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Work

通过推力或拉力来达成目标。

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Work is for a better life, work is only a part of life.

Do no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reverse the effect as the cause.

健康幸福的道路千万条,条条大道通罗马。
前提是要走正道,要勤奋,能吃苦,还坚持。
知足常乐,感恩长存,
当为琐事感叹世事不公时,身残志坚的人却在砥砺前行。

IPCreator:
能跃迁到财富自由的永远是少数——一将功成万骨枯
羊毛出在羊身上——你的付出远大于你的所得
成功学,鸡汤学,榜样标杆等力量很大,但“我的成功你也可以复制”更多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幻想,至少对被洗脑的人来讲如此。
想当将军的士兵很多,但真正当上将军的人很少,需要财力、智识、体力、智力还有运气等等,残酷的真相就是大部分人成为了炮灰。

工作:
为什么要工作?——层次跃迁和投资都需的必要条件(专业、关系,起步资金…)
挑选怎样的工作?——自己感兴趣又擅长,同时收益还不错的(IPR、技术管理者、教师…)
怎样达到目标?——目标企业(大中小,还是新创)、个人简历、双向选择

IPCreator:不只是为了挣钱,更重要的是自我成长,以及验证产出成果。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说过一句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这句话不仅仅对孩子,更是对每一个妈妈,或者说是对每一个全职妈妈。

Definition of work: Activity involving mental and physical effort done in order to achieve a purpose or result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work: The use of force to move an object.

1分钟心理学:什么人最容易成为工作狂?

万维钢关于高手如何休息的清单

2017-08-20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对于高手来说,集中精力认真工作,不是为了有朝一日停下来彻底休息。相反,高效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抵达巅峰状态。

万维钢的14条建议,告诉你高手休息的秘密。

  1. 人生是一场长跑,光努力赢了起跑没用,得悠着点。

IPCreator: 人生是场马拉松。

  1. 人体是一个“反脆弱”系统。能恢复过来,就是反脆弱,会变得更强大;恢复不过来,就废了。对于高手来说休息和恢复,有战略性地位。

  2. 成长 = 压力 + 休息。压力太大休息太少,人会被击垮;压力不够而休息太多,人就会自满而停滞不前。高手会合理分配压力和休息,高效、持续地成长。

  3. 进行有针对性的、高强度的训练,然后休息和恢复。再重复这个过程,但略微提高强度,能有效提升身体机能。

  1. 无谓的纠结和生活中的各种诱惑,会极大消耗人的精力。高手总是极度自律、秩序井然,这样能避免在选择和诱惑上耗能。
  1. 合理安排压力,确保每次学习或者工作都是在稍微高出自己当前能力的水平上。一旦开始,就全神贯注。
  1. 适时户外散步。活动肢体可以增加给大脑的供血量,同时给大脑提供一个恰到好处的“打扰”。就算不正式散步,每隔一个小时站起来走几步,也是很好的休息。

  2. 回到大自然中去,置身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都可以休息。甚至看大自然图片,也能对大脑产生明显的效果。把电脑桌面换成自然风景也有用。

  3. 跟朋友聚会,聊聊天、喝点酒。必须是朋友,是为了友情,而不是为了什么“人脉”。

  4. 好的休假就像充电,可以让人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有充沛精力。休假的时候,要完全抛开工作。除了散步、回归自然、跟朋友聚会,还可以听音乐、洗澡,但是打游戏、半夜刷手机这些消耗注意力的活动,统统不行。

  1. 学会冥想。找个不受打扰的时间,舒服地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深呼吸,体会肚子随着呼吸起起伏伏。意识始终只想呼吸,但不用刻意回避脑子里冒出来的想法,承认它,然后把它放走。从每天1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间。
  1. 睡眠非常重要,它的作用不仅仅是消除疲劳,更重要的是让身体和大脑“成长”。睡眠要规律,以每晚7-9个小时为宜,具体长短因人而异,以不用闹钟、自然醒为最好。

  2. 为了保证良好睡眠,晚上最好不要从事剧烈的脑力劳动。睡前不要使用手机、电脑或者iPad等电子产品。不要指望用打盹代替睡眠,打盹的作用仅限于恢复能量和注意力,且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

  3. 有谁能想到,在今天这个世界里想要做出一点成绩,居然连呼吸都得练呢?一切出发点,都因为你想做个不一样的人。

关于能量管理的清单

2017-06-25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明明睡眠时间足够,上班还是无精打采?好不容易有时间休息,却感觉越休息越累?其实,你的身体不是缺少能量,而是能量缺乏管理。

这篇能量管理的清单分享给你,助你开启元气满满每一天。

  1. 很多人会将个人管理,理解为时间管理和效率管理,但事实上,真正最需要管理的不是时间,不是效率,而是能量。看看那些在动物圈制霸的动物,“虎行似病,鹰立如睡”,作为最凶猛的兽和禽,它们从不会让自己忙忙碌碌,而是集中能量,在最正确的时间做最正确的事。

  2. 对个人来说,能量主要来自4个方面——身体、情绪、思想和精神,通过形成特定的习惯,以上每个源泉,都能为你补充能量。

  1. 最消耗自身能量的事情,是和一个没有疾病但看起来筋疲力竭的人在一起。这种人浑身散发着“霉气”,要么是正在与不健康的人际关系纠缠,要么是正在和没意思的事情较劲。他的状态会在无形中影响到你,所以除非是多年交情匪浅,否则礼貌回避是最优方案。
  1. 最补充自身能量的方法,是做创造性的事情,而不是休息。创造性的事包括很多类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比如我,就是和有趣的人,一起打磨一个新项目。

  2. 精神能量是一个可通过训练增强的能力,而且省着使也存不下来。因此每天务必竭尽全力,不断去挑战一下上限,刺激能量值。

  1. 能量管理比时间管理重要得多,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时间分配只影响过程,而科学的能量管理,则直接决定了行动的质量和结果。
  1. 注意观察自己,体会和记录自己的能量变化曲线,根据自己的能量变化特点来安排计划。不仅要知道自己补充能量最有效的方法,更要清楚地了解自己会被什么消耗得比较厉害。对于高耗能的事情,躲是没用的,只能提前安排好节奏。我的个人习惯是,把高耗能任务尽量排到同一天。
  1. 在做能量分配计划时,切记一天只应有一张清单。要兼顾全局,避免在工作或社交中耗尽全力,以至于无法为家人的快乐供能。
  1. 每个人的有效充电方式不同,要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我的个人经验,按有效性排序依次为:剧烈运动;读书及同时做读书笔记(缺一不可);执行一个复杂到需要全神贯注的任务;与高手谈话。睡觉、美食及购物,亲测无效。

  2. 大部分筋疲力竭,是因为长时间的无聊。如果周围很多人都问你最近是不是很累的时候,也许你该停下来反思一下,换个活法。

  1. 能量是有生理基础的,身体的健康是能量满满的前提。所以,控制体重和规律睡眠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1. 最后,培养自己的目标感。目标感强的人,永远只处在两个状态——想办法、马上干。他们始终能量满满,从没有时间考虑自己是否能量充足。

行动清单|如何告别假日综合征,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2017-10-09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今天是“十一”长假后开工的第一天。长假里旅游、刷剧、玩游戏……工作节奏被打乱。还在沉迷假期,不想上班?

别担心,这篇清单的12条建议,助你告别“假日综合征”,顺利开工。

  1. 提前做好工作准备。整理好上班要用到的工具、梳理好节后的工作安排,做到心中有数,会大大缓解焦虑情绪。

  2. 调整对时间的概念。把大脑中时间的概念,从假期第几天,调整到星期几和具体的公历日期。前者的适用场景是假期休闲,后者适用于整个职场,能大大降低沟通的成本。

  3. 重视个人形象。长假之后回到团队中,是重新建立一次第一印象的机会。无论男女,令人赏心悦目,本身就是生产力。

  4. 主动接续线索。内部同事可以当面交流,外部合作伙伴可以邮件沟通:我们可否讨论一下节前暂停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最好也给领导写一封邮件,汇报一下自己节前的工作进度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5. 将日程排满。开工第一周,日程宜紧不宜松,真正忙起来,不给自己留下大呼小叫怀念假期的时间。

  6. 主动与人谈话。开工约人谈目标、谈要求、谈计划,不仅对方脑子较空、容易安排,而且还能助推同事加快进入工作状态的速度。

  7. 动手拔Flag。放假前立的那些泼天大志,是时候兑现了。想想当时的信誓旦旦,不管最终能否实现,先向着目标奋进个十天半月再说。

  8. 少谈个人假期生活。过得不好,不应把人当垃圾箱,扰人清净;过得太好,无意间招人嫉妒,何苦来哉。

  9. 不要寄希望于通过咖啡、浓茶来替代睡眠。如果假期玩到忘记昼夜节律,最好在开工前好好补一觉,让身体做好准备。中午20分钟的短暂午休,会让整个下午充满能量。

  1. 假日里长时间高涨的情绪,使人很难静下心来投入工作。开工伊始,可以安排一些轻松的活动,如冥想、慢跑,使身体从亢奋中脱离,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1. 假期结束,积压的工作扑面而来。除了你之外,领导面临的压力更大。如果这时能以饱满的状态,挺身而出,你就是老板最需要的那个人。

  2. 2017年,还剩下最后的四分之一,祝开工顺利!

a5c27d1ed21b0ef4aadfb4f8d7c451da81cb3e64.jpg

In The Fall

坠楼 In the Fall

正在楼顶边抽烟边浇花的中年男人,一不小心从楼上掉了下去。死前的瞬间,他仿佛看见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你就要死了”、“所以这里就是你最好最快的去处”在他的脑海里不断浮现。1961年,那时他还是刚刚出生的婴儿。然而随着日历上不断翻滚着的时间,男人的生活从多姿多彩变得枯燥乏味。直到2011年,他终于崩溃在自己的电脑面前。如此单调的日子真的要一如既往地过下去么?男人在即将落地的前一秒,忽然释然,悠然地点燃了一支烟。

  这部颇有迪士尼早期作品风格的黑色幽默动画短片,由伦敦自由艺术家史蒂夫·卡兹执导。他曾为可口可乐、百加得、丰田、锐步、索尼PSP、菲利普等诸多世界知名品牌制作动画。

重要的是你想去哪,不是你从哪来

黄嘉 Karen Wong

二十多年前,我背着一个背囊赤手空拳来美国留学和就业。当时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来美国是读研究生院,最早也是从大学起步。

而现在的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孩子送到外国念高中、初中的,比比皆是。父母千方百计为孩子找门路考进常春藤级别的名牌大学,如哈佛、耶鲁、斯坦福等等, 以为这样就把孩子带上了康庄大道。其实,孩子们真正要面对的考验是在离开象牙塔之后,如何面对象牙塔之外的职场竞争。

作为国际律师事务所,我们每年都会从常春藤学校招几十个见习生,经过筛选最终能来参加面试的学生中仍然有一半通不过。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学生是国内顶尖大学的本科生,斯坦福的博士,还是哈佛大学的法学博士。 如此超群的学历,让我们非常想聘请他。但是,一面试,我们却直接给他打了一个问号。

当我问他:“去年夏天,你去了哪间律师事务所做见习生?”

他马上脸红脖子粗,神态紧张,说话变得结结巴巴。原来,去年夏天他没有找到在律师事务做见习生的工作。作为哈佛法学院的学生没能找到工作,也许他认为这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

其实没有得到工作就直接告诉别人,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保持振作向上的心态,诚恳地阐述求职的愿望,我们不会在意过往的失败。是他回答问题的表现和面对失败的态度让我们只能拒绝了他。

学生和家长在整个成长教育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点:美国精英职场注重素质、气质,这不是分数和文凭可以反映出来的。我遇见过不少美国名牌高中如Andover,还有其它学校的学生,我们聚在一起时,时常提醒大家和自己——

我们所关心的是你想去哪里,不是你从哪里来!

反映在面试中就是,我们特别想知道一个名校出来的学生能否承受压力和挫折,如何在不可能中找到可能。

我认为能否做到这点往往不在于实际能力,而在于内在的心态和价值观。尽管你拿着常春藤的敲门砖,如果没有成功人士的心态和价值观,也难以敲开精英职场的大门。

有一次在北京某个酒店餐厅里,我坐在一个中年美国人和一个年轻中国男孩旁边,无意中听到他们之间的交谈。

美国人先作了一番自我介绍。他说他是在以色列出生的,到美国MIT念MBA,毕业后到华尔街做分析师,之后,做了风险投资,投了不少的公司,后来又成立了一个私募股权基金,建立了不少公司。然后,他问这个年轻人:“你喜欢做什么?”

年轻人一开口就回答,我爸爸在哪儿工作,我妈妈在哪儿工作,姨姨是某某的助手, 一大堆的话都是关于别人做什么。

那美国人愣了愣,又问他:“你自己喜欢做什么?平时有空的时候,你喜欢干嘛?”

年轻人说:“我对钢琴蛮有兴趣的,但妈妈说,弹钢琴是弹不出事业的,所以,我也没有怎么继续努力。”

美国人又问:“你平常喜欢看什么书?”

年轻人说:“我喜欢看林肯自传,他是民族英雄……很小就很崇拜他……”

年轻人的回答给我的感觉是,他好像在背诵小学、中学作文材料,是在回答老师出的题目,而不是在讲述自己真的喜欢什么书,当然,也许他平常根本没有看什么书。

美国人还是不断问他的嗜好等等,但年轻人都讲不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实际上美国人只是想要了解这年轻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Who are you?
What interests you?
What would you like to be?

这个孩子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能力,更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讲出代表自己的故事。

精英职场的面试是一个考验讲故事能力的场合。在这些投资银行、管理咨询公司和大型律师事务所中,每年都有全世界最顶尖学府的高材生被聘请,而能进入这个精英职场的中国留学生则是凤毛麟角。

50%以上在常春藤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甚至都找不到正式工作。这不是因为美国的就业机会少,而是因为中国学生缺乏足够的职业规划和求职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不仅对“精英职场”,对所有职场都有广泛的适用价值。

本文由罗友 张佳莹 推荐。作

罗胖日:
有位历史学家讲,一个“仁”字说尽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仁”,二人也。
中国人必须在二人以上的人际关系中才能定位自己。忠孝节义莫不如此。
中国人被追问自己是什么的时候,每每一片茫然。
此时,他们往往想的是——
“你最希望我是什么。”
仍然是回到二人关系,中国人才有思考的立足点。

Why We Work

why.jpg

不应该被设计在别人的概念里而忽略自己本身的人性。

Why We Work 工作的意义

presenter.jpg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如果是想赚钱,那就是最世俗的回答了。因为我们忽略了我们作为人类最大的特质,就是创造力和有思想。

为什么工业革命之父亚当斯密曾说:在流水线工作的人会变得很笨,笨到人类的极点?因为他相信人类需要制度,通过薪酬的方式把人们变成要满足制度需要的人,剥夺了人们的创造机会。

所以人们不应该被设计在别人的概念里而忽略自己本身的人性。

孙振耀退休感言

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

职业生涯首先要关注的是自己,自己想要什么?寻找真正能够使你获得快乐的东西,那才是你想要的东西。
有很多的不快乐,其实是源自不满足,而不满足,很多时候是源自于心不定,而心不定则是因为不清楚究竟自己要什么,不清楚要什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得到。


personal photo

关于工作与生活

外企员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并非个人的成功
而进外企的人往往并不能很早理解这一点,把自己的成功90%归功于自己的能力
看待工作,眼光要放远一点,一时的谁高谁低并不能说明什么。

马拉松比赛

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年,这好比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和真正的马拉松比赛不同的是,这次比赛没有职业选手,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
要知道,有很多人甚至坚持不到终点,大多数人最后是走到终点的,只有少数人是跑过终点的,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去抢领先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会碰到几个瓶颈,你熬过去了而别人没有熬过去你就领先了。
跑长跑的人会知道,开始的时候很轻松,但是很快会有第一次的难受,但过了这一段又能跑很长一段,
接下来会碰到第二次的难受,坚持过了以后又能跑一段,如此往复,难受一次比一次厉害,直到坚持不下去了。
大多数人第一次就坚持不了了,一些人能坚持到第二次,第三次,
虽然大家都坚持不住了,可是跑到这里的人也没几个了,这点资本足够你安稳活这一辈子了。

初赛

职业生涯就像一场体育比赛,有初赛、复赛、决赛。初赛的时候大家都刚刚进社会,大多数都是实力一般的人,这时候努力一点认真一点很快就能让人脱颖而出,于是有的人二十多岁做了经理,有的人迟些也终于赢得了初赛,三十多岁成了经理。然后是复赛,
能参加复赛的都是赢得初赛的,每个人都有些能耐,在聪明才智上都不成问题,这个时候再想要胜出就不那么容易了,单靠一点点努力和认真还不够,要有很强的坚忍精神,要懂得靠团队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长远的眼光……

复赛

看上去赢得复赛并不容易,但,还不是那么难。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律就是给人一点成功的同时让人骄傲自满,
刚刚赢得初赛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赢得的仅仅是初赛,有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大多数人都会骄傲自满起来,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了全部,不需要再努力再学习了,
他们会认为之所以不能再进一步已经不是自己的原因了。虽然他们仍然不好对付,但是他们没有耐性,没有容人的度量,更没有清晰长远的目光。
就像一只愤怒的斗牛,虽然猛烈,最终是会败的,而赢得复赛的人则象斗牛士一样,不急不躁,跟随着自己的节拍,慢慢耗尽对手的耐心和体力。
赢得了复赛以后,大约已经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职业经理人了,当上了中小公司的总经理,大公司的副总经理,主管着每年几千万乃至几亿的生意。

决赛

最终的决赛来了,说实话我自己都还没有赢得决赛,因此对于决赛的决胜因素也只能凭自己的猜测而已,这个时候的输赢或许就像武侠小说里写得那样,大家都是高手,只能等待对方犯错了,
要想轻易击败对手是不可能的,除了使上浑身解数,还需要一点运气和时间。世界的规律依然发挥着作用,赢得复赛的人已经不只是骄傲自满了,他们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别人的话,
有些人的脾气变得暴躁,心情变得浮躁,身体变得糟糕,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他们自己,在决赛中要做的只是不被自己击败,等着别人被自己击败。
这和体育比赛是一样的,最后高手之间的比赛,就看谁失误少谁就赢得了决赛。

你工作快乐么?你的工作好么?

你不快乐的根源,是因为你不知道要什么!你不知道要什么,所以你不知道去追求什么,你不知道追求什么,所以你什么也得不到。
职业生涯首先要关注的是自己,自己想要什么?大多数人大概没想过这个问题,唯一的想法只是——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要一份不错的薪水
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和别人比赛,比谁要得更多更高,比谁的目标更远大。
你必须听听你内心的声音,寻找真正能够使你获得快乐的东西,那才是你想要的东西。
先想好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再决定要找什么样的职业。有很多的不快乐,其实是源自不满足,而不满足,很多时候是源自于心不定,而心不定则是因为不清楚究竟自己要什么,
不清楚要什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得到。
还是因为生活而工作,不是因为工作而生活,生活是最要紧的,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总是觉得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的,
如果生活本身一团乱麻,工作也不会顺利。所以要有娱乐、要有社交、要锻炼身体,要有和睦的家庭……最要紧的,要开心
首先的首先,人还是要让自己高兴起来,让自己心态好起来,这种发自内心的改变会让你更有耐心,更有信心,更有气质,更能包容……

恶性循环
你想每隔几年重来一次找工作的过程么?你想每年都在这种对于工作和薪水的焦急不安中度过么?
不想的话,就好好想清楚。饮鸩止渴,不能因为口渴就拼命喝毒药。越是焦急,越是觉得自己需要一份工作,越饥不择食,越想不清楚,越容易失败,你的经历越来越差,
下一份工作的人看着你的简历就皱眉头。于是你越喝越渴,越渴越喝,陷入恶性循环。

压力
大多数人都有生存压力,我也是,有生存压力就会有很多焦虑,积极的人会从焦虑中得到动力,而消极的人则会因为焦虑而迷失方向。所有人都必须在压力下做出选择,这就是世道,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

重要 VS 紧急

一般我们处理的事情分为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如果不做重要的事情就会常常去做紧急的事情。
比如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是重要的事情,而看病则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就会常常为了病痛烦恼。
又比如防火是重要的事情,而救火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注意防火,就要常常救火。
找工作也是如此,想好自己究竟要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找工作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想好,就会常常要找工作。
往往紧急的事情给人的压力比较大,迫使人们去赶紧做,相对来说重要的事情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大多数人做事情都是以压力为导向的,压力之下,总觉得非要先做紧急的事情,结果就是永远到处救火,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
(很多人的工作也像是救火队一样忙碌痛苦,也是因为工作中没有做好重要的事情。)那些说自己活在水深火热为了生存顾不上那么多的朋友,今天找工作困难是当初你们没有做重要的事情,是结果不是原因。
如果今天你们还是因为急于要找一份工作而不去思考,那么或许将来要继续承受痛苦找工作的结果。

1
2
天下没有轻松的成功,成功,要付代价。请先忘记一切的生存压力,想想这辈子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最要紧的事情,先想好自己想要什么。
人总想找到那个最好的,可是,什么是最好的?你觉得是最好的那个,是因为你的确了解,还是因为别人说他是最好的?即使他对于别人是最好的,对于你也一定是最好的么?

什么是好工作

人都是要面子的,也是喜欢攀比的,即使在工作上也喜欢攀比,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你想清楚了么?500强一定好么?找工作究竟是考虑你想要什么,还是考虑别人想看什么?
“很多事情就像看A片,看的人觉得很爽,做的人未必。”

你究竟是要过谁的一生?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也不是儿女一生的前传,
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别人无法也负不起这个责任。
自己做的决定,至少到最后,自己没什么可后悔。
对于大多数正常智力的人来说,所做的决定没有大的对错,无论怎么样的选择,都是可以尝试的。

好工作,应该是适合你的工作,具体点说,应该是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的工作
你或许应该以此来衡量你的工作究竟好不好,而不是拿公司的大小,规模,外企还是国企,是不是有名,是不是上市公司来衡量。
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赚钱多的工作,也未必是好工作。
你还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你不清楚你想要什么,你就永远也不会找到好工作,因为你永远只看到你得不到的东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万科的王石登珠穆朗玛峰的体验给我很多启发,虽然在出发时携带大量的物资,但是登顶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减轻负荷,最终只有一个氧气瓶和他登上峰顶。登山如此,漫长的人生又何尝不是。

可能,最好的,已经在你的身边,只是,你还没有学会珍惜。人们总是盯着得不到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些已经得到的东西。

普通人

中国的励志比较鼓励人立下大志愿,卧薪尝胆,有朝一日成富成贵。需要用999个失败者来堆砌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国外的励志比较鼓励人勇敢面对现实生活,面对普通人的困境,虽然结果也是成富成贵,但起点不一样
目标定得高些对于喜欢挑战的人来说有好处,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反而比较容易灰心沮丧,很容易就放弃了。

目标其实并没有高低之分,你不需要因为自己的目标没有别人远大而不好意思,达到自己的目标其实就是成功,成功有大有小,快乐却是一样的。
我们追逐成功,其实追逐的是成功带来的快乐,而非成功本身。
职业生涯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被攀比的心态蒙住眼睛,忘记了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忘记了是什么能使我们更快乐。

这个世界上,有史以来直到我们能够预见得到的未来,成功的人总是少数,有钱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一般的,普通的,不太成功的。
因此,大多数人的做法和看法,往往都不是距离成功最近的做法和看法。因此大多数人说好的东西不见得好,大多数人说不好的东西不见得不好。
大多数人都去炒股的时候说明跌只是时间问题,大家越是热情高涨的时候,跌的日子越近。大多数人买房子的时候,房价不会涨,而房价涨的差不多的时候,大多数人才开始买房子。
不会有这样一件事情让大家都变成功,发了财,历史上不曾有过,将来也不会发生。有些东西即使一时运气好得到了,还是会在别的时候别的地方失去的。

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
社会上一夜暴富的新闻很多,这些消息,总会在我们的心里面掀起很多涟漪,涟漪多了就变成惊涛骇浪,心里的惊涛骇浪除了打翻承载你目标的小船,并不会使得你也一夜暴富。
“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我们这些普通人既没有当贼的勇气,又缺乏当贼的狠辣绝决,虽然羡慕吃肉,却更害怕挨揍,偶尔看到几个没挨揍的贼就按奈不住,或者心思活动,或者大感不公,真要叫去做贼,却也不敢。

跳槽与积累

不反对跳槽,但跳槽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频繁跳槽的后果是让人觉得没有忠诚度可言,而且不能安心工作。
要跳槽肯定是有问题,一般来说问题发生了,躲是躲不开的,很多人跳槽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开心,如果这种不开心,在现在这个公司不能解决,那么在下一个公司多半也解决不掉。
你必须相信,90%的情况下,你所在的公司并没有那么烂,你认为不错的公司也没有那么好。
就像围城里说的,“城里的人拼命想冲出来,而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去。”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公司是不存在的。
换个环境你都不知道会碰到什么问题,与其如此,不如就在当下把问题解决掉。
很多问题当你真的想要去解决的时候,或许并没有那么难。有的时候你觉得问题无法解决,事实上,那只是“你觉得”。

基本上,35岁以前我们的生存资本靠打拼,35岁以生存的资本靠的就是积累,这种积累包括人际关系,经验,人脉,口碑……
工作两三年的人,无论是客户关系,人脉,手下,和领导的关系,在业内的名气……还都是远远不够的,但稍有成绩的人总是会自我感觉良好的,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跟客户关系铁得要命,觉得自己在业界的口碑好得很。其实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不是,这个时候,还是要拿出前两年的干劲来,稳扎稳打,积累才刚刚开始。
你足够了解你的客户吗?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老板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手下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如果你不知道,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已经积累够了?如果你都不了解,你怎么能让他们帮你的忙,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你又何来的成功?

等待

  • 并不是每次闯红灯都会被汽车撞,并不是每个罪犯都会被抓到,
  • 并不是每个错误都会被惩罚,并不是每个贪官都会被枪毙,
  • 并不是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得到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次坚持都会有人看到,
  • 并不是你每一点付出都能得到公正的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个善意都能被理解……
  • 这个,就是世道。好吧,世道不够好,可是,你有推翻世道的勇气么?如果没有,你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么?
  • 有很多时候,人需要一点耐心,一点信心。每个人总会轮到几次不公平的事情,而通常,安心等待是最好的办法。
  • 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等待,需要耐得住寂寞,等待属于你的那一刻。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段低沉苦闷的日子,我几乎能想象得出来他们借酒浇愁的样子,我也能想象得出他们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窘迫。
在他们一生最中灿烂美好的日子里,他们渴望成功,但却两手空空,一如现在的你。
没有人保证他们将来一定会成功,而他们的选择是耐住寂寞。
如果当时的他们总念叨着“成功只是属于特权阶级的”,你觉得他们今天会怎样?

他们在社会上奋斗积累了十几二十年,我们新人来了,他们有的我都想要,
我这不是在要公平,我这是在要抢劫。因为我要得太急,因为我忍不住寂寞。
二十多岁的男人,没有钱,没有事业,却有蓬勃的欲望。

1
2
3
4
5
人总是会遇到挫折的,人总是会有低潮的,人总是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的,人总是有要低声下气的时候,这些时候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
因为大家都会碰到挫折,而大多数人过不了这个门槛,你能过,你就成功了。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满怀信心地去等待,
相信,生活不会放弃你,机会总会来的。至少,你还年轻,你没有坐牢,没有生治不了的病,没有欠还不起的债。
比你不幸的人远远多过比你幸运的人,你还怕什么?路要一步步走,虽然到达终点的那一步很激动人心,但大部分的脚步是平凡甚至枯燥的,但没有这些脚步,或者耐不住这些平凡枯燥,你终归是无法迎来最后的那些激动人心。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还是有希望。当所有的人离开的时候,我不失去希望,我不放弃。每天下班坐在车里,我喜欢哼着《隐形的翅膀》看着窗外,我知道,我在静静等待,等待属于我的那一刻。

逆境,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要知道,你不好受,别人也不好受,你坚持不下去了,别人也一样,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坚持不住了,那只能让别人获得坚持的信心,让竞争者看着你微笑的面孔,失去信心,退出比赛。胜利属于那些有耐心的人。

入对行跟对人

第一份工作对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入行,现代的职业分工已经很细,我们基本上只能在一个行业里成为专家,不可能在多个行业里成为专家。很多案例也证明即使一个人在一个行业非常成功,到另外一个行业,往往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情
其实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好,也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差,或许有报道说哪个行业的平均薪资比较高,但是他们没说的是,那个行业的平均压力也比较大。看上去很美的行业一旦进入才发现很多地方其实并不那么完美,只是外人看不见。
其实选什么行业真的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做。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关键是人。
和那些比你强的人打交道,看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习他们,然后跟更强的人打交道。

年轻人在职业生涯的刚开始,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做对的事情,不要让自己今后几十年的人生总是提心吊胆,更不值得为了一份工作赔上自己的青春年华。
人还是要看长远一点。很多时候,看起来最近的路,其实是最远的路,看起来最远的路,其实是最近的路。

跟对人是说,入行后要跟个好领导好老师,刚进社会的人做事情往往没有经验,需要有人言传身教。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一个好领导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好”的标准,不是他让你少干活多拿钱,而是以下三个。

  1. 首先,好领导要有宽广的心胸,如果一个领导每天都会发脾气,那几乎可以肯定他不是个心胸宽广的人,能发脾气的时候却不发脾气的领导,多半是非常厉害的领导。中国人当领导最大的毛病是容忍不了能力比自己强的人,所以常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领导很有能力,手下一群庸才或者手下一群闲人。如果看到这样的环境,还是不要去的好。
  2. 其次,领导要愿意从下属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一点其实是从面试的时候就能发现的,如果这位领导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几乎不听你说什么,这就危险了。从下属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不代表同意下属的说法,但他必须了解下属的立场,下属为什么要这么想,然后他才有办法说服你,只关心自己怎么想的领导往往难以获得下属的信服。
  3. 第三,领导敢于承担责任,如果出了问题就把责任往下推,有了功劳就往自己身上揽,这样的领导不跟也罢。选择领导,要选择关键时刻能抗得住的领导,能够为下属的错误买单的领导,因为这是他作为领导的责任。

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未来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每天你都可以选择是否为客户服务更周到一些,是否对同事更耐心一些,是否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是否把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一些,是否把不清楚的问题再弄清楚一些……
你也可以选择在是否在痛苦中继续坚持,是否抛弃掉自己的那些负面的想法,是否原谅一个人的错误,是否相信我在这里写下的这些话,是否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生活每天都在给你选择的机会,
每天都在给你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你可以选择赖在地上撒泼打滚,也可以选择咬牙站起来。
你永远都有选择。有些选择不是立杆见影的,需要累积,
比如农民可以选择自己常常去浇地,也可以选择让老天去浇地,诚然你今天浇水下去苗不见得今天马上就长出来,但常常浇水,大部分苗终究会长出来的,如果你不浇,收成一定很糟糕。

你选择相信什么?你选择和谁交朋友?你选择做什么?你选择怎么做?……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当中,意识形态层面的选择又远比客观条件的选择来得重要得多,
比如选择做什么产品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而选择怎么做才重要。选择用什么人并不重要,而选择怎么带这些人才重要。
大多数时候选择客观条件并不要紧,大多数关于客观条件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要紧的是选择怎么做。
一个大学生毕业了,他要去微软也好,他要卖猪肉也好,他要创业也好,他要做游戏代练也好,
只要不犯法,不害人,都没有什么关系,要紧的是,选择了以后,怎么把事情做好。

你还可以选择时间和环境,比如,你可以选择把这辈子最大的困难放在最有体力最有精力的时候,也可以走一步看一步,等到了40岁再说,
只是到了40多岁,那正是一辈子最脆弱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在那个时候碰上了职业危机,实在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
与其如此不如在20多岁30多岁的时候吃点苦,好让自己脆弱的时候活得从容一些。你可以选择在温室里成长,也可以选择到野外磨砺,
你可以选择在办公室吹冷气的工作,也可以选择40度的酷热下,去见你的客户,只是,这一切最终会累积起来,引导你到你应得的未来。

选择职业
销售就是一门跟人打交道的学问,而管理其实也是跟人打交道的学问,这两者之中有很多相通的东西,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让别人去做某件特定的事情。
”而财务则是从数字的层面了解生意的本质,从宏观上看待生意的本质,对于一个生意是否挣钱,是否可以正常运作有着最深刻的认识。

公司小的时候是销售主导公司,而公司大的时候是财务主导公司,销售的局限性在于只看人情不看数字,财务的局限性在于只看数字不看人情。
公司初期,运营成本低,有订单就活得下去,跟客户也没有什么谈判的条件,别人肯给生意做已经谢天谢地了,这个时候订单压倒一切,客户的要求压倒一切,所以当然要顾人情。
公司大了以后,一切都要规范化,免得因为不规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同时运营成本也变高,必须提高利润率,把有限的资金放到最有产出的地方。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东才不管你客户是不是最近出国,最近是不是那个省又在搞严打,到了时候就要把业绩拿出来,拿不出来就抛股票,这个时候就是数字压倒一切。

开始的时候我们想“能做什么?”,等到公司做大了有规模了,我们想“不能做什么。”很多人在工作中觉得为什么领导这么保守,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错过很多机会。
很多时候是因为,你还年轻,你想的是“能做什么”,而作为公司领导要考虑的方面很多,他比较关心“不能做什么”。

践行
有人会说,你说得容易,我每天加班,不加班老板就会把我炒掉,每天累得要死,哪有时间娱乐、社交、锻炼?
那是人们把目标设定太高的缘故,如果你还在动不动就会被老板炒掉的边缘,那么你当然不能设立太高的目标,难道你还想每天去打高尔夫?
你没时间去健身房锻炼身体,但是上下班的时候多走几步可以吧,有楼梯的时候走走楼梯不走电梯可以吧?办公的间隙扭扭脖子拉拉肩膀做做俯卧撑可以吧?谁规定锻炼就一定要拿出每天2个小时去健身房?
你没时间社交,每月参加郊游一次可以吧,周末去参加个什么音乐班,绘画班之类的可以吧,去尝试认识一些同行,和他们找机会交流交流可以吧?
开始的时候总是有些难的,但迈出这一步就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而每天工作得很苦闷,剩下的时间用来咀嚼苦闷,只会陷入恶性循环,让生活更加糟糕。

墓志铭
由于受我父亲早逝的影响,我很早就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愿望,我不要像我父亲一样,为家庭生活忙碌一辈子,临终前感伤,懊恼自己有很多没有实现的理想。
一本杂志的文章提到我们在生前就应该思考自己的墓志铭,因为那代表你自己对完美人生的定义,我们应该尽可能在有生之年去实现它。
Carly Fiorina曾经对我说过“这个世界上有好想法的人很多,但有能力去实现的人很少”,2007年5月21日在北大演讲时,有人问起那些书对我影响较大,我想对我人生观有影响的其中一本书叫 “TriggerPoint”,
它的主要观点是:人生最需要的不是规划,而是在适当的时机掌握机会,采取行动。

和任何人一样,要丢掉自己现在所拥有的,所熟悉的环境及稳定的收入,转到一条自己未曾经历过,存在未知风险的道路,需要绝大的勇气,家人的支持和好友的鼓励。有舍才有得,真是知易行难,我很高兴自己终于跨出了第一步。
因为割舍及改变对人是多么的困难,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自己人生的理想,但我也相信很多人最终只是把这些理想当成是幻想,然后不断的为自己寻找不能实现的藉口,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经说过,“与改变世界相比,改变自己更困难”,真是一针见血。

LakeTahoe我去了多次,但这次的体验有所不同,我从心里欣赏到它的美丽。

我的人生观是“完美的演出来自充分的准备”,“勇于改变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机会将不断出现”,“快乐及有意义的人生来自于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而非外在的掌声”。

我总结人生有三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为现实找一份工作,一个阶段是为现实,但可以选择一份自己愿意投入的工作,一个阶段是为理想去做一些事情。

把无聊工作变有趣是一种能力

p1139465.jpg

你相信吗?我每天上班唯一的事情就是盼着下班!
王木木一脸郑重的看着我说,生怕我不相信这一点。看着这个对我说自己“职业倦怠”的女孩如此认真的样子,我忍不住有点儿想笑。

那么,请说说你的工作吧!
于是,她露出一脸的不堪回首:

每天上班做的事情都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各种报表,实在是没有意思透了!这样下去,也许我会疯掉!
看着她紧蹙的眉头,我还是想要问问:

那么,我能帮你什么呢?
心想尽管自己是生涯咨询师,但一般和自己熟悉的朋友进行正式咨询并不合适,怎么拒绝比较好呢?这时候听她问:

老师,我看你平时工作特别有激情,有没有什么值得推荐的书,让我像你那样,对工作充满积极态度吗?

原来是让我推荐书啊!不过说起推荐的方法,我倒是真有一个——阅读并实践这本名叫《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的书。

积极心理学的代表作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这本他的成名作中,对于“体验”非常重视: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到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

这句话看起来有些“佛系”,几乎有点儿鸡汤的味道了。但是,这本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心流》,是一本很正规的心理学作品。它的副标题非常传神的表达了主题——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个强调最优体验的心理学作品。所谓最优体验,不是去迪斯尼乐园感受激流勇进的刺激惊险,也不是背上背包开始一次说走就走旅行的新奇和浪漫,最优体验,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看来,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不管是职业还是爱好,如果能够时时沉浸在一种心流状态中,他一定能够感受到最优体验,这种最优体验,就是人生应该追求的东西。

说到“心流”这个词,似乎很多人都用到过,这个词的始作俑者就出自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这本书,后来成为一个心理学中的概念:

心理学中是一种某者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某者在此状态时,通常不愿被打扰,即抗拒中断。定义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心流是一种心无旁骛的专注,作者认为,唯有这样的专注,才能感受到最优心理体验。这本书在西方首次出版是在1990年,中信出版社2009年引进时名为《生命的心流》,译者陈秀娟,译文虽然流畅,总感觉字里行间带有几滴鸡汤的香味。万幸,2011年,中信出版社重新出版了这本书,引进自台湾著名译者张定绮先生的版本,此公翻译的多部外国作品,不管是非虚构作品还是小说,译笔都曼妙纯熟,别有一番滋味。之前那一版的译名为《当下的幸福》,大概当时流行“活在当下”的理念,这个名字和书籍本身其实有不小的差异。毕竟,在作者看来,幸福本身并不是目标,进入最优体验的心流状态才是作者关注的。因此,2017年底,中信再版此书时,书名回归为《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才算是朔本正源,功德无量。

心流怎么实现
p1139468.jpg
正如米哈里所说:

工作可以残酷而无聊,但也可能充满乐趣和刺激。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每天工作都有八小时之久,占据自己清醒时间的一半左右,如果这个时间阶段体验非常糟糕的话,那么,整个人生想要追求幸福也无从谈起。在工作中,糟糕的工作体验往往有这么几种:

当工作难度很大,自己难以胜任岗位要求的时候,往往感受是焦虑
当工作乏味无聊,自己轻松搞定缺乏新鲜感时,往往体会是厌倦
当工作既没有挑战,也难以找到价值感的时候,往往表现为淡漠

而心流体验,则是在工作有难度,但自己如果专注应对,可以挑战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可以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更可以让自己进入这种专注状态。作者认为,这种专注应对挑战的状态本身,就是最优的体验,让自己感受到幸福。在工作中,如果已经陷入糟糕的工作体验,不妨按照作者书中说的那样,采用“重新设计工作”的 方式,让自己重获“最优体验”。如何才能做到呢?作者给出了三个步骤:

明确目标。如果遇到的工作十分乏味缺乏挑战,不妨自定标准,设定具体目标,这并非“画蛇添足”,而是在射箭的时候给自己树一个靶子,让自己能够在大脑中对原本无聊的工作因为聚焦产生兴趣。

必要难度。我们在工作上遭遇的挑战太过简单,可能自己即便设置目标,也懒得专注,懒得专注,自然难以进入心流状态。这时候给自己的工作设置必要难度标准则十分重要。既不能难度过低,也不能让自己无从下手。

及时反馈。很多文案工作,不管是做PPT还是填报表格,似乎都无法立刻获得反馈,尤其是多人协同的大型项目,更加难以得到及时的正向反馈——你认真写完一份报告,或者设计了PPT的版面,两个月以后拿下这个case,你也不知道这个报告/ppt在这个case中起到多少作用(如果失去这个case,倒很容易被人指责说是因为这个报告或PPT太糟糕的缘故!)自己在工作中,找到或设计及时反馈的地方,则可以让自己立刻得到修正,越做越好。

做到这三步,可以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提升自己工作的品质。

人的一生应该怎么度过
保尔·柯察金曾经对人生意义有过这样一段脍炙人口的论断: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如果仅仅把最优体验当作幸福,认为时时进入心流状态人生就有意义,这样的观点似乎和我们的当代价值观背道而驰。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让心流这种最优体验和人生意义的结合:一个沉浸在王者荣耀中的小学生,和一个沉浸在上帝投不投骰子思考中的科学家同样处于心流状态,他们的体验相似,但从旁观者看来,两者的复杂程度,和人生意义当然也有高下,融合的元素越多,产生的价值越高,这个心流体验就越珍贵。

我们在游戏和运动中能够体验心流,记住这种心流体验,把这种状态移植到无聊的工作学习中去,从而发现工作学习的意义,甚至可以在挫折中,在人际交往中时时处处体验到心流,最终让自己的生命在社会层面更加有价值,这样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我想,这才是最宏达、最壮美的心流体验吧!

p1139469.jpg

准时下班是做完事情的最好方法

时间管理是不少人的痛点,工作好像永远做不完,加班要加到地老天荒,准时下班压根想都不敢想。前日本麦肯锡资深合伙人山梨广一在《终结低等勤奋,麦肯锡精英教你有用的努力》这本书里,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想把事情做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准时下班。即使工作做不完,也要准时下班,这种说法听起来很矛盾,但山梨广一认为这样才能逼自己找出更有效率的做事方法。

在麦肯锡工作时,山梨广一从前辈身上学会了“强制决定截止时间”,比如不管还有多少工作,晚上八点一定要下班。放着做了一半的工作就下班,一定会觉得不安吧,但是你得忍住,坚持准时下班,这样才能去认真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工作?”

山梨广一认为:“人们理智上能够理解提高效率的好处,却很难改变做事方法。有时多工作几个小时其实比改变工作方法要更轻松。” 他以堵车为例,来解释限制时间带来的好处。想像下,你开车到郊区游玩,回程时却因为高速公路堵车而被卡得动弹不得,“用心工作早点回家”这样的工作态度,就像堵车时为了早几分钟到家,利用导航与地图,想尽办法找到一条解困的路;沿着高速公路,跟着堵车状况走走停停就像是加班,这样比调查、思考、想尽办法找出脱困的路要轻松,但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山梨广一说,

当你的目的不再只是“能回家就好”,而是“必须在几个小时内回家”,就不得不想办法找出一条脱困之路,也就是说,有了这样的限制之后,人才会开始准备做出有用的努力。

洞察:未来我们的工作会消失吗?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担忧:未来我的工作会被机器代替吗?乔什·贝新(Josh Bersin)是美国德勤贝新处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对全球的人力资源数字化与科技化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撰写长文分析了人类工作的未来,他认为工作不会消失,只是会改变。微信公众号“HRTechChina”转载翻译了这篇文章。

现在,人工智能逐渐接管了人类越来越多的任务。许多软件已经可以读取X射线,判断的准确率几乎比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高一倍,人工智能语音识别输入速度比人类快300%。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推理和自学等技术上也逐渐成熟。

此外,人们的工作变得更加具有颠覆性和压倒性。哪怕我们在家中休息,同样要饱受信息和技术的无情攻击。在美国,人们每天看手机80亿次,注意力区间极其短暂,而且没有足够的休假时间。“工作”和“生活”之间的隔阂已经消失,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现在有工具来帮助我们放松和专注、改善睡眠计划、以及跟踪每天的运动情况,我们的生活都变得“量化”了。

关于未来工作这一议题,人们最普遍的担忧是自己会面临失业。贝新引用了牛津大学发表的一份报告,报告预测,47%的职位将在未来20年“消失”。

然而贝新认为,这不是一件坏事。很多研究表明,对于每一个“消失”的工作来说,都会有一两个新工种产生。这里的新工种,不是指计算机编程所需的少量工作。在未来,软件工程师也将很快实现自动化。贝新强调,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一个例子都表明,“自动化”到来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工作。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戴维·奥特曾说:“就业与人口比例在20世纪是不断上升的。在过去的140年里,技术一直是出色的就业制造机器。”

此外,许多人类的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德勤英国研究调查了数百份工作概况,并与牛津大学的研究进行了对照,确定了25项关键的“人才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主动倾听等等。

研究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技能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技能中,像同理心、倾听、交流和优先排序等技能,本质上是人类的技能。所以工作的未来不是关于工作的消失,而是关于每个人如何重新定义工作,和更好地利用工具。

在未来,组织、个人和社会势必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如何适应呢?贝新认为,在个人层面上,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习新的工具。1981年当个人电脑出现时,打字员面临失业的风险。但这些人学会了使用电脑,后来成为秘书和行政助理。贝新表示,他于1978年开始工作,当时没有语音信箱,电脑,或电子邮件。但是现在他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些现代化工具。

贝新强调,害怕科技的人会落后,所以每个人都要强迫自己学习。如果你是一名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或商业领袖,你也必须学习技术,因为它会影响组织工作的方式。如果你担忧未来的工作,那么你需要培养的最重要技能,就是“个人改造”的能力。

放弃今天的自我,根据工作的变化不断自我重新定位,这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美国劳工统计局认为,美国人在他们有生之年将有12份到14份的职业,所以每个人必须放弃一份工作干一辈子的想法。贝新说,他的职业生涯已经超过38年了,他曾在五个不同的行业工作过,从一名实习生开始,奋斗成为一名CEO和创始人。现在,他不再以自己的头衔来定义自己,只是简单地告诉人们自己是做什么的。

对于如何迎接未来,贝新建议,每个人都应该花一些时间学习一两个新的工具,参加所在领域的专业会议,以及花时间与同行交流。我们都需要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而且,这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以上就是贝新分享他对于人类工作未来的洞察,希望能缓解你对未来的焦虑。

文章参考来源:《深度文章:工作的未来-未来已至,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吓人》,见于微信公众号“HRTechChina”
来源:得到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