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是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
差现状是由旧习惯造成,要改变需先升级习惯。
IPCreator:
随时随地能放松
每天都能
构建新回路并强化,用新回路替代旧回路,打通之后多走——路是人走出来的。
元習慣——刻意練習,從冥想、健身、閱讀和寫作開始
新习惯替代旧习惯
新见识代替旧见识
新经验代替旧经验
最怕溫水煮青蛙式的習慣成自然
物理高度決定心理高度
生存空間決定心理空間
體制化——肖申克的救贖
造成现状的是旧思维旧习惯
要打破现状,创造不一样的未来
就要打破旧思维旧习惯——反着来
思维、行为、习惯改变才可能导致结果的改变
转变了战略、思维观念、行为习惯
读书、思考、沟通、运动、旅行
陪伴、倾听、鼓励、信任、独立
效果和威力通过时间这个放大因子,逐渐显现出来,并不可逆转
逐步跑起来,行动起来,养成习惯,利用惯性
Good habits
1, Meditation
2, Movement
3, Reading/iGet
4, Heart Flow
5, Travel
6,Connector
Healthy Habits of IPCreator
Simple, Useful(Balance, Overall), Flexible(Time,Place,Tool)
- 23:00~6:30 Sleep Period.
- 6000 Steps Every Day.
- Five Minutes’ Meditation Every Day.
- Brush Teeth by Left Hand.
- Sixty Dumbbell Movement.
- Sixty Sit Ups
- Sixty Push Ups
- Sixty Ball Rolling
- Ninety Seconds Flat Support
- Sixty Seconds Deep Squat
- One hundred and Eighty Clap Jump
2017.11.15——A good start is half of Success.
IPCreator’s Habits of Growing Up
Accumulation is Powerful.
- A Book Every Day.
- A English Sentence/Joke/Speech/Article Every Day.
- A Blog Article Every Day.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培养好习惯?
很多家长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杜绝孩子的坏习惯。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有的孩子玩电脑太投入了,叫他吃饭也不听。这时候还家长该怎么做?一个做法是惩罚孩子,把饭倒掉,让他长记性,养成按时吃饭的好习惯;另一个做法是把饭端给孩子,让他一边玩一边吃。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第一种做法,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很重要。这样做就是一种行为主义的核心理念,觉得人就像是电脑程序一样。如果孩子这一次边吃边玩了,他就会永远边吃边玩,永远不知道按时吃饭。如果孩子这一次能放下游戏,按时吃饭,他就能养成专心吃饭的好习惯了。但公众号“领教工坊”有篇心理学的文章说,这么做是有问题的。
首先,孩子是通过“内化”与家长的关系来学习成长的。内化到孩子心里去的,其实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关系。比如,如果想让孩子养成“独立”的性格,不是说从小训练他独立,而是要积极回应他,满足他的需求。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需求积极回应,尽全力满足了,孩子就会觉得他是有依靠的,那他长大之后肯定很有自信,能够独自去探索世界。但如果你从小训练孩子独立,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会有一种无助和不安全感,不断地寻找依恋和满足,就没有能量去自我实现了。
再比如“宽容”这个性格。我们知道婴儿都是有攻击性的,很多家长觉得这是婴儿在“无理取闹”。如果家长这时候能包容婴儿的攻击,孩子就会感觉到,攻击是可以的,展现攻击性的我也是值得爱的。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对别人宽容友善,同时也有能力捍卫自己。所以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模式,内化到心里去,就成为了孩子以后的性格。
其次,形成好习惯的另一个关键在于爱的流动。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好的习惯,父母也不例外。很多父母担心自己的坏习惯会被孩子学去。比如在一个家庭里,爸爸酗酒,和另一半的感情很差,这时候妈妈可能会忍不住教育儿子说:“你爸爸是个混蛋,你长大了千万不要学他。”这时候就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儿子小时候会表现的很乖,不会学爸爸的坏习惯,但结婚后,他却突然开始酗酒,甚至打老婆。这样的例子很多,因为每个孩子都渴望在情感上接受父母。如果在意识上不被允许,潜意识就会补偿,而潜意识会支配我们的行为,所以变成了在行为上认同父亲。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父亲,抛弃妻子,真可以说是个“混蛋”。奥巴马的妈妈靠救济金养活儿子,但妈妈却没对奥巴马说过,你爸不是个东西,抛弃了我们,你绝对不能爱你爸爸。相反,奥巴马的妈妈一直告诉儿子,你爸爸是非洲王子,歌唱得特别好,非常有才华,等等,鼓励奥巴马认同爸爸。奥巴马后来成了美国总统,家庭稳定,没有抛妻弃子。
所以,父母其实应该这么做,告诉孩子“坏习惯”并不影响彼此尊重和相爱。如果上面说的那位酗酒的爸爸比较爱孩子,妈妈就应该鼓励孩子接纳这样的爸爸,孩子就会获得这种感觉:有缺点的人也会爱我,也值得我的尊重。孩子长大后就会有广阔灵活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行为缺陷,还是看法不同,这些都没关系,关键是,给孩子这种底气:无论如何,爱都存在。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影响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其实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关系。要想让孩子有个好习惯,关键在于给孩子足够的爱和支持。有了充足的爱和流动,孩子的好习惯自然就会呈现出来了。
本文源自:公众号“领教工坊”(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培养好习惯?)
稿:亚平宁
来源:得到
社会转型的性质是民众的知识更新
摘自朱锡庆著作《知识笔记》p174
这里让我讲一个故事。2004年10月,我到访莫斯科,住在红场旁边的一家宾馆(莫斯科饭店)。
在这家宾馆住了三天,每一天早餐都遇到长时间排队等候。早餐是自助餐,费用含在房费中,这是通行的做法,可是在其他地方很方便的事,在这里为什么要排那么久的队呢?我注意到一个细节,食客进入餐厅的时候,向服务员出示房卡,服务员按一份旅客清单核对房号,并在清单上打钩后,才允许进入。服务员核对名单并打钩,一人次需要几分钟,就是这道耗时的程序造成餐厅外等待用餐的人排成长龙,而餐厅里空空荡荡。既然自助餐的费用含在房费中,那么有房卡就表明已经为用餐付费了,因此只需出示房卡就可以了,又何必打钩呢?是防止吃完了出去又进来吃第二次吗?不可能有那么蠢的人吧,明明可以一次吃饱,却偏偏只吃半饱出去,又进来吃。是的,在清单上打钩是多余之举。
那莫斯科饭店为什么还坚持这么做呢?请注意,在配给制下,是按清单发放物质的,一个人在领取了配给的物质后,是要签名和打钩的,防止领了再领。
苏联搞了70年的配给制,配给制已成为过去,很多做法已成习惯。尽管例引自本人但很多时候仍然不自觉地沿袭了那些做法。
建议:怎样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终身学习是很多人都想获得的习惯,学习不仅充满乐趣,而且通常也是事业成功的捷径。但契而不舍的坚持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那么容易,最好的方法是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习惯。
专栏作家约翰·科尔曼,也是《激情与目标:最优秀、最聪明企业领袖的故事》(Passion & Purpose: Stories from the Best and Brightest Young Business Leaders)这本书的合著者,他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分享了帮你培养这种习惯的5个步骤:
第一,设想自己期望达到的效果。科尔曼的阅读目标是:既要涉猎广泛,满足他智力探索的需求,也要深入钻研教育、外交政策和领导力这几个领域。他认为,选择一个或两个预期效果,有助于设定可以实现的目标,并把习惯坚持下来。
第二,基于你的选择,设定现实的目标。科尔曼每年都会设定一系列目标,然后把它们分为:若干个要在一年内完成的任务(比如一年读完24本书)、需要培养的日常习惯和惯例(比如每周有五天每天至少阅读20分钟)。对于长期目标,他会用计划表来跟踪;对于日常习惯和惯例,他会用一个应用软件来记录。这些目标帮他把想要学习的模糊期望,转变成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
第三,有了目标后就加入一个学习社群。学习社群能够提升你的投入程度与热情,让学习充满趣味。
第四,学习时排除干扰、全力以赴。科尔曼建议,学习时,要排除科技产品这样的物质干扰和心理上的干扰,选择在特定的时间段学习。
最后,适当地运用科技辅助学习。他建议,要善用科技产品,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他会在通勤或跑步的时候听有声读物,这让他的读书量成倍增长。
4种改变消费者习惯的说服文案
所有做新产品营销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产品成为消费者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真正要用文案去说服消费者的时候,就不知从何下手了。这该咋办呢?微信公众号李叫兽发文说:
说服文案主要有四种方式,分别利用了用户的追求心理、规避心理、恐惧心理和失去心理,来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
我们来听听李叫兽的分析。
李叫兽说:营销行为的本质,就是为了改变用户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概率。想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寻找他们在这个情境中的“喜爱刺激”和“厌恶刺激”。然后利用这两种刺激,去强化或者惩罚某种行为,从而改变行为概率。这左一个刺激,右一个概率的,啥意思呢?咱们一个一个来解释。
先来看看什么叫:改变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概率。举个例子:小学老师通常会批评上课说话的同学,表扬课堂纪律好的同学,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少说话。这就是降低了孩子们在上课这个特定情境下,“聊天”这个行为的概率。再来看看什么是喜爱刺激和厌恶刺激。在某个情境里,“喜爱刺激”是消费者特别渴望的行为,“厌恶刺激”是消费者讨厌的行为。
比如:喝红牛的时候,“喜爱刺激”是“有精神”,“厌恶刺激”是“困了累了”。
知道了营销的本质,了解了两种刺激之后,我们在写文案时就可以利用开头提到的4种心理,让消费者购买你的产品了。
第一,利用追求心理。如果我们做某件事以后,获得了某种喜爱刺激,我们就会继续做这件事,最终形成习惯,这就是“追求心理”。比如:健身之后,周围人向你投来了羡慕的眼光,这就会增加你以后健身的频率。写文案的时候就要让消费者感知到,如果用了我的产品,会得到“喜爱刺激”。
利用“追求心理”的文案,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在相同的成本下,你提供了更好的喜爱刺激。比如:台湾诚品书店的广告说:“1000块买不到一副好眼镜,却能买到比尔盖茨的眼光。” 第二种,提供了别人没有,但很重要的喜爱刺激。比如,旅游定制广告说:“旅行,把钱花好很重要,把每分每秒过好,也很重要。某某定制旅行,设计你的每分每秒。”你看,如果你发现消费者一直在渴望得到某个结果,而你的产品恰好可以提供这个结果,就比较适合使用追求心理。
第二,利用规避心理。如果我们做某件事后,发现某种厌恶刺激减少了,我们就会倾向于继续做这件事。比如:开车不系安全带,安全带蜂鸣器就会发出噪音,系上安全带后,噪音就会消失,这样以后你就会继续系安全带。写文案的时候,就要让消费者感知到,如果用了我的产品,过去经常体验到的某种“厌恶刺激”就会消失。比如:某膳食纤维餐的广告说:“减肥,但不辜负你的胃。”这就消除了“减肥时容易饿肚子、伤胃”的厌恶刺激。
第三,利用失去心理。如果我们做了某件事,发现失去了某种喜爱刺激,我们就会倾向于不做这件事。比如:你长时间不看朋友圈之后,发现下午讨论的某个话题你竟然不知道,可能就会每天都刷朋友圈了。这种心理,应用在营销文案里就是,让消费者感知到如果不用我的产品,一直喜欢的某种“喜爱刺激”就会消失。比如,护肤品最常用的广告语就是:“留住20岁的自己。”
同样是利用“喜爱刺激”,失去心理和追求心理,有什么不同的应用场景呢?李叫兽说:这取决于用户对这种喜爱刺激,是处于“渴望状态”,还是“默认得到的状态”。如果是“默认得到的状态”,失去感就比追求感要好。比如说,有些折扣电商,整天说“每天一个超级折扣单品”,让人没啥感觉。如果换成:“昨天,iPhone6s便宜了1000块,可惜你没来。每天上某某网,不再错过重要折扣。”就好多了。而如果用户处于“渴望状态”,“追求感”就会比“失去感”要好。比如,股市刚刚涨起来的时候,少数人入市,渴望高收益,刺激人们冒险的主要是“追求心理”。但随着越来越多人入市并且赚了钱,比如某同事炒股1天就能赚你一个月的工资,你就会把股市的高收益率当成“默认应该得到”的状态,认为不炒股是一种损失。你看,
真正激励你入市的,实际上是“失去心理”。
第四,利用恐惧心理。当我们做了某件事之后,出现了“厌恶刺激”,今后我们就不会做这件事了。比如,你相信了陌生人的电话求助,结果被骗子骗了,下次就不会信任陌生人。这种心理,应用在营销文案里就是,让消费者感知到如果不用我的产品,你一直担心的某种负面刺激就会出现。比如,某房产广告说“选不对楼层,你就吸雾霾。”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同样是利用“厌恶刺激”,恐惧心理和规避心理,有什么不一样的应用场景呢?李叫兽说:区别在于,如果用你的产品之前,经常体验到厌恶刺激,就适用于恐惧心理,这是痛点。如果未来不用你的产品,很可能会发生厌恶刺激,就适用于规避心理,这是威胁。比如说:同样是利用“厌恶刺激”的健身房广告,如果是对身材不好的人,就要说:去健身房,摆脱肥胖吧!而如果是对身材已经比较好的人,就不能这么说了。
总结一下:想要改变用户行为,让他们习惯使用你的产品,实际上就是要改变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概率。对此,写文案时能够利用的心理有4种,分别是:追求心理、规避心理、失去心理和恐惧心理。你get了吗?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李叫兽”(【李叫兽】改变消费者的说服文案,有且只有以下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