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nvestment

本金,利率及时长。

健康投资
专业投资
人脉投资
见识投资
生活投资

化石燃料的未来(英文)

这是一篇投资咨询公司写的能源价格分析,文章比较长,但是值得一读。作者认为,随着绿色能源价格不断降低,化石燃料(石油、煤、天然气)将进入”永久的熊市”。

下图是过去三年,能源股票的价格变化。蓝线是 SP500 指数,上涨了40%;绿色是太阳能股,上涨了80%;橙线是石油天然气,红色是煤炭,都是下跌的。也就是说,化石能源的股票走势都很糟糕。

央行数字货币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它既能保持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的价值特征,又能满足便携和匿名的需求。这就是:前端可匿名,后端可追溯

数字人民币要取代谁

数字人民币,已经传了很久了,但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媒体却不提。

本周,人民银行的副行长写了一篇文章,第一段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数字人民币主要定位于流通中现金。……国家有必要利用新技术对现金进行数字化,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通用性的基础货币。”


现在清楚了,数字人民币根本不是加密货币,而是人民币现金的数字形式,主要用于网上支付。

但是,网上支付早不是问题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用得好好的,为什么央行还要推行数字人民币呢?上面那篇文章,同样解释了数字人民币的运作模式。
“中央银行在数字人民币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负责向指定商业银行批发数字人民币并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商业银行等机构负责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流通服务。”

看到了吗,中央银行主管数字人民币,只有指定的商业银行才能对公众提供服务。也就是说,以后网上支付的时候,你不会只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还可以用商业银行的客户端。这就是说, 数字人民币就是商业银行的网上支付服务。

前一段时间,建行的数字人民币客户端泄漏。顶部的四个主要功能按钮是付款、收款、扫一扫和转款,正好验证了央行的说法。

我想,这就是中央银行想要推广数字人民币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局面是,两家互联网巨头,掌握了全国的数字支付,它们还都是私人公司。国有商业银行和银联的云闪付,根本拿不到市场份额。中央银行应该是比较担心这个,不愿数字支付被腾讯和阿里垄断,希望商业银行能挤进去。

这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两大巨头现在各占山头,阿里系不支持微信支付,腾讯系不支持支付宝。数字人民币出来以后,所有平台都必须支持(它是法定货币)。我猜想,将来应该只有一个统一的二维码,不管是用微信、支付宝还是商业银行的 App 扫描,都能支付。不像现在,商家都要贴两个二维码,蓝的一个、绿的一个。

但是,数字支付业务其实是无利可图的。它不像信用卡支付,提供方不仅赚不到手续费,还要往里面贴钱。维护硬件和开发软件都需要巨大的投入,而且对可靠性的要求特别高,服务不能中断,更不能出错。微信和支付宝其实都把扫码支付当作流量入口,而不是利润来源。

我很好奇,数字人民币的服务器,将来由谁维护?是不是中央银行以后也会有一个专门的 DevOps 部门?但是,这种赚不到钱、技术难度大、工程师薪水又极高的业务,国有单位能搞好吗?

定投 —— 大佬的自我修养

—— 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

标准普尔500指数包括500支股票。过去5年,脸书、亚马逊(Amazon)、苹果、微软、谷歌这五家公司的市值增长了2.5倍,而剩下的495支股票的市值,加在一起几乎没有变化。
央视财经

李笑来

二〇一九年七月

普通人错过这本书的“踏空成本”无限大……

https://b.watch


前言

我猜,作为一个普通人,你肯定不止一次听过一个令人心惊胆颤的词汇:阶层固化

无论阶层固化是否真的已经存在,无论它是否真的正在逐步形成,它都肯定是令普通人一听就心头一紧的词汇。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的感觉,反正我清楚地记得年轻的自己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汇的时候那种接下来很久都忧心忡忡的感觉 —— 那不是恐惧,那好像是绝望。

这个词汇是全球很多人的焦虑来源。不是你一个人害怕它,更不是你一个人对它无可奈何。或早或晚,你会得知韩国人和日本人早就接受了他们的社会已然阶层固化的现状,你也会听说连有着各不相同的美国梦的美国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到了阶层固化的正在形成,国内的自媒体就更不用提了,他们喜欢死了这种天然不经修饰就可以引发绝大多数人焦虑的标题…… 讲述这个词汇的文章,无一不是忧心忡忡,无一不是无可奈何,无一不是絮絮叨叨之后毫无任何可行解决方案。

这本书要讲的是普通人摆脱阶层固化的路径 —— 绝对可行,毫无水分,并且全靠你自己。这里所说的普通人,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高矮胖瘦美丑、不分何种性取向…… 关键在于,甚至压根不分智商和学历!换言之,这个解决方案,甚至对在北京跑腿送外卖的小哥都适用……

很难令人相信竟然有这样的解决方案。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解决方案说出来竟然只有两个字:

定投

投资,是我能找到的唯一一个普通人可以跨越阶层的通路。而定投则是唯一一种所有普通人都有机会做、并且都有能力做好的投资方式。

所谓的定投,就是针对某个投资标的在很长的时间内定期投资一定的金额。

例如,在未来的 5 到 10 年之中(很长的时间),每周(定期)投资 BOX 这个无管理费的区块链 ETF 产品(投资标的)150 美元或者 1000 元人民币**(一定的金额)…… 当然,你可以把 BOX 替换为任何值得长期投资并持有的标的,比如苹果公司股票、贵州茅台股票,可口可乐股票,或者标准普尔指数基金。

在任何一个社会,在任何一个时代,绝大多数人都处于终生抱怨的状态。然而,在今天这个时代 —— 今天这个有着自由且成熟的证券交易市场存在的时代 —— 绝大多数终生抱怨的人其实并不知道他们每个人(对,就是每个人)都实际上因为无知错过了自己摆脱一切抱怨的机会。

可自由参与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当今现代世界里的奇迹 —— 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所有的普通人才有了至高无上的机会 —— 这一点书中会详细论述。

很少有一本书,可以这样宣传它自己:

不读这本书的“踏空成本”对所有普通人来说都接近于无穷大

我没有言过其实 —— 虽然这也确实是自卖自夸,但,老李卖的那瓜也确实好吃呢!

请继续读下去!

…… 不仅如此,读完之后还要反复读,直到你决定开始定投,直到如果竟然有人敢拦着不让你去定投你就恨不得跟他拼命的地步 —— 我知道,真正读懂的你,一定就是这样的。

1. 投资是普通人摆脱阶层固化的唯一靠谱方式

事实上,阶层固化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或多或少存在,轻重程度不一而已 —— 根本就没任何必要大惊小怪。

现在的问题是,打拼和汗水,是摆脱阶层固化的靠谱手段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令人绝望的:不是。从能否摆脱阶层固化这个角度来看,打拼和汗水真的非常不靠谱。这不是我一个人独自的看法。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富兰克·奈特(Frank H Knight)有个著名的观点:

“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

—— 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努力就不重要了,因为相对成功可以靠努力,巨大成功只能靠运气 —— 谁都知道运气是普通人无法左右的;而出身(或者联姻)么 —— 更不是普通人可以仰仗的因素。

有一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努力那么微不足道。如果按照我们每个人的平均寿命为 78 年计算的话,

  • 睡觉时间加起来大概是 28.3 年;
  • 工作占据了我们人生的 10.5 年;
  • 花在各种各样社交媒体上的时间有 9 年;
  • 花在做家务的时间有 6 年;
  • 花在吃喝上的时间有 4 年;
  • 花在真正接受教育的时间真的不长,只有 3.5 年;
  • 花在化妆打扮上的时间有 3 年;
  • 花在购物上的时间有 2.5 年;
  • 花在照顾小孩的时间有 1.5 年;
  • 花在路上的时间有 1.3 年;

……

如此计算下来,剩下的,可供你自由支配的时间只剩下了 9 年…… 仅仅 9 年!

什么叫拼?如果别人一天工作 8 小时,你一天工作 10 小时,你的确比别人拼;但事实上,你只不过是比别人多拼了 2 小时而已 —— 也就是说,只有在那 2 小时里,你真的在拼 —— 因为其它的 8 小时里,你跟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什么叫真拼?就是所有人其实都只有 9 年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你却把那 9 年时间全部用来去拼…… 可是,就算全部用来去拼,加起来也不过是 9 年时间…… 上面的数据中,还没有扣除掉你可能生病的时间、你可能情绪低落的时间,也没有考虑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意外事件毫无例外地注定会发生!

这就是为什么打拼、汗水或努力实际上根本无法让你摆脱阶层固化的根本原因 —— 在哪个国家都一样,在哪个时代都一样。

为什么投资可以?投资的本质就是用你的钱去帮你赚钱 —— 而钱这个东西,它是不休息的,它一年 365 天,每天 24 小时,在投资正确的前提下,它都在为你工作…… 请问,你的汗水和努力怎么跟它比拼?我们之所以很羡慕沃伦·巴菲特就是因为以下的事实:

沃伦·巴菲特 1930 年出生,11 岁买了他人生第一支股票,到现在 2019 年,已经 78 年了!

78 年!—— 别人平均寿命 78 岁,其中只有 9 年是可以用来额外打拼的所谓有效寿命,可是巴菲特呢?巴菲特的钱已经帮着他 78 年每年 365 天、每天 24 小时地拼着……

这相当于说,不从事任何投资活动的普通人就算活上 8 辈子也追不上他!因为 78 除以 9 等于 8.6667……

而且,巴菲特老爷子的身体还很健康,还会继续活下去…… 更为关键的是,他已经把自己的投资活动做成了一个企业并且上市了(波克夏·哈撒韦公司)—— 也就是说,就算巴菲特老爷子去世了,这家上市公司的钱还在毫不间歇地干活……

很惊人!

年轻的时候,我和其他年轻人一样,是非常拼的。

刚从学校毕业出来做销售的时候,我曾经可以一周内六个夜晚睡在火车上,早上下车找个洗澡的地方换衣服,然后做一天的培训工作,而后晚上踏上火车睡上一觉,醒来后就在另外一个城市里继续工作……

认识我很多年的人都知道,李笑来是不过节假日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 1995 年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有一天我突然想,怎么节假日这么多?一年 365 天,法定节假日竟然有 115 个! 也就是说,一年的 1/3 被 “休息” 掉了!总觉得哪里不对。后来注意到 “法定” 两个字,于是恍然大悟 —— 哦,这个法定节假日是用来限制用工企业的,到了法定节假日,企业不让人休息,那是违法的…… 也就是说,这个法定节假日不是限制个人的 —— 没有任何法律可以说:“今天是法定节假日,你不休息,你违法了!”于是,我就决定,从此之后,法定节假日与李笑来无关!于是,从 1995 年开始到 2019 年,24 年过去了 —— 我就是没有周六周日、没有元旦春节,每天该干嘛就干嘛地走过来的。我出版过的很多书,都是在别人过春节的时候我把自己关在家里动手整理出来的。我是不是真的很拼?

大约十年前,我突然发现 “在意自己的发型” 是时间成本非常高的习惯。每个月都要花上一两个小时去理发,动不动还要在理发店等很久…… 于是,我决定以后自己理发。一把飞利浦电动理发器真的很便宜,三百多块钱,能用好几年。于是你就看到了我随后十几年里的固定发型,3 毫米圆头板寸。这很简单,基本上就是在某次淋浴之前,用推子在镜子前自己三五分钟搞定。你看,在节省时间方面,我是不是真的很拼?

可是呢?数据是令人无比沮丧的。你看我,24 年没有节假日,我给自己多拼出来多少有效寿命呢?我们算一算。就算我不把节假日当作休息日,每天平均下来,有效工作时间 4 小时就很了不起了 —— 你真的为自己工作过,不磨洋工的话就知道了,一天下来有效工作时间是非常少的。那么,这 24 年我的有效工作时间是多少呢?

24 × 115 × 4 = 11,040

一万多个小时。那么这相当于多少年呢?

11,040 ÷ (365 × 24) = 1.26

你看,我对自己下手这么狠,那么结果是什么呢?结果不过是相对于“其他真的很拼的人们”多拼了 14% 而已…… 我 10 年前决定自己理发,给自己省了多少时间呢?每月 1 次,每次平均 1.5 小时,那么一年下来就是 18 个小时,10 年下来,就是 180 个小时…… 你看,我用实际行动精打细算,已经真的够狠了吧?那能增加多少有效寿命呢?或者说相对于别人多拼了多久呢?不过是 7.5 天而已,用了这么大的力气,只不过是比所有人增加了 2.28‰ 而已啊!

你现在明白了,不投资是不可能摆脱阶层固化的。

然而你一定被警告过:

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或,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但是,是否真的如此呢?是真是假,只能靠你自己的行动去检验,在你没有长期践行之前,没有尚未践行的你能够直接理解的答案。

2. 证券交易市场是世界第九大奇迹

可投资的标的有很多种,黄金、古董、艺术品、房产、早期创业公司、上市公司的股票…… 也许你并不知道,在金融高度发展的今天,甚至连潮牌运动鞋都是可投资标的。

不过,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投资,尤其是使用定投这种方式投资的标的,指的是:

那些在交易市场上可购买、可交易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或者是那些正在发展的下一代证券交易市场上可购买可交易的各种区块链数字资产。

在我看来,传统的证券交易市场绝对值得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 除了公认的世界七大奇迹之外,爱因斯坦曾经将 “复利” 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证券交易市场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若是没有它就不可能有的绝佳机会,什么机会啊?摆脱阶层固化的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天天被各种创业故事所吸引,那是因为故事中的主角据说出身草根但最终完成逆袭,成为独角兽的缔造者、领导者,或者上市公司的董事长…… 这些主角已然不受阶层固化限制,可问题在于,这并不是适合普通人的通路。既然事实已经证明他们能够创造出那么大商业价值,他们就不是普通人 —— 他们是极端出色的人,无论他们是否出身草根,无论他们早期是否贫困,成功本身只是在证明他们本来就是具备成功特质的人。随后的讨论中,也会让你能够清楚地看到一个冷冰冰的事实:

即便是如此优秀、如此努力的人,最终的成功,更多靠的还是运气 —— 他们要有足够的好运去获得趋势的支撑。

即便是在上市公司工作,都无法跟运气摆脱干系。恰好在一家将来能够上市的公司早期加入,这绝对是运气。但,实例看多了你就会明白,等到公司上市的时候,依然在理念上、能力上、关系上都跟得上并且一直被重用的概率其实是非常非常低的。在这样优秀的公司即将上市之前,即便是在那里应聘成功的都不是一般普通人能做到的,年龄要恰好、学历要足够、能力要当时正好被公司需要…… 你再去问问那些在上市公司工作的人就明白了,除了压力很大之外,他们有多少人实际持有公司的股票?没有公司的股票,就意味着说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那公司的发展跟自己都没有任何实际关系。

可是,因为有证券交易所的存在,无论是谁 —— 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高矮胖瘦美丑、不分何种性取向 —— 都可以在任何时间点上购买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的股票,让自己的钱 24 小时不间断地跟随着那些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共同成长 —— 这才是真正有质量的“拼”!尤为惊人的是,在正常的情况下,作为投资者,这些普通人完全不需要额外做任何事情 !最惊人的是,购买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的股票,竟然几乎没有任何门槛!

普通人的钱,是不大可能有什么有效的增值机会的,因为普通人很难创造真正的商业价值。人群中只有极少数极少数人在想尽一切办法创造商业价值,以便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竟然成功做到。证券交易市场上的企业,虽然也有垃圾企业,但,毕竟都是按照一定的标准严格筛选出来的企业,人群中真正善于创造商业价值的人才绝大部分都集中在那里。

只要普通人用自己的钱购买了优秀企业的股票,那即意味着说,普通人因此瞬间升级为老板,而那些最会创造商业价值人就在为这些普通人打工 —— 哪怕这些普通人事实上肯定是无能的老板。

人们总以为 “选择股票” 是很困难的事情 —— 其实,一点都不难!因为那所谓的 “困难”,完全是惯性思维造成的,实际上,那只不过是人们总是不肯、或者不敢使用最简单直接粗暴有效的方法的结果。这个方法太简单了,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

直接选择市场上所有人都最看好的股票。

注意这个“”字。在深证你就直接买万科,在上证你就买直接贵州茅台,在纳斯达克你就直接买苹果,在港交所你就直接买腾讯,在区块链交易所你就直接买比特币……

这就是交易市场的神奇之处的本质 —— 在这里,你可以利用他人的智慧。

刚才你已经看到了,普通人拿很少很少的钱也可以让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里的最优秀的人帮他们赚钱!你知道更神奇的是什么吗?更神奇的是,你可以让整个市场上最聪明的人帮你选择。你不是不会吗?你不是不懂吗?你不是觉得自己笨吗?你不是就算不笨也需要很花时间才能学会吗?其实,你想多了,因为这些都不重要 —— 你不是佩服巴菲特吗?那你就直接去买他正在持有的公司,这就相当于是让巴菲特免费为你思考…… 当然,巴菲特也不见得是最好的,那怎么办?你可以直接选择所有人都看好的那个标的。 这就是刚才所说的,万科、茅台、苹果、腾讯、比特币,都是市场上最聪明的人们已经帮你选好了的品种 —— 并且这些最聪明的人提供的建议竟然是彻头彻尾免费的!

不用怀疑这种零成本的判断。如果整个市场最看好的标的最后竟然败了,事实上你也没有什么可怨的 —— 因为那已经是最好的建议了!同样的道理,当中烟国际 2019 年在港交所上市的时候,你直接买就是了!因为那是全中国最具现金生产能力的公司!

你知道最神奇的是什么吗?这种最简单直接粗暴且肯定有效的方法,99% 以上的人并不采用!给你看个数据就知道这个 “最神奇” 有多么惊人了。据 2019 年 3 月 31 日统计,贵州茅台(600519)股东总数为 80,594 户 —— 同期中国股市开户户数累计约为 1.5 亿…… 差不多是万分之五的比例而已 —— 这里面还有大量的机构投资者,也就是说,普通人中,也许只有万分之一不到的人敢用这种简单直接粗暴却极其有效的原则。

如果你选择了市场上最被看好的那个标的,由此产生的效果是什么你知道吗?接下来,你不需要研究,你不需要分析,你不需要独自盯盘,甚至你根本就不需要与任何人讨论,事实上,什么都不用你做,因为所有这些,都由市场上最聪明的人替你做完了,并且免费! —— 这绝对是现代交易市场上投资者的最高境界。传闻说,茅台股东的生活也很简单,就是读书、健身、旅游、陪家人…… 这的确是真实的。

因此,难道证券交易市场不应该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吗?管它是第几大,反正,它就是个奇迹般的存在。

如果说,传统证券交易市场可以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那么,区块链交易市场在我看来必须被称为世界第十大奇迹。区块链交易所,就是传统证券交易市场的颠覆版 —— 单从一点上你就可以看出惊人的颠覆:

  • 现在全球已经有成千上万个区块链数字资产交易所;
  • 它们形成了一个日不落的交易王国,全年 365 天,每天 24 小时,从不休市;
  • 未来的交易人数来自全世界……

苹果现在是一家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过去 52 周内,苹果股票的日交易量为 28,834,582,按照 2019 年 7 月份的价格,大约 200 美元计算,苹果股票的日交易额约为 57.7 亿美元。

比特币 2019 年 7 月 10 日的流通市值大约为 2,247 亿美元,不到苹果公司的 1/4;但,比特币的当日交易额却有 294.7 亿美元,是苹果股票日交易额的 5 倍还要多…… 这差异已经不是一般的大了吧?而市值只有 50 多亿美元的 EOS,这只不过是苹果公司市值的 1/200,可它的日交易额有多少呢?是 23 亿美元,逼近苹果股票日交易额的 1/2……你说惊人不惊人?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差异只能越来越大。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如果股票比债券更值得投资的话,那么,区块链数字资产就比股票更值得投资。

3. 普通人投资的唯一正确方式就是定投

先直接说结论:

在交易市场这个神奇的地方,普通人唯一靠谱的投资方式只有定投 —— 切记!

由于 BOX 这个地球上第一个区块链 ETF 刚刚成立(2019 年 7 月 3 日,所谓 “币圈双十一” 的 “七三韭菜节”)其数据还不够久,所以无法拿来当作示例去解释定投这个普通人唯一靠谱的投资方式。

龙门基金(https://longmen.fund)的前身是比特基金,由李笑来于 2013 年创立,2018 年清算,部份投资人决定在五年之后继续走下去,于是,就创建了龙门基金这个 ETF 产品。龙门基金现在并不对外开放,当前只有符合资质的少数被邀请的人可以进行投资……但,由于它有长期公开透明的数据,所以,可以在这里用来作为定投标的的例子。

以下是龙门基金的网站 2019 年 7 月初的截图:

longmen.web.snapshot.tb

为了使用这个数据作为定投的例子,我们只取每个月的数据看一看:

longmen.smiling.curve.tb

假设你从 2018 年 9 月开始,每月定投龙门资本 1,000 美元,一直定投了 11 个月…… 那么,数据大抵如下:

longmen.data

也就是说,在每月定投的情况下,你会错过最高点,2019 年 6 月 25 日的 \$92 美金;你也会错过最低点,2018 年 12 月 15 日的 \$23…… 但,最终你的均价为 \$54,而当前价格差不多 \$85 左右。11 个月后,你累计投资了 \$11,000;而你现在的账面价值是 \$19,141.44 —— 即便这是按照你最后一次定投时的价格,\$82 —— 竟然还比上一个月跌了 \$1…… 然而,你的收益率已经足足有 74.01% 了!

看以下配图,你能更清楚地看到你所投入的本金和当前收益的关系:

longmen.regular.investing.tb

在以上龙门基金的 11 个月的数据之中,价格曲线画出了一个迷人的 “微笑曲线”。

smilingCurve

市场上采取定投策略的人永远是少数,而上面这个所谓的 “微笑曲线”,对并未采取定投策略的人来说,很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猥琐曲线”。那绝对不是一张善意的笑脸,而是一张你在蝙蝠侠故事里见到过的那个小丑的邪恶的笑脸 —— 他的嘴里还在阴森地嘟囔着:“Why so serious?”

jokersFace

现在再看看数据,假设,你的投资方式是绝大多数人爱干的那种,所谓的“一把梭”…… 那么,你在 2018 年的 9 月份一把梭进去 \$11,000 美元,然后拿到 11 个月后,倒也没有赔,因为你会有大约 10.81% 的收益!—— 虽然比 74.01% 差远了,可毕竟没有赔啊!

然而,按照你那特爱一把梭的属性来看,你能一路拿到 11 个月之后的可能性其实并不大。为什么呢?对一把梭的人来说,这个曲线绝对是猥琐曲线。

别说接下来的每个月了,接下来的每一天、每时每刻,你都会痛苦万分焦虑不已。在接下来的整整半年之内,你唯一的感受就是你的资产在每分每秒地缩水。

痛苦和快乐并不是对称的。我们的基因决定我们的感受。赔掉 10 块钱的痛苦远远大于赚到 10 块钱的快乐。你那感觉绝对就好像是正在被那个邪恶的小丑蹂躏,并且看着他吐吐舌头,听着他阴森地嘟囔,干嘛那么当回事儿啊……

如果你是采用定投方式的投资人,那么你所身处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 —— 虽然它们看起来一模一样,虽然除了你之外绝大多数人根本无法体会你的感受,因为所有的感受都是截然相反的。

定投是使用自己的长期去支持的行为。所以,既然赌上了自己的未来,那么,在选择的时候就经过了深思熟虑。于是,第一次买入之后产生的价格下跌,对你来说每一次下跌都是降低均价的时机。一把梭的人在那里体验着寒冬,瑟瑟发抖,你却截然相反,你神清气爽,你为你又增加了更多的低价筹码而倍感幸福……

一把梭的人忍受不了太久的痛苦 —— 事实上,任何人都无法长期承受痛苦。这跟所谓的“坚强”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不是愚笨,这只是愚昧。在一个月的痛苦之后,或者两个月、或者三个月,甚至在事后看来眼看就要挺过去了的时候,即,在第六个月的时候(或者之前),很多人会基于种种原因离场 —— 交易市场上把这种行为称为“割肉”…… 你看,韭菜都是自己割自己的,并且割下来的都是血淋淋的肉。

定投的你呢?你在坚持吗?没有啊!本来就应该那样啊!如果在这过程中,你看着低价筹码却被人拦着不让你买,你会跟他拼的 —— 挡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你说是不是?你冷吗?你瑟瑟发抖吗?你感受不到啊!你兴奋着呢,每次定投都很兴奋,因为每次均价降低都相当于是“向前平移了你的入场时间” —— 你才不会像很多半吊子那样天天懊恼,“唉!我要是早知道就好了!” 或者 “我怎么才知道呢?” 他们总而言之就是觉得自己来晚了…… 你不一样,你知道你的行为正在把自己的相对入场时间不断提前。

六个月后,价格开始缓慢爬升了…… 你以为当初割肉离场的人会这个时候冲进来一把梭吗?不会的。他们怕死了 —— 之前生不如死的经历会让他们对恐惧的预期更为强烈。于是,几乎百分之百概率发生的事情是,他们在犹豫之中,手中没有任何筹码地眼睁睁看着价格上涨…… 跌的时候他们正是因为怕死了才跑的,现在涨的时候他们更害怕 —— 直到他们的情绪崩溃,可能价格已经很高了,就要开始下一个猥琐曲线的时候,他们竟然又入场了……

对他们来说,轮回是非常可怕的,因为无论他们如何做,他们感受到的都是恶意满满的世界。有了之前的讲解,现在解释起来就很简单,因为对他们来说,任何投资标的的价格曲线,都是由无数个猥琐曲线构成的。你说这样的命运有多么可怕?

你看,明明是同样的世界,人们却可能感受截然相反,这是不是很神奇?如果你是采取定投策略的人,那么,一瞬间,同样的世界对你来说是另外一个样子,因为你所面对的价格曲线是由无数个微笑曲线构成的!这世界,幸福本来就是罕见稀缺的。我就问你,这种不可向人诉说的幸福是不是更稀缺更宝贵?

4. 究竟有没有只涨不跌的投资标的

当你作为一个普通人,认识到交易市场的神奇之处,发现在那里竟然可以无门槛地让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为你的钱打工,让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帮助你免费选择最佳投资标的的时候,虽然不必得意忘形,但也绝对没有必要有一丝一毫的自卑。因为,交易市场上的绝大多数所谓投资者都是半吊子 —— 甚至连那些西装革履的投资经理中的绝大部分也都是半吊子……

不信的话,我可以很快地教你一个非常有效的雕虫小技。

在遇到任何在你面前扮演专家的家伙的时候,你都可以轻描淡写地问一句:

…… 那你如何稀释机会成本呢?

通常情况下,你会发现对方会瞬间眼睛里好像瞳孔发散,嘴巴里开始闪烁其词…… 不信你就经常试试!

当我们采用市场上所有的聪明人集体为我们提供的免费最佳建议之时,我们会面临另外一个尴尬,就是,只买万科、或者只买贵州茅台、苹果、可口可乐甚至中国烟草中的任何一个的话,我们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

只投资单个标的的机会成本无限大!

这绝对是任何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概念!

所谓的机会成本,指的就是你的钱若是被用来投资了某个标的,那些钱就不能同时被用来投资另外一个标的…… 如果你用一些钱投资了 A,那么那些钱就不能同时用来投资 B,于是,B 的未来涨幅就会成为你投资 A 的那些钱未来收益的机会成本。

如果你只投资了唯一的标的,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其实是无限大的!所以,即便是彻头彻尾的小白,都可以瞬间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找个什么方法去稀释机会成本!投资么,是个全面思考的技术,不能只考虑可能的收益率,除此之外,当然还要考虑风险…… 而“如何稀释机会成本”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有没有办法呢?肯定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投资一系列优质标的。当你购买指数基金或者 ETF 的时候,你的投资对象不再是某一个优质企业或者项目,而是一系列优质企业或者项目!

这里有个微妙的重点被很多人忽略了。通过购买一系列优质标的,你一方面有效地稀释了机会成本,另外一方面更重要,你的投资标的的属性和质量变了!你的投资标的变成了长期来看只涨不跌的标的!

有这么神奇吗?有!绝对有。

优质企业做到基业长青是非常非常难的。再优秀的企业也有可能走向衰落。你听过的柯达你听说过的诺基亚都是如此。可口可乐、贵州茅台这样的公司极为罕见的同时,即便是他们也保不齐哪天遇到黑天鹅事件而面对灭顶之灾。所以,只投资某个最优秀的企业,一方面机会成本无限高,另外一方面也没有任何有效方法规避黑天鹅事件 —— 放到越远的长期视角来看越是如此。

但是,这世界有没有长期来看只涨不跌的标的?有的!那就是人类的经济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长期来看,股票市场的价格指数只有一个趋势,上涨。短期的涨跌,构成一个又一个的微笑曲线(或者猥琐曲线),全部拼接起来,就只有一个趋势,上涨,就算中间肯定有起伏,最终,还是上涨。

以下是标准普尔 500 指数过去 40 年(1979 ~ 2019)间的价格趋势图:

sp500from1979

所以,当你投资一系列优质标的的时候,你所 “赌” 的,不再是某个企业而已,你所 “赌” 的标的实际上变成了整个经济发展…… 你买了中国股市上一系列的优质标的,那么你其实是在赌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你买了美国股市上的一系列优质标的,那么你其实是在赌全世界的整体经济发展 —— 因为全世界各地的优秀企业都可能去美国上市!你买了 BOX(里面有区块链世界里的三种优质资产,BTC、EOS、XIN),那么,你所 “赌” 的就不再 是比特币而已,或者某个区块链项目而已,你实际上 “赌” 的是整个区块链行业的发展。

所以,当我设计 BOX 的时候,考虑得最重要的是区块链技术发展路线,我在很多地方都说过的那个区块链技术发展路线:

可信账簿 → 可信代码 → 可信执行环境 → 可信设备……

历史上,2011 年我当然不算错过比特币;2016 年我也事实上没有错过以太坊;2017 年,我更是 EOS 这个在 2019 年市值超过 50 亿美金的区块链最热项目的天使投资人。同样,MIXIN Network 也是我重仓的项目 —— 若是一次两次,那可能是好运而已;若是再一再二再三,甚至再三再四的时候,那就不仅仅是好运了,是吧?逻辑是人类面对未来时唯一相对靠谱的可用工具。这个设计中,也没有世俗意义上的私心,因为 BOX 的设计者李笑来是不收管理费的(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不收管理费的区块链 ETF),并且,更为重要的是,李笑来只能通过与所有人一样的条件定投 BOX 去赚钱。

实际上,证券交易市场的真正神奇之处在这里呢!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跟得上整个人类或者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全球化的美妙之处在于,日本的普通人可以在本国经济衰退的时候去买美国的股票跟上美国的经济发展;美国的普通人可以在美国经济滞涨的时候去买中国的股票跟上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普通人就算是买日本股票不方便买美国股票不方便,甚至买港股也不方便…… 那也可以和全球所有的普通人一样,在全球几乎无所不在的区块链交易市场上跟上金融互联网颠覆性崛起和发展。

这里有个隐秘的重点:

没有只涨不跌的标的,只有长期来看只涨不跌的标的。

在《韭菜的自我修养》那本书中,我尝试着去纠正绝大多数普通人误会的一个真相:

  • 交易市场在即时交易过程中的确是零和游戏 —— 看起来对手的盈利来自于并恰好等于你的亏损。
  • 交易市场对那些长期投资者来说却绝对不是零和游戏 —— 因为他们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经济增长,而不是他人短期的亏损。

这也是为什么普通人在交易市场唯一靠谱的投资方式就是定投的最核心原因。反过来看,作为普通人,你只有长期投资、长期持有才是万无一失的。

普通人早期是不可能有很多钱的,但是,通过定投的方式,普通人把自己的场外赚钱能力和长期的定投纪律一并 “赌” 了进来 —— 这可是很大很大的重注!因为你的时间是绝对排他性资产,它只能是机会成本无限大的资产。所以,当你把你最具价值、机会成本无限大的优质资产用作投资之时,你只能选择万无一失的标的,那是什么?就是人类整个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别无二选。

以当前的时间点来看,区块链市场优于股票市场,股票市场优于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可能优于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可能优于银行储蓄…… 而定投,是普通人因为自己手中一开始不可能有太多钱,所以只好赌上自己的未来的投资策略,所以,在选择投资标的的时候,当然要想尽一切办法选择最优标的。如果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最优标的不再是区块链市场,那么就应该换到另外一个最优质的市场 —— 这根本不是什么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信仰决定的,这是实用主义价值观决定的。

这种精妙选择方式带来的结果,会给自以为普通的你带来神奇的感受。你会惊讶于你怎么就那么貌似轻车熟路地观察到并理解了绝大多数人想象不到的事实:

天上飘着的云的边界其实与地上城市的边界全无关系!

当别人还在听天气预报判断今天本地天气的时候,你却已然把目光锁定在天上,想办法提前获知究竟是哪一块或者哪几块云会下雨…… 境界已然明显不同!哪怕用一下格局这个高大上的词汇甚至都感觉并不过分……

最后,还有更为重要的关键需要补充:

定投是长期持续投入的行为,所以,投资标的必须满足 “长期不断看涨” 的属性。

于是,若是在这个属性上极度严格,那么结论也非常显而易见。债券、黄金、房产 —— 更不用提潮牌运运动鞋了 —— 都不是合格的定投标的,因为它们根本没办法满足这个必须满足的属性。从这个角度,你也能马上理解为什么巴菲特对科技股异常小心,却对可口可乐异常放心了……

5. 为什么只有很少的人使用定投这么神奇的策略

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必然会越来越好奇,甚至干脆是狐疑:

定投策略既然这么神奇,甚至是普通人摆脱阶层固化的唯一靠谱通路,怎么最终采用这个策略的人那么少呢?!

我们先看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在拼死拼活地定投!

其实,放眼全世界,可能都差不多…… 只不过,这绝大多数的人,定投的标的是房产。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事实上几乎所有人都有定投的能力。

非常遗憾的是,全世界人民都被银行忽悠透了 —— 人们在从银行贷款支付巨额利息的前提下,用他们生命中最具生产力的一段时间,即,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定投房产,过着蜗牛般的一生。

这绝大多数人中的绝大多数,自称或者被称为 “房奴” —— 即便是在经济环境大好的时代,贷款买房也不是什么美好的经历。本质上来看,他们不是房子的奴隶,他们是银行的奴隶。本质说出来就很可怕,这些房奴从来没认真审视过一个真相:

他们实际上是在一生最具生产力的时间里,用两套房产的钱,买到了一套房产 —— 房贷在二三十年间的利息总和总是和房产价值差不多一致,这是银行的精算师们提前努力演算的结果。

不比是不气人的。

你和你的同学,两个人,在 18 年前,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你选择贷款买房 —— 定投房产;而你的同学选择定投茅台股票 —— 因为是他就是个笨蛋所以只能免费使用市场上最聪明的人的免费建议…… 18 年后的今天,你们俩对比一下是怎样的呢?

假设当初你买的是北京的房产,北京的房产价格上涨是这些年全国最强的,年化复合增长大约 18% 左右,四舍五入之后,大约相当于在过去的 18 年里你的房产价值增长了 20 倍!看起来真的很惊人!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么乐观。因为你是需要支付利息的,所以,相当于你是用两倍的价格购买的房产,所以,你能占据的增长应该是 10 倍而不是 20 倍。还有,这才 18 年,贷款总计 30 年,头几年你算是还清了本金,可现在至少还有一半的利息没有还完,也就是说,这 10 倍里你实际上真正拥有的只不过是它的 3/4,即,7.5 倍…… 这还是你在房价起飞之前入场时机非常好的情况下!那些 2018 年才开始定投房产的人,放眼望到 2036 年,谁也不敢保证还能有这样高的收益了吧?

那你的同学呢?他手里的茅台股票在过去的 18 年里增长了 180 倍!这相当于年化复合增长是 33.45%!而你这位笨蛋同学并不是当初最低价一把梭的,而是在这些年里逐步定投的,那么,他的增长不会有 180 倍那么多,但也绝对是实实在在的 40 倍左右……

这个比较结果看起来有点过分了吧?其实还有更绝望的呢,说出来能气死你:

  • 你的房产,的确算作是资产,可其流动性趋近于零;
  • 你的同学的股票,同样算作是资产,可其流动性却几乎是 100%……

对资产来说,流动性是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流动性的话,无论多有价值的资产,都和面对敌人的时候你的手枪里虽然确实有子弹但那子弹却被卡在弹夹里就是射不出来差不多…… 这就是为什么说,你那位笨蛋同学的收益是实实在在的 40 倍的原因,因为他手中资产的流动性太好了!

虽然这个比较实在是令人生气,这种比较很可能并不存在,因为更大的概率是,你的笨蛋同学压根就不大可能去定投茅台股票 —— 事实上,在过去的 18 年里一直定投茅台股票的人,真的屈指可数。这样的惨案,很难发生在你的身边……

为什么呢?因为定投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化行为,甚至是社交化行为。

你的笨蛋朋友不会有令你生气绝望的未来,极大概率上来看,他的命运其实应该和你差不多,因为你们都是社交动物,你们都在同一个社会里生存,都受到强大的社会化影响…… 你看,你要结婚,他也要结婚,是不?你为什么要买房子啊?那不是你的主意,那是你丈母娘的主意,因为如果你没有买房的话,你的丈母娘就不放心把女儿嫁给你!你以为你那笨蛋同学的丈母娘不一样吗?十有八九的概率在这方面她们是一模一样的,这个社会里大多数的母亲都无法安心地把女儿嫁给一个连房都买不起的男人…… 这也不怪她们,关键在于大家都这样啊!

于是,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里,最常见的是那种千万负翁 —— 他们算算自己的资产,包括房产,怎么也有个千万级别,可是,他们的兜比脸干净,很少有钞票可供他们花销,并且还有一大笔银行利息每月要还。若是他们有了孩子就更惨,若是他们的房产是刻意选择的学区房就惨上加惨,虽然从资产上看肯定不算是穷人,但全家几口挤在十几二十几平方米的蜗居里苦中作乐地生活着。

定投这个策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 标的究竟是什么?
  • 长期究竟是多久?
  • 定期究竟是多长的间隔?
  • 每次投入至少多少金额?
  • 出现意外的时候怎么办?

定投房产,有着巨大的社会化动力去驱动 —— 标的几乎不用多想;长期早已经被银行的精算师算好,而不知不觉就开始定投的人们也从来不关心这事儿,因为反正在他们看来所有人都是从银行贷款,人人都分期,一般都是分期三十年;间隔多久一次的定期也是银行定好的每个月;投入金额反向倒过来算就是了,房子好一点,就金额高一点,房子差一点,金额就低一点;至于出现意外的时候怎么办?唉,人生总是充满意外的,到时候再说罢!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到真的出了意外的时候,就算再去借钱,也要把房贷还上……

定投交易市场上的标的就不一样了。社会化的共识基本上就是:

  • “那根本不靠谱吧?”
  • “风险多大啊!”
  • “感觉太不实在了!”
  • “咱也干脆弄不懂啊!”

甚至更惊悚的是:

  • “难道你不知道吗?那谁谁就是炒股亏了…… 都跳楼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投资股市,就必然是投机,听说投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就这样!至于定投是什么,为什么定投,如何定投,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因为身边就不可能有已然成功的案例具备说服力。

在这种强大的现实社会化影响之下,选择定投策略去投资股票或者证券的人只能是极少数极少数。

在互联网不断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这种定投者曾经注定的孤独,有可能得到极大的解脱。定投社区的产生和发展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众心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不是什么好事儿,但,在少数情况下,从众心理也有巨大的好处。这就好像你在家里是很难坚持锻炼的,所以,你宁肯付年费,也宁肯付很高的教练费,甚至宁肯路程很远也要去健身房去锻炼一样。这就好像其实所有的学习都可以独自完成,但在一个成员优秀的班级或者寝室里就不由自主地更勤奋、更努力,甚至自然而然地更优秀一样。

参与定投社区一定是最优策略。如果你想要定投 BOX,那你就要去参与 b.watch 社区。如果你想要投资美股,或者投资港股,那你就想办法到网上去寻找相应的优质垂直社区。为什么呢?因为在外面,你是异类,你说什么都很难被理解,因为即便是同样的东西,同样的情况,对方都可能持有截然相反的意见或者感受;不被理解倒罢了,你甚至可能被鄙视 —— 这不是吃上了最没必要的暗亏吗?被傻逼痛骂傻逼的情况,你认真感受一下?

在定投社区里就不一样了,你不定投才是异类 ——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优质社区里其实静悄悄的重要原因,别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有同类,自己有同道,自己并不孤独。

6. 为什么他们都那么聪明却总是做出错误决策

没开始在交易市场投资之前,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正常得要命……

开始做投资之后,用不了多久,绝大多数人都会变得垂头丧气,精神低落,情绪焦虑。为什么呢?绝大多数人都会绝望地发现,过往的一切操作都是错的!错个一两次就罢了,怎么可能一切的操作全都是错的呢?在这样的结果面前,没有人能处之泰然。

大涨了,发现自己早就卖了;大跌了,竟然出现在自己刚刚买入之后;某一天发现自己昨天逃顶了,却在几天之后痛苦地发现自己只不过是被震荡出局而已;某一天觉得自己抄底了,却在几天之后发现自己几天之前只不过是在接刀子而已;觉得自己手中的标的相对另外一个标的涨得太慢,所以就换车了,结果发现跟在高速公路上并线一样,反正就是自己所在的车道总是最慢……

有个股市的段子,能够清楚地描述那些 “韭菜” 们的感受:

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一个小小散户竟能左右整个市场?不管之前涨势多么疯狂,我一买入它必定下跌!哪怕已经破了 30 日支撑线,死叉叉了一次又一次,我一卖出它就上涨。我一空仓大盘疯涨,我一满仓大盘狂泻。手握百亿资金的庄家们竟死死盯着我手里这几万块钱不放。这到底是为啥?!

所以说,每个人在进行所谓的投资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怀疑自己有病。

事实上,的确有病 —— 啥病?愚昧病

愚笨”和“愚昧”其实并不一样。

因为蠢笨是指智商差,而愚昧是指未开化、未受教育。原始人的智商并不差,梁启超的智商也不会差,但无论是原始人还是梁启超,甚至哪怕是爱因斯坦,若是真的有时光机可以让他们“穿越到未来”见到比特币,他们都一样,很难一下子弄明白搞清楚。这就是“愚笨”和“愚昧”的差别。

愚昧并不是因为笨,而是未开化,未经良好的教育开化,因此才造成的结果。这不是天生的,这只是有没有受过有效教育的差别而已。一个 8 岁的原始人穿越到今天,只要正常上学,他就算笨,也不会愚昧,到了高中,他再笨也能明白万有引力定律大抵上是怎么回事儿,他再笨也大致明白抛硬币为什么正反面的概率相同 —— 可能最终显得比哥白尼、祖冲之聪明多了!

所以,刚刚冲进交易市场的所谓投资者,理论上来讲就好像是原始人冲进了现代金融市场,他并不笨,但,他未经开化,他未经教育,他愚昧,所以,他很懵…… 在别的地方,懵就懵了,没啥大事,但在这里不一样,每一次的愚昧决策之后的懵,都是真金白银的损失,非常残酷。

对于这种境遇,绝大多数人的总结都是肤浅的。无非是,“哎呀,我不适合做这事情!”,“哎呀,我的运气太不好了!”,“唉!咱没那个命!”,“唉,看来咱这种人只适合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儿……”

最后那句,绝对是为了自己的愚昧找借口。就好像一个丑姑娘从来没有收到过情书,但对于她自己从来没收到过情书的解释却是“咱不是那种人!” —— 说得好像收到情书的那些漂亮姑娘就怎样了似的……

所以,症状看到了,病根也找到了,那应该咋治呢?还是那句话:

何以解忧?唯有定投!

交易市场上从来都不缺聪明人,然而,虽然他们聪明,但他们不见得不愚昧,所以他们才屡屡吃亏。定投,不仅仅是一种投资策略,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看,定投是必须践行的行为,所以,理论上来看,定投是最好的投资教育,也是最好的投资教育实践 —— 所以,一个人是否聪明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定投的持续践行过程中,最好的投资教育完成了,定投者会逐步摆脱愚昧走向文明。

你看,人们看到病症却不会治病的时候,总是可以拿出很多自己容易理解的解释。对于交易失败,他们的总结惊人地一致:唉,太贪了。好像“贪”这个字能够解释一切似的 —— 可真的是这样的吗?

常见的情况是这样,一个人买入了一个标的,例如,成本是 10 元。而后,当这个标的涨到 20 元的时候他没有卖,但过了一段时间,这个标的一路下跌,跌到他受不了的地步…… 无论是跌到了 12 元他出手卖了,还是跌到了 2 元他出手卖了,他都会后悔。然后,对自己的后悔做出的评价就是,唉!我太贪了,为什么 20 元的时候我不卖呢?!

在交易市场上,贪婪是普遍的,所有人都贪婪,否则你来这里干什么?那么,贪婪是不是罪呢?肯定不是。人们混淆概念的本领出奇地大,尤其是那种把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混为一谈的本领。赚了大钱的时候,他们把贪婪称为雄心,赔了大钱的时候,他们把贪婪称为罪过。那这种模棱两可的定义有什么用呢?除了让自己的脑子变乱之外。

其实,根源根本就不在所谓的“贪婪”上。根源原本应该非常清楚:

这些所谓的投资者购买了他根本看不懂,所以他也根本无法判断合理价格的标的。

10 元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这 10 元是合理还是不合理?20 元的时候,他还是不知道这 20 元是合理还是不合理?12 元的时候、2 元的时候,他依然不知道这个 12 元或者 2 元是否合理还是不合理?

他出手的依据是什么?其实只不过就是所谓的“跟着感觉走”。用行家的术语来说,就是“随机漫步的傻瓜”。因为随机漫步的结果就是原地不动 —— 当然,这类人的结局,还不如随机漫步的傻瓜呢,因为他们不会停留在原地,他们会慢慢沉沦到地狱。

为什么定投能治这个病呢?

你看,定投的意思是说,从一开始就锁定了一个几乎必然长期看涨的标的,并且定投的还是 BOX 这种稀释了机会成本的标的,并且押注的还不是某一个项目,而是整个新兴行业发展。进而,定投计划本身就决定了说,要长期持有多个周期……

也就是说,一开始的购买决定就是合理的,然后,不到几年之后,或者说,不经过一个长期的时间段以后,是没办法知道结果的。在此期间,所有的价格其实都是合理的,不管高低、不论涨跌 —— 直到最终结果闪现之前。

在这种前提下,购买的时候价格上下浮动几个百分点其实是没区别的。涨啊跌啊,其实跟自己完全没关系的,那只是市场上的众多随机漫步的傻瓜们发出的噪音而已。多年之后再看分晓……

7. 人们是如何做到神奇地避开最优质投资标的的

已经反复举过的例子有时候还是需要从另外的角度去审视。

在我们看来必选的之中有贵州茅台,在我们看来必须长期持有的之中有贵州茅台 —— 结果呢?结果只有万分之五不到的股民当下持有茅台,长期持有的比例估计比这个还少很多很多……

那 99% 以上的股民是如何眼睁睁地,甚至可以被称之为神奇地避开了最优质的投资标的的呢?甚至,不夸张地讲,他们可以神奇地避开所有的最优质标的!这个比例能够避开茅台,就能够避开万科,就能够避开腾讯,就能够避开可口可乐,就能够避开比特币!需要提及的是,贵州茅台在过去的八年涨了一百八十倍;比特币在过去的八年里涨了一万到两万倍……

答案是,他们还是有病:跟长期收益有仇的病。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是没有买过最优质标的,也不是没有持有过相当长一段时间。

这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病。

症状是这样的,他们会说,“都涨这么多了,还会再涨吗?!天下哪儿有不停地涨的东西?!” 然后,很冷静地交出了筹码。

如果,他们放弃的是随后确实处于下降趋势的标的,那么他们可能是对的 —— 可问题在于,现实生活中你看到的更大概率情况是相反的。他们只不过是被他们以为已经很高的价格踢出局了而已 —— 事实上,无论是高价还是低价都有让相当一部分人震荡出局的作用。

定投者会这样吗?定投者不会。还是同样的原理,如果不长期看好,最初干嘛要定投啊?因为定投不是一次性的投资活动,是要靠随后长期定期的投入才能够完成的动作。所以,一时的、短期内的高价或者低价,对定投者都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定投者的最牛特征就是,他们该干嘛就能干嘛……

之前也说过,正因为是指望着长期,下的赌注也是自己的未来,所以,定投者仰仗的是市场上最聪明的人们选出的一系列的标的 —— 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投机者都同样用他们的钱投票,于是,一切优质标的都顺其自然地有着共同的特征:市值相对非常大、流动性相对非常好、筹码相对非常分散 —— 定投者就是用这样的简单方法选择了在他们看来靠谱的长期来看只涨不跌的标的,看着同样的价格波动,他们的反应是截然相反的:无动于衷。

另外一个相关的病症是这样的,他们会说,“这个标的咋这么贵?” 比如中国股票市场上的茅台股票,比如已经流通十年之后的比特币…… 绝大多数人只是因为茅台股票的价格或者比特币的价格绝对值看起来很高,就退怯了,转而用尽他们的聪明才智去寻找 “下一支十倍股”、“下一个涨停股” 或者 “下一个百倍币”—— 绝大多数都没有成功。为什么呢?因为投资不是看价格的,是看增长潜力的。很多人误以为基数小就更容易增长,这是完全没有依据的。

定投者依然会避开这个陷阱。因为定投者的唯一判断标准就是该标的是否值得长期持有。这个标准简单直接粗暴,乃至于很难出错。定投者不会因为投资标的价格绝对值看起来过高而退却,因为那根本就不是需要考虑的核心。管它绝对值多高呢,只要还能长期增长,就应该定投,长期定期投入,当然只能长期持有…… 这就是为什么定投者在苹果 5000 亿市值的时候还在买,在它 6000 亿市值的时候仍然在买,在它 7000 亿、8000 亿市值的时候依然在买…… 一万亿呢?该买还买。这就是为什么定投者在比特币价格 100 美元的时候买,1000 美元的时候接着买,10000 美元的时候还是买,后来跌落至 4000 美元的以后依然买 —— 定投,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有人不服气了,说,那难道永远不卖了吗?唉,这就看投资者的资金实力、脑力实力了,这一点上巴菲特的话值得深思,他说,我的长期是永远。这句话通常被人们肤浅地解读。我个人在这句话里学到的就是,既然要永远持有,那么选择标的的时候只能万分小心,竭尽全力去研究,而后再做选择。随后,既然自己选了,那就要自己负责,永远为自己负责。

另外一个小问题在于,那些在疑惑 “难道永远不卖了吗?” 的人并没有机会体会一个事实:真有钱了,还会怕自己没钱花吗?会怕自己不想花钱吗?懒得花钱,明显是更需要实力的…… 真的做到了跨越阶层,一个人肯定不会有这种疑惑的。

另外一个病症是之前提过的 “频繁更换车道”。这种人就好像在路上堵车的时候不断并线换道的人一样。他买了一个标的,但, 没多久就会发现别的标的涨得比自己手中的这个标的更多…… 然后就忍不住了,并线换道,把自己手中的标的卖出去,买入另外一个标的。可是,没多久,他就会发现新标的到了他手中之后,就涨得不像它原来那么猛了,甚至反倒开始跌了…… 自认倒霉的他可能还会换回去,直到承认自己的确不适合干这行为止。

定投的人不会这样,他们不会用自己已经认准的标的去和别的标的比较,因为早就比过了啊,否则,为啥选择定投的那个标的呢?定投 BOX 的人更是如此,早就选好了,并且相当于选择了一系列的标的,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稀释了机会成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投资标的已经超越了某个单个区块链项目,进而押宝的是整个行业发展…… 更何况,既然是定投,一时一刻的看起来的优劣算什么呢?连噪音都不算…… 根本就不会因为这种东西影响任何方面。

千万不要嫌以上的内容重复和啰嗦:

一切的重复都因为定投太神奇的同时太简单了!

我总是相信,这世界有很多非常简单直接粗暴的手段,可以让所有人避开所有的坑。然而,基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人总是选择另外一些复杂间接花哨的手段去浪费自己的生命。

在当年教英语的时候,我就发现,都折腾那么多干嘛啊?每天早上朗读一小时,比啥都强。英语学得不好,很简单啊,说少了。没有啥别的原因了。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我每次这么说的时候总是得不到认同。大抵上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自己遇到了这么多困难,怎么可能你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呢?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遇到的那么多困难那么多坑其实完全就是自己挖的。所以,他们四处花钱报班,寻找各种奇怪的所谓方法捷径…… 到最后,只不过是最多求得了一时的心安,而后依然在坑里继续被自己折磨。

我教写作的时候也发现同样的问题。最重要的事情人们坚决不干:提高有效阅读量。这道理很简单啊,没有输入哪儿来的输出啊!我从来没见过,也无法想象一个阅读量很小的人会写出让很多人读起来津津有味的内容。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观察和猜想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也是这么说的呢 —— 《莫言十一学校演讲:阅读是创作最好的老师》。要么是整天缠着写作老师要各种神奇的写作技巧,要么是花钱报班学会了标题党之类的各路歪门邪道…… 偏偏就不干最简单直接粗暴有效也是最应该干的事儿:多读书少废话!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所谓的养生。其实最简单直接粗暴的方法就是持续锻炼。从科学角度来看,不可能有比这个更有效的方式。然而人们偏不!各种五花八门的歪理邪说才有最大的市场。喝这个吃那个,这个不行,那个不能,但坚决不锻炼。也不知道想干嘛。当然最搞笑的是减肥药市场。每年全球都有几百种,其实可能是上千种减肥新品粉墨登场。历史上无一例外被证明为无效,但,生生是创造出来一个消费市场中最大的一块蛋糕。干嘛不锻炼呢?他们说锻炼反人性…… 唉,傻逼们真以为自己的性情不是傻逼性情,而是所有人的人性,对于这种错误,我们能说点啥好呢?

定投只有一招一式 。很多人会误以为只有一招一式的定投没什么了不起 —— 太简单了。简单与复杂之间,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复杂,因为复杂总给人感觉更高级,或者让人误以为更高级。但,请千万注意,定投的最大威力恰恰就来自于它只有一招一式 。因为,只有一招一式的结果就是,定投的你完全没有任何其它选择,你只要做就好了。你只有一个动作,那也是唯一的动作 —— 而且那个动作永远不会出错。

那些自以为有很多把式的人呢?纯逻辑分析一下你就知道他们的劣势在哪里了。

比如,在投资动作上,定投者只有一个动作,就是买。有很多把式的人呢?或者说非定投者呢?他们要在“该买的时候买”,随后还要“在该卖的时候卖”。问题在于,“到底什么时候该买什么时候该卖呢?” —— 他们往往实际上并不知道,只是以为自己知道而已。

如果,他们每次都能做对,该买的时候就真的买了,该卖的时候就真的卖了,并且还能连续做对 —— 那该有多好啊!可事实上呢?除非每次都犹如神助,否则的话,基本上他们总是有一半的概率在该买的时候选择了卖,接下来同样也总是有一半的概率在该卖的时候选择了买…… 这样的结果是,他们只因为多了一招一式,就把自己的成功概率从 100% 降低至了 25%!

别不服气,你会觉得我怎么可能每次都有一半的概率出错?!行,就算你每次都有八成的把握,那实际上你总是正确的概率也只有 80% x 80% = 64% 的成功率…… 比 100% 低太多了!更何况,如果你真的肯用自己的钱不断试错,你会确定的得到一个结论,别说八成把握了,六成把握都很难!甚至,做到六成把握都是相对的高手了!可若是六成把握的话,次次都成功的概率是 36% 而已 ——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绝大多数投资者最终会感觉自己的一切操作全都是错的…… 事实上,如果你能理解短期价格变化完全是随机漫步,因此根本无法正确预测的话,那你就会明白,他们的成功率就是 50% x 50% = 25%,不偏不倚。

更为可怕的是,他们不仅仅比一招一式只多出来另外一招一式,他们的把式实在是太多了!比如,他们不仅短期不断买卖,他们还在若干个标的之间频繁更换车道…… 保证每次都能正确地更换车道,这概率本来就没多少,他们还反复换!就算每次有 80% 的成功概率,前后连续换上四五次之后,那成功率就绝对掉到 40% 以下了……

所以,他们的感觉一点儿都没错,因为折算下来出错的概率总是更高。

而那些不断研究各种技术的投资者更惨,他们何止两招两式啊,他们的把式太多了!随便读本什么投资宝典,就感觉自己恍然大悟,随便听个什么大师讲座就醍醐灌顶 —— 忍不住马上把新学到的把式演练一遍…… 在其他领域,这种心急火燎地寻找并应用新把式,绝对是好习惯,可偏偏在投资领域,这个习惯会害死人 —— 事实上,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都是这样被自己害死的,因为普通人哪儿有那么奢华哪儿有那么多试错机会啊?

绝大多数人能够做到神奇地避开所有的最优质投资标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基于种种原因,他们坚决不肯只使用最安全最靠谱只有一招一式的策略 —— 定投

8. 定投策略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心理建设

人活一辈子,最神奇的感受就是:

明明大家身处同样的世界,头顶同样的蓝天,脚踏同样的大地,呼吸着同样的空气…… 却常常感受、思考、决策截然相反。

不是各不相同,而是干脆利索的截然相反。这个现象的原理我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详细写过。

你看,同样的一个价格曲线,在一些人眼里是微笑曲线,在另外一些人眼里是截然相反的猥琐曲线,随后所面临的境遇和感受都截然不同;随后所做所为也同样都截然不同。

你看,同样是交易市场,对一些人来说那是零和游戏,所以交易市场对他们来说基本上就是赌场;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截然相反,交易市场对他们来说从来都不是零和游戏,是跟上经济发展的最优场所。

你看,面对同样的投资标的,面对同样的价格,在一些人眼里是卖出的好机会,在另外一些人眼里,截然不同地是买入的好机会 —— 这是最讽刺的段子:

交易市场里的交易双方,明明应该在交易之后互道珍重,因为他们的的确确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关系,但他们却偏偏永远是暗地里互道一声傻逼而后各自再接再厉地去寻找另外的傻逼……

你看,同样是李笑来的书,干净利索地被分为两派,一部分坚信这是最好的践行者指南,另外一部分人坚信这绝对是鸡汤,就算它不是毒鸡汤,也是贩卖焦虑的安慰剂!

你看,我们生活在同样的世界,有人就坚定地认为阶层固化早已完成,普通人再也没有任何机会;在同样的蓝天大地和空气之下,我门却平静地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普通人有一个机会去超越阶层固化,且还是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高矮胖瘦美丑、不分何种性取向的!

这就是我经常提到的镜像世界。镜子里、镜子外,好像是看起来一模一样的世界,但,这两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点都竟然都是截然相反的!

想象一下,如果你长期生活在一个开左舵车靠右行驶的世界,比如中国;然后,突然有一天你去了英国,突然之间你必须开右舵车靠左行驶…… 那你多少会崩溃的,虽然那不是你绝对适应不了的世界,但,你就是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否则一定会出事。

这就是我们突然进入另外一个镜像世界的时候所面临的困境 —— 只不过这里的危险比适应道路通行方向更为猛烈,因为不小心产生的失败同样可以是灭顶之灾,并且还是让你活生生遭受的生不如死的灭顶之灾。

除了交易市场之外,我从来没见过哪一个领域像交易市场这样几乎完全依赖心理建设

一切的学习与进步都是大脑完成的,一切的调整或修正都是大脑完成的,一切的危险感知和风险躲避都是大脑完成的,一切的不可控的危险的情绪都是大脑产生的,一切的猜想推理与长期之后的验证也都是在自己的脑子里发生发酵而后终结的…… 总而言之,一切都发生在你的大脑之中。

大脑之外的一切,事实上全都无足轻重 —— 按照巴菲特的说法,几乎一切都只不过是噪音。而在交易市场之外,好像都并非如此。交易市场和它所需要的技艺之中,是唯一我可以把小时候读的武侠小说、甚至神话故事、或者有关怪力乱神的传说中的描述竟然可以当作有效内容的领域,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字:修炼。或者换一个词也行,修行 —— 因为我们人类的身上几乎只有一个器官能干这种事情,我们的大脑。

这里顺带插入一段引用的文字:

… His peculiar gift was the power of holding continuously in his mind a purely mental problem until he had seen straight through it.

…… 他那出奇的天赋在于,他有一种力量能够长期持续地在脑子里思考一个纯心智的问题,直至彻底将其看透。

这是凯恩斯评价牛顿的话。真的没多复杂,牛顿干的事儿,其实和我们普通人花很长时间把定投策略从各个角度彻底搞懂没啥区别。

所以,对我这根已经有着八年区块链交易市场经验的正统老韭菜来说,可分享的最大经验和最大感悟就是:

重视心理建设 —— 这是唯一最重要的工作。

如何进行最优化的心理建设呢?答案是:

从进入市场的那一刻开始就只做定投。

之前也用过另外一句文邹邹一点的描述:

何以解忧?唯有定投!

在此之前,多处提到定投 BOX 这类所谓 “一系列优质标的” 的好处,它们是:

  1. 有效稀释机会成本 —— 这是合格投资者必须做好的功课。
  2. 押注的标的是整个行业发展或者整个经济发展 —— 这是靠谱地找到唯一长期只涨不跌的投资标的的方式。

但是,最大的好处在这里:

采用定投策略会使任何普通人从一开始就变成被动聪明的投资者!

什么叫被动聪明呢?所谓的被动聪明,指的就是一个人可能并不聪明,但因为它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式行动,乃至于随后的一切决策和行为都自动变得更聪明。最佳的例子就是我在《自学是门手艺》里提到的一个原则:重视一切老生常谈。一个自学者无论他天资如何普通,只要他认真且决绝地接受并坚持这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原则 —— 重视一切老生常谈 —— 那么,其后他的任何在自学领域中的决策和行为都会因此自动变得更聪明,直至真的绝对聪明!

我做老师那么多年,一般都是先向学生讲道理,然后再想办法引导学生按照道理去做,然后还要监督、还要矫正、甚至可能还要矫枉过正,经过大量的挫折之后终于熟悉,然后才可能让少数学生修成正果。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当我审视定投这种投资策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作用是反向的。你不定投,你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你一旦开始定投,它会反过来让你看到别人的错误,它会反过来让你避免矫枉过正,它会反过来让你懂得道理,它会自动保证最优的结果…… 除非你不做,只要做就是对的,不偏不倚。反过来,只要不做,就是错的,不偏不倚。

所以,对于我身边信得过我,我也觉得对方心理素质不错的朋友,我通常只有一句话,然后他们也直接照做:

少废话,你就直接像你用吃奶的力气还房贷一样去定投 BOX 就好了……

我们再仔细审视一下定投策略中的要点:

首先,长期买入 的结果就是自动完成了绝大多数人认为非常难以坚持的 “长期持有”,你变成了有耐心的人。

其次,定期买入的计划,自动把你变成了最难得的那种人:有纪律的人。

还有,每次投入一定金额,这里的隐含意义在于,这是把你自动变成了量力而行的人。

经常有小白问我,“我每个月投资 100 元行不行?” —— 我说,当然行!他们可能还会接着问,“那,定投社区有没有最低定投限额?” —— 我说,“没有!”

为什么我如此斩钉截铁地回答呢?因为每次投资多少钱,完全是你个人的决定啊! BOX是没有管理费的啊!没有人会因为你多投而多赚钱,也不会有人因为你少投了而少赚钱…… 你赔了钱也没有谁给你补上,而你赚钱了也不交管理费,所以这种设计本身就是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

大家要自己做对得起自己的决定。

很多小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那样想的自相矛盾之处 —— 因为他们尚未对定投这个简单容易上手的策略随后带来的巨大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感受。

你想啊,既然你选择了定投,那即意味着说你不仅仅是拿着第一次投入的那一点点钱去搏,你的赌注是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持续投入的很多钱,以及为了在场外赚到那些钱所要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定投的人,“赌资”规模是很大的,“赌注”数量是很高的,并且如果你做的不错的话,它们还会持续变大,持续变高……

所以,在定投的策略下,哪怕让你有一丝一毫 “不值得” 的端倪,你都绝对不应该开始定投 —— 因为你的资本是你不可替代的将来,在定投策略下,“你的未来”这个雄厚的资本投进去,机会成本是无限大的!你如何掉以轻心?

你看,这就是被动的聪明。你可能原本不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但只因为你深入了解了定投的意义,你突然之间就把筛选原则提高到了市场最高水准,任凭外面有多少老鸟,在这方面是没有人能够超越你的,你在这方面突然已经是最聪明的了,因为你使用的原则是整个市场上最高水准的原则!当然,你之前也看到了,正因如此,我们用最简单直接粗暴的方法有效地找到了长期来看只涨不跌的标的!

所以,当你决定定投的时候,就是你已经用最高水准的原则筛选过标的之后,否则你没办法用你的未来去赌!所以,一旦你开始的时候,你舍得只不过是试试吗?你用区区 1 人民币去试试…… 结果在一两个周期之后,标的涨了 100 倍,所以,你手中有了 100 元的资产!感受一下?深思熟虑之后你的,请务必认真对待自己和自己的未来!

所以,这个所谓的 “量力而行”,除了一方面清楚地告诉你 “不要借钱去投资” 之外,另外一方面还从另外一个方向上清楚地告诉你 “省什么钱都不要省了投资的钱”!

你看,定投这个东西,神奇的很、厉害的很 —— 它就好像那神话故事里的定海神针一样,看起来不过是一根棍子而已,简单死了,朴素死了,可是,你要真的能把它拔出来、用起来,可能还真的需要很多年的修行呢!然而,一旦它被用起来,效果又确实非常惊人。

9. 定投策略神奇力量背后的深刻机理

让我们从一对看起来是对立的概念说起:

主动被动

一般来说,主动与被动被认为是反义词。“主动” 通常被理解为积极的、正面的,而相对地,“被动” 常常被理解为消极的、负面的。

9.1. 培养自己的主动人格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确实不是什么好事儿。进而,自命不凡的你,必须主动培养塑造呵护自己的主动人格。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在任何工作岗位上,你都可以很轻松地分辨出一个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主动的人为了自己工作,被动的人为了老板工作 —— 虽然他们都一模一样地领老板的薪水。主动的人若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他们会顺手关空调关灯,就好像离开自己的家一样;被动的人潜意识里就能分清楚 “什么是自己该干的” 和 “什么是跟我没关系的”,所以,虽然真离开自己家的时候都走出了一两公里也会折回去把灯关上,可若是自己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他们只记得顺手关门,就算门没锁上他们也感觉不到。主动的人不会糊弄自己,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对得起自己付出的精力和耗费的时间;被动的人天天糊弄别人顺带也糊弄自己,他们在一切地方都想蒙混过关,在一切领域都想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得平均以上的收益,否则就觉得不公平!

再仔细观察一下,一切的独立思考者都是主动的,他们会自发地研究问题,当然也会自发地去发现问题,最后自发地去验证自己的思考结果,而那结果无论正确与否,他们始终会自发地去应用,如若出错,马上自发地重新来过,调整、纠正、再次通过应用去论证…… 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流程体系,独立思考者早就习惯了这种主动的方式,于是,在任何时候,调用这个流程的时候,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从外部表现看起来跟其他被动的人没有什么区别。

一切学习能力差的、动手能力差的、独立思考能力差的、分析能力困乏的、行动能力萎靡的,都是一个人属性被动的结果。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发现自己蒙混过关越来越难,但早已无能为力。花了那么多钱那么多时间上了那么多年的学,竟然没有主动自学过任何在社会上实际有用实际有效的技能 —— 比如检索式阅读、比如创作型写作、比如演讲、比如策划、比如领导、比如赚钱、更不用说投资了!

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无法蒙混过关的情况下,这些属性被动的人能做的是什么呢?你猜对了:抱怨

远离那些整天抱怨的人 —— 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他们会义愤填膺豪气万丈地抱怨不公平,好像天道站在他那边一样。他们永远不想知道真相:这世界就是不公平的。用更准确更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词汇去描述,那就是,这世界充满了不对称性,正如这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样。

同样是责任,老板的责任和员工的责任是对称的吗?同样是义务,父母的义务和老师的义务是对称的吗?同样是赶工,设计师的赶工和销售的赶工是对称的吗?同样是风险,既得利益者的风险和非既得利益者的风险是对称的吗?同样是幸福,男人的幸福和女人的幸福是对称的吗?不考虑这种不对称性的客观存在而谈什么字面上的公平,其实是很没逻辑的,很不理直气壮的。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仅仅是基于无知和愚昧,才会有基于肤浅却真真切切能够感受到那愤怒和痛苦。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做个主动的人基本上是没错的。选择主动完成任务,选择主动修改方向,选择主动总结经验,选择主动承担责任,选择主动学习进步……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在哪儿都不可能受到排挤的!不要相信那种都市传说,说什么有能力没什么用一切都靠关系…… 如果真的不幸你所身处的确实是那么个地方,离开就是了!坚决不离开,却又在那里抱怨,这明显是人品差啊!占便宜占不到就抱怨不公平,绝对是人品差。

我 1972 年出生,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经历社会巨变的过程。我们那个年代里,很多年轻人最终都成了各式各样的 “愤青”。很幸运的是,我很愣头青,但我不 “出离愤怒”,所以,没办法做个 “愤青”。有人靠父母的关系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很多人不满;请问,如果你通过奋斗拼倒了你的同龄人之后你会对你的子女不管不顾吗?社会不公平吗?请问,哪个社会公平过呢?有些不公平事件发生了,就事论事就好,没学过统计概率,就不要随便把个案牵扯到全社会好不好?的确不公平的事件发生了,那就去争取公平 —— 公平从来都不是天上随便掉下来的砸你个趔趄的东西,获得公平跟获得尊严一样,是要自己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取的,不是吗?

2018 年 1 月,民航总局颁布的《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规定,70 岁以上的老人乘坐飞机,须持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适合乘坐飞机的证明。消息传出,很多人抱怨,甚至出离愤怒。抱怨得最狠的人群之中,有一个人,我母亲。我母亲 1945 年出生,正好 70 多了…… 你可以想象人在自己受到限制之后产生的愤怒有多激烈。反正,她比当年我见到的愤青爆裂多了!

我们俩通电话安排行程,我花了十多分钟给她讲一个简单的算术:事故率,这个词里面的这个 “率” 字,不是单独存在的,事故数量等于特定人数乘以事故率,不是这样吗?那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同样万分之一的事故率,在爱尔兰、新加坡、澳大利亚这种国家,好几年发生的事故数量加起来都可能没有中国的一个月事故数量多。这种规定又不是针对你一个人的,所以,也没有什么不公平,不是吗?真正的不公平在于,在这种规定面前,我可以安排旅行车,给你安排好轮班的司机,反正我能让你去你所要去的任何地方,可这是不是对那些没有这种条件的人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人就是这样,在大脑充血的时候所有显而易见的答案、解释、出路、解决方案等等都好像是 “不翼而飞”,或者即便明明摆在面前也会直接 “视而不见”。好几轮来回之后,我母亲想明白了,说,唉,我确实不应该生气啊!我有个好儿子,这谁比得了呢?接着,我们互吹了一会儿,我也要说,我再厉害不也是你生出来的么!于是,大欢而散。

那些整天抱怨的人应该被怼怼了。好心好意给他们讲道理,他们说那是鸡汤;好心好意给他们做示范,他们说那是表演;然后自己出去做事,好几年过去,回头说,这些年大环境不好…… 事实上呢?中国在过去的四十年里,经济增长一直领先全球,哪里大环境不好了?反正,无论是谁,都无法否认,整体上来看,这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长期绝对处于历史上最好的状态。赵本山有段吐槽,非常正确:

自己没能力就说没能力,怎么你到哪儿,哪都大环境不好,你就是个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反正,拿着别人遭遇的不公平粉饰自己的无能,确实挺没劲的。

9.2. 大多数主动的人竟然不知道边界

随着你开始在意你的主动人格,随着你不断塑造呵护你的主动人格,你就会感受到,主动的人太少太少了。

我以前讲过一个例子,我的好朋友霍炬(现在是 PressOne 的 CTO 兼 COO)是教会我主动社交的人。你想想,我这样的长期暗宅,怎么可能会有有效社交么!多年的不社交,使我写出了那篇网上流传极广,累计阅读量超过十亿的文章:《放下你的无效社交》。可是,霍炬改变了我。在他家玩的时候,我看到他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整理自己的名片,做标记,嘴里嘟囔着:“嗯,这个人好像有三个月没联系了,应该去看看他……”

于是,我就学会了。转眼十多年过去,我发现事实上绝大多数有效关系,都需要其中的至少一方主动,两个都被动,那就只能慢慢断了联系。你看,无效社交的确要放下,可有效社交呢?为了获得有效社交,你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在这方面主动的人。

虽然主动的能量对任何个体来说都很大,然而,主动是有边界的,超出那个边界之外,主动就会失去作用,甚至会产生负作用…… 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家庭教育都最终是失败的呢?为什么失败的比例竟然高到那么离谱的程度呢?为什么社会上的广泛讨论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冷冰冰的事实有个可能的解释:

家长们总是在不应该主动的地方不断运用主动的力量。

换言之,家长们在不知不觉中跨出了 “主动的边界” 而不自知。

001

主动的第一个边界是自己

在自身范围内,一切都应该采取主动的态度;然而,在自身之外,超出主动边界之后,主动更可能产生的是负作用。如果家长们努力的是把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那么这是把“主动”应用在主动边界之内。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家长最常说的话或者最常闪过的念头就是:“我们这一代已经就这个样子了……”,然后他们开始寄希望于下一代跟自己不一样,于是,他们把自己可以主动的一切行为应用在他们自身之外,即,他们的主动边界之外 —— 他们的孩子身上。

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这么做的结果几乎是没有任何变数地注定负面的:

  • 他们自身作为父母,自己的未来不会有任何改善;
  • 他们的孩子被父母不知不觉变成了 “对自身从来都是被动的人”……

正确的选择原本应该是:

  • 家长应该主动把自身变得越来越好;
  • 使得孩子因羡慕产生变好的愿望,进而孩子会采取主动,哪怕仅仅是表面模仿都是好的开始……

你看,正确的选择总是更难实施。

另外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是人们关于道德要求的态度。道德这东西,所制约的对象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拿着道德对自己高要求是对的;但,拿着道德对别人高要求通常要么是太天真,要么是居心叵测。法律这东西,就用来要求所有人的,不仅要拿来要求自己,也可以拿来要求别人 —— 又,正因为它是要求自己和别人,即,所有人;所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通常会困难重重,你可以仔细想想究竟是为什么。

若是你开始了定投,你就成了具备一些特定属性的投资者。然后就会批量遇到那些和你不一样的投资者,他们整天对被投资的公司指手画脚,真心真意地出谋划策,到最后常常会很生气,甚至能实实在在地生气到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他们为什么会变成那样呢?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自己的主动边界之外;他们不知道那边界之外,自己的主动是毫无用处的,若是有的话,全都是负面效果。他们也永远不会理解,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有能力自己作出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型最终获得大众的投资。如果他们竟然真的做出来了,他们才会知道,外面那么多人想要影响自己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自己若是那么容易就被外界左右了又是多么更为可怕的事情。

主动的第二个边界是控制范围。事实上,我们确实能控制一些东西,比如空调的温度,汽车的速度等等…… 甚至,随后的讨论中会让你看到我们所能够控制的东西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然而,识别出那些不能控制的东西更重要,比如,纯运气这个东西,就是所有人都不能控制的……

在一些事儿上,技巧起着百分之百的作用;在另外一个极端上,只有运气才起着百分之百的作用,在两个极端之间,技巧和运气成分各不相同……

002

上图来自于 Michael J. Mauboussin 于 2012 出版的书籍:The Success Equation: Untangling Skill and Luck in Business, Sports, and Investing

很容易就会观察到:

  • 绝大多数人在自己的主动边界之内努力根本不够;
  • 更多的人在自己的主动边界之外胡搞瞎搞不自知……

所以,绝大多数生活窘境都可以归结为:

  • 在该主动的时候不够主动;
  • 在不该主动的时候乱主动。

想想看,是不是这样?

这个世界对任何一个个体都没有特殊的照顾,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于是,从概率上来看,绝大多数人不大可能会对自己所身处的周遭过分满意,于是,绝大多数人最初都有很多改变周遭的意愿 —— 直至最终认命而后放弃。

那些最终放弃了的人哪儿做错了呢?他们只不过是不理解影响力的本质:影响力不在于你主动说什么,你主动做什么…… 影响力的本质是:你的所做所为能够引发他人的主动?邓小平就深知这一点 —— 也恰恰由于这一点,他改变了整个中国。请仔细理解这句话,定投的人最珍惜的是自己的场外赚钱能力,因为那是一切增长的基础。销售,就是很强的一种场外赚钱能力。善于销售的人都明白影响力的本质,在主动边界之外胡乱应用主动的人,都是被人厌烦的销售。以后你的经历会让你越来越深刻地了解这一点。

9.3 决定命运的因素常常在主动边界之外

这绝对是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凡是对你产生重大影响的,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

换言之,这是更普遍的现象 —— 决定性因素基本上都在你的主动边界之外。

003

有很多例子。

比如,英国有个斯诺克球手,罗尼·安东尼奥·奥沙利文,1975 年出生。此人长得很帅,又由于他球技惊人所以显得越来越帅越来越迷人。15 岁获得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之后,至 2018 年,奥沙利文已经获得了 65 个冠军。他出杆速度极快,左手和右手同样出色,他的注意力可以做到完全不受外界影响,甚至不想要 147 分就能打出准确地打出 146 分…… 说他天才也好,说他传奇也罢,反正很神奇。

然而,我要说的并不是奥沙利文这个人。

在这里,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些年里不幸遭遇到奥沙利文的球手们 —— 他们中的哪一个不努力?哪一个不勤奋?哪一个在自己的边界里不够主动?哪一个不是相当地优秀?然而他们各个都是周瑜,咬牙切齿挤出来的话是一样的:既生瑜何生亮?

对于这些遭遇奥沙利文的选手们来说,要么选择干脆放弃斯诺克,要么选择放弃当斯诺克比赛冠军的念想,他们的“命运”,因为奥沙利文一个人而变得无可奈何 —— 这个决定性因素,显然在同时代所有球手的主动边界之外。

从奥沙利文的角度望过去,他显然是个罕见的成功案例 —— 在自己的边界里主动到了极致而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数量上来看,这就是个例,甚至是孤例,没有任何代表性。

奥沙利文的例子就用到此为止,我只是想用这个虽然有些局限的例子很清楚地展示一个常见现象而已:

决定命运的关键性因素常常在主动边界之外……

然而,对以上现象的接受是个极为重要的认知起点。在边界之内,主动、拼命地磨练自己的各项技能,这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然而,更为重要的竟然不是这个最难的事情,而是意识到边界之外有更重要、更关键的因素;进而开始主动思考 “既然如此,那我应该怎么办?” 进而磨练出另外一整套技巧。

所有的人都会在某个时候发出不约而同的慨叹:

为什么总是感觉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晚了一步呢?

别笑,曾经,这同样也是我自己的迷思。用我们老家的东北话讲,就是:“咋感觉总是连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呢?!” 很可能它是个 99.99% 人遇到的普世难题…… 你觉得呢?我猜你至少会有个亲戚、同学什么的,被别人这样评价:

他呀,咱也说不上,你说怎么能干啥啥不成,干啥啥不赶趟呢?可能就是命不好罢?

这样说或者这样想的时候,显然是把 “处于主动边界之外的决定性因素” 理解成了 “”。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很多很多相对更有能力的人选择离开中国,奔赴世界各地 —— 向往他们的梦想。时间一点一点过去,转眼三十年 —— 偏偏这三十年基本上是中国经济乘风破浪直至巅峰的三十年。当年背井离乡的那些人之中,绝大多数是用经济实力衡量自己的,于是,他们最终的慨叹是:感觉自己的生命被掏空了十年二十年……

这是命吗?本质上来讲,这只是 “趋势的作用” 而已,不是哪一个个体的 “命” —— 因为他们在当初那个时刻选择离开的时候,事实上同样可以选择留下。所以,中性的说法只不过是:他们的选择与趋势走向不符。这跟在高速上堵车时以为另外一条道更快于是就变道,结果却发现原来那条道最快没什么区别。

决定命运的关键性因素常常在主动边界之外…… 主动边界之外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一个词而已:趋势

所谓 “识时务者为俊杰”,是正确的描述,因为不理解趋势,甚至感受不到趋势的人,只能是平庸之辈。所谓 “时势造英雄”,也是正确的描述,因为趋势处于主动边界之外,却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时势,就没有英雄。

9.4 驾驭趋势的最优策略只能是主动地被动

主动当然很重要 —— 在主动的边界之内。然而,被绝大多数人所忽略的另外一个事实是:

被动竟然更重要!

主动的重要性,往往一点就破;被动的重要性却很难讲清楚,因为要事先沟通好 “主动的边界” 这个很多人从未认真思考过的概念。

一旦当我们开始研究趋势的时候,就会体会到被动的巨大能量 —— 不懂如何顺应被动的能量,是绝大多数人一生的死穴。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使用不当的措辞,比如,“驾驭趋势” —— 趋势怎么可能被驾驭么!趋势这个东西,就客观存在于任何人的主动边界之外,“驾驭” 这种主动行为是对趋势毫无影响的,那只不过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而已。所以,更恰当的措辞应该是,“顺应趋势”,你看,“顺应”,就是被动的,因为在主动边界之外,被动有着很强大而又非常神奇的力量。

如果非要用 “驾驭” 这个词汇,也不是不行,因为确实有一小部分人是通过大量积极主动的思考最终找到 “驾驭趋势” 的最优策略:

主动地被动

什么叫主动地被动

  • 主动地选择最正确的趋势;
  • 被动地等待趋势发挥作用……

绝大多数被人们认为是选择的东西,实际上并没有价值。早晨出门选择穿哪一双鞋子,或者领带选择哪一种颜色,抑或坐火车还是坐飞机等等…… 事实上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根本无法引发任何主动边界之外的任何影响,最多改变的是自我感受而已。可是,人们又是那么痴迷于自我感受…… 既然那么痴迷于自我感受,就接着自我感受好了,多年之后被趋势抛弃这个事实造成的结果,也不是咽不下去,因为痴迷于自我感受的人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找借口,比如,大环境不好什么的。

绝大多数的平庸,根源都可以归结为把时间精力浪费在与趋势无关的选择上。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一样: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决策三五个而已。求学、婚姻、事业,这三个之外你再举出两个以上的比它们更重要的决策试试?当然,你现在肯定比别人多了一个:定投。这就是关键性进步,其难度和意义,等同于生物进化中的 “基因突变”。

一个决策是否重大,是否有意义,只看一个衡量标准就好了:

它是针对趋势的选择吗?

主动地选择最正确的趋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之所以它显而易见地难,就是因为人们翻过来掉过去就是没办法放弃鸡毛蒜皮 —— 甚至他们认为若非如此,就没有了生活。那没办法,他们依然选择了放弃趋势。那就接受早晚无奈的命运罢。

驾驭趋势之前要把握趋势;把握趋势之前要研究趋势;研究趋势之前要感受趋势…… 整天被鸡毛蒜皮耗费了所有时间精力的人,最多能偶尔被人告知某个趋势正在发生而已 —— 又由于他们有更多的鸡毛蒜皮要处理,所以,即便是被人告知之后,也根本没时间精力去深入感受,更别提去研究、去把握…… 至于驾驭么,肯定在他们的命运之外。

所以他们才有那种迷思,并且总是遇到同样的尴尬:

我怎么又晚了一步呢?

然而下一次他们注定还是一样的境遇。

在很多的时候,尤其是在交易市场上,“来晚了” 从来都不是什么问题。如果你还能回忆起那个同时可以被称为 “微笑曲线” 和 “猥琐曲线” 的交易曲线你就明白了,定投者可以通过自己长期稳定持续的定投行为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微笑曲线,他们的行为和策略决定了一个事实,“无论什么时候进场都是对的”。他们每次度过一个微笑曲线,就等于把自己的入场时间 “向前平移” 了一大段 —— 因为平均成本降低了么!与之截然相反的那些非定投者,他们不仅误以为只有更早入场才可能有更低的成本;他们还会因为同样的曲线变成了猥琐曲线而进一步 “向后平移” 了自己的入场时间……

Facebook 上市之后,它的股票到现在涨了许多倍。难道说一个人必须成为彼得·蒂尔才有机会天使投资 Facebook 才能赚很多钱吗?不是啊!你没有彼得·蒂尔的人脉、名望、资本、能力,所以,就算你住在硅谷,也没办法成为马克·扎克伯格的天使投资人;但,后来 Facebook 上市了啊,如果你在那时候买了 Facebook 的股票,即便是 Facebook 随后就走出了一个腰斩、破发的行情,那随后的就明显是个微笑曲线啊!不管有多少人最终被那个猥琐曲线蹂躏,踩在地上摩擦摩擦、魔鬼的步伐,只要你真懂定投的道理,无论你是哪里的普通人,事实证明那策略那行动会带来几百倍的回报啊!

我在区块链世界里的八年,当然见过无数早期入场者,他们都持有到今天了吗?显然没有啊。即便你很早入场,若是你没有正确的策略 —— 别不信,靠谱的策略只有一个,定投 —— 那么,八年过后回望过去,你老早就被甩出去了。不用强词夺理,不用死要面子,这就是正确的而又现实的描述。定投策略看起来太朴素,人们不喜欢。人们喜欢 Fancy 的东西,那些显得时髦、复杂、高端的东西 —— 放在自己身上(即,主动的边界之内)真的无所谓,穿着打扮就是这样;但是,不朴素的东西应用在主动边界之外,基本上肯定招致灭顶之灾。2018 年下半年 ~ 2019 年上半年,市场上大量的所谓 “量化基金” 都崩盘了,2018 年下半年,2019 年上半年,分别有两个知名人物自杀了 —— 越是自命不凡的人越是无法承受自己主动招致的失败。

所以,想要做到主动地被动,启动的第一步,就是放弃鸡毛蒜皮。衡量标准很简单:一切跟趋势无关的,都是鸡毛蒜皮。 放弃一切鸡毛蒜皮之后,剩下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清楚思考,而后分清在哪儿应该主动,在哪儿应该被动,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做主动地被动

9.5 为什么定投是“主动地被动”最佳践行策略

我是硬核鸡汤作者,我向所有人无差别地分享我的思考,我的决策,我的收获 —— 不讲我的失败。为什么?失败了,就是没做好、没做到,失败的经验不叫经验,那顶多算作教训,可是,基本上还是没什么用!你什么时候见过学渣父母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了学霸?

我只讲我做过且做到的事情 —— 这一点非常非常硬核。别人做到和你自己有什么关系?你自己在做到之后,总结出来的东西,是真正有价值的经验,做到的过程中,也有失败,但,由于最终调整成功,说明当时的教训的确是有价值的教训,值得分享。

我不喜欢有道德优越感,也事实上讨厌一切有着无根据的道德优越感的人。他们是我的反面,绝对的反面。无论什么事情,他们都可以拿出来说,拿出来吹,自己有没有做到,自己有没有做好,根本不重要,甚至自己是否真的懂都不重要,他们唯一的诉求就是能够显得高人一等。

以下这个论断绝对不夸张:

一切道德婊都是真正的骗子,不管他们有意还是无意。

你知道为什么骗子们总是显得更聪明吗?一有什么新的趋势,好像总是他们学得更快!乃至于很多人不得不叹服,“唉,那些骗子学习能力真强啊!” 不要侮辱学习能力了好嘛!骗子之所以显得 “学得很快”,是因为他们不用学、不用研究,他们只是分辨出来一些他们自己不懂的概念,而后因为确信自己不懂所以别人也不懂,于是就直接拿去把别人侃晕算逑!抓起玉石当作砖头去砸人,这有什么可值得羡慕的?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就非常直观了 —— 道德婊和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和真正的骗子是一模一样:他们的诉求同样只不过是把别人打倒而已,至于手段么,同样都是不择手段。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整天嘴里挂着 “去中心化”,但仔细一听就发现他们根本不懂。去中心化只是区块链技术模型中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目标,区块链技术的目标是 “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采用了去中心化的手段。去中心化不是万能的,不能用来解决一切问题 —— 我这里有一瓶啤酒大热天的不太凉,你去中心化地给我冰一下?去中心化在区块链技术里是用来解决特定问题的,根本就不是用来颠覆银行颠覆政府的 —— 整天听那帮人胡说八道,把妖魔化当作布道,也是真烦真累。

还有人整天吵吵 “共识”。“傻逼的共识也是共识”,这其实是一句暗讽的话,捕风捉影的家伙们逼逼了一年多他们也竟然都没听出来背后的意味。人与人之间哪儿有那么多共识啊!区块链技术里的共识,指的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算法共识 —— 机器是标准化的,算法是统一的,所以才有所谓的共识。可人与人之间怎么可能啊!我能找到的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共识只有一个,就是都想赚钱,但都知道很难。

不懂就不要装很难吗?不懂就别胡说很难嘛?想要显得高人一等的欲望实在是太强烈了罢?公开场合,为了照顾普遍的情绪,我说话还是比较文邹邹的,私下里就完全没必要粉饰什么,有什么说什么:

做不到就别逼逼。

多简单个事儿啊?!

在设计 BOX 的时候,在我看来,本质上就是个开源定投策略。程序员的代码可以开源不收费;我的文章书籍可以开源不收费,那么,我的投资策略可不可以开源不收费呢?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开源我的投资原则。2017 年 6 月 3 日,我开源了 《INBlockchain 的开源区块链投资原则》,后来也同样收录在《韭菜的自我修养》一书之中。

BOX的设计核心简单得要命:

  • 通过选择一系列优质的符合区块链技术发展趋势的标的,把投资对象从某个项目移到整个行业发展趋势上
  • 既然李笑来把它开源,那么李笑来就应该把管理费设置为零
  • 既然李笑来是这么思考的,那么他就要这么做 —— 所以,李笑来赚钱的方式是自己也定投
  • 既然定投是社会化行为、社交化行为,所以就做一个只有践行者实名才能参与的定投社区

BOX币本位的区块链 ETF 基金。什么叫币本位?就是,衡量收益的方式并不是基于人民币或者美元的,而是基于每次定投的时候你所相当于投入的 BTC/EOS/XIN 数量。你总计投入了多少 BTC/EOS/XIN,那么将来你就能用你手中的 BOX token(区块链化凭证)提走你曾经累计投入的多少 BTC/EOS/XIN。

而在这个过程中, BOX的一切运营,一切往来,全部公开透明,且,严格遵守 “百分之百保证金制度”。

所以,从这个角度望过去, BOX是币本位的 “保本” 基金。

那么, BOX有没有可能产生基于币本位的收益呢? BOX本身没有。但是, BOX的二级市场交易所 b.watch 会有。b.watch 会定期向 BOX 持有者空投 50% 的二级市场手续费收入(双向各千分之一)—— 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收入肯定不会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BOX的储备不断提高,这个手续费收入有可能具备一定的规模。

而留下来的 50% 手续费收入,构成 b.watch 的基本商业模式基本组成。那么,b.watch 的企业价值也会逐步提高。在未来的七年之中(因为李笑来总是说,“七年就是一辈子”),b.watch 的股份会根据一定的算法计算社区贡献以积分形式分发给定投社区里的践行者 —— 随后在恰当的时候开放二级市场交易。

什么叫做到彻底?b.watch 的计划是,最终所有的股份都发放出去,不单独保留。那如何维护?人员成本、设备成本怎么办?李笑来出。为什么呢?因为李笑来也在定投,并且,李笑来肯定定投不少。赚不到钱就算了,赚到钱的话,那一点成本李笑来独自承担真的不算什么……

定投 BOX 基本上是这本书中所有的内容、所有的探讨、所有的分享能够产生实际价值的最佳实践。你正在阅读的是一本里面所讲解的内容可以马上用来启动践行的书!

你开始锤炼你的主动人格;你开始探索主动的边界;你开始了解被动的力量;你开始选择趋势;你开始体会被动的聪明;你开始把自己在特定的领域里变成有目标、有耐心、有行动、有纪律的人 —— 总而言之,你开始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向往。

外面的人不理解没关系,社区里的人理解你。他们甚至不用说什么,他们只是默默地和你一起定投就可以了。定投之外的任何事情,与社区、与你都没有任何关系。

2019 年 7 月 3 日,七三韭菜节的讲座里,我说过这样一段话,其实是关于定投社群的一些基本规则:

  1. 容忍多样性

这里现在已经是过千人的会场。所以,从一开始就要跟大家说清楚,大家在这里必须做到容忍多样性。

现在这个群里五千多人,那么大约会有三四十个人看到强光的时候会打喷嚏(7%),大约会有三四十个人是同性恋(6%),大约两三千人有不同程度的宗教信仰(33%),大约会有三四千人有各种不同程度的迷信(66%),大约有四千人以上有各种先入为主的鄙视链看法(85%),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处于平均水准以上(99%)…… 大家身处不同的地方,讲话都有着各自的口音,受教育程度不同,家庭条件不同,生活工作的习惯不同,好坏优劣的价值观判断不同…… 这就是多样性。

然而,这个课堂将来要容纳更多的人,所以,必须容忍多样性。所以,将来在任何群聊中都不要争吵,不要有任何人身攻击。一旦发生争吵,不问事由、不问对错、不问先后,双方都会被直接移出课堂。

  1. 不评价和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

理论上,应该是 “不评价和自己无关的事情”。如果你想问 “…… 你怎么看?” 出门直走撞墙右转去知乎。笑来定投课堂中,将来所讲最多的就是区块链知识、投资知识 —— 通过正当的途径赚干干净净的钱,这事儿最靠谱。社会、政治、文化等等,都各自有比笑来定投课堂更合适的地方去讨论。在这里,人们只关心一件事情,如何持续成长?如何保持良好心态?与此无关的,一律没必要提及。

  1. 要学会通过行动获得陌生人的尊重

这里的人很多,从概率上来讲,更多人对你来说肯定是陌生人。不要以为陌生人会自动给你任何尊重。人家礼貌一些,并不代表你受尊重,那只是人家出于对自己的尊重。

尊重这东西,跟钱一样,是“赚”来的,是“积累”出来的。骗来的尊重早晚会归零。有的人连取个昵称都能令人厌烦 —— 不要以为这并不重要,你是否有能力赚钱,基本上完全取决于你是否能正常地获得陌生人的尊重。

将来,这个课堂里每个人都是要真实身份验证的(KYC) —— 我建议你从现在开始就用实名,而不是随便写的昵称。相信我,个人品牌很重要。

  1. 不要与整个世界作对

不要以为仅因为你身在中国所以你才要管住你的嘴。当然,也确实是因为你在中国,所以你必须更能管住你的嘴。

不要胡说八道,不要说一些你不能负责的话。更不要拿着别人的安全表现你的勇敢。

你可以成长,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但若是你未能成长,你其实根本不应该怪罪环境不好 —— 因为从另外一个角度望过去,那只不过是你笨、你弱、你不行而已。

  1. 不要吹捧李笑来

李笑来自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你乱批评,如果他自己没有做错他不会生气,如果他发现自己的确做错了,他会生气,但他生的是自己的气,气自己怎么没做对;你乱夸,他也不会更开心,因为他知道有些地方别人根本夸不对…… 而且,李笑来就是个浑身缺点的普通人,只不过,有些事儿他做对了而已。

但是,肉麻这事儿,无论是对当事者还是对旁观者都是非常尴尬的事情。所以,别说肉麻的话。如果你忍不住要对李笑来表达谢意,那就用他说的方法赚到钱 —— 这比啥都强。只有践行才是成功的门票,只有结果才是可以用来分享的经验。

根据定投的定义,由长期持有的行动倒逼出最严格的投资标的筛选原则 —— 这是主动的选择;而后定期投入、长期持有,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微笑曲线 —— 这是借势那强大的被动的力量,让你的钱和整个发展的趋势为你创造财富。在任何普通人的生活中,都很难再找到另外一个长期持续的简单行为能够创造如此惊人的财富了 —— 事实上,即便是富人,到最后也只能在投资中获得新的财富。

主动地被动,是这个金融时代里创造财富的最佳践行策略。

9.6 顺应趋势的被动力量究竟有多么强大

先从反面举一个例子。我们平时所说的教育,就是能够展示被动的负面力量的绝佳例子。

你别看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抱怨教育的失败 —— 不仅抱怨自己的教育失败,还抱怨整个社会的教育失败,不仅中国如此,全世界范围内都在一次又一次地反思他们所谓的教育 —— 可如果你肯换个角度,就会发现惊奇莫名的截然相反的解释:

事实上,在任何时代、在任何国家,教育这个东西,从来都是异常成功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因为我们换了个角度去定义教育:

所谓的教育,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个体所在的那个系统想让他变成什么样子……

每个人都身处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系统之中,我们的圈子,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 这些都是 “已然相当成熟的系统”。不要误以为它们只是客观存在,事实上,绝不仅仅如此,这些系统实际上是有生命的,甚至是有灵魂的,它们有着神灵般的力量和手段。

你看,在任何一个系统内,都有既得利益者和非既得利益者;前者是极少数,后者是绝大多数。于是,教育的目标很清楚,既得利益者会利用它使其对自己更为有利 —— 不用我说,你都知道他们会怎么做了!非既得利益者在紧张的对峙过程中很快就会发现势不均力不敌,于是绝大多数转而服务于既得利益者;少数依然反抗的非既得利益者最终会被消灭;如果某一次非既得利益者的反抗竟然成功了,那么他们会瞬间变成既得利益者,开启下一个同样是服务于既得利益者的 “新的” 系统…… 这是无差别的事实,所以是完全没有必要抱怨的现状,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样,不是这样的嘛?

所以,所谓的教育,不过是这样定义的:

教育就是你所身处的那个系统想让你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教育是这样的定义的、如果现状的确是如此的,那么,结论显而易见:历史上所有的教育都相当成功,甚至可以被称为异常成功…… 而且还从来都是越来越成功。如此看来,人们所抱怨的教育失败,本质上来看,只不过是非既得利益者在系统内的不舒适感而已。

普通人有没有出路呢?依然还是有的。

如果教育是那样定义的,那么自学应该如何定义呢?

如果,教育就是这个系统想让你变成什么样子,那么,与之相对地,自学,就是你自己想要变成什么样子。

所以,更准确的措辞可能是两个相对的词汇:

  • 被教育
  • 自教育

绝大多数人在面对被教育的过程(即,被系统同化的过程)中感到极度不适 —— 这很自然。然而,接下来的选择却是最能够体现挣扎者之坚强的:绝大多数人放弃了被教育,只有极少数人选择了自教育。自教育的人,不仅时时刻刻自教育,而且终生如此。令人瞩目的是,仔细观察历史之后,你会发现,改变世界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自教育的。

004

反过来看,无论是被教育的人,还是放弃了被教育的人,他们最终还是被系统同化了 —— 被动的力量在他们身上都发挥了极为强大的影响,强大到令所有人无可奈何,最终以为那是来自神鬼的力量。

有一部剧集,叫《一年又一年》,1999 年的制作。建议你抽空翻翻。故事从 1978 年开始,每一集讲一整年的事儿,总共 21 集。故事里有个角色是电影院的放映员,所以,每一集里都能提到一部当年的电影。另外,每一集里都有一首当年的歌曲,更为重要的是,每一集都能让你回想起当年相当重要的事件之一…… 故事谈不上特别好,但它却能让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每个个体在一个系统里究竟有多么渺小,感受到那些你只能被动面对的因素究竟有多么强大。

那些我们只能被动面对的因素负面力量有多么强大,那么与此同时,它们的正面力量就同样有多么强大。下面我们看一个与我们相关的被动的力量发挥巨大正面作用的例子。

在基金管理领域,基金被分为两种,主动型基金被动型基金

Funds_flows_into_active_and_passive_funds.tb

上图展示的是,过去若干年来,全球范围内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的资金流入情况。为什么资本越来越青睐被动型基金呢?为什么主动型基金越来越被嫌弃呢?就是因为资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被动的力量。

主动型基金,需要一票管理人,他们负责分析市场,而后挑出一个能够跑赢大市的投资组合。基于对这些管理者的期待,投资者需要支付相当高昂的管理费和分成,并且还要承担这些管理者的频繁买卖之交易费用。与之相反,被动型基金不标榜自己的分析能力,不去做主动的频繁操作,只是被动地跟随某一个代表性的指数(比如 S&P 500)……

许多年来,对基金管理者的质疑从不罕见。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你把股票扔进一个屋子,放一只猴子进去,过一会,把那些猴子在上面撒了尿的股票挑出来形成一个投资组合,最终的结果也能跑赢那些主动基金的基金经理……

果真如此吗?抑或它真的只不过是个玩笑而已?你要了解的是,现代化的证券交易市场发展壮大的历史并不长,真正算得上现代化的交易市场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出现,人们对交易市场中的各种现象,迄今为止只有四五十年左右的数据可供有效研究。

根据 Wall Street Journal (2017 年 4 月 13 日)的统计,截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按 15 年的表现来看,总计有 95.4% 的中型基金落后于 S&P MidCap 400,93.2% 的小型基金落后于 S&P SmallCap 600,92.2% 的大型基金落后于 S&P 500……

wall-street-journal-on-passive.tb

主动基金的拥趸们有一个貌似合理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钱流入被动型基金,最终会使策略变成“随大流”而已,而这会使得主动基金管理相对更有优势。然而,长期投资者其实都明白市场的短期突变或者一个新的潮流会让主动基金管理者获得短暂的优势,不过,从基于 15 年的统计结果来看,长期投资者们可以将其忽略不计了……

这份统计最好玩的地方在于这样的结论:

  • 投资周期越长,被动的优势越大;
  • 投资额度越大,被动的优势越大……

我个人过往的经验更是向我自己印证了这一点。

2013 年的时候,我开始管理一个起步特别小的早期基金,投资比特币相关的项目。到了 2018 年,即,4 年管理期,加上 1 年清算期,总计 5 年之后,该基金市值变成了起始金额的 68 倍左右…… 这虽然看起来非常惊人,但实际上令人相当气馁 —— 因为这个成绩并没有跑赢比特币涨幅多少。换言之,如果当时把所有资金全部用来买成比特币,而其后的 5 年里我什么都不做,那么就是 58 倍,你看最终的成绩也不会比现在这个成绩差多少。我做基金当然是有开润的,30% 的开润之后,投资人的回报就变成了 48 倍左右,略输于比特币自身的增长。

更令人气馁的是另外一个因素。这 5 年来,为了这个基金,虽然谈不上呕心沥血,也肯定是惊心动魄 —— 若干次险些全军覆没,好不容易靠运气极好而卷土重来,九死一生…… 在这过程中,这个基金万一真的挂了,其实也是正常的,尤其在于,区块链世界是个波动振幅比股票市场大无数倍的地方。

没挂,是意外。竟然跑赢,其实是意外中的惊喜。所以,当比特基金终于清算之后,我觉得我自己下一步只能做一个被动型基金了,完全没有其他选择 —— 经过一年多的沉淀思考,最终设计了 BOX 这个开源区块链 ETF 基金产品。而现在的这个小册子,其实也是创建我理想中的被动型基金模型的过程中总结的思考。

话说回来,先关注这一节的重点。

你想想看,同样的结论,映射到个体身上,是不是貌似也可以直接套用:

  • 志向越远大的人,越需要被动的力量;
  • 能量越充足的人,越需要被动的力量……

被动的力量不仅很大很大,并且它总是越长期越难以超越

被动的力量一旦被触发就无以伦比地强大,但,主动会引发被动的正向力量,被动引发的是被动的负向力量。所以才说,只有主动地被动才是最优策略。

另外,关于随大流这事儿,你可能有了新的见解了:

  • 看着短期的结果随大流肯定是错的;
  • 瞄准长期的结果随大流弄不好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你看,即便是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懂的一个词,“随大流”,在稍微认真思考之后都会得到不一样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

9.7 在主动的边界内你还有多少空间

之前提到,“凡是对你产生重大影响的,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你现在知道了,你之所以无法控制那些对你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是因为他们在你的主动边界之外。

然而,你知道吗?在你的主动边界之内,有很多你原本可以控制的被你直接放弃了…… 并且那程度有多可怕,只不过是你从来没有认真想过,只不过是从来没有人尖锐地向你指出所以你才可以不在意而已。

先看个例子,蝙蝠侠。

kish

这张照片里当然没有漫画英雄蝙蝠侠 —— 我要给你看的是前面领头骑自行车的人,这个被人称为蝙蝠侠的人,大名叫丹尼尔·克什(Daniel Kish)。1966 年出生的丹尼尔,出生不到 13 个月,就被眼癌夺去了双眼。对,这个盲人正在干你完全想不到的事儿 —— 他在骑自行车,没有任何其他辅助设备…… 另外两个人也是盲人,是丹尼尔教出来的!—— 对,这种神技不仅他能练出来,还能教出去!

丹尼尔摸索出来一种方法去“看”。他不断地用嘴发出声音,而后通过声纳像蝙蝠一样感知世界,他把这种方法称为 Echolocation …… 也因此人们将他称为“蝙蝠侠”。TED 上有丹尼尔的一个演讲,去看看罢,体会一下什么叫“大开眼界”。

这位蝙蝠侠的例子,将被用来进一步讲解一个特别令人惊讶的话题:

真正主动的人完全不信命。

你信命吗?你敢说你一点都不信命吗?在完全信命和完全不信命之间,有个长长的距离,无论你站在哪个刻度上,都不是“完全不信命”。

005

仅仅一秒钟的自我审视,你就会发现,完全不信命,真的好难好难!它好像是个特别需要勇气的事情,不然你为什么会突然发现自己在犹豫呢?而且还是非常犹豫!甚至,你能感觉到,你内心深处有一股力量在抵触你的选择 —— 虽然你很想选择完全不信,但你就是在迟疑,虽然你不明白为什么,也不知道在迟疑什么,反正那迟疑明摆着就在那里。

别叹气,也别自卑。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感觉。这基本上是接近 100% 概率的境遇。究竟是 99%?还是 99.99%?反正,反过来看,1% 也好,0.1% 也罢,都是很小很小的数字。很少有人能够完全不信命 —— 极少数那一部分之中,还有绝大部分只不过是无知无畏而已……

并且,这也是事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人的站位会从右向左靠拢 —— 也就是越来越信命。

想想看,你在很小的时候,和几乎所有小朋友都一样,是不太信命的罢;不过,那个时候也不知“命”这个东西究竟是啥。而越来越信命的人到最后会彻底信命 —— 当然,他们自我解释之中,那不叫“最后彻底信命”,那叫“大彻大悟”。如果你实在没办法在这里选择“完全不信命”,那就算了。如果你虽然有些迟疑,但还是想知道怎么回事儿,那么在读下去之前,请做好准备:

一切的真相都没有任何义务照顾你的情绪。

自己选罢。这肯定需要勇气,并且还是很大很大的勇气。勇气是什么?勇气是唯一不可伪造的美德。

再问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请仔细思考后再回答:

请问过去影响将来吗?

再深入一步,请问,

过去必然影响将来吗?如果不是,那么过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将来?是很大程度?还是程度并没有多大?

还没完,我们需要问到底:

过去影响未来的程度如果并不是那么大的话,有没有可能干脆切段过去和未来之间的联系?

什么叫信命?其实啊,信命这件事跟宗教全无关系,跟迷信也关系其实并不大,它完全是个逻辑思考漏洞造成 —— 所谓的迷信,不过是思考有漏洞却不知道漏洞在哪里而导致的结果而已。你看,电被发明出来之后,关于妖魔鬼怪的故事就不像那之前那么好编了,不是吗?

信命这事儿,从本质上来看,无非是以为过去必然影响将来而已 —— 如果觉得过去未必影响将来,那么就是对信命这事儿将信将疑,想想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现在你能明白为什么我会认定 “真正主动的人完全不信命” 了嘛?因为真正主动的人会通过简单正确的逻辑思考发现,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彻底切断过去与将来之间的那看似必然的联系

最雄辩的根据来自于大家熟悉的概率学。你听说过赌徒谬误吧?赌徒们不知道概率学理的独立事件概念,他们无法理解下一次抛硬币之后的正反概率是独立事件,所以,之前的所有结果都根本不会影响下一次的结果 —— 下一次的抛出的硬币正反面的概率依然是 1/2……

绝对不要小瞧这种简单的科学知识,这种东西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 只不过,绝大多数人知道、学到,但很少用到…… 至于做到,根本无从谈起。

如果你能理解独立事件的概念,如果你能明白那些陷入赌徒谬误的人有多么可怜,那么你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另外一件事情:

那些误以为过去必然影响将来的人其实更可怜。赌场上的赌徒,因为不懂独立事件的概念而陷入赌徒谬误,输掉的仅仅是他当时的赌资而已,而那些相信过去必然影响将来的人们,直接输掉的是现在之后的所有未来!

有个好的过去倒也罢了(这种概率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非常低),若是过往并不美好(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极大概率事件),且同时认为过去必然影响将来的话,那随后的生活跟活死人有什么区别?

所谓的完全不信命,就是一个人下定决心而后竭尽全力,尽量不让自己过去中不好的部分影响自己的未来。

人生一切值得挣扎的地方,就在这里了,只有这里。

前面蝙蝠侠丹尼尔就是这样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失去双眼”这个过往事件,最大程度上,相对于其他失明者,不影响自己的现在和将来……

现实生活中,我还认识另外一个这样的人,是中国人,一位女性 —— 廖智。十多年前,她在汶川地震的时候,逃出生天却失去了女儿失去了双腿 —— 她的职业可是个舞蹈演员啊!几年后,雅安地震,一位记者无意中拍到了一个拼命救人的姑娘,惊讶地发现这位正在奋不顾身救人的姑娘的两条腿都是假肢…… 廖智就是那种罕见的有能力切断过去和将来之间那种看似必然实则不然的联系的人。后来廖智主动结束了自己之前并不幸福的婚姻生活,几年后她遇到了一位来自美国台湾人,是专门做义肢的,你猜廖智见到这个后来与之结婚生活生子的高高大大的男生说的是什么?

你能让我长高两厘米吗?那样就完美了 —— 以前我可没有这样的机会!

如果你彻底信命,你就不用做任何投资了,因为你那作为普通人普遍并不美好的过去必然决定你的未来。之前我们看到,通过定投模式,你不仅事实上不让过去影响你的未来,甚至,因为你事实上向前平移了你的入场时间,你就好像是坐着时光机回到过去修正了你的过去而后再次回到未来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之前、现在、以后都会反复说一个重点:

定投策略成功的关键在于心理建设。

心理建设从哪里开始啊?从绝不信命开始。不要让你的过去之中不美好的部分影响你的未来,掐断它们之间的联系 —— 至于美好的过去,让它继续发挥作用。在这个地方拼命挣扎,这是最具价值的挣扎,一切未来美好的根源。然后开始逐步探索确认主动边界,然后在主动边界之外寻找趋势,体会被动的力量……

定投策略看起来无比简单,无非就是针对某个投资标的在很长的时间内定期投资一定的金额。

然而,经过深入思考,深入研究,甚至不顾自己感受地探索,我们就会明白,定投策略的神奇之处,它事实上非常精巧,它并不仅仅是让你成了一个有机会的人、有纪律的人、有动力的人,它不仅通过锁定长期持有的方式倒逼你寻找长期只涨不跌的最佳投资标的,它还暗中做了很多很多事情:

  • 它向你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可用来深刻体会主动边界之外被动的神奇力量的环境;
  • 它用不可反驳的实际结果向你展示过去与将来之间的联系绝对不是必然的;
  • 它给你一个机会让你认真对待自己在主动边界之内做到极致……

甚至,你可能都想不到,它最终会让你变成个相对极为罕见的干净的人 —— 你只要安静地完成计划就好了,要么失败,要么收获极大的财富。如果成功,那么你收获的是绝对干净的财富…… 试问,还有比这个更干净的赚钱方式吗?有了这种方式的你,还有什么意愿和动力去做乱七八糟的事儿吗?

10. 在镜像世界里作为普通人的你如何总是能选择对的那一个

有的时候,的确存在 “决胜一瞬间” 的时刻。当你进入交易市场,选择了定投策略的那一瞬间,你实际上已经彻底赢了,并且还是很简单地赢了 —— 接下来在所有的节点上,你身处镜像世界里正确的那一个。就这么简单。当你决定自学的时候,只要你开始重视一切老生常谈,你就直接赢了,很简单地赢了 —— 接下来的所有节点上,你都身处镜像世界里正确的那一个(参见《自学是门手艺》)。

过去的许多年里,我常常有一个迷思,为什么那么多有用的道理,事实上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是另外一个样子呢?镜像世界这个概念可以用来解释这种奇怪而无奈的现象,但并没有直接提供一个真正简单粗暴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直到有一天,我在交易市场上,投资领域中,亲历了定投策略的神奇之处之后,我才反过来想明白一个特简单的解决方案:

没有伟大目标的人总是在镜像世界里选择错误的那个。

我个人运气好的原因在于,许多年前,根本没有可能像现在这样清楚地想明白之前,就天生不太信命。可这就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第一步,这个观念带来的好处要在许多之后才真正体现出来。

有些道理,即便摆在眼前,没有很多经历支撑,是无法理解、无法深入理解,甚至干脆就事实上拒绝接受、视而不见的。2018 年年底的时候,阿诺德·施瓦辛格有一个著名的演讲,《成功的真谛》。

Arnold-Schwarzenegger-quotes-Jealousy-you-have-to-earn

https://v.qq.com/x/page/c0818oag4pp.html

视频里他说,我之所以今天站在这里,只有一个原因:

I have a goal.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用了一个比 “Dream”(梦想)、“Ideal”(理想)更为朴素的词汇,“Goal”(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只能拼命(Work his butt off)。这段视频我看了很多遍,每次感触都不同 —— 也正是因为这段视频,我才发现我可以通过这个例子讲清楚我的想法,证明给大家看:有伟大的目标和没有伟大的目标,会让你身处在镜像世界中截然相反的两侧。

我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分享过我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有一次老师留下作业,命题作文,《我的理想》。第二天我没交作业,为什么呢?我没有理想啊,所以,写不出来啊…… 当我实话实说给老师听的时候,被老师认为是个不听话的孩子,还在课堂上哗众取宠 —— 于是,祭出大招:去!把你家长找来!就没见过你这样的!

父亲当然跟其他家长一样随叫随到,到了办公室,只是静静地站在听完那老师的大吵大闹,什么都没说,只是拿出卷烟默默地抽完一支。办公室里彻底安静下来了,父亲才张口:“陈老师,我想听听,你的理想是什么?” 他又点了一支烟,直至他抽完都没有人说话。然后他转身,拉起我的手,说,“咱回家吧”。

所以,你可以想象在其后的许多年里,我是拒绝思考理想这个概念的。所以,我长期以来就以为自己是个真正没有理想的人。当然,今天的我回头看,我觉得自己并不是真的没有理想,而是天然拒绝那种华而不实的概念而已。

再一次,我的运气足够好,虽然我差点被理想这个我认为华而不实的概念反向误导,但我在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另外一个实际上更简单直接粗暴好用的方法:

为自己想做的、正在做的事情拼命赋予伟大的意义。

许多年前,我偶然读到一篇文章,其中提到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毕淑敏在某大学讲座,在场有学生问了个“终极问题”:

毕老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毕淑敏先生的回答是:

人生本无意义,意义是活出来的罢?(大意如此)

毕淑敏先生绝对不会知道,在地球的某个她无法了解的角落,她的一句话就那样不可磨灭地刻在了一个小伙子的脑子里。

我发现这招很厉害!只要你把你的某个行为赋予了极其伟大的意义,你就好像突然换了个人似的 —— 因为接下来在你做那件事的时候,你无需坚持,你无需被鼓励,你根本就不怕挫折,你完全不在意别人不认同不支持,甚至,若是谁竟然拦着你不让你去做那件事,你会跟他彻底翻脸 —— 强大的自驱动力。

你知道为什么我这么喜欢写文章、写书、讲课吗?因为这种行为意义巨大啊!

在遥远的过去,再牛的老师都会掉入自以为是的陷阱。那个时候不仅人们很难找到好师傅,更可怕的是,好师傅很难找到好徒弟 —— 因此好师傅招徒弟的时候,都是很小心的!可是,自己费尽心机招来或者筛选出的所谓好苗子在许多年后被证明为是平庸的货色,进而证明了当初的自以为是很可笑、很无奈…… 当然,你现在可以这样描述这个现象:这当然是因为他们不得已在主动边界之外过份依赖主动的力量 —— 自己教好是在主动边界之内的,学生的成长,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老师的主动边界之外。

你知道在今天这个世界,写文章、写书、在网上讲课神奇在哪里吗?意义有多么伟大吗?

你想想看毕淑敏先生在许多年前无意之中就改变了一个远在边疆小城里的小伙子就知道了 —— 她知道吗?她不知道。对她重要吗?实际上很重要,因为她的知识、她的认知,在传播之后,在那个叫李笑来的小伙子身上体现出了 “大爱”(Big Love)—— 无差别的爱是真正的大爱!不管毕淑敏先生知不知道(肯定不知道),不管她是不是故意(肯定不是故意),不管她在不在意(肯定不在意),只因为有了那无差别的传播,那知识、那认知就完成了大爱的效果!

这是一位知者、智者能做到的最大限度的 “摆脱自以为是” 啊!所以,把好东西开源,就是这样的意义,让那好东西完成无差别大爱的效果 —— 在我看来,这个意义极其伟大、无法舍弃地伟大!于是,你就可以想象,换作你是我,谁竟然敢拦着你,不让你去做这么伟大的事情,你就彻底跟他急,是不是这样?

许多年后,李笑来成了个不缺钱的人。年轻的时候他吹牛说,四十岁就退休!到了四十三岁,果然具备了可以退休的条件 —— 当然,事后发现退休本质上相当于自绝…… 既然不能也不想自绝于人世,那怎么办?继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呗!你喜欢做什么事情?肯定是你能做的具备最伟大意义的事情啊!对我来说是什么?写书、讲课。很多人不理解,你都赚了那么多钱了,怎么还写书讲课?黑子们更逗,他们认为 “李笑来还在写书讲课这个事实” 能够证明李笑来还是非常缺钱…… 多年的经验使我明白,对于镜像另外一端的人们,就算我努力解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依然是截然相反的而已 —— 所以,我就不要费力了,接着干自己最喜欢干的事儿多好。赚到很多钱的意义在哪里?不就是为了保证了自己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的时候不被外界打扰吗?

所以,你不一定非要用 “理想” 那么高大上的词汇(正如我年轻的时候差点被它华丽的外表给误导,那么不喜欢这个词汇,认为它华而不实),但你可以用我意外学来,并实践多年,亲证必然有效的简单方法:

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赋予极其伟大的意义。

你再回头看看就明白了,为什么一上来就告诉你 “投资是普通人摆脱阶层固化的唯一靠谱方式”?这就是我在帮你为你要做的、必须做的事情赋予了一个极其伟大的意义。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去找属于你的、对你来说非常伟大的意义。

不仅如此,我会从各个角度为你阐述,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证明,定投绝对是所有普通人都该做的,更为重要的是,定投绝对是所有普通人都能做的,很现实、不浮夸、量力而行,不用胡思乱想。

重复多少遍都不过分:

对所有普通人来说,定投策略绝对可行,毫无水分,并且全靠你自己。这里所说的普通人,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高矮胖瘦美丑、不分何种性取向…… 关键在于,甚至压根不分智商和学历!

反正,现在的我觉得,做个有理想的人,真好。

11. 既然是个有理想的人就绝对不要沦为半吊子

进入交易市场之后,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 当然,其中绝大多数都不是你的同类,定投的你就是属于极少数。很快,你就会发现,你遇到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半吊子。当然,你已经知道了,跟你闪烁其词去中心化的肯定是半吊子,跟你夸夸其谈共识的肯定是半吊子,说自己投资经验丰富却从来没想过应该如何稀释机会成本的也肯定是半吊子……

给你再讲一个半吊子的例子。

你是不是经常听谁谁谁在那里炫耀,我在什么时候抄底了!我在什么时候逃顶了!说这话的人都是傻逼,真真切切的傻逼。为啥呢?因为,先别说他们是不是长期投资者,他们是不是价值投资者,就算他们是短线操作爱好者。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是那个群体中的傻逼。那又为什么呢?

你想想就明白了。越是短线的操作,越需要更多次的成功才有效,是吧?要持续低买高卖很多次才能真正赚到钱。可问题是他们做不到啊。做两次败一次,跟抛硬币有什么区别?天天手中抛着硬币决定命运,却以为自己在乘风破浪,这幻觉,也真的没谁了。

所以,抄底也好逃顶也罢,只是一系列动作中的一个。他的确抄底了,但,未成功逃顶,所以又跌破了,那他不还是赔钱吗?他逃顶了,但,接下来在底部他并未买回,而后眼睁睁地看那标的再创新高,他不还是赔了吗?所以,抄底成功,之后还要逃顶成功;或者反过来,逃顶成功之后,还要有抄底成功,这才叫真正的成功。

拿着一半操作吹整个的牛逼,你说这样的人是否一定是常见的大傻逼?

况且,一般来说,什么“抄底成功” 啊,“逃顶成功” 啊,都是吹牛逼而已。因为拿着一半吹整个牛逼的人,很快就会被另外一半打脸,并且大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不信你就以后认真观察试试看。甚至啊,你都不要观察别人,你就好好观察定投开始之前的你自己就够了。

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就叫做 “半吊子”。半吊子的命运是很正常的,就是很正常地惨 —— 正常人的生活不是都很惨吗?因为大多数所谓的正常人其实都是半吊子。

各式各样的半吊子实在是太多了!

没有多久,你就会得知甚至参与到期货合约交易之中。可是,在那里你会遇到更大比例的半吊子。期货合约交易,理论上来讲是现货交易的辅助工具。

比如,我现在因为某种原因,需要卖出 100 个比特币。可问题在于,我是长期投资者,在我看来,比特币是长期看涨的,然而我又不得不卖出 100 个比特币…… 现实生活里,很多矿工就经常面临这样的尴尬境遇。通常都是,他们一卖,币价就开始疯涨…… 最气人的铁律是,一旦他们需要法币(比如,人民币或者美元)的时候,比特币价格就狂跌 —— 好像永远如此。

那他们应该怎么办呢?他们应该这样,

  1. 在现货市场上卖出 100 个比特币;
  2. 然后在合约市场上用比如 10 个比特币买个 10 倍杠杆卖看涨合约。

这样的话,

  • 如果其后比特币价格大涨,那么,他肯定不会亏,因为那 10 倍杠杆的合约肯定让他弥补了“少赚”的钱;
  • 如果其后比特币价格大跌,那么,现货市场上卖出的 100 个比特币算是值当了,少亏了很多钱,所以,那 10 个比特币就算是亏得起了……

为什么说 99% 合约交易者都是半吊子呢?因为他们做活不做全套,在不做现货交易的情况下,直接只做期货合约交易…… 这就没有任何套保作用了,成了百分之百的赌博。

所以,当你听说他们又爆仓了的时候,你还不理解为什么吗?难道正常世界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难道那些正常的半吊子不就应该活得正常地惨一点吗?

所以,如果你真的需要做期货合约交易,那么起码需要先深入学习一下。ybmex.com 上就有一个模拟交易,你先进去用 “假币” 四处玩玩,花上相当长一段时间(比如至少三个月)认真研究其中的每个细节,确信自己真的搞懂了,再开始操作。当你需要做期货合约交易的时候,不要做半吊子,要同时在现货交易所(比如 BigOne: https://big.one 或者 https://b1.run)使用套保策略 —— 上面讲解的套保策略反过来也是可以应用的。

这基本上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要么不做,无论是什么,只要是决定做,那么,做活就要做全套。

绝对不能做半吊子 —— 尤其,你是个有理想的人,怎么可以沦落到半吊子的地步么!

一旦你开始决心不做半吊子,你就好像是被开了慧眼一样,总是更轻易地发现更多的半吊子 —— 直至有一天被他们吓倒,开始害怕自己竟然会沦为半吊子。恐惧也是很好的动力。

经常,你会遇到某人吹牛,说自己在最低点上抄底了多少多少,或者反过来,说自己在最高点上逃顶了多少多少…… 半吊子吹牛是不打草稿的,他们以为没那个必要。集中竞价撮合的交易市场上,价格,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它要与盘口单量结合在一起才真正算数。单独提价格,那就是半吊子。

你去看看那交易界面。在那个最低价格或者那个最高价格的时候,盘口交易量有多少?这是永远不变的事实: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上,盘口交易量总是很少很少的 —— 因为那不是正常价格,那是很快会被整个市场迅速纠正的 “短暂失真价格”。在那个价位上,根本就买不到多少,或者根本就卖不出多少 —— 超出那个量,价格就会继续下降,或者反过来继续上升,于是,那就不再是最低点或者最高点了,那就不是半吊子吹牛中的抄底或者逃顶了…… 不太理解他们吹这个牛的目的是什么?究竟要下一步干什么?

另外一些半吊子会跟你大呼小叫,说某个什么你听都没听说过的标的在多短的时间内涨了多少多少倍…… 说这话的绝对是半吊子。涨多少倍,不是单独算数的东西,它必须结合其他因素才能看出是否有意义。该标的的流通量分布是怎样的?该标的这段时间的交易量是怎样的?如果一个标的,市场上的流通量很少,筹码也不足够分散,交易量实际上很小,暴涨一百倍也没什么用,因为你根本无法在这暴涨 100 倍中获利 —— 交易量太小,所以,你能进出的资金量也相对很小很小。你只能投 1 块钱,然后一天内暴涨 100 倍,这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吗?又由于筹码不足够分散,有持有过量筹码的人存在,那么,一旦你投入更多资金的时候,他们就直接把筹码卖给竟然敢出那么高价的你 —— 这就是所谓的 “理性砸盘”,这就是所谓的 “庄家割韭菜”…… 你还愿意去玩吗?

就算你笨,你也不愚昧啊!毕竟你是读过这本书的人啊,毕竟你已经文明了很多,毕竟你已经被开化了,不是吗?说实话,那些可怜的半吊子,其实也不是愚笨蠢,他们只是愚昧而已,未被开化,所以不足够文明,所以容易被各种表象所迷惑而已 —— 正如原始人只能迷信一样。

不过,最可怜的半吊子,不是以上提及的这些人。这些年我见过的最惨烈的半吊子,是那种明明做了长期的决策,却最终半途而废的人。半途而废的原因很多很多,已经半途而废的人总是在镜像世界的另外一侧,嘴里说着什么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之类的话安慰自己。

在现实世界里,你每遇到一个这样的人,你就把他们记录下来,然后观察他们的惨状,观察他们的自我安慰…… 尤其观察一点:他们当初曾经 “坚持” 得越久,他们半途而废的代价就越高,那么下场就越惨。并且,当初的理想越大,那么随后下场就越惨 —— 惨到他们必须不断靠编故事骗自己才能不自杀的地步。

看到他们的实际情况,你会不害怕吗?我不知道。当初我认真观察那些人的时候,常常觉得毛骨悚然,甚至因为他们而自己睡不着觉…… 但,许多年过后,这种基于恐惧的动力,对我来说绝对是起了巨大的作用。我这种绝不浮夸的秉性,说实话绝对是他们历经多年给我慢慢磨练出来的 —— 小时候我可是个特爱吹牛、特能白话的人!

另外,如果你肯深入思考的话,绝对不想当半吊子的你会得到另外一个惊人的结论:

市场上的绝大多数基金绝对不值得定投!

这从何谈起?你看,定投的核心就是定投者只有一个选择,长期持有。于是,你就得反复逼问自己,这个标的究竟是否值得你长期持有?你看看就知道了,绝大多数的基金,是让你定投,而后他们自己却并不采用同样的方式,而是拿着你定投给他们的钱去做他们自以为是的主动管理 —— 不排除的确有极度优秀的管理者存在,但最终也只有 5% 不到的管理者被证明为极度优秀 ——那对于定投者你来说,这不就是被动地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半吊子了麻?!把自己原本 100% 成功的策略委托给他人之后,换来了 5% 的成功率,哪儿有比这个更惨的?!

同样的道理,你会反应过来,为什么 BOX 是最好的定投产品 —— 因为它在优势策略上不打任何折扣。并且它还做到了极致,效果上一点点折扣都没有 —— 它的管理费竟然为零!

12. 你作为一个普通人你究竟有什么样的极端优势

再说一遍:

定投绝对可行,毫无水分,并且全靠你自己。这里所说的普通人,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高矮胖瘦美丑、不分何种性取向…… 关键在于,甚至压根不分智商和学历!

当我反复说这段话的时候,是在提醒你一个你完全没有想到的事实:

作为普通人,你有着所有普通人都具备的至少一个极端优势 —— 只不过,你从来没想过而已。

你作为一个普通人,有着市场上所有那些所谓专业的基金经理所不可能具备的优势:

你的钱虽然不多,但,你的钱没有使用期限。

市面上绝大多数所谓专业的分析、文章、甚至哪怕一些概念,对于你这个普通人是完全不起作用的,因为那些都是专业的基金经理们在一个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限制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他们必须面对的是什么呢?就是基金的钱,基金经理们所管理的钱,是有使用时间限制的。几乎所有的主动型基金,都有结算期限,比如你常常听说的 7+3 或者 5+2,甚至只有国内才有的 2+1。因为他们的资金使用期限是确定的,他们的出发点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必须做的事是,在一个时间期限里跑出一个好成绩,否则,没有下一次了!

你作为普通人,就不一样了。虽然你好像钱并不是很多,但你可以持续投入,你可以长期持有,至于究竟是多长的长期,全由你自己来决定 —— 这就是极端优势,这也是你有资格定投的根本原因。

市面上绝大多数主动管理型基金,是完全没有定投资格的 —— 因为他们所管理的资金时间期限,所以条件完全不允许。乃至于他们无论多聪明、无论多机智、最终都沦落到基本上只靠基金募集时间决定自己命运的地步。万一是在一轮周期筑底的过程中募资成功,那么这个基金就算是命好 —— 可在熊市里募资真的很难啊!话说 “连地主家也没有存粮” 啊!而那些大多数因为牛市来了而能够开始募资、最终募集成功时已然身处牛市尾巴的基金,从出生的一刹那就决定了他们大概率悲惨的命运 —— 能否扛住周期完全是概率决定的,决定性因素根本就不在主动边界之内,而被动的力量根本沾不上边……

我知道你有点不敢相信,估计在想着 “怎么可能就这么一个因素就可以被称为极端优势了?”

很多人喜欢读沃伦·巴菲特的文章,他写给股东的信,他发表的演讲,他编撰的书籍 —— 我也喜欢读,闲着没事儿就拿出来翻…… 然而,绝大多数人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误会巴菲特的出发点。

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在意或者没注意到一个重要的事实和基础:

巴菲特现在用来投资的钱是零成本甚至负成本的!因为那之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他自己的保险公司所提供的相对来看几乎没有任何时间限制的钱!

漫天飞舞的投资书籍里在引用巴菲特的理念、原则或者哲学的时候,往往彻底忽略了这个基本事实 —— 在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世界里,几乎没有几个人能有巴菲特这么甚至可以被称为是奢靡的投资条件和基础!

然而,换个思路你就明白了,只要你态度端正,你实际上跟巴菲特有着同样的极端优势。

  • 你下决心不断磨练你的场外赚钱能力,理论上它应该越磨练越强;
  • 你在场外赚到的钱是同样没有成本的,你的时间和精力不用也是白费;
  • 简单计算的话,你只要保证自己十年健康就在这方面打败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投资经理们……

这个极端优势背后的本质和原理,其实还是来自于主动边界:

  • 你作为普通人开始定投,那么几乎所有的决定性因素都可以通过主动地被动去掌握;
  • 那些相对于你所谓的专业人士就惨了 —— 他们所面对的所有因素,不管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处在自己主动边界之内的,实在是太少了……

所以,你就明白了,就好像在 #9.7 中所提到的那样,你要认真审视在这方面,在你的主动边界里,你还有多大空间?因为你已然清楚地知道,这里绝对是你最需要挣扎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你的优势还有很大很大的发挥空间,你在这里所做的一切挣扎,都在未来有着巨大价值、甚至干脆直接是巨大财富。

你可能最想不到的事情是,普通人最大的阻力永远来自于家人。

给你讲个都市恐怖故事:

十多年前,我偶尔听到某大公司两个中层干部正在讨论如何让下属乖乖听话:

—— 唉,你是咋做到让他们乖乖听话的啊?我可是真是愁死了!

—— 那还不简单吗?组织老婆团一起去看房!我告诉你呀,别看他们现在在你面前牛逼哄哄,只要他们买了房,今天交了首付,明天就是孙子!没跑!

这就是我能够举出来的,家人往往是普通人最大的阻力的最惊悚的例子。你感受一下?

普通人是有极端优势,但普通人也有极端劣势:我们可以不在乎整个世界,但我们必须在乎家人不是?即便他们并不一定占理,是不是?生了病要照顾,吵了架要哄,这些都是小事,可一旦要做重大决策的时候,为什么家人永远是处于必须阻挠的状态呢?

核心关键在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并没有磨练出真正的以理服人的能力。说清楚一个原理,讲清楚一个道理,并且能准确无误地表达给对方,而后还能针对对方的各种疑问作出逻辑完整的解释…… 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磨练出来的。

随着年龄的增加,说服父母,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但越来越难的或者从来都没办法容易的,是说服配偶。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有个难以解决的历史问题是,他们当初在选择配偶之时,所关注的基本上都是对方的长相啊、身材啊、家境啊之类实际上是鸡毛蒜皮的因素 —— 真正的核心因素根本就没考虑过:对方是不是一个能够讲道理沟通的人?

我自己的经历之中,最感激的就是,我的老婆是个能够通过讲道理沟通的人。虽然当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 你看,我总是慨叹自己运气好,真的是有原因的。

有的时候我们分歧会非常严重,但,每次有点不欢而散之后,过一会儿,或者过几个小时,甚至不用隔夜,我们之中的某一个就会主动去找对方说,“我仔细想了想,你说的这里和这里还是很有道理的…… 那,还有我搞不明白的地方,要不你耐着性子再试试?” —— 假设不是这样的配偶,没有这样的沟通方式,你跟我一样对对方说,“过生日我不陪你了,我要工作!” 试试?根本不用试吧?你就知道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一句话的诀窍在于:

你要与家人有着共同的理想。

若是这样,就极端容易沟通了。用我的方式就是,我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明白我做某事对我的巨大甚至伟大的意义,并且设身处地地想着那巨大或伟大的意义对对方来说是不是也同样巨大同样伟大?如果只对我有用,那就算了,如果对对方也是如此,那干嘛不耐着性子与对方沟通?

我们其实提过,人一生当中真正重大的决策其实没几个。如果你真正理解了定投策略的每个细节以及它的种种原理和威力,到最后,你会发现一个事实:只要是重大的决策,你都可以采用定投策略。求学、家庭、事业,哪一个不可以应用定投策略呢?如若你真的能理解定投的精髓,你就会发现,不管你是谁,无论你多么普通,求学、家庭、事业,你都能做好,因为做好的方法很简单,定投啊!只不过,这次的投资标的换了而已。对求学,用定投的方式,就是终生成长者;对家庭、对家人,用定投的方式,那么幸福度只能越来越巩固;对事业,你竟然用定投的方式,不用定投的精髓的别人怎么可能比你做得更好?所谓触类旁通,不过如此。

13. 最重要的好消息:对普通人来说长期并非永远

当一个普通人听巴菲特说 “我的长期永远” 的时候,不管是在镜像世界的哪一侧的普通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到一丝丝的绝望。尽管,无论是哪一侧的普通人都一样,那一丝丝的绝望绝对不是来自于对巴菲特所说的话有所怀疑。那绝望来自于之前讲过的几乎所有人都必然面对的惋惜或者痛苦:

我怎么才知道?!(或者是,我要是早知道就好了!)

尤其,当我们想到巴菲特在 11 岁的时候就买了他人生第一支股票,并且在很早期的时候就有机会向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求教…… 与他人比较,是我们的人性本能,一旦这个本能启动,那绝望就排山倒海地压过来,谁都感觉没希望了!

可事实并非如此 —— 这绝对是个令人超级解脱的结论,只不过,需要我为你慢慢论证。

这一条肯定能让很多普通人倍感欣慰:

每一代人赚到的钱,都比上一代人赚到的钱更多。

并且,不止多一点点,而是量级上的差异。这并不是很多人开玩笑以为的通货膨胀造成的。这个现象的原因既简单又明确,因为人类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经济规模在攀升…… 这是时代的红利,并且,这个时代的红利理论上来讲就是普惠的,即,每一代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获得,或者起码都有机会获得这个时代的红利。

简单来讲,在巴菲特 11 岁的时候,在他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苹果这种能达到万亿级别的公司。苹果公司市值冲破万亿,在人类的经济史上是相当壮观的一个里程碑。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哪一个消费产品的设计制作公司,能够把自己的产品卖到这么普及的地步,且竟然长期持续。宏观上来看,这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商业不断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攀升的结果。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能力天花板。巴菲特挣扎了那么久,才出手买了苹果的股票,这基本上是他的能力极限了 —— 别说比特币了、区块链了,以巴菲特的理论体系和认知能力的极限,连谷歌(Google)、网飞(Netflix)、亚马逊(Amazon)都无法把握。理论上来讲,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极限,包括现在的年轻一代也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 “自己的主动边界” 的探索终将达到尽头,并非因为他们不想进步,而是来自于另外一个有经济理论支持的动力:就算不再进步也足够用了!当然,也因此,更多的边界探索,将必然由下一代自主完成。

然而,还有另外一个比上述理由更加能够令普通人解脱的根据:

经济周期的时长正在逐步缩短。

人类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为什么就不能逐步稳定攀升,为什么总是要上蹿下跳地波动呢?能不能像我一样稳重点?

这种波动究竟来自于何处?也许你听过一个名词,简称 “康波”,全称我永远记不住,每次引用都只好通过 Google 去 Wikipedia 拷贝再拿回来粘贴:“康德拉季耶夫長波”。这个 “康师傅”,是第一位研究大周期的俄国人。所谓康波,是一种约为五六十年为一循环的经济周期现象,一般将这个长波分为两个阶段,上升的 A 阶段和下降的 B 阶段。

Kondratieff_Wave

上图解释的是在长波理论框架之下,世界经济趋势的简略情况。

虽然这个康波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指导意义总是并不明确,很难被学术量化,所以也不太被学术界重视。现在康波理论只不过是许多非正统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从中理解一个简单的事实:

  • 一个上升,不叫趋势,一个下降,也不叫趋势。
  • 一个上升加上一个下降,构成一个周期。
  • 判断趋势需要至少两个周期……

两个周期之后,那两个波动所构成的,只能是三种趋势之一:上升、水平、或者下降。

而我们在看过去四十年全球股市指数价格走向图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由许多个上升下降构成的周期连接起来的总体上上升趋势的走向。

sp500from1979.tb

若是我们看看比特币的价格走向,或者区块链数字资产总市值的价格走向,也都一样,是由许多个上升下降构成的周期连接起来的上升趋势走向。

blockchain_marketcap

那,为什么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大萧条,要那么长时间才能恢复(那就是一个周期完成),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修复却只用了短短几年?进而,到了这个世纪,为什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修复的时间更快?

理由很简单很直白,谁都能明白:

信息的高速流动使得全球化协作更为连贯更为容易,因此,虽然危机依然会不断产生,但修复速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快。

换个角度,经济周期的形成,本质上是多方协作时而协调、时而不协调造成的。当多方之间 —— 这个多方,指的是很多很多方,多到很多节点完全没办法知道另外一些节点存在的地步 —— 的沟通效率越来越高的时候,周期的时长就会随之变得越来越短,虽然波动 —— 即,多方之间偶尔的不协调 —— 也许永远不能消除。

这也是为什么区块链数字资产的波动周期相对更短的主要原因。过去的八年里,我总是能听到很多人用比特币的挖矿数量减半,即,四年,作为周期判断的依据。也许最早的时候,这还有一点点的道理。可当比特币市值已经不再是区块链数字资产总市值的全部之时,这种判断正在逐步失去意义。

我认为,区块链数字资产的波动周期,总体上比股市的周期更短,并且将来会越来越短的核心原因在于,区块链交易市场的多方协调效率显然更高。从一点上看就明白了:地球上有影响力的股市总计就那么几个,区块链交易市场呢?你去 coinmarketcap 看看就知道了,几千个,每年 365 天,每天 24 小时地不间断交易,你说市场协调效率是不是远远超出传统证券交易市场?

周期正在缩短,这个简单靠谱的结论对普通人来说是什么意义呢?简单说就是:

所谓的 “永远” 正在缩短。

永远都缩短了,长期还会太长吗?

什么叫长期?在我看来,对普通人来说,所谓的长期不过是 “至少度过两个大周期” —— 这就是长期了,如果能度过三个周期,基本上已经相当于巴菲特的永远了…… 两个周期多久呢?现在区块链数字资产的总市值波动周期,大约是三到五年,所以,七年左右的时候,很大概率是已然度过两个周期了。请注意,重点在两个大周期,而不是七年。

怎么判断周期?很简单啊,你找最近的历史最高点,把那里当做当前周期的 B 阶段(即,下降阶段)的起点,到下一次众所皆知、随后从那里跌落的历史最高点,那就是 B 阶段之后,A 阶段(即,上升阶段)已然完成,进入了下一个周期…… 如此循环往复。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一个大周期,对任何人来说,只有 B 阶段的起点是已知的,因为那是当前已知之前的历史最高点。至于 B 阶段什么时候结束?A 阶段在 B 阶段结束的同时开启,又到什么时候 A 阶段结束?你现在是没办法也没必要判断的。判断了也没用,因为那只是一个周期而已。然而,当两个周期过去之后,你就是没办法不知道已经过去了两个周期,不是吗?

到时候,你是想继续持有,还是想全部套现,或者是套现一部分,继续持有一部分,随你便 —— 现在的你可能想象不出来未来的你到时候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我可以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你最大的变化是跟所有真正做到的人一模一样的:

前所未有地淡定从容。

你是普通人,你的长期有多长呢?我已经告诉你了,很简单,两个大周期以上。这也是为什么最终我们作为普通人选择区块链数字资产,选择 BOX 定投的原因,因为在这里,两个周期 ,真的很短 —— 尤其是在不久的将来,你真正度过两个周期之后回头看,你就彻底明白我说的话了。

别急,因为所谓的长期其实真的没多久。


结语

我希望我给你讲明白了 —— 我知道这很难,读到这里你也会承认这确实很难。

说来说去,我只是向大众无差别地传递一个简单且确定的事实:

我们都是普通人,不过,我们中的每一个其实都有机会活得并不普通。

方法也很简单:

在你的主动的边界之内,不断强心理建设,并且拼命想办法在场外赚钱;与此同时,在主动的边界之外,主动地选择 BOX,用你在场外赚到的钱,定期投入…… 长此以往,你就可以借助趋势产生的神奇的被动力量,逐步摆脱阶层固化的束缚 —— 最终,获得自由。

回头看,我写书讲道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把时间当作朋友》的出版也一转眼已然是十年前。

这一次我写《定投改变命运》的心态非常不同,因为这好像是我传播的方法论中最具实操性的一个了 —— 践行的方式方法都太过明确,目标在非常现实的前提下也应该非常令人振奋。

所以,这不仅仅是一本印刷版的文字类型书籍而已,它其实是个非常完整的产品:

  • 践行方法论:定投
  • 践行标的:BOX
  • 践行额外补给站:b.watch
  • 践行社区:笑来定投课堂

这其实也是这些年我把编程这门手艺重新捡起来的一个直接结果。

2019 年 1 月 2 日,我终于开始动手重写十多年前就想写的一本书,一本真正对初学者友好的编程书籍。2019 年 7 月,《自学是门手艺》上架销售,几天后,该书成为“计算机类图书新书榜排名第一”的书籍。事实上,2019 年 3 月 15 日,我将这本书的电子版开源放到 github 上之后,当天就成为全球开源项目关注排名第一,前后总计霸榜 16 天。

我学习编程倒不是为了我自己写所有我想要的产品的代码,我的目的很简单:

如果我多少懂一些,那么我就有能力更有效地连接优秀程序员,也能跟他们更低成本地沟通……

若不是我的确多少懂一点,现在我也没办法给你提供一个完整的产品和践行环境,不是这样的吗?

有什么动力使得我做这么个东西出来呢?我有句话,叫做:

人至践则无敌!

不是发贱的贱,而是践行的。我崇尚践行,做不到就没用。如果我能讲清楚一个道理,同时还能提供践行的标的和环境,那就太好了,不是吗?

许多年前,我老婆给我听了首歌,歌词是这样的: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我乐了,我说,这可能是你,我想的不一样。她问,那你是怎么想的啊?

我说,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富

虽然不押韵吧,但好像更浪漫。你知道最浪漫的是什么吗?许多年过去了,我做到了。

其实吧,这并不是我的原创。在此之前读书读到过,沃伦·巴菲特就非常不理解大多数人。他很奇怪一件事儿,为什么人们都不喜欢慢慢变富呢?天天只想着暴富,却半点都实现不了,而后要郁郁而终地死去。为什么不能接受慢慢变富呢?为什么不喜欢慢慢变富呢?

现在,我想把当年我对我老婆说过的那句话改一改送给你: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看着你慢慢变富。

你从听到,看到,想到,一直到最终真的做到 —— 还有比这个更幸福的事情吗?

而我,从想到直至做到,现在竟然有机会看着别人因为我的分享而终于做到 —— 还有比这个更为浪漫的事情吗!

李笑来

二〇一九年七月十二日,于北京


附录

1. 为什么要投资区块链数字资产

理论上,定投策略可以用来投资很多标的。在未来的十年中,有个过去并未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标的就是区块链数字资产。

先说比特币。比特币是地球上第一个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这一点毋庸置疑。过去的十年之中,比特币饱受争议。每一轮的价格上涨下跌,都会反复被宣告死亡 —— 迄今为止比特币已经至少被宣布死亡 364 次。大家可以记住这个网址,它上面记录着能够收集到的历史上比特币被死亡的历次言论。

https://99bitcoins.com/bitcoin-obituaries/

很多人喜欢搬弄新词汇,会一脸专家地告诉你,现在比特币已经获得共识…… 诸如此类吧。关于比特币的技术细节,我需要用另外专门的课堂去讲解。但,在这里可以说清楚的一点是,在区块链技术中,“共识”(Concensus)这个词,指的是机器与机器之间使用算法实现的共识,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共识。

人与人之间,没有标准沟通协议,几乎没办法产生有效共识。倒也不是没有,各色人等之间的唯一共识,我能想到的就是赚钱,除此之外,没啥共识。所以,以后不要乱显摆专用术语,容易露馅哈。

比特币之所以厉害,根本不是因为什么 “价格共识”,那因为什么呢?为了说明这个重点,我不得不杜撰一个词汇出来,叫做 “皆难否”。什么叫 “皆难否” 呢?就是不管你接受不接受,关键在于所有人都难以否认。这就叫皆难否。

所以,厉害的并不是“人们都接受”,而是“皆难否” —— 就是无论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比特币这种东西之所以厉害,不是因为有一天它会被所有人接受,相信我,那是不可能的。美元厉害吧?你在北京夜市吃大排档,用美元支付试试看?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被接受的。但,没有人会否认真美元的价值。

现在的比特币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就是无论怎样,涨也罢,跌也罢,反正“皆难否”。比特币诞生的十年后的今天,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同样早就拥有了皆难否的属性。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其增值趋势,同样是皆难否的 —— 投资区块链数字资产的最重要理由莫过如此。

八年前,我开始投资比特币的理由很简单:

我们已经见识过互联网是如何通过大幅度降低信息流通成本(降低至几近于零)改变这个世界的;如果现在有个东西能够大幅度降低资产流动成本(降低至几近于零),那么这世界必然因此发生巨大变化 —— 至于是多大的变化干脆想象不出来,正如三十年前我们没办法想象互联网是像今天这样改变世界的一样。所以,如果当年投资互联网是正确的,那么我去投资区块链也是对的,之前那是“信息互联网”,现在这可是“金融互联网”。

八年后的今天,比特币已经不再是当年的 “社会实验”,早就是一场 “社会实践” 了。而持续发展的趋势,不仅皆难否,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趋势跑道很长很长。

比特币这个东西,按照它白皮书的规划,要挖到 2140 年…… 十年前,看到这样的计划,以为是天方夜谭。但,现在十年已经过去,比特币不再是 “实验”,而是 “实践”,那么,这个跑道还有 120 年呢!基本上超过所有今天听众的生命极限。也因此,我认为我根本不可能找到更长的跑道了。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十年后的今天,可投资的区块链数字资产标的不止一个了。当年我入场的时候,只有一个标的,就是比特币。其后的几年里,虽然有成千上万的山寨币出现,包括今天依然活跃的莱特币,但在我眼里靠谱的只有一个,就是比特币。

只有一个投资标的的时候,有一件事情是解决不了的:无法稀释机会成本。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有很多靠谱投资标的,那么,我们就有办法通过投资一系列标的完成这个重要的投资策略:稀释机会成本。这是很重要的投资策略,只可惜绝大多数所谓的投资人完全不具备这种基础概念。

这也是为什么我要设计并推出一揽子标的解决方案 BOX 的原因。在已有的传统金融市场上,这种一揽子投资标的,被称为 ETF,Exchangable Trading Fund。这个概念没办法顾名思义,但,可以通过 ETF 的基本属性去了解它:

  • 把一系列标的锁定在一个篮子中;
  • 配有一个市场上可交易的 Token 锚定这个篮子的价值;
  • 在一定的条件下,Token 持有者可以通过缴回 Token 赎回该篮子中对应的标的。

BOX就是这样的一个 ETF。

2. 为什么定投 BOX

BOX是 Btc + eOs + Xin 的缩写,而 BOX 本身,又恰好是中文 “盒子” 的意思。又由于 BOX 是李笑来设计的 ETF 产品,所以江湖戏称 “韭菜盒子”,而 “定投 BOX”,被人们戏称 “总吃韭菜盒子”。

BOX的申购与赎回,在网站 b.watch 上进行:https://b.watch

2.1. BOX 细则

BOX,很简单,就是锚定“一揽子主流区块链资产投资标的”的区块链凭证(Token)。它的成分如下:

  • 1 BTC
  • 1500 EOS
  • 8 XIN

= 10,000 BOX

也就是说,想要换取 1 BOX 的话,你要是用 0.0001 BTC + 0.15 EOS + 0.0008 XIN。

  • 你可以用相应数量的 BTC+EOS+XIN 直接换取 BOX
  • 你还可以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缴回 BOX,赎回相应的 BTC+EOS+XIN;
  • 你还可以用 USDT 在二级市场上直接买卖 BOX……

BOX 赎回 BTC+EOS+XIN 的条件如下:

  • 你的 BOX 市场价格总计已经超出 10,000 美金,赎回手续费 1%;
  • 或者你可以直接在二级市场上卖掉,手续费是双向各 1‰;
  • 或你在定投的时候给自己设定了最早赎回时间(比如,你自己设定了三年后)……

BOX是一个 ETF 基金产品 —— 只不过,这个基金与你之前见过的基金不一样, BOX不收管理费,或者换种说法,它的管理费为零。为什么呢?因为设计者李笑来不想赚这个管理费。而李笑来本人也在定投 BOX

BOX是百分之百公开透明的。 BOX的持仓地址公开透明、随时可查 —— 因为所有的记录都在 Mixin 的公链之上,查询地址请参阅 bwatch 说明。“韭菜盒子里”究竟有多少个 BTC+EOS+XIN,与之对应的,有多少 BOX Token 在外流通,尚有多少个 BOX Token 在“冷冻仓”(含未发行的和将来已回收的数量)等等,都是公开透明可查的。所以, BOX无法随意增发,也无法随意增加流通量。又由于如此, BOX若是被任何其它交易所上架的时候,用户可以通过核对来确认该交易所有没有 “随意增发流通量” —— 关于这一点为什么很关键,新手们需要花一点时间去学习之后理解。

2.2. BOX 的优势

BOX的成分选择与配置,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2.1. 投资区块链资产就要投资主流资产

在新一轮的趋势中,区块链主流资产将不成比例地被重视。经过 2017~2018 的大牛和大熊,市场已经被教育,对新币种的 “盲目乐观” 和 “盲目期待” 已经被彻底戳破,那种随便写写白皮书就募资的项目已经被证明为“不堪一击”……

在新一轮中,可能大涨的,要么是主流资产,要么是传销资产 —— 不碰传销资产不是因为它不赚钱,恰恰相反,它短期内可能很赚钱,但,它不可能长期,所以,不是我们定投者的选择。定投者是要穿越不止一个牛熊的,所以,只能选择长期标的,于是,在 “要么主流资产、要么传销资产” 中,我们只能选择 “主流资产”。

2.2.2. 符合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

经过多年,准确地讲是迄今为止的八年;经过多年的观察、投资、实践与思考,我认为区块链技术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有一个发展路线:

可信账簿(BTC)→ 可信代码平台(ETH/EOS)→ 可信执行环境(Mixin)→ 可信硬件(?)……

事实上,这也是我个人过往的投资路径。比特币之后,我当年所投资后来被关闭的云币成为了地球上第一个上架交易以太坊(ETH)的交易所,其后,我又天使投资了 EOS,而 Mixin 也是我天使投资的。投资成功的核心在于 “投资行为契合发展规律”,让趋势成为自己的朋友为自己的投资不断发力,而不是使趋势成为只讲车敌人或者是阻力。

现在这个 BOX 的成分选择就是与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所契合的。

这里要说明的是,为什么在 ETH 和 EOS 之间选择了 EOS?虽然在可信代码阶段,ETH 是先于 EOS 出现的,但它们俩之间的区别,就好像是 DOS 和 WINDOWS 之间的区别 —— EOS 是多线程的。并且,EOS 的技术方,即,BlockOne 公司,是目前区块链世界里资金实力最为雄厚的公司,所以,选它更靠谱一些,长期来看,成功概率更高。

当我们的定投标的从某个单一项目(比如比特币)转换成一系列标的(比如 BOX)的时候,除了有效地稀释了机会成本之外,我们还等同于把自己的赌注从 “放到某个项目上” 转变成了 “放到整个行业发展上”,这是降低风险到极致的靠谱方法论。

2.2.3. 成分比例的考虑

现在(2019.7)Bitcoin Dominance 在区块链资产总市值中占比 63%。这个比例虽然短期内可能继续拉升,但,长期来看,它还会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应用逐步降低。不是比特币不发展了,是它发展的同时,其它资产也会发展,但长期来看,其它资产可能发展速度超过比特币。所以,给比特币 50% 的权重,从放眼长期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

剩下的一半,大抵上以 4:1 的权重配比方式配置给了 EOS 和 XIN。这是因为我个人认为 XIN 的发展速度不会差,甚至可能很快。

外界对 Mixin 的主要误解在于,人们认为 Mixin 是个聊天软件而已。事实上,Mixin Messenger 才是聊天软件,或者说,社交软件;而 Mixin Network 是一个公链,Mixin Messenger 是 Mixin Network 的第一个 Dapp。市面上的绝大多数公链(甚至包括 2019 年 7 月的 EOS)仍然是没有什么像样的 Dapp 的 —— 最普遍的所谓 Dapp 只不过是骰子游戏而已。

Mixin Network 在技术路线上走了个不一样的路径。

别的公链都是自下而上(Buttom Up)的方向:先开发好公链,然后在开发公链上的 Dapp —— 所谓的 “打造生态”。

Mixin Network 的做法是自上而下(Top Down):先做一个非常好用的 Dapp(即,Mixin Messenger),而后逐步深入完成底层公链的开发。所以,Mixin Messenger 很早就被发布出来(2017.12),一年多以后(2019.2)Mixin Network 公链正式上线稳定运行。至于像 “骰子游戏” 之类的所谓 Dapp,在 Mixin Network 中只不过是可以跑在 Mixin Messenger 中的一个机器人而已。而 Ocean.One 则是跑在 Mixin Network 中的一个去中心化自治治理交易所,也是区块链行业中的技术先锋。更多的应用正在路上,比如,我设计的这个 BOX 以及它的交易所 b.watch,没有 Mixin Network 这种公链,是根本做不出来的 —— 与之类似的所谓公链,不是没试过,是干脆不可用。也正因为如此,在我的设计中,XIN 在 BOX 中的占比事实上略高。

总结起来,其实只有一句话, BOX是你无论如何都亏不了的 ETF 产品 —— 因为如果它亏了,只不过是因为区块链这个行业被证明为不行,这事儿怪不了我,也怪不了你。但是,只要区块链行业好, BOX就必然好 —— 而区块链行业正在起飞,所以,大概率上我们会赢。就这么简单。

3. 关于 b.watch

b.watchBOX 申购、赎回与交易的场所。

目前 b.watch 的未来可能收益来自于两方面:

  1. BOX 赎回时所需缴纳的 1% 手续费;
  2. BOX 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BOX/USDT 交易对的双向千分之一手续费,即,总计交易额的 2‰;

这些收入的 50% 将定期发放给 BOX 持有者 —— 刚开始,这个收入看起来并不多,经年累月, BOXb.watch 的发展会非常惊人。

日后还有可能产生的收入是:

  • EOS 节点收益
  • XIN 节点收益

作为节点,需要一定的储备,在时机成熟的时候,b.watch 会启动节点收益计划;在超级节点产生收益之时,除去成本之外,剩余的节点收益,将 100% 分发给 BOX 持有者。

在这种分配设置的计划之下,b.watch 的企业价值基本上在于 “赎回手续费的 5‰ 和 交易手续费的 1‰”。未来七年,b.watch 的企业价值中的 100% 都将会在笑来课堂里分配,即,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发 b.watch 股份,例如:

  • BOX 的持有时间长度
  • BOX 定投任务的完成程度
  • 笑来课堂的销售业绩

4. 关于笑来定投课堂

笑来定投课堂,是李笑来的区块链教育产品。

在区块链世界里生存了八年之后,李笑来这根八年的老韭菜,有很强烈的欲望把自己的生存经验和智慧传播出去 —— 相信你能理解。

只不过,你没想到的是,李笑来更想做的,是在传播靠谱投资知识的同时,陪很多普通人一起身体力行地赚到钱 —— 历史上鲜有机会可以像笑来定投课堂这样,通过知识传递带着学员赚到钱…… 幸运的是,区块链行业的突起和迅猛发展,给了我们这样独一无二的,甚至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机会。

笑来定投课堂除了是李笑来自己知识变现的场所,更重要地,笑来定投课堂是所有学员的 “场外赚钱通道”。李笑来负责制造超值内容,而学员呢?除了学习、吸收与践行之外,只要他们愿意,他们还可以通过销售笑来定投课堂而赚到比特币 —— 对,不仅是赚到钱,还是赚到比特币,因为笑来定投课堂只接受比特币支付。

除了销售笑来定投课堂赚比特币之外,那些能够完成自己定制的定投计划的人,即,真正在践行在笑来定投课堂习得的投资知识的人,有个额外的福利:

  • 有资格获得 b.watch 这个地球上第一个链上区块链 ETF 交易所的股份,不仅与 BOX 共同成长,还能与 b.watch 共同成长。

总而言之,笑来定投课堂就是学员跟李笑来共同成长的地方 —— 少废话、多赚钱,这很实在。

于此同时,我自己也定投 BOX,长期持有 BOX —— 这叫以身作则。定投是普通人唯一靠谱的投资策略,但,它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 没做过的人、没做成的人,甚至都没办法知道它究竟难在哪里。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有同道相互陪伴非常重要 —— 没有人忍受得了太久的孤独。

笑来定投课堂的不同之处在于,讲课的人,李笑来,过去的十多年里都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

永远只说已经做到的事情。

BOX 也是李笑来做到之后才说、做到之后继续改进的产品。不是仅靠拍脑门就开始做的事情。

笑来定投课堂是李笑来向大家分享投资理念的地方。不要以为知识与认知是可以零成本简单传递的 —— 还是那句话:

知道、学到、想到,都没用 —— 尤其是在投资这种以跨越阶层为目标的行动中。

到最后,只有做到才算数。

所以,知识与认知,只有在践行中才会发挥价值。然而,践行本身,又需要知识与认知指导。

投资教育很重要。别说投资了,就连最基本的赚钱,都是父母干脆不会,学校从来不教,只能靠自己蹒跚摸索的本事。并且,整个社会都在这方面给每一代人乱洗脑。

很多人整天鹦鹉学舌地说什么视金钱如粪土,什么千金散去还复来,真是没文化啊。李白那个臭傻逼是吃软饭的!取了个官二代老婆之后就把老婆扔在家里拿着老丈人的钱出去快活,花完了就回去呆两天,再要一笔出去浪…… 这傻逼当然视金钱如粪土了,这傻逼当然觉得千金散去还复来了!—— 可那钱是他赚来的吗?他会赚钱吗?人渣。

投资是很严肃的技能。不夸张地讲,哪怕投机,都可能是更难的技能,玩不好就自杀了…… 去年的某教授,今年的某高材生,不都是没玩明白只好一死了事儿吗?

赚钱不丢人,赚不到干净钱才丢人。

所以,在我看来,认真学习投资对每个人来说是必须的,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投资。


本书的版权协议为 CC-BY-NC-ND license

CC-BY-NC-ND

韭菜的自我修养

李笑来 2018


前言

这个小册子,最终取名为《韭菜的自我修养》,实在出于迫不得已。“韭菜”这个词,我原本是根本不会使用的。但,在书名里用了,为什么?

之前有一个我和别人的私下谈话被偷着录音,并被流传出去。录音里跟我对话的人多次提到“韭菜”如何如何,但是我却压根儿没有说过“韭菜”,更没有所谓的“割韭菜” 。

可结果是网上疯传的相当一部分文章都使用了耸人听闻的标题,变成了李笑来“割韭菜”,因为写那些文章的很多人压根儿就没有真正听完录音,可能只是凭网上流传的所谓文字版就全盘曲解我谈话的内容,或者把别人说的话安在我身上。在这些文字的描述下,李笑来简直成了“全民公敌” —— 而所谓“李笑来的所作所为”按照某些文章的说法,已然是“印证了长期以来外界对区块链的最黑暗的猜测” —— 然而,这些都不是真相。真相是什么?

真相是,原本李笑来从来不用“韭菜”这个词。过往十多年里,经常阅读我的文字的人、听我演讲的人,买我书籍和专栏的人,都知道我有个习惯:

我会不断厘清自己的概念

李笑来决不使用自己认为“没必要存在的概念” —— 在此之前,“韭菜”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什么是韭菜?难道赚了钱的都是“黑庄”,赔了钱的都是“韭菜”?若是这样的理解,那么这个概念真是太乱了。难道新手就一定是“韭菜”?新手赚不到钱的概率比较高,不过,既然是指代同一个群体,用俩概念的意义除了好玩之外还有什么呢?……那“韭菜”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在不清楚一个概念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之前,我是不会把那个概念放在脑子里的。当然更不会使用。所以,在那个所谓被曝光的录音里,长达五十多分钟的时间里,我一次都没有提到过“韭菜”,更别提“割韭菜”这三个字了。

想来想去,互联网本身对李笑来个人也没有什么恶意,它肯定不是故意“不辨真伪不论善恶全文记录很难正本清源”的,它就是那样的一个东西,不偏不倚,这跟我们现在正在着迷的概念“区块链”一样,也跟我这一生着迷的概念“时间”一样。

我自己能做什么呢?我想来想去,我能写这么个小册子,把我所知道的认知、我所知道的真相写出来;并且,主动使用这个恶意标题 —— 让更有价值的思考,更有价值的观察、更有价值的真相传播得更多……

对于喜欢这个内容的读者,我有一个请求:

如果您觉得这个小册子里李笑来的所思所想对您有帮助,那么请您四处转发、转载。

注意:不仅仅是自己看,自己发,也要“四处”转发转载;并且,一定要使用《韭菜的自我修养》这个标题!感谢!

我想过几个原本应该的名字:

  • 韭菜防割指南
  • 韭菜与镰刀
  • 小韭菜如何成长
  • 新韭菜必知手册
  • 韭菜也可以佛系
  • ……

但,到最后,发现,还是带着“韭菜”这个字眼的“自黑标题”最可能自带流量……

另外,我不会在以下的内容中避讳使用“傻屄”这个词汇的,见谅!

警告

如果您没有“只字不差地完整阅读能力”的话,我建议您不要读下去了…… 因为以下的内容,看起来简单明了,但,对于那些“习惯性忽略大面积文字”,且“习惯性自由组织局部内容”的阅读障碍患者来说,太容易产生诡异的歧义了。


1. 他们所说的“韭菜”究竟是谁……

你到底是不是一根韭菜呢?还真的不好说。因为“韭菜”的准确定义究竟是什么,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然而,从人们经常的造句,能看出“韭菜”一般指交易市场里的势单力薄的散户。比如,“我是一根新韭菜”,或者,“他们都是老韭菜”。与“韭菜”相对的,是“庄”,一般指交易市场里财大气粗的大户

交易市场里,有人赚钱,有人赔钱…… 不过,一般来说,人们的印象里,“韭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赔钱的,而“庄”貌似肯定是赚钱的,因为他们“应该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割韭菜”手法……

词语之间常常是有固定搭配的,有些搭配存在,就说明人们普遍能够理解那种搭配,现实里也确实存在,比如,“好人”之前,就可以有“坚强的”和“脆弱的”;而另外一些搭配是几乎不存在的,因为在人们的理解之中,那种搭配现实里就根本不存在,比如,“坏蛋”之前的形容词很难是“善良的”。

与“韭菜”想搭配的词,是“割”或者“被割”。“割”这个动作理论上应该是“韭菜”的对立面(所谓的“庄”)发出的;而“韭菜”则是经常“被割”…… 你几乎看不到有人用这样的句子:“我这个韭菜把庄给割了!” —— 若是有人真的这么说,那几乎肯定是吹牛罢。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只不过是从一根“新韭菜”变成了“老韭菜” —— 即,依然不赚钱,依然“在被割”……而另外一些人,虽然曾经是“新韭菜”,但,后来再也不是“韭菜”了,偶尔也说“我也是一根老韭菜”,那只不过是戏谑而已,或者是为了“亲民地谦虚一下”…… 为什么呢?在人们的普遍心理之中,即便不是所谓的“庄”,只要真的赚到钱了,那就不再是“真正的韭菜”。

于是,我们可以从人们的常用语境里得出基本上还算准确的定义:

所谓的“韭菜”,指的是在交易市场中没赚到钱甚至赔钱的势单力薄的散户

这么看来,作为一根“韭菜”,想要成为“非韭菜”(不一定是所谓的“大户”,或者,所谓的“庄”),任务很简单啊:

赚到钱……

只要赚到钱了,你就可以貌似谦虚地讲话了:

…… 其实我也只不过是一根老韭菜而已啦!

这么说话的时候,你是很善良的,你是很体贴的,你很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 —— 那些没赚到钱的人,见到你这种已经赚到钱的人,如果没有你这种“虚伪”来安抚他们那脆弱的心灵的话,心理会更崩溃的。从另外一个角度,你不仅善良体贴,你也特别擅长保护自己,因为你若是没有这一点“虚伪”的话,真的会有很多人恨你,甚至想要干掉你 —— 就好像长期以来李笑来所面对的那样。

虽然“韭菜”的这个定义,其实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地准确,但,让我们先凑合着用一段时间罢。

另外,补充一个所谓“韭菜”的常见特征:

他们严重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他们是那种买一辈子东西都不读产品说明书的人,他们是那种无论拿到什么,都要问别人怎么用的人…… 特别常见吧?


2. “韭菜”的宿命从那一刻开始……

“韭菜”之所以是“韭菜”,绝大多数情况下只不过源自一个相同的原因:

他们一进场就开始“买买买”!

2011 年 3 月初,我在 Twitter 上第一次见到 Bitcoin 这个词之后,几乎天天被它吓倒…… 第一次看新闻标题的时候,说它在二月份刚刚超过一美元!结果那才几天啊,就已经一块五了…… 等我四月底把账号弄好开始动手的时候,已经四块多了…… 然后开始买买买,等我买完第一批 2100 个的时候,均价竟然是 6 美元…… 还在涨!然后,到了六月初,最高涨到 32 美元!这才捂到手里多久啊!才一个月多一点,收益竟然有 5 倍还多!

嗯,就这样,我成了一颗人们口中常常提到的“韭菜” —— 为什么呢?接下来的时间里,二十多个月之后,那些“高位接盘”的“韭菜们”,包括我,才“解套”…… 中间那么久的时间里,一路阴跌,比特币价格最低甚至突破了一美元,对于那些最高价买入比特币的“韭菜们”来说,资产一度缩水 97%!

嗯!我是个散户,我一进场就买买买,而后我资产一直在缩水,我就是一根“韭菜”。

交易市场里有很多特别气人的定律,比如:

一旦你需要用钱的时候,市场就会大跌!

看起来没有逻辑支持,所以你可以暂时不信,但你一定会体会到这个定律的魔力。

对所有新手来说,这个定律几乎永恒不变:

  • 你一买,它就开始跌;
  • 你一卖,它就开始涨……

简直气死人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吊诡”的情况呢?因为,每一次行情结束的根本原因是“入场资金枯竭”。换言之,当连街边卖茶叶蛋的大妈都在讨论股票的时候,那么股市的“入场资金”已经到了枯竭边缘…… 你想啊!“连你这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人都知道了,要冲进来赚钱的时候”,那交易市场的行情是不是到头了?

所以,2013 年 5 月,当李笑来这个八杆子打不到的外行都通过新闻知道了比特币并且开始不断买入的时候,那一波比特币行情就已经到头了。到!头!了!所以,仅仅一个月之后,就进入了漫长的熊市。

所以,对新手来说,有两句话很重要。第一句是永远正确的陈述,第二句是所有老手希望自己当年被人教育过的建议(要是当年有人这么教导我就好了!):

  • 连你都开始进场的时候,牛市就要结束了……
  • 你就应该干看着,啥都不买…… 到了熊市,等到大家都骂娘的时候,再开始买买买!

其实,一上来就错了,并不是很罕见的事情,恰恰相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你想想吧,连我们的人生都非常不严肃…… 崔健就在歌里戏谑过这件事儿:

(忽然来了一个机会,空空的没有目的)—— 就象当初姑娘生了我们,我们没有说愿意……

我们的人生充满了荒谬,所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荒谬的世界,对自己的健康成长有巨大的帮助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3. 亡羊补牢的“韭菜”才有前途……

我猜,你跟我一样,刚刚进场之前,没有遇到一个人像李笑来一样告诉你那两句最重要的话。于是,你和我的境遇一样,兴奋没多久就发现自己进入了好像是永远难以逆转的窘境。

交易,本来是人类社会中最本质、最普遍的行为。可惜,也不知道为什么,几乎全球所有的普及教育、高等教育都默认不把它当作必修课程 —— 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命中注定一样,前仆后继地“亡羊补牢”。

可惜,很多“韭菜”只有一只羊,所以,从来都没有过“羊牢”,所以,他们的羊死了就死了,“补牢”这事儿对他们来说是完全不存在的机会……

于是,你跟我一样,一进场就犯了个大错,不知道牛市即将结束,激动地“买买买”,全然不顾那是被牛市打了催肥激素的价格,看着眼前的“利润”甚至觉得自己的智商都在飞涨…… 然后,然后就被“套牢”了…… 怎么办?

环顾一下四周,你就明白了。还有个比“一进场就买买买”更可怕的错误!是什么呢?是:

一进场就把自己的钱花光了!

当然,还有更可怕的,就是“一进场就连借来的钱都花光了!” 人越穷,赚钱的欲望就越强烈,所以常常不惜铤而走险。很多新手就这样给自己挖好了陷阱,栓好了上吊绳,他们不仅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钱在交易市场里花光,还要“加上杠杆”,借钱“投资”…… 结果呢?很惨。

如果你运气足够好,那么你就会像我一样有翻身机会:

虽然被套住了,但依然有钱可以慢慢花,于是,在其后漫长的熊市里,依然有机会降低成本建仓……

所以,“亡羊补牢”是有前提的:

  • 你有的不仅仅是亡掉的那一只羊;
  • 除了它之外你最好还有很多只羊;
  • 因为你有很多只羊,所以你过去就建过“羊牢”;
  • 所以,你虽然“亡羊”了,但还有机会去“补牢”;
  • 所以,一旦“牢”补好了,你可以管更多只羊;
  • 所以,最初的时候,亡掉一两只羊,最终显得无所谓……

所以,“亡羊补牢”的“韭菜”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很简单啊:

  • 还有钱的话,就慢慢补仓……
  • 钱不够的话,就在场外拼命赚钱……

4. 交易者们最应该掌握的能力……

在我看来,这世界上很难有哪一个地方比交易市场一样更需要学习能力了。几乎一切交易的成功,最终都可以溯源到学习能力上来。几乎所有的牛屄交易者,都是学习和研究的高手。

人们常常用短期和长期来区分“投机”和“投资”,这是很肤浅的。投机也可以很长期,正如投资也可以很短期一样。人们对投机抱有贬义,对投资抱有褒义,也是普遍错误而又肤浅的想法。你说“失败的投资”和“成功的投机”,哪一个更好呢?所以,使用“长期”或者“短期”来定义的概念,无论是“投机”还是“投资”,都不是我会使用的。

我个人是这样区分投机者和投资者的:

投机者拒绝学习,投资者善于学习。

交易之前,认真研究,深入学习、交易过后,无论输赢,都要总结归纳,修正自己的观念和思考以便完善下一次的决策 —— 这么做的人,在我眼里都是投资者,哪怕他们是“快进快出”。

“韭菜”是什么样的呢?他们不学习,他们不研究,他们鼠目寸光,他们怨天尤人…… 这样的人,在我眼里无论有钱与否,无论智商高低,都是“失败的投机者”,是千真万确的傻屄。

从 2011 年开始到现在,一转眼 7 年过去,我见过无数为了比特币也好区块链也好而疯狂的人,可是,究竟有几个人真正读过比特币的白皮书呢?又有几个不仅读过,还读过很多很多遍,并且会时不时拿出来重新看一遍的呢?大多数人在比特币上没赚到什么钱,真的不怪比特币,只能怪他们自己,为什么呢?他们甚至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手中正在买卖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发现自己必须向别人咨询、或者必须“打探小道消息”才能决定交易的方向,那么说明你竟然真的就是根所谓的“韭菜” —— 因为你全然不懂自己正在做的交易…… 如果这个时候,你竟然不自己去学习,自己去研究,不想着做出属于自己的结论,那么,你甚至就是一根“没有修养的韭菜”。

亡羊补牢,这个词中的“牢”,其实最终就是你的“见解库”、“知识库”、“决策机器”。

“在牛市尾巴进场”,是绝大多数人的宿命,没啥可抱怨的,又因为是“既定事实”,所以也没有什么办法去逆转。然而,因为无知进场,又因为无知退场,这是最凄惨的结局。虽然是因为无知进场,但正是因为已经经历了无知的下场,所以玩命地把自己变成一个有知者 —— 这才是明智的选择,不仅明智,这才是强者的选择。

做一个强者。 是所有优秀交易者的信仰。也应该是一个“新手”,或者“新韭菜”必须树立的观念,只有这样,将来才不会“依然是一根韭菜”……

熊市里除了在场外赚钱补仓之外,还能干什么?学习啊!起码要开始锻炼学习的能力。

不知道学什么?接着读下去,认真读,一个字也不要漏掉。反复读,至少你能学会一些你原本不可能用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于是,你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思考方式…… 思考带来决策,决策带来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 这是大实话。


5. 摆脱“韭菜”宿命的一个观念……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遭遇做出一个清楚的解释 —— 不是对别人解释,而是对自己解释。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要“讨个说法”。如果,对自己的遭遇无法解释得清楚,就会很难受很难受。

在医院里,每个得了绝症的患者,都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自我解释”时期。“为什么生这个病的偏偏是我?!” 这是一个无比痛苦且无比艰难的自问。虽然可能明明是个概率问题,但,“为什么偏偏是我?!” 折射的是每个不幸者的不甘。

读中学的时候,你也可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班里有些面貌丑陋的女生,对“自己从未收到过情书”的解释是这样的:“我可不是那样的人!不像那些狐狸精……” 虽然旁观者清,但,她们自己却对自己的解释深信不疑。然而,这样的解释真的除了让自己舒服之外一点副作用都没有吗?事实上,副作用很多很多,比如,除了让自己不真实之外,甚至可能为了让这样扭曲的解释更站得住脚,他们会不惜用各种手段去折磨、诬陷那些她们口中的“狐狸精”,虽然那些“狐狸精”除了长得更漂亮之外一点错都没有…… 当然,更惨的,并且她们自己可能永远不知道的是,正因为她们实际上的扭曲,所以,她们将来找到的另外一半,也必然是扭曲的。

“韭菜”们最大的共识是什么呢?

据我观察,所有的韭菜都认同一个实际上错误的观点:

所谓的交易,是一种“零和游戏”。

也就是说,他们相信自己赚到的钱,是别人赔掉的钱;或者反过来说,他们自己赔掉的钱,一定被别人赚走了同样的金额……

这就很矛盾了。当这些“韭菜”愤怒地声讨“割韭菜的家伙们”的时候,他们本质上在气愤的是什么呢?看来,他们真正恨的,并不是他们口中的“割韭菜”;他们真正恨的,逻辑上来看,只能是“为什么割韭菜的不是我?!” 如果有机会“割韭菜”,他们一定不会手软,因为这是他们认定的“零和游戏”,所以,谁都是韭菜,谁都是一个命:要么当韭菜被割,要么割别人的韭菜……

他们错在哪里了呢?

他们全然忽视了交易市场里最大的一个作用力:经济周期,或者,通俗点讲,就是牛熊交替。

在牛市里,绝大多数人都赚到钱了,少量人赔掉的金额,全然不配那么多人赚到的总数;到底哪一根韭菜被割了?在熊市里,绝大多数人都赔钱了,大量的人赔掉总金额,是少数人赚到的的无数倍,谁在割韭菜?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零和游戏”!

事实上,在牛市的尾巴上,无论是谁,买到的都是打了激素催肥了的价格;在熊市尾巴上,无论是谁,买到的都是瘦骨如柴嗷嗷待哺的价格……

公开的交易市场上,没有人能拿着枪逼你交易,每个人都是自愿的…… 可为什么自愿买的时候欢天喜地,后面就开始呼天抢地了呢?我们需要一个解释。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一个清楚的解释,用来解释自己所面对的尴尬。

你是想要一个正确的解释呢?还是想要一个让自己感觉舒服的解释呢?

正确的解释,会引发你下一步正确的选择和行动。让自己舒服却肯定不正确的解释,除了让你短暂舒服之外,因为它不是正确的,所以,必然只能带来各种“出人意料”的副作用…… 你到底要哪一个解释?

正确的解释很简单:

我们买入的时机错了。

牛市的时候,鸡犬升天,多差的标的,都有可能继续暴涨;熊市里,万马齐暗,有时好的资产反倒跌得更狠……

时机错了”是最本质最合理,最有指导意义的正确解释,甚至应该是唯一的合理解释。

另外,稍稍成长了一点的你,以后就明白了:以后,绝对不要参与任何零和游戏 —— 这比赌博还浪费时间! (要知道,在现实里,公平的赌博其实是不存在的,为了保证公平,或者说,以公平为手段,所有赌场都设计了庄家赢率……)


6. “韭菜”缺乏礼貌的根本原因……

因为“韭菜”们相信自己正在玩的是一个“零和游戏”,所以,他们几乎在进场的第一时间就变成了另外一个物种。你仔细观察一下,这种陈述完全没有戏谑的味道:

空军(卖家)和多军(买家)擦肩而过,各自心里暗骂对方一声傻屄……

为什么注定了要对骂一声“傻屄”呢?因为这是零和游戏,所以:

  • 两个人必然有一个是傻屄;
  • 我这么聪明,傻屄只能是你!

一切的礼貌与修养,本质上来看都是深入思考的产物,跟说不说脏话没关系 —— 正如之前我们发现用学习与否分辨投机者和投资者更准确一样。

一个人如果思考错了,或者思考方式错了,那么就会瞬间变成真正粗鄙的家伙。参与真正的零和游戏的人,拼的是“我比对方强”,赢了爱怎样就怎样,可是“输了得认”。可是,那些把非零和游戏当作零和游戏玩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从一开始就错了,所以,他们的下场几乎只能是这样的:

  • 原本还有一半的概率可能会赢;
  • 但由于理解错误所以输的概率被大幅度提高;
  • 对于输赢的解释全都是错的;
  • 解释错了,就会在下一步判断错;
  • 于是下一步的输赢概率再一次全被自己扭曲;
  • 所谓的韭菜宿命就这样被铸造了出来;
  • 所以,韭菜最终都变成了充满了怨念的人 —— 自己给自己生产出来的怨念……

真相是什么呢?

无论在什么时候,买卖都是由双方配合完成的。买家虽然有买的意愿,如果没有卖家,他是买不到的,无论出价高低。反过来,卖家也一样,如果没有买家,他也是卖不出的,无论出价高低……

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交易参与者的思考、判断、需求、结论如若竟然完全一致的话,是不可能有交易出现的。本质上来看,一切的交易,都是思考不一致的结果。也就是说,交易参与者必须找到与自己持有不同甚至相对结论的人才能完成交易,否则,就只能是“挂单”在那里,等着结论不一致的人到来……

所以,一旦交易完成,双方都应该感激对方才对,为什么要互骂呢?谈不上感激,也至少要感谢一下吧?所以,思考深入的人有着天然而又真诚的礼貌:

空军(卖家)和多军(买家)擦肩而过,互道一声珍重……

本来生活在一个很美好的世界之中,仅仅因为一念之差,韭菜们就生活在自己创造的一个阴暗角落之中。这也是奇观了罢!

有一篇论文里,某心理学家得出了结论:这世界没有什么坏人,只有好人、笨蛋和病人。在我看来,很多病根本就是笨出来的。当年,读完这篇论文,一下子觉得世界“变得”更阳光了!


7. 谁说“韭菜”不在乎寻找价值……

千万不要以为正在谈论“价值投资”的人是以“价值投资”作为行动与判断依据的人。若是常被表象所迷惑,你的交易成绩只能很差很差。

成功的交易者永远是极少数。极少数的他们所具备的共同特征就是,他们不为表象所动,他们喜欢探究表象之下的实质

绝大多数人之所以正在讨论“价值投资”,是因为他们已然“被套住”了 —— 这才是实质。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讨论“价值投资”的根本原因 —— 因为我们已然明白了,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牛市尾巴上才被吸引进交易市场,一冲进来就拼命“买买买”,随之而来的大熊,每一步都能踩死一批人……

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这世上没有人不学习。

人人都在学习!即便是笨蛋,也是在不断学习的…… 只不过,学习和学习并不一定相同。由于他们学习的方向、方法、方式都天然带着缺陷,所以,“学”到的都是没用的东西,甚至是有害的东西。

“研究透价值所在之后决定是否买卖”,和“不管三七二十二先下手之后发现不对再去研究价值”当然有着天壤之别,随后的结论和结局都迥异至极。

这真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因为聪明和愚蠢,竟然不是被天生因素所决定,决定它们的竟然只不过是“顺序”…… 跟下棋一样,先走什么后走什么,最终决定输赢 —— 双方的棋子数量一模一样,棋盘也是对称的,但最终就是有输赢,被什么决定?竟然只不过是顺序。当然,“顺序”有很多其它的称呼,比如“策略”什么的。

如果,你的所谓“宿命”起因在于你交易的时机错了,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肯定不是去“寻找价值”…… 每一把锁都有属于自己的钥匙,万能钥匙是绝大多数人手里根本没有的东西。就算心急也绝对不能乱投医 —— 这是常识。

你在错误的时机做了交易决策,那么其后最正确的对策是什么呢?

很简单啊:

等待下一个正确的时机

太过简单的答案常常被忽略,因为正如人们总是以为大事件一定有大阴谋驱使的一样,人们不相信“赚到钱”这么大的事情,竟然会有这么简单的答案。

正确的时机面前,哪怕连“价值”这个宝贝都显得弱不禁风、无能为力。所以,仔细观察一下吧:那些盲目相信价值投资的人,只能为自己的错误理解、错误决策默默地买单。

如若你之前没想到的话,也不用自卑,要是这种事情需要自卑的话,我自己早就自杀了 —— 因为我进入交易市场好几年了之后才开始正视“价值投资”的缺陷:

虽然它是对的,但它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世界。


8. “韭菜”不缺耐心缺的是实力……

所谓“被割离场的韭菜”,本质的原因根本不是他们缺乏耐心。正如你之前看到的那样,哪怕是笨蛋,也天然在不断学习一样;只要是个人,在条件恰当的情况下,都有足够的耐心 —— 这是事实。

缺乏耐心,其实是表象,本质是什么?本质是缺乏实力

两个人玩抛硬币对赌,每一把下注一万元;硬币是完美的硬币,两个人都不可能作弊…… 请问,最终输赢由什么决定?

这不是“脑筋急转弯”题目,但你很可能会以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 明明是 1:1 概率的事情,哪里有什么输赢啊!
  • 既然没有输赢,那所谓的“决定输赢”又从何谈起?!

这就是最好的例子,能用来证明绝大多数人只能看到表象,观察不到实质。

最终几乎肯定还是有输赢的 —— 如果两个人的财力有一定的差别的话。抛硬币的结果是正面还是反面的概率虽然的确是 1:1,但概率的意思是说,虽然总体上是 1:1,但展现上肯定不是“这一次正面,下一次反面,如此循环往复”…… 极端的情况下,参与的某方如果只有一万元赌资,他只要第一次输就马上出局了。你小时候真的痴迷过玩抛硬币就知道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连续出现 32 次正面(或者连续 32 次背面)的情况其实也挺常见的!若是某方某方持有二三十万,另外一方仅有三五万,由于玩的是 1/2 概率输赢的东西,赌资比对方多很多的人更容易赢,不是吗?

所以,在这种游戏里,最终,决定输赢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力”!

几乎是同样的道理,“韭菜”最终的下场,并不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是因为缺乏实力。如果进场时“那必然被套的部分”,事实上仅占他所有资产的一小部分,他会“失去耐心”吗?他会因此失去冷静吗?他会因此焦灼不堪吗?他会因此羞愤难当吗?都不会。更可能的是,他会很冷静,他会无焦虑,他会羞愧自己判断错了,但完全不可能因为羞愧而做出更不合理的行为。

于是,想要摆脱“韭菜的宿命”,只有一个办法:提高自己的实力。

在交易市场里,实力指的究竟是什么?有一个清楚的定义:

长期稳定的低成本现金流。

这种东西事实上很难得,但也不是无迹可寻。有的人竟然可以源源不断地借到钱,另外一些人靠不断募资持有这种能力,估计也有的人像我一样靠“场外赚钱能力”。而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像我一样不断地在场外赚钱可能是唯一的优势策略。

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则:

控制仓位

永远要保留一定比例或者起码一定数量的现金 —— 这就好像潜海需要一个氧气罐一样,没得商量。至于比例是多少,数量是多少,没有定理,完全靠你自己琢磨。


9. 喜欢冒险的最终都是“韭菜”……

冒险,在都市传说里,经常被与“勇敢”混为一谈,这种概念混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会造成过大的风险。然而,在交易市场里,这种混淆常常是直接致命的。

优秀的、成功的交易者,最终都是风险厌恶者 —— 这一点,韭菜们并不知道。正如韭菜们对自己所面临的尴尬解释有误一样,他们对成功者的解读也是无一正确。他们以为优秀者、成功者,最终都是靠冒险成功的,他们的理解线性且单一:

  • 市场有风险;
  • 所以,想要成功就要冒险;
  • 反过来,不冒险就不可能成功……

错了!真的完全错了!

想要摆脱“韭菜的宿命”,你必须学会的一个观念是:

  • 能不冒险绝不冒险……
  • 即便是必须冒险的时候,也要让傻瓜们冒险,自己在一旁通过观察获得经验。

获得经验的最直接方法是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然而,在风险这件事儿上,一定要尽早学会观察他人的冒险实践,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实践。

我有一位新东方同事,去牛津赛德商学院(Saïd Business School)读 MBA,回来给我讲,第一堂课上,教授一上来在黑板上就写下这么几个词:

Use others people’s money!(用别人的钱!)

注:这句话出自一本出版于 1914 年的一本著名书籍的书名:《Other people’s money, and how the bankers use it》,作者是 Brandeis, Luois Dembitz。感谢互联网,你现在可以在 https://archive.org/details/otherpeoplesmone00bran 阅读此书。

箴言。这则是有深刻智慧的,回想一下上一节中所提到的“长期稳定的低成本现金流”罢。所以,著名商学院毕业的学生,从那一刻开始磨炼的就是“融资能力” —— 只不过,为了避免误解,他们多多少少都学会了一点用来保护自己的“虚伪”,从来不提这事儿而已。动物世界不就是这样吗?所有的动物都有一些为了保护自己而隐藏自己的一些诀窍。

若是我有机会开个全球知名商学院的话,我一定会把这句话刻在墙上让所有学生牢记永生:

Watch other people taking risks!(盯着别人冒险!)

这比“用别人的钱”更重要。为什么呢?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几十年之后的今天,“有一点钱”早已不再是难事了;又由于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了几十年,机会也比过去更多、更大;所以,“用自己的钱”也能做很多事情,“用别人的钱”反倒相对危险了……

然而,无论经济怎么发展,风险还是风险,为了获取经验,必然需要有人冒险…… 不过,冒险的一定不能是你,你干什么呢?你观察,你总结,你学习。越大的风险,越需要你这样的人 —— 冒大险的人最终实际上要感谢你,为什么呢?他们折了就折了,可是因为有了你这样的人,总结了他们的经验,不仅自己受益了,还传播了出去,他们的失败就有了新的意义……

思考正确的结论真的很难,因为有时候“正确的结论”看起来是那么邪恶,即便是最深处闪闪发光。

还有另外一些东西,甚至不是“冒险”,因为冒险毕竟还有生还的机会。比如,借钱冲进交易市场,比如,加上杠杆,再比如,在没有专业技能的情况下去玩期货…… 这些都不是“冒险”,干脆就是“找死”。尤其是在区块链资产交易市场里,更是如此。它本身已经是个波动(风险)巨大的交易标的了,还要在这上面叠加风险,那不是找死是什么?

然而,韭菜们是不信的,坚决不信的,即便是已经粉身碎骨,他们还是相信“要是有人肯再借我一点钱…… 哼!我一定会翻身的!”

注意

这一章的内容,99% 的情况下会被误解。歧义来自于这里面所说的“别人”(other people),基本上总是被那些投资或投机失败的人“主动自我对号入座” —— 他们不明白“用别人的钱”中的“用”,是指在金融领域由相关法律规定和保护之下的“合法使用”。同样的道理,“看别人冒险”中的“看”,显然也不是那种“恶意的看”,而是指理性地观察与学习

把这种东西写出来,多少是有风险的,因为它在没有被全面解释清楚之前,很容易被误会成“政治不正确”(politically incorrect)…… 所以,基本上,只要说出来就一定被骂,而且还是从各个角度被骂。


10. 更可怕的是不计成本地冒险……

成功的交易者,跟爱因斯坦口中的“上帝”一样,是不玩骰子游戏的 —— 纯粹由概率决定的事情,他们会直接回避。

就算偶尔他们接受风险,那他们能接受的也只能是“胜率超过 50%”,或者最好“胜率远远超过 50%”的决策。

韭菜们不一样,他们喜欢冒险,但是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计算风险 —— 是呀,风险是可以通过算术算出来的!韭菜们从来没有算过,甚至没有想到过应该计算一下。那你说他们能赢吗?若是他们竟然赢了,那岂不是没有天理了?!

你是新手,你不是韭菜,至少你不想永远是一根韭菜,那怎么办?

学啊!

不想学?那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有 —— 退出市场,永不参与。

那还是学罢,直到把自己变成一个学霸。

有人向你借钱,100 块,然后告诉你他愿意到期还给你 110 块。这时候你的回报风险比是多少呢?你的风险是那个人跑了,你损失 100 元,你可能的回报是,如果他还你钱的话,你的钱比原来多了 10 块…… 于是,你的回报风险比是 0.1 : 1 = 10%,这看起来完全没啥吸引力么!

若是对方告诉我,借 100 块钱,第二天还 150 块,哈,我是肯定不会借的,因为这种条件只可能是个急着去打麻将的赌鬼提出的…… 我没这样的朋友!玩笑归玩笑,回头看本质:实际上,在不确定对方信用的情况下,无论回报是 10% 还是 50%,抑或是 200%,风险是一样的:你最多可能损失掉的是 100 元本金;回报风险比很不一样,而这个比率给你带来的心里影响也非常不一样……

读起来有点绕?别急,刚开始多简单的东西叠加好几层之后都会显得很复杂,也显得不那么直观。多读几遍是读任何好书的诀窍。

在上面的例子里,你的实际成本来自于那“同样的风险” —— 有可能损失 100 块 —— 给你带来的压力。你月收入竟然是六位数,那你甚至会对对方说,“算了,不用还了!” 如果你是个在大学里读书全靠父母救济的穷小子,100 块很可能是你一整天的饭钱,并且竟然是在月末,你只剩下最后 100 元的时候,那成本就是你完全不能承受的了。

所以,你看,计算风险成本要考虑很多因素,你的实力最重要,然后才是回报风险比 —— 你看,在哪里都一样,实力最重要。

换一个场景,在交易市场里。

你看到某个标的,X,从之前的一个价格高点 26 元回落到 20 元,然后你猜它很有可能回涨到 22 元,到时候你就可以“套现”了。于是,你动用 500 元购入,总计买到了 25 个单位。那,你的回报风险比是多少呢?算一下呗?

分子是可能的回报。当价格真的回到了 22 元的时候,你总计可能的收益是 50 元,而你拿出来“冒险”的总金额是 500 元,所以,你的回报风险比,是 50 : 500 = 10% —— 这个比率看着如何呢?实际上不咋样罢?

然而这个计算还需要改进。因为新手是不设止损线的,或者,准确地讲,“韭菜”是没有“止损”这个概念的。你不一样,你学会了,你知道应该设个止损线。所以,你给自己定了个止损线,如果价格跌倒 18 元,那么你无论如何都得卖出!

这个时候,你的回报风险比是多少呢?分子还是 50 元,风险呢?风险是 500 - ( 25 * 18 ) = 50,于是,50 : 50,相当于 1 : 1 …… 这跟抛硬币有啥区别呢?你为什么要跑去交易市场玩抛硬币呢?!

而且,这跟抛硬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交易是有手续费的,无论你买还是你卖,于是,若是把手续费因素考虑进来,你这次的交易无论如何都比直接抛硬币赌正反面都差!

韭菜之所以是韭菜,甚至永远是韭菜,就是因为他们不仅冒险,还不计成本地冒险,更可悲的是,那么简单的算术,他们竟然没想过应该去算一算…… 他们也学习,但学得是“打探小道消息”那一套。


11. 止损线究竟如何制定才合理……

有一些韭菜也是有进步的,很快听说了高手们不仅是有“止损线”的,竟然还有“止盈线”!然后他们用最肤浅的方法去理解他们以为的“高手们”的这种行为,然后,给自己定下了自己完全没办法执行的“铁律”:

不要太贪心!

这看起来全然没有错误的“铁律”为什么漏洞百出呢?因为漏洞不在这个铁律,在于只要是人,就很贪,不是吗?并且,你进交易市场干嘛的?你摸摸你的心脏吧,你真的是想进来每天赚三碗牛肉面钱的吗?!

真正有用的建议,从来都是可执行的。“不要太贪心”这个所谓“建议”的毛病在于,它几乎不可执行,想想可以,却根本做不到。偶尔做到不算数,长期做到有完全不可能。

止损线到底应该如何制定?

有些标的的价格波动天然就比其他标的更猛烈。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就比美元在外汇市场上的价格波动猛烈无数倍。早期的时候,比特币甚至出现过一小时里跌掉 80%,或者同样一小时里涨了 500% 的情况……

你可以估算一下交易标的的“日常波动幅度”。如果,X 的日常波动幅度是 25%,那么,你的止损线,或者换个说法,你的“最大可忍受亏损” 应该比 25% 更高,比如,40%…… 因为你在考虑的是风险,尤其是价格波动剧烈的交易市场里的风险,所以,“做更坏的打算”永远比“盲目乐观”更靠谱

止损线到底应该定在哪里,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甚至,连交易者的性格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最要命的是,你的性格确实在此时此刻决定你的行为,但,回头仔细观察,你此时此刻的性格,更可能是过去你长期行为所决定的。

到了这里,绝大多数“韭菜”都懵了 —— 他们发现,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他们在归结因果的时候都常常犯错,弄不清楚,更没办法理解那些“互为因果”的现象和原理了…… 于是,他们都一样,当有人给他们耐心讲解原理的时候,很快就不耐烦了(注意,不是缺乏耐心,而是缺乏脑实力),说的话都一模一样:“你就告诉我该不该买么!” (这个好玩:你不妨仔细想想,为什么他们说的不是反过来的?—— “你就告诉我该不该卖么!”)

想要摆脱韭菜宿命,那就练脑子罢。脑子不是个好东西,练过的脑子才是好东西 —— 不仅要练过,还要正确地练,好好地练,不停地练。

韭菜们是怎么做的?他们确实学会了设置止损线,虽然已经有了“进步”,可结果上来看还不如不进步,因为他们的止损线根本就没计算过,完全是凭“韭菜直觉”来 —— 比如,在交易日常波动在 25% 的交易标的上,把止损线定在 10% 或者 20%……

这么做的结果,是另外一个对他们来说完全“意料之外”的、很严重的副作用。由于他们把分母一厢情愿地降低了,于是,哪怕很少的收益对他们来说都是“很高的回报风险比”,于是,他们手中正在做的交易永远是“赔本的买卖”却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到最后他们能做的和那些因为无知所以迷信的人一样,因为搞不清楚自己是怎么“被割”的,能感知到的只有(其实是错误的结论)“我的钱被别人赚走了”…… 所以,天天一边骂着黑庄,一边暗自希望自己能认识个黑庄好朋友,或者私下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黑庄……

反正,设定止损线这件事儿,绝对不能一厢情愿,起码,你现在知道了,有个因素很靠谱:

交易标的的日常波动幅度


12. 频次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因素……

虽然,你现在好像明白了“如何设定止损线”。但,必然操之过急的你,没多久还是发现那东西完全摸不着看不见,那东西再一次然并卵。为什么呢?

很快,你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日常波动幅度”,全然决定于你究竟在观察多久的时段,或者,你用什么样的刻度去观察。你看看 K 线,按小时、按分钟、按天、按月…… 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所以,起码还有另外一个要素去考虑,你自己究竟是以什么样的频率去交易呢?你每天都交易?还是你每时每刻都在交易?抑或是你应该选择一个季度交易一次?这不是个很容易的决定,也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决定。

有的人时时刻刻在交易,甚至怕自己“效率低下”,靠写程序来进行“量化交易”,妄图捕捉市场上的每一个获利机会;有的人一年也不一定交易一次,有的人隔几天交易一次…… 先不管究竟是什么决定了这些人的交易频率,现在更重要的是,“交易频率”究竟会影响到哪些结果呢?

有这么个“屋子里的大象” —— 即,那种显而易见却被人们全然无视的现象:

交易频次越高,交易越是接近“零和游戏”。

智者们早就反复提醒过,只不过说法不一样而已,措辞不同,但意思是一回事儿:

(交易市场)短期来看是投票机,长期来看是称重机……

​ —— 格雷厄姆

所以,韭菜想要翻身,说一千道一万,只有一条路可走:

降低交易频次…… 降低降低再降低。

千万别不信:只要你在频繁交易,你就依然是一根“韭菜”而已。降低交易频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高手都劝新手不要频繁交易,只不过他们拿出来的根据虽然极其有道理,但是新手并不在意:

频繁交易的结果就是交易手续费累积,累积到吞噬你的所有利润和本金……

我们已经知道几乎所有新手都犯的错误是,误以为自己参与的是“零和游戏”,所以,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最终沦为“韭菜”。但是,绝大多数人压根就没意识到的是,随着他们交易频率的提高,他们真的越来越接近于“在乐此不疲地玩一个真正的零和游戏”。

最可怕的是,交易市场里的“零和游戏”,宏观来看,只有交易所是赢家,除了它之外都会输的。虽然玩家之间在“赌”(交易),但交易所在“抽水”(收手续费),无论玩家双方的输赢,于是,你赢的时候被抽走一点点,你输的时候也被抽走一点点,而对方无论输赢也同样被抽走一点点…… 结论是什么?

事实上,交易市场里永远没有零和游戏!

“韭菜”的幻觉在于,他们用行动表明他们的坚信和坚持,他们认为自己的智商与体力,完全可以打败手续费…… 殊不知,“抽水”是人类史上唯一可以永续的商业模式,真的不是哪个个人能够打败的,看看世界各地的券商就明白了。

降低交易频次的巨大好处在于另外一个方面。

当交易频次越高的时候,回报风险比很难变高,而是变得越来越低。因为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突然”产生巨大回报的可能性极低极低 —— 虽然在一个波动(风险)巨大的市场里,偶尔会看到“暴涨暴跌”,但,捕捉这些暴涨暴跌,恰好是最危险的,是火中取碳。

当你尝试着主动降低交易频次的时候 —— 注意,是“主动”,而相对来看,“不由自主地高频次交易”本身是交易者已经被市场左右的被动行为 —— 你会发现,这其实相当于你主动提高了回报风险比,因为你在没有改变分母(风险)的情况下,主动提高了对分子(回报)的预期。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交易频率也非常高。等我想明白了,开始主动降低交易频次之后,才有机会体会到自己对回报的满足“阀值”在不断提高。最后,我甚至给自己定下了这样的规矩:

涨到十倍之前,就当它不存在。

十倍!这是我在交易频次相对较高的时候甚至干脆未曾想象过的回报级别。也许这个倍数,将来我会为自己调整,但是,这个数字绝对是我长期多次主动降低交易频次之后才能在我脑子里出现的东西。凭空无法臆想。

这事儿有点违背直觉,在交易市场里:

  • 越是短期的预测,越接近于抛硬币;
  • 越是长期的预测,越容易接近真实的逻辑推断……

所以,降低交易频次的本质,是拒绝抛硬币,坚持逻辑推断。


13. 到底最后是谁在割谁的韭菜呢……

交易有风险。

法律真的很好玩,交易标的发行者,如果不向公众公示风险,很可能会被认定是犯罪,罪名是诈骗。可事实上,这本来完全不用公示的啊!—— 因为一切的交易都有风险,交易者应该进场之前自己就明白的!

可惜,“韭菜”们就是那么冲动,冲进来的时候,不阅读、不思考、不学习,他们之所以一冲进来就“买买买”,理由非常简单,“别人已经赚到钱了!” —— 保护“韭菜”真的非常不容易。

“被套了”之后才开始研究“价值投资”的,都是善良的韭菜,因为他们起码还在“默默地承担自己错误决策带来的损失”,而后希望通过“学习”改善自己的遭遇。

更极端的“韭菜”,其实是更常见的“韭菜”,一般都是要“维权”的!再一次,他们要“讨个说法”,讨一个让自己舒服的说法。

2018 年 7 月,雷军的小米在香港上市,当天破发。很多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成了“高位接盘者”而“被套”,很多人成了所谓“被割的韭菜”,那么,请问,“割韭菜”的人是雷军吗?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自己被套,认为自己被雷军割了韭菜的人,真的思维混乱,乃至于他们完全不应该进入交易市场,因为他们不仅自己逻辑混乱,并且完全没有为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的能力 —— 能力这个东西,不是自己以为有就可以的,是吧?

今天全球市值排名最靠前的 Facebook 当年上市也破发了呢!请问:

如果当年破发之前买 Facebook 股票的人在破发的时候并没有“割肉”而是持有到今天,他是赚钱了呢?还是赚钱了呢?!

显然,这样的人没有“被割韭菜”,并且,他们也不是靠“割韭菜”赚到的钱,不是吗?!

仔细观察,你会看到真相:

所谓的“韭菜”其实常常并不是被别人割,在更多的情况下,他们是被自己割的!

他们犯的错误拆解开来有三个:

  • 先是不能正确识别价值和价格,做出了错误的购买决定;
  • 而后依然不能正确识别价值和价格,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出售决定;
  • 最后还是不能正确识别价值和价格,但是全然不自知,认为是别人欺骗了他们,自己“被割了韭菜”……

以上,我们讨论的是好资产的交易。市场上有没有坏的资产呢?(注意,是“坏”的,而不是“不好的”,这两者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不应该混淆。)当然有!市场上不仅有坏的资产,还有很多欺骗。恶意操纵市场,内部不当交易,违规利益输送…… 无数变种。在现实的交易市场(比如股票市场)里,法律法规发展完善了这么多年,以上的恶行也从来没有被铲除干净过,法律是滞后的,坏人却是永远不断进步的…… 区块链世界里呢?在一个法律更不完善,法律更为落后的世界里,当然坏的资产更多,欺骗也更多!

再进一步,利用“韭菜”的认知落后,认知缺陷,诱导韭菜“高价接盘”再想办法让他们“挥刀自宫”的,绝对是坏人,虽然有时候法律还跟不上,但,他们是确定的坏人。这有点像什么呢?在街上偶尔你会看到故意把自己的车牌掩盖或者部分掩盖(你见过用泥巴抹在车牌上以至于三两个数字或字母被盖住的罢?)的人,是“确定的坏人”,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人在还没被抓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了逃避责任…… 所以,他们是“确定的坏人”。

说实话,你还没见过更狠的“韭菜”呢!

他们知道自己“被割”了,所以决定要坚持到“自己能割别人”,在这个过程中,若是谁竟然戳穿了真相,妨碍了“自己将要割韭菜的机会”,那就跟你拼命。

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南京钱宝网”事件。很多所谓的“投资人”明知道他们参与的是个庞氏骗局,但,他们是这么想的:

在自己还没有解套之前,钱宝网若是垮了,那自己不就成了无可救药的受害者吗?

所以,在找到下一批受害者之前,钱宝网是不能跨的!现在你知道“韭菜”多吓人了吧?


14. 我要是在那里卖这里买就好了……

所有的韭菜都有幻觉。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他们都在盯着 K 线图。时不时,他们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一个念头:

唉!我要是在那里卖出(眼瞅着某个价格高点)然后在这里再买入(目光挪到某个价格低点)…… 就好了!

不知道你怎样,单说我自己,我最初的时候就有过这种幻觉 —— 后来,经过观察,我猜每个新手都有过这样的幻觉罢。

它之所以是幻觉,看那句型就知道了:

…… 就好了。

这是最典型的人们想要摆脱尴尬的时候所使用的句型。现实是,过去不能更改;韭菜却仍然忍不住去幻想一下,要是过去这样那样更改就好了。这明显是小孩子才有的不切实际的念头,然而,冲进交易市场之后,在外面那么“成熟”的人,突然之间又开始极度幼稚起来……

这种幻觉,新手难免有,但老韭菜们却长期幼稚

听听他们所描述的“黑庄”(很可能也是他们的幻觉)就知道了:

“李笑来在 EOS 32 元的时候全部抛出套现,而后等市场砸到 6 元的时候,有全部买了回来…… 这一来二去,才几天时间,李笑来就获利 5 倍以上!”

(这是 2017 年 8 月中旬的一篇报道中所描述的)

32 元,是 EOS 在那一个阶段的最高点;而 6 元,是那个阶段的最低点。李笑来真的很厉害哦!竟然能提前准确地预测最高点,然后“全部抛出”!不仅如此,很快又预测到了最低点,然后竟然在那个点上“全部买回”!

这是非常令人惊讶的事情,新手不知道就罢了,韭菜们都老了还这样?在任何一个时间点都有一个价格,在交易市场上,伴随着那个价格,有一个“盘口交易量” —— 这很重要!

冷静一下,仔细看看 K 线图就知道了,在当时 32 元的价格上,成交量事实上很少 —— 事实上,在任何“最高点”、“最低点”的价格上,成交量都很少!在最高点的价格上,只能卖掉那一点点的量,再接着卖,就要以更低的价格成交了…… 反过来,在最低点的价格上,只能买到那一点点的量,再接着买,就要以更高的价格成交了……

韭菜就是这样,对自己的过去时不时需要使用幻觉安慰自己;进而,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也会不由自主地使用同样的幻觉解释 —— 全然不知道那实际上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还是同样的机理:

他们认为自己在玩零和游戏,所以,自己赔掉的钱,一定有人赚走…… 至于是谁“赚”走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那个“谁”是他们自己幻想出来的存在,所以,必然是“真实的人”,是谁呢?只能是那个“他们已然知道赚到钱的那个人”…… 所以,他们就很自然地把李笑来当作那个人。对!只能是李笑来。

等你一点一点进步,离开注定成为韭菜的那条路之后,你自然会明白的:

作为交易市场中的一份子,你不大可能在最高点卖出,也很难在最低点买入……

为什么呢?理由很清楚也很简单:

最高点和最低点,都是因为一小部分交易者的“冲动”造成的……

你注定要成为一个不冲动的人,所以,那一部分冲动的交易注定不属于不冲动的你!

相信我,你是一个正常人,所以,时不时出现一点幻觉是非常正常的。然而,你不一样。哪儿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当幻觉出现的时候,你能识别那个幻觉,明确地知道那是个幻觉,所以,你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使劲晃晃脑袋,甩掉那个幻觉,继续正常生活、正常思考……


15. 人怎样变坏的就会怎样变傻的……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我越来越相信是“性本善”的。

人们是从愚蠢变得越来越聪明吗?还是反过来,本来挺聪明,后来渐渐变傻?观察得越多,我越相信是后者。

事实上:

人是如何变坏的,那人就是如何变傻的,这两个过程的机理完全相同。

请问,这世界真的有“百分之百的坏人”吗?

这是我最近一年经常思考的问题,因为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只遇到过一个我极其不喜欢的人。因为我不肯在她离开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时候,把我写的一本畅销书的发行权私下给她带走,而是选择仍然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从此之后,此人不会放弃任何一个“黑李笑来”的机会,甚至疑似曾经动用水军搅混水。不过,毕竟十几年一个其实是很少的,比例很低的。

从小我就不是个特别合群的人,但,经过自我训练之外完善之后的我,好朋友很多,并且在三十岁之后越来越多 —— 虽然依然不见得“合群”。

我给朋友介绍朋友的时候,常常是这样开场的 —— 这也是我很自豪的地方:

这是我二十年的朋友……

关于我是如何交朋友的,我在微信公共帐号上专门写过文章:《什么是朋友?》(总计两篇)。

然而,我的整个 45 岁,也就是过去的一整年里,我遇到了批量的所谓“坏人”,背叛、欺骗、诬陷、颠倒是非、甚至陷害…… 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点名了罢(除了郑伊廷 (@xdite)之外 —— 因为要用她举例)—— 但人数竟然一只手五根手指不够用了!这么密集,不得不让我必须想办法思考:难道是我自己出问题了吗?

反复思索的结论有两个:

  1. 坏人的比例好像并没有增加,因为过去这一年我新认识的人数,基本上相当于过往二十年的总和……
  2. 而后我惊讶地发现,这世界没有百分之百的坏人,只有“好人”和“部分坏掉的人”……

你仔细想一下,你这辈子遇到过“百分之百的坏人”吗?我仔细想了一下,发现没有。放眼望过去,看周遭,甚至看历史,我都没找到 —— 哪怕是杀人犯也可能很爱护自己的女儿,甚至强奸犯也有爱情,《色戒》不就是讲这种故事的吗?

于是,最终,我的结论是:

所有的人都是向好的。

如果让我在“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恶”之间选择,现在的我只能选择前者。所以,没有“纯粹的坏人”,可能只有“部分的坏人”,比如,百分之十坏人,百分之二十坏人…… 我猜,“百分之五十的坏人”都很难存在,因为连百分之五十都过了,那么他内心会有很大的煎熬。

所有的人都是向好的。可是,一旦这个人做了一个坏的决策,那么他将面临一个选择:

  • 承认错误,而后努力改正错误……
  • 不承认错误,而后把那个错误“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把自己做过的错事合理化”,本质上来看是一个自我大脑重塑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旦完成,此人依然是一个内心“向好”的人 —— 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那些贪官污吏也确实在家里教孩子做人要人品端正。

如果把这个世界里的人简单地分为“好人”和“坏人”两种,那么,这种并不清晰的概念会不断地影响未来的决策,当然肯定会被这种可能的错误决策(或者干脆称为“幻觉导致的行动”)所拖累。所以,我得感谢这一年中我遇到的这些人,他们的存在,最终的结果就是“李笑来又进化了”。

如果不是如此升级过我自己的“操作系统”,我是完全没办法理解郑伊廷的行为的。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她四处把李笑来描绘成“黑心投资人”,可永远回避几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 在李笑来的帮助下,她在大陆靠开培训班赚到了她在台湾好多年都没有赚到的钱;
  • 这个培训公司,李笑来投资的,期间甚至主动要求并实施,把股份比例从 40% 降到 30%,告诉她“我无所谓,我希望你努力多赚一点”;
  • 后来的 OTCBTC,绝大多数初期用户,都来自于李笑来的社群;
  • OTCBTC 这个项目上,到 2018 年 8 月初为止,郑伊廷没有给李笑来任何投资回报,甚至连最初的投资款都没有归还……

要是想骂李笑来是个“黑心投资人”,那么她起码在赚了钱之后把投资款还掉之后再骂好不好呢?

在自我升级之后,我开始明白她的思考路径了。在赚到了巨额可能的利润和估值之后,她突然发现当初定下的 40% 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她不想跟早期投资人分享,不再想履行之前约定的义务。这是唯一的核心理由,也是她后来的实际行动 —— 然而,她必须合理化这个决定和行动。在合理化完成之后,她的内心还是完整地向上的,比如,依然很勤奋,依然很努力,依然不断地说服他人也告诉自己,自己是善良公平正义的…… 只不过,留下了一个后遗症:

  1. 这个决策和行动既然已经被合理化,那么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她就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同样的决策和行动……
  2. 在下一次遇到稍微更过分的情况的时候,她做出错误决策的成本更低,冲动更高……

所以,看着郑伊廷不断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在“成为一个更坏的人”的路上那么努力,坦白讲,不可能恨她,只是觉得她挺可怜的 —— 只不过是这个世界里又一个可怜人而已。

有记者问我,提到郑伊廷以及另外几个人:

你恨他们吗?

我的回答也一样:

不恨。真的不恨。首先没空,其次真的觉得他们挺可怜的,因为只要开始坏掉,就根本回不来了……

而且,如果我不能理解这种“正常现象”的存在,我的世界就黑暗了。

我也可能就会把偷录与谈话,事后又泄露出去的那对夫妇理解成“坏蛋” —— 五个月前偷偷录音,五个月后,暗中交给别有用心的人,然后制造李笑来的负面形象……

可实际上呢?实际上更可能是这样:

他们在跟我谈话的时候,多少还是把李笑来当作老师一样的人物,认为李笑来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所以偷偷录下来;若是他们当场征求同意的话,要么被拒绝,要么李笑来同意了之后,五个月后大家听到的是“洁版” —— 不会有那么多脏话,批评谁的时候也不会指名道姓……

估计是后来他们把这个录音分享给了身边的朋友或者同事,再然后,被别有用心的人发现了,然后用最狠的手段“整”李笑来:

  • 通篇断章取义;
  • 甚至不惜编造言论(李笑来不用“韭菜”这个概念,却用那样惊悚的标题);
  • 花钱找主流媒体的新浪微博帐号转发;
  • 在很多微信群、电报群里雇佣水军制造更惊悚的话题;
  • 组织很多“举报群”,煽动情绪,承诺“跟我说,我帮你们找政府”;
  • 组织很多人给相关部门领导匿名电话举报 —— 举报材料是他们编造出来的“录音爆料”;
  • 找到律师说,“花多少钱都要把李笑来搞进去”……

所以,他们俩其实不是罪人,但是,也挺可怜的 —— 从此之后,还有谁愿意、还有谁敢对他们坦诚相待了呢?

有人向我推销防窃听工具,有人向我推荐“更厉害的黑公关专业团队”…… 我都拒绝了。我不想因为遇到他们那样的人,就变成他们那样,一点都不想。

我希望我还是原来那个样子。

更进一步,我不想变坏,哪怕一点点。

面对那样的人,我也不想使用“他们的手法”、“他们的手段”,以暴制暴什么的…… 因为那样的话,即便是赢了,也是输,并且输得更惨,因为你被他们改变了 ——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惨的呢?

准确地讲,连“我想做个好人”都高抬我自己了,我真正想做到的,不过是:

我一点都不想变坏。

如何不变坏?很简单啊,已经说清楚了啊!

若是不小心做错了事,一定要改正,绝对不尝试去做任何形式的“合理化”。

人变傻的机理也一样,完全一样。只不过是因为做了个愚蠢的决定,只不过是没有努力去纠正思考,只不过是不由自主地“合理化”自己之前的愚蠢…… 于是,人就开始变傻了,在变傻的路上越走越远。前面讨论过的所有“韭菜”思维,都是清楚的例子和说明。

所以,不想变傻,就必须做一件事情:

做一次傻事没关系,但,一旦发现自己很傻,就要马上纠正,绝对不能对自己的傻屄行为进行合理化,否则,就只能在变傻的路上越走越远…… 最可怕的是,傻屄绝对不孤独,因为他们天然人口比例更高,共识更强烈,所以,若是你自己不足够警惕,那么你一定会变成一个感觉幸福实则痛苦的傻屄 —— 这一点毫无疑问。

所以,到最后,所有智者都是完全一样的,没有区别,他们的看法一致: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竟然不觉得过去的你很傻屄,那表明你已经彻底变成了无可救药的傻屄……

看看桥水的达里奥是怎么说的吧:

痛苦 + 反思 = 进步

经过这番思考,从那之后,我对人的评价措辞开始发生了变化。“不坏”,是对人品最高的评价;同样,“不傻”是对智商最高的评价 —— 应了那个句式:好人千篇一律,坏人千奇百怪;聪明人千篇一律,傻瓜五彩缤纷……

推荐:有一篇《科学美国人》杂志上的文章,建议认真读一下。The Dark Core of Personality,顺便学一个概念,“D-Factor”,网址是:

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beautiful-minds/the-dark-core-of-personality/


16. 正确地提升收益风险比的方法……

进入交易市场的人们,从来不缺痛苦,因为痛苦这东西几乎漫天飞舞;于是,真正稀缺的只有一样东西:

反思

痛苦和反思,这两样东西都有了,必然会产生进步。所以,新手想要躲避韭菜宿命,就得天天反思,时时刻刻反思,反思之后还要再反思……

你进入的是个有风险的地方,在这里几乎没有确定的收益,那怎么办?或者换个说法,“如何才能正确地提高回报风险比”呢?

回报风险比 = 可能的回报 ÷ 可能的风险

这么简单的公式能研究出什么玄机呢?盯着一个东西看很久很久,胡思乱想很久很久,就是所谓“深度思考”的唯一方法。就好像我们盯着天花板能看出原本看不到的图案一样,所有的深度思考,都是盯着一个小东西想很久很久的结果。笛卡尔发明直角坐标系,就是这么个过程 —— 有兴趣去搜索引擎上查查笛卡尔的故事罢。

看着公式,就知道,提高回报风险比的方法,无非有两个:要么加大分子,要么减小分母……

减小分母,可行的手段有这么几个:

  • 调整止损线,降低自己的风险承担
  • 降低每次的交易金额在总资金的占比;
  • 提高自己在场外的赚钱能力(或者募资能力);

还有吗?想想罢。这其中的每一条,都值得你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而加大分子呢?有什么可行的手段?

  • 选择更为优质的交易标的
  • 选择最佳的交易时机(比如,若干次暴跌之后再买)
  • 放长持有时间(比如,穿越一次以上的牛熊)

每个人的偏好不同,每个人的历史不同,每个人的欲望不同,所以,这里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以上各自罗列的三条,也不见得是最全面的罗列。我自己呢,能力也有限,最终罗列出来的有意义的也就这么三条。于是,我只能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做出选择。

最终,我的选择是这样的:

  • 为了减小分母,我想办法继续提高场外赚钱能力,进场的钱,就当是丢了……
  • 为了加大分子,我买入之后就不动,不管涨跌,穿越多次牛熊……

许多年过后,我发现自己当初这么选还是有前提的:

我的生活消费水平很一般,平日里花不了多少钱。并且我在进入交易市场之前,就是个生活相对富足的所谓“中产阶级”。于是,当我进入交易市场的时候,相对来看,我的“变现”欲望阀值比较高,或者是“极度高”;所以,形成了良性循环。分子越来越大,分母相对越来越小……

反正,你的目标很清楚,当分子相对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不再是“韭菜”了,因为你已经摆脱了“韭菜魔咒”,如何摆脱的呢?靠自己的选择。等你做到了,你去讲给那些“韭菜”听,他们信不信呢?我用经验告诉你罢,他们啊,坚!决!不!信!为什么呢?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17. 其实真不是谁都能去做早期的……

思考片面,是所有“韭菜”的通病。不信,你走着瞧。

做早期投资很难的!只不过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而已。他们只看到早期投资者赚到很多钱的传说,却全然不知道真相。

首先,早期投资者的失败项目比成功项目多很多倍……

你听说的可能是李笑来 2011 年就开始买比特币;2015 年年末,以太坊一出来,虽然李笑来自己并不看好,但合伙人老猫却抓住了机会;2017 年,EOS 种子期李笑来虽然不知道,但天使期李笑来就投资了…… 除此之外,李笑来还投资过 QTUM, ZCASH, SIA, GXS, XIN, MOB……

老猫的书,《区块链投资笔记》,我自己都看了很多遍……

李笑来是在网上公开生存的人,所以,他也不会刻意隐瞒自己投资的失败项目。要是你把李笑来所有的投资项目全都罗列出来(我虽然不隐瞒,但也不好意思四处公开罗列),结论很清楚,失败项目数量是成功项目数量的十多倍!

其次,早期投资者其实投不进去很多钱……

这是绝大多数人完全没想过的问题。Peter Thiel 投资 Facebook 的时候,是最早的天使投资人,可他投进去了多少钱呢?50 万美金而已。他也想“重仓”,可实际上,投不进去啊!刚起步的公司给太多钱就会变坏,你信不信?给更多的钱,就得占更多的比例,创业者不干也不敢,你信不信?

还有更重要的呢!早期投资者,由于自己的“早期”,所以只能成为长期投资者……

Peter Thiel 在 Facebook 上市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那部分股权是“完全没有流动性”的 —— 没有流动性的资产,增值和缩水的,都只不过是“账面价值”而已。

2011 年下半年到 2012 年上半年,我买了很多比特币。到了 2013 年 4 月 1 日,比特币从最低点1 美元不到,三五个月里暴涨到 100 美元!你觉得一定赚了很多吧!事实上呢?当时的交易市场里,交易量很低很低,大量的交易所里,充斥着的是各种交易所刷出来假量,被人们戏称“幽灵单”…… 所以,我那个数量级是根本出不去的,想要出掉一部分,就叫“砸盘”,那时真的能砸到吓人的地步。于是,那个“浮盈”,充其量只不过是能看一看开开心的数字,一点都不真实。直到 2017 年,整个市场的交易量才达到我可以自由进出的程度 —— 不过,对我来说已经完全没必要了,反正我的消费能力很差。

你再想象一下 Facebook 于 2012 年 2 月 2 日上市的时候。上市第二天它的股价就破发了,“暴跌 11%” 呢!就算是你在“暴跌”之前买入,“被割了一茬韭菜”,拿到今天,是多少倍收益呢?自己去查它的股价历史数据罢……

可关键在这里:

等 Facebook 上市的时候,肯定不是“早期投资”了,但,它的盘面更大,它的流动性更好……

于是,你想投资多少就能投资多少,而不是有上限的“仅仅五十万美元”……

“韭菜”们思考片面,他们永远只看“单价”,进而得出结论“现在已经太贵了!” 于是,他们总是去找“更便宜的”,总是去找“更早的机会”…… 殊不知,这种片面的思考,恰恰是“无形的镰刀”,正在一茬一茬地割着自己。

早期投资真的不是谁都能做的,不说必需的人脉,单说资金构成就不对。做早期投资,风险极高,绝大多数项目会失败,因此必须有能力投 100 个 50 万的项目,即,如果一个项目投 50 万,那么得准备好 5000 万才行,就算你自信自己的判断力比别人强一倍以上,你也得拿着 2000 万才能去尝试 50 万一个的项目,不是吗?

韭菜,显然是不满足实际条件的。不够格,却要跳着脚去做,风险就会被无限放大。

投资早期项目,绝对不是韭菜应该干的事情。你必须攒到一定地步之后,再碰这方面的机会,否则,一定会反复被割。


18. 你要学的真不是项目分析能力……

学任何东西,都是为了“用得上”。可问题在于,有些能力需要很久才能磨练出来,那等不及的时候怎么办?如果,一项能力需要很久才能磨炼出来,结论当然不是“那就不学”了,正确的结论是:

学着,但不着急用,等够用了再说……

然而,总有一些可以“现学现用”的有效技能。善于学习的人,其实就是善于辨别技能的这方面属性,他们会判断什么东西要慢慢磨练,什么东西要迅速上手,迅速实践。

韭菜们依葫芦画瓢却研究“项目分析能力”的时候,和钱钟书笔下“小镇里研究时髦的女人们”一模一样,都花了时间,都花了精力,结果却只能是东施效颦而已。

你就别干这事儿了。这是你要慢慢观察,慢慢整理,不断反思,甚至还要不断否定自我才可能最终获得的技能。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技能不能乱用,不能马上用,反正,你必须耐心磨炼它 —— 至少三年。

那你要学的,能马上用的,究竟是什么呢?

本来最重要的一条是:“进场之后,不要动,看上一年之后再动手买”,因为这样的话,你已经“更聪明了”…… 不过,这一条你没机会享用了,因为你跟绝大多数人一样,已然“被割了一茬”。

那…… 还好有我!让我来告诉你第二条,这一条你能马上用到,并且你还来得及学,来得及用。

只买交易量最大的那么一两个或者两三个标的。

这是一种智慧。暂时放弃自己的智商,去相信整个市场的智商。市场都帮你选好了,为啥不服呢?

这真的是很难理解很难做到的事情。一方面,自己要不断进步不断学习,起码防止自己一点一点变傻,另外一方面竟然还要暂时放弃自己的智慧…… 太矛盾了吧?!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经常有人错误地总结说“投资是很反人性的活动”的原因罢?

其实这完全不矛盾,甚至事实上一点都不反人性:

既然自己最初的时候智慧不足,那么暂时放弃,让它在一旁静静磨练,有什么不对呢?放弃了自己的智商,并不意味着智商无处可寻呢!市场是有智商的,并且市场常常更聪明,你难道不信吗?等你的智商磨炼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就明白了……

所以,这么做不是“反人性”,与之相悖的,事实上只不过是过去的你并没有打磨过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式,过去的你总以为什么东西都是需要学好了才能用,你也不知道这世界真的有些东西是可以现学现卖并且这么做的确才是最优选择。

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看看有没有启发。

曾经,在上海的股市里,有一支力量,人称“涨停敢死队”。他们的方法很简单,只要看哪一支股票快涨停了,就冲进去,第二天再等一个涨停板,第三天开盘然后就跑。第二天快休市的时候竟然没有涨停,就马上跑。就这么简单。这一伙人操作了十多年,愣是从几万块钱搞到了不知道多少钱……

他们很坦诚,“我们没怎么读过书,笨么!所以就不想了,反正想也想不明白。哪支股票快涨停了,就说明市场帮我们想好了,我们就是个干!”

你当然不应该依葫芦画瓢,但,你可以从这个实例中看到人家是怎样避免成为“韭菜”的,人家有止损策略,人家有止盈策略,更重要的是人家有放弃自己智慧的智慧,和放弃自己智慧的勇气……

暂时放弃自己的智商,还有另外一个定律作为支撑:

在交易市场上,涨得猛的,会涨得更猛;跌得狠的,会跌得更狠…… 于是,

  • 所有东西都在涨的时候,一定要选那个涨的最猛的;因为概率上来看,或者说,市场在教育你,它更可能涨;
  • 在所有东西都在跌的时候,一定要选那个跌得最少的;因为概率上来看,或者说,市场在教育你,它最抗跌……

也许你会想,“这不是在教我投机嘛!” —— 别急,早晚你会有自己的结论的。只不过,在最早期的时候,你智商还不够,所以,必须暂时放弃智商的使用(而不是“放弃智商的锻炼”)而已。

观察一下“韭菜”们你就知道你有多明智了。他们的“智商”是随着 K 线跳跃的,伴随着“下注”与否倍增的…… 币价涨了的时候他们飞扬跋扈,币价跌了的时候他们犹如丧家之狗。你想跟他们一样吗?—— 嗯,我好像听到远处有人暴喊了一声“NO!”


19. 韭菜没有生活甚至没有性生活……

2013 年的时候,我在北京的车库咖啡演讲,最后五分钟,给所有听众提了一个中肯的建议:

记住,你要有生活,并且,生活最重要!

五年过去了之后的今天,你自己打开搜索引擎,搜索一下“区块链 性生活”,搜索结果第一页的文章随便点开哪个看一会儿呗…… 那些文章,事实上并不是戏谑,确有其事。

新手成长为“非韭菜”,最重要的手段,你读到现在还记得吗?

降低交易频率

这看起来无比简单的方法,却最终很少有人做到,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是人,我们天生基因就决定了我们喜欢关注变化。在生活中也一样,我们关注的都是动的东西,而不是静止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喜欢养小动物,相对来看喜欢养花种草种树的人相对少很多很多……

冲进交易市场的新手,一上来就会被 K 线上各种相关跳动的数字和指标所吸引,这很正常。中国人参与 A 股市场交易相对还是很幸福的 —— 每天上午那么晚才开市,两个小时之后午休,下午也是很早就闭市了…… 所以,即便是想盯着看,也就那么一会儿,每天还有大十几个小时事实上干脆没得看。所以,你从来没怎么听说过 A 股市场上的交易者没有性生活的。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区块链的世界不一样。区块链的交易市场里的交易 24 X 365,永不间歇。就算某一家交易市场系统崩溃,挂掉了,还有另外过万家交易市场在运转。A 股的股民,基本上在一家最多两家交易市场交易;区块链交易者呢,永远时时刻刻开着五六家交易所的交易界面去操作,很多韭菜们恨不得一台电脑上接入五六块大屏幕!

韭菜们的生活,甚至性生活,究竟被什么剥夺了呢?真的是区块链吗?虽然看起来罪魁祸首那么像是区块链,但冷静的我们知道那区块链肯定是冤枉的!究竟是什么呢?是这么个东西:

Fear of Missing Out,缩写 FOMO,另一说是 Fear of Missing Opportunity

FOMO,“对丧失机会的极度恐惧”。FOMO 几乎是最有群众基础的东西,而且越是底层,越容易被它左右。你看看传销或者微商的宣传口号就知道了,几乎是千篇一律的:

你已经错过了 XXX,后来你又错过了 YYY,现在你还想错过 ZZZ 嘛?!

越是缺乏机会的人越是容易被这样的句式扇动。冷静下来想想你就明白了,如果你是个并不缺乏机会的人,即便是比特币价格涨上天,你会因为这个事实焦虑吗?不会的!因为你有别的机会。

2018 年春节的时候,有一帮人搞了个“三点钟”群。整天不睡觉,凌晨三点还在聊,甚至那个别人快醒了的时候,他们刚开始聊。话题漫天飞舞,从历史到哲学,从数学到工程,张三李四在里面喷着各种不明觉厉的经济学名词(大多数都是肤浅的甚至是错的)…… 他们真的是“兴奋”吗?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过去,他们只不过是又一批“FOMO 恐惧症患者”而已。每一次周期,都会有这么一拨人。我已经经历了三五次大大小小的牛熊,这种情况、这种人见太多了,他们说的话事实上都是在重复之前已经离开的那拨人说过的话,完全没有任何区别,却都好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然而,尴尬的是,你已经入场了。更尴尬的是,你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了 FOMO…… 那怎么办?

从今天开始,更加努力更加认真地生活!

生活中有很多内容。我当年是靠这样一个做法调整自己行为的。拿着纸笔罗列我自己生活中自己觉得重要的部分,比如,经过筛选,觉得朋友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那么,与好朋友维持加固长期强关系,需要做什么呢?又罗列了好几页纸,经过筛选,发现“一块吃好吃的”是特别重要的一项。于是,需要填满时间的时候,我就开车出去四处找好馆子…… 经常是试了好多家之后才发现一个特别突出的,若是该店有若干个连锁店,我就都去一遍,在里面挑出最好的一个分店 —— 甘家口那家大熊烤羊腿,就是在四家分店中选出来的对我来说最好一家。

你喜欢读书,就去买更多的书,安心读完;你喜欢弹琴,就找来更多的曲子去练;你喜欢看电影,就去买更好的影音设备,搜集更多的影音资源…… 一定要学会自娱自乐,善于自娱自乐,这是牛屄交易员必需的最重要技能 —— 它甚至比交易判断都要重要一百倍。对我来说,连写书、写文章都成了“自娱自乐”的主要手段之一。

如果你不善于自娱自乐,如果你不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认真生活,那么你就没办法降低你的交易频率,那么你就会变得跟韭菜一样整天盯着屏幕,跟女朋友做爱都要把手机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你就慢慢等着变成一根更不可能有性生活的老韭菜罢。


20. 孤独是成功交易者最宝贵品质……

你可以是新手,但你必须不是韭菜。你可以“被割一次”,但你必须不能再次被割,当然也绝对不能永恒地被割…… 所以,你还必须做一件事情:

孤独地交易

高手们不重视“正确”,因为谁都可以正确,这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真正难的事情是,你不仅正确,还与众不同地正确。“特立独行且正确”,才可能产生巨大的交易价值。

当人们都不看好比特币的时候,你买入了,且在随后人们长期在各种媒体上各种宣布比特币死亡的时候你一直在持有…… 你正确了,且与众不同地正确,所以,你可以赚到别人不可想象的回报。当 2017 年 9 月中文媒体一片骂声,说“EOS 在贩卖 50 亿美元的空气”的时候,你竟然一直在默默加仓,到了 2018 年 6 月,EOS 主网上线你还在持有,那么,你正确了,且相对于市场特立独行了,那么,即便是在后来的人们看到价格“暴涨暴跌”的时候,你依然在保持着将近十倍的回报…… 所以,等到全世界都在为之疯狂,都得出正确结论,甚至是过分正确的结论的时候,那正确就没那么有价值了,无论对你而言,还是对大家而言。不是吗?

“共识”可能会产生价格(其实不一定是价值)—— 这是区块链行业里的新老韭菜们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然而,你必须明白,那指的是从市场交易价格来看得出的结论,即,部分正确的结论 —— 换一个角度看,你可能会得到另外一个全然相反结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绝大多数“共识”是事实上没有价值的。

之前刚刚说过,“最初的时候可以暂时放弃自己的智商”。而现在所描述的是,在一段时间之后,你已经练就了属于你自己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判断能力之后的情况。

有位朋友曾经向我分享他的判断原则:

  • 听大多数人的话
  • 参考少数人的意见
  • 自己做决定

“听大多数人的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按照人家的意思去做的那种“听话”,而是“听到”的“听”。在交易市场里存活的时候,这一条就算了,“听大多数人的话”,很累,很吵,很没有新意。“大多数人”翻过来掉过去说的都是“车轱辘话”,讲了一遍又一遍;走一拨再来一拨,说的话还是一样的…… 甚至连新闻都没有多少意义去浪费时间,绝大多数文字工作者,其实是商业的门外汉,毕竟术业有专攻。

所以,早晚你会明白,用两条就够了:

  • 参考少数人的意见
  • 自己做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思考越来越深入,最终的结果是,“少数人”不存在了,你身边没有谁能跟你讨论,没有谁值得你去参考 —— 在一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最终肯定形单影只,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于是,只剩下一条:

  • 自己做决定

走到这一步的时候,我猜你一定已经掌握了很多判断,掌握了很多方法,当然也积累了不少的财富。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孤独,后面就不在如此体验了。就好像你过去生活在一个市集之中,现在你在森林的某处安了个家,虽然房子不大,但整个山林都像是你家的大院。虽然没有人声鼎沸,你可以开始听到的是其他的声音,比如鸟叫兽鸣……

再往后,你会衍生出你的生活工作方法论。比如,在交易上,你就是独来独往的;在生活里,你绝不独来独往,你广交各路善缘,且不断想办法让生活更多姿多彩。于是,你会明白,只在生命中的某一个狭小的领域里孤独,不仅不可怕,还很享受……

事实上,在任何领域里,想要把手中的事情做到极致,都要学会独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属于自己的独处方式。我喜欢开车在城市里游荡,为什么?我并不痴迷于各种所谓的驾驶感,但开车确实是我比较喜欢的“独处”场景。车里是一个相对干净、安静的封闭空间,开起来之后有充足的理由拒接一切电话(手机厂商早就应该在侦测到手机正在以车速位移的情况下自动拒接电话,自动回应对方“您呼叫的号码可能正在驾驶状态”)…… 尤其是有了特斯拉的自动辅助驾驶之后,就更好了。我的很多判断、很多构想、很多决策,都是在车里做出的,因为“独处”是促进生产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一定要善待自己的“孤独”,这非常重要。

在交易市场里,这一点非常明显:你必须也只能为自己的决策负责。赚了是你的,赔了也只能是你的,因为那是你的决策,用你自己的钱在做交易。所有由此引发的经验与教训,是你自己的,也很难推而广之,因为别人不是你,跟你不一样,有他们自己的历史,有他们自己的偏好,有他们自己的承受能力……

到最后,你会明白,你最终的收益和你的孤独程度一定会同比增加高度一致。如果你在这方面害怕孤独,甚至连“韭菜”都别当了,直接离开交易的世界罢,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这里对你来说真的非常不安全……


21. 生活之外还必须有工作和学习……

你已经看到了,“韭菜”的习性是,除了交易就是交易,什么都不要了…… 即便是有人苦口婆心地告诉他们“降低交易频率”才是逃脱韭菜宿命的唯一手段,他们也不会停的!为什么呢?连性生活都放弃了的人,还能听进去什么呢?说来好笑,我真心觉得“韭菜”非常佛系 —— 因为他们已然放弃了“红尘”。

然而你不一样,你要认真生活,你甚至要享受孤独。

更为关键的是,你还有工作,你还有学习…… 只有这样,你才是时时刻刻有进步的人,只有这样,你才能摆脱韭菜宿命。前面强调过“场外赚钱能力”,否则你就会“命短”。那现在说的就是“场外大脑成长能力”,否则你就会“体弱”。

韭菜们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汇就是“all-in”(翻译成中文“全身投入”倒也感觉怪怪的)。他们无法理解的是,正因为他们的这个所谓“all-in”,他们才变成韭菜的,最终只不过是一根老韭菜而已…… 因为他们的 all-in 基本上最终从行动上变成了“资金 all-in 交易市场” —— 这是交易参与者的大忌!

成功交易者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

在任何时候都持有一定比例(或者起码一定数量)的现金。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身处在怎样的一个高风险环境里。他们知道就算自己的判断非常准确,这世界也不一定也没必要在那一个时刻给出正确的回馈…… 意外只要存在就一定会发生!意外出现的时候怎么办?没现金就没有任何办法。这个世界里,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准备好的风险备用金……

有了这样基本的思考,所有成功的交易者最终都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在交易市场里,无论是现金、还是时间、还是生活,都绝对不可以 all-in

为什么?因为有风险!

这么做的核心,不仅仅是为了风险防护,更重要的是,成功的交易者都知道,自己最需要的,除了现金之外,就是自身的成长。到最后,一切高质量的交易决策,都来自于自己的成长…… 或者准确地讲,是自己的成长高度和那些拒绝成长的人所拥有的普遍认知水平之间的“认知落差”,那收益,根本就是个“认知落差瀑布”。

成长来自于那里?工作经验、学习努力。

经常有从前的学生找到我,说想要学习做投资,全职做投资。我的答案从来都是一样的,但很难说清楚很难被理解:

首先,投资也好交易也罢,绝对不能当作“全职工作”…… 因为你一旦“全职”,你就没办法成长了,你必须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生活上、其他的工作上、以及学习上…… 否则,你只能是另外一根韭菜。

更重要的是,投资也好交易也罢,尤其绝对不能当作一个“拿薪水”打工的工作。一旦你拿着薪水,你的脑子就开始被往另外一个方向上塑造。为什么“孤独”是这个领域里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再给你个理由:因为你独自一人的时候,没有“表现”、“表演”的刻意或者需求。人在被观察的时候,都会动作变形 —— 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台球比赛选手在家里随随便便都可以打个满贯,到了国际决赛的时候,想打出个满贯就没那么随便没那么容易了的原因,因为他们所体会到的外部观察影响了他们的行动。

所以,你把投资和交易当作全职工作,甚至是拿薪水的全职工作,本质上就是很危险的。大脑重塑虽然可能,但是,一旦长期塑造之后,再想逆转,会非常非常艰难。爱惜自己的脑子罢。

长期以来,我手里做着很多事情,一方面的原因是为了做到“想尽一切办法主动降低交易频率”,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害怕停滞,我害怕自己不成长。因为若是不成长,那么,自己就应对不了后面接踵而至的各种挑战……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失败无能为力

所以,交易之外,要有很好的生活。好生活,不是放在那里就可以的,是要寻找、培养、经营的。除了生活之外,还要有工作,不一定非要是与投资交易相关的工作,无论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想做到极致,就很难,然而,只要做到了,就一定有成长,有新的境界。生活工作之外,还要有学习,现代人最幸福的地方就是可以无生活压力地学习,而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社会地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为了自己的大脑继续成长……

22. 认识周期识别周期和把握周期……

几乎所有的人,冲进交易市场的时候,都自然而然地犯下一个错误:一进场就买买买。之前的解释是,之所以犯下这个错误很自然,是因为他们是在牛市尾巴里冲进市场的。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人(包括当年的我)在冲进交易市场的时候,脑子里就没有“周期”这个概念。如果交易者脑子里有这个概念,了解这个概念,擅长应用这个概念,那他就不大可能把交易当作零和游戏了,不是吗?

以后你仔细观察一下就知道了,韭菜们只喜欢谈趋势,而周期是他们脑子里根本不存在的概念。他们顶多会说:

  • “现在是上升趋势……”
  • “现在是下降趋势……”
  • 或者,“这是大趋势!”

这种描述尽管有时候还算管用,但更多的时候却是肤浅的、危险的,因为一个上升趋势要加上一个下降趋势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而实际上,真正的趋势常常需要在多个周期(至少 2 个)之后才能真实展现。

如果我们探究的是真正的趋势,就会发现,上升与下降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表象 —— 现实的经济里没有直线,只有波(动)。

在一个很长的波段中,从任何一个点前后望,看起来都像自己身处在一条直线而不是曲线上,就好像我们站在地球上却很难感知我们自己其实是站在球面上而不是平面上一样。

一个上升与一个下降构成一个周期。2 个或多个周期之后,如果我们发现曲线就好像是数学课本里的 sin 曲线的话,那么所谓的“趋势”实际上就是一条水平线而已,而我们常常说的且在寻找的所谓“趋势”应该是个要么上升、要么下降的线条才对,因为“水平”等于“无变化”,无变化就无趋势。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认定的所谓的趋势在另外一些人眼里根本谈不上是趋势,因为后者重视的是一个以上的周期之后所显现的真正的趋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跟涨杀跌”的人必然吃亏,因为他们所看到的并不是实际的趋势,他们看到的和把握的只不过是幻象而已。

这里有个重点,以及有趣的现象:

所有的韭菜都骨子里认为自己正在交易的标的并非可以持续长期增长的……

所以他们才“快进快出”,所以他们才根本无法长期持有,所以他们才“绝对没有办法降低交易频率”…… 虽然冲动的时候他们甚至会用“终生事业”之类的词修饰自己正在干的事情,但,骨子里他们就是不信该标的的长期增长。

问题在于,如果你正在交易的,如若你不确定是一个可以长期增长的东西的话,你在干嘛呢?好奇怪!

话说回来,关注周期,以及多个周期背后显现出来的真正趋势,会给你一个全新且更为可靠的世界和视界。

……“我要是能在熊市底部建仓,而后在牛市顶部逃顶就好了……” —— 又来了,你的脑子里闪过的这个念头,说明你还是个不成熟的小孩子。

可说实话,理论上来讲,这也是一个有志向的新手最终应该学会的技能。但,志向不能这么短罢?因为你想的只不过是“把握一次牛熊”,而不是“穿越多次牛熊”…… 巴菲特老爷子怎么说的?“我喜欢的周期永远……” 这句话里的“周期”指的不是我们正在讨论的周期的含义,但,他喜欢永远,为什么?因为走到一定程度之时,你能赚到的钱已经超出了你的消费能力,所以,剩下的那些,拿着一年还是拿着两年,还是拿着永远,有什么区别呢?

如何把握周期呢?有很多种理论,最终,在我眼里只有一个东西简单靠谱容易上手不太可能出错:仔细观察体会绝大多数交易者的情绪。牛市里,FOMO 情绪达到顶峰,各种投资者开始 ALL-IN 的时候,上升趋势渐渐到头了;熊市里,大多数“韭菜”经过失望谩骂而后竟然平静了的时候,下跌趋势渐渐到底了……

有两个著名的图表,可以帮助你理解更为深刻。一个是“库伯勒 —— 罗丝改变曲线”(Kübler-Ross Change Curve),一个是“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Transition Curve)……

如果,你尚未冲入交易市场,却意外先读到了这本小册子,甚至已经读到这最后一节,你猜,你会不会避开那个第二节里提到的“几乎所有人都犯下的错误”?

我猜,你还是有 3/4 的概率犯错。

为什么呢?因为你对周期的判断有一半可能出错,然后,你控制自己的能力有一半的可能不及格…… 于是,你胜出的概率大抵上也就只有 1/4 而已。

控制自己是天下最难的事情。以后你会知道的,当你反思自己行为的时候,你最难过的是想到那些“你自己明明知道应该怎么做却事实上没那么做”的情节。越是简单的原理越是难以遵守,就是这个原因。而当你意识到自己没控制好自己的时候,你甚至很难想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那样的情况。我也经常感觉莫名其妙 —— 最后找到的解决方法也很含混:增加独处的时间,增加自我责怪的时间,让自己更难受一会儿,希望能记住那个痛苦,希望如此这般能够避免下一次做出同样的傻事……


结语

你不是韭菜。

你从来都不是韭菜。

你顶多是“差一点就成了韭菜”而已……

—— 即便当初你一入场就所谓地“被割了一茬”。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通过研究人们使用“韭菜”造句的场景分析出这么一个关于“韭菜”的定义:

所谓的“韭菜”,指的是在交易市场中没赚到钱甚至赔钱的势单力薄的散户

我如果不是花了时间精力认真写这本小册子,我也不会想到更清楚更准确的定义:

所谓的“韭菜”,指的是那些在本质上并不是零和游戏的交易市场里以为自己在玩零和游戏的交易者……

不管这种交易者的资金量是多是少,本质上他们都是“韭菜”,有着同样的“韭菜宿命”。也就是说,“韭菜”这个概念跟散户没有必然联系。韭菜之所以是韭菜,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脑子里的基础假设一模一样地错了 —— 他们永恒地在一个非零和游戏里按照零和游戏的思维去决策 —— 所以他们其后的一切思考与决策都是被这个错误所局限的,乃至于他们理直气壮地做出错误的决策,而后又不断地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错误决策进行一厢情愿的合理化,如此循环往复……

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里,有一句歌词:

牢狱心生兮自锁门……
We are all just prisoners here, of our own device…

韭菜的宿命不过如此了罢!

你不一样呢! —— 虽然你差点就变得跟他们一样…… 真的很羡慕你,读过这本小册子!咳咳。

你知道这不是一个零和游戏,由此你能一步一步得到很多很多颠倒乾坤的结论…… 虽然你可以暂时放弃自己的智商,但与此同时你没有忘记锻炼自己的智商,于是,你渐渐变成一个有章有法的交易者。

你能看到周期,你能判断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频次交易,你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再也不用幼稚的“非黑即白”、“你坏我好”之类的二元逻辑思考,你能透过表象研究实质,你总是尝试着去寻找能够更完整地解释这个世界的规律及其方法论。你甚至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你最终扳回了局势,你没有被那“天然的错误”所击败…… 你,凭什么是韭菜?!

李笑来用这个小册子祝福你:

好人一生平安……


附录

1. 李笑来从来都不是比特币“首富”……

在最初的时候,很多比特币爱好者特别把比特币的匿名属性当回事儿,而我却对这种观念嗤之以鼻 —— 那美钞、法郎、港币、澳币、人民币哪个不是匿名的?你往纸钞上面写字还可能犯法呢!所以,我长期特别看不惯那些神神叨叨乃至于显得鬼鬼祟祟的比特币持有者。2011 年的时候,我甚至在自己的博客的顶部加上了一条广告:“长期收购比特币”……

到了 2013 年,央视记者采访我的时候,人家问我有多少个比特币,我觉得没啥必要隐瞒,但也没必要说那么清楚,所以回答是:“六位数,第一位是 1”…… 没想到这样一问一答,有个“标签”也好,“帽子”也罢,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 “比特币首富”。

可事实上,李笑来从来都不是“比特币首富”。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在中国境内就认识两个比特币持有数量比我更多的人。即便到了 2018 年,还是至少有两个我认识的人比特币持有数量比李笑来更多 —— 只不过,不再是 2013 年的那两个人了而已。

2015 到 2017 年期间,我还因为云币交易平台折损了九千多个比特币。那时候,云币的银行帐号经常被封掉,说是疑似有“黑钱”进入。为了让开发团队放心,出现挤兑的极端情况也绝对没问题,我就只好卖一些币,存到银行里…… 常常是一等就好几个月,有时候甚至好几个账户都被封掉…… 等几个月后账户解冻,那些钱能拿回来重新买币的时候,只能买回三分之一、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比特币…… 所以,我现在更不是中国持有比特币最多的人了。

说来也是神奇,即便是不到六位数的这些比特币,源自于 2005 年年初的 4600 元人民币。当时我还在新东方教书。有一天被通知,说是“由于教学质量优秀”,所以奖励李笑来 2300 股新东方股票认购权,总计需要缴纳 4600 元人民币。当时的我是多少失落的,因为我还是进公司太晚…… 老教师们前两年可是被送几万股甚至几十万股的。然而,我也没啥脾气,就去交了钱。2006 年,新东方纽交所上市成功,于是,我这个没有任何海外关系的土鳖,竟然有了一个海外账户……

新东方上市之后,我身边的同事们纷纷换车换房什么的,可是我没动。为啥呢?不是因为我有定力,而是,真的不值多少钱啊!拿回来再缴税之后,一辆捷达都买不起…… 当年的上市价格相当于三十多元人民币,但,还有另外一个事实:四股合一股!所以,新东方上市之后,我所拥有的新东方股票,只有 575 股!

其后陆陆续续做了一些交易,最终换成了苹果股票 —— 只是因为自己开始使用 Mac 电脑。到了 2011 年年初,这些股票大约值十万美元……

到了 2011 年 4 月底,我开始买比特币的时候,野心不大,只动用了一万多美元,均价 6 美元,买了 2100 个 —— 当时觉得,这事儿若是真的靠谱,那么“我要是拥有一个经济体的万分之一,也很牛屄哦!”

你看,我也曾经是所谓的“韭菜”,一进场就买买买,然后呢?一个月之后,比特币价格从 32 美元开始跌落,两三天就腰斩了…… 24 美元的时候,我闪过一个念头,卖掉了其中的 3/4,即,把本金留在里面,想着“用利润去挖矿” —— 想得很美的!

结果呢?当比特币价格“暴跌”的时候,我更美了,觉得自己跑得及时…… 再然后呢?再然后我的这第一批 2100 个比特币全军覆没。

后来我在南方周末采访我的时候也讲过那段经历,反正以“惨败”告终。然后那留在交易所里的 1/4 呢?你听听那个交易所的名字就知道了:MtGox…… 这家交易所在 2011 年经历过一次“脱裤”(被黑客入侵的一种戏谑说法),我剩下的那五百多个币也通通不见了!

我闹心了好几天。觉得自己真正经历了一场竹篮打水。

但突然想明白之前的行为全是错的!甚至,在这些挫折遇到的三四个月前,我和我的一位朋友钱庚在上海的一家咖啡馆,经过讨论得出个结论:“直接花钱买币是最划算的” —— “因为,在金融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人的体力和智力比资本更牛屄,所以,拼体力、拼智力都是错的!” 可是,我怎么竟然把已经想明白的道理忘得一干二净呢?!懊恼归懊恼,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把股票账户慢慢清掉,用美金买比特币……

那时候已经是 2011 年的八九月份,比特币的价格进入了一个漫长的下降通道…… 我就陆续买着,偶尔价格升起来了,就卖出一些,跌得更低了,就再买回来。那时候的交易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交易所里面的深度也很少,所以,主要靠论坛上联系矿工。到了 2012 年五六月份的时候,实在买卖不动了,现金也花光了。于是,我算了一下,我大约投入的总资金是十六万美元(幸亏那段时间的苹果股票涨的又快又稳定)…… 中间遇到若干次骗子折损了五万多美元,最终,我手中十万零八千多个比特币的均价是一美元多一点点…… 可事实上,我从来没有买到过两美元以下的比特币 —— 说明我的交易成绩还是不错的,因为在熊市里建仓其实是相对容易的。

为了让自己不再交易,我把电脑上的hosts文件改了一下,所有跟比特币相关的网站地址都被我解析成了0.0.0.0,所有跟比特币相关的邮件列表都被我在 Gmail 里设定了过滤条件,直接跳过收件箱放进 Archive 文件夹…… (后来吴忌寒跟我提起,2012 年 8 月的时候,烤猫创业的时候他给我发过邮件,我没回…… 事实上是我没看到,所以我当然错失了成为烤猫原始股东的机会!)

到了 2013 年 1 月,我从朋友嘴里听说比特币价格涨回到十美元,想了想,觉得那也不是多少钱么!就没当回事儿,到了 2013 年 2 月 28 日,比特币价格回到了当时的“历史最高点”,32 美元,结果,我看到了一篇对我来说“醍醐灌顶”的文章。

这篇文章讲什么的呢?这篇文章是一根“韭菜”发的日志,内容大概是:

既然比特币已经涨到了历史最高点,我卖掉了我所有的比特币!

Since the price of Bitcoin has returned to its historical high, I’ve sold every Bitcoin in my pocket!

这篇文章给一下子我看乐了,“好不容易解套了” 的模样跃然纸上 —— 当然,事实上是我一口可乐全都喷在了屏幕!这个人从反面提醒我,我不应该成为他那样的人!于是我继续劝服自己无动于衷…… 结果呢?结果接下来三十天不到的时间里,比特币价格蹿升到 100 美元!

我就这样,第一次经历了“手握一个资产直到一百倍”的过程。从那个时候我才有机会开始认真考虑投资的技能从何学起,向谁咨询,如何锻炼,怎样实践,又需要从什么地方反复思考…… 结果呢?从 2013 年年底开始的投资活动,一直到 2016 年年初,几乎所有的投资活动都是失败的,无论是比特币领域之内,还是比特币领域之外!现在回头看,废话,当然必须失败!没有经验,没有人脉,甚至没有思考的方法 —— 你不失败谁失败?!

直到 2016 年,我才开始感觉“渐入佳境”。并且,这个时候,我不再是“孤身一人”了,比如,我“捡”到了一个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老猫同学。为什么是“捡到的”呢?因为老猫是邱亮同学做云币网客户回访的时候在上海意外认识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老猫,我就一定会完美地错过以太坊!他的存在,再一次让我体会到逻辑的局限,在逻辑边缘,同样的理由可能会得到截然相反的结论!虽然我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里专门讲解过这种情况,但再一次深刻体会,还是非常震撼的。后来,我们一起投资了很多项目。这一路走来,不仅有老猫,还有很多个可以终生合作的好伙伴 —— 这是我的幸运。

到了 2017 年,我向内部的合作伙伴宣布,李笑来再也不为自己赚钱了 —— 因为这没什么意义,因为我的消费能力很差,自己花不掉的钱,其实最终不是自己的钱。

而属于我个人的比特币数量,很难再增加了,因为那之后比特币的价格又涨了二十来倍…… 比特币就是这样的,越折腾越少 —— 这是定律。至于这些比特币将来怎么办?2013 年的时候,我在北京车库咖啡的一场演讲里提到过我的想法:

持有比特币的好处之一很可能是“不用费心写遗嘱了”…… 到最后,我走了,私钥就等于销毁了…… 那么,这就意味着说,“流通量”少了一部分,也就是说,我所有的比特币价值,被“按比例均分”给了那些持有比特币的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这是什么?这就是“大爱”。

最近几年,我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2009 年被发现的时候,就已经是胰脏衰竭状态…… 所以,我的寿命本来就比正常人短。“首富”,有啥意思呢?更何况是别人安在我脑袋上的一个虚名…… 很多人误解我了,以为我很在乎他们以为我在乎的东西 —— 虽然,我在乎的肯定是别的什么。

2. INBlockchain 的开源区块链投资原则

做早期投资很难,新入场的交易者不宜参与这个活动,无论听说谁谁谁因此赚了多少钱。然而,当然不是不能学。以下是“INBlockchain (INB) 的开源区块链投资原则”,不妨当作自己学习、参考的框架。

不过,有义务提醒你,有另外一个特简单的原则可以瞬间上手:

  • 熊市里你可以随便买买买!
  • 牛市一段时间之后要开始请慎重慎重再慎重……

1. 区块链是什么?

区块链指的是一种公开的,由去中心化网络共同维护的账务系统,提供开放的、不可篡改的底层数据服务。

2. 比特币是什么?

“比特币”这个概念,可以有多重的理解 ——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感到迷惑,或者相互之间很难达成一致理解的根本原因。

首先,比特币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区块链应用

其次,比特币是一家世界银行,只不过它不属于任何权威管辖,它是由一个去中心化网络构成的。

另外,这家叫做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的世界银行,发行了一个货币,恰好也叫“比特币”。有些人更喜欢使用相对小心的说法,把这个货币指称为 BTC,而不是“比特币”(Bitcoin)。

最后,即便在比特币横空出世的八九年之后,也很少有人意识到比特币(或者 BTC) 其实也可以被理解为这家叫做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的世界银行的股票

3. 什么是山寨币?

在比特币出现之后,前后有几千种加密货币被发行。尽管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早已灭绝,但仍然有少数依然不仅活着,还活得相当不错。比如,莱特币,就是一个著名的山寨币,另外,狗币也算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认为那些加密货币只不过是“山寨货”,根本就没有真正的价值。后来,见证了那些在他们眼里毫无价值的东西不仅长存而且还不断升值之后,人们开始使用另外一些概念,比如“竞争币”。也许这世界需要不止一家“世界银行”罢?谁知道呢?又,谁在乎呢……

我是这么想的:

在市场上,人们买入的价值有两种:“真正的价值”和“以为的价值”。有个事实不可否认:对于那些买入“以为的价值”的人来说,那些东西和“真正的价值”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

4. 什么是 MBA 币?

MBA 是我杜撰的一个缩写,代表 Meaningful Blockchain Applications (MBA),即,有意义的区块链应用。所谓的“有意义”,是指这些区块链应用在尝试着解决比特币实际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比特币已经解决过的,就无需再解决一遍了嘛!)

坦白说,我个人认为山寨币并没有解决任何比特币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希望(注意,不是“相信”),最终,这世界其实只需要一个世界银行。

事实上,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区块链应用。也许世界上第二个 MBA 币是 Namecoin,一个去中心化的域名服务系统。以太坊是另外一个成功的 MBA,使用区块链技术提供一系列的功能,包括智能合约。

迄今为止,许多 MBA 已经运行超过 12 个月,有一些还跑得相当不错。比如,Sia,简单讲,就是提供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的类 Dropbox 服务。Steemit 是另外一个新晋选手,用区块链技术颠覆了版权领域的商业模式。

5. 趋势是什么?

在过去的几年里,比特币一直在主导整个区块链世界,流通市值也是最大、占比最高的。然而,到了 2017 年 4 月份,比特币的市值主导地位已经下降至 52%,尽管它的币值与其它区块链资产一样在不断升值。

这是个重要的信号。区块链世界不再是一块儿地上长着一棵树,它已经是一整个森林了。如若果真如此,那么下面的预测大抵上应该是正确的:

在未来,比特币主导地位将不断下降,甚至可能低至 5% 以下。

6. 过去我们都做了什么?

我个人持有很多比特币。既然我认为比特币是这家世界银行的股份,你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尽量不去消耗我的比特币了。

2014 年之前,我投资了比特股云币网,并且自己长期维护一个项目,比特沙,一个比特币银行。从 2015 年最后一个季度开始,我和我的团队开始批量投资 MBA 项目,不过,我们长期遵守一个相对比较苛刻的投资原则。我们前后投资了 Sia, Steemit, Zcash, QTUM, EOS 等许多项目。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同时投资创业团队的股权以及他们所发行的区块链资产。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参与全球的区块链项目投资。

7. 我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投资原则开源?

投资对每个个体来说,也许是最危险的活动,因为这之中所需要的所有一切都不可能是靠基因遗传过来的。

每一次真正的创新出现的时候,一定紧随着大量的骗局。在一个金融创新出现的时候,更是如此。

投资区块链创业公司或他们所发行的区块链资产,是极其危险的,因为绝大多数人之所以被吸引,是因为那传闻中的极大回报,而不是因为他们真正理解那些区块链应用所能够创造的价值。

我们希望能通过开源我们的投资原则保护我们自己。即便是往好了说,这个利他行为也只不过是出于私心:骗局越少,我们越安全。

8. 原则

有时候,阐述原则远不如问一些简单却又准确的问题来得容易。通过不断挣扎着为那些恰当的问题寻找绝对的答案,我们就自然而然地遵守了那些原则。以下是一些我们在决定是否投资之前反复深入向自己提问的问题:

  • 这世界真的需要这东西吗?
  • 它解决了什么原本没有被解决的问题?
  • 去中心化在这件事儿上真的必要吗?
  • 它真的必须账务公开吗?
  • 账务公开的存在真的会提高它的效率吗?
  • 它在多大程度上更接近一个 DAC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corporation, 去中心化自治公司)?
  • 如果我们决定投资,那么我们应该用我们资金的多大比例去投资?

就这些了。最简单的问题需要最艰难的思考才能找到更准确更实在的答案。

INBlockchain 的开源区块链投资原则

by 李笑来, INB (inblockchain.com)

1. ICO 是什么?

ICO 是 Initial Coin Offering 的缩写,是区块链创业公司向公众募集资金的一种方式,有点类似于股票市场上的 IPO。

2. 区块链是什么?

区块链指的是一种公开的,由去中心化网络共同维护的账务系统,提供开放的、不可篡改的底层数据服务。

3. 比特币是什么?

“比特币”这个概念,可以有多重的理解 ——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感到迷惑,或者相互之间很难达成一致理解的根本原因。

首先,比特币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区块链应用

其次,比特币是一家世界银行,只不过它不属于任何权威管辖,它是由一个去中心化网络构成的。

另外,这家叫做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的世界银行,发行了一个货币,恰好也叫“比特币”。有些人更喜欢使用相对小心的说法,把这个货币指称为 BTC,而不是“比特币”(Bitcoin)。

最后,即便在比特币横空出世的七年后(2017),也很少有人意识到比特币(或者 BTC) 其实也可以被理解为这家叫做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的世界银行的股票

4. 什么是山寨币?

在比特币出现之后,前后有几千种加密货币被发行。尽管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早已灭绝,但仍然有少数依然不仅活着,还活得相当不错。比如,莱特币,就是一个著名的山寨币,另外,狗币也算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认为那些加密货币只不过是“山寨货”,根本就没有真正的价值。后来,见证了那些在他们眼里毫无价值的东西不仅长存而且还不断升值之后,人们开始使用另外一些概念,比如“竞争币”。也许这世界需要不止一家“世界银行”罢?谁知道呢?又,谁在乎呢……

我是这么想的:

在市场上,人们买入的价值有两种:“真正的价值”和“以为的价值”。有个事实不可否认:对于那些买入“以为的价值”的人来说,那些东西和“真正的价值”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

5. 什么是 MBA 币?

MBA 是我杜撰的一个缩写,代表 Meaningful Blockchain Applications (MBA),即,有意义的区块链应用。所谓的“有意义”,是指这些区块链应用在尝试着解决比特币实际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比特币已经解决过的,就无需再解决一遍了嘛!)

坦白说,我个人认为山寨币并没有解决任何比特币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希望(注意,不是“相信”),最终,这世界其实只需要一个世界银行。

事实上,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区块链应用。也许世界上第二个 MBA 币是 Namecoin,一个去中心化的域名服务系统。以太坊是另外一个成功的 MBA,使用区块链技术提供一系列的功能,包括智能合约。

迄今为止(2017 年 6 月),许多 MBA 已经运行超过 6 个月,有一些还跑得相当不错。比如,Sia,简单讲,就是提供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的类 Dropbox 服务。Steem 是另外一个新晋选手,用区块链技术颠覆了版权领域的商业模式。

6. 趋势是什么?

在过去的几年里,比特币一直在主导整个区块链世界,流通市值也是最大、占比最高的。然而,到了 2017 年 4 月份,比特币的市值主导地位已经下降至 52%,尽管它的币值与其它区块链资产一样在不断升值。

这是个重要的信号。区块链世界不再是一块儿地上长着一棵树,它已经是一整个森林了。如若果真如此,那么下面的预测大抵上应该是正确的:

在未来,比特币主导地位将不断下降,甚至可能低至 5% 以下。

7. 过去我们都做了什么?

我个人持有很多比特币。既然我认为比特币是这家世界银行的股份,你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尽量不去消耗我的比特币了。

2014 年之前,我投资了比特股云币网,并且自己长期维护一个项目,比特沙,一个比特币银行。从 2015 年最后一个季度开始,我和我的团队开始批量投资 MBA 项目,不过,我们长期遵守一个相对比较苛刻的投资原则。我们前后投资了 Sia, Steem, Zcash, QTUM, EOS 等许多项目。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同时投资创业团队的股权以及他们所发行的区块链资产。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参与全球的 ICO 项目。

8. 我为什么有把我们的投资原则开源?

投资对每个个体来说,也许是最危险的活动,因为这之中所需要的所有一切都不可能是靠基因遗传过来的。

每一次真正的创新出现的时候,一定紧随着大量的骗局。在一个金融创新出现的时候,更是如此。

投资区块链创业公司或他们所发行的区块链资产,是极其危险的,因为绝大多数人之所以被吸引,是因为那传闻中的极大回报,而不是因为他们真正理解那些区块链应用所能够创造的价值。

我们希望能通过开源我们的投资原则保护我们自己。即便是往好了说,这个利他行为也只不过是出于私心:骗局越少,我们越安全。

9. 原则

有时候,阐述原则远不如问一些简单却又准确的问题来得容易。通过不断挣扎着为那些恰当的问题寻找绝对的答案,我们就自然而然地遵守了那些原则。以下是一些我们在决定是否投资之前反复深入向自己提问的问题:

  • 这世界真的需要这东西吗?
  • 它解决了什么原本没有被解决的问题?
  • 去中心化在这件事儿上真的必要吗?
  • 它真的必须账务公开吗?
  • 账务公开的存在真的会提高它的效率吗?
  • 它在多大程度上更接近一个 DAC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corporation, 去中心化自治公司)?
  • 如果我们决定投资,那么我们应该用我们资金的多大比例去投资?

就这些了。最简单的问题需要最艰难的思考才能找到更准确更实在的答案。

10. 两个类比

看看镜子里罢,那里的每一样东西都和外面的一模一样,却可能是反过来的,不仅仅是各个物件都反过来了,连顺序都可能是反过来的。投资这事儿貌似就是发生在镜子里,在这个领域里,无论什么都看起来那么熟悉,那么简单,但,那些天真的投资者并不明白他们实际上在镜子里,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所见所闻和他们过往在外面的完全不一样,机会看起来很危险,诱饵闻起来香喷喷。

另外一个好类比是驾驶。如果你是个中国人,到日本开车会很不习惯,因为他们开的是右舵车,你一会儿就迷糊了,因为你之前只习惯开左舵车。更糟糕的是,那可是开车啊,速度很快啊,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弄死了…… 所以啊,开车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 作者:中本聪
satoshin@gmx.com
www.bitcoin.org
​ 2008.10.31

​ 中文翻译:李笑来
lixiaolai@gmail.com
​ 2018.10.31

Checkout Github Repo for this translation

Abstract. A purely peer-to-peer version of electronic cash would allow online payments to be sent directly from one party to another without going through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Digital signatures provide part of the solution, but the main benefits are lost if a trusted third party is still required to prevent double-spending. We propose a solution to the double-spending problem using a peer-to-peer network. The network timestamps transactions by hashing them into an ongoing chain of hash-based proof-of-work, forming a record that cannot be changed without redoing the proof-of-work. The longest chain not only serves as proof of the sequence of events witnessed, but proof that it came from the largest pool of CPU power. As long as a majority of CPU power is controlled by nodes that are not cooperating to attack the network, they’ll generate the longest chain and outpace attackers. The network itself requires minimal structure. Messages are broadcast on a best effort basis, and nodes can leave and rejoin the network at will, accepting the longest proof-of-work chain as proof of what happened while they were gone.

概要:一个纯粹的点对点版本的电子现金系统,将允许在线支付直接从一方发送到另一方,而无需通过金融机构。数字签名虽然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但,若是仍然需要被信任的第三方来防止双重支出的话,那么电子支付的主要优势就被抵消了。我们提出一个方案,使用点对点网络去解决双重支出问题。点对点网络将为每笔交易标记时间戳,方法是:把交易的散列数据录入一个不断延展的、以散列为基础的工作证明链上,形成一个如非完全重做就不可能改变的记录。最长链,一方面用来证明已被见证的事件及其顺序,与此同时,也用来证明它来自于最大的 CPU 算力池。只要绝大多数 CPU 算力被良性节点控制 —— 即,它们不与那些尝试攻击网络的节点合作 —— 那么,良性节点将会生成最长链,并且在速度上超过攻击者。这个网络本身需要最小化的结构。信息将以最大努力为基本去传播,节点来去自由;但,加入之时总是需要接受最长的工作证明链作为它们未参与期间所发生之一切的证明。


1. 简介 (Introduction)

Commerce on the Internet has come to rely almost exclusively 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erving as trusted third parties to process electronic payments. While the system works well enough for most transactions, it still suffers from the inherent weaknesses of the trust based model. Completely non-reversible transactions are not really possible, sinc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not avoid mediating disputes. The cost of mediation increases transaction costs, limiting the minimum practical transaction size and cutting off the possibility for small casual transactions, and there is a broader cost in the loss of ability to make non-reversible payments for non-reversible services.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the need for trust spreads. Merchants must be wary of their customers, hassling them for more information than they would otherwise need. A certain percentage of fraud is accepted as unavoidable. These costs and payment uncertainties can be avoided in person by using physical currency, but no mechanism exists to make payments over a communications channel without a trusted party.

互联网商业几乎完全依赖金融机构作为可信第三方去处理电子支付。虽然针对大多数交易来说,这个系统还算不错,但,它仍然被基于信任的模型所固有的缺陷所拖累。完全不可逆转的交易实际上并不可能,因为金融机构不能避免仲裁争议。仲裁成本增加了交易成本,进而限制了最小可能交易的规模,且干脆阻止了很多小额支付交易。除此之外,还有更大的成本:系统无法为那些不可逆的服务提供不可逆的支付。逆转的可能性,造成了对于信任的需求无所不在。商家必须提防着他们的顾客,麻烦顾客提供若非如此(如若信任)就并不必要的更多信息。一定比例的欺诈,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成本和支付不确定性,虽然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使用物理货币支付的时候是可以避免的;但,没有任何一个机制能在双方在其中一方不被信任的情况下通过沟通渠道进行支付。

What is needed is an electronic payment system based on cryptographic proof instead of trust, allowing any two willing parties to transact directly with each other without the need for a trusted third party. Transactions that are computationally impractical to reverse would protect sellers from fraud, and routine escrow mechanisms could easily be implemented to protect buyer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solution to the double-spending problem using a peer-to-peer distributed timestamp server to generate computational proof of the chronological order of transactions. The system is secure as long as honest nodes collectively control more CPU power than any cooperating group of attacker nodes.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基于加密证明而非基于信任的电子支付系统,允许任意双方在不需要信任第三方的情况下直接交易。算力保障的不可逆转交易能帮助卖家不被欺诈,而保护买家的日常担保机制也很容易实现。在本论文中,我们将提出一种针对双重支出的解决方案,使用点对点的、分布式的时间戳服务器去生成基于算力的证明,按照时间顺序记录每条交易。此系统是安全的,只要诚实节点总体上相对于相互合作的攻击者掌握更多的 CPU 算力。

2. 交易 (Transactions)

We define an electronic coin as a chain of digital signatures. Each owner transfers the coin to the next by digitally signing a hash of the previous transaction and the public key of the next owner and adding these to the end of the coin. A payee can verify the signatures to verify the chain of ownership.

我们将一枚电子硬币定义为一个数字签名链。一位所有者将一枚硬币交给另一个人的时候,要通过在这个数字签名链的末尾附加上以下数字签名:上一笔交易的哈希(hash,音译,亦翻译为“散列值”),以及新所有者的公钥。收款人可以通过验证签名去验证数字签名链的所属权。

The problem of course is the payee can’t verify that one of the owners did not double-spend the coin. A common solution is to introduce a trusted central authority, or mint, that checks every transaction for double spending. After each transaction, the coin must be returned to the mint to issue a new coin, and only coins issued directly from the mint are trusted not to be double-spent. The problem with this solution is that the fate of the entire money system depends on the company running the mint, with every transaction having to go through them, just like a bank.

这个路径的问题在于收款人无法验证曾经的所有者之中没有人双重支付过。常见的解决方案是引入一个可信的中心化权威方,或称“铸币厂”,让它去检查每一笔交易是否存在双重支付。每一次发生交易之后,硬币必须返回到铸币厂,铸币厂再发行一枚新的硬币。进而,只有铸币厂直接发行的硬币才是可信的、未被双重支付过的。这个解决方案的问题在于,整个货币系统的命运被拴在运营铸币厂的那个公司(就好像银行那样)身上,每一笔交易必须通过它。

We need a way for the payee to know that the previous owners did not sign any earlier transactions. For our purposes, the earliest transaction is the one that counts, so we don’t care about later attempts to double-spend. The only way to confirm the absence of a transaction is to be aware of all transactions. In the mint based model, the mint was aware of all transactions and decided which arrived first. To accomplish this without a trusted party, transactions must be publicly announced[^1], and we need a system for participants to agree on a single history of the order in which they were received. The payee needs proof that at the time of each transaction, the majority of nodes agreed it was the first received.

我们需要一种方式,可以让收款人确认之前的所有者并没有在任何之前的交易上签名。就我们的目的而言,只有最早的交易是算数的,所以,我们并不关心其后的双重支付企图。确认一笔交易不存在的唯一方法是获悉所有的交易。在铸币厂模型之中,铸币厂已然知悉所有的交易,并且能够确认这些交易的顺序。为了能在没有“被信任的一方”参与的情况下完成以上任务,交易记录必须被公开宣布[^1],进而我们需要一个系统能让参与者们认同它们所接收到的同一个唯一的交易历史。收款人需要证明在每笔交易发生之时,大多数节点能够认同它是第一个被接收的。

3. 时间戳服务器 (Timestamp Server)

The solution we propose begins with a timestamp server. A timestamp server works by taking a hash of a block of items to be timestamped and widely publishing the hash, such as in a newspaper or Usenet post[^2] [^3] [^4] [^5]. The timestamp proves that the data must have existed at the time, obviously, in order to get into the hash. Each timestamp includes the previous timestamp in its hash, forming a chain, with each additional timestamp reinforcing the ones before it.

本解决方案起步于一种时间戳服务器。时间戳服务器是这样工作的:为一组(block)记录(items)的哈希打上时间戳,而后把哈希广播出去,就好像一份报纸所做的那样,或者像是在新闻组(Usenet)里的一个帖子那样[^2] [^3] [^4] [^5]。显然,时间戳能够证明那数据在那个时间点之前已然存在,否则那哈希也就无法生成。每个时间戳在其哈希中包含着之前的时间戳,因此构成了一个链;每一个新的时间戳被添加到之前的时间戳之后。

4. 工作证明 (Proof-of-Work)

To implement a distributed timestamp server on a peer-to-peer basis, we will need to use a proof-of-work system similar to Adam Back’s Hashcash[^6], rather than newspaper or Usenet posts. The proof-of-work involves scanning for a value that when hashed, such as with SHA-256, the hash begins with a number of zero bits. The average work required is exponential in the number of zero bits required and can be verified by executing a single hash.

为了实现一个基于点对点的分布式时间戳服务器,我们需要使用类似亚当·伯克的哈希现金[^6]那样的一个工作证明系统,而不是报纸或者新闻组帖子那样的东西。所谓的工作证明,就是去寻找一个数值;这个数值要满足以下条件:为它提取散列数值之后 —— 例如使用 SHA-256 计算散列数值 —— 这个散列数值必须以一定数量的 0 开头。每增加一个 0 的要求,将使得工作量指数级增加,并且,这个工作量的验证却只需通过计算一个哈希。

For our timestamp network, we implement the proof-of-work by incrementing a nonce in the block until a value is found that gives the block’s hash the required zero bits. Once the CPU effort has been expended to make it satisfy the proof-of-work, the block cannot be changed without redoing the work. As later blocks are chained after it, the work to change the block would include redoing all the blocks after it.

在我们的时间戳网络中,我们是这样实现工作证明的:不断在区块之中增加一个随机数(Nonce),直到一个满足条件的数值被找到;这个条件就是,这个区块的哈希以指定数量的 0 开头。一旦 CPU 的耗费算力所获的的结果满足工作证明,那么这个区块将不再能被更改,除非重新完成之前的所有工作量。随着新的区块不断被添加进来,改变当前区块即意味着说要重新完成所有其后区块的工作。

The proof-of-work also solves the problem of determining representation in majority decision making. If the majority were based on one-IP-address-one-vote, it could be subverted by anyone able to allocate many IPs. Proof-of-work is essentially one-CPU-one-vote. The majority decision is represented by the longest chain, which has the greatest proof-of-work effort invested in it. If a majority of CPU power is controlled by honest nodes, the honest chain will grow the fastest and outpace any competing chains. To modify a past block, an attacker would have to redo the proof-of-work of the block and all blocks after it and then catch up with and surpass the work of the honest nodes. We will show later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a slower attacker catching up diminishes exponentially as subsequent blocks are added.

工作证明同时解决了如何决定谁能代表大多数做决定的问题。如果所谓的“大多数”是基于“一个IP地址一票”的方式决定的话,那么任何一个可以搞定很多 IP 地址的人就可以被认为是“大多数”。工作证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CPU一票”。所谓的“大多数决定”是由最长链所代表的,因为被投入最多工作的链就是它。如果大多数 CPU 算力被诚实的节点所控制,那么诚实链成长最为迅速,其速度会远超其他竞争链。为了更改一个已经产生的区块,攻击者将不得不重新完成那个区块以及所有其后区块的的工作证明,而后还要追上并超过诚实节点的工作。后文展示为什么一个被拖延了的攻击者能够追上的可能性将随着区块的不断增加而指数级降低。

To compensate for increasing hardware speed and varying interest in running nodes over time, the proof-of-work difficulty is determined by a moving average targeting an average number of blocks per hour. If they’re generated too fast, the difficulty increases.

为了应对硬件算力综合的不断增加,以及随着时间推进可能产生的节点参与数量变化,工作证明难度由此决定:基于平均每小时产生的区块数量的一个移动平均值。如果区块生成得过快,那么难度将会增加。

5. 网络 (Network)

The steps to run the network are as follows:

  1. New transactions are broadcast to all nodes.
  2. Each node collects new transactions into a block.
  3. Each node works on finding a difficult proof-of-work for its block.
  4. When a node finds a proof-of-work, it broadcasts the block to all nodes.
  5. Nodes accept the block only if all transactions in it are valid and not already spent.
  6. Nodes express their acceptance of the block by working on creating the next block in the chain, using the hash of the accepted block as the previous hash.

运行网络的步骤如下:

  1. 所有新的交易向所有节点广播;
  2. 每个节点将新交易打包到一个区块;
  3. 每个节点开始为此区块找一个具备难度的工作证明;
  4. 当某个区块找到其工作证明,它就要将此区块广播给所有节点;
  5. 众多其他节点当且只当以下条件满足才会接受这个区块:其中所有的交易都是有效的,且未被双重支付;
  6. 众多节点向网络表示自己接受这个区块的方法是,在创建下一个区块的时候,把被接受区块的哈希当作新区块之前的哈希。

Nodes always consider the longest chain to be the correct one and will keep working on extending it. If two nodes broadcast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next block simultaneously, some nodes may receive one or the other first. In that case, they work on the first one they received, but save the other branch in case it becomes longer. The tie will be broken when the next proof-of-work is found and one branch becomes longer; the nodes that were working on the other branch will then switch to the longer one.

节点始终认为最长链是正确的那个,且会不断向其添加新数据。若是有两个节点同时向网络广播了两个不同版本的“下一个区块”,有些节点会先接收到其中一个,而另外一些节点会先接收到另外一个。这种情况下,节点将在它们先接收到的那个区块上继续工作,但也会把另外一个分支保存下来,以防后者成为最长链。当下一个工作证明被找到,而其中的一个分支成为更长的链之后,这个暂时的分歧会被打消,在另外一个分支上工作的节点们会切换到更长的链上。

New transaction broadcasts do not necessarily need to reach all nodes. As long as they reach many nodes, they will get into a block before long. Block broadcasts are also tolerant of dropped messages. If a node does not receive a block, it will request it when it receives the next block and realizes it missed one.

新的交易不见得一定要广播到达所有的节点。只要到达足够多的节点,那么没多久这些交易就会被打包进一个区块。区块广播也容许一些消息被丢弃。如果一个节点并未接收到某个区块,那么这个节点会在它接收到下一个区块的时候意识到自己错失了之前的区块,因此会发出补充那个遗失区块的请求。

6. 奖励 (Incentive)

By convention, the first transaction in a block is a special transaction that starts a new coin owned by the creator of the block. This adds an incentive for nodes to support the network, and provides a way to initially distribute coins into circulation, since there is no central authority to issue them. The steady addition of a constant of amount of new coins is analogous to gold miners expending resources to add gold to circulation. In our case, it is CPU time and electricity that is expended.

按照约定,每个区块的第一笔交易是一个特殊的交易,它会生成一枚新的硬币,所属权是这个区块的生成者。这么做,使得节点支持网络有所奖励,也提供了一种将硬币发行到流通之中的方式 —— 在这个系统中,反正也没有一个中心化的权威方去发行那些硬币。如此这般稳定地增加一定数量的新硬币进入流通,就好像是黄金开采者不断耗用他们的资源往流通之中增加黄金一样。在我们的系统中,被耗用的资源是 CPU 工作时间和它们所用的电力。

The incentive can also be funded with transaction fees. If the output value of a transaction is less than its input value, the difference is a transaction fee that is added to the incentive value of the block containing the transaction. Onc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oins have entered circulation, the incentive can transition entirely to transaction fees and be completely inflation free.

奖励还可以来自交易费用。如果一笔交易的输出值小于它的输入值,那么其中的差额就是交易费;而该交易费就是用来奖励节点把该交易打包进此区块的。一旦既定数量的硬币已经进入流通,那么奖励将全面交由交易手续费来完成,且绝对不会有通货膨胀。

The incentive may help encourage nodes to stay honest. If a greedy attacker is able to assemble more CPU power than all the honest nodes, he would have to choose between using it to defraud people by stealing back his payments, or using it to generate new coins. He ought to find it more profitable to play by the rules, such rules that favour him with more new coins than everyone else combined, than to undermine the system and the validity of his own wealth.

奖励机制也可能会鼓励节点保持诚实。如果一个贪婪的攻击者能够网罗比所有诚实节点都更多的 CPU 算力,他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是用这些算力通过把自己花出去的钱偷回来去欺骗别人呢?还是用这些算力去生成新的硬币?他应该能够发现按照规则行事是更划算的,当前规则使得他能够获得比所有其他人加起来都更多的硬币,这显然比暗中摧毁系统并使自己的财富化为虚无更划算。

7. 回收硬盘空间 (Reclaiming Disk Space)

Once the latest transaction in a coin is buried under enough blocks, the spent transactions before it can be discarded to save disk space. To facilitate this without breaking the block’s hash, transactions are hashed in a Merkle Tree[^2][^5][^7], with only the root included in the block’s hash. Old blocks can then be compacted by stubbing off branches of the tree. The interior hashes do not need to be stored.

如果一枚硬币最近发生的交易发生在足够多的区块之前,那么,这笔交易之前该硬币的花销交易记录可以被丢弃 —— 目的是为了节省磁盘空间。为了在不破坏该区块的哈希的前提下实现此功能,交易记录的哈希将被纳入一个 Merkle 树[^2][^5][^7]之中,而只有树根被纳入该区块的哈希之中。通过砍掉树枝方法,老区块即可被压缩。内部的哈希并不需要被保存。

A block header with no transactions would be about 80 bytes. If we suppose blocks are generated every 10 minutes, 80 bytes 6 24 * 365 = 4.2MB per year. With computer systems typically selling with 2GB of RAM as of 2008, and Moore’s Law predicting current growth of 1.2GB per year, storage should not be a problem even if the block headers must be kept in memory.

一个没有任何交易记录的区块头大约是 80 个字节。假设每十分钟产生一个区块,80 字节乘以 6 乘以 24 乘以 365,等于每年 4.2M。截止 2008 年,大多数在售的计算机配有 2GB 内存,而按照摩尔定律的预测,每年会增加 1.2 GB,即便是区块头必须存储在内存之中也不会是什么问题。

8. 简化版支付确认 (Simplified Payment Verification)

It is possible to verify payments without running a full network node. A user only needs to keep a copy of the block headers of the longest proof-of-work chain, which he can get by querying network nodes until he’s convinced he has the longest chain, and obtain the Merkle branch linking the transaction to the block it’s timestamped in. He can’t check the transaction for himself, but by linking it to a place in the chain, he can see that a network node has accepted it, and blocks added after it further confirm the network has accepted it.

即便不用运行一个完整网络节点也有可能确认支付。用户只需要有一份拥有工作证明的最长链的区块头拷贝 —— 他可以通过查询在线节点确认自己拥有的确实来自最长链 —— 而后获取 Merkle 树的树枝节点,进而连接到这个区块被打上时间戳时的交易。用户并不能自己检查交易,但,通过连接到链上的某个地方,他可以看到某个网络节点已经接受了这个交易,而此后加进来的区块进一步确认了网络已经接受了此笔交易。

As such, the verification is reliable as long as honest nodes control the network, but is more vulnerable if the network is overpowered by an attacker. While network nodes can verify transactions for themselves, the simplified method can be fooled by an attacker’s fabricated transactions for as long as the attacker can continue to overpower the network. One strategy to protect against this would be to accept alerts from network nodes when they detect an invalid block, prompting the user’s software to download the full block and alerted transactions to confirm the inconsistency. Businesses that receive frequent payments will probably still want to run their own nodes for more independent security and quicker verification.

只要诚实节点依然在掌控网络,如此这般,验证即为可靠的。然而,如果网络被攻击者所控制的时候,验证就没那么可靠了。尽管网络节点可以自己验证交易记录,但是,只要攻击者能够继续控制网络的话,那么简化版验证方式可能会被攻击者伪造的交易记录所欺骗。应对策略之一是,客户端软件要接受来自网络节点的警告。当网络节点发现无效区块的时候,即发出警报,在用户的软件上弹出通知,告知用户下载完整区块,警告用户确认交易一致性。那些有高频收付发生的商家应该仍然希望运行属于自己的完整节点,以此保证更独立的安全性和更快的交易确认。

9. 价值的组合与分割 (Combining and Splitting Value)

Although it would be possible to handle coins individually, it would be unwieldy to make a separate transaction for every cent in a transfer. To allow value to be split and combined, transactions contain multiple inputs and outputs. Normally there will be either a single input from a larger previous transaction or multiple inputs combining smaller amounts, and at most two outputs: one for the payment, and one returning the change, if any, back to the sender.

尽管逐个地处理硬币是可能的,但为每分钱设置一个单独的记录是很笨拙的。为了允许价值的分割与合并,交易记录包含多个输入和输出。一般情况下,要么是一个单独的来自于一个相对大的之前的交易的输入,要么是很多个输入来自于更小金额的组合;与此同时,最多有两个输出:一个是支付(指向收款方),如果必要的话,另外一个是找零(指向发款方)。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fan-out, where a transaction depends on several transactions, and those transactions depend on many more, is not a problem here. There is never the need to extract a complete standalone copy of a transaction’s history.

值得注意的是,“扇出”在这里并不是问题 —— 所谓“扇出”,就是指一笔交易依赖于数笔交易,且这些交易又依赖于更多笔交易。从来就没有必要去提取任何一笔交易的完整独立的历史拷贝。

10. 隐私 (Privacy)

The traditional banking model achieves a level of privacy by limiting access to information to the parties involved and the trusted third party. The necessity to announce all transactions publicly precludes this method, but privacy can still be maintained by breaking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in another place: by keeping public keys anonymous. The public can see that someone is sending an amount to someone else, but without information linking the transaction to anyone. This is similar to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released by stock exchanges, where the time and size of individual trades, the “tape”, is made public, but without telling who the parties were.

传统的银行模型通过限制他人获取交易者和可信第三方的信息而达成一定程度的隐私保护。出于对将所有交易记录公开的需求否决了这种方法。但是,维持隐私可通过于另一处的切断信息流来实现——公钥匿名。公众可以看到某某向某某转账了一定的金额,但是,没有任何信息指向某个确定的人。这种水平的信息发布有点像股市交易,只有时间和各个交易的金额被公布,但是,没有人知道交易双方都是谁。

As an additional firewall, a new key pair should be used for each transaction to keep them from being linked to a common owner. Some linking is still unavoidable with multi-input transactions, which necessarily reveal that their inputs were owned by the same owner. The risk is that if the owner of a key is revealed, linking could reveal other transactions that belonged to the same owner.

还有另外一层防火墙。交易者应该针对每一笔交易启用一对新的公私钥,以便他人无法将这些交易追溯到同一个所有者身上。有些多输入的交易依然难免被追溯,因为那些输入必然会被识别出来自于同一个所有者。危险在于,如果一个公钥的所有者被曝光之后,与之相关的所有其他交易都会被曝光。

11. 计算 (Calculations)

We consider the scenario of an attacker trying to generate an alternate chain faster than the honest chain. Even if this is accomplished, it does not throw the system open to arbitrary changes, such as creating value out of thin air or taking money that never belonged to the attacker. Nodes are not going to accept an invalid transaction as payment, and honest nodes will never accept a block containing them. An attacker can only try to change one of his own transactions to take back money he recently spent.

假设一个场景,某个攻击者正在试图生成一个比诚实链更快的替代链。就算他成功了,也不能对系统做任意的修改,即,他不可能凭空制造出价值,也无法获取从未属于他的钱。网络节点不会把一笔无效交易当作支付,而诚实节点也永远不会接受一个包含这种支付的区块。攻击者最多只能修改属于他自己的交易,进而试图取回他已经花出去的钱。

The race between the honest chain and an attacker chain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a Binomial Random Walk. The success event is the honest chain being extended by one block, increasing its lead by +1, and the failure event is the attacker’s chain being extended by one block, reducing the gap by -1.

诚实链和攻击者之间的竞争可以用二项式随机漫步来描述。成功事件是诚实链刚刚被添加了一个新的区块,使得它的优势增加了 $1$;而失败事件是攻击者的链刚刚被增加了一个新的区块,使得诚实链的优势减少了 $1$。

The probability of an attacker catching up from a given deficit is analogous to a Gambler’s Ruin problem. Suppose a gambler with unlimited credit starts at a deficit and plays potentially an infinite number of trials to try to reach breakeven. We can calculate the probability he ever reaches breakeven, or that an attacker ever catches up with the honest chain, as follows[^8]:

攻击者能够从落后局面追平的概率类似于赌徒破产问题。假设,一个拿着无限筹码的赌徒,从亏空开始,允许他赌无限次,目标是填补上已有的亏空。我们能算出他最终能填补亏空的概率,也就是攻击者能够赶上诚实链的概率[^8],如下:

$$
\begin{eqnarray}
\large p &=& \text{ 诚实节点找到下一个区块的概率}\
\large q &=& \text{ 攻击者找到下一个区块的概率}\
\large q_z &=& \text{ 攻击者落后 $z$ 个区块却依然能够赶上的概率}
\end{eqnarray
}
$$

$$
\large q_z = \begin{Bmatrix}
1 & \textit{if}\; p \leq q\
(q/p)^z & \textit{if}\; p > q
\end{Bmatrix}
$$

Given our assumption that $p \gt q$, the probability drops exponentially as the number of blocks the attacker has to catch up with increases. With the odds against him, if he doesn’t make a lucky lunge forward early on, his chances become vanishingly small as he falls further behind.

既然我们已经假定 $p > q$, 既然攻击者需要赶超的区块数量越来越多,那么其成功概率就会指数级下降。于赢面不利时,如果攻击者没有在起初就能幸运地向前猛跨一步,那么他的胜率将在他进一步落后的同时消弭殆尽。

We now consider how long the recipient of a new transaction needs to wait before being sufficiently certain the sender can’t change the transaction. We assume the sender is an attacker who wants to make the recipient believe he paid him for a while, then switch it to pay back to himself after some time has passed. The receiver will be alerted when that happens, but the sender hopes it will be too late.

现在考虑一下一笔新交易的收款人需要等多久才能充分确定发款人不能更改这笔交易。我们假定发款人是个攻击者,妄图让收款人在一段时间里相信他已经支付对付款项,随后将这笔钱再转回给自己。发生这种情况时,收款人当然会收到警告,但发款人希望那时木已成舟。

The receiver generates a new key pair and gives the public key to the sender shortly before signing. This prevents the sender from preparing a chain of blocks ahead of time by working on it continuously until he is lucky enough to get far enough ahead, then executing the transaction at that moment. Once the transaction is sent, the dishonest sender starts working in secret on a parallel chain containing an alternate version of his transaction.

收款人生成了一对新的公私钥,而后在签署之前不久将公钥告知发款人。这样可以防止一种情形:发款人提前通过连续运算去准备一条链上的区块,并且只要有足够的运气就会足够领先,直到那时再执行交易。一旦款项已被发出,那个不诚实的发款人开始秘密地在另一条平行链上开工,试图在其中加入一个反向版本的交易。

The recipient waits until the transaction has been added to a block and $z$ blocks have been linked after it. He doesn’t know the exact amount of progress the attacker has made, but assuming the honest blocks took the average expected time per block, the attacker’s potential progress will be a Poisson distribution with expected value:

收款人等到此笔交易被打包进区块,并已经有 $z$ 个区块随后被加入。他并不知道攻击者的工作进展究竟如何,但是可以假定诚实区块在每个区块生成过程中耗费的平均时间;攻击者的潜在进展符合泊松分布,其期望值为:

$$
\large \lambda = z \frac qp
$$

To get the probability the attacker could still catch up now, we multiply the Poisson density for each amount of progress he could have made by the probability he could catch up from that point:

为了算出攻击者依然可以赶上的概率,我们要把每一个攻击者已有的进展的帕松密度乘以他可以从那一点能够追上来的概率:

$$
\large \sum_{k=0}^{\infty} \frac{\lambda^k e^{-\lambda}}{k!} \cdot
\begin{Bmatrix}
(q/p)^{(z-k)} & \textit{if}\;k\leq z\
1 & \textit{if} \; k > z
\end{Bmatrix}
$$

Rearranging to avoid summing the infinite tail of the distribution…

为了避免对密度分布的无穷级数求和重新整理…

$$
\large 1 - \sum_{k=0}^{z} \frac{\lambda^k e^{-\lambda}}{k!}
\left ( 1-(q/p)^{(z-k)} \right )
$$

Converting to C code…

转换为 C 语言程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include <math.h>
double AttackerSuccessProbability(double q, int z)
{
double p = 1.0 - q;
double lambda = z * (q / p);
double sum = 1.0;
int i, k;
for (k = 0; k <= z; k++)
{
double poisson = exp(-lambda);
for (i = 1; i <= k; i++)
poisson *= lambda / i;
sum -= poisson * (1 - pow(q / p, z - k));
}
return sum;
}

Running some results, we can see the probability drop off exponentially with $z$.

获取部分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概率随着 $z$ 的增加指数级下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q=0.1
z=0 P=1.0000000
z=1 P=0.2045873
z=2 P=0.0509779
z=3 P=0.0131722
z=4 P=0.0034552
z=5 P=0.0009137
z=6 P=0.0002428
z=7 P=0.0000647
z=8 P=0.0000173
z=9 P=0.0000046
z=10 P=0.0000012

q=0.3
z=0 P=1.0000000
z=5 P=0.1773523
z=10 P=0.0416605
z=15 P=0.0101008
z=20 P=0.0024804
z=25 P=0.0006132
z=30 P=0.0001522
z=35 P=0.0000379
z=40 P=0.0000095
z=45 P=0.0000024
z=50 P=0.0000006

Solving for P less than 0.1%…

若是 P 小于 0.1%……

1
2
3
4
5
6
7
8
9
P < 0.001
q=0.10 z=5
q=0.15 z=8
q=0.20 z=11
q=0.25 z=15
q=0.30 z=24
q=0.35 z=41
q=0.40 z=89
q=0.45 z=340

12. 结论 (Conclusion)

We have proposed a system for electronic transactions without relying on trust. We started with the usual framework of coins made from digital signatures, which provides strong control of ownership, but is incomplete without a way to prevent double-spending. To solve this, we proposed a peer-to-peer network using proof-of-work to record a public history of transactions that quickly becomes computationally impractical for an attacker to change if honest nodes control a majority of CPU power. The network is robust in its unstructured simplicity. Nodes work all at once with little coordination. They do not need to be identified, since messages are not routed to any particular place and only need to be delivered on a best effort basis. Nodes can leave and rejoin the network at will, accepting the proof-of-work chain as proof of what happened while they were gone. They vote with their CPU power, expressing their acceptance of valid blocks by working on extending them and rejecting invalid blocks by refusing to work on them. Any needed rules and incentives can be enforced with this consensus mechanism.

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必依赖信任的电子交易系统;起点是一个普通的使用数字签名的硬币框架开始,虽然它提供了健壮的所有权控制,却无法避免双重支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一个使用工作证明机制的点对点网络去记录一个公开的交易记录历史,只要诚实节点能够控制大多数 CPU 算力,那么攻击者就仅从算力方面就不可能成功篡改系统。这个网络的健壮在于它的无结构的简单。节点们可以在很少协同的情况下瞬间同时工作。它们甚至不需要被辨认,因为消息的路径并非取决于特定的终点;消息只需要被以最大努力为基本去传播即可。节点来去自由,重新加入时,只需要接受工作证明链,作为它们离线之时所发生之一切的证明。它们通过它们的 CPU 算力投票,通过不断为链添加新的有效区块、拒绝无效区块,去表示它们对有效交易的接受与否。任何必要的规则和奖励都可以通过这个共识机制来强制实施。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b-money Dai Wei (1998-11-01) http://www.weidai.com/bmoney.txt
[^2]: Design of a secure timestamping service with minimal trust requirements Henri Massias, Xavier Serret-Avila, Jean-Jacques Quisquater 20th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 in the Benelux (1999-05)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summary?doi=10.1.1.13.6228
[^3]: How to time-stamp a digital document Stuart Haber, W.Scott Stornetta Journal of Cryptology (1991) https://doi.org/cwwxd4 DOI: 10.1007/bf00196791
[^4]: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and Reliability of Digital Time-Stamping Dave Bayer, Stuart Haber, W. Scott Stornetta Sequences II (1993) https://doi.org/bn4rpx DOI: 10.1007/978-1-4613-9323-8_24
[^5]: Secure names for bit-strings Stuart Haber, W. Scott Stornetta Proceedings of the 4th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 CCS ’97(1997) https://doi.org/dtnrf6 DOI: 10.1145/266420.266430
[^6]: Hashcash - A Denial of Service Counter-Measure Adam Back (2002-08-01)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summary?doi=10.1.1.15.8
[^7]: Protocols for Public Key Cryptosystems Ralph C. Merkle 1980 IEEE Symposium on Security and Privacy (1980-04) https://doi.org/bmvbd6 DOI: 10.1109/sp.1980.10006
[^8]: An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William Feller John Wiley & Sons (1957) https://archive.org/details/AnIntroductionToProbabilityTheoryAndItsApplicationsVolume1


翻译后记

2008 年 10 月 31 日,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

网上有若干个版本的《比特币白皮书》中文翻译版本:

若干年来,《比特币白皮书》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但在自己动手翻译之前,从未在网上阅读过中文版 —— 因为对我来说没有这个必要。2018 年 10 月 31 日的几天前,我动手翻译了一遍,放在这里。

翻译这个事情,从来都没有“最好的” —— 信达雅也通常只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我之所以动手翻译,并非出自于自认为翻译得更好,仅仅是出于一时兴起而已,前后耗费一整天的时间。翻译过程中也参照了以上提到的几个版本,期间,霍炬(@virushuo)和老猫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发布之后,很快 @x1angli 提交了几处很好的更正……

白皮书中所使用的 svg 格式图片,来自 dhimmel 的代码仓库,@dhimmel 为 Bitcoin Whitepaper 重新制作了版式更好的英文版 html 版本pdf 版本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实吧,我知道,这东西真没几个人认真看的…… 十年过来,一如既往地如此。

笔记体系

Why

吴晓波:你如此努力还这么穷?

最近,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公众号里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有次打车,遇到了“祖传开出租”的80后司机小张。他父亲老张开了三十年出租,全款买了两套房自己住。退休后,小张开出租的收入就用来养活一家人。生活情况用小张的话说,是“每月光光,就一屌丝”。

那为啥小张两代人这么努力工作,到头来还是屌丝呢?吴晓波觉得,这是因为他们的财务处理方式不对。关于屌丝,吴晓波提了两个指标:第一,只有职务收入,也就是死工资;第二,银行负债率为零,也就是没外债。

比如重度屌丝老张,开了三十年出租车,所有的钱都是一脚一脚油门踩出来的。赚来的钱要么定存银行,要么买了房。三十年下来,通货膨胀比攒钱的速度快多了,所以一家人才过得紧巴巴。

那如果他换一种方式,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他别全款,而是按揭购房,那怎么着也能付两三套的首付吧,然后留一套自己住,其他的都租出去。几年下来,房钱就回来了,剩下的收入还可以拿去投资。或者,全款买房也可以,但是把房子抵押给银行,把六成的钱套出来再去做投资,依然能生更多的钱。

所以你看,千万别怕欠债,它反而是你摆脱屌丝身份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看“债”这个字你就知道了,左边单人旁,右边是责任的责,这就是一个人的责任啊。所以说,敢于负债,其实是一种敢于对未来负责的行为。

本文源自:你如此努力还这么穷?

为啥财富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二八定律我们都知道,意思就是世界上80%的财富都掌握在20%的人手里。从这个定律延伸出去,你就会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都不平衡。比如一个企业80%的效益来自于业绩最高的20%的员工,全世界80%的啤酒是被20%的人喝掉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夸张的分布规律呢?关于这个问题,科普达人卓克最近在他的订阅专栏《卓老板聊科技》里给大家解释了这个问题。

像类似人群中财富的分布,它在数学领域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做幂律分布。它的特征就是增长不平均,越涨越快。如果我们给全世界人的财富值做一个排行,假设一个人从100名前进到99名,得让自己的财富增加100万,那他要再想从99前进到98,可能就需要二百万甚至更多了。也就是说,排名越往前,财富增长的越快,这就是幂律分布。也正因为这样,全球的财富才会被最前面的少部分人霸占,造成了最有钱的人富可敌国的现象。

你肯定要问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子的幂律分布呢?答案就是这些分布里头的个体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一个分布中的个体相互独立,那么这样子的分布就会倾向于比较温和,比如智商,它是出生就注定了的,不受其它人影响,所以智商在人群中便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比较平均的分布。但是我们每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是与我们的社会地位,与其他人的经济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形势紧密相关的,所以分布就会比较极端。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占优势的人就掌握了大部分财富。

我再给您举一个例子,您就会更加理解其中的原因了。有人对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用词的频率作过排序,作品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单词是定冠词The、第二多的单词是连词and、排第三的单词是I,也就是“我”这个词。结果发现,这些单词的频数分布也类似于幂律分布。也就是说,尽管莎士比亚的作品包含了一万多个不同的单词,但绝大部分篇幅是被少数单词占据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幂律分布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单词彼此之间是不独立的,而是通过英语语法联系在一起的。有了语法的束缚,幂律分布就出现了。

那如果你把莎翁的作品翻译成中文呢?还会不会出现这种分布呢?你会发现,如果你关注的是单个字的分布,就不存在夸张的二八定律,因为汉语作品中字与字之间几乎是独立的。比如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约在午夜的花园里”,这里头字与字之间几乎不存在语法上的联系,没有哪条语法规定“罗”后面必须出现“密”与“欧”,“相”后面必须出现“约”这个字。但是,如果关注的是词语的分布规律的话,这种幂律分布就又出现了。因为汉语中词语之间的语法联系比单个汉字要强多了,比如“相约”大概只可能是“相约于”或者“相约在”,“花园”后面如果不是“花园的”,也只有“花园里”或者“花园外”那么几种可能。所以,词语的分布就会又出现这种分布规律。

说到这里,相信您已经能够理解生活中这些夸张的分布出现的原因了。你可能会说,知道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变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不懂幂律分布原理的人提到二八定律,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有黑幕,自己运气不好等等。凭什么少数人掌握绝大多数的财富,但如果你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经济规律、个人能力、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上,因为这才是掌握财富的前提。这样一来,你就会更多地花心思去提高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分值,你离财富就比别人更近了一步。

本文源自:订阅专栏“卓老板聊科技”(生活中的幂律分布)

七段-复利:营造长期的局部垄断

你好,我是老喻,欢迎来到我的课程《人生算法》。

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怎么样能把400万变成30个亿?
是不是很难?但有个叫刘元生的人他就做到了。他被称为A股第一散户,1988年12月他投资400万港币,购买了万科的原始股,然后一直拿到现在,涨到了将近30个亿。算下来,30年的时间,涨幅接近1000倍。
是什么魔力,创造了如此财富奇迹?
答案是:复利。这也是我们七段的主题。

上一讲,我们讲了如何求解出自己的内核,就是在为复利作准备。有了种子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大面积种植森林。只有当前面的六段都准备好了,七段复利才会释放出“几何级数增长”的力量。
反过来,如果没有七段复利的指数级增长,前面过的六个段位的关,也显得有些白费功夫。

复利是当代人的必备技能
我需要提醒你,获得人生的复利对于上一代人来说是幸运的,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它是必备技能。
随着未来生物科学的发展,人类的寿命超过120岁,可能就是这几十年内实现的事。当你的一生长达百岁时,你必须依靠金融和房产这种被动收入,你后半生的人生安排都要被郑重地重新考虑。但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要为此作准备。
所以,复利是你必须下决心攻克的一关。还好,你还有机会早做打算。

复利,是一种计算利息的方法。除了会计算本金的利息外,新得到的利润同样可以产生利息,俗称“利滚利”、“驴打滚”。对“复利”描述最生动的是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他是这么描述的: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复利的威力有多大呢?假设一张纸的厚度是0.1毫米,把这张纸对折42次,厚度就达到44万公里,而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只有38万公里。听起来不可思议吧,这就是复利厉害的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复利这个话题,好像什么都能扯上复利效应。对自己职业的投资啊,做生意啊,创办公司啊,包括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啊,这些都能随着时间,收获更大的复利效应。

但我认为传统意义上,真正靠谱的复利也就两种,要么是资金固定收益的利滚利,比如储蓄;要么是不动产的持续增值,就是在正确的区位买房。

而很多人忽略了,其他领域的复利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会停,它不是无限复利下去的。
用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来说,其他领域的复利,有的可能坡道太短,一下就到了山底;有的可能雪球跑出了轨道,就崩掉了;还有的可能被石头挡住,复利不能继续了。

总而言之,想要在其他领域持续实现复利效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比如《纽约时报》,是全球最好的媒体之一,该是一家好公司吧,但它的持续增长也遇到了问题。
你觉得《纽约时报》和推特,也就是美国的微博,这两家公司谁更值钱?
这两家公司都很厉害,都有几千名员工,都是行业领先的信息渠道。同样是2012年,《纽约时报》赚了1.33亿美元,而推特处于亏损状态。
虽然《纽约时报》更赚钱,但亏损的推特却更值钱。2013年,推特上市,市值高达40亿美元,是《纽约时报》市值的12倍还多。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企业今天的价值是它以后创造利润的总和,也就是把未来现金流折算成今天的价值。所以,一家值钱的公司,是人们认为它未来回报率高的公司。

现在赚不赚钱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如果能够选择延迟满足,可能会有巨大的收获。就像亚马逊,前面亏了20年,一旦开始赚钱,就赚得很厉害。

有的企业现在很赚钱,不代表未来也赚钱。比如,《纽约时报》现在虽然赚钱,但整个报纸行业是向下的趋势,过几年可能就不赚钱了。而推特当时虽然亏钱,未来却可能赚大钱。

用垄断优势实现复利

那怎么样才能克服复利停止的风险呢?硅谷著名投资人彼得·蒂尔的观点,特别简单粗暴:垄断

垄断的反义词是完全竞争。我们看一组对比的例子,航空业算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而网络搜索则是一个相对垄断的市场。2012年,美国飞机票价平均178美元,但航空公司从一张机票中只能赚到37美分。

而谷歌作为网络搜索的垄断企业,利润率却高达21%,是航空业的100多倍。当年谷歌的市值是所有美国航空公司市值之和的3倍多。
对个人而言,什么叫垄断呢?

我发现一个好玩儿的事情,不管你觉得自己内心有多么丰富,你在其他大部分人心目中,可能就是一个标签。比如,那个特别能聊天的,那个做PPT的家伙,那个搞投资的,那个卖房子的等等。

其实,这个标签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价值,意味着你占据住了一个赛道。别人有相关的需求,也许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你。

所以说,你在一个公司里面地位是否牢靠,不取决于你有多厉害,或者是有多么勤奋,而是取决于你是不是占据了一个心智,是不是“不可或缺”。这就是个人意义的“垄断”。

延迟满足与持续学习

复利的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在行动上,绝大部分人,都没有真正理解“时间”这个概念。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美国军队缩编,军人要么选择一次性拿到退休金,要么选择有保障的、分期的年金支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很多人选择一次性拿走,折扣率是多少呢?他们只拿走了“年金支付现值”的 40%。

《对赌》这本书的作者,也是著名的德州扑克冠军安妮·杜克,她把这种“以牺牲未来自我为代价,来满足当前自我”的倾向,称为时间贴现。人类很容易为了眼前的满足,而放弃长期最佳利益。

你可能说,如果你明白了退休金是怎么计算的,你就不会犯这种错误了。退休金可以推算出来,但我们还要面对时间的另一个敌人,那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

我们总说,要是买对一只增长100倍的股票,十万变成一千万,那就“躺赢”了。说起来简单,做到真不容易,大部分人就是拿不住。
比如你有幸在亚马逊1997年刚刚上市的时候,买了它的股票。这30几年股价涨幅高达38600%,你最初就算只买1万美元,什么都不做,现在就变成387万美元了。看起来是不是很容易?

但实际上在过去20年中,亚马逊的股价曾有三次跌幅超过50%。最狠的一次跌了多少? 95%!有多少人能承受这种过山车啊,一般人早就要哭死了。

另外一家厉害的公司奈飞,也是超级大牛股,算起来复利效应比亚马逊还高,它的股价也有四次跌幅超过50%,其中一次超过82%。
再好的雪球,也不是一直向前滚,有时候会倒回来,甚至把人砸死。

就算是我们开始说到的买万科股票的刘先生,他之所以能够坚持那么久不卖,有部分原因是他买的不是标准股票,前20年压根儿不能卖。人在不确定性面前,要坚持守住时间是很难的。

而真正能延迟满足的人,本质上是有一种能着眼长期价值的时间观。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美团的创始人王兴,也都很强调“延迟满足”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其实就是这些厉害的人的秘密,大部分普通人打折甩卖了自己的未来。那谁是买家呢?就是那些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人。

安妮·杜克给出建议是:想要获得更长远的利益,就要放弃这种即时的满足感,通过更准确地理解世界、作出更好的初步决策,然后可以更灵活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那么,想要收获人生的复利,我们怎么才能克服不确定性,做到延迟满足呢?
诺贝尔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学习,是持续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动力。

一项研究表明,在今天的欧洲和北美,75%以上的超级富豪都是靠对冲基金和知识产权致富的,而凭知识产权致富的人占据其中的绝大多数。
所以,斯蒂格利茨说,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禀赋。

我们同样可以用上面评价公司的思路来思考个人价值。

从财富的角度看,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他目前的收入,而是他未来能赚的钱的总和。 你需要洞悉时间的机制,用持续学习来构建自己的“垄断”优势,致力于获得长期收益,从而创造复利效应的奇迹。

本讲小结
七段,复利,我们从更长的时间维度,重新理解了价值。当代人可能过上百岁人生,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有持续的学习能力,培养自己对长期价值的时间观,来收获人生的复利。

越早越好

越早开始越好的事情没几个,理财排在第一位
理财是人生最重要的技能—没有“之一”,可大多数人就是不会。很多人想学却没学明白,有人干脆拒绝理财—觉得费那劲根本没用。全球都一样。
美国的调查统计数据是这样的1:
56%的人没有为自己存一笔“应急钱”。
46%的人给自己准备的“退休金”低于10000美元。
这说明,大部分人是没有理财准备的。
中国的调查统计数据是这样的2:
59%的家庭正在或者曾经进行投资理财。
18%的家庭从未进行投资理财,但未来半年会考虑进行投资理财。
23%的家庭拒绝理财。
在有理财经历的家庭中,45% 的家庭的理财行为未有明确的目标,随机性较强,21% 的家庭有比较明确的理财目标,15% 的家庭已将理财视为生活的乐趣。
这说明,大部分的家庭也缺少理财的观念。
很多人遗憾学校里不教理财,这其实也不怪义务教育体系的设计者。
全球都一样,有能力教理财的老师明显不够用3。
无法通过标准化考试去衡量教学效果。
可能引发教育不公正,因为理财实践过于依赖家庭条件。
其实已经尽力教了,例如加、减、乘、除,还有利息、复利什么的。
还有很多说不明、道不白的理由。
细想想,关于“大多数人不会理财”这个事实,“学校里没教”其实并不是理由,因为学校里教的他们也没全学会。
先说说那块著名的棉花糖
1970 年前后,斯坦福大学的教授 Wlater Mischel 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棉花糖测试”。
每次实验时,屋子里只有一名学龄前儿童和一名实验者。孩子坐在小桌子前,桌子上只有一个盘子和一个摇铃,盘子里有一块棉花糖。实验者对孩子说,自己要到隔壁屋子“干活”,如果孩子想吃这块棉花糖,就摇铃,实验者马上会回来,孩子就可以把棉花糖吃掉;但是如果孩子能忍住不吃,一直等到实验者“自己回来”,那么孩子可以吃两块棉花糖。
多数孩子当然忍不住诱惑,不到15分钟就吃掉了那块棉花糖。只有 30% 左右的孩子“拼命”忍住,最终吃到了两块棉花糖—这些孩子才 4 岁,就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自控能力。
实验并未就此结束。在后面的 20 多年里,除了 Wlater Mischel 之外,还有很多人做了跟进实验,最终的结果多少令人震惊:能抗拒诱惑、有足够自控力的孩子,长大之后,SAT 成绩平均高出 210 分;而从整体来看,他们的生活质量相对更高。
回来说说理财的事
对大多数人来说,理财的困难与矛盾来自这样一个窘境:很难很早开始,等开始的时候已经太晚。
所谓的理财,理论上并不应该狭义地理解为去银行买理财产品。存钱、做预算、控制开销、赚更多利息、赚利息差、正确使用信用卡、购置不动产、投资一些多少有风险的标的,这些都是理财活动。所谓理财,这个定义比较合理、准确:
如何有效管理现金流
—— 这其实与钱多钱少关系不大。
开始工作之前,大多数人没有收入来源,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时候攒钱和存钱没有意义,因为那些钱其实是“一直存在父母那里的”,也就是说,理财这事儿实际上是父母“包办”的—可实际上大多数父母并不理财。
在“棉花糖实验”的跟进实验中,研究者发现,贫穷与自制力差有很大的正相关。这也很容易解释:贫穷意味着诱惑显得更多、更大、更明显。也就是说,即便在自制力实际上差不多的情况下,贫穷的个体与富有的个体相比,贫穷的个体也会表现得更差。
年轻人相对是穷的,于是,相对来看需要更多的自制力才能抵制诱惑。这其中的重要因素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时间的感受不同。对一个 5 岁的孩子来说,等待 1 年,相当于等待他已经感受过的“一生”的 20%;对一个 50 岁的人来说,等待 1 年,相当于等待他已经感受过的“一生”的 2% —难易程度之间的巨大差异可想而知。正如乔辛·迪·波沙达在TED上的讲演中提到的:告诉一个 4 岁的孩子要等 15 分钟才能享受他喜欢的东西,就如同告诉我们大人,“我们 2 小时后会给你送咖啡过来”。
顺带算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根据以上信息,乔辛·迪·波沙达所说的“大人”应该是多少岁?

上面提到的“大人”的年龄(x)大约是32岁。
话说回来,基于以下几个常见的理由,大多数人并没有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理财:
父母本身很可能没有足够的理财知识和理财活动;
基数太小的时候,利息什么的看起来很没劲—即使上学的时候学习过复利计算;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体验结果—对年轻人来说,等待的时间显得更长;
诱惑就在眼前,且显得更大;
更多的情况下,大多数年轻人对“理财”的定义理解错误,以为理财是需要去银行排长队才能干的事情,而不是“如何有效管理现金流”,于是把一个原本从很早就应该开始做的事情当作无所谓的事情处理了……
还有一个特别逗的现象:人们对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有特殊的处理手段—最终会通过包装进行自我保护。“谈钱不就俗了吗?”或者“我才不想成为天天只会算计的人呢!”这其实是对自己的大脑实施“永久性伤害”—很难恢复。
为什么今天的人更应该重视理财呢?
理由特别简单,最重要的是:
人们的平均寿命变得更长了。
平均寿命增加了多少?全球范围内各地区不等,但总体上是两代人的时间,平均寿命增加了 15 ~ 30 年。
另外一个与之相关的因素是:人们可获得收入的工作时间也随之变长了。也就是说,从全球范围来看,人们理财的环境变得更“现实”了,有更多的钱需要管理,有更长的时间去管理钱,而最为重要的是 —— 哪怕起点稍微低一点也无所谓了。
如果你还没开始,那就从现在开始吧。反正都来得及。

理财成功与否与聪明与否的统计关联最小
投资理财的成功与否,从本质上来看,与一个人是否聪明的关联是最小的,因为事实上理财需要的知识相对简单,会加、减、乘、除,会做简单的调查比较即可。
理财最难的地方有两个:
对自我的把控
对风险的把控
这两个都是可习得的,且习得之后不可逆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都是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习得的技能。
Walter Mischel 在他的书中提到,他通过这样的训练使 4 岁的孩子瞬间提高了自制力:“你把这张桌子想象成一个大画框,这个盘子和这块棉花糖都是画中的东西,其实吃不到的……”
而另外一组小朋友却没有这样的提醒。相对来看,把棉花糖想象成画中之物的孩子,自控力要比没有获得提醒的孩子强出很多 —— 原本只有不到 1/3 的孩子可以忍住,现在有 2/3 以上的孩子可以忍住。
仔细观察那些不通过提醒就能忍住的孩子,他们最常用的做法就是“转移注意力”:站起来四处遛达,或者坐在桌子底下哼歌…… 而那些忍不住的孩子,几乎共同的特征就是死盯着那块棉花糖看,结果就是 —— 诱惑显得越来越大。
转移注意力是抵御诱惑的一种常用的有效手段,这其实也是后来理财成功的人常用的手段。他们会尝试着骗自己,把那些定期存款或者股票投资当作“已经丢了”,尽量不去想它,不去看它。这跟聪明与否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有时候,骗骗自己也挺好的,不是吗?
Walter Mischel 教授在他的书中没有提到另外一个跟进实验。2012 年,罗切斯特的研究人员做了这样一个设定:
第一组孩子在进行棉花糖测试之前经历过一次被承诺却未实现的情况,比如,有条件地答应给孩子一件礼物,后来条件满足了却没有给孩子礼物;
第二组孩子在进行棉花糖测试之前经历过一次承诺被实现的情况,比如,有条件地答应给孩子一件礼物,后来条件满足了,孩子就真的拿到了礼物。
结果怎样呢?第二组孩子表现出的自制力比第一组孩子高 3 倍!4 因为对第一组孩子来说,生活教育他们,“马上吃掉”才是最佳策略,至于承诺的第二块嘛,本来就不存在!那些随便给孩子承诺,而后又经常让孩子失望的家长们,面壁去吧。你们的下一代就那么轻易地被你们毁了,你们也完全不知道——说你们点啥好呢?!
关于对风险的把控,更是与智商、与遗传没关系的事情。前面提到过,有研究表明,婴儿第一次见到蛇就害怕,见到枪却无所谓。为什么呢?因为对蛇的恐惧是根植在基因里的,对枪的恐惧嘛,离“可通过遗传获得”还差几万年的光景呢。于是,理财上的风险意识,跟遗传没什么关系,跟智商关系也不大,它是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失败、通过自己的教训、通过自己的总结才能获得的东西—哪怕在书上看过、听别人说过也没用。

所以说,理财这件事肯定是越早开始越好。年轻的时候理财虽然难,但即便发生风险,损失也不会太多—因为本来就没有太多。等可管理的财富多了才开始学习,一旦损失,就肯定惨重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尤其可怕的是—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小结
2014 年,Walter Mischel 在 CBS 的采访中说,
“我现在最感兴趣的是,在‘棉花糖测试’中失败的那些孩子里,有少数最终学会了自控,成年后也非常优秀,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不管怎么说,这只能证明,自控与自制是可以习得的,并且,一旦习得就不会失去,这才是关键。而反过来,开始学习理财,可能也是改善自制力、自控力的方法,不是吗?

What

冯仑:买房这些事儿

收藏|关于“买房”,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了


2018-02-28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随着价格持续上涨,房价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房价还会上涨吗?未来哪里的房子值得买?买房要遵循什么原则?……相信你也饱受这些问题的困扰。

「得到」特意请到北京大学徐远教授创作了这篇清单。13条干货,一次性解决你关于买房的所有疑惑。

  1. 中国的房价是被炒起来的吗?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如果是炒起来的,过一阵子就会回落,像温州、鄂尔多斯等少数城市,它们的房价前一阵子就下跌很多。但全国来看,即使是在经济形势不太好、政府严格调控的情况下,房价依然坚挺。这就说明,我国大中城市的房价上涨,是有坚实的基本面支撑的,不是投机炒作的结果。

  1. 中国房价飙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国房价涨得这么凶,根源在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经济增长,都会带动城市房价上涨,世界各地概莫能外。韩国、马来西亚、南非等国,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只是其他国家我们关注得少,轮到中国时,咱们的“切肤之痛”更加明显。

  1. 政府增加土地供应,就能抑制房价上涨?

你或许经常听说:政府应多卖地,增加土地供应,这样房价就不会疯涨了。但事实是,房价并没有随着供地的增加而回落。再看国外,纽约、巴黎的土地是私有的,交易不受限制,土地供应充裕,但城市中心的房价依旧还在上涨。这都说明,土地供应并不能真正决定房价。事实上,影响房价的关键因素是“位置”,土地可以供应,但位置却是独一无二的。

  1. 如果没有泡沫,那政府为什么调控房价?

政府调控的不是房价的水平,而是房价过快的增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发展就像飞驰的列车。有人买房上了车,有人因为没有买房而被落下。这样发展下去,人们的财富差距势必会急剧扩大,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所以,政府才出台调控政策。

  1. 中国房价还会继续上涨吗?

目前,我国的收入水平只有美国的1/7,相当于日本上世纪70年代,或韩国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经济增长还在持续,城市化远没有完成,人口基数还很大,老龄化才刚刚开始,这一切都说明——房价上涨空间还很大。

  1. 和股票、基金等金融工具相比,房产值得投资吗?

和买股票一样,买一个城市的房子,就相当于买了这个城市的“未来”。2003年到2017年这14年里,房价涨了差不多10倍。如果你买股票的话,像上证指数、深圳指数、中小板指,它们的收益率算是表现出众的,大概也就在5、6倍的水平。所以,房地产保值增值的属性是实至名归的。

  1. 哪些城市的房子最值得买?

判断一个城市的房产是否能保值增值,要看这个城市是否有发展潜力。具体可以从八个要素考虑:1.城市规模(用GDP总量或人口总量衡量);2.人口流入;3.人均收入;4.土地供应;5.儿童数量的增速;6.上市公司的数量;7.财政收入;8.服务业占比。

  1. 自住房是当下买好,还是观望一阵、一步到位好?

买房要遵循一个原则——先上车原则。中国经济就像一列快速前进的列车,一个个大中城市就像一节节车厢,买房就相当于买票上车。不管是商务座,还是二等座,或者是站票,一定要先买票上车,才能不被列车抛下。所以买房自住,先保证能买一套,再去考虑大小、位置。很多人觉得买房住要一步到位,挑来挑去就被耽搁了。随着房价进一步上涨,人们只会越来越买不起,后悔不迭。

  1. 优先买郊区便宜的大房子,还是市区高价的小房子?

买房的第二原则——稀缺原则。房子的价值,不在于房子本身,而在于它周边的稀缺资源,比如学院、医院、商圈、各种办事机构等。它们带来的便利性,才是房价升值的根本。相较而言,市中心的房子更有升值潜力。如果有选择的话,尽可能选择城市中心、附带各种稀缺资源的房子;实在买不起,也可以买地铁沿线的房子,交通上的便利性可以部分替代这些稀缺资源。

  1. 买房时怎么付款更划算?

牢记三个要点:1. 尽量少付首付,多用贷款。2. 不仅要多用贷款,而且贷款的期限要尽量长。这两点都既能减轻你早期的支付压力,又能帮你对抗未来的通胀。3. 贷款时,尽量使用公积金。因为公积金贷款的利率低,可以减少你的月供。如果不用,它就只能躺在账上,变成纸面财富。

  1. 国外的房价都很便宜,去国外投资房产值得吗?

普通家庭不要幻想去国外投资买房。相较于国内同等量级的城市,国外的房子并不便宜,而且投资的收益率并不高。在这个资金富裕的时代,国外资金也在到处找投资机会。如果国外房产收益很高的话,早就被专业机构、富豪们买走了,根本轮不到我们。当然,如果特别有钱,为了投资组合的分散而去国外投资买房,就要另当别论。

  1. 房子产权只有70年,租一辈子房岂不划算?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房子产权是70年,房价一般是年租价的60多倍,这给很多年轻人租一辈子房也很划算的感觉。但,这只是个错觉。大城市的租金上涨速度是惊人的,或许仅仅30年后,你依旧在租房,但付的租金总量就足以在当地买下一套房子了。相反,如果当初贷款买了房,现在就拥有一套净资产的房子了。

  1. 目前实在买不起,怎么租房合适?

对于很多刚毕业,奋斗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我建议遵循“便利原则”:把房子租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这样就能更好地利用时间、节省精力、投资自己。长远来看,投资自己才是最好的投资。

股市大盘神预测背后的真相

这几年,大数据这个词几乎被用滥了,各行各业“言必称大数据”。可你知道吗,有些数据真的会骗人。最近,51游戏原副总裁王武佳在馒头商学院做演讲说,数据也会掩盖真相,做运营的人分析数据,一定要睁大眼睛,不然会花冤枉钱。

先讲个故事。有个股民月初的时候,收到一封邮件,邮件说这个月股市会涨,结果一个月后股市真涨了。这位股民也没太在意,谁还蒙不对个一回半回呢。结果第二个月、第三个月,这封邮件都预测对了大盘走势。股民惊了,正想联系对方,对方发来邮件说:“哎呀,我们的预测太准了,以至于证监会怀疑有内幕,正调查我们呢,我们不敢再公开发了,您想看预测,可以单独购买我们的服务。”

如果你是这位股民你会买吗?买了你就上当了!神预测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呢?原来,发邮件的人向股民随机发1000万封邮件,其中500万封邮件说下月会涨,另外500万说会跌,总有50%是对的吧。然后每个月都这样发,几个月下来,总有一部分人收到的预测全是对的。这就是说,你看到的神预测,其实是靠概率刷出来的,信它你就上当了。

产品运营也一样,很多做运营的人迷信数据,其实,脱离了具体购买场景的数据,反而会误导你。比如说吧,很多顾客在微博上看到一个产品的广告,但他通常不会立即购买,而是去问问朋友、搜搜评价什么的。等真决定买的时候,他不会再上微博,而是直接打开百度,搜到产品直接下单。这时候,看后台数据,你会觉得,哇,百度的导流效果太好了,微博没什么用,于是就把运营费全砸给百度,结果当然没啥效果,因为你的数据分析脱离了购买场景 。

再比如,你开了一家五金店,数据显示,顾客平均20天来店里消费一次,有些三四十天才来一次的顾客,渐渐就流失了。按这个数据,你应该给那些三四十天来一次的顾客发发优惠券,把他们挽回,甚至发展成忠实顾客,可是这对吗?当然不对,你想啊,光顾五金店最频繁的,是木工、水泥匠这些专业人士,而三四十天来一次是普通人,你发优惠券,人家也不会常来,谁家里整天买那么多五金?

所以你看,做产品运营不能光盯着数字看,脱离了现实,你可能会被数据骗。

本文源自:如何做好数据分析,让运营效率提高100%?

认识周期

周期是理财投资活动中最为关键的考量因素,是开始实践之前必须学习、研究、掌握、遵循的理念和现实,可惜总是被忽略。周期也是市场上大多数理财书籍中干脆不提,或者放在最后一笔带过,实际上却是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知识点。
不深入了解周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判断,整个理财投资活动基本上就等于是没有判断的行为,甚至比不过两个人抛硬币赌博。而在这样的时候,墨菲定律一定会显灵:如果一件事可能变坏,那么它一定会变坏。
周期这个概念,在很多投资者、理财者口中,通常以“趋势”这个词替代。他们会说:
“现在是上升趋势”
“现在是下降趋势”
这种描述尽管有时候还算管用,但更多的时候却是肤浅的、危险的,因为一个上升趋势要加上一个下降趋势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而实际上,真正的趋势常常需要在多个周期(至少2个)之后才能真实展现。


如果我们探究的是真正的趋势,就会发现,上升与下降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表象 —— 现实的经济里没有直线,只有波(动)。
在一个很长的波段中,从任何一个点前后望,看起来都像自己身处在一条直线而不是曲线上,就好像我们站在地球上却很难感知我们自己其实是站在球面上而不是平面上一样。
一个上升与一个下降构成一个周期。2 个或多个周期之后,如果我们发现曲线就好像是数学课本里的 sin 曲线的话,那么所谓的“趋势”实际上就是一条水平线而已,而我们常常说的且在寻找的所谓“趋势”应该是个要么上升、要么下降的线条才对,因为“水平”等于“无变化”,无变化就无趋势。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认定的所谓的趋势在另外一些人眼里根本谈不上是趋势,因为后者重视的是1个以上的周期之后所显现的真正的趋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跟涨杀跌”的人必然吃亏,因为他们所看到的并不是实际的趋势,他们看到的和把握的只不过是幻象而已。
下面是 1800 年至 2012 年的股票和债券收益的收益比较图,红色是股票指数(SPXTRD),蓝色是债券指数(TRUSG 10M)。


起起落落这么多年,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的趋势其实是一样的 —— 都在上升。只不过,虽然债权投资“看起来更稳定”,即波动相对比较小,但涨幅却落后于股权投资。


而从上面这张图中我们会发现,长期来看,投资黄金、美元比起投资股票简直是“弱爆了” —— 不管你同不同意。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股权收益时代来了”的重要原因 —— 其实早就存在了。
所以,关注周期,以及多个周期背后显现出来的真正趋势,会给你一个全新且更为可靠的世界和视界。
进而,几乎一切事物,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都有它自己的周期。而他们的周期不大可能一致。于是,几乎一切的机会和陷阱都隐藏在周期与周期之间的差异上。据说GDP和股市的周期轮换如下图所示。
还有个“库伯勒 —— 罗丝改变曲线”(Kübler-Ross change curve)特别好玩,它看起来是这样的。


更进一步,人们发现,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Transition Curve)也是差不多的。


于是,我们可以反思这样的现象了:每次巨大技术变革出现的时候,都有一批投资者死在路上。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看到了所谓的“趋势”,却忘记了或者不知道真正的趋势需要 1 个以上的周期才会真正显现。回顾一下历史吧,互联网、NetPC(后来所谓的“云”)等都是如此。再如,我相对比较了解的比特币,现在在这样一个阶段:比特币正在引发很多人的愤怒。
对周期的深入理解,甚至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在我看来,所谓的不屈不挠,所谓的坚持不懈,更多的时候,只不过是因为对自己身处某个周期的某个位置非常了解,所以才更容易作出的决定。
事实上,如果你需要理财顾问或者保险顾问1,你会发现,真正专业的理财师、保险师最终都是从你的情况出发,即从你身处的生命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具体节点出发,制定你的理财计划。
对于理财,我没打算把这篇文章写成一个“实操指南”,因为这其实没多大意义。理财、投资的人,各有各的不同。就好像一个动物园里,有老虎、狮子,有鹦鹉、孔雀,有鳄鱼和蛇,还有很多不知道在哪里的昆虫,它们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没有太多实际上有意义的、通用的、普适的优势策略。在本文中,我尽量写出关键节点,属于“道”的内容,至于属于“术”的内容,需要读者自己学习、研究与磨练。
如果非要挑出来的话,倒是有一个:繁殖能力强是王道。拿到理财与投资里说,就是存的越多越好。
太简单了吧?简单到好像没必要教育或学习似的。其实这也是传递重要知识时所面临的困惑与困难 —— 越是重要的东西越是看起来并不相关。比如,品质生活其实与审美能力更正相关,与钱的关系并不大,但是钱却看起来是最重要的、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再如,当年我教英语的时候也发现,背单词的方法、找外教之类的学习环境其实都没有另外一个简单的字重要 —— 用。可越是重要的东西,说出来之后越是简单到令人不由自主地轻视。还有,性高潮其实与大脑关系最大。

人生最重要的概念:复利

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句:

“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He who understands it, earns it … he who doesn’t … pays it.” 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知之者赚、不知之者被赚。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复利只不过是高中数学课本里的一个章节概念而已1,做几道应用题之后就再也跟自己的生活全无关系了。别说复利了,事实上,连利息都不见得是每个人都真正完全理解的。

利息,毋容置疑,在今天这个世界,是个极为简单的概念,但也恰恰因为如此,它是个极好的例子,可以用来说明:

无论多么简单的概念,都是人类耗费许多年(甚至几千年)才逐步弄明白,并通过反复遗忘、反复教育、反复更迭才彻底弄明白的……
人们普遍自然而然地接受利息的存在(或者说“单利计算”),其实也不过是近一百年以内的事情。在中国人的印象里,“利滚利”这种缺德事儿是黄世仁那种混蛋为了霸占喜儿才干得出来的;在西方人眼里,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代表着邪恶……

试想一下,如果在几千年前,某人向村里另一人在春天的时候借了一点种子,到了秋天的时候,归还种子的时候,是不是会自然而然地多还一些粮食?

又或者,某人借的是母鸡,等母鸡下蛋孵出来小鸡之后,是不是要多还几只小鸡?借鸡生蛋之后把鸡还回去、蛋全部留下来,恐怕估计是会挨打的罢?

可借钱的时候,人们却不愿意付利息,为什么呢?最根本的原因只不过是笨蛋们的特点自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哪怕只要多复杂一层就开始完全无法理解,更别提复杂一层以上了……

笨蛋去找朋友借一只鸡,可是朋友也只有一只鸡,而家里的娃天天等着鸡下蛋吃。于是朋友想到自己还有十个贝壳,在市场上可以换到一只母鸡,于是就好心借给笨蛋。然后,笨蛋去市场上用十个贝壳换了只母鸡,鸡生蛋、蛋生鸡,过了一段时间,想起来当初的事儿,于是抱着一只生出来的母鸡去市场上换了十个贝壳,拿回去还给朋友。朋友说,嗯?你应该给我至少二十个贝壳吧?笨蛋愤怒了:你怎么可以这么无耻?!你明明借给我的是十个贝壳!那些贝壳不借给我,放在那里也是放着,难道它们会自动变成二十个?我那些鸡可是我辛辛苦苦养出来的,你什么都没干,就多要十个贝壳?!你太坏了……

笨蛋之所以总是理直气壮,是因为他们思考不全面却以为已经全面。笨蛋忘了,那朋友其实可以拿着十个贝壳自己去市场上换一只鸡,然后同样可以鸡生蛋、蛋生鸡……然后换回来更多的贝壳 —— 虽然贝壳看起来是死的,放在那里也不会“自动”生成新的贝壳,但这并不意味着说那些贝壳如果不被笨蛋借走的话就一定永远只是放在那里。

别笑,别以为自己不是笨蛋,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或者必然曾经是。

整体来看,即便是到了今天,绝大多数人对利息也没有正确的认识。迄今为止,地球上也就只有一个民族,其中的每一个人,好像自古至今都对利息有着透彻的了解:犹太人 —— 爱因斯坦就是犹太人。嗯,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也是犹太人。

从历史上来看,犹太人长期受迫害,若干次被种族清洗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放高利贷,招人恨 —— 说穿了,是招笨蛋们恨;而那些笨蛋中,几乎无所不包:科学家、哲学家、道学家、政客、强盗和平民百姓。

地球上的每一个宗教,至今都有严格的教义,禁止收取利息。甚至,连精通利息理论的犹太人,也并不一定认为收取利息是“光明正大”的。正因如此,他们的教义里规定,不得向同族收取任何利息,只允许向外族人收取利息。导致外界的笨蛋一致认为聪明的犹太人是“昧着良心赚钱的民族”…… 人们把放高利贷的人,叫 Loan Shark,就是广东话里的“大耳窿”2,反正一听就都不是好东西……利滚利,听起来就更邪恶了。

即便到了今天,虽然说现代金融学的基础,就是承认并接受利息的存在,并也无处不在应用复利原理,可是,全世界的银行大多都在吸储的时候只支付单利,而不是复利 —— 这是他们在故意占便宜。白占便宜是很不厚道的,于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教育大众,放高利贷是不好的,这话还真的部分是正确的…… 于是,老百姓基本上都信了,有意无意地都把复利和高利贷等同于一回事儿。而所有的政府也都是一样的,出于控制经济的需求,要严格控制利息,恰好又帮了银行的忙,于是老百姓普遍不是很清楚地理解利息就很正常了 —— 要命的是,还真没有人认为自己连利息是什么都不懂……

可“利滚利”就是很正常的一个概念啊:复利。一笔存款,若是可以获取复利,那么它的增长最终大抵是这样的:

于是,一笔借款,若是按复利计算,拖欠得越久,就越有可能变成永生永世无法偿还。所以借钱还不上,从这个角度看,只能是愚蠢无能造成的,怪不得别人 —— 这话难听,但话糙理不糙。而有钱却赚不到钱,也是一样的原因 —— 只能这么理解。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有继承资产的好处(大多数人无法享受的好处)就是有可能很早理解利息的原理,以及复利的神奇力量。我个人几乎从未直接从钱上获得过“复利”的神奇力量支持,为什么呢?因为我根本没有任何可继承的资产。不仅如此,三十五岁之前,总是反复被清零……

不过,万幸的、也是公平的是,每个人都一样,在智力上、知识上、经验上,复利效应依然存在的 —— 这是多么令人喜出望外的事实啊!只要能积累的东西,基本上最终都会产生复利效应。如果没有继承资产,那么就持续积累知识罢,我们运气真的很好。

我们恰恰活在一个知识变现很容易、且越来越容易、且变现金额越来越大的时代。

2015 年,有一篇很流行的文章《为什么最近有很多名人,比如比尔盖茨、马斯克、霍金等让人们警惕人工智能?》,里面的主要观点我个人并不同意,但里面的一个论据很有意思,同时也是正确的:
我们正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拐点上……

这是为什么我们认为自己活在最好的时代(根本不是最坏的时代)的重要原因,人类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漫长的反复修正积累,终于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了,而我们恰好生在这个时代(而不是石器时代)……

2013 年年底,我开始从事天使投资工作 ——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做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相对固执的看法3,其中一个是:
不能很快地赚到很多钱的商业计划就是垃圾。

请注意:这里的“很快”,若是不仔细多方面周全地解释,一定会引起误会。因为有人会疑惑,那 Amazon 到了 2014 年才开始盈利,难道 Amazon 上市前的商业计划是垃圾吗?

若是 Amazon 若干年来的营收曲线是这样的,穿过绿线之后就是盈利状态,那 Amazon 的商业计划就是成功的、且高价值的 —— 因为它一旦开始赚钱,一年就把之前若干年的亏损全赚回来了…… 你说快不快?Peter Thiel 当年做 Paypal 的商业计划的时候,清楚地知道,按照计划,Paypal 的 90% 以上的收入来自于第 19 年…… 也是一样的道理,他们寻找的是遵循这样模式的、复利曲线式的增长。

所以,我经常跟我的合作伙伴们说,

商业的核心就是赚钱,赚大钱的模式就是寻找这样(复利模式)的曲线……
其实,上图并不是 Amazon 的营收曲线(我是故意的),而是道琼斯指数过去一百年的增长曲线:


这种曲线在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例如,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也是这样的:

我的幸运在于,我很早理解并相信了复利的力量 —— 而且是在没有继承资产的情况下。我选择了知识积累,并且笃信知识的效用 —— 我知道、我相信,在许多年后的某一天,知识会变现的,而且它一旦变现,很可能瞬间就能抵消过往所有的挫折。结果呢?所谓的“许多年之后”,在我 39 岁那年(2011)的时候来临了……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我反复鼓吹积累,在《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里,我还会继续反复鼓吹,不仅要陪伴更多的人一起积累,还要继续传播这个简单、朴素、有效的思想。一旦你擦亮了眼睛,就会发现复利效应其实无所不在 —— 甚至毫不夸张地讲,复利效应,是我们人生的希望。

临界知识:复利效应和概率论

这条音频说的是两个重要的临界知识,复利效应和概率论。

临界知识,是知识管理达人、得到说书人成甲在他的新书《好好学习》里提出来的概念,指的是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并且应用临界知识,能让我们做事和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这本书里列出了好多具体的临界知识,我们精选了两个转述给你。

第一个临界知识是复利效应。复利效应被爱因斯坦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棋盘的第一个格里赏我一粒麦子,第二个格两粒,第三个格四粒,以后每一个格比前一个格加一倍。国王觉得这个要求很容易满足,一算才知道,这一棋盘的麦子,数量是1844亿亿粒,就是把全印度的甚至全世界的麦粒都拿来也满足不了这个要求。

这就是复利的神奇之处,刚开始的时候,复利效应是很微小的,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惊人的效果。但是复利只是一个数学模型吗?没那么简单。书里说,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事情A,不断循环。凡是符合这个规律的事情,都可以看做复利效应。比如说网站的访问量越多,在搜索引擎排名就越靠前,然后访问量就更多。同时,复利还会导致二八法则,比如做网页,会有20%的网站经常被人浏览,剩下的80%几乎没有人用。

那怎么才能进入前20%呢?我们先分析一下影响复利效果的因素,一个是利率,一个是执行次数。利率就是做了事情A导致结果B之后,B对A有多大的强化作用。执行次数比较好理解,就是重复这个行为的次数。理解了这两个因素,想充分利用复利效应的话,首先要找到“A导致B,B加强A”的事情,然后提高这件事情的利率,最后不断重复。只有这样做,才能进入复利模型带来的加速成长。

比如,做微信公众号这件事就符合复利模型。每推送一篇文章,就会有一部分读者分享出去,这样就能带来更多阅读量,而分享的根本原因是文章写得好。所以如果你想把公众号做好,关键就在于保持文章质量推送频率

需要注意的是,复利效应在前期是不明显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你花了很多精力写出来的文章跟别人随便写出来的文章,阅读量差别不大。但是你坚持下去,保证文章质量和推送次数,那么一定会达到临界点

DeepCreator:英雄所见略同,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说完了复利效应,我们再来说说第二个临界知识,概率论。概率论的思考方式是这样的:过去每一件事情的结果,只是众多可能的结果之一,我们不能仅仅用结果来判断之前决策的好坏。所以,那些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也没有办法完全复制。

虽然不能精准地预测未来,但我们还是有方法判断大概率事件的。这就需要用到一个决策工具:决策树。画决策树有三步:第一步,写出你想要实现的目标。第二步,在目标的右侧写出实现这个目标的所有方案。第三步,评估每个方案的结果,以及这些结果实现的概率。

举个例子,假设你想提高收入,这是一个目标。接下来,你想到了三个提高收入的办法:一个是创业,一个是兼职,第三个是在原公司努力工作,等待升职加薪。该选哪一个呢?接下来就要评估这三个方案实现的可能性。具体的评估过程就不细说了,因为每个人的状况不一样,要结合实际评估,最后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当然,在评估可能性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减少主观判断的偏差,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外部视角`。比如在评估自己创业成功率的时候,不要先从自己的优势入手开始评估,这样很容易高估自己。如果从外部视角入手,把社会整体的创业成功率作为基础概率,然后进行调整,这样得出的结论更可靠。`

概率论对我们还有一点启发,就是“为大概率坚持,为小概率备份”。只要我们选择有利的大概率事件,持续投入,结果一定比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做事情要好。就拿找工作举例子,如果你做了充足的准备,应聘的成功概率也只有64%,可你坚持两次,找到工作的概率就是87%;如果坚持三次,这个概率就高达95%了。另外,要为小概率事件做好备份,避免小概率事件对我们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比如重要文件要多备份,以免丢失。

总结一下,这条音频介绍了两个临界知识,一个是复利效应,另一个是概率论。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书《好好学习》。

本文源自:《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How

下一次,你决定购买一件衬衫或一双鞋时,请问一下自己:我真的喜欢它吗?它合适吗?我会穿很多次吗?

让你的钱帮你赚钱,这事其实并不难


原创: 张潇雨 罗辑思维 今天

你好,我是张潇雨,是一名商业研究者和对冲基金管理人,曾在著名投资银行高盛担任股票分析师,也是「得到」课程《个人投资课》的主理人。

很多人都问过我,如果我没有太多时间,也并不是专业人士,是不是就做不好投资理财了呢?其实,只要你有心学习,理财这件事并没有那么难。

如果你的情况符合以下任意一条:

  1. 投资不是你的全职工作;
  2. 除了自己或者亲密的家人、朋友以外,你不管理其他人的资金;
  3. 你对投资理财没什么经验,想要快速入门。

今天这张书单,应该就能帮到你:

投资最重要的事
════════════════
值得反复阅读、常看常新

投资这个领域相当专业,有很多复杂高深的道理需要讲清楚。而达到这个标准的最好的一本书之一,就是霍华德·马克斯的《投资最重要的事》。

作为极其成功的价值投资者和作家,霍华德·马克斯在这本书里把市场的不确定性、怎样理解风险、逆向投资的理念,以及如何认知自己,都分析得深入浅出。这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常看常新的好书。

不夸张地说,这本书也是对我的《个人投资课》启发最大的一本著作。

战胜华尔街
════════════════
来自华尔街真正股神的分享

毫无疑问,彼得·林奇是华尔街真正的股神之一。但作为成名的职业投资者,他没有一味卖弄自己的专业知识,而是非常平和耐心地分享,他对普通投资者如何战胜专业人士、战胜自己的心得。他对各种公司和股票的观察鞭辟入里、视角独特,但又不故弄玄虚,是上好的学习资料。

另外,在这本书中你还可以看到彼得·林奇有多么勤奋,以及他离开投资、回归家庭生活之后的感触。你可以从中体会到,投资永远是一个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另外,他的另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也非常值得一看。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
════════════════
投资 A 股的佳作

这本书的书名显然致敬了霍华德·马克斯的《投资最重要的事》,它的作者是一位出色的中国的基金经理——邱国鹭。作为高毅资产的董事长,邱国鹭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优秀的长期业绩,而这本书也是对他们投资中国市场的一些心得总结。

在书里,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概念叫做“宁肯数月亮,不要数星星”。这句话体现了这本书对商业逻辑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实战中宝贵的经验总结。如果你偏好投资 A 股,这本书是一本你不可错过的佳作。

风险与好的决策
════════════════
帮助你做决策

很多时候,当别人问我的工作,我通常不说自己是基金经理(fund manager),而说自己是风险经理(risk manager)。在我看来,投资中大部分的精力其实应该放在研究风险、理解风险、管理风险上。

另外,想要做好投资,还有一点很重要:建立自己的决策系统。把结果质量视为决策质量,是很多人在投资过程中常会犯的关键错误。而这本《风险与好的决策》,是帮助我们在刻板的数学概率之外,理解这个世界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的一本好书。在里面,你会学习到很多简单而又有启发性的经验法则,它们可以帮助你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错误”的行为
════════════════
避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这本书的作者是理查德·塞勒教授,他曾凭借行为经济学获得诺贝尔奖。我推荐它的根本原因在于:投资做到最后,你会发现它几乎只和自己有关。市场、和他人甚至你投资的具体产品都不是最重要的。

所以,观察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是投资成功的不二法门。同时,它也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命题。

我是如何获得财务自由的?

上高中的时候,物理书里(应该是高一第一册),有个重要的概念,“逃逸速度”(Escape Velocity),又叫做第二宇宙速度(Second Cosmic Velocity)。这个概念太迷人了,让我无法不浮想联翩,直到今天(以及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它都是我最喜欢的概念之一。


运用之前对速度、加速度、动能、势能、圆周率等等这些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清楚地计算出第一宇宙速度是 7.9 km/s —— 用这个起始速度发射,航天器可以环绕地球飞行;若是起始速度超过 11.2 km/s,即超过第二宇宙速度,那么航天器可以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飞离地球…… 第三宇宙速度,16.7 km/s,可以让航天器飞离太阳系,第四宇宙速度,大约应该是 52.5 km/s,能飞离银河系……
上学的时候,我的书看起来一直都是新的,因为我习惯了开学拿回来新书之后,先把每一章的概念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下来,而后就把书扔在那里,偶尔听听课,偶尔跟着做做题就完事儿了 —— 如此看来,学校实在是太好混了。那时候,我看同学们拿回新书第一件事儿是给它包个书皮就觉得好笑,也很自得,因为觉得自己暗藏了一门保护书籍的秘籍。
可这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了,看着那几个数字就觉得神奇,忍不住一定要搞明白整个计算过程;几天时间不知不觉就一晃而过,我已经把整本书彻底翻完。那应该是我人生第一次“高速学习”的经历,虽然囫囵吞枣,但也感觉一路披荆斩棘。这次的学习过程成就感太强 —— 恍然间觉得自己的“保护书籍”的方法论,其实一直一来就使得我的学习速度超越了“第一宇宙速度”,而这一次的高密度学习过程,让我感受到了“逃逸速度”……
那时候,小朋友们还不知道有“脑洞大开”这么个说法,身边真的没有谁可以交流这个神奇的过程与奇妙的感受。尝试着跟同桌说了一回,发现再说下去有被仇恨的危险,于是就闭嘴了。
过了好多好多年,看到周星驰在《功夫》里有这么一句台词:“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 真心不觉得这话装逼捣蛋,知道确实是那么个理儿。


我很早就想办法赚钱,而且也确实能想到办法。还在大三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长春火车站附近有个新建但尚未完工的华正批发市场正在招商,我就跑去找华正的总经理,说,我可以回老家帮你们招商,你们给我多少提成呢?那个身材高大的女经理愣了一下,说,你年纪这么小,行吗?不过,要是你能做到,我们签个合同,给你 10% 的提成。拿着合同我就请假回老家延吉了,借钱在延边日报上发了个广告,然后在市内最好的宾馆里租了个房间,开始“招商”。一周前后的时间里,我卖了二十多万,拿到两万多提成,我没要现金,换了个位置不错的小柜台出来 —— 那是1994 年。罗永浩同学当时辍学在家,见证了整个过程,好像那报纸上的广告就是他跑去找了个人发的。
那时候我就跟朋友说,赚钱一定要快,不是因为我们贪,是因为我们懂道理,物理书上说的,想要摆脱地心引力飞出去,得超过第二宇宙速度…… 我赚钱的速度一直很快,帮华正批发市场招商,让我第一次赚到了“万元”以上级别的钱,还是在前后十天之内;后来做过很多事情,也都很多也都很快……
虽然这个类比倒是不错,可实际上,赚钱速度要多快才能达到“第二宇宙速度”是没办法像物理书里那样有公式可以计算出来的。而且,事实上,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远远超出一个年轻人的想象。
一九九七年前后的时候,我已经赚到百万级别的现金 —— 那时候我已经是金鹰板卡的东北区总代…… 可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让我的积蓄迅速归零 —— 我父亲病倒了。这个过程中,我对医疗商业化这个政策有了深刻的理解,也见证了很多人真的在生了病之后因为没钱治疗而不得不回家等死…… 到了二〇〇〇年前后,我已经彻底“青皮”(东北话,一无所有、身无分文的意思),于是只好想办法去找一份高收入切稳定的“工作” —— 后来去了新东方呆了七年,那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打工的经历。
其实,在一九九五年的时候,我遇到过另一场“灾难” —— 我们几个朋友在华正经营服装批发赚来的钱“消失”了。因为是坏事儿且涉及到朋友,这事儿即便是在今天,我也不愿意公开说出细节,反正结果就是十来万块钱消失了…… 一年多白干。不仅白干,还有负债。这直接导致了大学毕业之后的我不可能去“找个工作”。那时候在银行工作,每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几百块钱,靠那点薪水,我一辈子都别想还清债务。压力是可以转换为动力的,没有这些压力,我可能真的去找工作了,可有了这种压力,找工作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只好想办法去做生意 —— 那时候人们不用“创业”这个词 —— 辗转了几下,跑去沈阳的三好街,从卖光盘开始……
父亲病倒之后,我卖掉了在沈阳三好街的柜台、档口和公司,回老家。在那三年里,我在延吉开过电脑公司,办过网吧…… 反正就是想办法赚钱,心里想着,这都不是我的错,这是“自然灾害”、“不可抗力”而已。最终,我还是有办法比别人更快地赚钱。我在网上读到一篇英文文章,一晚上弄明白了如何搭建无盘网(RPL、PXE 现在已经是没几个人知道的概念了),搭建一个网吧的成本比别人低出一大截,于是利润当然高了一大块…… 可好景不长,先是遇到一个叫邹连军的骗子(人被骗之后是不好意思告诉别人详细的受骗过程的),再后来遇到一个赵姓的警察,禁止我再搭建无盘网,原因不详。我再次彻底归零,并再次负债。这是一九九九年年底……
所以,在新东方的七年,是我安心休整的七年。无论在新东方我遇到过多少恶心事儿,我都一直感激我的前老板俞敏洪,因为那点事儿跟我在外面遇到的比起来真的“屁都不是”。新东方虽然课酬很高(相对于整个培训行业),但对我来说是不够的,于是我开始琢磨不受“重力加速度”限制的事情 —— 写书。如果不是在新东方那样的环境里,我是万万不可能做到的…… 再后面的事儿,我的长期读者都知道,因为差不多从 2002 年开始,我算是在网上完全公开工作的 —— 虽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从来不在网上讲述自己的个人生活1。
所以,形象点地讲:
赚钱慢是一种罪,原罪。
因为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相对来看太狠了,大多数人不知道而已;你赚钱少,你赚钱慢,你就永远“飞不起来”,更别提“飞出去”了…… 有一年崔健发了首歌,最后一句歌词是“我飞不起来了”,听到那句的时候,我的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
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林林总总包括很多,主要包括:
无继承资产
债务与利息
欺骗与背叛
间或一定发生的灾难
税务与保险
必需品开支
航天飞行器怎么飞起来的呢?科学家们要考虑的是这么几件事情,航天飞行器的重量、起始的速度、可携带的燃料数量 —— 要命的是燃料箱本身也有重量…… 所以,科学家们想出来的办法是,飞到一定高度之后,把一节燃料箱丢弃掉(jettison),降低飞行器的重量;再飞高一段距离之后,还要再丢掉另外一节燃料箱……


这是个多么有启发的方法论啊!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没买车 —— 车价便宜下来是这几年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从一开始就决定不买房,因为在我眼里,房价太高其实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它是个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 —— 还带着很高额的利息,买一个房,要还二十年、甚至三十年,这事儿我想想就头疼。我花很多钱买书,在新东方的那些年里,我基本上每个月要花至少 1000 美元在 Amazon 上买书,我的信用卡额度就是靠这么一项消费逐步提高的,我觉得知识是有能量的,且不受“重力加速度”的限制。只要有闲钱,那个时期里 —— 我有一点闲钱真不容易啊 —— 我就想办法挪到香港,买美股。在我眼里,那个时候中国人买美股,几乎是“失重”的赚钱方式……
二〇〇五年年底的时候,父亲去世。我母亲好几天没说话。有一天吃早饭的时候,她突然说了一句,笑来,你现在自由了。我说,嗯,我知道。没有了医院的敲诈,我一下子就财务自由了,这是事实。于是,我准备了一段时间,二〇〇七年夏天从新东方辞职了 —— 就是在那年的春节前后,我开始写《把时间当做朋友》,那年我 35 岁。离开新东方的时候,我已经学会了创作,学会了理财,对如何创造“睡后收入”2有了深刻的认识。
那之后的几年里,我一直“不务正业” —— 开了一家留学咨询公司,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只能“不务正业”,一会儿试试这个,一会搞搞那个,在 twitter 上,朱峰对我的评价是,一般来说,笑来老师不务正业的时候是最靠谱的…… 为什么我要这样做呢?很简单,我在财务上突破了“第一宇宙速度”,我的赚钱速度已经稳定地、必然地超过了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我已经处于“失重”状态。直到 2011 年年初,我撞见了一个神奇的东西,你懂的。
到了今天,我常常与创业公司的创始人聊天,如果一定要让我分享什么有用的经验的话,我就会告诉他们,
赚钱一定要快,要快到超越“第二宇宙速度”,不然你飞不出去。
当然,很多的人根本飞不起来…… 因为他们好像认为赚钱是很 low 的事情,他们不好意思赚钱,他们也不敢赚钱,甚至公开鄙视那些拼命赚钱或者赚到很多钱的人。与他们沟通过之后会发现,这些人好像根本就不知道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的存在,他们误以为自己活在真空里,他们觉得自己虽然也想飞,但飞不起来才是正常的结果…… 可奇怪的是,他们也一样想赚钱,一样想赚很多钱,一样想很快地赚很多钱,但就是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告诉别人,直接或间接的结果就是进入一种“自欺欺人”的状态 —— 要知道我们的大脑是不会对自己撒谎的,你要一定对它撒谎,它的策略就是相信那个谎言,直到那个谎言变成事实。
别看我现在说起来头头是道,每次在关键的时候,自己都是靠不断挣扎才能走到本质,才能走到朴素的境界;而在这过程中,也常常被带歪,或者自己给自己下绊,经常要在鼻青脸肿之后反思,而后反复恍然大悟同一个简单的道理。多次之后,我终于明白,朴素其实是需要实力去磨炼的。
绝大多数人不喜欢用朴素的陈述。可一切不足够朴素的陈述都有诱导“自欺欺人”的倾向。比如,商业计划,这个简单的概念,它究竟是什么呢?最朴素的描述是这样的:
你的商业计划就是你的赚钱计划。
改变世界、情怀、颠覆…… 等等这些陈述都是不足够朴素的。你可以去改变世界,以商业或者非商业的方式,你可以拥有情怀或者去颠覆点什么,但不一定非要用商业的方式。既然是商业,就必须赚钱,做企业不赚钱是弱智和缺德的。赚钱也可以改变世界,赚钱也可以有情怀,赚钱也可以颠覆 —— 但既然是商业,为什么不朴素地把赚钱放在第一位呢?
培训投资经理的时候,我会扔给他一百多份商业计划,告诉他,先看,觉得哪个好,就挑出来,写写笔记 —— 写清楚为什么好?
一个月后,我会去问他,看完了吗?他说,看完了;然后我才会告诉他衡量商业计划的核心标准。
既然商业计划就是赚钱计划,这样朴素的描述,使得衡量商业计划的标准特别简单:
你可能赚到多少钱?
你最快多久可能赚到那么多钱?
注意措辞:是“可能”,不是必然,不是必须。另外,快不是一个单独的变量,数量和速度放在一起才有意义。
然后我再问他,
之前看的时候,是不是很多商业计划你觉得很好?是不是有一些令你觉得惊讶?令你觉得震惊?甚至令你觉得自卑?
所有的答案当然是点头。然后我会接着告诉他,那些都是幻觉。只要我们所使用的定义与陈述足够朴素,你就能反应过来那些都是幻觉。这些 BP 全都是垃圾,即便其中的一些已经拿到了 VC 的投资(那根本不说明问题)—— 不能很快地赚到很多钱的商业计划就是垃圾。
尤其是那些伸手向投资人要钱,却根本搞不清楚自己能赚到多少钱,更不知道究竟能多快赚到那些钱的家伙,根本就是耍流氓。投资人很冷静,要的是“可能”(可能的意思是说,也可能失败),结果,这帮人完全没概念,那怎么玩下去啊?
嗯,好了,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了……
下一阶段是什么呢?我会给他们讲我自己过去创业也好投资也罢,过程中犯的那些错误,总结起来最终都是一样的:
那时候自己太笨,乃至于在创业、投资的时候竟然没有把赚钱的数量和速度放在第一位…… 愧对投资人不说,更愧对的是自己啊!
说了这么多,也差不多了。
不过,问题在于,我现在如此朴素地告诉你,我获得经济自由的方法很简单:就是靠朴素的思考、朴素的方法论、朴素的践行 —— 不朴素的东西我也真的不会 —— 你真的相信吗?或者说,你真的敢相信吗?

如何开始

理财越早开始越好,这已经说过了。那如何开始呢?从今天开始存钱。
存钱这件事究竟有多难呢?统计表明,73% 的美国人只有不到 1,000 美元的“应急钱”。按说,中国的文化决定了历史上的储蓄率全球最高,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年轻一代的成长,以及信用卡的普及,过不了久,中国人估计也跟美国人差不多了。
从心理学上讲,理财教育很难成功的原因在于传统理财教育总是很“笨”,总是用错词 —— —— 这不是开玩笑,有时候改改措辞就可能引发巨大的改变。
教育者常常很“土”、很“笨”,想的是如何把别人从火坑里拉出来,干的却总是上前踹一脚的事情,然后还总恨铁不成钢……
真的不要告诉自己,“我需要存钱,将来用来应急”。“应急”这个词会引发大多数人的心理抵触。这个词会令我们紧张、不悦。谁愿意真的相信自己将来一定会遇到倒霉事呢?虽然,我们都知道那其实是真的、必然的……
如果这样告诉自己,可能更容易成功:
“我得存钱,我才不想跟那些笨蛋一样呢……”
我们推理一下:毫无疑问,不存钱的人,在理财这个人生最重要的技能上就是笨蛋。然后,无论你是谁,都不希望自己成为笨蛋,这也毫无疑问。于是,这是一个“因为没有引发负面情绪而更容易被大脑采纳的建议”。
也不要告诉自己:“为了存下钱,就要拼命省钱。”靠省钱发财明显是不可能的 —— 如果你的赚钱速度低于平均水准的话。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固化,都与个体的赚钱速度有直接关系,而不是与节俭程度有关系。在赚钱速度很快的人中也有非常节俭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靠节俭致富的。而且,这个建议不仅会引发负面情绪,还会直接给生活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 —— 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得到负面影响。
自制力很重要,但每个人的自制力是不一样的,过分自控只能带来不舒适。另外,要知道一个重要的事实:一个人的自控能力是总量一定的,某些方面的高度自控,会导致在其他方面的失控。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公认自制力过人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竟然一直无法戒烟!所以,在一些事情上适当放宽对自己的要求,其实是健康的,反过来才是有害的。
该花就要花,有的时候就要活在当下 —— 注意,只是“有的时候” —— 更多的时候要活在未来。40 岁之前不富有,爱吃麦当劳、肯德基的人,哪怕有一天真的中了彩票,也会痛苦地发现自己其实还是觉得垃圾食品更好吃。人的年纪越大,赚到的钱对生活质量的改善越小,这是事实。年轻的时候,确实应该适当地享受人生,甚至应该有意培养一些高质量的生活习惯。
问题在于能否清楚认识“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让我们再审视一个事实:爱面子其实是绝大多数人存不下钱的根本原因。年轻人更爱面子,为什么呢?说穿了,就是不成熟呗 —— 过分地、没必要地在意他人的看法。从商业模式上,校园分期是很成功的;从风险投资的角度,那几个做校园分期的创始人也是非常优秀的,优秀到令人眼红。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那些肯支付年化 30% 甚至 50% 的利息购买 iPhone 的人,也挺吓人的…… 真的合适吗?分期没还完的时候,新一代 iPhone 又出来了……
如何摆脱呢?我有经验 —— 海量阅读心理学书籍。尼采认为“一切都是主观的”,其实也有一点点道理,因为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都是受自己的主观意识所影响的,或轻或重,只不过有些人可以通过对心理学常识的理解去调整自己。
还有一个办法非常有效:给自己培养一个不那么费钱的兴趣爱好。大多数人出去花钱,根本上来看就是“闲的” —— 女性读者该笑出声了,因为她们自己最清楚。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一个超级省钱的兴趣爱好,可竟然有很多人认为“书太贵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连希望对一些人而言都是极其危险的”。再如,弹琴也是一个花钱比较少的兴趣爱好,吉他比钢琴花钱更少。有个兴趣爱好的好处是,闲暇时间有所寄托 —— 没工夫乱花钱,这不挺好的吗?
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财无非就是“开源节流”。相对来看,“节流”固然重要,“开源”才是正途。对年轻人来说,努力提高自己未来的营收能力才是当务之急。微博、微信朋友圈固然得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花更多时间去系统地研读正式书籍,多花时间去打磨自己的劳动技能。不要只顾着升级手机系统,也要常常升级自己的大脑,选择更好、更强的思维模式,进而有能力作出不同的选择。
最后,死活存不下钱的人,某种意义上都有共同的特征 —— 常常“一厢情愿”。他们一开始是“心里希望”,后来是“认定”一切都会自动变好,甚至进一步成功地欺骗自己:“这才是正能量”……骨子里,这是拒绝成长,拒绝承担责任,乃至心理学上还有个专门的词 —— 彼得潘综合症1。
现实是这样的: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整体上来看是会越来越好的,可每个个体的状况却不一定。很多人越来越糟,没有人会自动变好,只有行动才会带来变化,期望本身在没有行动支持的情况下只能变成自我欺骗。
好吧,现在没有借口了。开始存钱吧。
存多少好呢?“砖家”的建议是 —— 对,他们就是“砖家”:
50% 花在生活必需上; 30% 花在生活质量上; 20% 存起来。
这个建议哪里不对劲呢?不对劲的地方在于:它既不适合现状,也不适合当作未来的目标。对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现状可能不那么乐观。弄不好“生活必需”所占的比重会超出收入的 80%,甚至入不敷出。于是,这么个“砖家”建议,常常只能令人气馁。把这个建议当作目标呢?又太“Low”。社会在进步,“生活必需”越来越依赖精神上的富足。未来经济独立的你,物质生活占 10% ~ 20% 才算是理想,不是吗?事实上,很多“物质”正在变得越来越便宜,将来会更便宜。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意仔细阅读了知乎上的一个帖子“月薪 5,000 元能在北京生活得怎样?”,以及天涯上的一个帖子“北京家庭正常过日子生活费用分析(有小孩,未上幼儿园情况)”,反正人和人的差别就是很大。
不过,有个事实也值得注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的收入被压缩了 20%,你终究还是会适应;如若压缩 20% 会非常不适应,那就压缩 10%;如果还不适应,就压缩 5% —— 一般来说,压缩 5%不会产生明显的不适。
选择一个自己觉得合适的比例吧。不选是不行的,因为你不想成为那样的人。成年之后,生活的一切几乎都是选择的结果。然后,给自己设置一个机制,使自己就是不能动用存起来的钱。这时,欺骗自己其实是有用的 —— 还记得那些 4 岁的孩子是怎么学会通过骗自己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吗?就当那些钱丢了。丢了的钱,不是用来“应急”的,丢了就是丢了!“丢了”的意思是,没了,那些钱彻底没了!
如何制造这种效果呢?这个灵感来自《本能: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的作者。你可以这么干:到外地办一张储蓄卡,记下卡号之后把卡扔掉;以后每个月转一定金额的钱到那张卡上。其实金额大小并不重要,是收入的 20% 还是 5% 也不是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 —— 给自己一个机会,在 5 年之后体会一下突然可以动用一笔闲钱的机会。如果你今年 25 岁,等待相当于自己已有生命的 1/5 的时段是很惊人的成就,这段经历在未来很可能会“折现”成惊人的毅力(Grit) —— 另外一个提高收入的重要能力。而且,来自经验的毅力更可靠 —— 5 年后你可就赚大了。
给自己存出一个机会,这就试试吧。

躺着赚钱

赚钱的最正确姿势是躺着。
“越早越好”一文里我提到,为什么今天的人更应该重视理财呢?理由特别简单:人们的平均寿命变得更长了,人们可获得收入的工作时间也随之变长了,于是,哪怕起点稍微晚一点也无所谓了。现在要补充的是更为重要的理由。
普遍来看,普通人的赚钱能力在越来越快地提高;
普遍来看,普通人在生活必需上的开销所占比例正在缩小。
虽然即便是今天,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只有通过干坏事才能赚到大钱”,但世界早就变了。赚钱难,站着赚钱更难,所以很多人就跪下了 —— 这是姜文影射的现象。跪有两种,一种是向权贵屈膝,另一种是向命运屈服。前一种可耻甚至可恨,后一种呢?过去是无奈,将来是可悲。
不知道喜欢看电影的朋友是否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黑帮片正在没落 —— 全球都一样。为什么呢?本质的原因是,黑帮本身已经不那么风光了。为什么呢?因为在现实中,暴力越来越不值钱了,智力的折现能力早就超越了暴力。
《怪诞经济学》的作者 Steven D. Levitt 在 2005 年就在《洛杉矶时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为什么那些毒贩还住在父母家里?》,引用了芝加哥大学毕业生 Sudhir Venkatesh 的调查(以下为摘要):
在街头贩毒的喽啰,大约 1 小时赚 3.3 美元;小头目,大约 1 小时赚 7 美元。然后,这些可怜的家伙却要冒着高达 25% 的“随时被干掉”的风险 —— 这还没算他们随时可能被抓坐牢的风险呢。他们为什么跟父母住在一起?租不起房子呗。其实,中高层也赚的不多,但开销不小,因为要租豪车、戴金链子、出入高档消费场所…… 节俭一点不行吗?答案是不行,因为招募“新兵”全靠这些看起来的风光去骗。
香港关于古惑仔的电影,票房已经几乎没多少了,更逗的是,即便在电影里,古惑仔们卖的也不再是白粉,而是奶粉。这其实挺写实的。要知道,那些没多少文化的古惑仔想要转型可真的是要多难就有多难啊。
进入21世纪,卖毒品的利润率虽然依旧很高,但比起开发网络游戏来说,可就是大巫见巨巫了。被抓的、被打死的毒贩们,要是真有机会看看“80后”、“90后”们是如何通过开发游戏或者社交软件赚钱的,弄不好当场就因羞愤而自我了断了吧。
作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要坚定地理解上面提到的两个事实:
普遍来看,普通人的赚钱能力在越来越快地提高;
普遍来看,普通人在生活必需上的开销所占比例正在缩小。
现在的“90后”、“00后”,大多数情况下是绝对不需要“铤而走险”的。社会的进步正在整体改善个体的生活状况。要相信第一条,所以才能坚定不移地想尽一切办法学习如何获得更强的赚钱能力;要相信第二条,所以大可不必刻意或过分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去换取未来的财富。这两条都笃信且实践,才能做到“别把自己的青春过得太穷”。
这是基础认知,还有更重要的。个人理财,即管理自己的现金流。“开源”比“节流”更重要,这已经说过。那么如何开源呢?大多数人并不在意的是,收入其实分为两种:
主动收入
被动收入
所谓主动收入,就是你必须干点什么才能获得点什么的那种收入;而被动收入则相反,就是那种你不必干什么但竟然可以获得的收入。被动收入的最常见例子是利息。利息是需要本金才能获得的,没有本金怎么办?
先说说我自己。我个人第一次有真正意义上的被动收入,是因为我写了《TOEFL 核心词汇 21 天突破》。这本书写于大约10年前,2005 年,那时候我 33 岁。这本书迄今究竟印刷了多少册,我都记不清了,反正,它到现在每年还给我带来不少的税后收入 —— 但我总是私下开玩笑,说这笔钱是“睡后收入”。这本书的版税,除了第一个半年的,我就压根没有动过。后来的版税存在一张我已经故意丢掉的卡上,密码当时是胡乱输入的。出版社每年往那张卡里转两次账,每次都会给我发一封邮件,但我也从来没看过。这本书我的版税率是 11%,也就是说,一本售价 29 元的书,我大概能收入 3 元。它长销了 10 年,还在继续销售,且销量稳定。
后来,我给自己创造了更多的被动收入,也就是后面的两本长销书 —— 《TOEFL iBT 高分作文》(2007 年)和《把时间当作朋友》(2009年 )。即便现在,我个人的日常开支都基本上来自这两本书的稿费。从本质上看,这些“睡后收入”是我从 35 岁开始总是“不务正业”的根本原因。对我的“不务正业”,身边的朋友都习惯了。
@eastwoodnet: 我们都忘了笑来老师的正业是啥了……
@zhufengme: 放心,只要笑来老师不务正业,就比务正业的事儿干的高效靠谱,233 17 Feb 2013
到了开始写《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时候(2007 年春节),我已经不太在乎如何创造更多的收入了,于是,这本书的内容从一开始就是 100% 在网上公开的。没想到的是,它竟然因此更畅销了,甚至被动销量巨大,很多读者买很多本送给朋友,甚至有公司(比如赛门铁克和盛大创新院)批量购买,出版社不得不为它们单独加印。
我个人的经历其实不太适合作为例子,因为不够典型。在这里提一下,只是为了说明被动收入对个人的财务自由有多么重要。在这篇文章里要提醒读者的是,更多的人,不仅没有“睡后收入”,还有很多“睡后支出” —— 分期消费的负担其实挺重的。
这是很认真也很重要的建议。不管你处在什么年龄,从现在开始刻意寻找那种可以一次性付出却能够长期获得收入的事情去做。这种事情不像看上去那么难,甚至有越来越简单的趋势。比如,过去只有靠写书被正式出版才能拿到版税,现在很多人写写微信公众号文章就可能获得读者“打赏”,收入甚至比写书高一点,这就是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刻意”的力量还是挺神奇的,最终那些听起来像是胡说八道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其实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现象。
如果你还是在读的学生,看到这篇文章后有所启发,就应该拼命锻炼自己的创作技能。可以是任何领域的创作,但必须是可以获得收入的创作。慨叹一句:所谓的创作,从某个角度上来看简直就是“无中生有” —— 一种成本长期趋近于零,收入长期趋近于无限的活动。
前两年我在老家遇到一个老朋友的孩子,跟我聊天时说自己铁了心去学纹身。我当时听着就晕了:这辈子一个一个地接客户,纹一个赚一点钱,得纹到什么时候啊?!更可怕的是,就算干得好,名扬天下,可一天只有24小时,最多能纹多少个啊?我尽力尝试说服他,但失败了。我没能说服他去做我觉得更有前途的事情 —— 为什么呢?这涉及另外一个需要长篇论述的问题,也是大多数人最终能否成功理财的关键 —— 我们真的有选择吗?

自由意志

我们真的有选择吗?
这其实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这涉及一个对每个人来说都无比重要的概念 —— 自由意志(Free Will)。上升到哲学高度,这依然是个终极问题: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吗?
不可否认,在整个人类历史 99% 以上的时间里,人们活在暗黑中,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清楚地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在那种情况下,人们好像只能认命,只能信命;人们也想作些判断,但最终无能为力,感觉是徒劳。
是什么正在改变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呢?科学的进步。
爱因斯坦当年总是笑嘻嘻地说:“上帝才不会跟这个世界扔骰子玩呢……1”那是因为爱因斯坦就是接受不了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提出的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 不确定性原理[2]。
量子力学后来的发展证明,这一次是爱因斯坦错了。有一篇文章和一本书可以推荐好奇的读者看看
You Are Wrong, Mr Einstein! by Harald Frizsch
Does God play Dice? by Stephen Hawking

这真是个伟大的解脱。
“未来是不可知的(unknown)”和“未来是不确定的(uncertain/random)”之间有着看起来细微但实际上意义重大的差异。
未来是不可知的(The Future is unkownable),意味着我们对未来毫无办法,正如我们对过去无可奈何一样。2
未来是不确定的(The Future is uncertain/random),意味着我们对未来有一定的概率可以成功预测。
换句话讲,当我们抛出一个硬币,在它落稳之前,我们确实不知道它究竟是哪一面朝上,但我们确实知道任何一面朝上的概率都是 1/2 —— 这是巨大的差异。
人们常常错误地把自由意志之争的根源归咎于宗教信仰。在我看来,这有很强的误导性,也很不利于社会和谐,更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人们常常被教科书弄得误以为科学和宗教是水火不相容的,可实际上,数数历史上有多少重大的科学贡献是由神职人员作出的,我们也许会得到一个不太一样的结论。
发现遗传原理的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就是神职人员。可为什么孟德尔的科学结论没有受到普遍的猛烈抨击呢?在同一时期,为什么比他也就大个十几岁的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得出的科学结论却始终遭到顽强的抵制呢?因为某些科学结论会严重影响抗拒者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从本质上来看:
科学的敌人并不一定是宗教,科学的敌人一定是那些不愿意改变自己既定人生观、价值观的人。
声明:我个人至今无宗教信仰。
我们今天对概率的知识,源自这样一个聪明人闲着没事琢磨的问题,这个问题后来被称作“The Problem of the Points”。
A 和 B 两个人拿总金额相同的筹码开始玩一种公平的、1/2 概率的赌博游戏。今天我们可以抛硬币,那个年代的游戏名字叫“Balla Game”。两个人约定当其中某个人赢到第 6 次的时候,整个游戏结束。可是,在 A 赢了 5 次、B 赢了 3 次的时候游戏不得不结束。问题来了:按照之前的约定,两个人应该如何分手中的筹码才是公平合理的?
琢磨这件事的人有多聪明呢?他叫帕西奥利,是达·芬奇的数学老师。他发明了复试记账法,翻译了《几何原本》,还有一本奇书 —— 《数字的力量》(De Viribus Quantitatis)的英译版,直到2007年才出现。
100多年以后,有两个人合力找到了答案。帕斯卡和费马 —— 就是那个提出费马大定理的费马 —— 又是一个随便提个问题,其他人要努力 350 多年才能解决的家伙。
不过,最终帕斯卡的解决方案是优于费马的。帕斯卡最后给出了一个公式,计算如何分配才真正公平合理。

其中,r 和 s 分别代表两个人当前总计赢过的次数。
看不懂公式真的无所谓,但要理解其意义。这是人类第一次拥有且正确使用了期待值(Expectation Values)这个概念。这是概率论的起点,而概率论就是风险控制的基础工具。
在我看来,450 年前的一次计算,已然结束了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论,我们可以对未来有所期待,通过概率论(数学)这个工具,甚至可以计算出期待值究竟是多少 —— 这还不够吗?显然不够,400 多年后被量子力学再一次证明,也依然不够。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
因为绝大多数人真的不认为科学与自己的生活有太大的关系。
还好,起码对一些人来说,科学结论很重要。想想吧:如果未来不是“不可知”的,如果未来虽然是“不确定的”但多少是可计算的,那这事实对我们中的一些人意味着什么?答案是:
希望。

“Grit”的意思是“坚毅”3。什么令人坚毅?很多人都会说是“信念”。我个人不喜欢这个含混的说法。我觉得用另外一个词更好、更准、更有指导意义:
学识使人坚毅。
大学里认真学过统计概率的人是不大可能去买彩票的 —— 从心理上就说不过去,因为这是对他们智商的侮辱。金融专业毕业的人通常会想办法全款买房买车,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可能赚的比较多,更因为他们对利率和理财的理解使他们无法作出分期消费的决定。可与此同时,不买彩票的人在其他方面一定聪明、一定坚毅吗?绝不分期买房、分期买车的人在其他方面一定如此聪明、如此坚毅吗?答案明显是 —— 不。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在各方面的学识不同,于是,在各方面的坚毅程度也不同。
在今天这个时代,求知就是求富。因为知识变现不仅越来越容易,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多。
帕斯卡在 1642 年的时候设计了一个计算器 —— 对,你没看错,就是计算器,只不过是机械的。没有这种计算器,他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成就,因为他的工作需要太多重复的、枯燥的计算了。可即便聪明如帕斯卡,在他的那个年代努力了终生,也没能成功地把这个精巧的发明商业化,原因可能是成本过高、无法实现量产等。当然,帕斯卡这个设计里的重要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很多人:
重复的、枯燥的工作应该自动化完成。
400 年不到的时间里,这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靠着一点点的小发明的商业化赚到了越来越多的钱。这就是时代的不同。所谓“屌丝逆袭”的故事只有到了现代才开始批量出现,就是因为智力变现、知识变现可能了、容易了。但大量的明证并没有降低人们的普遍认知,所以民间流传甚广的智慧大都是反智的,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彰显这样道理的故事 —— 聪明反被聪明误。
再讲讲另外两个人的故事。
一个人叫卡达诺。今天的智能设备里都有陀螺仪,陀螺仪里有个重要的组件叫万向接头,这个组件应用极其广泛,我们看到的每辆汽车里都必须有这东西。卡达诺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这种接头设想的人,那是在 1545 年。他也是第一个用大小不同的齿轮计算比例问题的人。没有这位先行者,帕斯卡不可能设计出计算器。
和历史上的很多著名科学家一样,卡达诺痴迷于赌博游戏。天天玩,天天赌,也妨碍不了他出版了 131 本书(不算另外 170 多本被他自己烧掉的),死后还留下了 111 个抄本。我们今天看到的高产作家,比如斯蒂芬·金,比起卡达诺来说真是“弱爆了” —— 由此看来,我平日里写点小文章自娱,真是压根就不值一提。
卡达诺是第一个注意到 2 个骰子点数之和的概率分布的人。出现“7”的概率是 1/6,出现“2”或者“12”的概率不是 1/12,而是 1/36。卡达诺天天赌,但到最终没赢多少,也没输多少。对他来说,赌博游戏是天然的实验室,他贪玩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满足了他的好奇心。
另一个人叫达米尔,也是个大赌徒,很聪明,但是达不到数学家的高度。他很喜欢卡达诺的书,尤其对2个骰子的概率分布感兴趣。达米尔是那种常见的读不懂原理但敢于应用结论的家伙 —— 这也是一种聪明,起码是中等聪明。很多人之所以渐渐笨起来,是因为读不懂原理的话他们是断然不敢应用结论的。
达米尔还有一个重要的本领 —— 组织沙龙。他相信开放的讨论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他还坚信诚信是提高讨论效率的最根本手段之一。在一次沙龙中,是他扯出 100 多年前的那个谜题 —— The Problem of the Points,帕斯卡和费马接受了挑战,最终在他们的通信往来中奠定了现代概率论的基础。
达米尔相当聪明,他直觉上判定,连续扔 4 次骰子至少出现 1 次“6”的概率可能略微高于 50%。他用这个方法赢了不少钱。“草根”出身的他也因此有底气给自己冠了个名头 —— Chevalier(骑士)。后来,他得意忘形,又开始直觉上判定连续扔 24 次骰子至少出现 1 次“12”(即,“双6”)的概率也可能略高于 50%,结果输惨了。要不是后来遇到了帕斯卡,他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输的。
帕斯卡帮他算了一下,连续扔 4 次骰子至少出现 1 次“6”的概率是

确实高于 50%。但是,连续扔 24 次骰子至少出现 1 次“12”的概率是

不输才怪呢!于心不忍,帕斯卡又帮达米尔多算了一个 —— 要想赢,得至少连续扔 25 次骰子,而不是 24 次!

可达米尔没办法用这个结果赢到钱了,因为结果是在沙龙里讨论出来的,也就是说 —— 大家都知道了。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不到半点“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够聪明才真的误人,不是吗?
一个更重要的事实需要重新审视:没错,我们是出身平凡,但我们真的需要,抑或真的必须打败谁才行吗?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可能并不需要打败谁才能过得更好,起码可以过得足够好。细想想,很多人其实是被自己打败的。他们普遍的特点是一样的:在虽然很难但明明可以选择的情况下,误以为自己完全没有选择,于是只能走进死胡同。放弃了选择,就是被打败了。
在一个普遍认为人们其实没有选择的世界里:
用以学识支持的坚毅认定其实选择是存在的,并且是可追求的,是有很大相对优势的
—— 就是这样。
知道收入分为两种,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而后更重视被动收入,这也是选择,还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更是一个改变未来的选择,不是吗?

生活目标

什么叫高品质生活?这并不是个笼统的问题,但对很多人来说,并没有答案,也没有仔细思考过。对大多数人来说,高品质生活是别人现在的生活,是自己偶尔期待的生活,是回头看看自己并没有过的生活。
高品质生活与金钱肯定有着一定的联系,可在自己没有足够金钱的前提下,说出或认为“金钱不一定带来高品质生活”,就算道理正确,也对自己的状态于事无补。自欺欺人不仅无补,甚至有害,尤其是对自己的大脑 —— 人要珍爱自己的大脑。
追求高品质生活也是大多数人必须理财的重要原因,只有少数人能在足够早的时段做到财务自由。可什么是财务自由呢?30岁前后,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读了很多理财方面的书,发现书里的答案并不能满足我的逻辑,于是最终自己下了个定义:
被动收入略高于支付足够高品质的生活必需支出所需要的金额。
在我看来,对成年人来说,高品质生活从停止自欺欺人开始。比如, “金钱不一定带来高品质生活”,以及它的各种变体:
有钱不一定幸福。(但没钱更不容易幸福。)
那么拼有什么用?不还是得了乳腺癌?(不拼的人也有很多得了乳腺癌。)
我很穷,但我有骨气!(说得好像富人没有骨气似的。)
之前提到过,学识令人坚毅,可人们常常自欺欺人地说,“聪明反被聪明误”。社会上也会不时流行一轮“读书无用论”,而且各种变体随处可见。最近常见的一个变体是“如何打败勤奋的富二代?”唉,说得好像富二代普遍不勤奋似的。读一点科学史就会知道,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大多都是家境富有殷实的,比如发明万向接头的卡达诺,比如帕斯卡和费马,比如达尔文……如果达尔文家里不够富有,他怎么可能周游世界?如果他连自己出生的小镇都离开不了,又如何观察同类生物的不同形态?他的聪明固然重要,而他的见识却必然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不够富有的怎么办?想办法去当神职人员,有了俸禄之后继续求学,比如发明了复式记账法的帕西奥利,比如发现遗传原理的孟德尔。
即便是今天,求知的成本依然相当高。全球范围内连年上涨的大学学费就是明证 —— 真的不是所有人都有钱完成高等教育的,不是吗?
正因为富有,他们的勤奋才更容易达成目标,或者反过来,当他们的勤奋没有直接、快速的回报之时,他们也更不容易着急,而是显得更有耐心 —— 时间久了,耐心就真的有了。
事实上,致富失败的人更容易放弃勤奋,而持续勤奋的人最终不可能太穷。很努力依然很穷的人,其实是选择出了问题,而不应该怪罪勤奋本身。“我太穷,是因为我太勤奋”,这到哪里都说不过去吧?而对于选择失误,自欺欺人的说法是这样的:“唉,我们啊,太实在……”对他们来讲,也许只有这样说心里才舒服、踏实吧。
停止自欺欺人之后,我们就可以直面本质问题了 —— 是否能拥有高品质生活与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所谓审美,真的不只是在选美大赛中判断哪个姑娘最漂亮而已。审美实际上是一切生活选择的基础。
什么是美?审美教育不够普及,就算有也常常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 —— 人们误以为“美”与“不美”是一种主观判断,可事实上,美是一种客观存在。
所谓的“主观”,实际上指的是对美的感受有多准确。达·芬奇遇到帕西奥利之后,因为帕西奥利教给了他足够的数学知识,他专门为帕西奥利的书《神圣比例论》画了插图。在此之前,达·芬奇其实一直是凭直觉创造美,但被教育之后,美的创作就有了理论依据和指导,这就是黄金分割率的应用。
对美的认知是可以培养的。对美的认知,最基础的来自“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即便是小孩子,也有一些天然的审美意识:有些人的相貌是美的,有些风景是美的,有些音乐是美的,有些食物是美的,有些材料是美的……请审视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跟大多数没有被刻意训练的人一样,大部分时间里是忽略触觉审美呢?
知乎上有个帖子,“如何布置独居小房间能惬意地生活?”,有大约 70,000 人关注,250 多个回答,其中最受欢迎的回答迄今得到接近 40,000 个“赞”。那些大获赞赏的答主都有共同的特征:有审美意识,有审美能力,有为自己创造美的意愿和动手能力 —— 这是长期培养之后习得的结果。
审美认知、审美能力,大多数情况下真的与金钱无关,因为更多更重要的审美体系,需要的不只是某一个器官的感受,而是系统思考的能力。比如,除了美食、美景、美人之外,还有很多事物都是美的。
有些语言文字很美
有些科学证明很美
进而还有更多抽象的美。
简洁很美
效率很美
创新很美
举个例子,也许能让你真实、快速地体验一下新颖会带来怎样的感受。不妨按照下列步骤给自己做一顿新颖的蛋炒饭:
(1)打两个鸡蛋; (2)放一点葱花; (3)撒一点咸盐; (4)把剩饭放进去拌匀; (5)在平底锅里放一点油; (6)点火; (7)油开之后把拌好的米饭鸡蛋糊倒进平底锅; (8)细火,像煎葱花饼一样煎透,使米饭鸡蛋糊呈金黄色; (9)放到盘子里,用刀切成长条; (10)用手抓着吃。
每次讲给朋友听,他们试了一下之后必然会表示自己真实深刻地体会了一次新颖带来的满足感,哪怕是这种微乎其微的创新都很美。当然,下次你还可以继续创新,比如随便放点除了葱花之外的你喜欢的食材。提高一点生活品质真的没有多难。
换个角度来看,教育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拥有更高级、知觉更丰富的器官。科学教育可以让一个人“打开眼睛”,看到不一样的却更真实的世界;音乐训练可以使我们分辨、创造更美的曲调……于是,长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会形成个体之间审美能力的巨大差异。最终,审美意识会触及且影响一个人价值观的方方面面。
一切的价值观选择,最终都是对“好”与“坏”、“美”与“丑”的判断和取舍。差异有多么巨大?一些人会认为达尔文的证明过程和方式“美翻了”,“帅到没朋友”,而另外一些人根本看不到这种美,直接体会到的是“你才是猴子变的呢!”的愤怒和屈辱。
很少有人意识到也好像没什么人讨论的是,审美意识的开化和审美能力的积累,自始至终都在影响人们的理财过程。一些人认为外观的美更重要,另外一些人认为实用的美更重要。这好像算不上什么严肃的差异,但不妨想象一下两种审美意识的差异会造成怎样的消费行为差异。这种差异时时刻刻存在,时时刻刻造成不同的选择,那是不是时时刻刻在影响理财的过程呢?
我的观察让我得出一个结论:金钱这个东西对于审美来说是“后相关”。什么叫“后相关”呢?这是我自己杜撰的一个词。金钱本身通常对开启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没什么作用,不过,在有了良好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能力之后,金钱可以发挥的作用很大,这就是金钱对审美的“后相关”作用。
这篇文章其实在传递一个信息:高品质生活不一定要等到未来,也不一定要有钱才可以拥有。但未来因为现在开始理财成功的你,一定会有更高品质的生活。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没多久就可能做了父母,自己觉醒晚,就希望孩子别重蹈覆辙。可是,等一下,下面的建议很重要。
千万不要胡乱从小刻意灌输理财观念,尤其是大多数父母的观念还是错的。要从更本质的地方开始:开启孩子的审美意识,刻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这是很难的,真的很难,因为自己要先花很长时间耐心启动、学习、培养、纠正自己。

注重学识

理财也好、投资也罢,要抛弃勇气,注重学识。
勇气是历史上所有的社会、所有的时代都一直普遍鼓励的品质。而与之相反的懦弱,则是一直普遍被鄙视的。因为乍看起来,历史上很多重大的进步都是冒险的结果。
想象一下,你在远古时代,每天都营养不良。为什么?还没有足够工具的你顶多摘摘果子吃,偶尔才有肉吃,就算吃上肉,也只能茹毛饮血。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火。
火从来都是令人畏惧的,不是吗?突然有一天,森林燃起了大火 —— 好几辈子才可能遇到的自然火灾 —— 那时候的“一辈子”也不长。大家开始拼命跑。跑着跑着,一只老虎从你身边窜过 —— 过去它见到你就追,可现在它顾不上你。又过了一会儿,一只狼从你身边掠过 —— 过去它见到你就追,可现在它也顾不上你。它们过去和现在都比你跑得快,可现在却被更凶猛的东西追。跑着跑着,你闻到熟肉的味道,可你甚至不知道那是怎么回事。终于,你和部落中的一部分人逃离了灾难,可接下来还是要辛苦地寻找食物啊。可是这一次不一样,有些动物被烤熟了 —— 大伙这才发现,原来熟了的肉是这样的味道!于是,有胆大的人回去找火种,把火“养”了起来。此后,火不知道给人类带来过多少灾难,但不可否认的是,从那一刻起(虽然具体是什么时候我们无从得知),人类进入了另外一个阶段 —— 在危险中求进步(当然,没有火的时候更危险),起码开始有熟肉吃了。
今天,人们从北京乘飞机到纽约只需要大约 13 小时,这是在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的古代人无法想象的。可飞机不也是亏得这世界上有足够多的冒险家才可能搞出来的东西吗?在航空技术走向民用的进程中,有一个人起了巨大的作用,他就是霍华德·休斯。他是个疯狂的家伙,一生无数次出生入死,每个享受过航空旅行的人都应该感谢他至少一次。某种意义上,他那难以超越的疯狂也恰恰是人们为其疯狂的原因。
从基因里,我们就对冒险痴迷。与人们普遍以为的相反,女性对危险的向往和痴迷普遍强于男性。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例子就是,在过山车、蹦极这类“模拟危险”但实际上几乎没什么危险的“运动”中,女性尽管比男性的尖叫更猛烈,但实际上却更享受这种刺激。
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人们对勇气、勇敢的理解常常过于肤浅,从未认真审视,甚至干脆忽视。勇气、勇敢背后的支撑究竟是什么?比如,小孩子打架,双方对峙,更多是靠先天条件 —— 身强力壮的更容易“勇敢”,体质弱小的更容易“怯懦”。细想想,这跟勇气的关联并非100% —— 甚至没有勇气什么事,只与体质的强弱有关。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也确实是一种实际存在的情况。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竟然有一方是更有勇气的,最终勇者胜出了。可问题在于,胜出的一方为什么更有勇气呢?更可能的解释是:其中一方想明白了 —— 大家都害怕,你们害怕,我们也害怕,只不过,我不让你们看出来我在害怕,那你们就更害怕了,于是我就有相对优势了。这样的时候,所谓的勇气,已经不再是抽象的特质,而是一种相对精巧的计算(或算计)了。
普遍来看,男性其实是很“惨”的。因为长期以来,在几乎所有的文化里,都要求男人更为“阳刚”、更为“坚强”、更为“英勇” —— 遇到一点危险就害怕了,怎么可能成大事!于是,不得已,哪怕装也要装出有勇气的样子。时间久了,男性自己也就那么信了。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勇气”和“勇气”之间有很大的不同。苏轼在《留侯论》里就说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意思是说,“蛮勇”其实并不算“勇”,只不过是个“然并卵”的东西。苏轼所说的“大勇”是什么呢?换句话讲,其实是脑壮,而不是肉粗。
长期以来,我总觉得“智勇双全”其实是个奇怪的、甚至没必要的词汇。既然只依赖先天条件的勇敢,只不过是“蛮勇”,没什么意义,那这个词实际上的意思就跟“智愚双全”一样不知所云了吧。更何况,现代人早就知道,健身其实并不是很难 —— 尤其是在这个蛋白质很容易获得的时代 —— 从孱弱的身材到刚猛的体格,其实两三年的锻炼就够了。而格斗技能,也是一种学识。之前提到过“学识带来坚毅”,在我看来,所谓的勇敢、勇气,尤其是脱离先天条件支撑的勇敢、勇气,其实也是、更是学识与思考的表现。
在理财与投资的起点就要明白:成功与所谓的勇气无关,靠的是足够的衡量风险与收益的能力 —— 这才是成功的智慧。智慧的特征是,可习得,可积累。
风险永远无所不在,真正的问题在于你如何识别它们,如何衡量它们,当有收益可能的时候如何计算风险是否可以接受,以及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承受。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进一步提高的思考能力。
万无一失且又有收益的事情,没理由不做 —— 其实,学习就是这种事情。可惜,绝大多数人并不如此觉得。迫不得已的事情哪怕有风险也得做 —— 对大多数人来说,结婚、生子都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如果有风险,同时也有可能的收益,且没有人拿枪逼着你,那么选择就是一种赌博。不要觉得“赌博”是贬义,事实上,与“美”一样,风险也是一个客观存在 —— 你爱与不爱,它就在那里,不卑不亢,不离不弃。
应对风险的能力是必须花时间学习的,只因为它确实可以习得,但不容易习得。大多数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缺乏风险意识。比如,刚学会开车的人,上路之后就常常后怕 —— 看着不怕车辆的行人才反应过来,原来过去那么多年里,自己其实很多次都是在“九死一生”的状态下过马路的。再如,我个人也是在自己开车之后才明白晚上穿着深色的衣服沿着马路走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对没有开过车的人来说,有一些风险“不存在” —— 他们未曾意识到那些很大的风险竟然存在。同样的道理,未曾做过理财和投资的人,往往不知道很多风险的存在,原因仅仅是他们从来没见过、从来没想过。
仅仅能够感知风险的存在,清楚地知道风险有多大,大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大量观察、大量思考才能真正习得的能力。我问过很多专家,他们其实都一样,除了反复说“注意风险”之外拿不出更好的建议。我的自我训练是这样完成的 —— 在一段时期里,只要有空就用搜索引擎搜索以下若干关键词的组合:
理财 纠纷 投资 失败 自杀 跳楼
像做剪报一样,把那些新闻、评论等搜集起来,反复读、反复看。前前后后攒了几个月,看了几个月,风险意识就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是我个人的经历,也许对读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其实,不仅仅是理财,生活中的任何方面其实都一样:
安全,要靠避险,而不是冒险;要靠小心,而不是勇气。
我的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有个比较有趣的留言:“如果你不炒股,那么你就已经赢了 —— 因为炒股的都赔了……”虽然这不过是个抖机灵的留言,却值得拿来说道说道。
历史上,股市(即所谓的二级市场)上的分布大都是这样的:
¹⁄₁₀₀₀₀总是赢,且赚大钱;
¹⁄₁₀₀₀赢多输少,也赚了不少;
¹⁄₁₀₀经常输,也赚一些,但没想象的那么多;
¹⁄₁₀到目前为止还是赚的,多少不一;
剩下的嘛……前仆后继地“被赚”。
从本质上来看,大多数人想着去赚钱,最终却“被赚”了的本质原因在于他们根本就没学习过、没研究过他们所参与的游戏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甚至连赌徒都算不上,因为赌徒起码知道应该怎样结合胜率计算收益、怎样决定下注的筹码数量、怎样计算多次下注后的概率变化……所以,实际观察一下就能知道,很多人进了股市,连赌都没有赌,钱就没了。他们只不过是人肉印钞机,为股市“定向增发”。钱没了,他们都不知道是怎么没的,甚至都不知道应该怪谁、该怪什么,只能怨自己运气不好。他们有的其实不是勇气,也不是勇敢,只不过是天然的贪婪而已。
也许人们会奇怪,“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种建议天天在耳边飘荡,怎么那么多人就是听不进去呢?
第一个解释就是:无知无畏。就好像上面提到过的,没开过车的人,不知道夜里穿着深色的衣服沿着马路走多危险一样,他们不知道危险的存在,所以当然没什么可怕的。
第二个解释是:安全保护会使人放松警惕。在股市全面上扬的时候,专家们知道这可能已经开始意味着危险了 —— 所谓“卖茶叶蛋的都开始讨论股票了”。可对于不懂股票投资这个行业的人来说,“眼见着别人都赚钱了”相当于一层意识上的“安全保护”,他们想着 —— 别人都可以,我不会那么倒霉吧!
正如驾驶员系上安全带之后会不由自主地、下意识放心地提高车速一样,安全保护常常刺激人们放松安全意识。所以,对安全带的争议在于:安全带也许保护了驾车的司机,却可能给路上的其他人、其他车带来更大的危险。1
在中国,股市里总是“被赚”的那些人,多少也会因“安全保护”而放松警惕。在中国的股市里,是有“涨停”、“跌停”限制的,于是很多人下意识地觉得,“最多赔10%嘛,还受得了”,结果,很多时候,第二天开盘又“跌停” —— 根本跑不出去。
风险与收益一直共存,并且,风险的大小是可以通过对它的了解和学习而被控制的 —— 这是人类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但显然,它不会自动消失,或者自动配合人们的行动。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与它共舞。

1 TIME上有一篇文章值得去读,The Hidden Danger of Seet Belts

节省与否

有些钱真不能省,否则注定“屌丝”一生……
时代在变。仅仅50年前,连“全家吃得饱”都是一种奢望。阿成有部小说《棋王》,后来被徐克改编,拍成了电影,影帝梁家辉除了主演之外还充当了编剧,在剧中更是演技爆发。在影片的第19分钟左右,有一段“棋呆子”一生如何超级认真地吃饭,最后连一个落在桌板缝隙里的饭粒都不放过的桥段。其实这并不夸张,那个年代的人就是这样。
这一代的年轻人和上一代人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最不同的应该是他们所面临的几乎是另一个世界。他们的平均寿命更长了,他们可以掌握的技能更多了,他们的技能变现机会更多了,他们能赚钱的时间更长了……与此同时,他们的生活必需开销比例更低了……还有更重要的:
科技的进步正在某个层面抹平贫富差异所造成的生活质量差异。
iPhone 是我经常用来举例的一个物件。iPhone 属于当前年轻人的生活必需品,人们能买到的屏幕尺寸就那么两种,能买到的最大内存就是 128GB —— 你是阿拉伯酋长,富得流油又怎样?想用,就那么几种。想要 256GB?到我写这篇文章的 2015 年 10 月 —— 对不起,暂时没有。
Uber 是另一个好例子。在过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都可能无法坐上豪车。可是,有了 Uber 之后,人们几乎可以随时轮换着坐各种品牌的豪车,还不需要支付过高的费用 —— 弄不好补贴完发现比搭乘普通的出租车还便宜。
在这个时代,要求年轻人过分节俭,甚至过分降低生活水准,在我看来简直是“不人道”的。而且,有一些钱是绝对不能省的,因为这种“节省”可能会伴随着很高的隐性成本,或者在将来造成很大的负担 —— 今天看起来省了,可将来却要因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买书的钱不能省
正式出版物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贬值 —— 尤其是“非小说类”(Non-Fiction)。互联网上虽然也有很多很高质量的、符合时代发展的零散文章,但体系完整的知识,通常还是,也越来越是,只有少数人才有能力创作的。感谢他们,我们才可能终生自我教育,无穷无尽。在追求学识的过程中,免费常常是陷阱。因为,我们的时间并不是免费的,同时会随着我们自己的学识变得越来越贵。
舍不得花钱买好书是最“屌丝”的行为,也是最高效地制造“屌丝”的方式。不仅不能在好书上省钱,还要为了淘到真正的好书,付出“总是得前后买过很多烂书才能提高甄别能力”的代价。再往大里说,一切有助于帮助自己成长的开销都不能省,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 —— 你的前途取决于此。
买工具的钱不能省
一切工具,其发明与使用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 提高效率。花一点钱提高效率,赚大了;为了省一点钱,却要忍受长期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 —— 只有“屌丝”才会觉得没问题。
好的工具必须买,并且要在可承受范围内买最好的。有个例子可能很多人并不喜欢:iMac真的不便宜,哪怕是对那些已经有些积蓄的人来说都是如此,但只有那些用过、比较过的人才知道,27寸的高清屏幕对效率和效用的改善真的很大 —— 究竟有多大,取决于使用者原有的和正在积累、改善的技能集合。
事关安全的钱不能省
家里的电源插座之类的东西,绝对不能图便宜,因为这涉及安全。在这样的事情上,没有“万一”,因为天天都在用,所以最终结果是“一定会出事”。
要不是我之前认识一个消防员朋友,我自己在这方面的意识也很薄弱。比如,我家里之前就没有救难绳。这些器具都要买好的,而究竟多好,就看你对自己的重视程度了。
买车的时候也一样,要不要加后视影像,要不要配置全景雷达 —— 这些其实完全不是应该省钱的地方,因为它涉及安全。在这样的地方省钱,将来一定会付出更高的代价。
事关终极体验的钱不能省
什么叫终极体验呢?跟之前的“睡后收入”和“后相关”一样,这又是我自己造的词。
终极体验的特点是,当前的享受不可能用未来的享受替代。
恋爱就是这样一种终极体验。16岁的时候,有人追你,你说“我们还小,不应该谈恋爱”,而转眼三五年过去,你不是不可能再恋爱,但问题在于,后面的体验不可能替代16岁的感受。
吃,也是一种终极体验,每一次的享受不可能用未来的享受替代。在吃上要善待自己。我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尴尬:40 岁之后中了彩票,才发现自己其实还是更喜欢吃垃圾食品。用不着浪费,但不要亏待了自己。在吃这个问题上,我绝对认同“活在当下”的论调。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经常送朋友一件礼物,是一种每盒5只的避孕套。这个东西在国内的售价大约是每只 25 元 —— 很贵是不是?可这是地球上体验最好的避孕套,而性爱又是终极体验,花 25 元就可以获得,哪儿有这么便宜的好事儿?!
知识产权的钱不能省
大约 3 年前,我受邀到一家国内最早一批互联网上市公司做讲座,中间提起程序员使用盗版软件的问题,顺口说了一句:“在座正在用至少一款盗版软件的人请举手。”没想到,几乎没有人不举手!我没好意思发作,硬着头皮讲完马上逃离了那个地方。
我总觉得程序员用盗版软件是个特别“屌丝”的行为 —— 你自己指望用技能、产品赚钱,却坚决不让别人用技能、产品赚钱,这种逻辑让人无语。
但为什么在这篇文章里单独提到知识产权的事情呢?理由很清楚: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让那些有能力创作的人获得“被动收入”、获得财务自由的基础。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有能力创作的人就只能“无产”了 —— 还有什么是比这更阴暗的未来展望呢?
小结
节省肯定没错,但节省肯定不是创造未来的主要方式。铺张浪费肯定不对,但在一些地方对自己好一点,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也肯定没错。

被动支出

之前提到过增加收入最靠谱的方法是增加被动收入 —— 或称“睡后收入”。这里我们讨论一下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东西 —— 被动支出。
所谓的被动支出,通俗地讲,就是指“你还没做什么,但你的钱已经被花掉了”。嗯?还有这种事情?!
通货膨胀是最可怕的被动支出
你手中的货币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贬值了,购买力下降了,相当于你的钱有一部分“还没来得及花就已经不见了”。也许你听说了,2015 年 10 月,央行释放 7 万亿元,导致人民币瞬间贬值 2%,也就是说,你兜里揣着的 100 元钱,现在只相当于之前的 98 元了,有 2 元钱已经“不翼而飞”,只不过那张纸币上印着的数字不会自动改变,所以,看起来还是 100 元。
虽然通货膨胀会对每个人产生同比例的影响,好像谁都逃不掉,但它最终对每个个体的影响差异还是很大的。越有钱的人当时的损失越大,因为他们的资金基数大,所以,同样的比例,他们损失的金额要比资金基数小的人多很多。这很容易理解。但反过来,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越有钱的人,“恢复能力”越强,就好像受了同样的伤,身体强壮的人相对更容易复原一样。
假设货币贬值了 2%,即购买力大约下降了 2%。一个月收入 5,000 元的人,如果他的月花销本来就是 5,000 元(也就是说,本来每月刚刚好),那么他现在收入依然是 5,000 元,可每个月的花销却需要大约 5,102 元(5,000 ÷ 0.98) —— 还得去借点钱才够用。而一个月收入 15,000 元的人,假定他的月花销也是 5,000 元,那么,虽然他现在需要用 5,102 元才能满足生活需求,但他依然有 9,898 元可以去储蓄,如果是定存的话,有可能获得 3% 甚至更高的利息,于是没多久,那损失的 2% 就补回来了。如果一个人有几百万元的存款,那么他通常可以在银行买到利率更高的理财产品,比如信托之类,利率可能高达 12% ~ 15% —— 虽然也有一定的风险 —— 于是,他们的恢复能力更强。
利息对借款者来说也是很可怕的被动支出
借来的钱,之所以要支付利息,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钱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资料,它也可以用来购买其他生产资料,而生产出来的商品是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掉的 —— 能赚到钱。所以,利息这东西,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只是古今中外,在很多文化里,很多人总是下意识地觉得赚取利息的人是不劳而获的,但到了不得已的时候又不惜去借很高利息的贷款 —— 错上加错。
一旦你借了钱,你就许下了一个承诺,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之前,或一次性,或分期,你要连本带息地还掉这笔钱。于是,你就创造了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里,你时时刻刻都面临更多的利息负担。
生活必需品开支其实是一种被动支出
生活必需品开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你还活着,勤奋也罢,懒惰也好,你总是得花那些钱 —— 房租、水电费、宽带费、电话费、交通费用、餐饮费用,还有各式各样的日用品,男人的袜子、女人的指甲油,等等。还没干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钱就花出去了。
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最后一项才是最可怕的被动支出。通货膨胀虽然可怕,但自己反正没多少钱,所以感觉不到损失。利息虽然也可怕,但自己反正还没借过多少钱,所以无所谓。可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却是时时刻刻都需要负担的东西。所以,有一些人(其实是少数)常常说,“赚钱很辛苦的,要跑赢利率、要跑赢通货膨胀,否则就亏了……”这其实是一种难得的洞见 —— 尽管这看起来显而易见。
关于第一项通货膨胀,因为普通人暂时无能为力,所以就不在它的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了,连烦心都没必要。对民众来说,它基本上属于“天灾”,完全是不可控因素,这种风险甚至无法通过保险机制来防御。我们能做什么呢?什么都不能,做什么也都没用,它发生了就是发生了,谁都无能为力。
关于第二项利息,对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需要注意的只有一条:尽量只为生产借钱,尽量不要为消费借钱。也就是说,如果你借来钱,用它可以赚到钱,赚到的钱比利息多,你就是有利润的,这本质上就是生产。如果借钱仅仅是为了消费,钱花出去了,获得的只是享受(即便有些确实是“终极体验”),那就有点亏了,甚至亏大了 —— 别人赚了 1 分钱,你花掉 1 分钱,这加起来就差了 2 分钱呢。
用借来的钱去支付教育费用,这也是生产,因为这相当于提高了自己将来获得更高收入的可能,算是一种投资,其实是很划算的投资。用借来的钱去买房子,虽然复杂一点,也算是投资,但还要看整个经济周期的状况。可用借来的钱去买部 iPhone,然后支付 30% 以上的利息,就不太划算了,因为有更便宜的替代方案存在,比如用坚果手机之类,代价就是 —— 没那么酷呗。但是,如果买来 iPhone,不仅用了,还把它作为开发机、测试机,那就不一样了!
最后看第三项生活必需品支出。对于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对策如果是不吃不喝,显然不怎么明智。在今天这个世界里,竟然要连上网费都省下,那跟原始人有什么区别?过分约束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优势策略,尤其是考虑到终极体验的不可替代性的时候。
甄别“必需”和“必虚”
有些“必需”实际上是“必虚”而已。所谓“必虚”的意思是说,虚荣心使得那个东西看起来“必需”。韩国人在这方面有个有趣的专用词汇 —— 面子保护费。很多的“必虚”之所以显得是“必需”,其实是爱面子的心理作祟。连网是“必需”,智能手机是“必需”,但iPhone对有些人来说真的是“必需”吗?很可能其实只不过是“必虚”而已 —— 实际上完全可以替代。
有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在进入社会的起点,女性往往比男性需要消费更多的必需品,比如衣服、化妆品;男性一般是用不着化妆品的,男性对衣着的要求也没那么高,但男性却往往比女性更为窘迫。为什么呢?因为男性总是在“必虚”(而不是“必需”)上开销过大。
尽量剔除瘾性消费
一天一杯星巴克的拿铁,其实是很高的消费。按照北京的星巴克价格,一杯大约是 30 元人民币,一个月就要 900 元上下。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女性坚决不同意,但实际上,很多美容消费(比如面膜)其实也是一种瘾性消费 —— 只不过是上瘾了而已,并不是因为那有什么实际效果。
道理简单明了,做到却极度不容易。我自己就是咖啡的重度瘾用者,也是香烟的重度瘾用者,这些年的累积消费金额真的早就够买一辆豪车了。这些东西一旦上瘾,就很难戒掉。
后来我想开了,知道这是自己的弱点,于是决心用另外的方式弥补 —— 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被动收入,用以抵消这方面的支出……生活不易啊。
向父母求助
这可能是很少有人会给出的建议:向父母借钱,购买恰当的理财产品,用利息分担一些生活必需支出,其实是个很好的策略 —— 这其实是在赚利息差。
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刚开始有收入,怎么可能有积蓄?在我看来,父母借钱给孩子实践理财要比借钱给孩子去借更多的钱慢慢还(买房子)强太多了!比如,向父母借 100,000 元人民币,如果可以买到年化 8% 的理财产品的话,那么一年下来就有 8,000 元“额外”的收入去抵消一部分生活必需开支。不要小瞧这 8,000 元,它真的会让生活从容很多。男生的游戏机,女生的指甲油和口红,其实根本用不了多少钱,但其实又可以被抵消。
过去,年化收益 8% 的理财产品以 10 万元的金额投资,几乎是不可能的,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门槛比较高,通常在 100 万元以上。现在稍微不同了,因为国内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网上有很多相对靠谱的 P2P 理财平台,所以可以用一定的资金获得相对稳定、靠谱的收益。
当然,投资之前需要自己研究风险的高低。一般规律倒也简单:收益越高,风险越大(反过来不一定成立) —— 虽然同时也有很多收益并不高的风险也很大。
别指望从别人那里找到答案,只能靠自己去判断。
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孩子也都开始懂事了,需要零花钱了。我通常会建议他们带着孩子去银行买个理财产品。然后,告诉孩子:我把这样赚到的钱全都给你 —— 够意思吧?所以,我们算一下,从现在开始,你每个月有 ××× 元零花钱,就这么多,花光了就没有了。没有了就是没有了,哭啊闹啊都没用,所以,你自己看着办……
这比各种司空见惯的理财教育强多了,几分钟、几句话,就已经把该教的都教完了。
更进一步
人一辈子基本上要靠3种力量:
体力
智力
财力
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时代,体力差几乎等于活不下去,智力差当然也很危险,但一个体力强大的傻子却可能更容易生存。不过,即便是在远古时代,体力超群或者智力超群,直接的结果通常就是财力的增加,而财力的增加常常会进一步导致体力和智力的改善。
有两个自然规律在人类史上从来都没有变过:
只有第一被重赏
财力积累无上限
上面用过一个词 —— 超群,意思是说,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比别人强一点点其实没多大用,必须是第一,否则不可能被重赏。而自然规律就是“老大通吃”,发展到今天,这个趋势越来越夸张。创投圈里流行一个朴素的认知,其是古老的自然规律:这个世界,只有老大,没有老二。
一个人的体力是有上限的,再强壮也有衰老的必然;一个人的智力是有上限的,再好学、再勤奋,时间总是有限的。但是,财力却有着优于体力和智力的属性。
可无限积累
可直接继承
后天获得的体力可能遗传,也可能不遗传,也就是说,有可能,但不一定。后天提高的智力,很难遗传,更多的是通过对下一代的教育引导大致达到“遗传”的效果。可财力却不一样,除了可积累、无上限之外,还可以直接让子女继承,若是他们拥有足够的体力和智力,就可以继续积累,且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继续积累。
从历史上看,只有一种靠谱的途径 —— 长期积累。“一夜暴富”其实很常见,但由于不是通过积累获得的,所谓“暴发户”在财富方面的智力(所谓“财商”)跟不上,于是无论有多少财富都可能很快败光。这种例子非常多,学者们曾经跟踪观察那些中了彩票的人,几乎有一个算一个都最终回到穷困潦倒的状态。
长期积累本来就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事情。积累就是难得的习惯,且要长期,这就难上加难。即便有人做到,历史上也有观察 —— 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为什么呢?只因为积累教育实在太难了!但这确实是唯一靠谱的途径。
所以,细想想就会发现,只有养成积累的习惯 —— 无论是在哪方面 —— 才是抵消被动支出的最有效手段。

如何用快感值和复利收益判断应该做什么

微信公众号“顺为资本”分享了一篇文章,文章提出了一种方法,用快感值和复利收益作为标准,来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我们可以根据快感值和复利收益来把事情分成四个类别:高快感高复利收益、低快感高复利收益、高快感低复利收益和低快感低复利收益。

所谓快感值,指的是你在做一件事情时的愉悦程度,包括身体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你做的时候很高兴。所谓复利收益,指的是一件事情是否能够给你带来持续积累的价值,这是一个投资上的概念,经常听罗辑思维和李翔知识内参的用户应该已经很熟悉了。

显然,低快感低复利收益的事情,稍微理性一点的人都不会去做;高快感高复利收益的事则是大家都很愿意去做的事。

最容易摇摆的是低快感高复利收益和高快感低复利收益的事。比如学习就是一件低快感但是高复利收益的事情。漫无目的地刷朋友圈、微博、抖音,就是一件高快感但低复利收益的事。

文章提出,我们可以尝试把低快感高复利收益的事情向高快感转化。比如,可以通过描绘未来美好场景,来增加快感值。就好像健身,不断想象自己想要保持的理想体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快感值。

也可以用一些方法提升原本高快感低复利收益事情的复利收益。比如,如果在刷社交网络时,有意识地对自己提出要求,举个例子,用一周时间研究某个话题,并且写到自己的微博或朋友圈上,就可以提升使用社交网络这件事情的复利收益。

总之,你可以根据快感值和复利收益这两个标准,来更好地安排你的业余时间,选择去做那些既让自己愉悦,又让自己得到收获的事。

Experience

Real estate
Insurance
Andy,Alisa,Amy
iGet,HWPM,ABCDE,MVP,3C,Career

ShenZhen
HongKong
ShangHai

唐·瓦伦丁(Don Valentine)是美国风投行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60年代预感到,硅半导体会蓬勃发展,建议他当时的雇主投资半导体公司,被拒绝以后,他决定自己投资。

他成立的投资公司叫做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1970年代投了苹果公司,1980年代投了思科、甲骨文和雅虎,1990年代投了谷歌,2000年代投了Airbnb 和 LinkedIn,2010年代投了 Stripe、Square 和 WhatsApp。

《华尔街日报》的唐·瓦伦丁讣告

20世纪70年代,挪威政府希望与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达成一项股权协议。挪威获得沃尔沃40%的股份,而沃尔沃将获得挪威大陆架上石油开采权。沃尔沃的股东于1979年1月拒绝了该计划,他们认为价格太低了,挪威的石油并不值钱。
后来,挪威的石油产生了巨大财富,一部分被保存在挪威的主权财富基金中,2018年该基金达到1万亿美元。而沃尔沃公司2010年被中国的吉利公司收购。
维基百科

别做“险盲”

假设有两个人玩公平的抛硬币赌输赢的游戏,规则是:
赌注大小恒定
直至一方输光游戏才能结束
请问,最终决定输赢的是什么(单选)?
A.手气 B.谁先抛硬币 C.抛硬币次数 D.总游戏时长 E.以上皆是 F.以上皆不是
“险盲”是我借用“文盲”这个词的结构杜撰出来的一个词汇,是指那些不了解风险,不知道如何回避风险,更不懂如何控制风险的人。文盲的一生其实很吃亏,险盲的一生更是如此。文盲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得到解放,险盲也一样。
风险教育应该是理财教育,甚至应该是整个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不知道为什么它竟然一直被忽略,顶多在学校里搞个防火模拟演习。火灾其实只是风险的一种,有一个术语是“不可抗力造成的系统风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教育的原因。仅靠别人教永远是不够的,要靠自己学才行。至于“活到老,学到老”,其实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你在做上面的选择题的时候多少犹豫了一下,或者选择的答案竟然不是“F”,那你还真的多少就是一个险盲。不过,一篇文章的光景,就基本上可以“扫盲”了 —— 这本身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首先,要平静地接受第一个事实: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
风险就在那里,不离不弃,并不会因为你怕或者不怕它就有所变动。甚至,从广义上来看,即便你什么都不做,还是时时刻刻有风险的陪伴。
为什么风险几乎永远存在呢?因为第二个事实。
第二,一旦未知存在,就有风险存在。
为了了解风险、研究风险、回避风险,甚至控制风险,人们鼓捣出一个数学的分支 —— 概率统计。这几乎是所有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的学科,只可惜,好像绝大多数人都只是应付一下考试就把如此重要的知识“还给老师”了。
在学过一点概率的人之中,有一个普遍的误解就是认为“风险的概率决定风险的大小”,可实际上,衡量风险的首要因素并不是风险的概率 —— 这就是我们要提到的第三个事实,也几乎是摆脱险盲的最重要的事实。
第三,衡量风险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赌注的大小。
关于之前的那道选择题,最终决定输赢的是谁的赌本更多。
由于赌注是大小恒定的,又由于抛硬币是概率为¹⁄₂的游戏,所以,如果双方赌本一样多,那么最终双方输赢的概率就都是¹⁄₂。可是,如果一方的赌本更多,那么他最终获胜的概率就会更大。由于玩的是概率为¹⁄₂的游戏,所以,如果其中一方的赌本是另外一方的2倍以上,那么前者几乎必胜。也就是说,在这个游戏里,赌本相对越多,输的概率越趋近于零。
如果你参与这个游戏,一上来发现那个“恒定大小的赌注”比你的总赌本还多,那么你就不应该参与。如果你的赌本只够下 1 注,虽然赢的概率依然是¹⁄₂,但从长期来看,你没有任何胜算。
很多人看起来一辈子倒霉,可实际上,那所谓的“倒霉”是有来历的。他们对风险的认识是错误的。他们倒霉的原因只有一个:
动不动就把自己的全部赌进去。
赌注太大,则意味着结果无法承受。为什么赌本少的人更倾向于下大赌注呢?据说是越差的人梦想越大。高速公路上开得很快还不愿意系安全带的 —— 险盲,因为这些人不知不觉就把自己的性命当成了赌注。经常做铤而走险之事的人 —— 险盲。股市里怕自己赚得少,拿出全部身家(甚至借钱,更甚至借钱做杠杆)的人 —— 险盲。
上面的讨论其实涉及第四个重要的事实。
第四,抗风险能力的高低本质上就是总赌本的大小,尤其是在面临同样概率的风险的时候。
反过来看,赌注恒定,赌本却相对无限大的时候,即便遇到 99.99% 的风险概率,玩家其实也全然无所谓,因为赌注相对太小,输了就输了吧。
还有一个现象需要注意:赌注相对大的时候,智力会急剧下降。为什么高考的时候总有一些人考砸?就是因为赌注(未来一辈子)太大,以致压力太大,进而无法正常发挥。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国际台球大赛上。那些天天刻苦训练的选手,每一个在训练的时候都能经常打出“满贯”,但在整个赛季都没有几个选手能在赛场上做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赌注太大了。平时训练的时候没什么赌注,也就没什么压力。这也可以反过来解释一个常见的现象:历史上所有成功的庞氏骗局都有一个普遍的重要特征,那就是“加入费用惊人地高”,因为只有这样,进来的人才能普遍不冷静。
所以,人真的不能穷,不能没有积蓄,否则真的会在某一瞬间突然变傻。另外,永远不要“All In”。这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空话,真的需要放在心上。
第五,冒险没问题,但尽量不要被抽水。
“抽水”是赌场里的术语,是指赢家要支付盈利中的一定比例给庄家。不要以为赌场太阴险,实际上,开赌场、保证公平就是需要开销的,所以,玩家支付抽水是合理的。也不要以为股票交易所太贪婪,它们收手续费也是合理的,这就是无所不在、不可消灭的“成本”。
公平是有成本的。有抽水机制的赌局本质是倾斜的。因为即便是抛硬币的游戏,加上抽水机制之后,长期来看所有的玩家也都会输光,所有的赌注最终都会转化成抽水者的利润 —— 就好像一个正弦函数被改造成阻尼正弦函数一样。

张泉灵:三个重要的变现逻辑

这条音频和你分享张泉灵关于变现逻辑的三个思考。

紫牛基金合伙人张泉灵曾经是央视著名主持人。一年前,已经是公众知名人物的张泉灵,决定从零开始,转型成为一名投资人。她说自己在这一年里,每个星期思考的结果,都只能证明了她上个星期的想法是多么愚蠢。张泉灵说,做投资人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搞清楚变现的逻辑。今天,张泉灵在“罗辑思维”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总结了自己关于变现逻辑的三个思考。

第一点,是怎么把流量变成钱。要想让你的流量值钱,有几个要素很关键,使用你的应用的人数和频次要足够多,时间足够长,并且你能给用户提供精准的服务和内容。为什么搜索天然值钱,就是因为你想要搜什么,它就会告诉你。所以你搜个医院,百度就能赚钱。

有了流量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变现。最简单的方法是做广告。但张泉灵说,从投资的角度,她不太敢投把广告作为主要营收的自媒体。因为自媒体篇幅有限,广告个数就有限,单价不可能无限上升,收入总额就在那里,能持续多久也不好说。

效率比较高的是流量变交易,但交易什么?怎么选品?怎么控制质量?怎么控制供应链?为什么用户一定要从你这里买?你获得流量的成本和交易利润相配吗?这些后端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所有内容转电商的都应该想想上面这些问题。

第二点,是怎么把知识变成钱。内容收费是今年以来的一个新趋势。当免费成习惯的时候,有价值的选择,其实是值钱的,因为用户的时间是值钱的。尤其是当小额在线支付成为基础设施和用户习惯的时候,知识变成钱就成为了可能。

就拿在线教育来说,做线下,最多教几百个孩子,做线上,可以改变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家庭的幸福指数。张泉灵投的编程猫,教孩子学编程。一开始是免费的。后来有家长不断要求收费,他们怕公司倒了,他们的孩子以后没地方继续学了。所以这一块是紫牛基金的在内容领域的投资重点。虽然说这样的公司未必起得很快,但是由于这些内容本身有价值,就可以形成壁垒。

第三点,是把数据变成钱。但张泉灵说,只有算法的公司不值钱,能接触到数据的公司才值钱,能自动产生数据的公司更值钱。自动产生数据有这么几种:

一种是可以利用技术和算法完成数据获取积累。比如“阿尔法狗”学下围棋。这样的半监督学习,可以大大减少原来的数据积累时间;再比如第四范式的迁移学习,本质上,如果真的突破的话,解决了只有大数据才能学习的限制。

另一种是产品本身就产生大量用户行为数据的公司,人们的在购物、社交的时候,都会产生数据。而数据本身,也会改善他们的行为体验,这时候正向循环就产生了。

还有些公司可以通过一些服务接触到别人的数据,并挖掘出价值,比如那些本来就做企业服务的公司。

最后一类非常值钱的公司,是可以把长期数据和短期数据打通的公司。居民信息、金融信息,都是长期有效的数据,如果和短期行为数据打通,就会有很高的价值。这就是互联网金融数据。还有开始利用人工智能的传统金融公司,尤其是保险公司开始使用人工智能的时候,和健康长期数据以及短期行为数据打通,是最值钱的。它几乎可以挖掘一个人最大的经济价值。活得更长更健康更有意思,这正是我们未来要花钱的地方。

孙正义的愿景基金的剧本基本上是这样的:
第一步,以高估值投资一批有趣的初创公司;
第二步,以更高的估值进行1-2次后续融资,通常唯一的投资者是愿景基金以前投资的公司,比如 WeWork;
第三步,向愿景基金的投资人展示会计收益,以及巨大的内部收益率;
第四步,募集更多的资金。
– 《阿美公司和愿景基金有什么共同点?

Reference

  1. 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
  2. 收藏清单|买房时牢记这16条 ,避开那些“坑”
  3. 巴菲特发布2020年致股东公开信(全译收藏版):重仓苹果赚3000亿
  4. 混子曰小百科:公司上市是什么意思
  5. 理想与现实:可能让你晚景凄凉的退休计划
  6. 学区房的阶层游戏,要凉了么?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