可能每个人会遇到的具体问题都不一样,不是简单套用就管用,但是我希望你记住”诊断式提问法”的精髓,那就是:真诚和耐心地沟通,找到对方的真实顾虑和难处,想想自己还能做什么,帮对方解决问题。
方法总比困难多
找到问题所在之后,下面我要来讲的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
“方法总比困难多”,说的是,在说服的过程中,积极地为对方创造条件、寻找解决方案。
比方说,网站运营被产品经理否定了开发需求,运营经理可以积极地去了解产品经理的开发思路。多少的开发量对于这个需求而言是合适的?如果因为开发量太大,能否先开发1.0版本?能否通过减少另外一个产品开发的优先级,进而释放开发资源,提升这个产品的优先级?等等。
举一个我自己印象非常深的例子。十多年前,当时我所在的宝洁的一个渠道经理,在跟一家零售企业谈判的时候,对方提出一个很过分的要求,说,”只要你们答应,你们的产品半价销售这样大的促销力度,我们就同意合同的其他部分。”这在我们看来是非常过分的要求,不但会严重损害利润,也会扰乱市场价格。
但是,我的这位前辈,她并没有简单地说”这个肯定不行”,而是在两天的不眠不休之后,想出了一个”角度刁钻”的解决方案:”半价可以,但必须是购物者购买的第二件才能享受”。这就是当年引爆营销圈的”第二件半价”的由来,要知道,那个年代可没有什么双十一,促销的方式也相对单一。
而第二件半价,实际上只有75折,却也会给消费者制造很大的吸引力。这位渠道经理如此坚持不放弃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客户。
这里教你一个Tip:在你的说服对象抛出一个难题时,不要本能反应就是Say No,而是Say “Yes,but”(可以,但是)。比如:技术部说,你们业务部门必须在两周内100%使用我们开发的产品,我们技术部才同意开发你们新的需求。
你第一反应也许会说:”不行耶,我们的惯例一直就是四周内使用就好了啊”;用上”Yes but”大法之后,你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好啊,但是,我希望你们能派出5位技术专家来帮助我们培训,帮助我们在两周之内100%上手。”
你看,这样是不是既解决了技术部关心的问题,又推动了项目的进展,还加深了技术与业务部门的交流?你要知道,在职场上,最不受欢迎的一类人,就是经常”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人。
你要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让对方跟你达成共识的突破点,创造出协商的空间。
两个提醒
最后,我还给你两点小提醒:
第一,注意对不同级别的人,说服重点不一样。
一般而言,级别越高的人,越关心全局的、利润相关的、公司形象相关的问题;级别越低的人,越关心合不合规定、执行难度、部门KPI相关的问题。针对不同的说服对象,你要为不同的反对意见做准备。
比如,如果你是HR,你们要推进”员工在线学习”这个项目,那么,在和董事长、总经理沟通时,就要特别注意应对:”公司投入这个项目,可能没有回报””对于员工满意度提升可能没有帮助”这类反对意见,而在和部门经理沟通时,就特别要注意应对例如”学了这些会占用我部门太多时间””学了对业务没有用””学起来太难”这一类的反对意见。
第二个你需要注意的,那就是”找对人”。比如在这讲一开始那个例子中,如果财务经理表示,你说的我们可以从这个客户身上多赚钱,没错,但这个超出我的权限了;只要财务总监同意,我就批准。这时候,你知道,你继续在财务经理这里耗时间,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你的主张,被对方拒绝,非常正常。处理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沟通之门”是打开的。然后运用”诊断式提问法”,第一步先”穷尽理由”,第二步”确认真实的原因”,第三步”转化问题焦点、确认共识”,完成了这三个动作,你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向,你要相信”方案总比困难多”。最后,我还给了两点小提醒:对不同级别的人说服重点不一样,找到对的关键决策人。
这一讲的作业是:回想上次你被拒绝的场景,想想用这节课说的方法,你可以怎么去做,欢迎你在文稿下方的留言区把它分享出来。
下一讲,我们来说开会时的说服技巧。
添加到知识账本
划重点
被拒绝后扭转局面的三大步骤:
第一步、”穷尽理由”
第二步、”确认真实的原因”
第三步、”转化问题焦点、确认共识”
两个小提醒:
1、对不同级别的人说服重点不一样
2、找到对的关键决策人。

4.开会时的说服技巧

上一讲,我们说了,当你被拒绝后,如何做可以扭转局面。这一讲,我们将进入职场上另一个典型的说服场景,那就是开会。这意味着你的说服工作从1对1,变成了1对多,甚至多对多;对方的诉求,从个人的,变成了部门的。
怎么在会议上做好发言,依然可以参考我们第二讲讲到的陈述主张的步骤和技巧。这一讲我重点想讲的是另外三个重要的方面,一是重视PPT等会议材料的准备,二是利用故事来说服别人,三是学会把控场面。
让PPT和会议材料为你加分
先来讲PPT等会议材料的准备。
我在《宫本武藏》这本书里读到过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日本剑术家宫本武藏有个观点,叫”一切皆剑”。在和对手决斗前,他都会提前到决斗场地,把竹林的疏密度、障碍物,甚至是阳光的角度,都考虑进他的剑法里。
开会时的说服也是这样,你需要利用好”人是情景动物”这个特点。
首先,要有”破冰环节”,营造愉悦的、正面的气氛。我不建议开会一上来就进入正题,你可以先回顾刚刚取得的成绩,放一些正面的、轻松的图片、视频,在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情绪之后,再开始你想说的重点。
其次,如果有必要准备人手一份的会议材料,我建议你不要偷懒,因为这不仅能体现你的郑重、专业,也能让每一个人更好地了解你的诉求和建议。而且,最好能把电子版通过邮件在会议前一天发给与会者,让大家有备而来。记住,周到和殷勤,能给你的说服力加分。
再次,保证你的PPT清晰、简洁、有力。怎么做呢?我在这里分享我自己的一些常用技巧。
比如,一页PPT只说一件事,信息不要太多。PPT里的字体,尽量选用微软雅黑,36号字以上,一页不要超过7行,每一行不要超过7个字。
另外,多用”三”的结构,来进行分类陈述。比如:”首先””其次””最后”;”原因””经过””结果”;”过去””现在””未来”;”现状””目标””计划”;”上游””我方””下游”;”销售额””成本””利润”等等,这些”三兄弟”,都是能帮助你更好地展开解释的结构化用语,也更能帮你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还有,记住”一图胜千言”,图片比文字更有表现力。你要善于选用最能说明问题的图片,让你的观点一目了然。
比如,一名销售经理,想表达我们的商品之所以卖得不好,是因为供应链没跟上,缺货严重。他费了一番口舌,写了满满三页PPT,还不如去现场拍一张货架空空如也的照片。同样的道理,准备PPT时,尽量多用形象化的信息,尤其当你想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时候,尽量把数据可视化。
准备一个好故事
说完了PPT等会议材料的准备,接下来,我们来说第二点,如何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打动人。
在职场上,往往道理讲多了,听众就没感觉了。如果把道理藏进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里,作用会大很多。尤其是在开会的时候,一个有趣的、结局超出大家预期的故事,既能活跃气氛,也能够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
我举个例子。
有一家公司要求不同的渠道管理团队,根据不同的经销商的实际情况,设计差异化的激励政策,以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大家就不理解了:公司统一设计好标准的激励政策不就行了吗?而且往往人们会对激励政策的变动比较敏感,所以会上反对情绪比较重。在动员会上,总经理一上来并没有和大家讲大道理,而是先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动物园开业了,里面养着熊猫、狮子和羚羊。熊猫说我要吃竹子,狮子说我要吃肉,羚羊说我要吃草。结果饲养员来了,对它们说:”动物园希望你们茁壮成长,因此为大家准备了美味的阿拉斯加鳕鱼,这种鱼非常珍贵,连我们人类都舍不得吃。我们好不容易才买到了,你们必须吃光。”最后当然是所有的动物都很生气,饲养员也很生气。
故事一说完,大家立刻都理解了”差异化的激励政策”,最终目的是达到客户满意、各方双赢这个道理。
一个好的故事要有两个关键点:要让听众:”啊?”一下和”哦”一下。”啊?”一下,说明你的故事的结局超出大家的预期,或者情节生动有趣;”哦”一下,表示听了你的故事之后,听众能够联想到具体的道理,如果只是让听众觉得好玩,没有服务于你的目的,那么这个故事不过是活跃下气氛罢了。所以,必要的时候,为你的说服准备一个故事。
要有控场意识
说完了怎么讲故事,我来谈谈如何把控场面,应对与会者对你的挑战。开会时,对方对你的主张发出挑战,是非常正常的,但我们要避免的是,超出了会议预期的群起而攻之,最后不欢而散。不但会议没有成果,而且伤害士气。
要想避免这种情况,首先,在会议前,就应该部分达成共识。
就如同我在第一讲提到的,好的说服是设计和控制出来的,同理,好的会议也需要如此。在开会前,你可以先把会议材料发给来开会的人,提前了解对方的反对意见。你还可以在一个很多部门参加的大会前,先开若干个小会,提前获得大多数部门的支持,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人多嘴杂,众口难调。
其次,重要会议要提前演练,预先设计好,不同的挑战该如何应对。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迷信自己的临场发挥能力,或者感觉没有办法提前知道别人会提出什么挑战。其实,你的主张,无外乎会收到这些挑战:没听明白、时间太紧了、预算太少了、困难太多了、对其他部门来说投入产出比不划算。真正为了针对你而在开会时故意抬杠的,其实少之又少。而上面提到的这些挑战,的确就是别的部门实实在在将会遇到的困难,你在设计主张时,就应该考虑进去。
最后,会议中遇到反对意见,不要只顾着反驳,变成了你和某个同事的小会。而是应该鼓励其他同事发表观点。
比如,培训经理小马要在业务部门的总监会议上,向大家介绍一个新的销售管理工具。这时候,业务总监小杨挑战说:”我觉得凭经验做销售挺好的,这种工具我见多了,没用。”如果小马只盯着小杨反驳,两人一来一往,其他的与会者插不上话,就会失去注意力。
应该怎么办呢?比如,小马可以问其他的与会者,”小杨总监觉得销售管理工具没有用。你们怎么看?”让大家互相讨论起来,一方面赢得时间整理思路,另一方面说不定有其他认可销售管理工具的同事,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反而主动帮小马承担了说服的工作。而且,之后就算小马要进行解释,也应该是对着所有的同事说。这样,就保证了所有人在讨论同一个议题。
有总结和”下一步”
最后,我想提醒你,会议结束前,一定要有会议总结和下一步的分工。正确的结束方式,应该是你总结此次会议上达成的共识,并且明确下一步的分工,责任到人。还有一个容易被遗忘的细节,是把这些共识和下一步,通过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对方部门,并抄送双方部门的负责人,你可以提醒对方:如果对会议结果有异议,请尽快提出。
开会最怕的就是”会上很激动,会后没行动”,这样的话,这个会就白开了。比如,我就见过不少销售经理千辛万苦,总算说服了市场部增加一笔预算投入,可是会议结束后各回各家。几个月后,市场部直接负责此事的同事转岗了,市场部就彻底没有人记得还有这笔预算了。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谈了开会时需要注意的点,包括如何准备PPT等会议材料,善于利用故事来说服人,学会控制场面,有总结与下一步、让会议结果转化为具体成果。
下一讲,我们来说,说服上级的注意事项。
添加到知识账本
划重点
准备PPT和会议材料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有”破冰环节”,营造愉悦的、正面的气氛;
2、如果有必要准备人手一份的会议材料;
3、保证你的PPT清晰、简洁、有力;
4、多用”三”的结构,来进行分类陈述,如”首先””其次””最后”;”原因””经过””结果”等;
5、”一图胜千言”,尽量多用形象化的信息,让你的观点一目了然。
提醒:
会议结束前,一定要有会议总结和下一步的分工。

5. 说服上级的注意事项

在之前的几讲里,我们说了职场说服的三个基本原则,说了如何陈述主张,说了被拒绝后如何扭转局面,说了开会时的说服技巧。这一讲,我还想来专门讲讲,在说服上级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
从本质上讲,说服上级和说服其他同事,遵循的是一样的原则。但由于上级的特殊性,他比你大,他决定你的发展好坏和工资多少,他要在你面前保持上级的权威,等等。所以,如何说服上级的反对意见,就有一些微妙之处,我这里讲四个注意事项。
不要”见火就扑”
第一,当你跟上级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不要”见火就扑”。具体地说,也就是不要急着否定上级的想法,不要在对大方向没有与上级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去解释细节。你别指望你能靠驳倒上级获得成功,反而你会陷入”解释细节”,”被批评教育”,”再解释细节”,”再被批评教育”的恶性循环。
我给你举个具体的例子:小东认为目前App新客转化率才2%,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而上级对小东说,”小东啊,目前的生意下滑有点快,提升老客留存率是关键,你跟进一下。”
好了,小东开始了扑火,小东说:”老板啊,老客留存率都70%了,完全没有必要,再提也提不上去多少了啊,反而新客转化率还很低。”
上级说:”70%就算高了吗?同行有80%的。”
接着小东又扑了上去,说:”80%是个别案例;大多数企业都在60%;反而你看新客转化率才2%。”
接下来,十有八九,上级不会再和小东讨论到底70还是80,他会说:”小东,你说你怎么这么多借口?”
看出来没有,上级想的是方向性的问题,而小东说的是操作性的建议。如果在方向性的问题上发生差异,上级首先想到的是教育你,而不是听你的建议。你要让上级感受到你和他是方向一致的,在这个前提下,再提出你的不同建议。比如我们把时光倒回:
上级说:”小东啊,目前的生意下滑有点快,提升老客留存是关键,你跟进一下。”
小东说:”嗯,提升老客留存的确很重要,但是,老板啊,我还有一个建议,想和您探讨一下。”
上级说:”说来听听。”
小东这时候说:”老客留存已经70%了,继续提升还是要花不少资源的了;而新客转化率才2%,稍微一点投入就可以带来很大增长,您看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尝试一下。”
上级说:”这个思路可以尝试,这样,你给我一个更具体的方案,下午和我汇报一下细节。”
你看,在你认可了上级的大方向的前提下,这种方式是不是让对方好接受得多?
给出参照物
第二个注意事项,说服上级时,要”给出参照物”。上级的关注视野和下级是有差距的。对于你看起来,很大的事,可能在上级看起来,他感受不到。
我给你举个具体的例子。小花是一个行政专员,她发现仓库里打印订单,经常因为一两行不必要的字符,多浪费一页纸。如果改进订单页面布局,一年可以为公司节约10万元。可是,如果没有给出参照物,在总经理听来,似乎不是一件很大的事情。要知道,公司一年的销售额有一个亿,10万不过是千分之一。为此要花不少精力去协调各个部门,他很可能就忽略了这件小事。
小花可以这么说:”总经理,这个项目一年为公司可以节约10万元,要知道咱们去年通过技术创新,总共省出了50万,这么一来,就完成了20%呢。”你看,这么换一个正确的参照物,是不是一下子就把一个似乎没那么重要的小项目,提升到了重要的级别。
类似的参照物法还有很多,比如,销售经理希望获得额外的费用投入,预计能够带来100万的额外销售的增加,对于销售部总经理来说,100万占的比例只有3%。那么销售经理可以说:预计新增的销售,相当于多出了一个湖南省分公司的业绩。这个就非常有冲击力了。
管理上级的期望
第三个注意事项,要”管理上级的期望”。有句老话叫”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放到职场中也是一样。
有的员工,为了说服上级给更多资源,喜欢夸大结果。但其实这是在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挖坑。比如,你提议的项目,需要公司投入100万的资金,能够获得400万的销售产出。可是,你为了与别的项目竞争,故意夸大了结果,拍着胸脯告诉老板能够带来600万的销售产出,最后结果就是失去公司对你的信任。
另外,管理期望,还包括阶段性的沟通,避免给上级”惊喜”或者”惊吓”。比如,还是这个100万的项目,产出预计一年达到400万,那么就不能等到第11个月的时候,才告诉上级说,”对不起啊老板,只完成了40万,只有10%的完成率。”而是应该主动向上级定期进行汇报。比如一个月一次,或者一周一次。一旦发现项目的进度与预期有较大差异,立刻寻找上级的帮助,并进行调整。
用提建议代替讲困难
第四个注意事项,叫”用提建议代替讲困难”。
比如,人力资源部制订了今年的校园招聘目标,是100人,而去年只完成了60人。招聘经理小军是这么跟老板说的:
“老板啊,100人目标太高了,去年只招到了60人,因为公司从来不在学校里宣传,我们招聘预算也只有6万,我们也没有熟悉的老师。”你看,其实小军说的是客观存在的困难,可是在老板听起来,就是在找借口。当然,更糟的情况是干脆说:”老板,我搞不定。”
小军可以这么说:”老板啊,如果我们今年希望达成找到100人的目标,我觉得我们应该在三个方面有投入:一、我们要在目标院校进行提前三个月的宣讲会、夏令营等等,进行宣传;二、我们的招聘预算应该在10万,平均一人一千;三、我们需要现在就联系一些核心高校的招生就业处老师,帮我们进行组织工作。”
其实,从本质上看,似乎两种说法,并没有不同。但是在职场的这个具体语境下,第一种沟通方式,负面、被动,为完不成找借口;第二种沟通方式,积极、主动,为达成目标想办法。如果你习惯于第一种说话方式,久而久之,你在行为上也会变得消极、逃避;如果你开始练习第二种说话方式,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有办法了。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说了说服上级的四个注意事项:不要”见火就扑”,要”给出参照物”,要”管理上级期望”,要”用提建议代替讲困难”。
到这里,这堂精品课就到尾声了,我带你回顾一下整堂课的内容:
第一讲,我们说了职场的三个特点:目标和结果导向,职场有势差,职场有忌讳。接着我们说了在这样的职场环境下,你在表达自己、说服别人的时候,三个核心的思路:积极主动的姿态,站在对方的角度说话,设计和控制。
第二讲,我们说了陈述主张的通用步骤。人们在考虑问题时的逻辑思路依次是: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有啥用和下一步。所以陈诉主张也要按照这个顺序。
第三讲,我和你分享了被拒绝后怎么办,首先要保证”沟通之门”打开,然后运用”诊断式提问法”,第一步先”穷尽理由”,第二步”确认真实的原因”,第三步”转化问题焦点、确认共识”,完成了这三个动作,你才能提出更有效的解决办法;要记住”方法总比困难多”。
第四讲,我介绍了开会时让你的说服更有效的一些技巧,包括PPT等会议材料的准备、讲个好故事、会议的控场技术,以及会议结束时一定要有总结和确认”下一步”动作。
第五讲,我给你列出了说服上级的四个注意事项:不要”见火就扑”,”给出参照物”,”管理上级期望”,”用提建议代替讲困难”。
最后,我再给你三点建议,帮助你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练习这堂课里讲到的方法:
一、利用每一次写邮件、开会、找老板汇报工作的准备机会,认真打磨自己的表达。例如,用五步法整理自己的思路,或者是邮件的内容。
二、每一次开会、汇报结束之后,立刻复盘。回顾刚才的过程,是否有可以提升的地方。
三、有可能的话,找一些工作关系紧密的小伙伴,让他们对你的沟通表达进行反馈。
最后,作为一个培训了很多职场人的过来人,我要告诉你,成为一个优秀的职场人的关键,是善于向他人学习,这是我最忠恳的建议。我很高兴通过得到App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在得到App里,还有很多能帮助你提升个人能力的精品课,我推荐你去里面挖掘宝藏。
好了,最后,衷心地祝你成为职场沟通、职场说服的高手,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
添加到知识账本
划重点
说服上级的四个注意事项:
1、不要”见火就扑”
2、要”给出参照物”
3、要”管理上级期望”
4、要”用提建议代替讲困难”。

罗胖精选 | 闲谈一点也不“闲”

内容摘自「得到」精品课《有效提升与陌生人的社交能力》

闲谈是社交的敲门砖

在这第一讲中,我会帮你调整对待闲谈的态度,并学会三个最基本的技巧。

闲谈的真诚和价值

首先,我想和你说一下,对待闲谈可以有的态度。

闲谈让你感觉很尴尬吗?社交在你眼里很虚伪吗?

其实,如果你不懂闲谈,不善社交,你的人生会更尴尬。

真正的社交不是为了利用别人,而是帮助别人成功。

其实,你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背景,你有自己的人脉,你还有自己看世界的视角,你可以帮到别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你的底气就不一样了。

社交不是操纵、索取,而是合作、互助。你和他人共享信息,那蛋糕就会越做越大。 ——DeepCreator:协作共赢

那么,作为社交的敲门砖,与人闲谈,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闲谈会让对方愉悦。

现在电子时代让人和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也让人的关注力越来越涣散。

而人类的本性是,每个人多少都有点自命不凡,每个人都期待自己被关注。当他被你面对面地洗耳恭听,这会给他带来分享的愉悦。

甚至,闲谈没准儿还拯救了他。

如果你在一个商务场合,肯定不希望自己一个人傻站着,只能和手机发生点互动。每个人都渴望在人群中被他人选中,都渴望被搭讪。

闲谈还有什么作用呢?闲谈能帮你们俩都获得第一手资讯。

每个人都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这指的是在手机、在电脑上、在书上看不到的资讯。

在这个多维度获得信息的时代,一次次的闲谈,会调整你对于这个行业、对于这个城市,甚至对于这个时代的见解。

越是精英教育,越重视培养一个人的社交能力。

精英教育不同于技能教育,它要求你具备协同资源的能力,去成就单靠个人技能成就不了的、更大的事业。

收费高昂的贵族学校,重点不是教授职业技能,而是花大量精力组织联谊派对、沙龙、主题晚宴,学生们穿着正式,谈吐得体。

精英教育对学生的许诺,是要让他们一生自信而愉悦。

两个心理暗示法让你爱上闲谈

那么,你认识到闲谈的重要性之后,怎样让自己进入状态,开始一次有趣的闲谈呢?我有两个心理暗示法,供你参考。

心理暗示法一:“我是主人”。

你可以提前一点到场,假设这场活动是你组织的,你喜迎天下来宾。就像踢足球,你是踢主场。

一旦这样的心理状态就位,你的气场马上强大数倍,从被动变为主动。

你会主动问出这样的问题:“你对今天的活动感觉怎样?”“喜欢放的这个音乐吗?”“食物还合口味吗?”

心理暗示法二:“我们是还没有认识的朋友”。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好玩的大party。在这个party上,没有陌生人,只有还没有认识的朋友。在这个party上,资讯大交融、乐趣大冲撞。

相信我,party上大多数人比你想象得更友善宽容。

大不了,最糟糕的情况就是他不理你嘛。那又有什么关系?

给你透露一个小秘密,在我研究和培训时做的问卷调查中,没有出现过一个例子是善意的搭讪遭到对方拒绝的。

三个基本技巧让人放松,并被关注

好,有了这两个心理暗示——我是主人,我们是还没有认识的朋友,我们的心理上到位了,现在开始学习技巧了。聊天不是天分,它是一种可以后天获得的技能。

在这第一讲里,我先教会你三条最基本的技能,这三条技能是要贯穿在每一次闲谈的过程中的。

它们背后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安全需求,再往上,人还有尊重需求。

所以,如果你要获得他人的好感,请让他感觉放松,并被关注。

如何让他感觉放松呢?请用我的前两条技能,

第一,问一个让他感觉自如的问题,也就是他可以把对话引导到任何地方。
第二,养成一问二答的习惯。永远不要过于简短地回答对方的问题。
那又如何让他感觉被关注呢?请用我的第三条技能——仔细倾听对方的话,从中找到信息点,扩展,再扩展。

问一个让对方自如的问题

先看第一条技能:问一个让他自如的问题。

一方面,不要问那种一个词就可以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他一个词回答后,这个对话就死掉了。而且,他也会意识到自己是个谈话终结者。所以呢,他觉得有责任找新话题把对话主导下去。这种情况,让他很不轻松。

比如,有人问我:“你读过《红与黑》吗?”

我说:“没有。”

他又问:“那你读过大仲马吗?”

我说:“也没有。”

立刻,我觉得自己像个傻子。我想:我是不是该说点别的呢?否则他会怎样看我?唉!

所以,更好的问题应该是:“你度假的时候,一般会带上什么类型的书?”你看,这种问题是不是好很多?

接下来,你对照一下这两种不同的问法:聊天终结者的问法,或聊天达人的问法。

聊天终结者问:“你会回美国吗?”
聊天达人会问:“如果你有一天选择回美国,会是什么原因?”

聊天终结者问:“你常去海边度假吗?”
聊天达人会问:“你喜欢去哪里度假?”

聊天终结者问:“你喜欢恐怖电影吗?”
聊天达人会问:“你喜欢哪种类型的电影?”

聊天终结者问:“你想念家人吗?”
聊天达人会问:“离开家这么久,你感觉怎样?”

这就是问问题的第一个方面,不要问这种一个词就能答得了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不要问太泛或太深的问题。

比如,曾有人一见面就问我:“你对一带一路怎么看?”

我立刻有压力了,他把思考的重任啪地抛给了我,我没那么多力气来回答耶。

所以,这个人当时更好的问法是:“一带一路对你们那个行业有什么影响?”

这就是让人感觉自如的问题,这种问题遇弱则弱,遇强则强,我怎样答都可以。我会觉得很放松。

注意,这种发问方式的技能并不是禁止你问yes or no的封闭式问题,这个技能是要求:你要问得出这种能让他自由发挥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经常穿插使用。

穿插使用是什么意思?假设,你问了我一个开放式的、让我进退自如的问题:“一带一路对你们那个行业有什么影响?”

我回答:“在我们的跨文化培训中,明显感觉到央企、国企客户突然增多了。看来这些企业真的是一带一路沿线投资中的主力军和领头羊啊。”

为了让对话保持“有来有往”的节奏,你这时可以顺着我的话,插问一个封闭式问题:“电信类算不算投资最大的?”

我回答:“电信类确实多,最多的应该是能源类吧。……”

瞧,这就是在自由穿插使用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关键是,在一组对话里,你要能问得出让对方自由发挥、进退自如的问题。

一问二答

好,你现在学会问问题了。接下来,我要教你,当对方问了你一个问题之后,你应该怎样回答问题呢?

这就是你要学习的第二个技能:一问二答。

这是和“一问一答”相对应的。平时,我们对别人抛来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回复,这是“一问一答”。

如果我们能在回答对方的问题本身之外,稍作延展,说一些跟答案相关的其他信息,这就是“一问二答”。

比如说,凤凰卫视的名嘴阮次山在见到新西兰新上任的总理约翰·基时,第一句话是问:“听说你的手臂摔伤了,现在好些了吗?”

总理笑了一下,说:“已经没事了。”不会聊天的人,可能认为这就已经回答到问题了。

可这位总理是个聊天高手,他并没有讲完,而是继续说了下去:

“我当时是在庆祝中国牛年春节的活动中,不小心滑了一下,用手撑地,就折了。他们给我打了石膏,后来这个石膏拍卖的款项都捐给了慈善基金会。”

这就是典型的一问二答。总理一下子抛出了这么多信息,让阮次山可以轻松地接下话茬。

如果你是一个有一问二答习惯的聊天者,对方真的很轻松。

当对方问你:“你喜欢下雨天吗?”你回答:“我喜欢”,其实还可以加上“我和男朋友就是在一个雨天认识的。细雨绵绵如果配上江南水乡,很有意境。”

当对方问你:“你们家乡也会这么冷吗?”

你回答:“没这么冷”,其实还可以补充上“今年的冬天咱们这儿真是少有的冷。不过我今天穿了发热衣,最新科技,真的好像在我身上发热诶。”

这就是第二个技能:一问二答。

仔细聆听,然后扩展

第三条技能是:仔细聆听,然后扩展、扩展、再扩展,而你扩展的素材,完全来自他说的话。

比如,在健身房里,你看到一位香汗淋漓的女士,想搭讪几句:“我天天来这儿,今天好像是第一次见到你哦。”

她回答:“上个月我刚从上海搬到深圳,这儿空气很好。”

如果你接下来自说自话:“这个时间段能抢到一台跑步机,很不容易啊。”她可能会点头,继续迈开大步跑下去。这样,你错过了一次邂逅的机会。

你刚刚那句话似乎是在扩展,但那不是合格的扩展,因为你扩展的素材,不是来自她的话,这说明你不是一个合格的聆听者。

其实她那短短的一句话——“上个月我刚从上海搬到深圳,这儿空气很好。”你可以聆听出很多信息。

她是一个重生活品质的人;

上海的空气已经不让人满意了;

她精心比较和选择后,来到深圳;

她不会固守一个城市住到老。

你可以将谈话扩展下去:

搬到新地方,你还习惯吗?

你还在哪里居住过?在哪个城市住得最久?

有没有去过深圳的海滩、红树林?那儿可是天然氧吧。

我在深圳住了8年了,你有什么特别想了解的?我能帮忙。

你看,扩展的本领,基于真正的倾听。你是否能把对方的话放在你的话里面。如果能,对方马上觉得被关注了。

可有些人的聆听,仅仅是在等待自己发言的机会。还有些人的聆听,停留在很初级的“一边听一边点头,或重复他的最后几个词,或看着对方的眼睛”,等等。

请你把这些技巧都忘掉。当一个人真正在听的时候,他是不需要有意展示这些聆听技巧的。

闲谈,就是在聆听的基础上聊开。闲谈,是延展关键词的技术。

所谓延展关键词,指的是:对方讲完一段话后,你不是去做总结浓缩。总结浓缩是封闭的。

你需要做的,是用自己发散的、跳跃的思维,抓住原信息中的关键词,扩展出一堆新信息。

在那个人声鼎沸的场合,对方根本没办法厘清你每句话里的逻辑,他和你一样,听到的是一堆关键词,当他听到自己敏感的关键词出现时,身心一振,谈话不就继续啦?

所以,会闲谈的人,都擅长快速抓住对方抛过来的若隐若现的信息点,扩展、扩展、再扩展。

别看场面上个个谈笑风生,其实大家都像游水的鸭子,看起来气定神闲,但是在平静的水面下,脚蹼拼命地扑扑扑。大家都在拼命地玩扩展游戏。

比如,和客户谈判的茶歇中,你问:“你周末怎么过的?”

他回答:“昨天和朋友去宝安体育馆打网球了。”

这里面包含了至少四个信息点供你扩展:

  1. 他住在深圳,可能是宝安区;

  2. 他也许常去宝安体育馆;

  3. 他经常锻炼;

  4. 他可能是网球爱好者。

你可以将谈话引导下去:

原来你也喜欢网球,我大学时每周末都打两个小时。

你住在宝安区?那儿的楼盘都在打前海概念,价格飙升得厉害哦。

宝安体育馆是个好地方,那儿还有两个比赛标准的室内游泳池呢。你喜欢游泳吗?

我对网球不大了解,你觉得网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又比如,在一次商务酒会上,你问:“你怎么会来参加这个活动的?”

他回答:“我们公司赞助的。”

这里面包含至少三个信息点供你扩展:

  1. 他也许是公司里的门面人物或渠道人物:市场部、公关部、营销部等等;

  2. 他也许经常参加类似活动;

  3. 他是带着公务来的。

那你可以扩展下去:

你们公司是哪家?我猜您是公关部的?

你们经常赞助科技行业的活动吗?

您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在这一来一往的问答里,陌生人慢慢变成朋友了。

聊天是玩扩展的游戏。不要在闲谈中发表长篇大论,如果你真有犀利深刻的观点,去写博客好了。

这就是贯穿在每次闲谈全程的三条基本技能。

本讲小结:
那么到这儿,我们的第一讲要结束了。在这一讲中,我帮你克服了对闲谈的偏见,并用两个心理暗示法增加了你的自信。
这两个暗示法是:我是主人;我们是还没认识的朋友。
并且,我教了你三个在每次闲谈时都要使用的最基本的技能:
一、问出一个让对方能自由发挥的问题;
二、一问二答;
三、认真倾听,扩展再扩展。

这三个技能能让对方感觉放松,并且感觉被关注。这样,他可能很快地喜欢上你。记住,这三个基本技能要贯穿在整个闲谈过程中。

为什么你需要学会闲谈

chat20180508.jpg

这门精品课,是要教你一种 帮你打开社交局面的沟通技能 ,英语里叫small talk,我把它翻译为 闲谈 。
请你注意,这个“闲谈”,不是和已经认识的人聊天,不是两个朋友之间规划周末,或两个同事之间讨论方案。 而是带着社交的心态,和陌生人聊上几分钟,说些没有清晰目的,没有明确意义,但很有意思的话,让他想与你结交。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 社交心态、陌生人 。
我给你几个场景,帮助你理解这个“闲谈”:
鸡尾酒会上,你端着酒杯,穿行在陌生人群中,你该拉着谁聊?怎样聊?
公司茶水间里,遇上了CEO,他难得回国一趟,你有勇气过去混个脸熟吗?
公司年会上,面对各地过来的同事,你怎样和他们谈笑风生,拉近距离?
宴会上,怎样和客户唠唠家常,增加交易的可能?
面试开始前的几分钟,面对已经入座的面试官,你怎样闲谈几句来温和一下气氛?
在朋友聚会上,看上了对眼缘的女孩,或者,相亲时,你怎样搭话?
我在多年的跨文化培训中,发现很多中国学员在闲谈这个沟通技能上存在短板。
为什么有这个短板呢?
东方文化是 椰子文化 。什么是椰子文化呢?
你想象一下椰子的构造,椰子壳里面的空间又大又软,但外壳硬。
也就是说, 中国人擅长熟人社会的社交规则和技巧,却不擅长与陌生人打交道,缺乏对陌生人表达友善和爱的能力 。
西方文化则是反过来的,西方是桃子,桃子外皮薄,内核小而硬。
桃子人研究更多的是怎样和陌生人打交道,怎样用第一句话、第一印象立刻博得他人的喜欢。
西方教育,尤其是精英教育,会更早地让孩子成为社会人。与陌生人的small talk,闲谈,是西方人从小就训练的技能。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正处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快速转型中。我们需要在短时间里与大量陌生人建立浅度联系,为以后产生更多交集留下空间。
这种浅度的信息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信息关系重要过人情关系 。
人情关系中很多都是和你很相似的人,而信息关系能让你认识大量不同质的人。
不同质的人所提供的人脉、信息、建议,有可能会让你的职场命运产生大反转。
你有没有注意到,会闲谈的人在职场和情场上更容易成功,他擅长聊出自己的价值,聊出自己的优秀。
那么,怎样才是会闲谈呢?有什么套路可以遵循呢?我给你举一个例子。
比如,在茶水间里,你看到那位难得回国的CEO,他的手里拿着一个iPhone,他在接咖啡,他就站着你们那张团队照片旁边,他看上去精神很好。
在这个场景中,你可以有很多种开场,比如:“王总气色真好,一点看不出您在倒时差。您是哪天回国的?”
除了这个开场,你的开场切入点还可以是iPhone,或咖啡,或那张照片的故事。在聊天过程里,为了能让他留下印象,你可以展示你的价值。
比如:做个有趣的自我介绍,说出你对自己岗位的独到见解。
比如:你知道在哪里可以买到媒体价格的苹果产品,或者,你知道怎样用这个咖啡机泡出好咖啡的诀窍,或者,你们团队有些什么有意思的新闻和小秘密。
你们这短短几分钟茶水间里的邂逅,如果你聊得好,他一定会记住你,喜欢你。
怎样做到呢?你不用着急,我们课程里都会讲到。
在这个专为中国人量身打造的课程里,你将学到: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看到闲谈中蕴含的真诚和意义
掌握一个万用的“说、问、说”交谈套路
如何说出最关键的第一句话,来打破沉默;如何优雅地结束一次谈话
如何做十秒钟的自我介绍,亮出你的标签和价值
如何在五分钟内,让谈话从寒暄上升到真正的交谈,获得信任
怎样与大人物做小交谈,让他喜欢你,愿意帮你
当你在多人聊天局里,实在没话讲的时候,你仍然可以选择发的四种声音
如何在多人聊天局里,有自信地抛出新话题,并主导聊天
闲谈,不是天分,而是一项可以后天获得的技能。 我已经用这套方法,帮助了上万名本土精英以中国速度走向世界。
在我每年服务的近两百家企业客户中,既有在华外企,如苹果、欧莱雅、eBay,更多的是正在加速国际化的本土企业,如阿里巴巴、奇瑞、OPPO、中广核等。
很多学员使用这套方法,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从害羞、不敢在商务餐会上与人搭话,变成了落落大方、侃侃而谈的社交达人。
学完这一个多小时的课程之后,我相信你会获得和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搭讪闲谈的能力,补上东方椰子文化中的这块社交技能短板。
当你结识和吸引到他,把这个陌生人变成熟人后,再结合东方人本身具备的培育深层关系的能力,你将所向无敌。
懂得用闲谈打开社交局面,这个能力将是你一笔巨大的资产。
下面,请跟我进入正式的第一讲,我会帮你调整对待闲谈的态度,并教你三个基本技巧。

1. 闲谈是社交的敲门砖

在第一讲中,我会帮你调整对待闲谈的态度,并学会三个最基本的技巧。
闲谈的真诚和价值
首先,我想和你说一下,对待闲谈可以有的态度。
闲谈让你感觉很尴尬吗?社交在你眼里很虚伪吗?
其实,如果你不懂闲谈,不善社交,你的人生会更尴尬。
真正的社交不是为了利用别人,而是帮助别人成功。
其实,你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背景,你有自己的人脉,你还有自己看世界的视角,你可以帮到别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你的底气就不一样了。
社交不是操纵、索取,而是合作、互助。 你和他人共享信息,那蛋糕就会越做越大。
那么,作为社交的敲门砖,与人闲谈,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闲谈会让对方愉悦。
现在电子时代让人和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也让人的关注力越来越涣散。
而人类的本性是,每个人多少都有点自命不凡,每个人都期待自己被关注。当他被你面对面地洗耳恭听,这会给他带来分享的愉悦。
甚至,闲谈没准儿还拯救了他。
如果你在一个商务场合,肯定不希望自己一个人傻站着,只能和手机发生点互动。每个人都渴望在人群中被他人选中,都渴望被搭讪。
闲谈还有什么作用呢? 闲谈能帮你们俩都获得第一手资讯。
每个人都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这指的是在手机、在电脑上、在书上看不到的资讯。
在这个多维度获得信息的时代,一次次的闲谈,会调整你对于这个行业、对于这个城市,甚至对于这个时代的见解。
越是精英教育,越重视培养一个人的社交能力。
精英教育不同于技能教育,它要求你具备协同资源的能力,去成就单靠个人技能成就不了的、更大的事业。
收费高昂的贵族学校,重点不是教授职业技能,而是花大量精力组织联谊派对、沙龙、主题晚宴,学生们穿着正式,谈吐得体。
精英教育对学生的许诺,是要让他们一生自信而愉悦。
两个心理暗示法让你爱上闲谈
那么,你认识到闲谈的重要性之后,怎样让自己进入状态,开始一次有趣的闲谈呢?我有两个心理暗示法,供你参考。
心理暗示法一:“我是主人”。
你可以提前一点到场,假设这场活动是你组织的,你喜迎天下来宾。就像踢足球,你是踢主场。
一旦这样的心理状态就位,你的气场马上强大数倍,从被动变为主动。
你会主动问出这样的问题:“你对今天的活动感觉怎样?”“喜欢放的这个音乐吗?”“食物还合口味吗?”
心理暗示法二:“我们是还没有认识的朋友”。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好玩的大party。在这个party上,没有陌生人,只有还没有认识的朋友。在这个party上,资讯大交融、乐趣大冲撞。
相信我,party上大多数人比你想象得更友善宽容。
大不了,最糟糕的情况就是他不理你嘛。那又有什么关系?
给你透露一个小秘密,在我研究和培训时做的问卷调查中,没有出现过一个例子是善意的搭讪遭到对方拒绝的。
让对方放松,并感觉被关注
好,有了这两个心理暗示——我是主人,我们是还没有认识的朋友,我们的心理上到位了,现在开始学习技巧了。聊天不是天分,它是一种可以后天获得的技能。
在这一讲里,我先教会你三条最基本的技能,这三条技能是要贯穿在每一次闲谈的过程中的。
它们背后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有安全需求,再往上,人还有尊重需求。
所以,如果你要获得他人的好感, 请让他感觉放松,并被关注。
如何让他感觉放松呢?请用我的前两条技能,第一,问一个让他感觉自如的问题,也就是他可以把对话引导到任何地方。第二,养成一问二答的习惯。永远不要过于简短地回答对方的问题。
那又如何让他感觉被关注呢?请用我的第三条技能——仔细倾听对方的话,从中找到信息点,扩展,再扩展。
问一个让对方自如的问题
先看第一条技能:问一个让他自如的问题。
一方面,不要问那种一个词就可以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他一个词回答后,这个对话就死掉了。而且,他也会意识到自己是个谈话终结者。所以呢,他觉得有责任找新话题把对话主导下去。这种情况,让他很不轻松。
比如,有人问我:“你读过《红与黑》吗?”
我说:“没有。”
他又问:“那你读过大仲马吗?”
我说:“也没有。”
立刻,我觉得自己像个傻子。我想:我是不是该说点别的呢?否则他会怎样看我?唉!
所以,更好的问题应该是:“你度假的时候,一般会带上什么类型的书?”你看,这种问题是不是好很多?
接下来,你对照一下这两种不同的问法:聊天终结者的问法,或聊天达人的问法。
聊天终结者问:“你会回美国吗?”
聊天达人会问:“如果你有一天选择回美国,会是什么原因?”
聊天终结者问:“你常去海边度假吗?”
聊天达人会问:“你喜欢去哪里度假?”
聊天终结者问:“你喜欢恐怖电影吗?”
聊天达人会问:“你喜欢哪种类型的电影?”
聊天终结者问:“你想念家人吗?”
聊天达人会问:“离开家这么久,你感觉怎样?”
这就是问问题的第一个方面,不要问这种一个词就能答得了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不要问太泛或太深的问题。
比如,曾有人一见面就问我:“你对一带一路怎么看?”
我立刻有压力了,他把思考的重任啪地抛给了我,我没那么多力气来回答耶。
所以,这个人当时更好的问法是:“一带一路对你们那个行业有什么影响?”
这就是让人感觉自如的问题,这种问题遇弱则弱,遇强则强,我怎样答都可以。我会觉得很放松。
注意,这种发问方式的技能并不是禁止你问yes or no的封闭式问题,这个技能是要求:你要问得出这种能让他自由发挥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 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经常穿插使用。
穿插使用是什么意思?假设,你问了我一个开放式的、让我进退自如的问题:“一带一路对你们那个行业有什么影响?”
我回答:“在我们的跨文化培训中,明显感觉到央企、国企客户突然增多了。看来这些企业真的是一带一路沿线投资中的主力军和领头羊啊。”
为了让对话保持“有来有往”的节奏,你这时可以顺着我的话,插问一个封闭式问题:“电信类算不算投资最大的?”
我回答:“电信类确实多,最多的应该是能源类吧。……”
瞧,这就是在自由穿插使用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关键是,在一组对话里,你要能问得出让对方自由发挥、进退自如的问题。
一问二答
好,你现在学会问问题了。接下来,我要教你,当对方问了你一个问题之后,你应该怎样回答问题呢?
这就是你要学习的第二个技能:一问二答。
这是和“一问一答”相对应的。平时,我们对别人抛来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回复,这是“一问一答”。
如果我们能在回答对方的问题本身之外,稍作延展,说一些跟答案相关的其他信息,这就是“一问二答”。
比如说,凤凰卫视的名嘴阮次山在见到新西兰新上任的总理约翰·基时,第一句话是问:“听说你的手臂摔伤了,现在好些了吗?”
总理笑了一下,说:“已经没事了。”不会聊天的人,可能认为这就已经回答到问题了。
可这位总理是个聊天高手,他并没有讲完,而是继续说了下去:
“我当时是在庆祝中国牛年春节的活动中,不小心滑了一下,用手撑地,就折了。他们给我打了石膏,后来这个石膏拍卖的款项都捐给了慈善基金会。”
这就是典型的一问二答。总理一下子抛出了这么多信息,让阮次山可以轻松地接下话茬。
如果你是一个有一问二答习惯的聊天者,对方真的很轻松。
当对方问你:“你喜欢下雨天吗?”
你回答:“我喜欢”,其实还可以加上“我和男朋友就是在一个雨天认识的。细雨绵绵如果配上江南水乡,很有意境。”
当对方问你:“你们家乡也会这么冷吗?”
你回答:“没这么冷”,其实还可以补充上“今年的冬天咱们这儿真是少有的冷。不过我今天穿了发热衣,最新科技,真的好像在我身上发热诶。”
这就是第二个技能:一问二答。
仔细聆听,然后扩展
第三条技能是:仔细聆听,然后扩展、扩展、再扩展,而你扩展的素材,完全来自他说的话。
比如,在健身房里,你看到一位香汗淋漓的女士,想搭讪几句:“我天天来这儿,今天好像是第一次见到你哦。”
她回答:“上个月我刚从上海搬到深圳,这儿空气很好。”
如果你接下来自说自话:“这个时间段能抢到一台跑步机,很不容易啊。”她可能会点头,继续迈开大步跑下去。这样,你错过了一次邂逅的机会。
你刚刚那句话似乎是在扩展,但那不是合格的扩展,因为你扩展的素材,不是来自她的话,这说明你不是一个合格的聆听者。
其实她那短短的一句话——“上个月我刚从上海搬到深圳,这儿空气很好。”你可以聆听出很多信息。
她是一个重生活品质的人;
上海的空气已经不让人满意了;
她精心比较和选择后,来到深圳;
她不会固守一个城市住到老。
你可以将谈话扩展下去:
搬到新地方,你还习惯吗?
你还在哪里居住过?在哪个城市住得最久?
有没有去过深圳的海滩、红树林?那儿可是天然氧吧。
我在深圳住了8年了,你有什么特别想了解的?我能帮忙。
你看, 扩展的本领,基于真正的倾听。 你是否能把对方的话放在你的话里面。如果能,对方马上觉得被关注了。
可有些人的聆听,仅仅是在等待自己发言的机会。还有些人的聆听,停留在很初级的“一边听一边点头,或重复他的最后几个词,或看着对方的眼睛”,等等。
请你把这些技巧都忘掉。当一个人真正在听的时候,他是不需要有意展示这些聆听技巧的。
闲谈,就是在聆听的基础上聊开。 闲谈,是延展关键词的技术。
所谓延展关键词,指的是:对方讲完一段话后,你不是去做总结浓缩。总结浓缩是封闭的。
你需要做的,是用自己发散的、跳跃的思维,抓住原信息中的关键词,扩展出一堆新信息。
在那个人声鼎沸的场合,对方根本没办法厘清你每句话里的逻辑,他和你一样,听到的是一堆关键词,当他听到自己敏感的关键词出现时,身心一振,谈话不就继续啦?
所以,会闲谈的人,都擅长快速抓住对方抛过来的若隐若现的信息点,扩展、扩展、再扩展。
别看场面上个个谈笑风生,其实大家都像游水的鸭子,看起来气定神闲,但是在平静的水面下,脚蹼拼命地扑扑扑。大家都在拼命地玩扩展游戏。
比如,和客户谈判的茶歇中,你问:“你周末怎么过的?”
他回答:“昨天和朋友去宝安体育馆打网球了。”
这里面包含了至少四个信息点供你扩展:
他住在深圳,可能是宝安区;
他也许常去宝安体育馆;
他经常锻炼;
他可能是网球爱好者。
你可以将谈话引导下去:
原来你也喜欢网球,我大学时每周末都打两个小时。
你住在宝安区?那儿的楼盘都在打前海概念,价格飙升得厉害哦。
宝安体育馆是个好地方,那儿还有两个比赛标准的室内游泳池呢。你喜欢游泳吗?
我对网球不大了解,你觉得网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又比如,在一次商务酒会上,你问:“你怎么会来参加这个活动的?”
他回答:“我们公司赞助的。”
这里面包含至少三个信息点供你扩展:
他也许是公司里的门面人物或渠道人物:市场部、公关部、营销部等等;
他也许经常参加类似活动;
他是带着公务来的。
那你可以扩展下去:
你们公司是哪家?我猜您是公关部的?
你们经常赞助科技行业的活动吗?
您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在这一来一往的问答里,陌生人慢慢变成朋友了。
聊天是玩扩展的游戏。不要在闲谈中发表长篇大论,如果你真有犀利深刻的观点,去写博客好了。
这就是贯穿在每次闲谈全程的三条基本技能。
本讲小结
在这一讲中,我帮你克服了对闲谈的偏见,并用两个心理暗示法增加了你的自信。
这两个暗示法是: 我是主人;我们是还没认识的朋友。
并且,我教了你三个在每次闲谈时都要使用的最基本的技能:
一、问出一个让对方能自由发挥的问题;
二、一问二答;
三、认真倾听,扩展再扩展。
这三个技能能让对方感觉放松,并且感觉被关注。这样,他可能很快地喜欢上你。记住,这三个基本技能要贯穿在整个闲谈过程中。
课后作业
在酒会上,你向一位男士走过去,说:“我注意到你今天来得很早啊,你会一直待到7点钟的晚宴吗?”
他说:“应该会的。7点钟的时候正好肚子饿了。你呢?”
请问这句话里隐藏了哪些信息,可以供你扩展?你可以怎样一问二答?
然后再思考一下,在谈话进行过程中,你可以问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让对方觉得有话说,又进退自如。
欢迎你把答案写在留言区,和我互动。期待看到你的答案。
下一讲,我会和你聊聊在社交场合的闲谈中怎样打破沉默,做个有意思的开场。

2. 开场:怎样构建一个话题

在这一讲中,我会告诉你,怎样打破沉默,说出第一句话。怎样寻找合适的话题与对方聊,怎样让你的开场更有滋味,让对方兴趣盎然地想和你聊下去。
用冷读者+热捧者的身份敲门
面对陌生人时,你向前迈出的第一步至关重要,如何说出那打破沉默的第一句话?
开场的话,不需要很机智,你只是敲个门而已,引出下文。为了芝麻开门,傻白甜的问题都可以,明知故问也行。所以你千万不要有压力。
开场就是一道开胃品,轻松即可,开胃品为的是引出主餐。
那么,怎样去敲这个门?我教你一个方法,你可以用“冷读者+热捧者”的身份。
冷读者是什么意思呢?
冷读者展示你冷静的观察力,让这第一句破冰的话显得不唐突。
什么是热捧者呢?
热捧者就是你要展示你十足的善意,此次谈话以给对方制造愉悦为己任。
我举个例子。如果有人和我搭讪,一上来就问:“你是做什么的?”那就有些唐突,而且不够温和。
如果用“冷读者+热捧者”的身份,他应该这样说,“你讲话很有条理,你是从事培训的吗?”
我就会立马喜欢上他。
他短短的一句话“你讲话很有条理,你是从事培训的吗?”既有冷读,也有热捧。
他已经冷静地观察出了我讲话时的特点,并夸赞了我有条理。
我听了很高兴, 既被他关注了,又被他表扬了,受关注的需求和被尊重的需求全部满足了。
这就是冷读者+热捧者的身份。哪怕当时他冷读错了,他猜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身份摆对以后,用什么思路来找到合适的话题切入呢?
我给你提供三条思路,在这三条思路的讲解中,我会提供很多例子。这些例子可以让你再反复体味“冷读者+热捧者”的说话身份
从周围的道具找话题
第一条思路,从周围的道具找话题。
看见对方手里端着某种饮料时,你可以说:“这个饮料看上去不错,这是什么呢?”
你冷静地观察到他对饮料的选择,并称赞这个选择不错。
对着会议厅里的邻座,你可以说:“你的装备真齐全。能借支笔吗?”
你冷静地观察了他的物品,并称赞其“装备齐全”。
对着咖啡馆里的邻座,你可以说:“你的这款Macbook pro是苹果今年出的高端款吧,我一直都想买,请教一下,这款好用吗?”
你冷静地观察到他的电脑,并表示了自己的羡慕和向往。
走进客户的公司,你可以说:“你们公司的logo设计得很有艺术感,有什么故事吗?”
你冷静地观察了他们公司最重要的符号,并称赞有艺术感。
在他办公室坐下后,看到墙角的一根鱼竿,你可以说:“这是很专业的那款富士鱼竿吧,您也爱好钓鱼?”
你冷静地观察到他的爱好,并捧他为专业级粉丝。
看到墙上有一幅团队的照片,你可以说:“像温馨的一家人呀,这是什么时候照的?”
你冷静地观察到了他的队伍,并赞其领导了一个氛围融洽的团队。
小区里遛狗的邻居,你可以先向他的爱犬打招呼,然后说:“好帅气的狗狗,是秋田犬吗?”
你冷静地观察到他的狗狗出众的外表和品类,还直接赞了帅气。
年会上,看到同事的胸卡:“你的名字好特别。这个字取它的什么意思?”
你冷静地观察到他的名字,并赞其特别,相信背后有故事。
其实,在我们周围,道具很多,线索很多。而冷读和热捧也经常是在一个短短的句子里就能同时表现出来的。
这是第一条思路,从周围的道具找话题。
从对方身上找话题
第二条思路:从对方这个人身上找话题,包括他的 外在服饰、身材、气质、内在特质 等。
比如, 从对方的身体上找话题:
“看你这挺拔的身材,常去健身吧?”
从对方的个性上找话题:
“这里很多人都认识您,您最有人气呢。您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您这么幽默,打赌您是双子座的。”
“哇,您好会聊,您要是做销售绝对是个高手。”
“我看您戴手表和我们不一样,在右手上,有个性。我猜您是从事创意方面的工作?”
从对方的气质风度上找话题:
“这双高跟鞋超有女人味。如此细高的跟儿,我肯定是走不稳的,你却驾驭得炉火纯青,是学过舞蹈吧?”
从对方的服饰上找话题:
“你这身西服相当别致合体,定做的吧?”
“您的衣服搭配很有品位,您是时尚行业的吗?”
“很少看见中国男士穿法式衬衣,这袖扣相当别致,我猜您是海归?”
根据这个思路,我们是不是可以倒推出这样一个技巧—— 提前穿戴一个能引起对方注意的、有话题的东西。
我就有一个很漂亮的项链坠,是棕榈树造型的,它是我哥在夏威夷买来的,送给我的毕业礼物。
我经常在重要场合佩戴它。这个项链坠赢得过各种称赞。我呢,顺着对方的称赞往下讲故事的技术也越练越纯熟。
这就是第二条思路,从这个人身上找话题。
从那时那刻的状态找话题
第三条思路是什么呢?从那时那刻的状态找话题。
一个人当时的心情、表情,以及做一件事情时的状态是认真,还是疲惫,你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观察出来,并能用这个来作为话题切入点。
比如说:
“看你们聊得这么投机,猜你们认识很久了?”
“我注意到你刚刚听得很认真,今天哪个嘉宾的发言你最喜欢?”
“看你今天兴致很高,有啥开心事儿吗?”
这个方法也很简单实用。最后那个例子,我曾经刚到上海的时候,和的士司机就是用这句话聊开的。
当时,那个上海老司机满脸笑容地帮我放行李,开门,还哼着小曲儿。
我说:“看你今天兴致很高,有啥开心事儿吗?”
他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原来他做律师的女儿今天回国了,今天也正好是女儿的生日。
一路上,我们聊开了,聊亲情,聊上海的发展,聊海外生活,聊国内生活。最后,他竟成了我的房东,不用说,房租的性价比超高。
好,这就是我要介绍的三条开场找话题的思路——从周围道具找话题、从对方身上找话题,包括外在服饰、身材、气质、内在特质等,还有从那时那刻的状态找话题。
如果你经常训练这三条思路,我相信,你会训练出一双侦探的眼睛。这双眼睛永远选择去发现生活里的美。
如果在某个商务场合中,你一紧张,把这些思路全忘记了,那就用最诚实的开场,向他走过去,直接说:“我在这儿一个人都不认识,你愿意和我聊聊吗?”
或者,你想加入一群人聊,你坦然地问:“看你们聊得这么开心,我可以加入吗?”或者:“我对你们聊的话题很感兴趣,我可以加入吗?”
绝大多数人都会欣然答应。你趁热打铁,做个自我介绍,他们会告诉你他们正在聊的话题。谈话就开始啦。
这里,我需要格外提醒你一句。不管用哪种思路找开场话题,你不可忘记,自己的身份是一个“冷读者+热捧者”, 而不是一个挑战者。
尤其当你尝试加入一个交谈组的时候,千万不要挑战他们正在谈到话题,不要试图一进去就主导整个交谈。
想一想,人家正谈得起劲儿呢,你来插一杠子,人家会是什么感觉。你要做的,是对他们本人,或他们的话题,做积极正面的评论,同时顺着加点内容, 用“是的,……而且……”的模式。
比如,他们正在谈喝茶养生,哪怕你是个咖啡爱好者,也不要一进去第一句话就唱反调:“但是,我觉得茶叶农药残留太多,现在很多人都喝咖啡了。”
你应该采用的说话模式是:“是的,……而且……”——“是的,喝茶绝对养生,而且,为了让农药残留减到最少,可以用滚水先洗两遍茶叶,用咖啡调剂一下也挺好的。”
这样既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让对方愉悦。
两个调味品让开场更有滋味
摆正了自己“冷读者+热捧者”的身份,并且有了三条找话题的思路,接下来我要告诉你,可以在开场加两个什么样的调味品,让对方觉得更有滋味,兴趣盎然地来展开谈话。
这两个调味品是: 猜谜游戏和诚心请教。
这两招背后的心理机制还是我们第一讲里说的,人们喜欢放松的感觉,人们喜欢被关注的感觉。
先来说第一招,猜谜游戏。 我举个例子,你立马就能明白。
我在阮琦老师的文章《咖啡厅里的美女怎么搭讪》里看到过一个有趣的案例:
看到一个美女在玩手机,你说:“你的手机居然有信号,我猜是电信的?”
她说:“不是,是联通的。”
你又说:“怪了,我是联通的,怎么没信号?哈,和你一说话,信号哗哗哗就来了。”
猜谜游戏很好玩。 让人立刻放松。
再看这些例子:
不要问:“你从哪里来?”
而是问:“你从哪里来?等等,让我猜猜。给我两个提示吧。”
不要问:“你最喜欢看哪部美剧?”
而是问:“你最喜欢看哪部美剧?等等,让我猜猜。给我两个提示吧。”
这就是第一个调味品,和他玩猜谜游戏,用有趣味的方式,让对方放松,打开他的话匣子。
下面我跟你说第二个调味品,放低身段,诚心请教。
比如,你问对方:“你来上海多久了?”
他说:“三年。”
你接着说:“我刚来,正在考虑要不要留下来呢。请教一下,你最喜欢上海生活的哪些方面?”
这一招让人觉得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受到了关注,他的参与度更高。
又比如,你问聚会上刚认识的一对夫妇:“你们结婚多久了?”
他们说:“十年。”
你接着说:“看到你们恩爱的样子,我想取取经。虽然我还没结婚,但我在交女朋友。让一段感情持久弥新的秘诀是什么?”
再比如,你在某个餐会上,和旁边的那位搭话:“我看你吃得好健康,盘子里都没有肉。”
他回答:“我是素食主义。”
你接着说:“哦,最近我也在研究健康饮食。请教一下,素食对你的生活有什么改变?”
发现没有, 诚挚地请教,既是放低身段,也延展了话题范围,让对方更顺利地和你聊下去。
本讲小结
在这一讲中,我带着你迈出最关键的第一步,用“冷读者+热捧者”的身份去敲门,引出下文。
你可以从周围的道具上找话题,从这个人的身上找话题,或从那时那刻的状态中去找话题。
为了让开场更有滋味,你还可以在开场中加上这两个调味品:玩猜谜游戏,或者诚心请教。
课后作业
早上,你在电梯里遇到刚晨练回来的邻居,你怎样用一个“冷读者+热捧者”的身份来找话题?
欢迎你把答案写在留言区,和我互动。期待看到你的留言。
下一讲,我会教你怎样推进闲谈的节奏。

3. 交谈:把握往来的节奏

通过上一讲,你学会了怎样开场。那么,交谈接着如何进行呢?
这一讲我要告诉你用什么节奏推进一次交谈,如果真的推进不下去,要冷场了,怎么办?
“说、问、说”三部曲
推进聊天有一个万用的三部曲:“说、问、说”——先做个自我陈述,然后问一个开放式问题,之后再自我陈述。
这个三部曲的逻辑是:
不管对方的状态怎样,这次交谈都让他感到舒服。
你发现了没,这个三部曲的第一步和第三步,都是“说”。也就是,每次问问题的前一步和后一步,都要有些自我陈述。
用陈述开头,而不是像对待犯人一样,上来就连珠筒地盘问。
同时也准备用陈述结尾,因为你问了问题之后,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他滔滔不绝,那你就做个可爱的倾听者;第二种可能是,他回应不多,那你要准备好退路,你的退路是做结尾的自我陈述。
咱们来试一次。
你发现对方穿了件漂亮的裙子,做一个 称赞式的陈述 :“裙子的颜色很衬你哦,这花色也很少见的。”
然后 问问题 :“可以问一下,你在哪里买的吗?”
她说:“我去年在马来西亚旅游时买的。”
你听到了一个有价值的信息点——马来西亚。
于是你要来 做一些自我陈述 ,然后 再问第二个问题 :“我去年春节也在马来西亚。你觉得那里怎么样?”
如果她开始滔滔不绝:“我超级喜欢那里,……”恭喜你,你顺利踩中她的兴奋点,这时的你静静倾听就好。
如果她还是很简短地回答:“那里不错。”
那么这时,你应该 用自我陈述接上:“去年我们带着孩子去沙巴,发生了一件有惊无险的事。幸亏那天我们取消去环滩岛的计划。就在那条线路上,有艘游船翻了,32小时后20多名中国游客才被救起。”
这就是推进闲谈的三部曲:“说、问、说”。
来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在一个媒体举办的酒会上,我瞥见旁边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特朗普的镜头。
我先做下陈述:“这个美国总统一直是年度争议人物啊。”
然后问旁边这位男士:“请教一下,咱们中国媒体界的专业人士是怎样看他的?”
如果他表示不喜欢特朗普,并有一肚子牢骚,或者他很欣赏特朗普,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那么,我静静倾听就好。
当时的情况是,他的回答很简洁:“说实话,我对他也不大了解。”
于是我就需要挺身而出了,做个自我陈述了:“我也没仔细研究过他。我只记得十年前见过我的美国老板和特朗普的一张合影,那发型比现在的还有个性。当时我们都在开玩笑,幸亏没刮风啊。”
说到这儿,我和他都哈哈大笑起来。
再来试一次:
你去参加一个活动,想和旁边人搭话。
你先做点自我陈述:“哇,主办方真是找对了地方,这地方漂亮。”顺势你指指上方的吊灯:“估计价值不菲。”
然后开问:“你以前来过这个会所吗?”
如果对方和这个会所很有渊源,你就静静倾听。
如果他的回答很简单:“我是第一次呢。”那么你就用自我陈述来做退路:“我是第二次,上次是白天来的,没注意到这个豪华吊灯。看来,这个会所更适合晚上举办活动。”
再来个例子:
你去参加一个冰雕展,想和旁边的人搭话,你先做点陈述:“这儿像个水晶宫啊。”
然后问对方:“不知道这些艺术品是怎么做的?用模子倒出来的,还是凿子凿出来的?”
如果对方滔滔不绝,你就倾听。如果对方表示不清楚,你需要来一句退路式的自我陈述:“我很多年都没见过这么大型的冰雕了,上次要算十年前去哈尔滨的时候了。”
最后再试一次这个“说、问、说”三部曲:
你在苹果店外排队,想和身后那个人聊天,你先做点陈述:“北京的夏天好热呀,热得我眼睛都冒汗了。你是北京人吗?”
如果他滔滔不绝,你就倾听。如果他不善言辞,你主动自我陈述接上:“我在新加坡住过三年。新加坡更热,那儿只有两个季节:室内、室外。”
好,这个“说、问、说”三部曲你会用了吗?
冷场后的急救术
接下来,我要告诉你,如果交谈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马上要冷场了,该怎么办?
我有三个冷场急救术。
第一个急救术:另起炉灶。
如果这个话题卡住,实在聊不下去了,你不用纠结,扔下这个话题,另起炉灶吧。
比如,你可以快速地问个问题。“诶,问你一下,刚刚最后那个嘉宾说的区块链到底怎么理解?”
你问的时候,身体可以微微前倾,向他靠近,以让这句话不显得那么突兀。
或者,你脑子里貌似突然闪过新奇的事情,和他分享:“我今天早上在路上居然看见那种卖老式爆米花的。都N年没见过这玩意儿了。”
第二个急救术:正反回应。
当你没有办法马上接话的时候,不如陷入思考三秒,仔细回味他的话,然后做“正反回应”。
也就是你可以根据自己是否对这个话题有共鸣,来选择做正面回应还是反面回应。
正面回应,就是我和你很有共鸣;反面回应就是,我和你没有共鸣,但是我很有兴趣探究你的世界。
比如,对方说:“我刚从罗马回来。”
如果你在“罗马”这个关键词上和他有共鸣,你可以做正面回应:“我上周刚刚重温《罗马假日》。真正的罗马和电影的罗马有什么区别吗?”
如果你一时在“罗马”这个关键词上和他没啥共鸣,你可以做反面回应:“我从来没有去过罗马。罗马哪些地方是很值得一游的?”
又比如,对方说:“我是神经内科医生。”
如果“神经内科医生”这个关键词也经常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你很有共鸣,那你正面回应可以是:“我哥就是研究神经学的。你们肯定有很多可以交流。他现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
如果你对“神经内科医生”这个关键词实在无感,你的反面回应可以是:“对我这个文科生来讲,你们这一行貌似很高深,你们经常用小白鼠来研究些什么?”
通过正反回应,你带入了更多的信息点,然后双方都可以在这些信息点上进行扩展。一个快要谈“死”掉的话题,可能就这样“活”过来了。
第三个急救术:扮演苏格拉底。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擅长用问题带出他人的思考和灵感,他的这个有魔力的发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有可能让一次谈话产生真正的意义,甚至让对方重新认识一次他自己。
当然,你的发问词要多样化,比如,除了“为什么?”你还可以问“……的原因是?”或者“我不大懂你的意思,能再解释一下吗?”
同时,你的发问中要加入一些自我陈述,让它不会成为一次考问。
举个例子:
我在北京的一次商业峰会上,与某个投资人闲谈。他看上去是个内向的人,话语不多,说实话,我不太懂他的那个行业,我也有点紧张。
于是我想办法把对话从严肃的商业,往好玩的娱乐上靠。
我说:“晚上会议结束后,我准备去看那部《环球寻梦记》。”
他说:“你还没看过啊,一上映我就去看了。”
我有些惊讶,这个大忙人说他一上映就看过了,我问:“为什么你对这部电影特别感兴趣?”
他回答说:“最近我对皮克斯制作的电影都很感兴趣,上周在家里,每天入睡前都选一部看。”
我觉得这个话题似乎有得聊,于是我继续问下去:“我也喜欢皮克斯电影,每部都想象力爆棚。你入睡前看,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他想了一下,说:“我发现看了以后可以治疗失眠呢。”
这又是一个让我惊讶的回答,我继续问:“哦,真的?我很好奇,怎么可以有助于睡眠呢?”
他思考了几秒,给了一个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的回答:“嗯,有些成人世界里打不开的结,在儿童世界里找到了答案。”
我在一旁,能观察出他说完这句话后,一副对自己的回答很满意的表情。我相信,这个短短的对话让他也难以忘怀。
两个人聊天,是平衡的艺术,像打网球。
球在你我之间传送,有时我发个快球过去,有时你勾个慢球过来,不变的原则是: 球不能永远在某一方的手里。
他接到球后,不慌不忙,把生活中的细节娓娓道来;你对他的话稍加评论,然后再加上新的观点,或问个新的问题;他又接球。
不建议把球拽在自己手里超过20秒,禁止把球拽在自己手里超过40秒。
本讲小结
在这一讲中,你学会了如何向前推进交谈,正确的节奏是三部曲:“说、问、说”。每次问问题的前一步和后一步,都要有些自我陈述。
第一步的自我陈述,作用是让对方放下戒备;第三步的自我陈述,作用是给对话提供退路。
如果真的推动不下去,就要冷场时,你也不用慌,用这三个急救术:一、另起炉灶,引入新话题;二、正反回应,引入更多相关信息;三、扮演苏格拉底,让原对话升华。
课后作业
当你和一位女士搭讪,说:“我超喜欢你的发型,很干练。能不能把你的发型师介绍我认识认识?”
对方的回答乏善可陈:“我就在我们小区发廊里剪的。”
请问,你如何接上一个自我陈述,将这个“说、问、说”三部曲完成?
欢迎你把答案写在留言区,和我互动。期待看到你的留言。
下一讲,我会教你怎样将交谈推向高潮,以及怎样优雅地结束这次谈话。

4. 怎样驾驭闲谈的高潮和结束

在这一讲里,我想告诉你,如何把交谈推到更高质量的高潮阶段,并且如何优雅地结束。
把交谈推向高潮有三个技巧:找到彼此的优势话题,像剥洋葱一样逐层深入,与现场的大咖做些交流。
我们一个一个来讲。
找到彼此的优势话题
首先,我希望你 在交谈中,能够谈到彼此的优势话题。
每个人都有他的过人之处,每个人都是某个方面的专家。
所谓优势话题,就是那些能让你滔滔不绝说上好几个小时的话题。
在这些话题上,你具备专业知识,你有独特经历,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些话题让你克服怯懦,打开僵局,获得安全感,渐入佳境。
那么,如何在交谈中定位到自己的优势话题,并有技巧地跳到这个优势话题上呢?
美国的社交技能导师帕特里克·金(Patrick King)介绍了两个方法:俄罗斯套娃定位法,以及原子核定位法。
第一个方法: 俄罗斯套娃定位法。
俄罗斯套娃里的那个最小的娃娃就是你的优势话题,往外的每一个更大的娃娃普遍性越来越强,专业性越来越弱。
第二个方法: 原子定位法。
原子中间的质子是你的优势话题,电子、中子都与优势话题相关,但专业性不见得减弱。
我借用这两个理论来举例吧。
如果你的优势话题是四川火锅,在俄罗斯套娃方法中,四川火锅是那个最小套娃,依次往外越来越大的套娃是:
四川火锅 <向外> 川菜 <向外> 中式美食 <向外> 烹饪艺术
当大家聊到川菜、中式美食、烹饪艺术的任何时候,你都有机会跳到你的优势话题——四川火锅上。
在原子定位法中,四川火锅是质子,是优势话题,在它旁边的中子、电子是:
四川火锅 <相关> 奇怪食材 <相关> 推荐餐馆 <相关> 瑞士奶酪火锅 <相关> 川民风情
当大家聊到奇怪食材、推荐餐馆、瑞士奶酪火锅、川民风情的时候,你都有机会跳到你的优势话题——四川火锅。
如何让对话跳到你的优势话题上来呢?可以用以下过渡语:
“……这个让我想起……”
比如:“(你推荐的这个餐馆)这个让我想起(我最喜欢的那家火锅店)”。
过渡语还可以是:
“说起……不得不提一提……”
比如“说起(智慧在民间),不得不提一提(现在的火锅,就是过去嘉陵江边的苦力发明的)”。
过渡语还可以是:
“你在研究……的时候,有没有听说过……”
比如,我给你造个句子:“你在研究民宿这一行的时候,有没有听说过(日本的温泉民宿通常都是带餐饮服务的),(我有个朋友在四川,他也想开个提供正宗川味火锅的民宿,还配上麻将)。”
或者,这个过渡语:
“对啊对啊,我恰巧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的书。”
“对啊对啊,我恰巧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奇怪食材)的书,(里面尤其提到四川火锅中的黄喉、猪脑、毛肚)。”
别的过渡语还有:
“说到……你看可不可以换个角度理解,……”
或者,“和……不太一样的是,……”
从这一堆的过渡语上看来,会聊的人不是真的会谈天说地,而是懂得有技巧地往自己的优势话题上跳。
你跳到自己优势话题后,就找到主场的感觉了,对方也可以放松一会儿了,因为你好会聊。
但注意,要适可而止。别忘了,两个人在打球,球在你手里不能超过40秒。
同样,当对方安静腼腆时,你可以用这两个方法帮他找到优势话题,他会同样感觉舒适。
如果你还完全不了解对方,那么我来提示一下,不同人群有这么几大类优势话题。
成功男人爱聊事业,普通男人爱聊老庄哲学,中年女人爱聊家庭孩子,老年女人爱聊养生,老年男人爱聊过去的辉煌,青年女人爱聊时尚,青年男人爱聊理想。
在和这些人群谈话时,在谈话的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将话题引导到他们的优势话题上来。
比如,对方是年轻女孩,你们在一个讲座茶歇中交谈。提示你一下,年轻女孩的优势话题是时尚。
她说:“最近很忙,公司年底了要赶业绩,连午饭都没时间吃。”
你可以说:“没时间吃午饭的美女,还是挤出了时间做指甲哟。你的指甲做得真漂亮,有推荐的美甲师吗?”
又比如,对方是一位年长的男性,你们在一个峰会上邻座,他是演讲嘉宾之一。提示你一下,老年男的优势话题是过去的辉煌。
他说:“今天到场的人很多啊。”
你可以说:“比今天人更多的场面您肯定经历过。您听众最多的一次讲话是在什么场合?”
所以,找到彼此的优势话题是让你俩聊嗨的方法。 在一次交谈中,如果你们双方都有机会聊到自己的优势话题,那就算聊得很尽兴了。
交谈深入,逐层剥洋葱皮
让交谈出现高潮,还有什么方法呢?
第二个方法,你可以逐层深入,谈到一些触及内心的东西。
尤其在和中国人社交的时候,你更可以试探性地进入对方的内心。为什么呢?别忘了,我们在课程的最开始就了解到,中国人是椰子文化。
对于椰子人来说,只要你身上的陌生人标签一被撕下,你立刻进入到他的椰子壳内部。这个空间是属于自己人的空间,又大又柔软,彼此界限模糊,大家几乎什么都能聊,自己人嘛。
这大概也是有些中国人讨厌无效社交的原因。 椰子人从文化上来讲,只愿意和自己人聊天。
当一次闲谈结束,如果你还在他的椰子壳外,说明你只和他交换了一些简历式的信息,那么他也许会觉得这是一次无效社交。
所以在聊天中,你应该重点抓住他透露出的某些私人信息, 用这些信息将对话从商务交谈,升级到私人交谈, 把你们的关系从公司对公司的公务交往,转化成个人对个人的交情。
同时,你也可以说些只会和自己人说的话,这样将迅速拉近你们的关系。
当然,我说聊一些内心的话,不是要你过于掏心掏肺,用情感去绑架对方。
我要求你把握“度”,并且按顺序逐层深入, 这个顺序就是:套话、事实、观点、感受。
所谓 套话,客套的话,就是社交场合那些公式化的交谈,一些讨人喜欢,别人爱听的话。这是洋葱最外面那层皮。在最初的两分钟,你们谈的就是套话。
然后,再往细节里聊,这时会出现很多的私人信息,也就是属于这个人的独特的事实。这就是 事实 层面。
对于自己身上的这些事实、信息,他一定会有自己的观点,就是说,他是如何解读的。这就是第三个 “观点” 层次。
最深层次,“感受”,是指他的爱与憎,他的情绪,他的感觉。
比如有一次,我在客户的HR办公室里交谈,她桌上摆着全家福的照片,我称赞道:
“你家宝宝长得好有灵气,你看上去真的不像有两个孩子的母亲哦。”
这句话,就是我在 用“冷读者+热捧者”的身份说社交场合的套话。 我观察出她是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并且既赞了她孩子的灵气,也赞了她本人的年轻和精力充沛。
她笑道:“两个捣蛋鬼,一个六岁,一个八岁。”
我接下去说:“我家也是两个孩子,昨天我还在和我先生商量,暑假是出去旅游呢,还是给他们多报几个兴趣班。你们孩子上兴趣班吗?”
瞧,我在 用“说、问、说”三部曲,推动对话。 我不是直接发问,而是在问话之前,做了一些自我陈述。我的这个问题“你们孩子上兴趣班吗?”将对话引向“事实”层面。
她回答说:“他们上的。姐姐上英文和芭蕾,弟弟上英文和跆拳道。”此时,她给了我一些独属于她的信息, 我们已经进入“事实”层面。
我接着说:“对,我们也都选了英文的兴趣班,小孩子语言敏感期,多接触英文总有好处。”
她显得很惊讶,“戴老师,你就是教英文的,还用得着让孩子上兴趣班?”
我说:“唉,我教他们,他们根本不配合。你是怎样看孩子上兴趣班这事儿的?”你听出来了吗?我 把对话往“观点”层面深入—— “你是怎么看孩子上兴趣班这事儿的”。
她给出了一个不俗的观点:“我认为,只要找到好的老师,让孩子爱上学习,就是件好事儿。”
我很感谢她如此认真地投入到我们的交谈中,我兴奋地附和道:“完全赞同!‘能否找到好老师’比‘该不该上兴趣班’更重要。嗯,我不知道别的妈妈怎样,我自从有了孩子,多多少少会有焦虑,怕自己犯养育上的错误。你呢?”
我相信你已经听出来了,当我询问对方是否焦虑时, 把对话导向了最深层面,“感受”层面。
如果对方是一个社交主动的人,或者你们俩气味相投,双方可能会很快会跳过套话、事实,进入后两个层面,观点、感受。
友谊,都是在“观点、感受”这两个层次上培育出来的。
剥下洋葱皮以后的洋葱心友谊,就是这个意思。
按顺序逐层深入交谈,没准儿会让你有意外收获。
与大人物的小交谈
除了找到彼此的优势话题,以及把话题逐层深入,引向高潮。有时候让你不虚此行的原因是, 你和大人物交谈了几句。
谁是大人物?在商务酒会上,大人物就是那个全场最重要的人。
他来头比你大,气场比你强,地位比你高、经验也远比你丰富,他是明星。你上去和他交谈,他的光会照亮你。
首先,别紧张。
不管是多么了不起的大人物,他的首要身份是人,和你一样的人,然后才是外界贴在他身上的种种社会标签。我发现,越是有身份的人,越谦卑。
和大人物交谈,时机很重要。
如果是在商务酒会上,你要赶在他发言以前过去交谈。那时,他还是普通人,只有少数有心人知道他的重要。一旦他发言结束,马上有了明星光环,你要再凑上去,恐怕就没机会了。
越是与大人物交谈,越要提前做好功课。从三方面做功课。
第一,找一个你和他都认识的人,也就是中间人。
你是无名小卒,但在你提及中间人的名字后,对方不仅对你,也对你提及的这个朋友有了回应的义务。
如果他是CEO,这个中间人极有可能就是夹在你们之间层级的那个老板。
如果他不是你们公司的,现在我们会用到的领英、微信、facebook、twitter等各种社交媒体,都能帮你找到你们共识的人。
第二,对他本人做充分的背景调查。
找出他的职业经历,待过的城市,他的爱好等。如果某些信息与你有共通之处,那就再好不过了。
或者,找出他最近的活动,他的新闻,他的近况。同样,你可以利用微博,或其他社交媒体做调查。
第三,对他所处的行业做基本的了解,以防自己说外行话。
自信总是来自充足的准备。
那么,你见到他时,如何谈呢?
在交谈过程中,一定要有这样的敬慕式的话语:
“今天能见到您这样的在投资界有名望的前辈,我感觉荣幸之至。”
“您的微信公众号我几乎每篇都看,受益匪浅,尤其喜欢您那几篇对拖延症的专题。没想到今天能见到您本人,太有缘分啦。”
“今天真是没白来,能遇见您这样的风云人物。”
在交谈过程中, 你还要记住,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围绕他来谈,你要做更安静的那位。
在高手面前你不用装懂,把道理听懂就好。你要充分展示对他的浓厚兴趣,这样,他才有可能觉得你有趣,才有可能对你感兴趣。
你可以说:
“我的理解是,电竞行业的野蛮生长阶段已经过去了,您对这个行业的变化趋势是怎么看的?”
“我刚刚进入这个行业,如果您能给我一些建议,让我少走弯路,我将不胜感激。”
他是专家,这样的问题他肯定有话说。而且你的这种发问方式,让他的回答可详可略。
另外,你们交谈中有一个重要的加分项—— 你能否感知到他的难处和面临的问题,并为他提供价值。
大咖是人不是神,哪怕你真认为自己在他面前是零背景零经验,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你是零价值。
想方设法为他增加价值,是靠近大咖的最佳姿势。
你的价值可以是:你可以跟他分享的学术资源,你的人脉,你可以帮他做的链接,你所属的那个人群的意见,甚至,你对他的情感支持,等等。
如果他看上去很忙,你也应该及时退出,哪怕你提前准备的话题还没来得及用上。
让你提前做好准备,不是说一定要用上这些内容,而是让你更有把控感。
和大人物说话,说什么不重要;你的冷静、你的不卑不亢,你适中的语速,沉稳的语调,你的大将风度,更重要。与其口吐莲花,与他比拼见识,不如展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气度。
金蝉脱壳的招数
在对话中,总会有个时候你觉得聊得差不多了,或者你看到远处还有一位你想认识的人,这说明优雅退场的时候到了。
这时总有些尴尬,把对方就这么中途撂下,太不够朋友了,尤其是当这个对话小组只有你们两人的时候。
其实,与其你费力撑着,让对方心凉地感觉到你已经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如主动退出。 你需要的只是一些巧妙的措辞。
更何况,商务场合的社交游戏,规则就是短时间内形成一个聊天组,再迅速散开,去组成一个新的聊天组,让来宾在最短的时间里认识最多的人。
你想退出,根本不用尴尬,没准儿对方正等着你退出呢。
还有些情况,是 你真的不想和对方聊了,你也需要紧急退出。
有一次,对方知道我是做企业培训的,直接当着几个人的面问:“你大概年收入有多少?”我一惊,只好说:“过得去吧。送给各位每人一部iPhone,咬咬牙还是拿得出来的。可送不了跑车哦。”
说完,我立刻要拔腿撤了,否则他没准儿会真要我招供出具体数字。
怎样金蝉脱壳呢?我给你提供五条思路:
思路一:最诚实的方法。
你可以坦然地说:“很高兴认识您,和您聊天真愉快,尤其感谢你介绍的内地保险和香港保险的差别。非常期待我们还有机会见面。””
用这个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第一,在说话前,你已经配合了适度的身体语言,暗示谈话即将告一段落。
第二,记得要回顾一下你们谈过的内容,给这次对话画上圆满的句号。
思路二:我要撤了,是我的错,不是你的错。而且,我是个潜力股,我愿意持续为你增加价值。
告诉对方你必须做什么,也就是说,不是对方的原因,而是你的本来就有的计划让你不得不退出。
“我来之前下决心,今天要认识三位前辈,您是第一位。让我们保持联系,我相信在线上知识分享这一块,我以后能帮上您。”
“我想看看今天还会不会遇到别的同行?我们加个微信吧,很乐意今后能在任何方面帮到您。”
“哟,我必须在主席离开之前,和他打个招呼。我会把刚刚提到的那篇文章链接发给你。”
思路三:两杯酒法。
美国演员George Plimpton曾透露过他惯用的两杯酒法。他每次聚会都是手端两杯酒。当想退出某个对话时,他会托辞说需要把这杯酒送过去给他的朋友。
思路四:假装紧急。
比如,你看一眼电话,突显焦急状:“现在几点?噢,我需要给孩子老师打个电话。”
或者,你做出内急的样子:“不好意思,需要用一下洗手间。是那个方向吗?”通常其他人会立闪。
或者,你一边伸长脖子,一边张望厨房:“有点饿呀。我过去拿些食物。你们需要什么?”
思路五:将他托付给别人。
这是我最喜欢的方法。带着他朝你的朋友走过去,把他介绍给你的朋友。
你要牢记他的名字哦。在介绍的时候,把他的亮点稍加夸张,用些溢美之词。
“这是某某,人工智能界的90后新秀。”
“这是某某,线上英语教育的大红人。”
“这是某某,在与自闭症儿童沟通上可有两下子。”
“这是某某,慈善医疗领域出名的热心肠。”
要介绍,就一定要好好介绍。我有时很怕被别人介绍,因为我发现,真正能抓住我亮点的,能站在一定高度上来介绍我的人,很少。有的人不是避重就轻,就是鬼扯。
我记得最尴尬的一次,有人把我介绍给他的同事,说:“这位是Su,她是Alesa教授的……”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寻找措辞,然后说“她是Alesa教授的随从”。
唉,他不但没有抓住我最渴望被人关注的部分,还生生把我变成一个跟班儿的了。
在社交场合这种特殊场景里,永远需要做到,正面情感放大。美国人的沟通习惯很适合社交场合,英语这门语言也具备这个特质,我们可以拿过来借鉴借鉴。
当年我还在实习的时候,是公司的总裁助理。那位美国总裁经常把我介绍为:“这是Su,如果你要找我,你先得让她喜欢你。她棒极了,没有她的魔法,我的日子就是一团糟。所以,对她好点哦。”
你看,总裁很好地放大了我的优点,并且表达了感情,这就是一次成功的介绍。
本讲小结
在这一讲中,你学会了如何将一次闲谈升级,让它进入高潮,并且如何优雅地结束一次交谈。
让聊天进入高潮,有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聊到优势话题。
如果双方都有机会聊到自己的优势话题,那就很尽兴。我向你介绍了俄罗斯套娃法和原子法,去定位到优势话题,并用一些过渡语,自然地切换到优势话题上。
第二个方法:逐层剥下洋葱皮。
如果你按顺序逐层深入,谈到一些触及内心的东西,这次交谈会让你们回味无穷。深入洋葱的顺序是:套话、事实、观点、感受。
第三个方法:结识大人物。
如果你有机会和大人物交谈几句,给他留下了好印象,那就真不虚此行了。和大人物说话的角度,可以是请教,并考虑你可以为他带来什么价值,另外,你的冷静和风度非常重要。
当交谈接近尾声时,如何优雅退出呢?五条思路:诚实地画上句号;我要撤了,是我的错;两杯酒法;假装紧急法;将他托付给别人。
课后作业
仔细思考一下,你的优势话题有哪些?分别用俄罗斯套娃法和原子法,定位出一切可以帮你引导到这些优势话题上来的所有相关话题。
欢迎你把答案写在留言区,和我互动。期待看到你的留言。
下一讲,我会教你关于闲谈,平时可以做哪些准备。

5. 关于闲谈,日常可做的素材积累

在这一讲里,我将告诉你平时可以做些什么准备,让你一次偶遇的闲谈更有机会成功。
主要从两个方面做准备:准备好三个出镜率高的故事;收集一些横跨时空的对比素材。
准备三个出镜率高的故事
聊天实际上比拼的是见识,但也不完全靠见识。有见识的人,也不见得就会聊天。
见识靠日积月累。我教你两个方法,用最快的途径来积累你的见识,并用有趣的方式将见识展示出来。
第一个方法,讲故事。
闲谈中需要的故事,不同于大型演讲的故事那样要深挖听众的内心,也不同于领导开会批评教育类的故事那样要做现实隐喻。
闲谈中的故事, 更随性、更有趣、更简短。
有这么三类在闲谈中出镜率很高的故事。时机一到,你直接拿出来讲就是了。
第一类故事:就你们双方的共同点挖掘的故事。
讲述技巧: 加入对话,让故事更生动。
首先,为什么要挖掘你们的相同点呢?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这使得一切交谈有了意义。
没错, 深层次的交谈,探讨的正是我们眼中的不同世界。而为了进入到这种深层次的交谈,我们在铺垫阶段,恰恰用的是相同之处来建立初始链接。
我们的相同之处,而不是我们的不同之处,让我们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立刻合得来。
并且,这个时代对我们的社交技能也提出了特殊要求: 我们要善于找到和对方的相同点。
我们不能只在和自己相同的人身上找相同之处,我们还要有本领在和自己不同的人身上找到相同之处,并与其链接。否则,我们的生活圈子和所关注的圈子会越来越窄。
怎样找共同之处?
首先找的,就是我们共同认识的人。
比如,这场活动的组织者或其他参与者。就这个人,你说一段你们的交往历史,或者当初邂逅的有趣故事。
举个例子:
在一次峰会上,我和旁边的人搭讪,问他:“什么风把你吹来的?”
他回答:“王博士介绍我来的。”
王博士是演讲嘉宾之一,他就是我们共同认识的人。我明白讲故事的时刻到了。
我说:“真高兴有王博士今天的精彩演讲,让我对育儿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是他的大学同学。”
对方惊讶地说:“喔,是吗?”
我故作神秘地说:“没想到这个当年逃课专业户,现在成了育儿专家。每次都是他带我逃课。冲出学校后,我去电影院,他去图书馆。”
这就是一个带着青春痕迹的故事。
为了让这个故事更生动,你可以借鉴一个讲述技巧: 引入对话。
下面我让你来对比一下有对话和没对话的效果。下面是有对话融入故事里的版本。
我说:“真高兴有王博士今天的精彩演讲,让我对育儿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是他的大学同学。”
对方惊讶地说:“喔,是吗?”
我故作神秘地说:“你想不到吧,当年他经常带着我逃课。他总是吃完午饭后,把饭盒一扔,摸着肚皮说‘吃得太多,坐着难受’,拉我就走。结果,我每次去电影院,他每次都去图书馆。你如果说他是个逃课大王,他会说‘在大学逃课,那也叫逃课?’”
你看,加入对话进去后,这个故事生动欢乐多了。我们共同认识的那个人,出现在对方脑补出的画面里,有血有肉了。
并且,在描述对话的时候,你的语气稍微戏剧化一些,会大大增强趣味性,让你们充分放松下来。
好,如果你说,我和对方在现场真没有共同认识的人,那么我从哪个方面找共同点呢?
我记得人类学家罗纳德·科恩曾讲过这么一件事儿。
在纳粹集中营里,要是有一人犯规,守卫经常会让所有排队的人报数,每10人杀1人。有一次,第10个倒霉蛋走出了队伍,守卫却转身朝第11位囚犯开枪。
为什么?是这第10位囚犯身体健壮属于优良劳动力?是他过去表现一直很好?都不是。守卫给出的原因很简单,他认出10号囚犯是自己的同乡。
瞧,同乡、校友就是一个亮点!人们对同乡或校友往往有兄弟姊妹般的特殊情怀。温州人一到美国做生意,会先找美国的温州商会;德国人一来中国做生意,会先找中国的德国商会。
所以, 你准备一些和自己家乡、学校有关的故事。
“家乡”这个概念,可以是某个小区、某个城市、某个省份,甚至北方人、南方人。学校这个概念,包括幼儿园到大学、研究生。
你仔细想想,可以挖掘的故事很多。一旦和对方踩到同一个点上,讲故事的时刻就到了。
这就是第一类故事,就你们双方的共同点挖掘的故事。
第二类故事:关于自己的故事。
讲述技巧: 谈内心感受或谈糗事,更走心。
在闲谈时,你的职业、你的爱好会被问到最多。这就是你该说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的时刻。不要做简历式的叙述。
说个故事吧,通过故事,让对方了解你的人生回忆,你的梦想。你打开心扉,他自然会向你靠拢。
当每次我被问到从事的职业时,我不会干巴巴地说:“我是企业培训师。”
我会说:“我从事企业培训。五年前,我发现自己并不热衷往上爬那个职业阶梯,我喜欢培养团队。过去我在公司里培养团队,现在我做的这个职业,是把平台扩大了很多倍。我想做那个砸向学员脑袋上的苹果,开启他们新的认知。对我来说,这就是最能获得成就感的职业。”
注意,最后一句话,就是在谈内心感受。
还记得我们上一讲的内容吗?当你在谈感受时,你们已经跨越了寒暄套话范畴,有了最深层次的链接。
比如,一个超市的数据分析师可以这样来说他的职业。
“我利用超市每天收集的大量数据,来优化顾客的消费体验。过去我一直以为去超市的人都是随手抓下自己需要的商品。从事这一行后,我才发现,每个购买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大学问。人们买什么,什么时候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洞察过程。”
还有,我听过脑科医生将自己的职业介绍为:拿着显微镜的水管工。
我还听过企业顾问把自己的职业比喻为厨师,听客户需要什么菜肴后,他们去后台寻找原料,来搭配制作。
在谈到我更早的经历时,我有时会这样说:“我大学毕业后,曾在中山大学执教过一年,后来我跳到了体系外的一所学校——新东方。我们当年那一批老的新东方老师,真正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个信念直到现在还在影响我。”
这就是一个走心的故事,不仅讲了经历,更谈到了自己的感受。
不如给你个模板吧,职业故事的模板是这样的:
我是从事____。我做这个是因为___。这个工作有意思的是___。我感觉___。你是从事什么的?
爱好类故事的模板是这样的:
我爱好____。我喜欢这个是因为___。这个爱好最吸引我的是___。我感觉___。你除了工作外,喜欢做什么?
另外,让你的故事更走心,还有一个方法, 说说自己的糗事。
少说自己成功的故事,听完你的成功,对方最多就是“wow,好棒”。你应该多说说自己出糗的事儿,抢先一步嘲笑自己,活跃气氛。
自己不装,把装的机会让给别人,你会立刻被大家喜欢。你说完糗事后,一定是两个人的哈哈大笑。没准儿他也会自爆几桩办砸的事儿。
这是我用过的一段对话:
我过去,与对方打招呼:“嗨,你好,我是戴愫,很高兴认识你。”
对方伸出手,说:“我是某某,幸会幸会。”
我问他:“你是怎么过来的?我开车来的,绕着街区转了三圈,才找到停车库入口。进了车库,停了十分钟才停妥。”
在这个故事里,我就是一个慌张的女司机。
我还经常说的自嘲故事有:我刚到美国时,进了一家干洗店,我以为是卖衣服的商店,看见漂亮衣服上面的价格标签只要$5、$10,狂喜不已,扔出20美元给柜员,说来4件。
其实,大部分的人生都是由无奈、矛盾、冲突构成的。
敢自嘲的人,都是自信鲜活的人,活得真实的人。
这是第二类故事,关于自己的故事。讲述技巧:谈内心感受或谈糗事,更走心。
第三类故事:准备一个“吃、吃、吃”的故事。
讲述技巧: 多用细节。
任何话头都可以聊到“吃”上,“吃”永远都有趣。
《康熙来了》的主持人蔡康永是个有名的聊天达人,他观察到:
“爱旅行的人多吗?多,但没你以为的那么多。爱时尚的人多吗?多,但没你以为的那么多。爱吃的人多吗?多,而且比你以为的还要多。”
越是文明雅致的阶层,越重视美食文化。如果你拥有训练有素的味觉,那就聊出来吧。聊美食,就是在聊人生。
在讲这类故事过程中,给细节是关键,给品尝的细节,给外观的细节,给一些他们料想不到的细节。
你可以研究几个在宴会和鸡尾酒会上出现频率高的食物,最好亲自做过,然后聊你的制作故事。
如果是一顿中餐,那么中式菜肴的典故逸事,更是最佳的聊天切入点。
咱们的龙井虾仁、东坡肉、担担面、叫花鸡、麻婆豆腐,背后都是一段段好听的故事。《红楼梦》《天龙八部》也提供了大量争奇斗艳的烹饪谈资。
当你准备了以上三类的故事后,不需要担心没有讲述的机会。你只要认真聆听,一定能从别人的话语中捕捉到可以跳到你的故事上的转折点,一旦找到了转折点,你就尽情发挥吧。
当你不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世界,而是通过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时,你会围绕这三个类别,挖掘出很多故事。
你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世界在你内心的折射也是独一无二的,你一定能够讲出那些所有其他地球人都讲不出的,只属于你的故事!
收集跨越时空的对比素材
除了准备以上的三类故事外,你还可以在平时收集一下跨越时空的对比素材。
如果想让交谈不仅仅是交换赞美,而是让双方都有收获,都长见识。那么,你可以尝试跨时空对比地聊。
善于做时空对比的人,聊天质量都很高。
比如,你讲一个中国的人物,再对比一个国外的人物;讲一个现在的事件,再对比一个历史上的事件。你还可以对比明星,对比城市、对比教育,对比潮流,对比时代。
见多识广的高晓松很擅长这一招。我记得他谈到里根总统的时候,是这么聊的:
“里根总统之后就没出现比他更伟大的总统了,这跟他所处的时代有很大关系,冷战时代最终被他结束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人类最后一波大师云集的时代,八十年代那边有里根、撒切尔夫人,这边有邓小平,南洋还有李光耀。而且八十年代政治家们的主义都影响了各自的国家,一直到现在。”
我经常在和外国人聊天的时候用这一招。英语是否流利不是关键,你的思想最重要。
所谓跨文化,不是只学习些西方的习俗禁忌。
我的理解是, 始终用对比的视角观察东西方,这才是真正的跨文化。
有一次,在聊到中国人很看重人际关系这个话题时,我发现这是一个跨时空对比的好机会。
于是我说:“公元前五世纪真是个神奇的时刻,三大文明发源地同时出现三个伟人。在咱们这儿,出现了……”我停顿一下。
“孔子。”旁边立刻有人接话。
我接着说:“在古印度,他们有……”我又停顿。
有人答:“释迦牟尼。”
这就像一个好玩的游戏一样,我又接着说:“在古希腊,出现了……”
有人立马回应:“苏格拉底。”
我接着说:“他们三个人在那个时候就为人类思维做好了分工,后人只在追随,没有超越。苏格拉底研究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释迦牟尼研究人与超验世界的关系,而孔子研究的是……”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几人和我同时说。
大家相视而笑。
在和外国人聊天的时候,你可以事先了解一下外国人都熟悉的圣经小故事。圣经里有很多故事,与东方故事的章法很相似。圣经里,有很多能拨弄他心弦的抚慰语句,给他带来喜乐和巨大的力量。
如果你能将圣经故事与东方寓言做对比,你的见识自然就这样聊出来了。
最后请记住,哪怕你准备得再充分,与陌生人的小交谈,都是随机的。
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交谈。
请接受和宽恕它的不完美,就像你接受和宽恕生命的不完美一样,唯有如此,你才达到了真正的圆满。
本讲小结
在这一讲中,你知道了闲谈其实也是可以提前做些准备的。比如,准备三个出镜率高的故事。
故事一:就你们双方的共同点挖掘的故事。讲述技巧:用对话让其生动。
故事二:关于自己的故事。讲述技巧:谈内心感受或谈糗事,更走心。
故事三:准备一个“吃、吃、吃”的故事。讲述技巧:多用细节。
另外,你还可以准备一些跨时空对比的聊天素材,瞬间就可以提高聊天水平。
课后作业
你的那三个出镜率高的故事是哪三个?请分别用相应的讲述技巧,操练一下属于你自己的那三个故事。
欢迎你把答案写在留言区,和我互动。期待看到你的留言。
下一讲,我会告诉你,在多人聊天的场景中,你需要掌握的特殊技巧。

6. 多人聊天时,好用的技巧

首先我要强调,我在前五讲中,教你的所有方法,不管是一对一的聊天,还是一对多的聊天,都应该尽可能多地应用。
比如:用“冷读者+热捧者”的身份开场、玩猜谜游戏、“说、问、说”三部曲、俄罗斯套娃法或原子法找优势话题,冷场急救术,以及提前准备的那三类故事,外加跨时空的聊天素材,等等。
这些方法,在多人局的聊天中,都应该穿插着反复使用。
那么,我为什么要在最后一讲里,将“如何在多人局中聊天”单独拎出来说一说呢?
有的人通过有意识的练习,在一对一聊天时还放得开,但是在多人话局的场合,却总插不上话。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那么你可以好好听听这一讲。
一对一的聊天方式是在一个只属于你们两个人的空间内进行交流,对方有回应你的责任。
如果是多人在一起聊天,不仅你要同时接受多个人的信息,而且在场的那些人也没有回应你的责任。
这个聊天空间不是封闭的,你容易失去掌控感,你实在不确定自己即将说的话会不会与他们合拍,会不会受到他们的关注,或者,你会不会显得足够聪明。
这时,你需要更多的勇气,更重要的是,你还需要学习以下技巧,这些技巧将帮助你开展“一对多”聊天的三种局面:
当你想创造新话题时,当你想加入某个话题的讨论时,以及,当你想主导这次讨论时。
我在接下来的内容里,将这三种局面的技巧分别说一说。
创造新话题的技巧:挑出关键人物
首先,当你想创造一个新话题的时候,最怕没人接招。
你要避免“责任扩散”的现象发生。
所谓多人话局的责任扩散,指的是在场的人很多时,做出回应的责任就会被无形地扩散到这些人身上,造成人越多,扩散范围越大,个人回应你的责任就越小的现象。
所以,你开聊时,风险最低的方式就是, 挑出这个话局里的某一位来聊。
挑谁呢?找出那个 关键人物。
关键人物可以是组局的人,可以是这个话局里的活跃分子,可以是最有影响力的那个,也可以是那个最伶牙俐齿的,最爱讲笑话的人,又或者是那个和你最熟的人。
和这个关键人物聊什么呢?你想想最近有什么新闻热点,然后,这个热点和他的知识背景有什么联系,你来诚心请教他的看法。
比如,2018年年初,有一则《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进入大家的视野。
那么,你可以面对在场的某个医疗领域的朋友,这样抛话题: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篇文章,真是让人唏嘘,没想到流感这样凶残。请教您一下,流感和普通感冒到底怎么区别?”
如果现场有保险行业人士,这个话题就抛得更自然了,你可以说:
“如果他们事先买了保险,哪些种类的保险在这个事件中是可以赔付的?”
如果现场有自媒体人士,你可以这样抛话题:
“这篇文章好几次刷爆朋友圈,请教一下,你们的自媒体营销中,会怎样去触碰这个热点话题?”
这种聊法,你不仅用新闻热点把在场的每个人的关注力都吸引了过来,并且,你用请教的语气有针对性地问这一位关键人物, 他感觉被尊重,他一定会给回答,而且他会认真回答的。
这是第一种局面,我教了你怎样创造一个新话题。
加入聊天的技巧:发出四种声音
那么,当大家已经在热火朝天地讨论某个话题时,你怎样插话进去?
不用紧张,有四种声音你都可以发。
第一种声音:我有见解。
这是你首先选择的声音,这也是最重要的声音。
注意,发出这种声音的时机是,在出现讨论的空隙时,也就是说, 你不能打断别人,不要给别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
另外,你也不要怕自己的观点不成熟,这不是公司里开会,放松一点。
还记得我们第一讲里说的吗?社交聊天,就是一场资讯大交融、乐趣大冲撞的聚会。你需要从心里认可自己的价值。
如果在那个话局里,你觉得大家真的水平都比自己高,你总是自感矮一截,这时更要用自己的价值为自己打气:“别怯场,我有我的独特视角,我的见解有供大家参考的价值。”
你可以用以下的话给自己造势:
“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如果有不对的,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我是新人,刚刚接触金融领域,对这个事儿,我还没有想出终极解决方案,但是我有两点建议很想说说。”
或者,你可以为自己的见解增加三种砝码:直接经验砝码、学术砝码、团队砝码。
直接经验砝码 指的是,你的见解来自于你的直接经验。
比如,你可以这么说:
“我是做企业内训的,经常接触企业里的人力资源部。在我和HR们的长期大量接触中,我发现,在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大企业的HR和小企业的HR,解决思路完全不同。”
这就是你独特的直接经验,这是一个很有重量的砝码。
学术砝码 是什么呢?你的见解来自学术专业研究,很有权威性。
比如,你可以这么说:
“我前几天刚刚读到关于这个话题的最新研究,英士国际商学院教授Erin Meyer还在《哈佛商业评论》里,发表了文章,说日本、德国这样的企业,虽然等级森严,但在做决策的时候,并不是搞一言堂,反而很注重共识。”
这就是学术砝码。
另外,你还可以为你的见解增加 团队砝码。
你可以说:
“在我的IT行业客户群里,一半以上的都认为,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胜过软技能。”
一个特定人群大多数人的意见,也很具参考价值。
这三个砝码,帮助你在发表见解的时候,有底气。
第二种声音:我有疑惑。
如果你实在发表不出什么见解,怎么办呢?那也不用着急,还有第二种声音可以发:我有疑惑。
不要不懂装懂,要不懂就问。 发这种声音的时机是,当时当刻就问。
为了让大家注意到你的问题,你可以在肢体语言上给提示。比如,微微举一下手掌,或伸出食指,或将身体往旁边一侧。
你问问题的语速要稍快,音调略提高一点,但也注意不是吼叫。
不要怕你的问题不够成熟,问题往往能挖掘更多细节,或纠正某些偏差的观点。有时,也许你还问出了大家其实都想问的问题。
有这三个版本的问题供你参考使用。
闪电版:
你可以这么说:“不好意思,我有个简短的问题。”
或者:“抱歉打断一分钟,就一分钟,我很好奇,请问……”
谦逊版:
你可以这么问:“张总,这方面您是专家,千万别笑话我的这个问题。请问……”
灵感版:
你还可以这样问:“你刚刚讲的故事,让我突然想到这样一种可能。如果……请问……”
问问题,就这么简单。闪电版、谦逊版、灵感版的问题,是帮你刷存在感最简单的方式。
我当年去美国念书的第一个学期,在课堂上也觉得很难插话,我就是靠问问题幸存下来的。
第三种声音:我赞同,并有补充。
当你听到和自己一致的观点时,请立刻表示充分赞同,如果还能顺着补充一些细节、例子、故事、数字,甚至相关话题,那就真的是个聊天高手了。
当有人说鼎泰丰的小笼包好吃时,你立刻举双手赞同:“我也超喜欢。”
然后,如果你有关于包子,或面食的那一类“吃、吃、吃”的故事就可以上场了。
或者,你补充一些细节也行:“皮薄馅多,而且不油腻。”
你还可以补充个例子:“像我妈妈这种不吃肉的,去了鼎泰丰,都要点一笼小笼包。”
你还可以补充相关话题:“他们的菜肉蒸饺也很美味”;“鼎泰丰的炒饭真是粒粒分明啊”;“上海豫园的小笼汤包也值得一试”。
这就是第三种声音,我赞同,并有补充。
第四种声音:我没观点,但会归纳总结。
当你对所谈的事情,实在没有自己的观点,也不知道持什么立场,也没啥问题可问,你还是可以发声的。你可以进行分析性的推进,说说某个观点的可行条件,也许会遇到的困难等等。
最常见的分析性推进,是对大家刚刚的讨论做个归纳总结。
你可以说:“我刚刚在认真地听大家的讨论,这里好像有三个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第二种观点觉得……第三种看法是……”
其实,很多新人在职场会议上,就是这么刷存在感的。不要小看这种归纳总结的声音,它同时体现了你的聆听力、提炼信息的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主导聊天的技巧:制造矛盾
当你在一个多人话局上逐渐放开了,获得更多自信和关注以后,你可以尝试主导这场聊天。这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不要放过这个锻炼机会。
主导聊天最有用的技巧就是, 制造矛盾,挑动正反方,制造出不同意见相互碰撞的局面。
这是我们培训师常用的主导课堂技巧。当值得讨论的观点出现时,我会先问,有没有反对方,再问有没有赞同方。
注意一下顺序, 不是先问有没有赞同方,而是先问有没有反对方。
为什么?人一般在公众场合发言时,喜欢说一些让别人觉得有新意的话,说一些出其不意的话,这通常就是反对传统观点的一方。
先问有没有反方,更能激起大家发言的欲望。
反方发表完看法后,我会问:“难道真的就没有赞同的人吗?”
这时,一定也会有人跳出来,支持原观点。
这就是你在聊天中制造矛盾,利用矛盾,让这个话局上的各路神仙有机会施展他们的机敏和幽默。在追逐真理的道路上,大家享受到了聊天的高级乐趣。
这就是我要教你的三种在和多人聊天时,打开局面的方式。
还记得吗?我们曾说过,一对一聊天像打网球,是发球和接球的配合。那么, 一群人聊天,更是配合的艺术,像即兴的群舞。
大家聚拢在舞台上,即兴随着音乐起舞,大家都不知道会跳成什么样的舞步,但大伙儿互相支持、互相弥补,每个人都有机会表现一下自己,共同奉献出一台精彩的演出。
总结一下,在这一讲里,我给你补充了如何在多人话局里聊天的技巧。除了我们之前说的一切方法之外,你还应该掌握:
首先,怎样将新闻热点与现场的某个关键人物的专业结合,用诚心请教的方式去抛出一个新话题。
其次,你可以用这四种声音加入到一场讨论中:
我有见解,你可以用直接经验砝码、学术砝码、团队砝码为自己的见解增加权威。
我有疑惑,你可以问闪电版、谦逊版、灵感版的三类问题。
我赞同,并有补充,补充细节、例子、故事、数字,或者相关话题。
我没观点,但会归纳总结。
最后,如果你想挑战一下自己,主导一次聊天,那么就制造矛盾,挑动正反方。
课后作业
你去应一个饭局,坐席上有政府官员、高校老师和企业家,你怎样将社会热点与当中的某个关键人物的专业背景结合,创造新话题?
小结
讲到这里,我们的课程进入尾声了。让我来带你回顾一下这个系列课程的要点:
在第一讲中, 你重新认识了闲谈,明确了闲谈的重要意义,并学会用两个心理暗示法来获得自信:我是主人,我们是还没认识的朋友。
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你学会了在聊天中满足对方的安全需求和尊重需求,有三个基本技巧:问出让他自如的问题,一问二答,以及认真倾听,在他的话上扩展,再扩展。
在第二讲中, 你学会了用“冷读者+热捧者”的身份说出第一句话,并从周围道具、对方身上,以及那时那刻的状态上找话题切入。
为了让开场更有滋味,你还可以加两道调味品:猜谜游戏,诚心请教。
在第三讲中, 你了解了推进聊天的三部曲:“说、问、说”,如果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卡壳,你可以用这三个急救术避免冷场:另起炉灶,正反回应,扮演苏格拉底。
在第四讲中, 为了将交谈引向高潮,你可以用俄罗斯套娃法,或原子法,找到彼此的优势话题,并且用“套话、事实、观点、感受”的顺序,逐层剥开洋葱皮,和对方培育洋葱心友谊。同时,不要错过与大人物交谈的机会。
如果需要结束本次交谈,有五个退场方法:诚实地画上句号;我要撤了,是我的错;两杯酒法;假装紧急法;将他托付给别人。
在第五讲中, 你学会了平日里怎样为不期而遇的闲谈做准备。首先,你可以准备三个出镜率最高的故事:从双方共同点上挖掘的故事,关于自己的故事,关于“吃”的故事。同时,有意收集一些横跨时空的对比素材,提高聊天水平。
在第六讲中, 你在多人局的聊天中也不会胆怯了。你学会了将新闻热点事件与在场的关键人物的专业背景相结合,抛出新话题。
你还了解到,在聊天过程中自己可以选择发的四种声音。而且,你还可以尝试主导这次聊天,用的就是制造矛盾、挑动正反方的方法。
谢谢你在这次课程的学习中,对我的信任。我和你分享的这些方法,哪怕你只是掌握其中几条,只要你熟练运用,也会对你的社交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多多练习吧,你将获得和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搭讪闲谈的能力。
从现在就开始吧!

答疑一:交谈时,怎样使用眼神

你好,我是戴愫。欢迎来到我的得到精品课《有效提升与陌生人的社交能力》,我会为你进行四次课后答疑。
这是本课程的第一次课后答疑,我选取的问题来自一个叫做“乔宇”的用户。他是这么问的:
“别人说话时,我会看对方的眼睛,但是看一会儿就会觉得很别扭,感觉给对方很多压力,然后就会很紧张,胡思乱想,请问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我从留言里发现,很多用户都有与乔宇同学类似的问题。现在我就来跟你说说, 与人交谈时,眼神究竟应该看哪里。
交谈时,眼神交流的四个原则
其实,不敢与人对视,是在社交中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这些问题,用英国著名的动物学家Desmond Morris来归纳一下,就是:
“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相视的时候,这两个人会立刻发现自己很矛盾,既想要和对方有眼神接触,同时又想要避开对方的眼神。如此的来来去去,便发展成人类一套复杂的眼神移动模式。”
在闲谈中,哪怕你的话题找对了,但身体语言不对,那整个感觉也不好了。
有人妙语连珠,但眼神鬼祟游离,人就显得猥琐,撑不起场子。
那么,社交中是不是一定要直视对方呢?这也不能一概而论。
怎样处理你的眼神,取决于你和他的地位,你们所处空间的大小,以及你们关系的疏密。
我来给你几个原则。
原则一:别人和你说话时,你的眼睛一定要看着他。
我强调,“一定”!因为你需要通过眼神传达“我尊重你,我喜欢你”的信号。
还记得我在课程里面说过的吗?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而我们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你通过直视他的眼神,表达出这样的意思:
“你说的每个字我都很感兴趣,请继续说下去。”
原则二:你和别人说话时,眼睛可以看到别的地方,但不要过分东张西望。
你在说话时,思维是跳跃、发散的,同样,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说话时候的你正在做活跃的思考,所以你的眼神可以跳跃。
但你的眼神从他面部游离开的距离不要过大,频度不要过高,否则就像在掩饰事实,或是在撒谎了。
当你遵守这两个原则时,对方会觉得你谦和,和你在一起没有压力。
为什么呢?
在社交学中,有一个VDR理论,英文全称是:Visual Dominance Ratio,翻译为“视觉支配比”,具体计算方法是:
VDR等于“对方说话时直视你的时间”除以“对方倾听你时的直视时间”
VDR数值越大,就暗示了这个人地位越高,越有权势。
比如领导给你下达指令,他在讲话时会直视你,这个时间很长;你向他汇报工作时,他可能在看自己的手机,倾听你时的直视时间就少。
这样一来,用“对方说话时直视你的时间”除以“对方倾听你时的直视时间”,VDR数值就很大。
同理,如果你在谈判时要给对方制造压力,可以有意加大这个VDR的数值。
反过来,你在第一次与人交谈时,如果想让对方觉得你有亲和力,愿意接近你,你可以有意减小这个VDR的数值。
也就是遵守我们的原则一和原则二:你在倾听时直视对方的时间,多过你在说话时直视对方的时间,这样,VDR数值就小了。
原则三:空间越小,拥挤度越高,越不需要做眼神交流。
比如电梯间里,你只需要在交谈中,偶尔地向对方投过短暂的一瞥。
在太狭小的空间里,不需要做直接的眼神接触,否则双方都不舒服。
原则四:你和对方越熟悉,越不需要做眼神交流。
因为你们很熟悉彼此,不需要靠眼神来袒露内心了。你们俩对话时,一个盯着面前的饮料瓶,或者一个看着窗外,都可以。
主动用眼神加强自己的社交魅力
当你运用以上四个原则以后,应该不会对眼神接触有困惑了。那么,咱们再来进阶一下,尝试主动用眼神来加强自己的社交魅力。
社交高手不会只一个劲儿地找人说话,他会利用眼神交流来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眼睛和心的距离是最近的。
通过眼神,你能感知到现场哪位想和你交流,通过眼神,你也能从人群中挑选出一个人来,让他知道你想和他单独聊。
眼神还能放大你的情绪表达。
社交场合上,人声鼎沸,你传出去的信息需要经过各种噪音的过滤,才会到达对方。所以,你的情绪表达需要比平时放大、夸张。眼神能帮你做到。
比如,睁大眼睛表达惊讶、微微眯缝着眼睛表示疑惑、迅速眨一下眼睛表示好奇,带着笑意的眼神表示感谢等等。
如果你知道通过眼神与人交流,那么人家会觉得你很会说话。
所以,不要小看眼神,我们说“眼神技巧价值千金”也不为过。愿你的眼神获得自己的生命。
好了,这一次问题答疑就结束了。
总结一下,与人交谈时,你可以根据你和他的地位,你们所处空间的大小,以及你们关系的疏密来判断如何使用眼神。
同时,在社交场合中,你还可以尝试主动通过眼神增加自己的魅力。
欢迎你继续在留言区与我互动,说出你与陌生人社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咱们下一次答疑接着聊。

答疑二:如何与有好感的异性搭话

你好,我是戴愫。欢迎来到我的得到精品课《有效提升与陌生人的社交能力》,我会为你进行四次课后答疑。
这是本课程的第二次课后答疑,我选取的问题来自一个叫Lucky的用户,是这么问的:
“在车站看见一个好漂亮的妹子,怎么过去搭讪?该说什么?该注意什么?”
现在我来和你说说,当你看到有好感的异性时,该怎样展开闲谈,和对方结识。
不要自我设限
首先,让我们调整一下心态: 不要自我设限。
所谓 “自我设限” 就是,“我来这里就是排队的,交什么朋友”;或者,“看他/她的样子,估计不会喜欢我这种类型的吧”。
只要对方是单身,也在寻找自己的有缘人,那么为什么要自我放弃掉这个与他/她结识的机会呢?
做一个缘分的友善者吧!
那么,在沟通的技巧上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利用 讨喜偏误理论。
讨喜偏误,指的是,某人越讨喜,我们就越倾向于帮助他,甚至会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也就是更率性的行为。
有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就受讨喜偏误的影响。
我总是去更远的那家星巴克买咖啡,为什么呢?
因为那里有个很帅气的店员,他主动和我打招呼,并且知道我最常点的咖啡是什么,他特别讨喜。
“讨喜偏误”其实是一个思维上的错误。
在和陌生异性闲谈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理论,引导对方去犯这个思维错误,让对方高兴地做出一些率性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讨喜。
让自己讨喜的三个因素
怎样让自己讨喜呢?有3个因素:
一、外表有吸引力;
二、在出身、个性、价值观、兴趣上与对方相似;
三、让对方觉得被喜欢。
这三个因素是依次排列的。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首先,让自己外表有吸引力。
这不仅仅指容貌装扮。
如果你是一位男性,外在体现出来的 绅士风度同样重要。
不要等着她请你帮忙,有眼力一点,主动帮忙。
如果她的东西掉在地上了,帮她捡起来;
她放行李时,你来操办;
她某个东西够不着,你帮她拿;
她需要服务时,你去召唤。
我就总是对身边这样的绅士们充满感激。
如果你是一位女性,那么你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容貌,还有 你的举止投足。
因为美是在动态中呈现的。
如果你的举止优雅稳重,那么你会显得更加漂亮。
这就是讨喜偏误的第一个要素,让自己的外表有吸引力。
讨喜偏误的第二个要素是,在出身、个性、价值观、兴趣上与对方相似。
这就需要你利用我们课程里介绍的如何开场、如何提问、如何用“说、问、说”三部曲推进聊天的技巧,在闲谈的过程中去挖掘了。
一旦被你挖掘到他/她的某个兴趣点,请记得,马上“播种”。
所谓播种,就是为再次联络留下线索,或再次联络时让他/她记住你。
比如,当对方说起自己喜欢听周华健的歌曲时,你可以说:
“我也很喜欢他,我有媒体的朋友,有时可以搞到友情入场券。”
如果对方提起自己在研究幼儿语言发育,你可以说:
“幼儿语言发育真的很重要,我有个朋友在做早教机构,也许可以帮你们收集一些实验样本。”
这样,你以后在他/她脑子里的形象很鲜明:嗯,他有票/嗯,他有实验样本。
如果你问我,老师,友情入场券去哪里搞,或者,早教机构我不认识人哪。
我想对你说,如果对方真的让你动心,你就买两张票嘛。早教机构你现在是不认识人,但你随时可以走入一家,和里面的工作人员攀谈结识,他们不就是被雇来与你结交的吗?
讨喜偏误的第三个要素:让对方觉得被喜欢。
没有人会真正讨厌一位对自己表达满腔爱慕的正常异性。
在这里,咱们课程里讲的“冷读者+热捧者”的技巧一定要用到。
另外,在聊天中,你要把握机会,尽快地逐层剥洋葱皮,跳过套话、事实,进入观点、感受层面。
比如,当对方告诉你,他/她是幼教老师这个事实后,你除了说出自己的观点:“要做幼教老师,需要很有耐心呢”,更要会说感受层面的话:“我一直都很欣赏有耐心的人。”
让对方觉得被喜欢,还意味着, 临告别的时候,你要热情邀约。
不要把邀约说得那么直白,委婉含蓄一些,用能够应时应景的外衣包装一下。
如果她点了咖啡,你可以给她推荐一个新开的咖啡店,约她品尝新口味的咖啡;
如果她聊到看过的某本书,你可以约她去本城新开的书店,或去图书馆逛逛;
如果她聊到喜欢运动,你就约她一起周末去爬山。
如果她说,我已经有男朋友了,你可以由衷地说:“我也猜到了,要是没有才怪呢。”
然后作苦恼状,开个玩笑:“唉,我既希望自己以后有追你的机会,又希望你以后一定不要给我这个机会。”
最后,你貌似战胜了纠结,总结一句:“有备无患吧。”
如果她说:“我一般不给陌生人留电话。” 你可以说:“我们这不已经不是陌生人了嘛。”
这就是如何利用讨喜偏误的三大要素,来与有眼缘的异性闲谈。
最后,补充一点, 时机很重要。
人流量太大,太吵闹,比如拥挤的地铁、排队的人群里,就不适合搭讪。而且,你们的谈话全暴露在旁边人的注意力范围内,不利于创造私下的氛围。
另外,尽量不要打扰到他/她。
如果是飞机邻座,请在发餐吃饭的时候和他/她聊,或者他/她起身上洗手间的时候、招呼空姐的时候。
总之,当对方静静坐着,并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中时,尽量不要打扰。
当对方从静变为动的状态时,就是你出击的时刻了。
好了,这一次问题答疑就结束了。
总结一下,在看到有眼缘的异性,想上去攀谈时,我鼓励你不要自我设限,让自己多一个结识异性的机会总是没错的。
接着,你可以用讨喜偏误理论,来获得他/她的喜欢。
让自己讨喜有三个因素:
第一,让自己外表有吸引力,也就是容颜不够,风度来凑;
第二,在聊天过程中,尽快收集对方的出身、个性、价值观、兴趣,让自己和他/她匹配。
第三,让对方觉得被喜欢。
最后,与人攀谈时,要注意时机。
欢迎你继续在留言区与我互动,说出你与陌生人社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咱们下一次答疑接着聊。

答疑三:微信聊天的特殊技巧

你好,我是戴愫。欢迎来到我的得到精品课《有效提升与陌生人的社交能力》,我会为你进行四次课后答疑。
这是本课程的第三次课后答疑,我选取的问题来自一个叫做晒太阳的用户。他是这么问的:
“困惑:微信聊天怎么开始、怎么结束比较合适?”
那么,我现在就来和你说说,微信聊天可以怎样开场、怎样进行、怎样结束。
微信聊天怎样开场
其实,比起现场聊天,微信聊天没有时间上的压力,双方都有足够多的时间来思考话题、斟酌用词。
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对微信聊天的质量要求更高。
我首先跟你来说说,微信聊天怎样开场。
开场的话题,可以是对方生活或工作中发生的新鲜事。
比如:“看到你国庆假期去意大利了,玩得很开心吧?”
或者,“恭喜你,课程在得到上线了。”
开场的话题,还可以是你身边发生的事情,而这件事情让你想起了他。
比如:“刚刚在一家湖南菜馆吃饭,里面的臭豆腐味道极佳,肯定是你的菜。”
“向你这个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粉丝报告一下,我下午会去看电影《头号玩家》,据说里面有彩蛋。
如果是和很久没有联系的老朋友聊天,那么在微信上的开场话题,可以是一张过去的老照片,或老物件。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当我看到过去的老照片时,一定会拍下来,发给照片上的老朋友。
和对方一起寻找过去的记忆,尤其是爱的记忆,可以让对方感受到幸福。
我经常这样开场:
“我还记得……”
“我很怀念那个时候……”
“在我的记忆里,你总是……”
这是能给双方制造 “小确幸” 的聊天,这些微小但确切的幸福,为生活创造了小小的快乐。
微信聊天时,你要注意, 不要用以下开场:
“在吗”“有空吗”“忙吗”“睡了吗”……
我看到这样的信息时,通常是心头一紧,我会想:你要干嘛?
这种问对方当下状态又不说明具体事情的发问方式,往往会让对方不知道如何回应。
你既然使用的是微信留言功能,至少就不要期待对方马上回应。
如果你希望对方实时在线时,才能聊这件事情,那么,留言和他约个时间沟通更合适。
聊天进行中需注意的原则
好,开场之后,在微信聊天的进行当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我给你一个原则:
越是复杂逻辑的事情,越要简洁地表达;
越是简单逻辑的事情,越要用长句子来缓和语气,表现修养。
首先,越是复杂逻辑的事情,越要简洁、清晰、干脆地表达,不能让人越看越绕。
怎样做到呢?
方法就是:
凡是能用一行字讲清楚的,就不要用两行字;
凡是能列清单的,就按顺序列出来;
凡是能分段的,就按照语意,一条条表达。
就像写文章时分段一样,你的思考以段落为单位,在短信聊天中,你的思考如果也是以每条短信为单位,对方就会觉得你很有条理,也方便对方有针对性地给你回复。
同时,我还要提醒你不要走入另一个极端,有的人一句话发一条短信,一句话发一条短信,这样也不对,会让你显得很没有结构化思维能力。
那么,如果事情的逻辑并不复杂,这时在语言的处理上就要反过来做,用长句子来表达。
因为短句子往往显得简单粗暴,而修养体现在说长句子中。
我再说一遍:修养体现在说长句子中。
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
在社交场合,如果主人问你:“要来杯茶吗?”
有人回答就一个字:“好。”
也有人会回答:“好,谢谢!”
但越具备修养的人会说得越长,比如:“太好啦,我正需要一杯,非常感谢您。”
又比如,你带女友去餐馆,点餐的时候,你会对服务员说:“这位女士需要一份香煎鸭胸配樱桃红酒酱”,还是说:“她吃鸭子”呢?
莎士比亚说:“世界是个大舞台”,我非常赞同。
你的语言表述方式背后,体现的是你想扮演的那个角色。
在微信语言中,多一个字和少一个字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
好=我同意了;
好哒/好嘞=我高兴地同意了;
嗯=我知道了;
嗯嗯=我高兴地知道了。
你看,就差一个字,文字语言表达出来的情绪就不同。
另外, 为了让聊天进行得有趣,你可以描述正在进行的画面,让对方有现场感。
比如,对方告诉你他正在海滩上晒太阳,你可以说:“羡慕呀,我还要在厨房奋斗两小时。我家老大和老二正在抢黄瓜做武器,哼哼哈哈打作一团。”
而且, 不要用太笼统的词。
比如“好”“棒”“颜值高”等。
因为在你有足够的时间选词的情况下, 微信聊天要求你用更细化的同义词。
挑出一个特别的词夸对方,对方一定会记住,因为这个词只有你会用,如“中国版巴菲特”“楚楚动人”等。
以上就是微信聊天进行中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越复杂逻辑的事情,越要简洁地表达;越是简单逻辑的事情,越要用长句子来缓和语气,表现修养。
如何结束聊天
最后,当聊得差不多的时候,怎样结束这次聊天呢?
在微信聊天中,有个这样的规则:谁发起的,谁就来结束。
如果是对方发起的聊天,而你没聊几句就要结束了,很容易让对方觉得你敷衍他。
如果这次聊天是你发起的,你可以根据他每次回应是否够快,他是否在延展话题,来判断他是否投入这段交谈,以决定你结束聊天的时机。
你的结束语可以是:
“时间不早了,你该休息了,改日骚扰。”
注意,是“时间不早了,你该休息了”,而不是“时间不早了,我该休息了。”
或者,你的结束语还可以是:
“每次和你交流都有收获,我们保持沟通哦。”
最后,我再补充几个使用微信聊天时需要注意的点。
第一点, 当对方看到你此刻发的朋友圈,那他一定知道你在线上,这时,你对他发过来的信息要第一时间回复。
第二点, 请养成在微信上询问是否方便电话,并预约电话时间的习惯。
为什么呢?你有对方的微信却不用,而是突然给他打个电话,这也是一种冒犯。
第三点, 当对方在微信上告诉你一件重要的事情,比如,奶奶去世了,或者,和丈夫闹离婚等等,你要确保自己付出时间,和他深入交谈。
或者,你可以打个电话过去,在情感上给予充分的支持。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有一句没一句地回复。
第四点, 对方没有秒回时,请学会等待,这是考验你修养的时刻。
越忙越重要的人,越做不到秒回。如果对方当天没回,可能真忙晕了,你第二天可以提醒一下。不要当天重复地发送同一个问题。
最后一点,很重要, 如果要给人发语音,不要超过30秒。
注意,不是60秒,而是不要超过30秒。
大家时间都很宝贵,没有人喜欢听语音。
一条写出来的信息,我可能几秒就能读完,如果你发语音,我还得拿起手机,贴着耳朵,花上几十秒来听,实在不爽。
所以,发微信信息时,我提倡尽量不发语音。
什么时候才可以发语音呢?
当你觉得文字表达不出情感,比如隆重的感谢,热诚的祝贺,万分的歉意;或者文字难以解释清楚复杂的来龙去脉时,可以用语音表达。
好了,这一次答疑就结束了。总结一下:
微信聊天的开场话题, 可以是对方正在经历的某个新鲜事,也可以是你正在经历的但能让你想起他的某个新鲜事,或者,还可以是由一张老照片引发的回忆。
在聊天进行中, 越复杂逻辑的事情,越要简洁地表达;越是简单逻辑的事情,越要用长句子来表现修养。
微信聊天需要结束时, 应该是谁发起的,谁就来结束。
另外,请记住:
不要贸然给对方打电话,也不要要求对方秒回微信,不要发超过30秒的语音。
欢迎你继续在留言区与我互动,说出你与陌生人社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咱们下一次答疑接着聊。

答疑四:如何与认识但不熟悉的人聊天

你好,我是戴愫。欢迎来到我的得到精品课《有效提升与陌生人的社交能力》,我会为你进行四次课后答疑。
这是本课程的第四次课后答疑,我选取的问题来自一个叫做孙雪莉的用户。她是这么问的:
“生活中,我们并不全是与完全陌生的人或非常熟悉的人相处。会有一些 并不陌生,但也不了解之人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请问老师,与不陌生但并不了解之人交谈时,话题与深度该如何把握才好呢?如何交谈才能达到双方都很舒适的状态?”
我现在就来和你说说,怎样和并不陌生,但也不太熟悉的人聊天。
简单地讲,我们和他可以聊历史,聊现在,聊未来。
聊历史,是为了拉近情感距离;聊现在,是为了增进双方的了解;聊未来,是为了你们将来有机会为对方增加价值,产生更多交集。
聊历史,并赞美对方
首先,聊历史。
因为你和他以前已经认识过了,彼此并不是陌生人,那么聊你们的历史就相当自然,哪怕是一段模糊的历史。
比如,你可以这样开场:
“我记得在上海的办公室里见过你,当时就觉得你很有气场,我印象特别深刻。”
或者,可以说:
“上次我们见面是在公司年会上,我记得你是最有条理、最胸有成竹的那位发言人。”
或者,你还可以这么说:
“我们好像上次家长会是坐在一起的吧,你代表家长向老师提的问题,说得很到点子上。”
在说这些开场白的时候,尽量让你的赞美脱口而出。
对方是位女士,你可以说:“哎呀,比我两年前看到你的时候,气色还要好,真的是逆生长啊。”
看见男士,你可以说:“咱俩虽然没好好聊过,但经常听见同事提起你,说你有才气又有人气。”
好,如果你问:“如果我没觉得她气色好,怎么办呢?”
其实,两年前和两年后的气色不会差很多。如果她的气色真的很差,你就赞别的方面嘛:“你看上去比两年前心态更好了,满脸的幸福。”
在这里,我想说一个很关键的点:
在社交场合,如果你不会撒点善意的小谎,很难成为社交达人。
什么意思呢?
比如,对方其实外形普通,但你要大赞她的气质好;瑜伽其实你很少做,但如果是对方的菜,你也要大力赞同它有益身心健康;你明明和聚会的主人不熟,但也要用像谈论老朋友的语气一样聊起他。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社交场合上,明白人都心照不宣——你听到的和说出的每句话,并不是百分之百真实的。
所谓社交,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用善意的恭维和优雅的托辞去制造轻松愉快。
对,这是以制造轻松愉快为目的的社交场合,这不是心理医生诊疗室。
好,这就是我们和并不陌生但也不太熟悉的人聊的第一个方面:聊历史。
接下来,你和他还可以聊聊现在。
聊现在,并请教对方
你可以询问他目前在做什么职业,从事什么项目,生活工作中有什么变化。
请记住,聊这个话题的时候,容易犯的错误是:连珠筒地发问。
请使用我们课程里讲的“说、问、说”三部曲的节奏。这个三部曲能让你在询问的过程中,也给出自己的信息,让他了解你目前的状态。
在了解他现状的同时,你可以抓住机会请教他,请教是最好的恭维。
请教什么呢?
请教一个只有他才能回答得了的问题。
注意,不是那种路人都能回答的天气问题,而是你基于对他的职业或生活状况的了解,那个只有他才能回答得了的问题。然后,对他的回答提供新证据来支持。
这就是一拍即合的聊法。这种聊法的好处是,能让他感觉到既受重视了,又被认同了。
比如,你可以问:
“恭喜你又一次荣升为爸爸了。我们也在考虑是不是生个老二,想请教一下你的经验哦。”
他说:
“累是累。不过,也从没后悔过。”
你这时可以针对他的回答,提供新的证据支持:
“难怪!我妈一直都支持我们生二胎,她也回忆说,老二带来的快乐大大多于辛苦。”
你看,这么一聊,你和他更亲近了。
人类的心灵是一件精巧的乐琴,总是在敏锐地寻找和感知那些与自己同音律的伙伴,当你找到了那个世界观和价值观相似的人,心里会不自觉地惊呼:“原来你在这里!”
如果你能和他聊出 “我们有相似的个性,互补的需求” ,那就真是个高手了。
而为他的话语提供更多支持、证据,就是聊出“我们有相似的个性”最有效的方法。
刚刚我提到:“相似的个性,互补的需求”。你们怎样聊出“互补的需求”呢?这个时候,我们该聊聊未来了。
聊未来,并帮助对方
你可以询问他,他这个正在从事的事情有什么挑战,解决这个难点需要什么。
并且你要表达出非常乐意并且有资源帮助他, 这种帮助可以是马上发生,也可以是将来发生。
正因为可以是将来发生,所以几乎对任何人,你都是可以有表示的。
“非常乐意并且有资源”,这是你展示“温度”和“能力”的时候。
比如,对方如果正在赶毕业论文,你可以说:“我学的专业虽然和你不一样,但没准儿格式可以供你参考。要不把我的毕业论文发给你看看吧。”
比如,对方如果在创业,需要资金,你可以说:“我帮你关注一下,如果我身边有投资界的朋友,我先找你要一份项目计划书转给他们看看。”
比如,对方如果在准备留学,你可以说:“我先生是留学机构的资深顾问,可以帮你多一个参谋。”
比如,对方如果困惑于如何转型到新行业,你可以说:“我有几本关于切换人生赛道的书,当年我受益匪浅,我寄给你看看。”
美国有一个社交机构,叫CXO,我记得它的总裁Jay Allen曾经说过:
“如果你不曾两次给出过有意义的帮助,那么这段关系其实还没建立起来。”
我们要学会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哪怕是很小的动作,来展示你对他的忠诚与慷慨——尤其当他是你不大熟悉的一位同事时。
现在不管什么公司做什么样的变革,组织变革的大趋势是把责任从组织层面,下放到个人层面。
这意味着,你原来对公司的忠诚与慷慨,将变成一种个人对个人,更私人化的忠诚与慷慨。
换句话说, 经济潮起潮落,职业命运扑朔迷离,但友谊地久天长。
同样,在用聊未来的方式结束聊天时,你也可以问问他对你目前的事业有什么建议,为你们的互相帮助提供一个机会。
和他告别以后,记得将你们聊天的信息记录下来。
我正在筹备一门进阶课程——人脉管理课程,在那门课里,我会教你怎样做联系人背景全息卡片,上面记录他的职业、爱好、经验、特长等等,以及一些细节。
比如你们相处的愉快细节,他和你提到过的细节,包括他孩子的年龄,他最爱的早餐搭配,他对某些物品的特殊偏好,等等。
这样,你们下次再见面时,就不愁没话题了。
你们的每次见面,不再是无序的点,而是连成了一条交往的线,在这条时间线上,友谊不断得到巩固加深。
好,现在我来帮你总结一下。
与不陌生但也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时,我们可以聊历史,拉近情感距离;
我们可以聊现在,增进双方的了解;
我们还可以聊未来,为双方创造互助的机会。
请记住:
在聊“现在”的时候,聊出“我们有相似的个性”;
在聊“未来”的时候,聊出“我们有互补的需求”;
聊天结束后,别忘了制作信息卡片,为下次见面做准备。
随着最后一次答疑的结束,我的这门精品课也马上结束了,感谢你的坚持学习!
如果你还有疑问,欢迎你留言给我。
课程里介绍的这些方法技巧,如果你一次都没用过,那还不是你自己的方法,只是你听过的方法。
请一定操练起来,让它们成为属于你的方法。
在当今的时代,大家节奏越来越快,用来与人闲谈的时间越来越被看做是一种奢侈。
那么,我们更期望每一次闲谈都是高质量的,有价值的。
愿你能真切地享受到与人交谈的快乐,拥有更精彩的人生!期待在我们的进阶课程——人脉管理课上再见到你。

你为什么要学习演讲

speech20180508.jpg

这些年来,我通过演讲吸引了创业生涯中的投资人、合作伙伴,甚至在创业低谷期找到了支持者。可以说演讲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也通过演讲和演讲辅导,改变了很多创业者的创业人生。
我辅导过不少成功人士,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唯一的缺憾是,不擅长在公共场合讲话。 但这几乎就是一个致命的缺憾:一次完美的招商需要演讲,一次精彩的项目推介需要演讲,一次成功的竞聘更加需要演讲。
今天我在“得到”App上,开设了这门精品课《怎样成为演讲的高手》。就是把我这些年在演讲上积累的经验和独家秘笈分享给你,让你按图索骥,就能设计出一场精彩的演讲。
你可能会说,我不是企业家、成功人士,是不是就不需要学习演讲了呢?我要告诉你,演讲不仅仅是舞台上的分享,也不只是成功人士、老板、CEO们的专利。其实,“演讲即日常,演讲即输出,演讲无时不在”。如果你需要说话,如果你需要好好地跟这个世界聊天,那么你也一样需要演讲。
试想一下,开会的时候,你难免需要做公开发言,工作汇报;和别人交谈,你难免需要讲故事、表达观点,甚至说服别人。你曾经多少次因为表达不清、词不达意,而痛失良机?
每个人都需要沟通表达,每个人都需要学习演讲。
演讲能带给你三个极其重要的回报:
第一个,培养你优于常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个,培养你制造情感共鸣的能力,也就是帮你提高情商。
第三个,演讲能帮助你建立个人品牌,并源源不断地输出价值观。
我为什么一定要开设这门课呢?有很多演讲教程都会告诉你,要做一场好的演讲,人的知识面极其重要,对,但是明天就要演讲了,补知识面来不及啊。
大部分的演讲教程,能够给你的都是原则。比如要幽默,但是具体怎么幽默却说不清?又比如不要紧张,但是怎么才能不紧张,也说不清?说到紧张,哪怕是硅谷钢铁侠的Elon Musk这样的大神,在南加州大学商学院毕业典礼的演讲中,依旧紧张到颤抖,颤抖到很难正常地表达。
我开这门课,就是要抛开其他演讲课程的俗知俗见,给你马上就能用的工具,确保你听完之后,只要照着做,随时可以开讲。我不仅给方子,而且还把药送上门。
这门精品课我会按照演讲的系统性讲10个部分,分别是:
第一课,带你认识演讲的本质。
第二课,像乔布斯学习以终为始、设计演讲目标。
第三课,向你揭秘演讲的结构之美。
第四课,演讲和讲故事的关系。
第五课,如何在演讲前、演讲中克服紧张。
第六课,如何设计演讲的开场和结尾。
第七课,揭示幽默的奥义,教你如何抖包袱和公开调侃。
第八课,为什么精彩的演讲需要精彩的幻灯片。
第九课,如何像明星一样进行舞台呈现。
第十课,教你打造独一无二的演讲风格。
学了这十节课,能对你有什么帮助呢?我先卖个关子,来听一个乔布斯的演讲。
他是这么说的:
当苹果的Machintosh电脑第一次发布时,需要90秒的启动时间,这几乎和微软电脑一样慢。于是我找到负责的工程师,让他把启动时间减少20秒。工程师说:“这不可能!你看这些代码,已经是最精简的了!”我望着工程师的眼睛,深情地说了一句:“别害怕,你能行!”过了几周,这个工程师把启动时间缩减到了48秒。

后来苹果研发iPhone,需要找到一种玻璃不怕刮花,于是我找到了康宁的CEO。康宁当时刚好研制出一款新的玻璃,但还没有量产。当得知苹果要用在最新的iPhone上时,康宁CEO说:“这不可能,来不及!”于是我深情地望着他的眼睛说了一句:“别害怕,你能行!”康宁的CEO于是也答应了。康宁的CEO找来了工厂制造主管,说:“下个月苹果就要用这款玻璃。”主管说:“这不可能,来不及!”CEO望着他的眼睛,深情地说:“别害怕,你能行!”
这就是乔布斯“别害怕,你能行”的精彩演讲。在这个演讲里,乔布斯利用精致的重复,设计出了一个完美的演讲结构。这样的技巧有很多,我都会在这门课里教给你。
我相信你听了这门课,你也能组织这么牛的演讲,找到你演讲的铠甲和拐杖。
别害怕,你能行!
以上就是这期精品课会带给你的内容。

1. 带你认识演讲的本质

| 演讲的本质是输出
我在试听中,对演讲有一个定义: 演讲即输出 。你发现没有,其实演讲跟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是很像的:你要接收信息,做知识储备,然后在必要的时候,表达出去。这不就是输入、存储、输出吗。
关于接收信息和知识储备,这就是平时的基本功了。一台计算机,也需要有足够的信息输入,才能进行有效的输出。那么,怎么来做好“输入”这个基本功呢?我们这个课重点是讲演讲,也就是输出,所以“输入”我就不展开讲了,你可以去听听得到的其他精品课,比如“怎么有效学习”。
但我可以给你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 你找个笔记本,或者在手机上建一个文档,来收集平时听到的金句、段子、绝妙的比方 。为什么?因为对演讲来说,最重要的知识是“表达型知识”。我让你记的这些,就是在演讲中,使用概率非常高的表达型知识。
马云老师有个特别助理,专门帮助他收集互联网上精彩的段子;罗永浩电脑上也有这么一个笔记侠,专门用于储备开发布会用的语料;罗振宇老师也有个笔记本,专门记录杀手级的金句。
罗老师2016年跨年演讲有句金句是:“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就好像突然有了铠甲,也突然有了软肋”。多么扎心啊,果不其然,演讲之后刷屏了。这是他原创吗?不是,他也是看完记在小本子上的。
| 提高演讲效率的6招
关于“输入”我只说到这里了,我们回到主题讲“输出”。 既然我们把演讲和表达类比成计算机的输出,那么跟计算机同理,输出信息的编码方式决定了信息接收的效率。 你用代码写个故事,只有程序员能懂;你用中文写个故事,那大多数有阅读习惯的中国人就都能懂了;你要是把故事拍成电视剧,那跳广场舞的大妈也能懂。
怎么能让自己在演讲当中,输出效率尽量高呢?记住了,你需要从这六个维度考虑问题:
第一,口语化;第二,舍得做减法;第三,控制好语速;第四,提供可视化的信息;第五,生动化;第六,结构化。
一共六条可能稍微有点多,但是非常重要,我慢慢给你讲。
第一条:口语化。
在人跟人的沟通当中,口语是最好的编码方式,能让听的人更快速地理解。那什么是口语,什么是书面语呢?口语不是简单地在书面语的基础上加上“呢、了、吧”这样的语气词,而是要从听众的角度去考虑,心里有一个讲述的对象。
想让你的演讲足够口语化,一定不要先写稿子再演讲,而是先讲一遍,然后把口语记录下来,再整理成演讲稿。
举个例子,比如早年苹果刚推出iPod时,是这么介绍iPod的,这是书面语的形式:
“全新的iPod Nano,采用了Cirrus Logic的芯片和最新的电池技术,拥有32G超大内存,我们还配上了非常美观的铝制外壳。售价199美元起。”
你看,你觉得苹果是对你说话吗?你能记住多少?没多少吧。我们再来看,要是把这句话转成口语表达:
“全新的iPod Nano,价格不变,容量翻倍。我们还把续航时间增加到24小时,让你可以全日无休地享受音乐。另外,由于采用了最新的铝制外壳技术,现在你有五种不同颜色可以选择了。售价199美元起。”
是不是一下就能想象出你使用iPod的画面了?这就是口语的力量。
第二条,舍得做减法。
提高输出效率的第二个思考维度是,舍得做减法。你的演讲如果信息量太大,听众接收效率肯定不高。那么如何做减法呢?
我给你的建议是,你把你要演讲的内容的所有要点,认真列出来。做两件事:先认认真真地删掉三分之一,再把剩下的内容删掉一半。
如果舍不得,你可以换个角度想问题,演讲从来就是一个遗憾的艺术,超过87%的演讲高手在演讲之后,即便听众感觉很棒很过瘾,演讲者本身还是会觉得忘记了点什么,漏了点什么。反正都要遗漏,那不如主动驾驭它。
第三条,控制语速。
怎么调整语速呢?听好,我给你一个诀窍: 心里不要想着是对对面的人说话,而是对20米之外的人喊话,语速自然就下来了。
到底一分钟里讲多少字合适呢?语速相当于一个演讲者的输出节奏,这个节奏在什么区间最适合呢?如何掌握停顿呢?这三个问题,我放到精品课的第九节课里回答你。那一讲,我会告诉你,怎么拥有明星一样的台风。
第四条,提供可视化的信息。
人类的视觉接收信息的效率比语言至少快6倍以上。 所以你要是能够用图示说清楚的,就别再说了,扔到ppt上好了,所谓的一图胜千言。
当然不是什么样的ppt都帮你做到了可视化。很多演讲者的ppt都糊满了信息,拿着放大镜都看不清楚,这反而增加了听众的认知负担,喧宾夺主了。
对于演讲者,ppt是背景,是道具。 关于ppt还有个常识原则,一是一屏不要超过20个字,二是绝对不要让读者读超过三行的内容。 关于如何用好ppt,我在第八节课里会详细地讲解。
第五条,生动化。
生动化具体怎么说呢?就是要善用比方。比如,你是个创业者,你向别人解释你做的是一个什么项目,解释了半天对方也听不懂,但如果你跟他说你是空气净化器领域的特斯拉,或者你是某某领域的滴滴打车,那么就容易理解多了。
举个例子,马云曾将“大材小用”类比为,将波音飞机的引擎装在拖拉机上,画面感十足。并非所有人都能在第一时间理解为什么“大材小用”会是一件坏事,他们都会想,公司难道不都是求贤若渴的吗?用最好的人有什么不对?但所有的人都能立刻明白为什么飞机引擎并不适用于拖拉机。
每一个论点,都要引发听众脑子里的一个画面,这才是生动的唯一检验标准。
第六条,演讲内容结构化。
你会看到很多人讲话都有一个习惯,讲什么都分成“一二三”,这一招特别有用。当你把信息解构成几个模块之后,信息之间产生了逻辑性,对方会更清晰地接收这个信息。
乔布斯有一年在斯坦福大学做了一次毕业演讲,就用了结构化这一招。他是这么说的:
我今天很荣幸能和你们一起参加毕业典礼,斯坦福大学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我从来没有从大学中毕业。说实话,今天也许是在我的生命中离大学毕业最近的一天了。今天我想向你们讲述我生活中的三个故事。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三个故事而已。
然后乔布斯就围绕着这三个故事展开了演讲,你看结构多明确。乔布斯还用了一个比较高级的结构化技巧,就是用了“三”这个数字。
听众面对一个结构的时候,里面有两点,他最容易记住;有三点,比较常见;有四点,他会觉得你比较专业。但要是多达五个六个点,那就不是演讲了,是你准备讲课或者写书。
本讲小结
这一讲,你学到了,演讲的本质就是日常信息积累、存储、输出。另外,我给了你一场精彩的演讲中高效输出的6个技巧: 口语化、做减法、控制语速、提供可视化信息、生动化和结构化 。
接下来的一节课,我们谈谈怎么给演讲设立一个好目标。

2. 以终为始,明确演讲目标

这一讲我会告诉你为什么演讲目标很重要,以及如何以终为始地设计你的演讲目标。
判断演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有没有通过演讲达成你要的结果。 这是唯一标准,唯一标准……重要的事情重复一百遍都不多。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教你一个快速有效的办法:建立自己的提问清单,回答自己这么三个问题:

  1. Why?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演讲?
  2. Who?听众是谁?听众关心什么?听众要什么?
  3. What?我希望通过这个演讲,能让听众做什么?
    第一个提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演讲?
    演讲最常见的目的有六种:告知、说服、激励、娱乐、传播、教育。达成它们的难度从低到高,告知是最容易的,教育是最难的。
    但你只要意识到了,它就能指导你的行动,你就不会跑偏。乔布斯在世期间,苹果发布会,年年堪称经典,所以现在很多企业开发布会都学乔布斯,在场地、视觉效果、大咖助阵、时间长度以及结构,这些方面来极力模仿,但就是达不到乔布斯式病毒传播效果,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以为乔布斯的发布会的目的是告知,告知新品发布。但其实乔布斯自己,是把演讲目标设置成“教育”。他的演讲,在内容和环节上很多设计都是为了让这个发布会能改变听众的认知。
    比如说,乔布斯在Macbook Air一代的发布会上,特意设计了一个画面:从牛皮纸信封里抽出了薄薄的Macbook Air,同时,在这段演示中,他在开始和结尾两次重复了一句话:“世上最薄的笔记本”。他把“全球最薄”这个概念牢牢灌输进了听众脑海中,所有人看完发布会后都被这个概念植入了。
    第二个提问,听众是谁?他们关注什么?
    这里的听众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要提取出听众人群最大公约数,做出人群画像。这样你才能在演讲中,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模式、词汇、事物,激发他们的共鸣。
    如何做出人群画像?这几点你肯定要考虑:他们的年龄段?他们的教育背景?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他们关注什么?听众要什么?
    如果你的听众是老百姓,他要的就是安全、财富、健康和希望;如果你的听众是父母亲,他要的就是孩子的健康和成长;如果你的听众是创业者,他要的就是企业的成功路径和方法论。
    国产电影《战狼2》为什么打破了国产票房的所有纪录?就是因为它深深地了解用户,知道它的观众,会被“强大的祖国、强大的中国人”这样一个价值观给召唤起来。
    第三个问题,你希望演讲之后能让听众做什么?
    来看一个去年秋天精彩的演讲,演讲者是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特朗普。强烈建议你去听一听,毕竟这被称为“全美年度演讲好声音”。有媒体认为正是她的演讲直接帮助父亲成功登上总统宝座。
    伊万卡的演讲目标非常清晰,那就是助选。伊万卡希望用户听完演讲,行动起来去给她父亲投票,于是她在15分钟的演讲中,设计了60多次提及“父亲”和“特朗普”。而且不断画饼,明示和暗示父亲当选后将给美国公民提供怎样的福祉,来鼓动听众去为特朗普投票。最后看美国大选结果,伊万卡做到了。
    关于目标设置上,有个重要提醒给你: 千万别想着“一鱼两吃”这件事,一旦目标超过一个,等于没有目标 。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立等可用的演讲技巧,把你的演讲目标归纳提炼为一句话,反复使用,即便听众忘了所有其他的演讲内容,这句就是忘不掉。你一听到“我有一个梦想”,就会想起马丁·路德·金,一听到“工匠精神”,就会想起罗永浩,都是这个效果。
    本讲小结
    这一讲,我告诉你的是,你可以通过问自己三个问题,来设立你的演讲目标: 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演讲?听众是谁?我希望让听众做什么?
    接下来的一节课,我要告诉你一些神奇的招法,来设计演讲的结构和逻辑。

3. 揭秘演讲的结构之美

这一讲我会告诉你,怎么设计出优美的演讲结构。
演讲结构的本质是三个关键词: 关键内容、提炼抽象、排列组合 。
但是这样说有点抽象,今天我就给你四个非常简单好记,又经典实用的结构。它们分别是:1. 黄金圈法则结构;2. PREP结构;3. 时间轴结构;4. 金字塔结构。下面我一个一个来给你讲。
| 黄金圈法则结构
黄金圈法则指的是三个套在一起的圈。最里面的一圈是Why,中间一圈是How,最外圈是What。

黄金圈法则结构示意图
这个法则最早由TED的一位演讲者Simon·Sneck(西蒙斯·涅克)提出,说的是,在和人们沟通时,通过Why——How——What,也就是从内圈到外圈的结构顺序,向人们阐述你从事某项事业的动机(愿景)——方法——具体特征,能够更容易激发人们的热情。
我具体来给你说一下: Why是最内圈,主要讲的是目标、使命、理念和愿景;How是中间圈,主要讲怎么干,也就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和路径;What是最外圈,主要说明这件事情是什么,有什么具体的特点,或者你已经达成的结果 。
比方说,我们想了解苹果这家公司,也可以用黄金圈结构来表达。
首先,从黄金圈结构的最内圈说起,Why,也就是为什么要有苹果这么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存在的核心动机是,think different,就是要打破现状和固有的思维定式。
然后,是黄金圈结构中的第二圈,How,也就是苹果公司是如何实现打破常规的?是通过设计制造出性能卓越,超出用户预期的产品,来打破常规的。
最后,再讲黄金圈结构的最外圈,What,苹果公司到底是什么?这是一家制造电子通讯数码产品(电脑、手机、mp3播放器等)、软件,以及整个软硬件生态圈的公司。
总结一下,黄金圈这种结构模型,特别适合用来做一个介绍产品或者项目的演讲。(Why)我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How)这个项目如何帮助、改变他人?(What)这个项目有什么价值?在这三个部分中,如果能各加入一个故事,那么将是一个杀手级的演讲。
我们来看个例子。2015年,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清华经管学院做过一次中文演讲,他的框架是这样的:“今天我想讨论改变世界的话题。今天我想告诉你三个故事,就三个故事。”
注意了,这三个故事其实就是黄金圈。第一层,他讲了Why,自己为什么要做Facebook,为什么想改变世界。第二层,他讲的就是“How”,如何改变世界,有了目标和使命之后,怎么才能做好,他的回答关键是——专注。第三层,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向前看,不要放弃,要一直向前看,你们可以成为全球的领导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可以用互联网影响全世界。
这段讲“What”,改变世界会给你带来什么结果,成为全球的领导者就是结果。然后,他就收尾了。我们看到,小扎用黄金圈法则把一个宏大的主题诠释得如此到位且完美。
| PREP结构
名字看起来很吓人,其实就是最基本的总分总结构,万年百搭。你可以在各种演讲场合,不论长短,都可以使用。
PREP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Point,观点;Reason,理由;Example,案例;Point,再次讲观点。这是最经典的作文结构,大多数人在学生时代都用过这个结构来写过作文,这也是绝佳的演讲结构。
PREP结构的关键是,上来就要抛出观点,不要有半点犹豫;后面的理由两三个即可,通常我建议有两个,这样比较容易hold住;案例部分,最好讲自己的经历或故事,会更有说服力;最后再重复和强调一下你的观点。
我来举个例子,如果你尝试用这个结构,假装自己是罗永浩,来介绍锤子手机,你会这样说:
Point,观点:每一个内心拒绝平庸的人都应该配备一台锤子手机。
Reason,理由:第一个理由是锤子手机总是充满了话题,无论是品牌、外观、配置,还是软件,都会让你处处引人注目,随时随地成为话题中心。第二个理由是锤子手机非常低调,锤子手机的低调全世界都知道。
Example,例子:前几天,朋友聚会,来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她的手机要没电了,当时还正好没有充电宝和充电器。这个时候,我从容地拿出了锤子坚果Pro手机,帮美女的手机续航成功。美女第一次知道锤子手机还有帮苹果充电的功能,后来我们就加了微信,成了好友……再后来,我们就不说了。
Point,论点:想要你的低调被全世界都知道,锤子是你最好的选择。
| 时间轴结构
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个结构就是按着时间轴来陈述,你可以讲事实,也可以谈想法,关键是跟着时间轴来。
时间的前后关系是一种强逻辑关系,时间轴结构的意义在于,通过时间线索,可以将不同的事物或者故事联系起来,并赋予清晰的逻辑。
时间轴是一种大气磅礴的结构,因为动不动就是五年、十年、五十年、一百年,特别适合各种领袖、CEO之类的来使用。
如何使用时间轴结构呢?你需要去发现不同事物或者故事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这些关系去排列先后顺序。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讲。
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就用“时间轴结构”来设计了这一演讲。他说:“八十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大陆上建立了一个国家,它孕育于自由,并且献身给一种理念,即所有人都是生来平等的。”这里提到了第一个时间点是八十七年前。
“当前,我们正在从事一次伟大的内战,我们在考验,究竟这个国家,或任何一个有这种主张和这种信仰的国家,是否能长久存在。”这里是林肯提到的第二个时间点——“当前”。
第三个时间点是未来。对民众发表号召,林肯是这样说的:“我们应该在此献身于我们面前所留存的伟大工作,要使那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从地球上消失。”
在这里,林肯总统用的时间轴是“过去——现在——未来”。这种结构,背后的逻辑是:“过去——现在”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或趋势。而通过这种趋势,我们可以去预测未来。
时间轴模型不仅可以用来设计演讲的整体结构,还能帮助到设计出醒目的开场,如何用时间轴来设计开场?我们第六讲会详细地讲到。
| 金字塔结构
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问题——原因——对策——结果”结构模型。这种模型在公司会议、报告、发言上,非常实用。

金字塔结构示意图
如何来使用这种结构模型呢?举个例子,A公司市场部的季度工作汇报。
“问题” :上个季度,我们公司X业务板块的销量下滑了17%,这在我们公司近三年历史上是第一次,必须引起重视。
“原因” :我们的市场部门和业务部门一起调查了最新的情况,发现有两个重要原因导致了销量下滑。首先,更换的供应商品控有严重的问题。其次,竞争对手公司推出了强有力的竞品。
“对策” :严格控制质量,马上换掉不合格的供应商。另外,我们的市场部最近会和研发、业务部门一起坐下来开开脑洞,找到区别于竞品的新销售卖点。
“结果” :我们做了市场和竞品调研,并把相关数据和策略提供给了研发、采购、业务部门,对未来的销售量、销售额,以及相对应的核心成本部分,提出了很多的策略性建议,有助于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这就是简单好用的金字塔结构模型。你学会了这个结构,就可以在公司的会议、发言、业务汇报上使用了。欢迎你把尝试的结果,在文稿下方的留言区里写下来,和我互动。
本讲小结
这一讲,你知道了4种常用的演讲结构: 黄金圈法则结构、PREP结构、时间轴结构、金字塔结构 。
接下来的一节课里,我们谈谈怎么用故事思维来设计演讲。

4. 演讲就是讲故事

这一讲我们来讲,怎么把演讲变成讲故事。一个演讲中的好故事,又是如何做到笑点、泪点、痛点,三点毕露的。
好的演讲里面常常包含讲故事。为什么演讲需要故事呢?因为故事具有天生的结构模型、场景感、画面感、生动性,这些都是演讲所必需的,我们在前面几节课里一一剖析过。
| 三个词培养故事思维
那么,如何培养你的故事思维呢? 你要记住三个关键词: 收集者、开放心态、多维视角 。
第一个关键词:收集者。
要讲好故事,心里要有故事。最好的故事当然是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故事。但如果没有,你就要善于收集。乔布斯有句名言:好的艺术家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借鉴。
美团创始人王兴在聊到美团的阶段性胜利时,用过世界上最早到达南极的两支探险队的故事,来类比美团和竞争对手。这两支探险队有相似的能力,但结局却截然相反:一支成功,一支死亡。
用这样的故事来描述美团的阶段性胜利,实在太般配了。我没问过王兴,但我相信这个故事在王兴的脑海里存放了可不是一天两天。所以,有事没事都得留着心。
关于故事的收集,心态和习惯大于技巧,需要日积月累的主动意识。
譬如,那天我在吴军博士讲Google成长故事的一篇文章中,看到一个词“薪尽火传”,就是薪火相传的变体。意思是,柴火烧完了,但火种却传了下去。我对这个词真是爱不释手,做梦都在念叨,我已经想好了,未来要把这个词用在一个教育领域的好故事上。
第二个关键词:开放心态。
这个容易懂,拿马云老师举例,马云演讲风格中让人难以忽视的一点便是“幽默风趣”。他是朋友中唯一一个,应聘肯德基和当地警察局,都被拒之门外的人。他乐于自嘲,博君一笑,自嘲风格实际上让自己的魅力有增无减,卸下听众的“防备”。
第三个关键词:多维视角。
这是怎么回事呢?
普通人思考问题,大多就事论事,看问题只看一个点,这叫一维视角。
视野开阔的人,除了一个点,在一个问题中还能看到其他相关的点,比如利益相关点,又比如过程相关点,他们可以看到一个面,这叫二维视角。
辩证思维的人,会从正反两方面看待问题,有积极就有消极,有内部就有外部,有长期就有短期。当你找到无数个对立面时,你就能360度无死角地看待问题,这叫三维视角。
有智慧的人,还会站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旁看待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其本源,也可以观察其当下,更可以远眺未来,化繁为简,以终为始,这种可以在抽象和具象之间自由切换的思维能力就是四维视角。
举例说明,比如面对这个话题:如何激励更有效?
一维视角:给钱就行。
二维视角:除了给钱,还有其他方式,除了物质激励还可以有精神激励。
三维视角:思考者会考虑每一种激励方式的细节和所带来的后果。到底给多少钱呢?给哪些人钱呢?是一次性给钱,还是持续地给钱?
四维视角:我们站在古往今来的维度上来看激励这件事情。比如在中国的古代,很多将领就擅长用激将法来激励部下。比如在近代,中国共产党通过愿景描绘来激励部队和百姓。
| 情节设计的“U型公式”
你学会了搜集故事,把心态打开,让视角多维,我们可以来学如何设计一个好故事了。你记住,一个好故事有三个关键要素: 一、简单而清晰的背景;二、人物和互动;三、情节曲折 。
什么是简单而清晰的背景?演讲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刻先要交代清楚,15分钟左右的演讲,对背景的描述尽量别超过三句话,否则必定显得啰嗦。
什么是人物和互动呢?故事是一样要有人物,没有人,故事就不成为故事。通常意义下,故事中有不同的人物,除了我以外,也应该有其他角色,我与其他角色的互动构成了故事的情节。
如果没有其他人物,你可以设计一个新人物,可以是你内心的另一个你。这个角色在内心和真我在不断地互动,这种互动构成的对话和冲突,会让故事更有戏剧张力。
但是我建议,你只要设置一个人物就好,因为演讲是一个线性的过程,逻辑特别重要。如果要采用支线情节或者蒙太奇,对演讲者要求特别高,对听众的要求也很高,所以一般不建议设置支线情节和过多人物角色。
最后一个要素,情节曲折。曲折的情节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场景感,能把听众带入到了当事人的视角当中,也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强烈的投入感。
如何设置曲折的情节呢?我给你一个标准公式,你在设计演讲时可以选择性地使用:
正常状态——遭遇挫折——跌到谷底——奋起逆袭——重获精彩。
这个也被称之为编剧学里的U形结构。
我们来找个例子解析一下这个公式,有部电影叫《Money Ball》(译作:点球成金),是布拉德·皮特演的。他演一个棒球队的经理,带领一支很衰的球队完成了逆袭。这个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第一阶段(正常状态):“风和日丽”,主人公年轻时是棒球天才,选秀时进入了知名球队。
第二阶段(遭遇挫折):“一脚踩坑”,主人公第一年啥成绩也没打出来,第二年被转卖到稍次的球队,依然没有起色。
第三阶段(跌入谷底):男主年纪轻轻就失去了信心和热情,提前退役。
第四阶段:“痛定思痛”,过了几年之后,他开始在一个小球队担任经理,逐渐培养出通过棒球比赛的统计数据,来观察和评估球员的能力。
第五阶段(奋起逆袭):男主后来接手一家境况很糟糕的球队,缺乏进取心和资金。他通过自己对棒球统计数据的敏感,组建了一支便宜但却管用的球队。
第六阶段(重回巅峰):在新赛季,男主通过对球员的合理搭配和利用,发挥了每个球员身上最大的能量,产生1+1>2的作用,创造了美国棒球大联盟历史上最长的连胜纪录。
| 准备你的百搭故事
现在,构建故事的三个要素你都理解了。我再提供给你一个秘密武器——百搭故事。 百搭故事的意思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群,都能唤起共鸣。 你可以给自己准备那么一两个。
譬如马云有一个百搭故事叫做“红旗法案”。指的是英国议会通过的一项管理汽车的法案,其中要求每一辆汽车,要有一个人在车前50米做引导,不断摇动红旗开道,并且车速不能超过每小时6.4公里。
这是政府管理阻碍创新的一个例子。这个故事的百搭性在于,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哪个团队的创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人会干蠢事。在过去一年,马云90%以上的演讲中,无论是面对政府管理者,还是湖畔大学的企业家,又或者是在某某互联网大会,他都会讲这个百搭段子。
所以,有了你自己的百搭段子,就相当于你有了演讲的铠甲,几乎在任何时间你都可以即时开讲。那么如何设计自己的百搭段子呢?有这么个诀窍: 故事要有笑点、泪点,或者痛点,有一点通常就很难得,如果同时三点具备,引人发笑又催人泪下,那么你的演讲想不成功也难 。
我来举个例子,这是一个我的百搭故事,笑点丰盈,屡试不爽。
大家好,我是王雨豪,来自一个美丽的江南小镇,乌苏里江以南。我父母都是老师,特别注重培养我,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改换门庭。

十几岁的时候,我还记得我看的第一本大部头书就是《约翰·克里斯朵夫》,后来就是《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越往后书就越难找了。最后,我终于把镇上唯一一本《金瓶梅》找到了。

父亲作为一位人民教师,一看就着急了,说孩子这样不就完蛋了吗?于是心急火燎地给我找到了一套书,并且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这是中国人写的最励志的一本书。讲一个来自扬州小地方的单亲下岗女工之子到北京打工,通过个人奋斗最后当上了CEO,娶了白富美的故事。书一丢过来,我一看,好家伙——《鹿鼎记》。
这个故事的百搭性在于,谁都有过父母望子成龙的体验,你要么是父母,要么是子女。把这种经历戏剧化,观众听了会心一笑,然后好奇心来了,这孩子后来又遇到些什么事呢?观众就这样被你带到了演讲的故事中。 怎么样,去准备你的百搭故事吧。
本讲小结
我们这节课讲了培养故事思维的三个关键词—— 收集者、开放心态、 多维视角 。如何设计一个好听的故事,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要素: 清晰而简单的背景、人物和互动、情节曲折 。最后,我还告诉你如何运用U形结构设计情节,以及如何准备你自己的百搭故事。
下一讲,我们来学习一下,上台之前怎么做到不紧张。

5. 如何在演讲前克服紧张

这一节课我会告诉你,为什么我们会在演讲前和演讲中紧张?如何克服紧张?
| 紧张是人的应激反应
首先,我要告诉你,紧张是每个演讲的人都会遇到的事儿。马克吐温说:世界上只有两种演讲人,紧张的和假装不紧张的。我再补一句,还有第三种人:紧张得要尿裤子的。有些人甚至焦虑到演讲前一晚上整夜无法睡眠。
以前,你一定从一些演讲老师那里听到过一些克服紧张的方法,归纳起来无非两大类:第一类,放松,比如深呼吸,告诉自己别紧张;第二类,充分准备,通过无数遍的演练,把演讲稿背得滚瓜烂熟,说这样你上台就不紧张了。
在我看来,这些都属于笨办法。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紧张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人在面对演讲的时候为什么会紧张。
其实,紧张是我们在面临危险时,自动启动的一种应激反应。想象十万年前的一个场景,一位智人来到一片陌生的领地。突然,他发现有几十双陌生的眼睛盯着他,对他而言只有一种选择,转身逃跑。几十万年后,这个基因还在。
演讲是直接把人放到了类似几十万年前的那个场景,陌生的环境,一个人站在台上,台下无数双陌生的眼睛看着你。于是你的生理心理自动进入面临危险的应激状态。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克服紧张的关键不在于解除生理问题,而在于解除对危险的感知。如何解除自己对危险的感知呢?我们回到演讲的场景,让你感到危险的有三个部分:一是陌生的环境,二是陌生的观众,三是自己演讲的内容 。
| 提前熟悉场地、观众和内容
针对这三点,从根本上消除演讲的紧张,有这么三个方法: 一、解除环境的不确定干扰;二、解除人的不确定因素;三、解除内容的不确定性 。
第一点,解除环境的不确定因素。
办法就是提前到场。提前到场后,你需要做这样几件事,首先是测试现场的幻灯片播放效果,包括检查电脑、投影、接线、翻页器。其次,你要到演讲台上走一走、站一站,说几句话,看一看观众席,感受一下在台上的感觉。也就是熟悉环境,了解舞台位置、听众位置、嘉宾位置,明确自己在活动中什么时候上场,前后嘉宾是谁。
这样的好处是,整个环境对你来说就不再是陌生的了。对设备、演讲顺序的提前确认,也可以减少意外状况,让你心里更踏实。
乔布斯在每次MacWorld大会演讲前,都会提前两周把旧金山马士孔尼会展中心包下来,带着团队,进驻剧院,反复练习,打磨每个细节,包括舞台灯光、音响、每个幻灯片翻页带来的现场感觉。
第二点,解除人的不确定因素。
你会发现,你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谈笑风生,从来不会紧张。你和陌生人讲话时就会相对谨慎一些,而当你和老板对话时,就会比较紧张。当你不了解对方,甚至会从对方那里感受到压力的时候,就会非常紧张。
因此,要解决面对陌生人的紧张感,就要让自己对观众熟悉起来。怎么做呢?
干两件事就行: 一是做好听众人群特征的分析工作 。这个在第一节课中说过。 二是设置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一定要记住,这是杜绝紧张最有效的办法。
这里说的积极心理暗示就是,暗示自己台下坐的都是自己的哥们、朋友、邻居、亲人。你想,面对一千个朋友你会害怕吗?反正我是不会。这是我最常用的一招,积极心理暗示:来的都是亲人。
当然,偶尔我还是会在演讲前有点紧张,那时候我就会启动这样的一个演讲开头:“今天来的人不少啊,天南海北的都来了,有来自北京的朋友吗?举一下手,噢,在那边。有来自杭州的吗?也不少。香港的呢?……”这个开场,也是积极的自我暗示:来的都是哥们。
第三点,解除内容的不确定。
有两个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把握自己演讲的内容。
第一个,口语化,具体来讲就是先口述,通过录音形成文字稿,根据这个文字稿再不断练习,练习中不断修改迭代。练习的时候,你还可以尝试多次录音。
第二个,你还可以采取视觉化方式,强化记忆。
据说,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的演讲秘诀就是根据演讲的大纲,将演讲的内容变成三张幻灯片,如果大纲是三个部分,那么就是三张幻灯片。你也可以试试这个技巧,当你觉得记忆文字非常困难的时候,不妨用幻灯片辅助记忆,让它帮助你踏踏实实地走上舞台。
| 克服紧张的8个小窍门
最后,我给你总结了克服紧张可以用的八个小窍门,我还给它起了一个好玩的名字“克紧八式”。

  1. 提前30分钟到场,熟悉环境、场地、设备、流程。
  2. 和现场观众聊天,了解他们是谁,从哪里来,有什么期待。
  3. 与亲朋好友通个电话,聊聊今天演讲这件事。
  4. 进入“对话模式”,别一个人藏在角落里闷头看ppt、背稿。
  5. 上台前可以喝一杯红酒,生理放松,消除应激机制。
  6. 提前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脑海中预演整个演讲。
  7. 准备演讲过程中,至少完成一次录音或者录像。
  8. 有条件的话,提前到现场预讲一遍,并录像。
    最后说一点:紧张和兴奋,就是硬币的两面,对于有一定经验的演讲者和精于此道的高手,适当保留一点不确定感,会让你在讲台上更加兴奋,更加投入。紧张的时候让自己利用紧张的情绪变得反应更快,甚至故意让自己紧张起来。当然,这个知易行难,需要你自己长时间的揣摩和练习。
    本讲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谈了演讲时你为什么会紧张?从根本上解除紧张的三个办法: 熟悉环境、熟悉观众、熟悉内容 。最后,我还给你总结了克服紧张的8个小窍门。告诉你真正的演讲高手,可以利用紧张的情绪,让自己发挥得更好。没有人天生就是一个演讲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为演讲高手需要你的刻意练习。
    下一节课我会跟你聊聊,演讲该如何出人意料地开始,又如何意犹未尽地收尾。

6. 演讲的开场和结尾

这讲我会跟你说如何开场和结尾,以及马上就能用的套路和技巧。
| 如何开场
一个好的开场可以帮助演讲者解决四个问题:1.获取听众的注意力;2.解除听众的对抗性;3.建立和听众的友善联结;4.引导听众入戏。解决了这四个问题,你的演讲就成功了一半。
既然演讲的开场如此重要,有没有一些常用的开场套路呢?我最喜欢的有四种,分别是引用、回顾、讲故事和提问。
开场套路一:引用权威资料。
这是最容易使用的开场方式,它会让开场具有一定仪式感,也特别容易导入到主题内容。
2009年TED大会上,美国前副总戈尔(Al Gore)做了著名的关于警告全球气候趋势的演讲,其中开头就是典型的数据引用。他是这么说的:
“去年我给各位展示了两个关于北极冰帽的演示,在过去三百万年中,冰帽的面积缩减了40%,相当于美国南方48个州的面积总和。”同时,戈尔还配合了可视化的动图和图表来呈现这些数据。
可以作为开场引用的信息素材其实非常丰富,比如:最新调查数据、热门的消息、名人名言,这些都是马上就能用的套路。
开场套路二:用时间轴做陈述和回顾。
在第三讲中,我说过可以用时间轴模型结构来设计演讲的整体结构。在这一讲中,我告诉你,一个简略的时间轴陈述当然也可以作为一个好的开头。
我拿乔布斯在2007年苹果大会上发布iPhone的演讲,来给你举个例子。如果是一位普通的演讲者做这样的产品发布会,他很有可能这么说:
“今天,我很高兴地宣布,苹果1代智能手机正式发布了!这是一款结合了浏览器和iPod的新一代智能手机,非常非常棒。”
而演讲高手乔布斯,以及学会了用时间线做陈述和回顾的你,会这样开场:
“很多时候,一个革命性的产品,会改变很多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人类。通常这样的发明,一个公司很多年都不一定能够产出一件,而苹果,非常幸运,在它的历史上,发布过多款革命性的产品。1984年苹果发布了Macintosh,改变了PC行业;2001年,苹果发布了iPod,改变了整个音乐产业。今天,我们将要发布三款革命性的设备,第一个是智能手机,第二个是带有可接触屏的iPod,第三个是革命性的浏览器。一个智能手机,一个带接触屏的iPod,一个革命性的浏览器,你们明白了吗?我说的不是三个单独的设备,我说的是一个设备。这个设备叫做——iPhone。”
在一层一层时间线的铺垫下,这样的开头是具有强大的冲击性的,这样引出的话题也是具有冲击性的。
开场套路三:讲故事。
我们在第四讲中,专门讲了,如何在演讲中讲故事。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把讲故事作为开头,可以很好地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引发共情的效果。
比如,2010年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就是以一个故事开头。这也被公认为贝佐斯迄今为止最好的演讲。他是这样说的:
“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夏天总是在德州祖父母的农场中度过。我帮忙修理风车,为牛接种疫苗,也做其他家务。每天下午,我们都会看肥皂剧,尤其是《我们的岁月》。我的祖父母参加了一个房车俱乐部,我们把房车挂在祖父的小汽车后面,然后加入300余名探险者组成的浩荡队伍。我爱我的祖父母,我崇敬他们,也真心期盼这些旅程。”
贝佐斯这个故事的特点是,非常生活化,一下就跟大部分的听众建立了联结,激起了他们类似的共同回忆。
这里给你建议。一个能作为开头的好故事,它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不用太长;二,能激起观众共鸣;三,跟演讲的目标有高度的关联性。
开场套路四:提问。
这个开场方式的好处是,操作简单,适用场景广泛;如果问题提得好,可以快速活跃气氛。但如果问题提得不好,则有冷场的风险。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一个做财富管理的演讲者,开场先提问:现场有多少人希望自己获得财务自由?满场几乎全部举手,这是一个好的提问开场。一个卖煎饼果子的创业者,开场先提问:现场有多少人吃过我们的煎饼果子,请举手?有没有吃过还想再去吃的,请举手?这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提问开场,因为很有可能完全没有人举手。
所以,如果你想用提问的方式开场,那么要非常谨慎地去设计出好问题。
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开场提问呢?听好了,我教你两个关键点:一是为听众设置一个角色,让他代入其中;二是让听众在代入的场景里做一个有意义的选择,并且最好是二选一的简单选择。
我来举个例子:一列火车正在行进,司机突然发现前方铁轨上有五名工人正在施工,刹车已经来不及了。前面还有一个废弃的岔道,只有一名工人在铁路边打盹。如果扳道工扳道岔,改变了火车前进的方向,这名打盹的工人会被撞死;如果不扳道岔,那五个工人就没命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这是多么经典的一个开场案例:先将观众代入两难的场景,再给观众二选一的选择,完全符合我们刚刚说的,一个好的开场提问的特点。
讲完了好的开场的四大套路,下面我要提醒你,什么情况容易把一个开场搞砸了呢?有三种情况你要避免:
第一是前戏太长,开场绝对不能超过演讲的20%。
第二是细节太多、过于琐碎。这容易导致演讲在一开始就失去了主题,让观众不知道你在讲什么。
第三种是调起高了。表现为演讲者带着亢奋的情绪,演讲者过于宏大的描述,过多的复杂的段子,过于华丽、书面的辞藻,华丽到你自己根本就记不住,这就适得其反了。就好像一个歌手,调起高了,接下来你怎么唱下去?
我常常把一场好的演讲比作一场头脑旅行,不管是18分钟,还是30分钟,你带着听众去一个他未曾去过的地方,你就是他的导游。不管是旋转木马,还是历经沧桑,不管是炉边灶台,还是世间繁华,旅行完了,记得把他“送回来”。把他“送回来”就要靠一个好的结尾。
| 如何收尾
我常用的结尾套路有三种,分享给你。它们分别是:重复、积极召唤、送出“礼物”。
结尾套路一:重复。
这是很常用的一种结尾,你可以使用高密度的排比句,来强调你的观点,重申你的核心信息、你的价值主张。
我们还是来看一下2010年杰夫·贝佐斯的演讲,在演讲的结尾,他说:
“你们会如何运用自己的天赋?你们又会作出怎样的抉择?
你们是被惯性所引导,还是追随自己内心的热情?
你们会墨守陈规,还是勇于创新?
你们会屈从于批评,还是会坚守信念?
你们会掩饰错误,还是会坦诚道歉?
你们要不计一切代价地展示聪明,还是选择善良?”
这样一组排比句非常有气势。仔细研究会发现,它有两个典型的特点,一是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重复的是贝佐斯演讲的观点,是运用聪明的天赋还是选择善良;第二个,中间每一句排比,都是一组反义词,比如墨守陈规和勇于创新、屈从批评和坚守信念。在这两个特点下,这个结尾营造了气势,更让观众记住了贝佐斯“选择善良”的观点。
这两个营造排比结尾的小技巧,也是我们可以去用、并且很快能够学会的。
除了排比之外,我还想说另外一种重复的方式,也很容易学会,你可以选择一个金句,叫做“演讲之眼”——让一句话在前面的演讲中出现多次,最后结尾时,再把这句话说给听众,或者请听众说出来,往往会取得惊人的效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丁·路德·金的那句“I have a dream.”
结尾套路二:积极召唤,就是鼓励大家即刻行动。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召唤内容必须是可以快速且便利实施的。如果你是号召观众带着自己的父母一起出国旅游,就不那么容易做到,号召的推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好的例子是,譬如,你可以在有关亲情的演讲中,号召大家在演讲结束后马上给父母打一个关心的电话,号召大家珍惜身边的人,不要对最亲的人口不择言。这些往往能够打动观众,起到很好的效果。
结尾套路三:送出“礼物”。
这个礼物是打引号的,一句忠告,一个笑话,一个故事,或一个出人意料的金句,都是演讲结束时,最好的礼物。
这种结尾在运用时要注意,礼物型的结尾本身就构成高潮,演讲应该在高潮时戛然而止,千万别画蛇添足。
最后,在本讲的结尾,我也送给你一个礼物。
那是大约八年以前,我和我儿子皮皮的一段对话。我们爷俩聊起理想,八岁的小孩问我:“爸爸你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我说:“开始想当物理学家,后来想当明星。”皮皮说:“老爸,你那个是找工作吧。”于是我反问:“那你的理想是什么?”皮皮说:“我想穿越时空,看物种起源。”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节课,我们讲了为什么需要一个好的演讲开场,演讲开场的四大套路:引用、回顾、讲故事、提问;和演讲结尾的三大套路:重复、积极召唤和送出“礼物”。
第六节课到此结束。下一节课我会跟你聊聊如何把自己变成演讲者中的徐小平老师、罗永浩老师、马东老板;聊聊演讲中,幽默的奥义,以及如何变成幽默的演讲人。

7. 幽默的奥义,如何在台上抖包袱

这一讲,我要帮你训练你的幽默感。
好的演讲需要幽默,有了幽默,更容易成为一个超级演讲者。
| 幽默的奇效
我来说说幽默和演讲之间的关系。有一种演讲,好笑本身就是演讲的目标,这种演讲叫脱口秀。而对大多数演讲者而言,你不用练到张口全是段子的水平,但幽默也是你事半功倍的超级武器,是锦上添花的灵丹妙药。
怎么理解呢?你知道,你在演讲当中一直要面对、并需要搞定的三个挑战是: 注意力漂移、认知负担、情感不同步 。意思是,听众是容易溜号的,听众在认知上是习惯偷懒的,听众是不会轻易产生情感共鸣的。
怎么来克服这三个挑战呢?有个以一敌三的好答案,就是幽默。
幽默对于这个三个挑战的确有奇效。简单来说,幽默可以快速拉近你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吸引注意力。
笑是人类生存的本能。虽然无法科学地定义人为什么会笑,但是通过归纳法,我们可以发现,在两种情况下,听众有大概率可能会笑。一种是产生了优越感;一种是紧张感释放,也就是你让他出乎意料了。
所以,当我们想在演讲中制造幽默的时候,就可以围绕这两个原则想招儿: 一是让听众产生优越感,二是制造逻辑的意外。
怎么让观众产生优越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演讲者自黑,让观众觉得他比你强。我来举一个例子,我常用的一个演讲开头是这样的:
“十四年前,我开始创业,那时候我对自己就一个目标:我要干成创业圈里的郭富城;造物弄人,十四年后,我终于把自己干成了创业圈里的……郭德纲”
这个开头之后,你想想咱和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还能离得远吗?
那么,什么是逻辑的意外呢?这其实不用解释,意外你还不清楚吗?我给你举个例子:
某公司,新来了一个特别能干的90后工程师,公司给的待遇也好,大家两厢情愿。不料一周以后,90后非要辞职,老板纳闷一问,孩子说:“没别的原因,前台长得太丑。”
| 自嘲、双关、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我们进入实操部分,如何成为一个幽默的演讲者呢?我今天就教你几招可以速成的,你记住这三点:

  1. 自嘲。
    你可以在演讲中找一个自己无伤大雅的缺点来当梗用,但是也请注意不要误伤到在场的其他人。
    俞敏洪在故乡江南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就语气缓缓地这样调侃自己:“我18岁离开江南水乡长得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还是这个样子。咱们这个长相它最大的优势是能抵得住北方的风沙。”台下学生掌声如潮,送给了敢拿自己开涮的俞敏洪校长。
  2. 一语双关。
    举个例子,演员胡歌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出演的电视剧《轩辕剑》。胡歌说《轩辕剑》是一部很有味道的电视剧。一是说拍摄中穿的衣服很厚,又是在夏天拍的,所以身上会有很重的汗味;二是说这是部“有味道”,值得品味、琢磨、值得一看的电视剧。
  3.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再给大家分享一个我个人的案例:
    我小时候父亲希望我不仅能读书,而且希望我能练武。但是他老人家也没练过武,所以就自学,在市面上买一些书。

那天终于看到一本好书——《降龙十八掌》。然后我们爷俩就练,练了能有小三个月。练完了老爷子继续出去买,第二本书叫《九阴真经》。这本书又练了几个月。

后来有一天父亲回来不是特别开心。我说今天又买什么书回来了?打开一看《葵花宝典》。
其实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但是在演讲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这个故事里,听众并没有被《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葵花宝典》给误导。他其实能明白,一个拳拳之心的父亲对孩子成才的期望。
| 日常如何训练幽默
上面这是发明、创作段子的速成心法。如果你平时愿意日积月累地提升一下你的幽默表达能力,我还想建议你做这么三件事:
第一条:攒库存。
这跟我们之前讲过的“输入”和“信息储备”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你要把搜集的素材从金句扩展到段子。平常日子里留意好笑、好玩、幽默的素材,尤其是年度十大笑话之类,收藏起来,反复琢磨。
我有一回看到一个段子,说什么是理工男呢?就是有一次跟心爱的女朋友约好了,哪天、几点、在哪儿约会。到了那天,收拾停当,一看时间还早,还可以玩会王者荣耀,一玩起来,时间就过得飞快,再想起来还有约会这件事,已经过点了一个多小时。当时理工男就连抽自己嘴巴子,一边抽一边骂自己,真他妈的混蛋没出息,连玩个游戏都不能专注。
后来,我在一次创新者大会上,在介绍一位程序员出身的非常牛的创始人的时候,特意用了这个段子。这一下,不但现场非常欢乐,那位创始人也用“你懂我”的眼神,关怀了我好久。
第二条:多测试。
记住了段子,你别以为它就是你的了。你还得练习多讲。一个专业的相声演员打磨一个作品,都还要四五十次现场试讲,才能熟练掌握新段子中的包袱如何抖、节奏怎么把握呢。也就是说,同样的笑话素材,把握得好是幽默,把握不好是尴尬。
如何能不把讲笑话讲成了尴尬,核心办法就是要刻意练习,及时总结反馈,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并积极观察听众的反馈。
我有过一个开李善友教授玩笑的故事。李善友是混沌大学的创始人。故事是这样的:
善友教授的太太花了半年终于把驾照给考出来了,家里人很高兴要庆贺一下,善友教授说:老婆,明天我带你去看车。第二天就去逛4S店,先去了tesla,然后是玛莎拉蒂、迈巴赫、保时捷。教授夫人很兴奋,深情地望着自己的老公,说:老公,看来开公司是赚大钱了,谢谢你,咱也不用那么奢侈吧?买辆奔驰宝马什么的就行。善友教授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太太,说:老婆,要think different,我带你看这些车,是想告诉你,这些车标千万要记好了,以后开车上路,这些车千万别碰,修起来太贵。
你看,上面我讲这个段子时,我其实用了一些技巧: 在这个笑话里,两个“深情”的重复很重要,产生强烈对比效果,快速激发用户抵达笑点;另外,太太说完后,和先生答复之间的停顿。这个停顿,最佳的时长是两到三秒,就能制造出“逻辑的意外”。
在这些小门道背后,我可把这个段子在不同场合至少练习过10次。
第三条:多设想可能遇到的场景,来训练随机应变。
幽默更是遭遇窘境时的一种绝妙的防御机制。很多很多的现场幽默来自于随机应变,我们来看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克林顿的萨克斯管吹得好,一次他在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表竞选演说,节目主持人调侃他道:“你除了会吹牛之外,还会吹什么?”克林顿听罢,胸有成竹拿出藏在身后的萨克斯管回答:“还会吹这个。”旋即,克林顿拿出了看家本领,一气吹了好几首名曲,简直是神反转。
如何做到随机应变呢?负责任地讲,这个主要看大脑的“CPU运算能力”和知识结构,也就是说天赋很重要,但是依然有窍门,我挑重点的告诉你一点:
随时准备好自己的百搭段子。 跟百搭故事一样,百搭段子的目标就是为了随时随地制造笑点。这些百搭段子可以有意识地主动蹭IP,这里说的IP指具有时令性的、受欢迎的网友最新作品。
今天网友作品的水准真是好得令人尖叫。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个物理学上的名词叫“并联”,一个人大脑琢磨的事,跟一百万个网友的大脑并联在一起想出来的笑料,根本没法比。
本讲小结
这一讲,说了怎么提高你的幽默表达能力。你需要做好三条: 加大笑料库存;时时测试、练习;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
下一节课,我来教你如何打造精彩的演讲需要的精彩的幻灯片。

8. 演讲中的幻灯片

这一讲,我们来讲演讲的好助手——幻灯片。
为什么某些演讲一定需要幻灯片?在第一讲里,我已经告诉你了,演讲本质上是一种信息输出。对于一个演讲者而言,想要提高输出效率,幻灯片绝对功不可没。
你大概知道这个数据:视觉比听觉快至少6倍,人体获取的外界信息里平均有80%是来自视觉。人每秒钟通过视觉获取的量,比听觉至少高一个数量级。这就是为什么说“一图胜千言”。
当然,也有例外。 故事型的演讲,或者三五分钟的致辞、自我介绍、即兴发言,你都可以不用幻灯片。但是在正式演讲中,尤其是涉及一些观点、数据、分析、比对的抽象内容,没有幻灯片你就很容易抓瞎。
一个制作精良的幻灯片,帮你完成了信息的可视化,帮你化繁为简,帮你变枯燥为性感,帮你提供超级的用户体验。 但一个不好的幻灯片,只会让观众关注它的不好,而忽略你讲的内容。
| 精彩幻灯片的4种套路
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幻灯片呢?我要给你分享我的4个惯用的套路: 开门三件事、图像化设计原理、奥卡姆剃刀原理、无审美不成片 。
第一条,开门三件事。
做幻灯片之前,必须完成演讲的三个准备环节: 确定演讲目标;提炼核心内容;确定演讲结构 。这属于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关键流程,不能省略。
第二条,图像化设计原理。凡是复杂的、抽象的,都要转化成图像。
我来举个例子,譬如幻灯片上某一页上是一个有关10年的年度收入excel表单,这样是最佳形式吗?肯定不是,一个柱状图或者折线图更能让观众快速get到你的点。
大多数情况下,你费尽口舌地描述,不如轻描淡写地放一张恰当的图片。

图为清晰的柱状图示例
第三条,奥卡姆剃刀原理。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个原理放到幻灯片的设计中,我们要让幻灯片上的每一个句话、每一张图都有存在的意义。
有这么五个设计规则:一页幻灯片只讲一个知识点;一页幻灯片不超过30个字;一页幻灯片不超过3行;一页幻灯片讲到2-3分钟;一分钟内翻看的幻灯片不超过一页。
第四条,无审美,不成片。
这条什么意思呢?就是有审美能力的和没有审美能力的人,制作出来的幻灯片差得远了。你肯定见过那些丑得不忍心看的幻灯片,满页都是文字表格,字小得要用放大镜,颜色根本没有对比、没有立体感。
建立幻灯片审美可以从模仿高手的幻灯片开始,很难取巧。也正是因为审美的重要,才出现了专门帮助人设计幻灯片的个人或者机构。所以遇到特别重要的演讲,而你又没有设计能力的时候,付点钱,找个专业的人或者机构来帮你设计。
有没有快速能学习的制作幻灯片的审美技巧呢?当然有,我分享这么六点: 黄金比例、留白、对齐、颜色、字体以及图片。

  1. 黄金分割是速效药。
    如何把黄金分割比例应用到幻灯片的制作中呢?
    将幻灯片的长宽比设置为16:9,对没错,这是比4:3更接近0.618的比例。同时每一页上的多段文字和多张图片的排列组合同样可以采用黄金分割比例来布局。
  2. 会留白。
    留白可以带领用户的眼睛去看你想让他看的内容。
    譬如你想讲一个关于专注的话题,那么你可以这样设计幻灯片:庞大的LED显示屏,画面全黑,只有中间一个白点,这时候,自然而然用户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到白点上,同时他们也会关注到你想讲的「专注」这个话题
  3. 勤对齐。
    对齐几乎是投入成本最低的设计制作方法。遇到做幻灯片,这几件事你一定要检查一遍:
    多张并排图片的边缘要对齐;
    文字模块的边缘要对齐;
    多张并排图片中如果都有人像,人像的头部大小应该相同,眼睛高度要一致;
    文字和图片的边缘要对齐;
    内容居中放置也是一种很好的对齐。

图为多张并排图片中人像的对齐示例

  1. 颜色选择上尽量简洁利落,不要搞成东北花布的风格。
    如果颜色过多,听众首先会失去重点,其次也非常有可能对你产生审美的鄙视。
    设计过程中,请先确定主色调,然后在主色调基础上,配合不超过两个副色。 如果一定要选择两个副色,那么:
    一个要与主色调同一色系,区别在于深浅不同或者灰度不同(透明度不同);
    另一个副色,是主色调的对比色——好比蓝和红就是一组对比色,代表冷和暖,对比色体现反差,可以用来突出你要强调的内容。
    通常背景色为主色调,图片在选择时也尽量接近主色调。文字颜色普通内容为副色,强调的内容用对比色。 在正式的商业场合,特别是发布会和路演,建议把背景色设计成深色,一是因为不刺眼,让听众有更加舒适的观感;二是,这能让你在被拍摄时,容易拍出更漂亮的照片。

图为幻灯片配色示例

  1. 字体。
    少年,你有自己心仪的常用字体吗?字体就是字的颜值。我设计幻灯片的十几年的过程中,先后推荐两种字体: 一个是方正超粗黑简体;一个是方正清刻本悦宋简体。
    这是我的心仪字体,强烈推荐,几乎百搭,并具有高度共同的审美接受度。当然,不同的演讲内容要搭配不同的字体,譬如你要讲“明朝那点事儿”“万历十五年”,配上几个书法大字,别有韵味。
    但有个小小的提示:如果是公开商业演讲场合,请注意字体版权问题。
  2. 图片选择彰显性格。
    有这么几个要注意的: 图片风格要统一;高清分辨率那是必须的。如果是用于背景或者主要图片的,不要低于1024×768,尽可能选择1920×1080以上的高清图片。
    特别是在强调重要结论、讲述核心价值观、倡导行动行为的时候,抖出一张好图片更能让观众记忆犹新、跃跃欲试。
    你知道设计一个极致的幻灯片六点之后,就需要知道演讲者和幻灯片之间关系的最高标准。 这个最高标准就是:人片合一。就是演讲者和幻灯片在主题、节奏、呼应等所有维度上,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

图为“人片合一”的示例
你肯定见过我要说的这些尴尬场面:没有提示器,演讲者记不住演讲内容,一直扭着头甚至屁股一直对着广大人民听众;幻灯片喧宾夺主,内容太多,广大人民听众都忙着看幻灯片上的内容了;翻页器不灵,讲的内容和幻灯片页面内容对不上。
所以怎么规避以上的窘况出现呢?
提前测试翻页器的灵敏度和有效范围;跟主办方要求准备提示器;多次练习演讲内容,背熟并和幻灯片翻页完美一一对应。
本讲小结
这一讲,我们讲的是,如果你想设计一个好的幻灯片,你可以使用这么几种套路:开门三件事、图像化设计原理、奥卡姆剃刀原理、无审美不成片。当然,如果你对审美有更高的追求,我还给了你六个审美要点。
下一讲,我来帮你做到如何像明星一样站在演讲舞台上,也就是,优化你的台风。

9. 像明星一样的舞台呈现

这一讲,我和你聊聊如何像明星一样站在演讲的舞台上,以及舞台呈现的真谛。
现在你可以闭上眼睛,脑子里开始想象:自己是大明星,站在舞台上,灯光或者追光打下来,坐在台下的观众看不太清楚,但是他们的尖叫及欢呼在持续,不肯停歇……
你会不会有点奇怪,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么自如地操控观众的情绪跟反应的?
| 舞台呈现的核心是“给予”
有些演讲培训师在训练学员的舞台呈现时,上来就直接切入肢体语言的重要性。手势怎么做,手怎么放,表情怎么做,人怎么站怎么走……这样的培训逻辑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这是舍本逐末。
我认为,你应该先考虑目的,也就是说,想要拿下观众,你需要解决他们什么问题。
在演讲中,演讲者始终面对的三个挑战,分别是:

  1. 注意力飘移;2. 认知负担;3. 情感不同步
    那么怎么来克服这三个挑战呢?
    正式回答问题前,我们可以来看下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系模型:追偶像那是不怕天高路远的,偶像说什么都是对的,可以为偶像哭,可以为偶像笑,可以为偶像疯狂。
    总之这个心态就是“我根本不在乎你是谁的,我只在乎我是不是你的”。
    这就是偶像效应,它的核心逻辑是“给予和被给予”。偶像通过给予,吸引了粉丝的注意力,使得粉丝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放下戒备心理。
    | 舞台呈现四要素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演讲者,如何借鉴偶像效应的核心逻辑,如何定义一个演讲者站在舞台上应该给予听众什么呢?我帮你归纳了四条:扮相、眼神、节奏,以及身体语言。
    第一条:给出自己的合适扮相。
    为什么乔布斯演讲的时候总是黑色圆领衫、牛仔裤,而到了扎克伯格就是T恤衫?为什么如果你珠光宝气地出席一场关于学校的公益募捐晚会,别人跟你就不太亲近?为什么演讲舞台上的演讲高手的着装,配色和款式都非常简单?
    答案也很简单:这样会让听众感觉你可信赖。
    在大多数演讲场合里,你要让自己的扮相尽量有亲和力。着装越简洁、有质感越好,不多于两个颜色。对了,如果你要上电视,还不要穿细条纹装,因为细条纹影响电视转播视觉效果。
    第二条:给出自己的炯炯有神的眼神。
    据说拿破仑在每次向士兵讲话之前,会先用一定时间用眼神扫视全场,像机关枪扫射一样。他这样做是为树立威信,然后再开口讲。众所周知,“眼神”是最重要的沟通武器。
    人们在日常各种场合与人沟通交谈的时候,都会看着对方,这是天性。
    演讲过程中,演讲人是面对许多人在讲话,而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是一个人对着他在讲话。因此观众对于演讲者的眼神是有期待的,这种期待是一种本能。
    所以演讲者把观众席分割成数个区域,眼神要在每个区域都有停留,要在演讲过程中巡视从而覆盖全场。如果演讲者的眼神始终没有给到观众,观众大多数情况下内心会放弃演讲者。谁会喜欢一个从来不正眼瞧自己的人呢?
    对于眼神交流,有的人会陷入另外一种误区,对台下的观众一个个看过来,如果全场有一千个观众呢?这样做反而会显得眼神散漫,或者对被注视的观众有压迫感。
    正确的方法是,将眼神停留在每个具体的观众身上不宜超过五秒钟,在演讲的大部分时间中,眼神可以“停留”在相对中间区域稍远处,找一个视觉驻留点。这样可以给自己找到对象感,从而也能减低你的现场紧张感。
    让一个演讲小白能在初上讲台时就给出明亮的眼神,最关键的方法就是积极心理暗示,听你演讲的都是你的朋友、亲人、哥们。只要缓解紧张,眼神就会自然流露。
    第三条:给出自己的节奏。
    舒适且带有节奏感的语速,恰当的停顿,这就是马云演讲能吸引绝大多数人的最大秘诀。
    经过统计,马云的中文演讲语速在每分钟200字左右。关于平均语速,我做了这么一个统计: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平均语速212字每分钟;罗永浩“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平均语速243字每分钟;马东“北纬30度奇妙之旅”237字每分钟。
    我挑了几段音频的片段,有徐小平老师的,有罗永浩老师的,大家可以听一下。
    每分钟180-220字的语速是让人感到舒适的区域。为什么这个语速节奏区域会令人舒适呢?因为人类大脑的临时记忆里,一般上限就是7个元素模块。停顿所产生的时间空隙,让大脑有充裕的时间处理信息。
    演讲重点结束后最好停顿片刻,给听众留出时间消化关键信息、重要的提醒。像乔布斯、马云、伊万卡·特朗普这些演讲高手是如何在演讲中做好停顿的呢?
    就两个技巧:每一次连续表达要意思完整;充分发挥标点符号的作用,譬如逗号停顿半秒,句号停顿一秒,给用户留白。
    第四条:给出开放式的身体语言。
    面对观众,你做到了开放,就做到了真诚。真诚是最好的演讲“语言”,坦然且投入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只要是真实的故事,真诚的态度,演讲自然会释放出应有的光芒。
    你要从站姿、表情、手势等身体语言上,考虑自己的开放度。
  2. 站姿怎么开放
    身体必须站直,双脚与肩同宽,体重平均分配在两条腿上。在舞台上,有一点稍微的重心偏移,都会造成看起来人没有站直,从而让演讲者看起来猥琐。
    很多人在舞台上会频繁移动,或者左右摇摆,这些都是非常丑陋的动作。甚至有些人演讲时的步伐和手势抖动的频率比语速还快,这时候你能说清楚你是在演讲还是打拳击吗?
    那么什么是开放心态的舞台移动呢?答案是: 身体移动时,脸对着观众席,保持眼神接触,千万不要看地板或者看两边。
    表情怎么开放?很简单:放松+微笑。微笑的作用是巨大的,金庸的多部小说结尾都是女主“回眸嫣然一笑,转身离去”,微笑能承担得起任何宏大的开场和收尾。
  3. 手势怎么开放
    手势的关键是要打开,要扩大自己身体语言影响半径,要各种V形手势。乔布斯惯用的是正V形手势,当然倒V形也挺好。这是可以要的,不要的呢?不要封闭,不要看起来像被绑起来的样子,不要抱胸,不要插口袋,不要放在背后,也不要双手紧握。

图为乔布斯演讲中经典的正V型手势
一个快速散发出明星范儿的技巧是:演讲者一上台就启用V形手势,先保持这个手势,后面随着演讲的进行,双手会自然地比划。
如果你说你还是会有点紧张,可以考虑手握话筒或者幻灯片翻页器或者台卡,手握物品会让人更加有安全感。但是手握东西太多,甚至两手一个握话筒一个握翻页器,会大大影响演讲人的手势的发挥空间。
对于自信的演讲人,要尽可能解放双手。
有一个美国的专业演讲者,用了一个神奇的翻页器,平时放在裤袋里,翻页的时候轻拍一下即可。他讲话的时候双手彻底解放,可以做出非常有气势和感染力的手势。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本节课,想要有好的舞台呈现,你需要: 给出合适的扮相,给出明亮的眼神,给出最佳节奏,最后给出自己的真诚。
下一讲,我来教你如何打造自己独有的演讲风格。

10. 打造你自己的演讲风格

在这门精品课的最后一讲中,我来跟你聊聊关于演讲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如何打造独一无二的演讲风格?
| 什么是演讲风格
演讲风格就是你演讲表现出来的特点。通常有这样几种分类:
一、谈话型演讲风格;二、激昂型演讲风格;三、严谨型演讲风格;四、绚丽型演讲风格;五、幽默型演讲风格;六、柔和型演讲风格。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罗永浩的演讲,几乎是自成一派。有人甚至评论说,“恶搞的没他有营养,有营养的没他有启发性,有启发性的没他有趣,没有人比他有趣。”
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的解读,我来把演讲风格拆开了,讲给你听听。
一个人的演讲风格,可以由以下这些元素构成: 设计演讲结构的套路,组织内容的习惯,讲故事的方式,或奔放或含蓄的舞台呈现 。这些内容我在之前的几讲中都给你详细讲过,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你的演讲风格。
| 人人能找到自己的演讲风格
每个人的性格、背景、特色都不一样,你也很难把每个元素都做到很好。有的人擅长幽默,有的人天生有亲和力,有的人结构能力很强,有的人特别会讲故事。你不必完全模仿别人,你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演讲风格。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
很多人可能会说,“可是我觉得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演讲风格很难,这是演讲高手才能做到的事啊!”没错,我这门课就是要教你成为演讲的高手。
演讲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我教给你三个关键的办法,把握住了这三点,你就会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演讲实践,形成自己的演讲风格。这三点分别是:
一、扬长避短;二、做好价值观的输出;三、永远保持真诚。
| 扬长避短
先说第一点,扬长避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和长板。有这么一句话,世上的失败都是拿你的短板跟别人的长板死磕,磕到弹尽粮绝、磕到走投无路,演讲也是这样。
一个好的演讲者一定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了解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做到一美遮百丑,用你的长板和优势去弥补你在其他地方的不足。
那么,哪些能成为你演讲的优势呢?你不要以为一定要能说会演才可以。其实这个优势可能就是你富有魅力的声线,或是姣好帅气的外表,会讲故事,会讲笑话,甚至是你记忆力好会背圆周率。这些都可以成就你的独特演讲风格。
所以,不用非要在演讲中刻板地模仿乔布斯、罗振宇老师、扎克伯格,或者是伊万卡·特朗普了,你现在要做的,是精心准备一场演讲,设计你可能有的优势,然后通过演讲收集观众的反馈,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会成为你了解自己的重要参考。长此以往,你就会越来越明白,自己在演讲上的优势在哪儿,劣势又在哪。
找到自己的长板和短板之后,长处当然要发扬,短处又该如何弥补和规避呢?我给你列了四种演讲中常见的短板的规避方法。

  1. 对于逻辑感差、又比较啰嗦话多的,可以多用固定套路或者框架结构,帮助自己不要跑偏。
  2. 对于理工男型,不善表演,感染力比较差的,可以多用视觉道具,精彩的短视频,精致的幻灯片,帮助自己吸引听众注意力。
  3. 如果你认为自己颜值不够高,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服装造型给自己加分。
    我的建议是,一般尽量穿正装,标准就是至少比听众的穿着正式。正式感会降低大家对演讲者外貌的关注,也会增强演讲人的权威感。
  4.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人生经历相对平淡,不擅长和观众沟通互动,那你可以注意收集一些伟大人物、杰出人物的精彩故事。用他们的故事来给你加分。
    | 传达清晰的价值观
    说完了打造个人演讲风格的第一点:扬长避短,我来给你讲很重要的第二点,在你的每个演讲中都要认真准备并积极传达你的价值观。并且,最好能够是清晰的价值观。
    有人可能会奇怪,演讲风格不就是这个人的演讲是否幽默、是否有感染力、是否有爆发力嘛,和价值观的表达有什么关系呢?我要告诉你,那些是停留在浅层和表面的演讲风格。
    你为什么学不会乔布斯的演讲风格?因为他的演讲风格不是表面的那些幻灯片、黑色圆领和牛仔裤,而是始终不断对苹果公司价值观的输出。
    演讲的核心是内容,演讲的目标就是价值观的表达。一个人的演讲风格和他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密不可分。
    那么,如何做到在演讲中传达一个清晰的价值观呢?就像我们开头提到的特别具有个人风格的罗永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如果从传统的角度来看,老罗的演讲,很难解释老罗的演讲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他的普通话不太标准,口语化有点严重了,肢体语言单一,演讲中时老是背着手,神情目光千年不变,他四季不变的深色短袖衬衫,和他演讲时整个大屏幕一贯的深色系也挑战着演讲舞台呈现的通用规则,并且他的演讲老超时。
    可是他的演讲就被万千人喜欢,毫无疑问他是当代中国的演讲高手。
    就是因为罗永浩的演讲中有他一以贯之的价值观,他的价值观输出是他演讲的根本。这才是撑起他幽默、又有启发性、有号召力的演讲风格背后的东西。
    比如,罗老师有这么一句话:“在理想集团与利益集团的斗争中,最终,总是以理想集团获胜而告终的。”
    他还说:“通过干干净净赚钱让人相信干干净净地赚钱是可能的;通过实现理想让人相信实现理想是可能的;通过改变世界让人相信改变世界是可能的。”
    同时,他还在演讲中,通过罗列自己的行动来告诉你,他的行为与他的演讲是统一的。例如,他的设计素材都是从国外买的的正版,公司办公的Windows软件或者苹果系统都是正版,他的发布会不会给媒体提供车马费和红包,一个会计到他们公司,发现公司只有一套账……这样的表述不计其数。不错,老罗,就是在演讲中输出价值观的榜样。
    | 保持真诚
    讲完了扬长避短、输出价值观,我来给你讲讲打造个人演讲风格的第三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演讲最重要的根本方法,就是真诚。
    一个虚伪的人是令人讨厌的,没有真诚的演讲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演讲。如果没有真诚,所有你学会的设计演讲的目标、结构、开场结尾、舞台呈现等等等等,这些技巧只会让你的演讲变成一个设计好的表演而已。相反,有了真诚,哪怕你在其他地方有所欠缺,也能帮你赢得观众的好感。
    当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独特的演讲风格的时候,至少你可以做到真诚。
    如何做到真诚呢?可以从演讲的眼神、诚恳的语气、微微向前倾的身体姿态开始,这个我前面九节课里讲过。除了眼神、身体语言,真诚还来自于你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演讲目标,真实的价值观。
    当你愿意打开你自己的时候,向观众展现一个真实的、美好的你,你就是在向观众传递真诚了。
    | 结语
    讲到这里,所有关于演讲的方法、技巧,我都给你讲完了。
    在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有这么一个桥段。强敌在旁,张三丰教张无忌学习太极拳,等张无忌都学完后,张三丰问张无忌,都忘记了吗?张无忌说:对不起,太师父,我差不多都忘记了,张三丰满意地点点头,那就差不多了。
    我要借用这个故事,来告诉你,怎样成为演讲的高手。这十节课听完了, 你学了好多技巧、套路,最重要的我想跟你说的,就是法无定法。我希望你能活学活用,并且记住我刚刚说的,也是 演讲中最重要的一点,保持真诚。它是一切方法的根本之法。
    最后,在各种演讲的方法技巧之外,我还想送你一个礼物,它就是: 你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演讲高手,就必须终身训练和保持怀疑精神、不断探索。它会让你的演讲内核与众不同。
    我要祝贺你,已经成为了一个准演讲高手。这意味着从今天开始,你就有了更强的演讲能力,更高效的表达能力。
    你可以通过你的演讲,在各种表达场景中游刃有余地施展你的个人魅力,建立你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能帮助到你找到更多的支持者、追随者、合作伙伴。
    彪悍的人生需要演讲,我相信你的人生将因此而改变。祝你好运。

参考资料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我喜欢研究说话这件事,是因为我觉得透过研究说话,你会比较根本地搞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搞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别人在想什么,以及最有趣的,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透过说话,懂得把别人放在心上,这就是我相信的、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01 已经很讨人喜欢的你,在未来会更讨人喜欢
02 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03 外表好不好看,绝对不是人生的决胜点
04 沉默没问题的,沉默很正常的
05 把无谓的胜利让给对方,懂得认输的人很懂说话
06 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
07 不会GAME OVER,让人接得下去的话
08 话题卡住了,就换话题,不要恋战
09 问的问题越具体,回答的人越省力
10 聊天时,每个人都想聊自己
11 问题很尖锐,可以倒推回去两三步
12 适度地挑衅,能让谈话热络
13 不想交浅言深的话,应该避开地雷
14 硬生生地报出数字,很难记住
15 打麻将就该用手洗牌,空当是很重要的
16 想知道后来怎么了吗?——悬疑式说话
17 把故事爆点藏在太后面,很容易让故事废了
18 幽默像走路,讲笑话像翻跟斗
19 完全不必担心问题没深度
20 带来惊叹号,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21 交谈不是有奖金的竞赛,别急着抢答
22 初次见面,应该说什么?
23 赞赏,观察对方最渴望被认可的部分
24 自问自答,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想
25 在台上,把人当西瓜就糟了
26 乐在其中,跟长辈“凑趣”
27 如果碰到对方要求你跟他站在同一阵线
28 烂话题,就像默默地闻到有人放了一个屁
29 你不是英国女王,离场不必惊动大家
30 一个人很难了解另一个人所受的苦
31 开口找人帮忙时,要大事化小
32 求饶有诀窍,让人不原谅你都难
33 只听字面的意思就做决定,恐怕机会就跑掉了
34 别人赞美你一句,你就回一句赞美
35 是在巩固友谊,还是搞得更冷漠?
36 黑手党为什么要开餐厅?从环境来推测
37 炒热气氛,需要练习
38 招待客人,别只用钱不用心
39 说话别像地板打蜡机,只顾磨亮地板却没感情
40 传达感情,不只要会说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2

01 请从说话方面开始照镜子/002
02 说“不”的时候,尽量怪自己,把责任归在自己头上/008
03 人生有时候,乖乖的只是呆子,不乖的却是才子啊!/013
04 话多就是会失效! /017
05 八卦免不掉,但可以追求比较有品位的方式来八卦/022
06 粗鲁地打电话,就会换得冷酷地挂断/027
07 “说话之道”的浓缩胶囊/032
08 开会的废话,等于在烧公司的钱!/036
09 聊天用三大题型,适合哪种人呢?/040
10 苦衷,留在后面说/044
11 自嘲,是有自信的人,才做得到的事/049
12 保持神秘,给别人空间去发挥想象力/053
13 说话有标题和结论,确保对方听得懂你的话/057
14 存在感薄弱的人,就不必常撂粗话了/062
15 有没有教养,和诚不诚实,根本是两码事/066
16 尊敬很好,但尊敬到发抖抖不停,就成了困扰/072
17 “交浅言深”时,不妨先“试水温”“测风向”/076
18 如何成为功能优良的“灭火器”?/082
19 有道理的问题,真的问出来,不一定恰当 /087
20 有同理心的问候,让你更得人缘/091
21 谁说“有人说话就不可以打断”?/095
22 不知道该聊什么的时候,聊吃的!/100
23 耳朵需要专注,不像眼睛可以乱扫/106
24 念出声音来,也许有点像小学生,但一点也不丢脸/111
25 你不能不说理由,但你可以说一个讲了等于没讲的理由/115
26 寻找双方意见的最大公约数!/120
27 试图说服别人之前,可以先考考自己/124
28 为你的介绍词,装上门把吧!/129
29 二十岁开始,不要再轻易被表相牵着走/133
30 撒娇的核心是示弱!/138
31 懂得如何说谢谢,才懂得如何拿捏人情的轻重/142
32 吵架时,别攻击对方的人生立足点/147
33 不一定要往左或往右,大部分事情都有好多条路/152
34 连猛兽都可以控制自己的音量,你呢?/156
35 每吐槽一事之后,就跟着称赞一事/160
36 说话多点调味,让人见识你多么会料理你要传达的信息!/165
37 不想被人呼来唤去?试试在话里设点障碍!/169
38 倾诉是说给自己听的/173
39 敏感的问题,最好由不敏感的角度切入/178
40 把话说好要靠自己练习,美好成果也由自己享受!/183

非暴力沟通

译序
前言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第六章 请求帮助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第八章 倾听的力量
第九章 爱自己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第十二章 重获生活的热情
第十三章 表达感激
后记
附录:非暴力沟通模式
编后记

谈判的艺术——如何在混乱与不确定性中达成一致

我们谈谈吧:哈佛共赢谈判课(修订版)

目录 · · · · · ·
推荐序
致 谢
前 言
本书的使用方法
第一部分 ICON谈判模式:了解利益、标准、方案、替代方案,谈判就成功了一半
第1章 利益:潜藏于谈判立场之下
第2章 方案:创造性地集思广益
第3章 标准:用客观标准代替主观意志
第4章 替代方案:了解自己的最佳替代方案
第二部分 4D…程序:规划、发掘、改进、决策,成功谈判,步步为营
第5章 4D规划阶段:构建并开启谈判
第6章 4D发掘和改进阶段:了解利益、集思广益讨论方案、依据标准筛选方案
第7章 4D决策阶段:谈判收尾
第三部分 上谈判桌前
第8章 应对刁难
第9章 将所有谈判都当成跨文化活动
第10章 准备,准备,再准备
第四部分 附 录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罗胖60秒:谈判高手什么样?

  1. 接着昨天说雅尔塔会议的细节。我们过去通常觉得斯大林是一个脾气很暴躁的人。但是,参加雅尔塔会议的西方人看到的斯大林,却是另外一个形象。

  2. 他是以很温和的音量讲话,从来没有咄咄逼人的音调。有人还说,听斯大林讲话,你不会怀疑他就是现场的权威。

但是奇怪,从他的身材和举止上,你又看不出他是怎么获得权威的。斯大林身高只有1米62,在西方人当中明显属于矮个子。

  1. 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说,斯大林从不浪费力气多说一句话,谈判的时候也从来不发动负面攻击。他是用温和的方法得到他要的,不会表现得过于固执。

  2. 所以艾登感慨说,如果要他组织一支谈判队,他选的第一个队员就是斯大林。

你看,都说历史是舞台,但是你光看一个人物在舞台上的表现,还真是看不懂他的真实角色。

行动清单| 在一个微信群里,应该知道哪些规则

2017-09-26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有人的地方就有规则,忽视规则,不仅会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误会,还会伤害自己和他人。

「得到」作者熊太行创作了这篇微信群规则,供你参考。

  1. 微信群的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关系群,例如工作群、家庭群等;一种是弱关系群,例如专业交流区、兴趣交流群等。这篇清单主要是针对弱关系群而言。

  2. 微信弱关系群人员多、情况复杂,最好采用比较保守的策略:不冒险,不冒进。

  3. 在微信群里,应该以多人社交为主,争取和更多的人互动。 不要长期点对点聊,那对群里其他人是个打扰。如果需要,可以私聊。

  4. 不要随便拉人,拉人前一定要征求群主的同意。同样,一定要先和被拉的人讲清楚这个群的定位,自己在群里的角色,然后再拉进群。

  5. 多在群里帮大家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忙,比如国博应该怎么约票,什刹海的哪个馆子好吃等。多帮一些举手之劳的小忙,你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

  6. 有的群长得很像,甚至于成员都相差无几,有些人会留一个最全的,其他全退掉。但是,千万不要这样做。对群主来说,群是他用心经营的一个阵地,你退了甲的群留了乙的群,就是得罪人了。

  7. 不要在群里发语音。除非你手上有伤不能打字,或者群里所有人都是你的下属。比发语音更惹人恨的,是发语音之后撤回。

  8. 不要在群里求赞、拉票。一个评选如果是由网友投票决定的,那就不是什么权威的评选,如果想要让你的孩子赢,可以去淘宝买刷票。 叨扰你的群,就说明你根本不在乎这些群友的感受 。

  9. 群主最好定好群规,不允许发求赞和拉票的文章。遇见这样的成员,提醒无效后,一定要清除掉,这些人对群没有忠诚度。

  10. 不要对群期待太高。线上社交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满足感,但是尽量不要沉溺于此 ,多把关注放在家庭和事业上。

  11. 不要炫耀智力优越感。炫耀自己比别人强完全没有必要,只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如果工作不饱和,可以看书、看电影,谈个恋爱,都比这种炫耀强。

  12. 如果群的规模不大、质量却不错,你的微信好友也有不少空位,可以进群、问候、与大家互动一段时间后,把成员都加上。不要等到需要用别人、求别人的时候才急忙跑来加好友。

  13. 如果你是被别人拉进来的,那群主一定要加,还要聊几句,做自我介绍。群主都会担心进群一言不发,从来没有印象的人,会别有用心。

  14. 友善和克制。微信群和当面说话不同,没有表情和语气,一句话说出来,可能第三方会多心。所以在群里,最好尽可能往友善的方向去理解别人的表达,不要疑神疑鬼 ,如果觉得对方在挑衅,可以小窗直接问对方。

  15. 在气氛已经紧张的时候,首先做到“少说一句”是非常得体的做法。

  16. 其他人起冲突的时候,尽快岔开话题也是非常得体的举动。例如,可以用“都不容易”“大热天的(大过年的)”“算啦算啦”这种经典的托词来隔断,然后插入新的话题。

  17. 必要时候,发红包是个好方法。不用包太多钱,多分几个发,会造成很好的隔断效果,在聊天记录里突然刷一波“谢谢老板”的表情,打断双方的争吵。

认知清单|把自己活成一个有建设性的人,很重要

2017-09-25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工作中,所有人都愿意和有建设性的人相处。可是如何成为一个有建设性的人?

多年的工作中,脱不花对“建设性”有很深的理解。以下12条经验,供你参考。

  1. “建设性”的反义词不是“破坏性”,而是“情绪化”。

  2. 建设性思考与表达的起点,是不关心动机,只关注目标。

  3. 建设性就是假设是我要去做这件事,而且必须要做成,我会从哪里入手、采用何种姿态、用到什么资源,并用这种态度对待别人。

  4. 对别人的不满,要么自己消化归零,要么及时对当事人表达。表达不满时要附带建设性的解决办法,而不是自带情绪。无论何时,不做意气之争。

  5. 遇到冲突时,不从价值观和动机层面做讨论。因为成年人之间,这些问题已经很难讨论。所谓高水平协作,就是学会组织、推动价值观不同的人,也能为共同目标合作。

  6. 建设性并不是不批评,而是少做评论。批评是梳理出已有方案的强弱之处,指出弱点和漏洞,并且提供可供参照的历史案例或经验。评论是毫不相干、袖手旁观、指指戳戳,且往往充斥着用力过猛的形容词、副词。

  7. 即使放弃,也是积极的放弃;如果坚持,必是理性的坚持。

  8. 培养一套具有建设性的表达方式。很多人的表达习惯是充满破坏力的,但其本身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口头禅是“你知道/明白/懂吗?” “这不make sense呀” “你依据什么”,以及 “你不了解情况”,却偏偏很少直接说“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这种极具破坏性的表达会让人抓狂。

  9. 具有建设性的句式,往往是这么开头的:“补充一个信息”“受你的启发”“咱们换个角度看”“我们是不是可以试试”……

  10. 在沟通中多用“咱们”,少用“我”“你”,或者“我们”“你们”。

  11. 最有建设性的行为,是推动一个事情向前发展。虽然往往以决断、甚至莽撞的方式体现出来,但背后是对目标的信心和行动的热情。各种谦虚谨慎、尊重他人、多方论证,但事情却停滞不前,这是伪装成建设性的破坏力。

  12. 建设性,是可以传染的。

沟通:企业里需要及时报告的4种情况

在企业里,要想指令顺利传达并且执行,就要保证信息的通畅,及时报告就很重要。拉卡拉集团创始人孙陶然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总结了四种企业里需要及时报告的情况。

第一种是及时回报。不论是上级交办还是同级协办甚至是答应下级要办,答应时相关各方就形成了一个约定,过程中如果出现任何与最初约定不同的变化,都要第一时间回报给相关各方,让信息形成一个回路,让相关各方了解最新状况,以便各自做出反应确保各自目标的达成不受影响。及时回报的对象是你的“承诺对象”,可能是你的上级,也可能是你的平级或你的下级。

第二种是及时汇报。发现新情况,准备新动作,要第一时间汇报给上级。及时汇报的对象是你的上级,目的是让上级对你的一切尽在掌握中。及时汇报的意义在于首先能及时校对航线,其次也能让上级对你的工作心中有数。没有任何人会喜欢总是给自己制造意外的下属。不让上级意外的核心是站在上级的角度思考问题,上级关心的问题不要等着上级来问,要主动汇报,日常沟通中要有意识地让上级知道你正在做什么,慢慢让上级了解你的思路,对于未来很可能出现的状况要尽早给上级打预防针尽早做铺垫,不要让上级措手不及。最后,及时汇报也可以最大限度获得上级的指点和资源。

第三种是及时通报。自己看到的、遇到的或者正在做的,重要的、可能对自己上下游左右游产生影响的情况,要及时通报给相关各方。及时通报的对象是你的上下游、左右游合作伙伴,以及同事,目的是让对方对这些情况尽早知晓,以便他们更好地与你协同。公司是一个集体,所有的经营都是集体协同的结果,信息的通畅是大家能够配合顺畅的基础,及时通报则是信息通畅的基础。

第四种是及时求援。发现自己可能完不成任务时,要第一时间求援。求援的对象首先是同事,其次是上级,最终是上上级。很多人不喜欢求援,这是错误的。“求援不丢人,任务失败才丢人。”孙陶然认为,同事是与你协同共同完成任务的,是你遇到困难时求助的天然对象。而上级就三个用途,

第一是帮你把握方向,
第二是做你的后援,
第三是帮你协调你协调不了的事情。

如果你不求援,相当于让同事和上级失去作用。

以上是孙陶然总结的企业里需要报告沟通的4种情况,希望对你有帮助。

建议:如何更好地拒绝别人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会面临一些不情愿却只能勉强或被迫答应的请求,答应之后又会感到后悔。《超窝心拒绝术》的作者伊藤由美认为,无法拒绝别人,可能有几种原因,比如你在意对方对自己的看法,害怕他人误认为自己冷漠,或是不好意思拒绝,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办得到。伊藤由美认为,高明的拒绝方式不是单纯强调拒绝,而是要考虑对方的心情说“不”。伊藤由美在书里提出了三个建议:

第一,设定拒绝的标准。伊藤由美发现,不懂得拒绝的人,往往会在别人提出请求时,感到迷惘、紧张,无法给出明确回复,结果最后半推半就地答应对方。她建议,可以事先设定好拒绝的标准,比如某个请求只对对方有利,而且其他人也可以代劳,你就可以果断拒绝。

第二,多说谢谢与抱歉。“拒绝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是自己判断后,选择出来的相对好的结果。”伊藤由美建议,在拒绝别人时,要避免使用激烈的言语,首先要为自己无法答应帮忙而道歉,接着要说明理由,最后还应感谢对方的体谅。

第三,主动提出替代方案。在委婉拒绝的同时,主动加上替代方案,也会给人留下正面积极、想帮助对方解决问题的印象。提出替代方案时,要尽量详细,或是介绍其他的替代人选。伊藤由美提醒说,千万不要提出另一件自己办不到的事,假如事情无法完成,只会产生反效果,让人觉得你是一个不守信用、不可靠的人。

DeepCreator:也要注意不要将锅甩给别人。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