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Scene

场景触发行为,微习惯。

每天都由不同的场景组成,切成片,自动化和智能化。人的身体,人的一身皆如此。
——DeepCreator

Why

场景化——挖掘痛点和痒点,需求和机会。

万事相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共帐号: 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 请注意: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 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看到一篇文章,写王劲松的,一位很多人见过但不知道叫什么的演员。其中有一段话:

以前,有年轻演员问过我,怎么演好一场戏。我说,一场戏拆出两百个零件就可以了。一个普通的开车的人,他大概会知道车的主要构件是什么,但是变速箱能够拆多少个零件他知道吗?他不知道,因为那是汽修工的事儿。但演员就像汽修工,这台车一旦打不着火,你就要知道哪个零件出问题了,你必须要有能力把零件拆成最散的,再重新拼装。要想真的把戏演好,做一个合格的演员,也都得从知道哪个零件有问题了,然后重新拼装开始的。

其实做什么事儿都是这样的,或者说,都是一样的:

拆解才接再拆解,拼装拼装再拼装……

每个人学会这个方法论的路径不同、方式不同,但到最后殊途同归,知道更大精度的拆解有多关键和重要……


小时候学写程序,随便一个排序,就要被拆解成很多个步骤,一个字符错了,程序就跑不起来(那时候执行程序的命令还真的就是“RUN”)……

学吉他的时候也一样,后来看起来随意的指法起初的时候要拆解成很多个小步骤,而后逐一重复、连接、再连接后重复,直至形成肌肉记忆……

这种儿时的训练与自我训练,形成了后来一贯的思维模式。人家看到的是起因和结果,我们看到的是那过程中的千百个环节 —— 小时候的笨蛋慢慢长成了学霸,学什么都行,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没有啥学不明白的。

过去的五六年时间里,学习如何正确高效地投资。那最初看到的都是一样地肤浅,“看到人家拿钱进去赚钱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出之间的各个环节逐一被拆解,被观察,而后每个环节又慢慢浮现出更多的“零件”,要逐一研究…… 再后来,你看得到的,都是别人看不到的,于是,就是专家了。

嗯,其实很简单。

也很难

What

睡眠场景

夜间模式去除蓝光
R90周期论
保证总量不变(5~6个周期)

困乏场景

音乐——轻音乐
冥想——大脑按摩
运动——多巴胺
区域切换——轮换休息

工作场景

工作日志——晚总结早计划重落实
复盘提升

How

Experience

遇到意外场景,如何快速应答?

2018-04-07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工作、生活中,许多场景需要我们快速反应:电梯间遇到老板,跟他聊什么?面对突然提问,该站起来说什么?……

「得到」作者李新,作为一名即兴喜剧演员培训师,特意创作了这篇清单,提升你的快速反应能力。

  1. 做到快速反应,首先要学会快速接受。接受是应对的前提。面对意外情况,如果能在别人懊恼时,先接受发生的一切,自然就比别人反应更快。

  2.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训练快速接受的心态。比如,找一个朋友提问,无论被问到什么,哪怕是负面的、失实的,你都必须回答“是的”。慢慢的,你会习惯这种状态。当意外和失误发生时,就能镇定应对。

  3. 常见的错误是:看似接受,实则拒绝。比如“明天我请你吃饭”,你回答“好,可我没空”,这种委婉的拒绝,会直接阻断对话。只有内心真正接受,才能不从行动上抗拒。

  4. 遵循“YES AND”法则,即在接受的基础上,顺着对方“再发挥”。也就是说,在回应中添加新信息,一定要避免对话在你这终结。比如,对方说“这钻石好贵”,你说“是的”,场面就陷入尴尬;你说“是的,收下它你就是我老婆了”,情况就马上不一样。

  5. 重复对方话里的关键词或末尾词。如果还能加上一句点评,就更好了。比如一次颁奖典礼上,宁泽涛说,“站在姚明身边我很有压力。”姚明说,“压力?话筒这么低,我的腰很有压力。”这就是一次机智的应变。

  6. 调动你的情绪,从直觉,而不是靠大脑的推理做出反应。先用一个感叹词“哎呀、呃、呦”反馈给对方,使自己快速进入状态。同时给自己进一步的回应,留足时间。

  7. 学会倾听,别急着思考自己要说的内容。专注捕捉当下情境的“可疑”之处,才能在意外发生的第一时间,给出最佳的快速反应。

  8. 将错就错”,给意外找一个合理化解释。比如饭局上,领导要夹面前的菜,你却不小心转了餐桌。一言不发或专门解释,都很尴尬。但尝试找个理由,比如“这个虾很鲜,您尝一尝”,就能快速化解。

  9. 只回应你能回应的部分,避免棘手的难题。快速对话中,很少有人注意你是否正面回答了问题。比如,奥巴马的太太和主持人艾伦比赛俯卧撑,身体俯下的幅度不够,艾伦说:“你看她作弊。”奥巴马说:“她也下去了。”没有正面回答,但没人计较。

  10. 巧用“二度联想法”。比如,黄渤在金马奖典礼上,被主持人调侃穿着像睡衣,他的回答是:我参加金马奖就像回家一样,当然要穿舒服一些。从“睡衣”想到“家”,从“家”想到“舒服”,整个回应顺理成章。

  11. 最后,给你一个万能方法——利用自己的人设回应。比如奥巴马给自己营造了一个“怕老婆”的人设,当被问到“会因为什么跟太太吵架”时,奥巴马就利用这个人设,机智答道:“老婆永远是对的,我们不吵架。”

做产品不是唱卡拉OK

前几天吴声在一次演讲中提出,“做产品不能自high,而应该是真实场景的解决方案。

比如《凯叔讲故事》,凯叔给孩子录各种童话故事,没想到收到很多投诉,绝大部分竟然是说他“把故事讲得太生动了!”当时凯叔就纳闷了,讲故事生动应该是我们的优势啊,怎么变劣势了?后来发现,家长一般都是睡前放故事给孩子听,太生动的故事让孩子兴奋,就不睡觉了。凯叔收到这个反馈之后,每天的故事讲完,再读一首诗,而且读七遍,声音越来越小,这样小孩一会儿就睡着了。

再看一个智能硬件的例子,有一款叫VOW的耳机,大胆突破常规,给耳机加了一块屏幕,装了安卓的系统,可以直接用耳机下载音乐来听,很酷炫吊吧,放到市场上发现用户根本不买账,原来,大家都有手机啊,耳机装屏幕、装系统,根本就是多此一举。虚拟的用户场景往往是经不起市场检验的。

所以你看,做产品不能自high,要在真实的用户场景下,给出符合需求的解决方案。

本文源自:凯叔,你讲故事能不能不这么生动?

IPCreator:专利挖掘与布局也是如此,例如:五位一体

线下没消费场景,线上也卖不动

为什么很多线上社区啊、手机App啊,流量很大,却变不成销售额呢,达晨创投的李杨最近在一次演讲里分析说,如果他们的模式在线下没有交易场景,那再多的流量,也很难转化成交易额。

啥意思呢?比如做母婴啊、美妆啊这些女性线上社区,原本以为促进大家交流育儿、美妆经验,交易就水到渠成,没想到活跃度再高,也卖不出东西,为什么呢?你看看线下就知道了,一群女人聚会聊天,旁边你推着一车女性用品在叫卖,卖得出去吗?人家线下聊天就没这个消费场景嘛。

再比如,有人搞按摩O2O,上门按摩很便宜,因为花很多钱补贴啊,流量很快做上去了,然后就开始让按摩师推销一些产品,希望借此盈利。问题是,你去线下按摩店,希望得到的是安静和休息吧,谁愿意被推销呢?你也不会去按摩店买个滋补品保健品吧?线下都看不到的场景,线上也不可能实现。

第三个例子是互联网医疗,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向医生在线咨询,但在线医疗公司却光赚吆喝不赚钱,为什么呢?在真实的医院场景里,你会有一种托付生命安全给医生的信任感,但在网络上,你很难形成那种把生命交给他的感觉,所以大家会为医院付费,不会为线上咨询付费。

你看,甭管你线上有了多大流量,聚集了多少用户,如果你在现实中找不到相应的消费场景,那再多流量也很难转换成交易额。

本文源自:达晨创投李杨: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些创业成功不过是传说

Reference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