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Review

review20180801.jpg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深度复盘,持续进化。——DeepCreator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我是对的”转变为“我怎么才知道我是对的”。

One who frequently looks back can’t go far.
一个频频回头的人,是走不了远路的。

小编的话:“回顾”固然可以让我重温那些如水的月色, 但是,如果只坚持不断地“回顾”下去, 终将会使我错过了我的今夜,和这一夜里满天的星空。总有一天,你会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

个人博客

Capture2018030502.JPG

今日头条

碎片时间的学习笔记

Capture20180305.JPG

这些年里我到底干过多少蠢事……

自欺欺人(rationalization)是一种恶习,一旦染上,就很难去除。二十六岁前后的时候,我决定不再自欺欺人,鼓足勇气面对各种令人难堪的现实。为什么要“立志”去除这个恶习呢?因为我发现自己做过的所有蠢事,都来自于自欺欺人这个恶习。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在某次事件中义愤填膺地觉得“不公平!”,并且四处游说…… 可事后反思的时候,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只不过是“分一杯羹”。

蠢死了…… 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那一瞬间,愚蠢的我完全接受不了“那事儿其实跟我半点关系都没有”的事实,自欺欺人地举起“公平”的大旗,妄图分一杯不属于自己的羹。然而,在自欺欺人的状态下,很多卑劣的行动好像一下子就“理直气壮”、“光明正大”了似的;等冷静下来开始反思的时候,觉得自己每个毛孔都是肮脏的……甚至连呼吸的声音都是猥琐的。

我决定开始治疗自己 —— 而且这事儿好像也没有人能帮上我。

我买来一个新本子,很贵的那种,还准备了一支专门的笔,开始在那本子里记录我所有能想起来的、做过的蠢事……

刚开始的时候,每详细记录一件蠢事就有“从此自暴自弃”的冲动,甚至有些时候竟然会觉得做蠢事也挺开心的…… 当然这就是那些蠢事的可怕之处。

一两个星期不到的时间里,我几乎已经写满了一整本…… 然后才开始渐渐有了解脱的感觉。真的很奇妙,写出来就好像是排泄了出去一样,手里拿着本子,看着那些文字,就好像那些事情是发生在别人的身上一样。我开始想象那是一本真诚的小说,而我是隔世的读者,偶尔会心一笑或者一哭。

记录是有好处的。它会成为一个参照系,明显的参照系,放在那里。再有愚蠢想法的时候,会让你不由自主地在脑子里搜索记录在那里的曾经的愚蠢行为,而后,那些愚蠢的想法就很难转化为愚蠢的行动了 —— 甚至,那些记录就好像是个筛子,把很多愚蠢的想法直接过滤掉了,乃至于你都不知道。

为了彻底治疗,我又启用了另外一个方法。为自己过去做过的所有蠢事道歉。我曾有一位“朋友”,由于当年我的愚蠢,我早就不被认为是朋友。我四处打听,终于在 QQ 上联络到此人,然后发过去了一句:“对不起!”。得到的只有一句:“你有病!”

在这个过程中,我早已经想明白一个道理2:

人总是会犯错的——本质上来看,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运气不好,因为故意犯错的人是坏人,不在考虑范围内。

犯了错之后,绝大多数人只用嘴道歉。表现更为恶劣的是掩盖、撒谎、或想办法证明对方也不是个好人……这些人其实已经差不多是坏人了,再下一步就是用嘴道歉之后得不到原谅就说你小心眼啊、没风度啊、不够意思啊什么的,这样的人比坏人还坏。

只有少数人在发现自己不小心犯了错之后,马上用嘴道歉,随后开始用行动道歉,弥补,直至一切恢复原状,甚至比原来更好——这其中可能需要付出很多代价,但他们知道这是自己必须做的,否则就不再是自己。

当我听到那句“你有病!”的时候,虽然我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我,但事实上,现在的我再有什么行动也于事无补,甚至会成为对方的负担,我开始明白,那歉意,只能由我自己来扛一辈子。

Live with it! —— 这是我在电影里听到的最震撼心灵的台词。是啊,很多事,最终就留在那里,好啊、坏啊,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挥之不去,一辈子都与你相伴。

我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渐渐地感觉自己干净了一些,清爽了一些,也因此感觉自己真的重生了。

那几年过后,我开始变得宽容起来 —— 真正的宽容 —— 因为我自己是“走出来的人”。那“自欺欺人”就像个牢笼,何止啊?干脆是个“Panopticon”,我自己走出来了,就好像成功越狱一样,当然明了走出来多难,当然知道在里面多苦,不是吗?

Panopticon,圆形监狱(又称环形监狱、全景监狱)是一種監獄的設計方式,设计者是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于1785年提出。四周的環形建筑分隔成一個個囚室,囚室的一端面向外界,用于採光,另一端面向中間一座用于監視的高塔,這樣這座高塔中的監視人員可以時刻監視到任何一间囚室,而囚室中的犯人因為逆光效果,無法看到監視人員,會疑心自己時刻受到監視,惶惶不可終日。這樣可以減少監視人員的數量。

严于律己、宽于律人,对我来说不再是一句“有道理的废话”,而是清楚的实践。而且,这其实是一种“自私的实践”。严于律己,其实等同于在提高自己的效率;严于律人,其实等同于降低自己的效率,或者用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允许他人拖累自己的效率。与此同时,严于律人的副产品常常只不过是“凭什么让他们占便宜?” 或者 “我也不必当个好人罢?” 之类的特别容易转换为行动的愚蠢想法。

自我治疗成功的另外一个副作用是,

从此不害怕追求进步了。

这才是最大的“意外收获”(惊喜)。我开始真正理解那句话:“年轻的时候做了蠢事是正常的” —— 何止“正常”啊,简直是“必然”。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做一些这样那样的蠢事,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能够成长到可以承担那些责任,修复那些错误的地步 —— 大多数人不能。

再后来读到 Carol Dweck 教授的理论,心有戚戚焉。她认为人对能力和智力的看法分为两种(Self-Theories: 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1999)3:

entity view (实体论)
incremental view(渐进论)

实体论者相信能力和智力都是固定的(至少是有固定上限的),而渐进论者知道能力和智力都是逐步积累获得的(甚至是没有上限的)。这两种观念带来的差异无法想象地巨大。

不信你跟那些“讨厌鸡汤”4的人随便聊聊,你就会发现他们相信智商是遗传的,他们最常见的说法是“我可没那个天分……”

当我读到这个理论的时候,我确实理解这两种观念造成的巨大差异,因为我自己并非天生就是一个渐进论者(incremental view),我曾经骨子里是,或者起码部分是实体论者,我是通过挣扎才变成渐进论者的。于是,我深知实体论者固有的病疾:自欺欺人 —— 既然自己的能力无法提高,可又要面对能力的差异以及那差异带来的、造成的更多方面的更大差异…… 于是只能自欺欺人(Rationalization),否则就是活都活不下去的地步。

进而产生的另外一个惊喜是,

从此不再容易自卑。

因为我开始猜那些我所敬佩、仰慕的人也一样的吧?他们年轻的时候也一样做过不少蠢事吧?他们也跟我一样做了蠢事不好意思说出去吧?

于是,我剔除了一个可能产生负面作用的幻觉:看到那些貌似完美的人就产生自卑心里,觉得自己永远不可能做到那个样子…… 我猜其实不是的,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不曾做过蠢事,即便有一天在某方面成功,也要永远面对自己曾经做过的蠢事,也要 live with it,扛一辈子……

某种意义上,自信和自负其实是分不清楚的。但,那次治疗之后,我开始明白,

人要有自信,但,应该是对自己的未来有自信,而对现在的自己,对过去的自己,自信、自负、自卑其实都是无意义的,要现实才对 —— 错了就是错了,蠢了就是蠢了,把自己变得更好才能弥补那些错误,才能承担当初的愚蠢。

还有惊喜呢:

我逐渐开始意识到很多情况下,抢占道德制高点是特愚蠢的事情……

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 事实判断并不会因为你是否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而发生变化。人们抢占道德制高点,只不过是被“自欺欺人”的心理所左右。我开始不怕被人们用道德的理由指责我了,我甚至开始懒得争辩,他们说他们的,我做我的,他们舒服他们的,我舒服我的,其实可以互不干涉,只不过是他们以为他们的干涉有用而已,我要是像之前那样一不小心就真的被他们干涉了,那才不划算呢。

又过了很久很久,我发现这真的是惊喜连连的事情,因为最终我开始体会到:

高品质生活完全从停止自欺欺人开始……5

读到这里,你理解了罢?我把那次治疗自己的过程称为“重生”是不是一点都不过份?这些年来我写过很多类似的文字,我知道我的文字结结实实地改变了一些人,甚至是超乎他们自己想象的改变…… 我只是不知道这些人都是谁而已,最终也没必要知道,因为事实上每一个改变都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读了我的文字就改变了,要么原来就有这种基因,要么就是后来自己做了努力,跟我是有一点关系,但肯定没有想象得那么大。不过,想想还是挺高兴,这绝对是真的。

少做蠢事,当然有助于提高自信,但做到真正自信真的很难很难。

有时自我感觉不能再好,有时自我感觉无比糟糕…… 我想,每个人都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不断波动的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反正是经常剧烈震荡大幅波动。

我怎么知道自己其实没那么自信呢?因为总有些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挺起腰板却自己都知道已经暴露了心虚…… 虽然,长期以来,我还算是有一技之长的人,甚至不仅仅有一技之长,那一技还相当长;但是,这完全不影响在很多的时候我会自卑情绪满满,或者哪一刻就突然之间负能量爆发。

后来,我开始慢慢接受一个事实:

该自卑的时候就得自卑。

这真是个解脱,因为终于明白,自卑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我记录了这个感悟。甚至总结了一些方法论:

停止嘲弄他人
忘记自己的优点
适当地放纵一下自己

在此之后的几年里,对于自信这个概念,我依然没有停止思考,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啊,我还是不够自信呗 —— 因为我还是常常很自然又很深刻地体会到那种突然间袭来的自卑引发的巨大痛苦。

下一次的解脱来自于“调整焦点”。在某个时间点上,我突然醒悟,发现过去对自信的定义出了问题,关注了错误的焦点:

我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自信,而不是对自己的现状自信……

拿着现状与他人相互比较,必然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 而比较带来的幸福感,通常也是虚妄的。即便是要比较,那被比较的对象也应该是“自己的现状”和“自己的未来”;而不是“自己的现状”与“别人的现状”。

从本质上来看,在这方面我本来是个“实体论者”,从那一刻开始我演变成了一个“渐进论”者 —— 这就是进化罢?

这不仅是一个超级的解脱,更是一个巨大的动力。为了自己有更好的未来,所以今天必须足够努力,反过来,今天要更加努力,也正因此才对自己有更好的未来确信不疑。(又一次 X 值相对下降,Y 值相对提高……)

可是……又一段时间过去,我发现自卑还是没有被消灭掉,尽管已经很少出现了,但偶尔还会有;又因为很少出现,所以它一旦出现,就显得格外狠毒……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自省真的是个艰苦卓绝的事情,虽然说起来的时候总是可以做到显得云淡风轻……

又过了很久,终于等来了下一次的解脱。

我有个多年的朋友,一度因为来自于他的误会而惹恼了我,进而我差一点就与他绝交。那所谓的误会,跟我其实半点关系都没有,所以本质上我并不应该在意,原本很容易宽容淡定。但谁都是有情绪的,谁都不是精密仪器,所以,我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只要想到这事儿就确实颇为恼火。可就在这过程中,我得知他在一件事儿上获得了相当的成功 —— 当时我自然而然的感觉是,真心为他感到高兴啊!

我哼着歌冲澡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更应该为我自己高兴,因为我彻底解脱了:

我能够真心为了别人的进步和成功感到高兴,说明我终于有了真正的自信。

这是我过去许多年里从未审视过的角度。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一直自认逻辑严谨的我也偶尔一不小心就拿着“自己的现状”与“他人的未来”做出了不应该、不恰当的比较,进而得到必然令人沮丧的结论……

说得更清楚一点,在此之前的某些瞬间里,我是心理阴暗的(虽然说我的观察是,绝大多数人都这样):

我倒不是害怕别人成功,我是怕别人(尤其是身边的人)比我更早成功;我倒不是不相信自己早晚会成功,我是怕别人的成功比自己的成功更大……

生活中遇到问题,就犹如遇到一个已经被锁上了的锁头,而那钥匙一定不在锁孔里,否则那锁头一拧钥匙就开了啊。遇到打不开的锁头,当然要到其他地方找钥匙,而不是盯着锁头发呆。找钥匙所耗费的时间可能很短,也可能很久。“彻底消灭自卑”的钥匙我找了三十多年…… 找到之后才觉得自己好笨啊!

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自信,就看他是否能真心为他人的成功而毫无芥蒂地感到高兴。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用心理学原理“讨巧”,当别人成功的时候,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说实话在这个不需要“你死我活才能获得足够资源”的时代里,大多数情况下,我不觉得谁是谁的敌人),都要尽量为其高兴,哪怕假装为其高兴一会儿,然后就“骗”的大脑真的高兴起来,反复模拟“真正自信”的行动,就会更快达到真正自信的状态 —— 这是特别常用的“讨巧”方法呢。

反思:快速学习内功修炼之道

想快速学习,必须先修炼内功,这个内功的基础就是反思。

《好好学习》

很多人觉得,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再看也没意义,还不如集中精力做好今天的工作。但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永远都会拿过去的结论来过今天的日子,还期待着明天有全新的不同。这可能吗?最近有本新书《好好学习》,作者成甲在书里说,我们只有不断反思过去的经历,提炼精华,指导未来,才能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让自己有所进步。成甲甚至说,要是想为快速学习修炼内功的话,内功的基础就是反思。我来给你转述一下。

先来说说什么是反思。就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是对一开始的假设进行校正。我们通常做事的顺序一般分成三步:

第一步做出假设,第二步采取行动,第三步产生结果。
要是反思呢?顺序也分成三步:第一步是观察结果,第二步研究原来的假设,第三步反思校正假设。

说完了反思的步骤,再来说说反思的三大作用。

首先,反思可以发现知识的误区。举个例子,很多人在遇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往回退,不敢接触。这种面对某些问题,不假思索就做出某种行为的现象,叫做“跳跃性假设”,也就是跳开理性思考环节做出的假设。因为省略了理性思考的过程,往往不是最合理的。长期这样的话,我们就很难发现新的思考方式或者解决办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反思来校正。如果我们放慢思考,不断问自己“做出决定的过程合理吗”,或者“考虑的因素全面吗”,就可能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

其次,反思可以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知识。反思的时候要主动去做知识的联想和连接。比如作者公司的合同里有这么个条款,乙方提交4套最终方案的文本,如果甲方需要更多的文本,就得承担打印费。按理说,这个条款是公平的,但是实际操作中,客户会觉得我都给了这么贵的服务费,多打印几套文本还要另外付费,心里非常不舒服。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的“损失规避效应”,我们损失东西的痛苦,要大大超过获得的快感。所以公司最后调整了方案,提高合同总价,然后告诉客户,如果客户自己打印,就给优惠价格,还赠送4套免费文本。这样一来,客户花的钱差不多,但是感受完全不一样。

最后,反思可以检验学到的新知识有没有用上。作者也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他在读富兰克林传记的时候,其中有一段写的是富兰克林要遵守的十三种德行,像节制、决心、俭朴等等。读完一遍后,作者关注的是这十三种德行。后来反思的时候,作者突然意识到,富兰克林想说的其实是,自己要提前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然后每天反思,寻找差距。这其实就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方法“对标管理”。作者早就学过这个知识,但是从来没想过这个知识该怎么用在生活里。我们学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没用起来,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检验自己到底有没有在用知识。

说完反思的三大作用,那怎么训练反思能力呢?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写反思日记。反思日记要每天写,平时的每一句话、每一项工作,都值得反思。怎么才能坚持呢?有一个技巧,就是前边说到的对标管理。作者的一个办法是,把一本很有名的书,很多人都听说过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提出的七个习惯作为对标对象,写在电脑里。每天写反思日记的时候,就对照这七条来反思,思考自己这一天的行为。有了固定的日记格式,这个习惯就更容易坚持。

不过,反思日记要符合个人的实际情况,所以反思的方法需要自己不断调整。最好不光写反思日记,每周、每个月也深入思考一下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足,然后改进。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去主动管理自己的行为,往往是遇到很大的困难才逼着自己去反思。如果能养成反思的习惯,强化反思的频率,实际上是在积攒成长的经验点,慢慢提高自己的隐形竞争力。

以上,就是成甲在《好好学习》中对于反思的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新书:软银的高速PDCA工作法

三木雄信是著名投资家、日本软银集团(Softbank)董事长孙正义的前助理,他在新书《10倍速目标达成法:孙正义的高效法则》中介绍了孙正义在软银实行的PDCA工作法。我们之前介绍过用PDCA做笔记的方法,PDCA分别代表着计划(Plan)、执行(Do)、查核(Check)、和行动(Act)。

以一款新商品上市的流程为例,PDCA工作法就是先选出要上市的新品,按照过去同类型商品的成绩做预测,然后制定发售计划(P),商品开始上市(D),评估上市之后的销量(C),分析这款产品卖得好或不好的原因,找出更有销路的新商品(A)。然后不断重复循环。

三木雄信介绍,软银的PDCA工作法比一般的更讲究速度。他之前在软银工作了八年,刚加入时,软银只是一家普通的公司,后来他见证了软银“以压倒性的速度成为世界顶级企业”。软银在全球投资过的公司已超过600家,还在全球300多家IT公司拥有多数股份。

高速的PDCA工作法,就是要加快循环的节奏,以更短的时间,改善更多。三木雄信说,在软银,计划(P)这步代表的不只是计划,而是目标加实行。“这也是软银和一般公司差异最大的地方,不会花时间讨论目标是否可行,而是直接决定要做,再去想怎么达成”。软银实行的高速PDCA工作法,就是把大目标切分成每日小目标,会在同时尝试所有计划方案,每日实行、验证后再做改善。具体可以分为8个步骤:

前两步是:1.设立大目标,以周或月为单位;2.建立小目标,即每天可以达成的行动,以日为单位。人们通常习惯以月或者周为单位设定小目标,但这样改善的速度比不上以“天”为单位。因为,当你越早意识到错误,就能越快地修正并改善。而且,小目标的指令要简单明了,比如“一天约访3位客户”要比“让人试用商品”这个目标好。

之后是:3.列出达成目标的有效方法;4. 实现目标期间,同时尝试所有方法。对于这两步,三木雄信建议可以全公司集思广益一起完成,这样才能想出够多的方法。他介绍,在软银的会议里,每次做出最荒唐无理提议的,都是孙正义本人,不过这样也鼓励了勇于开口,不用担心被骂的风气。

接着是:5. 每天检验目标和结果的差异;6. 依照检验的结果,每天改善。这两步需要你在之前执行的阶段,每天记录实施结果。比如,一位服装销售人员的每日目标是和5位客户对话,对话前就要想几种搭话方式,然后每天记录使用这些方式后与客户对话的时间长短,最后结果如何。这样,你每天都能知道自己今天是否达标,一天下来,最有效或无效的方法是什么,明天再接着改善。

最后两步是:7. 找出最好的方法;8. 精进最好的方法。三木雄信说,高速PDCA工作法的目标是,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所以,在计划和执行的阶段,实现目标的方法越多越好,“从10个方法中选出的最优解,与从100个、1000个方法中选出的最优解的差距会很大。”

另外,就算根据经验找出了最好的方法,也无法保证它的适用性。对此,三木雄信还分享了一个6:3:1法则,也就是把资源、劳动力或预算的6成,投入到目前最好的方案中;3成投入第二好的方案;1 成投入到全新的方案里。

以上,就是孙正义的前助理分享的高速PDCA工作法,供你参考。

本期内容参考来源:《日理万机的CEO是怎么工作的?孙正义靠8步骤PDCA,高速建立世界顶尖企业》,见于《经理人月刊》

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第2版)

作者简介 · · · · · ·

邱昭良

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中国学习型组织网创始人,国际组织学习协会会员、美国项目管理协会会员、认证项目管理专家(PMP),中国企业大学联席会学术委员,《培训》杂志专家委员。

师从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教授、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李维安教授,是我国最早开始研究和实践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的专业人士之一;硕士和博士研究方向均为组织学习,博士论文得到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的指导,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专业造诣。

曾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业务助理,万达学院副院长,东方道迩集团首席运营官(COO),上海时代光华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知识官,捷库动力(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学习官,北京学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首席顾问,为中石化、中国航天、中粮集团、中国移动、西南水泥等数百家公司提供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组织能力提升、流程优化等方面的咨询与培训服务。

著有《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学习型组织新实践》《学习型组织新思维》《系统思考实践篇》《企业信息化的真谛》,译著包括《系统思考》《系统之美》《创建学习型组织5要素》《学习型组织行动纲领》《情景规划》《欣赏式探询》《U型理论》《新社会化学习》等,并在国内多家知名专业报纸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

内容简介 · · · · · ·

随着环境日趋多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更快更有效地进行创新应变、提升能力。复盘作为一种从经验中学习的结构化方法,满足了快速学习的需求,也是有效进行知识萃取与共享的机制。在第1版基础上,《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第2版)做了六方面修订:

·提炼复盘的关键词,让大家更精准地理解复盘的精髓;

·基于实际操作经验,梳理、明确了复盘的”底层逻辑”;

·明确了复盘的四种应用类型及操作手法;

·对项目复盘、经营/战略复盘进行了细化,补充了谷歌等公司的实践,以及季度业务回顾(QBR)、学习史等方法;

·提出了一个整合的模型,阐述了把复盘做到位的12项关键要素;

·对全书文字进行了精简与优化。

个人、管理者与企业家可以用《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第2版)中的实用方法将过去的成与败转化为能力,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目录 · · · · · ·

目录
赞誉
推荐序1
推荐序2
推荐序3
推荐序4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 认识复盘  / 1
什么是复盘  / 2
复盘的三个关键词  / 2
复盘的由来  / 4
复盘,而非总结  / 7
复盘与行动学习、培训、绩效改进有什么区别  / 8
关于复盘的几个常见误解  / 10

第2章 为什么要复盘  / 13
美军通过AAR打造执行力和领导力  / 14
联想做复盘的四个理由  / 20
复盘的学习机理  / 25

第3章 复盘的”底层逻辑”  / 29
美军怎么做AAR  / 30
英国石油的”事后回顾”实践  / 39
复盘步骤解析  / 42

第4章 复盘的”操作手法”  / 58
四类复盘,操作手法各异  / 59
个人复盘  / 60
团队复盘  / 64
项目复盘  / 67
经营/战略复盘  / 84

第5章 复盘的”内功心法”  / 97
美军:AAR的18条军规  / 98
联想:做好复盘的诀窍  / 106
解密复盘的”配方”  / 111
引导–复盘成败的关键  / 117

第6章 如何推广复盘并形成习惯  / 126
如何推广复盘  / 127
从两个维度扩大复盘的影响  / 130
让复盘改造企业文化  / 137
如何让复盘成为习惯  / 140

第7章 超越复盘:从复盘到学习型组织  / 145
组织学习矩阵  / 146
以复盘为基石,搭建组织学习体系  / 151
组织学习体系的基本要素  / 160

结束语  / 164
附录A 一张图看清复盘  / 167
附录B 复盘模板  / 168
附录C 复盘引导常用方法与工具  / 172
附录D 部分复盘案例  / 186
附录E 学习资源  / 197
后记  / 201
参考文献  / 205

### 怎样把经验转化成能力

作者:warfalcon

微信号:read01(warfalcon)

分享一本最近出版的管理类好书,《复盘+把经验转化成能力》,这本书把中国围棋复盘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把复盘与个人、团队和企业紧密结合。

把复盘用在个人、团队和企业中可以把在工作中积累和学习到的经验,进行有效的总结和提升,最终提高目标的成功率。

把复盘用在100天行动中,效果非常明显,大家可以试试。

正文

“复盘”是围棋术语,本来是下完一盘棋之后,重新在棋盘上把对弈过程摆一遍,看看哪些地方下得好,哪些地方下得不好,哪些地方可以有不同甚至是更好的方法。

成人学习最重要的来源是在岗工作实践约占70%,与他人的交流20%,正式的培训和教育只占10%左右,而复盘作为一种从工作经验中学习的方法,能把每一段工作经历、每一项任务和每一项挑战都变成学习机会,来提高自己,并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工作总结与复盘的区别

而我们常说的工作总结,跟复盘并不一样,主要区别在三个方面:

1、复盘是结构化的学习方法
2、复盘是以学习为导向
3、复盘通常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

做复盘的理由

1、做事情无论成败,要通过复盘、搞清楚成败的原因,从中学到经验教训
2、通过复盘来传承经验,提高能力
3、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4、总结规律、固定流程

如何操作

复盘的操作步骤就分为四个阶段:

(1)回顾目标:

行动前需要撰写清晰的目标(SMART),并达成共识,就如何实现目标进行群策群力,制订计划,做出预案

(2)评估结果:

进行回顾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事情。针对个人的话,对事情过程的各种记录进行统一汇总,包括每天的日记、总结,或者通过手环、APP的相关记录。

我试着把这种方法应用到100天行动上,每天记录当天坚持的习惯,包括今天做的比昨天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遇到的问题,尽量记录所有相关的信息

(3)分析原因

回答几个问题:

  • 实际状况跟预期有什么差异
  • 如果有,为什么会发生?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如果没有,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只有真正理解了问题是什么、根本原因在哪里,才能想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文案。

可以使用头脑风暴、五个为什么、鱼骨图、因果回路图、世界咖啡等方面进行系统和全面思考。

(4)总结经验

复盘的核心目的在于从行动中学到经验教训,并将其付诸后续的改进,问自己:

  • 从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新东西?
  • 如果有人进行同样的行动,你会给出什么建议?
  • 接下来做什么?哪些是可以直接行动的?哪些是需要相关的条件或资源才行进行。

分清经验还是规律

复盘主要是针对具体事件的讨论,其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具有局限性。可以通过以上四条原则进行判断:

  • 复盘的结论是否排除了偶发性因素?是普遍性、还是个例或偶尔性?
  • 结论指向人,还是指向事?
  • 结论是否经过3次以上的连续追问:为什么?是涉及到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还是仅仪于具体事件、操作层面
  • 是否有类似事件的复盘结果,可以进行交叉验证的?

行动

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计划,考虑三个建议

  • 有哪些事情可以现在开始做?
  • 有哪些事情需要继续重复做?
  • 应该停止或以后不做哪些事情?

如何认清本质

考虑如下问题:

1)可控的:是否尽量做到了最好?是否至少不低于计划的目标?

2)半可控的:是否自己可掌控的部分做好了?是否为别人完成的部分留出了空间?是否为别人完成工作提供了尽可能的帮助?

3)不可控的:是否提前跟别人沟通?有没有敦促?有没有随时了解事情进展?是否可能部分参与支持? 经过这样的自我剖析,我们可以对两个方面有基本认识:

① 自己没有尽力的事情是哪些?

② 不可控的事情或者不可控部分中,自己出过力的地方是什么?无法着力的是什么?

然后,可以针对这些认识进行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可以怎么样,进而慢慢对事件有一个贴近本质和规律的看法。

自我反思

根据事情本身的大小、重要性和复杂程度,自我反思复盘操作起来也可能差异很大:对于一些重要而复杂的大事、难题可以花较长时间来梳理,甚至按复盘的结构一步一步地进行,并总结成书面材料;而对一些相对简单的事情,可能只是像曾文正公一样,做完一件之后,点一柱香,默默地心里把整个过程回想一遍。

在进行自我反思时,把握四个点:

1、把握重点

只针对重要问题、例外情况或者按规范、惯例处置不大奏效的事情,要特别留意,有选择地进行取舍。

2、先僵化、后优化

在没有形成习惯之前,最好先按复盘的四个步骤,按步就班地进行。当你已经对复盘非常熟悉,在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取舍

3、记录要点并定期回顾、提醒自己

对复盘一定要做记录,然后回顾、梳理,把相同或相关联的事件联系起来看,发现共性的问题以及深层次的问题,以便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成长。

4、习惯成自然

尽量每天或每周的工作进行快速复盘,形成习惯,才能对自己有帮助。

小事及时复盘、大事阶段性复盘、事后全面复盘。

如何养成复盘的习惯

1、给复盘留出明确的时间
2、每次或定期做完复盘给自己一些奖励
3、总结并分享自己的心得

事实案例

科技公司十大最愚蠢的错误

UI的恶梦

五个编程语言设计的失误

那些炒作过度的技术和概念

毕业演讲:中美贸易冲突给我们的教训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和金融学院院长李晓在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主题是《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演讲。其中,李晓教授用了很大篇幅来谈中美贸易冲突和应当从当前的中美贸易冲突中吸取的教训。公众号“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发表了李晓教授的这篇演讲。

李晓教授说,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本质上是一场大国博弈,他认为需要至少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今天的双方贸易战,只是一场历史大戏的开幕。

在贸易冲突的背后,中国对美国其实有很深的依赖性。首先是中国对美国制造业和制造业核心技术的依赖,中兴事件就是一个表现。其次,是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举例而言,中国2017年自产大豆1400万吨,进口了9554万吨。生产大豆非常耗费土地,平均每生产一吨大豆需要八亩土地,如果全部转成中国自己种,需要消耗7.6亿亩土地。中国的农业耕地红线是21亿亩(原文为21亿亩。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20.24亿亩。政府发布的国土规划纲要要求,到2030年,耕地保有量要保持在18.25亿亩以上)。这意味着要拿出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种大豆,显然难以做到。再次,在李晓教授看来,更为本质性的,是中国对美国构建的“美元体系”的依赖。

李晓教授认为,从中美贸易冲突里,我们可以吸取五点教训,前两点更为当下,后面三点则更深层次。

第一点是,要克服盲目自大情绪。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让很多人产生了一种自豪感,同时也有一些自大情节。但是,中美贸易战和中兴事件,让我们意识到,中国和美国仍然存在巨大的技术差距。李晓教授举例说,网络技术有三个层次,最核心的原发性技术创新;其次是原发性的技术产业,比如芯片;然后才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进行的市场开发。在他看来,中国公司更多是停留在第三个层面,也就是利用别人的技术思维和产业化技术,来开发中国庞大的市场。

第二点教训是,要意识到,中国过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以往,可以通过市场换技术、资金买技术、挖人才造技术的方式来取得技术进步。之后,这些途径都会遇到障碍,因此必须要自主创新,包括技术领域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三点教训是,暴露出了对美国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深入研究的忽视。李教授说,从2016年美国大选到2018年3月的贸易争端,“我们对美国的判断屡屡失误。更为重要的是,面对着这样一场大国间的博弈,除了一些贸易专业、经济领域的专家纷纷出来发声以外,那些研究美国政治、社会、文化的专家少有声音。这是极不正常的。”

缺乏对美国的深入研究,会导致两个后果。

一是情感胜于理性,非理性思维经常占上风。李晓教授说,这本质上是因为,中国人仍然是典型的农耕民族思维,而农民经常是情感强于理性。“中国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确立到今天,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这意味着我们中华民族从农耕民族走向商业民族的历程仅有二十几年,使得我们很少能够理性地认识世界,更习惯基于情感来判断世界。”他举了一个例子,当年骆家辉成为美国驻中国大使时,就因为骆家辉大使是华裔,很多人认为美国派了一个“中国人”来当大使,中美关系会更好。结果,骆家辉反而是一个对中国立场更强硬的大使。

然后是出现“智识上的义和团”的倾向。这是民国时期的思想家戴季陶提出的一个说法。“智识上的义和团”的表现包括,在中美贸易战中,有些学者提出“要不惜一切代价”;也包括,对特朗普总统的缺乏了解,“经常小看他”,认为他“善变”,事实上这是因为没有认真研究特朗普。其实特朗普作为一个商人,特点就是:“当对手信心十足的时候,他特别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并戳破对方的底线,为对手带来巨大威慑,进而达到目的;而当对手全力进攻的时候,他又突然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

李晓教授说,他思考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实开放的本质,就是中国对美国主导的全球市场经济体系的开放,是中国主动加入到美国主导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并成为这个体系的最大获益者。在他看来,“当今时代不存在什么‘逆全球化’,全球化是不可逆的,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全球化进程出现了大分裂。全球化分裂的本质是,世界主要大国之间关于全球化的共识破裂或没有了,这是当今世界最危险的一件事情,意味着今后美国不再愿意同我们分享他所主导的全球规则和制度安排,这必然对我们今后所有的经济理论及其研究带来巨大挑战。

而在这种挑战中,最为危险的,是民粹主义的反美道路,乃至以一种“玉碎精神”抵制美国的一切。

第四点教训是,“忽视对美国经济结构变化的研究,进而对美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研究很少,进而缺乏对美国国内政治结构变化的深入理解。”

李晓教授说,如果深入研究美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就会发现,是美国的社会分裂导致了特朗普的上台。特朗普上台后,必定要采取行动来弥合分裂的美国社会。他捕捉到的一个目标就是中国。“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决定社会结构变化,也一定决定着美国政治利益、国家核心利益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便特朗普两年或者六年后下台,美国也不会因为更换总统而在战略上改变对中国的基本立场。”

第五点教训是,“忽视对美国控制世界的手段也就是霸权方式、机制等问题的研究。”在李晓教授看来,中国人经常“以工业化国家的视角去认识后工业化的美国,以贸易国家的立场去对待金融国家的美国”,同时又出现了“以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成就来定义自身国际地位的幻想”。

他的研究结论是:中国崛起的性质是“美元体系内的地位提升”。在他看来,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不是取代美元,美元体系短期内无法被取代,而是减少中国在美元体系内的风险和成本。正是因为中国加入了美元体系,才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也成为这个体系的最主要支撑者和风险承担者。这不是简单的民族主义情绪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以上就是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和金融学院院长李晓对中美贸易冲突,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到什么教训的思考,希望对你能有启发。

本期内容参考来源:《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 |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院长李晓教授在2018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见于微信公众号“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复盘:快递界“Uber”倒闭的3个教训

Shyp是一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初创公司,成立于2013年,致力于给用户提供最便捷省钱的打包、取货和快递一站式服务,被称作快递界的“Uber”。成立五年后,Shyp的创始人凯文·吉本(Kevin Gibbon)在领英上发布长文,宣告公司结束运营,并分享自己总结的3个失败教训。猎云网翻译了这篇文章。

Shyp设立的出发点是为用户提供按需快递的服务。用户下载Shyp手机软件之后,只需要挨个拍摄需要打包和搬运的物品,然后点击地图,告诉Shyp你要将这些东西运往哪里,工作人员会上门来帮你将所有物品打包好,并选择一条最为经济快捷的路径将这些东西运送至你的目的地。无论你要邮寄电脑还是自行车,每个订单统一收取5美元配送费。

Shyp当年深受风投公司喜爱,融资总额达6200万美元,其中包括由凯鹏华盈领投的B轮5000万美元融资。风险投资大佬约翰·杜尔(John Doerr)还进入了该公司的董事会。在2015年,杜尔公开称赞Shyp:“这是第一家让货物运输变得轻松且无风险的企业,这是一种十分神奇的方式。”

短短5年时间,Shyp发生了什么?谈到倒闭原因,创始人吉本把它归结为战略错误,主要是以下三点。

第一,不计一切成本求增长。为了获得更多的用户,Shyp的收费标准统一是5美元配送费,但是要知道,各种寄送物品大小和重量都不一样,有的可能是一双鞋子,有的可能是一台电视,5美元远远无法覆盖配送成本。

在扩张过程中,Shyp依然坚持采用5美元一刀切的收费模式,而这种收费模式无法适应不断丰富的配送业务。当Shyp与亚马逊等电商进行合作时,购物者可以在Shyp的软件里购买特定商家的商品,并可以直接在线退货。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刀切的收费模式更是让Shyp难以负担,之后,Shyp不得不改变大宗配送的收费标准。

第二,盲目扩张,坚持错误的商业模式。吉本说,Shyp刚创立的时候,用户数出现了爆炸式增长,但很快的,用户增长速度放缓。商业顾问建议吉本把重点业务对象从偶尔寄送物品的个人用户,转向有固定寄件需求的小型企业用户。但吉本却主张应该不惜一切代价获得用户数增长,并对一切反对意见充耳不闻。

吉本采取了各种手段深耕消费者市场,包括采取更大规模的宣传策略,以及在各大城市迅速扩张。结果,Shyp和大部分按需提供服务的公司一样,难以在创立城市之外找到发展模式。后来,Shyp不得不宣布裁员,并关闭了旧金山以外的所有业务,重心也转向了有固定寄件需求的小型企业用户。

第三,没有及时关闭不盈利的业务。当Shyp把重心转为面向企业客户时,依然保留了面向个人用户的业务,并专门由一个小团队来运营,因为这项业务虽然不赚钱但非常受欢迎。吉本承认,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大企业可以有资金自由来探索新产品和新渠道,但创业公司这么做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当吉本醒悟过来的时候,为时已晚。吉本表示,缩小规模后的Shyp在去年12月开始实现营利。但是,公司依然需要更多的资金才能继续运营。这个时候,Shyp已经没办法从风险投资公司获得资金了。

不计成本的发展模式已经让许多初创公司付出了代价,究竟如何制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Shyp倒闭抛给每一家初创企业的问题。

以上就是快递界“Uber”倒闭的经验教训,希望对你有启发。

本文参考来源:猎云网《融资6200万美元却最终倒闭,“快递界Uber”Shyp的兴衰历程》

视频: 我们怎样“策划”papi酱[罗辑思维]No.163

一个临时投资引发的刷屏事件

2016年中国网络上有个人迅速蹿红,她就是papi酱,真名姜逸磊,是“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这是她自己说的,不过她本人确实非常貌美,也非常有才华。

她的来头不小,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高才生。大概在半年前,她开始制作一种搞笑视频,每集最多3分钟,和《罗辑思维》一样每周更新一集。我很早就注意到这个节目,我个人笑点比较低,经常被逗得哈哈大笑,半年来真的是指着这个视频过日子。如果你还没有看过papi酱的视频,我强烈建议你去看一看,非常有意思。

原本我没有想过自己会跟这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有什么交集,但是最近传出一个新闻,说真格基金的创始人徐小平和罗辑思维的罗胖联手投资了papi酱。这事儿是真的吗?是真的。我们四家机构联合投了1200万人民币,总估值1亿人民币。有人说这个数字好大,其实在创投市场里,这个数字根本不值一提。有人会问,罗胖为什么这么有钱?其实罗辑思维挣钱的能力没有那么强,但我们是创业公司,背后有投资人,是投资人给我们的钱。现在有跟徐小平老师这么资深的投资人一起投资的机会,所以我们也试着玩了一把,这就是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结果没想到,这么小额的投资案第二天居然就刷屏了,成了当天这个行当里面的头条新闻,这真是始料未及。又过了两天,我们发布了一个合作方案,用招标拍卖的方法来拍卖papi酱网络视频的贴片广告。这件事发生之后,江湖上流传着各种传说,产生了各种解读。有人说这是炒作,有人说这是创新,有人说这种广告资源根本不值钱,也有人说它非常非常值钱,一定会卖出一个天价。所有人的解读都有道理,这个市场上谁也别把谁当傻子。

其实,在这一系列决策的背后,我们是有我们的道理的,而这个道理值得我专门跟大家原原本本地交代一下。同时,对2016年很多经济演化的趋势,尤其是网红现象,我想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的观察角度。

投资papi酱事件始末

我听过很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徐小平和罗胖代表的资本力量终于向内容创业者伸出了魔爪,像papi酱这种美貌的女子终于要被商业的力量玷污了。

熟悉我们罗辑思维的朋友都知道,罗胖我有一个基本价值观:在这个时代,光明正大、合法地挣钱做生意是最有尊严的生活方式。这种话我说过很多次,我们这一代创业者是在探索人类商业世界的新边疆,我们就是这个时代的哥伦布,我们这个群体就是这个时代的大英雄——我不是说我个人,所以这话不值得一驳。但是确实有这么一种阴谋论,说徐小平和罗胖处心积虑布了一个局,做了一个很长期的策划,才干了这件事,这真是冤枉我和徐小平老师了。大家都喜欢听八卦,那么,我就把整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我们怎么做的决定,原原本本给大家叙述一遍。

我第一次见到papi酱是在3月17日晚上,徐小平老师家里。而我们要做广告招标拍卖这个新闻的发布时间是3月21日早上6点半,是通过我的60秒语音发出去的。大家可以算算看,一共三天多的时间,我们做了投资谈判,签了投资协议,做了后面的策划,还有文案写作等一系列事情,所以这是一个电光火石的过程。我相信,所有参与这件事情的人,都被这个速度给惊呆了。

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呢?这就要回到2016年2月那个春寒料峭的早春。有一次我跟徐小平老师聊天,他说:“我最近发现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摆在我面前,我是倒抽了一口凉气,冷汗直流,我都想退休了。”我说:“您老人家这么高的辈份,这么老的资历,什么没有见过,什么现象把您吓成这样?”他说:“网红啊!我知道网红这个事情背后有一个巨大的逻辑,但是我看不懂。罗胖,我们能不能召集一帮网红商量商量,这事儿怎么做?我相信大家都是蒙的。”后来我们真的搞了一次“网红座谈会”,是一个闭门会议,我们就聚在一起讨论网红到底是什么现象,将来商业变现的可能性到底是什么。

在这次会议中,徐小平老师问我:“当前最红的网红你知道是谁吗?叫papi酱。”我说:“当然知道,我是她的粉丝。”“你想不想见见她?我认识她的经纪人。”我清楚地记得徐小平老师当时用了“经纪人”这个词,实际上这个“经纪人”叫杨铭,他完全不是经纪人,而是papi酱的合伙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创业家。我说:“当然想见了。”徐小平老师说:“好,我给你们攒个局,你给他们出出主意,他们要怎样商业化,你在这方面做得也算是比较早得了。”于是我们就这么约上了。

3月17日晚上,我和罗辑思维的合伙人脱不花走到徐小平老师家楼下的时候,我还在嘀咕:“追星归追星,见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也可以,但是我该拿什么回馈给对方呢?”我实在想不清楚papi酱该怎么变现。

她每期视频都有千万级的播放量,这个流量如此巨大,按理说卖广告就可以了。有现成的平台、现成的客户,我相信也有现成的订单请她定制一个视频,做一个贴片广告,完全不需要我们出什么商业化的主意嘛!

我就这么上了楼,结果见了面,落了座,寒了暄,突然一下福至心灵,我有了一个主意,并试探性地把它说了出来。我说:“papi酱可不可以做中国历史上,也许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新媒体广告的招标拍卖呢?”话音刚落,我就发现papi酱的合伙人杨铭眼睛亮了,全桌人顿时鸦雀无声,然后大家都说:“好主意!”这个主意就是这么脱口而出的。

papi酱这个事情传出去之后,大家从各个层面分析她,这就是一个好主意的特征——解读的意义层次非常丰富。有人看到的是2016年的网红现象;有人看到的是内容创业终于有盼头了,能够看见光亮了;有人看到的是资本和创业者之间一次姿势奇怪的整合;有人看到的是一种全新的商业入口……而我看到的是什么?我看到的是20年一遇的现象。

20年前我还在北京广播学院读研究生,那时我已经入了行,正密切地观察着当时电视界发生的事。1995年,中央电视台进行黄金时段广告资源的第一次招标拍卖,当时产生了一个标王,叫“孔府家酒”。估计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件事,但是我们那一代人是亲眼所见的,引发了非常大的舆论震动,这个事件确定了中央电视台在广告市场上定价权的王冠位置。

20年来,我们慢慢看到传统媒体开始发现自己的危机,我们慢慢看到新媒体的崛起,但是大家不觉得缺乏一个标志性事件吗?我们这些经历过20年前那桩事情的人知道,这个标志性事件往往就是一个广告标王的诞生。所以,我们这一代创业者最恐惧的就是自己变老。为什么我们天天拍“90后”的马屁?就是怕脱离潮流。虽然我们上了点儿岁数,但还是有优势的,因为我们有一个跨越20年的历史视野。

所以脱不花跟我讲:“这种鬼主意只有你们这种老男人想得出来,也只有我们这些上了一点儿岁数的人,能够听得懂。”这时候我就想到了一个词,这个词是我的合伙人、资深管理专家脱不花教我的——MOT。MOT是Moment of Truth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叫“关键时刻”。这词翻译得并不好,原意是“当真理、真相、最正确的事浮现出来的那个时刻”,是管理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咨询管理界认为,管理MOT是企业最重要的事情——我说出拍卖papi酱广告权的想法的那一刻,就验证了这一点。其实这样的时刻在每一个创业公司都有,但不是每一个好主意都能被落地。这个关键时刻浮现出来之后,能不能管理好所有人,能不能让所有人围绕关键时刻实施落地,是个问题。

那天桌上一共有三方,徐小平老师和真格基金的一堆朋友,我和我的合伙人脱不花,还有杨铭和papi酱,所有人瞬间都知道这是个好主意,我们一定要做成它。随后发生了什么?当天晚上我出完主意,也算追完星了,就跟脱不花离开了。万万没想到,徐小平老师居然按住了杨铭、papi酱和他的团队,一直谈到夜里两点,把估值、投资的份额,包括我们罗辑思维投多少钱,全部谈完了。第二天晚上我们再见面的时候,投资协议已经摆在了桌子上。

且容我插一句题外话,真格基金给papi酱团队的投资协议一共只有四页纸,而且字大行稀。所有搞创业的人都知道,这代表资本的极其善意的姿态,就是“我不愿意用繁复严苛的条款来限制你,我就是把钱给你,我信任你”——这就是老投资家的风范。24个小时之内,从一个朋友式的见面到出主意,然后变成一次投资谈判,最后签订投资协议,这就叫MOT关键时刻管理。

反过来说,杨铭和papi酱也非常了不起。很多人会说,他们不就是网红吗?他们能做什么生意,你们凭什么投资他们?因为他们听得懂这个主意的价值,而且推掉了市场上比这个估值高得多的投资人的建议。很多投资人都要给他们钱,而且给的更多,占的股份更少,他们居然不要,而是要我们的钱,这就是人家赏我们饭碗,给我们一个投资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听得懂这个主意的价值,这才是他们真正牛的地方。

当然,罗辑思维也很牛,我们迅速开始筹备这件事。大家可以想一想,从签完投资协议到发布消息,这中间我们要做多少事!我们得咨询原来中央电视台是怎么做的,在法律上是不是有漏洞?还有整个策划文案的撰写,包括一些细节上的推敲。但我们在24个小时内把这件事搞定了,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原来的同事,主持过十几届中央电视台广告黄金资源拍卖的周罕见。

到了3月21日早上6点30分,我被闹钟叫醒。发布我那著名的早上60秒语音的时候,我心里想了一下,语音发出去就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如果发出去能够引发市场震动,成为今年营销界、广告界、传播界的一个大事件,这件事就做成了一小半。如果成了新媒体的标王,拍出一个非常高的价格,那这件事就做成了三分之二。而拿下这个标王的企业,又做成了一次非常漂亮的营销,这件事才算全部做好。我如果把手指按下去,把语音发出去,这个球就不在我手里了,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我完全不知道。

总之,2016年3月21日早上6点30分,我这个色子就这么掷出去了,将近700万的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订阅用户同时收到了我这条语音,随后大家又看到了一张照片,就是我和papi酱的合影。在这张合影里,我们各拿着一本书,我拿的是《超预测》,papi酱拿的是《必然》,这两本书都是我们店里卖的——我干什么事都不忘记做点儿买卖。这两本书和这张合影就是在提示整个市场:大家不妨用超预测的精神来猜一猜,这个广告资源拍卖最终达到的价格,必然会是一个什么数字?这条消息发布之后,在业界还是引发了一点儿震动的,至少我个人的微信、朋友圈里面,当天是被这个消息刷屏了。有的骂,有的赞,有的捧,有的黑。

这件事是预先策划好的吗

我的一些朋友问我:“你小子怎么策划了这件事?”我跟他们说,这真不是策划的。如果大家这一生也想要置身于这样的大事件中,并且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我有三点心法在此向大家公开。

第一个心法,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在策划什么,我只是在预见。所谓的策划就是我已经预见了一切,于是我对一个事件进行了安排。比如春节联欢晚会,可以说是某个人策划的,但是商业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预见。我们作为一个创业者,对整个市场、对消费者的心理,其实根本无法把握。所以我经常打一个比方,创业者就是一只小老鼠在钻迷宫,迷宫是老天爷设计的,最后是不是有人能幸运地钻出迷宫,谁都不知道。

我们作为一只小老鼠能怎么办呢?我们能干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勇于和勤于去判断趋势,什么地方透出一点儿光亮,要赶紧迎上去,千万不要懈怠,虽然那个光亮不见得是出口,但是判断趋势的这种警觉性随时都要保持。第二件事,走错路该怎么办?要长记性。同一个错误不犯第二次,一条错误的道路不走第二次,不就得了吗?第三件事最为重要,就是勤快。这只老鼠要飞速地在迷宫里面窜来窜去,而且要记性好,还要懂得判断趋势。如果老天爷最后要放一只老鼠出去,那只老鼠是不是要符合这三个特征?我、徐小平老师和papi酱团队的那段故事其实就验证了这一点。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一定会策划出这件事,但是在这件事发生之前的一个月,我们就关注到了这个现象。我们不仅仅是聊天,还做了大量的事情,我们找网红去策划、座谈、阅读、思考。所谓的预见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在最有利的地方等待一个大机会的到来,即使这个机会不来,我们也认了。所有的事情都是预见,这是第一个心法。

第二个心法叫会意——这里不是指汉字造字法。过去的传播,人们要争取的是什么?是同意。我说一件事你们得信我;我这件事干得漂亮,你们得夸我,得点赞。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没有这种好事了,我们无法让用户和传播对象对我们表示同意,最多能做到的是会意。我们定了一个主题,然后大家都来讨论这件事,无论是骂是毁还是赞,都把各自的意思汇集到一个点上,这就足矣。很多公司的PR部门最怕的事情就是别人骂自己,所以要删稿,要阻挡某件事情的传播。其实很多人都错了,如果这个主题是我们自己定的,那么我们在传播上就已经赢了。比如“网红”这个称呼,徐小平老师说:“我就是投资界的网红,你就是读书界的网红。”其实谁愿意承认自己是网红?“网红”这个词并不是特别好听。但是为什么我们敢于承认?既然这个词大家都在用,我管它精确不精确,我管它是不是有贬义,先“会意”过去再说。如果这个概念还没有人占据一个地标性的位置,那我们就制造一个事件,然后去占据它。所以现在大家谈网红,往往会和徐小平、罗胖连接在一起,这是我们主动“会意”过去的。我不是不知道有人会骂我,但是没有关系,会意比同意更重要,这是第二个心法。

第三个心法是故事。我们店里经常卖一些怎么讲故事、怎么写故事的书,但是过去的故事往往发生在舞台上、荧幕上,是可以策划出来的。当年我在电视台工作的时候,评判一个故事好不好的标准是主题、结构、细节、节奏这四个关键词。但是在互联网环境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你能定主题、定结构吗?不可能,以前的那套方法论过时了。所以我在电视台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论,也是四个要素:悬念、角色、冲突和细节。

比如papi酱这件事,为什么广告招标拍卖是一个好故事呢?因为它首先树立了一个悬念:到底能拍到多少钱?最后摘得标王的企业会是哪家?摘得之后它会怎么玩?这些汇总为一个巨大的悬念。而且,我们把招标拍卖的时间安排在发布会的一个月后,3月21日发布,4月21日才进行拍卖,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这个悬念会持续发酵。

第二个要素就是角色,独角戏肯定不好看,舞台上得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比如papi酱和她的团队在前端,后面有两个资本方的代表、操盘策划的人,就是徐小平和罗胖,这两个人站在身后。然后有一些人反对,有一些人支持,有一些人说会拍得很高,还有一些人说根本就不值钱。这样一来,舞台上就布满了各种角色。

第三个要素,一定要有冲突。如果没有人骂你,如果这件事情没有负面的角度存在,你觉得这还是一个好故事吗?当然,最关键的要素是细节,一个好故事一定充满了细节。《哈里·波特》是个好故事吧,但是这个故事最后一定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细节的感念,比如分院帽,还有巫师骑着的扫帚。所以当我们把papi酱的故事扔出去的时候,它还不是一个好故事,因为它只有前面三个要素。悬念是我们设计和抛出的,角色是大家自动汇拢过来的,冲突不是我们引发的,很多人批判,很多人反对,就形成了冲突。但是还缺最后一个要素,叫细节,这个细节会落在谁身上?当然就是最后中标的标王,也就是拿下这个广告资源的企业。这个企业是什么样子的?它的老板为什么做了这个决定?他在决定的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他的狂喜,他的犹豫,他的决断,最后都会并入这个故事的结构,让这个故事成为江湖上的传说。

做事就要做大事

除了这三个心法,我们罗辑思维还有一个做事的心法:一定要做一件大事。我们办公室里有一句特别没节操的话,是我安徽老家的一句粗话,叫“劫就劫皇纲,嫖就嫖娘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做事就要做大事。这句话在我们罗辑思维的会员群中,在熟悉我们的人当中,是广为流传的。这是我们的精神内核,做事就要做得拔尖儿。

Papi酱这件事是怎么做出来的,大家都清楚了。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浮出来了,这个广告它到底值钱不值钱呢?是不是像罗胖讲的那么值钱呢?

传统广告界对于广告资源的定价,是有一整套科学方法论的。这个方法论的核心概念叫“千人成本”,就是一条广告传播给一千个人对应的广告花费是多少钱。我举个例子,比如说papi酱一条视频有1000万人看了,贴片广告也会被1000万人看到,那假设我出100万买下了这个广告资源,千人成本就是一毛钱。判断这个广告是买贵了还是买便宜了,关键就看这个数字——千人成本。

我想说,这个测算方法本身就错了,因为它过时了。互联网时代出现了全新的维度,而千人成本是一个平面和静态的维度,已经没有办法解释这个世界出现的新事物的价值。这好像有点儿兜售papi酱广告的嫌疑,但我只是想说清楚这背后的理论。

互联网时代,第一个出现的新维度就是高度,这一点其实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papi酱事件出来之后,大家都觉得这个事情自己要说两句,要关注一下呢?就是因为形成了一个高度,形成了广告市场上的一个地标。我们要把它定义成新媒体中最值钱的一个标王,它在历史上就会具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它的价值自然就要高很多。

第二个维度是,在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创新具有一个开放式的结构。这话怎么讲?人类原来的创新是一种在时间里绵延的行为,也就是说,后人的创新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的,大量的创新、发明,其实都是从前人那里借用过来的一些技术基础。

比如欧洲人在中世纪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发明了钟表、机械等一整套技术,但是在这个技术的基础上发明出蒸汽机,则是18世纪晚期的事情,由英国人瓦特改良出来的。而在蒸汽机的基础上发明出内燃机,又花了近100年。所以,永远是后人踩着前人的肩膀往前走,在时间上这些创新者都是隔代的人物。

可是我们这个时代就不一样了,时间这个维度突然消失了,我们是同一代人,今天你踩着我的肩膀,明天我可能就踩着你的肩膀,我们在同一个时间点上进行创新的协作,这叫“开放式的创新系统”。

互联网趋势专家、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老师给我举过一个例子,他说街舞原本只是美国一些黑人小孩在街头跳的一种舞,本来只能在社区里传播,我学一下,你学一下,要创新是非常慢的。但是有了互联网视频之后,全世界的人都在看。人类是有争胜心的,看到一个小孩跳得好,自己就会努力跳得比他更好。所以,有了网络视频之后,人类街舞的水平是突飞猛进的。因为这个人的姿势、技巧,别人一琢磨就学会了,马上就可以在上面做一点点改良和迭代,这可能就发生在一天之内,但是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因此,创新的速度会急速加快。

从雕爷拍卖学费说开去

在我们这个时代,所有的创新都呈现出俄罗斯套娃的结构,就是里面有一个很小的娃娃,外面套一个大的,再套一个更大的,最外面还能套一个更大的。

papi酱就是这个事件里最核心的那个俄罗斯套娃。我们罗辑思维和徐小平老师通过设计,在外面套了一个更大的娃,就是把这件事的意义提升为“中国新媒体黄金资源第一拍”,即将诞生新媒体标王。最后拿到标王的企业,它不仅是拿到资源做广告,它实际上获得的是一个机会,就是在这个套娃外面再套一个更大的娃娃的机会。

这话怎么讲?我得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前不久,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号里发生了一件事,关于我和雕爷的事。雕爷是一个著名的企业家,他今年要到马云开办的湖畔大学上课,交了36万学费。有一次我们私下聊天,他说:“我能不能把课堂笔记做成一本书呢?把我在课堂上学到的加上我自己延伸的思想,写成一本书。”我说:“好啊!”他说:“可是我这个人懒,万一写不下去,半途而废了怎么办呢?我有一个主意,我能不能把自己的学费给众筹拍卖了?”后来我们真的就在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号里把这36万学费分成了两个部分来拍卖,一部分是一份一万块钱,共18份。雕爷把课后写的文章提前给这18个人看,将来出了书,版税也跟这18个人分。但是他还留下了一个份额,这个份额就贵了,高达18万。拍到之后有什么好处呢?谁花18万买了之后,雕爷替他上学,他的企业如果有什么问题要问马云,雕爷替他去问马云。然后他还能带五个人跟雕爷一起吃饭,雕爷当面告诉他在湖畔大学都学到了什么。我说句心里话,这就值18万吗?来竞拍的明摆都是冤大头啊!

但是,那天晚上在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号里拍卖的时候,居然有18个人出价想把这18万抢走。最后是谁抢走的呢?是罗辑思维的一个铁杆会员,叫黎叔,他开了一个小面馆,叫有它小面。黎叔的团队做了精密的准备,通过密切的配合,在第三秒把它拍下,余款是在第四秒付进来的,所以他把这18万元的份额抢走了。

我很奇怪,就问他:“黎叔,你为什么要买这个东西呢?”他说:“虽然我不知道它有什么用,但是我知道跟着罗胖、跟着雕爷,这18万一定是值得的。”我说:“你后悔可别找我,我可不知道怎么玩。”这是实话,我当时真不知道怎么玩。但是就在第二天,黎叔和他的团队居然发了一个公告,说我们拿下了雕爷18万的一个独有名额,但是一个人玩有什么意思呢?我们决定放开,跟大家一起玩,我们再来众筹,把它切成若干份儿又卖了一轮。最后应该是赚到钱了,而且黎叔握有一个在未来一到两年里和雕爷这样的营销高手共舞的机会。他能玩出什么天花乱坠的事情,我现在完全无法想象,我能够知道的就是“逮着蛤蟆肯定能攥出屎来”。黎叔的团队在未来两年,可有的玩了。这就是在一个套娃外面套一个更大的娃,这是高层次的玩法。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这个时代资源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创新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就是俄罗斯套娃的关系。有人可能会说:“罗胖,你说这么多不就是想说papi酱的视频很值钱吗?你不就是想抢在拍卖之前替她把这个价格拱上去吗?”

你们还真误解了我的意思。我的意思其实有两层:第一层,如果你不会玩,那你一定会亏本,而且很多人都会说你是个冤大头。当了标王就意味着你在同一个标的物上出钱最高,不是冤大头是什么?这可能会对你的企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我建议你不要玩。第二层是,这件事还有另外一个空间,如果你想出罗胖我现在根本就想不出的更高明的玩法,那你就尽管出价吧。因为你的价值根本不是papi酱视频本身给你的,而是你作为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这是我特别想说的一句话。

和不确定性共舞

我在北京的沟通会上还说过另外一句话:“这哪里是拍卖什么广告,这是标王企业为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定价。”就是说,你的玩法、你的想象力和智慧达到了500万的层次,你才应该出500万;达到了1000万的层次,你才应该把竞拍价格顶到那个位置,否则千万不要玩。

这番话出口之后,很多人产生了误解,不高兴。有的人说:“我觉得它就值300万,是不是我的智慧不如那个出800万的?”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说明这背后的道理。

有人可能会问,怎么叠加一个更高水平的玩法呢?其实我也不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层次,更高的想象力我其实也没有。但是我可以讲清楚这个原理,就是你一定要找到我们给你的这个层次上面的不确定性,你所有的智慧、想象力、玩法都是叠加在这个不确定性上的,这就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之处。

举个例子,中央电视台拍卖《新闻联播》之后5秒的标板广告,一切都是确定的。时长是确定的吧?5秒。播多少次是谈好的吧?从哪天开始播到哪天结束也是确定的吧?一共能够覆盖多少人,也是可以测算出来的。所以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相对来说确定性比较高,但是新媒体就完全不一样了。就拿papi酱这次拍卖的资源来说,我们说的是一条广告,但我们没说时间有多长。3分钟的正片,你觉得后面能够接多长时间的广告?一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五个小时有没有可能?你可以随便去想,只要找得出合适的玩法,你就可以无限地想象下去。

假设有一个电商老板,现在很头疼,希望借助网红的力量来给自己卖货,但是papi酱只卖广告不卖货,怎么办呢?他可以把这条广告拍下来,把这个资源掐在自己手中,然后发起一个papi酱模仿大赛,民间人士都可以来卖他店里的货,当然参赛选手制作视频的风格要尽量模仿papi酱剪辑的节奏、神态的表现。有很多人来参与卖货的话,当中自然会有佼佼者,从中找出10个、20个或者50个人的视频,贴在papi酱视频的后面,这不就变成了一个很长但是很欢乐的作品吗?观众不仅不会烦这个广告,还可以叠加更新的玩法。哪个网红卖货效果最好,还可以给他一笔大奖——既然出得起那么高的广告费,再给点儿奖金算什么呢?算下来,通过一次广告购买,这个电商老板收获的东西其实有很多。不仅在传播的层面有收获,还获得了一个势能的高位,而且做了一笔实实在在的生意,最后,他还识别了一批人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最贵。这个玩法不就迭代了吗?这是基于时长的不确定得到的玩法。

其实还有第二个不确定性,我从来都没有说过。papi酱的广告一周更新一次,如果我是京东的人,我拍到之后,可以选择现在不播,而是在今年的11月10日把它播出来。播什么内容呢?五个小时的广告。一秒的视频在技术上可以分成24帧,每一帧画面我可以放两个二维码,那么五个小时的时间大概可以放出来80多万个二维码,这可比2016年春晚上阿里巴巴放出来的敬业福还要多。每一个二维码后面可能是一个商品,可能是一张优惠券,也可能是一个赠品。一场80多万个资源位的促销活动就此展开了,我可以号召全国的消费者带着一种游戏精神到我这个视频广告中去寻宝,我也完全可以凭借这个行为去截获淘宝“双十一”的流量。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瞎想。

最重要的不确定性还是来自人。很多传统企业说,你们互联网企业这么会玩,还让我们怎么玩?没有关系,你也可以借用这个不确定性。假如你财大气粗,可以把它拍下来,然后反过头去面向社会搞一个papi酱广告创意征集大赛,全国做创意的营销人、广告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出名的机会,都会帮你想办法。最终你用了谁的方案,可以给他一大笔奖金。这不就是叠加出来的玩法吗?

人的不确定性也包括papi酱本人和她的合伙人杨铭。如果你搞出一个新玩法,你可以说服他们,这是传统媒体广告完全没有的一个特征。一个电视台、报社给你的广告资源,都是谈好后就按合同执行。可是papi酱和她的合伙人是人,你可以说服他们。如果我们罗辑思维有资格去竞拍这个广告的话,我可能会这么干,比如说,我出800万拍下来之后,向全世界宣布,罗辑思维是一家创业公司,我们距离上市还有很远的道路,但是请注意,我们手里有这个广告资源,我们已经和papi酱的团队商量好了,这一则广告会在我们上市的那天播出。从现在开始,一直到罗辑思维这家公司上市,其间哪家企业、哪个机构、哪个人帮了我们,我们都会在上市那天播出的广告中展现你的品牌,或者你想向公众说的一句话。这是我们这家创业公司在上市之路上赢得各种资源和帮助的一个噱头,其实大家也不见得一定想做广告,但至少我这个标王愿意带领我的合作者一起玩,这难道不是一个很漂亮的姿态吗?只要方案够好玩,你完全可以说服papi酱团队,他们凭什么不接受?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双赢的博弈型社会。

我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种玩法,但我心里知道,一定还有更高明的玩法,但是罗胖我的脑袋瓜子不够用,你可以想出更好的玩法。总而言之,这个时代有一个巨大的机会——社会上很多优质资源看起来是那样的,但是你仔细分析下去,会发现有很多不确定性,一旦你把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叠加到这种不确定性上,就会搞出全新层次的玩法。无论是用于企业的运营,还是产品的营销,最终你会发现,成本效益比非常之划算,这就叫“和不确定性共舞”。如果你理解了这个思维,我就可以回答一些对我们这个玩法的置疑了。

质疑1:罗胖在恶意透支papi酱的未来

有一个置疑是这样的:papi酱是一个多么貌美和有才华的女子啊,她安安静静做她的视频不好吗?现在你罗胖和徐小平代表资本的力量,把她急促地商业化,这是在挤压她未来的生存空间。这次虽然拍出了一个标王,可将来还能有这个价格吗?papi酱的广告价格一定是一路下滑的,直到接近一个正常水平。你们让一个女子突然站到历史的山峰,然后一路下滑,这不是在恶意透支未来吗?

这个置疑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网红本身就是一件不确定性的事,现在你爱看papi酱,过了半年、一年、两年,你还爱看吗?谁都说不准,因为这是一个基于人的生意。也许有一天papi酱会说:“我不愿意在现实中苟且了,我要去看诗和远方。”她旅游去了,不愿意吃这个苦了,不更新了,那广告费不就没得赚了吗?所以现代商业实际上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个机会称之为“恶意透支”。但是我可以反过来说,把未来的价值在今天一把提现,落袋为安,有什么不好呢?

其实整个现代经济金融体系不就是在做这件事吗?有的人对未来不确定,所以拼命存钱,把今天的价值放到未来再兑现。有的人就天天从银行贷款,把未来的价值放到今天,这也是在透支未来,那你说这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呢?这其实叫“金融安排”,金融的本质就是跨时空整合资源。

我们给papi酱团队出了这个主意,到底是害她还是帮她?如果你非要说这是恶意透支未来,我也没有办法,但是我知道,这个团队如果今天就能够把未来两年老老实实做视频、规规矩矩接广告的收益,利用这次拍卖一把兑现的话,如果我是创业者,我是接受的。因为我把未来的不确定性固化了,这就叫“和不确定性共舞”。

质疑2:罗胖是在恶意炒作papi酱

还有另外一个角度的置疑:罗胖你既然说网红这个东西红不长久,过了半年、一年,大家就不爱看了,就没有什么商业价值了,那你罗胖还玩什么呢?你这不就是在恶意炒作,然后就不管papi酱了吗?

这个置疑听起来也有道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恰恰是我们要做这次新媒体广告标王拍卖的理由和原因。papi酱现在的视频形式会一直火下去吗?会火两年、十年吗?就算我们信,papi酱自己都不会信。那好,我们就趁她最红、流量最大、观众最多的时候,帮她获得一个地标性的位置,把她标定在一个历史制高点上。这就意味着,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会记得这个女子,知道她曾经创造过这个地标。这对她一生的商业生涯都是一笔重要的财富,即使过段时间她的视频不红了,凭借其他形式的创新,她也有机会卷土重来。这笔财富是她终身的瑰宝。

我随便举个例子,有一位老人家叫褚时健,80多岁去种褚橙。褚橙后来名扬天下,就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搞出过另外一个地标——红塔山烟草,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界的一个奇迹。所以,大家因为前面一个地标,给他后面的创新极高的评价。如果没有红塔山烟草,能有现在的褚橙吗?

papi酱,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非常聪明又勤奋,还有那么高的学历,加上她自己说的——“集美貌与才华与一身”,现在获得了这样的地位,将来她的商业道路会不会更加平顺呢?所以,你觉得我是在帮她还是在害她?这个玩法是熨平了她将来的商业道路,还是让她的商业道路变得更加崎岖呢?这就叫“和不确定性共舞”。

在这个时代,一个人能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就是用过去发生的事的延长线去判断未来,不管你认为网红红不长久,还是认为这是恶意的透支,都是在用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未来,都是错的。这个时代更高明的玩法是“和不确定性共舞”。

也许有人说:“罗胖,你做这期节目是不是想炒高标王的价格?”其实,无论拍到300万还是500万,作为单条视频的广告来说,都已经是标王了,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情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

我相信,随着2016年4月21日新媒体标王拍卖成功,有个话题会自动浮现出来,叫“从人的角度重估一切商业价值”。等标王出来之后,我再跟大家讲这个话题,它会是一个更深刻、更精彩的东西。

冯鑫反思:上市、资本和业务贪婪

暴风是第一家拆除了美元投资架构之后在国内A股上市的科技公司。2015年上市之后一度很受国内投资者的追捧,市值曾经高达400亿人民币。但是如今公司的市值下跌到不到50亿。7月6日公司公告说,创始人和控股股东冯鑫持有的部分股份被法院冻结,又让暴风再度被媒体关注。7月9日,暴风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冯鑫和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的对话记录,作为暴风对此次事件的回应。在其中,冯鑫很坦诚地反思和总结了造成公司当下困境的原因。我们把这部分摘编了出来。

冯鑫把原因归结为三点:

第一点是,暴风没有利用自己作为上市公司的优势,在市场上进行融资和并购。冯鑫反思说,同期上市的其他公司比如昆仑万维和迅游,都在三年内做过融资和并购,但是,“由于我和团队在这方面零经验,能力也很差,所以没有完成任何一次的融资和并购”,导致了暴风上市后,“最有价值的能力完全没有被释放”。

第二点仍然是关于资本和钱的。冯鑫认为,自己和团队对“不同属性的钱有不同的使用方法”这一点没有明确的认知。在这里,冯鑫主要是指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股权融资的成本很高,要求公司出让股权;债权融资不需要出让股权,但是要面对利息和偿还的压力。“债权的钱没有认清应该如何运用,实际上我们是当成股权的钱来用的。股权融资也要向投资人负责,但责任是把公司经营好。使用债权的钱,在每一笔融资发生的时候,就要对它的最终结果负责。”这一次的股权冻结事件,就是由此引发的。

第三点是关于业务专注度的反思。暴风上市之后,布局了虚拟现实、互联网电视和体育几个新业务板块。在冯鑫看来,如果足够专注的话,首先应该只做电视和虚拟现实公司魔镜。然后,如果对虚拟现实的产业环境变化足够敏锐,就应该更早一年聚焦在互联网电视上。

总之,这三个问题是:上市公司没有融资和并购,对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认识不对,以及在业务布局上的贪婪。

冯鑫在谈话中提到的应对方法,最重要的就是重新专注。他会用10%的精力对那些“在膨胀心态下的业务进行梳理,大量的减负和重组”,包括暴风影音、暴风体育和暴风的虚拟现实公司魔镜;然后,剩下的精力用在确保互联网电视业务能够持续增长,“这件事需要的资源和钱永远都是第一位的重要。”

北京奥运十周年|抛弃“唯金牌论”,奥运改变你我的运动观

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2008年至今,中国体育的观念和改革,一直在路上。

无论是体育领域的大发展,还是你意识观念中“唯金牌论”潜移默化的改变,一切,都从北京奥运的烟火升腾开始。这就是奥运遗产。

2009年8月8日,中国第一个“全民健身日”设立;2011年,《全民健身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公布,使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每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持同步;2014年,中国政府正式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群众体育工作被提升到新的高度;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通过审议,未来15年,提高中国人民健康水平将成为政府重要的工作核心之一。

落实到具体消费层面,过去占据巨大比重的实物型体育消费(购买体育服装)比例开始降低,参与型体育消费(参加体育活动)和观赏型体育消费(观看比赛)的比例快速增长。

而天猫大数据显示,对于体育项目的消费投入,也在经历最初的乒羽小球独大到足、篮等大球走俏直至最近几年的多元化,瑜伽、游泳、健身、骑行……中国人对于体育运动的选择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大国心态,抛弃“唯金牌论”

很显然,成功举办北京奥运让国人的视野更加开阔、运动习惯开始改变,体育观念开始更新。

呈现在奥运赛场上,人们不再像过去只关注中国代表团的成绩,开始更加注重体育赛事背后蕴含的精神属性和娱乐属性,开始把体育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从这个角度看,2016年里约奥运会可以被当作沉淀后的一次勃发。

民意调查显示,60%的受访者对“首金”不在意,67.2%的观众认为像孙杨、杜丽那样冲金失败的运动员依旧配得上掌声,付出努力即便没有获得奖牌的运动员也值得称赞……

《人民日报》相关评论也指出,像傅园慧们坦然面对成绩与奖牌,“输得起也赢得起,才是真正的大国心态。”

似乎不经意间,唯成绩论、唯金牌论已经悄然走远,中国老百姓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在“段子手”傅园慧和秦凯何姿夫妇“撒狗粮”求婚这样的个性符号上。

不是观众们不在意成绩,而是他们更注重运动员的个性彰显以及比赛跌宕起伏的过程,你必须承认,中国人对于体育精神的理解更加成熟和深刻了。

然而,这不是一届奥运会带来的变化,是过去近10年中国体育事业和产业大发展、中国老百姓积极观赏和参与体育后发生的质变。北京奥运会催生出了中国体育的一个新时代。

直到今天,对于大多数亲历了那届奥运会的中国人而言,一切似乎并不那么遥远,恍如昨日。因为那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举办的第一届奥运会?因为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取得了奖牌榜第一的位置?

是,又不尽然,也许正是太多的变化悄悄根植于我们的生活与思想中,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一切才显得历久弥新。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