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Responsibility

Responsibility-Starts-with-ME-box-letters.jpg

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

对自己负责就是最大的负责。

人最大的责任就是先照顾好自己。

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全责,
每个人只需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划清界线,分清责任,豁然开朗,瞬间放松。

曾尽匹夫责,不负少年头。

今天给大伙说个小伙吧!说母亲走进儿子卧室,叫醒他,“儿子该起来去学校了。”

“不嘛!不嘛妈!我你想去学校。”
“哎呀!你的去啊!”
“孩子们不喜欢我,老师们也不喜欢我。”
“嗨!你地去啊!妈告诉你两个理由吧。第一,你已经五十二岁了。第二,你是校长啊!”

这其实仅仅不止是一个笑话,前几天咱们微信后台就有一位朋友向我抱怨,他父母死活不肯花钱让他去参加一门培训。我说,慢着点,你今年多大岁数?他说,我二十五啦!这件事就让我想起来肉唐僧前几天讲过的一句话:长期在集权生活的人们最大的悲剧不是没有自由而是不肯承担责任。

责任

责任
责任(Burden / Duty / Liability / Obligation / Responsibility)

目录
1 什么是责任
2 责任的内涵
3 责任的社会意义
4 什么是责任心
5 责任与角色
6 责任与义务

什么是责任

  责任似乎是一个很空洞、宽泛的抽象的概念,说不清楚责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去理解什么是责任:

  1、责任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形式来区分,可以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去认识。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父母养儿育女,儿女孝敬父母,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尊师好学,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

  2、责任有不同的范畴。如家庭责任、职业责任、社会责任、领导责任等等。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责任是神圣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履行道德责任,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不履行法定责任,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度的惩处。

  3、责任和权利是对立的统一。没有无责任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责任。一个人的权利,往往是他的责任;一个人的责任,往往是他的权利。享受一定的权利,必须尽到相应的责任;尽到一定的责任,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

责任的内涵

  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责任和自由是对应的概念,责任事实上虽然不是时间上以自由为前提,而自由只能存在于责任之中。责任是唯独存在于上帝和邻舍的约束中的人的自由。负责任的人在自身的自由中行动。除了他的行为和他本人以外,再没有别的能够支持他,减轻他的负担,这个事实就是自由的证据。负责任的行动发生在义务中,这义务给予他自由,给予他完全的自由。同时,负责任的行动完全发生在相对性的区域内,发生在无数视角里,每一种特定的现象都在其中出现。社会在发展,责任内涵也在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赋予责任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负责任的大国,负责任的政府,负责任的公民——中国以更加鲜明地形象呈现在世界面前。

  责任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指一个人对其违法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不同的法律部门对责任能力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民事责任能力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性质、意义、作用和后果,并能依据这种认识而自觉地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对自己所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

  责任的两个基本要求

  1)价值观要求。乙方主体必须按照甲方主体的价值观来处理有关价值事物,而不能按照乙方主体自己的价值观要求来处理有关价值事物,即乙方主体必须代表甲方主体的利益要求来进行决策和行为,而不能代表乙方主体自身的利益要求进行决策和行为。否则,将受到相应原价值处罚。

  2)最大价值率要求。乙方主体必须按照“最大价值率法则”来处理有关价值事物,即乙方必须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最大聪明才智,来履行责任。

  责任的两种基本涵意

  1)一是指份内应该做好的事,如履行职责、尽到责任、完成任务等。

  2)二是指如果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如担负责任、承担后果等。

责任的社会意义

  责任是一种职责和任务。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有社会就有责任,身处社会的个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条文,带有强制性。责任有个人的责任和集体的责任。个人的责任指一个完全具备行为能力的人(成年人)所必需去履行的职责。集体的责任指一个集体必须去承担的一种职责。责任的追究一般以法律有明文规定的为准。例如:个人的责任,国家的责任,单位的责任等。

什么是责任心

  1、责任心首先是对自己的负责。即一个人要懂得尊重自己的感情,尊重自己的理想,珍惜自己的宝贵年华和生命的活力,从自己的理想出发来安排现实生活。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无论你做什么事,都是为自己。如果一个人什么也没有做好,没有得到大家对你的认可,那么,他就是对你自己不负责任。最终,影响最大的还是你自己,绝对不会是别人。

  2、责任心是对自己所在的集体负责。一个人的责任心如何,决定着他在工作中的态度,决定着其工作的好坏和成败。如果一个人没有责任心,即使他有再大的能耐,也不一定能做出好的成绩来。有了责任心,才会认真地思考,勤奋地工作,细致踏实,实事求是;才会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圆满解决问题;才能主动处理好分内与分外的相关工作,从事业出发,以工作为重,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都能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推卸责任;就我们医院来说,不论你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一般员工,还是大权在握的领导者,都应有责任心,凡事尽心尽力而为,以主人翁的身份和态度积极投身到医院建设中去,在医院发展中寻找自己的永恒。

  3、责任心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责任心出勇气、出智慧、出力量。有了责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心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心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县医院需要一批敢于负责人的干部群众,需要大家一起来克服眼前的困难,需要大家共同来创造县医院的辉煌。

责任与角色

  在社会的舞台上,每种角色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作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的责任;作为朋友,忠诚、互助、互谅,我们义不容辞;对于陌生人,虽然萍水相逢,扶危济困是美德;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该维护正义、热爱和平、保护环境……要扮演好各种角色,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角色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1、角色越多,责任越多。

  2、不同的责任,来自不同的角色。

  3、只有尽到责任,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责任与义务

  一般认为,责任与义务是同一概念,都是权力所保障的必须且应该付出的利益。不过,义务更强调应该、重在应该、应该重于必须,是应该且必须付出的利益。责任强调必须、重在必须、必须重于应该,是必须且应该付出的利益。因此,一般说来,凡是与职务有关的、职务所要求的必须且应该付出的利益,便都因其更强调必须性、强制性、法规性而叫做责任。反之,与职务无关的、不是职务所要求的,则因其更强调应该性、道德性和教育性而都归于义务。例如,保卫祖国是公民的义务,却是战士的责任。维护国家安定团结是公民的义务,却是国家首脑的责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熊秉元:儿童意外是谁的责任?

孩子在公共场合发生意外,到底是父母的责任,还是社会的责任呢?最近,经济学家熊秉元在新书《正义的成本》里,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

有这样一个仲裁案件,说有家市场里的载货电梯,设计了一个按钮,按了就能直接到顶楼。有个轻度智障的小朋友进了电梯,按了按钮,结果到了顶楼,几天之后被人发现饿死在楼顶。家长起诉了市场管理员和电梯制造商。市场疏于管理肯定有责任,但电梯制造商也有责任吗?这就不一定了。因为厂商设计电梯的时候,肯定要从正常人的角度考虑。如果专门为了防范智障儿童出现意外,就要重新设计,这会增加很多成本。而且,就算厂商被判负责,赔钱之后也不会更改设计,起不到防范作用。真正能低成本保障孩子安全的,其实是孩子的父母,但他们疏于管理,让孩子单独去电梯,理论上是应该负责任的。

台北也发生过一个类似的案件。一个5岁的孩子跟妈妈搭地铁,小孩提前下车,妈妈还在车上。结果,小孩跳下轨道,不幸被另一辆地铁撞死了。虽然事后地铁公司表示会依法赔偿,但就像电梯意外一样,谁最有能力防范悲剧发生呢?肯定是孩子的母亲,让5岁的小孩离开身边自己在地铁站,对一个妈妈来说,是个严重的过失。虽然失去孩子很痛苦,但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她是不是该负一定责任呢?

在现实中,出于感情上考虑,仲裁机构很难做出父母有责任的判决,因为这几乎是在父母伤口上撒盐,但从理性上来看,父母的确应该对孩子的安全负首要责任。毕竟,比起补偿多少,孩子的生命才更重要。

本文源自:熊秉元:儿童意外,父母与社会谁的责任?

柳传志先生曾经引用过一个聊斋里面的故事,我觉得有意思啊,他说有一个著名的医生叫叶天士,这是个名医啊!但是有一次他母亲得了重病,在给自己母亲用药的时候,名医就很犯踌躇了,因为有一味药是虎狼之药啊,用好了之后他妈的病就好了,用错了就真的可能酿成大祸的。他自己就紧张的不得了,这个时候呢外面来了个医生,他就去问人家,说这个药能不能用呢?那医生听了之后断言就说,可以用,一定要用!柳传志先生就分析说,我觉得后面来的那个医生的心态是不对头的,他主要就是觉得治好了就名利双收,因为治好了名医的妈妈嘛!治不好呢反正是你妈不是我妈,我为什么不选那条风险最大的路来走呢!所以你看,人的行为其实是和自己的观点有关的,他只和这个行为要负的责任有关。

AA制让人更浪费

作者:Esther Inglis-Arkell

每次和朋友吃完饭平摊账单都是一个十分尴尬的时刻。这个时刻总是充满很多惊愕,于是有三位科学家决定找一些人去餐厅用餐,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无耻”食客的困境

假设你是一个爱蹭饭胜过爱朋友的人(我可没说这有什么不好,从实验结果来看,你这种人还挺多的)。你和五个朋友坐在餐厅里,吃饭前你们商量好这顿饭要AA制平摊帐单。这时你有了可以占便宜的机会。平常你不会点菜单上最贵的菜,因为那些菜只是稍好一点点而已,不值得多花那么多钱。但是如果只需要多花六分之一的钱,那还是挺划算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点了最贵的菜,你的朋友们就会帮你支付大部分开销。

但记住,你可不是一桌人里唯一这么想的。如果每个人都点很贵的菜,结果就是大家都要为多出来的开销埋单。假设这一桌人都觉得贵的菜本身不划算,结果很可能就是大家都想占便宜但是最后反而都吃了大亏。至少从理论上来说会是这个结果。但是人们在饭桌上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们都是“无耻”的食客么?

实地检测

尤里·格尼兹(Uri Gneezy),尔曼·哈鲁维(Ernan Haruvy)和哈达斯·雅芬(Hadas Yafe)三位科学家想看看我们到底有多“无耻”,于是他们安排一群陌生人到餐厅用餐。科学家们要求这些人在饭前和饭后各填写一份10分钟的关于他们情绪状态的问卷,假装是为了调查他们的情绪,以此来掩饰真正的实验目的——调查人们的道德观。饭前,科学家们给了每位参与者20美元,并问他们愿意为这顿饭花多少钱。一些人被告知需要各自为自己点的餐埋单;另一些人被告知需要平摊账单;还有一些人被告知他们可以免费用餐。为了防止人们在点餐时感到难为情,他们会各自填写一份点餐单,随后服务员(他肯定觉得这实验很可笑)会收走点餐单,一言不发。

不出所料,那些被告知各自为自己点的餐埋单的人最节俭,可以免费用餐的人最奢侈,认为需要平摊帐单的人则夹在中间,算是只有那么一点儿“无耻”。接下来,科学家对实验进行了一些调整。他们请另一组人到餐厅用餐,结账时他们各自为自己点的餐埋单,不过只需要付总额的六分之一。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使人们既享受到平摊帐单的好处,又无需承担占别人便宜的愧疚感。结果,只需支付六分之一的食客和那些平摊帐单的食客付的钱差不多。所以看起来,我们就只是喜欢便宜又好吃的饭菜而已,至于谁请的客我们根本不管。

为了让实验更完整,科学家又把实验在实验室中进行了一遍,以观察人们的反应。和餐厅中观察到的结果不同,人们在平摊帐单和各自埋单时点的菜非常相近。只有只需支付六分之一的食客点了龙虾。看起来,人们在实验室和餐厅的行为有着很大的不同。

我们“无耻”行为造成的影响

所以除了我们喜欢物美价廉的菜以外,这些实验结果还能说明什么呢?首先,它说明我们又自私又没效率。只要一群人一起吃饭,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迫使所有人为了谁都觉得不值的东西付钱。另外,当你和朋友聚餐时,你们应该各付各的。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因为在调查中,80%的人都希望如此。

更有趣的是,研究还暗示了我们是如何做决定的。从好的角度来看,这是支持“最大自由”的论据。如果让人们可以选择参与一个制度,这个制度下他们必须为他们的选择负责任,那么他们做出的选择就会引向最高的效率。而如果将一种制度强加于人,人们就会想方设法地从中谋取私利,即使这样做会让整个制度更糟糕。作者认为“效率低下是人们博弈的平衡结果,哪怕他们根本不想进行这种博弈。”不过,研究也暗示了人们的恶意。人们宁愿点谁都觉得不值那么多钱的东西,也不愿意做一个只点一杯咖啡还要付10美元的蠢蛋。宁可每个人都比预期付出更多的钱,也不要让别人占自己的便宜。

不过,这项研究倒也诞生了一些有效的怪点子。如果要提供免费餐,科学家们建议增加一个有趣的额外条款。正常情况下,人们如果有免费的饭吃,他们总会点最贵的菜,这对所有人都不利:付款方花了大钱,而消费者却没吃到值这么多钱的菜。但是,如果付款方提供一个额外的选择——你可以选择点最贵的菜,或者点便宜点的菜然后得到一些现金补贴(金额小于两种菜的差价),这样双方都会更高兴。出更少的钱,人们都觉得自己得到了更多。

“知识拆迁队” 张俊丰 来稿。

承担责任

作者:M·斯科特·派克

本文摘自《少有人走的路》

不能及时解决人生的难题,它们就会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眼前。

很多人显然忽略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避之惟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显然一点好处也没有;指望别人解决,也不是聪明的做法。惟一的办法———我们应该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还是由我来解决!”相当多的人只想逃避,他们宁愿这样自我安慰:“出现这个问题,不是我而是别人的原因,是别人拖累了我,是我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应该由别人或者社会替我解决。这绝不是我个人的问题。”

趋利避害,逃避责任,这种心理趋向令人遗憾,有时甚至达到可笑的程度。我过去曾随美国军队驻扎在冲绳岛,当时有个美军军官酗酒成瘾,问题严重,只好找我做心理咨询,看看是否有可能解决。他否认自己饮酒成性,还认为酗酒不是他的个人问题。他说:“在冲绳岛,我们晚间无事可做,生活实在是无聊,除了喝酒,还能做什么呢?”

我问他:“你喜欢读书吗?”

“是啊,当然啊,我喜欢读书。”他说。

“既然如此,你晚上以读书代替喝酒,不是更好吗?”

“营房里太吵闹,我可没心思读书。”

“那么去图书馆看书怎么样呢?”

“图书馆距离太远了。”

“难道图书馆比酒吧还要远吗?”

“唉,说实话吧,其实我也不怎么爱读书。我的兴趣不在读书上,我原本就不是个爱读书的人。”

我换了话题,继续问道:“你喜欢钓鱼吗?”

“当然啊,我太喜欢钓鱼了。”

“那么,你为什么不以钓鱼来代替喝酒呢?”

“我白天得工作啊。”

“难道晚上就不能钓鱼了吗?”

“当然不能啊,冲绳岛晚上没什么地方可以钓鱼。”

“好像不是吧,据我所知,这里有好几家夜间钓鱼俱乐部,我介绍你到那里去垂钓,你觉得怎么样呢?”

“嗯……怎么说呢,其实我也不是那么喜欢钓鱼。”

“听你的意思,”我指出他的问题,“在冲绳岛这里,除了喝酒以外,其实还是有其他事情可做的,但是确切地说,惟有喝酒,才是你最喜欢的事。”

“我想你说的没错。”

“可是,你总是饮酒过量,以至于违犯军纪,给你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对不对?”

“有什么办法呢?驻扎在这个该死的小岛,人人整天只有靠喝酒打发时间,这难道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吗?”

我同他交谈了很久,但这位军官总是固执己见,不愿承认酗酒是他的个人问题。他也不肯接受我的建议:只要凭借毅力和决心,再加上别人的帮助,就可以彻底解决问题。我只好无奈地通知他的上司:他根本不肯接受帮助,他的固执让我无能为力。就这样,那个军官继续酗酒,最终被开除军职。

在冲绳岛,有一位年轻的军人妻子,她用剃须刀片割开了手腕,被送到抢救室急救。后来,我在病房里见到她,我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当然是想自杀了。”

“你为什么想自杀呢?”

“这个地方让我觉得无聊和乏味,我一刻也忍受不了。你们必须把我送回国内,要是还得呆在这里,我还是会自杀的。”

“住在冲绳岛,为什么让你感觉那么痛苦呢?”

她抽泣着说:“我在这里什么朋友也没有,我一直都很孤独。”

“这确实很糟糕。可是,你为什么不去交朋友呢?”

“因为我住在冲绳岛该死的居民区,那里没人说英语。”

“那你为何不驾车去美军家属区,或者去参加军人妻子俱乐部,在那里结交朋友呢?”

“因为我丈夫白天得开着车上班。”

“既然你白天孤独和无聊,为什么不开车送你丈夫上班呢?”我问道。

因为我们的汽车是变速挡,不是自动挡,我不知道怎么开变速挡汽车。”

“你为什么不去学习驾驶变速挡汽车呢?”

她盯住我,说:“就在那种道路上学习吗?你一定是疯了

罗胖曰:
所有的烦恼,都经受不住持续的提问。
有一派营销,就是不断地问。
有一派培训,也是不断地问。
据说效果奇佳。嗯,关于自己,其实我们知道所有的答案。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