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Hobby

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好与职业

直播装备

我一直觉得,找工作应该找自己热爱的职业。很多人不同意。

他们说,我热爱的东西,没法当做职业。旅行、美食、看电影,这样的爱好怎么当做职业呢?

我最近想到怎么办了,只要照着我说的做,任何爱好都能变成职业。

很简单,只要把自己的爱好拍成视频,上传到网上,让别人观看你的视频,观众越多越好。只要观众足够多,爱好就能变成职业。

旅游就拍游记,美食就拍吃菜或做菜,电影就拍剧情介绍或评论。只要观众多,视频平台会给创作者分成,厂商会找你合作。哪怕只有一万个人订阅,收入也不会输给普通的上班族。

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电子游戏。最早的时候,喜欢玩电子游戏是挣不到钱的。后来,有人把游戏的过关视频传上网,发现居然很多人爱看。观众之多,创造出了好几个产业:游戏直播、游戏评论、游戏解说、游戏竞技,都是从视频衍生出来的。

只要能服务或娱乐足够多的人,爱好就能变成职业,不管爱好是什么。

Why

非工作时间的爱好让领导者更优秀

很多著名公司的CEO都曾表示,在超负荷的工作之外,他们都有一项业余爱好,比如跑马拉松、篮球、棒球,或骑马、飞机驾驶等。这些爱好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称,兴趣爱好不但没有剥夺领导者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还会更好地塑造他们的领导力。

这项研究由三位研究企业领导力的分析师和大学教授主持,他们跟踪调查了几十位世界著名公司的CEO,询问了他们的工作属性、对公司和自身的评价、个人爱好、时间上的分配,以及对爱好的投入程度等问题。研究人员想搞清楚,为什么领导者们从密不透风的工作日程中,还会挤出时间去实践兴趣爱好。以及,他们是否认为爱好能提升自己的工作业绩和领导力。

通过CEO们的反馈,研究人员为他们总结出了以下8个共识:

第一个共识是:积极的爱好能够彻底解放自己。

很多CEO都认为,随着管理工作的大量增加,很多事需要他们随时关注。工作变得无处不在,睡觉,吃饭,和朋友、家人在一起时,工作的想法仍会跑进脑子里。

研究认为,这种现象不但对业绩没有帮助,还会影响领导者的战略思维,甚至导致一些过激行为的产生。专家给出的建议是:积极、主动的业余爱好,能让疲惫的管理者满血复活。比如,巴西柔术、骑马、登山、飞行、甚至剪纸等手工活,任何你真正喜欢的爱好,都有这个功效。

一位曾是业余飞行员的CEO说,“我喜欢飞行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确保飞行安全,实在没有经历去想其它事。”飞行结束后,再面对工作时,反而不觉得那么难了。

第二个共识是:有爱好意味着不断朝着“最佳自我”努力。

调查显示,很多CEO认为,真正的爱好带来的激情,会给他们一种不断自我完善的动力,帮助他们达到一种新的思维境界。

对于这些CEO来说,竞争力确实是很有效的工作动力,但他们真正看重的,是如何实现自身最大的潜力。他们会把为爱好拼搏的经历,融入到领导艺术中。

一名热爱篮球的CEO,讲述了自己当业余球员的经历,如何帮他在企业发展低谷时渡过难关。他说,“我学到的就是永不放弃。在场上尽自己最大努力,拿出最快的速度跑、跳,直到教练把你叫下场。因此我每天早上醒来都想,教练还没把我叫出球队,我应该全力以赴。”球场上的意志磨炼,帮他带着公司闯了一关又一关。

第三个共识是:爱好有助于养成受欢迎的谦逊态度。

一个领导者在他爱好的领域,并不一定是领军人物。比如,在自行车比赛中,一位CEO的角色,可能只是一个替补选手,甚至有时要把自己的骑行车,借给最好的骑手,并退出比赛。这种经历对领导者的心性磨炼很重要。

研究人员认为,领导地位越高,有时候越需要有某个人或某件事,来提醒下他们:你仍然只是一个平凡人。管理者的谦逊态度,可以在企业内转化成更好的互动性,并一直能从上到下延伸到机构基层。这种氛围,会让领导者更受欢迎,对提高公司业绩有帮助。

很多CEO也表示,做一些能让自己保持谦逊的事,对管理公司有好处。

第四个共识是:有些爱好能给人提供一种“完全掌控”的体验

一家公司中,很多决策也不是CEO一个人可以决定的。随着公司壮大,管理体系变复杂,股东的影响力加大,CEO会感觉自己对公司的“控制力”开始减弱。

对很多领导者来说,拥有 “一切尽在掌控”的感觉,是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当这种需求总是无法满足时,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平衡。一些高层领导者在潜意识里会希望,自己仍然对公司拥有完全的控制权。

研究人员称,当领导者内心有这种失衡感时,认真去投入一项爱好,会疏导低迷的情绪。

一位CEO说,他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参加了‘竞速自行车’训练,来平衡他的失控感。他说,“当你感到无法控制世界时,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和训练方式。有时我觉得自己可以控制这项运动。”这让他找回一种心理自信。

第五个共识是:与下属建立更深层的关系

调查显示,那些拥有“严肃的业余爱好”的CEO中,大多数人都找到了和下属或合作伙伴进行沟通的良好方式。

当领导者在工作之余,可以和大家一起参与到爱好中。比如篮球比赛,马拉松,这样可以彼此更轻松地沟通、增加凝聚力。

第六个共识是:为获取真实反馈创造了难得机会

公司的高层领导有义务了解公司的近况,和各个团队具体业务的发展情况。但有时他们很难开展这项工作。

因为很多信息,通过层层渠道,传递到他们那时,已经被过滤和润色过了。所以,和员工一起跑步,或加入公司的体育团队、兴趣小组时,可以让领导者有机会获得各层级的真实反馈。

第七个共识是:能够提升领导的可信性

很多领导者喜欢讲故事。他们会通过分享故事,比如自己的创业经历,公司的前世今生,来培养和巩固自己的领导身份。

调查显示,当领导者拥有一种非常热衷的爱好,并且长期坚持投入其中时,这种情形比讲一个故事更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因为,很多CEO的爱好,可能是从大学时期就培养起来的,已经完全融入了生活。比如爱登山的CEO,常年不放弃训练;爱摄影的CEO,多年下来,出了很多作品集。这不仅代表了他们的一种价值观,也代表了他们精神世界的另一种身份。

第八个共识是: 积极的爱好会更好地塑造领导力。

很多CEO都表示,一项积极的爱好,能训练他们的思考方式,让思路更清晰能为他们提供一种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会塑造他们的领导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影响力。

PayPal的CEO丹·舒尔曼(Dan Schulman)分享到,他就是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关于领导力的感悟的。比如,“不能停止不前”,“在危机中保持冷静”、“避免和竞争对手进行无谓的争斗”等等。他表示,自己从武术中学到的领导力知识,比以前接受的正规教育还要多。

以上就是关于业余爱好对企业领导人领导力的积极影响,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文章参考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作者:艾米莉亚·布尼(Emilia Bunea)、斯万特拉娜·卡波娃(Svetlana N.Khapova)、伊芙杰尼亚·利索瓦(Evgenia I.Lysova)

What

罗胖60秒:什么才是真爱好?

  1. 你说人为什么最好应该有一个爱好?最近我看到一个解释,说爱好最大的用处,是你可以通过它培养自制力。

比如,你突然爱上了钢琴。表面上,你是在上面浪费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毕竟也没啥用。但是钢琴会成为对你的约束,你要练琴、要专注、要在那个圈子里往上攀登。

  1. 所以,当钢琴真的成为你的爱好,你会有一项意外收获,就是你成了一个有自制力的人。这会实质性地影响你的其他事业,帮你重塑自我。

  2. 这个观点有意思。它也能帮我们判断一下,什么才是一项真爱好。比如有人说,我的爱好是电影和音乐。如果你没事就刷个片子,带着耳机,这不是爱好,这是消遣。

  3. 爱好,它不是你生命之外的东西,而是你费了多少力气把它变成你生命之内的东西。

爱好,不是这个东西给你带来了多少次愉悦,而是你为它投入了多少次自我约束。

How

建议:如何同时发展多个兴趣爱好

对很多事情都有兴趣,想同时发展多个机会的人,该如何做规划呢?

职场教练埃米莉·瓦普尼克(Emilie Wapnick)在《尝遍人生》(How to Be Everything)这本书里,提供了3个步骤,帮你用最有效的方式,尝试各种兴趣和机会。

第一步,将你的计划分类。瓦普尼克建议,列出愿望清单时,要注意区分“优先计划”与“长期计划”。优先计划是指那些不会干扰现有生活的事,比如学习一门外语;长期计划就是那些需要等待时机、从长计议的事情,比如转行写小说。既然优先计划不会干扰你的现有生活,那么直接去做就好了,长期计划则需要审慎规划。

第二步,给长期计划设定目标。瓦普尼克说,长期计划需要专心投入,最好要给自己设定一个达成期限,还要设定出能够评断绩效与成果的标准,用它来评估这个兴趣是否值得自己持续投入。

第三步,掌握好从计划中“退场”的时机。对于要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的人来说,退场等同于放弃,但对于想要多多尝试的人,退场也可以是完成个人目标的一种。瓦普尼克说,当你在尝试过程中感到无聊,觉得再也无法期待做某件事情或提起热情时,就是应该退场的时机。不过,她也提醒说,对于这种“无聊”,你要想想,是因为你已经熟练了,还是发现自己根本学不来。如果是后者,你就得重新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学习计划,或者接受现实:这个兴趣不可能变成你的另一个专业。

Experience

新研究:音乐爱好透露你的性格和智商

人们对音乐的喜好,可以透露出他们性格中的大量信息。如果你喜欢简单的原声音乐,你可能既健谈又精力旺盛,如果你热爱歌剧,你很可能富有洞察力和想象力。英国《每日邮报》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剑桥大学最近开展的大型研究。

研究团队邀请了2万多名参与者接受在线调查,让他们听了25个不熟悉的、不同类型的音乐节选片段,还填写了一份评估性格类型的调查问卷,性格类型包括开放型(openness)、外向型(extroversion)、随和型(agreeableness)、神经质型(neuroticism)和尽责型(conscientiousness)。

研究团队从调查中发现:开放型的人喜欢复杂的音乐;外向的人更喜欢让人放松的朴实的原声音乐;随和的人一般会给所有音乐片段打高分;神经质的人一般打分更苛刻。

剑桥大学心理学家戴维·格林伯格解释,有同理心的人,善于理解自己和他人想法,他们会更喜欢能唤起内心深处情感的柔和音乐,对音乐的感染力和唤起的情感更感兴趣;“系统化的人”,能够识别音乐模式和体系,他们更喜欢激烈而复杂的复合声乐,认为音乐的结构特征更有吸引力。

研究人员还总结出了一些与智商和运动能力有关的发现,比如,喜欢蓝调音乐、古典音乐和爵士乐这类复杂音乐的人,在“经验开放性”方面得分很高,他们智商高但不善于运动。所谓“经验开放性”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包括活跃的想象力、审美感受、对内心感受的专注,以及对知识的好奇心;喜欢乡村音乐、流行音乐和配乐等欢快音乐的人,一般在经验开放性和智商上的得分都较低;喜欢有活力的、节奏感强的音乐,这些人比较外向、随和、有魅力、善于运动,与喜欢欢快音乐的人不同,他们的智商得分并不低。

以上,就是剑桥大学研究团队对音乐和性格、智商之间关系的新发现。

投资人:警惕以个人爱好作为投资导向

龙宇是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BAI)的创始和管理合伙人,曾带领BAI投出了易车、乐信、蘑菇街、Keep、优信等多个明星公司。接受早期融资平台华兴Alpha采访时,龙宇提醒投资人投资时,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和倾向作为投资的评价。

尽管BAI投了移动健身平台Keep,但龙宇只是一个月活跃用户,没有贡献日活跃度。她很警惕,投资时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个人爱好、个人产品体验作为导向。比如,龙宇是一位母亲,所以她就应该去投资教育吗?她认为这是坚决不行的,“投资消费升级的方向,是要研究品牌内在的发展规律,而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和倾向,去作为投资的评价。”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投资人的社会角色一定会影响其投资偏好,龙宇建议,投资人要特别警惕,一定要放低“小我”,因为投资是一个理性的决策,而感情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否则,投资人很容易变的主观狭隘起来,“当前的人群分化越来越鲜明,消费者也有不同的圈层跟区隔,你(投资人)永远只能代表大众消费的一小部分,很多时候由于生活阶段、年龄等原因,你可能会有点已经远离主流,这个时候要格外的警惕把自己放在世界之外。”

在龙宇看来,生活的感性与投资时的感性或直觉不一样。早期投资时的感性是一种对项目的敏感,当你看过上千个案例后,你在这个过程中总结或研发出一些共性规律,保持了相对的敏感,当合适的项目出现时就可以快速做出反应。

中华民族真的爱好和平吗?

如果我问你,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吗?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啊,不信你看看中国的历史,在对外的战略上,汉族人用修建长城替代了远征;用朝贡贸易替代了武力征服。这不都说明,中国人统治的重点在中原,没什么向外扩张的野心吗?不过,微信公众号“经济学家告诉你”最近有篇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它认为,中华民族不对外扩张是因为成本太高。

首先,从经济学上看,一个组织的规模有多大,取决于它扩张的成本和收益间的权衡,而一个国家的规模也不例外。想想看,从最早的农业文明开始,国家就已经明白了,只要占有了更多土地,这个国家的实力就会变大。为什么呢?因为在农业生产率大规模的提高之前,农业的经济利益主要来自土地。这就意味着,其他条件都一样的话,一个帝国领土扩张得越大,它可以征税的地盘就越多。这样一来,帝国的力量也会越大。但是呢,这种扩张不可能无限延伸,因为随着扩张的不断进行,从某一点开始,扩张的收益已经没办法弥补成本了。所以,一个国家最终的规模就取决于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权衡。

当一个国家的规模达到最大限度的时候,还想再扩大规模,就会得不偿失了。但是,总有一些统治者想青史留名,一直在突破这种限制。从我们国家的历史来看,农耕民族在和边疆少数民族长期对峙中最后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经验,那就是和平的非远征文化。比如,我们都听过昭君出塞这样的和亲。这些经验呢,就对统治者的冒险行为形成了非常强的制约,为的就是防止他们去进行得不偿失的扩张而对自己国家的统治造成了危害。

而对我们华夏民族来说,从夏商周开始,我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在黄河流域。在先秦的文献里,经常看到少数民族和中原诸侯国打仗。从这个角度看,好像是少数民族骚扰在先,诸侯国的反击完全是为了自卫。但对少数民族来说,中原各国农耕文明的边界不断向外推进,这让原本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感到了威胁。所以,人家的反击也是必然的。从夏商周到秦代,中原国家的领土不断扩大,就是这种对外战争的结果。

那你可能要问了,在这之后为什么就不继续进行土地扩张了呢?其实,在秦汉帝国,尤其在汉武帝的扩张之后,能发展农业的地方,基本都进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了。剩下的地盘,不适合发展农业,在当时的军事和管理技术下,往这些地方扩张边际收益会小于边际成本。所以,对农耕民族来说,理性的选择就是停止扩张。即使在强盛的汉代、唐代,中原民族出击草原更多的也是为了震慑和惩罚草原民族,而不是要扩张领土。所以你明白了吧,并不是汉族不喜欢扩张,而是自然环境和生产力条件制约了汉族的扩张。

不过呢,等到中原版图基本定型之后,统治者也有过不少次大胆的尝试。比如,汉武帝对匈奴的长期战争;王莽对草原的战争;明成祖朱棣对草原和越南的战争。但是很可惜,这些战争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反而把国家财政拖入了危险的境地。所以后来,明朝不得不借助修建长城和朝贡、贸易的形式重新恢复以前的疆域。这就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了统治者,秦汉时候已经确定的边界,在当时的生产力和军事技术下,的确相当合理了。再去尝试突破边界,很容易失败,这反过来也强化了中国不远征、不扩张的文化。比如,汉武帝晚年对多年征战给百姓带来的不利影响做了深刻的反思,并且表示不再征战。而司马光对他的评价是,如果没有这些反思,汉武帝和秦始皇也没多大区别。

还有,这种和平的不远征文化会随着我们农耕民族的军事技术进步而发生改变。比如,满清入主中原之后,一方面通过满蒙联合的形式拉拢了草原贵族;另一方面通过越来越成熟的热武器,震慑那些不服从的草原贵族。这样一来,就成功地把统治区域扩张到了草原地区。这是因为,管理和军事技术进步了,国家的最优规模也相应的扩大了,出击草原并把它纳入统治区已经成了一个理性选择。

所以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并不是我们中华民族天生爱好和平。而是在当时的军事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水平下,能占的土地已经都占了。这时候,像是修建长城、朝贡贸易这类和平防御政策,就成了我们的理性选择。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经济学家告诉你”(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吗?)

Reference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