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Habit

优秀是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
差现状是由旧习惯造成,要改变需先升级习惯。

IPCreator:
随时随地能放松
每天都能

构建新回路并强化,用新回路替代旧回路,打通之后多走——路是人走出来的。

元習慣——刻意練習,從冥想、健身、閱讀和寫作開始

新习惯替代旧习惯
新见识代替旧见识
新经验代替旧经验

最怕溫水煮青蛙式的習慣成自然

物理高度決定心理高度
生存空間決定心理空間

體制化——肖申克的救贖

造成现状的是旧思维旧习惯
要打破现状,创造不一样的未来
就要打破旧思维旧习惯——反着来
思维、行为、习惯改变才可能导致结果的改变

转变了战略、思维观念、行为习惯
读书、思考、沟通、运动、旅行
陪伴、倾听、鼓励、信任、独立
效果和威力通过时间这个放大因子,逐渐显现出来,并不可逆转

逐步跑起来,行动起来,养成习惯,利用惯性

Good habits

1, Meditation
2, Movement
3, Reading/iGet
4, Heart Flow
5, Travel
6,Connector

Healthy Habits of IPCreator

Simple, Useful(Balance, Overall), Flexible(Time,Place,Tool)

  1. 23:00~6:30 Sleep Period.
  2. 6000 Steps Every Day.
  3. Five Minutes’ Meditation Every Day.
  4. Brush Teeth by Left Hand.
  5. Sixty Dumbbell Movement.
  6. Sixty Sit Ups
  7. Sixty Push Ups
  8. Sixty Ball Rolling
  9. Ninety Seconds Flat Support
  10. Sixty Seconds Deep Squat
  11. One hundred and Eighty Clap Jump

2017.11.15——A good start is half of Success.

IPCreator’s Habits of Growing Up

Accumulation is Powerful.

  1. A Book Every Day.
  2. A English Sentence/Joke/Speech/Article Every Day.
  3. A Blog Article Every Day.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培养好习惯?

很多家长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杜绝孩子的坏习惯。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有的孩子玩电脑太投入了,叫他吃饭也不听。这时候还家长该怎么做?一个做法是惩罚孩子,把饭倒掉,让他长记性,养成按时吃饭的好习惯;另一个做法是把饭端给孩子,让他一边玩一边吃。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第一种做法,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很重要。这样做就是一种行为主义的核心理念,觉得人就像是电脑程序一样。如果孩子这一次边吃边玩了,他就会永远边吃边玩,永远不知道按时吃饭。如果孩子这一次能放下游戏,按时吃饭,他就能养成专心吃饭的好习惯了。但公众号“领教工坊”有篇心理学的文章说,这么做是有问题的。

首先,孩子是通过“内化”与家长的关系来学习成长的。内化到孩子心里去的,其实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关系。比如,如果想让孩子养成“独立”的性格,不是说从小训练他独立,而是要积极回应他,满足他的需求。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需求积极回应,尽全力满足了,孩子就会觉得他是有依靠的,那他长大之后肯定很有自信,能够独自去探索世界。但如果你从小训练孩子独立,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会有一种无助和不安全感,不断地寻找依恋和满足,就没有能量去自我实现了。

再比如“宽容”这个性格。我们知道婴儿都是有攻击性的,很多家长觉得这是婴儿在“无理取闹”。如果家长这时候能包容婴儿的攻击,孩子就会感觉到,攻击是可以的,展现攻击性的我也是值得爱的。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对别人宽容友善,同时也有能力捍卫自己。所以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模式,内化到心里去,就成为了孩子以后的性格。

其次,形成好习惯的另一个关键在于爱的流动。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好的习惯,父母也不例外。很多父母担心自己的坏习惯会被孩子学去。比如在一个家庭里,爸爸酗酒,和另一半的感情很差,这时候妈妈可能会忍不住教育儿子说:“你爸爸是个混蛋,你长大了千万不要学他。”这时候就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儿子小时候会表现的很乖,不会学爸爸的坏习惯,但结婚后,他却突然开始酗酒,甚至打老婆。这样的例子很多,因为每个孩子都渴望在情感上接受父母。如果在意识上不被允许,潜意识就会补偿,而潜意识会支配我们的行为,所以变成了在行为上认同父亲。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父亲,抛弃妻子,真可以说是个“混蛋”。奥巴马的妈妈靠救济金养活儿子,但妈妈却没对奥巴马说过,你爸不是个东西,抛弃了我们,你绝对不能爱你爸爸。相反,奥巴马的妈妈一直告诉儿子,你爸爸是非洲王子,歌唱得特别好,非常有才华,等等,鼓励奥巴马认同爸爸。奥巴马后来成了美国总统,家庭稳定,没有抛妻弃子。

所以,父母其实应该这么做,告诉孩子“坏习惯”并不影响彼此尊重和相爱。如果上面说的那位酗酒的爸爸比较爱孩子,妈妈就应该鼓励孩子接纳这样的爸爸,孩子就会获得这种感觉:有缺点的人也会爱我,也值得我的尊重。孩子长大后就会有广阔灵活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行为缺陷,还是看法不同,这些都没关系,关键是,给孩子这种底气:无论如何,爱都存在。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影响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其实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关系。要想让孩子有个好习惯,关键在于给孩子足够的爱和支持。有了充足的爱和流动,孩子的好习惯自然就会呈现出来了。

本文源自:公众号“领教工坊”(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培养好习惯?)
稿:亚平宁
来源:得到

社会转型的性质是民众的知识更新

摘自朱锡庆著作《知识笔记》p174

这里让我讲一个故事。2004年10月,我到访莫斯科,住在红场旁边的一家宾馆(莫斯科饭店)。

在这家宾馆住了三天,每一天早餐都遇到长时间排队等候。早餐是自助餐,费用含在房费中,这是通行的做法,可是在其他地方很方便的事,在这里为什么要排那么久的队呢?我注意到一个细节,食客进入餐厅的时候,向服务员出示房卡,服务员按一份旅客清单核对房号,并在清单上打钩后,才允许进入。服务员核对名单并打钩,一人次需要几分钟,就是这道耗时的程序造成餐厅外等待用餐的人排成长龙,而餐厅里空空荡荡。既然自助餐的费用含在房费中,那么有房卡就表明已经为用餐付费了,因此只需出示房卡就可以了,又何必打钩呢?是防止吃完了出去又进来吃第二次吗?不可能有那么蠢的人吧,明明可以一次吃饱,却偏偏只吃半饱出去,又进来吃。是的,在清单上打钩是多余之举。

那莫斯科饭店为什么还坚持这么做呢?请注意,在配给制下,是按清单发放物质的,一个人在领取了配给的物质后,是要签名和打钩的,防止领了再领。

苏联搞了70年的配给制,配给制已成为过去,很多做法已成习惯。尽管例引自本人但很多时候仍然不自觉地沿袭了那些做法。

建议:怎样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终身学习是很多人都想获得的习惯,学习不仅充满乐趣,而且通常也是事业成功的捷径。但契而不舍的坚持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那么容易,最好的方法是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习惯。

专栏作家约翰·科尔曼,也是《激情与目标:最优秀、最聪明企业领袖的故事》(Passion & Purpose: Stories from the Best and Brightest Young Business Leaders)这本书的合著者,他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分享了帮你培养这种习惯的5个步骤:

第一,设想自己期望达到的效果。科尔曼的阅读目标是:既要涉猎广泛,满足他智力探索的需求,也要深入钻研教育、外交政策和领导力这几个领域。他认为,选择一个或两个预期效果,有助于设定可以实现的目标,并把习惯坚持下来。

第二,基于你的选择,设定现实的目标。科尔曼每年都会设定一系列目标,然后把它们分为:若干个要在一年内完成的任务(比如一年读完24本书)、需要培养的日常习惯和惯例(比如每周有五天每天至少阅读20分钟)。对于长期目标,他会用计划表来跟踪;对于日常习惯和惯例,他会用一个应用软件来记录。这些目标帮他把想要学习的模糊期望,转变成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

第三,有了目标后就加入一个学习社群。学习社群能够提升你的投入程度与热情,让学习充满趣味。

第四,学习时排除干扰、全力以赴。科尔曼建议,学习时,要排除科技产品这样的物质干扰和心理上的干扰,选择在特定的时间段学习。

最后,适当地运用科技辅助学习。他建议,要善用科技产品,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他会在通勤或跑步的时候听有声读物,这让他的读书量成倍增长。

4种改变消费者习惯的说服文案

所有做新产品营销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产品成为消费者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真正要用文案去说服消费者的时候,就不知从何下手了。这该咋办呢?微信公众号李叫兽发文说:

说服文案主要有四种方式,分别利用了用户的追求心理、规避心理、恐惧心理和失去心理,来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

我们来听听李叫兽的分析。

李叫兽说:营销行为的本质,就是为了改变用户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概率。想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寻找他们在这个情境中的“喜爱刺激”和“厌恶刺激”。然后利用这两种刺激,去强化或者惩罚某种行为,从而改变行为概率。这左一个刺激,右一个概率的,啥意思呢?咱们一个一个来解释。

先来看看什么叫:改变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概率。举个例子:小学老师通常会批评上课说话的同学,表扬课堂纪律好的同学,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少说话。这就是降低了孩子们在上课这个特定情境下,“聊天”这个行为的概率。再来看看什么是喜爱刺激和厌恶刺激。在某个情境里,“喜爱刺激”是消费者特别渴望的行为,“厌恶刺激”是消费者讨厌的行为。

比如:喝红牛的时候,“喜爱刺激”是“有精神”,“厌恶刺激”是“困了累了”。

知道了营销的本质,了解了两种刺激之后,我们在写文案时就可以利用开头提到的4种心理,让消费者购买你的产品了。

第一,利用追求心理。如果我们做某件事以后,获得了某种喜爱刺激,我们就会继续做这件事,最终形成习惯,这就是“追求心理”。比如:健身之后,周围人向你投来了羡慕的眼光,这就会增加你以后健身的频率。写文案的时候就要让消费者感知到,如果用了我的产品,会得到“喜爱刺激”。

利用“追求心理”的文案,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在相同的成本下,你提供了更好的喜爱刺激。比如:台湾诚品书店的广告说:“1000块买不到一副好眼镜,却能买到比尔盖茨的眼光。” 第二种,提供了别人没有,但很重要的喜爱刺激。比如,旅游定制广告说:“旅行,把钱花好很重要,把每分每秒过好,也很重要。某某定制旅行,设计你的每分每秒。”你看,如果你发现消费者一直在渴望得到某个结果,而你的产品恰好可以提供这个结果,就比较适合使用追求心理。

第二,利用规避心理。如果我们做某件事后,发现某种厌恶刺激减少了,我们就会倾向于继续做这件事。比如:开车不系安全带,安全带蜂鸣器就会发出噪音,系上安全带后,噪音就会消失,这样以后你就会继续系安全带。写文案的时候,就要让消费者感知到,如果用了我的产品,过去经常体验到的某种“厌恶刺激”就会消失。比如:某膳食纤维餐的广告说:“减肥,但不辜负你的胃。”这就消除了“减肥时容易饿肚子、伤胃”的厌恶刺激。

第三,利用失去心理。如果我们做了某件事,发现失去了某种喜爱刺激,我们就会倾向于不做这件事。比如:你长时间不看朋友圈之后,发现下午讨论的某个话题你竟然不知道,可能就会每天都刷朋友圈了。这种心理,应用在营销文案里就是,让消费者感知到如果不用我的产品,一直喜欢的某种“喜爱刺激”就会消失。比如,护肤品最常用的广告语就是:“留住20岁的自己。

同样是利用“喜爱刺激”,失去心理和追求心理,有什么不同的应用场景呢?李叫兽说:这取决于用户对这种喜爱刺激,是处于“渴望状态”,还是“默认得到的状态”。如果是“默认得到的状态”,失去感就比追求感要好。比如说,有些折扣电商,整天说“每天一个超级折扣单品”,让人没啥感觉。如果换成:“昨天,iPhone6s便宜了1000块,可惜你没来。每天上某某网,不再错过重要折扣。”就好多了。而如果用户处于“渴望状态”,“追求感”就会比“失去感”要好。比如,股市刚刚涨起来的时候,少数人入市,渴望高收益,刺激人们冒险的主要是“追求心理”。但随着越来越多人入市并且赚了钱,比如某同事炒股1天就能赚你一个月的工资,你就会把股市的高收益率当成“默认应该得到”的状态,认为不炒股是一种损失。你看,

真正激励你入市的,实际上是“失去心理”。

第四,利用恐惧心理。当我们做了某件事之后,出现了“厌恶刺激”,今后我们就不会做这件事了。比如,你相信了陌生人的电话求助,结果被骗子骗了,下次就不会信任陌生人。这种心理,应用在营销文案里就是,让消费者感知到如果不用我的产品,你一直担心的某种负面刺激就会出现。比如,某房产广告说“选不对楼层,你就吸雾霾。”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同样是利用“厌恶刺激”,恐惧心理和规避心理,有什么不一样的应用场景呢?李叫兽说:区别在于,如果用你的产品之前,经常体验到厌恶刺激,就适用于恐惧心理,这是痛点。如果未来不用你的产品,很可能会发生厌恶刺激,就适用于规避心理,这是威胁。比如说:同样是利用“厌恶刺激”的健身房广告,如果是对身材不好的人,就要说:去健身房,摆脱肥胖吧!而如果是对身材已经比较好的人,就不能这么说了。

总结一下:想要改变用户行为,让他们习惯使用你的产品,实际上就是要改变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概率。对此,写文案时能够利用的心理有4种,分别是:追求心理、规避心理、失去心理和恐惧心理。你get了吗?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李叫兽”(【李叫兽】改变消费者的说服文案,有且只有以下4种)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