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hat

沟通的核心。

Why

What

社交币理论:如何让别人转发你的信息?


2016-02-02李叫兽

随着社交网络兴起,众多品牌为了让人们转发其信息已经开始丧心病狂了。

“如果你能拍张我们餐厅的照片并发到朋友圈,我们会送你一盘免费的沙拉。”

“转发朋友圈并截图,领10元新年红包。”

“转发朋友圈并集齐50个赞,送移动电源一个。”

让别人分享你的信息就这么难吗?需要花很多钱才能诱导分享吗?

其实只要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别说不给钱,即使你罚他们的钱,他们还是会分享。

分享转发和吃饭一样,本身就是人天生的欲望,是不需要金钱激励就会自动去做的事情。那么,与其花费巨额资金诱导用户分享,不如直接创造他们会主动分享的内容。

什么样的内容,用户会主动分享呢?

我们需要考虑的并不是我们想让他们分享什么,而是我们产生的信息对他们有什么帮助。也就是说我们想让用户分享的信息本身,可以帮助用户完成什么社交任务?

用户可能会完成的社交任务有:

寻找谈资——“看看有什么好聊的”;

表达想法——“想要说服某人”或者“想要表达内心的某种想法”;

帮助别人——互惠行为,为别人提供帮助;

塑造形象——在别人面前塑造一致性的形象;

社会比较——在隐形的竞争中胜利。

如果你创造的信息能够帮用户完成上面的某些任务,他们就会分享你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就像社交中的货币(我称之为“社交币”)一样,能够产生价值:

寻找谈资——你的信息能给别人提供谈资吗?

表达想法——你的信息帮他们说出了内心想说的那句话了吗?

帮助别人——你的信息能够让他们帮助自己的朋友吗?

塑造形象——你的信息能否代表他们的形象?

社会比较——你的信息是否让他们看起来更有地位?

所以,与其给用户人民币,不如给他们社交币。

寻找谈资
第 1 种 社 交 币

如果你创造的信息能够为用户提供谈资,就相当于给了他们社交币,让他们可以拿去聊天。

那么如何为别人提供这种谈资呢?

重要的办法就是“寻找有违常理的戏剧性冲突”。

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资深撰稿人布隆代尔曾经说过,最适合登在报纸上的新闻就是《我在 FBI 工作时如何通过与狗熊发生关系而找到了上帝》。

所以,你需要找出你想表达的庞大信息中,真正违反别人的第一直觉的地方。比如:

好奇心系列:“你知道吗?麦当劳其实是个地产投资公司。它真正的赢利点并不是卖汉堡,而是……”

营造反差系列:“我们是初创的手机品牌,但是却是世界上第二好用的智能手机”或者“我们用豪华跑车送煎饼果子”。

“最”系列:“XX发布了世界上最薄的智能手机”或者“XX开始售卖世界上最长的烤串——足足 2 米长”。

这些信息之所以容易成为谈资,是因为它们跟我们日常所见的现象不同,违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预期和直觉。而大脑一直是对变化非常敏感,但对固定的事物并不敏感,所以警示灯才会出现明暗和颜色的闪烁变化,以提醒人们关注。

表达想法
第 2 种 社 交 币

在社交中,几乎所有人都渴望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来影响他人。

如果你的信息也能够帮助别人表达想法、说出自己内心想说的话,他们就会自动分享、传播你的信息。

所以我们在朋友圈中经常看到公司老板们分享这些文章:

《致加西亚的信:全力完成任务的,才是好员工》

《细节决定成败:员工最让老板感动的8个细节?》

《情商为王:跟客户打交道时如何压制自己的情绪?》

同样,我们在朋友圈中也经常看到基层员工分享这些文章:

《70%的优秀员工都是被平庸的中层管理者折磨走的》

《研究发现:过度加班反而有害工作效率》

《员工更加勤奋,就能弥补高管在战略上的失误吗?》

无数的自媒体作者、知乎达人、微博大V都在创造这种社交币。以至于将来我们沟通问题时,可能不再需要自己组织任何语言,只需要转发各种社交币就行了。

比如以前的情侣讨论可能是这样的:

女:我觉得你有些毛病需要改改,并不是我理想的男人。

男:具体是哪些啊?你也不能对我要求太多啊!

女:比如你不够体贴啊,没有“成长思维”啊。

男:什么意思啊,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你也应该从自己的角度考虑下啊!

未来的情侣讨论可能是这样的:

女,转发:《知乎-应该清楚男友哪方面才能嫁给他-回答者:李靖》

男,转发:《什么样的女朋友喜欢有很多不切实际的要求?》

女,转发:《情商的 5 大法则:面对不想改变的人,我应该怎么办?》

男,转发:《每日鸡汤:为什么甘地要说“欲变世界,先变自己”?》

女,转发:《知乎-如何优雅地提出分手?》

男,转发:《知乎-分手后还能做朋友吗?—vczh的回答》

女,转发:《凤凰传奇火爆单曲:爱情买卖》

帮助别人
第 3 种 社 交 币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朋友圈中持续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对别人提供了帮助,这个人的隐形地位就会上升。

而如果你的信息能够给用户帮助别人的过程提供便利,他们就会转发你的信息,而你就给这些人提供了“社交币”——因为你的信息让他们感觉社交更成功了。

比如这样的文章:

《转给正在找工作的朋友:简历面试 8 大技巧》

《保持身体健康的4种习惯》

《如何写走心的文案》

再比如北京发布大风红色预警,就引来了大量的转发——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必要为自己的朋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就为人们提供了社交币。

当然这样的思路,也经常被朋友圈刷屏的人滥用,比如《吃茄子包治百病》、《你还在吃肯德基吗?汉堡包用鞋底做的!》之类的文章。

所以,看到滥发“鸡汤文”和“养生文”的人,不要生气,他们只不过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们想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塑造形象
第 4 种 社 交 币

每个人都渴望在朋友圈塑造并且强化自己的形象。

如果某种信息能够强化他们的形象,他们就会转发这种信息。

所以,当武汉大学樱花开放的时候,几乎周围所有的武大人都在转发《武大樱花盛开,游客挤爆校园》这条新闻。因为这个新闻强化了“武大人”的形象和身份。

当皇家马德里得到欧冠冠军时,皇马球迷、足球迷、欧冠迷、男朋友是皇马球迷的人、西班牙人、喜欢西班牙文化的人甚至仅仅是去过马德里旅游的人,都会比其他人更加可能转发这条新闻。因为转发新闻隐隐地强化了自己的某种形象(比如去年去过西班牙旅游或者喜欢足球)。

当你的产品、文章提供的任何一种信息能够强化别人的自我形象时,就相当于在别人的社交中提供了一种社交币,他们就更加倾向于转发与分享。

比如你可能经常看到有类似暗示的朋友圈图片:

转发《耳机发烧友的极致追求》,或者秀一下自己刚刚连续听了8小时音乐。这些强化了“音乐发烧友”的个人形象。

分享自己对各种奢侈品的使用,或者跟某个重要人物的合影,这些强化了“高社会地位”的形象。

社会比较
第 5 种 社 交 币

所有人都有比较心理。

即使是没有意义的比较,人们也往往乐此不疲。

如果你的产品或者信息能够帮助别人有效而且一目了然地进行比较,就相当于提供了社交币,人们就会更加倾向于转发你的信息。

支付宝推出了10 年账单的功能,可以让人瞬间了解自己过去10 年通过支付宝花的钱并转发朋友圈。

知乎可以让用户知道自己过去一年答了多少题、得了多少赞,并且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比如“在 2014 年,您的答案被浏览 202 万次,超过了《细菌、枪炮和钢铁》的总销量。”

百度地图也推出功能,让用户可以分享自己过去一年去过哪些地方……

微信 6.0 新版本发布,用户可以分享自己过去1 年得到了多少赞、送出了多少赞;还有各种游戏,玩了之后,告诉你打败了94%的小伙伴;甚至每次微信群抢红包,大部分人都会比较一下谁抢得最多。

实际上,设计一种游戏来引发用户的比较,这种诀窍早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有了,比如线下的各种会员卡、积分卡、贵宾卡等等。

有研究发现,即使美国的航空公司设置了优惠,可以用航行里程数兑换免费机票,但大部分人也没有真正去兑换。他们只想不断地积攒里程数,而一旦被兑换了,这样的隐形比较就会消失。

甚至,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不也会奖励小红花吗?

总之,所有人都需要社交,而如果你的信息能够帮助用户社交的某个过程,就相当于提供了一种新的货币激励——社交币,用户就会转发你的信息。

本文由作者 李叫兽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

罗胖日:

在“李叫兽”那里,我第一次听说了“社交货币”这个词。
那一刻,真是“虎躯一震”啊。
新媒体的很多新特质,都被这个词说清楚了。
未来的媒体内容,应该和货币一样,具备以下特征——

  1. 安静地等待被使用。
    而不是聒噪地骚扰使用者。
  2. 价值在流转中实现。
    没有读者的文字和埋在土里的银子一样,都毫无价值。
  3. 本身就是一种商品。
    生产付费内容,是未来的创业风口。

How

聊天之道:如何在闲聊中提升自我

2018-01-14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不管是与合作伙伴,还是与朋友亲人,闲聊是人与人之间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实际上,闲聊不仅能用来消磨时间,它可以变得很有意义。

如何在轻松的闲聊中获得提升?脱不花的这篇清单供你参考,愿你在闲聊中也能有所收获。

  1. 人与人生存状态的真正差别,体现在怎么打发闲暇时间。

  2. 闲,是指非正式的交流场合或形式。但每一次事后不觉得浪费时间的闲聊,都应该是一场烧脑的智力拳击。

  3. 忘了“头脑风暴”和“六顶思考帽”吧。思考的效率和追求思考效率的努力成反比。反正,我这辈子最有效率的创意发生时间,就是闲聊天的时候。

  4. 每天固定时间的闲聊,是巩固要害关系的首要工具。从亲密关系,到合伙关系,到亲子关系,莫不如此。

  5. 交换见闻是闲聊的最佳模式。发泄情绪则是最坏的。不论从什么起点开始,高手最后总能把局面扳到前者上面来。

  6. 闲聊不应该仅仅是随机触发的,也应该是刻意营造的。比如,每周刻意找人闲聊一次。内心有一张名单,写着那些你在他身上花了三个小时聊天,也不会觉得后悔的名字。我见过很多人生赢家,都有这样的名单,且经常付诸行动。

  7. 时间总是越来越值钱。所以对待刻意选择的闲聊对象要慎重。所谓“话题无边界,选人有纪律”。

  8. 最好的闲聊对象依次是:有理论偏好、爱总结的人;处于枢纽位置、见闻丰富的人;其他行业的高手。

  9. 闲聊时少聊,多问。能否勾引起对方的谈话欲望,是闲聊者角力的真正战场。多年后,某位故人还能回忆起当年和你闲聊时如沐春风的感觉,你就赢了。相信我,人生没有几回痛快的畅所欲言。

  10. 闲聊中最讨人喜欢的人,是既能通过发问挑起一个新话题,又能通过提供新例证证实对方观点的人。一个人总是会不断对外讲述自己的观点,并私下对提供新例证、新材料的人感激涕零。

  11. 交换语料、话题、段子、见闻和表达方式,是一个隐性市场。对这个市场贡献最大的人,也是获益最多的人。

  12. 如果有可能,让你的孩子旁听你的闲聊。这是一个无比高效的教育孩子的途径,孩子在这个场景里的收益远超过你的想象。

  13. 闲聊在场人员最好控制在五人以内。多则难以深入。

  14. 对了,最有名的热爱闲聊的人,是哲人苏格拉底。

关于如何成为会聊天的人的清单


2017-08-09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有些人很会聊天,处处都是人群的焦点;有些人却是“话题终结者”,分分钟把天聊死。

「得到」App邀请人际关系洞察家熊太行创作了这篇清单,14条建议,教你如何成为一个会聊天的人。

  1. 想要变成一个会聊天的人,和成为一个好的相声演员差不多:若非天赋异禀,最好猛下功夫。

  2. 会聊天的人聊天内容千差万别,但是技能点是差不多的,都是讲故事、设悬念、抖包袱、模仿等等。就像相声里的“说学逗”,以及评书里的“留扣子”。

  3. 聚会当众表演前,最好在私下里反复打磨。讲段子时自己都记不牢靠,前言不搭后语,很难达到效果。刚开始时,可以先从比较亲近的好朋友那里表演,即使演砸了也不会有人嘲笑你。

  4. 如果找不话题,最稳妥的办法是聊天气和路况。比如,跟领导、同事在电梯里,天气和路况话题范围小、有共鸣,刚好可以填满空余时间。

  5.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有道理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开车”,段子和谈资都需要积累。《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都是很好的故事型谈资来源;冷知识系的效果也不错;独特的阅历和生活智慧,也很容易吸引人的眼球。

  6. 谈资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要时常更新。

  7. 挑选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是个好主意。如果和对方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那效果就更好了。

  8. 有人觉得当众取笑朋友是吸引人眼球的好方法。事实上,若非在场的都是关系极铁的朋友,这是典型的损招,反倒不如看似呆呆的自嘲。有时候,选择性的适当暴露自己的软肋,能迅速拉近与人的距离。

  9. 如果是一个惯于拿自己开玩笑的人,第一次跟人见面,最好先隐藏自己的“自黑”特质。第一印象很重要,那很容易遭致别人的误解。

  10. 有些段子适合文字表现,但是化成语言就需要大脑思考反应,效果不好。比如微博上的“you share rose get fun”(鱼香肉丝盖饭),口头讲出来很难达到效果。

  11. 谈话时要注意场合,有女性就少讲黄段子,而和中年人聊聊健康话题是个不错的选择.

  12. 如果对面恰好有一个很不会聊天人的,实在不知道如何接对方的话,但又不想扫了他的兴,几句万能的话一定保险:“然后呢?”“好棒啊”“羡慕”。如果你还能找到对方的闪光点称赞,就更妙了。

  13. 会聊天的人不仅能激发别人听的兴趣,还能激发别人说的兴趣。有些时候,“听”比“说”重要

  14. 最后来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开口前,想想如果别人这么说,自己是什么感受,大概就知道这个话题要不要说了。

职场中遇到反对意见,10招帮你轻松处理

今天,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

当遭遇来自外部的反对意见,我们该如何应对?

前段时间,有位很有个性的名人私下感慨:一登录社交网站,总觉得被全世界的人追着骂,很烦躁。前不久,他试着拉黑了十几个人,发现世界一下子清静了。

他反思:原来,虽然自己在社交网站上获得上百万人的关注,但只要有十几个人一直在批评,就能对自己造成这么大的心理干扰。

可见,批评、反对和抵制,是一种具有扩散效应的现象,起因可能很小、影响却会很大,当事人往往会因此产生认知偏差和判断失误。

在掌声中保持积极心态,谁都能做到。面对反对意见还能保持超然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才是对一个人的理性和人际关系能力的真正考验。当然,批评和反对总是令人沮丧,只有反复演练、主动应对,才能脱敏。

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这里有几条方法,可以帮助你学会高明地处理反对意见。

  1. 面对反对你的人,最常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总想尽全力说服这些反对你的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你面对的人其实比反对者的数量要多得多。过度关注反对者,会让你忽略自己的支持者,以及那些相对中立的第三方。每当此时,别忘了,大多数时候你不需要百分之百全胜,你只需要争取一个相对胜局就可以了。

  2. 那么,你提出的方案非常顺利的通过,完全没有反对意见,这是不是万事大吉了呢?恰恰相反,这是第二个易犯的错误,你需要格外小心:要么是由于你身份特殊导致没人愿意公开反对你,要么是你的方案别人不理解、不感兴趣。每当此时才是危机四伏的时刻。因为你的目的不是通过方案,而是做成事情。

  3. 任何时候,无论你心情如何、问题大小,都切忌用长篇大论去回应反对意见。反对声很容易让人丧失理性,陷入情绪化的表达,越长篇大论、纠缠不休,越会让中立方更关注反对和争论本身,而忽略你方案中那些闪光之处。只有用最简洁的方式回应反对意见,才能让人们相信你对这些问题早有准备,一切尽在你掌握。

  4. 其实常见的反对意见,都有应对套路。如果反对者认为你的方案会引发问题,你可以将计就计把这当成同意实施方案的前提。比如,对方说“这个方案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它肯定有疏漏”。你的回应一定要扣住这句主题:“谢谢你指出这么多的问题,在执行中我会去解决它。”这样,你就巧妙地把对方的反对切换成了“方案可以通过,但是执行中需要控制风险”的前提。

  5. 如果反对者用现实条件不成熟来拖延,你就可以着重阐述计划的积极面。比如对方说“资金不足,短时间内无法通过”,你可以说“以我们现有的资金,已经可以做到前三个措施,后面我们可以边干边找资源”。人们看到积极的反馈,才愿意选择认同你。

  6. 如果反对者抓住你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那你必须立即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澄清并加强说明。比如反对者说:“你提到了要购买的设备非常便宜,后来又说它需要很耐用,但这是矛盾的。”你就可以澄清:“你说得对,我刚才没有说清楚,这是我的问题。其实我们已经研究了市场,现在的供应商能同时满足价格能承受、质量在平均线之上这两个条件。”

  7. 不论反对者态度有多激烈,你内心有多紧张,都要随时表达你对支持者和中立第三方的重视和诚意。要时刻牢记,第三方是你重要的潜在支持者,你表达时的眼神、动作都要照顾到他们,也别忘了说完之后多问一句“各位有什么要问的吗”“各位觉得怎么样”。

  8. 如果是重大问题沟通,要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比如,请有影响力的权威专家来为你“背书”。脑科学研究表明,只要专家建议一出现,大脑负责批判和反驳的区域就会平静下来——人不是把专家意见当参考,而是直接按它去做。

  9. 无论变数多大,时刻保持风度。面对反对意见,甚至人身攻击,如果你以牙还牙打口水仗,会丧失专业形象,即使最后你“撕”赢了也会降低印象分,甚至他人可能反过来会同情反对者。

  10. 当然,最重要的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述所有方法,都只适用于那些你有把握、有依据、有正见的沟通和说服过程。不能解决因为准备不足、水平不够造成的被质疑和被批评。

以上这些见解,都来自于《认同:赢取支持的艺术》。这本书,用具体的案例和场景分析,手把手地告诉你遇到各种反对意见应该如何应对。

我们能获得这样的新知,必须要感谢作者约翰·科特、罗恩·怀特海德和译者苏军锋,和出版方机械工业出版社。

最后,与你分享金句,欢迎你收藏并转发:

过年回家,如何机智应对各种“盘问”

2018-01-13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春节就要来了,面对亲戚朋友的各种刁钻问题,该如何应对?靠幽默化解尴尬,大概有四种方法:巧妙置换逻辑、转移问题重点、适度自嘲、偷换文字概念。具体要如何操作?

「得到」作者李新,作为一名喜剧编剧,总结了十个年底回家要应对的经典场景,带你学会套路,巧妙化解各种尴尬。
过年回家,如何机智应对各种“盘问” 2018.01.13

场景一 问:“今年也老大不小了,什么时候买房啊?”

在这个场景中,如果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就会把自己陷入“买不起房”的境地,十分尴尬。

应对建议:“首付还差600万。你要借我钱?”

分析:这里使用了第一种技巧:巧妙置换逻辑,把你的问题变成对方的问题,将问题重新抛给对方。亲戚问你什么时候买房,是你的问题;但你答道“你要借我钱吗”,就巧妙地把皮球重新踢给了他。

场景二 问:“工作好几年了,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啊?一定不少吧?”

这个问题非常不友好,一方面关于隐私,很多人不愿意正面回答;另一方面,如果回答“挣得不多”,很容易引起新一轮的嘲笑。

应对建议:“还行,年薪不到千万,月薪不到百万吧。”

分析:这个回答,用到的是第二种技巧:转移问题的重点,通过适度的夸张来自吹,避免正面回答。“年薪不到百万”的回答虽然略微夸张,但也是无法驳斥的事实,同时也从侧面结束了这个问题。

场景三 问:“什么时候要孩子呀?”

这类问题,是长辈最关心的。如果回答“现在还没要孩子的计划”,一不小心就要面临长辈的轮番教育。

应对建议:“快了,等我赚到一个亿就生。”

分析:这个场景,同样是用夸张来自吹。我们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很难赚到一个亿,但这种夸张的方式,巧妙终结了话题。事实上,当亲戚问你收入、结婚生子、买房等一切你不想正面回答的问题时,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

场景四 问:“你还单着呢?别那么挑了,差不多得了。”

这个问题,几乎每个人回老家都会被问到。它有一个预设的结论——你是因为挑剔才单身。在一般人眼中,大龄还单身,本身不是一件太光彩的事。如果正面回应,很容易导致尴尬。

应对建议一:“我不挑啊,什么时候XXX(知名异性艺人)离婚了,我就娶/嫁。”

应对建议二:“我不挑啊,什么时候你离婚了,我就娶/嫁。”这个回答要看对方的身份,确保对方是开得起玩笑的朋友。

分析:第一个回答是用夸张来自吹。因为普通人和知名异性艺人,很难有机会走到一起,将两者强行拉在一起,转移了重点,也阻断了对方继续问下去。第二种是用巧妙置换逻辑的方法,把你的问题变成对方的问题。

场景五 问:“一个人回来的呀,你俩为啥分手/离婚啊?”

这种关乎隐私的问题,没必要回答,赶紧终结问题为妙。

应对建议:“因为我丑啊。”

分析:这个场景,用到的技巧是自嘲和自黑。如果你一本正经的回答,就会被一次次追问。但是通过贬低自己,说自己丑,就巧妙地化解了尴尬。你都这么自嘲了,对方也就不好意思再问下去了。

场景六 问:“你在外面那么多年还没钱?”

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怀好意。如果老实回答“钱很难挣啊,吃吃花花剩不了多少”,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嘲笑。

应对建议:“有啊,(拍拍将军肚)都在我肚子上攒着呢。”

分析:这也是用自嘲和自黑的回答方式,“自己挣的钱,都吃到肚子上了”,这么回答,会使大家哈哈大笑。不仅巧妙化解了尴尬,也成功地终结了问题。

场景七 问:同学聚会,忘记了对方的名字。

这种场景难免会碰到,如果老实说“对不起,我不记得你的名字了”,不仅自己不好意思,对方也会尴尬不已。

应对建议:“哎呀呀,你瞧我这记性。我叫什么名字来着?”

分析:老同学多年不见,叫不上名字很尴尬。你先自嘲自己记性不好,不好到连自己的名字也忘了,双方借此哈哈一笑,尴尬就化解了。

场景八 问:“你在外面挣了不少钱吧?能借我一点吗?”

这个问题,是有一个预设前提的——你在外面挣了很多钱。不管事实如何,只要你出口不借,就会引起对方的不满,认为是你太小气。所以一定不可直接回答。

应对建议:“好啊,你要一块还是两块?”

分析:这个场景,用到的技巧是——只听字面意思,文字梗化解尴尬。你要迅速在对方的问题中,找到可以做多种解释的词语,然后用这个词不常用的字面意思,来回答对方的问题。这个问题中的“一点钱”,你就可以理解为“很少的一点”,那回答“一块还是两块”就顺理成章。

场景九 问:“你的车能借我开一下吗? ”

这种问题,一般很难拒绝。一旦拒绝,就会被扣上小气的帽子。

应对建议:“能啊,但是脚蹬子不太好使。”

分析:这个化解技巧也是只听字面意思。对方其实是问的“汽车”,但是你可以用“自行车”的概念回答,一般他就不会再问下去了。

场景十 问:“你在大城市工作,什么时候把你爸你妈接过去啊?”

这个问题,同样是“暗藏杀机”。如果回答“不行,大城市压力大,买不起房”,就会让人觉得你很无能;如果回答“我爸妈不习惯城市生活”,也会有给自己找借口开脱的感觉。

应对建议:“等北京空气好了呗。”

分析:这个问题中“什么时候”可以做多种解释,对方问你的是具体时间,你给的是一个不确定的时间——北京空气什么时候会好,很难有人知道,但也巧妙的回答了对方的问题。

Experience

Reference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