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C

核心关键——沟通,沟通,再沟通。

What

Why

How

新研究:如何在职场中高效合作

在工作中,大家都非常强调合作、协作。但是,过度的合作,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过多的工作量。你本来想帮助别人,结果自己却变成了团队前进的绊脚石。

包括巴布森学院全球领导力教授罗伯特∙克洛斯(Robert Cross)在内的28名研究人员,用了8年时间,来研究高效合作的问题。他们通过调查、邮件分析和访谈,希望找出最高效、浪费时间最少的合作方式。包括福特汽车和通用电气在内的培训项目都采用了克罗斯教授的这项研究。

《华尔街日报》介绍了这项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许多过去只需要跟少数同事合作的办公室白领,如今要把85%的时间用在各种各样的“合作”上,比如现场会议、邮件、电话会议、即时通讯等。而且,对合作的过度重视,已经让原本是职场优势的一些素质,变成了缺点,“帮助他人的欲望、对职场掌控力的需求,甚至是让同事看到自己擅长特定事项的愿望,都可能导致人们承担一些不必要的工作。”

造成过度合作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认同感驱动力”。当同事来寻求帮助时,人往往会产生类似于膝跳反射的反应,倾向于一口答应。因为这往往能提升个人的自我认同,以及同事对你的认同。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度,要不会成为被人赖上的老好人,要不就会导致工作过于繁重。

研究中访问的一个职场人士,就是因为太沉醉于帮助同事之后获得的满足感,结果不能平衡好工作强度,让自己精疲力竭,甚至健康出现问题,最终辞职。

第二个原因是“错失恐惧症”。错失恐惧症会促使人们答应参加原本可以轻松推掉的会议;也会导致人渴望树立难不倒的形象,不错过任何一个展示能力的机会。

克洛斯也给出了一些方法,只需要调整几种行为,就可以重新获得在合作上多用掉的18%-24%的机会。

第一个方法是,提醒自己专注于最优先的事项,福特公司的一位高管,每天早上都会预留几分钟时间进行冥想,帮助自己专注在当天的优先事项。

第二个方法是,调整自己回复邮件的习惯,允许自己忽略掉一些邮件,避开不必要的需求。

第三个方法是,每隔一段时间看下自己的日程安排,确定哪些会议可以略过,哪些会议真正需要自己参加。

促进合作:三种重要的道德机制

这条音频说的是,人类的道德感是进化产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合作。

很多人觉得,道德是文化的产物。但是最近有本新书《道德部落》,作者是哈佛大学心理系的教授,乔舒亚·格林。他在这本书里说,道德是进化的产物,因为它可以促进人类之间的合作。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来给你转述一下。

书里说,人类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要为了合作来不断调整,否则就不可能有道德。为什么大脑会产生合作思维呢?是因为合作能带来更多的物质利益和生物资源,使人类的基因能更多传承下去。怎样维持合作呢?大脑进化出了道德。针对每一种合作策略,都有对应的道德来让策略落实。比如直接互惠的策略,让人类发展出愤怒、厌恶等情感,惩罚不合作的人。再比如关心他人的策略,让人类发展出同理心等。

下面来详细说说三种比较重要的道德机制。

第一种,是重视名誉。名誉可以促进合作。不管是想有个好名声的人,还是担心臭名昭著的人,都会倾向于合作。有个实验叫“独裁者博弈”,就是说实验人员找两拨人,其中一拨人,每人给10美元,然后让他们和另一拨人分享这10美元,随便几块钱都可以。整个过程都是匿名在电脑上进行的。然后实验人员把一部分电脑的桌面背景设置成一双眼睛,另一部分电脑桌面就是普通的背景。最后的结果是,桌面背景有眼睛的那一部分人,88%都选择了和对方分享这10美元,而普通桌面的那一部分只有55%选择分享。这个实验说明,我们在被别人观察的时候,就会更加自觉,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为的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名誉,以便别人愿意和自己合作。

第二种,是归属感。如果双方都不认识,也不知道对方的名声是怎么样的,归属感能促进他们的合作。只要双方同属于一个组织,双方即便不认识也可以合作。在社交网络里,以自己为圆心形成一个个圈子,人们会倾向于优待离自己更近的人。怎么跟陌生人合作呢?要辨认他们的社会身份,并通过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比如语言和口音,就是辨认对方社会身份的一个标签。研究发现,6个月大的婴儿更关注讲话不带外国口音的人,5岁的孩子更愿意跟没有外国口音的孩子做朋友。不仅仅是讲话的口音,像着装、舞蹈、开玩笑的方式等等,都能让我们识别对方和自己是不是同一个团体的。

第三种,叫间接互惠,就是对不合作的行为做出惩罚。作者把这种惩罚叫做“亲社会惩罚”,亲是亲近的亲。举个例子,如果某个城市发生了连环杀人强奸案,已经有十几名妇女儿童受到了伤害。如果你愿意匿名支付25块钱,就能保证把这名罪犯绳之以法,你愿不愿意掏这25块呢?如果你的答案是愿意,那说明你是亲社会惩罚者。因为你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换取别人的合作。

从进化的角度看,亲社会惩罚是对群体有好处的,因为个体可以帮助自己的群体战胜其他群体。整个群体也能通过合作,产生更大的收益。

书里还说,一些道德行为看上去跟合作没有直接联系,实际上也起到了促进合作的作用。像印度教禁止吃牛肉,就是为了保证人们不要一次性把牛杀光,保证食物的持续供应。再比如新教要求人们高效工作、抑制消费,其实是为了使整个社会获得更多资源。

总结一下,不管是重视名誉、归属感还是间接互惠,这些道德机制都是进化的产物,为了促进合作。以上是《道德部落》这本书里的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道德部落》

越早知道越好的职场规则清单

职场,有哪些规则?老司机也不见得知道。
国内顶尖个人事业发展顾问古典,为你准备了这份清单。
请享用。

  1. 生活和工作要区分,别成为能当好朋友却很难共事的人。别让别人为你的生活、心情、健康、心理、前女友、渣男等买单。一旦你开始因为生活而影响工作,等于绑架了整个团队。

DeepCreator:场所,场景,归位,复位

  1. 工作是一种社交关系。你的情绪一旦在公众场合出现,就具有影响周围的人的能力。如果真的有情绪,不要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哪怕冷处理30分钟,让大家看到你自己先在努力,别人也愿意帮你。

  2. 工作,就是和世界玩交换游戏。作为新人,如果没有资源,就把自己当做资源。你的资源包括:你能支配的时间、你能运用的技能和经验、你能支配的钱、愿意和你链接与合作的人,以及你眼光能看到的趋势

  3. 对大部分人来说,以貌取人都是最简单有效的判断方式。你期待别人怎么看你,就用一种他能识别的方式装扮自己。如果工作常常要见陌生人,着装特别需要注意。

  4. 工作中既要关注人,也要关注事。不关注人,人不和你玩。不关注事,合作没收益。在人事之间,其实越是机动灵活的地方,人起到了越大的作用,越需要关注人。

DeepCreator:管理:管事理人。

  1. 要学会向上调用资源,而不是等待被调用。上级时间少,但信息多、资源多;你时间多,但信息少、资源也少沟通一定遵循两个原则:谁资源匮乏谁主动沟通,谁比较痛苦谁主动沟通。所以,和上级的沟通一定是由你发起。

  2. 聪明的人总是给别人出选择题,不是问答题。你说得越清楚,越有力,越符合对方的工作习惯,就越有可能拿到资源。

  3. 你不仅是在为公司工作,更是在逐步确立自己在公司内的评价和长远的江湖地位。个人信用,源于持续提供价值。就算自己能力暂时不强,但至少要让别人看到你的付出和态度。

  4. 一次性把一件事做到完美最重要。人的记忆排列中,永远只能记得顶级的事、让你尖叫的人。知道世界第一高峰的很多,能说出世界第二高峰的却寥寥无几,工作亦同理。每一次,都尝试逼近一个完美的点,其实就是在不断修炼把任何事情到极致的能力。

  5. 任何一个小任务,都可以拆分为很多细节,你只能挑其中一件来做。选哪件呢?考虑那些你最有天赋、资源最多和最想花时间的。

  6. 组织内的自由度,源于你的专业和能力,而非相反。这就是一个入职2个月的年轻人,给任正非写“万言书”探讨华为战略问题,任正非会说“有病治病,没病开除”的原因。这种行为背后只有自由,没有责任,说对了全是讨巧,功成名就;说错了,却完全不担责任。

  7. 好的组织,会选择那些愿意又能够承担责任的人,给他们更大自由和权力来激励他们。那些少干活的人,组织一旦意识到这点,会开始降低自由度,制定条款去约束他们。长期来看,躲避责任让你更不自由。

  8. 工作要以“可交付”而不是“我尽力了”为标准。可交付的意思就是,这个结果在离开你手的时候已经是个完成品,不需要下家修补你的工作才能继续下一个流程。公司生态中,谁的结果最可交付,资源和收益都会迅速集中到他那里。

DeepCreator:MVP

  1. 以下三件事别指望组织为你做:教你东西、帮你平衡生活和工作、帮你自我实现。别期待组织做,不代表组织不会做,好的组织会帮你做。“别期待”意思是说,不要被动地等着组织,你才是这些事情的主体。

  2. 不仅是工作,所有事情都是一样。如果你能成为一个有能力、好合作、强目标感、在关键时刻能起关键作用的人,就具备了领导者的魅力。这样的你,也同样会是一个好父亲、好母亲、好丈夫、好妻子、好兄弟。

关于用朋友圈管理个人形象的清单

微信朋友圈,有的人把它当作“自拍墙”和“情绪发泄器”,有的人却在里面自带光环,展示一份隐形简历。

如何聪明地利用朋友圈,管理个人形象?给你13点建议:

  1. 微信朋友圈是你在另一个空间的生存方式。它不是朋友圈,它就是你,是你的公众人格和隐形简历

  2. 最好的朋友圈状态是“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工作的时候,斗志满满;休息的时候,珍惜时光。天天晒吃喝玩乐,会显得玩物丧志;每天晒加班,则会令人生厌。要显示自己安排生活、管理时间的能力,而不是经常地抱怨。

  3. 永远不要在朋友圈说自己不好的事情,哪怕是自嘲也尽量不要。同样,如果有人在朋友圈自嘲或者自黑,除非是能开得起玩笑的铁杆好友,你的回复一定应该是:“你不胖!”“挺好的呀!”

  4. 观察并学习你喜欢的人的朋友圈。如果发现某个朋友写同一件事,见识比你高明,态度比你阳光,有更多的赞和评论,那就应该去学习和效仿。

  5. 善用“分组提醒”功能。如果想加强和特定朋友的关系,就选择“@某好友”提醒他们看,这样对方会感受到,你是把他当作特殊的人来对待的。

  6. 朋友圈是了解一个人最便捷的渠道。经常提醒大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强化个人形象的好方法。

  7. 不要在朋友圈发负能量,尤其不要发含含糊糊、指桑骂槐的负能量。对号入座,最容易群伤。就算没有得罪人,担心你的人一拥而上的关心和询问,也要浪费很多时间解释。

  8. 谈论失败时,加点儿幽默感在里面。如果对自己的幽默感没有信心,就不要谈论失败。

  9. 不要过多展示个人生活的细节。微信现在逐渐转向工具的属性,越来越多的生人出现在朋友圈里,过多暴露自己的生活细节,是很不明智和很不得体的。

  10. 展示一些独处的时间,会拉近和看朋友圈的好友的距离。夜跑、瑜伽、钓鱼、看花、放风筝、喝茶、做手工,都很像一个人在做,也是放空自己、排解压力的好方法。

  11. 硬要对比的话,晒宠物比晒娃强,晒娃比秀恩爱强。不要真觉得“撒狗粮”是温暖的事,没那么多人真正关心你的家庭生活。每次大家在看朋友圈收获你信息的同时,也都在重新评估你的价值。

  12. 除了经营朋友圈的内容,也要积极经营朋友圈的“关系”——对别人朋友圈的内容要有反馈意识。具体可采用“三级反馈系统”:最简单的点赞、特定的内容评论,最大技巧在第三级:如果对方发出了比较特殊的内容,比如生病或者有大事,最好的方式是直接私信表示关心。

  13. 请谨记,朋友圈状态只应有三条:我挺忙,但很好;我很强,且有用;我这人很有趣。

武志红关于建立人际关系“界限意识”的清单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现代工作和生活的一大难题,通常我们会把它归结为“情商”的高低。但真实的情况可能不止于“情商”那么简单,而是看你有没有“界限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为你创作了这份清单,希望对你有帮助。

  1. 在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中,“界限”是你必须拥有的行为意识。所谓“界限”就是每件事的作用范围和边界。

  2. 人际关系中的界限有三层:地理界限、身体界限和心理界限。地理界限是你在地理空间中的归属感,例如这是你的家,那是你的办公桌。一般越过地理界限的行为,会让你感到财产侵犯。第二层是身体界限,也就是让你感到安全的行为距离。一旦越过这个界限,你就会感到安全侵犯。第三层是心理界限,越过这一层,你会感到隐私侵犯。这三种界限是交织的关系,它们有可能同时被侵犯。

  3. “界限”的原则是,一件事的作用范围和边界完全属于我,这件事就与你毫不相干,我不需要和你达成协议。同样,属于你界限以内的事,也与我毫不相干。如果一件事跨越我们的界限,那么我们要在公平博弈的基础上达成协议,然后以协议为行为准则。

  4. 所谓“界限意识”,就是清楚明确地知道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然后守住它。当你越过这个界限的时候,这种行为不是直白,而是侵犯。而当你让别人越过自己的界限时,你不是善良,而是软弱。

  5. 要树立“界限意识”,最关键的一层就是建立和守住自己的地理界限。所有侵犯界限的行为都是从地理界限开始的,当你不能在空间上守住地理界限时,就会退守到自己会在身体上设置界限。而当身体界限也守不住时,你只好在心理上设置界限。当你时时刻刻都在防守心理界限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人际交往的隔膜。这种隔膜有可能连你自己也不知道,但它会反映到每一个行为上。

  6. “界限意识”的对立面是“共生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表面上看是互相关心,其乐融融。例如很多不相干的亲戚,甚至父母的同事,对你的工作生活特别“关心”。但骨子里,不是为了风险均摊,就是为了利益均沾。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每个人都在争夺话语权。严重的时候,集体中的隐形权力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我”是“我们”的代言人,一切都“我”说了算,而你没有丝毫话语权。

  7. 如果你在关系中处于被控制、干涉的现状,你可以先从小事上开始和控制者对峙。最好是找好一个点,持续地和控制者沟通、交流、对峙,一次次地向对方说:我是我,我有我的想法我的选择。

  8. 在与控制和干涉者对峙时,要采取这样的态度——不含敌意的坚决。我很坚决地守住我的立场,但我没有敌意,也就是坚决地说“不”。当你说出“不”的时候,你其实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你要的仅仅是不想被对方干涉而已。在你自己的事情上,你要自己说了算,但对对方没有任何敌意和侵犯。

  9. 如果你在关系中习惯控制别人,请记住:别拿你认为正确的道理,去过度干涉别人。在任何一个环境里,那个最想管事的人,常常正是各种冲突的根源,因为他已经参与到了每个关系中,所有的问题都与他相关。所以,分辨清楚“热心”和“干涉”的区别,非常重要。

  10. 在心理上没有“界限意识”,就会在不自觉中作出损害自己或他人利益的行为,从而阻碍你建立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这就是心理、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

关于如何准备一场演讲的清单

演讲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升。

如何准备一场演讲?以下14条建议供你参考。

  1. 演讲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好的演讲者不是老师,不是说服者,而是导游,带听众领略沿途的风景。首先,要有“景点意识”,讲到哪儿该停顿,哪儿该抖包袱,哪儿该强调,都要心中有数。其次,要有交付意识,不仅让人听懂,也要努力让人得到,“拍照”带回家。

  2. 演讲切忌不做准备。以“今天我没有特别准备,随便说说,大家多包涵”开场,并不能表达谦虚,只会让听众感到不受尊重。哪怕是提前5-10分钟打个腹稿,都能让你的演讲提升一个档次。

  3. 演讲开头,一个常见的手法是“比兴”。比如,引用一段诗词、一个金句,或者展示一张图片、介绍一个人,来揭示主题。化抽象为具体,让听众对你接下来要讲的内容产生认知,再展开讲,会容易得多。

  4. 演讲的主体,一般是三段式。比如,分享三个故事、讲三个经历、谈三点感受。短篇演讲最好是单层逻辑,切忌“三小点,下面还有五个分论点”。太多的层次,会加重听众的认知负担。

  5. 好的结尾,是全篇的点睛和复盘。结尾处务必进行一次总结:直接告诉听众,今天演讲的目的是什么。

  6. 重复,是演讲成功的秘诀。要有意识地设计重复和排比。那些著名的演讲,比如《I have a dream》和《Yes,We can》,被世人记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复。在演讲中,节奏优美,比用词优美重要得多。

  7. 脱稿演讲,能让你在台上更加自信从容。脱稿,不是逐字逐句背稿,而是记住内容要点,以及要点和要点之间的逻辑链条。写好演讲稿之后,就要脱离纸笔,开始说和练。练习的时候录音或者录像,有助于你发现问题,然后改进。

  8. 如果怕忘词,你可以带着演讲稿或者写有关键词的提示卡片上台。要看稿,就大大方方地看。切忌偷瞄,那样会让你的形象大打折扣。

  9. 演讲前,如果感到紧张,可以通过深呼吸和肌肉放松来调节。你可以从头到脚进行这样的放松练习:皱紧额头,然后放松;使劲闭眼,然后睁开;用力握拳,然后松开,让紧张的情绪得到释放。

  10. 声音方面,最大的误区是“情到深处必用喊”。其实降低音高,甚至做适当的停顿,也能引起人的注意。音高是在对比中呈现的,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这样高和低的部分都能得到强调。

  11. 所有的肢体语言都应该是有意识的,而不是慌张、无意识的乱动。TED演讲的常见姿势,是想象你手捧一个西瓜,不能手舞足蹈,让西瓜掉下来。有些习惯性动作,比如不自觉的挠头、摸鼻子、抖腿等,自己在平时很难注意到,但在台上就会被看得一清二楚,要在练习的时候去掉。

  12. 演讲的时候,眼神要环视和点视交替使用。环视,即环视全场;点视,即盯着某个人或者某个点看。如果现场观众人数较少,建议与每个听众都有5秒钟的眼神交流。好的演讲者,会让听众感觉就算在数百数千人的场景中,演讲者都是在面对面和自己讲话。

  13. 演讲超时是不礼貌的,会打乱整场活动的议程。控制演讲时长,是在演讲准备之初就要做好的功课。总共时长多少,哪块可以快速略过,哪块需要娓娓道来,提前做好时间分配。

  14. 最后请记住,真正打动人的,永远是演讲的内容,而不是技巧。这需要你在平日里不断积累。

关于手机使用的教养清单

自从手机越来越成为人的外挂器官。我们的日常行为也随之发生了很多改变,是时候梳理一下关于手机使用的教养清单了。

  1. 城市人口密度大,空间逼仄,就要格外留意自己行为的无形边界。讲电话时大放高声、手舞足蹈,是对公共空间的额外挤占,相当于冒犯周围的人。

  2. 除非是一个人吃饭,否则餐桌上尽量不看手机,即便你是陪客,也不应该低着头自顾自看手机,更不能玩游戏。

  3. 在公共场合听音乐和语音,务必戴着耳机、不开公放。戴着耳机不跟人说话,说话的时候拿掉耳机。

  4. 当众自拍仍然算不得特别体面,尤其在工作环境当中。

  5. 就算你是重度手机美食摄影爱好者,也一定要在商务场合按耐住自己拍照的冲动。

  6. 自从有了微信,如果对方不是家人,直接给别人打电话,也变得有点冒犯。不熟悉的人打电话,事非紧急,最好先在微信或者短信里约一下时间。

  7. 微信的存在,本身就是意味着允许延迟回复,开口先问一句“在吗?”就很不得体。

  8. 除非热恋,尽量不要大段大段发语音。这是对别人时间的不尊重,也没有体谅到对方是不是方便听。

  9. 工作交往中尽量快速回复消息,说事礼貌、清晰、不啰嗦。

  10. 不打招呼就拉群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11. 无论你的宝宝或者狗多么可爱,都不要拿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刷屏。

  12. 除非集体大合影和有默契的挚友,一般状况下三两个人的合影发朋友圈前应该征得合影者同意,分享别人的微信名片同理。

  13. 基本上朋友圈里发表什么内容是个人自由,但肆意宣泄负面情绪,仍然等同于没有手机的时代站在家门口骂街。

  14. 群发千篇一律花里胡哨的过节祝福,只能暴露你的毫无诚意。如果没有原创能力,选择你真心惦记的人,带上称呼和简单的“过节好”三个字就很诚恳。

  15. 任何群发清理僵尸粉、请人投票的消息,都是一种极度打扰。即便工作原因不能拉黑,也会令你的个人评级大幅下降。

  16. 绝不翻看别人的手机,这条也适用于亲密关系。

关于实现职业化的行动清单

所谓职业化,是一个人本能的反面,通过职业训练,用职业要求重塑自我。

「得到」App请中国最贵的商业顾问之一刘润老师,为你创作了这张清单,帮你实现职业化的转变。

  1. 职业化的反面是本能化。本能化,是你本人和你在职业中的角色是同一个人;而职业化,是你能用职业的需求去重塑自我。职业化的本质是通过尊重别人,从而赢得尊重,降低信任成本。因为工作受委屈、闹情绪,都属于不职业化的行为。

  2. 职业化,是你在商业世界里的教养,具体体现是当别人和你打交道的时候,能感觉到非常舒服。职业化问题背后的思维方式,是要永远站在对方舒不舒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所以,当别人觉得舒服的方式变了,你的行为方式也必须改变。

  3. 职业化,源自对外的分寸感,和对内的克制力。在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得失之间,要拿捏好分寸。职场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计划、任务、优先级,甚至自己的困惑。如果别人正好有空帮到你,你可以选择感激。但如果别人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没能帮你,也不要觉得这个世界伤害了你。

  4. 不同特性的沟通工具,沟通方式也不同。电话和微信在工作中的使用频率很高,但使用它们的职业化表现有所不同:电话交流,应该不断说“对”、“是”,这是为了让对方了解,你一直在与他同步;微信,则应该在说完“你好”后,直接以有事说事的心态,简短地说清楚你想说的事情。给对方足够的自由时间,来选择要不要回复你,或者如何回复你。

  5. 职场中,你和很多人可能只会通过邮件沟通,见字如面,一定得把自己收拾干净了。邮件礼仪的第一步,是用正式的名字和总结性的标题;其次,格式要简单大方,字的颜色、大小、字体要统一,善用分段来标示阅读逻辑,缩进体现层次关系,加粗突出重点;收到邮件应尽快回复,这代表着你的能力、效率以及对对方的重视程度。

  6. 认真对待职场中每次沟通,不管是向上级汇报还是组织更多人开会,提前做足准备工作,提高效率。一个有效的高价值的沟通,要想办法增加产出,得出更多的结论和共识,尽量减少大家的时间投入。

  7. 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30秒内,清晰准确地讲明观点的能力。不仅因为对方时间有限,也能测试你是否真的理解自己正在做的事。想办法讲清楚自己观点的价值,在对方心里种下一个大大的WHY(为什么),让对方主动愿意给你更多时间进一步沟通。

  8. 职场遇到不同观点时,职业化的表述应该是:有趣。不要面红耳赤、割席断交。因为职场中的很多分歧,其实不是事实问题,它很可能只是不同的认知体系之争,这种永远难以说服对方。

  9. 理解并尊重别人的时间颗粒度。时间颗粒度,是一个人管理时间的基本单位。比如,比尔·盖茨的行程表就以5分钟作为一个基本的时间颗粒,王健林的行程则按照15分钟来安排。一个具备职业素养的商业人士,和别人打交道时,会懂得至少以30分钟为单位安排时间,以1分钟为单位信守时间。千万不能迟到,这是职业化的基本要求。如果真的迟到,一定要非常诚恳地道歉,并且补偿对方。

  10. 完全不把自己的承诺当回事,或者超出自己能力过分承诺,是职业化的大忌。有些人喜欢说“这件事,就包在我身上了”,“放心,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可是,第二天酒醒之后,自己说过什么可能全忘了。这种行为成性,只会损失别人对你的尊重和信任。

关于工作中如何用微信沟通的清单

微信沟通在工作生活里越来越常见,掌握好微信沟通的一些技巧和礼仪,会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得到」App邀请百姓网CEO罗颖创作了这份清单,供你参考。

  1. 无论是私聊还是群聊,“沟通黑洞”都不是一件好事,一定要及时消除。“沟通黑洞”就是指对沟通信息没有反馈。别人给你以私聊或群聊的方式发了一条通知信息,不能看完就完了,一定要回复一句“收到”。这是在反馈你接收信息的状态,免去对方惦记的时间和心情。

  2. 有效沟通的微信群成员数量不宜多,越小越利于互动。微信群其实就是一个看不见的现实组群,如果一个组群里有了很多人,但只有几个人在兴高采烈地讨论,其他人都不吭声,感觉一定很奇怪。久而久之,除了少数几个人之外,大多数人都会漠视或遗忘这个组群。

  3. 尽量避免在公群里私聊,尤其是比较正式的组织群,比如公司群或会议群。微信群的本质是公共场所,既然是公共场所,那就要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在公群里进行私聊的行为,不仅会增加其他人的信息负担,甚至有可能导致他人错过重要信息。

  4. 较正式的信息沟通,如工作或者其他合作,最好有效的组织措辞,避免盲目地向别人提问。很多人以为微信是一个沟通随意性较高的工具,因此往往一开始就抛出一堆并列的叙述和问题,殊不知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让对方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你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沟通成本。

  5. 要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把事情说完,不要一字一句的往外蹦。因为,不停响起提示音会加剧对方的焦躁感,同时刷屏的信息也会造成极差的视觉体验,让信息很难被集中理解。

  6. 微信是直接性的信息沟通工具,很多人习惯一开始来一句“在吗”或者“方便吗”,这种试探性的无效提问反而会增加对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7. 不要频繁发送语音。语音功能在发送信息的操作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却增加了接收信息的成本。查看文字信息比收听语音信息要快速得多,而且收听语音信息对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

  8. 重要的文件在发完微信之后最好再抄送一下邮件,重要的事件也应该在用微信简说明通后,再进行电话沟通。在微信中查看文件是很方便的事情,但是保存文件的操作就比较复杂,所以如果是比较重要的文件,你应该通过微信发送之后,再抄送一下对方邮件。同时,如果是紧急的事件,微信沟通的效率就比较低,最好用微信简单说明之后直接通过电话进行深度交流。

  9. 在介绍合作伙伴或工作人脉时,应该事先拉个小群,而不是直接推名片,同时拉之前最好征求一下双方的意见。要知道,任何人都不喜欢被陌生人突然打扰。

  10. 最后,类似微信这样的新式沟通工具,让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和自由的交流。正因为如此,你更应该管理自己的使用行为,通过减少沟通成本的方式,促进工作效率。

关于成为职场高效能人士的清单

同样的工作,别人早早下班休息、逛街刷剧,自己却要苦逼加班到深夜;每天忙到没时间好好吃饭,工作成绩却一般。

不是不努力,你只是缺少让自己变得更高效的窍门。如何才能让工作更高效?刘润老师的这张清单给你答案。

  1. 设定目标,想清楚自己要的结果是什么,然后再采取行动。最好能把大目标拆解成阶段性的小目标,集中所有精力和资源单点突破,效率会明显提升。

  2. 主动干掉一切“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比如八卦、追剧;拒绝大部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比如跳出来的新邮件、可参加可不参加的会议;立刻完成那些“重要且紧急的事”,比如下周要提交的投标方案;把省出来的时间,用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上,这些应该是你花时间思考和投资的重点。

  3. 掌握一套快速学会新领域和新业务的方法。可以先找到该领域评价最高、系统性最强的10本书,高强度泛读,梳理出核心概念、主要观点、框架逻辑。再通过精读,修正这些核心概念之间的关联,建立系统模型。有不清楚的地方,求教业内专家,最后彻底吃透。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新的工作领域和内容时,做到得心应手。

  4. 把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间切成几段,每一个单独的时间段内,都集中精力只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同时做几件。

  5. 寻找几位能力互补的同事,建立自己的私人学习小组,分享和交流学习心得。有些事情一个人很容易陷入僵局,通过讨论碰撞,不仅能快速解决问题,还能启动更深入的思考。要知道:一个人的成长,70%来自工作中的学习,10%来自正式培训,剩下20%来自向他人学习。

  6. 要有意识地构建优质人脉,需要时能第一时间找到合适的人帮忙。经营人脉的方法,绝不是到处蹭合影、加微信,而是不断积累并输出自己的价值。当你能够帮到越来越多厉害的人,你的人脉就会越来越广,质量也会越来越高。像群发文章求转发、私信推销你的产品、未经同意把朋友拉入大群,这些随意求人帮忙、挥霍人脉的动作,一定要避免。

  7. 别让外部环境左右你的情绪,用积极的态度,消解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影响:把“他把我气疯了”,改成“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把“这件事根本不可能做到”,改成“给我点时间让我想想对策”。然后,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8. 新晋领导不要抢员工的活,否则你会成为团队的瓶颈。所有的具体工作,都要合理地安排给员工,不要有“我擅长,我来做”的心态。遇到有依赖感的下属,学会说“你觉得呢”,让他自己提供方案,你来做选择题,节省自己的时间。

  9. 让生活上的选择变少、变简单,比如衣橱中保留少数几个款式的衣服,不用每天想穿什么;出门尽量提前叫好车,路上还可以处理工作事务;锁定几家口味和质量都不错的餐馆,能节省很多思考“今天中午吃什么”这个世纪难题的时间……很多人感觉时间不够用,就是因为在太多不需要复杂选择的地方,花费了太多时间。

  10.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吃营养的食物、充分休息、定期运动、规律作息,让自己保持旺盛的精力。不要小看了这一点,万达创始人王健林一天要出现在4个城市,苹果CEO库克一天只睡3个小时,没有好的体力是撑不下来的。最底层的工作者拼体力,中高级管理者靠智力,但最顶级的企业家,则是智力加体力的多维比拼。

  11. 注重工具的力量,善于运用印象笔记或有道云笔记这类办公工具。把所有待处理的零碎事项放入这些“外接硬盘”,利用零碎时间分类处理。尽可能让大脑只专注于思考和解决重要问题,不要因为记事而占据“带宽”。

  12. 利用好碎片时间,而不是让手机把你的时间碎片化。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这样你就有了大把的碎片时间,可以在手机上做三件事:把今天的工作做个小结;把明天的工作清单做个更新;把今天值得学习的内容集中消化掉。「得到」App就很不错,每天提供优质的内容,让你随时随地学习。

关于如何“管理”你的上级的清单

工作中,到底该如何与上级协作?怎样才能获得上级的青睐?这是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其实,上级也可以被“管理”。以下与上级高效协作的11条建议,供你参考。

  1. 上级是面对很多个下级的组织者。他代表公司雇用你,是在购买你的能力和时间,以节省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你的顾客和用户。所以,以下其实是给你的一份“用户洞察清单”。

  2. 既然上级是你的用户,那么你交给他的任何工作结果,都应该是一个“产品”。哪怕是一个想法、文档或邮件,都应该背景清晰、表达扼要、信息完整,让对方可以快速进入话题语境,抓住重点。

  3. 你们之间的常规沟通应该由你来设计,让它及时、主动、规律:告诉上级你的项目进度、有什么需要他决断、下一个工作重点、下一个沟通时间节点。

  4. 计划外的沟通和反馈,尽量按上级的时间表来走。在沟通之前,给他发个微信,告诉他具体想请教什么、需要多长时间。这不是因为他官威比你大,而是因为要面对很多个你,他的时间被分摊得很稀薄和不确定。请记得,他的精力,也是你们团队的资源。

  5. 沟通时,不妨用营销思维“算计”你的这位用户,吸引他对你的工作倾斜更多的资源、注意力和时间。具体来说,就是简单、有效、及时的信息同步,展示项目的紧迫感和重要性,客气地提出困扰和需求。

  6. 需要上级给意见时,先给他建设性意见,让他做选择题而不是主观题,这是在帮他聚焦问题、引导思考。比如,“此事的背景和进度是xxx,我建议的做法有n个,分别是xxx;这么考虑的原因是xxx,你有什么建议?如果没有,请确认一下你收到了”。

  7. 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面对上级,有效率的求助逻辑不是“我办不了,你来”,而是“请指条路,我继续干”。

  8. “逼”上级干活的一个好思路是,想一想在他目前的工作进度里,有什么你能帮上忙。等你把能做的事儿都做完,就差他临门一脚,他自然退无可退。

  9. 与上级达成的共识,如果执行中有变化,请务必与他沟通确认。擅自修改计划,可能会损害上级在更大维度上的安排。

  10. 有什么是你能帮到上级的?答案是,把团队之外的资源和经验引进团队。所以,不妨想想,公司和行业里有哪些项目跟你的项目可能触类旁通,去研究和求助。这是在帮组织“挣效率”。做到这一点,恭喜,你已经有了“上级”自觉。

  11. 当然,无论你有多少种招数,都得有一个基本前提:你的上级发自内心的信任你。取信于人就两个字:靠谱。靠谱的意思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关于如何有效激励下属的清单

出工不出力,上班刷手机;看着人也在,心在千里外。这是多少人工作时的生动写照。作为领导,如何让下属更加卖力地工作呢?你需要懂得激励。

中国著名商业顾问刘润老师,创作了这篇如何有效激励下属的清单,13条建议,供你参考。

  1. 作为领导,要明确一点:你是下属的协作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衣食父母”。自身做好平台提供者和资源协调者的角色,是对下属最好的激励。

  2. 最有效的激励原则,要满足对方的需求。对大多数职场人士,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是给钱;工作过程中受到尊重、宽松的工作氛围等,是更高一级的激励;而对于自身期许较高的智力劳动者,自我实现的机会,更能抓住他们的心。

  3. 工资,用来支付给责任;奖金,才用来奖励业绩。

  4. 升职不是万能的。业务和管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工种。领导职位,留给有管理能力、善于调动他人的员工。不善管理的业务骨干,正确的激励方式是提升技术级别,而非更高的职位。

  5. 有难度,但“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激励效果最好。

  6. 奖励要提前说,且越明确越好。千万不能是“大家好好干,我不会亏待大家”这样的含糊应对。一旦确定,就要做到及时反馈、严格执行。

  7. 为苦劳鼓掌,但是为功劳付钱。

  8. 善用相互比较,能产生对比带来的幸福感。比如告诉员工,你是公司最看重的30个核心成员之一、你的奖金团队最高……这种因对比而产生的幸福感,非常受用。

  9. 胡萝卜要有,大棒也不能少。要懂得通过外部施压,迫使下属产生内在动力。即使是临时项目,也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不要让他因为空闲时间太多而松懈。

  10. 为了避免下属懈怠,适度引入竞争是必要的。比如,招些新的销售,刺激老员工提升业绩;在公司内设立攻坚课题组,让有能力的人在“我证明给你看”的心态下主动承担责任……

  11. 除了即时激励,还要提前考虑长期激励方案。主动帮核心员工规划职业生涯、建立良好的晋升机制,都会让员工感觉短期有惊喜,长期有盼头。

  12. 尽力来自于本份,尽心则来自于善意。业务上的基本保障,能让下属做到尽力;有效激发下属心中的“善意”,会让他们做到尽力又尽心。

  13. 不要小看企业文化的作用。适当在内部强调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能更好地确保大家聚在一起,一路前进。

关于如何打造你”声音名片”的清单

好声音和好颜值一样,能让你在对外沟通中提升魅力值,迅速打开交际界面。

「得到」App 请到罗胖的声音训练师郑伟,创作了这张清单,供你参考。

  1. 与人交际中,声音通常是你递出的第一张名片,这张名片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你给别人留下的印象。

  2. 一个人的嗓音是先天条件和长期发声习惯积累的结果,很难被快速改变。但通过刻意的正规训练,能够让你达到自身音质的最佳状态,提升声音层面的形象。

  3. 判别声音好坏的标准有两个。第一是“吐字规范”,也就是普通话要标准。第二是“用声科学”,也就是让声音舒畅、通透。这两个标准都可以通过科学训练来提高。

  4. “胸腹联合式呼吸”是一个简单、有效,随时都可以练习的方法,一共只有三个步骤。第一,想象你闻到了浓郁的花香,缓慢吸气。第二,两肩和胸部放松,小腹微收使气息下沉。第三,两手插在腰侧,以小腹用力、两肋撑开来辅助呼气。

  5. 在“科学发声”中腹部肌肉是很重要的一环,因此锻炼腹部也会促进发声的通畅和加强气息的控制。仰卧起坐和俯卧撑都能取得显著的效用。

  6. 学会科学的用声方法,不但能让你的声音变得通透,还能有效的保护喉部器官,让你说话不累,减少声带超负荷造成的咽炎。如果你已经患有咽炎,科学发声也可以起到缓解作用。

  7. 有一种简单实用的“懒人”发声练习能让你把练好的气息运用到说话上,对声音控制自如。这个方法只需练习a、u、i(汉语拼音)三个音节。配合“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先均匀呼吸三次,再均匀吐气发长音。每天十分钟,就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8. a、u、i分别代表,中、低、高三个音域。练好中音能让你的声音更有可信度,有气场;练好低音能有效按摩声带,缓解疲劳;练好高音可以让你的声音更明亮、更富有层次。

  9. 鼻音是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难题,其实改善起来很容易。鼻音过重的原因是鼻腔共鸣太响亮,只要发音吐字时嘴打开的幅度加大,同时舌头用力,就可以明显减小鼻腔共振。

  10. 做声音练习时,不仅要注重练习的次数,还要进行成果检验。可以把自己练习的声音录下来,然后对比其中的不足。

  11. 好声音需要保养,例如不要频繁的清嗓,这样会加重声带的紧张度。而长时间用嗓后立即吃太冷或太热的食物会刺激声带,浓茶的茶碱也会让喉咙干涩。

  12. 日常对话和表达中,除了发声的方法和标准外,语言本身的三原则也非常重要,即合作、赞美、卑己尊人。因为没有人会拒绝真诚的认可、夸奖和尊重。

一封邮件, 就能看出你是不是足够专业

虽然当下用微信沟通非常方便,但工作中得体使用邮件,仍会给人职业、严谨的感觉。

很多时候,你和客户、供应商没有见面的机会,邮件是你塑造个人形象的唯一渠道。邮件即礼仪,如何写好一份专业、得体的商务邮件?这篇清单,助你在细节上脱颖而出。

  1. 商务邮件,用公司域名的邮箱发。用免费邮箱发送,会给人一种不够专业的感觉。同理,自己的名片上不要印免费邮箱。

  2. 邮件礼仪的第二步,是用真名,最好能让收件人一眼看出你的单位。比如我,可以用“刘润”或者“润米咨询-刘润”。个性化、诗意化、尤其是二次元的名字,可以用在QQ签名上,但不要用在商务邮件里。

  3. 总结性的标题。邮件标题和发件人姓名是收件人最先看到的两样东西,一定要体现价值。可以用不到20个字,总结这封邮件的核心内容。“你好”“来自xx公司”“报价方案”,都不是一个好标题。“请审阅:X公司关于Y项目的方案和报价”,言简意赅,就好得多。

  4. 简单大方的格式。商务邮件,尽量少用不同颜色和大小的字体,更不要用背景图和背景音乐。真正的邮件高手,整篇邮件内容,都是一个颜色,一样大小,一种字体。具体问题,可以用三种方式解决:分段,负责阅读逻辑;缩进,负责层次关系;加粗,负责突出重点。一句话,格式让位于内容。

  5. 合适的称呼或者问候语。外国人喜欢称呼对方“Dear xx”,你可以说“尊敬的张总”;外国人喜欢用“I hope this email finds you well”开场,你可以说“见信好”。未曾谋面的人,不要直呼其名,更要注意别弄错性别。

  6. 逻辑清晰的正文。邮件正文一定要分段,每段只讲一件事;每段的首句,是整段概括。用小段,不要用大段;用短句,不要用长句;用简单的词,不要用复杂的词;能用100个字讲清楚,不用101个。同样,为了对方的阅读体验,能用文字就不要用图片。图片加载慢,而且不能检索,隔段时间再找会很麻烦。

  7. 总结性的结尾。结尾部分总结邮件内容,强调需要对方跟进的事情,态度一定要诚恳。比如,“恳请您拨冗回复修改意见,非常感激。”然后,加上祝福语,比如,“祝:商祺”;亲密一些的,“祝:春安”;再亲密一些的,“祝:家人都好”。最后,署上名字。

  8. 附件。有附件时不要撂下一句“请看附件”就完事儿,最好在正文里对附件的内容和结论进行简单概述。分享一个经验:如果附件是表格,自己调整好格式、页边距,方便对方打印。

  9. 细心检查是否有误。按下“发送”键之前,再通读几遍邮件内容。检查是否有错别字,标题、称呼是否有误,附件能否正确显示。确认无误后,再发送。

  10. 良好的回信习惯。收到邮件要尽快回复,如果实在有事无法第一时间回复,也最好发一封“来信已收到,会尽快回复。祝好”的邮件告知对方。休假时,提前设置好自动回复。

  11. 善用回信的高级功能。比如,抄送、密送、回复、全部回复等功能。该给谁看,不给谁看,这些回信的专业方式,代表你的职业化程度。

  12. 如果邮件来来回回,甚至讨论的主题已经发生变动,最好修改邮件主题,或重新发一封新邮件,而不是文不对题的继续“盖楼”。

Experience

我从最优秀的人身上学到的事

Ben Casnoch

领英创始人Reid Hoffman是一个非常高效而优秀的人。他是领英的执行董事长,还兼任风险投资家,并在多家上市和非上市公司担任董事,除此之外,他还写书。

我与Reid合作写了很多本书,因此有数万个小时去近距离关注他生活。以下是我从他身上学到的6条经验:

第一,获得大人物关注的最好方法是主动提供帮助。

作为Reid某种意义上的助手,我常常接到成千上万的人希望和Reid见一面的请求,他们要么期望获得他的注意,要么想从他那里获得投资。令人惊讶的是,几乎没有人主动提出能够帮助Reid做些什么。

有许多请求,听起来好像是给了别人一个帮助他们的机会似的:“如果你给我的项目一些反馈,我将会很开心。”的确,很多大人物非常慷慨和充满好奇心,所以会帮你,但是你为什么不弄清楚他的工作,发送一篇参考文章,或者分享一个可能有用的观点给他们呢?

大部分人认为没办法帮助像Reid Hoffman和Bill Gates这样著名且有钱的人。

让我们思考一下。你怎么帮助Bill Gates呢?向他的慈善事业捐款不会有用。也没有你能够介绍给他而他认识不到的人。购买微软产品对他的帮助也不大。

但是真相是,Gates渴求的、而你可能拥有的是信息,是你的独特的视角,以及对发生在你周围的事情的看法,他不能在货架上买到这些。如果你能够将你知道的信息和Gates需要的联系在一起,比如你的10岁的表弟痴迷于一款App,你意识到了这件事情可能引导的计算机潮流,就更有可能和Gates建立关系。至少,这是一个和索求完全相反的姿态。

主动提供帮助是建立一切关系的不二法门。

第二,考虑战略和做决定时要快速。

Reid的第一原则是速度。他被传播最广泛的话是,“如果你的第一个版本的产品没让你出洋相,那你可能已经来晚了。”他的第二个广为人知的话是,“创业的经历,就像是跳下悬崖,在下坠的过程中找一架飞机接住自己。”

当面对一组选择时,他经常基于当前信息本能地作出临时决定。然后,他会注意到他需要什么额外信息,来反驳他的决定。

而这世界上大多数人,在遇到信息有限的情况时,都在等,非要收集到更多信息才做决定。但在此期间,世界早就变了。

第三,伟大的合作关系需要发现并重视不一致的动机。

我和Reid共同经历的第一次谈判,是和我们的出版商。Reid提醒我好好想想,我们和对方的思路,在哪些方面是一致的,在哪些方面是不一致的。

事实上,即使在一个互利共赢的交易中,每一方的出发点也有特定偏差。例如,在我们和兰登书屋的合作过程中,对方的动机是卖书,而我们的兴趣则更宏大:我们要向世界传递理念,无论以何种形式和代价。因此,我们对免费分发电子书更感兴趣。不过这一点不同,并没有破坏这桩交易。而意识到这一点,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持续发展我们之间的关系。

第四,和能力强相比,值得信赖更重要。

Reid说,假如你和朋友一起开公司,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和信任的朋友一起能够前进得更加快速。因为你早已理解彼此的思维和谈话方式。而行动迅速,几乎是创业早期的生命线。

但设若其他条件不一样呢?如果在一个你信任的能力打7分的朋友,和一个陌生的能力9分的人之间选择,你会选谁?答案是:如果你信任的这位朋友学习能力强,选择他,而不是你不认识的人。

我个人也受益于Reid这种做法。对一些任务,我显然不是世界上最有资格的人,甚至不是他人际网中最有资格完成的人。但是鉴于:我们完全信任彼此;我了解他的偏好和价值观,他也了解我的偏好和价值观;我也是个快速学习者——我们可以共同以闪电的速度完成项目。

第五,尊重“影子人”,那些成功人士背后的力量。

Reid和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曾一同参加一个非正式演讲。当我陪同Reid一起走进演讲准备室时,史蒂夫立刻起身和我握手,主动报上姓名:“你好Ben,我是史蒂夫·鲍尔默,很高兴认识你。”他表现得非常正式,让我非常受用。

而一年以后,Reid在硅谷招待一个硅谷显贵,与他同行的是一位公关人员。硅谷的这位和我友好地打了招呼,但他随行的那位,却视我如同不存在一样。结束活动后,她也只是和Reid道别,然后就迅速和老板闪人了。

我不会因为PR人员对我的态度如何如何就气愤得夜不能寐,我要强调的是,和大人物做事的关键,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估“影子力量”的影响。这位大人物同行的人,可能是他的顾问、助理、咨询师甚至是夫妻。对他们无礼,必定会失去和他们一起进步的机会。

第六,你周边的人以无数难以察觉的方式改变着你。

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学习是无处不在的。你花最多时间在一起的那个人,会通过一种你可能想不到、甚至不易察觉的方式,慢慢地改变你。

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就是选择什么样人在你的身边。而能够从Reid这样一个特别的人身上学会那么多,让我觉得无比幸运。

本文作者 Ben Casnoch,选自LinkedIn 中国。

罗胖日:
所谓的“创业”,其实就是构建一个新“协作体”的过程。
协作体越大,越高效,创业就越成功。
从这个角度,可以把作者的六点再解释一下——
1.每个人的眼界,是加入新协作的最大资本。
2.尽可能快速协作,过程中再去调整。
3.不一致,不影响协作。
4.协作过的人最宝贵。
5.尊重别人已经建立的“协作体”。
6.你的本质是由你建立的“协作体”决定的。

Reference

  1. 如果工作中被人无端攻击,该如何正确破解?
  2. 你不用被同事喜欢,但要受他们欢迎
  3. 行动清单 | 怎么才能结交到比你厉害的朋友
  4. 认知清单|说话之道:公司里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5. 收藏清单 | 让你为难的忙,帮还是不帮?怎么帮?
  6. 你,想不想成为一个演讲高手?
  7. 你说的话,老板和同事会认真听吗?
  8. 认同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