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act

fact20180802.jpg

分清感受和事实,是成长的第一步。——DeepCreator

做了蠢事敢于说出来,是因为现在说出来已经无所谓了

fact-faith-feeling20180413.jpg

baseonfacts20180418.jpg

摆事实,讲道理

洞察:通勤时间长有两个好处

一线城市的上班族,在通勤上花费的时间几乎与在社交和消遣上的时间差不多。比如,北京上班族的平均通勤时间是56分钟,伦敦上班族是40多分钟。通勤时间长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但通勤也有好处,如果能意识到这些好处,能帮你减少通勤的痛苦。BBC英伦网的一篇文章,介绍了通勤给人带来的好处。

第一,加速学习。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贾奇莫维茨(Jon Jachimowicz)发现,比起漫无目的的人,那些擅于提前思索与规划未来的人,能更好地适应通勤路上的压力。贾奇莫维茨介绍,上班族有时无法在家庭角色与工作角色间自由切换,因此会觉得疲惫和倦怠,上班族可以利用通勤时间做角色转换,减轻上班前的压力。

下班路途是人们整合白天所学、巩固记忆的好时机。哈佛商学院教授吉诺(Francesca Gino)会要求,信息科技行业的培训生在一天结束前花十五分钟自我反思。当培训期结束后,与那些在同时段里进行其他练习的学生相比,吉诺的培训生表现更好,整体绩效也高出20%。文章建议,上班族也可以利用通勤时间自我反思。

BBC Capital栏目的一篇报道介绍,一个人每周6小时左右的通勤时间里能读或听完一本10万字的书,甚至还可以自学一门语言。有神经科学相关研究表明,间歇式模块化学习的效果最佳,通勤路上就是实践这种模式的理想时间。

第二,有利于身体健康。帝国理工学院教授帕特森(Richard Patterson)从英国国家出行调研中调取了详细数据,分析后发现,在搭乘公交的通勤者中,有约三分之一达到了政府建议的每日三十分钟的锻炼时间标准。

以上就是通勤时间给人带来的两个好处。

关于圣人与榜样

关于圣人

我想, 这世上其实没有圣人 ,顶多只有强者和弱者。而那些强者并非完美无缺,只是由于有更多弱者存在,才因此显得好像“完美”。所以,若是非要准确地描述的话,

这世界根本就没有强者,其实大家都是弱者 —— 只不过弱的程度不一样而已,或者弱的方面不同而已。

这是我花了很多年才彻底想明白的简单道理。

这个道理也很重要,它一下子让我改头换面,瞬间重生。若是想不明白这个基础的道理,我又如何 逃脱鄙视链?如果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我又如何忍受过往 我做过的那么多蠢事?我又如何在各种捉襟见肘、各种尴尬的情况下 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想明白这个道理,让我对另外一件事恍然大悟:

所谓的原罪,很可能只不过是没有学会学习的结果……

天主教教义里,有所谓的七宗罪:

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暴食……

抛去这些罪名定下来的历史时间因素,仔细去看,我得到这样的结论:

若是今天的我们身上有这些特征的话,基本上都是**不尊重知识、放弃了进步**的结果。 核心理由在于,我们天生都是无知的,我们需要挣扎才能进步 ,若进步是有可能的,那么我们终将变好,不是吗?

仔细看看罢,色欲其实并不是什么罪,搞得好像谁没有似的…… 也确实有人没有,但这本来就不应该成为针对所有人的要求。又,这项罪名怎么看都像是在没有避孕措施的世界里不得已存在的罢?暴食其实也并不应该是什么罪,你看,在今天这个物资丰富的时代里,吃货早已成了褒义词,而通过锻炼保持健康也早已经是全民接受的生活方式……

剩下的五宗“罪”呢?

傲慢是因为认为别人不可能进步,以为自己的优势永存;
嫉妒是因为认为自己不可能进步,以为他人的优势永存;
懒惰是因为相信自己不可能进步,所以干脆放弃,一了百了;
暴怒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可以进步,所以弱者永远患得患失、永远输不起、吃不起亏;所以强者一旦发现自己的地位可能被动摇就自然而然地勃然大怒;
贪婪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进步效果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才可能出现的复利曲线,所以才生成的不切实际的欲望……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顺手研究了一下历史上主流的宗教教义,发现大多数宗教基本上都在不约而同地固化一个错误观点:

一切都是天定。

既然一切都是天定,一切就都跟自己无关;虽然说一切都跟自己无关,却依然要活着,依然要面对那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面对各种尴尬,面对各种丑恶,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所有人都有原罪。基本上是这个逻辑。所以说,想明白这个道理真的是一种超级解脱啊!—— 简称“超脱”……哈哈!

于是我开始坚信,

所有人都有进步的可能,只不过是有没有放弃而已,若不放弃,那最多是进步程度大小不同而已。

一下子就比之前宽容多了,那些过去面目可憎的人,在我的世界里突然变成了跟之前的我一样的可怜人,他们只不过是放弃了而已。一下子就比过去淡定多了,知道所有的尴尬终将成为过去,我只要不放弃,就能往前走,就能进步,就能改善……

然后才反应过来,原来所谓的“ 宽容 ”、所谓的“ 淡定 ”,竟然如此容易获得 —— 惊喜,绝对是惊喜。嗯,进步(升级)是获得、制造 惊喜 的最有效手段。

逃脱鄙视链,已经是解脱了,明白别人和自己一样只要不放弃也会进步,真的是超脱。然后就开始回头庆幸自己从来都很朴素,从来都没有装蛋过。

什么叫装蛋?

自欺欺人是装给自己看;欺世盗名是装给别人看,反正都是装蛋。

自己做过蠢事,不好意思说给别人听,其实算不上装蛋,因为这起码是知道廉耻的表现。

自己做过蠢事,却完全见不得别人做蠢事,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冲上去占据道德制高点而后妄图消灭一切敌人,这才是装蛋,而且还是无耻的装蛋。

装蛋有无数种变体,可装蛋的本质,其实都是一样的:

对自己的未来不自信。

注意措辞,不是“对自己不自信”,而是“对自己的未来不自信” —— 核心在于,装蛋的人要么不相信自己或者别人会进步,要么自己干脆早已经放弃了进步,于是反过来认定谁都不可能进步才心里多少舒服一些……

在遥远的过去,装蛋其实是成本较低,收益极大的行为模式。可是,到了今天,资讯极其发达的今天,装蛋的成本就很高了 —— 早已高到了大多数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为什么十多年前我选择了在网上实名存在?因为我当时花时间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未来,每个人其实都是透明的…… 保护隐私其实是做不到的。只不过是你不知道而已,运营商手里有几乎你所有的数据,除了你每个月的话费是多少,给谁打过电话、发过短信之外,你去过哪里,你常住在哪里,你有哪些信用卡,你的信用额度是多少,等等等等 —— 还有很多很多你以为他们不知道的东西……

不要以为你干过的蠢事别人不知道,只是人家没空、或者懒得挖出来而已。唐骏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其实他何必呢?人又不笨,若是当初不投机取巧,不欺世盗名,现在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这个时代的恩惠在于,普通人不必一定大富大贵,老老实实学习、老老实实成长、老老实实工作,做个中产阶级并不是很难 —— 早已不再是“必须你死才能我活”的时代了,真没什么必要欺世盗名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不要以为你长大了、你升级了,你聪明了,你懂事了,你就再也不会做蠢事了……那你就图森破了, 至少还有两种蠢事,叫“不由自主式”和“自然灾害式” ,发生多少次,什么时候发生,就看你运气怎样了。

一旦把自己挂到墙上,就下不来了。有些人不懂,四处吹嘘自己,搞得自己很完美一样,这其实很累的。潜在成本异常地高,身败名裂若要发生,就在瞬间。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很快,这也使得“欺世盗名”的起步很容易,起点很高,很容易形成诱惑,但这也恰恰极大地抬高了潜在成本,不是吗?

别装,千万别装。偶尔装装,不是不可以,但千万别装圣人 —— 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就不要做了,这跟不要尝试发明永动机是一个道理,多明显啊!

其实真的没必要装。 其实大家都是可怜人,最初的时候大家都不怎么样 —— 不一样的只是某些天生条件而已,可那些基本上真的都是 “脑”外之物 —— 比如,遗传的长相,或者继承的财富。 智商这东西,其实不遗传的,大家都是从零开始。

也完全没必要顾镜自怜。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但这世界正在发生变化。一个很重要但常常并不被重视的变化就是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 —— 在今天这个社会,三十岁的时候醒悟过来,和一百年前的人十五岁的时候醒悟过来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时间段的增长,明显增加了可以获得并体验 复利效果的概率……

这就是时代的恩惠。

关于榜样

长久以来,人们好像不仅仅是心理上,甚至干脆是生理上就需要有榜样的存在 —— 把那榜样当作模仿的对象也好,当作将来有意超越的目标也罢,反正,需要有个榜样放在前方。

然而,若是有能力站在榜样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充当榜样”其实是非常可怕的 —— 因为榜样被要求完美,被要求没有瑕疵,被要求高大上。可这明显是谁都做不到的啊! 这世上就没有圣人,有的基本上都是装出来的而已。

先说个别的事儿罢。

每当我需要学习一项新技能的时候,总是先从书入手 —— 网络上碎片化的文章,基本上毫无用处(尽管,这么说可能会伤到一些人)。免费的不是不好,只是按照经济规律,免费的东西通常伴有隐秘的成本(只不过有些人坚决不相信而已)。买书,我通常不会只买一本,我会一口气买若干本 —— 基本上是 5 ~ 7 本(为什么是差不多 7 本呢?你猜!)。在 Amazon 上搜索,相关话题的书籍,只要符合基本条件的就直接买下来,买一堆回来:

知名作者的;
知名且专业对口的出版社的;
版次更多一些的;
印次更多一些的;
评分相对高一些的……

我觉得在我不懂那个领域的时候,连挑书都是浪费时间 —— 只能从通用的标准入手,只因为专业知识完全缺失么。去问别人应该看什么书,这更是浪费时间,因为别人怎么知道你需要的是什么 —— 尤其是连你自己都搞不明白问题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岂不更是如此?拿来别人列出来的书单,照单全收,还是浪费时间 —— 因为没有什么书单是针对你定制的。

然后呢,我会拿着这些书, 齐头并进地阅读。很快就会发现,有些节点这本书讲的最精彩;而另外的一些节点那本书讲得最通透;另外一本书中几个的例子实在太精妙;还有某本书里顺带发现了更好的几个作者……

于是,我渐渐养成了这样一个关于书籍的价值观:

花几十块钱(人民币或美元)买回来的一本书,哪怕是有其中一点点的内容(有时哪怕是一句话而已)给我带来惊喜,已经很划算了!

有了这样的价值观之后,没多久,就发现自己即便是从“烂书”里也常常有所收获,最损的情况无非是知道了“究竟烂到怎样一个恰当的程度就依然可以有不错的销量”?

(我永远不可能理解那些嫌书贵的人 —— 省一次打车的钱,就可能带来操作系统的升级,哪怕是个很小的升级或者补丁,怎么叫贵呢?这么重要的东西,又如何便宜的下来呢?买一本书都嫌贵,同样的话题一口气买许多本,就是少有人为之的事情了……)

这跟什么很像呢?这样的方法论可以用到其他什么地方呢?

—— 习惯于这种提问,是让自己学会 融会贯通 的最直接手段……

这样的方法论可以用在“向他人学习”的行为上。

无论学什么,都可以同时向多个人学习(就好像可以多买几本相同领域的书一并阅读一样);
只要满足一定条件的人,都可以成为学习对象(就好像挑书那样,设定一些基本条件);
总是可以在这个人身上学到这点,在那个人身上学到另外一点;
甚至可以从烂人身上反向学习如何才能避免变成那种烂人?

曾经,我也好像需要榜样的激励,后来放弃了。如果把榜样比作好书,理由就清晰了:

好书永远存在;
经典书籍永远不止一本;
经典书籍也有可能被颠覆的可能;
新的好书永远源源不断;
众多好书都各有千秋……

同样的道理,

榜样永远存在;
值得当作榜样的人其实有很多;
曾经的榜样,很可能被颠覆,实际上经常被颠覆;
新的榜样永远远远不断;
即便是普通人也常常各有千秋……

若是我买了一本书,在里面学到哪怕一点东西就觉得已经很值了,那么我看到一个优秀的人,只需要从他身上学会一点点就已经很值了,不是吗?既然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我又何必把谁当作榜样?既然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为什么要认为这个值得作为榜样,那个却不能?—— 难道最终我要被“装得更好的那个人”蒙蔽吗?

“被装得最好的那个人蒙蔽”,是寻求单一榜样的最可怕后果。

再后来,我就想,其实真的没必要找什么榜样了,因为之前需要“榜样”是为了追赶和超越,可现在,我们是确定、确信自己只要不死就要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人,榜样的意义并不大。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越发地明白,完美无缺的榜样,只存在于信息流动不畅通的时代里,不是吗?

再反过来, 我自己也特别害怕自己被别人当作榜样处理 ……

首先,榜样是要被追赶、被超越的;
其次,榜样是被要求至善至美、绝无瑕疵的……
最要命的是,互联网时代里,所有的榜样最终是要被爆光的……

前两天,与徐小平老师吃饭闲聊,讲起来一件事儿。

有一次,和聚美优品的 CTO 戴雨森吃饭。闲聊中他提起当年上过我的课,又补了一句,“我老婆也上过你的课呢”…… 闪念之间,我有点感慨,跟他说,“你知道吗? 老师,是一个基本上注定要被甩在学生身后的职业 …… 你知道我哪儿运气好吗?我的好运就是你们一路狂奔,到地方一看,我竟然还在…… 也就是说,我运气真的很好,没有被你们远远地甩在身后。”

然后我和徐老师唏嘘了好一会儿。徐老师说,“我们其实都是很努力的人,都很害怕被甩在身后,然后吧,幸亏结果还不错……”

最为关键的是, 当榜样是很无聊的事情 ,我总觉得不完美的东西才真美。虽然,这更像是甘于堕落的托辞。但,我就是时不时喜欢说脏话啊!在恰当的时候,说出精准的脏话,很爽的!我就是戒不了烟啊!相信我,我尽力了,戒了好多次,都失败了。有时候办了蠢事,反倒有点恶意的快感,有木有!真的,谁喜欢把自己挂在墙上呢?说实话,总得有的时候真生生气,发发脾气,多少有点失态,这样才像一个正常人,有一点人味。

把绝大多数人都当做正常人处理,其实挺解脱的;把别人以为的榜样、偶像也当作正常人处理,自己就变得更正常了。与此同时的 惊喜是,学习对象更多了、学习范围更广了,真是令人大喜过望。

做个正常人,和大家一起做正常人,挺好的。

其实大家都是正常人。

数据:似乎大家比我们想象的要穷

随着拼多多的上市,以及拼多多上大量的低价产品被议论,大家又开始讨论中国的复杂和多元。比如一组流传很广的数据显示,

在中国,本科学历以上的人只占全国人口不到4%;
中国有超过7亿的劳动人口,但大概只有6000万人在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个税起征点是3500元。

中新网报道了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上半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新的数据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普遍而言,人们比大家想象的要穷一些。

所谓居民可支配收入,指的是可以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所有收入总和,包括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从全国范围来看,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063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其中,在各地区中位居前两位的是上海和北京,分别为32612元和31079元,这样算下来,月可支配收入也就是5000块多一些。

工资收入是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091元,同比增长8.8%。如果你在大公司工作的话,收入增长速度会更快一些,上半年,平均规模以上企业的人员平均工资同比增长了10.1%。

总之,从数据来看,中国人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并不高,可能远低于大城市白领的想象。

新研究:与完美主义有关的4个事实

在求职面试中,被问到自己性格里最糟糕的特质时,不少人都会说自己“追求完美”。这么说,实际上还包含着对自己的含蓄恭维。不过,这也许不是一个完美的答案。因为完美主义也有缺点,它会让人变得更加脆弱、焦虑,甚至破坏人们成功的潜能。BBC英伦网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完美主义者要面对的风险与危机。我们从中为你选出了4个与完美主义有关的趋势和事实:

第一,完美主义正在年轻化,而且越来越常见。

英国巴斯大学和约克圣约翰大学的托马斯·柯伦(Thomas Curran)和安德鲁·希尔(Andrew P. Hill)做了一项研究,比较了不同年代人群的完美主义倾向。研究总共检验了四万多名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本科学生,发现:从1989年到2016年,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一直不断增加。其中有一类完美主义者增加得最快,他们的特点是,对别人的高标准要求很敏感。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研究儿童发育和完美主义的学者凯迪拉斯穆森(Katie Rasmussen)也发现,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五个人里就有两人是完美主义者。学者们已经把完美主义视为流行病和公共卫生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完美主义的缺点会让人变得更加脆弱、焦虑,甚至破坏成功潜能。

完美主义者有时会不惜任何代价避免犯错,却也因此更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犯错、承认错误是人们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完美主义还与一系列临床心理问题有关,比如抑郁症和焦虑症、自我伤害、社交恐惧、强迫症、暴食症等其它饮食失调症。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高级研究员莎拉·伊甘(Sarah Egan)专门研究完美主义,她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能引发各类问题的心理疾病,没有其它状况可与之相提并论,“有研究表明,完美主义程度越高,遭受的心理障碍就会越多。”

第三,完美主义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人们思考自己的方式。

一些研究人员提出,完美主义可分为:健康的完美主义和不健康的完美主义。前者的特征是人生标准高、活力十足、善于自律。后者的特点是每当竭尽全力也做不到最好,或是达不到目标时就会倍感挫折。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完美主义是健康和可取的。

对此,已经完成60多项相关研究的希尔说,这是一个误解,“努力工作、忠于职守、勤奋等等,这些都是优点。但对于一个完美主义者来说,那些确实是完美主义的症状或副产品。但完美主义与高标准无关。完美主义是关于不切实际的标准”。他认为,完美主义不是具体的某一种行为,而是人们思考自己的方式,它与人们的自我评断有关。比如,一位学生刻苦学习但成绩糟糕,如果他告诉自己:“我很失望,但没关系,我总体仍是不错的。”这样就很健康。但如果他这样想:“我是一个失败者。我不够好。”这就是完美主义。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希尔还发现,认真谨慎的人会在出错时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应对,而完美主义者的情绪却会大起大落,他们对压力很敏感,也更容易放弃。“当事情不可能完美的时候,他们倾向于以逃避来应对。”

第四,为什么完美主义者越来越多了?“当一个人把自我与成就合二为一时,就会出现完美主义。”

在当下,人们会通过个人成就大小去衡量每个人的个人价值,而所谓的个人成就往往又直接与我们在衣食住行的外在表现挂钩。柯伦和希尔认为,“在一个市场主导的社会中,失败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把衡量个人价值的重点放在取得成就上,孩子就会非常讨厌犯错,如果孩子也用成就来定义自己,那你就会发现完美主义倾向开始出现。” 文章建议,

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和防范自身的完美主义倾向,塑造良好的行为和环境,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温情,要给孩子们这样的观念:你们的表现不完美,也是可爱和能得到关爱的。

以上,就是与完美主义有关的4个趋势和事实,希望对你有启发。

本期文章参考来源:BBC英伦网《完美主义者要面对的风险与危机》

铁丝网、护照、iPhone,这些东西竟然改变了世界

今天,给你介绍一本刚出版不久的新书——

《塑造世界经济的五十项伟大发明》

作者: 【英】蒂姆·哈福德
译者: 叶红卫
出版: 中信出版社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畅销书《卧底经济学》的作者——大名鼎鼎的蒂姆·哈福德。

这仍然是一本典型的哈福德式的经济学著作,它所涉及的“伟大发明”都和你想象得不一样。既烧脑,又反常识。比如以下四例:

案例一:铁丝网改变美国西进运动

  1. 带刺铁丝网对美国的影响,可以说是“国运”级别的。

1862年,美国鼓励开发中西部地区,规定只要去中西部,就能免费获得160英亩地。条件很简单——住满五年,并在土地上种庄稼。奇怪的是,老百姓的反应非常冷淡。

因为在当时,西部都是公共牧场,牛群不受约束,经常破坏庄稼。说是自己的土地,但根本没法掌控。怎么办?

带刺铁丝网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上面有刺,人和动物会尽量远离。这样,私人财产能真正得到保护。人们纷纷涌入西部,大片草原被开垦成土地。

思考:只有能控制的东西,才真正属于你自己。这个道理不仅对个人有用,对当下烧钱抢市场的公司来说,尤其值得反思——除了圈上的市场,确保市场属于自己的“铁丝网”在哪里呢?

如果把用户比作市场,用户黏性、技术数据、声望……都是企业的铁丝网,但它们都需要时间积累。如果坚持不到铁丝网成熟,一切土地都只是泡影。

二:发电机和护照实现美国经济腾飞

  1. 发电机。电的普及,有个细节非常有意思:1880年代,爱迪生就为企业用电提供了全套解决方案。但此后几十年,美国企业还是用蒸汽动力。电的好处那么多,为啥工厂就是不用?

这要回到当时的社会系统中:①如果改用电,工厂的生产架构得全部重新设计。对企业来说太费劲。②如果选择用电,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人,完成更复杂的工作。

当时根本没有这么多的技术工人,怎么办?你肯定想不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竟然是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发明——护照。

  1. 护照。一战前,出入各国不要护照。之后为了限制外国人进入,才开始使用护照。

这带来的后果是:外国工人进入美国变得困难,美国工人工资上升。用人在“精”不在“多”,成为企业家的共识。工厂开始重视工人培训,这才有了大量的技术工人,满足了电气化的需要。恰恰是从这时开始,美国经济飞速增长。

思考:任何一项技术都不是孤立的,只有系统足够成熟,技术才能获得重用。这有点像咱们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做大事,得有点儿系统思维

三、有限责任公司和管理咨询,提升市场活力

  1. 有限责任公司。历史上第一个“有限责任公司”,是我们常说的“东印度公司”。它在1600年,由英国王室亲自成立。当时有个条件——如果公司破产、欠债,不管出多大事儿,股东的损失仅限于在公司的投资,而不牵连其他责任。由此奠定了有限公司制度,影响至今。

有限责任的好处,是限制了风险。企业家与公司分立,公司是单独的实体。它激发了人们投资的热情,更多的人愿意在市场冒险。

  1. 管理咨询。19世纪末,铁路把全国连在一起,美国成为统一的大市场,小公司纷纷联合。但当时没人知道如何管理大规模的公司,怎么办?这就促成了新行业的诞生——管理咨询。现在,管理咨询成为一个重要行业。

其中有个现象非常有趣:公司请咨询公司,原本是为了解决临时的小问题,但咨询公司会设法找到其他问题,继续帮忙。直到最后,你变得离不开它。这个套路非常典型——先登录,做好一两件事获得认可;再找机会扩张,占领所有相关业务。

思考:有限责任公司和咨询公司,原本只是人们做事的方法,或者是临时的想法,但只要产生,就有做大做强的冲动。这个过程大概是:①为了解决临时问题,产生一个想法;②想法产生后,将它实体化(成立公司、请咨询公司);③一个实体化的东西,有了生存和发展、做大做强的想法。

所以说,如果你是领导者,要对助理保持警惕;如果你是一名助理,也不妨运用咨询公司的套路让自己变强。不管你喜欢与否,规律就是如此。

四、iPhone重新定义创新

  1. iPhone的诞生,需要12个关键技术。有意思的是,这12项技术,都不是专门为iPhone发明的,在iPhone被创造前,它们就存在很久了。

比如:最早的触摸屏,由英国政府赞助研究;最早的互联网,是美军的项目;智能语音助手Siri,由美军赞助大学研究……但是,乔布斯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成就了影响世界的iPhone。

思考:任何一项技术,都是从已有的技术中“长”出来的。所谓创新,绝对不是天才式的灵光一现,也不是抛开一切另起炉灶。创新即组合,创新即混搭。将手中资源重新组合,就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本书中的金句:

一个新事物的“初心”并不重要,它对时代的影响,常常会超出所有人的意料。

所谓的天赋,只不过是义无反顾

truth20180721.jpg

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我就是想去大城市受苦受累
为什么我就是想去大城市受苦受累 / 003
你那么“怂”,还想要世界为你堆满笑容 / 008
寒窗苦读十年书,如今抢着去打工 / 014
年纪轻轻的我们,为什么总是感到无比焦虑 / 022
其实我也想靠父母啊 / 030
大学新生“排雷”指南 / 037
别总让我在该谈情说爱的时候加班 / 047
不要把无爹可拼当成你失败的理由 / 053

第二章
孤独的人生, 唯有披甲上阵
老朋友,我为什么不愿意和你见面了 / 063
二十几岁的年纪应该先脱单还是先脱贫 / 070
没有选择的时候,努力就是你唯一的选择 / 079
越自律,活得越高级 / 083
你不是长得越来越成熟了,而是活得越来越着急了 / 089
为什么独处时最易滋生负能量 / 096
二十几岁,不优秀会活成什么样子 / 102
孤独的人生,唯有披甲上阵 / 116
无论生活怎么变,善良的本性不能变 / 123

第三章
我们都渴望在最好的年纪遇上最对的人
单身其实挺好的?别骗自己了 / 133
我就爱装作不喜欢你的样子 / 138
抱歉,在我最无能的时候爱上你 / 144
她对你毫无期待,你便对生活丧失了所有期待 / 150
情欲旺盛的爱无能患者 / 156
你可能一辈子也遇不到合适的人 / 163
胆小鬼活该得不到爱情 / 168
总是谈钱的感情长不了 / 174
先找好人生方向,再说享受单身 / 179

第四章
我们凭什么要委屈自己
如何“杀死”忘不掉的前任 / 189
“我爱你,我只是不再喜欢你了” / 197
突然不爱你了,就像曾经突然爱上你 / 204
爱情里的细节就是最大的安全感 / 209
如果你感觉不到爱,那就是没有 / 215
爱情让你得了一种病,叫“总觉得自己很特别” / 221
你还放不下那个不爱你的人吗 / 227

第五章
哪有人生来人见人爱,只是学会了与世界相处
你明明什么都没有,却什么都想要 / 237
情商高就是懂得尊重别人 / 242
我安慰你尽心尽力,你虚伪得用尽全力 / 252
真正的好朋友到底是什么样的 / 259
和混蛋做朋友,是对自己不负责 / 266
你真的很没有礼貌 / 273
问有必要问的问题,别让人给你发百度链接 / 278
屏蔽朋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给朋友机会说话 / 286
哪有人生来人见人爱,只是学会了容忍这个世界 / 291

努力去过自己想要的日子就好

《所谓的天赋,只不过是义无反顾》是作者李小狼的文章合集,全书分为五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有7篇、8篇、9篇文章不等,共计42篇文章,每个章节的名字就是其下某一篇文章的题目。

作者李小狼,自媒体红人,简书签约作者,微博读书推荐的天赋型作者。原谅孤陋寡闻如我,看到这本书才知道的,然后看完本书又打开简书看了作者的其他文章。

本书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共17篇文章讲述的是工作和生活的态度、选择等,第三章和第四章16篇文章是关于爱情的,第五章9篇文章讲述人际交往,包括职场技巧、微信礼仪、与人相处等内容。

每一篇都是作者结合切身经历和时下风气总结的呕心沥血之作,年轻的读者总能从中某一篇或某几篇找到共鸣,也许不止年轻的读者,只要读到这本书的读者都会或多或少找到共鸣。

作为一个单身二十多年而恋爱经验为零的大龄女青年对本书第三章和第四章的16篇爱情相关的文章不发表任何意见。全书里跟职场有关的内容也不发表任何看法,初入职场只有根据作者所写慢慢学习。慢慢经历。关于学校的内容也不做回应,因为我也已离开校园,倘若还在大学或即将步入大学那么关于学校这部分是非常有价值的。

接下来仅结合看文过程中引起自己共鸣的部分章节、语句和自身经历来念叨点儿东西。

作者在第一篇《为什么我就是想去大城市受苦受累》里写:他想去看看大城市的灯是不是更红,酒是不是更绿,女孩是不是更美,男孩是不是更帅;只是想去看看大城市到底有多苦、有多累;只是想去看看他这块料能不能在大城市被打磨成器。更表明自己不愿生于小城,囿于小城,终于小城,期间从未看过另一番风景。作者还在文中分析了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优劣区别,表明他宁愿在大城市摸爬滚打、遍体鳞伤。

我认同作者关于大城市和小城市的观点,也尊重作者的选择,如作者在文末尊重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般尊重作者的选择。但我做出了和作者截然不同的选择,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县城,十八线城市也排不上的小县城。

有留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同学问我会不会后悔这个选择,尤其是三五年后甚至十年以后看着他们拿着年薪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我工资仍是三五千时会不会羡慕他们而后悔今天的抉择。

我说不会,我见识过北漂在律所的朋友的生活,六点多起床然后是两小时的上班路程,虽说朝九晚五可是每天都是七八点钟下班,又历时两小时回到自己租的那张床上,忙得连洗衣服的时间都没有。也许你觉得我说的过于夸张,可是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在那里奋斗打拼。

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想过的日子是每天上着小班,工资虽少,可仍然有时间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有时间自己做一顿满意的晚餐、有时间去练瑜伽、更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手工、去读书学习新的知识如此刻学习的如何写书评、还有时间陪伴父母。

用书中作者第三篇文章中的一句话概括我想要的日子再合适不过了:“在稳定的工作中可以忙里偷闲,拉三两好友月下小酌、闲庭信步。”我合计了下回到小县城的工资水平、消费水平等情况,发现回去更能满足我的生活愿望,所以果断回到小县城。

所以每一个选择都没有对错之分,因为人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想要的生活不同,不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亦或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是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都值得尊重。

很多文章里的片段都能引起共鸣,如,《二十几岁的年纪应该先脱单还是先脱贫》里的“穷且益坚其实是说,穷人就要好好锻炼身体!既然买不起药、看不起病,就得让自己强壮起来!”《你不是长得越来越成熟了,而是活着越来越着急了》里“我时常告诫自己:别着急被人认可,因为你还年轻;也别急着自我否认,因为你还年轻。”

暂时就这样吧,总不能每一篇都结合自己念叨念叨呀。如果你选择去读这本书,我相信你也会从中得到很多,包括但不限于生活共鸣、在职场的人际交往技巧、恋爱态度方式等。

事实改变之后 When the Facts Change

fact20180720.jpg

目录

序言 真诚之心 丨 珍妮弗·霍曼斯

第一部分 1989:我们的时代
第1 章 每况愈下
第2 章 欧洲幻梦
第3 章 罪行与过失
第4 章 “冷战”为何奏效
第5 章 自由与弗里多尼亚国

第二部分 大屠杀和犹太人
第6 章 此路不通
第7 章 另求他途
第8 章 游说团体非阴谋
第9 章 在战后欧洲谈“邪恶问题”
第10 章 “既成”虚构
第11 章 以色列须放弃民族神话
第12 章 没有陈词滥调的以色列
第13 章 还要做什么?

第三部分 “9·11”事件和世界新秩序
第14 章 论《鼠疫》
第15 章 美国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第16 章 我们生活的方式
第17 章 海外的反美国主义
第18 章 世界新秩序 260
第19 章 联合国已穷途末路了吗?
第20 章 我们学到了什么?

第四部分 我们如今的生活方式
第21 章 铁路的荣光
第22 章 让火车回归!
第23 章 创新的破坏
第24 章 社会民主主义的生与死
第25 章 世代的平衡—与丹尼尔·朱特的对话

第五部分 我们终有一死
第26 章 弗朗索瓦·孚雷(1927—1997)
第27 章 阿莫斯·埃隆(1926—2009)
第28 章 莱谢克·科拉科夫斯基(1927—2009)
注释
历年发表的托尼·朱特文章与评论列表
索引

为什么人们会对“事实错误”视而不见?

人是天生不善于核对事实的,就算他们之前知道了事实答案,在核对过程中也会出错,更不用说在日常无意识阅读新闻时去识别谣言了。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参与者扮演“事实核查员”,要求他们逐句检查故事内容,但结果显示,参与者平均只能发现30%的错误,而根据他们之前掌握的知识,这个比例其实应该达到70%。

加利福尼亚大学也曾经做过一项实验,参与者被问到这样两个问题:在圣经故事里,谁出卖了耶稣?摩西把动物带上方舟时,每种动物带了几只?这两个问题对西方人来说应该比较熟悉。大部分参与者也都会回答:“犹大”和“两只”。可是80%的被试者都没有注意到题目里有错,在被提示题目错误之后,他们也都能正确指出是“诺亚”把动物带上了方舟。

好奇心日报总结了“人们之前知道答案,但在阅读时仍然会看不出事实错误”的几个原因。

首先,人们都会默认所有的叙述是真实的。这是人的普遍倾向,对正确的信息,我们只要接受就好,而对错误的信息人的大脑就需要暂停、花额外的努力回想正确信息,人类进化的结果让大脑选择了先相信接受到的信息,这样大脑就能“偷懒”,节省自身的能量。

第二,其实人们也并没有那么在意“完全正确”。人们在平时的交流中,对话环境里也会充满瑕疵。为了让对话进行下去,人们需要对这些小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信息和真相足够接近,人们习惯上就愿意接受它,相信它。

第三,对“说法”和“交代”的渴求,难以接受模棱两可。当我们对一件事物处于无知的空白状态时,我们急切地需要一个答案来填补这份空白,如果这个答案不是清晰的、完整的、很好理解的,我们就没法很好地把它复述出来,会很快遗忘这条信息。而当我们看到一个精彩的、连贯的、容易想象的故事,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它、接受它,不论它是不是真的。当一句话朗朗上口还很押韵,人们也会更倾向于觉得它说得有道理。但多数事实需要严谨的逻辑论证、收集证据、考察核实,还经常是碎片的、模糊的、晦涩的、说不清楚的,人们就没那么容易接受。

脱发怎么治?多拔几根就好了

最近,《细胞》杂志帮我们盘点了2015年的科学研究亮点,其中有一个和脱发有关的研究,真是脑洞大开。这个研究告诉我们,治疗脱发的一个好办法,竟然是拔头发。

科学家拿老鼠做了个实验。他们先在老鼠背上的不同地方拔毛,一共拔200根,发现拔就拔了,毛发没有再长出来。接着,他们又集中在一个地方拔,比如在直径3到5毫米的区域里,集中拔200根。结果发现,不光拔毛的位置又重新长出来了,甚至连附近也长出了更多的毛发,最多的时候,居然能长出1300根。

科学家管这个现象叫做“群体感应”。啥意思呢?简单点说,就是一个群体里,如果局部有一些剧烈变化,会调动整个群体做出反应。

还拿拔头发这个事儿来说。科学家发现,头发被拔掉以后,毛囊可以释放一种蛋白质,招呼免疫细胞过来处理问题。免疫细胞通过释放一些物质,就可以通知所有毛囊,开始长头发。

所以你看,很多时候,通过局部的刺激,就可以调动整个系统做出反应。这个研究结果说不定有一天就能用在人身上,这才是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本文源自:Cell: 脱发人士的福音,duang~~~;盘点:2015年Cell杂志亮点研究成果

这八个流传很广的谣言,你“中招”了吗?

谣言1. 不精炼的食用油更健康

单纯的人工分离,很难将油中的杂质完全剔除。而精炼的食用油纯度更高,更不易变质。另外,油品的纯度高,烟点就高。炒菜时不容易有油烟,也不容易因高温反应产生致癌物。

所以,特别是对于经常炸东西、炒菜的中国家庭来说,精炼的食用油反而更健康。

谣言2. 中国人煮米饭的方式,会导致砷中毒

中国人焖煮米饭的方式,确实保留了米中更多的砷。再加上中国一些地区水源砷含量较高,所以中国人砷的摄入量,确实比欧美的均值高。

但这个摄入量,离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安全线还差得远。比欧美摄入量高和砷中毒,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完全不用担心。

谣言3. 自由基是导致衰老的原因

网上有文章称:清除体内的自由基,能延缓衰老。事实上,关于衰老的研究很多,自由基只是一种被淘汰掉的理论。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体内,自由基的浓度没有区别。

至于“为什么人会衰老”,目前科学界还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由单一因素主导的。像“葡萄籽能清除自由基、防衰老”,只是商家的营销噱头。

谣言4. 雷雨天不能接听手机

手机通讯发射和接收信号,靠的是电磁波;雷电则是一种能击穿空气的超级放电现象。

电磁波并不导电,而手机拥有的能量很小,不可能对雷电的放电造成影响。所以,下雨天也是可以接听手机的,说不能接听的,纯属谣言。

谣言5. 手机电池需要刻意保养

网上流传不少维护手机电池的小贴士:不用快充插头、完全放电后再充电、不要用到关机再充电……其实都没有指导意义。

事实上,现在手机的锂电池,都有标准的充放电循环次数。重度使用,只是更快用完了次数,并不会损害电池。而且,手机电池在设计时就有一套完善的保护机制,我们放心用就好,不需要刻意保养。

谣言6. 人和黑猩猩的基因只有1%的差异

这来自于1975年《科学》杂志的一篇论文:“检测发现,人跟黑猩猩体内的多肽,平均有99%以上都是相同的。”但事实是,当时只比较了40余个多肽,而人体多肽的数量,至少有不低于10万种。

现在新的研究结果是:人跟黑猩猩的基因序列的相似度,处于72%到89%之间。在不同的对比方法下,相似度是会浮动的。

谣言7. 全球变暖不是人类导致的

根据1991-2011这20年间学术论文统计:全世界科学家从各种角度、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得到的97%的结论都高度一致——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导致的。

那些3%持相反观点的研究,大多存在问题。比如,研究方法有问题、论证逻辑不严密,而且在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全球变暖的问题上,观点千奇百怪。现今,“全球变暖是人类导致的”已经得到了主流科学界的公认,并不是一些人宣称的“阴谋”。

谣言8. 尼斯湖里存在水怪

关于尼斯湖水怪,流传最广的照片产生于1934年。但在1994年,当事人已经承认这张照片是伪造的。

从科学角度分析,大型物种至少需要几百只的种群规模,才不会灭绝。尼斯湖面积小、温度低、鱼类少,食材总量根本无法满足“水怪”的物种延续。科学界长期的调查和探测结果也显示:尼斯湖水怪根本不存在。

吃腰子真的“壮阳”吗?

食补的说法从来都是扯淡。事实上,心脏才是性器的支撑。吃腰子绝对是没用的(很奇怪为什么国内竟然有那么多人笃信“吃啥补啥”——更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因为这样的观念而去吃猪脑……);有用的可能只有一个:平日里多做有氧运动——跑步、游泳等等。

阳具越大越好吗?

事实上根本不是。相反,尺寸适中才好,因为这样女生有更多主动的余地。“往外挤”这个动作的一个前提是阴道内部没有被完全占据,这样才有发挥余地。阳具太粗,女性根本没有发挥余地;阳具太长……其实一点都不舒服。

问问情趣用品的淘宝店家就知道了,真正有经验的女生,只买小号按摩棒。买大号的,那些老到的淘宝店家都知道,这要么是男性买家(基于自己的错误认知),要么是菜鸟女性(基于完全无经验),反正都是大头,所以可以使劲宰。

从另外一个角度,阳具大则意味着说供血量需求更大,也就是说心脏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事实上,早泄和阳痿某种意义上是心脏的自我保护手段。

罗胖60秒:细节告诉我们另外的结论

  1. 话说,二战刚结束,丘吉尔就在英国大选中落败。丘吉尔当时说了一句名言,他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这是伟大民族的标志”。你看,一桩政治美谈啊。

  2. 但是我最近看到两则材料。第一是丘吉尔在参加雅尔塔会议之前一直在发高烧。他自己说是因为医生给他开错了药,但是医生喊冤说不是。当时丘吉尔每逢有重大外交使命就会发高烧,身体不太行了。

  3. 还有一个细节,是丘吉尔的首席机要秘书约翰·马丁说的。他说,1944年的时候,丘吉尔的身体状况变得很差,变得很唠叨,往往揪住一个议题说个没完,让内阁同僚很沮丧。

想想也是,那时候丘吉尔70岁了,喝酒、熬夜、压力大、身体差,这可能也是他落选的一个原因。

  1. 你看,我们经常满足于远距离看历史得到的宏观结论。但有时候,细节会告诉我们,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啊。

罗胖精选 | 梵高:用强烈的情感扭曲现实

梵高,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名字,关于他的故事可能每个人都能讲几句,但是梵高的作品和他的艺术理念,很多人并不是十分清楚。

梵高对于艺术的具体贡献是什么?他作品中那些鲜艳的色彩和扭曲的线条究竟是想表达什么?关于这些问题,严伯钧严公子都进行了非常全面的解答,此外,他还把梵高的绘画和中国的书法作比较,内容非常有趣。

梵高:用强烈的情感扭曲现实

  1. 梵高(1853-1890)是后印象主义的代表艺术家,他在绘画作品中用主观情感扭曲客观物体,用鲜艳的色彩和富有感情的笔触来刻画生活中看似平实的题材,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尤其是表现主义,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出生在荷兰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小时候并未展现出绘画才能,直到27岁才成为一名职业画家,一生卖出的作品极少,大多数时候靠弟弟的接济生活。37岁英年早逝,在短短10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大量价值极高的作品。梵高的死因和其他种种故事,为他的艺术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3. 梵高是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的先驱,另一位后印象主义代表画家塞尚是立体主义(Cubism)的先驱,他们二人绘画的方式本质上都是用不同的方法去扭曲现实。塞尚是通过自己主观认定的和谐构图来影响客观事物的形状,而梵高是以自己的情感去扭曲现实,将个人感受融入所描绘的事物之中。

  4. 梵高扭曲现实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他的情绪会影响到他观察到的客观事物。他的代表作品《文森特的椅子烟斗》描绘的是一张偏黄的椅子,但在椅子的边缘可以看到蓝绿色的边框,这个边框就是因情绪而诞生的。梵高拥有比常人更强的情感感受能力,所以使用了更加能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来描绘物体。

  5. 梵高率先用主观情感对客观物体进行扭曲变化,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作品《房间》用鲜艳的色彩描摹了黄色床脚,淡蓝的墙壁和鲜红的被单,梵高曾在和弟弟的通信中表示,画这个房间可以让自己的情感得到休憩。在梵高的启发下,后印象主义的艺术家只把客观物体当作表达艺术理念和情感的一种媒介。

  1. 梵高一直受到家族基因中遗传精神病的影响,生命的中后期还染上了梅毒,这也影响了他的精神状态。所以梵高可能不仅仅是依据主观意愿来扭曲现实,他的精神状态也会导致他看到的世界与常人不同,呈现奇特的画面效果。
  1. 梵高受到米勒等法国写实主义画家的影响,在《吃土豆的人》和《拾稻穗的人》等作品中描绘了底层人民生活的疾苦,给人一种压抑而悲惨的视觉感受。这一点跟梵高的贫苦出身有很大关联,他在开始绘画创作之前当过学徒,也曾做过很长时间的牧师,所以有充足的机会接触到底层社会的生活情况。

  2. 梵高的创作题材十分接地气,底层人民的疾苦和田野的自然风光 是梵高画作中的两个常见主题。对于梵高来说,只有这些看似卑微的场景和自然的风景,才是最能接近自己精神家园的创作题材。

  3. 梵高在用色方面是典型的 “ 颜料不调主义 ” ,得益于管状颜料的发明,他可以直接将颜色从颜料管里挤出来涂抹在画面上,呈现出极高的颜色饱和度。和灰度极高的古典画法相比,梵高在画面中用纯净亮丽的色彩展现了浓烈的情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4. 梵高的笔触非常粗犷,大胆而有力。相比起来,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粗笔触是为了达到概括的效果,是一种更具有冲击力的画法,而梵高使用粗笔触,本质上是让笔触作为一个个体,可以从画面中跳脱出来,去展现他深刻的情感,所以梵高的画作在任何距离来欣赏,都可以感受到巨大的心灵冲击。

  5. 梵高粗细不同、深浅不一、厚度不均的笔触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情感,对后世的绘画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这一点和中国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类似,在不同的心情下用笔触来代表截然不同的情感,其实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创作方式,也是从梵高开始后世的艺术家逐渐真正意识到笔触的重要性。

想要去参观梵高的作品,有三个地方非常推荐。第一个是法国巴黎的奥赛美术馆(Musée d’Orsay),美术馆内专门设置了梵高的展厅。第二个是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Van Gogh Museum),由梵高的侄子捐赠了大量的画作,收集了最全面的梵高作品系列。最后推荐的是晚年梵高居住的阿尔勒小城(Arles),虽然没有收藏太多梵高的作品,但是可以去那里寻找到梵高画作中的真实景象。

爱德华·蒙克 - 《呐喊》 The Scream , 现藏于挪威博物馆,表现主义的代表画作

梵高 -《椅子》 Van Gogh’s Chair ,现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在椅子的边缘可以看到蓝绿色的边框

梵高 - 《房间》 The Bedroom ,现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用鲜亮的色彩表达了浓烈的情感

梵高 -《吃马铃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 ,现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描绘了底层人民的生活方式

梵高 -《拾稻穗的人》 The Sower ,现藏于克勒勒·米勒博物馆,和米勒的《拾穗者》一脉相承

梵高 - 《自画像》 Self-Portrait ,现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展现了纯净的颜色

梵高 - 《麦田的乌鸦》 Wheat Field with Crows ,现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展现了纯净的颜色

毕加索 - 《小提琴和葡萄》 Violin and Grapes ,现藏于现代艺术博物馆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 《艾蒂儿·布洛赫-鲍尔肖像一号 》 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 ,现藏于纽约新艺廊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用书法笔触表达了在大雪时的愉快心情

王羲之 - 《丧乱帖》,用潦草的字体展现了烦乱的心境

为什么南北方人性格不同?

大家都有这样的印象,江南女子温柔细腻,东北姑娘豪爽大方,为什么差异这么大呢?最近,有本新书《异类》提了个观点,它说,地理环境决定性格,不同地方的人,性格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地理环境不同。

比如,南方多雨,很适合种水稻,但种水稻的工序超级复杂,不仅要精心修筑灌溉工程,还要掌握复杂的插秧技术,甚至连泥土的软硬都要很准确,这渐渐造就了南方人细腻的性格。而北方呢,降雨少,适合种小麦,小麦是抗旱作物,工序很简单,撒上种子,水都不用怎么浇,就能丰收,所以,时间久了,北方人就不拘小节,渐渐形成了粗犷豪迈的性格。

再比如,为什么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大多很彪悍,而中原的百姓很平和呢?这是因为牧民生活在草原上,四处游牧为生,所以没有固定的村落,一旦你和别人有争执,必须马上解决,不然这个人可能再也找不到了,所以游牧民族性子很急、很不好惹。中原地区就不一样了,这里平原多,大家都种地,围绕田地形成了村子,你想找谁随时找得到,即便出了争端,也可以心态平和、从长计议。

你看,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多样的性格。环境对人类进化的影响,还真是深到骨子里。

癌症可能是会传染的

说到传染病,大家想到的无非都是流感啊、水痘啊什么的,但最近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肿瘤居然也能传染。

前一阵,世界最著名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个研究成果。一个病人得了一种奇怪的肿瘤,后来科学家发现,他感染了一种寄生虫,叫绦虫,病人身上的肿瘤其实是绦虫的肿瘤。这就说明,绦虫把自己的肿瘤传染给了人。

听起来确实有点害怕,但这种现象我们在其它动物身上发现过。

举个例子,澳大利亚有一种动物叫袋獾,这种动物的脸上经常会长一种肿瘤,得病原因就是它们打架的时候,癌细胞通过伤口传染,因为这种癌症,袋獾已经成了濒危动物了。

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癌症。北美有一种贝壳,就会得一种能传染的白血病,有病的细胞能够通过破坏基因的方式,让健康贝壳得病。

所以你看,我们原以为,癌症很可怕,但至少不会传染,但这个最新研究证实,癌症也是可以传染的。

观点:世界从信息时代转向“声誉时代”

虚假信息铺天盖地,让我们没办法分辨信息的价值。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终身高级研究员、哲学家格洛丽亚·奥里吉(Gloria Origgi)发表在《万古》杂志(aeon digital magazine)上的一篇文章探讨了人和信息的关系。她认为,人与信息的关系如今正在经历着根本性的转变,世界正在从信息时代转向“声誉时代”。

在“声誉时代”,信息只有经过别人过滤和评估后,才具有价值。

大多数人都处于信息流动的下游,无法直接接触信息源。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相信气候正在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会伤害未来地球上的生命?一般你可能会回答,你信任的某个报纸、杂志或者电视支持这类科学研究。其实这样看来,你和信源之间已经隔了两层——先是媒介信任了这个信息,然后是你又信任了这些媒介,最后导致你信任了这个信息。

奥里吉指出,虽然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了,人们的认知却没有变得更加自主。恰恰相反,流通的信息越多,人们就越是依赖“声誉机制”来判断信息的价值。

举个例子来说。有人认为1969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假的,质疑登月计划的这群人搜集很多了证据,比如:影子的角度与光线方向不符;月球上没有风,美国国旗却能飘扬等。对此,NASA已经做了科学上的回应解释。然而,我们可以问问自己,自己确定登月事件是真的,能拿出什么证据吗?你对登月事件的认识,也是来自小时候的回忆,来自电视里的新闻和课本上的照片等,这些证据也都是二手的,那为什么很多人不会怀疑登月的真实性呢?其实,这是因为的潜意识人们里都相信很有声誉的NASA,从而相信NASA的言论。

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也在支持这些信息,给这些信息背书。支持者声誉越高,人们也就越相信这个信息。奥里吉不建议人们自己去检验信息的可靠性,在复杂的专业知识的体系中,靠自己去调查信息的真实性是行不通的,一是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二是浪费时间。

那么人们应该如何处理信息呢?奥里吉提出,

首先是把“信息时代正在转向声誉时代”这个转变本身考虑在内,认识到在信息流通中“声誉”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其次,接受信息的时候,具体评估一下是谁在传播信息,别人传播信息是什么意图,它是否权威等等,这样能帮助你更正确地把握信息。

谁写了LINUX

罗胖精选 | 交换的演进

昨天,香帅老师讲了货币的起源。今天,我们来看看人类交换行为的起源。

我们知道,在人类社会,因为有交换,才使得分工和协作成为可能。那么交换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我在郑也夫老师的《社会学专题50讲》课程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洞察。今天的“罗胖精选”,我们就来听听郑也夫老师的讲解。

你好,我是郑也夫。本讲的题目是“交换的演进”。

我们从物种间的某些差别说起,这个星球上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老二是非洲大象。长颈鹿身高6米,大象4米,差距不算小。

再看第二个特征,人类大脑的容量是1400毫升,我们的表兄弟黑猩猩是400毫升,人类是表弟的3.5倍。

用这两项指标上的差距,可以印证我们此前说过的一个观点:自然选择的机制更重要的是种内竞争导致的,而不是种间竞争。

如果长颈鹿的身高是因为和大象竞争导致的,大象身高4米,长颈鹿4米半、5米够了,为什么要6米呢?没必要。

再看大脑容量,黑猩猩大脑容量400毫升,人类500毫升、600毫升还不是高级动物之首吗?打败天敌靠这个脑子够用了。还不够?变成老二的1倍,800毫升还不行,为什么要是老二的3.5倍,1400毫升啊?完全没这个必要。

因为成本高昂,脑重量是人身体重量的2%,而脑耗能是全部身体耗能的16%,毫无疑问这是种内竞争导致的。

这大脑是干什么的?种内在哪个维度上发生了竞争,为了什么事情发生竞争,导致大脑最后进化得这么大?大脑是管语言的,语言这个软件要能搁进去,必须有一个很大的储藏器。

语言的作用是什么?我经过长考认为,语言一个主要的职责是物种内部的交换。

物种内部能完成交换的部落,有更大的生存权和繁衍的可能,少了这个有可能要被淘汰出局。

交换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

血缘群体内部要交换是易如反掌的,没有语言也能进行,当然部落间的交换要想启动太难了。为什么?

因为此前部落间的关系是零和博弈,你手里那东西,我要获得,你就必须丢掉。我们之间是战争关系,是抢和被抢的关系。

如果我突发奇想,拿着一些东西要和你做生意,想把我的东西给你,从你那儿换回来我想要的东西,这想法荒诞了。很可能我去了以后肉包子打狗,东西变成人家的了,我也成了人家的俘虏。

共餐是部落内交换的契机

在从来没有交换历史之前,要想启动交换需要依赖契机和特殊的物件,下面我们就从这些特殊的物品说起。

首先要说的是共餐。共餐大家太熟悉了,普通人要共餐,元首也要共餐,为什么要共餐呢?因为这是大家活动的公约数。

你来了我招待你干什么?看芭蕾舞,看京剧做一次行了,白菜萝卜各有所好,多了你也烦。但是请你共餐可以,一顿、两顿、三顿,因为你是一定要吃的。

我们说的共餐是原始时代最早的共餐,当然还是发生在部落内部。关于部落外部交换,我们一会儿再说。

那个时候的部落规模大致是50到100人,人类已经选择了一夫一妻制的婚配方式,一个部落内大概有10个到20个家庭。

我判断那时候也不是大锅饭,一个原因就排除了,不经济。更多的时候,还是小家庭在一起吃,但也有更多人在一起共餐的时候。

什么东西导致了更多人在一起共餐?大动物。当我们打到一个大动物的时候,往往就是部落全体成员,或者很多成员在一起共餐。

因为我打到了一个七八十斤的一个大动物,我一个小家庭吃得掉吗?存得住吗?吃不掉,过几天就腐烂。

再说我把这个大家伙带回来的时候,别人看到了,人家今天可能还没吃成饭呢,或者人家已经有3、5天没开过荤了,看着眼红啊。人家那个眼光,我一看就明白了。我又吃不掉,人家又这么期待,那只好顺水推舟大家一起吃。

但是你出外打猎可以选择打小动物,不是非要打大动物。其实打大动物有很多不利的地方:

一是你可能是打不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里,老人要打一条大鱼,千辛万苦最后还可能无果而终。

二是风险很大,你要打个兔子之类的猎物,不可能伤及自己。你要打个大动物呢?也可能它成了你的食物,也可能你成了它的食物。往轻了说你可能受伤,你打回来,别人还得搭便车跟着你吃,出力的是你。

打猎的副产品

所以,这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打大动物的这个风气,在最早的原始部落里一直持续着不中断。

我猜想是有别的赚头,打了大动物的这个英雄,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性资源。

人类学家发现,猩猩在发情期的时候最愿意出去打猎,为什么?打了猎物可以交换到更多的性资源。

人类学家考察原始部落,发现在性行为上比较随便的部落,特别喜欢打猎;而在这方面像清教徒一样的部落,通常对打猎不太感兴趣。这说明打猎有其它的副产品。

对于部落而言,打猎还有更大的意义。因为打猎里一定要有武装,武装对部落非常重要。

武装的意义不限于打猎,因为周边还有很多其它部落,它和我们部落的关系很可能是战争的关系。有了武装,我们可以防卫,也可以出击。

打猎就有了其它的副产品,打猎中的英雄在部落里可以吸引更多女人的眼球,也可以吸引更多男人的眼球,还有希望成为部落的首脑、领袖。

所以,打大动物这个风气不会衰落,也就会经常共餐,于是大家有了长线的交换。初一,大家请吃我的饭;十五,我们一块儿分享你的猎物。

部落内的交换从共餐启动,但这还是只是限于部落内。下面我们就讨论,更为艰难的部落间的交换是怎么启动的。

火种推动了部落间的交换

这个东西是火,火特异的品质启动了部落间的交换。

人类大概是在160万年前,在非洲开始使用火的,在欧洲要晚的多,大概是60万年前。

火的好处是无与伦比的,火导致了人类的食谱宽了很多,原来不能吃的东西可以吃了;原来只能生吃的东西可以熟吃了;原来是茹毛饮血,现在肉经火烤了以后,滋味大不一样。

火导致人类的居住地拓展了,原来只能生活在非洲这样的热带,现在可以去温带,甚至可以去寒带了。有了火以后,人在火边一坐就暖和了,躲避了寒冷,在这儿身心得到了更好的松弛、休息。

你以前没有火也就算了,你也不知道肉烤了以后这么好吃,你也不知道围着火如此安全、温暖。有了火以后,就很难再没有火,那日子没法过。

于是保存火种成了部落间的第一要事,因为火容易熄灭,保持火种需要很多燃料,那就需要有人专门伺候火。这很可能是最早的一项重要分工之一,有专门的角色伺候它。

考古学家在人类最早的遗址当中发现很多山洞,于是早期有一个误判,认为那是人类最早的居住地。错了,人类不是居住在那儿。

人类在那时候不是定居的,你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你要迁徙,你的主要食物源靠采集获得,而采集活动是必须和迁徙相伴的。

固守一地,周边的植物果实很快就被采光了,明天你就要去更远的地方采,那一周以后你就要去更远更远的地方,一个月以后你要采集到果实可能得先步行50里地,那不值当。所以,你的居住地一定是走哪算哪。

那山洞是干什么的?山洞肯定是保留火种的地方。

人工取火大概在10万年前,也就是说从我们会使用火到人工取火,间隔着50到100万年的时间。太漫长了,这个时候全靠保留火种来使用火。

如果一个部落的火种熄灭了,那可是一个大的麻烦。在这50到100万年之间,部落间一直在上演着抢火种的节目,最后从抢演绎到交换。能够演绎到交换是因为火有这个潜质,是最可能开启交换的。

什么样的潜质呢?如果周围部落中只有我有火种,那你就非到我这儿不可了。对我来说,我给你什么也没丢。

以前烟客比较多的时候,经常在大街上会看到烟客找人借个火,人家欣然借给你。不是每个人都是雷锋,是因为人家借给你火,人家什么都没丢嘛。

但是在那个时候,你找人借火可不容易,要不然此前为什么要抢呢。因为此前是战争状态,没有和你换东西的先例。

语言在交换火种之中产生

这个时候交换火是如何完成的,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事情。我的判断,人类伟大的语言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的,这50到100万年间,因为要交换一样要紧的东西——火而产生的。

我们前面说了,部落内部的合作是不需要语言的。你想猩猩内部没有合作吗?有合作。狼的内部也有合作,狼在出击时候的战略、战术是非常精妙,之前一定是有策划的。它们靠手势,靠从一次次合作中吸取经验能交流,内部不需要语言也可以交流的。

但是有一种特别的交流,产生了对语言的需求。当超出了手把手、耳提面命的安全距离,超出了石头能打到我距离的交换,就非得说出来,喊出来。

声音可以传达打到几十米之外,有了语言这个交流的手段,才能表达清楚我来的意思。敌对双方才能够完成这个意思:我想借你的火,不白借,我给你带来厚礼了,希望能得到你的火,好不好?

语言可能完成这种交流和交换,而交换是渴望已久的,我们必须获得这个火,有了火我们才能有了一定水准的生存。

通婚的交换

再说另一个有交换特质的,是女人。女人也有交换的潜力,我们在前面说过,人的性倾向是远方的异性更有魅力,近处的会审美疲劳。

两个部落都是我更喜欢你部落的女性,而你部落的人更喜欢我部落的女性。但此前还不好通婚,因为是冲突状态、战争状态,这个和亲是不好开启的。

怎么交换呢?怎么双赢呢?怎么能够从抢亲变成和亲呢?只要有语言就能说得通,就一定能成交。

因为双方性取向的本能决定了我更喜欢你那边的女人,你更喜欢我这边的女人。人类本能当中的性取向决定了,这个交换是可能完成的。

好了,我们前面说到了肉食、火、女人,这些特异的东西、角色开启了交换。而交换一旦开启,潜力无穷,一发不止,举一反三,因为它可以带来双赢。

这是今天要讲的内容。

今日概要

1.人类部落内部的交换,开始于某个成员打了大猎物之后,部族内部的共餐。
2.人类部落之间的交换更为艰难,开始于部落之间“借火种”,而且语言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人觉得部落外的异性更美的本能,也推动着交换的演进。

《页岩革命》(The Frackers)

作者:格雷戈里·祖克曼
(Gregory Zuckerman)
译者:艾博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千万别被书名“页岩革命”迷惑了,恰恰相反,这本书不讲专业技术知识,而专注于一群企业家的奋斗故事。

它着重讲述的是:

几位疯狂的美国企业家,如何在创业精神的驱动下倾其所有,为美国的页岩气开采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透过页岩气兴起的过程,和一个个小人物引领大变革的故事,能给予我们远超这件事本身的启发。

罗胖曾以这本书为基础,结合这个话题的其他资料,专门用三期《罗辑思维》节目,详细讲了它对自己的启发:

  1. 书中米切尔和麦克伦登两个人命运,让人扼腕:同样作为为页岩气开采倾其所有的先行者,同样是美国页岩气变革的推动者,但两人的结局相差甚远——

米切尔在坚持20年后,实现技术突破,收获大量财富。而麦克伦登呢?随着后续创新者涌入,天然气产量增大、价格暴跌,最终因无法回本,而被股东赶出亲手创造的公司,黯然离场。创新者的境遇,令人唏嘘。

罗胖心得:“创新者魔咒”——创新之初,会带来正向收益;但创新的最终结果,往往是把创新者逼进窘境

  1. 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什么美国会有大量的企业家涌入页岩气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法律的“捕获规则”——谁采出天然气,财富就归谁。

同时,开采页岩气有个技术环节——把含有有毒物质的水打到地下。虽然这些水并不会轻易进入生活圈而破坏环境,但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态度,导致美国和欧洲在页岩气领域的不同结果:美国相对宽松的环保要求,使页岩气革命率先爆发;与之相反,欧洲只能在环保的口号下错失机会。

罗胖心得:制度变革,是拉动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

  1. 页岩气革命的直接结果,是能源行业的变革。但它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不仅短期内解决了人类的能源危机,更会引发世界能源规则的重新制定;甚至因为能源进出口国地位的此消彼长,对国际政治产生影响。

页岩气革命对于人类命运的影响,正在缓慢释放之中。最后会对全球格局产生多大改变,目前还未知。

罗胖心得:警惕新元素。一个小小的新元素的加入,就可能让系统变得面目全非。

电子游戏让人变聪明还是变笨?

如今,电子游戏已经是一种十分流行的娱乐方式,很多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也对电子游戏进行了深入研究。比如,2003年《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就证明了,对人们进行为期10天的动作类电子游戏训练,能有效提高被试对象的视觉敏锐度、空间布局能力和瞬时分辨力。也就是说,电子游戏能提高人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视觉敏锐度,而且就算以后不玩游戏了,这种能力也不会消失。于是,很多文章都在介绍电子游戏的好处,声称玩电子游戏能够对人的某些能力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比如提高玩家在各种认知任务中的表现,这其中不仅包括视觉感知,还包括持续注意力甚至是记忆力

但是,知名科技作者、互联网思想家尼古拉斯·卡尔在新书《数字乌托邦》里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或者说至少是存疑的。电子游戏的支持者夸大了事实,关于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大脑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至今也没有研究明白。

尼古拉斯·卡尔说,如果你能提高在游戏屏幕上捕捉到许多人像的能力,当然可以看成是注意力提高的一种表现;如果你能在游戏中更好地记住自己的位置,也算是记忆力提升的一种表现,这些能力提升可能都是真的,但效果并不明显。至于电子游戏能让人更有效地划分自己的注意力目标,这一点很好,却没什么大用,除非你正在做的事情需要分散你的注意力,比如说玩电子游戏这种事情。

相反,如果你需要专心做事的时候,就会发现电子游戏带来的副作用,它让你没办法集中注意力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帕特里夏·格林菲尔德是最早开始研究电子游戏对人影响的学者,她指出,如果你正在用的媒体需要你分散注意力,长此以往,你就无法胜任那些需要专注才能完成的深度思考类工作。分散注意力和集中注意力不能同时实现,你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最近的研究也证明了,长时间玩电子游戏,会让人产生注意力障碍(尤其是青少年),即更容易导致分心,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学习任务。另外,还有研究表明,玩电子游戏提高的能力,只适合那些有持续输入性刺激的活动,一旦刺激消失,游戏玩家的注意力就会开始减弱。

不过,尼古拉斯·卡尔表示,这并不是说要阻止别人玩电子游戏,因为适度玩电子游戏放松一下,不会对人的认知造成重大影响。玩电子游戏确实可能会让你提高自己的视觉敏锐度,让你更能胜任一些需要在压力下应用这个能力的工作,比如开战斗机或做阑尾手术,但它绝不会让你变得更聪明。相反,如果你沉迷于游戏,会很容易在其他事情上分神,在处理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时,没办法有效集中注意力。

罗辑思维:午夜将至 123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我们继续卖书。一本优秀的历史著作,它得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就是有丰富的细节。不仅有全景镜头,而且得有特写镜头。因为只有借助于细节的力量,我们才能够穿越到另外一个时空,去感受到那个时空里的人的所思、所想,和行为方式。你看这就是阅读的好处。我们可以“闭门家中坐”,用这种成本极低的方式,去在脑子里构建一个陌生的世界,让我们此生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我们微信公众号商店里正在销售的镇店之宝——《光荣与梦想》 ,就最符合这个特点。它就是用大量的细节给我们拼接了一个四十年波澜壮阔的美国历史。 但是我们今天推荐的还不仅仅是这一本书,还有一本,因为它符合我们关于一本优秀历史著作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像一部悬疑剧一样的精彩。什么叫“悬疑剧”?当你进到电影院和剧院的时候,你明明知道:人类没有危机,最后坏蛋一定会死的,最后一定是大团圆结局,但是随着情节的铺开,你仍然会感到惊心动魄。对,这就是这一本《午夜将至》。这可不是什么恐怖小说,这是一本非常严肃的、非虚构的历史著作。写的是古巴导弹危机,就是冷战最尖峰时刻的那十三天的历史事实。这本书我们交给我们的策划人——刘学先生,让他去看的时候,他看完之后说:“如果说让我评选出2005年我看的十本最棒的书,这本已经入选了。虽然我还不知道下半年我要看什么,但这本书一定是!”后来写完节目策划案之后,他还把它看了六遍,真是喜欢。但这本书和这个慨念就是——“古巴导弹危机”,它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它太陌生了。你想,很多90后的小朋友出生的时候,1991年的时候,苏联已经解体了,对吧。苏联一解体,整个冷战就灰飞烟灭了,没有了。这个词变成一个历史名词。我想也许过不了多少年,像什么“冷战”、“苏联”,这些词大家都会遗忘的。只有专业的历史学家才会感兴趣,为啥?因为时间太短了,前前后后只有44年。而且“冷战冷战”,它就是没打起来。作为一个战争故事,它也没那么精彩。打一个不恰当的对比,你看古罗马时代,古罗马有一个对手叫“迦太基帝国”,就是今天北非那一带。这个帝国可是跟古罗马缠斗了118年,前前后后是三次“布匿战争”。那又怎么样?最后当迦太基被古罗马灭国之后,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历史上有这么一个“迦太基”,它有一个名将叫“汉尼拔”.为啥没记住?因为时间短。

而且最后你不存在了,大家记你干什么?那还是118年。你看“冷战”只有44年,所以苏联的命运,没准就是未来的一个“迦太基”。那为什么今天我们还是要谈“冷战”?先卖个关子,节目最后给大家一个解释。好,那让我们回到冷战的源头——1945年二战结束。那原来的两大盟国集团之间,互相之间看着就不顺眼了。这边是苏联,这边是英美。然后英国的那个卸任的首相“丘吉尔”,1946年3月,就跑到美国去做了一个演讲,这就是著名的“铁幕演讲”。啥意思?就是一道“铁幕”正从欧洲落下。你看原来那些历史名城,什么华沙,什么柏林,什么布达佩斯,现在都落到斯大林的口袋里去了。这是“东正教文明”对我们“基督教文明”的威胁。你看丘吉尔这个人,大声疾呼,这算是为冷战做了舆论上的准备;又过了整整一年,1947年的3月份,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在国会发表了一次演说,其实就是一次“国情咨文”,就是正式提出来所谓的“杜鲁门主义”,就是跟苏联彻底撕破脸了!这就是冷战的开始。其实说是战,其实美国人当时信心是爆棚的,没把苏联放在眼里。为什么?你想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损失了2700万人口,整个国土是残破不堪。所以不管斯大林多么想跟美国人抗衡,但是你实力不行。所以在他生前,也就是1953年之前,苏联采取的一直是一种战略上的防守姿态。我们再反过头来看美国,你就说吧,什么指标是经济的、工业的、还是军事的,美国都是世界第一。所以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讲过一句话,说;“美国就是世界第一强国,而且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世界第一强国。”啥意思?就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它的相对强大程度,达到美国现在这个水平。所以他的自信心是爆棚的。在《光荣与梦想》这本书里,还提到一个细节,就是当时苏联人经常也许是为了鼓舞土气吧,经常宣布有一些科学发明。可是消息传来,在美国人看来就是个笑话。首先,你那些发明我们早就发明了,而且你们那些发明家,什么“伊万诺维奇”, 什么“伊里金”,我们美国人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因为确实,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什么电报、电话、收音机••••••这些重大的发明,全部是美国人干的。有你苏联人什么事啊!而且二战,没有美国人的支持,你苏联人根本就打不下去。所以刚开始没拿苏联当什么真正的对手。这个优势一保持就是十年。我们简单为大家回顾一下这个阶段美国的政局,你看,杜鲁门是二战后期上台的,然后他当总统一直就当到了1953年。

杜鲁门下台和斯大林去世是同一年,然后美国总统就换成了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就是原来盟军的那个总统帅。艾森豪威尔当总统两届,八年,到1961年才换了我们后面要讲的“肯尼迪总统”。所以到1957年的时候,正好美国是艾森豪威尔当政,这一年的10月4号出了一件事:当时苏联就通过“塔斯社”——当时苏联的一个新闻社,就发布了一个消息:苏联发射了一枚人造卫星。你看中国“大跃进”的时候不是经常说什么:“亩产上万吨”,“放卫星”,这就是那个时间。因为正好是1957年1958年那个时候,苏联放了这个卫星,你说有多厉害呢,没多大。按我们今天说,半米左右的直径,就这么一个大铁球。你以为里面是啥?就是一个发报机,还带一个电池,外面抻了几根天线。就这么一个球,发到天上去了。这可让美国人大惊失色,因为这说明: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苏联的科技已经领先了。用《光荣与梦想》这本书的作者的话来讲:当时这个事件,对美国人的观念和思想上的冲击,不亚于1929年的“股市大崩溃”。当然了,美国政府刚开始说;“不要惊慌了,这不就是个科学上的事吗!我们距离这个事也很近。”苏联人马上给你好看,紧接着又发了一颗卫星上天了。而且这里面可就不光是一个发报机了,里头还有一条狗,就是“活物”也可以上天了。这就距离人上天没多少距离了。所以当时艾森豪威尔有一个非常亲密的助手就讲过一句话,说:“看见这些事,我甚至就想把美国国家预算局那个局长,给他绞死。就是你为啥不给这个领域的科技发展拨款呢?”甚至当时有一些国际法的专家,就非常正儿八经地给美国政府提建议,说:“趁着现在苏联人在这条道上跑得还不是很远,我们赶紧跟它签战略性的和平协议吧。万一人家发展好了,都不跟我们签协议了。”当时就吓到这个程度。所以当时他其实是一个弱势,共和党总统,因为当时国会的多数党是民主党。民主党的党首叫“约翰逊”。当时还做了一番正儿八经的分析,他说:“你看古罗马之所以在全世界领先,就是因为道路修得好;大英帝国之所以称霸全球,就是因为它统治了海洋。现在人类马上就要进入外层空间时代了,看来这个时代领先者就是苏联,我们美国人已经落后了。虽然美国人很可能马上也要发一个卫星,那有什么用呢?莫非美国人发的卫星,挡风玻璃上还有自动雨刷?”这也是《光荣与梦想》这本书里写的。所以当时确实是非常可怕。你想啊,确实,现在美国人头顶上就有这么一个东西,每过一段时间就从美国国土上飞过,

而且那个东西属于苏联人。既然它能把火箭发射到外太空,那打到美国有啥问题呢?这就是美国人心中真实的恐惧。当然了,这边美国科学家也是急起直追。后来我们也知道,美国人甚至搞了一个“登月计划”。这就是后话了。那苏联人这边是什么反应?这个时候,苏联已经换成了赫鲁晓夫在台上了。赫鲁晓夫就说:“对啊,我们自打把卫星发上天之后,你们那些轰炸机就是一堆废铁。我们在克里姆林宫里面,只要按按钮,就可以把导弹像扔糖豆一样的打到你们美国。而且我们有核武器。”确实,这是整个冷战局势看来一个大逆转,那请问是这么回事吗?不是这么回事。后来历史学家们翻档案发现,到了1961年的时候,美苏双方的战略实力差距对比,仍然大得很。比如说“洲际导弹”,是五比一;“远程战略轰炸机”,是八比一;到了“核弹头”这个领域,差距就更大,是十七比一。那请问美国领导人心里有数吗?当然有数啊,当家怎么能不知道家底呢。可他为什么不说呢?他不能说。你看1961年的时候,是肯尼迪上台。肯尼迪出于公私两个方面的需求,他都不能说。这件事首先是一个私心。因为他作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上台之前他宣传的,就是你们共和党人干得不好,你们让苏联人在“导弹”这个领域,在“外层空间”这个领域,追上了美国,所以换我干干了。他就是这么上的台。他总不能上台之后一抹脸说,“其实我们还是不错的。”这个话说不出口,这是个私心。如果从公心上来讲也是这样,他不能公开地宣布苏联的战略劣势,这样会激发苏联人奋起直追。所以美国领导人只好吃这么一个哑巴亏。而苏联那头,为什么家底这么薄,还要天天吹大牛呢?它也有它的原因。这个时候,赫鲁晓夫其实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他知道整个国家其实并没有从二战的那个废墟当中缓过劲来,民生凋敝,而且在战略上,它的劣势非常大。你想,苏联的地缘环境其实是非常恶劣的,它地处于欧亚大陆的北边,所以美国人在西边搞了一个英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看住它;在东边搞了一个日本盟友;再搞一些其他小兄弟,像什么土耳其,在里面装上导弹,直指你苏联。苏联等于是在战略被包围。到1961年的时候,苏联跟中国又闹翻了,等于突然在边境上又出现一个大的敌人,它的战略环境非常恶劣,而且经济又不行。所以,为什么赫鲁晓夫一定要在“导弹”这个问题上吹牛皮呢?因为他其实是告诉国内的那些军方以及老百姓说;“我们不要花那么多钱养军队了,

我们有导弹。我们导弹很牛,我们在克里姆林宫按按钮,就可以把导弹打到美国,所以要大规模地裁军。”所以吹嘘导弹,是为这件事情做伏笔。另外赫鲁晓夫还有一个心思,他知道苏联的实力不行,但是美苏抗衡的这个势头,整个这个局面,又已经形成了。那怎么办呢?所以赫鲁晓夫一直讲,说这个就像两条狗相遇,其实打架谁打赢了,关键看架势,重要的不是我们讲的是不是实话,而是我们讲的话美国人信不信。所以他经常说:“我们可以像生产香肠一样的生产洲际导弹,我们有无数的洲际导弹。”要知道,赫鲁晓夫的一个儿子,叫“谢尔盖”,他自己就是导弹工程师。有一次他就跟他爹说:“你这个牛皮吹得也太大了吧!我们洲际导弹一共也就两三枚。”赫鲁晓夫说:“重要的是美国人信不信这一套。关键是我们把这个架势摆出来。”所以你看,双方形成了这么一个舆论上的,好像冷战局势的大转折,双方是各有它的理由。而且更有意思的,我们得考察一下,这个时候美苏对立,双方两个领导人,你看赫鲁晓夫是一个工人出身的人,大老粗,没什么文化,他是乌克兰人,但是他可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政治家。而你肯尼迪呢?小毛孩子。肯尼迪是美国那个时候,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任总统。要知道在当时的国际政治当中,也是有那种“鄙视链”的。比如说:毛泽东就看不起赫鲁晓夫。为啥?因为我当政治家的时候,我是跟斯大林一辈的,你算什么,你是斯大林的跟班好不好。所以毛泽东有一次把赫鲁晓夫叫到中国来,说,我们聊聊吧。赫鲁晓夫只好来。来了之后在哪儿接见?不要安排什么正式接见场所,游泳池。毛泽东在那个游泳池里游泳,赫鲁晓夫就在岸上,游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然后跟毛泽东说话,他是那个态势。但是这个鄙视链,在赫鲁晓夫看来;你肯尼迪算什么东西?小毛孩子。确实,肯尼迪也是个小毛孩子。他跟今天的奥巴马有点像,就是他原来没有什么政治经验,他为什么能当总统呢?两个原因。第一,他自己有很大的政治魅力;第二个原因,是他老爹有钱。老爹是拿钱把他拱上位的。比如说肯尼迪原来出过一本畅销书,叫《英国何以沉睡》。后来历史学家发现一—什么畅销书,之所以卖得多,是因为一大半的销量,是他老爹自己掏钱买回家的。后来肯尼迪又出了一本书,叫《勇者无畏》。历史学家又考证出来了,说这本书有很大一部分,是他老爹掏钱雇人当枪手,替他写的。

他老爹不是讲过一句话吗;说:“我在这小子身上花的钱,就算是花在我司机身上,也能让这个司机当选美国总统。”所以你想,底子这么潮的肯尼迪,在赫鲁晓夫面前怎么抬得起头呢?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前不久,他们双方其实见过一次面,那叫“维也纳会议”。一见面,那个赫鲁晓夫的心理优势可大了,指着肯尼迪说:“当年我可投过你的票。”他作为苏联人怎么能投美国总统的票呢?事情是这样的,在1960年的时候,这不是美国大选年吗?肯尼迪代表民主党竞选,正好这个时候是共和党政府执政,美国有一架侦察机在苏联上空被击落,而且飞行员被活捉。苏联人可高兴了,提溜着飞行员,就像猫耍耗子一样,带着四处游街要审判。反正丢美国人的脸呗!共和党这个时候的总统,是艾森豪威尔,他已经是第二任了,他不竞选,竞选的是尼克松。但艾森豪威尔,他作为党的主席,他是有这个责任的。所以他就拼命想把这个飞行员要回来,可是赫鲁晓夫特别不喜欢尼克松,因为他们俩吵过架。而且他知道,尼克松这个人,是坚决反共的一个人。所以,赫鲁晓夫就是坚决不给你共和党面子。这不就等于是侧面投了民主党的肯尼迪的票吗。所以这个事是这么来的。可是后来在维也纳会议开会的过程当中,把旁边的人都给看傻了。比如说,肯尼迪的副总统约翰逊。他就说,这个赫鲁晓夫把这个肯尼迪训得,心脏病都要发了。当时英国的首相,叫麦克米伦,也在会上。他说肯尼迪可能一辈子也没遇到过这么一回事,就是,有一个人对他的政治魅力无动于衷。赫鲁晓夫就是训他,把他训的真是面红耳赤。所以后来美国报纸上调侃他们,说当时的会议情景就是这样的:赫鲁晓夫说:“美国总统肯尼迪,把你那钱包手表都给我。”肯尼迪说:“不给,凭什么给?”赫鲁晓夫说:“这样吧,你要讲道理嘛,咱们谈判。手表我不要了,把钱包给我吧。”就是说明,这赫鲁晓夫在那次会议上,是非常不讲理的,非常强势的。什么原因,我们前面讲过:苏联人必须做出一个强势的样子。但是问题来了,苏联人他总得干一件实际的事吧。就是逆转美苏双方的这个战略不平衡。那苏联干什么呢?赫鲁晓夫当时讲过一句话,说我们得找一只刺猬,丢到山姆大叔的裤裆里。那请问这只“刺猬”是什么?您现在收看的,是《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如果想听音频的,可以到手机上下载一个应用,叫“喜马拉雅”,那里是《罗辑思维》节目音频的首发平台。

好,我们回到“古巴导弹危机”。那这场危机是怎么开始的呢?有一段很诗意的描写,话说有一天,赫鲁晓夫在自己的老家——乌克兰的度假别墅里面,推开窗户远望群山,他看着一个他看不到的地方,那个地方就是“土耳其”。他心里知道,那个地方有无数美国部署的导弹,正指着他的祖国苏联啊!那怎么办呢?沉思良久,突然一转头跟身边的人说:“要不我们把自己的导弹也布到美国家门口去吧,布到古巴去吧。”你看,这就是一个念头的开始。你想,美国的战略环境地缘环境,实在是太好了,跟苏联没法比。这边那边都是大洋,南边的南美洲、拉丁美洲,都是它的后院,是吧。那如果把苏联的导弹,如果布到了古巴,古巴什么地方,如果你打开美国地图,就在佛罗里达州的对面——现在迈阿密的对面。就那么近,对吧。如果布到它家门口,这可比土耳其距离我们苏联还得近,等于是美国人拿小刀子捅着我的腰眼,我现在也有一把枪捅住你的腰眼,好主意!于是赶紧开干。我们刚才讲,古巴不是美国人的后院吗?怎么这个时候,苏联就有可能把自己的导弹布到美国家门口去呢?这我们就得花分两朵, 各表一支。我们说说古巴。古巴原来确实也是美国人的后院,都跑到古巴去花天酒地。因为度假天堂嘛。那个时候在古巴就有一个独裁者,叫“巴蒂斯塔”,也是美国人扶植起来的这么一个政权。那在1959年的时候,这巴蒂斯塔反正也没搞得定国内的革命者,卡斯特罗这帮革命者,就把他给推翻了。而美国这个国家比较有意思,以后我们专门讲这个话题,就是它既有它价值观比较宏大的一部分,可是它又是一个利益实体。可以说美国这两百多年的历史,永远在这当中找平衡。它不是不知道巴蒂斯塔不是个东西,它知道,你看罗斯福原来就讲过一句话,是不是针对巴蒂斯塔我不记得了。大概就是说,这些独裁者就是狗娘养的,但是他们是我们养的狗娘养的所以巴蒂斯塔在美国人心目中就是这样。虽然卡斯特罗也没说,“我要跟苏联接近,我是社会主义革命。”刚开始没说。但是美国人老觉得,怎么能把我的狗娘养的给推翻了呢?所以其实卡斯特罗在革命成功之后,马上干了第一件事,就是“出访美国”。现在你到百度上,还可以搜到大量

当时卡斯特罗出访美国的照片,大胡子革命者,气质非常之酷,跟很多美国美女合影,在美国引发了一场“卡斯特罗旋风”。但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死活就是不见他。卡斯特罗在美国待了十天,做了大量的表态,说我们不是什么红色革命,我们是绿橄榄色的革命。讲了一堆话,没用,美国人就是不待见他。所以卡斯特罗没办法,他只好回国。之后,你想,他一个小国,而且就在你美国的眼皮子底下,他如果不投靠另外一个强权,他这个政权肯定搞不下去。所以逗着在1961年的时候,卡斯特罗倒向了苏联这一边。当然美国那就更觉得,这是“眼中钉肉中刺”了。这跟什么在欧洲亚洲的那些政权,发生这种更迭可不一样,这可就在我家门口。所以美国的中央情报局,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暗杀卡斯特罗。所以后来卡斯特罗讲过一句话,说:如果奥运会有一项指标,有一种竞赛,叫“被暗杀次数”,我一定是金牌获得者。包括美国中央情报局想出什么招来,比如说,卡斯特罗爱到海边游泳,他们在很多贝壳里装上了炸药,想把卡斯特罗给炸死。还有在他的靴子里,派人去洒上一种粉末,据说这种粉末,你穿了鞋之后,跟皮肤一接触,能够导致自己的毛发脱落。你卡斯特罗不是有一身漂亮的大胡子吗?你毛发一脱落,你革命者的气质就没有了,你对古巴人民的号召力就不行了。你想,这种缺德招都想得出来!还有一次,他们当时就在古巴的农村里面大量散布一个谣言,说耶稣马上就要降临了,只要你们推翻了卡斯特罗,耶稣就降临。然后还派潜水艇到古巴的近海里,在夜里偷偷摸摸地浮上来,然后往天空中打照明弹。就是告诉古巴,你看耶稣要来了,耶稣要来了,赶紧推翻卡斯特罗。这当中的笑话就无数。尤其是在肯尼迪刚上台的时候,也就是1961年年初,美国人还干了一件猪一样的事,这件猪一样的事,也获得了一个猪一样的名字,叫“猪湾登陆”。就是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出装备,包装了一批古巴的流亡者,让他们登陆猪湾,去推翻卡斯特罗政权。这个故事有机会以后再跟大家讲。是丑态百出,简直就是一个闹剧。那最后,卡斯特罗还是把这帮人给灭掉了,这帮人就失败了。不过从这些事件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得出来,卡斯特罗其实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你比如说,卡斯特罗不是俘虏了猪湾登陆的那些流亡者吗,都是美国人支持的。他也不杀他们,把他们关起来,然后跟美国人讨价还价。

最后逼得美国人掏了6200万比索的药品和婴儿食品交换,才把这些人又还给了美国人。说这个6200万比索,可能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战争赔款,这是卡斯特罗干的事。包括他后来倒向了苏联,也是不断地冲赫鲁晓夫伸手,赫鲁晓夫一旦觉得要得太多了吧,舍不得。卡斯特罗就拿一句话兑他,说,“你还是不是个革命者?”后来赫鲁晓夫也没有办法,要什么就给什么。所以当时双方的关系正处于蜜月期,所以才勾起了赫鲁晓夫的这个念头——我们把导弹部署到古巴去。因为卡斯特罗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我们帮他就是了。于是就开始干。那就有一个问题就发生了,那赫鲁晓夫为什么敢干呢?他有两个猜测:第一你美国人把导弹搞到土耳其,堵在我家门口,我堵你家门口,一报还一报,你还能说出什么吗。第二,美国正好在1962年的时候,是中期选举。国会选举,全国上上下下两个党派都在围绕这事忙,是11月4号选举。所以赫鲁晓夫算,只要我们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挺过了11月4号,我们的政治风险期就过去了。因为在选举期间,两党容易拿这种事说事,大家面子上都下不来。所以一旦发现古巴有苏联的导弹,大家会跟你急。但是一过了11月4号,应该这事就过去了。所以赫鲁晓夫严令保守秘密。你想这是个多大的工程,那么多导弹、核弹头、轰炸机、导弹的发射装备,还有四万多名苏联的军人,要陆陆续续运到古巴。当时是动用了85艘船183个航次运过去的,但是保密工作做得真是好,苏联人对自己也保密,包括当时苏联驻美国和驻联合国的大使。而且赫鲁晓夫还玩这种雕虫小技,在过程当中还给肯尼迪写信,说“你放心选,这事我给你撑着,在你中期选举的过程当中,我不会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给你捣乱的。你好好选去吧。”这其实是一个障眼法,就想拖过这一段时间。但是美国国内的人也不是吃素的,你这么大的工程,哪有不透风的墙呢?他们就觉得古巴是眼中钉肉中刺,老拿它说事,说苏联人跟古巴一定在搞什么,你肯尼迪肯定不负责任。肯尼迪一来二去就烦了,说“行,我加派侦察机的班次,我查给你们看。要没什么,你们该闭嘴了吧!”就真的加派了侦察机。结果真的就发现了这样的一批导弹,导弹的发射场,以及正在兴建的大型的基地。这就一翻两瞪眼了,10月13号夜里发现的,然后经过一两天的确证,10月16号,整个的情报就摊在了肯尼迪的案头。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不得了的事情。

因为他舒服惯了嘛,躺在两个大洋的中间睡安生觉。可是现在突然有一把上了膛的枪,就塞到你被窝里,你想美国人啥感觉?赫大大你要干什么?当时美国人的分析,无非赫鲁晓夫想干三件事:第一,就是在西柏林的问题上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当时柏林整个城市,其实都置于东德的内地,所以它是苏联的势力 范围。但是唯独柏林的西区是属于盟军,也就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占领的。所以赫鲁晓夫动不动就要拿这事说事。他还讲过一句很粗俗的话,说“这个西柏林就是西方人的睾丸,说我一旦想让他惨叫,我就捏一下西柏林。捏一下西方人的蛋蛋。”这是赫鲁晓夫说的话。那第二个可能呢,就是逼美国人在土耳其把导弹撤走。那第三种可能就很可怕了,没准儿赫鲁晓夫就是想通过这一招,直接准备和美国开战。在美国看来,像苏联这样的国家,是没有战略透明性的。女人心海底针,你想什么我不清楚。所以肯尼迪和他的智囊没日没夜的开会,就琢磨苏联人到底想干什么。他们又不敢采取直接的激烈的手段,就是直接轰炸古巴的那些还没有建成的基地。那些基地还没有设防,一炸一个准儿。可是苏联人下一步做什么反应,美国人心里又没数了。只好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就是10月22号,由肯尼迪出面发表了一个讲话。这个讲话三件事:第一,宣布两天后——10月24号,对古巴进行封锁;第二,要求苏联人把导弹给撤出去;第三,宣布美国进入三级警戒状态——就是十五分钟之内可以发射核弹。所以美国这边摆出了一副——要打架,你想怎样?这种架势。那苏联人知道自己的阴谋败露了,当然也是这个架势,你想怎样?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评论,“什么美国海盗,我们苏联人是为了和平目的,就知道你美国人要入侵古巴,我们完全是防守姿态等等。”双方的一个架势很大。但是从《午夜将至》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大量的细节,其实双方都是给对方留着小心的,就像是在黑咕隆咚的深夜里,两个人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突然一下撞一对脸,大家都吓得其实是往后退了一步。不要看他们表面上说什么。你比如说,美国人刚开始虽然说剑拔弩张,可是他为什么22号宣布:“两天后对古巴进行封锁”呢?就是给苏联人两天时间,你撤一撤了。而且美国人在宣布封锁这个时候,它用的并不是军事上封锁的那个词,

用的是叫“隔离检疫”。就是看看你船上有什么不好的动植物,带来什么寄生虫到我们国家。是那个英语单词,这个英语单词叫“guarantine”。而且你美国人是宣布24号开始封锁的,24号美国海军还真就在封锁线内发现了一艘苏联的潜艇。可是怎样?电话打到白宫,肯尼迪说:“不要动它,不要动它。”因为潜艇是军事设施,你根本不知道你一旦把它拦下来检查,双方会发生什么样的摩擦,所以全当没看见。后来什么时候才检查了第一艘苏联的船呢?一直到两天后——10月26号,也是精心挑选,挑选了一艘,绝对不可能装载什么军事设施的苏联船,这其实压根就不是苏联船,它只不过是挂苏联的国旗是一艘黎巴嫩的船,而且船上全部是希腊的船员。就是这样,美国人也加着小心呢,上船首先不敢带武器,而且换了一身白色的军服。因为白色显得比较正式,而且显得也比较友好,而且兜里还揣着什么“水果糖、打火机”,上船准备友好地给大家发一发。那船上的那些希腊船员呢,当然也知道这个检查是怎么回事。非常友好,给美国大兵们泡咖啡,揭开船舱的那些布,你们看,你们看,什么都没有。当然啥也查不出来了。这就是预先定好的,啥也查不出来的一次检查。最后相谈甚欢就散了。这就是整个十三天危机时间期间内,对古巴进行封锁的唯一一次登船检查。所以美国人是非常含糊的,虽然表面上叫得凶。那苏联那边呢?也是。赫鲁晓夫刚听说美国人知道这件事情了,他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也很粗俗,他说:“看来美国大兵害怕了,美国人的肯尼迪总统现在晚上睡觉,手里一定拿着一把木头刀子。”旁边人说:“什么意思啊?啥叫木头刀子?”赫鲁晓夫说,“这是我乌克兰老家的一句俗语。我们那时候,老家人出尝,第一次打狗熊的时候,手里都要带一把木尖刀子。那做什么用呢?就是万一吓到屎拉到裤裆里,用木头刀子清理自己裤裆比较方便。”他就是说,其实肯尼迪这时候,一定是吓得拉到裤子里了。可是后来,赫鲁晓夫身边的人说:“后来啊,说其实赫鲁晓夫当知道美国的战略警戒级别一再提升的时候,是赫鲁晓夫差点小便失禁,拉到裤裆里了。”不管谁拉到裤裆里吧,总而言之,赫鲁晓夫当时整个的言辞虽然是剑拔弩张,但是行为非常理智。马上下令所有正在开向古巴港口的那些船,只要船上带着军事装备,全部给我返航。只有一艘船是民用的,你去古巴,美国人查反正也查不出什么。

所以赫鲁晓夫自己心里是知道的。而且几次招法之后,马上那个苏联《真理报》,头一天还是什么“放过古巴,坚决挫败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到了第二天就改成了“坚决不要打仗,一定要理智。”所以苏联人那个架势是很迅速地就开始放下来了。那整个这个过程,真正剑拔弩张的,就是从24号一直到28号这五天。这五天的过程实在是太复杂太紧张,其中的那种戏剧性和曲折感,太强了。我今天节目肯定讲不了。有兴趣,大家去看《午夜将至》,这本书写得非常之精彩。那最后10月28号,表面上看是苏联人怂了,宣布从古巴把所有的导弹给撤回来。其实也不是那么回事了,因为苏联的战略目标才是真正的达成了。首先,美国人承诺“以后绝不入侵古巴了”;像以前的什么“猪湾登陆”这种事情,我们保证再也不会发生了。其实美国人还跟苏联做了一个私下的交易,什么,就是肯尼迪派他的亲弟弟,叫“罗伯特-肯尼迪”,当时美国的司法部部长,去亲自见到苏联驻美国的大使,跟他口头承诺了一件事情。什么,就是美国将在几个月之后,在不见诸于任何协议,不见诸于文字的情况下,把土耳其的导弹给撤掉。因为美国人也要面子嘛,跟盟友不好交代。所以这件事情确实在1963年的4月份,美国人也真就办到了。所以赫鲁晓夫这一仗,其实是打胜了的。虽然表面上看,是苏联这边没有面子,那这就回头要来说了,在整个过程当中,听你罗胖说也没有什么紧张的嘛。你以为真没有人动那个心思,想要动核弹吗?真要打仗吗?有啊。比如说原来杜鲁门有一个国务卿,叫“艾奇逊”,毛泽东写文章还批评过他。就这个人,当时也是美国总统的一个国际战略上的顾问,肯尼迪的人就去问他,说:“你觉得应该怎么样?”他说:“这还有什么可说的,直接轰炸古巴。”那来的人就问他:“那接下来?”他说:“接下来,苏联人,我对他们最了解了。他们一定会把土耳其,我们的基地给干掉。”那接下来呢?那接下来,我们当然根据北约的规定,我们就应该把苏联境内的一处导弹基地给它端掉。那接下来呢?接下来,接下来总该有人打个圆场,我们该坐下来谈了吧。你看,这就是艾奇逊这种人糊涂的地方。一旦这种战争开打,谁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停下来啊!其实我们以前讲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双方就是因为 对峙、 对峙、 威肋、 威胁,到最后其实谁也停不下来。没准儿美苏就在那十三天擦枪走火,真的就会引发毁灭人类的核战争。

当时美国军人还有一个人讲了这么一句话,说:“打就打热核战争,不就是干这帮坏蛋的吗!只要最后还剩下两个美国人和一个苏联人,就算是我们美国人赢。”所以你说为什么有一句名言,叫“战争这事太重要,绝对不能交给军人。”这个军人,他一旦热血冲昏头脑,他就可以说得出这样的话。旁边有一个人就阴觑觑地讲了一句话:“对,只要剩两个美国人,美国就赢了。不过得有一个条件,这俩美国人得是一男一女,他们还得继续能生孩子,美国才能赢。否则赢个屁啊,几十年后不都是死光光吗!”所以你看,这就是“热核战争”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不管双方剑拔弩张到什么程度,大家心知肚明,只要这个战争开打,大家谁都没有活路。所以事后,很多人在总结古巴导弹危机,都认为这其实要拜核武器发明之赐了。因为发明了这个东西,所以谁也不敢动手。大家还记得有一部电影叫《少年派》吗?少年派和那只老虎在船上,大家其实互相没法沟通吧,但是老虎需要少年派给他打鱼吃,少年派需要不断地打鱼喂足这个老虎。所以双方还能够保持那种非常精妙的均衡。有核武器之后就有人分析,说核武器其实就是在船上出现了那一只老虎,大家其实都小心翼翼地保持了平衡,这才让世界大战没有发生。所以从这种角度上说,热核武器的发明,其实对人类和平是有贡献的。但是你真的以为是这么回事吗?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好像热核战争是一件特别遥远的事情。我们仅仅是知道,世界上有“核武器”这么个东西,好像它的危险性也不比核电站要大多少。我们已经把美苏两大集团当年那么紧张的对峙气氛给忘了。而《午夜将至》这本书,好就好在它告诉我们:和平压根就不是什么命中注定的事情。它只是那个年月,或者说,此后所有的人类的一个运气。我们曾经在几十年前,距离整个人类的毁灭是那样的近。在过程当中,人们总有一个幻觉,觉得两大集团的领导人对整个态势是能够控制得住的。所以我们把古巴导弹危机最后没有导致核战争,往往是归功于这两个领导人。你看,人家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都是伟大的政治家,最后用他们的理智,用他们的理性,阻止人类毁灭。但是你看了这本书之后,你才知道,才不是这样呢!在过程当中,双方擦枪走火的机会,多得难以想象。因为大家想,那不是现在,现在我们知道核武器的厉害,我们也知道两大集团的对峙,

双方应该怎么样处理事情。那个时候,二战结束还没有多少年,那一代人心里就知道,战争是在疯子手上,他们一定会干。所以我们要干就比疯子要先干,所以我们刚才讲到10月28号,这是一个星期天,赫鲁晓夫宣布:我们怂了,我们认了,我们撤了。可是就在前一天,就是10月27号,在美国人书写的历史上,称之为叫“黑色的星期六”。那一天发生的那么多的事情,实际上一再把整个人类的命运,推向了战争的边缘。这里面讲了很多这样的细节,我随便给大家讲几个。就在那一天,其实美国人得到的情报是什么,就是古巴的导弹基地已经有五处可以完全地运行了。就在第二天,第六处也将建成。什么意思?就是有20枚百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将指向美国东部的那些城市。只要赫鲁晓夫一按电钮,整个美国东部的那大城市,什么华盛顿、纽约、迈阿密,就将灰飞烟灭。美国人在黑色的星期六那一天,感受到的是这样的气氛。而且那一天发生了很多事,比如说两架飞机,其中一架飞机是,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侦察机,按照美国人的说法,就是到大气层去采空气的样本。说得跟一个气象气球似的,其实也是侦察机了。从美国的阿拉斯加基地起飞之后,机上的那个导航系统失效,然后就误入到苏联境内。你想,那是什么时候?你美国人突然派这样的侦察机到苏联领土上,这是什么意思?当时其实就很多苏联的军官要求起飞,最后还是赫鲁晓夫说,这别是迷航了吧。所以他坚决制止。为啥?美国起飞的所有飞机上,都可能带核武器。确实,美国当时的战略紧急状态已经到什么程度?空中随时有六十架已经起飞的B52轰炸机,美国本土上有2800多个核弹头,处于上了膛的状态,随时可以发射。所以赫鲁晓夫是知道的,来了一架飞机,万一是轰炸机呢?万一带的是战术性的核弹头呢?战术核弹头好像威力差一点,但是它有一个区别,他不需要美国总统下令,飞行员就可以决定是不是用它,万一这个家伙是个疯子呢?这是赫鲁晓夫这个决定,这也在星期六。同样是在这一天美国还有一架飞机,也是侦察机,在古巴上空被击落。按照美国人原来制订的预案,还得了,万一我的侦察机被击落,这就说明苏联的那个在古巴的基地,已经可以运行了。所以哪个基地敢击落我们的侦察机,

我们要派八架轰炸机去把它干掉。现在果然就有一架侦察机被击落,你干不干呢?肯尼迪想了想说:“算了,这口气我们忍了。”因为他觉得很可能是一次误伤。他还就猜对了,就是误伤。当时根本不是什么克里姆林宫下的命令,就是当地的战地指挥官下的命令。所以真的要因此而引发了大战,能不能收得住,其实谁也不知道。其实当时在海上,就在这一天,黑色的星期六,还有一架苏联的潜艇,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当时美国的海军是发现了这艘潜艇的,就试验性的对它进行了一些提醒,但提醒的方式比较粗暴,就用了“深水炸弹”。但是美国人后来一直讲,说我们用的不是那种攻击性的炸弹,是演习用的弹。仅仅是声音非常大,比较吓人而已。但是你这真的挺吓人的,你一个一个地扔,那么大炸声的那个炸弹。那底下的苏联潜艇,这个时候它遇到了问题,啥问题?没电了。而且各种各样的机械的性能已经开始老化,出现了问题,这个突然外面“轰隆”一声,“轰隆”一声,他根本就不知道美国人要干什么。其实按照海军当时的那个通用的规则,这就是逼你浮出水面。对于一艘战略核潜艇来讲,它肩负的使命就是,我带着核弹头,我要在国家最后的时刻,利用我的隐蔽性,把核弹头打到美国。所以这个时候潜艇的艇长,他已经和外界失去联系了,请问他怎么办?事实上这艘潜艇的艇长就一度命令自己的水手;“把核鱼雷上膛,我们跟你同归于尽。”但是后来他也冷静下来了,命令潜艇浮出水面。要知道,在海军,你被人逼迫浮出水面,这是一个特别丢人的事。一个军人在特别丢人的时候,在要丧失自己的荣誉的时候,他做出什么,可真是不一定。就在那一天,像这样的事情,没有载入史册的有多少,我们不知道。你想天空中随时有六十架待命正在飞行的B52轰炸机,万一任何一个飞行员做一个误判,发出一个疯狂的行为,可能整个战争,整个历史进程就不一样了。全美国还有那么多核潜艇,那么多控制导弹的指挥官,他们会做出什么?事实上回头一想,我们是要为他捏一把冷汗的。而且就算在最高层之间,你以为他们的信息通路就是通畅的吗?前面我们讲到一个词,叫“战略透明度”,双方都没有“战略透明度”。比如说,赫鲁晓夫为什么在28号,就是星期天上午,突然宣布说:“我们认怂了。”其实就是因为他得到了一个假情报。他的情报人员告诉他说,28号上午九点钟,

莫斯科时间下午5点钟,肯尼迪要发布一个讲话。在赫鲁晓夫看来,你要讲,一定是宣布对古巴开打,那苏联政府就一定要抢在这个时间之前宣布自己的态度。这个时候再一看表,时间来不及了,如果起草文件,然后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传到美国去,黄花菜都凉了。那边导弹基地肯定已经被打飞了。那怎么办?赶紧起草文件!然后再一看手表,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互联网地图,从起草文件的地方赶到莫斯科电台,大慨需要40分钟路程,这个时间已经赶不及了。所以命令司机,你不要在乎任何交通规则,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份稿子送到电台去。播音员还打算说,我得默念一下,处理一下细节。啊呸,哪有那个时间,直接念!用英文和俄文,同时向世界广播了这份稿件。这份稿件写得也很有技巧,说其实我们早就准备撤,只不过现在我们下决心,最后决定撒了。那意思就是“我们终于挫败了美帝国主义入侵古巴的这个图谋”。反正苏联人也要找回面子嘛。这才导致古巴导弹危机的正式落幕。而那一天肯尼迪压根就没有安排什么讲话,所以赫鲁晓夫等于是让自己的情报人员给骗了,以为美国人对他下了一个最后通牒。其实压根就没这么回事。而且在整个危机期间,双方的那个情报,不准确到了惊人的程度。比如说美国人一直认为,只有四千到五千个苏联人在古巴,实际上有多少?四万多人。其中有一万个训练有素的职业士兵。而且美国人其实一直搞不清楚一件事情,就是在古巴到底有没有核弹头呢?其实过了很多年之后,档案解密之后,大家才知道。有那为啥没找着呢?是因为当时古巴人条件非常简陋,就弄了一个混凝土的拱顶,就有点像我们中国人经常见的那个大的水泥涵管,就那么个东西。把核弹头搁到那个底下。那你说,这个在古巴又潮湿又闷热,它肯定不适于保存核弹头啊。古巴人有办法,跑到妓院里,把妓院的空调给拆下味装在那儿。所以美国侦察机走来走去看,这个地方实在不像有核弹头的,也就真没找着。所以你想,其实双方的信息是完全不对称的。在这过程当中,形成误判的可能比我们的想象要高得多得多。那今天给大家讲古巴导弹危机,其实我想讲一个我自己的感受。我上大学的时候,突然学会了抽烟,我老爹有一天就发现了,说“你怎么抽烟啊?”我说:“玩玩嘛。”

我老爹当时就阴森森地说了一句话,说:“你跟它玩,它跟你玩吗?你将来就知道厉害了。”对,我们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觉得,我们是有控制力的。我今天抽两根烟玩一玩,将来我能说戒就把它戒了。但是事实上,至今我也没戒得了这个烟,它真的不跟我玩。在国际政治上,大家都有这样的误解。我还记得我小时候读《参考消息》的时候,当时就把美国称之为叫“白宫”,把苏联称之为叫“克里姆林宫”,好像就是这两座建筑里的那些非常稀少的人,在世界的棋盘上进行对话。整个世界就被这极少数人在控制。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大人物可以像赫鲁晓夫和肯尼迪那样,非常的理性,可是那些小人物呢?那些系统之中的人呢?我还记得法国思想家 卢梭讲过一句话,说人生而自由,但是无往而不在牢笼之中。我们把这句话翻译到今天我们的语境下,也可以这样解读:人生而对自己的行为有决定权,但是你的所有决定,无往而不在网络之中。当你决定要发起一个强烈对抗性行为的时候,当你决定要做一件不符合你当下道德标准的事情的时候,当你把色子已经掷出去的时候,你心里应该明白,事实上你对整个事态都是失控的。肯尼迪政府有一个国防部部长叫“麦克纳马拉”,他后来在80年代再回头看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总结了两点:第一,危机一旦发生,事实上谁都控制不住它;第二,我们压根就不该让危机发生。古巴导弹危机《午夜将至》这本书,是在《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里独家销售。在印刷厂,我拿到了第一本书,我就在扉页上写下了我这几十年的一句座右铭,一共是两句话。上半句是:有事不怕事;但更重要的是下半句,叫:没事别惹事。然后我把那本书送给了我最好的一个朋友。

罗辑思维:统一是怎样炼成的 116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我们跟大伙儿聊一个中国历史上绝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当它和西方文明一对比,你会发现有一个地方好奇怪。你看整个欧亚大陆非常之广袤,尤其是东西两端之间相隔是山长水远。这两端都孕育出了高度发达的文明,这边是华夏文明,那边是欧洲文明。这两个文明之间没有什么瓜葛,即使有一些什么细如游丝的联系,比如说丝绸之路,但总体上来说各自孤立发展。但是这两个文明在它的早期阶段,有很多地方非常之相似。

比如说历史学上有一个词叫轴心时代,就是历史运行到一定阶段之后,这两个文明都开始出大思想家。这边在搞诸子百家的时候,那边古希腊、古罗马也开始在冒大思想家,而且出现的时间差不多。等这边搞出了一个秦汉的统一大帝国的时候,那边也就冒出了一个罗马帝国,时间也差不多。而且这双方在灭亡的时间和灭亡的原因上,又是那么的相似。大家都知道公元476年,罗马帝国被北方的蛮族折腾得七荤八素,最后是油尽灯枯,终于死了,死于北方蛮族入侵。这边也一样,秦汉帝国最后有一个余波叫西晋,西晋是灭亡于316年。什么原因呢?五胡乱华,也是北方蛮族入侵。你看,历史运行到这个阶段的时候,简直就是一个大舞台,两拨演员在两端表演,表演的戏码几乎类似。

但是到这个时候为止,整个剧本就分开了,后面的结果就不一样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然后就是中世纪,整个欧洲就碎了,变成一堆小的诸侯国,到今天也没有统一起来。可是华夏文明就不一样,五胡乱华之后,虽然也有三四百年的大分裂、大黑暗、大战乱。可是到公元618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有一个人叫李渊,他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从此,唐宋元明清,中国历史的基本面貌就变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王朝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而分裂的战乱成为支流和变调。也就是说中国人把欧洲人一千多年想干而没干成的事,在三四百年之后就干完了。

当然在这儿我们必须声明一点,我们从来也不认为统一就一定好,分裂就一定坏,我们不做这样的价值判断。但是要知道,在历史的底层当中,确实存在这样一个总趋势,趋向于统一,即使在欧洲也是一样。

你想从两层来看它都是这样。首先,所有的诸侯王即使他的地盘很小很小,那逮着机会,他也要把自己地盘搞大,也想吞并别人。所以在欧洲,只要是历史条件具备,什么拿破仑、希特勒,那也是前仆后继搞统一,只不过是经常沦于失败。

我们再从底层看,有一个更大的国家,就意味着有更大的统一的国内市场,这对于民生的改善和经济的增长,都是有巨大的好处的,所以统一是一个总趋势,只不过欧洲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这个问题反过来就是,那为什么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三百多年间居然就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呢?给中华文明植入了这样的统一基因呢?这个过程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界称之为叫“隋唐帝国形成问题”。比如说在日本史学界,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像日本史学家谷川道雄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叫《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这本书太专业了,我们就不介绍了。

好,那为什么成为一个统一帝国这么难?难就难在一个问题上,民族问题。说到这儿还有一句题外话,我们本集节目的策划人叫张翼,他平时是一个IT工程师,业余爱好文史。还能替我们策划这样的历史学节目,这真让我们文科生脸上无光。他们理工科学生平时搞什么我们也看不懂,结果我们的地盘他们还有本事来侵占。我们俩私下就在商量一个问题,就是这一次中国大分裂的起点应该从哪儿算起?

一般历史学界的看法,都是从汉末黄巾起义导致的董卓之乱开始算起,马上就进入了中国人都熟悉的三国时代,这不就是大分裂吗?可是我们俩一商量,觉得应该从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开始算起,为啥?因为西晋灭在谁手里啊?刘渊和他的儿子们手里呀。刘渊是什么人?匈奴人。从此之后,北方就陷入了一种叫五胡乱华的局面。哪五胡?你看,匈奴、鲜卑、羯、氐、羌,这都不是汉族人。此前的三国分裂虽然也打得很凶,但是很好解决,只要最后打出一个草头王,大家都认,帝国又可以复归于一统。

可是当民族问题叠加到政治问题之上,那问题就复杂了。民族是人类结成共同体的最天然的那个因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嘛。所以当中国的整个的北方,包括四川,陷入了民族之间的矛盾的时候,再复归于统一,可就比登天还难。不过话又得说回来,民族问题看起来像外患,但是你回到历史的原因当中再一细看,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大帝国为了节省自己的成本,而亲手造出来的一个问题。这在世界各个文明当中都是一样的,比如说西罗马帝国。刚开始他们抵抗北方的蛮族入侵,用自己的兵,罗马人,后来觉得何必呢,我们省点不行吗?我们自己花钱,请那些蛮族当中愿意投靠我们的人,让他们去当雇佣兵,替我们防守北方的边界。可是这些雇佣兵在几百年之后,他们觉得我们有枪、有实力、有军事,对吧,往哪儿打合算?当然往罗马打合算,往北边打什么都没有,是吧。所以就跑到罗马来抢,杀罗马的皇帝,酿成了罗马帝国的崩溃。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出现,比如说大家都知道,唐朝的安史之乱也是这样。唐朝要防备北方的突厥人,那就最省成本的方式是什么?用胡人去抵抗胡人。安禄山就是胡人,所以安史之乱也是这个逻辑的产物。汉代末年也有这个逻辑,刚开始汉朝打匈奴经常胜,胜完之后有一些匈奴的部族说,我打不过你,算了,打不过你我就投靠你呗,所以南匈奴就内附。汉朝皇帝说,那既然打服了,来就来吧,就给安置在北边。那你既然到我家来,又是被我打服的,那对不起,我大汉族人就得奴役你们。所以你看,东晋十六国北方五胡乱华,刚开始那几个皇帝都是被欺负大的。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刘渊,刘渊就是匈奴人的单于,可是你这个单于不值钱,你是投降过来的。所以落架的凤凰还不如鸡,你和你的族人们一起受汉族人欺负。

再比如说后赵的开过皇帝叫石勒,这个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于奴隶的皇帝。他的族叫羯族,所以可见他和他的族人们也是受欺负。那有本事你汉人就一直欺负人家,你自己又不争气,又内乱。大家都知道,在西晋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就是司马家的那些兄弟、叔侄互相之间砍杀。这就造就了一个历史机会,这些饱受欺凌的五胡,他们就有可能揭竿而起。所以所谓的五胡之乱,其实不是什么外族入侵,而是汉族人亲手打开了瓶盖,放出了魔鬼,发现再也收不回去了。所以我们再来这三百年的大分裂,中国基本的政治格局基本上南北朝,南方的所谓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皇帝也不乏雄才大略者,也曾经间歇地搞过一些北伐。但是因为南方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实在太差,历史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那有机会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都是北方的这些有少数民族,五胡来执掌政权的一些割据政权。但是他们面对一个基本的难题,就是国内掌权的握有刀枪的是少数民族,可是在人口总量上呢?汉族又是绝大多数。所以怎么样在北方先完成民族融合,然后才有机会统一全国?那这个问题一问就问了三百年。

确实历代北方的那些皇帝也搞出了各种各样摸着石头过河的解决方案。那接下来我们就把这些解决方案,一代一代地跟大家做一个简要地陈述。

那第一代解决方案,当然是你汉族人欺负我,我欺负回去了,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后赵的创始人石勒。石勒自己没什么文化,不认字,所以统治国家都得大臣们给他念章奏。但是他心里明白,汉族人人口多,我要想搞定他们怎么办?所以他天然搞了一个就是民族的种族隔绝。就有点像后来满清入关之后搞的满汉不许通婚,老祖宗龙兴之地东北,不让你汉人进,搞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隔绝政策。石勒刚开始因为它是开国君主,他有这样的权威,能够把局面震得住。可是到他的下一代皇帝,这个人还不是他亲儿子,叫石虎,实际上是他的一个堂侄,其实也是篡位的。

这个石虎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个暴君,他暴到什么程度?你自己去查百度,比如说他杀自己儿子,那个场面之惨烈,我都不好意思在我的节目里讲。石虎上任之后,他就觉得这个汉人是个问题,人太多。有一个人是个和尚,就给他出主意说,你看这个东晋,也在对我们跃跃欲试,要打我们,他们一打我们,这汉人们肯定当内应。所以我们必须要解决汉人的充分就业问题,要把他们占住,让他们好好干活,这样他们才没空去呼应人家东晋对我们的北伐。石虎一听有道理,于是就搞了大量的叫基本建设。

第一项大工程就是修邺城的城墙,这邺城在哪儿呢?在今天河北临漳县附近,当时是后赵的首都。修首都的城墙嘛,这总有正当性吧。于是征发了十几万汉人来干活,既然为的就是占住你们的劳动力,那这个活就要干得过分一点。所以当时的工程搞的非常之超标,城墙修得又高又大,甚至把城门干脆修成铁的,要号称防御一百年一遇的军事攻击。可这工程也是倒霉催的,一百年一遇的军事攻击没有遇到,遇到了一千年一遇的大暴雨。结果暴雨下来,城墙崩塌,一下子就压死了几万民工。那接着修啊,反正你们汉人命我也不珍惜。然后又引漳河水入城,结果又引发城墙崩塌,又压死了几百人。这还不算完,紧接着在洛阳又开始修宫殿,征发二十几万人。你说你这么折腾,你能有好下场吗?人家汉人人数居多啊。

果然,折腾来折腾去,汉人当中就冒出了一个人叫冉闵。这个人也是后来东晋十六国当中有一个叫冉魏的创始人。那冉闵就造反,带领汉人就把这帮羯族的那些大首领,包括皇族就全部给宰了。宰了之后,还有几十万羯族人,这怎么办呢?这冉闵也在家算计,说不能让你们出去跟我打游击,我应该给你们包个饺子,给你一锅烩。于是他就搞了一个阳谋,说这样,现在首恶已除,胁不从办,你们各自逃命去吧,该出城就出城。然后又跟外面汉人来说,说你们也自由,你们可以入城。结果里面出城的羯族人和外面入城的汉族人,就堵在城门口了。大家记得前面,修得是铁门。

堵在城门口之后,冉闵就开始下令,说汉族人现在报仇的机会到了,杀一个羯族人,我就给你奖赏,给官位,给钱,都不在话下。于是就在邺城,一天之内杀了几万羯族人。那紧接着就是传令四方,所有的汉族人有仇报仇,有冤报冤,但凡看见羯族人,甚至是胡人,只要鼻子高一点,胡子长得长一点,你们就放手去杀。据说还杀了很多长成这个德性的汉族人,那结果就是几天之内几十万羯族人被杀掉。上百万的胡人开始逃亡,那这个事件说明了什么?说明民族融合的第一个方案是不可行的,这个方案就是种族隔绝。就是羯族人叫国人,剩下来的叫汉人,你们干活,我们拿枪逼着你。要知道,你们人数少,逼着一个人口占绝对优势的汉人,长久地在你们的奴役之下,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方案肯定破产。

那第二个方案呢?它的代表人物就是前秦的苻坚。在魏晋南北朝期间,苻坚是一个特别有名的皇帝,为啥?他身上有三个成语,第一个投鞭断流,第二草木皆兵,第三风声鹤唳,这三个成语,中国人往往是通过成语来记人名的。这个苻坚确实聪明,而且雄才大略之主。他的基本的民族融合的政策是两头:第一头,在北方区域内,我放出最大的胸怀,包容最多的多元性,大家都好,来来来,不要害怕,宝贝,都是这个姿势。

那另外一方面呢?他想解决顶层设计问题,就是我既然搞不定你汉人的肉体,我能不能搞定你们的精神呢?我能不能获得我这个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啊?所以你看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里就有一个发现,在苻坚的朝廷上虽然用了大量的汉人,但是没有一个汉人的士族。这些士族都不配合,都跑到哪儿去?跑到东晋那边去了。有句诗写得好,“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家和谢家都是当时最具名望的士族,他们就不跟前秦朝廷配合,那怎么办?对于苻坚来讲就有一个办法叫擒贼先擒王,我把你老窝给你踹了不就完了吗?把东晋打下来,这样汉族的士人就只好配合我,一旦归附那民族融合就完成。我又没有欺负汉人了,对吧,我只是欺负他们司马家而已嘛。所以你看他这套算盘是两套方案,一方面是融合用软的一手,一方面用军事硬的一手,但是争的都是正统性的制高点。这跟后来清代皇帝比如说乾隆,经常写个汉诗等等这是一个心思。在北方的民族融合那做得真叫是彻底,那种开放性很难做到。比如说他用这个汉人王猛,很多他的氐族贵族老乡们就反对,你怎么用个汉人呢?不服是吧,不服杀。再不服,再不服朝堂上抓起来抽鞭子。就得用王猛,就得用这样的汉人。还有其他的一些人,他的老乡们也不服。

所以后来你看,东晋十六国北方后来一些创业成功的皇帝,其实都出于苻坚的朝廷。比如说后秦的那个姚苌,后燕的那个慕容垂,甚至是北魏的拓跋珪。这些人都在苻坚的朝廷上,他都很包容。而这些人都有狼子野心,但是苻坚觉得没关系,只要我把东晋拿下来,这些民族融合问题自然就可以解决。

那他做得多过分?比如说刚才我们提到一个人名叫姚苌,这是后秦的创建者。当时他就封他的一个官叫龙骧将军,这个官职他自己曾经干过。要知道,在中国古代文化当中,一个皇帝干过的官职,通常来说就具备了非常特殊的意义,后人基本上是不敢干的。比如说李世民在唐代就干过尚书令,所以后来尚书令这个官职几乎就没人干,即使当到尚书令,也只叫尚书仆射。再比如说宋代有一个官叫开封府尹,因为宋太宗当时在没继位的时候,就当过开封府尹,所以后来这个官职就变成只有皇族,甚至是马上要等着继位的储君才能干的。所以后来其他的官员如果不是皇族,要干开封府尹,前面就要加俩字,叫权知,就是暂时替代一下,这是一个通例。所以龙骧将军这个官职,你苻坚干过,你怎么能再封给一个外人呢?其他人就反对,但是苻坚就坚持,一定要把这个位置给他。所以你看,这个人的心怀还是非常之广阔的。

但问题是,这一套方案,是两手都得硬。你军事这边解决了东晋,你北方的这种宽容政策才能起作用。但是后来我们都知道,淝水一战,北方大败。那就是后来两个成语,“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的来源。那结果,这一场败了之后,整个前秦就分崩离析。刚才我们讲的什么姚苌、慕容垂、拓跋珪,都各自创业去了,整个前秦国家灰飞烟灭。所以第二个民族解决方案,就这样寿终正寝了。

那第三个方案是什么呢?这就要轮到北魏了。北魏大家都知道,有一个著名的孝文帝,这个人算是四有青年,又年轻,有道德有理想。他想的方法也很简单,等历史运行到了这个阶段,这个方案大家也都想得到。就是既然我们少数民族我们搞不过你汉人,虽然我们暂时握有刀枪,但是人口占少数。这么着吧,我们就全盘汉化好了。我搞不过你,我加入你呗。所以北魏的孝文帝就主持了一场坚定的汉化改革,坚定到什么程度?就是他的亲儿子反对这次改革,杀掉。当然过程当中他也用了很多心眼,比如说从平城要迁到洛阳,迁都,就是迁到汉文化比较聚集的那个地区来。当时他还是下了很多心思的,说白了就是个骗嘛。当时北魏的首都是在平城,就是今天山西的大同。如果要迁到洛阳,那个距离好远的。他的臣子肯定不干,就这儿好,不去汉人扎堆的地方。所以北魏孝文帝叫拓跋宏,他提出了一个更大的目标,说我们干脆南征吧,把南方的齐朝给灭掉算了。那臣子们也是不干,但是谁能拦得住皇帝打仗呢?统一全国,那是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的。

所以就带着一帮不情不愿的臣子和军队,向南进发。等到了洛阳的时候,老天爷给帮忙,突然开始下大雨,道路就没法走了,就坐困愁城。这没法走怎么办呢?这拓跋宏孝文帝就说,这么地吧,我给你们两条道:第一条呢,我们等天晴了,继续往南走。第二条呢?就是咱们也不回去,咱就建都洛阳,好不好啊?你们挑一个选择了。那帮大臣肯定不愿意打仗嘛,好吧,那就建都洛阳吧。这么着连哄带骗,才算完成了迁都。那迁都完了,自然就有大量的政治配套体制改革,首先什么丧葬、服饰这些文化,你们都得给我改,改成汉人那样。而且姓都得给我改,不能用你们什么原来鲜卑族的那些破姓。比如说我们皇族原来姓拓跋,现在就改姓元,就是元朝的那个元,你们也都得改。而且都得给我学汉语,三十岁以上的老人老办法,不学也罢。三十岁以下的,对不起,必须学汉语,不学,这官你就不用做了。

这次汉化改革,真的是比较彻底。你说有效没效呢?当然有效嘛。大家知道,暖风熏得游人醉,那些北方的贵族,原来少数民族在北方的边地,各种物质生活都比较匮乏。到了洛阳之后,自然一下子就陷入了那种纸醉金迷。所以这帮人其实很容易改过来,再一两代人之后,你再让他回去,他都不回去。但是要知道,民族是一个整体,整个鲜卑人是,他的上层迁到了洛阳,那底层呢?尤其是那些带兵打仗的人,他们原来是民族栋梁,攻城略地全靠他们。现在变成啥?乡下亲戚,而且是穷亲戚,还没文化。在洛阳吃香喝辣的那些已经汉化的鲜卑贵族,当然就看不起他们了。这个民族就断为两截,刚开始第一代的时候还有点血缘关系,但是渐渐地越来越疏远。你们又没文化,又不识字,又没见识,那从蔑视到歧视,从歧视到奴役。你以为还有多远?所以这帮武将就憋着一肚子的火,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有一个汉族大臣叫张彝,他有俩儿子,一个叫张仲瑀,这个叫张始均。这个张仲瑀就嘴欠,他非要给皇帝写了一份奏折,说以后这些武将不要让他们当官,尤其不能当大官,咱们就把它当规矩给定下来,好不好。皇帝还没做反应,这些武将们不干了。风闻有这么一封奏折,然后就纠集了好几千人,跑到张家去打架,就相当于今天微博约架。跑到他家一看,老头张彝在,他哥哥张始均在,这张仲瑀反而不在。但是不管了,嘁哩喀喳一顿打,先把老头给打了,然后把房子给烧了,把这个张始均还给杀了。那过了几天,老头张彝也不行了,也死了,就酿成了这样一场群体性事件。

那作为北魏的皇家,他怎么处理这事呢?当然各打五十大板了,先把为首闹事的八个军头给杀了,余下的从者就不问了。然后这封奏折一看,这么大的反弹,自然也不敢批示,这事就了了。但是这件事情暴露了当时北魏朝廷当中的一个巨大的裂痕,就是原来鲜卑族,尤其是握有军权的那些人,已经开始有极大的不满,后来就酿成了一场泼天大祸呀。

今天我们和大伙儿聊的话题,是从东晋十六国一直到南北朝这三百年的历史。我们想从中探寻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怎么样从这种大分裂、大混乱的局面当中完成了民族融合,打造出一个统一的隋唐帝国?这可是欧洲人想干没干成的事。今天这期节目描述的时间跨度实在太长,三百年,牵扯到大量陌生的人名地名,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北魏帝国完成了一次彻底的汉化改革,但是与此同时也付出了一个代价。就是鲜卑族断裂成两层,上层在洛阳吃香喝辣的那些汉化的贵族,下层那些掌兵权的军事贵族。但是他们在北边被人歧视,这个局面是不可能长期延续的。

果然,在公元523年,就爆发了所谓的六镇起义。就是北魏北边的六个军镇,那些贵族们不干了。因为一脑门子火,反对歧视。刚开始这场兵变,顶多算是叫武装集体上访,希望皇帝重视这个事情,解决我们的问题。但是北魏朝廷还是把这件事情小瞧了,所以当时就下了一道诏书,大概是三层意思:第一,你们该干嘛干嘛去,胁从不问,首恶必办,你们都给我安生点。第二,既然军镇这个制度有问题,那干脆取消军镇,把你们都改成一般的行政区。第三,你们是当兵的,以后你们还得当兵,该打仗你们还得上战场。

你看,这不就激化矛盾了吗?所以北边的六个军镇刚开始是武装集体上访,现在干脆就揭竿而起,正式起义。这场仗一打,虽然打得时间并不长,但是整个北魏的那个政治框架就崩坏掉了。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人,这个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杀星,他叫尔朱荣。尔朱荣这个人在历史上有一个评价,说他“功高孟德,祸比董卓”,怎么讲?说他功劳比曹操曹孟德还要大,为啥?因为他后来确实平定了六镇兵变。可是为什么又说他祸比董卓呢?因为他在此期间干了一件特别残暴血腥的事情,他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一度把北魏朝廷,上至太后皇帝,下至两千名官员,全部杀掉。这个地方就在今天的河南荥阳一带,当时叫河阴,所以这件事情在历史上称之为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不仅是残暴,它还暴露了一句潜台词,就是在尔朱荣这些武装人员看来,这个国家闹成这个样子,都是因为汉化。我可不管你是汉人,还是汉化的鲜卑人,你们都有罪,你们都该死。这说明什么?说明民族矛盾已经不是血缘上分野的那种利益之争,而是变成了一种文化仇视。所以隔了一千多年我们再来看河阴之变,真的是一声长叹。因为历史走到这个地方,已经进了死胡同。你看,前面我们讲的三次民族融合的方案,它在逻辑上是周延的,是各个方向上的突围。

你看,石勒、石虎是搞种族隔绝,我们少数民族看住你们汉人。到了苻坚的时候,他是用高举高打,我搞顶层设计,绕过具体的矛盾,获得执政的合法性,然后搞民族大融合,也不行。然后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干脆我们少数民族全盘汉化好不好,还是不行。就是压也不行,然后融合宽容也不行,全盘投靠还是不行。那请问,还有啥行?

从逻辑上已经没有解决方案了,但是历史还是在往前走。我们紧接着要把下面一段历史,给大家做一个格局上的梳理,因为线头实在是太乱。北魏六镇兵变之后,这个国家就分裂了,诞生了两个武装集团。两个权臣一个叫宇文泰,这个人在西边。还有一个叫高欢,这个人在东边。他们各自绑架了一个皇族,扶植为傀儡皇帝,整个北魏就一分为二,叫东魏和西魏这两个国家。那当然,权臣等他权力稳固之后,当然要篡位了,后来就变成了北周和北齐两个国家。

好,我们花分两朵,各表一支。先来说整个北齐,北齐的创始人叫高欢。如果从血缘上来讲,高欢可是地地道道的汉人。但是他出身于北方六镇的怀朔镇,所以他自认为是一个胡人。他们家胡化已久,而且打心眼里是看不上汉人。其实你翻开北齐这一段的历史,这个朝廷里面充斥了那种对汉人蔑视,甚至是仇视的氛围。但是在高欢这一代,他还有一线清明,他心里知道,汉人人数多,不能把这个局面搞翻了脸,所以高欢这一代还在做一些平衡。比如说他手下有一个汉人大将叫高敖曹,他跟其他的将领说话都用鲜卑话,见了高敖曹之后就用汉语。所以你看,他比较会和稀泥。他曾经跟鲜卑人讲,说汉人就是你们的奴隶好不好,他们耕田,他们织布,给你们提供粮食和布匹,你何苦凌辱他们呢?反过来他又跟汉人讲,说我们鲜卑人就是你们的客人,你们辛苦地种田织布,只要一年到头交一次粮食,交一点布。我们鲜卑人就保护你们的安全,不让坏人骚扰你们,你看多好,你何必仇视我们鲜卑人?所以在高欢时代,他还有这个精力去和稀泥。

可是高欢的那些子孙们可就不管这一套了,给大家举几个小例子。比如说北齐的皇族当中曾经有一个皇后叫李祖娥,这个人可是汉人的大姓,望族的一个女子。据说长得也特别漂亮,这样的人,你皇族当然要去笼络了。可是当她嫁给北齐的皇族的时候,很多人反对。其中有两个著名的人反对,这两个人说,她是汉人,她不应该嫁到皇族,不应该成为皇后。这俩人是谁呢?这俩人也姓高,也是汉人。所以你看,汉人去阻挡汉人进入北齐的皇族,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事情,这说明已经是一种观念上的隔阂。

再比如说,北齐后来还有一个宝贝皇帝叫高纬。高纬小孩嘛,爱玩,很多汉人的大臣经常觉得,皇帝就应该坐在家里,老老实实地当宅男,去处理公务,不应该出去玩,所以经常就劝阻。有一次高纬就说,哎呀,这些汉人太讨厌了,都杀了吧。后来真的就把劝阻他的所有汉人大臣,全部就给杀了。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当时北齐有一个著名的算是奸臣吧,叫和士开。其实他不是汉人,他是一个胡人,只不过他的汉化水平比较高。后来在一次政治斗争当中,这个和士开就被杀了。那当时就有一个大臣在劝慰皇帝,说你别伤心了,不就杀一个汉人吗?你听这词,汉人的命当时在北齐的朝廷上,跟一条狗都差不多。不就是杀一个汉人吗?所以这样的一个民族矛盾,在北齐这个朝廷上,已经是无解。

好,翻过头去,我们再看另一边,就是北周。就是由西魏演化过来的那个朝廷,它的创始人前面我们讲叫宇文泰。宇文泰这个北周其实也是个倒霉催的,刚才我们讲北方六镇,等演化分化之后,其实北齐占了其中的五镇。北周只有一个镇,就是武川镇。刚开始的时候,宇文泰集团这边,也就是当时的西魏,后来的北周,军事实力是不行的。再看那边,当时的东魏,后来的北齐反而是兵强马壮。双方是隔着黄河对峙,哪一段黄河?就是今天陕西和山西分界线的那一段南北走向的黄河。一到冬天的时候,宇文泰这边就紧张,赶紧派人去凿冰,生怕黄河封冻,干嘛?你以为掏鱼吃呢?不是,害怕那边踏着冰面,齐兵就杀过来了。所以刚开始这边实力实在是弱小。

当然双方老大总得有个赌台吧,这个赌桌就设在了当时的中原地带。具体地讲,是从函谷关到洛阳这一带的中原地区。前前后后,双方一共打了五场战役,史称两魏五战。那刚开始前三场战役,宇文泰还占了点便宜。但是到了第四场,也就是邙山之战的时候,宇文泰把吃进去的又全吐出来了,这一场是打败。以至于在第五场战斗,也就是玉璧之战的时候,西魏这一边基本没有可战之兵,基本上是一个坐以待毙的态势。听到这儿,可能有很多熟知历史的人就觉得奇怪了,你把西魏这边说得这么弱,可是据我所知,后来干掉北齐和东魏的,恰恰是北周这边的势力。完成了民族融合,搞成了全国统一的,也正是这边的人。那请问,它从这么弱小的开始,为什么会有一个那么强大的结束呢?

前面我们讲到,西边的宇文泰集团在刚开始的时候,军事实力是不行的。但是他还有一个更大的麻烦,就是民族矛盾。因为北魏的汉化改革失败之后,胡汉矛盾空前激烈。这个问题虽然又摆在他的面前,又摆在高欢集团面前。可是对宇文泰来讲更为急迫,为啥?因为你弱嘛,如果这个时候你内部还有矛盾,你不是分分钟被干掉吗?所以即使是仅仅为了自存自保,他都要先解决这个矛盾。可是你让他咋解决呢?向左走向右走都有人试过,都发现此路不通。如果你站在胡人这一边去欺压汉人,这个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因为汉人的人口占多数。可是如果你偏向汉人的话,北魏的尸首还尸骨未寒,它就是前车之鉴,你肯定不行。尤其是宇文泰自己就是个胡人,他是个匈奴人,而且他手下的那些马仔们都非常反感汉人。在这个氛围上,和东边的高欢集团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这两条路都走不通。你看宇文泰这个人,我们读他的史料之后,跟我们的策划人张翼先生学习之后,我觉得他真的是一个被埋没的政治家。你看他紧接下来走的几步棋,大概说是走了四步棋。

第一步,就是打左灯向右转。他干了一件事情,把所有他手下的那些掌权的,尤其是将官,全部改成鲜卑姓。就是你们不是汉化吗,我逆着走,我胡化,全部改姓,管你是汉人还是鲜卑人。你比如说后来的那个杨家,就是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他们家,当时就改了,改了叫普六茹。所以如果严格地讲,杨坚的名字应该叫普六茹坚。再比如说后来唐朝皇帝就是李家,李家那个时候的始祖叫李虎,给他改了,叫大野,听着像一个日本姓。再举一个例子,后来瓦岗寨的首领叫李密,这个人在《隋唐演义》里很有名,他们家的先祖就是跟着宇文泰混的,那个李也得给我改了,改成鲜卑姓叫徒何。当时可不光是将领们改,你们的部属、军卒、家臣,也得跟着主人改成鲜卑姓。你说这不是开历史倒车吗?这不是欺负汉人吗?

在当时还真就不是这样,当时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你想想看,对于鲜卑人来讲,自豪感出来了,因为汉人被我们搞服了,姓我们的姓。对于汉人来讲呢?安全感出来了,因为再也不能对我们区别对待了,所以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就像现在很多公司,为了打消公司层级之间那种权力的等级森严,大家都别叫什么高总,赵总,都改成一个英文名,见面就是皮特,托尼,一下子那个感觉就好多了,大家平等了。在当时的宇文泰集团里面,这个改姓的工程看起来是欺负汉人,其实是给汉人融合进来留足了空间,这就是我们讲的打左灯向右转。

那宇文泰干的第二件事情呢?就是搞出了一个叫八柱国的制度。这个柱就是柱子的柱,就是你们八个人家像八根大柱子一样,把这个国家撑起来,是国之栋梁。这个制度本身没什么可说的,无非是把全国的兵将分给八个人家来分别带领,他自己也带领其中一柱。但是这个词发明得太巧妙了,因为鲜卑人和汉人解读这个词角度不一样。对于鲜卑人来讲,这不就是恢复我们当年的八部落制吗?你看,都是一个八,这说明宇文泰跟我们之间是有一种文化默契的,是要恢复我们鲜卑人的祖制的。

可是汉人呢?有另外一套算法,因为汉人心里想,八柱国,这首先宇文泰你是总管,你凌驾于其他七柱之上,这一柱不能算。然后有一个北魏的皇族叫元欣,这个人空有其名,本身没什么实权,所以这一柱也不能算。这不就剩下六柱了吗?天子掌六军,这可是我们汉人在周朝时候的典籍里面记载的,所以我们和宇文泰之间也有文化默契。所以你看,各算各的帐,同样一个事情,让双方各有解读。所以这第二招就叫骑墙,让墙两边的人都觉得我跟他是一拨的。所以这个时候的宇文泰变成了一只蝙蝠,鸟也认同它,兽也认同它。

宇文泰的第三招,就是打造一个小集团。你让我在全国层面上,社会各个阶层里都搞民族融合,我没那个本事,但是搞个小集团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他后来打造出来的这个小集团,在历史上就被称之为关陇集团。那那个年月,怎么打造一个集团?就是通婚。这是一个最简便的方法,各家把女儿嫁来嫁去,子孙后代血缘关系充分融合在一起,这肯定就是小集团。举个例子,当时的八柱国之一,有一个人叫独孤信。这个人本人在政治斗争中,早年就已经被干掉了。但是他有三个出息的女儿,他的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了北周的皇帝,你看,这是一个王朝的皇后吧。他还有个四女儿,嫁给了李虎的儿子叫李昞,后来又生了一个孩儿,这个孩儿叫李渊,就是唐朝的开国皇帝,这是四女儿。还有一个七女儿嫁给了谁啊?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这就是著名的独孤皇后,这个杨坚特别怕老婆,怕的就是独孤信的七女儿。你看,在中国历史上,这也是独此一家的例子。就是一个人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三个皇朝的皇帝,成为皇后。

从这个事情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就是至少在关陇集团这个小集团内部,胡汉民族矛盾已经没有了。我都可以把女儿嫁给你,可以通婚了,还有什么狗屁民族矛盾,我们是一个利益群体。利益是第一位的,民族情怀靠边站吧。所以你看,宇文泰这个人高就高在这儿,他不像是一个工程师那样,我非要从总体上有一个图纸,怎么样从政策上把这个胡汉矛盾解决。他像是一个园丁,把一颗种子种在地里,让它自己长成参天大树。只要这个种子内部没有矛盾,最后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成了一个庞然大物之后,他也就没有胡汉的民族矛盾。所以他是用一种生物学的方法,用培植一个物种的方法,让它越来越大,最后把这个问题解决掉的。

所以你看,从北周到隋朝,到唐朝,这三个朝代的皇族,其实都是关陇集团内部的,看着好像是三个朝代,其实都是一家亲。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全国之后,搞出了一张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功臣名单叫凌烟阁二十四将。就是把二十四个功臣画影画形挂在凌烟阁里,以兹纪念。你去看这二十四个人当中,绝大多数都出自于关陇集团,这是第三招。

那第四招呢?宇文泰搞出了一种新的兵役制度叫府兵制。府兵制今天很多细节我们已经搞不清楚了。从总体上来讲,它就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你可能会问,那为什么兵农原来要分离呢?这就得说到北魏。鲜卑族是少数民族,他们最害怕的就是汉人手里握有武装。所以这么地,汉人你只管种地,打仗的事交给我们鲜卑人好了,所以自然就兵农分离。

而到了宇文泰这个时候,他兵力不足,军事上弱,所以他就要最大限度地扩大兵的来源。所以他就不分什么汉人、胡人了,只要家里中产阶级,你家里有三个壮劳力,对不起,出一个人,这个人赋税我给她免掉,自己带军器去参军。你看,胡人和汉人并肩作战,有了袍泽情谊之后,还管什么胡汉民族矛盾呢?所以从底层,府兵制也解决了民族大融合的问题。

那府兵制它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战斗力模式,就是融合度极高。你看府兵制实行三年之后,就遇到了玉壁大战。前面我们讲两魏五战,其中第四战邙山大战之后,宇文泰已经不行了,被打得再也没有新的兵力了。所以第五次高欢带领十几万人,围住玉璧这个地方的时候,宇文泰实际上没有可迎战之兵。但是就是玉璧的这些守军,是在一个当时的军神叫韦孝宽的带领下,就坚守了六十天。这里面全部是府兵,虽然府兵只实行了三年,但是它的战斗力已经体现出来了。最后高欢的十几万人,最后是扔下了七万具尸首,悻悻而退,围城六十天,生就没打下来。这也侧面说明了府兵制的战斗力,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宇文泰这一边,民族融合的成就。

当然了,有了这样的融合的成就之后,国家的国力就开始蒸蒸日上。那紧接下来的历史,就像是一副多米诺骨牌,一个接着一个地被推倒。首先是公元577年,北周灭掉了北齐。紧接着589年,北周的后身隋朝灭掉了南边的陈朝,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再接下来就是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从此打造出来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那今天我们回溯这么一段历史,有什么样的收益呢?我个人有两点感慨,就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真的应该去学习和琢磨宇文泰的所作所为。在他之前,民族融合的问题似乎把所有能走的路都走遍了,但是仍然没有出路。但是你看人家宇文泰,他掌握了两点:第一点,就是我不跟你讲对错,讲对错那是理论家的事情,不是政治家的事情。所以你看他干的事情,让胡人和汉人觉得,这都是倾向我这一边的。所以他是在玩平衡,而不是讲是非。

那第二点呢?就是宇文泰这个人他不讲总体设计,他不想一揽子解决方案。他是用一个农夫的心态,从种子开始长起,从一个小集团用滚雪球的方式,最后把问题溶解掉。

所以你看,西方有一个政治家叫俾斯麦,德国的铁血首相,他就讲过一句话,说国家就是时间河流上的航船,所以国家的掌舵人政治家,他就应该有那个船长的本事。船长从来也不认死理,船长也从来不讲总体解决方案。船长就是跟着时间的河流,该左就左,该右就右。根据当时当下的情况,做出最明智的判断。

一千多年前,一个叫宇文泰的人,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

好了,节目的最后做个广告吧,《罗辑思维》出了第三本书叫《成大事者不纠结》,感谢大家捧场。

罗辑思维:秦始皇在隐瞒什么 114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我们是借助—段历史和一本书,来跟大家聊一个话题,就是中国历史的读法。你看中国历史这四个字,好像它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的词,它是描述我们这个民族过去五千年的整个历程的一个宏观概念,但实际上呢,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哪有一个完整的中国历史呢?比如说日本史学大家内藤湖南,

他就讲过一句话,说唐宋为界,实际上中国历史是断成两截的,唐宋之前的中国和唐宋之后的中国,压根就是两个文明。当然这是日本人的说法,信不信由你,但是有一般常识的人都知道,以秦朝完成中华帝国大一统为分界线,确实中华文明是断成两截的。

在《罗辑思维》第二季节目的最后一期,我们试图讲了这个分别,就是一个封建制的社会,和后来一个帝制的社会,它内在的逻辑有什么样的区别?如果大家有兴趣出门左转,继续看那一集节目。但是今天我们是从那一集节目引申出来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上天突然把这个使命,放在了一个叫秦国的这么一个政治实体的身上,而且借助了一个叫秦始皇的人,历史让他用一把刀,把中国历史这四个字劈成两半,形成一道鸿沟呢?

这个使命为什么落在他的头上,其实你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去看,好像不应该落在秦国的头上,我们简单地给大家盘点一下,首先你论地盘大,当时地盘最大的是楚国,在当时已开发的文明地带的中国,楚国占一半的疆土,战国七雄楚国占一半,剩下六家分其他一半。

那如果是从经济力量上来讲,当时最富的是齐国,因为齐国靠海边可以煮海为盐,而且它有非常发达的商业文明。而秦国是一个穷国,就在今天陕西那一带,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所以经济上也不行。

那如果从军事上来讲呢,至少从我们今天这个故事的开头,也就是战国初年,七雄马上就要争衡的那个起点上来看,秦国的军事实力是不行的,至少跟它的老邻居也是老冤家魏国相比,那就差得老远了,在战国初年,那是经常被魏国揍得是鼻青脸肿,魏国当时训练出一支在中国军事史上都很有名望的一支军队叫魏武卒,魏武卒的训练标准是什么?一个普通士兵要能够身穿三重重甲,带一支戟还有一张弩,这张弩是开一忙二担弓的弩,而且身上要背五十支箭,还要能够背上三天的干粮,半天能够强行军一百里,当然比现在里要短得多,大概还不到一半,那也吓人啊。现代军队的强行军的标准也不过是一天50公里,他的那个体能训练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准。

那秦国是白给的嘛,那你从文化地位上来看秦国也差得很远,甚至很多中原的诸侯根本就不带它玩,因为秦国的先祖是给周王养马的,又不是我们什么周天子的亲戚,又不是什么重臣,你不就是一个养马的吗?说白了玉皇大帝看弼马温什么眼神,当时中原诸侯和周天子看秦国就是什么眼神。当时我们都知道春秋五霸那些霸主,不是霸王就是霸主,就经常搞会盟,就有点像今天经常开一些APEC会议,大家各国的领导人一起穿个奇装异服,民族服装站那儿拍照片。那这种活动是从来不会带秦国人玩的,因为你跟我们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你属于化外之邦,说不好听一点就是蛮夷,我们都知道秦国早年历史上有一个叫秦穆公,这是一个谥号了,其实在山东的就是其他六国的这些诸侯看来,什么秦穆公啊,你那个穆字是偷写的,我们管你叫秦谬公,就是荒谬的谬,和肃穆的穆那个字形有点像。为啥管他叫秦谬公呢?因为这家伙,其实秦穆公这个人挺有意思的,以后有机会跟大家讲,拿一百七十个人给他殉葬,其中还有他三个最喜欢的大臣,说我这得死了,你们得陪我也给杀了,所以这件事情对于山东的那些国家,当时山东不是今天那个山东,就是秦国以东的那些六国看来,这都叫笑话。野蛮人嘛,就笑话他们,所以在文化上也没地位。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到最后,统一全国的反而是这个秦国呢?我们读过中学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得表扬一个人叫商鞅,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这个故事,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跟大家拆开来细讲,今天简单给大家讲一讲,第一条是土地私有,这个土地你们自己家的,叫废井田开阡陌,你自己种的,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第二条叫编户齐民,把所有的人组织起来,变成一个大机器上的螺丝钉。第三叫二十等爵制,就是把你们的所有的战场上的战功,比如说砍一颗头,就能够折算国家给你的福利,砍一颗头叫一级,然后国家就给你一个爵位,然后再给你一定的土地等等。说白了就是这三个东西,如果你要按照当代人的这个常识来判断,当时商鞅变法就是我们三十多年前搞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果你还不熟悉这个词,你可以想想今天的富士康,就是能把一个一个的工人用一个庞大的机器组织起来,变成一个再战斗力的有效率的战争和生产机器,这就是商鞅变法干的事。

前几年我们看那个电视剧,叫《大秦帝国》,后面还有一套小说,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写泰国崛起的,商鞅变法的重要性。可问题是这拍电视剧的和写小说的,它倾向于把当时的历史情景过度地戏剧化,写秦国君臣怎么样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山东六国那叫一团漆黑不思进取,但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怎么会是这样呢?一个国家强盛,其他国冢也不是吃素的,也得奋起直追好不好?

更何况当时的变法潮流其实并不起于秦国,最早搞变法的是魏国的丞相叫李悝,这个人写了一部叫《法经》,这部书被称之为叫中国的《十二铜表法》,跟同时代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齐名,后来所谓的商鞅变法,是商鞅带着这套《法经》跑到秦国去交投名状,当了秦国的丞相,才在秦国搞的变法。其实楚国也有变法叫吴起变法,吴起跟李悝在魏国是同时代的人,后来受排挤,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哥们儿向南走就去了楚国,也学李悝搞了一套楚国的变法,当然他有一些新创的招法,这些招法又被商鞅学去,比如说吴起发明的什五连坐制,后来就被秦国人学走了。所以说明在战国时期搞变法,这是一时之风气,不是哪家之发明,所以从仅仅商鞅变法这一个角度,其实是很难解释秦国的崛起的。

当然也有人说那山东六国的变法都搞失败了,你看吴起最后不都被杀了吗,那商鞅的下场是什么?不也是被杀掉吗?所以贵族的反扑,那也是各国的一个通例,这一点不足为奇。所以解释秦国的崛起,确实我们还需要一个更为完满的角度,那现在历史学家,尤其是今天我们推荐的这本书,它的副标题叫“重新发现秦始皇”,就把整个历史谜面的重心放到了一个人身上,秦始皇的身上。其实秦始皇这个人特别有意思,他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是一个不得了的人物,开天辟地他创造的一个帝国制度,影响了后来两千多年。毛主席诗词里面讲百代犹行秦政法,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我们对他的了解又是何等的稀少。

关于秦始皇的故事其实我们就知道两部分,第一部分呢还不是他个人的私生活,而是他爹那一代人的私生活,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其实不是他爹生的,是吕不韦生的,他妈赵姬是个破鞋,到处乱搞男人,养了一大堆面首等等。里面充满了各种色情、暴力和阴谋,这个也是拜各种电视剧之赐,现在老百姓对这一拨特别感兴趣。可是关于秦始皇本人呢,私生活你也不是很清楚,他的历史的功业也不是很清楚,好像一眨眼他就统一六国了,就像李白写那个诗嘛,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就这一句话好像就把秦始皇写尽了。我们仅仅是粗略地知道他攻灭六国的大致顺序,其中他有什么样的政略,有什么样的战略其实我们都一概不知,这要怪谁呢?

要怪就怪司马迁,因为司马迁写《史记》,这本书是我们现在了解战国后期秦国历史的一个基本蓝本,其他的材料基本没有,对吧,可是《史记》成书在什么时候,是公元前99年,那距离秦国统一的公元前221年,这中间可差120年,这120年什么概念,就相当于今天罗胖子坐在2015年谈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所以你不能说回家问问老人吧,对吧,老人也不知道120年前的事,所以站在司马迁写《史记》的角度,其实很多资料也已经不在了。

这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我们经常说中国历史是一个没有间断的完整的历史,其实不是这样,很多先秦的历史,其实是大段大段地在缺,比如说在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这一段,整整六七十年的历史其实就蒸发掉了,因为我们知道,春秋的史书主要是两部,一部是《春秋》,一部是《国语》,春秋结束在公元前479年,就是孔子西狩获麟这么一个历史事件之后,春秋就没有往下写了。还有一部书叫《国语》,《国语》是终结在勾践,就是越王勾践这个很著名的人物的故事身上,公元前473年,可是到了战国时代,我们知道它的起点是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就是《资治通鉴》一开始写的,这是公元前403年,请问这中间六七十年的历史上哪儿去了呢?没有资料没有史书,所以历史学家面对这样的一个历史黑洞其实很头疼。

我们讲的秦始皇的历史有点类似,你说大致的脉络有,《史记》里面有,可是写这一大段,秦王扫六合统一天下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司马迂没有用他的生花妙笔,就像我们在中学学语文课本,看像鸿门宴那样,当天怎么怎么着,几点几分谁干了什么,没有那么细致地描写,就是一个大致的非常粗疏的框架。为啥?按说司马迂执笔写《史记》,最重要的一段那不就是天下大变,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吗?可是为什么史料都没有呢,这也情有可原,因为司马迂写《史记》,他是根据当时西汉宫廷官藏的一些档案史料来写的,但是有些消去了,有些被烧掉了,我们都知道项羽烧阿房宫嘛对吧,有些没准儿就被当时的政治人物刻意地隐瞒了,这个就是李开元先生写《秦谜》这本书的基本出发点。为什么秦始皇这个人的大量史料没有被流传下来,他一定是被隐瞒了,那请问他为什么要隐瞒?那我们能不能够通过当时留下来的蛛丝马迹,重新还原历史真相呢?这就是《秦谜》这本书的终极使命。

在这儿值得多说几句的是,这本书的作者,这个人在中国史学界也是传奇般的人物,首先在学术的师承上那叫根正苗红,他的授业恩师是中国史学界的大宗师,叫田余庆先生,那他自己呢,成名做学问又是在日本,深受日本史学界的影响,精于考据而且一丝不苟,更重要的是李开元先生又是一个用脚做学问的一个学者,他考据的每一个事件,他都会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都是他自己拿照相机拍的,更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这本书写得根本就不像一本学术著作,简直就是一本侦探小说。而且是侦探小说当中最考较智力的那个流派,叫本格推理,什么叫本格推理?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那个流派,就是作者和读者是站在同一个事实平面上的,我作者知道的事告诉你读者了,而且全部告诉读者了,你之所以还没发现凶手,是因为你笨。李开元先生依据的史料,无非就是那些常见的史料,包括地上的地下的新发现的,就是那些历史学界都知道的,但是李开元先生就有本事重新构架一个我们极端陌生的故事,这就是本事。这也是《罗辑思维》独家推出《秦谜》这本书的原因,我们觉得这是我们书店里的,我们在微信公众号里卖书,这个书店里的镇店之宝的一个原因。

好了不继续吹嘘我们的书了,回到这本书的原点,秦始皇到底是一个什么人?他周边的那些迷雾到底有多少,比如说现在都说秦始皇他爹,不是那个叫公子异的人,也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而是吕不韦,这事吧你作为街谈巷议的桃色新闻你可以说,但是你想想看这可能吗?如果搞一点床上娱乐活动,跟吕不韦咱们共产共妻,那这孩子生了算谁的这也无所谓,古人嘛在这方面也比较通达,可是作为一个王朝的继承人,在骨血的这个纯正性上是不可能不讲究的,我们现在看进化论的一些书,那些猴它一旦当了猴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不是我生的小猴全部给掐死,这是连猴都会的事,对于这么大的一个王朝,它在选择继承人上,它会选择一个在血脉上存疑的人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国古代古人的那个医疗知识即使再欠缺,不至于连这个都不知道嘛,只要留心,一点点疑问都不允许留,这一点判趣是比较容易的,所以这是一个谜团。

另外在秦始皇周边还有很多谜团,比如说在泰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叫成蟜,这个人《史记》上有就那么几行字,他是秦始皇的亲弟弟,关于他的事就留下两件,第一他曾经出使过韩国,就是当时赵魏韩的那个韩国,到韩国之后外交特别成功,拿回来一百里地,就是一次出使,可是你一看成蟜的年龄不对,他当时只有15岁 ,一个15岁人,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怎么可能获得这么大的外交成就?为啥?而且成蟜这个人后来领兵攻打赵国,临阵投降了,叛逃到赵国,那你作为贵戚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还有秦始皇有20多个子女,可是在历史记载当中居然就没有他的皇后,那请问这个女子到底是谁?为什么有人刻意地从历史当中把这个人给删除了。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有一个大儿子,叫扶苏,这个人据说特别的贤惠,所以老百姓都认为他要是继承这个帝国,那秦国就不至于那么短的灭亡,可是秦始皇的诏书一旦到达扶苏那儿,虽然是矫诏,我们都知道是那个宦官赵高让他自杀,那扶苏马上就自杀,你不觉得这事也很奇怪吗?再有后来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他打的是两个人的旗号,一个是什么,是楚国的大将项燕的旗号,这可以理解,因为陈胜昙广起义打的就是楚国复国的旗号,可是他也打扶苏的旗号,这个就很有点奇怪,这就相当于孙中山搞革命,要推翻清王朝结果打的是光绪的旗号,你不觉得这事挺奇怪的吗?所以这么多历史疑团围绕在秦始皇周围,所以值得我们借《秦谜》这本书,重新发现秦始皇。

这本书是《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里独家销售的,你哪儿也买不着,这是罗胖近年来阅读到的罕见的高水平的史学著作,我们来重新归拢一下关于秦始皇的前传,拜电视剧之赐,我们对这部分故事大家还是比较熟的,简单给大家复复盘,主要就是三段故事了。

第一段是赵国有一个商人巨富,叫吕不韦,他有一天发现了一个秦国放在赵国的人质,这个人叫公子异,既然叫公子嘛,他肯定是秦王的直系的子孙,吕不韦就觉得这玩意儿奇货可居,于是他散尽家财,要把公子异打造为一个国际政治明星,将来扶植上秦王的宝座,秦国的国势又盛,那不就赚了吗?这是商人的思维,这是故事的第一段。

那第二段呢,吕不韦就带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跑到秦国去做工作,做谁的工作呢?这就得牵扯到当时秦国非常复杂的那个君王之间的传承关系,你也不必记,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时候在位的叫秦昭襄王快死了,老王马上就要晏驾,那他儿子呢,就是后来继位的叫秦孝文王,这个人有一个媳妇,叫华阳夫人,是大老婆,但是虽然地位很崇高,但是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她没儿子,所以吕不韦就抓住了这一点,先搞定了她周边的人,然后向华阳夫人进言,说你现在如花似玉也很得宠,将来位置也很高,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老公一死你可咋整啊?一个女人在深宫之中又没儿子,只能受人欺负啊,这么着吧,我给你一个解决方案,我在赵国培植了一个人,这是你们秦国放在赵国的一个人质,叫公子异,你就认他为干儿子嘛得了,这么一个便宜儿子,将来他当了秦王,你不就终身有靠吗?于是就按照这个解决方案,华阳夫人就跟她老公吹枕边风,我要个儿子要个儿子,后来这事就办成了。办成之后秦国的政局马上就发生了剧变,而且是电光火石般的剧变,首先是我们刚才讲的,正在在位的秦昭襄王就死了,然后就是这个华阳夫人的老公叫秦孝文王继位,继位之后干了多长时间呢,三天,这一代领导核心就又完了,然后是华阳夫人认的这个便宜儿子,就是吕不韦扶持的这个公子异,这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这个人在位时间又非常短,三年,又死了,然后就是谁啊,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秦王嬴政继位。所以这一段时间秦国的政局变化特别快,如果你站在华阳夫人的角度一看,那真叫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她本来只是大户人家的一个儿媳妇,转眼间就变成了王后,转眼间就成了太王太后,这是华阳夫人这一段。

我们熟悉的故事的第三段,就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女主人公,叫赵姬,就是秦王嬴政他妈,这个人本来只是吕不韦送给公子异的一个小玩具,后来玩得不错就产出了成果就生下了嬴政,后来嬴政当秦王,这个赵姬自然就成了王太后,那深宫之中老公又不在,年纪轻轻的太后就难免思春,这个时候原来玩得挺好的吕不韦又不陪她玩了,人家忙嘛当丞相了,所以吕不韦说这么着吧,给你个充气娃娃吧,就给她推荐了一个人,叫嫪毐,我们关于嫪毐民间很多传说,在很多宅男当中也是个名人,后来嫪毐因为这个赵姬的支持,又成了一派政治势力,后来又叛乱,后来被杀,所以关于秦始皇前面这一段狗血故事,我们大概就知道这三个。

但是如果仅仅从宫廷政治斗争的狗血剧,你看这里面什么要素都有,色情、暴力、阴谋什么都全,所以在民间流传得很广。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止步于此,那就显不出历史学家李开元的本事了,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构架这个故事,这个重新构架不是做翻案,因为都是司马迁写的,而是根据已经知道的史实,我们能不能架构一个新故事,好让我们回到一个场景,就是当秦王嬴政已经登基,他妈赵姬在深宫中坐殿,这个时候她已经是一个大权在握的女人,我们从这个场景重新想象这个故事,当时秦国到底在发生什么?那你说赵姬嘛,她不就是当了王太后吗,大权在握那她就搞男人呗,把嫪毐叫上来呗上床呗,哪有这么简单?

首先我们得说那个时代,尤其是在中国唐朝以前,这个男女关系这事不像宋代以后搞得那么严肃,尤其是秦国,因为它是蛮夷嘛,所以受这种文明的约束就更加少,比如说秦王原来还有一个长几辈的太后,叫宣太后,这宣太后有一次在朝堂上接见外国使臣的时候,就给人家打比方讲道理,老太太就坐那儿说,说了这么一段话,真是千年之后我们听了都目瞪口呆,老太后说,哎呀我年轻的时候,你看啊,先王把一条腿压在我身上,就是当年我老公把一条腿压在我身上,我觉得好沉重有点受不了,可是后来先王把整个身子压在我身上,我就觉得好舒服。就是打比方,跟外国使臣说这套磕,你想想看这是今天在外交辞令当中能出现的话?对,那个时候民风如此,一直到汉代和唐代说什么公主养个面首,搞几个男人这就不叫事,所以在赵姬这个时候生活的重心,她不可能是放在搞男人身上,虽然这事也不能耽误,那她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要知道她老公死了,这个时候秦王嬴政还是一个小孩,这个时候已经当了秦王,整个国家的政治权力的重担和焦点就压在这个弱女子身上,她要干什么?当然要巩固权力,我们都知道所有刚刚获得权力的人,第一个任务就是巩固权力,巩固权力的方式就是把权力的潜在竞争者,一定要干掉。

熟悉清宫戏的人都知道那套磕,对吧,四爷雍正上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一定要干掉,所以这个时候赵姬面对的是一模一样的任务。那她有没有敌人呢?在历史当中没有写,但是从情理上却推测得出,有这么一个人,还记得我前面讲的一个人物吗,这个人是嬴政的弟弟,请注意是同父异母的弟弟,如果在普通老百姓家,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那还是挺亲的,可是在皇家,那就是完全两回事,那是深仇大恨,首先他是你弟弟,他跟你姓一个姓,跟你是同一个血统,他有同样的继承的合法性,可是因为是异母,他就意味着有不一样的外戚集团和政治势力,所以这样的人是最危险的人,这样的人是一定要干掉的。

在历史上关乇成蟜的记载,我们刚才讲很少,就是两段,第一段叫出使韩国拿回了一百里的土地,而那个时候成蟜只有十五岁,所以你回到当时的历史情景,我们用常识一推断 马上就明自是怎么回事,因为成蟜的母杀叫韩夫人,韩夫人的儿子在韩国拿回了一百里的土地,而这个时候成蟜只有十五岁,他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什么?就是当时嬴政没有继位,而成蟜作为他的弟弟还有一定的竞争的可能性,所以韩夫人就动用她娘家的关系,跟她的哥哥就是韩王说,你给我们一百里土地呗,你给我们成蟜呗,我们成蟜将来拿到了这个政治资本,万一他当了秦王,咱不就两国那个冤仇关系不就解了吗?你不就战争的负担就轻了吗?所以她娘家哥哥一支持,就搞出了这么一个外交成就,这就是成蟜的第一个故事,你看解释得通了吧。

那怎么解释成蟜后来带兵攻打赵国,这时候代表秦国突然临阵叛逃,要知道秦国这时候是天下第一强国,他为什么要叛逃?脑子里进水了吗?就是因为一定要干掉他,他这个时候是没办法,临阵脱逃,脱逃到赵国,这个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成蟜在历史当中出现了这么两段。

可问题是这事谁干的呢?当然是赵姬干的嘛,太后干的,可是问题是她深宫中的一个弱女子,她怎么干呢,她总得有手套嘛,谁在外朝帮她干这事呢,你可能会说吕不韦啊,吕不韦是丞相啊,可是要知道,吕不韦这个时候的身份非常复杂,他当然跟赵姬关系也很好,但是这时候也没有那么好,因为陪赵姬睡觉的已经不是他了嘛对吧,而且吕不韦跟华阳夫人又搞在一起,他是挂上了华阳夫人这条线才当上丞相的,更何况吕不韦这时候是丞相,大量的公务要处理,而且他是丞相嘛,更多站在国家的视角看问题,他不会帮你赵姬去干这些私人的脏事。所以赵姬唯一能够求助的人就是嫪毐,你只有理解了嫪毐的这个角色,首先嫪毐可不是跟赵姬一块住在后宫里,如果他仅仅是太后的面首,那为了便于宣召,便于随时享用,可是嫪毐在历史上的记载,他有自己单独的府邸,而且有着成千的奴仆,后来嫪毐造反兵败被杀之后,是牵连了四千多家人,所以可见嫪毐已经是太后培植的一派政治势力,而不仅仅是一个床上的玩物。而且嫪毐后来还被封为长信侯,要知道在商鞅变法之后,在秦国封侯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是由国家政治制度来保障的一种政治安排,你没有军功想都甭想,后来秦国大将王翦带兵讨伐楚国的时候,临走的时候还在跟秦始皇哼哼,能不能封我一个侯爵啊,可见没有军功不可能封侯。而嫪毐封长信侯他的军功何来呢?历史上没有记载,如果按照事件的前后次序来推测,就是因为他干掉了成蟜。

所以你看,我们过去熟悉的是深宫的那些狗血剧,可是深宫中的剧就连着外朝的那些斗争,而外朝的斗争仅仅局限在秦国的内部吗?不,它其实是一个国际政治的博弈,所以嫪毐干掉了成蟜,本质上是什么,嫪毐是哪国人?赵国人,是赵国势力干掉了在秦国曾经一度觊觎大位的韩国势力,这是这个故事的第一Part。

那紧接着第二Part是什么呢?秦国这个时候朝堂上掌权的是一帮什么人呢?全是赵国人,你看赵姬自己是赵国人,吕不韦丞相赵国的商人,还有这个嫪毐又是吕不韦推荐来的老乡,又是赵国人。所以我们可以讲,这个时候秦国进入了一个非常短暂的赵国的外戚势力统治时期,那这个时候几个头面人物,就是赵姬、吕不韦和嫪毐,可是赵国势力什么时候突然土崩瓦解呢?哎,这是在秦始皇继位的第九个年头,这一年嬴政是二十二岁,他这一年的正月在雍城举办自己的成人大典,其实就是亲政大典,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突然这个时候嫪毐在咸阳发动兵变,这就很奇怪,如果是现代国家,一个军头趁自己的元首出国访问发动叛变,控制电视台广播电台,你还有点道理,控制核心资源嘛,可是在秦国当时的情况下,国家的核心资源都在雍城,秦始皇也不在,吕不韦也不在,你在咸阳叛变你到底要干吗呢?很明显他针对的不是秦始皇,当然历史上就没有记载嫪毐到底针对的是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一个最大的疑问,嫪毐哪儿来这么大胆子?他很明显不是个军头,他只能临时拼凑一些人,他肯定想搞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打击,那请问他到底要割除掉什么呢?历史没有回答,我们也先按下不表,总而言之,后来秦王嬴政迅速地发兵平乱,这个嫪毐就兵败就跑,那哪儿跑得掉呢?迅速就被抓住就车裂了五马分尸,那嫪毐的势力就被连根拔除。

紧接着就这么一两年的事,秦王就是用非常快的速度那个节奏,首先把他妈给办了,当然不是弄死了,就是你跟嫪毐生了俩孩子先弄死,然后把他妈给关起来,当然后来把事情处理完了之后,又把他妈给放了,这赵姬的势力就算是完。然后紧接着办吕不韦,虽然你平的乱,但是你是赵国人,这个嫪毐不也是你介绍的吗,你也要负责任,所以秦王嬴政在发布诏书谴责吕不韦的时候,用词都很奇怪,它不太像国家的正式文告,说我要处理你,而是一种质问的口气,请问你何德何能啊你,对秦国有什么贡献啊?你还敢号称仲父等等,是一种怎么说呢,有一种怨妇的那种口气。总而言之,就赖你就赖你就赖你,吕不韦也知道这个王朝刻薄寡恩,是六亲不认的这么一个王朝,所以一看也没什么活头了,就喝毒药自杀了。所以至此为止,所有赵国的势力就被秦王嬴政也连根拔除。

你看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说秦国和赵国我印象中有一个长平之战,没错,在秦王嬴政最后灭掉赵国之前四十年,有一个长平之战,可是赵国不是长平之战之后被坑杀了四十万降卒之后马上就灭亡的,这中间可有四十年,甚至一度秦赵关系还不错,你觉得这很难理解吗?其实不难理解,我跟你打一个比方,比如说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其实大清国和大日本国那关系一度很好,伊藤博文卸任首相之后,甚至一度有可能跑到中国来当大顾问,那个时候中国大量留学生还派到日本,两国关系很好,为什么?因为打服了嘛,重新进入一种稳定的一个结构。这就要知道在外戚政治当中,灭国战和攻伐战是完全不一样的两回事,如果说打赵国,那吕不韦赵姬嫪毐都没意见,打它呗,我反正屁股坐在秦国,可是一旦牵扯到灭国战的时候,这个时候外戚集团的那个就是怀乡的心态,保护老乡保护自己娘家人的那个心态就会出来,所以如果不把韩国和赵国的势力,外戚集团在秦国的朝堂上全部干掉的话,事实上秦王嬴政后来一扫六合,统一六国的这个步骤实际上是很难完成的。这是在理论上我们插一段。

所以你看把韩国势力和赵国势力扫除之后,很迅速经过几年的准备,所以赵魏韩在战国七雄当中号称三晋,是最先被灭亡的,那紧接着就出问题了,刚才我们还留下了一个悬念,嫪毐到底针对谁啊?对,秦国当它在朝堂上除掉了韩国势力和赵国势力,请问还有没有其他势力,你看我们跟着李开元先生,实际上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重新分析秦国朝堂上的狗血亲情剧,那还有什么样的大国呢?最后留下来还有两个大国,第一个是齐国,齐国很富有,但也很脓包,而且秦国大家都知道是远交近攻,跟齐国一直说你做生意你就挣钱,你甭管我跟他们打架,你甭管,咱俩关系好,所以齐国的问题是最后解决的。就是全天下解决之后最后灭掉的齐国,齐国根本不成其为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楚国,因为楚国那个势力也是大得吓人,当时可开发的地区,已经开发的地区有一半的领土都是楚国,那个时候的楚国,不是今天我们理解湖北湖南这一块,什么安徽江苏浙江,甚至河南的南部,湖北湖南的北部这部分,都是楚国,非常大,国力非常之强盛。在秦始皇当权的时候,秦楚两国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啥呢?你就是把《史记》翻烂了也没有,因为压根就只字未提。这就看得出历史学家李开元的本事了,他把当时和后来的一些史料拼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好像有点意思了。

你看宋仁宗的时候,这又一千多年过去了,宋仁宗的时候在陕西凤翔县出土了一块石碑,当时凤翔县有一个很著名的人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当时在凤翔县当一个很小的官,这个碑文一看很有意思,是早年间的一个秦王,这可不是嬴政,很多代以前,一个秦王诅咒这个楚王说,我们两家这么多年百年好合联姻的关系,你现在背信弃义,什么背后捅刀子之类的,我就诅咒你不得好死。秦王找来一个巫师诅咒楚王,然后把这个诅咒的词就刻在碑文上,你看这个仇得有多大,这个苏东坡琢磨就挺有意思的,它就给这块碑文起了一个名字叫,诅楚文,就是诅咒楚王的这篇文,后来类似这样的碑石出土得就越来越多,渐渐地就把千年以来,历史学家心中的一个结就给解了。原来用这些碑文就可以拼凑出一个大故事,秦楚之间其实是有一长段后来不被重视的联姻关系,长达三百年,十七代君主,你看,两国的这样的国际关系能够这么绵长,它就一定不是我看你顺眼对吧,它一定是国际政治格局当中的一种安排。说来也不奇怪,因为秦国也好楚国也好,在中原那些诸侯看来,都是蛮夷,都是化外之邦,都不带你玩,所以这两个loser勾结在一起,一个军事上比较强,一个领土上比较大,俩人眉来眼去,然后互嫁儿女,形成一种政治勾结关系。

在秦国历史上刚才我们讲的好多著名人物,其买都是楚国人,比如说那个先王压在我身上我很爽的那个宣太后,还有我们刚才讲的华阳夫人,楚国的公主。所以楚国的外戚势力其实在秦国的朝堂上是很重要的,而且是有悠久历史的一股势力。可是好奇怪,随着华阳夫人一死,好像这股势力突然就没有了,这不符合常识,因为这么久远的一个关系,要么它就会一直存续,它会有一种固定的安排,要么就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把它给打断,比如说刚才我们讲的韩国政治势力、赵国政治势力被割除,它一定有政治事件的。可是楚国势力好像莫名其妙就没有了,那就会发生一种解释,就是有人刻意地把这个故事给隐瞒了,把一整段历史给从记载当中抠掉了,那这个是谁于的呢?理论上讲就一定是秦始皇干的,那他抠掉的是什么呢?

李开元先生又开始展开他的论证和考据,有一个人我们现在不熟悉了,这个人叫昌平君,当李开元先生把围绕昌平君的一些史料放在一起的时候,说是史料,其实就是那么几句话,都是非常微茫的线索,但是当这些线索放在一起的时候,一个新故事就跃然纸上了,这就是历史考据家的本事,他们像破案一样地把这个故事讲得非常精彩,这也是本书当中非常有趣的一段。在这儿我没法跟大家细讲,如果愿意照顾罗胖的生意,不妨买这本书自己去看,在这儿我直接给大家讲结论,昌平君这个人他身份特别多,既是楚王的儿子,也是后来楚国灭国之后不是有一个楚将项燕要复国吗,项燕是谁,就是项羽他爷爷,对吧,那这个人遵奉的楚王是谁,所以一度昌平君还当过楚王,虽然时间非常短,这昌平君还曾经是秦始皇执政期间,在吕不韦之后秦国的丞相,这个昌平君还是华阳夫人的侄子,秦始皇嬴政的表叔对吧。你听着乱吧,一点儿都不乱,他就是在秦始皇执政期间,秦楚百年好合百年联姻的在这个阶段的一个焦点人物,如果你理解了我前面讲的,当时国际政冶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秦始呈要想攻灭其他六国,必须先干一件事,就是把这些六国在秦国国内的外戚势力要干掉,你看攻灭韩国之前,要把韩夫人和成蟜的势力干掉;攻灭赵国之前,要把赵姬吕不韦嫪毐这些赵国人的势力要干掉。那请问他攻灭楚国之前,是不是也干掉了国内那个根深蒂固的楚国外戚势力呢?就是干掉昌平君呢?当然干掉了,所以昌平君的所有记载都被删除掉了。可问题是他为啥要删除呢?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昌平君这个人和秦始皇个人的私生活,实在是搀得太深太深了,所以我们就又出现了一个推论,就是历史当中已经消失掉的一个人物,就是秦始皇的皇后。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子女,按照当时的政治制度安排,他不可能没有皇后,可是这个女子在史书当中没有片纸只字的记载,那请问这个人哪儿去了呢?尤其在秦国这样的国家,它的外戚政治传统是这样的源远流长,历代的太后皇后又有在政治舞台上的精彩的表演,怎么唯独到了秦始皇这一代,王后居然没有这个人,怎么可能?一定这个解释就是她被删掉了,而且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秦国在这一代继续延续了秦楚联姻的这群的一个传统,这个皇后就是楚国人,而且这个皇后跟昌平君的关系就是非常亲密的,所以昌平君被干掉,皇后也被干掉。这是唯一合理的解释,这就像做平面几何题,有的时候难题你必须画一道辅助线,这个辅助线原来题面上是没有的,但是当它出现之后才会发现这道题迎刃而解。所以如果我们这个假设成立,就是确实有始皇后,而且她代表楚国势力,而且她和昌平君一起被干掉之后,有些事情你才可以解释。

我们讲两个事吧,第一个事大家都知道,秦国的那个大公子,就是秦始皇的长子叫扶苏,说你自杀吧,你爹让你死,扶苏二话不说就自杀了。所以当时他身边的那个秦国大将蒙恬,就是发明毛笔那一位,看着挺奇怪怎么说死就死啊,你也不考证一下,这个诏书到底是真是假。那有一个解释,就是扶苏自己知道已经是必死了,因为他是楚国公主的儿子嘛,楚国势力要被连根拔除,他已经是一个戴罪之身,他觉得这最终的时刻终于来了,所以就死了。所以扶苏之死,就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在历史上还有第二个事,就是陈胜吴广他们起义反叛秦朝,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楚国,但是他们打出来的旗号居然是两个人,一个叫项燕,一个叫扶苏,项燕我们前面讲的项羽的爷爷,这个是楚国的大将,所以楚国复国打他的旗号这可以理解,可他为什么打扶苏的旗号呢?孙中山反对大清王朝,总不成要打一个光绪皇帝的旗号吧?这不是很奇怪吗,什么原因呢?如果我们相信,就是始皇后是楚国的公主的话,这就可以理解了,因为扶苏从血缘上也是楚国人,所以你看这个论证很精彩。重新发现秦始皇,做这道历史推理题,很有意思。

今天的《罗辑思维》是给大家推介一部,写得像悬疑小说一般精彩的历史著作《秦谜》,作者李开元。听到刚才我们讲的那一大坨故事,你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说是神经病吗,搞历史的人为什么要考据这些事实呢,考据出来又有啥用呢?你要说实际的用处可能是没有,但至少对于我理解我们这个文化,我们这个民族,它点开了我两个谜题,第一个谜题,是秦始皇的历史作用问题。你看汉代有一个著名的文人叫贾谊,其中提到秦始皇有一句话,叫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可是你从这句话里面你觉得秦始皇就没啥用,他奋六世之余烈,从秦孝公开始一直到他爹秦庄襄王,这是六世之余烈,他只不过干了一些扫尾工程,他有什么历史功劳呢?我们现在说秦统一六国,主要奠基在商鞅变法,那是秦孝公时候的事,请问秦始皇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他凭什么振长策而御宇内,如果把今天《秦谜》这个故事听明白了,你就会有自己的答案。

你看其实当时六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都搞了商鞅变法式的改革,我们前面讲什么李悝变法,吴起在楚国搞的变法都有,可是这些变法固然让整个社会结构产生了变化,但是高层政治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至少在其他六国当中仍然是贵族当政。那些改革家们通常下场都不好,吴起也死了,那商鞅不也死了吗,都是死于贵族的反扑,那这些贵族只要存在,对于统一全国的大业,它就是一个绊脚石。

大家都知道那个著名的故事,叫信陵君窃符救赵,信陵君是魏国人,他为什么要救赵国呢,因为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国王的弟弟叫平原君的夫人,就是因为这样的联姻关系导致国与国之间,它不是完全按照国家利益来考虑问题,它是按照亲戚关系亲情友情来考虑问题。那如果在普遍联姻的国际关系当中,你一旦考虑这个问题,那还灭啥国呢?那就只能搞攻伐战,不能展开灭国战,所以其他六国之所以没有统一全国的基础,跟贵族势力的坚定的存在是有关系的。

而在秦国谁最后扫灭了贵族势力呢?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就是干这个,你从这个角度再来看这个人,你会发现真的是牛。你看,我们今天讲的故事简单给大家复一下盘,先是赵国外戚势力拔掉了韩国外戚势力,这一段跟秦始皇没什么关系,他那个时候岁数还小。

可是你看他在亲政的那一年,他就展现了非常卓绝的政治才华对吧,当时是赵国的政治势力就是嫪毐作乱,作乱指向谁啊,前面我们留了一个扣,当时秦始皇也不在咸阳,吕不韦也不在咸阳,那嫪毐起兵.能针对谁呢?按照当时的格局来推断,就是赵国的外威势力要针对楚国的外戚势力,展开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打击,说白了就是针对华阳夫人和昌平君这一系,但是失败了。可是失败之后你看,刚刚开始亲政的秦始皇,他就展现了他的政治手腕,借这样的一命机会,把赵国政治势力就全部拔除,从他亲娘开始,一直到仲父吕不韦,更别提这个一嫪毐。

那紧接着秦王嬴政又开始对这个时候表面上已经得势的楚国外戚势力,甚至是他自己的亲老婆,他的始皇后下手,在历史上当然我们没有看到始皇后的记载,但是从刚才的这个推论可以想见,秦始皇对始皇后是痛下杀手,结束了在秦国已经持续了三百多年的秦楚联姻的这样的一个外戚势力。

所以这个人的政治才华,或者说那个心狠手辣的政治手段,也是不得了。这是秦始皇的作用,那第二个我们得到的启发呢,就是贵族的作用,秦始皇创立的帝制大业,此后延续了两千多年,打造了中国历史的基本面貌,这没有错,那这一步它的实质性的变化是什么?此前的节目我们也讲过,秦始皇建立秦朝就是把中国的历史一分为二,此前叫先秦时代,那是贵族一层对一层负责,一层对一层制约的封建社会。而此后呢,则是皇权一家独大的帝制社会,这两个社会之间有什么核心区别?表面上看其实就是有没有贵族,那秦始皇就是把贵族干掉,然后一手创建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社会。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要贵族用啥用?前面我们讲的,贵族是阻挡六国统一的这样的一个绊脚石,所以秦始皇把它拿开了,贵族在我们的印象中都是酒囊饭袋,鱼肉百姓的坏蛋。其实哪里是这么回事呢?贵族有它的好处,它是一个社会免于疯狂,免于急速狂奔的制动闸和减速器,这一点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这样,在西方历史上也是这样。

秦始皇把贵族拿掉之后,整个秦国疯狂到什么样子,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以后有机会我们再给大家讲。在西方历史上也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贵族势力在整个欧洲社会衰亡之后的一个结果,一战是很奇葩的一个事件好不好,当时欧洲全面的和平已经维持了将近一个世纪,就是拿破仑战争之后对吧,已经一百年不打仗了,突然打成那样血流成河,为啥?好像表面上,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是欧洲些君主之间的战争,而且这些君主还都是亲戚,都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徒子徒孙,也不是徒子徒孙就是亲子孙,他们都是表兄弟,英国国王德皇威廉二世和俄国的尼古拉二世都是表兄弟,为什么打成那样?因为这些国家已经进化为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贵族势力那些亲缘关系,再也不能在国家决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了,所以就血流成河。那一战的时候这些贵族还能起点作用,大家还能保持起码的体面,像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开头,他就讲这样一段话,还有起码的文明格局,还有存一个人类文明的体面,可是到了二战的时候完全就不讲这一套了,你看,希特勒动不动屠杀几百万犹太人,那个国家的动员能力,大家已经没有任何情面可讲,所有的国都变成一个杀人机器,所以贵族,一旦这个阶层消亡之后,它的后果也非常可怕。

那回到中国历史上来看,秦始皇拿掉了贵族,创建了帝王一家独大唯我独尊的这样一个体制,那你以为对帝王就是好事吗?不见得,至少帝王开始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恐惧之中,虽然在先秦时代,好像这个君主也容易被臣下篡逆刺杀,这种事也经常发生,但是相对来说,他的位置是比较稳固的,因为贵族是一层对一层负责一层对一层制约,特别讲究血统讲究渊源对吧。可是到了皇权时代,对不起,只要把你搞掉就可能是我,所以你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置君如弈棋,所以皇帝这个职业,其实你通扯下来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风险最大的一个职业。中国皇帝的平均岁数其实不如普通人,为啥?因为他孤家寡人,因为他把能够制约和保护,对他负责的贵族势力干掉了,所以皇帝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恐惧当中。

所以你看,一直从秦朝到明朝,皇权一直在试图解决几对关系,皇权和皇权的同族兄弟之间的关系,皇权和太监的关系,皇权和权臣的关系,最后一直到明清时代这个问题才被解决,那个巩固的集权的皇权才终于建成,但是作为一个代价,中华民族整个文化面貌陷入一个沉沉的黑暗、万马齐暗的状态。

所以看完了这本书,理解了秦始皇的逻辑,对于贵族的作用,你才有更深的体察。这本书我们就说到这儿,最后我说点感慨,我们本期节目的策划人是李源,李源是读历史的,他就跟我闲聊的时候讲,他们同学当中有学宋史的,他就觉得学宋史的同学很可怜,为啥?因为一个认真的学宋史的同学在研究生期间,就可以把所有已知的史料全部读完,然后就傻了,没活干了,天天只能坐那儿呆想对吧,因为这就是一个搞史学的人的一个彻底的悲哀,你该知道的全知道了,请拿出新结论,这个东西就要拼才华了对吧。而李源像学清史的,那你要想用功,有的是用功的地方,到中国历史档案馆里去阅清代的那些档案,所以这就体现出李开元老师,这本书的作者他的功力所在,就是从大家已知的这些事实,然后他能给你讲出一个全新的故事,而且是那么多代历史学家已经反复开垦过的土地上,他还能种出新的花朵,这就是本事。所以读历史有的时候真的就像是在读悬疑剧。

罗辑思维:被误会的租界 89

今天我们说一个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租界。

之所以说它熟悉了,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个词,知道历史上有过这么个小怪物,说它陌生了,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在情感上又比较排斥,不愿意去了解相关的事实和细节,因为它引发的联想都让人不痛快嘛,什么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就是租界。

这是中国人民族记忆当中的一处疮疤,谁愿意去碰它了,就像我当年高考的时候,最不愿意去复习的一门科目就是中国近现代史,一会是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会是被外国人变着花样的欺负,自己人还不争气,你说我又不是个受虐狂,为什么要跟这些让人沮丧的事实天天打交道了,总不如去看一集喜洋洋嘛。那好歹最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对吧。但是没办法,历史就是这样,它像一根铁钉子一样,插在你的民族历史记忆当中,你可能不舒服,但你拔不掉,所以与其我们在情感上抗拒它,还不如在事实上了解它。好在,现在我们有了这么个机会,因为现在我们也走在民族崛起的大路上,那种过去的屈辱感多少也平复了一点点,所以今天,我们有可能客观理性地,重新打量这个历史名词,租界。

那租界到底是咋回事了?一般人的印象当中,这就是列强用刺刀和枪炮逼着清政府被迫割让给外国人的那些,咱娘身上的心头肉,那真是好地儿,什么上海、青岛、天津、大连。你看,现在都是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刚才这段表述,你觉得有问题吗?没问题,但是其中有一个词要商量商量,那就是,它是不是被迫割让的。从租界真实的历史来看,还真不能铁板钉钉地这么说,那好,那现在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切换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之后,中国人打输了嘛,签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里面有割地、有赔款。这都不去说它,最重要的是一条,叫《五口通商》。

也就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这五个地方,可以允许外国做生意的人,自由地做生意和居住。你看,按照西方人的常识,这就没问题了,两个国家掐架,掐完了之后条约一签,该怎么干就怎么干,按照条约规定的那些细则,我们继续交往和交易,英国人当时就这么想的,傻傻的。它刚开始1845年的时候,到广州的船只有44艘,但是十年之后,1855年的时候,来的船就有437艘,所以你看,整个中外的贸易,实际上是在一个激增的过程当中。但是,贸易这个东西它可不只是数字,它是人和人之间非常具体的交道,这种交道要还原到当时中英,或者说中西文明冲突的角度来看,它就会带来大量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刚开始的时候,英国人觉得,你看,我有条约了,哈哈,我可以到广州城租房子了。你来呀,来了之后,老百姓不答应,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孔夫子教育下来的嘛,大家都觉得,这不是我们中国人,那就是蛮夷啊,当时有个词,叫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你看,这就是周朝时候周边的那些少数民族,我们给人家起的名,你看都不是什么好词,对吧。那时中国人一看这英国人,长得丑,浑身是毛,奇装异服,然后还那么凶,还打仗把我们打败了,当然,当时的中国人可不是觉得什么文明不如人家,什么船坚炮利,想的倒不是这个,朝里出奸臣哪,你看,直到我们现在学中学历史教科书都在告诉我们,当时要都让林则徐干,可能鸦片战争就不会败,就是因为什么奕山、琦善这些卖国贼,朝里有奸臣嘛,所以败了,当时对老百姓更是这样的思维模式,所以他看到英国人,尤其他们要跑到广州城里居住,那大家同仇敌忾嘛,既然官府不出面,官府怂,我们老百姓可不怂啊。

所以当时就出了很多事,你比如说有些英国人跑到广州城里来租房子,那结果就有一些小孩拿砖头扔你们家窗户,或者是欺负人家房东,说我跟英国人我对不了话。那好,谁租房子给英国人,谁就是败类,咱们就欺负他,折磨他,甚至跟官府勾结起来,把这个房东,找一个别的理由给你判几年刑等等。这个在当时都出现过,甚至在1845年,还出现了一个恶性事件,就是当时的老百姓围攻人家西方人的住宅,结果那帮英国人,要知道,当时到中国来做生意的英国人,那也不怂啊,他在母国混不好,所以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那不是来当白求恩的,人家都是来做生意的,甚至就是地痞流氓,他们拿枪打死三个中国人,所以这案子你甚至就没法判,你要说他是自卫吗?确实中国人攻击他们在先,你要说中国法律来惩治他们,人家又有治外法权,这又是签订在条约里的。所以当时的地方官为这种事头疼得要死,所以当时的两广总督琦英,一方面要给英国人赔小心,一方面天朝上国的架子又要端着,一方面又觉得老百姓给他惹事,一方面有觉得民气可用,对于这样的爱过民间人士又不能过度打压,你想想看,你要是当时的两广总督,你会怎么想。但是英国人,英国人是一个没有什么死心眼的民族,一看,这个广州这个地方不大好进,算了,不跟你打交道了,所以大批的英国人就换了另外一个通商口岸,就是上海。

在鸦片战争十年之后,你会发现广州带来的中英贸易的数额,居然下降了一半之多,而哪个地方繁盛起来了?上海,上海的情况跟广州就不太一样,首先当时上海是极小极小的,一小块上海县城,本身居住环境就差,老百姓人又少,西方人又一看,哎呀,说当地的中国人这个生活习惯又不是很好,你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上海,尤其是江南水乡,你不要看现在的周庄去看,哎呀,东方威尼斯,门口都是小河,那个小河既用于倒马桶,又用于洗菜,所以当时西方人一看,我的天哪,这什么生活习惯,他们的卫生习惯接受不了,说算了,我们接受广州的教训,而且我们跟中国人也搞不到一块儿去,我们在城外自己租一片地儿,我们自己聚集去居住,行不行了?这个要求就提出来了,最高兴的你猜是谁?上海的道台大人嘛,太好了,求之不得,你们要进城来,我还不知道怎么处理你们了,你们那些枪炮又厉害,然后你们讲的那一套国际法,什么治外法权,那些东西我也搞不懂,万一跟老百姓发生冲突,我还没法处理。怎么办,你们在城外聚集,给你们划一片地,你们自个儿住去吧,这实际上就是租界的来源。

所以当时在上海,在整个上海县城,靠很北的地方就划了一片地方,那个地方就变成了英租界,后来法国人了,就在英租界和上海县城之间那片地方,搞了一片法租界,后来美国人又来了,在英租界的北方又搞了一个美租界,当然后来美租界和英租界就合二为一,成为公共租界,这就是上海租界的来源。说到这儿你就可以看出,西方殖民者在选择租界地点的两大特征,第一个特征了,是人家才不要你们农耕民族喜欢的,什么土壤肥沃,人口众多的那些所谓的膏腴之地。人家才看不上了,人家来又不是种庄稼的,人家是来做生意的嘛,所以特地要去选择那些水陆交通比较发达的地方。比如说上海的公共租界,法租界,是沿着黄浦江一字排开的,就是现在的外滩,再比如说北方的天津,当时的天津县城实际上是在现在天津市区的西北角,现在沿着海河沿岸的那一片繁华地带,当年那叫地势低洼的地方,没人愿意去住的。但是西方殖民者喜欢,因为够得着海河,所以疏浚海河,把地势垫高,据说最高的地方垫了四米的土,反而比天津县城还要高,所以后来才成了繁华地点,在这儿还要说一个小插曲,英国人当时在北方选择租界的时候,其实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天津,一个是秦皇岛,为啥选在天津了,这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为英国的兵舰,货物进京比较方便,沿途需要一个保护的地点,最后才选择了天津,但是后来英国人其实一扒拉算盘一算,后悔,真应该选择秦皇岛,因为秦皇岛是中国北方最好的深水港,不妨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当年英国人选择了秦皇岛为租界,现在会是什么一个情况了?没准秦皇岛就成为中国北方,除了北京最繁华的商业都市,而天津将会成为中国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市,也未可知。那英国人选择租界还有第二个特点,就是选便宜的地方嘛因为他要花真金白银去买、去租,你比如说现在的什么南京路、外滩那一带,当时都是农田,当时在南京路上有一户人家,户主姓吴,叫吴襄,跟吴三桂他老爹同一个名,这吴襄当时把南京路上的一片地卖给英国人,多少钱,四十二两银子,这是1845年签的合同。但是二十多年之后,1869年的时候,同样一片地,卖了六千银子。所以你看,这个地价涨了有多高,这个地价上涨说明什么,说明原来那不是什么好地,是在英国人手上把它建成了好地。

可能有人会说,我又说卖国言论,但没办法,这就是事实,当时的天津也是这样,当时建法租界的时候,就是现在的劝业场,多繁华的地点啊,当时只有92户人家,法国人一户人家打发了十两银子,大家还挺高兴,搬走了,但是这一片地方很快就开始往上涨,到了1920年的时候,法租界一亩地一千两银子,到了1928年的时候,这就是战乱时间,越打仗,租界的地价就越高,因为租界安全,有外国的枪炮保护,1928年的时候,法租界一亩地已经涨到了一万多两银子,这不是通货膨胀,这就是它建成城市的价值的体现,所以你说,西方人从中国抢走的租界都是好地方,这句话错没错,没错,但是另一种表达方式也许更准确,就是西方人从中国抢走了地,然后把它变成了好地,这更接近了历史事实。但是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还觉得奇怪,你不就是租地吗?对吧,我们中国人到美国租一片地,然后我们就在这儿设立警察,不认你们美国的法律,可能吗?租界它最让中国人觉得痛苦地方,是主权丧失了,你们西方人在这儿又是搞公共管理,又是建立警察,又是建立法庭,你们有治外法权,这简直就成了国中之国,这才是你真正的强盗行径的标志。

那请问,这是怎么回事了?我们研究了之后发现,很少能找到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说西方人怎么就在中国慢慢的把主权给拿走了。它是一个历史上,就是切香肠的过程,就是一片一片给切走的,你真的考察它的历史细节,真的是哭笑不得,它往往是中国人拱手奉赠的一个结果。我们来看看当时具体的历史过程,刚开始的时候,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政府手里拿到的仅仅是一桩买卖,就是一纸普通的房地产租赁协议,或者说买卖协议,里面可不牵扯什么主权、治权、法权这些政治上的安排。比如说1845年,上海的道台和英国的领事,签订了一份叫《上海土地章程》。

这份文件通常就被历史界认为是上海租界的起源,这份文件你可不能说它是不平等条约,因为至少在当事人看来,那个情绪正好是倒过来的,英国人反而觉得这个好委屈的。

因为按照《南京条约》的规定,我们可以自由居住,但是你们老百姓捣乱,怎么办了,我们退而求其次,在你上海县城的外面,还隔着一段距离,我们找了一片荒地,建立我们英国人的聚集地,这总可以了吧,总可以息事宁人了吧,对于上海的官府来讲,好,这巴不得,这叫重大的外交胜利,你看,我们终于通过人民的斗智斗勇,把英国人圈到了一处了,他们不再四处捣乱了,你看,那个时代皇权的朝廷经常就这么想问题,最好我的老百姓和外面人不接触才好,所以你看,中国的澳门是怎么被割让出去的,那刚开始可不是什么不平等条约,什么坚船利炮打的结果,那就是这个心态的一个产物,葡萄牙商人来做生意,跟皇上讲,我们到处乱走好不好,皇上说别,你们就在那儿待着最好,给你们一片地,你们不许出来,要做生意,和十三行打交道,所以葡萄牙人就在澳门定居了下来了,时间一长,就变成了事实上的割据,人家就拥有治权和主权,上海的租界也是这么回事,那你说,这个主权是怎么切香肠,一步一步归了人家,你看,刚开始割出去的叫专管权,就是每个国家拥有自己租界的管理的权力,这个是怎么发生的了?

给大家讲一个历史事实,当时美国人在英租界设立了领事馆,英国人就不舒服了,说你们自己有租界,干嘛跑到我这儿捣乱了,美国人可不理那一套,说搞什么搞,根据国际法,这片地方主权属于清政府,对吧,你不就是出了银子租了这块地,我也是出了银子的,凭什么这个地方就是你的呀,我不管,把国旗给升起来了,这个英国领事心里就不舒服嘛,跟吃了只苍蝇似的,说好不容易英国人搞了一片聚集地,怎么突然中间加了个美国人,就跑去跟上海的道台抱怨,这在中国这些道台大人们看来,这西方鬼子最好就不打交道,你们最好不来闹,你们之间的事我也搞不清楚,什么国际法,什么治外法权,什么相互之间的外交条约,我一概不懂,甚至他觉得,什么英国人,美国人,这都是胡扯,长的都一样,两个国家就是蒙我们的,好跟我们多签一个条约,说你们最好不闹事,所以后来上海道台说,你美国人不是有自己的地方吗?你们就回去嘛,这个地方是英租界,你就让他自己住不就好了吗?好,此言一出,后果是什么,后果就是各个国家的租界由各个国家自己有排外的权力,你看,这就等于把专管权授予了各个租界的外国人吧。

你看,这就是第一步,那请问,那个法治的权力,就是设立法庭判案的权力,怎么又转移过去了,还是一样的原因,糊涂嘛,不愿意去管,比如说英租界的治外法权是怎么转让出去的,就是因为一件事,当时因为有一个中国人和英国人做生意,欠了英国人的钱,就跑去找中国的官府打官司,说不该欠我钱,他们欺负我等等,上海的官府一看,说别介,你别跟我说这事,我一听头都大了,尤其是跟英国人打交道,处理好了,我也没落啥好处,处理不好,朝廷还要算我的帐,这样,我给你出一个主意,你别找我,你去找英国领事求求情,看他有没有办法处理你这个事,英国领事一看,好事啊,要睡觉正好来了枕头,来来来,这事我帮你搞定,什么,你欠他钱,没事,这钱我帮你还了,从此就成为先例,就是中国人和英国人打官司,是在英国领事的权力之内,所以你看,刚开始根据正式的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条约,英国人只是个体拥有治外法权,就是我在中国犯法,不归你中国法庭审判,归英国领事,叫领事裁判权嘛。

对吧,但是因为我们聚集在一块儿,所以我们把这种个人的治外法权就捆绑在一起,这可真叫是巧取豪夺,摇身一变,变成在一片中国主权内的地方,拥有了裁判权,而这个裁判权是怎么让渡过去的,是因为中国官府不作为产生的一个结果,那你说,最后的主权又是怎么让渡过去的了,说白了很简单,不争气嘛,比如说太平天国时期,上海县城小刀会起义,把县城给占了,上海当时的什么道台,县令,全部跑到人家租界里去避难,请问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主权可以捍卫的,你的人身安全都要托庇于人家英国人的炮舰和刺刀,你还要什么主权捍卫的能力了,所以刚开始的英租界也好,公共租界也好,地点都很小,但是随着一次一次中国政府的无能,在战乱期间,在各种各样的剧烈冲突面前,因为租界可以提供相应的安全保护,所以租界就一点一点地扩大,最后所有人都承认,这片地方的主权就属于你英国人吧,所以就成了一个既成事实。

所以你回头去看这一段历史事实,这不是人家西方人拿刺刀逼着我们就范的结果,这是我们自己不懂国际法,不懂什么叫现代的主权概念,用一次一次的让步,一次一次的拱手相赠,铸成的一个事实而已。

接着跟大伙儿说说租界,租界成为中国的国中之国,这当然不是咱们中国人很露脸的事了,但是它也带来一样好处,就是繁荣,就拿当时天津的租界来讲,那可是叫东方芝加哥,世界各大银行都在这儿设立办事处,现在到天津去,你还能看到那些大银行的旧址,好雄伟的大楼啊,而且当时天津有一个好处,就是市政设施非常发达,甚至和当时国际上的大都市,什么伦敦、巴黎、纽约,在技术上都是同步的,什么有轨电车、什么管道煤气、上下水,还有带抽水马桶的小洋楼,这些在整个中国北方,几乎只有天津你能得到,当时的北京虽然相隔不远,而且号称是首都,那可就差远了,达官贵人们能住的最好的地方,不过就是四合院,一开院门,整个城市都是暴土狼烟,从生活设施上讲,跟铺着木地板的天津小洋楼,那可怎么比了,所以当时的很多达官贵人们,到北京是谋个一官半职,挣点钱,真要想享受生活,对不起,请移步天津,所以当时天津租界的房价居然是北京的十倍之多,你能想象吗?

那上海就跟不用说了,远东第一大都市,各种灯红酒绿,所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很多高官平时是在南京挣银子,但在周末却杀奔上海去了,上海有漂亮的舞女,有各种各样的霓虹灯,享受生活,就得在上海,所以这是繁荣,但是问题在于,这样的繁荣的基础是什么了?不好意思,它的底牌让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感到很尴尬,天津、上海租界的繁荣,就是列强的刺刀和炮舰,是那些蛮横无理的武力,在民国的时候,一个中国人想要办一个轮船公司,你通常都得有一个动作,就是把其中10%的干股白送给一个西方人,最好是一个英国人,因为英国的皇家海军最强大,只要你拿出10%的股份,就可以享受英国皇家海军的保护,你划算死了好不好,从此国内的地痞流氓,军阀都不敢动你。所以搞到后来,英国的领事都很郁闷,说你们这些英国人,在国内混不好,到中国来混,你们很不爱国啊,我们的纳税人出钱建造了皇家海军,是用来让你们挣这点蝇头小利的吗?来保护中国人的船的吗?但是郁闷归郁闷,没办法。

当时在民国时候,中国的局势就是这样,出了租界,往往就是一片乱世,所以租界的扩展往往都是国内其他地方的政治,或者军事出了问题。所以租界就扩展一回,你比如说1854年太平天国,上海有小刀会起义,很多难民就跑到了租界里面,当时英国人说,这是我们的聚集地,怎么你们进来了,但是也拦不住,怎么办呢?但是好歹这些难民往往都是有钱人,带着银子进来的,英国人不死心眼嘛,一想得了,挣一票钱吧,把我们的房,把我们的地卖给你们,租给你们,你们就在这儿住吧,所以又挣了一大票钱,而且把租界的地盘又扩大了很多。再给大家举个例子,1912年的时候,袁世凯手下的北洋第三镇士兵在天津发动政变,当然有历史学家讲了,这就是袁世凯自己策动的,但不管怎么样,这次兵变确实失控了,导致天津老城区的那些商业地带烧成了一片废墟,那在添加什么地方是玩好的呢,那还用说嘛,当然就是租界了,有外国士兵的刺刀把门,所以很多天津的有钱人带着金银细软和家小,就开始往租界里跑,一边跑,一边就想明白一个道理,哦,原来只有在租界当中,才可能有生命的安全和财产的保证。

所以从此,在中国现代史上出现了一个让现在的中国人感觉到非常尴尬的现实,就是反而在租界内,可以有安全和繁荣,出了这道线,外面就是兵变和动乱,所以你自己选,你待在哪里,虽然那个地方不是中国的主权,是丧权辱国的地方。在北洋军阀的历史上,有一名高官叫徐树铮。

他的命运就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个徐树铮可不是一般人,他是皖系的大将段祺瑞手下的左膀右臂。

在北洋政府当中号称小徐,大徐就是总统徐世昌,他叫小徐,他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非常有功绩的人。比如说1919年,虽然我们历史书上不大写,他曾经带着四千人马奇袭乌兰巴托,生是收回了当时有独立倾向的外蒙古,一个人呐,那也算是足智多谋的人。1920年,当然北洋军阀内部打得也是一地鸡毛,直皖大战,皖系败了,徐树铮没办法,就一路往南跑,一头就扎进了上海的租界里面,要知道,当时上海是在直系军阀的包围之下,比如说什么孙传芳等等。

都是直系,呀,小子,徐树铮是皖系大将,跑到我们的地盘眼皮底下,你想干什么,这徐树铮没闲着,在上海的租界里面到处搞串联,希望皖系军阀东山再起,所以这个损传芳就像猫一样,围着这个老鼠洞转,但是没办法,这个老鼠进洞了呀,这个洞是由英国人来保护的,英国人说,你别乱来啊,这人到我这儿可就归我管,虽然我们并不喜欢徐树铮,我也没有意图要保护他,但他进来了,我就要保护他的安全,你看,当时英国人说了还是算的,后来实在压力太大,怎么办呢,英国人说烦死了,你们军阀在这儿斗来斗去,这么着吧,你走吧,所以徐树铮没有被英国人交给当时就在门口乱转的孙传芳,而是一张船票,上了船,去欧洲考察。这到了第二年,到了1925年的时候,其实当时段祺瑞已经再次掌权,所以他就又回来,到了上海之后,第一站就给段祺瑞打电报,说我到北京看你去啊,段祺瑞就跟他说,你千万别来,现在北京的政局我也掌握不了,周边市民冯玉祥这些人也不听我的,你可千万别来,徐树铮说不怕,你都当总理了,我就来吧,然后就非要去了北京,这一去可不得了啊,段祺瑞说,你到了北京,你就别再出去了,你就在我这儿待着,徐树铮说不怕,我接着到天津,帮你划拉点儿兵力什么的,就从北京在前门车站上了车,直奔天津而去,结果呢,结果出了北京,刚到廊坊,就被冯玉祥给逮着了,冯玉祥当时知道,就等在旁边逮他呢,所以派着士兵生把火车给拦下来了,上了车,直接把徐树铮就抓住,抓住之后有什么审,有什么判,还给你走法律程序,少来那一套,直接拿到火车站旁边一个空地,就地枪决,这就是当时一场血案,段祺瑞拿他也没有办法,因为手里没有兵嘛,过了不久,段祺瑞就黯然下野,从此再也没有回返政坛,这件事还有下文,1945年的时候,当时抗战胜利了,徐树铮的儿子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庭,就向冯玉祥提出了控告,说你当时为什么把我爹给无缘无故杀了,又没有任何法律程序,当时国民政府哪敢讲这个理啊,就以什么诉淞时效已过,就坚决不受理,因为冯玉祥当时也是国民政府的高官,哪个敢判他呢,这件事发生之后,让那些有爱国情怀的人情何以堪呢?在中华民国主权的管治下,没有王法可讲,反而是在租界里是一片朗朗乾坤。

冯玉祥所以在民国历史上,尤其北洋军阀历史上,在北京和天津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非常有趣的互动关系,北京的那些军阀一旦斗败了,二话不说直奔前门火车站,坐火车就直奔天津租界当中的老龙头火车站,一旦下车,马上就是一片解放区的天,从此就安全了,所以你看,北洋军阀的那几任大总统,从袁世凯开始,到什么黎元洪,徐世昌,曹锟,这些人在天津都有自己的房产,为啥,以备不时之需,万一斗败了,那个地方好歹是一片安全的养老之所,所以天津有一个赤峰道,现在还在,当年就是都军街,住满了那些斗败了的军阀,原来在外面打的跟乌眼鸡似的,一旦到这里,大家都是好邻居,可以愉快地玩耍,可以搞一些股票投资,摇生一变,变成实业家,所以你看,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场景,但是它也多少说明了租界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作用,它就是那些剧烈冲撞的减压阀。

当然了,后来租界就衰落了,为啥,因为帝国主义不行了嘛,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帝国主义,法帝国主义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他们再想在中国耀武扬威,那就没门了,尤其是北伐的时候,我们北伐军那可是势如破竹,在1927年1月3号,北伐军和汉口英租界的那些警察和士兵,就干了一架,英国人怂了,不行了,所以汉口英租界从此回归祖国怀抱,这是1月3号的事情,紧接着几天后,1月7号,九江的英租界又开始被收回,本来这是一件好事吧,但是这过程中,你看又发生了什么,3月份,1927年的3月份,北伐军拿下了南京,然后就出现了一幕人间惨剧,当然我们的历史书上不大讲这一段,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拿下南京之后,把当时英国驻南京的领事直接押至街头,用青龙刀给砍了头,而且把领事夫人用27个士兵轮奸至重伤,100多个外国妇女被轮奸,在英国人看来,在西欧人看来,这不就是义和团来了吗?但是他们没办法,有心无力,真的是有想法没办法呀,所以最后,只能是停泊在长江上的几艘英国兵舰,向南京象征性的打了几炮,算是抗议,这段历史,我们中国人不大去提,但是从此之后呢,租界对于人身保护的作用就大大地下降了。

中国社会的这个减压阀的作用渐渐地就没有了,给大家举个例子,1928年,当时国共分裂,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捕杀我爱国义士和共产党员,其中一个著名的共产党员,是中共早期的妇女运动的领导人,叫向警予。

就是蔡和森的夫人,这个向警予呢,当时一看不对,就往汉口的法国租界里跑,法国租界也把她抓了,但是按照当时租界的条例,说进入这儿我就要保护,我至少不能把你引渡给国民政府吧,所以当时的法国领事,在汉口的,叫陆公德,这个人至少做到了,当然也有人说,有人给他塞钱了,但不管怎么讲,他就是死活不肯把向警予交出去,但是当时武汉,就是国民政府的那个卫戍部队的司令,就非逼着他交,双方就僵持起来了,法国人当时也算是条汉子,居然能够做到调法国的兵舰,直接到武汉待着,说你要敢进攻,我就敢开炮,当然后来法国人还是怂了,不行嘛,帝国主义遭受了沉重打击,所以后来法国政府干脆一看,说直接交人吧,有点丢面子,所以干脆就换了一个领事,第二个领事就把向警予给交出去了,一交出去,那还用说吗?当时就遇害了,所以你看,整个租界的衰落,其实就意味着中国社会最后一片安全的保护阀丧失了它的作用,读这段历史,真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悲啊。

刚才写了很多关于租界的好话,我估计场外有些情绪激动的朋友已经在那儿喊了,说我卖国,居然敢替殖民者招魂,多大的罪过,现在全世界都没有殖民者好吧,我现在替殖民者说话,说给谁听去,关键是我们当代中国人能从这一段租界的历史当中,得到什么样的启发,我想至少有一点,那就是经济想要繁荣和发展,和平的环境和自由的贸易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在租界的历史上,这两点是在外国人刺刀的保护下实现的,但是就像西方人讲的那句话,最糟糕的秩序也远远好过没有秩序,所以有些中国人妄图通过打乱之后得到大治,痴心妄想,没有和平的环境,什么经济都不要再想了,这是第一点启示。第二点启示呢,就是人在城市化发展当中的作用,你看,在租界发展的历史上,其实远远不止我们刚才举的这几个,什么上海、天津、汉口、青岛,还有很多,比如说东北的营口,当年就是租界,再比如说长江沿岸的什么九江、镇江,还有我老家安慰芜湖,当年都有英租界,甚至苏州还有日本租界,都没有发展起来,你说为啥,我们其实可以从人的角度再理解一遍租界的历史,租界的繁荣可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用制度这样的空泛的因素可以解释得了的,它其实就是那些西方的冒险家,他们在本国可能很失败,但是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带着自己的视野,观念,知识,人际关系,在这个地方打拼,用他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娱乐方式,一点一点构建出来的一个城市化的奇迹。

比如说上海南京东路是怎么来的,它不是什么市政府规划的结果,它就是一个人娱乐的一个结果,当时英国人要跑马,他们喜欢赛马,搞了一个跑马场,但是嫌太小,就不得不在旁边建了一条路来遛马,很多中国人一看,这不就是马路吗?对,马路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你看这就叫大马路,后来的南京路,顺着大马路,后来又修了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整个英租界的市政格局就是这样奠定的,它的根子实际上是人的娱乐,再比如说1906年,南京东路大修,当时的出资人是上海犹太大亨哈同。

他花了60万两银子,在印度买了几百万的铁梨木,用桐油给它泡了,然后用于修路,当时上海人可自豪了,全世界哪个城市敢用木头修路,这样好的木头,所以当时的报界有个顺口溜,叫北京的蓬尘,伦敦的雾,上海人用红木修马路,当然不是红木了,是铁梨木,但是这个手笔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但是你知道哈同是谁啊,他当年来到中国的时候,就是个犹太瘪三,上岸的时候兜里六两银子,只能到一些洋行去干一些什么门卫,清洁工这些工作,但是后来,他利用他犹太人做生意的那个头脑,炒房地产,后来发了财,成为了上海最有钱的人,后来就修了这条南京东路,所以你看,所有的繁华,说到底都是具体的人。

你看,在世界第二次大战之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两条发展思路,第一、叫进口替代,就是我关起国门,不让你外国的东西进来,我自己发展自己的民族产业。第二、叫出口导向,就是打开国门,我们勤勤恳恳地为外国人做手艺,做东西,这是一个开放策略,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不太看得出优劣,但是一段时间下来,大家知道,进口替代策略是错的,出口策略才是对的,那为啥呢,说到底,不还是一个人的因素吗?因为一旦开放国门,进来的何止是资金,关键是人,就像中国三十年前改革开放的时候,很多人说外国人精着呢,才不会把自己的核心技术泄露给中国人呢,是,但是要知道,经济学上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人类的知识总体当中,那些能够写的出来的,能够号称叫专利的那些知识,那才是多小的一部分,最大存量的知识,其实存在于人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细节当中。

你比如说,你外国人只要到中国做生意,你总要雇中国人吧,中国人蹲旁边看看,好多东西就能看得会,它不见得一定是那些技术细节,比如说你怎么管理公司,你怎么管理员工,你怎么管理财务,甚至你怎么管理卫生间,你怎么管理那些保洁人员,你怎么做生意,怎么签合同,怎么谈判,怎么做广告,怎么做营销,所有这些东西,当我们在一起日夜厮混的时候,我们蹲在旁边,又不傻,渐渐地就学会了,这些东西,大家回顾三十多的中国改革开放史,你会发现人才是最最重要的,它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所有你看,上海在改革开放之后,为什么它有先发优势,就是因为很多老上海人,当年在租界历史阶段,就已经学会了很多西方人的知识,包括很多工作习惯,比如说守时,比如说信守承诺,比如说公私分明,这些东西都是上海人的优点,在很多其他城市,你找员工,往往就不如上海人靠谱,原因就在于这儿,人以及人传达知识的方式,才是繁荣最坚定的基础。

好了,说到这儿,其实我们不是为了说租界了,我们想说的是中国这一轮的城市化,如果再过多少年,我们怎么形容,我们现在这一代中国人经历的这个阶段的中国,我想什么那个明星吸毒了,什么谁在微博上又说谁了,谁跟谁又干架了,这些新闻真的不重要,这个阶段中国最重要的历史是什么,就是大量的中国人要涌进城市,把中国变成一个城市化的中国,每年可有1000万到1200万人进城,一个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正在中国展开,这个过程当中,人的因素就是最最重要的,今天,我不妨再吐槽几句中国的户籍制度,很多人,包括一些经济学家,他们在批判中国户口制度的时候,往往是从阻碍农民进城这个角度着手的,但世界上,这个角度是错的,大家想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户籍制度,果真拦住了农民进城吗?没有嘛,我们就拿上海来讲,刚改革开放的时候1000万人口,现在呢,常住人口2300多万,这还是不完全统计,你看拦住了吗?

所以说大城市想拦住农民进城,哪有那么容易,你除非在城市周边建设铁丝网,除非你在粮食供给上回到粮票制度,否则农民该进还是得进来,你只不过通过户籍制度让他这个过程变得非常痛苦,非常的受折磨,仅此而已,户籍制度真正犯的错,其实是另一个方向上的额错,那就是阻碍了像北京,上海这些高度发达城市文明的人,离开北京,上海,到其他地方去建设新的大城市,因为我有户口,我享受特权,我怎么舍得离开北上广深呢,其实从上一轮城市化的进程,也就是上面讲的租界的进程,文明可以发现,租界是怎么起来的,就是那些高度发达城市文明的人,来到低度发达城市文明,然后用他们的知识一点一点搭起主体框架建成的嘛。

就拿我们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说,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唯一一个大型城市化的现成案例,就是深圳,可是深圳是怎么建成的,大家想一想,都是全国各地的精英,包括北京上海的精英,因为那个地方是政策特区,大家可以挣得更多,生活更好,所以投奔而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由他们的知识构建起了基础的框架,然后再有农民进城,所以才有了深圳。

但是其他一些地方的城市化,往往我们寄望于什么政府的政策,什么高楼大厦,房地产,但是由于,没有高度发达城市文明的人带去相关的知识。所以现在在中国很多地方,不就出现了鬼城吗?没有人,所谓的城市化就是一场空。啥叫城市化,城市化是现代化过程当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它是一种非常精微而繁复,而复杂的人类的社会结构,它的建成,是需要很多知识的引领的,你不要以为把一堆农民往一起一搁,它就是个城市,那极可能会滑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大规模的贫民窟,那样的城市化,我们要吗?所说到底,现代化也好,城市化也好,经济发展也好,所有的都基于人的知识和人的创造,所有,世界上最不明智的事情就是限制人的自由。

罗辑思维:倭寇真相 67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我们给各位说一个历史概念:倭寇。说这个选题之前我们心里可打鼓了,因为这个词很陌生,而且很多人对它无感。所以我们就请教了很多小朋友,尤其是理工科的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小朋友。我就问他们,如果提到倭寇这个词,你最先联想到的词是啥哩?大家凑半天给我凑了四个,第一明朝,第二日本,第三海盗,第四戚继光。我说行了,有这四个词说明你们有常识。这就对了,而且这四个词已经足以凑出一个错略的历史框架。

什么是倭寇呢?在一般中国人理解,就是发生在明朝的日本的海盗,对中国的沿海地区烧杀掳虐,最后被我们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将军干翻在地,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故事。

虽然这也没有什么大错,但是《罗辑思维》我们讲过,我们是一个有自尊心的节目,我们肯定不能把一个大家都理解的框架填充一点儿细节就当节目给大伙播。那不浪费你时间吗?我们要做的,也是最擅长也是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一个粗陋的历史概念,还原到它当时的历史情境里,往小看更多的细节,往大看更大的局势,然后反过来再来审视这个概念的真相。往往这么做了之后,我们得到的结论都和大家平时的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倭寇这个概念也不会例外。

其实啊,如果你是一个生活在明朝的人,因为当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农耕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招谁没惹谁。突然上岸这么一帮奇装异服的人,喊着八格牙路,花姑娘,就上岸,然后见人就杀,见银子就抢,你这不叫“闭门家中坐,祸从外边来”嘛,你这倒霉催的。

第二呢,如果这是帮土匪,从山上下来的,这我们好理解一点,毕竟同一个民族,同一个梦想嘛,事情过了大家还是兄弟嘛。但是这帮人可是日本人,这就夹杂了民族矛盾,这仇可就结大了,尤其是这个和中华民族恩怨情仇纠缠了一千多年的日本人。所以当时到现在理解倭寇这个词,我们通常都是在这两个框架下,首先是飞来横祸,其次是民族矛盾。

那倭寇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先来审视一下倭寇的细节,你会发现好奇怪的哟。虽然他们也叫海盗,但是他跟欧洲的那些海盗真的不是一回事。我们先看打劫的对象。欧洲的海盗劫的是商船,在海上瞄着,看那个商船走了单,然后上去,海盗船也快,而且武力也强,毕竟专业人士嘛,商船上能有多少武装力量呢,三把两把就干掉,成本低啊。而且商船上的货物比较集中,打开底舱盖,里面全是货物和金银财宝,都是哥们儿要的。而且逃跑也比较方便,茫茫大洋之上也没有人看见。

可是中国明朝的这帮倭寇就不是,很少听说他们打劫什么商船,他们要干的对象全部是岸上的,而且他们也不是干渔民。我们大家想想,如果我罗胖子是个倭寇,举着刀上了岸,那肯定是先看这个村里谁家有钱,先干,哪个姑娘漂亮弄上船。倭寇不是这样,他们不仅绕过了沿海,而且直接攻打相对纵深一点的内陆的县城,甚至是一些很大的城市。在现在明史的史料上,您能看到倭寇攻打城市有什么扬州、泰州、苏州的松江、嘉兴、杭州,这些城市虽然也算沿海,但它毕竟不在海边。所以你替倭寇算算账,他不划算,成本很高。因为路上官军追剿,在地形上进行防守和阻截相对方便,尤其倭寇经常攻打县城。你想想攻城,一帮草台班子,这个成本是巨高,而且只要是上岸,那个财富相对来说就比较分散,各家都有地窖,你把各家各户的财宝归拢到一堆,这个人力成本你这个海盗怎么支付得起?而且就算你抢到手,你再往船上运,这个纵深这个深,你也比较困难吧。所以这个也不可理解。

第二个奇怪的地方,就是他的精神世界和海盗那个很酷的精神世界不一样。欧洲的海盗你看人家那个旗帜骷髅旗,上面还有利刃,有的还有沙漏等等,就告诉你,时间不多了,如果不投降,上船就是一刀,马上变骷髅。可是中国明朝的这帮海盗,据这本书《大国海盗》,雪珥先生的著作,他告诉我们,他们那个旗帜五彩斑斓,很明显它不是在海上让敌人看见发现,然后用于恐吓和威胁,它不是。它上面画的经常是漫天神佛、玉皇大帝、土地公公,什么日本人供奉的八幡大菩萨,是这些。所以说明他们的精神世界里,逼格很低啊。他们是一帮像普通人一样,向往着美好的、幸福的、平安的生活的一帮人,这哪里是风里来雨里去、刀口舔血的海盗啊?所以这也很奇怪。

更奇怪的是,即使是在当时的记载,也在告诉我们,倭寇里面所谓的真倭,就是真日本人很少。有人说最高估计百分之二三十,其实绝大部分是中国人,中国人放着良民不当,跟一帮日本人,而且是一帮日本屌丝,你跟他们混在一起有什么好啊?跟官军作战,吃不饱穿不暖的,这个也很难理解。更主要是,很多人在分析倭寇的来源时候讲,是因为日本战国时期有一些战败的武士,于是流落到中国沿海,成为浪人,这帮浪人在中国兴风作浪。

可是好像也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如果是日本产生的浪人武士,它是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可是明朝倭寇你会发现,此前也有,明朝初期也有,明朝末期也有。可他真正的大爆发就一段,就是嘉靖年间。嘉靖皇帝一共是当了四十五年皇帝,嘉靖这个年号是明朝时间第二长的年号,第一长是万历,主要就集中在这四十五年间,为啥呢?所有这些关于倭寇的闷,我们都没法理解,要想解,就得回到明朝当年的历史的情境和明朝的基本国策,再来看这个问题。

话说洪武年间,大明王朝的第一任领导核心,朱元璋先生登基坐殿。到了洪武四年的时候,他老人家就下了所谓的禁海令。说老百姓我不管你原来是做生意的还是渔民,总而言之,这海上这饭你们甭吃了,片板不得入海。你去看朱元璋的招数,总是朕有个什么令,如果不行就杀头,没有第二个办法,就是杀头。这么一来,你想朱元璋他这个性格,我们以前讲过,总是喜欢让老百姓安安分分的,留在土地上别动,你做生意你心眼就活络,你老跟外人打交道,老皇上坐在南京他就有点不放心,所以他就海禁。

而且朱元璋的命令在明朝有着独特的作用,因为他是第一任皇帝,所以对于后来的皇帝来说,这叫祖制。祖制不可轻破,即使是在行动上,早就已经变通了,但是大面上讲,朱元璋当年定的这个海禁令是不能破的。其实在内陆也一样,内陆老百姓也是出门都得找政府打一路条,当时叫路引。所以整个大明王朝其实就是当时大明子民的一个劳改农场,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明朝的基本国策。明朝的子民嘛,没办法嘛,刀把子在你手里,不下海就不下海。

可是在明朝之前,那几百年中国一直是开放海疆的,有那么多贸易伙伴,怎么办呢?明朝皇帝有办法,朱元璋说这么着吧,咱别做生意了,做生意是你情我愿,你买我卖,咱没这平等地位。我天朝上国,你们拿东西来叫贡,是迫于天朝上国礼仪之邦,是慑于我的圣德,你送给我的。但是我不能白拿你东西,我加倍地返还给你,所以一个是贡一个是赐,咱们贸易改成这样,这叫“朝贡贸易”。

可是你想,这里面有逻辑缺陷,对吧。平常在菜场上你买我卖讨价还价,这个大家是平等的,可是你贡我赐,这东西不平等,那大家就多贡,反正你加倍赐给我,那明朝三两年还不就被搞空了。所以明朝皇帝也不傻,说这样,贡是贡,咱可得有个限度,咱们这么着,咱列个册子,你是几年一贡,每次供奉多少东西咱有一清单,每次你来的时候我派人一样一样地对清单,这就叫勘合。所以朝贡贸易在明朝的这一段又称之为勘合贸易。

我们有这么一个勘合的文本,我们照着这个单子上来,然后明朝在当时的海疆上就设立了一些叫市舶司的机构,主要由宫内派太监去管。市舶司主要有三个市舶司:一个是广州,主要负责东南亚一带;然后泉州负责跟琉球对接;再然后是宁波,主要负责日本。这是三个最大的市舶司,剩下一些小的就随设随撤,就不那么重要。

好了,这其他国家都好办,唯独日本很特殊,为啥呢?因为这哥俩结过梁子,在朱元璋刚上台的时候,就曾经派过使者到日本下诏书,中国换主人了,我,以后看见我叫大爷。日本人不知道,日本人以为大陆上还是元朝人呢。而且大家知道日本跟元朝有仇,因为元朝人远征过他们嘛,后来的神风特工队就是从那儿来的。所以日本当时执政也是一个挺二的主,叫怀良亲王,一看大陆来人了,哟,使者,还敢来,砍了。七个使者杀了五个,关了俩,后来一发现不是,把这俩又放回去了。但是你想朱元璋,农民出身,特别好面子,这事可就惹翻了。但是他那个思想和他的国力也不具备去攻打日本,那我不理你总可以吧,就跟那个奥巴马似的,贸易制裁。打,我是不敢,贸易制裁。所以朱元璋洪武一世,就不跟日本人做生意。

跟日本勘合贸易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永乐年间,就是他儿子,就是四皇子朱棣,永乐皇帝上台才开始跟日本人做生意。但是因为原来结过梁子,所以跟日本的贸易非常地清淡,十年一贡。你想琉球,琉球恨不得一年贡好几回,马来西亚、越南三年一贡,五年一贡。唯独跟日本有梁子,我这还不高兴呢,十年一贡,贡的东西也准许他的非常少。当然这个东西在历史长河当中它慢慢地就会发生一些变化,日本人越贡越多,每次来,尤其跟太监行行贿,说说好话,你看我东西都来了,天朝上国,抚育万邦,对吧,我们东西都来了,好意思让人带走吗?

本来这个市舶司和所谓的勘合贸易就是为了一个大国的面子嘛,所以渐渐地就开始退让。每次大太监就说,这次收了,下次就千万不能这么多了,如果下次再这样,我们就连人带货全都不收了,等等。但不管怎么样,在明朝初年的这一段时间,对日的勘合贸易其实是越做越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后来就变成十艘船,上千人。我看过一则史料,光一次勘合贸易,光带到中国的日本的刀,倭刀9900把,所以你看已经是相当规模的海上贸易了。这中日贸易在明朝开始之后的一百多年间,就这么踉踉跄跄、憋憋屈屈地搞了这么一百多年,但是到了公元1523年,就是嘉靖二年的时候,出事了。

你看嘉靖这个年号出现了,当时负责对待日本的市舶司是在宁波。在宁波城内两拨日本的进贡的使臣打起来了,而且打得那叫一个规模巨大,所以在历史上这个事件称之为争贡之役,战役的役。所以说可见规模是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在宁波城里烧杀抢掠,后来官军去镇压,还有几个将军被杀,还有一个将军被俘虏,闹的事规模特别大。但为啥会闹事呢?

这就得说到十年前,1513年,那还是正德天子,就是明武宗在位的时候,就是上一次朝贡不是十年一贡嘛。贡使拿着勘合文书,说下一次就照这张清单来啦,就回日本,过九州岛的时候,被九州的一个大名叫大内氏,把他给劫持了,说勘合贸易这个勘合清单这个文书挺好,我要了,你甭拿回去了。

这就得说当时日本的政局,当时的幕府将军没啥权力,大名是什么呢,就是将军下面的诸侯,他们是地方实力派。所以大内氏一看,这个东西不是对中国贸易,拿到了这个文本就是独家独占啊,抢下来了。这个使臣也没办法,就回去跑到将军那儿,说东西被抢走了,将军说抢走抢走了呗,我也没招。但是京都附近还有一个大名叫细川氏,细川氏一看就不干了,说你这个将军不像话,每次跟中国的贸易都有我们的一份,到今年你还没把这个册子给我们,怎么回事?就派人找将军要,将军说没有,给大内氏截留了。可细川氏派了使者气势汹汹来要,将军想半天没招,翻了半箱子,说这儿还有一本旧的,就是以前用废的。将军把这本册子拿出来,说就是这个,你拿走吧,细川氏也不知道,就拿着还以为是正式版本呢,拿走了,没想到是一盗版。

所以到1523年,大内氏和细川氏两拨都出发,带着满船的货物,按照勘合上的清单,带着货就来了,都到了宁波。虽然这个大内氏,因为他拿的是正版的,先到。细川氏是后到,因为他远嘛。但是细川氏有一个副使,这个人是中国人,中国人最恨汉奸,什么都明白,一看晚到,没关系,听我的,我行贿去,当时贿赂了市舶司的大太监。大太监一看,懂道理,这个人知礼识趣,可以,先收你的货吧。

你想大内氏什么心情,十年了,就憋着这么一桩买卖,而且我是正版的合同,结果先勘验他的货,他拿的是一盗版文书。而且在市舶司设宴款待使臣的时候,这个细川氏拿盗版的这个,还坐在上首,我们坐在下首。

大内氏就不干了,然后他们的使团的首领,也是这个日本人叫宗设,这个人也二得不行,说那么着吧,就干吧,就打架。然后就一把火,把细川氏使臣住的楼就烧了,然后就带着大队人马在宁波城内,就开始追杀这帮人,然后细川氏就跑,大内氏就追。然后追着把船烧了,再往回跑,打得是一塌糊涂。

就这么一个事,公元1523年,这事后果我们就不说了。但是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就是明朝政府说,你们这么玩,老子不玩了,本来就是个为了面子的事嘛,这也没面子了,天朝上国,两帮藩民在我这打起来了,还杀了那么多人,说这么着吧,市舶司撤了。整个朝贡贸易,反正我也不需要你们,以后别来了。所以把广州、泉州、宁波三个市舶司全给撤了。撤了嘛,当然就好了,海疆平静。

请记住,这发生在嘉靖二年,但是当时所有的中国人,从皇帝到沿海的这些官员都算错账了。你以为把一个持续了几百年的贸易系统,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勘合贸易,这种变种贸易系统撤了,事就完了吗?当然没有完了。说起明朝这个朝代,真的是让人一声浩叹呐,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皇权专制走向顶峰的一个时期。很多人都在说,明朝好,清朝好,我告诉你一路货色,都是皇权专制变态到顶峰的那个状态。朱元璋说片板不得入海,就是我所有大明子民必须在家待着,老老实实地,不许跟外人说话,不许跟陌生人说话,都听我一个人的。

你听这个声音,这个口气就是一个农村的老地主,把什么都霸着,把院门关得死死的。他那儿子朱棣一路货色,也是个奇葩,明成祖嘛,上任之后就下了一道诏书,前半截是跟外国人说,说你们都回去好了,各归本土嘛。当然天朝上国面子还是要讲的,好吃好喝好迎好送,但是最好不要再来。

紧接着在同一封诏书当中那脸就一翻,对谁啊?对本国在外经商的侨民。说你们都是中华子民,怎么出去做生意啊,给你们个期限,立即回国,如果不回国,朕要派大兵进剿,到时候悔之晚矣啊。这个诏书那写得是叫杀气腾腾,你也别光怪什么朱家父子,其实明清两朝皇帝,我看到过好几封诏书,都同一个口气,他们最恨的就是中国在外经商的侨民,自尊心受伤了,怎么觉得隔壁家的饭比我们家饭香呢?不归我管呢,不听我的呢?

最恨的就是这种人,所以你看这个逻辑,中国古代的基于农耕文明的这种皇权专制和西方,虽然他也有王权专制,但是基于海洋和贸易文明,它就完全两个思路。你要英国、法国那些国家,见到外国人,那是利益上的对头,该打打该骂骂。可是如果本国侨民在海外做生意,那母国是有保护之义务的,哪会像明清两朝的皇帝这么杀气腾腾的。我们国家的人,坐你们国家飞机,人没影了,我不找你算账?而不是说,谁叫你出去的,不是叫你好好在家待着吗?这肯定不是这样,这是现代社会基于贸易的国际关系逻辑是这样,但是朱元璋他们家不是这么想的。

所以你看接着前面讲,嘉靖二年的时候,宁波争贡事件闹出事来了。那嘉靖皇帝一想,好了,不玩了,门关了好了,市舶司撤销,勘合贸易不玩了,你们都回去。在农耕时代的皇权一想,就是这样,一关门一切问题解决了。但是真能解决得了吗?唉不行啊,老百姓肚子饿啊,要吃饭啊。当年的时候,福建有一句话,说闽人以海为田。你不让他下海,他怎么吃饭,你就是不让他耕田,是一个道理。

那既然合法的生意不让做,做点非法的生意了,赖昌星嘛,搞走私嘛。所以从嘉靖二年一直到嘉靖二十六年,这二十多年间,表面上是贸易都结束了,海疆平静,没有事情发生,但实际上民间在大量地走私。那你说,朝廷知道不知道,皇上知道不知道?我不晓得,但是官员里面肯定是有知道的,为什么?因为大量的官员本身就在卷入。

话说公元的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已经繁盛了二十多年的民间走私贸易,虽然是偷偷摸摸的,但是搞的已经很大了,终于结出了一枚恶果。这一年在宁波旁边,有一个余姚县,县里面有一所大宅子,这是前朝阁老谢迁的后人住的宅子。有一天晚上被一伙盗贼是一把火烧得精光,阖门被杀,是一桩灭门惨案,那到底为啥呢?

现在有两套说法:一个说法是一个葡萄牙人写的,说这是我们干的,我们跟他家有仇,所以纠结了几十个人,把这票事给干了。这不大可信,因为早年的西方殖民者写的关于东方的书里面,充满了各种夸大其词,所以不可信。

那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谢迁的后人们实际上已经深度地卷入了当年的走私贸易。他们的合作模式是这样的,士家大族负责销货,而那些海盗头子们,就是后来的倭寇,什么汪直、李光头、许栋这些人,负责在海外进货,是这么一个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

但这个谢家,说实话,做生意不大规矩,老是给货不给钱,老拖着。但原来也无所谓了,只要在海商们第二次出海之前,你把钱给上,人家出去能进货就行了嘛。但是在嘉靖二十六年的时候,朝廷突然加大了缉私的力度,谢家的这些货就砸手里了,出不去,银钱无法回笼,所以就老欠着债。

汪直这帮人看着说这不成,你得给钱,我们得走啊。没钱,这个富二代加官二代真是没法说啊,横的不行,要钱没有,要命一条。再逼债,小心我们到官府告你们。这话一出口,实在就太伤哥们儿义气了。你想啊,这些海商们,虽然是走私犯,在当地也有妻儿老小,你这一告不就等于给我们灭门嘛,那你既然要灭我们的门,我们还手软什么啊?我们也灭你的门嘛,于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就出了这么一桩灭门惨案,然后这帮人就呼啸而去。

这个烂摊子就留给余姚县令收拾了,这怎么办啊?如果说是盗贼,朝廷肯定说那你给我抓,抓不上来唯你是问。所以不行,所以余姚县令上报朝廷的时候就说这是倭寇,倭寇海上来的,不归我管。奏章就到了朝廷,朝廷一看这还了得,前朝阁老家你们倭寇都敢灭门,得嘞,我派人,一狠人去治你们吧。谁啊?这个人姓朱,叫朱纨,就是纨绔子弟那个纨。

这朱纨从后来的事迹看,既是个能人也是个狠人。当时他是身兼浙闽总督兼总督军务,就来到了浙江,那叫一个杀气腾腾。他干了三件事:第一,沿海所有的渔船给我编号,全部给我登记,一艘不能少。第二,沿海所有的居民全部给我编成保甲,每家每户只要出事,其他在保甲内的民户,给我承担责任,我宰你们。

这两招狠吧,更狠的是第三招,因为朱纨当时打听清楚了,所有的民间走私贸易的总基地是在今天舟山的一个岛,叫双屿岛,基地就这儿。你不要小看这双屿岛,今天看就是普通的小岛,当年是远东最大的贸易中转站。葡萄牙人后来写的书,虽然不太可信,但是写的书上说这个地方有三千人,房屋一千多所,光教堂三十七座,有什么医院、市政厅,葡萄牙人在当地还选了议员,有法官,正儿八经在那儿过日子好不好。虽然后来葡萄牙人被赶走了,就是汪直这帮人给占了这个双屿岛。

这朱纨一看,原来总根子在这儿,只要把双屿港这个老巢给端了,你们这帮走私犯就玩不下去了。所以朱纨就派大军把水道填塞,港口设施捣毁,以至于在东南洋面上几千艘走私船无家可归。就傻眼了,后来好不容易在厦门的一个地方,又找到一个集结地。那人家朱纨是浙闽总督,福建也归我管,乘胜追击就杀到了厦门,把这个基地也给捣毁。刚才我们讲的那几个海盗头子,什么许栋、李光头,就在这两次战役当中也被俘、被杀。

大家注意到没有,刚才我反复提到的一个人叫汪直。这人说起来也名头大大的,也是我安徽老乡,安徽歙县人。前几年他那个墓还在安徽歙县,但是后来来了一个奇葩教授特别恨这个人,怎么能跟日本人搞呢,去把他的墓给捣毁了,这也是个奇葩。

总而言之,这个汪直后来就收拾残部,好不容易在浙江定海的烈港又站住了脚跟。这个时候汪直其实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穷凶极恶的大倭寇,他还想跟政府搞好关系,所以从嘉靖二十七年一直到嘉靖三十三年,这个汪直一直在沿海试图跟政府,当地政府眉来眼去。

当地的底层官员其实也会算这个账,你打汪直你也打不着,打也打不过,怎么办呢?最好眉来眼去。因为汪直跟他们讲,说这样,你们不就要政绩嘛,好办啊,沿海这帮盗贼我来帮你们清。所以汪直当时打出了所谓五峰船主的旗号,在东南洋面上,大家一看五峰船主,都望风而逃,那些盗贼们。

所以很快,这个汪直当时形式上就成为大明海军海岸警察,而且是自带工资自带粮票的一个义务服务者。当时他的基地在定海的烈岛,但是大明政府一看,你这也太大了,接着干吧,又上去把烈港给捣毁了。逼的汪直没办法,只好远遁日本,把基地迁到了日本,但是估计这一次战役实在是他伤亡惨重,所以他誓将报仇雪恨。

在嘉靖三十三年,也就是壬子年,这一年发生这个事叫壬子之变。这个汪直当时已经横到什么程度?光能装两千人的大船一百艘,带了二十万人到中国来烧杀抢掠。说你们既然搞我们嘛,我们也来搞你们。所以就在沿海烧杀了一通,然后抢掠了一通,回去了。这可怎么办?

当时的南直隶浙江总督叫胡宗宪,胡宗宪这个人其实特别明白,这个人的故事很有意思以后有机会给大家讲。胡宗宪知道跟这汪直打是打不过了,光看这次来的这个声势,你整个大明沿海力量,军事力量可能都不是他的个儿,所以只能是招安。更何况胡宗宪心里清楚,这个汪直其实就是想做生意,他没有什么别的恶意,只要朝廷有诚意,招安应该是有希望的。

所以胡宗宪就派人去跟汪直谈,汪直犹豫半天,后来说那就这样吧,就去吧,谈一次吧。底下人说那可不行,这不是鸿门宴吗?汪直说鸿门宴怕什么呀,当年刘邦不也赴过鸿门宴吗?只要是真王就不怕,我去了就能逃出来。因为当时他已经自封为徽王,就是安徽的那个徽,徽王。当时江湖上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大家叫他净海王,就是你一来海上就干干净净的,这么有声势。

汪直就来了,来了胡宗宪就跟他谈,双发还交换了人质,还搞了个仪仗队给他检阅一下,其实也就是吓唬吓唬他呗,等等。谈了半天突然斜刺里杀出一个人,这个人叫王本固,是浙江巡按使,这个人说哎呦胡大人呐,你把这个汪直弄到手啦,咱们把他抓起来吧?胡宗宪说我跟人谈判呢。说那不成,这你跟人谈判,你也就通贼人,这个人必须抓起来。胡宗宪一想,抓起来就抓起来吧,就一下子把汪直给弄起来,但是胡宗宪知道这个人不能杀,这个人一定得好吃好喝好伺候着。因为把他一杀整个这个江湖就乱了。

你看,有经验的政府官员都是这么想。黑社会你不要轻易打黑啊,黑社会他也是一套秩序,如果你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你真的把有组织的黑社会给打掉了,那就是满地小流氓,那更难治了。所以汪直好不容易逮着这么一头子,我跟你谈判吧。你看美国现在跟有的国家他为什么不敢去攻打啊?虽然他恨得牙痒痒的,你比如叙利亚阿萨德。你真的要把阿萨德搞掉了,满地都是各种武装,你美国人想找人谈判都没有对手,现在伊拉克,阿富汗不就是这种情况嘛,对吧。

所以胡宗宪知道,汪直是不能杀的。但是,既然你已经把他抓了,这个事就不归你胡宗宪定啦。而且讲老实话啊,胡宗宪这个人在历史上其实底儿潮,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严嵩的人,严嵩有干儿子叫赵文华,他就是提携、提拔这个胡宗宪的人。有很多人,朝廷当中斗争很复杂,尤其明代的权臣,像严嵩,其实在嘉靖皇帝眼里屁都不是,对这个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我们讲魏忠贤的那一集。

当时朝廷就有人说了,说你胡宗宪什么意思啊?抓到汪直这么一个大犯人你杀了就完了呗,为民除害,你还留着他?还好吃好喝?胡宗宪说不能杀啊,不能杀啊,反复给朝廷写奏表。后来就有人说肯定,没错啊,拿了钱了啊,肯定是汪直给了他一百万辆白银,至少一百万两。胡宗宪说歇了,这黄泥巴落在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啊。所以后来胡宗宪也不敢说话了,说杀,杀,杀吧,我也不敢说了。

所以嘉靖三十八年,汪直被关了两年之后,腊月二十五,还有五天就要过年,就生在杭州街头被杀掉了。而且据说当时也不是什么囚车,还弄了一乘小轿,把他弄到现场杀了。他临死的时候还见了见自己的儿子,然后被杀掉。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讲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杀我一个人没有关系,但是闽浙沿海的老百姓可就苦喽。

当时的官府觉得你不就是海盗头子,把你干掉就完了嘛,就是祸害斩草已经除根。但是他们哪里知道,整个的倭患其实起源于不是什么飞来横祸,而是当时沿海老百姓那种自发的、强烈的、无法遏制的贸易需求被朝廷那种蛮横的政策阻断的结果。

你杀掉一个汪直有什么用啊,那些老百姓还在海上,而且你丧失了汪直这样的一个谈判对象,结果就是满地鸡毛。所以我们讲到现在,大家清理一下这个逻辑,最开始是禁海政策,但是好歹有个勘合贸易。因为嘉靖二年,因为宁波争贡事件,勘合贸易取消,所以就兴起了民间走私贸易。

因为朱纨上来,嘁哩喀喳一打,所以走私贸易也玩不成,逼成了海盗集团。海盗集团的最后一丝和平希望是胡宗宪的和平谈判和招安。但是因为朝廷不讲信用,把人家骗来谈判,结果把人给宰了,所以再也没有缓和的可能了,所以嘉靖后期的倭患就此开始。

刚才说到嘉靖三十八年,胡宗宪诱杀汪直。哎呀,这个诱杀呀,在道德上真的是站不住脚。你无论是从民间伦理,还是从江湖道义上来讲,你请我来谈判的,你请我来归顺的,我来了,你把我抓起来,还要砍了,对吧。所以站在倭寇那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做贸易你不让,搞走私你不肯,我们来谈判投诚,你把我人杀了,那以后大家还有和平解决的可能吗?

所以从嘉靖年间的后期,整个倭患就进入了一个大爆发,而且完全失控的状态,再也没有和平的手段解决了。站在明朝政府这边看也是一样,既然什么招都使尽了,还这样,那好,只能派更狠的狠人去镇压,这个时候就出现了那个著名的狠人戚继光。戚继光是嘉靖三十几年从山东一带调到浙江。刚开始戚继光也不行,因为兵不行,战斗力太差,而且有的人说白了,就通匪。这个队伍怎么带?所以戚继光前期主要是三件事:第一练兵,第二排新的阵法,第三发明新的武器。所以才打造出了一支铁一般的戚家军。

但是戚家军真正打的狠仗、恶仗都是在嘉靖三十八年之后,就是汪直死了之后。你比如说嘉靖四十年的台州之战,四十一年的福建之战,四十二年的兴化之战和四十三年的仙游之战,这几场都是恶战。所以可以看到嘉靖后期倭患真正的爆发和汪直事件是有直接关系的。那戚继光杀倭寇,到底谁赢了?而且怎么赢的呢?我们先做一个悬念,我们一会儿再讲。

我们先把前面留下的两个闷,给大伙破了。第一,倭寇集团里面到底是中国人为主体还是日本人为主体?当时的记载就很清楚,倭寇真倭不过十之二三,而且这还是最高估计,一般的估计是连百分之十都不到。

我就看过一则史料,有一个昆山人是被倭寇抓去了,后来又放回来,他就回忆说,说在那艘船上二百多个人,主体是福建人,有一部分是浙江人和安徽人(我们安徽人老起哄)。真正的日本人不过十几个人,你看二百多个人十几个人,不就百分之十不到吗?但是你要知道,他是怎么判断他是日本人,他说那个梳髻子的就算日本人,就是日本武士扎那个小辫。其实要知道,这里面的情况也有可商榷的余地,这些梳髻子、扎小辫的是不是就一定是日本人呢?也有几种情况。

首先,很多当时的倭寇往往是把那些日本浪人,因为你瘪三嘛,你是斗败的公鸡来投靠我的嘛,先杀几个人,搞投名状,所以把这几些人当炮灰,攻城的时候让他们在前面。包括新入伙的一些地位比较低的中国人,也是把头一剃扎一小辫,冲在前面当炮灰,为什么?因为在战场上,奇装异服的异族人士是有一定的恐吓效果的。那守城官兵一看,我的妈呀,这什么人啊,弃城逃跑,这个是战场上有作用。

第二种情况呢?刚才我们讲,倭寇本身就是半商半盗的团体,风声不紧的时候,衣服一脱就是商人,风声紧的时候刀一拔他就是倭寇。而这些人平时往往在大陆上还有妻儿老小、爷娘妻子,所以他为了不连累他们,所以平时做做异族人的打扮,包括起日本人的名字,讲几句日本话,上岸同村人看见假装没看见,这不是日本人嘛,实际上就是他们村的。这种情况也很多,也见于当时的记载。

还有一种情况,倭寇在后期的时候往往是以日本为基地,因为沿岸的基地被几个猛人都扫光了嘛。像汪直就是这样,他的那些哥们到了日本往往就在日本娶了妻子生了孩子。所以你说这些虽然在日本生的孩子也是按日本人打扮,他们算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呢?包括后来有一个著名的人物郑成功,郑成功我们汉族人都说民族英雄。其实生在日本,他爹叫郑芝龙,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娶了一日本媳妇。当然也有日本资料说他那日本媳妇其实祖上就是中国人过去的。这个郑成功你说他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他们家其实是明朝后期的著名的海盗,你也可以说就是倭寇。

所以这三种情况都有,所以真日本人到不到得了十分之一都很难说。所以不管怎么讲,倭寇他肯定不是什么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一场战争,而是中华民族的内战,就是龙的子孙互相打来打去,原因大家也想必能够了然。

另外一个我心里的闷,就是我们策划这期节目的时候,我觉得最困惑难解的,就是为什么倭寇要到纵深的内陆城市去攻打?我们这期节目的策划叫菁城子,也是网络上一个著名的专栏作者,真名叫陈兴杰,他也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叫菁城子。很多文章很有意思,推荐大家读一读。

菁城子就跟我分析,他说很可能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这些人是为了复仇和吓阻。你看在嘉靖三十五年的时候,有一伙特别奇葩的倭寇,他一直打到了内陆,多远?他是从杭州一带上岸,先打杭州,然后绕道徽州,然后绕回去打宁波,甚至一度攻到了南京城下,你看八十多天转战千里。而且据当时的记载,特别奇葩的是,也不抢东西,也不杀普通老百姓,就是跟官军死磕。所以从这个战役当中,你就可以分析出两个情况:第一,他一定是当地人,否则情况没那么熟,要是没有高速公路没有汽车,你自己拿腿踩,八十多天能踩这么远的距离。转战千里,不是当地人对山川地形不熟,不可能。

第二,就是他有强烈的那个复仇的意愿,他不是为了抢东西,在倭寇战争当中很多场战役都呈现出这样的一种特征。要知道倭寇没有统一指挥,但是他们相互之间那种首尾照应、互相呼应的那种战略战术,又使得好像出神入化,那只能是一帮同仇敌忾的兄弟们才能干得出来。经常战斗就是这么打的,一帮倭寇来攻城,官军、援兵一追杀,然后跑,跑完了大批周围的倭寇跑来接应,官兵杀得大败,好多场战役都是这样,那道理是什么呢?大家想想,就是一起当过兵、一起下过乡、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这都是生死的交谊,尤其是在海上那种波涛凶恶。如果我们是一个船上的兄弟,如果有人死在官兵的屠刀之下,那兄弟们那种复仇的意愿就非常之强烈,而且这种散碎的组织,他没有这种同袍情义,他是很难保持凝聚力的。所以倭寇上岸纵深的劫掠和攻城,往往是出于复仇。

第二种情况就是吓阻。因为他要到岸上纵深,去把那些当地的县城,包括一些明朝的海防力量,军队比较集中的地方打掉,让明朝的海防力量,不敢轻易地跟倭寇作战,来削弱他们的这种力量。那相反的一个命题就是,倭寇为什么不在沿岸劫掠?这道理很简单,沿岸都是乡亲父老,是平时做生意的对象,一帮生意人怎么会把自己的生意对象给抢了呢,那下回生意就不做了。

所以前面我们讲到那个狠人,就是朱纨,第一次就是屠杀双屿港的明朝的大将军,他就有一个记载,说当地三尺童子,视倭寇为亲人,而视军门为世代仇雠。你看,想起了什么?想起了红军吧,当地老百姓对红军那跟亲人一样,都是给我们家挑水的,给我们家收粮食的,跟我们好着呢,而一旦跟官府,那都是为仇做对。

对,当时整个沿海情况都是这样,当地的官员多次书信、奏折里面都提到了,说倭寇之所以难剿,不在于他武装力量多强大,关键是军民亲如一家。所以倭寇不劫掠沿海的百姓,这也就可以理解了。

好了,我们回到刚才留下的那个问题,就是戚继光抗倭到底赢了没有?那还用说,当然赢了。到了嘉靖四十五年之后,倭寇基本上就肃清了,就没有了。但是我们要说历史有趣就有趣在这儿,嘉靖一朝一共四十五年,然后嘉靖的太子登基,这叫隆庆,改元隆庆,这是发生在公元1567年。但是隆庆年间同时发生了两件事,就是隆庆元年。第一件事,就是戚继光被北调,去镇守北方的蓟州,这就算抗倭战争打赢了。

可是同时隆庆发生了明朝历史上的“隆庆开关”。就是明朝政府也突然意识到,因为换了一任皇帝,大臣们也有明白事的,就说这么打下去根本不是事,把戚继光调走的同时就开放了海上的贸易。当然开放的这个港叫月港,这个港说白了根本就不是什么好港,尤其不是深水港,所以当时很多大船,要在厦门一带海面上停泊着,装船运货包括卸货都要靠一些小船往那儿运。但即使是这样,月港这个小口子一开,明朝政府可以以某种正式的渠道和海外通商了,倭寇之患立即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看倭寇之患其实并不是用刀子来解决的,最终还是回到这个道理的正途,就是开放贸易,让整个贸易的交易的冲动有一个宣泄的口子,才最终平息了倭患。包括月港这个地方,刚开始明朝也没觉得,反正解决问题嘛,先开这么一个口子再说。但是万没让他们想到的是,就这么一个条件并不很好的小港口,刚开始马上就给朝廷带来了一年五千多两银子的收入,到了万历年间,这个地方已经每年的岁入,已经达到五万多两银子。当然还有人分析说,整个明朝后期,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新出现的新生成的白银都流到了明帝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口岸就是这个月港。所以月港这个地方成为后来在明朝史书上称它为天子南库,就是江南的这种银库,它的财政地位已经达到了这么高。

好了,整个倭寇的故事基本上真相就为大家还原到这儿。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教训?就是如果你阻断贸易,就会产生对贸易冲动的那种恶性的转型,变成暴力。尤其是在大航海时代结束之后,全球的贸易变成了一个体系,那么谁自外于这个体系之外,那你就会受到那种贸易冲动的反扑,而且这种反扑的力量未必来自于外边,很可能就是你自己家的人。

所以我们看1840年的鸦片战争,它也很奇葩。人类历史上怎么会有这样的战争呢?既不是以掠夺你的土地,也不是以掠夺你的财产为目的,而是五口通商,你打开门跟我做生意。中国人对这种战争实际上在鸦片战争的时候觉得很奇怪。但其实我们看历史,在鸦片战争前三百年,其实已经上演过一回了,就是这样:谁关了门不做生意,谁可能就会遭到贸易力量的反扑。

说到这儿又是一声长叹,公元1522年,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的嘉靖元年,宁波争贡事件就是第二年1523年。可是1522年还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就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结束了。所以你看,中华民族和欧洲民族对于海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那就直接导致这两个民族,在全球贸易时代、在海洋时代的完全不同的命运。

录完这期节目,我们过几天就带着一帮会员去斐济去happy几天,其中要带有一个任务,就是在斐济,我们将会录一期关于太平洋发现的节目,其中就会讲到麦哲伦的故事,其中我们就要看一看西方人是怎么看待海洋的。

好,那这期节目就给大家聊到这里,下面做一个我们自个儿的小广告,《罗辑思维》的第二本书马上就要上市了,现在开放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的网上预售,喜欢我们的小伙伴,愿意支持罗胖的,您抬抬手、掏掏兜,然后买上这么一本,把罗胖曾经跟你讲述的这些歪理邪说再去重温一遍,感谢大伙,谢谢,谢谢。

罗辑思维:说英雄 谁是英雄 27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呢先说几句题外话,有认说罗辑思维最大的功臣是谁呀,不是我罗某人,也不是我们背后那个小胡子老板申音。我认为啊最大的功臣是中国的中学教育。先给大家看张图,您看这是高考之后的孩子对待书本的态度,把书本像雪片一样的撕碎来抒发这种青春的郁闷,我终于摆脱你们的压迫了。所以中国的中学教育其实它起到了一个非常恶劣的作用,他让没有办法进入高考这个体制的人终身厌弃学问,而考完了高考的学生终身对中学灌进去的那些知识表示不感兴趣,他很难再摆脱中学教育对他的那种简单的结论,再用兴趣的眼光去一点点的追溯。如果说中国出人才那我觉得有教育的功劳,但是更主要的是这些人本来就是禀赋很好高的人士,因为他能在这样的教育摧残下还能保持自己的兴趣。我自己曾经做过一些实验啊,比如说我问一些理科生,我说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哪个在前哪呢。我告诉你啊几乎没有答得出来的,我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遇到过。这么简单的历史学问题。而问文科生,你能背背化学元素表吗,你知道左手定理右手定理什么区别吗,你能知道sin和cos是什么区别吗,积化和差定理是什么吗。当然我也不知道,我就蒙他呗。文科生一概不知。虽然他们在高考那一瞬间基本上这些题都会做。你看,所以一个教育体系,把年轻人的对具体问题继续探索下去的兴趣彻底给阉割了,然后只留下一些简单的结论在他们脑子里,供他们用人生最快的速度把它忘掉,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好,吐槽教育到此结束。

我们今天想说的话题是说英雄谁是英雄。说两个人,表面听起来像是翻案文章,但是我要说今天这个翻案文章不是翻案文章,之所以说它是翻案文章是因为它听起来的结论和我们平时知道的不太一样。之所以说它不是,先卖个关子,听到结尾您自然知道为什么不是。 今天说两个人,第一个是孙中山。诶呦,国父啊,光荣、伟大、正确啊,他老人家虽然故去了那么多年,我们现在每年国庆的时候还得每年把他老人家请到天安门广场和毛泽东主席,二人四目相对、深情款款,在天安门广场临时构建起一个阔大的20世纪的中国历史空间。对吧,伟大人物。可是你真的要对这个人感兴趣,你追索下去,你会发现他会变得特别立体。他不仅有光荣伟大正确的一面,你还会看到他的反面。就我看到的材料啊基本上对于孙中山先生的批评大概有两类,第一类呢是他的性格。比如说一生娶老婆很多呀,对吧,比蒋介石多多了,然后呢性格上他非常,怎么说呢,他有个外号叫孙大炮。当然两个说法,第一个说法说广东方言里扯大炮就是扯谎的意思,我也不说广东话不知道是不是。但是我看到的比较让我信服的材料说,孙大炮这个外号是谁给他起的,袁世凯给他起的。话说1912年的8月,这个时候孙中山已经卸任了临时大总统,把大总统的桂冠让给袁世凯,他老人家坐着火车进京,到北京来见袁世凯。欧哟,这两个亲的呀,过了一段蜜月期。袁世凯几乎就搬到孙中山那个地方住着。诶呀,要听孙先生的教导。然后动不动就聊着聊着就突然很激动的站起来喊,孙中山先生万岁。孙中山也只好站起来,袁世凯大总统万岁。这两人关系特别好,蜜月期。然后他俩人之间就达成了一个约定,孙中山说你看,你大总统,你用10年时间练兵100万。而我呢,我去帮你造铁路,用10年时间我帮你造多少铁路呢,有人说10万英里,有人说10万公里,啊,我帮你去造铁路。哎呀,袁世凯又站起来,孙中山先生万岁。可掉脸袁世凯就跟身边的人说孙大炮。你想袁世凯什么人。他既当过前清地方的督抚,那实业兴国他懂的呀。什么叫10万英里铁路,10万英里铁路是16万公里对吧,我们就算10万公里吧,10万公里铁路中国什么时候达到,去年才达到呀。当时国家底子那么薄,怎么可能用几年时间建起那么大规模的铁路。至于练兵100万那就更是扯淡了,袁世凯自己就是练兵的人,他怎么不知道。所以他就背后跟人说孙大炮。当然袁世凯还是让他去干这个事了,你去修铁路,后来就另有妙用。最后二次革命他俩闹翻之后,这个袁世凯就是啊你孙中山先生不是修铁路去吗,查账吧。看你修多少铁路,后来发现铁路一公里都没修,但是钱呢花了100万两。啊,那袁世凯就说那好吧,原来还想把你当政治犯抓起来现在不用啦,直接贪污犯。对,孙中山光把那个钱花了但是铁路一公里都没修。所以在历史上他留下了这么一个名字叫孙大炮。

刚才说孙大炮只是孙中山性格上的一个缺陷。那如果说人品上的缺陷呢,今天我跟大家说一个可能平时不为人知的事儿,就是他曾经背信弃义,不讲交情。这个在个人的私德上这都是一个重大的缺陷,但是孙中山就把这事儿做了。这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1912年,这一年他当上了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最高兴的是谁呢,革命党。更高兴的是谁呢,海外会党。你说会党是谁啊,洪门啊。你说青红帮不是黑社会吗,对呀,就是他们。洪门为什么高兴呢,因为孙中山就是洪门弟子啊。他在檀香山的洪门里面,就是洪棍,排名第三。洪棍就是负责执法的,你看武侠小说那个执法长老那就是孙中山干的事儿。孙中山这个人呢他革命生涯很有意思,他1894年给李鸿章上了一封书要求清廷改革,然后李鸿章也没搭理他,什么科名都没有,对吧。他就气鼓鼓的跑到海外,从此变成了一个革命家,以推翻满清朝廷为己任。但是从1894年到1904年这十年间,孙中山的革命生涯是很不顺的。据说他组织什么兴中会等等,但是太难了。因为那个时候他只能在海外华侨当中筹款发动革命,但是海外华侨讲老实话那当时也是社会底层啊,三把刀嘛,菜刀、剪刀,就是三把刀,干的都是最苦最累的活儿。我看到一个材料,孙中山有一次跑去找一个洗衣房的人去动员人家革命,那边人说你不要再说了,你天天说这个话干什么呀,这都是要灭九族的话呀,动不动让我造反,你再说,再说我拿熨斗打你。你看,很困难。那什么时候遇到转机了呢,就是1904年,这一年孙中山加入了檀香山的洪门,成为刚才我们说的那个洪棍。洪门当时接受了他然后支持他的革命理想。在1911年,也就是几年之后成立了一个叫洪门筹款局,这个时候离辛亥革命已经很近了。孙中山为了当时的像黄花岗起义等等南方的一些起义,在海外华侨当中筹款,就利用了洪门,洪门筹款局。那筹了多少钱呢,当年一下子就筹款筹到了14万美金。那14万美金是多少呢,我们做一个参照,就在十几年前美国人从沙皇手里买阿拉斯加花了多少,720万美金。所以你看14万美金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洪门的很多人是破家支持革命,基本上给孙中山当朋友基本上就倒霉了,孙中山的哥哥就是因为支持他革命结果破产的。诶,据说当时一个大富翁,也是海外华侨叫张静江,因为认识孙中山,张静江跟他约定说你回国闹革命,给我打电报,打电报呢分5档,ABCDE,A呢就是让我寄一万,B呢就是寄两万,一直到E 寄五万。后来孙中山动不动打电报不是D就是E,很少打A 和B的,所以后来张静江也是不堪其扰。但是总而言之,海外华侨通过洪门筹款局给孙中山提供的钱上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孙中山当大总统的时候手里是没钱的,他那个钱都是前面黄花岗起义都花光了,所以他后来在民国肇建,就是武昌起义之后他当时环游全球嘛,当时回到了上海,然后就任大总统的时候当时人家都觉得孙中山有钱啊,他跟海外华侨关系好啊,他回来我们革命军就有钱了。很多人跑到上海码头去迎接他,他一下船就跟记者说我孙文带回来的不是钱,我一文不名,我带回来只有革命的理想。当时人家也没办法,鼓掌就通过了他当大总统。他没钱为什么还能当上大总统呢?这又得说到洪门。洪门当时干了一件事儿,就是辛亥革命之后洪门就是檀香山这个洪门,拼命动员华侨往国内发电报打电报,花了多少钱,光打电报花了一千多两银子。然后就是动不动就宣传,只有孙中山能够领导革命,孙中山在海外华侨心目中是多么的光荣伟大。就是生是靠几十封上百封的电报给孙中山营造一个这样光辉伟大的革命光环。这在孙中山当临时大总统当中,虽然他没有带钱回来,但是这些电报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话说革命成功之后这些海外的会党并没有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很下作,又要官啊,又要钱啊,没有,人家就有一个要求,说我们这么多年啊,洪门嘛都是反清复明,是陈近南他老先生的弟子,我们能不能从地下党变成明面上的党呢,我们想回国组成一个党然后从此恢复地上活动。就这么一个要求。所以1912年孙中山先生回国,他们也派了一个人回国,海外洪门的领袖就是黄三德。这个老人家,他呢是广东台山人,回到广东之后见到孙中山就提了这么一个要求。孙中山说,可以,但是呢我现在不管这事儿,你看我大总统也卸任了,他当了没几个月,我也卸任了,你去找广东都督胡汉民去谈,胡汉民当时同盟会的老会员了,孙中山的左右手嘛。黄三德就傻乎乎的跑去找胡汉民,胡汉民就说那你先写个报告吧,就写个报告,然后石沉大海了,然后孙中山跑北京去了,然后黄三德一个人傻傻的在广东跟胡汉民死磕,据说有一次终于见到了,胡汉民说这不行这不行,不能给你们会党这个权力。然后黄三德就非常恼火,说你们干革命找你们要钱要粮我们都给,你现在革命成了翻脸不认人是吧。胡汉民说,诶,就是这样。说,拍桌子,还钱。这么多年支持革命的钱连本带利给我拿回来。就闹。当然后来黄三德也见到了孙中山又把这事儿说了,孙中山又跟胡汉民之间踢皮球, 总而言之这事儿就不认。甚至绝情到了什么份儿上,黄三德找到孙中山说行,这事办不成我认了,我回美国行吧,我没钱了,你给我买张船票。孙中山不干。你看,旧日的革命战友他就能做到这么绝情。那位说孙中山这人品太差了,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怎么会是这样的革命领袖。孙中山有道理的,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他们是会党。如果你回到1911、1912年的时候你会发现,当时革命成功可不仅是海外洪门哦,海内的什么青帮啊哥老会啊,袍哥,所有当时的这些社会底层的会党都是当时革命的非常重要的力量。革命嘛,我管你什么,只要能帮助我增添一份革命力量,你们都是革命同志。可是革命成功之后这帮会党就想,诶呦,我可算立了功了,我可算扬眉吐气了。所以辛亥革命之后在各地都出现了一种情况,会党从秘密组织变成明面上的组织,动不动挂牌我是什么堂口什么堂口,有点像现在黑社会作死啊,直接说黑龙会把牌子在长安街上给挂出来有点儿这个意思。我看过郭沫若写的当年在一份杂志叫《宇宙风》上写的回忆文章,说当时在四川袍哥、哥老会已经张狂到什么程度,就觉得哇可把江山给拿下来了。然后跑去找一些戏子的戏服自己给穿上,插花的帽子,穿着那个戏台上用的这种英雄氅,在街上,当时是一片乱象。那对于革命者他们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是,我在革命的时候我用过你们的力量,但是当革命成功,如果我们是一帮就是朱元璋式的革命,刘邦式的革命,我不管你是卖狗肉的还是编席子的,只要是革命老功臣,见者有份大家分天下。如果还是那个时代那请问这个革命还是国民革命吗,还是共和民主革命吗。所以革命一旦成功之后,革命者他虽然我觉得他在道德上是有歉疚的,但是他立即要发生一件事情,就是和这些会党发生切割。所以孙中山在1912年的2月就讲了这样的话,说近期呀有一些会党闹得不像话,他说这不是我理想中的革命啊,他就做了很强烈的暗示,什么要镇压。所以在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之后,镇压会党是一个各地都会发生的事情,包括云南的都督蔡锷,后来小凤仙她干老公,也是做了大量的。所以所有只要敢在街上把什么堂口山口挂出来,公开搞什么会党的仪式的人为首者立即斩首。所以这个也是当时全国的一个风潮。那会党委屈不委屈,你站在他们这边看当然委屈,要知道会党啊他们也不是我们现在简单的理解的黑社会。在清代的后期因为人口的剧烈的增加,中国的这片土地已经承载不了这么多人口,所以当时社会上就出现大量的流民。再加上清代后期随着西方的生产方式的引进,很多生产用不了这么多人。比方说当时的漕粮,漕粮要通过运河运到南方,运到北方。后来就改海运了,整个大运河就衰败。而大运河上活跃的这些秘密会社后来就是青帮,所有这些人都失去了生计。所以他们必须更加抱团形成会党,你说他是革命力量,你说他是黑社会力量,是褒是贬不好说。但他就是这样的一群结成了帮的团伙的这一群底层人民。所以革命者要跟他们切割,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已经落后于时代了,怎么办。所以1912年的7月份他们几个大的会党在上海搞了一个成立一个会,叫中华国民共进会。就是青帮、洪帮、哥老会他们成立了一个共进会。意思就是我们也想现代化,我们也想让社会接受我们,我们也不愿意变成黑社会。我还看到一份材料,当时有一个青红帮的大佬写了一份告示,那写的真是,你现在看到都挺可怜的,他的大概意思就是说我们是一帮可怜人,我们实在不得已,为生计所迫结合结合起来,我们也想改掉现在的缺陷,我们也不想当流氓地痞。但是第一是积重难返,第二是人口众多。我们这些当老大的对小弟也不见得能够管束的那么好。我看到他这个文告当中还有一句话,说遍告各位记者先生,就像现下有些企业比如说蒙牛,各位自媒体,我虽然也有过一些劣迹,但是你们不要太过分给我留条生路行不行。那文告就这么写的。说,为社会计,即使对我们不表示同情,为社会计,略留地步,略留空间,不要为一些莫须有的事动不动就对我们口诛笔伐。你看黑社会大佬几乎是跪下来求大家说给我们一点时间。可以给你们时间啊,但是政治家是不会给你们名分的呀。所以即使是孙中山,孙中山这个人是革命家啊,他这个很有这个弹性,但是在会党明面化、洗手化、光明化这件事情,孙中山一辈子没松过口。所以后来黄三德多次找过他,后来两个人为这个事儿实在是闹掰了。孙中山从来没为这个事松过口,那一定是要跟你们切割的。我作为革命领袖我怎么能跟你们会党搞在一起呢,虽然用过你们的钱,用也就用了。孙中山不是说嘛,对呀,你们洪门不就是反清复明吗,要恢复汉人天下吗,我花你们钱帮你把这事儿办了呀。现在已经汉人天下了,你们目的已经达成了还要什么,别的其他都是非分之想。所以黄三德晚年和孙中山这个两个曾经亲如兄弟的革命战友,就这样分崩离析,然后分道扬镳,反目为仇。那孙中山这么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呢?不知道你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你去站在两方你都想想你觉得谁更有道理。

我们再回到孙中山和洪门的这一段公案。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都知道杜十娘的故事吧,落魄秀才李甲,对吧,被杜十娘床头金尽嘛,对吧,被这个杜十娘收留然后倒贴,然后一段恩情。可是当李甲要回到自己家里他真的能把你杜十娘给娶了吗,你是个小姐诶,你是鸡呀,你怒沉百宝箱我也没办法。我不能把你带到我所在的那个传统社会结构里去的。所以这是个悲剧,我们也可以骂李甲忘恩负义,但又如何呢。杜十娘只能怒沉百宝箱啊,没有其他的办法。这就是历史有时候给我们看到它冷漠的一面,有些时候我们普通人看重的那些道德因素,在历史的大潮流面前往往会被冲的一点儿都不剩。你看孙中山这个人啊其实是特别可以玩味的,你比如说后来他二次革命失败跟袁世凯闹翻,他跑到日本,你知道他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找洪门要钱。我是得罪你们哪又如何,该要钱的时候还得找你们要钱。还要求洪门整体加入同盟会和国民党。然后找他们接着筹款。所以当时洪门有一个人就给孙中山写信说你这不对吧,你穷困潦倒的时候找我们要钱,你发达的时候你翻脸不认人,先生休矣。那封信结尾就这四个字。洪门当然是气呼呼的。但是对于孙中山这样的革命家来说这又如何,你不给接着再去筹。革命家跟今天市场上的创业家是一样的,他眼里目标的重要性是远远大于手段的。如果没有这份心胸,没有这一份海量的,这样的一个阔达的人生观,搞什么革命,搞什么创业,干不成的。这就是历史的残酷之处。但是最让你唏嘘感慨的是到了1918年对吧,有一次孙中山那时候在上海,当时北京大学的校长就是蔡元培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我们想编一本叫《国史前编》,就是你看我们创建了民国,那我们把民国之前的历史我想写一本书,我们就从会党的历史一直写到你在南京卸任,写这段历史。孙中山给回信,孙中山说会当史不能写入革命史。他们那是反清复明的,他们知道什么民主,知道什么民权,知道什么共和。他们都不懂,所以会党史要排除在革命史之外。你可以专门给他们写一本会党史,但是不能写入革命史。到此为止你可以看到孙中山对会党什么态度了吧。不是满不满足你要求的问题,甚至在历史记载下来的功绩也要给你抹杀掉哦。这就是历史的冷漠。当然你是从道德上评价,还是从革命的丰功伟绩上去评价孙中山。你可能有自己的标准,但是两边你都看起来,我觉得最大的感受还是一种一声长叹,一种感慨吧。好了,我们再来说第二个人,袁世凯。

袁世凯跟孙中山这两个人其实有很多交集。 比如说有一个著名的发生在1915年的叫黄远庸的谋杀案。黄远庸是个什么人呢?这个人在新闻史上大家熟悉他的名字叫黄远生,远生是他的笔名,是一个著名的记者,以反对袁世凯的帝制而出名的这么一个记者。1915年他因为各种情况觉得不对头了,他就跑到了美国,但是到美国12月份仍然被杀掉了。那问题是谁杀的。一直当时的舆论界认为是袁世凯杀的。啊,但是一直到1984年黄远生就是黄远庸的儿子,在给黄远庸写传记的时候仍然说,恩,袁世凯杀的。但是就在一年之后1985年有一份材料曝光,什么材料呢,就是当时这个凶手叫刘北江。这个人是谁呢,是国民党当时美洲总部,当时还不叫国民党叫中华革命党美洲总部的负责人叫林森,后来也当过国民政府的主席,是他的警卫员。所以说黄远庸谁杀的,孙中山下令杀的。那什么原因杀他呢,不是因为他反帝制,不是。因为黄远庸是个记者嘛,自媒体嘛,也动不动就嘴欠,骂骂袁世凯有时候也骂骂国民党。所以孙中山就不高兴了然后就派人把他杀掉。所以直到刘北江临死前把这个秘密透漏出来,前一年1984年连黄远庸的儿子都不知道,还在怪罪袁世凯。所以你看袁世凯和孙中山这两个人生命当中很多这样的交集,包括宋教仁案。大家都知道宋教仁在民国建立之后不久就被暗杀了,一直大家认为这是袁世凯干的。但是这两年学术界也在讨论,大家发现,嗯,好像好多证据也在指向孙中山哦,可能是孙中山派当时一个叫陈其美的人把他杀掉的。所以你看从黄远庸到宋教仁,你看有时候是袁世凯这个大坏蛋给孙中山这个大好人背黑锅。往往历史就是这样有趣。那袁世凯到底是一个什么人。如果他不是活到了1916年当了皇帝,他如果在1914或者1913年他死掉了,那这个人留给历史的背影可能是非常的光荣伟大的,恰恰是这样。袁世凯这个人是一个治世能臣,不管是早先的处理朝鲜事务,后来处理义和团事务,包括在戊戌维新之后在天津当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时候,推进整个天津的现代化等等。你会看出这个人非常之能干,而且官声极好,在官场里那一套那也叫玩的转。个人呢身体也非常的棒,坐在那儿像一头小老虎似的,眼睛里边冒光。所有的人跟他一接触都会发现这个人真能干。据说还特能吃,食量还特大。一顿饭十几个鸡蛋,几只鸭子没问题。就这么一个人。如果我们说袁世凯坏经常会说出很多故事,比如蔡锷跟小凤仙跟他斗心眼,章太炎怎么骂他,都是说袁世凯的这些对立面有风骨。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就是袁世凯怎么不迫害这些人呢,老是被这些有风骨的文人欺负这咋回事儿。对了,他其实不是一个那种专制,或者用蛮横手段去治军的一个人。如果他真的是那样一个人哪怕做到蒋介石那个水平,他的所有的手下的军官看见他都要打个立正说一声校长。他如果有这份权威的话他洪宪皇帝梦最后也不会落到那个下场。他恰恰不是这样一个用蛮横手段去做事儿的人。说一个小例子,当时湖南有一个文人叫王闿运,晚晴的著名的经学大家,这个人在生活小节上有点儿不拘小节。他有一个癖好就是喜欢跟老妈子谈恋爱,他生活中一生有好多老妈子。伴随他晚年的是一个著名的老妈子,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老妈子,叫周妈。这老头一天就缺不了跟着周妈睡觉,他那小辫儿都得让周妈给编。他后来跟袁世凯之间发生了一段交易,袁世凯不是要当皇帝吗,说王闿运你能不能劝进呢,你看你名气这么大。王闿运说可以啊,价格对了没有什么不可以卖的。一个字10万,王闿运三个字30万大洋。袁世凯说行,便宜,给了,然后先付了定金。后来你知道就是洪宪这个君主制变化非常快,很快就袁世凯就发现这个皇帝当不成。后来就跟王闿运说你看我这个皇帝也没当,我退货,定金我也不要了,后面款能不能不付了。王闿运说哪有那个事儿,一定要要。我这名写了,我说了就卖这个名嘛。王闿运在湖南就指挥他这老妈子就周妈,进京跑到袁世凯家里,袁世凯还接见她。这周妈就找他要钱。袁世凯没办法派自己的姨太太陪着周妈玩儿。那周妈什么人,你想想没有几把刷子也搞不定王闿运,那非常著名的中国女政治家。就盯着袁世凯,好吃好喝可以钱还是得要。最后闹到什么程度,当着袁世凯的面在他面前撒泼打滚。哎呀,你是个皇上啊,你欺负我一个老妇人等等。最后袁世凯没办法,生生这个尾款还就付了。我说这个轶事只是想说明一点,我们不能说他心慈手软,哪怕说他伪善吧,他也是一个不是用强硬手段对敌人下的去手的这样的一个人。所以说如果非要对比孙中山和袁世凯,可能我觉得袁世凯看上去好像还温暖一点儿吧。但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他最后要犯那个大糊涂?一定要当什么狗屁皇帝呢?

袁世凯为什么要当皇帝呢?别说我们,连他的儿女都不理解。他孙子就经常在外面说老头子为什么要当皇帝呢。他那个儿子著名的名士袁寒云对吧,不写了一首诗嘛,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意思就是劝他老爷子你当什么皇帝呢,高处有风雨的。袁世凯自己跟他身边的人其实多次讲过一段类似的话,包括跟他手下什么冯国璋啊,跟那个李鸿章的晚辈叫李经羲都讲过类似的话。什么意思呢,他说你看啊我们老袁家的人往上祖辈几代没有活过60岁的。他说我今年58了,我为什么要当皇帝啊,我还能当几年啊。都有人说我要把皇位传给儿子,你看我这几个儿子,大儿子,瘸子袁克定,号称洪宪太子是个瘸子。二儿子是个名士,望之不似人君嘛。三儿子是个土匪等等,他说我这几个儿子一个继承不了我,我为什么要当皇帝呢。确实啊,你为什么要当皇帝呢?就在1915年大概11月22号,美国的《独立周刊》,还发表了一份采访袁世凯的人物专访,袁世凯在里面跟记者啊呼天抢地的说我为什么要当皇帝呢,我不愿当皇帝。但是发表这篇文章请注意啊11月22号,就在两天前,11月20号北京的国民代表大会就通过了关于中国要改国体成立君主制的这样一种决议,这个时候袁世凯已经启动了就是他当皇帝的梦。后来就一系列的这种活动啊,什么做龙袍啊,花几十万两银子呀宣布第二年改元洪宪等等这些事都在做。好吧,我们假设袁世凯有私心,他确实想圆自己一个皇帝梦,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嘛。想把江山传给儿子,所有这些坏事他都做。但是我觉得还是缺乏解释的力度。他为什么要当皇帝?如果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其实我觉得没准能给袁世凯一些解释啊。即使这些解释站不住脚,袁世凯可能他也会这样想。一个坏人做坏事总要给自己找一些正确的理由嘛,对吧。我们就来看这些理由是不是成立。第一个理由就是在民国肇建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哎呀民主了共和了,把皇帝赶跑了我们终于顺应历史大势了,搞到了普世价值了。这国家应该好了呀,可结果呢。袁世凯当这几年大总统,你去细看那几年历史啊,反正我不说别的,让我当我是不当。惨透了呀,帝国主义列强的逼迫,日本人逼他签那“二十一条”,那叫什么道理呀。我又没跟你打仗,我凭什么要给你那么多权利。那日本人不管,我就是军舰在你家门口游荡。我逼你签这个东西,不签我就揍你。就不讲理呀,袁世凯也没办法。一方面跟日本人糊弄着,一方面偷偷的把这个情报透给英国人,希望通过国际干涉来阻止日本人侵略的脚步等等。苦不堪言。而且地方上说白了也不太鸟他,辛亥革命之后地方都是大都督,他虽然是中央政府的大总统,地方上截留税款,基本上中央别说办事业,连基本的维持中央政府的基本的框架这个经费都没有着落。所以他不得不去跟列强借款,所谓的善后大借款。所以他实际上已经到了几乎是政令不出都门。他要想利用一下谁,只好跟他虚与委蛇,笑脸相迎。你再去看一遍很老的那部电影叫《知音》,袁世凯跟叫蔡锷不过就是云南一个省的有点军权的一个军阀嘛,那就得笑脸相迎,想尽办法笼络。没有权力呀。当然这种没有权力到了什么地步,他是不是说已经到了非要帝制不可的程度,那我们今天看未必,但是对于袁世凯看来,至少帝制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案。这就说到一个故事,袁世凯呀他当了大总统以后,他的这些部长们一旦开会就是迟到。你说他为什么迟到呢,一打听很简单,打麻将。头天晚上打麻将第二天早上睡过了,一开会就迟到。袁世凯这恼火啊,憋不住。但是你是民国了,所有人都平等了。你是大总统他也是平等的只是职位上的,对吧。我们见到奥巴马也不用下跪的,美国人民也这样想,奥巴马跟我平等的呀。所以那些各部部长觉得是老头子是你岁数大点,你威望高,那你也拿我没办法。我反正手头要不有军,要不有民,要不有财权,要不有本事,要不有名望,你能拿我怎么样。袁世凯后来没办法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找了当时的警察总监叫吴炳湘说,你去查查,然后给我一份名单,我拿这份名单来说他们。我就说谁昨晚打麻将,我再来批评他们。诶,这吴炳湘公安局局长他也不傻,他说我凭什么,哦你不敢直接说他们,让我写名单,回头你再给我卖了,我在官场上混不混。但这名单又不能不写,最后他就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他就特别聪明,他写了一份名单,他把谁写在第一个呢,他把段祺瑞写在第一个。那这份名单就变得特别可笑,因为段祺瑞大家知道这个人是清心寡欲,打麻将每天就四圈,打完立即歇手。唯一的其他爱好就是下围棋,对自己要求特别严而且从不迟到。所以吴炳湘把段祺瑞写在第一个说白了就是什么,我不想写这份儿名单,我给你一份笑话看。袁世凯也没办法。诶,你说一个大总统列强相逼,国家危亡,整个民族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面对着这样的一个官僚机构他会怎么想。要知道袁世凯可是在前清是总督啊,最高也当过国家的总理呀。那个时候在专制政权下一个总督叫什么,叫起居八座那叫威风,出门都有导子的。他怎么受得了民国的这种政治安排,所有这些政治安排他觉得看来这就是乱来啊,这就是给我治国把中华民国往强盛国家去崛起去带,是一个路上的拦路虎啊。你说当时的政治气氛也就是这样。所以你看后来梁启超写的当时的国会,那些国会的人说白了平时就是八大胡同嫖娼,在天上人间待着。然后偶尔去开个会,开会的时候就一通乱骂。梁启超当时形容他们要不就是像学童闹学,要不就是像村妪骂邻。就是农村老太婆骂邻居脏话,然后国会里也是乌烟瘴气。袁世凯觉得那怎么办,我也有权威呀,有权威怎么办,当皇帝呀,答案就出来啦。就是当时的筹安六君子之一叫杨度,筹安会就是劝进呢,让袁世凯当皇帝的那么一个组织。杨度就说过一个例子,他说我看见俩乞丐吵架,其中一个乞丐就说还不如不办民国好呢,啊,有皇帝在你还敢吗?当时社会就是这样。普通老百姓觉得王法王法,我是守王法的,王都没了我守什么法呀。所以很多时候对底层民众来说,已经变成这是一个没规矩的世界。袁世凯什么人,军人出身,他最强调的就是纪律。啊,行政官僚嘛最强调的心里想的就是如臂使指,令下即行,他需要这样的一种行政效率。可是当时的大总统这样一个名义,不管他做了多少集权的努力,都不可能再赋予它这样集权的能力。那好了答案已经摆在面前了,几乎就近在咫尺了,就差一个指头把那个窗户纸捅破了,当皇帝呀。当皇帝就有啦,我是君你是臣,你还好意思打麻将第二天不上朝吗,就是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案。哎所以历史啊就是这样,我们不管袁世凯到底是为了什么当皇帝,至少对于当时他面对的人生困境和治理国家的困境来说,当皇帝就是他能够看到的解决方案。更何况旁边还一大堆大忽悠。筹安六君子,美国人古德诺教授。什么当时的各种劝进的,当时的身边的人。你不要说啊袁世凯在深宫之中他有时候是分不清的,大家都说蔡锷领导护法运动、护国运动反袁。没错啊,可是写给袁世凯的劝进表上蔡锷也签名了。签在哪,签在第一个呀。很多人都在糊弄老头子。说啊你要当皇帝,我支持,我给钱。都给他开空头支票许诺他。可是等他皇帝梦一破灭,大家都反对的时候所有人再把他老人家一脚踹了。所以袁世凯后来取消帝制之后,在他临死之前把他大儿子叫到房里边说这件事我办错了,你以后不要被他们糊弄了。最后就留下了这么几句遗言。所以袁世凯自己也确实是一个悲剧。

好啦,讲完了这几个人物,我今天到底想讲什么意思呢?我开宗明义告诉大家,我不想做翻案文章。虽然我告诉你孙中山不像大家想的道德上那么完美无缺那么伟大,袁世凯也不像大家想的窃国大盗,道德上那么不堪。但是我最终想说的是,又待如何。当一个人是顺着历史的潮流往前走的时候,也许他具体的道德行为是不符合当时的标准。但又如何,论语里就有一句话,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在大的道德方面只要不破底线,小的方面没关系。论语里写的,子夏说的一句话呀。你对于袁世凯来说我不管你有多大的困难,只要你开历史倒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最后就是孤家寡人,一个人抱病而亡,然后再历史上留下一个永恒笑柄的这样的一个结果。所以历史有时候是面无表情的,他没有太丰富的情感。我想如果历史是一个人的话,你去问他,你怎么这样去戏弄这两个人?我想历史可能会这样回答,我不管那些细节,我只看谁去顺应潮流,我就把荣誉和桂冠给他。这就是历史非常冷漠的回答。

罗辑思维:民意真的可信吗 12

今天的一开始给大家说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一个记者去问英国首相卡梅伦,说你怎么不像有些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那样,去搞点民意活动嘛,给老百姓释放点善意,比如说到老百姓家抱抱孩子什么的。

卡梅伦说我可不敢,英国老百姓多厉害啊,每次我到下议院接受咨询的时候,回来的时候我都是一脸口水,如果我胆敢跑到老百姓家去抱孩子,我都知道第二天报纸上会说什么,泰晤士报的标题一定是,英国首相昨天用无耻的眼泪骗取选票,而太阳报的标题一定更过分,我都知道他们会怎么写,他们会写,昨天英国首相和私生子相认!

你看,英国老百姓不愧是有着400多年民主传统的这样一个国家,他们的政治家就不敢像有些,比如我们中国的台湾那样,政治家去玩弄民意,操纵民意等等,因为他们的老百姓经过训练。

我们现在有一句话叫做民主是个好东西,这话没错,但是我今天更想说的是,民主是个难东西,虽然它很好,要把那样广袤的,分散的,像一堆土豆一样的老百姓的民意,在广场上狂欢之后,还能聚集起一种意见,而且这种意见还要通过政治家的手来变成公众政策,这是需要一个长期的驯化过程。

对,没错,我用的这个词没错,民意需要驯化,不信的话,我们来做一道选择题好了。假设你的面前现在摆了三个政治家,我告诉你他们的基本情况。

第一个人,这个人有点儿迷信,决定政策的时候经常要请教一些算命先生,而且这个人有婚外情,自己还是个老酒鬼,抽烟也没有什么节制,这是第一个人。第二个人上大学的时候吸过鸦片,被他的老板开除过两次,自己也是个老烟鬼,又是个酒鬼。而第三个人呢是个战斗英雄,平生不近女色,也不储私产。

就这么三个人,你说你选谁?但是我告诉你谜底的时候,第一个人是罗斯福,第二个人是丘吉尔,而第三个人是希特勒。

没错,希特勒我们现在都说他独裁啊专制,但是他的独裁,专制可不是枪杆子出的政权,不是靠暴力,他上台可是老百姓用选票,一票一票的把他投上去的。

最关键的一次投票发生在1933年的8月,那个时候兴登堡总统刚死,所以希特勒就发动了一个投票,说你们看,要不要把总统的职权和总理的职权合并变成我一个人呢?换句话说,后面希特勒敢自称元首就是由于这次投票而来。

而在此前已经通过几次投票,德国人已经把大量的政治上的权利,都赋予给纳粹党了。包括军队,在这一年,33年的前面,已经向纳粹党和希特勒本人宣誓过效忠了。那么33年的8月,这最后一次投票,实际上就决定了德国人是不是要把自己从一个民主国家,变成一个专制独裁国家。

这就是8月份的这次投票,但是德国人当时面对的选择,要知道希特勒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首先,他是一个勇敢的战争英雄,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得过一级铁十字勋章,在战斗当中非常勇敢。而且这个人有不俗的艺术趣味,自己会画两笔画啊,喜欢瓦格钠的音乐,多少还读过一点尼采的哲学,然后这个人还不近女色,不好烟酒,不蓄私产,等等。

如果说希特勒后来的功绩,当然33年还看不到了,但是,随后一段时间你会非常清楚的看到,纳粹党的执政,实际上在政治经济上的后果是非常非常成功的,一把就把德国人从那种啼饥号寒当中,那种经济危机当中的那种状态给拯救出来,至少解决了800万人左右的失业问题。

而且德国大当时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推出了大众汽车等等,经济上也非常悔辉煌。那么德国老百姓这时候会选谁呢?对,没错,这次投票率90%以上的德国老百姓都把票投给了希特勒。而这就是后面所有噩梦的开始。

当然这个噩梦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希特勒当时的政绩,除了政治经济,他甚至做到了连德意志民族最伟大的那个政治家俾斯麦没有做过的事情,那就是彻底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合并奥地利。然后又合并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这个苏台德地区因为居住着大量德意志人嘛,等等。

包括撕毁凡尔赛合约,进军莱茵区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一次一次的满足了德意志民族人们的希望,只不过他们不知道,仅仅6年之后,1939年,就是这个人,把他们彻底带入了一个民族的恶梦。

所以,民意做决定,是不是一个稳当的方法,这是政治学上一个非常难的话题。美国有两个经济学者,他们就提出了一种叫公共选择理论,这个理论其实讲起来也很简单。

他就举了个例子,说一个小区,我们业主委员会来投票,决定把这个房子刷成什么颜色,投票一个是红色,一个是白色,一个是绿色,好,那你觉得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投票吗?其实不会,因为有一个人他特别喜欢红色,但是他明明知道红色是不可能赢的,因为喜欢红色的人太少,但是他极端厌恶绿色,那怎么办?他最理性的方式就是把票投给白色。

因为至少不是绿色,他可以接受白色,所以最终的投票结果可能是白色赢,但是你觉得他能够真正代表了民意吗?这就是公共选择理论对民主制度的一种破拆,打开给你看,所有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投票,而投出来的结果,并不符合自己的意愿。

其实在很多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当中,我们都发现,民意未必能够得出正确的结果,因为民意往往是非常简单的,就像法国人勒庞写的那本书叫《乌合之众》,他说广场上欢呼的那些老百姓,他是个非常简单的动物,他只能接受一个非常简单的情绪,要么非常好,要么非常坏。

在微博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比如你喜不喜欢任志强啊,有的人会非常喜欢,有的人对他破口大骂,通常公众民意只能表现为这样的两种非常极端的判断。

就像我们在做公共选择的时候,如果你问老百姓说,我们保护水资源好不好啊?我们立法保护水资源,老百姓说好啊,当然好啊,但是你知道,如果立法保护水资源的话,这后面要付出多少成本,老百姓是不会算的。

比如说,水电站我们就不要建了,那就意味着要多用煤啊,你要保护水资源,那么你的管道等等相关的维护费用就会提高啊,这些费用的成本和代价,老百姓在授权的那刹那他是不会去计算的。

所以,政治家往往就是在利用民意的这个特征去玩弄民意,比如说我们发起一次投票,说,是我们多给穷人一些补助好不好啊?大家都是好人嘛,面对这样的议案谁会反对呢?好,投票,赞成,90%通过,好,那第二个议案就出来了,我们多收点税好不好呀?老百姓说凭什么多收我们的税啊,政治家会说,不多收税我们那什么去补贴穷人啊。

那大家要反对多收税,那怎么办呢?这两个议案明显是有内在逻辑冲突的呀,但是民意不管那些,民意只会说,政治家你去解决这些问题,好,政治家玩弄民意的空间就出现了。

这就是为什么公共选择理论告诉我们的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就是,民意的选择结果不见得代表民意,第二,政府一定会做大,只要在民主制度下,政府一定会找到玩弄民意的空间。

所以说,民主是个好东西,但它是个难东西,要驯化民意,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制度设计过程。所以民主建设我们首先需要的就是耐心。

在过去的60多年时间里,或者说一百多年,有民国之后,我们中国人总是把人民这两个字捧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光芒万丈,毛主席阅兵的时候说,人民万岁!人民嘛,那是一个绝对正确的主体,可是,我们在上面那一段讲过,民意是一个需要驯化的东西。

那今天我们就干脆把人民得罪到底,我们进一步得出结论说,如果人民不是由每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构成,如果人民的力量没有经过法制的平衡和束缚的话,那么人民很可能会变成洪水猛兽。

我们不妨来谈一个几十年前的案子。1941年的10月份,在上海滩发生了一场血案,这个血案实际上是家庭内部的,上海滩华美大药房老板徐祥荪,有这么两儿子,老大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当中的长子的形象,好学,上进,听话,准备继承家业。

而老二呢,是个败家子,典型的,有点像李双江那个儿子,吃喝嫖赌无恶不作。然后天天胡乱花钱,总而言之,那天晚上也不知道他们兄弟俩到底发生了些什么,总而言之,老二找老大要钱,老大不给,然后一番争吵和撕斗之后,家人再去打开房门一看,老大已经躺在血泊之中,一把利斧劈开了他的脑袋。

那么既然家庭面对这样的惨状,徐祥荪徐大老板的反应是什么呢?他的第一直觉反应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老人的反映,说我一共就俩儿子,老大已经没了,我这老二不能再死了,杀人偿命这事儿一命抵一命,我们家就算彻底完了。

于是老头几乎二话没说,首先找人顶罪,然后又买了一具假尸体,总而言之吧,想尽各种办法就把这个事情给遮盖了,然后很多关键的地方也花了封口费,老板嘛,有钱,银子,要知道1941年的上海那是什么时候啊?汪伪政权的统治时期,说白了日本人的天下。

日本人的天下也豢养了一些媒体,当时上海滩有一个著名的伪媒体,伪政权的媒体叫《平报》,这种媒体当然是个烂媒体了,还用说嘛,一点儿民族气节没有,但是没有民族气节不妨碍其中的一些媒体人要追逐真相啊,这是媒体人的一种本能啊。

话说有一天,这个报社突然收到了一封没头没尾的匿名信,匿名信上就说,你们老说要报道真相怎么徐家有个杀人案你怎么不报啊?老大就这么横死了?

罗辑思维:权力之下无真相 11

今天的《罗辑思维》,我们破解一下“真相”这个话题。

起因是前不久我去看我一位非常尊敬的前辈,但是进门之后我就发现整个气氛好古怪,总好像哪儿有不对劲,后来问了半天老人家沉吟半晌,突然一抬眼,问我说:小子,你是不是在外面说我坏话了?我一听到这个话,五雷轰顶啊,然后赌咒发誓说没有没有,坚决没有,肯定没有!当然,我到了也没打听出来,是什么样的话,通过什么样的人,传到了这位前辈的耳朵里。

当然了,最后通过我一个多小时艰苦不懈的努力,我认为这位长辈还是相信了我,但这件事情确实给我留下了一个感慨,就是:真相的获得太困难了!因为很可能某句话我在某个场合确实说过,但是那是有前因后果的呀,那是有上下文的呀,可是一个恶意的传话者他不管,他只会把一个片段传到他要传递的那个人的耳朵里,然后,从此你们之间就结了一个扣,结下了一个“梁子”。

这还是我和这位长辈关系非常好,我们之间能够达成某种谅解,更多的情况下是一个人听到有人背后说自己,可能是装的很大度,呵呵一笑,然后:“没关系!”,然后,从此也不跟你提,你也看不出来,但是,一个梁子就这么种下来了。

至于你在人生什么关键的时刻,这个梁子会进行恶意的爆发,然后,让你突然面对一个大挫折,你根本就不可能预测!

我们人生遇到太多太多这样的艰险,所以说,前一阵有一句话说,一句真话的分量比整个世界还要重,但经历了这件事,我的结论是:一个真相其实比一句真话还要重!因为一句真话只需要捧出一颗诚恳的心就可以了,而一个真相则需要一句真话穿越重重的社会迷雾,抵达公众和受众的时候,它才能称之为一个真相。这件事情太难了!

至于,什么东西遮蔽了真相的抵达,我想原因可能特别复杂,比如我们刚才说的这种断章取义,这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研究的方法非常粗糙。

有这么一个笑话,说科学上有一个结论,蜘蛛的听力器官其实是长在腿上的,乍一听好奇怪啊,怎么会?你不信我给你做个试验,拿一只蜘蛛来,在旁边“咣”敲一声锣,这蜘蛛蹭蹭蹭蹭蹭就跑走了,对吧,好,证明这只蜘蛛听力是好的,抓回来把腿切掉,再敲一声锣,“咣”一声,咦,你看蜘蛛不动了嘛!

反复做几次试验都是这个结果,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蜘蛛的听力器官长在腿上!你看,一个表面上非常严丝合缝、丝丝入扣的科学验证的过程,得出了如此荒唐的结论。

还有一个笑话说,科学上证明,人的生日过的越多,这个人的寿命就越长,所以,请注意这个所以啊,所以,我们应该多过生日,这样有助于延年益寿!你看,好像也是一个科学推论的结果,结果却是那么的荒唐。

当然,遮蔽真相最重要的,从几千年来的历史来看,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权力。

先说一个最简单的权力方式,比如说前年,也就是2011年的11月9号台湾所谓的教育部下了一个命令,说只要发生师生恋,我们在道德上就认为它不合法,所以任何教师,只要和自己的学生发生恋爱关系,他的教师资格必须终止。

这句话听起来也好奇怪,因为人类获得自由恋爱的权力没多少年啊,而中国人获得这个权力就更短,才一百多年,对吧?我们好不容易可以决定自己的肉身跟谁在一起了,为什么你们又不让自由恋爱?师生之间怎么了?我们中国的各种校园里,大到大学校园,甚至低到中学校园,可能师生恋也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吧?

为什么就不合法呢?道理很简单,其实这个道理也不是台湾人发明的,在1986年,美国的爱荷华大学就做了这样一条规定,只要是师生恋,老师在道德上就不合法,就必须停止他的教师资格,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你拥有权力。

虽然这种权力不是给谁解决一个北京户口,不是给谁批一张条子,不是给谁弄点儿贷款,不是这种权力,是一种隐隐然、淡淡然的一种权力,因为老师毕竟可以给学生某种用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让他获得的利益,比如说表扬,比如说分数,比如说考试题的一点点泄露,比如说更额外一点辅导的机会,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是权力在发生作用。

那,既然权力在发生作用,所谓的自由恋爱是不是就显得有点儿不自由了呢?因为自由意志很可能会屈服于权力,自由意志很可能会在权力面前变得非常的谄媚,那你还能说这一对师生恋就一定是自由的恋爱吗?就像前不久中国曝出来的中央编译局那个局长,衣俊卿和女博士之间的爱恋,从结果来看,这个女博士爱这个局长确实爱得死去活来啊,从很多文字上,那是很好的当代情书作品啊。

但是,你能说在一个局长和有可能给她带来利益的女博士之间,他们所有的话,所有的表达,所有的文字,真的是出于自由意志吗?在权力笼罩的阴影下,我们的结论是:不见得!

我们接着说真相,接着说权力对真相的影响。先说一个人的故事,他叫肖洛霍夫,著名的《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这个人可是少年成名啊,他26岁就写出了《静静的顿河》的第一部,然后迅速成为畅销书,然后又迅速的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此成为了文学圣殿里的大师就被供起来了。

可是同时代的很多作家就跟到山西喝了醋似的,心里可不是滋味了,然后渐渐的就出现了一个流言,说:不对,肖洛霍夫这个书根本就不是他写的,是一个白俄军官的手稿被他偶然机会发现了,就有点儿像中国的武侠小说,掉到山坳里被白胡子老爷爷给了一本秘籍一样,说偶然发现的,然后窃为己有,窃文大盗,等等。

其实这种怀疑说实话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它是有一点点影子的,你比如说肖洛霍夫非常年轻,26岁就写出这样的皇皇巨著,通常来说确实有点儿古怪,再有,肖洛霍夫从来没到过哥萨克人的社群里面生活过,所以他怎么可能以哥萨克人的生活,写出那么壮阔的一个史诗般的著作呢?这都是疑点。

但是你发现,肖洛霍夫这个人一辈子对于这个质疑从来没有回答过,没有回应过,也没有澄清过,就这么让这种叽叽喳喳的质疑伴随了他的一生,一直到1999年,一方面,这个后来,苏联,俄国人吧,就发现了肖洛霍夫的手稿,再有,发现了《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原型叶尔马科夫,(小编:@韩寒,看,光有手稿还不行吧……)这两个东西一旦发现之后,这才算真相大白,但是很可惜,这个时候肖洛霍夫已经作古15年了,已经死掉了。

但是,这也在告诉我们,其实真相的获得有时候需要时间的流淌,只要时间自由的流淌,信息自由的披露,真相总有一天会获得。

但是肖洛霍夫这个人也并不是一辈子都这么潇洒,他1938年那年就不潇洒过一回。大家都知道1936-1938年,那是苏联的大肃反时代,无数的人冤屈成为刀下之鬼,而斯大林突然一下子不知道哪根筋就动了,他就保护了一下肖洛霍夫。

那时候肖洛霍夫也很危险啊,因为也有人举报他,告密,说他是人民公敌等等,那个时候的司法审判过程是非常粗糙,动不动一个人头一天被契卡抓走,第二天就咔嚓就一刀就没了,但是斯大林保护了他,而且非常荣幸的还接见了肖洛霍夫。斯大林说:肖洛霍夫同志,不要怀疑人民嘛,也不要怀疑政府嘛,要相信法律嘛,我们总有办法会获得真相的。

肖洛霍夫苦笑了一下说:斯大林同志,我能不能跟你说一个笑话啊?斯大林说:你说你说!(肖洛霍夫)说,有一只兔子,在森林里狂蹿,一只狐狸看见它,说兔子兔子,你怎么跑得那么着急干什么呀?兔子气喘吁吁,说有人在追我,要抓住我,给我钉脚掌!

狐狸就好奇怪啊,说你不是个兔子嘛?你又不是一个骆驼又不是一匹马,怎么会抓住你钉脚掌呢?兔子说:嗨,这是我没被他们抓着,我被他们抓着之后,我到底是只兔子还是只骆驼,我说了就不算了!据说听到这里,斯大林哈哈直乐,确实,在权力的阴影笼罩下,你到底是只兔子还是一匹马,还是一只骆驼,你自己说了真的是不算!

1936-1938年,所谓的莫斯科大审判,要知道,摊在桌面上的,那都是非常公正、严谨、守程序的司法审判。

当时苏联的总检察长叫维辛斯基,这个人在二战之后当了苏联的驻联合国大使,那是一个法学家,非常有学问,但是那个风度不是很好,经常在联合国的会堂上咆哮,他最开始咆哮就是在莫斯科大审判,因为那时候他是总检察长啊,天天指着被告说:你这个叛徒,你这个渣子!

可是我今天要告诉你的是,在莫斯科大审判的法庭上,骂自己是渣子,说自己是人民叛徒,这样的声音,发声最大的是谁啊?是被告本身!几乎所有的被告,我们看了大量的原始档案,所有的被告在法庭上都拼命地辱骂自己,说我不配活着,一定请求党要枪毙我,我这种人渣,我怎么还能配活在世界上,我不仅不配,我的家庭也不配,我的老婆也不配,在枪毙我之前能不能给我一把枪,我先把我老婆打死,等等。

这样的供词都在法庭上出现,后来一个德国人写了一本报告文学,就在讲这个场景,我还记得他有一个结论,说即使是一个导演,带着专业的演员,经过长期的排练,最后也不大可能会训练出那么默契的在法庭上的配合。

所以后来莫斯科大审判当中,这些人为什么这样拼命的积极的配合维辛斯基,然后对自己泼脏水、泼粪,这样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成了一个不解之谜。很多西方的研究者说可能吃了药,很可能是威胁,很可能是刑讯,后来发现其实都没有确切的证据。

如果说那时候的科学水平都能发明这种药,那现在这种迷幻药或者让说真话说假话的药那还不泛滥,但事实上也没有证明任何药可以非常特效的达成这样的效果,而这些人上庭之后,包括当时这些人拍的照片看,也没有刑讯的痕迹,但是确实当时就做到了这样的一幕,所以你说,如果我们的法庭只信证词,只信这种所谓的自我的招供,你觉得能获得真相吗?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大家知道朱元璋在他的明朝初年,曾经大杀功臣,掀起过所谓的四大案,其中有一案著名,就是蓝玉案。蓝玉就是朱元璋的起家将领,功臣,后来封梁国公,后来蓝玉事发了以后,朱元璋就株连,株连了好多人,上万人最后被杀掉了。

后来朱元璋觉得这事儿也不大对啊,杀了这么多人,总得给舆论和千秋万世一个交待啊,所以就把当时所有司法审判的供词编了一本书,叫《逆臣录》,逆臣贼子的逆臣,北京大学在改革开放之后还出了一本书,把这个《逆臣录》出版了,我上大学的时候看过,看得真是觉得可笑至极.。

你比如说我当时记了一个笔记,有一个人叫王阿定,他老爹是个乡村的穷秀才,叫王行,这个王阿定就招供,说我老爹造反了,随着蓝玉造反了,供词上写的,说有一天我老爹到蓝玉家去,遇到梁国公,梁国公说:我要行大事,我要造反,你愿不愿意参与啊,他说我父亲就说,这个老秀才说,你现在掌握这么多兵马,何大事行不得?你肯定行得!而且我老秀才也饱读兵书,我也可以帮你。

然后蓝玉说:好,如果我成功了,我当皇帝,封你们父子官做,等等。当时的供词都是用当时的这种半文半白的话写出来的,非常有意思,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农民,没什么文化的人对自己的父亲参与的一场政变,或者说叛乱的一种想象的供词,你可能吗?

一个大将要造反,随便家里来一个人,说我要造反,你肯不肯参与,成功之后我跟你分什么,怎么可能?但是就像这样的证词,在整个《逆臣录》,一本书里面,上千人的证词汇集在一起,在当时看,这似乎都是真相,但是千秋万代之下,我们一看,这不是笑话吗?

确实,很多事情当你孤立的看的时候,都是铁证如山,摆在面前,桩桩件件是那么的实在,你看有证据,有证人,有口供,有严谨的司法证据。

又说到莫斯科大审判当中,要知道当时斯大林有个政敌叫托洛茨基,托洛茨基当时在南美,跟斯大林隔空进行论战,斯大林当时一边在国内巩固自己的统治,一边对托洛茨基在上万公里之外的所有的言论都非常重视,托洛茨基一旦说什么,他这边就要紧急地看。

托洛茨基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一段话,说你看啊,斯大林搞肃反,那么多,因为斯大林肃反的时候,枪毙的人基本上都说他是受托洛茨基的蛊惑,然后反人民,成为人民公敌,搞各种暗算。

托洛茨基说好奇怪啊,他说你看我这么一个人,逃亡在外,我一个眼神就可以让《真理报》资深的老记者叛变他的党,然后替我当传声筒,我只要一个暗示,所有的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都替我服务,我只要一个命令下去,所有的铁路工人都开始替我在远东破坏铁路、工厂,我只要一个眼神暗示,克里姆林宫的医生就开始毒害他们的国家领导人,说如果我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我有这么多的魔力,为什么坐在克里姆林宫里的人是斯大林而不是我呢?

据说斯大林看到这一段文章之后,气得暴跳如雷,骂这个莫斯科大审判的主管者,叫叶若夫,说他是个白痴等等,暴骂了一通,确实,所有的真相,当你在权力的影响下,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看的时候,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一旦拼起来,一旦成为一个整体,一旦经过时间的考验,最后都是一个笑话。

说到这,很可能您会问,那我们获得真相是不是就不大可能呢?因为权力这个东西似乎永远在啊,在可见的未来我们也看不到权力退场的这样一种可能!

我觉得没有这么悲观,因为有一个东西正在人类的历史的地平线上缓缓地升起,我们称之为叫“互联网”,你也可以称之为叫“大数据”这样的东西,这是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看到真相彻底通过某一种方式可以浮现出来的一种技术可能。

当然,这就要说到,为什么在没有互联网的传统社会里,真相是如此难获得,因为那时候的信息传递是要靠“人格”为节点,为中转站来进行传递的,这个时候真相就容易迷失在半途。

我们讲一个典型的场景就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最核心的驱动者是宋神宗,但是他作为一个深宫中的皇帝,古时候有一句话,叫“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就这么一个人,他在外朝,看哪个大臣都可能是贪官,都有可能是贼子,都有可能叛乱,他谁都不信任,然后他坐在深宫之中,坐在御座之上,他何从判断真相?

比如说在王安石变法当中,当时争执最激烈的一件事情就是,青苗法,到底是利民呢,还是害民或者扰民呢?当时朝廷上就分成了清晰的两派,这边一派都是那些硕学鸿儒,都是正色立朝的老大臣们,什么欧阳修啊、司马光啊、韩琦啊、富弼啊、苏轼啊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都说青苗法害民,咣咣咣咣咣举一大堆例子。

而这边是王安石和他的改革派,他们也举出了大量的例子说青苗法有益老百姓,所谓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到底好处是九个指头还是坏处是九个指头呢?

对于宋神宗来说,在那样的朝代里,他又没有统计局,对吧?也没有什么社会调查小分队,他何从从数据上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反正变法总会对某些人的既得利益造成损害,总会有一些社会上的扰动,但是这种扰动到底是好的方面是主要的,还是坏的方面是主要的?他无从判断。

其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流民图》事件,有一个著名的反对变法的大臣叫刘安世,他觉得没法说服这个皇帝,那怎么办呢?我们就诉诸于视觉,我们不能诉诸于事实,只能诉诸于视觉。

他画了一幅《流民图》,老百姓抛妻弃子,背井离乡,辗转于途,然后转死于沟壑,等等,画了这么特别凄惨的一幅图,然后到皇帝面前,跪地把《流民图》呈上。

据说,史料当中记载,宋神宗看到这个流民图之后想从椅子上站起来,哆嗦了几下都没站起来,然后非常悲摧的把这个《流民图》收下,到深宫之中灯下展读,看一眼流一滴眼泪,看一眼流一滴眼泪,过了不久就第一次停止了变法。

我们知道王安石变法前后是两次,王安石罢相也是两次,这件《流民图》事件就直接导致了王安石的第一次罢相,但是你说这《流民图》它就是呈现了事实吗?就是呈现了真相吗?未必啊,到最后获取权力的中心者,来(看)他的意见偏向哪边!只有靠这种纯文艺的方法,而不是诉诸于真相的方法,这就是那种传统时代这种手段的粗糙。

再比如说,王安石变法的阵营当中有一个很著名的人物叫李定,新派大佬李定,当然新派大佬出来之后旧派的人肯定要攻击他,找了找,就“人肉”他呗,人肉了半天,突然发现这个人有道德瑕疵,什么瑕疵呢?说他母丧不奔!

什么意思?就是他娘死了,但他不回家奔丧守孝,这个事情在今天我们有时候有些单位还能说,母亲死了还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可能还能表扬,在当时,宋朝,这就是猪狗不食的伦理败类啊!一个人,你娘死了你都不回家,所以古时候的官员都有丁忧守孝三年的规定,你父母死了,不管什么大事,一定要辞官然后回家守孝。

但是李定就没有这样做,所以反对派大臣就把他告到宋神宗那,说这个人道德有问题,但事实上是怎么回事呢?至今仍然是一个悬案,因为李定的这个母亲姓仇叫仇氏,这个人也是宋代社会里诞生的一个奇葩吧,这么一个女性,她一生嫁过很多次人,她第一次嫁了一个人就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很有名,就是跟苏轼一起花天酒地的那个和尚佛印,佛印和尚。

第二次她又嫁人,嫁了谁呢,就嫁了李定的父亲叫李问,是不是生了孩子,也不知道,李定是不是这个仇氏所生,也不知道,然后,后来仇氏死的时候,事实上后来史料证明,也已经不是李问的老婆了,她又嫁了一个人,这人姓郜,这个女的一生嫁了很多次人,然后就这么死了。

所以李定一直说呢,这不是我妈,她不是我亲生母亲,所以我没有对她守孝三年的义务,仇氏死了,他就象征性的回家看了看然后就回来,没有在那待三年。

反对派就揪住这个事情追查,在今天的技术手段下,这个事情好简单啊,宋神宗对这个人道德有怀疑,派一个调查组下去嘛,回来写一份报告,这个事情不就很清楚了吗?但是神宗有那么傻吗?要知道在王安石变法两派政治斗争已经激化到那种程度的时候,你知道你派出来的调查组偏向哪一派啊?你知道他的政治倾向会对真相扭曲到什么程度啊?

所以神宗非常聪明,根本就懒得派调查组,因为这件事情在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技术条件下已经不可能获得真相了,所以这件事情就永远作为王安石变法期间的一个著名的公案,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李定到底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还是一个道德卑污的人,我们至今也不知道,这就是传统社会的一大局限。

我们今天谈真相的问题,其实也可以从周边的社会事件当中找一些模糊的影子,比如说,前一阵河南有一个平坟事件,后来有一份著名的报纸《环球时报》去调查,说老百姓很赞成啊,你看我们的记者下去调查,百分之多少的老百姓都赞成这个事情,没有多少人反对啊!

那你说报纸的调查是不是真相?可能是!老百姓确实就是这么回答记者提问的,我们坚决拥护政府的这个主张,我们同意平坟。

可是,这又回到我们前一节讲的:在权力影响下有没有真相可言?有没有自由意志可言?可能这件事情真的在未定之天。(后续新闻:平坟“民意”的破产!河南周口一夜恢复百万座坟墓,乡镇称等上面政策。)那么我们指望什么?我前面讲到,只能指望互联网,指望大数据。

比如说最近北京、上海很多大城市,豪宅的二手房交易量突然暴涨,有知道内情的人士说,中央开始反腐了,其实据我所知,反腐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一方面要求官员,你们自己去申报,你和你的直系亲属名下有多少房产,多少股票,多少现金,多少存款,你都报上来,然后后台通过银行、房管局一系列的大数据后台抓取,可以自动形成一份列表,然后,逐渐对呗!

你说这个房产是不是你的,为什么这栋房产房产证上证明是你的,你自己又不报?然后有很多贪官可能有很多财产他又不敢报,等等,这当中通过大数据的比对,就可以产生很多缝隙,然后我们的纪检团队就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和引子去追查到底。

所以说,只有依靠大数据时代,我们人类才可能获得一种真相的可能,这种可能正在地平线上出现。如果你读过《大数据》这本书,你就会知道,在大数据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想要掩盖真相已经不太可能了!

那本书里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说有一个银行,有一个取款机在街角,就发现这个取款机,老是发现现金过量的取用,出什么问题呢?为什么这个地方的现金老是被大量的取用?

后来一调查发现,哦,原来附近有一个妓院,很多正人君子是不好意思跑到妓院里刷卡的,因为信用卡记录是要被老婆知道的,所以他都会拿信用卡到门口离得最近的那个自动取款POS机上取现金,然后到妓院去付现金。

你以为,四下无人,三更半夜,你就可以捂住嘴巴吗?对,你可以,具体你在哪一天取了多少钱,去嫖了谁,等等,这些行为,可能在一时一地可以被掩盖,但对不起,大数据时代来了,银行在后台非常清楚的知道,这台取款机是谁在什么样的夜晚取了多少钱,都去干什么了。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你真觉得真相的浮现还远吗?

罗辑思维:治不好的地域歧视 06

我们罗辑思维啊有一个微信公众账号,我们提供一项服务,就是我们的微友可以点题让我来说。今天我们说的就是他们点的一个题,就是地域歧视。

  其实我知道啦,他们的意思就是让我批评一下地域歧视,然后说一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让河南人民这种饱受歧视的族群能够重新扬眉吐气。

  但是我想了一想,这个可能真的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因为地域歧视这种文化现象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呢,就是他是充塞在空气当中的,一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一种环境压力。一旦回到真实具体的场景的时候,摆在面上的地域歧视,反倒容易变成是一种善意的玩笑。

  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一点,就是我在央视当制片人的时候。有一次开制片人会,中间会议间歇的过程当中,我们那个部主任,就指着我们一个同事山西人,就说,唉,你听到过一个山西的段子吗?说山西人抠啊,抠到什么程度?夏天买一把扇子不舍得扇,把扇子摆在这,然后摇头,结果哄堂大笑。

  这分明是地域歧视吧,但是在那样的场景下,这反而是一个善意的玩笑,大家哈哈一乐就过去了。

  恰恰是那些不太熟悉的人,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甚至是比较礼貌的方式给你的压力,那才是刻骨的地域仇视。比如说,你说,别人问你说哪儿人啊,你说河南人,别人说,哦,河南,河南,挺好挺好挺好。实际上你已经分明的感受到那种恶意的存在。

  地域歧视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他是一个鄙视链条。上到国家之间的地域歧视,小到城市省际之间的地域歧视,甚至省内也有地域歧视。比如河南人在外面受到地域歧视,在省内他们还去歧视驻马店人。上海人歧视江北人,而在上海人内部,上海的其它城区的人会歧视那些下只脚的地方。

  比如说美国人会歧视中国人,可是美国人内部呢,他们又会歧视德克萨斯人。美国人到欧洲去,又被欧洲人歧视。欧洲人互相之间有歧视,法国人歧视德国人,德国人歧视法国人,最后法德两国人共同去歧视英国人。

  所以这有点像中国人的麻将,就是只要你坐到桌上,你肯定有上家,肯定有下家,上家打出来的牌你得吃,你打出来的牌就又有别人去吃掉。所以这似乎是一个没头没尾的一个贪吃蛇的这样的一个鄙视链条。所以想把这个链条深深地从文化上打断,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但是他到底有没有解决办法,自打我看到一本书之后,我对这个问题几乎是彻底绝望。这本书是郑也夫先生写的《信任论》。其中有一个小章节,他讲了一个原理。

  他说啊,其实任何生物包括人类,在进化的一个漫长而残酷的战场当中,他只要想生存,他必须有一个本能。就是把这个世界简化掉。

  世界有多复杂我们先从棋来看。一种棋比如三种主要的棋类吧,比如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围棋。围棋是最复杂的,变化最多的。

  就是其中最简单的国际象棋,大概走完一盘国际象棋,大概是四十步,每一步都可能面对三十种选择。所以你粗粗地一匡算,一盘国际象棋可能牵扯到的符合规则的变化,大概是十的一百二十次方,甚至有的计算说是十的二百四十次方。

  这么庞大的一个数字,你其实就会印证了中国古人讲的那句话,叫做千古无重局,换句话说即使是在棋盘,这种规则既定、边界既定、时长既定的博弈的格局当中,这种变化都是无穷尽的,更何况我们人生,一个生物面对的生存竞争这样的博弈环境。那它的所有的变化的种类是无穷多的。

  所以一个生物在进化过程当中,他一定是要想出一种简化机制。这种简化机制对于我们人来说,其实就是把世界完全的符号化。比如说我们人经常会说,叫千种红百种绿万种灰。你仅仅说出一个红字,实际上别人并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一种颜色。

  再比如说我们说轻和重,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说那个疼痛。到目前为止科学界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法能够把疼痛这种感觉去量化。你说到底有多疼?所以前一阵微博上传了一个段子说,哎呀,女性分娩这是一种非常疼啊,说分娩的时候的疼是十二级疼。似乎搞得很科学的样子。

  后来我找一些专家一打听,他们告诉我疼痛根本没有标准的分类法。为什么?因为这是一种对世界的简化机制。他并不描述真实,他只描述想象中的那个简化过的世界。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想把握外在世界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困难。比如说皇帝,据说康熙大帝在他的御座的这个旁边,他要贴一个纸条,这个纸条是写什么?全国各个省份的督抚大员的这种名单。

  他靠这种名单,这就是他对他掌握的这个帝国的一个基本的简化机制。他知道哪个省是谁在管,他只能掌握到这一层。

  你在史景迁先生,就是美国的一个著名的研究中国历史的一个专家,他写了一本小说叫《康熙》。里面他记载了一个康熙的小日记,自己写的,偷偷摸摸写的一个小文字。

  他就说啊,他说,这个其实这篇文章里面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地域歧视。比如说他看不起山西人,他说山西人抠。所有的亲朋好友只要穷一点,他都不去照顾。而且客人来了,连一顿饭都不留。就我个人跟山西朋友打交道的经历,我觉得抠的也有啦,但是远没有抠到这个份儿上吧。

  但是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他又怎么办呢。他只能用这种相对来说符号化、脸谱化的一种叫简化机制,来理解他治下的臣民。如果没有这种简化机制,一个像康熙大帝虽然英明神武,可是他坐在御座上,他怎么掌控这个帝国呢。

  就在民间老百姓其实我们也有相类似的经验。一个母亲跟自己的女儿,她介绍外在世界的时候,她只能用一个非常简化的结论告诉她,比如男人都不是好东西,你要小心,十点钟之前一定要回家,不要跟男人在外面待到十点钟之后。这就是一个母亲跟她女儿交流的时候对世界的简化。

  最近那个电影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对吧,我们看到少年派在小时候,他非常神奇的一项功能就是背出圆周率的很多位,这也是很多小孩展示的一个技巧。可是为什么圆周率那么难背啊,就是因为他没有意义。

  可是你看中国古代的一个叫千字文的一篇文章,很多上过私塾的人都会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他也是一千个完全不搭着的字儿,但为什么好背呢,就是因为他有意义。

  所以我们人类怎么去把握如此复杂的外在世界呢,就是我们用简化机制让它赋予意义,然后通过意义去理解这个世界。而地域歧视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一种简化机制。我们无法去把握河南省那么大的一个省,几千万人将近上亿人口的那么大的一个复杂性。所以干脆我们就把他符号化。

  所以最后回到维特根斯坦,也是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一句话,说凡是能够言说的世界,就是我们能够掌握的世界,如果不能言说出来,也就是不能把它符号化的简化的世界,我们只好保持沉默。

  下面就该说说遇到地域歧视,我们应该怎么办?这就是必须要回到我们人认知世界的源头。就是不断地建立起什么是我们、什么是他们之间的这样的一个边界。随着这种边界的形成,其实你会发现我们的世界是一盘糊涂账。

  比如说在亚运会期间,有一个广州市民就发了一条微博。那个微博就气哼哼的,分明是受到了地域歧视的结果。他说啊,他说你们外地人,你们不能一边骂我的亚运会办得不好,一边又跑来把我们所有的票都抢光。你们这些外地人不能跑到我们的地铁上,把我们的市民的位置全部占掉,然后又说我们的广州治安不好,等等。

  你站到他的角度来说,他的所有的委屈、他的愤怒,都那么的真实,而且那么地有道理。可是在我们和他们,我们广州人和他们外地人之间的一盘帐,大家能听得出来吧,实际上是一团乱转。因为买光你们票的人,和说你们亚运会办得不好的人,可能是一拨人,可能也不是一拨人。

  但是没有办法,我们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的构建自我和外界,也就是我们和他们之间的边界的过程。生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孩子从八个月到十二个月,会出现心理的一个阶段,叫认生。就是除了妈妈和爸爸,谁都不让抱了这个阶段。

  其实从那个时候开始起,一个自我就在构件。什么人是我的爸妈,什么小碗是我吃饭的小碗,这是我睡觉的床,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朋友,这是我的学校,这是我的城市,我的文化,我的语言,我的祖国。

  人从小到大,就是不断的把一些外在的和自己其实没什么关系的事物,认同到自我的人格当中。然后,谁要是动了我的东西,这种他认同的这种外界之物,他就会觉得自我人格受到了伤害。

  比如说在这种反日大潮当中,你会发现最激烈的是一帮什么人,是年轻人。而且我就见过一个就是提起日本,那就咬牙切齿,恨不得立即就要杀到日本列岛的那么一个小孩。

  是一个初中生,我当时就觉得特别奇怪,我说你跟日本人有什么仇啊,后来我发现他也说不出来什么。但是我可以理解为什么,因为他在这个年龄阶段正好是构建起他的国家认同。

  他认同这个国家,所以所有对这个国家曾经或者未来可能造成伤害的族群,都成了他的认知当中的他们,是敌人,所以他充满了仇恨。

  我还记得我的大学的校长李培根先生,他讲过一句话,说什么叫母校啊。母校就是指那个自己随时随地可以骂,但别人绝对不能骂的那个学校,就叫母校。

  为什么?因为这个学校已经成为你的人格当中认同的一部分,谁去伤害它,跟伤害你从心里机制上引起的这种反感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我们和他们构建的一个过程。地域歧视其实就是来自于这个。

  我们北京人,我们上海人,他们外地人,或者在北京人内部,我们东城西城的人,他们是崇文宣武的人等等。这种边界一旦构成,所谓的歧视就在这种自我认同的构成当中,开始潜滋蔓长。

  那好怎么破解?原则上只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就是你把你这种认同变得无边弗界。也就是你认同的边界已经变成了这个宇宙,或者说这个世界的全部。

  不要以为这是什么很古怪的思维方式,你比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他写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一篇文章,叫《西铭》。其中就提出了一种叫民胞物与的思想。什么叫民胞物与啊?就是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同类。这是一种非常宏大的一种哲学思想。在基督教的思想当中,也非常突出这种思想。

  比如在十七世纪,英国有一个诗人叫约翰?多恩。他就写了一段布道词,很有名的。大概的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是我的一部分,正如所有的地点,包括一个小小的石子都是欧洲的一部分。当一个石子滚到了海峡当中,这就是欧洲少了一部分。每一个人的死去或者离去,都是我这个主体少掉了一部分。

  所以当你听到丧钟鸣起的时候,你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就是为你而鸣。听到这个词比较熟悉吧,对,没错,后来海明威就根据这个词写了那本著名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这也是中国张载提出来的那种所谓民胞物与的思想。这是一脉相通的。这种思想的本质就是把自我的认同扩大到所有的边界上去。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胸怀,那他就不可能有地域歧视。

  那还有一种思维方式呢,就是剥离。这就是佛法的这样一种修行方法。既然人的成长过程是不断把外物认同到自己的主体当中,那佛法的修炼就是不断的把这种认同给剥离掉。外界跟你有什么关系,包括这个肉身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最后修炼到最后,所谓的成佛做祖,就是把自己的灵魂和所有外界的附着物全部剥离。不仅要出家,而且连肉身都可以不要。

  那么在社会当中生活有的时候面对地域歧视,我们也真的就不得不采取这种所谓的剥离法。比如说,我有一次听马化腾讲,因为腾讯嘛,那么一个产品服务那么多人,骂他的人就很多。有的人真的是叫辱骂啊,用各种最脏的字眼骂他。

  有的时候马化腾的夫人就气得要死,马化腾就跟他夫人讲,说你不要气,他们骂的是马化腾,骂的不是我,哎你看这就是一种很高明的思维方式。因为你的社会符号被辱骂了,这跟你的内在人格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你把之间的这种关系一旦看穿,你就不会觉得被辱骂。

  其实很多我们很尊敬的人,他思考世界就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比如说在美国的越战期间,有一个人叫穆斯提。他就每天到这白宫门前拿一个蜡烛站在那儿反战。有的时候游行队伍都散去了,他还拿一个蜡烛站那儿反战。

  有的人就问他,说穆斯提先生你站这儿有什么用吗?对吧,你能改变这个国家吗。这个人非常正色的回答,说是啊,我改变不了这个国家,我站这我只是不让这个国家改变我。你看这就是剥离世界的一个态度。

  还有几乎同时的美国有一个著名的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在1971年的时候,6月28日,我记得这个日子很清楚。美国最高法院做了一纸判决。说穆罕默德?阿里拒绝服兵役,这是正当的,他可以出于自己的理由拒绝服兵役。

  因为阿里的道理非常简单,说我在这个国家,我作为一个黑人,作为一个奴隶的后裔,我要平等你们不给,我要尊严你们不给,我凭什么跟你们,听你们的,跑去跟什么亚洲人,跟什么越南人,中国人打仗。要打我们就在这儿打,可以在美国我们见个生死。你死我活可以,但是我不去打仗。

  所以他坚决拒绝服兵役。你看这就是一个人他有一种能力,把自己和周边的群体能够剥离开来的一种态度。这就是佛法修行的态度。

  所以如果呀破解地域歧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着手,有这么两条路可以供你选。要么把自己的人格放大到无远弗界的大,要么收缩成自己非常独立的人格。如果做不到这两头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在地域歧视这一锅烂汤当中始终煎熬自己的生命。

  那位又问了,说你刚才说的那个解决方法不对头,因为你说的都是自我修为,怎么让自己不歧视他人,可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面对的是,别人歧视我们呀,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作为河南人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以至于河南省委书记几任上任之后,都要开座谈会说怎么把这个问题给解决掉。

  最近读了一篇小文章,我觉得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有趣的启发角度。1934年的时候,在中国的扬州发生了这么一个案子,这个案子的主人公姓易,叫易君左,在民国的时候还算是一个挺有名的文人,但是解放后,因为他去了香港,而且他的书在大陆都没有发行,所以渐渐的这边就没人知道他了。

  这个人啊是一个御用文人,说白了品行也不是很好,姓易,叫易君左,说到这儿的时候我突然就突发奇想,我突然从他这个姓易,联想到大家还记得,李安那个电影《色戒》里面那个易先生吧,对,你看,两个姓易的人不是好东西,会不会就给我心中留下了一个印象,说姓易的往往是负面的呢,这也是我对世界联想的一个简化机制,在这里向所有姓易的朋友道个歉,你们都是好人,这两个姓易的是特例,这是打个岔。

  回来再说这个易君左,他32年的时候就跑到扬州闲住了一段时间,文人嘛总是要写点东西啦,就写点扬州的这个风情啊等等,写了一本书叫《扬州闲话》,这闲话要是写写风景什么的也就罢了,可要命就要命在他写到了扬州人。

  比如说,当然充满了那种轻蔑和调侃,或者说轻佻的那种口吻,比如说扬州人说话啰嗦啊等等,人家扬州人确实也给当时像南京上海这一带人,留下这么一印象,因为方言的关系,比如我看过一部扬州方言的电影,里面就扬州人表达情绪特别夸张,我到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听过那一句台词,扬州人说***,就开水涨价了这么个事儿,他就拼命的在这儿叫唤,我印象都非常深,对扬州的方言也充满了歧视。

  还有呢,就是对扬州的女人,这易君左在《扬州闲话》里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说扬州人啊第一个出妓女多,然后出姨太太多,为什么呢,因为扬州水多,水边种的都是杨柳,所以扬州女人就是水性杨花。

  你老天爷啊,你想,一个文人还是挺有名的一个文人,把这几话写到书里还出版了,还是当时著名的中华书局出版了,你想想看扬州人能不炸锅嘛,一炸锅之后就发生了什么呢,就扬州的妇女界啊商界啊包括黑社会,都要跟这个姓易的玩儿命。.

  然后各界都开始组织起来,最后上诉到法庭告他,包括告中华书局,那很快开庭,这种案子其实说白了也没什么悬念,还吵什么吵,你就错了嘛,你搞歧视了嘛,所以法院很快就判下来,判这个易君左先赔800大洋,给扬州人做公益事业,然后判中华书局,要销毁这本书然后永不再版。

  说实话,这本书我也没看过,我也是道听途说来的。但是这个案子其实给我们一种启发,就是你看针对地域歧视,这种有组织的维权,往往是最奏效的一个方法。

  就像在今天的美国,你说美国白人心里没有对黑人歧视吗,有,当然有,但是谁敢说呢,没人敢说,很多一遇到黑人的场合,白人甚至自动的就会有一种自我审查机制,哎呀,我的言行啊,我的这种神态啊会不会露出歧视啊,被人抓到把柄我吃不了兜着走,虽然心里可能还有歧视的影子,但是作为一种政治正确,已经不敢歧视黑人了,而这个结果是怎么得来的,正是黑人有组织维权得来。

  2005年中国的深圳也出了这么一个案子,对吧,深圳警察局,当然我想他也不是故意的,打了一条横幅说,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大概打了这么个意思的一个横幅,或者一个标语出来。当时有两个河南人就怒了,然后就直接把警察局告到了法庭上,最后也不得不道歉,甚至赔偿。

  可问题是,中国的这个案子,我发现和1934年我们那个案子,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1934年易君左道歉是对谁道歉,对全部扬州人道歉,而05年深圳发生的这个案子,道歉的对象是这两个河南公民本人,我想这中间有非常重要的差别。

  我们假设时光倒流回到2005年,我们河南籍的不管是工商联,还是省政府,还是什么样的民间组织,我们都开始通过法律途径和深圳公安局打这场官司,而且得到的结果是,深圳市公安局向所有河南人民道歉,我相信这样的示范一旦出来,以后这样的地域歧视是不是就会少一点了呢。

视频:政治的残酷逻辑[罗辑思维]No.196

手机版播放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yMzAxMDkyMA==.html

《罗辑思维》第196期节目《政治的残酷逻辑》已经更新。这期节目和你说说,一个让罗胖也想不通的女人——慈禧。揭秘慈禧的政治手腕,拨云散雾,让你看清一个帝国的最后背影。

本期节目,情节紧凑,环环相扣,有趣还有料。在此不做过多剧透,摘录一些金句与大家分享。建议您以视频或音频的方式收听,更加尽兴。

1

八国联军侵华,这是中国人集体记忆当中最屈辱、最创巨痛深的一件事。

这也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奇葩的一个事件。一个主权国家居然在同一天,向自己所有的十一个邦交国同时宣战,那这不是作(zuo)吗?

所以,八国联军组成了“国际维和部队”进京,要保护自己的使馆,于是打下了天津和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一溜烟跑到了西安,后来签订了《辛丑条约》。

2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的那一天,老太太气势汹汹从颐和园回宫,把光绪皇帝软禁在瀛台,把“戊戌六君子”一刀杀了,这就是戊戌政变。

这翻完脸之后,慈禧也有点发傻,因为发现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导致朝廷中央已经维持多年的母子一体的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动。

什么叫母子一体?

从1889年光绪亲政一直到1898年近十年,朝廷的办事体制是怎么样的呢?大臣的奏折上来,光绪皇帝自己处理,但处理完之后,那个奏折和上谕要发给慈禧看一眼,这叫事后的监督权。

如果这种母子一体的政治结构往下运行,可以一直混到慈禧死,光绪自己掌权。但现在母子当着全国人的面,如此难看地闹掰了,这就带来问题——

中枢政治出现两个中心,两个太阳,两个政治符号,一个是太后,一个是皇帝。那苍蝇自然会盯那个有缝的蛋,这是皇权最最害怕的事。

3

过去我们理解皇权,都是正金字塔的结构,好像皇帝坐在顶端作威作福。错了。

在真实的政治环境当中,是一个倒金字塔的结构,皇权作为一个点,承载了整个社会的重力和矛盾。

它是一身当之,如果皇权这个点出现了分裂,那就是鱼死网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皇帝和他的儿子往往闹不好,要搞夺嫡。

你想,其他的政治力量一直在找这个裂缝,一旦发现这个皇子有可能当皇帝,我赌个明天嘛,围绕在他周围;一旦发现我们这一派得势了,老皇帝本人是一个执政的障碍,干掉他就是了。

为什么老皇帝防自己儿子跟防贼似的,就是这个原因,皇权是不能分裂的。

4

慈禧在指挥荣禄的军队下宣战诏书,围攻使馆区的时候,攻是假的,围才是真。

过程中,慈禧甚至命令荣禄向大使馆运去整车整车的蔬菜、水果、米面油,还有冰块,生怕夏天把洋人给热着了。荣禄手下的士兵甚至和大使馆里面的人做小买卖,买个鸡蛋、香烟什么的,挣点零花钱,所以你说这叫什么打仗呢?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奇怪,那就叫围嘛,为什么叫宣战呢?为什么给他们下达宣战诏书呢?这就牵扯到慈禧的策略——

她要把所有的人都绑上这个战车,不是我老太太跟洋人为难,是整个国家的意志在和洋人打仗,这是个人利益上升到国家意志。

5

1900年的6月,慈禧连续四天召开御前会议,什么意思?在京的所有高官,从军机大臣、王爷、贝勒,到各部的尚书、九卿全部参加,一百多个人,大殿都站不下,一直站到了门外。

你想慈禧是什么人?真要做决策,老太太一个人就定了,为什么把你们叫来?所有人共同跟我上这辆车,打洋人的事,将来你们全部都有份。

在开御前会议的时候,一共是五个人开腔反对开战。这五个人的名字特别值得我们记住,这是当时还有一线清明,对国家负责任的人——袁昶、徐用仪、许景澄、联元和立山。

这五个人既然你要主和,就是不愿意跟洋人打仗,对吧?老太太后来在7月份,把他们全部杀掉,这叫“庚子被难五大臣”。为什么?因为你不上我的战车。

张嘴反对的全杀掉了,那剩下来的大臣反正你们在做最终决定的时候,没有人张嘴反对。所以将来战败,洋人要追究战犯的时候,名单上有谁,我就替洋人杀谁,杀到最后才轮到我,你们全部是我的人肉盾牌。

所以宣战诏书,本质上就是一根绳子。把所有人捆在一堆,老太后站在正中间,最安全的就是她。

她通过这一招把自己和光绪的矛盾,自己和洋人的矛盾上升为整个民族、国家、朝廷,和洋人的矛盾。

6

现在我们回看1900年的庚子国变,表面上的故事是慈禧老糊涂了,极端地仇洋排外,而且误信了什么义和团什么刀枪不入的邪术,想利用这些人把洋鬼子赶下太平洋,一雪几十年来的国耻。所以老太后才在同一天向所有的邦交国宣战,干了一件鲁莽而愚蠢的事。

但是通过我们刚才对政局的分析,你还觉得老太太愚蠢吗?

她做得每一件事都对。关键问题在于,慈禧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不一致,国家的危亡祸福跟她有关系,但是没那么大的关系,她最看重的是自己权力的安全。

7

今天再看慈禧的处境,虽然她握有最高权力,但是她的权力的安全性是最差的。表面上,她拥有最多的帮手,但是本质上她是一个孤家寡人。所以你是慈禧,你现在难不难呢?

慈禧太后真的是一步都没有做错。换做是你,你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吗?

这就是政治的残酷逻辑。

本文根据《罗辑思维》第 196 期节目《政治的残酷逻辑》整理,版权归 罗辑思维 所有。

欢迎留言
在罗胖看来,城市化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算的一笔账。那对你来说,城市又意味着什么?

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思考和感悟。

帮罗胖一个忙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罗胖拜托您帮一个忙,把这期节目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终身学习的队伍里来。

郎咸平说:热点的背后

物价高涨为何工资不涨?人民币升值了为何钱却不值钱了?房价为何比“猪坚强”?股市为何“跌跌不休”?大学为何毕业即失业?政府和公司该如何应对当前危机?— 听“郎咸平说”:这些热点话题背后的真相。

·我最讨厌文过饰非的学者,你以为把事情压着,问题就能解决吗?

·中国楼市产生泡沫,是中国投资经商环境持续恶化造成的。

·我认为,真正能挣钱的好项目,应该由我们全体老百姓来做。

·你敢内幕交易,打官司打到你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也未可知。

·如果没有规则,金融大鳄进来之后,一定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我们被迫将产品大量出口到别的国家,赚取一些必定贬值的美元。

·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储蓄是美德。因为我们社会保障条件不足,逼得你不得不储蓄。

·你如果想在香港请法官吃饭,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法官根本不敢跟你去吃饭。

·为什么美国大学生专业不对口能找到工作,而我们中国大学生专业不对口就找不到工作?

·你知道许三多薪水多少吗?900块。那他凭什么热爱他的工作呢?

·美国人纪律性之强是你不可想象的。

第五期——石油永远用不完?欠抽的歪理邪说

很多观众看了我们罗辑思维之前的节目都会说,你说的都是歪理邪说,我也承认有些观点可能确实是跟通常理解的不大一样,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无非就是给一种别致的思考角度供你参考嘛。

因为我也不见得信这些结论,我只是在读书过程中看到这些结论,哎,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供大家参考一下,反正罗辑思维我们扮演的并不是什么布道者的角色,我们只是希望做一个知识的二传手。

所以这一期干脆我们就把歪理邪说的特征给他发扬光大。你看我们这小和尚,干脆躺倒,我们四脚朝天无公害,这一期干脆我给大家讲几个,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歪理邪说。

我们今天抛出来的第一个歪理邪说就是,石油是永远用不完的。

听起来太歪了,因为我们从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开始就一直告诫人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啊,我们必须要保护资源啊,但是真的就有这样的一种学说,说石油是永远用不完的。

持这样观点的经济学家先让你去想象一个屋子,这屋子里面堆满了开心果,然后约一帮朋友进去吃开心果,那么,请问,开心果会被吃完吗?

结论是不会的。

因为你刚开始的时候随便抓一把,都能剥开就是果仁很高兴地吃了,可是吃到最后的时候你会发现,开心果变得越来越少,果壳变得越来越多,也许你抓一千个,出来翻翻才能找到一个还带果仁的,那么这个时候因为成本太高了嘛,就会有一位拍案而起说,我不在这找了,我干脆到门口的小店去买一袋新的开心果来吃。

所以实际上一栋装满开心果的屋子里面,最后底下会沉积出大量的还没有被吃掉的开心果。所以有的经济学家就会说,你想想看如果说石油会被用完的,我们就假设地球上的石油是一个恒定的量,那么请问,人类世界最后一桶石油会在哪里,没有人会把它用掉,因为它已经太贵了。

最后一桶了嘛,它会在哪里,可能会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里,或者某个博物馆里被珍藏起来了。

那么请问,世界上最后一百万桶石油会在哪里,告诉你,因为它太贵了,所以没有人用得起,所以它会永远长眠地下,没有人会把它开采出来。

当然你会说这叫诡辩,确实,我承认这也是诡辩,因为毕竟石油资源是守恒的,它就那么多呀,最后一百万桶不把它开采出来跟没有了又有多大区别呢,但是请注意,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就是,他不会从一个稳态,也就是固定的一个值来推算未来,他永远看到所有的要素之间,是会有一种充分地互动关系。

要知道最早提出人类会遭遇能源问题,不是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呀,而是十九世纪早年,其实我们看到的材料是一八六五年,就是一个叫杰文斯的一个经济学家,他写了一本书叫《煤炭问题》,因为当时他看到欧洲的工业革命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工业革命主要的燃料能源来源就是煤炭,而煤炭又是会耗竭的。

所以那个时候的经济学家已经忧心如焚,所以写了这样一本书说煤炭会被用完。

可是直到今天,我们知道即使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源还不算太丰富的国家,我们的煤炭资源还够我们中国人用很多年,甚至最乐观的说法还够用一千年。

那这些煤炭是怎么来的呢?

经济学家就提出这样的一种理论的假说,就是随着一种商品它的用量开始放大,那么存量变得越来越少,那么它的价格就会变得越来越高,价格变高之后那么其他商家就出现了两种动力,一种是把同样的资源的开采的技术,大家都会投资去研发,然后会让开采的越来越多。

比如说石油,现在美国人为什么去开采页岩气呀,要知道那个是很难开采的。

但是正是因为石油价格上来了,所以开采页岩气原来这种很不划算的行为,现在就变得在商业上成立了,它就划算了,所以美国人就会去开采。

还有一种呢就是,科学家们或者是商人们因为这种资源的价格变得越来越高,大家就想去开发那种替代型的资源。

很有意思的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两个美国教授就打了一个赌局,一个是马里大学的西蒙教授,还有一个就是斯坦福大学的埃尔里奇教授。

西蒙教授认为,说你看这个人类发展太不像话了,这个发展的极限是会到的呀,这么多贵金属越用越少,这将来的价格还不涨得吓人呐。

而埃尔里奇教授认为这绝对不可能出现,因为人类会通过技术的革新,用越来越多的新技术然后研发各种替代产品,这些贵金属不仅不会价格高涨反而会下降。

那经济学家的争吵怎么办,最后两个人干脆各自把腰包里的钱掏出来,在一九八零年的九月二十九号,我们每个人进一批金属,然后以十年为期,一直到一九九零年的九月二十九号,我们摊到在桌子上,一翻两瞪眼,看价格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如果上升了我赔你,如果下降了你赔我,所以就做了这么一个赌局。

你猜最后谁赢了,正是那个判定资源价格会下跌的埃尔里奇教授赢了,据说赢了六万美金。

这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说人类随便他的使用,对资源的使用的耗竭,因为价格因素,因为商业动能,产生了变化,我们的资源格局本身会发生变化,我们日常人如果不去理解经济学的思维模式,经常会用算术法去理解这个世界。

因为资源是恒定的,所以我们用资源除以我们的用量,然后得出我们现在这个文明的存续,或者发展还有多少年的期限,其实世界往往不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在中国探讨公共政策问题的时候,经常会说到一个问题,就是大城市的水问题。

北京市经常会说,哎呀,中国北方缺水呀,北京没有水呀,所以北京城不能有太多的外来人口啊,很多有北京户口本儿的人最喜欢听这个学说,为什么?

这样就可以让外地人不进京啦,因为水都不够用嘛,你们进来大家澡都洗不成,喝一口水都困难,所以这就是成为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去排斥外来人口的一个理论上的理由,但其实这样的理由架得住推敲吗?

我就听一个专家质疑过,说,你说北京水少,那请问香港有水吗,那是一个海岛啊,一滴淡水都没有的啊。

那反对者说,你说的不对,因为香港我们大陆有政策,我们大陆给它供应淡水。那专家又反驳,说,那你说,迪拜有水吗,那可是在沙漠的边缘。

我去迪拜去过,我知道,那是一个最奢华,全世界最奢华的城市,冲马桶用的水都是蒸馏水,我甚至到他们的水厂看过,那就是拿石油烧海水啊,烧出来的蒸馏水,那它怎么会没水呢?

当然你也可以反驳说,那迪拜人有油啊,他那个地方离这个中东的大油田近,所以他们可以有水。

那好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拉斯维加斯是在美国的西海岸的内华达州,内华达州是一个什么地方,全是沙漠,它是在沙漠中崛起的一个世界赌城,这个赌城2012年的常住人口达到两百万,可是你知道它每年的旅游也就是说流动人有多少吗?

四千万,每年要接待四千万的游客,你到拉斯维加斯的市中心去看,到处都是五星级酒店,到处是喷泉、游泳池、桑拿,那不像一个沙漠的中心啊,那请问,他的水是怎么来的?

要知道,不管一个地方缺不缺水,只要人有一个理由在这个地方发生城市化的聚集之后,水其实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会有大量的商人,通过这种聚集产生的财富效应,用很贵的价格,把水引到这个地方。

就拿北京来说,北京是缺水,可是北京缺水,也许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北京的水价太便宜,但是你看北京市民他很多尤其有些比较富有的人,他已经能接受每天不喝自来水啦,他就直接喝矿泉水,那个东西两块钱一瓶三块钱一瓶。

如果连三块钱一瓶的矿泉水都能接受,那北京还能有什么水的问题呢?直接海水淡化从天津引水过来就可以了嘛,至少解决北京更多人口的城市饮用水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在经济学家看来,一切都是价格问题,并没有什么资源的天量问题,所以这样的歪理邪说,听一听,没准对你建立一种经济学的思考的思维方式,也是有帮助的。

听到刚才这段话有的网友可能又要开始骂了,你就是替富人说话,对吧,富人可以喝得起很贵的水,我们穷人喝不起怎么办呀?

这个话你还真别骂我,因为这个话不是我说的,而是经济学家们说的。

当然我认为你也骂不着经济学家,因为他们只是根据某种理论去推测未来,你把经济学家给骂了,这个未来,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该来还是得来,所以说雄鸡一唱天下白,你把公鸡杀了,天该亮还是得亮,所以你关键得听这个理儿到底对不对。

下面我抛出来的一个观点是来自于科幻作家刘慈欣,这是前几年他在香港书展上的一次演说。刘慈欣在科幻界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人,他写的那本科幻小说叫三体,我也推荐每个人都读一读,因为你读完之后会对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文明,建立起一种不同的视角。

刘慈欣得出来的结论非常特别,他说啊,在地球这样一个星体上搞环保完全没有必要。他首先给我们看了这样一幅图,这是人类发射到外太空的一个小型探测器回望地球,从多远回望呢?64亿公里,就是从地球到太阳40倍远的那个地方,回看地球拍下这幅照片。在这幅照片中你还找得到地球吗,找得着,用显微镜去找它就是这个圈里的一个小小的灰点而已,就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

当然在拍这个照片的时候,科学家就有争论,有些科学家就舍不得,说这个探测器带的能源也有限,胶片也有限,拍一张少一张,在这么远的地方就拍一张照片太浪费了,但是后来科学家们商量定了,说还是拍一张吧,因为它很有意义,它能够站到另外一种视角上,提醒世人怎么去看我们的地球,它再一次非常清醒地提醒我们地球真的就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

站在这个距离再去回望地球,你会发现环保这种思维好像确实有点问题,因为当我们面对这么广袤的空间的时候,我们还有必要去把这一粒沙粒上弄得特别干净吗?因为资源如果从宇宙这种尺度上看它几乎是无限的啊。

刘慈欣先生给我们论证了几个数据啊,你比如说,地球上的贵金属资源是有限的,可是你知道光在太阳系当中,一颗小行星,普通的小行星上,可能就有几百亿吨的这种铁,足够人类用几千年。

而这样的小行星,在太阳系的小行星带里就有上百万颗,所以理论上说整个一个太阳系可以提供的资源是十万个地球,那你还有必要在地地球上基于这么小的资源存储量,来看待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吗。

再比如说淡水,整个太阳系里面存储淡水最多的星体,其实还不是地球,是一颗小行星,叫谷神星,它的整个的淡水的含量比整个地球还多,而海洋最大的也不是地球,而是木星的木卫二,那颗卫星上存储的是最多的。

所以如果我们人类文明发展遇到了一种困境,就是资源的限定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向外太空去移民呢,用技术手段向外太空去要这种资源的存量呢。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技术难题,刘慈欣先生就反驳说,技术难题,你知道当年阿波罗登月的时候,那个计算机是什么计算机啊,那个计算机的内存才63K,我们今天随便一个苹果手机都是几百兆的内存,我们现在的技术比当年阿波罗登月的时候已经发达得太多了,我们今天去做宇宙探索在技术上,即使有难题也比当年要容易得多。

当然,也有可能说,也有人说这是经济上现在还不合算,其实经济的发展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它一定是顺风顺水的。有的时候在经济发展的某些关键节点上,我们需要一些冒险的投资。

比如说,人类这么几千年的经济发展,其实最重要的一个瞬间应该说就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几年,那个发现新大陆,我们甚至连一张航海图都没有,但是哥伦布说动了谁,就是当年,现在说是西班牙女王,其实不是,她当时只是卡斯提尔的女王,叫伊莎贝拉一世。

伊莎贝拉一世就是被哥伦布说得热血澎湃,最后女王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首饰都变卖掉了,你别觉得一个女王多有钱啊,把首饰都卖掉了,然后支持哥伦布搞这样一次远航。

在当时看,从经济上讲,这也是一次,几乎是赌博啊,骰子就这样掷出去了。可问题是,她收获的,因为伊莎贝拉女王跟哥伦布签署了一个叫圣塔菲协议,说哥伦布你不管发现什么财宝,最后你拿十分之一,剩下百分之九十都归我伊莎贝拉女王。

最后证明这是一桩非常非常合算的生意。所以刘慈欣先生就推论说,我们人类现在在这个地球上搞什么环保,就以中国来说,每年投入到环保的投资是几万亿人民币,可是我们投给探索外太空的资源,现在顶天说,不过一年两三百亿人民币!

说这么相关的悬殊,我们真的是在做一种理性的选择吗?

我们为什么不向外太空的探索投入更多的资源呢,没准我们就能重演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的一种经济奇迹呢。

当然说到这儿我其实不太同意刘慈欣说的这个论点啊,因为你真要让人类去做这样的一种投资的话,其实还要有一些经济上的支撑,有一些经济上的理由。

比如说我们的地球资源真的耗竭到那个程度,地球上的资源真的贵到人类用不起的时候,那个时候自然会有商人会去,拿出草稿纸算一笔账,说,唉,没准我们去到小行星上搞一些铁来,比在地球上开采铁还要划算呢,那那个时候外空探索因为经济力量的支撑,它就会变得是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

前两天有一个热血青年跟我说,我现在要去投身一项事业去保护小动物,我说,你真觉得保护小动物这个事那么重要吗,他说对啊,我们多尽一份努力,小动物就多一份存活的几率啊。

我说,可是你想一想,世界上这么多物种你觉得最不会灭亡的物种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两个,第一个是大熊猫,因为人类启动了一种专业化的保护机制,在四川的卧龙搞了一个大熊猫保护基地,用专业化的方式来保护大熊猫,我觉得这个,大熊猫灭亡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种不大会灭亡的动物,我觉得可能就是猪,现在的猪如果你放到大自然当中去,它可能已经没有生存能力了,可是对不起,因为人类要去吃它,因为一种庞大的商业的机器在运转起来,在从猪身上去获得利益的时候,你会发现,猪其实没准真的不会灭亡,也许它是即使人类要灭亡,可能它是陪着人类最后灭亡的一个生物界的物种。

所以在想一切环保问题的时候,我们永远不要忽略一个变量,就是人类商业系统的伟大力量。

最后一段要跟大家说的歪理邪说呢,听起来更加匪夷所思,就是,禁毒是有害的。

世界各国好像都有一个共识,说毒品不是个好东西,所要一定要禁掉对吧,但是就有经济学家提出,禁毒,是一件非常有害的事情,他们的理由你也不妨听一听。

第一个理由说,禁毒你不就是说对身体不好吗,那他就是自杀呗,自杀这个事情你干涉他干什么,这是自由意志啊,他愿意自杀,你管得着吗。当然我觉得这个理由咱们不深讨论,因为这是一个意识形态方面的理由,对吧,该不该自杀,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明,都有不同的看法,这个不说。

第二个经济学家提出来的理由说,如果我们不禁毒,放开对于麻醉品的管制,那得到的结果会是什么呢,那自愿吸毒的人会上升吗,其实不一定的。

因为你看即使是嫖娼合法的国家里,也不是全部公民都去嫖娼的啊,因为还有很多来自文化道德方面的管制,该洁身自好,那部分人自然会洁身自好,更何况毒品这种明显对身体有不好的作用的东西,你以为那些正人君子们都会去尝试,因为不禁毒都会去吸毒吗?其实不会。

更重要的一点是,虽然说自愿吸毒的人数到底放开是上升还是下降,我们现在说不清,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被迫吸毒的人,因为不去禁毒一定会下降。

我们看电影的时候经常会得出这样的一个印象,就是因为禁毒,所以贩毒吸毒都是一种偷偷摸摸风险非常大的一件事情,所以贩毒这件事情基本就是被黑社会垄断,而黑社会为了去害一个人,经常会让好人去吸毒,去勾引你,甚至强迫你去吸毒,所以非自愿吸毒其实是禁毒的一种产物,是禁毒政策的一个副产品。

如果麻醉品放开,那黑社会哪有这样的机会,再去用这种方式去迫害好人呢,这也是反对禁毒的一个理由。

当然反对禁毒还有两个理由,第一个,说,因为禁毒,所以导致麻醉品是在一种完全没有质量监控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所以这里面添加点苏丹红啊,三聚氰胺啊,或者其他的毒药,总而言之在毒品的这种品质里面它也没保障,所以对于瘾君子的身体实际上伤害是无极限的,这是一个理由。

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因为麻醉品的管制,毒品的管制,使得它价格变得非常之高,如果放松这块管制之后,那么发生的结果可想而知,就是毒品麻醉品的价格会一落千丈,那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瘾君子因为有这样的一种不良嗜好,他去危害其他社会治安的可能性就会下降。

为什么毒品对人类社会有危害呢,因为瘾君子们不仅把自己的身体搞坏,而且为了那种,搞一点钱去吸那么几口,他会不择手段,不管是抢银行还是卖淫等等,所以毒品犯罪往往是其他犯罪形式的一种引子,如果放开毒品,那么这种瘾君子引发其他社会治安问题的事情不也会下降吗?所以这就是经济学家去反对禁毒的一些理由。

在这里,我不说我同意还是不同意,我只是把它罗列开来。其实持有这样观点的人不是一个两个,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比如说弗里德曼,这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他们都相信,而且大声疾呼,说要取消毒品管制。

前不久英国那本著名的经济学杂志《经济学人》,还有一期专门用封面文章呼吁取消毒品管制,所以说坚持这种观点的人,可不是一个两个。

在这一期节目的结尾,我其实想讲一个自己的内心感受,就是我们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很不确定性的时代,从1500年开始我们做了地理大发现之后,整个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急速发展的一个快行轨道。

在人类文明的前方,遇到的那些不确定性,那些新鲜事也许非常多,所以这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生存背景,也许我们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自己,不要对什么事情都有那些非常固定的看法,因为它很可能是错的。

我就想起了柴静在一篇博客里说到的一段话,也不是她本人说的,她引述美国一个大法官的话,说,什么是自由啊,自由就是对什么是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所以今天我告诉你的这些歪理邪说,我不见得信,有些我也将信将疑,但是它是不是正确,我们最好不抱那么确定的精神。

本期推荐书籍:
《增长的极限》
《看不见的心》 罗伯茨 著
《用科幻的眼镜看现实》 刘慈欣 著
《第一本经济学》 罗伯特·墨菲 著

罗胖60秒:皇上也不容易啊

  1. 最近我看到一则史料,是雍正皇帝要扳倒年羹尧的时候,因为年羹尧的权威是雍正自己树立起来的,所以再要扳倒,就必须先向各个大臣吹风,你们离他远点儿哈。

  2. 其中,有一封亲笔圣旨是写给直隶总督李维钧的。话是这么说的:“如欲尽释朕疑,须挺身与年羹尧作对,尽情攻讦,暴其奸迹与天下人尽知。使年羹尧恨尔如仇,则不辩自明矣。”

  3. 意思是,你要是不想让我以后怀疑你,你就赶紧揭发年羹尧,揭发到什么程度呢?揭发到他非常恨你的程度,你不就撇清和他的关系了吗?那我就放心你了。

  4. 一个皇上把话说到这种程度,也真是够可以的。在刺刀见红的当口儿,连一点点默契的空间都不能留,必须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才能消除潜在的政治风险。

在那种政治下,真是连皇上都不容易啊。

一幅画背后的社会网络是怎么运行的?

原创: 「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 今天

我们日常购物的时候,虽然并不知道一个商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但是大致上都能对它的价格有一定判断力:成本是多少,品牌有多好等等。

不过,如果我问你一类非常特殊的商品的定价方式,你可能就有点没概念了。

这就是今天要给你介绍的书——

《艺术品如何定价》

别被书名唬住了,这其实是一本社会学专著,用艺术品背后的社会网络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作者: 【荷兰】奥拉夫·维尔苏斯
译者:何国卿
出版:译林出版社
这本书会告诉我们:

艺术品的定价,其实和本身的生产方式关系不大,而是和艺术家的生存方式密不可分。

从一件艺术品,我们就能够一窥整个艺术圈的社会网络,看看各个人物、机构在里面都扮演着什么社会角色。

  1. 先请你看一幅画,你猜猜它值多少钱?

    塞·托姆布雷, 《纽约市》 , 布面油画,1968年

在2015年的拍卖中,它创下天价——4.49亿元人民币。

是不是特别不理解?它为什么这么贵?

「得到」专栏《西方艺术课》的主理人严伯钧给出了专业解释:“虽然看上去像随意的涂鸦,但你不要忘了——这是一幅油画。油画居然能达到类似粉笔的效果,笔触粗细还非常均匀,这个技术真是匪夷所思。”

看了专业解释,我们能明白它厉害在哪,但好像还是无法理解:这画咋就那么贵?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幅画的价格?

  1. 事实上,艺术品的定价至今都没有量化方法。画有多大、画了多久,都不能作为评判的核心标准。而由于艺术作品不可量产、供给和需求规模都很小,所以使得它无法成为一个高频交易的市场。

那么,艺术品交易的依据是什么呢?

答案是:社会网络。

艺术家、画廊、收藏家、艺术评论家、拍卖行等,都在这个网络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这张社会网络中的“潜规则”,决定了艺术品的定价和交易机制。

  1. 画廊是支撑艺术品社会网络运转的核心连接点。全世界各地的画廊布局都差不多,完美体现“空间社会学”的原则:不同的空间,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分工;分工的规则,决定了空间的规则。

画廊分为前厅和后厅。前厅承担公共功能,后厅承担交易功能;前厅人人都可进入,后厅要“圈内”的自己人才能进;前厅负责展示艺术品,绝不会明码标价,后厅专门用来交易,各种谈判设施一应俱全。

以后,你在逛画廊时,如果发现前厅的作品贴了价签,那这个画廊很可能不太入流。

  1. 画廊之所以重要,因为长期以来扮演着“艺术保护人”的角色。发掘年轻艺术家,和艺术家签约,资助他的生活和创作,代为销售他的作品,还定期为他举办展览、组织宣传。这种关系对艺术家和画廊,是个双赢的结果——艺术家获得赞助,衣食无忧之后才能放手创作;而随着艺术家名气增大,作品越来越贵,画廊的收益也会越来越多。

  2. 在整个网络中,画廊还承担“风险投资人”的角色:画廊往往会签约很多未成名的艺术家,投入大量资金赞助他们的创作和生活,还要身兼保姆、经纪人、公关等多职。在艺术家成名之前,画廊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能成名的总是少数,为大多数人投入的资金很可能打水漂。

  3. 画廊和艺术家,是一种长期协同进化的关系,而不是一般交易关系。对于画廊来说,要尽量保持艺术家作品的价格逐年上涨,而不能出现大起大落,必须从长计议。所以对于初出茅庐的新人艺术家,一开始的作品定价不会太高,这样未来才有充分的升值空间。这就需要画廊能管理艺术家的自我认知和期待。

  4. 虽然都在销售作品,但拍卖行和画廊不同——不像画廊追求“长线收益”,拍卖行已经是交易网络的最后一环,就像拍卖师的象征“拍卖槌”一样,他们主要是在做“一槌子买卖”。因为更看重单次的交易利润,所以拍卖行的偏好是在拍卖前造势,吸引更多买家,让价格走高。

  5. 拍卖价格的上涨,能带动艺术家其他作品价格的上涨。但如果拍卖价格涨得太多,也不是件好事。这可能促使市场上的藏家把这个艺术家的所有作品都拿出来拍,最终作品泛滥,造成“砸盘”。艺术家一蹶不振,作品再也卖不出好价钱。

  6. 既然是卖,那么是不是谁给钱最高就卖给谁呢?在艺术品的一级市场,还真不见得。因为还要看买家能不能起到为作品“信用背书”的效果。

在这个社会网络中,知名收藏家和博物馆,扮演着为艺术作品“信用背书”的角色。他们发挥的作用是两点:

① 能给艺术家增值。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被顶级收藏家或博物馆收藏,他未来的作品价格,马上会水涨船高。

② 收藏家、博物馆买入作品后,一般会用于收藏或展览,不会轻易再卖出去。这就避免了价格不规律波动,能保证市场秩序。

  1. 除了收藏大家,自然也有很多非专业买家。在艺术品市场,这些非专业买家,承担着一个重要职能——分担风险。正因为他们愿意凑热闹、愿意买买买,专业收藏家才会放心买入艺术品。万一遇到变故,想将藏品卖出,能随时找到一个接手的对象。这样,专业藏家出手才更有胆气。这就是艺术圈的人很愿意搞艺术普及工作的原因。

  2. 补充一个书里没提到,但很有意思的事:很多国画,明明出自同一个画家之手,但有的有落款盖章,有的却没有。为啥?

这就是艺术圈的“潜规则”——为了维持作品价格稳定,画家不能绕过画廊,将作品低价出售或赠送给熟人。

但有时抹不开面子怎么办?干脆给一幅没有盖章的作品。如果对方是出于个人欣赏的需求,有没有章无所谓;如果想用来倒卖,没章就能有效防止画作流入市场、扰乱价格。

你看,维护明确的秩序对市场有多重要。秩序越好,价格越稳定,这个市场上所有的玩家才能着眼长远、促进行业整体健康发展。

冰,就这样成为了商品

Steven Johnson

1834年初夏,一艘名为“马达加斯加号”的三桅船驶入里约热内卢港口,船体内装有最令人不可思议的货物——冻结的新英格兰湖。

“马达加斯加号”及其船员隶属于一家公司,他们的老板是顽固的波士顿商人弗雷德里克·图德。图德是一位年轻富有的波士顿人,他的家族长期从自家庄园的洛克伍德湖获取冰水,不仅因为它的美学价值,也因为它具有降温能力。

像很多北方富裕家族一样,在图德家的冰室里,贮藏着一块块冻结的湖水,每块重200镑(约合90千克),它们奇迹般地不会融化,直到炎热的夏季到来、新的仪式开始。这些冰块被切成碎片,制成新鲜的冷饮,做成冰淇淋,或者在热浪来袭时用于冲凉降温。

在17岁的时候,图德的父亲送他去航海,目的地是加勒比海。全副武装经过潮湿的热带地区时,一名绅士向年轻的弗雷德里克·图德提出了一个非常激进的(有人甚至认为荒谬的)建议:

如果他能千方百计把冰块从天寒地冻的北部运到西印度群岛的话,将捕捉到巨大的商机。

1805年11月,图德派兄弟威廉去马提尼克打前哨,买了一条名为“至爱号”的双桅横帆船,开始收集冰块,筹备旅行。次年2月,图德从波士顿港口启航,“至爱号”满载来自洛克伍德湖的冰块,驶向西印度群岛。

《波士顿公报》报道说:“这可不是开玩笑!”

“一艘满载80吨冰块的船启程向马提尼克岛港口出发。我们希望最终证明,这并非无稽之谈。”

事实证明,公报的嘲弄确有道理,虽然不同于人们可能预测到的那种原因。

尽管夏季姗姗来迟、冰块完好无缺,但还是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图德从未想到过的。

马提尼克岛居民对来自异国的冷冻恩惠没有兴趣。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拿它怎么办。

人们对冰的魔力漠不关心,让图德的兄弟威廉不用排队等待就成为货物的专属买家。更糟的是,威廉没能找到储存冰块的合适地点。

图德使出浑身解数,终于到达马提尼克,却发现人们并不需要在酷热中急速融化的产品。此行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马提尼克岛航行的惨淡场面还将在几年后重演,并伴随着更多灾难性后果。

图德的新兴业务虽然存在需求和存储的问题,但也不乏优势。船只往往空无一物地离开波士顿港口,远赴西印度群岛,用贵重货物来填满船体,这意味着他可以跟船东协商,利用空船、以更便宜的价格来运送他的冰。此外,冰本身基本上是免费的。图德只需付钱让工人把冰块从冰冻的湖水中切割开来。

新英格兰的经济催生了另外一种同样毫无价值的产品——木屑,木材厂的主要废物。经过多年的试验,图德发现木屑可成为冰的极好绝缘体。上下叠放的冰块以木屑分隔后,存放的时间几乎是不受保护的冰的两倍。

图德的节俭天赋派上了用场。他利用了三种在市场售价实际为零的物品——冰、木屑和空船,成就了一桩蒸蒸日上的生意。

图德最初那次悲催的马提尼克之行已经清楚表明,他还需要在热带地区找到现场存储基地。他修改了多个冰库的设计,最后选择了双壳结构,利用两面石头墙之间的空气来保持室内凉爽。

图德不懂分子化学结构,但木屑和双壳结构都遵循相同原理。冰的融化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热,才能破坏形成冰晶的氢原子四面体结构。(从周围大气中提取热量,使冰有一种让我们凉爽下来的神奇能力。)热交换唯一可能发生的地方是冰的表面,这就是为什么大冰块能够长时间保存的原因——所有内部氢键完全与外部温度相隔离。

灵光乍现15年后,图德的冰块贸易开始盈利了。到了19世纪20年代,图德的冰库已遍布美国南部,里面堆满了来自新英格兰的冷冻水。到了19世纪30年代,他的商船远行至里约和孟买。至1864年去世,图德已积累了一大笔财富,价值超过今天的2亿美元。纽约三分之二的家庭每天订购冰块。

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冰块经历了从罕见珍品到奢侈品、再到必需品的过程。用冰块制冷的做法改变了美国的版图,变化最大的地方非芝加哥莫属。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座城市成为交通枢纽,富饶平原地区的小麦从这里转运到东北部人口中心。但在运送途中,无法避免肉类腐败变质。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物资匮乏的东北部和富产牲畜的中西部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供需失衡。

19世纪40、50年代,外来移民促使纽约和费城的人口暴增,当地的牛肉供应无法满足不断上升的需求。同时,美国对大平原的开垦使得牧场主拥有庞大的牛群,却没有相应数量的消费人群。

是冰块为人们找到了出路,最终打破僵局。

1878年,古斯塔夫斯·富兰克林·斯威夫特聘用一名工程师来建造一种先进的冷藏车。人们将冰块放入箱中,置于肉类上面,到达沿途的停靠站时,工人会在上面换上新的冰块,下面的肉保持不动。

唐纳德·米勒在《19世纪的芝加哥》中写道,“就是这种基本的物理降温方式,使得古老的牛肉屠宰业从本土贸易发展为一种国际业务。冷藏车自然而然地发展为冷藏船,将芝加哥的牛肉运送至四大洲。”

本文作者 Steven Johnson,译者 斯眉,选自译言网。

罗胖曰
小时候,一个邻居老头家有一个柴火灶。
我家买了几个红薯。
有一次老头说——
我这灶火没灭呢。把红薯放在里面烤很好吃。
然后不由分说地就把我家红薯丢在了火里。
我急得大哭——
红薯一定会被这老头烧掉的!
后来证明,这么烤的红薯味道很不错。。。
很多事,直觉会骗我们。
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罗胖精选|别在数量级上犯错误

今天的“罗胖精选”,来自“得到” App 的付费课程《卓克·科学思维课》。

在这一讲中,卓克老师给了我们一个重要提醒,就是人类天生有一个缺陷,容易在“数量级”上犯糊涂,导致判断错误。

比如说,很多人担心手机辐射对人体有害。但实际上呢,阳光的辐射比手机高了几百倍,也就是高出了两个数量级。如果担心手机辐射,还不如做好防晒。

那么,怎么才能避免犯数量级的错误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听听卓克老师的讲解。

在数量级的估算上出错,听着好像是做错了数学题,其实这是一个我们观察事物方法上的失误。

尤其是在评论一个新东西,或者新现象,它是95分还是60分,还是15分差到没边呢?或者是这个东西对身体有没有害处呢?

要做出正确的评价,需要正确把握数量级。

—— 数字的数量级 ——

有个很古老的传说,那时候象棋刚刚发明出来,阿拉伯的一个国王一下就迷上了,觉得应该重奖发明这个游戏的人,结果发明者来了,他让人家提要求,人家说棋盘上第一个格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2粒,第三格4粒,第四格8粒,这样类推下去,最后一个格也放满,最后把这些麦粒奖给他,国王欣然同意,觉得这个人很厚道,不漫天要价,结果按照这个规律装麦粒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全国粮仓里的麦子也不够用。

这就是典型的数量级上的错误。

—— 尺寸的数量级 ——

珠穆朗玛峰约8844.43米,马里亚纳海沟约10898 米,最高最低的两个地点,落差快20公里了。所以人们容易觉得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但这种凹凸不平的程度是多少?

咱们可以算算,地球直径是12800公里,珠穆朗玛峰这个最高点比海平面高8.8公里。

如果我们把地球比作一个篮球,珠穆朗玛峰相当于篮球上的什么呢?

篮球分室内和室外的,室外的因为地面是水泥的所以磨损大,表面就是大颗粒感的胶粒。但这个胶粒实在太大了。

室内篮球,比如正经的比赛用球,斯伯丁的,它表面有很细密的小颗粒,每个高度大约0.2毫米,是为了增大手和球的摩擦力。


篮球表面的小颗粒

这0.2毫米大约就是珠穆朗玛峰对比地球的高度。

只不过如果把地球想象成篮球,在这个篮球上只有几个颗粒是0.2毫米的,其它的比0.2毫米都要薄。

所以地球上山脉海沟造成的凹凸的程度,是远比不上一个正经比赛规格的篮球上的那些胶粒的,我估计有不少人都没想到原来地球表面是这么光滑。

那为什么会犯数量级上的错误呢?

大都是因为只留意到那些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东西,或者是观察得太浅显了。

比如当我们问到拥有珠穆朗玛峰的地球有多平坦的时候,我们更多想到的不是地球的尺寸,而是那些更容易被理解,更容易被刺激,更明显的那些高不可测的山峰的样子。

还有那个国王,他被要求每个格递增式地奖赏麦粒时,他体验更直接的是前几个格里,几粒,几百粒那些不起眼的谷物残渣。

所以凡是涉及到要下判断和作评论的时候,如果能在一开始就下意识地去考虑这个东西在完整的图景里是什么尺寸,就能避免在数量级上犯错。

—— 危害的数量级 ——

我们举几个常见的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感觉腹部难受,持续好几天都没缓解,去医院大夫就会建议你拍个 X 光,可是有人就会担心 X 光辐射致癌,这就是在危害的数量级上犯了错误。

但如果你只是单一的看 X 光有害无害,当然有害,否则就不会让人避免照 X 光了,也不会让那些工作人员穿上铅服了。

但这个 X 光的害处,和那位病人腹部的症状不明,就这么拖着不去治疗比起来,风险要小多了。

不明的腹痛,有慢性炎症、结石、心脏病、梗塞、穿孔、肿瘤、疝气,这些要发作起来每个都可能要命,所以医学影像就算有害,对死亡的贡献率也比前面那些小好几个数量级。

还有手机的电磁信号,有人说这个辐射有害。

那它有害没有呢?

这还真说不准,说不准,那就是有可能呗!所以它就是有害,但这个问题真的不能这么想。

因为手机的发射功率也就是1瓦这个数量级,之前咱们也说过,阳光的辐射功率每平米是几百瓦这个数量级。

所以如果你很担心手机辐射的话,首先要躲开一切阳光,然后你再谈怎么降低手机的辐射危害,因为阳光比手机辐射的危害多几百倍,这就是两个数量级。

每一个站在珠穆朗玛峰脚下的人,都会发出平生最大的感叹,这一点不稀奇。

但如果我们评论的是整个地球的光滑程度,还是要警惕那些最浅显最直接的感受遮住我们的判断力。

传销是怎么回事

大学生因被骗加入传销组织的新闻近期屡屡爆出,传销这个潜伏在我们身边的问题又引起了关注。实际上, 传销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落地中国,在中国的发展也经过了几个阶段,不断打击,也不断变化,而且伴随网络发展还出现了更隐蔽的网络传销。它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梳理了下传销在中国三十年的发展,了解一下传销在中国的发展史以及它的特点,或许能帮助你辨别传销,让家人、朋友免遭传销危害。

第一阶段,传入中国。

传销模式是1980年代末进入中国,那时,传销和直销还难分彼此。后来,1990年代的一种足部、腿部按摩器材“摇摆机”开始风靡国内,直到现在还能在淘宝上买到这个产品。其中一个台湾品牌“爽安康”占领了摇摆机的主流市场,正是它促使真正意义上的传销在中国落地。

1990年代,传销分化为单层次传销和多层次传销,单层次传销是推销员只能将产品卖给一个个客户,这一派就是比较温和、理性的直销模式。而多层次传销就是今天所指的传销,目的是把客户发展为下线。

爽安康拿到了国家的单层次传销牌照,但它的经销商却做起了多层次传销。他们利用“潜能激发”,靠打鸡血、喊口号等激发会员的财富欲望,逐渐淡化产品的概念。

直销与传销的区别就是推销员是否直接发展下线,直销是从向客户销售产品中获得收入,而传销则主要通过发展下线代理商交会员费获得收入,传销一般都有高额的入门费用。

第二阶段,转入地下。

面对传销这种新营销形式,国家也曾一度希望能引导到健康的轨道上。1994年和1997年,国家工商总局分别发文,对传销进行监管。单层次传销并未禁止,而多层次传销则规定只能在限定区域内开展。

不过,传销的利益诱惑太大了,它们不断挑战监管底线。比如传销采用的“异地邀约”方法。“异地邀约”是以一定名义把亲戚、朋友骗到外地去做传销,最终人身自由会被限制。

1998年,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务院先后发文,禁止传销开展,传销由此转入到地下。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传销组织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机制,而其中运转的基础则是“几何倍增学”和“五级三阶制”。

几何倍增学是直销和传销通用的概念,即1变3,3变9,9变27,下线无限倍增;五级三阶制则是传销界的金字塔形奖金分配制度,最高级别会拿到所有的奖励——一笔百万或千万级的财富。

在传销组织里,呈现出这样的景象,

底层人员打鸡血,每天在课堂上感受成功迷梦;中层人员装气质,固定的时间接见前来学习的人员;高层人员秀财富,成为财富神话主角。

过去从事传销的人,往往住在小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廉价民房里,打地铺、吃大锅饭。而随着相对高收入、高学历、高智商人群的加入,传统的“丐帮式”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南方的一些传销派别,告别地铺,进入了小区,由此分化出了南派和北派传销。不过随着南派和北派交叉严重,现在的新区分是住小区、不打人和睡地铺、有暴力倾向的两个派别。

在这段野蛮生长的时期,传销也完成了从实物传销到无实物传销的演变。这其实源于一个摇摆机营销中的瓶颈:传销人员越来越多,而摇摆机生产跟不上了。不过组织者们发现,其实会员根本不关注产品质量和功效,而是关心自己拉来多少人头,也就是说销什么产品已经不重要了。

从1998年传销被禁止开始,这个行业进入了一段漫长的“理论危机”期。传销组织者需要苦口婆心地解释和美化这个行业,各种“洗脑”的话术在那时酝酿出来,而如果实在说不通了,就打。

直到2008年广西北海的一次会议上,传销界提出了“负面调控论”,随后扩散到整个行业,让传销的洗脑理论形成了完整的闭环。所谓“负面调控论”是说“国家之所以让媒体曝光、让公安部门打击传销,实际上是在暗中保护这个行业,担心这个行业发展太快,13亿中国人不够用。” 而实际上,这只是传销界自我美化的一种说辞,用来欺骗那些对传销还有疑心的潜在加入者。

第三阶段,网络传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销也开始崛起,并且与传统的异地传销两分天下。异地传销推崇的五级三阶制和洗脑手法,在网络传销中被弃用,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奖励体制和洗脑话术。

近两年爆出的MMM金融互助平台、维卡币、中券资本、善心汇、亚欧币等传销新变种的代表,周期更短,涉及金额更大。比如在中券资本传销骗局中,一年多的时间就发展了20多万会员,吸收传销资金40多亿。

这种新型网络传销没有实体项目支撑,用高收益、低门槛、快回报为诱饵,靠不断发展新的投资者来实现虚高利润。上下线的联系都通过社交平台,如果没有人主动报案的话,也很难发现。由于新型的传销变种多在网络上进行,它不限制人身自由,那些起初的受害者更容易变成组织者。有些人会认为以前算交了学费,但这是一种挣钱的方式,这也让他们更难以离开传销。

以上就是传销在中国的流变发展的过程。

参考来源:南方周末《传销三十年:门派、话术与变种》

很多传统,最初都是不得已

2016-04-04 张佳玮 罗辑思维

1
——————

2014 年 3 月底,海牙国际法庭做了判决:就澳大利亚诉日本违反《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判定日本在南极的捕鲸活动违反公约,今后不得再继续。

事情一出,免不了又是舆论哗然。世界各环卫组织抨击日本野蛮,日本朝野各方抱怨传统被糟蹋……

如果回溯历史,则日本人吃鲸,并不像许多人想象中那般野蛮。一如日本料理的其他菜式一样,鲸鱼被烹调的细节,被抠得极精准。老式店铺里,会备花鲸的肉片,留皮,汆烫到恰到好处吃;也有生鱼片吃法,先以柑橘汁配酱油、萝卜泥制酱,取鲸肉布满网状脂肪的部分,卷葱,蘸酱吃;有种吃法叫百寻,是用鲸小肠蒸过再烫熟,令其紧缩而后吃,取其脆。

吃起来也有讲究:鲸味极浓,所以若非全鲸料理,否则鲸肉常在最后一道上来。这些讲究,当然不是一拍脑袋想来,而是经年累月,锤炼而成。

一如日本人自己所承认的:鲸料理于他们而言,是个悠久传统了。实际上,美国人的捕鲸历史也不短。麦尔维尔的史诗小说《白鲸》里,特意列举了美国浩瀚壮阔的捕鲸史,以及他们如何吃鲸肉排,他们如何从鲸身上提取龙涎香,他们如何用鲸脑点灯。如今看来,这些都极为政治不正确,但你没法指责——

在过去,在人类还没有保护环境概念时,鲸就是他们的天然美味。

所以,你也无法责怪日本人吃鲸的传统。现代文明到临前,他们必须捕鲸,一如他们必须捕其他鱼类才能过活。

2
——————

一切饮食环境,都是时势所造。

比如,为什么日本料理里几无羊肉踪影?因为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本土没有绵羊养殖业。

八世纪之后,日本天皇曾数度发下“肉食禁令”,日本民间当然免不了偶尔偷吃,但主食还是鱼肉、野菜和粟米。江户时期,日本人吃一种玩意,叫做山鲸——不是日本山里也产鲸,只是用来指代山猪,又曰牡丹锅。其他马肉锅又叫樱锅,鹿肉锅又叫红叶锅,如此不一而足。

甚至德川幕府第五代将军纲吉,布下“生物怜爱令”,非只是牛马不许动,连吃狗肉都违法。如此这般,才硬生生把日本逼成了一个鱼+野菜民族。

反过来,传统日本人以为耕牛珍贵,不能杀害,所以 1853 年幕府开国,美国人初到日本,要牛肉吃,日本人都不予理会。当日日本人看美国人吃牛肉,一如今日世界看日本人吃鲸肉似的:

当事人觉得是传统,理所当然;外人看来,简直匪夷所思。

3
——————

说到饮食犯忌,中国和韩国其实也颇有些爱好,跟现代西方文明抵触。西方人遇见中国或韩国人,免不了问:“你们真吃狗肉吗?”若答是,免不了被对方圆睁双目,当怪物打量。

传统中国人观感里,肉分等级,狗肉就不上大雅之堂。鲁智深在五台山下问店家要牛肉吃,店家没有,鲁智深自己发现店家煮着狗,店家解释说“怕你是和尚,不吃狗肉”,可见狗肉比牛肉更市井气;鲁智深吃来也豪迈:蘸蒜泥撕着吃,很乡野。

其实狗肉真是古已有之,战国名刺客聂政、荆轲的哥们高渐离、刘邦麾下大将樊哙,都是杀狗吃肉的好手。因为古代肉食匮乏,动不动就饥荒人相食,有什么就吃,顾不上文明了,狗是上等的肉食来源。爱吃的人自然提倡“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台湾干脆现在还管狗肉叫做“香肉”。

当然啦,别看西方现在反吃狗肉很厉害,其实 19 世纪之前,法国人也吃狗肉;德国人把狗肉当做羊肉的替代品;瑞士人吃切片狗肉,甚至墨西哥人和罗马人传统里,还有熏狗肉这个神物。

——说到底,在世界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前,大家来不及喂养宠物,先得满足自己。而狗肉,在三不五时有饥荒的时代,实在是太完美的蛋白质来源了。

4
——————

在中国古代,和狗肉一样不登大雅之堂的,是猪肉。

传统格局里,鱼肉、牛肉、羊肉、鹿肉,都比猪肉高档。但在宋朝,非水域居民吃不到鱼肉,政府又严禁私宰耕牛,导致牛肉供不应求——所以《水浒传》里,好汉得在野店才吃得上牛肉——鹿肉则是山珍,所以富人家主吃羊肉。

苏轼在黄州所以吃猪肉,理由也是他穷,而且“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他是把猪肉当成平民食品的。所以猪肉在宋明市井间大发展,终于成为今日中国人民主食,也是无奈:比起其他肉来,猪肉的供应是最容易的了。

中国人如今吃猪肉,两个做法最有古意,体现猪肉的本源。须知宋时贵族不肯吃猪肉,是嫌有腥臭味,苏轼的想法是“火候足时它自美”,其实就是靠火久炖,去猪的腥味,而今传为名菜东坡肉;四川传奇的回锅肉,最初是“一猪四吃”里,煮过之后的猪肉再回锅下料大炒,为了物尽其用,而已。

当然,说到物尽其用,川味里极多,比如卖完牛肉,牛头皮、牛下水无人要,于是把头皮、下水等调麻辣香浓的重味再卖,就是夫妻废片——现在以讹传讹,成了夫妻肺片。说到底,还是物尽其用,一粥一饭,实在不易。

5
——————

其实“可爱到通人性的动物不能吃”,在各国历史传统面前,是挺无力的。

鸵鸟长得也可爱,不妨碍象牙海岸人拿来做鸵鸟肉三明治;孔雀美丽,河马憨厚,但古埃及王公就爱吃这俩货,尤其是孔雀的舌头,罗马名将兼美食家鲁库鲁斯尤其爱吃,当然其中不乏“老子吃得起,你们吃不起”的劲头。

然后,随你信不信:澳大利亚人也有吃袋鼠肉的。澳大利亚南部,选袋鼠腰肉香煎后,用澳洲红酒来炖,是上世纪 80 年代就流行的款待游客菜式。联想到袋鼠活蹦乱跳的劲头,吃时是不是会格外不舒服?但没法子,人类本来就是靠汲取其他生物的养料生活在这个世上的。

世上一定还有人觉得大白鲟和闪光鲟很可爱呢,但因为俄罗斯人不巧发现它们在里海流域不少,其鱼子还是制作鱼子酱的上好佳品,那就下手吧。

6
——————

当然,还有许多食物,本身不是居家旅行里产生的。比如,日本人吃饭团,喝味噌汤:这些最初,都是为了行军打仗而设。

饭团做起来容易,吃起来不需要餐具;味噌结成块,和饭团一起挎在腰里,有热水了,一冲一泡,热腾腾一碗味噌汤,补充各类营养——现在的泡面,也不过如此。

中国北方有种传说,道是涮锅子由忽必烈发明——行军途中片完羊肉水里一过张嘴就吃。

我问过一个家住蒙古的汉人朋友,他不太确定;但说起他家乡那一带的旅行食品来,确实离不开羊肉。生羊肉,撒盐,捶打;捶扁了,风干,带路上随时可以吃;盐跟羊肉就合了,很鲜,有羊肉味。我听着有些瘆人,“生的就吃吗?”“嗯,是。”

游牧民族在这方面最有心得:北京点心里,许多奶制品,大半和蒙古与满族有关。比如萨其马,就是面粉、鸡蛋、奶油一炸,容易带,顶饿又好吃,这是行军打仗、出猎游骑时的吃法。

瑞士山脉多,所以在马蒂尼镇一带,圣伯纳犬脖子上挂酒桶、人出门带干奶酪、火腿和面包,是出门的标配:只要有火和锅子,当场把酒和干酪一煮,就是如今干酪锅的雏形。全欧洲在火腿和香肠上都很有想法,道理其实也简单:不容易坏,能带着走。

7
——————

美国人1929-1933 年闹经济危机,大萧条,人民太穷了,特别馋肉,又不舍得吃,就有人动了脑筋。1937 年夏天,美国人杰伊·霍默尔发明了一个玩意:猪肉、糖、盐、水——到此为止还正常——然后加上马铃薯淀粉,最后用硝酸钠将这肉保存为粉红色——这就是午餐肉了。

说难听点,就是掺了淀粉、弄虚作假的肉,原理类似于福建的肉燕,味道还差很多。但价格低,吃来方便,还不容易坏。美国人民和美国军人都大快朵颐,二战前线,美国大兵吃着午餐肉就想起故乡了。

到现在,午餐肉行销世界,北非人拿来烤着吃,中国人拿来片了涮火锅,怎么都有。

本来是无可奈何的一道菜,最后也成佳肴了。

8
——————

俄罗斯人当年为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和瑞典人大小数百战,最后学会了瑞典人的臭鲱鱼。

臭鲱鱼味道酸臭,是鲱鱼发酵得的,军队仗着这玩意当军粮;老俄罗斯人讲究喝伏特加、吃酸黄瓜和腌鲱鱼,就这么个德行。

你当然觉得这吃喝太粗猛啦,但考虑下:大多数俄罗斯人都不是在餐桌上吃这几样,而是在夜雪茫茫、万里无垠的俄罗斯大地上,驾着马车,醉醺醺一路溜达。在这样的旅途里,永不变质的伏特加、越搁越好吃的酸黄瓜和腌鲱鱼,当然是最美好的了。

所以,一切流传至今的饮食传统,以及许多美食,最初都是不得已,都是苦中作乐,从无可奈何里,挖掘出了神妙的烹调法啊。

本文由作者 张佳玮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译林出版社出版。

罗胖曰:

我喜欢张佳玮这类文体的文章。
小切口、大见识、看得进、记得住。
既有博物致知之效,又收认知升级之功。
日后还可以翻出来当资料查。
这样的文章,看起来信手拈来,意态潇洒,实际上写起来是一个苦活。
注意到没有?一个新的知识分子物种正在形成——
知识服务者。
他们不搞宏大叙事,不讲家国情怀。
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手艺服务一个个具体的人。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的角色即将淡出。
未来人人皆有知识,人人皆有良心。
以知识为业的人,将不过是为用户大脑提供一个“外挂服务”。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