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Writing

write.JPG

写作就是文字版的讲故事,类似于PPT,内容第一,逻辑第二,表现第三。

IPCreator:讲好一个故事就是成功,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

作文寫得好的,只能說是觀點“正確”,思路清晰,但創作恰好相反,創作者未必跟大眾有一樣的觀點,反倒經常有異於常人的想像力,以及能自圓其說的邏輯,如此,反而能創造出別出心裁的作品。有時候技巧學太多了,反而多了一個框架,框住了原本可能比別人更大的格局。

很多人写作,但并不代表写作的人都能称得上“作家”,就像不是唱歌或写歌的人都能成为“音乐人”。自我标签与他人认定往往有一定的距离,唯有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才能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洞察:小说创作的本质是什么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出版了很多著名作品,比如《我的名字叫做红》《雪》《伊斯坦布尔》等。2006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红发女人》中文版即将出版,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帕慕克分享了他对小说创作的看法。

在写作时,帕慕克能与很多人物都产生共鸣,有时是父亲,有时是孩子。他认为,

写作重要的不是看小说中的人物谁对谁错,作为一个作家,他更关注的是人物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

帕慕克说,自己写小说主要是为了两个原因,第一是表达自己。 他自己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他的观念,他面对所见所闻产生的感慨和情绪。第二是理解和他不同的人,从他们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 他说:“体验不同的视角是阅读至高的乐趣之一。”帕慕克还对小说创作的本质有一个总结:

“写自己时,要让读者以为你在写别人;写别人时,要让读者以为你在写自己。”

贾樟柯:任何写作都是在传递经验

导演贾樟柯在45岁时,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金马车”,他善于捕捉时代和生活的情绪。不过他也会警惕自己的伤感情绪,在重读了契诃夫的作品后,他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上一部电影(《山河故人》)情感投入非常多,后来发现有点过于伤感了,对于剧烈变革的波动时代,往往在创作中会感伤主义。当过度情感泛滥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会削弱我们的智慧,会削弱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他发现,契诃夫的作品中展现出了“在动荡中抵御自我的感伤,从而获得新的力量”,他也从这个角度里获得了新的共鸣。

贾樟柯还出版了文集《贾想I&II》,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他分享了对写作的看法。在他看来,任何的写作都是在传递一种经验,对他来说更重要的不是记忆,而是经验。“我们经历过很多,并没有太多的怀旧、留恋的情绪。但是经历过这些之后,你会形成某种经验,包括宏观的对世界整体、对人类、对历史的认识,也包括一些具体问题和事。老回忆过去缅怀过去没有意义,经验是我把自己的看法告诉大家。”比如当他对年轻人的整体生活状态产生了新印象时,他会通过演讲或者拍电影分享自己的看法。

Why I Insist on Writing Blog

Improving your ability of deep thinking by writing
Record your learning and growing up
Gain new insights through reviewing old materials
Force myself to Using English

For Yourself

Share for Others

Other People Say

观点:写作是一场你来我往的关系

珍妮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是英国著名作家,她的代表作品是《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这部作品也曾由她改编成同名剧集在BBC上播出,获得过戛纳最佳剧本奖。除了作家的身份之外,珍妮特·温特森也在大学里教授创意写作。在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她分享了自己在创意写作课上给学生们的写作建议。

她曾经跟学生说,写作的时候要一直守在书桌前,一直坐在那儿写,用文字说话,不要离开,直到你的文字开始反过来跟你对话。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没办法跟自己的文字对话,你也不能指望它们能和读者对话。写作是一场你来我往的关系,作家不总是主动的一方,文字也不总是被动的一方,这是一场共同创造的过程。

珍妮特说写作是她的老师,写作会带给写作者一些改变,正如读者总能从阅读中获得新发现。当她写作的时候,她会被自己的文字所改变。她说:“当然,有的人会恐惧变化,所以我总是告诉我的学生,要学会拥抱变化,期待改变。如果你都不能被自己的写作改变,你又如何期待你的文字能给读者带来改变呢?”

当写作时遇到了瓶颈怎么办?珍妮特认为:“一个人想写多好,他就要付出多少耐心和勇气。” 事实上,不管你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写作者,你总是需要一切从头开始,就像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认识世界那样,一步步向前走。写作是她的“老师”,很多时候写作会让她发脾气、无聊、苦闷,她从“老师”身边走开,去喝酒或者找朋友聚会。但当她回来,她的老师,也就是她的文章,依然在等待着她。这时候,她会向这位老师鞠躬,再一次开始写作。

大师:菲茨杰拉德关于写作的建议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曾经数次被好莱坞拍成电影。最新的一个版本在2013年上映,由巨星迪卡普里奥主演。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很推崇这本书。还有一个说法是,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三位美国大作家中,让人佩服的是福克纳、让人嫉妒的是海明威,但真正让人喜爱的是菲茨杰拉德。

菲茨杰拉德自己的一生也很传奇。他因为第一部小说《人间天堂》爆红,成为当时美国最受欢迎的作家,堪称少年得志。但是,在他的生命后期,菲茨杰拉德却受到了双重的打压,一方面是他的太太患上了精神疾病,他自己则一度酗酒难以继续写作;另一方面是他的作品没有能带给他让他摆脱财务困境的巨大成功,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其实是等到他去世之后,才越发受到追捧。菲茨杰拉德在44岁的时候因病去世,因此也就没有能看到自己的作品越来越受欢迎。

作为被后世追认的文学大师,同时又因为去世比较早,菲茨杰拉德谈论写作的文字非常少。不过,在他写给自己的女儿的信里,我们能零星看到一些他对写作的见解。当时,他是以父亲的身份对自己的女儿谈论写作,并且教女儿如何写得更好。我们整理出了以下六条。

第一条是,要读一流作品。在一封信里,菲茨杰拉德问女儿:不知道你这个夏天是否读过书,读过的书的意思是,读过像《卡拉马佐夫兄弟》或《震撼世界的十天》这样的书。“你若不每年吸收半打一流作家的精髓,优秀的风格是不可能凭空形成的。或者,风格尽管形成了,却不是一种对你所赞赏的作家风格的无意识的集合,而是你最近阅读的某人的风格的影射,某种滥竽充数的新闻体”。

在另一封信里,菲茨杰拉德还说,你要是读一流的作品,就能卖故事给《纽约客》;读普通小说,就只能沦落到平庸水平。

第二条是,不要把某些工作轻易划归到“任务”那一栏里,那样你就不会再认真对待了。他以自己为例,大学时候在一门关于拿破仑时期的课程上,他的成绩是不及格。但是,现在他的书架上关于这个主题的书有三百多本。他根本记不起大学时学过的关于这门课的东西,原因是,他把学习这门课当做了一项不得不做的工作,而当时他已经把工作跟不愉快挂了钩,认为是“需要避免和拖延的事情”。

他对女儿说:“我从不责怪失败,生活中充满了太多复杂的情况,但我对不肯努力是绝不宽容的。”

第三条是关于风格如何形成的。菲茨杰拉德说:“你所感受到和思考过的事物自己会发明一种新风格,当人们在谈论风格时总是对风格的新颖感到吃惊,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谈论的只是风格,但他们谈论的其实是为了表达新观点而做的某种尝试——表达得如此有力,以至于这种尝试便带有了思想本身的原创性。”

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如果你有要说的东西,任何你觉得前人没有说过的东西,你必须绝望地感受到它,以至于你能找到前人从未找到的方式去诉说它,直到你要说的内容和你诉说它的方式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第四条建议是,寻求反馈。菲茨杰拉德以悲观的态度对女儿说,写作不会让人经济独立,也不会让你不朽,但是,如果有能力,即使没有稿费,也要把文字发表出来。因为,发表出来本身,可以带给你一种存在感,同时,还能够让你跟做同一件事的其他人取得联系。他们会给你反馈,也能帮助你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如何做,包括如何做到更好。

第五条建议是,有事可说。他说,跟他同一代的作家,并不是从很年轻时就开始写作的,通常是在27岁到30之间,甚至更晚。在开始写作之前,这些人往往已经干过很多职业。早熟的作家往往是诗人那一类型的,菲茨杰拉德把自己也归为这一类型;其他类型的作家的成熟,更重要的对题材的精心选择的能力,“有事可说,并用一种高度发达的方式说出来。”

第六条建议是关于写作的节奏的。菲茨杰拉德的看法是,最好是一次性写完,如果篇幅很长,那就分三天写,完后再花一天时间修改,“总体来说,无休止拖延下去,落笔维艰,读起来永远不会流畅。”

以上就是大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六个关于写作的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你为什么非写不可

写作(其实公开演讲也一样),本质上来看,目的是为了产生影响。注意力产生价值描绘出来基本像是复利曲线——必须到达拐点才真正有意义,因为获得注意力本身也同样是有成本的,在拐点之前,收益可能其实是负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要提高输出质量,首先要提高输入质量。

很多时候,你没去做不是因为自己真的做不好,只是你以为自己做不好。
更准确地说:你以为自己永远做不好。
只要你开始写,你就已经有了质的改变。

写不写和写得好不好在我看来是两件事,而前者的意义远大于后者。因为大部分人都是被挡在了这道门槛上。
实际上,只要你开始写,并且一直写下去,你就一定会越写越好。

所以不要再觉得或者认为什么了,现在就去动笔吧。

很多苛刻的要求,其实是我们自己无意识加进去的。
一想到英语,就是无障碍地和外国人交流,或者看外国电影不用字幕;一想到编程,就是要做一个华丽的APP,或者做一个酷炫的网站。
这个时候,要及时地给自己提个醒:你又犯了过度预期的毛病了。

我们总是会对自己将要做的事情抱有无限的憧憬,不然也就不会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叹了。
丰满的理想多半是你自己意想出来的,和这种臆测来对比,估计没有几个现实不显得骨感。

所以开始的时候,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甚至可以先不去考虑目标,直接去做。
有了第一步,你自然就会知道下一步应该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合适的了。

如何破除写作不自信的问题

在写作上,对于写作者尤其是初学者来说,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写作技巧的掌握,而是要克服自我怀疑,也就是认为自己写得不好,写的主题没有价值。美国作家和写作老师艾丽斯•马蒂森根据她多年的教学经验还有对朋友以及自我的观察,她提出了一个女性在写作和学习写作中要破除的障碍。她认为,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写作上的自我审查阻碍更严重。这个自我审查就是自己会觉得很多东西不值得写出来或者不应该写出来。艾丽斯•马蒂森是有着22年写作教学经验的写作课老师,她的作品曾经获得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和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她的写作课书籍《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已经在国内出版。

她对这个问题提出的建议其实对所有的写作者都有帮助。

艾丽斯•马蒂森认为,写作需要自我放纵,至少在开始阶段是这样的。她观察到,很多女性无法打心底认同女性从事写作的合理性,她们会觉得这就好像是在放纵自己。它说:

“刚踏上写作之路时,我们只是把它当作兴趣爱好,自己写得尽兴就好,并不理会作品在他人眼中是否具有可读性。但如果把写作当作事业来经营,我们就要心甘情愿为之努力,反复修改、接受批评、广泛阅读并吸取经验,很快就会以读者诉求为首要创作目标。要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而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

所以新人女作者大可以放手一搏,写作时所投入的时间、精力、自尊及金钱不是自我放纵的自私体现,你是在为读者服务。”

在接触过太多有写作障碍的女性作者之后,艾丽斯•马蒂森发现,很多女性在修改别人作品时都非常有才气,但是对自己的作品往往因为缺乏自信而焦虑,这不仅影响遣词造句,也会压抑表达欲望。艾丽斯•马蒂森自己也有自信心不足的问题,不过她认为自信心并不是必要条件,要学会调整心态,把写作当作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她说,就像她自己的眼病发作一样,是不受控制的突发状况,她也无法克制自己的写作欲望,也不对要不要写出来这个选择做是与非的评断。她说:“如果草稿不尽如人意,我不会因为缺乏信心而自欺欺人地认为还不错,也不会寄希望于某天将它改好,而是说服自己坚持写下去,无论是好是坏。”艾丽斯•马蒂森建议,信心不能从别处获得,无论你是否有自信,写作时都要给自己鼓劲,说到底,自信是一种选择。你有能把故事交代清楚的客观选择,至少你还有选择的余地,而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扼杀掉所有可能性。

如何判断自己文章的好坏?

一、三条基础常识建议

  1. 多写、多写、多写
  2. 认真思考所选择品类的受众属性
    什么对读者来说最重要?
    散文/诗歌,意境
    短篇小说,创意
    报告文学,真相
    剧本,结构
    说理类文章,认真思考三个要素
    简单VS复杂、已知VS未知、次要VS重要

有没有向读者展示某件貌似简单的事情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或者反过来,我有没有做到化繁为简?

我有没有让读者意识到某件看起来已知的事情其实是未知的?
或者反过来,我有没有做到让读者意识到某件貌似未知的事情其实是早就知道的?

我有没有让读者意识到某件事时积极重要的?
或者反过来,我有没有做到证明给读者看,某个他们一直重视的东西其实是次要的?

概括起来,就是不管怎样,都要真相。

大多数人总是误以为写作是一种表达方式,进而当遇到差评的时候会生气,认为对方不识货……
这其实是幼稚的——对方原本就没有识货的义务和责任啊!

沟通最大的难度在于理解对方。写作的真正难度在于当作者意识到自己是与一百人、一千人、一万人、十万人……
甚至是千万读者说话的时候,有没有能力做到自己说的话足够准确乃至于不被误解,

自己说的话是否足够恰当乃至于没有伤及无辜,
自己说的话是否足够完整乃至于即便是遗漏了或者得罪了某一类人也在所不惜……

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自我训练。

当众讲话、公开写作,基本上是个寻找最大公约数的游戏。
你有能力理解多少人,就最多能拥有多少读者。

  1. 写作是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表达

二、内容质量判断原则

  1. 逻辑严谨
  2. 论证精彩

逻辑推理,有三个层面:

A、形式逻辑,Formal Logic

三段论,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推出一个结论,当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正确的时候,结论必然是正确的;
或与非的逻辑判断,A属于B,B属于C,所以A必然属于C
形式逻辑处理的是必然的推理,这种逻辑推理在现实中根本不够用——
现实中更普遍的不是必然,而是可能。

这世界竟然有70%的人识别不出以下简单的形式逻辑错误(肯定后件):
if p then q,
q,therefore,p

B、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

人们普遍畏惧不确定性与未知,所以,绝大多数人其实是跟着感觉走,听从内心的声音,最终从
骨子里就回避学习非形式逻辑,乃至于最终对所身处的世界不可能有清晰的认识。

三、认知偏差纠正,Cognitive Bias Correction

认知偏误列表

精彩的例子(证据)是攒出来的,不是找来的。长期且系统地收集整理证据(例子)。

长期这两个字已经把九成的写作者干掉了——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能够摆脱临时抱佛脚的窘境,想要系统,起码要做到两点:

1、知道自己要什么?
2、琢磨手里的东西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其实例子啊,证据啊,满天飞的。大多数人只是因为没仔细想过自己要的是什么,好例子好证据对他们来说总是擦肩而过来无影去无踪春梦了无恒。

例子、证据攒得足够多了,精彩的发挥余地就很大,否则就完全没有可能。

写并不难,难的是正确思考和系统积累。还是那句话:“你做了哪些别人看不到的工作?”

三、关于所谓文采判断

修辞

修辞有很多种,我只用一种:类比,类比的好处很少有人深入探究,在我看来类比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有效的沟通工具,我找到对方已知的点,然后用那个对方已知的点让对方理解对方未知的点——这多精妙啊!

你怎么知道对方哪些未知、哪些已知?这还是靠积累和经验啊!一些人通过长期耐心沟通观察的结果就是可以做到未卜先知。

韵律
在我看来,无非两个方面,韵脚和节奏。

事实上,绝大多数被理解为“文采”的东西,最终其实是思考与习惯的结果。

四、格式化写作的好处

所有论文都是有套路的:

  1. 提出一个观点;
  2. 说明这个观点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3. 证明这个观点;
  4. 驳斥对这个观点的质疑;
  5. 说清楚这个观点的超级意义……

《七年就是一辈子》的所有文章都是一模一样的套路,简单讲,就是:
说清楚一个重要的概念。
展开之后还是套路:

  1. 我要说的是什么概念?
  2. 这个概念为什么重要?
  3. 这个概念普遍被如何误解?
  4. 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儿?
  5. 正解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
  6. 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概念?
  7. 错误使用这个概念有什么可怕之处?
  8. 这个概念与什么其他重要的概念有重要的联系?

所谓的聪明,指的就是一个人脑子里拥有足够多的、清楚、正确、必要的概念,并且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了足够多、清楚、准确、必要的关联。

所谓的进步与成长,无非就是不断习得新的重要的概念与关联,不断更新已有的概念与关联。这个过程不大可能是瞬间完成的,只能靠积累——这是长期的挣扎。

计算机从业者的技术成长学习之路[1]

写博客是为了什么?
至少对我来说,写下的东西更多是对自己的一个总结和交待。如果我能写下来,至少能证明我有信心自己确实是这么去理解的,没有去坑人。另外,姑且也算是一种成长的足迹吧,偶尔自己还会去看看笔记。
分享也是目的之一,希望大家能互相进步,这样才能促进发展。
写博客也好,写一些笔记也好,点点滴滴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整理。

我为什么坚持写博客[2]

写博客可以保持思考的习惯。
写博客可以帮助其他的程序员。
写博客可以记录自己的故事。
写博客可以保持前沿技术敏感性,督促自己不断学习。
写博客可以认识一些让我尊敬的人。

我为什么坚持写博客?[3]

知识的总结
项目开发中也许学到了一个技能,或者一个知识点,但是通过写博客会加深巩固自己学习的东西,自己写不出来可能说明你对这个知识点理解还不够深入。

表达能力的提升
程序员大都不善于沟通,是因为表达能力不行,但是通过坚持写博客,自己的表达能力与表达逻辑会慢慢锻炼出来,逐渐的就会影响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这点我深有体会。

面试加分
假设我们同时面试了两个人,两人各方面能力差不多,但是一个写博客,一个不写,我想我肯定优先选择坚持写博客的人。他能坚持写博客,起码知道他善于经验总结,很勤快,因为大部分人不写博客很大原因是因为懒。

提升写作能力
写的多了,写作能力也就提升了,比如我,相信我的写作能力应该比大部分程序员要优秀,你们认同么?

提升名气
如果持续产出高质量的博客,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那名气就会上升了,有了名气自身的价值一下就提升了,我深有感受,自从有了名气之后,每天都能收到各大猎头、CEO等的各种优越条件的邀请,选择接受或拒绝是一回事,但是有没有收到邀请就是另一回事了。

赚取外快
这个容易理解,有了名气之后就可以有办法赚取各种外快,而且本身也并不可耻,不偷不抢,靠自身技术赚点零花钱有何不可?比如我,如果哪一天我很缺钱了(虽然现在也缺),我可以立刻想办法花点精力去赚更多的钱,只不过现在我选择了我最喜欢,最不受约束的方式而已。

Good blogs

郭霖的专栏

酷壳 – CoolShell.cn

stormzhang

自媒体2.0,比用户数、“10万+”更重要的是什么?[6]


自媒体从2012年8月份开始出现,全球都没有对应的发展模式,它解决了媒体行业牌照的事情,所以使传播进入了一个重构的状态。别的发达国家没有传媒牌照制度,所以它的产业结构和获利模型和中国是不一样的。中国自媒体进入了前所未见的发展状态中。经过几年的发展后,到2016年底,所谓1.0时代已经结束,我们现在进入了2.0,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但并不是说我们进入了秋天或者冬天,这是一个阶段性发展的变化。

比用户数更重要的是用户关系

我觉得比用户数更重要的是用户关系的建立。

这是我们看到的真实情况,所谓的粉丝数跟你真实拥有的用户互动关系不是对应关系。在座的各位都做自媒体,你会发现一个情况,当你的用户数在50万的时候,你的头条是5万、7万,打开率10%到15%左右。等到你的粉丝做到100万的时候,你的头条依然是6万、7万,用户的活跃和交互,并不跟你的用户数的增长呈正比关系。

我们现在的头条打开每周在20-22万左右,可能我在100万左右用户的时候就已经达到这个数据了,但没有因为到了200多万粉丝而实现一个同比的增长。这说明很多用户沉淀了,很多用户“僵尸”了,所以用户数本身并不能反映出一个自媒体真实的用户关系。

真实的用户关系是什么?一是价值观念认同。用户当中有多少是认同你的价值观念的。在2015年吴晓波频道一周年的时候我提出来:“认可商业之美,崇尚自我奋斗,乐于分享贡献,反对屌丝文化”。我们在那个时候就开始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如果没有价值观,所有的用户加在一起是乌合之众,没有任何价值。

其次,是在你这个自媒体中有没有形成一种社区和交互关系,用户愿不愿意为你买单、为你点赞、为你评论。用户关系大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用户数,这是第一个变化,我们需要重新建立我们跟用户之间的关系。

比10万+更重要的是“百万单品”

1.0时代大家都一样的,第一你有多少粉丝,第二你有多少文章10万+。但是在未来我认为一个公号产生10万+的文章已经变成前提,不是自媒体价值最最重要的指标。最重要的是这10万+的文章最终在商业中产生多大的效应,我们不再为过程负责。

如果大家是玩票的性质,是一个个人的爱好,那没有关系,过程本身所产生的快乐已经把我所有的劳动给消化掉了。

但如果是一个已经职业化的自媒体,已经得到融资,或者说未来想要变成一个商业性的机构,或者未来想要上市,想要变成一个被并购的标的,那我们的用户数也好,我们的10万+也好,不再是一个结果,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商业型组织完成产品化的一个过程。

所以,比10万+更重要的是你这篇文章,或是一年200篇10万+、500篇10万+最终兑现的商业价值。这就要重新思考内容本身和最终结果之间的一个关系。

在今天,我认为对一个自媒体来讲,比产生10万+更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你这一篇或者一系列的10万+的文章,有没有可能产生一个人民币收入百万级的产品。它可能是一个知识付费的产品,是一个旅游的产品,是一个与品牌互动的产品。有没有可能产生100万销量级的产品,这件事情变得更加重要。从传媒化向产品化的迭代,是自媒体2.0时代的一个艰难的升级。

比排名更重要的是“品类第一”

去年底,吴晓波频道融资完成的时候估值20亿,我有一个朋友说:“吴老师你们的排名在300名以外,那么排在你前面的应该估值多少?”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不是全中国用户量最大的,在座的有好多个都比我们要大。
我觉得大家都做得非常好。但是我觉得可能比排名也好,比用户数也好,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格局形成以后,你在单一品类中的影响力。
今天,中国社会圈层化的特点已经直接投影到了自媒体,自媒体的成长就是社会圈层化的结果,整个公共市场被解构了,大众品牌被解构了。

自媒体无非是用内容的方式把用户吸引过来。所谓“变现大过天”是指,内容吸引过来的人,最终有没有可能沉淀形成一种商业价值和商业互动关系。
道理是一样的,商场通过打广告把人吸引进来,我们无非是通过内容把人吸引过来。那么就有价值、阶层化、商品需求的问题,沉淀后有没有可能把它变成商业价值?这是自媒体成长最自然的逻辑。

当这个变成前提以后,你的价值在哪里?

你的价值在于,当大众市场被解构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圈层化体系,与这个圈层中的同品类相比,你排第几名。所以品类变成最重要的,哪怕你做一个酒的产品,像我们吴晓波频道是做财经知识内容的,在这个品类中你在全国能够排到第几位?做到品类第一,变成比你的用户数更加重要的事情,只有你做到品类第一的时候才能被选择。

为什么刚才曹国熊说,从2012年8月份到2016年底,大的格局已经定了?因为在品类上的格局大概已经定下。目前排在前三位的,日子都还挺好过。但是三位以外,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所以今天对所有的自媒体运营者来讲,这是一个专业化的问题,你有没有冲到前三名的能力。当你在前三名的时候,有没有能力筑起足够高的护城河或者说城墙,这回到企业竞争本身的关系上。

Reference

[1]计算机从业者的技术成长学习之路
[2]我为什么坚持写博客
[3]我为什么坚持写博客?
[4]Why I Require Everyone At My Company To Blog
[5]Why I Blog
[6]吴晓波:自媒体2.0,比用户数、“10万+”更重要的是什么?

石黑一雄的极端写作模式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最著名的一本小说是《长日留痕》(又译:长日将尽)。这本小说获得过英语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曾被改编成电影,也是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最喜欢的小说。

不像很多作家喜欢说自己的某部作品是数年磨一剑,石黑一雄说,《长日留痕》是他用四个星期写出来的。这四个星期是他刻意拟定的一个写作计划,他称之为“崩溃计划”。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翻译了石黑一雄关于这个计划的自述。

石黑一雄说,在筹备写作《长日留痕》时,他已经辞去工作,全职写作有五年时间。随着第二部小说的出版和他在文坛的崭露头角,他“感受到随之而来的恐慌,以及各式各样扰人心神的琐事”,“有可能助我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提议、晚宴与派对的邀请,诱人的海外旅行,堆积如山的信件,这一切,几乎为我的‘正常’工作画上了句号。去年夏天,我已写好新小说的第一章,可如今,几乎一年已经过去,我却毫无进展。”

于是,和妻子商量之后,他决定执行一种极端的写作模式,也就是,在四周时间内,彻底取消一切安排,从上午九点一直写到晚上十点半,每周七天,天天如此。在这期间,他有一小时午餐时间和两小时晚餐时间,除此之外,他不会看邮件,更不会回复,不使用电话,也不接待客人来访。石黑一雄称之为“崩溃”计划

在这期间,他也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书房,前两部小说他都是在餐桌上写完的。他可以在书房里随心所欲地铺满稿纸,不需要在结束时收拾整齐,在墙上挂满图表和标签。石黑一雄说:“基本上,这便是创作《长日留痕》的方式。在实施‘崩溃’计划期间,我肆无忌惮地写作,既不在意文体,也不在意自己下午所写的内容与当日早上所创作的内容相左。我优先考虑的,是让想法跃然纸上,逐渐生发。糟糕的句子,可怕的对话,无用的场景——这些我都一并保留,然后继续笔耕不缀。” 坚持四周之后,他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小说。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四周并不是关于这部小说的工作的全部。在开始闭关写作之前,石黑一雄已经做了非常详尽的资料准备和写作背景研究工作;然后在计划结束后,他也还需要远远超过四周的时间来对小说进行润色和修改。但是,小说最关键的部分,包括富有想象力的情节和初稿的完成,都是通过四周的极端写作来完成的。

如果你需要完成一项重要工作,也受到日常琐事的困扰,或许可以借鉴下石黑一雄的这种工作方式。

关于如何快速完成写作任务的清单

2017-08-12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对很多人来说,写作是件很有压力的事,更不要说突然到来的快速写作任务。

这篇清单和你分享快速写作的心法和要诀,让你下次提笔时能行云流水,也更胸有成竹。

  1. 快速写作任务不是创作,它通常是在特定场景、特定目的下的写作。也许是一封说明情况的邮件,也许是一篇临时发送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又或许是一份紧急情况汇报。总之,是要提供给明确、具体的目标对象阅读的一次写作。

  2. 坐下来,开始写,并且给自己设定一个看得见的完成时间。

  3. 所谓“看得见的完成时间”,是指十分钟、半小时或者四十分钟。不是指“这周内”或者“下班前”,超过一个小时,就不再叫“快速写作”。

  4. 务必暂停所有社交媒体,尽量减少外部干扰。当然,老板或者客户召唤例外。

  5. 快速写作的头号要诀,是理解应用场景,充分了解你的文字会在什么场景里、什么背景下、被什么人阅读、用于什么用途、解决什么问题。在动手前,先把这五个填空题填好。

  6. 不要在格式上浪费时间,要找到最便于快速展开的文本格式。清单体是最好的基础格式。在对信息呈现的便利性和格式的可扩展性上,清单体具有无以比拟的优势。在清单的基础上,开头加个故事可以成为微信公众号文章,前后加个敬语和背景说明可以包装成汇报材料。

  7. 快速写作还有一个要诀,是适当代入情绪。带着感情陈述事实,但不要只是单纯宣泄情绪。请务必相信,你的真实情绪是可以透过文字和标点符号的组合感染到阅读者的。

  8. 如果目标读者为多个人,要找到让每个人觉得“只对我一个人说话”的感觉。

  9. 多研究和理解不同阅读场景中对文字的不同要求。

  10. 写作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多注意以下几点:短段落、金句突出、一屏只呈现一个核心信息。因为微信是典型的“屏阅读”,读者往往一目十行。而且以“屏”为单位的阅读,调度情绪非常困难,因此在快速写作中不要使用感叹号或是表情符号。

  11. 在微信上进行沟通,要注意写作和对话的节奏。微信对话框的字小且密,所以即使是复杂沟通,也要主动分成不同的对话段落。而且每一层意思讲完,等待对方回复后,再继续发送下一层内容,避免把复杂表达“扔”给对方。

  12. 在邮件环境下,切不可发送没有正文,只有附件的邮件。而且,附件是用于补充邮件正文无法呈现的内容的。也就是说,能够用正文呈现的内容,就不要挂附件。

  13. 在那些可能被作为邮件附件,相对正式的书面呈现内容,甚至是纸质呈送的内容中,要格外重视敬语和标准格式。

  14. 不畏难,动手练。每当想等开个会再说的时候,先试试能不能用十五分钟写封信把问题解决掉。

快问03
半封©状态:怎么样才能写出让人震撼的文字?

古典
这个问题就好比:怎样才能留下让人震撼的印象?你得有让人震撼的颜值。
文章也是一样,震撼的文字背后是震撼的思想

如何用文字打动人


2015-12-04罗振宇

罗胖的解读:

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个年代,一个人的文字表达能力变得特别重要?

我们的大部分人际交往,都发生在不见面的状态下。
我们在线上投递简历,
在微信群里跟人开会,
在邮件里跟供应商谈判,
用文案说服目标客户。
眼神、微笑、声音、动作,很多情况下根本使不上。
你不得不指望用文字打动别人。
文字好,处处占便宜,网恋的机会都比别人多一些。

很可惜,大多数人的语文训练不足以应付这样的社会变化。
拿朱自清、徐志摩、巴金当模板跟时代也太多隔膜。

这本《槽边往事》,是我特意拜托和菜头,从他发布在网络上近两百万字的文字精选出的17万字、83篇文章。
十几年来,有很多人,
在从来不知道和菜头长成什么样的情况下,被他深深打动。
用文字打动人,是一种特别牛逼的能力。

雕爷说起过和菜头的一桩佚事。
某次,和菜头大醉。伏案睡去。
有人把他摇醒,“能不能拜烦写篇文章?”
和菜头说,行啊。于是醉中挥笔草就。
那人大喜,小心商量说,“这个地方能不能稍改几个字。”
和菜头说,“滚。”
掷笔。继续大睡。
雕爷事后评论道,所谓匠人精神,就是——
在我的一亩三分地,我已极尽精微。

和菜头的文章,哪怕是醉中戏作,已经到了不可更改一字的境地。
干净、地道、有才情,这正是我对和菜头文字的感觉。

能做范文的文字长什么样?

收入《槽边往事》的这83篇文章,编辑的时候有意删去了写作日期。你会发现,没有时间背景,仍然牛逼。
正像和菜头自己说的,不管是在哪一个阶段,他都努力尝试到了自己笔力的边缘。

且看和菜头戏作片段,虽然字字都是调笑,但是能把文言文驾驭到这个份上的当代人,实在罕见。下面抄一段——

冯唐有诗云:“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传唱一时,天下春闺梦里人,处处娇呼“冯春风”。然,春水者,润泽状也;春林者,勃然状也;春风十里者,云雨之事也。后冯唐文风大变,着墨尽在男女之事,此诗即为端倪。

和谐十年,冯唐文风大变。穷情欲之极,以求本来面目。《不二》、《素女经》,墨尽续之以血,血尽续之以精,故腥膻无比,寸椟不得入关。香港书业困顿,全仰冯唐为生。是故,人称“香江黄书小王子”,又称“冯皇叔”。冯唐于微博夜夜“今宵欢乐多”, 人头攒动,恐龙如云,观者大有羊车游幸之慨。

太史公曰:皇叔名唐,甜到忧伤。

在写作的领域里,他是自己绝对的君王。
这样的文字,值得当做写作范文,一篇篇细读揣摩。
训练自己对世界精细的观察,精微的体察,以及贴切的表达。
这种能力,未来不管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至少,
有机会在老板面前吹牛,同事堆里神侃,跟客户当面舌战之前,
你得先写出能打动人的简历吧。

郝广才:如何写出一个好故事

这条音频跟你说的是,怎么写出一个好故事。

最近,得到订阅专栏《郝广才·今天》的主讲人郝广才在得到直播里,分享了怎么写出一个好故事的心法。郝广才是台湾著名童书人,曾经写过《今天》一书,这本书以一年365天作为时间坐标,每天记录一个在历史上的“今天”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有丰富故事写作经验的郝广才在直播里都说了什么,我来为你转述一下。

郝广才认为,有的人文章写不好,主要是因为“三少”。哪三个少呢,知道的故事太少,知识太少,写得太少。要克服这“三少”,写出一个好故事,你可以尝试根据下面的三个要点去摸索。

第一个要点,文章开头就要“正中红心”。就像射箭一样,你要找准文章的“靶心”,就是明确主题;再找到通往靶心的箭,比如提个问题作为开篇。举个例子,假如你要写《北风与太阳》这个寓言故事,靶心就是这个故事和背后的道理,这时候你就可以用一个问句来开头,根据故事的结尾来提问,比如“北风和太阳哪一个会让人把外套脱下来呢?是太阳比较厉害呢,还是北风比较厉害?”这样就能紧扣主题,写好开头了。

听了这个,如果你还是没有办法提出问题,还可以尝试另一个急救办法,找一个“开关”。也就是说,你可以建立一个“万能词”,不管写什么主题,当你没有灵感的时候,都可以从这个特定的词写起,展开联想,让这个“万能词”和你说的内容相关联。郝广才拿自己打比方,如果他想不出开头怎么写,就会使用“翅膀”这个词,围绕这个词做一些文章,可以用比喻之类的写作方法,来引出你说要说的事情。

说完了开头怎么写,我们再来听听写好故事的第二个要点,把故事写得动人。郝广才说,最动人的故事一定是和英雄有关的。掌握了英雄故事的结构,咱们就能写好一个动人的故事。英雄故事的结构就像一个钟表盘上的12个刻度,从1到12的循环,发生一个英雄故事也可以分成12步。这12步,分别是得到召唤,请求智者支援,启程迎接挑战,开始面对困难的试炼,然后面临恐惧,遭遇危机,接着得到宝物,解决问题,荣归故里,重获新生,获得领悟,最后舍弃功与名回到现实。这12步都想清楚了,你就能写出一个完满的英雄故事了。特别是英雄成功之后,回到现状一定是感人的一笔,比如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的名将范蠡,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做起了生意,这样的故事就比较动人。

除了英雄故事,写小人物的大故事也很能让人感动。比如,五岁小女孩凯瑟琳通过坚持和呼吁募集蚊帐这个善举,救了超过百万个非洲儿童的故事,就是小人物的大故事。这个故事里如果光说比尔·盖茨为此捐了300万美金,肯定就没那么动人了。

写好故事的第三要点,也是最后一点,让故事深入人心。要让人记住你写的故事,你可以用下面的几招:第一招,图像思考,也就是你所有的语言表述,都要能画成图像。比如说你讲一个人笨,笨就很抽象,看不见。可是你讲笨猪,你看到猪,你知道它是怎么笨法。笨驴,驴的笨法跟猪的笨法不一样。

再比如,风其实是有情绪的,如果你只说它是暖风、和风、微风,没用。但你说,从玫瑰花园吹来的风这是暖风,从枯树林吹来的风这是冷风,这就能让人感知到。如果你想形容“阴森恐怖”的风,那你还可以说,“这风像是从坟墓堆吹来的”,这样就比较形象。总的来说,就是你要用有形的东西、大家能感知的东西、具体的东西来形容抽象的东西。

第二招,学会对比。好的句子都是有对比的,大海捞针,雷声大雨点小,万人空巷等等。你跟一个人说爱他,怎么爱,什么爱到入骨,这都不够爱。你要把对比拿出来,爱的对比是什么,恨。你如果说,“即使全世界都恨你,我还是会爱着你”,这个对比就出来了,故事的效果也出来了。

以上就是郝广才关于怎么写出一个好故事的心法,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得到直播·郝广才写作课

如何判断自己文章的好坏?

1.三条基础常识建议

A、多写、多写、多写
B、认真思考所选择品类的受众属性

什么对读者来说最重要?
散文/诗歌,意境
短篇小说,创意
报告文学,真相
剧本,结构

说理类文章,认真思考三个要素
简单VS复杂、已知VS未知、次要VS重要

有没有向读者展示某件貌似简单的事情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或者反过来,我有没有做到化繁为简?
我有没有让读者意识到某件看起来已知的事情其实是未知的?
或者反过来,我有没有做到让读者意识到某件貌似未知的事情其实是早就知道的?
我有没有让读者意识到某件事时积极重要的?
或者反过来,我有没有做到证明给读者看,某个他们一直重视的东西其实是次要的?
概括起来,就是不管怎样,都要真相

大多数人总是误以为写作是一种表达方式,进而当遇到差评的时候会生气,认为对方不识货……
这其实是幼稚的——对方原本就没有识货的义务和责任啊!

沟通最大的难度在于理解对方。写作的真正难度在于当作者意识到自己是与一百人、一千人、一万人、十万人……

甚至是千万读者说话的时候,有没有能力做到自己说的话足够准确乃至于不被误解,
自己说的话是否足够恰当乃至于没有伤及无辜,
自己说的话是否足够完整乃至于即便是遗漏了或者得罪了某一类人也在所不惜……
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自我训练。
当众讲话、公开写作,基本上是个寻找最大公约数的游戏。
你有能力理解多少人,就最多能拥有多少读者。

C、写作是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表达

2.内容质量判断原则
A、逻辑严谨
B、论证精彩

逻辑推理,有三个层面:
一、形式逻辑,Formal Logic
三段论,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推出一个结论,当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正确的时候,结论必然是正确的;
或与非的逻辑判断,A属于B,B属于C,所以A必然属于C
形式逻辑处理的是必然的推理,这种逻辑推理在现实中根本不够用——
现实中更普遍的不是必然,而是可能。
这世界竟然有70%的人识别不出以下简单的形式逻辑错误(肯定后件):
if p then q,
q,therefore,p

二、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
人们普遍畏惧不确定性与未知,所以,绝大多数人其实是跟着感觉走,听从内心的声音,最终从
骨子里就回避学习非形式逻辑,乃至于最终对所身处的世界不可能有清晰的认识。

三、认知偏差纠正,Cognitive Bias Correction
认知偏误列表
精彩的例子(证据)是攒出来的,不是找来的。长期且系统地收集整理证据(例子)。
长期这两个字已经把九成的写作者干掉了——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能够摆脱临时抱佛脚的窘境,想要系统,起码要做到两点:

1、知道自己要什么?
2、琢磨手里的东西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其实例子啊,证据啊,满天飞的。大多数人只是因为没仔细想过自己要的是什么,好例子好证据对他们来说总是擦肩而过来无影去无踪春梦了无恒。
例子、证据攒得足够多了,精彩的发挥余地就很大,否则就完全没有可能。
写并不难,难的是正确思考和系统积累。还是那句话:“你做了哪些别人看不到的工作?”

3.关于所谓文采判断

修辞
修辞有很多种,我只用一种:类比,类比的好处很少有人深入探究,在我看来类比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有效的沟通工具,我找到对方已知的点,然后用那个对方已知的点让对方理解对方未知的点——这多精妙啊!

你怎么知道对方哪些未知、哪些已知?这还是靠积累和经验啊!一些人通过长期耐心沟通观察的结果就是可以做到未卜先知。

韵律
在我看来,无非两个方面,韵脚和节奏。
事实上,绝大多数被理解为“文采”的东西,最终其实是思考与习惯的结果。

4.格式化写作的好处
所有论文都是有套路的:
一、提出一个观点;
二、说明这个观点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三、证明这个观点;
四、驳斥对这个观点的质疑;
五、说清楚这个观点的超级意义……
《七年就是一辈子》的所有文章都是一模一样的套路,简单讲,就是:

说清楚一个重要的概念。
展开之后还是套路:
一、我要说的是什么概念?
二、这个概念为什么重要?
三、这个概念普遍被如何误解?
四、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儿?
五、正解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
六、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概念?
七、错误使用这个概念有什么可怕之处?
八、这个概念与什么其他重要的概念有重要的联系?

所谓的聪明,指的就是一个人脑子里拥有足够多的、清楚、正确、必要的概念,并且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了足够多、清楚、准确、必要的关联。

所谓的进步与成长,无非就是不断习得新的重要的概念与关联,不断更新已有的概念与关联。这个过程不大可能是瞬间完成的,只能靠积累——这是长期的挣扎。

有确定目标和标准的大规模的格式化写作,最终就会形成所谓的众创书籍,我写的只是一个起点,我相信大家写的放在一起,最终肯定比我一个人写的更好,更有价值,更有传播意义。

这是个尝试——前所未有的尝试。做这样创新的事情,通常并不会被外界彻底理解。好在我对这种情况有非常丰富的经验,知道做这种事情不可能依赖外界的鼓励,只能依靠自己的决心以及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看《The walking dead》最大的收获和感悟就是

怎样成为战友?只有主动贡献主动牺牲的人才可能有战友,才可能有团队——否则都是早晚崩溃的团伙……

5.你为什么非写不可

写作(其实公开演讲也一样),本质上来看,目的是为了产生影响。

注意力产生价值描绘出来基本像是复利曲线——必须到达拐点才真正有意义,因为获得注意力本身也同样是有成本的,在拐点之前,收益可能其实是负数……

有一本著名的书,叫《Ask Right Question》,我觉得很好,但我总是觉得更重要的本领是“如何向自己正确提问?”问自己问对了,才有机会想到正确的依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进而引发正确的行动。

审美常常并不需要知道原理,但创造美的人必须有方法论,否则不可能持续创造,应该是这个道理罢?

我们去餐馆吃饭,好不好吃,常常并不需要我们现有精湛的厨艺,但厨子却是必须知道怎样做才能好吃的人。

每个貌似简单的选择,多维度最终叠加起来之后,就会形成所谓的风格,所以,学别人的表象是没用的,知道自己每次的选择是为了什么很重要——什么最重要?什么对我来说最重要?什么对读者来说最重要——这三者并不一定重合……最终,每个人都会形成不一样的风格,有着强烈的个人印迹。

估计所有人都有“因为错过而懊恼”的经历。其实用错过并不准确,因为多数时候其实是你自己主动放弃的。

因为感觉这件事和自己没关系,也就没有花心思去学习,去研究。等到反应过来之后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重要的机会。

所以面对新知识、新观念的时候,不要先让“与我无关”的想法占据大脑,不妨先去主动吸收,按照那个观点去做一下。

做不好不要紧,但是只要你做了就会让这些观点和你产生联系,自然就有机会利用它们改变自己的生活了。

虽然一篇文章能够帮你找到自己的思维漏洞,但是那也只是帮你提个醒而已。如果你自己不去修补它,那么你也始终只是知道哪些漏洞的存在而已。

过去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不足,因此错过的机会已经很遗憾了。现在知道了以后,再不拿出些行动去完善自己,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恐怕更难以让人接受。

好的文章,每当你多读一遍,都会发现有些新的收获。

原因其实不复杂。因为每一次你重新读的时候,你都相当于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去理解它,即便这个高度并没有那么显著,但是确实是存在的。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检验自己是不是真正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呢?你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去复述一遍读过的内容。所有你已经知道的东西,都应该可以被你复述出来,只有这样它才算是真正融入了你的系统内,并且有机会在这里生根发芽。

有少部分会总结过去的经验,重点分析自己做错的原因,并逐一改正。这部分人以后也一定还会犯错误,一定还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但是这些错误的数量一定会明显减少,而且犯同样错误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

有些人有这样的习惯,喜欢点击分享,点击收藏,就是不喜欢把它放到脑子里。

他们给自己的理由多半是:回头等有时间了再去看。有过这种想法的人,大部分只是说说而已,真正回头去看的人估计少之又少。

为什么大多数人貌似看过不少东西,但是真正用起来的却没有多少的原因。

以后如果看到了不错的材料,尽量把它放到脑子里,或者花时间记录下来。起码你要为它花费些力气,它才有可能印在你的脑子里,进而在某个节点和其他知识产生联系。

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没能做成事情,不是因为不理解它的道理,而是因为太想要完全理解,最终一直没有迈出开始的那一步。

实际上,没有谁能够一开始就弄清楚所有的事,也没人是在想明白所有道理之后才开始的。如果你认可这个道理,但是暂时又无法透彻地说出原因,那就不要太纠结,赶快去践行就是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起你在那里花时间苦思冥想,不如真正开始行动,这样你可能早就已经看到结果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要提高输出质量,首先要提高输入质量。
我们越熟悉的东西,越是觉得简单的东西,可能反倒被我们忽视了。

那些成绩不错的学生通常都有一个特点:能听进去老师的话。
那些学生会听进去,并且结结实实地按照老师说的去做。

如果这个方法不错,他们自然就因此受益,即便这个方法不太合适,他们也能尽快做出调整。
估计大部分都有过因为讨厌,所以拒绝的经历。

最典型的可能是,因为讨厌某个老师,进而讨厌某个学科,最后没有学好那门课程。

一件事情会不会和你产生联系,并不取决于你是否喜欢它。比如你讨厌英语老师,或者讨厌英语,并不会影响到英语与你产生的联系。

英语掌握的不好,很多机会就是会从你身边溜走,不论你喜欢与否。除了无知,好恶可能是我们拒绝升级的另一大阻碍。不要让这些感性的负面情绪影响了你的进步。

人分为两种:
固守型 be-good type
进取型 be-better type
固守型的人通常容易自卑。

在他们的世界里,永远希望自己处于最好的状态。为了不去打破这种妄想——对,就是妄想——他们会刻意回避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不出丑。但事实上,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你停下了脚步,就自动保持现状。它还是会自顾自地继续前进,就像时间的流逝一样,无法阻挡。

你觉得自己不行动,那原本离你很远的目标就不动了吗?很多时候,那些目标本身也在不断进化,你不行动就只能离它越来越远。
做一个进取型的选手,不要因为目标离自己太远就放弃。因为只要你迈出一步,就相当于离它近了一些。
每天都往前走一点点,你会发现其实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遥远。

很多时候,你没去做不是因为自己真的做不好,只是你以为自己做不好。
更准确地说:你以为自己永远做不好。
只要你开始写,你就已经有了质的改变。

写不写和写得好不好在我看来是两件事,而前者的意义远大于后者。因为大部分人都是被挡在了这道门槛上。

实际上,只要你开始写,并且一直写下去,你就一定会越写越好。
所以不要再觉得或者认为什么了,现在就去动笔吧。

没有考试这个目标的束缚,我们才真的有机会体验到学习带给我们意外惊喜的机会,不要轻易浪费这个机会。
很多苛刻的要求,其实是我们自己无意识加进去的。
一想到英语,就是无障碍地和外国人交流,或者看外国电影不用字幕;一想到编程,就是要做一个华丽的APP,或者做一个酷炫的网站。
这个时候,要及时地给自己提个醒:你又犯了过度预期的毛病了。
我们总是会对自己将要做的事情抱有无限的憧憬,不然也就不会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叹了。

丰满的理想多半是你自己意想出来的,和这种臆测来对比,估计没有几个现实不显得骨感。
所以开始的时候,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甚至可以先不去考虑目标,直接去做。
有了第一步,你自然就会知道下一步应该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合适的了。
别人会不会,那是别人的人生,我如果学不好,直接影响的是自己的生活。
但凡能够清晰认识到这一点的人,都不会用这种比下有余的方式安慰自己。
如果你一定要和别人比较,不妨这么想一想:别人不会,如果我会了,那么不就领先了不知一步了吗!
想必经历过类似封闭环境的人都会有所体会。
在里面的时候,非常舒服。但是一旦不得不跳出来,面对更加激烈的环境的时候,就会很不适应。
当初要是早一点做准备就好了。
这可能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慨,在这一点上大部分人都相同。
只不过有些人只是想想,然后继续退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直到外界逼迫他去做出改变。
但是有一部分人则会主动跳出来,去总结经验,面对挑战。这部分人不会仅仅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
因为他们知道,世界在变化,你的舒适区也在变化,如果你不主动去改变,那么你就只能被动去适应。

阅读时的快感会让人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看得懂了文章的内容,生活就会自动变得不一样。
但那只是幻觉,如果你回想不出自己当初到底读到了什么,其实这些文字对你的意义并不大。
最终你只会在走过弯路之后才会想起,原来自己曾经读到过类似的提醒。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但是大部分人只是觉得说的有道理,真正去践行的人估计还是少数。
因为他们还是一直把自己当做一个学生,而从来没有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考虑过问题。
你也许并不需要当老师,但是当你能够站在这个视角去考虑问题时,你会学得更好。
就像创业者不要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创业者,如果你能真正听进去投资者的话,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对于你的事业想必肯定会有更多的帮助。
怎样在改变行业的过程中找到巨大价值
怎样才能锁定最长的赛道
怎样才能迅速增长……
甚至我开始有点分不清楚这些是我挣扎着学来的,还是许多年前他人种了一棵种子最终竟然生根发芽了?
如何不错过?

一方面,不要一碰到新观念就开启自己的无关模式
很多观念你觉得和你有关,它都不一定能够为你所用,
如果你觉得它们与你无关,那它就更无法改变你的生活。

另一方面,要主动和这些观念产生联系。
主动吸收,主动按照那个观念去做,自然就会慢慢产生联系,并且在践行的过程中体会到它的意义。
能过做到这两点,以后再次错过升级机会的概率估计就会小很多。

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每天写点东西

2016-09-13 和菜头 罗辑思维

01

每隔几年我都会在网上呼喊一番,希望人们拿起笔或者键盘写点什么东西。为此,我每次都要绞尽脑汁找个新的理由。这是一件极度无望的事情,任凭我怎么呼喊,能够响应的人总是那么的少。

所以,我总是在不断追问自己:是不是我劝说的方式有问题,总是不能找到人们心底里的那个开关。

你知道的,理工科学生总是这样,当他们被卡在某处但内心又确信一定存在某种解决方案的时候,他们就被这个尚未找到的方案彻底魇住了。在找到它之前,他们会不休不眠,不思茶饭,心心念念只有这一件事情。

就像我之前每年春节回家,为了恢复家里的无线网络,第一晚经常要工作到凌晨三点以后——路由器和 Windows 系统之间的关系永远是一个未解之谜。

02

如何劝说他人加入写作的行列,对于我同样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这一次在「得到」我不想继续呼喊,陈说写作的好处,我打算换一种方式:

写作是一件给人带来压力的事情。但关于这种压力,绝大多数人都理解错了。

人们不去写作,最常见的理由都是“我怕自己写不好”。其实,根本不用为这一点背负任何心理压力。因为在我看来,并不存在怕不怕的问题,而是基本上没可能写得好。所以放心吧,你是写不好的,不用为此焦虑了。明白这一点有利于打消所有妄念,回归写作的本质。

既然写不好,为什么还要去写呢?

原因有两个:

一, 如果秉承做不好就不要做的了原则,我们现在还在树上蹲着挠痒痒;

二, 所有人一开始都写不好,承认这一点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 2004 年的时候,我就尝试过写剧本。剧本和散文、议论文完全不同,是一种非常专门的文字。当时我和宁财神打赌,说我也能写出《老友记》那样的喜剧。于是,我写了一集后自信满满地发过去叫他“跪读”。不一会,我就收到了他的回复:“知道你写的是什么吗?你写的是屎。”

知道自己的剧本是垃圾之后,我整个人感觉好多了。因为宁财神的判断如果正确的话,那么,我只需要稍微一点点,就可以达到除了进步就只有进步的境界。后来的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我真的写出来了一些剧本,而且在专业编剧那里的评价还不错。

所以,请接受一开始不可能写好的这个设定,不要用文章好坏来给自己施加心理压力。

03

写作真正的压力来自于完成一件事情的压力,你要么一开始连个标题都想不出来,要么写两段之后就不知道如何继续下去。

写第一篇文章会是一次漫长而痛苦的自我挣扎,你大概有 30% 的精力花在构思内容上,剩下 70% 的精力花在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上。对于自恋的人而言,后者的比例可能在 95% 以上。在这样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如果你到最后还是能完成这篇文章,那么你就已经从写作中获得了第一个收益——你用最小的代价,体验了一件事情是如何完成的。

文章好坏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完整地经历了一次创造,而且是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干扰下完成了这次创造。从此,你就拥有了创造者之心。

04

现代人对成功的渴望几近疾病,由此带来一系列的焦虑和痛苦。

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意淫太多,体力太差。在脑子里想象一件事情的时候居多,但真正动手去做的时候很少。这是因为聪明人太多,聪明人的问题在于喜欢用思考替代行动,然后竟然为脑海里想象的得失而感到苦恼。

写作是一件小事,但是在过程里和所有其他的创建并没有任何不同。

通过写一篇文章,可以建立起对完成一件事情、创造一个事物的真实体验。于是,人就从脑海里奔逸不休的各种想法里摆脱出来,专注在手头的一件事情上,由此回到了真实的现实世界。重新获得对完成一件事情的正确感知,这就是创造者之心的大用。

05

能够写一篇文章远远不够,甚至都不算是我的目的。我要求不但得写出来,更要发表出去。

无论是贴到朋友圈,还是发到微博,甚至是自建一个微信公众号,都要把文章公开给世人看,这才是写作所能带来的真正的压力。

写日记锁在抽屉里没有压力,有些人甚至乐此不疲。但是,当文章面对公众的时候,内心的感觉会完全不同。你会面临根本无人点击的压力,然后是有人批评的压力,最后是长期无人问津的压力。

基本上,这是一个自我不断受到挫败,遭遇伤害的过程。可能有三种结局。

第一种是一段时间之后就放弃了,大多数人都如此,不必对此感到抱歉;

第二种是写了一段时间之后渐入佳境,发现了自己在写作上的才华,并且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第三种是写了一段时间之后没有任何变化,但是自己已经把写作当成了一种乐趣,用于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同时把写作作为一种帮助思考的方式,在写作的过程里完成了理清思路的工作。

对于后两种人来说,他们都获得来自写作最大的祝福——清晰而准确地感知到时间的效用。无论是看到文章转遍天下,还是翻阅过去生活的记录,都能让人感知时间是如何流动,又如何在自己身上发生效果的。

06

人们经常说一句话:现在的人太浮躁。

什么是浮躁?就是当一切都在追求效率的时候,人们就失去了对时间的正常感知,进入一种极为狂躁的状态。恨不能孩子在一夜之间长大,事业在一日之间崛起,股票在上午买进,下午就立即涨停板,并且就这么一天天涨停下去,甚至都不考虑一直涨停没法卖掉的问题。

所有的都市神话都围绕“快”字开始:

出租车司机在流传客人甩手就给了一千块不用找补的故事;

城市贫民在流传家里翻出个祖传尿盆鉴定后发现是文物价值过千万的故事;

都市白领在流传卖了房子在股市玩杠杆一个月赚了几十倍的故事;

就连互联网圈的新闻也在讲述 90 后花 3 个月做产品获得千万美金投资的故事。

嗯,我非常期待将来有一篇新闻稿的标题是:《十四亿中国人都惊呆了:一枚精子靠游泳培训软件 24 小时内获得 300 亿美金投资》。

所有这些故事普遍地让人产生焦躁:我落后了,我错过了,我就差那么一点点。觉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如此简单,发生概率又是如此之高,似乎自己身边每一个人都在以更快的速度更简单的方式发家致富。在每一种快速挣钱的方式边上,总存在一种更快的,而自己总是一次次刚好错过。

07

写作刚好可以治这种病。

如果你从零点击开始写文章,写到一千次;或者从 0 字节开始,写到 100 篇文章,那么你会理解做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是什么,知道需要多少时间流逝,事情才会前进一点点。你会清楚地知道,在任何一点点看得见看不见的个人成就下面,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作为基础。

于是,别人在多短的时间了做成了多大的事,赚到了多少的钱,和你全无任何关系。你有你的时间,你有你的节奏,彻底从群体性的疯狂心念乱流里改出。即便是我出一本《 72 小时:写作从入门到精通》的指导手册,你也不会去买。因为你清醒地知道这本书的真名叫《 72 小时:写作从入门到放弃》。

以上就是我建议你尝试写作的理由。我鼓励你直面来自内心的压力,来自时间的压力,而不是来自欲望的压力。

既然你已经在受着来自欲望的苦,那么不妨再换两种苦楚试试。当一个人感受到真实的压力时,才会感知到生活和生命真正的质感。那么,他的选择才可能是一种选择,他的渴望才可能是一种渴望,也终究有达成的希望。

所以拿出你的笔,敲击你的键盘,写作的时间到了!

此内容归罗辑思维团队出品的「得到」APP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罗胖曰:

刘东华老师跟我讲过一段话。
“我在公司里只做两件事——

  1. 把成败和是非统一起来。
    让正确的事可以成功。
    为非作歹带来的成功,宁可不要。
  2. 让行动力和思想力统一起来。
    让想好的事情,落实成行动。”
    言简意赅。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Diane解读

b9896da1edb00626792822276eac2448.jpg

关于作者
本书集结了来自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有关非虚构写作议题的51位名家的91篇文章。每年秋天,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都会举办三天会议,主题是“非虚构叙事艺术和技巧”,包括讲演、工作坊和讨论会,主角是上千名在该领域最著名的作者和编辑,美国的每一个州、几乎世界每一个大洲的国家都会有参与者。这本书的作者中,既有像获得过普利策奖、国家杂志奖和麦克阿瑟天才奖的《纽约客》资深作家凯瑟琳·博这样的著名记者,也有凭借《当哈利遇到莎莉》、《西雅图夜未眠》拿到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的好莱坞编剧诺拉·埃夫龙。这本书的编者马克·克雷默则是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的总监和驻留作家。

关于本书
这本书的内容来源于尼曼基金会上发言人的建议和经验之谈,经过提炼和修订,面向更为宽广的讲故事人群体:非虚构叙事的从业者、学生和教师。书中就采访、写作技法以及写作伦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建议,告诉读者如何做好参与式采访、如何处理写作结构以及写作伦理。

核心内容
本书核心内容是:通过诸多名家的经验之谈,通过大量具体和深入的讨论从采访到写作的整个过程,告诉读者如何写好非虚构写作。

一、如何做好参与式采访

采访本质上是和人打交道,就是说,把这些人从他们的私人生活中提升到我们的意识里面,为我们所知。

对于一个作者来说,他必须得能够获得让受访者向你开放的路子。如果你自己无法获得这种路子,那你就得另找一个跟受访者亲近的人,一个有办法提供此类穿透性眼光的人。要不然,最后基本上就是徒劳。

当你在一个潜在的受访者带领下进入一个世界的时候,所获得的东西能丰富到哪种程度,其实依赖于你自己到底能带给这个受访者多少东西。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能够享受到那种“圈内人”的待遇。

需要注意始终同你的受访者保持距离感。

新书入围了普利策奖决选名单的特德·康诺弗为了写作他的新书——一本有关纽约的监狱工作人员的故事,没有选择只是对监狱做一次简单的采访,而是申请了一份监狱惩教工作。他在那座监狱一共待了十个月,最后写出了他想要的故事。这就是参与式采访,特德·康诺弗指出,他写得最好的那几部作品,就是因为他深入到了别人的世界里去。

二、如何建立故事结构

不管是记者还是编剧,在写作时都要考虑故事结构的问题。对于非虚构类写作,叙事结构则显得更加重要和关键——它将直接关系到一个故事的讲述效果。

故事就是年表:这个发生了,那个发生了,又有一件事发生了。我们所有的生活都是叙事——通常是令人困惑的叙事。故事则是从叙事中挑选精华的部分,把它们和其他材料分离,并把它们组织起来形成意义。

所有的故事都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叙事。第二个层次是主要人物对事件的感受。如果作者能够成功地让读者抛下怀疑,用人物的眼睛来看,那么人物和读者的情感就合二为一了。在事实和情感之外还有第三个层次,就是文章的节奏,用以唤起故事的普遍意义。

仅仅是叙述故事的叙事性非虚构写作永远无法上升到伟大的层次,作为非虚构写作的从业者,我们常常似乎对观念在我们工作中的重要性缺乏全面的认识,我们需要培养出一套将观念和故事结合起来的普遍技能。

三、如何处理写作伦理

在写作非虚构文章的整个阶段中,叙事作者都会做出影响文本可信度,因此也影响到文本体裁的决定。

叙事新闻带来了特殊的伦理考虑,如果你希望采访对象能够像对待普通人一样真诚地对待自己,你就必须像对待普通人一样对待他们。

当你深入受访者的生活,与他们共同生活时,你就不得不注意如何尽量避免引起“观察者效应”:因观察而导致观察对象发生变化。你必须学习所要进入世界中的微妙规则和等级制度,通过自然、人性化地顺应,找到自身所在的位置。

你必须牢记你还是需要写故事的——一篇出于你自己,而非当事人视角的故事。叙事作者必须如履薄冰,以确保能够同时对当事人和读者做到伦理的诚实。

金句
1.第一人称的叙事,可以让读者觉得你是他们的替身:为那些他们没见过的事情而感到惊讶,为那些离奇的事情而感到别扭,为那些牛事而感到欢悦。
2.一个聪明的记者总是会记得这一点:哪怕写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称,但是,主角并不是我,主角是他们。读者支持谦恭的叙述人。
3.如果你是一名叙事记者,又不去了解采访对象不想公开的事,那你就不是一名好记者。如果你不在这一问题上挣扎,那也许你并不是一个有人性关怀的人。
4.你为采访对象所做的事,不应少于你为自己熟人所做的事。而你的工作,是尽快、尽量让你在采访对象生活中的出现显得亲切、平常。

##《完全写作指南》| 乐多解读

4106837a959a75c45158944cf536a50a.jpg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叫劳拉·布朗,拥有30年的写作辅导经验。曾经跟通用电气公司合作,开设了一系列商务写作课程,与多家跨国公司合作,帮助外国来美高管适应当地的写作环境,还曾在哥大开设文学写作课。

关于本书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写作这件事从云端拉到了地上,变成了一套模式化的写作工具,对职场人士尤其有用。她提炼出了一个写作流程,把人见人怕的写作变成了谁都可以尝试的小程序。

核心内容
快速有效地写作需要遵循一整套流程——确定写作目标、深度了解读者、展开头脑风暴、列提纲打初稿以及检查修改。

一、确定写作目标
任何写作都是有目的的,哪怕是一条短信,也承载着你的某个意图,所以写作首先要搞清楚你的目标。
有时候,搞清楚写作目标比看上去更复杂。比如说,写求职信的目标并不是帮你找到工作,而是促使读者仔细翻看你的简历,所以你的求职信里面就应该多写一点儿能真正激起对方好奇心的东西,从而吸引他再去看看你的简历,而不是直接把它扔进废纸篓或者拽到垃圾邮件里。
努力思考你的写作目标,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起点,它会帮你搞清楚该说什么以及怎么说。目标清楚了,你的文章会更吸引人,你的读者也会更加轻松。

二、深入了解读者
写作的本质,其实就是沟通,就是好好说话。除了日记以外,东西写出来都是要给人看的,既然是沟通和交流,你就必须了解读者、尊重读者,在写作时你就要多从读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多问问自己,如果你是读者会有什么反应,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写作目标。比如解聘书给出的解聘理由一定要简洁,同时要有理有据,这样才能让对方心服口服,同时避免纠纷。

三、展开头脑风暴
写作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是干干巴巴像挤牙膏,要么是洋洋洒洒刹不住闸。要想做到瘦而不枯肥而不腻,你需要用头脑风暴来锁定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如果你手头的信息太多,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来进行筛选整合;如果你的信息太少,不知道怎么下笔,进行头脑风暴会帮你打开思路。

四、列提纲、打初稿
从这一步开始,你要真正坐下来动笔写了。要组织一篇文章,列提纲的方法有很多种,但究竟选择哪一种方式,还要取决于文章本身的类型。如果你写的是说明书或者使用指南,那么循序渐进式的提纲就很好用;如果你要描述某件事,那么就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如果你想说服某个人,那么你可以将理由按照重要程度排列出来,把最重要的因素放在开头,把最让人无法拒绝的原因放在结尾,前后呼应。

五、检查修改
任何人写出来的初稿都不会是完美的,都需要经过一次甚至多次的修改才能拿给别人看。关于检查哪些内容,作者为我们列出了清单,那就是精简、齐全、礼貌以及错别字。经常性的检查和修改能帮你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成为一名更专业的写作者。

金句

  1. 选择信息的黄金法则是:要有足量的有效信息,让你的读者行动起来
  2. 了解读者的潜在态度是写作成功的关键。
  3. 如果你是一个懒散的、抓不住重点的写手,那么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一个懒散的、抓不住重点的人。
  4. 写作的本质,其实就是沟通,就是好好说话。

《文案创作完全手册》| 荔枝酱解读

aab7b8945038696ffb79b1cb8bc018ec.jpg

关于作者
罗伯特•布莱,美国广告界的传奇写手,被誉为“美国最顶尖的文案人”,他与IBM、福布斯、朗讯科技等多家知名公司有合作,出版过60多部著作,还在纽约大学教授文案写作的课程。
关于本书
作者总结了自己从业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向我们提供了文案创作的实用技巧。这本书在美国畅销三十多年,已经成为领域内的一部经典之作。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文案写作拼的并不是内容的创新性或者行文的优美度,而是要以销售为目的,以客户为主导,以产品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写出有价值、有温度、有吸引力的好文案。

一、 什么是好的标题,如何写出有吸引力的标题

一个好的标题应该能做到这四件事:吸引注意,筛选受众,传达完整的信息,引导读者阅读内文。我们在拟定标题的时候,也要紧紧围绕这四个点,用最精炼的语言传达出最准确的信息。
让标题引人注意,最根本的出发点是突出你的信息对读者的价值。在写标题的时候,你要选出对读者来说最有价值的特点,用清晰的语言呈现出来。除了抓住最根本的价值点,还有一些词,像是“发现”、“问世”、“引进”、“终于”也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表明自己提供的是具有创新性的消息。另外,像是“如何”、“为什么”、“简单”、“划算”、“最后机会”、“效果”等等,也能够有效吸引读者注意力。

除了引人注意,标题还要能够筛选受众。因为任何一种产品都不是面向所有人的,都有特定的用户群体。你的标题要帮助你找到合适的人,剔除无关的人。

标题还要尽可能传达完整的信息。你应该在标题中明确说出你的产品是什么,产品的功效是什么。另外,如果能在标题里加上你的品牌名称,一定要加进去。

标题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引导读者阅读内文。激发读者好奇心的方法有很多种,你可以在标题中承诺一些奖赏或是有用的信息,也可以吊吊读者的胃口。不要用跟自己产品无关的噱头来哗众取宠,标题里的信息要凸显产品的真实价值。

要想写出好的标题,就要先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的顾客是谁?
第二个问题是:我的商品有什么重要特色?
第三个问题是:顾客为什么想要买我的商品,也就是说,对顾客来说,哪些商品属性是最重要的?

在一一解答了这三个问题之后,标题中应该含有什么内容就很清楚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你要突出的卖点,用清晰、完整、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你不需要套用某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要基于你的卖点,写出最能突出这个卖点的标题。

当你冥思苦想,就是想不出合适的标题时,你可以列出一个清单,写出所有与你的产品相关的词,然后试着把这些词混搭在一起,组合出一个合适的标题。

如果上述方法都不奏效,可以先去写正文,在这个过程中关于标题的想法会慢慢浮现出来。

二、 如何把自己的信息有效传达给读者

想要有效地传达信息,就要让自己的文案逻辑清晰,简单易懂。最基本的一个诀窍就是:读者优先。这个技巧也被文案写手称为“以你为导向”。也就是说,在文案中把读者称为“你”,文案中的所有内容都以你为导向。我们要时刻问自己:读者知道我在说什么吗?文案里的专业术语读者明白吗?我有没有向他们传达他们所关心的价值呢?这篇文案对他们来说有说服力吗?
接着,你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自己的文案。在文案第一段中,你要履行标题中的承诺,开门见山地讲重点,讲讲标题中的卖点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在主要的卖点之后,你可以放入一些次要的卖点,对产品的功能点进行补充说明。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写短的段落和短的句子,这样有助于读者理解整体逻辑,捕捉关键信息。

除了清晰的逻辑,我们还要做到一点,文案应该简单易懂,使用简单的词汇,最好不要使用术语。除了词汇,句子也要简单。你要删除所有多余的字、重复的形容词、与主题无关的描述,确保你的文案清晰明确,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了最准确的含义。

有了逻辑清晰、简明易懂的文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文案的行文风格,最简单最清晰的写作风格就是让文字像讲话一样,这也叫“对话式语调”。如果你写出来的文案轻松、容易阅读,你就成了读者的朋友。写出对话式的文案也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写完文案浏览全文的时候,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写出来的东西是不是能直接读出来,来判断自己的行文风格是不是自然的、对话式的。

三、 如何用文案说服别人

先找准卖点,然后围绕卖点来写文案,就容易让别人信服。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找到卖点:

首先,我们要找到产品的功效,而不是特色。所谓功效,就是你的读者能从你的产品里得到什么好处,强调的是产品能够为消费者做什么。而特色则是对产品属性的一种客观描述。

挖掘产品的功效有个简单的方法:拿出一张纸,在中间画一条竖线,左边的一栏是产品特色,右边的一栏是产品功效。先在左边列出你发现的所有特色,然后根据这些特色,在右边一栏里对应地列出,这个特色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功效,这也是找卖点的一项基础工作。

有了功效的清单,接下就是对所有的这些功效进行必要的取舍。锁定对读者最有吸引力的一项特色,并且在标题中就把这个特色体现出来。

在标题中点明了最重要的特色之后,我们就要为读者指出,他们为什么需要我们的产品,也就是说,你的产品能帮读者解决什么问题。

一旦读者意识到这个需求,接下来你就要马上指出你的产品能够满足这个需求,解决这个问题。

除了说明自己可以满足需求,还要让读者信服。你可以基于我们挖掘出来的产品功效,进行详细论证。如果你有实际应用的案例,那么会更有说服力。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与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比较,或者引入使用者的亲身感受。另外,读者还会被经营者本身的可靠度吸引,像是公司员工的人数、年度销售业绩、持续经营的时间,这些指标都能够让读者更信赖你的产品。
最后,你应该要求读者实际购买。在你的文案最后,你要清楚地告诉读者,怎么才能买到你的产品。如果你的文案并不是直接销售某一样产品的,那么也要告诉读者接下来他该怎么做,是关注你的后续产品,还是有机会参与你组织的推广活动。

然而,具备真正独特卖点的产品并不多,这时候该怎么定义产品的独特性呢?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法:产品的独特性可以来自强势品牌,但是这么做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找到其他人没有特别提到的特色;用一种戏剧化的方式表现产品的功效;在产品名称或者包装上做文章;给自己的产品赋予一种个性。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就能够发掘出卖点,有效地打动你的用户,你的文案也就相当有说服力了。

金句

  1. 创作文案,不是为了讨好用户,也不是为了写一篇优美的散文,文案的根本目的是销售。
  2. 看上去耸人听闻的噱头只会带来一群看热闹的旁观者,你可能会错过真正对文章感兴趣的人。不要用跟自己产品无关的噱头来哗众取宠,标题里的信息要凸显产品的真实价值。
  3. 任何一种产品都不是面向所有人的,都有特定的用户群体。你的标题要帮助你找到合适的人,剔除无关的人。
  4.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写短的段落和短的句子。文案不是论文,长篇大论没人愿意看,短的段落和短的句子,有助于读者理解整体逻辑,捕捉关键信息。
  5. 我们要找到产品的功效,而不是特色。所谓功效,就是你的读者能从你的产品里得到什么好处,强调的是产品能够为消费者做什么。而特色,则是对产品属性的一种客观描述。

如何用文字打动人

2015-12-04罗振宇

罗胖的解读:

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个年代,一个人的文字表达能力变得特别重要?

我们的大部分人际交往,都发生在不见面的状态下。
我们在线上投递简历,
在微信群里跟人开会,
在邮件里跟供应商谈判,
用文案说服目标客户。
眼神、微笑、声音、动作,很多情况下根本使不上。
你不得不指望用文字打动别人。
文字好,处处占便宜,网恋的机会都比别人多一些。

很可惜,大多数人的语文训练不足以应付这样的社会变化。
拿朱自清、徐志摩、巴金当模板跟时代也太多隔膜。

这本《槽边往事》,是我特意拜托和菜头,从他发布在网络上近两百万字的文字精选出的17万字、83篇文章。
十几年来,有很多人,
在从来不知道和菜头长成什么样的情况下,被他深深打动。
用文字打动人,是一种特别牛逼的能力。

雕爷说起过和菜头的一桩佚事。
某次,和菜头大醉。伏案睡去。
有人把他摇醒,“能不能拜烦写篇文章?”
和菜头说,行啊。于是醉中挥笔草就。
那人大喜,小心商量说,“这个地方能不能稍改几个字。”
和菜头说,“滚。”
掷笔。继续大睡。
雕爷事后评论道,所谓匠人精神,就是——
在我的一亩三分地,我已极尽精微。
和菜头的文章,哪怕是醉中戏作,已经到了不可更改一字的境地。
干净、地道、有才情,这正是我对和菜头文字的感觉。

能做范文的文字长什么样?

收入《槽边往事》的这83篇文章,编辑的时候有意删去了写作日期。你会发现,没有时间背景,仍然牛逼。
正像和菜头自己说的,不管是在哪一个阶段,他都努力尝试到了自己笔力的边缘。

且看和菜头戏作片段,虽然字字都是调笑,但是能把文言文驾驭到这个份上的当代人,实在罕见。下面抄一段——

冯唐有诗云:“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传唱一时,天下春闺梦里人,处处娇呼“冯春风”。然,春水者,润泽状也;春林者,勃然状也;春风十里者,云雨之事也。后冯唐文风大变,着墨尽在男女之事,此诗即为端倪。

和谐十年,冯唐文风大变。穷情欲之极,以求本来面目。《不二》、《素女经》,墨尽续之以血,血尽续之以精,故腥膻无比,寸椟不得入关。香港书业困顿,全仰冯唐为生。是故,人称“香江黄书小王子”,又称“冯皇叔”。冯唐于微博夜夜“今宵欢乐多”, 人头攒动,恐龙如云,观者大有羊车游幸之慨。

太史公曰:皇叔名唐,甜到忧伤。

在写作的领域里,他是自己绝对的君王。
这样的文字,值得当做写作范文,一篇篇细读揣摩。
训练自己对世界精细的观察,精微的体察,以及贴切的表达。
这种能力,未来不管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至少,
有机会在老板面前吹牛,同事堆里神侃,跟客户当面舌战之前,
你得先写出能打动人的简历吧。

《故事思维》| 张玥解读

关于作者
安妮特·西蒙斯,美国著名公共演讲人和培训师,曾创办美国团体程序咨询公司,致力于提高公私领域组织的团队建设及整体协调水平,曾服务的客户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税局、微软公司等,曾出版《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等书,是将故事思维应用在商业领域的先驱。

关于本书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如何影响别人、打动对方,都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本书作者认为,讲故事是实现这一点的最佳方式,讲一个好故事永远胜过讲道理。讲故事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形成的本领。什么样的故事能够打动别人?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讲好一个故事?在这本书中都有答案。

核心内容
一个好故事总是充满温情的,不像数据那样冷冰冰,所以总是能打动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不管一个人多么有心机,多么强硬,都会被好故事影响。想要影响别人,你应该会讲六种类型的故事。而在内容之外,手势、语气、表情等许多技巧的使用,也会帮你讲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你会发现,影响力的魅力并不在于我们说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去说。

ec75a9172b93e27cbccecee440460ab5.jpg

一、想影响别人,应该学会讲六种故事

这六种故事分别是:第一种,告诉别人“我是谁”;第二种,说明“我为何而来”;第三种,能提供愿景的故事;第四种,能带给人智慧的故事;第五种,能说明价值观的故事;最后一种,是告诉听众“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的故事。

  1. 告诉别人“我是谁”
    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就是讲自己的亲身经历。

  2. 说明“我为何而来”
    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就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为什么在这和你聊天。很多时候,你不必掩饰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因为只要不是过分自私,人们通常不在意你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在意的反倒是:你有没有在骗人。

  3. 能提供愿景的故事
    人们更希望从故事里听到的是一些积极的东西。所以,一个好故事要能带来愿景。

  4. 能带给人智慧的故事
    “授人以渔”的故事,是指导性质的故事,要告诉人们,为什么要让他们这样做。授人以渔的故事通常都有很巧妙的启发性,促使人们举一反三,发现更智慧的东西。

  5. 能说明价值观的故事
    通常我们会宣扬很多价值观,把它们印成标语、卡片。但是当人们读这些东西的时候,其实不是特别往心里去,因为这些口号太抽象,距离生活太远,没有具体的事例做支撑,人们很难感受到其中的意义。
    所以,讲一个具有行动价值的故事,就至关重要。

  6. 告诉听众“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的故事。
    在讲故事的时候,如果你能让听众觉得,你读懂了他们的心思,那么他们就会喜欢你讲的故事。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你做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就行,事先了解一下你打算影响的人,看看他们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对你不满意,就从此入手,想办法消除他们的戒心。

二、讲一个好故事应学会的技巧

听众只能注意到故事里15%的词汇,剩下的注意力,都被讲述者的表情、姿势、着装等等吸引了,所以你需要注意以下这7个方面的技巧。

  1. 越细腻的手势越让故事有说服力
    练习配合不同场景使用的手势,需要你同时提高自己的想象力,想象面对不同场景的时候,你应有的反应,想象力越丰富,手里的东西就越有真实感。

  2. 用表情提升故事的感情色彩
    面部表情所传达的情感,比其他任何形式所传达的情感都要深刻。但表情有一个缺陷,就是它太诚实,能把你内心深藏不露的情感全都泄露出来。所以使用表情有一个前提,就是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本身就感到沮丧,就先不要给别人讲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

  3. 使用真实的身体语言,不要被“演讲专家”的教条理论影响。

  4. 让人们听到、闻到或者品尝到你的故事,就是要在故事里增加声音效果,或者描述出某种气味、口感。
  5. 注重故事的细节,决定讲述成败,要注意故事中的数字细节,平常要留意生活中的细节,把它们应用到故事当中,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6. 利用沉默制造讲故事的张力: 讲故事不一定要一直说话,适当的停顿,有时会让故事意味深长。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发现,千言万语都不如沉默有力量。
  7. 不要让讲故事的语气带有“绝望的味道”,不要带出负面的情绪,更不要显得虚假或者夸张,不要让听故事的人觉得你别有所图。

金句

  1. 一个好故事总是充满温情的,不像数据那样冷冰冰,所以总是能打动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不管一个人多么有心机,多么强硬,都会被好故事影响。
  2. 很多时候,你不必掩饰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因为只要不是过分自私,人们通常不在意你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在意的反倒是:你有没有在骗人。
  3. 通常我们会宣扬很多价值观,把它们印成标语、卡片。但是当人们读这些东西的时候,其实不是特别往心里去,因为这些口号太抽象,距离生活太远,没有具体的事例作为支撑,人们很难感受到其中的意义。
  4. 在听故事的时候,听众大约只能听到15%的词汇,剩下的注意力,都被讲述者的表情、姿势、着装等等吸引了。
  5. 使用表情有一个前提,就是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本身就感到沮丧,就先不要给别人讲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
  6. 大部分时候,我们的生活轨迹是没有逻辑性可言的,因为我们是感性的人。逻辑性思维虽然省事,但它忽略了人性的复杂,也忽视了世界的未知性。

写作的意义是什么?你为什么写作?

作者:采铜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58663/answer/7960318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幸运的是,写作的意义、动机和喜悦是多重的:

  1. 写作是记忆的重建我们脑中的记忆可能会消退、扭曲,也可能会重组、强化,而写作就是重新塑造它们的方式。通过写作,某些深潜在心底多年的记忆浮现,童年往事、青涩恋情、久远见闻,如被一条细藤慢慢抽出,让我们重新为之唏嘘。通过写作,脑海中某些重要的经验和知识被提取出来,通过写作而得以强化。个人记忆中的种种碎片,那些因理解而分解的一个个知识点,在我们写成的一篇篇文章中初次相遇或者久别重逢,因写作而联结成网

  2. 写作是潜意识的外化林林总总的想法,甚或吉光片羽,初潜于我们的脑中时,只是一些微渺的闪烁的光点。少数可能会被你注意到,而更多的则一闪而灭,如一抹流星消逝在思想的暗夜,或是作为一艘沉船,永远地躺着意识的深谷。而写作则可以把它们点燃,让它们浮现,让它们奔涌而出,让它们自己生长、壮大然后完整。

  3. 写作是思维的检视我们的头脑中充斥着偏见、盲点和各种自相矛盾。在发牢骚、做白日梦或者与人胡吃海吹时,我们对它们是宽容的,甚至乐于放大和展现它们。而当我们要将想法诉之笔端,变成一篇篇完整的文字时,我们不得不严肃和审慎起来。逻辑上的矛盾、事实上的偏差、理念上的狭隘到哪怕一个错别字都可能格外刺眼。因此对于写作者来说,写作正是他们检视自己思维的良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思考者,因为正是写作训练了他的思考,而思考又促成了他的写作。

  4. 写作是一种自我探索写作是这样一种魔法,每时每刻,它都在上演已知和未知的奇遇。写作必须依凭于我们头脑中已知的东西,但同时,在写作中,新的从未出现过的想法又会突然涌现,为我们带来惊喜。而这些新的想法也并非凭空冒出,而是扎根于我们已有的经验中,是对这些经验的重新发现。同时,写作构建了一种深度,这种深度最适合自我审视。通过写作,通过写作中的自省,通过写作中的奇妙探索和相遇,那个原本模糊斑驳的自己逐渐清晰。正如阿兰·罗伯—格里耶所说:「作家,从定义上说,不知该走向何方,他写作是为了明白他为什么渴望写作」。

  5. 写作让写作者成为上帝当我们写作时,我们就成了上帝,得以自由建筑一个世界。本雅明说:「写一篇好散文要经过三个台阶,一个是音乐的,这时它被构思;一个是建筑的,这时它被搭建起来;最后一个是纺织的,这时它被织成」。写作就是这样一种丰富而多元的创造活动。你可以像一个音乐家一样,像一个建筑师一样,像一个手艺人一样,也可以像一个程序员一样,一个导演一样,为这个世界创作出前所未见的东西。在你的创作世界里,你可以创造一切也可以毁灭一切,你可以歌颂一切也可以诅咒一切,你可以幻想一切又可以逃避一切。你就是上帝。

  6. 写作是一种介入的方式通过写作,我们发表对世界的看法、忧虑和希冀。写作是一种介入的方式,即便我们蜗居在一个逼仄的隔间,或者坐在轮椅之中,卧在病榻之上,我们依旧可以写作,与世界交谈,并改变着世界。写作主要改变着这个世界的观念,观念无形,却威力巨大。观念的改变是悄无声息的,也常常是缓慢的,所以写作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那些坚硬或者凝固的东西周旋。

  7. 写作是对其他灵魂的回应和召唤阅读一部伟大的作品,也许你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召唤,而当你也起笔写作时,很可能是在回应那种召唤。所以很多写作者乐意讲述他们思想或者文字上的师承。但是据说,召唤和回应是不对等的。当召唤发出之后,回应往往姗姗来迟,所以人类历史上满是伟大的孤独的灵魂。所以如果你能读懂某种召唤,就请义无反顾地写吧,你的写作是将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温情陪伴,也将在未来激起回响。

  8. 写作就是写作本身写作的意义也在于写作本身,就像美的意义在于美本身。当一个个字、词、句串接在一起,变成一个完好的作品之时,它便有了所有的可能。它可以被各种诠释,它可以构成一种独特的美,它自有其生命力。而写作者,可能只是由文字驱遣的使徒,在那些跳跃的字符的魅惑下,倾尽全力,只为那天赐的作品诞生。写作就是写作本身,它有太多的意义,它也不需要意义,它就是一种桀骜的存在。而我为什么写作呢?正因为如上的诸种意义,写作成了我的责任。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