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Health

sleep20180718.jpg

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健康=15%遗传因素+10%社会因素+8%医疗条件+7%气候条件+60%自我保健。

Health-Is-Wealth-10-Simple-Tips-To-Stay-Healthy.jpg

健康饮食

Image_20180908171526001.jpg

两拳头蔬菜,一拳头主食,一拳头高蛋白食物

9个小动作保护腰椎

~在办公室坐久了更要保护腰椎 ​​​​

Image_20180831082603.jpg
Image_20180831082611.jpg
Image_20180831082618.jpg
Image_20180831082522.jpg
Image_20180831082532.jpg
Image_20180831082541.jpg
Image_20180831082548.jpg
Image_20180831082554.jpg

非常有效的颈椎放松操

你颈椎还好吗?来~分享一套【非常有效的颈椎放松操】,一共八个动作,每个动作每天一分钟,练起来!

b721000009370e290355~355x174_noop.gif
a14a00040189c9bb524d~356x177_noop.gif
a14c0003f49c9878ae0b~355x176_noop.gif
a14d0003f664d4bbae1d~355x177_noop.gif
a14d0003f666b1947bfb~355x177_noop.gif
b71f0000095ced8f3b32~354x182_noop.gif
b71f0000095fff06f8c9~356x182_noop.gif
b7200000097b347919f9~356x182_noop.gif

新研究:怎样运动有利于身心健康?

运动有益身心健康,不过不同运动的性价比不一样。国际著名医学类杂志《柳叶刀》的精神病学分刊最近发表了一篇涉及120万人的研究成果,它分析了不同的运动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程度。公众号“医学界”编译了这项研究的结果。

这项研究由牛津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合作,数据样本来自美国政府机构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研究人员研究了运动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他们把精神负担和精神疾病集中在现代人常见的压力、情绪、抑郁等问题上,将严重程度分为自我感觉有上述问题以及被确诊过有抑郁障碍。

在运动项目上,研究人员从这120万人的数据中识别出了75种运动,他们将其归为8大类,分别是热门的团队运动、骑单车、有氧体操、跑步或慢跑、休闲运动、冬季项目和泳池类、散步,以及其他无法归类的运动。

研究的结果显示,首先,对抑郁、压力等精神问题来说,无论什么类型运动,锻炼永远比不锻炼好,与不锻炼的人相比,锻炼的人精神健康状况总会好一些。即使是被诊断患抑郁障碍的人群,也同样是锻炼比不锻炼精神状况更好一点。

在对精神状况有帮助的运动上,在人群总体中,最有利的是团队运动、骑单车和有氧体操。而在抑郁人群中,最有帮助的运动前两名没有变化,第三名是休闲运动。休闲运动指的是一种团队体育运动,它是低强度的,只是为了玩而非竞技的篮球、足球等运动,也不需要计分。

对身体最有帮助的体育运动也有相应的研究。2016年英国发布了一项追踪了10年时间,样本量为8万人的研究结果。在研究了运动习惯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后,研究人员认为,包括网球、羽毛球在内的挥拍运动降低死亡率最明显。第二、第三名分别是游泳和有氧运动。这项研究显示,跑步和骑单车对降低死亡率的贡献比较低,与完全不运动的人相比,跑步只能降低13%。也就是说,游泳对身体锻炼好处很大,降低精神负担和解决精神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骑单车反过来,对精神健康帮助很大,身体锻炼方面,收益相对靠后。

那么锻炼多久会收益最大呢?《柳叶刀》分刊的这项研究发现,并不是多多益善。

从时间上看,每次锻炼的最佳时长应该在45-60分钟之间,少于45分钟,效果减弱,大于60分钟,没有更高收益,而且不少会产生负效应,比如精神负担会加重。像有氧体操、散步、跑步等等在60分钟后开始产生负效应。从频率上说,一周3到5次收益最高,散步的频次可以稍高一些,最多一周6天,收益率会最大。

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

hongshaoguang20180809.jpg

——国家心血管病科研领导小组组长
洪绍光教授在大会堂讲座

各位首长、各位专家: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座谈关于“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问题。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65岁以前算中年人,65岁至74岁算青年老年人,75岁至90岁才算正式老年人。咱们在座的有好多中年、青年老年人。那么,人的生理寿命应该是多大岁数呢?按照生物的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5倍至7倍,人的生长期是用最后一颗牙齿长出来的时间(20至25岁)来计算,因此人的寿命最短100岁,最长175岁,公认人的寿命正常应该是120岁。那么应该怎么度过呢?在120岁当中,70、80、90、100岁健康不是梦;人人都应该健康100岁,这是正常的生物规律。可现在的情况呢?应该平均活到120岁却只有70岁,整整少活了50岁。本应该70、80、90岁健康,好多人40多岁就不健康,50多岁冠心病,60多岁死,也整整提前得病50岁。现在提前得病、提前残废、提前死亡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现象。我在北京调查,小学生已经有了高血压,中学生开始动脉硬化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间题所在。

为什么我们经济发展了,钱多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人反而死得更快了呢?有人就以为现在心脑血管病多、肿瘤、糖尿病多,都是因为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造成的。错了完全错了。

我认为这些病并不是因为物质文明提高而造成的,而是因为精神文明不足,健康知识缺乏而产生的。

美国的经验表明:白人跟黑人相比,白人钱多,物质生活好,但是白人高血压、冠心病、肿瘤明显比黑人要少,美国白领阶层地位高,收入也高,可是他们中患疾病远远低于蓝领阶层,寿命也长。这说明什么呢?因为白领阶层受到较好的健康教育,精神文明、卫生知识、自我保健意识强。因此现在我们得病越来越多,并不是因为物质文明提高了,而因为文明不足,一手硬一手软。如果我们提高卫生保健知识,那么我们可以在经济发达的同时更健康,而不是病更多。所以首先要跟大家讲清楚,病越来越多绝不是物质文明提高了收入多了钱多了的原因,而是因为卫生保健知识没跟上。

现在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是什么病呢?心血管病是第一位。去年全世界死于新老心血管病是1530万人,占总死亡的四分之一,是全世界最大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讲过,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减少一半的死亡,也就是说有一半的死亡完全是可以预防的。因此钟道恒博士说过一句话:“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因此很多病是可以不让它发生、可以避免死亡”。

有个例子:有位同志,因为我们知道他有冠心病,一定要避免着急和突然用力。有一回他去搬书,很重的书,其实一回搬二本三本书,一点问题也没有,他一回搬一摞书,一使劲,当即心跳停了经过全力抢救经后心脏跳动了,可脑子死亡了,变成了植物人,一个人年医药费花了150万元。

另外一位北京同志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一天买了许多白菜回家放在墙根,结果第二天下了一场雪,他怕冻坏了于是从三楼下来搬白菜,白菜一颗好几斤,第一次搬三颗,从楼底搬到三楼阳台,第二次又搬了三颗,第三次搬了七颗白菜,50斤重,可是呢,因为平常不干活,一下子上下三楼,累得直喘,越来越厉害,咳嗽吐血吐痰,他知道不行,就上医院。一到我们安贞医院,一看不行了,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左心衰竭。真赶紧挽救,打上一针,这一针药0.1克15000元钱。同志们,金子1克才100块;0.1克才10块钱,这个药0.1克就要15000元钱;药还挺好,打进去之后就化开了,最后花了6万元,为了抢救这6块钱的白菜共花了6万元医药费,命差一点就没了。如果他接受健康教育,要是知道这个事,唉啊!平常不太活动的人突然之间不要干重活,就可避免这个事了。

我们科学家还经常强调一句话:

老年人要注意三个半分钟,三个半小时。“三个半分钟”不花一分钱,可以少死多少人啊!很多人白天好好的,说晚上死了,嘿!昨天我还见过他,怎么就死了呢?他夜里起床上厕所太快了,突然一起床,唉哟!脑缺血,体位性低血压,脑缺血旋转摔倒,有的颅骨摔碎了,有的心脏骤停。那么科学家怎么提出三个半分钟呢?因为我们在遥控心电图监测时,发现好多人白天心电图正常,突然晚上老是心肌缺血,提前收缩,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他突然一起床,一下子血压低了,脑缺血心脏停跳了科学家就提出了三个半分钟,

醒过来不要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钟;
坐起来后又坐半分钟;
两条腿垂在床沿又等半分钟。

经过这三个半分钟,不花一分钱,脑不会缺血,心脏不会骤停,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瘁死,不必要的心肌梗塞,不必要的脑中风。有一次我们讲完课,有位老干部大哭,我说:“你哭什么呢?”他哭得非常伤心地说:“唉,我就是两年前夜里上厕所,上得快了一点、上得猛了一点,头晕,结果呢,第二天半身不遂,整整在床上躺了8个月,背上长起了褥疮。我早听这节课,就不致于关身不遂了,早知道三个半分钟,我哪至于受八个月的罪。”

三个半小时,就是

早上起来运动半个小时,打打太极拳、跑跑步,但不超过三公里,或者进行其它运动,但要因人而异,运动适量。
其次,中午睡半小时,这是人生物钟需要,中午睡上半小时,下午上班,精力特别充沛。老年人更需要补充睡眠。因晚上老人睡得早,起得早,中午非常需要休息。
三是晚上6至7时慢步行走半小时,可减少心肌梗塞高血压发病率。

健康教育就是用一些很简单的办法,可以预防很多重要的。现在有人讲现代科学发达了希望治病用高科技行不行。高科技好是好,代价太贵。我们说心脏移植,全国第一例成功的是在我们安贞医院做的,心脏移植以后活了214天,花了20多万元,每天1000多块钱。它是一种口服药,一小时瓶100毫升5000块,打一针就1500块钱,太贵了。而且心脏很复杂,搭桥还要放支架,现在说治冠心病,可以用根导管,再放个架子,好倒是好,这个支架直径3厘米,内径3毫米,重量不到0.5克,多少钱呢?25000元钱,二次放2个、3个、再搭一根导管,18000元钱,用一次就得扔了,做一回5万、7万、十几万,而且高科技不可能使人恢复到原来没有病的状态,仍然不如不得病好

我们控制高血压,很简单:一天一片药,减少脑溢血,真正的脑溢血要开颅打洞抽血,你就活了也是半身不遂。你还不如不得脑溢血好啊!我们医院有个同志高血压12年,他的血压很奇怪,不吃药不难受,可一吃降压药倒很难受了,他老不吃药,他咨询了两个医生,一个医生说,你必须吃药;一个医生说,你既然吃药难受,就别吃药吧!他不吃了。12年下来,动脉硬化、尿毒症,这可不行了,还要透析,一个礼拜抽三次血。一年9万元钱。结果病了10年,用了90万元钱。其实预防很简单,减少很多病,减少很多意外,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科技远远不如预防好。

那么这里要谈到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观念问题。同志们观念转变,什么叫观念转变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在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病,归根到底就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如果我们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不得病。

一共就四句话,十六个字: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这四句话,十六个字,能使高血压减少55%,脑瘁中、冠心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而且不花什么钱,因此健康方式很简单,效果非常大。

为什么观念要转变呢?我1981年去美国,1983年专搞预防医学研究,导师是非常有名的斯丹姆教授,世界上的权威,他带我到一个社区,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开一个午餐会,老板说今天开会给55岁至65岁退下来的在这十年当中得病的人发奖,一个人发一件T恤衫,一个网球拍,还有一个信封,里面装一张票,是象征性的少量奖金。啊!大家鼓掌,都很高兴。回去一想,美国这个企业家太聪明了,因为他的工人十年不得病、不花钱,可省几百万医药费,你才给他一件T恤衫,一个网球拍,你想他创造的财富有多少钱?他这个公司有游泳池、健身房、网球场,鼓励大家运动,大家都不得病。唉哟!我一回来后,到北京一看,我们的工会主席支部书记一到过年过节,就看老病号,病越重,越去看他,健康的人反而没人关心:唉!美国它关心健康人,我并不是说老病号不要关心,不是这个意思。在我们这里,你十年不得病那你干活去,谁理你。美国这个公司所关心的是健康的这些人,让大家健康,大家不得病。

在我们这里,健康反而没人关心,唉!你越得病,倒有人看,长期病假,每到春节总有人看他。我们观念是重视医疗到了位,就是我们现在医疗费花去5万、10万没问题。我管的病房,住院干部一住就是几万。我国医疗费花100万没问题,但预防费却一分钱也没有。实际上有专家测算心血管病预防花上1元钱,医疗费能省上100元。我在北京农村稿过一个调查,有户农民一年收入20金万,他很有钱,光过年给小孩买爆竹一花就2000多块钱。这么有钱的人,到他家里一调查,全家7口人一把牙刷,他认为刷牙是多余的。结果这家7口人有4个得高血压。实际上口腔的健康,可以减少很多病,如动脉硬化、心脏病。在国外口腔健康被认为是第一重要的,世界卫生组织也非常重视口腔卫生健康。所以观念要转变,从治病转变到预防上。

下面再说说,动脉硬化、肿瘤、糖尿病究竟怎么得的呢?得这些病有两个原因,一个叫内因,一个叫外因,内因就是遗传基因,外因就是环境因素,得病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讲内因,内因是一种遗传是一种倾向,比如爸爸高血压、妈妈高血压,生了的小孩45%得高血压;如果爸爸、妈妈都正常,孩子有没有高血压,也有,但只占3.5%。因为遗传,遗传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的影响我们简单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小白兔应该吃什么呢?本应该吃萝卜,但假如从今天开始让小白兔改吃鸡蛋拌猪油,蛋黄胆固醇高,猪油是动物脂肪,四个礼拜胆固醇增高,八个礼拜动脉硬化,十二个礼拜小白兔个个得冠心病。下面我们换用北京鸭子做实验,让它吃蛋黄拌猪油。结果很奇怪,鸭子怎么吃,天天吃,胆固醇不高,动脉也不硬化,更没有冠心病。唉!这就奇怪了,怎么兔子一喂就动脉硬化,鸭子就没有动脉硬化呢?道理很简单,兔子是兔子,鸭子是鸭子,遗传不同啊。人也是一样:为什么张三一吃肥肉胆固醇高,动脉就硬化,冠心病不来了,而李四天天吃肥肉,他什么事也没有,因为张三是兔子型的,李四是鸭子型的。鸭子型就没事,你兔子型就倒霉,先天性倒霉。为什么有人你看吃得并不多,可就减肥不下来,那个吃得很多的人不胖不了,就因为人类型不同,有些东西遗传100%,有些遗传是个倾向。高血压、冠心病是一个倾向。

同志们,人和人表面看起来,高矮差不多,胖瘦也差不多,长相都是人,好像也差不多,其实人和人有天壤之别。例如,我们说人生吧,风风雨雨,每个人都会遇到着急不痛快的事,但遇到生气急不痛快的事,张三一生气就心跳加快、血压高、脸红、气得哆嗦;李四一着急、生气心跳不快、血压不高,但是胃疼,胃穿孔,胃出血;王二一生气着急得糖尿病了。第四个人生气着急,既不得心脏病也不得胃病,也不得糖尿病,但得了癌症。我们科有一个病人60岁,一辈子健康很好,有一天他回家一听不得了了,原来他大儿子骑自行车从胡同出去一拐弯,对面来辆大卡车一撞,把脖子掐断了,高位截瘫,就像桑兰一样。他到医院一看可不行了了,正抢救呢,身上插着七根管子,从鼻管、胃管到尿管,还有胳膊上、肢上到处都是。他儿子25岁准备结婚,医生告诉他儿子将高位截瘫,今后大小便都成问题,不说结婚,工作也不成了,生活也不行,以后一辈子都要人伺候。医药费要多少钱呢?3天1万块钱,可了不得,大儿子是这么一个状况,今后一辈子谁管呢?回去之后真是吃不消,结果忧虑以后勤部不但吃不下饭,水都喝不下。哟,快上医院看,一拍片食道癌,喉管上阻塞了,赶快开刀,一开刀胃里还有俩溃疡,三个月前很健康,压力一来忧虑,三个月台票内两个部位三个癌,结果比儿子还死得早,截瘫孩子还在抢救。对他来说压力造成了癌症。第五个人也是遇到压力,变成精神分裂证了。第六个生气着急什么也没有。都是人生差急、遇到压力,有的人得心脏病、溃疡病,有的糖尿病,有的人什么也没得,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啊!

记得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每天一早第一件事就是揪斗走资派。有一个党委书记是个女同志,前前后后斗了100多次、剃光头“坐喷气机”。但是这个女同志非常不简单,斗完了回家以后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若无其事,我从心眼里佩服她,她不愧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过不几天又揪出护士长了,一个上海人,模范护士长,待病人如亲人,真是非常好。她爸爸是历史反革命,跟她有关系,因为护士长长特别孝顺,每个月给她爸爸寄20块钱,阶级阵线没划清楚。她是护士长,说她对病人如亲人,可她没经风雨世面,一听明天也得把她揪出来剃光头,可不得了了。当时一阵恐惧,精神就崩溃了。唉哟!与其明天这样受侮辱啊,还不如死了。死没有地方死,最好的办法是放血吧?把动脉里的血放掉就完了,又怕把地弄脏了,怎么办呢?找一个塑料桶,用手术刀片,切手上动脉,两手的动脉都切断了,再将手放在桶里放血,血放到一半,血压一低,动脉痉挛,血还出不来,想死还死不了。怎么办呢,天亮红卫兵又要来了,咬牙从五楼跳下来,头颅着地,粉碎性骨折,当时就死了。那个地方是我们上班必经之路,虽然尸体撤走了,但是一地脑浆一地血,惨不忍睹,谁见了都终身难忘。怎么人家被斗一百多次,若无其事;明天才斗你,今天精神就崩溃了,这就是人和人不同,人和人心理耐受能力、精神、性格、意志和各方面都不一样。所以表面看来人和人千差万别,这就是内因不同。因此有有生出来胆固醇就高,为什么北京有的小学生高学血压偏高,如果他还肥胖,那将来是冠心病候选人。

我们现在讲的这么些病,内因在慢性病中所占的作用不是主要的,只占20%,80%是外因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分因调控,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来减少疾病。健康的钥匙在自己手里。外因可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第

一,合理膳食;
第二,适量运动;
第三,戒烟限酒;
第四,心理平衡。

我们先进健康第一大基石——合理膳食。民以食为天,合理的膳食很重要。因为合理的膳食可以让你不胖也不瘦,胆固醇不高也不低,血凝度不粘也不稀。那么合理膳食怎么办呢?

两句话,十个字:
第一句话叫做一、二、三、四、五,
第二句话叫做红、黄、绿、白、黑。

记住这两句话十个字,那就是科学的合理膳食,世界上最科学了。

那么,什么叫“一”呢?

每天喝一袋牛奶。

我们中国人膳食有很多优点,但缺钙,中国人差不多99%缺钙,缺钙什么结果呢?三个结果:

第一骨疼。缺钙的人骨质疏松,骨质增生、腰疼、腿疼、老年抑郁忧虑,反正浑身疼;
第二龟背;
第三骨折。一摔骨头就断了,这个事太多了。

我们碰到一个病人,病人就咳嗽,气管咳嗽老疼,最后不咳嗽也还疼。他很奇怪是不是得了肺癌了,结果到放射科照,放射科医生一看吓了一跳,他光咳嗽就咳断的三根肋骨。住院以后,他还疾病不能翻身,老不翻身,我帮他翻身,啪!又断一根,断了四根,全身骨头都松了。所以缺钙造成三大症状。那么为什么会缺钙呢?因为每城每人需要800毫克钙,而我们的伙食里仅有500毫克钙,就是要每天补足一袋牛奶,正好补齐了。

牛奶什么时候开始喝呢?从一岁开始喝,喝到什么时候呢?终身喝奶。

外国人很多人高大健康,实际上因为他们喝奶喝得多。而现在日本人变了,同龄中小学生,日本孩子超过北京孩子,比广东、福建人高得多。为什么呢?很简单,二次大战后,日本政府每天中午给小学生免费供应一袋牛奶,就这么简单。就这么一袋牛奶,日本人一代比一代高,现在超过了中国人,所以日本有句话

“一袋牛奶振兴一个民族”。

英国孤儿院做过专门研究,孤儿没有爸爸妈妈,吃得一模一样,甲组每加一袋牛奶,乙组不喝奶,就这么一点差别,结果到了15岁,都要离开孤儿院,进行工作前的培训,结果一看,一天喝一袋牛奶这组小孩身高比那组不喝牛奶的小孩子平均身高高2.8公分;更重要的是喝奶这组,皮肤细腻、眼睛头发有光泽、个个肌肉发达而且聪明。人家外面来挑人啊,任你挑,孩子都孤儿嘛,你爱挑谁就挑谁,第一批挑选,一看名单,全都是喝奶这批。可见喝牛奶与不喝牛奶不一样,一袋牛奶就这么简单,但身高体重、智能都不一样,一天喝两袋牛奶的要高4.8公分,更明显。

牛奶什么时候喝好呢?睡觉前,因为孩子长个子,白天不长,晚上激素夜晨分泌,所以睡觉前喝奶加一片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这个孩子不但身高、体重好,抵抗力强,感冒、扁桃腺炎、肺炎、发烧什么也没有,很健康,一路健康。一袋奶加维生素C、B不到一块钱,就够了。

很多家长对独生子很疼爱,但疼得不得法,怎么疼孩子呢?有的家长给孩子买燕窝,买鳖精,还有什么西洋参、蜂王浆,还有什么各种补品。同志们,其实哪有那么多燕窝,一看燕窝,里面是猪皮;鳖精呢,说得更好,电视台曾报道了一个工厂,一共养了两个鳖,做了三百万鳖精,但这两个鳖还活着。花那么多钱买补品干啥,其实就是牛奶加维生素C加复合维生素B就够了。

可我们中国人很我人一喝牛奶就拉稀,那怎么办呢?改喝酸奶就行了,那我不爱喝酸奶,怎么办?喝豆浆,可是要两袋豆浆,因为豆浆钙的含量是牛奶的一半,

好,那么有的时候,我牛奶不喝,酸奶我也不喝,豆浆我不爱喝,那怎么办呢?如果你牛奶不喝、酸奶、豆浆也不喝,那也简单,你就等死吧!为什么呢?

健康是你自己的事,健康面前人人平等,你遵循健康规律,一生平安;你违背健康规律,你肯定碰得头破血流;你就是国王、皇帝,一样死得比百姓还快,因为你违背健康规律,健康面前人人平等,不以财富地位而有所变化。

我们科里来了一位大款病人,亿万富翁,一个人就一亿五千万,是一个公司董事长,38岁,心肌梗塞,广泛心肌梗塞,救活了,室背瘤,心脏很薄,正常10毫米,他才2个多毫米,跟牛皮纸一样。因此这个心脏很危险,不能咳嗽,一咳嗽这个心脏就破了,一使劲心脏就破了,所以他不能咳嗽,大便不能使劲,拄着拐棍很小心。那天问他:“你有什么问题百思不解呢?”他说:“为什么上帝对我这么不公平。我在单位不行了。人家38岁不得病,80岁都没得病,怎么我38岁轮到这么要命的病,怎么我这样倒霉。”

我说:“据我所知,上帝是最公平的。自然规律是一样的,人世间很多事不公平,但上帝是公平的。那你为什么得病,很简单,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你违背了这些规律。”他的血抽出来,立即凝固了,血液太粘稠了,第二这个血放了8小时,上面厚厚一层油,很重的高脂血症,他体重188斤,腰围3尺3寸半。合理膳食,你这个大款,天天大吃大喝,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你膳食不合理,所以188斤。适量运动,但你出门就坐奥迪,有时坐奔驰,起码坐个桑塔纳,你上二层楼都得坐电梯,不运动。戒烟限酒,但你一天两包烟,顿顿都喝酒,烟酒无度。第四,心理平衡,你大款哪里有心理平衡,你身边多少女秘书,你平衡得了她们吗?好,你这大款,你今天拉着小秘的手,心理就颤抖,你明天拉着情人的手,血压往上走,血压升高,你大哥大、BB机身上挂,白天呼你,晚上叫你,挣了钱你就激动,赔了钱你就着急,你天天没有心理平衡。好,健康四大基石你条条对着干,你不得心肌梗塞,谁得心肌梗塞。

这正好说明上帝公平,健康面前人人平等,谁违背谁倒霉,谁顺应谁健康,这就叫好人一生平安。

“二”是什么意思呢?

“二”是二百五十克至三百五十克碳水化合物,相当于六两至八两主食。

这六两到八两不是固定的,比如有些年轻人,民工他干活挺重,一餐就要一斤半。有些女同志呢,胖胖的,工作量很轻松,不用六两、五两、二两就够了,调控主食可以调控体重,是最好的办法,现在减肥药很多,减肥霜、减肥药、减肥喷雾剂,减肥太多了,实际上不用这么减肥,怎么办呢?调控主食。大家听说过吗?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体重151公斤,医生要他减到90多公斤,怎么办呢?就是用这个办法,调控主食。我们治过一个病人,身高一米四九,体得九十九公斤,用这个办法,一天三两,头一个多月一天二两半,结果全年体重减轻33公斤,控制主食就可以控制体重。最近科学家提出一句话减肥,这个最科学、最顺利的减肥法,叫做:

“饭前喝汤,苗条健康。

广东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广东人特别爱喝老虎汤,饭前喝汤,一喝汤神经反射到脑盖,脑盖有食欲中枢,只要你饭前喝汤,就能使食欲中枢兴奋下降,食量就自动减少三分之一,而且吃饭变慢;如果没有汤,你就挑点菜用开水冲一冲变成汤,先把这个喝掉,立刻能使食欲下降,我们北方人不一样,北京、东北、北方人饭后喝汤,越喝越胖。这就错了,为什么呢?你吃饱饭再喝汤,把胃撑得很大,又加上很多汤汤菜菜,所以饭后喝汤越喝越胖,饭前喝汤苗条健康,瘦人想变胖,饭后喝汤;胖人想变瘦,饭前喝汤。一句话就能减肥”。

“三”是什么意思?三分高蛋白。

人不能光吃素,也不光吃肉。蛋白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三份至四份就好,不多不少。

一份就是十两瘦肉或者一个大鸡蛋,或者二两豆腐,或者二两鱼虾,或者三两鸡和鸭,或者半两黄豆。一天三份,比如说我今天早上吃一个荷包蛋,中午我准备吃一个肉片苦瓜,晚上吃二两豆腐或二两鱼,这一天三份至四份的蛋白不多也不少。蛋白过多,消化不良,造成肠道毒素太多。蛋白太少了也不得,海灯法师是蛋白营养不良加神经综合症,后来我们给他静脉点氨基酸,治好出院后他辟谷,不吃不喝,营养不良,结果死了。人吃蛋白跟谷物有个比例,我们知道

人有三十二个牙齿,其中四个臼齿,吃肉用的;二十八个是门齿,用来磨碎蔬菜淀粉用的,也就是主要以素食为主。

人不能天天吃肉,你不是老虎啊,老虎都是臼齿,那当然就是吃肉的,自然界的规律就是这样。

那幺什么动物蛋白质量好?

鱼类蛋白好。吃鱼的地方,阿拉斯加,舟山群岛,吃鱼越多,动脉越软,冠心病、脑瘁中越少。植物蛋白以什么最好呢?黄豆。黄豆蛋白不但是健康食品,对妇女还特别好,减轻更年期综合症。

到更年期的妇女血压忽高忽低,一会儿脸红,一会儿脸白,一会儿心慌,一会出汗,脾气很大,这就是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外国妇女呢?她没什么事,她五十、六十、七十、八十、看起来线条一样。很多外国八十岁老太太出门就开车,开完车就上游泳池,人老了还游泳还能跳水。中国就不同,为什么,她五十岁以前可以,一到五十以后胖了,血压高了,骨质疏松了,记忆变成老太婆了,因为我们没补充生理性雌激素,最好的现在外国都用DVA。很多高层次妇女都在用这个,豆类就有这种雌性激素的作用,可以减轻妇女更年期综合症。

“四”是什么意思呢?

四句话,即“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精细粮搭配,一个礼拜吃三四次粗粮,棒子面、老玉米、红薯这些粗细精搭配营养最合适,三、四、五顿是指每天吃的餐数,我想重点讲本七八分饱。同志们,请大家无论如何记得吃饭一定要吃七八分饱。记住这一句话就可延年益寿,这句话非常重要。古今中外,延年益寿的办法不下几百种,但是都无效。

真正公认最有效的能够延年益寿的办法就是一种,我们叫低热量膳食,说白了就是七八分饱。就这一个办法,古今中外公认能长寿,其它什么秦始皇找仙丹,都没用。美国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100只猴子随它吃饱,另外100只猴子七八分饱,定量供应。结果呢?随便敞开吃饱的那100只猴子10年下来,胖猴多,脂肪肝多,冠心病多,高血压多,死得多,100只猴子死了50只;另外100只七八分饱的猴子,苗条、健康,精神好的多,很少生病,100只猴子10年养下来才死了12只猴子,后来一直养着,观察到最后证明,所有高寿猴子都是七八分饱。七八分饱确实很重要,

中医有句老话: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很有道理。美国有个很著名的专家,他的话很权威,写了一千多篇文章,来中国讲过学,有一次讲完课,说快要到了二十一世纪了,希望人人健康,我送你们两句最重要的话,比一切药物都好。哪两句话呢?

第一,吃饭七八分饱。意思是说当你离开饭桌时还有点饿,还想吃,这就是七八分饱。
第二,上楼走路慢跑,就是平常出去走路,住楼上不坐电梯经常走路上去,世界上最好的运动说是步行。实际上有正常的运动量就是预防糖尿病、预防冠心病、预防高血压。

“五”是什么意思?就是500克蔬菜和水果。

同志们,人生最大的痛苦:癌症,晚期癌症。怎么能不得癌症呢?

预防癌症的最好办法,就是常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新鲜蔬菜和水果有一个特殊作用能减少癌症一半以上。

河南有个林县,食道癌是全世界最多的地方,后来补充一些维生素,新鲜蔬菜和水果,食道癌症明显下降。所以500克蔬菜和水果就相当于八两蔬菜二两水果,经常吃点这个,预防癌症最好。这就是一、二、三、四、五。

什么叫红、黄、绿、白、黑。

“红”是一天一个西红柿,我看在坐的男同志比较多,特别提醒男同志一天一个西红柿,前列腺癌减少45%,熟的西红柿更好,因为西红柿、红薯是脂溶性的,第二个就是说如果健康人喝点红葡萄酒也可以,但是酒千万不要喝太多。少量酒是健康的朋友,多量酒是罪魁祸首。有个统计,监狱里罪犯50%,交通事故的49%,病人的25%都和喝酒有关,酒精是罪魁祸首,但少量可以。世界卫生组织口号:酒越少越好。如果没有病,没有脂肪肝,没有冠心病,喝点少量的红葡萄酒是可以的,如果这个人情绪低落,那么吃点红辣椒是可以改善情绪,红辣椒是改善情绪减少焦虑的东西。

“黄”是什么意思?中国人的膳食刚才讲过,缺钙和缺少维生素A,维生素A和缺钙有什么表现呢?小孩感冒发烧,扁桃体炎;中年人癌症,动脉硬化;老年人眼发花,视力模糊。补充维生素A,可以使儿童增强抵抗力,老人眼睛不发花,视网膜好。维生素A胡萝卜、西瓜、红薯、老玉米、番瓜、红辣椒,或者干脆叫红黄色的蔬菜,红黄色的蔬菜维生素A多。

“绿”是什么意思?饮料里茶最好,茶叶当今绿茶最好,绿茶有一促抗氧自由基地,减少老龄化,越喝越年轻。我有一次去福建武夷山茶农说,你买我们的茶能长寿。我说什么意思?茶农说,我们这茶好,因为我们这里很多人茶寿。这里不叫高寿、长寿,而是叫茶寿。不管怎么说,喝茶倒是能够延年益寿,减少肿瘤,减少动脉硬化,这是肯定的。

“白”是什么意思呢?燕麦粉、燕麦片。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胆固醇很高,不吃药,就是好吃燕麦面。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今年101岁,每天早上吃燕麦粥。我们北京很我老干部、病人天天早上都是燕麦粥,我每天早上也是一两热麦粥。燕麦粥很便宜。吃一个月来花的钱还不如吃一片药的钱。为什么呢?你吃一两燕麦粥,可以少吃一两馒头,这就是主食吧,一两馒头三毛,一两燕麦粥四毛,才多一毛钱,一个月才三块钱,一片降脂药五块钱,可以吃一个月,而且效果还挺好。特别是对糖尿病,燕麦粥不但降胆固醇,降甘油三脂,还对糖尿病、减肥特别好,特别是燕麦粥通大便,很多老年人大便干,造成脑血管意外,通大便很好,不过现在假冒伪劣很多,烟是假烟,酒是假酒,药有假药,人有假人,文凭也有假的。燕麦粥也有很多假的。真正的燕麦是中国农澳门院监制的叫世壮燕麦,这燕麦是从中国900种燕麦中提炼出来的最好燕麦。

“黑”是什么意思呢?“黑”是黑木耳。

黑木耳这个东西特别好,它可以降血粘度。刚才讲的大款,血粘度太高,他吃黑木耳正好,黑木耳吃后,血液变稀释,不容易得脑血栓,也不容易得冠心病。现在很多老年人痴呆,其实这个痴呆是很多细小的毛细血管睹塞,最后脑子不行了,傻了,记忆没有了,这种情况大多数是因为血粘度太高造成的。吃黑木耳正好,一天5克至19克,相当于一斤黑木耳吃50至100天,每天一次吃一点,做汤做菜可以吃。怎么发现黑木耳好呢?美国医生偶然发现,一天看病,病人是美藉华人,医生问:“你怎么搞的,是不是药吃多了?”他说:“我肯定药没多吃。”“那就奇怪了?那你最近吃过什么吗?”他说:“我前天到过加拿大中国城,吃了一顿中国饭,木须肉,有肉片、鸡蛋还有黑木耳。”美国医生一想,肉片没用,鸡蛋更没用,恐怕是你们中国人爱吃的那种很怪的东西,不信你再去一趟试试看。再去一次,果然见效了,一看行了,最后他研究发现,原来是中国的黑木耳降低血粘度。文章一发表后,台湾到处都用这个办法,后来北京心肺中心专门研究了黑木耳。兔子、耗子用了5克到10克就能降低血粘度。后来有一次我为病人看病,碰到一个台湾企业家,很多钱,这个人得了冠心病,血管都堵了,要到美国防大学做心脏搭桥手术。到美国一看,医生说:“不行,现在排得满满的,你一个半月以后再来,我跟你排一下”。一个半月以后,他再去,一做冠状动脉造影,三个血管通了,你没有病,血管全通了,不用搭桥,你回去吧。唉!你怎能么治的?怎么摘的?病人说,只用一个偏方:10克黑木耳几两瘦肉,3片姜,5枚大枣,6碗水,文火煲成2碗水,给予点味精,给点盐,每天吃一回,45天,脑血栓都化了。这是他告诉我一个偏方,虽然我没看你的片子,但他这个事肯定有。总之黑木耳经过科学实验证明能降低血粘度,黑木耳5克到10克就行了。合理膳食就是两句话、十个字: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

下面讲健康第二大基石——适量运动。运动也是健康的非常重要的要素。医学之父西波克拉底讲了一句话,传了二千四百年。他说:“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你要想到生命和健康啊,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和运动,说明运动和阳光一样。我们知道奥林匹克运动的故乡希腊,在古希腊山上岩石上刻了这样的字说:“你想变得健康吗?你就跑步吧;”你想要变聪明吗?你就跑步吧;你想变得美丽吗?你就跑步吧,这就是说跑步能使人健康,使人线条好。

那么什么运动最好,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它绝对不是高尔夫球、保龄球、游泳。因为人类花了一百万年,从猿到人,整个人的身体结构就为步行设计的,步行运动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在这里我还强调一条,动脉硬化是可防的,动脉硬化可以由重到轻,从轻到重,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是可逆行变化的。1960年我当学生的时候,老师告诉我,动脉一旦硬化,就不能转化了。到最近科学才证实,动脉硬化是可逆的过程,动脉硬化由轻到重,也能由重到轻,从无到有,也能从有到无,虽不能彻底消退,但可部分消退。走路就是使动脉硬化变软化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研究证明只要步行坚持一年以上,包块就自行消除。经过步行运动锻炼,对血压,对胆固醇,对体重都很好,过量运动有时会造弊死,很危险,步行运动最合适。

怎么步行最好呢?三个字:三、五、七。

什么叫“三”?最好一次三公里三十分钟以上。
“五”呢?一个礼拜最少运动5次。
“七”呢?是适量运动,过分运动是有害的,那怎么叫适量呢?优良代谢,就是运动到你的年龄加心跳等于170。

比如说我50岁的话,运动到心跳120,加起来是170。这样的运动优良代谢。那么,如果身体好,可以多一些;身体差,可以少一些;步行运动量力而行。

最近有组资料,老年分两组,一组就是一天平均步4.2公里,一组就是基本上不走路。结果发现4.2公里这组老年人死亡率、冠心病比不走路那组下降60%,这是步行走路的好处啊!我看报上报道:雷洁琼95岁,问她有什么爱好,她说什么爱好也没有,唯一的一种爱好就是天天走路。我看报上登的陈立夫,他为什么能活到一百岁,他也是每天步行。北京中华门边上有个庙叫做普渡寺,有一个道士很穷,政府每月给他15块钱,他这个人有个特点,每天早上起来拄着拐棍,从中华门走到建国门,完了从建国门绕回来两个小时,一年四季天天走。那个寺庙旁边还有许多房子,原来这些房子住着一些重要人物和名人,现在这么几十年下来,很多人不知道哪去了,唯独这个道士他今年96岁还生活得好好的,他其实并没什么很好的营养或者很好的食品,就是每天早上起来棍子一拿就走路,走两个多小时,就这么简单,但一直坚持,到现在身体非常好,步行运动坚持下去,可以代替很多保健品。

有一个狼医生的故事。森林里有狼有鹿,人们为了保护鹿,猎人就把狼消灭了,认为这样就把鹿保住了,哪知道适得其反。几年以后,鹿因为没有狼,吃饱就躺在草地上,休息晒太阳,结果鹿变得胖起来了,鹿成胖鹿,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压、自身疾病越来越多,死得越早,结果鹿群越来越少,快要到自己消灭、自动绝种了。怎么办呢?派医生给鹿治病,谁能给鹿治病呢?想来想去,最好的办法把狼请回来,重新买了狼放在树林里,狼一来就吃鹿,鹿就得跑,狼追鹿跑,在这样的过程中,鹿锻炼了身体。自然界就是这样非常奇妙,就是在这么互相竞争中,各自得到提高。所以离开运动反而糟了,鹿死得更快,有了狼,狼变成鹿的医生了。

除了步行,还有项运动很好,值得提倡,就是打太极拳这个运动特殊,它是柔中有刚,阴阳结果。太极拳最大的用途是改善神经系统,打拳的要坚持三、五、十年之久,最重要的是平衡功能改善,走路拦了一下不摔跤。美国老年体育协会专门作了研究,分两组老年人:一组在健身房锻炼,天天练肌肉;另一组一分钱不花,打太极拳,结果下来一对比,练拳的这组平衡功能好、脑子好、走路不摔跤。摔跤骨折减少50%,最后美国得出一个结论,说非常佩服中国东方人的智能,不花一分钱的太极拳比现代化的器械效果好得多。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1978年11月16日亲笔题词:“太极拳好”。我们不是说因为小平同志说太极拳好,我们就跟着说,不是,因为经过科研证明,太极拳非常好,要么走路,要么练太极拳。

健康第三大基石——戒烟限酒。

抽烟不好就不要说,如果同志们能戒烟一定要戒烟,戒不了烟的,一天不超过5支烟。我的一个研究生专门研究过烟,发现一个规律,抽烟量多1倍,危害多4倍。如果烟戒不了,不超过5支烟,危害很有限,超过5支烟,危害就明显增加,酒少量可以,量大了就不行。

健康第四大基石——心理平衡。

我想今天最重要的跟同志们介绍心理平衡,它是我们保健最主要的措施。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一切保障作用的总和。同志们你可以别的都不要注意,你只要注意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在北京调查了很多一百多岁的健康老人,他们是怎么健康的呢?是吃的好还是钱多,不是。健康老人很奇怪,有人早睡早起,身体好;有些健康老人晚睡晚起;有人说他不吃肉,所以健康;有的还爱吃肉,专吃肥肉;有人说健康老人不抽烟,但有的抽烟;有的不喝茶,有的喝茶。生活方式和习惯五花八门。但有两条,

健康老人都一样,每个健康老人心胸开阔、性格随和、心地善良,没有一个健康老人心胸狭隘,脾气暴躁,鼠肚鸡肠,钻牛角尖。为什么呢?因为心胸狭隘,脾气暴躁活不到一百岁,50—60岁早一个一个死了,要么得癌,要么心血管死了。

第二个呢,没有一个健康老人懒惰,这是真的。要么爱劳动,要么爱运动。正好印证了英国一谚言:没有一个长寿者是懒汉。那么为什么心理平衡这么重要?我们平常讲的动脉硬化,冠心病,脑瘁中,其实它是慢性病过程,动脉不是马上硬化的,动脉硬化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把血管堵死了。我们一般人到五十岁,动脉硬化每年血管都狭窄1%、2%左右,如果你抽来回,高血压、高血脂可以狭窄3%—4%,但只要你生气着急,一分钟动脉可能狭窄100%,当时就死,情绪就有这么厉害。

美国报道一个53岁男人回家,一推门进去,儿子、妻子正吵架,吵得厉害,他刚想劝几句,还来不及开口,儿子盛怒之下操起水果刀冲妈妈心脏一刀捅过去,从前胸反捅到后胸,当场把妈一刀扎死。他一看一恐惧一痉挛倒在地上当时就死了。法医解剖,发现这位老先生53岁动脉没有硬化、很光滑接的好好的。怎么死了呢?属于动脉痉挛闭塞,整个心脏处在高度收缩状态放不开。

报纸上还登过埃及一件事,医生玩忽职守,不负责任,病人昏迷,瞳孔放大,以为病人死了,送太平间。病人一到太平间醒过平,发现自己怎么睡在棺材里面,吓坏了,顶开盖吃力往外爬,很痛苦,正一只脚在外一只脚还在棺材里面时,有一位护士推开停尸房门,没有思想慰问准备,一看怎么棺材里爬出一个活人,很可怕,看到那人痛苦的样子,惊叫了两声,想往外跑,来不及跑出去就倒下死了。这个病人倒活了,他告了这个医生,说我没死,怎么就说我死了。法院判医生犯了渎职罪,玩忽职守,判刑三年。

有时候一句话要一条命。我们医院房礼拜六探视,有位老太太来看老先生,挺好的,买了水果高高兴兴,而她一句话,差点要了老头一条命。她说昨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东欧发生事变,齐奥塞斯库被枪毙了。老先生挺认真,说这种做法胡来,流氓治。老太太也挺认真地说:“活该,应该枪毙。”老先生说:“他不应该枪毙。”两人为了齐奥塞斯库该不该枪毙争论起来。结果不到三分钟,老先生胸疼,脸色苍白,满头大汗,不行了,赶紧找医生做心电图,打上一针药,0.1克1500元钱,而这个药还挺好,半个小时化开了,最后不错,完全恢复了。到出院那天,老太太给我们送了一面锦旗,感谢救命之恩。她说,这回我真的知道生气的危害性,我可以向你们保证,往后我们俩绝对不吵架了,以后老头说什么我就听什么。老先生过去妻管严,别的不怕,就怕这个老太太,这回老先生因祸得福,他一说话,老太太不敢气他了。

情绪的波动确实很厉害。有个老教授跟研究生生气,年轻人就是不听话,老教授很生气,还没能毕业,你一个博士生这样蛮不讲理,很生气,一拍桌子血管崩了,脑血管当时就崩了,这一拍胳膊起不来了,半身不遂,腿也不行了,坐不住了歪着,歪着扶不住了倒在地上。年轻人站起来指着老教授说:“我可告诉你,法律有规定,气死人不犯法”走了。我不讲这个年轻人的道德,

就是说跟年轻人生气没必要,他不听话,让他不听话,生活会教训他,他头撞南墙自然听话,你没必要跟他生这气,

因为情绪波动,血压猛然升高。我们监察的一个病人就为一只蚊子引起重高血压。他刚从国外回来,到深圳去旅游,10点钟准备睡觉,蚊帐里面有只蚊子,60多岁的人打蚊子,蚊子那么好打吗?打到清晨4点钟总算把蚊子打死了,他想我还得躺半个钟头,看看客厅里还有没有第二只蚊子,听了半个钟头,没事就睡下了,再睡就睡不着了,他一直坚持吃降压药,平常每天血压120,天亮了测试血压196,长了76。他心想,医生告诉我:“药量可以加倍。”赶紧加倍吃药,还不行,再加一倍,结果到8倍药还不行,赶紧上医院,打了点滴才把血压降下来,虽然脑子没出血,但鼻子还是出血,为了一个蚊子,血压就长高76。

“情绪”确实千万造成很多意外。人的心理状态很重要,得病与康复因人而异,有的人不容易得病,有些人就容易得病,这与心理状态关系极大,我们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影响。东北有个病人38岁,那天肝区疼,去做B超,医生告诉他:“不行了。肝脏长了一个癌,7公分,转移了。”他一听当时脸色苍白,摔在地上,站不住了,腿都软了,到家以后,一宿没睡。心想孩子才8岁,我死了以后,孩子谁来抚养,谁也养不了。整宿没睡到天亮,更疼,到医务所一看,医务年大夫还挺好,很关心他,说:“肝癌晚期,我也没办法,不过我倒有个好建议,你喜欢吃什么,就赶紧吃什么;你喜欢玩什么,赶紧玩什么,反正没多长时间了。”拖泥带水了半个月皮包骨头,下不了床。工会主席赶紧提了点水果去看他,问他:“最大的遗憾,没有见过北京天安门。去不了,我起不来了。”不要紧,破例。四个小伙子抬单架抬他上火车,看完北京天安门,该回去了,有人说既然到北京了,看看有什么好的医生,好的办法,结果到一家医院,一个老教授是我的一个同学,一辈子做B超,极认真,仔细给做完了,说“你下来吧”他问:“什么病啊?”“你没病。”“我怎么没有病,我肝疼啊,都快死了。”“你是吓出来的吧”。他问:“怎么吓呢?”“很多人都像你一样囊肿,诊断是癌症,结果精神崩溃一病不起了。实际不,什么也没有。”医生跟他这样一解释,四个小伙子一听,可高兴了,你原来没病,我们抬你干什么,抛下担架就跑了。医生告诉你:“你这种情况多了,我给你证明,我也证明,我也能负责,你放心。”这样他慢慢的相信了,回到东北又能吃喝,又能上班了,幸亏他想看天安门,他要不想天安门早变成骨灰了。

我本人看过一个病人。有一天他来看病,他说疼啊闷啊,憋气啊,很难受,我很奇怪,起搏器挺好,不应该疼啊,一切都正常。他说:“我对你实话实说,前天碰到一个人,他说你这里怎么了,我说我在安贞医院装了个起搏器花了38000元,他说你什么病装起搏器啊,医生说了你这种病不用装起搏器,花点钱,是小事,有报销,问题是电击头倒钩,钩住你的心脏,钩住你的肉,疼啊,还带倒钩,要是电线万一断了,可不行了,沿着血流跑,血流到哪,它阻在哪,电极要断了,起搏器装这里,压迫你憋气吗?还那么厉害”。回家一想,果然感到他讲得对,疼,觉得起搏器前面那个电极带倒钩,钩住他的肉,胸闷憋气难受,上不了班了。我说不会,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代起搏器电极有倒钩,第三代没有倒钩。就算有倒钩,心内膜没有痛觉,起搏器电线十万次都断不了,根本不可能断,起搏器并不是装在肺里,它装在胸腔中,脾下,所以根本不可堵,不可能疼。他说这是疼,我说“没关系,我给你开点药调理神经,法国进口的,忆梦丹,十元钱一粒,准好。”再过两个礼拜,好了吗?他说:“不见好,还是疼,上不了班,出不了气,难受。”本来他很好,什么病都没有,结果呢?被人一说,他信了,现在怎么也不行。最扣一个外国人救了他,他单位组织一个代表团去美国考察,他也一起去了美国,他跟随大使馆还不错,真给他找了个美国专家,一百美元挂个号,他说:“我就问按你们美国标准,我这个病该不该装起搏器”。美国医生给他查得很详细,说可以告诉他两句话,你这病按美国标准,应当装起搏器。第二句话,我医生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装,一派认为不应该装,可以明确告诉你,认为应该装起搏器的医生是世界水平的医生。这话一听,回来不疼了,不闷了,不憋气了,去上班了。

暗示作用非常大。什么暗示作用呢?比如医生治高血压,发给病人一粒胶囊半黄半绿,非常漂亮的胶囊,我说这个降压药美国进口非常好,你吃了下个礼拜再来检查,其实里面装的是淀粉,但下礼拜一看很多病人血压恢复正常,不疼了,睡觉也好。肚子疼,开刀以后肚子疼得要命,胃大部分切除,疼得不得了,我给你打针,打吗啡止疼,一打就好了,其实打的是生盐水,病人打完,他就不疼了。开刀这么半尺多长的刀口多么厉害,打上生理盐水,告诉他是吗啡,48%的人完全不疼;你就打真吗啡,只能91%的人不疼,还有5%的确良不管用。这就是暗示催眠的作用。

美国人治癌症,一个一个地治,病人死得快,怎么治呢?小组治疗,癌症病人每礼拜7、8个人来一下,座谈,大家一起聊聊天,说说话,心理什么难受,尽管说出来 ,互相介绍鼓励鼓励,这么个小组疗法一来,大家心里很好,结果呢,化疗副作用很少,死亡率很低,成活率很高。北京总结过抗癌明星,本来只能活半年一年,结果活十几年都好好的,医生奇怪,怎么他的癌细胞转移那么厉害,还活得那么好呢,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公园,二千人跳舞,活动啊,高高兴兴聊天啊!成立“抗癌俱乐部。”为什么说有些病人半年就要死,可二十年还是还还的呢?没有一个人说我是用好药延长寿命,个个说,我心情很愉快,充满信心,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一点不害怕,因为我们大家心里过得很快活。第一条,全都是心态良好,心理平衡;第二条,他们都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家人很关心,单位很关心,有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柱。这是主要的,药物是次要。

同志们,良好 的心理状态就是最好的抗癌,实际上一个人心理平衡,什么病都不会得,得了病好的也快。任何病都是这样,这个力量非常非常强大,有时强大得你不可想象。最近我们有个病人是心肌梗塞,他因为在外省,大面积心肌梗塞,食壁瘤,里面还有血栓,医生说这个没有办法,唯的希望是上北京安贞医院做冠脉搭桥,殷食壁瘤切除了。到我那一看,我说?“你要做可以,但要做一个心肌存活实验,如果心肌还有存活的,搭桥就有效,心肌都死光了,搭桥也无效。”可是一做,没有活的心肌,唉啊,完了,他说这下完了,刚巧那天我们有个健康教育课,每月一次,结果听了这场教育课,他说:“听了这课,胜读十年书,灵魂受到很大振荡,别看我当了一辈子银行行长,我都不知道什幺是健康,怎幺得到健康,怎幺去做。现在才知道,我们健康四大基石太好了。”他回去后自己写了几句话:

第一句忘掉过去。因为行长过去是高朋满座,车水马龙,前呼后拥,现在不做了,我经常想到过去那样,心里多难受。
第二句不看现在。瑞行长比我当行长时还威风,再比更生气,我不看现在。
第三句享受今天。每天养花养草,听广播。
第四句展望明天。我这个心脏好好保养,能活90多岁,一下很高兴,所以忘掉过去,不看现在,享受今天,展望未来。结果瑞两年了,回来复查,一照片子,心脏明显缩小。放射科的主任说:“错了,片子拿错了”。我说:“没错,要么重照。”唉啊,我可一辈子没见过,两年前,心甘情愿脏这么大,能活到现在就很少,现在心脏只能越扩大,怎么会缩小呢,第一次见到。做超声心波,心脏明显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血栓消失,他现在活得很好,天天爬山。

人啊,只要有个良好的心态,人本有很大的抗病能力,很大的抵抗力,精神一崩溃,全完了。国家科学院有个著名科学院士,有人告诉他一个消息,某某人死了,这个人原是他的秘书,非常好,他一想,跟我这么多年,得了这种病,竟然死了。感到很难受。晚上这位科学家也死了。故心理状态对于疾病的发生关系很大很大,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都有可能发生。因此稳定心态很重要。那么保持稳定,要正确对待自己,自己人生坐标定位要定准,不要越位也不要自卑。另外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永远对社会有种感激之心,这个要做到了,好多事都能解决。

人对社会性有两种态度,一种人永远用乐观的、积极的态度看世界,一种人用悲观的消极的态度看世界,实际上这样划分人的心理平衡不平衡,你乐观的积极地看世界,这世界很美好。你如果用悲观消极态度看世界,这世界很可怕。现在改革开放,很多利益在调整,不稳定的不平衡的事太多了,你怎么来看,如果这个人悲观看世界,天天都在生气,从早到晚,每一件事都能活活把你气死,值得生气的事太多。相反呢?要是乐观看世界,说实在话,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代,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人民生活从没有这么好过。如果你要想高兴的话,就从早到晚,乐观看世界,所以一个哲学家讲过?“生活像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

什么叫幸福,幸福没有标准。我的一个研究生专门研究“老年幸福度”。老年怎么才能幸福呢?有人认为老年幸福不用研究,钱多肯定幸福;房子在,地位高很幸福。做出的研究结果正相反。有个名大学的名教授,生活却最痛苦,名大学的名教授,夫妻俩怎么会很痛苦呢?两个孩子是博士、博士后,都在美国,那多好啊!老教授有一天下楼梯,最后一格出去了,滑了一下,手撑了一下,肋骨骨折,老太太身体不好,不能帮老头翻身,雇个小保姆,又做不好,时间长了,老教授长出褥疮,尿不出来,插导尿管。一个个亲人都在美国,这里是孤苦伶仃冷雨敲窗、青灯对壁,一个老太太还有谁,想说话的人都没有;孩子在美国好倒好,博士后回不来,只能圣诞节寄张卡片给你,管什么事啊!非常苦,精神状态不好。相反谁了幸福、最高兴啊!板爷最高兴,北京蹬平板车、蹬三轮车的。他怎么最幸福呢?板爷虽然住的是平房,早上一起来,两手提着两个鸟笼,上公园溜玩去了。一边唱京剧,一边溜玩挺好,回来一碗豆浆,两根油条,挺好,高兴。板爷的孩子没有什么硕士博士,他初中毕业,在马路对面修自行车;闺女呢,胡同中对面卖酱油呢。所以他们可以常回来看他,有点头痛脑热,一家人都来看他,买点水果点心,一家天伦之乐,儿孙绕膝,有说有笑,板爷说过去我棒子面都吃不上,现在不公吃水果,还能吃点心,每天有说有笑,非常高兴,而且没有点难受,闺女也在,儿子也在,挺孝顺。你那个教授儿子都是博士、博士后,圣诞节一张卡片,管什么事啊,你再哭都没有人理你。

人的幸福,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因此我们要做到心态平衡,八十年你送礼送点心,九十年送礼送鲜花。我管的病房里现在没有送点心,都是送鲜花。二十一世纪,送礼送什么呢?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是健康,怎么送健康呢?最健康最好的就是养心八珍汤。养心八珍汤那是真正健康心灵的八珍汤,八味药,

第一味药:慈爱心一片,对世界充满爱心。这个人如果对世界不充满爱心,那这个人不能做人。
第二味药:好心肠二寸。一个人对世界充满爱心又善良,帮助人。
第三味药:正气三分。人都要正气,江总书记关于“三讲”中就有讲正气。
第四味药:宽容四钱。宽容比正气要多。因为人都非圣贤,多有不足,你要不宽容不行,人必须度量大,对他人宽容。
第五味药:孝顺常在。我们作老年幸福组调查,影响老年人幸福最主要的因素不是金钱、地位。有一个孝顺的子女在身边,是所有老年人最幸福的首要条件,不孝顺的子女不行,那种子女多了也没有用。关于孝顺,一次我碰到香港一个经理,跟我聊,我说你们选干部选人应该怎么选啊!我本来以为香港合资经营企业的选人标准肯定是外文好、会民脑。“不是,我选人啊!最重要的标准是看是否孝顺,他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他能对别人好得了吗?他肯定是白眼狼,对爸爸妈妈都不孝顺,因此我选人,头一个看他是不是孝顺,凡是孝顺,必是好人,他不做违背道德的事,因为他孝顺父母,他一定好。”孝顺是东方美德,
第六味药:老实适量,人也不能太老实,太老实变傻子也不行,得是不老实也不行,老实只能看情况适量掌握。
第七味药;奉献不拘。奉献越多越好。
第八味药:回报不求。不求回报。

把这八味药放在“宽心锅”里炒,文火不慢炒不焦不燥,就是慢慢经常思考,还放在“公平钵”里研,精磨细研,越细越好,三思为末,淡泊为引,做事要三思而行,还要淡泊宁静;梧桐提子大小,和气汤送下,清风明月,早晚分服,可净化心灵,升化人格,物我而忘,荣辱不惊。

“养心八珍汤”有六大功效:

第一,诚实做人;
第二,认真做事;
第三,奉献社会;
第四,享受生活;
第五,延年益寿;
第六,消灾去祸。

我想心理要平衡,一个既要奉献社会,还要享受生活。过去光提奉献不对,还要享受生活。这里的享受是指他需要更多的业余爱好。知识面宽一点,有越多的业爱好,那么他心理越容易平衡。就怕心里太窄,因为我们现在很多医生只看病,不会看病人。你怎么不好?高血压。还有什么不好?抓点药走吧。他把病人当作一种机器,千篇一律。实际上人跟人不同,心理状态、性格相差很多,你必须看病人才懂得调整他的心理状态,解决他的问题,不然,病就看不好。那么这需要医生有广泛的知识。

马寅初老先生讲过过两句话:“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开外卷云舒。”梁启超给谢冰心写过:“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习每岳梦中飞。”世界上虽苍桑变化,我心事定,无论你自怎么变化,我心里有数,心里各种烦恼的事啊。做一个梦,睡一个觉就过去了。这就是度量。张学良将军,1932年就是国革命军副司令,海陆空的副总司令,仅次于蒋介石,1936年却成为阶下囚,如果心理不平衡,度量小,十个张学良都死了,而他无论受多大的挫折,都能维持心理平衡。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中科院在北京为他举行七十岁生日庆祝会时,他说了两句话,他说:“我一辈子做职做人的原则,以杜甫’细推物理洒行乐,何为浮名绊此身’两句为准则。”

仔细推敲世界上的万物道理,做一些快乐的事情,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高兴的、有益的事,不必为了一些空名而放弃了自己喜欢做的事。

一个心态好,世界上一切都变得很美好,比如我今天高兴,全心身都很轻松,走到马路上,看到阳光明媚,蓝天更蓝,空气更清新,满大街的人都很高兴,其实我个人高兴就感到世界很美好;我自己不高兴啊,心里很难受,就是山光水色你也欣赏不了。山珍海味也没有什么味道。即使躺上一张最好的床,高级席梦思床,一万多元钱一张的床,躺上床翻来覆去整夜地做恶梦也不行,心情不好,多好的东西都不行,实际上就是这样,心情好,一切都美好,

所以杜甫讲过:“感里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多了啊,为什么流眼泪、心惊肉跳呢?因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打仗情况下,家里亲人死活都不知道,一看到花鸟只能更伤心。白居易诗中曾写过:“行宫望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唐明皇听到杨贵妃死了,他心里整天想念着杨贵妃,很痛苦。在这种心情下,行宫明月是伤心的事,铃声很好听,却是肠断的声音,就是说自己心态不好,一切都很灰暗,因此要保存自己三个正直、愉快的心态,或者叫“三个快马加鞭”:

第一助人为乐;
第二知足常乐;
第三自得其乐,

为什么要助人为乐,人生最大的快乐,助人帮助人的过程,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做人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我管的病房里经常住着一些大款,我以常劝他们,你有钱要知足,不要吃喝嫖赌,你吃喝嫖赌,得了爱滋病,死得更快,还没有药治。你有钱赶紧捐给希望工程,你把钱给老少边穷地区,他高兴,你高兴,全社会都好。助人为乐,有人说,我可助不了人,我没钱,怎么助人?唉,你看谁比我更有钱,他地位还更高。唉哟,我说,你可别这么比,这么比会气死人,他钱比你多,可是他风险比你大,他地位比你高,他压力大。事情是一分为二的,所以知足常乐?唉,人生是风水轮流转。本来这个世界上,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没有一个人永远走运,没有一个人永远倒霉,

巴尔扎克讲过:“苦难是生活最好的老师”。

你现在倒霉,意味着光明在前面啊,所以你要自得其乐,祸福相依存,苦难是生活最好的教师,所以一个人要保持永远快乐的心情。

总的说来,健康对我们是最宝贵的,那么健康不能靠高科技,不能靠药物,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最好的药物是时间,
最好的心情是宁静,
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那么“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这话不是我说的,古希腊名医西波克拉底精辟指出:“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医是帮助本能的”,你看我手上拉了一个口,一会出血就凝固了,一个礼拜就愈合了,我们肠子坏了,截了一段,没事;肺坏了,切掉一个,没事;肾脏坏了,那都可以治,你身体有着强大的再创能力 ,你自己保持好的状态,

最好的药物是时间,为什么呢?时间越早治疗,越早发现越好,我们有个病人是尿毒症,十二年高血压耽误了,结果透析花了90万元,其实你早治疗很简单,像高血压一天一片药,三个月半年好了,费用小,你要耽误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那不是一片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好,化开了,可六个小时后,心肌梗塞送医院,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差,十二小时后,药毫无效果,你打一针都不管用,相反你早去,不用打15000元钱,1500元国产药就管事,时间是最好的药物。那么,

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其实很简单,美国专家研究,花预防上1元钱,节省医疗费100元钱,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人不胖也不瘦,胆固醇不高也不低。

最后总的说吧,可以用四句话说:

一个中心,二上基本点,三大作风,八项注意就行了。

“一个中心”是以健康为中心。因为健康失去了,那你什么也没有,二十一世纪就是以健康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我们叫两个基本点。

第一点叫糊涂一点。为什么呢?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叶帅: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亮一辈子做事小心谨慎很周到,就像周总理一样。吕端这个宰相呢?大事不糊涂。有人告到皇帝那里,说“吕端这宰相小事糊涂,大事清楚。”小事认真,整天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这种人才是笨蛋。所以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度量大一些,风格高一些,站得高,望得远望得远一些,这种处人处事多好啊。

三大作风: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就能永葆快乐。

八项注意:四大基石、四个最好。

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四个最好: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有这些,基本上不用吃什么药,我们个个都健康七八九,百岁不是梦。最近我们总结了四名话,很简单的四句话:“天天微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相逢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只要我们按照这样生活,所有病都很少,我们都能健康一百二十岁,健康享受每一天。

谢谢大家!

关于癌症,这些新结论你有权知道

今天,给你推荐一部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

《众病之王:癌症传》

作者: [美]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李虎
出版: 中信出版社

关于癌症,这是迄今为止最优秀的一本医学科普书。

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将一个极其晦涩,但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医学话题——癌症,用人人都能懂的方式清晰呈现了出来。

通过它你会了解人类对癌症的最新研究,从而克服恐惧,正视这个曾经最可怕的词。

  1. 首先明确一点:癌症是一种慢性病,是可以预防也是能治愈的。当前,带癌生存,已经成为临床医学最新的治疗思路。通过治疗,能让癌细胞保持“休眠状态”,不仅不会扩散,病人甚至还能独立工作和生活。

  2. 在很多人头脑里,往往把癌症和“死亡”划等号,这完全是一种误读。最初被定义的时候,癌症确实不可治愈;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它已经能被有效治疗和控制,只不过“绝症”的标签贴久了很难摆脱。事实上,癌症并非第一绝症。每年死于冠心病、中风等疾病的人要更多。

  3. 为什么我们感觉得癌症的人那么多?为啥癌症在近几十年集中爆发呢?其实,这只是人们的错觉。它背后的原因是:

① 人类寿命的延长。癌症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疾病,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随着人类寿命的增加,患癌症的人自然越来越多。

② 医疗水平的进步。让很多以前发现不了的癌症被确认。

  1. 事实上,癌症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科学家甚至在一块恐龙化石上,发现了肿瘤。也就是说,癌症在人类诞生前很久,就已经存在了。

  2. 为什么人会得癌症呢?过去医学界争论了很久。但现在基本达成了共识——所有的癌症,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人的细胞,每分裂一次就会有一些基因发生突变,随着突变基因在人体不断积累,最终会产生失控的癌细胞,使人患上癌症。

  3. 找到了原因,是不是意味着癌症可以治愈了?也没那么容易。

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化,就是因为基因突变,偏偏基因突变又是癌症产生的原因。所以说癌症就像是植入人体的,古老而无法删除的程序。只要人体细胞不断分裂和更新,癌变的发生是必然的。

  1. 不过别害怕,在认识到和基因的关系后,我们拥有了治疗癌症的特效武器——基因靶向药物。它能针对性地消灭癌细胞,效果好、副作用低,对很多中晚期癌症都有很好的效果。直到今天,基因靶向药物开发,都是癌症研究领域最热门的方向之一。另一方面,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攻克癌症,也不断取得研究成果。

  2. 对我们来说,生活中有哪些值得注意呢?虽然目前医学界没有确凿的直接证据,但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人类也找到了一些相关的因素。

相关因素一:心理和精神状态

生活中,我们会把那种容易产生忧郁、压抑等负面情绪的性格,被称为“癌症性格”。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虽然心理因素不会直接导致癌症,但它们会影响免疫系统。而免疫能力的高低,又和癌症密切相关。所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很重要。

相关因素二:生存环境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大量的致癌物质。比如,长期接触苯的人更容易得白血病、雾霾中的有害物质会增加人患肺癌的风险。生活中,要有意识地避免过多接触这些物质。

相关因素三:生活习惯

研究发现,吸烟、喝酒、缺乏水果、肥胖和缺乏锻炼,都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预防癌症的最低成本的方法。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本书中的金句:

癌症是一种慢性病,既可以预防,也能被治愈。

5个可以增加预期寿命的好习惯

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在5月份发布了一个研究,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能养成并长期保持5个生活习惯,他的寿命预期将增加10年以上。《华尔街日报》介绍了研究的部分内容,并给出了坚持这些习惯的建议。

这个研究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医学期刊《循环》(Circulation)的网站上,研究显示,与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了30年的人相比,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要低82%,死于癌症的几率低了65%。

研究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养成以下5个生活习惯:

坚持健康饮食、每天至少锻炼30分钟、保持健康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4.9之间)、饮酒要适量(女性每天不超过一杯葡萄酒,男性不超过两杯)、永远不抽烟。

研究人员分别分析了超过7.8万名女性持续34年的习惯数据,和超过4.4万名男性持续27年的习惯数据,他们估计,女性养成了这五个好习惯,寿命可增加14年,男性可增加12年。

这些健康习惯可能你已经非常熟悉了,不过要想坚持下去并不容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说,有几个办法可以帮你养成这些习惯,比如不要独自坚持,可以找家人朋友与你一起;要向前看,想像自己完成目标后的感觉;“永远不要认为自己身材太差、体重太重或年龄太大的情况已无可救药”。同时也要警惕坏习惯,比如不要在下午吃零食,也不要熬夜不睡。

怎样在两分钟内快速入睡

对于习惯晚睡、失眠的现代人来说,快速入睡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天赋。不过随时随地在两分钟内入睡,完全可以后天训练。博客平台Medium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二战时期美军为飞行员开发的快速入睡法。事实证明,经过六周的训练,96%的飞行员可以在两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入睡,甚至包括刚喝完咖啡或周围枪炮声不断的情况。36氪编译了这篇文章。

第一,你的脸是开始一切的关键。入睡时把脸想象成情绪的中心,闭上眼睛,慢慢地深呼吸。然后放松脸部的43块肌肉。不要眯眼或皱眉,你的前额应该是舒展的,让脸部的一切部位都感到放松。你的眼睛是闭着的,但你要确保它们是完全柔软的,就那样无力地躺在你的眼窝里。六块肌肉负责控制你的眼窝,所以要感觉它们完全松弛下来。当你放松你的脸,让你的面部肌肉变得无力时,大脑就向身体的其他部位发出信号——是时候入睡了。

第二,放松你的上半身。接下来从肩膀开始,让你的双肩尽可能地低垂,就像它们要从你的躯干上飘走一样。你应该感到自己的脖子后面失去了知觉。让所有的肩部肌肉变得更松弛。下一步是双臂,从你的优势手开始。如果你是右撇子,注意你的右二头肌。感受到它的放松,仿佛离开了你的身体。如果它不能放松,可以先绷紧肌肉然后骤然松弛。然后把关注点移动到你的右前臂。专注于让它也变得无力。最后,伸出你的手和手指。让它们像失去生机一样轻轻地放置在你的大腿上。当优势手完成了这个过程,用你的另一只手臂也完成相同的过程。至此,你的上半身应该是柔软的,就像它正在下沉一样。

第三,放松你的腿。上半身放松之后就是腿部。让自己的右大腿和右小腿放松,就像脱离身体一样。然后对脚踝和脚做同样的事情。当你的腿完全放松时,你会感到双腿无力。左腿也重复这个过程:从大腿,到小腿,最后是脚踝和脚。当你放松了全身之后,剩下的最后一件事情是把完全放松状态变为深度睡眠。

第四,不思考任何事情。怎样在10秒里清空大脑,做到这一点呢?你不要去想这一天出了什么问题,明天什么时候该起床等等,想这些事情就足以让你的肌肉不由自主地收缩。相反,你需要保持头脑冷静。你可以通过在头脑中保持一个静态图像来实现这一点。想象你躺在一个完全漆黑的房间里的一张舒适柔软的沙发上,在你的脑海里保持这个画面超过10秒钟。如果不行,反复地对自己说“别思考”,这将会清除所有的想法,阻止你的大脑神游。

当你的身体完全放松,大脑在十秒钟内没有任何活跃的想法时,你就会睡着。

DeepCreator:核心原理同Meditation

行动清单 | 想要工作效率高,你先学会睡个好觉

在健康问题中,睡眠常常被我们忽略。晚上能睡个好觉,白天精力充沛,也是一种竞争力。

健康管理教练张展晖给你一个系统的睡眠解决方案,全方位、有计划地帮你改善睡眠状态。

  1. 睡眠像一个神奇的药丸,使用得好能提高运动表现,降低受伤风险,增强记忆力和创造力,还能改善营养吸收;使用得不好,就会产生副作用。

  2. 高质量睡眠的关键,在于保持睡眠的一致性,也就是睡眠有规律。打造规律的睡眠,可以从时间、饮食、光线、声音、温度、运动、情绪着手。

  3. 保证每晚7到9小时的睡眠时长,并且在同一时段。当然,早睡早起是最好的。

  4. 晚间的睡眠,根据睡眠深度不同可分为三类:浅睡眠、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EM(Rapid Eyes Movement)。从浅睡到深睡,一段时间后,又会开始向浅睡转变,这个转变过程中间的阶段就是REM。

  5. 在REM睡眠过程中,你的大脑会高速运转,消耗大量氧气,但你的肌肉会比深睡阶段更松弛。这个阶段人的眼球一直快速运动,因而被科学家称为“快速眼动睡眠”。其实,这个肌肉瘫痪而大脑活跃的局面,也是有人在睡梦中感到“鬼压床”的原理。

  6. 几乎所有睡眠带来的重要好处,都是因为深度睡眠和REM睡眠。深度睡眠有助于恢复肌肉状态,去除身体疲劳感。而REM睡眠过程中,大脑开始加工处理这一天接受的刺激,重启我们大脑中所有的“软件”,安排好流程。这个阶段睡眠质量高,醒来后会觉得精神饱满、神清气爽。

  7. 很多人因为做梦多担心,觉得影响了睡眠质量。其实恰恰相反,做梦多,代表经历了更多的REM睡眠,是高质量的表现。

  8. 晚上睡眠不够,中午的小睡也能让人恢复能量和注意力,每次20~30分钟为佳。但请注意,打盹不能真正“补充”睡眠。在必须熬夜的情况下,第二天要尽快找时间补觉,长时间缺乏睡眠会对免疫力产生很大伤害。

  9. 晚餐要适量,睡前太饿或者太饱,都会影响入睡速度和睡眠质量。晚上要避免含咖啡因的饮料,比如咖啡、茶、可乐。

  10. 睡眠环境一定要无灯光干扰。不然即便闭着眼睛,大脑也能受到灯光的刺激。解决办法是遮光窗帘或眼罩,睡前不要看电视或者手机。屏幕的光会干扰褪黑素产生,增加入睡难度。

  11. 减少噪音对睡眠干扰。在嘈杂的环境中,比如火车或飞机上,可以使用防噪音耳塞或者降噪耳机。

  12. 睡眠环境的温度低一些,有助于长时间的高质量睡眠。可以用空调将室温调整在19~23℃,盖上被子入眠。

  13. 身心安静下来会更容易入睡。睡前30分钟,可以做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伸展运动、冥想、阅读等。睡前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可以想想当天发生的几件开心事。

  14. 上床后专注于呼吸有助于快速入睡。每次吸气都吸到腹部,然后再慢慢呼出。

  15. 身体扫描也很管用。你可以试着从感受自己的脚开始,慢慢感受小腿、大腿一直到头皮。一般感受到小腿就睡着了。

  16. 如果出现短期失眠的情况,可以通过上面的方法来改善,长期失眠就需要寻医问药了。

  17. 一切有生之物,都少不了睡眠的调剂。祝你今晚睡个好觉。

怎样快速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如果你刚认识一个人,想快速了解他的健康状况,有什么简单的办法吗?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气色,但气色好坏,很难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科学作者袁越在《三联生活周刊》写文章介绍了两个办法,一个是握手,一个是看对方走路的速度。

首先是握手,如果你和对方握手的话,对方握得越有劲,说明身体状况越好。因为一个人握力的大小,不是由一组肌肉决定的,而是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包括许多组小肌肉群的力量、骨骼和关节的状况,以及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等。因此,握力可以大致反映出这个人的身体状态。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篇论文,介绍了这样一个研究。德国科学家找了6000多名身体基本健康的中年人,测了他们的握力,然后跟踪了这些人25年,发现他们中年时的握力和25年后的身体状况呈现强烈的正相关性。论文建议医生可以通过测量握力,找出体弱的病人,提早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防止病人早衰。

如果没机会和对方握手,或者对方出于礼貌,不愿意使劲儿握,你可以用第二个方法,看步频,对方走路越快,说明身体越好。这里说的步频,不是指一个人短时间里能达到的最快步频,而是一个人习惯的步频,或者可以维持很长时间的走路速度。我们生活中肯定遇到过走路快的人,就算逛街走路也比别人快。和握力一样,步频也不是几个简单因素就能决定的,而是全身肌肉、骨骼和心血管等组织器官一起努力的结果。

科学家曾经做实验,研究了步频和寿命的关系。5万多名身体基本健康的英国中年人参与了这个实验,这些人先要评判一下自己的步频,然后研究人员会跟踪他们长达30年。除去意外死亡等因素,研究人员发现,步频和寿命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不管是死亡率还是心血管等致命疾病的发病率,走路快的人都比走路慢的人低20%以上。这个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6月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BMJ)上。研究人员表示,对于大多数普通中年人来说,每小时6~7.5公里的速度就算非常快了。如果一个中年人能维持这个速度,表示他的身体状况很好。

追眠记

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十大健康食品:

第一是西红柿、
第二是菠菜、
第三是坚果、
第四是西兰花、
燕麦名列第五、
第六是鲑鱼、
第七是大蒜、
第八是蓝莓、
第九是绿茶、
第十是红酒。

为什么要多吃蔬菜水果

健康:高蛋白质饮食对人体的三个影响

提到健康饮食时,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建议:要多摄入蛋白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既包括乳制品、肉类、蛋类、鱼类等食物,也包括蛋白粉、蛋白棒这类增加了蛋白质含量的补充剂产品。高蛋白质饮食会对人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BBC英伦网的一篇文章讨论了这个问题。

首先,蛋白质对人体的生长和修复非常重要。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会在胃里被分解成氨基酸并被小肠吸收,然后肝脏会分辨出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剩下的废物通过尿液排出。如果没有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会导致肌肉流失、脱发、皮肤爆痘和体重减轻等健康问题。文章介绍,通常建议男性每天吃55克蛋白质,女性为45克,相当于两个手掌大小的肉、鱼、豆腐、坚果或豆类。

第二,想减肥就要吃富含高蛋白质的早餐。英国阿伯丁大学营养学系教授亚历山德拉·约翰斯通(Alexandra Johnstone)认为,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蛋白质能带来饱腹感,如果你想减肥,需要拥有高蛋白质的早餐,比如说烤面包上的豆子,或者牛奶冰沙,而不是摄入补充剂。

她建议,超重者的饮食应由30%的蛋白质、40%的碳水化合物和30%的脂肪组成,普通人的饮食应由15%蛋白质、55%碳水化合物和35%的脂肪组成。不过,单纯增加蛋白质摄入量无法帮你减肥,关键是要选择鸡肉、鱼肉这样的食物。

第三,对于经常运动的人,补充蛋白质可以促进肌肉生长。力量运动会导致肌肉中的蛋白质分解,为了强壮肌肉,就必须重建破裂分解的蛋白质。文章介绍,一些专家认为,增肌运动之后不补充蛋白质的话,可能会导致肌肉流失得多,蛋白质合成重建得少,也就是说,肌肉不增反减。

一种叫做“亮氨酸”的氨基酸,在触发蛋白质合成重建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很多蛋白补充剂品牌都建议,要在健身锻炼后喝蛋白质饮料奶昔(shakes),这种饮料就是富含亮氨酸的乳清蛋白。不过,斯特林大学体育教授凯文·蒂普顿(Kevin Tipton)认为,大多数人通过食物摄入的蛋白含量已高过每日所需,没必要再吃补充剂,“补充剂是获得蛋白质的便捷方式,但任何补充剂内的要素已经包含在食品内。蛋白棒实际上只是多一点额外蛋白质的糖块。”

吃了致癌食物就会得癌症吗

你可能听过“致癌食物”的说法,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联合专家组发布的报告指出,癌症的诱因中,膳食因素占了20%~30%的比例。那面对致癌食物,我们到底吃不吃呢?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者云无心在新书《万物皆有理》中讨论了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风险”的意思。增加风险,不是说让你得癌症,而是说得癌症的可能性更大了。比如,小时候经常吃咸鱼,能让成年之后患鼻咽癌的风险增加十几倍,用具体数字来说,在一个100万人的城市里,如果所有人都不吃咸鱼,可能有10个人会得鼻咽癌;如果所有人小时候都经常吃咸鱼,那么最后会有100个人得鼻咽癌。这就像买彩票,吃咸鱼让中奖的名额增加了,但大多数人还是不会中奖,因为中奖的几率本来就小,增加十几倍之后可能性还是小。

再举一个例子,人群中肺癌的发生率在1%左右,每天抽十几支烟,将导致患肺癌的风险增加十几倍。如果用数字来说,100万人都不抽烟,肺癌患者有1万多人;100 万人都抽烟的话,肺癌患者就会增加到十几万人,“中招”的机会就非常大了。

这两个例子说明,“致癌风险”的影响取决于增加的风险和本身的发病率。发病率越高的病,风险的增加产生的影响越大。在了解了科学数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自己决定是要“享受人生”,还是“减少风险”。比如吃咸鱼,100万人中有10个左右的人吃不吃咸鱼都会患鼻咽癌,约99.99万的人吃不吃咸鱼都不会患鼻咽癌,只有90个人会因为吃咸鱼中招。这种情况下,你吃还是不吃?而在抽烟的例子里,你是相信自己即使抽了也不会中招呢?还是选择通过不抽来避免患癌症呢?

云无心还说,如果觉得这两个例子太极端,比较容易选择,还有一个难以抉择的例子,就是吃肉。目前科学一般认为吃红肉(猪肉、牛肉、羊肉等),尤其是加工过的肉(香肠、腊肉等),会让跟消化道有关的癌症风险增加百分之二三十。假设按照1%的癌症发生率来算(实际应该比1%要低),100万人有两三千人会因为吃肉得癌症,但吃肉对人又很重要,能解馋,还能摄取多种营养。

所以云无心建议,我们能做的是平衡风险和利益,尽可能地把握自己能掌控的那部分,比如,吃健康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合理的体重、适度地运动。当然,更重要的是远离香烟,不抽烟所减少的“致癌风险”,比你吃任何“抗癌食物”所能带来的风险都要多。

黄磊:梅菜扣肉里的知识结构

我推荐一个菜谱,叫“黄小厨的美好日常”,是因为之前我们做了一个公号,里边都是我平常做的一些东西,主要是吃的。读书日,其实要读点有用书的话,就读个菜谱,可以读完之后还可以把这书做成饭给吃了,推荐一下这本书。

其实就是知识可能或者读书,最大的一个部分就是,给我们一些窗口或者渠道让我们去了解这东西,要不然你说你要自己去研究这个,你说我今儿买一个,你说味噌,你说我要买一个,弄个味噌汤,你到那个超市里边你也搞不清这个味噌和那个味噌有什么区别。但事实上你要去研究的时候,你可能就脱离了是要喝味噌汤的级别了,你可能就要美食研究啊,或者是成为一个什么美食评论家,要干这个。

但是我觉得,所有不管美食还是别的东西,可能大家最后大家都会把它弄成一系统,我原来还看过一本书叫《春膳》,是南美的一个作家写的,叫阿言德。她后来写了本书写的什么呢,就写性和食材的关系,就是哪些食材是可以让你可以春情荡漾的。

其实这种知识就是个系统,让我们去更好地接触这些东西。但是我们读书也不光是读菜谱,读书是什么?我们事实上建立的今天每个人的样子,就是这个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除了我们的环境、养成啊,父母,还有一大部分是知识结构的。

所以读书真的是,不管是看菜谱能做饭,还是说我们喜欢看什么样的书,我觉得最后建立的就是一个,其实让我们怎么更如常,更平常,然后更正常。我觉得这是一个读书最大一个部分,我们不会读着读着读神经了,我觉得这可能性不大,但是好的结构带给我们的,其实好的结构,就像你说吃什么也是这样。我们也是不断地因为环境、家庭、父母的影响,包括我们去平常交往接触,慢慢地也会选择。

我记得原来有一个什么理由,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你吃什么决定了你是什么,我觉得这挺有道理。中国人的吃法就决定中国人是这样,就这么个思维方法或者这么一个生活方式。

我这里边最典型的什么,就是我的家,这是我最熟悉的我父亲从小做了给我吃的菜,我现在做给我的小孩吃,因为这里有几个菜是我最熟悉的,比如说咖喱土豆牛肉、梅菜扣肉、红烧五花肉、红烧带鱼、糖醋小排,这些都是我父亲一定会每隔一段,我们家的菜,我们的饭桌上就会出现这些菜,尤其像梅菜扣肉这种菜。我就觉得小时候那个,我父亲就像一个表演一样的,就他最后扣那一下的时候,我父亲是演员,每次他扣肉那个时候的感觉就像是他上台谢幕似的。

那你说这个系统是什么,这个系统特别简单,所有的美食都跟记忆、跟家庭,我们留下的味觉都关联特别大,这些你说它的系统其实就是我对我父亲、母亲、对我家里的饭,对我那个味觉给我留下的那个印象。

比如说我里边写了一个粢饭团。上海,我印象特别深就是那时候,我在大学的时候拍电影,然后早上拍了一夜,拍到天亮,路边有一个老奶奶卖粢饭团,她用毛巾弄了一个粢饭团,我就开始吃,我一辈子都记得那个饭团的味道,因为有那毛巾的味道,但那毛巾我不是说它是怪味,就是觉得有她手的味道,我后来到了日本去吃了一次米其林,就是那寿司之神,我就去吃那个。人家就这样,弄完之后,他往那一放,米就会有一个松懈的,松软的过程,那个过程的当中,你就要把它放到嘴里,然后他弄一个你吃一个,而且你马上得吃,你不吃他不高兴。

我就在想,其实那个寿司之神手的味道,跟那个老奶奶用那个毛巾在弄糯米的粢饭的时候,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它都带着一个人给另外一个人做吃的感情在里面,我为你做了一个东西吃。

我父亲很爱做吃的,那他为什么那么爱做吃的呢,因为他小的时候家里条件特别好,所以他就特别爱吃特别多的好东西。后来呢,就不好了,困难时期,啥也没有,又没钱,他也没法去外边吃去,所以他就凭着记忆,对自己童年那些美好食物的记忆,就开始去做,他做给谁吃,做给我吃,我印象中我们家别的不行,但我们家那个伙食特别好。

我印象中我父亲做狮子头,切这个马蹄,荸荠,切成那个小丁,肥肉切成那石榴米,自己在那弄,特认真,然后炸,炸完之后裹上酱油汁。每年我就印象中过年的时候,我父亲就在做狮子头的时候那个认真,我就在旁边看,我就等啊。

那个你说是食物吗?其实还有系统,那个系统其实是你对家,中国其实是一个信仰家庭的一个国家,我们最大的信仰就是家庭,对亲情的信仰。所以其实可能透过吃这件事情,再析出了别的东西在里面。

黄磊推荐书目:《黄小厨的美好日常》

我们的祖先是分段睡眠?

现在很多养生专家都说,睡眠很重要啊,9点睡6点起最符合自然规律。事实真是如此吗?还真不一定。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有位历史学家,花了16年去研究古人的睡眠,他发现,所谓整晚睡眠其实是现代技术导致的结果,在电灯发明之前,人在晚上是分段睡的。

没电灯前,太阳一下山街道就暗下来了,晚上大家一般没事不出门,天一黑就上床睡觉,大概凌晨一两点钟自然醒来。这段清醒时间古人用来祷告、阅读、做爱或者聊天。大约活动一两个小时,再上床接着睡。

科学家发现,夜间的这段清醒时间,大脑会分泌催乳素,这种激素能让我们感觉内心平静,还能促使大脑产生灵感和创意。所以很多人会在半夜工作,比如巴尔扎克就是半夜起床,工作到早上八点再睡。写《变形记》的小说家卡夫卡,也是白天睡觉,晚上工作。

一直到19世纪末期,人们还都是分段睡的。后来电灯发明出来了,晚上活动多了,人们才慢慢放弃了分段睡眠,改成了深夜睡、早晨醒的整段睡眠。现在有人半夜醒来,觉得自己是不是得了失眠啊,其实不用太担心,你只是回到了过去最自然的分段睡眠模式。

所以你看,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并不是自然规律,而是新技术帮我们慢慢形成的。

与睡眠有关的4条错误认知

第一条,只要还能正常工作就是睡够了。人的身体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你长期处于缺觉状态时,身体也会跟着适应少眠的工作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已经睡够了。心理学教授阿特·马尔科曼(Art Markman)表示,即使你身体上不觉得疲劳,但是你的大脑很可能早就超负荷了。如果你觉得自己开始记不住事,或者变得脾气暴躁,很可能就是欠了睡眠债了。

第二条,八小时睡眠是完美法则。实际上八小时睡眠只是一般来说保障睡眠健康平均需要的时间,并不是适用于每个人的最佳睡眠时间。根据美国国家健康数据中心的研究,十个人里有两个人每天只需要5~6小时的睡眠,但十个人里也有一个人需要睡超过9个小时才够。想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模式,最好的办法是记录自己的睡眠时长和在睡醒后的不同状态,找到最有利于你提高工作效率的睡眠时长。

第三条,周末贪睡可以补上平时缺的觉。研究表明只有5%的人可以适应平时只睡3~4个小时,所以平时缺觉在大多数情况下就会直接影响你的身体状态,而周末睡太多懒觉又会进一步会打乱你的睡眠规律,让你在周日晚上睡不着。

第四条,早睡早起是可以通过训练达成的。睡眠研究专家麦克·布劳斯(Michael Breus)表示,你是“早起鸟”还是“夜猫子”,很大程度上是基因决定的,并不能通过训练强制改变,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尽量在自己状态最好的时候完成工作,而非勉强自己早起或者早睡。

赫芬顿:我犯过的所有错误都可以追溯到身体的疲惫

为一次累晕在办公室的经历,这位曾经的“媒体女王”二次创业,并掀起了一场睡眠革命。她说:“必须工作到精疲力竭才能成功,是个幻像。”

睡眠有问题?这4本书给你一个解决方案

睡眠不好,是当代人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睡得太晚,精力不足;早睡早起,又很难做到;甚至睡眠时间够了,还是感觉很疲惫。为什么呢?

睡眠背后到底有怎样的规律?如何拥有良好的睡眠?

「得到」“每天听本书”团队,为你推荐四本好书,每本都围绕一个睡眠问题,给你科学的解决方法。

问题1: 人的睡眠状态分为哪几种?

《进化的大脑》
作者:【美】戴维·J·林登
译者: 沈颖 等
出版: 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

  1. 睡眠的状态可以分成浅睡、深睡和REM睡眠3种。这三个阶段,一起构成了一个长度大概是90分钟的睡眠小周期。

  2. 浅睡眠状态下,人对周围的声音很敏感,会很容易醒过来。只有在深睡眠期,大脑和身体才会得到充分的休息。深睡眠结束后,就进入REM睡眠状态,眼球会不由自主地快速移动,同时大脑神经元的活动,和清醒的时候类似,于是,常常就会在这个阶段做梦。

  3. 这本书,就是通过告诉你大脑是如何工作的,让你对不同的睡眠状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问题2: 梦的意义是什么?

《被遗忘的语言》
作者:【美】埃里希·弗罗姆
译者: 郭乙瑶 宋晓萍
出版: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 梦是通过重组白天的信息产生的。在深睡和浅睡阶段,梦通常会符合逻辑,持续时间也较短。而在REM睡眠中,使用的是象征性语言,它不同于日常说话,主要依赖激情和联想,所以这个阶段做梦,常常特别离奇。换句话说,REM睡眠的梦是对信息的深加工。

  2.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觉得晚上做创造性工作效率更高:大脑在晚上会分泌特定的激素,从而改变思考的状态,通过对信息的深加工,产生新的念头。

  3. 这本书不仅告诉你梦的意义,还重新阐释了神话和童话的内涵。

问题3: 名人怎么活用睡眠规律?

《巨人的工具》
作者:【美】蒂姆·费里斯

  1.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睡眠书,是着重介绍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结论。它最大的特色,是统计了许多精英,如何活用睡眠时间的。

  2. 比如,比尔·盖茨利用睡眠周期的规律分段睡觉,每隔三四个小时打一个盹儿,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领英的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会带着问题入睡,这样在睡觉的时候,无意识层面会继续思考这个特定的问题,这样在醒来后,可以马上着手去解决。

  3. 相信除了关于睡眠,你还能学到更多成功背后的方法论。

问题4: 最合理的睡眠时间是什么?

《睡眠革命》
作者:【英】尼克·利特尔黑尔斯
译者: 王敏
出版: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 我们常说的八小时人均睡眠时间,并非适合每个人。最合理的睡眠时间,是让睡觉的总时长等于一个睡眠周期的倍数,也就是90分钟的倍数。

  2. 此外,还需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睡眠环境:温度在17度左右,床要让脊柱能自然伸展,尽量杜绝声音和光线的干扰。最好,再准备一个不吵人的闹钟和模拟日出的唤醒灯。

  3. 这本书里,还介绍了很多好眠小技巧,相信能帮助你睡个好觉。

Tough Workout

简单、实用、灵活

放弃只需一种理由
坚持则有万千方法

多为成功找方法
不为失败找理由

Change right now.
Just do It and hold on.

如何在新的一年坚持运动习惯

第一,把它变成社交
第二,让锻炼变得有趣
第三,考虑激励措施。
第四,确立一个有具体时间的目标。

超重要!正确的方向,健身计划该如何制定!

一个比较针对的健身计划制定前,先要思考以下三个大方面。
一、自我定位
1,我是什么样的体型,这种体型有什么样的特点?
2,我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经验如何?

二、理想目标
1,我想要更少的体脂含量,让自己看起来更苗条?
2,还是更健康的身体线条,紧致身姿?还是更大的肌肉纬度,让自己硬朗阳刚?
3,亦或我想要更强的力量速度,提高自己的运动表现?
4,我有哪些部位需要雕琢?这些部位需要向什么样的方向改善?

三、手中可利用的资源
1,我的训练地点是哪,有甚么器械可利用?在健身房训练?还是在学校操场?还是在家?
2,我一周能用在健身上的时间是多少?怎么分配的?
3,我饮食怎么安排?自己做饭还是在食堂吃?准备用健身补剂么?

最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

训练时间安排:

  1. 一周要安排几次训练?
  2. 这几次训练我都需要用多少时间?

一天之中,何时健身最有效?

下午4点到6点左右进行健身最为合适。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这个时间段运动受伤的可能最小;二是因为下午四点开始到六点之间,肌肉的力量最大,训练强度可以更高。第三则是这个时间段肌肉的增长更好,训练后取得收益更多

训练项目的具体安排:

  1. 为了我的目标,我要怎么安排训练项目?
  2. 训练强度,其中无氧运动要考虑重量、次数、组数、间歇时间。有氧运动要考虑速度、阻力、时间。

步行是最好的运动,贵在持之以恒。——DeepCreator

运动:为什么人们喜欢跑马拉松

如今,马拉松是一项特别火爆的运动,全国上下经常举办各种马拉松活动。为什么马拉松全程跑下来特别累,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大西洋月刊》的一篇叫做《2,189英里马拉松》(The 2,189-Mile Marathon)的文章里找到答案。得到订阅专栏“马徐骏·新知报告”介绍了这篇文章的观点。

首先,跑完马拉松可以让人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因为只要你参与了马拉松,坚持跑完全程,不管名次,你都能成为人群里的少数派,在别人眼里你就很不一般。

其次,马拉松作为精神图腾,人们对它有一种朝圣的态度,因为人们觉得这是超越自己、战胜极限最好的证明。在近乎崩溃的时候,坚持下去,到达终点,对一个人有着超凡脱俗的意义。

最后,马拉松还可以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让人逃离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压力,但当你开始跑步的时候,你关注的就只有自己的心跳、步伐和身体的各种反应。这种方式简单、纯粹,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和策略,需要的就是坚持。所以在心理层面上,马拉松可以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那我们怎么用这种突破极限的方法来改善生活呢?研究显示,人的极限,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大脑的刺激和心理暗示。也就是说,稍微调整下心态,你对极限的认知就可能发生改变。比如,爬山爬累了,如果你告诉自己,上次爬的山比这次高多了,坚持一下就上去了,你可能就会觉得步伐轻快了一些。但如果你对自己说,我走不动了,那你可能一步都迈不动了。

另外,研究显示,不仅内部激励起作用,如果从外部得到很多激励的话,也会提升耐力。比如,跑步者被告知他看上去跑得很轻松,就可以让他在保持同样步伐的情况下,消耗更少的体能。马拉松就有很多外部激励的因素,上万人同时开跑,路边支持的人群,都能起到外部激励的效果。

所以,就算不参加马拉松,我们也可以把正向激励因素用在生活中,从内部和外部不断给予自己正向的激励和暗示,磨练我们的意志力,超越自我

步行冥想

是否可以用脚步使自己与生命联接得更为深刻紧密?
是否可以将平和、快乐印刻在大地和自己脸上?

行走不是为了到达某个终点,而是一次触及世间万物和心灵的机会;

通过呼吸将灵魂和思想统一成一种惯性的正面力量;通过冥想来化解你情感中的波折,比如愤怒、焦虑等。

目录

序言 步步皆平和
第一章 用心呼吸冥想
第二章 慢步冥想
第三章 在大自然中步行冥想
第四章 在公共场所步行冥想
第五章 拥抱你情绪的步行冥想
第六章 更进一步
后序 最后的祝福
附录

步行書

目錄

自序
狼犬
與老鼠住在同一屋簷下
螞蟻
屋頂與企鵝
快餐店裡的蛋炒飯
有些朋友的好處
男生女生
專心於分心
以嬰兒之名
物的宇宙
素食突圍
遣唐使
駙馬爺山水
身不繫
鄭成功的土地測量師
外雙溪故事
三叩門
顏色
大河
收集東尼瀧谷
春琴
夏天的顏色
預兆之城
遠洋航行
謊言與真相的練習
鬍子少女
皇帝落難時
復仇
孩子氣的夏天
斷背山
來喜回家
我們的後代所理解的歷史
綠色
電子工廠的愛情恰恰
博覽會裡的長毛象
「我擁護一種幸福」
天大的好事

怎样步行最健康


不偏不倚,不上下弹,不左右晃,脚心那块肉发力,前脚掌落地,抬腿时舒展膝盖。

正确的步行方式

收紧松弛的小腹
伸直膝盖,迈开步伐
避免过度疲劳,用适当的步速行走
选择适合的平底鞋
走路时不要上下左右晃动
向前直行
用脚底板的弹性行走
摆动双手
步行时要左右对称
用心脏和肺脏做步行运动

步行健身与跑步锻炼

Bear Grylls

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对这个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贝尔格里尔斯(Bear Grylls)就是其中一个。——《Man VS Wild》

追求并践行梦想、向往自由、不断超越自我。贝尔是传奇,但不是神话每一个敢于放飞梦想的人都能做到。

天下永远没有直通成功的免费入场券,勇气、快乐、美德、希望与自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

冒险,挑战

健康: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最好?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抽出时间运动其实是很难的。有的人在早上出门之前运动,有的人则下班回家之后再运动。所以,科学家想弄清楚,一天中运动的最佳时机是在什么时候。昆士兰大学营养学高级讲师迈克尔·莱维瑞特(Michael Leveritt)和他的同事共同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介绍了相关的研究。

首先,早上锻炼更容易养成习惯吗?很多人觉得是这样的,因为在其他时间运动更容易受到干扰,而早上这段时间几乎没人打扰你。但是,没有太多证据支持这个理论。有一项研究,调查了运动员是怎么选择运动时间的,结果发现,运动员更愿意根据自己喜欢的运动来选择训练时间。习惯早起的人更可能选择骑自行车这样的运动,因为这些运动的训练时间通常就设置在早上。所以,有的人在早上运动,很可能只是因为他们喜欢。

另外,如果你想在白天工作的时候找时间运动一下,可能对养成运动习惯不利。研究人员对比了午休时间参加健身课的人和下班后参加健身课的人,结果发现,午休时间参加健身课的人,出勤率只有26%,而下班后的出勤率有70%。

其次,很多人都觉得,早上空腹锻炼更容易减脂。从生理上来说是这样的,因为你一晚上没吃东西,身体主要通过脂肪来提供能量,所以早上空腹运动确实将燃烧更多的脂肪。但长期来看,或许吃不吃饭对减脂的影响不是很大。有一项持续了4周的研究,对比了空腹运动和餐后运动对减脂的影响,发现参加实验的两组人的体脂量确实都降低了,但是差别不大。

最后,文章还关注了另一个话题,怎么运动才能睡得好。锻炼能让人更清醒,提高人的核心体温,看起来跟睡眠需要的条件正好相反。所以,过去的建议是,不鼓励人们在睡觉之前4小时内运动。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睡前运动。一项来自瑞士的研究发现,睡前一个半小时的高强度运动,跟更快入睡、晚上更少醒来的次数和更好的情绪状态有关。

总之,这篇综述文章认为,

早起锻炼和晚上运动都有好处。能让你坚持运动的时间,就是一天中最好的运动时间。

心理

Psychology

大家将逐步意识到使自己和家人健康幸福的技能,其价值意义和重要性远胜于某项工作技能。

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有哪些错误的心理逻辑?
2017-10-10 达芙妮 武志红

来源:心理公开课(ID: yixinligongkaike)

Ⅰ. 中国8大委屈

前段时间网络上出了一个段子,总结了一下中国人活的憋屈的方面,称为“中国人的八大委屈”。

对照自检,看看你中枪了几条?
● 都不容易
● 你喜欢就好,随便吧
● 别管我了
● 忍一忍就过去了
● 别伤和气
● 那好吧
● 可以,没问题,再晚我也会做完
● 习惯就好

翻译成今天心理学的话就是:一个人应该以别人的需求为中心。
即便本心上做不到,也要假装能做到。
总而言之,就是要牺牲自己,成全别人。
如此行为上才能贴合一个主流并正常的人际行为标准。
在长期这样的文化要求下,中国人容易出现两种倾向。

➭ 一种是变得虚伪,所谓心口不一。

表面上处处为别人着想,实际上却十分的、处处的自私自利。外在的好人形象成为一种表演和扮演,俗称“会做人”。

➭ 还有后一种人,变成了中国式的老好人

这种人真的会处处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一切围绕着别人的需求转,一切看别人的眼色行事。特别委屈自己,不敢表达意见。

当后一种人发展到极端,就容易出现所谓的“讨好型(Be good)”的人。

即把别人的评价看的特别重要。不敢做自己,不敢表达自己。唯唯诺诺,害怕与人冲突,行为以取悦别人为主。

与他们表现出来的好人形象不同,在私下里,他们其实内心冲突很多。 正是因为解决不了这些内心冲突,他们活的很累,很压抑,很委屈、很抑郁、生命很萎缩,甚至很愤怒

我今天想说的主题是:
如果把时间、精力及人生目标浪费在博得别人的喜爱上, 你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受爱戴的死人!
一个人不能做自己,处处取悦别人,以别人为中心, 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之一。

Ⅱ. 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
有着哪些错误的心理逻辑

一个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会具有如下典型特征:

01.“都是我的错”| 对别人的感受过度敏感

讨好型的人通常都对别人的情绪非常的敏感。

别人有任何一丝不悦或者心情阴云,他们都能快速而又及时的捕捉到。 遗憾的是,他们之所以这样,通常是因为内心有一个不好的假设:别人的情绪变化跟自己息息相关。

他们有义务让别人高兴,似乎别人不高兴就是他们表现不好造成的。

他们非常害怕别人对他们有不好的评价。

为了维持住别人对他们好的评价, 他们会自动的在与别人的关系里,把自己放在满足别人的位置上,类似于奴隶,而别人是他们的主人。

一个奴隶必须时刻讨好主人 ,也许就是讨好者内心和行为的最真实描写。

02.“我决定不了任何事”| 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讨好型的人对于别人的负面反馈往往吸收消化很快。

他们一贯的会采用别人都很强,很好,而我很弱,很差的模式来解释一切事情。本质上,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是把自己放在一种弱者的位置上来获取安全感的方式。

他们会认为“我都这么弱了,我都这么自我贬低了,我不会攻击你,只会捧着你。你也就不好再来攻击我,嫉妒我了吧。因此我就安全了”。

他们害怕自己表现的强大和美好时,会引发别人的攻击性。

为了避免冲突,他们提前缴枪投降。

03.“我害怕说不”| 不敢发出请求,很难拒绝别人

具有讨好型特征的人很害怕给别人添麻烦。

他们有很深的不配得感(deserve),当他们获得帮助时,往往会表现的受宠若惊,感觉自己承受不起或不配承受别人的帮助和恩惠。

同时,讨好型人格的人在面对别人的要求时,很难拒绝别人。

即便当他们意识到别人的需求不合理,他们也拒绝不掉,因为他们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会对他们不满,对他们有很差的评价。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里有这么一段话,可谓是对这种心理的形象写照: 「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

04.“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 缺乏界限和原则

讨好型的人更容易在生活中放弃原则,在交往中丧失界限

一方面,他们会守不住自己的界限和原则。
任凭别人无限制的对自己违矩而做不出任何反抗,比如有的讨好者任凭别人跑到自己的生活里来指手画脚,对自己指指点点,即便内心不舒服却做不出任何反抗。

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突破别人的界限
希冀着别人为他们过度的负责,期待建立过度亲密的关系,但同时常常因为别人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而受伤。

讨好型的人的这种缺乏界限,主要是因为他们自身没有界限感造成的。

因为 自己界限缺乏,想当然的也会认为别人界限也缺乏,所以会引发各种人际痛苦。

Ⅲ. 哪两类父母,
容易塑造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讨好背后的本质是一个人的低自尊

有两种类型的父母容易塑造讨好型的孩子。

➭ 一类是父母本身就是讨好者人格,自尊和价值感都很低。

他们一方面会不停的教育自己的子女做人就是要讨好别人获取生存,一方面又言传身教许多讨好的模式。

甚至从小时候开始,父母就会在对待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时,牺牲自己孩子的需求去满足别人家孩子的需求。捧着别人家的孩子,照顾别人家父母的脸色,而委屈自己,牺牲自己。

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自我感觉就低人一等,不自觉的就容易讨好别人。

一个家族在传递讨好的时候,它一定会传递与之匹配的抱怨。

在外人眼里,讨好型的家庭似乎与世无争,对外总是在示好。

但是就像一个人一样,过度的讨好会引发人性的失衡;在讨好者家庭的内部,也会有更多的抱怨和负能量释放的方式。

除非发现这种模式的不合理,才会尝试去改变,不然的话,他们就会一直讨好下去,甚至把这种讨好模式传递给后代。

➭ 另一类出现讨好型孩子的家庭,往往存在着控制欲过强的父母。

在这种家庭里,孩子的一切必须围着父母的需求转。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意见和自我,孩子必须孝顺,一旦孩子做不到这些,这些父母就会通过指责、批评、打骂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渐渐的,孩子内心的声音被完全泯灭,而成为只依赖大人评价的傀儡。孩子变的胆怯畏缩,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觉得自己必须讨好父母,因为只有讨好父母,自己才有好日子过。

当他们长大后,讨好父母的模式就变成了讨好所有外部世界的人的模式。

不管在哪种养育模式里,我们都可以看到,讨好型的孩子从小就缺乏自我价值感,或者被剥夺了自我价值感。

“讨好”是他们唯一知道和掌握的获取自我价值感的渠道。

为了获得这种自我价值感,他们才会不惜自我牺牲、自我压抑、自我委屈、自我矮化,努力努力的去满足别人,以交换到别人对自己的满意和好评。

Ⅳ. 长大后,

如何走出讨好型的人际模式?
要走出讨好型的人际模式,可能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 首先,要有站起来的意识

外界在评价对一个人友好不友好,佩服不佩服时,更多的是考量这个人的能力因素和对他人的价值。

如果你不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把精力用在讨好别人上,时间久了,别人都会容易看不起你,忽视你。因为你对别人会越来越没有价值。

改变讨好的第一步是自己要有站起来的意识。

站起来就意味着要 尊重 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意愿。
在合理的情况下,别人应该尊重自己有这些渴望和要求,因为自己
你要勇于捍卫自己的这种权利,而不是把这种权利拱手让给别人。

  1. 站起来的下一步,是有胆量和勇气为自己负责

讨好型的人之所以甘于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想抛弃或者逃避自我负责的部分。他们不想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也不想冒险,他们只想依赖强者

然而这个世界的真相是,没人可以为别人的人生负责,也无所谓强者弱者;
只有自己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是每个人逃脱不掉的责任。

既然逃脱不掉,不如直面责任和挑战。

去 承担 它,一个人的能力和勇气也会在这种承担中得到锻炼而一步步强大。

  1. 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禁锢

好多人的人生都活在原生家庭带来的惯性行为模式里,讨好者也不例外。

一个被否定过多的人需要重新去看待自己的早年模式,重新去看待自己内心那种求认可的模式更多的是由早年不良的教育模式引发的。

早年没有获得认可,所以对认可有着贪婪的渴求,不过是在弥补早年的缺失。

生命如果一直被这种缺失捆绑,就会严重影响自己的成长和外部关系。

走出原生家庭对自己的禁锢,就要摆脱原来塑造的一些舒适区,突破自己的恐惧区。比如,原来觉得一旦有人对我不满或者差评,自己就感觉天要塌了,要有灾难发生了。

现在不妨尝试着去做一做,看看即便以为引发了别人不满或者差评的情况下,天有没有塌,灾难化的后果有没有发生?

我们的那些恐惧更多的是父母行为导致的结果。但现在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世界上的其他人,并不是人人都像自己的父母,一旦不符合他们的需求或评价时,就会严厉斥责自己。

即便遇到严厉斥责自己的人,也要意识到: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不再是个孩子,我完全有力气 捍卫 自己的观点和利益。

  1. 别人对你的喜欢和接纳并不是建立在你必须做些什么的基础上

讨好者一般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模式,那就是我必须做些什么,别人才会喜欢我;或者我必须不能表达出什么,别人才会接纳我。如果我自己什么也不做,是没有人喜欢我,接纳我的。

其背后是自己无法接纳自己、爱自己。必须不停的去获取肯定。

其实生活的一个真相是,你无需去追求别人喜不喜欢你,接纳不接纳你。只要你自己喜欢自己了,接纳自己了,你会发现全世界也都会接纳和喜欢你。因为即便世界上还存在一些不接纳或不喜欢,也无所谓了。

只要我自己 喜欢 自己, 接纳 自己就好了啊。

我就是我的世界,我就是我的一切。

结 语

讨好的行为越多,自我被杀死的也就越多。可以说每一次讨好,都是对自己自我的践踏和凌辱,以至于最后即便获得了全世界的“爱戴”又怎么样?

你真实的自我已经成为一个死人。

所以当你再试图讨好别人时,不妨看一下自己,朝着那个关系看一看。你会发现,这时的自己正在践踏贬低弱化着自己,这种时刻,你是否有勇气提醒自己:

我要做一个窝囊畏缩的老好人吗?

还是勇于喊出自己的需求,为自己顶起一片天,痛痛快快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来源|壹心理创作者达芙妮,本文转载自壹心理旗下最有料公众号:心理公开课(ID: yixinligongkaike)

你可能还喜欢
《聪明的人,从不纠缠》

社交

工作

【新趋势:为什么一些人会过度工作】

人们过度工作、筋疲力尽的倾向,由一系列复杂因素所导致,这些因素包括职业要求、组织以及员工自身。问题的核心是人们的“不安全感”。

事实

这十个健康问题的科学结论,你最好知道

  1. 老年人要怎么补钙?

目前常用的补钙方法,效果都一般——骨头中的钙很难溶到水中,骨头汤效果不好;虾皮含钙量高,但是做汤、炒菜时用量太少,很难有效果;人体对钙片的吸收率很低,吃太多还会有患结石的风险。

较高效的补钙方法是:牛奶+适量运动。牛奶中钙不仅含量高,而且容易被吸收。运动能促进钙作用于骨骼,而不是积累在软组织中。这是目前最实用的补钙方式。

  1. 贫血了要怎么办?

疾病引发的贫血,比如恶性贫血,外在的补充没用,要去看医生。

常见的缺铁性贫血,可以靠补充铁元素解决。动物血液铁含量较高,其次是肉和肝脏,补铁效果相对好。而几乎所有的植物类食物,比如大枣、菠菜、花生皮等,铁含量和吸收率都很低,效果不好。不过,补铁要适可而止,过量可能导致铁中毒,危害更大。

  1. 献血对身体有害处/好处吗?

关于献血的好坏,网上存在各种说法。但事实上,只要按规定献血,从科学角度来看,对于个人既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它对身体有害,也不能证明对身体有益。

而对于社会来说,献血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用于医疗,挽救生命。所以根据个人情况自愿献血,目前来看,总体是利大于弊的。

  1. 口臭要怎么解决?

80%的口臭,都是口腔里的问题:1.牙齿问题,比如牙周炎、牙髓炎、智齿,要去看牙医;2.口腔食物残渣被细菌分解产生臭味。要注意口腔清洁,饭后用牙线清理牙齿间缝隙、漱口;3.唾液分泌少引发口臭(刚睡醒时比较明显),要注意漱口和刷牙;4.舌苔下层积累大量的厌氧菌,也会导致口臭。注意在刷牙时顺便刷舌头。

  1. 成年人能增高吗?青少年该怎么做?

身高70%是由基因决定,30%由骨骺线闭合前的营养、锻炼、睡眠等因素共同决定。所以,成年后身高就定了,训练和药物,都不管用。

成年前,骨骺和骨干之间的软骨中充满了干细胞,骨头从这里一点点长出来。随着年龄增大,软骨会逐渐消失,人的身高也就停止生长。想要增高,就要抓紧在骨骺线闭合之前,保证营养均衡,多运动刺激骨骼生长,保证充足睡眠

  1. 近视眼的危害有哪些?怎么减缓近视?

除了看不清东西,近视更大的危害,在于会增加视网膜脱落的风险。高度近视(800度以上)的人,要避免头部剧烈运动,比如拳击、蹦极、跳水。

医学界公认,18岁之前有三种方式可以拖慢近视的发展:1.在户外待足够长的时间,国际医学界建议每天2小时;2.长期使用阿托品类的眼药。不能停,一旦停就会反弹;3.使用OK镜,特别是父母都高度近视的孩子。三种方法一起使用,会拖慢近视发展速度。

  1. 过量的糖对身体有害,不含糖的饮料呢?

现在很多人喝可乐,会选择“零度”和“健怡” 。它们不含糖,带来甜味的,是其中的“代糖”。

代糖有很多种,糖精是最早的。曾经人们对糖精的安全性提出过质疑,但后来被证明它是安全的。其它代糖,像阿斯巴甜、安赛蜜、蔗糖素等,甜度是蔗糖的几百倍,饮料用很少就够甜了。它们被大量实验验证,都是很安全的。

  1. 吃感冒药可以用茶水吗?

“茶水吃药会破坏药效”这个说法有道理吗?答:理论上是有的。理论上,茶水成分复杂,里面的物质可能跟药物发生作用,影响药效。

事实上,茶水中的物质浓度很低、和药物分子的接触也不充分,所以这种影响即使有,也是微乎其微的。我们记住这个结论就行:最好用白开水,但茶水问题也不大。

  1. 牙膏真的能防蛀、美白、脱敏吗?

几乎所有的牙齿问题,都只能靠看牙医解决。无论什么牙膏,最大功效只有一个:通过含有的“氟”,让牙齿变坚固。其它功能都是噱头。

比如,美白和脱敏属于夸大效果;防止牙龈出血,是靠含有的“氨甲环酸”来止血,治标不治本,牙周恶化的情况被掩盖,使人错过治疗时机。与其相信它们,不如去洗一次牙。选择牙膏,把握一个标准——挑选正规厂家推出的含氟牙膏。

  1. 基因检测值得做吗?

基因检测是分级别的。对某一个性状或疾病相关基因外显子的测序,比如对于基因BRCA1、BRCA2(突变会导致乳腺癌、卵巢癌的高发)的检测,这些疾病和特定基因的相关性已经确定,检测结果对医生的决策,价值巨大。凡是这个级别及以上的,可以做,但是目前花费特别高,不太值得。

这个级别以下的,比如多种疾病的患病率比别人高多少、在某个领域是否有天赋,都不值得做。等技术再发展一些,个人可以轻松检测全基因组序列时,再做不迟。

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十条问答

问答一 晚睡晚起对身体有害吗?

如果条件允许,早睡早起、作息规律当然好。但是,晚睡晚起或者熬夜的人,只要保证整块的(人的每个睡眠周期约90分钟)、足够时长的、正常质量的睡眠,并不会有什么坏处。

很多熬夜的人身体不好,并不是因为晚睡,而是因为睡眠时间不足,或者因为熬夜导致睡眠质量变差。如果熬夜不可避免,最好的方法就是结束后赶紧补觉。那些网上盛传的“达芬奇睡眠法”“冥想睡眠法”等,都不靠谱。

问答二 喝咖啡会损害健康?

通过大量的研究,现在主流科学界的结论是:健康成年人每天如果能控制400mg以内咖啡因的摄入(约星巴克大杯美式咖啡2杯、意式浓缩5份),咖啡对身体没有坏处。

认为喝咖啡对身体有害的研究,大多是2000年之前发表的。在2010年之后,更大规模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喝咖啡不仅不会诱发心血管病,反而会降低发病率。一些网上流传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道综合征、乳腺癌等疾病,都和咖啡无关。唯一要注意的是,喝咖啡时,尽量少加糖和奶精。

问答三 啤酒肚是啤酒造成的吗?

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很有可能。因为啤酒本身就包含不小的热量(同样的容量,热量是可口可乐的90%),而且一般喝啤酒时,人们还会吃其他零食。本来一日三餐的热量已经不少,再额外摄入这么多热量,发胖是一定的。

但发胖有两种,一种是脂肪更均匀的分布在全身;另一种是脂肪更集中于腹部,形成啤酒肚。要警惕的是,相比全身的肥胖,啤酒肚可能意味着内脏脂肪较多,患各种疾病的概率更高。

问答四 到底该不该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是生命的基础物质,人需要它合成骨头、肌肉、神经,维护免疫系统,甚至连10%的基因是否正确表达都和它有关。

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非常依赖皮肤晒太阳。如果皮肤接受太阳光的照射不够,就会导致维生素D的缺乏。但很可惜,日常饮食中很少有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特别高。要补充维生素,最经济实用的方法就是,直接买维生素D的补充剂。

这里提醒一句:如果你早出晚归、经常熬夜、缺少户外运动,而且经常偏头疼,很可能就是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不妨补充些试试。

问答五 反季节蔬菜、水果有害吗?

反季节蔬菜、水果确实不少是用乙烯催熟的。但是,乙烯并不是实验室里研发的让植物快速成长的药物,它是植物在成熟过程中自身会分泌的一种激素,在任何季节的蔬果里都有。

人工喷洒定量的乙烯,可以弥补冬季植物乙烯分泌的不足,加快它们生长。人类与植物存在巨大的物种隔离,植物激素对人体没有作用。所以,对于反季节蔬果的安全性大可放心。

非要说不足的话,反季节蔬果因为生长周期短,积累的养分少,在营养上可能会差一些。

问答六 运动时该不该吃蛋白粉?

具体来说,如果是为了增加肌肉,进行的高强度专项训练,可以选择补充蛋白粉;如果为了减轻体重或适当锻炼身体,就不必吃。

评价蛋白质的好坏,国际上有一个标准——PDCAAS值,就是评价蛋白质消化后的氨基酸配比是不是和人体需要的吻合,吻合最好是1.00分,市售的蛋白粉差不多都是1.00分。所以,蛋白粉成分相差都不大,不用追求高价格。宣称含有某种物质、特殊效果的,都是商家的包装,不必相信。

问答七 晕车是怎么回事?

在人耳朵内有个器官,叫“前庭”,它会采集人的移动信息,然后与眼睛采集到的视觉信号匹配,人就能保持平衡了。但是乘车时,人会来回摇晃,前庭采集到的信息和眼睛看到的不匹配,平衡难以保持,就会发生头晕。晕车引起的呕吐,是身体自发的保护机制。

怎么缓解晕车呢?如果晕车很厉害,最管用的就是上车前吃晕车药,上车找个座位睡一觉;如果晕车较轻,在车上闭上眼睛,保持高度注意力,比如听听「得到」,症状也会缓解。

问答八 眼保健操对视力有保护吗?

事实上,眼保健操是由体育老师创立的,整个创立过程没有一个眼科医生、眼科研究者的参与。研究表明,它对预防近视没有任何效果,最多只能帮助放松眼部肌肉。

但同时要注意,做眼保健操的都是6-17岁的孩子,他们平时到处乱跑、乱蹦、乱摸,手上经常是充满细菌的,在眼睛附近来回揉捏,会增加眼部感染风险。所以,如果一定要做,也一定要孩子先把手和脸洗干净。

问答九 黑眼圈是怎么回事?

具体来说,导致黑眼圈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睡眠不足造成眼部血管充血,看起来眼眶附近皮肤偏暗;二:遗传原因,有些人天生眼周围的皮肤就比较薄,皮下血管更明显;三:遗传原因,有些人生来眼眶就比较深,投影下来看上去眼眶是黑的。

如果是因为没休息好,多休息就能缓解;如果是遗传因素,可以通过化妆或美容手术解决。不管是哪种原因,黑眼圈本身是没有危害的。

问答十 冬季为什么会皮肤瘙痒?

原本我们皮肤表面有一层皮脂膜,可以保护皮肤。但冬季空气干冷,皮脂膜不容易积累,而且现代人爱清洁,甚至一天一洗澡,会把仅有的皮脂膜洗掉。这样皮肤会因为缺乏保护、过分干燥而干裂,干裂翘起的皮肤刺激下面的神经末梢,就会让人感觉到痒。

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皮肤表面积累起皮脂膜。具体方法就是,减少洗澡的频次。如果实在要洗,也尽量使用乳液,不要用去油的香皂和肥皂,洗完后可以在身上涂一些身体乳。

认知清单|关于健康的10条真相

  1. 水土不服是怎么回事?

水土不服主要是因为消化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导致的。

我们消化道可能有好几百种细菌,它们的种类和占比每个人的分配都不同,来源主要是两个:一是刚刚出生时吞下母亲产道的酸性溶液里带的菌群和最开始母亲口中的微生物;二是后天吃的食物在消化道形成的环境适于哪些微生物生长,就有哪些微生物。

而母亲传给我们的微生物也由母亲的母亲和母亲平时吃什么决定,这就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你更换生活环境时,肠道微生物不适应,自然就会出现“拉肚子”等水土不服的现象。

  1. 所谓“辟谷”的好处?

辟谷的定义很模糊,如果我们假定它就是指一周7天里有5天按正常习惯吃饭,另外两天每天只吃正常量的1/4,在科学研究里管这种吃法叫轻断食。

把轻断食或者辟谷算作一种减肥方式,是最稳妥的看法。虽然在健康上有一些其他益处的迹象,但要弄清其中的程度和原因,还需要更强的证据。

当前不建议孩子、老人和病人尝试。

  1. 得不得癌症是靠运气吗?

《科学》期刊上刊登了一篇论文,结论说的是引发癌症的突变里有66%是随机突变导致的,29%是环境因素导致的,5%是遗传导致的。

这些研究对科研人员是有意义的,它至少提示了科学家要重视随机错误对癌症发生的研究。

但同时,这项研究是一个庞大的平均值,必然有一些突变更受随机因素影响,另外一些更受环境影响。

哪些更受环境影响才突变呢?很不幸,抽烟导致的肺癌,喝酒导致的肝癌,胡吃海塞导致的结肠癌,不注意防护导致的皮肤癌都是更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癌症。

所以不要因为一篇权威期刊,就不管理自己的生活。

  1. 藿香正气水能治中暑吗?

藿香正气水绝不会对中暑的人有好处。

中暑的本质是因为身体缺水缺的太多了,导致身体没有多余的水分可以用来调节体温。这时候喝一个非常刺激的液体,多少会让神经兴奋度提高一些,但想根本解决问题,只能补充水分。

而藿香正气水中的酒精,在代谢中会继续消耗身体的水分,起到脱水作用,喝它只会加重病情。

  1. 大脑的耗能有多少?

人类的大脑占体重的2%,它耗氧量占到全身的20%,消耗葡萄糖量占全身的25%。大脑需要的能量,平均1小时是5克葡萄糖,一天就是120克。如果一天吃120克葡萄糖,都消化了以后是480千卡能量。

所以大脑一天消耗480千卡能量,大约和20瓦灯泡耗能类似。而且大脑的耗能非常稳定,睡眠和参加考试时都是这个数值。

  1. 电子烟有害处吗?

厂家对电子烟的研发思路大都是希望烟民能通过电子烟逐渐降低对真香烟的依赖。

他们的做法就是用丙二醇来模拟烟吸入嘴里和嗓子时那股辣和呛的感觉;用尼古丁来满足身体成瘾的需要;用甘油营造吞云吐雾的视觉效果;用化学香料模拟各种味道;用电加热的方式让这些成分挥发。

总的来说,电子烟的危害确实比香烟小,但具体小多少,没有一个明确有效的测试。

  1. 入耳式耳机对听力有损伤吗?

如果入耳式耳机的使用方法正确,其实更保护听力,因为入耳式耳机可以隔绝外界噪音。

我们使用耳机的时候往往是坐公交,坐地铁的时候,这时候外界噪音本来就很大,大到面对面说话都不一定能听清,这种环境噪音本来就在损害听毛细胞。这时候你塞上入耳式耳塞,就算什么音乐都不放,都是对听力的保护。

  1. 该不该买电动牙刷?

不一定非得买电动牙刷,如果用普通牙刷,只要你掌握巴氏刷牙法,效果也能很好。

这个方法大致就是你刷牙时不把重点放在牙面上,而是更多的放在牙齿根部和牙龈上,所以刷的时候,牙刷一半盖住牙齿的部分,另一半盖住牙龈的部分。

清洁时,每次牙刷覆盖两颗牙齿,反复刷上4秒钟,然后换到另外两颗牙齿上,内侧和外侧都刷到。这样刷完最少也得需要3分钟,实际情况是很少有人能保持正确方式刷这么长时间。即便是这些人知道巴氏刷牙法,知道时长对效果的巨大影响,也还是如此。

所以基于这种现状,电动牙刷还是值得推荐的。

  1. 美容保健水真能美容吗?

水是人体从食物中获取的营养物质中最主要的成分,比重至少超过99.9%。

所以不管是美容保健水,还是养生水,花样再多其营养成分也是微乎其微的。

  1. 吃燕窝对身体有益吗?

尽管燕窝蛋白质含量很高,但其中的蛋白质不是优质蛋白,不包含人体所需的8种必须氨基酸,营养不如鸡蛋或者豆腐。

而且更重要的是,吃燕窝不是生吃,1克燕窝泡出10克来,蛋白质含量立刻变为5%,其营养价值就相当于牛奶了。

像这样的保健品,没什么特别的益处,反而害了很多动物的性命。

这五个健康问题的科学结论,你了解吗?

健康是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但很多健康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科学结论。

  1. 干细胞能治疗疾病和美容吗?

简单来说,当前号称干细胞疗法和美容的,99.9%是虚假或者夸大宣传。目前全世界批准干细胞用于临床治疗的只有10个方案,3个在美国,3个在韩国,剩下4个分别在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而且,即便是这十个方案,治疗的范围也都很有限。

最重要的一点——中国一个都没有。国内所有干细胞疗效的机构,都还处于临床实验的阶段。临床试验中,研究机构是需要向患者付钱的,而不是反过来。在中国,宣传干细胞能用于治病的,都是骗人的。

  1. 排毒、排宿便能治病吗?

排毒、排宿便的说辞,是2000年左右,由保健品商想出来的营销噱头,并非来自中国传统医学,也没有任何科学道理。

事实上,这些产品大多含有泻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可能有害。如果正在服用类似的保健品,建议马上停掉;如果吃久了,最好去查查肠镜。

  1. 感冒痊愈之后还咳嗽,需要吃药吗?

感冒痊愈后,如果还有少量细菌或病毒寄生在呼吸道的黏膜上,就会引发咳嗽。只要不影响日常生活,就不需要吃药,特别是儿童。很多止咳药,比如止咳水、止咳糖浆、消咳片、定喘止咳片等,不仅效果一般,而且不安全。

事实上,含一块糖是很好的止咳方法——糖会促使呼吸道形成保护膜,避免继续被细菌和病毒侵扰。当然,如果咳嗽得很厉害,而且很长时间不好,就不是细菌或病毒残留的问题了,要及时就医。

  1. 痛风可以治疗吗?痛风患者要怎么办?

痛风是由于血液中的尿酸浓度过高,在关节处形成结晶引发的炎症反应。在当前的医学水平下,痛风不能被治愈。一切宣称能根治痛风的,都不要相信。

患了痛风,最重要的就是:根据检查结果听从医生的用药指导;其次,严格控制日常饮食,避免高盐、高糖的食物,比如烈性酒、海鲜、肉汁、瘦肉等;同时最好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规律的作息。

  1. 睡觉打呼噜是病吗?要怎么解决?

打呼噜是因为软腭的后部,和舌根后部的空间变狭窄了,吸气、呼气时,这里被带着振动起来,产生了呼噜声。

不严重的话,可以不用管。如果影响到了睡眠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肥和运动,把BMI(身体质量指数)降到24以下。 如果都不奏效,就只能靠做手术了。除此之外,任何养生、滋补、按摩等解决打呼噜问题的方法,都是骗人的,完全不必尝试。

你为什么需要给父母一门健康课

health20180508.jpg

在开始之前,我想给你讲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故事。
我在协和念书的时候,我父亲从单位退休,但是体检查出了高血压。他很紧张,去当地的一家诊所看病,医生给他开了好几种降压药,让他要终身服药,一直不能停。
我父亲给我打电话的时候,非常地担心,因为他有个同事以前就是因为高血压、中风,后来去世的。他也担心自己会不会像这位同事一样。
我问了他一些我们在协和学到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每天三餐都吃什么?现在体重怎么样?运动量怎么样?还抽不抽烟?血压每天测几次,分别都是多少?
等我问完这些问题,我才意识到,我父亲真正需要知道的,不是是否终身服药或是每天吃多少药,而是他需要清楚地知道,高血压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生活中有什么具体的事情可以做,来控制血压。
于是呢,我给他制定了非常详细的控制血压的目标和每周的具体行动,并且督促他去达到这些目标。
你猜怎么着?半年以后,他只用吃一种药血压就正常了,1年以后完全不用服药了。而且,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善和运动的加强,他现在,将近70岁的年龄,不但不用吃药,还能每天做20个引体向上,身体比我都好。
所以说,我们的父母,都需要一个真正靠谱的健康顾问!就像当年的我一样,系统地给他们讲一堂健康课,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习惯。
很可能,你的父母,也有一种甚至几种慢性病,无论是高血压、糖尿病还是骨质疏松,他们也不知道怎么管理好这些病,以为还是需要终身服药;
很可能,他们每天被电台的保健品广告,微信里的养生文章所包围,还不时分享一两篇给你,劝你吃这吃那;
很可能,你的父母买菜的时候还为几毛钱而讲价,却会掏成千上万的钱去买保健品、理疗仪;你说他们,还不听;
很可能,他们自己或家里人得了大病,在选医院、选大夫、和大夫沟通上遇到很多困难,你也替他们着急,却不知道怎么办;
很可能,逢年过节,你去看望父母,给他们买了很多的礼物,但是看见他们日渐衰老的面容,逐渐出现各种疾病,你很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却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如果你遇到过这些问题,我的这门精品课,《怎样健康活过100岁》,就是为你准备的。
在这门课里,我会替你去跟你爸妈沟通:
把衰老长寿的奥秘、健康养生的科学都系统地给他们讲解一遍,帮助他们养成不花钱却真正有效的生活中的健康小习惯;
我会把看病就医、慢病管理、应对大病的实际的经验告诉他们,能够帮助他们去医院的时候少走弯路、达成目标;
我还会替他们纠正保健品的几大误区,帮助他们理性地看待和使用保健品。
很多年以前我看过日本的一本畅销书,叫《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书里做过一个计算,如果你的父母现在60岁,假设他们活到80岁,你现在开始,能陪他们的时间,加起来总共也就55天。在这55天当中,我们都应该问自己,应该为爸妈做点什么?
这本书里面给了你很多建议。比如,拍一张全家福;问问他们年轻时的梦想和一生最开心的时刻;打听自己出生时的故事;和他们一起看相册;跟他们一起故地重游;带他们去做体检等等。
很多时候,我们都等到父母快要离开的那一刻,才发现还有好多事没做,追悔莫及。在这55天中,我们每天可以陪爸妈做一件事儿。我的这门课,希望成为你的第56件事。
让我们一起来,帮助爸妈用学会科学、靠谱的方式去生活,用理性乐观的心态应对疾病。
购买这个课以后,我希望你和爸妈一起来听。因为我相信,这样共同的学习不但能帮助爸妈建立新的认知,还能让更深刻地理解你的父母。
让我们一起帮助他们健康活过100岁!

致父母:活到100岁的正确方法

叔叔阿姨,您好!我是张遇升,欢迎来到「得到」精品课《怎样健康活过100岁》。
您如果刚开始听这门课,我首先要祝贺您,为什么呢?
因为您有一个特别上进的儿子或者女儿。要知道,他们是得到的用户,而得到的用户都是中国最上进的年轻人。
并且,他们还是最孝顺最体贴的儿女,因为他们买这门课来给您听、跟您一起学习,帮助您活得更健康。您应该为有这样的儿女感到自豪!
我知道,当您听到这个题目“健康活过100岁”的时候,您肯定会想,“哇,你这个海口,夸得也太大了,我身边连活到90多岁的人都不多,你上来就告诉我,要活过100岁,是不是忽悠我啊?”
这还真不是!随着现在医学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已经有很大的概率活过100岁了。
以前很多对于我们来说非常致命的疾病,比如说肺癌,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治疗方法,比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些新的药品出来,把肺癌的治愈率再上升几个百分点。
医学界甚至预测,未来肺癌会成为一个慢性病,人类可以带着肺癌活好几年的时间。您说,以后咱们的寿命,是不是会越来越长啊?
但是,从一个医学专家的角度,我要告诉您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到100岁,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健健康康地活到100岁。这需要您不但要有这个目标,还要有正确的方法。
那什么才是活到100岁正确的方法呢?
我给您打个比方。人体就好比一台车,它的使用寿命比如说能跑20万公里。您作为司机,需要了解正确的驾驶方法,哪些操作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你也需要了解车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在哪些问题下需要去做保养、去做检修,哪些问题不能拖。
学会了这些方法,并且能付诸实践,如果这样爱惜的话,这台车有很大可能跑超过20万公里甚至到达30万公里。
相反,如果我们什么都不知道,随便开、随便用,有了问题,也不去保养、检修,这个车可能开10万公里就报废了。
我的这门精品课的目的,就是去帮助您了解,经过科学验证的那些方法。
你可以把这门课当成一个人体的使用手册,我会从以下六个方面,帮您解答跟健康有关的疑惑:
长寿是由什么决定的?生活中的什么习惯能帮助我们健康长寿?
我们如何应对不可避免的失落感和孤独感?怎么才能找到生活的目标?怎样才能活得更快乐?
看病就医有哪些窍门?哪些症状不能拖?怎么样挂号更合理?看病前该怎么准备?怎么和医生沟通?
慢性病为什么这么多?为什么我自己的慢性病老是管理不好,坚持不下来?
得了大病该怎么办?去哪家医院,找哪个医生,怎么跟家人沟通?
如何理性看待选择保健品?怎样才能少花冤枉钱?
我的这门课除了理论,还会有很多实际操作的小技巧,希望您学习了之后,还能在生活中运用起来。
我知道,您肯定也有不少养生方面的独门绝技。我欢迎您在每节课程的文稿区给我留言,把您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另外,您可能会说,这个课听起来不错,但我都这么大年龄了,还能学得会吗?学会了以后还用得上吗?
我还真要跟您强调, 健康这个事儿,从哪天开始都不晚。 您今天学会了,今天做了,明天就会获益;您明天做了,后天您的身体就比明天好。
我给您举个例子,前两年在网上有个特别火的老头,叫王德顺,80多岁了,大家都说他是中国“最帅的大爷”。
他50岁开始健身,57岁开始创作一种叫“活雕塑”的艺术形式;70岁开始练腹肌,79岁走上T台,80岁“一夜成名”,现在还活跃在舞台和电影上。
他说,“当你说太晚的时候,你一定要谨慎,它可能是你退却的借口,没有谁能阻止你前进,除了你自己!”
您要有兴趣的话,可以在网上搜一下“王德顺”,看一下这个视频。
最后,我想说,您把子女抚养长大,独立了,成人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项工作。
现在,您最重要的事,就是把自己的身体保养好,尽可能不得病少得病,最好无病无痛,不给子女添麻烦。在他们需要的时候,还能帮上他们的忙。
我们花点时间,把关于健康的知识、技能都学会了,就像学会了做饭,一辈子有口福。咱们学会了保健,就可以少跑医院,少花冤枉钱,一辈子做个健康人。
我的健康我做主,我很期待跟您一起开启这段旅程!
下面,我们进入正式的第一讲:《长寿是由什么决定的》。

1. 长寿是由什么决定的

正常的衰老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您可能会注意到自己身体的一些变化。
比如说体力不好了,原来一口气可以爬七层楼,现在中间都要歇好几次;腿脚也不利落了,觉得关节发僵,怎么都不愿意动弹。
记忆力也衰退了,自己认识的人的名字一下子想不起来,别人给你说个事转头就忘记了。
眼睛看东西开始花了,近的东西看不清楚,要拿远一点才能看得见。
皮肤也没有以前有弹性了,老去做保养也遮不住你的鱼尾纹;头发开始容易掉,发际也稀疏了;牙龈开始萎缩,牙齿逐渐松动了,咬硬的东西不行了。
特别对于男性来说,发现排尿的时间延长了,有时候有尿意,但是站在那里很长时间都尿不出来。
这些其实很多都是 正常的衰老现象 ,除非是出现得太早,或者是症状太重,绝大多数都不用担心。
比如说从医学上看,人的骨骼从35岁以后就开始在流失骨质了,心脏和牙齿从40岁以后就开始衰老了。我们的肾脏,它的过滤率,也就是说肾脏过滤血液内的这些代谢物的效率,从50岁就开始减少。
现代医学对于人的衰老过程也有很多很多的研究,比如说细胞突变,认为衰老就是我们体细胞突变所积累导致的。
还有比如说得了诺贝尔奖的端粒学说,认为衰老是染色体末端的端粒缩短所导致的,但是没有一个学说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可以说衰老是人类到现在还没解开的一个谜。
那我们可以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应该追求的是顺应这个规律,尽可能延缓衰老,力求健康长寿。
所以在这一课里面,我想跟您聊三件事。第一,长寿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第二,哪些生活习惯有助于您能够长寿;第三,如何能够养成这些习惯。接下来我就一个一个地跟您讲。
长寿是由什么决定的
讲这个之前我先给您讲一个笑话,是关于世界上著名的股神巴菲特的。您可能也听说过他,他是世界首富之一。
有一次他跟记者开玩笑,他说他自己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到底决定人的寿命最重要的是什么?后来发现,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父母的年龄。也就是说如果您父母活得越长,那么您自己也能活得越长。
于是他说为了让他自己活得更长一点,他给他的父母一人买了一个跑步机,让他们多跑步。
这显然是个笑话,但是可以看得出,长寿到底是什么决定的,连股神巴菲特也很感兴趣。
您可能会觉得长寿很可能就是基因决定的,我的父母如果长寿的话,那我很大概率也会长寿。您也有可能会说长寿是我自己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如果我早睡早起,经常锻炼,注重养生,那我就肯定会长寿。
这还真是我们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问题——长寿到底是基因,还是环境,或者说您的生活习惯决定的。
我来告诉您现代研究的一个答案, 人的寿命大概有25%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是有75%是由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决定的。
这个研究,我简单地跟您描述一下。它是在19世纪的丹麦进行的。
丹麦是一个小国家,只有几百万的人口,所以他们就把所有出生的双胞胎都做了登记,跟踪观察他们后面生病死亡的情况。他们一共跟踪了大概三千多对同卵双胞胎。
什么叫同卵双胞胎?您可能在大街上看到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双胞胎,这种就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基因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如果他们的寿命有差别的话,那完全就是由他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的。
所以,跟踪了这些双胞胎之后,他们最后的结论就是25%的寿命差别是由基因决定的,75%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
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跟这个非常接近。这说明咱们中国的老祖宗很有智慧,没经过研究就发现了这么重要的一个结论。
说到这里,您可能知道了,75%是跟生活方式有关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能够决定这75%呢?我是应该天天吃鲍鱼海参,还是天天跑步吃素,或者像有些文章里说的,我应该多喝红酒才能够长寿呢?
接下来,我就来跟您讲讲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最有助于人长寿。
人类长寿的四大基石
这里我也先把结论告诉你,总结起来就是四句话,叫 “天天要活动,饮食有节制,日日有盼头,生活不孤单”。 听起来好像一首打油诗。
前面两句,“天天要活动,饮食有节制”,是对我们的生活习惯的要求。后面两句“日日有盼头,生活不孤单”,是对我们心理方面提出的要求。
这四句话,我们把它叫做人类长寿的四大基石。
这个是怎么得出来的呢?这里我可以跟您简单讲讲这个研究,它叫做蓝色区域研究。
有一个叫Dan Buettner的美国人,他是美国著名杂志《国家地理》的记者。我们就简称他叫丹,丹这位老兄对长寿这个问题非常非常感兴趣,他想了解人类长寿的奥秘到底是什么。
因为工作的关系,他拜访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长寿村,他和很多医学家、人类学家一起,选了五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了研究。
当时他们在地图上把这五个区域画出来的时候,用了一支蓝色的笔,所以这个研究就被叫做蓝色区域研究。
这五个地方是哪呢?我跟您说一下,它们分别是美国加州的Loma Linda市、意大利的撒丁岛、日本的冲绳岛(这里还有咱们亚洲的地方,咱们很多人还去冲绳岛旅游过,其实不知道这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地方)。另外,还有哥斯达黎加的Nicoya半岛、希腊的伊卡利亚岛。
这五个地区有多长寿呢?意大利撒丁岛上,一个村就有20多个百岁老人。希腊伊卡利亚岛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活到90岁以上。要知道,中国人活到90岁以上的人不到千分之二,100岁以上不到万分之二。
五个区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人群种族、宗教信仰和生产方式,那么,是什么共同特征,让这些老人如此长寿?
研究的结论就是我前面说的长寿的四大基石。
第一,天天要活动;第二,饮食有节制;第三,日日有盼头;第四,生活不孤单。
这个结论很轰动,2012年甚至在美国掀起了一场运动,学习蓝色区域人群的生活方式。
哈佛大学的教授汤姆·珀尔斯做了一个估计,如果这四点都能做到,平均可以延长8年的寿命。
天天要活动
这一讲我们先来说说前面两个,第一,天天要活动。
首先,我们说的是活动而不是运动。 这个活动指的是我们每天在生活过程中自然就能参与,不需要专门的设施和场地的事。
比如对于蓝色区域的人来说,活动就是什么呢?比如牧民天天要放牧,渔民要出海打鱼,甚至我们要做饭、种菜、遛狗,这些都是活动。
我们现在在城市里面生活,住楼房,大部分的工作又是坐着,那我们该怎么样才能活动呢?
我给您的建议是尽可能地为自己创造一些活动的机会,让自己稍微的不那么方便一些。
比如说我们能走路、能骑自行车的时候,就不要坐车。我们能走楼梯,就不要坐电梯。平时我们出去买菜,自己做饭炒菜,饭后洗碗、散步,这些都是活动。甚至有时候有些衣服,你可以用手搓,不用洗衣机,这也能够增加活动量。我们看电视的时候能不能站起来做做操,而不是一直坐着。
比如说拿我自己举例,我就有一个习惯,我在等车、等电梯的空当就会做几组深蹲,甚至有时候会做俯卧撑,常年坚持下来觉得益处很大。另外,我刷牙的时候还会单腿站立着刷,给自己一些不方便,这样能够极大地增加你的活动量。
同时,选择什么样的活动或者运动,这里面也很有讲究。
对于老年人来说,跑步、游泳、增强心肺能力、爆发力的这些活动,其实意义不是特别得大。
尤其是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来说, 提高您的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的柔韧性,提高平衡能力才是关键。为什么呢?因为很多老年人有时候不活动是因为关节变硬了,柔韧度下降,关节越硬就越不愿意动,越不愿意动,它就越硬,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另外,老年人还有一个很大的健康风险就是骨折。这个也是和关节的柔韧度,以及全身的平衡性下降有关的。
我的外婆活了90多岁,最后就是因为下楼梯的时候股骨颈骨折去世的。广告里面说我们都要补钙,但是更重要的其实是提高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的平衡能力。
什么样的运动或者活动能够提高这两项呢?
我给您推荐两个, 一个是瑜珈,一个是太极拳。
瑜珈和太极拳不但能改善关节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还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在锻炼的过程中进入的冥想状态还可以帮助您头脑更清楚。
而且这两个运动,对场地都没有要求。您在家里甚至在床上都可以做,学会了的话,在户外也可以。如果您能够每天练习的话,绝对延年益寿。
我建议您如果还没开始的话,可以让您的子女给您买一块瑜珈垫,在网上帮您找一些瑜珈的视频,自己跟着练。
饮食有节制
说完了第一个,我们来讲一讲第二个,饮食有节制。
为什么饮食要有节制?是因为现在的很多病,说实话都是咱们吃出来的。吃得多有很多很多的危险,吃得多有什么样的一些危害呢?
从医学上讲, 第一,过剩的营养堆积在身体里就容易出现慢性病。
你知道的比如说糖尿病就是糖太多了,高血脂就是油脂多了,高血压就是盐太多,痛风就是嘌呤太多,所以这些病都是跟咱吃的过多有关。
第二,人体为了消化过多的食物就会产生很多的氧自由基。
这个词您可能不太熟悉,我跟您打个比方,人体好比就像一座锅炉一样,我们吃的食物就好像煤。我们要消耗食物产生的热量来维持生命,但是烧煤的过程会产生烟,这个烟是会污染环境的。所以人体在燃烧这些食物的时候,产生的烟就是这个氧自由基,对身体是不好的。
氧自由基会攻击人体细胞产生病变,甚至是癌变。所以,您看在咱们现在的医院里面,没有什么饿死的人,只有吃太多最后得病死了的人。
我跟您讲一个例子,我碰到一个朋友的家人在武汉的建筑工地上做管理,每天下班以后都会和朋友们一起大吃大喝。他才30多岁,就已经得了糖尿病的中晚期,并发症全部出来了,全身瘙痒、牙齿松软,看东西也不行。
所以说要长寿,吃得少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常跟人开玩笑说,上帝造人的时候很公平,咱们每个人一辈子能吃的食物总量是一定的,有个总体配额。所以您大吃大喝,总量很快就用完了,而人家吃得少的可以慢慢吃,可以活好多年。
吃饭只吃八分饱
怎么样才能做到饮食有节制呢?这似乎听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
这里面 一个是饮食的数量,一个是饮食的种类。
刚才我们提到的日本冲绳岛上的渔民,他们有一句俗话叫做Hara hachi bu,说的意思就是吃饭只吃八分饱。
这非常像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 “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您可以学习一下这个习惯,就是每天吃饭前默念两遍,吃饭只吃八分饱。
另外还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在家里面放一个体重称,每天起来称一次,因为有研究表明,每天称重这么一个习惯,如果能够坚持下来,也能帮助您控制饮食和体重。
为什么呢?是因为您每天都知道自己的体重,就能给大脑一个反馈,如果体重长了,你就会在潜意识里要求自己少吃一些。
吃饭以蔬菜和豆类为主
第二是关于种类,到底吃什么。
这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观念,就是 不要以主食为主,而要以蔬菜和豆类为主。
什么意思?就是不要就着菜吃一大碗米饭或者馒头,而应该主要吃新鲜的蔬菜和豆类,适当地再吃点主食和肉。
为什么要以蔬菜和豆类为主,而不是以主食为主呢?这里面是非常有讲究的。
首先,因为蔬菜和豆类的营养是非常丰富的,而且热量很低,不容易长肉,并且含的纤维素非常多,吃了以后不容易饿。
咱们以往以主食为主的饮食方法比较适合于体力劳动的人,而老年人的体力劳动不多,主食是不应该吃太多的。
我自己吃饭的一个习惯是我要不然就先喝一碗汤,要不然就先吃一碗青菜,再吃其他的东西。这个时候,胃会觉得有些饱了,就会大大降低饥饿感和对主食的兴趣。
刚才我们提到的蓝色区域研究,他们的居民大部分的饮食是以深绿色的蔬菜和豆类为主的。比如说咱们常见的菠菜、芝麻菜、青菜、花椰菜、紫甘蓝、大豆、红豆、鹰嘴豆、绿豆。我建议您多吃这样的食物。
如果您有高血压或者糖尿病的话,还需要更严格的饮食控制。
美国心脏病学会推荐了一个饮食处方,就是把刚才说的这些蔬菜打成汁,每天早上喝一大杯,甚至有降血压和降血糖的作用。我自己也经常喝,感觉是非常有效的。
多吃深绿色的蔬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富含像维生素C和维生素E这样的抗氧化剂。
刚才我们提到了氧自由基是对身体不好的,而这些抗氧化剂就是对抗这些氧自由基的,所以当您吃这些深绿色的蔬菜的时候,它能起到保护您的血管和细胞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类非常推荐的食材就是豆制品,包括像豆浆、豆腐,是非常优质的植物蛋白。
豆浆还含有大量的大豆异黄酮,可以补充雌激素,对中老年女性特别有帮助。
饮食方面还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 要少吃糖和盐,口味不要太甜或者太咸。
太咸很好理解,但是叔叔阿姨可能会觉得每天没有吃什么甜食,怎么会觉得太甜了呢?这里面有一个常识,就是我们吃的淀粉类食物,比如白米、白面、花卷、馒头、红薯、山药,虽然吃起来不甜,但是它在胃里都全部变成了糖,所以少糖的意思是少吃含淀粉的食物。
总结一下,我们讲的“饮食有节制”分成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数量上要有控制,第二是种类上要有选择。
我把这个饮食的要诀也编了一个顺口溜,叫做 “蔬菜豆为主,蛋白主食辅,每餐八分饱,不甜不咸好”。 您可以把它写下来,时时提醒自己。
本讲小结
这节课我跟您讲了长寿的四大基石,也跟您介绍了前面两大基石。
天天要活动,就是每天要为自己创造活动的机会,有意识地多练瑜珈和太极拳。
饮食有节制,我跟您讲了一个顺口溜,叫做“蔬菜豆为主,蛋白主食辅,每餐八分饱,不甜不咸好”。
下一课我会跟您讲长寿的另外两大基石——日日有盼头,生活不孤单。怎么样才能保持好的心情,怎么样才能过得快乐有意义?我们下一讲见。
添加到知识账本
划重点
1.人的寿命大概有25%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是有75%是由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决定的。

2.人类长寿的四大基石:天天要活动,饮食有节制,日日有盼头,生活不孤单。

3.饮食要诀:蔬菜豆为主,蛋白主食辅,每餐八分饱,不甜不咸好。

2. 如何做到“有盼头”和“不孤单”

在这一讲的开始,我再帮您回忆一下我们上一讲的内容。
上一讲我跟您讲了蓝色区域这个研究,发现世界上五个最长寿的地方它们共同的一些特点,就是“天天要活动,饮食有节制,日日有盼头,生活不孤单”。
上一讲里,我跟您讲了前面两个,这一讲,我来跟您谈谈怎么能够做得到日日有盼头,生活不孤单。
有目标感的人寿命更长
您可能会有疑问,有盼头、不孤单,听起来好像心灵鸡汤,怎么会和长寿有关系?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想就能理解。
有盼头,就是有目标感,有目标感的人,他往往能更积极主动地去做事,积极主动地去处理生活的压力和挑战,不容易放弃,所以寿命也更长。
我认识的一个301医院的保健科的医生告诉我,他们服务了很多的老将军、老红军,活到90多岁、100岁。
他说这些人除了医疗条件好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心理特别地平衡、豁达,但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不信您问问旁边的朋友或者老伴,您每天的目标是什么,每天早上您醒来是为什么。我敢说很多人答不上来。
咱们中国人和美国人不太一样,中国人从小比较看重集体,在家里、在学校、在单位,生活的目标很多时候都是组织给您的,集体给您的,但是退休以后,老人的组织目标就没有了,于是很多时候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方向了。尤其是如果孙子或者孙女又不需要自己带的话,这后果更严重。
在蓝色区域里面有一个例子,一位日本冲绳的渔民,他90多岁了,还天天出海打鱼,从来没有退休过。他为什么能够坚持这么长的时间呢?当记者问他说,您90多岁了,还每天打鱼,不觉得累吗?不觉得辛苦吗?
他回答说,“我每天生活的目标就是能够把鱼打回来,让我们全家都能够吃上鱼,所以我每天醒来的时候,就知道这是我今天要做的事,所以我做了几十年也不觉得奇怪。”
在日语里面有个词,叫做“ikigai”,说的就是这个态度。就是说我每天知道为什么事情而醒来,我每天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盼头。
找到生活盼头
如果您现在回答不清楚自己的盼头是什么,我给您介绍几个方法,您可以试一试。
第一,您可以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一些您自己觉得特别重要的事,特别期待或者盼望的事,然后您把它写下来,每天看一看。
我给您举个例子,比如说您现在正在照顾您的孙子或者孙女,您特别期待他们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将来能够上大学,最好还能上名牌大学。如果这是您的期盼的话,您把它写下来。
或者说您现在的身体不太好,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病治好,将来能够健健康康地看到自己的孙子孙女大学毕业、成家立业,甚至能够抱上重孙。如果这是您的目标,您也把它写下来。
或者您如果退休以后觉得还可以发挥余热,可以再回单位或者社区去做一些新的贡献,您也可以把它写下来,每天看一看,告诉自己这就是我的目标和意义。
如果您能找到它,那它就是您的盼头。这件事对您的生活特别重要,对您的健康更重要。
第二,您可以想一想自己有没有一些特别的爱好或者喜欢做的事,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时间再去做了。您可以试着在这些事情上面多花一些时间,把它再提高一个档次。
比如说您喜不喜欢养花养草,能不能够把它养得更好。喜不喜欢一些特别的宠物或者旅游,可以把这些爱好拾起来,可以把它做得更出彩。
如果您喜欢旅游的话,您可以在电脑上查资料,为自己设计一个自由行的道路,把旅行过程中的照片洗出来做一个纪念册。我见过一个老人,甚至把自己出国旅游的情况写成了一本书。
如果这些爱好能够让您持续地投入,不断地学习和精进,越来越享受这个过程的话,那这个爱好也就变成了一个盼头。
第三,您可以尝试着去学习一个新的东西,比如说一门新的乐器,学唱歌、学跳舞,或者学一门新的语言,给自己一点挑战,学习一个从来不会的技能。
您可能会觉得这个太难了,还要学新的语言,读书的时候都没学会。您还别说,我还真见过不但学了新的语言,还学的是电脑语言的。
我给您举个例子,我有一个长辈60多岁了,以前是修电视的技工。因为他的儿子是一个电脑工程师,所以他觉得电脑很神奇,就决定开始学习编程。编程就是编写电脑运行的程序,别说您了,连我都觉得编程是一件难度极高的事。
作为60多岁的老人,他买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在网上去看了这方面的教程,然后他真的学会了编程,而且还编了一些小游戏,还在技术社群里帮人写代码,还赚了钱。
这让我觉得十分神奇,60多岁的老人居然自己可以学会编程。所以,只要您感兴趣,愿意去学,不为自己设限,什么东西都有可能学得会,因为您有充分的时间。
我想告诉您的是,其实医学研究发现,学习新技能能够有效地激活人的脑细胞,甚至有预防老年痴呆的作用。而且在您做感兴趣、愿意学的这个事情中,您会收获很多的健康和快乐。
总结一下,怎么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盼头呢?
第一、您可以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觉得很重要、您非常期盼的事,您可以把它写下来,经常性地看一看。
第二,您有没有一些长期以来忘记了的爱好,能够让自己更享受,可以把它做得更好。
第三,学习一些新的技能。这三个东西都能成为您的盼头。
学会排解孤独
叔叔阿姨在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是,子女长大了以后都会离家,咱们退休以后也会离开集体,您可能在生活中时常会有孤独的感觉,觉得没有人陪伴。
孤独感不只是一种感受而已,它对您的身体健康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结论也被很多科学研究证实了。
比如说美国杨百翰大学做的一项研究发现, 孤独感的危害相当于酗酒或者每天吸15支烟。
孤独感会增加人体皮质醇的水平,皮质醇是您身体内的一种压力激素,会控制您的情绪、健康,会控制您的免疫细胞和炎症反应,皮质醇如果长期偏高的话,免疫系统就会被削弱,人就更容易生病。
一个孤独的人,他的血压常常比正常人要高出不少,而且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是常人的3倍。
在蓝色区域里面,我们也发现,这五个地区的居民,他们非常喜欢在一起活动。一个社区的人经常在一起聚会,经常一起去教堂,一起交流互动,一起娱乐。他们非常重视家庭,非常喜欢和家人一起团聚。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长期的聚会,他们的生活才不孤独,也能够活得更愉快,所以才能够更长寿。
怎么样才能做到不孤单呢?这里我也给您三个切实可行的建议,您可以试一试。
第一,要参与主动的娱乐,而不是被动的娱乐。
什么叫主动的娱乐?就是 您可以全身心地参与在里面,并且可以手脑并用,和别人互动的活动就叫主动的娱乐。
比如说现在很流行的跳广场舞就是个主动的娱乐,因为您需要去学习,需要灵活地使用您的身体和大脑,还需要和很多人一起协作。
比如说去卡拉OK唱歌,您自己要学会唱歌,要把它唱出来,还有人给您鼓掌,您为别人鼓掌。这个就叫主动的娱乐。
什么是被动的娱乐呢? 被动的娱乐就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不需要主动地反馈的过程。
比如说看电视,您坐在那里什么都不用干,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就行了。或者您在网上看新闻,看视频,看小说,也大多属于被动的娱乐。
被动的娱乐在很大程度上只会增加您的空虚和无聊,对于排解孤独其实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您要真正地减少孤独感,需要参与主动的娱乐。
要做到生活不孤单,我给您的第二个建议是 要走出房间,多去外面跟别人沟通和交流,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多学多问。
比如我妈,她特别爱向别人请教怎么做菜。她去买菜的时候,她去问卖菜的人,您这个菜怎么烧。去餐厅吃饭的时候,她如果觉得哪个菜做得好,她会去跟后面的厨师交流,问人家这个菜是怎么做的。
所以,她就是因为有一个特别好奇敏感的心,她跟人学了很多做菜的方法,学了以后她还自己尝试、自己实验,创造了很多很好吃的菜。
如果您也有一颗保持好奇的心,多愿意跟别人请教,多愿意跟别人交流的话,您生活的圈子就会越来越大。
打个比方,如果您不喜欢黑暗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开窗户,把阳光放进来。如果您把心灵的窗户打开,多跟人交流,那您的生活一定会洒满阳光。
第三个建议,如果您不是特别讨厌动物的话,我建议您可以养一只宠物,不管是猫还是狗还是鸟,都可以。
在北京,很多老人都有在四合院里养鸟的习惯,并且给鸟取上名字,每天早上去公园遛一圈。
我们的邻居日本,宠物的饲养率是全世界最高的。这跟日本的长寿其实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老人有伴不孤单,所以也就活得比较长。
我再给您举一个例子,在美国有一个研究,在一个老人的疗养院里面,有一位老年病学家叫托马斯,他是一个医生。他来这个疗养院之前,这里住的老人都非常痛苦,非常孤独,而且吃很多很多的药,包括抗抑郁的、抗焦虑的药。
托马斯医生来到这个疗养院以后,他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因为他自己以前是在农场长大的,跟动物都很有感情,他就给这个疗养院引入了很多的动物。每一层楼都养了猫养了狗,还在院子里养了很多的鸟,并且让老人把这些动物都照顾好。
两年以后,您猜怎么着?这个疗养院的老人的服药率下降了三分之一,而且老人的死亡率也大大地下降了。
所以现在是有医学证据证明养宠物对健康其实是有好处的,只要您不是特别讨厌动物,也没有不能养宠物的疾病,我建议您可以试着养一养。这会让您的生活更加有乐趣,也更有陪伴。
本讲小结
最后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讲的是,如何做到日日有盼头,生活不孤单,我给了您几点具体的建议。
我也给您一个家庭作业,对照我这一讲的内容,叔叔阿姨可以看一看自己在这几方面有哪些可以实施的,可以写下来试一试。
我也欢迎您把您自己的经验在留言区分享出来和大家一起互动。
如果这两点您都能做到的话,那恭喜您,您离100岁又近了一步。
在下一讲,我会跟您谈一谈不舒服生了病以后应该怎么办,我们下一讲见。

3. 不舒服和生了病怎么办

前面几讲,我跟您重点讲了什么样的生活习惯能够让自己更健康。下面几讲,我会着重讲一讲看病就医的事。当您自己有需要的时候,帮您做一个最会看病就医的人。
这里我要帮您理清四个问题,分别是:
第一,哪些症状出现了,就必须马上去医院,绝对不能拖;
第二,看病之前,要做什么样的准备;
第三,挂号有什么样的讲究;
最后,我跟您聊一聊怎么样有效地和医生沟通。
需要立即去医院的症状
先说第一个问题,哪些症状、哪些病不能拖,一定得马上去医院。
不知道您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总觉得生病去医院太麻烦、太闹心,又要花钱,等候的时间也很长,有时候还怕麻烦儿女。因此有些什么头痛脑热,小毛小病都不愿意去医院,能扛着就扛着,能拖就拖。
但是我想告诉您的是,有些病是绝对不能拖的,一有症状就需要立马去医院。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病如果能够及时地去医院,是完全能够康复的。但是如果耽误了时间,就会有生命危险,那就太可惜了。
您可能知道中国致死率最高的三种病,分别是脑血管病、肿瘤和心脏病。
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比如中风和心梗,起病很急,如果不去医院,常常有生命危险,而且如果去晚了,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疗效往往不好。所以,如果出现以下这些症状,一定得立即去医院,不能耽误。
我跟您讲一讲,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主要的症状到底是什么,大概有以下六类。
第一,突然出现说话不清楚、语言不利索、吐字困难,或者想说说不出来;
第二,突然出现看东西看不清楚,眼前发黑;
第三,一侧脸面瘫,或者是一侧肢体不受支配,乏力,抬不起来,或者走路的时候一只脚拖地,甚至不能够行走;
第四,口角歪斜,流口水,吞咽困难;
第五,剧烈的头痛或者头晕呕吐;
第六,胸闷胸痛,有时候伴有呕吐、牙痛或者左上肢的疼痛。
尤其是有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脏病家族史的老人,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需要立即叫救护车去医院,因为这非常有可能是心梗。
以上我说的这六点不但您要知道,您还需要让您的家人知道,一旦出现了这些症状,他们可以立即送您去医院。
我自己有一个亲身的体会,我有一个亲戚在家里出现了吞咽困难、口角歪斜,不知道怎么回事,还上床去睡觉。直到他的儿子给我打电话,说他爸出现了这些症状,我才告诉他应该立即叫救护车去医院,但是已经太晚了,耽误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给他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看病前的准备
说完了哪些症状需要立即上医院,我来跟您讲第二个问题——看病之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很多时候,叔叔、阿姨看病直接就去了,什么东西都不带,或者什么都不准备,这是非常不好的。
去医院之前,我们如果做好充分的准备,那看病的效率会大大地提升,而且我们更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治疗。
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您可能也知道,我们常规地要带很多东西,比如说病历、医保卡、身份证、以前检查的结果、影像的片子、吃药的药品清单。
但是关于这些资料的准备,我还想跟您补充一下。
比如说影像片子,我们最好把原片准备好。因为如果只有检查报告的话,医生是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的。
另外,如果您的资料很多,最好能够按照时间顺序把它们提前整理好,用一个夹子把它们夹起来,方便医生查阅。
对医生来说,越简单越省事,他就越有时间帮您思考疾病的问题。您让他越费劲地找信息,他就很难花时间去想疾病的问题。 所以对于看病来说,您的准备做得好,既方便了医生,最后也是方便了自己。
除此之外,我还要特别建议您把想问医生的问题拿张纸写下来。
为什么呢?是因为在大医院看病时,和医生见面的时间都特别短,常常就三到五分钟,还没来得及让您问很多问题呢,就到下一个病人了。
很多病人见了医生,人一多,又紧张,本来想问医生的问题,完全想不起来了。出了诊室,离开了医院,才想起还有问题没问。 所以如果您提前做好准备,把问题写下来,到看病的时间点,可以大大提升您看病的效率。
还有一个好处,当医生看到您做足了准备,他的心理也会不太一样,就像老师看到学生家庭作业做得好,也会更愿意、更耐心地回答您的问题。所以当医生看到您做了准备以后,他的态度反倒会更好。
如何挂号
说完了看病之前的准备,我继续跟您讲第三个问题——怎么挂号。
您可能觉得去医院挂号是件非常复杂的事,门诊、急诊,这个科、那个科,普通号、专家号、特需号,五花八门,到底从哪下手都不知道。
这里我给您两个建议: 第一,如果您是第一次去看病,挂普通号就行,不要挂专家号。
您可能会觉得专家号当然更好,专家有经验,看病当然要找有经验的大夫,怎么可能挂普通号呢?
但实际的情况是,很多病都是常见病,治疗过程都很规范,专家和年轻的大夫看的效果差不多。
如果您真的是碰上了疑难杂症,第一次看病基本上都是做检查,专家也是给你做检查,所以你找专家做检查和找一般的大夫给你检查,都是一样的。
而且专家号一般更贵更难挂,看专家的人也很多,轮到您到专家那里一般也就几分钟的时间,还不如有一个医生踏踏实实地给您多看一会,体验更好。
所以,除非您是老病号,或者普通的医生已经建议您需要再找专家明确一下,否则不建议您一上来就挂专家号。
第二,挂什么科,您别自己想,一定要咨询一下医院服务台的护士。
咱们去医院的时候,大厅里都有一个护士台,护士一般都接受过分诊的培训,她们能够告诉您这个症状应该看哪个科,这样可以节约您很多的时间。
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如果您得的是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如果已经知道是什么病,比如说是高血压,或者糖尿病,或者甲亢,而且治疗的方案已经很明确了。我建议您最好找一个固定的医生,长期就在他那看。这个医生最好是离您家很近的社区,或者就近医院的大夫。
这有两个好处:第一,如果您长期跟这个大夫的话,他会非常了解您,能够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指导和管理。因为对于慢性病来说,其实治疗的难度不大,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医生非常了解您,非常细心。
如果有一个长期了解您的大夫,他才能把工作做得细。如果您只是去大医院,每次看不同的医生,医生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您的情况,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所以反倒浪费了时间。
第二,慢性病的治疗常常需要很长的时间,有个固定的医生也更省时间。并且有些医保政策也对于在社区看慢性病有报销的优惠,这样的话,您可以省钱。
有效地和医生沟通
接着说第四个问题——怎么样才能更有效地和医生沟通。
前面我们也说了,见医生的时候常常时间都特别短,三到五分钟就到下一个病人了,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利用这三到五分钟,最大化地告诉医生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并且得到更多有效的反馈呢?这儿有几点建议我可以给您。
第一,对于医生问的问题,咱们尽可能简洁明确地回答,尽可能地讲述事实,而不是讲自己的判断。
比如说,医生问您咳嗽多久了,您就回答说前天下午开始的。这就比说有几天了更明确,对医生来说也更有用。
比如说,您跟医生说饿的时候觉得胃疼、反酸,这就是陈述事实,是非常好的。如果您跟医生说觉得自己得了胃溃疡,这就是在做自己的判断,对于医生来说这是无效的信息。所以您跟医生陈述的时候,尽可能要讲事实,而不是自己的判断。
第二,当您跟医生沟通的时候,如果有没听明白的话,一定不要不好意思提出来。
这里面有个小的技巧,就是礼貌地重复一下医生说的话,然后问他说您是不是这个意思?如果得到确认的话,您甚至也可以把这个话写下来,回去以后再理解。
第三,如果您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说希望能够用一些比较便宜的、医保范围内的药,不愿意做一些有创伤的检查,或者下次看病的时候能不能让医生给您加号。
这些需求都是非常合理的,您可以非常直接地跟医生提,并且说明自己的难处和意图,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生都会允许的。
最后,您看完病,拿完药以后,可以在自己的日历上或者笔记本上记一下下次看病的时间,并且把医生说的比较重要的事在笔记本上记下来,以免回头就忘了。
医生开的药,服用的时候也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自己不要擅自做主,觉得没有症状就停药了。因为在医学上很多病的治疗需要一定的周期。本来可以治愈的病,如果您提前停了药就没有治好,还得反复去医院,您就划不来了。
到这里,我这一讲的四个问题就讲完了。另外,我还有两个小建议要给您。
第一,如果您去看医生的时候,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您应该选择相信医生,而不是怀疑医生。因为从概率上来讲,您选择相信医生的获益要远远大于您的风险。
第二,如果平时您有时间,有机会认识一两个医生朋友,可以花点时间培养一下感情,多走动走动。因为如果遇到有病的时候,有个医生朋友在身边会方便很多。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节课,我跟您讲了怎么样做一个最会看病的人,有了哪些症状我们必须马上去医院,怎么样挂号才是合理的,看病之前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怎么样有效地跟医生去沟通。
您如果觉得有道理,可以把这一节的内容微信分享给您的亲朋好友,帮助他们在遇到疾病,需要就医的时候,可以从容地应对。
添加到知识账本
划重点
看病就医的两个重要建议:

第一,如果您去看医生的时候,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您应该选择相信医生,而不是怀疑医生。因为从概率上来讲,您选择相信医生的获益要远远大于您的风险。

第二,如果平时您有时间,有机会认识一两个医生朋友,可以花点时间培养一下感情,多走动走动。因为如果遇到有病的时候,有个医生朋友在身边会方便很多。

4. 如何战胜慢性病

在上一讲里,我给您介绍了一下看病就医的一些技巧和方法,这一讲我想跟您聊聊慢性病,我们也叫慢病。
为什么单独要跟您聊慢病呢?是因为慢病在中老年里太普遍了,而且慢病常常症状不明显。比如说我们常常说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很长时间都可能没有症状,咱们也不太重视。
但是您要知道,一旦出现并发症,往往很严重。慢病的控制,医生虽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您自己。所以,我想专门跟您聊聊如何战胜慢病。
节俭基因让慢性病变得普遍
您可能会好奇,为什么现在的慢病突然变得这么多了呢?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假说,叫做节俭基因假说。这是一个美国的遗传学家在1962年提出来的,具体什么意思呢?
不是说节俭的人容易得慢病,说的是在人类历史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吃不饱的,所以人类进化的结果就是筛选出一批基因,让我们能够非常高效地吸收食物的营养,并且把这些多余的营养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这样人才耐得住饥饿。
这些基因就被叫做节俭基因,它们是帮助人类在饥饿的时候能够活下去的原因。
但是您看过去几十年,咱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食物基本上变成了一个随时随地可以获取的东西。
在这个时候如果您还放开吃、放开喝,加上体内节俭基因的作用,体内的代谢一定受不了。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的高血压、高血糖,我们把它们统称为代谢相关的疾病,也俗称富贵病。
讲到这里,您可能会明白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慢病,而且慢病这么难对付。就是因为慢病是我们体内的节俭基因和现代社会的物质极大丰富共同作用的结果。
控制慢病在某种程度上是和我们的天性在作斗争。 如果您不幸得了慢病,那该怎么办呢?
警惕两种不良心态
我先跟您讲两种不好的态度。
第一种叫掩耳盗铃,就是不把它当回事,觉得自己只要没症状就无所谓。
我印象很深的是,以前在我老家有一个邻居,他血压很高,还很骄傲地跟别人说:“我根本就不把血压当回事,反正也没有感觉,我根本就不相信这些医生说的。”后来,他不到50岁就在大街上因为脑出血而去世。
对待慢病如果视而不见,后面往往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
还有一个态度就是特别把慢病当回事,但是又没有正确的方法,道听途说,各种法门。
隔壁的老王说这个好,他试一下;老李说那个好,他也试一下。自己没有什么主见或者判断,保健品、中草药都试遍了,却没有得到正常的治疗。
我们对待慢病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呢?您常常听医生说糖尿病治疗有“五驾马车”,高血压治疗要规范地治疗,长期地随访,定期地回去看医生。
这些都对,但是我想再给您三个小技巧。
第一,要用“发现”而不是“限制”的心态去对待慢病;
第二,要把整个的过程当成一个游戏,不断地“闯关升级”;
第三,要花时间去学习科学的知识,绝不要道听途说,随便相信别人的妙方经验。
我一个一个地跟您解释一下。
要用“发现”而不是“限制”的心态
首先,什么是“发现”而不是“限制”的心态呢?
得了慢病,医生都会跟您说不能吃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要吃主食,不能吃得太咸,不能吃得太油腻。总之有很多很多的“不”,这在医学上都对,但是人很难坚持下来,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限制都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跟自己多年的习惯也相反。
我的建议是,您刚开始不要太关注于不能做的事,而要多去想一想自己能做的事。
比如说医生建议您多吃蔬菜,您可能会想,我以前不爱吃蔬菜,那应该吃什么蔬菜呢?这就可以给自己一个去发现、去尝试的任务,您可以去尝试各种各样的蔬菜以及各种各样的做法,最后找到自己最喜欢的。
拿我自己来说,我以前也不爱吃蔬菜,但是我给了自己这个任务之后,我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最后,我发现用芝麻菜拌的沙拉很合我的胃口,我之后坚持也不会觉得很难。
比如说,医生让您多运动,可是您不喜欢运动,您也可以给自己一个发现的任务,就是找到自己最喜欢和适合的运动。
比如说,医生让您监测血糖,您可以给自己一个发现的任务,到底一天当中我的血糖变化规律是什么呢?我通过监测能不能发现这个规律呢?您给了自己一个发现的理由、一个尝试的任务,这样才容易坚持下来,而不是很多很多的“不”,很多很多的限制。
以游戏心态应对
把整个慢病管理的过程看作一个游戏,不断地闯关,不断地升级。
咱们每个人从小都喜欢游戏,为什么呢?因为游戏有趣味,有反馈,有激励。
慢病的控制过程往往非常漫长,很难坚持,而且这个过程非常无聊。您可以把这个过程分成很多很多小的任务,设定每个阶段的里程碑。
比如说我这个季度的目标就是要减重五公斤,或者下个季度我要把血压降低10个毫米汞柱。您可以把这个目标写下来,拉着老伴或者儿女跟您一起来,甚至相互监督、相互比赛,每达到一个里程碑,好好地庆祝一番。
我给您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几年前我母亲的血糖不太好,为了鼓励她减肥控制血糖,有一段时间我跟她比赛做平板支撑,就是两个手放在胸前撑在地面上的一个运动。
我们俩每天晚上都比,我父亲做裁判。我妈为了打败我,居然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成绩从30多秒提高到了4分钟,而我才有两分钟的水平。
可见有了比赛,有了游戏,有了竞争,她有多大的毅力。您也可以尝试一下把这个无聊漫长的控制慢病过程变成一个游戏,变成一个比赛。
找到科学知识
要找到科学的知识,千万别道听途说。
现在的媒体很发达,您可能经常会在微信、微博上看到很多的广告、很多的介绍,说这个可以治疗慢病,那个可以控制血压。
我想告诉您的是,现在有很多商家发这些文章的目的都非常强,就是为了让他们的产品更好卖,所以您千万不能轻易地相信。
另外,您身边的朋友或者邻居也会告诉您,“我们家的谁就是这样治好的”,您也要小心。因为很可能他们并没有恶意,但是这种方法可能并没有什么效果,只是碰巧或者只对他们有效,但是对您可能不一定有效。
到哪里去寻找正确的信息呢?我给您推荐两个渠道。
第一,国内非常正规的优秀医学出版社,您可以记住以下几个出版社。比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这些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质量都非常高,而且很有科学性。比如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协和医生答疑》丛书就是非常高质量的一套书。
另外一个渠道,就是通过医院的医生亲口告诉您的那些事。这两个渠道获得的知识可信度相对来说都是比较高的。
当然,通过媒体,比如电视、网站、广播,获得的一些养生治病的知识,如何辨别它的真实性,得到订阅专栏《卓老板聊科技》里面,科普作家卓克写过专门的文章来教会您怎么样判断微信里面不靠谱的消息。
两个管理工具
讲到这里,最后结合慢病的要点,我在文稿的最后还给您附了两张表 。这两张表很有用,我希望您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用到它们。
第一张表是用来检测您对身体了解的情况的,相当于是一个自我监测的表。
它可以帮您判断您自己的疾病所处的阶段,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如何进行管理。通过填写这张表,能够帮您做一个自我的检查,更好地了解和控制慢病。
第二张表是一个日志示范,像是您自己对于慢病的一个日记。
我们刚才说了,慢病重在坚持自我管理,所以如果您每天能够以写日志的方法来记录自己每天的改善情况,能帮您更好地管理慢病。我给了您一个模板,您可以仿照着进行填写。
一两的预防胜过一斤的治疗
我还想再跟您多说一说,因为慢病早期没有什么症状,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得了慢病,等到有了症状以后,常常就比较晚了。所以,我们才需要主动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怎么能做到主动地了解呢?就是要定期去体检。打一个比方,就是咱们开的车每年都要年检一样,您得定期去看一看自己的身体有什么状况。
有一句俗话叫做“一两的预防胜过一斤的治疗”,体检就是在预防上的投资。
很多人会觉得我查了好多年都没事,反复地去查是不是浪费?这种想法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人的年龄和发病率是正相关的,很多疾病的发病率到了60岁以上是成倍上升的,所以您年轻的时候没有查出病,绝对不等同于您岁数大了以后就没有病。
所以岁数越大,咱们越应该去体检,甚至体检的频率也应该增加。如果您是70岁以上的老人,您应该半年就做一次体检。
关于体检的项目,我们都知道,有些大类是每年都必须做的,比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脑血管,代谢疾病的一些排查,但是有一些常常会漏掉。
在这里,我也提醒您一下:
如果您是40岁以上有消化道问题的人,或者家人有人有过消化道的症状,您需要进行胃肠镜的检查。
如果您是65岁以上的,建议您要筛查骨密度,判断有没有骨质疏松。
如果您吸烟,或者家里有人吸烟,或者家人得过肺癌,您又是55岁以上的,那建议您要做低剂量的胸部CT。
如果您是女性,那么建议您每年做宫颈涂片的筛查。有条件的话,还要查一查HPV。
如果是40岁以上的女性,要做乳腺的B超或者目靶。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讲了如何战胜慢性病。
我跟您讲了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的慢性病,以及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慢性病。
第一,我们应该用去发现,而不是用去限制的心态,把慢病看作一个需要做的改变,看作一次新的机会,新的探索,而不是看作一个失去。
第二,把这个过程当做一个游戏,当做一个竞争,设定有时间、有里程碑的阶段,不断地闯关升级。
第三,我们要学习科学的知识,不要道听途说,也不要随便相信别人的偏方。
我也跟您讲了为了更早、更快地发现慢性病,我们需要定期做体检,并且了解要检查什么样的项目。
在接下来的第五讲中,我来跟您讲讲如果不幸患了比较重大的疾病,例如癌症,应该怎么样去应对。

5. 如何应对重大疾病

上一讲,我们讲了控制慢性病的方法,这一讲我想跟您说说,如果您自己或者身边的亲朋好友不幸得了重大疾病,比如像癌症、心脏病、中风,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
当然,您现在不一定有这样的问题,我也是希望最好您一辈子都不碰到这样的问题。但是有备无患,也有可能您的亲戚朋友当中有人正在患这些疾病。您可以把这些内容保存下来或者分享给他们,可能会对他们有帮助。
这一讲,我也建议您跟您的子女一起来听,因为如果有一天咱们真正遇到这样的事,是需要一家人一起商量、共同决策的。所以如果他们能理解这些信息,对于您一家人共同决策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一讲主要有四点。
第一,怎么样选择一家合适的医院;
第二,怎么样选择一个合适的医生;
第三,当您面临多种治疗选择的时候,您怎么样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最后,怎么样去和家人进行沟通。
选择医院要考虑三个维度
得了大病,咱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一家靠谱的医院,什么样的医院才是最靠谱的呢? 我的建议是您要根据医院的水平、方便的程度和费用的支出,这三个方面综合地来考虑。
先说医院的水平。一般来说,如果是肿瘤或重大的手术,我建议您优先选择在当地最大的三甲医院或者肿瘤的专科医院,比如像咱们的省级人民医院、市级人民医院,或者省级肿瘤医院、市级肿瘤医院,或者像华西、协和这样的国家级的学术中心。
如果您所在的城市没有很好的选择,而且您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也不错,我建议您可以去全国有名的医院。
您可以参考复旦大学医学研究所评选的一个中国最佳医院排名。这个排名是由全国30多个临床专科的一千多个专家共同选出来的,相对比较权威,而且每年都会更新。这里不但对医院进行了排名,而且对每个专科还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比如说如果您要做前列腺癌的手术,泌尿外科在中国排名前十的医院是哪几家,都有相应的推荐和介绍。您可以在网上直接搜索 “复旦大学中国最佳医院排名” ,就能找到这个榜单。
但是这个榜单里的医院有一个问题就是常常人满为患,挂号或者住院很不容易。除非是疑难杂症,或者您就住在北上广这些城市,否则我还是推荐您优先选择省会城市,或者是市级城市的三甲医院。
对于大多数的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这些医院的水平其实就很不错的,而且就医更方便,医保也覆盖,综合起来性价比是最高的。
在选医院这件事上,还有一点特别要提醒您,就是千万不要简单地在网上搜一个病,然后看哪个医院有这方面的介绍。
因为在网上有很多投放疾病广告的医院,常常是一些不太正规的民营医院。这些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常常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可,他们也是通过一些不实的宣传来招揽患者的,夸大治疗的效果和疾病的程度来获得超额的利润,甚至是提供无效的治疗来降低成本。
所以,遇到一些重大疾病,如果您碰到在网上做广告的医院,要特别小心。
当然,现在也有不少正规的私立医院,他们的医疗质量和公立医院不相上下,而且医疗环境要好很多。但是缺点就是价格昂贵,如果没有商业保险的话,大部分人是无法自己承担的。比如说像北京的和睦家、明德医院,上海的国际医疗中心都属于这一类。
三条经验帮你选好医生
选好了合适的医院之后,您马上会遇到第二个问题,去了医院以后,有那么多的医生,好像都是主任、副主任,到底哪一个靠谱,怎么样挑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医生。这里面也大有学问,我跟您讲讲三条最主要的经验。
第一,您可以从两个公开的信息渠道来综合选择您的医生。
第一个渠道是医院的官方网站,这个网站都会有科室成员的官方介绍,包括这些医生的诊疗特长和方向,如果您已经确诊的话,就可以根据医生的诊疗方向来寻找对应的专家。
另一个渠道是“好大夫在线”网站,这上面有很多病人给医生的评价,您可以综合病人的评价和医生本身的经验来综合选择。
对于“好大夫在线”这个网站上的评价,建议您特别留意一下患者亲身经历的就医体验,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者不好。
您要仔细去看一看在这个患者就医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医生是如何处理的,患者的结果和反馈怎么样,对什么满意,对什么不满意。因为这些细节才能够体现医生的能力,也很难造假。
选医生的第二个经验,有博士学位,有海外的学习经历,年龄在35岁到50岁之间的医生是最好的选择。
选择医生的时候,除了他的科室和他的特长,您要留意一下他的学历、他的培训经历以及年龄。一般来说,有博士学位或者有海外培训经验的医生,在学术水平上会相对高一些。
在年龄上,我们建议您最好选35岁到50岁这个年龄段的医生。
为什么不能太年轻呢?因为太年轻的医生往往临床经验还不够。
为什么又不能年龄太大?很多人都相信医生越老经验越丰富,其实这个是一个特别容易犯的误区。尤其是对于西医来说,因为医学发展和变化特别得快,年龄大的医生相对来说知识更新没有年轻的医生那么快。所以在35岁到50岁这个区间的医生,他基本上是达到了他的知识和经验最高的阶段。如果在其他的选择都一样的情况下,您可以优先选择这个年龄段的医生。
第三,选择医生的时候要慢,但是一旦选中了,我建议您一定要信任他,不要轻易地更换。
为什么不要换呢?主要的原因是医生都需要一些时间来了解您的情况,一个长期熟悉您的医生会比陌生的医生有优势,并且医生的治疗方案一般都是长期的考虑。
如果中途更换了医生,中断了治疗,或者您对他不信任,不遵从他的医嘱,都会影响治疗的效果,甚至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
中国的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曾经说过一句话,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就像一个人驮着另一个人过河,河水很湍急,两个人都有风险。我驮着你,如果你不信任我,我们根本是没有办法走过这一段路的。所以,信任医生对病情的诊治是非常重要的。
那您可能会问,医生说的好像都很有道理,我应该如何判断这个医生值不值得信任呢?
我教您一个方法,好的医生常常都具备两个标准。
第一,他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他能够对治疗的选择讲出道理。 所以您可以问问您的医生,为什么要推荐这个治疗方案,看他能不能说出令人信服的道理。
第二,他能够从患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是只是从自身或者医院的角度。 好的医生常常会这样讲,“基于你现在的情况,我的建议是什么,因为什么。”如果您能遇到这样的医生,真是非常幸运,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和信任他。
了解循证思维,不被经验误导
现在您已经知道了怎么样选择合适的医院、合适的医生。接下来我跟您说说面临一些重大的医疗决策,比如手术、化疗,我们应该怎样做出效果好、风险低的选择呢?
您可能会碰到一种情况,医生给您推荐的方案和自己听说的不一样。比如,身边的亲友得了某个病,用什么方法治好的。自己的医生推荐的方案不是这个,常常会因此而产生怀疑,心里犯嘀咕,想这个医生说得对不对。
这里我想和您说一下医生和病人的思维有什么不同。
病人常常是经验主义的思维,听见谁、看见谁试了什么有效,就觉得自己也应该有效。
我给您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问我,听说某某打了干细胞以后,觉得精神特别好,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去打?这就是我们说的经验主义思维。
医生用的是循证思维,什么是循证呢?就是遵循证据来下结论。遵循什么证据呢?是指医学研究所积累的证据。
我们在医学上把所有积累的证据分成了五种等级,等级越高的越可信,越低的越不值得相信。循证医学的思想就是把所有的治疗先当做是无效的,除非我们能通过医学研究证明它有效,才给患者推荐和使用。
比如我以前在协和医院实习的时候,很多病人来了协和,都会给医生抱怨,为什么协和医院用的药这么少?
其实病人可能不知道,协和大夫的循证观念很强,如果没有证据证明有效的药,都当做无效,都不给病人用。所以,给病人的治疗非常精准。没有证据证明有效的药,如果给病人用了,既有副作用,还浪费了患者的金钱。所以只用有效果的药,这才是好医生的标准。
所以说,当您听到医生的推荐和自己的理解不一致的时候,很有可能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别。
多咨询不同专业的医生
但是,医生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现代医学因为分工很细,很多专科医生在本专业学习了很多年以后,常常视野会限制在本专业以内,并不一定能够非常全面地看待问题。这并不是说医生的水平不行,其实常常是水平不错的医生才有这个局限性,因为他们都太了解自己专业的东西了,太自信了。
比如说,如果您是一个川菜厨师,一辈子都做川菜,很有可能您觉得川菜是全世界最好吃的菜,因为您的客人都是这么说的。
同样,一辈子都开刀的外科大夫,他容易觉得开刀是最好的治疗。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所以在一些重大的医疗决策上,为了避免医生的局限性,建议您可以多咨询几个不同专业的医生。
比如说对于肿瘤,外科大夫建议您手术,您可以再咨询一下肿瘤内科或者放疗科的大夫,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果最后大家说的都一致,那这种方案的风险会很小;如果不一致,您就需要把各自的意见,尤其是背后的原因给记下来,再找一个您信任的医生一起来讨论,最后做决策。
提前与家人沟通偏好
最后,我再跟您说一说如果得了重病,您该怎么样去和家人沟通。
这里我想给您一个建议,不管您有没有得病,现在就可以提前把您认为重要的事或者您的一些希望、一些偏好先写下来,告诉您的家人。
您可以写一些什么呢?
比如说我如果得了重病以后,我希不希望知道真实的病情;我希不希望自己参与到治疗选择的讨论当中;我对于中医、西医、手术、住院、放疗、化疗有没有什么偏好;有没有什么样的医疗操作是我不希望接受的,比如说气管切开,比如说插管上呼吸机;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我希望如何度过等等。
您都可以先把它写下来,提前跟您的家人聊一聊这些,能够在万一遇到这些疾病的时候,让他们更理性地去决策,也能让您在面对重大疾病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权。
我给您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好朋友患了卵巢癌,她在国内的很多大医院进行了放疗、化疗和手术,生活质量很差。她的家人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想给她最好的治疗,甚至找到了一些临床实验的药物,让她参加实验。
但是她非常痛苦,到最后她才鼓起勇气告诉家里人,自己其实希望去一个海边,和家人一起待一待。
家里人给她找了一个山东海边的医院,在那里一起度过了最后两个月。她的家人后来告诉我,那两个月的时间,大家都很安详、宁静,虽然最后病人离开了人世,但是大家也觉得没有什么遗憾。
最后,我还想给您补充一条,重大疾病的治疗一般都非常昂贵,为了减轻您经济上的负担,您可以提前购买一些补充医疗保险,尤其是重疾险。
如果您的年龄太大,现在已经没有办法购买保险的话,还有一些大病互助平台,您也可以试一试。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我们这一讲说的是怎么样应对重病大病,应该如何求医。
这里面包括了我们应该怎么选择对的医院,怎么选择合适的医生,怎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降低决策的风险,以及如何跟家人沟通您的病情。
在最后,我为您准备了一张大病行动清单 ,如果您自己或者身边的人遇到了大病,您可以一条一条地照着做。
在接下来的最后一讲里,我会帮您纠正一些关于保健品的错误观念,以及怎么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品。

6. 如何科学看待保健品

前面几讲,我们说了怎么样才能做到健康长寿,怎么样更好地应对慢性病和重大疾病。最后的这一讲,我来跟您聊聊保健品。
这一讲,我要跟您聊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要帮您纠正两个关于保健品的错误的观念;其次,我要告诉您哪些是可以选择的保健品;最后,我会您推荐一个全世界最好而且免费的保健品。
您如果喜欢买保健品,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相信这些保健品的口碑。比如说,邻居家吃了这个东西,身体一直非常好;朋友吃了保健品,病都好了。好多亲戚朋友口碑相传,您在很大程度上就动心了。
但是我在上一讲跟您讲了,您的这种思路叫做经验主义。医生看问题,是从循证医学,也就是现在有没有研究能够证明这个保健品有效的角度。
事实是绝大多数的保健品其实是拿不出有效的证据的。
听到这儿,您可能犯嘀咕了,“我确实看到身边朋友吃了这个保健品是有效的呀,可你又说拿不出证据,我究竟该不该买呢?”您先别着急,我来先跟您纠正两个错误的观念。
保健品不能当药吃
关于保健品的第一个错误观念——吃保健品能治病。
有一些无良的厂商会做一些虚假的宣传,这些宣传的目的都是让咱们相信保健品能治病。生了病不愿意去医院,而愿意用保健品。有一句俗话叫做“宁可吃保健品,也不躺着吃药”,说的就是这个状态。
我给您举个例子,比如说美国原装进口的深海鱼油为了在中国更好地销售,产品介绍上会有这么一段话,大意就是深海鱼油可以治疗中风、高血压,可以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简直堪称神药。
但是同样的深海鱼油在美国的说明书上是怎么说的呢?它的产品包装上除了成分含量的介绍,只能说一句“可能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帮助”,而且还会加上一句“并未被FDA批准”,意思是说没有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证。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这个保健品在美国没能证明它能有治疗上述疾病的功能,所以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批准它宣传自己有这些功能。同样的产品到了中国,中国厂商就直接在标签上宣传自己有独特的治疗功能了,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无良厂商的虚假宣传。
如果您相信保健品能治病,花钱倒是其次,最大的风险是时间上的机会成本。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案例,因为轻信保健品可以抗癌,最后把赌注都放在了保健品上,延误了肿瘤的正规治疗,最后导致肿瘤的恶化。
所以,以后如果再有人告诉您,某某保健品可以治什么什么病,无一例外,都不能相信。您可以问他一个问题,这是药还是食物?如果是药,那它有没有经过临床实验?
吃保健品也要节制
关于保健品的第二个错误观念,就是保健品都很安全,多吃一些没有坏处,甚至是可以多多益善。
这也是完全不对的。因为虽然说保健品的毒副作用比药品要小很多,但也不是可以不按剂量随便吃的。
我见过有老人吃了十来种保健品,结果不好好吃饭,导致出现低血压晕厥的,也见过补钙补得太多,最后出现肾结石的。
您想,我们在前面讲“饮食有节制”,连食物我们都要做到有选择、有节制,保健品也绝对不是多多益善的。
如何选择保健品
说完了保健品的两个误区,我再来跟您讲一讲怎么样选择保健品,其实这里面也大有门道。
不同的人、不同的体制、不同的疾病情况,需要使用不同的保健品。
如果是女性,到了50岁以后,由于体内雌孕激素的降低而导致骨质的流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所以需要补充一些钙,尤其是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剂。
长期喝酒的可以补充一些维生素B12。
处于更年期尤其是更年期症状比较重的女性可以多喝一些豆浆,补充一些大豆异黄酮。
有“三高”和心脏病风险的人可以补充一些鱼油或者Ω3。
对于有骨关节问题的中老年人可以补充一些硫酸软骨素。
对于有预防糖尿病、控制血糖水平需求的人可以补充一些膳食纤维。
另外,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健康的人如果在平衡膳食的前提下,各种维生素都能达到日常的需求量,那么就没有必要再额外地大量补充维生素。
上面讲的什么人适合什么样的保健品,我也给了您一张清单,放在了文稿最后,供您参考。
水是最好的保健品
最后,我还要给您讲一个小秘密,是一个特别有效的保健品,而且还不花钱,这个到底是什么?它就是水。
因为我们的身体60%都是水,营养物质主要是靠水来运输,代谢也需要水来参与,废物需要水来排泄。除了少数人,比如说有心衰的病人不适宜多喝水之外,多喝水对我们的身体是有非常多好处的。
一个人一天要喝多少水呢?至少要1.5到2升,差不多就是普通玻璃杯的8杯水。很多人要口渴了才喝水,或者去上厕所的时候,小便是黄色的,这些都是缺水的表现。
我建议您起床的时候就立即喝一杯水,平时也拿一个水杯随时喝水。如果您不喜欢喝白水,在水里面放柠檬片或者泡绿茶都是非常好的选择。因为柠檬所含有的维生素C、绿茶所含有的茶多酚都是非常有益于健康的。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跟您讲了怎么样选择保健品。
我跟您澄清了两个误区: 第一,保健品不能治病,所以不能当药吃;第二,保健品不能过量,不能贪多,要有所选择。
最后,我给了您一些挑选保健品的建议,还给您推荐了一个全世界最好、最便宜的保健品,那就是水。
到这里,怎样健康活过100岁,您要了解的知识和行动方法,我都跟您讲完了。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生活在这个时代真的是非常幸运。因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您有很大的概率能够活过100岁,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这有两个前提,第一是您不能折腾自己的身体,第二是您要学习如何保持健康的能力,增大这种概率。
70岁到100岁的生活质量很大情况下取决于您今天的选择和行动,这就是我这门精品课想跟您讲的—— 天天要活动,饮食有节制,日日有盼头,生活不孤单 。定期体检,控制慢病,掌握应对大病的方法。
如果这些您都能做到,那您一定能活得更健康、更有质量。
最后,我真诚地祝福您,健康活过100岁,身体倍儿棒不受罪。

罗辑思维:医生的敌人 98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我们先从一个小故事跟大家聊起,故事的主人公叫张强,是个大夫,几年前他在杭州工作,是当地著名的血管外科方面的专家,有一天,他白天已经干的非常累了,七台手术,下手术的时候已经是夜里11点,他正准备上车回家,刚坐上车,就来了一个电话。

打来电话的是距离杭州不远的一个县,叫桐庐县的县医院,当天这家医院收治了一个病人,是因为交通肇事导致病人腹腔动脉出血,你想想那个情况,把腹腔打开之后,里面全是血,而且清理不干净,因为动脉血管的那个血压特别高,马上血又布满了整个腹腔,最后你连那个血管哪儿破了都找不着,当地县医院的水平相对总是差一点嘛,这种情况没有见过。

最后只好想了一个笨办法,派了一个大夫,用全身力气压住病人的腹腔,胡乱的把这个血管给摁住,让血液的流量稍微降低一点,一方面给这个病人大量输血,这就是个维持,说白了就是医生和病魔进行对峙,但是时间一分一秒正在过去,这是一个必输的结局,所以当地的医生实在没办法了,只好给著名的张强打了一个电话,说你能不能来看一看?

那医生嘛,当然这个时候就是医德的体现了,张强二话没说,拨转车头,就从杭州开到桐庐,这段路平时要开个一个半小时,而他当天开了半个小时就到了,据他后来讲,当天的车速达到了140迈,也真实蛮拼的。

但是张强到了现场,发现他也没有办法,他也没有见过这种情况,但是病人危在旦夕,怎么办,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很奇巧的办法,就是从病人的大腿根的动脉切一个口子,然后用导尿管从里面塞进去,导尿管很细,一直往里塞,一直往里塞,一直塞到腹腔的动脉管,那儿不是有个破口嘛,给塞出来,正好导尿管的头上有一个小球,所以这个小球可以把那个破口暂时地堵住,如果这个办法能够成立,那这个时候赶紧清理腹腔里面的血,然后把那个破口找到,把它缝合。

这办法行不行呢,没有人知道,那只好试,一试,果然成功了,所以张强当时就通过几个小时的搏斗,把这个病人从鬼门关上给拉了回来,皆大欢喜。

当然了,我们今天并不是想讲一个普通的治病救人的故事,我们想讲的是,你有没有听的出来,在刚才我描述的那个过程当中,张强医生其实有三次违法,第一次违法当然就是因为车速开太快,140迈,开什么玩笑,违反交通法规,第二次违法呢,是当时的中国医学界规定,一个医生只能单点执业,换句话讲,你是哪个医院的大夫 ,你只能在这儿干活,你要是到别的医院干活,就算你把病人给救活了,违法,中国是一直到2009年才开放大夫的多点执业的。

那第三次违法,不知道你注意到一个细节没有,就是张强医生最后用的是导尿管治好了病,可是导尿管这玩意儿啊,从来 没有进入血管外科的医疗器械的范围,所以说的不好听点,如果这位病人当时死了,张强医生很可能要为此担责的,你为什么用一个从来没有用过的医疗器械,这是不是 一个医疗事故的直接原因,没准儿就说不清楚了,因为这是一个临时起意的,一个创造性的动作。

说到这儿,其实就引出今天《罗辑思维》的话题了,就是医学,医生,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中国外科学的大家,裘法祖老先生,前两年刚去世,他就讲过一句话,说医生治病,就是把病人一个一个的背过河。你看,这个背字,用的真是好,一般我们都说渡过河,可是渡,它总得有艘船吧,船是一种相对靠谱,安全的工具,可是治病哪是这么回事呢,难不成你病人上了船,我就有责任一定要安全的把你带到彼岸,哪里有那回事情。

人体实在是一个太复杂的机器,即使是现代医疗这么发达了,我们解开的秘密仍然是一点点而已,所以一个病人一旦交到医生手里,事实上,咱俩立即结成了一个 叫利益共同体,你在水里,我也在水里呀,你的责任是挺住,我的责任是跟水搏斗,跟这条激流搏斗,能不能过去,咱俩心里其实都没数,你随时可以丢掉的是一条命,我随时要断送的是我的职业生涯,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张强医生,什么交通事故啊,什么医生违反单点执业的规定,什么医疗事故这些事,在那个刹那根本不用去想,那个时候只能想一件事情,怎么想尽办法把你从鬼门关上给抢回来。

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对于医生总有一个看法,觉得我交了钱,我是消费者,我是大爷,跟一个木匠差不多,我给你提供钱,你就应该给我提供我满意的服务,但是哪里有这么简单呢?世界各国,即使是很发达的国家,有两个社会事业的领域,它的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的,一个就是医疗,一个就是教育。

为啥这俩最难,因为他面对的是人对未来的一个巨大的预期,而这个预期又不可能完全达到,就像教育对吧,所有人去受教育,总想成才,可是谁能保证你一定成才呢,医生也一样啊,你总是想治病,可是谁能保证你不死,你的病全能治好呢。

所以这两个问题,在所有的国家它都很纠结,这和木匠可不一样啊,木匠,你把一个桌子交给他,他就应该帮你修好,如果他修不好,他就说,兄弟不行,你另请高明,可是大夫有这个权利吗,一个病人抬到你的急诊室,你即使说这个病我没见过,你马上就得收拾,你就得想办法,对吧,你根本就打不回去。

而且在治病的很多关头,你是得赌的啊,你也不知道怎么个情况,就说这一针打不打,打下去有可能活,有可能死,你打不打,他要随时做这样的决策,而且人体有一个最大的特征,跟桌子不一样,就是有个体差异性,甭管做了多少实验,医学教科书上怎么写的铁板钉钉,任何医术,它都有可能在某个个体身上失败,所以很多意外事故一旦发生,医生也说不清楚,所以这个职业是一个背人过河的职业。

为了说清这个职业呢,碰巧,我们看到了一本书,《心外传奇》,这本书啊,前一阵我们《逻辑思维》卖图书箱的时候,我们选了它,这本书的作者叫李清晨,他自己现在还是哈尔滨一家医院的心胸外科的大夫,这本书就详细描述了心脏外科的发展历程,从最早开始在心脏表皮上做工作,到后来能够打开心脏,再到好来心脏移植,一直到现在的人工心脏,这个过程真的像史诗一般。

在这本书当中,故事写的也非常的好看,那为什么心脏值得这样写呢,因为它实在是人体上太独特的一个器官了,首先,它不停地在跳动,第二,你一旦要治愈它内部的病,你总得打开它啊,可是手术刀打开心脏之后,血流尽,人马上就死,所以在医学史上,心脏一直是一个禁区。

你看19世纪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的外科水平已经发展的很高,什么肠胃,包括其他脏器的手术,已经开始起步,甚至成熟,但是心脏没人敢碰。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个著名的奥地利医生叫比尔罗特,他也是号称外科学之父,他当年创造的大面积的胃切除的手术,直到今天医院还在用他当年的方法,一百多年前的人,可是他就讲过一句话,说谁都别去动心脏,谁敢对心脏做手术,那是对外科手术的亵渎,谁敢动心脏,谁就将身败名裂,确实,它实在是太难了。

但是医学领域有一个特点,就是任何祖师爷定下来的清规戒律没有用,后人们是不会遵守的,不是学生不听话,而是那个情境让你没法遵守,你想想看,当一个病人躺在你面前,你如果发现还有一线生机,你怎么会不上手呢,即使这个地方在心脏又如何?!

所以比尔罗特是1894年死的,仅仅两年之后,人类历史上就出现了第一例心脏外科的手术,1896年,这事是发生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当时一个年轻人被人拿刀刺了心脏,所以警察就赶紧就把他送到医院,医生一看,也是很麻烦,但是得治啊,打开一看,万幸,心脏壁没有破,仅仅是上面 有一道1.5厘米的口子,那医生赶紧就得拿针来缝,这时候什么比尔罗特啊,这些话早就丢掉了。

但是心脏特别难治在哪呢,它不停地在收缩,在搏动,对吧,所以医生只能趁心脏松弛的那一个刹那缝一针,下一次再松弛的一刹那再缝一针,缝完了,好了,这个小伙子精精神神的离开了医院,这就是历史上第一例心脏手术。
当然,这例心脏手术,并不构成什么医学上的大突破,但是它毕竟打破了比尔罗特讲的那个魔咒,自此之后,随着人类医疗技术的缓慢进步,像什么抗感染,输血,这些技术渐渐成熟起来了,人们对于心脏外壁损伤的手术再也不发怵了。

比如说二战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医生叫哈肯,他就亲手在战场上救活了134名士兵的生命,而且他创造了一个奇迹,百分之百的治愈率,虽然心脏的外壁被炮弹的弹片击中,只要心脏没有破开,哈肯医生就能救你一命,但是不管怎么讲,这个时候所有的心脏手术都是围绕着心脏的外壁,如果里面出现病变或者损伤,怎么办呢,仍然是束手无策。

那第一次突破发生在什么时候?其实也在二战期间,据《心外传奇》这本书介绍,是在1944年的美国,那这次突破的突破口是在一种病上,叫法洛四联症,这是一个学名了,一般来说称之为叫蓝婴病,就是蓝色的婴儿,那婴儿为什么会变成蓝色的呢,因为缺氧嘛。那为啥缺氧呢,因为肺部供氧,而到肺部的血液量不足,就容易缺氧,婴儿的浑身皮肤变得青紫。

那为什么供血不足呢,当然就是因为心脏内部有损伤,而且这是一种先天性的心脏病,即使到现在,这种心脏病的发病率其实很高,是千分之七,那这种病其实后患也很严重,有13%的婴儿根本就活不过一岁,如果长大之后呢,他的很多生活质量也受这种病的折磨而受到影响,现在在中国的农村,这种病仍然是婴儿死亡率第一的病。

那这种病原来是没得治的,因为心脏打不开,更何况是婴儿,那么小的心脏,怎么能够打开治疗呢,但是有一个大夫在1938年的时候,就在想办法,而且这是一个美国的女大夫,叫塔西格,她想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并不需要打开心脏,而是在心脏的血管和肺部的血管之间架一个通道,让流向肺部的血液更加丰富,所以这是叫姑息疗法,就是我不解决病根,但是我缓解病情,直到今天我们的医院里还在,为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儿做这种手术,它的正式名称叫BT分流。

刚才我们讲到的那个女医生塔西格,她姓名的第一个字母T就在这个名称当中,但是你注意到没有啊,她仍然是排第二位的,前面还有个字母B,这个人是谁呢,他叫布莱洛克,这个人是美国当时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外科主任,因为霍普金斯大学医院是美国最好的医院了,所以这个人就算是美国外科学界的泰山北斗。

那你可能会说,由这样地位高的医生,做这种开创性的突破性的手术,那是众望所归啊,其实不然,越是地位高的人,往往越绕着这种手术走,为啥,风险太高嘛,你那么高的地位,经常有人死在你的手术台上,那你不身败名裂嘛?所以这个布莱洛克他愿意做这种手术,其实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他爱做手术,尤其是在一些手艺人密集的行业里面,他为什么干这个事,你甭找别的解释,就这一个解释,他爱干这个事。

这个布莱洛克其实前半辈子挺坎坷的,他大学毕业的时候其实成绩不是很好,虽然第一份工作找到了霍普金斯大学医院,但是因为成绩不好,至少不是学霸吧,所以普通外科这种大科就没他什么事,他直接给分到了泌尿科。

但是他幸运的是,他的顶头上司那个老板,就是泌尿科的主任特别喜欢他,觉得他是一个外科奇才,就把他推荐到了普通外科,但是呢,布莱洛克这个人脾气不太好,和同事们处不来,大家后来工作了一段时间,就把他给轰走了,所以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低谷。

但是紧接着呢,他就又倒霉催的,得了当时世界上的一种绝症,叫肺结核,肺结核在我们今天看来已经不是什么绝症了,但是在上个世界二三十年代,得了这种病,那活下来的几率是不高的,像林黛玉啊,茶花女啊,都是这么死的,没准儿作者心里想的,都是肺结核这种病,大文豪鲁迅先生也是得肺结核死的,所以这种病真的叫九死一生,这布莱洛克得的就是这玩意儿。

他在疗养的时候就天天在那儿想啊,如果放我一条生路,我要是能活下来,我一定要做一番大事业,后来赶巧,这九死一生的一生的小概率事件,真的就落到他的头上了,没死,而且后来还康复了,所以他就玩命得用这条捡来的命去工作,创造了大量医学界的成就。

到了1941年的时候,霍普金斯大学医院果然就又把他请回来,当他原来想当一个普通医生都不成的普通外科,当外科的主任,那当然了,他的处境这个时候也很微妙,因为周边的朋友,同事,都对他知根知底,知道他是原来被轰走的,所以这个时候他的地位并不能说很稳固,所以他要是冒险做BT分流这样的手术,尤其是第一例,而且在婴儿身上做,这个风险还是太高。

这个时候我们就得说,医生做创新和其它科学家那是不一样的,我们以前讲的什么伽利略,牛顿,爱迪生,他们就是做实验嘛,反复的来嘛,对吧,越刻苦,越做的实验多,成就没准就越大,但是医生没有这个机会啊,你能自豪的讲,我为了攻克这个医学难题,死在我手术台上有300条人命吗?他们不能这样做啊。

所以很多医生的突破性的成就,既来自于前人的积累,又来自于他自己的运气,就是当一个病例,一个机会出现的时候,你要做临时的判断,我到底要不要和病人共同冒这个风险,把他背过河去,背不过去,他会死,而我会身败名裂,往往机会只有一次。

那对于布莱洛克来讲,这次机会出现就是1944年,要知道他跟塔西格两个人认识还是头一年的事情,1943年刚认识,但是两个人一拍即合,对于BT分流术这种手术方案的设想,都觉得靠谱可行,所以做了很多理论上的推导,但是要知道,他们没在活体人身上做过实验,甚至动物实验也只在一条狗身上做过实验,虽然成功,但是只有一例嘛。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医学史上经常出现这种事,你一个想法刚刚成形,突然病例就出现了,你要不要试,该做决定,那这个病例呢,当然是一个婴儿了,叫艾琳,在那个时代,很多父母一旦听说到孩子得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往往直接就把孩子扔了,所以那个时代弃婴现象是特别普遍,先天性心脏病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但是这个艾琳的父母就舍不得,这孩子已经长到一岁多了,蓝婴的很多症状已经非常明显了,孩子奄奄一息,对于艾琳的父母来讲,只要有一线生机,哪怕让孩子多活一天,他们都愿意去尝试。

所以在孩子父母如此恳切的眼神下,你说布莱洛克该做什么样的决定呢,是该不该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谈不上身家性命,至少是职业信誉,声誉搭上,去做这次本来还不成熟的手术呢?

你看好医生就是这样,上,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即使此前只在一条狗身上做过实验。当然,后来这两个人非常幸运,这次手术居然就成功了,而且一旦成功之后,仅仅在五年内,就让1000名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儿脱离了鬼门关,所以这个手术的方法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说到这儿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了,医生的敌人到底是谁?如果是其他的手艺人或者专业知识分子,他们面对的敌人很简单啊,就是他们行当里的这个大难题,就像我们以前讲的费马大定理,历朝历代的数学家他们的敌人只有这道题本身,不管这个故事多么千回百折,多么具有戏剧性,敌人是确定的。

而医生这个职业,他面对的敌人除了病魔之外,其实还有第二个,那就是他自己,他经常要做这个选择,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我要不要把自己给搭进去呢,医学史上很多重大的突破,其实都是医生把自己给舍进去而取得的,比如说以前我就看过一则材料,人类在发现导致胃病的那个幽门螺旋杆菌的过程当中,就有一位医生,因为他一直怀疑是有一种病菌导致了胃病,那这是什么病菌呢,它是不是一定存在呢,没有人知道。

那个时候医疗手段也缺乏,所以他做了一个很简单的决定,就是把一个胃病病人的呕吐物给喝下去,一般人做得到吗,然后他果然得了胃病,他就证明医学界看,你看,这就是这种病菌导致的。

还有,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也是在《心外传奇》这本书里讲的,有一个也是治疗心脏病的医生,叫福斯曼,那个时候就比较早了,1929年,那个时候刚刚人类有了X光技术,可以透视人体的内部,但是你想,心脏这玩意儿它是包起来的,X光没法穿透到它内部,把它那个内部的生理结构给丰富的显现出来,所以得有一个办法,什么呢,就是往心脏里面打显影液,给心脏来一针,往里打显影液。

这玩意儿太危险了,也不靠谱啊,所以又一个医生叫福斯曼,福斯曼就想,我能不能用这么个办法,其实这个办法,就是刚才前面我们讲的张强医生想的那个办法,从胳膊这儿把血管给切开,然后用一根导尿管从血管里面伸进去,然后一点一点捅,捅进心脏,然后把显影液给搁进去,然后再到X光机面前拍一张片子,把心脏内部的结构给显影出来。

那谁干呢,没人干,没人干,福斯曼说我干呀,我来这事啊,他领导说 ,你别胡闹,别胡闹,踏实呆着吧,这事要出人命的,不行。

正好这个福斯曼跟他们医院的那个管医疗器械的小护士很熟,你看平时泡妞还是有好处的,他就跑到跟小护士讲,说我要做一个实验性的手术,你配合我一下行不行?护士说可以啊,可以啊,大哥哥,然后就跟他去了,他到手术室之后呢,趁这个小护士不注意,就给自己来了一刀,把静脉血管在胳膊上给割开了,然后就让这个护士配合他把导尿管往里捅,这小护士当时就给吓哭了。

但是因为关系好嘛,然后就一边哭一边配合着他往里捅,先在这个手术室里往里捅了大概30厘米,然后又扶着他走下楼,因为那个医院的X光室在一楼,到了一楼,然后去拍了一张X光片,最后又往里捅了35公分,最后是达到65公分,最后捅进去,把显影液打进去,然后拍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心脏内部的结构的显影图。所以,你说我们能不尊敬医生吗,每一种突破,在医学界都是他们这么玩命带来的。

让我们接着聊医生的敌人这个话题,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还是来自于《心外传奇》这本书,刚才我们讲的所有关于心脏外科的手术其实都还围绕着心脏的外面兜圈圈,还没有人能够打开心脏,而医生是有这个冲动的,因为不能打开,不能直接看到它内部的结构缺损,很多病是没法治的,但是这方面的难度也实在太大了。

从上个世纪的30年代开始起步,50年代,20年才看到一线曙光,在这方面走的最远的是一个加拿大的医生,叫比奇洛,他就提出来一个非常新鲜的想法,说我们能不能先把人的体温给降下来,让血液循环变慢,这个时候,我们把流入和流出心脏的那几个血管给它掐死,再把心脏打开,利用这短短几分钟宝贵的时间,把它里面的东西修复,然后再缝合,然后再把血管放开,再启动血液循环,这个方法可不可行?

不管可不可行了,先拿条狗来试嘛,你看狗也挺倒霉的啊,试了发现可行,居然搞完了之后,有51%的狗可以活下来 ,但是我们得说,这51%这数字距离拿活人去做实验,就差的太远了,一个手术台上如果要死一半的人,谁还会上呢,对吧,还不如在家等死呢,没准儿自愈的这个可能性还要更高,所以比奇洛这个大夫就特别的郁闷,就不断的把自己所有的研发的资料,现阶段进展的细节向医学界公开 ,以求助于同行。

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投影仪,PPT这些东西,他居然能够做到在自己手术的时候,给狗做手术的时候,给自己拍 照片,然后把这些东西以胶片,用当时的幻灯机放出来给大家看,看到很多细节,所以这对医学界当然是一份宝贵的资料,很多医生从此有启发,然后就开始了在比奇洛的实验的基础上往前走。

这就谈到一个美国医生,叫刘易斯,他就干了这个事,后来他通过他自己的研发,把这个成功率提高到90%,你看,这个数字就很漂亮了,所以到这个时候,事实上在人身上做这样的实验,时机就已经成熟了,但是你看,医学永远不是医学内部的事情,比奇洛比较倒霉,他到最后,也没拿下医学史上的这一顶桂冠,作为第一个打开心脏做手术的大夫。

那为啥呢,因为医学界有一个共识,就是这个案例最好 是一个小患者,一个小孩,但是比洛奇所生活的加拿大,整个社会氛围是比较保守的,尤其是涉及到小孩,大家就更加谨慎 ,而且比奇洛是在一家成人医院工作,他医院里没有小孩患者,虽然跟他的医院隔一条街,就是一个儿童医院,但是虽然屡经说服,但是没有一个大夫愿意把自己的患者,推荐到他这儿,也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冒这份风险,所以虽然整个条件,理论,实践全部都成熟了,但是比奇洛生就找不到第一个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

而另外一个主人公,刚才我们讲的美国医生刘易斯,他的运气就比较好,因为美国的社会 风气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当然了,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了 ,美国的整个的人口 基数要大得多,愿意尝试这种事情的人也多得多,所以在1952年,刘易斯先生第一次拿到了一个患者,这是一个五岁的女孩,叫杰奎琳,果然,就用这套方法,杰奎琳被治好了,而且治好之后活蹦乱跳,后来长大还生了俩孩子,后来这个杰奎琳还当了木匠。

你想想看,那也是体力劳动者,说明这个心脏治好的,还真是比较完善,所以这个比奇洛和这顶桂冠失之交臂,当然后来,在医学界还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八卦,刘易斯说我是破冰者,比奇洛隔着远远地说他无耻,不要脸等等,这是一个行业内部的争议。

但是从这个过程当中,我不知道你看出什么,就是当一个医生他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当它的病人不愿意跟他配合的时候,他纵有一身本事,也是没用的,那下一个问题又来了,我们能不能够把心脏打开的时间再延长一点呢?因为刚才讲的那个案例,小女孩杰奎琳她的心脏只被打开了5分钟,因为她的心脏的破损比较小,所以稍微缝两针就马上可以缝合了,但是如果是比较严重的心脏缺损,就需要比如说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那刚才那套方法就肯定没法用了,所以带着这个难题,刘易斯医生就接着往前探索。

但是很可惜,医学就是这样,一个将军打赢了一场战斗,你未必能够打赢第二场 ,刘易斯医生在后来的探索当中连续失败,居然有两个孩子死在了他的手术台上,你不要以为病人死在医生眼里反正看惯了,不在乎,那怎么可能,更何况是两个孩子,所以给刘易斯医生带来的精神打击就特别沉重,他坚决不干了,就从这条探索的路上给撤回来了。

那接过这一棒的人是谁呢,就是刘易斯的助手,而且就是上杰奎琳那台手术的他的那个助手,这个人叫李拉海医生,李拉海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说我们能不能够让另外一个人,同时跟我的病人上手术台呢,因为心脏不就是个水泵吗,它就起到一个泵血的作用,既然我们要把这台水泵给停下来,我们能不能借一台过来?

这个想法确实也很奇幻,如果两个人上手术台,把这个人的心脏先停下来,把他的整个的血液循环的机制接到另外一个人的心脏上去,然后挺一会儿,挺住,这边赶紧做手术,获得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你 这个想是可以想,但是这马上就牵扯到伦理问题了,当时不管是医学界,还是新闻界都有人反对,大家说,难道你要创造人类历史上第一例死亡率200%的手术吗,因为很可能另外一个人也出现生命危险啊。

但是不管怎么样,医生的运气还是要看患者的配合,这个时候就真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病例,是美国的一对夫妇的孩子,这对夫妇叫格利登,这两口子也真是倒霉,生了俩孩子,第一个孩子就因为心脏病死了,第二个孩子紧接着又诊断出一模一样的心脏病,所以这对夫妇玩了命也得把这孩子给保住,实在是受不了了,他们就打听到,李拉海医生有办法,只不过格利登先生需要冒一点风险,陪着孩子同时上手术台,那还有啥可说的,保护自己的孩子嘛,所以就答应了这个安排。

今天我们讲的所有的故事,不见得都是喜剧,这个案例它就是一个悲剧,最后这个孩子虽然下了手术台,但是紧接着身体就迅速的恶化,很快死了,格利登夫妇当然是悲痛欲绝了,但是李拉海医生不服啊,说在手术台上好好的啊,很成功啊,为什么术后马上各种并发症就死了呢,然后就跟这一对夫妇来商量,说能不能把你孩子的尸体献出来供我们解剖,我们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看,这个时候患者的配合,即使不是自己,为其他患者贡献自己的身体,也变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格利登夫妇就接受了,打开小格利登的尸体一看,原来不是手术的原因,是因为术后引发了肺部的感染,导致小格利登的死亡,那就说明这个手术的设想本身是成功的,所以李拉海医生就有勇气接着往下探索。

在后来,他做了45例这样的手术,其中四十四例都是父母陪孩子上手术台,只有一例例外,是一个志愿者,一个小伙子,来充当这个临时的心脏,但是李拉海医生也比较倒霉,他虽然做出了这么成功的实验,但是这个手术没有被留下来,为啥,因为人工心肺机被发明了,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他的主人公叫吉本,也是通过非常艰难的一个过程,开发了人工心肺机,现在我们大医院心胸外科的手术室里,这是最重要的手术器械,它起到的作用其实就是一个人工心脏的作用,临时的把血液循环接到那个机器上,让医生有时间修复患者的心脏,所以李拉海医生虽然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但是他的贡献时间实在是太短了,在《心外传奇》这本书里,对于吉本医生发明心肺机的过程,有着清晰的描述,在这儿我们就不多说了。

那接下来心脏外科的一个里程碑,就是心脏移植,我们都知道,人体是有免疫力的,是对外来事物有排异反应的,这就是移植器官最大的难题,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曾经有过一例成功的器官移植,只不过那时肾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那一例成功案例还发生在一对同卵双胞胎兄弟的身上,所以排异反应自然比较轻,而第一例心脏移植,是要到1967年。

但是你看,刚才我们讲的那个故事,是加拿大医生和美国医生赛跑,美国医生赢了,可是心脏移植这个故事,是美国医生和一个南非医生赛跑,最后南非医生赢了。为啥?这又牵扯到我们今天的话题,医生的敌人到底是谁。

我们先说这个过程,这个南非的医生叫伯纳德,他自己是一个穷人,然后就跑到美国去留学,当时美国在心脏移植上的那个探索一直在进行,而且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个伯纳德就作为一个留学生,跟在旁边学啊看啊,最后,当然美国医生对他一点也不保守,所有的进展都无保留的交给了他,所以当他回到南非的时候,甚至还给美国政府申请,说能不能给我买一台人工心肺机,因为我们南非穷,没有,美国政府很慷慨,给了他一台,所以他就带着这一台人工心肺机回到了南非。

那他为什么抢在了美国医生之前,按说你是学生啊,其实原因很简单,南非的法律对于器官移植管的比较松,只要有两个大夫签字证明这人已经死了,器官你就可以割下来,移植给别人,那在美国,这个过程就非常之复杂。

那伯纳德医生呢,刚开始是遇到了一个病人,叫路易斯,这个人的心脏实在是不行了 ,破的一塌糊涂,后来发现有一颗心脏可以用,但是一看这个病人傻了,所有人都知道,不能用,为啥,这人是一个黑人,不是说这个路易斯病人不愿意用黑人的心脏,是没有医生敢做这个手术,如果干了这个事之后,那社会舆论就得说原来你们是用黑人的器官来救白人的命,那引发的那个种族观念的冲突就会很吓人,所以后来就只好等。

一直等到1967年,有一个25岁的女孩在车祸当中死了,然后当地的那个警察就通知医院,早就打好招呼了嘛,说有一个女孩死了,25岁,她的心脏你们要不要移植,赶紧过来取,这个医生伯纳德带着他的同事,这时候是夜里,就纷纷冲到了医院,很多大夫还穿着睡衣呢,就去了医院,然后赶紧就做完了这一例手术。

第二天一早,伯纳德医生给他们院长打电话,说我们刚刚完成了一例心脏移植,那院长还正睡得迷迷糊糊呢,说什么,你们又给一条狗做了实验嘛,这个时候要把我叫醒吗,说不是,是世界上第一例人的心脏移植,而且成功了。

你想,这个医院管理有多松,这么重大的事情,院长都不知道,当然,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可以说明,南非这个环境更适合于医生搞自己的创新,因为它更宽松。当然这个案例也不是想象的那么成功,病人路易斯在术后,虽然前几天还活蹦乱跳,第九天还跟大家有说有笑,但是紧接着就出现了身体的各项指标的衰竭,到第十八天的时候,这个病人还是死了。

当然在过程当中伯纳德医生就面对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各项指标的衰竭,它有两个可能,第一个可能呢,就是人体的免疫力又开始启动了,对新移植过来的心脏产生了排异反应,那第二种可能呢,就是免疫力不仅没有启动,而且衰竭了,外界的病毒侵袭了病人的身体,到底是那种可能,这就决定了治疗方案不一样,到底是提高他的免疫力,还是抑制他的免疫力呢?

这个时候医生没有别的办法,你只有赌,伯纳德医生就赌了,赌免疫力提升了,结果这赌错了这个方向,最后当路易斯死了之后,大家解剖他的身体一看,原来是全身被外来的病菌感染了,这说明是免疫力下降了。这就是医学的难处,即使你获得了那么大的成功,但是随后的一次错误判断就可能让你前功尽弃。

但是不管怎么讲,病人毕竟活了18天,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心脏移植成功的案例,但是话题又来了,那为啥美国医生没成功呢,他们可是伯纳德的老师,伯纳德学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是从美国那儿学的,这就要说到美国社会的不宽容,早在1967年之前,1964年,可是三年前,美国有一个医生叫哈迪,他也做过一次心脏移植手术,只不过他比较倒霉,他拿到那个换的心脏坏了,没法用,他备用的是三个黑猩猩的心脏,然后接上去之后,那怎么能起作用呢,所以这个病人就死了。

那哈迪就比较郁闷了,正准备继续进发,继续探索,但是社会舆论就来了,说器官怎么能移植呢,尤其在美国那个宗教氛围也比较浓厚,很多人就说,人是上帝创造的,你这要干什么,难道你要造人吗,你要当上帝吗,甚至有的人在哈迪医生出去搞学术讲座的时候,直接跳到讲台上就向他质疑,说你那一定是黑猩猩的心脏吗,没准是黑人的吧,我怎么听说你是把黑猩猩和黑人关在一起,拿黑人的心脏来给人移植呢,你看,种族问题又进来了。

那这医生就害怕了,他就不敢大胆的往前探索了,所以这稍一愣神的功夫,就让人家南非医生给超过去了,所以你看,医学它哪里仅仅是一个学问的问题呢,它其实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问题,如果病人不配合,如果社会环境不配合,那医学的突破是万万做不到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心脏外科方面的最后一个里程碑事件就是人工心脏了,这玩意儿出现之后,等于是心脏病有了一个终极的解决方案,但是你可想而知有多难呢,它是用一个人工的制造物,去替换一个亿万年进化而来的一个如此精密的天然器官,太难了。

这个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是一个叫科尔夫的大夫,他是荷兰人,原来在二战期间,他就在荷兰去研究人工的肾脏,当然那个原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人工心脏呢,是他在二战之后到美国,受美国政府资助,然后组织了一个200多人的团队,烧钱无数,花了几十年时间,终于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搞出了第一代人工心脏,当然了刚开始什么狗啊,这些活体实验都做完了,觉得还可以,但是第一个接受实验的人在哪呢?

要知道,心脏病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不见得马上死,它是一个逐渐衰竭的过程,所以很多病人往往是有侥幸心理的,如果我当小白鼠,去了你的手术台,没准儿马上就死,而带着这个破心脏呢,没准儿还苟延残喘一段时间。

那在这个儿时候,科尔夫就着力的寻找他的第一个病人,后来找到了,叫克拉克,这克拉克自己就是个大夫,只不过是一个口腔科的大夫,他已经61岁了,心脏实在是残破不堪,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找这科尔夫,科尔夫说你不要害怕,这个东西实验还是挺成功的,我带你去看看你那些狗,这都是换完人工心脏的,你看,狗还活蹦乱跳,但是这克拉克就想啊,我六十一岁了,我这能跟这个年轻的狗比吗?想想还是算了,回家了。

但是过几天,他又找回来了,说我还是觉得该试一试,第一,我这心脏确实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末端,要活也活不了多长时间了,更何况,我接受你的手术,还能为人类的医学事业做一点贡献,于是克拉克就上了科尔夫的手术台,然后换了一个心脏,刚开始还挺好,但是紧接着各种并发症就来了,克拉克这个老人家61岁,在病床上被各种并发症折磨,一直折磨了121天,然后死掉了。

所以说,我们真的不能说这克拉克是为了自己能够再活一段时间而接受了这个实验,实际上他作为一个大夫,他是知道后果的,那种痛苦的折磨,人有的时候真是想死而不能啊,因为医生一直在救你,一直在救你,让你在死亡线上反复的徘徊,这个过程其实非常痛苦,所以克拉克这个人算是给人工心脏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那紧接着,就一个又一个的病人被送上了手术台,到第六例的时候,已经能让这个人存活五年了,到第七例的时候,已经能让这个人存活十几年了,那到现在,美国大概每年有三千人可以上手术台,来替换人工心脏,所以可以说,这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手术。

今天我们聊了这么多故事,其实我只想说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医生这个职业面对的敌人实在是太多了,除了病魔,还有他自己,你肯不肯把自己搭进去呢,还有病人,你肯不肯跟我合作,让我背你过河呢,还有那个整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那些唧唧歪歪的声音,所以医疗技术取得的每一个点滴的突破,其实都是医生同时战胜这所有敌人的一个结果。

为啥,因为医生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更何况他工作的对象,又是人一生当中最强烈的那个欲念,就是我要永生,而这个欲念又从来不可能达到,所以这个职业它非常之纠结,也正因为这种纠结,它也是一种最崇高,最伟大的职业,没有之一,它就是最崇高,最伟大。

当然我并不是说每一个医生都道德高尚,那事实上也不可能,而是说这个职业它注定是道德高尚的,我还记得前几年有一次我坐火车,正好邻座是一个大夫,一个40岁的男大夫,一直一路上他就在织毛衣,我就觉得很奇怪,原来也不知道他是大夫,我就问,我说你干嘛织毛衣啊?

他说我是一个大夫,我说哪科的,眼科的,我说你干嘛织毛衣啊,他说我们平时就得靠这个练手,因为手不能生,一旦手生了,眼科那么复杂精密的手术就做不了,所以我们必须锻炼手的那个稳定性,所以一个男大夫,在公开场合织毛衣,这已经是把男人在社会上生存的那一点点伪装都要牺牲掉了。

再比如说,我在以前读过的书里面看到,我在以前节目里也讲过,协和医院老医院有一个规矩,就是解放前,就是内科,外科,妇产科,这些大科的女大夫,女护士,是一律不许结婚的,如果你要结婚,对不起,请辞职,为啥,进到此门之后,你的终身都呀献给医学,就这么残酷。

但是会看我们今天的医疗环境,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今天咱们都不说,我只想提示一点,就是我们能不能不用一种消费者的心态来看待医生这个职业呢,你不要以为你交了一份钱,就一定要得到某种结果,事实上医生给不了你,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他只是背你过河,在当你把生命,把病交给他的这一刹那,我们结成了一个短暂的共同体,是性命攸关,面对同一条湍急的河流。

近几年我们听到太多的新闻,一些患者包括他们的家属,去骂医生,打医生,甚至是去杀医生,那结果是什么呢,前面讲的那个张强医生,他是一个武术高手,他已经要把武术的技巧传授给他的同事们,以防不测,你们还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就是近几年来,医学院的分数线是不断地下降,医生们告诫自己的孩子,包括他们朋友的孩子,将来不要学医。

你看,这样的一种共生体,这样一种同生共死的关系结构,已经被破坏掉了,如果我们更进一步的讲,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在发育,与此同时呢,中国的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傲娇,当然,消费者是上帝,那些商人们也认,但问题是,我们这种消费者的强势地位,是不是稍稍有点过呢?

很多中国的消费者一旦到国外,马上就觉得不适应,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那种新闻,一些中国的乘客在国外航空公司的飞机上,因为跟空姐胡搅蛮缠,最后被请下飞机,甚至是被逮捕,带下飞机。

那为啥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国内跟那些空姐闹惯了嘛 ,我们觉得我们买了一张飞机票,你就应该答应我的予取予求,我就可以跟你胡搅蛮缠,要知道市场经济固然我们要为顾客服务,要善体顾客之心,但是市场经济的底层是什么,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协作,每一次协作都是社会总体财富的增加,每一次对协作的破坏,最后伤害的都是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孩子的未来。

胃的保健

你知道胃药的作用吗?只要两个作用:第一,通过药物减少胃液的分泌,从而减轻胃液对胃壁的烧灼,感觉好一点;第二,通过药物覆盖受伤的胃壁,减少刺激,感觉也没这么痛。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有点自欺欺人。通过留意,我们可以发现胃病吃胃药的人越吃越多的药,而且药力的强度越来越强劲!兄弟,是药三分毒呀!

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应该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经全面检查确诊后进行系统治疗,并配合精神方面进行调养,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胃就像一部每天不停工作的机器,食物在消化的过程中会对黏膜造成机械性的损伤,保持有节制的饮食是治疗胃病的关键。另外,高度精神紧张也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如司机、建筑工人、办公室工作人员等的胃病发生率都很高,所以这些人更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精神的愉悦。

1、从生活作息上做起,最起码一天三顿要定时定量,最好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表,然后严格遵守。这同时会对睡眠时间产生影响,因为一些晚睡晚起的人是早中餐一块吃的,这种习惯必须要改,并不是说晚上吃夜宵可以弥补过来的,因为人的生物钟虽然可以前后移动,但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不可能产生太大的差别。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去查一下相关人体生物钟的资料。

2、一般,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症状是吃一点点就会饱,稍微多吃一点就会胃胀,特别在晚上多吃的话,还会因为胃部滞胀而影响入睡。硬的、纤维类的东西不好消化。因而建议少吃多餐,如果还没到正餐时间,可以补充一些食物,但不宜过多,一定要记住这不是正餐,正餐还是要按正常来吃。食物以软、松为主,一些比较韧性、爽口的东西不宜多吃,因为这些东西最难消化。汤最好饭前喝,饭后喝也会增加消化困难。入睡前两三个小时都最好不要吃东西,否则容易影响入睡,如果觉得肚子空可以多喝水。

3、胃病的人应该戒烟、酒、咖啡、浓茶、碳酸性饮料.

4、豆奶虽好,但为寒性,不能取代牛奶。

5、馒头可以养胃,不妨试试作为主食。

6、其他蔬菜水果类的食物是人体不能缺乏的,所以应该足量。但最好煮得软一点再吃,这样胃会好受一点。菜和果皮的纤维比较多,可以适度食用,但不宜太多,不容易消化,因而瓜果可以相对多吃。

7、有胃病的人饭后不宜运动,最好休息一下等胃部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开始工作,或者慢步行走,也对消化比较好,总之,餐后不宜工作。

8、非急性情况下,不提倡吃药,因为长期吃药都有副作用,而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愈。如果需要,提倡去看中医,中医的良方对于养胃特别有效。

9、木瓜适合胃的脾性,可以当作养胃食物,不过对于胃酸较多的人,不要使用太多。而且,一定要记住,胃喜燥恶寒,除了冰的东西以外,其他寒凉的食物像绿豆沙等也都不宜多吃。

10、再提一次,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好。治病良方就是靠“养”,急不来,只能从生活习惯的改良中获得。我们都需要一个好的胃,这些习惯的改变都是必需的

养胃秘诀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餐,饭只吃七份饱。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忌暴饮暴食。

二、改变饮食习惯:按时就餐,坐着吃饭不要站立或蹲着。戒吃辛辣、油炸、烟熏食物如烧烤等,不吃过酸、过冷等刺激强烈的食物,不饮酒,少饮浓茶、咖啡等。多吃素菜和粗纤维食品如芹菜、香菇等。

三、积极食疗和按摩保健:羊肉、狗肉等温热食物均有养胃效果适合胃寒病症;大蒜消毒杀菌可以帮助消除炎症,建议多吃;另外枸杞、银耳、红枣、核桃都可以零食或入菜。饭后、睡前可以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环摩64圈。完毕搓热双手按摩小腹。

如何护胃呢?这就要重“五养”

保暖护养-天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饮食调养-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忌嘴保养-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平心静养-胃病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殃及胃病的康复;

运动健养-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养胃记住“红黄绿白黑”

何为“红黄绿白黑”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总让人们为如何“保胃”伤透了脑筋,这位医胃专家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健康的基础、“保胃”的前提,如何才是合理的膳食结构呢,很简单,邱健行列出了九个字:“红黄绿白黑”和“一二三四”。

所谓“红黄绿白黑”,是邱健行通过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五种对健康大有裨益的食物:

“红”是指西红柿(即番茄),一天一个西红柿,患上前列腺癌的几率减少45%;

“黄”是指玉米、胡萝卜,这些食物维生素A多,缺乏维生素A的孩子容易感冒、发烧、扁桃体炎;中年人容易患癌症、动脉硬化;老年人容易眼睛发花、视力模糊;

“绿”是指前面提到过的绿茶;

“白”是指燕麦片,它不但可降低胆固醇,还对糖尿病、减肥有特别好的功效,此外还能通大便;

“黑”是指黑木耳,科学实践证明黑木耳能降低血黏度,每天吃5-15克就行了。

何为“一二三四”

至于“一二三四”,是关于每个人每天健康膳食的四个要点。

“一”是每天一袋牛奶,日本有句话是“一袋牛奶振兴一个民族”,“我们中国的膳食有很多优点,但是缺钙,几乎90%的人都缺钙”,他指出,正常每天每人需要800毫克钙,但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伙食里只有500毫克,还有300毫克的缺口———正好一袋牛奶就有300毫克的钙,所以每天补充一袋牛奶,就补充齐了。
“如果有些人喝牛奶实在不习惯,那就喝酸奶,再不行就喝豆浆”,邱健行说。

“二”是250克主食,每天250克碳水化合物,即半斤大米或麦面粉,“体力劳动多的可以多一些,一些稍胖体力劳动又较少的女性可以适量减少一点,”但吃饭要按四条规矩进行:饭前喝汤,进食速度慢,多咀嚼,晚饭吃得少,这样体重就很容易维持正常。

“三”是三份高蛋白,每份可在一两瘦肉、一个鸡蛋,2两豆腐、2两鱼虾、2两鸡鸭、半两黄豆中任意选择,每天要有三份———比如早上吃了一个荷包蛋,中午吃一个肉片苦瓜,晚上吃2两豆腐或2两鱼。

“四”是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有粗有细,就是要粗细粮搭配,营养有互补作用,一星期吃三四次粗粮,如棒子面、老玉米、红薯等,对健康有好处。不甜不咸是说不要净吃甜的,或不要吃太多甜的;也不要吃得太咸,一天吃6克左右的盐就适中。三四五顿,是指每天吃的餐数,一般人都是三四餐,怎样安排“五餐”呢———早餐与午餐中间加一顿点心餐,下午四五时吃一顿,晚饭吃得晚一些,这样总量不变而不是越吃越多。七八分饱是指吃饭要七八分饱———离开饭桌时还未饱,还想吃也让自己离开饭桌。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