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Review

消化、吸收和排出。

回顾过去的经历

反思是最好的自我学习,但这被很多人所忽略。学习1000个知识(990个可能会被忘记),不如彻底反思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当你进入你人生的新阶段,别忘了停下来回头看看,去发现你过去经历的意义。它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你是谁,将到哪里去,如何去那里,这才是成长。

What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以前是如何错过机会的?
——缺乏底层逻辑,稀缺短视,浮躁急躁

“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现在:
脚踏实地打造底层逻辑
成功实现逆袭
坚持量变到质变
享受复利效应
破除种种限制
打破个个枷锁

Don’t forget, a person’s greatest emotional need is to feel appreciated.
莫忘记,人类情感上最大的需要是感恩。

对问题视而不见或不屑于去发现,对概括成绩、挖掘优点和升华意义却兴致盎然、颇富创造力。这其中丧失的不仅是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精神和心理,更是积极提出问题、主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实际能力。

美军战史教学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比较注重研究失败。至今他们还在反复研究越南战争,对海湾战争的研究却着力不多。……哪一个军人不梦求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直面失败、设想失败、研究失败,恰是一种更加急切与旺盛的求胜心态。原因很简单:作为军人,必须警钟长鸣。

美国海军分析中心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外用兵次数超过240次。其中规模最大的有3次: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1961年至1975年的越南战争,1991年的海湾战争。

三场战争,前两场都与遏制中国有关。三场战争中,朝鲜战争持续三年,用兵44万,美国官方统计死亡、失踪54 246人;越南战争持续14年,用兵55万,死亡失踪58 209人;海湾战争用兵44万,43天解决战斗,阵亡146人。 —— 金一南 心胜

华为


任正非在2019年华为第35封内部邮件里说:

每天做完工作后的复盘是很重要的。我年轻时候就讲一句话:一根丝线没有多大用处,打一个结,就是“总结”,现在叫“复盘”;过段时间再打一个结,打四个结就是一个格子,多打一些结就成了“渔网”;对“渔网”多次总结,认识到它的本质,你就有了一根“网绳”,这根“网绳”就是“纲”,纲举就目张。下面“渔网”就是“目”,网一提,目张开,就可以抓“鱼”了,那你就有了很大的思维灵活度。

联想

柳传志:我的复盘方法论

什么是联想式“复盘”?

复盘“四步法”: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实践版)

怎样把经验转化成能力

成人学习最重要的来源是在岗工作实践约占70%,与他人的交流20%,正式的培训和教育只占10%左右,而复盘作为一种从工作经验中学习的方法,能把每一段工作经历、每一项任务和每一项挑战都变成学习机会,来提高自己,并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What

“复盘”是围棋术语,本来是下完一盘棋之后,重新在棋盘上把对弈过程摆一遍,看看哪些地方下得好,哪些地方下得不好,哪些地方可以有不同甚至是更好的方法。

——Why

1、做事情无论成败,要通过复盘、搞清楚成败的原因,从中学到经验教训
2、通过复盘来传承经验,提高能力
3、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4、总结规律、固定流程

——How

复盘的操作步骤就分为四个阶段:

(1)回顾目标:

行动前需要撰写清晰的目标(SMART),并达成共识,就如何实现目标进行群策群力,制订计划,做出预案

(2)评估结果:

进行回顾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事情。针对个人的话,对事情过程的各种记录进行统一汇总,包括每天的日记、总结,或者通过手环、APP的相关记录。

我试着把这种方法应用到100天行动上,每天记录当天坚持的习惯,包括今天做的比昨天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遇到的问题,尽量记录所有相关的信息

(3)分析原因

回答几个问题:

  • 实际状况跟预期有什么差异
  • 如果有,为什么会发生?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如果没有,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只有真正理解了问题是什么、根本原因在哪里,才能想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文案。

可以使用头脑风暴、五个为什么、鱼骨图、因果回路图、世界咖啡等方面进行系统和全面思考。

(4)总结经验

复盘的核心目的在于从行动中学到经验教训,并将其付诸后续的改进,问自己:

  • 从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新东西?
  • 如果有人进行同样的行动,你会给出什么建议?
  • 接下来做什么?哪些是可以直接行动的?哪些是需要相关的条件或资源才行进行。

分清经验还是规律

复盘主要是针对具体事件的讨论,其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具有局限性。可以通过以上四条原则进行判断:

  • 复盘的结论是否排除了偶发性因素?是普遍性、还是个例或偶尔性?
  • 结论指向人,还是指向事?
  • 结论是否经过3次以上的连续追问:为什么?是涉及到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还是仅仪于具体事件、操作层面
  • 是否有类似事件的复盘结果,可以进行交叉验证的?

行动

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计划,考虑三个建议

  • 有哪些事情可以现在开始做?
  • 有哪些事情需要继续重复做?
  • 应该停止或以后不做哪些事情?

如何认清本质

考虑如下问题:

1)可控的:是否尽量做到了最好?是否至少不低于计划的目标?
2)半可控的:是否自己可掌控的部分做好了?是否为别人完成的部分留出了空间?是否为别人完成工作提供了尽可能的帮助?
3)不可控的:是否提前跟别人沟通?有没有敦促?有没有随时了解事情进展?是否可能部分参与支持? 经过这样的自我剖析,我们可以对两个方面有基本认识:

① 自己没有尽力的事情是哪些?
② 不可控的事情或者不可控部分中,自己出过力的地方是什么?无法着力的是什么?

然后,可以针对这些认识进行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可以怎么样,进而慢慢对事件有一个贴近本质和规律的看法。

自我反思

根据事情本身的大小、重要性和复杂程度,自我反思复盘操作起来也可能差异很大:对于一些重要而复杂的大事、难题可以花较长时间来梳理,甚至按复盘的结构一步一步地进行,并总结成书面材料;而对一些相对简单的事情,可能只是像曾文正公一样,做完一件之后,点一柱香,默默地心里把整个过程回想一遍。

在进行自我反思时,把握四个点:

1、把握重点

只针对重要问题、例外情况或者按规范、惯例处置不大奏效的事情,要特别留意,有选择地进行取舍。

2、先僵化、后优化

在没有形成习惯之前,最好先按复盘的四个步骤,按步就班地进行。当你已经对复盘非常熟悉,在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取舍

3、记录要点并定期回顾、提醒自己

对复盘一定要做记录,然后回顾、梳理,把相同或相关联的事件联系起来看,发现共性的问题以及深层次的问题,以便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成长。

4、习惯成自然

尽量每天或每周的工作进行快速复盘,形成习惯,才能对自己有帮助。

小事及时复盘、大事阶段性复盘、事后全面复盘。

如何养成复盘的习惯

1、给复盘留出明确的时间
2、每次或定期做完复盘给自己一些奖励
3、总结并分享自己的心得

Why

什么是过度学习效应

过度学习效应是由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提出的,主要含义是一个人要掌握所学的知识,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得到巩固。也就是指,人们对所学习、记忆的内容达到了初步掌握的程序后,如果再用原来所花时间的一半去巩固强化,使学习程度达到150%,将会使记忆得到强化。

过度学习效应举例分析

宋朝有个叫陈康肃的人,十分擅长射箭。他能够在百步开外射中杨树的叶子,这样的射技举世无双,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比得上,陈康肃对自己的本领很是自负。

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后花园的场地上练习射箭,引来很多人围观。有一位卖油的老头儿挑着担子经过,也停下来,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陈康肃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陈康肃的箭术果然名不虚传,射出的箭十次有八九次都射中靶心。旁边围观的人们大声喝彩,手心都拍红了,只有那位卖油的老头儿,仍用斜眼瞅着,只稍微点了下头。

陈康肃见老头儿似乎有点看不上他射箭的技艺,又生气又不服气,就放下弓箭走过去问老头儿说:“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你认为我射箭的技术还不够精吗?”老头儿平静地回答说:“我觉得这也没啥了不起的,只不过你练的多了,手熟而已。”

陈康肃终于发怒了,质问道:“你怎么敢如此贬低我的绝技!”

老头儿也不急,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从我多年来倒油的技巧中懂得这个道理的。我就演示给你看一看吧。”说完以后,老头儿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圆形方孔的铜钱盖在葫芦嘴上,然后他用一把油瓢从油桶里舀了一满瓢的油,再将瓢里的油向盖着铜钱的葫芦嘴里倒。只见那油成细细的一线流向葫芦嘴,均匀不断。等油倒完了,把铜钱拿下来细细验看,竟然连一点油星子都没有沾上。在人们一片啧啧称奇声中,卖油翁笑了笑,说道:“我这点雕虫小技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手熟而已。”

再难的事,只要我们反复地不间断地练习、实践,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这个道理所反映的,就是过度学习的效应。

过度学习效应的实验研究

艾宾浩斯对这一效应作了最早的实验研究。他为测量超过记诵学习所需的过度学习的量,曾以不同的次数读过几组16个无意义的音节,结果发现,过度学习材料比刚能回忆的材料保持效果较好,而且其保持效果和原学习的分量大致成比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才华并不突出,别人用一天时间学完的东西,他要学好几天。但是他对此并不抱怨,而是坚持了把问题弄得一清二楚,把需要记住的东西全记下来。奇怪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别人几天才能学完的东西,他用一天就能学完,而且掌握得比别人更好。在这里起作用的,也是过度学习效应。

过度学习效应一般发生在识记学习和辨别学习中。在识记学习中,W·E·克留格做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在完全学会12个单间节后再进行50%至100%过度学习,1天、2天、4天、7天、14天及28天后所进行再学习中测不定期的保持量,显示出过度学习使保持量增加,过度学习不仅促进了记忆的保持,而且对后面的学习增大了正迁移。

在辨别学习中,由于过度学习,使逆转学习变得容易,这是L·S·里特发现的。动物(白鼠)在Y迷路中辨别黑白,达到10次练习中有9次正反应,再增加过度学习,然后再进行逆转学习,结果逆转学习次数减少,即由于过度学习,类似于辨别瓜的学习单元的习惯已经形成,对逆转学习有促进作用。

六十年代后,关于辨别学习的研究,大多是进行人的辨别学习研究。除了上面的辨别反应说,还出现了位置习性说、消去说、负反应回避说,诱因说,二要素说,观察反应,注意说等等。

虽然上述各种学说还在争议,但无论如何,“过度学习”的效果也有目共睹的,关键是要保持一个度。放松的状态是不行的,但把学习的弦绷得过紧也不行。因为 “过度学习”是指,如果把人学习某种知识掌握到当时再现不出错的程度作为100%,那么,要保持住这种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用一定的时间,用相同的注意水平来不断巩固这一知识。但这种巩固一般保持在学习程度的150%以内为佳,在这一限度内,其学习心理效应最大。

艾宾浩斯所说的“过度学习”,不是毫无限度的“超度学习”。一般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过度学习是必须的,超过了一定限度,就是很不经济的,因为过度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般说来,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效应也最大。超过150%,会因学习疲劳而发生“报酬递减”现象,学习的效果就会逐渐下降,出现注意力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效应。

艾宾浩斯的“过度学习”实际上是“适度紧张学习”。要防止“报酬递减”就应该做到:当学习巩固到不再出现错误的水平时,就可以停止。如果此时再要求自己进行精力投入,那么学习效果将会下降,掌握能力将发生递减,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时间越长,越学习不进去。

How

用相机记录
用脚步丈量

第一手的原始素材

超简单手机摄影技巧大全

——京内网

学会熟练操作手机的拍摄功能,如精准对焦、准确测光、使用手机 网格线辅助构图等;选择使用手机附件拍摄出更精彩的照片;通过掌握构图、用光等方法让照片更具艺术魅力;掌握旅行阳光、生活人像、可爱儿童、诱人美食、静物品和美丽花卉等不同摄影题材的实拍方法;运用常见的手机APP 进行修图等。

如何避免重复犯错,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原创: 「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 今天

今天,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

如何避免重复犯错,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对于这个问题,航空业有一套绝佳的解决方案,特别值得我们借鉴——

黑匣子思维

作者:[英] 马修·萨伊德
译者:孙鹏
出版:后浪出版公司 江西人民出版社

  1. 朋友送你去机场时,总不忘对你说一句“一路平安”。但你知道吗?从机场开车回家的朋友,其实比乘飞机的你,发生意外的概率更高。统计显示: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中,飞机的事故率最低。按2000年的数据计算,每百万次飞行发生死亡的空难的次数,只有0.85次。目前,中国各大航空公司飞机失事的概率,平均只有20万分之一。

  2. 航空业之所以把失事率控制得这么低,就是因为飞机一旦失事,损失往往无法弥补。所以,航空业决不允许犯错,更不允许在同一个问题上重复犯错。

  3. 对于这个问题,航空业的做法是——黑匣子思维。黑匣子你肯定不陌生,就是飞机上用来记录飞行数据和驾驶舱语音的设备。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东西,让航空业能够将事故率一降再降。

  4. 同样是对待错误,“黑匣子思维”和一般人思维的根本区别在于:一般人认为错误是不好的,出于本能会为错误找各种借口;但这套方法,会把错误看成进步的契机。犯错的人要改正,没犯错的人也要自省,从而杜绝重复犯错,使整个组织,甚至整个行业都能从中获益。要想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关键是看你怎么对待错误。

  5. 很多看似奇怪的安全标准,其实都是从以往的错误中吸取的教训。比如,救生衣必须出舱再充气:埃塞俄比亚航空961号坠海后,很多乘客因为在机舱内把救生衣充气而无法逃出;锂电池必须随身携带,不可放入托运行李:UPS航空6号班机,曾因锂电池导致货舱失火坠毁;所有的飞机都安装密码驾驶舱门:911事件中,恐怖分子劫持了驾驶员……正是这一次次错误复盘,为整个航空行业奠定了安全标准,降低了事故率。

  6. 理解了“黑匣子思维”,那在面对错误时,我们具体要怎么做呢?

第一步,客观记录。空难发生后,找到黑匣子,导出飞行数据和录音,是处理事故的第一步。对于我们来说,这一步可以理解为——场景还原。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错误后,尝试回忆当时的情景,并搜集与错误有关的资料,比如曾经发送过的邮件、签署过的文件,询问相关经手人员等,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1. 第二步,审视原因。航空业有专门负责调查空难的组织,汇总一切数据和证词后,寻找失事原因。现实生活中,犯错的当事人很容易受到自尊心的影响,不愿意承认错误,给自己找各种借口。一旦这样,也就错失了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机会。这时候,可以参考航空公司的做法——引入中立的第三方,让他帮忙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

  2. 第三步,承认错误,公开原因。每一次空难调查后,都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行业及媒体界说明事故原因、责任人,以及建议的补救措施。于是,整个行业都能从这次错误中受益。学会从他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聆听他人失败后的复盘,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伦敦有一所中学就是这么做的,定期召开“失败周”活动,请家长、老师、各个领域的名人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帮助学生们学会如何面对。结果显示,很多孩子都转变了对错误的看法,更坦然地接受不完美。

  3. 第四步,改进并积累经验。每一次空难发布会后,所有航空公司都会被要求检查是否有同样的安全隐患,还会更新安全标准,在整个行业实施。这就避免了重复犯错,真的做到了“吃一堑长一智”。在我们的工作中,即使无法在整个行业内做到这一点,但可以从本部门和本公司开始——相互分享经验,或者设立透明的公开机制,遇到重大错误及时公开给全体成员。

  4. 除了亡羊补牢,航空业还会未雨绸缪——以失败为前提,做错误预演:飞行员会有模拟机训练,设定一个极端环境,甚至是模拟事故,锻炼自己处理危机的水平。工作中你也能这么做,比如想验证某个项目的可行性,可以假设它已经失败,然后反推哪个环节可能出错,让被掩盖的问题浮出水面。

  5. 让我们做个总结:“吃一堑长一智”这句话可能有人觉得是一句鸡汤、不管用,但其实它本身没有错,有人觉得不管用其实是因为没有正确对待错误。如果不做总结和复盘,我们只会在同一个地方反复跌倒;只有正视错误,用制度帮忙改进和规避,失败才会真正地成为成功之母。

DeepCreator:旧思维,旧行为,就习惯,走老路,怎么能达到新的目的地呢

让我们对《黑匣子思维》的作者马修·萨伊德,译者孙鹏,出版方后浪出版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说一声感谢。

最后,与你分享金句:

航空业处理错误的秘笈,就是五个字——黑匣子思维。正视错误,把它变为积累经验的契机,才能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Experience

江南春反思:如何更好收购公司

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9月16日在企投会的课程中,反思分众之前在公司收购兼并上的一些错误。江南春说,2007年时,通过收购和兼并,分众的市值已经达到86亿美金,净利润也有1.8亿美金,“我开始有点青春期时的自我膨胀。当时感觉自己已经懂了收购、兼并的道理”。但接下来他就踩到了两个收购兼并的坑。第一个坑是,收购来的公司业务不可持续,收购之前,每个公司都说自己的业务可持续,但分众连续收购的二十几个公司基本都没做到;第二个坑是,给资本市场的故事很完美,但实际上收购来的公司很难协同。当时江南春讲的故事是,把几十家公司统一成一家公司,只要垄断了这个行业、占有很大市场份额就有广告投放定价权。但事实上,尽管分众当年代理了很大份额的互联网广告,投放时仍然不能对媒体指手画脚。而收购来的公司在三年对赌期满之后,高管纷纷离开公司再创业,成了竞争对手。“如果收购来的公司和自己公司的业务协同能力不匹配,你将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代价。它会让你的主业模糊,精力变分散,一旦内部人员走掉后,留下的只是空壳,最后的雷还是自己扛。”

江南春反思后得出的结论是,在收购时,发心不可不正,2006年和2007年时,因为通过收购、兼并太容易把市值抬高,结果公司反而没有聚焦在主业上。2009年时,江南春砍掉了很多业务,重新回到最擅长的楼宇广告、电影院,心无旁骛,聚焦主业。

然后,收购时,要收购资源型公司,或者只占小股,让创业者收益最大。当年分众收购来的互联网营销公司,其实真正有价值的是创业团队,他们手上掌握着客户和资源,“等收购结束,或者对赌期到期后,人都散了,留下个空壳,世界上最不可靠的是人。”

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失败(中文)

4月9日,中国的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失败。第三级火箭的一个发动机没有启动,导致星箭俱毁,坠落在关岛附近的大海中。由于长征三号乙已经很成熟,发生事故很不正常,对日后的商业发射影响很大。这里是知乎的一个帖子,讨论这个事件反映了中国航天什么问题,又有什么深层的影响。

施一公的反思:知足常乐和方差

2008年2月,当时40岁的知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选择从美国回中国,到清华大学执教。回国之前,施一公已经是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习教授、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今天施一公是清华大学副校长,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的院士。9月16日施一公在电视节目《开讲啦》中说,他回国的目的是“想影响一批青年人,想培养最优秀的创新型青年才俊”。

在美国时,施一公常常心里不平衡。因为他能看到很多极其优秀的中国学生到海外留学生活,但是脱颖而出的却非常少。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当助理教授的时候,会去跨国制药公司参观交流,接待他的都是白人,给这些公司打工的,有非常多国内一流名校毕业生,施一公认为,“他们的智力、能力、学识远远高于他们的老板、他们老板的老板。可是他们很满足,这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施一公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的“知足常乐”起到的负面作用:“知足常乐用在对生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上没错,但是我们这些接受了大学文化教育的、得到一些特殊教育资源的中国人知足常乐,这就有大问题。”

他的另一个反思是,为什么中国大学生中难以产生拔尖的创新人才?应该如何鼓励创新?施一公找到的答案是,中国的大学生“均值很高,但方差很小”,“我们不喜欢大家标新立异,我们喜欢大家都循规蹈矩,走路、坐姿、衣服、发型,都尽量统一,这种情况下培养的学生,思维方式也受禁锢,会阻碍创新。”

施一公从美国得到的经验是,教育公平由公立大学保障,但是要有私立大学来保障“卓越”,也因为如此,施一公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研究型民办大学西湖大学。

上面提到了一个名词“方差”。我们之前在解释为什么中国服务业水准总是被吐槽被抱怨时,也提到过这词。最大房产中介公司链家的创始人左晖说,他们做服务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努力控制方差。方差是一个统计学概念,方差可以用来衡量一个随机变量跟常态的均值之间的偏离程度。在服务业讲方差,方差越小,服务质量越可预期,越标准化,如果要开连锁店,控制方差就很重要。大的餐饮公司,比如肯德基麦当劳,服务水平方差就很小。施一公在这里讲人才的方差,方差越小,大家就越千篇一律,方差越大,出现天才的概率就越高。

凡客诚品

除了与雷军关系密切之外,陈年另一大鲜明标签就是“反思”。从2011年开始,他每年至少会写文章反思一次,反思次数绝不输于融资次数,你们感受下:

《陈年反思凡客2011:困难根源是管理层决策失误》(2012年1月);《陈年反思:凡客患快公司失控症》(2012年9月);《陈年反思凡客五年》(2012年12月);《陈年反思:凡客盲目扩张,我和团队过于虚荣》(2013年10月);《陈年:再不做好产品,会遭雷劈的》(2014年8月);《陈年反思:远离产品是过去最大的错误》(2014年10月);《陈年反思:凑热闹的公司都会烟消云散》(2015年1月)。

我的几段个人经历以及一点总结

先给大家分享几个我的经历,也细细说一下这几次经历中,我获得了什么,因为这些都是我后来成长、重生重生再重生的前提。
(一)
第一件事儿,发生在我读高二那年,1989 年,我 17 岁。1984 年,我 12 岁的时候,向我的父母要了 10 块钱(那时候的 10 块钱可比今天的 10,000 元贵太多了……),去延边青少年宫参加了个计算机培训班,学会了 BASIC 编程语言。然后就是每年都参加各种竞赛,总是能拿第一。后来一直拿到东三省青少年宫计算机竞赛第一名。
可是到了 17 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吉林省举办计算机竞赛。当时的计算机竞赛是有参赛名额的,那时候不像现在计算机是家家有好几台的东西,全市就没有多少台,于是竞赛是有限额的。有一天,阳光明媚,我坐在操场上看同学们踢球,惬意得很。突然有人拍了下我的肩膀,说,嗯?笑来,这次怎么不去参加竞赛?我说,干嘛不去啊?!他说,名单出来了,我看没有你啊?我很奇怪,就绕过教学楼去看公告板,真的没有我。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个班的学生,还有另外两个总是跟我去参加竞赛却永远没有名次的家伙。我有点懵,就去找老师。那时候学校里是没有计算机课程的,倒是有个机房,机房有个管理员,名单就是他定的,那人姓王。王老师不在。但第二天就要出发去长春了啊!我不知道怎么办,一路走,自然而然就走到了青少年宫,见到我的启蒙老师金老师,他问了我半天,我才放声哭了出来。金老师是个老江湖,几下就弄明白了,把我顶下来的那个同学应该是王老师的亲戚。金老师领着我回了趟家,跟我父母打招呼,然后,回到少年宫,扛了台计算机,带着我坐火车去了长春。到了地方,也参加了比赛,也拿到了成绩,当然还是第一,可没有奖状 —— 因为外地的领队老师们都抗议,说,我们那里也有很多孩子很厉害,但这不是有名额限制麽,所以,你不是正式名额的,就不能拿正式名次…… 那是我人生最后一次参加竞赛,我和金老师在长春火车站等返程火车的情形,真的是很凄凉,我永远忘不了。等我们回到延吉,我再去找王老师,发现他已经离职了,移民巴西了。再后来,那次竞赛的前三名,都被保送进清华了。而我,还要接着准备高考……我因此低落了很长很长时间,甚至有两三年根本不愿意碰计算机。
所有的安慰其实都是不起作用的。你心里有什么样的苦,首先可能是说不出来的,其次就算是说出来别人也不见得理解,再次,所有的安慰都是完全没用的。
这个经历教会了我一件事儿:
你的苦没人知道。所以,从此坚决不抱怨。
再后来慢慢明白,别人其实也没必要知道。这听起来很惨,但回头看,这是好事儿,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放弃了诉苦。许多年后,读到曾国藩的那句话,“打破牙齿和血吞”,很认同,明白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什么叫“打破牙齿和血吞”啊?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弟弟的信中的一句话,大意是说,你跟人打架,牙齿被打碎了,怎么办呀?不能吐出来,要带着血咽下去,不能让别人看到。
过去的很多年里,我很少跟人提到这段经历,基本上算是绝口不提。现在偶尔说说,为什么?因为早就没事儿了,早就抗过去了,说出来得到的不再可能是没用的同情了,甚至它已经变成了可以用来讲道理的资本了,所以才可以说出来。
再后来,这都成了我判断人的一个小依据。对于很熟的朋友,偶尔跟我诉诉苦,我都是理解的,会想办法安慰,想办法帮忙。但是若是一个不太熟悉的人抱怨、诉苦,我一般都觉得这种人就算了,不太值得交往,多大点事儿啊?诉苦、抱怨,根源在于“没办法”了麽。但凡有点办法的人,就忙着做事去了,抱怨、诉苦管啥用啊?这就是我的看法。
(二)
第二个经历是高考。我很傻,因为被打击了,有一段时间很是厌学,甚至连考大学都觉得没劲了。整天跟社会上的人混,居然也能赚钱,然后就更不想上大学了。父母显然不同意,于是高考的时候,故意有一科目胡搞乱搞,想着这样就必然成绩不够麽。嗯,后来确实不够,但有一科胡搞瞎搞,最终成绩竟然离本科线只差两分,竟然还有专科学院可以去上…… 我当然不会去,欢天喜地地奔入了社会。没两个月我就后悔了,尤其是高中同学开始从全国各地飞来信件,里面洋溢着小朋友离开了家庭的管束带来的喜悦和生活在新环境尤其是在大城市里的兴奋…… 我觉得我傻了,我还窝在一个小地方,很二。于是,就去报名参加了补习班…… 补习班里都是笨蛋,而且是那种不相信自己是笨蛋的笨蛋。而我也是一个不相信自己是笨蛋的笨蛋,更倒霉的是,我觉得别人都是笨蛋,我也知道剩下的笨蛋们也是这么觉得的…… 天呐,人间炼狱。我还是想办法调整自己,很快进入状态,到了第二年春天,我又满血复活了。结果还是出事儿了。
那时候,我父亲已经从医学院辞职,去一家外贸公司工作,理由是未来两个孩子都要上大学,大学老师的工资太惨了(我父亲教英语,收入比不上理工科教授)。然后他就经常不在家,基本上都在苏联(就是现在的俄罗斯)。我父亲大学是俄语专业,毕业后中苏关系就破裂了,亏得他在大学期间辅修英语,否则后来也不大可能有什么对口的工作。然后呢,五月份的时候,我母亲就阑尾炎手术了,我弟弟小我五岁,所以就只能我在家里和医院之间跑来跑去。等我父亲从苏联回来,我妈妈已经出院了,没什么事儿了,于是过了几天,父亲又出差了。前脚他走没多久,后脚六月份我也因为阑尾炎手术住院了……你说这事儿寸不寸?当年是 7 月 7、8、9号高考,我是 6 月 26 日做的手术。这里面还有个插曲。我母亲在医学院工作,认识很多大夫。然后大家就出主意说,这个阑尾炎手术是要打麻药的,全麻的话,可能影响记忆力,这高考咋办啊?然后有个大夫说,没事儿,我们可以用半麻方案…… 那大夫确实是全国知名的麻醉专家,我妈妈当然同意。结果呢?我的阑尾位置跟别人不一样,在小腹右侧切开个口子,别人做阑尾炎手术,大夫用手挤一下阑尾就出来了,剪掉,缝针,大约五六分钟手术就能完成;可我呢,挤了好几下,根本没有,于是只能伸手进去找,翻了好久,才搞定,我的手术前后进行了四十多分钟…… 我可是半麻状态啊!现在回想起来我都喉咙疼……然后呢?麻药倒是没影响我,巨大的疼痛使得我记忆力大幅度下降……不说了,反正又是有一课考砸了,这次不是故意,是真考砸了,虽然过了重点线,但第一志愿我填的是北大啊,绝对不可能够麽;普通院校我填的是当年最热门的中央财政金融,虽然是普通院校,录取线却比重点线高出二十多分,我呢,还差两分,还是去不了啊…… 我没学上了。后来是延边医学院招生的人,在省里招生的时候,自助餐餐桌上跟其他院校的人做了个交易:我这里有个分数很高的,但志愿是空白的(我重点普通都只填了一所),你们谁进去看的时候拿铅笔涂一下,那你们谁有子弟差个三五分的,给我,我们要…… 我是这样被置换了一下,才有大学读的,当然那个学校你们可能都没听说过,长春大学。专业呢?是我从来没想过要学的,会计。然后,我浑浑噩噩的四年大学生活就开始了。
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什么呢?两件事儿吧:
没人害你,你也可能很倒霉。
关键时刻,谁都帮不上忙,只能靠自己。
就比如考大学这事儿,爸妈再着急,都得你自己去,谁都没办法。
我有个发小,叫罗永浩。大家都知道,他没上过大学,今天他有很好的成就,大家也都很羡慕。所以,上大学不见得有啥用。不过,当年作为朋友,他对我竟然能考上这件事儿颇为意外,甚至因为这个颇为意外的结果多少有点佩服。这事儿不得不让我多了一点点的反思。
所以,这段经历给我的,更重要,甚至最重要的经验教训是:
失败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差一点成功了。
差一点成功,但没成功,顶多你跟原来的你一样,还是个二货,其实并不怎么丢人,因为人家本来就知道你是那个样子。可实际上你有机会成功,但就差那一点点,所以本来你可以不一样的,但现在就是一样的,这种情况一定很苦,很苦很苦,但说都没地儿说去,不是你不想诉苦,说实话,真实的情况是,说出来人家也不相信,当然,也没必要相信。
(三)
第三个经历是我在新东方的日子。28 岁那年我完成了一个特别大的跨越,就是跑到新东方当老师。为什么说那次跨越特别大呢?当新东方老师,在那个年代里,对我还是比较难的,我应聘就花了好几个月。要先去考试,拿个成绩;再拿着成绩去应聘,正好赶上俞敏洪把北京学校的管理权交给一位新人。导致我的整个应聘过程特别狗血,讲起来全是段子。
那个北京校长是个我永远琢磨不明白的人。他有他的价值观和生活工作方式。现在回头看,当年去面试时候,我也确实不咋滴,长得难看,口语也很差 —— 就算现在,口语也不怎么好。所以,估计他也很无奈,于是他就问我血型啊、星座啊什么的…… 现在回头想,他就是那种不喜欢得罪人的人,他永远不会当面直接拒绝一个人,就好像后来我见过的很多 VC 一样,永远不会直接说,“你这个我不会投的!” 而是说,“哎呀,你这个太高深,我现在实在看不懂,让我再研究一下罢”…… 而当时那我这边呢?对这样的面试结果肯定有着另外一种理解,你想啊,我当时是急迫地需要工作的人,怎么可能把这种聊天理解为友善的呢?当时搞得我恼羞成怒却又不好发作,出来恨不得撞墙。那时候新东方刚开广州和上海的分校,于是我背包去了广州,应聘广州新东方。结果,广州新东方的校长草草地面试我一下之后,就让我回去等着,第二天他就飞回北京出差了。我只能傻等,等了一周,说广州新东方的校长换了,换成谁了呢?换成在北京面试我的那个校长…… 感觉一整个秋天都在被追杀……我晕死。他一看是我,估计也崩溃了,憋了半天,劝我去上海试试,我真恼火了,这次我虽然没发做,但口气也重了一点,告诉他,我们这种人都是出来讨生活的,这种人在过去就叫闯荡江湖的,我们讲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说可以跟我们不讲道理。他听了之后愣了一下,就说,那你再回去好好备课。结果没两天,有个老师买了新车,然后出了车祸,突然不能去讲课,需要人顶,于是我就接到他的电话,问我“哎,笑来啊,四级语法你能不能讲”,我想都没想,半秒都没有犹豫,断然回答,“能”。然后大半夜开始备课,直到第二天早上六点半才完事儿而后稍微眯了半小时,出门打车去讲课……第一节课就爆了,课堂结束时,学生鼓掌超过两分钟,甚至还有很多人拍桌子表示兴奋。我就这样开始了新的一辈子。
然后我在新东方一口气呆了七年。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的英语能力还是很有欠缺的,只不过是考试成绩好,而且那还是被生活逼的。我进新东方的原因不是为了出国。在新东方有大量比我年轻、比我优秀的老师,他们中相当一部分甚至是这样:正在大学读研究生,甚至更小,还在读本科;他们来新东方,是为了自己出国做准备,他们英语好、口才好,就可以把新东方当作跳板,赚足学费,然后就去美国继续深造。我呢?我是为了拿一个相对稳定而丰厚的薪水,因为我老爸在老家住院,我需要赚钱抢命。
人在压力大的时候,动力可能更足。2001 年夏天,我来到北京,在三环边上,双榆树那片租了个房子,整天不出门,准备 TOEFL/GRE 考试。冰箱里塞满,可以吃一周,于是就一周不出门。那时候不叫学习,叫干活。电话关掉,因为总有朋友来电话问,“笑来,干嘛呢?” 当时我还没有今天这个觉悟,他们这么问,我只能告诉他们自己在学英语,他们当然不理解,我自己呢,甚至也觉得这么大岁数了,还跟人家说自己再学习,挺不好意思的…… 所以电话干脆关掉。你看,当年的我也很二。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干活,累了就站在阳台上抽颗烟,从十几楼放眼往下去,人如蝼蚁。偶尔需要到楼下的超市买写东西上来填满冰箱,下楼,一出门,感觉每个人都很大,很大很大,觉得自己特别渺小…… 我是这样,才在四个月里拿下高分,去应聘的。所以,你想想,面试我的时候,问我星座问我血型,我得多生气?
但,那个时候的我,已经比较成熟了,按照今天的说法,已经是在重生的节点上的人了,不是吗?所以我当时做的最明智的决定是,虽然我讨厌这个人,但我绝对不会让他成为我前行之路上的障碍。所以,我避开他从北京去了广州,他“追杀”到广州的时候,我又避开他从广州回到北京重新应聘,我要达成我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跟人家生气、赌气。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年后,我再回头看,发现人家也确实没做错什么,当年的我确实也不怎么样,确实需要努力,也确实需要有机会努力才可以。所以,亏得当时我决定“不去恨那个人,而是做自己的事儿”,否则,那该是多丢人的结果啊?而且,若是我当时被情绪左右,被表象迷惑,多年后的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因此吃了大亏,不是吗?
许多年后,我一直觉得那段经历是我幸运的起点之一,因为我后来的淡定的性格,几乎真的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情绪的鸿沟,只要真正跨越一次,就真的不可逆了,因为你已经明白一个道理,情绪与目标无关,相对于“达成目标”只有行动才是相关事件。

(总结)
在这几个过程中,帮我渡过,或者准确地说,抗过那些艰苦的,是这么几个观念:
没人知道你的苦。所以,坚决不要抱怨。
没人害你,你也可能很倒霉。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差一点成功了。
关键时刻,不要掉链子,没人能帮你,只有靠自己。
情绪这东西,百无一用,行动才是必须的。

这些年里我到底干过多少蠢事……

…… 我是不会告诉你的,打死也不会,一件都不会。丢不起人,对,真的一点都丢不起1。
但,我也不避讳告诉所有人,我做过蠢事,并且也不在意告诉所有人,那些事蠢到我自己哪怕只要想到就羞愧地想到“妈的!一头撞死了算了!”的地步……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数的增加,做蠢事的概率几近于零,可倒霉事儿发生的概率依然存在。
自欺欺人(rationalization)是一种恶习,一旦染上,就很难去除。二十六岁前后的时候,我决定不再自欺欺人,鼓足勇气面对各种令人难堪的现实。为什么要“立志”去除这个恶习呢?因为我发现自己做过的所有蠢事,都来自于自欺欺人这个恶习。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在某次事件中义愤填膺地觉得“不公平!”,并且四处游说…… 可事后反思的时候,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只不过是“分一杯羹”。
蠢死了…… 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那一瞬间,愚蠢的我完全接受不了“那事儿其实跟我半点关系都没有”的事实,自欺欺人地举起“公平”的大旗,妄图分一杯不属于自己的羹。然而,在自欺欺人的状态下,很多卑劣的行动好像一下子就“理直气壮”、“光明正大”了似的;等冷静下来开始反思的时候,觉得自己每个毛孔都是肮脏的……甚至连呼吸的声音都是猥琐的。
我决定开始治疗自己 —— 而且这事儿好像也没有人能帮上我。
我买来一个新本子,很贵的那种,还准备了一支专门的笔,开始在那本子里记录我所有能想起来的、做过的蠢事……
刚开始的时候,每详细记录一件蠢事就有“从此自暴自弃”的冲动,甚至有些时候竟然会觉得做蠢事也挺开心的…… 当然这就是那些蠢事的可怕之处。
一两个星期不到的时间里,我几乎已经写满了一整本…… 然后才开始渐渐有了解脱的感觉。真的很奇妙,写出来就好像是排泄了出去一样,手里拿着本子,看着那些文字,就好像那些事情是发生在别人的身上一样。我开始想象那是一本真诚的小说,而我是隔世的读者,偶尔会心一笑或者一哭。
记录是有好处的。它会成为一个参照系,明显的参照系,放在那里。再有愚蠢想法的时候,会让你不由自主地在脑子里搜索记录在那里的曾经的愚蠢行为,而后,那些愚蠢的想法就很难转化为愚蠢的行动了 —— 甚至,那些记录就好像是个筛子,把很多愚蠢的想法直接过滤掉了,乃至于你都不知道。
为了彻底治疗,我又启用了另外一个方法。为自己过去做过的所有蠢事道歉。我曾有一位“朋友”,由于当年我的愚蠢,我早就不被认为是朋友。我四处打听,终于在 QQ 上联络到此人,然后发过去了一句:“对不起!”。得到的只有一句:“你有病!”
在这个过程中,我早已经想明白一个道理2:
人总是会犯错的——本质上来看,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运气不好,因为故意犯错的人是坏人,不在考虑范围内。
犯了错之后,绝大多数人只用嘴道歉。表现更为恶劣的是掩盖、撒谎、或想办法证明对方也不是个好人……这些人其实已经差不多是坏人了,再下一步就是用嘴道歉之后得不到原谅就说你小心眼啊、没风度啊、不够意思啊什么的,这样的人比坏人还坏。
只有少数人在发现自己不小心犯了错之后,马上用嘴道歉,随后开始用行动道歉,弥补,直至一切恢复原状,甚至比原来更好——这其中可能需要付出很多代价,但他们知道这是自己必须做的,否则就不再是自己。
当我听到那句“你有病!”的时候,虽然我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我,但事实上,现在的我再有什么行动也于事无补,甚至会成为对方的负担,我开始明白,那歉意,只能由我自己来扛一辈子。
Live with it! —— 这是我在电影里听到的最震撼心灵的台词。是啊,很多事,最终就留在那里,好啊、坏啊,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挥之不去,一辈子都与你相伴。
我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渐渐地感觉自己干净了一些,清爽了一些,也因此感觉自己真的重生了。
那几年过后,我开始变得宽容起来 —— 真正的宽容 —— 因为我自己是“走出来的人”。那“自欺欺人”就像个牢笼,何止啊?干脆是个“Panopticon”,我自己走出来了,就好像成功越狱一样,当然明了走出来多难,当然知道在里面多苦,不是吗?
Panopticon,圆形监狱(又称环形监狱、全景监狱)是一種監獄的設計方式,设计者是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于1785年提出。四周的環形建筑分隔成一個個囚室,囚室的一端面向外界,用于採光,另一端面向中間一座用于監視的高塔,這樣這座高塔中的監視人員可以時刻監視到任何一间囚室,而囚室中的犯人因為逆光效果,無法看到監視人員,會疑心自己時刻受到監視,惶惶不可終日。這樣可以減少監視人員的數量。
严于律己、宽于律人,对我来说不再是一句“有道理的废话”,而是清楚的实践。而且,这其实是一种“自私的实践”。严于律己,其实等同于在提高自己的效率;严于律人,其实等同于降低自己的效率,或者用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允许他人拖累自己的效率。与此同时,严于律人的副产品常常只不过是“凭什么让他们占便宜?” 或者 “我也不必当个好人罢?” 之类的特别容易转换为行动的愚蠢想法。
自我治疗成功的另外一个副作用是,
从此不害怕追求进步了。
这才是最大的“意外收获”(惊喜)。我开始真正理解那句话:“年轻的时候做了蠢事是正常的” —— 何止“正常”啊,简直是“必然”。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做一些这样那样的蠢事,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能够成长到可以承担那些责任,修复那些错误的地步 —— 大多数人不能。
再后来读到 Carol Dweck 教授的理论,心有戚戚焉。她认为人对能力和智力的看法分为两种(Self-Theories: 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1999)3:
entity view (实体论)
incremental view(渐进论)
实体论者相信能力和智力都是固定的(至少是有固定上限的),而渐进论者知道能力和智力都是逐步积累获得的(甚至是没有上限的)。这两种观念带来的差异无法想象地巨大。
不信你跟那些“讨厌鸡汤”4的人随便聊聊,你就会发现他们相信智商是遗传的,他们最常见的说法是“我可没那个天分……”
当我读到这个理论的时候,我确实理解这两种观念造成的巨大差异,因为我自己并非天生就是一个渐进论者(incremental view),我曾经骨子里是,或者起码部分是实体论者,我是通过挣扎才变成渐进论者的。于是,我深知实体论者固有的病疾:自欺欺人 —— 既然自己的能力无法提高,可又要面对能力的差异以及那差异带来的、造成的更多方面的更大差异…… 于是只能自欺欺人(Rationalization),否则就是活都活不下去的地步。
进而产生的另外一个惊喜是,
从此不再容易自卑。
因为我开始猜那些我所敬佩、仰慕的人也一样的吧?他们年轻的时候也一样做过不少蠢事吧?他们也跟我一样做了蠢事不好意思说出去吧?
于是,我剔除了一个可能产生负面作用的幻觉:看到那些貌似完美的人就产生自卑心里,觉得自己永远不可能做到那个样子…… 我猜其实不是的,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不曾做过蠢事,即便有一天在某方面成功,也要永远面对自己曾经做过的蠢事,也要 live with it,扛一辈子……
某种意义上,自信和自负其实是分不清楚的。但,那次治疗之后,我开始明白,
人要有自信,但,应该是对自己的未来有自信,而对现在的自己,对过去的自己,自信、自负、自卑其实都是无意义的,要现实才对 —— 错了就是错了,蠢了就是蠢了,把自己变得更好才能弥补那些错误,才能承担当初的愚蠢。
还有惊喜呢:
我逐渐开始意识到很多情况下,抢占道德制高点是特愚蠢的事情……
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 事实判断并不会因为你是否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而发生变化。人们抢占道德制高点,只不过是被“自欺欺人”的心理所左右。我开始不怕被人们用道德的理由指责我了,我甚至开始懒得争辩,他们说他们的,我做我的,他们舒服他们的,我舒服我的,其实可以互不干涉,只不过是他们以为他们的干涉有用而已,我要是像之前那样一不小心就真的被他们干涉了,那才不划算呢。
又过了很久很久,我发现这真的是惊喜连连的事情,因为最终我开始体会到:
高品质生活完全从停止自欺欺人开始……5
读到这里,你理解了罢?我把那次治疗自己的过程称为“重生”是不是一点都不过份?这些年来我写过很多类似的文字,我知道我的文字结结实实地改变了一些人,甚至是超乎他们自己想象的改变…… 我只是不知道这些人都是谁而已,最终也没必要知道,因为事实上每一个改变都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读了我的文字就改变了,要么原来就有这种基因,要么就是后来自己做了努力,跟我是有一点关系,但肯定没有想象得那么大。不过,想想还是挺高兴,这绝对是真的。
少做蠢事,当然有助于提高自信,但做到真正自信真的很难很难。
有时自我感觉不能再好,有时自我感觉无比糟糕…… 我想,每个人都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不断波动的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反正是经常剧烈震荡大幅波动。
我怎么知道自己其实没那么自信呢?因为总有些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挺起腰板却自己都知道已经暴露了心虚…… 虽然,长期以来,我还算是有一技之长的人,甚至不仅仅有一技之长,那一技还相当长;但是,这完全不影响在很多的时候我会自卑情绪满满,或者哪一刻就突然之间负能量爆发。
后来,我开始慢慢接受一个事实:
该自卑的时候就得自卑。
这真是个解脱,因为终于明白,自卑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我记录了这个感悟。甚至总结了一些方法论:
停止嘲弄他人
忘记自己的优点
适当地放纵一下自己
在此之后的几年里,对于自信这个概念,我依然没有停止思考,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啊,我还是不够自信呗 —— 因为我还是常常很自然又很深刻地体会到那种突然间袭来的自卑引发的巨大痛苦。
下一次的解脱来自于“调整焦点”。在某个时间点上,我突然醒悟,发现过去对自信的定义出了问题,关注了错误的焦点:
我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自信,而不是对自己的现状自信……
拿着现状与他人相互比较,必然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 而比较带来的幸福感,通常也是虚妄的。即便是要比较,那被比较的对象也应该是“自己的现状”和“自己的未来”;而不是“自己的现状”与“别人的现状”。
从本质上来看,在这方面我本来是个“实体论者”,从那一刻开始我演变成了一个“渐进论”者 —— 这就是进化罢?
这不仅是一个超级的解脱,更是一个巨大的动力。为了自己有更好的未来,所以今天必须足够努力,反过来,今天要更加努力,也正因此才对自己有更好的未来确信不疑。(又一次 X 值相对下降,Y 值相对提高……)
可是……又一段时间过去,我发现自卑还是没有被消灭掉,尽管已经很少出现了,但偶尔还会有;又因为很少出现,所以它一旦出现,就显得格外狠毒……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自省真的是个艰苦卓绝的事情,虽然说起来的时候总是可以做到显得云淡风轻……
又过了很久,终于等来了下一次的解脱。
我有个多年的朋友,一度因为来自于他的误会而惹恼了我,进而我差一点就与他绝交。那所谓的误会,跟我其实半点关系都没有,所以本质上我并不应该在意,原本很容易宽容淡定。但谁都是有情绪的,谁都不是精密仪器,所以,我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只要想到这事儿就确实颇为恼火。可就在这过程中,我得知他在一件事儿上获得了相当的成功 —— 当时我自然而然的感觉是,真心为他感到高兴啊!
我哼着歌冲澡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更应该为我自己高兴,因为我彻底解脱了:
我能够真心为了别人的进步和成功感到高兴,说明我终于有了真正的自信。
这是我过去许多年里从未审视过的角度。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一直自认逻辑严谨的我也偶尔一不小心就拿着“自己的现状”与“他人的未来”做出了不应该、不恰当的比较,进而得到必然令人沮丧的结论……
说得更清楚一点,在此之前的某些瞬间里,我是心理阴暗的(虽然说我的观察是,绝大多数人都这样):
我倒不是害怕别人成功,我是怕别人(尤其是身边的人)比我更早成功;我倒不是不相信自己早晚会成功,我是怕别人的成功比自己的成功更大……
生活中遇到问题,就犹如遇到一个已经被锁上了的锁头,而那钥匙一定不在锁孔里,否则那锁头一拧钥匙就开了啊。遇到打不开的锁头,当然要到其他地方找钥匙,而不是盯着锁头发呆。找钥匙所耗费的时间可能很短,也可能很久。“彻底消灭自卑”的钥匙我找了三十多年…… 找到之后才觉得自己好笨啊!
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自信,就看他是否能真心为他人的成功而毫无芥蒂地感到高兴。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用心理学原理“讨巧”,当别人成功的时候,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说实话在这个不需要“你死我活才能获得足够资源”的时代里,大多数情况下,我不觉得谁是谁的敌人),都要尽量为其高兴,哪怕假装为其高兴一会儿,然后就“骗”的大脑真的高兴起来,反复模拟“真正自信”的行动,就会更快达到真正自信的状态 —— 这是特别常用的“讨巧”方法呢。

我当初是怎样错过一辈子的

1988 年前后,我刚上高中。我父亲当时还在延边医学院(现在已经并入延边大学)教书。他的教研室里有位教英语的副教授去考了一次托福,成绩是 570分(满分677分)。有一次,我父亲和他的同事们在我家聚餐,提起这事儿的时候都说,“这个成绩已经不错了!” 因为之前有另外一个教授去考过,才 530分…… 尽管那时的我完全不懂托福是什么样的考试,但留下了个印象:这是个很难的考试,并且名字听着很奇怪……
又过了好几年,1993 年,我读大三。隔壁班有一位叫钱进的同学据说正在准备考托福。现在想来,当时在北京读书的大学生们都在如火如荼地准备这个考试,可是在当时的长春,根本没几个人听说过这个考试。
在那样的环境下,我居然算见多识广的了 —— 起码我还知道有个叫托福的东西,知道那是个英语考试。某天晚上回到寝室大家提起这件事儿的时候,我就给大家讲了讲托福考试有多难…… 大家听到大学老师费了大半年的功夫准备,最终也只不过考了个 570 分的时候,吐了吐舌头,都说,“这干脆就不是人考的么!” 之后,大家给那位同学起了个外号——“牲口”。
那一年夏天,我去了趟北京,找一位当时正在清华读计算机专业的高中同学,赵勇。此人当年读高中的时候,是我的同桌,算是死党。我去北京,是为了请他和他的同学们帮我攒一台 486 电脑。当时的中关村,真的是个村,全都是平房。从清华南门出来,一路走到中关村…… 路上走过一处平房的时候,他指着那房子说,“那就是新东方” —— 他的口气就好像是我应该知道一样。于是我就问,“什么新东方?” 他告诉我那是个英语培训机构,要出国,就到那里参加培训。据说当时在北京的大学里是这样传说的:
“去新东方不一定能打高分,但是不去那里肯定打不了高分。”
转瞬间这个话题就过去,我们接着聊了更多让我们一群人没心没肺地大笑的事儿,即便现在的我早已经不记得具体是什么了……
许多年后,我在新东方教书好几年之后的某一天,我才突然记起,实际上很多很多年前,俞敏洪同学还处于创业阶段的时候,我其实就听说过新东方,也路过我现在正在讲课的这个地方……
而 1993 年那年春天,在大学宿舍里的那场关于托福考试和牲口的讨论,早就非常模糊了。我当然更不知道他那年去考托福最后究竟考了多少分,但他第二年去了美国,这我倒是知道的。
2000 年年底,已经从大学毕业多年,期间做销售、做批发赚了很多钱,后来又在家陪父亲养病而花光了积蓄的我,急需一份稳定的工作。后来有个发小,就是现在锤子科技的罗永浩,从北京打来电话,说,“笑来,来北京吧,到新东方教书,收入不错。”
这时我早已忘了许多年前曾经听赵勇提过新东方,一点印象都没有。只是问老罗,“收入确定不低吗?” 他说,“放心,以你的口才,肯定没问题!”
我就这样坐火车到北京,到新东方报了一期班;又在新东方的门口费力买来各种题集,而后把自己关在海淀区双榆树的一个 11 层的一居小房子里四个月时间,考了托福、考了 GRE,拿着变态成绩去新东方应聘。而后一口气在那里教了七年。期间,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代码为 EDU。
2003 年,《托福核心词汇 21 天突破》 出版发行的那天,我请客, 一大堆朋友闲聊…… 我不知怎么一下子想起来 1993 年(那已经是大约十年前了)我去中关村攒电脑时路过新东方旧址的情形,进而又一下想起来那个被我们起了外号叫“牲口”的同学,不禁打了个寒颤。
这个寒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 2000 年以 28 岁的“高龄”把自己关到一个小屋子里四个月就搞定托福、GRE 高分是一件值得自吹自擂的事情;可是这个寒颤之后,我突然发现我其实在许多年前,还“很傻很天真”(1993年)的时候,就有机会去考托福、GRE,可当时竟然以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还自以为是地与其他同学一样叫那位同学“牲口”……
如若 1993 年我去准备托福、GRE 考试,而不是 28 岁那年,2000 年…… 七年之差啊!七年可就是一辈子啊!现在想来当时若以我还在学校的聪明脑瓜,也许不用四个月(可能三个月?)就能搞定高分。如若真的如此,此后的人生岂不是天壤之别?现在想来,那时我的心智简直就是“畜生”的水准,不禁暗自虚汗犹如大雨滂沱。
我就这样实际上错过了一辈子。
错过的原因,无非是一个念头,一个当时想当然的念头而已。这是个活生生的“ 一念之差 ”的例子。
想当然的念头,常常来自于周遭环境,一团乱糟糟的东西打成包,直接植入了自己的操作系统,最要命的是它们通常还处于底层,所以才想当然,所以它们的害处才不易察觉。
比如,“学外语很难的!” 就是个这样的“想当然的念头”,被打包植入了我们的操作系统,乃至于我们不由自主地变傻了…… (下面这段视频,前些天的文章里发过,是 2011 年我在上海的 TEDX 上的演讲。)
http://v.qq.com/boke/page/o/0/c/o0180h4rzzc.html
之前写过一本公开在互联网上的《人人都能用英语》(以上的经历也在那本书提到过),将来我会在《七年就是一辈子》社群里专门开个频道,叫《两年学不会就算了罢》…… 干嘛呀?!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学了总计十六年,毕业后话说不了,字儿写不了,文章看不了,电影听不懂……有毛病吧?
那些“想当然的念头”,更准确地讲,是个重要的概念:
观念

人与人的差异在哪里?在我看来主要是观念上的差异。上面让我错过一辈子的,就是个落后的观念:
别人做不好的,我也别做了罢……
很多影响我们一生的,竟然都是很小,却又不成比例地重要的环节。
这些年我攒了很多很惊人的例子,比如:
小时候不好好朗读课文的,长大了学习能力都差。
千万不要误以为语文不好的,数学可以学得很好……没那回事儿。不好好朗读课文,直接导致记忆力差,记忆力差,肯定导致学习能力差。一切的学习都依赖记忆力。记忆力好不一定学习好,但记忆力差学习一定很吃力…… 这就好像水泥质量够好并不能保证房子的质量,但水泥质量差的话房子质量一定好不了,不是吗?
可怕之处在于,那些记忆力差的人,从来不觉得这是什么太大的问题,顶多是用来博得同情的一个说辞,“哎呀,我就是记忆力不太好……” 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当然他们更不可能知道其实完全不必如此的 —— 当初好好听话,多朗读,多背诵,就没事儿了;就算当初错过了,这期间其实有无数的机会可以锻炼记忆力,哪怕是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机会,比如“讲段子”……
再比如说,知乎上有个这样的问题:
听说美国人一年的阅读量是 40 本书,那么一个月不就相当于 3 本多?这个说法可信吗?确切的数字是怎样的?
( 实际上美国人一年究竟平均读多少本书呢?)
这背后的想法,和耽误了我一辈子的那个被环境植入的“想当然的念头”本质上没什不同。
2010年年底,我去深圳中学讲座,了解到在那所学校里,很多高一高二的学生,一年读 50 本以上的英文书 —— 他们已经习惯了,一周一本,很自然。
在那样的环境里,“想当然”的是另外一些截然相反的念头。
读一本好书,基本上就是对操作系统的一次升级 ,或者起码一点的升级(叫“打补丁”也可以)。然后呢?有的人一年升级 50 次以上,有的人起码 12 次,也有的人好几年都不升级,后来干脆就那么对付着用了,却也不觉得自己落后且越来越心安……
如此看来,很多想当然的念头其实真的很危险。 很多其实很重要的建议,常常只不过是因为陈述过于笼统而难以传递,难以接受,难以践行。 比如,“日省三身”,就是一个过于笼统的陈述。明确一点的说法是什么呢?
找出那些想当然的念头,挨个审视一遍,看看它对不对?有没有道理?是否应该被升级,或者被替换?这事儿一定要仔细,因为那些不经审视就嵌入操作系统的“想当然”实在是太危险了……
《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最终是个社群,本质上来看,就应该是由一群以自我升级为乐的人构成。以我的经历,哪怕一个有潜在危险的“想当然”被剔掉,都是价值不可估量的事情。我猜,在一个略好的环境里,这个自我审视的过程会相对容易一点点。这事儿也确实非常地诡异:
被害者(脑子里被植入了很多“想当然”)常常不知道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脱险者(花费力气剔除了很多“想当然”)常常因为之前的小心与努力而消灭了将来原本可能遇到的陷阱,所以也不知道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如若真的有平行世界,且我们有办法看到另外那些平行世界里的实况,可能最终就不需要有平行世界存在了罢?

《过秦论》

上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中篇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的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破坏宗庙,残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下篇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脩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朝兼并了诸侯,崤山以东有三十多个郡,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锄把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横行天下。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桥梁封锁不住了,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篱笆一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崤山以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凭着三军的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相约,做交易,图谋他的主上。秦君之间互相不信任,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虽然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地位形势造成的呀!再说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在这种时候,贤人智士会聚,有良将指挥各国的军队,有贤相沟通彼此的计谋,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秦国就引诱诸侯进入秦国境内作战,为他们打开关塞,结果崤山以东百万军队败逃崩溃。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把营垒筑得高高的而不轻易跟敌方作战,紧闭关门据守险塞,肩扛矛戟守卫在那里。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德高望众而位居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不亲密,他们的下属不亲附。名义上是说灭亡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他们看见秦地险阻难以进犯,就必定退兵。如果他们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困,来指挥东方诸侯新建的各国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可是他们尊贵身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在覆亡前夕没有做出挽救的措施。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人,字太傅。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Reference

  1. 傅盛:猎豹移动8年发展的战略反思
  2. 复盘,才是硬实力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