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unication

沟通能力指的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维持或增进关系,并借此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沟通中最忌讳的就是自以为是和自作聪明。

好好说话。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眼神沟通可看鼻梁

IPCreator:沟通好的几个特征

  1. 目标导向
  2. 耐心倾听
  3. 定位交集
  4. 求同存异
  5. 鼓励支持
  6. 协作共赢

IPCreator: 沟通就是生产力和战斗力!

方法:避免聊天尴尬的沟通技巧

和别人聊天时,有时候会觉得没有话题,陷入一种尬聊的状态。美国知名沟通学咨询专家艾伦•加纳在《怎样才叫会说话:掌控话语权的13种沟通技巧》这本书里,介绍了一些聊天与沟通的技巧。

首先,很多人在聊天之前,会默默地设计开场白。但有研究表明,聊天时的开场白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你说的内容不是太消极就行。其实开场白很简单,不外乎三个话题:场景、对方和自己。书里说,谈论场景是最好的选择,它不会像谈论他人那样引起反感,但又比谈论自身更容易引出话题。要开始一次有关场景的对话,你先要看看周围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东西,同时要兼顾对方,谈论的话题对方也要有兴趣。

其次,提问也可以促进交谈。一般提问有两种,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一般都是判断对错或者是多项选择类型的,一般答案都很短。比如,你问对方喜欢跑步吗?对方的回答就是喜欢或者不喜欢。一直回答封闭式问题,很快就会让人觉得自己像是在被审讯一样。所以想要聊天继续,就要交替使用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提问一两个字是说不清的,它需要解释阐述,你要告诉对方,你对他说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想了解更多。比如,你问了对方喜不喜欢跑步之后,再问对方跑步给他带来了什么变化。

另外,在决定问什么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第一,只问你真正想听到对方回答的问题。不管你有多么的老练,如果你只是装装样子,对方肯定会发现你是在耍小把戏吸引别人的喜欢。第二,尽量保持双重的视角。你想问什么样的问题,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回答,不仅要从这样的角度进行思考,还要从对方的兴趣出发。

以上就是《怎样才叫会说话》这本书里介绍的一些沟通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你说的话,老板和同事会认真听吗?

2018-03-16 汤君健 罗辑思维

明明是为公司着想,提建议却总被挡回去?

老板的想法你不大同意,可又不知道如何向他指出?

作为“好好先生”,该如何拒绝别人的要求?

别的同事提一个想法,很快被认可,自己说话却没人响应。为什么?

职场上,说话没分量、意见被忽视、建议不被采纳,你是否也正在被这些问题困扰?那你有没有想过该怎么破解?

你好,我是汤君健,曾服务于500强企业,现在是一家创业公司的创始合伙人。

我在「得到」App的精品课《有效提升你的职场说服力》,提炼了自己12年的企业管理经验,帮你破解这些问题。

你为什么需要职场说服力?

职场说服力,本质上是让别人跟你达成共识的能力。这,是一项职场必备技能。

要说服同事,让他配合你的工作;要说服上级,让他相信你的能力、支持你的主张;……都需要用到它。

事实上,我们每一次大大小小的工作汇报、反馈,都是在用自己的“职场说服力”影响上级、同事。

你要知道:

职场上发展得好、被重用的人,通常不是唯唯诺诺,只会埋头执行的,

而是要能陈述自己的主张、提出好的意见,并让对方接受。

所以说,职场说服力,是你调配资源、“把事做成”的关键能力,是达到更高职业成就的必备能力。

这门课会给你带来什么?

职场说服力,其实并不神秘,它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获得的。

不要害怕自己口才不好。职场不是生活,生活中能言善辩,不等于在职场说话有分量。

反过来,生活中你可能口才不好,但经过练习,依然能够做到在职场中让人信服。

 如何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议?

怎么跟各方有效沟通?

怎么能让别人更轻易接受自己的主张?

……

这些,就是这堂课要帮你的。

它能够让你训练一套表达习惯、养成一套思维方式,帮助你成为职场上“说话有分量”的人。

方法:怎样跟害怕冲突的上司沟通

在职场中很多人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当你需要老板支持时,上司很难站出来为你出头,尤其是不同部门之间有冲突时,温和的上司就不喜欢面对冲突。《哈佛商业评论口袋商学院》一书就针对这样的困境提出了四个解决方法。

第一,让上司更容易接受即将出现的冲突。如果你的上司防备心很重,又很厌恶冲突,当有问题出现时,你要从公司获取最佳利益的角度出发去说服上司。比如:“如果我们的印刷商持续存在质量问题怎么办?那你看这样做好不好,我还打算开始研究其他的选择。”温和地引导上司,这样你的上司会确信,你是在跟他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而不是将他推向一个独自承担压力的位置。

第二,把注意力放在问题的解决上。厌恶冲突的上司会很怕与人沟通冲突问题,解决过程中要对事不对人,这有助于营造中立气氛。面对问题时,你可以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比如说你发现你们的周会变成了一个大家发牢骚的周会,这时你可以不跟上司说发牢骚的事,而是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为了让周会开得更有效率,可以提前去收集大家的问题,做一份提纲。

第三,在冲突来临前,多收集支持性的证据。如果你希望上司能从帮助你的角度去运用他的权威,你一定要给他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材料,比如构想草案和相关数据,或是解释你想做的事情的具体策划和目标。有一位公司经理,当他的下属去推动他申请更高预算的时候,这位经理感到压力非常大。于是这个下属就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他明确了团队每个成员的职责,做了非常清晰的成本结算,同时非常清晰地说明了更高的预算可以获得怎样的成效。最后,他的老板就带着更大信心去找到了公司高层,要到了这笔预算。

第四,一定要循序渐进。如果你感觉到某一次谈话让你的上司觉得很尴尬很不愉快,那你一定要记住,下一次切不可再这样贸然进入主题,你可以用一些中性的、没有威胁性的话题,慢慢地打破僵局,甚至可以先从某个公共话题开始,当你感觉到他很放松的时候,就可以逐渐切入有冲突性的话题了。

以上就是和害怕冲突的上司打交道的四个方法。

怎么让老板、同事更愿意听你的?

2018-03-19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工作中,良好的沟通和说服能力,能让别人迅速接受自己的建议,轻松撬动更多资源,是一项必备技能。具体要怎样提升这项能力,让领导同事更愿意听自己的呢?

「得到」作者汤君健的这篇清单,15条件建议,助你能干又会说,掌握职场话语权。

  1. 职场说服力,不同于生活中的“会说话”。它有一套独特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些“套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获得。
  1. 想要说服对方,首先要抛开“我需要你帮忙”的索取姿态,而要有“我有什么能帮你”的态度。懂得换位思考,直戳对方的利益点,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1. 有备而来。在发表意见前,先多方收集信息、了解对方的态度。对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反对意见,提前做好应对方案

  2. 术业有专攻,说一件事时,不要默认上级和同事对它完全了解。相反,要假设他们不了解,先交代清楚这件事的原因、背景。

  3. 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准确性能增加说话的可信度,“大部分”“基本上”就不如“60%”“超过80%”有说服力。同样,“马上”“尽快”就不如“五分钟以后”说服力强。

  1. 不同级别的人,关心的重点不同。一般而言,级别越高的人,越关心全局、利润、公司形象等大问题;级别越低的人,越关心规定、执行难度、部门KPI等小问题。沟通中,一定要掌握重点。
  1. 一对一沟通时,建议眼光落在对方眼睛与鼻子构成的“脸部三角区”,显得更真诚。 也不要死盯着,适当转移更显自然。

  2. 当沟通中遇到难题时,不要本能地反对和排斥。即使对方的方案自己难以接受,也要指出自己反对的具体原因。“很好,但是”的句式,在这里很管用。

  3. 用“我有一个小提议”或“这样会不会更好”的建设性方式,引出自己的意见。

  4. 提方案时,要给对方留下可选择的余地。比如,“下一步我们要做方案A”,就不如“我们有方案A和方案B,我认为方案A更好。理由如下,……。”让对方有选择的余地,会增加你的方案被采纳的机率。

  5. 具体方案内容,按照“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有什么用”的顺序。不仅符合做决策的思考顺序,还会让发言逻辑清晰。

  6. 有不好的事情问同事时,先问“舒服的问题”,再问“敏感问题”。比如,想了解某部门离职率高的问题,先以“最近经常在加班,很辛苦吧”破冰,而不是上来就问“你们部门为啥离职率高”?

  7. 语速快慢、是否配合手势,没有那么重要,自然就好。重点是要让对方清晰完整地接受、理解你的观点。

  8. 有效沟通,是说服的前提。当出现抱怨或争执时,就进入了无效沟通。不要再急于表达,而是积极倾听、寻找解决方案

  9. 团队中靠谱、高效的个人表现,是让同事和领导信服的基础。在基础之上配合套路,才会真正的事半功倍。

方法:掌控谈话的关键法则

很多人都觉得,说服就是用自己的道理打败了对方的道理,是一个理性的过程。但是,得到“每天听本书”栏目解读的《掌控力——让所有人对你讲真话》这本书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书里说,相比理性,说服更是一个感性的过程。这本书有五位作者,其中四位都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工作过,都是非常有经验的谈判专家。下面就和你介绍一下,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控谈话。

书里说,想要说服对方,就要把对方带入瞬时思维。瞬时思维的意思是说,给对方设计好一个局,他的理性可能会全程不在线,并且会按照你设计好的路径去走。具体来说有四个要素:

信息单一、信息重复、目标模糊和结果滞后。比如,电视购物的广告就很好地利用了这四个要素。

一是信息单一,人们看电视的时候,信息是单向流动的,这时候广告是唯一的信息来源,人们只能根据广告提供的信息来做决策。

二是信息重复,同一个广告我们可能会看很多次,有心理学研究表明,某件东西你看到的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接受它,至少它会成为你的备选项。

三是目标模糊,很少有人打开电视是想要买东西的,所以在看电视广告的时候,你的目标是模糊的,可能看到广告里的东西还不错就买了。

四是结果滞后,在电视购物广告中,商家会一直强调你购买的理由,结果就是你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下单了。

那么怎么把对方带入瞬时思维呢?

首先要真诚。书里说,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说话的语速和语调很关键。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人们通常很容易激动,语速加快。这时候,如果能有意识地控制语速,就能给对方留下一个不慌不忙的印象。除了语速之外,还要注意语调,有研究表明,低音比高音更有说服力。所以谈到关键的时候,把声音降低一些也能起到作用。

其次,和对方建立联系也很重要,有人在对话的时候,会用一个本子记下对方说了什么,但是书里说,这样对话就不会流畅,对方也很难进入瞬时思维,把事情都告诉你。所以对话的时候,不要看本子,全心地投入到面对面的对话里。作者还给了一个提示,就是不要盯着对方的眼睛不放,要一会儿看着对方的眼睛,一会儿看看其他地方,这样就能把对话的不适感降到最低。

希望以上方法能让你在谈话的时候更有掌控力。

来源:得到

方法:如何得体地传达坏消息

没有人喜欢告诉别人坏消息,然而在职场上,如何得体地传达坏消息是每位领导者必需的技能。安迪·莫林斯基(Andy Molinsky)是布兰迪斯大学的教授,他采访了超过40位经理,总结出5个技巧,《每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分享了他的心得。

第一,为谈话做好准备。如果你告诉对方“你被开除了”,对方很可能会觉得“这不公平”,然后做出过激反应。因此你要提前设想好对方可能的反应,自己该如何应对。

第二,告诉自己这件事为什么是必须的。每个人都讨厌坏消息,但如果你觉得这是必要的,你的心理压力就不会那么大。如果你只是传达决定的人,那么你可以分析一下做这个决定的原因和其他可能性。

第三,简单直接,同时保持同理心。直截了当地说清楚,不要让对方误解,保持冷静,并表示同情。虽然美化坏消息是没用的,但你的态度也不应该过于冷酷。

第四,选择正确的谈话地点。找一个隐蔽的地点和对方谈话,将有可能产生的尴尬最小化,给对方留面子。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好自己的安全,因为坏消息很可能会让对方变得情绪化。

第五,不要讨价还价。不要让你们之间的对话变成一场谈判。很多员工听到坏消息时,很自然会反问“为什么你要这么做”“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是我”等等。最后,短短几分钟的对话很可能要持续一个小时。如果这个坏消息是必须说出来的,不要让自己掉进“为什么”的陷阱。

掌握这几个小技巧,未来如果遇到坏消息,你可以更得体地和他人沟通。

成为优秀的沟通者的三个建议

当你专心聆听对方说话时,有没有重视对方的话?你听到的重点是什么?你是怎么回应对方的自我剖析的?人际沟通专家瓦内萨·凡·爱德华兹(Vanessa Van Edwards)在《和任何人都能愉快相处的科学》(Captivate: The Science of Succeeding with People)这本书里,分享了三个帮你成为优秀沟通者的建议:

第一,在谈话中扮演“荧光笔”。爱德华兹说,优秀的沟通者会通过聆听了解对方、记住对方说的话,找出其中的重点然后做出回应。这种方式不是为了美化对方,而是展示出你认为最值得注意的事,并展开真正的谈话。用“荧光笔”凸显对方的重点,不是赞美对方,而是你真心期望对方发挥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第二,介绍朋友认识时,应重点介绍他们各自的优点。这样不仅为所有在场的人提供了讨论主题,也能让互不熟悉的人主动开口谈论自己及各自从事的工作,这会促使他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

第三,多使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小心“泥人效应”。爱德华兹在书里介绍了心理学里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这个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主要说的是,“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泥人效应正好与皮格马利翁效应相反,说的是,低期望会导致拙劣表现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职场上非常普遍。爱德华兹说,对别人怀有最高的期望不仅对新认识的人很重要,对老朋友也很重要,“扮演荧光笔的重点在于不断找寻他人的优点。当你对别人说他们很优秀,他们就会变得更好;当你用心找寻别人的优点,你也会非常开心”。

聊天之道:如何在闲聊中提升自我

2018-01-14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不管是与合作伙伴,还是与朋友亲人,闲聊是人与人之间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实际上,闲聊不仅能用来消磨时间,它可以变得很有意义。

如何在轻松的闲聊中获得提升?脱不花的这篇清单供你参考,愿你在闲聊中也能有所收获。

  1. 人与人生存状态的真正差别,体现在怎么打发闲暇时间。

  2. 闲,是指非正式的交流场合或形式。但每一次事后不觉得浪费时间的闲聊,都应该是一场烧脑的智力拳击。

  3. 忘了“头脑风暴”和“六顶思考帽”吧。思考的效率和追求思考效率的努力成反比。反正,我这辈子最有效率的创意发生时间,就是闲聊天的时候。

  4. 每天固定时间的闲聊,是巩固要害关系的首要工具。从亲密关系,到合伙关系,到亲子关系,莫不如此。

  5. 交换见闻是闲聊的最佳模式。发泄情绪则是最坏的。不论从什么起点开始,高手最后总能把局面扳到前者上面来。

  6. 闲聊不应该仅仅是随机触发的,也应该是刻意营造的。比如,每周刻意找人闲聊一次。内心有一张名单,写着那些你在他身上花了三个小时聊天,也不会觉得后悔的名字。我见过很多人生赢家,都有这样的名单,且经常付诸行动。

  7. 时间总是越来越值钱。所以对待刻意选择的闲聊对象要慎重。所谓“话题无边界,选人有纪律”。

  1. 最好的闲聊对象依次是:有理论偏好、爱总结的人;处于枢纽位置、见闻丰富的人;其他行业的高手。
  1. 闲聊时少聊,多问。能否勾引起对方的谈话欲望,是闲聊者角力的真正战场。多年后,某位故人还能回忆起当年和你闲聊时如沐春风的感觉,你就赢了。相信我,人生没有几回痛快的畅所欲言。

  2. 闲聊中最讨人喜欢的人,是既能通过发问挑起一个新话题,又能通过提供新例证证实对方观点的人。一个人总是会不断对外讲述自己的观点,并私下对提供新例证、新材料的人感激涕零。

  3. 交换语料、话题、段子、见闻和表达方式,是一个隐性市场。对这个市场贡献最大的人,也是获益最多的人。

  1. 如果有可能,让你的孩子旁听你的闲聊。这是一个无比高效的教育孩子的途径,孩子在这个场景里的收益远超过你的想象。
  1. 闲聊在场人员最好控制在五人以内。多则难以深入。

  2. 对了,最有名的热爱闲聊的人,是哲人苏格拉底。

沟通时,要少说自贬的词句

与人交流时,如果过度使用不确定、甚至有自贬意味的语句,不仅会削弱气势,还可能影响到你想达成的交流目标。商务交流培训师芭芭拉·帕克特(Barbara Pachter)在《 正面迎击的力量》(The Power of Positive Confrontation)这本书里,介绍了自我贬损语言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芭芭拉·帕克特介绍,“我想、我希望、或许、一点、小小的、可能”,这些都是自我贬损语言。如果你确实知道某件事时,千万别说:“我想……”,因为这种说法带有自我贬损意味与不确定性。比如,一位客户经理接受顾客反馈时说 “我想我会去做的”,这样不如“我今天就去做”那么礼貌而有力。

西方国家的人们常常会把“对不起”挂在嘴边。帕克特认为,除非你真心想向人道歉,或者是需要承担道歉的责任,否则不要随便说对不起。在做开场白时,不要用道歉或是优柔寡断的字句开始自己的表述,有礼貌并不代表要贬低自己的问题点或者要求。比如,当你第一句就说:“我痛恨要说出这件事,我真的很不想说这件事。”对方可能会想那你为什么要说。当你说出礼貌而有力的开场白时,记得不要在结尾使用“我不知道……你觉得怎么样呢”这种游移不定的语气,它会削弱句子的力量。

帕克特还建议人们,在做商务汇报时,不要重复“嗯、噢、这个、那个、好吗、之类的、可以吗”这样的虚词,这样会让听众分心。在沟通时,也可以多用“我”,而不是“你”。 比如,“我不同意”要比“你错了”这种表述的效果好;“我没听懂”要比“你没有正确表达”好;“我不知道”要比“你没告诉我”好。

换种方式,试试

9c9dd971bd3f185e5b97524b1ea5b34b.jpg
c4d7cc08d6ff92c207593b41b1e22725.jpg
e8da09ac86c4bab58c3602607d16a01e.jpg
39b09eca3fc24f069565631315e94392.jpg
6498adfa1610c576342534d1eeb8b1e9.jpg
5ca2b7989ff96bf4c1a7ed45b3bee465.jpg
c8916d916aa685d72e687b294567ab3c.jpg
ba6f36981e450aedde01e53597866c64.jpg

优秀的人往往不合群?

职业笔记

讲起不合群,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一定会有这样的场景:寝室有一学霸,每天7点准时起床去自习,早出晚归。寝室有来串门的同学一起聊天,他基本都不加入。即使我们聊天的时候谈笑很大声,他也好像不为所动,只在干自己的事情。

而也曾经有一个宿舍,宿舍里面6个人。每当宿舍6个人都凑齐的时候,寝室长总会组织大家打牌,或者有时候就大家一起开黑打DOTA。更多时候,大家是相约好一起聚在寝室而非赶巧。

然后,一晚上就这样过去了。
然后,一年就这样过去了。
然后,四年就这样过去了。

大家一定会想,这6个人,大抵都不会混得太好。

但事实往往是一定有1-2个是混得非常好的,他们只是在该融入的时候融入。相比那种极端的书呆子,他们更有自己的策略——所谓融入策略。

合群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即大家在干什么,我也就跟着。寂寞和不安往往会驱使人们这样做。但你以为你大学四年不孤单,当你毕业没有工作时,没有老婆的日子你会更孤单。

所以,从根本上而言,你并没有了解自己,并为自己设立一个较远期的目标,导致你的合群仅仅是短视的行为。而融入策略将使你合群于尽可能符合自己目标的事情。举个例子,如果你室友在看综艺节目,你是选择看还是不看?如果你未来也希望从事节目、活动策划之类的工作,那么和他们一起看能让你做更多准备,能让大家的气氛更high,你也能有所收获。这事情说起来比较容易,但实际上很多人想不通。

曾经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个外国老师M先生,他已经来到中国大约10年了,主要专业是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看上去非常厉害的样子。然而有一天,我得知他在中国的十年中完全没有学习中文,最多只能听懂部分对话,而自己是不会说中文的。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奇,因为在一个国家定居10年却不学习当地语言,不是人们常见的选择。

“为什么来中国这么多年依然不学习中文呢?如果你会中文,岂不是对工作很有帮助?”

他表示,他觉得自己可以用学中文的时间做其他更喜欢的事情,比如研究经济问题和搞乐队之类的。比起学习中文,做其他事情收获更大。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以前一直觉得来到一个新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融入当地生活。融入的方式包括学习当地的语言,了解本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吃当地的食物等等。但现在想来,不尝试融入也有不尝试融入的生活方法,这也许是有道理的。

再仔细想想,这侧面说明经济学的主流都是在西方体系下的,而大多数中国的顶尖学者也热衷于在英文期刊发表文章,这才是他不融入策略的基本出发点。

除了兴趣爱好的狭窄,人们的不融入往往也有素质的缺陷或自制力的问题。比如有人天生不喝酒或者性格孤僻,那这时候,选择不参加酒局或者集体活动也会让他自得其乐,无可厚非。

但更多时候,人们的不融入发生在时间效率的计算上。很多人不参加或者不进行某项行为源于他认为,这段时间我可以做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

比如,中国人在国外通常学习理工科,这其实并不是因为中国人全都数学好。和世界上所有人种一样,中国人有人擅长理科,但也有人擅长文科,并不是同质化的。但是中国人为什么出国后更多地学习理工科呢?根本原因还是理工科的融入成本低。数学的世界里,全世界的符号体系都一样。但是涉及到人文领域,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距就太大了,国人想要融入外国文化难度很高,如果不融入又很艰难,所以还是学理工科好。

更多的时候,人们的时间浪费在了无所事事或者做白日梦中。他拒绝了别人的邀请,并认为自己会去自习,结果在自习的过程中聊天打游戏看视频,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而恶性循环下,他会变得更不愿意参加他人的活动,并以此往复。

本文由罗友 张佳莹 推荐。由作者大学生求职应用 职业笔记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

罗胖曰

他人的游戏,有时候就是他人的门。
据说,只是听说——
十几年前,某大国领袖出国参加活动。
其他领袖都打高尔夫。他不会打。
只能坐在家里等。
中午聚餐。餐桌上大家只谈上午的球,没人谈政治。
所以大国领袖继续向隅不欢。
那领袖们怎么不谈政治了呢?
球场上谈过了。
唉。

强化职场人际关系的5个策略

《自控力》作者、健康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Kelly McGonigal)说,一些看似浪费时间的行为,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比如,在工作休息时间里的非正式交谈,有助于恢复效率并且能强化职场人际关系。因为,这种交谈可以累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指的是与他人积极交流后获得的信赖和尊敬,通常可以通过帮助他人或者是出色的工作表现来累积,不过,表达善意的非正式交谈也能累积社会资本。

麦格尼格尔介绍了5个经过科学验证、能强化人际关系的策略:

第一,尽量找能和同事直接碰面的机会。如果你想进一步认识某个同事,尽量找和对方面谈的机会,增进交情。

第二,收起手机。麦格尼格尔说,当人们面对面交流时,会在不知不觉中模彷对方的表情、姿势与手势。肢体语言同步之后,能帮助人们建立亲密的友谊。此时如果把焦点转移到手机上,会削弱聊天的共鸣及信赖感。

第三,持续关心之前聊到的话题。与同事建立信任关系的一个方法,就是让对方知道你有听进去他说的话。

第四,避免散布负面传闻。有时,同事之间聊到抱怨上级等话题,可以强化彼此之间的关系,但如果不分场合散布负面传闻,容易失去别人的信任。麦格尼格尔建议,听到负面八卦时,不要跟着附和或添油加醋,要感谢对方信任自己,告诉自己这些事,如果情况允许的话,可以想办法协助解决对方的困扰。

第五,成为谈论正面传闻的人。麦格尼格尔建议,要当别人不在场时称赞对方,认同他人的贡献与付出。有研究显示,谈论正面传闻、夸奖他人的人会被认为是值得帮助的人,得到他人帮助的可能性比较高。

划重点
麦格尼格尔说,当人们面对面交流时,会在不知不觉中模彷对方的表情、姿势与手势。肢体语言同步之后,能帮助人们建立亲密的友谊。此时如果把焦点转移到手机上,会削弱聊天的共鸣及信赖感。

高手的说话方式(看懂阅历加十年)

2017-06-22 顶尖CEO思维

心态篇

说话沟通,首先要摆正心态,有正确的心态为基础,说话的方向就不会跑偏。

真诚第一

想要与人顺畅的沟通,首先要有真诚的心态,不玩虚的、不做作。

内心的想法最终都会投射到人的只言片语、肢体动作以及表情上,所以不要认为内心的想法别人察觉不到,弄巧成拙不如敞开心扉,用最真实的一面与人沟通。

说的好有用,但行为更重要。

一视同仁

不管对话的角色是谁,都保持对等的心态。

面对三教九流的劳动者,能够慈眉善目、平静温和,以尊重的心与他们说话;面对位高官旺的大人物,也能够不卑不亢,以高贵的心与之交流。

点到即止

高手做事,做七分,留三分余地,说话也是一样。

一方面,不会长话连篇,让对话者无法消化,这也是对人的尊重,留出让人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不会把话说满,世事无绝对,所有的事都是发展变化的,留三分余地更是认真负责的做法。

思维篇

说话先走心,然后要走脑子,最后才是表达出来,有了良好心态,下一步需要锻炼优秀的思维。

知识储备

说出来的话,只是冰山的一角,海面以下是长年累月的学识积累。

知识的储备,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懂得多,而是为了让说出来的话言之有物不偏不倚。

知道的,不隐瞒;不知道的,不妄言。储备知识,提前做功课,是高手说话的基本功。

逻辑清晰

清晰的逻辑,能让对话者更快速的理解你要表达的想法,让对话的效率更高;

一方面体现在说话的条理上,先说主干思想,再展开细节描述。高人说话总是“一二三”排开,不是为了模仿领导做派,而是为了表达更清晰;另一方面体现在说话的严谨上,说出来的话是经得起推敲,可以自圆其说的,不会给人胡言乱语的感觉。

换位思维

说话之前,先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再使用合适的方式与人交流。

这与“心态篇”提到的“一视同仁”并不矛盾,反而是对人真正的尊重。

思考对方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思考对方能接受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思考对方能理解的知识范围,采用他能明白的词汇……

能够用换位思维去说话、做事,是高手与普通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分水岭。

技巧篇

依托于心态和思维,说话的技巧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度”。

速度适中

一方面体现在语速上,既不要老态龙钟故意太慢让人失去耐心,也不要像机关枪一样太快让人着急上火。

另一方面体现在说话的层次上,循序渐进,既让人听明白,又让人乐意接受你的主张。

音量适中

根据不同的场合,合理控制音量。

私密的环境中,音量不宜过大,不要让对话者有压迫感;公开的场合,音量不要太小,让所有人都能听到你说的是什么。

适当的幽默感

适当的幽默感,能让说话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

即使是严肃场合,配合适度的幽默,拉近了与对话者的距离,能让沟通更高效。

但幽默一定要适度,过分的逗比就喧宾夺主,影响表达目的了。

适当的表情和肢体动作

配合适当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能让表达更清晰、更准确。

在一些场合,表情和肢体动作更能调动起听众的情绪,促成良好的交流与互动。

适当的修辞

使用符合场景、听众能听懂的修辞方式以及词汇,能让听众的记忆更深刻。

实操篇

列举一下常见的说话场景中说话的注意要点。

对家人

不要以为是自己最亲最近的人,就可以放肆地耍脾气。

相反,面对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亲人的时候,反而要用最温和最真心的方式与他们说话、与他们交流。

对朋友

对朋友说话重点是,不要装。

不要站在高人一等的角度跟朋友说话,不要把你熟悉的专业词汇挂在嘴上,有时候甚至说话糙一点,更能拉近跟朋友的关系。

对领导

要言简意赅,清晰地表达出你要说的内容;

讲清楚事情之后,可以简要说一下你对利弊的分析,供领导参考;

提出问题的同时,最好提供一两套解决方案,让领导做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

对平级

要照顾对方的面子,不要越过对方的专业领域过度指点别人的工作;

要帮对方想路子,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他可能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主动提供帮助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帮助你。

对下属

不要摆架子,虽然是工作关系上的上下级,但从人格角度,你跟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尊重你的下属才能获得尊重;

多表扬多鼓励,多说一些表扬、鼓励的话,能让下属的积极性更高,不要吝惜你的表扬,某种角度来说表扬下属是你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纠错的同时要给予指导,下属做事不到位的时候,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光骂人不教人。指出下属错误的同时,一定要给予响应的指导,否则就是对下属的不负责。

对客户

先拉近关系,不要急于推销你的业务,先拉近与对话者的关系找到你们的利益共同点,对方才恩呢刚听进去你说的是什么;

帮对方解决问题,与客户说话之前,先要搞清楚对方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在对话过程中表达出你能帮他解决问题的态度和信心,对方才能接受你的观点。

以上,话的心态、思维方式、技巧,以及实际的场景中的主意点,需要长期的锻炼。

而更长远来看,高手说话当时的表现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与说完话后续的行动,行动才是最说服力的语言。

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你也能成为一个高手。

方法:6个技巧听出“话外音”

有时候,我们在人际交往时,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也不知道应该怎么交流,听不出别人的“话外音”。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在自己的公众号针对这个问题提供了几点建议。

第一,想要训练和别人交流的最好方法是多练习,当你的阅历经历足够多的时候,就会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

第二,想要确定自己有没有真正了解别人的想法,需要靠双方的核对和澄清。比如,你可以问对方,是不是这样的意思,自己理解得对不对。

第三,当对方说完一件事,你做一个总结,给对方一个机会将“话里的话”说明白。比如对方说:“公司允许你坐飞机或火车出差。”你就可以说:“我的理解是公司希望我们选择最便宜的方式?”

第四,自己说话不要“话中带话”。如果你想知道公司的出差政策,就直接问,不要拐弯抹角地问。如果你“话中带话”,对方可能也会以同样方式进行回答。

第五,培养观察力人际敏感度。人是需要交往和互相了解的,交朋友不能速成,也没有办法快速了解对方,要顺其自然。

第六,通过肢体和表情来感受对方的真实情绪。比如,对方如果在说话的时候躲避眼神交流,可能是他心虚,等等。你可以找一些有关肢体语言的书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希望以上几个方法,对你的人际交流有帮助。

如何让他人接受你的想法

能否把你的理念和想法,分享给下属或者合作方,并且让他们信服,是衡量领导力的的一个重要标准。要让别人接受一个创新、十分大胆的想法,其实非常考验技巧,凯洛格商学院教授米切尔·彼得森(Mitchell A. Petersen)就有一套传达理念的方法。不管你是要说服某人,还是在一群人面前演讲,甚至只是为了坚定自己的内心,都可以试试以下6个步骤。《中欧商业评论》编译了这篇内容。

第一步,数据。数据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细节的、不带感情的客观描述,比如在股票市场,金融分析师提供股票价格、收益、分红等等数据前,人们对某支股票的表现及将来的走势没有太多的感受。彼得森教授认为,数据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什么。不过数据也有缺点,它并不一定能让你从原始数据中,得出支持或反对某个决策的结论,要解读这些数据还需要引入某种逻辑。

第二步,逻辑

彼得森教授说,通常人们对于两个变量之间如何关联起来的,都有一套自己的解释体系,这就是逻辑。

逻辑本身就是价值,毕竟,如果对方不认同你的观点,阐述自己的逻辑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严格分析的工具。有了数据和解释这些数据的逻辑后,接着需要建立一个“方程式”。

第三步,方程式

方程式就是表示两个数学式(比如两个数、函数、量、运算)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等式。

能够建立起方程式,意味着你已经捕捉到几个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你也能用它来精确地陈述你的观点。复杂的问题,通常会涉及到很多变量,很难用一个方程式准确的描述。所以,

一个好的方程式,对最为重要的数据关系作出描述即可。

彼得森教授说:“方程式是将复杂关系简化为重要而少量杠杆的重要手段。方程式将现实简化了,当然不可能完全精确地契入事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方程式对事实的描述是相对接近的,还是谬以千里?”

第四步,图像。使用图片或影像能够让你的受众很容易建立起不同变量之间的联系,好的视觉呈现能够让人更容易产生情感的连接。每当彼得森教授需要向受众传递某种复杂的信息时,他首先会呈现数据,因为数据能让人看到细节。其次,他会向他们呈现图像,因为图像会让整个概念更加稳固。

第五步,故事。故事是人类寻找意义感的基石,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不依靠讲故事来深入人心。故事也能够让人对某种抽象概念,迅速形成形象的认知。比如,如何向普通人解释“资产配置多元化”这样一个专业概念呢,彼得森教授说,不妨给他们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可口可乐投资者与一个百事可乐的投资者交换手中的股票,接着与一个橙汁股票的投资者交换股票,接着与一个花生酱的投资者交换股票……构思你的故事时,不要担心它会不会显得荒诞。彼得森教授说:“故事越是笨拙,人们可能越是能够回味。可能过了若干年,他们还会记得。”他经常在5年,甚至15年之后遇到一些听众,他们忘了他演讲时提到的数据,但还清晰的记得那些笨笨的故事,故事已经在他们的大脑里扎根了。故事不仅仅是针对受众的,也可以针对自己,“通过对自己讲这些故事,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并将它固化在自己的记忆力。”

第六步,互动。在彼得森教授看来,如果没有受众的互动,尤其是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无论是数据、方程式,还是故事,价值都是有限的。“你的受众越是敏感,就越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停顿的时间或单独的空间,让不同意见能够表达和发酵。”怎么才能知道受众是否跟上了你的思路?彼得森教授建议可以直接停下,让对方或者听众向自己提一个问题,然后你要非常用心去回答,用你的肢体语言去表示自己非常欢迎这样的深入探讨。

另外,不要以为只有提问者会对你的观点感到困惑,还要观察坐在提问者周围的其他三个人,看看他们是什么表情,他们的身体语言有没有表达出某种突然的放松?通过这样的观察,你会捕捉到,他们在表达“我没听懂但我不想问”或者“我没听懂,但这家伙的问题正好是我想问的,现在我搞懂了”。

以上就是让他人接受你的理念和想法的6个步骤,供你参考。

本期内容参考来源:微信公众号“中欧商业评论”《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后,你还要学会兜售它》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

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Looking Out Looking In

目录

译者序
前 言
致 谢

第一章 人际沟通入门
第一部分 看入人里
第二章 沟通和认同:自我的塑造与展现
第三章 知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第四章 情绪:感觉、思考和沟通
第二部分 看出人外
第五章 语言:障碍与桥梁
第六章 非语言沟通:超越字词之外的信息
第七章 倾听:不只是听见
第三部分 看人之间
第八章 沟通和关系的演变
第九章 人际沟通中的亲密关系
第十章 增进沟通气氛
第十一章 处理人际冲突
出版后记

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沟通高手?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李小墨(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216487/

【本文原创首发于个人公众号:深夜书桌(ID: shenyeshuzhuo)】

写在前面的话:

这个月时间,我精读了《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什么样的书值得花一个月的时间去读?我没办法界定,但《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绝对值得。

我一直觉得,我们应该有一门专门教授学生人际沟通的基础通识课程。

但很遗憾,此前关于人际沟通,我们要么自己在跌跌撞撞中摸索,要么参考他人似是而非的经验之谈。而这本书是在美国畅销四十年的人际沟通教材,关于人际沟通,它提供了系统且可靠的知识。

它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一篇文章无法概述其精髓,所以接下来,我会推出系列读书笔记。第一篇就从沟通高手谈起。

正文:

沟通能力指的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维持或增进关系,并借此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

我们都希望成为在人际沟通中无往而不利的沟通高手,但是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沟通高手呢?

沟通高手或许千人千面,但是他们通常有以下共同的特质:

1、懂得在不同的情境中挑选合适的行为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拥有多样的行为反应。

举个例子,假如你来自河南,当你听到熟人讲了一个对河南人带有明显地域歧视的笑话,觉得自己被冒犯了,这个时候,你会如何回应?

你可以保持沉默;
你可以剑锋相对,反唇相讥;
你可以请第三方提醒说笑话的那个人,注意自己的措辞。
你可以暗示说笑话的人,比如用尴尬、僵硬的微笑,让他感受到你的不舒服;
你可以以开玩笑的形式表达不满,同时借着幽默减弱自己言语的攻击性;
你可以坦白的你的不适,并且要求朋友停止谈论这个笑话;
你还可以直接叫他别说了;
……

沟通高手的特质之一,就是拥有一个庞大的沟通行为资料库。面对一种情境,特别是棘手的境况下,他们可以想到也知道自己可以有多种回应方式,并会有意识地从中选择一个对自己最有利,对他人最有效的方式。当一种方式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时,他们会迅速作出调整。

而差劲的沟通者就像只会弹奏一种旋律的钢琴师、只会做几道菜的厨师一样,无论在什么场合,只会本能地做出单一的反应,要么一味沉默以对,要么总是给出带攻击性的回应,或者只懂得说笑。或许是被性格局限,他们一再重复,不知变通,从未意识到自己其实还有其他选择。所以他们的行为极容易预测,常被人一眼忘穿。

拥有多样的行为反应只是基础,沟通高手最关键的是拥有挑选恰当行为的能力,他们知道什么样的情况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最合适最有效。当你无法决定要做什么反应的时候,可以学他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判断。

一看情境,沟通高手明白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沟通技巧,时间和地点常常影响沟通的结果。

可以逗得熟识的同事全场大笑的段子,初到公司的时候讲,可能会换来满场尴尬;约会迟到的时候,应该先真诚地表达歉意,一个劲说甜言蜜语可能只会让女朋友觉得你油嘴滑舌、不真诚,但如果在送了一束香槟玫瑰之后说同样的甜言蜜语,就会增进两个人的亲密感。

二看你的目的,是疏远、增进还维持现有关系?如果你想融入一个新集体,那积极参与每一项集体活动,可以帮助你快速和大家建立联系,如果你更拥有更多的个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适当地拒绝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三看你对他人的认知。前文地域歧视的例子中,如果说笑话的人是长辈或上级,或许保持沉默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是细腻而敏感的朋友,暗示一下他可能就知道自己行为不妥,如果反唇相讥,很可能会让他恼羞成怒,进而毁掉你们的关系;如果是一个交情很深的老朋友,你就可以直率地坦白自己的不适。

你还要要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你面对的每个人,都带着他的过去来和你相遇,个人经验、原生家庭、教育程度、经济实力、身份地位等所有的因素都会影响沟通过程。

也许你很善于处理与自己对等的那些人的关系,但在比自己年长或年轻,富有或贫穷,更具吸引力或更缺乏吸引力的人交往时,显得很笨拙。比如,你和朋友们玩得很好,但是却处理不好和长辈、上级的关系。

真正的沟通高手自信从容,他们擅长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他们不仅因时因地,也因人而异地调整沟通策略。

2、沟通高手更有同理心

同理心被认为是“社交智力”的本质,它指的是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

同理心和同情心不能混为一谈,同情心表示你用自己的观点来看别人的困境进而产生悲悯之心,而同理心是指你用对方的观点设身处地地思考他的处境而感同身受。

香港真人秀《穷富翁大作战》是富豪版变形记 ,邀请富豪体验底层生活。来自香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的富豪田北辰,原来的座右铭是“如果你有斗志,弱者也可以变成强者”。

作为既得利益者,他的观点带有明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倾向。这句话残酷的言外之意是,这个社会是优胜劣汰的,更聪明更勤奋的人理应拥有更多的资源,穷人之所以穷,弱者之所以弱,是因为他们不上进、不勤奋、不聪明,他们活该为自己的处境买单。

当他按节目的安排体验了两天挣扎在温饱线的环卫工生活后,他的观点改变了。底层环卫工们工作不可谓不努力,扫了一天大街后还要上夜班,但即便如此也只能维持最紧巴巴的生活。因为受教育程度底,只能做低回报的体力工作,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做劳苦工作,不仅疲累不堪,提升自己和寻找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几乎没有,所以便陷入死循环。

努力工作就能改善生活吗?穷人可以靠努力翻身吗?田北辰终于意识到,在强弱对比悬殊的情况下,马太效应控制着这个世界,只有弱者越弱,越来越惨。哈佛毕业的田北辰说,这个社会在极严厉地处罚读不成书的人,整个经济结构,让没学历、低技能的人士过着非人的生活。他开始考虑,弱肉强食的商业世界之外,政府是否应该给最底层的人一个稍微像样一点的生活。

根据后续的追踪报道,田北辰从政后成为少数为底层发声的议员。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从小养尊处优,高姿态地去捐款去做慈善,可能是出于同情。但当从底层的角度体验世界之后,理解了底层的没有出路,重塑了对贫穷的认知,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穷人的处境,这个叫同理心。

谈远了,说回沟通中的同理心,它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观点上,你先把自己的意见放到一边,你试着去理解别人的观点。同理心并不意味这要同意对方,但可以帮助你在争执的时候快速找到基本共识。

二是情感上,你去体验别人的感受,他们的恐惧、悲伤、失望。

三是关心对方的福祉,不光是和对方有一样的想法和感受,而是进一步真诚地为他们的利益着想。

沟通高手的另一个特质就是更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有人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让人舒服。怎么让人舒服?靠的就是同理心。

在观点上有同理心,所以试着尊重,不轻易下判断;在情感上有同理心,所以不会忽略别人的感受,而能妥帖地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在别人的福祉上有同理心,所以知道别人想要的是什么,不轻易倾轧和掠夺。

3、沟通高手会进行自我监控

什么叫自我监控?观察自身的行为并借此调整自身行动的过程。

林黛玉初入贾府,就是典型的高度自我监控的状态,她小心翼翼地观察别人如何行动,“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最典型的是她关于读书问题的两次不同回答,她意识到自己的回答不妥当之后迅速改变了答案。

①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她说了“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②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叉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如果说同理心让我们更了解别人,那自我监控就是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自我监控的人可以意识到自我的行为并且深知其影响。

与上司出现重大分歧时,如果摔门而去,之后如何收场?与丈夫吵架,如果拿他的身高、家境等他本来就自卑的短板去攻击他,是否会造成永久的裂痕?我如实地评价了朋友的新发型,她似乎变得很低落,下一次我是否应该用更鼓励更委婉的语气?这个同学今天总是有意无意地挖苦我,我们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自我监控者会在做出反应前考虑行为的后果,做出反应后根据反馈评估自己的行为,然后做出有建设性的调整。但不善于自我监控者显得笨拙迟钝,他们做到好或者做得不好,自己甚至不能理解原因,常常伤害、得罪、引人尴尬而不自知,因为任性而把自己置于无法收拾的境地。

沟通高手明白沟通是不可逆的,我们没办法回到过去,抹除不当的行为或言辞,所以说话做事更加审慎。一句话说出口之前,你是它的主人,说出口之后,你就变成了它的奴隶。你需要承担自己言行的一切后果。

如今很普遍的现象是:自我监控在网络世界变得很弱,不计后果发布信息的倾向在网络世界很常见。心理学上把这个叫做去抑制,即个体因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人们在网上行为表现出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

10月底,和菜头发表了一条对国际政治的调侃,被骂吃屎后他挂出对方照片,并反唇相讥:

删图干嘛?你口口声声要我吃屎的时候,你不胆气十足么?怎么,看到自己的脸,突然意识到这玩意儿你还要?才意识到在网上也有注意言行一说?才知道你原先跋扈那是因为遇见的人能忍?好了,大家来看一下什么叫坛子脸。图中左一就是示例,把脸放在坛子里生长,慢慢脸就变成16:9了。

不评论和菜头的行为和言论是否妥当,但“才意识到网上也有注意言行一说?”这一句让我感触很深。伊能静、王琳也挂过网友言论,说真的,即使没有人来追究,那些恶毒、不文明、卑劣的言论到底是会让当事人难堪,还是让发言者蒙羞?在家人、朋友、同学、同事面前,这些人还会发表同样的言论吗?

一个成熟的沟通者,无论在线上线下,都不会放松自我监控,都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沟通能力是可以习得的

我所理解的沟通高手,不是大家刻板印象里,伶牙俐齿、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圆滑处事之人。当一个人给人这种相对负面的印象,他就已经不能算是沟通高手。因为沟通并非是我们用在别人身上的技巧,而是我们与别人共同参与的过程。

沟通高手是那些具有看人人里,看出人外洞察力的人,

因为了解自己,所以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因为了解他人,所以能做出得当的反应;是那些相处起来很舒服的人,他们能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照顾他人的感受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他们的沟通行为恰当且有效;是那些从容优雅、进退有度的人。

我相信,沟通能力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调整而提升起来的,没有人是天生的沟通高手。愿你的精进之路,少走弯路。

沟通圣经

目录

第1章 沟通的过程
第2章 说
第3章 听
第4章 人际互动与非语言沟通
第5章 打电话
第6章 面谈
第7章 求职面试
第8章 团队沟通
第9章 主持和参与会议
第10章 演讲
第11章 视觉辅助工具
第12章 增进阅读速度
第13章 提高阅读效率
第14章 撰写英文商务文章
第15章 求职
第16章 撰写报告
第17章 其他文书任务
第18章 视觉沟通
练习解答
出版后记

有效沟通的五个面 & 倾听的技术

世界上有两件最难的事: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我终于看懂了「圣经」的意思,准确地说是中国人对于「圣经」的理解,其实就是“教科书”的代名词,是「大而全」的解释语,这本『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的英文版原名是「Mastering Communication」,其实就是精通沟通所需要的技术指导。
全书讲解细致、内容全面,书写的结构化很高,旨在帮助读者增进“沟通技巧”或“商务沟通能力”,内容详细解说“听说读写”所有可能的沟通情境所需要的技巧,如电话、谈话、会议、演讲、简报、写信、报导、问卷、电子邮件等,并说明非语言沟通、聆听、阅读、视觉沟通,以及如何利用各种视觉辅助工具等,是一本细致的工具书,适合放在案头需要时翻阅。

作者尼基·斯坦顿[英国]认为无论什么形式的沟通,背后总是有四个主要目标:
No1. 被接收(被听到或被读到)
No2. 被理解
No3. 被接受
No4. 使对方采取行动(改变行为或态度)
对于这四个目标我基本是认可的,而且这四个目标是逐级递进的。斯坦顿认为只要没达到其中任何一个目标,沟通就失败了,对于这个观点,我并不认同,沟通本身就是有许多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不一定以达成行动的改变为唯一最终目标,被倾听本身也是有效的沟通目的。而且,即使以四个目标为完整的沟通需求,没有达成某一个目标,也只能说是沟通的效果还有提高空间,定义为“失败”是低估了沟通过程中的价值。
将我对本书最有感的两个部分与你做一些拆解分享。


让沟通更加有效需要思考的五个方面

沟通的原因(目的)

△ 我为什么要进行这个沟通?
△ 我沟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我希望以此引起什么结果?
△ 我希望在沟通以后对方会做些什么?
△ 我的目的是:告知、说服、影响、教育、同情、娱乐、建议、解释还是刺激想法?

沟通的对象

△ 谁是我的听众(读者)?
△ 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的个性、教育背景、年龄、地位?
△ 他们对信息的内容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 他们对信息主题已经了解多少?比我知道的多还是少?
△ 我的目的是:告知、说服、影响、教育、同情、娱乐、建议、解释还是刺激想法?

沟通的时间和地点

△ 对方会在哪里接收我的信息?
△ 我的信息处在整个事件哪个环节?对方是第一次听到这个主题吗?
△ 我和对方的关系如何?气氛和谐吗?
△ 信息主题可能会引起我们之间的意见不和吗?

沟通的内容(主题)

△ 我到底想说什么?
△ 我需要说什么?
△ 对方需要知道什么?
△ 哪些信息我可以省略?
△ 哪些信息我一定要包含到?
△ 有效沟通的6C原则:清晰(Clear)、积极(Constructive)、简洁(Concise)、正确(Correct)、礼貌(Courteous)、完整(Complete)
沟通的方式(语气和风格)

△ 如何传达我的信息?文字,图片?用什么样的文字和图片?
△ 什么沟通媒介最合适?
△ 如何组织各项重点?用演绎的方式还是归纳的方式?
△ 该采取什么语气?应该避免哪些字眼?
沟通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放矢才有效果,这是做什么的问题;而对象的研究,是跟谁做的问题,这决定了你需要怎么做才会有效果;时间、地点、方式、内容,是怎么做的问题,它们是你琢磨如何让效果真正出现的实操问题。有时候,这些问题的答案不难找到,甚至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我们也很容易只从自己的角度看事情,忘了对方可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观点。沟通中的换位思考非常的重要。事实上,沟通的五个方面问题,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也可以把问题谨记于心,时时思考,会有助于复杂的沟通和棘手的问题的处理。


良好的倾听才是沟通的王道

事实上,我们在倾听的技能上是很薄弱的,这一点当我开始学习心理咨询之初感觉非常深刻,坐在咨询师的位置上,充满了诉说的欲望,总是想把内心的声音传递给对方,可惜的是,真正让对方感到有益的开始,恰恰是当我静下心里、调整坐姿、竖起耳朵去倾听他的时候。
沟通的关键往往是接收者、听者,而非说话者。越是成功的人,往往越是擅于倾听的人。
有效的倾听可以鼓励对方诉说内心,可以得到对方有效的信息,可以增进彼此的关系,最后也会得到对方倾听你的机会。
检验自己日常倾听能力的十个问题
No1. 你会选择合适的位置来听清楚对方的谈话吗?
No2. 你除了听内容,还会听潜藏在文字之下的情绪吗?
No3. 你会不注意说话人的外表,只在意他说的内容吗?
No4. 你除了听对方说什么,还会看着对方吗?
No5. 你在评判对方说的话时,会注意到自己的偏见和感觉吗?
No6. 你会把注意力一直放在所说的主题上,跟着对方的思路吗?
No7. 你会尽量找出所听内容的逻辑与推理吗?
No8. 听到觉得是错误的内容时,你会克制自己不插嘴或不继续听吗?
No9. 在讨论的时候,你愿意让别人做最后的决定吗?
No10. 在提出意见、回答或反驳时,你会先确定自己顾虑到对方的立场了吗?
经常地在日常沟通中,内心问一问自己这些问题,可以清楚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去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要做到良好的倾听,最简单的办法,也是最基础的办法就是「专心」,专心在对方的身上,专心在对方的话上。
增进倾听技巧的10个方法
❶准备好去听:倾听不是一种被动的技巧,需要付出积极的努力,「准备好」其实是一种积极的倾听态度。
❷充满好奇: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听者也负有一半的责任,对于对方、对于对方的话,你心里面充满了好奇吗?
❸心胸开阔:知道自己有哪些偏见,能把不合意的信息吸收到而不是排斥掉吗?
❹听出重点:不好的听者通常只会听事件的部分,听出重点的能力取决于辨认信息结构过渡语言与重复部分的能力。
❺批判性倾听:对说话者提出的假设与理由带着中立而批判的态度,仔细衡量各种证据的价值与主题背后的逻辑基础。
❻避免分心:人的注意力会不断地变动起伏,分心非常容易,也许别人不是好听者,但是你可以证明你是好听者。
❼学会笔记:如果所说的内容对你很重要,最好把重点简单记下来。
❽协助说话者:在倾听的过程当中,学会用多种方式鼓励说话者,让对方感觉到你确实在专心的听。
❾积极回应:学会先回应对方说过的话,然后再开始自己的内容,同时也能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听懂对方的意思了。
❿绝不插话:克制住自己的嘴,如果对方停顿了,并不表示他已经说完了,所以要有耐心留出空间。
这些沟通的技巧,你 Get 到了吗?『沟通圣经』有许多非常实操的技巧,包含的内容非常全面,去向作者索取吧。

这些沟通知识你了解吗?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需要和甲方还有监理单位打交道,面对面沟通自不必说,电话沟通也很多,而且还经常需要文字性的往来,有时候一句话没说好,文件上一个字没用合适就能引起不必要的矛盾,所以我每次与他们打交道就谨言慎行,我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可是还是经常挨领导批评。尽管心中苦恼,可是我却没法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为在中国很难找到关于沟通的书籍。

之前一些爱看书的朋友一直说《沟通圣经》如何之好,我刚开始一直不以为然,当一本书被冠以“圣经”二字,就容易被人排斥,我当初就是这种心理,后来看到朋友们看完书写的一些书评和读书笔记,很是奇怪,有的朋友说这本书教会了他如何打电话,有的朋友说这本书教会他一些演讲技巧,还有一些朋友说这本书教会他增进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更有朋友说这本书让他了解到了一些关于求职的知识。

朋友的这些说法勾起了我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准确说我不相信一本书能有如此功能,现在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两周的时间我读完了这本《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我想说这些朋友的话没有言过其实,相反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一本关于沟通的教科书,而且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的问题,这本书在英国畅销三十余年,修订五次,是资深管理培训师尼基•斯坦顿多年实践经验总结,主要教你用最恰当的沟通方式达到预期效果,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教科书都讲解了什么内容才达到如此效果呢。

全书分为十八章来写,既然我把它称为教科书,自然要首先了解每一章都是讲解什么内容的。

怎么样当你看到这些目录之后,开始对这本书感兴趣了吗,?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学习一门课程之前一般都会先去了解这门课,不然盲目地学习只会事倍功半,所以在书中第一章给我们讲解了沟通的过程,可是虽然是第一章的内容我就感觉收获了很多干货。

首先沟通是个交互的过程,发送者不仅仅说给接收者发送就完了,最终目的是需要接收者给出反馈,因为沟通的目标是:

  1. 被接受(被听到或被读到)
  2. 被理解
  3. 被接受
  4. 使对方采取行动(改变行为或态度)

只要没有达到其中的一个目标你的沟通就失败了,这种沟通就是无效沟通,我们可以仔细想想我们日常的沟通成功了多少,失败了多少,如果沟通无效,那么你想做的事情是否也因为沟通无效而失败呢?

为什么我们无效的沟通这么多?影响沟通的有哪些障碍因素?

  1. 感受不同
    每个人对于不同的事情理解和感受不尽相同,有时候因为不同年龄、国籍、文化、教育、职业、性别、地位、个性可能会影响你当时的感受,因为感受不同无形中影响你对事情的定义的期望,所以说感受不同也会影响沟通。

  2. 妄下结论

  3. 刻板印象

记得之前看过一本书叫《抗压力》,书中讲了一个“思维定势犬”的概念,在《演讲的基本》这本书中也讲到思维定势能引起听辩障碍吗,因为对别人有思维定势,就容易自己产生消极情绪,有了消极情绪,你觉得你还能正常地跟别人沟通吗?

  1. 缺乏兴趣

假如你说的东西别人一点兴趣都没有,这个沟通估计很难进行下去,所以跟别人沟通的时候尽量多少一些别人感兴趣的东西。

  1. 缺乏知识

假如让我跟一个博士生聊天,我很害怕他说的专业术语我听不懂,所以当你跟别人沟通的时候要了解你和别人知识上的差距,然后采取相应措施调整你们的沟通方式。

  1. 表达困难

如果你不会用合适恰当的词汇来跟对方表达的想法,这个沟通肯定是失败的,所以认清自己有没有此类情况然后去改进很重要。

  1. 情绪

在前面提高消极情绪会严重影响沟通过程。

  1. 个性

有时候你的“个性”可能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让别人无法愿意跟你好好沟通下去。

那怎么才能让沟通更有效呢,我们需要考虑五个方面:

  1. 原因(目的)

不难理解如果你找一个人说话漫无目的,那只能叫闲聊瞎扯。比如我有一份文件需要找甲方签字盖章,而我又恰好有事没法去,我就把这个事情交接给一个同事去做,如果我不交代清楚她去的目的,她肯定难达到目的。

  1. 对象

人们常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要明确你是要和“人”说话,还是跟“鬼”说话。就像我每次和甲方说话、监理说话还有和自己单位同事说话肯定称呼和语气就不一样,所以明确沟通的对象很重要。

  1. 时间和地点

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造就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境也会影响沟通的结果。

  1. 内容

在我看来所有需要考虑的东西内容是最复杂的,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确定的,我常常与人沟通的时候不知道说些什么,沟通的内容我们如何确定呢?
我们需要七个步骤:

比如我们每个月都要开旬例会,目的就是跟甲方还有监理汇报一下上旬完成的工作以及下旬的工作安排,其实这个已经明确目的了,我们自己需要做一个文字性的旬报材料向甲方和监理汇报一下工作,然后在汇报工作中更好地提出我方的建议和想法。因为所有的汇报工作都体现在这张旬报材料上,所以对于旬报的内容就必须严格筛选和斟酌,不然就很难达到目的。这项工作一直由我负责,因为没做过,第一次开会就被甲方严重批评,弄得我很不爽,按照这七大步骤再加上同事的配合,现在做起来就没有那么难了。

  1. 方式(语气和风格)

不同的沟通方式,可能效果不太一样,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你是需要跟别人在qq微信上沟通,还是需要打电话抑或需要请对方吃饭当面面谈,这些你需要根据具体事情考虑清楚。
这些方面在你日常的沟通中,你考虑过吗,从现在开始我们也开始这样做,看看我们和别人沟通的结果有没有改善的可能。

通过这一章的介绍我对沟通有个大致了解和初步认识,对沟通认识完之后我就开始对朋友所说的关于打电话,演讲以及提高阅读速度等章节进行了深入地阅读,每一章都很详细地介绍了对应地方法和技巧,

比如在第十三章提高阅读效率这一章中介绍了SQ3R阅读法有关阅读的五个步骤:

这个方法对如何提高阅读效率确实很有效果和可操作性,其它章节关于相关的技巧和方法也介绍的很详细,每一章内容都很独立,任意一章都可以当成一本书来看,虽然现在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但是很多内容我还没有消化掉,没事的时候我总喜欢翻翻看看,因为我觉得这就是一本关于有效沟通的教科书。

如何提高你的面谈效率

人其实有时候是一个挺矛盾的存在,自知又不自知。一方面人们往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不清或者是不愿承认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感情,旁人往往能够轻易洞悉你的反常和改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很困难的事。另一方面却是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的话,没有人能够帮你。
很不幸,我就是那个其实太多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干嘛的人,秉承着上文的观点,自己看不清就去找别人,这对处于困惑中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救赎。
但我很快发现每次我找完朋友聊天之后,但效果往往和我预期的不一样,我的心情不仅没有变好,反而更加沉重。直到我看到了尼吉斯·坦顿的《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我才发现其实我根本不不会聊天。
《沟通圣经》第六章讲的是面谈,具体包括了面谈的整个过程,从面谈开始的准备到面谈内容、面谈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评估都为读者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参考模式。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整个过程。
没有效率的面谈
我们自以为知道怎么面谈,结果许多的面谈过程反而变得没有效率、浪费时间。下列几点是常出现的问题:
a. 时间拖太长
b.话题扯太远,结果花太多时间讨论无关的事情。
c.其中一方说个不停,另外一方根本插不上话。

                                                 什么是面谈?
两个人在走廊上、电梯里或餐厅里偶遇,不免会开始说起话来,但是这些对话不是面谈,因为面谈是有特定目的的,而且是事先计划好,由一方主导的。
明确了面谈的实质,要让面谈有效率,我们必须:
  a.有清除的目的
  b.事先计划好
  c.由一方主导的整个互动
要注意的是,面谈由一方主导是为了配合和协助对方,同时管控整个谈话节奏使其不至于偏离我们的谈话目的。而且要注重整个互动过程,否则很容易变成我们上文提到的一方说个不停,另外一方根本插不上话的问题。

                                                   面谈的目的
  一场面谈可能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招聘、管训、检讨、谈话等。但是所有的面谈都会涉及:获取信息、给予信息、澄清信息。
  换句话说,面谈就是在交换信息,交换信息就是面谈的目的。

                                              面谈中交换的信息
面谈中交换的信息一般可以分为六种:
  1)描述—— 接受面谈的人被要求描述自己观察到或经历到的事物,并可能被质问,如同律师质问目击者。
  2)事实 —— 接受面谈的人被要求提供自己所拥有的信息(如采访专家)。
  3)行为 —— 接受面谈的人说明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行为。
  4)态度和信念—— 这是比较主观的信息,显露出当事人的态度、个性、抱负和动力;这些信息显现出当事人的价值判断(好或坏)与是非判断,比如“我觉得……”“但是我认为……”
 5)感觉—— 透露出当事人的生理或心理状态,如“我受够了这种无聊的生活”“我非常喜欢我的工作”等
 6)价值—— 显露出当事人根深蒂固的价值信念,如“有志者,事竟成”

我们可以发现上述许多信息都是主观信息而非客观事实,虽然它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却是我们了解和获取一些主观信息的窗户和手段,因此也不能忽视其重要性。

                                             如何计划面谈的内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面谈的内容,其实就是一个思考和准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a.面谈的原因是什么?
 b.面谈的对象是谁?
 c.面谈的时间和地点?
 d.面谈的内容是什么?
 e.面谈的方式是什么?

                                               安排面谈的过程

1.开场
不管面谈的目的是什么,开场的部分一定要小心进行。因为整个面谈能否成功,很大部分取决于双方在开头几分钟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如何快速与对方建立互信关系,并简单的说明面谈的主题,而不至使对方感到突兀,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挑战。虽然困难,但并非毫无解决办法,秘诀就是态度要诚恳,只有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他才会放松警惕,愿意与你对话。

2.面谈的主体
面谈的主要部分应该用来问问题和回答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是说服对方接受你的意见或产品。95%左右的面谈时间应该用于此阶段。
但是在大部分的面谈中,面谈者的目的是跟对方进行自然的对话,而非审问对方。面谈者如何提出问题、又花多少时间说和听,会直接影响面谈的气氛和对方的感受,也直接影响到面谈的结果。因此,如何提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3.如何问问题
以下是几种基本种类的问题及其用处
① 直接问题或封闭式问题
用处:想就特定问题找出明确答案。
缺点:感觉非常冷漠生硬,有被审问的感觉。
这种问题让对方在回答时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如:“你在我们公司多久了?”“意外发生的时候,你人在哪里?”
② 两极问题或是非问题
用处:是直接问题的一种,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取明确的信息。
缺点:容易限制答案范围,难有中间情况作答,使人作出被迫极端选择。
两极问题只能二选一,如“你喜欢你的工作吗?(喜欢/不喜欢)”“你能按时到吗?(能/不能)”
③ 引导性问题
用处:提前预设好答案的引导性问题,是销售人员的武器。
缺点:会使对方觉得受到压力或攻击,或是使对方不由自主地给予“正确”答案。
这类问题强烈暗示答案应该是什么,所以面谈者其实是在引导接受面谈者。如“你不觉得最近几天天气很差吗?”“你以前在校的成绩不是很好,是吧?”
当然有些引导性问题其实是在浪费时间“想必你很想得到这份工作吧?”
④ 暗示性问题
用处:诱导对方表达心中真正的感觉和意见,也可用来观察接收者在压力下的反应。
这可能不是面谈者真正的想法,而是观察对方在压力下的反应。如“我不赞成雇佣女性。她们要休产假,要顾家难以平衡工作和生活,雇佣她们简直就是赔钱,是吧?”看你是情绪化的反驳,还是冷静有尊严地理论。
⑤ 开放式问题
用处:更好的了解对方的态度、信念和动力,观察对方的整理和表达能力。
缺点:若不仔细选用问题,可能浪费时间,却只能得到笼统问题的答案。
这类问题通常是“为什么”“如何”“哪里”等。给予回答的人无限的自由,如“跟我谈谈你自己”“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⑥ 提示性问题
用处:协助“脑中一片空白”的接受面谈者。
缺点:太快采用,容易使对方思考时间不足,或是给了太多提示,使原来的开放式问题失去了意义。
这类问题适用于对方“脑中一片空白”或不是很清楚面谈者到底想问什么的时候。如“跟我谈谈你自己”(停顿)“比如说你毕业最后几年的求学经历,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至今做过的最重要的决定,类似这样的事情。”
⑦ 镜像式问题
用处:接受面谈的人可以立刻知道自己是否表达出了想表达的意思;面谈者则可以确定自己是否正确了解了接受面谈者的意思。
缺点:最大的问题是“张冠李戴”。即使对方并不是这个意思,他还是会说“对!”
这类问题吧面谈者对答案的理解“反射”回去,或是把对方之前的回答总结起来。如“所以你的意思是说,基本上你支持这个做法?”“如果我没听错,你比较喜欢工作上牵涉到实务的部分,比较不喜欢牵涉到文书的部分?”
⑧ 探究性的问题
用处:得到更多的细节;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鼓励对方停留在特定细节,围绕主题。
缺点:如果使用的太频繁或太迫切,对方会觉得自己坐在证人席上。
探究性问题经常以“为什么”开头。如“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我不是很了解你的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
⑨ 假设性问题
用处:试探接受面谈者对可能遇到状况的解决能力;也可借楼对方的偏见、刻板印象和各种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
缺点:如果假设状况不切实际,收效甚微。
好的假设性问题如“假设你发现你的工作小组中有个组员严重酗酒,并因此影响工作。你会怎么办?”不好的假设性问题如“假设今天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你会怎么办?”

4.把问题排序
仔细想过要在面谈中采用哪些种类的问题,还要考虑以什么顺序提出这些问题。

5.结束面谈
结束面谈时,有三件事要做:
a.简短的总结面谈的成果,或是双方在面谈中表达的观点。
b.谢谢对方的合作。
c.确定下次会买你的时间,或是双方之后要采取的行动。

这么做既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总结回顾。当然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做一些后续工作,如调查补充信息,与其他相关人员面谈、确定面谈结果是否达到自己的预期、进行后续的面谈等。这样一个完整的面谈过程就可以结束了。

用眼睛和他人沟通


作者:(美)罗恩•克拉克
选自《教育的55个细节——一位美国优秀教师的教学心得》

我花了很长时间训练我的学生用眼睛来与人沟通。为了让他们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我把他们每两个人分成一组,然后告诉他们,当你发表演说时,眼睛要注视着对方,语气里要带有更多的强调成分、加入更多的感情色彩。如果这时你的眼睛看着别处或盯着地板,那就说明你对自己所说的话并不确信,或者你说的可能根本就不是事实。我还告诉他们,我听说如果眼睛不停地往左上方瞟的话,就说明你正在撒谎。我经常训练他们两个人一组互相对话,让他们逐渐意识到,用眼睛看着对方说话是非常有效的。

用眼睛和别人沟通,不仅表明你很自信,同时也表示你对别人很尊敬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发言时,我都会确保其他所有的同学转身看着他,专心听他发言。一个学生的发言没结束,我绝不允许其他的同学举手补充。如果他们这样做的话,那就说明他们把很多精力放在了自己要补充发言的内容上,而没有专心听那个正在发言的同学说什么。我让他们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正在努力表达一种想法,而他周围的人却不断挥舞着手臂,这会让正在发言的人感到自己的观点一钱不值,因此我们不能这样做。

我现在还记得我自己上学的时候,只要用眼睛盯着老师,根本就走不了神。如果我盯着我前边同学的后脑勺或我的铅笔,那就很容易走神了,但一看着老师,我马上就能回过神来。因此,后来在我讲课的时候,我要确保所有人的眼睛一直盯着我。因为站在前边,所以我能看见学生们脸上的表情,并且能指出他们谁没听懂,谁走神了,或谁在专心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同时,我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他们面前,不停地在动,并辅以手势或板书,让孩子们始终跟着我的思维走。

我曾在快餐店工作过很长时间,在当肯甜甜圈快餐店做过甜甜圈,还在数不清的饭馆收拾过餐桌。服侍人的活儿真不是什么好差使,但是当你不得不去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时,那就变成了一个磨炼人的好机会。我很喜欢顾客点菜时看我的眼神,他们看我时的表情可不全是尊敬。当他们要离开的时候,我总希望他们能对我说声“谢谢”,然而很多人都不说,这令我很困惑。他们当时在想什么呢?而很多人说“谢谢”也是在他们已经转身要走掉的时候才随口说一声。为什么不能用一秒钟的时间看着别人,表达一下你的谢意呢?

我努力训练我的学生对学校里那些不是教师的大人们表达谢意。在学校里,那些管理员、餐厅工人和秘书通常被学生们忽略,因为他们认为教师更值得尊重。我努力改变学生的这种意识,我向他们解释,学校里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作用,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我还告诉学生们,如果让那些管理员、工人或秘书感到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赞赏的话,他们会更加努力工作的。如果他们更加努力,校园的环境肯定会比现在更好。我希望孩子们做到的,我一定首先保证自己做到。我在与学校里所有的员工打交道的时候,都抱着友善和尊敬的态度。我带好了头,学生们做起来也毫不费劲,而且效果明显。当我们去餐厅就餐时,学生们在队列里不能说话,轮到自己时,他们必须用眼睛看着餐厅师傅,并说“我可以要……吗?”还要挨个地对师傅说“谢谢”,并祝他们心情愉快。这些师傅总是称赞我们这个班的学生有多好,他们对孩子们的问候感到非常愉快。

无论我们和周围的人用什么方式交流,也不管我们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我们肯定会对那些用眼神和我们沟通的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回应。

作者:(美)罗恩•克拉克: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人,1995年起执教。他曾在美国很多问题学校任教,现为纽约哈莱姆学校(哈莱姆为纽约著名黑人住宅区)教师。自从赢得了2001年度迪斯尼美国优秀教师奖以来,罗恩•克拉克一直在全美为各地的教师、家庭教师协会和学校董事会作报告。他的教学经验被多次录制成广播、电视节目在全美播出。
罗胖曰:

看完了此文,悚然而惊。

回想一下——
几乎我认识的所有以诚恳、谦和、热情而著称的人,都有直视人说话的习惯。
好人缘,或者好姻缘,说到底——
无非就是“用心”二字而已。
祝各位情人节快乐。

1分钟心理学:你了解自己的沟通模式吗?

壹心理导读:你真的了解自己吗?你在人际交往中采用哪种沟通模式呢?




关于如何成为会聊天的人的清单


2017-08-09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有些人很会聊天,处处都是人群的焦点;有些人却是“话题终结者”,分分钟把天聊死。

「得到」App邀请人际关系洞察家熊太行创作了这篇清单,14条建议,教你如何成为一个会聊天的人。

  1. 想要变成一个会聊天的人,和成为一个好的相声演员差不多:若非天赋异禀,最好猛下功夫。

  2. 会聊天的人聊天内容千差万别,但是技能点是差不多的,都是讲故事、设悬念、抖包袱、模仿等等。就像相声里的“说学逗”,以及评书里的“留扣子”。

  3. 聚会当众表演前,最好在私下里反复打磨。讲段子时自己都记不牢靠,前言不搭后语,很难达到效果。刚开始时,可以先从比较亲近的好朋友那里表演,即使演砸了也不会有人嘲笑你。

  4. 如果找不话题,最稳妥的办法是聊天气路况。比如,跟领导、同事在电梯里,天气和路况话题范围小、有共鸣,刚好可以填满空余时间。

  5.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有道理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开车”,段子和谈资都需要积累。《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都是很好的故事型谈资来源;冷知识系的效果也不错;独特的阅历和生活智慧,也很容易吸引人的眼球。

  6. 谈资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要时常更新。

  7. 挑选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是个好主意。如果和对方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那效果就更好了。

  8. 有人觉得当众取笑朋友是吸引人眼球的好方法。事实上,若非在场的都是关系极铁的朋友,这是典型的损招,反倒不如看似呆呆的自嘲。有时候,选择性的适当暴露自己的软肋,能迅速拉近与人的距离。

  9. 如果是一个惯于拿自己开玩笑的人,第一次跟人见面,最好先隐藏自己的“自黑”特质。第一印象很重要,那很容易遭致别人的误解。

  10. 有些段子适合文字表现,但是化成语言就需要大脑思考反应,效果不好。比如微博上的“you share rose get fun”(鱼香肉丝盖饭),口头讲出来很难达到效果。

  11. 谈话时要注意场合,有女性就少讲黄段子,而和中年人聊聊健康话题是个不错的选择.

  12. 如果对面恰好有一个很不会聊天人的,实在不知道如何接对方的话,但又不想扫了他的兴,几句万能的话一定保险:“然后呢?”“好棒啊”“羡慕”。如果你还能找到对方的闪光点称赞,就更妙了。

  13. 会聊天的人不仅能激发别人听的兴趣,还能激发别人说的兴趣。有些时候,“听”比“说”重要。

  14. 最后来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开口前,想想如果别人这么说,自己是什么感受,大概就知道这个话题要不要说了。

行动清单 | 这份气场修炼指南,助你掌控全场


2017-10-12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气场,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无形之中感染和影响他人。

打造强大气场,虽非朝夕之功,但确实可以通过练习做到。这篇清单,就帮你破解强大气场背后的那些细节。

  1. 气场,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说服力和对抗说服能力的总和。有人霸气外露,有人气场强劲却不显现。前者的典型人物有项羽,没人敢惹但容易被预测;而后者更像韩信,憋着做大事儿。

  2. 修炼气场,其实就是在修炼两种能力:你说服对方的能力;你不被对方的招数和套路影响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对别人态度的进攻和防守。

  3. 我们大多数人觉得自己气场不足,主要是防守端表现不佳。防守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你内心自洽的能力,自己的内心不纠结、不冲突、不畏惧、不害怕与对方的关系破裂,行事就不容易受影响。

  4. 不要恐惧关系破裂。怕别人不喜欢自己,怕别人不理自己,这是气场弱的人被人吃定、被人欺负的关键。不如试试这一招:找个小商品市场去跟人还价,用略低的价格和对方来还价,对方如果不满意你扭身就走。

  5. 培养自己对抗多数的能力。如果突然受到多数人给的压力,告诉自己这三句话就可以了:我不需要那么多朋友的;那些准备坑我的不是朋友;会有明白人站在我这边。

  6. 对一些事物保持适度的偏见,来保证自己内心的自洽。不要因为自己保有某种偏见而纠结、痛苦、自责 ,也不要为了去对抗某些偏见,就跑去强令自己交一些不喜欢的朋友。

  7. 学会克制自己的攻击性,但在必要时刻也能采用攻击的态势来面对冲突。你要明白,那些高声大气、攻击性很强、嚎叫派职场老炮并不是气场强,他们能欺负的就是年轻人和地位最低的人。

  8. 在聚会、相亲、面试和谈判等需要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场景中,事前踩点,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都能让你心中有谱,也更从容自如。

  9. 提前排演各种情况,能够有效改善你的紧张感,也让你不被轻易“套路”。

  10. 与人沟通吐字清晰,中气十足,会为气场加分。

  11. 想要气场增加,还要注意你的声音。你需要根据不同场景,切换不同音量。跟身边人说话,就要压低声音控制在附近小范围内;如果是公开发言,那就把声音放出来,送到每个人的耳朵里。

  12. 外在修饰的越到位,人会越自信,也就更容易有气场。干净整洁是基本要求。对新手来说,换个高调的发型、穿贵的衣服、开一辆足够贵的车都会增加自信。

  13. 在一些相貌天生是带气场的,比如更高的鼻梁、上斜的眼角、结实的肌肉,轮廓分明而且立体的脸,这些都可以通过化妆或锻炼改善。眼神犀利、灵活,也会让你一下气场大增,自己可以对着镜子多多训练。

  14. 在社会丛林中,你对关系越通透练达,能够获取关系中的主动权,自然也就拥有了气场。

行动清单 | 怎么才能结交到比你厉害的朋友


2017-10-10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究竟是你先变厉害,才能交往到更厉害的人?还是先跟厉害的人交往,你才会变得厉害?

不要纠结这个问题了,这篇清单,就和你分享一下跟高手打交道的技巧。

  1. 商业哲学家吉米·罗恩说过,你是你最常接触的五个人的平均值。正如我们常说的“下棋找高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友不如己者”,与你交往的人层次越高,你的能力提升就越快,机会也越多。

  2. 能为对方提供需要的价值,是交往的基础。社会越是发达和复杂,交往的本质就越倾向于利益交换。交往的后期,可能诞生出友谊和情感,但互惠互利永远都是长久交往的基石。

  3. 你可能会怀疑,一个比你厉害的人为什么要认识一个不如自己厉害的人。因为他们并非在所有方面都比你厉害,所以,他就会有需要你的地方。

  4. 要想认识比你厉害的人,第一步是建立联系。有很多公开的渠道可以联系到比你厉害的人,比如微信、微博、简书等等。只是你总觉得他们高高在上,不敢发一个私信或者留言。其实这样做的成本很低,即使他们不回复,你也不会损失什么。

  5. 通过朋友介绍,会为你的第一次建立联系成功加分。

  6. 如果你是一个具有表达权力的人,经常在网络上写东西而且还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要善于利用你手里的资源。那些厉害的人,其实很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你只要写到与他们相关的内容和观点,就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7. 在这个社交连接极其方便的时代,付费见面是个快捷高效的方法。我曾经在「在行」上,付费约见了10多位牛人,从协和的妇科专家到自媒体大V,应有尽有。

  8. 花钱进入圈子,是认识更高层次的人的简便办法。「得到」的线下大课,你多花一点钱,就可以进入晚宴的私密答疑环节;混沌大学的大课,你多打赏就可以与演讲的大咖一起吃饭。

  9. 在钱上大方一点,会让你认识更多的牛人。再厉害的人,也不会讨厌钱。一年从零到五十万粉丝的公号“剽悍一只猫”,就是一个从不在打赏和发红包方面吝啬的人,他一年可以发几十万红包。我曾经帮过他一个小忙,由此收到了一万的红包。

  10. 仅仅获得联系方式是没有用的,第一次有意义的对话才是真正联系的开始。

  11. 第一次建立联系,最好要找到或者制造一个“钩子”,而这个“钩子”,就是对方正需要的一件事。比如我在深圳线下课的信息发出来后,就有人在微博上私信我,表明他是一个PPT设计师,愿意免费为我排版PPT。这就是一个钩子,我们为此进行了沟通。

  12. 想要与对方长久交往,你还需要制造持续见面的理由,比如为对方提供持续服务或者合作一个项目。

  13. 第一次建立联系之后,最好不要纯粹地约见面吃饭。比你厉害的人,时间比你宝贵,你无目的的约见会让对方不舒服。

  14. 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你才能认识越来越厉害的人。但同时要做好准备,由于价值观和认知的差异,许多往日的朋友可能会渐渐疏远。

  15. 中国的阶层依然充满流动性,这为你改变自己的命运提供了很好的时代契机。认识比你厉害的人,就是你跨越阶层的手段之一。

怎样进行有效的沟通

最近,心理学家武志红在自己的公众号发了篇文章,说了一种心理学的沟通方法,叫做“P.E.T父母效能训练”。主要是教家长怎么和孩子沟通的,提出这个方法的戈登博士,因为这个连着三年都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虽然这个沟通方法是给家长和孩子的,但平常我们交流也能用得上,咱们一起来听听。

这种方法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个是怎么听别人说,一个是怎么表达,还有一个是有了冲突的时候怎么办。

先说怎么听,它教的方法叫“反应式倾听”。心理咨询师经常用这种方法,就是接待来访者的时候,相信对方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只是现在被情绪卡住了而已。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就是帮他们梳理情绪,等情绪稳定了,怎么办他们自己知道。

再说一下怎么表达。我们对沟通一直有个误会,觉得自己对某个人有不好的感觉时,最好别说,要不就伤害他了。但实际上,造成伤害的是你没表达好,而不是沟通本身。那该怎么表达呢?这种方法提出,你指出对方的问题时,主语一定要用“我”,而不要说“你”怎样怎样。咱们举个例子,有个孩子,吃饭的时候把筷子扔地上了,一般家长会说,你这么做不对,不能扔筷子。但这时候孩子不一定会理你。如果用“我”作为主语,家长可以这么说,筷子掉地上了,万一我走路踩到了,可能会摔倒的。这时候孩子可能就会把筷子捡起来了。你看,用“我”作为主语,把信息告诉孩子,不仅不会伤害到孩子,还能帮助孩子的成长。

最后我们看看怎么应对冲突。一般我们都觉得冲突不好,有冲突了,我们的关系就被破坏了。但心理学家说,冲突也有好的一面,甚至能成为人际关系的开始。因为冲突能让我们看到更真实的对方,如果没有冲突,我们的交往可能就一直停在表面上。那有冲突的时候怎么办呢?在亲子关系中,家长要知道,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是一样的。比如,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太小,孩子要什么都不给买;而有的家长有太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都答应,只看到自己的需求,或者只看到对方的需求,都不对。

P.E.T还有一个精髓,就是教了我们怎么划分责任。它的标准是,谁当时有情绪,责任就在谁哪儿,谁就有问题。比如,家长想休息了,孩子却在那听音乐,而且声音很大,过去我们肯定觉得,这肯定是孩子的问题,其实不对。在P.E.T这个方法里,孩子放大声,可能是喜欢那首歌,没有情绪问题,有情绪的是家长,所以问题就在家长身上。

那有人可能会说了,我怎么知道孩子怎么想的呢?这里给你介绍一个理论,叫“剥洋葱”,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孩子表面的问题,可能不是实质问题,家长要像剥洋葱那样找到真正的问题。

举个例子,家里来客人了,对方也带着孩子,这时候,就会发生两个小孩抢玩具情况。家长想知道为什么他不给别的小朋友玩玩具,就问孩子。一开始,孩子只是说,别人玩什么,我就玩什么。多问了几次,孩子终于说,有一次,自己很喜欢的玩具被家里人送给这个小朋友了。你看,其实孩子抢玩具,是担心自己的玩具被别人拿走。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家长可能只是教育孩子,你要懂得分享,但孩子肯定听不进去。弄清楚真正的问题之后,家长就可以和孩子商量,比如可以允许别人玩,但不给别人带回家。

我们总结一下,PET的沟通方法,首先我们要听对方说,相信对方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说对方的问题的时候,主语要用“我”,不要指责对方;有冲突的时候,也不要害怕,如果我们关注彼此的需求,冲突也是可以增进关系的。

本文源自:公众号“武志红”(P.E.T<父母效能训练到底是个啥?)

怎样与年轻一代高效沟通

千禧一代指的是出生于1984年至2000年的年轻人,他们在互联网的陪伴下长大,如今已是职场和消费的主力人群。有种看法认为,要跟千禧一代沟通,就得擅长使用Instagram、Snapchat等社交应用,职场沟通顾问公司Davis & Company创始人艾莉森‧戴维斯(Alison Davis)并不认同。在她看来,与千禧一代的沟通,跟与其他各世代的沟通方式并无差别,因为在信息爆炸时代,大家都很重视便利性和真实性。与年轻一代沟通时,只需要遵循以下7个基本准则:

第一,精简谈话内容。与跟年轻员工谈事情,要好懂、好消化,冗长的对话就像一道大餐,吃不下又耗时。

第二,要交谈,不要教训。跟年轻员工谈事情要亲切,不要摆架子。

第三,增加参与感,勇于发声是千禧一代的强项,他们尤其讨厌职场上的独裁者,主管要懂得增加员工参与感,多听少说,不断询问员工的想法,才能促成有意义的对话。

第四,视觉胜于听觉。图像视觉已成为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环,有调查指出,95%的营销人员都认为图像效果最好。跟年轻员工沟通时不要只是口头交代,给他们提供图像会更加一目了然。

第五,交待任务时把焦点放在员工身上。老板交代任务时,常常会谈到公司的大方向和愿景,但年轻员工更想知道这项任务对自己的影响。

第六,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主管也不用当老师,只要给年轻员工食谱,提供解决问题的诀窍即可。

第七,活泼一些。如果有机会在沟通过程中表现轻松、活泼点,为什么要当个枯燥、呆板的人呢?

方法:如何有话直说又不伤人

在工作中,诚实地表达意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很多人在表达意见,尤其是表达反对意见的时候,经常会担心引起冲突,或者冒犯了同事,伤了感情,所以大多数人都是心里有想法,但不愿意提出来。《华尔街日报》“工作与家庭”的专栏作家苏·席兰伯格(Sue Shellenbarger)在一篇文章里,综合了多位决策专家的看法,总结了几条讲真话的方法。

第一,给出有建设性的反馈前,最好先问问对方的意见。美国佛罗里达州好莱坞市的高管教练阿西姆·诺瓦克(Achim Nowak)表示:“不要一开口就攻击别人,最好先说‘我有一些想法想跟你分享,现在合适吗?’”此外,他还提到,在表达意见之前,最好先加一句“你肯定已经考虑过这些了”,这样会显得比较谦逊。

第二,不要将对事情的意见变成对人的攻击。畅销书《彻底坦白》(Radical Candor)的作者金·斯科特提出,可以遵循“情境、行为、影响”的法则:描述有问题的行为出现的情境,对方具体的行为,以及影响。比如,不要说“你太马虎了”,而应该说“你周末和晚上都在为这件事加班,有些当局者迷,很难从自己的角度发现错误。”

最后,要了解别人,能预见对方的反应。“你要想好,谁能接受一针见血的批评,谁只能婉言相劝。”

如何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

在处理人际关系,教育和工作等事务中有效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有一些步骤和提示,可以帮助你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
方法
1
了解基本的沟通技巧
以Develop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Step 1为标题的图片
1
认识沟通的本质。 交流是这样一个过程,即发送者和接受者两方通过各种方法(书写文字,非语言线索,口语)它同时也是我们建立和修改人际关系的工具。
以Develop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Step 2为标题的图片
2
要有勇气说出内心的想法。自信意味着你有能力为与他人的交流做出有价值的贡献。每一天都花一些时间来总结下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这样你就可以有力的把它们传达给其他人。一些人沉默寡言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发言没有价值而不是因为胆怯。对某一个人很重要的事可能对另一个人不那么重要,也可能对第三个人非常重要。
以Develop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Step 3为标题的图片
3
多加练习. 从最简单的交互反应开始培养出色的沟通技巧。无论在社会环境中还是在特别的专业背景下,沟通技巧每天都可以练习。新技能需要时间来细化,但每一次你和他人沟通,你就为自己将来可能有的伙伴关系创造了机会。
方法
2
让听众倾听你的声音
以Develop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Step 4为标题的图片
1
使用眼神交流。不管你是在自己说还是在听他人发言,看着对方的眼睛有助于更成功的传达或接受信息 。眼神上的联系表示你正集中注意力于对方的声音,这也鼓励对方回报性的关注你的声音。
技巧之一就是有意的看着一位听众的眼睛,然后再看另一位的眼睛。在两者之间不停的移动目光会让你的眼睛看起来有活力。 另一个小窍门就是在听众的脸上想象一个字母“T”,把横着的一笔视作两个眉毛连成的直线,竖着的一笔则视作穿过鼻子中心的直线。将你的目光集中在这个”T“字型区域。
以Develop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Step 5为标题的图片
2
使用肢体语言。这包括手势和脸部表情。你的全部身心都要为所传达的信息服务。在个人讨论和小型小组讨论中使用小幅度的手势。在更大范围的讨论中则需要增加手势的幅度。
以Develop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Step 6为标题的图片
3
不要传达混乱的信息。你的语言,手势,面部表情和语调要相配合。当训斥某人的时候带着微笑的表情会传达矛盾的信息,因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果必须表达一种负面信息的话,你的语言,面部表情和语调都要和这个信息相一致。
以Develop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Step 7为标题的图片
4
注意你的姿势。身体动作所能表达的信息远比用嘴说要多得多。双手放松的放在两边,做出一个准备好的姿势,无疑是告诉周边的人你易于沟通并且准备好倾听他们的声音。
另一方面,双臂交叉,耸着肩,则意味着你对谈话不感兴趣或不想与他们沟通。因此,如果你想结束谈话,常常可以用肢体语言告诉对方你不想再交流。
合适的肢体语言和易于接近的姿势会让一个很困难的谈话变的很轻松。
以Develop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Step 8为标题的图片
5
表达出有建设性的态度或看法。你所持的态度对你和他人交流的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要学着诚实,有耐心,乐观,真诚,尊重和接受他人。还要关心他人的感受,相信他人的能力。
以Develop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Step 9为标题的图片
6
注意倾听。一个人不仅需要拥有高效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也需要拥有倾听他人观点的能力,这样才可以弄清楚对方在说什么,从而进行高效的交流。因此,要避免因为思考事情和组织语言而忽略别人的讲话内容。
方法
3
注意措辞
以Develop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Step 10为标题的图片
1
发音清晰。咬准字发音,不要模糊不清。如果人们经常希望你重复已经说过的话,就要注意礼节,认真清晰的再说一遍。
以Develop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Step 11为标题的图片
2
发音正确。你所表达出的信息会被认为是你能力的证明。如果你不知道一个字如何发音,就不要使用它。
以Develop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Step 12为标题的图片
3
使用恰当的词语。不要使用你不明白意思的词语。要养成每一天都拿着词典记新词语的习惯。记下后还要在当天多加练习。
以Develop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Step 13为标题的图片
4
语速放慢。如果你语速过快,人们就会觉得你很紧张,甚至会认为你表达的内容不具有可信性。但是,当讲到最后时就不需要这样做了,加快语速可以让你快点结束。
方法
4
注意语调
以Develop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Step 14为标题的图片
1
培养你的声音——如果你说话声调很高或者支支吾吾的,别人就会觉得你的话不具有可信性。事实上,高而柔和的声音使你看起来像一个咄咄逼人同事的猎物,引起别人的轻视。这个时候就需要多做练习来降低声音的语调。比如唱歌,但唱的时候声音要比正常时候低一些(低8分贝左右)。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你的音调就会开始降低了。
以Develop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Step 15为标题的图片
2
让你的声音富有魅力。讲话时声音要有节奏感。语句停顿周期性的延长或缩短。电台DJ通常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以Develop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Step 16为标题的图片
3
保持合适的音量。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音量。当你独自一人或者交谈圈子很小时,声音可以柔软一些。当你对着一个比较大的群体讲话或者在比较空旷的地方讲话时,声音就要大一些。
小提示
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再说话,同时要确保你的听众能够听清。
和他人交谈时要有信心,不用管其他人怎么想。
请确保自己的语法正确。
不要中断当前的对话而转向另一个人,这会降低沟通效率。时间就是生命。
要注意搜集听众的反馈,确保你所讲话的含义被正确理解。
不要在观众面前过分夸奖自己。
一个好的演讲者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听众。

李开复:跟上司沟通的5个技巧

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在他的微信公众号“李开复”中,回答一位用户的提问时,给出了在组织中同上级沟通的五个建议。首先,沟通的前提是,现代企业更重视工作成果,而不是你在某项任务上花费了多少时间,所以,应该让公司更多了解你的具体工作成果,而不要说自己周六和周日都加班。

至于在让上司了解自己的工作成果方面,李开复的建议是:

第一,改变观念,把个人理解中的“公司”替换成“上司”,不要只让同事知道你的努力,也要让上司知道你的工作成果。

第二,注意方式,如果只用每周一份报表的方式去沟通,上司很可能因为太忙而顾不上看。可以换一种方式,把重要的成绩和普通的进度分开汇报。此外,不一定要通过正式的文本汇报,也可以通过私下聊天。

第三,把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和超出预期的工作分开。要积极争取重要的、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常态的缺乏挑战的工作,即使花费了额外的时间,上司会认为这是你应该做的。

第四,适当地让上司了解你的工作进程,不要事无巨细汇报,但对重要工作可以定时征求上司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帮助你调整工作重点和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上司了解你的想法和成绩。

第五,可以设法让你上司的上司也间接知道你的工作成果,尤其是当你不确定自己的上司是否会把你的工作成绩转达给公司时。这可能导致你的工作成果被雪藏。但是也要避免给你的直接上司造成越权的印象。

总之,李开复建议,要更多跟你在组织中的上司沟通工作成果,而不是强调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工作。

新研究:肢体语言如何影响人

社会心理学家艾米·库迪(Amy Cuddy)在19岁时遇到了一次交通事故,导致大脑受到损伤,智商下降了30个点。之前,她拥有几近天才的智商,她也一直很为自己的智商自豪。但事故让她的智商变得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库迪的自信心也逐渐消退。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使她停滞不前的,并不是她不具备必要的智力,而是缺乏自信——在她与别人对话、做课堂展示等重要场合时,巨大的压力使她举步维艰。”

库迪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哈佛商学院工作。她的研究证实了肢体语言对于人的自信心的影响。当人采用积极的肢体语言时,会给人带来积极影响。这些积极的肢体语言包括适当的眼神参与、认真聆听以及特定的手势等。库迪发现,有意识地做出积极的肢体语言,能够改善你的态度,原因是,肢体语言会对荷尔蒙产生影响。

积极的肢体语言能够促进睾酮素的分泌,并且降低皮质醇的含量。睾酮素是一种类固醇荷尔蒙,它能让人更加自信,也能让他人对你印象更好。皮质醇是一种应激激素,降低皮质醇含量可以降低人感受到的压力,从而会帮助人在面对有挑战性的任务时能更清晰思考。

《情商2.0》的作者特拉维斯·布拉德伯里(Travis Bradberry)在领英上的一篇博客中引用了艾米·库迪的这项研究,说积极的肢体语言,能够使睾酮素含量提高20%,并且使皮质醇含量下降25%。这两者结合,能帮助人更好应对压力,给人带来很大影响。布拉德伯里还引用了其他研究说,积极的肢体语言能让人更受喜爱和更富有竞争力。在塔夫茨大学的一项研究中,受试者们观看了医生与患者互动的无声影片。仅仅通过观察医生的肢体语言,受试者就能猜出哪位医生会被患者投诉。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则发现,只需要观看一条1秒钟的短片,人们就能预测出哪一位竞选者会当选。肢体语言还会有助于谈判,有助于提高情商。

布拉德布里说:“我们通常认为,肢体语言是我们的感受、态度的反映。这种看法没错。但心理学家们还发现,反之也同样成立:肢体语言的改变,同样也能改变我们的态度。”

得到订阅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前介绍过一本书《盗火》,其中也提到,很多研究者认为,身体动作可以影响大脑感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看下。

什么是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做公司这几年,最大的体会,这世界大多数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我从小喜欢计算机,因为计算机非常简单,无欲无求,你让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从来不跟你吵架,也从来不质疑你的决定。

但是,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目标。跟人打交道比跟电脑打交道难多了。

但是,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没有人能脱离其他人存在。就拿宅男说吧,听起来死宅每天窝在家里,不跟人打交道吧?其实也不是,如果没有各种外卖店,各种电商,死宅根本不可能生存。我之前看了一个TED,觉得非常有启发,这个演讲说,人类在动物界并不是什么出类拔萃的动物,可以说单兵作战能力为零的一种动物,但是人类有了协作,才战胜了其他的动物,成为了世界之王。

而人怎么可以协作呢?什么是协作呢?所谓协作就是不同的人,为了一个相同的目标,一起做一件事情。所有的协作都是从沟通开始的。如果我不能告诉你我要做什么,你不能告诉我你要做什么,我们谈什么协作呢?人类的协作,小的说起来,为了让我吃饱,为了让饭馆挣钱,我给钱给饭馆老板,他给我做饭吃,这也是协作。大得说起来,一个石油公司可能有几万人,不管他们各自在做着什么具体的事情,他们都服务于要寻找、开采和销售石油的这么一个大的目标。

我们再返回来说沟通。我认为有很多事情做不好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多数虽然会说话,但是不会沟通。

首先说,什么是沟通?沟通的目的应该是什么?

沟通是因为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对事物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利益,不同的想法,但是要生活在一起,要一起做事情,所以我们互相交换意见。

而沟通的目的是什么呢?很多人以为沟通的目的是说服对方,那就错了。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迥异,说服对方是完全不可能的。同时,协作、或者说一起生活,一起做事情,也没有必要说,我们都是价值观完全相同的人。这世界的美妙很大一个程度就来自于,有无数价值观迥异的人,协同在一起努力,才创造出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沟通的目的应该是,每个人心平气和的说出来自己的诉求,大家寻找之间的平衡点,找到对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太多的争吵来自于,1、试图说服别人;2、不听完别人的诉求,就开始反驳。

我之前在演讲里推荐过《Think fast and slow》这本书,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人类的大脑存在远古大脑和现代大脑的区别,远古大脑反应很快,但是很不聪明,不能做复杂的思考;现代大脑很慢,但是可以深思熟虑,做出对你最好的选择。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大多数的争吵,都来自于,远古大脑充分做主。对方说了一句话,也许还没说完,你就开始反驳,为啥,因为远古大脑觉得你被攻击了,马上进入了反击模式。而对方听到了你的反击,因为也在气愤中,迅速也进入了反击模式。然后,两个人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吵了起来。

如果你能把你们的争吵全部记录下来,过几个小时以后,心平气和的时候去看,我想你多半会发现,你们双方说的大多数话,都是没有道理的。我们一般把这叫做不走脑子。实际上,这就是说,在这种激烈的争吵模式下,你们都不使用成熟的现代大脑,确实可以叫做不走脑子。

怎么解决呢?

我的方案有两个方法,第一个叫做30分钟原则,第二个叫做不争论。

30分钟原则,往往用在我跟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接触的时候。我往往会在前30分钟,不发表任何实质的意见,以询问和用“嗯”,“OK”之类的词汇表示简单的回应为主的方式来进行沟通。我往往会在30分钟以后,在我感觉基本上已经了解到了,对方的主要意图和全部诉求以后,才开始进行系统的回答和阐述。听起来这样很慢,但是往往因为我的回答,已经包含了对对方意图的完整理解,往往会让后面的沟通非常高效,同时不管我是否可以满足对方的诉求,都给对方一个很专业和很靠谱的感觉。

不争论原则也可以用在两个人讨论,而更多的时候,更适用于很多人的讨论环节上。我们事先说明,大家的沟通目的应该是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反驳对方,甚至贬低对方的人格。即使你对其他人的观点不认同,也请把表达的要点放在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反驳别人的观点。尽量不使用,我反对某某人的观点,这样的语句,而是直接阐述这个问题自己的想法。

使用这两个原则以后,我发现我的沟通效率提高了很多。希望大家也可以学习如何提高沟通的效率,人生苦短,看自己喜欢的书,不是浪费生命;吃美食,不是浪费生命;去旅游,不是浪费生命;做一切自己喜欢的事情都不是浪费生命,但是陷入在低效的沟通和令人不快的沟通,是最浪费生命的一件事情。

夏天里看了一些列沟通类书,还参加了一个正念工作坊,正准备总结一下,在生活中练习尽量不评价、少评价的沟通方式,看了你这个很有启发。

关于大脑的部分,联想到的是心理学里的元认知和正念(mindfulness),大概意思是在你的认知之外,建立另一个“我”,观察自己的思维、情绪、感受,好处是:了解和照顾自己细微的需要和情绪,不至于一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已经升起来了,遇到突发事情立刻反应。不过这个很难很难,每天一点点的积累和练习觉知。

关于沟通的具体技巧,书里有很多例子,看了之后确实希望别人这样和我说话,核心观点一致: 1、围绕彼此作为人的感受表达和倾听,而非出于恐惧、内疚或义务的评判或指责。 2、区分反应模式与洞察模式。“一个具有洞察力的人,讲话与沟通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讲话只是一种反应,想到什么说什么,而沟通则是一种控制别人反应的方法。” 3、观察和倾听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4、降低我的情绪、评价在对话中的存在感,陈述事实。 ……

具体方法如果不结合书里的实例听起来不易理解,这三本蛮不错的: 《非暴力沟通》 《如何说孩子才会停,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高难度对话》

如何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每个人都想在生活中做真实的自己,但我们想做的事情,有时候会和别人的期待发生冲突,比如,朋友失恋了,给你打电话聊个不停,但其实你很累,不想聊,却不好意思拒绝;再比如,有人和你借钱,一直不还,你也不好意思开口要。很多人之所以会选择默默承受,因为他们怕失去朋友,怕得罪人。但时间长了,可能会让人有很多负面情绪。怎么才能在沟通中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呢?最近,公众号“什么值得想”有篇文章讨论了这个话题。

首先,沟通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坚定自信的沟通,一种是攻击性沟通。很多人觉得这两种方式差不多,其实它们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坚定自信沟通的本质,是一种双赢,沟通双方是平衡的。这种沟通,你既要尊重自己,也要考虑别人的想法,描述自己想法的时候,既考虑自己的意见和喜好,也要考虑别人的权利。而且坚定自信的沟通,不一定能给你想要的结果,但能让别人知道你的想法,或者理解你的感受。攻击性沟通就不一样了,当你的沟通带有攻击性到时候,你想的是怎么压制别人,这时候你的表达往往是不尊重人的,比如你会看低别人,给别人贴标签,或者说话带有敌对性。

那该怎么才能做到坚定自信的沟通呢?文章介绍了几个方法。

第一,你要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比如,你的老板和你说,这有个很急的项目,希望你能做一下。你可以说:“我知道这个项目很重要,而且你希望赶快把这个项目做完,但是给我的时间太短了,我一个人肯定做不完这个项目。我们能不能谈一下,看看有哪些好的解决方法或者合适的资源,你可以帮我吗?”

第二,沟通的时候,要尽量说事实,而不要指责别人,把问题个人化。比如,你朋友把你的隐私告诉别人了,你可以对他说:“我希望和你说隐私的时候,不用担心这些事有可能让别人知道。”而不要说:“你可真八卦!”

第三,根据事情发展状态,你要适当地把你的表达升级。如果你沟通好几次了,效果都不好,你就要告诉对方,如果不满足你的需求,会发生什么事情。当然,很多时候,就算你说了,对方也不一定会满足你,但你要保证对方知道你的需求。比如,你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大夫告诉你病情的时候不认真,你让他说清楚一点,他还是心不在焉。这时候,你可以说:“这是你第三次含糊地回答我了,如果你还这么不认真,我就要去和你的领导说一下这个事。”

第四,你要主导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强调这是来自于“我”,不要把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比如,你室友没和你打招呼就把你的照相机拿走了,你可以对他说:“我很生气,因为我没允许你随便动我的东西。”而不要说:“你把我的柜子打开了,背着我动了我的东西,你让我非常生气。”

第五,你可以用平静的语气,不断重复你的观点,不要和别人争论。比如,你在一家手机店,想买一个打折的手机,但导购一直给你推荐一款最新的手机,如果你不想买,他还一个劲儿地推荐,你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无论他说什么,你不断地重复:“我想要那个打折的手机。”

第六,你还可以用一些看起来很自信的身体语言,比如,你可以和对方眼神交流,站着的时候,你可以抬头挺胸,清晰有力地说话,让所有人都能听到,等等。同时,你要避免消极的肢体语言,不要说话很小声,或者显得很低声下气。当然,也不要用那种侵略性的身体语言,比如,很生气地盯着对方,大喊大叫用声音压过别人,对别人指指点点,等等。

虽然这种坚定自信的沟通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但你可以学习上面的几个技巧,然后多加练习,你的沟通能力一定能提高。

本文源自:公众号“什么值得想”(如何体面自信地坚定说NO)

特斯拉公司内部的沟通方式

美国的《公司》(Inc.)杂志网站上,一篇文章引用了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Elon Musk)的一封内部邮件,这封邮件阐述了伊隆·马斯克认为特斯拉内部正确的沟通方式。

马斯克写道,关于信息应该如何在公司内部流动,有两种观点。最常见的方法是命令链,这意味着你总是通过你的经理进行公司内对其他各方的沟通,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虽然它可以增强经理的权力,但却不能为公司服务。这种方法下,不是一个部门的人与另一个部门的人交流,让对的事情发生,让问题得到迅速解决。而是人们被迫跟他们的经理交流,经理再跟他的经理交流,再与其他部门的经理交流,最初的这个人再和对方部门的团队交流。马斯克认为,“这是非常愚蠢的,不是在开玩笑,任何一个允许这种情况发生、更不用说鼓励这种情况的经理,很快就会发现自己是在另一家公司工作。”

马斯克认为,特斯拉的任何人都可以根据他们认为能解决问题的最快办法,用邮件、当面交流等方式与他人交流,造福公司。特斯拉员工可以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与经理的经理或者另一个部门的副总裁交谈,也可以和马斯克交谈。此外,每个人应该认为自己有义务这样做,直到正确的事情发生。这其中重点不是随机聊天,而是确保执行得快和好。马斯克说,“特斯拉显然无法与大型汽车公司在体量上竞争,因此必须用智慧和敏捷来竞争。”

最后,马斯克还强调,公司内的经理们应全力避免在公司内部建立“竖井”,这将会造成“我们对他们”的心态阻碍沟通。这是一种自然趋势,需要积极与它战斗。马斯克说:“永远要把自己看成是为公司的利益而工作,而不是为了单个部门。”

方法:如何不被套路说服

你身处的环境和周边的人会带来改变,比如,被一则精彩的广告打动后,你买了广告里的商品,被善于言辞的朋友影响后,你改变了某个观点。不可避免地,我们会遇到一些想把坏事说成好事、或者操控购买行为的套路。《哈佛商业评论》的助理编辑凯文·埃弗斯(Kevin Evers)在一篇文章中建议,如果我们能花些时间了解“说服”的门道,并搞清楚为何会被这些花招影响,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想做到这点,先要承认自身的弱点,但大部分人都拒绝承认自己的缺点。“作为旁观者,我们总是可以敏锐地看出他人被蛊惑;作为当局者,我们却始终不能相信自己会被诱导。”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的教授乔纳·伯杰(Jonah Berger)把这种情形称为差异幻觉(illusion of difference):细微的差异就能让我们看不到显而易见的相似之处,我们会错误地认为所有的想法都完全来源于自己。比如, 因为理念上的细微差异,我们拒绝承认受到老板的影响。·埃弗斯说,承认自己的弱点和更为谦卑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地意识到自己在何时被操控了。

接着要了解那些技巧高超的说服者是如何做的。影响力专家罗伯特·西奥迪尼鼓励人们利用好感、互惠、社会认同、承诺和一致性、权威以及稀缺六个原则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他认为最好的说服者不只能言善辩、极富魅力,而且还拥有“先发影响力”,能在开口前就奠定胜局,这种能力甚至可以让人们在还没有了解事物的详细状况之前就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深信不疑。西奥迪尼在新书《先发影响力》中举了一些案例:听到德国音乐就能使我们更倾向于购买昂贵的德国葡萄酒;询问顾客是否富有冒险精神能让其更愿意尝试新品;网购高档家具时,若在页面看到云朵的照片就能让消费者更在乎商品的舒适性而不是价格。

埃弗斯总结说:“倘若我们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完美且容易犯错的思考者,同时,让自己更好地理解那些操盘者所使用的说服技巧,那么我们就有机会提高做出良好决策的概率,而不必将自己与新观念和新视角相隔绝。”

1分钟心理学:我们是如何变得越来越亲密的?

壹心理导读:对于全球人口而言,在茫茫人海中,一个人与一个人相遇的概率大概是180亿分之一。虽说缘分难得,但这仅仅才是开始。相识后人际关系,有的随时间越来越亲密,有的则因时间而脱落。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远亲疏远究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www.xinli001.com

人际沟通

沟通

辩论七律

作者:奥卡姆剃刀

互联网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但并没有同化人们的思想,网络辩论硝烟弥漫,热点话题层出不穷。但嘈杂背后的真相,却是情绪释放的帖子远多于冷静讲理的帖子,即使试图讲理的帖子,也有很多是逻辑混乱的,以致于各说各话,难获共识。特别是在微博,四处起火,一地鸡毛,而乱相丛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网友的逻辑能力欠缺。根据多年的辩论经验我总结了七条辩论逻辑,供您参考。

1、有“证伪性”才有意义

你是一个战士,连长的战前动员称“只要冲锋跑得快,就不会受伤”,你拼尽全力冲了出去,被人血肉模糊地抬了回来,你质疑连长,连长的回答是“那是因为你冲得不够快,否则就不会受伤。”你喷过一口血后慢慢明白了,连长的那句动员根本没有潜在的可以被证明不对的可能性,简单地说就是没有“证伪性”,解释权完全由他,这是句永远正确的骗人鬼话。若动员改为“只要冲锋速度达到每秒5米,就不会受伤”,这就有“证伪性”了,只要有人冲锋速度超过每秒5米还受了伤,就可以证明连长的动员是错的。

在选择一个辩题时,首先要核实的是此问题有没有“证伪性”,例如有人拿出“天人合一”来跟你辩论,你就不必理会,因为这个问题没法证伪,怎么个合法全由对方的两片子嘴说了算,你称“三才天地人,为什么只有天人合了,凭啥把地落下呢?”人家可以说“地太低级,不与丫合。”你也没法证明他不对。所以,在辩论过程首要的就是要检验对方观点的“证伪性”,无法证伪的说法没有意义。

2、“无”不需要证明

你说“如意金箍棒”是存在的,我说不存在,你让我证明不存在,那我还真证明不了,即使我掘地三尺没有找到,那也不能排除掘地四尺能找到的可能,即使我满头大汗地把地球都掘遍了,然后你来了一句“会不会在火星上呢?”

与边界清晰的数学问题不同,现实生活中的“无”是没法证明的,也是不需要证明的,持“无”观点的一方可以什么都不用干就是默认正确的一方,直到持“有”观点的一方拿出了“有”的证明为止。你说手机辐射存在着引发脑瘤白血病的危险,我说不存在,这时应该由你来举证。全球科学界曾做过上百项手机辐射与脑瘤白血病相关性研究,结论不支持其中的相关性,你求证“有”不能成立,而我的“无”就是继续成立的。

很多坚持“有”的一方在举证不能的情况下会抛出“潜在的可能性”的说法,窃以为这是个最扯的说法,没有之一。您读完此文地球就毁灭的潜在可能性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这种没有证据的想象中的可能性有意义吗?跟打输了架,跑前撂下一句“有种你等着”一样,“潜在的可能性”就是一句找场子的废话,根本不必理会。

3、肯定性指控拿证据,否定性指控有界线

肯定性指控说的是声称对方做过某事的指控,例如你指责我偷了钱包,那就应该由你来拿出物证人证,并公布时间地点等信息,而不是由我自证没偷过,其逻辑的根源就在于“无”没法证明。

否定性指控说的是声称对方没做过某事的指控,例如你指责我没有上过大学,是靠欺骗得到的教职,因为你所声称的“无”不需要证明,那举证责任就轮到我了。但在我举证之前,你先要明确你这个指控的“证伪性”在哪里,比如说你同意了只要我亮出大学文凭你就认输,然后我才会举证。否则,我亮出了文凭,你又否认文凭的真实性,待我证明了文凭是真的后,你又不认可文凭上的人是我本人……这是精通逻辑的人常用的损招,他总是提出否定性指控,逼得你不断地自证,直到你崩溃为止。否定性指控必须要有可证伪的界线,否则就是耍流氓。

4、慎用排除法

飞碟爱好者观察到了天空中的异物,分析如下:不是飞机,不是流星,不是飞艇,不是气球,不是……所以只能是飞碟!但最终被专家论证是西北某基地未公开的一次导弹发射。排除法本是一个很好的分析方法,但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集合及元素必须明确。数学领域里集合及元素往往很明确,排除法就很好使,例如一个集合里有三个数,除了A数B数那就只能是C数了,但现实生活里的集合及元素往往是不明确的,元素有很多甚至还有未知的,再使用排除法就非常危险了。

我跟一个姑娘独处一室,你听到姑娘的哭声后闯进来为姑娘抱不平,质问我“屋里没有别人,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其实,我还真的有很多可说的,例如姑娘失恋后呆呆地要寻死,被我开导后哭出来不想死了,姑娘终于找到了长年资助她读书的好心人,激动得痛哭……我真是比窦娥还冤啊~

5、相关未必因果

你每次感冒都喝板蓝根,十天就好,太多次毫无例外的证据令你相信板蓝根对治愈你的感冒很有效。其实你错了,感冒是自愈性疾病,你喝不喝板蓝根,十天左右都会好的,不信您下次可以试试喝萝卜汤,效果是一样的。喝板蓝根和感冒病愈,只是时间先后相关,并不是因果关系,很多人习惯先入为主地把相关性当作因果性,这也是辩论中常见的逻辑错误。

要得到因果关系是很困难的事,要做很多随机样本的对照性检验,轻率给出的因果关系往往是不靠谱的。例如,“喝红酒有益健康,法国曾有过科学统计,每天喝杯红酒的人更长寿。”有统计结果也未必是因果关系,更有可能是每天喝得起红酒的人,其饮食和卫生条件更好而长寿的原因,而与红酒无关。更极端的例子,现在每天抽两包烟的大烟鬼,也比烟草引进之前的古人寿命长,这能说明吸烟有利于长寿吗?

6、非此未必即彼

非此即彼只有在互斥关系时才成立。一颗围棋子,我说不是黑的,你就有理由认为我的判断是白的,因为围棋子是非黑即白的互斥关系。在客舱里一个壮汉与一个姑娘发生了冲突,姑娘有受伤证据,因为我觉得证据不足而对壮汉殴打的说法表示怀疑,充满正义感的你对我喊“难道你认为姑娘身上的伤是自伤的?!”虽然自伤可能性不能排除,但这并不是我所相信的,因为还有是其他人造成的可能性啊。这就好比一张扑克牌,我猜可能不是黑桃3,于时你气冲冲地对我喊“难道你认为是草花9。”

给对方扣上一个显然错误的观点来批判是可以的,对方若是肯定性判断,你可以拿这个判断的逆否命题来批判,因为一个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等价,无论你批倒哪个都成。对方若是否定性判断,你可以通过否定其所否定的论断的互斥论断来驳倒他,听着很绕,其实很简单,正如上面围棋子例子,我所否定的论断是“此子为黑”,其互斥论断是“此子为白”,你只要否定了“此子为白”,就把我对“此子为黑”的否定给否定了。关键的问题在于互斥,若对方拿出非互斥逻辑的一对事件并通过非此即彼的方法诘难你,你就要给他来一句“你说的两件事互斥吗?”

7、证人证词不能选择

我在做科学实验,根据我的独创理论,实验结果数据应该是8,可我第一次实验结果是2,再做结果是19,继续做……好不容易有一次得到8了,我高兴地宣称“虽然有很多误差干扰了实验,但终于得到正确结果了,这就是我理论成立的铁证!”你一定认为这种根据立场选择证据的实验很滑稽,但这却是辩论中很常见的做法。只要你有耐心不停的搞,只要你总是对不利结果视而不见,你想证明什么就能证明什么,而且证据都是“铁证”。

你有了一个立场,有个证人出现了,他的某些说法证实了你的立场,于时你宣称这个人可信,并将其说法作为了自己的证据。但对立面拿了此人说的对你不利的话来质疑,你称“谁能保证一点错误不犯啊,个别细节他没看清楚的可能也是有的。”这就是有意选择证据了,本来你认可了证人,就不能对其说法厚此薄彼,除非你有了证明“厚此薄彼”合理的证据,否则跟我那个可笑的科学实验有什么两样呢?

我曾给学生谈过这些辩论中应遵循的逻辑,学生的回答是“若是每句话都过这些逻辑筛子,我就张不开嘴了。”其实感到张不开嘴就是进步,暂时闭着也比天马行空不讲逻辑激情四射的乱喷要强。逻辑有时跟本能相悖,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运用自如,等到运用自如时,你的见解会更加深刻,在辩论中也可立于不败之地了。即使做不到这点,熟悉了这些逻辑,至少也可以在辩论中不被欺负。明明是自己有理,却被别人挤兑,气得要死,相信很多人有过这种感受,这时拿出这些逻辑往他的言论上套一套,然后引出此文,告诉他犯了第几条逻辑错误,让他去郁闷反省吧。

罗胖曰:

辩论的目的是什么?找到真理?
别扯了。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辩论的目的都是为了——赢。
所以,辩论的规则不是为了发现真知。
尊重辩论的规则,只是为了让你赢得有尊严。

为什么沟通会“降低”群体智慧?

作者:脱不花妹妹

有科学家进行了一个持续十几年的简单实验——在玻璃罐子中放满糖果(超过目测能力的数量),然后请一群人来猜测糖果的数量。记录每个人的个人答案、群体的平均数与真实正确数字之间的关系。以2007年在哥伦比亚商学院的实验为例,73个学生参加实验,平均数为1115颗,而真实数字为1116颗。而在73个人的个人答案中,其实天差地别,离这个真实数字都相差很远。也就是说,在这个实验中,人群中涌出的群体智慧远远超过了个人智慧。

保持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独立性,是群体智慧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学者当然也做过相应的反向实验,那就是取消这个独立性条件,允许人们在给出自己的答案之前互相交流意见。多次实验表明,“群体智慧”的光环消失了,正确率明显的大幅度降低。

也许有人要说:哎呀,原来增强沟通会降低群体智慧呀!如果是这么理解,那你可就犯了“后此谬误”了!所谓后此谬误,就是一种线性推论方式:因为A发生在B之前,就认为A是B的原因。在糖果实验中,看似允许互相交流之后,群体智慧消失,但真正的原因并不是沟通造成的,恰恰相反,保持自由多向沟通是群体智慧的重要保证。

如果稍微把我们的真实生活阅历调动起来,你就会知道,在这里导致群体智慧消失的原因是:一旦人群内允许相互交流,那么就一定会有“意见领袖”冒出来,用他们强大的推理能力和无敌的口才,来对其他人起到引导和说服作用,每个人的自主判断就往往演变为在不知不觉中被“洗脑”。简而言之,当独立性消失了,群体智慧就会降低乃至消失。

这种在猜糖果的时候出现的意见领袖之类的角色,在公司里有投射吗?在团队中会是谁呢?

每一次我们提到公司文化、团队组建要保持开放性多样性管理者往往都表示非常认可,但是,有多少管理者会意识到,多样性的意思首先就是必须保护、尊重和鼓励员工的独立性呢?又有多少公司一边高喊“创新”的口号,一边忙着给员工进行洗脑教育呢?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是与传统沉重的管理机器相悖的一件事,不过,我们相信,这正是管理创新者的巨大机遇所在。

罗胖曰:
在西方文化中,有所谓“酒神精神(Dionysian)”和“日神精神”的对峙。
乍看上去,“日神精神”所代表的理性思维方式是一切秩序、价值、进步的源泉。
但实际上,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浩劫都有极端理性思维的影子。
相形之下,“酒神精神”所蕴藏的感性特质——
直觉、灵感、动情、游戏、狂欢,才是这个世界变得美好的真正原因。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运用这两个术语解释了古希腊文明发展的独特性。这两个术语在希腊悲剧中起着相当重要作用的原则与阿波罗神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相关联。
阿波罗(日神)原则讲求实事求是、理性和秩序,狄俄尼索斯(酒神)原则与狂热、过度和不稳定联系在一起。

  1. 注重培养自己对抗多数的能力
    如果你突然受到多数的压力,赶紧给自己这三句话:
    我不需要那么多朋友的。
    那些准备坑我的不是朋友。
    会有明白人站在我这边。

  2. 培养自己不再恐惧关系破裂
    怕别人不喜欢自己,怕别人不理自己是很多人被人吃定、被人欺负的关键,这种能力也是要在平时培养的, 总是渴望讨好别人、不让别人离开,到起冲突的时候一定会吃大亏。
    如果你能够熟练地表达拒绝的意思,就可以过不被人操控的人生了。

  3. 以保持适度的偏见
    不要因为自己保有某种偏见而纠结、痛苦、自责 ,也不要为了去对抗某些偏见就跑去强令自己交一些你不喜欢的朋友。

  4. 克制攻击性
    人不是被自己的攻击性驱使,而是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一种攻击的态势来面对冲突,平时要尽力克制自己的状态,把剑好好收在鞘里。

  5. 注意自己的声音
    关于声音的修炼,大家可以听听精品课里郑伟老师谈练声的课程

  6. 整理自己的外观 一些相貌天生是带气场的,比如更高的鼻梁、上斜的眼角、结实的肌肉(女人也是),轮廓分明而且立体的脸,自然就会有气场。当然最主要的是,要干净整洁,不能邋遢。

非暴力沟通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Language of Life

目录

译序
前言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第六章 请求帮助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第八章 倾听的力量
第九章 爱自己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第十二章 重获生活的热情
第十三章 表达感激
后记
附录:非暴力沟通模式
编后记

亲密关系中的非暴力沟通

我惯常用暴力沟通与家人和男友交流,家人会委屈,男友会纵容,但有时候又会爆发矛盾。
总结一下:男友一旦有不顺我心意的地方,我就会发脾气指责他,质问他到底爱不爱我。还会跟他抱怨说,在一起久了,他待我没以前好了。男友一般又无辜又委屈的哄我。矛盾往往在于,我嘴巴上可能只要求一,但我内心对他的要求有一、二、三、四。可男友又不是情圣,哪会去猜我那深不可测的心思。比如我可能想他主动送我礼物,但我说出来的要求可能就是把他的淘宝账号密码支付宝密码全给我,他全给我了!主动送礼物这事又羞于启齿,在那等啊等,最后好失望。有期待为何不说清楚,最后还要向他撒气。
有时候感觉他对我的关心不够,我又开始发脾气指责。实际上呢?他完全是一个你让他多关心一点,他绝对不会少关心半分的靠谱小伙。他只是不知道你需要多少程度的关心。
非暴力沟通就是让你学会放弃指责,提出自己的需要。当然也要倾听对方的需要,毕竟有时候还会有矛盾。不能两全其美,但也可以得到一个折中的方案。
还有对对方提的请求,往往非常强硬。或者表面上柔软,但要是不符合期待我就会生气。这是什么?不是请求啊,是命令!常用这种暴力沟通方式即便有时候的确是请求,也会被人看作是命令。命令的执行会少很多乐趣,被认为是强迫的。试想我要是有这么个男朋友,那不得把我自己逼死……

PS:最后还是因为异地分手。

附摘抄:
1.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2.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景中进行观察,并清除地描述观察结果。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3.“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这种话很难提醒她先生留意她的愿望。一旦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很可能就会觉得委屈并退缩,这样,双方的关系甚至会更加疏远。

4.“我很紧张”,我坦白地说,“但不是因为你的肤色,而是因为我和大家是初次见面,我希望得到肯定。”示弱产生了积极影响。他们开始了解我、介绍他们自己,并询问有关非暴力沟通的问题。

5.我们表达感受的时候可以用“我觉得”,但当我们表达想法时,最好还是用“我认为”。

6.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7.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8.根据我长期以来的经验,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9.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们清楚地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人们一般会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10.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提出请求。

11.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12.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a)观察,(b)感受,(c)需要,(d)请求。把注意力放在对方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13.当我们给人反馈时,如果语气很肯定,仿佛是在宣布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通常不会有好的反应。然而,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而非对他们下结论,他们一般不会产生反感。

14.太太:“你从不好好听我说话。”
我:“听起来,你很失望。你需要体贴,是吗?”一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一般来说,他会觉得很惬意。

15.一旦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

16.对方抱怨的时候,关注他的感受,理解他。

17.“妈妈,看起来你有一点生气,你希望他耐心地与你谈话,是吗?”听到女儿的话,劳伦斯大为惊讶,气也消了。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予反馈。

18.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越是专注于他的感受和需要,你就越会把他看作因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感到绝望的人。

19.“你害怕吗?你要觉得安全,才开始说话,是吗?我很担心你。请你告诉我,我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你会觉得安全些?”

20.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并得到他人的倾听和理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21.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一旦发现自己正在做无益的事情,我们的挑战是如何对需要和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的转变:(1)符合我们的心愿;(2)处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处于自我憎恨、内疚或羞愧。提高生活质量。

22.你在思考“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这个问题时,会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你在生活中看重什么。我确信,一旦意识到我们的行为所服务的需要,即使工作很艰苦、富有挑战乃至举步维艰,我们也会从中得到乐趣。
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23.通过不断的实践,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三个星期了为什么还不给我培训的反馈?“”我真的很需要哪些培训,如果无法接受培训,我担心我迟早还会被送进监狱……“后面的那种说法更会让别人接受请求。

24.如果用暴力的沟通方式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其实制造了新的问题。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变得更有攻击性。这样,就长期而言,我们给自己增添了更多的麻烦。

25.一旦我们用心倾听他们,并表达我们的理解,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一般也就会开始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26.只要人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们就很难体会到别人的痛苦。

27.我们生气是因为我们的想法——我们认为人们”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我们还给人贴上各种标签,并说长论短。请留意我们头脑中”我不喜欢抽烟的人……“之类的想法。然后,问自己:”我不喜欢他们……,是因为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就把注意力放在了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而不是考虑他人有什么过错。
与批评和指责他人相比,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

28.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是: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3.体会自己的需要 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在第三步和第四部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29.如果冲突的双方都能充分表达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得到对方的理解,那么,双方的需要通常可以同时得到满足。至少,他们可以求同存异。

30.有的时候孩子拒绝做一件对他们有益的事情,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在父母的压力面前屈服。

31.沮丧往往意味着,我们不了解自己的需要——我们不知道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愿望。

32.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感激时,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得到任何回报。

33.如何表扬的例子:马歇尔,当你提到这两个观点时(让我看她的笔记本),我很欣喜,感到将来有盼头了,我一直在寻找和儿子的沟通办法,这两个观点给我很大的启发。

34.非暴力沟通股利我们充分表达赶集。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满足;(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发脾气是本能,控制脾气是本事】拿破仑:我发现,凡是一个情绪比较浮躁的人,都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成功人士,基本上都比较理智。所以,我认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首先就要控制自己浮躁的情绪。 脾气不好本质是修炼不够;看不惯别人缺点,容忍不了别人犯错是胸怀不够。

过年回家,如何机智应对各种“盘问”

2018-01-13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春节就要来了,面对亲戚朋友的各种刁钻问题,该如何应对?靠幽默化解尴尬,大概有四种方法:巧妙置换逻辑、转移问题重点、适度自嘲、偷换文字概念。具体要如何操作?

「得到」作者李新,作为一名喜剧编剧,总结了十个年底回家要应对的经典场景,带你学会套路,巧妙化解各种尴尬。

场景一 问:“今年也老大不小了,什么时候买房啊?”

在这个场景中,如果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就会把自己陷入“买不起房”的境地,十分尴尬。

应对建议:“首付还差600万。你要借我钱?”

分析:这里使用了第一种技巧:巧妙置换逻辑,把你的问题变成对方的问题,将问题重新抛给对方。亲戚问你什么时候买房,是你的问题;但你答道“你要借我钱吗”,就巧妙地把皮球重新踢给了他。

场景二 问:“工作好几年了,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啊?一定不少吧?”

这个问题非常不友好,一方面关于隐私,很多人不愿意正面回答;另一方面,如果回答“挣得不多”,很容易引起新一轮的嘲笑。

应对建议:“还行,年薪不到千万,月薪不到百万吧。”

分析:这个回答,用到的是第二种技巧:转移问题的重点,通过适度的夸张来自吹,避免正面回答。“年薪不到百万”的回答虽然略微夸张,但也是无法驳斥的事实,同时也从侧面结束了这个问题。

场景三 问:“什么时候要孩子呀?”

这类问题,是长辈最关心的。如果回答“现在还没要孩子的计划”,一不小心就要面临长辈的轮番教育。

应对建议:“快了,等我赚到一个亿就生。”

分析:这个场景,同样是用夸张来自吹。我们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很难赚到一个亿,但这种夸张的方式,巧妙终结了话题。事实上,当亲戚问你收入、结婚生子、买房等一切你不想正面回答的问题时,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

场景四 问:“你还单着呢?别那么挑了,差不多得了。”

这个问题,几乎每个人回老家都会被问到。它有一个预设的结论——你是因为挑剔才单身。在一般人眼中,大龄还单身,本身不是一件太光彩的事。如果正面回应,很容易导致尴尬。

应对建议一:“我不挑啊,什么时候XXX(知名异性艺人)离婚了,我就娶/嫁。”

应对建议二:“我不挑啊,什么时候你离婚了,我就娶/嫁。”这个回答要看对方的身份,确保对方是开得起玩笑的朋友。

分析:第一个回答是用夸张来自吹。因为普通人和知名异性艺人,很难有机会走到一起,将两者强行拉在一起,转移了重点,也阻断了对方继续问下去。第二种是用巧妙置换逻辑的方法,把你的问题变成对方的问题。

场景五 问:“一个人回来的呀,你俩为啥分手/离婚啊?”

这种关乎隐私的问题,没必要回答,赶紧终结问题为妙。

应对建议:“因为我丑啊。”

分析:这个场景,用到的技巧是自嘲和自黑。如果你一本正经的回答,就会被一次次追问。但是通过贬低自己,说自己丑,就巧妙地化解了尴尬。你都这么自嘲了,对方也就不好意思再问下去了。

场景六 问:“你在外面那么多年还没钱?”

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怀好意。如果老实回答“钱很难挣啊,吃吃花花剩不了多少”,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嘲笑。

应对建议:“有啊,(拍拍将军肚)都在我肚子上攒着呢。”

分析:这也是用自嘲和自黑的回答方式,“自己挣的钱,都吃到肚子上了”,这么回答,会使大家哈哈大笑。不仅巧妙化解了尴尬,也成功地终结了问题。

场景七 问:同学聚会,忘记了对方的名字。

这种场景难免会碰到,如果老实说“对不起,我不记得你的名字了”,不仅自己不好意思,对方也会尴尬不已。

应对建议:“哎呀呀,你瞧我这记性。我叫什么名字来着?”

分析:老同学多年不见,叫不上名字很尴尬。你先自嘲自己记性不好,不好到连自己的名字也忘了,双方借此哈哈一笑,尴尬就化解了。

场景八 问:“你在外面挣了不少钱吧?能借我一点吗?”

这个问题,是有一个预设前提的——你在外面挣了很多钱。不管事实如何,只要你出口不借,就会引起对方的不满,认为是你太小气。所以一定不可直接回答。

应对建议:“好啊,你要一块还是两块?”

分析:这个场景,用到的技巧是——只听字面意思,文字梗化解尴尬。你要迅速在对方的问题中,找到可以做多种解释的词语,然后用这个词不常用的字面意思,来回答对方的问题。这个问题中的“一点钱”,你就可以理解为“很少的一点”,那回答“一块还是两块”就顺理成章。

场景九 问:“你的车能借我开一下吗? ”

这种问题,一般很难拒绝。一旦拒绝,就会被扣上小气的帽子。

应对建议:“能啊,但是脚蹬子不太好使。”

分析:这个化解技巧也是只听字面意思。对方其实是问的“汽车”,但是你可以用“自行车”的概念回答,一般他就不会再问下去了。

场景十 问:“你在大城市工作,什么时候把你爸你妈接过去啊?”

这个问题,同样是“暗藏杀机”。如果回答“不行,大城市压力大,买不起房”,就会让人觉得你很无能;如果回答“我爸妈不习惯城市生活”,也会有给自己找借口开脱的感觉。

应对建议:“等北京空气好了呗。”

分析:这个问题中“什么时候”可以做多种解释,对方问你的是具体时间,你给的是一个不确定的时间——北京空气什么时候会好,很难有人知道,但也巧妙的回答了对方的问题。

认知清单|说话之道:公司里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2017-11-01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同样的话,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不同场合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不仅关乎情商,更直接体现一个人的职业性。

职场中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哪些话要当面说?哪些要用文字确认?吴军博士的这篇清单,值得每个职场人收藏践行。

  1. 绝大多数时候,遇事最好提前沟通。不要因为害怕别人反对而不打招呼、自己做主。这样做,不仅出了问题要自己承担,还会给人留下不尊重人、缺乏团队精神的负面印象。

  2. 好消息,要当面通知对方。即使见不到面,也要打电话告知。如果实在找不到人,可以发邮件,但不要透露过多细节,约他当面聊。因为邮件的传递效果没有当面沟通好,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容易被淹没在诸多公文中而被对方错过。

  3. “好消息当面聊”的技巧,几乎适用于一切事情。比如,给下属发奖金、让老板知道自己的成绩、接受对方的offer……不要简单用一封冰冷的邮件通知对方,更不能用微信这种不正规的通信手段。

  1. 对于坏消息,则要视情况而定。如果自己有责任,需要进行解释的,最好当面聊,比如解雇下属。如果不是很重要的事情,用邮件通知即可。
  1. 凡是涉及到主观看法的事情,要选择面对面沟通,尽量不要用邮件。原因有两个:一,主观的事情需要交互对话,很难用简短的文字说清楚;二,不给对方留底,以免将来被翻出来造成麻烦,比如私下里发表对老板的不满。
  1. 处理比较主观的事情,比写邮件更糟糕的是写微信。写邮件好歹还会调整措辞,但写微信常常很随意,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比写微信更糟糕的,是发送微信语音,因为它比打字还不过脑子。
  1. 客观的事情,比如已经面谈过的内容,更需要用邮件确认。例如,领导许诺提拔,你不妨将此事写封邮件发送给他,算是“立此存照”。同理,在和客户谈合作之后,最好用书面形式让对方确认谈过的内容,以免对方日后赖账。
  1. 凡涉及到法律问题的事情,比如专利、讲竞争对手坏话的言论,一定不能有文字记录,以免成为法庭上的不利证据。当然,告同事状、诉说委屈这种事,最好也不要。
  1. 公事和私事的邮箱不要混用。用公司的邮箱谈私事,会让公司过多地掌握你的隐私,特别是一些小私心。同样,用私人邮箱谈公事,抛开安全隐患不说,会给人不专业的感觉。
  1. 约人沟通的时间也很有讲究。下属约老板,不妨约晚一点的时间,快下班也没关系。因为老板通常走得晚,这样会让他觉得你也工作到很晚。反过来,如果老板约下属在晚饭后谈工作,则显得刻薄寡恩。
  1. 最后请记住一条:即使在通信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最有效的通信方式,依然是面对面的沟通,而不是发邮件、发微信,更不是写逻辑严谨的报告。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