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Smart

整合资源,达成目标,实现梦想。


Smart is new Sexual.

看到抽象的东西,应该尽量使它变得具体;看到具体的东西,应该尽量使它变得抽象。
100年前的中国,四千个人里面才有一个中学生,其他都是文盲。
– 李敖

我有一种反英雄主义的精神。以前看电视时,我就对皇帝和将军不感兴趣,觉得他们已经有荣耀和风光了。
我更关心皇帝和将军手下的那些小兵,有时战斗刚开始,他们就被杀死了。他们脑海里想的是什么?会有人记得他们,为他们哭泣吗?
– 黄西自传《黄瓜的黄,西瓜的西》

时钟和镜子改变了人类社会。
时钟创造了一种焦虑文化。
镜子创造了一种自恋文化。
– David Perell

Why

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快,未来,只会更快。
你只能不断学习,去跟时代保持同样的频率。
把以往那种一辈子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找一个平稳的市场,端着“铁饭碗”的梦想,亲手击碎。
未来的时代,会让害怕改变或者不愿改变的人,无处可逃。
唯有不断学习,拥抱不确定性,才是唯一正确的策略。
曾经,我们追求稳定。
现在,我们需要适应自由。

为什么真正厉害的高手,都懂得及时止损?

真正厉害的高手,都懂得及时止损。

能及时止损抽身,回归正轨,才是一流大智慧。

— 1 —

想用杠杆放大收益
最后却被杠杆绞死

有一次去广州出差,来到一家势头很猛的商业银行,听到一件令人叹息的事儿。

因为市场信心下挫,有些银行,正面临“高评高贷”带来的断供风险。

什么叫“高评高贷”?

举个例子,老王因为炒房,赚到了钱。
他坚信房价会涨,坚信今年1000万的房子,明年会涨到1500万。一定要买。
但因为国家调控,首付要50%,就是500万,怎么办?
找机构把房价估高一点,比如1800万。
这样,他50%就能贷出来900万。
1000万,减去900万,他只需100万的首付,就能买到房子。
这叫“高评高贷”。

房价上涨时,老王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
如果房价真涨到1500万,他就用100万本金,撬动了500万的获利。
可是万一在预期的时间没有涨呢?万一下跌呢?手上的现金流突然断了呢?
有些地方的房价,真的下跌了,有些地方的商铺,租不出去了。
1000万的房子,跌到了850万,老王面临一个痛苦的抉择:
要不要为一套价值850万的房子,偿还900万的贷款?
哎,老王。

想用杠杆放大收益,最后却被杠杆绞死的老王。

人性的弱点,往往对未出的牌抱有过于美好的想象,驱使人们去赌未来的机会。

股市也一样。
因为受不了牛市赚钱的诱惑,在起初赚了一点钱的时候,越来越贪婪。
毅然把家里所有积蓄投进股市,随后股市暴跌,多年的积蓄打了水漂。

该止损时,不及时止损。

即使前面做对了10次,只要最后一次失败就可能血本无归。

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总是在牌好时孤注一掷,牌差时不及时止损。
真正厉害的高手,都懂得及时止损。
能及时止损抽身,回归正轨,才是一流大智慧。

— 2 —

犯错不可怕
可怕的是连续犯错,还心存侥幸

卫哲曾经给我分享过一个故事。

早期阿里巴巴的主营业务,是通过互联网,帮助中国供应商对接海外买家。也就是所谓B2B国际电商。

他们有支强大的地推团队,被称为“中供铁军”,就是做这件事的。

有一次,卫哲检查工作时发现,有一个“铁军”卖了20万的B2B国际电商服务,给一家中国本土的房地产公司。
卫哲一看就知道,这个销售一定是用了所谓“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技巧,卖给了客户一个根本就不需要的服务,从而完成自己的业绩。
这时候怎么办?把销售骂一顿,然后说下不为例?很多人估计都会这么做。
这么做,就不是阿里了。阿里怎么做?阿里把这名销售开除了。
然后把20万,退给了客户。真的退了。
进了口袋的钱退出去,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阿里是希望大家知道:

只有客户成功,我们才能成功。

否则,这个钱不是赚来的,是骗来的。

同样道理,公司有同一批次的产品销往全国,在某个省区质量出现严重问题,导致大量客户投诉、申请退货。

你给他的建议应该是“全体员工加强质量第一的文化建设”吗?淡化舆论吗?

不。这时,你应该召回全国的产品,弥补客户损失。

可是,召回产品,也是有成本的吧?当然。

但如果不这么做,公司声誉将会大损,病会越来越严重,最后要你的命。

管理上的错误就像是一种病毒,它初期的影响可能不太大。

但它会一直潜伏在企业里,等到突然爆发的时候,企业往往已经“病入膏肓”,无力止损了。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连续犯错,还心存侥幸,不懂得及时止损。

— 3 —

因为不甘心

自己杀死了自己的未来

有天晚上和晨兴资本的刘芹一起吃饭,谈起“茶杯 vs 竹篮”的理论。

什么意思呢?

很多人赚的是辛苦钱,进比出略快,如履薄冰,像竹篮。
有些人的生意却是个茶杯,有积累,能沉淀,虽慢但终将注满。

做生意,除了进出流水,你一定要找到那个可以用来沉淀的容器。

你的容器是什么?你用它来沉淀什么?

很多人最大的问题是,引以自豪的商业模式不是“时间的朋友”,而是“时间的杀手”。

赚钱,是以消散核心能力为代价的。

越赚钱,越虚弱,“饮鸩止渴”。

把篮子换成容器,开始往里面装点滴价值,时间越长,越身强力壮。

在创业道路上,会经常面临很多诱惑,冒出很多赚快钱的机会和所谓的合作机会。

比如比特币、金融、房地产、游戏……

如果选择赚快钱,你便被欲望吞噬了最宝贵的资源:时间

时间本来是用来打造你的核心竞争壁垒的。

所以,赚快钱犹如吸毒。

在核心价值以外赚的快感越多、越快,失去的也就越多、越快。

想一想自己手上做的事情,是可以积累核心壁垒的,还是捞一把就走的?

如果是捞一把就走的,多久可以看到结果?

如果很久都没有结果?能不能及时止损抽身,回归正轨?

这一点非常重要。

1
2
3
这就好像你花了329元,买了一个苦榴莲,为了不浪费,还是吃掉了。
这样你不但损失了329元,还吃了一个苦榴莲,还损失了时间。
其实这329元就是沉没成本,就是你怎么做都无法收回的成本。

在沉没成本前,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

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继续投入,造成更大的亏损。

最后的话

在进化岛社群里,曾有位同学向我提问:

自己爱错了人,又意外怀孕,男方母亲得知后,说了很多讽刺难听的话,要她打掉。

一方面她觉得孩子是无辜的,另一方面,自己30多岁的年纪也很被动。

想把孩子生下来自己抚养,但又是未婚单亲妈妈,很害怕。

男友在父母面前不够强势,知道母亲刁难时,他很气愤。

但是有争吵时,就觉得他妈妈说的很对。自己嫁过去可能重蹈覆辙。

她特别迷茫。想咨询一下我的意见。

我一声叹息,可惜自己不是心理情感专家,无法给出专业意见。

亚科斯说:“我们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为不甘心引起的。”

因为不甘心,因为觉得之前付出太多了,不懂得及时止损,我们自己杀死了自己的未来。

我们做决定时,往往会念念不忘先前的投入,担心现在的决定会让以前的投入付诸东流,于是白白丢掉很多机会,并让自己陷于困境。

打破这一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止损。

也就是我们在做决策时,不要纠结于已经无法挽回的损失。

而是着眼当下和未来,从而做出最佳的选择。

真正厉害的高手,都懂得及时止损。

“永远,不要和没有格局的人谈钱。”

冲着钱去的,往往赚不到钱。

钱,只是顺带的结果。
或者说,格局的背后,才是钱。
而我们,永远,都不要和没有格局的人谈钱。

— 1 —

一次活动

有一次,一个商业机构举办活动,邀请我去做一场演讲。

我把费用报价发给了他。但是,他却和我说:对不起,我们这是一次“公益活动”,所以想请你免费来讲一次。

我很不解。

我说:你明明是一个商业机构,这场活动你还向用户卖票,还不便宜。还有赞助商。这明明是一场“商业活动”,为什么要说是“公益”呢?

他说:我们虽然收费,虽然也有赞助,但是并不赚钱。

这种说法,是对公益的误解,甚至是故意的扭曲。

如果说一场商业活动不赚钱就是公益的话,那么苹果的发布会就是公益演讲;宝洁的电视广告就是公益短片;所有倒闭的创业公司都是公益组织。

是不是公益,和你赚不赚钱没有太大关系,关键看你是否捐献了自己的资源,帮助与自己利益无关的大众。

他甚至还和我说:你看,这场活动还有那个谁谁谁也会来,会与你同台演讲,你就来免费讲一次吧。

我回答他:对不起。我对公益活动不是这样定义的。我也不(与你)做免费的事情。

商业的本质,是交易。

交易的本质,是价值的交换。

价值交换的原则,是共赢。

如果要与别人合作,我尽量要求自己准备最好的内容,提前到达会场,以最好的状态,给我的合作伙伴咨询、培训、演讲。
如果别人不愿意和我合作,那也一定是我的问题,是我的价值还不够,请允许我继续努力。等有一天我能满足你的需求时,我们再来合作。
但是,假如别人要与我合作,却不是共赢的价值交换,只是单纯的索取时,我也暂时没有办法与他合作。
因为,这不是一件双方都能获益的事情。

共赢,是效率的体现,也是对双方彼此的尊重。

所以,聊了几句之后,我就决定不参加那次活动,也不愿意继续与他谈钱。

要么共赢,要么不干。

— 2 —

三个角色

所以,你也知道在商业世界,有很多人都是如此。

虽然大家的角色不同,但是如果把各种各样的人简单分类,也许有那么三种:

销售人士(Salesman),商业人士(Businessman),企业家(Entrepreneurs)。

有格局和没有格局,表现出来的完全不同。

1
2
3
4
5
6
没有格局的销售人士,经常过度承诺。嘴上说着“这也能做,那也能做”,但是心里想着全是我要怎样“变现和收割”。
有格局的销售人士,不会承诺做不到的事。不会说“只要用了这套系统,一定事半功倍”,而会说“买另一个版本吧,够用了。别浪费钱。就当我们交个朋友。”
没有格局的商业人士,是鸡的境界。我要赢,更重要的是你要输。对世界的看法,是零和博弈。
有格局的商业人士,是鹰的境界。我要赢,更重要的是你也要赢。对世界的看法,是共赢心态。
没有格局的企业家,赚到钱之后,也许会去享乐、赌博、买很多奢侈品,甚至把公司的钱用各种方法弄进自己的腰包。
而有格局的企业家,赚到钱之后,也许会延迟满足,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和更多的钱,做研发,打磨产品,把企业做得越来越好。

有的人是销售人士,有的人是商业人士,有的人是企业家,但不管你是什么角色,都应该要有基本的格局。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永远不要和没有格局的人谈钱。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没有格局的人,本质上不值得合作。这些钱本质上,也并不属于他。

1
2
即使是靠运气赚来的钱,也会凭实力亏光。
从别人口袋里拿来的钱,最终也一定会还回去。

— 3 —

两个观点

所以,我有两个重要的观点,与你分享。

格局,决定着赚钱的空间和时间。

第一,只有构建真正的战略势能,才能赚到空间足够大的钱。

什么是战略势能?

是技术的领先性,商业模式的优越性,效率的优势等等。

战略势能,就是把千钧之石推上万仞之巅。站在山顶,哪怕是把石头轻轻往下一推,都会产生巨大的威力。

举个例子。华为。

任正非有次接受采访说,正因为华为不是上市公司,不需要漂亮的财务报表,没有太大压力,所以能把很多“肥料”投在“土地”里,等待“庄稼”越种越好。

华为对于技术研发的标准是:

1
2
3
4
5
距离目标二十亿光年的地方,投一颗“芝麻”;
距离目标两万公里的地方,投一个“苹果”;
距离目标几千公里的地方,投一个“西瓜”;
距离目标只有五公里的地方,就要投“范弗里特弹药量”。
所有人拿着弹药扑上去,攻克“城墙口”。之前是几百人,然后是几千人,现在几万人、十几万人还是对准这个“城墙口”冲锋。

而华为每年炸“城墙口”的研发经费已经达到了150-200亿美元。

这个“城墙口”是什么?是那些最先进的技术。比如我们熟悉的5G。华为的5G技术,在全世界都是领先位置。

所以,战略势能从哪里来?

任正非说,我这个人性格是窄窄的,所以让我们公司前面的道路也是窄窄的。

千万不要做房地产,也千万不要做赚钱的东西,我们做世界上最难的,最不赚钱的东西,因为人们不愿意做。

最难、最不赚钱的东西就是通信,就是电信,就是5G。

这些技术,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华为未来的投入,还会继续增加。

因为超额利润,不会分给员工。员工拿得太多,变得肥肥胖胖的,就跑不动了。也不能分给股东,股东太有钱,太重视资本利益,也不行。

战略势能,从专注里来。从对未来的布局中来。

每个人都可以因为专注赚到第一桶金。但是,赚到钱之后怎么办?买豪宅买跑车吗?还是投入到新的战场,构建新的利润空间?

任正非说,华为在编的15000多名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和专家,是把金钱变成知识。
还有60000多名应用型人才是开发产品,又把知识变成金钱。

这,是战略势能。

第二,以用户为中心,让消费者获益。

只有做到这点,才能赚到足够长久的钱。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很多明星开的餐厅最后会关门?

明星开餐厅,一开始非常火爆,因为粉丝喜爱明星。
明星为餐厅带来了“流量”。大家都想来试试,万一我能见到明星呢?也许还能要到签名合张影呢。
但是,很多人吃了一次之后,就不会来第二次了。

为什么?

因为,餐厅做的菜根本就不好吃。只要不好吃,就没有“复购率”。

开餐厅,是“流量”重要,还是“复购率”重要?

当然是复购率。

因为餐厅只能开在一个固定位置,哪怕明星的影响力再大,都只能服务附近几公里的人群。如果不好吃,这些人就不会再来。

然后,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直到关门。

对于餐厅来说,对用户好,就是把菜品做得好吃。就这么简单。

如果不行,也许可以赚到今天的钱,但是很难赚到明天和后天的钱。

这个道理,放在其他的行业,也是一样的。

只有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让消费者获益,才能赚到足够长久的钱。

最后的话

站在1楼、10楼、100楼,看到的风景,做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钱的背后,是格局。

格局的背后,是对战略势能的构建和以用户为中心的坚持。也许,还有很多对眼前的妥协和放弃。

永远,都不要和没有格局的人谈钱。因为他们每件事情,每个动作,都冲着钱去。

1
2
而你知道,世界上有很多比钱重要得多的事。
钱,只是一个结果。

你,是最重要的人才

作为一个创业者,你自己是最重要的“人才”。

你对“人才”的“渴求”,可能是因为策略的缺失。

化繁为简,是管理者的能力,工程师只应接受简单的指令。

— 1 —

我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些朋友会感叹:

“招人真难。我的项目马上就要上线了,现在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尤其是好的销售总监,能想到办法帮我把东西卖出去。”

我的第一反应是,不,你缺的可能不是人才,你缺的是策略。

情景通常是这样的。

创业者A结合自己的线下资源,比如一个皮鞋品牌,觉得可以考虑在互联网上开一个专门卖鞋的B2C网站。

于是他和那个品牌合股,雇人开发一个独立的B2C网站,开始网上卖鞋。

生意开张了,A觉得是时候招聘一个销售总监,来完成大家的销售预期了。但是却发现,这样的人很难招到。

于是A开始感慨:人才难找啊。

真的是这样吗?

给大家讲两个我听来的故事。

周鸿祎早期是做3721,卖中文域名的。

这玩意难卖,看不见、摸不着。

开发出这玩意,招一个销售总监,给他定指标是最容易做的事情,这似乎就叫:管理。

但是,有用吗?

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这东西卖给谁、怎么卖,当初为什么要开发它呢?

周鸿祎制订了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他找到一群销售人员,给他们几个简单的指引:

1)到二线城市去。
2)引:中文域名就是网上门牌号码。
3)诱:你不买,别人可能就买了。

据说就靠这样简单的销售策略,3721中文域名销售战绩颇丰。

这样的销售策略,你需要每一个销售人员都是销售大师吗?

不需要。

另一个故事有关史玉柱的《征途》。

这是一款新游戏,怎么卖?当时网络游戏是盛大《传奇》的天下。

标准“管理”的做法是:找一群销售,给销售定指标,和奖金挂钩,然后让销售各显其能。

有用吗?

传闻史玉柱制订了一项“策反”的销售策略。

他找到一批人,每天去玩《传奇》。他们的任务很简单:

1)找到其他玩家。
2)聊天。
3)说:《征途》挺好玩的,去玩吧。

这样的销售策略,你需要每一个销售人员都是销售大师吗?

不需要。

这两个故事都未经验证。但听闻后,深感这两个“策略”的简单、高明。

作为一个创业者,你自己是最重要的“人才”。

你对“人才”的“渴求”,可能是因为策略的缺失。

你渴求的人才,也是希望给你带来“策略”的人才。

你需要的,首先是策略,然后才是人才。

— 2 —

有一位从事互联网的朋友说:“工程师一个必须的突破就是,化繁为简的能力”。

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但或许应该这么说:“工程师如果有了化繁为简的能力,那就太好了。”

这是一种期望。

之所以叫做期望,是因为永远都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到。

这不是“必须的突破”。

可为什么管理者喜欢这么提呢?

我认为,是因为管理的薄弱。

化繁为简的能力,是组织的能力,是管理者的能力,不是工程师的能力。

怎样才是好的管理?

我们来看看盖房子。

你找20个工人来,说,这是图纸,这是钱。

你们必须有化繁为简的能力,把房子在20天内盖好。

这是不现实的。

作为管理者,我们懂得如何化繁为简。

我们要先把工种先分为木工、水电工、瓦工等等,再把工序分为一二三四五。

然后,重要的部分来了,你要给每个工人下达一个“简单”的指令,比如把砖头直直地砌起来,3米高、2米宽。

就这样。工程师只应接受简单的指令。

我们“期望”大家足够聪明,但如果把质量“依赖于”大家的聪明,就会把公司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上了。

对人才期望过高,对现有能力和主动性不满,可能是因为管理的薄弱。

最后的话

最后,反过来说,找到有主观能动性、有策略、能够化繁为简的人才,当然是公司的重要资产。

这些关乎文化。

强调创始人的策略和管理能力时,不应忽略员工文化的建设。

但是,特别是在创业初期,不要期望雇人来做你做的事,不要把策略、管理的缺失,转嫁为对“人才”的依赖。

这样,会过早地在公司建立复杂的架构,在革命尚未成功之时,就已经患上大公司病。

乘风破浪的姐姐,停船上岸的妹妹

2020年6月23日,女团“火箭少女”举行了线上告别典礼,这支出道两年的女团正式毕业,宣告解散。


成员杨超越凭借“我干啥啥不行,和老板吵架第一名”的毕业感言上了热搜。

火少毕业典礼,杨超越毕业感言哭成泪人,队友和网友却笑翻_腾讯视频

这个夏天,姐姐们还在乘风破浪,而妹妹们已经停船上岸了。

“火箭少女”是在两年前的女团养成类节目《创造101》中正式出道的。

《创造101》跟现在大火的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性质类似。

召集了101位年轻的妹妹,通过任务、训练、考核,最终由观众投票选出11位选手,组成全新的偶像团体“火箭少女”,正式出道。

在出道的第一天,“火箭少女”就是一个限定女团,只在一起活动两年。

如今,两年之期已到,“火箭少女”正式解散了。

很多网友问:

为什么“火箭少女”在一开始就限定只活动两年呢?

怎么不趁着风头,多活动几年?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除了今天的“火箭少女”,一些有名的偶像团体,比如早期的小虎队、F4、SHE、羽泉、水木年华;近期的东方神起、EXO、SNH48等等,最后都或解散,或成员单飞。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偶像团体,是一种天然不稳定的组织形态。

在一开始的时候,成员的水平、名气差距都不是太多。每位成员都拼命努力,互相扶持,抱团成长,希望能快速成长起来。

但是随着团队的发展,成员的水平、名气差距会开始越来越大。

团队中会有一两个名气极高,流量极大的成员脱颖而出。

他所能接到的活动代言、电影邀约等各种资源,要比别的成员多得多。

站在经纪公司的角度来看,他希望团体队价值最大化,借着这些最有价值成员的资源,来带一带其他没那么有名的成员,来增强团体整体的影响力。

所以很多时候品牌方、活动方本来只想邀约这些拥有极大流量的成员,但是经纪公司就会要求必须带上整个团体,或者至少搭配几个其他的成员。

对于这些拥有极大流量的成员来说,他独立创造的价值,已经大于所有成员创造的平均价值。

但是,他拿到的这些资源,还要拿出来在团里分配。

这就会有一些不公平。

那怎么办?

他可能就会想要退团单飞。

可经纪公司为了培养团体也花了不少成本,还指着这些最有价值的成员获得更多收益呢。

你想单飞,那你就必须赔偿,给我一笔分手费,交钱走人。

于是,你会看到很多发展好的成员最终都交钱退团了。

随着团体名气变大,成员的发展就会开始不均匀。

发展好的成员觉得被“拖累”,发展不好的成员还想“抱大腿”。

而经纪公司希望每个人都能获得尽可能多的流量,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

团体内部的诉求不一致,最终就会面临分崩离析的结局。

所以,偶像团体,是一种天然不稳定的组织形态。

以团体力量去获取价值,是一种不公平分配。

不公平分配,最终会导致内部矛盾激增,从而分崩离析。

所有的团体,长大之后,都将面临解散。

回到“火箭少女”。

“火箭少女”和传统的偶像团体还有一点不太一样。

传统的偶像团体,所有成员都隶属于同一个经纪公司。

而“火箭少女”是通过女团养成类节目出来的,在参加《创造101》之前,每一位参加选拔的成员都有各自的经纪公司。

甚至一些成员都是已经出道过的,来之前就已经小有名气。

她们来参加选秀成团,是为了通过节目获得更高的知名度。

选秀结束成团的时候,团队成员之间的人气已经有很大差距。

她们背后有不同的经纪公司,经纪公司想为自家艺人争取更大的利益。

为了权衡所有人的利益,选秀主办方就选择做一个限定团,只活动两年。

收获了知名度,团体解散之后,她们还要回到各自的经纪公司继续发展。

《乘风破浪的姐姐》也是同样的性质。

最终成团之后,姐姐们可能也不会一起活动很久,就会宣布解散,继续独自发展。

最后的话

1
2
3
4
偶像团体,是一种天然不稳定的组织形态。
以团体力量去获取价值,是一种不公平分配。
不公平分配,最终会导致内部矛盾激增,从而分崩离析。
所有的团体,长大之后,都将面临解散。

蒋勋: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

谨言慎行的语言文化

儒家文化不鼓励孤独,而这个巨大的道统其实也不鼓励人们在语言上做精细修辞。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他认为“仁”是生命里最善良、最崇高的道德,而一个语言太好、表情太丰富的人,通常是不仁的。

孔子的这句话影响了整个民族,变成说话时少有表情、语言也比较木讷。

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常常受到的训诫:不能随便讲话。客人来时讲太多话,父母会认为有失身份,等客人走后就要受处罚。但小孩子哪里知道什么是有身份的话,什么是没有身份的话?最后就变成了不讲话。

语言和文化习惯有很大的关联,在希腊文化中有修辞学、逻辑学(logos),后者更是希腊哲学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所以,你可以看到柏拉图的哲学就是《对话录》,即是语言的辩证。

在西方,语言训练从小开始。相对的,孔子要求人的内在多于外在,如果有人讲话讲得很好听,就要进一步“观其行”,行为若不相符,他是无法接受的。

东西方对于语言的训练,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这是一个人如何去处理自己语言的问题。

春秋战国的九流十家并不是都否定语言的重要性。公孙龙、惠施的“名家”学派,说的就是希腊人的逻辑学。

名家有所谓“白马非马”的逻辑辩证,可是如果现在有个人指着一匹白色的马告诉你“这不是马”,你会觉得很不耐烦,但这就是语言学。

从语言逻辑来看,白马和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你会觉得不耐烦,那么你就是很儒家。

“白马非马”探讨的是辞类的问题,在希腊文化里有严格的分别,然而在中国就变成了“巧言令色”。

所以儒、道、器、法等各家都有著述传世,名学却很难找到其经典,只有些零散的篇章,如“白马非马”、“卵有毛”之类的寓言,都是名家学派发展出来对语言结构的讨论。

西方符号学也是讨论语言的结构,主张在检验思想内容前,要先检验语言的合理性,如果语言是不合理的,那么说出来的也一定是错误的,必须先将错误处标示出来,然后去找到符号学的定论。

儒家文化不讲究语言的精准性,基本上儒家的语言是接近诗的语音,是种心灵上的感悟,把语言简化到一个非常单纯的状态。

借着语言打破孤独感

于是我们可以重新思考,语言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精准度,才能够真正传达我们的思想、情感?我们与亲近的人,如夫妻之间,所使用的又是什么样的语言?

关于夫妻之间的语言,《水浒传》里的“乌龙院”有很生动的描绘。

人称“及时雨”的宋江看到路边一个老婆子牵着女儿要卖身葬父,立刻伸出援手,但他不愿乘人之危,娶女孩为妾,老婆子却说非娶不可,两个人推来送去,宋江最后还是接受了。

他买下乌龙院金屋藏娇,偶尔就去陪陪这个叫做惜姣的女孩,因为怕人背后说话,常常是偷偷摸摸。阎惜姣觉得自己这么年轻就跟了一个糟老头,又怕兮兮的,爱来不来,很不甘心。

一日宋江事忙,派了学生张文远去探视阎惜姣,两个年轻人你一言我一语就好起来了,变成张文远常常去找阎惜姣流言传进了宋江的耳朵,打定主意去乌龙院探查。

阎惜姣对宋江是既感恩又憎恨,感恩他出钱葬父,又憎恨大好青春埋在他手,所以对他说话便不客气。

那天宋江进来时,阎惜姣正在绣花,不理宋江,让宋冮很尴尬,不知要做什么,只能在那里走来走去,后来他不得不找话,他就说:“大姐啊,你手上拿着的是什么(“大姐”是夫妻之间的呢称,可是让一个中年男子唤一个小女孩“大姐”就非常有趣了。)?

阎惜姣白了他一眼,故意回他“杯子啊!”宋江说:“明明是鞋子,你怎么说是杯子呢?”阎惜姣看着他:“你明明知道,为什么要问?”

这部小说就是把语言玩得这么妙。想一想,我们和家人、朋友之间,用了多少像这样的语言?有时候你其实不是想问什么,而是要打破一种孤独感或是冷漠,就会用语言一直讲话。

像这样不是很有意义的语言,实际上充满了我们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接触过日本文化的朋友就会知道,日本人的敬语、礼数特别多,一见面就要问好。事实上,这些礼数敬语建立了一个不可知的人际网络,既不亲,也不疏,而是在亲疏之间的礼节。

但这种感觉蛮孤独的。我们希望用语言拉近彼此的距离,却又怕亵渎,如果不够亲近,又会疏远,于是我们用的语言变得很尴尬。

共同语言是误会的开始

我在大龙峒长大,从小就有机会接触不同的语言,这里大部分的居民以闽南语为母语,但也有少数的客家人。

我家附近还有一个眷村,眷村里的语言天南地北,有云南话、贵州话……每家妈妈骂孩子的声音都不一样,当时我就觉得语言的世界真是精彩,虽然我听不懂。

第一次因为听不懂的语言感动,是在法国读书的时候。我在巴黎的南边租了一栋房子,是地铁的最后一站,下车后还要走一段路。房东是宁波人,开餐馆的。

有一天,我听到房东的妈妈,一个宁波老太太,和一个法国人在说话,说话速度很快。我第一年到法国,法文说得结结巴巴,很惊讶老太太能如此流利地与人对话,可是仔细听,原来她说的不是法文,是音调如同唱Do Re Mi的宁波话。

宁波老太太说宁波话,法国老太太说法文,两个人说了很久很久,没有任何冲突,没有任何误会也没有机会误会,这是我第一次思考到,共同的语言是误会的开始。我们会和人吵架、觉得对方听不懂自己的心事,都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语言。

我的一个学生嫁给日本人,夫妻间的对话很有趣,主要的语言是英文,也会夹杂着一点点中文、一点点的日文,这一点点听不懂的语言,反而让他们的对话洋溢着幸福感,我突然觉得很羡慕,每天看到报纸新闻上的攻评、批判、叫嚣……

好像都是因为他们使用同一种语言,如果他们说着互相听不懂的话,也许会好一点。

很有趣的是,使用同一种语言为什么还会因为“听不懂”而产生误会?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想听”。当你预设立场对方一定会这么说的时候,你可能一开始就决定不听了,对方说再多,都无法进人你的耳里。


现在很多call in节目就是如此,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尽管他们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这是一种语言的无奈吧!好像自己变成在荒野上一个喃喃自语的怪物。

蒋勋:最高级的修行,是与自己的对话

自己跟自己的对话

有一天我在无梦寺绕塔,看到有一个年轻的僧侣跪在苦修像前面,他的右肩膀全部是刺青。

我们小时候大概有很多的偏见,觉得那种刺青都是某一种大哥级的人物。一个刺青的年轻人跪在这个苦修像前面,也许他心里面有很多话要跟这一尊像要讲。

到了中午左右,他还跪在那里,其实那一整天他都跪在那个地方。我远远的用手机拍下来,因为那个画面对我来说很震撼。

那个震撼是说我不知道他做了什么,可是因为他这个动作,我感觉到他可以做他自己的老师。所以《金刚经》里须菩提跟老师的对话,也可能是每一个人自己跟自己的对话。

个人修行的这条路,我相信路很长,我也相信我们所有的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都是叫做众生,都在修行的路上,有的早,有的晚,有的快,有的慢。


没有一个生命可以嘲笑另外一个生命的不修行这件事,因为或早或晚或快或慢,他都在这个修行的路上。

我自己读经读的很少了,每天早上开始读,刚开始有点结结巴巴,大概要读45分钟,后来就发现38分钟就读完了,然后越来越快30分钟就读完了。

我发现越来越快的时候,你真的要小心。因为越来越快的话,它就是一个公式化的动作,所以我就在想这样的一种警告:读经其实不应该快,而是应该慢下来的东西。

所以我就尝试手抄经书,因为这是第一次手抄《金刚经》,我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还特别跑到日本的鸠居堂,一个有350年历史的卖文具的店,买了很贵的卷纸。

我竟然觉得应该用很贵的钱去买一个很好的纸来手抄《金刚经》,你就知道我读金刚经有多么不彻底了。慢慢就会开始反省自己好多行为其实刚好违反了《金刚经》。

生命是不断修正的过程

我拆开那个很贵的卷纸,我以为应该够写整部《金刚经》,结果写不完,我当时又处在舍得、舍不得的人生两难。

忽然马上就跳出《金刚经》的句子“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连法都应该舍,何况非法,我们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执着的东西?

后来我随便找了很便宜的纸将《金刚经》抄完,如果你给自己一个借口说因为没有很贵的卷纸所以写不下去了,那真的就是离《金刚经》还远得很。

最终写完一共是八张,我把它裱成了长卷,所以高低不一样,颜色不一样,质地也不一样。

我给大家讲这一段是说我觉得我在修行的路上,犯过好多的错误,有很多自己的缺点,可是我觉得修行会不会是给你很大的包容?

让你一直去修正自己,让你知道我前面那个念头是不对的,所以我用另外个念头去修正它。

如果对自己如此,对他人也应该如此,因为没有人是绝对完美的,那如果这个人生下来就是完美的,也没有什么修行可言。这个修行本来就是不断的修正。

当我在画画的时候,我感觉到原来修改的痕迹是这么的动人!

达芬奇最好的素描是一直在修改的,我们都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作品,可是如果你用现在的高科技的X光拍进去,她里面是一层一层修改的过程。

因为达芬奇是左手写字右手画画的人,可他五十岁中风右半边不能动,他就开始用左手去修改。所以那副《蒙娜丽莎的微笑》里有他右手跟左手的两种笔触跟痕迹。

这幅画今天变成人类文明里这么动人的一个作品,是因为他一直在修正,一直修改到接近完美。

我相信达芬奇还是认为不一定是完美,如果他继续有机会活下去,他也许还会继续修正,我想那个也许是我自己在读《金刚经》里面越来越多的一个对自己的领悟吧。

悉达多的无畏和舍得

悉达多太子在皇宫里长大,养尊处优,他出生以后,他的父母亲曾经为他抽过一支签,希望知道这个孩子长大以后的命运。

这个签说他将来会做出家人,父母总觉得孩子将来要继承王位,所以就想办法尽量不要让他走上这条路,他们的逻辑就是不要让他看到生命里悲哀的事情。

这当然是我们世俗上对于出家的看法,就是因为在现实里幻灭、消极,才会出家。

悉达多太子在他29岁的时候忽然心生一念,觉得在这样的一个富裕的环境长大,好像人生少了什么东西。

所以他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想出去看看城外面到底是什么?那天他就打开了四个城门。

第一个城门看到一个女人在生产,血流如注,他觉得很难看就把门关上;去开第二个城门,看到一个很衰老的老人,他又觉得很难看,又把门关起来;第三个门打开看到是一个在病痛当中哀嚎的人,他又把门关起来;第四个门,他看到了死亡。

他决定要去思考,如果生命是这四个门生老病死,那么在生老病死之外到底有没有一个更高的追求?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

所以他断发出家,我们看到的传记里是说他用的第一个方法是苦修,日食一麻一粟,所以饿到额骨一根一根突出来了。

苦修六年,我们觉得他身体上受到这么大的苦,应该领悟了,可是却一无所得。他想渡过尼连禅河,却由于身体太虚弱在河边昏倒休克了。

走过一个刚刚挤了羊奶回来的女孩,很同情他,就喂他喝了一口羊奶。然后他得到体力,感觉到生命里面被充满的那种喜悦。

得到体力后,他谢谢这个女孩、渡过了这条河,看到好大一颗菩提树,然后他坐在地下,终于悟道了。

我想每个人对于“悟道”的理解恐怕都不太一样。悉达多用很简单的方法,也许告诉你“无畏”,也许告诉你“舍得”。

(END)

蒋勋:戏剧里的大团圆结局,让人看起来不舒服



传统戏剧里的大团圆

一个渴望伦理大团圆的人,不会让你发现伦理有漏洞。你看传统戏剧,最后总是来个大团圆,而这个团圆会让你感动,最后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无奈的渴望。


你看《四郎探母》这个戏最后怎么可能大团圆,两国交战,杨四郎(延辉)打败了被俘虏,他隐姓埋名,不告诉别人他有个老妈,还是元帅,也隐瞒他有个妻子四夫人,结果番邦公主看上他武艺双全,将他招为驸马,十五年生了一个儿子,夫妻也很恩爱。

这已经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了,一边是母亲,是“百善孝为先”,一边是妻子,也是杀死他的父亲、令他家破人亡的仇人,四郎该如何取舍?

后来,佘太君亲自带兵到边界,四郎有机会见到母亲,只好跟番邦公主坦白。番邦公主才知道原来丈夫是自己的仇家,她威胁要去告诉母后(萧太后)把他杀头,但一说完就哭起来了,到底四郎还是她的丈夫,在伦理的纠缠中,又变成了一个两难的困境。

最后番邦公主还是悄悄地帮助四郎,让他见到了母亲。对番邦公主而言,这冒了一个很大的险,因为杨四郎可能一去就不回了 。


杨四郎回去之后,跪在母亲面前,哭着忏悔自己十五年来没有尽孝。可是匆匆见一面,他又要赶着回去,佘太君骂他:“难道你不知道天地为大,忠孝当先吗?你还要回去辽邦。”

杨四郎在舞台上,哭着说,他怎么会不知道?可是如果他不回去,公主就会被斩头,因为她放走了俘虏。

这里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精彩的伦理两难,可是到最后不知怎的又变成了大团圆,这怎么可能大团圆,不要忘了他还有一个原配,原配打了他一个耳光后,面临的又是另一个伦理的纠缠。

粉饰太平的大团圆


《四郎探母》为什么用大团圆?因为大团圆是一个不用深入探究的结局。可是如果一个有哲学思维的人,他会把这些伦理道德上的两难,变成历史最真实的教材。

张爱玲看《薛平贵与王宝钏》就不认同最后大团圆的结局。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靠野菜维生,薛平贵在外地娶了代战公主,回来还要先试探妻子是不是还记得他,是不是对他忠心?

因为十八年的分别,早已认不出对方。薛平贵先假装是朋友,调戏王宝钏,才发现王宝钏住在寒窑里不与人来往,苦苦守候着他。后来代战公主出来,对王宝钏说:“你是大我是小。”

两个人要一起服侍薛平贵,这是大团圆的结局。张爱玲在小说里就写,这个结局好恐怖,面对一个美丽、能干又掌兵权的公主,你可以活几天?


你渴望大团圆吗?还是渴望揭发一些看起来不舒服的东西?

儒家的大团圆往往是让“不舒服的东西”假装不存在。就像过年时不讲“死”字,或是公寓大楼没有4楼;死亡是伦理这么大的命题,不可能不存在,我们却用“假装”去回避。当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或者我们平常不说“四”而说“三加一”时,就是在回避死亡,这时候伦理有可能揭发出一些真相吗?我们要粉饰太平地只看大团圆的结局?还是要忍住眼泪,忍住悲痛,去看一些真相?这也是一个两难。

成熟的爱不是依赖


我想,上千年的大团圆文化的确会带给人一种感动,也会使人产生向往,可是伦理不总是那么美好,伦理缺憾的那个部分以及在伦理之中孤独的人,我们要如何看待?

即使我们与最亲密的人拥抱在一起,我们还是孤独的,在那一刹那就让我们认识到伦理的本质就是孤独,因为再绵密的人际网络,也无法将人与人合为一体,就像柏拉图说的,人注定要被劈开,去寻找另一半,而且总是找错。

大团圆的文化是让我们偶尔陶醉一下,以为自己找到了另一半,可是只要你清醒了,你就知道个体的孤独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了。

但不要误会这就没有爱了,而是在个体更独立的状态下,他的爱才会更成熟,不会是陶醉,也不会是依赖。成熟的爱是依靠不是依赖,依靠是在你偶尔疲倦的时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依赖则是赖着不走了。


我们常常把伦理当作依赖,子女对父母、父母对子女都是。我看到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宠爱,有人觉得这样很幸福,我却觉得很可怕,因为当孩子长大后,这些人会反过来依赖他,那是多么沉重啊!

当我们可以从健全的个体出发,依靠不会变成依赖,依靠也不会变成一种常态,因为自己是可以独立的。不管对父母、对子女、对情人、对朋友,会产生一种遇到知己的喜悦,而不是盲目的沉醉,如此一来,才会有更加健全的人生。

What

iSmartUI
iSmartAI
iSmartIP
iSmart5G

iDeepAi
deepcreator

每个人都一定要有财务思维:拥有财务思维,才能看懂行业秘密

很多人对财务知识有一个误解,觉得这是财务专业人士才应该掌握的。其他的员工、创业者、企业家不懂财务,好像也没什么关系。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财务,是每一位商业人士都必须要掌握的一门语言。

财务之于商业,就像法律之于政治。

很多总统都是学法律出身的。因为想要懂政治,你必须要先懂法律。

如果说法律,是政治的语言。那么财务,就是商业的语言。

理解了财务,你才能透彻理解很多商业的基本逻辑。

为了让你通过财务知识,来透彻理解一些商业逻辑,前段时间,我专门访谈了财务专家闫静老师。


闫静老师曾连续九年任职于惠普、安捷伦等全球500强企业,担任资深财务经理,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之后的十几年,闫静老师专门给企业的管理者做财务培训和财务咨询,她对于财务以及财务背后的商业逻辑有着非常透彻的洞察。

今天,我就把这次的访谈内容独家分享给你。

— 1 —

收入、利润、现金流

财务是商业的语言。要理解这门语言,我们就要从一些关键词汇说起。

首先,财务语言中最基本的一组词汇,就是收入、利润、和现金流。

闫静老师说:利润是收入的质量,现金流是利润的质量。

什么意思?

假如你问一个企业家,今年你公司的营收怎么样?他回答,今年我大概卖了5个多亿,去年是3个多亿。

你说,哇,那不错啊,你今年涨了很多。那你今年赚了多少钱呢?

他回答,利润跟去年差不多,去年赚了5000多万,今年6000多万。

你看,他虽然收入涨了2个亿,但是利润却只涨了1000万。利润,并不随着收入线性增长。

这说明他今年收入的质量,其实是不如去年的。

利润,是收入的质量。

如果你去看每年福布斯世界500强的名单,按收入排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第一名都是沃尔玛。

但是大家其实并不最关注收入的排名。大家最关注什么呢?

关注市值。

今天市值最高的公司是苹果。

市值来自于利润。

苹果公司的收入虽然不如沃尔玛,但是他的利润要比沃尔玛高很多。

所以,利润,是收入的质量。

你接着问一开始那个企业家,你今年利润有6000万,那你给员工发奖金了吗?

他回答,还没有。因为利润虽然有6000万,但是账上没钱啊。客户的货款还没打给我,账上的现金也都去进货了。

你看,虽然在财务报表上,他的利润有6000多万,但是他账上其实并没有现金流。

即便账面上赚了那么多利润,但是利润还没有变成现金进入他的账户,想用暂时也用不了。

利润是账面上的,是人为造出来的。而现金流是真实存在的,是需要进账、出账的。

利润和现金流的关系,就像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是客观存在的,而社会科学是需要人为解读的。

只有到账了的现金流,才是你真正的利润。

否则,利润就只是利润表里一个数字而已。

看利润表,可以帮助我们看这个生意到底赚不赚钱。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现金流,这可以帮助我们看利润到底有没有到账。

记住,利润,是收入的质量。现金流,是利润的质量。

我们观察一家公司,不仅要观察它的收入,也要观察它的利润和现金流。

收入代表市场规模,利润代表赚钱空间,现金流代表承受风险的能力。

这三个指标都健康,公司才能长远发展。

— 2 —

资产、负债

财务语言中的第二组词汇,我们来讲资产和负债。

什么叫做资产?什么叫做负债?

资产,包括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应收账款、存货、以及固定资产。

那负债呢?

负债,包括预收款项、应付账款、借款(包括银行借款等)、以及股东权益。

为什么股东权益也算作负债?

因为负债这个词是由英文liability翻译过来的,更准确地说,其实应该翻译为“责任”。

既然股东给你投了资,那么你就有责任给股东赚钱,这就是一种负债(责任)。

关于资产和负债(责任),我举个具体例子。

假如你开了一家小卖部,那你有什么资产呢?

你的账上有一些现金,这是你的资产。
隔壁老王经常来你这喝啤酒,跟你说好先赊着,月底他发了工资再还。这就是一笔应收账款,这笔钱责任上是属于你的,这是你的资产。
你小卖部里进的一大批货,可以卖好几万块钱,这些存货,是你的资产。
小卖部的房子是你们家祖传的,它是你的固定资产,也可以卖掉换钱,这也是你的资产。

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它们都是你的资产。

这其中卖房子(固定资产)是最难的。卖存货也不容易,但没卖房子那么难。应收账款收回来要更容易。账上的现金你取出来马上就能用。

所以,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现金,它们的变现能力依次降低。

这些都是资产。

那你有什么负债呢?

隔壁老王的儿子每天放学后要到你这吃零食,于是老王预先在你这里存了500块,让他儿子来了想吃啥拿啥。

这500块,就是预收款项,因为你还没有完全兑现等额的零食给老王的儿子,所以这是你的负债。

这个月你进了一家糖果公司的糖果,你跟糖果公司说好,一个月之后再付款。这笔款就是你的应付账款,这是你的负债。

开店的时候你向亲戚借了2万块,这笔借款将来你要连本带利地还给他,这是你的负债。

同时呢,你开店的时候你妈妈给你投资了5万块。这5万块不是你的,而是你妈妈的。你妈妈就相当于是你的股东。你有责任帮你妈妈每年至少赚回来8%。

否则她为什么要投资你呢?

假如这笔钱放在银行一年都能赚8%,现在她投资了你,如果你不帮她赚回来8%,那么你就是失责的。

这是股东权益,这也是你的负债。

预收款项、应付账款、借款(包括银行借款等)、以及股东权益,它们都是你的负债。

知道了什么是资产和负债,你就能透彻理解哪些东西是你的资产,可以变现;哪些东西是你的负债,绝不能花。

比如,理发店储值卡,共享单车的押金,这些都是负债。

这笔钱,你是绝对不能拿去花的。

否则,一旦经营不善,就会像ofo一样,连用户的押金都还不上。

— 3 —

经营者、债权人、股东

财务语言中的第三组词汇,我们来讲经营者、债权人、和股东。

这三个概念,很多创业者是分不清楚的。

因为很多人一开始都是拿自己的钱出来创业,他自己既是股东,又是经营者。

创业一段时间之后,发现钱不够用了,怎么办?

他卖了自己的房子,这笔钱就直接拿来给公司用了。这笔钱不算入股,在账目上做成了股东借款。

这个时候,他自己又成了自己公司的债权人。

那么到底什么是经营者、债权人、和股东?他们有什么不同?

简单来说,经营者是经营公司的人,他负责创造价值。

而债权人和股东都是投资人,区别在于,他们对风险和回报的要求是不同的。

债权人的风险小,但是收益小;而股东的风险很大,但是收益也更大。

我举个例子。

假如你朋友想开一家餐厅,他找你借100万,你也愿意拿出100万帮他。

那么你就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直接把100万借给他,收取利息,比如年化10%。

同时,他把他家的房产证放在你这里抵押。

这个时候,你就是他的债权人。

因为你拿了他的房产证做抵押,他要是还不上钱,你可以卖他的房子,所以你的风险很小。

但相对应地,你的收益也是固定的,年化10%,不是特别高。

另一种选择,你觉得他这家餐厅特别有前景,一年怎么也能挣个30%,那你就可以投资他,100万入股。

这个时候,你就是他的股东。

如果这家餐厅真的生意特别好,你就能分到很大的收益。生意越好,你的收益越高。

但是相应地,如果这家餐厅倒闭了,那你这100万就血本无归了。

所以,债权人和股东,其实都属于投资人。

只不过债权人的风险小,但是收益小;而股东的风险很大,但是收益也更大。

经营者、债权人、股东,你要懂得区分这三个角色,理解他们各自的职能。

— 4 —

利润率、投资回报率

财务语言中的第四组词汇,我们来讲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

什么是利润率?什么又是投资回报率?

它们难道不是一个概念吗?

其实完全不是。

利润率 = 利润 / 销售额。

利润率10%,指的是每卖100块钱,你可以得到10块钱的利润。

这里面没有投资的概念。

投资回报率 = 利润 / 投资总额。

这里面是有投资概念的。

比如你做鞋厂,一年卖了1000万的鞋,利润率是10%,赚了100万。听起来很不错。

那你这个鞋厂的投资是多少呢?

其实你的鞋厂投资了一个亿。

那么你今年赚了100万利润,你的投资回报率就是100万/1亿=1%。

利润率10%,听起来还可以。

但是投资回报率只有1%,其实就非常不划算了。

投资人还不如去买理财,都比1%要高。

所以,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其实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很多人只关注利润率,关注每年赚了多少钱,但是不关注投资回报率,甚至不知道投资回报率。

但其实投资回报率才是衡量一家公司经营水平的指标。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只关注利润率,不关注投资回报率呢?

因为他们其实不知道这中间还有关键的一环。

那就是,周转率。

什么是周转率?

周转率 = 销售额 / 投资总额。

还记得刚才说的利润率吗?

利润率 = 利润 / 销售额。

如果你在等号两边同时乘以周转率,看看会得到什么呢?

利润率 周转率 = ( 利润 / 销售额 ) ( 销售额 / 投资总额)= 利润 / 投资总额 = 投资回报率。

利润率 * 周转率,其实就是投资回报率。

所以,衡量一家公司的经营水平,这中间其实有两个关键的中间指标。

一个叫做利润率,另一个叫做周转率。

很多公司只关注利润率,但是并不关注周转率。

你可以把周转率理解为对资金的使用效率。

我举个例子。

你开了家小卖部,进了一个玩具放在柜台里,一直都没卖出去。

一年之后,终于有人把它买走了。

那么这个玩具一年的周转率,就是一次。

卖这个玩具占用了12个月的资金。

如果这个玩具的毛利特别高,有50%,50块钱进货,你卖了100块。

那么在这件玩具上,一年下来,你赚了50块。你觉得还不错。

同时,京东上也有这件玩具。

京东的进货价也是50元,但是它只买60元。

所以它的毛利大约是16.7%。

但是京东一年的周转率,是10次。

这也就意味着,它拿同样的50块钱,去卖这件玩具,一年下来,它卖了10次。

它一共赚了10*10=100块。

它卖得比你便宜,毛利低,却赚得比你多。最终,他的投资回报率还比你高。

就是因为它的周转率高,它对资金的使用效率更高。

所以,你要明白,利润率并不是唯一重要的指标。

这中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叫做周转率。

利润率和周转率,决定了一家公司的投资回报率。

而投资回报率,才是衡量一家公司经营水平的指标。

— 5 —

经营周期、库存周期、现金周期

财务语言中的第五组词汇,我们来讲经营周期、库存周期和现金周期。

这组概念很多人甚至没有听过,但它们是商业世界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组概念。

理解了经营周期和现金周期,你对商业的理解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高度。

那么什么是经营周期?什么又是库存周期和现金周期?

我举个例子。

你开了家小卖部,从上游供应商那儿进了一个玩具,你跟他说好,一个月之后再给他付款。

然后你把玩具摆在了货架上。一个半月之后,隔壁老王买下了这个玩具送给他儿子。

但是他说,这个玩具太贵了,一个月之后我发了工资再给你付钱好吗?

你想了想答应了,大家做邻居这么久,就让他赊账一个月吧。

我们来捋一下时间线。

你从上游供应商那进货,把玩具摆在货架上,一个月之后,你给上游供应商付款。

给上游供应商付好款,过了半个月,老王把这个玩具拿走了。

又过了一个月,老王发工资了,他把玩具的钱付给你。

所以,你从上游拿到货,到你收到老王的货款,这个过程总共花了2个半月。

这2个半月,就叫做经营周期。

经营周期,就是你从上游拿到货,到把货物卖出去收到货款所需要的时间。

那什么是库存周期?

从你把玩具摆在货架上,到老王把玩具拿走的这一个半月,就叫做库存周期。

库存周期,就是你从上游拿到货,到把货物交给买家所需要的时间。

换句话说,库存周期就是货物在你手上停留的时间。

那什么又是现金周期?

你把货款付给上游,过了半个月老王把货拿走,又过了一个月,老王把钱付给你。这一个半月,就是现金周期。

现金周期,就是从你把货款付给上游,到你收到买家货款所需要的时间。

换句话说,现金周期就是你的资金被占用的时间。

我再举个例子。

京东的平均库存周期是38天。

也就是说,京东从上游拿到货,到把货物卖给你,平均只需要38天。

而你在京东上买东西,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你付了款,京东马上给你发货。

所以,京东的平均经营周期(从上游拿到货,到收到买家款),也是38天。

那京东什么时候给上游付款呢?

京东给上游付款的账期,是60天。

也就是说,京东从上游拿到货的第60天,才会给上游付款。

可是,京东的经营周期是38天。

也就是说,京东从上游拿到货的第38天,就已经把货卖出去,并收到买家的货款了。

所以,京东的现金周期,是38 - 60 = –22天。

也就是说,京东收到买家的货款,再过22天之后,才会把钱付给上游。

这也就意味着,京东根本就没有花自己的钱进货。

京东是先把货从上游拿过来,然后把货卖出去收到钱,再过22天,才把钱给上游。

相当于这22天的钱,京东其实是可以拿来白用的,就算放在银行里都有利息。

这才是京东赚钱的秘密。

零售行业的秘密,其实从来都不在商品差价里,而在现金周期里。

零售行业,现金周期平均是-24天。

也就是说,整个零售行业其实都没在花自己的钱,而是在花买家的钱,玩现金游戏。所以越卖越有钱。

零售生意,因为卖货环节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进货环节的付款账期很长,所以可以做到现金周期为负。

那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种生意,正好跟零售生意相反,进货环节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卖货环节的付款账期却很长呢?

也有。

大宗贸易,比如塑料。

上游的中石化很强势,进货的时候必须现款结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下游的客户通用电气也很强势,要你60天账期。你发货60天,他才给你付款。

这个时候,你的现金周期 = 库存周期 + 60天。

你就需要自己垫资几个月。

所以,大宗贸易的秘密,是你的资金成本。

理解了这个逻辑,你在做定价的时候,就不能只考虑生产和运营成本,你还要考虑资金成本。

很多老板说,我这东西买进来也挺便宜,卖出去也有利润,可为什么最后亏钱了呢?

就是因为他没有考虑到资金成本。

你的资金成本越低,你才越能在大宗贸易里如鱼得水。

零售生意,和大宗贸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意。

如果你不理解这个逻辑,那你根本就不知道你的钱是怎么赚来的。

这个时候你能赚钱,只是凭运气。

而凭运气赚来的钱,早晚有一天,会凭实力赔光。

你只有透彻理解了经营周期、库存周期和现金周期,你才能理解这些行业的本质和秘密。

— 6 —

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财务语言中的第六组词汇,我们来讲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什么是固定成本?什么又是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就是不管有没有收入,你每个月都必须要支出的成本。

比如房租,比如员工工资。

变动成本,就是随着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比如进货,比如销售佣金。比如广告费。

当你没有销售的时候,你就不会进货,也不用支付销售佣金了。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加在一起,就是你企业经营的所有成本。

在每个行业,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占比都是不同的。

在经济正常发展的时候,你可能并不会觉得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有什么区别。

反正都是成本,只要总收入大于总成本,就能够赚到钱。

可是,一旦遇到突发状况(比如这次新冠疫情),收入突然停止的时候,如果你的固定成本占比太高,那么风险就会很大。

所以,为了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你可以变固定成本为变动成本。

具体怎么做呢?

比如,把一些业务外包。

我举个例子。

当京东这样的电商,开到七、八线城市的时候,需要考虑物流的问题。

如果自建物流体系,就需要养一大批人员、仓库、车辆等等,这些都是固定成本。

但是如果把物流业务外包给其他快递公司,那么这部分的成本就变成了变动成本。

有一单生意,才会有一单物流成本。没有生意,就不会有物流成本。

具体作为固定成本,还是变动成本,这需要考虑生意的规模。

并不是说变动成本就一定更省钱,只是当你的业务量达不到的情况下,选择外包,变固定成本为变动成本,你的成本就会更低,抗风险能力也会更强。

对于制造业,在特殊时期,不一定每一个模具、零件都要自己建车间来生产,可以选择委外加工,甚至从外部采购,来把这些固定成本变为变动成本。

生意好的时候,大家对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不敏感,总觉得我能做的就自己做了,为什么要外包,让人家来赚我的钱呢?

但是一旦发生突发情况你就会发现,如果什么都自己来做,固定成本占比就会太高。

这个时候,你的抗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弱。

所以,一定要管理好固定成本,来增加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以后遇到危机时,才能比较从容。

最后的话

今天,我和闫静老师一起,给你讲了6组财务中的基本词汇。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启发。

这篇文章很长,但是我希望你一定要把它看完。

不但要看完,还要看很多遍,真正把它看懂,把这些财务思维用在平时的思考里。

财务就像透视商业的X光,通过它,你才能看透很多商业的基本逻辑。

作为一个商业人士,你一定要懂得怎么去看财务的X光片。

就像在医院中,虽然做片子的是X光室,但最会看片子的人,其实是治病的医生。

在企业中也是同样。

虽然做财务报表的是财务人员,但其实最应该懂财务报表的人,应该是企业的管理人员。

因为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秘密。

如果不知道这些秘密,你在业内摸爬滚打多少年,都不算入行。

而这些秘密,有时候必须拥有财务思维,你才能够看得懂。

最后,我们要感谢闫静老师,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内容。

祝你能早日掌握财务这门高级语言,用它来看透商业世界,掌握行业秘密。

一切商业的起点,是让消费者获益

今天的旧文回顾,我想和你重温一个我认为很重要,但是可能略显枯燥的话题。

商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在讨论这个之前,我想问你个问题。

作为一名职场人士,你想获得更高的收入。这无可厚非,每个人都会想有更多的钱,问题是,不是每家公司都会付给每个员工很高的薪水,那怎么办?
作为一名创业者、企业家,你想满足社会需要,卖出更多产品或者服务。

可问题是你的竞争对手,其他创业者或者企业家也这么想,那我们凭什么会让消费者买我们的呢?

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就要搞清楚,我们的产品或者服务和社会、消费者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我们和公司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答案就是交易,这是商业的本质,是整个商业世界最底层的基石。

本质上是用我们的产品和社会、用户达成交易,用我们的时间精力、潜力和公司达成交易。

本文首发于2019年。

— 1 —

为什么商业的本质是交易?

回到最开始以物易物的时代。

我们从最本质最底层的模式来思考,一点一点抽丝剥茧来理解整个商业。

假如说我们家是养羊的,世世代代都养着羊,你们家是种大米的,世世代代都种大米。

我们家天天吃羊肉,从小到大都在吃,各种烤羊肉串、炖羊肉锅,等等。你家的大米就更神奇了,米线、煮米饭、寿司。

时而久之,总有一天你会吃腻的。虽然大米很好吃,但是能不能换一点其他,你就动了这个念头。

在你动了这个念头之前,你们家米做得非常好,各种各样的米饭、米粥、米线,这些是商品吗?

不是。为什么?

你做得再好吃,只要是为你自己服务的,都不叫商品。

那什么叫商品?

只用来交易的东西才叫商品。

只有拿我的羊肉去换你的大米,这才叫做商业。

所以我们研究的所有问题,其实本质上都是围绕着交易来展开。

经常有人说,西方是商业文明,而中国是农耕文明。

那么,西方的商业文明是如何发源的呢?很多人说是起源于希腊的商业文明。

得到老师李筠在他的《西方史纲50讲》提到,希腊这个地方没有大河灌溉,而且丘陵跌宕起伏,气候又会引起周期性欠收,所以古希腊的谷物实在没法保证自给自足。

既然这样,与其再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及格线,那不如另辟蹊径:粮食不能自给,又必须得有,那就只有通过交换来获取。

古希腊连吃饭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都只能靠交换、靠商业来解决,所以李筠老师说,古希腊的商业文明是被逼出来的。

无论是我们一直吃大米、吃羊吃腻了,或者没办法、被逼的,我们最后都会拿着我们的物品和其他人交换,各取所需。

而一旦有了物品的交换,我们也就有了商业。

所以说,商业的本质是交易。

— 2 —

一旦要交易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我用一头羊换你多少米?

这个时候就需要给这个东西定价。最初的时候,没有所谓定价这个概念,但是随着换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如果一头羊可以换50公斤大米,羊和米之间一旦成比例关系,那么羊肉和小麦怎么换?羊肉和牛肉怎么换?牛肉和小麦怎么换?小麦跟大米怎么换?

这时彼此之间交易关系,就变的更复杂了,怎么办?

于是我们就发明了货币,也就是金钱。

有了金钱,我们用于交换的产品就有了价格。

相应的,如果进入职场,应聘了某个职位,这个职位也就会有了薪资。

— 3 —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薪水?如何卖出更多产品或者服务?

我常说,一切的商业起点,是让消费者获益。

作为交易的一方的我们,也就是想办法让对方获益,只有这样,他们才会选择我们。

打工是一个交易行为,作为交易双方,如果我们想提高自己薪水,那就要让我们交易的另一方企业获益。

那我们怎么做能让企业觉得雇我们获益、赚到了?

1
2
3
同样的质量标准,我们能更快的完成。
同样的时间,我们能更高质量的完成。
甚至,我们能完成其他人完不成的任务。

这时,公司看到你拥有其他同事不具备的能力,也就自然会给你升职、加薪。

公司的产品也一样。 既然和社会、和消费者进行一次交易,那么消费者为什么购买我们的产品,而不购买其他家的。

这当然会有很多复杂商业逻辑、商业模式等。

最底层的逻辑一定是,消费者买我们的而不买其他家的,是因为在我们这里获益更多。

1
2
3
同样的质量,我们的价格更实惠;
同样的价格,我们得质量更好;
甚至,我们能做到其他公司做不到的功能、体验。

这时,消费者也自然会选择我们。

— 4 —

为什么今天我们要谈最底层的商业逻辑,探讨商业的本质是什么?

那是因为这一两年,整个经济形式都面临着挑战,我们听到了很多企业发展不好的消息。

我在2018年年底的时候,说,2018,猪纷纷落地;2019,鹰即将突围。

什么意思?

所有人都能考95分以上,对考99分的不公平。只有大部分人60-80分,少部分人80-90分,甚至有一些不及格,优秀的人,才能在差距中“突围”。

猪如果都能飞上天,鹰是无法体现优势的。

所以在过去的时候,我们经常听说这样的话,你看我从小没怎么好好读书,你们这些读书的有什么用?

我很早就去创业了,很早就去下海了,你们读完初中,读完高中,读完大学,还不是给我打工吗?读书有什么用?

甚至有听说过,这个时代做原子弹的还不如卖茶叶蛋的。

学习这件事,当个爱好学了,但是没什么用处。

为什么?

因为在那个时代随随便便就能考到90分以上。

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对商业的逻辑、对商业的本质就开始变得无比的重要。

最后的话

最后,我想和你分享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

万物得其本者生, 万事得其道者成。

什么意思?

当你了解了,我们和公司、我们和社会、消费者是交易关系,也就更能深刻的理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

市值最大的公司

下图是2010年市值最大的五家公司与2020年的对比。

2010年最大的五家公司(单位:美元)。

埃克森美孚石油:3430亿
中国石油:3160亿
苹果公司:2690亿
中国工商银行:2480亿
微软公司:2370亿
2020年最大的五家公司。

苹果公司:15760亿
微软公司:15510亿
亚马逊:14330亿
谷歌:9800亿
脸书:6760亿
可以看到,现在最大的公司都是技术公司,而且市值翻了好几倍。

为什么真正成熟的人,都能选择与“不完美”和解?

普通人和高手的差距在哪里?

1
2
在于能不能追求完美,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
这是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从普通走向优秀。

高手和顶尖高手的差距在哪里?

1
2
在于能不能接受世界上有许多“不完美”的事实,并与这些“不完美”合作。
这是对自己与他人的和解,从优秀走向极致。

— 1 —

接受60分的人

前段时间,我和领教工坊的私董会小组,听前阿里首席人力资源官、合伙人邓康明老师分享。

他说的一句话,让我非常触动:要懂得和只有60分的人合作。

什么意思?

我之前在微软工作了近14年。我的同事们,都是极度聪明的人。

我们有相似的知识结构,相同的背景经历,能很好理解对方所说的话。毫不费力,一点就透。

但是,当我离开微软自己创业后,情况变了,有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适应。

因为我的员工,都不再是身边那些90分的人。尽管他们也有很强的能力,但是,并不完美。

有的时候,你甚至想把报告撕碎,甩在他们的脸上,然后破口大骂,“重写!”

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办?

不完美,是一种客观事实。能不能接受身边其他人的“不完美”,是一种修炼,更是一种格局。

但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和这些只有60分的人合作,并帮助他们提高。

当你的员工不如你的时候,怎么帮助?

和他们说,“放着我来”吗?

不。你要说“这事你做”。然后,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把事情做砸。

我在微软工作时,曾经有一任老板,人称“老华”。

有一次,我写了一份很重要的报告要寄给美国,先发给老华。

老华看完之后回信,提了很多意见。但就是只字不改。

于是,我只能根据意见,改了大半天,重新把报告再发回去。

然后没过多久,他的回信又来了。还是提了很多意见。但就是只字不改。

于是,我只能继续咬着牙。

就这样,来来回回。为了一份报告,我们两个留在办公室加班,一直修改。

我们就这样一直改,一直改,一直改到了第二天早上7点。

也许,有人觉得这个老华有病,但我却充满感激。

他明明可以自己改完,然后回家。可是他却花了整整一夜,眼睁睁地看着我把事情做砸。

我每一次做砸之后,他提的意见,付出的时间,都是对我的投资。

所以,当你的员工只有60分的时候,要怎么办?

管理,是让别人干活的艺术。不要说“放着我来”,这是夺权,也是分责。要说“这事你做”,然后帮助他们成长和提高。

因此,我现在也花更多时间,陪我的员工开会,吃饭,做1 on 1的对谈。他们有些只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些已经工作几年但始终没有经过太好的职业化训练,但我都愿意陪他们成长。

帮助他们从60分,到70分,到90分。

学会接受60分的人,并与他们合作,还能帮助他们提高,是一名管理者的基础能力。

— 2 —

接受70分的事

作为一名商业顾问,我经常和很多创业者聊天。

有一次,一名创业者和我说,他正在做一个产品,特别好,一定会大受欢迎。

我很有兴趣地问:哦?那能不能给我看一下?

结果他说:对不起。不行。我正在憋一个大招。等产品正式上线了,再给你看。你一定会喜欢的!

听他这么说完,我先是为他祝福,然后心里一凉,默默为他捏了把汗。

为什么?

因为现在技术更迭的速度太迅速,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太高,用户需求的变化也太快,留给创业者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短。

在普遍看不太清路的时候,创业就没办法直接降落到竞争的终点,而是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小步快跑到终点。

是的。这就是创业,尤其是互联网创业的一个基本方法论: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不是一次性做一个完美的产品,而是先做一个“最小可用品”。不用一次性做到90分100分,有70分也许就可以了,然后立刻投放到市场上接受反馈,迅速调整。

我举一个例子。小米的手机操作系统——MIUI。

小米当年在推出手机产品时,使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操作系统每周五更新。

每个周五,小米推送更新之后,狂热的发烧友们都会率先使用,然后提出很多修改意见,这里不行,那里可以更好……

然后,收到反馈的小米,迅速修改。下个周五,再推送一个版本。继续接受大家的反馈。

一个版本,又一个版本,一次反馈,又一次反馈。如此往复,从不间断。

所以,今天的MIUI,不是小米工程师设计出来的,而是和用户共创,生长出来的。

我曾经问过小米的联合创始人,也是MIUI的两代负责人,黎万强和洪锋,如果让你们自己在办公室憋大招,憋个一年,能设计出MIUI今天这些功能吗?

他们都说,不能。

所以,接受一开始只有70分的产品,其实是接受自己一定会犯错。

而只有承认并接受自己一定会犯错,才能更快的犯错,更快的修正,一轮轮迭代成用户需要的样子。

很多时候,我们爱上的并不是用户的需求,只是自己付出的时间和心血,是那些无法挽回的沉没成本。

只有接受自己只能做到70分,才有机会和用户一起,把事情做到90分,95分,100分。

— 3 —

接受80分的结果

应该承认,世界上几乎没有“完美”的结果。

尽管我们经常说,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都想要。但是,真的能都想要吗?

不可能的。

总想要完美的结果,也是我们总纠结的缘由。

世界上也许没有“完美”的决策,只有“满意”的选择。

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信息环境总是不完备的,人也总是有限理性的。

我们能做的,只能设定一个基本满意的标准,然后评估现有的方案,当有一个选择能匹配自己的标准时,就接受这样的结果。

1
2
3
当我们面试一个人,这个人能达到基本要求,就应该让他明天来上班。
当我们找到一种商业模式,能满足你对于收入和未来的预期,就应该立刻实施。
当我们遇到一个心动的人,能满足你想要的条件,就应该毫不犹豫的追求。

明茨伯格有一个绝妙的比喻:你当然可以列出未来伴侣的品质,列出心目中所有人选,对她们进行评估和打分,然后告诉这位幸运的女士,你就是我要找的人。

但是,当你找到她的时候,她也许会告诉你:你在忙活这些的时候,我结婚了。现在已经有几个孩子了。

所有,如果能接受不完美,只接受一个80分的结果,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纠结和痛苦了。

就像很多人问我,我应该如何做选择?

选A,我会去一家稳定的单位。工作轻松、稳定。但是,缺少了些挑战。太无聊了。

选B,我会去一家变化的企业。工作新鲜、刺激。但是,每天都要加班。太疲累了。

请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享受A和B的好处,又能避免A和B的坏处呢?

很抱歉。没有。

你只能选一个,享受它给你带来的好处,并且承担它的不足。

这个选择,也许不是“完美”的,但应该是基本让你“满意”的。

这个决定,也许不是100分,但也有80分。

而你也应该知道,任何时候,能找到80分的结果,已经要谢天谢地了。

勇于选择而不后悔,随心所欲而不逾规。

在规律里认真思考,勇敢选择。选就选了,再差又能差成什么样呢。

最后的话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真正成熟的人知道,世界上常常没有“完美”的决定,甚至都没有被验证过的“最好”的决定。

这些决定,常常是不完美的。

这听上去,太不性感了。是的,但很多事情,也许从来就不曾性感过。

真正拉开差距的,除了对自己完美的要求,还有对他人不完美的接受。

这样,才能和世界更好的协作。

1
2
接受60分的人,接受70分的事,接受80分的结果。
然后,帮助他们,和他们一起,继续实现你对90分,对100分的渴求。

心灵真正的自由谈何容易?


“独“与”远”的哲学

庄子很用心地观察自然。

他仿佛总是从人群中走出去,在天辽地阔的场域冥想宇宙。他观察风,观察空气。绝对的孤独,产生纯粹的思辨。他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的“独”是彻底、绝对的孤独。跟大风对话,跟空气对话,跟尘埃对话,跟生物的气息对话,他解脱了“人”的许多偏见,回到自然的原点,还原生命最初的本质。


我喜欢他观察天的颜色,他用了“苍苍”两个字。民歌里有“天苍苍”,也有“蒹葭苍苍”,民间也用“白发苍苍”。

“苍苍”不像是视觉上的颜色。“苍苍”常常和“茫茫”用在一起——“天苍苍,野茫茫”,苍苍茫茫,不是确定的颜色,是视觉极限的渺茫浩瀚吧。

正是庄子在《逍遥游》里说的“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无穷无尽的“远”,无法用人类距离测量的“远”,眺望太空的苍茫,不是颜色,其实是虚空无尽。

庄子给了一个文化思考“远”的哲学,使后代的绘画放弃了色彩模拟,用单一色系的墨不断渲染,理解了更深层次上“苍苍”的意义。


他在孤独里如此看大,看远,看近,也看小。细微短暂的生命,无穷无尽的生命,都在时间和空间里存在着。

庄子留下了许多自然科学的发人深省的智慧,把它们限定在做人的“退让”“周到” ,是太乡愿平庸的看法吧。

这个民族,要如何摆脱唯唯诺诺地做人,能真正走出去,孤独地与自然对话,跟日月对话,跟天地对话,可以高高飞起来,“九万里则风斯在下”?飞到那样云霄高处,会不会多一点生命的奇险与惊叹?

俞大纲老师在1976年送我一部《庄子》,是严复注解的。严复从英国学海洋军事回中国,他看到了欧洲强权“船坚炮利”背后真正应该学习的,是向大自然挑战的孤独精神。

他翻译了《天演论》,也用《天演论》的观点重新诠释《庄子》,让《庄子》摆脱上千年来“隐世”“消极”哲学的误解,发扬《庄子》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正面意义。

生命的“巨大”与“微小”


《逍遥游》里有两个小小的生物,比普通的蝉小,另一只小鸟。叫“学鸠”。它们体形都很小,在地面上跳跃,在榆树和枋树间盘旋飞跃。有时候两株树的距离远一点,一次飞不到。就落在地上。再重新飞。

也许恰好天空高处有九万里风斯在下的大鹏飞过,地面上那只小小的蝉。那只小的鸟抬头仰望。看到一飞六个月不停止的大鹏飞过,便笑了起来。

鲲、鹏是巨大的生物;蜩与学鸠是微小的生命。巨大与微小,是生命的两种不同现象,各有各的存在意义。蜩与学鸠可能无法了解鲲鹏,同样,在鲲鹏眼中,可能看不见蜩,也看不见学鸠。

庄子的哀伤,是生命与生命之间彼此不能了解的隔阂吗?他可能感慨“二虫又何知”,感慨这两个微小生命无法理解六个月的飞行,但是,或许不是嘲讽,而是提醒:“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我们大多时候是“小知”“小年”,知识有限,时间有限,如果嘲笑蜩与学鸠,不就是在嘲笑自己吗?


然后他说了非常美丽的故事:关于“朝菌”,关于“蟪蛄”,关于“冥灵”,关于“大椿”。

庄子把我带到阴暗的水沟边,或到雨后的树荫处,看太阳初升时的微小朝菌。一种覃菇吧,它叫“朝菌”,因为早上诞生,很快就死亡了。

“朝菌不知晦朔”,这样短促幽微的生命,只有一个早上的生命,不知有晨昏,不知晦朔,没有黎明与黄昏,没有日升日落,没有月圆月缺。我们知道的时间概念,日或月,对“朝菌”是不存在的。


庄子又把我带到夏日的树林,听一树蝉嘶,那样嘹亮高亢。不多久,蝉的尸体就纷纷坠落到地上。“蟪蛄不知春秋”,如果生命只经历一个夏天,就无法理解“春”“秋”,无法理解四季。

我们的生命可以经历无数晨昏,也可以理解数十寒暑。我们因此应该悲悯“朝菌”“蟪蛄”的渺小短促吗?

庄子显然只是布了一个陷阱,让我们扬扬得意,庆幸自己不是“朝菌”,不是“蟪蛄”。庄子每每在人类得意扬扬的时候,突然把我们带进无限的时间与空间,让我们警悟自己的渺小卑微。


我们其实是“朝菌”,是“蟪蛄”。生命匆匆,死亡就在面前。我们很难理解比我们生命更长久的时间,我们也很难理解比我们身体活动所能到达之外更大的空间。

我们活在限制之中,无法逍遥自在。

摆脱世俗价值


《庄子》在某一部分和《金刚经》探究的时空近似,也有相似的领悟。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是年轻时贴在自己案头的励志语,但至今也还做不好,世俗的“赞誉”“非难”都还营营扰扰。

对世俗的“赞”不动心,对世俗的“非”也不动心,那就是回来做真正的自己了吧。“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听不见外面的喧哗,专心跟内在的自己对话。

我还是在《庄子》的引领下看“偃鼠饮河”,看“鹪鹩巢于深林”吧。

小小的偃鼠,过河喝水,很得意,喝了一条大河的水,它总是忘了:自己的肚腹只有那么大。小小鹪鹩,住在广大林中也很得意,但也总是忘了:身体这么小,怎么住,也只在一细枝上。


我当然知道自己是“偃鼠”,肚腹就那么大;我当然也知道自己如同“鹪鹩”这身体如何占有,也只有“一枝”。有志飞向无穷无尽的时空,是要从认知自己的有限做起吗?

《庄子·逍遥游》结尾说了两个寓言,一个是“大瓠”,另一个是“大树”。常常会想起《庄子·逍遥游》里说到的“大瓠”的故事。

严格说来,不是庄子说的,是他的朋友惠子说的。惠子很有趣,他和庄子常常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惠子得到一颗大瓠的种子,国王送的,告诉他是很特别的种子。惠子拿回家种在土里,等待种子发芽,长出藤蔓,开了花,结了果。那个时代,瓠瓜可以吃,也可以晒干,剖成两半,用中空的部分舀水,当水瓢用。


但是,惠子得到的“大瓠之种”有什么特别呢?惠子等待着瓠瓜愈长愈大,大得像一艘船。惠子开始烦恼了,瓠瓜应该做水瓢,但是长到这么大,他估量一下,做了水瓢,大概可以盛装五石的水(大概几百斤)。

惠子烦恼,容纳几百斤的水,这水瓢要如何举得起来。他又烦恼,瓠瓜并不坚硬,盛装几百斤水,大概也要碎裂了。


惠子把烦恼告诉庄子,庄子哈哈大笑,他大概很爱这个头脑单纯的惠子。庄子说,这大瓠瓜,不能做水瓢,何不拿来做一艘船舟,浮于江湖之上。

我读《庄子》常常为自己悲哀,总觉得不知不觉会被多少现实生活里“用”的概念拥绑住,无法自在逍遥,心灵真正的自由谈何容易。

想拥有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必须要有的三层智慧

如何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学习智慧。在这个时代,想要活得很好,不仅需要知识, 更需要智识

如何获得人生的成功和幸福?

依靠智慧。世界过于复杂,有太多不确定性,需要智慧指点迷津。

是否拥有智慧,拥有什么层次的智慧,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在人生中,博弈是第三智慧,定力是第二智慧,选择是第一智慧。

1.博弈的智慧

商场如战场,职场如战场,生活本身就是战场。

有战场,就有人。有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博弈。

很多时候我们为朋友两肋插刀,但也有时候,我们会被别人刀插两肋。

试探、谈判、斡旋,如何求取所得,又能全身而退,是不折不扣的技术活。

毕竟我们知晓所有的戏码,也无法估量人心的疯狂。

博弈的智慧,是人生的智慧。

怎么博弈?

一个心态,一个策略。

什么心态?

共赢和感激。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与世界进行价值交换。价值交换只有一个原则,共赢。合作双方,都获得价值。

1
2
3
我一定要赢,你一定要输,费尽心机,不择手段,这是“鸡”。
我一定要赢,你如果输了,对不住,别怪我。消灭你,与你何干?这是“雀”。
我一定要赢,你也一定要赢。如果一方的胜利建立在另一方的失败之上,那就不做了。这是“鹰”。

鸡、雀、鹰,是不同的境界。

要么共赢,要么不干。

那感激呢?

每一个新阶段,都要感激上一个阶段帮助过自己的人。

尤其是在最艰难的时候还愿意信任自己的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刚开始最喜欢你的用户,你给予最极致的服务了吗?
最初无条件信任你的合作伙伴,你给予最优惠的价格了吗?
陪着你吃方便面和睡公司的员工,你给予最丰厚的激励了吗?

雪中送炭,永远比锦上添花难得多。

共赢和感激,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参与博弈,可能眼前会吃小亏,但长远看会赢大利。

那策略呢?

一报还一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在博弈论的实验中,用计算机模拟结果,重复对方上一次的动作,最终得分最高,是最好的生存策略。

总是当老好人,容易被欺负。总是当恶棍,容易被厌恶。一报还一报,是对自己的保护。

你的善良,应该有点锋芒。

天黑路滑,社会复杂。江湖险恶,人心叵测。我们需要博弈,更需要博弈的智慧。

也许最聪明的处世术就是,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其同流合污。

2.定力的智慧

确实,世界上有太多的诱惑。

乱花渐欲迷人眼,太多东西稀释抢夺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失去目标,偏离方向。

我在得到课程《5分钟商学院》中讲过一个故事:

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树洞只有一个出口。突然,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飞快地奔跑,并爬上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没站稳,掉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逃脱了。

你听完后,想说什么?

有人说,兔子不会爬树。有人说,兔子怎么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

说得都对,但是,但是,土拨鼠到哪里去了?

我们常常会丢了自己的土拨鼠,就像丢了自己的目标。

在生活中,最容易让我们迷失的,往往是钱。

我常说35岁之前,不要在乎自己的收入。成长就应该是自己最大的收入。

因为你总有一天会发现,当初为了几百块的工资,从一家公司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是多么愚蠢可笑的事情。

一份工作,你最想得到什么?最想学习收获什么?这才是你的目标。有些钱,是专门来诱惑我们放弃长远目标的。

我刚开始创业时,定位是战略咨询。

有一次,之前在微软的老领导给我介绍一个客户,希望我去做一次管理咨询。

我知道他是为我好,我很感激,但我婉拒了。

一个创业者,有生意就不错了,怎么还挑活呢?

因为管理咨询不是我的目标。这也不是我应该赚的钱。

这是艰难的选择,但为了更长远的目标,要有定力。

定力,换成一个更熟悉的词,叫长期主义。

亚马逊CEO贝佐斯在1997年的第一封股东信就写下这么一句话:

It's All About Long-Term。

一切都围绕长期价值展开。

这意思是说,我会为了更加长远的利益,而不是短期的股票收益。

我要持续推动亚马逊著名的飞轮。

降低商品价格,导致更多的顾客。更多的顾客,导致更多的卖家。更多的卖家,导致更大的销售和渠道规模。更大的销售和渠道规模,导致上游供应链的商品价格降低。商品价格更低,又导致更多顾客……

一圈,一圈,一圈。

贝佐斯推了20年,让飞轮转速越来越快,最终获得成功。

20年。20年。这是一个怎样的数字。难以想象。

有人说过他傻吗?我想一定有。

股东给过他压力吗?我想也一定有。

但是他想过放弃吗?我想也许没有。

他心中装的不是一时一刻,是更加长远的长期主义。

定力,是人生的智慧。最终的胜利,常常是时间的胜利,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3.选择的智慧

没错,人生是一连串问答题,但人生首先是一连串选择题。

你选择去解答什么问题。

大学、城市、工作、伴侣……

人生,往往就是那么几次关键的选择而已。

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有得选,也没有勇气去选。

什么叫不知道自己有得选?

不管是前浪还是后浪,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时代与物质丰饶的世界,每个人都已经拥有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只是,许多人浑然不知。

每天2个小时的地铁通勤,每天8个小时坐在办公室的格子间,每天都是朝九晚六,甚至是天黑之后走出大楼,过着996和711的生活。

有些人很幸运,在工作中找到意义,愿意付出一生的时间燃烧自己。

但有些人,只是每天在固定时间,出现在固定地点,做着固定的事情,然后重复,重复,重复。

那怎么办呢。就这样吧。反正也没得选。

但还有一些人,他们甚至承受了更多的苦难,也不愿意交出自己的选择权。

维克多,二战期间被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真正的人间地狱,无数人被失踪,被消失,成为一串串火苗飘向了天空。

怎么办?绝望吗?恐惧吗?放弃吗?

还是高贵面对苦难,积极主动的活下去?

维克多选择了后者。因为在绝望中选择生存态度的自由,是人最后的自由。

二战结束之后,维克多走出了集中营,后来他也写下那本著名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

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他们可能是动乱中被打倒,却还用四三拍锄草的音乐家,也可能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普通人,也可能是意识到自己可以拥有选择的你。


那有勇气选择,是什么意思?

尽管我们可能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但却患上了选择困难症,不知道怎么选,也不敢选。

我想选A,去创业,惊险刺激。但是又有太大的不确定,太辛苦了。
我想选B,去上班,薪资高,福利好,还稳定。但是太束缚太单调,太无聊了。

怎么办呢?

听说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都想要,我都选行不行?

想得挺美。当然不行。成年人,更要选择。

学会选择,常常就是学会放弃。选择一个,就要放弃一个。

勇敢选择,然后享受好处,承担坏处。

选择比努力重要,但放弃比选择重要。

人生的悲剧,往往是看着前方,又想着后方,最后无路可走。

最后的话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看一个人有没有智慧,有什么样的智慧。

看他如何博弈,看他如何保持定力,看他如何做出选择。

博弈是人生的第三智慧。定力是人生的第二智慧。选择是人生的第一智慧。

选择一件事情,用长期主义形成自己的定力,和这个世界重复博弈。

希望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我们都能全身而退,多方共赢。能拒绝诱惑,保持定力。能勇于选择而不后悔,随心所欲而不逾规。能拥有智慧,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

共勉。

疫病蔓延时的旅行:意外的放逐

许知远:在因疫情而无限拉长的旅行中,逐渐地,我意识到,再也回不去从前,整个时代的结构与情绪都发生了突变。我曾拼命维持的灰色地带,已变得非黑即白。


更新于2020年5月8日 03:36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许知远

我换上了人字拖,点了一杯冰咖啡。

五月一日的东京,炎热骤然到来。我在浅草的生活,已经进入了第四个月。三个月前,在出地铁站看到“仲见世”的指示牌时,我内心还会一阵激动,这不就是北野武歌中的名词!如今,仲见世上尽是拉下卷帘门的商铺,漫才表演的广告招贴已然褪色,上面总有汉字的“延期”。

天气响应了世界混乱的脚步。整个春天,东京都显得过于寒冷,大风紧接着雪,樱花无人观赏,独自飘零。我习惯打开空调,早晚两次钻进浴缸。寒冷不仅来自天气,也来自隐隐的孤独与厌倦。熟悉的生活节奏突然中断,带来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困扰。刚开始,你觉得它只是暂时的,当疫情散去,将一切如初;逐渐地,你意识到,再也回不去从前,整个时代的结构与情绪都发生了突变。旅行,变成了一种隐喻,你没有回头路,只能一直走下去。

我对自然缺乏感受。秋日的月色,内海之宁静,或是山下的竹林,令我舒适,却很少能激发起更深沉的感受。樱花开满门前小路时,我只觉得它们毛茸茸的,粉得不真实,它们被风吹散,飘落水泥地面时,我亦未生出特别的感触。

倒是,这突然升温的天气,让人感到一丝喜悦。从旅行箱里,我翻出黑色的人字拖,我原本穿着它们在吉隆坡闲荡,没想到它们还能在东京派上用场。它们总令我感到自由,裸露地进入生活,忘记世俗规范。

在前往言问通上的银行时,我感到浅草正在醒来,路人明显增加,甚至看到了穿短裙的姑娘。她赤裸的双腿,散发出一种难言的魅力。这是解放、冲破束缚的展现,也是诱惑。在一个人人要保持社交距离的时刻,邂逅与亲密,哪怕仅仅是想想,也令人心驰荡漾。

或许,这只是我的个人感受。大部分时刻,我们并不在乎世界的真实模样,执着于自己的细微感受。很可能,只因为昨晚睡眠充足,今早竟然记住了五十音图的大概。艾略特的诗句也不可少,他说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四月过去了。当然,气温同样重要,我总喜欢那种皮肤微微沁汗的时光,舒畅、自在,且有一种淡淡的粘稠感,那不正是期望的生活的感觉吗?

办一张储蓄卡,也是新生活节奏的一部分。你接受了新现实,暂时停留,要变成新常态。储蓄卡暗示着,你与本地更直接的连接。相比之下,信用卡象征着一个自由流动、不断透支的世界,空间与时间失去意义,你在西雅图的劳动,可以在曼谷换成休闲,也可以用十年后的收入,来购买眼前的房屋与汽车。

我把这一切视作当然。出生于1970年代后期,我这一代的青春时光,是在一切皆更开放、更富裕中度过。开始职业生涯时,恰逢中国崛起。两种力量塑造着我对世界的态度。西方的一整套价值,从巴黎的思想家、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伦敦的《经济学人》杂志,到硅谷的创业精神,都是我追寻的一部分,它们让我兴奋,亦疲惫不堪;同时,我的中国意识也逐渐苏醒,清晰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感,过去几个世纪,我们对于智识世界的贡献是如此之少,甚至在谈论中国时,依赖的也是外来的理论与新闻报道。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赢得新的关注。在我工作的新闻界,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迅速增加。我最喜欢的《经济学人》在2012年甚至增设了中国栏目,在它报道的全球事务中,只有美国、英国拥有独立的栏目,前者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后者是该杂志的母国。中国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经济故事,它先是成为世界工厂,又从一个商业游戏的追随者变成规则制定者。谁能想到,一个从杭州起家的黄页公司,不到二十年,完成了纽约交易所历史上最大的IPO,一个深圳的聊天软件公司,在香港成为亚洲市值最大的公司。

这皆是在一代人中完成。即使到了21世纪,你定不会相信马云、马化腾会比李嘉诚、郑裕彤更富有,更不会相信,他们会成为Fortune或Forbes的年度人物。中国公司则开始购买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西方企业,甚至成为欧洲足球俱乐部的老板。

虽未加入进这股淘金热潮,我也以另一种方式分享到了这突然增加的财富与自由。2002年第一次出国时,我尚要去中国银行换取美元与支票,在纽约与伦敦,我们要小心翼翼地计算酒店的价格,把书店里的几本书,拿起又放下。很快的,你就习惯在世界任何地区从ATM中取钱,又过了几年,你甚至可以用手机支付,微信与支付宝的标示四处可见。我可以订最舒适的酒店,只要背得动,还可以尽情买书。你也看到,自己的同胞如何涌向每一个角落。

我曾希望,知识分子也能从这股浪潮中分享到一些力量,这些突然积累的财富,也该转化为某种艺术与思想,中国应拥有世界级的大学、报刊、电视节目,知识分子不仅能在世界媒体发表对中国的分析,也同样能表达对人类普遍困境的看法。

这样的转变曾经上演过。20世纪初,尽管美国已跃升为第一等强国,在欧洲人心中,美国文化仍粗俗、边缘。美国人自己也这样认为,它最好的作家亨利•詹姆斯移民英国,认定伦敦才代表着他认可的文学、审美趣味。比他年轻一代的作家们,则将巴黎视作圣地,他们参加过一战,以詹姆斯•乔伊斯、庞德这样的欧洲人为师,被称作迷惘一代。这迷惘的一代,却旋即成为革命性的一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帕索斯,三十岁上下时就名扬国际,且创造出一种独属于他们的风格。

半出于狂妄、半出于无知,我觉得自己这一代正应扮演相似的角色。20世纪末的中国,与19世纪末的美国,不无相似,皆处在一个突变的时刻。某方面的确如此,在当代艺术、电影领域,一小部分中国艺术家脱颖而出,即使未能带来一种全新的思想,他们独特的中国经验也令人难忘。突然崛起的中国购买力,更令这些艺术家获得了非同寻常的关注,在任何时代,money always talks.

同样的规则,却未能进入思想、文学、媒体。在一个视觉时代,它们处在边缘,更重要的是,它们与自己的土壤也发生了断裂。它们要求分析、批评、反思、辩论,无法带来一目了然的兴奋与奇观。审查和娱乐消费的冲动,令它们无法伸展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而倘若你不能充分、诚实地表达,就会加深与国际舆论场的隔阂。这多重压力,令它们尚未生长,就迅速凋零。

我逐渐感到,雄心勃勃消逝了,疏离感日渐浮现。伴随着中国的富强,你对它评论、分析的空间反而日渐窄小,而公众也对你缺乏兴趣、不无厌恶,一切都如此欢快,你的那些怀疑显得过分刺耳、不合时宜,更缺乏娱乐价值。况且,你遵循的一整套人文价值,在这个技术、消费主导的时代,都显得陈旧落伍。更何况在技术、消费背后,还有一个无处不在的权力。

2002年,我写作《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八年后,我的书名则成了《祖国的陌生人》。接下来,连这种哀叹都消失了。我逐渐适应了一个知识分子被边缘化、然后污名化的过程。新闻媒体则集体性地死亡。

我也在下意识地淡化自己的身份。我成为一名创业者,接着又开始制作介于文化与大众娱乐之间的视频节目。我的写作方向改变了,从时事评论转入历史写作。尽管我的主要精力用于写作,更被广泛认知的身份却是一个书店老板与一位主持人。很多时刻,我觉得自己更像是葛兰西笔下的“有机知识分子”,知识是他融入社会的润滑剂,而非批判的武器。

我成功地说服了自己,将批判性隐藏于历史书写中,隐藏于内心,与此同时,我尽量享受中国经济成长带来的便利。我周游世界,探访我感兴趣的世界名人,从坂本龙一到赫拉利,从许倬云到陈冲。偶尔,我也有某种自得,似乎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我充分享有了某种自由。隐隐的,我感到这也像是浮士德的交易,你暂时交出了良知;这或许只是一个肥皂泡中的自由,它随时可能破裂。

我不会想到,这个肥皂泡会以一场疫病的方式破裂。当我1月22日从北京飞往吉隆坡时,武汉的疫情激起了我的少许忧虑,但我觉得它很快就会过去,等我度假归来,还将一切如初。五天的度假,变成了三个月,归期仍不确定。

自武汉始,病毒演变一场全球性危机。一开始,你担心武汉崩溃的医疗系统,愤怒于管理失败带来的人道危机;接着,你看到世界如多米诺骨牌似地倒下。更令人忧虑的是,围绕着病毒、口罩、抗疫模式的讨论,最终演化成外交冲突。不可见的病毒,未能令中国与世界更为团结,却加剧了原本就日益紧张的冲突。它是一个漫长演进的结果,既有结构性的,亦有新因素。

我这一代人,即使不完全相信历史终结论,也多少是某种“融合(convergence) 论”的信奉者。不同的制度终会因经济、文化的交往,逐渐趋同。我们正是这趋同过程的受益者。我曾以“天然全球化一代”来形容自己这一代。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东方或西方,这一套词汇都该丢进历史垃圾桶。尽管过去十年中,你能看到一种对抗逐渐形成,那些原本僵死的思维与词汇,又再度复苏,但你总在安慰自己,这只是暂时的,历史潮流仍会回到既有的轨道。

我们总是有一种搭顺风车的思维。车偏离了轨道,你只是暗暗期待,它会自己开回来,或是别人会下车推车。出于良心,我会为推车人大声叫好,写文章称颂他们,但倘若让我抛弃一切去推车,我又自觉做不到。每个人都深知这个举动的危险,大部分情况下,你会被车轮碾压,被迅速抛弃与遗忘,只在极偶然的情况下,你会成为短暂的英雄。

银行里的人,比想象的更多。人们可以暂时放弃因食物、音乐的聚集,金钱却不允许休息,需要被及时处理。坐在绿色座椅上,我看着朋友小陆代我与银行职员交涉。在这一刻,东京突然陌生起来。我意识到自己的困窘,倘若不是小陆,这样一个简单行为都对我充满难度。

坐在浅草医院对面的露天咖啡店时,我隐隐意识到,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要开始了。即使不久后回到北京,我也知道,原来熟悉的节奏与气氛将已然不再。我拼命维持的灰色地带,已变得非黑即白。

年轻时喜欢流放之意味,并且将它浪漫化,相信这是自我更新之必要。只在此刻,我才真正意识到,流放或许是不可避免之命运。此刻的东京,发出了暧昧的召唤。

How

如何用“带头大哥式”管理模型,管理员工?

我们管理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双手,还包括他的脑,他的心。我们雇佣的,不是八分之一个人,也不是三分之一个人,而是整个人。

尽力来自于本分,尽心来自于善意。“带头大哥式”的管理,其实就是激发善意

我们都不喜欢“遥控式”的领导。真正好的管理者,不仅要会写诗歌,也要会通水管。

1
2
3
4
5
6
7
当员工被欺负了怎么办?
要像大哥一样站出来,为他两肋插刀。而不是让别人的刀插了他的两肋。
当员工违反了规定怎么办?
也像大哥一样站出来,严格执法。热炉和高压线,绝对不能碰。
当员工工作时口渴怎么办?
你不能说,“让他忍一忍”。你也不能说,“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
你要做的,是像大哥一样,亲自给他拿瓶水。

冯仑《扛住就是本事》:要有看世界的智慧

冯仑《扛住就是本事》

变化是常态,“要想活下来,就得扛得住”。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算别人算不清的账,做成别人没做成的事。

在过去的一两年里,我参加了很多有趣的商业活动。在各种人生体验中,我也经历了一些人和事。我想把这些小小的洞见、观察、体悟、回味,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还在创业中的朋友,或者是那些遇到小小的挫折、对人生感到困惑的人。

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来做这件事呢?因为到2019年我整整60岁了。

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到了这个年龄,对很多事的期待就不同了,人生的目标也会有所不同。观山、观景、听风、听雨都有了一些新的体验。特别是在商业上的认知也更加坚定、持久、有穿透力。所以我想在这个阶段,以一个朋友的方式跟大家聊聊。

在过去60年的经历当中,我除了坚持去做好企业,还尝试着做了一些不同的事,也体验了很多新的领域,比如公益基金会、火星社会和星际移民。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看待问题的角度越来越复杂,体验也越来越多样。我发现,很多人正是透过他们的故事、言行,有意无意地来启示着我们有关人生以及商业发展的逻辑。比如说在苏南,有一段时间,很多乡镇企业非常红火,做得很好。但是这个群体转瞬间就不见了,这会儿已经没人提起。我还见过很多类似的情况,有些企业也做得很大,却突然间猝死。有些人的命运在短时间内发生了逆转,从天上到了地下。

我很好奇,这都是为什么呢?最终我发现,他们有一个缺失:在行进中缺少自我学习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这恐怕是导致走弯路的原因。后来我就想,如何才能提升这种能力?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三个方面用心。

1
2
3
一是读书。通过读书去获得新知、去做自我的检讨,达到自我校正、自我进步的目的。
二是增广见闻,到处行走。去走别人没走过的路,经历别人没经历过的风暴,或者去冒一些别人不能冒的风险,增加人生阅历,启发你对这个世界的全面思考。
三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与人交谈。过去常说,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家指路。名家指路,说的是你跟什么人聊天很重要。在过去这么多年里,我很喜欢跟人聊天。有伟大的人,也有落魄的人,有被大众称为混蛋的人,也有被人仰视的牛人。跟不同的人聊天,会获取从不同视角看待世界的智慧。

我以前听过一首歌,叫《星星点灯》,是郑智化唱的。郑智化是台湾地区的歌手。他因为从小腿疾,走路有些困难。他常说自己要从底下看人生,从最潦倒的地方看最辉煌的景观。从底下看人生,我一直记着他说的这句话。从底下看人生,看出不同人生场景揭示出的人生道理,会更真实,会得到更多启发。这是郑智化跟我说的,他也许不是故意在给我讲道理,但我从中体悟到非常有意思的点,我觉得挺深刻的。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还会介绍一些有趣的人,带着大家一起来挖掘更多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这里有我在经商方面的体会,我看到的一些企业家的行为模式,以及我从商30年来在经营方面的观察和方法。

除此之外,到了这个年龄,年轻人还在期盼的希望,在我这儿已经过去一半了,我已经明白,有些是真的,有些真的是假的。年轻人有时候觉得是痛苦、恐惧的事,我已经熬过去了,回过头看都是风景,全是故事,留下的都是回味,所以也挺轻松。

还有在年轻时候烦恼、困惑的事儿,到这会儿听了很多故事,也看了很多人,也知道了伟大并不是一张纸,正确也不是百分之百,所以在这个时候释然了很多,内心充满了愉悦,而且更能宽容、包容。所以我想把这一段六十年看见的风景、三十年走过的沟沟坎坎,拿出来跟大家说一说。

总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跟大家分享这几方面的经历,碰到的人和事。然后我们再共同经历一次从容、有趣,而且能够启发我们思考的过程。当然,如果还可以帮助一些朋友,站得稳、看得清、走得端、行得远,那我就很高兴了。

似是而非观世界,深入浅出讲故事。我想跟你们一起讲故事、观世界。

是为序。
冯仑

摘抄:

  1. 所谓“裸体战术”,就是要把想说的话,不管好听也好,不好听也罢,都直白地一次性说到位、说到底、说到最后。摊了底牌,反而能够达到互相理解、促进合作的效果。

  2. 谓“泼妇”,就是没有底线。底线越低,手段越多;底线越高,做起事来就束手束脚,手段自然就少。这种现象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在民营企业还处在野蛮生长阶段,在一些冲突的场合会比较常见,也就是野蛮战胜文明的时候。

  3. 江湖上很多规则都是潜规则。其中有两句话特别重要,第一句话就是,最可靠的就是最危险的,所以大哥一定要提防身边最可靠的人。第二句话就是,要想当大哥,杀了大哥便是大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大哥没有熬年头、熬资历这么一说。你只有把大哥办了,你才能够熬出头,成为真大哥。

  4. 有矛盾不怕,透明解决。不能把矛盾放在一个不透明的状态下,谁也不知道,就私下里俩人讨价还价、死掐,这事儿会越掐越乱。一旦放在透明的条件下,由律师去解决矛盾,或者是仲裁、打官司,都是解决僵局的方法。

  5. 在长时间的努力和坚持中,你可能遇到困难,这是正常的。解决困难的一个核心就是你对未来抱有信心,同时用一切方法去解决眼下的困难,这就叫熬。“熬”是你战胜所有对手最重要的原因,你能熬得住,平凡的机会也会变得伟大。如果你放弃,那一切就成为一个泡影,你的离场等于失去了机会。你不想熬,就变成一个逃兵;舍不得熬,你离机会也就越来越远。

  6. 所谓姿态,就是在做生意的时候把姿态放低,给别人面子,“挣钱像孙子,花钱像大爷”。通常说起“孙子”,不是一个好词。“装孙子”更是一个贬义词,用来讽刺一个人奉承别人时的嘴脸,溜须拍马装可怜。我讨厌“装孙子”,因为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出问题了就躲,既虚伪又可恨。挣钱不能靠“装孙子”,而是要学着用“孙子心态”。

所谓“孙子心态”,就是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低,给别人面子,保持一种谦恭、谦虚的态度。

  1. 面子这个东西,在我们生活中就像货币一样流转着。当我们创业、挣钱的时候,保持“孙子心态”,主动、自发地给合作者或客户面子,就像一场球赛,我们先发了球,那么当然对方就得回过来,他也一样要善待你。拿什么善待?当然是要用钱来买你的服务和产品。

我给你面子,你给我面子,然后我们又把面子再给他,面子传来传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润滑了。所以面子不仅是一对一时的一种礼物、一种流程、一种戏份,同时也可以转让,甚至是可以继承的。我们会看到,因为老子给了面子,所以我们对他的孩子同样给予尊重,等于这个孩子就继承了老子的面子,这是中国人之间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交往方式。

  1. 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孙子心态”意味着要把对方看得很重,不管业务是大是小,要把这个单子做好,这就是生意人的本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每一笔生意面前,我们都应该把它当成最重要的一部分事业。

  2. 当一个人走向伟大的时候,千万先把自己管理好,管理好自己的金钱,管理好周边的人脉,管理好社会关系,也管理好自己的日常行为。当你管理好自己,能自律、能守法,有愿景、有目标,那么很多美德也就随之而来,一定也会有人跟随你。有人跟随,组织的力量就变大了。当你有了这样一种管理自己的能力,你才能取得当领导的资格,并且成为组织中最好的一员。大家信任你,就敢把命运寄托在你身上,跟随你、支持你。等大家都信任你,愿意接受你领导之后,你才真正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

  3. 老江湖所说的江湖秩序,实际上只是对他们自己有利,因为这种秩序是他们在早年的生活环境中自己创造的规则。在他们二十多岁的时候,当他们挑起事端抄起家伙,和上一代死磕玩命抢地盘、好勇斗狠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正破坏着上一代人的秩序,而在那些上一代的人眼里,他们也曾是不讲道义、不守规矩的一帮混小子。

所谓的江湖游戏规则,从来都是新的战胜旧的,新的一代只有更狠才有机会出头,不光是在早期的中国,西方的黑社会和江湖其实也是这样,比如《教父》《美国往事》里所演的,新一代要想冒出来,只有比上一代更狠,他们生存发展的力量才能超过保守的力量,成为又一个时代的强者,完成代际更替,延续又一个时代的江湖。这种不断产生大哥的更替,就叫作“江湖的周期律”。

  1.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做法,我认为适应未来公司规模的方式一定是特种作战的一种组织形式,也就是千万不要再去做一个超级的金字塔式的大组织,而是应该做一个小组织。这个小组织在大后台的支撑下,才能够有效率。这就是特种作战的一种组织模式。这几年我们也把公司变成了小组织,所以才能够实现“小组织自驱动,低成本高回报”,效率提高了,团队也高兴,发展的速度就比以前要快。

  2. 总之,创业没有示范,没有样板,它是带动、激励和感染。告别平均数思维,在创业最好的时代,努力做一些想做的事情。

  3. 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遇到问题时把人了解清楚,看清楚人的内心世界,他真正是怎么想的,也就是说,要看到人内心的真实想法。过去我们讲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其实就是说要看懂人。

  4. 执行力的强弱和人生经历的数量、广度有关系,或者说跟底线的高低有关。底线越高,行动能力越差,越容易停留在纸上谈兵;底线越低,往往行动更有力,更强大,手段更多、更老辣。

当然,这种说法也有片面性。如果放在法治环境下,底线高的人也会有行动力。如果在特殊的社会转型的形势下,法制不健全、江湖和商业规则混合在一起的时候,底线的高低就决定了人成功的概率大小。

  1. 十五六年前,有一个跟我们合作过的揭阳老板,他每次到北京都会去娱乐场所“上班”,让助手不停地打电话招呼北京这些朋友来玩。他很豪气,出手也特别大方,北京所有的朋友都觉得这个老板特别好,每次来的人也会不断地老朋友带新朋友,他的朋友就越来越多。我有点迂腐,有一天我就问他,哥们儿,一晚上连吃带喝要一两万块钱,也没见你做什么事,你每天都这样,公司怎么办呢?他说:“冯哥,你别着急,我是赚钱的,赚得还不少。比如满说就算一晚上两万块钱,一年最多咱也就忙两百多天,五六百万而已,但如果能谈一个五千万的工程,那早就赚回来了。”那个时候工程的毛利都在20%以上,所以他这个账算得是对的。他知道舍得小钱可以赚大钱,但这一点很多人办不到。

  2. 地域也会影响到商人做生意的思维。比如我是陕西人,陕西人做事慢,拿西安话说叫“ran”,就是含糊、模糊;广东人直接,做生意直接谈钱,不管多复杂的事,归根结底就是“说个数”。潮汕人很有意思,谈生意的时候会在身边带点现金。谈得好,他立即就把箱子踢给你,你把箱子拿走,就算是定金了。我问一个潮州老板,你的箱子里都放多少钱?他说大概放20万港币,因为如果是一个两百万元的生意,20万元就是10%,足够了,这算定金。如果是2000万的生意,就算一笔小定金。万一什么也没谈成,那就送给朋友了,这叫茶水钱。我们知道,交易对手的交易方式各有不同,而潮州人很善于对交易瞬间进行把握。他能把握时机给你这20万元,就把人心捏住了,然后让你觉得欠他的,接下来的事就能按照他的意思走。

另外,潮汕人知道出手的分量。比如说我答应你一件事,应该给你五万,但我多给你五千块钱,你肯定就很高兴;少给你五千,你就生气。一般来说他的手会比较松,因而对方总是高兴的。但是松也不是没原则。五万的事给出去八万,潮州商人也不干,他会觉得这事吃亏了。所以在交易当中,拿捏分寸对潮商来说特别重要。

  1. 还要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修正、自我进步。在创业的过程中,不要指望一开始把所有的事都能想清楚,以变应变才是常态。每天环境都在发生变化,整个创业生涯中,你不能在第一天就规划好你的所有,最重要的是要处理焦点问题,保证你的精力不分散在那些次重要、不重要的事情上。你一定要勤奋,在专业领域里保持学习的态度,你才能够在变化中应对变化。

  2. 一旦开始创业,就必然要面对失败。其实真正的创业者,对常人所谓的失败、成功并不那么计较,太计较了,他就不敢冒险。在讨论成功、失败之前,他首先信自己、信未来、信当下。他相信这件事,因此抗打击能力就强。

  3. 世界上有三样事情是没有讨价余地的。第一是打仗。多牛的人,流弹飞过来了,也被打死了。多少将军、勇士,你说冤不冤?所以战争这件事情没得商量。第二是竞技体育。奥运会上跑步,刘翔脚一崴,不行了,对吧?但你不能否认,他曾经得过世界冠军。第三就是商业。再牛的人也要拿报表说话。现金流是负的,开不出工资,还不起债,就完了。跟谁说都没用,再百般狡辩也没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业者面临的挑战跟战争一样严酷,也有很大的随机性。

  4. 人一生要经历无数的比较。二十多岁的时候比机会,比平台,比家庭背景,比起点。四五十岁的时候比规模,六七十岁的时候比自在,八十岁以后比子孙。人一生都在跟别人比,但是每个阶段的参照系都不一样。

对年轻人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比起点,比机会。机会怎么来的呢?不是争来的。很多时候,你让别人感觉开心,别人就会不断给你机会。你让别人感觉能在你身上占到便宜,别人也会给你机会,你也因此越走越顺畅,终有一天你会真的做你想做的事,最终取得成功。

  1. 伟大的人物,其力量来源不是虚矫,也不是文饰,更不是自我吹捧,而是来自真实生活,来自脚踏实地地观察世界、与人相处。更重要的,甚至来自他庸俗的委屈和不得不做的妥协,以及他长期的忍耐和坚守。了解了伟大的真实,我们才能相信真实的伟大。

聪明人都下笨功夫,愚蠢人总想走捷径

不要走捷径,捷径都是通向邪路最快的路。

— 1 —

不走捷径,就是最快的捷径

前些日子,我带着问道中国的学员一起调研了酷特智能。在和酷特智能总裁张蕴蓝女士交流的过程中,我收获良多。

作为一个传统企业,酷特这10年做了什么事情?

1995年,张蕴蓝的父亲成立了红领集团。

成立初期,还是一家非常传统的服装制造企业。

服装行业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

“辛辛苦苦一整年,到头来挣的全是库存。”

2003年,做成衣品牌还比较简单。

只要你”打通”商场里的渠道,就会有自然流量产生销售。

但是老爷子(创始人张代理)非常不善于社交,也不喜欢社交。

打通传统渠道,难免笑脸相迎,低声下气请客户吃饭,陪客户喝酒。

一天下来筋疲力尽,酒席间觥筹交错,老爷子特别讨厌这一点。

当时我记得他开会时说:

既然我不喜欢做这个事情,但还想要活下去。

那就一定要开辟出一条路来。

什么路?

咱不求人,求市场。

红领的个性化定制之路自此诞生。

老爷子很擅长工厂,一辈子都钻研在工厂里面,就是钻研这套体系。

如何实现由工业化的手段和效率,制造个性化定制的产品?

我们正式成立了酷特智能。

但是,这条路并不容易。

多不容易?

从2003年到2007年的时间里,连续几年碰了很多壁, 不仅一分钱也没有赚到,还持续赔了很多很多钱。

老爷子坚定的看好C2M,又有决定权,几年下来,几个亿就这么“投”进去了…

做实体工厂,一年要挣几个亿,实际上是蛮难的一件事。

这几个亿在2003年你投什么,你都可以赚很多。

但所幸的是,无论做的多糟糕,客户需求却一直在增加。

虽然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但是这条路我们对了。

从1995年,一路爬啊爬,到2020年上市。

酷特靠自己,坚持了20多年。

这一路,很艰辛。2020年,更艰辛。

但所幸,没有选择请吃饭陪喝酒的捷径。

我常说一句话:

你陪客户喝下去的那些酒,都是你因为做产品的时候没有流过那些汗。

把辛苦挣的钱花在“面子”上的,产品势能不足的,才需要营销补,渠道补,都补不了的,最后只好陪客户喝酒、吃饭、搞关系。

等到关系没了,一切轰然倒塌。

1
2
金杯银杯,不如用户们的口碑。
资源背景,不如自身能力过硬。

累积自己的势能,从万仞之巅推下千钧之石。

1
2
3
靠权钱交易,依托背景、资源、关系的人,路只会越走越窄。
靠能力积累,产品打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路会越走越宽。
喜欢走捷径的人只关注“卖得更好”,信奉价值理论的更加关注“好产品”。

结果,截然不同。

这世界上没有捷径,大机会时代来临,还是落在有实力的人身上,而不是机会主义者。

这世上从来没有什么“闷声发大财”的好机遇,不过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挣扎向上而已。

1
2
3
捷径,其实都是最远的弯路。
偷来的巧,其实是致命的拙。
不走捷径,就是最快的捷径。

— 2 —

所有看起来像捷径的选择

大多只是陷阱

有一次,进化岛社群上的同学问我:润总,我如何才能像华为一样成功?

我说,我对华为的了解很浅薄。

但据我所知,华为的成功,是和以下几点分不开的:

1)只占公司1%股份的任正非,用梦想和利益团结了一大批员工;
2)然后共同选择了一条长长的、厚厚的、湿湿的雪道;
3)开始艰难地推动雪球,并坚持把每年收入的10%投入研发,滚大雪球;
4)他们就这样艰苦地推动了32年,以奋斗者为本,以用户为中心;
5)然后上天决定,在上百个关键时刻,都撒上了一些运气;
6)最终,这个团队走到了今天。这位同学一听,皱起眉头。

非要推动32年吗?这个时代,有更有效的办法吧?

小米不是创业9年,就成为了世界500强吗?

我说,我对小米也了解一点。

据我所知,小米的创业,其实不止9年。

1)1992到2007年,雷军做金山软件,积累了16年的软件经验;
2)2007到2010年,雷军做天使投资,积累了3年的资本经验;
3)2010到2019年,雷军做小米科技。虽然只有9年,但他每天睡4-5小时,被称为劳模;
4)小米的成功,你看上去是9年的薄发,但却是即便勤奋如雷军,也必须经历的30多年的厚积。

他说:可是,那马云呢 ?马云就说自己不勤奋,但是马云不是更成功吗?

勤奋,不如选择重要吧…

听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停下来,重新审视他最开始的问题。

华为成功的路径他嫌长,小米成功的路径他嫌累。

他想要的,其实不是成功的“路径”,而是成功的“捷径”。

无论你说什么,对方都会回应:

“不会吧,怎么可能这么简单,肯定是骗我的,一定有更隐秘的捷径。”

快刀青衣说,有一年有人找过他,说道:

“ 如果在App里加入一个SDK,等于是几家App达成了一个小联盟, 那么任何一家的用户登录一次,另外几家就会增加日活,数据很好看。”

过去这两年,类似的捷径很多次出现在面前。

还好,我们不是为了数据好看而创业。

真的,不要相信捷径。

捷径肯定存在,但是请不要走。

做企业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赚快钱的机会,看到风口的时候,这些诱惑,都是捷径。

捷径并不一定代表少走弯路,而是消耗你的时间让你远离自己核心能力的正道,靠近旁门左道。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于求成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成功的捷径。

总想快速地拥有财富、地位、爱情、权力。

但真相很残酷:做企业,比的是慢、是笨、是扎实,是聪明人下笨功夫。

这条路并没有捷径。

所有看起来像捷径的选择,大多只是陷阱。

你心存侥幸,偏爱捷径,用虚假的数据换来表面的繁荣,未来只会踩更大的坑。

聪明的人都下笨功夫,愚蠢的人总想走捷径。

— 3 —

不要走捷径

捷径是通向邪路最快的路

有次在广州,和一位新朋友吃饭。

他说到一个朋友投资“消费返利”网站,亏了几千万。

什么叫消费返利网站?

把成本100元,市场标价1000元的东西,包装成价值10000元,并承诺你花10000元买了之后,陆续返利9900元,让你觉得超级划算。

消费就能赚钱。消费越多越赚钱。

这种模式,其实就是用返利的外衣包装的非法集资。

一切诈骗,都是你想他的收益,他想你的本金。

有时,防止被骗的最有力工具,就是常识,远离捷径。

如果有一点点“万一呢”的侥幸念头,骗子就能把你的钱掏走。

世间的商业骗局,大抵如此。

战略,是正确的道路,而不是捷径。

一些企业家总想从战略上或者商业模式上寻找成功的捷径。

但,凡事都是有规律的。

1
2
弹钢琴,只能一级一级往上提高。
练书法,只能一字一字每日苦练。

如果听到很多超越常识或者不合逻辑的事情,比如特别高的收益率、特别快的发展速度、特别高的估值等。

首先需要提醒自己的是:不合商业逻辑必有问题,超越常识就是骗局。

人的确可以通过偶尔取巧获得短暂的成就,但人生不可能永远有捷径可走。

无数事实表明,用心急躁,急功近利的人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越是在浮躁的社会中,踏实、本分、诚信这些品德就越可贵。

在对的事儿上坚持投入时间和精力,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不求速效。

尊重常识和积累,不要走捷径,捷径都是通向邪路最快的路。

这世间最大的恶,源自心存侥幸,源自偏爱捷径。

最后的话

曾经有人问我:

2020年,实在是太难了,太难了,太难了。

在寒冬做什么,才能快速赚钱回血?

我其实最不擅长回答“如何快速”这一类的问题。

我自己其实是一个喜欢下笨功夫的人。

我能理解他的心急如焚,但我必须诚实地回答:

1
2
赚钱,不是商业的起点。
一切商业的起点,是消费者获益。

在平时,如果没有注意现金流和分散风险,也没有谨慎投资和开辟企业的第二曲线。

却想要短时间内快速赚到钱。

这就像办了一张健身卡,却从来没有去过健身房,却渴望一夜之间拥有8块腹肌。

你目前能做的,也只能开源节流,把现金牢牢握在手上,保证最小体征的休眠。

为什么?

你越想赚钱,越赚不到钱。你越渴望快速,越求之不得。

你为别人付出价值,你会得到应有的回报,钱在这会做为一个结果而出现。

你要始终记得,赚钱不是因为你去想的这个念头,而是你正在做的事情值钱。

绝大多数人都把精力放在了前面怎么绞尽脑汁的想,而忽略了后面的本源。

你要去做的事情,创造的价值是什么?

战略,是正确的道路,而不是捷径。

成功没有捷径,如果一定说捷径,那就是当别人都在热衷找捷径的时候,你更专注地把细节做到极致

聪明的人都下笨功夫,愚蠢的人总想走捷径。

刘润:原来,我是一只老虎

前两天在我的企业家私人董事会小组,做了个60道题的PDP测试,挺有意思。

这个测试,用老虎,孔雀,考拉,猫头鹰和变色龙表示一个人的风格。

支配性强的人是老虎,表达性强的人是孔雀,耐心性强的人是考拉,精确性强的人是猫头鹰,4个比较均衡的是变色龙。

解读老师说,在全球样本中,老虎占15%,孔雀占15%,考拉占20%,猫头鹰占20%,变色龙占30%。

但是你猜猜看,在我们的企业家私人董事会小组中,老虎有多少?

79%!

其他的私人董事会小组呢?也差不多。

在企业家群体中,老虎是压倒性多数。

或者反过来说,支配型人格也就是老虎,更适合做企业家。

我测了下我自己。我本来以为,以我自己的逻辑思维,应该是一只精确性强的猫头鹰吧?

没想到,我也是老虎。

天呐,不知道我不知不觉中咬伤过多少人。

积极地想,支配性也是驱动力吧。

没有驱动力,怎么带领企业向着未知的前方走?

孔雀代表表达性。

我天生的表达性,其实是偏弱的。

也就是说我其实特别不擅长言辞。

我的企业家组员们听到这里,哈哈大笑:你是开玩笑的吧,你还不擅长言辞?

我说是的,一点没错,我其实是一个内向的人。

判断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关键是看他的能量的来源。

有的人从社交中获得能量。稍微独处一段时间就要发疯。

他们需要和人打交道,越沟通越觉得能量满满。

而我呢,需要从独处中获得能量。

参加一个酒会,我只愿意拿一瓶82年的可乐,找个地方,然后安安静静地躲起来,一个人喝。

有人跑过来和我打招呼,我也能够职业的、热情的沟通。

职业是专业训练的结果,热情是能量消耗的结果。

每次大型社交之后,我都要精疲力尽的休息一段时间。

所以我最大的爱好是旅行、爬山、走戈壁。

在一个人独自前行的过程当中,寻找独处的能量。

演讲能力?那是训练的结果。

一个内向的人,经过严格的训练也可以侃侃而谈。我就是一个示范。

那考拉呢?考拉代表耐心性。

测试结果显示,我其实是一个挺没有耐心的人。

没错,事实也是这样。一遍讲不清楚的事情,我就不太愿意讲第二遍。

但是,这样的人不太适合做管理。所以,训练的价值又出现了。

通过十几年的管理训练,我已经可以看着别人在我的眼皮底下把事情做砸。

这是一种修炼得来的修养。

老虎需要这种修养。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训练出来的耐心,老虎会咬死他身边的人。

我回到办公室,给我的同事们都做了测试。

发现我的办公室有两只考拉。

这两只安静的考拉,都被安排在内容创作的岗位上。这样的性格,很适合这样的岗位。

不过还好,我已经修炼了十几年。如果是在十几年前,他们都被我咬死了。

猫头鹰代表精确性。

作为数学系毕业的我,对数字,对精确,一直有挺高的自我要求。

但是经过从老虎向考拉的训练,我对精确性的要求有很大的降低。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可能真正的授权。

授权意味着你要满意的结果,而不是精确的结果。

不过,我们的办公室里有一只猫头鹰。

我们的责权利规则设定,我都是和她在一起讨论。她总是能给我非常好的建议。

那什么是变色龙呢?变色龙就是老虎,孔雀,考拉和猫头鹰的分值比较接近。

这是一种拥有均衡风格的人。

我的办公室有两只变色龙。他们今天都被安排在商务的岗位上。

商务的岗位,确实需要变色龙性格的人。

我们的办公室还有一只老虎。她是我的助理。

看得出来,她确实也是一个支配性很强的人。

哎呀,不知道她会不会反过来咬我?

这份测试有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就是本我。这是前面讲的,我本来的风格。

第二个部分,是我在工作中改变成的样子。

在工作中,我的耐心性(考拉)和表达性(孔雀)都有明显提升,精确性有明显下降(猫头鹰)。

我想耐心性,是因为要管理;表达性,是因为要演讲;精确性,是因为要授权。

第三个部分,是在别人眼中我的风格。

在别人眼中,我是个表达性强,耐心好的人。

这不是本来的我。

这说明我对自己的行为塑造很成功。

唉,如果不是因为生活所迫,谁愿意耐心好呢?

这份报告里面最重要的,我觉得可能是能量值。

一个人的总体能量越高,就越有战斗力去克服创业过程中的挑战,甚至是苦难。

我的能量值,属于比较高的。

他们问我为什么。我说最主要是因为小龙虾。

很有意思的测试。

我鼓足勇气,把我的报告附在文章后面。

你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做个这个测试。

你有勇气的话,也可以把测试结果贴在留言区。

看看我们这里有多少老虎,多少孔雀,多少考拉,多少猫头鹰,和多少变色龙。

最后,我想对所有被我咬过的孔雀,考拉,猫头鹰,和变色龙说一声:对不起,这是上天的安排。

我争取改啊。

最后的话

最后,关于PDP,附上我一个朋友的评价:

符合的结果,会被认为准确;不符合的结果,可以用后天训练解释,这其实就是巴纳姆效应了。

PDP测试算是DISC的一种变形,这种测试,每道题都是自我评价的结果,所以最终只是搭建架构陈述被测试者自身观点,不太可能会严重偏离的。

他的价值,更多是满足个人和企业“看见”自我的需求,是无害的游戏。

她说的没错。

1
2
3
这是一个框架,让自己知道自己怎么看自己。
对于结果,不要太当真。
这是一个有趣的自我认知游戏。

刘润对谈老喻:如何跨越出身和运气,科学的实现成功?

今天是“刘润对话高手”系列回顾的第四篇。

本文首发于2019年。

老喻,一个极致的践行者,一个孤独的思考者。

20岁就在大学创业;
1995年毕业后没有选择包分配,而是孤身前往广州;
2003年开始房地产开发;
2006年和以色列上市集团成立地产合资公司,2008年把其中一块业务卖给纽交所的上市公司;
2010年,全家移民加拿大。

而他的公众号“孤独大脑”,也经常探索关于人生的深度难题,成为思想的盛宴和迷宫。


在许多人眼里,他是所谓的成功人士。

但他却说,自己更喜欢“践行者+思考者”的人生体验。对于时代的浪潮,既愿意投身其中,又谨慎地保持一定距离。

关于成功,他只是更乐于探索和分享罢了。

最近听说他被邀请在得到开了一门新课,名字就叫《人生算法》,要和你一起探索属于你的核心算法。

我很感兴趣,他这套算法,如何能让人跨越出身、智商、背景、运气,过好自己这一生?

这不是“成功学”,而是“成功”背后的科学方法论。

— 1 —

什么决定了人的成功?

我问老喻,在人生的一系列算法中,哪一个决定了人能否成功?

答案是:找到可复制的能力内核。

很多人成功靠的是运气,不是实力。运气消耗光了,成功也就走远了。原因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没能复制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老喻说这个内核有两个特点,特别重要:

1
2
第一是内核要足够简单,这样才可以大规模复制。
第二是内核要能构建成系统,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样才有生命力和抵抗力,不会被复制,不会太容易被别人抄走。

他举了一个例子,海底捞。一家能把普普通通的火锅店做到上市的企业,背后一定有它自己的内核。

海底捞的内核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是它变态的服务,是你要求打包一片西瓜,它给你打包一整个西瓜的热情;是你在排队等位时,服务员会主动为你做美甲的惊喜;是你一个人独自用餐,会在你对面摆放一只玩具熊的体贴……

是的,服务态度好是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可是为什么许多店学海底捞的极致服务,学着学着就学死了呢?

海底捞你学不会,真正让你学不会的,是它的系统能力。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海底捞做的是火锅生意。

火锅是大众都爱吃的,有很多顾客。不仅是很多顾客,还是很多回头客。

而且火锅有办法解决中餐最大的问题,不能标准化。

中餐讲究手感,做菜时油温要八成热,放盐要少许……可是多热叫八成热?多少才是少许?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中餐店非常依赖厨师的水平,很难实现大规模复制开店。

但是海底捞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用标准化的底料实现了对味道的品控,又用中央厨房提高运营效率,保证菜品新鲜,还构建了一整套数字化管理系统。

海底捞选择可复制的品类,还有可复制的标准化运营,加上能构建成系统的变态服务,形成了海底捞真正的能力内核。

当你走进任何一家海底捞,味道都是一样的好吃,服务都是一样的极致。海底捞这条深深的护城河,别人学不来,也抄不走。

我很赞同老喻关于“可复制能力内核”的看法。其实我也有一个类似的观点,也是很多人经常问我的问题,如何实现从0到1,从1到N?

我觉得这个问题实际就是在问:如何摆脱运气的影响,一步步走向成功?

但是成功不是从0到1,从1到N,真正的完整路径是:从0→0.1→1→10→1→N

为什么?

每个人都有灵光乍现的时候,发现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找到一个未被解决的痛点,这时创新的火焰被点燃。

这就像上帝突然摸了摸你的头,未来一下子撞进你的眼睛里,起心动念的瞬间变成喷涌而出的灵感。

成功的万里长征,终于走出第一步。

这是从0,到0.1的跨越。

为什么只是0.1?因为这只是想法。

能把想法变成产品,才是实现0.1到1的跨越。

有了成熟的产品,就来到老喻所说的寻找“可复制的能力内核”,把一次成功,复制成多次成功。

这个阶段,是从1到10。

啊?不是从1到N吗,怎么才到10?

不仅不是从1到10,而且我要告诉你,下一个阶段,要从10退回到1。

因为要去验证这个可复制的能力内核是否正确。要小范围的试错。

一把就能成功的,是天才。但我们绝大多数都只是普通人,试错才是最保险稳妥的策略。

从10退回1,是在对比中提炼总结,找到真正的可复制性。

这个阶段,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尤为重要。如果找错了,复制得越多,死的越快。恰恰是进一步万丈深渊,退一步海阔天空。

当我们费尽周折,终于找到“1”的能力内核时,终于可以四散开花,像细胞分裂一样,从1到N。

借助资本杠杆、团队杠杆等工具,一路狂奔。

所以从0→0.1→1→10→1→N,才是从0到1,从1到N的完整路径

“可复制的能力内核”和“从0到1,从1到N”,都是成功路上的方法论。

成功如果都靠运气,那么就过得太业余了。

高手,连成功都有套路。

— 2 —

哪一套模型更容易成功?

我问老喻,既然成功有模型,那在如此多模型中,哪一种更有效?

其实我更想问的是,你的成功模型和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和瑞·达里奥的原则,有什么不同?

只看他们的模型,可以吗?

老喻告诉我,芒格和达里奥的模型,是一种“平行”关系。一次性把所有招法平铺在你的面前,你需要什么就拿走。

而他自己的模型,是一种“上下”关系,是逐渐进阶的过程。他搭建的个人进化系统,类似于围棋里的段位制,让人一步步从初段小白成长为九段高手。

我很好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他说不管是芒格的模型,还是达里奥的原则,其实都有一个隐含的基本前提假设,学习者是一个成熟的个体。

他们假设你是一个理性的人,你是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你是有了足够基础准备的人。

你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思考系统,他们能帮助你打磨的更高效,让你提升到更高的段位。

他们是让你从60分提升到90分,从优秀走向极致。

可是很遗憾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目前还是非理性的,是盲从的,是还没有做足准备的。

我们不是60分,我们可能是不及格。

如何独立思考,在我们的教育中实际上是缺失的一块。大众也是相对没有实践经验的大众。

在过去40年,我们虽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基本上还是属于机会导向,是红利,是机遇,是运气。我们可能从没认真思考过关于系统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看完芒格和达里奥的书,觉得特别好,很有道理,但就是用不上,不知道怎么用。

这不是他们写得不好,而是我们没有准备好。

1
2
3
假如说我们享受的是思维模型的知识火锅盛宴,这两人提供的就是一盘盘特别好的菜,这些菜很好吃,很有营养。
但是,但是,等你要吃的时候,竟然发现,餐桌上连一口锅都没有。
我们连锅底都没有,就想要吃火锅,想来是特别好笑的。

他们的智慧,是散落的珍珠,他们默认我们手上拿着一根线,自己能串成精美的项链。但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两手空空。

老喻说自己想做的,是先帮助大家建立一套系统思维和能力,找到那根线。

自助火锅等以后再吃,先吃一顿安排好的大餐吧。先来个冷碟,然后是浓汤,再上个主菜,最后是甜点。一步一步,一点一点进阶。

老喻还说,当我们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对这两人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因为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来的理解是错误的。

他们更多的不是教别人如何成功,他们是教我们怎样防止失败。

以芒格作为例子吧。芒格实际上是一个科学主义者。科学主义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特点,就是证伪思维。

大家会觉得他的多元思考模型是很多很多兵器,我们不断充实自己,从头到脚,一直武装到自己的牙齿。

不是的。

他的思维模型,是用来证伪的。这些思维模型不是为了支持你的决策,是为了打击你的决策。

当我们做一个决策时,如果用芒格的思维工具来找支撑,那可能就用错了。

他是要你来证伪自己,这些模型是检查清单,你一项一项对照自己是不是哪里可能做错了。

这么多模型,是这么多不同的切面,一刀一刀切下去,最终切割成一颗漂亮的钻石。

但前提是,你手里本来就要有一颗钻石。

老喻说自己想尝试的,就是先帮大家找到属于自己的钻石。

— 3 —

如何实现跃迁和升级?

我问老喻,既然成功有方法论,形成系统的思维那么重要,我们要怎么训练?从哪里开始?

他告诉我,拆解到最小单元,从最简单的闭环开始。

就像我们观察生物时,不能用肉眼看,要用显微镜看,层层拆解,看到细胞的纹理和切片,甚至要研究到DNA的层面,才能对本质有理解。

怎样算是研究到本质?

老喻说自己在加拿大学习高尔夫时,教练不仅仅是教他最基本的动作,帮助他练习,更是把他击球的动作都录了下来,然后用软件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进行分析。

分解到最微小的每个动作,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

那么在成功道路上,拆解到最微小又最有效的成长闭环是什么?

他告诉我,是感知-认知-决策-行动

在《人生算法》课程中,老喻这样形容这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感知。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你首先要从外界去获取信息,这时你要充满好奇心。
第二环节是认知。你要把各种可能性都罗列出来,评估每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这时你要能保持灰度,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哪怕是你不喜欢的。
第三环节是决策。你必须作出黑白分明的选择。即使你没有把握,你也要发出清晰的指令。
第四环节是行动。你就变成了一个坚定的执行者,就像闯进了瓷器店的大象,要勇往直前地完成任务。

这是从感知到行动最微小,最完整的闭环。

就像生物的细胞和DNA一样,它很小,很不起眼,很容易被忽略。但就是这样最基础最原始的单位,构成了人庞大的躯体。

一个个小闭环,随着时间不断累积堆叠,构成了我们整个人生。

我很同意老喻的观点。很多人常常由于一个闭环没有做好,就开始暴躁、失望。因为决定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心里预设了结果,而没有达到时就会很恼火。

可是他们忘记了,人生是一系列的决策过程,只做对一道题没有用,要有能力去应对人生一系列的复杂难题。

1
2
3
4
一次完美,换不回人生的成功。
次次完成,才有机会迎来人生的圆满。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向下挖到最深,从认知到行动,完成一个闭环,复盘,再完成一个闭环,一环套一环,迎来螺旋式的上升。

老喻把这个闭环总结为“好奇感知”,“灰度认知”,“黑白决策”,“疯子行动”

成功的跃迁和升级,就藏在小小的闭环里。

— 4 —

如何应用在实际生活里?

当我们了解成功有方法论,也搭建了自己的系统,日日不断的训练之后,要怎么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指导个人和企业的成长?

当我们一无所有,白手起家的时候,什么东西最重要?

老喻说,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找到自己的内核最重要。

他说自己当年在广州时,接触到一个朋友。这人中学都没毕业,就跑去广州打工。

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找个工作挺难的,三番五次之后,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或者说在很多人看来,甚至不能算是一份工作,只是有点活干而已——打电话拉广告。

这是一件特别无聊、枯燥还受气的事,好声好气的问候,经常被别人粗暴的挂断,有时还被恶语相向。

但这位老兄的长处就是特别有耐心,钝感力特别强,一个电话不行再一个电话。

他曾经把电话打错了,打过去那个人根本就不是目标客户,对方几乎不可能投放广告。但他还是坚持打了将近大半年的电话,硬生生用固执打动了对方。

后来那家公司的老板,还专门请他去给他们的销售做培训,去讲怎样攻坚这种不可能拿下的市场。

过了很久之后再听说这个人,他还是一直聚焦在当初的行业,在专业领域越钻越深,最后竟然成为了一家上市公司的总经理。

不过他当了总经理之后,最喜欢做的还是当初那件事情,打电话。

所以,我深刻感觉到,一个人乐此不疲的地方在哪里,就是他的优势和天赋所在,可能就是他的内核。

一个人的内核,就是他的价值点。我们每个人都在与这个世界做价值交换,一个人的内核,一定就是最不可替代的闪光点。

找到内核之后,是增长,是复制,形成只属于自己的复利。

巴菲特老先生对于“复利”的描述,最深刻也最形象: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当我们好不容易攒起一个球,就要不停往下滚。

滚雪球的时候,怎样能不偏离方向?怎样能越滚越大?

老喻说很简单,延迟满足和持续学习

但正因为这两点太简单,以至于太多人做不到。

延迟满足意味着不被眼前的利益影响,但偏偏很多人贪图蝇头小利,雪球滚到一半就不知道滚到哪里去了。

更可怕的是,有些雪球会倒回来滚向自己,最后把自己砸死。

持续学习更是一种长期主义,学习就是那条湿湿的雪,长长的坡。

能持续学习的人,是有长期价值时间观的人,也是能和时间和概率做朋友的人。

我问老喻,还有吗?企业不可能基业长青,人也很难一直成功,怎么办?

涌现,转型。找寻下一个成功。

听到这两个词,我就深有体会。特别赞同。

我是海尔公司的战略顾问,海尔转型时,就用涌现的逻辑,用“生儿育女”的方式,在企业内部推行“小微企业”的制度。

把7万人的庞大组织,去掉1-2万人的肥肉后,打散成2000多个小的生命体。从此他们不再是大公司的螺丝钉,他们只为自己创业。

海尔找出其中最有潜力的团队,通过资金支持,管理培训等方式提供帮助,好的苗子还能进入加速器,加速孵化和成长。

也许张瑞敏有一天会唏嘘不已,怎么会是“他”成功了,真没想到!但这都不重要,海尔这么多子女,哪一个成功,都会是海尔的成功。

这就是涌现的战略。涌现的前提,就是系统。用系统之力,涌现未来之美。

个人也是一样,涌现的逻辑,就是用“整体战胜局部”。

老喻说成功很难设计,但是系统可以设计。当系统一直壮大发展,终有一天会跨越临界点。跨越,就能跨界。转型,就会成功。

所以走好每一步,走过临界点。成为随机漫步的傻瓜,涌现随机漫步的美丽。

最后的话

所以,整个人生算法,就是不断进阶的进化系统。

从最简单的闭环开始,在一件件小事上积蓄力量,找到自己的内核,实现增长和复利,滚出自己的雪球,最终涌现出美丽,开花结果。

如果有人说你只要努力,就能成功,那这个人几乎说的是“成功学”,是“鸡血”。

如果有人说,你要科学的努力,就有机会可以成功,那么说的就是“方法论”,是“科学”,是“鸡肉”。

方法论是如何提高,是真正能获得能量的鸡肉。鸡肉不在汤里,不在血里,更不能有毒。

告诉你有梦想就能实现的是鸡汤,告诉你努力努力努力的是鸡血,告诉你什么都别管,我的就是最好的是毒鸡汤,告诉你如何进步的才是鸡肉。

有一款游戏特别火,就叫“吃鸡”。每个人都想大吉大利,但是在追寻成功的路上,要科学吃鸡。

网上还有人说了这么一段话,特别有意思:

1
2
当你发现有一个人,你说什么他都能够理解,沟通很顺畅,你也很享受那个过程,好像找到了人生伴侣和soulmate。
但你可能只有1%的可能性找到了soulmate,99%的可能性遇到了一个情商和智商都比你高的人,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对你使用向下兼容。

这段话的意思是,认知的确分了层次和段位,低段位的人常常很难理解高段位的人,高段位的人看低段位的人却清清楚楚,如同透明。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往高段位走。如果三个月之后不觉得自己三个月之前傻得不得了,那意味着自己根本没有成长。

成长,带来成功。

希望每个人都能早日达到九段的高度。那个时候我们再回看过去,会淡然一笑,选择向下兼容之前的自己

然后我们也会眺望未来,距离成功越来越近,真正跨越出身、智商、背景、运气,用科学的成功方法论,成为人生的赢家。

BBC请专家盘点成功职业生涯的十大软技能

这里的慷慨并非仅指金钱上的慷慨大方。

人说职场如战场,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但无论职场风云如何变化,有些技能如果一旦掌握将能让你终生获益。

其实,人们平时在生活和工作中已经学到和积累了一些非常宝贵的技能和素质,甚至可能连你自己都没意识到。

这些素质和技能适用于任何工作,也是所有雇主所看重和认可的品质。

英国职场专家尼克·纽曼(Nick Newman)为我们总结了成功职业生涯的十大软技能,看看你都具备哪些:

诚信

诚信非常重要,你未来的成功取决于他人对你的信任程度。换句话说你个人的声誉是未来成功的关键

扪心自问一下这些问题:你值得信赖吗?你能证明自己的诚信度吗?别人是如何表示对你信任的,特别是那些你身边亲近的人等等?

能被人信任并有可信度是一种荣誉,一定要珍视这一素质。

同理心和同情心

交流和沟通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毋庸置疑,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比如,当前我们就处在新冠疫情的漩涡中心。

我们见证了一些非常感人的英雄事迹和暖心故事,这世界似乎变得更关爱和富有同情心。

有时我们需要摆脱常规,做一下换位思考。

我们需要同情和理解他人,包括他人的观点和生活方式。少对别人说三道四,多一点同情心。

同理心和同情心都是非常有用的职业技能。

耐心

生活中耐心很重要,学习和成长都需要耐心。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最好的。

不要以为别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其实那都是平时刻苦努力、准备和耐心的积累

有耐心还表现在你能耐心倾听别人讲话,并等待自己说话的适当时机等。

决心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有战胜它的决心。

决心是克服挑战的利器。但决心不等于盲目乐观或自信

生活中许多事情,人们因各种各样原因而放弃。

但如果看一看各行各业的成功者们,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和成为事业佼佼者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和决心。

他们内在的动力是驱使他们不放弃的原因

想想你过去所做成的每一件事,如果你没有付诸决心和努力肯定是不会发生的。

生活中耐心很重要,学习和成长都需要耐心。

责任

我们需要为生活负责任,从为我们自己的行为负责开始,继而为家人、工作等等承担责任。

能够承担责任并能让人对你放心绝对是一项技能。

想想你一生中承担过多少责任,而且还会继续承担下去。

如果别人把工作或任务交给你是否会放心?你能做好工作和处理一些杂务吗?你能不能出色完成任务?

别人越信任你,你的责任就会越大。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承担太多责任,只要适合你就行。

可靠

你做事可靠吗?如果朋友有事跟你相约,你能如期赴约吗?

如果你哪天起来感觉不适,但你手上有事未处理完或是需要去赴会,你是尽力而为把事情做完,还是干脆让别人代劳呢?

可靠有点像诚信,比如,别人有事总愿意找你来帮忙,因为觉得你靠得住,这听起来像你吗?

好奇心

生活中勇于问问题很重要,但不要过度分析一切。

有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进步。

“为什么?”可能是人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也是最必要的问题之一。

对不懂得的事情要敢于发问,这是优点,不是缺点。

你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吗?

交流

不难理解交流和沟通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想一想平时你跟家人、朋友、同事等之间无时无刻不在交流。

你每天都在跟各种人交流,甚至连想都不用想。

而且,千万不能低估年轻人的交流技巧。

有些年纪稍长人士可能有偏见,认为年轻人没有良好的交流技巧。

但其实,年轻人可以同时在线上、电话上进行同步复杂交流,什么都不耽误。

为人着想

你是深思熟虑型还是一时冲动型?比如你做事情是凭着直感,还是事先考虑好再做?

现实中可能两种情况都有,而且这很正常。

在这个纷扰嘈杂的世界中,不可能什么事情都经过深思熟虑,但关键是如何取得平衡。

特别是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能很好的解决难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技能。

你有没有考虑过怎样能把事情处理得更好?这些都是缜密思维和良好计划的标志,是人们永远需要的技能。

慷慨

这里的慷慨并非仅指金钱上的慷慨大方,而更是看你是否愿意为他人付出时间、关怀和精力

人们总是喜欢与宽容的人在一起,它能让人有时间更好地去理解、帮助和分享经验。

慷慨的人会前途无量,拥有慷慨和善良的品质也会让你自己感觉更好。

Experience

分寸感,是我见过的最高级的说话方式

内容来源:文章摘自《5分钟职场心理学》,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万兆阳。本期听书内容经作者授权由水木读书荟制作发布。

作者简介:作者万兆阳,简书签约作者。一个善于思考总结且因深爱书文而坚持写作的通信人,一个成长于大型项目管理工作、崇尚团队协作的经理人。

《5分钟职场心理学》是一本讲述职场技巧的心理类书籍,作者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案例,告诉那些想要成为职场精英的年轻人,混迹职场,需要你善于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心理变化。

俗话说“一句好话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非常传神地描述了语言的力量。其实呢,说话本身就是件既简单又难搞的事。

讲说话简单是因为,我们从出生就在练习说话,只要你心里所想就能很轻易说出来,有的人经过不断学习甚至可以达到播音主持的技术水平。

但说话又很难,大多数人说了一辈子的话也没有真正学会如何正确的说话,一句话噎死一群人。

说话的目的是沟通,而90%的职场人悟了一辈子可能还处在初级水平,到老了还在和身边人说,我干不了销售,做不了演讲,我真的不会说话,我一开口就会得罪人。

真正掌握了说话方法的那少部分人可能早已升值加薪,成为遥不可及的存在。说话很容易,但把话说得好听,容易让别人接受、信服却需要一定的技巧。

而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给大家分享在职场中哪些话该说,而哪些话不该说。

1、瀑布心理效应

瀑布效应是指信息发出者的心理比较平静,但传出的信息被接受后却引起了不平静的心理,从而导致态度行为等发生变化。

这种心理效应现象,正如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样,上游平平静静,而遇到了某一峡谷即会一泻千里。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明明只是无心地说了一句话,却伤到了别人,轻则引起对方的反感,重则给自己引来灾祸。

因此,在职场环境中和别人打交道时,需要谨言慎行,注意说话的分寸。

那么职场中哪些话是千万不能说的呢?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谈论他人的隐私,职场圈并不是你的朋友圈,私人话题是很敏感的存在,谈及他人的隐私只会让他人感到尴尬难受。

除了这一点,揭露他人的伤疤,背后议论他人,轻易主观评价他人,随便开玩笑,歧视他人健康,轻易挑起争端,自我吹捧,谈论低俗话题,不尊重他人的宗教习俗等同样让人感到不舒服。

正确的说话要求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身份,懂得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作为下属就要善于汇报工作,作为领导也要积极做好表率。

同时,尊重他人也同样重要,在职场中应该时刻保持冷静,保持客观,保持善意。掌握好语言的分寸,你和对方的交往氛围将会保持和谐愉快,有助于感情的交流。

2、流言的心理效应

《战国策·秦策二》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跟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有好事之徒跑到曾参家里,对曾参的母亲说:“快跑吧,你家儿子杀人了。”

曾参的母亲当然不相信,但当越来越多的人和曾参的母亲说你家儿子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害怕了,连大门都不敢走,翻墙头逃跑了。

流言的力量是可怕的,很多不是事实的小事经过众人之口的以讹传讹,假的也会变成真的。

办公室是一个小江湖,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如果同事之间彼此不信任,一句话或许就能引起莫大的歧义,甚至引发部门和个人的利益纷争,导致同事间协作效率低下,员工不仅无法自由思考,连普通的有效沟通都无法实现。

职场中一定要远离流言蜚语,面对流言蜚语,我们应管住嘴,莫造谣,学会冷静判断是非黑白,不要全篇照搬,凑热闹只会把自己也搭进去,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不要把所有的目光集中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去聚焦工作本身,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当不小心参与到了流言风波,学会及时自省,学会尊重他人。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管在哪儿,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完全没有流言的地方。

办公室里难免有混浊的空气,我们不仅要坚守“清者自清”和“人正不怕影子歪”的人生格言,更要学会如何面对流言并冷静处理。

3、地位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托瑞曾做过一个试验:让机场空勤人员,其中有驾驶员、领航员、机枪手,他们一起讨论解决某个问题,每个成员必须首先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最后把全组同意的办法记录下来,发现绝大多数成员同意领航员的办法而很少同意机枪手的。当领航员有正确办法时,群体会100%同意,而当机枪手有正确办法时,群体只有40%的人同意。

正是存在人处于不同地位而提出的意见、办法会产生不同效果的情况,人们把这种“言由人定,人以位重”的社会现象称为“地位效应”。

地位高的人会自带成功光环,他们会成为普通人的偶像,甚至被认为是智慧的化身,他们的经验能力更高,说话更具有权威性。

在职场中,跨级表态可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行为,比如一个普通员工,喜欢站在领导的立场指挥别人,或者以某种身份自居,向高层提交战略意见,而忽视了自己是一个纯粹的执行者。

那么对自己最有利的高度定位是什么呢?就是本着略高于自己应有的职级,但必须低于自己直接上级的权力范围。

不过,在职场中,技巧和方法毕竟只能锦上添花,要想踏实往前走,勤奋才是基石。

蒋勋

我在池上,实现了对自由最大的向往

在池上生活,我最大的领悟就是“天长地久”。什么事情你就不能急,不能揠苗助长。我在这里实现了真正的“从心所欲”,随着年龄,对自由的向往才慢慢释放出来。

什么时候能不忙碌,放慢脚步观察生活,才能拯救疲劳的心灵。

麦田

作家麦家:“人是从残酷中走向柔软,要装得下自己、装得下别人

冯仑:人往往是先有态度后有能力

问:冯叔,我之前在一家著名的大企业工作,最近辞职了,从一线城市回到家乡创业。这种转换,让我感觉落差很大。我读您的书,知道您最初是在体制内工作,然后去海南创业。我猜想在那个年代,这种身份转换,您也需要面对这种落差。您能给我一点经验或者说建议吗?

冯叔:其实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进行着角色的转换。你之前在大企业工作,有一个角色;现在创业了,又有一个角色。以前等着别人给你派活,现在得自己找活干;以前等着领工资,现在给别人发工资,这都是转换。

人生的转换、角色的转换,其实不容易,很多事都会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态度要积极。

我刚到海南的时候,有一次走在街上,有个人跟我说,「你怎么混成现在这样?看着就跟落魄书生一样,没钱,又不能干什么事。」

我说,「不对,我看自己,一看就是能挣大钱的。虽然现在确实还没有挣到钱,但是我认为我肯定能挣钱。」

我们当时有很积极的态度。面对转换,态度积极,你会发现一切皆有可能。其实要完成任何一个角色转换,都需要积极的态度。哪怕是正常的公司裁员,很多公司淘汰掉的都是态度不积极的人,留下的人都是特别积极的。


《士兵突击》丨人往往是先有态度后有能力

人往往是先有态度后有能力。我们公司曾经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员工,手头的事越难,他越兴奋。

我们曾经要在海南办一张执照。当时拿执照非常困难。而且临近过年了,都觉得年前可能拿不到,这要耽误事。他跟我说,「冯哥,这事你不用管了,我去办」。其实他谁也不认识,跑去给打字员买吃的,陪打字员聊天,然后这个打字员给他帮忙,又找到了其他人,最后愣是在年前把执照打印好拿了回来。

现在我们招聘员工,特别是中高层的员工,最重要的就是看态度。态度积极,就会有能力,暂时没有他也会想办法有。

「没有飞机火箭的时候,有人特别想飞起来,他就天天研究,没准哪天就飞起来了」。所以一定是先有很积极的人生态度,然后才能办成很多事。如果只是在那哀叹、埋怨,那就完蛋了。就像我们那个员工,如果抱怨,觉得「要放假了,海南话我也听不懂」,那这执照他肯定办不下来。态度积极一点,会发现,其实就这么点事。


《闯关东》丨心态好了,事就小了

第二,价值观很重要。

价值观决定了你在转换的时候如何做选择。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困难特别多,诱惑也特别多。可能有 100 个理由去学坏,但是为什么走正道呢?那就是价值观。

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个领导干部,这个人后来因为贪腐被枪毙了。我们当时有一个生意要跟他做,我和王功权跟他约着在一个酒店里见面。

我们到了以后,他手下告诉我们说,领导在车上,让我们到车里去谈。我们开始以为领导谱大,去了以后,他又说不在车上谈,待会到郊区换个地方谈。这车就开到了城乡结合部,然后停下来,手下的人都走了,就留这个领导和我们谈。

领导只说了一件事,要我们打一笔钱到某个银行账户。我们当时有点懵,就回来了。回来以后我们一合计,觉得这事不对,他不像好人。我们就放弃了这笔生意,这个事不做了。


《北平无战事》丨生意可以不做,价值观必须坚守

不做这事之后,我们也没有更多地去想。后来在新闻上看到这个人被判了死刑。这时我们才庆幸,当时我们坚持原则是对的,否则把我们自己也都搭进去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得有一个警觉,必须坚持做好人的价值观,必须要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这样的话,走到哪,碰到复杂的事,都能够立刻作出判断,回到好人的出发点,就能避开危险。

如果说当时我们的价值观就是只要能挣钱,把事办了就行,可以不择手段,我们可能就配合这个人,把钱给他了,那么今天可能我们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一定也跟着进去了。

所以说,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和别人的区别,决定了一个公司在处理每件事情的时候跟别人的区别。久而久之,这个公司的特点就出来了。

湖畔大学每期学员的第一堂课都是马云讲,内容都是讲「使命、愿景、价值观」。所有的湖畔同学记住最重要的就是这件事情: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让你走得更长远。


《大江大河》丨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让人走得更长远

问:我其实还有一个感觉到落差很大的地方。以前在大城市,在大企业工作,每次回到家乡的时候,感觉大家关系都挺好。现在回去创业了,同样是这些朋友,却发现很难获得帮助,甚至还遇到很多麻烦。您怎么看这个事?

冯叔:我继续拿当年的事情来举例子。刚也提到了,我刚下海做生意的时候,有段时间很落魄,连一张回北京的火车票都买不起,于是我就向一个机关里的干部去借钱。大家都认为这个干部是好人,我当然也认为他是好人。

一直以来,我们都觉得这些好人一定会在这个时候帮你。遗憾的是,我见到他,他不仅不愿意借钱,而且躲着我。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他认为我是坏人。

我走投无路的时候,碰上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还不知道我已经落魄了。因为之前在那个单位我是负责人,我收到过举报信,举报这个人是坏人。所以这个时候见到他,我心中也觉得他是个坏人,不太想搭理他。

但是因为实在是落魄,没有办法,所以顺便提了一下,说「你能不能给我借点钱?」没想到这个人很痛快,说,「你明天来拿吧」。第二天下午他借给我 300 块钱。我想写个借条,他说「不用了」。我说,「还是写吧」。他说,「行,那你就写吧,以后我没饭吃的时候我再找你。」


《功夫》丨危难时肯伸出援手的是一个所谓的坏人

后来我经常想起这个事,为什么这个大家公认的「坏人」,不仅没有歧视我,而且还能帮助我?而那些所谓的标准的「好人」,却在关键时候袖手旁观,甚至加害于我?

这颠覆了我之前的简单的是非概念,对人开始有更深的认识。之后做生意的过程中,看到更多的人在利害面前的嘴脸、心态、做事方法,于是越来越能看得透。从另一面去看人,从底下去看人,就能看得更宽广。这样的话,解决问题就有办法了。

所以,面对那样的情况,第一,你得有心理准备。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主流价值观所认为的某些好人不一定仍然能像以前一样对你好。第二,你得理解,当别人不帮你的时候,你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大家在这个社会上才能找到各自生存的道路。

Reference

  1.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2. 我在池上,实现了对自由最大的向往
  3. 蒋勋:学会孤独,和自己在一起
  4. 我的20岁,独自一人去巴黎流浪
  5. 别让忙碌毁了你
  6. 脱不花多年的工作心法全公开,想在职场脱颖而出的你赶紧来
  7. 刘润: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
  8. 2020上半年北京中高端人才平均月薪2.54万元 领跑全国
  9. 租金上涨,有道理吗?
  10. 社交战争就是时间战争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