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Expedition

一个接一个里程碑,从苦难走向胜利,长期主义,战略耐心。

Why


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目标。所以当你想要实现理想的时候,最关键的是能够面对现实去设定可以实现的目标。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80年前的那个金秋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震惊世界的长征胜利结束。这是党领导人民军队的光辉胜利,也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时空变幻,精神永恒。80年过去,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更加凸显,对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中华民族的意义更加深远。那么,当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强大,二是我党犯了错误。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围剿”的政策是“堡垒推进,步步为营”。为此,蒋介石在庐山组建了一个军官训练团,聘请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军事教官组成军事顾问团,专门讲授“围剿”红军的战术和技术,同时筹措经费购置大批军火。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军队逐步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

这个时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我们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他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要求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路线,主张攻打中心城市,以实现革命在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同时,“左”倾教条主义在组织上主要表现为“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军事上则是军事冒险主义。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左”倾领导者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当时红军的战法是“堡垒战、阵地战与短促突击”,和优势敌人拼消耗。这种打法只有军事实力对等的情况下才有效。蒋介石集全国的财力和军力于一身,而中央红军只有不到10万人,加上苏区财力物力有限,劣势显而易见。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

在粉碎敌人“围剿”已经没有可能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1934年5月提出了战略转移的设想,并报告了共产国际。共产国际回电,对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持暧昧态度,不说让走,也不说不让走。但即使如此,中共中央还是派出了红七军团远征,目的是调动牵制包围苏区的敌人,但由于兵力太少而没有达到目的。随后,又派红六军团撤离湘赣根据地,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合。这样做有调动敌人的意图,也有为中央红军转移探路的考量。红六军团后来和红二军团会师,联合行动。

由于中共中央执行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使得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围剿”下处境十分艰难。于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动撤离中央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重建革命根据地,重开革命新局面。

原来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局部长征最终演变成整个主力红军的长征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可是,其他各地红军并没有失败,为什么也要进行长征呢?

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使其他各地红军受到国民党军越来越大的压力,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当其冲。在这些根据地当中,除了中央苏区之外,比较稳定的就是川陕根据地。张国焘确实担心自己成为国民党军“围剿”的下一个中心。他撤出来和红一方面军会合,也是为了“大树底下好乘凉”。但他没有想到中央红军损失那么惨重,这也是他野心膨胀的重要因素。

另外,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长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敌情严重,创建和保存革命根据地十分困难;红二十五军转移也是由于国民党军加强了对鄂豫皖地区的“清剿”,坚持当地革命斗争已十分困难。

因此,各地红军相继长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打破了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

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成为直接影响长征决策、进程和方向的重大因素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华北事变”则是日本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奏。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但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直接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加快了其侵略步伐。

中国共产党人绝不会坐视中华民族的沦亡,红军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线。在长征开始前和开始后,中共中央先后组织了两支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这个时期党的宣言和文件中,更是把“抗日”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伟大情怀和责任担当,所以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仍然能够实现两个联系:即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和政治上的战略转变密切联系起来,把红军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起来。

抗日救亡,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对红军长征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祸兮福所倚”。一场惨痛的失败,开始酝酿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一次即将开始的艰难行程,最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

历史解码:为什么说长征是胜利的

众所周知,长征中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四路红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共20.6万余人,长征结束时,仅剩下5.7万余人,加上沿途扩红2万以上的补充兵员,实际损失约四分之三。此外,南方各根据地或转为游击区,或完全丧失。如此巨大的损失,为什么还说长征是胜利的?

毛泽东为我们提供了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935年12月27日,在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刚刚过去两个多月的时候,毛泽东即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红军长征“这个大转移,使得旧区域变为游击区。在转移中,红军本身又有很大的削弱。如果我们拿着整个局面中的这一方面来看,敌人是得到了暂时的部分的胜利,我们是遭遇了暂时的部分的失败。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以为是对的,因为这是事实。但是有人说(例如张国焘):中央红军失败了。这话对不对呢?不对。因为这不是事实。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一个虾蟆坐在井里说:‘天有一个井大。’这是不对的,因为天不止一个井大。如果它说:‘天的某一部分有一个井大。’这是对的,因为合乎事实。我们说,红军在一个方面(保持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在另一个方面(完成长征计划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敌人在一个方面(占领我军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在另一个方面(实现‘围剿’‘追剿’计划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这样说才是恰当的,因为我们完成了长征。”

从全局看,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打破了蒋介石“剿灭”红军的企图

长征这一军事行动的根本性质是战略转移。战略转移,通常指军队为实现某种战略目的,放弃现有阵地,转移到新地区去发展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衡量这一行动胜利与否的标准,是转移计划能否最终完成,而不是单看人数的增减。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是我们看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从局部看,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的作战行动以及红四方面军的南下行动,均未能完成其计划,可以说红军在这两个时期的行动是失败的。但是,四路红军经过两年无苏区依托的流动作战,与上百万国民党军殊死拼杀,逐步变被动到主动,最终汇聚西北,粉碎了蒋介石彻底“剿灭”红军的企图,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计划。因此,从完成转移计划这个全局看,红军长征是胜利的。长征中,蒋介石数次要求属下聚歼红军,甚至企图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但均一次次的落空,最后他也不得不承认:“六载含辛,未竟全功”。

红军长征所带来的国内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和深远影响,更加彰显了这一胜利

长征实现了由被动的战略转移向抗日前线的主动进军,推动了中国革命由国内阶级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长征是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进行的。而身处长征逆境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位卑未敢忘忧国,始终以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为己任,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发出了“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的呐喊。党和红军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北上抗日的奋斗目标融为一体,使被动的战略转移逐步转变为主动向抗日前线的胜利进军。在北上抗日方针的指引下,三大主力红军终于汇聚中国西北,完成了直接对日作战的战略集结,使党和红军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长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为中国革命奠定了空前广泛的群众基础。长征前,中国革命的重心在南方,党和红军的影响也偏重于南方。红军长征数万里,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如一支庞大的武装宣传队,广泛宣传党的主张,使沿途亿万人民懂得了“红军这篇大道理”,认识到“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播撒了革命种子,准备了雄厚的群众力量。正是在长征期间,各地各族群众纷纷行动起来,组织起来,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结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强大的抗日救亡阵营。

长征促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形成,为革命事业的兴旺发达提供了最为可靠的保证。红军长征前,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统治党中央达4年之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屡遭打击与排斥,党和红军陷入危机。长征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常委,“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成为“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在经受了1927年和1934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后,党和人民军队终于得以在自己所自主选定的领袖的指引下,乘风破浪,从惨痛失败走向了辉煌胜利。

长征实现了主力红军的集中与统一指挥,为中国革命战争的顺利发展保存和锻炼了基干力量。长征前的各路红军,分散于各个苏区,因相距较远和国民党军的分割包围,只能各自为战。经过长征,各路红军云集中国西北,完全统一于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直接指挥之下,为下一步集中出师抗日准备了条件。初到陕北时,许多人看不起红军,看不到这几万人经过长征熔炉的锻造和淬火,“要比三十万更强大”。周恩来说:我们红军,像经过了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一些枝叶,保存下的是树身和树根。这时的红军,已成为中国革命的精华,是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坚强核心和基干力量,是中国革命事业得以顺利发展的坚强保证。

总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解放军为什么能赢

目录

写给新一代人看的解放军战争史(代序)
一 为什么“挥斥方道”的书生能成功领导革命战争?
二 在旧军队和暴动农民的基础上怎样建军强军?
三 为什么中共第一代将帅要从“膏山大学”学会打仗?
四 为什么抗战能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双胜利?
五 为什么解放战争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获胜?
六 为什么志愿军在朝鲜能打赢国际化现代战争?
七 为什么革命战争锻炼出的那一代将帅各有超凡特色?
八 为什么共产党在隐蔽战线的交锋中能占上风?
九 为什么解放后的军事斗争都能取得胜利?
十 当年的胜利如何启迪今人?

《解放军为什么能赢》:我军简明战史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中是我根据上下文补充的信息:

1:在解放战争期间,与美国对国民党几十亿美元的军事经济援助相比,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援助折价不过几亿美元(多数还要以物资贸易进行),美制武器的质量又比苏联在东北转交的日制旧武器好得多。#185

2:那时共产党却是个“穷党”,侦察技术和经费都不足,情报组织也要小得多。为什么国民党得不到多少共产党的内部核心情报,自己内部却到处被“共谍”渗透,甚至连许多“党国要人”和将军们都秘密为共产党服务呢?#196

3:一般的学校,都是学生向校方交钱。蒋介石却创造校长不断给学生钱的特例。一些不讲政治原则的师生,就此会视校长为衣食父母,从此不问是非而为他个人效忠。#705

4:以蔡廷锴为师长的第十师当时勉强附和【南昌起义】,南下几天后即叛逃,并以“给资遣散”的方式驱逐了部队中的共产党,以后发展成为著名的十九路军。#1028

5:若看一下中国近代军阀混战史,部队大都是兵随将走,一个将领倒戈通常即可拉走整个部队;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军史上,凡是健全了党的各级领导制度的部队,就绝无此种现象。#1355

6:毛泽东从实际出发提出:军队不能发饷了,要搞供给制。这就是只靠打土豪筹款解决吃饭,再不给官兵们发钱了。上井冈山后在红四军担任了一个月团长的黄克诚后来回忆说,他和许多领导同志当时都对毛泽东的决定感到很吃惊。#1416

7: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讲历史时,总抱怨抗战爆发有利于共产党,其实日本人的入侵在很大程度上也帮助蒋介石完成了国民党内部的统一。#2675

8:后来在党史研究中,一般也都认为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东北抗联在密林中的奋战这三项斗争为艰苦之最。#2942

9:从当时江南的情况而论,1937年末上海撤退和南京失守后,国民党几十万大军溃败,武器弹药丢得到处都是,如果那时抓住良机进入这一带,要人有人、要枪有枪。#2973

10:由于中国战场上激战减少,日军也将在中国关内的兵力由1938年时的85万人减少到1940年以后的60余万人,抽出的兵力用于增强关东军和投入南洋。在中国战场的日军只有一半用于同国民党军正面对峙,其余则用于“扫荡”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3083

11:国民党攻击共产党在敌后“坐大”,他们自己的部队却在敌后无法生存。如仔细计算起来,国民党在战争初期留在敌后的军队比共产党挺进日军后方的军队数量要多得多,可是他们却没有办法在敌后生存。#3134

12:自1943年秋季以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大大减少,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受到地雷战的威胁。#3461

13:日军首先以15万兵力进攻河南,国民党军汤恩伯部40万军队一个月内全部崩溃。最可悲的是,据当时第一战区《会战之检讨》中承认,败退时“豫西民众到处截击军队”,结寨自保的乡绅百姓怕败兵滋扰还沿途将其包围缴械,“汤恩伯亲自带领的直属部队,损失得更惨”。#3489

14:艰难的“驼峰航线”空运到大后方的物资,很多被投入黑市,甚至连中日两军前线都成为交易市场。美国派到中国战区的参谋长史迪威得知后怒不可遏,他在报告中称赞共产党廉洁,谴责国民党贪污、腐化及“与敌通商”。#3530

15:如果简单概括蒋介石通过中苏条约同苏联达成的交易,就是“外蒙换东北”。#3909

16:尽管苏联宣布要将东北交给国民党,中共中央仍派小部队试探。不让公开进入就秘密进入;不让打共产党、八路军旗号就立即改换名称,先是称“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来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名称、形式都可根据条件需要而变,但基本目的是坚定不移地全力争夺东北。#3982

17:攻入东北的国民党军虽多是由美国装备的最精锐部队,却毕竟兵力有限,又沿着铁路线从山海关一直摆到松花江,兵力分散,处处被动挨打,这是蒋介石在军事战略上一个致命失策。#4154

18:苏中七战七捷,每仗样式各不相同,有进攻战,有防御战,有伏击战,有攻坚战,有遭遇战,还有奔袭作战,体现了粟裕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4267

19:通过【苏中七战七捷】这一胜利,毛泽东改变了原先外线出击的计划,确定在内线即解放区内歼敌,这样才有利于发挥解放军有群众支援的长处,避开当时兵力、火力不足的劣势。#4279

20:毛泽东完全明白蒋介石的战略打算,恰恰要把胡宗南部这支最后蒋介石的战略预备队拖在陕北,为此不惜放弃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所有县城,让蒋介石、胡宗南来背这些包袱,同时他本人也要留在陕北以牵制胡宗南部。#4381

21:林彪原来的意见,是想先打孤立无援的长春。可是攻下该城,反而会替国民党军解除一个包袱,因为蒋介石难下撤出东北决心的一个原因也是舍不得长春被围的一个兵团。在解放军集中兵力攻长春时,沈阳国民党军也可能乘机突围逃向锦州,进一步退向关内。#4636

22:29个小时打下天津后,守北平的国民党军将领全都泄了气。他们知道,北平的工事还不如天津,一旦解放军攻城连十几个小时都守不了。蒋介石的铁杆嫡系将领都无人要求坚守,#4795

23:志愿军第27军集中兵力火力,夜间突破美军第7师第31团的防御圈,天亮后又扭在一起混战,使美机无法分辨地面上的敌我,终于基本歼灭了这个团。这是朝鲜战场上唯一的一次歼灭成团建制美军的战例,体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和战术的灵活。#5671

24:从特科建立起,周恩来等领导还规定,绝不允许搞绑票一类活动,也不许用金钱收买、美色引诱和手枪恫吓来获取情报和发展关系,其重要原因也在于上述手段是一柄双刃剑,若以此对敌也会腐蚀自身。#7718

25:红军中首长的警卫员,大都属于保卫局训练过的派出人员,受首长本人和保卫局双重领导。他们的任务有两项——保卫首长,镇压反革命。这两项任务又是一语双关,即一方面对付想危害首长的外来的反革命,另一方面首长如果想投敌变成反革命,警卫员也有权镇压。#7799

26:有意思的是,由于蒋介石发电甚多,而且经常朝令夕改,这两路敌军事后竟然一直不知道这次调动出于红军发出的假电令。直至几十年后大陆方面出版的怀念曾希圣的文章中披露此事,台湾国民党当局才知道此事。#7989

27:共产党、解放军能在两三年之内根绝了匪患,这创造中国历史的奇迹,使国内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安定局面。#8449

28:解放军完成大迂回后,藏军除了少数人先行逃走,其主力2700余人被合围于昌都城以西地区。经过解放军政治争取,率领藏军的阿沛·阿旺晋美派人联系投诚,经谈判全部放下武器。#8528

29:毛泽东考虑到国民党军如放弃在福建的仅存两个据点全部撤退到台湾,更容易出现“台独”,于是在1955年春天决定停攻金门、马祖,并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口号,建议同国民党当局谈判。#8678

30:解放军驻西藏部队又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中国同尼泊尔边境上的反回窜作战,终于使境外叛匪陷入绝境,最后被尼泊尔当局缴械。#8922

31:中国军队一天内便将印军最精锐的一个旅基本消灭,使印度国内大受震动,第二线印军惊恐万分地向纵深逃窜。中国军队越过麦克马洪线,于【1962年】10月25日占领达旺后便停止前进。#9153

32:西沙作战结束一年多之后,越南人民军南下解放了南方,越南民主共和国随之背弃原来承认南沙群岛属于中国的立场,接收了南越当局侵占的南沙岛屿并扩展占领的岛礁,还对西沙群岛提出领土要求。这一情况也从反面证明,1974年解放军进行西沙之战对维护我国主权起到了多么重大的作用。#9575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本书浅显易懂的主旋律,书中的一些内容启发不少,我把kindle的书摘记录如下:

一是家庭内部黑暗(当年有钱的家族内部无不钩心斗角)和社会不公,二是外国侵略者入侵使人感到国家危亡,这两条恰恰是当年心忧天下的知识青年的心结。国民党解决不了这两大问题,就只能找共产党。

毛泽东青年时的志向是“改造中国与世界”,其职业选择长期倾向于教师和报人,希望以讲坛和纸笔来唤起民众。他的一手好文章,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到长沙师范都被老师们称赞备至,在那个时代原可作为头等晋身之阶,可是他却视万户侯如粪土,与蔡和森等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以其超众的才华走上一条冲脱世俗的反社会潮流的新途。求学时的毛泽东,主张“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岳麓山下、橘子洲头一直进行冷水浴、日光浴、游泳、登山、体操和露宿等活动,甚至故意不带钱而远途步行当文明“乞丐”,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这种与中国传统文弱书生完全不同,近似古代斯巴达人的苦行式的磨炼,是由于青年毛泽东痛感以天下为己任需要坚强的躯体和意志。毛泽东在以后的戎马生涯中能有过人的精力和一往无前、不畏挫折的意志,正是在此时准备了基本条件。

直至此时还未想去搞军事的毛泽东,却已经具备了世界近代战史上著名军事家拿破仑所概括的一个优秀统帅所需要具备的几个基本素质:坚定的个性,过人的勇气,深谋远虑及优等的才学机智。

从哲学上讲,这是以激化矛盾来彻底解决矛盾,首先破坏原有矛盾存在的基础,迫使矛盾激烈冲突以达到新的重新组合,从而实现社会变革。这种动员群众、激化矛盾并引导其走上变革之路的状况,即是革命家的作用所在。毛泽东等人所发动领导的农民运动,又成为中国大地上促成这种社会变革的最为有力的杠杆。

那么,当年靠的是什么动员根据地的军队和人民的呢?过去传统教材的回答往往是──靠政治觉悟。 这个回答是对的,不过还要深入地说明,觉悟不是抽象的,不是靠说教而是靠物质利益来保障的,按现在的习惯语言就是“利益驱动”。 马克思通过研究社会发展史,曾精辟地指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相关”。唯物主义原理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变精神。如果离开物质基础空谈觉悟,那就是“空头政治”,当年在战争中被讽刺为“卖狗皮膏药”。

当然,动员广大军民为长远利益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时,动员者、领导者自己要以身示范,这又要以官兵平等来保证,当年,从毛主席、朱总司令到普通士兵都穿同一样式的衣服,大家都没有薪金,士兵和支前群众的生活虽苦也不会抱怨。根据地的军民都相信《为人民服务》所讲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二过。”这正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对毛泽东伟大和高明之处的精辟概括。

苏联《红星报》评论:“中国人民为自由独立,争取最后胜利而战,依然表现最大之决心而不能动摇。

由于和平民主新阶段的设想没有实现,1946年7月,毛泽东在党内就接受马歇尔调停一事总结说:“我们同蒋介石斗争多年,有丰富的经验,他的任何阴谋诡计都欺骗不了我们。但是我们同美帝国主义打交道,这是第一次,没有经验,上当了。”

得知强敌要进攻时,毛泽东毅然决定主动放弃延安,事前就做好了疏散准备,并专门向全党通告说明。撤出这个革命圣地,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进步人士都感到痛心,许多人坚决要求保卫延安。毛泽东对此解释说:“只要他一占领延安,他就输掉了一切。首先,全国人民以至全世界就都知道了是蒋介石背信弃义,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延安既然是一个世界名城,也就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他既然要背这个包袱,那就让他背上吧。而且话说回来,你既然可以打到延安来,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来而不往非礼也嘛!你懂得拳击吗?收回拳头,是为了打出去更有力!

据后来林彪住所发现的“林彪、叶群黑笔记”,就有这样分析毛泽东的语言──“毛,应照顾他,使他没有小帮帮的必要,他就不小帮帮了。政治上对每一创举公道主动地指出来,则他自无锋芒的必要。”这段话,写在1950年版的《论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的封底上。“他自我崇拜,自我迷信,崇拜自己,功为己,过诿人。”这段话,写在1958年版《学文化辞典》中“个人崇拜”条目旁,估计是此书出版后一两年内所写。“你先说了东,他就偏说西。故当听他先说才可一致。”此段话写在1961年版的《辞海》的扉页上。

和平环境下没有了残酷的生死斗争检验,如何选拔人才便主要出现了两种办法:一是领导用身边熟悉、听话的人,这样很容易再落入中国千年封建社会那种“打江山用人才,坐江山用奴才”的旧俗之中;二是在加强教育的情况下将干部送到激烈竞争的部门去锤炼,再从中选拔脱颖而出者。

总结解放后军事斗争的经验教训,对如今的人们特别有启迪作用: 第一,对时代主旋律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由此确定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及军事战略目标。 第二,要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复杂多变的形势要求的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 第三,要处理好目标与能力的平衡关系,目标确定后,就要坚定、具体地贯彻,而不要随意扩大。 第四,要处理好不同领域、不同手段的配合关系,外交与实战、武力与威慑、小打与大战以及争取外援和国内动员要很好地呼应配合。 第五,作出战略决策时要慎思,对军事斗争的成本和后果都要仔细计算,对战略问题的实施一定要想得很细,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反馈及时完善修正。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是解放军战略战术的精髓。

走,你就打不着我。打,我就要打上你,打准你,吃掉你。打得,不打就是机会主义;打不得,只打不走,是冒险主义。我能吃了你的时候就把你吃掉,一口一口地吃。吃不下你时,也不让你吃了我,时机不成熟,我主力不和你硬拼,同你脱离接触。 这些思想,便是毛泽东对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的高度概括。

What

长征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毛泽东

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自主研制的航天运载火箭以“长征”命名。
196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史上的第一种燃气轮机车,亦被命名为“长征”。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核潜艇舰名也以“长征”为前缀来编号命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经过11个省、18座大山、24条大河、5座连续的雪山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图画











诗作

七律 长征

(毛泽东1935年10月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1934年至1935年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1935年2月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1935年10月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How

Experience


【一箭三星!#资源三号03星成功发射#,转发祝贺!】2020年7月25日11时1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资源三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任务搭载发射了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天启星座一零星。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41次飞行。via.人民日报

Reference

  1. 长征
  2. 长征(修订版)(上下)
  3. 抗日战争 第一卷 1937年7月-1938年8月
  4. 抗日战争 第二卷 1938年8月-1942年6月
  5. 抗日战争 第三卷 1942年6月-1945年9月
  6. 解放战争(上)(1945年8月—1948年9月)
  7. 解放战争(下)(1948.10-1950.5)
  8. 朝鲜战争
  9. 82年前的那场胜利,今天依旧振奋人心!
  10. 长征胜利八十周年邮票发行 再现长征历史
  11. 今天,致敬长征!
  12. 12·26 以书画纪念伟人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