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lexibility

mentaltoughness20180716.jpg

一张一弛,达之道也——生命的张力

DeepCreator:要拥有弹性,支撑平台和武器库很关键,另外,还有松弛调节机制也很重要。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译文: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译文:所以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使他的身子穷困,并且使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借此来使他的内心震动,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才干。

flexibility.jpg

罗胖60秒:规矩是理想,也是现实

  1. 那天我和一位法律界的人士聊天,他说了一个很奇怪的观点:

过去法律人一直追求的是执法必严,但是真要是到了未来人工智能的时代,法律会被一丝不苟地执行。机器嘛,它是不会考虑例外的,也不会遗漏,那法律的尺度反而要调松一点。

  1. 为啥?因为现在的法律法规,就已经考虑了执法不到位的情况。如果全部到位,那就太严了。

  2. 举个税收方面的例子。现在的税收比例,是考虑到了征税漏洞在内的。如果所有的税收都可以一分不差,按照规定征收上来,而税率又不变,那总体税负就太高了。

  3. 所以你看,

任何规矩都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一种理想,要不断向它的目标逼近。

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现实,它的现状就已经容纳了很多不那么理想的东西。

所以,规矩是要随着执行规矩的能力变化的。

真正强大的人 从不惧怕低谷

人在低谷的时候,只要不停下脚步,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是上坡路。更何况,年轻的时候多吃点苦,对将来一定是有好处的,为什么要害怕呢?

对于那些一直在前行的人而言,低谷从来不会成为他们的绊脚石,反倒是引领他们走向巅峰的起点。因为他们懂得在低处积蓄力量,换取行至高处时的展翅飞翔。

认识一个人的能量,不是看他胜利时的意气风发,而是要看他失败时能不能泰然处之。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拐点理论:任何一段上升趋势的开始,一定都是从位于最低处的某个点延伸开来的。

换言之,所有的低谷,都意味着转变的开始。所谓绝处逢生、柳暗花明,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什么才是真正的强者?

是在高处时有底气,在低处时亦不失勇气;是担得起最好的,也受得起最坏的;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全力以赴,不卑不亢。

跨越低谷很难,却是走向山巅的必经之路。

我们总是要在走过足够漫长辛苦的旅程之后,才能看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不能容错的系统肯定是脆弱的

整个《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只基于一个 类比 ,我们的思考系统就好像是个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一样,需要不断升级 —— 既然“生产厂家”不提供这样的服务,那么我们就只好不断自主升级……

把人脑比作计算机,我其实并不是第一个。据我所知,第一个这样类比的人,是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嗯,你一定早已经听说过这个人。晚年的时候,他有一本未完成的书,后来由耶鲁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是:

The Computer and the Brain

我们从计算机上可以学到的,其实是 极少数极少数聪明人 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约翰·冯·诺伊曼显然就是地球上存在过的极少数极少数聪明人之一。今天的计算机科学里(包括它的“邻居”工程学里),都有一个重要的概念:

容错(Fault tolerance)

如果一个系统不能容错,那么它就是脆弱的。因为 任何一个在现实世界里运转的系统所面对的,必然是一个不完美的、不理想的、各种意外频繁发生的现实世界 。有一点错,就直接停止运转,那系统基本上就是个废物。

从这一点上来看,绝大多数人在没有恰当训练之前,不懂得容错,就基本上跟废物差不多。看看那些易怒的人罢。有一点差池,他们就暴跳如雷,大脑充血,系统完全瘫痪…… 这不是废物是什么?其实他们比废物还可怕。暴怒的人不大像一个失灵了的冰箱,坏了也就坏了,暴怒的人更像失控的火车,要冲出轨道,毁掉停下来之前撞到的一切……

也就是说, 我们最好给自己的操作系统设置一定的容错机制。 比如,遇到貌似不能沟通的人(操作系统不同),多想想,就知道起码有以下几个选择:

直接停止沟通(注意不要引爆自己的情绪进而浪费时间);
只沟通能沟通的(为了节省自己的时间精力)
换个方式沟通( 开个虚拟机玩玩?)
伪沟通……(为了避免引爆对方的情绪浪费自己的时间)

你看,这就是给自己创建了“容错机制”之后的效果和好处。许多年前, 我放弃了争论,而因为写《重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 我甚至觉得应该好好考虑是否应该放弃对他人和外界的评论了 。或者,至少放弃 对外界或者他人的负面评论 —— 即便人家是错的,不好的,我的评论真的有多大意义吗?与其花时间在那上面,还不如做点自己认为对的事儿更好一些罢?

工程学里有一个概念,叫“ 冗余 ”(Redundancy),就是约翰·冯·诺伊曼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

所谓冗余设计,就是为了能够让一个机器(或者系统)在非正常情况下也能运转,要把一些关键的组件安放一个以上…… 万一其中一个坏了,机器依然能够正常运转,甚至可以在机器的运转过程中修复或者替换那个坏掉的组件。

大型货车有很多轮子,并且还常常是每一组由两个轮子并列构成,就是这种设计思想的应用。所有轮子同时坏了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某个单个的轮子坏掉,完全不影响大型货车的正常功用。这样的设计使得系统更为可靠。

细想想, 我们人类自身就是个“冗余度”很好的设计 ,我们有很多重要器官都是有一个以上的,比如肺、肾、手、足等等。所以,摘掉一个肾、断了一只手、少了一条腿、瞎了一只眼、掉了一只耳朵、少了几根手指或者脚趾…… 这些本质上来看都不大影响一个人继续生活。

为什么头、心脏看起来更为重要,但只有一个?(这是个很深刻的问题,不在此文讨论范围……)

约翰·冯·诺伊曼观察到这个现象,于是在工程学里提出了“冗余”的概念;也就是说,

没有冗余度设计的系统,通常不够健壮,不够可靠。

不仅我们自身就是个“冗余度”很强的设计,放眼望过去,整个世界也是个冗余度很强的设计,不是吗?从这个角度望过去,那句话是对的:

这地球不是少了你就不运转了!

是啊,多个正确的你我,少个错误的他或他们,又怎样呢?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实这世界还是一样的,它从来都是以不完美甚至千疮百孔的状态持续运转……

现在,我们知道了:

有容错能力的系统更为强壮,有冗余度设计的系统运转更为持久……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个人就开始不太在意遇到的人们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了,即便是有些之前实在令我厌恶的缺点,我也尽量尝试着忽视它们 —— 因为我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容错能力很强的系统。

实践过程中,我发现这是很难的。除了因为这样做的时候通常要么显得虚伪、要么显得无原则(这两个都是我十分讨厌的性格特质),更是因为这么做多少有点感觉浪费时间。必须适应一段时间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实:

一切更为健壮的都要耗费更多的成本。

是啊,别的车只有四个轮子,你却要给自己搞八对轮子,肯定便宜不下去啊!实践一段时间,你就会跟我一样有所体会了,好处还是很多的。

比如,我自己不仅反对中医,也讨厌中医,甚至一度认为“怎么可以相信一个竟然蠢到相信中医的人呢?” —— 请原谅我在上辈子时使用的措辞……

可等我打开 容错模式 之后,才“发现”另外一个可能让之前的我无比震惊的 事实 :相信中医的人群里,也有很多聪明人(其中的一些肯定比我聪明),也有很多有趣的人(其中的一些肯定比我有趣),反正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 不管是正向的学习,还是反向的研究。

有了容错机制之后,最重要的收获是:

学习范围广了,思考更为深入了。

这很容易想象,一个更为健壮,一个更为强大,一个更为可靠的系统,当然走得更远,做得更多,长得更快……

另外一个经验是,

容错是自己的事儿。

…… 至于那个“错”,尽量别公开。这跟计算机一样,“遇错报警”,以便及时处理,这确实是容错机制中常用的手段;但计算机是遇错向自己的系统报警,而不是向别的系统报警,道理也很简单,对别的系统报警没用啊!一般来说,公开不见得有好处,甚至有坏处 —— 这么明显会做会阻碍你更多的“容错”的实践和机会。

当然,有些事情除外, 有些错,容不得。又当然,在这里我就没必要做伦理教育了罢?

切换模式:苍蝇与蜜蜂的启示

fly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讲述过一个奇妙的实验:

把一群蜜蜂和苍蝇装进同一个玻璃瓶里,将瓶子横着放平,让瓶底朝着窗口,看它们会有什么结果?那些向来善飞而又勤劳的小蜜蜂不停地在瓶底附近飞舞,一次一次撞到瓶底,企图找到出口,直到筋疲力尽,累饿而死。苍蝇可不管什么瓶底和瓶口,哪里光明还是黑暗,在瓶子里乱撞,不到两分钟的功夫,纷纷从瓶子口逃之夭夭。

(Peters and Waterman,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1988, p. 108)

怎么会是这样结局?

难道是蜜蜂飞翔能力太差?不是;难道是蜜蜂的眼睛不好?也不是。我们都知道,蜜蜂和苍蝇的眼睛都是由许多独立的小眼紧密排列而成,人们管它叫复眼。复眼的构造精巧,功能奇异,能够随时辨别太阳的方位,确定运动的方向。蜜蜂平时就是靠着复眼准确无误地找到蜂蜜,回到蜂巢。人们还按照蜜蜂复眼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制成了一种导航的航海仪器——“偏光天文罗盘”。不管是太阳尚未升起的黎明,还是阴云密布的黄昏,有了这只罗盘,船只都不会迷失方向。

问题显然不在眼睛上。因为瓶底朝着窗户,蜜蜂便不停地在亮处寻找出口,却碰到蜜蜂怎么也弄不懂的玻璃,对阳光的敏感和执着使它们不肯到瓶口 —— 那个黑暗的出口去。是呀,黑暗与出口怎么能联系在一起。但是苍蝇可不管什么光明与黑暗,它们四下乱飞乱闯,瓶子又这么小,碰上瓶口的机会太多了,一群头脑简单、貌似全无所追求的苍蝇就这样获得了自由。

卡尔·韦克的总结如下:

"这件事说明,实验、坚持不懈、试错、冒险、即兴发挥、最佳途径、迂回前进、混乱、刻板和随机应变,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应付变化。"

可是,除此之外,我更多看到的是另外一回事儿。

蜜蜂在这个情况下显得过于“只有一根筋”,所以才吃亏。苍蝇相对于蜜蜂,并没有更聪明或者更愚蠢,或许苍蝇也一样是“只有一根筋”,只不过当前的局面对苍蝇的行为模式更有利罢了。

试想一下,

咱不用那只瓶底透明的瓶子了;而是做个暗箱,只开个小孔,透进一点弱光。把苍蝇和蜜蜂放进去,结果会怎样?肯定是蜜蜂会顺着光率先飞出来,而乱飞乱撞的苍蝇呢?估计也有累死在里面的,因为靠乱飞乱撞碰到那个小孔的概率其实并不高、甚至很低……箱子越大苍蝇能飞出去的概率就越低。

于是,我的总结是这样的:

无论是谁,若是只有一根筋,总有一天会倒霉。

这就是独立思考能力。其实,这个实验流传颇广,但是,你却很少见到我这样的见解。独立思考这事儿,说难也难,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别说独立了,连思考都不做;说简单就特别简单, 凡事儿多琢磨一会儿。一旦真开始想了(思考),就可能得到不一样的结论;收获多起来之后,遇到重要的事儿,一般都舍不得不想 —— 知道不多想想就会吃亏的。

过去的许多年里,我不断“跨界”:大学没学会会计,毕业后只能从谁都能做的销售开始…… 然后从销售到教师,从英语教师到时间管理书籍作者,从留学培训领域到互联网创业,从电商导流到比特币,从比特币到互联网创业早期项目投资,现在再回头杀回在线教育……

想知道我的窍门是什么吗?很简单,我不是“只有一根筋的人” —— 过去我也是一根筋的罢?最早的时候甚至可能连根筋都没有罢?可是,思考过一根筋的窘境之后,怎么可能再是一根筋的人了呢?知识的获得就是不可逆的。

刚刚冲进一个新领域的时候,我会把自己调整为“苍蝇模式” 。我知道自己尚未建立“正确的敏感” —— 如果在这新的世界里,“光”能够指引“方向”,那么我知道我刚冲进来,甚至不知道“光”是什么,也不知道“光”在哪里……我也不知道这里跟我一块儿飞来飞去的,谁是苍蝇,谁是蜜蜂,事实上它们都长得差不多…… 所以,在我找到“门道”之前,我就是一只苍蝇,乱打乱撞实际上就是最佳的选择、最佳策略。

每次都一样,在一顿乱打乱撞之后,总是能突然之间找到“门道”。做销售,很快发现信任最重要;做教育很快发现榜样很重要;做留学咨询很快发现家长才是客户;做电商导流很快发现反向筛选客户很重要;做比特币很快发现买进来且拿住才最重要;做互联网创业早期项目投资很快发现行研最重要…… 我现在杀回在线教育,发现什么最重要?不告诉你,等我做完、做好再说,否则说了也白说,没意义。

找到门道之后怎么办?我会马上把自己调到另外一个模式“蜜蜂模式”。 既然自己已经有了正确的敏感,那就应该不断打磨那个敏感,让那个敏感为己所用,让自己飞得更远、更高。这并不排除另外一个可能性,因为我现在已经“飞出去”了,没多久,我可能就又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于是,当我撞到什么,头晕目眩的时候,一个机制被触发,我就会提醒自己,问自己,这是什么地方?哪儿不对?莫非这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就又会把自己调到“苍蝇模式”……

经过如此这般的打磨,我的操作系统一定是升级了的 —— 起码我的是有两个模式的操作系统,不是吗?多任务、多模式的操作系统怎么可能与“一根筋”的操作系统相提并论呢?(参照:《 惊喜的定义与创造惊喜方法论》中的第七条建议: 多管齐下,齐头并进 ,一定要把自己打造成多任务操作系统……)

不仅要多模式,还要在很多重要的节点上多模式 —— 不急,后面我还有很多例子写给大家。

心理韧性——内心强大的终极秘密 Developing Mental Toughness

内容简介

无论你面临什么样的生活,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只要心理足够坚韧,就可以不断去创造快乐幸福的生活。《心理韧性:内心强大的终极秘密》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所起伏,创造理想生活的关键是如何面对你遇到的事情,心理坚韧就能轻松面对一切挑战,不断地靠近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心理韧性:内心强大的终极秘密》强调的是心理韧性在组织层次的应用,并提供有效的心理测量方法,提高人们心理坚韧的程度。《心理韧性:内心强大的终极秘密》通过操作手册、训练、案例分析、心理韧性自评工具,来指导个人和团队,提升他们的行为表现,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各种情境下的挑战、应激和压力,提高心理韧性水平,收获幸福快乐的人生。

目录

第1章 绪论
4C模型
心理韧性的四种误解
心理韧性的定义和描述
我们与心理韧性的研究

第2章 应激
应激的情境因素
心理韧性、压力管理和最佳表现
AQR应激模型

第3章 心理韧性简史
心理恢复和坚毅性
什么是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的研究
定性研究方法
心理测量方法
21世纪的心理韧性
对5个问题的思考

第4章 模型建构和MTQ48的编制
预备性现场研究
建构四因素模型
MTQ48的检验

第5章 心理韧性与MTQ48测量
测量工具简述
MTQ48测验平台
MTQ48报告类型
MTQ48的发展

第6章 控制
控制量表的成分
控制的定义和应用
高控制水平总是好的吗?
控制的心理研究
情绪控制

第7章 承诺
承诺即目标
承诺的定义和应用
高承诺水平总是更好吗?
承诺的心理研究
目标设定

第8章 挑战
挑战的构成:两个分量表
挑战的定义和应用
高挑战水平总是好的吗?
挑战的心理研究

第9章 自信
自信的定义和应用
高自信水平总是好的吗?
自信的心理研究

第10章 心理韧性与思维模式、积极心理学、情绪智力的关系
思维摸式
习得性乐观
需要层次理论
心理韧性、情绪智力和同情心
小结:6-5-4

第11章 决策
心理韧性和创造力
心理韧性和冒险
思维偏差——心理坚韧的人更不会犯错?
运气

第12章 心理韧性和倦怠
倦怠及其意义
心理韧性对倦怠形成的影响
倦怠对不同心理韧性水平的影响
倦怠的自我解析

第13章 心理韧性在工作中的应用
应激、动机和愿望
领导力
咨询和辅导
群体心理韧性——组织发展应用
心理韧性和团队合作
组织发展和文化
团队合作行为和个体心理韧性
小结

第14章 心理韧性在管理上的作用
招聘和选拔
员工成长和人才管理

第15章 21世纪求职与招聘的关键: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的概念
就业能力和心理韧性的作用
就业能力的要素
自由职业和创业

第16章 心理韧性与教育、青少年成长
学业成就
幸福感
出勤、个体行为和同伴关系
早退
升学
就业能力
职业抱负
社会流动和弱势群体
欺凌行为
反社会行为
心理韧性和教养行为
休闲活动:体育和室外活动
小学教育
结论

第17章 体育运动中的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与体育心理学
案例分析
培训师的视角
结论

第18章 心理韧性与社会、健康产业
心理韧性的广泛应用
心理韧性和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责任感和心理韧性
职业心理健康
小结

第19章 心理韧性可不可以提高?
心理韧性可以提高
心理学家视角
培训专家视角
提高心理韧性——指导原则

第20章 心理韧性模型和MTQ48的辅导作用
心理韧性模型简述
咨询师如何应用心理韧性模型?
GROW咨商模型
咨询师的心理韧性
小结

第21章 积极思维
积极思维简述
学会积极思考
排除消极思维
重构:把消极思维转化为积极思维
正念

第22章 想象
导言
想象成功
培养自信的心理研究
积极心理学和心理韧性

第23章 焦虑控制和放松
劳拉·米歇尔放松训练
其他放松技术
身体素质的作用
饮食的作用
生物反馈技术

第24章 注意控制
注意控制概述
注意控制和心理韧性
一些简单提示、工具和技术
中断和分心
总结

第25章 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的作用
目标设定的主要内容
目标设定的心理分析

第26章 MTQ48的研究应用
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
心理韧性、情绪控制/反应和情商
心理韧性与绩效、成就水平
心理韧性与心理技术
心理韧性与人格
心理韧性与健康
心理韧性与教育
其他使用MTQ48/MTQ18的研究
结论

第27章 心理韧性及其研究展望
整体视角
心理学视角
培训师的需要:产品研发

弹性:动荡时代里的灵活思维

列纳德·蒙洛迪诺(Leonard Mlodinow)是美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时间简史》普及版和科学著作《大设计》,就是他和霍金一起完成的。得到订阅专栏“马徐骏·世界名刊速读”介绍了蒙洛迪诺在《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写的一篇文章,叫《动荡时代里的弹性思维》,这也是他的新书《弹性:动荡时代里的灵活思维》(ELASTIC: Flexible https://deepcreator.com/Concept/Thinking.html in a Time of Chang)里的内容。蒙洛迪诺认为,想要跟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需要培养一点儿弹性思维。

弹性思维的意思是说,不要被传统的思维框架限制住,要跳出来看问题。文章举了戴维·沃勒斯坦的例子。沃勒斯坦在20世纪60年代为一家连锁电影院工作,当时电影的收入主要不是靠票房,而是靠卖爆米花和可乐。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增加爆米花和可乐的销量。最开始,沃勒斯坦用的都是一些很常规的方法,买一送一、提供优惠券等,但都没什么效果。后来他灵光一现,觉得是不是人们想吃更多的爆米花,但是不好意思买两袋,因为这样显得自己特别贪吃。贪吃是西方文化的禁忌,是七宗罪之一。最后,沃勒斯坦想了个办法,提供大桶装的爆米花,结果爆米花销量暴增,可乐的销量也上去了,吃得多,自然喝得也多了。

想要培养弹性思维,可以用下面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放空。文章说,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思维状态,一种负责集中注意力,处在这个状态下的大脑模式叫执行网络,比如你在听得到的音频内容时,用的就是执行网络,但是这个执行网络只能帮助你完成任务,不能让你产生创意。还有一种叫默认网络,这时候大脑处于放空的状态,帮我们理解学过的内容,产生创意和新想法。

放空能培养弹性思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蒙洛迪诺说,他和霍金合作交流的时候,霍金因为身体的原因,打字慢,回复的时间长,所以他在等霍金回复的时候,大脑就处于放空的状态,这反而给了他更多的灵感,他跟霍金的合作也很成功。类似散步、冥想、休息这样的活动,都可以帮我们放空大脑。

另一个方法是先做费脑子的活,把大脑干累了再说。因为执行网络和默认网络是轮流工作的,一个工作,另一个就要休息,所以,先让执行网络干活,消耗它的能量,它累了,默认网络就有机会了。也就是说,在安排任务时,把累脑子的活放前面,需要创意的活放后面,效果会更好。

罗胖精选 | 如何突破你的思维框架

什么样的思维,才能更灵活,跟上时代的变化。——得培养你的弹性思维。

人们在思考时,会根据先前的经验或社会环境形成固定的思维框架。这个思维框架决定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视角。比如说,我们怎么看待一个对象,在对象中重视什么,忽视什么,有哪些默认前提,都在这个框架中,这在科学中叫做典范,又叫范式。而如果在一个领域里发生了重大事件,改变了原有的假设或法则,就叫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

这个词是美国的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里提出的。比如说,当人们发现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后,之前对地球的各种分析与理解几乎全部都要重新考虑。从根本上来说,范式转移就是让人们冲出原有的束缚和限制,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开创新的可能性。

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科学,每个人都通过经验积累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框架,形成了自己的范例。之后,有些人就一直原地不动,有些人则不断进化自己的思维框架。那些实现了自我范例转移的人,也就是不断升级认知的人,他们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也更有优势。

但是想形成新的思维框架,有所突破,靠的还是弹性思维,那我们要怎么培养弹性思维呢?

培养弹性思维主要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放空;一个是先干费脑子的活,把大脑干累了再说。这两个方法听起来可能都有点匪夷所思,咱们下面就来具体说说。

人的大脑中大致有两种思维状态,一种负责集中注意力,处在这个状态下的大脑模式叫执行网络——Executive Network。比如说,你现在要是在认真听咱们专栏,跟着我的讲解理解内容,那用到的就是大脑的执行网络,但是这个执行网络只能帮助你完成任务,不能让你产生创意。

另一种网络,默认网络,Default Network,是弹性思维的核心思维状态。默认网络下的大脑,处于放空状态,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就是这个默认网络,帮助我们理解最近的经历和学习的内容,整合吸收新经验,产生创意,想出那些有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大脑只有在放空状态下,才能进入产生创造力的默认模式。但问题就在于,现代人实在是缺乏放空时间,手机不离手,文章中说,58%的成年人几乎每小时就要看下手机,而我自己觉得是不止的。

所以当你有什么问题需要思考,或者是想有那么一刻的顿悟给自己带来突破,你得先为大脑营造合适的环境,放空大脑,像散步、冥想、休息,甚至是带着问题睡觉都算。

你别看这些方法听着挺简单的,还记得咱们曾经讲过《观察家》的一篇文章,叫《时间的复利》,专门讲高手的成长方法,里面就讲过,里德·霍夫曼睡前就会先问问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带着问题睡觉,原因就在这里呢,要把问题留给大脑中负责创意突破的模式解决。再比如,咱们还讲过《每天工作四小时》,里面讲过达尔文、法国数学家庞加莱,他们都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散步,这也都是有道理的。

除了放空大脑外,另一个方法是先干费脑子的活,把自己的大脑干累了。执行网络和默认网络属于轮班上岗,一个上岗了,另一个就休息。但咱们刚才也讲了,弹性思维的核心是默认网络,得让大脑放松下来,那怎么办呢?先让执行网络干活,消耗它的能量,它累了,默认网络就有机会了。

研究者在2015年做了实验,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者发现,先让实验对象做冗长的电脑练习,来消耗执行网络。在他们的执行能力变差后,也就是大脑执行网络疲惫了,再让他们进行弹性思维测试,考察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意。研究者给实验对象几分钟,让他们想出一些家居用品的更多用途,像是水桶、报纸之类的。结果发现,当研究对象的电脑练习执行能力很差,也就是执行网络很疲惫时,实验对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变得更强。

咱们通常都觉得,脑子最清醒时最有创意,但今天的内容让我们知道,恰恰相反,当大脑很累,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情时,弹性大脑反而会更活跃。所以在安排任务时,把累脑子的活放前面,需要创意的活放后面,会有更好的效果。

用传统思维把常规工作和生活处理好,用弹性思维寻找突破,无论如何,都是为了更从容地应对这个世界,正如文章里所说:“社会会奖励那些积极面对改变的人,也会惩罚那些固步自封的人。”

说点脏话又何妨

朋友桑桑十岁的儿子,突然疯狂地进入了一个脏话期,每天津津乐道于把屎尿屁私密器官大声说出来,甚至在学校里,一群半大小子背着老师玩的游戏,是把课本或作文里所有关键词汇统统用“大便”替换一遍,以此取乐,孩子们捧着肚子能笑好半天。

儿子的出口成脏让大学时候写长诗的文艺娘亲有点闹心,甚至跟我讨论起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来。这不是所谓的口唇期、肛门期啥的吧?嗨,早过期了,现在的年龄应该是潜伏期。

如今的父母都开明,不像我们自己小时候爹妈怒斥:“再说脏话拿胶布封住你的口!”或者直接巴掌往屁股上招呼,但也百思不得其解,好端端的,家里父母算得上语言文明以身作则,社区里的人见面也都彬彬有礼,孩子怎么就对脏话这么感兴趣呢?

语言禁忌源于语言拜物教,先民赋予语言神奇的力量,如同相信念念有词的祈祷能心愿达成,某些恶毒词汇也能带来伤害厄运甚至死亡。

多数语言里排泄、生殖和死亡构成禁忌铁三角,但它又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避无可避,于是就产生了语言里各种避讳委婉曲折,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对禁忌的肆意冒犯则产生了所谓脏话,不让说、不许说、不可说的东西一旦出口,打破语言交际的礼貌原则,就具备了攻击性。

十来岁的半大小子,正处于完善自己社会性别的阶段,男人的攻击性是与生俱来的,在这个不许跑不许跳不许出危险更不许打架的独生时代,男孩养得比女孩都精细娇贵,那点雄性荷尔蒙简直无处宣泄,用什么表达自己的男性特质?当他们发现他们一句“小鸡鸡”能让女生羞红了脸,或者一句“大便”能让爹妈暴跳如雷的时候,简直就是白拣了件无敌神器,要不怎么能那么乐此不疲?

对于正处于脏话兴奋期的孩子,爹妈怎么做最有效?与其严厉训诫不如适度漠视,严厉训诫会格外加强禁忌的力量,让孩子欲罢不能。反倒是漠视,恰恰消解了脏话的攻击性,一看自己那些屎尿屁根本不被理睬,孩子自己玩一阵子,自然就兴趣转移了。慢慢长大懂事,多半也就知道了脏话的边界。

看见过某些育儿专家支招,比如“发现孩子和小伙伴说脏话时,应及时指出并给予纠正”;比如“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喜欢的、尊敬的成人以及小英雄们是怎样说话的。利用榜样的力量,可使孩子产生说脏话不好的感觉。”这种指导,就算有效,怎么看都不像养活生生的孩子,而是在训练冷冰冰的机械人,充满了一股无懈可击的塑料味。

禁忌,以及冒犯禁忌,恰恰是人生有趣之处。能在庙堂之上欬珠吐玉,也能在江湖杂处时指爹骂娘,才算得上真正明白了一种语言的好处。

要不然美剧《说你爱我》里头,怎么会有道貌岸然的中产阶级夫妇,在孩子托管给爷爷奶奶之后,夫妻两个在家里喜不自胜,恍若一梦地问对方:“真的只有咱们俩啦?就是说可以随便抽烟讲粗口?”

本文作者 李倩,选自罗辑思维独家发售的《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

罗胖曰
千万不要把作者的意思误解为——
听任孩子的反社会行为。
纠正他人,从来就有两种方式:
1.愤怒地斥责对方恶劣。
结果是激起对方的愤怒乃至快感。
2.温和地表达自己不舒服的感受
对方与生俱来的善意会纠正一切。
何止孩子,成人也是如此。

自我实践

强大的表现——弹性

劳逸结合,刚柔并济

心理富有弹性——内心强大——心理健康
身体富有弹性——生理健康

为什么没有弹性?

概念太少
想法太少
选择太少

PLAN A/B/C——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灵活应变

要有弹性范围,不能一根筋,不能太过就事论事

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

罗胖60秒:有的人生活从不潦草

  1. 继续和你说说我的同事,作家贾行家的那本书《潦草》。其中有一段,写了一个非常小的小铺子,之前在这儿做生意的都倒闭了。

  2. 有一天,来了一对小夫妻在这儿卖馒头。就一张红纸贴在门口,写了店名。一个电蒸锅,一天也蒸不出几屉馒头。邻居都替他们发愁,这日子可咋过呢?

  3. 哎,过了几个月,买的人越来越多,红纸上又添了几个字,还卖花卷、糖三角和发糕了。

又过了几个月,又添了煮黏苞米、自制大酱、咸鸭蛋和咸菜。

又过了几个月,小伙子叮叮当当敲了一辆推车,要推出去在大街上卖了。

  1. 贾行家在这儿写了一句话,说这家人“就像雨后抖动的一株草”。我看了这一二百字的文章,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动。

太平时节,哪有什么人生绝境?社会的每个角落,你都看得到自暴自弃,也都看得到生命力。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