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nvestment

investment20180716.jpg

DeepCreator:人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情感是最重要的投资之一。

多投资,少消费,善用复利效应。——DeepCreator

高品质消费与明智的投资

用钱买书——实体书、电子书
用钱买知识——iGet、专业
用钱买见识/体验/服务——旅行、美食、沙龙

什么是价值投资?——DeepCreator
投资在有价值的事情上面,有价值的事情不仅仅只包括财富方面,还包括个人健康/教育/学识/见识/经历、家庭健康/和睦/幸福/快乐、人生价值意义等诸多方面。

投资的基本属性——少有、正确、价值
资本的属性——数量、时间、智慧

商业:巨头阿里的投资策略

中国互联网的两大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经常会被人放在一起比较。

在业务上,尽管阿里和腾讯分别都有自己的主航道,但是也在不断发生竞争,最激烈的竞争,可能是两家公司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冲突。

两家公司的投资策略也不同。外界最粗浅的认知就是:腾讯谋求投资但不会追求控制权;阿里的投资往往会走向最终收购。

比如,阿里曾经是美团的投资者,但追求独立的美团最终和阿里反目,拿了腾讯的投资;腾讯系的大众点评和京东曾经投资了外卖平台饿了么,饿了么最后却被阿里全资收购。

凤凰网科技记者管艺雯在一篇长报道中详细分析了阿里巴巴的投资策略,或许对你了解阿里巴巴这家巨头的投资有帮助。

首先是投资策略上,阿里的战略投资,的确更加追求对公司自身业务的协同,而不仅是扮演财务投资人的角色。

一位阿里巴巴战略投资部的前员工接受采访时说,阿里内部对战投部的定位,就是通过投资手段配合集团战略,“第一诉求绝对是战略,考虑跟母体业务的结合,互补或者加强。

用阿里董事局副主席和战投部负责人蔡崇信的话说,阿里的投资并购就像是下围棋,“就是把正确的资产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战略投资和并购是作为赢得围棋的一部分,给阿里建立长期的战略价值。”

而且,可能跟很多人想的不同,阿里的投资其实很谨慎。

从饿了么、UC和高德等几个案例来看,阿里从投资到最终收购的时间跨度都很长,总时长都超过了一个财年。具体手法上,阿里会先从收购少数股权开始,跟被投企业展开商业合作;然后,当业务战略价值越来越大,阿里会进一步增加投资或者完全收购。

文章把阿里的投资风格概括为“中心化投资”,追求的是“流量、用户和技术”,“至于投出去的钱是赚是亏,阿里不太在意,只要拿到这三样东西就赚了。”

其次,来看一下阿里的这种投资策略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阿里投资重点的变化。

就阿里投资的历史来看,早年阿里也会做一些财务投资。2013年是阿里投资从财务投资转向战略投资的关键之年。

促使这种转变发生的原因是,阿里希望通过投资来加强公司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业务上,2013年下半年,阿里巴巴提出要“all in 无线”;投资上,阿里开始大手笔投资移动互联网和O2O公司,比如高德地图、UC浏览器和快的打车。此外,文化娱乐行业也成为阿里的投资对象,而阿里在此前是不涉足内容行业的。

这一年阿里最重要的高管之一蔡崇信卸任CFO,担任集团董事局副主席,主要负责集团战略投资。

2016年,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新零售领域的并购整合也成为阿里的重点。知名的项目比如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饿了么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最后,除了围绕战略做的业务投资之外,文章说,阿里做投资还有另外两个考量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竞争考量。这一点不光是阿里,对腾讯也是,两家巨头今天的很多投资,都有防御和进攻的成分在。比如腾讯投资了众多的电商项目和零售项目。“腾讯内部的投资人士透露,能对阿里形成制衡的项目很容易获得腾讯投资。”

另一个因素是在新技术领域的前瞻性投资,比如AI、芯片、物联网等。阿里巴巴在这个领域的投资是以参股式投资为主,而且,会在同一个赛道投资多家公司。比如阿里投资了计算机视觉公司如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投资了芯片行业的独角兽公司寒武纪等。

文章引用了阿里巴巴18位创始人之一吴泳铭的话:“对前沿技术的投资是必须的,阿里能否体现出更好的市场竞争力,最终都需要存储、芯片、内存等这些底层技术在后面支撑。未来所有底层技术慢慢都由中国公司自己做更基础技术的研发,才能做到一个全球可能性价比最好、稳定性最高的服务。”

以上就是对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投资策略的分析,希望对你理解这家互联网巨头有所帮助。

本期内容改写自:《风眼特写 | 阿里资本十年:超级买家的棋局与未来》;见于微信公众号“iFeng科技”;

只要你有这样的闪念就说明暂时还不适合做投资……

有时候,“闪念”这个东西,只不过是大脑的神经元自己玩的一个游戏 —— 与其它本来并不相干的神经元突然连接一下,看看会发生什么……

而另外一些时候,“闪念”其实是很多早已根深蒂固却暂时休眠的连接突然启动,于是,这些闪念其实是早就存在于那里的。

以下这些闪念若是出现,总是属于上面说到的第二种:

X 靠谱吗?你怎么看?你说 Y 能涨吗?
X 已经太贵了,买不起,我去看看 Y 吧……
真倒霉,一买就跌一卖就涨!
刚才没看到你们说什么,我错过了什么吗?
都一整天了,咋也不见涨呢!
靠,赚了赚了!我这就去换辆车!
妈的,跌成屎了,媳妇要跟我离婚!
唉!等我借来钱,已经涨上天了!
他们运气真好!我运气真差!
这帮傻逼!都是骗子!

这些闪念说明什么呢?说明你暂时还不适合做投资。因为在投资的交易市场里(比如股票市场),你绝大多数短期收益来自于他人的损失,你绝大多数的损失会归结成他人的收益。中文类比里有个词,叫“韭菜”,因为韭菜总是割掉一茬再长一茬…… 以上的闪念出现,就说明你还是韭菜,或者说更可能是韭菜,所以,还是暂时不要进去为妙 —— 做韭菜影响寿命的,方方面面的寿命。

那怎么办呢?

—— 不知道,永远没有人能让韭菜变成镰刀,一代又一代的人之中,大多数人到最后还是韭菜,谁也不知道为什么。

INBlockchain 的开源区块链 ICO 投资原则

by 李笑来, INB (inblockchain.com)

Click here to read in English

  1. ICO 是什么?

ICO 是 Initial Coin Offering 的缩写,是区块链创业公司向公众募集资金的一种方式,有点类似于股票市场上的 IPO。

  1. 区块链是什么?

区块链指的是一种公开的,由去中心化网络共同维护的账务系统,提供开放的、不可篡改的底层数据服务。

  1. 比特币是什么?

“比特币”这个概念,可以有多重的理解 ——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感到迷惑,或者相互之间很难达成一致理解的根本原因。

首先,比特币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区块链应用。

其次,比特币是一家世界银行,只不过它不属于任何权威管辖,它是由一个去中心化网络构成的。

另外,这家叫做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的世界银行,发行了一个货币,恰好也叫“比特币”。有些人更喜欢使用相对小心的说法,把这个货币指称为 BTC,而不是“比特币”(Bitcoin)。

最后,即便在比特币横空出世的七年后(2017),也很少有人意识到比特币(或者 BTC) 其实也可以被理解为这家叫做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的世界银行的股票。

  1. 什么是山寨币?

在比特币出现之后,前后有几千种加密货币被发行。尽管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早已灭绝,但仍然有少数依然不仅活着,还活得相当不错。比如,莱特币,就是一个著名的山寨币,另外,狗币也算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认为那些加密货币只不过是“山寨货”,根本就没有真正的价值。后来,见证了那些在他们眼里毫无价值的东西不仅长存而且还不断升值之后,人们开始使用另外一些概念,比如“竞争币”。也许这世界需要不止一家“世界银行”罢?谁知道呢?又,谁在乎呢……

我是这么想的:

在市场上,人们买入的价值有两种:“真正的价值”和“以为的价值”。有个事实不可否认:对于那些买入“以为的价值”的人来说,那些东西和“真正的价值”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

  1. 什么是 MBA 币?

MBA 是我杜撰的一个缩写,代表 Meaningful Blockchain Applications (MBA),即,有意义的区块链应用。所谓的“有意义”,是指这些区块链应用在尝试着解决比特币实际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比特币已经解决过的,就无需再解决一遍了嘛!)

坦白说,我个人认为山寨币并没有解决任何比特币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希望(注意,不是“相信”),最终,这世界其实只需要一个世界银行。

事实上,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区块链应用。也许世界上第二个 MBA 币是 Namecoin,一个去中心化的域名服务系统。以太坊是另外一个成功的 MBA,使用区块链技术提供一系列的功能,包括智能合约。

迄今为止(2017 年 6 月),许多 MBA 已经运行超过 6 个月,有一些还跑得相当不错。比如,Sia,简单讲,就是提供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的类 Dropbox 服务。Steem 是另外一个新晋选手,用区块链技术颠覆了版权领域的商业模式。

  1. 趋势是什么?

在过去的几年里,比特币一直在主导整个区块链世界,流通市值也是最大、占比最高的。然而,到了 2017 年 4 月份,比特币的市值主导地位已经下降至 52%,尽管它的币值与其它区块链资产一样在不断升值。

这是个重要的信号。区块链世界不再是一块儿地上长着一棵树,它已经是一整个森林了。如若果真如此,那么下面的预测大抵上应该是正确的:

在未来,比特币主导地位将不断下降,甚至可能低至 5% 以下。

  1. 过去我们都做了什么?

我个人持有很多比特币。既然我认为比特币是这家世界银行的股份,你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尽量不去消耗我的比特币了。

2014 年之前,我投资了比特股,云币网,并且自己长期维护一个项目,比特沙,一个比特币银行。从 2015 年最后一个季度开始,我和我的团队开始批量投资 MBA 项目,不过,我们长期遵守一个相对比较苛刻的投资原则。我们前后投资了 Sia, Steem, Zcash, QTUM, EOS 等许多项目。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同时投资创业团队的股权以及他们所发行的区块链资产。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参与全球的 ICO 项目。

  1. 我为什么有把我们的投资原则开源?

投资对每个个体来说,也许是最危险的活动,因为这之中所需要的所有一切都不可能是靠基因遗传过来的。

每一次真正的创新出现的时候,一定紧随着大量的骗局。在一个金融创新出现的时候,更是如此。

投资区块链创业公司或他们所发行的区块链资产,是极其危险的,因为绝大多数人之所以被吸引,是因为那传闻中的极大回报,而不是因为他们真正理解那些区块链应用所能够创造的价值。

我们希望能通过开源我们的投资原则保护我们自己。即便是往好了说,这个利他行为也只不过是出于私心:骗局越少,我们越安全。

  1. 原则

有时候,阐述原则远不如问一些简单却又准确的问题来得容易。通过不断挣扎着为那些恰当的问题寻找绝对的答案,我们就自然而然地遵守了那些原则。以下是一些我们在决定是否投资之前反复深入向自己提问的问题:

这世界真的需要这东西吗?
它解决了什么原本没有被解决的问题?
去中心化在这件事儿上真的必要吗?
它真的必须账务公开吗?
账务公开的存在真的会提高它的效率吗?
它在多大程度上更接近一个 DAC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corporation, 去中心化自制公司)?
如果我们决定投资,那么我们应该用我们资金的多大比例去投资?

就这些了。最简单的问题需要最艰难的思考才能找到更准确更实在的答案。

  1. 两个类比

看看镜子里罢,那里的每一样东西都和外面的一模一样,却可能是反过来的,不仅仅是各个物件都反过来了,连顺序都可能是反过来的。投资这事儿貌似就是发生在镜子里,在这个领域里,无论什么都看起来那么熟悉,那么简单,但,那些天真的投资者并不明白他们实际上在镜子里,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所见所闻和他们过往在外面的完全不一样,机会看起来很危险,诱饵闻起来香喷喷。

另外一个好类比是驾驶。如果你是个中国人,到日本开车会很不习惯,因为他们开的是右舵车,你一会儿就迷糊了,因为你之前只习惯开左舵车。更糟糕的是,那可是开车啊,速度很快啊,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弄死了…… 所以啊,开车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投资人童士豪:两个创业领域仍有机会

童士豪是一位资深的投资人。他曾参与投资过包括小米、小红书等明星公司,现在是风险投资机构纪源资本的管理合伙人。

2018年的创业市场不像前几年那么火热,很多人都抱怨创业机会在变少。在接受FT中文网采访时,童士豪给出了他眼中仍然有机会的两个领域。

第一个领域是,“任何线下没有效率的细分领域都可以出独角兽企业”。他举例子说,因为零售行业的效率不高,所以在电商领域出现了机会;因为内容娱乐行业效率不高,所以出现了视频网站和游戏领域的机会;因为交通出行领域的效率不高,所以出现了共享单车、共享出行。“任何线下的比较大的市场,又效率低下的话,都可能造就出独角兽出来。”

另一个领域是,“如果你既懂海外市场,又熟悉中国互联网的打法套路”,那么,在全球市场会非常有竞争力。

童士豪认为,中国互联网的打法有点像农村包围城市,从低端市场切入,然后快速迭代,得屌丝者得天下。在他看来,这种打法虽然看起来有点土,但是,放到全球也行得通,因为,全世界都存在低端市场,但是提供给低端市场的服务却不多。中国这套打法,在美国就存在机会。

比如,有一家电商平台叫Wish。它是美国仅次于亚马逊、排名第二的电子商务公司。上面卖的东西都非常便宜,所有商品都从中国进口,让美国消费者可以直接跳过零售商、中间商环节,买到中国制造的更便宜的产品。如果消费者想要更快买到东西,会选择亚马逊,但是想要更便宜买到东西,就会选择Wish。这套典型的中国互联网打法不不仅仅在美国取得了成功,现在Wish在几个欧洲国家成绩也不错。

此外,童士豪说,对于初创公司,很难面面俱到,因此,重要的是,这家公司是否有一两个亮点,足够掩盖它所有其他的不足。

总之,投资人童士豪认为两个创业领域还有机会,一个是在线下没有效率的细分领域,另一个是把中国互联网的打法用到海外市场。

罗胖60秒:正确方法和胜利结果,你要哪个?

  1. 最近张潇雨老师跟我说,他在香港股市抄底中兴通讯公司,一个月就赚了60%。这本来可喜可贺。

不过,张潇雨反思说,其实这件事不该做。为啥?因为这违反了他自己一直主张的,也是巴菲特主张的,“不懂的东西就不要做”的原则。

  1. 事实上,在这次中兴事件中,别说中兴公司了,就是美国政府,甚至特朗普本人,也未必能够操控事件的发展。能赚到钱,完全是运气。

  2. 可是好运气会给一个长期投资者造成很多假象。比如,难免就会认为“以后应该尽量趁乱抄底”“判断宏观经济、政治形势很容易”“一个月赚60%很正常”等等。

和赚到一小笔钱的收益相比,这种心智模式带来的长期风险更可怕。

  1. 所以张潇雨总结了一句话:用正确的方法得到一个失败的结果,其实要远远好于用错误的方法得到一个胜利的结果。

投资人:创业投资市场的拐点即将到来

靳海涛是一位非常资深的投资人。他曾担任深创投董事长超过十年,被《福布斯》杂志中文版评选为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之一。离开深创投之后,靳海涛发起成立了一支母基金前海股权投资基金。

靳海涛7月11日在第十二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上发表演讲,称一级市场估值的拐点即将到来,并且建议整个行业放缓投资。这个演讲在行业内引发了很多讨论,公众号“投资界”发表了他的演讲内容。靳海涛说,他对投资行业的总体状况判断是,“当前VC/PE行业进入了一个相对比较困难的时期,我们正处于较大幅度调整的前夜。”

靳海涛喊话说,出于对行业负责的态度,他建议整个行业:第一,集体放缓投资;第二,慎碰高估值项目。“如果我们多数人做到了,一级市场的估值就会很快下来,那我们也就安全了。”

靳海涛这么建议,是因为他觉得,一级市场,也就是对未上市公司比如很多创业公司的投资,估值攀升速度过快。投资研究机构清科的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7年项目平均估值增长了3.65倍”。

与此同时,二级市场对公司的定价却没有像一级市场那样增长。一方面,国内股市已经低于2016年股灾时的市盈率水平;另一方面,开始出现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的现象,也就是一级市场给公司的估值比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给公司的估值还要高。因为一级市场的估值,在公司上市之后,必须要在二级市场体现出来,因此,靳海涛认为,一级市场估值的拐点到来不可避免。“如果投资人现在在估值问题上还缺乏清楚的认识、战略理念以及果断应对,不能及时避免风险,在不远的将来必然造成极大的困难。”

此前,一些评论者认为,小米的上市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因为一级市场给了小米很高的估值,但是小米在港交所上市时被迫选择了估值区间较低的价格,而且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如果二级市场接受不了一级市场给小米这样的明星公司的定价,那么此后上市的公司恐怕都难逃噩运。不过,小米的股价在第二天就开始上涨。

顺为资本许达来:2018年市场已接近高点

顺为资本是由小米创始人雷军和投资人许达来共同发起成立的一个风险投资机构。2011年成立以来,顺为投资了多家独角兽公司,其中小米、爱奇艺等公司都在2018年上市。2018年也是公司上市的大年。单单7月12日一天,港交所就有8家公司同时上市。

接受《创业家》杂志采访时,许达来表达了自己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纵观整个2018年,市场已经接近高点。能够IPO的公司应该尽量IPO。有融资计划的,要赶紧去融资。”他还对投资人同行给出建议说,现在投资新公司,要注意自己是不是在高点进入,要考虑投进去之后,公司还有多少估值增长的空间。

在顺为资本成立时,也就是2011年,创业公司融资1亿美元还非常罕见。但是今天,这样规模的融资比比皆是。这也让许达来感到困扰。“国内还没有遇到真正的大周期或大调整期,我们没有遇到真正的经济萧条,但总有一天会来。”

许达来亲身经历过两次大的危机。一次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当时他在新加坡德意志银行工作。另一次是1999年,他到斯坦福大学读书,目睹了第一次互联网创业高潮。他看到有创业公司到斯坦福招聘,只要有应届生接受这家公司的offer,就送一辆保时捷。

这样的经历让许达来一直保有风险意识。不过,虽然顺为资本在过去的移动互联网投资中有不错的收获,但是,风险意识也让顺为错过了像美团和滴滴这样的项目。“没有主动去挖掘这些方向,原因是这些公司都是要靠资本推动的项目,太过烧钱的企业是我和雷军会去避免的。这是我们投资风格的问题。”

总之,在顺为资本创始合伙人许达来看来,2018年的资本市场已经接近高点。这也是为什么有如此多公司在这一年上市的原因。

易凯资本王冉:一级市场上的钱快没了

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在微信公众号“易凯资本”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谈了谈他对资本市场接下来的看法,包括对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以及创业公司的估值逻辑。总体而言,他的看法偏向悲观。

对国内的风险投资领域,也就是一级市场,王冉的看法是,

今天中国一级市场的投资活动已经从三年前的人民币资金主导,全面转向美元资金主导。

原因是,因为政府出台的资管新规,进入一级市场的人民币资金出现了“断崖式下跌”。但是,他判断到2019年时,一级市场上的美元资金,也可能出现大面积干涸的状况。原因是,大量美元资金涌入中国的底层逻辑支撑发生了变化。过去30年有大量美元资金流入中国,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大体量的新兴市场,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市场。

而“现在看来,受中美贸易战以及税负过重导致的消费力减弱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速降到5%左右是大概率事件,这个时候如果美国经济增长达到4%(还不用说更高),就会有大量的资本从中国市场撤出回流美国。”按照王冉的说法,几乎所有大的美元投资机构,“都会基于中美政治风险因素和两国经济增长预期重新调整全球资产分布策略。”

当然,王冉表达的是一种悲观看法。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GDP增长速度分别达到6.8%和6.7%。

对于二级市场,王冉首先点评了最近密集的公司上市。他的看法是:

“狂欢表象下是资本危机的一步步迫近”,否则,不会有人冒着破发的风险去上市。“现在IPO已经不是为了割韭菜,而是为了拿韭菜盒子当活命干粮;这一波收割不是为了看韭菜笑话,而是为了收割者在资本冰封的时候不被饿死。”

不过,接下来他表达了对A股市场的看好,认为中国最大的投资机会在A股出现,因为很多A股公司的市值已经跌到了一级市场的平均估值之下。

对于创业公司的估值体系,王冉也表达了悲观看法。他说,过去三个月创业公司的估值逻辑已经发生了两个深刻变化。投资人开始认为,

第一,很多知名公司上一轮融资获得的估值可能是错的;第二,今天所有新模式下的新公司,三四年后会变成传统公司,估值逻辑要回归传统产业的估值逻辑,也就是说,是15~30倍的市盈率。

基于这样的新的估值逻辑,“除非绝对是大赛道的头部企业,所有估值绝对额超过150亿人民币的公司未来18个月融资都会遇到越来越严酷的环境和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很多投资人看的已经不是相对估值,而是绝对估值。”

举例来说,一家公司如果已经达到150亿人民币,那么,它在三四年后要达到1000亿人民币左右的市值才能满足投资人的回报要求。按传统行业市盈率计算,这意味着到时它要有30~50亿的净利润。而今天很多150亿估值的创业公司,收入还不到10个亿。

以上就是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对一二级市场以及创业公司估值逻辑变化的看法。

经济学人:为什么科技巨头如此热爱投资?

《经济学人》一篇文章提出,科技行业正在发生一个转变——从囤积利润的时代转向再投资的时代。2017年时,《经济学人》曾计算过美国科技公司“五巨头”(苹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软、亚马逊和Facebook)手握的现金量,那时它们共有3300亿美元的净现金(现金减去债务)。在过去,不少科技公司都是轻资产模式,比如杰夫·贝佐斯就曾在1998年致股东书中,把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形容为“偏好现金、资本效率型”,但现在亚马逊的占地面积达到了2200万平方米,去年的资本支出高达250亿美元。“五巨头”如今的总占地面积相当于纽约中心区曼哈顿的大小。

除了固定资产,科技公司也成为近年来商业世界里最大的投资者。根据《经济学人》的统计,如果把美国所有公司(包括公众公司和私营公司)都算在内,科技行业的投资占到整个经济投资的五分之一。仅美国十大科技公司的总投资就在五年内增长了两倍,达到1600亿美元,如果把并购和入股小公司的交易也计算在内,这个数字达到2150亿美元。其中,有五分之二用于投资无形资产,三分之一用于投资实体工厂,其余的用于交易。《经济学人》认为,总的来说,科技公司现在和其他上市公司一样,有了再投资的倾向。

为什么科技巨头如此热爱投资?《经济学人》分析认为有三点原因:

首先,很多非科技公司自身没有建设数据中心,需要从亚马逊AWS、微软这样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那里租赁数据容量,科技巨头需要代表这些公司开展经营活动。

第二,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为了满足消费的线下需求,科技公司不断地将触角伸向传统经济,建立线下零售店。另外,自动驾驶汽车等项目也需要实物资产。

第三,科技公司会通过投资获取技术和数据。比如,微软以24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职业社交网络领英(LinkedIn)。

对于这种转变,《经济学人》认为,

科技公司把自己的利润用于再投资并取得高额回报,它们会变得更有价值,但这种做法也有风险——缺乏业务重点,“公司业务越多样化,投资回报可能就越平庸”。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

内容简介 · · · · · ·

●投资本身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宏观上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军事,中观上涉及行业格局演变、产业技术进步、上下游产业链变迁,微观上涉及企业的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管理层素质、财务状况、产品创新、营销策略等方方面面。我们是否可以化繁为简、直接追问什么才是投资的本质?有没有一些简单可行的法则和工具能够让我们直接触及投资的本质?既然投资有太多复杂的因素难以把握,我们能不能只试着去把握那些能够把握的最简单的事,把那些不能把握的复杂因素留给运气和概率?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从作者邱国鹭多年投资的自身经验出发,剖析了“便宜才是硬道理”“定价权是核心竞争力”“人弃我取,逆向投资”等简单易行的投资原则,阐明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有价值投资才是真正可学、可用、可掌握的”这一观点,分享了易于普通投资者学习、操作的投资方法。

●在对“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娓娓道来的过程中,作者用生动晓畅的语言分享了自己投资生涯中的丰富投资实例,使本书兼具了易读性与实操性。

目录

目 录
推荐序 /I
自序 /V

第一部分 投资理念
01 以实业的眼光做投资
02 人弃我取,逆向投资的关键
03 便宜是硬道理
【投资随想录】硬币的两面、遛狗理论、个例与规律、投资方法

第二部分 投资方法
04投资的三个基本问题
05宁数月亮,不数星星
06经验就像旧衣服
【投资随想录】扑克与投资、投资眼光、股票式债券

第三部分 投资风险
07价值陷阱与成长陷阱
08真假风险与安全边际
09价值投资的局限性
【投资随想录】往事如烟、几句废话、投资策略

第四部分 投资策略
10四种周期、三种杠杆,行业轮动时机的把握
11未来 10年:投资路在何方
12对冲中国:机遇与挑战
【投资随想录】投资大白话、国家竞争优势、《美国士兵守则》的投资解读

第五部分 投资心理学
13人性的弱点:投资者常见的心理误区
14后视镜
15傻瓜定价说
16这次不同了
17树动风动心动
18知易行难
附录 投资访谈
投资需要逆向思维
A股市场是价值投资者的乐土
“超额收益主要来自行业配置,国内啤酒业已至拐点”
“狼性 3号”:一种是跑得快的人,另一种是熬得住的人
投资戒盲目,慎选“风口的猪”
后 记 /213

价值投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读后总结:
一 投资理念
实业投资的三个问题:
Q1: 是不是一门好生意?行业集中度要高,门槛要高,成功的可复制性如何?
Q2: 现金流如何?
Q3: 比较优势在哪儿?

逆向投资:
三要素:

  1. 估值是否足够低?
  2. 企业遭遇的问题是否短期可解决?
  3. 股价有没有反身性?会不会损坏基本面?

小心“一致性”:
行业内部集中度高是好事
某行业的投资资金配置集中度高,则很危险

股价:
两个影响因素–
1.估值—决定上涨的空间
2.流动性— 决定股市涨跌的时间

企业的定价权最重要:
龙头企业好,垄断企业好,可将涨价压力转移至上下游

风险:
1.波动风险–必须承担
2.本金丧失的风险—市盈率的压缩、夕阳行业买在历史最高点

二 投资方法
三个基本问题:
估值:

  1. 波特五力:公司对上下游的议价权、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行业对潜在进入者的门槛
  2. 杜邦分析:盈利模式是高利润、高周转还是高杠杆

“股票的回报并不取决于它未来增长是快还是慢,而是取决于未来增长比当前股价反应的增长预期更快还是更慢。”

品质:

  1. 行业好不好,定价权有没有,是不是政府扶持行业(要谨慎)?
    填空:这个行业是得——得天下?
  2. 差异化竞争:品牌、回头客、单价低、转移成本高不高、服务网络、先发优势

时机-淡化

行业细化:
在细分子行业和区域市场中,企业的分布如下:
月朗星稀
一超多强
两分天下
三足鼎力

“国家给的寡头垄断往往伴随着价格管制,长期投资回报一般不会太高。只有市场竞争、行业洗牌后产生的寡头垄断才有定价权。”

不同行业,估值方法不同:
制造业、周期性行业,适用 EV/EBITDA,EV=股票市值+长期净负债
消费股、金融股,适用P/E
制造业每年资本支出多,因此现金流差,不适用FCF

三 投资风险
价值陷阱–利润不可持续
被技术进步淘汰
赢家通吃行业里地小公司
重资产的夕阳产业
景气顶点的周期股
会计欺诈
成长陷阱–成长不可持续
估值过高、技术路径踏空、无利润增长、成长性破产、盲目多元化、树大招风、新产品风险、寄生式增长、强弩之末、

真实的风险 vs 感受到的风险
暴露的风险 vs 隐藏的风险
价格波动的风险 vs 本金永久丧失的风险
–股价低的时候,股票已足够便宜,因此本金丧失的风险很小,即很难再进一步下跌

安全边际:

  1. 产品应用的范围广
  2. 估值足够低 —其实很难判断吧?
  3. 无毁灭性风险
  4. 不具有反身性

卖出股票的三个理由:
基本面恶化、价格达到目标价、有更好的其他投资
卖出股票与是否亏损无关

价值投资的适用范围:

  1. intrinsic value 相对容易确定
  2. intrinsic value 独立于 stock price
  3. 合适的市场阶段。熊市中场是价值投资的陷阱,价值投资者容易抄底在半山腰
  4. 合适的投资期限

四 投资策略

四种周期:

  1. 政策周期
  2. 股票市场周期,估值周期
  3. 经济周期
  4. 盈利周期

四种周期演变次序不同,而且之间的时间差异可能极大

三种杠杆:—造成基本面喝股价之间的偏离

  1. 财务杠杆,assets/equity,对利率的弹性
  2. 运营杠杆,Net Income/Sales,对经济的弹性
  3. 估值杠杆, 对剩余流动性的弹性,要有想象空间

未来十年:
出口、消费、工业投资都机会不多,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有机会。

投资中不简单的事

内容简介

●投资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如何把对市场状态的识别应用于投资实践?如何在资本市场中屏蔽噪音,做出正确的决策?如何用很“笨”的基本面投资逻辑,挣“守正出奇”之大财? 继《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后,高毅资产诚意推出又一价值投资力作《投资中不简单的事》。

●投资理念和 投资哲学都是简单的,但是实践中的情形却是千变万化的,充满各种噪音和干扰。简单的是理念本身,不简单的是如何在荆棘密布、陷阱重生的市场中执着地坚守、灵活地运用,这也是《投资中不简单的事》成书的初衷。

●《投资中不简单的事》精选高毅资产基金经理内部交流实录,26篇重磅文章深度揭秘,20万字投资实录全新披露,全面展示基金经理面对人性的恐惧与贪婪、面对市场不确定性时的真实想法与应对策略;揭示优质公司的成长路径和行业的内在发展规律,给出在中国坚守价值投资的实操性建议。

目录

推荐序 中国价值投资实践的启示录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
序言 简单理念的不简单坚守
邱国鹭

| 第一篇| 思想篇
01 回归投资的本质,做时间的朋友 /邱国鹭
02 在中国市场做价值投资的思路 /邓晓峰
03 我所理解的基本面投资 /卓利伟
04 行业周期的判断和投资思路 /孙庆瑞
05 逆向投资核心方法 /冯柳
06 在经济变化的主航道上投资 /王世宏
07 学习把重要的事情做到极致 /卓利伟
智者之书一 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投资思想 《格雷厄姆:华尔街教父回忆录》推荐序/邱国鹭
智者之书二 用资本创造价值 《3G 资本帝国》推荐序/邱国鹭
智者之书三 快乐投资的源泉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推荐序/邱国鹭

| 第二篇| 实战篇
08 投资中的变与不变 /邱国鹭
09 “从0 到1”的陷阱和“从1 到N ”的机会 /邱国鹭
10 新牛市背景下的风险与机会 /邱国鹭
11 基本面投资在中国的实践 /邓晓峰
12 深度研究, 从市场认知偏差中发掘大机会 /邓晓峰
13 如何做好投研选择题 /冯柳
14 价值投资的优势和企业成长的力量 /邱国鹭
15 5 178 一周年思考 /邱国鹭
16 股票研究的断舍离 /冯柳
17 市场的不可知与可知 /冯柳
18 对操作策略和估值应用的一点思考 /冯柳
19 当我们谈论公司时我们谈什么? /卓利伟
20 从“渗透率”到“市场占有率” /韩海峰
21 投资中我们为何甘愿又“蠢”又“饿” /黄远豪
2017年度策略 在市场分化中集中优势 /高毅资产投研团队
2016年度策略 经济筑底,估值修复 /高毅资产投研团队

| 第三篇| 成长篇
22 邱国鹭:22 年股市投研框架概览 /《每日经济新闻》李娜
23 邓晓峰:投资的赛场比拼的是学习能力 /《中国基金报》杨波
24 “股市常青树”孙庆瑞,为何长短期皆不败 /《上海证券报》陈俊岭
25 卓利伟,在A股市场长期坚持基本面投资 /《中国证券报》曹乘瑜
26 传奇高手冯柳,从职业股民到基金经理的修炼之路 /《上海证券报》安仲文
投资对谈录一 孙庆瑞对话邱国鹭:“股市常青树”是如何炼成的
投资对谈录二 邓晓峰对话邱国鹭:深谈十年投资经
附录一 价值信徒的坚守与百年老店的探索
附录二 高毅资产简介

摘录(paraphrasing)

邱国鹭

【投资理念】

  1. 投资的本质是公司。理念往往是简单的,应用起来却很复杂,如何坚守,如何变通?
  2. 价值投资:赚低估的钱,现在价值的低估+未来价值的低估(企业增长)。
  3. 选股:非常聚焦,“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A+H重点跟的公司只有100多家,刨去看不懂的,看得懂估不准的,被低估的。
    行业:商业模式、竞争格局(避免百舸争流和夕阳阶段,注重增长期和成熟期)、空间、门槛(资源、技术、牌照、品牌)。
    公司:注重可复制性。每年调研100多家(和公司、卖方、买方聊),注重管理层(人品+行业判断是否与实际相符+执行力),小公司看领导,大公司看KPI。
    估值。
  4. 卖出:达到目标价、基本面恶化、找到更好标的。
  5. 风险:底是圆的,顶是尖的,
  6. 择时:选股是核心,真正优秀的基金经理很少依靠择时,会择时直接做估值期货好了。

【团队、文化】

  1. 历时两年筹备,面试了100多人,研究员全部来自券商、公募,基金经理要“七年八年、数一数二”。
  2. 大部分收益分给基金经理,跟投机制、奖金递延机制,产品以基金经理名字命名。给研究员创造图书馆式文化,减轻短期业绩压力,注重挖掘行业和公司的本质(据说内部研究员不能炒股)。

【价值观】

  1. 投资人要有使命感,避免给企业家不良引导,如14-15年中小创行情,基金经理身负中国四十万亿资产资源配置的使命,这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2. 不管科学如何进步,人性的贪婪和恐惧是不变的。
  3. 投资是价值观的变现,你认为股市是赌场,还是来分享公司的成长?
  4. 不善于预测未来,善于从过去总结规律;不善于在不变中寻找变化,善于从变化中发现不变。

罗胖精选 | 投资是一场输家的游戏

罗振宇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的“罗胖精选”,来自得到App付费课程《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

这门课最近在讲一个模块叫“投资者决策”。香帅老师讲到一种现象,我们很多人在投资理财的时候,都有一种强烈的求胜心态,想要赚钱,想要赢。

但其实,在高手看来,投资是一场输家的游戏。我们比的不是谁能赢,而是谁输得少。所以投资一开始,就要考虑怎么避免失败。

为什么这么讲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香帅老师的讲解。

你好,欢迎来到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

今天想跟大家讨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叫做“投资是一场输家的游戏”。

前几天,我在跟一个资深的投资人聊天,问了他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投资?听上去这么简单的问题,他想了十几秒钟以后,还不能给出一个特别精准的答案。

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也可以问一下自己。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的答案是为了赚钱,或者说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为了财富的增值保值。这些答案都不会出错,但是其实没有触及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我接触过很多特别成功的投资人,财富对他们来讲只是一串数字之后的一个零而已。但是,即使赚到了这么多钱,他们还是不肯离场。我也跟身边很多“韭菜们”聊过,发现大多数人即使亏了很多钱,还是会在市场上恋战不已。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我想了好几年,做了一个总结。总结下来,人们投资是为了要“赢”的这种感觉。但很多了不起的投资大师们却又认为,投资是一场输家的游戏。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一、输家的游戏

先来看一个网球比赛的例子。喜欢看网球比赛的同学都知道,像四大满贯这样高水平的网球比赛,选手要打出更多的制胜球,也就是那种令对手无法反击的快速精准的击球,才能够赢得胜利。

网球历史上我最喜欢的费德勒,就常常能够在关键时候打出特别漂亮的制胜球,拿下比赛。

因为制胜球的名字叫winner,所以比赛也叫winner’s game,赢者的游戏。

但是这种制胜球对我们普通人来讲,要求太高了,球的弹性、速度、场地、一点点风、太阳,都会对我们的判断和站位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普通人要赢球应该做什么呢?就是要少输球,减少那种不必要的非受迫性失误(unforced error)。换句话说,

决定我们普通人网球比赛结果的不是“赢”,而是“输”,输得少的那个人就是赢家,这就是所谓“输家的游戏”。

这个例子不是我编造出来的,而是一本很有名的学术期刊,叫做Financial Analyst,金融分析师的期刊,在197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在这个论文里面,就专门讨论了“如何把体育竞技中的赢的策略转嫁到投资中”这个问题。文章标题的名字就叫做《输家的游戏》。

在分析了网球比赛的策略以后,这篇文章还告诉我们,这样的逻辑在投资上是完全成立的。你看,市场环境,它和球场的环境一样,随时都在变化,你看好的股票可能遭遇“黑天鹅事件”,宏观政策可能突然转向,还有其他投资者的情绪更是不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所以投资者去主动得分的策略,反而很可能会失分,导致败局。所以尽量地少输钱,这才是普通人投资能赢的秘诀,也是一场投资游戏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除了这篇文章以外,其实很多杰出的投资者早就认识到了,竞技体育和投资在根本上有些微妙的类似之处。比如全球最顶尖的投资基金,橡树资本的创始人霍德华·马克斯。

我这里多说一句,这个人可能你不是很熟悉,但是他的业绩和巴菲特非常接近,他有一本书叫做《投资最重要的事》,巴菲特说,他起码读了两遍以上。

霍德华·马克斯就总结,竞技体育和投资在根本上是一种类型的事情。

第一,它们都具有竞争性。有人赢就有人输,这个泾渭是非常分明的。
第二,都具有定量的结果。投资是具有收益的,而且比赛是有得分的,简单,直接,结果是清晰可见的。
第三,都是能力和运气的综合体。像巴菲特和费德勒就一样,只有这种超凡能力的人,才能长期地站在世界之颠。但是,运气也真的是很重要,比如有的散户打新成功,就和我们中国足球队曾经在2002年世界杯出线一样,是属于运气成分。

二、安全边际——输家游戏之秘诀

刚才我说了,投资其实是一场输家的游戏,那么怎么才能够在投资中少输球呢?

简单地说,就是要采取防守型的战略,不要激进地追求制胜投资,而是要尽量避免制败投资。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首先就要理解一个概念——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是投资大师格雷厄姆提出的一个概念,它也是巴菲特最看重的一个投资指标。这个指标听上去很简单,就是价值与价格相比被低估的幅度,这个幅度越大,你的安全边际就越高。

举个例子,假设说你估算出一个资产值100块钱,如果你能够以90块钱的价格买入,这就是一个获利的机会。

那么问题是,你能够保证你的估算一定是对的吗?何况市场时刻在变,如果你的预期落空,这个决策亏损的概率就很大。

但是,假设你估算它值100块钱,你用70块钱的价格买入,那么你的损失概率就降低了很多。这个时候,你的安全边际就很高。

再举一个我自己身上发生的例子。2012年年底的时候,我买入了茅台,它的市值不到2000亿。而我当时估算出来,它的价值是四五千亿。中间这个3000亿的差价为我可能的估算失误,提供了一个相当大的缓冲空间。所以说,这就是一个安全边际很高的决策。

最近,我又在给茅台估值,仍然是比较保守的估计。我估算出,它两到三年以后的内在价值大概在9000多亿左右,而现在的茅台市值8000多亿。如果在这个价位上买入,对我个人来说,就是一个安全边际比较低的决策了。

我多说一句,就像我在前面课程里一再跟你强调的,这种估算里面,它的贴现率,增长率的收入都带有很大的个人主观成分,所以这纯粹属于个人估算,不构成任何买入和卖出的推荐。换一个人,用不同的增长率和贴现率,估出茅台有15000亿的内在价值,那可能就变成了一个安全边际很高的决策了。

所以说,你可以把安全边际想成堤坝,高出警戒水位越多,遭受水灾的风险就越低。

好了,现在你理解了“安全边际”这个概念,你会发现,那些安全边际过低,甚至突破安全边际的投资,变成制败投资的概率就很大。这就像在快到警戒水位,甚至超过警戒水位的河边去抓鱼一样,你被洪流卷走的概率也会变得比较大。

有的同学可能对数字没有那么敏感,不知道怎么去估算内在价值。对于这种不知道怎么估算内在价值的投资者来讲,在投资上保持安全边际也仍然是有原则可循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除非你是真正的内行,一般来讲要尽量躲开那些热门的,或者越来越热的话题、机会。因为当一个话题变成热门以后,就意味着价格已经被拉高,而且随着话题的炒热,突破安全边际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你输的概率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今日概要:

1.决定我们普通人投资结果的不是赢,而是输,输得少的那个人就是赢家。

2.为了减少输的次数,应采取防守型的策略。首先准确地估算正确的内在价值,然后通过比较价格和价值中间的幅度,挑选安全边际比较高的那些资产。

3.对于不会估算内在价值的投资者,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躲开那些热门,而且越来越热的话题或者机会,因为当一个话题被炒热以后,它的价格已经被拉高,所以突破安全边际的可能性也会变得更高。

课程最后,要给你留一道非常非常有趣的思考题:在今天的课程里,我跟你说到了,竞技体育和我们的投资有非常大的类似之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投资风格划分为几种类型,进攻型、防守型,或者攻守兼备型。

大概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自己特别喜欢的体育运动,你去从你自己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里面找出三个运动员,然后给他们贴个标签,到底是进攻型、防守型,还是攻守兼备型。你也可以从这些优秀运动员的比赛风格上,看看他们的比赛经验,对你的投资有什么有用的启示。

这个题目其实也是告诉我们,金融思维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

许小年:中国经济的长期变化和微观应对

因为中美贸易冲突的问题,关于宏观经济状况变化的讨论变得非常热烈。因为大家担心,宏观的变化,会影响到每个具体的企业甚至个人的发展。中欧工商学院教授、知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最近在浙商证券“凤凰行动”论坛上发表了一个演讲,在演讲中,许小年从自己的角度分析了宏观层面中国经济面对的变化,以及他认为在微观层面上公司该如何行动。

宏观层面一个长期的变化,许小年称之为,中国经济从工业时代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

在后工业化时代,政府很难再依靠宏观政策来维持经济的增长。以前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比如2008年时政府大规模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现在,“你刺激投资越多,过剩产能越多,已经没有地方好投了”。

再比如,以前央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影响经济,但是现在,增发的货币很难进入实体经济,因为短缺的不是资金,而是优质项目。更多的资金,只是推高了资产价格。

对于企业而言,许小年认为,过去很多公司成功靠的是“资源整合能力”,比如能够拥有很好的政府关系和金融机构关系,能够通过整合政府资源和金融资源,来把产品制造出来,在市场上卖掉。但是,现在因为市场变饱和,受到市场需求的限制,最关键的因素变成了如何通过创新能力,来创造出需求。就好像手机行业,重要的不再是能够通过拿地、融资建好工厂,把手机制造出来。而是能够有创新,生产出大家还愿意去买的手机。因此,许小年说,之后,公司要依靠创新,“为自己创造新的市场,依靠创新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夺现有的市场份额。企业今后只能这么做,因为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宏观层面相对中期的时间内,还有两个变化,一个是国家层面的去杠杆和降低整体负债率,另一个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这两点也都是最近经济学家和媒体热议的焦点话题。我们在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

对于宏观层面,许小年的确认为是“充满变数,企业和国家的经济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微观层面的一些新的变化,让他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却变得有信心和“审慎乐观”。

他从三个层面来介绍这些变化,这三个层面,也是机会存在的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行业重组。在许小年看来,中国的各个行业都过于分散,因此行业重组势在必行。而行业重组会为企业创造很多机会,“谁能抓住行业重组的历史机会,就有可能在下一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举例而言,中国有70多家汽车生产商,而在美国只有通用、福特、特斯拉等少数几家。“这意味着中国汽车生产厂家的规模效益远远低于美国,意味着中国汽车生产厂家能够投入到研发中去的资源远远低于美国。中国的企业太分散了,没有力量集中资源进行基础科学、基础技术的研发,导致中国的企业在基础技术方面现在和美欧日的差距依然是非常显著。”比如,在电动车技术上,福特、特斯拉这些公司能够投入的资源,肯定会远远超过中国的中小汽车制造商。

第二个层面是消费变化。许小年认为,现在的情况是,大家谈消费升级谈得很多,真正去做得很少。“消费升级已经从过去的柴米油盐变成了健康、医疗、养老、娱乐、户外运动、品牌消费、定制消费。全是机会,看你怎么去做。”

第三个层面的变化是企业的技术升级。但是,技术升级不等于追逐新概念和新名词。许小年说:“我们追逐新名词、发明新名词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能做到的。”因此,2016年时候,他不愿意谈论工业4.0;2017年时候,他说,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问题一律不讨论;到了今年,上课时他跟学生说,这节课讲完了有问答,但是区块链的问题一律不回答。

在他看来创新有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研发新的技术,代表公司就是华为。而且,华为非常专注地对着通讯设备这个领域进行创新,集中资源,只攻这一点。另一条路径是,用好现有的技术来进行创新,比如,利用好谷歌的人工智能开源算法。

许小年说,他会跟自己的学生讲,“机会大把大把的,但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没有准备,那些机会只能诱惑你,只会把你引向歧路。不要问我,教授,今后两三年,您看哪个行业有希望?别问这个,这样的问题一律不回答。如果要回答,哪个行业都有希望。就你这种态度,哪个行业都没希望。这个世界上没有夕阳行业,只有夕阳企业,没有朝阳行业,只有朝阳企业。”

许小年总结说,

没有必要对环境有过多的焦虑,也没有必要过多的关注,因为环境的变化对所有人都一样,要关注的是不变的因素,也就是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

以上就是经济学家许小年对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和企业应该做什么的分析。他认为宏观层面长期的变化是中国在进入后工业时代,中期面临的变化是贸易摩擦和去杠杆。但是,在许小年看来,微观层面仍然存在着三大机会,分别是企业重组、消费升级和企业的技术升级。希望许小年教授的分析对你有启发。

本期内容参考来源:《许小年最新演讲:为什么中央在这个时候下决心去杠杆》;见于微信公众号:陆家嘴金融圈。

24堂财富课——与女儿谈创业

目录

推荐序一 陈志武的“私塾”教案 … i
熊晓鸽
推荐序二 爱国教授可贵的企图心 … v
徐小平
推荐序三 一份亲子对话范本 … vii
袁 岳
推荐序四 志武实现了我们的约定 … xi
朱 民
自 序 …001
| 第 1 课 | …009
盖茨和他的微软:边际成本为零的商业模式
| 第 2 课 | …017
舒尔茨与他的星巴克:不花钱做广告就建立顶尖品牌
| 第 3 课 | …027
老沃尔顿与他的沃尔玛:通过规模压低成本
| 第 4 课 | …037
戴尔的成功秘诀:定制加直销的模式
| 第 5 课 | …047
我想开糖果连锁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商业原则
| 第 6 课 | …059
我要办电力公司:政府管制与行业发展
| 第 7 课 | …067
如何让员工心疼公司的钱:产权制度与激励机制
| 第 8 课 | …081
投资太阳能:垂直一体化整合的商业模式
| 第 9 课 | …091
为什么中国公司喜欢行行都做:资产结构与效率
| 第 10 课 | …101
为什么不投资中国:社会文化与商业模式
| 第 11 课 | …111
跨国经营个性化服装:全球化下的创业模式
| 第 12 课 | …121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全球化意味着什么
| 第 13 课 | …131
杰克在中国:创业是一件体验人生的事业
| 第 14 课 | …145
尹明善先生主宰命运的故事:创业不论年龄
| 第 15 课 | …155
无股权不富:把未来的收入变成今天的财富
| 第 16 课 | …165
犹太人的钱袋:金融生意赚的钱是“好钱”吗
| 第 17 课 | …173
把餐馆做成规模化的公司:如何升级商业模式
| 第 18 课 | …183
狂跌过后,买哪些股票:如何找到高增长前景的行业
| 第 19 课 | …193
爸爸的基金将面对一场大危机:股权结构与公司命运
| 第 20 课 | …203
家族企业如何接班:能力问题与代理人问题
| 第 21 课 | …215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一笔交易:市场如何解放个人
| 第 22 课 | …229
借钱花好不好:当下与未来的平衡
| 第 23 课 | …241
中美家庭模式比较:把家庭从利益中解放出来
| 第 24 课 | …247
洛克菲勒的财富和公益事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附 录
给女儿的信之一:给孩子以选择的自由 …261
给女儿的信之二:“担干系,负责任”使自己成器 …265

知道要啥,敢担责任

1、 我们在鼓励孩子学《论语》、《中庸》的时候,是鼓励孩子去符合礼,去学会服从、遵守辈分;而外儒内道的国人是提倡压抑个人表现,不出头,最后把主动权交给了别人。

2、 微软的零边际成本,星巴克借助全球化的咖啡店连锁模式,沃尔玛借助供应链在农村这一空白市场的低价模式,戴尔的成本导向的定制+直销模式,公共事业上政府管制对社会效率的双重影响(该行业是否会形成企业的自然垄断,如电力,则适合进行管制);垂直一体化整合(并非要所有环节都整合,整合最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部分,比较好做而又不会受制于人的则交由市场解决);全球化环境下的行业比较优势和资金自由流动;连锁餐饮的标准化模式解决运营效率和品质问题;

3、 亲缘文化、契约文化对商业环境的影响;重亲缘决定了企业喜欢用自己的熟人,容易做成家族企业;轻契约导致企业喜欢用熟人来任职,同时导致商业环境并不好,不能完全相信合作伙伴,所以企业会选择自己做多产业来规避风险;重亲缘轻契约也延伸出了日本的“招女婿变养子”来接班的模式,和联姻、财团等利益共同体的商业行为。

4、 股权激励+;股权投资(通过高增长性的企业致富,而非稳定型企业);决定企业的投资价值一般是市盈率(股价/每股盈利,相当于公司通过今天的盈利把股价挣回来所需的年数),市盈率越高则投资空间越小;但是对于激进者而言,市盈率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利润率,找到利润率能翻倍增长的企业才是快速致富之道;股权投资对企业稳定和管理有积极作用,股权投资看似是稀释了股份,但实际是以未来的现金流换取当下的现金流,同时引进投资者可以加强公司股份的流动性,避免股权无法流动导致经营不稳定的问题,最后引进外部合作者也就引进了他们的资源,帮助企业更规范管理和更多外部资源支撑

5、 为什么会有养儿防老这一说法,在于没有备选项,养儿成了唯一的兜底选择。如果不依靠后代自己也可以善终(自身积累、社会体制),养儿就不是为防老而存在,而是基于自愿选择的爱,这样双方更加幸福,会增加更对感情上的维系和交流,而非被动的符合礼。

6、在成长过程中,会碰到许多不可思议的、与社会流行的迂腐说教相悖的金玉之言,对这些话,关键是要自己的思辨、吸收。一辈子的幸福将最终来源于个性化的生活,而不是金钱财富或别的东西。也就是说,幸福是一个很个人化的东西,没有任何人比自己更清楚怎样才会使自己幸福、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所以,别人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怎么生活都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一生需得自己掌握,也由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定义。个性化的生活,既取决于个人选择自由,亦即事事自愿,又取决于跟个人自由相对应的自我责任。胡适说,发展人的个性,“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须使个人有自由意志。第二,须使个人担干系,负责人。”

Principle

国内房价狂涨猛调控、国家严控资金外流、汇率波动,人人都说好投资目标匮乏稀缺的时代,意味着什么?要么做有价值的项目/产品和服务,要么海外投资均衡风险…

如上图,制度红利像一个正向的外部冲击,使得增长率先升高再收敛。文革结束后农村经济开始开放,1978年农村确立的制度改革使得经济增长率由前一年的7.6%达到11.7%;其后商品经济在城市开放,1984年城市改革的确立使得经济增长率进一步上升到15.2%;其后封闭经济体开始向外敞开怀抱,1992年“南巡讲话”使得经济增长率由1991年的9.3%跃升至14.2%;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加速,承诺用五年时间完成WTO的相关制度变革要求,六年后中国经济又达到了14.2%的高峰。

继续对内开放受到了改革向左的张力,对外开放继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就是最好的替代性选择。中国决策层也已经做很多继续对外开放的尝试,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在非洲的资本输出,推动向欧美的金融体系开放。这些尝试是有益的,中国的优势在于广大的市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则进一步分享技术进步红利,技术和市场的结合就是林毅夫教授所谓的后发优势。以上构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经济,开放向右而改革向左。

在改革向左的前提下,开放向右还有多大的可行空间?更不巧的是,美国在国防战略报告里将中国列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之一,而且不断挑起贸易战及技术封锁,中国对外开放的空间也大受挤压。或许进一步秉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减少外部压力,寻找继续改革和开放的红利空间,才是更好的战略抉择。可是改革开放的成就却成了民族情绪高涨和大国做派外露的资本,不由得令人担心。《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讲到,在1960年代,连萨缪尔森这样的经济学泰斗都认为1980年代苏联将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经济体,何况我们现在只有胡鞍钢这样的学者在鼓吹中国的赶超。因此我们要不断反复掂量研究的问题是,开放向右而改革向左的新型发展模式,会比当年的苏联强大多少?

李笑来关于投资原则的清单

所谓“投资”,就是用现在的资源换取未来的资源。

  1. 不一定要等到很有钱才想起投资,没钱一样可以做投资。就算你觉得自己没有钱,也可以开始锻炼自己的智慧。投资这个领域越早进入越好。

  2. 在人所从事的活动中,“运气”这个因素所占的权重各不相同。投资活动中,运气的权重很高。哪怕技能再强,也有运气不好的时候。不仅有运气不好的时候,而且运气不好的时候可能更多。

  3. 在投资领域,不要急于行动。

  4. 在投资领域里,所有的笨蛋都希望找到唯一的真理,但所有聪明人对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看情况”,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5. 资本确实是主要由钱构成的,但,仅仅一堆钱放在那里肯定算不上是资本。钱要成为有效的资本,至少要考虑金额大小、使用时限和资金背后的智慧。

  6. 想要投资,拿出来的那些钱,要预备着血本无归。不能心平气和地被“判无期徒刑”的钱,就别假装资本了。

  7.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大多数人其实没有驾驭资本的能力。

  8. 一个好消息是,虽然并不容易,但驾驭资本的能力确实是可以习得的。习得的方法是从各个维度,包括金额、时限、智慧上逐步循环突破。

  9. 投资的重点并不在于盈亏绝对值的大小,而在于盈亏比例的大小。

  10. 投资的知识、经验、智慧,几乎只能从实战中获得,书上写的、牛人讲的都跟你没关系。那些东西不仅要在你骨子里生根、发芽且不夭折,还要等上很久,才会茁壮甚至茂盛地生长。

  1. 提供互联网上商业运转所需的一切基础设施与服务,包括数据、云、计算、支付、交易、社交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占据了“垄断性优势”,赚钱能力是最强的,而且说不定会越来越强。
  1. 面对越大的机会,人们的行动力越差。你要做的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思考,用自己的资本负责任地进行投资。在浮亏的时候淡定,在浮盈的时候从容。

  2. 真正成熟的行动者,所有注意力都会放在如何避险,而不是如何冒险上。

  1. 首先安全第一,其次成为专家。这是人不变的生存法则,开车如是,生活如是,投资、创业亦如是。
  1. 作为投资者,你必须牢记且绝对不能触犯的铁律是:永远不要押上全部。

李笑来关于实现财富自由的清单

  1. 我们要的自由,本质不是财富,财富只是工具;我们要的自由,本质上是时间自主权

  2. 所谓“个人财富自由”,是指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

  3. 所谓“个人商业模式”,就是一个人出售自己时间的方式。

  4. 最低层次的个人商业模式,是一份时间出售一次;高一级的商业模式,是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比如作家;更高级的个人商业模式,是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比如创业和投资。

  1. 对个体而言,所谓“进步”,就是逐步学会并使用各种个人商业模式,然后想办法优化。
  1. 优化初级个人商业模式的方法,是提高单位时间售价和时间销售的份数。最普遍的提高单位时间售价,即让自己更值钱的方法,是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

  2. 从即刻开始,在给别人打工的同时为自己打工,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两次:

一次出售给老板,换取薪水;另一次出售给自己,换取成长。

  1. 一个人不断成长的结果,就是自己的价值终将被低估。市场上几乎所有的顶尖人才都被低估了,你可以把“被低估”当作对自己能力和成长的肯定。终有一天,如果能确定自己被“过分低估”,就到了“该自己闯出一片天空”的时候了。

  2.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而且不会再生,不会给你攒在一起放大招的机会。所以,必须想办法把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次数越多越好。

  3. 时间是不受任何人控制的。管理时间根本不可能,可能实现的,是管理自己。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4. 花钱购买他人服务,本质上就是在购买他人的时间,以便自己的时间不被占用。所以,当我们花钱购买服务的时候,就从根本上拉开了和那些“一份时间出售一次”的人的差距。

  5. 合理范围内,要想办法逐步减少自己出售时间的数量,在能用钱换时间的时候尽量用钱换,进而将省下来的时间,全都投资到自己的持续进化上去。

  6. 活在未来的人,一定比活在当下的人拥有更多的财富。所谓“投资”,就是用现在的资源换取未来的资源。

  7. 财富自由根本不是终点站,而只是一座里程碑,在那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8. 对大多数人来说,赚钱只是手段,花钱才是目的。这世上只有少数人花钱是为了赚钱。 正是这个差别,最终造成了人群之中财富分配上的巨大差异。

查理·芒格:优秀表现与价值投资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接受《喻见》栏目采访时说,他最骄傲的成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表现一直如此可信,没有丑闻。他说:“我们经历过经济衰退、战争等各种事情,但我们一往无前”。

芒格表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有一个秘密,就像英国诗人吉卜林曾经说过的那样,“当你失去所有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如此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这一点也是芒格和巴菲特共同的想法。芒格认为:“如果你对知识、性格和习惯有着坚定的秉持,当其他人都发疯时,你就不会发疯。在任何一个现代化的时期,所有的银行家都可能会疯狂,所有的投资银行家都可能会疯狂,如果你能够保持头脑清醒,这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芒格曾说过“40岁以前没有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在接受采访时,他再次解释了价值投资定义:价值投资就是得到比付出的代价更高的投资,每一笔好的投资都是一项价值投资,因为它的内在价值超过了你支付的价格。有些人只会在破产公司里寻找有价值的投资,想要重组它们,还有人在别人看都不会看一眼的小公司里寻找。伯克希尔·哈撒韦则是越来越多地去寻找那些真实价值超过自己市值的公司,因为这些公司在未来几年将会有出色的表现。

曾经“不投资科技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如今已拥有苹果公司约5%的股份,而且未来还会继续增持。芒格说,投资苹果公司是一个例外,因为与类似股票相比,苹果股票的价格没有那么昂贵,而且它也越来越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更像是电子消费品公司。在苹果之前,伯克希尔·哈撒韦没有投资过互联网公司,不过他们会使用互联网来获得它的优势,比如,伯克希尔·哈撒韦持有的汽车保险公司Geico就通过互联网赚了数十亿美元。

你得认识这个世界上最真诚的有钱人

2017-03-10 罗振宇 罗辑思维

这个周五,推荐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一套两本,珍藏本。

1 芒格是谁

这个时代,但凡对财富有追求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巴菲特。

而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黄金搭档。

在过去的53年里,他和巴菲特联手创造了有史以来最牛逼的投资纪录——

他们的伯克希尔公司市值增长了13500倍,而且公司的流通股并没有增加多少。

此间世界经济风起云涌,富豪榜名单起起落落,这两个老人家却一直稳如泰山。

巴菲特说:“他拓展了我的视野,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穷得多。”


▲ 查理·芒格和巴菲特

关于有钱人,我们常常有很多误解,比如会给他们贴一些背信弃义、唯利是图的标签。

查理·芒格是当今世界最有钱的那拨人里,难得的单纯而真诚的人,且乐于毫无保留地分享。

他的人生信条非常简单,比如——

●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
●必须坚持终身学习
●一定要非常勤奋;
●养成一些让你能保持客观公正的习惯
●如果真的想要在某个领域做得很出色,必须对它有强烈的兴趣

呃,简单得有点像心灵鸡汤。

但查理·芒格之所以成功,无非是靠读书、思考,以及一丝不苟地实践。最难的,不是信,而是行。

2 《穷查理宝典》到底有什么

芒格演讲

收录了芒格最精彩的三场演讲——

●最有用的商业智慧有哪些?
●如何获得精彩人生
●聪明人为什么会犯错 ?

这是三场最适合普通大众聆听的演讲,没有繁难的投资术语,都是掏心掏肺的人生思考和商业判断。

尤其是最后一场,对人类误判心理学的阐述,是公认的芒格最精彩的演讲,反映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芒格金句

这是芒格关于生活、学习、工作和投资的智慧语录。

简短隽永的句子,包含深刻的智慧。芒格不但能够洞悉事物的本质,而且表达得一针见血。

这套书精挑细选了几十则芒格金句,穿插在芒格传记、芒格谈论老年的文章、晚辈对他的回忆和他的即席谈话四篇文章当中。

回到具体的情景,便于你更好地领会那些短句里的深意。

芒格书单

芒格始终保持着大量阅读的习惯,他被儿女戏称是“两条腿的书架”。

在他看来,投资者应该糅合来自各个学科的分析工具、方法公式,无论是历史、心理、生理、数学、工程,还是生物、物理、化学、统计、经济……

一个只有书名的书单毫无价值。

这个珍藏本,不光整理了芒格在不同场合推荐的40本书,而且为每一本建立了出版信息小档案,方便你按图索骥。

最重要的是为你搜集整理了——

这本书谈什么,以及芒格为什么谈起这本书。

这个书单,不仅帮你勾勒芒格的知识版图,更能了解芒格给书划出的重点。一本书,哪怕你曾经读过,也一定好奇,芒格的看法有没有不同。

3 安静而克制的版本

这套《穷查理宝典》是我们家庭藏书计划的又一个产品。

很长时间里,在中国,《穷查理宝典》是一本很多人听过却没读过的书。

大概因为这老头太过有钱,很长一段时间,他的思想都被误认为最应该推销给企业家、公司老板。

结果这书的早期版本,都是那种动辄四五百块钱、金光闪闪、装帧花哨、配图繁杂、插入很多注释和名人名言的“商务版”,仿佛只适合装饰老板的办公桌和他身后的柚木书架。

可惜了。这是一本价值被严重低估的神作。

它其实不是写给企业家的投资宝典——

●芒格是一个经历了93年岁月的老人家,至今还在工作。
●他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智慧和信仰能够带来丰足的人生。
●他将自己的智慧和盘托出,毫不私藏。

它是这位睿智长者的人生哲学。

大道至简,芒格的人生之道没那么复杂。他的书值得每个家庭、每个人反复读、随时读。

所以这一次,我们请中信大方帮罗辑思维独家定制了一个安静而克制的版本。

除了查理·芒格推荐图书的封面之外,书里没有任何其它插图。但我保证,它品相精良,低调优雅。

挤去了多余的水分和装饰,只为你能够不受干扰地认真阅读。

购买纸质书,还赠送全套电子版。

纸质书开本精巧,设计经典,这个老人家的思想值得郑重对待,时时翻开。

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到底差在哪里

2017-03-11 李笑来 罗辑思维

李笑来,「得到」订阅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作者。他坚信,在通往财富自由的路上,人人都至少有一次机会。

罗胖说,李笑来最大的能力就是把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概念化”,让你思考问题有更多抓手。

专栏每周更新一个观念,一年52次深度探讨,帮你提升学习认知体系,发现财富增长机会。

1

在说我们的“穷查理”之前,先讲个“穷杰克”的故事吧。

穷杰克当年真的很穷。

虽然从哈佛大学毕业,可他的专业在美国实在没办法找到一个很赚钱的工作。他的专业是什么呢?是中国历史。

杰克上大学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是嬉皮士的天下。嬉皮士鄙视金钱,鄙视成功…… 事实上,嬉皮士鄙视一切,包括其他的嬉皮士。

许多年后,杰克开始体会到青春被挥霍之后的痛苦。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背负着十四万美元的债务,生活毫无希望,一年到头每日三餐吃的都是意大利通心粉。

四十五岁生日那天,没有人为他庆祝,他只能独自一人,把自己关在家里。杰克被穷疯了,又吃了一顿意大利通心粉之后,他拿出一张大纸,凭想象画了一张一万美元的支票,挂在墙上,当作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而后的许多天里,杰克总是盯着墙上的那“一万美元”发呆。

“盯紧目标” —— 对,那画出来的一万美元支票,竟然渐渐成了穷杰克的目标。

他每天盯紧目标的结果是,突然有那么一刻,按照他后来在演说里感动万分的说法,是“感觉上帝伸出手来,拍了一下我的肩膀!” 毕竟在大学里学的是中国历史,穷杰克说到这里的时候,还会补上一句,“按照中国人的说法,这叫‘福至心灵’,虽然我们西方人把这个叫做‘灵感’……”

2

穷杰克干嘛去了呢?

他决定写书。毕竟是哈佛毕业,写字这事儿对杰克来说,肯定游刃有余。

他写的是什么呢?

是100个小故事,都是那种激发人们斗志、鼓励人们天天向上的小故事。

杰克拿着他的书四处投稿,可没有出版社看得上。每天早上,杰克吃过意大利通心粉之后,就出门去邮局,看有没有来自出版社的信件,没有就等着,饿了就回来接着吃通心粉…… 140多家出版社,没有任何一点回应。

杰克突然想到,自己可能错了,因为自己一文不名,著名出版社怎么会看得上他呢?他应该找个快破产的出版社才有希望 —— 这次杰克想对了,他真找到了一个快破产的出版社,那老板反过来要求杰克预付1500美元才肯合作,杰克当然同意了。

接下来他们两个一起商量,要为这本书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好书名 —— 出版社老板告诉穷杰克,读者在书店里出钱购买的其实是书名,而内容么,拿回家还不一定看呢。杰克不笨,当场认同,回家“憋书名”去了。

当天晚上,他想起来自己的奶奶,小时候总是熬鸡汤给他喝,总是念叨,“鸡汤治百病”…… 书名有了!书名叫《心灵鸡汤》!

3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此书出版之后,狂销800万册。

杰克马不停蹄地写,出版社老板不停地卖 —— 后来这个系列的书籍,竟然有200多个类别,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鸡汤”: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祖母鸡汤、男孩鸡汤、女孩鸡汤…… 仅“少女”系列就超过14种。

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曾经有7本鸡汤并列的景观,杰克·坎菲尔德也因此上了《吉尼斯世界记录》。

1993年到2008年期间,这个系列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累计发行量已经没有准确的统计,过10亿倒是确定的,到底过了多少倍,没有人知道。

杰克再也不穷了,杰克成功了。

不过,人们发现“鸡汤”这东西“喝”多了之后,有点恶心。全世界都一样,陆续开始有人抵制鸡汤。

大概2014年前后,中国的网络上,也开始流行“反心灵鸡汤”,干脆把一切励志性或启发性的文字统称为“鸡汤”,甚至不惜在前面再加上一个字,称其为“毒鸡汤”。

现在有很多人,一提起“鸡汤”马上就面露鄙夷之色,甚至干脆产生生理反应,觉得恶心。

4

某种意义上来看,今天要说的这本《穷查理宝典》,很可能也会被归入“鸡汤”这个类别,因为这本书整体上就是励志性的,就是启发性的。

不过,我可以向你保证,这碗鸡汤,不仅无毒,还非常滋补,是真真切切的可治百病的好鸡汤。

为什么呢?

因为查理·芒格和杰克·坎菲尔德完全不一样。

不一样在哪里呢?

穷杰克主要靠编故事,穷查理主要靠读书、思考与实践。

穷杰克不穷了之后,依然在编故事,他也只会编故事了。他的一生主要由两个东西构成:之前吃的无数意大利通心粉和之后编的无数小故事。

穷查理不一样。

穷查理从来就没有真穷过。虽然查理也是哈佛大学毕业,但人家在哈佛读的是法学院,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收入颇丰的金融行业律师。

更为重要的是,查理·芒格是罕见的博览群书者,他的子女常常开玩笑说查理是长着两条腿的书。

查理是公认的通才,和“前任穷查理”本杰明·富兰克林一样 —— 富兰克林是政治家、科学家、记者、作者、外交家、发明家—— 历史上能和他们俩媲美的,估计也只有雷昂纳多·达·芬奇了。

虽然人们普遍不会把查理·芒格与雷昂纳多·达·芬奇相比较,但仅从成就来看,其实都是很惊人的:

查理·芒格加入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之后至今,该公司的市值增长了13500倍。这还只是此书出版时的统计而已。这种增长,堪称奇迹了吧?


▲ 查理·芒格和巴菲特
5

查理·芒格喜欢分享 —— 他认为正确的知识必须正确分享。他乐于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思考方法、投资方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当然,又由于大道至简,乃至于人们常常觉得查理说的道理“觉厉不明”。

比如,当查理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理性”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反应是,“如何才能像你一样理性呢” —— 就好像“理性”这个词本身并不是真正的答案一样。

《穷查理宝典》这本书,最大的社会意义在于,查理·芒格用亲身经历、深入思考、善意分享给了“知识无用论”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许多许多年了,我一直遗憾于国内的“知识无用论”竟然总是可以死灰复燃,总是用星星之火燎原之势来了一遍又一遍。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造导弹的不如买茶叶蛋的”,到最近两三年的“懂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试问,知识怎么可能是无用的呢?古今中外都不可能的啊。

在我看来,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年鉴》和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都是必读的“成功学”书籍,而且还要反复读,反正我自己就是这么做的。

这两本书的宝贵之处在于,作者都是真正的“践行者”,不是凭空说话的人,他们绝对不会说一套做一套;他们说的话,都是深入的思考,认真的总结,真诚的分享;他们根本不需要编故事,因为他们自己的人生早已是真正的传奇 —— 这太难得了罢?

6

许多年来,《穷查理宝典》里,有三句话影响我最深 —— 当然,时间久了,甚至会觉得每一句话对自己都有足够深的影响 —— 翻开没几页你就能遇见它们:

我一辈子想要的就是融入生活,而不希望自己被孤立。
如果你想获得你要的东西,那就让自己配得上它。
信任、成功和钦佩都是靠努力获得的。

一点都不夸张,第一句话是我在获得财富自由之后“坚持”不退休的原因,而我最终可以获得财富自由基本上是第二句话的结果。

还有一句话,是长期特立独行的我,年轻的时候需要时不时拿出来自我安慰的句子:

如果因为你的特立独行而在周围人中不受欢迎…… 那就随他们去吧。

鸡汤味道香浓。

我觉得,盲目反对鸡汤的人可能需要反省了,很多话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那为什么会最终显得没用呢?

只因为不去做。

对于缺乏践行能力的人来说,无论什么道理最终都是没有用的。一切道理的价值,都需要靠自身的行动去实现。

于是,反过来思考的话 —— 恰好查理·芒格也崇尚“逆向思考”——如果一个道理、一个方法,最终在一个人身上没用,是不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践行造成的呢?如果是,那关“鸡汤”什么事儿呢?是不是应该怪自己才对呢?

我真诚推荐这本书,最重要的理由也很简单很清楚:

这是一本罕见的真诚的书。

祝大家好运!

罗胖曰:

我只反对一种“鸡汤”——
说你不努力就可以获得什么。
包括安宁
昨天有人问我,创业辛苦吗?
我回答了一句“鸡汤”——
死后有的是机会休息。活着的时候,把自己逼到尽头,就是赚了。

投资人:摆脱平庸投资的6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从第一层思维到第二层思维。张维引用了橡树资本董事长霍华德·马克思的看法。霍华德在《投资最重要的事》这本书里认为,我们要学会第二层次思维的重要性。霍华德认为,

第一层次思维的人对相同的事情,都有着彼此相同的看法,通常得出的结论也是一样的,没办法取得优异的结果,也很难战胜市场。而第二层次的思维很深邃,也很复杂,想要取得优异的投资结果,你对价值的看法就不能是常规性的,而且这种看法必须是正确的。

张维说,他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如果我们用第一层思维来看企业,看到的只是一个表象,大部分专业人士的思维程度基本就是这个水平。而到了第二层思维,你必须看得更多一点。在看某一个行业时,不仅要了解它的历史,还要了解这个行业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企业,了解这个行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企业看得更清楚。张维还认为,第二层思维涉及的不仅有财务技巧,还包括对企业家精神的一些看法。

第二个原则是,不追风口,不赌赛道。张维说,那些在风口的企业,以及那些很热闹的企业,基石资本基本不会投。因为赛道是拥挤的,风口也很容易消失。基石资本很少追市场上的“大众情人”,对于“小家碧玉”的企业,反倒会多看几眼。

第三个原则是,只有球落在“最佳”的格子里,才会挥棒。这个原则来自棒球运动员泰德·威廉姆斯,他在《击球的科学》这本书里,介绍了自己的击球技巧。威廉姆斯把击打区划分成77个棒球那么大的格子。只有当球落在他认为的“最佳”格子里,他才会挥棒。因为挥棒去打那些落在“最差”格子里的球,会极大地降低他的成功率。也就是说,他会牺牲一些击球区域,极大地提高挥棒的成功率。

张维说,从基石资本角度来看,他们发现大部分投资的收益都是很平庸的,而投资最重要的是发现其中有创造意义的交易机会。所以一旦发现了重点项目,就要进行重仓式投资。有些交易机会不是市场中成长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就是,天上掉馅饼时,请用水桶去接,而不是用顶针。在机会到来的时候敢于下重仓,敢于作出关键性的判断,决定着一个公司完全不一样的投资风格和最后的业绩。

第四个原则是,投资像审美一样,要用常识做判断。张维认为,很多时候做投资会挑战常识,如果一个项目挑战了你的常识,你觉得企业根本不值这个钱,可以不用纠结地放弃它。这是来自你自身的一种审美,如果你长期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点,就不会被舆论上的声音绑架。比如,基石资本对于商业模式的成功是偏谨慎的,因为商业模式非常容易被拷贝,所以基石资本最终会检验企业的运营能力。很多新技术企业不能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在技术上很过硬,但在管理上很容易失控,最后没办法产业化。

第五个原则是,基石资本不跟资本玩家做生意。这是基石资本很早就形成的规矩,回避看不懂的企业,回避职业玩家的控盘股,回避高估值的企业。张维说,因为你搞不懂这些人在说什么。凡是他们操控的各种业务,各种竞争,基石资本都不参与。

第六个原则是,不赌,相信复利的力量。张维认为,资本市场上的各种“派系”容易出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们寻求跨越式发展,剑走偏锋,但这样也很容易出问题。对于基石资本来说,还是希望依靠自身的努力和积累,把业务做扎实。基石资本完全基于价值投资,会长期持有那些有安全边际的企业,也相信杰出的企业家能够带来超额回报。同时,基石资本有大量一二级市场相关的业务,会回避任何不规范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活得久,活得长。

张维说,多巴胺和内啡肽都是神经化学物质,多巴胺更大程度上代表的是奖赏,这种东西很容易成瘾,最终能带来的幸福快乐比较少。而内啡肽是持续的激励,跑步30分钟以上才会有内啡肽。多巴胺是瞬间的心动,内啡肽才最长久。从做企业来讲,不是要一次性获得一个大的回报,而是持续取得一些小的胜利,这样带来的幸福感更多一些。

投资人:五个简单却重要的投资观点

投资机构Collaborative Fund的合伙人摩根·豪塞尔(Morgan Housel),曾是财经媒体《傻瓜投资顾问》(The Motley Fool )与《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在一个领导力峰会上,豪塞尔发表了名为《关于投资,其他行业教会了我们什么》(What Other Industries Teach Us About Investing)的演讲。内容平台Medium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了豪塞尔的5个投资观点。

演讲一开始,豪塞尔就提出:投资大概是唯一一个外行有可能战胜专业人士的领域。他介绍了两个真实案例:一位是当了一辈子秘书的女士,80年来她都把钱投入到股市,去世后捐出了700万美元的财产。捐款隔天,一位受过顶级教育的金融高管宣告破产,他站在一份破产判决面前宣布:“我已经被金融危机压垮……唯一的流动性来源是我妻子能够卖掉的私人家具。”

豪塞尔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资本市场是一个众人角力,混杂了各种意图和不同背景参与者的行为结果,没有人能完全预测市场的涨跌。他认为,投资者除了经济、财务金融的知识外,还应尽可能地涉猎不同领域,比如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社会学、历史等领域的观点,这样才有能力去判读分析市场中参与者的行为,从而大致抓到市场中可能的行为结果。

他介绍并解释了5个投资观点。

第一,人们对风险的评估,会受到生长背景、文化、世代、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还很深远,很容易超越我们对事实的理性判断。因为生活经验不同,就算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时空背景下,对相同的投资工具、同等资产的风险评估也都完全不同。比如,1970年后出生的美国人,他们20岁时可以看到股市不断创新高,就比其他年代出生的人更有可能选择投资股票。

豪塞尔建议,投资者不能只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或思维去做投资,要尽量多与他人交流,假如你是价值投资者,不妨可以跟炒短线的投资者交流,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想法与动机。

第二,当我们重视一件事时,常常需要有一个复杂的理由让自己相信已经做出了最好的决策。尽管大部分人都知道一些简单的投资原则,比如:不乱花没必要的钱、储蓄、多元配置资产降低风险、耐心地让复利发挥作用。但人们并不重视这些原则,反而会经常看由投资老师、顾问、专家写出的各种分析研究报告,“究竟这些报告是真的有用还是我们觉得有用?”

第三,非理性的避险行为可能会导致更多风险。避险是一种防卫性的投资策略,目的是减低风险并抵销可能的损失。在牛市时,大部分人通常会贪婪、乐观地投入资金,期待资产持续上涨;熊市时,又因为害怕资产减损,卖掉手上的股票,希望等价格到谷底再买回持有,但这样的避险行为最后会让我们的资产不断减少。豪塞尔认为,面对市场风险,我们需要对抗自己的求生避险本能,提醒自己要做出更冷静与宏观的思考,然后再行动。另外,你平时也要累积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帮助你做正确的思考判断。

第四,短期市场的实际走向与理论是两回事。美国总统会在每年年初发表国情咨文,回顾过去的一年并展望新一年。2000年,布什总统发表国情咨文时说各种经济指标达到历史新高,结果十周后美国股市暴跌;2010年,奥巴马总统说经济表现低迷,结果之后股市的涨幅达到170%。豪塞尔说,我们很难通过理论去预测市场的短期表现。他觉得,与其想办法预测,不如想办法创造更多优势,比如深入研究你的投资标的,让自己更有信心,或者创造其它收入来源,“投资时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无法掌握市场走向,只能反省与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五,大部分人都短视,无法长远的思考与坚持。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曾经不被人看好,飞行成功了也没有新闻媒体想报导。但他们坚持了自己的研究,几年后社会大众开始真正关注飞机,他们也成功的改变了世界。回到投资上,豪塞尔说,长期投资者都知道,要选择并长期持有那些符合未来趋势的投资标的,但大部分人又希望能在短期(月、季、年内)获得回报。他建议,人们应该重新审视、思考长期投资的价值,要更长远地看待投资标的,并长期持有它们。

以上,就是投资机构合伙人摩根·豪塞尔介绍的5个投资观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期文章参考来源:Medium网站《Morgan Housel 谈简单却重要的5个投资观点》

投资人:有无数泡沫存在,但最后是行业取胜

高榕资本是最近几年中国势头非常猛的风险投资机构。他们投资了不少最近几年的明星公司。比如,在6月30日提交了招股说明书的社交电商公司拼多多。高榕资本持有拼多多超过10%的股份,是仅次于腾讯的第二大机构股东。已经在纽交所上市的虎牙,高榕资本也是投资者。

在接受彭博电视台(Bloomberg TV)采访时,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震说,今年高榕资本投资的公司中,会有6-8家公司完成上市。高榕资本的两条投资主线,一条是新消费,另一条是以人工智能为首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会逐渐优化基础设施,从而使衣食住行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张震也明确表达了对海淘和无人货架这两种模式的不看好。对于海淘,张震认为这个模式缺乏核心竞争力;而办公室无人货架的模式则不成立。因此,尽管这两个模式都曾是风险投资争相投资的对象,高榕资本却放弃投资。

另一个让人关心的问题是所谓的“泡沫”。最近包括小米、美团、拼多多等明星创业公司密集寻求上市,更是加重了人们的这种担心。其中小米和拼多多都是高榕资本的被投公司。此外,高榕资本的重点投资赛道人工智能,也被认为存在泡沫。用张震自己的话说,人工智能领域创业公司的估值“慢慢地会回归一些理性”,“以图像识别领域为例,过去有几十上百家公司,今天可能只有三五家公司存活下来。”

但是,张震仍然持乐观态度。用他的话说:“站在一个投资人的角度来讲,泡沫这个词不是今天开始产生的。1999年就开始产生了互联网泡沫,从当时的web1.0,到后面的web2.0,到移动互联网,到今天的人工智能,再到区块链,有无数所谓的泡沫存在。但是我们会看到,最后是行业取胜了,是那些最优秀的企业取胜了。”

为什么你需要掌握投资思维

你好,我是得到订阅专栏《硅谷来信》的主理人,吴军。

在专栏里,我每天给我的 8 万多用户写一封信,分享我做事的方法、考虑问题的方式,我希望能给他们带来一些不同的视角,或者不一样的思考方式。

这个国庆节,我从《硅谷来信》专栏二十来封讲投资的来信中,挑选出了六封来信,组成了你现在看到的投资精品课。
这六节课,会让你对投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帮你看清投资的本质、误区和骗局。同时,我还会根据大多数人的情况,给出一套资产配置建议。

当然,最重要的是你可以通过这门课,掌握一套投资思维,用一种理性的态度、量化的方法看待和处理各种事情。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已经订阅了我的专栏,这些内容在专栏第 22 周的时候已经更新过,可以不用重复购买收听。
在这堂精品课中,我将用大约 1 个小时的时间,与你分享 6 个话题:

1、投资的目的、工具和选择投资对象的基本考量
2、为什么投资会有回报
3、投资中的误区
4、投资中的骗局
5、资产配置建议
6、关于股市和债券的几个金融常识

以上就是我在这期精品课中会分享给你的内容。

如果你听完后,还希望对投资有更多的了解,或者你还想听我聊聊其他的话题,欢迎订阅我的专栏《硅谷来信》。

在专栏里,我为你准备了 12 个精心挑选的话题,它们既有和工作相关的职业发展、工作效率、经营管理等话题,也有个人成长读书学习、艺术修养等生活类话题。目的只有一个,让你高效工作的同时,也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好,下面我们正式进入课程。

1. 第一堂投资课

为什么要学习投资?是因为我们不论有多少钱,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用“钱”这种资源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回报,我们需要有些常识,以至于不会被骗,也不至于白白浪费“钱”这种资源。

当然,学习投资的另一个必要性是,能够在生活中用一种理性的态度、量化的方法看待各种事情,处理各种事情。至少我自己,在投资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人生的智慧。今天我们先谈谈关于投资的三个问题。

  1. 投资的行为要围绕目的进行
    2.
    投资本身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大部分人会说是为了发财,或者说为了回报。这是一部分人的目的,但是并非所有人的目的。很多人,尤其是我在之前信中提到的大家族(《吴军·硅谷来信》第 121 封信丨家族财富),投资的第一目的是为了保证财产不受损失。对于另外一些人,投资只是为了情怀,这些人虽然少,但还是有的。当然还有一些人投资是为了博得名声。这四种不同的人,就会采用完全不同的策略。

我有一个朋友,在年轻的时候很幸运地就挣够了一辈子的钱,她的目标就是保证在她这一辈子,以及两个孩子将来衣食无忧。于是高盛给她算了一笔账,只要每年回报 5%,就完全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她把几乎所有的财富都放在了美国国债和州政府的债券上。对她来讲,任何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都是没有意义的。

反过来,一个工薪阶层希望通过投资获得财务自由(这其实几乎是做不到的),显然就不能采用这种方法了。一个基金会要让财富维持下去,也不能这么保守。但不论目的有多大差别,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用钱来挣钱,而不是拿自己的钱交学费,或者说得好听点支持国家建设。如果一个人投资很多年,总是不断告诉别人“交学费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将来才能挣到钱”,他必须要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已经违背了当初的目的。

经过大约 20 年的投资和对周围人的观察,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虽然很多丈夫抱怨妻子乱买衣服和化妆品浪费钱,但是,其实他们自己每年浪费的钱一点也不比妻子少。当然,那些钱没有用于买衣服,或者什么其他物品,而是用于“投资交学费”了,而且常常一交就是十几年。当然,有些人在讲,我也没有交学费,只是股票没有怎么涨!这种说法不对,如果两年前投入 10000 元,今天还是 10000 元,就是交学费了,因为随便采用一种最简单的策略(比如存银行或者买国库券),都能得到更多的钱。

中国的股市大家都不喜欢,因为大家觉得总是不涨。但是,如果你在 1990 年中国人刚开始玩股票时买了股指基金,当时的 1 元钱,今天会变成 30 元,年均回报超过 13%,加上股息大约有 14%-15%,不仅远远高于美国股市,也比中国房价上涨的平均幅度要高。但是,我相信从那个时间就开始折腾的老股民们,没有几个能获得这个回报。事实上,在任何时期折腾的股民,很少有人做得比大盘更好。如果投资做成这样,那就只能说他们忘掉了投资的目的。

在牢记目的的同时,我们要制定可行的目标。这个目标如果定得不合适,就会适得其反,这就如同一个能扛 100 斤重量的人,到健身房一定要举 200 斤的杠铃,除了将自己搞受伤以外,没有什么好处。根据全世界资本市场几百年的数据,年均回报能够做到 8% 就不错了,除了英国和美国市场,几百年来世界上好像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

此外,每一个国家经济刚刚开始腾飞的 30 年,是资本回报比较高的时期,今天全世界除了越南等少数几个国家,已经找不到这种处女地了。因此把年均回报定在8%,已经是非常冒险的事情了。即使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20 年后一个工薪阶层的人是否能做到财务自由呢?做不到!

我们不妨简单算一笔账。假如你今天三十岁,年收入是 10 万元,每年拿出 2 万元投资(比例已经不低了),每年通货膨胀率为 3%(当然实际通货膨胀率可能超过这个数字),而你的收入增长每年也是 3%,投资也按照这个比例增加,每年的回报为 8%。那么 20 年后你的财富积累按照今天的物价算可以达到 68.3 万(以下的钱数都是扣除通胀因素,折算回今天不变价之后的数字),其中 40 万是你的本金,28.3 万是你的回报。

这样的投资可以算非常好了,但是 68.3 万的资产显然不能让只有 50 岁左右的你退休。如果在股市上胡乱炒作,每年的回报只有一半,即 4%,会是什么情况呢?折算成今天的价钱,是 44.3 万元,扣除 40 万的本金,投资回报只有 4.3 万元,连老老实实投资回报的零头都没有,平均每年糟蹋 2 万元左右,可能比妻子买衣服和化妆品的钱还多不少。我观察了我周围的人十几年,很多过得紧巴巴的家庭都有一个爱这样糟蹋钱的丈夫。如果再考虑到胡乱炒股浪费的时间,以及对家庭和自己工作的负面影响,这个损失要大更多。

如果你投资的目标是养老,我们还是按照上面的策略来进行,只是时间是持续 30 年,而不是 20 年。那么 30 年下来你的财富将变为 136 万(扣除通胀因素后的),假如你今后还是做同样的投资,按照你今天的生活标准,恭喜你,你已经财务自由了,不过也到了 60 岁快退休的年龄。也就是说,这样一种稳健的投资策略完全可以让一个哪怕在职业上表现一般的工薪阶层的人士,到 60 岁时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当然,如果你想提前 10 年达成这个目标,不能靠投资,而要靠事业发展了。

  1. 投资的工具
    3.
    虽然全世界可以投资的对象非常多,但是主要的大致可以概括成 6 类,即:

1)上市公司可流通的股票(不包括难以流通、专门挣股息的优先股);
2)债券(包括国家政府的债券、地方政府的债券和企业的债券);
3)不动产(包括房产、土地等);
4)未上市公司、风险投资(含天使投资和私募)基金;
5)金融衍生品(比如人寿保险);
6)高价值实物(比如黄金、艺术品)。

  1. 选择投资对象基本的考量

大部分人通常只想着回报,这当然是最重要的考量指标。但是在回报的背后,还要考虑风险,我们在上周的两封信中谈了很多关于风险的事情,相信大家已经有了风险意识。总的来讲,风险低的投资,回报肯定不会高,但是风险高的,回报未必高。

很多基金经理鼓吹什么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那是天方夜谭。在金融学上,有一个夏普比率,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夏普教授提出来的,它是一个综合考虑回报和风险的量化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夏普比率=(投资回报-无风险回报)/波动性的标准差

其中无风险的回报可以理解成银行存款或者国库券的回报。夏普比率越高越好,因为它说明投资相对而言回报高,风险低。下面的表是几个国家股指基金的夏普比率(最近十年,考虑了汇率)。

sharpratio20180508.jpg

各国股指基金的夏普比率

从这张表你大致可以看出,美国的股市表现最好。但是可能出乎你预料的是,中国居然排在第二名,虽然大家都觉得中国的股市像过山车似的。德国排在第三,这似乎也和各国经济整体情况相一致。从表中还可以看出,股市的风险其实非常大,在 10 年的范围内,即便是美国的股市,波动性(夏普比率公式中的分母)都几乎是回报的两倍,中国和德国情况类似,波动性是回报的 5 倍左右,因此大家感觉像坐过山车也就不奇怪了。至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过去的十年,股市几乎没有回报,只有波动性。

关于投资的各种风险,我们以后还会专门聊。

除了回报和风险,投资时还必须考虑两个重要因素:流动性和准入成本

什么是流动性呢?就是将投资随时变现或者有现金可以随时投资的便利性。比如存款的流动性是最好的,股票次之,债券(比如国库券)又次之。中国的房市在过去几年虽然回报不错,但是这种投资的流动性就比较差,因为你无法明天需要钱,今天就能把房子卖出去兑现。至于风险投资就更差了,通常要锁定 7-10 年时间不能卖。关于风险投资,我们接下来还会细讲。

什么是准入成本呢?你买股票,就要交手续费,这就是准入成本。当然,股票的准入成本并不高,买黄金变相交的钱就比较高了,每一克黄金你可能要多交几块钱,这就是准入成本。而买房子要交手续费和税费,准入成本就更高了。

至于到拍卖会上买收藏品,通常手续费是 15%,就高得不得了了。等你卖那些资产时,很多也要交手续费,也要计入准入成本。如果一种投资,准入成本是 3%,看上去不是很高,但是如果回报只有 8%,那么实际上一小半收益都给了中介。

关于投资的话题,需要谈很多次,明天我们会继续。

2. 为什么投资会有回报

今天这个标题看上去有点莫名其妙,怎么会有人有这样的问题?在一般人看来,投资必然有回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很多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未必正确,而即便是那些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正确的结论,绝大部分人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比如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度乘以宽度,这件事要严格证明起来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在投资中,也有那些人们通常都看似正确其实站不住脚的结论,以及那些正确的但是大家不知道为什么的常识。比如说,“投资黄金可以获利”就是一个站不住脚的结论,而投资股市可以获利就是一个正确的,但是 99% 的人并不知道原因的结论。

今天和明天,我们就来聊聊在投资中哪些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哪些几乎是永恒的真理,对于那些永恒的真理,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知道了里面的原因,我们就从被动状态变成了主动状态,从盲从的人,变成了自由的人。

先讲讲财富从哪里来。财富只有两个来源,创造和掠夺。从长远来讲,通过创造能获得的财富要远比通过掠夺可以获得的多得多。我们过去对殖民时代有一个误解,认为早期资本主义的财富是靠掠夺而来的。

其实稍微有一点头脑的人就能算一笔账,无论是非洲,美洲还是澳大利亚土著人,由于生产力极度低下,积累的那点财富少得可怜。即便是后来西班牙人在美洲发现了大银矿,靠近乎掠夺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是那些财富和英、荷两国创造的财富相比,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这也是后来为什么葡萄牙和西班牙衰落,英、荷崛起的主要原因。

另外,西班牙人开采的白银,大约有 1/3 运到了中国买商品,这么多钱所购买的商品不过是中国生产的很小一部分而已。对于资本主义的发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句话说得特别到位,“在不到 100 年的时间里,资产阶级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揭示了我们财富的来源之谜。顺便说一句,这句话来自于《共产党宣言》,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资本论》。

今天,人们已经无法直接去掠夺金银了,但是依然有人通过掠夺获得财富。什么财富具有掠夺这种性质呢?其实非常多,比如像欧洲养了非常多的具有劳动能力却在家吃福利,过得比工薪阶层还要好的人,他们其实是在掠夺财富。

当然,对于东亚人和很多战败国家的人(比如德国)来讲,在房地产上所获得的财富也属于这一类。在这些地区,大部分人主要的财富增长是来自于房地产的增值。房地产为什么会增值呢?其实这部分价值(主要是土地的价值)本身已经存在了,只是在开发房地产之前没有量化度量而已,这就像你家里祖上留下一个花瓶,摆放了一百年也没有人觉得它有什么用,忽然有一天佳士得的人跑来说,它值一个亿,于是你就有了一个亿。

土地的价值也是如此。这部分财富已经存在了,就是没有分配而已。后来土地可以变现后的价值是怎么分配的呢?实际上谁有本事拿到就是谁的(掠夺的特点)。早期房地产开发商拿到了批零差价,而早期买房子的人实际上相当于拿到了零售的利润,说白了,就是谁跑去拿,财富就给谁了。早期没有钱买房的人,对不起,没有资格参加利润的分配,如此而已。这部分价值不是创造而来的,因此具有掠夺的性质。当然,房价在稳定之后长期缓慢地上涨,则具有了财富创造的属性,这个我们以后再讲。

掠夺属性的财富常常只能获得一次,谁夺得了就是谁的。

如果对亚洲经济发展历史有些了解的人就应该知道,在经济刚刚开始腾飞时,一定要投资房地产,因为这是所有亚洲国家走过的必经之路。换句话说,这种可以获得掠夺性财富的机会不应该错过。

财富的第二个来源是靠劳动创造,这也是长期来讲最可靠的来源。债券、股票和房地产投资能够获得回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们参与了创造财富的过程。先说明一下,接下来我把投资只限于债券和股票这两个狭义的投资范围。

从本质上讲,投资获利能够成立的唯一原因,就是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从长远来讲是经济能够增长!当然有人会问,凭什么经济发展了,提供资本的人需要参加利益的分配呢?或者说创造财富的人为什么必须把相当大的一部分利润分给投资人呢?在这里,我们先要纠正中国过去一个错误的认识。

过去在中国普遍流行这样一个经济学观点,就是利润仅来自于劳动者的劳动(即所谓的剩余价值),资本对于此没有贡献,因此资本不该参加分配利润。我不知道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否还坚持这个源于《资本论》的观点。我们不从道德的角度来讲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对不对,只从经济的角度讲资本获利的合理性。

对于一个企业的主人来讲,资本的作用是什么呢?它可以加速获利的速度。比如一个公司有1亿的规模,一年可以获利 2000 万(20%),如果它有2个亿,将规模扩大一倍,在理想状态下,它可以获得 4000 万利润。如果仅仅是通过自然增长扩大规模,那么它的商业增长速度就很慢。那么简单的办法就是它借来一个亿,赚了额外的 2000 万之后,将其中一部分利润(比如一半)提供给资本所有者。

至于需要付给资本的所有者多少钱,就看资本本身是多么稀缺的资源了。如果两个竞争对手都需要这一个亿的现金,那么他们开出的价格就高。反过来,如果有两个银行家都想给一个工厂主贷款,银行家们就不得不接受低利息。这就是企业贷款,以及后来能够流通的企业债券的由来。显然,当资本太多时,回报就一定下降。明白这一点,就容易看清中国经济上的一些现象了。

当然,一部分工厂主或者商人愿意出让一部分所有权获得现金,而不借贷款,这就是后来股票的由来。“股票”一词的英文“stock”原意是存量,就是商人和工厂老板所有的资产的代名词。通常,贷款和债券的回报是事先谈好的,固定的。而股票的回报则是随着一个公司赢利能力而变化的,如果创造财富的能力在增加,那么它的存量就值钱,资本的回报就增加。但是,不论是发行股票,还是借贷款,总之资本是需要获得回报的,这是钱能够生钱的原因和合法性所在。

对于一个国家,情况也是如此,假如经济发展的速度是 10%,也就是说它今年比去年多创造了 10% 的财富,那么创造这些财富的公司(或者其他机构)的价值,也应该相应增长。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股市从长期来看永远是向上走的,这是投资时少数几个几乎永远成立的结论。正是因为如此,巴菲特才不建议做空股市,因为这是和客观规律相违背的,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些坚持在股市上长期不断投资的人都挣到钱了。

但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了 10%,股市是否能够相应增长那么多?那可不一定!因为决定股市增长的原因非常多,比如一个国家对股市监管不力,把股市变成庄家作弊的赌场,那么股市指数就难以增长。或者一个国家政治不稳定,风险太大,大家为了避险就不愿意买股票,股市也不会上涨。

为什么在全世界美国股市上涨比较快呢?这里面有两个根本原因,首先是它的股市监管好,风险小,而投资是要考虑风险的。根据我们之前讲的夏普比率,风险小的地方,这个比率就会高,大家就愿意投资,就会推高股市。

第二,也是最根本的,美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国际化公司,标普 500 指数的成分股公司一半的收入来自海外,通常美国 GDP 如果上涨 1%,标普 500 指数能上涨 2-3%,这些放大效益主要来自于海外的利润。此外,由于美国严格采用退市制度,从 2000 年到 2016 年,退市公司的数量比上市公司的数量还略多,因此上市公司的资质较好,它们利润的增长比未上市公司更快。只有保持上市公司的质量,股市才能快速增长。

我们可以对比两种不同的股市,一种是永远只保留 10000 家最好的公司,不合格的坚决淘汰,可以想象这种股市的增长就会非常快。另一种一开始是这 10000 家上市公司,但是不淘汰,很快这里面很多家因为各种原因变得没有竞争力了,甚至一半的公司几乎没有利润,即使这时候加入 2000 家新的好公司,股市规模变成 12000 家,这种股市的表现一定不如第一种好,因为它有 5000 家烂公司在里面。由于产业更新非常快,一个公司能够 20 年经营得不错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没有淘汰机制的股市表现一定好不了。

理解了投资会有回报的本质,你就应该对(债券、股票和不动产的)投资有信心了。但是,这只是从理论上讲。从长期来看、在现实中、在短期内,情况可能不是这样的。

另外,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没有提贵重金属的投资,艺术品的投资等等。这两个问题我明天会谈到,希望你明天继续关注。

3. 投资中的误区

今天向你介绍一些投资中的误区,了解了它们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损失。

误区一、贵重金属是好的投资

在很多人看来,买黄金(或者其他贵重金属)是一种好的投资。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这个结论只有在非常少的时间成立。从长期来看,购买贵重金属不仅不是好的投资,而且扣除通货膨胀后还是亏钱的。在 1792 年,华盛顿第一个总统任期结束时,黄金的价格是每盎司 19.39 美元。现在(2017年 3 月 6 日)是 1234.2 美元,225 年涨了 63 倍,年均回报率连2%都不到,远远低于 3% 的通货膨胀速度。

如果你的祖上在 200 多年前买下黄金,今天的实际购买力只有当年的 1/10 左右。类似的,其他贵重金属也不是什么好投资。20 世纪初,贝聿铭家的先人花了 9000 两银子买下了苏州狮子林,今天 9000 两银子在苏州买不下一套普通的住房。也就是说,当初如果投资白银,到今天贬值得厉害。

为什么贵重金属不是好的投资呢?不是常说物以稀为贵么?简单地讲,它们和人类创造财富没有什么关系。我昨天讲股票会不断升值,因为它反映了一个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同样,买债券可以获得利息,因为使用资本创造财富的人为了扩大自己的生意,愿意付钱给提供资金的人。以后我还会讲,北、上、广、深的房子会升值,它们也符合帮助创造财富的特点。但是贵重金属没有这个特点。

贵金属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除了做首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工业用途的黄金,它在过去起到货币的功能,但是今天这个功能已经消失,只是作为储备货币。黄金虽然产量不高,但是产值的增幅并不慢,甚至高于全球 GDP 的增速。

今天,黄金在金融上最主要的用途是避险,在经济危机和战乱时,它会升值很快,平时没有多少人关注它。如果大家想为了避险购买一些黄金,一定要买实物黄金,而不是纸面上的符号黄金(比如美国的黄金ETF股票,代码 GLD),因为真到了危急的时候,纸面上的黄金没有用。

另一种贵金属有工业用途,它们包括白银、铂(也称为铂金)和钯。它们的价格会随着通货膨胀而上涨,但是总的来讲增长很慢,因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材料产品中的价格占比越来越低,技术的占比越来越高。和贵重金属呈现类似的价格模式上涨的,还有很多大宗商品,它们一方面有抗通货膨胀的作用,但是相对 GDP 的增长,则是缓慢的。

当然,在短期内,无论是贵重金属,还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很大,这就让很多人觉得有机会“赌一把”,最终投资就变成了赌博。对个人来讲,输的可能性远远大于赢的可能性。当然,有人可能认为那些操纵市场的庄家能赢,事实上只要赌多了没有赢家。

上个世纪 70 年代美国排名前十的富豪亨特(Hunt)兄弟试图控制全世界全部流通的白银,并且成功地将白银的价格由每盎司 6 美元炒到了近 50 美元,但是最终依然输掉了那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贵金属豪赌,最终宣布破产,成为少数仅经历一代人就由首富之一变成破产者的人。

既然我们所要做的是投资,是要通过经济增长获得确定的回报,那么就要远离赌场。

误区二、专业人士理财一定比我自己做得好。

威廉∙夏普(我已经多次提到过他)在给我们上第一堂投资课程时,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大家解雇掉自己的理财顾问。

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给了三个理由:

  1. 他们实际上远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聪明,那么有判断力。事实上任何在媒体上讲市场趋势的人,有一半时间是错的。这件事我在之前的信中(第 44 封信丨为什么好的投资人从来不画K线)也讲过,并且分析了原因。这里就不多讲了。很多人认为专业人士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有更强大的信息分析工具,因此一定比个人做得好。

但是市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带反馈的系统,大机构的任何行为(无论是买还是卖)都让市场朝着它的期望值相反的方向走(比如富达基金要买一只股票,它刚一开始买,这只股票就会上涨,使得它付出的成本要高于原来的期望值)。在美国,65% 的基金当年的回报率要低于标普500指数;五年回报率和十年回报率低于标普 500 指数的基金,比例更是高达 79% 和 81%。如果你做不过那些机构,不是他们做得好,而是你做得太差。

  1. 那些人和你有利益冲突,你只要看看他们买的别墅和保时捷汽车,就知道那些钱都是从你的口袋里来的。专业机构的收费其实是非常高的,在美国,资产在 100 万美元以下的客户,每年的管理费一般在2%以上,在中国这个费用其实更高。

不要小看每年2%的收费,如果股市平均每年的回报是 8%,40 年总回报是 20.7 倍。但是如果每年被基金经理们拿走了 2%,年均回报变成了 6%,40 年的总回报只有 9.3 倍。也就是说,基金经理们拿走的钱比投资人本身还多。

  1. 市场是非常有效的,即便存在个别的基金表现良好,很快会有更多的钱涌入那个基金,使得它的价格上涨。比如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实际上是一个基金),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非常被大家认可,它的股价陡升,使得最近的 8 年回报和标普 500 完全重合。

夏普既是从理论上分析,也是他自己看到的几十年来金融市场的实际表现。在 Google 内,也有一批工程师为了验证这件事,和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专业团队打擂台,证明使用很简单的投资策略,完全可以比那些专业团队做得好。而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战术,而在于能够恪守规则。

误区三、在股市上花时间研究得越多,回报越高

很多人投资回报不够高,他们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其实,很多人的方法根本就有问题,越是努力,越是经常交易,回报越差。倒是有些人像傻子一样投资,反而比那些股市上的“劳模”效果好。

误区四、只要有人买股票就会不断涨

很多人喜欢买受人追捧的股票,即使那些股票价格已经高得不合理了。他们相信会有人在他们之后接手。实际上,购买和持有这种股票如同玩击鼓传花的游戏,鼓声常常会在花传到你手上时停止。《漫步华尔街》的作者马尔基尔把这种投资称为“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投资”。

误区五、哪怕我买的股票亏了钱,只要我不卖,就没有损失

这是在“当鸵鸟”。一个股市的指数,总有回来的一天,但是对于单个股票就不一定了。一个不断下跌的股票必定有它下跌的原因,当一个股票下跌 50% 后,它需要涨 100% 才能回到原来的价钱。从长远来讲,一个公司难免最后要死的,单个股票早晚要清零。

一百年前道琼斯工业指数的成分股公司,今天只剩下 GE(通用电气)一家还存在。即便像英特尔或者思科这样技术领先,经营表现良好的公司,今天的股价还没有回到 2000 年的水平呢。而它们所在的纳斯达克指数却创造了新高。这个原因也很容易解释,今天产业的变迁使得它们的黄金时代过去了,可能永远回不到当初辉煌的年代了。

误区六、一毛钱的股票很便宜

很多人喜欢买特别便宜的股票,因为花不了多少钱就能买一大堆。其实,一毛钱的股票未必比 100 元的更便宜,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 24 万美元一股,也并不更贵。这不仅要看它的公司发行了多少股,还要看它的盈利能力和成长率等很多因素。

购买一毛钱股票的人,就如同拿两张人民币换了一堆过去的津巴布韦元或者今天的委内瑞拉货币一样,虽然在你面前堆了一大堆纸,但是它们不值钱。至少在美国,0.1 元的股票跌到 0.01 元的情况,比它涨回到1元时候的情况要多得多。

今天就先和你谈到这里,相信你了解了这些误区后,投资会更理性。明天我再和你聊聊投资中的一些骗局。

4. 投资中的骗局

昨天我们聊了投资的一些误区,我们今天看看在投资中的一些骗局。

骗局一、将赌博和投资相混淆

在赌场中,依然有人能够挣钱,但是它是零和游戏,时间一长,最后挣钱的只有开赌馆抽头的人。赌场的这种特性大家看得一目了然,但是在金融市场这种骗局由于被包装得非常复杂,很多人就看不懂了。我们昨天讲由于黄金的价格上涨速度比通货膨胀还低,因此它的买卖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零和游戏,有赔的人才有赚的人。

股票因为有经济发展作支撑,并不是零和游戏,但是数学比较好的朋友或者学习信号处理的朋友会懂得,如果把它长期的收益减去,它依然是零和游戏。长期投资,获得的是长期收益的部分,而让风险波动的部分相互抵消,好赌博的人看到的是短期的波动,而忽略长期的收益。我们在前面介绍夏普比率时讲过,即便是美国股市,波动幅度也是收益的大约 2.5 倍,中国股市是收益的 6 倍。

因此,只看到波动,看不到增长是很明显的。但是波动本身是零和游戏,玩多了,钱都交给了赌场。中国买卖一次股票各种税费超过 0.1%,别看这个钱少,如果你老玩昨天买今天卖的游戏,一年 10% 以上的钱都交给了收费的。这就和进赌场没有差别。所有做证券的,都希望你频繁交易,因为不论你挣钱还是亏钱,他们都挣钱。因此,听那些基金经理和机构讲话时,都必须牢记,他们和你有利益冲突。

我们知道,开赌场的人总是两头吃,在金融市场上开赌局的人,比如高盛这样的公司,也是如此。你可能听说过一些富豪因为和高盛的对赌协议而倾家荡产的故事,我在《浪潮之巅》中也介绍过一个真实的案例。这些对赌是怎么回事呢?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来赌石油的价格,不妨假定今天石油价格是 50 美元每桶。如果三年内任何时候超过 100 美元,每桶你付给我 100 美元以上的全部差价,如果不到 100 美元,我每年付给你 3 美元。

为了让人相信油价的浮动是有限的,它还会给你提供一些历史数据说明这一点。很多人会动心,油价哪有那么容易就翻一番,反正我的资产放在那里也不生钱,抵押一段时间拿回来白挣一笔钱,似乎很不错,于是就答应了。可是黑天鹅事件时常发生,很多富豪因此倾家荡产。

当然,你可能会问,设置了赌局后,高盛是否该炒高油价了?这种想法还是参与赌博的思维方式,不是开赌场的思维方式,因为即便高盛再努力,也未必能把油价炒高一倍,它不会把自己的命运放在不确定的事情上。高盛其实不需要这么做,它转手把对赌的协议卖给航空公司。

我们知道,航空公司最大的成本在于燃油,如果油价真的翻番,它们都得严重亏损,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后产生亏损,航空公司要去买锁定油价的保险,比如锁定油价不能超过 100 美元一桶。这时,高盛就会把这样的保险以每年 5 美元的价格卖给航空公司,自己其实空手套白狼赚到了 2 美元的差价,也就是说不论航空公司和赌家谁赔谁赚,它总是只挣不赔。这种金融游戏,虽然被美其名曰投资,但是由于本身不产生任何财富,实际是赌博。大家如果这种金融游戏玩多了,最后钱都到了高盛这样的公司手里。

骗局二、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传销就是其中的一种,上线通过骗下线挣钱,下线再通过骗自己的下线挣钱来补上自己的亏空,并且挣新的钱,如果世界上的钱是无限的,玩游戏的人也是无限的,可以长期骗下去。但是,无论是钱,还是人,都是有限的,因此它必然有崩溃的一天。

世界上庞氏骗局的玩法很多,有些被戴上一个闪亮的光环,很多人觉得它就不是骗局了。我们不妨看一些例子:

  1. 一些公司在玩庞氏骗局,它们试图发布消息拉高自己的股价,然后把股票在高点抵押给银行借钱,用这些钱制造虚假的繁荣,或者并购新的公司,以此进一步拉高股价,继续抵押借钱。它们实际上什么价值都没有创造,只要不断有新的钱进来,它们这个游戏就能玩下去。至于这些公司在哪里,大家不妨看看新闻就知道了。你如果告诉你的朋友这是庞氏骗局,他会说,“不,ABC 公司又宣布了未来的计划。”正是因为那些备受媒体关注的新闻,才帮助这些公司掩盖了庞氏骗局的本质。

  2. 一个国家没有还债能力,依然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比如希腊。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打算归还主权债务的本金的,都在玩借新债,还旧债的游戏,唯一的差别在于,它们是否能够创造出足够多的财富,支付债券的利息,以及能否有足够好的发展前景,让它的新债能够卖得出去。如果最终借不来新债,或者借到的新债还不了旧债,那么只能赖账和变相赖账了(被称为 defaulty)。在历史上,希腊、俄罗斯、阿根廷都做过赖账不还的事情。

  3. 一些互联网公司花钱买市场融资。比如“百团大战”时很多公司就是这么做的。它们把一块钱的东西卖5毛,然后制造出虚假的营业额,再根据当时市场融资时大家作价的原则,比如有100万营业额的公司可能值 1000 万(销售额的 10 倍),按照这个价格融资 300 万,有了这 300 万,又可以继续烧钱,花钱卖销售额,然后就可以做账继续融资。当然这些公司为了让你相信他们是在做正确的事情,是值得投资的,会挂靠一个概念甚至发明一个概念,但是揭开概念的盖子,很容易看出它下面是真正的生意,还是庞氏骗局。

骗局三、对敲

这个名词大家可能感觉有点陌生。我们不妨想这样一件事,你和我同为 ABC 公司的创始人,每个人手上握有大量的股份。我们俩怎样才能让公司的市值涨十倍,然后我们不但自己的身价上涨十倍,而且能够通过抵押股票从银行获得大量的现金?你可能会想到请一些机构投资人来给我们托盘,或者请媒体发布对我们利好的消息。

但是,机构托盘需要资金,虽然他们或许能够把股价炒上去,但是以后他们怎么能够撤退呢?另外,如果我们不给他们太多的好处,他们凭什么投入那么多资金帮我们呢?虽然很多机构在和上市公司一起玩这种猫腻,骗其他投资人进场,但是能够全身而退的并不多。是否有更直接的方法呢?有的,这就是对敲。

对敲简单讲,就是你买我手上的股票,我再买你手上的。我们不妨假设现在 ABC 公司的股价是 10 美元,当你大量购买我手上的股票时(比如 100 万股,花费为 1000 万),我们公司的股价就要上涨,假如涨到 12 美元,我再以这个新的高价格从你手上买回同样的股份(花费为 1200 万),虽然从表面上看我向你输送了 200 万,但是我们把股票可能就会炒到 14 美元。

这时你再从我手上买走同样的股数(这次你又向我输送了 200 万),可能股票就涨到了 16 美元。只要我们不断这样玩,就能创造出一个虚假的繁荣,其他投资人就会跟进,将股票炒得更高,当然我们可能会趁机兑现一点,不过我们更关心的是不断这样炒作,让股票价格几倍甚至几十倍上涨。这种炒作的成本是多少呢?就是我们之间来回来去输送的 200 万美元而已。

最终,在我们决定抛售前,我们每个人的股票数量都没有变化,但是市场价格却高了很多。当然,最后倒霉的是那些替我们接盘的人和为我们提供贷款的银行。如果我们俩人还想利用这个 ABC 公司做生意,那么我们根本不用怕在我们俩抛售兑现后股价大跌,因为我们可以低价补仓,然后继续玩对敲的游戏。

对敲比庞氏骗局更难识破,而且它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因此它可能会长时间存在而不会被发现。在早期,上市公司的主管和一些大股东,常常用这个方法洗劫散户。对敲的性质非常恶劣,它动摇了公平交易的基础。因此,当荷兰人发明了这种玩法后,荷兰自己很快就限制这种交易,以后英国和美国对于对敲都监控和处罚得非常严。

不过,由于它能够带来巨大的利益,很多公司的高管和股东还在变了法儿地玩这种游戏。2000 年的时候,欧洲最大的语音识别公司 L&H 被发现一直是靠两个创始人玩对敲创造了股价十几倍的增长,当然丑闻暴露出来后,该公司破产并被收购了。

2007 年后,中国规定公司的大股东和高管短线(半年内)买卖本公司股票的利润归上市公司所有,目的是限制对敲,但是和券商勾结在一起变相的对敲行为是特别难监控的,不少上市公司勾结一些股东变了法儿地玩对敲,对股民一遍遍洗劫。不过有意思的是,中国股民从来不长记性,会被同一家公司用对敲的方式一次次骗走钱。

了解了这些骗术,我们投资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一分。

5. 围绕目的进行资产配置

在清楚了投资的概念和常识之后,我们可以进入到操作层面的事情了。

如果投资是为了长期稳定性的增值,那么投资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资产的配置而并非哪一支股票的选择,或者哪一次投资机会的把握。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看看投资一支股票成功与失败对结果的影响。

不妨看三种情况:

  1. 全部资产压在一两支股票上,或者一种投资上(比如贷款买了很多房子)。这种情况和赌博差不多,虽然有很大的几率在短期内资产暴涨,但是基本上没有哪个公司能做到长期稳定增长。而且很多时候单支股票波动很大,即便在较长的时间里它处于增长状态,但是短期会有暴跌的风险。

比如 2000 年微软打输了反垄断的官司,股价被腰斩,15 年后才恢复到当初的股价。另外,由于单支股票不可能永远上涨,因此你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将它卖掉,这个卖点非常难选择。我曾经在百度、Facebook 和特斯拉上市时购买过它们的股票,但是卖价都分别不到今天的 1/3、70% 和 1/2。

  1. 某一支股票占资产的比例特别小。很多人想做点股票交易,看看自己“炒股”的水平,但是又怕亏钱,因此每次买很少的股票玩玩,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浪费时间和交易手续费。我的一个朋友将资产的 5% 拿来买了十几支股票,告诉我要看看自己是否能有巴菲特的本事。我告诉他这件事一点意义也没有。假如他真投对了(或者蒙上了)一支股票,两年涨了 10 倍(非常好了),平均每年5倍,由于这支股票占他资产的不到 0.5%,因此他资产的收益不过增加了 2.5% 左右而已,但是这种事情不会年年都遇上。

我在百度 IPO(首次公开募股)时,和高盛讲希望认购一大笔,但是最后抽签分到我手上的只有 100 股(相当于今天的 1000 股),尽管它们的股价涨了 10 倍不止,但是对我资产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占比太小了。而这样的 IPO 不是总有,对于一般投资者,即使有这样的 IPO 也未必能够分到,哪怕是一股。如果想在二级市场上找到这样一支股价增长 10 倍的股票,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有这些时间和精力,不如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或者休息休息,陪家人玩玩呢。

  1. 自己选一些股票,比如 10-20 支,构成自己的投资组合。如果你运气好,选了 20 支还不错的,最后的投资回报可能相当于指数基金。如果你对比一下美国道琼斯指数(只有 30 支股票)和标普 500 指数的走向,会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高达 99%。也就是说,如果选得有代表性,很少的股票和具有几百支股票的指数差不多。

既然是这样,何必自己花时间做那些研究呢?大部分炒股的人连基本的金融知识都欠缺,看不懂财报,更不了解公司法和证券法,选择股票完全靠自己的好恶,加上频繁交易付出很多手续费,几年下来超过指数的可能性非常小。散户投资者,只有 5% 的人表现超过指数,有 60% 的人在亏钱。

从这三种情况可以看出,即便选对一支股票,也未必能够带来财富长期稳定的增长,那么做投资从一开始就应该放弃掉这种想法。通过投资获得长期复合增长的回报,关键在于找到能够搭上某种得益于经济增长的“工具车”(Vehicle)。比如我们讲,股票整体上是分享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而债券也会对资本带来一定的回报。这些都是好的投资工具。

其次,在股市低迷的时候,要有钱能够买入股票,在股市高涨的时候,要知道拿回多少利润。懂得这两条,即便是傻子做投资,也差不到哪里去。最后,根据个人情况要有一个合适的目标。比如,有些人有闲钱可以放在那里 30 年不动,而有些人 5 年后要结婚则需要用掉一大笔钱,他们投资时考虑的因素是不同的。再比如,有人对风险的承受力较高,有些人资产少了 5% 都睡不着觉。那么他们投资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结合这些考量,我可以给大多数人下面这样的建议:

  1. 我在《第一堂投资课》中提到的后三种投资工具,即风险投资、金融衍生品和高价值实物,大部分人不用考虑。当然,你要是喜欢一条金手链或者一幅画,买来使用、欣赏当然没有问题,但这不是你的投资。

  2. 如果你决定在一个城市居住很长时间,并且有能力买住房(不是投资房),你还是应该买的。虽然很多一线城市房价非常贵,但是你要首先考虑的是房子的使用价值,而非它的投资价值。很多人一直在等房价下跌,或许 5 年后能够等到,但是如果这样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有所下降,就不合算了。不过,如果现在没有能力买房子,不要为了买而买,最后让自己以及双方家长都负债累累,生活质量反而下降。

  3. 去掉住房和其他投资手段,现在只剩下两种了,股票和债券。股票的好处是可以获得长期增长的机会,虽然中国现在的股市秩序不太好,中小投资人在过去的十年里没有从股市上获得什么好处。但是,从世界范围看,从几百年的历史上看,它依然是好的投资工具。

当然,我前面已经分析过了,绝大部分人,只要考虑那些交易成本极低的指数基金即可,不要瞎炒股。因为我们从前面三种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盲目炒股即使碰上一支好的股票,对长期投资回报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4.当投资工具只剩下两种的时候,资产配置的策略就一目了然了。首先,选择一个历史上表现比较好的指数基金投资。虽然所有的投资人都会说过去的表现不反映未来的收益,但是过去长期表现不好的,以后表现好的可能性很小。

中国股市上有一个名词叫做“黑五类股票”,即小股票、差股票、题材股、次新股、伪成长股。对于后四类,要坚决远离,对于第一类,如果是一个新公司,规模小倒不可怕,如果几十年如一日,从来不产生什么利润,就要远离了。其次,就是选择一组好的债券。由于中国地方债券和企业债券(以理财产品的形式出现)没有严格的评级,因此国库券是几乎唯一的债券投资工具。

  1. 每一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对风险的承受力和用钱的时间,按比例将资产分配到股票和债券中。比如年纪比较轻,平时不需要花钱,投资就是为了养老的人,将 80% 的钱以指数基金的方式投资到股市中都不算冒风险。剩下的 20%,除了留出 5% 的现金外,其余的可以放到国库券中。但是,如果已经 55 岁了,准备 5-10 年后养老,就不能这么投资了。

因为股市的一个衰退期可以长达 20 年以上,美国股市在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后,经过了三十多年才恢复到当初的水平。2001 年纳斯达克崩盘后,2016 年才回到当初的水平。而日本在 1991 年经济衰退后,股市至今没有回到当时的水平。

因此,不能等自己准备用钱时,才发现无钱可用。对于老年人,投资反而需要稳妥些。类似地,对于过两年就要结婚或者买房的年轻人,千万不要抱有在股市上捞一笔解决首付的想法。运动员们都知道,在压力下动作会变形。

  1. 如果你在股市投资上运气比较好,你的投资组合中股票这部分收益的比例会远远超过债券(和现金)的比例,比如你最初设定了 7:3 的比例,现在可能会变成 8:2 了,这时你需要拿回一部分股票的收益,而不是跟着大家在股市上一路狂奔。

提醒大家,当我们遇到好运气时,一定要感谢上帝,不要感谢我们自己。相反,当股市大跌时,恰恰不是你割肉的时候,这时候,你原先的债券或者现金就起作用了,你应该买入股票,维持当初设定的股票在投资组合中的比例。

这时,你其实用比较便宜的价格在投资。当然,每一次交易是有成本的,这种投资组合的微调每年来一次就够了。你微调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实践巴菲特所说的“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任何人只要能做到上面简单的几条,不愁获得丰厚的长期回报。

6. 关于股市和债券的几个金融常识

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今天我再补充几个金融常识。

首先,很多人问中国的股市是否值得投资,不少人甚至讲它里面水太深,都是暗箱操作,中小股民没有希望。其实,任何国家的股市都不是完美的,正是股市的不可预测性,才给理性的投资人以机会,才将赌徒们淘汰出局。

不仅中国的股市像过山车一样,任何一个国家刚刚开始市场化时都是如此。俄罗斯的股市开设得比中国晚,各种机制更加不健全。它在 1998 年 10 月时是最低点,指数只有 18.53,今年一月达到历史最高点 2283,18 年来年均复合增长高达 30.7%。但是,08年金融危机前它一度到达 1800 点,而接下来在短短几个月后跌到只有 550 点。

中国股市的走势和它差不多,只是没有它那么动荡而已。如果你在股市上的策略是玩小聪明,听消息炒作,那么你可能玩不过所谓的庄家,但是你如果长期投入,目标是长期稳定增长,所谓的庄家大户玩什么把戏,和你都完全无关。这就如同一个最会玩“石头、剪子、布”的人遇到一个完全随机出手势的傻子,也毫无办法一样。

在股市上,大家要做的就是那样一个“傻子”。至于说中国股市何时能够更加规范,我们只能说它会往好的方向走。实际上中国证监会等政府部门也在约束很多内幕交易和操纵股市的行为。比如说, 2007 年股市疯涨时,出台了限制变相对敲行为的很多规定。

很多读者朋友问,“你说股市的增长是由国家 GDP 增长所导致的,为什么中国 GDP 增长比美国快很多,但是股市增长却不够快呢?”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首先,股市增长并不和 GDP 增长呈线性关系。虽然我们说经济发展的速度是 10%,意味着今年比去年多创造了 10% 的财富,同时创造这些财富的公司(或者其他机构)的价值也应该相应增长。但是,如果去年的股市被高估了,今年虽然 GDP 上涨了,股市未必会有所反应。

反之亦然,当股市被低估时,即便 GDP 不怎么增长,可能它也会补涨。虽然股市从长期来看永远是向上走的。但是,股票短期,甚至在几年里,它的价格会严重偏离它的价值范围,这和任何商品一样。

其次,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至今,中国股指每年平均复合增长超过 10%,高于 GDP 的增长,也高于美国股市的增长率。只是中国近 10 年股市增长不如美国,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我下面再分析。总之,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中国股市的表现不像很多人想的那么差。

最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了 10%,不等于股市就能增长同样的幅度。在美国几乎大部分大公司都是上市的,而且它们大部分股份都是流通股。但是在中国,上市公司营业额占 GDP 的比例远比美国高,再加上大型国有公司中,很多股票是不流通的,因此上市公司的情况不完全反映经济增长情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股市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就会更加明显。

至于为什么在全世界美国股市上涨比较快,远远超过 GDP 的增长,这我在之前的信中已经讲了。如果用两句话概括的话就是,美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国际化公司,受益于海外利润的增长。像苹果这样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搭上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快车。另外,美国股市监管比较有效,这和它的法律体系有关。再加上严格的退市机制保障了上市公司的质量。

很多读者问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债券的。很多人问,国库券是有期限的,不能随时兑换,为什么我还把它作为流动性好的投资工具看待。

几乎任何债券都是有期限的,需要等到到期时才能拿回本金。但是,在二级市场上,债券可以随时买卖,这就是它们流动性的来源。那么在二级市场上债券是如何定价的呢?它主要取决于这个债券所支付的利率和当前新发行的同等期限债券的利率。我们不妨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我们假定两年前发行的 10 年期国库券利息是 4%(不计复利),那么 8 年后到期的时候,面值 100 元的国库券能拿回 140 元。假如国家调整了利率,今天发行的 8 年期国库券利息是 4.5%(不计复利),那么面值 100 元的国库券 8 年后到期能拿到 136 元。如果要想获得 140 元,就要买 100x(140/136)=102.9 元的国库券。

这时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直接买 102.9 元的新发行的国库券,另一种是花 102.9 元从二级市场买入两年前发行的 100 元的国库券。也就是说,两年前发行的 10 年期利息为 4% 的国库券今天只值 102.9 元(投资回报不太高)。

但是,如果今天国家下调了利率,新发行的 8 年期国库券利息为 3%,那么面值 100 元的国库券到期后只能拿回 124 元,如果还想获得 140 元,要买入 100x(140/124)=112.9 元的新发行的国库券,或者花 112.9 元买入两年前发行的 100 元国库券。

对于两年前买国库券的人来讲,他两年获得了 12.9 元的利息,平均每年的回报超过 6%,是不错的投资。从这里你可以看到,债券的风险来自于国家的货币政策(利率)。当然,影响债券价格的因素还有很多,以后有机会再讲。

在今天结束之前,我再聊两句如何将投资思维用于日常的思考。

首先,我们做事情要有明确的目的,不同的目的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而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不能好高骛远。
其次,需要考虑的是回报和风险的比例,而不仅仅是回报本身。
最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准入的成本,或者说切换的成本。大到换工作,小到换手机,换电脑,都是如此。到新单位前三个月乃至半年,要重新学习和适应,其实做不了太重要的事情,这就是准入成本。换一台电脑,很多旧的文件要导出来,要装新软件,这都是准入成本。考虑到准入成本,我一般在换电脑时一次将所有配置升级升个够,让它能用两三年,而不是每一年都不得不换一个新的。

到此为止,我们的投资精品课内容就结束了。如果你还希望对投资有更多的了解,欢迎订阅我的专栏《硅谷来信》 ,在专栏里,我把涉及到投资的来信内容,整理成了合集,订阅专栏后,就可以查看了。我们硅谷来信见!

5分钟掌握的理财防骗清单

  1. 先保护好自己的财富,再琢磨怎样保值、增值。

  2. 买理财产品,先搞清楚你的钱究竟交给了谁。银行存款风险低,因为你的钱交给银行,哪怕银行倒闭也有国家承诺的存款保险;国债风险低,因为你的钱交给中央财政,国家负责未来还钱;至于保险和基金,虽然有可能让你觉得不划算,但钱交给这样正规金融机构,起码不会跑路。理财的钱交给银行、基金和保险这三类金融机构,对普通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3. 任何打着国家兜底旗号的理财都不要轻信。国家不会随便给理财产品撑腰,有红头文件也不行,有领导合影更不行,哪怕号称去鸟巢开会依然不行。

  4. 在银行买理财,和买银行的理财,是两码事。有不法分子会钻银行的漏洞或打着银行的旗号行骗。要买到银行确实在销售的正规产品,不能让钱进了骗子的口袋。

  5. 在银行,可以一口咬定只买“银行自己出的R2风险以下的理财”。银行自己承担责任的“银行理财”会有“产品说明书”,有以下两个重要特征:第一,发行机构肯定是银行,里面的各种条款也只涉及你和银行,不会出现保险公司之类的其他金融机构;第二,会注明从低到高的产品风险等级:R1-R5,而风险在R2以下的可以放心买。

  6. 购买理财产品前,一定要问买的理财是不是“保本保收益”。面对这个问题,对方答复越是斩钉截铁,越要多个怀疑的心眼。道理很简单,真正有资格说“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非常稀少,国债和一小部分银行理财才可以说自己保本。越是没人管,越敢号称保本保息或肯定没问题;越是监管部门盯得严,越不敢随便说自己保本。只信保本却不看谁承诺保本,容易吃亏。

  7. 一定要问,急用钱的话能不能提前取出来。高收益和随时可取,是分别向左和向右跑的两只兔子,想同时抓住非常困难,到期前不能取的理财产品才是主流。对那些既能收益高还不影响随时提现的理财产品,要格外小心。

  8. 不要被误导选择不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比如把存款变成保险,保险虽然是正规的理财产品,可是到期取钱就变成了退保,手续费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如果没搞清楚,就会有受骗的感觉。

  9. 不想在理财上费心思,买国债准没错。每年3月至11月,通常在每月10日当天早上发售国债。国债收益率不错,急用钱损失点利息就能在到期前取出,五年期国债每次都是需要抢才能买到。

  10. 基金可以从定投开始尝试,每月投点零花钱在名字里有“沪深300”字样的指数基金里,这代表中国资本市场最优质的300个企业,坚持长期定投会有惊喜。

  11. 保险可以从意外险开始尝试,一份保全年的意外险其实很便宜,有了它就不用每次坐飞机火车的时候单独再买保险,可以省点钱。

  12. 网络有时候比人更可靠,起码更容易留下可以查询的交易记录。在手机银行上买银行理财,就比去银行网点更靠谱更方便。能出现在手机银行的理财产品,肯定都是银行确实在做的正规产品。

  13. 如果担心网络安全,就用苹果的 iPhone 手机操作手机银行。这上面不会遇到假的手机银行,也不用担心输错网址或电脑病毒。

  14. 最后,记住“三个不要”:任何陌生人试图在电话里指挥你动自己账户的钱,不要信;任何陌生人试图打听你的手机短信验证码,不要说;任何在电话里推销的理财产品,不要买。

全球投资:趋势的回报

程实:在我们看来,2017年见证的是“趋势的回报”。展望2018年,发现趋势并顺势而为,依旧是投资的成功之钥。


更新于2017年11月17日 07:16 程实 为FT中文网撰稿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任何人做任何事,顺势而为都将事半功倍,逆势强行只会事倍功半,对于投资而言,也是如此。

回顾2017年,可谓丰盈之年,资本市场的强势表现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回报。在我们看来,2017年见证的是“趋势的回报”,增长结构、发展重心、金融生态、政策偏好和需求层次的趋势变化,无不在金融市场留下了深刻烙印。展望2018年,发现趋势并顺势而为,依旧是投资的成功之钥,全球经济复苏换挡、多元化涨潮、新科技革命、消费升级全球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创造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经济新时代,并由此开启一个生机勃勃的全球投资大时代。

2017,见证趋势的回报

第一,新兴市场股指涨幅大幅领先发达国家,见证多元化涨潮的趋势力量。2010-2016年,全球经济经历了一轮多元化退潮,美国引领全球经济复苏,新兴市场领先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剪刀差不断缩小,与此相伴,美国股市领跑全球市场;2017年,危机走过十年,新兴市场作为危机最后一站也逐渐完成了渐次的风险释放,并重新构成全球经济复苏的核心引擎,多元化从退潮转变为涨潮的长期拐点由此形成,与此相伴,全球资本重新青睐新兴市场,新兴市场股指2017年的涨幅倍数领先发达市场。

多元化涨潮的趋势力量

资料来源:Bloomberg、EPFR及我们的整理

第二,科技股指数表现牛冠全球,见证新经济生态的趋势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加速进化”的特征。2017年,无论是基础科学,还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互联网金融等应用科学,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蓬勃朝气。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悄然提振了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长期发展和市场长期繁荣提供了坚实助力,还显著改变了经济生态,为人类行为模式和市场运行模式的演化奠定了基础。2017年,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时代价值也在金融市场充分显现,主要市场的科技股指数表现均大幅领跑其他行业,阿里巴巴、腾讯、苹果等标杆企业则展现出巨大的发展动能。

新经济生态的趋势力量

资料来源:Bloomberg及我们的整理

第三,港股领跑全球主要市场,见证中国元素超预期的趋势力量。香港一直是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链接点。作为一个开放经济体和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市场的表现与金融市场全球化和中国经济走出去休戚与共。2017年,港股实现了超越主要市场的显著上涨,恰是其自身定位在超预期趋势中的价值显现。与2016年初截然相反,人民币在2017年年初强劲升值,打破贬值心魔,并由此实现了贯穿全年的币值稳定;而中国经济2017年的短周期反弹更是普遍超出预期,展现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主要消费市场的增长韧性。中国经济金融的系统性稳定,以及全球化伴随美元走弱后的触底回升,形成双重合力,给独特的香港市场带来了独有的强势动能。

中国元素超预期的趋势力量

资料来源:Bloomberg及我们的整理

第四,消费升级主题受到全球追捧,见证新中产崛起的趋势力量。2017年,资本市场一系列史诗级行情的诞生,包括茅台、美的、阅文等话题公司的市场表现等,均展现出全球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社会和金融市场的深层影响力。伴随着70、80和90后逐步取代50、60后成为全球中产阶级的主力,以人为本的消费升级正在成为一股强劲的潮流,而中国则由于具有最具特色的中产阶级更替,已经成为这股潮流的中坚力量。

新中产崛起的趋势力量

资料来源:U.S. Census Bureau、Bloomberg及我们的整理

第五,全球股市跑赢全球债市,见证低利率时代渐次终结的趋势力量。2017年,全球货币政策的长期拐点真正确立,美联储由鸽转鹰,加息频率超出市场年初预期,并正式开启缩表计划;欧洲央行宣布缩减QE规模,英国首次加息,日本央行则暂停了对负利率等超宽松货币政策极限的进一步尝试,中国货币市场利率也有所上行。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全球性退出虽然才将将开始,但已经对全球资产表现造成深远影响,权益类资产表现明显优于固定收益类资产,反映了市场对通胀和利率双双上行的趋势判断。

低利率时代渐次终结的趋势力量

资料来源:Bloomberg及我们的整理

第六,全球风险偏好系统性上升,见证恐慌阈值系统性下降的趋势力量。2017年,黑天鹅和灰犀牛遍布的宏观乱纪元却并未引致金融市场的恐慌,VIX指数的中枢水平系统性下降,并数十次低于10%,而在过去三十年,类似情况极少出现。不确定性的存在和全球风险偏好的上升如影随形,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全球市场恐慌阈值的系统性下降。只有足够量级的地缘事件和市场危机,才能对乐观积极的市场氛围带来足够冲击。

恐慌阈值系统性下降的趋势力量

资料来源:Bloomberg及我们的整理

第七,互联网金融现象级事件频发,见证金融生态内生演化的趋势力量。2017年,互联网金融热度再升,比特币价格在跌宕起伏的非议和热议声中不断刷新历史记录,一些标志性互联网金融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大起大落,反映了监管政策与行业趋势裹挟共进的复杂进程。作为一个充满生机同时又饱含野性的领域,互联网金融在资本市场既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又面临着一定的成长压力,风险与机遇交相呼应。

金融生态内生演化的趋势力量

资料来源:Bloomberg及我们的整理

2018,发现趋势的方向

2017年,市场表现见证了趋势的回报,而这不仅是短期现象,更将是长期现实。因此,顺势而为依旧是2018年乃至更远未来的投资要义,而顺势而为的前提,是识别趋势。我们认为,2018年,一些既有的长期改变还将继续发生,另一些未有的长期趋势也正在形成。

2018年,趋势的方向在于:

第一,全球经济复苏换挡。走过危机十年,全球经济从“危机慢挡”正式换入“增长快挡”,实体经济复苏力度超出历史平均水平,货币刺激的淡出并不会削弱强势复苏的势头。

第二,低利率时代继续渐行渐远。全球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还将延续,美国主动收紧,欧日被动收紧,中国相机抉择,低利率环境发生系统性变化。

第三,全球都需要一场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丰富,对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而言,改革重心虽有不同,但整体推进是大势所趋。

第四,多元化涨潮将将开始。多元化从退潮到涨潮的转变是个长期过程,2018年,新兴市场有望给全球经济增长创造超过七成的增长贡献,而未来数年,新兴市场领跑全球经济的格局还将进一步强化。

第五,消费升级全球化。全球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新经济趋势形成并固化的根本诱因,新中产阶级崛起和微观崛起将引致全球范围内的消费升级,而中国将继续扮演这一核心趋势的领头羊角色。

第六,新技术革命走向奇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会停滞,只会加速,而资本市场的助力将加快新技术革命走向大爆发的奇点,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面重塑也将不断发生。

第七,系统性调整不可预知但不可避免。全球经济风险向地缘政治风险的转化正在进行,2018年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持续倒退几乎难以避免,民粹主义、孤岛主义和新保守主义还将继续威胁可持续复苏,风险并未消失,风险还在积蓄,而VIX指数长期运行于极低水平也意味着一场积蓄已久的调整很难避免。

顺势而为的投资建议

2018年,趋势的回报依旧可观,对于全球投资如何顺势而为,我们提出七点建议:

第一,从投资于货币幻觉转向投资于实体经济。2018年的全球经济复苏将更多由实体经济驱动,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则会检验真实复苏的含金量,任何能够经受考验的地区、行业和公司,都值得长期投资。

第二,新兴市场的长期投资价值依旧具有比较优势。多元化涨潮将将开始,全球资本加速流入新兴市场的势头一旦形成就不会迅速逆转,新兴市场在支撑全球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将饱含投资机遇。

第三,稳定和开放的中国市场依旧极具吸引力。宏观乱纪元里,中国经济稳定性具有稀缺性,而作为新兴市场领头羊,中国经济的超预期表现还将持续增强市场信心,人民币汇率长期稳定则给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中国资本市场仍将延续相对强势。

第四,新科技革命内嵌于消费升级的强强联合最具投资想象力。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实际改变正在发生,可见、可感知、可理解的科技应用将带来最具认同感的投资价值。

第五,全球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各具特色的政策红利。中国的混改,美国的税改,欧洲的体制变革,都将在先破后立的过程中创造可观的投资机会。

第六,对新时代的长期未来坚定信心。新时代是一个真正走出危机阴影的大时代,全球化将触底反弹,大国崛起将凝聚区域动力,全球经济将进入一段“双核稳定”的快速发展期,资本市场的长期趋势值得谨慎乐观。

第七,等待短期调整后的最佳发力时机。长周期上行的过程中,短周期波动难以避免,特别是高估市场,亟待一场系统性调整,调整之后,将迎来全面加大投资力度的最佳时间窗口。

Estate

收藏|关于“买房”,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了

随着价格持续上涨,房价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房价还会上涨吗?未来哪里的房子值得买?买房要遵循什么原则?……

  1. 中国的房价是被炒起来的吗?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如果是炒起来的,过一阵子就会回落,像温州、鄂尔多斯等少数城市,它们的房价前一阵子就下跌很多。但全国来看,即使是在经济形势不太好、政府严格调控的情况下,房价依然坚挺。这就说明,我国大中城市的房价上涨,是有坚实的基本面支撑的,不是投机炒作的结果。

  1. 中国房价飙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国房价涨得这么凶,根源在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经济增长,都会带动城市房价上涨,世界各地概莫能外。韩国、马来西亚、南非等国,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只是其他国家我们关注得少,轮到中国时,咱们的“切肤之痛”更加明显。

  1. 政府增加土地供应,就能抑制房价上涨?

你或许经常听说:政府应多卖地,增加土地供应,这样房价就不会疯涨了。但事实是,房价并没有随着供地的增加而回落。再看国外,纽约、巴黎的土地是私有的,交易不受限制,土地供应充裕,但城市中心的房价依旧还在上涨。这都说明,土地供应并不能真正决定房价。事实上,影响房价的关键因素是“位置”,土地可以供应,但位置却是独一无二的。

  1. 如果没有泡沫,那政府为什么调控房价?

政府调控的不是房价的水平,而是房价过快的增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发展就像飞驰的列车。有人买房上了车,有人因为没有买房而被落下。这样发展下去,人们的财富差距势必会急剧扩大,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所以,政府才出台调控政策。

  1. 中国房价还会继续上涨吗?

目前,我国的收入水平只有美国的1/7,相当于日本上世纪70年代,或韩国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经济增长还在持续,城市化远没有完成,人口基数还很大,老龄化才刚刚开始,这一切都说明——房价上涨空间还很大。

  1. 和股票、基金等金融工具相比,房产值得投资吗?

和买股票一样,买一个城市的房子,就相当于买了这个城市的“未来”。2003年到2017年这14年里,房价涨了差不多10倍。如果你买股票的话,像上证指数、深圳指数、中小板指,它们的收益率算是表现出众的,大概也就在5、6倍的水平。所以,房地产保值增值的属性是实至名归的。

  1. 哪些城市的房子最值得买?

判断一个城市的房产是否能保值增值,要看这个城市是否有发展潜力。具体可以从八个要素考虑:

1.城市规模(用GDP总量或人口总量衡量);
2.人口流入;
3.人均收入;
4.土地供应;
5.儿童数量的增速;
6.上市公司的数量;
7.财政收入;
8.服务业占比。

  1. 自住房是当下买好,还是观望一阵、一步到位好?

买房要遵循一个原则——先上车原则。中国经济就像一列快速前进的列车,一个个大中城市就像一节节车厢,买房就相当于买票上车。

不管是商务座,还是二等座,或者是站票,一定要先买票上车,才能不被列车抛下。所以买房自住,先保证能买一套,再去考虑大小、位置。很多人觉得买房住要一步到位,挑来挑去就被耽搁了。随着房价进一步上涨,人们只会越来越买不起,后悔不迭。

  1. 优先买郊区便宜的大房子,还是市区高价的小房子?

买房的第二原则——稀缺原则。房子的价值,不在于房子本身,而在于它周边的稀缺资源,比如学院、医院、商圈、各种办事机构等。它们带来的便利性,才是房价升值的根本。相较而言,市中心的房子更有升值潜力。如果有选择的话,尽可能选择城市中心、附带各种稀缺资源的房子;实在买不起,也可以买地铁沿线的房子,交通上的便利性可以部分替代这些稀缺资源。

  1. 买房时怎么付款更划算?

牢记三个要点:

  1. 尽量少付首付,多用贷款。
  2. 不仅要多用贷款,而且贷款的期限要尽量长。这两点都既能减轻你早期的支付压力,又能帮你对抗未来的通胀。
  3. 贷款时,尽量使用公积金。因为公积金贷款的利率低,可以减少你的月供。如果不用,它就只能躺在账上,变成纸面财富。
  1. 国外的房价都很便宜,去国外投资房产值得吗?

普通家庭不要幻想去国外投资买房。相较于国内同等量级的城市,国外的房子并不便宜,而且投资的收益率并不高。在这个资金富裕的时代,国外资金也在到处找投资机会。如果国外房产收益很高的话,早就被专业机构、富豪们买走了,根本轮不到我们。当然,如果特别有钱,为了投资组合的分散而去国外投资买房,就要另当别论。

  1. 房子产权只有70年,租一辈子房岂不划算?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房子产权是70年,房价一般是年租价的60多倍,这给很多年轻人租一辈子房也很划算的感觉。但,这只是个错觉。大城市的租金上涨速度是惊人的,或许仅仅30年后,你依旧在租房,但付的租金总量就足以在当地买下一套房子了。相反,如果当初贷款买了房,现在就拥有一套净资产的房子了。

  1. 目前实在买不起,怎么租房合适?

对于很多刚毕业,奋斗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我建议遵循“便利原则”:把房子租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这样就能更好地利用时间、节省精力、投资自己。长远来看,投资自己才是最好的投资。

收藏|哪些城市的房子最值得买?


如今,房子已成为每个家庭绕不开的话题。除了基础的居住属性,更成为重要的投资方式。那对于一个普通家庭,应该去哪里买房?哪里的房子更能保值增值?

  1. 买股票是买一个公司的未来,买房也是一样。买一个城市的房子,就是买这个城市的未来。只要这个城市有发展潜力,它的房子就有“保值”和“增值”的可能。具体可以从八个方面,判断一个城市。

  2. 城市规模(用GDP和人口总量衡量)。这是影响房价最重要因素。因为一个城市的规模,是资源聚集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再加上城市发展的网络效应,大城市的发展潜力和稳定性都会比小城市好得多。这也是大城市房价高、小城市房价低的原因。

  3. 人口流入。城市外来人口流入多,房价就会高。除了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一些中小城市也值得注意。比如广东东莞、佛山、中山,虽然是中小城市,但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区位条件和工业基础都很好,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这些城市房产的增值潜力都非常大。

  4. 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就是当地经济实力的体现,也直接影响市场购买力。在一线城市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人均收入更高,当地房价也自然水涨船高。

  5. 土地供应。房子离不开土地,如果土地供应充足、地价稳定,楼盘储备丰富,那房价就更可能保持稳定。如果当地政府降低土地供应,土地价格的上涨会直接带动房价上涨。

  6. 儿童数量的增速。数据分析发现,一个城市学龄儿童的增速越快,房价就越高,房价增速也越快。深圳、厦门、北京等城市,都是如此。这样城市的房产,不仅解决了孩子上学问题,更保证了房产的增值,一举两得。如果家里有小孩上学,买房是刚需,就更不要犹豫。

  7. 上市公司的数量。一个地区上市公司的数量,是这个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一个城市,如果上市公司数量多,说明此地的公司质量好,地区经济活力好。数据显示,上市公司最多的省市分别是广东、浙江、江苏和上海,然后是北京、福建、山东和湖南。这8个省市也是经济活跃、房价上涨潜力比较好的地区。

  8. 财政收入。不要看其它经济统计数据,要看财政状况。经济真正好的城市,财政状况也会比较好。相反,一旦财政入不敷出,地方政府就容易大量卖地,对房价形成压力。数据显示,我国有7个省市的财政状况较好——上海、北京、深圳、广东、浙江、江苏和福建。

  9. 服务业占比。即一个城市经济中第三产业的比重。研究表明,服务业主导的城市,发展潜力大,而且在经济下行时,能够对抗经济下行,比工业主导的城市表现好,它房价上升的潜力也更大。在当下经济增速下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服务业的这一特性尤为重要。

  10. 上面八个因素,不仅决定了当下各个城市房价的高低,更是未来不同地区房价涨跌的依据。买房时,不妨照着这篇清单,一一对比。

收藏清单|买房时牢记这16条 ,避开那些“坑”

  1. 通过中介公司找房源,不要直接从个人手里购买。因为房主可能向你隐瞒关于房屋的真实情况,比如有官司、是凶宅、泡过水等等。而中介一般对本小区的房源比较清楚,能帮你排除可疑房源。

  2. 房产中介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构成复杂、流动性大,建议尽量找正规中介公司的、学历高、经验丰富的房产经纪人。

  3. 尽可能和房主直接见面,不要通过中介背对背谈。见面后,先了解对方的身份来路,然后询问清楚房屋的历史、隐患和权利情况:这房子怎么来的?怎么装修的?谁在里面住过?卖房牵涉到哪些人?怎么没见他一起过来?这些交谈,能够帮助你规避很多潜在的风险。

  4. 别在三更半夜签合同。中介公司为了促成交易,经常让买卖双方无论谈判到多晚,签完合同再走。但人在困倦的时候,容易忽略合同条款,引发纠纷。

  5. 签署合同前,要和房主一起到交易中心查询房屋的权利归属,有没有和其他人做过网签,有没有抵押、查封等情况。

  6. 交易过程中,要求房主至少有一次夫妻都在场。如果房屋是夫妻二人的共同财产,一方偷偷将房子卖掉,另一方起诉,你也会沦为被告。《配偶同意出售证明》可能伪造。而中介公司会议室有录像,可以证明双方都知情。

  7. 尽量缩短交易时间,过户之后立即交房。办理的时间一长,房价下跌或者上涨,如果一方反悔,极易引发纠纷。

  8. 对买卖双方最有利的交易模式是,先支付一小部分定金,剩余款项全部交由资金监管。

  9. 定金和房款直接打到房主本人的银行卡。如果房主要求打到其他人的银行卡,一定请对方写一份收款确认书。

  10. 假如房屋尚有贷款未还清,房主提出由你垫资还贷,一定不要直接把钱打入他的银行账户,要跟他一起去银行办理还贷。避免资金被挪作它用,无法追还。

  11. 有人为了避税,向政府申报的网签价格和实际成交价格不一样。这种“阴阳合同”,能不做就不做,避免因小失大。

  12. 购房合同中,约定清楚房屋的户口状况。如果有户口,要约定什么时候迁走。即便你自己不落户,也要考虑房屋再次出售时的价值。学区房因户口无法迁入、要求卖方支付的违约金一定要定得高,比如2000元/天,并注明这个违约金考虑了哪些要素。如果违约金过低,你得到的赔偿将无法弥补损失。

  13. 签合同之前注意核对,三份合同是否一致,避免中介从中做手脚。合同空白处打叉,避免另行增加条款。合同签署,签字加手印,比只签字的合同更可靠。

  14. 不要伪造材料,也不要接受中介伪造材料的帮助。使用虚假证件,可能导致合同无法履行,甚至承担刑事责任。即便糊弄过去,再次出售的时候也有法律风险。

  15. 在谈判和交易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保存证据。发生纠纷时,短信、微信、语音通话记录都是法律认可的有效证据。

每一笔交易背后,都有你想像不到的复杂。

中国人口大迁移,在2017年已发生根本性转折

这些逃离大城市的人都去哪了?未来我国城市人口会如何演变?哪些城市正在成为新的人口增长点?

从2016年我国人口密度等高线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人口密度最高,此外中原地区人口也较为密集,重庆、成都也存在两个人口高密度点,可见,人口扎堆聚集在这些区域。

以2017年为转折点,我国人口流动方向发生了新的实质性变化,未来人口分布格局或许也将从此发生改变。

2011-2017年部分重点城市常住人口逐年增量示意图

2011年到2016年,曾经人口流入最多的北京、上海、天津的流入人口在逐年减少,2017年同步转为负增长,更多流动人口分摊到广州、深圳,还有重庆、成都、长沙、武汉等南部和中西部核心城市,人口流动大势可以说在2017年迎来转折。

人口流向迎来转折,广、深接棒北、上成新的重要据点,核心二线人口正在聚拢

2017年出现的这一人口流动新趋势在未来仍将持续,并且会进一步强化。顺着这个趋势往后看,我们认为人口聚集逃不出这几类城市。

第一类:广州、深圳——“我们是一线城市,但我们很接地气”

广州、深圳虽然和北京、上海一样都是一线城市,有着同样的能级,但他们对待外来人口的态度完全不同。也是因为过去北京、上海人口增长太多,常住人口早就超过2000万,已接近城市红线,广州、深圳则不同,虽然过去三年这两个城市人口已表现出强势的增长,但未来仍有较充足的增长空间。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已表明广州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而2017年广州常住人口为1450万人,这样看来到2035年还有550万增长空间,平均每年可增加约30万人口。

根据《深圳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预期目标1480万人,2017年是1253万人,可见未来三年深圳常住人口还有227万的增长空间,年均可增长约75万人。

另外《深圳十三五规划》还提出2020年在册户籍人口550万人,2017年在册户籍人口为404.8万人,未来三年还有近50万的人口将落户深圳,所以深圳落户政策仍将保持较宽松状态,这将进一步吸引人口流入。

第二类:成都、武汉、西安、长沙——“引才,我们是认真的”

我们对近期出台留才、引才政策的城市进行梳理,发现成都、武汉、西安、长沙引才力度最大。

成都立志要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为此出台了10几项为在蓉国际顶尖人才、专家、大学生、技术人才、企业等提供资助、补贴和贷款等支持政策,金额大、方式多、覆盖全面,此外还加强保障人才的居住和医疗需求,为人才一路开绿灯。

武汉确立了5年留住100万大学生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也出来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为人才提供安居保障,包括加大人才公寓建设,建立“人才住房券”制度等满足人才的基本生活和安居需求。此外在人口的发展方面也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如:打造大学生主题社区、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加大创业融资支持、优化创业就业环境等。

西安立志要实现“在全国有力度,在全球有影响,能形成对海内外各类人才的强大吸引和聚集”效应,并为此提出23条力度空前的人才新政,预计五年投入38亿元,引才育才100万名左右,从其具体政策来看提高行政效能是西安引才一大亮点,如近期西安落户新政也是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议,其高效的落户政策让大学生们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被称为“全国最优户籍新政”。

长沙在未来5年也将多渠道吸引高精尖人才,计划引进培养10名国际顶尖人才、50名国家级产业领军人才、200名省市级产业领军人才;引进培育2000名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吸引储备100万名青年人才在长就业创业,培育引进15万名技能人才、3万名高技能人才;支持各类用人主体多渠道引进2000名海外专家、20000名留学归国人员。“零门槛”落户、各类奖励补贴、购房补贴、生活补贴、经费资助、无偿资助等,引才态度可谓诚意满满。

第三类:独大省会城市——“坐拥劳动力大省,尽享人口红利”

对比看下能够反映各省份和直辖市发展基础、成熟度和活跃度的指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及近一年的人口增量,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表现省市发展潜力的气泡图:

注:气泡大小表示近一年的人口增量,气泡越大,增量越大,空心气泡表示人口减少 数据来源:省统计年鉴,城市统计公报

红色气泡表示的河南、四川、河北、湖南、安徽五个省属于人口规模较大,在全国居前列,但城镇化率并不高(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水平)的省份,这类省份的人口优势在未来会得到进一步显现,这五个省的省会城市也是我们认为未来会有大量人口流入的城市。

为什么这样说?

一个是现在人们“就近就业、就近居住”的需求正在变得强烈,回乡就业置业的趋势逐渐明显,这时此类劳动力大省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另一个因为城镇化率不高,未来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空间还较大,他们进城也是要工作赚钱的,那么能够提供好的就业机会的还得是省会城市,所以我们认为郑州、成都、石家庄、长沙、合肥这五个省会城市人口增长潜力较大。

第四类:人口规模超过省会且仍暗暗增长的普通地级市——“闷声聚人气”

这类城市分别是安徽阜阳、福建泉州还有山东临沂

他们虽然不是省会城市,但人口规模超过省会,人口增长甚至有赶超省会城市的势头,且在省内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泉州,不仅人口规模全省第一,GDP也是一直居全省首位。这类城市的人口竞争力也不容忽视。

去年的销冠碧桂园作为行业标杆似乎已发掘到了这类城市的潜力,提前进行了布局,其2017年在阜阳新增的土地储备量在所有布局城市中居第二位,仅次于郑州。

第五类:核心城市周边三四线城市——“大腿不是人人都能抱的”

这类城市依附在核心城市周边,先天的区位优势就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就以北京、上海这两个最核心的城市来说吧,房价高、落户难、限购严,门槛越来越高,这就给他们周边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创造了条件,因为相比之下这些城市不要太友好,尤其城市群日益协同下,京、沪与周边三四线城市之间的壁垒不断下降,所以工作在京、沪居住在周边的现象就越来越常见。

中指大数据显示,北京及其周边存在如下人流轨迹:

数据来源:中指城市地图

图中显示的信息是,有相当规模的人口,他们工作在北京,而居住在天津和河北,尤其离北京越近的区县,这类人口居住越多,如廊坊三河市、主城区(广阳、安次)、香河、保定的涿州、天津的武清,他们都可在1小时左右直达北京市中心。

我们认为以上五类城市将是这一轮的人口流入型城市,也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机会城市。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发现各类城市对待人口态度的变化,北京、上海人口仍面临疏解,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其他城市在花式出台引才政策,千方百计吸引人、留住人,毕竟人口特别是人才的增长才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在我国人口不会大规模自然增长的定势下,未来城市间的人口争夺战必定愈演愈烈,城市格局也将面临重塑。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

4月20日,在源码资本2018年年会上,链家董事长左晖分享了链家观察到的中国人口结构和人口聚集的变化趋势。

首先,左晖说,整个中国人口正在发生一个非常大的变化,0-14岁人口的比例正在快速下降,下降的速度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速。左晖认为,年轻人口的比例这个话题经常被拿出来讨论,但看到实际数据时会让人“触目惊心”。中国的0-14岁人口占比已经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非常接近。

中国平均年龄比印度大10岁,比越南大15岁。这种情况对未来不动产以及其他商业都会产生根本性影响。

其次,除了人口结构变化之外,人口聚集也正在发生一些更大的变化。左晖说,从链家一线能观察到的三百个城市来看,现在人口下降的城市比例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城市处在未老先衰的状况。这意味着,人口在快速地向中心地区聚集。根据2016年各省的抚养比(劳动人口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数据来看,广东抚养比超过9,说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汇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而东北三省和内蒙却只刚刚超过1。人口聚集的变化很大程度上由一批主力的二线城市发起。有些情况在整个不动产的历史上也很罕见。左晖介绍,过去通常政府会在住房上救济中低收入群体,而“今天中国一些二线城市发起一大波救济,是在救济有才华、有能力的年轻人,其中包括武汉、杭州、南京、西安等城市。”这些城市都在通过住房优惠措施来吸引年轻优秀人才的流入。

此外,左晖判断,人口聚集未必就会让一些资源的利用效率变低。其中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关键指标,是城市每平方公里的路口数,因为路口和路口之间的距离,对整个城市的效率和服务都有影响。比如,上海浦东和北京每平方公里路口只有十几个,而东京和巴黎大概在100个左右。很多路口数少的城市都在做新区,马路非常宽,也见不到什么人,街面没有商铺,资源的利用率就不会很高。左晖说,东京在过去十年里也经历了人口进一步聚集,现在东京东西区的白天和晚上的人口比例大概已经到了85%,也就是说,到了白天,100个人有85个是不会走的,资源利用率已经很高了。

左晖总结说,未来有才华的年轻人在中国的城市里到底怎么分布,是不动产行业的一个非常大的变量。

Insurance

关于如何购买商业保险的清单

  1.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对冲,用很少的一部分钱,增加抗风险的能力。宁可不用,不能不备。试想,你的车子如果不购买保险,在街上“裸奔”会怎样。

  2. 购买保险,应从金字塔的底层向顶层购买。

先是第一层的健康类(重大疾病保险等)、家庭保障类(寿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医疗类(住院医疗、意外医疗、住院补贴、手术补贴等)保险;再是第二层子女教育类(教育金)、退休养老类(养老金)保险;最后才是投资理财类保险。如果有人上来就推荐你购买理财险,就要警惕了,尤其在你没有任何重疾、医疗保障的情况下。

  1. 投保顺序应该是:先大人,后孩子;先顶梁柱,后家庭主妇(夫)。如果孩子或者无收入来源者生病了,至少大人还可以赚钱。可是如果大人或者家里唯一收入来源者生病了,则丧失了经济来源。

  2. 商业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医疗险等)是社保的补充。很多疗效好的自费药、进口医疗器材,社保都是不报销的。注意,购买商业医疗险后,社保仍然要继续缴纳。商业医疗保险一般只到65周岁,而社保是终身。

  3. 除非不差钱,否则建议购买单一功能的保险。分红型保险的性价比不高,与其买10万保额的分红型保险,不如用同样的钱买15-20万保额的单纯的重疾险。

  4. 对工薪层级来说,建议把年收入的5-10%作为重大疾病保险的保费,年收入的5-10倍作为保额。重大疾病一般花费几十万,一般人短期很难拿出这么多现金。重疾险赔付的保额,不仅可以用于治疗,更是其误工收入损失的弥补,可解燃眉之急。

  5. 重大疾病保险投保时,不需要过分地追求疾病的种类。保监会规定的重大疾病是25种,前6种占重疾理赔案例的90-95%。市面上的重疾险所含重疾种类基本都在40种以上,远远超过了一般人所能遇到的各种情况。

  6. 重大疾病保险是给自己的保障,寿险和意外险则是给家人的保障。如果一个家庭顶梁柱突然身故,房贷车贷以及独自带大孩子,对活着的人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而保险的赔偿金至少能减轻一部分负担。

  7. 如果一个人不擅长理财,把钱放在理财保险里是可行的。长期收益率折算下来,要高于银行定期利率。用于购买教育金、养老金以及理财保险的钱,一定是短期内不用的。因为保险理财,至少要5-10年才能回本,中途退保会遭受保费损失。

  8. 如果有人用电话向你推销保险,建议谨慎购买。推销人员只用几分钟向你推销,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保险条款。而推销人员一定会避重就轻,让你忽略一些要点。

  9. 要注意以下情况,以避免保险合同无效,或拒绝理赔:未如实告知健康状况;非投保人、被保险人本人亲笔签字(被保险人未满18周岁由其监护人代签)。另外,你的社保卡不要借给他人使用,会影响商业险的购买和理赔。保险公司调取病历时,这些会成为你的病史。

  10. 一般人买保险主要是为了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富人买保险则偏重于资产传承,比如,合理避税、避债,有效隔离企业和家庭财产,防止资产在短期内消耗殆尽。

Bank

一篇清单,看懂中国商业银行的梯队

为什么去“五大行”办业务总要排队?为什么北京会有南京银行?五花八门、大大小小的银行,到底该怎么选?

  1. 首先要注意,中国人民银行(央行)不是商业银行。央行是我国的国家银行,它不仅是银行,也是国务院的职能部门。作为“银行的银行”,央行除了可以发行人民币,还会通过大大小小的商业银行,揽储放贷,构建整个社会的信贷体系。

  2. 我们最熟悉的“五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都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由国家管控,再加上历史悠久,占了全国金融业资产的40%左右,处于全国银行业“第一梯队”。

  3. 虽然五大行有国家信用保底、信誉良好,但由于它们的分支太多,也存在一些良莠不齐的下属机构。不要看到金融机构推出的产品上有“五大行”标记,就以为有国家担保而盲目相信。这一点,特别要提醒父母注意。

  4. 处在全国银行业“第二梯队”的,是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股份制银行。比如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等。它们也是全国性的银行,但是股权结构比较灵活。

  5. 股份制银行虽然也是全国性的,但和五大行相比,还是有一些劣势。最典型的,就是吸收储蓄的能力明显弱一些。所以股份制银行要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做特色业务、差异化竞争。它们各出奇招,比如:招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全国首屈一指;小微贷款业务,民生银行最有特色。

  6. 办理个人业务,去股份制银行是个不错的选择。大多数股份制银行,特点很鲜明:① 注意形象,比如浦发银行的总行,位于上海外滩,建筑非常考究;② 业务创新,员工素质比较高,薪水也很诱人;③ 对个人业务的服务态度比较好、手续费比较低、理财产品的利率也稍高一点。

  7. 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以外,中国还有一类特殊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商行)。它们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各地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的。上海银行、北京银行、重庆银行,都属于城商行。

  8. 城商行的一大特点是:双线管理。一方面,它们由地方政府控股,行政上属于地方政府;另一方面,因为是金融业务,它们又归银监会管。因为有两个“婆婆”,城商行的地位就比较微妙——在各个城市,是当地的“钱袋子”,很受待见;但规模和实力,普遍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有不小的差距。

  9. 城商行的另一个特点是:地域性强,差异巨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城商行实力很强。比如,上海银行已经是全国500强企业;至于北京银行,甚至有人认为实力已经超过一些股份制银行。但是,大多数城商行还是地方性银行,在资金实力、规模和信誉度上,甚至还没冲出省城。

  10. 因为面临吸附能力差的难题,为了提升竞争力,城商行往往会发行很激进的理财产品,不少产品的利率很高。理财投资时,对这类产品要多加警惕。

  11. 中国还有上千家农村金融机构。它们隶属于当地政府,相对而言,体量很小。但在当地政府和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下,经营得也不错。这类银行,很多外地人一般看不到。

Practice

为什么股票值得你投资

stock20180508.jpg

你好,我是沈谷非,欢迎来到「得到」精品课《怎样在股市获得稳健收益》。
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一个科班出身的业余股民。说科班出身,我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有10年的私募股本和风险投资的从业经验。说业余,我和你一样,从来没有在公募或私募基金这样的专业机构当中,拿别人的钱做股票投资。
我一直都是拿自己的血汗钱做投资,至今已经12年,A股、港股和美股市场都有,赚过、也赔过。到今天为止,我的流动资产中95%都投入股市,已经连续七年盈利,平均每年的收益率超过20%。
2015年起,我在雪球和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叫“骑行夜幕的统计客”,至今有20万以上的固定订阅人群;还有2000多名全国各地的股民,通过我的线上教学课程,跟着我每周末花一整天的时间读公告、算数字、作分析判断、制定交易纪律,像一个专业投资者一样投资股市。在熊市当道的两年来,大多数人不仅没亏钱,反而取得了远高过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
但是我希望把自己做股票投资的一些心得,分享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初入股市的朋友。希望更多的有心之人,能够在股市中,通过有方法、有纪律地投资,获得稳健的回报。所以,我准备了这么一堂精品课。
说到股票投资,至今还有很多人会“谈股色变”,炒股的人应该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叫“一赢二平七赔”,就是说十个人里面有七个会赔。我认为这是过去大部分老百姓,在正统的财商教育匮乏的年代,以投机的心态,用错误的方式参与股市,带来的后果。
过去这些年,我也目睹了身边很多亲朋好友,由于没掌握正确的投资方法,看到牛市赚钱容易,头脑发热冲进股市,最终亏损累累。其实投资股市不是短期偷一把鸡。抱着偷一把鸡的心态,一窝蜂地参与股市的大众,往往落得个蚀把米的下场。
所以我的这堂精品课,是要告诉你该怎么把投资当成一件长久的事情去做。
说到股票投资,人们往往还有一个印象,就是觉得它是不务正业,觉得股市天天是开盘的,每天早上九点半开盘,到下午三点收盘,而且每天价格的波动这么大,如果我的钱投在里面,可能几万块钱,也可能几十万块钱,不由得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上面,上班也不好好上,做什么事都没有心思,恨不得时时打开电脑,打开手机看价格。
可能还有很多上班族会觉得,股票投资太花时间精力了,风险还大,所以也有种不敢染指的心态。
我想说的是,其实投资股票不仅不是要消耗你非常大的精力,反而它是跟你的主业相辅相成的。
你想想你的一生这么长,除了工资收入,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投资获得一些财产性的回报,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股票投资能够帮你提高对很多事物的判断能力,尤其是价值判断能力,这些能力无论是对投资还是工作都很重要。再者,收入渠道的拓宽,也能够让你在职场上打拼的时候,有更从容的心态。所以投资和工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我认为,对新一代职场人群来说,股票投资将是一生资产配置、财富管理最重要也是最不可或缺的领域。俗话说,人无股权不富。全世界最富裕的人都在投资股市。只要你掌握了正确方法,长期实践,你也能够像那些聪明的人、富有的人一样,获得长久稳定的回报。
在接下来1个多小时里,我会分7小讲,给你上一堂基础但又重要的股市投资课。
第一讲,我会告诉你,为什么说股票是长期收益风险比最高的投资品种,以及,针对股票这一投资品种的特点,合理的投资心态是什么。
第二讲,我会告诉你,投资股市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哪些。
第三讲,我会来谈谈,为什么我认为A股市场是最适合普通人的市场。
第四讲,我会把我发掘好公司的方法分享出来给你。
第五讲,我会提供一套,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衡量它们股票性价比的方法。
第六讲,针对职场人,我会给出关于投资方式和交易策略的具体建议。
第七讲,我会告诉你,如何提防股市里的常见陷阱和骗局。
如果你是一个跃跃欲试的股市新手,你可能正需要这么一堂课;
如果你已经进入股市一段时间,但之前的投资一直是盲目、没有方法的,这堂课也是为你准备的;
如果你是股市的失意人,这堂课或许能帮你从失败中爬起来,找到正确的方法,修得良好的投资素养,从此走上稳健盈利的道路。
股票投资的魅力,在于你能够分享整个经济发展的成果,并且获得由你慧眼识珠带来的超额回报。只要你认识了股市的好处,知道如何不被它的坏处所伤,就会离不开它。股票投资会陪伴你一辈子,比你的职业生涯更长。
最后,我还要啰嗦一句:“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永远没有错。我分享的是让我获益的观点和方法,欢迎你独立思考和批判使用。其中涉及的具体的公司,仅为说明问题,不代表投资推荐。
感谢你听完了我这段并不短的开场白,如果你准备好了,就跟我来,学习这堂在其他地方都听不到的股票投资课 。

1. 建立正确的认知和心态

你好,我是沈谷非,欢迎来到我的「得到」精品课《怎样在股市获得稳健收益》。
这一讲的主要目的是告诉你,该怎么看待股票投资这回事,帮你建立正确的投资心态。因为在股市里,很多时候,是心态直接决定了你的判断和行动。
| 股票:长期收益风险比最高
在建立心态之前,我首先要帮你建立一个认知,那就是,股票是长期收益风险比最高的投资品种。
这个判断是怎么得出来的呢?要得到这样一种认知其实不太容易。因为股票短期价格波动很大,它的收益率只有通过长期观察,才能得出结论。
这要先跟你说说我自己的经历。我在25岁的时候坚定地投入股市,因为我当时所受的教育,让我看到了整个欧美市场百年的数据,所有的投资品种——股票、房地产、债券、银行理财,其他的大宗商品、另类资产——当中,长期收益风险比最高的是股票。
而且,我看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养老金、企业的年金、大学的捐赠基金——在它们的投资当中,高风险的投资品种配置比重最高的都是股票。比如美国最大的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管理着超过3000亿美元资产,投资股票的比例超过一半。
发达国家很大一部分的公共资产都配置在股票上。你想想,这些公众资产是要做长期保值增值的,它们都很大部分配置在了股票上,而且长期下来,也显示这些资产来自股票的收益率是最高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投资股市就相当于在投资经济,我们人类社会,尤其近一两百年开始现代化之后,全世界的经济每年都是在增长的。像早些年欧美发达国家,或者我们中国近二三十年,经济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投资股票其实就是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大部分人一生只能从事一两个行业,“花无百日红”,可能前些年,煤炭行业、钢铁行业,一些传统行业发展非常快,汽车行业发展非常快。这两年可能互联网行业、医疗行业发展非常快。但对每一个人来说,要去转行是非常难的。
但是我们通过投资股票,能够分享整个经济的发展成果。整个经济东方不亮西方亮,整体上人类的经济水平不断在往前走。股市短期内是会有波动,但是长期来说,股市一定是跟着整个经济往上走。比如像我们中国,经济在2008年也短暂的经历过GDP增速跌破6%,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个低谷很快就过去了。
所以说,如果你把股市作为一个长期投资的选择,股市投资的风险其实近乎为零。股票投资跟高风险债券投资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股票是你只要买入,第一时间就能意识到它的风险,因为它的价格第一时间就在波动。但是随着你投资的时间越长,风险近乎于零,因为整体经济在发展,股市最终是向上走的。
但是高风险的债券,比如国内现在比较方便就能买的P2P的理财产品,它是你买入后,第一时间就开始拿利息、第一时间就看到钱越来越多。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风险日积月累可能会越来越大,但是你还看不到它的风险。如果运气不好,你买的这个产品跑路了,本金都付不出了。
有一个说法叫,“你在意的是别人的利息,别人在意的是你的本金”,说的就是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风险是看不到的。
初入股市的时候,我也跟绝大部分的人一样,会经历亏损,但是从亏损当中能够总结经验教训、能够爬起来,而且一旦把趋势扭转过来以后,之后赚的就全部都是利润了。即便在2015年下半年的熊市的时候,利润有所下降,但是经历了这两年,重新又创出新高了。
过去七年,我投资股票每年都稳定盈利,整体来看,过去七年我在股票上的收益超过了房价的涨幅。所以我相当于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验证了书本上告诉我的:从长期来说,股票的投资收益风险比是最高的。
当然,我们中国老百姓买房子有一个额外的杠杆效应,如果你是第一套房,假设首付25%,相当于你可以放四倍的杠杆,尤其在房价单边上涨的情况下,这样的首付基本是没有风险的。放完四倍杠杆之后,有可能你在房子当中赚到的钱就不是翻番、而是翻了几倍。
股市不会允许放四倍杠杆,因为股市每天的波动非常大,放四倍杠杆就意味着如果下跌20%,你立刻就得清盘了。第一是监管上不允许,第二我也不建议你放太高的杠杆去冒险。
我相信从长远来说,随着未来我们国家在房市这一块进一步的调控,股票即便跟房子相比,也是收益风险比比较高的品种。这个结论,发达国家过去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数据是可以支撑的。我们国家由于目前处于经济发展比较特殊的时期,从短期内可能还看不到这一点。但是从长期来说,认同这种说法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我们也可以拭目以待。
说完了股票是长期收益风险比最高的投资品种,我们接下来就要说,在这个认知下,你应该用什么心态去投资股票了,比如你应该什么时候入场,应该抱着怎样的收益预期,应该花费多大的精力去参与。
| 越早入场越好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一辈子可能会经历十来次经济周期。如果经历了两次、三次经济周期之后,你才开始投资股市,你跟别人相比,不是说输在起跑线上,而是别人已经跑到途中,你才刚刚校准坐标,重新选择起跑线。
股神巴菲特10岁就开始炒股票。我们国家绝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从小就被家长教育说要好好读书,赚钱的事现在是不用考虑的。其实你去看投资做的好的人,或者是做生意做的好的人,像以色列人,他们很小就有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你要零花钱是吧?你自己想办法做买卖,想办法自己赚。他们的财商从小就开始培养了。
拿我跟巴菲特比,我22岁以后大学毕业,工作了三年以后有了一定的积蓄,25岁开始投资股市。而巴菲特10岁开始,到25岁已经过了14年,14年差不多是两轮经济周期。我到现在才经历了两轮经济周期,刚刚达到巴菲特20多岁时的投资经验。
你要知道,投资是一门越老越香的手艺。所以,我给你的第一点建议是,投资股票,越早入场越好。如果你总是犹犹豫豫,想着要等到下一个底部再入场,能不能等到先不说,你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时间。
| 管理收益预期
每个人周围,都会有一些投股票亏损的,甚至你身边可能还有炒股票倾家荡产的。很多人就觉得股市是一个不好的东西,或者是一个赌博投机的场所。我认为之所以这样,主要还是因为太多人,没有一个正确的收益预期。
股市是大众化的。目前中国所有的高风险的金融产品当中,只有股票市场面向所有老百姓,没有资格准入。比如信托没到一百万是不能买的,期权没有五十万账户是不能开的,新三板不到五百万是不能做的,它们比股票的风险更高,所以也设了一个准入门槛。
股市没有准入门槛,这就使得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的人都看到股市的高收益,一窝蜂地冲进去了,尤其短期内尝到了甜头,可能还借钱买股票,觉得还有得赚。但一旦市场遭遇风吹草动,发现不对劲,自己的本金不仅赔完了,还把亲戚朋友借来的钱赔完了。
这就是为什么炒股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收益预期,哪怕像巴菲特,五十年的年化收益,到现在为止也不到25%,刚超过20%。你不能看这两天涨得不错,就想着今年明年要翻番,要想着加杠杆,到头来反而加速自己的亏损。
有一个很简单的算术:如果你亏损50%,你要赚回来的话,其实是要涨一倍、收益率达到100%。如果你的本金一旦遭受了永久性的亏损,也就是本金亏光了,这辈子就很难东山再起了。
可能年轻一点的、二十几岁的初入职场的人,只是把几个月的零花钱投入股市,到时候亏完了,算了,继续老老实实的工作。但是对有一定积蓄的人来说,用不正确的方式投资股市,尤其觉得这当中有暴利的话,到时候反而损失惨重。
所以建立合理的预期,能够帮助你避免很大的风险。
| 坚持价值投资
再来说第三点,坚持价值投资,避免频繁交易,不要成为“全职股民”。
其实投资股市越是把时间精力花在看每时每刻价格的跳动上,越是有可能更多地去交易,越有可能亏损。
股市当中的交易成本尽管看起来很小,但是如果每天都在交易的话,一年积累下来交易成本会达到百分之十几。我们刚才说了,股市从长期来看,巴菲特的收益率也就是百分之二十几。如果你每年交易成本都有百分之十几了,你赚钱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通常来说风险越大的产品交易属性越强。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是很频繁的。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还要用频繁交易的模式去投资股票的话,一般来说一年两年下来都会亏损累累。
投资股票我们需要判断的是: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根据目前的价格、公司目前的业绩、发展的前景,它的性价比如何?判断清楚了之后,你再决定买入。买入之后它的价格一定是每时每刻波动的,但是你并不需要时时去关注它。
就好比你决定买一套房子之前,你判断它处于一个比较核心的地段,周围的商圈发展比较成熟,未来几年房子会增值。买完了之后,你并不会每天去房产中介那里了解周边每套房子具体的成交价。
当然,房子不像股票,有一个集中交易的场所、价格是公开透明的、查询价格也非常方便,并且房子的交易成本比股票大很多。但是,正是因为股票这种很容易进行交易的特性,往往就让人陷入频繁交易的陷阱。如果你白天不断看盘,头脑一发热,可能就会做一些冲动性的交易。日积月累下来反而亏损更多,不仅仅投资做不好,可能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主业也做不好。
添加到知识账本
划重点
想要成为一个稳健的股市投资者,你需要的认知和心态上的准备:
1、股票是长期收益风险比最高的投资品种。
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主流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共资产,都在股市中有很大比例的配置,包括我国的社保基金,也开始越来越多地配置在股市当中。这说明,长期来说股市绝对是值得投资的。
2、三个建议:尽早开始学习股票投资;建立正确的收益预期;坚持价值投资。

2. 投资股市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上一讲我已经帮你树立了股票投资的正确心态,这一讲,我们来说投资股票你需要哪些基础知识和技能。
你可能会担心:投资股票,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是不是就很难盈利?尤其很多人都说,股票市场是一个赢家收割韭菜的地方,如果自己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的储备,信息上也不具备优势,是不是就变成了一条任人宰割的鱼了?
其实不是,我经常跟身边的朋友讲,投资股票只需要懂一点的数学和经济知识,以及具备良好的信息搜集、分辨能力。
| 理解“增长率”和“性价比”
先来说你要懂什么样的数学和经济知识。
在股市当中,有两个最基础、最浅显、但也是最重要的比例,一个是增长率,一个是性价比。
增长率说起来很简单。比如我家里去年整体的开支是十万块钱,今年变成了十二万,相当于总体多了两成,这就是一个增长率的概念。我们在媒体上经常听到的中国GDP最新季度的增速是百分之六点几,这个百分之六点几就是一个增长率的概念。我们可能不需要对总数——GDP到底是几万亿,还是几十万亿记的太清楚,但是需要关注它的增长率。
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关注的也都是增长。它增速是快还是慢,反映在增长率数字上,就是这个数是大还是小,或者说这个数字是正还是负,如果它不能维持现状,增长率成了负数,那就是下滑。
但是在看增长率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区分同比和环比,当你看一个公司的业绩的时候,需要关注的是同比的增长率,也就是说今年相对于去年怎么样,或者今年的这个季度相对于去年的同一个季度怎么样,它是增长的?是快速增长的?还是持平的?下滑的?
打这样一个比方就很明白了。大部分的公司的奖金都是在年终发的,你如果拿今年一季度的收入跟去年四季度的收入对比,很有可能去年四季度最后一天发了年终奖,今年一季度的收入环比反而是下降的。但实际上你的收入有没有下降呢?可能你今年一季度还涨薪了,相比去年一季度还涨薪了。所以你一定要看同比的增长,拿今年一季度的收入跟去年一季度的收入相比。这样才有意义。
看上市公司业绩也一样。上市公司的业绩,高峰往往在第四季度,因为第四季度才会收款、交货。政府经常会集中在年底把预算花掉,房地产公司造房子的到年底才有钱给农民工发工资。所以很多上市公司四季度业绩是一年的高峰,我们在衡量它的业绩是增长还是下降的时候,需要看同比。
讲完了增长率,接下来我们来讲性价比。
性价比理解起来也不难。打这么一个比方,你在买东西的时候,通常会算,名牌值多少钱,普通的大路货值多少钱,标准是不一样的。你不会看到哪个便宜就买,你可能愿意为名牌付更多的钱。
换句话说,你在决定买不买一件东西的时候,既会考虑这件东西的价格,也会考虑它给你带来的价值。
买股票也一样。但是,股票的性价比说起来稍微有那么一点复杂。
首先,股票的价格并不反映公司市值的大小。因为每家公司的股本——也就是发行股票的数量不一样,像工商银行那样市值过万亿,但是股本特别大,反而股价只有个位数。
那什么指标可以反映市场对一支股票的估值呢?有经验的朋友马上会提到用市盈率。没错,市盈率是反应市场对一支股票的估值的最通俗的指标。
市盈率用公式表达的话,就是股票的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率,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根据某支股票现在的业绩,市场上的人愿意支付多少的价格,这个价格是一个倍数。什么情况下人们愿意支付的倍数高呢?通常是因为预期它未来可能业绩会变的更好。如果人们愿意支付的市盈率不够高,多半是因为预期它未来的业绩比较稳定了,甚至有可能这家公司的业绩会下滑。
所以说,市盈率反应的是市场上其他人对公司股价的预期,你可以理解成,市盈率越高,这支股票越贵。
但是,就跟你买东西一样,并不是贵的就不能买,便宜的就买,你要寻找的是那些性价比高的股票,什么是性价比高的呢,就是根据当前的市盈率,你认为未来这家公司业绩的增长,会比别人认为的更好。在后面的几讲里,我会具体跟你分享,怎么去找那些增长潜力大、价格也合适的公司。
前面我们说了,市盈率很多时候能够反映市场对一只股票的估值,但是你要注意,对有的股票来说,市盈率并不能反映市场估值,需要用上其他指标。在第五讲里,我还会重点跟你说,对不同类型的股票,如何用不同的指标来看估值。
| 搜集和分辨信息
说完了理解增长率和性价比,再说投资股市需要的基础能力,也就是信息搜集的能力。
信息搜集的能力不仅对投资重要,对工作,对生活都很重要。哪怕是你日常生活里要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你就要知道怎么样搜集信息,怎么用好搜索引擎,或者知道这方面的知识在哪些网站、App上面有,或者能够迅速通过你的人脉圈找到这个专业领域的人,向他们咨询,等等。这方面的能力,我们把它叫作搜商。
在这里,我要告诉你的第一点是:重视一手的信息。我们经常讲,你需要某方面知识的话,一定要问专业的人。很多人有过被搜索引擎坑的经历,就是因为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可能不是专业的网站,而是一个营销网站、甚至是一个诈骗网站。这种情况下,你得到的信息就会误导你。
股票市场也一样。股票市场由于有众多的资金在当中逐利,财经资讯的市场也是一个利益驱动的市场。你一定要小心。
当你在一些资讯网站、股票资讯的论坛,看到出处不明的发言,一定要留心,不要轻信,要去找到信息的源头,确认它的真实性、可靠性,或者弄清楚是什么身份的人、在什么场合下说的,并且要去换位思考——我们经常说“屁股决定脑袋”,你要想一想他为什么要发布这个信息,背后可能有什么潜在的目的。
比如当你周边的一些人——比如和上市公司关系比较密切的人,有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内幕消息的人——当他信心满满地告诉你一些事情的时候,你要换过来想一想他讲这个事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如果他是这家上市公司的客户,他不断跟你说这个上市公司发展很好,展现的其实是对他自己生意的信心。他的立场并不是客观的。
我周边的朋友知道我做股票投资比较专业,经常会有人过来问我这个那个股票。我给的答案往往不是那么振奋人心。朋友之间问股票往往有一个特点:他既然问你这个股票了,一般是他已经买入了,或者是想买了。这个时候他往往希望从你这儿得到一些积极正面的鼓励性的话。但我给出的回答往往会让他们觉得不是很带劲,既说了这家公司的好,也提示了风险。
反倒是,一些专门推介股票的说辞,听起来气势很足,蛊惑力很强,但越是这样,你越是要留个心。
说了这么多如何要提防小心二手信息,下面讲一讲从哪里可以得到股票的一手信息。
目前我们A股的信息披露机制在全世界也算领先了。我炒A股、美股、港股十几年,一步一步目睹着A股的信息披露远远甩开港股,甚至目前A股的信息披露的规范程度超越了美股。
既然信息披露已经这么规范,一定要去证监会指定的上市公司公告披露的网站,也就是巨潮资讯网去找原始公告。上市公司在这里发布的所有公告是要承担责任的,如果有重大的事项应该披露而没有披露,是违规的,没有如实披露,也是违规的。所以它上面的信息是权威的一手信息。
二手的、三手的信息,往往观点鲜明、吸引眼球,会带来很大的流量。反倒是一手信息,摆在关注度不高、流量也不大的网站上,藏得比较深,离我们比较远,所以大部分人都不会花时间主动寻找这些信息、分析这些信息,反而是依赖听朋友说,或者周边人推荐相关信息。但是做股票投资不能等机会来敲你的门,因为来敲你门的“机会”,往往是别有用心的机会。
我们要知道一手的消息在哪里,主动出击寻找到这样的一些机会。如果要找上市公司的信息,就找到证监会指定的披露网站,如果要找行业的信息,就找国家的行业协会网站。
日积月累,首先,你就会形成自己非常强大的一手信息搜索的能力;其次,由于你一直在看一手的信息,你的鉴别信息的能力也会提高。如果你接触的总是夸张的、虚假的、不靠谱的二手、三手信息,你的认识水平、判断能力是不会有提升的,更别说培养出鉴别信息的能力了。
即便是我们刚才讲的一手信息,当中也有可能有一些失实的东西。这就需要你去鉴别了。你肯定听说过上市公司造假,或者是IPO造假被证监会处分,或者是公告当中信息披露不实。每家上市公司平均每年要发布一百份公告,A股三千多家上市公司,每年要发三十多万份公告,如果当中有1%的不实信息,每年就会有三千多份的不实公告。
怎样去分辨信息真伪呢?其实分辨最主要还是靠常识。我在这里只说一个道理,叫“树是长不到天上去的”。
比方说,你看到一家公司,它的产品是放在超市里卖的,目前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几亿、几十亿,换算下来应该占全国市场份额10%。但是你如果在周边的超市逛一逛,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个产品,你跟周边的人聊一聊,也没有人听说过这个品牌,这个时候就要小心了。
再举个例子,如果一家公司每年的盈利能力跟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比起来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但是它的投资规模却跟这些公司差不多。比如说阿里巴巴要做金融,它也要做;百度要投无人驾驶,它也要做;再比如比较热门的手机产业、体育产业它也要做。这么小的盈利规模,要画这么大的饼,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资金链断裂,负债累累。
添加到知识账本
划重点
进入股市前,你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一,正确理解和使用两个最重要的比例:增长率和性价比;

看增长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同比和环比;一支股票“性价比”高,也就是根据现在的市场估值,你认为未来这家公司业绩的增长比别人认为的更好。

第二,主动寻找权威、一手信息;建立自己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重要的是依靠常识。

3. A股是更适合散户的市场

上一讲我们说了,股票投资你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这一讲我们说说,为什么A股是最适合中国老百姓普通散户的市场。
说起A股你可能会恨铁不成钢,尤其是2011年到2014年,连续四年熊市,当时大家有一个调侃叫A股是“熊冠全球”。最近几年美股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走出来,又迎来一波连续的大牛市。2017年又是港股的牛市,连投资大鳄罗杰斯,都投资了专门为中国人投资海外股市的新兴券商老虎证券。所以很多人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但我要告诉你的是,其实A股才是最适合中国老百姓的股票市场。
先说一下我自己的经历。我在A股、港股和美股同时投资了十年,到目前为止我绝大部分的利润还是在A股当中赚的。当然不排除少数几支股票、收益率最高的几支股票是在美股或者港股市场,但是我在美股或港股上亏损的钱也要比A股多得多,总的加起来,A股篮子里给我的收益是更高的。
可能你会觉得,我个人的经历并不一定有代表性,所以接下来我会跟你分析,为什么A股是风险更小的市场。
| 交易层面的散户保护
说起美股和港股,大家盯的都是它的指数,美股的道琼斯指数或者纳斯达克指数,港股的恒生指数。但是这些指数其实是成分股指数。我来打个比方,成分股指数,就像是一揽子鸡蛋里面只挑出最大、最新鲜的这几只鸡蛋,作为整个篮子鸡蛋的标价。
散户去买股票的时候,当然可也可以只挑这几支最大的鸡蛋,最新鲜的鸡蛋。但是最大的鸡蛋、最新鲜的鸡蛋,往往售价不菲。所以在美股和港股市场,你有可能会去买不是最大的一些鸡蛋,因为它的售价更低。但是在港股和美股市场,这些鸡蛋碎掉的可能性比A股市场大得多。
为什么会这样?这源于A股的特殊的散户保护机制。
A股市场当中主要的参与者还是散户老百姓。因为第一它不设门槛,第二目前我们大家通过间接投资购买基金参与股市的比重,比起美股市场要小得多、历史也要短得多。尤其美股市场允许老百姓自主选择自己私人的养老金投向哪只基金,所以美股市场当中基金的参与比例会高得多。
正是由于这样,美股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更高,海外股市对于个人投资者的保护力度更小。当然,这个保护我指的是从交易层面上,而不是指信息披露和法制层面上的。
在交易层面上,第一,目前A股是不允许日内交易的,也就是你今天买的股票今天是不能卖的。这就降低了股市潜在的波动性,也降低了市场参与者潜在的交易成本。为什么成熟市场中散户更容易被机构投资者收割?就是因为它允许日内交易,而散户禁不住日内交易的冲动。A股正是考虑到绝大部分的参与者都是散户,所以限制了日内交易,也限制了更大范围的投机。
第二,A股对于散户的保护还体现在垃圾股的退市通道不畅上。目前A股绝大部分上市以后业绩不善的股票,市值也会往下掉,但是绝大部分不会彻底退市,反而会被一个新的想上市、但是来不及排队等IPO的公司,通过借壳的方式,把它的资产注入到原来的垃圾股当中,使得这支垃圾股又重获了新生。
事实上,这样一个制度安排,无论对证券的监管部门、对地方政府,还是对股票当中的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老百姓,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这样的一个制度既然对各方都有益,自然大家会乐见其成。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退市不畅长期对市场的制度建设来说,会有一个慢性的不公。
但是从正面理解,你也可以把它看成对绝大部分的散户的保护,比如你碰到了一支垃圾股,突然停牌退市,这相当于你买一个P2P产品跑路了。但是在中国如果你买到一支本来应该退市的股票,这时候出现了白衣骑士去注资,由于优质资产的注入,股价触底反转,你可能反而盈利了。
这也是为什么说在美股和港股鸡蛋更容易碎掉,而在A股,鸡蛋即便过期了、变质了,很有可能过了两天它又乌鸡变凤凰、获得新生了。
正是由于这两点对散户的保护机制,A股是更适合普通散户投资的场所。
| “不熟不做”原则
说完了A股市场对散户的保护机制,我建议你选择A股市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跟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则有关,叫“不熟不做”。事实上所有国家的投资者,哪怕是欧美市场成熟的投资者,他们一定都是把绝大部分的资产配置在本国股市。
我们经常讲“距离产生美”,离得越近,越是看到各种各样的缺点,容易产生满腹的牢骚。大家看美股、港股觉得那么好,那是因为我们往往记住的都是像苹果、特斯拉、腾讯这样一些股票,选择性的遗忘了那些让人巨亏的股票。但是如果你真的投入其中,根据我十年投资美股和港的经验,里面的坑也非常多。
举一些例子。我们国内的一家企业,辉山乳业,在港股一天暴跌95%。它的情况就是我在上一讲当中说的,业绩数字不合常识。它是一个乳品的销售企业,但是绝大部分的人,除了东北以外,在货架上都没有看到过它的产品。它从银行贷了巨额的款项,投向了一些也没人说得清楚的领域。但是之前没有一家机构去实地做过深入调研,直到一家叫浑水的机构,连续三个月在它厂区周围做调研,发布了看空报告,所有的投资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但是由于它在港股,没有停牌,也没有跌停的机制,所以它一天就完成了95%的下跌,相当于是一个P2P产品的跑路。
再比如美股的太阳能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的无锡尚德和江西的LDK,在经历了太阳能行业产能过剩的剧变之后,到最后都跌得一文不值。
这些股票当中更多的是我观察过的股票,少部分几个我甚至还亲自踩过雷。我们经常说没有实践,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其实更多的宣扬美股、港股好的人,大部分都没有真正投资过港股和美股,只是看到了某些指标或者成分股涨得非常好,又看到比如我们A股的大盘股,中石油、中国工商银行连续几年萎靡不振,就以偏盖全,认为只有外国股市更好。
从做投资的角度,你所在的国家、你所在的地区或者行业的公司,你会更加熟悉。你没有必要把自己绝大部分的资产投资到海外股市,投资到那些你从来没有用过它的产品、从来也没有打过交道的企业的股票上面。这当中的风险就要大了去了。
| 被夸大的市场操纵
讲完了A股市场的保护机制,以及不熟不做的道理,我下面还要纠正很多人的一种错误观念,那就是A股市场里充满了庄家的操纵。
很多人觉得在美股和港股,机构是市场当中的主力,所以会更加规范,而A股市场散户居多,更容易被操纵、误导。这其实是错的。往往买股票亏钱的人多了以后,都不知道用什么原因去解释,这时候就是小道消息最容易流传的时候。当一个事情没有办法解释清的时候,那些小道消息,尤其是编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就很容易流传。
操纵市场其实是非常难的。2015年股灾1.0的时候,当时国家动用了两万亿的资金想去救市,都没有能够成功把股市给托住。将近一百年前美国的一次股市危机,当时美国最大的银行,JP摩根的主席曾经想去发动所有的银行一起去救市。但是当时美国股市的监管者告诉了那个不可一世的主席,如果全美国人想把手中的股票卖掉,就算美国政府把他的国库打开,也不可能把这些股票全部接下来。这就说明了,操纵整个股市有多么的困难。
可能你会说,操纵一两支股票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我们投资股票的时候,有三千多支股票可以选择,尤其是那些业绩好的股票,市值大、盘子大的股票,操纵它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一般业绩好的公司,管理层是不可能跟一些市场上的游资庄家勾结到一起、去操纵股票的。如果没有公司内部管理层的支持,要去操纵这支股票,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千多支股票一定有几支不正常的股票。每年披露的三十多万份公告当中,可能有几百份,几千份不实的公告。但是我们投资股市是选择与好的上市公司为伴,把我们的资金投入到好的股票当中,这样从长期来看收益才会有保障。
添加到知识账本
划重点
为什么说A股是更适合普通散户的市场:
一、A股市场对散户有特殊的保护机制;
二、做投资有“不熟不做”的道理;
三、操纵A股市场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么容易。

4. 如何找到好公司

上一讲我们说了, A股是最适合中国老百姓普通散户的市场。这一讲我来告诉你,如何买到好公司。
投资股市盈利主要是两种方式,第一是用合适的价格买好公司,第二是用极低的价格买一般的公司。巴菲特做投资的早期,就是用极低的价格买一般的公司,后来他遇到了他的合伙人芒格,芒格把他的这种投资行为叫捡烟屁股,就是看到地上还在烧的烟屁股,拿起来吸一口,也能享受一下。
芒格早期的职业是律师,律师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有品位的,追求穿名牌西服、戴名表,所以他肯定看不惯巴菲特这种捡烟屁股的行为,他倡导的是找到好公司。当然,好公司永远都不会便宜,你不可能想象阿玛尼的西服卖几百块钱一套,但是你在美国的奥特莱斯也有可能看到阿玛尼的西服打折,几百美金或者上千美金一套。
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用合理的价格买好公司。巴菲特在遇到芒格之后,在后来的投资生涯里,基本都是追求用合理的价格买好公司。
那么我们就来说说,什么样的是好公司,筛选标准是什么。
| 大公司不等于好公司
说到好公司,当下很多人可能会想到腾讯、茅台、阿里巴巴,这些都是好公司。在十年前上一代股民也有类似的想法,当时他们觉得中石油、中移动、工商银行这些是好公司。
这个逻辑推演下去,就等于说大公司就是好公司。这其实是个误区。我们在第一讲当中就提过,其实投资投资,主要投的是未来。
那么从投资的意义上,什么样的是好公司呢?好公司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它未来的成长性怎么样。如果今天腾讯市值五千亿美金的时候你买进了,两三年后它的市值涨到了今天苹果公司的水平,也就是九千亿美金,显然腾讯就是一家好公司。
但不一定大公司成长性就好。当然,2016年以来互联网公司出现了非常强的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腾讯、阿里巴巴都在原来年复合增长40%的基础上,又快马加鞭的变成了今年的60%、70%的增长。但是如果是小一点的公司,将来能够有更高的增长,显然也符合我们对好公司的定义。
为什么要特别提出这一点呢?是因为知名公司、大体量的公司,关注的人也多,股票价格不会特别便宜。如果我们能够发掘、建立一套寻找好公司的标准,找到一些还不为人所注意的好公司,这样就能用合理的价格买入。
那么怎么去寻找这样的公司呢?好公司首先一定是业绩增长较快的公司,但是除了增长快以外,我们需要看它增长的来源是什么。首先你要去区分两种不同的增长:外延式增长和内生式增长。如果它的增长是由于不断增加资本投入,就叫作外延式的增长。也就是说,它为了获得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十的增长,可能要消耗百分之几百甚至更大的资金的投入。这样的增长往往就不太可持续。
内生式增长通常都是由于公司有很强的口碑,产品有用户黏性,复购率高。刚才提到过的像腾讯,再比如茅台,都有非常强的品牌号召力。用户黏性或者品牌号召力带来的增长,是消耗资本相对比较小的增长,是内生式的增长。拥有这样的增长,就是好公司的一个标准。
| 从复购率看增长力
判断一个公司的成长性有多强的时候,一个很直接的角度是看它产品的复购率。
比如说,手机在近两年是一门非常好的生意,因为它的单价很高,同时大家换机的频率非常高。电视机可能就不如手机生意这么好了,它的单价确实也很高,跟手机差不多,但是买一台电视机以后,大家往往五到七年内都不会换新的。
个人电脑也处于电视机相似的阶段,放在十几年前,大家通常也是恨不得一两年就要升级一次内存,换一个更大的屏幕。但是现在人们会发现,电脑完全够用了,没有必要每年都换,可能一台三四年前的电脑,一般办公的用途完全够了,升级欲望就没有这么强烈了。
不同产业,发展周期和特点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说快速消费品是相对稳定的,茅台酒今天喝掉了,可能下个月朋友来又要喝。洗发水这个季度买一瓶用掉了,下个季度肯定还要继续洗头发,所以它的复购率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
| 从产业链看地位
不是消费领域的,又怎么看呢?在工业领域,好公司的特点是在产业链中占据商业模式的核心环节,跟上下游合作伙伴建立牢不可破的共生关系。
我举一个牛奶包装企业的例子。利乐是全世界最大无菌包装企业,它建立了一整套饮料无菌包装的工业体系。从机器到包装,甚至整个无菌包装的工厂都是它建的。像多乐果汁、蒙牛、伊利这些乳品企业,只需要专心做市场、做营销,把渠道铺遍全国,铺到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市场,就足够了。
这样的话,利乐跟它的客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紧密的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关系,相当于是前店后厂。很多人以为蒙牛、伊利都是自己生产的,其实不是,其实都是利乐生产的,蒙牛和伊利其实只是一个品牌营销公司。
做到这一点以后,利乐的包装业务就不用愁了。因为你的机器用的是我的,你的工厂甚至都是我建设,那就不会因为有谁家纸比我便宜两三分钱,或者便宜20%,就失去业务了。所以利乐跟客户形成了紧密合作的依赖关系,在产业链当中拥有很强的地位,建立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商业模式。
A股也有这样的例子。我们国内的一家企业,它早年只是给手机生产厂商做一个非常细小的零部件。上市了以后,它投入了巨大的资金,进入了触摸屏领域。你可能也知道,触摸屏是如今智能手机的核心零部件。这家公司通过巨额的投入,把原来属于台湾,属于日韩的一些产能,转移到中国来,并且在中国所有的触摸屏生产厂商当中,它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
做到这一点还不够,接下来它继续投入资金,去生产手机的摄像头。你可能知道,近几年智能手机的竞争已经不是看屏幕的大小或者分辨率,更多的是,看手机的摄像头能不能在晚上酒吧灯光比较昏暗的情况下,拍摄出同样完美的照片?是不是手持的时候能够防抖?所以一颗摄像头不够,要两颗、甚至还要莱卡摄像头。
这种情况下,这家公司能够给手机生产商既提供触摸屏,又提供摄像头,相当于到最后,那些手机生产厂商,比如说华为、荣耀、小米,他们专注做好营销就好,做好粉丝经营、开好体验店就好,生产的事情交给这家公司就可以了。所以这也意味着,它不仅今年能够做手机厂商的生意,明年、后年,五年以后它在产业链当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强。
| 看清市场成长空间
还有一种内生式增长,它的特点是选择适合公司发展的战场,不断地打胜仗,扩张版图,赢得不断成长的业绩。
你可能知道,以前一个行业里面龙头企业通常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外资企业。它们由于历史原因获得了相对垄断的市场地位。而在竞争的口子被拉开了以后,民营企业由于它更灵活的机制,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能够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提供市场上绝大部分用户也能认可的产品。在这个时候这家民营企业市场扩张就会非常快。
早期我曾经买过的一家公司南方泵业就是这种情况。泵业是个红海行业,但南方泵业的产品主要用于工业和楼宇,技术含量较高。南方泵业在2009年底上市的时候就处于这样一个有利于它竞争的环境。
在10多年前,在一些放开竞争的领域,民企打国企,或者民企抢占国企主动退出的市场非常常见。近些年在一些细分领域,民企通过技术升级,侵蚀外企的地盘越来越多。如果遇到这种公司,那你就要分析,它究竟抢占的是谁的份额,它从这里抢到的份额能支撑它未来几年的增长。
如果格局已定,那么将来再进一步增长就有赖于地域的扩张:或者是区域企业走向全国,或者是出海把产品销到全世界,还有一种情况,是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品类的横向扩张。这难度比打单一一场仗,挑准一个较弱的对手,都要难上数倍。不是说不能成,但投资的风险要加大不少。所以遇到这种情况的公司,你就要看清形势,判断它的增长空间还有多大。
| 找好的管理团队
找好公司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角度是去找好的管理团队,因为好的管理团队本身能构建一套强大的商业模式,做出颠覆行业的事情。
比如说阿里巴巴,如果它仍然是一家B2B公司,在今天可能互联网界连前十都排不上,但是阿里巴巴能够在2003年重金投入C2C领域,能够在2008年、2009年从C2C往B2C转变的电子商务的浪潮中,迅速地做大天猫品牌,使得它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当中的巨无霸。
大家看似它做电商是站在了时代的风口,其实是因为它的管理团队无比强大的执行能力,把这套商业模式构建了出来。我们寻找好公司,其实也是要寻找这样一个管理团队,他们能够构建一套强大的商业模式,能够去构建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
我们讲过“花无百日红”,一个行业、个体企业都有可能衰落、凋亡,但是整个经济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好的公司好的团队,就是能够找到这种稍纵即逝的机会,始终维持它在整个产业发展当中的领先水平。
| 从你最熟悉的领域开始
前面说的所有这些加总起来,构成了我们说的好公司的标准。
跟好公司相对的,就是所谓的妖股,它可能在一个月内翻了一倍,甚至一年内翻了几倍。但是最终它还是会跌落下去。好公司的特点是对于投资者来说无论什么时候买入,从长期来看,最终是所有的人一起赚钱。股票市场其实是能让所有投资者一起赚钱的,这是它区分于投机赌博最重要的一点。
对好公司的嗅觉需要培养,对商业模式的理解也需要积累,鉴别优秀管理团队的识人之术更是一辈子也学不完。
对新手来说,一上来不知如何入手,可以从你工作所处行业的上下游,或周边配套领域开始:什么样的企业是客户交口称赞的;什么样的企业是你觉得未来5-10年都能维持强势地位的;什么样的企业你觉得是能够不断打胜仗、抢占别人手里的市场份额的;什么样的管理团队是你打交道后觉得如沐春风的、愿意追随的。
好公司需要用心琢磨,投资最重要的是判断,好的判断力是在不断的吃一堑长一智当中磨砺出来的。
添加到知识账本
划重点
投资股市盈利主要是两种情况:
一是用合适的价格买好公司;
二是用极低的价格买一般的公司。

从这四个角度,去找未来增长空间大的好公司:
从复购率看增长力;从产业链看地位;看清市场成长空间;找好的管理团队。

5. 如何衡量股票贵贱

上一讲我们说了,怎么去找到那些成长性好的公司, 这一讲我来告诉你怎么判断一支股票的贵贱,如果你学会用估值去衡量股票是贵还是便宜,就能从性价比的角度去找到那些被低估的公司。
如何判断一支股票是贵还是便宜呢?其实没有一个单一的指标,对不同的公司,判断方法是不一样的。
| 需要避开的公司
公司也像人一样,会分为婴童期、青年期、中壮年期和老年期。现在的医学发展之后,婴幼儿的夭折率已经很低很低了,但是放到二三百年前,婴幼儿的夭折率还是非常高的。对应婴童期的就是初创公司。
初创企业风险是极高的,其实在A股中没有初创企业,所有的上市公司上市当年至少已经有两三千万的利润规模了,当然,在中国当今的经济体量当中,有两三千万净利润的公司可能能够数出几万家,甚至几十万家。但是至少可以说:上市公司在所有的公司当中,已经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了。
但是即便如此,上市公司上市以后,它可能是处在新兴领域,或者是布局到一些新兴领域,它在做业务扩张的时候,仍然面临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对于这一类公司,我不建议普通的投资者去参与。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像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这样的一些基金,我们政府设立了非常高的参与门槛,只有资产比较雄厚、具备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的才能去,因为这些确实是投资十个,八九个都会死的,只有一个把所有的钱赚回来了。
所以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如果你看到一家公司现在完全不赚钱,它把所有的资本投资到完全新兴领域当中,我建议你尽量避开这家公司。
| 青年期公司
第二类公司是青年期的公司,青年期公司是A股投资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前几年投资的主要方向,也是给大家回报最丰厚的一个板块,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中小创”(中小板和创业板)。
这类公司往往有五千万到一个亿的净利润,并且处于一些新兴热门行业,比如说互联网,新能源,节能环保。这些新兴产业有国家政策的扶持,行业处在上升阶段,是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亮点。但是你也要注意:青年期公司的竞争往往也是非常激烈的。
有一句话叫“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个人可能当年是高考状元,在班里学习成绩是数一数二的。但是等到他真正步入了职场,未必能够延续他第一的排名。
但是你也知道,这样一些学生时代表现很优秀的人,往往刚开始工作时拿的起薪会比较高。同样的道理,股市当中,如果在一些新兴产业,在它发展早期的阶段,如果说公司处于行业龙头地位,它的市盈率通常也是非常高的。
在这个时候就面临这么一个判断:虽然你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但未来等到这个行业真的瓜熟蒂落,收获大量利润的时候,你今天投资的这家公司是不是仍然在行业中排第一位?
今天腾讯和阿里巴巴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老大,但十年前,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老大是盛大,放在十五年前,中国互联网风头正劲的是新浪、网易。
当年投资新浪和网易的人,如果是在纳斯达克泡沫顶峰买了它,熬过四五年还能回本。但另外有一家公司叫中华网,当时与新浪、网易还有搜狐一起并称四大门户,中华网还是当中第一个上市的,在2011年它却申请了破产保护。
所以投资成长期的、青年期的公司,既要看到它光鲜亮丽的一面,也要注意计算它的性价比。就是你认为它未来业绩的成长会怎么样,对应它业绩的成长,你所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值得。
| 中壮年期公司
第三类公司是中壮年期的公司,目前A股市场当中绝大部分传统行业的公司都可以归为这一类。到这一个阶段,基本上大家已经可以论资排辈、看座位就坐了。比如这家公司是一个科级干部,这家公司是一个处级干部,那家公司是一个局级干部。对应的,它们的估值也是不一样的。
招商银行的估值,上汽集团的估值,和更小一点的公司——比如说吉利、长城这些汽车公司,或者江苏银行、上海银行这种地方性银行——估值显然是不一样的。
对这类公司,第一,我们要看它整体的业绩表现是不是平稳,有没有重大的风险。就像中年人,当保险公司卖人寿保险给他们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看一看他有没有重大疾病的风险。对这些公司也一样,我们应该关心它有没有业绩重大下滑的风险。
除了关心业绩会不会有重大下滑,对中壮年期的公司、传统行业的公司,我们还要看它是不是在进入新的领域,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它进入了新领域,而去支付更高的溢价,用成长股的估值来给它定价。
打个比方说,哪怕是在某个领域上已经做到非常成功的职场人士,他贸然跳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他的成功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如果老板支付给他原来的双倍薪酬的话,很有可能是得不偿失的。但如果说付出5%到10%的溢价,让他去试一把,即便没做成,也不会亏太大。
买中壮年期的公司,一般来说不要超过20倍的市盈率。如果说它的业绩增速整体还是比较快的,能够达到百分之十几,这样我们能够在十几倍的市盈率买入。但是不要超过20倍。因为对于已经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的公司,在20倍的市盈率买入,相当于你的投资要20年才能回本。
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那一类比较平稳的公司。如果有些公司所处的行业已经趋于平稳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它的分红率,但前提是它的市盈率不能太高。你要看它的分红率能不能高过银行理财产品的水平,它的市盈率是不是在10倍以下。
如果单看它的股息率挺高的,高于银行理财产品,但是它的市盈率已经高到了12倍。哪怕你今年拿到了它5%的分红,但是当它的市盈率从12倍跌到10倍、乃至8倍的时候,股价下跌的损失是几年的股息都不能弥补的。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支付的价格比较低,只有8倍的市盈率,这样我们不仅能够享受5%的股息率,当它的市盈率回到10倍的时候,还能够获取25%的资本增值回报。这样的话,哪怕我们投资传统行业、投资中壮年期的企业,也能获得30%的收益率。
所以投资中壮年期的企业更侧重的是防守,以较低的价格买入。搞投资的都知道一句话,叫高收益一定是伴随着高风险。我觉得这句话是不对的,往往很多有高收益的机会,恰恰是因为低风险。因为从一个很低的水平线上起步,才能够打开更高的收益空间。
| 老年期公司
最后一类就是步入了老年期的公司。所有的企业最终都是会消亡的,但是不代表我们绝对不能碰老年期的企业。
A股现在有哪些老年期的企业呢?比如说煤炭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这样的行业在如今国家的供给侧改革、产业升级、节能环保的倡导下,属于要被淘汰掉一些产能的行业。但是在可见的未来,至少十年二十年,人类还是要用水泥、钢铁的,这些行业尽管在淘汰一些产能,但我们还是离不开它们。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类公司的估值出现极低的情况,买入仍然会有收益。对老年期企业的估值要用PB,也就是用市净率,市净率的算法是每股股价比上每股净资产。我们不再关注它当下盈利与否,因为投资这一类企业,往往它不赚钱的时候是最好的时候。
既然我们未来十年二十年还要用得到它,它的产能不可能一文不值。比如它当年建起来这个钢厂花了500亿,现在我有机会以250亿的价格买进去,等到将来钢价回来的时候,盈利的时候,这一定是个值钱的买卖。对于老年期的企业,我们要用市净率给它进行估值。
| 理解股价看似不合理的涨跌
把企业发展的四个阶段说完,就能够解释在股市里你看到的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了。
比如为什么有的股票市盈率很高了还一直涨?因为这样的股票可能根本不应该用市盈率给它估值。比如说一个老年期的企业,一个250亿市值的钢厂,净资产500亿,现在每年只有几千万的利润,它的市盈率有几百倍、上千倍。但是这个时候它的市净率只有0.5倍。
衡量老年期阶段的企业不应该看市盈率,而应该看市净率。市净率低于1,我们叫做“破净”,相当于你有机会以折价买入它的净资产。
可能你看到几百倍市盈率的股票还在涨的同时,看到一支12倍市盈率的股票在下跌。为什么低市盈率的股票还持续下跌?因为它可能是一个中壮年期的企业,它的增长速度已经放缓了,个位数的市盈率对它来说可能就是合理的。这种情况下,市场上有什么风吹草动,它的估值有一波回调也是非常正常的。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说了,当你关注到一支股票,想知道它目前的价格是贵是贱、值不值得买的时候,该怎么去做判断。你不能够光看市盈率,而是首先要区分这家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然后再找到适合对它估值的指标。青年期的企业看市盈率,中壮年期的企业要把市盈率和股息率结合起来看,老年期的企业要看市净率。
听这堂课的,可能很多是工作繁忙的职场人,那么根据你时间精力的投入和风险承担的能力,对以上三类股票,我给你排个序:如果你时间有限,就去找那些中壮年稳健型的股票;如果愿意承担比较高一点的风险,青年期的成长股你也可以试一试;如果你还有时间去钻研估值,老年期的企业不妨也看一看。
添加到知识账本
划重点
当你关注到一支股票,想知道它目前的价格是贵是贱、值不值得买的时候,不能够光看市盈率,而是首先要区分这家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然后再找到适合对它估值的指标。
青年期的企业看市盈率,中壮年期的企业要把市盈率和股息率结合起来看,老年期的企业要看市净率。

6. 适合职场人的投资方式

上一讲我们说了,怎样去衡量一支股票的贵贱, 这一讲我想来谈谈,适合职场人的投资方式是什么。
| 选择你的中长线投资领域
首先,我觉得投资是一个非常私人的事情,投资有好的方法,有不好的方法,但是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没有绝对错误的方法。
很多种投资方式都有可能取得成功。上一讲我介绍了投资四种不同阶段的公司,投资这四种阶段的公司当中,都有非常成功的投资人,也有投资不只一个阶段的。专注的投资人有可能成功,博采众长、包罗万象的投资人也有可能成功。
而且,投资交易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一门艺术,跟每个人的个性是紧密结合的。不同的人性格不一样,风险承受能力不一样,有些人爆发力很强,有些人耐力很强。如果我们把自己性格上的优点变成我们做投资心态上的长处,做投资就会更成功。
你可能经常会听到,谁谁是做短线的,谁谁是做中线的,或者谁又是捂长线的。通常意义上讲,由于A股不能日内交易,如果买进一支股票,持股周期不超过一个礼拜就考虑卖掉,甚至今天买明天就卖,这一类的我们都归为做短线。对于做短线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参考就是5日均线这个指标。
初进股市的人,学会看股价、K线以后,就会听说均线这个概念。均线其实就是前几个交易日的平均价格,因为每天都可以算出前几个交易的平均价格,这样每天都有一个点,把这些点连起来,就是一个均线。均线反映的是近阶段市场的趋势。
对做短线的来说,他关注的一定是最近这段时间的市场趋势,所以他看的是5日均线。对于做中线和长线的人来说,可能会关注30日均线、60日均线,甚至250日均线。这个当中没有对错,我个人可能会更偏重看60日均线,围绕它制定一些交易纪律。但是同样也有做短线或长线做的非常好的投资人。
概括说起来,短线交易更适合爆发力强、反应灵敏、思维敏捷的人。但是同时这样的人又需要非常冷静,在做短时间决策的时候、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能够平静和果断。所以短线交易可能更适合年轻人。很少看到操盘手、交易员这个职业做到40岁的,甚至听说有些人白天盯盘的时候需要喝红牛来保持亢奋。
但是我在这堂课一开始就给你讲过,对于投资股市来说,短线交易是一个零和博弈。因为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在短期内是不会有显著性变化的。
对于白天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盯盘的职场人来说,如果你要享受投资股票、选股乐趣,我建议你要去做中长线。因为如果你没有机会盯盘的话,加入到短线的零和博弈的队伍当中去,由于信息的滞后,可能稍纵即逝的机会出现了,但是你在开会,或者在出差的路上,来不及及时下单,这样的话,你一定比不过那些成天坐在四个屏幕面前的交易员。
做中长线对速度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我们经常发现,一个公司发布了最新的业绩,预示着基本面的拐点以后,它股价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
比如,腾讯微信的强势,它的《王者荣耀》游戏受欢迎,从2017年年初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它的股价是随着一个财季一个财季的业绩公告,逐渐涨上来的。港股没有涨跌停,腾讯并没有在《王者荣耀》非常受欢迎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股价翻番。
另一个例子,A股的京东方,在2016年液晶面板提价以后,它的业绩就开始转正,每个季度呈现出1000%以上的增幅,公司也开始大额地回购,这些信息在2016年的9、10月份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披露,包括它在绵阳投资一个OLED的工厂,向苹果供货,都是公开信息。但这些信息并没有第一时间就被市场完全消化,它的股价从2块多涨到6块多,经历了一年的时间。
所以,这样一些由基本面业绩驱动的投资机会,其实是非常适合平时工作比较繁忙,没有时间去盯盘的职场人。对这些人来说,不需要同时盯住所有可能赚钱的机会,而是找到自己熟悉的领域、擅长的领域,挑选比较符合自己性格的公司。
比如有些人就喜欢成长股,喜欢青年阶段的公司。有些人比较喜欢稳健收益型的,喜欢大品牌,比如招商银行、茅台,那就守着中壮年阶段的公司,然后在这个领域里面逐步去提升自己信息搜集的能力,数据分析的能力。
投资是一门越老越香的手艺,它不像在职场上,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经验可能已经陈旧落伍了,投资你用的是所有过去积累的经验。我们经常讲老司机老司机,穿越过几轮周期,你所有交过的学费都是你未来盈利的保障。
再拿巴菲特举例,他的财富积累就是呈指数上升的,他在60岁以后赚到的钱是他一辈子赚的钱的90%以上。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能够沉得下心来的人,你用我在前面几讲里面说的方法,就能够不断积累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知识,不断的提升自己信息搜集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从长期来看你的收益会越来越稳健。
| 建立投资纪律
说完了找到自己的投资风格和领域,我再介绍一套适合平时工作繁忙的职场人的投资交易体系。你可能会问,我没时间盯盘,到底什么时候买?或者我买完股票之后,我白天也没有时间看,我到底什么时候卖?最怕的就是,有时间打开手机刷一下行情,一看涨了或者跌了,一冲动就把它买了,或把它卖了,回过头发现完全是冲动做出的决策。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套投资交易纪律。
其实就算短线交易者,每时每刻盯着盘,也都是有非常严格的交易纪律的。你想一下他们一年要做几百笔,甚至几千笔交易,如果失去了交易纪律,任由自己的冲动去行事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非专业的、做中长线投资的职场人来说,仍然需要这样一套纪律。比如一支股票明明原来可能赚25%、50%,甚至翻番,由于你缺乏交易纪律,冲动,卖早了,可能只赚了10%。
同样的,如果你缺乏一套止损的机制,就不能及时把绝大部分的本金拿回来,把它投到其他更有可能盈利的机会上去。
在这里我推荐一个办法,不用每天都去看盘,只需要针对每天的收盘价格,去做出第二天早上买卖的决策。现在所有的股票都可以在收市期间去挂集合竞价、去挂买单或者卖单。比如今天这支股票的收盘价达到了你预期的盈利位,或者是达到了你预期的止损位,那么就在明天挂一个今天收盘价的卖单。
有些朋友会担心,明天如果万一低开,我卖不掉怎么办。事实上,如果你是一个中长线的投资者,这样的买卖单,你会挂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从长期来说,正负的交易成本是互相抵消的。
今天如果买不进,收盘了,你再做一次判断,当前的价位虽然上涨了,是否仍然符合你的买入标准,如果仍然可以买,那么晚上继续挂今天收盘价的买入价格。
今天如果没有卖掉,收盘了看一下,是不是跌了很多,如果跌的不多,只是一两个点,那么明天开盘就继续挂一次。
一直执行这样的交易纪律,你有时候会碰到想买的股票第二天低开,你反而用更少的钱买入;或者你想卖掉的股票,第二天高开,你反而多卖了钱,这样的正负影响长期来看是相抵的。
职场人应该建立这样的一个良好的心态:既然我白天忙,我就把我的决策都放在盘后做,我只根据收盘价做出买卖决策。并且在买入之前,制定一个交易纪律,比如我目标盈利位就是25%、30%。当它的基本面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不会急急忙忙卖出。
这样一来,你的决策就变的简单了。要记住:坏的投资就是每时每刻你都需要去做决策,如果每时每刻都在决策,这种决策的质量一定是比较低的,因为它是根据股价的变化、盘面的波动做出的,而不是根据价值作出的。
添加到知识账本
划重点
给业余时间有限的职场人的投资建议:
一、对绝大部分职场人来说,坚持中长线的价值投资是更可行的,你需要关注的是业绩等基本面的信息的变化,而不是股价短时间里的波动;
二、建立交易纪律,把投资决策简单化。设定目标盈利位和止损位。盘后再做交易决策。

7. 避开陷阱和骗局

上一讲我们说了职场人该如何做投资,最后这一讲,我认为必须专门来讲讲,在股市你要小心防范哪些陷阱和骗局。
股市上经常有一些蛊惑性的信息,一种是所谓“内幕消息”,一种是被舆论鼓手曲解和误导的公开信息。
| 远离“内幕消息”
几年前,当我还在做PE私募股本投资时,就经常有老同学来问:你炒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不是内幕消息特别多?
说出来你还真别不信。我炒股从不靠内幕消息。工作的缘故,让我成天站在所谓内幕消息满天飞的十字路口。时间久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在这些所谓的内幕消息上花时间,完全值不来。
首先,90%的内幕消息都是道听途说的二手、三手消息。有一个笑话说,有人从海边旅游回来,本来只见到一只手掌大小的小海龟,等回到家里,一传十十传百,就被周围的朋友传成了,看到了一只比西游记里驮着师徒四人取经回来的千年老龟还要大的海龟。
股市的内幕消息也是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离谱,最后跟真相没有半毛钱关系。
第二,内幕消息的传递者,往往都分不清什么是口号,什么是真相。上市公司的老总,或者是一线高管,平时参加的各种应酬活动数不胜数,三杯酒下肚,就开始夸海口。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反正传出来的时候,挑大的讲,就怕不够响亮、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那些被传得多的内幕消息,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特别夸张。不夸张的事哪能一传十,十传百呢?
第三,可能有大概10%内幕消息,离真相是比较接近的,但等它传到大部分人耳里的时候,早已不是内幕、而是公开信息了,在证监会指定的披露网站上能找到更详尽、更精准的公告披露的版本。
大部分业余股民刚开始炒股时都有个毛病:喜欢听人讲,讲的人名头越大越好,不喜欢自己核实,总觉得一件事如果白纸黑字写出来,让给自己看到了,早已没了价值。但是往往,听内幕消息的,以为知道的人少,其实成了最后一个知道的。反倒是那些认认真真看公告的,掌握了绝大多数人懒得看、也完全不知道的重要信息。
很多内幕消息还是编出来专门用来坑人、骗人接盘的。我在第二讲里跟你说过,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如果有不实信息,或有该披露没披露的信息,是要承担责任的,情节严重、构成虚假陈述或欺诈的,甚至要承担刑事责任。放内幕消息就完全不一样了,反正来无踪去无影,抓不到源头,骗到一个是一个。
有些所谓的内幕消息,根本就是从一些别有用心想要操纵股票的人那里传出来的。这样的消息信了,还当作买卖股票的重要依据,到头来被骗,就只能吃哑巴亏。
长期用内幕消息炒股,盈亏暂且不说,会丧失基本的搜商和基础的分析判断能力。赚了赔了,最多得出这个朋友靠谱、那个朋友不靠谱的结论。要知道在传递信息上,任何朋友都没有靠谱的义务。追求长久稳定盈利的人,真正需要的是一手的公开资料、独立自主的分析思考、对市场和个体企业的价值判断。越依赖内幕,越缺乏判断力。
| 小心“利好”的坑
除了内幕消息,其实公开的、真实的信息,同样容易被舆论的鼓手放大或曲解,你也要小心被误导,在这里我给你两点提醒。
第一个提醒: 凡事要区分大小,不能光看利好利空。
举当年中国中车例子,2015年南北车合并,中国中车被捧成了一带一路概念的龙头股,市场都看好合并之后,一致对外、把高铁卖给全世界,它的市盈率被炒到了三位数。然而,两年过去了,中国依旧是全世界最大的高铁市场,比全世界其它地区的总和还要大得多。中车的重归增长,还有赖于铁路总公司多买它的复兴号。两年来中车的股价从高位跌去了70%,接近于腰斩再腰斩。
中国中车还是家不错的公司,复兴号不仅让我们觉得自豪,还让老外由衷地赞叹。但是再好的公司,插上不分大小,光凭口号空喊时的利好,股价涨到离谱的地步,反过来就成了让人亏钱的坏股票。
一个小公司拿到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订单可能是个大利好,但对中车这样市值几千亿的庞然大物,只是桩小事,当成大事来炒,时间一长,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了。
第二个提醒:警惕左右互博式的布局。
什么叫左右互搏的布局呢?比方说,前两年,苏宁布局O2O。其它企业进军O2O被视作利好,但苏宁不是。因为线下转线上,对苏宁无非是从左口袋搬到了右口袋,没有增量,最多是延缓它的衰落。
苏宁电器曾经是线下的家电连锁卖场龙头,跟国美电器平分秋色。2008年黄光裕东窗事发后,苏宁迎来了一家独大的黄金发展期。但是好景不长。电商蓬勃发展之后,没几年功夫,苏宁就被电商的老二京东轻松地干掉了。放到今天,苏宁当年引以为豪的一年一千亿销售额,比不上电商双11一天的销量。
这两年,苏宁沉重的线下门店资产成了他转型的包袱,不转型只能是坐以待毙。但苏宁做线上,相当于左右互博,对股票投资者而言没有增量,最多是个延缓衰落的权宜之计。
就像当年的诺基亚,就算智能手机做起来,也充其量能让股票少跌些,绝对没有看好的理由。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大象起舞难,大象改跳芭蕾舞更是难上加难。讲的就是,大企业转型想进入新领域,对原有的业务可能冲击很大,算总账未必划得来。
总结一下,简单说这一讲我们说了两点,第一、远离所谓内幕消息;第二、分辨各种利好消息,小心里面的坑。
总结
讲到这里,这堂精品课已经到了尾声。回顾这七节课,我给你列了一份要点:
一、股票是长期收益风险比最高的投资品种,不论你是还没有参与,还是不敢参与,或者曾经亏损,你都应该树立起长期投资股市的信心。
二、投资股市你需要理解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增长率和性价比;你还需要训练你信息搜索和分辨的能力。
三、身在中国,相信A股给予我们的机会和得天独厚的优势。接受它的不完美。你的任务不是与阴暗面抗争,而是找到真正的好公司。
四、好公司有这么一些特点:好品牌,好口碑,极强的用户粘性,极高的复购率,和极其稳固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地位。对新手来说,可以从自己工作的周边行业开始,寻找这样的好公司。
五、学会衡量股票的贵贱,好公司还得配上合理的价格才会是一支能够带来显著投资回报的好股票。对于不同阶段的企业,适用不同的估值方法。
六、繁忙的职场人一样可以买股票,坚持中长线的价值投资,建立行之有效的交易纪律,能让你事半功倍。
七、远离内幕消息,对利好消息也要学会分辨。
股市跟社会一样,有光鲜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股市里的人多了,是非也多。股市里也不会天天赚钱。但天道酬勤,在股市里,只要你走正道,时间久了,财富就会越滚越多。祝你好运,强者运强。相信你也能成为财富的主人,投资路上的强者。
添加到知识账本
划重点
90%的内幕消息都是道听途说的二手或是三手消息,越容易被传播的消息,往往越不真实。

大概10%内幕消息离真相比较接近,但等它传到大部分老百姓耳里的时候,早已是公开信息了,正规披露渠道上能找到更详尽精准的版本。

警惕不分大小的“利好利空”消息。

警惕左右互博式的布局:大企业转型想进入新领域,对原有的业务可能冲击很大,这样的“利好”消息未必真利好。

MeiTu & SIMC

03.20
见证美图的疯狂,炒作,多少人又在最高位入场被套,常识的胜利

香港证监会罕见调查股票交易美图(01357.HK)再度跳水 市值重回600亿
前期涨幅过猛的美图(01357.HK)[沪港通][深港通]昨日一度被指“妖股”化,由上涨28%到收盘时的收跌11%,股价直接从23.05港元跌至收盘的15.98港元,振幅超40%,今日据香港文汇报的最新消息显示,“香港证监会罕见调查美图交易。美图上市至今,香港证监会起码三度发信予券商索取事务历史记录,最早一次是今年1月份,当时索取的资料早至上市首日的事务历史记录,情况十分罕见。”
美图(01357.HK)在早盘还一度上涨7%,看似不受影响,但在11点20后重现昨日的快速跳水行情,最新收报14.6港元,跌8.6%,最新总市值为617亿港元。公司即将在本周五公布业绩,预期2016年度继续处于亏损状态。

美图股价上窜下跳,内地炒股风经互联互通波及香港
内地投资者的频繁交易导致美图股价剧烈震荡。随着流入香港股市的内地资金日益增加,这种交易模式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市场的运行。被纳入沪港通和深港通股票名单后的两周内,美图的股价一直波动较大,不禁让人质疑:面对蜂拥而至的常常凭一时冲动买卖股票的内地投资者,香港将如何应付。“在互联互通机制下,香港股市的某些特性已经变得内地化,”Mirabaud驻香港的交易总监Andrew Clarke说。“作为一位交易员,不应该靠近这些股票。倘若我们见到越来越多类似美图股票这样的交易模式,证监会与交易所很有可能会加强监管。”美图定于3月24日发布2016年业绩,公司预计今年将继续亏损。从3月6日被纳入互联互通股票名单到上周五,该股暴涨了78%。美图的30天期波动率周一升至去年12月上市以来的最高水平。

No. Date Price Company Strategy
1 03.22 10.12 SMIC bottom
2 03.22 10.08 SMIC bottom
3 03.22 10.06 SMIC bottom
4 03.22 10.00 SMIC bottom
5 03.29 09.96 SMIC Bottom & Government
6 03.29 12.88 MeiTu AI Future & Wensheng Cai & Kaifu Lee
7 03.30 9.64 SMIC bottom
8 03.30 12.28 MeiTu bottom
9 03.31 11.62 MeiTu bottom

2017.11.14日

HSI.JPG

01357.JPG

00981.JPG

香港恒生指数升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

受中国蓝筹股企业持续上涨提振,周五香港股市触及曾在2007年末达到的水平,升至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

更新于2017年10月6日 16:57 英国《金融时报》 爱德华•怀特 报道

受中国企业股价持续上涨提振,周五香港恒生指数(Hang Seng index)触及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

从2007年11月到2008年末,香港恒生指数市值损失了大约三分之二。自2008年10月跌至谷底以来,该市场慢慢回升了154%。

受中国蓝筹股企业的强劲表现支撑,香港恒生指数今年迄今为止上涨了29.5%,周五,则升至该指数曾在2007年末触及的水平。

由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大型股企业组成的恒生中国企业指数(Hang Seng China Enterprises Index)周五上涨了0.7%,较当天早些时候触及两年高点时的涨幅略微下滑。

Oppotunity

新分享丨认知偏差创造巨大机会

认知偏差会创造巨大的投资机会。

前不久,高毅资产首席投资官邓晓峰在内部分享会上说,当市场的共识和实际的情况存在明显的偏差时,这种认知的偏差会创造巨大的投资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来给你转述一下。

先来说说,邓晓峰在做行业研究时,总结出了这样几点心法。

第一,把时间更多花在增长型行业以及体量大的行业上,投入产出比相对比较高。第二,对优秀公司要长期跟踪,观察他们的商业行为,这对理解行业是一条捷径。第三,市场永远会有分歧,这些分歧和问题就是研究的方向。如果你的研究能回答这些问题,发现市场的偏差,机会自然就来了。

举个例子,详细分析一下汽车行业。中国的汽车行业是什么状况呢?目前还没有出现像家电行业里的美的、格力这样具有竞争优势的公司,缺陷是市场的参与者太多,胜者没有确定;好处是行业足够大,市场还在增长,行业回报也比较高。

在2002到2003年,中国的汽车行业经历了一轮快速发展,增长速度达到60%到70%。但是产能的增长速度比需求更快,导致2004到2005年,汽车行业进入调整。当时,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对汽车行业的看法是非常负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汽车业重资产,像巴菲特就认为,重资产的生意不是好生意。

第二,美国三大汽车企业,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市值都很低,大家都不确定,中国的汽车公司市值空间在哪里?

第三个原因是,跟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车价虚高,整个行业的盈利不具有可持续性。

但是,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去看汽车业的发展历史,观察美国、德国、日本汽车业发展的过程,就会发现,市场的共识存在很大的偏差。

先说第一点,市场认为这个行业资产很重,回报率不高。在20世纪初,美国汽车作为新兴行业发展起来时,外部配套不完善,大公司的主要零部件需要自己生产。巴菲特观察汽车行业时,正好看到的是这个阶段,资产的确很重。但是在中国,整车厂和零部件公司已经高度分工,整车厂资产轻,零部件资产重。通过数据来判断,整车行业实质是轻资产。

再看第二点,这个行业的大公司,尤其是美国的公司市值不大,这个问题怎么解释?翻阅这些公司的历史,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从汽车行业诞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些汽车公司基本都是当时美国分红最高的公司。尤其是在20年代到50年代,汽车行业的分红往往排名第一。所以,2000年左右看到公司市值不高,是因为那是残值,不是现值。

还有第三点,中国车价高,毛利虚高,生产率低的问题。邓晓峰在早期专门做了研究,把所有汽车行业的公司数据统计一遍,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2000年之后的5年里,这个行业从高价格的盈利模式,转向了高生产率的经营模式。拿上海通用举个例子,2002年别克的车价在30万以上,但是固定资产周转率低,说明生产和管理的效率比较低。而到了2005年,汽车价格下降,但是周转率提高,获得的净利率可以让企业持续经营下去。

汽车行业的例子说明,市场的共识跟实际的情况存在明显的偏差。这几年汽车行业估值没怎么涨,但是市值和盈利在不断上涨。如果行业本身仍然处在增长期,低估值反而会成为长期饭票,因为行业的增长会比预期好,部分优秀公司做得更好,这样会出现爆炸式增长。这种估值低但是增长高的行业,如果能够跟住的话,你会发现有非常多的投资机会。

唐涯:“全金融时代”,如何实现个人财富快速增长?

你好,我是唐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的博士生导师,也是“得到”App专栏《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的主理人。
十九大已经胜利闭幕,在这次具有承前启后历史意义的会议上,我们党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路径,提出了纲领性和指导性的意见,这些国家大事其实和我们每个普通百姓都是息息相关的。
今天我就用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来解读我们十九大报告中间关于金融的那些部分。
纵观整个报告,我们会发现,里面既有关于过去五年中金融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又提出了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和底线,方方面面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了方便你的理解,我用三大成就、两个问题和一个底线进行了概括。
首先是三大成就,你会发现我们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很快,尤其在金融科技化、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这三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其次,在金融市场深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金融风险事件高发和资金空转这两个问题;
第三,在下个阶段的金融发展中,我们一定要以保障人民财产安全、防范金融风险为底线。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看,这些国家大事到底是怎么和我们密切相关的。
三项成就
1.金融科技化
首先来看看金融领域取得的三大成就是什么?
比如说金融科技化,这个词听着很高大上,其实它就发生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现在大城市里你都很容易地看到,移动支付已经普及了,从昂贵的百货商店到街边卖红薯的小商贩,你只要用一个手机全部可以搞定。
还有原来那些很繁琐的水费、煤电的缴费,现在你只要坐在那动动手指就行了。
杭州曾经有个很真实的笑话,小偷到了杭州以后发现无处下手,感叹生意不好做了。
这个笑话的背后是什么?
其实就是中国经济的业态已经在悄无声息中开始转型。
电商、物流行业都是超高速发展。滴滴、共享单车,还有各种城市外卖的O2O服务业都遍地开花,这其中哪一项其实都是和我们整个移动支付基础设施的发展分不开的。
除了微信、支付宝这些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服务以外,像我们传统的金融机构,银行、券商、保险都纷纷地拥抱了数字技术。
很多从国外回来的人都有感觉,现在国内汇款、支付等各种金融服务的效率,其实比原来那些发达的金融市场都要高不少。
大家现在都说移动支付是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中国在这一次的数字金融浪潮中,已经以后发优势占据了先机,这个先机的取得,有两个因素是决定性的:
一个就是我们国家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容量,所以它为这些互联网技术的落地和应用改造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第二个就是我国政府在互联网金融方面,一直采取比较开放、包容和审慎的态度,这是世界公认的。
2.人民币国际化
说完金融科技化以后,我们再来看看人民币国际化。
所谓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人民币走出国门在其他国家使用,然后在国际贸易中用来计价结算,甚至用作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
最直观的就是过去五年中间,我们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像东南亚、韩国,还有俄罗斯等国家地区非常地普及。
现在你肯定有一种感觉,到这些国家去旅游,很多时候你就直接可以用人民币结算,甚至直接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就可以了。
以后等我们的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了,大家出国旅游都不用再换外汇,带人民币就行了,就像美国人出国只要带美金一样。
除了给我们老百姓带来生活的方便以外,人民币国际化更是影响国家战略的大事。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二战以来美元一直充当着世界货币,国际贸易结算、大宗商品的价格都用美金计价,所以美国通过这个美元机制,真的是获得了很大的战略利益。
现在随着中国的崛起,人民币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到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塑造中间。
所以你看国家崛起绝对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意味着我们的货币很强大,然后百姓能够真正地受益。
3.利率市场化
除了人民币国际化、金融科技化以外,另外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就是利率市场化。
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我们的“央妈”放开利率的管制,让这些金融机构根据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来决定利率。这样一来会有什么好处呢?
资金就会更快地流向那些效率高、回报高的地方,赚钱的好企业就能更快地拿到资金,然后整个经济可以实现更好的、良性的循环。
不单单是企业受益,老百姓的财富也和利率市场化是密切相关的,比如说利率市场化以后,存款的利率就慢慢放开了。
你有没有感觉到这几年我们老百姓的理财工具多了不少?银行发行了各种“宝宝类”的理财产品,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地涌现,老百姓的财富管理多了不少选择,这其实是真正地开始用金融市场藏富于民。
再比如说我在“得到”课程里讲过的货币基金,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
原来如果老百姓想要高流动性的资金,只能放在活期存款里面,利率很低。
而现在的货币基金一方面既给你很好的流动性,另一方面还给你比活期存款高差不多十倍左右的收益率。
所以通过这些金融创新,我们老百姓能够真正地“多收三五斗”。
两个问题
好了,刚才我已经讲了,在前几年我们国家的金融工作在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金融科技化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你看一下我们国家的金融资产规模也就知道了。
2012年,我们国家的金融资产总规模是120万亿,到2017年已经上涨到了240万亿,整整扩张了一倍,这是很大的成就。
但是同时我们要看到的是,在市场快速发展、金融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也产生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叫金融风险事件高发,第二个叫资金空转。
1.金融风险事件高发
什么叫金融风险事件高发?比如说最近钱宝网,还有2013年的泛亚案件,2015年的e租宝案件,都是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进行诈骗和集资,涉及1000多亿的资金,上百万普通老百姓的积蓄被洗劫一空。
还有就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间,像银行、信托、券商这些金融机构,它们都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所以部分机构就会出现操作过于激进,杠杆率过高的问题,有些地方的银行理财产品就出现了风险违约事件。
2.资金空转
除了金融风险事件高发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叫资金空转,也就是说资金不进入实体经济创造价值,而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进行各种投机、套利、炒作。
像2015年我们国家A股市场出现了巨大风波,短短一个月时间,A股价格下跌30%。2016年的时候债券市场又出现过度波动,国债期货大幅下挫,这些问题都是和资金空转、机构盲目加杠杆是有关系的。
所以综合下来,这五年我们的金融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在金融创新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资金空转的行为。
所以导致我们的金融市场上发生了各种的风险事件,对老百姓的财富安全、经济的平稳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要及时纠偏,回到正道上来。
一条底线
那么怎么来纠偏回到正道呢?这也就是我们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的,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为什么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么重要?
其实你回首一下历史就可以看到了,为什么很多发展中国家会掉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呢?
是因为它们经常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爆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比如说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在80年代就经历了债务危机,导致经济增长停滞了20年。
再比如说东南亚国家1997年到1998年的金融危机,让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的国民财富巨幅下降。
所以说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人民财产安全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十九大报告会把这个底线放在如此重要位置上的原因。
再具体地说说防范金融风险要从哪几个维度来着手?
第一个就是金融机构要去杠杆,杠杆率过高经常是金融风险之源。
比如说如果一个金融机构的杠杆率是20倍的话,就意味着它自己的自有资金只有5%,那只要发生5%的坏账率就意味着这家机构资不抵债了,所以杠杆过高是金融风险的一个根本所在。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央最近频频出手去杠杆的原因所在了。
第二,我们要健全整个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创新本质上是一个金融机构和监管捉迷藏的游戏,所以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间,它也会出现资金绕开监管的情况。
比如说我们要控制房地产泡沫,但是银行的钱可以通过同业市场拆借,还有信托,再跑到房地产上去,或者跑到不允许进入的股市里面去。
这样绕开监管以后,这些产品的通道很长,它就会导致金融风险累积,不容易被我们普通人所发现。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缩短这个资金的链条,理清资金的流向,然后进行一个穿透式的监管,这样才能够把金融风险牢牢地控制住。
第三条,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从源头上消灭金融风险,其实真的是需要普及金融知识。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投资者对于金融产品风险的无知,其实是金融风险累积和爆发的源头。
比如说我们当中有很多人参与了P2P平台的放贷,但是P2P真正的定位应该是信息平台,它并不提供资金安全的担保。
经常会有用户告诉我说身边有一个只赚不赔的金融产品,然后让我来看看,我一看绝大部分的产品都是金融传销和诈骗。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打破金融知识上的不平等,让老百姓树立一个正确的风险收益平衡的金融观念,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从源头上防范金融风险。
我们国家一再地提出金融扶贫,在金融扶贫的过程中间,我觉得金融知识的普及是真正的普惠金融,这也就是为什么监管部门最近提出,要让金融知识走入中小学的原因之一。
好了,我给你总结一下。其实作为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金融的内容真的是很多的,但是在整个十九大报告里面,我们会发现这里面有关于过去五年中金融工作的回顾和总结,也提出了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和底线。
我们可以用三大成就、两个问题和一个底线进行概括。
三个成就主要体现在金融科技化、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这三个方面;
两个问题主要是金融风险事件高发,还有资金空转,资金不再往实体经济流动;
一个底线就是在下一阶段的金融发展中,我们要以保障人民财产安全、防范金融风险为底线。
好了,这就是我对十九大报告金融部分内容的一些解读,希望你已经真正地了解了在过去五年中我们的金融市场上取得的成就,也意识到了在过去的金融工作中发生的风险点,并理解了党和政府在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中,会把防范金融风险作为重中之重的原因。

罗辑思维:疯狂的投资 103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的话题我们从一本书扯起来,这本书叫《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可火了,在出版之后,在美国两个星期卖掉了五万册。

五万册是什么概念?你看《罗辑思维》前一阵卖《战天京》,一个星期卖掉了五万册,但这没法比,在美国那么萧条的一个出版市场上,而且这么厚的一本书,可是将近700页,居然能够卖得这么好,那也是一个奇迹。

那为啥卖得这么好呢? 因为有一个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连发四篇专栏文章挺这本书,称之为是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

当然这个本身作者是一个法国人,叫皮凯蒂,号称叫经济学家。好了,我们先不去说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我估计绝大部分人是没有耐心看的,我要不是为了做节目,我连翻都懒得翻它。这本书重要的结论他得出了几个,第一如果自由市场经济再这么发展下去,那么人类社会的贫富分化会越来越加剧。

这个论调也不新鲜,1 9世纪就有几个大神在提,但是关键是结论就是怎么办呢,他号称就是要征税,要全球一体化地去征税,如果财富在多少之下,就应该征税多少,那最高的对全球的很多资本要征1 0%的资本税。

那如果你是一个高收入的人,比如说你是一个年收入达到50万美金以上的,你说你炒股一年我挣了300万,对不起你这样的人就算是恶棍,要对你征收80%的惩罚性的税收。

当然这个数字我在这本书里没查到,实事求是我是看到有些文章讲皮凯蒂这个人,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有这样的一个观点。搞清楚没有啊,这不就上了梁山了吗,就是富人有钱,如果他们有钱,我们看不惯那就去抢嘛,把他们的钱给分了就是了。

在已经力行市场经济实验30多年的中国,我觉得它不该有市场,但是他与此同时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就是富人的钱他到底是怎么来的,他来得正当不正当,我们该不该把有钱人绳之以法,把他们的钱给分掉。

你看非常有意思,这就是真实暴露我的目的了,同样是中信出版社出的书,今天我们重点给大家推荐这本《疯狂的投资》,这里面还有一段小小的公案,中信出版社出这两本书的编辑我都认识,我跟这本书的编辑说,我说你为什么要出这样的书,因为熟了嘛,就可以开这样的玩笑。

我说幸好中信还出过这样的书,叫《疯狂的投资》,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我认为读这个故事,基本上就可以搞得清楚现代财富的源头,只不过这本书是大概几年前,五六年前出的,现在已经市场上绝版了。

我说好,罗胖和他的《罗辑思维》团队,我们就有志于复活这样的有价值,但是市面上买不到的书,所以我们和中信出版社联合复活了这本书,现在在《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号里,可以买得到它。

好那接下来我们就把这本:《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可就请走了,我们专心给大家讲这个疯狂投资的故事。那大西洋里的电缆是什么电缆,电报电缆;为什么电报电缆对于商业史这么重要呢?这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通则,就是只要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一次大飞跃,那人类的整个文明方式就一定会发生一次大改观。

你比如说,怎么说一个部落它开始进入文明社会,一定是因为它有了文字,文字本身它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工具,但是有了它之后,人类代际之间的文明状态知识就可以传承了,就像司马迁讲的,我写《史记》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没有文字,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摸索,那文明不可能爆发。

那第二次大的突破呢就是印刷术,它意味着信息传播可以冲破空间的阻隔,可以迅速地抵达远方。那电报实际上就是第三次大突破,它意味着击破了时间的障碍,原来要通过马通过人走,一站一站去送的那些信启,现在通过电报瞬间可达,而且是全球范围之内。

那这一次它的意义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所以现在有人说电报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维多利亚就是1 9世纪代表整个英国,那个繁荣时代的女王的名字,维多利亚女王。

那电报是哪一年发明的呢,1 844年由美国人摩尔斯发明,顺便又发明了摩尔斯电码这个人,那很迅速在1 846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人铺设电报线路,主要是美国人干的,但是那个时候还比较少,全美国只有40英里的电报线路。

但是一个大烟花很快就放上天了,仅仅两年之后1 848年的时候,美国人已经有了2000英里的电报线路,那又过了四年1 852年的时候,有了多少昵?23000英里。

所以你看,跟今天的互联网那个疯狂投资,是一样一样的,几年它就是翻十倍,而且现在我们看到的资料在1 852年的时候,美国人还在同时在筹划在修建的电报线路,还有一万英里,所以美国是在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它率先把电报线路铺满了,全国密如蛛网。

当然这方面欧洲人相对比较慢,你比如说法国人,他的速度就比较慢,英国人在这方面其实也比较领先,他们在1 850年的时候就铺通了跨越英吉利海峡,从英国到欧洲的电报线路。

当时就有人说俏皮话,说自从上一个冰河期之后,这是英国距离欧洲大陆最近的一次。所以可见当时人非常清晰地知道,电报带来的这个划时代的意义。

那话说就在这几年前后,在加拿大的东北角上有一个纽芬兰岛,用中国人的话讲那真是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有一个神父你看在那个地方地广人稀,神父平时也没啥事可干,他就琢磨一件事,说我能不能干一票生意。

他出现了一个想法,因为从爱尔兰到纽芬兰,那是北大西洋的顶北部了,那个地方跨越大西洋的航船的那个日程,要比像从伦敦到纽约要短一天的距离,说我能不能在纽芬兰岛上,我设一个电报站呢,然后从纽芬兰岛上,直接铺大陆的电报线路架设到纽约。

这样我如果有从欧洲来的消息,我就比正式船到达纽约要快一天,然后用电报线路拍过来,这样不就获得了信息的先机吗?所以他就提出了这么一个想法。

当地人确实也有一些企业家迅速地行动起来,搞了这样一个工程,但是这些人还是没有想到这个工程的难度,因为大家想纽芬兰岛,那个地方跟北极也没什么区别,到处是森林包括冻土带,你要开挖那个地面是非常之困难。

所以好不容易组织一公司,反正那个时候也是一个大的投资泡沫,结果工程还没干到十分之一整个钱就花完了,那这个项目的操盘人自然是满心的挫折和沮丧,所以他就一溜烟地跑到了当时的纽约,看看有没有人去接盘他这一盘烂尾的生意。

运气不错,真就找到这么一位,这个人叫菲尔德,也是《疯狂的投资》这本书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菲尔德是个啥人呢,他的祖上在美国建国之前,就从英格兰飘洋过海移民到美国,那这就是美国当时典型的那种WASP,WASP这个词是几个词的单词的字首拼出来的,就是白人盎格鲁撒克逊后衙的新教徒。

那这帮人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因为他们独特的文化渊源,特别强调自我奋斗努力挣钱,信仰纯洁各尽本分这是那个时代,包括今天美国的共和党是美国价值坚定的捍卫者。

那这个菲尔德确实基因不错,因为他几个兄弟混得都特别好,但是把生意做大的就是这个菲尔德,那他搞什么生意呢,主要是造纸印刷这个行当,30岁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一年可以挣到几万美金,那个时候美金可值了钱了,不是现在的美金。

所以当时他在美国上流社会混着,就觉得太没意思了,这个挣钱太容易了,所以整天用非常幽怨的眼光看着这个世界,他就是那个时候就像今天中国的那个王思聪,30岁功成名就非常有钱,很多美国少女估计也在喊老公如何如何。

那这个时候他突然听到了这个消启,有一盘烂尾生意他可能接盘,所以他跟那个生意的操盘者一席之谈之后,他说你们这想法也太没出息了吧?

只为抢出一天时间,从加拿大的纽芬兰岛修一条电报线路到纽约,这个想法不够酷嘛,不够疯狂嘛,他说我要是干就直接从纽芬兰岛那个电报站,是干就直接从纽芬兰岛,一条海底电缆直接到达爱尔兰,爱尔兰再接到英国,直接把美国和欧洲给联系起来。

这个想法在当时我给你打一个比方,就是人类刚刚开始能够发射火箭,那有的人就开始疯狂了,说我们能不能发射一个载人宇宙飞船到月亮?但是菲尔德直接说月亮什么月亮,直接咱火星!就有点这个意思,为啥,因为这实在是太难了。

大家想一想,人类刚刚开始搞电报这个事还没有几年,第一整个大西洋的那个海底的地形,是没有人知道的,在那个时代甚至没有人知道,北大西洋到底有多深,你不要看那个时候,我们刚才不是讲了吗,1 850年的时候,从跨越英国到法国的英吉利海峡的海底电缆,已经铺成,但是英吉利海峡才多深,浅的地方也就60米,这是平均深度,最深的地方1 72米。

那北大西洋到底有多深呢,现在我们是知道:3000米到4000米深,可是当时人不知道啊,尤其是他们并不知道海底的地形是什么样,所以到底需要多少电缆,其实是没有起码的计算工具的。菲尔德也不知道。

那第二条难处,就是当时的海底电缆虽然已经有了,但是都非常短,从30公里到60公里不等,因为只需要从英国铺到欧洲大陆,英国铺到爱尔兰,什么撒丁岛科西嘉岛铺到欧洲大陆,甚至埃及都有了跨越红海的海底电缆,但问题是都很短。

现在我们讲的这一条线路,那可是要跨越北大西洋的,即使选取最短的路线,从加拿大的纽芬兰岛到爱尔兰,但是也有4000公里长这么长的电缆,装载在船上又需要一整根,那有没有那么大的船呢其实也不知道。

第三条这是真正的大难题,也是这个项目在技术上最感到迷茫的一点,当时的电学技术其实还非常落后,但是我们都知道电通过电缆之后,它会有电阻,即使你用铜,电阻很小,但是当它累积到4000公里那么长之后,电阻能够到多大也没有人知道。

说白了,如果这头用发电机,一个电流下去跨越大西洋之后,它带的那个信息还能不能从那一头反应出来,没有人给出答案,菲尔德当然更不知道。

其他这种细如牛毛的问题那就更多了,比如说这个铺电缆到底它的松紧度该如何,有没有良好的机械能够把握这种度,因为铺得太紧的话容易断,铺得太松的话,你又存在电缆总量无法计算的问题,等等等等这都是大难题。

那你说菲尔德就没想过这些问题吗?你看,这就牵扯到创新者,或者说资本家的一个特征,你会发现所有牛的资本家,他都有一个基本的心态特征,就是乐观,有的时候这个乐观他就是盲目乐观。

他只要觉得这个地方是个风口,我是一头猪,那我就往风口一站,他就随时准备起飞起来,至于细枝末节在他动手的那一刻,实际上他是并不考虑的。

这就牵扯到我们今天中国社会当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几年前我参加过一个论坛,很多企业家都上去讲,现在环境不好,宏观经济形势很差,我们企业不好做,各种悲观。

然后有一个主持人就上去了,他说你们刚才说的都是悲观,但是我发现你们都在谈投资,都在把真金白银变成厂房机器基础设施,你们能说你们真的是悲观吗?你看这个资本家的心态就非常有意思。

我还记得前不久,我看有一个台湾的主持人叫陈文茜,采访中国大陆的那个企业家潘石屹,说你为什么要把女儿送到美国去留学,是不是证明你对中国没信心?

潘石屹就各种解释,我有信心,我有信心,陈文茜就一直不信,把儿女都送出去了,肯定对中国没信心嘛,最后把潘石屹逼急了,他说我在这几年,在黄埔江沿岸就是上海,已经投了几十个亿的房产,你说我对中国有没有信心?

所以有的时候听企业家的话,你不能光听他的话,他的话里面可能充满了悲观绝望的气氛,可是你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还在继续投资,说明他打心底里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叫做乐观。

包括最近几年你看现在手机行业这个座次,已经基本排定了吧,什么苹果三星,什么华为小米,可是就在今年,我遇到了好多个正在准备创业做手机的人,每一个人拿出他的工程机样机,跟我在讲的时候都眉飞色舞,而且有绝对的信心可不是他一个人,整个团队都是要告诉我,我这手机没问题,我一定挤进前十。

我就遇到这样的人就不止十个,那你说他疯了吗,他忽悠我吗?从当时我跟他聊天那个状态,你会发现他真的是信,所以我们普通人平时不大容易嫉妒那些明星,因为我们服人家,天生有资本有禀赋,脸蛋长得漂亮,他们挣大钱我们不嫉妒,可是往往觉得资本家挣大钱,我们觉得不应该,那是社会不公的产物。

其实要知道资本家也有禀赋,什么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乐观的气质,我们在基因生成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这个人是一个悲观的性格,还是乐观的性格。有的人看什么就黑漆一片,有的人就觉得到处是机会,值得把自己赌上去博一把。

当然话得说回来,如果只有乐观,那就真是一只猪,而不是今天我们讲的,企业家和创业者,这些风口里的猪。那从《疯狂的投资》这本书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企业家的其他什么特质呢?接着跟大家聊聊《疯狂的投资》。

这个发生在1 60年前的传奇商业故事,主人公菲尔德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那四个字,叫有钱任性,看见一个商业机会,也不管它有没有依据反正就是乐观,全身心马上扑上,所以你看他头一天刚刚萌发了想法,第二天就寄了两封信出去,第一封信是给电报的发明人摩尔斯,说你给我断断这个事靠谱不靠谱。

摩尔斯一看说我哪儿知道啊,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一件事,你把这事办成了你小子名垂史册,你看这话其实跟没说一样。

那第二封信呢是给美国当时的一个海军上尉,莫里的回信就有点干货了,说我们美国海军刚刚搞了一次,北大西洋海底的勘测,发现从纽芬兰到爱尔兰,就是你选择的这一片地域,海底恰恰是一片高原,而且这个地方的洋流非常稳定,所以这是一个天造地设的铺设海底电缆的好地方。

虽然没有更多的信息,但是毕竟算是给了点信心,你看任何一个创业者一个企业家,他要想干成一件旷古绝伦的大事,那通常都是此前没人干过,这个菲尔德原来干的是造纸印刷这一套,什么远洋贸易轮船电这些事碰都没碰过。

所以企业家整合资源的能力,这个时候你就看得出来了,那他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呢?一般来说创业项目就是两条,第一条是人,第二条是钱。

在人的这方面,从刚才我们讲,他马上给人写信,你就可以看得出来,因为我不懂,我不懂我就得求教人,在最后菲尔德成立的那个公司,叫纽约纽芬兰伦敦电报公司这么长的一个名。

这个公司里面可真是什么人才都有,从远洋船主到远洋商人到海军军官,到工程师包括普通干活的工人,甚至菲尔德有本事请动了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个物理学家,这个人号称物理学的全才,开尔文爵士。

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在物理学当中都学过,开尔文定律,就是这个人。开尔文当然是一个全才,后来在很多甚至是工程机械方面,都对他进行了大量的帮助。所以你看,一个企业家求助的能力有多重要。

包括钱,钱这个事情菲尔德本来是不缺的,要不然他也没有信心干这件事情,但是他万没想到这件事太烧钱了,他不是接盘了那个烂尾工程吗?从纽芬兰岛到纽约,把陆地上的这一条线缆铺完之后,菲尔德就发现,自己准备的钱已经花掉了三分之一,海上的工程根本还没动呢,所以他就知道自己的钱不够了。

那哪儿有钱呢?欧洲人有钱,所以他就跑到英国的伦敦开始忽悠,各种忽悠,有一次见到一个养狗的,他说你看你养狗,这个狗现在只能在这儿叫,如果把电报修成之后,你在伦敦一掐这个狗的尾巴,在纽约那头就能听见狗叫,你说这个事好玩不好玩?

你看这是一个大忽悠,他忽悠的成绩非常好,到处做演讲募款,最后有350个伦敦的富豪慷慨解囊,一个人给他掏了1 000英镑,这就凑了35万英镑,这当时是一笔巨款,150万美金。

好这个公司就算是有了钱,那剩下来的就是两个问题了,第一个是线缆的问题,因为那么长的线缆,当时的工厂没有人做过,要知道如果把里面的铜线全部串起来有多长呢?可以绕地球1 3圈,大概是从地球接到月亮上那么远。

而且这根线缆因为要是一整根,它不能断,好多节绢这个线缆,所以必须是船上有一个卷滚机来卷这个线缆,然后从工厂一边生产一边卷上船,最后生产完了线缆已经全部在船上,所以你看这个工程的系统难度有多大。

那生产这些线缆大概用了一整年的时间,因为有钱,所以大量地开工,那最后还剩一个问题就是船,民船是没有那么大的,这个就一定得求助于国家,所以你看这个大忽悠的本事又来了,搞国家公关。

当时英国的议院给他说服了,最后提了这么一个条件,说我们出船,我们还给你1.4万英镑的补助,但是得答应我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美国人得对等提供这样的条件,就是它也得出船,它也得提供补贴。

另外就是线缆一旦铺成,在电报传来的信息的所有权上,我英国人有优先权。你看提这个条件就比较合理了,这个生意基本就谈妥了。

那问题出在美国这一边,从独立战争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人的外交路线其实有一个灵魂,就是孤立主义,从华盛顿那一代国父开始,美国人就想我们现在好不容易独立了,我们就在新大陆过自己的安生日子吧,我们可不去搭理那些欧洲人的乱七八糟的事务。

现在一听什么要建海底电缆,又要跟英国人合作,又要跟欧洲人搞到一起了,所以很多人就不乐意,当时的国会就爆发了剧烈的争论,但是这个时候你就看得出来,菲尔德这个人的游说能力公关能力,在这本书当中有大量的细节,好几页纸光写这件事情。

最后以微弱的优势通过了菲尔德的这个提议,美国政府也出钱也出船,那最后商定的结果就是美国海军,出他们一艘很大的船叫尼亚加拉号,而英国海军也是出当时很大的一艘船,叫阿伽门农号,专门用于这项工程的旋工。

那说到这儿其实我们就再提炼一下,一个创业者,一个企业家需要的素质,在刚才我们讲的那个过程当中,其实就体现出两点,第一个叫马上行动的能力。

说实话我原来没有创业的时候,也是喜欢吹牛给人当策划,最让我惊讶的一次就是有一个企业家,我在吃饭的时候跟人吹牛,我有一个想法,你应该干一件什么事,等饭吃完了人家结账,结完账说,你刚才那个想法特别好相关的工商注册,包括域名注册包括商标我们已经派人去办了,域名注册已经拿下未了,就在我们刚才吃饭的这半个小时当中。

我当时就惊呆了,但是回头一想,这可不就是企业家的精神吗?就是马上就办,你看现在那些凡夫俗子们,有多少念头在纠缠,我是要创业呢,我还是继续在这个公司干下去呢?还是跳个槽呢?天天在那儿想。

所以很多人来说为什么事干不成,想多了嘛,干少了嘛,这也是这几年在创业市场上特别著名的那个故事,就是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扎克伯格当时只是哈佛大学的一个普通学生,其实Facebook的整套架构性的设想,根本就不是他的原原创,原创者另有其人,是一对叫文克莱沃斯的兄。

这两个兄弟家境不错,从小就是富二代,然后他们有一次见到扎克伯格,就跟他讲整套这个想法,精彩不精彩?扎克伯格说精彩,我想想,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

这个扎克伯格就开始动手,包括写代码,包括请教高人,包括见投资者,等他热火朝天地已经干起来的时候,那个文克莱沃斯兄弟在干吗呢?在泡酒吧,在喝酒,在准备自己的皮滑艇赛等等。

等他们知道一个叫Facebook的东西已经崛起,才慌张失色跑去找上门要钱,于是就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虽然最后和解也赔了他几千万美金,但问题是跟扎克伯格最后的那个成就相比,这几千万美金算什么呀。

所以你看,创业者他不见得是在智力或者说思考能力上异乎常人,他真正领先的是他的行动能力。有这么一个说法,全世界人类同时想到同一个创意的人,一个瞬间可能就有几千人,但是最后谁去摘果子,就是最先行动的那些人。

再回到这本书的主人公菲尔德,他有一次在说服英国人的时候,给我钱给我船,英国人就问他,说你这个电缆如果修到半途断了怎么办?你看菲尔德怎么说的,说,那就再建一条喽。你看他用行动而不是用道理去跟人交流,这样的人就是迈向成功的人。

那他还有另外一个特质,这也是普遍存在于企业家和创业者身上的东西,就是说服别人的能力,获取帮助的能力。我们今天市场当中经常流传着一种言论,就是讨厌一些吹牛的人,可是要知道,如果是一个屌丝创业者,他啥都没有,他除了去忽悠梦想,忽悠情怀,他还能拿什么去聚合人力,聚合那些帮助呢?尤其是那些免费的帮助呢?所以吹牛其实是创业者最重要的一个素质,咱们得重新看待吹牛这个词。

大家可能都知道飞机是谁发明的,是美国人莱特兄弟,莱特兄弟其实是乡下人,没读过大学,身边的整个团队没几个有文化的,在俄亥俄的乡下,可是当时距离发明飞机最近的一个人,可不是这样的人。

那个人叫兰利,这个人是哈佛大学工作过的,已经算高级知识分子,而且当时美国国防部拨给他五万美金的研发经费,那个时候飞机简单,五万美金又是很大一笔钱,而且这个人在整个科技界、商界人脉也非常广,但是最后干成这件事情的不是他,是远在几百英里之外的俄亥俄州的莱特兄弟。

那为啥呢?就是因为莱特兄弟啥都没有,就是见人就说,飞行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理想,帮我吧,吹牛,你加入了这个计划你就会如何如何,你听起来也跟骗子似的,但问题是1903年的那个冬天,莱特兄弟的飞机先上了天,然后永垂史册。

所以对于一个没有钱的人来说,如果他是一个创业者,他吹牛,那你作为一个消费者当然你可以骂,但是如果你还是一个创业者,如果你是一个心怀梦想的人,那请对这样的吹牛还是多一些理解吧,因为你要不吹牛,你也干不成。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反驳,说吹牛的人很讨厌,对,如果一个人吹牛,但是给所有的人都是很讨厌的感觉,那他就不是创业者式的吹牛,因为他达不到去整合更多帮助和更多资源的结果,那这就是一场失败的真正的吹牛。

说到这儿我们把一个企业家,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我们已经归纳了三条:

第一乐观的禀赋,第三吹牛整合资源的本事。那请问一个企业家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接着为大家讲《疯狂的投资》,大西洋电缆商业传奇后半截的故事。

到了1857年的时候,可谓是万事俱备就欠干活了,两艘船都是借来的,一艘装一半的电缆,开始往大西洋的深处开去。刚开始的时候顺顺利利,但是到了第六天的时候出事了。这一天的深夜电缆突然绷断,消失在大西洋黑漆一片的海底,那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那你说为啥呢,两个原因:第一操作不熟练,第二机械不合适很落后。当时一边放电缆一边要踩着刹车,可是一旦这个刹车踩紧了那个电缆就容易断。

前面还记得吗有个英国人问菲尔德,要是断了怎么办,你看这个乌鸦嘴,就是他说的。那断了怎么办?菲尔德早就讲了,再干一次啊,可是问题是这次损失可挺大的,因为已经走了400英里了,这已经是当时最长的海底电缆,就是英法海底电缆那才40英里,这已经是它的十倍,那是多少钱呢?损失了1 0万英镑。

菲尔德在英国人那儿,也不过就募了35万英镑,这一次损失是挺惨重的,更重要的是损失了一年的时间,因为要重新生产电缆。好,没关系,1858年接着来。

六月份两艘船又出发了,不过这次就不是按同一条线走了,是两艘船到大西洋中心会合,然后向两边分开开这样比较有效率。

那刚开了三天又出事了,什么事,那真叫是天灾没办法,百年不遇的暴风雨来了,一阵风吹完之后,大概是一个星期,两艘船才脱险。

为啥这么难,按说这么大的军舰应该有抗风险能力,可是要知道,这两艘船都被改装过,因为装的电缆实在是太重了,为了装更多的电缆,所以整个船的配重都进行了改装,那它抵御暴风雨的能力自然就下降,尤其是英国人那艘阿迦门农号,就被吹得一塌糊涂,船也受伤,然后电缆被绞成一团,很多地方的电缆那个绝缘层也被破坏掉了。

所有人都傻了,那怎么办?这些电缆难道还要接着往前铺吗,看来必须得重来一回。这个时候菲尔德那家公司,就是纽约纽芬兰伦敦电报公司的董事会里面,就有人坐不住了,说算了吧,我们把剩下的钱分了算了,仓库里还有点电缆,卖了算了,不干了,这事太不靠谱了。

但是菲尔德,你看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一个创业者的精神,说凭啥不干,马上都快成了,现在我们库里的电缆还足够再干一回,马上接着干!

这是六月份出的事,八月份两艘船再一次出发,这一次出发说白了,就有点灰溜溜的了,我们中国人讲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当第三次出发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欢送仪式了,也没什么神父祈祷了,也没有什么香槟酒了, 就悄没声,臊眉搭眼开始往大西洋里面去走。

那这一次昵,特别好,成功了!双方顺利地抵达了欧洲和美洲的陆地,那紧接着当然就是各种庆功仪式了。

据当时在旁边的观察者说,菲尔德牛到了什么程度?举行盛大的庆典,三辆车,第一辆车菲尔德坐,第二辆车,这是在美国,是美国那艘军舰尼亚加拉号的舰长去坐,第三辆马车,你猜上面是谁?美国总统!

要知道在这样的庆典场合,哪有你总统什么事?菲尔德最牛,坐第一辆马车。那紧接着昵,英国女王就给美国总统拍来一份电报,你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跨大西洋的电报,英国的报纸都跟疯了似的高兴庆祝。

尤其是《泰晤士报》,讲了一段话,这段话估计美国人不爱听,说这个电报线路铺成之后,整个《独立宣言》就作废了,几十年前他们独立了,现在怎么样,一根电缆又给拽回来了,从此英国和美国又可以凝结为同一个国家,《独立宣言》作废。

你看英国人把这件事情看得很重,所以英国女王才降低身份,给美国总统主动拍去一份电报,可问题来了,这个电报局的人干活的时候,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因为本来一份电报拍来,很短的时间就到了,结果收了十几个小时。

说白了,电文非常不清楚,因为电流非常之弱。那个电报的翻译说白了是猜,一直猜了十几个小时,最后才勉强把这份电报向新闻界发布了。

但是紧接着情况就越来越不好,在随后的20多天里,这个从电缆传过来的电流是越来越弱,最后压根就分不清这是什么电流,任何信息不能承,20天之后这家公司不得不向新闻界宣布,这一次我们又失败了。

那这个时候就轮到美国人民不高兴了,你搞什么搞吗,不忽悠人吗?刚刚搞过庆典,你菲尔德还坐第一辆马车对吧,现在你告诉我们不行了,我们可是把剩下来的电缆,都切成一节一节地拍卖,拿回家当纪念品了,现在你告诉我,这不就是个骗局吗。

当时美国新闻界甚至有人说,什么英国女王拍未的电报压根就没有,这是骗局,也真没准儿,因为第一份电报本来就是猜出来的,那不管怎么讲,这次就这么奇怪的失败了。

一条海底电缆已经铺成,它就在那儿,但是它就是不起作用,你说咋整?那现在难题就又回到了菲尔德的身上,他该怎么办呢?那你可能会问,那后来这条电缆铺成了吗?铺成了,不过已经是八年之后的事情了,要到1 866年才铺成。

你可能会问,怎么这么长的时间呢?你算算那日子从1 858年到1 866年,可不就是美国人在打南北战争那段期间吗,美国政府哪有心思干这么个事嘛,要集中全部精力去打仗。

不过你也看得出来菲尔德在这个过程中,至少又干了三回,两次失败最后一次成功,说明他还是有强大的能力,去游说美国政府去帮他的忙,其中很多细节都在这本书里,我们这儿就不细说了。

那等到1 866年铺成的时候,那一天菲尔德就扑在船上的甲板上那痛哭,太不容易了!他曾经给他的朋友写信,说就在这个夏天,我光火车坐了几千英里,轮船坐了几千英里,连渔船我都坐了一百英里,我走得容易吗。

在这个过程当中菲尔德是横渡大西洋31次,要知道那个时代横渡大西洋还是不靠谱的,还是冒着生命风险的,他居然冒了31次之多,那他没办法嘛,因为他已经把自己搞得山穷水尽了,他的钱也基本花完了,已经濒临破产,如果第六次这个海底电缆还是铺不成,他就有可能成为商业史上的一个疯子,作为一个笑话而被载入史册。

那他为啥最后能干成呢,其实是有一点点运气的成分。因为就在这七八年间,人类的电学技术是突飞猛进,发电机的功率越来越大,仪器越来越精密,而且还有贵人相助,前面我们讲的那个英国的院士开尔文勋爵,著名的全能物理学家,他不仅搞物理学,他还给菲尔德帮了很多的忙,做了大量技术上的改进。

不就是因为那个刹车系统不好吗,开尔文勋爵帮他改进的。第二次不是那个绝缘层被破坏掉了吗,开尔文勋爵又帮他改进了电缆的绝缘层等等。这么多人的帮助,最后偶然造就了,1 866年菲尔德的成功。

那成功之后发生了什么呢?就像现在的创业者纳斯达克敲钟了,敲钟之后当然就是财富的大喷发了。当时从美国拍往欧洲的电报,请问他收费有多高?一个单词十个美金,那个时候美金还得了,十个美金是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星期的收入,你如果拍一封电报,动不动十个词,十个词一百美金!

所以他头两个月收入,就是每天几千美金每天几千美金这么收,一年就能进来一百多万美金的现金流,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得了的数字,那商业成功就是这样,不到三年,前面所有的损失就全部都回来了。

那这一份电报,这个跨大西洋海底的电缆,一直运营到20世纪,甚至是马可尼发明无线电之后,大家发现还是这个海底电缆的电报靠谱,因为它不会受什么天气,什么地球大气层磁场的影响,那个收的声音非常之清晰,反而作为一个最靠谱的通讯工具,一直用到了20世纪。

好了,菲尔德和他的海底电缆的故事,我们就为大家讲到这里,这里面有太多的细节,我们一期节目肯定是容纳不了,如果你有兴趣,欢迎大家去看这本《疯狂的投资》。

那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因为《二十一世纪资本论》那本书,得出来的结论以及同意那些结论的人的想法,很多人几百年来几千年采都觉得,富人的钱都不是好来的,都是巧取豪夺的,就是把他们干掉,把他们的钱给分了,那这个想法熟悉《罗辑思维》的人都知道,我们肯定是不同意的。

所以今天我们必须借助菲尔德这个故事,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富人凭什么挣那么多的钱?那当然我们指的不是那种贪赃受贿,当黑社会老大挣来的钱。我们指的是通过自由的市场经济,用自己的本事经营在市场中获取的钱。

那这种钱通常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当然就是禀赋,比如说我罗胖我没有明星的脸蛋,我挣不了那笔出场费,这个我就得认对吧。

第二就是人家吃得苦我没有吃到,我还记得雕爷讲过一句话,说什么叫创业创业就是修行,它的心法就是一口真气不散,不管多难这口气都不能散。这个咬紧牙关度过难关的精神,我们很多人身上也没有,所以我们也得服气。

菲尔德这个人冒的风险,刚才我们已经讲了很多了,其实在电报的发展史上,那个风险是非常巨大的,在铺设海底电缆之前,美国人在陆地上铺设电缆的时候,就是一轮疯狂的投资泡沫,这里面多少人血本无归,多少人家败人亡,包括资本家也是一样。

你不要以为资本家就是判断财富趋势,趋势判断好有什么用?因为很多人都能判断,大家都进来了,最后一竞争,你还是可能挣不到钱。

比如说1 9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有一家美国公司是经营大陆上的电报,刚开始大家都看好,把股价炒到了50多美金,最后因为竞争太激烈,电报行业不挣钱,所以股价一下子跌到了2 5美金,很多投资者就血本无归。

再比如说有一家公司筹集了66万美金,他发一个大愿,要在新奥尔良地区,建设一条通过密西西比河河底的电缆,但是结果呢,这比大西洋电缆要容易得多吧,但是一场洪水来把所有的电缆冲走,这家公司破产。

这样的故事,即使是在电报业那么疯狂成长的过程当中,它也是随处发生的。所以风险是资本家承受的一个,我们普通人根本不必去承受的东西。

那第四条就是,资本家最终拿到的那笔收入,和他创造的财富相比,其实是很小的一块,这一点很多人,如果没有学过经济学就很难理解。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消费者剩余,其实所有的创新活动创造了一块新增的财富,这都叫消费者剩余,那这块东西随着时间的推进,渐渐都得归于消费者,而不是归于资本家。

举个例子来讲,就拿菲尔德这件事来讲,他虽然创造了大西洋底的第一条电缆,然后迅速地发财,三年就收回了成本,可问题是他的好日子也就过了三年,到了三年后,法国人就铺了第二条电缆,所以你原来什么一个单词十个美金,这种好生意就没得你做。

因为旁边的竞争者就在那儿,那你们俩就打价格战,到最后实际上你的利润率,就是你的毛利也就基本逼近于零,只要有竞争市场一定是这样,只能逼着你再去创新,你才能够再获得超额的利润。

所以经济学上的这个结论就是消费者剩余,随着时间的推进最终会归于消费者,而资本家能够获得的,仅仅是一个时间窗口里的一小部分财富,这是经济学上的一个结论。

说到这儿,我们可能还是没有办法说服一部分人,他们觉得我就是穷,我挣不到钱,所以我看富人挣钱我就不爽,今天你罗胖子把大天说下来,说富人挣钱有多少道理,我就是不服。

那好,我们现在就切换到你的角度看,你会发现你这么想还是错的,为啥?因为穷人生活状况的改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赖于富人的努力的,他们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他们自己才能够分享到其中的一部分。

就拿马云来说,他现在超越李嘉诚成为亚洲首富,可是你坐首富位置的前提,是你要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让大量的淘宝商家有钱可赚,你才可能是那个首富对吧?

好,那假设现在有人问我们一个问题,让穷人的生活改善十倍,让富人们的财富增加一万倍,这两个结果同时出现,我们要不要呢?反正我要是穷人我就要,因为每个人算自己的账就可以了。

在《二十一世纪资本论》那本书里面,他其实一直就在讲一个道理,随着自由市场经济的演化,贫富矛盾会变得越来越大,没错,如果贫富矛盾是穷人根本吃不饱饭,啼饥号寒,那这确实是一个不公正的社会。

可是如果穷人的生活也在改善,富人改善得更快,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坏的结果。为什么,因为一旦摆脱了匮乏经济之后,实际上我们和富人之间的差别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如果我们穷人也可以开上一辆三万块钱的QQ,其实也挺好,富人再得瑟,不过买一辆几百万的迈巴赫,他跟我们的差距好像有几百倍,但是同样能上高速路,同样能到郊区去野游,其实差距没有那么大了。

如果我们穷人经常也可以星期天带着老婆孩子,到郊外的公园里去度度假,我觉得也挺好啊,富人不妨去马尔代夫去包一个岛,他们花上万倍的钱,那你觉得差距真有那么大吗?

所以社会并不会因为表面上的贫富差距,而变得不稳定,关键是财富的总量是不是在增加,这是一个算账的方法。

那这个社会其实很讨厌的就是那部分评论家,一方面他们自己没有能力创造财富,一方面天天在骂那些成为富人的人,或者走在成为富人道路上的那些人。

就像中国的互联网上,也有一些人号称也是互联网专家,经常还开班授徒,经常写那些文章,谁谁谁为什么会失败,其实人家也没有失败,就这种评论家其实特别可恶。

其实在菲尔德那个时代就有这样的人,比如说一个著名的文人,也是今天中国很多文艺小青年心目中的偶像,这个人叫梭罗,他不姓罗啊,我跟他没关系,叫梭罗 ,写了一本书叫《瓦尔登湖》。

确实那本散文写得是非常的精彩,可是梭罗在他的时代,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的时代,一直扮演一个叫评论家的角色,比如说美国国内正在搞电报投资,从缅因州到得克萨斯州,这两个农业州有什么信息可传?为什么一定要搞电报呢。

再比如说要铺大西洋底电缆了,哎呀铺什么电缆,欧洲的消息有什么要知道的呢?花那么多代价,最后从欧洲传来的新闻,不过是哪个公主又咳嗽了,感冒了,你看这就是评论家的可恶。

所以今天面对那些创新者,那些企业家,在旁边阴阳怪气的那些评论家,我罗胖特别愿意用我那个招牌的“呸,讨厌!”这句话来评价他。

好了,自打我几年前读到了这本<疯狂的投资>,实际上我一直把它搁在我的书架上,因为我觉得在里面可以找到所有创新者,用于激励自己的那些素质,很多细节,菲尔德在1 60年前,其实已经给我们做了示范。

那我们这次和中信出版社合作出这本书,我们跟它谈了一个非常长的独家期,五年,就是中信出版社有这个版权多少年,我们就可以卖多少年这本书。到《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号上,可以买到这个独家的版本。

那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或者你希望成为一个创业者,想激励你的兄弟们,在这本书里找到相关的企业家的禀赋素质,以及那些给你启发的细节,那欢迎来读一读这本书,五年内什么大事都可能干得成,什么奇迹都会发生,《疯狂的投资》随时等你。

郎咸平说:你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201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过去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不得不面对世界经济萎靡不振、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李嘉诚等商业巨头集体撤资转换投资方向等一系列让我们措手不及的事件。同时,国内多年来一直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大,为此,政府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口号,也做出了“一路一带”输出产能的新决策。然而,在频繁出台各种新政策后,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今中国的实质性问题。身在如此复杂多变的投资环境中,我们该如何应对?

目录 · · · · · ·
序言:未来投资市场的风险与机遇
上篇 投资环境:我们身处什么样的时代?
国际投资环境
第一章 大国博弈,中国如何抉择?
一、俄罗斯三大危机是如何爆发的?
二、美国对付俄罗斯两大招:石油战与汇率战
三、为什么人民币贬值不是我们的最优选择
四、人民币不贬值,中国如何扭转出口颓势?
第二章 人民币意外贬值,新一轮汇率大战正在上演
一、汇率是美国国际战略的最有力武器
二、第一轮汇率大战(1973—1985),打击拉美能源出口型国家
三、第二轮汇率大战(1986—2001), 打击资本进口型国家
四、第三轮汇率大战(2001—),同时打击能源出口型、资本进口型国家
第三章 金砖银行,国际金融秩序的挑战者?
一、成立金砖银行,西方为何震惊?
二、世界银行用“邪恶三板斧”欺压发展中国家
三、IMF 用“邪恶三把火”乘火打劫发展中国家
四、金砖银行为中国带来哪些新契机?
第四章 亚投行来了!
一、为什么美国、日本不欢迎亚投行?
二、亚投行会步世界银行或IMF 的后尘吗?
三、为什么中国决不能放弃亚投行主导权
第五章 全球股市巨震,下一轮经济危机要来了吗?
一、真的是“全球崩溃,中国制造”吗?
二、现场还原:本次全球股市下跌全过程
三、美国依然是全球经济走势的决定因素
第六章 希腊危机,前车之鉴
一、希腊的情况到底有多糟糕?
二、3210 亿欧元债务,谁来兜底?
三、欧盟债权人援助方案为何激怒了希腊人?
四、希腊危机追根溯源,谁是始作俑者?
第七章 海外投资投哪里?
一、QDII2 即将推出,个人投资者如何选择?
二、美股风光不再,抄底欧股正当时
三、投资楼市,美国是首选
国内投资环境
第八章 地方政府改革三步曲
一、削减地方政府职权之一: 规范招商引资与税收优惠
二、削减地方政府职权之二:限制基础设施建设与地方债
三、预算约束:各级政府严格执行预算制度
四、法制约束:地方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
五、以史为鉴: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六、王安石变法对当下政府改革的启示
第九章 两会热点分析:百姓关心什么?
一、14 年来百姓关注最热民生话题大盘点
二、哪些民生领域政府花钱最多?
三、细说政府十大民生改革得与失
第十章 从专车服务看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一、出租车罢工事件频发,都是专车惹的祸?
二、“法无禁止即可为”:市场的边界在哪里?
三、只有开放牌照才能真正保障出租车司机利益
四、以Uber 为例:市场创新需要政府持开放心态
第十一章 自贸区扩围:市场倒逼改革
一、以自贸区突围TPP,胜算几何?
二、借自贸区服务民生,打造民生经济
三、借自贸区倒逼改革,打破利益集团垄断
四、借自贸区促进政府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
五、借自贸区提升中国国际金融能力
第十二章 藏汇于国不如藏汇于民
一、以数据说话:中国真的是外汇储备大国吗?
二、中国外汇储备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何在?
三、“渡边太太”的故事:为什么要藏汇于民
四、实现藏汇于民三步走
下篇 投资领域:哪里才能掘到金?
股市投资
第十三章 中国股市:全球股市中的“另类”?
一、中国股市为何与全球股市反向而行?
二、美、德股市何以在危机之后一路走高?
三、中国股市能够反映经济基本面吗?
四、2012 年之后香港股市深受内地影响
第十四章 所谓牛市:改革红利拉动股价上涨
一、本轮A 股上涨的三阶段:与改革同步
二、股市波动,政府护盘对与错
三、炒作改革概念股,必须有人为疯狂买单
第十五章 “国家牛市”能持续多久?
一、市盈率高企,泡沫隐现
二、谁是市盈率飙升的最大获利者?
三、我凭什么能准确预言股市暴跌
四、案例分析:创业板的猫腻
第十六章 股价大跌,谁之过?
一、股市暴跌的炸弹之一:大户套现,散户接盘
二、股市暴跌的炸弹之二:高杠杆配资
三、股市暴跌的炸弹之三:做空制度加剧市场恐慌
第十七章 徐翔被抓的背后
一、谁是本轮股市暴跌的“内鬼”?
二、泽熙基金逆市上涨的惊人表现
三、对于普通投资者,股市还有机会吗?
楼市投资
第十八章 暴利时代结束,楼市步入常态化
一、不动产登记制度会导致楼市大跌吗?
二、什么才是稳定升值的“常态化地产”?
三、房地产行业的“香奈儿现象”
四、从二手房价格与交易量看楼市前景
五、暴利时代结束,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
第十九章 从体验式消费看商业地产
一、在中国谁是最大的观影群体?
二、在中国谁是最大的网购群体?
三、提供体验式消费才是未来购物中心的出路
四、体验式购物中心发展三阶段
大宗商品投资
第二十章 谁主导了国际大宗商品走势?
一、投资黄金,美元指数最关键
二、黄金定价权的秘密大转移
三、如何看懂美联储的“加息太极拳”
四、投资大宗商品,需求是关键
民间金融投资
第二十一章 投资互联网金融,靠谱吗?
一、互联网金融的灵魂在于风险控制
二、互联网金融催生了合法的中国民间利率
三、P2P 与银行理财类产品有何不同?
四、我为什么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前景看好
第二十二章 民营银行,一道大菜?
一、民营银行是金融改革的灵丹妙药吗?
二、民营银行做大做强,难在哪里?
三、值得民营银行学习的“台州模式三板斧”
第二十三章 比特币大骗局
一、为什么说比特币是一个骗局
二、中国大妈们是如何被骗的?
三、比特币有可能变成世界通用货币吗?
四、美国为什么承认比特币是合法金融工具?
五、给老百姓的忠告:看好钱包,远离比特币
生态农业投资
第二十四章 未来农业方向:互联网+ 农业产业链
一、农业成为土壤最大污染源,谁之过?
二、根本原因在于农业产业链碎片化
三、农业产业链整合三大模式
四、用物联网技术优化农业产业链
健康产业投资
第二十五章 互联网助力新兴大健康产业一、大健康产业雏形显露,市场庞大
二、五大环节组成大健康产业链
三、未来移动医疗的更大作用在疾病预防

罗胖60秒:股东和公司利益一致吗?

  1. 有一个金融行业里的人跟我说,现在意见领袖对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正在影响金融的底层逻辑。

  2. 哎,此话怎讲?他说,过去金融市场有一个假设,持有一只股票的股东和这家企业是利益共同体,因为股票涨得越多,他赚得越多嘛。所以,持有公司股票的人,会维护公司的利益,会公开说公司的好话。

  3. 但是,现在这个假设可能要出问题。因为影响力越大的人,大概率持有的资金也会相对多,更要命的是,他的言论对股价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那他很可能会有另外一种行动方式,就是拼命说这家公司的坏话,打压股价,然后来抄底。

  1. 过去,能这么干的只有大机构,现在几乎人人都有条件发动对公司的“舆论战”,而他们未必是公司的真敌人。

你看,一家上市公司的生存环境正在变得更复杂,说白了,更加危险。

哪种赚钱方式最划算

前几天,在微信公众号“行动派DreamList”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提了一个观点,说在咱们现代社会,有四种赚钱方式,

分别是卖信息、卖钱、卖他人的注意力、卖自己的时间。你能靠卖什么赚钱,就决定了你的收入最终落在什么档次。

首先咱们来说最高端的,靠卖信息赚钱。说白了,就是信息掮客靠撮合行业内的交易来赚钱。举个最通俗的例子,你做布匹生意的话,不知道全国各地布匹的价格是多少。那这个时候我告诉你,布匹在北京是价格最高的,你快来这儿卖吧。结果,你给了我一笔好处费,然后跑到北京来卖布,大赚了一笔。

那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当的就是信息掮客,靠卖信息给你来赚钱。我这种赚钱模式利用的是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越不对称,就越能赚钱,而且只需牵线搭桥就行,连本金都不需要。这些垄断了信息交换节点的人,在体系中有最大的议价权,什么都不需要自己干,光靠制定游戏规就能赚钱。

比如,咱们大家都看不起的房地产中介,人家就是典型的靠卖信息赚钱。北上广深随便成交一套房子,他们就能从中赚上一笔。一年只要做成几单,基本上就够普通白领干上一年的了。而且,这个过程中,根本不需要你有什么文凭,也没见他们做太多事情,十几万、几十万的中介费轻松入袋。赚卖信息的钱,天生就要比靠卖时间赚钱容易些。

其次是用钱来赚钱,这也是最轻松的赚钱模式,像房产增值、房租、利息、股权收益这些,都属于这种。

咱们都知道,对于普通都市人而言,最好的一种理财方式,无非是买一套房,然后坐等升值。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买房会给你带来这么大收益呢?这是因为,我们进入到了一个资本回报率增速,高于劳动回报率增速的时代。也就是说,房价只要稍微涨一点,普通白领辛辛苦苦攒了好几年的收入,就瞬间前功尽弃,赚的再多也追不上资产增值的速度。

现在,资本回报率增速是不是比劳动回报率增速高,已经成了判断一个行业是不是朝阳行业的一把标尺。只有进入资本回报率增速高的行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香港人有个特别形象的比喻,他们把买房叫“上车”,把工薪阶层购置的第一套楼盘叫“上车盘”。你想象一下,一群人跟着汽车跑,只要你能跳上这辆车,你就是在车里坐着躺着,也比外面那些追着跑的人要移动得快,这就是靠钱赚钱的魔力。

接下来是第三种赚钱模式,叫靠卖他人的注意力赚钱,这也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说简单点,其实就是注意力经济。你想象一下,咱们全国有13亿多人,每人给你一块钱,你就是毫无疑问的亿万富翁了。如果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你这么想纯粹是异想天开的话,那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你的这种亿万富翁梦还真的有可能实现了。

其实,注意力经济这个东西的规模很好计算,一个人一天24小时,除了工作和睡觉,大概有4小时的闲暇时间,那注意力生意就是在抢这四个小时。咱们每个人愿意为闲暇时间支付的开销是固定的,所以你要想成功,就一定得把大家的注意力给抢过来。

那具体应该怎么抢呢?无非就是群聚效应和粉丝经济。比如说网络直播,就是典型的注意力经济,在陌陌直播这样的平台上,一个小姑娘月入十万甚至几十万都不是问题,凭的是什么?无非就是两点,粉丝够多,然后他们的手机有支付功能,满足这两点就够了。现在大家都在说的网红,走的都是这种注意力经济的模式,这也是互联网时代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

最后是最不划算的赚钱模式,也就是靠卖自己的时间赚钱。为什么说这种赚钱模式最不划算呢?你看啊,普通老百姓靠卖自己的时间,可能赚一辈子钱才能买一所房子,可是人家房屋中介呢,只需掌控信息资源,很容易就能赚上十几万;再比如,你辛辛苦苦读书大学毕业,工作后披星戴月,加班加到颈椎出问题也不过就一个月几千块钱,能上万就不错了。可是靠吸引大家注意力赚钱的网络明星,甚至唱首歌就能有几百万入账。

其实啊,之所以靠卖时间赚钱最辛苦,是因为这种赚钱模式陷入了同质化竞争,可能上亿个人在跟你干同样的事儿,所以你几乎就没有什么议价能力,只能在食物链的最下游谋取生存,当然就很辛苦了。这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人,靠逼着自己念书、进修、升职来增加劳动效率,能多赚那么一点,但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法提升劳动效率,只能是靠增加劳动时间长度来增加收入了。

咱们再举个资本圈的例子。有个现象不知你发现没有,比起顶级的投行业务,顶级对冲基金的赚钱能力一般都会高上一个数量级,这就是因为,对于对冲基金来说,资金管理规模增加10倍就等于收入增加10倍,但他们的工作时间却并不会也线性地增加10倍,可能只需要多花一倍时间就行了,甚至和原来差不多。像这种收入增加跟花费时间不怎么挂钩的行当,才是最容易赚钱的行当。

所以你看,还是回到咱们刚开始说的那句话,你能靠卖什么赚钱,就决定了你的收入最终落在什么档次,卖时间肯定是赚不了大钱的。

本文源自:公众号“行动派DreamList”(身边那些月入十万以上的都在靠什么赚钱?)

巨头:阿里巴巴的投资逻辑

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巨头公司,阿里巴巴也对外投资了很多企业。今年截止7月20日,阿里巴巴就披露了52起集团层面的投资事件,总投资额超过了1000亿元人民币,这接近去年全年的投资总额,其中知名项目包括阿里巴巴以95亿美元收购饿了么,13.8亿美元战略投资中通快递,150亿人民币入股分众传媒等等。投资已经成为驱动阿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阿里巴巴战略投资部总监谢鹰接受36氪采访时,介绍了阿里巴巴集团的对外投资逻辑。

阿里巴巴判断一起投资成功与否,主要不是看财务上的回报,而是在战略上与阿里主营业务产生什么样的协同,看阿里和被投资企业之间是否产生了“1+1>2”的化学反应。所以阿里巴巴的对外投资都是以战略投资来主导。谢鹰介绍,在阿里的对外投资中,一种是项目比较前瞻,这部分和业务部门不是强相关,可能项目还没有对口的业务部门,这类项目的决策以战略投资部为主。还有一种是更偏业务方向,就是典型的战略投资。决定是否投资一个项目的决策依据最重要的就是看“这家公司和阿里业务的结合点,双方能够给彼此提供什么、最后能达到什么样的共同目标。”

相比阿里,另外一个巨头腾讯的投资策略更加偏重于财务投资。谢鹰认为,这种不同源于两家公司的业务本质不同。在他看来,“腾讯是一家流量公司,它依靠流量就可以生存。所以对腾讯来说,并没有那么介意前端的业务本质是什么,它在意的是怎么去实现流量价值的最大化。”而阿里的本质是“做生意”,“做生意”是要有上下游、有产业链,所以阿里需要做更多的融合和协同。而“大家同时都有很多家要合作,人忙不多来,协同也很难,所以才要深入地合作,(用战略投资)选择更合适的伙伴去做一件事。”另外,从投资理念上看,谢鹰认为,

腾讯的第一考虑是财务指标,对于腾讯的投资来说,内部讨论的第一个方向就是财务价值。但是,阿里的第一个问题永远是“业务状态是什么?”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