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Work

沟通,协作和共赢。


——DeepCreator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水滴石穿,天道酬勤;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威武不屈,贫贱不移;
知足常乐,感恩长存,平等尊重,心口如一。
——DeepCreator

找到一个听着心尖儿就会发光的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征服它。
我们的前半生,不是在被工作碾压,而是被工作修正一次次不切实际的妄想。

每个年龄段就应该干这个年龄段应该干的事情
一次又一次地跳出来省视
一次又一次地凤凰涅槃。
——DeepCreator

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聚焦自我成长,但见海阔天空;
走出舒适区,越难的路越走越容易。
——DeepCreator

Why

A、先求生存后求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高一点的品质生活;
B、基因传承,代际接力,给后代创造一个更高一点的起点,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更宽的见识,更深的体验;
C、创造价值和意义,往大了说,家庭、公司、社会和国家因你的存在增加正能量,家人,朋友,同事等因你更美好。
——DeepCreator

每个人都是一个螺丝钉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为什么努力,是为了创造和体验人间跟多美好。
——DeepCreator

没有什么永恒,大到宇宙小到花草,唯基因传承。
人的存在是大脑感知,重塑大脑,重塑人生。
——DeepCreator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龙应台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1. 为了生存,所以要工作
  2. 为了扭转人生,所以要工作
  3. 为了让生活更充实,所以要工作
  4. 为了离梦想更近一点,所以工作

在未来,什么样的人,永远抓不住机遇?

有一次,受邀参加一家千亿集团的战略会,辅导他们梳理核心战略,找到增强回路,确定发展规划。

我非常敬佩这家公司,从集团董事长往下,深深敬畏系统,懂得用系统性思维管理公司。这或许是为什么他们能做到千亿规模的原因吧。

辅导了一天,感触颇深。

1.看到的人并不一定做到,做到的人并不一定坚持做

说比听重要,写比说重要,画比写重要。

听完,我们恍然大悟。

然后你问:那你复述一遍。一句都说不出来。

为什么?

因为听完的收获,通常只是“你说的没错”。

但“你说的”,依然不是“我懂的”。

说,一定要说。能说出来了,然后写。

写,一定要写。你会一身冷汗。

这身冷汗,就是把“你说的”变成“我懂的”过程。

只有懂了,才能“说出来,写下来”。

但是,这还不够。

画张图看看。

一旦画图,就会涉及到“说出来,写下来”遇不到的问题:

这两个变量是什么关系?谁是因谁是果?先A后B,还是先B后A?

稍微有点逻辑不完备,就过不去。

听能获得1分,说能获得10分,写能获得20分,画能获得100分。

任何一个行业,你别看竞争似乎异常激烈,你每天比别人稍微努力一点点,往上游走两步,就会刷下去一大波人。

说知道的人,并非真正懂了,看到有困难阻拦,就放弃了。

说懂了的人,其实没有真正的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说真正懂的人,懂了也没有真正的去做,做了也没有认真坚持下去。

那些没听明白的人,那些说不出来的人,那些写不出来的人,那些画不出来的人,自己就把自己淘汰了。

看到的人并不一定去做到, 做到的人并不一定坚持做。

这,就是机会。

2.争辩对错毫无意义,关键在于把事情做到极致

产品好,才能卖得好。

那么,产品能力是因,销售能力是果吗?

听上去有道理。

产品越好,销售越好。但实际上,产品能力,和销售能力,没有因果关系。

产品能力越好,业绩越高;销售能力越高,业绩也越高。

产品能力,销售能力,都是业绩的因。

但是,他们之间没有关系(至少关系不大)。

很多销售估计就不同意了,烂产品,怎么可能卖得好?

如果只有好产品才能卖得好,那还需要你销售做什么?

好产品卖得好,那是产品的功劳。

只有把“烂”产品也能卖好,才是销售的功劳。

只会教好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清晰地理解这一点,才能导致管理中,不会有因为“把先后当因果”而造成的互相推诿。

画图非常重要。

一身冷汗画完,你会对自己的生意,有前所未有的洞察。

做很多事情,不在于争辩谁对谁错,也不在于你有没有赶上红利期。

而是,你有没有把事情做到极致,是不是真的洞悉了行业本质。

3.什么才是核心存量?

什么样的存量,可以叫做“核心存量”?

值得坚持10年、20年,不断地推动?

核心存量,要符合几个条件:

第一,它必须在增强回路上。比如声誉。

声誉带来更多好的合作机会;好的合作机会带来更好的声誉。如此循环。

这样你越推到后面,需要的力气越小。

不在增强回路上的存量,你需要永远推下去。

第二,它必须能形成护城河。比如专利。

专利墙一旦形成,就会带来巨大的利益。而且,这个利益是有护城河的。

这样,城墙外的对手,会对你久攻不下。

护城河有四种:无形资产,成本优势,网络效应,迁移成本。

第三,它必须是属于组织的。比如品牌。

品牌属于组织,产品属于用户。产品,永远不是你的核心存量。

生产产品的能力,下蛋的鹅才是。那些才是属于组织的。


在进化岛社群,我曾经和同学们分享过这么一件事。

我曾经问一家公司: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他说:是产品。

我们有这个产品,那个产品,都很不错。

我说,不,产品,从来都不会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

你有一只鹅,它每天下一只蛋。你把鹅蛋卖了,每天能赚不少钱。

那么,你的鹅每天下的那只蛋,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吗?当然不是。

鹅蛋从来不是核心竞争力,那只鹅才是。

你的一个个产品,就是一只只鹅蛋。他们只是结果。

它们不是核心竞争力,你为什么能做出这些产品,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你有一个打磨了无数次的做产品的独特流程?你创造了一种员工极度负责、眼睛里容不下一个bug的文化?你有一支投入了5年,一直研究底层技术的团队?你的设计师团队,每年去20个国家采风?

这些,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是这些东西,让你源源不断下蛋,产生新产品。

找到这些东西,然后把它们提炼出来,当做珍宝一样保护起来,不断的训练它们,直到别人无法超越,然后复制到每件产品上去。

下蛋,是鹅的工作;养鹅,是你的工作。关注鹅,而不是鹅蛋。

而如果核心存量属于员工,属于环境,属于政策呢?那你就会很脆弱。

找到自己的核心存量,需要敏锐的商业洞察力。

洞察力,不是知识(Knowledge),而是技能(Skill)。

就像骑自行车一样。

看说明书,是学不会骑车的,你需要练习。

越练习,越精湛。

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所有曾经耍的小聪明,抖过的小机灵,都没用了。

过往的成功经验和思维,

反而可能会变成未来发展最大的绊脚石。

最后的话

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创新,创新一定源于实践。

把东西做好很重要。

是的。每个人都知道。

但是当你自己活下去都很困难的时候。

就会在消费者获益和自己获益之间,无比纠结,难以取舍。

明知道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才是好企业。

知道努力坚持就有进步,为什么还是不努力?

因为,大部分人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

在未来,什么样的人,永远抓不住机遇?

看到不断涌现的趋势,知道却不去做到。

第一反应永远是怀疑,不看好,意识到机会,也不行动。

身上“包袱”特别重,特别在意外界眼光和评价的人。

知道新机会很好,却始终无法下定决心放弃存量业务,真心投入的人。

永远停留在观望阶段,别人唱衰也跟着唱衰,别人说红利期过了,自己也跟风认同的人。

这些人,只好眼睁睁看着,永远一次次与机遇擦肩而过。

当你说,一切商业的起点,都是消费者获益时。

他们会问:我都要死了,还管消费者?

能在产品原材料上,偷工减料,就立刻克扣。

能多赚一分,绝不少赚一分。哪个行业能赚快钱,就快速涌进。

但是,如果你心中装着更远大的目标,就需要克制当下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当你把注意力放在创造价值上,然后欢喜地接受因此带来的收益,就会淡定;

当你把注意力放在目标收益上,然后艰难地决定为此做出的牺牲,就会焦虑。

企业家天生就是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承担者,风霜雨雪本就是环境的常态,成长的能力往往是逼出来的。

决定其成败的,不在于知道,懂得,而在于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做到。

为什么顶尖高手,都有窄门思维?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选择开始简单的事情。虽然开始是“宽门”,但会发现,到后面竞争者挤满了道路,越来越难。

而另一些人,会选择开始很难的事情,虽然开始是“窄门”,看上去荆棘密布,但一旦披荆斩棘跨过去,海阔天空。

但其实这个世界上,哪有全程好走的路,哪里有一路“宽门”?

差别只是,高手心中装着更大的格局,哪怕舍弃1000万的利润分出去,也在所不惜。

他们不是不在乎钱,而是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资源、技能、优势,一切皆可积累。

顶尖高手,总是选择“窄门”。

1.容易走的路,都是下坡路

在进化岛社群,我曾经分享过自己的创业历程:

2013年5月,我成立了一家叫“润米咨询”的小破公司,开始创业。

这家小破公司,老板、员工、行政、人事、财务、保安、阿姨加在一起,就我1个人。

连个办公室都没有。其实,我也不需要办公室。1个人需要什么办公室?

我每天去社区图书馆上班。直到和老头老太太们共事了个把月之后,我才招到了第1个员工。

这时一个问题出现了:我一个人随便往哪儿塞都行,可2个人怎么办呢?

还好,我朋友多啊。一位朋友说,我这里多张桌子,你先来挤挤呗。

后面几个月,一家创业公司,就嵌在了另一家创业公司体内成长,不断寻找着裂缝里光照进来的方向。

几个月后,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然后,我把咬碎的牙换成钢镚儿,一分一分地贴在墙上,装修成了“润米咨询”最早的样子。

这就是“创业”。

润米咨询拥有大部分创业公司的共同特征:

“穷”。

即便很穷,却从不上门主动推销自己,公司甚至也没有前台电话。

我们不愿意拿着“扩音器”主动呼唤客户,也不想着去说服别人。

如果发现这个人竟然还要被说服,那就只能证明我们自己还不行。

初创公司缺人、缺钱、缺资源、缺方向、缺机会,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公司一定要开在5A级写字楼里才能证明有实力吗?才能招到优秀的员工吗?

自己没资源、没背景、没关系,真的就无法战胜有资源、有背景、有关系的创业者吗?


(图片来源:微博)

把辛苦挣的钱花在“面子”上的,产品势能不足的,才需要营销补,渠道补,都补不了的,最后只好陪客户喝酒、吃饭、搞关系,但还是卖不出去。

喝酒、吃饭、搞关系都卖不出去的东西,互联网,也帮不上什么大忙。

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成长而言,最难的事,是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慢慢积累起来,需要对用户持续稳定的创造独特的价值, 构建很深的竞争壁垒。

1
2
金杯银杯,不如用户们的口碑。
资源背景,不如自身能力过硬。

累积自己的势能,从万仞之巅推下千钧之石。

吃积累的苦,走最远的路,进最难的门。

1
2
那些走“宽门”,靠权钱交易,依托背景、资源、关系的人,路只会越走越窄。
那些走“窄门”,靠能力积累,产品打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路会越走越宽。

2.做企业比的是踏实做事,聪明人下笨功夫

晨兴资本的刘芹,作为小米最早投资人,在小米上市时依然持有17%小米股份,他一战成名。当然,他投中的公司远远不止小米,还有快手,keep等等。

作为中国颇具影响力的投资人之一,他曾经对某公司创始人说道:

你缺钱,我投给你,但你能不能答应我,在未来几年之内,不碰金融。

做金融没赚到钱,团队会元气大伤;

赚到了钱,团队会再也没兴趣艰苦创业,元气更伤。

你可能很疑惑,这是为什么?

在金融领域赚到钱,那也是本事,说明创业者很聪明啊!

但是,聪明,对于创业者来说,往往不是好事。


这些年,创业风口论盛行,时不时就出来一个几年几十亿美金,恨不得今天有个互联网创业模式,明天获得投资,后天就IPO,大后天就推向全球。

太急了。太急了。太急了。

太多人以快为好,喜欢大而耀眼的事物,喜欢“面子”上的东西。

少年成名不是好事,大器晚成才是常态。夸小孩努力和协作,而非夸其聪明
——DeepCreator

不停地追逐风口,不能把全部精力用于踏实做事,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他们就像在爬一座山,每次爬到一半,就下来再换一座山爬。

不断地换来换去,不断寻找风口,如果没有暴富,他们就再换一次。

如果你问,你想成为小米,还是华为?

很多企业家会慎重地思考一下,选一个。

你说,那从现在开始,像雷军一样积累20年,任正非一样奋斗30年。

很多人会问:有别的办法吗?

很多人想要的,只是小米和华为的成功。不是他们的能力,更不是他们一样的付出。

那些最后取得一些成绩的人,并不是说多么聪明,可能是用时间去换空间,滴水穿石,聚沙成塔。

选择对了一座山,选择了一扇“窄门”,把一件事坚持做到极致,坚持爬了下去。

唐太宗在《帝范》里说道:

取乎法上,仅得为中。

《孙子兵法》里有更详尽的解释:

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求其中,求其下,走捷径,逃避思考,是人性。主动选择窄门的,永远是少数人。

然而,做企业,比的是慢、是笨、是扎实,是聪明人下笨功夫。

成千上万的人都认为自己是人才,但只有极小数的人能够成为幸运儿。

喜欢追逐风口的人,会主动选择易走的宽门,因为不易走的路,往往没有任何捷径。

喜欢下笨功夫的人,会主动选择难走的窄门,因为容易走的路,最后往往是绝路。

3.谁才是傻子?

关于”窄门思维”,任正非先生打过这样一个比方:

“华为就是一只大乌龟,20多年来只知爬呀爬,全然没看见路两旁的鲜花,不被各种所谓的‘风口’左右,只‘傻傻’地走自己的路。”

在这期间,中国曾经出现过疯狂投资股市的狂潮,曾经出现过地产热。

一批又一批的企业从中受益,成了著名的房地产企业;

一批又一批的人在股市中获得巨额财富,成了人人羡慕的富翁。

当别人告诉他投资股市可以挣大钱时,他笑着说钱不是最重要的。

人们纷纷嘲笑任正非是一个不懂得变通的“傻子”,但他愿意做这样的“傻子”,而且也号召全体员工都要做“傻子”。

如果三心二意,没有强大的定力,那么最终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尽管有很多企业家在金融、股市和房地产上获得了成功。

但多数人则经历了惨痛的失败,毕竟一个缺乏恒心和定力的企业家很难走长远的路。

如果选择容易的“宽门”,进的人就多,就会造成过剩。

所以,不要去做谁都想做、谁都能做的事情。

只有去挑战大家认为很有难度的事情,才能从中找到生存之路。

坚持“窄门思维”,就是坚持做正确,但是难的事情。

这条道路非常宽敞,几乎没有人,因为太难。

但是恰恰是因为难,你的竞争对手不是同行者,而是客户的需求。


向上的路通常是艰辛的、甚至是孤独的 。

我经常对团队的成员说:

摆在我们面前,供我们选择的,通常并不是“成功的路”,和“失败的路”。

这样的选择并不困难,我们都会选择“成功的路”。

困难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通常是“成功的路”,和“容易的路”。

容易的路,总是那么诱人,那么驾轻就熟,那么舒适。

以至于,为了选择“容易的路”,我们会告诉自己:

也许,这条路也通向成功呢?

选择容易的路,甚至会让你就像吸毒一样,慢慢上瘾。

你一旦给自己找到逻辑自洽的理由,获得了认知协调,就会越来越依赖,最后无法逃离。

当你觉得选择的路很艰难,很累,很难受的时候。说明你可能在成长,你在走上坡路。
当你觉得选择的路很容易,很爽,很舒服的时候。说明你可能在逃避,你在走下坡路。

最后的话

在创业道路上,会经常面临很多诱惑,冒出很多赚快钱的机会和所谓的合作机会。

比如比特币、金融……

如果选择赚快钱,你便被欲望吞噬了最宝贵的资源:时间。

时间本来是用来打造你的核心竞争壁垒的。

所以,赚快钱犹如吸毒。

在核心价值以外赚的快感越多、越快,失去的也就越多、越快。

把梦想变为现实的,并不是某一刻的快感,而是每一步的积累和克制。

顶尖高手,都是窄门思维的践行者。

顶尖高手,比的是慢、是笨、是扎实,是聪明人下笨功夫。

当你选择窄门,踏实做事,为社会、用户创造价值时,整个世界都会给你让路。

为什么洞察本质的人,都会打比方?

有同学问金老师,如何招人、如何用人的问题。

如果在商学院,这是一门关于人才“选育用留”管理的课程,很复杂,涉及到很多点。

就比如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说,就可以划分为规划体系、招聘体系、用人体系、薪酬体系、激励体系、培训体系和留人体系等等。

可金老师是如何回答的?他说,

如果你做箱子就要找樟木、打口棺材就要找金丝楠木、做门窗找松木就好了。

同学们听后,拍案叫绝。

这在商学院可能就是老师讲的用人所长、因材施教的课,但你在商学院听,就会觉得枯燥,空洞。

当你听金老师这样一说,就觉得特别精辟。

为什么?

箱子、门窗就是你要招募的职位,如果你找的人达不到标准,那就不匹配。

低了不行,拿松木做箱子,效果肯定不好。

高了也不行,你拿黄花梨做火柴,那怎么行?

反过来,用人也一样,你的员工是松木,做成门窗就好了;是樟木,你就把他打成箱子;如果是黄花梨,那一定要打造成精美的家具。

再比如,小公司成长为大公司的三个阶段,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企业生命周期。

金老师是如何打比方的呢?

他说,创业初期,你的公司就是草本植物,生命力顽强,给点阳光,就能灿烂。

公司依靠什么?

创始人,靠创始人。其他员工都是助手。

公司度过了创业期,这时公司是什么?

是灌木,比草高大,发展良好。

公司还能只依靠创始人吗?不能了,要靠团队。

那公司再发展壮大呢?

这时,公司就是乔木、是参天大树了。

这时公司就再也不能靠创始人、靠团队了,而是要靠系统。

怎么样?是不是很清晰。

把企业生命周期,简简单单的用植物做个形象的比喻,让我们就对企业的不同阶段有了个清晰地理解;

并知道了,企业在不同阶段,我们到底靠什么、到底应该做什么。

比如,很多企业家对企业治理的一些概念不是很理解,比如什么是系统?什么是战略?什么是市场?什么是产品?什么是品牌?

金老师说:“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根就是系统结构;树干就是战略;树冠就是市场;果实就是产品;叶子就是品牌。”

为什么?

为什么树根是系统结构?

树根从土壤中汲取养分,是这棵大树一切的基础保障,而系统、结构也是一家公司的基础,结构不对什么都不对,所以树根是系统结构。

为什么树干是战略?

树干是把养分输送给枝条树叶,树枝、树叶都依附在树干上。

草、灌木没有树干,那是因为那时候,公司还小。

没有战略是最好的战略。

但当一家企业成长为大树,变成了乔木,那战略就变得非常重要,是方向。

所以,树干是战略。

为什么树冠是市场?

因为,你的树冠能覆盖多大范围,就是你的市场规模有多大,所以树冠是市场。

为什么果实是产品?

你要把你的产品卖给用户,那么一定是你最好的东西,对用户有价值的东西,那一棵树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果实,有营养,给用户提供能量。

所以果实是产品。

为什么叶子是品牌?

叶子非常多,很轻,还会经常散落,能飘很远。

别人没看到你这棵大树,但是,看到叶子,就知道了你是棵什么树,结什么果。

这是不是就是品牌。

天啊,金老师的比喻,把企业的治理说的活灵活现。

一下子,就让学员们对系统结构、战略、市场、产品、品牌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

所以说,洞察本质的高手,都是打比方的高手。

这时,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洞察本质的高手,都会打比方?

我们该如何掌握这种能力?

打比方这个能力,它本质上是一个人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什么意思?

我在得到上的《商业洞察力30讲》中提到,打好一个比方,要三步:

1、洞察复杂、陌生事物本质;

2、匹配到大家熟悉事物;

3、用熟悉的解释陌生。

你看,要想打好一个比方。

你需要对两种事物都能洞悉本质,你要知道这个陌生、复杂的感念,本质到底是什么。还要知道大家身边最熟悉的事物本质是什么。

金志国老师超强的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多年的青岛啤酒管理经验,让他对企业治理、管理的本质洞若观火。

才能把企业管理这些复杂、晦涩难懂的概念,信手拈来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概念,解释清楚。

比如,小米集团的联合创始人刘德。

小米的智能家居,有很多设备,电视、空调、门禁、电饭煲、扫地机器人、新风系统、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等等。

它们都可以用一个统一的APP来控制,就像个遥控器一样,我家就连接了98个小米智能家居设备。

这个遥控器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入口。

那这个入口到底可以创造什么价值呢?

它会提示你家居产品的现状,并且可以直接在上面购买耗材。

比如你家空气净化器的滤芯需要更换了,或者扫地机的刷子需要更换了,它就会实时提醒你,你可以直接在上面一键购买。

如果将来有了小米智能冰箱,可能它还可以帮你订鸡蛋、订牛奶,等等等等。

通过这个遥控器,就可以产生很多购买行为。

你看,我花了200多字,尝试把这个价值讲清楚。

那刘德是怎么介绍的呢?

他只用了5个字:遥控器电商。

你一定,是不是一下子就明白,这个管控所有小米设备的入口价值,还特别透彻和形象。

再比如,我经常拜访学习的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

最近直播带货很火,不但我们熟悉的一直直播的薇娅、李佳琦热度不减,就连互联网第一代网红老罗,也开始直播带货。

而且现在很多CEO也纷纷开始直播带货,更不要说娱乐明星了。

我因此还特意写了篇文章《拆解直播带货》(点击查看)。

那,李丰是怎么看现在的直播带货的?

他说,直播带货就是:有声有色的聚划算。

什么是聚划算?团购,对吧。

你听完之后,你会拍案叫绝,原来直播带货就是这样啊。

说明李丰已经看透了直播带货这个本质,然后他用一两个我们熟悉的词给你讲出来。

你就觉得清清楚楚、醍醐灌顶了。

所以,要想打好比方,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因为只有挖掘到事情的真正本质之后,才会联系到一系列大家熟知的事物,打出精妙的比方,四两拨千斤地讲清楚背后的逻辑。

解决一个问题的办法有1000种,但最有效的那个,一定是洞察本质的那一个。

如何打好比方,需要三步:

1
2
3
1、洞察复杂、陌生事物本质;
2、匹配到大家熟悉事物;
3、用熟悉的解释陌生。

打比方这个能力,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能力。

因为会打比方,说明你能同时理解两件事物(复杂陌生的事物和熟悉的事物)的本质。

只有这样,你打得比方才能让人拍案叫绝。

最后,祝你也能把身边复杂繁琐的事,抽丝剥茧、洞察本质后,打出精妙绝伦的比方。

洞察本质的人,都会打比方。

What

具体问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专题研究、笔记复盘、融会贯通、自成体系。
——DeepCreator

73%的受访者认为,一周最有效率的工作日是周二。所有受访者都认为,最没有效率的工作日是周五。
一项对美国人事经理的调查

自尊心

自尊心能使人自强不息,并注意维护人格的尊严。触犯一个人的自尊心,会引起烦恼、怨恨、愤怒等情绪体验。自尊心特别强的人会自我陶醉、固执己见,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情感;丧失自尊心则会使人自轻自卑,甚至自暴自弃,走向堕落或犯罪。自尊心是一个人在家庭、集团和伙伴中经常处于受尊重的地位,因而经常产生自豪感、优越感而形成稳定的情绪倾向和性格特征。自尊心的建立,不仅与一个人的优点多、荣誉多有关,而且与其优越的地位相联系。一个缺点颇多的儿童做了一点好事,如果受到关注、表扬和尊重,在集体中的地位得到恢复,他的自尊心就会使他更加自爱,从而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英国心理学家麦独狐把自尊心称之为“自尊情操”,并认为自尊情操是理解意志活动的钥匙,也是自重和培养品德的基础。

虚荣心 Vanity

虚荣心,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状态,无论古今中外,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者皆有自尊心,若自尊心扭曲后即为虚荣心。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和心理状态。

虚荣心表现在行为上,主要是盲目攀比,好大喜功,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自我表现欲太强,有强烈的嫉妒心等。

虚荣心是为了表现自己,常采用炫耀、夸张,甚至戏剧性的手法来引人注目,它不讲究实事求是,不考虑具体条件,追求虚假的声誉,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打肿脸充胖子”。

一般来说,可以把虚荣心归纳为如下:

1、喜欢谈论有名气的亲戚朋友或以与名人交往为荣;
2、热衷于时髦服装,为西方的流行货倾倒;
3、行事购物喜摆阔;
4、不懂装懂,好为人师;
5、热衷于追求一鸣惊人的效果;
6、对名著、影片只要一知半解,就夸夸其谈;
7、喜欢表现自己,尤其想在大庭广众面前露一手;
8、喜欢掩盖自己的过失;
9、对表扬沾沾自喜;
10、对批评耿耿于怀;
11、表面热情,内心冷淡,讨好别人;
12、找对象过分追求长相门第;
13、婚礼讲排场、摆阔气;
14、讲面子,面子第一。


大多数基层年轻人的生活,都是被房贷和生活给推着走。每天过着“有想法-不屈服-被妥协-不得已-穷迷茫”的生活。

“上班”=带有一种勉强的、不情愿的、被动的、单纯为了不被带上耻辱“无业者”帽子的那些家境一般的、又没有什么特殊才能的青年人、中年人所做的事情。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混日子”对他们就是最好的日子。

“工作”= 带有一种积极的、并不单纯为了不被别人歧视为无业者的、有奋斗目标并能实现自身价值,让人乐在其中的事情。

所以,“上班”可能是为生活所逼的,但“工作”是一个价值观体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人的本能。这个体系里面,有目标,有起伏,有喜怒哀乐,有宝贵的心流,更有偶尔撞见的惊喜。当一个人离开了工作的价值驱动时,慢慢就进入了一种“散漫”的状态,甚至找不到自己和社会的联系点了。

Barry Schwartz在Ted演讲《我们为什么要工作》里,很深刻地提出来: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如果是想要赚钱,那就是最世俗的回答了。因为我们忽略了我们作为人类最大的特质,就是创造力和有思想

所谓“打工”,是为别人工作,即出卖自己的时间,换取工资/收入

在豆瓣实习的时候,前辈有一句很经典的总结,叫做“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所以,打工是为了什么。为了钱。挣钱,是为了什么?为了独立和自由。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

人格独立——你拥有独立的、稳定的收入来源,你可以照顾好自己、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你不必依附于任何人(无论是父母、伴侣还是干爹)而独立地生存,这会是你的自尊与自信的来源。

精神自由——“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而所谓“精神自由”,是指在看清了自己人生的枷锁与限制之后,也依然要追寻自己的梦想、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为自己挣钱,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资源与空间,去实现自己想做的事。如果每个人都注定要带着镣铐起舞,那么,钱,是为了让我们身上的镣铐少一些。

昨天看了一个采访日本出租车司机的片段,记者问已经头发花白的司机,“为什么日本的出租车司机,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而没有年轻小伙子。”制服整洁、彬彬有礼的司机师傅答到,“因为年轻人不愿意向客人鞠躬,他们不愿意低头。”紧接着,话锋一转,金句呈现——“年轻人不懂,我们不是在向客人低头,我们是在向钱低头”。

进入职场的第六年,这句话直戳心肺——我也曾经意气风发,骄傲恣意,觉得年轻就是有无限可能,走错了可以从头再来,一不开心也可以炒掉老板。而六年之后,当还没有看到我简历的HR,就直接回复“我们不要30岁的P6”;当面试到最后一轮,大老板看似不经意地问,“什么时候准备要孩子”;当热血上头,准备再次一走了之时,收到了工商银行的房屋贷款合同……在这些时候,我比以往都更加透彻,什么是“钱”的意义。

工作只是工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最不济,有自己愿意做的事,而你需要去工作,你需要用工作来换钱,才能为自己尽可能地争取、赢得,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自由。昨天的奇葩说里,李诞说,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做一条咸鱼,我这么努力就是为了做一条可以什么都不做的咸鱼。而我印象更深刻的,是第四季奇葩说里,黄执中对“什么才是完美人生”的定义——“在人生的时时刻刻,都尽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选择权。”钱,是为了让自己尽可能地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所以,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那么,好好工作吧。

播客的价值

Spotify 最近购买了乔·罗根(Joe Rogan)播客节目的独家播放权,价格据说达到了一亿美元。

“播客”是 podcast 的中文音译,指的是谈话类的互联网音频节目,主要供用户收听。乔·罗根的节目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播客之一,每期采访一个来宾,两人坐着谈话,单期的收听超过1000万人次。

播客的制作成本非常低,说话能有多少成本?一亿美元的天价前所未有,很难想象一个互联网谈话节目,值这么多钱。

这件事的启示就是,我们可能远远低估了播客的潜力。它是一种传播力很强的媒体,属于还没被充分认识的金矿。

相比其他媒体,播客最大的特点就是,你一个人收听(尤其戴着耳机)时,主持人就是对着你的耳朵在讲述,属于跟受众物理距离最近的媒体。 现实生活中,只有最亲近的朋友和亲人,才会一对一地跟你诉说。所以,播客很容易让听众产生亲切感,赢得长期的忠实订阅者。

这反过来也要求播客主持人必须非常真诚,否则就没有在耳边诉说的效果,反而容易产生反感。播客的另一个优势是走路、开车、躺着都能听,传播场合远远超过视频。

我觉得,播客可能是国内互联网的下一个热点。现在国内的热点是直播卖货,其实就是互联网版的电视购物,观众人数总是有限的,愿意看推销节目的人再多能有多少?精心制作的谈话节目会有多得多的听众。

有人会说,播客在国内不可行,因为国内对内容管理得很严格,谈话节目做不起来。但是反过来看,就是因为生产不足,国内听众对内容的需求特别大。以前,《读者》杂志一期可以发行1000万份,就说明这一点了。目前,国内好的谈话节目寥寥无几,这是不正常的,我们有14亿人口。播客有很多方面可以谈,一定有大量听众追着听,比如男女关系、生活感悟、家庭生活、球赛、电影、财经(或房地产/股票/彩票)分析等等。

不过,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播客。谈话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特别高,必须有亲切感和人生阅历,说话还要流利、通俗易懂、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现在占据网络直播台的少男少女,都做不了播客。

如果没有深度思考,努力就是一句毒鸡汤

职场精进 丨 作者 / 刘润 整理 / 蕉皮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382篇原创文章

最近,我们写了很多关于公司的文章。

去年,我也出版了人生中第十本书——《新零售:低价高效的数据赋能之路》,集中介绍了很多公司令人惊掉下巴的商业模式。


经常有读者问,公司的变革尚且如此,那个人呢?靠努力吗?

努力是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

的确,企业由无数微小的个体组成,智慧又勤奋的你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每一个渴望改变,却被现实的地心引力生拽回来的人们,都将迎来一场“新零售”的革命。

那就是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如何提高人生的效率。

我想与你分享三个思维,希望能成为你在未来披荆斩棘的武器。

— 1 —

进化思维

有人也许会问:“要如何抓住时代热潮,抓住变革的机会?”

如果有人告诉你,坚持不懈努力。我会说,不,这是一句毒鸡汤。

我很害怕,可能所有的忙,都是瞎忙。

没有方向的努力是无头苍蝇,没有目标的勤奋会四处碰壁。

我常说要成为有上帝视角的操盘手,当你拥有了上帝视角,才能敏锐发现世界的脉动,踏准时代的节拍。

而上帝视角,就是提炼一套抽象化的思维方式,理性看待这个世界的本质问题。


而世界的本质,是流动的,是变幻的,是进化的。

把历史平铺摊开在桌面,加上一条长长的时间轴,你就会发现世界不断进化,我们都被推着往前走。

那些拥抱不确定性和热爱变化的人,选择主动走在了前头,那些冥顽恪守、止步不前的人,就落后于时代的潮头。

进化思维,就是接受世界在不停进化,倒逼自己协同进化。

——

举个例子。

我们还是回到“零售”这个场景和主题。

曾经,线下零售就像地心说一样,被当作零售的本质。

后来,互联网电商出现了,人们发现,线下零售原来只是零售的一种形态,并不是本质,甚至不是最有效率的一种形态。

这时,很多人开始信仰像日心说一样的互联网电商。

同样,互联网电商也遇到了流量发展的瓶颈,被证明也不是本质。

很多传统线下零售就像地心说拥护者一样,欢欣鼓舞:你看,总算要“回归本质”了吧。

这些揶揄和嘲讽,就是看不懂时代在进化。而且,互联网电商遇到的问题,也并不能证明线下零售就是本质。

西尔斯是19世纪的新零售,沃尔玛是20世纪的新零售,小米、盒马鲜生等公司是当前的新零售。零售一直也一定会继续往前走。

它的本质在前面,永远不在后面。这就是“进化思维”。

——

当看懂了公司,也就能看懂人。

人也是一样,人的思维模式、认知格局必须和生物体一样,不断进化,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我们今天对于世界的“新”理解,也一定会在某一天显得很“旧”。

进化,必须一步一步往前走,从不停止。

所有的新零售,都会变成旧零售;所有的新媒体,也会变成旧媒体;所有的年轻人,也将变成老年人。

加入时间轴,用俯视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变迁,就会发现世界永远都在进化,从不停歇。我们必须和世界相拥,协同进化,才能一直走在路上。

— 2 —

本质思维

我们特别容易被方法论带来的成功蒙蔽双眼,陷入归因的谬误,忘记什么是本质。

为什么呢?

有个客户曾经跟我这么说:

润总,我是这么设计灯光的,我是这么陈列货品的,我是这么和供应商谈判的⋯⋯这都是我打磨了几十年的方法论,让我过去获得了成功,新零售来了,我还能获得成功。

他说的对吗?可能对。他说的有用吗?可能有用。但这些都不是本质。

它们都只是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一个特定组合下,取悦客户、优化产品、提高效率的方法论。

如果这些特定的方法论都可以准确无误地领着你走向成功,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失败者,最成功的人可能是慷慨激昂的传销大师。

本质思维,是我送给你披荆斩棘的第二把刀。

比如说,零售的本质,是连接人与货的场;而场的本质,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万千组合。

比如说,你和企业的关系,本质是合伙关系,是公开市场上彼此符合心意的选择。

比如说,你和甲方的关系,本质是稀缺资源在哪一方的关系。

不是甲方爸爸很难伺候,而是你还没有能力,把乙方做成甲方,还没有交易的价值。

这个世界上,没有甲方乙方,只有交易的双方,掌握稀缺资源的一方,就是强势的一方。


——

在这里,想看似出戏地多说一句,那你现在知道,维护伴侣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了吗?

是对方认为最稀缺的资源,是关怀和时间。

所以,个人成长上,我们需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心态要稳,判断要准,下手要狠。

洞悉一件事物的本质,胜过走马观花万千皮毛。

你看,知晓事物的本质,到底有多么令人兴奋。你更能看懂一个行业,你能更好的工作,你的妻子丈夫甚至再不会和你吵架了。

— 3 —

系统思维

有了不断进化的思想,有了洞悉本质的双眼,我们还需要什么?

我们还要有,构建系统的能力。

在商业世界中,我们经常大谈商业模式,可究竟什么是商业模式?

所谓的商业模式,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什么意思?

就是指在新技术、新思维条件下,交易结构发生了变化,必须有相应的系统思维与之对应,解构这些系统,优化组合,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还是很拗口,对不对。

我们直接用人生的商业模式来举例吧。

人生的商业模式,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能力,效率,杠杆这三个要素的乘积组合。


想要实现跨越,就要懂得提高自己的能力,让人生过得有效率,善于利用杠杆。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们,口袋里没有那么多钱,却有着充沛的时间,你把时间统一出售批发给雇主,不仅仅要换钱,更要有能力的跃迁。

我回过头去看自己年轻的时候,蓦然发现,那些自己学过的东西,尽管学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用,但是在未来某个时刻,就派上了大用场。

我大学专业是数学,但我当时去广告公司实习,做平面设计。后来求职的时候,我自己精心做了一份简历。

现在的简历讲究“薄”,当时的简历以“厚”为美,于是我把自己写过的论文、各种证书、推荐信都装订在一起,变成一本“毛选”状。

我特地做成彩色的,用Letter纸对折,中脊装订。 我想,这本“史记”,在人事部上百份简历中,一定是最别出心裁的。

我一共只投了两份简历,然后获得两个面试通知,最后挑选了其中一家公司。

如果我当时不好好学设计,只是当作一份薪水来源,就不一定能进入我向往的公司; 同样的,如果我做工程师不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好,不把服务客户的感觉培养好,那今天做管理咨询就很难有强烈的同理心。

所以我会说,榨干一切你能学习的东西,不要手软,Just do it!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能力,是你人生最深的护城河。

我还记得,有人曾经问我说,哪本书对我的影响最大?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没有之一。

对于高效的人生,我只有一句话想说:

这不是枯燥机械的人生,是秩序自律焕发的美丽

效率,是你人生最稳定的助推剂。

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你肯定听说过,他叫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痴迷杠杆的力量,只要给他一个支点,他能翘起整个地球。

那么,你人生的杠杆是什么?

从批发时间的打工者,到零售时间的手艺人,再到购买他人时间成立团队的管理者……时间杠杆,能让你控制稍纵即逝的时光。

用钱生钱,投资股票、房产……金融杠杆,可以放大财富的效应。

做一款惊艳的产品,自豪地说我没有白活,我也是有故事的人……产品杠杆,可以不断叠加能力,让你有脚踏实地的感觉。

杠杆,是你人生最珍贵的好武器。

在这所有的背后,是系统思维的底层逻辑。

商业和人生,都是大系统。

最后的话

美团的王兴曾经说过: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的事情。

这是很多人的状态,行动上的勤奋,掩盖了思维上的懒惰。希望你能用这三把刀,斩断险阻。

1
2
3
用进化思维,接受所有你曾经信仰的东西都不是最终的完美状态,一切都在进化;
用本质思维,不断深挖,区分方法论和本质的差别,在变革时代,基于本质寻找新的方法论;
用系统思维,解构、重组所有本质的要素,吹去灰尘,重新合上开关,看着澎湃的动力,推动你的商业模式一路飞奔。

求学如此,工作如此,感情也是如此。

人生就是如此,不断奔走。有了好的思维模型,有了这三把刀,我相信你能走得更有方向,走得更加从容。

-End-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

习惯定义:知识(做什么,为何做),技巧(如何做)和意愿(想要做)的交集

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 依赖期:以“你”为核心,靠别人实现愿望 独立期:以“我”为核心,单枪匹马打天下 互赖期:以“我们”为核心,群策群力实现最高成就。

情感账户的七种投资方式: 理解他人;注意小节;信守承诺;明确期望;正直诚信;勇于致歉;无条件的爱

习惯一:积极主动 (BE PROACTIVE):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行为负责 ,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

习惯二: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领导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有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之后,创造出一个文化。

习惯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实质的创造,是梦想的组织与实践。

习惯四:双赢思维(THINK WIN/WIN ): 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更丰富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

习惯五: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UNDERSTAND ,THEN TORE UNDERSTOOD):当我们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的关系。

习惯六:统合综效(SYNERGIZE):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种远胜过于个人之见的办法。1+1大于2。

习惯七: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 :如何在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或情感四个基本生活层面不断更新自己。

七个习惯:

  1. 积极主动 为自己过去、现在和将来负责 依据原则来做出正确决定,决定前,先设想一下反其道而行之的后果。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态度,还意味着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弗兰克尔认为人生的三种主要价值观: 经验价值观:来自自身经历 创造价值观:源自个人独创 态度价值观:面对困境的回应,最高境界 积极主动的人的关注圈往往小于影响圈,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影响力。 积极的做法:“由内而外”地改变,即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2. 以终为始 从现在开始,以你的人生目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你任何时刻的言行举止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牢记自己的目标,能够确信日常的所作所为是否与之南辕北辙,而且每天都向这个目标努力,不敢懈怠。 任何事物的二次创造:智力上的一次创造和实践上的二次创造。 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

  1. 要事第一 自我管理需要的能力: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 独立意志:做出决定和主动选择,并根据这些决定和选择采取具体行动的能力。 时间管理矩阵: 第一类:重要紧迫 第二类:重要不紧迫 第三类:不重要紧迫 第四类:不重要不紧迫 确定第二类事务,并且即知即行,一样可以事半功倍。 第四代时间管理: 以原则为中心,配合个人对使命的认知,兼顾重要性和急迫性; 强调产出和产能齐头并进,着重第二类事务的完成。 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个人管理四步骤: 确认角色: 选择目标:思考下周你想为各个角色做的几件第二类事务 安排进度: 每日调整:每日根据实际情况对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周计划进行调整,作为每日计划 高效能的秘诀:授权。两种形式:指令授权和责任授权。 在没有权利可授的情况下,可以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完成任务。

  2. 双赢思维 不能双赢,就好聚好散。

  3. 知彼解己 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 聆听的层次:充耳不闻;装模作样;选择接受;聚精会神;移情聆听 人际沟通:10%语言;30%语调和声音;60%肢体语言 除了物质,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 别人讲话总是联系自己经历,往往有四种“自传式回应”的倾向:(自己是否也有?) 价值判断:对别人的意见只能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心理衡量别人的行为和动机 谈话过程中,始终把对方当成主角,话中多用第二人称,少用第一人称,给别人被重视的感觉。

  4. 统合综效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尊重差异,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当别人不同意你的观点的时候,你不一定要对他们表示赞同,但是可以表示肯定,并尽量给予理解。 统合综效的实质是尊重差异,建立优势并弥补弱点。

  1. 不断更新 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练自己,主要在四个方面: 身体:锻炼、营养、压力调节 精神:学习、思考,价值观 智力:阅读、想象、规划、写作 社会/情感:移情、统合综效,内在安全 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工作后,你悟出什么职场道理?

1有的时候,你要去做一个“恶人”。

不是教你使坏,而是做一个不那么好惹的人。能碰到能力、修养、见识都比较高的领导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幸运。有时候你就是会遇到,喜欢拉帮结派的领导,喜欢杀鸡儆猴的领导,喜欢挑软柿子捏的领导。刚刚从学校出来的你,势必是抱着勤勤恳恳工作的态度,但那也意味着你就是那个好说话好欺负的人。有时候,不能把人想的那么恶,但也不能想的太善良。不要过多暴露自己的善良,因为那反而会成为你的软肋。硬气一点。我知道有人会说,年轻人摆什么姿态,那是因为你没有见到,处处忍让的人最被欺负,不好说话的人落得好处,就是这么残忍。

2不要讨好。无论是出于性格原因总是不由自主讨好别人,还是有目的性的讨好。如果是前者,职场几乎是不讲感情的,你的讨好,只会让别人不舒服,让别人嫌弃。挺直腰板,有底气有自尊,自尊的人才会赢得尊敬。讨好,没有任何用。又或者,不合时宜的讨好会让大家都难堪。如果是后者,是没必要的,大家都靠能力说话,讨好得来的支持,很廉价,很易碎,经不起考验。自己把姿态放的很低,对方并不会因此而尊重你。把自己的位置放正,对方才会觉得和你交往,是在提高自己的身价。人和人之间的是由于互相捧场,互相尊敬,共同成就彼此的,而不是一方的做小伏低,没用。

3人和人之间是有气场的区别的。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你就是和一些人和不来,不必在意。你不可能讨得所有人的喜欢,你不可能和所有人气场相合,有的人,第一次见面,你就知道你们不是一路人。你也会遇到一些人,就是自然而然的很投缘,很默契,很欣赏彼此做事的风格。前者,大家正常做同事就好,不必觉得谁对谁错。后者,珍惜这段关系和缘分,它会让你觉得生活地更有力量。

4成年人的交往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

讲这句话可能有点幼稚,因为我是很晚才明白这个道理,青春期的时候总是过得稀里糊涂,一位我尊敬的长者和我讲过这句话,我并未放在心上,现在也逐渐明白。换句话说,没有利益基础的关系是不稳定的,也许你和办公室的同事每天一起上下班,一起吃午饭,一起八卦,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的关系足够稳定。关键时刻,你们并不一定会对彼此伸出援手,不要对这样的关系抱有太大希望。反而是有的人,也许你们平时关系很淡,就是上一点说到的很投缘的人,你们有相似的价值观,共同的底线,关键时刻也许这些人反而比较靠得住。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身在职场,你不能用“侠义”来要求同事,当然遇到了那是你的幸运。

5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老生常谈了,不过想说的是,在哪里都免不了人际关系这件事。如果你觉得现在的单位,大家勾心斗角,氛围不好,其实换个单位也是一样,不见得会好到哪里去,人人都要为自己的利益设立防线,为自己的利益明争暗斗,躲能躲到哪里去。不过有一点是,一个团体的氛围,主要还是由这个团体的最高领导人决定。怎么说呢,如果领导带头拉小团伙,下面的人就算原本没有拉帮结派的心思,为了自保也会被逼成小团伙。所以领导的素质、格局,决定一个团队的氛围、发展。

6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没那么重要。

毕业四年,换过城市换过工作。曾经你以为每天形影不离的人,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也许我本就是个凉薄的人吧。没有了共同话题,天南海北,再聊些什么都觉得费劲。甚至就算在同一个城市,换了公司,和前同事大部分也还只是同事关系,并没有多少理由去叙旧。大家都很忙的。所以,淡漠一点吧,一切随缘吧,要习惯生命里的人来来往往。

7基于上一点,还是要有一两个靠谱的朋友。

最简单的,就是如果你突然生病了,能去医院里陪你的那种。当然,想要别人这样对你,你也要拿出同样的诚意和信任对待别人。能在一起看电影吃饭逛街聊八卦的人很多,能在关键时候帮你一把的人,自己数数看吧。尤其是我们这样单身在大城市工作的人,没有一两个完全值得信赖的人,还是挺孤独的。

8八卦使人快乐人好像是天生惧怕无聊的生物,尤其是女生聚在一起,总是会说很多没用的废话。

不要拒绝八卦,这是拉近同事关系,调节乏味生活的利器。不过对于八卦内容,心里要有把尺子,什么能聊什么不能聊。减肥啊明星啊追剧啊公司里谁和谁的绯闻啊,聊一聊还是蛮开心的,人嘛,不就是喜欢这些肤浅的快乐但是有的敏感问题,关键时候要守住嘴,或者装傻充愣都行,不能聊的就是不能聊

9早睡早起熬夜害死人,虽然我知道我说了你也不一定信,信了也不一定听,听了也不一定做得到。

但我还是要说,因为早睡早起的人生简直太爽了啊。时间效率变高、深夜情绪消耗变少、生活更有规律,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旦做到早睡早起,你会发现自己获得了人生的掌控权。对,就是这么简单,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第一步就是早睡早起。怎么早睡早起?又是一个心理问题+技术问题了,有机会展开详谈。

10赚钱不要给工作太大的意义,什么人生理想啊,自我实现啊,终身的事业啊工作没有那么大的意义,工作的意义就是赚钱,能够顺便满足上面那几条更好,不能满足也不要强求。

大多数人的工作,就仅仅是工作,请用金钱来衡量。退一万步讲,想要把工作变成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那也要创造价值吧,也要在市场经济里拿把尺子来衡量吧。所以没有那么高大上,先世俗一点,再去追求人生理想。先写到这里,想起来再补充。最后,给我赞。……16个赞,何德何能,诚惶诚恐……再补充点

11上班不赚钱这是接上一条,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企业,都是给别人打工,利益分配和游戏规则都是制定好了,就是完善不完善的区别。打工嘛,哪有议价权,执行就是了。而奖励制度也不过是遵循着人的上进心和欲望而设立。销售类工作可能会收益高,当然辛苦也是辛苦的,没有一分钱是可以白拿的。

12不要怼老板,任何情况下。除非你做好不干的准备大家的立场不同,屁股决定脑袋,有时候你觉得是在做无用功,那是因为你的位置有限,可以看到的东西有限是非对错没有那么绝对,黑白之间更多的是灰色也有可能你老板就是个混蛋,你也准备怼完就走,那就怼得漂亮点平时把论据收集充分,现场发挥得时候要表演精彩,同样是走,就留个更潇洒的背影

13踏实做事,底线是别给领导惹麻烦这一点其实和个人人品、综合素质有关,我就当回王婆自夸一回吧辞职过四次,每次老板都非常想要留下我,当然也是因为我有可以利用的价值但是话说回来一个人在职场上没有利用价值岂不是更可怕甚至还有一个领导在我离职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止三次明里暗里希望我回去还有一个偶尔认识的朋友,一直说服我去他的公司好了扯远了,总之能力+人品,混职场的两把大刀想起来再陆续补充

14尊重任何人任何人。也许门卫大爷就是某个领导的二大爷,也许你办公桌对面那个傻里傻气的男孩子其实有着惊人的故事,也许新来的小年轻是某个主管的自己人总之谁和谁什么关系,谁藏了多少手,日久都不一定见人心,千万别冒冒失失尊重也不是客气虚伪,而是打心底里把每个人当作立体的、具体的、有独立思想和感情的人可以保持距离,可以有矛盾,可以开玩笑,但一定要尊重

15不要好为人师首先别人不一定需要你的建议,其次ta也有可能是来套你的话,千万别别人说几句好听的卖两句惨,就一股脑巴拉巴拉恨不能和人家掏心窝子任何事情都是等量交换的,包括信息、隐私、内幕你透漏一点,我再试探回去,大家有来有往,逐渐取得信任也许别人只是抱怨几句,并不希望你指导ta“我也许需要你的指点,但不需要你指指点点”这里面的分寸把握不好就讨人嫌的

16不要交浅言深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其实我觉得这一点,倒不是怕透露什么,而是怕日后的尴尬就像昨天你俩还掏心窝啥都说,过后又觉得自己说太多了,今天见面又是冷冷清清,多尴尬啊就想睡了一觉拔x不认人了,这样比喻有点不恰当,但就是那个意思大部分的事都是细水长流才有意思再补充

17请“自我”一点,不要迷信任何权威父母,领导,同事,书本,任何人都不足成为你完全相信的权威外界加你的任何目的,都要慎重考虑,即便它们披着奖励的外衣,也带有提出者自己的人喜好、偏见、利益点“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人,就是自己多多考虑自己的感觉,感受,多用我乐意,来衡量

18有“跳出来”的意识的确存在温水煮青蛙这一说,不仅仅是体制内,大公司也一样,人员分工明确,一个萝卜一个坑,时间久了很容易被思维固化,而且你一点都不会意识到跳出规律稳定的生活,换个角度看,或者和局外人、眼界高于你的人聊一聊不跳出来,永远不知道自己在哪一口井里待着八十赞……惶恐……虽然有过铁饭碗,大公司小企业也都待过,但并没有混的很好……大家随便看看就好……分割线?我的天,我是要成为知乎大V了吗,这可是继小学考第一名后,我人生的第二大辉煌时刻,每次悄咪咪刷新出大家的赞,都觉得仿佛要走向人生巅峰……继续……

19不要抱怨工作首先,抱怨没用其次,如果不工作,给你很多很多的自由时间,其实你是驾驭不了的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八小时,其实蛮符合人性的人类天生需要心流活动,工作也是集中注意力的一种方式给你很多你驾驭不了的自由,那种生活未必舒服就像给你天降横财很大一笔财富你也未必守得住过多无用的自由,反而会焦虑,无聊

20抓重点,看结果举个栗子,我老板,曾经给我吐槽另外一个同事,说她不会工作,拎不清可是大家看来她明明很努力啊,还热心做并不是自己份内的事但这在老板看来,就是,自己的事情都没做好,而且,工作不认真这就是,吃力不讨好,抓重点这个事,还是蛮有学问的哈还有就是看结果,方法手段自己想,上级只看结果,这个再展开多想想,就是可以用,“逆推”的方法工作,目的指挥行动

21接受不公平工作以后,一切都成了资本,颜值是资本,情商是资本,口才是资本,家庭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阅历、修养、素质,都是资本接受种种,心里就不会那么别扭然后自己努力克服吧你说自己曾经受过原生家庭的伤害,很难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敏感多疑玻璃心抱歉,没有人会为你的短板买单,自己去克服吧嘻嘻,尽管这蛮难的

How

从员工到经理,你必须要跨越的4道槛

很多正在创业的学员常常会问我一些问题。

比如:

我花3个月招来的人,为什么第4个月都走光了?
我的员工拿回扣,可是干掉他就没人了,我该不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员工怎么也听不懂,说不通,干不好,怎么办?
……

这一类问题,我把它归为管理问题。

这些问题,其实是很多职业经理人不会问的,因为他们接受过严格的管理培训,知道该怎么做。

但是,很多出来创业的朋友,从来都没有做过经理,就直接开始做老板了。

这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在一开始创业时,他可能感觉不到。

因为那个阶段,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活下来。

我的第一笔订单在哪里?客户不给我钱怎么办?有人跟我竞争怎么办?

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商业和交易问题,想的都是怎么去市场上拿到更多资源。

因为公司小,人也不多,他不需要花很多精力去思考公司内部的管理问题。

但是,随着公司慢慢长大,达到一定规模,类似文章开头的这些管理问题,就会迎面砸来。

如果这个时候创业者没有系统的管理经验,就会焦头烂额。

所以,每一位已经创业或者将要创业的人,都必须上一堂系统的管理课。

这堂管理课我把它叫做:从员工到经理。

从员工到经理,有很多很多学问、经验和技巧。

但其中最关键的,是四个重要的跃升。

这是每一位管理者,都需要跨越的四道槛。

— 1 —

第一个跃升,叫做责任跃升。
你要从对任务负责,变为对目标负责。

什么意思?

员工,是对任务负责的。

你交给我一项具体的任务,你最好能明确地告诉我,完成这个任务的指标是什么?

我把指标做到,我的这个任务就完成了。

做了经理之后,你就需要从对任务负责,变为对目标负责。

假如一个老板问经理说,这件事情怎么干成这样了?

如果这个时候经理说,老板,这事不是我干的,是我的下属干的,我跟他说了好多次,他就是提升不了……

经理觉得,谁干的这件事,就是谁的错,所以他特别委屈。

这个时候你就知道,这个经理的责任感没有跃升,他只能完成具体的任务,但承担不了经理的责任。

经理,是需要对目标负责的。

就算是底下的员工没有做好,经理也要负全责。

经理的存在,就是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要解决一切问题,达成最终的目标。

— 2 —

第二个跃升,叫做沟通跃升。
你要从用自己的手,到用别人的脑。

什么意思?

很多公司,都是将一个部门专业能力最强的人提拔为经理。

作为经理,你看到下属做得不如你好,你常常会忍不住说“放着我来”。

这是刚刚成为管理者的人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

作为管理者,你需要从依靠自己,变为依靠别人,这是一次巨大的沟通跃升。

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决策者,另一个部分是执行者。

决策者是你的大脑,执行者是你的双手。

现在请你想一想,你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是怎么沟通的呢?

是无缝沟通的,对吧?

你的大脑想到什么决策,你的双手马上就能干起来了。

这几乎可以同时发生,你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沟通,是没有任何损耗的。

但是,当你成为一个管理者时,情况就复杂多了。

你的执行者不再是你自己的双手,而是下属的双手。

你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下属的行动。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把你的决策,同步到你下属的大脑中。

你不仅要跟你的下属沟通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你还要沟通清楚,你为什么要让他这么做。

你得让你的下属发自内心地理解你的想法,这样他才会完整地执行,而不是简单地糊弄

这就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

所以,我把这次跃升叫做沟通跃升。

— 3 —

第三个跃升,叫做关系跃升。
你和下属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左右的伙伴,变为上下的战友。

什么意思?

上个星期我们还在一起骂老板,这老板怎么这样!

结果,这个星期,你就被宣布变成他老板了。

你和以前一起共事的同事,就从左右的关系,变成了上下的关系。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

我们之前关系那么好,现在应该怎么处理呢?

我是应该把他当作血浓于水的家人,还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或者是并肩作战的合作伙伴呢?

很多管理新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一直在纠结。

有的时候,你会考虑把下属当成家人,你会告诉他,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要为公司这个大家庭共同奋斗。

公司业绩好的时候,这也许没有问题,可是一旦公司业绩不好了,你的下属被裁员了。这时候你怎么办?

你见过哪个家庭,因为家里吃不上饭,就把儿子裁掉的?

你绝对不会干这样的事情,但是公司会。

所以你们的关系,不是家人。

当然,也不是朋友。

管理者和下属,只有一种关系,叫做合作伙伴。

你的下属,不可能一辈子待在你的公司。

对他来说,他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他只不过是在这段职业生涯里,正好选择了你,而你也正好选择了他。

你们,只会共同走人生的一小段路。

这段时间,你们因为有共同的目标,所以交换彼此的价值。

你可以把感情当作纽带,但本质上,你们的关系,是合作伙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所以,能不能把合作伙伴的关系建立起来,这是第三个重要的跃升:关系跃升。

— 4 —

第四个跃升,叫做自我跃升。
你的追求要从小我的满足,变成大我的成就。

什么意思?
什么叫小我的满足?

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被别人表扬。
你这件事情做得特别漂亮,你好厉害。
你居然能谈下来这么大的客户,我太佩服你了。
……

我们都喜欢听到这样的表扬。

但是,如果我们需要通过这些表扬来获得满足的话,我们的团队就很难做大。

为什么?

因为当你特别在乎别人对你本人的表扬时,你就很难接受别人对你下属的表扬。
当你有一个下属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被越来越多人认可的时候,你会是什么感觉?
如果你感觉被威胁,你觉得你的位置不保了。
那你可能就只能做现在这么大的事。
你要知道,你代表的就是你的整个团队。
你下属的成功,就是你的成功;你下属受到的认可,就是你的认可。
你想过没有,假如你的孩子学习特别好,毕业之后特别有成就,但是别人都不知道他是你的孩子。
这个时候,你会到处去强调他是我的孩子吗?你会特别介意这件事吗?
你不会的。
你只会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因为你孩子的成功,就是你的成功。

在团队中,其实也是一样的。

你作为一个管理者,你的心有多宽广,你就能带多大的团队,你就能做多大的事情。

这就是第四个重要的跃升:自我跃升。

最后的话

总结一下,从员工到经理,一共有4个非常重要的跃升。

1
2
3
4
5
6
7
8
第一个跃升,叫做责任跃升。
你要从对任务负责,变为对目标负责。
第二个跃升,叫做沟通跃升。
你要从用自己的手,到用别人的脑。
第三个跃升,叫做关系跃升。
你和下属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左右的伙伴,变为上下的战友。
第四个跃升,叫做自我跃升。
你的追求要从小我的满足,变成大我的成就。

只有经历了这四个跃升,跨越了这四道槛,你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管理者。

如何找准职业方向,获得更高收入?

经常有同学跟我说,不知道如何找准自己的职业方向。

想转行,却又不知道该干什么,前途一片迷茫。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是有决策模型的:

1
2
3
1、什么能力是未来最需要的?
2、什么能力是你最擅长的?
3、什么能力是别人不会的?

画一张三列表格,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写下来。

然后,寻找交集。

— 1 —

什么能力是未来最需要的?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

你自己,其实就是一家无限责任公司,在与这个社会做价值交换。

商业的本质,是交易。

我们不管是打工,还是创业,本质上,都是在拿自己的价值与这个社会做交换。

只不过,交换的形式各不相同而已。

那么,既然是交换,就必须得符合交换的规律。

什么是交换的规律?

经济学中一个最核心的逻辑,就是供需关系决定价格。

今天,不管你是在打工还是在创业,你想要的,都是希望能用自己的能力,交换更高的价格。

那怎么才能有更高的价格呢?

从供需关系的角度来看,当供小于求的时候,商品就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商业社会需要企业家,而企业家需要人才。

什么时候,企业家对人才的需求会大大增加,以至于供小于求?

那一定是,商业社会中突然出现一个新需求的时候。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批企业家,用社会资源去满足这个新需求。

企业家对人才的需求,也就会大大增加。

他们才会愿意为人才付出更高的溢价。

那什么才是所谓的“新需求”呢?

所谓的“新需求”,其实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价值空间”。

什么叫价值空间?

我举个例子。

假如在过去,一件商品的生产成本是100元。

加上物流、租金、人工、库存等等各种交易成本,总成本为400元。

最终,这件商品在商场售价500元。

如果今天有一个人,他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把这件商品卖出去,他就省掉了很多租金、人工、库存等交易成本。

最终,他把总成本降低到了200元。

这个时候,他应该把这件商品的售价,定为多少钱呢?

别人都卖500元,而他的成本200元,所以理论上,他只需要定价在200到500之间,他就能赚到钱。

消费者会因为低于500元而购买,而他会因为高于200元而赚钱。

别人的总成本是400元,而他的总成本为200元。

他通过“直播”这种更先进的工具,所创造出来的这200元的成本空间,就叫做价值空间。

一旦有了价值空间,他发现,天啊,这也太赚钱了!他会怎么办?

他会去找更多的人来帮他做直播。

同时,他的竞争对手们也会纷纷开始做直播。

这个时候,因为缺乏竞争,懂直播、懂营销、口才好、会卖货的人就会变得供不应求。

大家会花高价来抢这些懂直播的人。

所以,有价值空间的地方,企业家才更愿意为人才付出高溢价。

那什么地方是有价值空间的地方?

新的科技,或者新的商业模式出现的地方。

新的科技,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新的商业模式,能够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它们都能带来价值空间。

理解了价值空间,我们回到开始的问题。

什么能力是未来最需要的?

那就看看,未来哪些地方,会有新的价值空间出现?

为了支撑这些价值空间,到底需要哪些能力?

把这些能力都写下来。这是第一项。

— 2 —

第二项,什么能力是你最擅长的?

当你只擅长一件事的时候,那我劝你,先别转行了。

接着该干嘛干嘛。

而当你擅长20件事情的时候,匹配第一项的概率就大多了。

拿我自己举例。

很多年前,我认为互联网正在改造每一个行业,很多企业都需要进行互联网转型。

这是大趋势,一定能创造价值空间。

那么这个大趋势,需要什么能力?

企业不知道怎么转型,所以需要培训和咨询。

而我擅长什么呢?

1、我能写作。

初中写过两本小说,高中写过一本诗集,2003年开始写博客,坚持了十几年。

2、我能演讲。

大学参加辩论赛,是南京大学最佳辩手,2002年编写一门三天的“项目管理”课程,拿到PMI的认证,给大量微软员工和全国软件园讲课。

3、我能快速看清问题的本质。

初中自学了大学《形式逻辑》的教材,本科在南京大学数学系接受过极其残酷的逻辑训练,在微软前几年做技术,被客户逼死。

4、我了解互联网和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

在复旦大学读了MBA,这些年,对互联网和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有很深入的研究。

我擅长的能力,正好与互联网转型所需要的能力,相匹配。

于是,我开始做互联网转型的培训和咨询。

所以,如果你擅长的,正好是未来支撑价值空间所需要的。

那么恭喜你,你很幸运。

而如果你擅长的,并不是未来所需要的。

比如,你擅长数钞票。

但是现在银行的柜台已经不再需要人工来数钞票了。

或者,你连一件擅长的事情都没有。

那么对不起,你就是被这个时代所淘汰的人。

那怎么办?

现在,立刻,马上,去学习和培养一些未来可能需要的能力。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未来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不知从何下手。

那就去培养一些通用、底层的能力,比如写作能力、演讲能力、思考能力。

先让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再去考虑是不是需要转行。

写下自己最擅长的,这是第二项。

— 3 —

第三项,什么能力是别人不会的?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你能力的稀缺性。

如果你擅长的能力,和未来所需要的能力正好匹配。

这只能让你进入候选名单。

但并不能保证你能获得高价。

是否能获得很高的价格,取决于你所在行业的属性,以及你在这个行业中的排名。

什么意思?

有些行业是赢家通吃的行业。

比如竞技体育。

在这样的行业,你必须做到99.9分,排名顶尖,你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有些行业是相对集中的行业。

比如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有2000多万个,但其中可能只有一两百个能真的赚到钱。

在这样的行业,你就得做到99分,排名前200,你才有可能活下去。

而有些行业是相对分散的行业。

比如餐饮。

在这样的行业,你可能做到90分就够了。

所以,首先,你要看行业属性。

这决定了你需要排在前多少名。

然后,再看自己的排名。

这决定了你是否能够获得高价。

那如何看自己的排名呢?

试着客观地给自己打分,来估计自己的排名。

你擅长的这件事情,如果让你给自己打分(0-100),你会打多少分?

我们总觉得做到60分,就算是及格了。

但其实不是。

绝大部分人都能做到60分。

要想生存下去,在任何一个行业,你至少都要做到90分。

90分,才是及格线。

而这个世界上真正优秀的人,至少都是98分。

最后的话

如何找准自己的职业方向,获得更高的收入?

思考三个问题:

1
2
3
1、什么能力是未来最需要的?
2、什么能力是你最擅长的?
3、什么能力是别人不会的?

前两个问题,决定了你能否转行。

第三个问题,决定了你转行之后,有机会获得多大成功。

画一张三列表格,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写下来。

然后,寻找交集。

如果正好有交集,恭喜你,你很幸运。

而如果没有,那你就要警惕了。

你可能正在成为被时代所淘汰的人。

那怎么办?

现在,立刻,马上,去学习和培养一些未来可能需要的能力。

先让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至少做到98分,再去考虑如何转行。

记住,你自己,就是一家无限责任公司。

如果你只有一种能力,你就相当于雇佣了一个人。

如果你足够努力,拥有20种能力,那你就相当雇佣了20个人。

所以,一定要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把每一次“磨炼经历”,每一次批评,都当做财富。

也许你正在做的事情,正在学的技能,你不知道有没有用。

但是,未来很长。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能够派上大用场。

找准趋势,专注于创造价值,而不是“创造财富”。

如何高效学习

​前两天,有幸和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前辈做了沟通,给了我极大地震撼。

他就是青啤前董事长金志国——一个把生活活成了大片既视感的人。

与金志国老师交流,我比较好奇的一点是,他身上的什么能力,让他能够从洗瓶工最终做到青啤董事长。

交流后,我找到了我的答案,那就是他高效的学习能力。

他说,他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家、单位、老师。

他只要空了,就会学习。甚至会坐高铁、坐飞机去找老师学习。

由于学到的知识太多,在大脑里一直转,他会整个人“摊”在回来的高铁上。这就是金志国老师的高效学习能力。

所以我会说,这种能力让一些人,不管从哪里开始,最终都会去到属于他的那个位置。

我在各地演讲、培训过程中,也经常有同学问我,应该如何高效学习。

今天,我就借此机会,斗胆分享一下我平日里是如何高效学习的,或者说我的一些小小经验。

顺便说一句,我与金志国老师的学习、交流,他的一些精彩观点,后续我也会毫无保留的分享给你,敬请期待。

1.搭建认知之树

我是这样学习的。第一,心中要有一棵认知之树。

什么叫认知之树?

就比如我心中的“商业”这棵认知之树,树上会有商业篇、管理篇等;

商业篇又会分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消费心理学、产品、定价、营销、渠道等等;

那么管理篇又会分为选人、育人、用人、留人、从员工到经理等等;

如果你把商业篇、管理篇这些当做我这棵认知之树的树干,那么商业篇下面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你可以理解为分枝。

而具体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知识就是这棵认知之树枝繁茂盛的叶子。

这就是我的关于商业的认知之树。

一旦你心中有了认知之树,那么当你从各种渠道、用各种方式获取新的知识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这些知识挂在这棵树上最合适的地方。

你的这棵树也就会越来越枝叶茂盛。

如果你心中没有认知之树,那么你学习到的知识就像竹篮打水,学到很多,但是很快因为没有地方放,又全都漏走了。

— —

那如何搭建认知之树呢?

对啊。

如果是自己擅长领域、本职工作,潜移默化中,相信你肯定有了本专业、本学科的认知之树。

但是对于那些自己不熟悉、陌生的领域呢,如何搭建认知之树?

就以我学习区块链知识为例。

2017年后,区块链特别火,我写了好几篇关于区块链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大家好,我就是区块链本人…》阅读量超过50W+;

但作为一个本职工作是商业顾问的我,为什么会对区块链知识有所了解呢?

区块链火了之后,我到京东、当当、亚马逊这些网站找到与区块链相关的畅销书籍。

之后又看一下买了畅销书的人还买了哪些相关书,借用别人的判断力买了像《区块链原理》类的10本书。

找到这10本书之后,我先看自序、然后翻目录,找到书中的逻辑架构后,然后快速阅读。

最后,把书中大致的内容逻辑框架在白板上画出来。


▲我画的《互联网+-法》的逻辑框架

这样,我就迅速建立起对区块链知识的基本认知,也就有了区块链知识的认知之树。

2.获取知识,挂在树上

心中有了认知之树,接下来怎么做?

接下来,就要像须鲸一样学习。

什么意思?

须鲸科的摄食行为有时被描述为“狼吞虎咽”,因为它们的进食方式是张开大口,一次吞下大量海水,接着闭上嘴巴将水吐出,海水中所含的食物便会被鲸须挡住而留在口中。


图片来自网络

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一口都吞进嘴里,然后留下有营养的。

那我们如何像须鲸一样学习呢?

不管什么知识,狼吞虎咽的啥都读、啥都学一气,然后把这些杂乱的知识挂到自己的认知之树上?

对,也不对。

对是指,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不对是指,即使是狼吞虎咽、泛读、泛学,也不是看到啥学啥,抓到什么学什么,也是有章法的。

什么章法?

我自己把平常碎片化时间获取的知识,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新闻,这些能让我们了解风云变幻的世界,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而我了解新闻都是利用空余时间,刷朋友圈获取的。

我的微信好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级,已经有了明显的规模特征和统计学特征。

当我刷朋友圈的时候,如果发现很多人正讨论某件事情,那这件事就是我要去关注的新闻。

所以,朋友圈的新闻,是朋友帮我选择、过滤了的,用集体的判断力投票了的新闻。

用这样的方式来获取新闻,对我来说效率是最高的。

第二类是见识,就是那些你从来没想过自己应该去知道,但是却知道了的东西。

比如这个人居然是这么想的,这个东西太有意思了,他的观点居然是这样的。

我长见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在得到APP听书、听课。


(我在得到上的学习时长)

我只要有空余的时间,就会用2倍速听得到上的各种内容。

我会听历史、哲学、甚至艺术的内容,快速大量听完后,你会发现虽然有些东西对你价值不大,但因为量大,总能遗留很多有营养的东西在你脑海里,跟你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断产生勾连。

让你的知识体系变得越来越完整。

— —

这时,有的同学可能会说,

我的朋友圈都是微商,我的好友太少了,怎么办?

其实,在朋友圈获取新闻只是对我非常有效的方式,对其他同学可能并不一定适合。

而且,因为我要经常写东西、在公号发文,第一时间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对我很重要。

可这件事,对你来说,就没那么必要了。

当然如果你也想第一时间知道一些有用的新闻,可以订阅一些你感兴趣行业的比较知名的公众号,博主等。

但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像须鲸一样大量听各学科、各个老师写的书、做的课,然后把这些知识挂在你的认知之树上,真的很有必要。

3.面对面交流、实践

你用须鲸的方式获取了大量对你有用的新闻、见识等知识,然后把它们挂在了你的认知之树上。

这时,你的认知之树上挂了很多知识点,但你对有些知识点了解还比较浅。

而真正深刻、系统的掌握一门知识,浅浅了解可不行。

那怎么办?

我采用的办法是向专家请教、扎破认知之树上其中的要点来深刻学习知识。

在咱们公号上发布了很多“刘润对话”系列文章,有经济学专家薛兆丰、峰瑞资本李丰、华与华华杉等等各行各业专家。

在某一个专业领域,我搭好认知之树,有了基本认知后,我就会去找真正这个专业领域的专家请教。

问什么呢?

主要是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点,或者我不能完全理解的点。

1
2
3
4
这里重申一下,一定要有大致的认知框架之后再去问问题。
如果连这个都没有的话,你不知道怎么去问,只会浪费别人的时间。
而且专家跟你讲的时候,可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若没有基本框架,就算专家给你讲一整天,你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先建立框架图谱,在认知之树的基础上跟专家问一些点的问题,把点都扎透。

通过这种方式,你对某个专业领域,可能做不到顶尖高手,但是做到对这个专业比较了解,甚至熟悉还是可以的。

最后,我还是一个企业顾问,经常去各行各业的企业调研,他们大量的实战经验让我可以和我学习的理论相结合。

这时,可能有的同学会说。

自己不认识各行各业专家怎么办?

首先,很多各个领域的大牛专家都已经有了付费课程,这时不要用须鲸式快速学习,建议可以系统学习、多思考,看别的同学问题,回答等。

另外,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信朋友圈中你一定能找到比你在某方面强很多的人,跟他学习、请教,也比自己通过书本硬学强。

所以,如何学一门专业领域知识?

在认知之树基础上,通过向专家请教把一个个点扎透;如果有机会再与实践相结合,夯实知识。

最后的话

最后,有一句话叫,输出就是最好的输入。

那我是如何做的呢?

我平时有了一些点状思考,就写140字微博、在朋友圈、得到的知识城邦发一条内容;然后再把这些点状思考整理成一篇文章。

最后把这些文章变成线下大课的一份内容;不断地整理,最后变成了一套PPT、变成了一本书、变成了一门课。

通过不断地输出、输出、输出,也同时倒逼我要不断地去高效的学习,输入、输入、输入。

以上,就是我给想高效学习知识的你3点建议,希望能帮到热爱学习的你。

最后,祝你在学习的路上日拱一卒,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祝福。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如何出色的工作?

作者:稻盛和夫

《干法》是一本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如何投入工作、努力工作、出色工作的书籍,它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的“工作哲学”。

但在初步阅读这本书时,我感觉这本书就是一本鸡汤说教的书籍,奈何很多大佬推荐,所以进行了重读,进而扭转了我对工作的看法。

下面是以书籍目录为基础做的主要知识点提炼:

一、为什么要工作?

稻盛和夫否定了工作是苦役的近代劳动观,提出了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磨炼灵魂,工作就是对治“贪”、“嗔”、“痴”三毒,磨练人格的修行,工作必须无比精进。

1、通过每一天认真踏实的工作,逐步铸成自己独立的、优秀的人格。
2、把心思都集中到自己当前的本职工作中来,聚精会神,全力以赴。
3、即使在苦难当中,只要拼命工作,就能带来不可思议的好运。
4、即使你讨厌工作,但又不得不努力工作,那么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你脆弱的心灵就能得到锤炼,你的人格就能得到提升,你就能抓住幸福人生的契机。
5、拼命工作的背后隐藏着快乐和欢喜,正像漫漫长夜结束后,曙光就会到来一样。
6、一心一意投身于工作,聚精会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本身就是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样做就能磨炼我们的心志,促进我们成长。而通过这种心志的提升,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也能随之提升。
7、对今天做过的事,老老实实地进行反省,发誓从明天起认真改进。这样度过反省的每一天,我们不但能避免工作上的失败,而且有利于在人生中提升心志。

二、让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如何投入工作

1、改变心态,喜欢上自己的工作。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你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脚踏实地,从眼前开始。要想做出成绩,首要的就是运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喜欢工作,只要你这么做了,人生就将硕果累累。

2、要从工作中寻找快乐。在工作中为自己的小小成功感到欣喜。要抱有一颗善被感动的心,要诚挚地对待生活。然后把感动带来的能量当做动力,更加努力地工作。

3、要做好工作,就应该消除“工作”和“自己”之间的距离,要悟到“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的程度。

4、用心观察产品的细部,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问题和差错的原因所在。当工作遭遇困境、迷失方向时,它能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使你的事业开始新的起飞。

5、成为“自燃型” 的人:成为“在别人吩咐之前自发去干”的主动积极的人。要成为“自燃型”的人,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

6、勇于在“旋涡中心”工作:主动领头、带动周围的人把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的人,我把他们称做“在旋涡中心工作的人”。

三、以“高目标”为动力: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1、不断树立“高目标”,高目标是促使个人和组织进步的最大动力。
2、首先“必须得想”,强烈的愿望,会使你千方百计去寻找具体的方法。
3、把愿望渗透到“潜意识”,就是无论如何一定要这样做!人只要有了这种坚强的意愿,愿望就会变成行动,人就会很自然地朝着实现愿望的方向前进。
4、只有抱着强烈的愿望,使出浑身的力量,这个时候“神”才会愿意现身,才会向你伸出援手。
5、付出同普通人一样的努力,这不过是做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只有付出非同寻常的“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骄人的成绩。这个“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极为重要。

四、持续就是力量:抓紧今天这一天

1、持续的力量能将“平凡”变为“非凡”。看起来平凡的、不起眼的工作,却能坚韧不拔地去做,坚持不懈地去做,这种“持续的力量”才是事业成功的最重要基石。这种“持续的力量”能让你这个“平凡的人”变为“非凡的人”,你就会具有强大的力量。

2、比昨天更进一步。今天比昨天,哪怕只是一厘米,也要向前推进。

3、全力过好今天这一天。以今天一天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明天;以这一个月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下个月;以今年一年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明年。

4、“现在也许不行,但只要努力一定能行。”首先相信自己,然后必须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提高”进行具体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通向光明未来的大门才会打开。

5、从应该到达的未来的某一点(就是要达到的目标)倒算→评估自己现有的能力→再考虑用何种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6、失败了没关系。只要失败后认真反省,然后把精力转向新的行动,那么即使一时被逼人穷途末路,最后也一定能获得成功。

7、把困难的任务当做自己发展的机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哪怕险峻高山,也要垂直攀登。

五、追求“完美主义”: 怎样才能出色工作

1、要求每天的工作都要追求“完美”,这很苛刻,也很困难。但是如果你真心想把事情做得令人满意,除了竭力做到“完美”之外别无他法。

2、成败取决于“最后1%的努力”:要完成一个产品,99%的努力是不够的。一点差错,一点疏忽,一点马虎都不能允许。

3、无论何时何事,“错了改改就行”的想法绝对不能允许。平时就要用心做到“有意注意”,不允许发生任何差错。贯彻这种“完美主义”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同时提升人自身的素质。

4、最重要的是“注重细节”

5、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应该时时描绘这一事业的理想状态。同时,对于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也要反复思考,直到“看得见”这个过程为止。这一点很重要。

6、抓住一切机会磨炼“敏锐度”

7、“完美”同“最佳”不一样,它是绝对性的,不是同别人比较(在水平很低的群落里也存在着“最佳”),而是它自身具备可靠的价值,因此,不管别人如何,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超越“完美”。

六、“创造性”地工作:每天都要钻研创新

1、要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若只知步别人的后尘,则绝不能开拓新的事业。

2、无论多么渺小的工作,都积极去做,抱着问题意识,对现状动脑筋进行改良。能这么做的人和缺乏这种精神的人,假以时日,两者之间会产生惊人的差距。

3、成就新事业的,是那些不被任何成见所束缚、冒险心强烈的“外行”,而不是在该领域经验丰富、具备许多常识、积累了许多经验的专家。

4、既然定了计划,就一定要实现

5、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结语:人生和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要成就一番事业,既需要有包括智能、运动神经或者健康等的“能力”,也需要对人生和工作充满火焰般的“热情”,更需要不厌辛劳、愿他人好、愿为大家的幸福而拼命工作的“正直”的“思维方式”。

即使能力很平凡,但只要拼命努力(热情)就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从而取得巨大的成功。

以积极的“思维方式”,满怀“热情”,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做到这些,你的人生一定会硕果累累、幸福美满。

工作能力强的人有哪些共同特征?

工作能力强的人的四个特征:工作效率很高,能够解决问题,沟通没有障碍,情绪掌控很强

1、花时间做规划
2、形成日常惯例,减少意志力的损耗
3、有效地休闲

Experience

努力,让那些头发不辜负我的知识

好好工作:在职场中创造自己的独特价值

惠普中国CEO孙振耀退休感言

如果这篇文章没有分享给你,那是我的错。
如果这篇文章分享给你了,你却没有读,继续走弯路的你不要怪我。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只读了一半你就说没时间了,说明你已经是个“茫”人了。
如果你看完了,你觉得这篇文章只是讲讲大道理,说明你的人生阅历还不够,需要你把这篇文章珍藏,走出去碰几年壁,头破血流后再回来,再读,你就会感叹自己的年少无知。
如果你看完了,觉得很有道理,然后束之高阁,继续走进拥挤的地铁,依然用着自己昨日的观念来思考自己的未来,你的人生也将继续重复着昨日的状况。
如果你看完了,觉得那是一个过来人,对你的人生忠告,并你也愿意用他告诉你的思想去指导自己今后的生活,对你来讲成功不是很难,难的是你是否可以用这篇文章里的思想一直鞭策自己。
如果你看完了,觉得那是一个长辈用他的一生的时间来写的一篇对你忠告的文章,说明你已经有了和他相似的人生阅历,只要你继续努力,成就伟业并不难,难的是你是否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他人分享呢?

走重复的路怎么可能到达新的终点?
——DeepCreator

[体验](https://hazyman.com/Wisdom/2020/Experience/)决定深度,知识决定广度。你的人生是什么呢?

一、关于工作与生活

我有个有趣的观察,外企公司多的是25-35岁的白领,40岁以上的员工很少,二三十岁的外企员工是意气风发的,但外企公司40岁附近的经理人是很尴尬的。我见过的40岁附近的外企经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后大多跳到民企,比方说,唐骏。外企员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并非个人的成功,西门子的确比国美大,但并不代表西门子中国经理比国美的老板强,甚至可以说差得很远。而进外企的人往往并不能很早理解这一点,把自己的成功90%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实际上,外企公司随便换个中国区总经理并不会给业绩带来什么了不起的影响。好了问题来了,当这些经理人40多岁了,他们的薪资要求变得很高,而他们的才能其实又不是那么出众,作为外企公司的老板,你会怎么选择?有的是只要不高薪水的,要出位的精明强干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有的是,为什么还要用你?

从上面这个例子,其实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轨迹,二三十岁的时候,生活的压力还比较小,身体还比较好,上面的父母身体还好,下面又没有孩子,不用还房贷,也没有孩子要上大学,当个外企小白领还是很光鲜的,挣得不多也够花了。但是人终归要结婚生子,终归会老,到了40岁,父母老了,要看病要吃药,要有人看护,自己要还房贷,要过基本体面的生活,要养小孩……那个时候需要挣多少钱才够花才重要。所以,看待工作,眼光要放远一点,一时的谁高谁低并不能说明什么。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不太赞成过于关注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没有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这在刚刚出校园的学生中间是很常见的。正常人大概要工作 35年,这好比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和真正的马拉松比赛不同的是,这次比赛没有职业选手,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要知到,有很多人甚至坚持不到终点,大多数人最后是走到终点的,只有少数人是跑过终点的,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去抢领先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刚进社会的时候如果进500强公司,大概能拿到3k -6k/月的工资,有些特别技术的人才可能可以到8k/月,可问题是,5年以后拿多少?估计5k-10k了不起了。起点虽然高,但增幅有限,而且,后面的年轻人追赶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前两天问我的一个销售,你会的这些东西一个新人2年就都学会了,但新人所要求的薪水却只是你的一半,到时候,你怎么办?

职业生涯就像一场体育比赛,有初赛、复赛、决赛。初赛的时候大家都刚刚进社会,大多数都是实力一般的人,这时候努力一点认真一点很快就能让人脱颖而出,于是有的人二十多岁做了经理,有的人迟些也终于赢得了初赛,三十多岁成了经理。然后是复赛,能参加复赛的都是赢得初赛的,每个人都有些能耐,在聪明才智上都不成问题,这个时候再想要胜出就不那么容易了,单靠一点点努力和认真还不够,要有很强的坚忍精神,要懂得靠团队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长远的眼光……

看上去赢得复赛并不容易,但,还不是那么难。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律就是给人一点成功的同时让人骄傲自满,刚刚赢得初赛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赢得的仅仅是初赛,有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大多数人都会骄傲自满起来,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了全部,不需要再努力再学习了,他们会认为之所以不能再进一步已经不是自己的原因了。虽然他们仍然不好对付,但是他们没有耐性,没有容人的度量,更没有清晰长远的目光。就像一只愤怒的斗牛,虽然猛烈,最终是会败的,而赢得复赛的人则象斗牛士一样,不急不躁,跟随着自己的节拍,慢慢耗尽对手的耐心和体力。赢得了复赛以后,大约已经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职业经理人了,当上了中小公司的总经理,大公司的副总经理,主管着每年几千万乃至几亿的生意。

最终的决赛来了,说实话我自己都还没有赢得决赛,因此对于决赛的决胜因素也只能凭自己的猜测而已,这个时候的输赢或许就像武侠小说里写得那样,大家都是高手,只能等待对方犯错了,要想轻易击败对手是不可能的,除了使上浑身解数,还需要一点运气和时间。世界的规律依然发挥着作用,赢得复赛的人已经不只是骄傲自满了,他们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有些人的脾气变得暴躁,心情变得浮躁,身体变得糟糕,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他们自己,在决赛中要做的只是不被自己击败,等着别人被自己击败。这和体育比赛是一样的,最后高手之间的比赛,就看谁失误少谁就赢得了决赛。

二、 根源

你工作快乐么?你的工作好么?

有没有觉得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工作很不开心?有没有觉得自己入错了行?有没有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有没有觉得工作像一团乱麻每天上班都是一种痛苦?有没有很想换个工作?有没有觉得其实现在的公司并没有当初想象得那么好?有没有觉得这份工作是当初因为生存压力而找的,实在不适合自己?你从工作中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了么?你每天开心么?

天涯上愤怒的人很多,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不快乐?你为什么愤怒?

其实,你不快乐的根源,是因为你不知道要什么!你不知道要什么,所以你不知道去追求什么,你不知道追求什么,所以你什么也得不到。

我总觉得,职业生涯首先要关注的是自己,自己想要什么?大多数人大概没想过这个问题,唯一的想法只是——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要一份不错的薪水,我知道所有人对于薪水的渴望,可是,你想每隔几年重来一次找工作的过程么?你想每年都在这种对于工作和薪水的焦急不安中度过么?不想的话,就好好想清楚。饮鸩止渴,不能因为口渴就拼命喝毒药。越是焦急,越是觉得自己需要一份工作,越饥不择食,越想不清楚,越容易失败,你的经历越来越差,下一份工作的人看着你的简历就皱眉头。于是你越喝越渴,越渴越喝,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只能哀叹世事不公或者生不逢时,只能到天涯上来发泄一把,在失败者的共鸣当中寻求一点心理平衡罢了。大多数人都有生存压力,我也是,有生存压力就会有很多焦虑,积极的人会从焦虑中得到动力,而消极的人则会因为焦虑而迷失方向。所有人都必须在压力下做出选择,这就是世道,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

一般我们处理的事情分为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如果不做重要的事情就会常常去做紧急的事情。比如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是重要的事情,而看病则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就会常常为了病痛烦恼。又比如防火是重要的事情,而救火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注意防火,就要常常救火。找工作也是如此,想好自己究竟要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找工作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想好,就会常常要找工作。往往紧急的事情给人的压力比较大,迫使人们去赶紧做,相对来说重要的事情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大多数人做事情都是以压力为导向的,压力之下,总觉得非要先做紧急的 事情,结果就是永远到处救火,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很多人的工作也像是救火队一样忙碌痛苦,也是因为工作中没有做好重要的事情。)那些说自己活在水深火热为了生存顾不上那么多的朋友,今天找工作困难是当初你们没有做重要的事情,是结果不是原因。如果今天你们还是因为急于要找一份工作而不去思考,那么或许将来要继续承受痛苦找工作的结果。

我始终觉得我要说的话题,沉重了点,需要很多思考,远比唐笑打武警的话题来的枯燥乏味,但是,天下没有轻松的成功,成功,要付代价。请先忘记一切的生存压力,想想这辈子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最要紧的事情,先想好自己想要什么。

三、什么是好工作

当初微软有个唐骏,很多大学里的年轻人觉得这才是他们向往的职业生涯,我在清华bbs里发的帖子被这些学子们所不屑,那个时候学生们只想出国或者去外企,不过如今看来,我还是对的,唐骏去了盛大,陈天桥创立的盛大,一家民营公司。一个高学历的海归在500强的公司里拿高薪水,这大约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问题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做这个梦,好的职位却只有500个。

人都是要面子的,也是喜欢攀比的,即使在工作上也喜欢攀比,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家认为外企公司很好,可是好在哪里呢?好吧,他们在比较好的写字楼,这是你想要的么?他们出差住比较好的酒店,这是你想要的么?别人会羡慕一份外企公司的工作,这是你想要的么?那一切都是给别人看的,你干吗要活得那么辛苦给别人看?另一方面,他们薪水福利一般,并没有特别了不起,他们的晋升机会比较少,很难做到很高阶的主管,他们虽然厌恶常常加班,却不敢不加班,因为“你不干有得是人干”,大部分情况下会找个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来管你,而这些人又往往有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你想清楚了么?500强一定好么?找工作究竟是考虑你想要什么,还是考虑别人想看什么?

我的大学同学们大多数都到美国了,甚至毕业这么多年了,还有人最近到国外去了。出国真的有那么好么?我的大学同学们,大多数还是在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地挣扎着,至今只有一个正经在一个美国大学里拿到个正式的教职。国内的教授很难当么?我有几个表亲也去了国外了,他们的父母独自在国内,没有人照顾,有好几次人在家里昏倒都没人知道,出国,真的这么光彩么?就像有人说的“很多事情就像看A片,看的人觉得很爽,做的人未必。”

人总想找到那个最好的,可是,什么是最好的?你觉得是最好的那个,是因为你的确了解,还是因为别人说他是最好的?即使他对于别人是最好的,对于你也一定是最好的么?

对于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最清楚,别人的意见并不是那么重要。很多人总是常常被别人的意见所影响,亲戚的意见,朋友的意见,同事的意见……问题是,你究竟是要过谁的一生?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也不是儿女一生的前传,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别人无法也负不起这个责任。自己做的决定,至少到最后,自己没什么可后悔。对于大多数正常智力的人来说,所做的决定没有大的对错,无论怎么样的选择,都是可以尝试的。比如你没有考自己上的那个学校,没有入现在这个行业,这辈子就过不下去了?就会很失败?不见得。

人只需,有且仅要,也只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DeepCreator

我想,好工作,应该是适合你的工作,具体点说,应该是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的工作,你或许应该以此来衡量你的工作究竟好不好,而不是拿公司的大小,规模,外企还是国企,是不是有名,是不是上市公司来衡量。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赚钱多的工作,也未必是好工作。你还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你不清楚你想要什么,你就永远也不会找到好工作,因为你永远只看到你得不到的东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可能,最好的,已经在你的身边,只是,你还没有学会珍惜。人们总是盯着得不到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些已经得到的东西。

四、普通人

我发现中国人的励志和国外的励志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中国的励志比较鼓励人立下大志愿,卧薪尝胆,有朝一日成富成贵。而国外的励志比较鼓励人勇敢面对现实生活,面对普通人的困境,虽然结果也是成富成贵,但起点不一样,相对来说,我觉得后者在操作上更现实,而前者则需要用999个失败者来堆砌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意思就是,概率这件事是很准的。因此,我们不会买彩票中500万,我们不会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我们不会坐飞机掉下来,我们当中很少的人会创业成功,我们之中有30%的人会离婚,我们之中大部分人会活过65岁……

所以请你在想自己要什么的时候,要得“现实”一点,你说我想要做李嘉诚,抱歉,我帮不上你。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这种人,是靠命的,看我写的这篇文章绝对不会让你成为他们,即使你成为了他们,也绝对不是我这篇文章的功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真正当皇帝的只有一个人,王侯将相,人也不多。目标定得高些对于喜欢挑战的人来说有好处,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反而比较容易灰心沮丧,很容易就放弃了。

回过头来说,李嘉诚比你有钱大致50万倍,他比你更快乐么?或许。有没有比你快乐50万倍,一定没有。他比你最多也就快乐一两倍,甚至有可能还不如你快乐。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和别人比赛,比谁要得更多更高,比谁的目标更远大。虽然成为李嘉诚这个目标很宏大,但你并不见得会从这个目标以及追求目标的过程当中获得快乐,而且基本上你也做不到。你必须听听你内心的声音,寻找真正能够使你获得快乐的东西,那才是你想要的东西。

你想要的东西,或者我们把它称之为目标,目标其实并没有高低之分,你不需要因为自己的目标没有别人远大而不好意思,达到自己的目标其实就是成功,成功有大有小,快乐却是一样的。我们追逐成功,其实追逐的是成功带来的快乐,而非成功本身。职业生涯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被攀比的心态蒙住眼睛,忘记了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忘记了是什么能使我们更快乐。

社会上一夜暴富的新闻很多,这些消息,总会在我们的心里面掀起很多涟漪,涟漪多了就变成惊涛骇浪,心里的惊涛骇浪除了打翻承载你目标的小船,并不会使得你也一夜暴富。“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我们这些普通人既没有当贼的勇气,又缺乏当贼的狠辣绝决,虽然羡慕吃肉,却更害怕挨揍,偶尔看到几个没挨揍的贼就按奈不住,或者心思活动,或者大感不公,真要叫去做贼,却也不敢。

我还是过普通人的日子,要普通人的快乐,至少,晚上睡得着觉。

五、跳槽与积累

首先要说明,工作是一件需要理智的事情,所以不要在工作上耍个性,天涯上或许会有人觉得你很有个性而叫好,煤气公司电话公司不会因为觉得你很有个性而免了你的帐单。当你很帅地炒掉了你的老板,当你很酷地挖苦了一番招聘的HR,账单还是要照付,只是你赚钱的时间更少了,除了你自己,没人受损失。

我并不反对跳槽,但跳槽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频繁跳槽的后果是让人觉得没有忠诚度可言,而且不能安心工作。现在很多人从网上找工作,很多找工作的网站常常给人出些馊主意,要知道他们是盈利性企业,当然要从自身盈利的角度来考虑,大家越是频繁跳槽频繁找工作他们越是生意兴隆,所以鼓动人们跳槽是他们的工作。所以他们会常常告诉你,你拿的薪水少了,你享受的福利待遇差了,又是“薪情快报”又是“赞叹自由奔放的灵魂”。至于是否会因此让你不能安心,你跳了槽是否解决问题,是否更加开心,那个,他们管不着。

要跳槽肯定是有问题,一般来说问题发生了,躲是躲不开的,很多人跳槽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开心,如果这种不开心,在现在这个公司不能解决,那么在下一个公司多半也解决不掉。你必须相信,90%的情况下,你所在的公司并没有那么烂,你认为不错的公司也没有那么好。就像围城里说的,“城里的人拼命想冲出来,而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去。”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公司是不存在的。换个环境你都不知道会碰到什么问题,与其如此,不如就在当下把问题解决掉。很多问题当你真的想要去解决的时候,或许并没有那么难。有的时候你觉得问题无法解决,事实上,那只是“你觉得”。

人生的曲线应该是曲折向上的,偶尔会遇到低谷但大趋势总归是曲折向上的,而不是象脉冲波一样每每回到起点,我见过不少面试者,30多岁了,四五份工作经历,每次多则3年,少则1年,30多岁的时候回到起点从一个初级职位开始干起,拿基本初级的薪水,和20多岁的年轻人一起竞争,不觉得有点辛苦么?这种日子好过么?

资本靠的就是积累,这种积累包括人际关系,经验,人脉,口碑……如果常常更换行业,代表几年的积累付之东流,一切从头开始,如果换了两次行业,35岁的时候大概只有5年以下的积累,而一个没有换过行业的人至少有了10年的积累,谁会占优势?工作到2-3年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工作不顺利,好像到了一个瓶颈,心情烦闷,就想辞职,乃至换一个行业,觉得这样所有一切烦恼都可以抛开,会好很多。其实这样做只是让你从头开始,到了时候还是会发生和原来行业一样的困难,熬过去就向上跨了一大步,要知道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会碰到几个瓶颈,你熬过去了而别人没有熬过去你就领先了。跑长跑的人会知道,开始的时候很轻松,但是很快会有第一次的难受,但过了这一段又能跑很长一段,接下来会碰到第二次的难受,坚持过了以后又能跑一段,如此往复,难受一次比一次厉害,直到坚持不下去了。大多数人第一次就坚持不了了,一些人能坚持到第二次,第三次虽然大家都坚持不住了,可是跑到这里的人也没几个了,这点资本足够你安稳活这一辈子了。

一份工作到两三年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变成熟手,这个时候往往会陷入不断的重复,有很多人会觉得厌倦,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一切,从而懒得去寻求进步了。很多时候的跳槽是因为觉得失去兴趣了,觉得自己已经完成比赛了。其实这个时候比赛才刚刚开始,工作两三年的人,无论是客户关系,人脉,手下,和领导的关系,在业内的名气……还都是远远不够的,但稍有成绩的人总是会自我感觉良好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跟客户关系铁得要命,觉得自己在业界的口碑好得很。其实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不是,这个时候,还是要拿出前两年的干劲来,稳扎稳打,积累才刚刚开始。

你足够了解你的客户吗?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老板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手下么?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如果你不知道,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已经积累够了?如果你都不了解,你怎么能让他们帮你的忙,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你又何来的成功?

六、等待

这是个浮躁的人们最不喜欢的话题,本来不想说这个话题,因为会引起太多的争论,而我又无意和人争论这些,但是考虑到对于职业生涯的长久规划,这是一个躲避不了的话题,还是决定写一写,不爱看的请离开吧。

并不是每次穿红灯都会被汽车撞,并不是每个罪犯都会被抓到,并不是每个错误都会被惩罚,并不是每个贪官都会被枪毙,并不是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得到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次坚持都会有人看到,并不是你每一点付出都能得到公正的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个善意都能被理解……这个,就是世道。好吧,世道不够好,可是,你有推翻世道的勇气么?如果没有,你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么?有很多时候,人需要一点耐心,一点信心。每个人总会轮到几次不公平的事情,而通常,安心等待是最好的办法。

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等待,需要耐得住寂寞,等待属于你的那一刻。周润发等待过,刘德华等待过,周星驰等待过,王菲等待过,张艺谋也等待过……看到了他们如今的功成名就的人,你可曾看到当初他们的等待和耐心?你可曾看到金马奖影帝在街边摆地摊?你可曾看到德云社一群人在剧场里给一位观众说相声?你可曾看到周星驰的角色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段低沉苦闷的日子,我几乎能想象得出来他们借酒浇愁的样子,我也能想象得出他们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窘迫。在他们一生最中灿烂美好的日子里,他们渴望成功,但却两手空空,一如现在的你。没有人保证他们将来一定会成功,而他们的选择是耐住寂寞。如果当时的他们总念叨着“成功只是属于特权阶级的”,你觉得他们今天会怎样?

曾经我也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并不比我有能力却要坐在我的头上,年纪比我大就一定要当我的领导么?为什么有些烂人不需要努力就能赚钱?为什么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的人能那么容易赚钱,而轮到我们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正规化了?有一天我突然想,我还在上学的时候他们就在社会里挣扎奋斗了,他们在社会上奋斗积累了十几二十年,我们新人来了,他们有的我都想要,我这不是在要公平,我这是在要抢劫。因为我要得太急,因为我忍不住寂寞。二十多岁的男人,没有钱,没有事业,却有蓬勃的欲望。

人总是会遇到挫折的,人总是会有低潮的,人总是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的,人总是有要低声下气的时候,这些时候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因为大家都会碰到挫折,而大多数人过不了这个门槛,你能过,你就成功了。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满怀信心地去等待,相信,生活不会放弃你,机会总会来的。至少,你还年轻,你没有坐牢,没有生治不了的病,没有欠还不起的债。比你不幸的人远远多过比你幸运的人,你还怕什么?路要一步步走,虽然到达终点的那一步很激动人心,但大部分的脚步是平凡甚至枯燥的,但没有这些脚步,或者耐不住这些平凡枯燥,你终归是无法迎来最后的那些激动人心。

逆境,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要知道,你不好受,别人也不好受,你坚持不下去了,别人也一样,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坚持不住了,那只能让别人获得坚持的信心,让竞争者看着你微笑的面孔,失去信心,退出比赛。胜利属于那些有耐心的人。

在最绝望的时候,我会去看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JerryMaguire》,让自己重新鼓起勇气,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还是有希望。当所有的人离开的时候,我不失去希望,我不放弃。每天下班坐在车里,我喜欢哼着《隐形的翅膀》看着窗外,我知道,我在静静等待,等待属于我的那一刻。

伤仲永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伤仲永1
金溪民方仲永2,世隶耕3。仲永生五年4,未尝识书具5,忽啼求之6。父异焉7,借旁近与之8,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9,传一乡秀才观之10。自是指物作诗立就1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12。邑人奇之13,稍稍宾客其父14,或以钱币乞之15。父利其然也1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17,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18,从先人还家19,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20。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21。曰:“泯然众人矣22。”
王子曰23:仲永之通悟24,受之天也25。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6。卒之为众人27,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28。彼其受之天也29,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30?

天圣三年(1025),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明道二年(1033),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康定元年(1040),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庆历三年(1043),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白话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Reference

  1. 8位哲学家告诉你,为什么人一定要工作?
  2. 人为什么会有虚荣心?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