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Probability

惊喜之旅。

所谓的注定也只是大概率而已。

概率思维呢?只要成本合适,只要能增大赢的概率的事,就要不断去做。
比如遇到问题,就随口向人请教,这种事在直觉和运气的世界里什么都不是,但是在概率的世界里,价值连城。

多样性
弹性
大概率
新变量

智慧箴言
——全局长远,知行合一,持之以恒。

什么不可阻挡?
1,人的老去;——科学延缓
2,时间飞逝;——坦然接受
3,个人成长。——复利效应

什么最宝贵?
1,健康;——运动睡眠心态饮食
2,家人;——包容宽容理解接纳
3,事业;——专业创新战斗学习
4,朋友。——少而精随缘珍惜感恩

怎么解决困难?
1,感恩前行;——概率运气
2,结伴同行;——团队共担
3,坚持不懈。——耐心相信

天道酬勤,
地道酬善,
人道酬诚,
商道酬信,
业道酬精

因相信而看见
因感恩而幸福

What

事情并不一定要因为一个理由而发生,发生之后并不一定要达到什么目的。——《老无所依

概率、统计和随机过程导论

免费的英文本科生《概率和统计论》教科书。

一、什么是预测
第一步是用一个数学模型代替真实世界;
第二步是对你的模型进行若干次的模拟;
第三步是把你模拟的结果告诉公众。
预测的不确定性:统计不确定性(数据问题)和系统不确定性(算法问题)
——来自万维钢老师

二、什么是可预测
预测的准确率要超过 1/2 才有意义,否则还不如抛硬币去决定呢。
——来自李笑来老师

三、什么可以预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知的。
科学的三个前提:对概念无异议、相信凡现象必有规律,相信规律是可以发现的;
所以,科学的就是可预测的。

预测的三要素:理论、算法、数据

对于可以预测的:
短期难以预测,长期容易预测;
个体难以预测,整体容易预测;
路径难以预测,结果容易预测。

运气好不好,你自己就能说了算

原创: 「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 今天

今天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

如何通过努力获得好运气?

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说到运气,你可能觉得这是不可琢磨,也无法量化的东西。但当我们把运气放到一个足够大的样本中,就会发现,想要获得好运,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今天这张书单,就带你看看“运气”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可以怎么做,让自己更幸运。

一、运气到底有多重要?

成功与运气

  1. 运气是强者谦虚的说辞吗?先说结论,不是。所有能走上顶点的人,一定有运气的加持。而且运气的作用可能远超你的想象。比如,运气有放大效应,初始条件的一点优势,会被不成比例地放大。调查显示,经济学论文的作者署名,排名越靠前的助理教授,越有机会被提拔转正。即使排名本身和论文内容的贡献度完全无关。

  2. 运气这么重要,但很少有人说,它是自己成功的首要原因。为什么呢?一句话,成功都是我努力,失败都是我不幸。这种思维方式,是人性。比如很多人会专门研究彩票规律,分析号码走势。一旦中奖,就说是自己研究的成果。如果没中奖,就说是因为运气太差。

  3. 运气能成为我们认识自己的指标。如果一个人的运气次次都比别人好,或者比别人差。那说明他本身具备某种优势或者不足,只是暂时不可量化,找不到规律。比如,一个人工作过的多家公司都倒闭了,他可能会觉得是自己运气太差,但其实反映出的是他对行业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

  4. 如果你获得了成功,那你要知道,这很可能只是因为运气好,承认运气存在,能让你更谦虚谨慎,并且和人相处更友好;如果你总是失败,也别都怪“运气不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让你尽快摆脱不利局势。

想了解更多关于运气对成功的影响,欢迎阅读《成功与运气》。

二、运气是捉摸不透的吗?

随机漫步的傻瓜

  1. 看待运气,有一种“高端视角”叫概率。给你说一个故事:英国有一位叫做迪·可可的女士,她参加各种抽奖活动得的奖品总价值已经超过30万英镑,平均每年都能进账1万5千英镑。你可能以为她是个超级幸运的人吧?其实她靠的是概率。

  2. 她是怎么做到的?首先,参加次数足够多,能让概率提升。可可女士每星期参加400次抽奖。其次,她不喜欢那种只需要转发就能参加的抽奖,因为动作简单,参与的人太多,中奖的概率就低。反之,那些需要花时间的活动,参与的人就少,中奖概率就比较高。最后,她参加的抽奖活动几乎都免费,她永远也不会输钱。

  3. 你看,一个人的“运气”好不好,有时候就是看他有没有“概率思维”。你在选择做不做某些事的时候,除了考虑“我喜不喜欢”之类的主观看法,一定要加入“概率”的维度。比如,有个机会能让你拥有花不完的钱,但一旦失败,你就要送命。这种事情就坚决不能做,因为哪怕概率很低,也不划算。一旦出局,你就什么都谈不成了。

  4. 还有一个常见的错误心理,就是觉得每一次事件发生的概率之间是能相互影响的。比如,假设没有人做手脚,我们投硬币来猜正反面。当连续出现十次“正”时,很多人会觉得,下一次更容易出现“反”,其实每次投硬币的概率都是二分之一。那些押上全部结果倾家荡产的人,不是运气差,只是不懂概率。

更多关于概率的的问题,欢迎阅读《随机漫步的傻瓜》。

三、如何成为一个幸运儿?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1. 永远不要和大势做对。当你与大趋势同步的时候,即使运气不好,它的影响也会被降低;运气好,就会被放大。反之,假如你所在的整个趋势是错误的,那么坏运气会更坏,好运气也是杯水车薪。

DeepCreator:顺势而为,趁势而起,造势而雄。

  1. 运气听上去很“玄学”,但据统计,幸运的人有很明显的特点。特点一, 外向。外向者能从别人那里获取更多信息,也善于让别人注意自己。别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也就更容易帮助他们,他们的运气当然就更好。

  2. 特点二,开放。开放的人愿意尝试新东西,不怕风险,他们通常都愿意积极参加活动、和陌生人也能快速打成一片,并且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人好运会更垂青他们。一个善于创造和发现机会,并且积极行动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3. 特点三,神经质程度低。也就是不容易焦虑、紧张和嫉妒等等,没有这些负面情绪的人,做起事会非常放松。他们通常都很乐观,相信自己是个好运的人,就算遇到坏事也能发现其中的好处,就算受挫也能快速恢复

想成为一个幸运儿,推荐你读一读《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概率权:“算”出来的富人思维

2017-03-30 罗振宇 罗辑思维

这篇文章是《罗辑思维》第五季第11期的内容。

本季《罗辑思维》节目迎来一次大改版,从视频改为音频,从周播改为日播,每天5-8分钟,只在「得到」App播出。

改变的是节目的形式,不变的是对知识的分享和认知的升级。>>>戳此和罗胖一起终身学习

最近我看到一篇很有趣的文章——《被抛弃的概率权》,作者叫老喻,是一位加拿大华人,他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叫“概率权”的概念,很有意思。

1

我们先来看一道选择题。

假设你现在面对两个按钮:

如果你按下第一个按钮,直接给你一百万美元;

如果按下第二个按钮,你有一半的机会拿到一亿美元,当然还有一半机会什么都没有。

这两个按钮只能选一个,你选哪个? 

我拿这道题在办公室里同事当中测试了一下,大部分人都选择直接拿一百万美元走人。因为这本来就是飞来横财,拿了入袋为安。

而另一个选项一亿美元,万一按下去,什么都拿不到呢?我的小心脏啊,根本承受不了这个损失。

这么选的人,风险偏好比较小。

当然,也有人选择按第二个按钮的,这种人风险偏好比较大。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反正是飞来横财,那不如赌一把。

那我就继续追问:你这么选的话,如果正好落在那不幸的50%上,什么都拿不到,你会特别懊悔和心疼吗?

他们想想说,好像也有点,连一百万美元那只煮熟的鸭子也飞了啊。

2

那正确答案是什么呢?

当然是选有50%的机会拿到一亿美元。但是,我给出的理由不一样。

一个熟知现代社会规则的人,会这么处理:

第二个按钮,如果按下去有50%的机会拿到一亿美元,那么按照概率,这个按钮的选择权价值就是5000万美元。

我承受不了这个损失,那好,我把这价值5000万的机会卖给一个有能力去赌的人,比如说用2000万美元跟他成交。那对于买的人来说,用2000万美元买一个价值5000万美元的概率权,在账面上是非常划算的。

而你现在有2000万美元了,是不是比选第一个100万美元强得多?

好,你可能会说,我找不到愿意赌那么大的人。

那我们优化一下上面的方案——找一个比你有钱的人,你说:“我把这个选择权卖给你,但是首付100万美元,如果你中了一个亿,我要求再分成一半,你觉得怎么样?”

对你来说,100万美元他作为首付给你,已经落袋为安了,剩下就让他去赌个运气,反正也比第一个选择强。

而对买家来说呢,他是拿100万美元的成本去赌5000万美元的一半概率,这个买卖他也非常划算,他会干的。

接着往下想,这个方案还有没有更近一步优化的空间呢?

还有,当然那就更复杂了。

比如,把这个选择权切碎了发行彩票,这样就更是稳赚不赔,当然这个普通人就干不了了,得有政府授权。

3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

开始的时候,我面对的选择,明明一个是确定的,一个是不确定的。可是这不确定的最后怎么就变得确定了呢?而且收益要高得多呢?

对啊,这个例子里面,藏了这个世界一个绝大的秘密,就是——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区别。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而不是指穷人和富人。

我们人生在世,时时刻刻都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成和败的概率。

穷人思维,就倾向于拿到确定的东西,他不要概率权。

而富人思维正好相反,每次选择的时候都愿意根据成功的概率来下注,不管每一次的成败、输赢,他一直都坚持这么下注。

请注意,珍视概率权,不是让你去赌,而是跳出自己的直觉本能,用概率的思维去思考自己的每一个选择。

如果概率权算得过账来,那就勇敢去下注,比如说用100万美元的价格去试试50%的机会拿到一亿美元的概率权。

从直觉上来看,虽然有风险,但是在概率思维看来,这已经是划算得不能再划算的买卖了。

4

穷人不珍视概率权,不是不去赌,他们反而更容易去赌一些极小概率的事情。比如花钱买彩票,两块钱两块钱地买,想博一个发财梦。

但是明白彩票原理的人都知道,这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而组织销售彩票的人,他是按照概率思维来设计这个机制和游戏的,他们反而是稳赚不赔的。所以你看,就彩票这件事来说,是穷人在补贴富人。

举个例子,你看富人是怎么想的。

扎克伯格,Facebook的老板,他当年刚创立Facebook公司4个月,就有人出价1000万美元要收购他的公司,两年后,雅虎公司出价10亿美元收购。

其间当然还有很多次机会,谷歌、新闻集团等等都曾经有过收购意向,每次出价对于当时的扎克伯格来说,都是一次大发横财、从此可以花天酒地的机会,但是每一次扎克伯格都拒绝了。

你是马上就拿到10个亿,还是以百分之几的可能性,也就是概率,在数年之后拿到1000个亿?这是一个选择,你看,扎克伯格面对的这个选择,跟我们今天刚开始举的那两个按钮的例子是不是很像?

几年之后,另一家创业公司Snapchat用类似的方式拒绝了扎克伯格的30亿美元收购的邀请。

这就是硅谷的精神之一,它可不仅仅是发财梦,它是一种财富观,是一种雄心壮志,是一种对概率权的把握。

5

我创业几年,说实话刚开始也是不太理解那些风险投资人的逻辑。

一个创业项目,看起来不是很靠谱,没有任何确定性,投资人居然就敢成百万、上千万、上亿的钱白给创业者花,而且还只占很少的股份。按照直觉思维来看,这些投资人不是疯了吗?

但其实,这是因为人家风险投资人看世界,和我们普通人的角度不一样——

他们是看概率权的。

一个创业公司,刚开始可能没有盈利,但是投资人已经把这个行业的前途,这个创业者、创业团队的素质和未来的市场风险等等都用概率思维给算过了,给出了一个估值。

这个估值虽然是纸面财富,但是它包含了一系列概率的算计,它是真实的市场定价。风险投资人他就这么一直下注,一直下注,下了很多次之后,只要有一次大赚,就全部回来了。

所以,风险投资不是外面看起来的那样,是赌博,是猜钢镚,它是有一个精密算法的财富游戏。

6

那怎么摆脱穷人思维,把握概率权呢?

我刚才提到的那篇文章中就说到,我们普通人最缺乏的,其实不是钱,而是有一个老爸随时随地告诉我,你很牛。

那为什么书香门第或者财富世家会出一大串的牛人,除了基因、资源这方面的原因,可能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1)你从小就有足够高的参照点,不会被小利益勾走,更能承受风险(其实是低概率的),从而捕获高回报。

就像最开始的例子,如果你家里已经有了1000万美元,你对那白来的100万美元就没有那么饥渴,你受到的诱惑就没有那么大。

(2)身边一群人的示范效应,你老爸、叔叔、伯伯会不断告诉你要往前看,你行的,你是很牛的,你的出息绝不仅仅是现在这些。

(3)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你内心的理想、激情有更大的机会被点燃。

可惜,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会出生在书香门第或者是财富世家,那怎么办?

对,这就是这个世界留给每一个人的一道后门。

你可以通过学习,通过认知升级,通过改变自己的大脑,通过克服自己与生俱来的本能,认识概率权,掌握概率权。

要知道,这是我们脑子里发生的事情,虽然它千难万难,但是毕竟我们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资源,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它发生。

本文版权归罗辑思维团队出品的「得到」App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最简单概率论的五个智慧


2015-12-05万维钢

我认为人人都应该学一些概率知识,它现在是公民必备知识。

现在的世界比过去复杂得多,其中有大量不确定性,是否理解概率,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开化程度。

1.随机:有些事情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的

这个思想对我们的世界观有颠覆的意义。

古人没有这个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果的,甚至可能都是有目的的。人们曾经认为世界像一个钟表一样精确地运行。但真实世界不是钟表,它充满不可控的偶然。

更严格地说,有些事情的发生,跟他之前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没有因果关系。不论我们做什么都不能让它一定发生,也不能让它一定不发生。

一个人考了好大学,人们会说这是他努力的结果;一个人事业成功,人们会说这是他努力工作的结果。可是如果一个人买彩票中了大奖,这又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没有任何原因,这完全是一个随机事件。总会有人买彩票中奖,而这一期彩票中奖,跟他是不是好人,他在之前各期买过多少彩票,他是否关注中奖号码的走势,没有任何关系。

若一个人总是买彩票,他中奖的概率会比别人大点吧?的确,他一生之中中一次奖的概率比那些只是偶然买一次彩票的人大。但是当他跟上千万个人一起面对一次开奖的时候,他不具备任何优势。他之前所有的努力,对他在这次开奖中的运气没有任何帮助。一个此前没有买过任何彩票的人,完全有可能,而且有同样大的可能,在某一次开奖中把最高奖金拿走。

中奖,既不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也不是“上天”对他有所“垂青”;不中,也不等于任何人与他做对。这就是“随机”,你没有任何办法左右结果。

理解随机性,我们就知道很多事情发生就发生了,没有太大可供解读的意义。我们不能从这件事获得什么教训,不值得较真,甚至不值得采取行动。

· 再完美的交通工具也不可能百分百安全,我们会因为极小的事故概率不坐飞机吗?我们只需要确定事故概率比其他旅行方式小就可以了。甚至连这都不需要,只需要确定这个小概率事件我们能够容忍就可以了。

2.赌徒谬误

假如你在赌场玩老虎机,一上来运气不太好,连输好几把。这时候你是否有种强烈的感觉,你很快该赢了?

买股票、期货、彩票都是一样。连续好几把上来就亏损的情况下,是不是觉得下一把挣钱的概率很大?

这完全是一种错觉。赌博完全是独立的随机事件,这意味着下一把的结果和以前所有的结果都没有任何联系,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不会影响将来。

“大数定律”说,如果进行足够多的抽奖,那么各种不同结果出现的频率就会等于他们的概率。

人们常常错误地理解为,随机就意味着均匀。如果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不均匀,人们就错误的以为未来的事情会尽量往“抹平”的方向走。如果连输几把,那么下一把就应该会赢。

但大数定律的工作机制不是和过去搞平衡,它的真实意思是说如果未来进行非常多次的抽奖,你输非常多次、赢非常多次,以至于他们此前的一点点差异就会变得微不足道。

· 有个笑话说一个人乘坐飞机时总带着一颗炸弹,他认为这样就不会被恐怖分子炸飞机了,因为一架飞机上有两颗炸弹的可能性非常小。

· 战场上士兵有个说法,如果战斗中炸弹在你身边爆炸,你应该迅速跳进那个弹坑,因为两颗炸弹不大可能打到同一个地方。

这都是不理解独立随机事件导致的。

3.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

理解了随机性和独立随机事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独立随机事件的发生是没有规律和不可预测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智慧。

彩票分析师,相信中奖号码存在走势,相信其中的规律,所以近期多次出现的组合可能会继续出现,或者按照这个趋势可以预测下一个号码。

但这里根本没有规律,是完全随机的现象,即便存在缺陷,也需要大量的开奖后才能发现,而且缺陷的结果也很简单,无非是某个特定号码出现的可能性略大一些,完全谈不上什么复杂规律。

明明没有规律,这些彩票分析师是怎么看出规律来的呢?也许他们不是故意骗人,而很可能他们真的相信自己找到了彩票的规律。

发现规律是人的本能。

春天过后是夏天,乌云压顶常下雨,大自然中很多事情的确是有规律的。我们的本能工作得如此之好,以至于我们在明明没有规律的地方也能找出规律来。人脑很擅长理解规律,但是很不擅长理解随机性。

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是很容易的事情,只要你愿意忽略所有不符合你这个规律的数据。而且如果数据够多,我们可以找到任何我们想要的规律。

· 有人拿圣经做字符串游戏,声称这是圣经对后世的预言。问题是,这些预言可以完美的解释已经发生的事情,但在预测未发生的事情时就不好使了。关键是圣经中有很多很多字符,如果仔细寻找,尤其是借助计算机的话,总能找到任何想要的东西。

· 把圣经换成毛选也一样,你会发现毛选也早就预言了中国后世发生的所有大事。

未来是不可被精确预测的,这个世界也并不像钟表那样运行。

4.小数定律

现在我们知道,数据足够多的话,人们可以找到任何自己想要的重要规律,只要他不在乎这些规律的严格性和自洽性。那么在数据足够少的情况下又会如何?

如果数据足够少,有些规律会自己跳出来,你甚至不相信都不行。

人们抱着游戏或者认真的态度总结了世界杯足球赛的各种“定律”。比如——

· “巴西队的礼物”:只要巴西夺冠,下一届的冠军就将是主办大赛的东道主,除非巴西队自己将礼物收回。这一定律在2006年被破解。
· “1982轴心定律”:世界杯夺冠球队以1982年世界杯为中心呈对称分布,这个定律在2006年被破解。

还有一些未被破解的定律,比如——

· 凡是获得联合会杯或美洲杯,就别想在下一届世界杯夺冠。
· 中国队的“王治郅定律”:只要王治郅参加季后赛,八一队必然得总冠军,以及“0:2”落后无人翻盘定律。

如果仔细研究这些定律,会发现不易破解的定律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王治郅和八一队都很强,0:2落后的确很难翻盘,而获得世界杯冠军是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更别说同时获得联合会杯、美洲杯和世界杯。但不容易不等于不会发生,他们终究会被破解。

那些看似没有道理的神奇定律(正因为没道理,所以显得神奇),则大多数已经被破解。之所以神奇,是因为纯属巧合。世界杯总共才进行了80多年,20多届。只要数据足够少,我们总能发现一些没有破解的规律。

如果数据少,随机现象可以看上去很不随机。甚至非常整齐,感觉好像真有规律一样。

问题的关键是,随机分布不等于均匀分布。要想均匀分布,必须要样本总数非常大的时候才有效。一旦不均匀,人们就认为其中必有缘故(阴谋论),而事实却是这可能只是偶然事件。

· iPod最早推出“随机播放”功能的时候,用户发现有些歌曲会被重复播放,他们据此认为播放根本不随机。苹果公司只好放弃真正的随机算法,用乔布斯本人的话说,就是改进以后的算法使播放“更不随机以至于让人感觉更随机”。

如果统计数据很少,就很容易出现特别不均匀的情况。这个现象被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戏称为“小数定律”。卡尼曼说,如果我们不理解小数定律,就不能真正理解大数定律。

大数定律是我们从统计数字中推测真相的理论基础。大数定律说如果统计样本足够大,那么事物出现的频率就能无限接近他的理论概率——也就是他的“本性”。而小数定律说如果样本不够大,那么他就表现为各种极端情况,而这些情况可以跟他的本性一点关系都没有。

· 一个只有二十人的乡村中学某年突然有两人考上清华,跟一个有两千人的中学每年都有两百人考上清华,完全没有可比性。

如果统计样本不够大,就什么也说明不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哪怕加上家人和朋友的经验,去对事物做出判断。我们的经验非常有限。别看个例,看大规模统计。有的人听说两三个负面新闻就敢写文章把社会批得一文不值,这样的人非常无知。

本文由作者 万维钢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罗胖日:
有的时候,样本量大也说明不了问题。
比如,中国的污染很重,犯罪率很高,槽点很多,能说明这个国家没前途吗?
也许恰恰是因为这个国家蒸蒸日上。
认知没有什么终极正确,只有逐步升级。
认知的升级,本质上来源于认知尺度的扩展。
1.时间尺度——多读历史。
2.空间尺度——多观世界。
3.观念尺度——聆听高人。
认知没有正误之别。但确实有高下之分。
因为所在尺度层次有异。

成功与运气

Success and Luck:Good Fortune and the Myth of Meritocracy

实力、运气与成功

The Success Equation

刘润:明天,上帝会重新掷骰子

今天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看到一句话。这句话在不同场合,被很多人引用。这句话就是:永远向有结果的人学习,因为结果不会撒谎。


这句话对吗?不对。这是传说中的鸡汤?不是。鸡汤没有营养,也没有毒。但是这句话,有毒。

Part.1

我知道,结果,是你渴望得到的东西。你也经常说“我只要结果”。但是,你也一定知道,结果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有结果的人”一定是做了什么,才得到了你羡慕的结果。

他做了什么呢?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我们把他做的,导致了结果的事情,叫做“行为”。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是行为。

所以,这句话完整的版本应该是:

永远向有结果的人学习(行为),因为(行为的)结果不会撒谎。

Part.2

但是,有结果的人,行为就一定值得学习吗?行为的结果,就真的不会撒谎吗?

不一定。我举个例子。

有A和B两个瓶子,里面各有两种颜色(红、蓝)10个球。你有一次机会,从其中一个瓶子中取出一个球。如果取出的是红球,得到100万元的奖励。取出的是蓝球,什么都没有。你会从哪个瓶子里取?


条件太少了?好。多给你一个条件。你前面一个人,从瓶子B里取出了红球。那么,你选A,还是选B?

好,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前面一个人”的行为,和结果。

行为:从瓶子B中取球。
结果:赢了100万。

很好。还记得这句话吗:

永远向有结果的人学习(行为),因为(行为的)结果不会撒谎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取得了结果,就学习他的行为,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从瓶子B里面取球?

你现在可能已经意识到不对了:这要看,哪个瓶子里的红球多吧?

是的。虽然你从B里面取出红球,但万一A里面的红球多呢?比如下图。


在瓶子A里的10个球中,8个是红色的,抽中红球的概率是80%;瓶子B里的10个球中,2个是红色的,抽中红球的概率是20%。

现在,你知道了2件事情:

1)选A,80%得100万;选B,20%得100万。
2)“前面一个人”,选B,得了100万。

这时,你会选A,还是选B。
我猜,大部分人,这时候都会选A。那为什么“前面一个人”明明选B抽中了100万,你还是选A呢?
因为“前面一个人”,只是运气好。

Part.3

什么叫运气好?

运气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表述方式。去掉感情色彩,运气,就是概率。行为X,有可能(也有可能不)带来结果Y。这个“可能性”,就是“概率”。

所以,行为不是必然带来结果。行为 * 概率 = 结果。


选B,有20%的“概率”,会选中红球。“前面一个人”选了B。万能的宇宙掷了一下骰子,哎,骰子落在了20%的概率空间里。

这么小的概率空间,“前面一个人”都能掷中,我们说他“运气好”。但是,只有20%的概率得到结果,虽然“前面一个人”得到了结果,我们依然说他选错了。

因为,结果撒谎了。


结果的正确,并不能证明行为的正确。

真正的学习高手,看到运气好的人,会不为所动。然后,坚持做大概率成功的事情。

“永远向有结果的人学习,因为结果不会撒谎”,这句话到底错在哪里?错在它认为:确定的行为,会带来确定的结果。也就是:行为 * 概率(100%) = 结果。

这当然是错的,甚至是有毒的。

真正的高手,研究行为,更研究行为的概率。

Part.4

你现在知道了行为和结果之间存在“概率”,也理解了结果会因为概率而撒谎。那么,这到底有什么用?

用处大了,因为你会真正懂得做“正确的”事情。

什么叫“正确的”事情?正确的事情,就是“大概率能成功”的事情。

你每天好好学习。有人叫你出去打麻将。你不去,他说:读书有什么用?那个XX,一本书也没读过,不也身家几千万了吗?

你怎么回答?你可以说:他的财富撒了谎。终身学习,才能大概率成功。我羡慕他,但是他的运气,不一定会降临在我身上。

你在研究产品战略,组织战略。有人对你说,研究什么战略,战略都是那些成功人士,对自己过去路径的总结和美化。你看,我哪有什么战略,不也走到今天了。蒙眼狂奔,杀出一条血路,就是我的战略。

你怎么回答?你可以说:你的成功撒了谎。以终为始,才能大概率成功。我祝福你,但是你的成功,不能复制到别的公司。


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有人劝你。你做对了所有的事情,却依然错失城池。你还不如什么都不做呢。

你怎么回答?你可以说:我的不幸撒了谎。正确的事情重复做,才能成功。虽然我今天倒了八辈子穷霉,但是,明天上帝会重新掷骰子。我相信明天成功的概率,还是比失败大。

真正的高手看上去都很傻,把正确的(大概率成功)的事情重复做。而投机者,总想一把赌中三个六,终将回归平庸。

因为,每天,上帝都会重新掷骰子。

Why

为什么预测未来那么难?

可能一提预测未来,马上就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有人说,预测未来就跟算命一样,不靠谱,也有人说,预测就是科学,你看很多专家预测一些事情,都挺准的。其实两种说法都对。有些事情确实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预测,但是在预测的时候,我们也经常会犯一些错误。给你介绍一本书,书名叫《信号与噪声》,如果你想知道人类为什么会预测错误,这里告诉你几个因素。

第一,我们一般人对概率的估计不是很准确。比如说,有两个数,99.9%和99.99999%,前面的小数点后只有1个9,后面的有5个9,你说这两个数差别有多大。一般人觉得差不多,但如果是在一个突发事件里,生存率99.9%意思是一千人里面死一个,后面的概率是一千万人才死一个。这时候,两个数的差别就大多了,千万分之一,你根本不用担心,如果是千分之一,恐怕人人都害怕。可见,我们人类对概率是缺乏直觉的。

第二,在面对概率问题的时候,我们容易相信那些确定型的人,而不愿意相信那些犹豫的人。前者被叫做刺猬型专家,后者被叫做狐狸型专家。打个比方,如果要预测房价会不会涨,你问刺猬型专家,他的回答肯定是斩钉截铁的,一定会涨。大家一听,挺好,这个人观点鲜明,一旦他说对了,名声就有了,说错了,大家也忘了。所以刺猬型专家很受欢迎。如果你问狐狸型专家房价涨不涨,他可能会告诉你,我的先算一下, 有可能涨,也有可能跌。但普通人就不乐意听了,大家要的是一个准信,你不能说没有准。

其实我们需要的是狐狸型专家,而不是刺猬型专家。刺猬型专家最危险在于,他给世界建立一套简单的解释模式,认为通过几个规则就证明这个事就一定如此。如果我们大量听这种专家的,就容易在判断上出现问题。

第三,我们对数学的错误认识,也容易让我们在预测的时候出问题。举个例子,在美国体育界,有很多数字分析师,他们通过数据来判断球员未来会怎么样。比方说历史数据显示,凡是速度快的,成才率比较高,大概30%。选球员的时候,找了十个人,里面有两三个速度快的,就可以把他们选出来,因为30%的成功率,总有一个人能成功。但球探就不这么看,他看综合因素,除了身体素质,球探还要看球员的职业性。一个球员对这个事业是不是热爱,这个数据看不到。一些在职业生涯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未必就是天赋有多好,而是他对这个项目有非常深的热爱,他不断去琢磨,不断去提高,主动地去训练,所以他成绩就好。球探是能看出这些的。这个就是我们在数据分析中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凡是我们无法统计的数据,比如说这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统计不了,那么就往往觉得这些不重要,结果就导致判断的错误。按作者的调查结果,大概球探判断的准确率比这些数据分析师高15%。

当然我们说球探也容易犯错误,球探犯错误是什么呢?他容易沉浸在审美中。比如说一看这个球员,动作漂亮,平常人做不出来,就认为这个球员将来有前途,从而降低预测的准确率。

那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作者给了三个建议。

首先是用概率的方法去思考问题,我们现在思考问题很多方法是规律的方法。以为世界会如何,以为这必然如此,这就形成了一套决定论的解释体系,结果把自己的思路给堵死了。

其次,你要知道自己的观点是从哪来的。很多人把一些东西奉为真理,实际上可能只是因为你周围的人都这么说,你就认为它肯定正确。这就是我们会被刺猬型专家诱导的原因,因为我们就喜欢这种格局,斩钉截铁,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这个可能是很危险的。所以你要知道自己的观点从哪来,不能因为你习惯了听大家这么说,就觉得这些东西是你自己的。

DeepCreator: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不知道,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最后,我们要在不断的试错中进步,因为即使是你有很好的预测能力,那你也得是拿几个预测结果去试,而且要反复试验。所以说科学预测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试验,更好地去参与这个世界。如果说它增进我们对这个世界了解,那也是一个将来的过程。我们不是说掌握了科学的预测工具就可以预测明年高考题是什么,让我孩子考一高分,或者说去弄个股票,明天就发大财。我们更重要的是把这个思维工具运用到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这样才会提高我们的智慧。

本文源自:蔡辉说书《信号与噪声》

为什么我会建议你做“困难的事”?

我非常喜欢一句话:难走的路,从不拥挤。

典型场景:地铁自动扶梯与楼梯,办公楼电梯与楼梯,图书馆与商场

这不仅是我信仰的理念,也是我做事的基本方式。

这些年我在做咨询的过程中,看见许多企业逐渐走向衰落。他们之前的成功很简单,起风了。他们做的,是简单的事。而那些曾经在风口上的猪,都纷纷跌落回大地。

而那些之前勤勤恳恳耕耘付出的人,一直在做困难的事,熬不出头。现在终于等来机会,扇动翅膀像鹰一样开始突围。

这些现象,让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的体悟。

— 1 —
什么是“简单的事”

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什么叫“简单的事”?

举个例子,你觉得“高考”是件简单的事儿,还是件难的事儿?

在我看来,高考是件简单的事儿。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怎么是“简单的事儿”呢?不妨想一想:想要“获得”高考这种能力,是简单还是困难。

通常,高考的满分是 750 分,一般来说,学习刻苦、发挥正常的话,拿个 400 分左右都不会特别困难。

你只要比别人稍微勤奋一点,就能拿 500 分以上。

很多人不需要经过太多的努力,就能在高考中拿到还不错的分数,“高考”就叫做简单的事。

这种能力就叫做简单的能力,因为在最开始的时候,获得这种能力是极其简单的。

当你刚踏入某个领域,发现它不难,好像随随便便就可以取得“还不错”的成绩。

但是,这些简单的事一旦进入到真正的比拼环节,拼的都是后半段。

可能一个班里,有 80% 的人,高考可以上 500 分,但是只有 10% 的人可以考到 600 分以上。

跨过 600 分这条线以后,想要再提高到 610 分、615 分……会发现甚至每提高一分都会很困难。

同样,打羽毛球是简单的能力还是难的能力呢?

也是简单的能力,因为只要稍加训练,你就能接上球,还能打上几局。

——

在商业世界里,什么是简单的事呢?

例如今天去某个地方进一批货,明天再到另外一个地方把它卖掉,这就是商业世界里简单的事。

你只要找到一个性价比高,而且很少人知道的货源,就可以赚到中间的差价。

用这种方法,或许赚不了太多的钱,但是这个过程会给你一种感觉——原来做生意并不难。

因为这类事极其简单,一定会吸引很多人不断不断地加入。

与此同时,之前就在这个领域的人会想,我已经投入了这么多了,我不想放弃。

所以简单的事情做到一定程度,再提升就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后半段的比拼异常激烈。

这是做简单的事会遇到的问题。

— 2 —
为什么先做“困难的事”

我们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先做困难的事。

例如,我今天想研发一款能够精准识别人脸的摄像头,这件事听上去就非常难。

但是一旦做出来,你会发现这个市场没有几个竞争对手。因为特别难的事大家都不愿意出手,所以只要迈过了这一步,后面就可以非常轻松的占据很好的市场。

做困难的事情有一个好处,因为进入这个领域的人非常少,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可以完全沉下心来研究和尝试,没有人和你比较,也没有人和你打价格战。

你要做的,就是专注地把这件事做成,后面的一切就变得非常简单。

如果你要创业,不管你是选择做简单的事,还是选择做困难的事,都需要首先分辨这两种事情之间巨大的差别:

简单的事比后期,困难的事比早期。

在我做商业咨询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很多人因为一开始选择了简单的事儿,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遭遇高强度竞争,难免不知所措。

而另外一些人来找我咨询时,只要稍微点拨一下,企业就可以突飞猛进了。

因为他已经做了很长时间难的事情,终于有一天把它攻克了。

所以,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做困难的事情。

因为所有难的事情都会越来越简单,而简单的事情都会越来越难。

— 3 —
哪些是“困难的事”?

既然难的事会越来越容易,那哪些事才算得上难呢?

举两个例子——人脉和投资。

首先,建立人脉

不要觉得你到某个地方递一张名片就是建立人脉。只有你积累了相当长时间的能量,这些同样有能量的人才会成为你的人脉。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聊到我对“经营人脉”的看法。

获得人脉,难的是要制造“价值引力”,人脉不是能帮上你的人,而是你能帮到的人。

拿我今天认识的朋友为例,这些朋友大多不是我在微软做工程师的时候就认识了。

他们也是我做完了很长一段时间很难的事,在最近的两三年才结识的朋友。

再比如,坚持投资

投资也是件特别难的事。

我自己投了很多初创公司,也有一些理财方面的财务投资。

为什么我认为投资是一件难事呢?试想一下,如果你只有 2000 块钱,投一个年化 5% 收益的产品,一年能赚多少钱?

可能你甚至觉得这个收益都不配打开电脑去操作。

你之所以觉得这样的投资没什么意义,是因为早期的基础工作没有做完,这个基础工作就是本金的积累。

当你的本金都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前,要谈从财务上获得投资收益,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你想在投资上获得巨大的成就,最好在早期先不要谈什么投资,而是先把投资要获得收益的本金,积累出来。

这就是件特别难的事。

最后的话

巴菲特提出很著名的护城河理论,意思是说要建立自己的壁垒,才能保证对手打不进来。

在商业世界中,成败的关键,要看是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壁垒。

如果没有护城河,就会像那些速成速朽的公司一样,成为一只风口上的猪,风吹时起,风停时落。

对于个人成长而言,做难的事,也是在建设那道壁垒,能帮你挖掘出那条很难被逾越的护城河。

不管是投资还是人脉,或者是其他“难做的事”,都需要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去努力积累的。

这些积累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就有机会迎来爆发,我们不用等风来,我们自己扇动翅膀就能起飞。

做简单的事,猪纷纷落地;做困难的事,鹰即将突围。

年轻人,出来工作,迟早要“玩”的

前些天是我42岁生日,一同去马丘比丘、亚马逊丛林的朋友为我庆生。
说完生日快乐,话锋一转,他就善意地规劝我:“刘润啊,不要那么拼命工作,要多休息。”

我说我哪里有拼命工作,我每天都在玩儿,就连发际线都保护得特别好。

对方很惊讶:
“刘润你这是拉仇恨啊,做咨询、做培训、写专栏、私董会……这么多的事情还说不累,每一项可都要耗费大量精力。”

我说真的不累,我玩儿的很开心,这是心里话。

1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分享过自己如何度过完整的一天:

7点准时起床,运动,阅读,参加活动,演讲,和客户讨论项目进展,电话会议,和多年未见的好友畅聊叙旧,一直到晚上23:00,听15分钟雨水拍打在窗户上的白噪音,睡觉。

有人问我这种像机器一样的生活是如何炼成的?

这种枯燥机械的工作状态看似难以接受,其实是一种规律和秩序的美,漂亮的如同一只瑞士钟表。这也不是什么自律,是一种很好玩的生活方式。

在你身边也一定有这样的人:

在应酬之后,还回到公司独自写报告;

凌晨在睡梦中被电话吵醒,从被窝里爬起来为客户解决问题;

节假日从不休息,继续开会工作到深夜。

他们的勤奋和努力,不需要老板的褒奖,不需要物质的补贴,不需要去发朋友圈,不需要强打鸡血,也不需要被人说服和强迫。

他们发自心底的认为,工作是创造而不是消耗。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是优秀和庸常的分界。

2

有人问我说,润总你是怎样定义玩儿和工作的?

玩儿是充满乐趣的,欲罢不能的?而工作是重复枯燥的,不得不做的?

我想说,这是谁告诉你的?

玩儿和工作从来都不是一维的两端,彼此对立。认为这两者像散点一样水平分布在横轴的两侧,是一种偏颇的认识。

其实玩儿和工作,可以有科学的划分与组合,他们是“二维四象限”的两根轴。

玩儿,是名为“乐趣”的横轴,负边是枯燥,正边是玩儿;工作,是名为“价值”的纵轴,负边是消耗,正边是工作。

因此乐趣和价值两根轴,把你的时间分为四个象限。

你落在了哪一个象限,决定了你人生的坐标点。

3

时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一种是成就我们,一种是消耗我们,前者是赋予意义,后者是谋杀生命。

在第三象限,横竖都是负值,是枯燥地消耗。

无所事事地闲晃,漫无目的地瞎想、吃饱饭就上床睡觉,索然无味,还不创造价值。

这样的事,完全没必要干,太阳每天冉冉升起,而你悲悲切切地浪费光阴,千万不要忘记生命和时间才是最珍贵的奢侈品。

在第四象限,是消耗地玩儿。

唱卡拉OK,剁手买东西,逛街看电影,都属于此类。

这些娱乐都很有趣,但同样不创造价值,只是获得短期的满足,结果却是消耗大量的资源,甚至还获得长久的空虚。

于是你常常心怀愧疚,渴望改变,但总是游走在满腔热血和因循苟且之间:

知识的匮乏让你相形见绌,你最害怕阅读的人,于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大半年过去,斥巨资买的精神食粮也没吃上几口;

啤酒肚水桶腰让你无地自容,要瘦出人鱼线,不瘦10斤不换头像,下载了KEEP,办了张健身卡,还请了个私教,结果只是坚持发了几天朋友圈;

同事升职涨薪让你羡慕嫉妒,决心要超过他们,让老板对你也赞叹刮目,买了一堆课程,但才看了半个小时就昏昏欲睡。

很多人都是这样吧,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改变太难,还是吃鸡打王者比较简单。

在第二象限,是枯燥的工作。

消耗地玩儿很花钱,还空虚,那该怎么办?

那就用“枯燥的工作”来换吧,还能赚钱。

可赚了钱之后干什么呢?

赚了钱,又可以消耗地玩儿了。

这样的场景重复上演,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艰难地把巨石推向山顶,巨石又轰隆隆掉下来,生命就在无效无望的重复中消磨殆尽了。

4

当能摆脱懒惰、枯燥、抱怨的地心引力,穿梭到第一象限时,工作就像玩儿一样轻松有趣,赚钱也只是一件顺便的事情。

这个世界上,有一群人成功的真正秘诀,就是把工作当成玩儿。他们正在用各种语言悄悄告诉你,只是你未必听见。

牛顿因为工作太专心,把手表当成鸡蛋放在锅里煮,不是想说自己多么敬业,只是想说我玩儿上了瘾。

段永平说自己就没有“加班”这个概念,早早起床工作到晚上10点下班,凌晨还在开会看报告,这是玩儿到废寝忘食。

雷军是人尽皆知的劳模企业家,但看到比他玩的更疯的韩国三星企业家,连雷军都被雷到了。

几位三星副总裁几十年如一日,早上六点到公司,晚上十点才回家,陪伴他们的总是清晨的静谧和首尔夜晚美丽的灯火,什么是早高峰晚高峰,我没见过。

所以,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么人?

把工作当成了玩儿,永远不知疲倦,永远精力充沛。

那么,这个世界上,最可悲的又是什么人?

白天在枯燥地工作,晚上在消耗地玩儿,日夜如此,生命在看似平衡的重复循环中消逝不见了。

但有些人的生命,不分白天晚上,一直在工作,一直在玩儿,这样的生命,是浑然一体的。

5

你可能会质疑,因为他们成功了,所以工作的有意义,才能把工作当成玩儿,我可做不到。

我认为你更应该换个角度看,正是因为他们对工作有热情,主动赋予工作崇高意义和无限乐趣,才能有这样高的成就。

我在微软工作了13年,毕业、恋爱、结婚、买房、生子都在这家公司,深刻体会到把工作当成玩儿的魅力。

在我加入英雄战队后,我一心想冲到最前线战斗,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住在办公室,累了就找个睡袋躺在会议室,直到早上阿姨打扫卫生时不小心发现我吓一大跳;

我主动申请服务最重要的客户,怀揣3个手机,那时上海地铁还没有手机信号,进地铁前要打电话向公司报备,以防客户联系不上,出地铁再解除报备;

我每天打几个小时的国际长途,半夜拿着手机,听某某著名公司的CIO在电话里用英文怒吼,我和你们全球CFO在剑桥是同学,如果凌晨前你解决不了我的问题,我就…

在微软的峥嵘岁月里,我也曾经像你一样觉得疲倦,可是我热爱自己的工作。找到工作的乐趣,就有源源不断的热情和创造力。

也许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都把工作看成是一场游戏,有的人只是玩玩而已,有的人努力打怪升级,一心要成为最强王者。

6

也许在你眼里,我是“机器人”,是“工作狂”,但我爱这种快乐和秩序。
我没有拼命工作,我只是玩儿上了瘾。
有句话说得好: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我斗胆把这句话稍作修改:出来工作,迟早是要“玩”的。
年轻人们,工作就是玩儿,很开心,我们一起玩起来吧。

为什么令人敬而远之的风险,却有人坦然笑纳?

1
红蓝两个逆袭命运的按钮
你选择哪一个?

对于风险和收益的不同理解,造就不同命运的各色人生。

假如上天给你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把红蓝两个按钮置于你的面前。

红色,100%概率,确定无误,拿走100万。
蓝色,50%概率,逆天改命,拿走1个亿。

普通人,选红色。谨小慎微,不会算计,大多凭借直觉行事,懂得见好就收,却可能一辈子碌碌无为。
聪明人,选蓝色。胆大心细,会算概率。蓝色按钮的价值,是5000万。一切照旧和逆天改命之间,选择赌一把。他是世界上聪明而勇敢的赌徒。
而有一种人,另辟蹊径,都不选。

他把选择蓝色按钮的机会,以2000万的价格卖给更有承受能力的风险投资,卖给敢生敢死敢干的人。

拿着确定的2000万,潇洒离去。

从100万到2000万,从确定性迈到更大的确定性,他的人生变得更加丰盈。

懂得计算风险,能获得更大收益。但别忘了,世界由人组成,风险可以买卖和交易。

2
P2P爆雷,
到底谁丢了命?

自从美国P2P公司Lending Club一举成名,中国就掀起了一轮P2P狂潮。

几千家P2P公司,如雨后春笋在一夜之间冒了出来。高到让人尖叫的不合理收益,吸引着盲目狂热的人群。

这里面可能有你的父亲母亲,爱人朋友,甚至你自己。

如你所见,一阵狂风过后,这些春笋被连根拔起,以同样让人尖叫的连续爆雷凄惨收场。

无从分辨,这些公司到底是还不起高昂的利息,还是从一开始,就觊觎你口袋里的本金。

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是一枚硬币的正反,是一体的两面。

一部分人会选择性忽略,更多的人,根本没有识别风险的能力。

公司没有管控风险的买卖模型,大不了倒闭跑路,从头再来。

个人没有识别风险的风险之眼,可能家破人亡,丢了性命。

有些人一辈子的积蓄,可能连一次爆雷都输不起。

3
“伟大”的西南航空,
买期货对冲风险。

如何合理买卖风险并以此盈利?《5分钟商学院》里提到的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是一把好手。

航空业对油价极为敏感,油价可能直接影响航空公司的利润。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为了避免受到原油价格太大的影响,选择到原油市场买进期货。

当油价猛涨多年,从25美元涨到60美元时,它85%的用油仍能够以26美元拿到。

买进期货,就是以今天的价格买进未来远期的商品,买走可能的价格风险。

买贵了,我认,我有能力承担;买便宜了,那算我运气好,上天眷顾让我多赚一点。

真实的商业世界里,风险无处不在,但聪明的头脑会用风险盈利。有些人,光是连躲都来不及。

能买卖风险的人,有最冷静的脑,和最疯狂的心。

4
如何解决,
人和人的千古信任难题?

以上,是“物”。不同情境和决策下的风险场景。

以下,是“人”。信任是人和人之间跳脱不开的千古难题。

假如你和外国人做生意,一船的货物准备漂洋过海,是你先交货,还是他先付钱?

双方互不相识,互不信任,钱和货都要烂在手里。

有一个很牛的“发明”,信用证。

找到一家知名的、有公信力的公司,开信用证给你。相当于为你担保,只要你愿意付一笔钱。

出了事,他负责,皆大欢喜。

你高高兴兴赚钱,主顾买到好货,担保的公司赚到可观的服务费用,三方共赢。

因为商业世界的不对称,因为时间上的先和后,导致信任风险。谁能解决信任风险,谁就能抢占先机。

同样的,也有一个很牛的“发明”,来自我们无比熟悉的公司,阿里巴巴。

在淘宝买卖商品和服务,没打过照面,不知道人在哪里,凭什么信任你?中国的电商发展也碰到这个世纪难题。

阿里巴巴大手一挥,都别吵,让我来。我做担保,把钱先打到我这里。

买家付款后,钱冻结在阿里的第三方账号,必须等到买家收到货了,钱才解冻到卖家的账上。

一个简单的设计,让两个不咬合的齿轮,飞速转动起来,携卷着中国的商业世界。

在我们的思维体系里,习惯性看成本结构、收益回报的波涛汹涌,忽略海面下风险的暗流涌动。

而海面以下的力量,往往更为深沉和持久。

5
管理风险
丰盈人生

我们的人生,就是由一连串的风险构成,像光、空气、磁场一样无处不在。

生活,就是战胜一连串风险的过程。丰盈的人生,需要风险管理。

我有一个建议,把风险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发生概率,二是危害大小。

1.转嫁。

发生的可能性小,但是危害很大,比如罹患癌症。用保险的方式,转嫁。

再比如,钢琴家朗朗就为自己的双手上了巨额保险,被转嫁的风险,是天价。

2.规避。

发生概率很大,危害也很大,那就想办法别让它发生。

比如赌博。赌徒们十赌九输,不要心存侥幸,人生也是。记住,不赌就是赢。

3.自留。

对于概率小,危害也小的风险,自留。

感冒发烧,家里备药,看病休息几天就行。

4.降低。

如果是概率大,危害却比较小的风险,就想办法降低,预防。

比如明天下雨不能晨跑,就提前带伞,去健身房。

担心客户流失,那就提前培训员工,做好准备。

这个世界上,有库存,就有风险;有意外,就有风险;有时间,就有风险。

别忽略了风险,它是高悬于头顶的铡刀,是从悲剧里挖出来的学问,千万别让它落到你的头上。

那些能看穿看透风险的人,注定比只看收益的人更能适应现实世界。

没有风险之眼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人生可能经不住一次打击,轻而易举就被碾碎了。

不懂风险管理的人,别说用风险盈利和让人生变得丰盈了。
他们甚至,都不足以谈人生。

罗胖60秒:为啥洗澡时会有好想法?

  1. 昨天我看到一段话,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说的,大意是说,为什么有一些好的有创意的想法,都是在淋浴洗澡的时候想出来的呢?

  2. 因为好的想法,如果在平时,会让我们不安的。因为它好,一定会让我们觉得以前的想法不对。所以,都被我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给干掉了。

  3. 但是在淋浴洗澡的时候,头脑放松,身体放松,把身体交给劈头盖脸淋下来的水。这是心态最空杯的时候,焦虑感没有了,阻止好想法冒上来的阻力就消失了,你就显得特别有创造力。

爱因斯坦也经常纳闷:我的好想法怎么都是在刮胡子的时候产生的?道理是一样的。

  1. 德波顿还说,很多大老板以为,有一个好办公室,看得见风景的窗户,有大房间、长桌子,能帮助思考。错了。

房间越豪华,你对现在拥有的东西就越珍视,就越容易为失去的东西而焦虑,真正的思考就越不会发生。

为什么人生需要对赌思维

无论投资还是生活,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平庸者靠运气,高手靠专业。有效利用对赌思维,能在不确定的时代,在经验中学习进化。

人生可以看作就是一场博弈,甚至说赌博,由无数大大小小的牌局构成。升学就业婚姻创业,均是选择。平庸者靠运气,高手靠专业,决定二者格局高下的,其实是思维。后者的成功,往往来自善用对赌思维。

对赌思维其实就是概率思维

所谓对赌思维,其实也是概率思维。具体而言,就是将决策与概率结合。因为结果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只能选择赢面概率最大的方案,然后从中不断根据反馈,进而学习。

一般而言,即使玩一手扑克,也会有数十次决策机会。最后的结果,则是确定的,要么赢钱要么输钱。这其实也是扑克甚至赌博的吸引人的地方,可以说,每手牌都为大脑提供了即时反馈。但是,如果以输赢来判断打牌决策,这是初级玩家的做法,往往注定没法进步。反观我们生活,决策都是在信息不足情况下作出。我们不是和别人在赌,而是和自己在赌,“确切地说,我们是在与所有我们放弃选择的各种预期版本的自我进行对赌。”

在水晶酒吧,有一个牌友,外号叫希腊人尼克。他打牌总是依靠信念。更准确地说,和他人不一样的信念——比如开头摸到两个A这样的好牌,他觉得是坏兆头;而如果开头摸到2或者7这样的坏牌,他反而觉得好。尼克就这样一直打,有时候也会赢。多数情况,你可想而知。直到有一天,他彻底消失了。有人说他被驱逐了,也有人他是破产了,还有人说他说偷了酒店的钱。

尼克消失的真相。无从得知。但是安妮看到了尼克打牌的一个关键真相,就是没有进步:那么多年以来,他一直依靠偏执的信念。也拒绝在经验中学习,输掉不仅是太多金钱,更是大把学习机会。

用小说家赫胥黎来说,说明经验和经历不是一回事,“经验不在于一个人经历了什么,而在于他如何有效利用他的经历”。而从经验到专家,更有门槛。那就是识别决策结果何时,能够带来学习结果,也当未来发生的时候,我们需要判断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依赖信念,那么在赌某种未来的时候,其实循环就是这样:信念——下注——一系列结果;如果是依赖决策,我们需要判断一系列结果发生的原因,然后总结,最后形成二次下注。

其中区别在哪里?首先在于根据结果作出的反馈,然后根据反馈再来做决策。高手,并不依赖信念。

如何依靠经验学习

这种思维不仅在扑克领域,其实在很多领域都有运用。就像投资家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就说,投资等于出去赌马,而且是寻找概率不对称的情况。所谓价值投资是什么?“我们要寻找一匹获胜几率是两分之一、赔率是一赔三的马。你要寻找的是标错赔率的赌局。这就是投资的本质。你必须拥有足够多的知识,才能知道赌局的赔率是不是标错了。

这听起来很简单,实践其实很难。为什么?因为我们需要对抗太多人类自身偏见。俗话说成败论英雄,我们进化的结果,就导致思维多数情况下是结果导向的。更不用说,现实中因为信息不足判断相关性其实相当困难。即使在最不受人控制的物理学实验中,我们也会发现实验的结果,可能存在不同因素影响与解读。

因此,现实之中,多数人其实是结果导向思维。也就是赢了,就觉得自己对,输了就怀疑运气。这样,其实没法从经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正确做法是判断导致输赢的正确因素。但是在没有完整信息情况下,这点非常困难。甚至我们很多时候必须避免输赢的影响,即承认正确的决策不一定赢,但不能绝不能输了就认为将正确的决策否定位错误的。

安妮很多观察,其实在进化心理学中已经谈及。我觉得比较新意是她的实践。她认为在信息不足情况复盘,不仅需要个人客观,而且需要团队。更重要的是,团队应该尽可能多元化。比如顶级扑克玩家复盘时,都不遗漏一切容易糊类的细节,而不同背景的人更容易补充新信息。安妮自身,也体验了团体认同重塑个人思维习惯的力量。从中,她总结了成功的经验,“成为最好的不吝啬于肯定他人的人,成为最勇于承认错误的人,以及成为最善于在好结果中发现错误的人”。

无论扑克还是投资,抑或个人生活,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决策。很可能,我们一开始就意识到自身可能失败,无法保证确切的结果。但恰恰因此,人生才更有趣。我们也许会做得更好,从中,得到更多快乐。生活本身就是长跑,而多数决策,其实都是在信息不足情况下进行。通过对赌思维来学习,作出更好决策,不能保证必然成功。但是,这可以使得我们的决策事半功倍,能够在经验中学习甚至进化。

How

怎么才能让做事的成功率更高

平常我们做事情的时候,经常会设定一个目标,比如说,我一个月要减肥10斤,或者说半年我把烟给戒了。但这些目标,经常会做着做着就没动力了,很容易半途而废。那怎么才能把目标给做成呢?有本新书叫《细节》,里面介绍了几个完成目标的好办法。

第一点,在你刚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把关注点放在那些已经做完,并且占的比例比较小的部分,这样你就会更有动力。研究人员在一个寿司店做了个实验,给来吃寿司的人发了一个空白卡片,告诉他们,吃一次,店里就给你记一次,记满十次,就可以免费吃一顿。结果,那些一开始记了一两次的人,以后更愿意来回到餐厅吃饭。但如果一开始你找朋友帮你吃,帮你往卡片上增加次数,反而到后来你就不愿意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任务的最开始,注意小数字的人更容易行动,比如,从吃了2次到吃了4次,相当于翻了一倍,会让人觉得效率高。但如果从6次到8次,虽然也是增加了2次,但你感觉好像只完成了任务的四分之一。所以,当进程过半的时候,你的聚焦点就要变一下了,注意力要集中在剩下的少量任务。“你离免费午餐只差两次了”比“你已经完成了八次”更让人有动力。所以,如果你减肥,刚开始的时候,你应该想的是已经减掉了多少,到了后期,你应该想想自己还有几斤没减掉。

第二点,设定目标的时候,不要给一个单一的目标,要给一个浮动范围。研究人员做了个实验,找了个健身俱乐部,帮人进行十周的减肥。参加减肥的人被分成两组,一组固定组,每周减3斤,一组是浮动组,每周减2-4斤。十周之后,从减肥效果上,两组都差不多,但愿意继续减肥的人数上,浮动组有将近八成的人愿意接着参加减肥课,固定组只有一半的人愿意留下来。这背后原理是什么呢?因为让人实现目标的重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挑战性,一个是可实现性。有挑战,才能让人有干劲,但前提是这个挑战得是可实现的。面对单一的目标,人就会选一个相对容易完成的,并且还有点挑战性的数字,或者是选一个折中的方案。但浮动目标呢?两个因素都有了,所以目标更容易实现。

第三, 如果想让人实现目标,推迟一点儿比立刻做要好。因为未来和现在,对于人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一想到马上就要做的事情,人们会想得很具体,但很久之后才做的事情,大家会想得很抽象。比如,你想组织同事去做义工,给他们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这个周末就去,还有一个选择是八个月之后的某个周末再去,他们的反应就会不一样。如果这个周末就去,他们就会想,自己看球赛或者逛街的时间被占用了,可能去的人就不多。但如果是八个月之后再去,他们就不太会想自己愿不愿意做,而是应不应该做。当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去做点慈善的时候,就更容易答应你的请求。行为科学家把这种方法叫做未来绑定法。当你想说服人做一个小改变的时候,不要让他马上改,而是把改的时间推迟。当然这个改变得是对他们有好处的,或者符合他们的价值观。所以,如果你确定让某个人做一件事会遭到拒绝,那你就可以换个方式,让对方答应在未来某个时间段做出改变,这样你成功率会更高。

你看,有了上面这三个方法,在制定计划或者实现目标的时候,把注意力的重点变一变,人们完成任务的干劲儿就会变得更强。

本文源自:《细节》

如何回避坏运气

当人们在某件事上获得成功的时候,通常有两个要素在起作用:
技能
运气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成功可以用一个公式表达:
成功 = 技能 + 运气
这里的运气,可能是好运气,也可能是坏运气。
在不同的活动中,这两个因素各自所占的比例可能非常不同。我们可以画一条直线,在最左侧写上技能,在最右侧写上运气,那么不同的活动可能在不同的坐标点上 —— 越靠左边的就越更多依赖技能、更少依赖运气;越靠右边的越就更多依赖运气、更少依赖技能。极端的情况下,有些活动完全不依赖运气,只靠技能,比如下棋,比如学习跑步;而另外一些活动着完全靠运气,与技能无关,比如买彩票。

(插图摘自:The Success Equation: Untangling Skill and Luck in Business, Sports, and Investing)
The Success Equation 的作者 Michael J. Mauboussin 提出了一个很巧妙很直观的模型去思考技能与运气之间的关系 —— 为了说明方便,我略作了修改,所以算作是借用了他的模型:
想象一下,我们有两个不透明的瓶子 —— 第一个里面装着三个分别印着 1、2、3 的蓝色的球,代表技能;而另外一个瓶子里装着三个分别印着 -5、0、5 的红色的球,代表运气。
现在我们从两个瓶子里各自拿出一个球,加起来的分值就是最后结果…… 那么,大概有 1/3 的概率结果为负值,这就好像一个人开车技术并不怎么样的时候去飙车却赶上坏运气出了事故当场死亡一样 —— 相当于他当场从人生中出局。
如果第一个瓶子里的三个球,数值分别是 4、5、6,而这三个球分别代表三个人的话,那么技能值为 4 的那个人有 1/3 的概率“出局”,技能值为 6 的那个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出局”。
如果三个人的技能值分别是 7、8、9,那么无论是谁,即便在最坏的情况下,也都无需“出局”。若把每次拿出两个不同颜色的球算出结果看做是一系列比赛中得一局,不断进行下去,长期来看,运气时好时坏,那么运气最终会被抵消掉,所以,到底还是技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前提是技能值要高到不可能被坏运气变成负数。
在这里,我们正在讨论的所谓“运气”,是完全不可控的,它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也可能是“0” —— 即,什么影响都没发生。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发生,不知道它是好是坏,也不知道它好坏的程度到底如何;我们只知道最坏的情况下,坏运气可能导致“灭顶之灾”。
与之相对,技能却是可控的 —— 通过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绝大多数技能都可以获得极大的提高。
于是,由此直接可以想到的应对策略是:
通过选择来回避坏运气。
选择很重要。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讲,人生就是选择。对于选择这件事,我的好朋友铁岭有个精彩的陈述:
所谓的(创业)成功,无非是解答题高手作对了选择题。
可这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不相信自己有选择的!更准确地讲,他们骨子里完全不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说实话,我完全没办法理解那些不相信自由意志存在的人有什么接着活下去的必要……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层面做出更优的选择:
提高技能值
降低坏运气的绝对值
或者换个说法:
在“技能-运气”的横轴上,尽量选择去做靠近左端的活动,就是那些更多依赖技能,更少依赖运气的活动。
下棋、学习,都是完全不靠运气的 —— 只靠积累。于此同时,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技能,而技能只能靠积累。
再换个说法:
在技能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别指望运气。因为坏运气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格外可怕。
我花了很久才把表达方式理顺 —— 要先定义清楚 Serendipity(我所说的“惊喜”,普遍的翻译是:意外的好运)究竟是什么,才能把它与被定义为不可控的“运气”区分开来:
所谓的惊喜(Serendipity)就是
原本想象不到的好事儿“竟然”发生了……
或者反过来说也行,原本想象不到的坏事儿“竟然”没有发生……
甚至,原本想象不到的坏事儿即便真的发生了,也没有造成“毁灭性打击”……
所以说,学习(磨练技能)永远是创造惊喜的最根本手段:
当坏运气发生的时候,有能力抵御、有能力承受,那么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因为那些没有干掉我们的事儿会使我们变得更强(“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 有首歌的歌名就是这句话。)……
若是没有能力抵御、没有能力承受,那么坏事就铁板钉钉,又因为“因此要提前出局”所以要蒙受的损失大到无法估量……
所以,当我们说惊喜可以创造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说我们有本事完全剔除坏运气 —— 坏运气永远可能发生,且总是在最不该发生的时候发生(可能正因如此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坏运气)。
当我们说惊喜可以创造的时候,我们其实相当于在说:
原本想象不到的好事儿“竟然”发生了…… (这是当然的惊喜)
原本想象不到的坏事儿发生了,别人被摧毁了,我们却扛住了、挺过去了……乃至于后面又发生了很多好事儿 —— 而这些好事,若是我们早就被摧毁了的话,原本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是争取来的惊喜)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学习,本质上是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让自己不被病毒打倒。这个类比告诉我们,有的时候,我们甚至有必要主动给自己下毒 —— 这就是打疫苗的原理。你看,类比真的影响思维。
这一篇相当于给《惊喜的定义与创造惊喜的方法论》中的七个原则中的 1、2、4 做了更多的解释:
你必须相信你自己会有好运的
尽量不做可能倒霉的事情
保持开放
持续学习
创造更多的连接
保留适当的随机
多管齐下,齐头并进
很多人其实是不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的 —— 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各项技能在某个时间点开始彻底停止进步,而自己骗自己多少有些难度,于是已经接受自己“就是那样了”的现状…… 这样的人,是没有办法相信自己会有好运的,只因为他们没有办法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这样的人,其实早已经不再有未来,也就更没办法对自己的未来自信 —— 只是他们自己意识不到,没有能力想得这么清楚而已。这样的人,没有坏事发生就已经该谢天谢地了,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惊喜。

你有个好建议,可老板不听,怎么办?|私董会

1

到底什么是“向上管理”?
我们来谈谈,当你想要去影响另外一个人的时候,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这其实是管理中一种非常特殊的能力:管理老板。也叫:“向上管理”(managing up)。

管理需要资源,资源的分配权力在你老板手上,你需要获得工作资源时,就需要管理老板。

但只要不是管理下属,它背后的逻辑就跟管理下属的直接权力不一样。

无论你管理平级、管理上级、管理客户,它背后的逻辑其实都不叫管理。

“向上管理”(managing up)是一种有趣的说法,它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就是影响别人作出决策的一种能力。


那么,你可以思考一下,这种能力源自哪里?

2

到底如何说服别人?
让我们抽丝剥茧,看清问题本质。
既然最终还是别人作出决策,尤其是你managing up老板的时候,这决策依然是他做的。
你其实最终只能做一件事。
即:来帮助他达成你内心想要的这个决策。


那,怎么才能帮助他?

这时,你要明白背后的一个基本道理:任何一个人做决策的时候,他都要做一个判断。

即:这个决策的价值有多大?

所谓的决策价值是我能得到的东西,即这个决策所带来的期望值,我们叫”数学期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下,在17世纪时,一位赌徒向法国著名数学家帕斯卡挑战的历史故事,你会对”数学期望”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个事情能得到的价值乘上这个事情能得到的概率,和我们因此要为之付出的匹不匹配。也就意味着,你有两个建议,这两个建议我们说它可能会带来一个巨大的价值。

假如说价值是A。

它有多大的概率是能够真的发生呢?真的能成功带来他所描述的事情?

可能是一个叫百分之B,它这个事情有百分之B的概率能成功,我要为此付出什么呢?

你看要付出新产品的研发,要成本,这成本是C。

也就意味着当任何一个人,当然如果你老板也是一样,他的A乘上百分之B要大于C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就能够做出一个决策,你就能够说服他。

用公式来表述就是:价值(A)×概率(B%)>成本(C)。


所以,你之所以能够说服他,其实一共就是谈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A这个东西是绝对大的。
第二件事情,是百分之B也就是概率绝对大的。
第三件事情,就是成本其实没有那么大。

王岐同学在提问时,谈及这位老板,他过去因为投资失败,损失过几千万,所以他对概率这件事情,也就是百分之B这件事情是充满恐惧和疑虑的。

虽然王岐同学描述的A是特别大的,但是乘上老板心中的百分之B那可能就远远小于这个付出了,所以你之所以没有影响他,并不是因为他的角色是老板。

而是,他的决策体系里面这百分之B是特别特别小的。

怎么办?

3

到底如何增加期望值?
其实我们反复在说,说服他,说服另外任何一个人。你其实最终要做的事情是,增加期望值。


因为A是什么能讲清楚的,C是能讲清楚的,百分之多少就是讲不清楚的,怎么办?

所以这个时候,你想要提高百分之B,有几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就是你要有专家信用。

什么叫专家信用?
就是这事我专业。我承认你是我老板,但这事我是专家,这事我曾经帮过这个人成功过,我帮那个人成功过,我给那个人提供的建议怎么样。
所以这事儿你相信我这百分之B是足够大的,这时候有机会提高你的百分之B。

第二个办法,共担风险。

我也投一些钱,虽然我的钱可能远不如老板投的多。但是我拿我自己的风险投进来,代表我确实认为这个百分之B是很大的,而且我愿意为此赌下去。
当然我为此也应该享受收益,这叫做共担风险,也有机会提高在老板心中的B%的大小。

第三个办法,是情感。

所谓情感就是,我们是非常好的关系,我们一直是有信任的。
这种信任感,就是长久以来建立的,而不是一下子突然出现的信任感,也有助于提高这个B%。
因为他相信你是真的是为他好的,就会排除掉你不为他负责任的这种不信任的B%,信任就会有提升。

第四个办法,要懂得借助信任。

比如说:我的信任度怎么都不够,怎么办? 我能不能找一些他信任的人,一些真正的专家,或者说投资者参与进来,就是从客观第三方来提高这个信任感,提高这个B%。

所以你要理解这个公式,即:A乘以B%,要大于C,你就影响了一个人。

所以当A能讲清楚,C能讲清楚,你的核心努力其实就是提高B%。

当你明白,所谓的影响力就是提高B%之后,在你心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叫老板,什么叫合作伙伴,什么叫客户。

你觉得老板不能被影响,其实是因为这个B%不够大。


4

小结一下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到底如何“管理老板”。

首先,“向上管理”的本质是影响别人决策的能力。
其次,影响别人的决策公式:价值(A)×概率(B%)>成本(C)。
最后,在A和C能清楚阐述的前提下,通过以下4种方法,提高老板心中的概率(B%):

1)专家信用;
2)共担风险;
3)情感;
4)借助信任。

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同时也祝福你早日掌握managing up这种特殊的能力。

你的坚持,需要放在大概率事件上

坚持与固执本质上都是一种品质特征,成功后的说法叫坚持,而固执只是失败后的说法。

4 月 2 日,谷歌正式关闭了 Inbox 邮件服务。
谷歌曾称,Inbox 是未来的邮件系统

这不是谷歌第一次放弃自家的产品和服务。

实际上,就在 2019 年刚刚过去的 3 个多月,谷歌关闭的服务就已经超过 10 个了。再往前追溯,谷歌这些年关闭的产品和服务更多。

谷歌是一家非常有创新精神的公司,推出新产品的速度之快,让很多公司望尘莫及。

然而它放弃产品的速度,跟它推出产品的速度也有的一拼。它的放弃毫不留情,很多产品甚至颇受好评。

比如,更具未来感的Google Glass

为什么谷歌要放弃那么多产品和服务呢?为什么谷歌放弃那么多产品和服务后,还依然那么成功呢?

一、“世上只有一种失败,叫做半途而废”

一些成功的企业家说,我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不放弃,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失败,叫做半途而废。

很多人一听,觉得醍醐灌顶,特别有道理。

可是,这句话真的对吗?

为什么这些企业家都觉得,他们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不放弃呢?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甚至觉得怎么都坚持不下去了,最终却依然咬牙坚持了下来。

因此当他们成功了之后,就会觉得当初没有放弃是成功的最大原因。

马云说过一句话: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

这句话非常励志,让很多创业者坚信,只要不放弃,美好的一天总会到来。

马化腾可能对这句话也同样感慨颇深。

早先他做 QQ 时,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打算用 50 万人民币把整个腾讯卖掉。

可是没人买,所以,当时的情况是他“没办法”放弃 QQ,所以“只能”继续做。

直到他获得巨大的成功。

二、敢于放弃 Windows 的微软

微软今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全球市值第 2 的公司。
今年市值第一的宝座几度易主, 苹果在 4 月 3 日完成最近一次反超

但你可还记得,2013 年,时任微软 CEO 的史蒂夫宣布离职,新的 CEO 萨提亚上台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布了一款新产品:Office for iPad。
这意味着什么呢?

微软有两款超级重要的核心产品:Windows 和 Office,这两款产品有巨大的市场占有率,是微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过去微软的 Office,只能在微软和苹果的 PC 机上使用。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Office 可以在微软的 Windows Phone 上使用,却不兼容 iPhone 和 iPad 。

这很好理解,兼容 Office 是 Windows Phone 的一个竞争大亮点。

微软的 Windows Phone 正要跟强敌苹果的 iPhone 大战 300 回合呢,但现在你告诉我,我的亲兄弟 Office 要去支持对手的 iPad 了,你不是在开玩笑吗?

萨提亚发布了 Office for iPad,就相当于宣布微软放弃了 Windows 系统的唯一核心地位。

这还不算完,接下来微软又宣布:Windows 10 将是最后一个版本。这就意味着,萨提亚战略性地放弃了 Windows 系统的地位。

微软的转型非常成功,股价从二十几美元一路涨到一百多美元,终于成为今天市值数一数二的公司。

微软不断放弃,获得了更大的成功;谷歌一路放弃,在成功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再远些还有 80 年代 Intel 放弃存储业务……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所以,难道放弃才是成功的原因吗?

三、不放弃和固执,只是“坚持”

成功的创业者终究是少数,绝大多数创业者都失败了。

如果你去采访创业失败的人,他也许会说——

我当时拿了 50 万出来创业,大家都说我的方向不对,但我觉得是对的,我的产品一定是有需求的。

所以我就告诉自己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

于是他把房子车子都卖了,甚至借钱去创业,结果最终公司还是倒闭了。

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说:这个创业者真是固执。

当你评价一个人在错误的方向上坚持不懈,就会用到一个词:固执。

为什么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你会说他不放弃,而一个人失败的时候,你就会说他固执呢?

不放弃和固执,它们本质上其实都是同一种品质,那就是坚持。

所谓不放弃,只是“成功”后的说法;而所谓的固执,只是“失败”后的说法。

那坚持,就能够成功吗?

四、坚持,要找到大概率事件

如果你坚持的是一件大概率正确的事,是有机会成功的。也许你第一次失败了,那可能是你运气不好,多坚持几次,大概率就会成功。

而如果你坚持的是一件小概率成功的事,比如买彩票,那你买彩票的次数越多,损失就越大。

坚持从来都不会导致你“成功”,坚持只会导致你“完成”。

在大概率正确的事情上坚持,你会完成“成功”这件事;而在大概率失败的事情上坚持,你会完成“失败”这件事。

那到底什么时候该放弃,什么时候要坚持?

这就要看你对事情成功概率的判断。

谷歌、微软之所以选择放弃自己的产品,不是因为它们不想坚持,而是因为它们对这些产品未来成功的概率做了判断,认为大概率不会成功了,必须果断放弃。

坚持,需要勇气;但放弃,需要智慧。

从本质上来说,放弃,其实也是一种坚持,是坚持对概率和市场规律的尊重。

最后的话

不放弃和固执,它们本质上其实都是同一种品质,那就是坚持。

坚持从来都不会导致你“成功”,坚持,只会导致你“完成”。

坚持会帮助那些成功的人,早晚看见成功;但也会让那些失败的人,终将走向失败。

Experience

李小加:对资本市场的常见误解

李小加是一位资深的金融家。他从2009年起,开始担任香港交易所的行政总裁。港交所是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场之一。在李小加任内,发生过关于是否允许阿里巴巴以同股不同权架构在香港上市的争论。后来,虽然错失了阿里巴巴,但是李小加还是成功推动了港交所的规则修改,让小米、美团等科技公司得以在香港上市。

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李小加谈到这件事,他解释说,港交所做的事情,“只是把市场中无效的东西慢慢去掉,把不该有的障碍和壁垒慢慢消除”;“市场本身有巨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才是对市场参与者的巨大吸引力。我们无法造就一个市场,我们只是管道工,什么地方不通把它弄通,什么地方不干净把它弄干净,什么地方回流了就把它疏解。”

在被问到人们对资本市场有什么常见误解时,李小加回答说,经常会被误解的是,是两种关系,投机者和投资者的关系,以及投资者和发行者的关系。但是,这两个关系却也是资本市场最核心的主线。“这两个关系不理解,其他都是白搭。”

在投资者和发行者的关系上,常见的误区是,投资者会觉得,新股发行也就是IPO,会打压二级市场,让股价下跌。因此,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投资者会呼吁不要再发行新股,让新的公司上市。“市场一不好就有呼声要停IPO,好像减掉新股发行市场就有救了。这是对资本市场最核心的误解。”实际上,资本市场的根源是实体经济,二级市场的交易只是表现形式

在投机者和投资者的关系上,常见的误区是,总觉得投机的是坏人,投资的是好人。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投机者其实也是在拿钱去支撑实体经济。“没有这些人投机,买IPO的人的钱很快就会用光了,他就不会再买了。

以上就是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对于人们对资本市场常见误区的看法。以及,在他看来,交易所的工作是疏通管道,让上市的路径更通畅。希望对你能有启发。

王烁:幸运儿

文 | 王烁


Churchill: Walking with Destiny, by Andrew Roberts

丘吉尔平生说的话写的书太多了,说的话不可信,写的书不可信,凡是自己表达的都不可信。他一生,可以有把握地说这几点:能说会道,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固执己见,勇气十足,厌憎极权。从凡人的眼中看本来是有缺点有优点,但在1940年5月那个至暗时刻,这些都变成了优点。

邱吉尔出身望族,第一代万宝路公爵John Churchill是英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祖父是第7代公爵、爱尔兰总督。母亲是美国名媛,外祖父是投机家,曾有过华尔街之王的称号,发财两次,破产两次。母亲是有名的交际花,曾是威尔士亲王、后来的乔治三世的情妇。父亲排行老二,不能袭爵,但也是成功的政治家,担任过殖民部长,任上决策吞并缅甸,后任财相。“三四百上来掌握英国的三四百个家族之一”。

邱吉尔政治观点承接父亲,是开明保守派,派系属保守党,政纲有进步主义内涵。信仰算是属于圣公会但并不怎么信教,他大体认为宗教信仰都差不多。如果忠于国家,忠于女皇,忠于朋友,慷慨好义,就算是有信仰了。

他生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稳定、安全、富足、强大。大英帝国就是邱吉尔的信仰。作为那个时代贵族的标志,他入不敷出,追求荣耀,来往无白丁但并不刻意势利眼,热爱印度但认为英国统治是印度人民最大的福份,给次大陆带来和平、稳定和发展。投身政治,承担命定的统治责任是他认为的对大英帝国的义务。

邱吉尔22岁随军驻扎印度,极力加入西北扫荡作战,尽管他无论从财政上、军事上、道义上都不看好。未几又想尽一切办法,用了首相的关系、亲友的关系,走后门加入了英军对喀土穆的远征,哪怕被冷冷地要求自费从军。

他追逐每一个行军打仗的机会,骑白马,不避风险,就为了博得勇敢之名和勋章。 他喜欢从军,但只把它当作从政的阶梯。

终于,1899年南非布尔战争,给他带来了渴望已久的名声。

他以记者身份观战,却以军人身份救下几十名陷入绝境的英军士兵,被俘之后,又奇迹般越狱脱逃,成为英军战事最低谷时惟一亮点,成就战争英雄的名声。

每参一战,就有报道无数,征战记一册,声名越上层楼。当他回归英伦之际,25岁,已在三大洲经历过四场战争,出版了五本书,名记者,战争英雄,参选议员,如愿当选,进入政坛。

父亲46岁早逝,丘吉尔觉得时间不等人,一分钟也不能耽搁了。

丘吉尔野心勃勃,刻苦,能言善辩,他把自己所有的重要演讲都背下来,但有时也会宕机。在初入议会后的一次重要政策辩论中,他站起来滔滔不绝讲了45分钟,然后把接下来要讲什么完全忘了,只好尴尬而不失风度地坐下。同僚和媒体倒是有些同情他,因为他的父亲在病重后也有过类似宕机。

丘吉尔请Eddie Marsh做他的私人秘书。Marsh知道他聪明绝顶但觉得他傲慢尖刻,就去问朋友、丘吉尔前女友Pamela Plowden。她说,丘吉尔是这种人,第一面你就发现他的全部缺点,然后用一辈子发现他的各种优点。

Marsh当了丘吉尔30年秘书。

英国是长子继承制,父亲排行老二,没能继承家族财产,母亲家族炒股破产。父母又有大贵族挥霍无度的习气,所以父亲虽然宦至财长,去世时却没能留下太多财富,还被母亲挥霍一空。

跟父母一样,大手大脚是丘吉尔贵族人生的必备素质,但他在钱上没有祖荫,始终有个缺钱花的问题。

好在他会写。

23岁时,他写下The Scaffolding of Rhetoric,关于演讲的五条心得,同样适用于他的写作。这篇文章一直没有发表,因为涉及他的核心机密。

第一,炼字。
第二,押韵。
第三,蓄势。奔向终点之前,结论已经浮现出但尚未到来,预期,紧张与释放。
第四,比喻。
第五,夸张。用夸张击中人心。

23岁的邱吉尔,一切都是为从政作准备。

多年以后,赋闲在家的丘吉尔写一战回忆录,The World Crisis,请英国军史作家来核对材料,后者目睹了丘吉尔的写作方法:

来回踱步,对自己轻声讲述,确定听上去感觉到位,再向秘书口授。初稿出来以后,要改四五稿才能定稿。

这么仔细,并不是为了追求严谨。这书共5本80余万字,多年后授予丘吉尔诺贝尔文学奖时颁奖词里亦有提及,无疑是文学杰作,却并非信史。“充满了真话、假话、半真半假的话。”时人作评。丘吉尔是政客,又不是历史学家,写书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是为了重构现实。

每参一战,都约好报纸做特派战地记者,稿酬节节上升,从最早的每栏5镑升至布尔战争时的每月400镑+报销,然后每次结束了还写书。丘吉尔追逐参加能参加的所有战争,为了声誉、荣耀,还有写稿挣钱。一鱼多吃,精明。

当选议员后,他写了本父亲的专记,这时他已是成功作家、战争英雄,拿到的预付款就有8000镑。其实父亲跟他并不亲近,但书中把父亲抬得极高。时人识破其用意,讽刺说:

从来没有一个父亲为儿子做得这么少,而儿子为父亲做得这么多。

这些书给他挣了钱和名声,但都没能经得起历史考验。

“我经常为了修辞剪裁事实。”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讲。

能写会讲,上则折冲樽俎,下则养家糊口,其余在所不论。

丘吉尔的种族主义不超过帝国主义统治精英的平均水平,或者说,他就是帝国主义者,帝国主义者有的种族优越感他都有,之外的种族主义他没有。他参加布尔战争,接触到南非白人的种族主义,相当反感。

丘吉尔的政见是保守打底,有自由色彩,大体是开明精英主义。“我支持民有、民享,但不支持民治。”入阁后是最进步的社会改革派之一,推动了失业保险、就业扶持、劳动安全立法,支持推行累进制所得税和土地税、财产税。他解释自己的做法是“把后卫带上来”,以便在战时有团结的国民。这跟俾斯麦搞社会保障的出发点相似。时人评论:丘吉尔的理想社会状态是开明仁慈的上层精英向勤劳且心怀感激的劳动者阶层分发福利。

一战前四年,丘吉尔转任海军部长,此前在内务部长任上呆了不到两年。其实海军部长是他的第一选择,没给他。之所以机会降临,是因为面临德国崛起的威胁,陆军与海军就应对之策起了重大分歧。陆军建议,如果欧战到来,英国派出6个师的远征军,帮助法国顶住德军的进攻。海军则表示海上封锁德国就行,最后海军把陆军运到荷兰一线登陆。英国政府选择了陆军方案,派丘吉尔这个刺儿头去海军部搞定老资格的海军准将们。

这个方案就是英法搞一个没有盟约的结盟。丘吉尔完成了他的使命,他与法国人协商好,英国从地中海撤出,其利益由法国海军保护。法国将海军从海峡转移过来,其利益由英国海军保护。与此同时,英国将在战时派出6个师协防法军左翼。

奔向战争的最后关头,丘吉尔搞了海军军备竞赛的两手。一手是大举扩军,德国海军每增加一个吨位,英国就要增加1.6个吨位。另一手是向德国发出倡仪,停下来吧,德国海军但凡减一个吨位,英国就减1.6个吨位。要么都加,要么都减。这是个经典的博弈论情境。

德国拒绝。

在丘吉尔政治生涯前期,他反对扩充军备,反对增加军备开支,继承了父亲的政纲。但与崛起中德国的接触和了解使他180度改变看法,成为战争不可避免派的代表之一,也是激进增加军备开支的主力,为此与许多曾经的同路人决裂。

形势改变了,丘吉尔的看法也就变了。

八月炮声响起,战争开始。

面对战争,丘吉尔保持了一贯的兴奋,没有从首相到内阁同事们的担忧和犹豫。一方面,他知道这次战争与以前不同,会很长很残酷;另一方面,他总是从战争中看到个人建功立业获得名誉和声望的机会。他是内阁中惟一上过军校打过仗的大臣,但跟15年前不同,那时他的主职是记者,副职是低层军官。这次不同了。他是海军大臣,他想来个大的。

第一个是领军驰援安特卫普。8000海军陆战队赶到战场,如果发挥了什么作用的话,就是以几千名士兵的身体和自由为代价,将德军攻占安特卫普的时间延缓了一星期。这有多少用,各有评说。时人认为是个失败。

第二个是力主达达尼尔海峡之战,要求强力打开地中海进入黑海的通道,进袭伊斯坦布尔,以达到三个战略目的:迫使奥斯曼土耳其退出德奥联盟,与盟友俄罗斯接头,开辟东面战场以打破西线壕堑战僵局。想是想得很好,但跟丘吉尔的所有军事构想一样,战略上有吸引力,战术上不可行。第一阶段,突进海峡的英国海军面对着10层水雷、狭窄海峡两岸坚固堡垒中的大炮,损失惨重,寸步难行。第二阶段,陆军在加里波利半岛登陆,想拿下岸边堡垒,结果在滩头遭遇猛烈攻击,只得就地挖壕沟自保,进入另一个壕堑战。最终,15万英法联军在此死伤,没有实现任何战略目标。

丘吉尔要为这场灾难负最大责任。他说服了内阁批准这场军事行动,职业军人们均不看好这场行动,但被丘吉尔强力压服。

惨败之后,丘吉尔下台势在必行。所有人都抛弃了他。他本来出身保守党,但脱党投向自由党,被对方恨之入骨;自由党同僚对他本来就是警惕加上羡慕嫉妒恨。丘吉尔主张两党合作多年,终于在世界大战期间实现了,但保守党提的条件就是丘吉尔必须走,而自由党很乐于接受这个条件。丘吉尔没有支持者。

“我完蛋了。” 33岁就入阁,40岁已经历任三个内阁职务,丘吉尔人生向上45度线的轨迹终于掉头。他的下一份工作是管理国王的私产,一周只需要一天的工作,剩余时间没事干。

丘吉尔学会了画画打发时间,本来有点达达尼尔冲击后按摩心理的意思,成为终生爱好,“画画时注意力最集中。”作为一个业余选手来说画的相当不错,有时被人以为出自专业画家之手。

1915年11月,英军决定从达达尼尔撤退。翻盘无望,丘吉尔决定辞职,退出政府。一周后即来到法国前线,他向自己所属的军团报到。他不需要这么做,征兵没到他这地步。他选择不当大臣上前线,为荣誉感所驱使。丘吉尔有很多缺点,缺乏勇气不是其中之一。

达达尼尔教会丘吉尔三件事:

  • 当下属一致反对时,不要一意孤行,也不要压得他们鸦雀无声,然后把沉默当作支持;
  • 政治家要坚决指挥枪。战争太重要,所以不能只交给军人。所以二战时任首相,任命自己兼防长。
  • 要知道什么时候一定得止损。

丘吉尔先下部队,在战壕里呆了一个多月,然后被任命为中校营长,这个营刚刚损失一半人马,军官损失四分之三,任务是守住1000码的阵线。原来的计划是当一会儿营长就去当少将旅长,但英军总司令临时换人,打断了这个计划,结果他在前线当了4个月营长,直到几个营因为缺员合并,他才光荣退役,回到英国。18个月后,他重新进入内阁,担任战争和空军大臣,直到一战终结。

一战结束,丘吉尔的大敌就换成了布尔什维克。在反布尔什维克这件事上,他最早最坚决。为此他主张对战败国德国和土耳其宽容,因为他们可能成为反布尔什维克的中坚。不过这时,他的这些主张都没有成为主流。

1921年,一个远亲意外去世,给丘吉尔留下一笔巨额遗产,相当于每年4000镑的收入,丘吉尔从此正式摆脱金钱的困挠。他不是长子不能继承家业,他从政收入有限且不稳定,说起来他当记者给报纸撰稿的稿酬很高但往往成为政敌攻击他的口实,好像给报纸撰稿有损于做一名严肃政客的声名。总之,他过往经常缺钱,以至于生第三个女儿时,老婆认真地考虑送给朋友收养,因为觉得养不起。现在好了,47岁,丘吉尔终于有固定资产了。

1924年,连续两年没有公职,三次议员败选之后,丘吉尔选择重回保守党,出任财相,父亲曾经的职位。“我的理想实现了。”他向首相Baldwin承诺。他还保存着父亲出任财相时穿的袍子。

1904年叛逃到自由党,1924年回归,丘吉尔完美择时。接下来的20年中,保守党牢牢把持政权。

“谁都能当一次叛徒,只有天才能当两次。”丘吉尔很得意。

他在财相任上的最重要决定是重返金本位,也是他事后最后悔的决定。金本位加不贬值事后看是个灾难组合,事前却得到金融专家几乎一致的支持。这使丘吉尔以后对专家意见总是保持怀疑。

金融那些事,让人舒服的就不靠谱,靠谱的就让人不舒服。

1929年,保守党政府下台。丘吉尔利用这段时间深度游美国。为期三个月的美国之旅彻底治愈了他的恐美症。此前他力求英国海军吨位跟美国海军一致。现在他放弃了,美国能建多少就建多少吧,反正这对自由世界不是坏事。1929年黑色星期四股市崩盘那天,他正好在华尔街,亲眼看到有人跳楼。在旅行期间他写信跟太太算账,这里一块收入,那里一块收入,从政坛休息才三个月就挣了不少钱。很得意。结果黑色星期四一天就亏了10000美元(相当于今天的50万美元)。跟太太谈起股市的时候,丘吉尔的说辞跟A股股民没有什么区别:

别怕,只是技术性调整。

丘吉尔在股市上投资很多,炒短线,有普通投资者都有的各种缺点。金融危机摧垮了他们家好不容易得来的财务自由。转过年来,他们家负债2万多美元,日常开支靠赊账。伦敦的房子卖了租房住,乡下的庄园装修停工。亲朋好友来帮衬,但最终缓过气来的,还是靠丘吉尔猛写书。他一贯多产,在30年代尤其多产,就是这个原因。靠写书挣回30000美元之后,他们才得以重启庄园装修。

丘吉尔用父亲的名字给长子取名,但Randolph长成以后不是个省油的灯。“他继承了父亲的脾气,却没有继承父亲的宽厚。”朋友评论,英国人就是这样毒舌。Randolph选议员,一不成,再不成,三不成,还因次次都是挑战保守党候选人,给丘吉尔在保守党内已经尴尬的位置增加麻烦。两人时常大吵,终于,丘吉尔说:在我打断你的时候,不要打断我。

从此开始的十年,是丘吉尔在政治荒野中独步的十年。他在最重要的几个政治议题上,在英国的知名政客中,孤身一人。

第一个是印度独立问题。1930年代开始,英国政治家中的主流主张是给予印度自治领(dominion)地位,如同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南非那样。这意味着自治,然后意味着终将有一天通向完全的独立。无论是保守党、自由党还是工党,领衔的政治家们都认同这个方向。

丘吉尔反对,大英帝国是他的信仰。他拒绝接受放弃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为此不惜与本党领袖闹翻。他表示印度最需要的是公共卫生、多民族多信仰和平共处、法治基础上的善治,而不是独立。他预言英国一旦离开印度将陷入族群屠杀。他不认同印度人想独立的强烈愿望,不接受英国政治对这一愿望的顺应。他攻击朝野两党的共识,于是只能自我放逐。

第二个是绥綪希特勒问题。一战创伤太重,英国人无论如何不想再打仗,于是容忍希特勒的崛起。丘吉尔认为希特勒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霸权竞争者,更是对文明的最大威胁,为此他不惜主张与苏联交好,以遏制希特勒的野心。这样想的英国政治家还有别人,这样做的只有他一人。

第三个在当时有关国体,今天看无足轻重。英王爱德华八世一定要娶辛普森夫人。她是美国人,这点不是大问题,毕竟好几代英国贵族都靠娶美国富家女支撑家族的里子了。但全部执政大臣和权贵阶级都坚决反对,因为他们不能想像国王娶一位有两个前夫的女人,而她生下的孩子可能成为未来的国王。他们要求爱德华八世退位。

只有丘吉尔在想折衷的办法:国王不必退位,可以娶辛普森夫人,但不给她加皇室头衔。这一招国王和权贵两边都不接受。爱德华八世退位那边,丘吉尔与他共进午餐,最后作别。尽忠效节全套做完。

再过一阵,新王登基,丘吉尔现场观礼,看到给王后加冕,他满眼热泪回头对妻子说:他们说得对,(辛普森夫人)不行。丘吉尔忠于的是立宪下的君主制。他认为这是最好的制度,荣耀属于君主,权力属于内阁。独裁者可能偶尔行,长期一定不行,因为没有制约。

在这两个大问题和一个小问题上,丘吉尔作出自己认为必须做的选择,站在朝野精英的对立面,等于是放弃了自己成为英国首相的最后一丝希望。

当然,丘吉尔不得志10年,还有个自己的原因。他距第一次入阁已经30年,资格太老,人又太能说。每当新首相筹划新内阁想到他这个人选时,都有点不寒而栗。内阁会议上只要他一张嘴,哪里还有别人说话的余地。这是个实际问题。

英国政治是威斯敏斯特体制,在议会选举中胜出的党派组阁,政党领袖成为首相,带来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是内阁与议会多数掌握在同一个党手中,政党意志变成政府政策基本没有阻碍,没有府院之争,造就强势内阁。第二个结果是首相个人不够强势。首相跟内阁大臣的关系就是first among equals,选民选的是党,不是他个人。他个人权力的大小,要看他在党内高层之间运筹帷幄的本事。一个看不紧,大臣中的野心家就可能逼宫。丘吉尔已经当过了内务大臣、海军大臣、战争和空军大臣、殖民大臣、财务大臣,你猜猜他还想当的是什么?资历无人能及,野心厉厉在目,说话雄辩滔滔,哪位首相愿意主动请这位瘟神进来呢?

60岁,他出了自传《我的年轻时代》,开始为自己的政治生涯作总结。也许,这辈子就这样了吧?

只有命运才能再给他一次机会。

终于,在30年代即将结束之即,当希特勒充分展示自己的本色之后,当英国人民和政治家无法再自欺欺人之时,机会降临。

1938年9月,首相张伯伦从慕尼黑带回跟希特勒的协议,宣布用体面的方式带回了一代人的和平。丘吉尔在议会发表了他一生迄今最重要的演讲:这个协议既不体面也不带来和平。捷克斯洛伐克不是你们所说的英国人民没听说过的遥远之地,而是英国作为主签约国的巴黎和会缔造的新国家,也是约束德国重启战端的中东欧集体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作为这个体系的保证人,英国出卖了捷克,那么这个体系中的所有成员都得自寻出路,与希特勒找共存之道。

事实正是如此。英国人不想打仗,法国人不想打仗,那么没人会自己出头去挡希特勒。几个月之后,希特勒吞并整个捷克的时候,波兰,这个集体防御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成员,不仅没有帮助捷克,也出兵瓜分了部分捷克领土;又再过几个月,希特勒进攻波兰前夜,苏联与德国,这对迄今的死敌,转而达成密约。捷克遭受的命运,在波兰那里重演。苏联出兵,占领了波兰东部领土——既然是自助年代,那就各求多福吧。这些运动都从英国放弃维护自己缔造的战后新秩序开始。

丘吉尔命运的再次转折,与希特勒的节节进逼同步。

1939年初,希特勒撕毁慕尼黑协议,占领捷克全境。这意味着再也没有借口相信希特勒的目标是有限的。此前,重新武装、占领莱茵河,是以德国恢复为正常国家为由;吞并奥地利、割让捷克苏台德地区,是以德意志民族要生活在一个国家为由。如果英国人就是不想打仗,还可以用希特勒的这些借口来骗自己,但是占领捷克全境,没有任何借口了。

1939年8月底,德苏突然公布达成友好条约,在外渡假的丘吉尔立即回到伦敦,他知道战争即将开始。几天之后,解除东线之忧,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丘吉尔所有悲观的预言都已兑现,对希特勒最坏的估计都已成真,对英国疏于备战的警告都已印证。再没有理由不让他进入决策核心了。张伯伦组成战争内阁,刚开始请他担任不管部部长,但助手提醒张伯伦,一个没有具体任务什么都能插一手的丘吉尔对他来说更危险,于是改任海军大臣——丘吉尔25年前担任的职务。

张伯伦的这点小算计,几个月后就被希特勒的坦克洪流碾碎。他在议会演讲,说要打败希特勒。丘吉尔演讲,说这不是为了保卫波兰,不是传统霸权之争,而是在纳粹暴政威胁面前拯救全世界,保卫人之为人的最重要价值。

议员们看得清楚:丘吉尔才是那个英国需要的战时领袖。

走出唐宁街10号,丘吉尔告诉妻子:“比我预期的职位好得多!”

就在德军进攻波兰前后,美国总统罗斯福给丘吉尔来信,开启了两人贯穿整个二战期间的书信往还,也开辟了英美两国之间在官方之外的第二个最高层交流管道。丘吉尔埋下的伏笔结出了成果。

几年前,他请罗斯福的儿子晚餐,席间盛赞罗斯福为当世伟人,并请他转交了一套自己写先祖万宝路公爵的传记。罗斯福来信就是从万宝路公爵传记说起:幸亏您写得早,要不然战事起来,您不可能写完这部杰作,那将多么遗憾!罗斯福与丘吉尔的来往书信总共接近2000封,相当于直到罗斯福去世前,平均每天一封。

重上巅峰,丘吉尔发现了广播的力量。他通过BBC对英国和欧洲定期广播,鼓舞人心,传递决心。为了适应广播时代的传播特性,他还重新训练了自己的说话方式,淡化议会演讲那种洪亮声量和戏剧化表达,转取娓娓道来。议会演讲是广场式的,广播讲话是如在耳边的。虽然丘吉尔已年过60,虽然在议会演讲了30年,但老狗还能学新招。

战争初期,西线陆上无战事,主要发生在海上,德军潜艇与英国海军护航队之间,正是丘吉尔主管的领地。战况这时期大体上是试探与僵持,但丘吉尔太希望获得一场大胜,没有的话那就说它有。到年底,他坚称德军潜艇数量已经被消灭了一半(事实上只有15%)。海军主管对德军潜艇战损估计比这低很多,他就把人家发配到前线。他咆哮,英国有两个人在击沉德军潜艇,一个是你,在海上,一个是我,在议会里,问题是你击沉的数量只有我的一半!

丘吉尔当然知道自己在扭曲事实。有一次小朋友问他,你撒过谎吗?他说,撒过很多,为国为民,将来会更多。

丘吉尔的军事浪漫主义始终没有熄灭过。他强烈主张英军进入挪威,控制北海进入波罗的海的通道。但到英国政府终于决定行动时,与德军入侵挪威的行动正好撞车,选在了同一天。英军德军相撞,英军输得很惨,被迫撤退。

英军参战的主要是海军,丘吉尔是海军大臣,又是这次行动的主要推手,但在此战之后检讨失败的议会辩论中,首相张伯伦却成为众矢之的,重点从战役的失败责任变成了对张伯伦绥靖政策的总清算。打输了到底是因为指挥不力,还是因为绥靖耽搁了重整军备?任何失败总有多种解释,搞政治的要诀就是诱导、推动、驱使大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那一种。

在这政治人生的关键时刻,丘吉尔的奸诈尽展无遗。他坐在张伯伦身边,为他各种辩白,脸上仿佛刻满了大大的忠勇二字。但是,攻击张伯伦最厉害的都是丘吉尔在议会里的朋友亲信。有趣的是,这些人在攻击张伯伦时,无不变换花样把丘吉尔从批评名单中摘出来。

这种常见两面派手法,老资格政客张伯伦怎么会看不出来?他本来也存着把丘吉尔扔出去的心,只是力不从心。既然干不下去了,就推荐个确实想打仗的来接吧,毕竟为国为民。他晋见国王,辞职,推荐的接任人选是丘吉尔。

国家不幸诗家幸丘吉尔也幸。首相丘吉尔终于出世。几个月后,丘吉尔对友人说,我欠张伯伦一次。

丘吉尔第一次以首相身份在议会发表演讲之时,曼施坦因的坦克已经突破阿登森林,抄掉英法军队的后路,钳型攻式一往无前。法军已经丧失斗志,像夏天的雪一样消融,暴露出英军的右翼。如果不是奇迹般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战争可能就结束了。

丘吉尔清楚地知道战场情形,在前往议会时,他不由地说:可怜的英国人民,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我带给他们的只会是坏消息。

但是,英国人民听到的是另一个丘吉尔:

“你问我的政策是什么,我的政策就是战斗,在陆上、海上和天上战斗。你问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目标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因为胜利是生存的前提。”

其实希特勒向来没把英国当作真正的敌人。德法是死敌,这个没办法,但英国不同,在希特勒的世界体系观里,德国的未来在东方,只要英国不防碍德国在东方的自由扩张,他没有必要消灭英国,他甚至可以保证大英帝国的完整。他最不理解的一件事,就是为什么英国不接受他的这套。

很多原因,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就是那个不接受这一套的丘吉尔,现在是英国首相。过往这一生,勇气加固执到不识时务,给丘吉尔挖过很多坑,但在1940年5月,这些正好服务了他和他所服务的英国。

法国投降之后,英国在欧洲大陆上再没有一个有力量的盟友,陆战没戏了,重演一战时的海上封锁也不可能了,那需要法国的协同。美国现在有的只是同情,实际支援是没有的。希特勒虽然迟早会跟斯大林翻脸,但那会是在什么时候?英国能不能顶住到那时?正常的理性是看看希特勒有什么和谈条件,疯狂的理性是封死一切和谈之门。丘吉尔选择了疯狂的理性。

他把英国豁出去了,不过他也把自己豁出去了。无论在官邸,在庄园,在飞机上,在船上,丘吉尔都要求给他留把枪。他在广播里说,如果德军登陆,那么赢得胜利只需要每个英国人打死一个德国佬够本。他自己是准备这么做的。他给王室准备了撤离方案,但没有给自己准备,他也不准备被生俘。他有空就去靶场练射击。

不留退路。

不服的丘吉尔领导不服的英国,使得德国再一次没能避开那个它明知必须避开的两面作战。最终,丘吉尔等来了苏德翻脸,又等来了美国参战。在至暗时刻一度显得遥不可及的两个梦想,最终都来临了。

其余的都是历史。

Reference

  1. 概率论的基础概念
  2. 概率的烦恼
  3. 随机致富的傻瓜
  4. 运气好不好,你自己就能说了算
  5. 随机过程导论
  6. 熵的羊群解释(英文)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