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System

system20180531.jpg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钱学森
——IPCreator:对系统而言,秩序往往意味着稳定,容易造成混乱。

MECE分析法,全称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也就是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定义

英文中系统(system)一词来源于古代希腊文(systεmα)意为部分组成的整体。系统的定义应该包含一切

系统所共有的特性。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定义:“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

这个定义强调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对元素的整合作用。

可以表述为:如果对象集S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1)S中至少包含两个不同元素;
(2)S中的元素按一定方式相互联系;
则称S为一个系统,S的元素为系统的组分。

这个定义指出了系统的三个特性:

一是多元性,系统是多样性的统一,差异性的统一;
二是相关性,系统不存在孤立元素组分,所有元素或组分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三是整体性,系统是所有元素构成的复合统一整体。
该定义说明了一般系统的基本特征,但对于定义复杂系统有着局限性。

另外严格意义上现实世界的“非系统”是不存在的,构成整体却没有联系性的多元集是不存在的。一些群体中元素间联系微弱的系统可以忽略这种联系,我们把它们视为二类非系统。

列举一些思想家和未来学家对系统的概念描述(来源于维基百科):
1.系统是一个动态和复杂的整体,相互作用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系统是能量、物质、信息流不同要素所构成的。
3.系统往往由寻求平衡的实体构成,并显示出震荡、混沌或指数行为。
4.一个整体系统是任何相互依存的集或群暂时的互动部分。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从基本粒子到河外星系,从人类社会到人的思维,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系统无所不在。
按宏观层面分类,它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

罗胖精选 | 梅西的足球系统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的罗胖精选,来自得到App付费课程《万维钢·精英日课》。

最近,大家都在看世界杯。不知道你想没想过这个问题:是球星造就了球队呢,还是球队捧红了球星?

这可不仅是球队的事儿,其实每一个精英团队都有这个问题。

今天听听万维钢老师讲梅西,我保证这是世界杯开赛以来,最值得你关注的文章。听完后,相信你会对梅西、对足球、对高水平的团队合作,都有一个新的理解。

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关注明星,我们这个时代的精英人士非常喜欢谈论“领导力” —— 但是“明星”这个词并不经常跟“领导力”联系在一起。明星是自带主角光环的人,人们关心的是他本人;领导力,是这个人能对团队起到一个什么作用。那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求明星有领导力呢?

其实对团队来说,有一个东西比领导力更厉害。明星和团队的关系应该由这个东西决定。最高水平的团队不应该指望什么领导力,而应该致力于建设这个东西。

这个东西就是系统。

咱们就以梅西为例,说说团队的系统。

1.唯一正确的足球打法

阿根廷人梅西,是西班牙巴塞罗那俱乐部的拉玛西亚青训营的产物。虽阿根廷有才,西班牙实用之。这个事实非常重要。拉玛西亚训练营传授的是现代足球的正确打法,而阿根廷的俱乐部没有这种打法。

早在2009年,西蒙·库珀和史蒂芬·西曼斯基就在《足球经济学》这本书里提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几个西欧国家 —— 西班牙、德国、意大利、荷兰、法国和比利时 —— 已经找到了现代足球的秘密:那就是欧洲大陆足球的打法。谁使用这个打法谁就是先进的,谁不用这个打法谁就是落后的。谁距离这几个国家近谁就容易学到先进打法,谁距离这几个国家远谁就是足球的边远地区。

这个打法的原则是讲整体、多传球、快速推进、避免粘球盘带。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之上,每个队的具体风格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区别很小。《数字游戏》的作者分析了英超、德甲、西甲和意甲联赛的球队打法,认为它们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所谓的不同风格就好像是……化妆品。

资深球迷肯定对这个结论会表示抗议:西班牙和荷兰队的打法显然不一样,你怎么能说是一样的呢?其实这只是视野的区别。小尺度上打法肯定可以变化,但是大尺度上原则是一样的。

比如咱们说说巴萨和西班牙队著名的“tiki-taka”。这个打法起源于荷兰队的“全攻全守”,被巴萨发扬光大,拿了很多很多冠军并且让西班牙队获得2010年世界杯,然后被德国队发展成“德意志的tiki-taka”并且获得2014年世界杯。那到底什么是 tiki-taka 呢?

在《足球数学》这本书中,大卫·森普特用数学的眼光解释了tiki-taka。咱们先看看tiki-taka和老式足球阵型的区别 ——

图中每个点代表一个球员,线段代表球员之间的最常见传球线路。巴萨2010/11赛季的这个阵型就是 tiki-taka。跟传统阵型相比,tiki-taka 的特点是三角形的传球网络。

从数学上讲,如果你要用网络铺满平面,比如在很多个村庄之间建设道路,那么三角形结构是最节省距离的。从四方形阵型到tiki-taka,不仅仅是风格的不同,而是数学意义上的优化!

Tiki-taka 打法的原则就是使用这种三角形网络,通过频繁的传球,把球快速推进到对方门前。这意味着第一,要多传球,少自己带。第二,无球球员的跑位非常重要,好机会是跑出来的。

打tiki-taka,球员必须建立“区域(zone)”的观念。根据前面巴萨的阵型,每个球员都有一个自己的专属区域 ——

球员一定要通过跑位确保自己的区域足够大,这样你邻近区域的球员都可以跟你传接配合。

接球球员最好的跑位,是让对方防守球员处在你和要传给你球的队友的两个区域的交界线上。比如下面这个局面,梅西在禁区前拿球,哈维在他前方,伊涅斯塔在他左边,对方两个防守球员正好在梅西和哈维的区域交界线上。

这种情况对防守球员来说是非常难受的。你要过来抢梅西的球,梅西马上就会把球传给哈维;你要是盯防哈维,梅西拿着球可以自由活动!

真实结局是防守球员冲向梅西,梅西把球给哈维,同时自己立即往左边跑位,哈维接球之后马上再传给梅西。一次漂亮的撞墙配合。

要点在于,传球区域是跑出来的。哪怕面对禁区前的密集防守,你也要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区域最大化,让队友始终能舒服地传球,让对手始终面临前抢和盯防的两难选择。

当然球员不是数学家,但球员也不需要是数学家。只要熟练掌握基本的配合规则,传球跑位就可以直觉式地自动进行。而这样区域观念下的跑位和传球意识的确需要从小培养。梅西等人是从小就在拉玛西亚摸爬滚打一路长大的。

不管具体的战术是什么,也不管叫不叫tiki-taka,欧洲大陆足球的基本原则是不变的。足球是个团体项目,要靠传球和跑位,而不是个人的任性发挥。踢球是一个系统,每个球员都只是系统的一员。

梅西属于系统。

那在这样的系统里,“领导力”有什么作用呢?

2.两种传球网络

同样是欧洲大陆足球,如果你使用数学思维细看,你会发现其中传球网络的结构分两种。《足球数学》介绍了数学社会学家托马斯·格伦德(Thomas Grund)的研究。

下面这张图是2012年欧洲杯半决赛,意大利对英格兰的传球网络。这场比赛打了加时赛,图中表现了120分钟之内,每两个球员之间所有超过13次成功传球的线路。

你马上就能看出来,英格兰队的传球网络实在太简单。一开始英格兰是得球就找鲁尼。等到第60分钟,身高1米93的卡罗尔被换上场之后,英格兰的战术基本上就是守门员哈特直接开大脚把球给卡罗尔。

反观意大利队,传球线路就复杂的多了。中场和后场的八个球员组成了一张以皮尔洛为核心的传球网络。意大利队总是先找皮尔洛,再由皮尔洛策划下一步进攻。

现代足球,通常是简单打不过复杂。整场比赛意大利控球时间占比68%,射门36次,大大优于英格兰。比赛之所以能坚持到加时赛,可能主要还是因为英格兰的卡罗尔个人能力也真挺强,几乎每次都能接到哈特的球。不过最后还是意大利赢了点球决胜。

而在格伦德看来,意大利这个传球网络还不够先进。决赛是意大利对西班牙,我们看看西班牙队的传球网络 ——

意大利队依靠一个核心皮尔洛,可是西班牙队有四个传球核心!布斯克茨、阿隆索、伊涅斯塔和哈维,这四个人共同承担了球队的组织任务。西班牙队和意大利队的传球率都是每分钟9次多一点,但是西班牙的控球时间达到了71%。

最后结果,西班牙4:0击败意大利队夺冠。

西班牙得益于它的“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而意大利队则是个中心化的网络结构……至于英格兰队,那是根本没有网络结构。格伦德针对英超联赛的研究结果是,去中心化网络结构相对于中心化网络结构有8%的得分优势。

英格兰队靠的是卡罗尔这个球星。意大利队靠的是皮尔洛的领导力。而西班牙队,靠的是系统。

在西班牙,梅西是巴萨的队长,但是巴萨并不要求梅西有什么领导力。回到阿根廷,人们说梅西你为什么不体现领导力呢?你为什么不发挥核心作用?

也许有的人喜欢当核心,也许梅西的性格不喜欢当核心,但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梅西肯定不期待回阿根廷当什么核心。梅西是世界最强球队的人,他知道最厉害的球应该怎么踢。

最厉害的踢球系统,根本就不应该有核心!

3.梅西在阿根廷队

世界最高水平的足球比赛是欧洲冠军联赛。相比之下,世界杯有点像是以展现各地文化多样性为目的的春节联欢晚会。只有本国球员才能入选国家队,本国球员要是不行,你有钱也没办法完善阵容。

比如你本来在一线城市的大公司工作,跟同事经常有精妙的配合,感觉得心应手。后来你听父母安排回到家乡工作,哪怕被领导高度重视、被同事众星捧月般对待,你也未必会有如鱼得水的感觉。但梅西愿意为家乡服务。

我敢说如果把梅西放葡萄牙队,他的表现会比C罗好。强队需要你服从系统,弱队需要你单干,梅西既能服从系统也能单干。下面这张图是538网站对一些主流前锋的统计,横坐标是有人助攻情况下的射门成功率,纵坐标是自己制造机会射门的成功率。

一般人 —— 这次包括C罗 —— 都是别人给做球的时候进球率高;而梅西,居然自己制造机会的进球率还稍微更高一点。给我机会我能打进,没机会我自己创造机会,还是能打进。

像这样的球员放哪个队都是宝,当然也包括阿根廷队。梅西率领阿根廷队拿了上届世界杯亚军、而且决赛一直打到加时、而且梅西拿了金球奖,谁也不能否定梅西在阿根廷队的表现。

但是梅西在阿根廷队踢球,的确有点别扭。

任何情况下梅西一旦拿到球,就会吸引对方至少两人、甚至多人来抢。

在巴萨这是好机会!前面我们说了,梅西的队友会迅速跑位,填满梅西附近的“区域”,让对方球员进退两难,梅西有多个传球选择。可能防守球员还没近身,梅西的球已经传出去了。

但是在阿根廷队,队友没有这个区域跑位意识!梅西找不到传球机会,往往陷入苦战。下面这两张图表现得非常明显 ——

在巴萨,对手还没有对梅西形成包夹之前,五个队友已经在邻近区域就位。在阿根廷队,梅西陷入五个人的包围,邻近区域没有一个队友。

是你你怎么办?

| 由此得到

普通的团队指望明星,高水平的团队指望领导力,最厉害的团队指望系统。

我们专栏这一年讲了很多次系统,我们知道好系统应该有自组织能力,最好是去中心化的,今天我们知道足球也是这样。

我们讲过雷·达里奥的《原则》,桥水公司不怎么讲领导力,更不讲什么个人魅力,它所有领导都像普通员工一样是可替换的。靠原则,就是靠系统。

足球似乎也是这样,但梅西不是可替换的。梅西有阿根廷和西班牙双重国籍,他原本可以加入西班牙国家队,但是他选择了除足球之外几乎一无是处、几十年来多灾多难的祖国阿根廷。

2010年世界杯,有记者问主教练马拉多纳,说面对弱队你还会派梅西上场吗?马拉多纳说当然会。

马拉多纳说人民喜欢梅西,梅西属于人民,梅西一定会为人民上场。

梅西属于人民,梅西也属于系统。

怎样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

随着大数据的兴起,很多人都认为不需要搞清楚事物的因果关系,只要有相关性就够了。比如,大数据分析告诉我们,当飓风袭击某个地区的时候,那里的沃尔玛超市卖的一种草莓饼干销量就会上升,没有人知道是为什么,但有了这个信息,只要飓风来了,给草莓饼干多备货就行了。但是,计算机科学家和哲学家朱迪亚·珀尔(Judea Pearl)不同意这个看法,他在新书《为什么:因果关系的新科学》(The Book of Why: 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里说,因果关系是比大数据更基本的东西,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更重要。得到订阅专栏 “万维钢·精英日课”的主理人万维钢介绍了朱迪亚·珀尔的观点。

朱迪亚·珀尔认为,想要弄清楚因果关系,需要有这样三个等级的思维方式。

第一级思维是观察,就是通过数据分析做出预测。观察是寻找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是积累经验。如今的人工智能也是基于这一点,AlphaGo下围棋的时候,并不理解某一步棋有什么用,只不过它知道走这步赢棋的概率更大。再比如,你开个便利店,卖牙膏和牙线。观察思维问的问题是,如果一个顾客买牙膏的话,他有多大的概率同时也买牙线。了解了这个问题,你就知道该不该把牙膏和牙线放一起,以及该按什么比例进货。

第二级思维叫做干预,也就是预判一个行动的结果。干预就是说,现在把牙膏价格提高一倍,对牙线的销量有什么影响。这不是过去的经验能告诉你的,过去牙膏的价格可能有过提高一倍的情况,但你不能用那个经验测试现在这个行动的结果。因为以前牙膏卖的贵,可能是别的原因,比如牙膏紧缺。这里说的干预是,不管别人家的牙膏卖多少钱,你单方面刻意提高价格,看看对牙线的销量有什么影响。

第三级思维叫想象,是对以前发生的事情的反思。你要问的问题是,如果当时那样做了,现在会是一个什么结果?你问的是一个从来没发生过的事情。这叫反事实(counterfactual)分析。比如,你没当过程序员。但是你可以想象如果你当了程序员,生活会是什么样。能想象没有发生的事,就说明你能对过去的事做出反思。能反思,你就可以想办法改进。正是有了这种“反事实分析”的能力,我们才会对自己的行动负责。

万维钢总结说,这三级思维,分别代表了三个问题:
1.这件事儿发生了,那件事儿是否也跟着会发生?
2.我采取这个行动,会有什么后果?
3.如果当初我没有这么做,现在会怎么样?
回答第一个问题也许有数据分析就够了,回答后两个问题,就需要因果模型。你需要知道是什么导致什么。有了因果模型,你就能在大脑里做各种思想实验,就能进行权衡比较,也就有能力规划未来。

新认知丨为啥制度弊端总改不掉

昨天有条音频说的是,德国的福利制度制造了更多不上进的穷人,这是专栏作家李子旸写的一篇文章的上半部分。今天给大伙说说李子旸这篇文章的下半部分:为什么福利制度有这么大的弊端,德国却不对它进行改革呢?

大家可能并不知道,德国最大的产业是社会救助业,有超过200万人从事这一行,每年总产值达到了 1100-1400 亿欧元。德国政府税收的 1/5 都花在了社会救助业。

为什么德国的社会救助业这么发达呢?因为为了避免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德国政府就把福利救助工作大量外包出去,给私营机构去做,这里头就包括各类救助协会、慈善基金和私人救助企业什么的。这么一来,虽然规避了官僚主义之类的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不良后果。比如说——

首先,德国宪法规定了,只要符合救助标准的德国公民都有权利接受救助,而每个救助对象只能领到一份救助金。那些救助机构呢,为了增加收入就拼命去拉人头、找顾客,因为每多一个人,政府就得多拨一份钱,救助机构就能多挣一份盈利。

所以,各类救助机构非常积极地去拓展客户,耐心地寻找、发掘甚至培育救助对象,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变成自己的顾客。统计表明,德国有95% 的人至少都有过一次成为救助机构客户的经历。

残疾人更是这些救助机构的“优质客户”。从1994 年到 2010 年,德国的残疾人数量增长了一倍。但这其实并不是德国人的身体退化了,而是许多健康人被救助机构鉴定为残疾人,然后申请救助资金。这里头,来自下层阶级家庭的孩子,被大量归为残疾人或者学习障碍者。但实际上,经过学校、家长、孩子的共同努力,绝大多数问题和困难都能解决。但救助机构才不管那些,他们极力劝说下层阶级家庭领取残疾人救助金。这些孩子被鉴定为残疾人以后,就成了救助机构的长期客户,他们只能到特殊学校去上学,而且成年以后,他们的残疾人身份,也很难让他们进入正常劳动力市场。

同样,难民在德国也特别受欢迎,他们也是救助机构的优质客户。难民按月从德国政府那领取丰厚补贴,不过大头收入还是会被救助机构收入囊中。

第二,德国曾经面临过很严重的失业问题,所以政府成立了好多就业机构,帮助这些失业者找工作。后来失业人数大大减少,而这些就业机构却没有消失,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失业经济”,就是靠帮助失业者找工作获得收入,他们甚至创造出了一种只为解决失业的工作岗位。

比如说,有个失业者,被就业公司指派去做一个“工作”,什么工作呢?观察一种受保护的鸟类,四个人一组,就只是观察,其他什么也不干。失业者就觉得这工作简直比在家里呆着还无聊,所以公司就又给他换了个“工作”,在图书馆里抄一本特别冷门的历史书。这人又拒绝了,后来好不容易被安排到一间办公室坐班,结果八个月下来,他的工作内容是,接了两个电话、取了几次邮件、把车开出去加了两次油,就这样,他还被称赞说工作勤奋。

第三,在这些救助机构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救助机构的收入节节攀升。按规定,这些钱不能进入私人腰包,只能继续用在救助业上。所以,这些救助机构年年都要兴建新大楼、购置新设备、招聘更多的人,就这么一直循环下去……按就业人数计算,德国救助产业在过去 15 年的发展速度是德国整体经济发展速度的 7 倍。

救助机构的收入上升了,很多公共设施和道路却没钱维护修理,德国原本有欧洲一流的公共设施,但却因为资金不足而渐渐败坏掉,还没人来管。

虽然大家都知道福利制度的弊端很严重,但这个问题几乎不可能解决。因为德国有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人直接或者间接靠这种福利制度谋生。这些人恰恰是中产和上层阶级,他们有能力而且有意愿影响政策。比如说直接在社会救助企业里兼任高层职位的议员,占全部议员总数的 35%,比例非常高。

所以在投票制度下,这种人数上的优势,足以确保任何试图削减福利制度的政策通不过,任何想要和救助产业为难的政治家,都会很快下台。可以说,德国议会里的最大党是不是执政党,而是这些“救助党”。所以大家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越来越大,一步步吸干财政收入。

李子旸最后说,如果错误的公共政策建立在人们精明的基础上,那么越善于学习,越精明、越能干,这些错误就越坚固、越难以撼动。而历史上很多盛极一时的文明衰落,其实都是因为同样的原因。

系统化思维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General Systems Thinking

目录 · · · · · ·
第1章 问题  1
1.1 世界的复杂性  1
1.2 机械论与机械力学  3
1.3 计算的平方律  5
1.4 科学的简化和简化的科学  7
1.5 统计力学与大数定律  10
1.6 中数定律  15
1.7 思考题  18
1.8 参考读物  21
第2章 方法  22
2.1 有机体、类比与活力论  23
2.2 科学家及其分类  25
2.3 一般系统信念的主旨  29
2.4 一般系统规律的本质  32
2.5 系统思维的类型  36
2.6 思考题  39
2.7 参考读物  41
第3章 系统与幻相    42
3.1 一个系统就是对世界的一种看法  43
3.2 绝对思维与相对思维  47
3.3 系统是一个集合  53
3.4 观察者与观察结果  58
3.5 无关法则  62
3.6 思考题  69
3.7 参考读物  73
3.8 符号练习  74
3.9 符号练习答案  74
第4章 观察的解释    77
4.1 状态  77
4.2 眼-脑定律  84
4.3 广义热力学定律  88
4.4 函数符号与简化思想  93
4.5 不完全与过于完全  98
4.6 广义互补性原理  104
4.7 思考题  109
4.8 参考读物  112
4.9 符号练习  113
4.10 符号练习答案  114
第5章 观察结果的分解  117
5.1 科学的隐喻  125
5.2 事物与边界  128
5.3 性质与不变法则  133
5.4 分割  137
5.5 强连接定律  140
5.6 思考题  144
5.7 参考读物  149
5.8 符号练习  149
5.9 符号练习答案  150
第6章 行为的描述  151
6.1 仿真:白盒  151
6.2 状态空间  160
6.3 时间作为行为的基准  170
6.4 开放系统中的行为  178
6.5 不确定性法则  184
6.6 思考题  190
6.7 参考读物  197
6.8 符号练习  198
6.9 符号练习答案  198
第7章 一些系统问题  200
7.1 系统的三元论  200
7.2 稳定性  202
7.3 存续性  208
7.4 标识  210
7.5 调节与适应  216
7.6 旧车定律  222
7.7 思考题  225
7.8 参考读物  228
附录A  30
参考文献  232

系统思维——复杂商业系统的设计之道(原书第3版)

目录

第3版序
第2版序
前言

第一部分/系统哲学:恶魔之名
第1章 “游戏”是如何演进的 / 2
1.1 模仿 / 3
1.2 惰性 / 4
1.3 局部优化 / 4
1.4 “游戏”的改变 / 5
1.5 思维范式转变 / 6
1.6 依赖和选择 / 7
1.7 论探究的本质 / 11
1.8 六个竞争游戏 / 14
1.8.1 大规模生产——零部件与工人互换 / 14
1.8.2 事业部制——管理增长和多样性 / 15
1.8.3 参与管理 / 16
1.8.4 运筹学——联合优化 / 18
1.8.5 精益生产系统 ——灵活性和控制 / 18
1.8.6 互动管理——设计 / 19

第二部分/系统理论:野兽的本性
第2章 系统原理 / 24
2.1 开放性 / 24
2.2 目的性 / 27
2.3 多维度 / 31
2.3.1 功能、结构及流程的多重性 / 35
2.3.2 回顾 / 36
2.4 突现性 / 36
2.5 反直觉行为 / 39
第3章 社会文化系统 / 46
3.1 自组织:朝着预定的秩序发展 / 46
3.2 信息关联系统 / 48
3.3 文化 / 49
3.4 社会学习 / 50
3.5 文化作为运营系统 / 52
第4章 发展 / 56
4.1 理论传统的示意图 / 57
4.2 发展的系统观 / 59
4.3 发展的障碍 / 63
4.3.1 疏离 / 64
4.3.2 极端 / 65
4.3.3 腐败 / 66
4.3.4 恐怖主义 / 67
4.3.5 回顾 / 69

第三部分/系统方法论:疯狂的逻辑
第5章 整体思维 / 74
5.1 迭代式探究 / 74
5.2 系统维度 / 78
5.2.1 财富的产生和分配 / 80
5.2.2 权利的产生和分配(集权和分权的共存) / 81
5.2.3 美的产生和分配:社会融合 / 84
5.2.4 知识的产生和分配 / 86
5.2.5 价值观的产生和分配:冲突管理 / 86
第6章 运筹思维(动态系统:处理混沌和复杂性) / 90
6.1 复杂性 / 91
6.1.1 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 / 91
6.1.2 线性或非线性系统 / 92
6.2 运筹思维,iThink语言 / 98
6.2.1 连接器 / 99
6.2.2 相关性建模 / 99
6.3 产出系统的动态性 / 102
6.3.1 过程的关键属性 / 104
6.3.2 过程模型 / 104
6.3.3 度量和学习 / 108
第7章 设计思维 / 109
7.1 作为系统方法论的设计思维 / 109
7.2 设计思维的操作原则 / 112
7.3 模块化设计 / 113
7.4 社会变迁的设计和过程 / 116
7.5 交互设计 / 116
7.5.1 理想化 / 118
7.5.2 实现——逐次逼近 / 121
7.5.3 消除二阶机 / 123
7.6 关键的设计元素 / 123
7.6.1 考核和奖励制度(社会计算) / 123
7.6.2 垂直兼容性 / 124
7.6.3 水平相容 / 126
7.6.4 前后相容 / 127
7.6.5 目标成本计算 / 128
第8章 规划混乱 / 130
8.1 探索 / 131
8.1.1 系统分析 / 132
8.1.2 障碍分析 / 132
8.1.3 系统动力学 / 132
8.2 映射混乱 / 133
8.3 讲故事 / 136
8.3.1 规划混乱:案例回顾(电力行业的故事) / 136
8.3.2 成功改变游戏规则,缺乏明确的愿景 / 139
8.3.3 垄断、成本加成和监管的环境 / 139
8.3.4 非竞争性文化 / 140
8.3.5 输入型人事制度 / 141
8.3.6 平庸、容忍不胜任 / 142
8.3.7 结构化不相容 / 143
8.3.8 未来不确定性 / 144
8.4 当前的混乱 / 145
8.4.1 当前经济状况下行为模式的成因 / 145
8.4.2 游戏规则的演进 / 145
8.5 当前的危机和未来的挑战 / 146
第9章 业务架构 / 148
9.1 系统边界和业务环境 / 149
9.2 目标 / 150
9.3 功能 / 154
9.4 结构 / 155
9.4.1 输出维度 / 157
9.4.2 输入维度 / 157
9.4.3 市场维度 / 159
9.4.4 内部市场经济 / 160
9.5 流程 / 164
9.5.1 计划、学习和控制系统 / 164
9.5.2 度量系统 / 164
9.5.3 回顾 / 168

第四部分/系统实践:少数的践行者
第10章 奥奈达部族 / 172
10.1 需求规格 / 172
10.2 系统架构 / 173
10.3 管理 / 175
10.3.1 主管机构 / 176
10.3.2 干事长 / 176
10.3.3 计划、学习和控制系统 / 176
10.3.4 计划、学习和控制委员会 / 177
10.4 成员系统 / 178
10.4.1 授权 / 178
10.4.2 联结的纽带 / 179
10.4.3 成员网络 / 179
10.4.4 建立共识的过程 / 180
10.4.5 回到未来 / 183
10.4.6 绩效指标和衡量 / 184
10.5 学习系统 / 185
10.5.1 学会学习(正规教育) / 186
10.5.2 学会自我实现(文化教育) / 187
10.5.3 学会应用(专业教育) / 187
10.5.4 支持功能 / 187
10.5.5 倡导功能 / 188
10.5.6 奥奈达综合大学 / 188
10.5.7 绩效标准及衡量 / 190
10.6 业务系统 / 191
10.6.1 服务部门 / 192
10.6.2 工业部门 / 193
10.6.3 文娱部门 / 193
10.6.4 土地和农业部门 / 193
10.6.5 营销部门 / 193
10.6.6 管理和系统间关系 / 194
10.7 核心服务 / 194
10.7.1 政府服务部门 / 194
10.7.2 基础设施发展部 / 195
10.7.3 条例部门 / 195
10.7.4 绩效指标和衡量 / 195
10.7.5 管理和监督 / 196
10.8 外部环境 / 196
10.9 司法系统 / 196
10.9.1 情景分析 / 197
10.9.2 情景挑战 / 198
10.9.3 民主的挑战 / 199
第11章 巴特沃斯医疗系统 / 200
11.1 问题、担忧和期望 / 200
11.2 设计规范 / 202
11.3 架构 / 203
11.4 市场维度 / 204
11.5 医疗系统 / 205
11.5.1 背景 / 205
11.5.2 需求规格 / 206
11.5.3 共同特征 / 207
11.5.4 预防性医疗 / 209
11.5.5 干预性医疗 / 209
11.5.6 生命维持性医疗 / 210
11.5.7 临终关怀 / 210
11.6 输出维度 / 210
11.6.1 可选方案一:传统的职能化结构 / 212
11.6.2 可选方案二:模块化结构 / 213
11.6.3 卫生医疗服务系统设计:组成部分 / 214
11.6.4 基于社区的卫生医疗服务系统 / 214
11.6.5 专业卫生医疗服务系统 / 216
11.6.6 共享服务 / 217
11.7 核心知识 / 218
11.8 共享服务 / 221
11.8.1 集中管理的需求 / 222
11.8.2 管控与服务 / 222
11.8.3 以客户为导向 / 223
11.9 卫生医疗服务系统、核心知识和医疗系统之间的交互 / 224
11.10 总裁办公室 / 227
11.11 回顾 / 228
第12章 万豪集团 / 230
12.1 环境:“游戏”是如何进化的 / 230
12.2 目标 / 231
12.2.1 原则和期望特征 / 231
12.2.2 任务 / 232
12.3 架构 / 232
12.3.1 产品和市场的匹配 / 234
12.3.2 区域与市场运营 / 234
12.3.3 品牌管理 / 235
12.3.4 核心组件 / 235
12.3.5 核心知识 / 236
12.3.6 关键流程 / 236
12.4 回顾 / 237
第13章 联邦能源系统 / 238
13.1 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 239
13.1.1 股东的期望 / 239
13.1.2 监管机构的预期 / 239
13.1.3 雇员的期望 / 240
13.1.4 客户的期望 / 240
13.1.5 供应商的期望 / 240
13.1.6 公众的期望 / 240
13.2 业务环境 / 241
13.2.1 变化中的游戏:能源产业 / 241
13.2.2 变化中的游戏:联邦能源 / 242
13.3 设计 / 243
13.3.1 目标和策略意向 / 243
13.3.2 核心价值和需求规格 / 245
13.4 基本架构 / 245
13.5 核心业务单元:燃气和电力分销 / 247
13.5.1 客户导向的业务单元:能源供应系统和管理服务 / 248
13.5.2 热电和能源供应套餐(工业和商业) / 248
13.5.3 能源效率和电工技术(民用和商用) / 249
13.6 技术导向和供应导向的业务单元:能源的生产和供应 / 250
13.6.1 能源产生(运河) / 251
13.6.2 燃气储备(液化天然气) / 251
13.6.3 蒸汽服务 / 252
13.7 能源中介和国际化运营 / 252
13.7.1 能源中介 / 252
13.7.2 国际化运营 / 253
13.8 共享服务(绩效中心) / 254
13.8.1 服务公司 / 254
13.8.2 财务系统 / 255
13.9 总裁办公室 / 255
13.9.1 核心知识池 / 256
13.9.2 学习和控制系统 / 257
第14章 开利公司 / 259
14.1 期望、假设和规范 / 259
14.1.1 变化中的游戏:概述 / 260
14.1.2 变化中的游戏:空调产业 / 260
14.1.3 改变的驱动力 / 261
14.1.4 竞争的基础 / 261
14.2 核心价值 / 261
14.2.1 产品和服务 / 262
14.2.2 核心技术和技能 / 263
14.2.3 销售和分销系统 / 264
14.3 系统架构 / 265
14.3.1 期望的特点 / 265
14.3.2 多维框架 / 265
14.4 市场 / 266
14.4.1 区域部门 / 266
14.4.2 地方部门 / 267
14.5 输出部门 / 268
14.6 组件 / 270
14.7 输入 / 270
14.7.1 技术 / 270
14.7.2 运营支持(流程设计) / 271
14.7.3 管理支持服务 / 271
14.8 业务流程 / 272
14.8.1 决策系统 / 272
14.8.2 绩效衡量和奖励系统 / 272
14.8.3 目标成本和可变预算系统 / 272
结束语 / 274
参考文献 / 276

系统之美 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决策者的系统思考

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 《系统之美》是一本简明扼要的系统思考入门指南,也是认识复杂动态系统的有力工具,帮助大家提高理解和分析身边系统的能力。小到个人问题,大到全球性复杂挑战,本书都可以为你提供睿智的解答和洞察。

 作为一本实用的入门指南,本书不仅讲解了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列举了常见的系统结构,还详细陈述了复杂系统的3大特征、8大陷阱与对策、12大变革方式以及15大生存法则。作者把系统思考从计算机和方程式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以各种真实的案例,阐述了系统思考如何应用于各种现实问题,向读者展示了如何提升和应用系统思考技能——这一项普遍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领导力的核心技能。

 作者认为,系统思考将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看到多种可能性,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管理、适应复杂性挑战,把握新的机会,去打造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和一个崭新的世界。

 一本书,引领个人、组织与社会变革的先河,促使人们觉醒,改变看待这个世界和系统的方式,以此改变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让大家在这个充满各种复杂系统的世界里更好地生活。

[编辑推荐]

 本书作者德内拉•梅多斯,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系统思考大师之一,师从系统动力学创始人杰伊•福瑞斯特,是知名的“世界模型Ⅲ”主创人员,也是 “学习型组织之父”、《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的老师。

 系统思考泰斗10年手稿首度出版,帮助大家提高理解和分析身边系统的能力,更积极地投身于各种变化,用新的方式去管理、决策,并在这个充满各种复杂系统的世界里更好地生活。

 书中详细陈述了系统的3大特征、8大陷阱与对策、12大变革方式以及15大生存法则,是一部深入浅出地启迪人们系统思考的经典之作。

 一本书,引领社会观念变革的先河,促使人们觉醒,改变看待这个世界和系统的方式,以此改变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

 本书写的是世界的复杂性,也献给世界的复杂性。系统思考是你应对复杂性挑战、做出睿智决策、与复杂世界共舞的核心技能。

 跟随作者的脚步,你将惊叹于系统之美、系统之奇、系统之危与机、系统之杠杆点,并最终与系统共舞!

作者简介 · · · · · ·

[美] 德内拉•梅多斯

 世界上最伟大的系统思考大师之一,师从系统动力学创始人杰伊•福瑞斯特,是知名的“世界模型Ⅲ”主创人员,也是 “学习型组织之父”、《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的老师。

 1972年,作为畅销书《增长的极限》的第一作者,她引领了社会观念变革的先河,引发了全球对地球承载能力和人类选择的大辩论,另著有9本关于全球建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著作,并于1996年创立了可持续性发展协会。

 她始终处于环境与社会分析研究领域的最前沿,1991年被授予环境保护领域的“皮尤学者奖”,1994年又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

 从1972年直到2001年去世,她一直在达特茅斯学院环境研究项目任教,致力于在经济学、环境和社会变革等领域应用系统思考和组织学习的方法。

目录 · · · · · ·

前言 //001
引言 系统多棱镜 //005

第一部分 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第1章 系统之基础 //017
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018
从关注要素到透视游戏规则 //020
理解系统行为的动态性 //027
反馈: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037
自动洄游的鱼:调节回路 //040
脱缰的野马:增强回路 //045

第2章 系统大观园 //051
单存量系统 //053
双存量系统 //083

第二部分 系统思考与我们

第3章 系统之美 //103
适应力 //105
自组织 //109
层次性 //113

第4章 系统之奇 //119
别被表象所迷惑 //122
在非线性的世界里,不要用线性的思维模式 //127
恰当地划定边界 //132
看清各种限制因素 //139
无所不在的时间延迟 //144
有限理性 //147

第5章 系统之危与机 //155
政策阻力:治标不治本 //157
公地悲剧 //163
目标侵蚀 //170
竞争升级 //173
富者愈富:竞争排斥 //177
转嫁负担:上瘾 //183
规避规则 //190
目标错位 //193

第三部分 改变系统

第6章 系统之杠杆点 //201

  1. 数字:包括各种常数和参 数 //205
  2. 缓冲器:比流量力量更大、更稳定的存 量 //208
  3. 存量–流量结构:实体系统及其交叉节 点 //209
  4. 时间延迟:系统对变化做出反应的速度 //211
  5. 调节回路:试图修正外界影响的反馈力量 //213
  6. 增强回路:驱动收益增长的反馈力量 //216
  7. 信息流:谁能获得信息的结构 //218
  8. 系统规则:激励、惩罚和限制条件 //220
  9. 自组织:系统结构增加、变化或进化的力量 //221
  10. 目标:系统的目的或功能 //225
  11. 社会范式:决定系统之所以为系统的心智模式 //227
  12. 超越范式 //230

第7章 与系统共舞 //233
跟上系统的节拍 //239
把你的心智模式展现在阳光下 //241
相信、尊重并分享信息 //243
谨慎地使用语言,并用系统的概念去丰富语言 //244
关注重要的,而不只是容易衡量的 //246
为反馈系统制定带有反馈功能的政策 //248
追求整体利益 //250
聆听系统的智慧 //250
界定系统的职责 //251
保持谦逊,做一名学习者 //253
庆祝复杂性 //255
扩展时间的范围 //256
打破各种清规戒律 //257
扩大关切的范围 //258
不要降低“善”的标准 //259

附 录 //261
系统术语表 //263
系统原理概要 //265
常见的系统陷阱 //239
采取干预措施的杠杆点 //273
系统世界r 生存法则 //274
模型公式 //275
译者后记 //291

系统之美读书笔记

常见,引发特定行为的的系统结构被称为系统基模(archetypes).

懂得系统原理,即可以在恰当的改变’杠杆点’施加干预,从而获得预期的转变。

通过培养系统思考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理解系统各个构成部分,看清楚系统各个构成部分的能力,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未来可能的行为趋势,以更有创造性的方式去重新设计系统,更有勇气去面对系统性的挑战。

Part 1 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三种构成要件: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

**系统既有外在的整体性,同时又有一套内在的机制来保证其整体性(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一个成功的系统,应该能够实现个体目标和系统总目标的一致性

改变系统中的连接或目标,会让系统发生显著改变,单纯改变元素不会。

任何一个调节回路都有如下三项要素: 一个预定的目标(如设定的室温)、一套检测达到或偏离目标的监测设备(如温度计),以及一个反应机制(如加热器、空调器、风扇、水泵、水管、燃料等)

想要推断出系统的目标,最好的方法就是观察一段时间,看系统有哪些行为。

当存量的变化影响到与其相关的流入或流出量是,反馈回路就形成了

对于所有复杂系统来说,判断系统未来行为走势的诀窍在于,了解什么样的系统结构包含哪些可能的行为,以及什么状况或条件可以触发这些行为。

Part 2 系统思考与我们

**系统之美:系统的3大特征
1.
适应力,系统内部因存在很多互相影响的反馈回路,当系统受扰动时,仍旧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使系统恢复至原有的状态。
2.
自组织,系统所具备的使其自身结构更为复杂化的能力。
3.
层次性**,系统和子系统的包含和生成关系。

**系统之奇:系统的6大障碍
1.复杂表象,结构为行为之来源。
2.非线性世界,因果不存在固定比例关系。
3.恰当的划分边界,边界的无序复杂成为了多样化和创造力的根源。
4.看清各种限制因素,关键不是持续成长,而是在哪些因素之下维持生存。
5.无所不在的时间延迟,开拓视野培养预见性。
6.有限理性,有限信息下人的非整体最优决策。

**系统之危与机:系统的8大陷阱与对策
应对复杂系统的最主要方式,学习理解复杂性挑战,尊重系统并利用规则。

子系统的目标不一致时,就会带来变革的阻力。

1、政策阻力:毒品问题,放弃实现单方面的目标,寻找整体目标;
2、公地悲剧:公共牧地,教育、劝诫+监管,资源私有化;
3、目标侵蚀:被温水煮的青蛙,将绩效标准设定为过去的最佳水平;
4、竞争升级:美苏冷战,防:避免陷入,治:双方协商、单方面让步;
5、富者愈富:富越富、穷越穷,多元化,反垄断法,补益劣势,多样化奖励胜者;
6、转嫁负担:毒品上瘾,防:避免陷入,治:症状解+根本解,休克疗法、自愈力唤醒;
7、规避规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规避规则的行为中获得创造性反馈,回到最初目的;
8、目标错位:GNP的陷阱,恰当的设定目标及指标,小心努力与结果的区别。

*系统之杠杆点:系统的12大变革的方式
12、数字 ,用参数来衡量系统现状。
11、缓冲器,较大和较稳定的存量。
10、存量-流量结构 ,物理系统重建,较昂贵的改变方式。
9、时间延迟 ,系统震荡的主要原因,慎重改变。
8、调节回路 ,具有将相关存量保持在指定目标值附近的能力。
7、增强回路 ,系统中增加,爆发,腐蚀和崩溃的根源。
6、信息流 ,获得信息的结构,通过完善信息流以恢复系统功能。
5、系统规则,作为激励,惩罚和限制条件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4、自组织, 提供原料,试验和测试,从多变的信息存量中选出可能的模式。
3、目标 ,推动人们试图控制,消除多样性的动因。
2、社会范式 ,人们普遍相信,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一系列基本假设,规则或信念。
1、超越范式,摆脱范式控制,保持灵活性,最真实的。

与系统共舞:系统的15大生存方式
1、跟上系统的节拍
社会系统是人类文化思考模式的外在表现,也是深层次需求,情绪,优势和劣势的反映。
自组织,非线性,反馈系统从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
2、把你的心智模式展现在阳光下
3、相信、尊重并分享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就是权力。
4、谨慎地使用语言,并用系统的概念去丰富语言
5、关注重要的,而不只是容易衡量的
6、为反馈系统制定带有反馈功能的政策
对于动态的,自我调节的反馈系统应该指定动态的政策。
7、追求整体利益
层级组织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最低层,而非最顶层。
8、聆听系统的智慧
9、界定系统的职责
增强系统的“内在职责”,意味着在设计系统时,要在其决策和结果之间建立起反馈回路,让决策者直接、快速,强制性的看到其行为的后果。
10、保持谦逊,做一名学习者。
人的心智模式是不完整的,而世界又如此复杂
**如何从失败中学习,采取幅度小且稳妥地措施,持续地监控,认真地观察系统的方向,并且愿意顺势而为,改变自己的路线。
11、庆祝复杂性
12、扩展时间的范围 (50年的尺度思考组织的发展)
考虑的时间范围越长,生存的机会越好。
13、打破各种清规戒律
14、扩大关切的范围
在一个充满复杂性的世界,扩大你的时间范围,也要扩大你的思考范围。
15、不要降低“善”的标准

罗辑思维:托克维尔讲什么? 81

感谢大伙来到《罗辑思维》捧场,罗胖今天继续为你读书。

今天我们要为各位介绍的这本书叫《旧制度与大革命》。话说2012年底,也就是我们《罗辑思维》刚刚创办那会儿,王岐山先生在中央高层的某个场合向大家推荐了这本书,结果这个消息就传出来了,结果这本书就一时洛阳纸贵。这本书是1992年由商务印书馆第一次出版的,第一次印刷的时候,就印了区区2000册,它只是在一个极小的圈子里有影响。但是王岐山这一推荐,那可不得了了,仅仅过去的一年半时间,光商务印书馆这个版本,据说卖掉了20多万册,更不要提同时还有大量的其他出版社的版本。

那你可能会说,这本书为啥这么流行呢?除了领导人推荐之外,那你想想这书名,《旧制度与大革命》,它的作者叫托克维尔,是生活在200年前的一个法国人,他一生中还写出了另外一本名著叫《论美国的民主》。这两本书书名,您听听,都充满了敏感词,都在撩拨当代一部分中国人的心弦,所以它一时洛阳纸贵,也就可以理解。

托克维尔这个人是1805年出生在法国诺曼底地区,他家里是个贵族,他一生活了54岁,是1859年死的。他这一生官当得其实还挺大,他最高当到外交部部长。但他这一生其实挺奇幻的,因为你看他出生在1805年,那时候是拿破仑时期,然后紧接着就是复辟时期,然后紧接着又共和了,共和一会儿又帝制了,帝制过后又共和了。他一生就是这么倒来倒去,但是他一生当中最大的兴趣,就是搞学理研究,尤其捧出了这两本著作,就奠定了他在法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但是搞研究得有条件,你就得有钱,你什么名利都不图,就好这一口乐子,你才行。

他们家是贵族,但是不是因为他贵族就有钱。要知道,他的父祖辈都经过了法国大革命的洗礼,说洗礼是好听的,说白了就是屠杀。因为贵族嘛,法国大革命就是干这个的。他们家外祖父、姨妈、表兄、表妹,都在大革命当中被杀掉了。他的父母其实一度也被抓到监牢里了,然后马上就要行刑了,那个时候断头台快得很,从押送犯人一直到咔嚓一刀,就一分钟,高效率。但是就在要对他父母行刑之前的几天,时有凑巧,罗伯斯皮尔被干掉了,雅各宾专政结束了,所以他父母就捡了一条命回来。出狱之后,他爸那时候只有24岁,一头头发都急白了,他妈一度还精神失常。但是虽然他的家族,遭到了这样的劫难,也带来一个好处,就是很多他的亲戚的家产没人继承了。因为人死绝了嘛,于是托克维尔就继承了很多家产。所以他一生是一个比较富有的人,那他就有专心致志来写这本书的条件。

但是说实话,这本书我今天没带来也有原因,因为也不准备向大家推荐,因为他们出版社已经卖得挺好的了,为什么不推荐呢?因为实在是不好读,虽然它卖得那么好,但我相信,买的人没有几个真的逐行逐句把这本书读完的。即使我这种专业的读书人读起来,也觉得诘屈聱牙,非常困难。一直是在我们的策划人,本期节目的策划人,铅笔社的李子旸先生的帮助下,我们才能够形成这样一期节目。

这就牵扯出一个疑惑,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的名著,甚至是经典,我们后人读起来觉得那么晦涩呢?可能原因通常是一个,那就是我们作为读者,丢失了原创者,在当时面对的那个真实的问题,说白了,任何社会科学的名篇,本质上都是创作者用生命去回答当时人们关切的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一旦被丢失,我们当然觉得那些文字就陈腐不堪、陌生不堪。

那《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它面对的大问题是什么?这就要回到19世纪上半叶整个法国人面对的情况。要知道,在17、18世纪的时候,法国牛啊,那是欧洲第一强国,在路易十四,也就是太阳王国他统治的后期,法国的人口达到了2000万,这还得了。当然跟中国的人口没法比啊,但在欧洲大陆,这是第一强国,当时的英格兰的人口还不到它的三分之一。整个欧洲中部,当时叫神圣罗马帝国,当然法国人看不上它了,我们原来不是讲过吗?伏尔泰说,什么叫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也就是今天从德国到意大利,大致是这个范围,这一大片地区的人口总和,加起来也不如法国。

法国当时的文化影响力也是吓人,整个俄罗斯隔着那么远的距离,所有的人都崇拜法国。当时在俄罗斯的上层社会里,一个贵族你不会讲法语,你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的。所以法国在17、18世纪,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的实力,都是欧洲首强。

但是一场大革命来了,杀人无算,光当时统计,正式被法庭判决行刑的人40万人,其中在雅各宾专政时期,在巴黎那个断头台上,砍掉的脑袋7万颗。就那么短短几年,每个月都是好几千,好几千这么杀人。在法国其他地方,就是外省地区,也是杀人的,可以说是血流成河。有些外省地方甚至懒得为这些人,说还打个绞架,还费个绳子,还费颗子弹,没那事,直接推河里淹死。以至于法国外省的很多贵族的家属,要去给他们收尸,都不得不到河流的下游去捞尸体。

那在法国的首都巴黎,那就更是血流成河了。其中有一个小段子,法国人其实科学家,尤其是在世界科学史上顶尖的科学家就不太多,其中硕果仅存的一个叫拉瓦锡,是现代化学的创始人。拉瓦锡也就是因为当时说了贵族的可能几句好话吧,结果就被革命法庭判决死刑,拉出去砍了。但是拉瓦锡这个人特别有意思,他有一种科学家的精神,他临死的时候说,能不能用我的死来换得一个科学成果呢?所以他临死的时候和刽子手做了一个实验,他说这样,从来没有人知道人被砍头之后还能活多长时间,这样,你把我的头砍下来之后,你拎着我的头,我就冲你眨眼,你看我眨多少次,然后大概算一个时间,把这个实验结果告诉后人。后来这个刽子手把他头砍下来之后盯着他看,拉瓦锡据说眨了十一次眼,这是唯一一个在刑场上得出来的科学实验结果。这是一个段子了。

总而言之,当时法国人在法国大革命结束之后,他们痛彻地感受到的是两点:第一,我们的祖国为什么会沦入一片血海?这太残暴了,当时不仅是法国人,整个欧洲人都震惊了,说法国人在搞什么搞?那如果说过去是种族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仇杀,比如法国中世纪也有一些大屠杀,那一次也不过就杀个几千人,你这几年杀掉40万人,这在搞什么啊?而且是同一个民族内部,所以我们以前讲过,英国人埃德蒙•伯克就觉得不可理解嘛,尤其在一些保守主义者看来。尤其在当时世界上发生过革命的,比如说英国人光荣革命,正常过渡,没有死人。英国和美国人打仗,就是美国独立战争,虽然是通过战争方式解决,但那也就美国人死了几千人。40万人的血海深仇,何苦来哉?法国人到底怎么了?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法国的国力从此一蹶不振。大家看看,自打拿破仑之后,法国还打过什么胜仗吗?一直到现在,对吧,在19世纪打过什么克里米亚战争,20世纪打过什么一次大战,二次大战,虽然最后都赢了吧,那也是惨胜。说白了,刚开始都被对手揍得不像话,最后是什么英国人、美国人卷入,他们才反败为胜。就拿我们中国人来说,腐朽的晚清政府什么时候打过胜仗?你说吧,都是被列强欺负嘛。唯独一次打胜仗,就是跟法国人打的中法战争,在越南边境,我们陆军胜了一回,导致法国内阁垮台。你连腐朽的清政府都搞不过,你这个什么列强吗?所以法国的国力实际上就不行了。一直到1965年,法国的GDP才再一次超过了英国,当然后来两者就不相伯仲了,什么老大老二,也就不分了。

所以法国因为大革命导致的这一次国家的沦落,尤其在经济上的表现,可以说持续了一百多年。当时的托克维尔面对的,就是这场灾难刚刚过去,整个国家满目疮痍,面对重建的这样一副场景。所以所有的社会精英都要考虑,这是怎么了呀?为什么会是这样?当时有一派声音,就是所谓的复辟派。因为大家知道,拿破仑之后就是,反正在英国人的刺刀下,就把那个路易十八给送过来,来当法国的国王。路易十八是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六的儿子叫路易十七,1895年在牢里就死掉了。所以然后就是这个路易十八上台,路易十八上台之后,围绕在他身边的一帮复辟的贵族当然就想,说既然我们国家闹这么一场大乱子,是因为大革命带来的。那好,我们就回到大革命之前,就是重建我们的贵族制度,重建王权的统治,这是当时一派的思想。

可是在他们的对立面还有一派叫自由派,咱们这本书的作者托克维尔就是自由派当中的一员理论大将。自由派就认为,你们这帮复辟派不要再搞这一套了,搞不下去的。原因有几个:第一,大革命即使再不好,它毕竟为整个法国争得了自由,现在你好像把大革命否定掉,想回到之前,这本身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脚,难道需要法国人好不容易得到的自由再一次丧失掉吗?更何况,你们那些贵族老爷现在流亡国外,然后又回来的这批人,他已经没有统治的合理性了。

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历史从来不像一架机器,坏掉之后,把那个零件拆掉,然后换上一个新的,还能转。你就拿中国历史来说吧,可能在袁世凯执政期间,他就觉得还是帝制好。是,也许你觉得帝制也不错。但是对不起,晚晴王朝已经倒掉了。你袁世凯想当皇帝,那就门儿都没有。因为你没有国家养士几百年那个牛可以吹,你没有满清的几百年的社会政治威望。你再想当皇帝,那就是万人唾骂。所以政治上的有些事,历史上的有些事就叫“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既然贵族已经被杀光了,你们这帮复辟派还想在法国重建什么贵族政治,那已经没有历史机会了。

自由派反驳复辟派的第二个理由,就是由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里提出来的。他说大革命可不仅仅是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它是一个法国几百年历史发育产生的一个结果而已,你们不要以为回到大革命之前,就一切都好了。不是,那只是发烧,它真正的根子是你身体里的炎症,你把体温降下来,以为病就好了,你这不是糊涂蛋吗?

所以我们不能再回到大革命之前,那可能会导致大革命的恶果再来一回。所以托克维尔是回到法国历史的社会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再来重新看这个问题。那他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就是为啥法国的贵族这么招人恨呢?虽然把你们杀成那样可能也不对,但是为什么整个世界史上只有法国爆发如此血腥的革命呢?至少到当时的历史阶段来看,托克维尔得出来的结论,这是法国封建制崩溃的结果。

这就要说到什么是封建制。其实在人类历史上各个地方都一样,啥叫封建制?就是没有更先进的管理技术的时候,如果想拼凑出一个大型的国家,那怎么办?只能用封建制,我们中国人也不例外。周天子把商纣王给干掉,那他怎么办呢?他没有很好的管理技术,那只好他认当地人,说我封你在这儿,封你在那儿,然后你们去管。你们到了这个地方之后,你们接着把土地分封下去。所以它就形成了一种我们现代人不太熟悉的社会结构,就是它是一层对一层负责。就像现代,如果我们在当代中国,我们假设实行封建制,就是处长只对司局长负责,司局长对部长负责,但是部长的命令,他到处级干部这儿是没用的。这在欧洲历史上的封建制时代,就有一句名言叫“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我可以封一个公爵、侯爵,但是公爵、侯爵下面分封的骑士他们不听我的,是逐级负责制,这就叫封建制。这跟我们中学历史课本里讲的封建制,可不是一回事。

那这种封建制的结果,它一定是要以社会的不平等为代价的,它一定有平民老百姓和贵族老爷的那个社会分歧在,这是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支点。可是从11世纪之后,法国的封建制渐渐地崩溃了,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由,更多的自耕农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土地,然后自耕农又和国王在一起,然后共同去剥夺贵族的权利。大家看,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贵族老爷原来他不仅管着一片地方,拥有一片财产,而且他要作为一个地方的负责人,去承担公共事务的责任。这句话特别重要,他不仅是骄奢淫逸的权利,还有相关的承担公共事务的义务。但是封建制崩溃之后,自耕农越来越多,国家权力向地方渗透越来越厉害,很多地方的什么总督,都是巴黎派来的,跟你这个贵族老爷没什么关系。那贵族就变成了一帮什么人呢?就是天天躲在城堡里,吃喝玩乐加作恶。包括那个法国中世纪大家也都知道,那个贵族欺男霸女起来,那是厉害得不得了。那个姑娘的初夜权都得给他,得先让他睡了,然后才能嫁人,天天在那儿欺男霸女。最后的结果就是贵族变成了一个极端遭人痛恨的阶层。所以当时法国文人写了一首诗,那个诗句大概是这么说的,说那帮家伙,当他们在城堡里作恶的时候,城堡外面就有一棵树在成长,这棵树长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做成绞架,把城堡里那个作恶的人给吊死,这就是整个法国社会的情绪。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在描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很多漫画,说贵族老爷怎么骑在老百姓的头上,这其实只是一个片面的事实。确实贵族也欺压,但是那总比俄国好吧,总比当时还在搞农奴制度的德国人要好吧。但为什么法国的贵族这么招人恨呢?就是因为他只享受吃喝玩乐的权利,但已经不去尽所谓的地方公共事务的义务了。那今天的中国人也是这样,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企业家,如果他又创新,又提供大量的社会就业机会,他有钱,认了,因为你承担公共责任。如果你仅仅是一个富二代,你天天也没有别的事做,你的经营企业才能也不如你爹,你天天就是坐吃山空,然后天天吃喝嫖赌抽大烟,你说这样的富二代能不招人恨吗?如果你再敢出来作恶,那老百姓的一腔怒火,岂不就要倾泄在你们这些人的头上。这就是法国大革命最后的导火索。所以托克维尔分析,正是封建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大革命这枚恶果。

说到这里,托克维尔突然笔锋一转,提出来一个绝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大到了即使在200年后的今天的中国仍然有启发意义。那就是当一个社会,经过革命性的破坏之后,原有的社会结构就被破坏掉了,那么怎么重建它的中间结构?中间结构的重要性,就是托克维尔第一次,请注意,在政治学里把它提出来的。

啥叫中间结构呢?其实就是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贵族老爷。你不要以为贵族老爷就是吃饱了没事作恶,他们也提供不可或缺的社会公共服务,比如说地方治安,比如说法庭上的各种正义,他得当法官,给老百姓判案子。还比如说,一旦出现灾荒年,谁来赈灾,谁来做慈善,给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的人身保护。要知道,在欧洲中世纪的时候,很多农民,是给贵族老爷写投效书的,我饥荒,我活不下去,我没本事,我能不能终身为你服务,给你当奴仆,你给我提供食物和各种各样的保护。所以在贵族和农奴之间的那个关系,其实也有它温情脉脉的那一面,是保护者和被保护人之间的关系。往往这个贵族和农奴之间,它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叫监护和被监护人。它有这种关系在,这就叫中间阶层。而法国大革命把贵族这么一杀,他们没有了。那整个社会变成什么样呢?就是每一个原子状的老百姓,直接面对中央政权,这就是现代社会结构逐渐演化出来的。但是在当时来看,这很可能会导致各种各样的暴政。在当时的历史时代,一个封建制的社会和一个中央集权的社会,哪种更好呢?还真说不清。

封建制有它的好处,比如说我们给大家说几个好处:第一,它的中间结构是贵族老爷,贵族老爷它对自己是一个有要求的阶层。贵族不是光你有钱,你爹是贵族,你就是贵族,你一定得有相应的教养和行为方式。而且当时在欧洲社会,有一点我们今天中国人理解起来有困难,就是贵族之间的认同感远远超越于国家之间的认同感,什么意思呢?就是全欧洲的贵族觉得我们是一家人,互相嫁娶,交朋友,都可以。但是我们跟奴仆,跟农奴,跟平民老百姓,那可不是一回事。所以以前的节目我们就讲过,贵族可以当着自己的奴仆的面做爱,可以当着奴仆的面拉屎、撒尿,他觉得无所谓。因为我们不是一样的人,他的所谓的行为规则都是跟贵族阶层之间,所以国家认同反而没有阶级认同那么强。

不是有个段子讲吗,俾斯麦就是德国后来那个铁血宰相,他年轻的时候不是在俄国当外交官吗?当时俄国沙皇就特别看重他,说这个小伙子行,要不你留下来在我这儿当官吧。俾斯麦说不干,然后回到德国,传为美谈。这种事在现代社会,就是国家主权高于阶层认同的社会。你怎么能够理解?一个中国官员在美国被奥巴马给留下当官,这个事不可能,这叫叛国。但是在当时欧洲的贵族社会,这就是可理解的。因为贵族之间有阶层认同。

那封建制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它的很多治理是带有人情味的,政治没有那么残酷。说到这儿,我们举一个中国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2006年,教育部下了一纸文件,说把农村的几十万不够格的代课教师给淘汰掉,你说这件事有错吗?当然没错了,农村的代课教师,他很多东西水平不够,岁数又大,再给他教孩子,那不误人子弟吗?所以作为中央政府来说,一纸行政命令,把这几十万人给开除掉,这个也是正常的一个结果。但是在民间最具体的地方,你就会发现很多在情感上让人很难接受的事实。比如说有一些村子的老教师,他已经五六十了,这个村子恨不得几代人都是他教出来的,他虽然水平不好,但是他也许道德很好,大家对他很尊重。我原来当记者的时候到农村采访,一个村支书接待外面记者,一定要把村小学最老的教师叫来陪席的,一起喝酒的,为什么?这是村里最有威望的人。

现在教育部一纸命令,让他下岗。所以有的农村代课教师说,说我从此走路都绕着学校走,我就一辈子不能再看见学校,太伤心了。你说这个事哪头对?因为在教育部的官员来说,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我要解决它。中国多少万代课教师,在我的文件上就是一个数,而且只要我干这件事情的理由足够,那我就是签个字的事情,这个事是理性,它跟情感没关系。所以你看,如果是由贵族老爷统治,他在这个村,他说了算,这种农村代课教师的事情,他可能就不会这样解决。你看,这就是封建制的统治和中央集权制统治的一个区别。

当然,我们拿今天中国的事举例子,只是便于大家理解。那封建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地方事务的处理效率,是相对较高的。给大家还是举个中国的例子,好理解。你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秦始皇造长城,这个长城造得很难,又搞出了个孟姜女。而且为什么造长城?就是为了抵抗匈奴。可是你要学中国历史稍微进一步,你就会发现,秦长城是在当时的七国,就是战国长城,什么燕长城,赵长城,秦长城的基础上给修建的。说白了,原来中国就有长城,那这个长城是谁造的?就是诸侯国自己造的,为什么?因为地处北方的这些诸侯国,他自己就要抵抗匈奴。可是你看后来,秦汉之后就有什么破匈奴的名将,什么卫青、霍去病,就说明匈奴问题已经变得很大,不得不靠一些军事奇才,在整个国家受尽屈辱多少年之后,再出塞击垮匈奴。但是在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匈奴之患一直存在,它为什么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名将?当然什么李牧,也有这样的名将,但是很少,名气也没有那么响,说白了,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如果是封建制,诸侯国各自处理问题,那个匈奴之患,那就是我们自己人的问题,所以大家会拼命打仗。

可是到了秦汉大一统王朝时期,我是一个楚国人,我被你们征发到北边长城来,跟我这一辈子从来都没听说过的匈奴人打仗,那凭啥呢?他的战斗力和战斗精神自然就不强嘛。所以你看,为什么秦始皇一修长城,就搞出了一个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呢?原来什么燕长城,赵长城,他们自己修长城,怎么就没有发生这样的惨剧呢?因为那个是小地方的共同主义,他们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他就没有那么多怨言嘛。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法国当时的情况也是一样。总而言之,没有封建社会,没有贵族老爷,当这个中间阶层之后,我们现在继续往前看。托克维尔问,那往前走,我们咋走呢?

今天我们向各位介绍了一本书叫《旧制度与大革命》,它的作者托克维尔,在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社会当中发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随着大革命的洗礼和封建制的崩塌,贵族作为一个社会中间阶层消失掉了。那请问这个社会,该何去何从呢?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国家还是那个国家,人民还是那些人民,接着过日子呗,有什么问题吗?有问题,因为当个人还是原子化的个人的时候,当他去面对那个强大的中央政治权力的时候,他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的。所以你看20世纪在整个欧洲,这个恶果就爆发出来了,因为没有社会中间阶层。比如说在德国,没有容克地主来制约中央权力,那就会放出一个希特勒,他就会把原子化的个人,无论是用枪逼着,还是用自己的煽动,去投放向任何他愿意投放的战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间地狱的惨剧,不就这么酿就了吗?20世纪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出现的那些骇人听闻的暴政,就是这样被放出笼的。

所以19世纪的托克维尔,实际上是有先见之明的,那怎么办呢?其实这个问题不是法国一家的问题,是所有高度发展的文明,只要封建制发生崩塌,都会出现的问题。当然各个民族有各自的智慧,它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不一样的。你比如说中国人,它也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庞大的中央皇权集权,地方上原子化的个人,那怎么办呢?中国人有两个办法:第一,皇权不下县。地方上有一些自治的传统,一些绅士来处理家乡,无论是修桥造路,还是做一些慈善,还是给邻里之间评理这些事,不需要国家操心,地方就自治解决了。

中国人的第二个办法,就是儒家的意识形态。现在我们都说打倒孔老二,觉得儒家很腐朽,哪里是那么回事!儒家思想是制约皇权的一剂解毒剂,因为很多士人都心怀思想,我要文死谏,死了我都得跟皇上说那个让他感到不痛快的话。你像在明朝的皇帝看到文人就烦,因为没办法,你打屁股,你把他弄死,他流芳百世,他乐得。所以明朝的皇帝真的是拿士大夫没办法,这就是一种制约的力量。

但是这两种解决方案,托克维尔时代他怎么知道呢?他能看到的无非是欧美人的那些解决方案,摆在他面前的活生生的一个先进典型,那就是英国人。英国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其实英国在以前我们讲大英帝国和讲保守主义的时候,都提到过英国人的办法,就是它不求一个突然的变化,它是慢慢地改进,它的很多社会结构,都是这样的一个特征。比如说它的贵族制度,用托克维尔的话来讲,英国的贵族叫自然贵族,就是他不是说你这个血统,你爷爷的爷爷是贵族,所以你就是贵族,没有那个事。它是一个相对开发的结构。你比如说到今天为止,我们还经常听说,谁谁谁又被英女王封了爵士,你比如曼联队原来那个教练弗格森,不就被英女王封了爵士吗?我们香港的大富翁李嘉诚,还有什么邵逸夫,也被英女王封了爵士。包括对外国人都可以封,你比如说著名的哲学家,原籍是德国人卡尔•波普尔,封个爵士,是有这样英国的传统。包括英国人封爵士可能最奇葩的人就是海盗德雷克,海盗啊,因为他拥有的这个海军的力量帮了英王很多忙,一抢西班牙人的银子,然后再跟无敌舰队战斗的过程中,帮了英国海军很大的忙,起了很大的作用。打赢仗之后,英国女王说,什么海盗不海盗,封爵士,勋爵。

你看,它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结构,所以托克维尔当时那本书里就写到,向英国学习,这是不可能的。人家是一个慢慢演化过来的,一个像生物一样慢慢长成的结构,我们永远丧失了这样的机会,那怎么办呢?还有没有其他典型呢?所以托克维尔在年轻的时候,准确地说,1831年,他借助一个机会,把自己的眼光投向了大西洋的彼岸,那就是美国。1831年的时候,托克维尔只有20多岁,他借助了一个啥机会呢?就是跑到美国去考察监狱,这么一个公务员出差的机会去了美国。1831年的5月在纽约登岸,然后他基本上是把美国当时重要的地区全部都跑遍了。他是先从纽约,然后绕到五大湖,跑到那边,当时美国的边疆也就在那儿了,然后一路再往南走,顺着密西西比河到达新奥尔良,然后再转回东部,回到了华盛顿。所以基本上他把美国当时的所有的文明地带都走了一个遍,采访了无数多的人。这个托克维尔在此行当中,他花了将近一年时间走美国,兴奋得就不得了,觉得很多事物都很新鲜。然后回到法国之后,1835年就抛出了那本书,他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的上卷。

那托克维尔为什么这么兴奋,他在美国看到了啥?就是美国人突然提出了一个没有贵族社会,但是同时建成一个良好社会结构的全新的解决方案。我们今天谈论欧美,基本上觉得胡子眉毛一把抓,他们都是一伙的,都是蓝眼睛长鼻子。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当中,那美国在欧洲人看来也很新鲜,说一个国家居然没有国王,没有头领,那也搞一个政府,这怎么搞得成呢?欧洲遍地都是国王,往亚洲一看,那更是权力更大的国王和帝王。世界上唯独一个那么大的国家,而且那么年轻,那么旺盛的生命力,没有国王,政府几乎都看不到,这是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最切身的体会。那这个国家它怎么治理的呢?托克维尔发现,在美国的乡村也好,城市也好,你看到的那些公民自治的传统,是非常发达的。就是每一个地方,甭管是一个镇子,还是一个城市,很多问题就是从下到上的逐层去解决。就是什么地方我们都不找政府的麻烦,我们自己解决,无论是街道的治安,教堂的修缮,都是自己解决。所以托克维尔就写,说法国人即使是在海外殖民地也是一样,哪有这种自治的传统呢?他们好像觉得出了我家院门,所有的事都是政府的事。你听着,跟我们现在中国人有点像吧?对,用辜鸿铭的说法,在欧洲所有民族当中,法国人和中国人是最像的。所以当时的托克维尔觉得特别震惊,居然有这样一套解决方案。

确实,直到我们今天,我们看到美国社会结构,它最让人感到神奇的,就是它那么发达的公民自治组织,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奇形怪状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大组织。你比如说长枪协会,这是美国几乎是最大的一个民间组织,四五百万人。就是一些爱玩枪的人,这些人他成立这个协会干什么?就是第一,我们互相之间教怎么打枪,打靶,还有就是保护公民的持枪权。除了玩,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政治话题。因为大家都知道,在美国禁枪还是不禁枪,这是一个持续了无数年的政治焦点问题。那长枪协会它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发展到多大呢?四五百万的会员,它的总部在弗吉尼亚州,居然总部有三百个工作人员,每年花掉的预算有8000多万美金。你看,已经是一个小型政府的规模了,那它花钱干什么?游说国会,就是不能禁枪,你们禁枪我们还玩什么,不就剥夺了美国人民持有枪的这样一个权利吗?他们一直站在这样的一个政治立场上和华盛顿的那些议员老爷们博弈。所以现在长枪协会已经变成美国政治当中的一个让那些议员们哭笑不得的一个力量。很多议员不知道出于什么动机,动不动就要禁枪,长枪协会就有本事给你脸色看。反正它介入几乎所有的议员选举,然后经常就发这样的通告,说在本次众议院的中期选举当中,我们参与了多少场,击败了多少个反对公民持枪的议员,我们的成绩是如何如何,经常就发这样的报道。所以美国政治生态当中,很少有政治家、政客敢得罪长枪协会。你看,这不就是个贵族吗?这个欧洲中世纪的贵族有什么区别,他拥有自己的领地,他有自己的财政力量,他可以跟国王抗衡,他可以联合其他的贵族跟国王叫板。

你看,美国用一个长枪协会,是用公民的自组织完成了这样的功能,当然这是大的了。如果你介入到美国的社会当中,你会发现它在很多细枝末节上其实都是这样。我第一次到美国去,到一个朋友的家里,我说你这个房子不错嘛,他说哪儿不错,这房子是租的。我说你这么有钱,你租房啊,他说没办法,我那个地买了,所有的资金我都筹集好了,但是我们这儿造房子,要业委会批,就是我们小区的业主委员会给批准,这个批准不是说你们家在哪儿造的问题,是你造的式样他们得批准,而且极慢,动不动一研究就研究个一年,说我建材都买了,只好堆那儿。我说这不讲理吧,这邻里之间,业主委员会我只要不随地吐痰,我不在电梯间里胡闹,你有什么权力管我,我在自己家造什么样就什么样,你们美国不是讲自由吗?他说哪里,美国这个方面恰恰是不自由的。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前不久,我就不说哪个城市了,反正爆出一条新闻,一个电视台的主持人在家里养狗,好几条狗,彻夜地叫,邻居就烦死了,但是拿他没办法,天天给政府打电话,110来,来了狗不叫了,你说你能拿他怎么样?对吧。但是要知道,在美国的小区里面,很多小区都有这样的规定,狗叫有三吠原则,就是你们家养狗可以,但是狗叫三声之内,邻居是没办法抱怨的。一旦叫上三声以外,对不起,邻居可以报警,要对你进行很重很重的罚款。你比如说我还在美国的一个朋友家,开车去,停在路边,一到两个小时的时候,他就跑出去要把这个车挪一遍,我说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说我们这个小区有规定,任何访客的车,只要不进自家车库,在路边停,只能两个小时,要不然小区就会变得不整洁,不好看,这是一个硬性规定,如果不遵守这个规定,我要交巨额的罚款,所以我必须挪一趟,出去转一圈,再回来停这儿,又开始第二个两个小时。

所以我们对于自由的理解,往往是有误区的,我们以为自由就是随心所欲,就是我只要遵守法律的底线,剩下我就该干什么干什么。不是,在美国的自由是指一层一层的自治,你要遵守这个地方的规矩,你才有所谓的自由。不知道托克维尔在100多年前,在美国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况,因为他那个书也不写细节,都是一大堆概念。但是他确实把美国人的这个自治传统,作为一个重大发现提出来了。其实美国人当时自己也是不清楚的,因为他们就这样生长过来的嘛,对吧。你看,我这儿手头还有一本书,这是大概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美国记者写的,说沿着150年前托克维尔的足迹重游美国,美国之旅。所以美国人对于托克维尔的这个发现,感觉到很自豪,是托克维尔代表那个老欧洲,到美国这儿发现了美国真正的对全世界的贡献。

托克维尔的著作我们就介绍到这儿,但是他提出来的两个问题,仍然有很大的意义。其一,就是社会的中间阶层解决之后,我们如何能重建它?其二,就是美国的公民自治传统,我们是否可以学习呢?这两个问题,对我们今天的中国人,仍然有价值。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长期生活在皇权统治之下,那就自然没有公共精神,都是你皇上家的,我只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剩下就是你欺负我别欺负的太狠就行了。所以中国的士大夫会有很好的藏书楼,但是从来没有公共图书馆。中国人可以有很棒的私家园林,但是没有公园,连公共厕所都是八国联军到北京之后,用刺刀逼着中国人把它给建起来的。那在这种传统下,就极容易产生两个偏向:

第一,就是国家包揽一切。既然没有人管公共的事,国家来管,但是经过反复的实验之后,我们中国人知道,那个玩意儿不是个好事情。

那第二呢?就是有一些人自称是自由主义者,他们挂在嘴边的就是两句话,“关你屁事,关我屁事”,你的事关我屁事,我的事关你屁事,他们觉得这就叫自由主义。很多人说你罗胖子不也自称是自由主义者吗?对,我这个自由主义和他们那自由主义不一样,我们是讲究公共精神照耀下的个人自由。此话怎讲?因为人就是这么一个物种,人类社会的很多现象,其实都是我们基因里带来的。你比如说老虎,它就是独来独去,除非遇见母老虎。但是狮子它就天然是群居动物。我们人类也一样,他就天然是个群居动物。在很多监狱里,最狠的刑罚不是揍你,是给你关禁闭,你一个人关在小单间,哪怕给你好吃好喝,还给你书看,用不了多长时间,你自己就要发疯。所以人是一个不得不群居的动物,一旦群居,就有大量的公共事务需要处理。如果我们又不愿意把这个权力完全交给国家和政府,大家知道,一旦政府去处理这些事,往往就会带来,一个是贪污腐败问题,一个是效率比较低的问题。这也不是中国的事,全世界都这样,那怎么办?如果每一个人都说“关你屁事,关我屁事”,那这还成何世界呢?

所以我个人认为,托克维尔在100多年前指出的美国人的那个探索,我们今天中国人真的值得去思考。有的人会反驳,说我们中国人有公共精神啊,我们一上北京的出租车,就跟司机聊中南海里的事,我们这还不关心公共精神吗?我们看《环球时报》啊。那不叫公共精神。公共精神,自治传统下至少有两个传统:第一,关心小事,身边的事,远远超过关心大事和中央的事。你比如说,北京有一个小区,我就看到过他们的那个陈情报告,写得那叫一个可怜,是个啥事呢?小区一个电梯坏了,你想那高层建筑,每天那么多人上下班,电梯就会自然产生拥堵,原来四部电梯坏掉两部,那你想就堵得一塌糊涂了。你看那个写给政府的报告真是可怜,说我们这儿有孕妇,有老人上下楼不便,因为电梯的问题,孩子上学迟到,给我们这个楼的居民带来了大量的心灵的创伤,我们恳求政府在十八大精神的照耀下,来给我们小区解决这个问题。你看到这个报告吧,你心里就有点心酸,你不就是电梯坏了吗?自己出钱修呗,你找什么政府呢?包括你自己有大修基金你想办法把它解决掉嘛。所以中国的很多小区里面,仅仅一个小区乱停车的事情,自己就解决不了,他觉得总是得有一个青天大老爷,亲降纶音,然后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掉。那请问,你们自己是干什么的呢?其实不就两部电梯坏了,楼上下的人真要觉得这是一个问题,而且迁延日久解决不了,一家可能凑上那么几百块钱,也就解决掉,何必非得派上几个人天天玩上访呢?这是叫关心小事,不见得一定要去关心大事。

那公共精神照耀下的公民自治,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它总是想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地情绪亢奋。这几年,中国各地经常都有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是关于PX项目的。现在中国人一听PX项目,好毒啊,其实那玩意儿是什么?就是塑料厂,就是做化工塑料,那是一个很常见的化工项目。而且世界上有很多大城市,PX项目离城市中心点很近,像日本有一个我就亲眼得见,离城市中心就隔一条高速公路,人家就建在城市旁边。但是好像这个词就被一些人给妖魔化掉了,你不能说这些人没有公共精神。他有,但是他没有自治传统下的公共精神,什么意思?就是他不是奔着问题的解决,他们就是为了煽动一批人,然后我们去散步,我们去抗议政府,甭管你怎么解释,我一概不听,我要的就算是你给我滚远远的,这就是最好。说实话,不是说不可以让它滚,但是你做了多少平和的沟通,你做了多少理性的分析?就像厦门那个PX项目,现在不是去漳州了吗?给厦门本地的老百姓到底带来了多少就业上的财政税收上的损害,其实没有人计算的。

我不是说这个结果应该是怎么样,而是一味地用公民运动去煽动,去鼓起大家的一种情绪上的亢奋,这就不是理性的谈判。我们做公民运动,做公民自治,为了得到一个对我们这个社群的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但是在中国的很多公民运动当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这样的一个理性精神,而是我就是拼个谁赢谁输,最后政府一低头,赢了,这爽。这就没有理性存在的空间了。当然了,我们对自由主义的公民自治,还有抱有很大的期待,至少在最近的中国,我就看了两件事,我觉得真的中国还是有希望。

第一件事,在温州,大家知道现在中国城市有一大公害,就是广场舞大妈。温州有一个楼,实在被这帮跳广场舞的大妈烦得不行,那怎么办呢?整个楼里人凑钱买了一个定向的高音喇叭,冲着这广场,只要你们跳舞我就放,烦死你们。我们不说这个手段是对还是错,但至少这种方式,这种大家凑钱去想办法理性地解决问题,而不引起剧烈冲突的行为路径,这是值得提倡的。你看,同样是中国人,这不就出现这样的苗头了吗?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个明星叫鹿晗,这是一个北京人,但是在韩国的一个组合里当艺人,他在中国的90后当中拥有大批的粉丝。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脑残吗?这个年长者还真别这么说。我们年轻的时候也追刘德华,也脑残。这叫偏好,偏好其他人就别吱声。我要说的是,现在鹿晗的粉丝体现出来的那种强大的自组织能力和那种强大的理性自律能力,是让原来的那些明星的粉丝感到汗颜的。给大家举一个例子,鹿晗有一条微博,好像是夸一个足球队,在新浪微博里那真叫是微博之王,它的评论数,这两天我看了一下,已经达到了500多万个。你看,罗胖好歹也算一个小V了吧,我发一条微博,评论数能上一百就算不错的了,人家是500多万。而且更神奇的是,在2014年4月20号这一天,这条微博的评论数稳稳地停留在420万。你听,4月20号,420万,为啥?因为这一天是鹿晗的生日,他的粉丝们居然能够做到这样强大的组织力,能够确保这一天的微博评论数,停留在一个他们希望停留的那个数字上。再比如说,今年成龙六十大寿,在北京搞了一个演唱会,他们的粉丝居然就理性到在工人体育场门口打出来的横幅,不是说什么鹿晗我爱你,而是鹿晗粉丝向成龙大哥祝生日快乐。你看,他怕为鹿晗在演艺圈跟成龙这样的大哥级的人物关系不好处,他能够善体人意。你看,这还叫脑残粉吗?这是有强大理性的粉丝。这虽然只是一条娱乐新闻,但是你不觉得吗?从中我们可以分明地看到,只要有了自由的环境,中国人一样有着自由主义下公民自治的天分。

好了,这期节目我们用一句话来结尾吧:一个人如果想拥有一个未来,那一定是和其他人一起的未来。

罗辑思维:失控的天朝 50

欢迎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开场先给各位说个段子。话说当年苏共中央开全会,赫鲁晓夫当政的时候,他在台上大肆批判斯大林,这时候场下有一个人突然就尖叫起来,赫鲁晓夫同志,当年斯大林当政的时候,你不也中央委员吗,你怎么不敢提出反对啊?

哎呀,此言一出,全场鸦雀无声,都看着主席台上的赫鲁晓夫,看他怎么反应。赫鲁晓夫勃然大怒,一拍桌子,谁说的,谁说的?站出来!谁敢站出来,全场鸦雀无声,没人答应。赫鲁晓夫一变脸色说到,对呀,当年我就坐在你那个位置上啊,你今天不也啥都不敢说吗,当年我敢说吗?当年我敢说什么呀?

今天说这个段子,是想表达我们对历史的一种态度。很多人以为都历史就是说,是非、忠奸、善恶,可是真的都历史,读到了一定的境界,你会发现会把这些读没了,反而读出一种悲悯之情,读出一种同情之理解。

一个历史人物,不管他被供奉为神还是描述为鬼,当你了解更多事实的时候,你会发现,只要我承认人性是多元的,他的所作所为我是可以理解的。就像此前有一期节目,我们说秦桧,很多人说罗胖子给秦桧翻案了,哪里是那么回事吗?我们只不过是说,在秦桧当时的老师处境当中,他的很多做法是有他的道理的,仅此而已。这个时候读历史,才能读出滋味。

今天我们就聚焦另外一个历史人物,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坏最坏的一个人物,那真是头顶长疮,脚下流脓,他就是著名的隋炀帝。隋炀帝这个人就相当于在历史学家那儿办了一套餐,啥意思呢?就是所有描述一个坏人的那些词,尤其是一个坏皇帝的那些品格,你全可以给他安身上,比方说弑父、淫母、杀兄、幽弟、荒淫、残暴,在中文世界里你找到的贬义词全搁他身上都没错。他就这么一个历史形象。

那你说我们这些后人,我们要对之抱以理解之同情就难了,因为你就是个恶棍嘛,拉出去毙了就完了。但是历史上除了有绝对的白痴,怎么会有绝对的恶棍呢?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历史人物,很好研究,一个简单的考订方法,就是把野史正史分开,就完了,野史随他说去,正史的史官通常采择史料的时候,是比较负责任的,是考订过的。

比方说慈禧太后,当年清末的时候,也有人说李莲英是假太监,慈禧太后跟他有一腿,慈禧太后跟荣禄还有一腿等等。很多洋人还写书说,我跟慈禧太后那些在床上的日子,还有很多,这些你都不信,因为它都是野史,你看正史就完了。

可是隋炀帝不行,你会发现正史当中对他的很多记载,你也没法信。比方说《资治通鉴》,司马光,砸缸那位,那老爷子,史学界泰山北斗,他白纸黑字写的,你说你是信也不信?比方说这本书里,《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它的作者张宏杰先生,我很喜欢的当代中国的民间历史学家,他就写到一个故事。

话说那一年隋炀帝他妈,也就是著名的孤独皇后死了,隋炀帝表面上是痛哭嚎啕,痛不欲生,暗地里呢,谈笑如常。表面上吃斋念佛,暗地里让仆人把鱼、肉装在竹筒里,拿蜡封了口,怕味散出来,偷偷送到宫里。隋炀帝一人偷偷在那儿吃,你说你信不信?

不信吧,这一幕司马光写在《资治通鉴》里,你说你要是信吧,太没法理解,太不可思议了,首先,这个孤独皇后跟隋炀帝母子关系很好,这是见于史料的。第二,他是一个皇子,从小大鱼大肉,锦衣玉食过来的,至于在妈死的那一天,还非得吃这么一口肉?冒着巨大的政治和伦理风险吗?太说不通了。

而且就我个人去读隋炀帝的一些东西,比如说他的诗集,我对他留下的印象,这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咱们不是说诗人都是好人,但诗人至少是情感丰富的人吧?隋炀帝随便一首诗拿出来,搁南宋,那都是响当当的婉约派。我随便给大家背一首: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怎么样?放在盛唐也是很好的五言绝句吧。

这么一个诗人,他情感自然丰富啊,当妈死非得吃肉啊,说不通嘛。但是《资治通鉴》就这么写了,你咋办呢?那问题就来了,后代历史学家为什么老要泼粪这个杨广,这个隋炀帝呢?也有一说,你看啊,后来的王朝证明前朝的亡国之君,坏!这是传统。为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啊,何况他确实坏,他失败者嘛,Loser嘛,败为寇嘛,我是胜者王侯嘛。

可是你看其他的王朝易代之际,往往是否定前面的统治集团,而不是在一个人身上做文章。比方说汉代取代秦朝,对吧,没有说秦始皇有多坏,私人生活有淫乱,不说这个,就说你残暴就结束了呗。明太祖把元朝赶在,就说民族矛盾,驱逐胡虏,回复中华,就结束了呗,就完了。

但是隋唐易带之际不是这样,因为他们本质上是一伙的。从北周到隋,到唐,它本来就是一个集团,这在历史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关陇集团。这里我们就说一个有趣的事,中国历史上你说最牛最牛的人是谁?我说一个人,这个人名气不大,叫孤独信,他有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三个皇室。

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的皇室当皇后,然后四女儿嫁给了唐高祖李渊的爸爸,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后来都是他女儿生的,四女儿。七女儿,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最著名的这位独孤皇后,是隋文帝杨坚的老婆。

所以你看,他一个人三个女儿,他一个人的血脉流淌在三个皇室里面,你说这人牛不牛?这也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他三家其实是一伙的。所以说李唐王朝是不能说我否定这个统治集团的。那要否定否定谁,证明我的合法性,就是这个人坏,你把他描述成恶棍恶鬼就可以了。所以这是隋炀帝这个人在历史上,被反复抹黑的一个重要原因。更何况初唐时期文化繁盛,文人众多,那要消费,你说消费谁啊?那当然是骂隋炀帝嘛。

政治上肯定正确嘛,就像今天我们浙江横店拍电视剧,你说要是弄一坏人,咱说谁?日本鬼子嘛。只有说日本鬼子坏,这谁都没有异议,对吧。所以横店天天手撕鬼子,这就因为在政治上,一定正确,李唐初年也是这样。所以后来对隋炀帝这个人的抹黑就变得特别严重,今天我们要杨澜给他恢复真相,也就变得特别困难。

比方说,他到底好色还是不好色?这就很难考证,在正史上的记载,那他简直就是色中饿鬼,是个把生殖器顶在脸上满世界晃荡这么一主儿。在正史的《随书》当中就有这么一个记载,《随书》的作者是谁?魏征,李唐王朝的小马仔。他写的书,你说你是信还是不信吧。

《随书》当中记载,二十岁的杨广,带领五十万大军平灭南朝,当时的陈后主有一个宠妃叫张丽华,后世史官一想,宠妃嘛,那肯定是漂亮的,杨广这种人见到那怎么忍得住呢?色心一定大动啊。哎呀,美人啊,我得着吧,我纳入后宫吧。可是你仔细一想,这件事情根本就不可能。

首先当时的杨广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皇子,不是太子,他正处于夺嫡的过程当中。平灭南朝是他重要的政治形象过程,他怎么能跟这种大事开玩笑呢?更何况,张丽华是谁?那是举国皆知的淫荡、贪婪、奸诈的一个妇人。平灭南朝重要的合法性,就是把这样的奸诈的人给干掉嘛,她是一个政治犯嘛,所以这样的人,你把他当成一个简单的美丽的肉体来看待,这个太没有政治常识了。

更何况,当时的历史记载,张丽华的儿子那一年十五岁,那她至少三十开外了,二十岁的杨广对一个三十岁的御姐这么大兴趣,你这个是说服不了我的。所以这件事可以推断就是污蔑,可它见于正史。

另外一条就是隋炀帝杨广弑父,这在封建王朝时代,这是最大最大的罪名。隋文帝杨坚就是被他弄死的!这一条直到今天我们做这个节目之前,我还翻了一下我们出版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那是正式的,算今天的正史。仁寿四年,隋文帝死于杨广之手,白纸黑字还在写着。

可是这件事可能吗?历史上是这么记载这么个情境的:说仁寿四年,杨坚已经不行了,把太子召进宫来,父子见最后一面吧。杨广一进宫一看,呦,老头不行了,旁边俩妃子不错,我来吧,就按住了,然后就叮咣五四,完了之后这个妃子披头散发,满脸的血,就扑到了老皇帝的身边,皇帝一说,怎么了?妃子说,太子无礼!老皇帝说,哎呀,太子无礼?这还得了!杨广一听,呦,老头知道这事了,那还行,杀了吧,就把老头杀了!就这么个过程。

你信吗?要知道,杨广不是普通人,他不仅年轻,他十三岁封晋王,二十岁平灭江南,然后在扬州当了九年的江南总管,那已经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政治家,而且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靠的就是一个硬生生的对比,不是阴谋,不是像后来讲的阴谋,真的是靠对比。

当时的太子叫杨勇,杨勇这个人呢,说实话,因为他们家有点湖人血统,有点胡来。他很多方面,跟他老爹老娘搞不到一起去,他老爹杨坚性格特别的抠,抠门,吝啬,节俭。杨勇呢?反而为人比较奢糜。

他老娘孤独皇后,刚才我们说到的,最在乎的是你这个男人是不是生活作风好,但是这个杨勇呢,看自己的正室的老婆,觉得黄脸婆,不舒服,跑出去,跟一个工匠的女儿天天去野合,生了一堆孩子,老娘对他又不满,他老爹呢,特别猜忌,而这个杨勇呢,天天跟江湖的豪侠,带剑上朝,跟这些人搞在一起,他老爹看着也不爽。

其中有一个故事,就是杨勇二十岁那年,有一次冬至,朝臣都要到隋文帝杨坚这儿朝贺,朝贺完了之后,隋文帝一听说,怎么那边太子宫那儿好像也有朝乐啊,怎么回事?找太监一打听,太监说,哎呀,你看这个他不是太子吗,很多百官打您这儿拜完之后,就上他那儿烧冷灶去了,到他那儿也一拜。这人聚多,太子一高兴,说也奏朝乐,所以在朝贺太子呢。

你说他爹这个时候心里没想法吗?所以对这个太子就很不满。当然发生了很多事情,咱们没空细说。总而言之,当时远在扬州的杨广,就是后来的隋炀帝,真的是靠自己非常好的名声,因为他在南方,礼贤下士,整理文化,然后管理江南,结交当时江南的名士,做了很多政绩,真的是靠两个对比,老皇帝是越看这个长子就越不舒服,然后才在开湟二十年决定换太子,这是硬功夫。

而换了太子之后,咱们这位杨广,一改此前几年的作风,从此闭门不问外事,干了一件事,利用当太子的三四年时间写书,编佛经,一心礼佛,绝对不问外面的事情。而且当太子那一年,就跟老爹说好了,说举行太子删封大典的时候,我是不穿太子这个服饰的,因为这个服饰跟您老人家那个衣服太像,避免撞衫,被街上人误认,这个不行。而且呢,我建议我以后太子宫里的人,对我不要称臣,您是唯一的主上,对您才能称臣。杨坚说,好孩子,懂事!

所以你想,这么能装,这么能忍的一个杨广,就在老头临咽气的前几个小时,就忍不住了,就要把人家妃子按倒,就要把老皇帝砍头,不符合常识嘛。这个时候最符合他的利益的就是,认认真真伺候老皇帝最后一站,端茶送水,端汤喂药,当好一个孝子,顺顺利利接班。挺过几个小时,天下就是你的,对吧?常人都会这样。

而且当时的政治局势也非常凶险,他几个弟弟都在外头,已经有内线报告要造反了。所以这个时候他还有心扑上去,突然一下脱掉了几十年的伪装,变成一个禽兽,你说这可能吗?所以即使是一直要给杨广抹黑的那些唐朝的文臣,在《隋书》里面都没敢这么写。但是后来很多历史书居然就这么写了。

说到这儿,你会说罗胖子没劲,给杨广这么一个人,死了都那么多年了的人,你替他翻什么案呢?翻完案,对我们有什么用呢?对。我想说的是,了解杨广这个人,对我们今天还是有很大用处的。

刚才我们一条一条地驳斥了正史当中关于隋炀帝记载的那些不实之词,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意思呢?无非是翻案文章呗,什么正三七开,倒三七开,虽然主流是坏的,毕竟有一部分是好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没错。如果我们观察一个历史人物,不能构建一种情境,把这个人放回去,让他的行为得到合理性的,令人信服的解释,我们这活就算是没干。

要知道,杨广不管我们只能替他说话,替他喊冤,他毕竟是个亡国之君吧,一个花团锦簇的王朝,毕竟让他变成了废墟吧?他毕竟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吧,那你说什么原因,如果你说不是因为他个人道德品质败坏,什么好色荒淫,那你给出一个新的解释啊?你看,这就是历史阅读者的功力所在了。这就是这本书《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好看的地方。

他的作者张宏杰先生为我们重新构建了一个隋炀帝的故事,让我们把历史的时针拨回到公元604年,大隋仁寿四年,这一年,隋炀帝登基。在后来看来,这一年没什么事可干,你看,天下统一了吧,风调雨顺吧,民生殷富吧,天下太平了吧,你杨广坐在皇帝位子上,你就老老实实当一个富二代就完了,垂拱而治,当一个守成之主。

但是在当时的人看来可不是这样,因为隋文帝杨坚的最后几年,也就是从开皇二十年到仁寿四年这一段时间,他陷入了一个老皇帝该陷入的那种困境,老糊涂了嘛,越来越猜忌,开始屠杀功臣,开始各种苛捐杂税,对老百姓越来越严酷,所以杨广登基之后,满朝文武突然放了心了,这家伙终于走了,不整天喊打喊杀了。

突然来一个少年天子,而且文采风流,名声极好啊,对吧,这样的天子,我们大隋江山,新领导班子带领下,是不是要再上一层楼呢?这是天下人的希望,在杨广看来当然也是这样。老爹晚年干的那些事,虽然他不吱声,装死,当太子,小心谨慎,但是心里是有想法的,所以一上台干了三件事。

第一,把老皇帝临死的时候颁布的那些严刑苛法全部废除。杨坚晚年,狠呐,老百姓偷一升以上粮食,杀!偷一个大子,杀。这些都废除,大规模改订了《大隋律》。更重要的,也是有趣的一点,在中国这么多皇帝里面,我只看见杨广干过这件事:就是把谋反大罪的连坐给废除了,你造反就杀你,跟你家人没关系。你看,多先进的法制思想啊,这一条到唐代的时候又恢复了。所以历史上好像干过这件事情的只有杨广。

第二呢,普免天下钱粮。因为他老爹实在是太能抠门了,把天下搜刮搜刮,整天就跟一个聚宝盆似的,搜刮民间,据说他临死的时候,国家的府库里的粮食,足够天下人吃五六十年。这数字我有点不敢信,但是历史上就那么写的,但至少那个时候皇家的粮食仓里真的是堆满了粮食。

你看,富二代和富一代想法就不一样,杨广说,你搞那么多粮食干什么?最后不是烂了,喂猪都没人吃,没猪吃,对吧。给老百姓免,普免天下钱粮,这一条要知道,在杨广执政的时间干过多次,而且一次一次的降低天下的税率。所以他不是一个不懂得宽仁之道的皇帝。

第三件事情,杨坚这个人呢,史上记载,叫素无学术,这个人呢,大兵出身,武将出身,看不起知识分子,不太尊重知识分子。杨广不同,他本来就受过完整的儒家教育,所以礼贤下士,开科取士,你看,科举制正式开始,就是从杨广这时候开始的,开启了一代文治,一改他老爹那种素无学术的治理方法。

当杨广干完这几件事情之后,天下儒生心中简直就是升起一轮红彤彤的的红太阳啊,简直是圣主临朝啊,于是雪片一般的称颂贺表,飞向朝廷。但是在杨广看来,这算什么嘛,不过先上几道凉菜,你们先吃着玩玩,要知道我在太子府隐忍那几年,装孙子那几年,你以为我天天在抄佛经啊?我在构划我伟大的未来帝王生涯呢,我将来要干的事情是你们这些儒生想都想不到的。

果然,当年十一月,一道诏旨下来,说给我征发十万民夫,到洛阳北边先修一条一千里长的堑壕,以备北方的突阙骑兵南下。可是为什么要修呢?十七天之后答案揭晓,一道诏旨下来,皇帝决定在洛水之滨修建帝国全新的都城洛阳。

开过年之后,三月十七号,百万民夫集中在洛水之滨,当时世界上可能最大的一个工地,修建洛阳。又几天之后,一道诏旨下来,再给我征发百万民夫,修建大运河的第一期工程通济渠。又几天之后,几个大臣奔赴南方,要为五个月之后皇帝的南巡打造万艘大船。

你看,你熟悉的那个隋炀帝出现了吧?这是抽风的节奏嘛,找死的节奏嘛,为什么要得这种精神病似的,开凿那么多大的工程,而且同时开建呢?正史上的解释是这样:说这个就是迷信,江湖术士给皇帝进言,其中有一个说法见于《资治通鉴》,有一个术士跟这个皇帝讲,说您呢,我给您算过了,五行当中您属于木命,你就不能在长安这个地方呆着,你得去洛阳,隋炀帝一听,好啊,那就建个洛阳呗,就下圣旨。

又有一个术士跟他说,哎呀,老臣往东方一望,在睢阳那个地方,现在在江苏,睢阳那个地方有王气,有人要想取你而代之。隋炀帝说,那怎么办呢?修大运河,破他的王气,那就休大运河。你看,这工程在正史上以为是这个理由。当然后来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解释,说隋炀帝就是爱玩,你看到扬州,哎呦,不愿意坐车,修条河,我要坐船去,就修大运河!很多解释是这样的,很滑稽嘛。

隋炀帝那是什么人?他怎么会基于这些可笑的理由,征发天下民夫?那杨广为什么要兴建这两大工程,如果站在隋朝当时的历史情境里,你就看得比较清楚。因为在隋朝统一之前,中国已经分裂了四百年。其中只有西晋的时候短暂统一过。所以当时分裂的势力和趋势仍然是非常大的,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分裂才是常态嘛,统一是个变态。

你隋朝刚刚统一,在精神文化上,你敢说你统一了吗?所以如果要锻造一个大一统的千秋帝国,对不起,你必须还要下几招妙棋。所以你看杨广下的这两招棋,你不得不称之为妙棋。

第一步,把都城移出关中,在洛阳新建一个东都,和原来的长形成一个扁担之势,这才挑得动整个帝国。原来你只能在长安当都城,那好,江南、山东发生的事情,你鞭长莫及嘛。就在杨广登基的那一年,他弟弟造反,消息两个月才传到长安,这才派兵去镇压。虽然也镇压完了,但是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帝国的中央没有一个中岖机构,那你很多事情你是照顾不到的,这是东西矛盾。

还有南北矛盾呢?杨广是带兵平灭陈朝的主将,他还当了十年的江南主管,他太知道这个国家南北方人民没有统一嘛,在精神文化上,北方人南方人互相之间瞧不起,因为长达四百年都属于两个国家,你说他能够在精神上完成统一吗?所以必须修建一个大运河,完成南北双方沟通货物,乃至军事物资的一个大通道。

所以不管是站在杨广当时看,还是站在千秋万代之后,我们今天来看,当年这两大工程,都是重组帝国的地缘格局的重要的棋子,也是两招妙棋。还不仅如此,要知道,杨广可是富二代,他老爹搜刮天下,攒够五十年、六十年够吃的粮食,他作为富二代他会怎么想,接着搜刮?接着囤积粮食?那不是没出息的富二代吗。

天天只会做理财产品,找私人银行,想着财富增值?有钱就得花嘛,而且花在刀刃上嘛。所以杨广干的事情,和其他朝代其他的那些英明神武的帝王,干的没有什么两样。比如说汉朝,文景之治积攒了大量的财富,汉武帝上台花啊,对吧。打匈奴啊,虽然打到后来也是民穷财尽,但是毕竟帝国拓地千里,而且除却了匈奴这个肘腋之患。

后来的清朝也是这样,康熙雍正负责积攒钱粮,到乾隆上台的时候,有钱了,花嘛,于是就有了十全武功,虽然到乾隆末期,国家也是民穷财尽,但是毕竟他带来了一个帝国的盛世啊,那你凭什么以为杨广不该这么干呢?既然老爹攒了银子,我就该花嘛。当然你可能会说,哎呀,你花钱归花钱,你不能逼老百姓逼得太狠了,老百姓会造反呀,你怎么不吸取教训呢。

可是你站在隋朝的时候,你让杨广吸取什么历史教训?他此前的历史经验告诉他,泥腿子造反那是没戏的,虽然秦末农民战争也是陈胜吴广两个泥腿子起的哄,最后真正把秦朝天下掀翻的是谁啊?西楚霸王,还是贵族啊。在此后,所有的历史经验告诉他,泥腿子造反,是没有成功的,只有贵族造反才有用啊,对吧。

杨广吸取到的历史教训就是这样。所以他认为,过度的使用民力,只是老百姓苦一点,但是为了帝国的千秋大业,还是值得的,也不至于惹出什么巨大的麻烦。只要贵族阶层还在我的手里,我还能控制得住,就不至于出大问题。所以这几番道理你想清楚,当时大业初年的杨广,你觉得他的政策真的有什么大问题吗?

杨广的年号叫大业,千秋大业的大业,这两个字也是杨广亲手圈定的,要知道,在《二十四史》的帝王年号当中,这两个字是最大气磅礴的两个字。到了大业五年的时候,我们再去看一眼这个时候的大隋帝国,这个时候东都洛阳和大运河,已经出现在帝国的版图上。

而且文治武功一时鼎盛。在中央图书馆,藏书已经达到三十七万卷,皇帝杨广亲自主持编撰的图书,已经达到一万七千卷。而且这个时候的科举制已经走人正轨,天下使人归心,你说文治还不牛吗。文治牛不算什么,武功也很牛啊,皇帝杨广亲自带队进击西方强国吐谷浑,凿通了西域和丝绸之路,把青海纳入帝国的版图,设置郡县,武功也是一时极盛。

天下的经济也是好得不得了,而且杨广真的是走运,他上任这五年的时候风调雨顺,财富滚滚而来。天下的民户达到八百九十万户,入口达到四千多万。这两个数字你可能听来没什么感觉,可是你要有对比啊,后来号称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时期,你知道民户有多少?将近三百万户,也就是大业五年时候的大概三分之一左右。

所以如果要论国力的鼎盛,杨广大业五年,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巅峰。对于这个时候的杨广来说,距离千古一帝已经不远了,如果大业五年他得个什么SARS什么禽流感死了,他就是千古一帝,后来什么唐宗宋祖那一定要排在他的后面的,但是在杨广的眼中,天下还有一件事没有做,这件事情做完了,他才心满意足啊。但正是这一件事情,把他从千古一帝的神坛拉到了地狱。

到了大业五年年末的时候,隋炀帝杨广在朝堂上宣布了一个决定,朕决定兵发辽东,攻灭高丽,在后来历史学家看来,神经病嘛,完全脑子进水了。人家高丽就是今天的朝鲜,地处一隅,蕞尔小国,距离你中华本部山高水远,你搭理他,招惹他干嘛?完全是一个自大帝王的虚荣心自我满足嘛?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情境里可不是这样。

首先一个原因是大一统问题,要知道,朝鲜脱离中国本部,这是晋朝才发生的事情,他天然是中华文明的一分子啊,他的开国始祖不是号称是当年商朝的箕子吗?所以对于隋朝来说,你不是晋朝才出去的吗,我现在要统一天下,你当然得回来了,对吧?回归祖国怀抱嘛,某某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嘛,对不对?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当时的高丽可不是现在那个朝鲜,人畜无害的样子,只有一小胖子在那儿淘气,当时可不是这样,它有点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越南,虽然是个小国,但是横得不得了啊,经常欺负周边的小兄弟,小部族,小国家。尤其当时的高丽还和北方的突阙眉来眼去,这就对中原王朝构成心腹大患。

所以攻灭高丽这件事情,不是隋炀帝突然脑子里搭错线,他爹杨坚那个时候,朝野上下已经达成共识,要用兵就用兵辽东。你别看杨广后来打朝鲜打失败了,此后几十年,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怎么样?不也是出兵朝鲜吗,虽然又搞败了,但这至少说明,在那个历史阶段,中原王朝的帝王认为,攻灭辽东的高丽是共同的战略决策。

所以没有错误问题,战略方向没有错误问题,那错的是什么呢?是时间问题。当时朝堂上的文武大臣都不同意,都上书劝谏,说你不能去!为啥?你把你爹的那点家底都快折腾完了,民穷财尽,老百姓已经受不了。你这个时候还搞这个?不行。杨广说,一边去!搭理你们呢。你别看杨广这个人,在历史上他留下很多记载,说他什么秉性深沉,谦恭有礼这些,但是他有强烈的智力优越感,他不听这些文臣的。

朕干什么没有干成?那件事情你们看来都不可能,对吧,当年灭南朝陈国不是我灭的吗?后来当太子,我不也就当上了吗?打吐谷浑,我不也就打了吗?都是我的事,你们就别说,你们就执行就可以了。所以啊,从大业五年到大业七年,这两年多,就开始准备打朝鲜。

这一打可就不得了,据后来的历史学家换算,这个时候征发民夫的总量,达到了大业五年之前所有工程征发民夫的总和,还要不止,这是一个举国的大工程。到什么程度?他攻朝鲜的第一次战役,动员了一百多万兵,号称是两百万,那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人呢?这跟隋炀帝的一个小心思有关。

虽然他号称知兵,从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打仗,可是要知道,他没打过什么硬仗。比如说他攻伐原来的陈朝的时候,就是南朝的时候,南朝已经腐朽不堪了,大兵一到望风而降,哎呦,爷爷来了,赶紧,快吧,我们皇上在那儿躲着呢,赶紧去,捞出来!对呀,后来打吐谷浑的时候也是一样,中原大兵一到,吐谷浑王一看,我的个娘啊,人太多了,跑吧?跑了。

所以没打什么硬仗,杨广心里也清楚啊,你别看他号称戎马倥偬一生,他手下没有什么真正的名将。那怎么办呢?先把自己吃成一胖子,当相扑运动员,至少比罗胖还胖得两三个,对吧?我吓死你,对吧,我屁股亮出来,要不打,要不一屁股坐死你,要不你投降,玩的是这个。

那我上百万人大兵压境,那还不就降了吗?降了之后就好办了,我就凯旋还朝啊。因为这是我千古帝业的最后一步啊,所以隋炀帝跟朝臣讲,你们放心,咱们再咬一口牙,再扛一把劲,咱们等把朝鲜平灭了,咱们再洛阳举行一次凯旋仪式,从此咱们就让老百姓休息了,我就不折腾了,好不好?

好了,这将近二百万人上路,要知道一百万的军队,你可以想象背后有多少民夫,也后勤,粮草,辎重,当时修大运河是从江南一直修到河南,对吧,然后你看中学历史教科书,隋朝大运河又从河南修到北边的涿州。为什么?就是为了支持这一次北上攻灭高丽,因为要运粮啊。所以当时国内的很多男人已经不够用了,把妇女已经征发上,给我使镐头,给我刨运河,给我运军粮,往上运。举国之力猛扑向朝鲜。

按说吧,这事也就结束了,打就打了,赢就赢了,对吧,虽然说很耗国力,那汉武帝时期打匈奴不耗国力啊?也耗国力,也民穷财尽,但是隋炀帝倒霉就倒霉在,你看历史就是这样,他吊诡在他遇到的对手不一样。高丽你别看他是一个小国家,它就不服不忿,你干?干呗!对吧。

辽东城死守,哎呀,上百万大军围着个辽东城,打呀打呀,就打不下来。隋炀帝说算了,跟他这儿耗什么,派大军看住他,不让他出城,然后选三十万人,直接到朝鲜本部,把它的平壤给他端掉,然后水陆并进,那个战略问题想得也没问题。

但是当时的高丽人真是凶悍,后来咱们就不细说,总而言之,诱敌深入,然后在平壤周边一次战役当中,大败隋兵,然后隋兵三十万人入朝,你知道最后回来多少人?史书记载,两千七百人,就回来这么点人。然后大兵溃退,一直溃退到涿州,就是今天北京附近,才止住脚步。

这个时候隋炀帝可就再不是我们刚才讲的那个隋炀帝了,为啥?他这辈子没打过败仗,没吃过亏啊,所以他一头钻进了皇帝的御帐,半个月没出门,就在那郁闷,确实没法交代啊,我这牛皮都吹出去了,对吧?洛阳那儿已经准备凯旋仪式了。他为了吹这次大牛,还把很多番邦,外国的国外带着,使臣带着,说看着啊,看着我怎么打仗的,以后你们也老实点。

使臣一看,哦,中华上国就这么打仗的?是吧,在那儿偷着乐。杨广心里也不舒服啊,怎么办啊,这辈子没败过啊。半个月之后,他出了帐篷,第一件事情就宣布,别废话,谁也不准说话,马上准备第二次伐辽东。

这个时候情况就不妙了,我们必须记住这个时间,就是杨广钻出他的御帐,宣布第二次伐辽东这个历史时刻。很多历史学家都说,隋朝伐朝鲜,这就是它从顶点到衰落的转折点,我倒不这么看。我以为是隋炀帝杨广钻出御帐,宣布第二次伐辽东的时候,才是转折点。

以为第一次很多人都遇到过,他爹杨坚伐辽东,也遇到过。一打不行,不行算了,不打了,及时收手,可以啊。唐太宗也干过这事情,一看打不过,不打了。唐太宗那时候不是说吗,哎呀,魏征不在,魏征死了。魏征要是活着,我绝对不干这一仗,对吧,知道收手。

杨广不行,为什么?就恼羞成怒,觉得尊严受到了冒犯,于是准备了第二次东征。这一次东征,动员的民力就更可怕了,杨广以为第一次嘛,吃一次长一智,战略上我觉得重视它嘛。所以准备的民夫,包括各种辎重、粮草,是第一次的一倍。

大家算算帐,在辽东之前,大业五年,已经国力快差不多了,经过一次征辽东,几十万人死伤,大量的粮草、辎重的丧失,国力进一步被耗竭。等他第二次又动员了一次一倍以上的资源,再扑上高丽的时候,这个时候国家是什么样?已经快到了骆驼背上最后那一根稻草压上的时候。

所以这时候民间已经乱了,很多老百姓说不活了,活不下去嘛,对吧?不是说没粮食吃,是兵役太重,已经到了全国皆服役的程度了。所以当时就有一首著名的歌,叫无向辽东浪死歌,老百姓说,去你妈的,不到辽东!反正死嘛,何必跟着你皇帝到那个异乡去死呢?跟你拼了算了。这个时候,各地的盗贼就开始风起。

但是我们前面讲过,杨广并不在乎这些人,因为说白了,你不就是泥腿子吗,你是活不下去,你抄刀跟爷爷干,我职业军队还怕你这些泥腿子吗,你不就是为了一口粮吗,对吧,我是为了王朝的整个统治,你这个争斗太不对称了。

而且此前也没有经验告诉大家,泥腿子自发的这种反抗,能够动摇我王朝的根基啊。不存在这种可能啊,所以杨广并没有太在乎,这个时候到处是盗贼,也就是农民起义军这种状态。

第二次又开始攻伐,好了,等把辽东城围住,打打打,正在那儿打呢,出事了。什么事呢?洛阳的杨玄感叛变。杨玄感是谁?是隋朝的那真是几朝的大臣,杨素的儿子。杨玄感,那可是贵族,你看,杨玄感叛变,给隋炀帝带来的信号,就是大事不妙。不仅杨玄感本人是贵族,而且他是在洛阳发难,要知道,很多他身边的大臣的子弟、家属、老婆、娇妻、美妾、陈园园啊,都在洛阳。

杨玄感一把给抄了,对吧,所以隋炀帝听见这个消息,大事不好!立即下令回军。这就是第二次征朝鲜失败。可是等他退到涿州的时候,一听说杨玄感这支反叛大军已经被攻灭了。所以他就后悔啊,早知道我就不回来了,我再坚持几个月不就干下来了吗?我就完成自己千古一帝的这个夙愿了,那怎么办?请问,就这么一个尴尬的状态,怎么办?

这就是隋炀帝的性格,经不起失败,所以干脆宣布第三次征辽东。这后面的故事我就不讲了,讲的也让人生气。总而言之,等他第三次征辽东,好像是成功了,其实朝鲜人也是说,算了吧,派个人跟你谈谈,说我们认错行不行,我们认错行不行?隋炀帝说,那要不就行了吧,反正也打不动。

第三次实际上他已经是勉为其难,他已经在为自己的粮草能不能接续得上,在感觉到忧心了。所以他一看朝鲜人说,我认个怂行不行?那就行吧,于是就班师回朝,在回朝的路上居然能发生什么事,当时的农民起义军,也就是盗贼,冲到他的御营,把他的御营的御林军冲散,而且抢走了四十几匹御马,这种事都能发生。

所以隋炀帝再回看这个大隋王朝,已经是遍地盗贼了。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已经不是什么能不能干得上千古一帝的问题了,在历代帝王排行榜上排第几的问题了,是大隋王朝在他的手里还能不能保得住的问题了。

此后的几年,这个大概是大业已经是十年左右了,此后的几年,隋炀帝基本上是全国,那就是灭火队,到处扑火,到大业十年的时候,那一年的春节,他过得特别凄惨,因为各地朝贺皇帝新年的使节都没法进京了,因为各地的道路都已经被各地的起义军阻断,更不要提大业五年在东都洛阳各国的使臣云集,称贺天朝皇帝的那个盛况,就更不用提了。

这个时候的杨广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人,在史书上记载,他这个时候经常夜里做恶梦,惊叫而醒,怎么办呢?得找一堆妇人,拍打前胸,摩挲后背,说不哭不哭不哭,才能睡觉。这个时候的杨广已经变成了一个被挫败得没法再挫败的一个婴儿。

所以后来他的很多事情我们就可以理解,他就变成一个,准确地说就是一只鸵鸟,就是说不管了,反正我失败了,我本来是要画一只鹰,但是现在画得像一只鸡,要是一个没有自尊心的人,那鸡就鸡呗,再添几笔卖掉,挣几个铜板也可以。

他是大艺术家,他是在大沙盘上作画的人,华鹰画不出来,老子不要了!这就是后来杨广的心态,我就是鸵鸟,我把头扎沙子里,我把屁股高高阙起,爱谁打谁打,我这个皇帝,我不打算好好干了。所以这个时候,他就要去哪儿呢?他就要去扬州,他当过十年江南总管的那个地方。

那个地方他熟悉,而且他可以远离让他非常操心的北方,你们爱乱乱去吧,哥们儿走了,所以后来我们看到的杨广在荒淫无度,在扬州的那些形状实际上他已经不是刚开始的那个杨广了,他是一个自尊心受挫败,已经打算不要这条命的一个婴儿了。

在他的扬州行宫里留下了很多故事。有一天,也许是常常拿着镜子看着,摸着自己的头颈,真漂亮啊,如此好头颈,将来谁会砍掉呢?他说这种话。北方的御林军陪着他到了扬州,一看,这个皇帝也不想好,保着他也基本没有什么出路,我们都是北方人,皇帝赖在扬州死活就不肯回去,怎么办呢?最后造反吧,把皇帝杀了算了?这就是最后的结局。

话说那一天,御林军冲到他的御帐当中,把他抓起来,说走,去朝堂上去,走完你人生的最后一站!杨广说,什么呀什么呀,就让我骑这么一匹破马,这么一个破鞍子,这像是我走完人生最后一站骑的马吗?换好鞍子来。

御林军也没办法,到处找,最后找了一个不错的马鞍子给他搁上,上吧,上去了。到了朝堂之上,御林军掏刀要干他,他说,慢着慢着,知道不知道典故啊?诸侯之血下地,天下尚要大旱三年,我天子要死,那还了得,会发生什么灾祸,你们当得起吗?!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拿毒酒来!

御林军找来找去,哪儿跟他找毒酒去?最后找到一尺白绫,奉上陛下,您就靠这个升天吧,您别闹了,送您最后一程吧。最后偌大一个隋炀帝杨广,一生被大业压垮在这一尺白绫之上。

好了,故事讲完了。那难道今天真的是要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广的故事吗?非也。我们想说的其实是当代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词,叫大国崛起。当代的中国,正在和当年的,一千多年前的大隋王朝一样,面对一个广阔的上升空间,一个盛唐就要喷薄而出的这个时刻,那我们从一千多年的大隋王朝的跌倒这一跤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在这儿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中国崛起》,它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外交专家,张剑荆先生,《中国改革》杂志社的总编辑。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中国如何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在这本书当中,张剑荆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说中国实际上,中国民族是一个非常痴迷于力量的民族。

原来我们力量大的时候,中央王朝嘛,我们就陶陶然,欣欣然,看不起周围的小兄弟,对吧,这也没什么奇怪。但是后来挨打了,打不过人家,哎呦,我们就突然觉得,还是力量不如人家。所以国际博弈靠的还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还是那一套丛林法则。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强国之路。说白了,从1840年一直到现在,这个人的国家主题就是强大,就是富国强兵,说白了,追逐力量。可是当力量快要到手的时候,我们其实缺乏一种提醒的声音,在这本书里,就有这种声音。

张剑荆先生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制度会生产出两样东西,第一是力量,没错。第二呢,是对力量的控制。这两者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其实缺一不可。如果你只有力量,而让这种力量失去了控制,那么就请看看一千多年前的隋炀帝,就请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候的德国和日本。

一种国家在追逐力量的过程中,如果力量没有控制,那么你的力量不管怎么大,你到最终还是不足够大。如果你有力量的控制,那么虽然你的力量不够大,但是你可以寻找到一个和你的力量的规模相匹配的目标,所以你也可以避免失败。

所以,不管是杨广,还是德国,还是日本,他都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优良的制度,可以生产出的力量,和对力量的控制,这是当代中国走向大国崛起的路上的一个性命攸关的问题。

罗辑思维:反腐的曙光 17

大家好,欢迎来到罗辑思维,前一阵子有一条新闻说,国务院公布了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啊~!你看这新闻多没劲哪~!一般只有处级以上干部才会读的红头文件,但是媒体朋友还是从中发现了一点料啊!

  有的人说,哎~!你看里面有不动产登记制度,这对房价是涨是跌呢?有的人发现,哎!你看马上要实名上网了,这对网民自由是好是坏呢?他们看的都是这个,但是恕我直言,我看到这份文件的时候,我真的是心里咯登了一下。

  这个咯噔就有点儿像一个偷保险柜的贼啊,一直在等待那个锁和扣咔嚓一下合上,我心里就那个感觉,我突然在这份文件当中,看到中华民族整个这个国家,踏上现在化征程的那道门打开了。

  可能你会说罗胖,你过甚其辞了吧?我跟说一下这个文件当中的内容,很多了,文件很长,其中2014年就28项任务,其中最让我眼前一亮的任务是什么?是以公民身份证为锁扣的集成一切公共信息平台的,一个统一的全社会信用框架。

  换句话讲,几年之后,本届政府任期结束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一个身份证号,就可以追溯到你几乎一切的社会信用行为,纳税啊,交通违章啊,有几处房产啊,多少存款啊,股票帐户啊,不动产信息啊,全部一目了然。

  大家说这叫好事啊?这不就意味着我想炒房也不能炒了,对吧?上网说点什么也被政府知道了,这能叫好事啊?对,这是好事,为什么?听我慢慢道来。

  中国现在有很多问题,比如贪污腐败,地沟油,假冒伪劣,所有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是转型社会问题。

  过去我们都是希望,一个是严刑峻法,然后各种各样的制度建设能够把这个东西管好,但是在社会学家看来,这个方法是行不通的。

  你看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他就讲了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邪乎,叫中国的腐败已进入了不可治理的状态。

  当是他说的这个不可治理,不是从那种悲观绝望而却的角度,学术用语,他的意思是要先解决不可治理的问题,再来解决治理的问题。

  在孙先生看来,整个社会的制度是分成两层的,一层是基础制度,一层是应用型的制度,就像我们玩电脑的时候,应用的呢有QQ有IE,有迅雷对吧?但是你别忘了,支持这些程序运行的还有一个底层,它叫windows,没有这个玩意儿,你上面那一套根本玩不成。

  我们现在的制度建设,往往就天天在建设上面那些高度,而忘了底层制度的建设,而底层制度是什么呢?

  它其实说起来非常的简单,比如说现金管理,中国人行贿,提拉一皮箱钱到领导家,哎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什么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也不知,地也不知,只有你知我知,怎么办?现在的腐败大案曝光,你不感觉它有一个特征吗?

  就是只有非常戏剧性的偶然事件,才能让腐败大案曝光啊,一个叫杨达才的人,在处理事故的现场表带错了~呀,结果扯出来了。一个人写日记,叫韩寒峰,他把不敢说的事情说出来了,有的人抽烟抽得不对,结果坐牢了等等,都是偶然事件才爆发。

  什么小偷入室抢窃。发现床底下全是现金情妇反目等等,这种腐败怎么治理?天不知地不知只有当事人双方你知我知,而西方社会。他之所以腐败比较好治理。是在于它有严格的现金管理制度。

  你比如说在美国,虽然他这么多年来现金的使用量也在飙涨,但是要知道,美元一大半的现金,可是在海外流通的,他本土流通的现金其实并不多,可以到美国街上去提臀裤看看,都理想中国人似的动不动,到银行存个几万美金,这种事儿,很少见,美国人身上就一点零钱,剩下所有的都是信用卡,各种各样的电子支付手段。

  所以美国就推出一项制度。只要你在社会上使用现金。比如说一个交易,你要使用使用金超过一万美金,对不起,到金融犯罪网络去登记,二话不说,要确保这种大额的现金交易可以追溯,可是中国就没有这个条件呀!

  我们看到有的山西人去买房,比较相信现金,然后动不动就是一车的现金开到售楼处去买房,这样的事情我们都经常听说,对,这么大规模的现金运作,就会导致社会缺乏,遏制腐败的基础条件。

  再比如说。大吃大喝这件事情,我们中国是,1998年公款吃喝突破一千亿,但是2002年就突破了两千个亿,2005年就突破六千亿,后面的数字我就查不到了,那个数字你自己去想,05年六千个亿哦!

  那西方人怎么,制止大吃大喝呢?比如说前几年,美国参议院就通过一项口头决议,说从此我们得,整顿参议员和说客的院外游说集团的吃饭问题,吃饭得自己掏钱啊!不管谁只要你跟游说公司吃的饭15天之内你得把跟谁吃的吃的什么价格是什么点?什么菜?自己到网上登记说明公开。

  中国人会想着管用吗?我们党中央可是三令五申,不准大吃大喝都不管用,美国人参议院通过一个口头协议就管用?你放心真的就管用。

  因为只要这些信息是,第一公开联网,第二落实在每一个人的人头下,可追溯这件事情就管用。

  因为这些参议员们,根本就不知道哪一次因为一顿饭这种小破事儿,撒了一个小谎,比如我明明写着跟这个人在一起吃饭,过几天老百姓发现,那天我在另外一个州看到这个人了,你撒谎这一追溯马上就不掉,这就叫基础制度。

  他是一个其他的制度在上面运行的一个一本操作系统,如果没有这样的操作系统,所谓的反腐,所为的制止大吃大喝,所谓的查抄地沟油,所有这些东西无论你用多么强大的严刑峻法!都不能解决问题。

  不管你用什么办法,要知道反腐这件事情是在跟人性做斗争,而人性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就是信息清楚,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当建立这样一个系统,他就是在解决我们社会的基本信用制度。

  当然你可能也会说,哎呀,这个东西治当官儿的是一方面。我们老百姓是不是也被制住了,我们要干点什么坏事?是不是政府也都知道了,这对我们的隐私好像也不保准啊?

  我们来回到一本小说吧!这本小说发表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叫《1984》,很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他就构想了未来,因为五十年代吗,他说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一个叫老大哥的组织,天天盯着我们,通过什么呢?通过一个叫电幕的东西,要知道他写这本小说的时候电视还没发明,就说一个电幕,那个东西天天在我身边,这个一个房间里都有那个东西,然后那个老大哥就天天通过电子眼看着我们,然后每一个人都失去了自由。

  你看时光荏苒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情况怎么样?她幻想的那个电幕那个电子,确实到处都是。

  这本小说六十周年的时候,英国的好事者还去查了一下,乔治奥威尔这个作者,到他的故居周围看,发现就在她故居周围五百码的地方,好几十个摄像头。当年他想象的这个电幕全实现了。

  我们来想象这个社会是变得更自由了呢!还是?更专制了呢?

  等拥有了电幕之后,等拥有了电子眼之后,当所有人的信息都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并被集纳,然后曝光之后。到底是老大哥们更难受一点,还是我们老百姓更难受一点呢?

  刚才我们提到的孙立平老师,年轻的是时候读书看到这么个段子,说这个晋商啊,真是仁义啊!

  说有一个财东,生意做赔了,欠的人另外一个财东6万两白银。实在还不上怎么办?跑的人家门口,咣,一个头磕地上说明了情况,对方是哈哈一笑,6万白两银说不要就不要了。

  说还有一个人也是欠了别人的钱,最后还不上怎么办?送一个箩筐里面搁一把斧头,这是当地的一个仪式,然后到人家那里。人家也是哈哈一乐。不就1千两银子吗?不要了!

  哎呀,当时读书的时候,真是民风淳朴啊!你看我们组上的这些儒商,多有派头,多大的银两,说不要就不要了。

  可是后来孙老师到山西实地去考察,听当地的人再把这些故事在说出来之后,就完全不是一个味道。

  当地人告诉他,事儿,是这么个事儿?但是你要想在同一个村子或者说同一个镇上,大家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住在一起,说你家老祖宗给那家老祖宗趴在地上磕过一个头,就算是永远抬不起头了。

  你看这就是熟人社会他的信用关系,靠多次博弈,靠相互之间的知根知底形成一种信用,所以你一旦不守信用,那种惩罚可不是当时的这一个丢脸哦?是千秋万代子孙后世永远的丢脸哦!这种惩罚机制就可以建立得起来。

  可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的是一种城市生活,而城市生活按照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说法那叫什么?叫做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一种隐名匿姓的生活。

  说白了,陌生人社会,对门住几十年,你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一个办公室同事几年你不知道对方住哪,这在前现代的生活的村落里是不可想的,但现在的城市生活就是这样,所有人面对打交道的都是陌生人,陌生人就没有多次博弈的机会,那怎么建立信任呢?而没有信任,我的人又是没有办法生存的。

  而中国社会,它恰恰是一个转型社会,介于原来的熟人社会,和现在的生人社会之间的一个状态,所以很多社会矛盾就这样发生了。而关键点就在于所谓的制度成本。

  我们罗辑思维此前有一期节目,专门讲过制度成本,举个小例子吧!

  几年前我当记者的时候,当时正好中国放开民间的叫小额借贷,我到温州采访,有一个当地的老板刚刚做了一个小额借贷的公司,我就问他我说这个大银行都不敢做这种小额借贷,因为信用成本太高,我说你怎么就敢呢?哈哈一笑,说我们温州人哪家要借钱,他的他信用状况怎么样?生意做得好不好,打这个电话就知道了。

  这些东西银行没法搞清楚的。你看这就是制度成本,不是说制度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关键是有多少天能够建立这样的制度成本。

  我们刚才第一段讲的,为什么现在社会一定需要以公民的单一身份为关键点,然后就能够连通这个人所有的信用信息,这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社会的关键一步,就在于这里。

  举一个例子讲,中国前几年我们解决贫困大学生的上学的学费问题,很多学校银行都推出了大学生的贷款,可是后来怎样呢?

  很多地方后来发现,还款率不足80%,有百分之二十几的人都赖掉了,银行唯一的办法就是扣住他们的毕业证啊!说你不把钱给我毕业证不发你,有人说,不发就不发呗,就不要,反正满大街都是办证的。

  要知道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十几年前,第五次人口普查查出来的数,填写自己是大专以上学历的,和教育部的那个库里,认可的中国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差多少?差60万,那个时候是2000年啊!还没有现在满地都是办证的小广告啊!你想想看现在有多少?

  所以一个学生证对别人有多大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跟人一辈子这样的一个社会信用体系的话,你怎么样能在陌生人之间能够建立这样的信用呢?

  再比如说,我们现在都说中产阶级税负高啊!我们交那么多所得税啊!所得税不合理啊,是所得税不合理,还是我们的基础制度没有建起来?

  因为现在中央征税。他只能说谁收入高咱们征收的税,可是真正收入高的哪些人,谁都不知道他有多少钱,我们现在能看到收入高的人是什么?都是填工资单的,白领嘛,坐办公室的嘛,是hr部门给你发工资的嘛,然后单位代缴代扣嘛,自然就知道你挣了多少钱。

  所以所有的这些税赋,都堆在白领身上,国家并不是不想收那些富人的税,你怎么知道他有多少钱呢?连他老婆都不知道!老婆打离婚的时候还得找私人侦探,去查她老公到底多少钱,你让一个税务部门怎么知道呢?

  这就是社会基础制度缺乏的时候,我们来构建一个生人社会的时候,一些基本的制度缺憾,当然我们说的基本制度还不仅包括,还有比如说现金管理,比如说统一的信息平台啊,其实也有道德问题,只不过这种道德,也必须建立在这些基本制度之上。

  你比如说,有一个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回来,让他朋友给他寄一个手机,发现回去一打开这个盒,说,丢了,里面没有,然后直接找英国的邮政局投诉,英国邮政局二话没说,把手机钱给赔了。

  作为中国人说,这英国邮政局胆儿可够大的呀,怎么就敢直接赔这个钱?这要得中国的商家还不得反复核查,到底有没有啊,是不是你自己昧了呀,等等,没有!

  确实,你发现在西试试看很多社会制度,它恰恰不是说按我们想象的那样,是制度很严密,错,制度很粗梳,在欧洲很多地方买完火车票,没有什么检票,直接上月台,你走就是了。

  有的电话公司推出来,领一个手机,然后你以后用这个手机交话费就可以了,签一个字,你就可以领走。

  哎呀,据说有很多中国的留学生就去领啊,领完一个红的再领个绿的,在后回家看,你看,你喜欢红的还是喜欢绿的,家里人还挑的不亦乐呼。你可以想像一下,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一个西方社会的典型家庭,一个父亲好意思把那种白领来的多领的手机让家里人挑吗?他家人会看不起他的呀。

  而这种看不起建立起来的这种道德基础,也是在每一个人一旦他不讲信用,就会被惩罚,这样长期的生人社会的基础制度建设下,才能够拥有的一种道德水准。而我们现在的建设,才刚刚开始了第一步。

  建立任何一项基础的社会制度,都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就拿我们今天所说的,建立一个基于个人身份证背后的,统一的个人信息的集成平台。

  其实这件事情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叱,就是把个人的信息集成在一起,这叫信息关联,另外一部份呢,是把这些东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第一个公民都可以去查询,这叫信息公开。

  这两件事情难度是不一样的,因为反对的人不一样,第一件事情呢,老百姓反对,因为暴露隐私啊。第二件事情,政府反对,因为太麻烦嘛,如果任何一个老百姓都要去查这个查那个,然后对政府进行问责,让他解释这个解释那个,多麻烦啊。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年份1965年,1965年在历史上没什么大事,但是在美国发生了两件很有趣的同时对撞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信息的关联,1965年的时候,当时的计算机科学家就提出一个设想,说能不能把一个人背后所有的信息,我们都集纳在一起?建立一个叫中央数据银行,这样就可以诞生很多很方便的用法啊!然后对社会的繁荣和效率的促进非常有用啊。

  没错,可是这个法案一旦提出来之后,反复在众议院,参议院去冲击都通不过,最高的一次民调反对,65%的人都反对,说好担心啊,隐私要暴露了,对啊,你想想看?当一个个人的所有信息都集中在一个平吧上之后,它会产生的效应是1+1>2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啊,说如果你们家小区只有一个摄像头,他看见你进去了,那它只能扫描到你进去的那个刹那,可是如果这个摄像头一直在,他覆盖掉所有的时间节点之后,那产生的是什么效应呢?就是你的轨迹就被监控了。

  前几年台湾陈水扁的儿子叫陈致中,有人爆料说他嫖娼,他说没有没有,我那天在家呢,反对党的那个领袖说,好啊,你不说你在家嘛!这样吧,把你们家小区的录像调出来看,看你几点几分回的家,然后我们一直看这个录像,一直看到你出来时候为止,如果证明这一段时间你没有出来,那就证明你在家。

  陈致中傻了啊,到了也提供不出这样的录像,所以你说他到底是在撒谎呢还是在说实话呢?这就是信息非常要命的1+1>2的效应。

  所以如果把一个人所有的信息,你的银行帐单,你的通话记录,你的房地产登记,你的旅行轨迹,所有这些集成在一起,实际上你个人已经基本上没有秘密可言了,这就是老百姓反对的理由。

  但是从1965年开始,一至到现在其实虽然没有一个名义上的中央数据银行,但是通过方方面面的商业的,互联网界各种各样的努力,其实变相的这种中央数据银行早就已经成立了,只不过人民还在反抗,这是1965年发生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呢,就是一个叫约翰.摩斯的人,这个人他当了一辈子的议员,也因为得罪了所有的人,也不能获得提拔,就当议员,但他一生干了一件事,就是推动《信息自由法》在美国的通过。

  他是一个民主党议员,刚开始他推动这件事的时候,是艾林豪威尔,共和总统当政,那当然这事儿肯定通不过,政府最烦的就是这件事,什么信息自由,才能百姓都来查档案,我还过不过日子了?

  但是后来换了肯尼迪,肯尼迪民主党总统啊,咱自个人啊对吧,然后肯尼迪的形象又那么好,以开明天梭著称,可肯尼迪说,你别添乱了,还干这事,民主党再开明,唯大局为重嘛,那么多国家秘密,都开放了怎么行呢?!

  哎,民主党政府也反对,不仅共和党反对他这个事儿,所以他这份法案一下就没能通过,但是这个家伙非常有这种钻的精神,所以一直就拱啊拱啊拱…一直拱到肯尼迪都遇剌了,然后约翰逊总统,当时的副总统已经当上总统了,他终于把这件事情拱过了。

  1965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信息自由法》,要求政府部门公开自己的信息,哎呀,这个约翰逊总统啊,本来就特别烦这件事情,曾经暴怒的问他,说你是要把我这届政府搞黄吗?

  约翰逊是个老政客了,这个人有一个习惯,大事儿小事儿每天记日记,什么破事都写,然后但凡总统签署法案,一定是把记者请来,镁光灯一大堆,然后要做个小仪式,你看我又历史性的立下了这座里程碑,我又签署了一个什么什么法案。

  但唯独这个《信息自由法》约翰逊总统死活就拖,因为美国法律规定啊,参众两院都通过,总统必须要在十个工作日这内你就签署,如果不签署就等同于与你否决,那就要进入一个更可怕的流程了,就是如果参议院再用2/3通过你总统否决也没有用,那就是总统就很丢面子。

  所以约翰逊一直在家里憋着憋着,一直到第十天的夜里,没办法,把这份文件带回家,黯然的找了一个角落把它给签了。面且这件事在他的日记里,一个那么喜欢写日记的人,一个字都没有提,所以你可见,美国的当政这一方,对这件事情有多反感。

  当然你说这个法案通过了有什么用啊,当时的美国的行政部门一共27个部门,27个部门无一例外都反过这件事情,说不管一个神经病疯子,跑到我这来,要求信息开放,要求查询信息,我都要接待他?那我还不得烦死啊?所以27个部门各各都不通过。

  等这法案通过之后,那就有的是招儿啊,各村都有各村的地道嘛,比如说拖,这是第一招儿,第二招儿贵,当时真的啊,复印一面政府的信息一个美金,一页一个美金,查询记录一个小时7个美金,贵死你,让你搞不起;第三呢,就是用各种样的,什么这个保密啊,这个涉及国家安全等等用这种方法来推挡。

  所以这个摩斯就继续推动,然后搞了一个《信息安全法》的修正案,这时候又是一下任总统福特总统,福特总统就更过分了,直接否决,什么十个工作日,然后委委屈屈的签署,直接否决!当然最后参议院也没饶过他,终于用2/3多数票通过,强行通过信息自由法的修改的一个法案。

  哎呀,这件事情里面更有趣的人是另外一个人,叫拉姆斯菲尔德,这个人呢原来是一个共和党的一个非常少壮派的议员,当时他是共和党里面第一个蹦出来支持摩斯这个法案的,说这个就是大势所趋啊,历史潮流啊,共和党不应该阴挡。

  所以他当时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1965年是帮助摩斯通过了这个法案,可是后来这个家伙飞黄腾达了,在福特总统期间他当了国防部部长,后来我们知道,小布什当总统的时候,01年,他又当国防部部长。什么阿富汗啊,什么炸我们南期拉夫大使馆这个人都有份儿,这个叫屁股一变马上心肠就变,他一旦当了国防部部长之后,反击《信息自由法》最有力的就是他,拼命姐当各种各样的信息公开,总是以什么保密为名来抵挡这种民众对信息的查询。

  可是后来他也有退休的时候啊,你看前两看,2010年他已经80多了,有一次还发微博,在推特上,添着脸说,几乎是喃喃细语啊,说相当年《信息自由法》我也贡献过力量,就说过这么一句话。

  所以你看这个人,在野的时候,在朝的时候,远在江湖的时候,身在庙堂的时候,这个人他对信息自由法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美国1965年这两个法案之间的这样的一个博弈,你可以清晰的看出一个历史的规律,就是在信息关联这件事上,老百姓是不感举的,而在信息公开这件事情上,政府是有阻力的,但是又如何呢?

  时代大势就这样奔涌向前,不管你哪方不愿意,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满意不不满意,事情就会向它应该去的那个方向去发生。

  很多人会说,会剥夺我们的自由,剥夺我们的隐私,可是要知道,当人在城市以陌生人在一起生活的方式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有时候隐私往往就变成了一种梦想,我举个例子吧。

  比如说你买了一辆车搁在自己家地库,买的什么车,花多少钱这叫隐私,可是你一旦把这个车开上了路,对不起,你不可以遮挡号牌,这是规矩,为什么?因为你的这部车上路,这一刻就连入了网络,你和其它节点之间就互相有影响,你万一撞了人呢?你万一被人撞了呢?我怎么样通过号牌的暴露来追溯你这辆车的信息啊?

  所以你遮挡号牌就不是你的隐私的问题了,而是你在侵犯别人的权利,所以网络时代你享受多少便利,对不起,你就必须让出多少隐私。

  所以隐私问题不像有些人说的,是因为方便而让渡出一些隐私,不是,是因为你在一个网络社会生活,隐私必将从你的生活中消融。所以这个社会,对待互网,对待隐私的态度,就是应该以没有隐私的方式来生存,所谓事无不可对人言,你才会活的安全。

  那么留下一个悬念,我们这一期是从国务院推出所谓国务院机构改革和功能转化的这样的方案开始。这里面只提了信息关联的问题,那么信息自由,信息公开,信息透明的问题呢?

  这个问题在中国能解决吗?政府会不会像美国政府那样?一路抵抗下去,不透明呢?今天留个尾巴,我们下期来讲这个故事。

罗辑思维:腐败黑箱必被砸爆 18

上一次我们罗辑思维留一下话题,就是信息公开这件事情在中国,会不会像在美国那样被政府左推右挡,在很多年才能实现?

  我也讲过任何一个社会基础制度的建设会经历这样的曲折的过程,问题是它会浍 最终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彼岸。

  我们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2007年通过的,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然后2008年5月1号就正式实施了,实施这么多年怎么样呢?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新闻,说某某律师跑去某部门申请公开信息,然后政府部门左推右挡似乎不太顺利。

  但是今天我要想说的观点就是,不管路上遇到多少艰难,有些制度性的种子一旦种下,它就顽强的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绝对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是我对中国信息公开的一个基本信心,那么这信息何来呢?

  我们今天就几个故事,我们来看看一个小小的理念,是怎么样穿越历史的长河,完成它的壮丽的真勃发的,先讲一个故事吧。

  这是美国刚建国初期联邦最高法院的一场博弈,我们都知道,美国1783年独立战争就打完了,但是后来美国老革就回家了,说好了,英国人走了,我们可以回家去安居乐业了,后来过几年发现不行,国防没人管,外交没人管,说还得攒成一个国家啊,所以1789年又召开了一次立宪会议,这个立宪会议上吵的一塌糊涂,那几个月大家关在费城炎热的夏天下面的一个小木屋里面,各个洲的政府在那吵,吵的问题无非是洲权大啊,还是联邦权力大啊,黑奴到底应不应该废啊,吵的都是这些问题。

  而有些问题当时作为一些原则大家都接受,比如说三权分立,说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应该分开,这个观点在欧洲社会已经普及很多年了,所以美国人觉得过且这就是前提。然后国会怎么设立,总统应该怎么选举,最后还应该设一个联邦最高法院,宪法上就说到这儿,这是一个设计的非常粗疏的一种制度,没错。

  所以最开始的美国像国会和总统这两拔,因为总统有权嘛,国会有钱嘛,所以这两拔都弄的非常热闹,唯独这个第三支,就是联邦最高法院,是一个非常古怪而尴尬的部门,你说它干嘛的?你说审案子吧,就审案子吧。

  所以最开始几任的联邦最高法院的那些法官,天天在全国巡回审案子,那个时候巡回不像今天啊,美国上空随时漂着两万架飞机,没有啊,得坐着马车,夜里要宿到那种小店,从这个洲路到那洲审案子,哎呀,那个苦不堪言。

  第一任联邦最高法官叫杰伊,他干了三年之后实在干不下去了,说我回老家当州长去了,这个法官虽然说联邦最高首席大法官,不干了,后来总统就反复要求他回去干,他写封信说真不能干了,这个职业又没尊严,又没有事儿,然后他说完全是浪费青春。

  所以那个时候的联邦最高法院就是这个状态,在刚建国的时候不久关于联邦最高法院争吵的最厉害的一次博弈是什么呢?关于这个法官,上法庭要不要戴英式的假发,为这种事儿在争,最后杰克逊说了一句话,说你看戴上那个假发,就像披着一团乱麻的老鼠。

  这句话出来之后所有人都不争了,说行,那就不戴吧,你看这反而成了当时法官的大事儿,但是只当这个司法权应该独立这个种子,在所有人的意识种下之后,它就一定会有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跳出来,让它开花,让它发芽,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是美国联邦第四任道席大法官,马歇尔法官,这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了,它牵扯到一个在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案件,叫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这件事情的缘起发生在1800年,这一年啊,美国也是大选年,然后联邦党,就是号称把联邦变得很强大的那个党,竞选失败,亚当斯总统黯然下台,上台的呢,是反联邦党人,美国著名的开国元勋杰斐逊,政权交替。

  杰斐逊就是州权主义者,就是说最好联邦权力越少越好,我们各州管各州的事儿,亚当斯呢是一个联邦主义者,当时美国政治斗争主要是这两派。

  亚当斯已经知道自己竞选失败了,这时候他的国务卿,就是这个马歇尔,马歇尔这个人跟马上要接任的杰斐逊,这两个人是远房的表兄弟,但是这两个人他们俩在一个学校读的书,也同时是亚当斯的内阁的成员,但这两个人的政治观点截然相反,生活作风也截然相反,杰斐逊是非常奢侈,而这个马歇尔生活是非常低调等等等等,这两个人的故事是非常多了。

  总而言之,在亚当斯临卸任的时候,他对这个国务卿马歇尔说,说我有一个想法,我要任命你为美国联邦法院的最高首席大法官,你来替我们联邦主义者把这个摊子看住,看看有什么事儿可以做,利用司法分支这样的一种职权来邦联邦主义看怎么样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

  然后亚当斯在临卸任的时候,这时候马歇尔还是他的国务卿,这两个人就干了一件事儿,就是紧急任命了一批各层级法官,一共40多名,然后这批法官称之为叫午夜法官,为什么?都是紧急赶写任命,然后赶到参议院通过,然后赶回来总统再签署。

  好,亚当斯任期的最后一天,他们一直忙到了半夜,然后就把这批任命书发出去了,可是历史的巧合就发生在这里。

  最后一批十几个人的法官的任命书,亚当斯签署完毕就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没发出去,第二天改朝换代了,杰斐逊总统上台,他的国务卿叫麦迪逊,这两个人上来了,麦迪逊到办公室一看,嗨~!你看亚当期和马歇尔粗心哈,十几个法官的任命状没发出去,那麦迪逊说,那我就不认了,即然没发出去,还在我的办公桌上,我就全当这事儿没发生,你看出现矛盾了。

  一方面说,总统签署就应该算,另一方面说没发出去怎么算呢?两方矛盾,那矛盾的核心就是这几个已经被亚当期任命的法官,其实就有一个人叫马伯里,当然马伯里这个人也不是说贪图职位,现在说啊,任命一法官,任命一局级干部,你给人废了,跟你玩命,不是!这个人本来是一个富商,他不缺钱。

  但是他作为一个联邦主义者,他说哎!我就要较较这个真儿,凭什么对我的任命已签署,还不算数呢?于是就起诉了当时的国务卿麦迪逊,这就是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你说这有多热闹吧,就这个案子。

  这个案子好有意思啊,你想多戏剧性,新任国务卿扣押了老国务卿的任命案,但是你别忘了这后半部分更精彩,老国务卿现在当了最高联邦法院的大法官,他要来审判这件案子,而他本人又是这件案子的最重要的当事人。

  那么我们的马歇尔法官,他利用这个案子最终会达到什么止目的?他记赢没赢?这就是考验他的政治智慧的时候到了。

  当我们穿越回到1800年,再去瞅一眼这位马歇尔大法官吧,当时好可怜的啊,整个亚当斯总统的班子全散了,那个时候一卸任全回老家了,砰,没了,就剩他一个老人家孤零零的在一个反对派聚集的京城里面,守着一个孤零零的所谓联邦首席大法官的一个位置,而他那个时候连一个办公室都没有,所以他最后跟首都规划委员会商量了半天,大家说哎呀,太可怜人这个人,要不给他拔一间办公室?国会想了半天说,那就把地下室有一间空房子给他吧,一共多大呢?22英尺,不到50平方米的一个房子。

  这就是他首席大法官的办公室,最高法院的法庭就全在那了,当时他就面对这样一个非常戏剧性的官司,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他面对的这个局面是非常微妙的。因为作为联帮政府司法的分支,他手中即没有权也没有钱,也没有枪,什么都没有,就是一杆笔,能写判决书,可是这个判决书写完了要人家不认,那怎么办呢,他根本就没招儿。

  那个情形就像一个小孩子儿,跑到一个彪形大汉面前说,你要怎样?!冲人喊着,你给我让开,人彪形大汉要是轻蔑的笑了笑,就不让,你怎么办呢?你没有枪什么都没有,那就意味着整个美国的,这种三权分立的宪政体系要推翻重来,或者要经过剧烈的整合和博弈之后,才能够重新回到一种稳态,这种政治后果是马歇尔大法官无论如何不愿意承担的。

  我看过后来一个美国法案,对这件事情的一个法官的反思,他就说其实马歇尔当时是不愿意引起任何剧烈的纷争,因为如果引起剧烈的纷争的话,就意味着原来的宪法设计本来就有问题,他是试图心平气和,风平浪静的解决这件事情,而又恢复最高法院的司法权威,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所以在这样一个非常微妙的局面下,马歇尔其实非常清楚,不管他要不要发出最后的强制执行令,这是最高法院理论上保有的一种权力啊,可以强迫行政分支来执行某一种法律,可是他心知肚明,杰斐逊绝对不会执行他的这个法律这两个人是世仇,一直对立,杰斐逊私下就一下说,说你看那个坐在最高法院那个人,你别看他不动声色,但是他步步为营,所以对他一定要小心着点儿,这是杰斐逊私下就讲过这话,而且他早就放出风来,不管他怎么办,什么强制执行令,不搭理。

  所以马歇尔知道,他签署这一张强制执行令也没有任何用处,所以长时间思考之后,马歇尔大法官,就做出了美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智慧的判决。

  马伯里诉麦迪逊,第一项你该不该收到任命,判决书上写应该,因为亚当斯总统已经签署,你就应该被任命。

  第二,我应不应该签署强制执行令让你去上任?应该,因为这是宪法授予我的权力,应该公民权利受侵害的时候,我们法院应该给予救济。

  但是第三点的时候,马歇尔大法官突然一下来了一个大转身,他说啊,你这个案子诉错了,你就不应该到我这来诉,因为开国先贤们在制宪的时候,就没有授予最高法院官这些鸡毛蒜皮案的权力,我们国会虽然通过了一个法案,说授权最高法院来受理这些案件,我认为这违宪,所以国会通过的这个法律无效!

  你马伯里不应该找我这儿来打官司,你爱上哪打官司上哪打官司,是这么一个判决结果。哎呀,这个判决结果,你知道它起到了什么样一个法律的效益?

  第一,当时紧张的对峙的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紧强对立,一下子就化解了,因为这个案子就没了,对吧?马伯里一看,哎,算了吧,都好几年了拖了,还上什么任了,就自己就撤销了。

  杰斐逊那呢,想做反应都没有任何反应,因为人家等于就没受理嘛,但是第二,这才是马歇尔真正要要的东西。

  那就是通过这一纸判决,他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宪,他作为最高法院的法官,从此拥有了一项权力,就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律,行使司法复审权,你通地什么法都没有用,我这儿说你违宪,你就是白纸一张。

  所以通过这个案了,他虽然没有解决马伯里上任的问题,但是彻底一下子,确立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全国整个这样的一个司法系统,立法系统和行政系统当中的一个关键性的位置,也正式通过这一纸判决,马歇尔大法官为美国这个机器,装上了一个制动闸。

  不管民主也好,总统这个行政权也好,是不是发疯,他都有权力作为首席大法官把刹车踩下去,宣称这个法案违宪,那么这个案子之后,马歇尔大法又开始乘胜追击,又开始对一些地方州通过的法律,行使了违宪的行政复审权,从这个判决之后,可以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权威,就彻底建立了起来。

  这件案子宣判之后到了1835年,马歇尔大法官终于走完了他的人生,这一年他死了,而与此同时,一个法国青年叫托克维尔,来到了美国旅行,然后据此行的见闻写了一本书,叫《论美国的民主》,这是国际政治学上非常著名的一本著作在这本书里托克维尔用最大的热情,赞颂了美国的最高法院的司法制度,他在书里是这样写的:

  他说其他任何国家,从来没有创制出如此强大的司法权,联邦的安定,繁荣和生存本身,全部系于这7位大法官之手,没有他们,宪法只是一纸空文,行政权依靠他们去抵制立法机构的侵犯,而立法权则依靠他们使自己不受行政权的进攻,联邦依靠他们使各州服从,而各州依靠他们抵制联邦的过分要求,公共利益依靠他们去抵制私人利益,而私人利益则依靠他们抵制公众利益,保守派依靠他们抵制民主派的放纵,而民主派则依靠他们去抵制保守派的顽固。

  所以你看只要是在一个开放型的社会里,只要是一个被所有人都接受的原则,不管在刚开始它的制度设计是多么的粗糙,那么只要在关键时刻有关键的人站出来,勇敢的去修复和完善这个制度,那么这个制度迟早会精密起来,生根发芽。

  一个被所有人都接受的观念,在一个开放社会当中,是不是一定会走入一个不可逆的进程?从而在制度上被落实?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那就是著名的米兰达警告,什么是米兰达警告呢,你在看美国电影电视剧的时候,包括香港电视剧,你都可以看到,抓到一个嫌犯之后,警察说,跟他念一遍,念什么?这就叫米兰达警告。

  大体意思是,你可以保持沉默,你现在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作为呈堂证供,你可以在你的律师陪伴下接受讯问,如果你没钱请律师,法庭可以给你指定一位…大概就是这一套,这叫米兰达警告。

  其实这个警出现的日子并不长,最早是追溯到美国1963年,1963年就出现了这么一个案子。一个叫米兰达的人,有一天突然被警察抓起来,说你犯了强奸罪,这个被害人也把他指认出来了,他当时也签字画押招供了,后来就被判了徒刑,可是判刑之后,他就一直申诉,说我是冤枉的呀,我是冤枉的,我当时被警察吓坏了,他们用不当的讯问手段等等,来折磨我,所以我不得不承认,后来这个官司就一直打打打,打到联邦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说,OK,判你赢,与此同时就立下了这么一个规矩,此后所有警察在抓住了犯罪的嫌疑人之后,你必须给他念一段这个话,告诉他你现在可以不接受我的讯问,你可以一直等到你的律师来陪同下,你没钱我们还可以帮你请一个,一定把这个话讲完,警察才能把他带走,在此之前是不能进行讯问的。

  但是要知道这规则,实际上在美国的司法界直到今天,还有大量的争议,因这真实的案件并不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样,总是是非曲直不是那么清楚,总是很诡异,总是那么戏剧性。

  有时候他就是一望而知,就是盗窃犯,就是惯犯,就是强奸犯,就这样的人,如果在抓到他就给他说米兰达警告,然后他真的就什么都不说,然后在律师的帮助之下,又很容易就脱罪,把他又放回到他原来犯罪的那个社区当中,对社会的危害性其实很大。

  所以这个问题,到底是坚持被嫌疑人的这种公民权利,还是坚持社会的司法公正,在这个两端之间,其实一直存在争议和博弈,举两个案子吧。

  一个案子发生在1968年,有一个人奸杀了一个小女孩,然后把她抛尸荒野,然后警察把他抓住,抓住之后天降大雪,这个警察啊,虽然他也给他念了这个米兰达警告,但是在路上这个警察想想,说,要我要不做做他工作吧,然后警察知道他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然后一路上就跟他说,说你看啊,雪下的这么大,如果明天雪覆盖了一切,可能我们这个女孩的尸首都找不能找着了,而且马上就过圣诞节了,我们能不能让她的父母,在圣诞节之前找到她的尸体,给她过一个基督教徒的葬礼呢?

  后来这个犯人真的就良心发现,说行,我带你去找尸体,后来就把尸体找到了,可是后来到了监狱之后,这个律师再跟他一商量,这个犯人就以这个理由,说他不发讯问,他在我律师没有到的时候就诱供,让我说了,所以我这一段我招供的素材就不能作为证据,果然,官司打上去之后,这一段证据就没有被采纳,这个人就被放了。

  这是1968年的一个案子,1980年又发生了另外一个案子,在罗得岛州有一个人持枪抢劫,抢劫完了之后,警察摁住,也是念米兰达法则,念完之后就把他抓到车上。

  这个刑警队队长还跟这两个警察说,还说你们路上千万别讯问啊,讯问完了,咱们白抓, 这都是米兰达法则规定的,那警察说我知道,但是这两警察在车上,俩警察之间就聊天,犯就坐对面,警察说,这个枪也不知道道搁哪儿了,现在这枪也找不着,这枪没有了,我说人持枪抢劫,说可是这附近有个幼儿园,万一这孩子拿到这把枪玩儿,再出人命可怎么办?

  这俩警察就在那着急,就聊天聊这个事儿,后来这个犯人听了这个心里就不是滋味,说这样吧,停车咱回头,我帮你去找个枪,本来找不到这个枪就没有定他罪的证据啊!

  但是这个犯人听警察这么说,也担心孩子玩儿枪出事故,所以就把这个枪找着了,哎~!后来发生了一模一样的事儿,这犯人说,他不当讯问,然后又打官司,打到最高法院。

  联帮最高法院最后还是判这个犯人输,最高法院是这样说的,说你看,他俩聊天,并没有主观上的讯问的这样的一个意图,所以不能算讯问,但是,这个判决书里说,如果他俩的聊天透露了一些威胁性的内容,这就叫讯问。

  比如说俩警察聊天,说嗨,这孙子就是不招啊,枪搁哪儿也不说啊,再不说下了车咱俩弄死他要不?如果这么聊天,这就算是讯问。

  所以你看美国联邦最高 法院,实际上在整个法律体系里扮演什么的角色,就是微调,当什么事情说不清楚,因为现实生活是那么的复杂,那么联邦最高法院就会最后出面,找法律,正义,民意之间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这就是米兰达法则在过程当中,一直到今天其实都在找平衡。

  当然了,有很多案子包括很多法官,也致力于推翻米兰达法则,就是说这不必再说了嘛,说来说去,其实好多犯人都不能绳之以法,但是就在这几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一纸判决当中,正式止息了这样一场争论,说别争了,为什么?

  在这份法律文书里是这么写的,说你看,米兰达警告已经通过美国电影,电视剧,已经传播了全世界,几乎全世界第一个看过美国电影的人,都知道美国犯人是享受这项权利的,这已经是美国的司法文化,在全世界性的一个标志性的形象,所以关于这件事情就不要再争论了,米兰达警告不可撤销。

  这个故事其实就在印证我们前面讲的那个观点:当一个念头,只要它被所有人接受,然后它会不断的嵌入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系统当中,成为所有人的共识,那么最后他作为一种制度,就会稳定下来,不管这过程当中,比如说警察,比如说司法部门,有多少种反对的力量,都会被历史大潮浪涛拍击礁石那样,一点一点的拍回去,一点一点的消融掉,这就是一个制度从一个念头开始,逐步建立的过程。

  我们再回头来说,今天我们要说的主题,中国会不会走向政府的信息公开,我相信,一定会!

  比如说2009年就有这么一个案子,有一个上海的律师就到发改委去,说你们不是搞了一个4万亿的投资吗?我现在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刚才开始发改委也是阴挡啊,然后公布的信息不完全啊,这个律师就去申请行政复议,然后又被驳回,然后就去起诉,从中级人民法院一直起诉到高级人民法院,都被驳回,不予受理等等。

  但是同样在2009年,你发现发改委在这样强大的舆论攻势面前,它真的在逐条让步,一方面它驳回这种信息公开的申请,但一方面它主动在自己的网站上,不断的追加关于4万亿投资的细节的公布。

  所以不要以为一个具体的案件,胜诉或者败诉有什么重要,它就像海浪拍击礁石,它总会起作用。所以对于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的信心,我觉得可以打一个比方,就像追女孩,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男同学追女孩我们经常成立叫总前委,我经常是任总前委的书记指导战斗,其实我就抓住两点。

  第一点,只要你对这个女孩好,它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一定会在她心里种下点什么,虽然她此时可能是拒绝,可能是给你冷脸看,但不要紧,种子只要种下,将来就有发芽的机会,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一定要形成立体声,你追一个女孩,不要老追她嘛,什么99朵玫瑰,什么1万根蜡烛,女生宿舍下守一夜,追她是题中应有之意,但是更重要的工作,搞定她的同班同学,搞定她同宿舍的闺蜜,搞定她的妈妈,她的朋友,形成她身边的立体声,如果这些人都肯为你说好话的话,也就是说,你的一个念头已经嵌入到她整个的生态系统之后,那么她投降也就是时间问题。

  信息公开,一定会实现,我相信!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