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说中国人现在社会状况不如人意,是因为没信仰,这话即对,也不对啦!
说它不对,是因为难道让中国人普遍都信个啥宗教才是治国之道吗?信仰自由是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而且信仰也不是说建立就能建立的。
那为什么又说对呢?是因为信仰这个词其实也可以有更宽泛的理解,比如说昨天我就看到一个说法,说信仰就像桥上的栏杆,你看过桥的人虽然从来也不扶栏杆,但是不能说栏杆没有用啊!过桥的人看见栏杆心里会踏实一点吧!哎!所有让人心里觉得踏实有安全感。
让自己觉得现在做的是有意义的东西,其实都能算是某种信仰。就像登山运动的人经常说的那句话,为啥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你看一旦停止更多的追问心里就踏实了。信仰也就产生了。
新说丨中国人的信仰是怎么来的
这条音频咱们来说说史学大师许倬云先生的最新演讲,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
许倬云是世界史学界公认的大师级人物,目前是匹兹堡大学史学系退休名誉教授,并担任美国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许先生的成名作是《西周史》,但是在晚年写下了大量通俗性历史学著作,用许先生自己的话说,他这样做,是为了“拉起人们对历史的兴趣”。
最近微信公众号“拍卖时光”推出许倬云题为《中国人的信仰》的演讲稿,咱们来看看许先生是怎么说的。
说起中国人的信仰,是个特别复杂的问题,所以在演讲一开始许先生就强调,中国人的信仰观念,是“多元融合的产物”,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讨论信仰,必须先讨论文化的源头。在许先生看来,世界主要文化的发展,都会存在一个时期,是文化整合的关键,在中国历史上,这个文化上的重要突破,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而在此之前的三皇五帝时代,中国的各种族群在融合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三种信仰的雏形。
第一种是以“天”为神的信仰,这是道教的源头。
第二种是对于祖宗神灵的信仰,这是在农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将农耕的经验世代传承下来,渐渐自然形成的。
第三种是君权天授论。这是在周朝取代商朝的过程中,为了取得正当性,自许是承受“天命”,这成为后来改朝换代时世代沿袭的理论。
这三种信仰发源于不同的地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最终变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整体。
在各种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一路走到了春秋时代,在这个文化演变的关键时刻,孔子出场了。孔子的时代,是什么样子呢?是一个 “礼坏乐崩”,混乱的时代:旧的价值正在崩溃,新的价值正待形成。
可以说,孔子出现的正是时候,他提出了一套新的价值观系统,就是以“人”为本。孔子认为宇宙之间应有一定的理性,“人”在天地之间具有特殊的地位,人性应是天赋的,人具备人性,人也因此有权利,也有责任,将人性之中的理性部分作为“道”的基础,亦即普遍理性的基础。在孔子的价值体系里,没有神明的成分,也没有怪力的存在,但是孔子对于宇宙之间的秩序,还是假设有一个理想的主宰,才能创造一个合理的宇宙。在这个意义上说,儒家虽然不是宗教,却具有一定的宗教性。尤其是到了汉代,董仲舒在儒家思想体系内加入了阴阳五行的因素,在这一阶段,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的神力,有了互动,虽然此时的儒家,不再需要一个有意识的主宰来操纵一切,但是儒家的宗教性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儒家发展的同时,其他的宗教信仰也在发展,墨家后来成为道教教义的一部分,老庄的思想,则成为了道家思想的主流。
在中国信仰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思想精英们的贡献,民间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民间对于信仰的表现,很简单,就是对自然力的畏惧和崇敬,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源于一般人都会盼望自己能趋吉避凶的心理;
第二是则是源于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亡灵的思念。
这两种表现,就是咱们前面说过的神明崇拜和祖宗崇拜。
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和外部的联系,佛教的力量开始进入中国,这对于民间正在蓄势待发的信仰群体,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从那以后,佛道两教,彼此影响,彼此竞争,成为中国宗教信仰的两大主流。
儒家虽然在当时处于主流地位,但是在文化发展上,并没有排斥佛教和道教。汉代之后的信仰体系,再一次进入相互融合的模式。
最后,许先生总结了自己的演讲,认为中国在秦汉以后,以佛道儒为系统的三大信仰体系,不是没有冲突,但更多的是彼此整合,整体的方向是把儒家作为根本,接受了道家的清静和佛家的慈悲,融合为社会型的群众信仰。这种信仰形成的过程,决定了中国人信仰的特点,就是注重个人的修养,然后由近及远地影响到他人。体现在日常生活里,就是人人都该不断地提升自我,努力地工作。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拍卖时光”(许倬云《中国人的信仰》)
信仰问题
作者:Graceland
我经常在咖啡馆里和我的客人闲聊,刚开店的时候,我会这样。出于对人的好奇,我最喜欢的动物一直是人,猫只能屈居于第二位。
现在我则很少这样做。我对大多数的男人兴趣不大,随着我的结婚,我也对大多数的女人失去了搭讪的兴趣。随着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我对大多数的人失去了兴趣。
我只对少数人中的少数人感兴趣,而咖啡馆里出现这样的人的机会不太多。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人,普通的想法,普通的表情,普通话或者普通的话。
上星期有一位小朋友和我闲聊的时候,他提到了关于信仰的话题。他说,现在的中国人很多缺乏信仰,所以活得很空虚,云云。说实话,我不记得他的模样了,但我记得他的姿态和话语。提到中国人没有信仰的时候,我总记得他们两手一摊,非常无奈的样子。
去年冬天的时候,一位上海女客人曾经在台湾工作过一段时间,她跟我说:“你知道吗,大陆的人就是缺乏信仰,所以……”她睁大了眼睛,像空调冷气机一样散发出无奈。
这样的抱怨我大概也听过上千次了,总是差不多的忧虑表情,“中国人没有信仰。啊,怎么办?”
我跟小朋友说:“那你呢?你有吗?信仰是很个人的事情,不要去管中国人有没有信仰,先管你自己有没有吧。你也是中国人的一部分啊。”
我觉得中国人当然有信仰,这里我并不打算对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发表什么意见。在中国谈论这种话题总有点怪怪的感觉。
我认识的朋友中有不同宗教的信徒,我觉得宗教并不是选择题,类似于: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以上全是,这样的题目。因为并没有人对我打分——如果我选错了,我的人生就也不会因此而不及格。我没法回答这样的选择题,我也不需要选一个标签。
我曾经在山东威海的一个小镇旅行,那个地方叫石岛。我们受到了我大学同学的朋友的热情招待,只是初次相见,他的任务就是代表他同学,要把我们招待好。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小任务,可我能感受到他的微笑是来自他的心底,他一杯又一杯地敬我们喝白酒,这绝不是在敷衍,而是充满真诚地拥抱我们,于是我们都喝得烂醉,面对这样的情谊,你又怎能拒绝?
他是一个小地方的普通人,也许高中也没毕业,走在人群里没有一丝亮色。可是我怎么会感觉到他能散发出阳光般的温暖?源自于热爱他的同学,从而他对一群素不相识的人给予那么多的热量。我们只是一群行走在金钱沙漠的游牧人员,上海对他们来说还是很遥远的地方。
在山东,很多人都没有受过教育。但是对于款客之道、对于仁厚待人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就算是一个双手满茧,和大海搏斗一辈子而又热爱大海的渔民,他的手散发出海腥味,他脸上的皱纹就像风吹过大海的表面,可是他对待你,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就像是对待他的孩子。
在安徽,在四川,在福建,在广东,在中国的全国各地,也许他们没有选择ABC某个教派,但你能说他们没有信仰吗?他们勤劳工作,待人友好,就像大地一样的谦卑。
所以我喜欢留在中国。因为我能时不时看到这样的笑容,在人群中。
本文转引自《简书》
罗胖曰:
所谓信仰,无须满天神佛。
曾国藩曾写过一幅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对外,有所挚爱;
对内,有所持守。
所谓信仰,也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