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reedom

2015121801-300x228.jpg

人人享有言论和信仰自由并免予恐惧和匮乏。

自由源于对自己的了解。认清自己,思维就会彻底超越因渴望安全而产生的种种心理障碍。

u82702060_13caa37e403g85_blog.jpg

Be strict with yourself and be lenient to others—From Zhou Enlai

不能自律的人才会要求他人。
不能自控的人才想控制他人。

不想被人控制或控制他人,唯有自我独立,自我成长。

2018年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写本小说,类似教父这样的小说,把我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民营企业这四十年间那些震撼的、有劲的、生动的一些人和事,用小说的形式把它写出来。书名我也想好了,就叫《自由塔》。人奋斗一辈子都在追求自由,但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就像西西佛的故事一样,把石头推上去就容易被砸下来,也就是说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又被自由所奴役。人生总是在这个困境中,不断地解脱,同时又不断地被枷锁上,所以我一直在想,选择就是放弃,自由就是枷锁。——冯仑

40年前,我还在读书的时候,突然社会上多了个词「改革」。起初并不知道这个词将与我个人生活发生多大的关系。后来发现自己也需要改革,要把自己改得跟原来不一样。不光能自己养活自己,而且要把自己改造得和国家(社会)未来更宽广的前途相吻合,给自己一个新的事业生命。
自打改革了自己以后,我觉得应该要更多地做自己能做主的事,于是就办了一家后来叫万通的公司。办公司后,我发现自己被改革以后最大的改变是自己能决定自己几点上班,自己决定给自己发多少钱,自己决定去哪里。这三件事看似自由了,但实际上自己却成为了一个戴上镣铐的自由人,因为这一自由的代价就是要屈从于所有获取自由的手段,比如时间、金钱以及经营企业的资源等等,这样一来,就不得不陷入一个更加忙碌的境地,每天睁开眼睛只想着为自由而挣扎。——冯仑

IPCreator’s Practice

1, All roads to rome
49,43,Metro,Walk,Compound Mode

2, The more choices, the more relaxed.

3, Curve-saving is often an effective solution.
Promotion in work, Cognitive dilemmas

freedom-to-FLY-e1486474796754.jpg

我心飞翔

Freedom_of_Thought_Ben_Franklin.jpg

思想自由(英语:Freedom of Thought),亦称为“良心自由”(Freedom of Conscience)或“理念自由”(Freedom of Idea),是个人拥有或思考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观点、事实、思想之自由。

道德是自由的保卫者。——斯米茨的名言

不自由,毋宁死。——帕特里克·亨利的名言

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学术创新。——周海中的名言

自由一旦扎根,就会像植物一样迅速生长。——华盛顿的名言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的名言

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孟德斯鸠的名言

真正的闲暇,是为所欲为的自由,可不是一事不做,无聊偷懒。——萧伯纳的名言

谁因为害怕贫穷而放弃比财富更加富贵的自由,谁就只好永远做奴隶。——西塞罗的名言

个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穆勒的名言

自由意味着职责,那就是为何多数人畏俱它的缘故。—萧伯纳的名言

贫困就是缺乏能够自由度过有价值人生的一种状态.—阿尔蒂亚·森的名言

知道怎样得到自由还算不上什么,艰巨的是怎样使用自由.一纪德的名言

很多中国人对佛教有一个误解,以为那是一种悲观、厌世的态度,其实不然。佛教徒修行的时候最讲究的就是“勇猛、精进”这四个字。比方说,弘一法师在杭州招贤寺修行的时候,从早上7店到下午5点是闭门不见客的,专心念佛。十个小时,就念“南无阿尼陀佛”这六个字,如果你不学佛,你会觉得这枯燥的无法容忍啊。但是对于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来讲,这是在和生命抢时间啊,想成佛的目标艰难地跋涉、挺近。所以,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我们对他人的、基于自由意愿的生活选择即使不理解,也要抱有一份善意的尊重,因为有的时候我们根本就不懂别人在追求什么

话说自由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它既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提法。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吗,你得有自由,那一个国家发展为了啥呢,为了人们的自由,可见自由在人类社会当中的重要位置啦,有朋友说过一个精妙的比方哈,他说白毛女和黄世仁这本来是天生一对啊,你看都住在一个村里,乡里乡亲的,一个有貌,一个有钱,一个是小家碧玉,一个是成功人士,一个是女神,一个是馋猫一般的追求者,这俩人要是结了婚,多好符合偶像剧的标准啊,可为啥最后成了悲剧呢,原因只有一个,他们结合的原因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因为强制,在强制的条件下,在缺乏自由的条件下,任何好事都会变成坏事儿。

人怎样才能获得自由

前一阵,财新传媒主编王烁写了篇读后感,讲的是物理学家费曼的自传,其中有段费曼的人生思考,挺有意思的。

费曼的学术生涯几乎全在加州理工大学渡过。有一段时间,老爷子呆烦了,觉得创造力枯竭,想换个环境。大师想挪窝儿,各大名校都炸了,纷纷伸出橄榄枝,有些学校开出的条件,甚至连爱因斯坦都没享受过,这反而让费曼压力特别大。

费曼日思夜想,为什么自己以前那么热爱物理学,现在却犯恶心了呢?他回忆说,自己上中学的时候,看着水龙头流出来的水会变窄,都会去认真研究,那时候不管重不重要,只管好不好玩。但有成就了,周围人的期许越来越高,自己就只看重那些别人认为重要的东西了。

于是费曼豁然开朗,他没有责任去达到别人认为他能到达的成就,没有责任去成为别人希望他成为的那个人。费曼决定,回到过去,重新“玩”物理学,管你有没有意义。于是,费曼留在了加州理工,再后来,他玩到了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王烁点评说,人生怎样才能获得自由,是个大难题,这道题,费曼解开了。

本文源自:人性的弱点不是用来改进的,是用来利用的

IPCreator:不活在别人的眼中和嘴中,只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爱到不再爱


作者:程玮

有一年过节放长假的时候,我在国内临时决定坐火车回家。运气还不错,碰巧买到了最后一张软席票。一进候车室,我以为是走错了地方。站着坐着的都是学生模样的人。我不是说软席非得什么什么人坐。其实什么人都可以坐,就是当学生的应该少坐或不坐。因为是学生,因为学生还在花父母的钱,所以就应该采用最节约的方式去旅行。起码,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人们大多数都是这么想的,也都是这么做的。为什么偏偏中国人不这么想,我有点不明白。

在西北旅行的时候,看到很多村子的墙上写着:再穷不能穷了孩子。这是指教育,我同意。但在现在的中国,我还要再加一句话:再富不能富了孩子

在欧洲火车的软席车厢里,我还从来没见过一个学生模样的人。即使是在圣诞节,车厢过道都挤满人的时候。有的学生为了省钱,专门乘坐多次转车,站站都停的慢车。他们的父母们也赞成这样的做法。

我们早已习惯了用金钱度量一切。但恰恰是父母的爱,在很多时候和金钱没有关系。

在德国有一个传统,一个人过了18岁生日以后,要独自出门旅行一次。要争取用最少的钱走最多的地方,并且在外面尽可能待很长的时间,以便认识世界,体验人生,学会独自生存的本领。有句话把这样的旅行概括得很形象:出门时是个孩子,回来就是成人了。

这是人生的第一次冒险。多少年以后,每个德国成年人都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向自己的女朋友、向自己的孩子讲述第一次独自旅行的故事,花了如何少的钱,走了如何多的路,受到了什么人的帮助,受了什么人的欺骗。这是可以一生一世讲述的故事,也是可以在家族里世代相传的传奇。如果一个孩子出门没几天就往回走,这将成为他和他父母终身的耻辱。

我认识一个汉堡的有钱人,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有钱人。因为从他父亲辈起,已经不再需要靠工作赚钱了,他家的钱在帮他们赚钱。他18岁那年揣着父亲给他的旅游费出门去游欧洲。他每天可以支配的钱相当于现在的2,5欧元,人民币约25元。即使在那个时代,这也是很少的一个数目。百万富翁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在外面至少旅行一个月再回家。他在外面旅行了整整40天。有几天,他就吃黑面包,喝自来水。他睡过青年旅馆,睡过人家的客厅、马槽,也在外面露宿过。在他回家以后,家里为他举行了一个大派对。鲜花,香槟和最昂贵的食品铺天盖地。

他感慨地想,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桌上任何一杯香槟的钱,就足以让他饱餐一顿了。他把他的感慨告诉了父亲,当然有点谴责的意思。父亲回答说,孩子,我是在花我自己的钱。而你花的是我的钱。他说,那一瞬间,他明白父亲已经把人生最重要的财富赠送给了他。他的父亲让他明白,一个过了18岁的成人,从父母手里得到的钱就像是礼物,不论多少,只应该心存感激,一分钱掰成两半去享用。

罗胖曰:
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
知道了勤俭,他还是一个孩子。
知道了各自承担责任,他就长大了。

识别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关键看他的行动顺序。
真自由主义者的行动顺序是——

1,承担责任;
2,试图建立共识和规则;
3,影响他人。
甚至没有第三项。

伪自由主义这的行动顺序是——
正好反过来。
甚至没有第一项。

因为了解,所以自由

1、精神能趋疲
一个小故事:今天你实在是很倒霉,上课(上班)迟到不小心被老师(老板)抓到,结果被骂了一通,回到家,你看到小妹妹(你的家人),就对她撒气。小妹妹也很郁闷,就去踹小猫,小猫莫名其妙被踹,也不会无所作为,愤然离家出走……….这种情形就是作者提到的“精神能趋乏”,和《学习的艺术》一书所说的“漩涡效应”如出一辙:一开始所犯的一个错误并不严重,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接踵而至的第二个、第三个错误就会把人带入万丈深渊。

2、FLOW
那么通过什么方式跳出“精神能趋疲乏”(漩涡效应)的怪圈?
答案是心流(flow):意识尽然有序,人与活动融为一体,和谐一致,忘我且忘他。作者总结了各种各样心流的经验和方法,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官之乐、知性之乐、工作之乐、朋友之乐。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体验各种各样的乐趣,关键在于投入注意、时间精力,全身投入,主动感受,而不是消费享乐、纵情声色,被动享受。FLOW的关键在于:有挑战的工作、明确清晰的目标和反馈、全神贯注、掌控自如、浑然忘我、知行合一。关键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

3、统一的心流—构建和谐的人生目标
本书最大的特色,对我启发尤大的地方在于:作者创造性地将各种心流综合了起来,就像各种五颜六色的漂亮珠子用一条项链把它们都串了起来一样。为什么要用链子串起来?因为在一种活动中达到心流,并不能保证这个人在人生的其它方面也有同样的水准。如果不能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各种心流衔接起来,只能产生支离破碎的乐趣。

那么,如何将整个生命化为统一的心流经验?
答案是构建自我和谐的目标、构建统整的“人生主题”:由目标指引、塑造人的一生并赋予生命意义的所有行动。这个观念涉及一系列跟一个终极目标有关的各个分目标,个人所做的每件事都因为与终极目标相关而充满意义。(可以采用倒推法—写墓志铭的方法,问清楚究竟什么是自己想要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构建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结果就是自发自觉地实践和坚持自己的“人生主题”。其中的关键是对痛苦和创伤的解释和应对。(即:把问题和困难解释为一项可能的挑战,在困难问题面前我们并非无所作为,而且,我们的作为不仅对自己的成长有利,同样对他人也有益处)。

4、源于前人,超于前人
在困顿、徘徊、犹豫、迷失中,
我们如何构建自我和谐的目标?
我们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我们如何从容而冷静地应对生活赋予我们的挑战?
答案是:从我们前人的智慧中。
文化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有秩序的资讯:伟大的建筑、艺术、音乐、戏剧、舞蹈、哲学,都是以和谐克服混沌的好榜样,任何人都可以效仿,但很多人却忽视他们的存在,只想依靠一己之力创造生命的意义。这种态度和我们希望每一代人从无到有,凭空创造出一套物质文化并无不同。任何心智正常的人都不会指望自己再重新发明轮子、电力等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工具。相反,我们会从老师、书本、模型中,寻求制造这种东西的资讯,设法更上一层楼。放弃祖先辛苦累积的教我们如何生活的知识,或者自以为自己靠自己的力量,发现一套合适的目标,都是妄自尊大。

只有当我们了解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才知道我们要到哪里去。当我们了解自己为什么是现在这样,我们就能了解直觉和冲动、社会和文化的局限,我们就更容易把精力导向正确的方向。

因为了解,所以宽容。
因为了解,所以自由。
因为了解,所以超越。

IPCreator:了解–>理解–>包容–>信任–>支持

自由主义者是什么样的人

自由主义者首先是个人主义者,少数极端的还可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但他们并不完全排斥所谓的集体利益或公共利益,只是不能容忍”集体”、”公益”这些听起来很高尚的词汇成为扼杀个人权利的理由或专制统治的借口,而他们的担心恰恰会成为残酷的现实。

自由主义者先认定自己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人,然后才意识到自己的国籍,而不是相反。因此,当国家权力能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时,自由主义者也会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相反的情况下,自由主义者与所谓的爱国者拉开了距离,有时还要担上卖国的骂名。其实,在专制主义国家,包括自由主义者在内的所有人都一无所有,国家只是一个不属于他们的抽象概念,他们怎么可以出卖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毫不夸张地说,自由主义者才是真正的爱国者,他们爱的是整个民族而不是独裁政府。

说到底,自由主义是关于政府和人民之间关系的一种政治哲学。自由主义者相信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当国家权力严重危害到人民的权利时,自由主义者宁愿选择无政府状态,因为专制暴政的强大和残忍使人民失去了任何伸张正义的手段。

自由主义者极其重视个人的私有财产权,这往往导致人们的误解,认为他们罔顾穷人的利益并缺乏同情心。事实上,自由主义者不仅不富有,还可能很穷,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念,是因为他们坚信,财产权是其它一切权利的基础。

自由主义者常把”民主”挂在嘴边,可他们在诉说民主时,并不完全指全国范围的普选,更多的是指宪政、法治,核心仍然是个人的自由权利。指责自由主义者多少带有一些精英意识应该没什么大错,自由主义者可以在一个无民主而有自由的社会里(比如过去的香港)愉快地生活.

自由主义者崇尚法治(rule of law)而反对德治,这并不表明他们不重视道德的作用或道德败坏。任何社会的正常运转,必得有各种规范。之所以要区分作为强制性规范的法律和非强制性规范的道德,就是要划定公域和私域的界限。一旦以伦理代替法律,不仅使道德失去了本来应有的作用,也为国家权力渗入公民的私人领域提供了借口。

自由主义者能够容忍和接受不同的甚至与自己信仰截然相反的意见,这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起码的素养,也是自由主义理念的基本要求,尽管自由主义者在内心深处认为,他们所信仰的价值具有普世性。自由主义者无法回避这样的的两难困境,相反,在这一点上,共产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倒来得单纯。

自由主义者不怕甚至喜欢竞争,因为他们自认为是强者。虽然经验表明他们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但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竞争失败的结果,前提要求竞争必须是Fair Play.自由主义者不甘心接受一个优汰劣胜(注意:不是优胜劣汰)的局面,更憎恨造成这一局面的制度。

自由主义者是善良的,他们不会有伤害别人的念头。他们这样要求自己,相应地也希望别人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们,而自由主义者的悲剧在于:在一个史官文化盛行的国度,自由主义者出于良知对专制主义毫不妥协的批判精神,使得他们领受的指责谩骂多于对他们的理解。

自由主义者是诚实的,不善于掩饰,更不会说谎,他们在表达真实想法的同时,也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在对手面前,攻击他们的人很容易找到批判的靶子.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自由主义者大多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形成的。之所以有人觉得后天的教育或自身的经历使自己转变为一个自由主义者,其实是因为他们身体里早已孕育了渴望自由的基因并流淌着追求自由的血液。

罗胖曰:
这篇文章是我看到过的对”自由主义”人生态度最完整的表达了。
不过,最后三段不能同意。
1,自由主义者也可能偶有恶念。但他们不会在伤害他人的时候因为任何理由而理直气壮。
2,自由主义者也可能时常说谎。他们常常高估自己的坚强。外界的压力可以随时把他们打回”犬儒主义”的原形。自由主义是一朵柔弱的、需要善意滋养的花朵。
3,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由主义者。虽然,总会有人走入迷途。

自由

自由(和制汉语:自由,英语:Freedom, Liberty)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自由包括各国宪法规定的言论信息自由和新闻自由。当然还有诸多的自由意志例如思想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但因学术上对于自由之概念多有不同,且自由与胡作非为仅一线之隔,因此在法律概念上则以无罪推定原则来保障人的自由权。自由在民主政治中又体现为一种精神,自由就是对什么是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

目录
1 定义
2 词源
3 参见
4 参考资料

定义

自由(英语:freedom)有多种含义:
意指由宪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权,包括政府在内任何人都不可以不起诉或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拘捕扣留任何人。[1]
把个人从某些非政府的私权力中解放, 如奴隶主、父母、丈夫、军阀、地主或资本家等。
任性意义的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放任。
按规律办事意义下的自由,所谓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
自律(英语:autonomous)意义下的自由。康德在此意义上使用自由一词。
是人在自己所拥有的领域自主追求自己设定目标的权利。
不干涉别人的私人生活,只要不危害旁人就不应当禁制,如个人的私有财产、隐私、性取向、信仰、政治主张、嗜好,但对于怎样界定有严重的分歧,这也是到底放纵和自律的定义标准问题。
把被外国所侵略中解放殖民地或领土,恢复独立或归还原有国家的。
不具有性别意识、思想,认为性别是对自己和人身自由的一种限制。

法国19世纪画家德拉克罗瓦名画:自由引导人民
而法国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中,对自由的定义为:
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 ”
— 法国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第4条(节选),1789年
绝对的自由在理论上可能存在,但由于社会是由人与人所组成,自由不仅是个人的议题,而是社会中各个主体之间彼此互相界定的程度,因此托马斯·杰斐逊认为个人的自由受制于他人的同等的自由。进而有人认为[谁?]自由与责任相关,有相关之自由即应负相关之责任。自由的边界是人权,自由止于人权。
自由是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自由也是一种社会概念。自由是社会人的权利。与自由相对的,是奴役。
孙中山多次在演讲中引述弥尔的话指出,一个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范围,才是真自由。如果侵犯他人的范围,便是不自由[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1年1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3]。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向往并需要确保一个由必要的人类自由构成的世界: 第一,言论与表达的自由——在世界上的所有地方。 第二,一切人民以自己的方式崇拜他们神祇的自由——在世界上的所有地方。 第三,免于匮乏的自由——以世界性的角度来说,可使每一个国家的所有居民享受在和平时期健康生活的经济基础——在世界上的所有地方。 第四,免于恐惧的自由——以世界性的角度来说,全球的兵力削减以至于任何国家都没有对其邻邦进行武力入侵的可能——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美利坚合众国国情咨文,1941年1月6日

简略来说,这四大自由便是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重申了这四大自由的精神:“人人享有言论和信仰自由并免予恐惧和匮乏”(《世界人权宣言》)
20世纪下半叶,以赛亚·伯林开始用“两种自由”的概念来划分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他认为,积极自由是指人在“主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作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均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当一个人是自主的或自决的,他就处于“积极”自由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由是“去做……的自由”。而消极自由指的是在“被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的强制,在行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也就是“免于强制和干涉”的状态。

词源
参见:汉语中的日语借词
出自《后汉书》,在《皇后纪第十下》、《卷四十三 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卷四十五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三处被使用。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一词是从日本引入的,日本在翻译外国文献时首次使用中国古籍里的“自由”一词来对应“Liberty”。在翻译的争议问题上,严复先后用过“自由”、“自繇”(繇、由二字相通)、“群己”等译名。然而最终流传下来为民众所接受的,还是“自由”一词。

自由的特性

第一、自由的限制性–为什么叫自由的限制性呢?因为自由的本身一定要保存自己自由的本质,而它的本质中间不能与非自由的其他东西混杂,这叫作自由的限制性。当火车在轨道上跑的时候,它可以尽量发挥它机器的功能,它可以自由自在的快慢,但是它不能有越过轨道的自由,越过轨道的自由就是违背自由的自由、就是危害自由的自由、就是结束自由的自由,那不是自由,那是自杀,自杀的人都用了自由,因为没有人杀他,但当他杀完了自己以后,他的自由就跟他的自杀同归于尽了,因为他已经没有不自杀的自由了,这叫自由的限制性。

有人说自由就是无拘无束,不应该有所限制,如果自由是毫无限制,那叫野蛮、放纵、糊涂,那不是自由,那是没有方向的乱来。自由是有限制的,因为自由到了某一个阶段就与责任发生关系,所以自由就在责任里面找到了它的限制。圣经从来没有随便剥夺人的自由,神也不随便轻看人间的主义,但是神也很清楚的给自由画了一个界限、一个篱芭,让你走到那边的时候,发现自己不过是人。我们是人,表示我们比万物都高超,”我们不过是人”则表示人上有神;当我们真正体会到自己不过是人时,我们便在神与物之间,在天与地之间,找到我们的本位,也欣赏我们的本位;而这个本位有向上看和向下看的两个方面。

第二、自由的矛盾性–当你用了自由以后,你就在自由的中间侵犯了你自己的自由,在自由的中间你就减少了你的自由。有两个女孩子,都可能成为你的未婚妻,成为你未来的家庭主妇、你终身的伴侣、你美丽可爱的太太,其中一个很聪明,鼻子却塌了点;另外一个很漂亮,美若天仙,头脑却差一点。你一直没有答案,当你还在彷徨、未决定的时候,你还很自由,却是很痛苦的自由,你盼望把这个人的鼻子换过去,或那个人的头脑换过来就好了。在这个很难作决定的自由选择中间,你是在限制中间、在矛盾中间有自由的,而你的自由就面对了矛盾。自由是很奥妙的东西。一旦你决定了选择这个鼻子短一点的,除非她说:”我不要”,否则你就马上失去了自由,所以为了保有你的自由,最好她拒绝你;那些被拒绝的不要伤心,这样你还有自由。如果她说:”是啊!我早就等你了,我已经等你很久了。”而这个引导就把你和她拉在一起,这时你的自由就结束了。你若再去看看那个美若天仙的,你越看越不自由,因为你已经自由过了,自由过了就不再自由了,这叫作自由的矛盾性。

第三、自由的危机性–自由如果没有被真理约束,就变成一个极大的破坏行动,是含有危机性的。当一个人误用自由的时候,他就在自由中成为抵挡真理的、与真理隔绝的人,所以自由是危机的。为这缘故,我们要很深刻的思想什么叫自由。

康德说:”自由就是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吗?”(Is it true? Freedom means: I want to do everything and I can do it?)如果我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如果这就叫做自由,康德说,这种思想就太肤浅了,所以他反过来讲了一句很伟大的话,康德说:”自由是我不要做什么就能够不做什么”,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不是自由,乃是野蛮鲁莽,放纵情欲,就如:我要烧国旗就烧国旗,要锯旗竿就锯旗竿,要打你就打你,要杀你就杀你,这一类行为,并不是自由,而是无法无天,是乱来。但是,当你发现你生活中有什么事情你做错了,你说:”我不做了,我不要再做了!”而你果真就能不做了,那才是真正的自由。很微妙,许多自由原先都是在中性的选择中间,可是等到你做了,却发现并非中性的时候,你便没有办法放下,那便是损害自由的自由,不是真正建立自由的自由。你应当懂得分辨那似乎是自由的假自由,和那带到真自由的不大自由,二者之间的分别是什么。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如果肆无忌惮的吃了一碗又一碗,越吃越多,结果呢?裤带一格一格的往外松,最后连裤带都不要了,难道这就自由了?裤带是自由受限制的记号。你不要受这限制,结果变成大胖子,走路就不自由了,这叫做自由的不自由。你吃得太自由,走路就不自由,为了生活很自由,吃的就不要太自由。康德说,自由不是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我不要做什么就能够不做什么,这就是不受捆绑的自由,不受那些因错误的自由所产生的结果所捆绑,才是真自由,很奇妙。很多青年所要的自由,是他将来没有办法挣脱的捆绑,所以他们所说的自由是表面的自由,其实质却是捆绑,那不是真自由。而真自由可能产生反面的果效,表面好像是限制,其实质却是真正的释放。抽烟的时候你很自由,但要戒烟的时候就很难,那就不是真自由;吸毒的时候你很自由,开始抽大麻的时候你很自由,但是当你要丢掉它的时候,它却不让你丢掉,你才知道那不是真自由。凡是你很难挣脱的、损坏你的、玩弄你的那些恶习,起初给你十分自由自在的快乐,那都是假的。

自由的真谛

第一样,自由与意志有关,所以自由变成意志的一个动向,也是意志的一个本能的表达。但是,当意志没有被任何力量控制的时候,这个意志就不能保证它的动向都是自由的,这样,那一个控制意志的力量,可能成为意志的拦阻,也可能成为意志自由的一个保障、保证。关于这点,改教时期的人文主义学者和改教家,这两者便产生了一个很正面的无可避免的冲突。Erasmus这个与马丁路德同时代的人文学者,写过一篇文章叫自由意志,当他写完此文时,马丁路德拿去一看,大摇其头,马上拿起笔来写了另一篇文章,叫”被奴役的意志”。他说:不!那不是自由意志,那是被奴役的意志!(No! That’s not free will, that’s the bondage of the will)不是意志有自由,乃是自由已经受捆绑,意志已经在这个奴役的状况中间.

廿世纪是一个很特别的世纪,这个世纪的创造性不太厉害,廿世纪的人没有什么骨头,因为廿世纪变成了十九世纪的玩具。十九世纪产生的许多思想动态,许多意识型态,而廿世纪就变成他们思想的一个实验的场所。存在主义从十九世纪开始,实证主义也是从十九世纪开始;神死的哲学从十九世纪开始,共产主义从十九世纪开始,辩证唯物论也是从十九世纪开始。廿世纪如同十九世纪的奴才一样被他们玩弄,被他们拿来实验,结果就是一代代被杀、被甩、被丢弃、被轻视,被剥除了许多人应当有的权利。1917年到1990年,苏俄革命,在苏联被杀的人超过四千万;这许多灵魂只不过是为了证明马克斯思想对不对。廿世纪的人笨透了,还自以为聪明得不得了,但是在廿世纪没有结束以前,人醒悟过来了,他们发现那些所谓的真理不是真理,所谓的自由不是自由,所谓可靠的理论不是真正的理论。我们被玩弄够了,而中国的思想家、政治家没有几个真正看见人性在真理中间实际的情形是什么样子。新儒家的学者死抓住中国文化来表示我们是忠于中国的,凡是不赞成这思想的都被认为是背叛国情的,这并不表示他们实实在在是要追求真理,他们只是保守一套他们所认为是真理的东西而已。

柏拉图说:大自然把意志安置在腰的部位,把感情安置在心的部位,把理性安排在脑的部位。所以从层次来看,就很清楚的看到意志是在最低的地方,而感情是超越意志的,所以感情的位置比意志更高,理性又超越感情,所以理智的位置比感情更高。根据柏拉图的思想,意志的主要活动就是性行为,所以意志力表现出来的就是性的冲动。这是他的思想,他说:”为这个缘故,如果你能用感情来得胜你的意志,你是高人一等,但是高人一等不够,应该高两等,最高的人是用理性克服感情,再用感情克服意志,这样的人就是哲学家,这样的人就是世界上最高超、最有人格的人”。换句话说,要用真理克服你的感情,用感情克服你的性欲,这样你就是正人君子,是一个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你的人生就平衡、有方向。从某一个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很对,一个只懂得性欲冲动,顺着意志随便行动的人的确与动物没有多大的分别,但一个人的性欲和意志的力量,能在那圣洁的感情的引导之下有所动作,有所支配的时候,这个人过的生活当然就比较有规范,比较合乎正轨。但是,如果是感情冲动在引导意志,没有被真理约束怎么办呢?所以哲学家是用理性来引导他的感情,再用感情来引导他的意志,这当然相当好,然而理性本身是不是绝对的?理性本身是不是在正轨中间?理性受谁约束?

第二样,自由与权利有关,自由不但与意志发生关系,自由与权利也发生关系,当我们谈到权利的时候,就要先注重尊严的问题,我用我的权利,因我是有尊严的;我用我的权利,因在我的权限之下,我不能随便被侵犯。自由与权利发生关系的时候,人的尊严的问题就当变成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第三样,自由与道德有关,凡是不因自由的催动而产生的道德行为,都不需要负道德的责任,所以需要在人的生命中赐下自由,人才可以成为道德的活物。自由是道德的基础(Freedom is the foundation of morality)。如果你所做的不是出于你的自由,而是出于别人的强迫,你不必负道德责任;但如果是出于你的选择,你就必需负道德责任。在这里我们看见了自由和道德有密切的关系。

第四样,自由与爱有关,爱如果不是从自由发出来的,这个爱也就没有价值,爱在自由的这个关系中间的要求,就是使那有自由意志的愿意顺从,所以自由和爱和顺从之间,就变成一个三足鼎立的关系。爱与顺中间的关联是自由,自由使爱与顺这两个不同的位格中间产生一个很重要的责任与重要的关系。

现代的存在主义里面提到自我的绝对化,自我的选择,到最后自我的成全(self-fulfillment, self-realization),强调在自我里面充分发挥、产生自由。但如果不回到圣经里面看到神和真理之间的关系,你怎样自我实现?怎样自我成全?那样的自由并没有在真理的保障之下。

新一代:失去了“冒失的自由”

英国媒体人米兰达·格林在《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说,今天的青少年已经被剥夺了“冒失的自由”,这是抑郁症在青少年中流行的重要原因。

所谓“冒失的自由”,指的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叛逆行为。这种叛逆行为是每代人中的大多数都会经历的。有些叛逆行为会成为聚会时的谈资,还有些永远变成了秘密,只有极个别人知道。但是在当下的语境中,却产生了一个新的变量:社交网络。

格林引用一位专业人士的话说:“青少年的生活更公开了,他们距离被别人贬损,永远只差Snapchat的一张照片,或者Facebook的一个帖子。”格林曾经在一场中学辩论赛中当评委,这场辩论本来是关于假新闻的,但却变成了青少年对如何管理自身在线角色的焦虑的讨论——他们纠结于一个观念而不可自拔,“认为在自己16岁时,可能会在网上遭遇一些可怕的事情,由此毁了自己的余生。”

因此,格林认为,同之前的几代人相比,现在的青少年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冒失的自由”被剥夺了。他们担心自己的冒失行为在社交网络上放大,搞得自己身败名裂。因此,也就不奇怪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更愿意宅在家里玩手机,也不愿意出去社交,“他们在生理上更安全了,但心理上却更脆弱了”。

格林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与其逼着青少年戒掉手机和社交网络成瘾,不如培养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现在欧美一些学校甚至有了冥想课和心理辅导师。格林的观点也能给社交网络同样发达的中国家长一些启发。

IPCreator:天国的言论自由

yaoshujie.JPG

奴隶为什么造不出金字塔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我们说道,观察权力这个东西,我们不能只看舞台上表演的那些角色,还要透过这些角色,看到他们背后的权力基础。

这让我想起来,考古界近年来的一些新结论,就是埃及的金字塔到底是怎么建造的?

过去一般都认为,金字塔是古埃及的法老拿着鞭子,赶着几十万奴隶建造的,没日没夜地干了几十年,这种说法来自于希罗多德的历史。

可是这事真架不住细想,希罗多德是古希腊人,距今2000多年。可是他到埃及看到金字塔的时候,距离金字塔建造有多少年呢?也是2000多年。也就是说,他说金字塔和我们说他古希腊那个时候的事,是差不多的。那记载的准确性有多少,您就想吧。

最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提出了一个违背我们常识的结论,建造金字塔的根本不是奴隶,而是一般的自由民。

1990年,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处遗址,距离金字塔不远,他们推断,这就是当年建造金字塔的工人的墓地。在这个遗址中,发现了很多证据。

比如,有证据证明,很多人在生前都接受了很好的治疗,甚至是很复杂的骨科手术。很明显,如果是奴隶,奴隶主不可能为他们提供那么昂贵的治疗。

还有,大量的妇女和儿童的骨头,也在这被发现,这说明当时的工人是和妻子和孩子住在一起的,这明显也不是奴隶的生活方式。

后来证据就越来越多,比如在一块石板上,还发现了工人的出勤记录。生病、扫墓、过生日什么的都可以请假,最奇葩的请假理由,居然是昨天喝醉了,今天也要请假。这就分明不是奴隶可以享有的待遇了。

其实,这些考古发现只是一个侧面的证据。它突然提醒我们回到一个常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怎么可能是奴隶建造的呢?

比如说我们中国秦始皇造的万里长城,那确实可以。因为那个时候的长城不像现在是砖块砌的,而是夯土建造的,是简单劳动的大量重复,那确实可以靠国家的大规模动员能力来实施。

但是金字塔完全不一样。要知道,金字塔不是一个实心的建筑,它是法老的墓室,其中有主墓室,副墓室,有墓道,那么大重量的石头压在上面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如果力学结构设计有偏差,整体结构就可能走形,甚至是塌方,更别说屹立四千多年了。

设计还只是第一步,工程就更复杂了。就拿最简单的石块开采来说,在那个时代的难度也是超乎想象。当时没有任何自动机械,甚至连铁器都没有,要开采几顿重的石块,咋办?

现在猜想,先在石头上用柴堆围出一个大概形状,然后用火烧,等烧到一定温度之后,在上面泼水迅速降温,就是利用热胀冷缩原理让石质变脆,然后工人们再一点一点地敲开。这个过程要重复好多次,才能把一块石材开采出来。然后还有远距离的运输,还要把它堆成一个巨大的锥形,是怎么做到的?

虽然到现在,关于金字塔怎么建造的工程细节,还基本上都是推测。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它不是外星人建的,它就一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复杂到需要大规模的主动协作,需要每一个参与工程的人自觉自愿,需要每一个岗位上的人尽其所能地想方设法,克服一个又一个工程上的难题。

这就说到这个事给我的启发了。

自由是创造力的前提,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解释历史的时候,我们往往又会忘记这个规律。

比如说,美国南北战争之前,为什么南方是奴隶制,北方是自由民?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当时人争论的那些观念上、道德上的理由。根本原因,就是南方经济的基础是棉花,不需要大规模复杂的自由协作,把奴隶驱赶到棉田里,就可以生产。而北方经济的基础是工业,事实上也不可能用奴隶。

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假设你是一个工厂主,现在免费给你十万个奴隶,就算他们都老老实实听你指挥,但是他们是奴隶,没有丝毫劳动的意愿,只是不反抗而已。那你怎么让他们学会在一个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你鞭子举得再高,也不行。

越复杂的事,就越需要有尊严自由的人。

吴伯凡老师在《伯凡·日知录》专栏里提到一本书叫《清单革命》,里面就说到:世界上的事分三种,一种是简单的事,比如造汽车,汽车很复杂吧?但是因为只要按照图纸生产,确定性很强,所以还算简单;第二种是复杂的事,比如造火箭,各个系统必须精密配合,出不得半点差错;第三种,超级复杂的事,比如教育孩子。

所以,即使是在农耕时代,在前现代社会,虽然社会很简单,但是教育孩子的人,你也必须给他自由和尊重。所以中国古人有句话,叫“爱子敬先生”,爱你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敬重教他的老师。

就拿我们公司来说吧,我们天猫店,就一个小伙子在管。他懂的那些东西,我们其他人都不懂,更别说管理他了,他干活的时候我们连话都插不进,那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给他最充分的自由和尊重。

人越来越自由,这个进步的背后,是现代社会人和人之间协作关系越来越复杂的结果。

再举一个例子,几年前我看到一篇文章,当时觉得大受启发,然后就看了他所有的文章和书,甚至专门飞到美国去见他,邀请他来「得到」App开了一个订阅专栏。他就是著名的万维钢老师,他的专栏就是《万维钢·精英日课》,这是「得到」App里面认知含量最高的专栏之一。

那篇文章是讲权力运行的本质,劈头他就举了一个例子:19世纪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在比利时,他的形象是一个很贤明的君主,在任四十年,推动了比利时的民主改革,给成年男子选举权,给工人罢工权利等等。

可同样是这个人,在比利时的非洲殖民地,就是今天的刚果,却是以残暴而著称。他滥用酷刑,有数字说他迫害死了1000万人。

这就奇怪了,同一个人,为什么一面是君子,一面是野兽呢?从今天我们讲的这个角度就可以解释了。

比利时的社会发育程度高,他必须要给更多人自由,争取更多人的支持,他就是贤明君主。

而非洲殖民地,社会运转不需要那么多人进行复杂协作。所以,他只需要搞定很少的一些人,就可以肆意盘剥当地资源。至于自由,他为什么要给当地人呢?

所以,从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段来看,自由不是谁赐予的,自由是我们凭借一身本事,并且进入越来越复杂的合作网络,整个环境不得不给我们的。

刚才我提到的那篇万维钢老师的文章,您可以点击《放诸古今皆准的权力规则》

这篇文章很长,但是真的值得一读。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