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Appreciation

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品位与品位,和耐心一样,都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若品味和品位都提高了,那么将来的输入质量只会越来越高。

IPCreator:看经典,从人性的角度切入…
音乐——Grammy
电影——Oscar
电视剧——Emmy

审美是以别样的方式炫富。审美不是钱堆起来的,而是钱堆起来后发酵出来的。上流阶层利用民众对上流的仰慕,垄断了美的标准。为了和大众差别化,上流阶层便会发展出一套新的审美标准,让大众够不到。上流阶层可以界定什么是美,大众只能跟随——此为审美的话语权。

提高审美,你需要一部经典和五个方法

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我们这几代中国人,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受过系统的审美训练。

如果一个人对美的认知和感受能力不足,不知道更高层级的精神享受是什么,就会更容易被一些很低层次的感官享受干扰,就会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轻易妥协。

说白了,不懂美,人就更容易学坏。

我请教过一位教艺术的教授,怎么才能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呢?

他的回答是:只有用更多的美啊。

这个周五,推荐给你一本来自法国的纸雕艺术创意书《天鹅湖》。

这不光是一本能看的书,还能听音乐、玩手工、演光影剧,用各种招数,帮你和孩子一起提升审美能力。

1 读: 一个经典故事

《天鹅湖》是古典艺术的超级经典。

即使过了140年,全世界的顶级芭蕾舞团,至今还在年年排演这部剧。

能不能跳上“黑天鹅”,是考量一个女演员实力的试金石。

△ 第三幕“黑天鹅”独舞是难度最高的段落

就算没看过整场演出,你总听过或者看过“四小天鹅”。没错,这就是《天鹅湖》的选段。

但要是被孩子问起,或者买了张票去看剧,《天鹅湖》究竟讲了啥故事?能说个大概的人恐怕不多。

这本书第一层的功用,是帮你和孩子了解全世界最牛舞剧的故事情节。

2 看: 一次视觉享受

这虽然是本给孩子的书,但样书一到办公室,我们那些80、90后小同事都惊呼一片。

就一个字,美——

●这是一本从头到尾,只有金色、白色和蓝色的绘本,配色很贵气。

●画风不刻意幼稚,不刻意降低水准讨好孩子。

●书页里有8幅美轮美奂的纸雕作品,像蕾丝一样精细的激光雕刻,工艺对印厂考验极大。

即便是孩子,也有权利从张开眼睛的那天起,时刻看到优美之物。

看过这些,他自然会对“辣眼睛”的摇摇车、广场舞心生反感。

3 听: 一次音乐启蒙

这又是一本可以听的书。

《天鹅湖》也是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最出名的作品。

书里放了一张书签,只要扫描书签上的二维码,不用下载任何程序,就可以点击播放《天鹅湖》最精彩的选段。高保真,音质极佳。

这是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2010年的版本,指挥普列特涅夫,集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于一身,也是神一般的存在。

△ 扫描二维码,立刻变成一本可以“听”的书

这是罗辑思维专门付费,请「库克音乐」的音乐编辑帮你精心挑选和编配的,乐章顺序按照书里的故事情节依次展开。

这也许是你的孩子此生第一次聆听《天鹅湖》,我想让他从大师级作品开始。

4 玩:一次亲子手工

儿童绘本大多故事简单,孩子读过一阵子新鲜就劲过去了。

很多家庭都会苦恼:扔了吧,都挺精美的,舍不得;不扔吧,孩子在成长,明明不再看了,搁着又落灰又占地儿。

特别建议,故事读熟了之后,一定要对这本书进行“破坏性”再开发——

跟孩子一起,用刻刀把有纸雕作品的书页裁下来。

我们随书帮你准备好了一套边框,上下两片,带磁力的,即便是5岁的孩子,也能轻易把画夹进去。

这样一幅天鹅湖主题相框,可以用来装饰孩子的房间,每周换一次图案,两个月都不重样。

千万别舍不得下手,这才是对一本书最大的利用。

5 演:一场光影戏剧

你还记得小时候停电吗?爸爸妈妈就着蜡烛用手在墙上比划,那些墙上闪动的老虎、狐狸、小狗的影子,让你兴奋不已。

这次,我们来玩个高级的。

书里配的画框还有另一个用处,撤掉背板,打开手电,这幅纸雕就能在墙上投下影子。

美极了。啥都别说,看图吧。

临睡之前,拿起一幅,跟孩子玩一场光影游戏。可以移步换景,拿它当荧幕,演一出属于你家的《天鹅湖》。

周末组织个小朋友的睡衣派对,几个孩子还可以一人演一段。

这套书,罗辑思维携手接力出版社独家首发。

这本书各国语言都有,亚马逊上西班牙版卖300元,但我敢拍着胸脯说,就只有罗辑思维这个中文版,能读、能听、能玩、还能演。

也许哪一天,你会带着孩子走进剧院,看一场《天鹅湖》,把这本书用到尽的孩子,在走进剧院的刹那,眼睛里一定满是自信。

对于朋友家的孩子,这也会是一个很棒的礼物。

蔡澜品味

蔡澜品味的剧情简介 · · · · · ·

  新一辑蔡澜节目,继承“蔡澜叹名菜”后又一休闲节目,这一辑节目不再只讲食,还渗透到生活各阶层,品味人生,为观众献上一个真实的蔡澜。
  香港素有美食之都的称誉,蔡澜会游走香港各区,搜罗云集香江的世界名菜,逐一品嚐。甚至远赴外地,发掘鲜为人知的世界美食。除此以外,蔡生还会介绍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玩意及享受好去处。将美食和生活享受,交织出「蔡澜品味」,为观众带来全新惊喜。
  监制 何丽全
  编审 华国良
  主持 蔡澜,郭羡妮,林莉,还有朱茵等不少嘉宾。

  第1集 中山装和旗袍 2009.09.27(日),蔡生认为中环集摩登时尚于一身,所以首集从中环开始。中国服装代表,男的有唐装和中山装,女的有旗袍,蔡生从布料说起,再说配衬,更即场上演花生骚。约会美女先尝法国菜,再会朱茵到空中花园尝美食。简约的明式家俱,数百年曆久不衰。华人爱麻雀,各地麻雀逐一数。

  第2集 艺术画廊 2009.10.04(日),蔡生约会美女游街市,搜寻罕有传统醃菜,品尝驰名无油干炒牛河和鱼汤米线,蔡生认为他们专注用心取胜。看名表,赏名画,增添人生品味。边看肚皮舞,边歎风味埃及菜,人生乐事。

  第3集 传统裙褂 2009.10.11(日),蔡生跟郭羡妮和林莉今集寻宝,天未光便到金鱼市场看金鱼,再到花墟和玉器市场,看靓花寻美玉。结婚生子是人生另一阶段,传统裙褂、龙凤镯、拣醋煲猪脚姜,蔡生逐一介绍。城中名人的御用摄影师高仲奇先生作品,每张相片背后都有故事,且听他们娓娓道来。

  第4集 漫游油尖旺 2009.10.25(日),油麻地、尖沙嘴和旺角是九龙区最旺的地方。漫游油尖旺,还可以瞭解各地民生,蔡生选了到金巴厘街看韩国文化,到重庆大厦体会印度和中东风情,庙街感受香港地道特色。继而转到玩味寿山石,到海滨长廊踏单车赏维港。又到油麻地吃羊肉看厨具,到尖沙嘴拣眼镜读好书。

  第5集 新界离岛行 2009.11.01(日),蔡生今次带sonija和林莉新界离岛行,早上6时到石湖墟看民情,再看色彩丰富的锦鲤。赏盆栽,体会道家清静无秽的心境。继而转移阵地,到长洲一游,探老友食红豆饼,逛画廊,购生插咸鱼。

  第6集 食匀全港 2009.11.08(日),蔡生今集请来嘉宾陈贝儿和陈嘉容食匀全港。将鸭拆骨煎皮,用上3-4日时间烹调的鸭松,蔡生讚不绝口。四川凉粉,辣得满头大汗,舌头麻痹。地道泰菜,蔡生自创的鸡尾酒「湄公河少女」佐食。再教大家买鲍鱼、冰虾和多性能拐杖。

  第7集 玩味人生 2009.11.15(日), 不同的收藏,为人带来不同的玩味和乐趣。蔡生嗜好多样化,爱书、爱画、爱墨戏、爱饮、爱吃、爱古董…今之玩味尽尝。带爱书者进书库读书赏画,如入宝山。品茶尝芝士,领略中外饮食文化。明朝黄花梨轿盒、乾隆茶盅看不同朝代民生。

  第8集 搜寻东洋味 2009.12.06(日),搜寻东洋味蔡生曾留学日本及在当地工作,对日本文化熟悉不过,今集蔡生带大家在香港搜寻东洋味。不论吃的、喝的、娱乐的、文化的、潮流的…都毫不保留公开,令大家如置身日本,感受和风。

  第9集 丰俭歎世界 2009.12.13(日),讲享受,不一定昂贵,平民化价钱,一样有好享受。由茶餐厅品嚐地道港式美食;到顶级酒店歎英式下午茶。无论是80万或几千元的睡床,最重要睡得酣甜。茄士羊、骆马毛织品跟平价颈巾,原来各有千秋。还有带大家欣赏可能是全球最贵;价值过千万的钻石,到怀旧上海理髮店和包罗万有的品味店。今集蔡生不论平、贵,都和大家歎一歎。

  第10集 平贵菜餚 2009.12.20(日),食物视乎质素,并不是贵一定是好,平必定是差。蔡生带大家走进高级食府及大众化酒家品嚐皮脆肉香的乳猪和羊腩煲。又会到首间引入大闸蟹的食府,品嚐大闸蟹菜式。饭后甜品,有贵价燕窝和平民大菜糕,同样吃得开怀。餐具由几块钱到几千元不等,它们有何可取之处?蔡生大玩气枪和真枪,展示真男人气慨。

  第11集 聚首台北 2010.01.03(日),蔡生好友遍天下,今次来到台北,聚首之馀,也大快朵颐。先到好友的餐馆,设饭局及嚐传统上海菜。又到空中餐厅边赏美景,边嚐台湾地道食品,及往至爱食肆嚐海鲜,但蔡生竟说瓜果更胜海鲜,为甚麽说得如此奇怪?游台北逛书店,如入大观园,书本、日用品…包罗万有,一应俱全,感受台湾生活品味。约会台湾影后杨惠珊小姐,欣赏她的琉璃工艺,歎为观止。

  第12集 台湾吃与赏 2010.01.10(日),蔡生爱吃,只要做对味道,甚麽菜也爱吃。今集蔡生、朱茵和林莉在台湾「搵食」,从街坊小店牛肉麵、切仔麵,吃到高级酒店的地道一品宴。台湾人擅长牛肉麵,汤底料理充足,随意走进小店,也吃到好的牛肉麵。而一品宴菜式共57道,挑战食家胃口。同时,走访台湾食家推荐的当地食肆,品嚐浓油赤酱的上海菜。参观客家油葱和客家米糕的製作过程。此外,也拜访当地艺术家,欣赏陶瓷和木雕作品。

  第13集 大马讲享受 2010.01.17(日),游罢台湾,蔡生们转到马来西亚讲享受。到风景怡人;有「小马尔代夫」之称的PANGKOR LAUT ISLAND(幸福岛)享受阳光与海滩之外,渡假庄园内还有私人管家、司机和厨师随时效劳,可以说是到了世外桃园。然后走进烦嚣,或到顶层设有私人泳池管家的超豪酒店,享受非凡服务。大马的名表天堂,全部名表免税价,极度吸引。再走访以银鱼闻名的小渔村,窥探渔民生活。无论平贵,榴槤、沙爹、烤全羊、30 年老字号各种美食,还有可能是全世界最贵的河鱼宴,全部放进肚子去,人生一大乐事,蔡生怎不满足。

  第14集 山形、群马赏枫叶 2010.01.24(日),今集蔡生联同林莉和李珊珊到日本山形县和群马县看枫叶。山形县位于东北地方最西部,有 100 多座温泉,蔡生等又怎会错过驱除疲劳的机会,在室外温泉有美相伴,浸温泉也是人生快事。酒田市有「米城」之称,优质大米配上优质水源,蔡生寻找城中最佳的大吟酿。山形县盛产樱桃、葡萄…走进果园,饱嚐水果宴。继而到位于关东平原西北部的群马县,尝试摏年糕、牡丹豚锅、手切乌冬和体验茶道。群马县盛产达摩公仔,蔡生入乡随俗,点睛许愿。

  第15集 枫红北海道 2010.01.31(日),北海道是位于日本北端的一个岛屿,四面环海,土地辽阔,约佔日本总面积的22%。北海道一年四季都各具特色,春天樱花绽放,秋天枫叶一遍红,夏天繁花盛开,将北海道染成彩色,冬天白雪飘飘,白色的北海道更添浪漫。承接上集,蔡生等为看枫叶,从山形及群马追到北海道。并顺道在扎幌品嚐日本三大珍味,到白老品嚐白老牛,又会到室兰探访料理铁人好友,及到定山溪温泉区浸温泉,体会日本肉帛相见的温泉文化。

  第16集 妈妈的味道 (完) 2010.02.31(日),辛劳了一天,拖著疲累的步伐回家,一踏进家门,一室饭香、汤香、菜香,骤然心感温暖。再大口咀嚼「妈妈的味道」,是可等幸福的事。嚐遍各地名菜的蔡生,觉得天下间最美味的是「妈妈的味道」。故此,今集一班新知旧雨家访4个家庭,品嚐4位妈妈的广东菜、上海菜、福建菜和潮州菜。最后一集,蔡生更会亲自下厨,大显身手,及畅谈临别感受。

导游决定中国人审美观

作者::姬中宪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审美观是由导游决定的,导游说:这儿是景点!我们就拍照;导游说:这个背景最漂亮!我们就留影。结果,大家拍出的照片都一个样,同样的画面,同样的角度,前面站着一个不同的人,却举着同样的两根手指头,一看就是一个导游带出来的。导游又是旅游学校培养出来的,旅游学校和所有的中国学校一样,致力于培养出一模一样的人才,于是,所有的导游也都是一个样,于是必然的,所有中国游客的审美也都是一个样。就这样,人与自然,不可思议地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高度的和谐。

你发现了一处被导游忽略的景致?你兴奋地举起相机,还没按下快门,导游就过来了――导游和导师一样,喜欢关心后进同学,绝不让任何一个同学落下――导游说:别拍这个,这个不是景点。你说:可我觉得这儿也挺漂亮啊。导游说:我做导游十年了,十年里每天带团来一次这里,你了解还是我了解?你说:也许正因为你天天来,所以忽略了它,正因为我第一次来,所以发现了它。导游不高兴了,说:全团三十个人,等你一个人,结果不能准时赶到下一个景点,全天的行程都打乱了,好意思吗你?你不好意思了,不能为了自己那点另类的审美破坏了大伙公认的审美,于是你收起相机加入团伙,奔赴下一个景点。

中国人的审美观是具像的,一棵树,一块石头,一处海角,必须得像个什么东西,才能称得上景点,景点才有了卖点,否则一文不值;像的这个东西,还必须得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越具体越家常越好,咱们的想象力就那么方圆几平方,太偏太远太抽象太唯美了不行。于是,导游最常用的语言就是比喻句,导游说:看那块石头像什么?像不像乌龟?大伙一起说:像!然后拥上去和乌龟拍照。导游说:看那个山头上面还长了一棵树的像什么?像不像手机?大伙一起说:像!然后拥上去和手机合影。导游说:看那两块石头一个高一个低一个抬头一个回头的像什么?像不像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大伙一起说:像!然后拥上去和癞蛤蟆以及天鹅肉拍照。导游说:看那两块石头一块大一块小一块胖一块瘦的像什么?像不像……团里一个小朋友很不懂事,插话说:像地球围着太阳转。导游说:不对!小朋友再想一想,正确答案是什么?小朋友说:还像我的名字,小明的“明”字,我写的“明”字就是这样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胖一个瘦。导游说:错误!告诉你正确答案吧,正确答案应该是像――猪八戒背媳妇!大伙一起说:噢!像!然后拥上去和猪八戒以及他媳妇合影,只剩下小明他妈在教育小明:小明,知道正确答案了吧,下次不要再说错哦。

中国人的审美观,就这样有惊无险地又传给了下一代。

罗胖曰:
有“对错”,就无所谓“审美”。
正如有“是非”,就无所谓“感情”。
所以,好驴友不跟团,好夫妻不论理。欧耶!

故乡,只在审美中

石扉客

“母亲织布的机子和父亲坐着的老椅子,奶奶拧麻绳的的拨架和那一棵撂粗瓷黄碗,老屋木梁上吊着的蜘蛛残网以及这老宅古屋所散发的气息,都使他潜藏心底的那种悠远的记忆重新复活。尤其是中午那顿臊子面的味道,那是任何高师名厨都做不出来的。只有架着麦秸棉征柴禾的大铁锅才能煮烹出这种味道。”

这是陈忠实描述的一次回乡感受,主角是已晋升为保安团长的白孝文。白团长带着新婚媳妇,骑着高头大马,回到白鹿原故乡祭祖。

这是文学与传统里的故乡。

张季鹰在洛,见秋风起,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于是辞官回江南。

余杰访问瑞典,城堡上俯瞰北欧大地绿茵如画,忍不住感叹:“此地风景大好,叹无回锅肉!”于是回国。

去年10月,我在这里写下一篇《昨夜寒蛩不住鸣》,思念故乡的霉豆腐、剁辣椒,于是埋头继续码字。

这是长在胃上的故乡。

1980年代的流行歌曲《我的故乡并不美》,旋律铿锵,节奏古怪,借冒犯传统中那个美丽的故乡意象,将那个时代既盛极一时又远不够彻底的反思气氛推到极致。

互联网初起时的BBS时代里,70后才子王怡引领,天涯社区那一波网友们竞相同题撰文《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这是在传统社会的农业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痛苦反省,三步一徘徊的故乡。

我总在想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农民工孩子眼里的故乡是什么样?他们生长于都市,其中的大部分不得不回到从无印象的故乡,以准备迎接高中生活和高考。

我还在想东莞性服务行业里的姑娘们眼里的故乡是什么样?都市丛林里,她们也许是最不喜欢谈论故乡的人。常人回乡,是近乡情怯。她们总是要努力将故乡和熟人彻底赶出日常生活图景。

这是在现实煎熬中的故乡。

社交工具陌陌在文宣中预言“中国在进步,个体信任必将要过渡到社会信任,社会信任包含了对城市文明和陌生人的信任,相信与陌生人的互动是平和与无害的。”

我认同这种判断。问题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既未挣脱农业文明的襁褓,工业化还在进程中,现代化又远未完成。我们就是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时代里的一群尴尬人。既留恋故乡的温情与乡情,又无法远离城市的资源与文明。

在这里,故乡,只是一种纯粹的审美,是一种精神存在,一个文化符号。

白孝文确实也只呆了三天。祭祖完毕准备打道回府的白团长清醒地发现,他的故乡也回不去了:

“这些复活的情愫仅仅只能引发怀旧的兴致,却根本不想重新再去领受,恰如一只红冠如血尾翎如帜的公鸡发现了曾经哺育自己的那只蛋壳,却再也无法重新蜷卧其中体验那蛋壳里头的全部美妙了,它还是更喜欢跳上墙头跃上柴禾垛顶引颈鸣唱。”

罗胖曰:

曾经有人销售过2023年单程前往火星移民的“火星一号”计划,据说收到了超过140个国家约20多万人发出的视频申请。

申请前往火星单程旅行的人大部分来自美国(47654人),位居二、三位的分别是印度(20747人)和中国(13176人)。

请注意,单程哦,不打算回来了哦。

计划可能是胡扯,申请也可能是冲动。但还是值得向这些人致敬。

摆脱乡愁,勇往直前,这是最残酷、最勇敢的人性战斗。

Knowledge can’t cure bad taste

2017-07-19 19:20:06

Reading, Music, Thinking , Writing, Travelling


(文首照片为美国歌手Bob Dylan——编者注)

邵勃:在人人热衷知识付费、自我迭代的时代,你会发现影响思维判断、塑造你境遇的,是看似无用的审美品味。

“没审美是绝症,知识也治不好。” 这话是木心说的。

木心没有混过职场,这句话却说得很像一个欠揍的上司。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老板都能说出这样刻毒的漂亮话,刻毒往往是才情的流露。说这话又是要冒一些风险的——你得对自己的审美有木心般的底气,还要保证这样教训下属的时候,旁边没有知晓你当年底细和品味的人。
让我们把语气稍微柔化一下,重说一遍:“没审美得治疗,光靠知识赢不了。”撇开语气不谈,这句话妙在它道出了一个关于艺术和人格成长的真相:在这个人人热衷“知识付费”,“自我迭代”和“终身学习”的时代,它显得格格不入又耐人寻味。

就拿审美最普遍的三个指向:文字、图像和音乐 来说,这三件事貌似和大多数人的职业全不搭界,但是放在一起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职业素养的底座。混了多年之后,你会发现影响你的思维力和判断力,塑造你的世界和境遇的,不是巴菲特的某句名言,却往往正是这一点看似无用的审美品味。

先说文字。想想你钦佩过的老板吧(我是说真钦佩过的),哪一位的文字功力不堪称强大?所谓强大,不需花哨,但是必须精道。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是,某个咨询公司的年轻分析员,把自己上百页的项目报告呈给老板审阅。这位很爱演的老板将这一沓报告扔向空中,待漫天飞舞的纸片落地以后,请这位年轻人,捡起其中的10张来代表他的研究成果。年轻人大哭着跑开,从此变成了一个寡言而深沉的人。故事的真实性虽然待考,但是意义很明确: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 (“言以简为贵”《哈姆雷特》)。语言水平代表着思维的清晰程度,所以请珍视你写的每一个字。工作邮件当然不用写成《老人与海》的水准,但是阅读海明威总能找到去除赘字的冲动与豪情。乔治.奥维尔不仅写过《1984》,还有这样一本好书可供参考《政治与英语》。

这本书中提出的六项写作原则,也是《经济学人》杂志的写作圭臬(插播赘语一句:如果人人都能按照《经济学人》的标准写作,这个世界将不复有愚蠢、欺骗,多么美妙!)这不是哪一次培训就帮你建立起来的写作技巧,而是长期浸泡在第一流的作品里才能产生的文字本能。阅读和实践久了,也就慢慢理解了冯内古特这个级别的作家,为什么要去糟蹋可怜的分号。在他最后一本书《没有国家的人》里,冯内古特深沉的告诫年青人:

“不要用分号。它们是雌雄同体的异装癖。使用它们唯一的作用就是显示你上过大学。”
三个精神抖擞的句号。

再扯两句视觉艺术。人类本来就是感官动物,一图胜千言,能看图片的时候,没人愿意仔细阅读。而因为摄影的手机化,人人都可以大量产出自己的“作品”。类似的现实,早在50年前电视成为新媒体的时候,就被安迪.沃霍洞察到了。当然,他无法预见,世上将出现“朋友圈”式的怪兽,每天发布着数以亿计的图像资料。粗略观察一下,你会发现:老年人“朋友圈”里充斥着完全不顾美学要领,以记录生活为唯一目的的图片。中年人的水准良莠不齐,但沙中取砾,也偶有佳作。而年轻人发出的图片则通常较好看也较为有趣。所以亲爱的朋友们,为了假装年轻人,拍一个早餐荷包蛋的时候,也请考虑一下美学效果——况且吃完这只荷包蛋,您还需要在PPT里继续使用图片忽悠客户。时间不够的话,厚厚的一本《纽摄》教材,可以只看第八课《培养你的眼力-Developing Your Eyes》。你会发现每一张好的摄影作品,都自带一个问题。比如为什么在Maureen Lambray的镜头里,Woody Ellen站在整个边框的左侧。

你可以有100个答案,但是好问题只需要一个——用图片来提问是最酷的方式。

最后说说音乐,这个离大部分职业技能最远的艺术。音乐通常被认为是纯创造性工作,这个看法固然不错,可是它掩盖了一个事实: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蕴藏着令人发指的纪律性。而这种纪律性,指向和培养的正是人对于完美的追求。这就是为什么我总会建议朋友的孩子去学一门乐器,而不是绘画。因为乐器演奏有严格的对错之分,这符合“刻意练习”的基本要求。你可以指着一副儿童的涂鸦作品,言之凿凿的找出其中成人所不具备的创造性,但是你不可能把一首弹得结结巴巴的莫扎特说成是了不起的再创造。对儿童来说,他弹对了一首莫扎特,就是在一把演奏水平标尺上移动了一格,不多不少。

更好的消息是,在掌握了其中的纪律性以后,音乐又具有不可思议的包容性,可以成为你做事,甚至为人的风格导师(Style Guru)。在我曾经读书的华盛顿大学,有一位营销学的教授,谈到和他授课方式迥异,然而同样受欢迎的金融学的教授时,很客气又很中肯的评价道:“他上课是演奏古典音乐,我演的是爵士乐”。谁高谁下呢?他没有说,你也不打算再问了。只留下一个关于风格的印象,这很性感。
前两天“朋友圈”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叫做《你在教育链上鄙视别人家孩子,它站在食物链顶端鄙视你》,主题是鼓吹人工智能必胜,人类命运岌岌可危。这本来也没什么,可是其中关于音乐教育的部分,却很难令人信服: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音乐学教授戴维•柯普,写了计算机程序专门模仿巴赫的编曲,虽然写程序花了7年功夫,但是这个程序一出来,短短一天内就写出了5000首巴赫风格的赞美诗。柯普挑出几首安排在一次音乐节上演出,听众还以为这就是巴赫的曲子,兴奋地讲着这些音乐如何触碰到他们内心最深处。”

我完全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可是这里有几个前提没有被说明。第一是赞美诗,甚至是巴洛克时期的大多数作品的确是有明显的音乐格式可循,计算机能够模仿不算奇怪。第二,那些很容易被音乐“触碰到内心最深处”的听众们,对上帝的热爱往往远超他们的音乐知识,急切地表达感动是这个集体的一个共性。还有第三点也许更为重要:音乐中蕴含的无限诗性,恰恰是由诗人本身,而不是音乐来定义的。人工智能也许可以创造一首Bob Dylan的《All along the watchtower》,但是当这种大规模复制成为可能时,音乐中的神性和人性都已经泯灭,音乐也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了那个叫做Bob Dylan的图腾,人们终究还会不满足。这是一个深刻的关于艺术和艺术家的悖论,留给专业人士讨论。

拉拉杂杂写了一堆,总结起来无非是想说;知识是山丘,而审美或者说艺术,是山丘上的那一缕灵光。如果终身爬山是个苦差事,那么朝着那一线光前进,才会更有力量。要是非逼着我,说说这一切对于职场的启示,那我想借用一下我很喜爱的报人龚晓跃激励同伴时说的一句话:

尽量把事情,做得高级一点”。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责编邮箱:shirley.xue@ftchinese.com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