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Update

Think–>Do–>Review–>Update–>Refresh,学到的就要教人,赚到的就要给人,“做大蛋糕,舍满取半”,就是人生的商业模式


生命力、复原力、幸福力

正常事
平常心
有胜无
感恩回馈
心甘情愿
无怨无悔
胸怀磨砺
责任边界
尽力而为
珍惜感恩
开阔眼界
增加见识
躬身入局
场景沉浸

进退有据
得失从容
温文尔雅
善良诚信
开诚布公
正大光明
不装不隐
海阔天空
宇宙尘埃
幸福人生

人生——大脑记忆,一神经链接集合而已。
印记——HazyMan、QQ空间
——DeepCreator

初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深工程师,专家工程师…
化被动为主动,体系化,专业化,专精化
——IPCreator

外滩书房,是为了Refresh更好地出发。
——DeepCreator

满血复活——FamilyBundSleepDream

一首歌
一幅画
一个地点
一个作品

美就是回来做自己。

Why

为什么真正厉害的人,都很“简单”?

真正的高手,都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 1 —

真正的目标在远方

不是车里仪表盘上的数字

前些日子,在一个企业家私董会上,

我聊了一下目标(objective)和指标(index),这两个到今天为止,都有很多人都分不清楚的概念。

请问,降低胆固醇,是我们的目标吗?

不是。降低胆固醇不是目标。健康才是目标。

那胆固醇是什么?胆固醇是指标。

我们真正关心的,是身体健康。

但是,身体怎样才算健康呢?靠感觉舒不舒服吗?不行啊。

有些身体状况的恶化,是感觉不到的。

那怎么办?

关注一些和健康密切相关的“指标”变化。

这些数字就像汽车里的仪表盘,一旦变化,离开正常范围,通常就标志着人体开始不健康了。

这些数字比如胆固醇。比如血压。比如血糖。比如甘油三酯。

但是记住,这些从来都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们是标志我们追求的目标有没有达成的指标。

区分这两个概念有什么用?很有用。

第一,我们要懂得为目标找到指标。

请问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什么?企业经营的目标是:持续健康的经营

那么,我们怎么衡量,一家企业持续健康经营呢?

看收入增长这个指标吗?不行。

收入增长,可能是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

那以“收入和利润”同时增长为指标吗?也不行。

因为企业可能会拼命招人,收入、利润增长的同时,成本也剧烈上升,运营效率大大降低,稍有风险,就会现金流断裂。

那以什么为持续健康经营的指标呢?人均利润

这个指标,兼顾了收入、成本和运营效率

找到这个指标,不断关注这个指标,根据指标变化调整经营,企业才能保持健康。

第二,不要因为关注指标,而忘了目标

我们关注指标久了,常常会忘了目标。

比如,我们关注胆固醇久了,就会把所有心思都放在胆固醇身上,而忘了健康才是目标。

为了控制胆固醇,健康指南建议我们每天只能吃一个鸡蛋。

因为蛋黄里富含胆固醇。

慢慢地,大家就只记得每天只吃一个鸡蛋,而忘了为什么。突然有一天,科学进步了,发现你少吃的胆固醇,身体内都会自己生成补回来。少吃鸡蛋,没有任何意义。

这时,如果你记得,你的目标是健康,而不是降低胆固醇,更不是少吃鸡蛋,你就会迅速调整指标。

因为,指标可以变,目标不能变。

管理公司就是开车。

记住,你真正的目标在远方,而不在车里仪表盘上的数字。

很多人特别容易陷入复杂的指标之中,

忘记那些KPI、OKR、KBI的复杂数字吧....

每一年都会流行一些新的管理理念、新概念、新词语、方法论、工具,比如阿米巴、OKR….

不要为这些词汇痴迷、被这些复杂的词汇迷惑。

如果你往下不断深挖,不断接近本质层,你就会越发现,人性不变,管理理念其实基本也不会变,只是表达方式一直在变。

真正的高手,都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 2 —

1
2
只有简单,才能做到专注
只有专注,才能做到极致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刚进入汽车业时,业内人士都不看好。

记者问他怎么看待汽车,他说: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和两排沙发吗?

这句话引来无数业内人士的耻笑:这…真是个无知的疯子。

但是今天,应该没有人敢轻视吉利汽车了。

早在2017年,吉利就销售汽车120万辆,增速超过60%,净利润超过100亿元。

吉利收购著名汽车品牌“沃尔沃”,更是让很多业内人士闭口不言。

当李书福说话有分量时,我们再回顾他曾经说的那句疯狂的话,难道不对吗?

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和两排沙发吗?

四个轮子和两排沙发,就是汽车的本质。

从第一台汽车被发明到现在,不管科技如何进步,更安全、更舒适、更高科技,这个本质从来没有变过。

在汽车行业从业久的人,开始把更好的音响当成本质,把更漂亮的喷漆当成本质,把汽车变得越来越复杂。却忘了真正的本质。

在一个行业从业过久的人,特别容易被方法论带来的成功蒙蔽双眼,忘记什么才是本质。

我是这么对客户笑的,我是这么设计灯光的,我是这么陈列货品的,我是这么和供应商谈判的……

这些打磨了几十年的方法论,让我在行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些对不对?对。有没有用?有用。

但这些都不是本质,它们都是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一个特定组合下,取悦客户、优化产品、提高效率的方法论。

在变革时代,我们更需要回归行业本质,尊重常识和规律

从满足用户需求出发,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只有简单,才能做到专注。
只有专注,才能做到极致。

简单,才是终极智慧。

— 3 —

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才是一流大智慧

关于“简单”,冯仑先生讲过一个“熟人关系”的故事:

你开车违规了,闯红灯了,被警察拦住,一看那警察是个熟人,他对你说:“大哥,你怎么在这儿!”

你说:“对不起,刚才没看见红灯,打了一个盹儿。”

对方说:“没事儿,过去吧。”

这时候你会怎么样?你会觉得有面子。

然后你说:“兄弟,没事儿,改天一块儿吃个饭。”

第二次路过这儿,你拐错弯了,一看又是这哥们儿,这回不道歉了,你说:“又是您当班啊?”

对方说:“没事儿,过去吧。”

你说:“行啊,改日喝酒!”又省了50块钱,面子大了去了。

但2次都拦住又放了,你过意不去,就会找理由请他吃饭,还这个人情。

跟对方一吃一喝一高兴,花费肯定超过100块钱。

吃完了以后,你多问了一句:“最近弟妹忙什么呢?”

对方说:“你这弟妹不争气,一天在家没啥事儿,找工作特别难。

要不上你那儿找个活儿干,能开点钱开点钱,别让她在家待着?”

你说:“没问题,哥们儿的事儿嘛。”

过两天对方媳妇儿来上班了,怎么开工资呢?

按照当下的标准,工资不可能太低。每月还要买保险,加上其他杂支,差不多2000块钱,每个月都得给。

上班3个月之后,对方打电话来了,说:“媳妇回来天天跟我说,您好好管管您手下,不能老欺负我媳妇,她不就是没上大学嘛,没上大学也是人。”

第二天你上班,被迫变法儿让人都知道她老公跟你是哥们儿。

而这时你可能已经不开车,也不可能违章了。

同时你也对这位媳妇不耐烦了,跟对方说:“弟妹在这儿不舒服,干脆让她回家。这样吧,她不用上班,我每月给她开1200,一年给她发24000。”

你花了钱,一年搭进24000,还不好意思停这工资;最后钱花出去了,又得罪了哥们儿。

如果当初罚款50块的时候,你就简简单单给50块,后续的麻烦都会消失。

就因为把事情复杂化了,才鸡飞蛋打,丢了朋友,损了面子,还搭了钱财。

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不是破解不了复杂的难题,而是总把简单的事情办复杂。

真正厉害的人,都很简单。

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才是一流大智慧。

最后的话

1
2
关于管理,一怕起名,二怕押韵。
一起名,你就觉得专业;一押韵,你就觉得是古人的智慧。

什么意思?比如,你随便发明一个管理理论,然后起个名字:这叫“二马螺旋”式管理。

一听就不明觉厉。然后在编一句押韵的歇后语:

一马上升终到头,二马螺旋无穷尽。

你一听,天啊,有道理啊。

这就是起名押韵法。

为什么讲这个?因为看到一个笑话。

与你分享:

世界上有一种叫一氧化二氢的化学物质,它具有很多危害,例如是酸雨的主要成分、促进泥土流失、引起温室效应、导致腐蚀、吸入呼吸道会致命、皮肤长时间接触它的固体形式会导致严重损伤、它的气体形式能引起严重灼伤、能在肿瘤细胞中找到、污染了全世界的河流湖泊等等,但是政府和企业却无视它的危险,还在大量地使用……

有些人因此呼吁禁用一氧化二氢。

厉不厉害?

这个一氧化二氢,就是H2O。

也就是:水。

常识让事情变得简单,复杂的语言蒙蔽人的头脑。

如果一个概念,一个人,让你觉得眼花缭乱,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真正厉害的人,都很简单。

真正的高手,都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蒋勋:再多的物质,也无法弥补精神的贫穷

01

真正的生命力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王熙凤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她们家的日子后来慢慢好起来了,没有饿死。

很多人都认为王熙凤对刘姥姥有恩,或者贾府对刘姥姥有恩。我的看法是,刘姥姥才是贾家的救赎。

其实,富贵人家有富贵人家难过的地方,他们富贵到不知人间疾苦。刘姥姥,这个穷得活不下去的乡下老太太进来以后,忽然让贾家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一种生命力。

真正的生命力在刘姥姥身上,而不是贾府的人身上。贾府是要败落的,每一个人都高贵、优雅,可他们碰到一点小事情就活不下去了。

刘姥姥在活不下去的困境中,还要想方设法。乡下人身上有一种天生的乐观,换句话说,她根本就没有悲观的权利,日子再苦也会想办法过下去。

刘姥姥很看不起她的女婿,觉得庄稼人有多大的碗就吃多大的饭。

她骂女婿说:不想想办法,整天唉声叹气的,算什么男子汉。刘姥姥非常看不起这种无病呻吟。她自己是很强健的,她开始想办法。

忽然想到,王夫人心地很好,常常愿意施舍穷人。一个穷困的老太太,带着一个小外孙在路上,她们从天还没亮就开始赶路,一路走着到的京城,很可怜。可是刘姥姥却把它当成郊游一样。

很多朋友看到刘姥姥都会笑,觉得刘姥姥是一个丑角。但丑角常常是文学和戏剧里的救赎,他会让你感觉到其他生命沉沦萎靡到没有生命力了。

贾府里的人看到一个乡下老太太活得这么有滋有味,在她身上看到自己不具备的东西。

贾母是史侯的女儿,一生荣华富贵,到晚年更是位高权重。贾母后来非常喜欢刘姥姥,她忽然发现这世上有一个跟自己的生命这么不同的人。

贾母曾感叹,说你比我年纪还大,牙齿还这么好,腰子骨还这么好。所以,富贵人家有富贵人家的悲哀,荣华富贵也可能是一个悲剧。

刘姥姥刚好把这一点对比出来,让贾府的人感觉到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

02

保持生命的自主性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要见刘姥姥,乡下人没有见过世面,有点自卑不敢去见。平儿就说:“不怕的,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

“刘姥姥进去,忙陪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

贾母歪在床上,只是点点头,问:“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最先问的就是年纪,知道了年纪就能比较出她们的身体状况。


刘姥姥连忙站起来回说:“今年七十五了。”

贾母的年龄大概在六十几岁,一听刘姥姥的年纪就吓了一大跳,“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

刘姥姥很会讲话,她说:“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

贾母说:“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一方面在讲她的身体,一方面是客气。


可是从她的话里,我们也感觉到贾母的寂寞。她富贵、有福气,还有这么多孙子孙女,可是有一种荒凉。

其实如果按今天来讲,才六十几岁,生活条件又这么好,绝对是可以箭步如飞的。可是因为大家都认为她是个老寿星,她就被供在那里。

她已经被决定了,失去了生命真正的自主性。

刘姥姥说:“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不能。”贾母说:“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

贾母因为没有机会劳动,她自己觉得变成了“老废物”。很了不起的一句话,可是这样一句话要从贵妇人的口中说出。

贾母是《红楼梦》里四世同堂的一家之长,她是荣国公的太太,创业的第一代,知道什么叫白手起家,也早就预料到她的子孙大概连守成都守不住了。

我一直觉得贾母的心里有一种哀伤,而她又不知道怎么办。

03

人生里的救赎

记得一个学生曾跟我说,她母亲在帮别人带孩子,她担心母亲受累,就把那个小孩子送回去了。她觉得自己是好意,可是她和我说:“很奇怪,我妈妈跟我大吵一架,说怎么也不征得她同意。”

我说:“你大概没有想到对母亲来讲,看孩子不是赚钱的问题,是她需要有个事做。”她需要的不是钱,而是自己还有能力的那份自信。

所以我相信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开发,有很大一部分是要开发生命存在的自信和价值。

问题是要先有觉醒,才能避免“老废物”的悲哀。相比之下,刘姥姥就聪明得不得了。这个老太太的聪明是被乡下生存的艰难造就的。

后来的故事里刘姥姥装疯卖傻,她的一举一动都很滑稽,看起来好像是一种悲剧、一种侮辱。

这些场景其实很让人心酸,不是心疼刘姥姥,而是心疼贾府的人。他们的日子寂寞荒凉到没什么快乐可言,忽然来了一个老太太,他们就可以这样开心。

贾府荣华富贵,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可是他们有一种精神上的贫穷。

刘姥姥回家的时候,贾家送给她的东西简直惊人,数不清的山珍海味。刘姥姥说我们穷人家哪里还得起,怎么报这个恩。

贾母说,没有关系,你下一次带一点地里的萝卜、芋头、花生就好了。富贵人家特别渴望吃到泥土里长出来的最朴素的东西,可是他们没有。

刘姥姥后来真的带了一点地里的萝卜、地瓜,贾府的人简直高兴死了。这是我们想不到的一种救赎。

我们从来没有想到富贵竟然也是另外一种束缚、包袱。有一天可以到田地里过这么朴素的生活,反而是一种救赎。

三十九回非常有趣,它在讲两个不同环境里的老太太,结局和各自面临的问题也如此不同。大家知道贾母算是有福气的,因为真正抄家的时候她已经走了。

另外一个老太太刘姥姥,因为贾府的帮助过得安安稳稳,没有受到任何的惊扰,最后还救助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


命运仿佛是在和人开玩笑般地掉了个儿。可见人生真是无法预料的,荣华富贵时期的贾家,哪会想到有一天刘姥姥会成为他们的恩人。

作者把人生讲得如此丰富,大概就是提醒我们要有一种谦卑吧!不管自己此刻身在什么样的处境,都要宽和地去看待人生。

这个宽和就是明白得意与失意都只是一个幻象而已,重要的是如何找到生存的生命力和意志力。

What


波士顿这个城市起源于一个运输牛群的中转站。该市混乱的道路(下图),来自原来牛群走的路。
David Perell

锚定偏差(anchoring bias)指的是决策时严重依赖第一个可用的信息。

比如,你走进一家体育用品商店,发现的第一件商品,是一条价值500美元的运动裤。接着,你看到另一条价格为300美元的运动裤时,就会觉得它很便宜,实际上如果首先看到这条300美元的裤子,你会觉得它根本不便宜。

– 《锚定偏差

外滩晨曦

阿迪达斯的衣服
耐克的鞋子
优衣库的裤子、内衣、短裤

















我6年来的创业心得:1-3-2模型和人生商业模式

创业中,能遇到好的合作伙伴,尤其是价值观一致的合作伙伴,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比如得到。说两件事。

— 1 —

送到门口的门口

策划《刘润•5分钟商学院》的时候,得到还在朗园办公。所以我常常去朗园开会。

罗胖,脱不花,当时得到的总经理曾捷,产品经理李双宏,还有等等。一屋子很多人。

开完会后,告别就要离开。突然,一屋子人刷地全站起来了。然后,由罗胖带领着,10个人一起,穿过整个办公区,把我送到电梯。

这架势,你有点不敢相信。所有人等电梯关上门,再穿过整个办公区,回到会议室开会。

几次都是如此。

送人,可以起身打招呼,可以送到会议室门口,可以往前走几步等客人回推,可以一个人代表送到电梯,但是像这样10个人,从董事长到CEO到总经理,到所有参与员工,一直送到门口,还是第一次见到。

我相信这是一种设计好的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背后,是对合作伙伴的尊重。

— 2 —

这些钱请收下

几个月前,罗胖和脱不花一起给我打电话。邀请我在得到三周年上做演讲。16位演讲者,15个同事,就我1个外部演讲者。

讲什么?从16个角度,把得到做知识服务这门手艺,无私地回馈给社会。我就从“得到系老师”角度讲讲。

我一口答应了。参加公司的商业活动并做演讲,我一般是收费的。

但是得到是合作伙伴,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还分什么彼此。罗胖和脱不花对占用我的时间,非常克制。这次一起打电话来,当然必须支持。

于是,我就开始准备了一版PPT。然后,罗胖、脱不花又一起给我打电话,给我的PPT提建议。我又改了第二版。然后,他们还要了我的身材数据,做了一套西装。

提前一天,还去现场带妆彩排。只为上台讲18分钟。

我本来是从上海飞东京的,但为了得到3周年,从上海飞北京,北京飞东京。

前段时间,得到问我要账号,说活动结束了。有点课酬,要打给我。

我说不用了吧。我从来没想过拿课酬。这演讲,不只是为了得到,也是为了我们共同的课程啊。脱不花说,那不行,占用了您那么多时间。

最后,我坚决没要这笔钱。我们说好,改为吃10顿小龙虾。

好的合作伙伴,想得不是把你的时间用尽,而是如何克制自己不去占用你的时间。尊重你,尊重你的时间。

我身边优秀的企业家,和别人争论的问题,常常是:这明明是你应得的,必须收下。而不是:能不能再便宜一些啊?

优秀的企业家,总是想方设法给,而不是想方设法拿。

润米的价值观是“舍满取半”。很幸运,我周围的伙伴几乎都是。

最后的话

创业6年来,常有人问我创业心得。我总结了一下,就是4个字:“舍满取半”。

别人舍6分,说9分,取8分;我要求自己,舍9分,说8分,取6分。即:给别人交付9,自己只拿6,虽然看上去吃亏了,但是形成了非常好的动能。

舍满取半,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系统动力”,生生不息,这就是“1-3-2模型”。

1
2
3
1到3,靠创新和效率;
3到2,靠“舍满取半”的性价比,就是消费者获益;
2到1,靠商业模式产生的持续盈利。

与客户,同事,朋友,家人相处,其实也是一样,终极要义就八个字:做大蛋糕,舍满取半

做大蛋糕,就是“改善交易结构,创造效率空间”,做有增量的事情,不要做左手换右手的事情;

舍满取半,就是“让消费者因此获益,自己同时获得成功”,赚的钱我不能都要,你先拿走一半,剩下的再给我。

学到的就要教人,赚到的就要给人,“做大蛋糕,舍满取半”,就是人生的商业模式。

从员工到老板,你必须经历的三次跃迁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越来越好。

在这个过程中,有三次跃迁,非常重要。

如何成为好的员工?
如何成为好的管理者?
如何成为好的老板?

— 1 —

如何成为好的员工?

衡量一名员工的好坏,也许有八万四千种方法。但是,最根本的,还是看他承担多大责任,交付多少业绩

常常有人说,“给我多少钱,我就做多少事”。好的员工,不会这么说。他们会反过来讲,“我做多少事,就能拿多少钱”。

为什么?这背后有两个重要的商业逻辑。

第一,工资是给职位的定价。

你可能认为工资是给你的定价,衡量你值多少钱。这种想法很正常,但这种想法也很错误。

工资是给职位的定价,由职位的重要性决定。

销售副总裁的工资,几乎一定比前台要高。这和你是否清华北大毕业,有没有读500本书,没有太大关系。

工资是发给职位的,职位背后是责任。承担的责任越大,交付的价值越大,职位的定价越高,这是工资背后的真正逻辑。

所以,好的员工,会想办法承担更大的责任。做更重要的事,才能拿更多的钱。

第二,职位的价格由最便宜的可胜任者决定。

职位的背后,不仅仅是公司内部的责任,还有外部的竞争者。

在中国,请钟点工阿姨很便宜,因为供给充沛;在美国,妈妈要自己带孩子做家务,爸爸要修屋顶剪草坪,请阿姨太贵了,因为保姆稀缺。

供给越稀缺,价格越贵,这是非常简单朴素的经济学道理。

这句话听起来也许有点扎心,但事实是:你的薪水由可替代者中,最便宜的那个人决定。

那些虎视眈眈者可能比你更优秀,要价比你更低,随时准备趁虚而入,让老板毫不犹豫换掉你。

所以,好的员工,也会想办法积累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能力。

而只有积累能力,承担责任,交付业绩,才可能获得未来更广阔的空间。

因为常常有人来问我,我要怎么样更进一步?直接向老板请求吗?

这时,你把老板置入一个困难的选择:万一你做不好怎么办?

小心谨慎的老板,不敢冒这样的风险。

所以,站在老板的角度,员工必须主动证明自己的能力,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当你是级别5的时候,提前做些级别6的事情,让老板意识到,原来把你放在更高的位置是没有风险的。

这样,当级别6的职位空出来时,你自然成为了第一选择。

这个上升的路径,就是“追认”。而大部分升职,都是被“追认”的。

但是追认的前提,是你真的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交付业绩的实力。

因此,如何成为好的员工?

这一步的跃迁,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是一只能下金蛋的鹅,把这只鹅养大养胖,就是所谓的成长。

中国有句古话,“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但这句话,并不好。这是一种消极。

不要做撞钟的和尚,要做一个勤勉的扫地僧。

像海绵一样成长,像战士一样实践。也许你一开始默默无闻,但是有一天别人看见你时,你早就准备好了一鸣惊人。

— 2 —

如何成为好的管理者?

衡量一名管理者的好坏,可能也有八万四千个角度。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治理水平

为什么?

因为管理者,需要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人心。人心与人心之间的博弈,也许会互相消耗,降低整个组织的效率。

如何设计出合理的制度和自我运行的系统,是衡量管理者好坏的重要标志。

我常常举一个例子:和尚分粥。

七个和尚喝一桶粥,怎么分?

通过抽签决定谁分粥吗?结果,只有自己那天分粥,才吃得饱。

推举道德高尚品德优良的和尚分粥吗?结果,大家无所不用其极,讨好贿赂。

组成一个三人分粥委员会,四人评选委员会吗?结果,大家互相扯皮,彼此拆台,都吃不饱。

最后,轮流分粥,而且是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自己拿最后剩下的那碗。结果,公平了。

制度设计,是管理者要面临的大难题。

因为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变好;而差的制度,会让好人变坏。

管理者,要学会用“治理”的方式去做“管理”。

我常常和公司的小伙伴说,我们必须依靠规则,依靠逻辑,依靠制度来自我运转。这样我有一半时间出差不在办公室时,公司才不会乱成一团。

“治理”,就是定义好责权利的关系。确定公理,推演定理,不断优化,坚决执行。

我说,关于责权利的法则,我们只有一条公理:创造最大价值的人,获得最大的收益。

所有的制度安排,都是我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和智商,根据这条公理,推演出的定理。

任何制度安排(定理),如果违背了唯一公理,那一定是我经验和智商不够导致的。

我会为我的错误道歉,然后坚定地修改优化制度安排(定理)。

如果我拒不改正,你们可以毅然决然地离开我。

所以,好的管理者,能用责权利进行“治理”,让员工进行自我“管理”。

— 3 —

如何成为好的老板?

衡量一名老板的好坏,可能也有八万四千个方面。但是,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少数企业才能享有的一种红利。这决定了企业的方向,也决定了这名老板值不值得跟随。

有一次,阿里的销售人员在做培训。马云顺便去看了下。

他居然发现,培训老师在讲如何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把梳子卖给和尚。

马云听了5分钟后,非常生气,立刻把这个培训老师给开除了。

马云说:把产品卖给那些不需要这个产品的客户,我认为这就是骗术,而不是销售之术。

同样的,雷军在小米一次内部会议中提到一件事:

他面试了一个人,这个人很厉害,简历接近完美。在一家重要的供应商任职时,刚接手大概是900万美金一年,然后四年干到了2亿美金的生意。

那个人说,我有能力把稻草卖成金条。这就是我的能力。

雷军说:你和我们的价值观的不符。我们不需要骗用户的人。

雷军在这次内部会议,和大家说:

我们靠每天像农民种地一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不做坑爹的事情。哪怕这种人在市场上是非常受欢迎。这不是我们的哲学。

什么叫真材实料?什么叫和用户做朋友?如果你有一天知道你的朋友,是把稻草用黄金价卖给你的时候,他是你的朋友吗?

难道我们真的习惯了尔虞我诈的生活吗?我们能不能有一个公司,真的值得你信赖呢?

这,是价值观。

而这种价值观,落实到企业具体经营中,就是提供真正的好产品,好服务,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

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一个屠夫对养的猪说:来,咱们好好聊聊。我想听听你的真实想法。

你今晚是想被红烧呢,还是清蒸呢,还是被灌成香肠呢?我为你服务。

猪说:主人,我想不被吃。屠夫说:跑题了跑题了。我是问你,打算怎么被吃。回答我,我为你服务,我听你的。

我们过去一直对用户说,我很用心,我为你好,我掏心掏肺,我以你为中心,但其实都是想说,“我要吃掉你”,“我要赚钱”。

我们也许忘了,和尚根本不需要梳子,稻草也不应该卖成金条。

这种价值观,在企业经营中总结为一句话就是:

一切商业的起点,都是消费者获益。

好的老板,应该有这种执念和信仰。

最后的话

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变好的过程中,都应该经历三次跃迁。

1
2
3
如何成为一名好的员工?承担责任,交付业绩。
如何成为一名好的管理者?用治理的方式,做好管理。
如何成为一名好的老板?用坚定的价值观享受红利,让自己值得跟随。

每一步,都是巨大的成长。

成长,是我们的主要产品。至于成功、赚钱、或者失败,都是副产品。

当你不满足自己的成长,希望自己能成长得再快一点时,也许就离下一次跃迁不远了。

刘润:胆小鬼博弈

  1. 很多同学问我,如何看待中美之间不断升级的冲突。

  2. 本来都以为,咳,瞎操心啥。床头吵架床尾和,这就是个谁洗碗谁拖地的摩擦。没什么大事。吵吵更健康。过几天就好。

  3. 但是几年过去了,越吵越严重,越吵越严重。甚至最近,美国居然要求中国关闭在休斯顿的总领馆。然后,中国拒绝搬离。再然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宣布对中国的接近政策“失败”。再再然后,中国通知美国关闭成都总领馆。

  4. 这看上去不像是吵架啊?甚至有人担心,你们赌气说要离婚,不会真的是真的吧?

  5. 我不是国际政治专家。去的国家地方不少,懂的政治不多。说“不是专家”,都已经恬不知耻地高抬自己了。我完全就是一个门外汉。

  6. 但是,随着看到身边不断、不断、不断发生的变化,一个经济学概念,开始越来越、越来越、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7. 今天,我们不聊国际政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概念:胆小鬼博弈。

  8. 什么叫“胆小鬼博弈”(Chicken Game)?

  9. 你驾驶着一辆汽车,在道路上飞速行驶。突然发现,居然有一辆汽车在逆行,冲着你迎面开来。

  10. 你一身冷汗,拼命按喇叭,提醒它赶紧转向,避免撞车。

  11.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这辆车不但没有转向,反而也开始拼命按喇叭。他以为是你在逆行。他按喇叭命令你转向。

  12. 那么,到底谁在逆行?

  13. 这个问题,现在已经不重要了。这个道理,现在也没法讲了。现在唯一重要的问题,是谁转向,而不是谁有理。否则,就要撞车。

  14. 现在,怎么办?我不想撞车,但我也不想给傻子让路。怎么办?

  15. 踩油门,加速,撞过去!

  16. 为什么?面对傻子的最佳策略,可能是“假装”疯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傻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

  17. 你只要“假装”不要命,就该轮到对方纠结了:我的天!你疯了吧?怎么办?我要退缩吗,还是“假装”更加不要命?

  18. 一秒钟后 …… 他把油门踩到了底。

  19. 他当然不想死。但是他想让你相信:他真的疯了,他不怕死,他什么都干得出来。他想把你吓成胆小鬼。

  20. 这下轮到你了。你怎么办?

  21. 一咬牙,一跺脚,一用力,把方向盘从车上拔了下来,然后在车窗外挥舞:我是真的疯了。想死就来吧。

  22. 对方终于被吓尿了,赶紧转向。你立刻把方向盘安回去,定定神,好险好险,然后欣喜若狂:我赢了。

  23. 这就是“胆小鬼博弈”。

  24. 胆小鬼博弈,主要靠演技。一直演到对方首先说:算了算了,我怕了你了。他怕了,你就赢了。

  25. 但是,胆小鬼博弈特别容易擦枪走火,万一他真的疯了呢?万一他看见你挥舞方向盘,就干脆拿出手绢,把眼睛蒙上继续开车呢?

  26. 前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说,想要用好胆小鬼博弈,你首先要学会“边缘战争艺术”。什么是边缘战争艺术?就是无限逼近战争边缘,但又不卷入战争的必要艺术。

  27. 夫妻吵架,合伙人内斗,和客户谈判,常常是一个人摔文件,另一个人就撸袖子,然后这个人就要掀桌子。

  28. 胆小鬼博弈的核心技术,是所有人都觉得你这次肯定要掀桌子了,但只有你知道自己永远不会动手。

  29. 但是,但是,但是,如果这时有一群旁观者,在愤怒地呼喊:掀啊,掀啊,不掀你还是男人吗?…… 桌子可能真的会被掀掉。

  30. 不要做这样的旁观者。不要做这样的旁观者。不要做这样的旁观者。

  31. 我不懂国际政治。我就是想说说经济学,说说博弈论,说说胆小鬼博弈。

  32. 说完了。

江海关大楼

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上海定调的,不是滨江公园的爵士音乐会、江面雾霭中的汽笛与街市中的喧闹,而是海关大楼传来的钟声

江海关大楼是位于中国上海外滩的历史建筑,地址是上海市中山东一路13号。江海关最早在1846年在这一位置建造衙门,现存建筑建于1925-1927年,是上海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之一。目前该建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使用。

上海海关大楼最著名的是它高耸的钟楼和大钟。海关大楼安装大钟起步于19世纪下半叶,1893年竣工的教堂式江海北关大楼上安装了一座海关大钟。装备大钟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考量:

其一,1893年建造的海关大楼是当时外滩最高建筑物,由吴淞口驶入黄浦江外国轮船,在很远处就看到了海关大楼并听到了钟声,很快将进港靠泊办理船舶入境海关手续和装卸进出口货物,起到航标和灯塔作用

其二,高耸的海关大楼和婉转的钟声给城市带来生活立体感节奏和旅游景致的点缀

其三,海关大楼安装大钟有其历史原因和海关自身业务工作的需要。从19世纪开始,海关学习西方国家海关以天数计算船舶吨税办法,超过夜里12点钟就另加1天,由于进出口船舶来自世界各地,船舶自备时钟误差很大,经常引起争议,为了统一报时,皆以海关钟楼敲点为准,1893年建成的江海关大楼已安装大钟,此后建成的粤海关、潮海关、江汉关等大楼也都安装大钟。

1925年江海关投资430万两白银建造新大楼时,税务司和海关监督决心重造一只全国最大、世界闻名的大钟。两年后,海关大钟与大楼同时建成。海关大钟由英国John Taylor & Co(钟声报时机件)及JB Joyce & Co(时钟本身)[注 1]设计制造,总造价为5000多两白银,1927年制成,同年8月从伦敦运到上海,原包装木箱连同大钟共重6.25吨,把6吨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钟楼时,外滩马路行人都停步观望之吊装奇景。

1928年元旦敲响第一声,每一刻钟都会奏威斯敏斯特钟声。这座大钟楼,时为亚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海关大楼顶部为逐级收拢的四面钟楼,每日准确、悠扬的报时钟声使之与南侧原汇丰银行大楼一起成为当时年代外滩建筑群的核心建筑之一。钟楼旗杆位置北纬31°14'20.38,东经121°29'0.02,成为20世纪20年代上海地理位置的标志点,同时也是外滩建筑中最高、气派最大者。

1966年大陆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上海红卫兵冲入海关大楼,欲毁坏钟楼,遭到海关人员阻止,但此后钟楼的钟面被改建成葵花图案,钟声也改为毛泽东颂歌《东方红》。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沪,结合对上海历史尊重的考量,钟声和钟面恢复成原貌。

1997年7月1日,由于官方有关部门对于在外滩播放以前“殖民者的音乐”表示不满,因而中共上海市委下令将威斯敏斯特钟声停止,仅保留整点报时。

2003年5月1日起,钟声重新恢复,不过演奏的乐曲又被改回文革时的音乐《东方红》。大钟的机械并不能演奏《东方红》曲调,现在播放的音乐是通过扬声器广播的录音。

守钟人看似每天可以爬上外滩最高点欣赏风景,潇洒浪漫,其实相当无聊,责任却非常重大,因为無可替代;魏老师过去25年基本没放过长假离开过上海,是外滩门面的幕后功臣。当每年除夕,大批人潮聚集在外滩等着倒数过新年时,绝不会有人想到,在这高耸钟楼中,有一个人守在这,确保万无一失敲出新年第一响。

钟楼的楼梯设计成螺旋状直升而上,再往上一层是机芯室,这张图里有两根钟坠发条,包含上张图垂的比较低的共有三根发条,三根分别是用来连接控制走时、敲正点及敲《威斯敏斯特》钟声,这两条还工作状态,所以高高挂着,另一条敲《威斯敏斯特》用发条处于停用松驰状态,所以垂在下面,哪天又要开始敲奏《威斯敏斯特》才会再上紧发条升起

有时钟,才会有时刻表,对机动性极强的现代商业社会来说,”守时”是一种很重要的品德,时间被当作一种标准化的度量,用以统一和安排人们的生活节奏
《上海繁华》

在外滩钟楼的心脏,听这90年不间断地”咖哒”,就在这规律的”咖哒”声中,上海各行各业就利用它的同步性来为整个商业社会设定步调,上海的历史与气质仿佛都被凝缩在这声”咖哒”中。

外滩的《东方红》,一刻时,只播放第一小节,半点时两小节,三刻三小节,整点时就是完整的《东方红》。在视屏里可看到,只有播放完之后铜鎚才会敲击,录制时间是下午两点,因此敲两下。下次如果你整点时路过外滩可以仔细听,《东方红》及报时钟敲出来的感觉是不同的

How

如何下决定?3个模型助你破解难题

人生诸多难题,模型给你答案。

经常有人问我,作为商业顾问,给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我觉得,要当好一个顾问,重要的是心里要装有众多的模型。

这样当你在做咨询服务时,面对企业家提出的你无法预知的问题,你都可以从兵器库中拿出一个模型,帮助破解决策难题。

就比如最基本的,我们该如何做事,

到底是先快速把事做完还是先把事做好?

我忙死了,到底是先做紧急的,还是先做重要的?

到底是以我为主,还是以客户为主?

其实,不仅是企业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决策难题。

那,怎么办?

今天,我就从兵器库中拿出3个模型,尝试破解上面提到的问题,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1.快速做事 or 把事做好

到底是应该先快速把事做完,还是应该先把事做好?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问题。

这样问,其实隐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快速把事做完,就做不好事;把事做好,就不能快速完成。

事实上,很多人不但能把事做好,也能快速完成。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就要借助我们今天的第1个模型:效果和效率模型,来破解这个抉择难题。

把事做好,是效果好;快速完成,是效率高。

如果把效果和效率,放在天平的两端,一样的为难。

但如果你把效果、效率变成二维四象限的横轴纵轴呢?

见下图。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模型。

什么是高效率?

就是,花最少成本,最快地把事做完。

什么是高效果?

就是,结果导向,通过目标管理,解决过程遇到的困难,高质量的完成目标。

如果,只考虑高效率不考虑效果,就会落在高效率低效果这个象限,追求的是把事情做对,而不管好赖。

而如果只考虑效果好,不考虑效率,那就落在低效率高效果这个象限,追求的是做对的事,而不管能不能花更少成本、更快的把事做完。

那真正的高手会怎么办?

当然是把事做得又快又好,也就是落到第一象限。

比如京东就是高手之一,京东有句口号叫“多快好省”,物品又多质量又好是高效果,又便宜,物流又快是高效率。

所以京东追求的就是把对的事做对。

2.重要的事 or 紧急的事

“我忙死了。到底是先做重要的事,还是先做紧急的事?”

这个问题本身也是个问题。

这样问,其实隐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重要的事都不紧急、紧急的事都不重要。

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下面,借助我们今天的第2个模型:重要与紧急模型,来破解这个抉择难题。

如果把重要和紧急,这两个放在天平的两端,一样的为难。

但如果我们以重要性为横轴,紧急程度为纵轴画一个二维四象限图呢?

见下图。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模型。

对一个想把企业做大做强、为社会谋福祉的企业家来说,你每天遇到的事,都在哪个象限?

比如,供应商生产突然出了问题,交不了货了。这对你影响很大,而且是突然发生的,所以这是重要紧急的事。

公司未来的五年规划是否要根据新环境调整?1年后要归还的银行借款,应该如何筹集?等等,这些事对公司影响很大,但还不需要你马上下决定,这是重要不紧急的事。

有企业家同学突然来到你所在城市,想中午聚聚,这就是不重要但是紧急的事。

你每天刷刷抖音,就是不重要不紧急的事。

明白了这个模型,为什么你还会感觉忙死了?

那可能是因为,你总感觉有做不完的事,尤其是让你特别头疼的重要且紧急的事,让你感觉特别焦虑。

所以,“忙死了”是你没有把所有四个象限里的事情合理安排好的一种焦虑的状态。

那真正的高手会怎么办?

要事第一。

控制那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占你处理的事情比例不超过1%。

你甚至可以要求戒掉这些事情,比如刷抖音、追剧等这些杀死时间的事。

拒绝大部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让它们少于15%,比如一些低效社交,不重要的业务审批等等。

这样你就可以把65%-80%的时间花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上。

并因此,把焦虑之源,“重要,并且紧急”的事情,减少到20%~25%。

— —

可能有同学会说,我的事都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没办法降低。

怎么办?

那我举一个美国消防队的例子。

消防队每天做的事就是救火。

这绝对是重要且紧急的事了吧,都火烧眉毛了。

刚开始消防队,也是疲于奔命,每天四处救火。

可能有同学会说,消防员不就是救火队员吗,不救火他们还能做什么?

可这个消防队不这么认为。

他们开始在疲于奔命、四处救火的同时,每天都会抽出一点点时间排除小镇上的消防隐患,培训人们的消防意识和知识。

这样做过了一段时间后,奇迹发生了。

这个小镇的火情居然大幅减少。

而这个消防队的主要工作占比,也从疲于奔命、四处救火,变成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排除消防隐患、进行消防培训。

这就是要事第一。

3.我的利益 or 客户利益

到底是以我为主还是以客户为主?

这个问题本身也是个问题。

这样问,其实隐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和客户是竞争关系,做零和博弈。

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下面,借助我们今天的第3个模型:自主与合作模型,来破解这个抉择难题。

把“我”和“你”,放在天平的两端,一样的为难。

但如果我们把“更关注自己的自我”和“更关注别人的合作”作为两个轴呢?

见下图。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模型。

一个人如果以“我”为主,太关注自我。

那他的状态是什么?

是竞争,他们把人生当作角斗场。

还有另一种人,只关注别人感受,以“你”为主。

他心中几乎没有自我,满眼都是别人,为别人而活,别人只要不高兴,就怪自己,就很难受。

这种状态是什么?

是适应,他们把自己活成了别人的附庸。

所以,到底应该以“我”为主,还是以“你”为主?

真正的高手,都是以“我们”为主。

这个世界上的资源是充裕的,总有一种选择或者办法,能做到“我”赢,“你”也能赢。

这样的高手,会把人生当作合作的舞台做正和博弈,而不是角斗场,去做零和博弈,更别提成为别人附庸了。

世界之大,大到每个人肯定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

同行非敌国,船大不占海。

举个例子。

比如,《穷查理宝典》里,芒格要收购一个合伙人的股份。

他让那个合伙人出价,合伙人出13万美金。

芒格仔细调查后说不行,应该是23万才对。他就真的多付人家10万美金。

那个合伙人也许表现吃惊和不解。

于是,芒格对那人说到:“我是对的。你很聪明,迟早你将会明白我是对的。”

还有一次,芒格在收购一家企业的时候,当时有两位老太太持有该企业发行的债券。

本来面对这两位对手中债券的价值不是很懂的老太太,他很容易以远低于面值的价格收购这些债券,但是芒格却按照面值给了她们钱。

这时,可能有人会说:“芒格不是有钱任性,就是脑子有病”。

但真正懂得以“我们”为主合作的人就会明白:芒格尊重真实价值,取得了双赢。

也因此,可能会有越来越多项目来找芒格。

— —

但是有时候,即使我们极力争取做到以“我们”为主的合作态度,给对方保留利益,对方却一直坚持要的更多,让我们没有利益。

比如,供应商为了提高自己的收益,不管你的死活,提高价格;

房东见你生意不错,提高租金;

厂商为了去库存,要求你提高采购量等等。

这时你要抱着双赢的态度,多与合作伙伴沟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取做出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如果还不行,你实在接受不了,评估损失后,觉得利益受损严重。

那就别干了,千万不要妥协。

这次买卖不成,仁义尚在,或许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

你的善良,要带点锋芒。

这就是以“我们”为主的合作状态。

最后的话

人生诸多难题,模型给你答案。

1
2
3
4
5
6
7
8
很多人看事情、做抉择、下决定习惯用二分法,把两个维度的事,放在一条线段的两端:
要么快速做事、要么把事做好;
要么先做重要的,要么先做紧急的;
要么只考虑“我”的利益,要么只考虑“你”的利益。
但其实,两个维度的事,就应该把他们放在二维四象限中去看。
哪有什么快速做事和把事做好的纠结,我们应该:把对的事做对。
哪有什么先做重要的还是先做紧急的事的犹豫,做事最重要的是:要事第一。
哪有什么到底是考虑“我”的利益,还是“你”的利益,我们真正应该考虑的是:“我们”的利益。

这样,你才能更准确地做抉择、下决定。

— —

当然,我们每个人遇到的抉择何止这三个,这3个模型仅仅是抛砖引玉。

若是喜欢,后面我会继续分享一些商业分析模型给你。

期待你能在文章末尾给个三连:点赞、在看,分享。

感谢。

祝你可以遇事有模型,再也不纠结。

张居正触碰的游戏规则

南风窗官方微信公众号:南风窗(SouthReviews)

有点文化的人好像都知道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书记就多次提到这本书。

万历十五年是1587年。时光再往前倒退10年,万历五年,即1577年,农历9月13日,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在老家——湖广江陵——去世了。

这一年,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4岁,张居正52岁。

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从小就立志要通过科举道路进行阶层攀爬,但考了七次乡试,次次搞砸,以至于一直到死,都还是一个花钱买来的府学生,成为乡里笑谈。

1540年,张文明和时年15岁的儿子张居正作为同学一起参加乡试。张居正获得了第一名解元,而张文明则又一次落榜。

屈服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社排的人民群众并不随便去取笑一个要考“功名”的人。像范进先生,在未中举之前,就只有他的老丈人胡屠户取笑他。张文明之所以变成一个笑话,是因为他并不像其名字那样文明。这是一个有着极为粗鄙的利己主义本性的人,言行举止跟“读书人”标榜的道德仁义相去甚远。

虽然他是个笑话,可是儿子张居正有出息啊。1572年,张大人成为明朝最有权力的内阁首辅,整个家族也跟着鸡犬升天。

仗着儿子的权势,张文明也是江陵当地一霸,没少干坏事,当地官员管都不敢管,如张居正所承认的“老父……凭势凌铄乡里,混扰有司者,皆不能制”。

1577年,张文明去世了。这给张居正出了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公式

按照我们现在的思维,父亲去世了,张居正请几天假回去料理一下后事,然后回来上班,不就完了吗?

不是这样的,这里牵涉到了社会游戏规则的问题。我想给它列一个公式:社会游戏规则=规则+实力+人心

社会游戏规则非常多,宪法、法律、政策、规章制度、风俗、习惯、礼仪、道德、乡规民约、情境中的心理契约……统统都是。张居正的那个时代,是什么样的社会游戏规则给他出了一个大难题呢?

明朝是崇奉儒家的时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儒家的理论从家庭关系开始推演,在这种推演中,国是家的扩大,就相当于一个大家庭,所以作为这个大家庭的“家长”,皇帝又叫“君父”。

那就意味着,一个人要是孝敬父母的话,推理下来就会忠于皇帝;反过来,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很难指望他忠于皇帝。

所以,虽然皇帝要的是你忠于他,你是否实质上孝敬父母也许并不重要,但为了达成理论和现实效果,他至少要搞得很重视你孝敬父母的样子,形式上是必须讲究的。

当大家都认同“孝”这种伦理观念时,它就变成了人心。一个不孝的人,是要被大家强烈地谴责和表示极大愤慨的,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官场,他可能都混不下去。如果一个人是官员,那就尤其有义务做出“孝”的样子进行示范了。老百姓都是根据官员们做了什么,来判断一件事该怎么做的。

所以,对于官员来说,就有了“丁忧”制度。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如果一个官员的父母去世的话,他应该立即辞官,回家去守孝三年,这就是“丁忧”。根据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只要听到父母去世,官员就应该马上回家,压根就不需要打报告。官员回家守孝到期后,再复职做官,就叫“起复”。


至于为什么是三年(实际是27个月),大概是这样的逻辑:孩子在3岁前离不开父母的怀抱,父母去世后,孩子当然也应该守制三年。

我们再看一下游戏规则的公式——社会游戏规则=规则+实力+人心。

好,“丁忧”有明确的规则,但如果有人不遵守呢?你有办法吗?

有的。规则要得到遵守,是必须有实力和人心的保证的。实力和人心是迫使某一个人遵守规则的配套设置。就像一项法律,要保证大家遵守,肯定有国家暴力机器作为后盾,违反规则的人会被惩罚。而哪怕是道德,有人违背的话,也会遭受到大家的谴责。

明朝对违反“丁忧”制度的惩罚很简单。从实力上说,有严厉的惩罚条款,比如,如果有人对父母去世隐瞒不报,或贪恋官位不回家守孝,一旦被发现,那就“一撸到底”,发回原籍为民。

在人心上也相当严厉,一个人主动违反“丁忧”制度,在大家眼中,他差不多已等于说自己不是人了,会遭到所有人的唾弃。

“夺情”

但“丁忧”的规则,似乎没有考虑到特殊情况。比如正在打仗,一个官员的父母突然去世了,他应该怎么办,马上撂下一切回家吗?如果一个重要官员的离开,会危及江山社稷呢?

这个时候,另一个游戏规则就激活了——为了什么什么,可以不怎样怎样。

所以,“丁忧”制度之外,相当于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补充规定,如果遇到紧急、重大、不能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皇帝就可以发一个圣旨,要这位官员继续坚守岗位。这就叫“夺情”。

但是,不管怎样,不让人守孝,总是不对的,很不近人情。即使要“夺情”,往往也是皇帝先让重要官员回家奔丧一段时间后,才下旨说你赶快回来上班吧,这儿离不开你。

皇帝也是不想让自己显得带头破坏游戏规则的。

另外,一个官员被“夺情”了,虽然是皇帝下旨,但为了弥补“孝道”在被“国家利益”压倒后造成的意识形态损失,人们也会非议他。换句话说,虽然他违反规则在程序上具有合法性,不会遭到实力的惩罚,但“实质不合法”,人们仍会保持心中维护规则的谴责能力,他在道义上会付出代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一个官员的父母去世,他不想回家守孝,那么,理论上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皇帝下旨“夺情”。

“夺情”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回家奔丧完毕后,皇帝就下旨让官员回来上班,不用守孝三年(实际是27个月);另一种是直接不回家奔丧,没有离开工作岗位,皇帝直接下旨“夺情”——这种方式太激进了。

但现实是,一个社会游戏规则,只要有“例外”“特殊情况”“补充规定”之类,它在逻辑上,就可能有绕开规则的操作空间。“例外”“特殊情况”“补充规定”,是为某类情况准备的,所以也相当于是为某类人所准备的。

心思

从内心来讲,张居正当然不想回去守孝。

首先,但并不是很重要的是,他和张文明恐怕并没有太多的父子感情。他清楚自己是什么人,也清楚这位老爹是什么人,以及彼此把对方当成什么。更何况,那么多年来,他不断地满足老爹的各种私欲,已算是尽孝了吧。据考证,张居正和张文明有整整19年未见,感情之疏淡可见一斑。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张居正害怕离开现在的权位。《明通鉴》一语揭破:“自以握权久,恐一旦去,他人且谋己。”从主观客观来说,张居正都不想、不能“丁忧”,连回家奔丧都不想。


张文明的去世,“丁忧”的游戏规则,是一个意外的大麻烦。试想一下,作为内阁一号人物,张居正带头违反“丁忧”制度,而且回家奔丧都不愿意,这是要向天下传递什么样的信号?

这样做显然胆子太大了。他能够利用的规则,只能是“夺情”。

要当时的万历皇帝下旨“夺情”,并不复杂。因为,明帝国的权力格局是这样的——天下最有权力的三个人,一个是万历皇帝的妈,李太后,一个是内阁首辅张居正,一个是司礼监太监冯保,万历还没有“亲政”。这三个人关系偏偏还蛮好。

所以“夺情”不是问题。

有问题的是,张居正一方面要表演出自己想回家“丁忧”的样子,另一方面,又要让皇帝顺理成章地“夺情”。这对表演能力的要求,超出了极限,在逻辑上根本不可能。

万一你表演得多么想“丁忧”,观众当真了怎么办?那就变成了支持你“丁忧”的人心了,而你本来是想造出要大家反对“夺情”的舆论的。


在这种情况下,张大人为了照顾观众的理解能力,方便一些聪明人判断自己其实并不想“丁忧”,避免演得太像导致大家误判的风险,只能自己制造一个bug了。

这个bug就是在名叫《乞恩守制疏》的报告中加了几句。他说自己是“非常者”,所以,“非常理所能拘也”,“何暇顾旁人之非议,徇匹夫之小节”!“回家奔丧守孝”这类东西当然是常理,是可以不“拘”的。做大事的人,何必在乎别人的非议?

这被《明实录》的编者一眼看穿,在说到张居正的这份报告时,加了这么一句评论:“观此,而夺情之本谋尽露矣!”

博弈实力

博弈最终是实力的博弈,胜出的,也是占据优势的博弈实力。

因为,博弈从来不是规则VS人心,或人心VS实力,或规则VS实力,而是实力VS实力。规则、人心,是要通过某个机制转化为实力,才去VS实力的。

有一些人反对张居正“夺情”。要对付这些人也很简单,就是明朝的经典动作——对大臣进行廷杖,当众打屁股。廷杖一出,非死即重伤。想起来也是真有意思,你上书表演说要回家守孝,然后别人支持你,你不仅不感谢,反而还要打别人屁股。

在围绕“夺情”的博弈中,在游戏规则中拥有绝对博弈实力的张居正是胜者。那些反对“夺情”的人中,五人被廷杖,开除公职,或发配充军,一人开除,两人付出生命代价。其他人看到这势头,当然就没有公开表现出“人心”来了。

于是,“夺情风波”就此结束。

在这里我想问的是,“博弈实力”是什么意思?

两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在公式“社会游戏规则=规则+实力+人心”中,假设有A和B两个人博弈,无论A在规则、人心的指标上如何,但在实力这个指标上,他拥有绝对的实力,那么,是他胜出。这个时候,“实力”跟规则、人心并列,属于同一范畴。

比如,一个大人暴打一个小孩。在规则、人心上,这个大人都没有合法性,没有一种规则支持大人暴打小孩,大家对于他打小孩也会愤怒地谴责。但是,他在小孩面前拥有绝对的身体暴力,小孩打不过他。

当我们说,一个人和别人博弈,他有没有“实力”,指的就是这个层面的实力。包括了内在实力和一部分处于他的利益-心理网络中的社会实力,也即“本人的实力”。这个层面的实力,假定了跟规则、人心无关,或规则、人心转化为一个人实力的指标为零。


但是,我们说在社会游戏规则的博弈中,最终是博弈实力最强者说了算,这里说的实力,就不是这个层面的实力了,而是第二个意思的。

第二个意思,是在“社会游戏规则=规则+实力+人心”这个公式中,一个人整体的博弈实力,其实是包括了规则转化而成的实力,公式中的“实力”即他本人的实力,以及人心通过某种机制转化的实力。 换句话说,这个意义上的实力,不再只是公式中跟规则、人心中并列的“实力”。

列一下公式是:一个人的博弈实力=“规则通过某种机制转化而成的实力”+“他本人的实力”+“人心通过某种机制转化为实力”

好,最终是博弈实力最强者说了算的实力,指的就是这个公式。

从公式可以看出,如果“规则通过某种机制转化而成的实力”“人心通过某种机制转化为实力”,由于缺乏转化机制,或资源不够转化效率很低,可以认为他博弈的实力就是他本人的实力。

但如果“规则通过某种机制转化而成的实力”“人心通过某种机制转化为实力”有转化机制,或转化效率较高,那么,他的博弈实力,就是“规则通过某种机制转化而成的实力”“人心通过某种机制转化为实力”和“他本人的实力”相加。

像前面那个大人打小孩的例子,可以认为大人的博弈实力=0+他本人的实力+0。

而虽然规则和人心都有利于小孩,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人帮他,规则、人心都没有能够在那种情境中转化为实力。所以小孩的博弈实力=0+0+0。

社会实力

拥有最强博弈实力的人胜出,这是“元规则”。看上去似乎有点像是吴思所说的“暴力最强者说了算”。但其实不是,接近于吴思意思的,是“本人的实力”,而不是博弈实力。

在很多情况下,“本人的实力”最强的人当然胜出;但在另外的很多情况下,那不一定,甚至会遭到失败。这是社会游戏规则,和纯粹的暴力法则的根本区别,有时还是质的区别。

“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系统。我知道有些没有耐心的人会说,考虑规则、人心干吗,用拳头直接说话多痛快啊。但这样的人,明显不了解人类社会是怎么运作的。


人类社会,主要就是靠游戏规则的运作,才玩得下去。

这个原理,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这本书里讲得很清楚了。在霍布斯眼中,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大概是“最初状态”的意思)是,“人对人是狼”,没有什么规则,也没有什么人心,就拼谁最狠。

假如有一头最厉害的恶狼,它就一定胜出了吗?可不一定。事实往往是,别的狼会趁这头狼睡觉或没有防御时攻击它;这头狼也会老去,从而被更厉害的新狼吃掉。这种自然状态,博弈一定是“全输”的格局,不会有什么赢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最厉害的那头狼来说,它的“厉害”(也即“本人的实力”),会随着它老去之后而衰弱甚至消失。就是说,规则、实力、人心,都具有流动性,会随着时间、形势、情境的变化而强化或者衰弱,甚至消失;由于实力的流动性特征,随着一头狼的老去而衰弱,从长时期的角度上来说,一头狼根本无法依靠自己的厉害来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为了做到这一点,它必须借助本人实力之外的社会实力。

所以,对于强者来说,并不只是凭本人实力,更重要的是凭社会游戏规则来玩。如果规则和人心有利于他,就建立了一个可以保证安全和利益的秩序。他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庞大的社会实力来维护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他本人的实力,在时间的流动性中已经大大损耗,但只要跟规则、人心有关的这种社会实力好像还存在并有威慑力,他的安全和利益仍然能够得到维护。

比如,东汉末年,汉献帝皇权的实力早就不行了,但维护汉朝的社会实力(规则和人心)还在啊,所以曹操不会做出后来曹丕所做出的行为。

这说的是古代的情况。现代社会,有很多实力或规则,其实是符合人们的利益预期和真自我需求的,他们会主动认同。毕竟,这些规则不仅有很强的共容利益,它在制订之前或制订之后,都会经历合法性的审视。

无论怎样,一旦有了社会游戏规则,那玩家理论上就是构成“社会”的所有人。所有人似乎都可以利用社会游戏规则来博弈,哪怕本人的实力不行,但还有规则、人心这两块嘛。

Experience

光海书局


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吃火锅?你需要“运筹学”

火锅,真称得上是餐饮界的第一大品类,不管是众口难调,还是选择困难,一顿火锅都能解决。

火锅虽好吃,但食材从滚烫的汤底捞出,难免不小心烫了嘴。我的儿子小米,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俗话说的好,生活中的任何小事,都可能藏着大道理,吃火锅也不例外。今天我就通过小米吃火锅的故事,和你重温一下“优化”这个概念。

本文首发于2019年。

我家儿子小米可能是遗传了我的爱好,最近特别喜欢吃火锅,还总是点名要吃四川火锅。

我出差回到家,带着小米再次来到那家火锅店,确实特别好吃。


小米看锅开了,兴冲冲从锅里夹出一块鱼片,蘸上蘸料递进嘴里,一不小心,哎呀,烫着嘴了。

好烫好烫,好疼好疼。

我看着他可爱的样子,告诉他:小米,爸爸可不是这么吃的,我吃就不会烫到嘴。

然后,我又故作神秘的跟他说:我吃火锅的时候,用到了“运筹学”。

— 1 —

我就知道小米肯定会特别好奇,果然,他放下筷子,问我:用“运筹学”怎么吃火锅?

我回答他:

你看,我的面前是一盘调料碟,一个吃饭的小碗,还有一些没煮的食材。那我吃火锅一定是排排队的,是有顺序的。

如果我想吃一块鱼,一定是先夹出来,然后放在调料碟里,过一会再吃。

这样至少有两个好处:一边让鱼片吸收调料入味,一边是晾凉了降温,吃的时候不会烫到嘴。

在这个“过一会”的等待时间里,我就可以放新的东西下锅煮熟。回来再吃鱼。

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吃的时候,还不会烫着嘴。

我看着小米似乎明白了什么的表情,继续给他多些提醒:

仔细一想,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因为整个过程并没有花费任何额外的时间。

吃鱼的时间,等待的时间,把食材煮熟的时间,都是这么多。时间是一模一样的。

区别只不过是调整了顺序。

这些步骤里,有一小段无法回避、节约的“刚性时间”,就是把肉夹出锅,再到放进嘴里的一小段时间的。

冷却晾凉至少也要 15 秒、半分钟吧,如果把这段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就可以增加效率。

用“运筹学”的方法吃火锅,就是把肉先夹出来,上味晾凉,然后夹新的菜进去煮,再回来吃。交错开来,充分利用时间。

— 2 —

这也让我想起在初中时,学到的一篇课文,是华罗庚先生写的。

标题就叫《统筹方法》,是一篇关于算法、运筹学的文章。

华罗庚先生举了个泡茶的例子,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安排工序的重要性。

比如,想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水壶、茶壶、茶杯要洗;火已生了,茶叶也有了。

怎么办?

办法1:洗好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2: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洗水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坐待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3: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没能充分利用时间,“窝了工”。


这个例子让我印象极其深刻。“运筹学”的方法,也潜移默化影响我的生活和工作。

等到了我读大学,学习的是数学系。

数学系有一个专业,就是这个“运筹学”,运筹帷幄。华罗庚先生是运筹学的带头人之一。

运筹学在英语里,可以被称作 Optimization,在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语境下,被翻译成“运筹”,但如果我们直译的话,就是“优化”。

最简单的优化方式,就是通过改变排列组合前后顺序,让同样的资源产生更多有效的结果,同样的事情有更高的效率。

所以运筹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优化。

延伸到生活中就是,每一件事情都是可以优化的。

优化就是基于资源的禀赋,资源使用特征,资源独有的说明书,理清资源之间的关系。

— 3 —

果然,不一会儿的功夫,小米再没有烫到嘴,我看他夹菜时候念念有词的样子,觉得特别可爱。

趁着他还在兴头上,我们边吃边聊。

我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学问,就是在研究如何优化资源配置——

如何让资源在每个人手里发挥最大的作用,用什么样的制度来分配资源,得到最高效的生产效率。

这个学科特别厉害,叫做“经济学”。

所有学科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看似毫不沾边的“运筹学”和“经济学”,底层逻辑的本质都是“优化”。

更神奇的是,这些底层逻辑可以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大到影响国家的运行,小到吃一餐饭,吃一顿火锅。

— 4 —

从吃火锅烫嘴到运筹学到经济学再到“优化”的思考,我希望小米可以记住这次特别的吃火锅经历。

如果我们能时刻把“优化”这个概念放进心里,甚至作为思考的底层逻辑和偏好,相信在许多事情上都可以做得更好。

也许下次吃火锅的时候,你就会从“烫嘴”想到“华罗庚”、想到“优化”,吃饭的效率会更高,也会吃的更加开心。

更重要的是,我们一直讲一句话,“治大国如烹小鲜”。

火锅里也有生活的哲学,小事情也藏着大道理。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周围都会充斥各种各样的热点事件和分析文章,希望你可以用自己的常识和智慧,分辨出逻辑和事实的谬误。不受污染。拥有理性。

一日人生(2020版)

十年前的2010年7月24日,英国导演凯文·麦克唐纳德(Kevin Macdonald)和 Youtube 合作,邀请全世界的人们上传自己当天的日常生活片段。结果收到了189个国家/地区提交的80,000多个视频,长达4,500个小时。他用这些素材剪辑了一部90分钟的纪录片,取名为《一日人生》(Life in a day),目前在 Youtube 上已经观看了超过1600万次。

现在,他又和 Youtube 合作,拍摄《一日人生》的2020版,邀请大家上传2020年7月25日这一天的生活片段,上传到官网。下面是2010版的预告片

Reference

  1. 外滩钟声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2. 你真正的自我意识觉醒是在什么时候
  3. 喋血战士 Bloodshot
  4. 扔掉书本上街去
  5. 蒋勋:你有多久没有被拥抱过了?
  6. 通过阿里P9代考这件事,聊聊职级
  7. 努力工作3年,薪资被应届生倒挂,应该吗?
  8. 武志红:逼自己合群,是一件很傻的事 | 荐号
  9. 5个你最关心的问题,帮你在“史上最难就业季”披荆斩棘
  10. 史上最难就业季:4个建议,助你找到好工作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