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Experience

同样的东西,在一个有见识的人的眼里,会变成完全不一样的风景。

商业的本质和人生的智慧——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

自信来自成长。
淡定来自经历。
成功来自智识。
幸福来自智慧。

见多才能识广,读千卷书行万里路。
见多识广,见怪不怪——经历必有益。
七情六欲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
The seven emotions and six sensory pleasures

早经历,晚经历,迟早要经历,
每个人都逃避不了,越早经历越好

东南西北
五颜六色
七情六欲
酸甜苦辣(Sour, sweet, bitter, hot)
生死离别(life, death)

Experience of IPCreator

  1. Myself–>Observer
  2. Dependence–>Independence
  3. Nervous–>Relax
  4. Anxiety–>Confidence
  5. Criticize–>Appreciate
  6. Ignorance–>Wisedom
  7. Thinking–>Action
  8. Lucky–>Deserved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超越眼前利益得失,忠于理想,才能赢得未来,这是“择高处立”的眼光。
经历越多越会为人低调,心态平和,照顾周边,这是“就平处坐”的智慧。
做人做事留有余地,不苛责别人,多行善缘,路会越走越宽,这是“向宽处行”的胸怀。——冯仑

如何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

2017-11-17 罗振宇 罗辑思维

今天,为你推荐一本书——

吴军老师在「得到」App的专栏精选集《见识》。

见识对一个人有多重要?

见识多的人,有5个超越一般人的优势——

  1. 不容易上当受骗;——不掉坑
  2. 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全方位深入思考
  3. 清楚自己和他人在世界的位置;——定位
  4. 能洞察事物背后的价值,抓住机遇;——本质、价值、机遇
  5. 决策更理性。——决策、行动、结果

但很多时候,见识的高低,不是靠简单努力就能得来,它取决于你所在的环境。

如果时间和资源允许,一个人可以买上万块的机票去环游世界。即便这样,看到的东西,也很有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个时代,要想快速升级你的见识,就要和站得足够高的人在一起,从他的视野看世界。

有些见识,花钱买不来

吴军老师,是我认识的见识最广阔的人。

他常年在硅谷,全球创新氛围最热烈的地方——

给美国大公司写财报分析,

给《福布斯》杂志写商业评论,

在美国几所名校里担任大学顾问,

每年还要投资大大小小几十家科技公司。

这些经历,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难体验一回。

也正是这些经历,让吴军老师有机会,跟世界各地的聪明人打交道,见识那些即使再有钱,都不一定能去的现场、能看到的东西。

比如——

●谷歌如何管理?怎么传承「基因」?
●硅谷N+1创新会,大佬们在聊什么?
●巴菲特的午餐会都谈些什么?
●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商学院正在传授的精髓是什么?

除了商业领域,吴军老师还在书里,为你介绍了很多人生的智慧:

●如何做自我投资?
●怎么让父母成熟起来?
●如何有效地说服人?
●从庄子、莎士比亚得到哪些智慧?

……

跟随吴军老师,把你的视野对接到时代的最高点,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升级见识的方法。

《硅谷来信》专栏精选集

在专栏《硅谷来信》中,吴军老师与用户分享见识,每日深谈,几乎每天写一封信。

一年下来,为9万用户,写了362封信。

吴军老师在专栏结束之后,希望用户还可以系统阅读,便于查阅收藏,又进行了重新整理。

就大家普遍关心的、未来发展的问题,在原有的基础上,补充材料、展开论述、重新创作,充实成了《见识》这本书。

这本书不是专栏内容的平移,而是更结构化的思考和更深度的写作。

书的内容分两大部分:

商业的本质:从做事情的方法讲起,重点是商业、创业和职场。
人生的智慧:分享古今中外智者如何自我提升,为你提供个人精进的智慧。

通过这本书,你可以跟吴军老师一起,看清环境,认识自己,见识这个广阔世界。

附赠「吴军摄影作品」明信片

随书,吴军老师还会送你一套「吴军摄影作品」明信片。

这是他环游全球各地,从成百上千张摄影作品里,为你精选出的6张佳作。

除了收藏,你也可以把你的收获和感想,通过明信片,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用文字和图像,周游世界,感受人类极致的艺术结晶。

明信片背面,写着吴军老师送你的一句话——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

愿你和吴军老师一起,升级见识,领航时代。

《见识》:吴军专栏珍藏版

你好,我是吴军。

过去的一年,我在得到App上的订阅专栏《硅谷来信》里,每天写一封信,写了整整一年。

不管是美国的圣诞节还是中国的春节,不管我身在硅谷家中,还是往返世界各地的旅途中,这些信都不曾停顿过。

即便是我在青年时代谈恋爱的时候,也从来没有写过这么多封信。

《见识——商业的本质和人生的智慧》,是《硅谷来信》的第一本精选集。

见识
趋势投资者的利器

看上去,我的《硅谷来信》内容很庞杂,但在读者留言中,我看到大家对于如何能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的命脉,如何在事业上更有成就,有特别深切的疑问。

在中国今天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成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是趋势投资者。
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趋势叫时代

次一级的趋势才是经济周期,再往下是你所在的单位和公司的经营节奏。

一个人赶不赶得上好时代看运气,但在好时代里不遗憾,得靠见识。

我们恰好处于一个对的时代,有好的思维方式,懂得如何最有效地做事情,想不成功都困难。

在完成每天的专栏写作的同时,我就大家普遍关心的未来发展的问题,在原有来信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材料、展开论述、重新创作,充实成了《见识》这本书。

所以,《见识》这本书,并不是《硅谷来信》专栏内容的简单平移,而是更结构化的思考和更深度的写作。

之所以给书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我觉得人一生的命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人的见识,而命运的改变首先需要见识的提高。

缘起
那些智者的启发

书的内容分为了上下两部。
上部先从做事情的方法讲起,我将重点放在了商业、创业和职场上面。
下部则是分享我总结的古今中外智者对个人自我提升,或者叫精进的一些智慧。
我这并不是讲我的见识比他人要高,而是想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比较独特的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视角

简单地讲,这本书是我对自己职场经验和人生经历的总结,或者说是从我的视角看到的世界。

写这些信,是我长久以来想做的一件事。

因为少时读卢梭的书、培根的随笔,以及茨威格、罗曼∙罗兰、鲁迅、梁实秋、朱自清和周国平等人的回忆录或者散文,受益良多。

那些智者在不经意之间将人生的感悟告诉你,不知不觉地影响了我这个正在大学里探索未来人生的青年。

后来,当我有机会和世界上很多优秀的人,从知名学者、商界领袖再到文化精英在一起,

能够经历一些他人没有机会经历的事情,同时受到他们思维方式的影响,逐渐学会了比较深入地看待世事和人生。

把我的见闻、我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这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得到
一整年的坚持

过去的一年,在得到App,这件事终于做成了。
我不但写下了362封信,而且,到一年专栏结束的时候,已经有超过8万人,收到过我的信了。
8万多名读者,他们从年龄到经历跨度都非常大,既有大中学生,他们的家长,也有职场上的资深人士,比如上市公司创始人和高管。
这些读者和我一道形成了一个学习团体,我也通过和他们的交流获益匪浅。

英国著名的女首相撒切尔夫人喜欢讲这样一段话: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变成决定你的言辞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言辞,因为它能变成主导你的行为习惯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这可能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性格决定命运的由来。其实决定命运的还包括我们的习惯、行为以及它们背后的思维方式

当认清了决定命运的因素之后,
当了解了古今中外各种被命运垂青的人的思维方式后,
能够用它们指导自己的行动——
相信,你就会有好命。

惜别
我和你美的纪念

跟随这本书一起送给你的,是一套用我的摄影作品设计的明信片。
隔空给你写了一年的信,这一次,希望你收到一个真真切切的问候。
也希望,你会把这一年的收获,通过明信片,分享给你的好朋友。
下一季,得到见。
祝好运
2017年10月8日

目录

上篇 商业的本质
第一章 商业的本质
世界上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诞生出一些新的商业概念,比如前几年炒得很火爆的“互联网+”、O2O、P2P等,最后大家发现炒完概念后剩不下什么东西。其实,不论概念如何炒,商业的本质上千年都没有什么改变。因此,我们这本书先从商业的本质讲起。
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
经营和管理的秘诀:没有选择的好处
“第三眼美女新产品”在市场上成功的三个阶段
共享经济的本质
未来经济的走向:跟踪经济
合作比颠覆更重要:合作经济
未来时代新的生产关系:众筹经济
第二章 创业不等于从0到1
创新中的从0到1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创新,是要走完从0到N到全过程。事实上,历史上从来不缺乏从0到1的人,但只有很少的人坚持走到了N,这不仅需要有原创的发明,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智慧。伟大的发明总是基于前人的工作,它所完成的是从N到“N+1”的过程,而山寨则是从N到“N-1”。
硅谷的N+1创新法
给初创公司创始人的建议
期望值最大化原理:设置好收益函数
什么是好的产品?
第三章 以小博大的颠覆式创新
在每一次技术革命中,现有行业就会升级一次,就会产生大量新的公司、更有活力的公司。在当下,正是需要有技术水平、有市场能力、有明确方向的小公司、新公司。但是,创业者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从给传统行业的大公司干脏活、累活开始,而不可能一开始就办成一个改变世界的大企业。本章的开始,就先来看看两家做法不同的创业公司的案例。
创业是件苦差事
蚂蚁如何战胜大象
把公司大小之争变成新旧时代之争
曼施泰因和专利:小公司的创新
没有什么下半场
第四章 拒绝伪工作者
提高工作效率是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很多人试图在短时间里完成很多工作,这其实是办不到的,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少做一点事情。效率高低不取决于开始了多少工作,而在于完成了多少。很多我们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想通了并没有那么重要,它们是伪工作。因而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中,提高效率都需要从拒绝伪工作开始。
伪工作者究竟“伪”在哪里
努力10000小时真能帮你成功吗?
三板斧破四困境
OKR:谷歌的目标管理法
做好最后的1%
第五章 职场的误区与破解方法
万事开头难,有一个好的开始总是很让人兴奋的,年轻人毕业走向职场也是如此。人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的性质和成败决定了你此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和事业起点。对第一份工作,年轻人常常陷入一些误区,尤其是过于看重薪酬而影响对一份工作的价值判断。
年轻人第一份工作不要太在乎工资
五级工程师和职业发展
职场上的4个误区和4个破法
职业员工和管理者要注意的两件事
职业中的帝道、王道与霸道
职场完美进阶:常识、科技和艺术
第六章 理性的投资观
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就不能回避物质观,特别是金钱观。事业成功,挣到了钱,却不会花、不会理财,可能最后白忙活一场;没有挣到钱,空有一腔理想抱负,可能也不过是幻想。因此,金钱观不仅会对人的事业产生影响,也会决定人的幸福。在金钱观方面,我很赞同鲁迅先生的看法,因此这一章我们就从鲁迅的金钱观,以及他的观点对我的影响谈起。
金钱观
风险意识
投资101
投资中的误区
围绕投资目的进行资产配置
下篇 人生的智慧
第七章 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
对我来讲,事业有成不过是手段,目的是获得幸福。当一个人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正向影响力后,他不仅可以获得物质(比如金钱)和精神(比如名誉)的财富,而且会有一种由衷的幸福感。这一章,我们就从人给世界留下的精神遗产说起。
人生是一条河
这个世界没有欠你什么
人生最重要的投资
先让父母成熟起来
向死而生
第八章 人生需要做减法
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由于这种做法有时违背人的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当然,这样也就给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机会。
不做选择的幸福
做人与作诗:我们需要林黛玉
西瓜与芝麻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我们一定比18世纪的人过得好吗?
第九章 大学之道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本科阶段的年轻人都会对大学应该怎样度过产生迷茫,因为他们在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动力都已经消失。不过,如果我们是将追求幸福生活作为人生目的,那么我们在大学阶段就应该做一些和幸福生活相关的事情。学习当然重要,但除了学习,大学里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本章我们将重点讨论大学应该怎么更有意义地度过。
填报高考志愿的建议
在大学里应该做的三件事
大学学什么
技能教育和精英教育
如何在二流大学里接受一流教育
西点军校精英法则
哈佛商学院和斯坦福商学院传授的精髓
第十章 谈谈见识
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今天,由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增加见识要比过去容易得多。但在我们心中,有时依然有一道围墙,阻碍了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提升境界的阻力很多时候在我们自身,而不完全在环境。破除见识的阻碍,先看看我们与天才之间的
差距。
我们和天才相差有多远?
起跑线和玻璃心
论运气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
对话庄子
阅读的意义
第十一章 好好说话
语言能力是我们的祖先现代智人区别于其他人类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人类文明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信技术和手段不断进步的过程。通过讲话交流想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成功。
讲话做事都要达到目的
谈谈讲理的方法
我们靠什么说服人
如何做好演讲
第十二章 贤者智慧
少时读卢梭的书、培根的随笔,以及茨威格、罗曼·罗兰、鲁迅、梁实秋、朱自清和周国平等人的回忆录或者散文,受益良多。他们在不经意间将人生的感悟告诉我,也不知不觉地影响了我。后来,我有机会遇到世界上很多优秀的人,他们思维方式同样影响了我。本章分享的是我从身边人以及书中学到的智慧,我把他们统称为“贤者”。
莎士比亚的智慧:论朋友
拉里·佩奇的经营管理智慧
巴菲特午餐:人生的智慧
司马迁的智慧:东方最早的经济学综合论文 《史记·货殖列传》
销售大师的智慧
后记 从《硅谷来信》到《见识》

【过往不恋】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昨天我们跟大家分享了“概率权”这个概念,其中有一个核心的意思是,富人思维是把每一个具体的选择抽象为概率,只要概率上有优势,有胜算,就会一直下注。

比如,他们觉得大城市比小城市找到发展机会的概率大,就会向大城市流动,而不会考虑眼下的一点小损失;他们判断新兴行业的机会比较大,就会找机会往新兴行业去就业,而不会在意每个月几百块的工资损失;他们判断在创业公司有可能拿到股票和期权,他们就会去创业公司求职,而不会考虑万一这家公司上不了市怎么办;他们觉得多学一点技能,未来可能有用,就不会在乎现在的一点金钱和时间付出。就这样一直下注的人,胜出的机会反而会大很多。

请注意,这可不是赌。因为他们掌握了概率权,所以反而不会像穷人思维的人那样,去买概率极小的彩票。

今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来看这个问题。

刚才我讲那一段的时候,你有没有一个感觉,这样不断坚决下注的人,是不是有点像人工智能?

大家应该记忆犹新,2016年3月份,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AlphaGo在围棋赛中打败了人类顶尖棋手李世石。当时就有人分析,人工智能的机器之所以能赢,有很多原因:它计算能力强大,它极其勤奋,每天都和自己下好多万盘棋。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掌握了一种概率算法,也就是说,它在下每一步棋的时候,都计算自己在当前局面下的赢棋概率。

我们人类在围棋盘上跟人工智能打,这胜负已定,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打败机器了。那好,我们反过来问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人类能够向人工智能学习什么呢?

如果学它的运算速度和存储量,人类肯定是赶不上机器了。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机器的思维方式。

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昨天我介绍的那篇文章的作者老喻,他是这么总结的。

机器下围棋,它每下一手的时候,都计算自己在当前局面下的赢棋概率。对它而言,每一个决策点都是独立的,这一步和此前的那些棋没有什么关系,它就从当下这一步出发,计算获胜的概率。你看,机器是不是像一个勤奋的傻孩子,它虽然比人类懂得更多,但每一步都仍然是从头推理,每一步都像是婴儿般地学习、探索,所以能下出一些人类从未想过的棋和手段。

机器从来不纠结,不理会沉没成本,绝不感情用事,也不会对未来心存侥幸。它只是聚焦于一件事情:赢棋。它只用一种标准衡量自己:概率

这段话是老喻写的,请注意,老喻在刚才的总结中用了一个词,叫“沉没成本”。正好薛兆丰老师在《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这个专栏中刚刚讲了这个概念。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什么意思?

简单说就是,你以前为一件事花进去的时间、精力、金钱,都是沉没掉的,不应该影响你当下这一步的决策。

举个例子,如果你进电影院看电影,十分钟之后你就知道这是一部烂片。那请问你是马上起身就走,还是坚持把烂片看完呢?

很多人的想法是,既然电影票已经买了,成本已经发生了,那就看完吧。而如果交给人工智能去决策,刚才我们讲,人工智能每一个决策点都是独立的,跟此前的事情没有什么关系。它就会从当下出发,计算获胜的概率,所以人工智能肯定会起身就走,因为我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娱乐,既然是一部烂片,我为什么还要在这坐着呢。

那相比之下,人工智能是更符合经济学主张的,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不要让以前的事情影响当下的决策。

那问题又来了,我们人类为什么这么傻呢?

这和我们大脑的运行机制有关。

人类大脑的运行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过去所经历的事情,以及残留下来的记忆,对我们当下的判断是有很大影响的。从好的一面说,这提高了我们决策的速度,降低了大脑的负担。

比如,我们曾经吃过某个地方人的亏,我们就形成了一个经验,以后但凡遇到这个地方来的人,我们就尽可能回避和他们打交道,而且要说他们的坏话。所谓地域歧视、以貌取人等等,都是这么来的。

但是,从坏的一面说,这种大脑运行的方式,也让我们成了经验的奴隶,不能客观地判断当下的形势,我们总是让过去的东西绑架了自己。

哲学家叔本华说:“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的虚幻假象,也不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们此前积累的偏见。”

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真相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

更要命的是,人类还有一种能力,就是把自己这些因为错误偏见而形成的观点,解释得冠冕堂皇,自我合理化。

就像有人写的一段话——

“很多时候,我们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是在思考;在重复以往的错误时,还以为是在坚持梦想;在消极荒废时,还以为是在放松;在伤害别人自尊时,还以为是直率;在故步自封时,还以为是在坚守;在随便放弃时,还以为是在选择;在喝得酩酊大醉时,还以为是豪爽;在不思进取时,还以为是低调。”

你看,这段话写的多好,所有这些愚蠢的行为,都是因为我们延续过去,而且还把它合理化。

但是人工智能不会。它用概率来思考问题,切断了过去的经验,每一步决策都是独立的。在这一点上,那些强大的人,也就是有富人思维的人,他们和人工智能很像。

他如果不爱一个人了,不会因为我已经为这个人付出了很多,而舍不得分手;他分析一只股票,如果不看好它的未来,就会果断卖出,而不会说:“哎呀,我还亏着钱呢,等涨回来我再卖吧。”他如果跳槽,纯粹就是因为新工作岗位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而不会因为什么和老同事的感情很好,而犹豫不决。

这种富人思维,你有没有发现,跟科学思维很像。科学思维为什么强大?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

第一,科学承认自己是无知的,而不会说老祖宗、先知已经告诉了我们全部真理。科学追求的是可证伪性,愿意、甚至追求被别人证明说“我错了”。

第二,科学实事求是,只看逻辑、证据,不在意观点提出者的背景和尊卑。你就是大师,你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你就是过去一贯正确,那又怎样,现在错了也是错了嘛。

乔布斯有一句名言:

Stay hungry,Stay foolish。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这句话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是从今天这个角度上,我们终于可以知道乔布斯在说什么了。

所谓保持饥饿,就是保持对世界探索的热情。而保持愚蠢,就是不断放空自己回到原点,放弃一切经验和存量,像个傻子一样,只在这一点上虚怀若谷地思考。

我以前的节目曾经介绍过曾国藩的一句话,“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说的是一个意思,曾国藩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乔布斯。

不让过去的经验影响现在,也不让未来的妄念影响当下,我只纯粹地关注当下的目标。

做到这个境界,很难吗?当然很难,因为它和我们在亿万年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直觉和本能正好相反。

牛人之所以牛,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和直觉,和本能相对抗。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我们已经聊了两天了,明天我们再换个角度,接着聊。

北京随便一小孩,四五岁一男孩站在街边上,什么名车都认识,他们家地库就跟国贸的车展,也没什么区别,对吧。你外地一个农村的大学生,你可能学问很高,但是对不起你没见识,这是城市生活给人的灵魂世界,带来的最丰厚的一笔礼物。

不管北上广深的房价有多贵,居住有多难,北京的空气有多糟糕,道路有多堵,还是要留在这里,等待那种城市以及互联网社会的光芒,照耀到你的天才之上。

罗辑思维文字版No.2 拒绝逃离北上广:见识决定命运[1]

  很多年轻人都说北上广深的房价太贵了,在这个地方长安居大不易了,我还是回老家吧,这个口号在前两年很流行,可这两年怎么样,这些年轻人都蔫不出溜又回来了,为什么?他们发现老家更没有机会,老家真的是叫人民政府,没有人啥事都干不成,相反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它的制度建设相对来说比较规范,你不必需要熟人,不需要投亲靠友,你就可以正常地生活和工作,这是最大的区别。

  城市化意味着什么,城市化其实非常简单的概念,就是陌生人的大规模肉身聚集,如果说城市化的定义就是这个,没有什么,有人说这不对呀,很多作家不也是,你看韩少功就跑到长沙的乡下去隐居,我们的莫言不就在高密县东北乡,一直是一个农民的状态生活,他不也可以建功立业嘛,可以写文章,可以协作嘛。没错,但是要知道他们的工作需要的协助度是非常低的,而现代生活的本质,只有聚集才能产生大规模的财富。

  财富是怎么来的,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从中小学教科书中得到的经验都是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没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靠辛勤的劳作,一颗汗珠掉地下摔八半,这可以创造财富,但是对不起,那只是农耕文明的财富,到工业文明的财富就不是这种形态,比如说李约瑟讲中国人发明了水排,又发明了风箱,他为什么就没有走完最后一步,把它们凑起来变成蒸汽机呢,没错,这就是聚集的最后一步,你没完成,水排是水排,风箱是风箱,它就没有促成蒸汽机,财富就没有产生。

  所以财富是什么,财富是聚集的产物,打一个简单的比方,我们城里人都理解,一栋小区旁边开了一商场,小区房子升值了,可是因为有这个小区的人流,商场的生意也变得好了。所以它们搁一块,各自都得到了好处,这就是城市化聚集带来的财富效应。

  有人说,互联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山南海北,通过微信、短信、QQ、电子邮件,我们可以完成协同嘛,没错,但是今天我要告诉你一个新名词,那就叫八分之一秒门槛或者说八分之一秒大限。

  八分之一秒是什么?是指地球最远两端光速,或者电波传输的这个延时效应。我们知道光速是宇宙间的第一常量,是人类文明和科技不管怎么跨越,怎么发展,你永远跨不过去的一个门槛。八分之一秒,也就是说只要你通过电脑、电波、无线互联网等等你进行联系,八分之一秒延时它永远在。

  要知道所有精细的体验,当有这八分之一秒延时的时候,都会崩溃。比如说谈恋爱,比如说重要的商业谈判,比如说朋友之间的把杯言欢,像这样的东西,你说我们能靠一边聊着QQ,一边能够完成那种精密的人性之间的贴近吗?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不理解这一点,你去看看专业的游戏玩家。我生活中认识一群这样的小孩,他们那个游戏装备,和我们理解就不太一样。他们是无法容忍各种各样的延时的。比如说他们就坚决不会用无线鼠标,因为那带来的延时效应,对我们平时用电脑处理文档,看看视频的人是无所谓的,对他们来说,那真不是分秒必争,是秒秒毫秒必争的。

  这种游戏搏杀的时候,他们只用有线鼠标,绝不用无线鼠标。而且我还看过他们有一装备,那架子立起来,把鼠标线要搁在架子上,让鼠标线从空中到达桌面。为什么?就是游戏的时候方便,不能因为甩线影响了自己动作的这种灵敏,可见延时对于体验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事情。

  如果我们都不在城市,用肉身的方式聚集,不能跟亲朋好友不断地约一咖啡厅去坐一坐,不能去串个门子,不能在重要的决策和谈判和协商的时候,能够完成肉身的直接面对面,八分之一秒的延时会让人类所有精细的体验合作崩溃掉,所以财富也就将不再发生。年轻人来到城市,用肉身的方式来到城市,而不是仅仅通过一根电波线来到城市,这是你未来和他人进行自由协作,也是你终生财富的根本源泉,所以你说你能离开北上广深吗?

  本段内容参考书目《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 凯文 凯立 著

  年轻人在城市获得的更多的东西,其实远不仅仅是我们刚才讲的肉身之间的这种非延时的沟通,其实更重要的一个东西是见识。见识这玩意儿跟经济地位,跟什么这个人多聪明,其实没多少关系,就是你是否在大城市生活。

北京随便一小孩,四五岁一男孩站在街边上,什么名车都认识,他们家地库就跟国贸的车展,也没什么区别,对吧。你外地一个农村的大学生,你可能学问很高,但是对不起你没见识,这是城市生活给人的灵魂世界,带来的最丰厚的一笔礼物。

  我们说几个水浒的典故。你比如说宋江出行的时候,他最爱带的是哪几个人?第一个是李逵,打手嘛,最听他的,所以要带着,第二个特务头子戴宗,对吧,这是给他搞情报的,跑得快嘛,这两人带着,另外他最爱带的一个谁呢,一个是燕青,燕青是当时著名的民营大企业家卢俊义的跟班,对吧,大城市生活然后什么歌馆酒楼,到处混的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他要带。

  另外就是柴进,皇族后裔,为什么要带后两个人,这两个人其实后入伙的,因为这两个人有见识,有见识,这个很重要。你比如说到后来他们这个,宋江不是搞招安嘛,就是要跟皇上搞好关系嘛,通过谁呢,通过李师师。所以他们就去找李师师。

  宋江一个土老帽,他在什么郓城县卡拉OK厅里,可以搞一搞,还是个气派的,对吧,你到天上人间他就歇了吧。李师师是天上人间的小姐,所以一看跟他之间的那个交流,就变得非常地困难。几杯酒下肚,那个水浒传上写说宋江叫什么,捋袖揎拳,把出梁山泊的手段来,搞得人柴进就很不好意思,反复跟这个李师师讲,说我这个表兄喝完酒就这个样子,娘子这个担待,你看这就叫见识。

  不是说宋江不聪明,不是个英雄,是,你没在大城市混过就是不行。水浒里还讲了一个例子,就是到后来,到后来了,这个蔡九知府他就是蔡京的儿子,给老爹写了一封信。然后吴用就出主意,说咱们把他信给改了,找到什么叫玉臂匠金大坚,新刻了一图章,然后让圣手书生这个萧让,重新模仿蔡京的笔迹写了一封信,然后让戴宗就,没有去相府,直接就送给了这蔡九知府。

  蔡九差点被骗过,后来旁边有一个人叫黄文炳,黄文炳一看这个信,说这信假的。那怎么是字迹不对还是图章不对,都对,黄文炳说。他说你看,蔡京现在已经老太师已经当了丞相了,他怎么会用翰林蔡京的图章呢,此其一;第二这是老爹给儿子写信,怎么会用蔡京这样的字呢,这叫名讳,对儿子来讲父亲的名字叫名讳,对吧,他肯定是不会用这枚图章,所以此信有诈。

  蔡九知府一听,有道理,说你把戴宗给我叫来。戴宗送的信嘛,叫来之后就问戴宗,说你到我家去,这信是找谁送进去的,几日得了回信呐。戴宗没去过呀,要知道他只是一般的一个看守所的一小民警,他哪见过相府是什么样的。

  戴宗说,我就在门口寻,寻了半天寻着了一个门子,然后这个门子就给我递进去了,然后第二日就给了回书,我就带回来了。你看,小地方的人他是不可能理解,在东京汴梁一个相府,那种门庭若市的那个状态的。所以你看他用的词叫寻见一个门子,显得相府这个门厅冷落。

  怎么回事,蔡九知府勃然大怒,说胡说,我们家所有到我们家送信的人,首先要找到李门子,李门子要送给张干办,张干办要送到里面的李督管,然后才能送到里面,随你多亲多近,必须三日才得回书,一定有诈,给我打,从实招来。

  那就破了嘛,你说怪戴宗嘛,他没在东京汴梁生活过,他没有这番见识,所以管你是什么萧让的模仿字迹,还是金大坚的新刻图章,所有技术环节都没有错,但是见识上出了错,你最后所有的骗局都不能成功。

  民间其实有很多这样的笑话。你比如说一个农民,两农民聊天,这是我在秦牧的散文里看到的。两农民吹牛,一个吹牛说我见过皇上金銮殿。那个说金銮殿什么样,说金銮殿那好,左边一个油条铺子,右边一个烧饼铺子,皇上想下来吃哪个就吃哪个,都不给钱的。你看,一个农民他能够想像的世界上最好的生活就那样。一个捡粪的坐路边上叹气,说他妈的,我要是当上了皇上,这捡粪的叉子得是金的,而且路两边的粪都得归我一人捡。

  然后打倒四人帮之后,民间有传说,说江青腐败,那个老婆娘不是东西,对吧,床头搁着一红糖罐子,床尾搁一白糖罐子,夜里起来都吃。对呀,当时老百姓觉得,能吃上糖就是皇上娘娘的生活,他觉得江青就那样。这就是见识对一个人的妨碍,所以你说你能不留在北上广深吗?

  本段参考书目《闲看水浒》 十年砍柴 著

  美国有一个学者叫芒福德,他写过一本书叫《城市文化》。他也在进一步论述,就是城市对一个人生命的好处,其中书中有一小段算了一笔账。他说我们假设一万个人能出一天才,对吧,但是在城市里因为人多,所以出的天才就比较多。你如果是比较孤立的小群体,比如说乡村,可能这个出现一个天才的时间,就会变得非常长,要多少代才能出一个天才。

  但这不重要,更关键的是当你在一个孤立的小群落的时候,你是天才你没办法知道。比如说你可能出现在一个乡村,你可能具有绘画的天赋,但是你没有办法亲自拜访达芬奇,你没有办法去听陈丹青的讲座,你没有办法周六周日去跑到中国美术馆去参观。你根本不可能知道你有绘画的天赋,也许你终身作为一个铁匠的小徒弟,叮叮当当敲了一生,而根本不知道如果锤头变成了画笔,你将是璀璨的巨星。

  所以说乡村孤立的生活,小城镇的生活不是说没有天才,而是天才永远没有办法知道自己是天才,只有城市它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每个人生命中的那个种子,可以被激发,被照耀,然后才完成一次闪亮,所以

不管北上广深的房价有多贵,居住有多难,北京的空气有多糟糕,道路有多堵,还是要留在这里,等待那种城市以及互联网社会的光芒,照耀到你的天才之上。

  本段内容参考书目《城市文化》 刘易斯 芒福德 著

逃离北上广?要走你走,反正我不走 | 每天听见吴晓波[2]

我常被问及一个问题:大城市交通堵、房价高、空气质量差,为什么每天仍有那么多年轻人像疯了一样往那里跑?

  在18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曾提出,城市扩张的最终结果是城市覆灭。但200多年过去了,马尔萨斯的预言好像落空了。

人类在进入互联网世界之后,就又有专家提出,互联网把世界推平,所有信息以更快的速度流动,人类没必要在大城市里蜗居,而是完全可以住在僻静的乡村、辽阔的海边,在那个空气清新、安静的地方与全世界进行信息沟通、学习。所以,他们认为互联网发达的结果是人口从大城市中溢出。

  不过很可惜,在过去的几年里,全世界的超大型城市,比如纽约、伦敦、东京、上海、北京等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在急速增加。

  为什么呢?在我看来,这大概有两个层面的解释:一个是服务层面,一个是创新层面。

所谓服务层面,就是在大城市中,受教育的机会更多,医疗水平更高,各种消费比较方便。因此,大城市适合一个喜欢消费,乐于分享生活的人居住。

另一个因素是创新层面。美国评论家简·雅各布斯曾写过一本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被誉为城市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在书中,她指出城市不是一栋栋冰冷的高楼大厦,而是一个个空空的容器,人们可以在里面彼此交流互动,也正是在这些面对面的真实交流和互动中,新的思想会不断被碰撞出来。

  所以,简·雅各布斯认为,人口稠密会加速知识的产生。在此基础上,她创造了一个很新的名词,叫做“知识溢出”

  几年前,全球专利问题的专家亚当·贾菲针对雅各布斯提出的“知识溢出”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一个发明者常常会受到同一区域其他发明者的启发,对同一城市专利的引用次数差不多是其他城市的10倍。这个逻辑不仅适用于专利应用,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比如,一个歌手创作出的音乐,可能会被当地舞蹈俱乐部经常在街边播放的旋律所影响。

由此,亚当·贾菲计算出一个公式,就是城市人口密度每增加50%,人均生产力就可以增加4%。

  雅各布斯和贾菲的研究,还能够解释很多问题。比如,我身边有很多从事TMT行业的风险投资人和互联网老总,他们常跟我讲,他们一年起码得飞一趟硅谷,到那里的星巴克、创业公司和人交流,从而获得新的灵感。

  但是,今天是互联网主导的世界,几乎所有知识都会以最快速度传递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还要每年风尘仆仆地跑到硅谷,去面对面了解信息呢?

  这就是雅各布斯所谓的知识溢出,人与人进行现场交流,语言的相互碰撞和知识的互相交融,会诞生新的创意和想法。

  前段时间,我在杭州接待一位歌手。几年前,他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艺人,现在已经成为男神,坐在西湖边喝杯咖啡都需要戴眼镜。我问他,在你的音乐创作生涯中,最让你怀念的时光是什么?他说,是十多年前,他背着一把木吉他,跑到北京,住进北京那间电线乱拉、老鼠蟑螂乱爬的地下室时。在那个地下室,他见到了全中国怀揣梦想、野生成长的地下歌手们。他们互相交流,让他获得音乐的灵感。

这就是大城市的魅力。它就像一个才华绞肉机,在血肉模糊之中,大部分人会被淘汰,只有少数人会像钻石一样被提炼出来,而这正是青春的野生梦想。

  两会期间,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北京市未来规划中有一项重要工作,是在3—5年内消灭所有地下室,让北京真正成为一个干净的国际大都市。我想,当那些肮脏的地下室被全部消灭完,这个城市的知识溢出还存在吗?年轻人的梦想还存在吗?

视频: 大国难题[罗辑思维]No.195

手机版播放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xMzg0NDcyNA==.html

第195期丨大国难题

——本期金句——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的节目我们聊一下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但是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说点儿题外话。

01 2016年最重要的两件事

再过很多年之后,再来回看我们今天生活的2016年,我估计有两件大事会载入史册。

第一件大事发生在6月24号,英国人民通过最顶级的政治决策手段,就是全民公投,决定脱出欧盟,这件事情被称之为是柏林墙倒塌之后,对欧洲政局冲击最大的一个事件。

还有一件事刚刚发生,11月初,那些美国精英看不懂、看不起也看不惯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这也是始料未及的事。

这两件事看似不相干,但是本质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那些富有的既得利益群体,我们怎么看待,在经济生活中和我们必然要发生协作关系的其他人,对我们生活的冲击。

说大了,这是全球化问题;说小了,这就是个移民问题。

02 逆全球化

王烁,财新的总编,现在在耶鲁大学当访问学者,他在“得到”APP开了一个订阅专栏,叫《王烁大学问》。

在大选揭晓之前,他在里面写了一篇文章。劈头就说了一个判断,希拉里和特朗普第一次电视辩论,开始10分钟,这场大选对我来说就结束了。怎么回事呢?

在电视辩论的过程中,特朗普指着希拉里说,我们国家在历史上发生的最不好的一次协定,就是你老公签的,就是克林顿签的,那就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那次协定把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放到同一个自由贸易区里面,所以给美国带来了很多墨西哥移民问题,这是你老公克林顿干的,当年你是他老婆,现在也是,那你也有份。

那希拉里什么反应呢?她愣了一下,然后脱口而出,当年我反对过。

所以王烁说,那这场大选对我来说就结束了,我又不是美国公民,这两个人谁当选,都会滑向同一个政策方向——美国开始走向一个逆全球化的过程。

特朗普最著名的那句话,不就是要在美国和墨西哥之间修筑一条长城,而且建筑经费要让墨西哥人出,把他们的移民挡在外面。

03 英美的全球化都是半吊子

这些年的全球化,美国拿到了大量的好处,这些好处可是主要落到了精英,尤其是华尔街精英的口袋里。美国的普通人,尤其是普通的白人,他们觉得我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怎么GDP呼呼地上涨,我没有分到好处呢?

对呀,美国这些年中位数的收入不仅没有上升,甚至还略有下降,这些底层的白人心中充满了挫败感。前些年占领华尔街的主力是他们,今年支持特朗普的主力也是他们,因为他们的全球化账本摊开来,这个账算不过来嘛。

但是这个账还有另外一个算法,就是我们刨开美国,站在全球的角度,站在全人类共同福祉的角度,这个账又该另外一个算法了。

全球化有没有带来好处?当然了,除了华尔街得了便宜,我们中国、印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面,我们可是把自己的人口和资源对接到全球的分工协作网络当中。

我们中国人是最有发言权的,中国崛起就是靠这波改革开放全球化。所以,过去几十年,全球至少有十亿以上的人口因为全球化而摆脱了贫困,所以你说是不是功德无量?

这个账本和美国底层人民的账本放在一起,中间就有一条沟,这个沟是啥?就是政治。

因为全人类不仅有经济这一个逻辑,还有政治逻辑。美国是一个实体国家,它要维护自己人民的利益。

美国和英国在历史上一直主张全球化、自由贸易,但是对不起,这个自由贸易是一个低版本的、半吊子的自由贸易,这话怎么讲?

经济其实是有四个要素构成:货物、资本、技术和人口,而美国主张的全球化只放开两个自由流动,就是资本的自由流动和货物的自由流动,人口和技术人家是不让流动的。

技术不让流出去,人口不让流进来,所以我们才说它是一个半吊子的全球化。

04 美国政治死结的根本在三难

我们可以假设把政治这个要素刨开,那美国总统就应该由全世界各国人民一起选,那会选出什么样的人呢?

只要你敢拿出一个政纲,说美国打开国界,第三世界国家自由移民到美国,那很多人就会去,到北上广深打工和到纽约打工不是一样的吗?那好,我们这些国家可以轻轻松松再给美国输送,不用多,三亿人口,总过得去吧?美国就完了。

那好,既然你美国人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那你就关上国门,不让中国人、印度人自由移民,那我们也无所谓,我们也不愿意去吃你的西餐,中国人就在家里老老实实地生产,生产出货物飘洋过海卖到你美国。

但是这就产生一个结果,就是美国的那些低端劳动力,他们的工作就被外包、就被替代,在他们的话语环境中,就叫工作被中国人抢走了嘛。那是我们中国人愿意抢的吗?我们只是要过好日子,这是你美国政策的必然结果。

说到这儿你应该明白了,美国其实面对三难。

第一,你干脆不要经济发展,好不好啊?不愿意。

那好,你打开国门,我们上你那儿干活,好不好啊?又不愿意。

那这两条都不愿意,只剩下第三条了,你们的工作被抢走,你们的社会撕裂,底层的白人心中充满挫败感。

这就是美国政治死结的成因,其实没有解决方案,甭管是希拉里还是特朗普,其实都不能彻底解决。

05 允许老百姓自由地迁徙

当然了,我们今天节目的主题不是操美国人的闲心,回到我们今天的正题,叫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那你说这两个话题之间挨得上吗?挨得上。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的国内问题其实可以比照国际问题这个模型来思考的。

你看,我们中国现在,我们不说其他城市,就说北上广深这四大城市,无论是从GDP总量还是人均GDP,还是从人口规模,其实都是小型发达国家的样子。

那其实,跟美国一样,我们也面对要不要移民,我们怎么对待其他第三世界地区,那些老少边穷地区,那些中西部地区的人的态度问题?

那当然了,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解决思路不一样,为啥?因为我们不存在政治上的障碍,只要把道理想清楚,中央下了决心,我们这个问题可不是死结。

那我们先亮明观点,罗辑思维节目从第一季一直到现在多次主张,中国应该发展大城市,而且是北上广深这样的超大型城市,要允许老百姓自由地向这些城市迁徙。

那你说这个观点不是和现行的政策有一点偏差吗?中国现在是要限制特大型城市的发展。对,你罗胖哪儿来的勇气呢?

这不是我的观点,是现在主流经济学家的共识。像樊纲、梁建章这些人,多次写文章、发表演讲论述这个主题。最近我买到一本书叫《大国大城》,它的作者是陆铭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这个问题。

06 发展大国优势必须发展超大型城市

为什么中国一定要发展超大型城市?

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你要想把大国的优势发展出来,发展超大型城市,这就是必然的逻辑结果。

你看,这个逻辑链条是怎么构建的呢?

前几期节目我谈到《共同体的意义》,那期主要是讲德国。但是在节目的结尾,我引述了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的一个观点,他说中国政府有一个核心使命,就是把这个国家的十几亿人拢在一起,不让它散摊子,然后构建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经济体。这是带来巨大好处的,只不过我们身在其中,不大容易感受得到而已。

那期节目播出之后,我看有人在评论里骂我,说罗胖不是号称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吗?怎么这期节目堕落成一个国家主义者了呢?

一个人如果一生按照主义来活的话,会比较悲催,我们关键得算账。

自由主义者也要过好日子嘛,如果明摆着的便宜不占,这不是缺心眼吗?

结成一个大的经济共同体有什么好处呢?以前讲过,简单回溯一下,主要是四大好处。

第一大好处是,有些战略产业你就可以发展,比如说大飞机。

这种产业那是要金山银海填下去的,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市场规模,这个成本收不回来。全世界只有美国欧盟和中国能够发展这样的产业,这一旦发展出来,就养活很多就业人口。

第二,就是创新的土壤比较肥沃。

有些小企业它搞一个创新的业务,就是缺客户,你有一个庞大的人口规模,这样的企业就比较容易养活,然后长大。你看,中国现在的互联网为什么搞得那么热闹,那么多人创业?跟人口规模是有关的。

第三呢?就是老百姓享受的基础服务的水平比较高。

你看,中国老百姓可能没什么钱,但是我买张票就可以上高铁;你美国人民是有钱,你没有高铁坐嘛。

但是最重要的,是第四条,就是当我们结成大共同体的时候,在全世界跟其他的经济体进行谈判博弈时,我们就有发言权,这些收益往往是看不到的。

07 经济的本能是追逐密度

但是话又说回来,要结成这样的共同体,它还得有个条件。

不是我们几十个省站在一起,我们就是大共同体。给非洲起个名叫非洲共和国,它是大国吗?仍然不是。

大国的本质,是它内部要形成大国式的市场结构,这个市场结构本质是啥?就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也就是我们讲的,货物、资本、技术和人员的自由流动。

假设从广东运货卖到湖南还要交一遍税,假设江苏人到上海去打工还要办个签证,这就不是大国,仍然是散成一地的小国,大国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

那好,如果我们要发挥这样的大国优势,让经济的要素自由流动,那结果是什么?结果就一定是超大城市化。为啥?

因为经济有一个本能,就是追逐密度。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

当年我们还在打猎,在树上摘果子的时候,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能养活一个人。后来到了农耕社会,一平方公里就可以养活几十乃至是上百人,到了工业社会养活的人口就越多。为啥?

因为人类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人类分工和协作的深化,这深化到最后可不就是每个人只干自己最擅长的事吗?剩下什么穿衣、吃饭,都是拿钱买的。

那你看,中国人前些年还比较穷,全家人要上个馆子还是个大事呢,今天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一个普通人叫个外卖吃饭,这不很正常吗?因为自己开火做饭越来越成为一个人的乐趣或者说偏好,它已经不是我们生活的必需,这种协作会变得越来越高效,越来越便宜,这就需要密度。

以城市肌理闻名的巴塞罗那,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充分展示了城市可以既密度高又干净,而且漂亮宜居

08 高密度人口聚集的四大效应:分享、匹配、学习、创新

高密度的人口聚集会带来很多好处。

首先它会带来一个叫分享效应,一个资源它可以同时分享很多人,提高效率。

比如,在北京中关村送外卖,如果要送十单的话,那个外卖员可能骑一公里的自行车就可以了;但是到地方上的乡镇呢?送十单,你可能要骑十公里,那谁的效果高呢?谁的收入高呢?所以为什么在大城市能够发展各种各样的分享经济,跟密度是有关的。

第二呢?就是人的匹配变得更高效。

我们以前节目讲过,你如果生活在乡村,就算你在某个方面是天纵奇才,你生活在那儿一辈子,没机会发现自己的这个才能。

比如说我罗胖,我要在一个乡村里生活,就是会说话,那就是村里的二流子嘛,你不可能去创业,你说评书能说给多少人听呢?我只有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生活在北京这样的城市,我能大规模地组织像这种知识服务的协作,我才能够干创业公司,我的才能才有匹配。所以就算我有这个才能,不到北上广深,我是发现不出来的。

而且这样的匹配效应还有深化的趋势。你想,现在有些人他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就是为这种精细化分工生产出来的人才。

比如说陆铭教授有一个朋友,大学博士毕业,学的是经济学,你让他到小城市,上哪儿找工作?更要命的是,他的妻子是从美国学气象学的博士毕业回的国,那你让她到小城市,上哪儿找工作呢?只要这两口子不分居,他们只能生活在大城市。

再比如说,陆铭教授有一次到日本去,就问你们日本的大学这些年是在搬离东京,还是在回到东京呢?人家说前二十年,我们的趋势是把大学搬离东京到郊区去;但是这二十年,又在搬回来。为啥?

因为有的学生勤工俭学,要打工,在郊区是找不着打工的地方,所以学校只好搬回市中心。

美国也是一样,像什么康奈尔大学这些顶级名校,因为它座落在农村,就是当年圈了一大片地,在那儿安静地摆放一张书桌。

但是,现在这些大学在竞争当中就发现自己的劣势,你用高工资去挖人家教授可以,但是你怎么解决人家妻子的工作呢?她可能干别的行当,在你那个小乡村,她没有找到工作的可能。

所以,现在美国反而是纽约大学这样的学校突飞猛进。纽约大学是最奇怪的一所大学,因为没有校园,纽约大学是这儿一栋楼、那儿一栋楼,全是分开的,它深度嵌入纽约这个高密度的城市。

所以,很多教授宁愿忍受工资低一点,但是能和妻子在纽约生活,所以也到纽约大学当教授,他发展就快,这是匹配效应。

第三个效应叫学习效应,在大城市见得多,自然识得广,学习这事不见得一定要在课堂上,你看多了,你的水平提高得自然就快。

比如说医生这个行当,在地方上的医院,一个科室要有一个硕士,大家当个宝。但在大城市呢?一个科室可能几十个人全是博士,这帮人傻吗?他在大城市忍受交通拥堵、房价高企,他们图的是个啥呢?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大医院他看到的病人多,积攒的病例多,水平提高得快。

那第四个效应,我称之为叫创新效应,因为在核心的大城市,因为人口积聚到一定程度,它会爆发性地产生一些全新的商业模式,这些模式在我们原来的商业经验里面没有。

09 年轻人弯道超车的机会,往往只发生在大城市

这些年,一个年轻人二十多岁,要是碰巧进到BAT、滴滴打车这样的公司,参与了他们的创业,可能几年之后你就当到了大产品的经理,甚至是公司的副总裁。一旦上市之后,你分到期权,可能一步就能实现财务自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这是一代年轻人弯道超车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往往也只发生在大城市。

这是理论上,实际结果是啥呢?就是全世界的发达国家都会有这种大城市的积聚效应。

比如说美国三大城市群——纽约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和洛杉矶城市群,占美国的国土面积大概是0.5%,很少很少,但是它积聚的人口是三分之一,GDP一半以上。

日本也是这样,大东京圈,就是围绕东京一小时交通圈,是3600万人口,三分之一的日本人生活在这个圈子里,90%的日本大企业在这儿建总部。

还有韩国那就不用说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它的头部城市都呈现出这种叫积聚效应。

中国当然也是这样。北上广深多好啊,是在全世界也属得上号的发达地区。

10 城市政策:从扶持到严格限制

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甭管你原来什么出身,一张火车票,就相当于绿卡,你就可以到全世界最发达的地区去生活、去打拼,去获得自己收入的提高。

这本来是中国人的福音吧?但是中国呢?现在是限制超大型城市的发展。

请注意,这是限制超大型城市,不是限制城市化本身。

城市化是有高度共识的,现在中国速度也不慢,每年大概提升一个百分点。换句话说,每年大概有1300万以上的农民是要转化为城镇居民。

现在争论的焦点是,北上广深这样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型城市要不要继续扩大的问题。

现在中国的城市大概分成四等。100万以下人口的城市,中央是扶持发展,这就是普通的地级市了;那100万到500万城市呢?就是省会城市和一些比较知名的地级市,中央的态度是鼓励发展,你看,从扶持到鼓励,这个调子已经变了;从500万到1000万,就是天津、南京、杭州这样的城市,国家是限制发展。如果是北上广深呢?那叫严格限制发展。

说白了吧,就是不要进人了。

你看这些年我生活的北京,很多菜市场都拆掉了,因为那个地方特别容易聚集外地人;为什么好像不近人情,农民工子弟学校就是不能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办呢?为什么滴滴打车那些公司,不让用外地人的司机?

本质目的都是为了限制人口。

11 限制人口下的公平和既得利益问题

这问题来了,为什么要限制人口呢?中央做出这样的决策,一定有它的道理。

现在我们看,大体上可以看成是四个道理,有两个道理我们以前节目讲过,比较好反驳。

第一个道理,是城市的承载力问题。我们以前节目讲过,随着科技发展,承载力问题其实可以慢慢解决,所谓的“大城市病”可以通过投资和技术来逐步解决。

那第二点也比较好反驳,就是一些文青的语气。比如说每次大城市房价一涨,我们在微博上、报纸上都能看到这样的评论,说年轻人的梦真的是被高房价给毁了,毁了他们的爱情,毁了他们的浪漫。年纪轻轻搞得跟个中年人似的,整天为柴米油盐是精打细算,他们本来应该拥有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但是现在呢?他们应该去参加读书会,不应该天天上班。

这样的口气我只有一句话的反驳——你可以选,可以选择那种面向心灵的生活。

在北上广深,你以为年轻人他没有算计过吗?你太看不起年轻人了。

但我们真正要面对的是剩下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国家那是全中国人的国家,手心手背都是肉,北上广深要发展,难道其他地方就不要发展吗?这是一个公平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北上广深现有的居民,他们是不愿意外地人进来抢夺他们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所以限制超大城市发展,有着非常坚实的民意基础。

公平问题和既得利益,这两个问题我们真的是要严肃对待。

12 给钱、给地都没法实现公平

那为什么中国政府要严格限制北上广深这样城市的发展呢?

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公平。这么一大家子,中央要一碗水端平,你北上广深要发展,西部人民难道不要建设自己的家乡吗?

所以,中央的政策主要是两条:第一是给钱,第二是给地。

给钱就是转移支付。你东边反正有钱,钱拿来转交给西部人民。

那给地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一个18亿亩的土地红线,所以严格管控建设用地。你北上广深既然要限制人口了,那就不要有建设用地了,这些指标基本上都给到西部或者是欠发达地区。

那关于这一点,我们作为北京人,尤其我自己,我们有没有意见呢?我觉得不该有意见。为啥?

我前面讲得很清楚,你要享受一个大国的红利,你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你城里人有钱,补贴一点乡下的亲戚,很正常嘛,这个时候你帮人家,关键时刻人家帮你啊。但关键是,给钱给政策的用法和去向,这事得说道说道。

你看,这些年我们听到过一些词,什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出发点当然很好。

但是,把钱和资源投进去搞经济建设,也就是用于生产性用途,那就得符合经济规律。

钱这玩意儿就是资本,资本是有自己的本性的。

为什么现在西部有些省,新近几年建立的工业园区往往开工不足,或者说招商困难?有些落后的园区五通一平,基础建设做得非常的漂亮,但是厂房呢?往往有些企业在这儿架几根钢梁,就变成烂尾工程了。为什么?

说的不好听一点儿,有的企业就是奔着这个补贴,或者说零地价来的,这个地将来它抵给银行,拿了钱就跑了,它不来真正地开厂。

那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呢?其实很好理解。有人觉得企业就是一个贪财的动物,所以我拿钱就能把你吸引来。搞错了。

企业的本质当然是要利润,但他是要可增长的利润。如果你给了这个钱,钱并不能再生钱的话,他不来的。那怎么能再生钱呢?我们前面讲,分工合协作嘛,这就需要积聚的密度。

在书里我看到一个材料,社科院有一个教授叫朱玲,她在新疆搞了一项研究发现。新疆和俄罗斯做生意就是卖鞋给那边,这鞋不是新疆本地产的,是产在浙江。

很奇怪,这个遥遥万里运来,运费得增加多少啊?后来一调研发现,从浙江运来的鞋比本地的鞋还要每双便宜一块钱,为啥?因为浙江有产业聚积效应。所以你看,不是说你给了钱,他就能做生意,就能搞生产。

好,你要明白了这个基本的规律,就知道我们做这样的转移支付和政策给予,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首先一个代价,就是东部城市房价高企,因为没有建设用地,指标都给到了西部。

好,你说这不要紧,那就是浪费,大量的投资,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工业园区,都处于没有什么人用的状态。我还看到一个数字,说中国中西部新城规划能够容纳的人口大概30多个亿,当然有的没有建成房子。但确实建成房子成为鬼城,没有人住的新城,那多得是,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你可能会说,我们中国家大业大,这点浪费不算什么,只要对西部人民有好处,这点经济效率的损失我们可以承受。好,我们承受,我们接下来看后果。

西部招商引资困难,那它大概率地能够引到什么样的企业呢?本质上可不就是在东部不太适应的企业吗,其中大概率的就是污染性企业。

当然,西部的省市也说,我们坚决杜绝污染企业,可是在体制内干过的人都知道,GDP考核一旦泰山压顶下来,基层的官员是顶不住的,他们一定会放水降低底线。这些年我们听到污染企业西进的事还少吗?西部地区本来山清水秀,还可以搞一点旅游度假项目,现在可就遗祸无穷了。

当然你也可能会说,这是毛毛雨,零星现象,交点学费吧。好,我们接着忍,再来看下一个结果。

东部城市腾笼换鸟,限制建设用地和人口涌入,那它的产能自然就会溢出,但溢出的方向一定是我们想象的,向中国内地去吗?不一定。经济、资本这玩意儿是有自己的意志和规律的,其中一个核心的规律就是地理条件。

全世界的大产能都是围绕中心城市,或者是大港口来进行配置的,你东部中国的大城市不要,它往往就去了东南亚那些大港口城市的周边。产能的损失,说白了,就是我们中国人就业岗位的损失,这个损失又该怎么算账呢?

还有一个后果也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搞财政的转移支付?为什么要给西部那么好的土地政策?说到底不还是为了老百姓能够提高收入吗?西部能够脱贫致富吗?

如果你熟悉一点经济学原理,你就会明白,经济发展有所谓三架马车的驱动力,那就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如果我们着眼于老百姓收入的提高,兜里的钱能变多,投资这是效能最差的一种手段。

那么多钱投下去,主要是用于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这能转化为几个就业岗位呢?能给老百姓提供多少持续致富的能力呢?

所以这个手段和我们追逐的那个目标不匹配。

你看,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后果,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甭管是对西部,给钱还是给政策,目标都是达成公平,但是这个手段它好像距离那个目标有很大的偏差。

13 动人优于动钱

那你说咋办?难道不给钱,不给政策吗?

不是这个意思,关键是我们要重新理解怎样达成公平,这也正是陆铭教授这本书的文眼所在。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一个东西,叫人本主义的发展观。一提主义两个字,很多人头就变得很大,我说一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比如说,一家企业破产,对经济是好事还是坏事?

如果你站在企业为本的角度,你就会觉得这当然是坏事,这是一个坏消息。

但是你如果以人为本,站在人的角度看,不一定。为啥?

因为一个企业它要破产,一定是因为它的商业模式或者是管理已经不适应于这个市场。那好,你作为一个失败者,作为一个人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临时组合体,你就解体嘛,把那些人和要素释放出来,让他们在市场上找到更好的匹配方式,这些人没准儿会找到工资更高的工作岗位。那从人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件好事。

你看,同样一个事,是以企业为本,还是以人为本,我们得出来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这就能回到我们今天节目的主题,一个大国的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那国家怎么通过政策的调整来追逐大致的公平呢?

请注意,这个问题同样有两个回答的维度,一个是以地方为本的维度,第二个是以人为本的维度。

如果以地方为本,那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就是钱过去,这叫动钱的策略;可是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就出现一个新策略,叫动人的策略。

陆铭教授就主张:动人要优于动钱。

这就得回到一个极端的场景,我们再来思考这个问题。

比如说,前些年央视有一部很著名的纪录片,叫《舌尖上的中国》。这里面就谈到云南的香格里拉地区的一户人家,穷困的藏族村落有一对母女,叫卓玛。

每到雨季的时候,卓玛母女凌晨三点就要上路,走三十公里的山路,去干吗?采蘑菇,就是那个松茸,大蘑菇。但是松茸这玩意儿它不是能耕种的,那都是老天爷天生的,就那么多,每走一公里山路才能够采到一朵,所以你说多么的稀缺。

可是这里面有个问题,为什么她们要三点就起床赶路呢?里面解说词说得好,如果她们三点不出门的话,松茸就被别人采走了。

所以你看,老天爷在很多地方资源是给定的,如果你堆了那么多人口,大家只能陷入恶性竞争,你六点出门,我就五点,那他就四点,还有人三点出门。

这种竞争是不产生任何效能的,最后大家的收入还是那么一点点。所以,当自然给定资源,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就是把人减下来。

那如果卓玛母女进到城市,进到餐馆去烤松茸呢?她们的收入自然提高,也不用这么辛苦。那留在原来村里的人就变少了,老天爷的资源分到每个人头上的就多了,他们的收入也提高,这不是大家都合适的安排吗?

请注意,这个模型不仅仅存在与城乡之间,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是同样成立。小城市经济资源相对来说就比较少,有些人你既然羡慕大城市的生活和收入,你敢想敢干,你就去自由迁徙,你收入提高了,剩下来的人分到的资源也就多了,大家都合适。

当然有人会反驳,这样一来乡村不就没人建设了?小城镇不就败落了?败落了就败落了,我们前面讲,企业破产的那个例子,就想说明这一点。

你到底是以企业为本,还是以人为本呢?如果以人为本,你承认这个世界根本是为人服务的。那人变好了,其他那些东西败落就随它败落吧。

比如说现在南方的很多省就出现了一些无人村,建筑好好的,没人住了,因为都进城了嘛。当地的一些旅游公司就把这种村开发成旅游景点,你看留下来的人就一份生计,走了的人有一份奔头,这不挺好吗?这就是动人的策略。

美国就是这个策略的结果,你看美国东西部、中部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但是如果你看人均GDP,各个州其实是差不多的,为啥?

在自由迁徙的情况下,虽然留下了巨大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但是人的幸福程度是差不多的,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14 给钱的正确姿势:跟着人走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再来看一下这个问题,陆铭教授在这本书里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个律师,他是半开玩笑地讲了一段话,说我特别想跟铁道部打一次官司,你铁道部建高铁,那都是在大城市之间建,那请问乡村怎么办呢?要知道高铁那是拿我们财政部的公共财政的钱建的,每个老百姓都有份,请问离高铁站远的那些城市,那些乡村的人,你是不是应该给我们补贴啊?

当然铁道部面对这样的无理取闹,当然会反驳,我只有这样建才是最符合经济效益的,对吧?好,那怎么达成社会公平呢?

你不能真的去每个村去发,没有把高铁修到你这儿的补贴吧?也不能真把高铁修到每一个村吧?那怎么办?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自由迁徙。

既然这儿设了一个高铁站,大家你如果想享受这份便利,那你就把家迁到这儿来不就行了吗?你看,给予人民自由迁徙的权利,这才是实现公平的终极手段。

那说到这儿又有人会反驳,你说了半天动人的策略,无非就是想鼓励大家各奔前程,国家不管了呗?原来给的财政的转移支付和土地的建设指标也不给了呗?

不是这个意思,照样可以给,只不过给的方式不一样。

我们先看钱,过去给钱的方式是用于那些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这个东西效益很差的,我们前面讲过了。

那以后应该怎么给钱呢?直接投资西部的医疗和教育。

这一方面,可以马上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更重要的是,投资医疗和教育的结果是可以跟着人走的。你看投资医疗结果是健康,可以跟人走吧?投资教育结果是知识,也可以跟人走吧?所以这笔投资它永远不会浪费,不管人怎么自由迁徙,这笔钱的效益永远在。

那怎么给政策指标呢?比如说土地指标。

西部省份你仍然可以给大量地建设用地指标,但是你可以划到每个人头上。如果这个人愿意去北上广深发展,可以,那北上广深这些城市特别稀缺建设指标,那你可以买嘛。这笔买的钱一部分给这些新来的人以安家费,另外一部分留在当地,支持当地的建设,这不是三方都合适的一个安排吗?

当然,具体的政策这要再仔细设计,我们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楚的,只能是这个原则。

15 允许自由迁徙的四笔帐

刚才我们花了这么长时间,其实解开政府的一个心结,就是公平问题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就是自由迁徙。

当然了,接下来这个问题就更加棘手了,北上广深的市民害怕外来人来抢夺他们教育和医疗的资源,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刚才我们讲到,政府之所以要严格限制超大型城市的发展,是有坚实的民意基础的。也就是现在生活在北上广深的那些居民,他就是不愿意拿出资源和外地人分享,尤其是珍贵的医疗和教育资源,这个心结怎么破呢?

我们总不能跟他们讲大道理吧,什么北京不是你们北京户口人民的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所以你们应该打开城门,欢迎外地人。

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因为既得利益者永远是屁股决定脑袋,既然我得着了,我为什么要让啊?

所以今天我们不讲大道理,只讲我们生意人的本色,就是给大家算账,主要是算这么四笔账。

第一笔账,外地人你是挡不住的。

就像北京,恨不得从80年代开始,就要限制城市规模,限制的目标从1000万人现在调整到2500万人。但是北京的常住人口早就超过3000万人了,为啥?

因为经济的发展有一个积聚效应,只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密度,它就有经济的增量,所有的人都要过来分这个增量,所以外地人削尖了脑袋,历尽千难万险,也要在北京生存下去。

你可千万别觉得外地人只是来分资源的,他们本身就是资源。

你在送小孩上学的时候,你觉得他们在抢你,可是你在叫外卖的时候,你在接快递的时候,你在吃早点的时候,你在用小时工的时候,他们就是资源。

如果这些人真的是撤出北京,北京的经济就要崩掉,我们现在手里价值什么几百万、上百万的房子,你觉得还能这么值钱吗?

北京人的生活的真正的基础不是具体的资源,而是这个城市给所有人看到的未来希望,这个希望是需要外地人支撑的。

而且就算,你说我就是不要发展,我就是要我的家乡没有外地人,OK,你怎么把他们赶走呢?

拿我们公司来说,我们公司很多人都没有北京户口,你说没有北京户口就不准在北京办公司,那我们只好撤走了。如果不允许非北京户口的人进入北京城,我告诉你,北京绝大部分公司都要垮掉,办不下去。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个百业凋零、一片残破的北京吗?

这是第一笔账。

第二笔账是养老问题。

我们这一代北上广深的居民将来老了,是要靠外地年轻人来养活的。

你说不对吧?我们交了养老金的。对,你的养老金是养活现在的老年人的。

拿上海举例子,现在养老金的缺口巨大,而且每年还在以上百亿的规模攀升,这个缺口怎么堵住?就是靠外地人涌入,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一方面他们辛勤地工作,交养老金,才能养活老了的我们。

那你会说,我们自己不会生孩子吗?我们有自己的年轻人,他们养活我们。

大城市就是最好的特效避孕药。

你们就是不会生啊,这可不是中国的情况,全世界都这样。比如说新加坡,现在为没有年轻人生孩子急疯了,到印度、到中国找大量的年轻人口,去填充他们的人口结构。就算是全世界最爱生孩子的穆斯林,一旦聚集到大城市,生育率也下降,像伊朗的德黑兰就出现这样的情况。

好,你说我有的是钱,我不需要养老金,我就是烦外地人。

你总有老了躺在床上不能动的那一天吧?那护士总是外地人干的吧?你再有钱,你那个药片哆哆嗦嗦都弄不到嘴里去,一定是需要外地年轻人的,这是第二笔账。

那第三笔账,你可能会说,那我们就让外地人在这儿打工,但是我就不让他落户,我就是不让他的孩子在这儿受教育,我就是不让他把家乡的老人、老婆接到这儿来,惹我们烦。虽然很残酷,但是这保卫了我们的利益,这可以不可以啊?

可以啊,过去几十年可不就是这么干的吗?但是结果是什么?

中国好几亿农民工,其中跨省农民工大概1.5亿,这跨省的主要就是在北上广深地区吗?那这些人造就了什么样的社会结果?

我们以城市不应该出现贫民窟为借口,拒绝这些人在城市完成起码的家庭团聚,那好,结果呢?结果就是大规模的伦理惨剧。

大家可能听说过,现在中国农村老人自杀的问题特别严重,很多例子我都不忍心在节目里讲,我准备了一篇社会调查报告,里面真的是惨绝人寰,我放在“得到”APP的罗辑思维的订阅专栏里,那篇文章希望大家去看。

好,老人问题你说我眼不见心不烦,那孩子的问题,那总会影响我们的未来吧?

1.5亿的跨省农民工,身后是五六千万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在没有父母教养的情况下长大,他们会变成什么人呢?当然其中有非常出息的人,但是毕竟会有一些人他们将来长大,就是这个社会最根本的治安威胁。你以为你北上广深了不起啊,这些治安威胁总有一天会找到你们的头上。

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品格成长的重要性,我们城里人心里应该有数,所以我们能够纵容那么大规模的家庭长期处于伦理撕裂的状态吗?

如果我们纵容了,将来就不要抱怨这个社会恶浪滔天,他们的孩子过不好,我们的孩子将来同样过不好。

这是第三笔账。

那还有第四笔账,这就充满了哲学意味了。

美国伦理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叫无知之幕。这个概念本身很复杂,但简单说就是一个思想实验。

假设我们所有人现在都在天堂,没有投胎,而且我们也不知道将来投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就相当于一块无知的幕布遮挡了我们的视线,我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好,这个时候我们坐下来商量一下,将来在人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最正义的?

你看现在有的人说,应该把富人抓起来杀掉,把他们的财富分给我们。这说起来很解渴,但是万一无知之幕一旦撤掉,你投胎之后发现自己是马云,那你马上就会被杀掉,所以这个制度是千万不能设计。

反过来说也是一样。那些穷人,你说他们就应该烂掉,就应该去死,我是城里人,我就不让他进城。对,那如果无知之幕一旦撤掉,你投胎发现自己就是一个穷人,或者是一个外地人,你愿意接受这个制度吗?

如果不愿意的话,那好。现在无知之幕我们假设它还没有撤除,我们有时间来设计这个制度,有时间来获得所有人都接受的那个最最正义的安排。

这也是一笔账,不知道你算不算得清楚。

16 任何大国的存在,都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民

那今天节目的最后,我们还是回到这个主题,我想借用陆铭教授以前写过的一句话。

陆铭教授在《空间的力量》这本书中劈头第一句话写到:任何大国的存在,都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民,愿意通过协调地区间的矛盾,来追求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而这个公共利益在更小的国家不能实现。

我今天讲的核心就是一点。

大国共同体会带来红利,我们想要享受这个红利,就必须对我们的内部结构重新安排。

——节目策划——

菁城子,《罗辑思维》节目主编,经济专栏作家

——罗胖荐文——

罗胖说,当下中国农村老人自杀的问题特别严重,很多例子不忍心在节目里讲,推荐大家看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农村自杀老人的平静与惨烈》。

这份报告经由作者授权,已在本专栏更新,敬请阅读。

欢迎留言
在罗胖看来,城市化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算的一笔账。那对你来说,城市又意味着什么?

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思考和感悟。

帮罗胖一个忙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罗胖拜托您帮一个忙,把这期节目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终身学习的队伍里来。

Reference

[1]罗辑思维文字版No.2 拒绝逃离北上广:见识决定命运
[2]逃离北上广?要走你走,反正我不走 | 每天听见吴晓波
[3]视频: 大国难题[罗辑思维]No.195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