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Startup

It’s easy to open a shop but hard to keep it open.

所谓的创业成功,无非就是解答题高手做对了选择题。

真正的创业者拼命思索的不是怎样赚钱,而是怎样成长,更是不断成长。

白手起家者的5个特质

思维方式

亿万富豪们究竟靠什么创造了巨额财富?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成立了一个研究团队,从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中筛选了120名白手起家的亿万富豪进行了深入调查。普华永道高级合伙人约翰·史维奥克拉和副董事长米奇·科恩把这项研究的结果撰写成了一本书《高价值创造者的5个思维习惯》。

研究者们发现,职场上的人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高价值创造者,另一种是执行者,而白手起家的亿万富豪都是高价值创造者。他们的共同点并不在于他们有同样的外在环境,而是在于他们都有相同的内在的思维习惯。

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所说,“一流智慧的检验标准是,同时持有两种对立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研究者们发现,白手起家的亿万富豪们通常可以驾驭下面五组二元思考的方式。我们分别介绍一下:

第一,同时有同理心和想象力。同理心说的是企业家能够深切感受到消费者未来需求的能力。而想象力说的是设计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

同理心和想象力一起帮助了亿万富豪从繁多的信息中筛选出灵感,进而基于灵感打造出畅销的产品。很多人都能意识到灵感在创业中的重要作用,但他们却对灵感的来源有误解。他们常误以为,灵感来源于聪明和幸运。因此,在科技界和蓝海行业更容易出现凭借灵感而变富的亿万富豪。

事实上,研究样本中的富豪只有不到20%来自科技领域,他们中超过80%是在竞争激励的红海行业中获得亿万财富的。他们了解红海行业的已有规则,又利用同理心和想象力发现灵感,打造局部蓝海。好奇心和经验都是灵感的重要来源,但能否找出真正有用的灵感,关键看是否有同理心和想象力来共同加工筛选。

第二,既有耐心又保持紧迫。亿万富豪虽然有发现爆品趋势的洞察力,但是预测时机方面并不比普通人强。他们知道时机是不可控的,于是采用多种工作节奏:要么循序渐进要么雷厉风行,并懂得什么时候应该耐心,什么时候应该快速行动,保持紧迫感。耐心就像马拉松所用的思维,不去想“还剩下40公里要跑”,而是想“已经跑了两公里了,我要跑到三公里处”,紧迫感则像马拉松的行动,需要无时无刻不停地行动。

第三,既有创造性又有执行力。创造性执行强调的是整体性设计,这里的设计不是说美学意义上的设计,而是说通过流程梳理,让产品从构思到营销全过程都能体现出亿万富豪独特的灵感。表面上看,亿万富豪是通过某些细节匠心赢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但实际上普通执行和创造性执行整个背后的逻辑就完全不同,细节是不同逻辑的体现。普通执行是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价格、功能上修修补补,而创造性执行需要重新设计企业中看似微小和固定不变的方面,围绕消费者的需求重新设计产品细节、交易场景甚至利用销售经验亲自说服重要消费者。

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就非常重视消费者体验,他注重在细节上打造能让消费者愿意停留的空间,他反对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任何事情。在2007年经济危机期间,他曾经把盈利的早餐三明治下架,只是因为加热三明治时,整个店里会充满刺鼻的焦奶酪气味,会破坏星巴克的整体形象。

第四,不同的风险观,不仅把失败的损失看作风险,也把错过的发展机会看作风险。我们常说“富贵险中求”,大家对于亿万富豪的认识就是特别敢于承担风险。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亿万富豪并不是承担风险的能力更强,而是看待风险的视角不一样。普通人在评估风险时首先想到的是如果失败了会失去什么,这是用绝对的观点看风险,这种风险观让很多人放弃了行动。而亿万富豪则是深入一步思考风险,他们更擅长评估未来能从机遇中获得什么。

企业家更愿意冒险其实也是个“假象”。有一种看法说明了这个问题:很多所谓的高风险交易应该说是“不对称”交易才对,其实是一些人知道某项资产的价值,而他的竞争对手不知道而已。

第五,打造基于合作的领导力。我们谈到巨大成功时,普遍会觉得成功人士都是单打独斗的天才。这种观点反而掩盖了好想法成为好生意的真实故事。这些亿万富豪中,超过一半的亿万富豪创业时都以“高价值创造者+执行者”团队开始。除去金融行业的亿万富豪,其他行业的比例是60%。比如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与工程师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的组合,耐克公司的比尔·鲍尔曼和菲尔·奈特的组合。“高价值创造者+执行者”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才能发挥出最大优势。亿万富豪寻找执行者的标准是对方有自己不具备的技能。

以上5个特质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共同贯穿于亿万富豪把想法变为现实的整个过程。

首先同理心和想象力共同筛选出可以打造爆品的灵感。第二,面对不确定性,亿万富豪们在保持耐心和紧迫感之间自由转换,增大了他们成功抓住时机的概率。第三,他们重视创造性的执行,围绕消费者需求,通过整体设计,从执行的各个环节传递灵感为消费者带来高价值。第四,他们用相对的观点看风险,更可能发现风险背后的机遇。第五,他们寻找弥补自身技能的合作者,共同领导团队,更好发挥自身的优势。

以上就是白手起家的亿万富豪们所共同具有的5个特质,希望能给你启发。

本期文章参考来源:微信公号“正和岛”《我们研究了120名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5个习惯让他们受益终身》

大佬:要敢于理想,小心行动

柳井正是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董事长,接受《日经新闻》采访时,他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理念、阅读习惯和管理哲学。

在柳井正看来,辛苦工作与事业成功无关,“如果你的努力付诸到错误的方向,那么你很不走运。没有机会了,你只能原地绕圈子。”年轻时,柳井正曾多次去欧美旅游,他很喜欢当地的青年文化,这些经历为他之后的创业提供了很多贡献。在那时,他听说,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的销售额短时间内达到90亿美元,于是该品牌董事长莱斯利·卫克斯奈(Leslie Wexner)就成了他最崇拜的企业家。他还会向英国最赚钱的服装品牌Next学习,每季他都会去Next门店看一看。柳井正回忆,看到这些成功的欧美品牌后,当时的他想要在日本做同样的事情,梦想着把自己的事业做得就像这些西方巨头一样。他曾认为自己最多能经营一个拥有30间门店,年收入30亿日元的品牌,如今迅销集团2017财年全年收入总计已达到18619亿日元。

柳井正喜欢阅读传奇企业家的传记,并从中学习,比如他喜欢看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和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的传记,这些书也许不能被归类为商业案例,但柳井正从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经验。直到现在,当他讨论某个问题时,都会说,“等等,这件事好像跟那些伟大企业家解决过的有相似之处。”他从阅读中获得了自己的管理哲学:“这就像你倒着读一本书,你先知道了结论,然后再倒推自己需要做什么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在谈到企业家精神时,柳井正表示:要敢于理想,小心行动(Think big, be cautious)。柳井正说,很多人都不懂得,真正成功的企业家都很小心谨慎,因为“大胆不会有回报”,比如比尔·盖茨就说过,“你必须要去担心。”敢于理想,就是要找到自己心中的自大狂。他介绍,迅销集团的经营理念是“改变服装、改变常识、改变世界”,这是一句很有野心的宣言,也是柳井正所认为的企业家精神。

洞察:“韧性”的不同含义

丹尼斯·克罗利(Dennis Crowley)是Foursquare的联合创始人,Foursquare是一个地理位置签到应用,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之初它曾经是个热门应用。在丹尼斯·克罗利看来,创业过程中,“韧性”这个词有不同的含义,在一个初创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韧性的体现也是不同的。

一开始,韧性往往与身份密切相关,它是一种身份认同,这时,放弃了一个想法就好像是放弃了自己,所以有韧性就是去克服困难把想法实现或验证;等实现了早期的里程碑之后,韧性是一种自信,但最好是一种谦虚的自信,这样能避免因为早期取得胜利就自信过度;在公司规模化扩张的过程中,韧性变成了专注,随着用户数量增加、员工规模增长和市场反应逐渐强烈,公司会伴随着成长的阵痛,这时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来找准自身定位并瞄准目标:当公司发展壮大后,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当事情变得棘手艰难的时候,韧性就变成了一种毅力;最后,韧性是一种文化。规模化的韧性既包括让其他人参与进来,也包括将人排除出去。打造一支了解内情、坚定不移的团队是你用来掩盖噪音、朝着实现你最大目标的方向前进的最好方法。

不同阶段的不同韧性都很重要,它们让创业者和创业公司不断前进和保持不断充电的状态。

丹尼斯·克罗利说:“发展一家公司是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多创业者如果提前知道创业原来这么难,他们一开始是不会选择创业的。但是,在那些最成功的公司的发展早期,很多人是不认为它们能够取得成功的。如果你问这些公司的创始人,他们可能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带领公司取得成功。但如果你能坚持下去,如果你坚持自己当初制定的目标,你就能建立强大的、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郁亮:如何成为一个时代的企业

万科集团CEO郁亮在2018年目标与行动沟通会上,引用海尔CEO张瑞敏的话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万科也是如此。在万科博物馆可以看到一张图上的两条曲线,一条是深圳经济增长曲线,另一条是万科的增长曲线,这两条曲线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因此,郁亮说,没有深圳就没有万科,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深圳,“一个企业成功与否跟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如何成为一个时代的企业?郁亮给出的回答是:“首先要做正确的事,还要做重要的事,当然还要全力以赴做事。”

正确的事就是时代认为正确的事情。万科过去做的正确的事是:尊重人才、尊重市场。郁亮称之为不可偏废的两个根本原则。不尊重人,就没办法凝聚团队,不尊重市场原则,就会缺乏市场竞争力。

万科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为普通人盖好房子”。郁亮会回忆,房地产行业发展初期,一个著名观点是,行业是为有钱人服务的,因为只有有钱人才买得起房子。“但那些为有钱人服务的公司今天还在吗?如果在的话,还有影响力吗?所以为有钱人服务这件事情可能不是一个最重要的事,对行业来说,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事是为普通人盖好房子。”

全力以赴地做事,就是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专业地做事,而不是靠关系和靠资源。郁亮说:“我们从来没有让自己停在一个舒适区,我们永远相信增量比存量更重要,未来比现在更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做事。”








  1. 投资方
  2. 被投方
  3. 行业趋势
  4. 参考案例
  5. 迭代更新

创业者必看 | 如何获得和筛选好的创业点子

2017-11-13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超过90%的职场人都有过创业的念头,但付出行动的却寥寥无几。问题往往是:找不到好的创业想法。

其实,好的创业想法无处不在。具体要如何找到这份灵感呢?商业研究者张潇雨总结了10条经验,和你分享。

  1. 越熟悉,越容易入手。

创业公司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脱离实际,做的东西没人需要。事实上,好的创业想法恰恰根植于我们的生活当中。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本身就是长跑运动员,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就喜欢宅在家里上网,他们都是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入手,跻身商业巨头。

  1. 创业点子只分好坏,不分大小。

要知道,麦当劳就是把汉堡和薯条做得比当时的其他店快了一点,就成就了今天这么大的生意。在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的体量超过很多人的想象。些许的改变,切入一小块市场,便能让自己站稳脚跟。

  1. 对产品吐槽的时刻,正是创业想法的来源。

“为什么没有人做这个?”“如果有人把这个东西做出来了,我肯定掏钱买。”记住生活中所有这样的时刻。如果你自己或者别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个想法就值得一试,因为这个需求是无比真实的。

  1. 越是理所当然的东西,越值得质疑。

我们真的需要现金吗?买电影票一定要去电影院吗?知识的载体一定是文字吗?所有这些问题背后看似牢不可破的答案,正在一个一个的被打翻。如果不能从正面对某个问题寻求突破,就从侧面思考这些问题的其他可能性。这个比较难,但一旦成功回报就是巨大的。

  1. 一个好的创意想法,并不需要寻求多数人的认可。

一万个人觉得你的东西还可以,都比不上一百个人疯狂热爱你的产品。甚至可以说,太多人认可就说明你这个想法经不起推敲。比如,“我想开一家好吃的火锅店”,有人会拒绝这个想法吗?但这个想法有任何实际意义吗? 没有。

  1. 你不必做第一,只需要发现别人忽略了的东西。

担心你的点子已经有人想到了?真的无所谓,真正有巨大影响力的企业都不是第一个做那件事的:Google不是第一个搜索引擎,Facebook不是第一个社交网络,微信也不是第一个在线聊天工具。致胜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发现其他人都忽略了的东西。Facebook的实名制、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才是它们成功的原因。

  1. 筛选一个创意想法的首要标准:市场是否存在。只要市场存在,就值得去投入。

一开始你的受众可能很小,但是没关系,只要你找到潜在的大市场就好。就像Airbnb,一开始愿意睡在别人家的人特别少,但它所在的是酒店住宿这个大市场,慢慢耕耘依然可以做大。

  1. 没有任何创意想法能做到一劳永逸,永远不要因为乏味和麻烦而放弃。

创业确实是件麻烦事:做外卖要和形形色色的餐厅、奇奇怪怪的老板打交道;做问答社区要厚着脸皮找人来答题。但乏味和麻烦,恰恰才是创业的真正壁垒。记住,“有没有人真的需要你的东西”是衡量你创业想法的唯一标准,其他都是你要克服的。

  1. 在一个领域深耕,直到过滤掉99%不切实际的想法。

如何保证创业的想法靠谱?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入了解一个行业。深入学习的过程,会过滤掉你99%不切实际的想法。绝少有创业者能在陌生的领域取得成功,绝大多数都是在多年深耕后厚积薄发。做到如此没有那么难——现在开始研究“怎样在国外做体检最划算/最靠谱”,一年后,你就是最懂这个领域的人之一。

  1. 研究商业案例,只有思考才能锻炼思考。

商业的生存法则、顶尖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巨头企业的失败与成功经验,只有在一个个案例中才能体会得到。

李开复——创业成功的人都有哪些特质?

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创业?我们可以从如今已经成功的创业者身上去寻找一些共性。分众的江南春、盛大的陈天桥、网易的丁磊、百度的李彦宏、大名鼎鼎的盖茨、乔布斯、佩奇等都具备一些共同的成就其事业的特点。

首先他们充满激情但又非常理性,他们不是单纯地享受创业过程,他们更是为了一个好的结果。他们做的都是自己最爱的事情,所以能够全力以赴,每天工作量极大却不知疲倦。他们是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最好的质检员和改进者,关注的同时不断去创新。

国外的创业者勇于打破传统,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国内的创业者往往需要尝试中国商业的“潜规则”。而无论创业的地点在哪里,迈出第一步的魄力是做出成绩的必须品。

如果一个创业者可以具备以上条件并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那么就至少具备60%的成功要素了。

创业者需要具备的十项能力

1、强烈的欲望
“欲”,实际就是一种生活目标,一种人生理想。创业者的欲望与普通人欲望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欲望往往超出他们的现实,往往需要打破他们现在的立足点,打破眼前的樊笼,才能够实现。

所以,创业者的欲望往往伴随着行动力和牺牲精神。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

因为想得到,而凭自己现在的身份、地位、财富得不到,所以要去创业,要靠创业改变身份,提高地位,积累财富,这构成了许多创业者的人生“三部曲”。

因为欲望,而不甘心,而创业,而行动,而成功,这是大多数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走过的共同道路。

或许我们可以套用一句伟人的话:“欲望是创业的最大推动力。”

2、超乎想象的忍耐力
在创业的路上,付出怎样的代价,付出怎样的努力,忍受了多少别人不能够忍受的憋闷、痛苦、甚至是屈辱、这种心情只有创业过的人最清楚!有多少人愿意付出与他们一样的代价。

对一般人来说,忍耐是一种美德,对创业者来说,忍耐却是必须具备的品格。

老话说“吃得菜根,百事可做”。对创业来说,肉体上的折磨算不得什么,精神上的折磨才是致命的,如果有心自己创业,一定要先在心里问一问自己,面对从肉体到精神上的全面折磨,你有没有那样一种宠辱不惊的“定力”与“精神力”。如果没有,那么一定要小心。对有些人来说,一辈子给别人打工,做一个打工仔,是一个更合适的选择。

3、开阔的眼界
对于创业者来说,只有真正见多识广。广博的见识,开阔的眼界,才能有效地拉近自己与成功的距离,使创业活动少走弯路。

众多成功创业者创业思路的几个共同来源。

第一,职业。俗话说,不熟不做,由原来所从事的职业下海,对行业的运作规律、技术、管理都非常熟悉,人头、市场也熟悉,这样的创业活动成功的几率很大。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创业思路的来源。

第二,阅读,包括书、报纸、杂志等等。比亚迪老总王传福的创业灵感来自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一份简报似的东西。1993年的一天,王传福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上读到,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王传福立刻意识这将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意识自己创业的机会来了。果然,随后的几年,王传福利用日本企业撤出留下的市场空隙,很多人将读书与休闲等同,对创业者来说,阅读就是工作,是工作的一部分,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

第三,行路。俗话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行路,各处走走看看,是开阔眼界的好方法。

眼界意味着什么?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开阔的眼界意味着你不但在创业伊始可以有一个比别人更好的起步,有时候它甚至可以挽救你和你企业的命运。眼界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创业者的创业之初,它会一直贯穿于创业者的整个创业历程.“一个创业者的眼界有多宽,他的事业也就会有多大。”

第四,交友。很多创业者最初的创业IDEA(主意)是在朋友启发下产生,或干脆就是由朋友直接提出的。所以,这些人在创业成功后,都会更加积极地保持与从前的朋友联系,并且广交天下友,不断地开拓自己的社交圈子。与朋友们进行头脑风暴,就能够不断地有新思路、新点子.

四大创业IDEA的来源,也就是四大开阔眼界的有效方法。有空一定要到处多走一走,多和朋友谈一谈天,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让自己“眼界大开”就是最好的准备。

4、善于把握趋势又通人情事理
势,就是趋向。做过期货的人都知道,要想赚钱关键是要做对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势。比方说,大势向空,你偏做多;或者大势利多,你偏做空,你不赔钱谁赔钱!反过来说,你就是不想赚钱都难。

势分大势、中势、小势。创业的人,一定要跟对形势,要研究政策。这是大势。很多创业者认为政策研究“假、大、虚、空”,没有意义。实则不然。对一个创业者来说,大到国家领导人的更迭,小到一个乡镇芝麻小官的去留,都会对自己有影响。在政策方面,国家鼓励发展什么,限制发展什么,对创业之成败更有莫大关系。做对了方向,顺着国家鼓励的层面努力,可能事半功倍;做反了方向,比如说,某个行业、某类型企业,国家正准备从政策层面进行限制、淘汰,你偏赶在这时懵懵懂懂一头撞了进去,一定会鸡飞蛋打。

顺势而作,才能顺水行舟。观察政府,研究政策,是为了明大势。

中势指的就是市场机会。市场上现在时兴什么,流行什么,人们现在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可能就标明了你创业的方向。俞敏洪如果不是赶上全国性的英语热和出国潮,他就是使再大的劲,洒再多的泪,流再多的汗,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小势就是个人的能力、性格、特长。创业者在选择创业项目时,一定要找那些适合自己能力,契合自己兴趣,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项目,这样才有利于你做持久性的全身心的投入。创业是一项折磨人的活动,创业者要有受罪的心理准备。

一个创业者要懂得人情事理。老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创业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合理合法地赚钱,不是为了改造社会。改造社会是等你发达以后,还需要你有那样的兴趣。创业更不是为了要跟谁赌气,你非要如何如何,非要让对方觉得你这个人如何如何,你才觉得心里舒服,你那是自己为自己设绊。

创业是一个在夹缝里求生存的活动,尤其处于社会转轨时期,各项制度、法律环境都不十分健全,创业者只有先顺应社会,才能避免在人事关节上出问题。作为对照,很多原先很牛气的外资企业,认为本地人才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只有外来和尚才能念好经,现在也都认识到了人才本地化的重要。人才为什么要本地化?因为本地的人才更熟悉本地的情况,能够按照“本地的规矩”做事,也就是说更能入乡随俗。创业者一定要明势,不但要明政事、商事,还要明世事、人事,这应该是一个创业者的基本素质。

5、敏锐的的商业嗅觉,即商业敏感性
创业者的敏感,是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尤其是对商业机会的快速反应。

潘石屹现在是商场的红人,潘石屹成为红人有他成为红人的理由。有谁能够从别人的一句话里听出8亿元的商机,而且是隔着桌子的一句话,是几个不相干之人的一句话?

1992年,潘石屹还在海南万通集团任财务部经理。万通集团由冯仑、王功权等人于1991年在海南创立。冯仑、王功权都曾在南德集团做过事,当年都是“中国首富”牟其中的手下谋士。万通成立的头两年,通过在海南炒楼赚了不钱。1992年,随着海南楼市泡沫的破灭,冯仑等人决定将万通移师北京,派潘石屹打前锋。

潘石屹奉冯仑的将令,带着5万元差旅费来到了北京。“这天,他(指潘石屹)在怀柔县政府食堂吃饭,听旁边吃饭的人说北京市给了怀柔四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没人愿意做。在深圳待过的潘石屹知道指标就是钱,他不动声色地跟怀柔县体改办主任边吃边聊:“我们来做一个行不行?”体改办主任说:“好哇,可是现在来不及了,要准备6份材料,下星期就报上去。”

潘石屹立即将这个信息告诉了冯仑,冯仑马上让他找北京市体改委的一位负责人。这位领导说:“这是件好事,你们愿意做就是积极支持改革,可以给你们宽限几天。做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按要求需要找两个‘中’字头的发起单位。”通过各种关系,潘石屹最后找到中国工程学会联合会和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作为发起单位。万事俱备,潘石屹用刚刚买的4万元一部的手机打电话问冯仑:“准备做多大?”冯仑说:“要和王功权商量一下。”王功权说:“咱们现在做事情,肯定要上亿。”

潘石屹在电话那边催促冯仑快做决定,“这边还等着上报材料呢。”冯仑就在电话那头告诉潘石屹:“8最吉利,就注册8个亿吧。“北京万通就这样,在什么都没做的情况下,拿到了8个亿的现金融资。

这就是潘石屹那个“一言8亿”的传奇故事。后来万通在海南做赔了本,多亏了潘石屹这一耳朵“听”来的8个亿,才有了万通的今天。后来兄弟几个又闹分家,于是诞生了潘石屹现在的红石和北京大北窑旁边的现代城。

潘石屹能赚到这笔钱不是出自偶然,而是源于他的商业敏感。

有些人的商业感觉是天生的,如胡雪岩,更多人的商业感觉则依靠后天培养。如果你有心做一个商人,你就应该像训练猎犬一样训练自己的商业感觉。良好的商业感觉,是创业者成功的最好保证。

6、拓展人脉
创业不是引“无源之水”,栽“无本之木”。每一个人创业,都必然有其凭依的条件,也就是其拥有的资源。一个创业者的素质如何,看一看其建立和拓展资源的能力就可以知道。

创业者资源,可分为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两种。内部资源主要是创业者个人的能力,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及知识技能,家族资源等。拥有一份良好的内部资源,对创业者个人来说无疑是重要的。

但外部资源的创立。同样不可或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人脉资源的创业,即创业者构建其人际网络或社会网络的能力。一个创业者如果不能在最短时间之内建立自己最广泛的人际网络,那他的创业一定会非常艰难,即使其初期能够依靠领先技术或者自身素质,比如吃苦耐劳或精打细算,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功,我们也可以断言他的事业一定做不大。

创业者人际资源,按其重要性来看,第一是同学资源。

在许多成功者的身后都可以看到同学的身影,有少年时代的同学,有大学时代的同学,更有各种成人班级如进修班、研修班上的同学。赫赫有名的《福布斯》中国富豪南存辉和胡成中就是小学和中学时的同学,一个是班长,一个是体育委员,后来两人合伙创业,在企业做大以后才分了家,腾讯马化腾也是与大学同学一起创业.

实际上,同学之间本来就有守望相助的义务,在现今这个时代,带着商业或功利的目的走进学堂,也并没有什么不妥当。

同学之间因为接触比较密切,彼此比较了解,同时因为少年人不存在利害冲突,成年人则大多数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彼此也甚少存在利害冲突,所以友谊一般都较可靠,纯洁度更高。对于创业者来说,是值得珍惜的最重要的外部资源之一。

与同学相似的,是战友;可以与同学和战友相提并论的是同乡。共同的人文地理背景,使老乡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曾国藩用兵只喜欢用湖南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两大商帮,徽商和晋商不管走到哪里,都是老乡拉帮结派,成群结伙的。正是同乡之间互为犄角,互为支援,才成就了晋商和徽商历史上的辉煌。同学资源和同乡资源,可并称为创业者最重要的两大外部资源。

第二是职业资源。对创业者来说,效用最明显首推职业资源。所谓职业资源,即创业者在创业之前,为他人工作时所建立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项目资源和人际资源。充分利用职业资源,从职业资源入手创业,符合创业活动“不熟不做”的教条。尤其是在国内目前还没有像美国或欧洲国家一样,普遍认同和执行“竞业避止”法则的情况下,选择从职业资源入手进行创业,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创业成功的捷径和法宝。 前中学数学教师、“好孩子”创始人宋郑还是通过一位学生的家长,得到了第一批童车订货,这才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童车这样一个赚钱玩意儿的。同时,宋郑还做童车的第一笔资金也是通过一位在银行做主任的学生家长获得的。如果没有学生家长的帮助,宋郑还可能会一事无成。而万通的冯仑和王功权原来则是同事,两人曾一起在南德工作过,后来两人离开南德,携手海南打天下,才有了现在的兴旺发达。

第三是朋友资源。朋友应该是一个总称。同学是朋友,战友也是朋友。老乡是朋友,同事一样是朋友。一个创业者,三教九流的朋友都要交,谈得来,交得上,就好像十八般兵刃,到时候不定就用上了哪般。朋友尤如资本金,对创业者来说是多多益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是至理名言。一个创业者如果不能交朋友,没有几个朋友,肯定只有死路一条。人际交往能力应列在创业者素质的第一位。

7、谋略
商场如战场,一个有勇无谋的人,早晚会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创业是一个斗体力的活动,更是一个斗心力的活动。

创业者的智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创业成败。尤其是在目前产品日益同质化,市场有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创业者不但要能够守正,更要有能力出奇。

对创业者来说,无所谓大智慧小智慧,能把事情做好,能赚到钱就是好智慧。京城白领没有几个没有吃过丽华快餐的,京城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见漆着丽华快餐标志的自行车送餐队。丽华快餐由一个叫蒋建平的人创立,起家地是江苏常州,开始不过是常州丽华新村里的一个小作坊,在蒋建平的精心打理下,很快发展为常州第一快餐公司。几年前,当蒋建平决定进军北京时,北京快餐业市场已近饱和。蒋建平剑走偏锋,从承包中科院电子所的食堂做起,做职工餐兼做快餐,这样投入少而见效快;由此推而广之,好像星火燎原,迅速将丽华快餐打入了北京市。假如蒋建平当初进入北京,依循常规,租门面,招员工,拉开架式从头做起,恐怕丽华快餐不会有今天。

谋略或者说智慧,贯穿于创业者的每一个创业行动中。

谋略其实就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一种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创业者来说,智慧是不分等级的,它没有好坏、高明不高明的区别,只有好用不好用,适用不适用的问题。创业者智慧:不拘一格,出奇制胜。作为创业者,你的思维是否至今依然因循守旧?

8、胆量
创业本身就是一项冒险活动。要有胆量,敢下注,想赢也敢输,创业是最需要强大心理承受能力的一项活动。

很多创业者在创业的道路上,都有过“惊险一跳”的经历。这一跳成功了,功成名就,白日飞升;要是跳不成,就只好凤凰涅了。当年周枫带人做婷美,一个500万元的项目,做了2年多,花了440万元还是没有做成。眼看钱就没了,合作伙伴都失去了信心,要周枫把这个项目卖了。周枫说,这样好的项目不能卖,要卖也要卖个好价钱。合作伙伴说,这样的项目怎么能卖到那么多钱,要不然你自己把这个项目买下来算了。周枫就花5万元钱把这个项目买了下来。原来大家一起还有个合伙公司,作为代价,周枫把在这个合伙公司的利益也全部放弃了,据说损失有几千万元。单干的周枫带着23名员工,把自己的房子抵押,跟几个朋友一共凑了300万元。他把其中5万元存在帐上,另外的钱,他算过,一共可以在北京打2个月的广告。从当年的11月到12月底,他告诉员工,这回做成了咱们就成了,不成,你们把那5万块钱分了,算是你们的遣散费,我不欠你们的工资。咱们就这样了!这些话把他的员工感动得要哭,当时人人奋勇争先,个个无比卖力,结果婷美就成功了。周枫成了亿万富翁,他的许多员工成了千万富翁、百万富翁。现在很多的大学教授、市场专家分析周枫和婷美成功有诸多原因,其实事情没有这么复杂。说白了,不过是一个合适的产品,加上一个天性敢赌的领导,加上一些合适的营销手段,才有了这样一桩成功的案例。

创业需要胆量,需要冒险。冒险精神是创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创业毕竟不是赌博。创业家的冒险,迥异于冒进。什么叫冒险,什么叫冒进?冒险是这样一种东西,你经过努力,有可能得到,而且那东西值得你得到。否则,你只是冒进,死了都不值得。创业者一定要分清冒险与冒进的关系,要区分清楚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无知。无知的冒进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你的行为将变得毫无意义。

9、与他人分享的愿望
作为创业者,一定要懂得与他人分享。一个不懂得与他人分享的创业者,不可能将事业做大。

只有当老板舍得付出,舍得与员工分享,员工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就从老板这里都得到了满足。员工出于感激,同时也因为害怕失去眼前所获得的一切,就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自我实现,为老板做更多的事,赚更多的钱,做更大的贡献,回报老板。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企业的正向循环、良性循环。这应该是马斯洛理论在企业层面的恰当解释。

做生意的人都会算帐,只不过有些人算得是大帐,有些人算得是小帐。商业法则:算大帐的人做大生意,做大生意人;算小帐的人永远只能做小生意,做小生意人。

分享不仅仅限于企业或团队内部,对创业者来说,对外部的分享有时候同样重要。在南存辉的发家史上,曾经进行过4次大规模的股权分流,从最初持股100%,到后来只持有正泰股权的28%,每一次当南存辉将自己的股权稀释,将自己的股权拿出来,分流到别人口袋里去的时候,都伴随着企业的高速成长。但是南存辉觉得自己并没有吃亏,因为蛋糕做大了,自己的相对收益虽然少了,但是绝对收益却大大地提高了。

分享不是慷慨,对创业者来说,分享是明智。

10、自我反省的能力
反省其实是一种学习能力。创业既然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创业者就难免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犯错误。反省,正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前提。对创业者来说,反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有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具不具备自我反省的精神,决定了创业者能不能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能不能改正所犯的错误,是否能够不断地学到新东西。

成功创业者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都非常善于学习,非常勇于进行自我反省。

作为一个创业者,遭遇挫折,碰上低潮都是常有的事,在这种时候,反省能力和自我反省精神能够很好地帮助你度过难关。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对创业者来说,问题不是一日三省吾身、四省吾身,而是应该时时刻刻警醒、反省自己,惟有如此,才能时刻保持清醒。

创业者需要的是综合素质,每一项素质都很重要,不可偏废。缺少哪一项素质,将来都必然影响事业的发展。有些素质是天生的,但大多数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善。如果你能够从现在做起,时时惕砺,培养自己的素质,你的创业成功一定指日可待。

哪种创业根本没戏?

前段时间,硅谷著名投资者霍洛维茨在大学发表了一个演讲,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创业应该做的是独特的事儿,而不是大家都觉得好的事儿。

什么是大家都觉得好的事?比如说能设计出更省电的空调。比如缩短手机电池充电时间,这种改进型的事,大家都觉得好,所以谷歌、苹果这样的大公司一定会做,你没任何机会。

那什么是独特的事呢?就是在原有体系外,打开一个新空间。比如Airbnb,它没想怎么帮现有酒店提高入住率,而是帮普通人把家里的空房间、甚至沙发租给旅客住。Uber也一样,没想着怎么提高出租车的效率,而是想怎么让原来不干出租车的人也能拉活儿,它们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所以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你要做的,是去发现那些独特的想法,而不是大家都觉得正确的想法。

如何找到自己的创业想法

拉米特·塞西是一个创业者,也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在新媒体商业内幕网的一篇文章中,塞西说,很多人想创业,但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其实,很多人已经有了赚钱的技能,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如果你想要弄清楚自己究竟有什么赚钱的技能,可以先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花钱做过什么?在你花钱购买的服务里,有哪些是你自己可以提供的?能不能把它拿到网上去卖?

第二个问题是,你有什么技能?有没有你特别擅长的方面?如果有的话,那可能就会有人愿意花钱请你教他们。

第三个问题是,你的朋友认为你擅长什么?这个问题可以帮助你从其他人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特长。

第四个问题是,你每周六早上都干什么?周六早上,当其他人都还在睡懒觉时,你在做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你发现什么事情是你最愿意花时间做的。

塞西还曾说过,很多人会问,“我想创业但没有点子怎么办?”在他看来,这个想法本身就有问题,“这种心态背后存在一种侥幸心理——我在等着一个神奇的点子从天上掉下来。然而创业并非这么回事。如果你想创业,点子需要靠你自己去找。这个点子并不一定是完美的,它只是很多点子中的一个。”

所以,首先,你可以借助这四个方法,来发现自己身上能赚钱的技能。

对成功创业者的3个误解

很多人都认为那些成功的创业者一定是有许多共性的,但是在灯塔(Lighthouse)咨询公司的创始人拉里•罗伯逊(Larry Robertson)看来,这些共性是不存在的。人们对创业成功者存在着一些普遍的误解。他采访了近300个企业创始人,在《快公司》杂志网站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解释了3个我们对成功创业者的误解。科技媒体36氪翻译了这篇文章。

误解一:成功的创业者是敢于冒险的人。创业确实要承担风险,这也是创业必须经历的东西。但成功的创业者很少会冒不必要的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发展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将会把谨慎的冒险者给筛选出来,不谨慎的冒险者剔除出局。”通常情况下,风险高的创业者更可能会失败,最成功的企业家通常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冒险主义者。美国求职网站Career Builder的创始人对拉里•罗伯逊说,“我们在说‘这些人都是冒险者’时其实包含了很多的东西。它是一种更基础的特质,并不是简单的大胆往前冲,它还需要有一种关于预测并减小风险的能力。”

误解二:成功的创业者都是孤独的。相信一个人从始至终都能独立地构想产品,并把它创造出来,然后维持它成功运营,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在现实中要复杂得多,也需要有协作性。毫无疑问,成功的创业者知道如何脱离现状去独立思考。不过,在创业刚开始时的确会有一些人保持独自行动,但这与一直保持独自行动是不一样的,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少。通常,很多人都注意到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大胆地独自前进,并认为这是他们成功的基本素质。但当一个公司取得了成功,它刚起步的处境就成了后续叙述中的焦点。而这些叙述往往不会关注是什么让一家创业公司发展壮大。这些叙述也会不那么公平地选出“一个人”,并为其赋予很多难得可贵的品质。但是,这个人的愿景,在没有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误解三:成功的创业者拥有强大的人格。尽管社会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企业家的成功和性格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但大多数性格特征并没有足够大到可以进行推广的程度。很多人坚持认为,成功的创业者在性格上有一些相通之处:说话大声、勇敢、傲慢、雄辩。但这些没有将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美国教育(Teach for America)项目创始人温迪·柯普(Wendy Kopp)等等包括在内,他们都是安静和内向的。从长远来看,你会发现,是那些团队建设者在真正地发挥作用,他们比那些傲慢自大的人更可靠地完成了工作。所以,单独一个充满个性的创始人是很难获取成功的,需要有一个团队去努力奋斗。

划重点

创业确实要承担风险,这也是创业必须经历的东西。但成功的创业者很少会冒不必要的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发展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将会把谨慎的冒险者给筛选出来,不谨慎的冒险者剔除出局。”

马云会投资什么样的公司

除了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之外,马云还参与了很多事情。比如,他是推广太极拳的运动项目功守道的联合创始人,还拍了一部有很多功夫明星出演的网络短片。他也是投资机构云锋基金的联合创始人,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是虞锋。除了阿里巴巴系的很多公司外,云锋基金还投资了像小米科技、华大基因这样的公司。

11月初云锋基金在香港开了2017年(美元)投资人大会,会上马云和虞锋做了一场对谈。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两人的谈话内容。其中马云谈变化和选人这两点的内容很值得分享给大家。

对于变化,马云的观点是:“现在才是颠覆性重新洗牌的真正开始。接下来的技术革命是完全颠覆性的,几乎会在各个领域发生,而且从书上找不到答案。”以制造业为例,未来,制造业会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无人化。因此,制造业不会再是创造就业的重点行业。

资本也发生了变化。马云开玩笑说,阿里巴巴刚开始时,融到了500万美元,他就激动得三个月没睡着觉。现在,“一两个亿,都不好意思说我融到了钱”,未来,资本和产业的融合,都是“加速度、大买卖”。

在选择被投企业上,马云和虞锋都相信,最关键的是看人。虞锋强调要看人,看人的根本是看格局,尤其是长远的理想和品行。在变化很快的状况下,最终企业之间拼的还是团队的信念和自我进化能力。

马云的说法更形象:“人对了,机会自然来。有钱了,人奔着钱而来没有用,有了正确的人,正确的钱就会来。2000多年来,人类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性没有变化,比如贪嗔痴的弱点,想占便宜,想快速成功。要找既有理想又脚踏实地的人。人靠谱,模式不靠谱,他可能会将模式调靠谱;人不靠谱,模式靠谱,或者两样都不靠谱,死掉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模式不靠谱,人靠谱这个说法,马云举了亚马逊的例子,马云曾经很不看好亚马逊的模式,“当年很烂的公司,但贝佐斯很厉害,他不断修不断修,硬是把亚马逊修成了这样子,我是很服气。”

总之,马云认为,真正的颠覆性变化刚开始,技术和资本都在变。而在选择被投公司上,他更看重的是人靠谱,因为即使模式不靠谱,一个靠谱的人却可以把模式修正过来。

富爸爸(辞职创业前的10堂课)

创业启蒙课

创业精神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使命。
  
雇员和创业者的区别:
1、创业者能在没钱的状况下理智和聪明地行事。
2、创业者得知道如何花钱,就算他们没有钱。
  
人是可以被训练的,可以被训练成雇员,也可以被训练成创业者。 之所以世界上雇员比创业者多,那是因为我们的学校总是在训练年轻人成为雇员。

工业时代,社会对雇员的需求增加了,并实行了普鲁士体制,从而形成了今天多数西方学校系统的雏形。当你研究普鲁士教育背後的逻辑后,会发现他的明确目标是培养士兵和职员,培养人们服从命令听指挥,等等。

从雇员转变为创业者必须先忘掉以前学会的很多东西。从转变逻辑开始,从追求自由而不是安稳开始。

要自由,就得放弃安稳。雇员要的是安稳,创业者要的是自由。

生活在一个由稳定的收入和职位搭建起来的、永远知道正确答案和争取从不犯错的学术世界里,怎么会知道创业者的失败时的内心世界。

创业精神应该这样来定义,即不局限于目前拥有的资源去追寻机遇.创业者知道如何很好地利用他人的资源。

多很多人来说,借口的威力比梦想的威力大.

创业者:
受感知到的机会驱动(战略方向)
扁平化,多向非正式网络(管理结构)
价值驱动,以业绩为基础,以团队为导向(关于回报)

雇员:
受掌握着的资源驱动
正式的等级结构,多个层级
安全驱动,以资源为基础,以提升为导向

雇员型的人喜欢为竞争财富而工作,创业型的人更倾向于为合作财富而工作。

很多人没有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另一个原因就是恐惧。表现为害怕犯错误或者害怕遭受失败。还有一种恐惧。但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这些人用完美主义把他们的恐惧掩饰起来。在开始创业前,他们会等待左右的时机都成熟,只有在前方一路绿灯时才会上路。

经营生意有三个部分:找到合适的人;找到合适的机会;找到钱。这三件事很少能同时完成。一个创业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当一项任务完成时,先紧紧抓住它,赶紧去把另外两项补足。

那怕做得不完美,任何值得做的事情也还是应该做。

有些人错过了市场机遇,就是因为他们在不断地改进他们的产品。就象那些等待所有绿灯都亮起来的人一样,有的创业者永远难以走向市场,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没完没了地寻找、试验和完善他们的产品或商业计划。

懂得何时将一种产品推向市场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不要试图等着吧产品做得完美,他永远不会完美的。只要足够好,只要好得能被市场接受就可以了。

成功创业者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弄清市场想要什么,并且知道何时该停止开发产品,开始营销。

要想成为成功的雇员,人们需要知道正确的答案,否则的话就会被解雇或失去晋升机会。而创业者不需要知道所有的答案,他们需要的只是询问,这就是咨询顾问存在的理由。

一旦跨越了从雇员到创业者的那条界限,真正的教育就开始了。作为创业者的学业是永远没有毕业日的,若不是在工作,就是在阅读或者学习,之后便是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意中。

很多创业者仍旧停留在S象限而没能进入B象限,其原因是他们过于专业化。

从雇员到创业者的转变需要人们具备以下素质:
1、从安全逻辑转向自由逻辑的能力
2、在没钱的状况下运营的能力
3、在缺乏安全保障的状况下运营的能力
4、关注机会而不是资源的能力
5、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管理风格
6、管理自己难以控制的人员和资源的能力
7、以团队业绩或者价值为导向,而非以薪水或级别为导向
8、做个积极的学习者,永不毕业
9、多样化学习。而不是专业化学习
10、为整个企业承担责任的勇气

你要具备了农民那样坚韧的意志,就一定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创业者。

1、从追求安稳到追求自由
2、从想要稳定的薪水到想要巨大的财富
3、从信奉依赖他人到信奉独立
4、从遵守别人的规则到为自己定义规则
5、从听从命令到发出命令
6、从说“这不是我的责任”到愿意承担全部责任
7、从努力适应一种企业文化到创造自己的企业文化
8、从抱怨世界到改变世界
9、从对问题无能为力到尽量发现问题并把它变成商机
10、从雇员到创业者

你要是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就会得到一种自由,尝过这种自由滋味的人并不多,其结果不单单是拥有很多钱和空闲时间,而是变得对恐惧本身无所畏惧。

安全的表面下你会发现恐惧。

为了安全而学习与为了自由而学习不同。为安全而学习的问题在于,恐惧一直在那里。而只要恐惧存在,你就很少能感觉到安全,这样你就得上更多的保险,相处更多保护自己的办法。在追求安全中度过医生的最糟糕之处是,你拥有两种生活,一种是你正在过的生活,一种是你从未得到过、却觉得自己应该过的生活。这就是为安全而学习的结果,它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治愈恐惧。

对恐惧无所畏惧是说你不再害怕经历恐惧,不再是恐惧的囚徒,不再象大多数人那样让恐惧主宰自己的生活。相反,你会鼓足勇气向前,会清晰地思考、学习、阅读、和陌生人交谈,会产生新的想法,采取新的行动。对自由的渴望能给予你勇气,帮你渡过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日子。

要有勇气争取自由--你自己的自由,无论你是创业者还是雇员。

---------------------
从正确的思维方式开始

大约99%的新创企业活不过十年。

一家刚创立的公司即便开头不怎么景气,但如果创业者勤勉认真、意志坚定,它还是有机会生存下来。可问题是他们一旦歇息下来,生意就衰败了,小船马上沉入海底。

小企业失败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如此多的时间都被不产生任何利润甚至吞噬利润的事情占据时,要想让企业保持成长和赢利是很艰难的。

和一个创业者谈谈,问问他们每天有多少时间是花在不带来收入的事务上,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生意的跨台是从生意办起来之前就埋下了隐患。辞职之前要设想好自己的生意。

创业者最重要的工作从生意开张和雇员上岗之前就开始了。其职责就是要设计一个能成长、能雇用很多员工,能为客户创造价值、能为所有相关的人带来富裕、热心公益、富有社会责任感,并且不完全依赖创业者支撑的企业。

在企业诞生之前,创业者就该在头脑中设想好这些。

一次失败就出局,那才是真正的失败者。胜利者不停失败,知道成功为止。

现金流象限阐述了组成商业世界的四个不同的人群。通常,他们在技术上、情感上和精神上都是不同的人。

E:害怕的情绪将他们限制在E象限。如果他们想要进入别的象限,不仅需要学习新技能,也需要克服自己的恐惧情绪。
S:无法相信别人能比自己做得更好。这种信任危机害得他们无法成长。不信任他人很难把生意做大。
B:总是在寻找优秀的人才和好的商业系统。他们不必时必躬亲,而是关注如何建立起一个能够自行运转的企业。
I:总是在寻在聪明的S或B象限人士,将自己的金钱托付给他们,以期获得收益。

如果你们对世界上有哪些企业和哪些类创业者都不甚了了,又怎么能成为创业者呢?

很多创业者都不是企业所有者,而是自己雇用自己的个体创业者,他们是他们工作的主人,单不是企业的主人。他们一停下来就没有了收入。你的客户每次都直接来找你,一旦发生问题,雇员们也都来问你。他们很难把自己的生意扩展成大企业。在生意开始之前设计不足,它从出生之前就注定了这样的命运。

专业人士多半是凭借一种特殊的专长或手艺,由个体从业者起步的,他们一般需要政府的执业许可才能开业。这类生意的问题在于,生意无法被转手卖出。因为除了经营者个体以外不存在真正的生意。资产就是生意所有者本人。他们从生意的主人变成了自己客户的雇员。勤奋工作却无法创造出资产是毫无意义的。

“夫妻店”的亲缘关系是这类企业成长的障碍。

特许经营的最大问题是对于刚入门的创业者来说代价太昂贵。

任何人都能成为创业者,要弄清楚的是你们最想成为哪类创业者?他们工作的领域和创业的规模是完全不同的。

创业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在生意开始之前就设计好它。

创业前的准备工作:
1、首先,应该保证自己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就是要像创业者,而不是雇员那样去思考
2、研究市场、目标客户和竞争对手
3、确定在你所瞄准的市场上取得成功需要哪些技能,然后组成团队或顾问,以获得你需要的技能
4、研究你相对于竞争对手有哪些优势,如何才能在潜在客户面前脱颖而出
5、将商业计划整理出来,画出你通向成功的路线图
6、为你的企业打下合理的法律基础
6.1、确定你的公司在法律上的性质,它应该是义务较少而税收较为优惠的一种
6.2、获取所有必须的证书和批准文件,确保章程清楚、明确,以避免以后的争议
6.3、获得合法的法律保护,以获得竞争优势。

真正的创业者最明显的特点在于他们的创造力和接著他们不具备的资源做成事情的能力。他们是解决问题的大师,能够把问题变成有价值的知识财富,然后将这些知识财富运用到生意中。他们也是使用他人金钱和资源的大师。他们的典型用语是:让我们来看看该怎么做。

从平地上建起一家成功的、能创造价值的、能长久生存的企业才是创业者真正的目标。

(话语+数字)*符号/努力

话语:告诉别人你的故事
数字:用来衡量故事
符号:放大你的故事
努力:所有生意的驱动力

产品
法律
系统
沟通
现金流
外围:使命、团队、领导力

------------------------
能让人变聪明的事也正是让他们变蠢的事情,人类从错误中学习。

在人生早期遭遇的生意失败是一种难得的经验。犯错误是自己学习做生意的最佳途径。

创业者失败的原因:
1、对失败的恐惧让他们裹足不前,从而一事无成
2、他们失败得还不够

人们聘用好的雇员不是为了让他们犯错误,一个雇员的任务就是按照规则和命令行事、做好份内的事情。而作为创业者的任务就是冒风险、犯错误,优势还要再加上失败。我们不是随随便便地冒任何风险。首先,必须学习犯错误的学问,并且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其次,懂得如何选择我要冒的风险。

我和任何人一样讨厌失败。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我懂得失败是走向成功的一个步骤。在失败之时,我会知道自己正处于突破自己以往经验的一刻。

我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因为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人。雇员生活在躲避风险的世界里,而创业者生活在因风险而生动的世界里。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

要从一个防止犯错的世界跳到一个积极犯错的世界可没有那么容易。关键在于创业者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而且得学得快。稳定的收入不是他们能享有的,他们必须尝试,如果犯了错误就得迅速改正。如果他们总是避免错误,或者假装自己一贯正确,或是让别人当自己的替罪羊,他们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作为创业者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想出一个主意,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它变成一项成功的生意。

每次当你犯错误的时候,最好停下来,抓住这个机会学点新东西。

1、开办生意
2、失败并学习
3、找到一位导师
4、失败并学习
5、上一些课程
6、继续失败,继续学习
7、在成功时停下脚步
8、庆祝一下
9、数数钱,计算一下损益
10、重复上面的步骤

大概有90%的人连第一步都没有迈出去。他们不断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意,却从来未开始实干。有时他们为自己找到一些借口,告诉我记时机不成熟,计划不合适。他们不敢走上行动并失败的道路,而是努力避免失败,他们生活在分析麻痹的状态中。

如果你能把坏的运气变成好的,你就拥有了双倍的运气,在爱情、生活
、健康和金钱上会加倍地幸运。

当创业者犯了错误后,他们一般不会只把目光停留在错误的后果上。对于犯错误是不是有损自己的形象,他们一般也不会特别介意。真正的创业者重视的是从错误中学习。你是如何解决从错误中产生的问题的?你是如何避免以后再犯错误的?有没有一种办法能把错误变成收获,从中创造财富?

如何把错误变成收获?应该是 通过把问题变成机会吧。你发现一个问题,然后想出解决办法,将错误的不良后果清除或者减为最小。而你想出的解决方法本身就可能是一项有价值的资产,可以被用于开创新的生意或者发展你现有的生意。

害怕犯错误有两个主要的方面:
1害怕错误的后果
2害怕有损形象

创业者一般都会提前估量他们的行动可能造成的后果。而创业者和雇员的区别在于,创业者不会被一种尝试可能造成的后果吓得不知所措,而是会想方设法减少其负面的影响。

问问题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要摆脱一贯正确的积习。

对自己的行动负责和事先做好准备是十分必要的。你该为自己的生意打好基础,以防它今后不知哪天就突然倒掉。你需要做计划。

------------------
弄清工作和劳动的区别

工作是别人花钱让你干的事情,但劳动不一定。劳动是为了找动作做准备。

雇员找不到工作,于是就什么都不做,而创业者却能看到很多的机会,他们知道,只要劳动了,工作就会随之而来。

劳动不仅使人富有,也使人健康。很多人都是因为不劳动而失去了健康。经济状况很差的人,身体也好不到哪里去。

如果你的生意陷入困境,那么说明你一项或者一项以上的工作没有做好。一名创业者也许工作得很辛苦,但是在某一段时间却只能做好一件事。者就是为什么许多创业者疲于奔命、力不从心的原因。他们可能工作得很努力,却仍然无法完成所有的任务。

当你思考生意的各个方面的时候,不妨假设自己是在为不同岗位的人撰写职位说明。做生意需要拥有不同技能的人承担响应的责任。

一名创业者的家庭作业:
产品
法律
系统
沟通
现金流

只要这五项任务中有一项出问题,企业肯定会跟着出问题,甚至还可能倒闭。一项生意的成功或失败都起源于生意正式开张之前。这也就是为什么做好家庭作业十分必要,就算这些劳动是没有收入的。
之所以如此多的人选杂放弃,是因为他们开始意识到,他们的能力只能完成五项任务中的某一个任务。

如今,我总是能遇到很多有想法的人,他们想出了绝妙的新产品或者新服务,跃跃欲试想成为创业者。而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问题是,他们不懂销售,也就赚不来钱。这可能就是很多潜在创业者放弃自己梦想、安于现状的首要原因。

小业主和大企业家之间的一大区别在于他们对系统的重要性的认识。

------------------
成功能揭示出你的失败

当我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的时候,我们赢的最多。

不继续失败下去的办法就是更快地失败。你现在正走在学习的半路上,这个过程要求你犯很多错我,并从错误中学习。你犯错误的速度越快,走完这一过程进入另一阶段的速度就越快。你也可以选择做逃兵,但是这样你就被淘汰了。

你想当创业者的渴望有多强?创业者的第一技能就是销售技巧。

你的优点能揭示出你的弱点。

我们每天只应付当头的困难,就是这样撑下来的。

一名创业者需要懂得学校智慧和实践智慧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创业者应该具备团队智慧,也就是汇集最合适的人才来完成手中任务的能力。

创业者的三个基本错误:
1、在创办自己的企业前并未寻找合适的法律和会计人员为自己服务,也未征询他们的意见
2、创业者过于听信他们的会计或者律师的话,需要为企业发展做出决定的是你自己
3、创业者有时候请了会计或者律师,但是这么人并非创业团队中的成员。

A型思考者:
具备出众的分析能力,他们多半会从批评和怀疑的角度来思考,而不轻易接受。他们一般不会很快做出决策,而是先要进行长时间的分析。在做出决定之前,他们要反复征求意见和了解更多细节。

C型思考者:
在工作中是创造型的艺术家。他们非常有创意,这些人喜欢看到大的远景,也习惯挑出惯有的圈子来思考。灵活的思维是指他们感知事务的意义时比较灵活。他们往往能理解和接受一些看似不合逻辑的想法。

T型思考者:
技术天才。他们喜欢和同行打交道。

P型思考者:
他们人缘很好,常常在各种选举中胜出。他们可以和不同类型的人交谈。

这四类思考者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有些小企业规模上不去,或是倒闭,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其中某一类思考者。

很多个体开业的创业者都是A或者T型思考者,在C或P领域存在缺陷。

在投资方面,A或者T喜欢有一个准确的公司可供遵循,C或P比较看中有意思的买卖以及了解生意伙伴的情况。

你必须找出一种思维类型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如果你想要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围绕着你组成一个团队,那么你自己必须在某一个方面非常优秀。

有些个体从业者没有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必须成为所有五个方面的专家。

努力训练自己的沟通技巧,培养自己的P型思考能力。

------------------------

过程(时间管理、现金管理)重于目标

对于很多人来说,家庭和工作只是他们逃避残酷现实和竞争的处所。他们想要的只是一张稳定的工资单,还有一个能从外面往家里打电话的地方。有些人却在寻找不同的东西。一个不同的世界,一种不同的生活。我对生活的想往却让一切付出都显得如此值得。这不只是挣钱的问题,而是在拿自己的一生冒险。当我的生命终结的时候,一切都变成回忆。

很多年以前,一位记者问亨利福特:如果你失去了全部财产会怎样?那时福特身家已经过了十亿,福特说:不到五年我就能赚回来。

创业之路才是致富的最佳途径,如果你有勇气、有智慧、有毅力,你将通过这个学习过程获得巨大的财富。

现金流是基础。创业之前和会计一起做个财务预算,看看开办自己的生意会花费你多少钱。

没有坏的投资,只有坏的投资者。这个世界上到处充满了挣大钱的机会,问题在于优秀的创业者的数量比机会要少得多。

开办一家公司并不仅仅意味着辛苦和忙碌,而是意味着自己所做的事情对金钱的损益产生直接的影响。

雇员拿钱是因为他们忙碌,老板拿钱是因为他们的成果。

红灯是警告,我们或是留心这些警告并从中学习,或是对他们视而不见。如果视而不见的话,可能就会有完全不同的遭遇。

钱会说话,钱的声音最响亮时就是在财务报表的利润栏中。作为一名创业者,你需要对现金流负责:
1对盈亏负责的不是雇员,也不是咨询顾问,而是创业者
2当你观察现金流象限时,你会发现,没有人要求E和S象限的人们准备财务报表,而BI象限中的人却需要。因为钱会说话,它讲述的是这两个象限中的人们的财商。

你的现金来源是什么?
1你的投资是什么?
2准备从投资者那里筹到多少钱
3是否有合伙人
4顾客在购买时付款吗?还是分期付款
5如果分期付款,大概要多久收回
6估计客户的坏帐率是多少
7开始赢利之前要精力多少个生产周期
8是否有产品专利并授权

你的现金用途是什么?
1是否有一个产品创意
2是否能保护你的产品
3能围绕这个创意或产品开发出一项生意吗?
4需要向顾问致富咨询费用吗?
5需要先做出样品?
6需要寻找供货商?
7你能和供货商就付款条件谈判吗?
8是否需要办公室、库房、车
9办公室需要什么设备
10需要哪些办公用品
11在生意的不同阶段需要雇用多少人,付给他们多少钱?
12在生意起步阶段,你和你的团队需要多少收入
13为生产产品你需要多少钱?何时要
14你准备如何包装你的产品
15包装花费多少
16你想如何推销你的产品
17需要建一个网站吗?
18有办理用户订单的处理系统吗
19你的营销材料的成本是多少
20在哪里储存货物
21把货物晕倒库房要多少钱
22怎么接订单
23怎么发货
24需要买什么保险?保费是多少
25准备如何办理退货
26如何提供客户服务
27如果负债经营,利息是多少
28在销售周期收回货款前,你需要精力多少个生产周期

计划现金周转期

当现金紧张时,创业者的任务就从发展变成了生存。

时间就是金钱
作为一名创业者,你应该时常问问自己是怎样花去自己的时间的。有一天创业者发现他的重点不再是公司的未来,那么找到合适的人来协助自己负担起公司的各方面责任是十分必要的。

你的工作与你生意的相关性
你为未来花费的时间占多少? %
你为现在花费的时间占多少? %
你为过去花费的时间占多少? %
总计 100%

未来:营销、公关、研发、战略合作、专利、新的交易、现金预算和管理、好的法律问题
现在:订单管理、发货、收款、客户服务、现金管理
过去:会计、坏的法律问题、应付政府规章、员工评价

鼓励创业者把一半以上的时间花在未来上,同时打造一个强大的团队来承担现在和过去两类工作。

---------------------
最佳答案在心中,而非头脑中

三种收入:
挣来的收入(高税率)
组合收入
被动收入(低税率)

三种财富:
竞争财富
合作财富
精神财富(你做一项工作不是因为喜欢它,而是因为你知道自己应该去做。在内心深处,你明白自己应该去做)

优秀是卓越的敌人。发挥天赋就是要发挥出你的卓越潜力,而不仅仅是达到优秀的程度。卓越是一种选择。

惰性是阻碍我们每个人前进的内在力量。

那些被惰性吓退的艺术家都有一个特征,即他们的行为方式更像业余爱好者,他们的态度还不够积极。爱好者为乐趣而做事,专业人士为责任而做事。对爱好者来说,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副业,对专业人士来水,他们所做的事情是使命。爱好者只投入部分时间做事,专业人士投入的是全部时间。爱好者通常只在周末顾及他们的爱好,专业人士一周七天都如此。

爱好者对一件事爱得还不够,否则的话,他们绝不会只把它作为副业而不肯贡献出全部时间。而专业人士对一件事的热情要大得多,他们愿意为此奉献毕生精力毫无保留。这就是我所说的积极。惰性最恨人变得积极。

与金钱无关,它关系的是使命,一个人真正的使命是关乎“你爱的人”,而不是“你”。这项使命是关于“你为谁工作”,而不是你为自己做什么

这与我无关,也与钱无关,而是与服务有关。

多数人工作只是为了赚钱,只有很少的人是为了服务别人。不同的人,不同的使命。

使命是你核心的出发点,它发自你的内心,请用行动--而不是语言--来表达它。

--------------------

使命的高度决定了产品

你一旦走完了一段旅程,就把最好的收获带在身上,把其他的抛在身后,然后再继续走下一段路。如此不断前进。

你服务的人越多,就越有效率。如果要致富,就要服务于更多的人。仅仅通过体力上努力工作,是很难为很多人服务和挣大钱的。如果想要服务于很多客户并获得可观的财富,就必须忘掉自己,穿过那个针眼。

想要进入B象限,它所要求的B-I三角要坚实得多。而且只有一个同样强大的团队才能帮助你穿过针眼。

最成功的企业通常会做两件事:
1解决一个问题
2满足一项需求

------------------------
设计一家公司,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如何扩展一家公司:
1复制整个B-I三角
2特许经营
3通过公开募股让公司上市
4授权和合资

单一战略--多样战术

永远要有一个低风险的主意或者战术垫底
围绕着一个独特的战略优势设计出一家公司

作为领导者的任务是:
1清楚地确定公司的使命、目标和愿景
2找到最优秀的人才并把他们组成一个团队
3从内部加强公司
4从外部扩张公司
5提高利润
6投资于研发
7投资于有形资产
8做一个优秀的企业人

------------------------
不要为卖便宜货而打得焦头烂额

你可以解雇坏的顾客,就象解雇一名不合格的员工。如果你不清除掉坏顾客,好顾客也不会愿意留下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跑掉。

对于客户的投诉要非常认真,先检查自己有没有问题,再看是不是顾客的错。

你的工作就是人的工作,人是你最大的资产,也是你最大的负债。

对顾问也是一样,你必须解雇不合格的顾问。

作为创业者,你的成功或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手下的员工。很多小公司之所以成长不起来,就是因为他们的领导者不会或不愿意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公司里处理人际关系的三个绝窍:
1屁股上的伤疤。每个人都有自己优点和才干,也都有绝点和短处。如果一个人屁股上的伤疤超过他的优点和才干,那么就是该让他换地方的时候了
2雇人要慢,裁人要快
3世界上有两类沟通者,第一类沟通者在愤怒或者郁闷时,会来当面跟你说,他们会把牌摊在你桌上。第二类惯于在背後捅刀子。

作为创业者,你必须保护你的公司和员工不受廉价顾客的搅扰。所谓廉价顾客,就是那些总是要求得到东西而不愿意付钱的人。必须找到一个方法解雇这样的顾客,但是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产品的毛利润之所以非常重要的原因:
1为B-I三角的其他部分提供必要的资金
2决定了产品的价格
3产品和价格决定了你的顾客

营销中的5P:
产品

价格
地点
定位

创业者必须是他公司里最好的销售人员
创业者必须是他公司里最好的营销人要
营销工作必须带来销售,而不只是漂亮的广告

销售=收入

任何产品都有三个定价点,最低、最高、中等价位。最差的一种定价就是中等价位。没有人记住你是谁。开价越低家,我的时间就不是花在提供服务上,而是花在和这些人催要欠账上。便宜货只能吸引廉价的顾客。

1、中等价位可能听起来最合理,但是这个区间也永远是最拥挤的。随大流很难脱颖而出。

2、低价领导者所做的不仅是降低他们的价格,低价战场上的胜利者总是能做到一些竞争对手无法做到的事情。

3、如果你在细分市场上把产品价格定得最高,那么你就必须给你的消费者一些你的竞争对手所不能给的东西。

4、不要尝试向所有的顾客销售所有的东西。如果想要高低端兼顾,就做两个牌子吧。营销需要慢著顾客的愿望、需求或者自我心理要求。在很多情况下,后者能带来最大的购买力。

5、定价不要便宜,要高。不要降价和削减利润,而是提高产品对客户的使用价值,使客户满意。

6、不要找新产品,要找新顾客。一个聪明的创业者懂得保持现有客户的满意度,同时为现有的产品不断寻找新顾客。

7、找那些拥有你想要的客户群的公司做战略合作伙伴。

8、好好对待你最好的客户。把重点放在让你最好的客户满意上,因为他们不仅会从你这里买更多的东西,还会跟他们的朋友说起你。

你的特殊产品是给特殊人的。产品的价格必须能满足那部分人群的需求、愿望和精神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乐意让别人知道,我们花了一大笔钱买了一样只有少数人肯买的或能买得起的物品。所以精神满足是购买高端产品的动力,也同样是购买低档产品的动力。

作为一个企业家,找到正确的目标客户群是非常重要的。

真正的成功来自于一个反复向你购买产品的大的客户群体。每个人都喜欢和打过长期交道的人做生意。而不是和一个陌生人。

处理顾客关系的周期分为:
1吸引客户
2销售
3获得顾客的联系信息
4让你的顾客感觉特别
5与顾客保持联系
6及时友好地回答顾客的问题(把抱怨的顾客变成满意的顾客)
7为顾客建议一个俱乐部
8让满意的顾客向朋友推荐你的公司或产品
9向你的顾客卖出更多的东西
10重复上速步骤

产品定位:
通过营销、广告、定价等建立一个你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这个形象和你的品牌联系在一起。绝窍是找到一个对你的目标客户有吸引力的概念或意象,它得是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能把你和你的竞争对手区别开。

一旦为你的品牌确定了一种定价,你就要小心维护他的形象,不要让他淡化。一定不要向你的顾客传达与你的品牌定位不符或者相冲突的产品。


知道何时逃跑

1检查你的态度
2在B-I三角的五个层次上获得尽可能多的经验
3销售=收入
4保持乐观,也要面对现实
5你是怎样花钱的
6建立一家企业作为练习
7愿意求助
8找到导师
9进入一个创业者的圈子
10踏踏实实地走过创业的历程。

使命---》过程---》目标

视频: 李善有:不连续性[罗辑思维]No.179

李善有的名言,上堂就会告诉你,以下我说的所有都是错的,他就是告诉你这个世界其实没有什么绝对的是非和真理,一切都是处于一个变动的过程性的一个状态,今天把他请来难道是要让你听他说的那些错误吗?不是,是因为他自己在迭代,我从中欧创业营毕业以后,他老人家跑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待了整整一年,他说要闭关修炼,让自己去升级,我估计他来了之后还会告诉大家,说我说的,下面说的都是错的,但是今年的错和去年的错那是一回事吗?完全不是,刻舟求剑,使不得啊。那就听听一年后已经闭关修炼升级之后的李善有,他会错在那呢。

讲斯坦福闭关一年的收获吧,学习的过程当中真实人生当中迄今为止最快乐的一年时间,学了很多东西,生活也换了一个节奏,很饱满,那我想今天的话,把在一年学习时间里边一点点收获跟各位来分享一下,回过头来讲下,我为什么要去斯坦福。因为大家知道,过去我一直在研习社在创业营讲课,讲的是创业创新这方面的课,每次也挺受大家欢迎的,返评的分数也挺高,但是我自己 讲着讲着是越来越不满意、2.50

当一个产业变化很慢的时候,你完全可以用过去来预测未来,用过去的平均值预测未来走向,但是市场并不总是连续性的,如果市场一旦遭遇非连续性的时候,这个时候过去的那个S曲线和未来的S曲线性质和走向完全不同,这个时候你拿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不但无效,反而非常非常非常的危险,

当底层环境发生的非连续性变化的时候,如果你依据过去的经验来做些判断,或者换句话说,你按照连续性的归纳法原则对未来进行预测和判断的时候,就会遭遇很大的这个灾难,那接下来我想举两个案例跟各位分享一下,这两个案例都是发生在1984年,案例主人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IBM另外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英特尔,首先我们来看IBM这个案例,1984年的IBM几乎发展的一个顶峰期,这个阶段,那一年的IBM的税后净利润是65.8亿美元,创造了美国公司最高盈利记录,1984年IBM个人电脑营业额也达到了40亿美元,1985年的时候占据了市场份额的百分之八十,但是从数字上看这两个数字比较一个大家看到,那个时候对于IBM来讲,他的主营收入还是来自于大型机,尽管他的PC机在整个PC市场上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但是对于IBM整个内部来讲,大型机的收入份额,还是远远超过了它的这个PC机的,那1985年的时候,IBM换了一界总裁,原来负责大型机业务的业务负责人叫爱克斯,艾克斯被晋升为IBM的总裁,所以你可以想象艾克斯是一路打着大型机这个战争,打了一辈子,带着这样的一个思维登上了IBM的这个CEO的宝座,那个时候他认为IBM一直都会像这样爆炸性的发展下去的,那个IBM创造的记录,并不仅仅是IBM的历史记录,是所有美国公司的一个最高记录。BUT,恰恰就是从1984.1985年的时候,恰恰在IBM还如日顶峰的时候,IBM迅速的衰落下来,后来有一个人写了一句话,一个记者叫做轰然一声从高高的云端衰落下来,我们来看在哪个时候,是否是连续性时期,还是非连续性时期,20世纪80年代其实正是个人计算机的高速成长期,当时遭遇的就是从大型机到PC机这样的一个不连续性的时刻,那这种不连续性对于运营者的思维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影响,你可以在你脑海里脑补一个双S曲线,那对于这个大型机S曲线已经到了它的顶峰,所以尽管它数字还很高的,但是它的比例已经平下来了,这个时候PC机刚刚起步,尽管它的数字没有那么快,但是它的速度是很快的,而且它将很快就会超越大型机那样一个速度出来,而那个时刻正好是两个曲线交接的那个时刻,其实正好处于不连续性,而艾克斯和当时IBM的假设是什么呢,他们没有看到这个非连续性,他们的假设是大型机的生产力还有很多改善空间,因此他们做出了首要决策是,继续投资大型机生产,继续吧销售资源市场资源投入到大型机市场里面去,他们甚至认为如果过度提高个人计算机会侵蚀到大型机的业务,那举一个例子,IBM个人电脑拒绝采用因特尔革命性的386芯片,为什么,因为此前只有大型计算机,才能使用32位元素技术,IBM想如果我在个人电脑里边用了386芯片个人电脑也能够提供32位元素技术了,那我的大型机怎么办,因为他生怕自己的PC电脑影响自己大型机的江湖地位,就拒绝采用这个革命性的技术,那后来英特尔就把这个技术卖给别的电脑公司,大家知道后来的故事了,

那其实就在大型机的主导地位逐渐消逝的时候CEO和IBM的所有的高层对这里的变化一无所知,一无所知有一个传记记者这样来写,他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甚至那些所有改变性的信息数据交到他手里的时候,他也是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数据就是大型机还是蓬勃发展的,一直到1989年CEO艾克斯还口出狂言的表示,我不认为市场环境发生了任何变化,对于他而言,他认为所做的唯一事情,就是逼着销售去卖去卖,去卖大型机,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只要员工走出去,多卖一点大型机,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掉,那结果怎么样,1984年我们刚才说了,IBM税后净利润65.8亿美元,1991年的时候,IBM亏损28.6亿美元,1992年IBM巨亏50亿美元1993年艾克斯被迫辞职,郭士纳接任,所以在这一个时代转换的时候,过去越成功,对于未来的预测将会越错,因为你太骄傲了这时候让我想起了,三体的一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你看他的思维呢,这不是完全是基于连续性的归纳法思维吗?过去是这样,未来也一定会是这样子的,可恰恰就在那个时刻出现了非连续性,这时候归纳法失效,他的整个世界坍塌下去,所以你不能说从管理上或者个人上来追究这个案例,如果这样来追究的话,这个案例你挖的就不够深,

OK我们来看第二个案例同样发生在1984年大名鼎鼎的公司英特尔,那1984年英特尔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公司面临着是否放弃自己的核心业务,存储器的生产,大家知道,在1984年以前英特尔是一家存储器公司,DEAM是英特尔的传家之宝,但是到了1983年的时候存储器这个市场已经被日本厂商给摧毁的七七八八,加入英特尔还死守着这个存储器市场的话,前景非常堪忧,1984年的夏天,短短三个月时间,存储器的价格下降了百分之四十,而英特尔对于存储器依赖性又特别高,所以这一绞摔得比整个产业摔得更重一点,可谓损失惨重,那么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真的是我认为是商业史上,可以排前三位那样睿智的对话

当时英特尔的CEO是戈登摩尔,也就是我们说的摩尔定律的那个摩尔,跟总裁安迪格鲁夫也就是后来那个著名的格鲁夫,独处一室,相对无语,摩尔问格鲁夫如果我们被扫地出门,董事会就会找一个新的CEO,这个新的CEO上任,他会做什么呢,这个是个好问题吧,格鲁夫沉思良久,黯然的回答说,他会让英特尔远离存储器市场,我们在这个市场里面已经没有希望了,沉默半响之后,格鲁夫在问摩尔, 既然如此,与其让别人这么做,为什么我们自己不来做这件事呢,那在那个时候,在所有人的心目里面,英特尔就等于存储器啊,你把存储器这个业务去掉,你公司还有什么呢,

就像今天说中移动,中移动就是一个童话运营商,你让中移动放弃掉了,这个运营商业务,它还有什么呢,这个例子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你想想看这个决策时多么艰难的一个决定,但是后来这两人非常勇敢,他们做出这个决定了,放弃了存储器业务,取消了原来核心业务的生产,事后人们知道,如果当时没有做这个决定,英特尔今天可能就没有了,同事英特尔积极顺应当时,它已经在内部发生的一个颠覆式创新,它已经在内部发生的一个颠覆式创新为IBM设计个人计算机的微处理器,不久之后,微处理器的销售便超越了英特尔存储器的最高销售水平,那我们看到1972年到1998年英特尔的股东回报率,在1984年之后这个数据涨的非常非常迅猛,那格鲁夫说,由于我们在微处理器上的成功到1992年的时候,我们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公司,这个时候人们谈起英特尔来这么说了,英特尔等于微处理器,等于PC芯片,那我分析一下这个案例,他面临什么样的不连续时刻呢,它面临的一个转折就是,英特尔存储器业务转折到微处理器业务,但事实上,它所面临的不连续性跟IBM面临的不连续性是一样一样一样的,就是从大型机向PC机这个时代的转折,那在这两个案例里边,IBM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而英特尔抓住了这个机会,不由得令我们反思,当然你可以说这里边有一些很微妙的地方,

比如说1984年是IBM如日中天的时候,这个时候越成功的时候,月看不到底层的变化,而对于英特尔来讲当时它逼到绝路了,被你逼到绝路的时候人们愿意去求变,有这样的一个偶然性,但的的确确英特尔顺应了这个非连续性,而IBM没有看到这个非连续性,是这个案例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别,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例里边讲的是什么道理,我们过去在人类简史里面,有这样一个结论,我们过去经济之所以这么速快的成长和发展,建立在一个进步论的假设之上,但是这个进步论并不是沿着直线,这个线进步二十沿着S曲线进步,1986年的时候,福斯特有一个本讲的是S曲线进步,我觉得这两句话是非常重要的,那什么是S曲线模型,第一句话,任何技术一定会遭遇其发展的局限性,各位这句话很重,任何技术,任何公司,任何产业,任何领域都会遭遇发展的极限性,到了S点的极限,而当一个技术到了S点极限的时候,一定会有另外一个技术重新起来取代原来的技术,当新旧S曲线互相取代的那个时刻,其实就是技术的不连续性,而这个时期在不连续性,你能否很好的处理好它。对于企业兴衰史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有两个结论来给各位,

第一,技术发展的不连续性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遭遇不连续性是企业兴衰的第一因

我们已经从IBM和英特尔的两个案例看到了我以上的结论,讲到这儿,我相信你可能不服气,说李教授,你这不也是用归纳法吗?你这两个案列选择出来,这是选择性偏见,好,我其实非连续性只是偶然现象,即使遭遇了非连续性那个影响也未必像你说的那么大,或你太夸张了,你把非连续性这四个字拿出来,作为你的创新的根基,这件事你太夸张了吧,那接下来,我们用这个非连续性模型我给你解释一连串的企业上的兴衰史,

第一个案例,我跟各位讲诺基亚,诺基亚的兴衰,这个衰败,用区区几十亿欧元把自己卖给了微软,很多人来讲这个案例,有的人会说,当时的CEO有问题,有的人说管理有问题,有什么别的问题,其实你仔细想一想,对于洛基亚而言,洛基亚的衰败恰恰是从功能机这个曲线到头以后当智能机这个曲线刚刚起来的时候。这个非连续性没有渡过去,事实上在2007年的时候,洛基亚的智能手机,已经占据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百分之五十的市场份额,BUT在诺基亚内部,智能手机的份额只有占全部市场份额的十一,跟我们刚才的IBM的案例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你原来已经在一个新的曲线里边领先了,但是你却为了保护原有的功能手机的市场份额,你愣是没过去,最后给了谁机会,给了苹果机会,从这个新的曲线里边插入过去,所以你看这个案例,这个案例我们往前推一点,洛基亚把谁给颠覆了呢,其实洛基亚把摩托罗拉颠覆了,他是怎么颠覆摩托罗拉的呢,摩托罗拉的原来模拟手机时代的时候,已经占据了市场份额的百分之八十,当时我是摩托罗拉工作的,那个时候摩托罗拉简直一个繁荣期,但是摩托罗拉其实已经有了数字手机的这个技术,但是它担心自己的数字手机会对原有的业务进行侵蚀,愣是捂着没有发布出来,你看,摩托罗拉也是非连续性这个点上没过去,被洛基亚给颠覆了,同样洛基亚也没有过去下一个非连续性时期,被苹果和三星给颠覆了,好,我们继续举例子,我们在说英特尔,1980年代的英特尔迅速实现了这样的一个转折,然后它成为芯片行业的领头,那芯片行业几乎垄断在英特尔的手里面,我们卖电脑的时候,一定会说一句叫,INTEL LNSIDE,但是英特尔的这个芯片主要的是PC芯片,我请问各位,今天我们的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大,还是PC的这个出货量大,很显然。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早已经超过了PC出货量,然后接着问你,英特尔在智能手机或者在移动芯片上的市场份额有多少,在PC芯片上的王者,在移动芯片的市场份额居然不到百分之一,英特尔也没有跨越,从PC芯片到移动芯片这个非连续性,大约一个月之前,英特尔宣布全球大裁员,几万人被裁掉了,令人扼腕相叹。

我们在举一个例子,雅虎,我不知道各位对雅虎是否还有记忆,我以前在搜狐工作,搜狐几乎是就把雅虎COPY到中国来,在哪个时代,雅虎就几乎代表这互联网一样,但是雅虎在之后的搜索,在之后的IM毫无建树,所以这个非连续性也没有过去,随着整个门户的没落,雅虎也没落,大家听说了,现在雅虎想把自己卖掉,既然低于现今的价格吧自己卖掉,没人敢买,好我在举一个例子,微软,有人会说,善友教授,你说前几个例子还对,微软讲得可能不对,那微软现在还是赚很多很多钱,是,微软现在依然会赚很多钱,但是主流的分析师没有看好微软的未来,为什么,微软是在PC操作系统里边的一个王者,我请教各位,微软在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里面占多少市场份额,几乎是零把,如果你认为智能手机和各种智能设备,将来是未来,你可以想象一下,微软会多么尴尬,尽管宣布微软收购了LINKEDIN但是对微软的未来不抱太大的希望,

再给大家举几个国内的例子。大楷之前联想发布了业绩之后,联想的这个股市跌了百分之好几十,非常令人扼腕相叹,为什么,我们来想一下,联想已经成为PC的全世界的冠军了,非常了不起,但是在从PC向智能手机这个曲线转移的时候,联想没过去,我请问在看这个节目的各位朋友,有几个人用联想的手机啊,即使联想收购了摩托罗拉,你现在有谁在用摩托罗拉的手机呢,你看联想这三十来年的,中国民营企业代表性的企业,也是没有跨越这样一个曲线,还有我们说苏宁,苏宁在线下门店时代是中国的王者,然后苏宁前几年跟京东会打仗,苏宁会说,我做到线上如果干不过京东,我把我苏宁送给你,但你看苏宁这几年还讲这样的话吗?苏宁的线上电商业务怎么样,所以整个苏宁在由线下门店这个曲线,向线上电商这个曲线转折的不连续性时刻的时候,又遭遇了滑铁卢。

我们在举一个例子,中移动,所以你看我说这跟体制是没有关系的,中移动过来是靠我们通话,话费来作为主营收入,你打电话,你发短信,你要给中移动来给收入,但是今天有了微信之后,各位你想想看,你想想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发过短信了,甚至最近你有多长时间已经不用电话了,即使你想打电话,是不是你在用微信电话,所以你可以想想看,基于数据这个业务曲线里边,中移动没有抓住,中移动目前面临着巨大的非连续性能否转过去,我对此抱的这个希望并不是很大,

我们再说一下百度,百度是中国BAT,BAT里边的B是第一个,但是百度在于基于PC的搜素这个产品之后,你想一下,百度有没有另外一个产品,尤其在基于移动的产品,把第二曲线撑起来,没有,真的没有,所以最近蚂蚁金服的股值已经超过了百度的市值,百度已经从中国的TOP3的互联网公司里面,被挤出去了,如果你问我未来对它的这个展望,那就看百度能不能寻找到第二曲线,并且跳跃过去,所以我在说什么各位,我刚才说的是遭遇不连续性,是大公司衰败的第一因,有一本书叫,失速点,说一个公司一旦到了它增长的一个失速点,恢复增长引擎的可能性小于百分之十,我们刚才举了大量的案例,你可以拿着我这个非连续性曲线,这个关键点你去看你身边失败的案例,第二反之,如果你能跨越非连续性,那也是你基业长青的第一因,所有那些基业长青的公司,都是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的非连续性才取得的,我们刚才举过得这个例子,就是因特尔对吧,英特尔的例子已经举例过了,从存储器到芯片,我们在举九十年代的IBM.从硬件到服务跨越的这样的一个案例,好,我们在举苹果,我们说乔布斯1997年重返苹果之后,他使得苹果从亏损到盈利的那款关键产品,你记得是什么吗 ?是I MAC,还是PC机,但是对于苹果,整个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不是IMAC,而是2001年的什么产品,叫IPOD,IPOD出来了之后,标志着苹果从电脑公司向音乐产品去转移,那是它第一个非连续性的这样的跨越,那后来还没有完,所以乔布斯整个脑子真的了不起,到了2007年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了,那是乔布斯推出了IPHONE.IPHONE这个产品出来之后,世纪上是对过去的IPOD产品的一个自我打击,但是乔布斯没在乎,然后跨越了这个曲线,到了2010年的时候,那是什么是IPAD,所以你看乔布斯再世的时候,把苹果的股价涨了那么多,变成了全世界第一大科技公司,是跨越了多少个非连续性曲线,

我们说谷歌,谷歌当然了,我们想起来他,他是基于搜索的,可是谷歌在移动端有没有一个王牌产品呢,那你就会知道是安卓吗,我们所有人的手机里面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基于谷歌安卓操作系统,换句话说,谷歌几乎跟百分之八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的时间和设备是连接的,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案例是NETFLIX,这个案例非常有趣,我也在斯坦福的时候听他的CEO来讲课,早期他是这个邮寄DVD的产品的王者,那后来它把自己转型到一个流媒体,跨越到第二曲线,在到后来,它甚至自制剧,大家知道,纸牌屋,就是它推出的,所以你看它也跨越这样的不连续性的曲线,

我们举国内的例子,国内例子我给各位举三个,第一个例子是阿里,阿里早期还记得吗?他是做阿里巴巴的,阿里巴巴是什么业务,是一个2B的业务,那我请问各位,阿里巴巴2B的业务今天怎么样,其实已经不怎么样了,对吧,香港上市,然后退市,但是阿里巴巴狠了不起,当你2B业务走到一个顶点的时候,阿里巴巴做了什么,做了淘宝,基于淘宝后来又做出天猫。做出2C的业务就出来了,第二天曲线又出来了,我们今天阿里巴巴上市,主要靠的是这个业务,当在做第二个曲线起来的时候,阿里发现,如果我做电商,我需要有支付,那支付环境并不完善啊,阿里自己愣是做了一个支付宝出来,那基于支付宝,今天有了蚂蚁金服。蚂蚁金服的股值已经是六百亿美元以上了,所以你看阿里几乎跳跃了,三到四个这样的非连续性曲线,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马云真的是中国互联网战略第一人,令人佩服,

那另外一个案例是腾讯,腾讯在PC时代,那基石的产品,大家都知道是QQ,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时候,过去所有基于PC时代那些IM几乎都消亡了。那只有腾讯起来了,为什么,是靠QQ吗?不是,我们都知道,靠的是微信,微信今天的市场份额几乎百分之八十到九十这样,几乎每个人都用微信,所以你看腾讯成功的跨越了这个非连续性,那你说这个跨越很容易吗?非常艰难,我想马化腾讲了一句话,看到这句话之后,我对马化腾的评价非常高,马化腾说微信如果不出现在腾讯,对腾讯将是灭顶之灾,我们根本顶不住,。你看一下,跨越非连续性有多难。而一旦跨越过去之后,这个效果有多好

第三个例子,是我们大家都很尊重的公司,华为,华为今年开始,华为的手机业务,智能手机业务突飞猛进。我们可以说华为已经从2B的运营商业务主营业务这样的公司,现在开辟出第二条曲线出来,就是你针对智能手机这样一个2C的一个消费者业务,那这第二条曲线战力起来了,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华为深陷创新者的窘境,那其实是批评。我当时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其实是批评或是提醒华为应该重视手机业务,但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发现乏味并不是很重视移动互联网。并不是很重视这个手机业务,但是过去两年时间,以余承东为队长的华为手机业务的发展,是非常非常迅猛的,所以你看华为也是跳跃了这样一个非连续性曲线,

单个的企业是这样,市场行业,区域,国家也是如此,我给各位举几个例子,我们来看大的一个图景。比如说硅谷,你问我说,善友,你为什么这么喜欢硅谷,硅谷真实一个很神奇很神奇的地方,硅谷这个地方,整个产业上来说,它已经经过了好几个S曲线了,很多别的地方你有一个主营业务,当这个主营业务衰败的时候,整个区域就完蛋了,我们最明显的大家都知道,

东北过去靠煤,很多地方当煤不行了,整个城市都衰落了,我们看硅谷,硅谷最早期是靠什么呢 ,大家知道是半导体,硅谷硅是半导体,硅谷的半导体,这个事带领整个硅谷的腾飞,但可是半导体这个产业到了S曲线之头的时候,硅谷居然出了另外一个产业群是什么,个人电脑,太强了,而当个人电脑的产业群到了S线的头的时候,又有第三个产业群什么啊,互联网,今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到了头的时候,如果你今天去硅谷,你会发现硅谷又有一波新的产业群出来,是什么,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还有一波就是生命健康曲线,所以硅谷这地方太神奇,总是一波一波又一波,如果你去硅谷,人们也有抱怨,说房价高了,成本高了,但是对于整个硅谷的经济,没有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你能够承担得起的你就做,承担不起就被市场淘汰掉,所以你看硅谷的兴盛,也是这样的一个兴盛的方法,好,这是一个成功国家的创新的例子,

我们看一个不是那么成功的,那个,日本,日本在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代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日本的电子工业,那是全世界的领先,那几乎要把整个美国征服和收购回来,但是九十年代末,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基于数字的这个业务里边,整个日本行业没落了,被韩国企业给超过了,所以到今天来,日本还是没能够跨越这样的曲线,到未来来讲,希望也不是很大,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克里斯坦森有一个日本学生,在哈弗听了克里斯坦森讲颠覆式创新,他回到日本之后给老师写了一封信,说那你的理论分析日本的未来,我特别的悲观,克里斯坦森说会吗?你在到哈佛来,我在读几年书,我跟你一起研究一下日本经济,我们看看能不能有什么办法,研究一段时间之后,克里斯坦森本人宣布说,我对日本经济未来不寄希望,

为什么,日本经济很难跨越过去这样一个S曲线,谈了别人,我们谈咱们自己,中国经济怎么样,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蓬勃发展,我们走什么曲线,一直以蔽之,我们那个曲线就是全球制造业中心,美国的制造业,欧洲的制造业全部转到中国来开厂,训练工人,在中国来制造全球化的东西,我们可以说我们是基于这样的一个曲线,快速腾飞,今天呢,今天其实在制造业这个红利,我们已经没有了,房价那么贵,工资那么高,我们各种原材料成本如此之贵,你在制造业这个中心,我们已经日渐被东南亚很多效果给超过了,然后你问我说,善友教授,那你认为中国经济有没有未来呢,其实我觉得本届政府提出了互联网加,或者是加互联网,这个词咱都不用计较,我认为这是非常非常英明的一个决策,什么,我们寻找另外一个更好的,更高的曲线,能够在吧它跳起来的时候,整个中国经济,如果能够从过去,整个中国经济,如果能够从过去来转到一个新的曲线里边来,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跟制造业,跟传统行业这个结合,重新打开一片天地,如果能过去,我对中国经济充满希望,非常非常巧,我当讲到这段话的时候,我还没看到这个新闻,

2016年五月十五号,李克强在北京大学考察,就提到今天讲到的这个S型曲线理论,他说,经济学里边有一个双S曲线,当旧的动能增长乏力的时候,新的动能异军突起,就能撑起新的发展起来,那么这篇文章里边就讲,他说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这种传统的动能,但是近年来这种传统的动能,已经接近我们S曲线的天花板,如果你在继续用强刺激的方式,刺激产能的方式来刺激传统能的话,只会生产多余的,只会让大家在旧的曲线里边停滞哪里出不来,或者说李克强在这里面分析师什么呢,建议说我们正在面临着这样的一个拐点,当传统动能走向衰弱的时候,需要一条条新的S曲线来驱动新动能异军突起。实现新经济的快速增长,跟我们今天将的是非常一样的,这个文章举了很多例子,在过去一些时间,在产业经济发展方向,互联网加,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2014年,中国高科技出口已经超过日本,可能你不知道,中国制造的无人机,智能手机,高铁,都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力了,无人机,大疆的无人机一半以上都是卖到欧美的,在美国百分之七十以上无人机的市场,已经被大疆来占据了,非常非常了不起,从事高科技制造业的企业数量,业从2000年不足一万家,增长到近三万家,所以对于我们中国的经济的未来,能不能依靠这种跨越不连续性的创新,这是实现我们经济未来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迹象,刚才我举得这些都是很多很多这个例子,这个例子讲的是什么道理呢,我我在跟各位来小结一下,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内容,最重要有四个字,叫做不连续性,连续性是人类思维里边,一个去除不掉的隐含性的假设,当遇到不连续性的时候,人类的思维讲会遭遇到一个窘境,而我所定义的这个创新,就是一个很狭义的跨越非连续性曲线的,这样一个创新,那我认为,这种跨越非连续性曲线的创新是进步的第一因,我认为这就是我所希望寻找的,创新的那个基础理论,那至于为什么这个创新,这个曲线这么重要,为什么这个曲线之间转折如此的艰难,以及如何跳跃到下一个曲线里面去,如果有机会,各位可以到创业营,或是到研习社来听我慢慢道来。

投资方

投资创业:关键是这三条线

这条音频和你分享一下未来创业投资,要把握哪三条线。

最近,晨兴资本合伙人程宇,在小饭桌的创业课堂上进行了一次分享。作为晨兴资本合伙人,程宇主导投资了小猪短租等多家创业企业。此外,晨兴资本还是迅雷、小米科技、YY、搜狐、携程等大批优秀公司的主要投资机构。

程宇说,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有三条线比较关键,分别是科技创新、宏观经济、资本市场。这三条线之间的交织,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机会。

先说第一条线,科技创新。从科技角度来说,科技对于创业公司是最重要的一条。比如,2010年是整个移动互联网元年,小米、滴滴、美团等公司,都是跟随移动互联网这一波成长起来的。所以每到一个大浪潮到来的时候,都会带来一波新机会。

而在新一波技术革命到来之前,可能人工智能机会最大。因为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机器人这些技术,都还没有到时间点,虚拟现实今年出货量不会到一千万,增强现实可能更受限于技术发展,而机器人方面,真正的家庭服务型机器人也比较远,所以程宇说,我们现在正处于两波科技浪潮当中一个相对低谷期。

短期内,人工智能最有效的应用,可能是在“弱人工智能”的各个垂直领域。凡是能够诞生大量数据、结果能被数据化的区域范围,AI都存在巨大的机会,比如金融、教育、旅游等领域。随着世界的进一步数字化,人工智能会更加发挥作用。很多O2O的工作,比如美团、点评、携程等,本质上是把一次航班、一个餐馆等所有的一切数字化。当整个世界被进一步数字化的时候,整个数据其实都在进行流动,这时候人工智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再说说第二条线,宏观经济

比如,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会带来很多影响。举个例子,现在雇一个人越来越贵了,对那些生产制造和企业服务的应用来说,这是很大的机会,因为可以用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

再比如,城市化给各种渠道带来了很多新机会。中美之间的不同在于,美国在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的规模化运作,而中国的这两步是一起发展的,既要进行信息化和互联网化,同时传统的规模化仍旧在进行。这种非常混乱、非常生机勃勃的状态,给各种渠道带来了很多新机会。

第三条线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有一个表现,就是资本纷纷寻找避风港。比如大家都想投大公司,可能回报变低了,但是安全性变高了,这跟整个互联网出现头部效应是一脉相承的。

那这个时候,创业者该怎么办呢?

首先是回归商业本质。商业本质是说,你只有做一个有用、有价值的东西,用户才能留存下来,之后你再去做商业化,进而创造社会价值。

其次,你要对社会价值、用户价值、商业价值之间的顺序,进行一个思考。一般顺序是,有了用户价值以后,做得好可以转变成商业价值,最后变成社会价值,但在真正做战略的时候,其实是反过来的。我们看到很多优秀的创始人,他们先是意识到其中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比如滴滴的出现,是因为很多人打不到车。再往下做,就是通过单点突破,找到一个用户价值点,再把商业模式加进去。

程宇发现,最优秀的创业家往往是有使命感的,他们相信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有一种发自宗教般的信仰,然后把信仰传递出去,传给合伙人、投资人,以及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凡是这种伟大的事情,一定是需要一种强大的传教士精神,把它扩展出去。

以上就是程宇对未来趋势的一些看法,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公众号“小饭桌”(晨兴资本程宇:新一波技术革命前夜,谁的机会更大?)

投资:把握用户习惯改变的趋势

新媒体捕手志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今日资本执行董事马骏的投资逻辑。马骏在今日资本参与了三只松鼠、大众点评和京东等项目的投资工作。

马骏认为,风险投资特别喜欢“快”,这个“快”有些人描述成了风口,而雷军叫做顺势而为。创业者应该敏锐地去发现并把握用户行为习惯的改变,这个改变会带来商业机会。比如今日资本所投资的大众点评,在2007年至2008年时,大众点评在创投圈不是特别受追捧,但从2009年开始发生逆转,VC会求着见点评的创始人张涛。这是因为大众点评的模式以前只是在PC上看评论,移动互联网来的时候,它离消费者的决策点和消费点变得很近了。

如果回顾过去几年,那些能够快速做到十亿美金的公司,基本都是顺应了一个趋势。再比如三只松鼠这个案例。创始人章燎原敏锐感受到了中国人的消费在改变。他注意到中国人的收入在提高,更在意消费的品质了,由瓜子升级到坚果这个品类,从趋势上来说那个拐点已经到了。再看线下渠道,之前你去买坚果几个渠道:第一个是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卖场;第二个是农贸市场。当有一个消费升级的机会出现,但并没有被现有渠道很好满足的时候,就是一个巨大的机会点。马骏认为,三只松鼠能够快速起来,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创始人把握住了坚果从瓜子升级到开心果、碧根果这个品类升级的机会,过程中还利用好了互联网这个销售渠道。

另外,在今日资本内部,有一个说法是“双轨驱动”,就是某个行业线下本身在增长,线上渗透率也在增长,那这样的行业就很好,就会被叫做“双轨驱动”。以旅游行业为例,如果看各个国家发展史,人均收入超过5000美元以后,整个休闲旅游行业都会出现拐点。过去,中国很少有万亿级的市场能保持大两位数成长的行业,而且它线下在长,线上的渗透率也在长。携程CEO梁建章在2013年回国重新执掌携程工作时,他说携程其实不是OTA而是MTA(Mobile Travel Agency)就是手机上的旅行社,这就是一个很棒的趋势。马骏建议,如果创业者的项目有这样的趋势亮点,可以重点给投资人讲一讲。

被投方

创业:动机重于专业知识

6月13日,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phen Wozniak)在eMerge Americas 科技峰会上说:“成功最重要的配方是拥有做事情的动机,而非所谓的专业知识。如果某人目的明确,想要做成某事,这种渴望的情感就能成为最好的武器。 并且只有这种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做出一番大事。”

沃兹尼亚克认为,曾经我们从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但现在书已经被互联网替代,创业时你需要什么资源?其他人面对同样问题是怎么做的?这些问题,互联网都会告诉你。很多人会说自己有好点子,却没有实现它的工具,相关基础设施不健全,甚至连零部件都找不齐,但在沃兹尼亚克看来,

“这只能怪你自己。在互联网时代,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能买到价格实惠的套装工具或零部件。至少先给自己买台树莓派电脑吧,它又不贵,拿它你已经能做很多事了。”沃兹尼亚克所说的树莓派电脑,是英国树莓派基金会推出的一个迷你型电脑,只有信用卡大小,却具备电脑的所有基本功能,售价也很便宜,在160到220人民币之间。其实在科技行业,还有很多例子也证明了沃兹尼亚克的观点,最重要的创新几乎都是行外人做出的,比如是特斯拉在领跑新能源汽车;苹果公司革新了手机行业。更何况,现在还是一个可以飞速学习的年代,有了强烈的动机,外行也可以很快地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

行业趋势

吴瑶萱:当前创业的2个大方向

这条音频说的是吴瑶萱对2017年创投新机会的看法。

吴瑶萱是元和资本创始合伙人、连续创业者。同时,吴瑶萱在知识技能共享平台,“在行”上也是创业方面的行家,回答了关于创业公司如何从0到A轮融资等问题,她做出的解答被学员称作是“浓缩版的MBA课程”。吴瑶萱应“得到”知识新闻工作室的邀请,为我们独家提供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不再围观,2017中国新经济你可以从螺钉到驱动》,下面我们就把她的总结与你分享一下。

或多或少,你应该都曾经看到过创业、融资、估值、天使投资等等这些词语,而这些,其实离你并没有那么遥远,总有一些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应用,已经在改变你的生活了。在2017年,我们或许可以制定一个小目标,就是不再只是这次新经济浪潮的消费者,而是做一个能抓住机会的,一起在这个风口趁势而起的驱动者。

智者可以一叶知秋,我们从投资这个角度切入,来看看这个世界的变化,然后从中找到并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这几年的创投环境是怎样的呢?2012年,被称为是中国天使投资的元年,政府也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创业环境的顶层设计逐步推进,中国的创新创业,迎来了“黄金时代”。2016年,天使投资正处在我们常说的“风口”上。光看天使阶段的创业融资项目,从2012年的300多个,发展到2016年,就有超过7000个项目了。而获得实际投资的项目呢?2013年还不到200个,2015年就成了2000多个,虽然2016年的最终数据还没统计出来,但也在2000个大关。尽管有所谓“资本寒冬”的说法,但实际上呢,它只会让接下来的创投事业在更好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新年之际,我们反观2016,获得大量投资的行业有三个,也将是接下来预期会快速发展的行业。

第一个是TMT行业,也就是科技、媒体和通信行业。这三个行业,仍然是天使投资的主流行业。因为它们都是以技术为导向,在提高行业效率的转变过程里,很容易超过传统行业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也远高于其他行业。另外,信息技术的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潜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的基础建设,对国内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非常重要。

第二个是金融行业。从2015年开始,国家为了让互联网金融更健康平稳地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帮助它规范化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正在被“规范式发展”所取代。2016年,金融行业的表现非常引人注目,而且增长最快的领域,是那些融入了创新驱动的新业态,比如消费金融、区块链金融、社区金融等等。当一个个泡沫骗局被戳破,一项项政府出台的专项管理制度的实施落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格局大洗牌之后,将进入一个平稳的高速增长期。

第三个是娱乐传媒行业。现在80和90后已经慢慢变成社会消费力量的主体,个性化时代促进了网红经济的诞生。2016年被人称作是“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因为资本的强势介入,网红经济发展飞快,娱乐传媒旗下的直播行业迅速爆红。直播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给整个娱乐传媒行业带来积极的作用,它帮助整个行业吸引了更多的新资本进来。同时,它也推动了娱乐传媒产业自身的快速迭代,借助技术力量和大数据,产生了更多形态各异、更有生命力的产品形态。

以上就是可以考虑作为事业发展的行业,那么在2017年,如果创业的话,我们应该在什么行业寻找新机会呢?我认为在看清当下经济人文消费的供需关系,这一个基础点上,有两个大方向,可以考虑。

第一个是TMT相关的基础设施研发。这个基础设施与前几年不同,不再是简单的应用层面,而是真正能大幅度提升TMT行业效率和产业链条的,具有“高速公路”价值的,真正的基础设施。举例来说的话,比如网络安全、区块链、智能化等等。

第二个,是围绕“消费升级”的所有方向。当人们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已经达到了满足,甚至超饱和状态,而可支配的消费也增加之后,那必然会出现需求细分、人群细分、情感附加价值细分等等用户需求,而用户也愿意、并能够支付更高的价格。围绕消费的各个行业、产业、产品,都将迎来新一波的机遇。

以上就是吴瑶萱对2017年创投新机会的看法,供你参考。

消费升级时代如何寻找创业机会

这条音频给你说说,在消费升级的时候,怎么才能找到创业机会。

前不久,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新年论坛上,创业邦合伙人王玥进行了一次演讲,主要讲了在消费升级的时候,应该怎么去找创业机会,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从微观的角度来找机会。王玥现场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00后玩手机的例子。王玥说,70后、80后玩手机的时候,一般都是用一个指头不停地按,而到了90后和95后,他们是用两个手指头玩手机的,等到了00后这一代,他们玩手机的时候,是两个拇指再加上两个食指,一共四个手指头。底下两个拇指是打字的,上面两个食指是滑动手机界面的。你只有了解了这些细节,在设计应用的时候,才有可能真的打动00后。

还有一个例子是app下载排行榜,排名第一的是微信,排名第二的是QQ。腾讯说,按照他们原来的预计,这两个应该是反着的,因为装微信的人多了,意味着用QQ的人少了。那为什么装微信和装QQ的人会同时变多呢?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95后和00后开始用QQ,而不是用微信。背后的原因就是,这些年轻人不愿意和他们的父母在一个朋友圈。 90后、00后大规模崛起,意味着有一个新的消费阶层产生了。这些细节就是消费升级,所以我们要从一个微观的角度来把握机会。

其次,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经验中来把握趋势。王玥说,除了年轻的消费阶层的崛起,还有一个消费阶层也崛起了,那就是中产阶级。对比来看,美国形成这样规模的中产阶级,是在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美国有哪些行业出现了爆发,对我们今天也特别有参考意义。

研究发现,当年美国中产阶级人数大爆发以后,引爆的第一个行业是海外旅游,就是大量的美国人跑到世界各地去旅游。其实这种情况和当今的中国很像,今天你去世界上任何一个旅游圣地,只要在黄金假期,甚至在平常,一定能碰到中国人。当年美国爆发的第二个行业是金融服务,包括保险、理财的大爆发。因为人们开始有闲钱了,会用这些钱买理财产品,推动了早期股权投资。很多基金也是在80年代出现的,说白了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有钱了,开始拿出一部分钱进行额外的投资,间接推动了新的各种各样的基金的产生,包括股权投资市场的繁荣。

最后,创业者在面临机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王玥给了两个提醒。

第一是要建立自己的竞争地位,护城河挖得越深越好。什么样的比较好呢?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护城河。还有一个更好的就是品牌。可口可乐那么赚钱,背后很大的原因是它的品牌。现在消费领域里出现了很多新品牌,谁能够建立自己的品牌护城河,谁就有更机会抢占市场。

第二是要建立自己可持续的融资战略。创业成功本身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你有好的赛道,有好的团队,有好的产品,不一定能成功,可能还需要一些好运气。所以从融资的角度来说,要建立自己可持续的融资策略。中国市场上这个阶段钱太多了,导致中国的项目比美国贵很多,但是中国项目本身的价值和竞争力,也许并没有估值体现的那么高。如果你把公司的估值一下子拉得很高,和本身价值不完全相关的话,是需要持续融资的。并不是说融一笔钱,后面就可以直接IPO上市了,你可能要把它变成A轮、B轮,甚至还有C轮、D轮,所以你的可持续融资策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是创业邦合伙人王玥的一些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公众号“华夏基石e洞察”(创业邦王玥:未来20年商业的变局和真正的机会)

观点:餐饮行业需要体验式消费

汪小菲是著名餐饮品牌俏江南创始人张兰之子,他曾经涉足餐饮、房地产、饮料等多个行业,并且在23岁就担任了俏江南的执行董事。前几年俏江南几次易主,汪小菲和他母亲退出。如今汪小菲是合尊置业董事长,他台湾投资经营的S Hotel酒店刚投入运营。汪小菲在接受湖畔大学《湖说》节目专访时,谈到了对做生意的理解。

汪小菲认为,做餐饮的利润应该来自节约成本,从很多变动的费用里节省,而不是去菜里扣利润,利润也不是从营销、销售里出来的。他认为这和现在互联网公司是有差别的,“现在是先想怎么花钱,然后是如何挣钱,再想怎么创造利润,最后是怎么省钱”。但是餐饮是“先别学会如何花钱,先得学会怎样省钱,省钱过程中再找不一样的点切入,把效率带动起来,再想未来如何花钱”。

现在很多国内餐饮企业都开始打入国际市场,把中餐国际化。汪小菲认为没有必要,中餐不可能出现国际化品牌。他举例说,美国最火的中餐店Panda Express,并不算中餐,而是结合当地口味的中餐,而且很多国际有名的中餐店也不是中国人创办的。汪小菲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餐已经国际化,没必要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需要符合某一时期的文化定位和企业发展状况。

汪小菲说,外国人消费和中国是有差别的,那些成功的餐饮品牌其实是把设计、生活与店融为一体了。“好的餐厅跟时尚品牌很像,先到吧台聊会天,喝点小酒,然后才用餐”,整体用餐时间很长,酒水和餐饮各占一半,是体验式消费。他认为吃应该被看做是很重要的事情,“不是为了吃而吃,而是有机会与好友相聚,享受吃的过程。”

吴军:亚马逊为何收购全食

2017年6月16日,亚马逊公司宣布将以137亿美元收购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这是亚马逊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交易,引起了美国媒体的高度关注。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全食超市为什么在美国这么受欢迎。全食超市成立于1980年,“提倡一种高质量的生活、绿色健康的食品和环境保护的概念”,它里面的食品售价是其他超市的3倍左右,但是全食老顾客的忠诚度却很高。吴军说,全食超市一度被比作“有机食品界的谷歌”,而它的老板被认为是“绿色食品业的比尔盖茨”。

吴军介绍说,按照美国的标准,全食超市的食品虽然不都是有机食品,因为美国对有机食品有着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但全食的食品可以说都是天然的,它尤其强调,食物的周转环节要少,要离产地近,只有这样的食品才最新鲜,也最有营养。

美国的有机食品开始风行,是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碎之后,当时美国科技产业陷入了短暂的低谷,人们开始思考与自然的融合。当时出现了很多有机食品品牌,虽然有的比全食还便宜,但大多数人还是去全食购物。全食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它宣传了一种生活观念,这种观念的核心是地球、食物链、人类、应该形成交织成精美的良性循环,成为互相依赖的共存体。全食的理念来自于它的创始人麦基(John Mackey)。麦基的经营理念是顾全六个利益相关者,分别是顾客、雇员、供应商、投资者、社区和生态环境。所以全食给员工的薪酬福利高出同行很多,它也名列《财富》杂志每年评出“最佳雇主100强”名单中。

全食每年会捐出5%的利润用于环保。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反对全食的这种做法,他觉得这是把股东应得的利润转给社会。弗里德曼觉得没办法保证慈善机构就能合理利用这笔钱,如果用这笔钱来扩大再生产,也许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效果会更好。但麦基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让顾客满意,就是企业的利润来源,而顾客满意来自于好的环境,而这个好的环境其实取决于大环境。麦基说,顾客来购物,不是来帮企业谋取最大利润的,也不是为了帮超市赚到最多的钱。人们支持全食,是因为支持全食的理念。

了解了全食公司之后,我们再看一下亚马逊的这次并购。吴军认为,如今主流商业理念是提供“最低的价格”,不惜一切,降低成本,廉价多销,占领市场,亚马逊一度也是这样的公司。但如今亚马逊却并购了一个高端的、相对窄众的食品连锁店,而没有并购针对更大消费群体的超市。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Jeff Bezos)在声明中说:“数百万人喜欢全食超市,因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天然和有机食品,并且让人们有机会吃得健康。”数百万人占美国人口比例并不多,却花掉了一百多亿美元,成本并不低。所以亚马逊的目的不只是这数百万顾客。

那为什么亚马逊要收购全食呢?吴军根据华尔街以及媒体的报道,再加上他自己的看法,总结了三点原因:

1.亚马逊最终会将线上和线下服务连接起来。吴军说,商业的本质是为了让顾客多花钱,而不是为顾客省钱。电子商务为大家省下的时间和钱,最后都要让顾客花掉。作为电商公司进入线下,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像阿里巴巴找线下的廉价连锁店合作。另一种则是亚马逊这种通过一个高端线下连锁店切入市场,后一种方式竞争要小得多,目前在美国,还没有第二家同等规模的有机食品店能和全食竞争。

2.虽然在商业上有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但是也有先获取高端用户,树立榜样,再利用榜样的力量往下渗透的做法,亚马逊走的就是这条路。虽然亚马逊最早是针对低收入顾客的,但是最后它发现,给它提供价值的是中产以上的家庭。所以亚马逊和沃尔玛在顾客群上已经区分开了,亚马逊实际上开始走中高端路线,而收购更高端的品牌有助于它提升品质。

  1. 全食品是一个在融入社区非常成功的公司,而商业和生活的结合将是未来商业的特点。如果说电商和实体店的结合是今后下一步棋,而和生活的结合则是两步以后的棋,既然是要布局,就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

以上就是吴军对亚马逊收购全食超市的看法,周一在得到订阅专栏“硅谷来信”里,吴军会有更详细全面的评论,欢迎订阅关注。

参考来源:得到订阅专栏“硅谷来信”

公司不成功,都是基因惹的祸

我们见过很多大公司,前期非常成功,甚至成为行业霸主。可是,就是这样的巨无霸,一旦转向新领域,突然就不行了,新业务无论如何也发展不起来。这是为什么呢?最近有本新书叫《浪潮之巅》,作者说,这都是基因在搞鬼。

没错,人有基因,公司也有。一家公司如果很成功,那它一定非常适应市场,而且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商业模式等,这就是公司基因。如果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还没有达到50%,仍在高速发展,就不会涉及转型问题,那这家公司的基因就会促使它不断成长。但是,一旦发展成熟了,就必须转型,寻找新的成长点,这时候,公司基因就很可能拖后腿。

举个例子。IBM曾是全球最大的电脑生产商,当时它主打大型计算机,配置高,售后服务又全面,所以大获成功。但后来,到了个人电脑时代,你配置再高也没用,因为我不需要,我要的是便宜。这时候,IBM引以为傲的高配置和服务基因,反倒拖了它的后腿,最终在PC市场惨败。再比如,微软旗下有个门户网站叫MSN,经营了十几年都没盈利。原因就在于,微软把销售软件那套成功逻辑直接搬了过来:先付钱,我才给你看信息。那肯定没人愿意看啊,业绩就惨不忍睹。

所以你看,大公司到了转型阶段,一定得重新审视自己的成功基因。要不然,就会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本文源自:解读版电子书《浪潮之巅》

线下零售:为何变化如何变化

这条音频和你说一说,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零售业态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消费升级和新零售都是现在很火的概念。那么,消费升级的趋势是什么样的,新零售又会给零售业态带来什么变化?最近,天图投资的首席投资官冯卫东在接受采访时,分析了这些问题。天图投资是一家专注于消费领域的投资机构,投资案例包括周黑鸭、百果园等企业。冯卫东有十多年管理咨询和跨领域投资经验,在消费领域的投资经验也比较丰富。我来给你转述一下他对消费升级和零售业态变化的分析和思考。

先来说说,让线下零售业态发生变化的,有两股力量。

一个是消费者需求变化,另一个是技术能力的变化。

先说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很明显的特点是消费升级。消费者收入增加带来了一系列变化,比如更加追求品质和便利。同时,收入增长也让消费者的消费品位和鉴赏力有所提升,新一代人要追求和上一代人消费不一样的东西。再说技术能力带来的变化,主要是移动支付手段更灵活。以前线下零售不发达,很重要的原因是IT化程度不够,装电脑也是很大的投入,上网也比较贵。现在智能手机普及了,小卖部也能方便地应用移动支付。

消费者需求和技术能力的变化,就推动了零售业态的变化。以前零售业以商场、超市为主,但是现在它们受到了很大冲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消费观念在升级,消费者时间变得宝贵,要求便利。便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送货上门的便利,另一种是近距离购买的便利。但是传统超市由于供应半径比较远、配送成本高等限制,很难满足便利的要求,所以,社区便利店、精选零售和即时电商等业态,将会迎来高速增长的机会。

便利店的增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开新店,另一种是对老店的升级改造。开新店速度慢,转化老店的扩张速度比较快。老店没有被淘汰,说明它的选址是比较合适的。要转化老店,需要给店主带来增量的利益,比如提供一些独特的商品,进一步提高老店的收入和用户粘性,再切换到合适的供应链。这个过程要用渐进的方式去做。

除了便利店,精选模式也是零售业一个创新的方向。精选模式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同时把需求集中在少数商品,规模增加,也能降低生产成本和存货管理成本。这种精选模式可以借鉴会员制,比如美国的好市多(Costco)连锁超市,会员交了会员费之后,买东西就很便宜。超市的利润大部分来自会员费。但是,中国的消费者现在并不习惯为这种会员资格付费,还需要一段时间。会员制必须做到极致,交了会员费后商品必须特别便宜,让消费者觉得会员费可以赚回来。

除了实体店的模式在变化,电商也在改变。冯卫东认为,新一代的电商,可以叫做即时电商,至少可以在一小时内送达,适合消费即时性要求比较强的生鲜、快消品类的商品。在流量红利消失的背景下,消费者不再关注电商的新品牌,很难低成本获得流量。除非真的足够差异化,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甚至口碑传播。

以上就是冯卫东对消费零售行业的最新分享,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微信公号“爱分析”(投了周黑鸭、百果园的天图资本,是这么看消费升级的 | 人物访谈)

新分享丨认知偏差创造巨大机会

这条音频说的是,认知偏差会创造巨大的投资机会。

前不久,高毅资产首席投资官邓晓峰在内部分享会上说,当市场的共识和实际的情况存在明显的偏差时,这种认知的偏差会创造巨大的投资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来给你转述一下。

先来说说,邓晓峰在做行业研究时,总结出了这样几点心法。

第一,把时间更多花在增长型行业以及体量大的行业上,投入产出比相对比较高。
第二,对优秀公司要长期跟踪,观察他们的商业行为,这对理解行业是一条捷径。
第三,市场永远会有分歧,这些分歧和问题就是研究的方向。

如果你的研究能回答这些问题,发现市场的偏差,机会自然就来了。

举个例子,详细分析一下汽车行业。中国的汽车行业是什么状况呢?目前还没有出现像家电行业里的美的、格力这样具有竞争优势的公司,缺陷是市场的参与者太多,胜者没有确定;好处是行业足够大,市场还在增长,行业回报也比较高。

在2002到2003年,中国的汽车行业经历了一轮快速发展,增长速度达到60%到70%。但是产能的增长速度比需求更快,导致2004到2005年,汽车行业进入调整。当时,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对汽车行业的看法是非常负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汽车业重资产,像巴菲特就认为,重资产的生意不是好生意。

第二,美国三大汽车企业,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市值都很低,大家都不确定,中国的汽车公司市值空间在哪里?

第三个原因是,跟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车价虚高,整个行业的盈利不具有可持续性。

但是,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去看汽车业的发展历史,观察美国、德国、日本汽车业发展的过程,就会发现,市场的共识存在很大的偏差。

先说第一点,市场认为这个行业资产很重,回报率不高。在20世纪初,美国汽车作为新兴行业发展起来时,外部配套不完善,大公司的主要零部件需要自己生产。巴菲特观察汽车行业时,正好看到的是这个阶段,资产的确很重。但是在中国,整车厂和零部件公司已经高度分工,整车厂资产轻,零部件资产重。通过数据来判断,整车行业实质是轻资产。

再看第二点,这个行业的大公司,尤其是美国的公司市值不大,这个问题怎么解释?翻阅这些公司的历史,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从汽车行业诞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些汽车公司基本都是当时美国分红最高的公司。尤其是在20年代到50年代,汽车行业的分红往往排名第一。所以,2000年左右看到公司市值不高,是因为那是残值,不是现值。

还有第三点,中国车价高,毛利虚高,生产率低的问题。邓晓峰在早期专门做了研究,把所有汽车行业的公司数据统计一遍,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2000年之后的5年里,这个行业从高价格的盈利模式,转向了高生产率的经营模式。拿上海通用举个例子,2002年别克的车价在30万以上,但是固定资产周转率低,说明生产和管理的效率比较低。而到了2005年,汽车价格下降,但是周转率提高,获得的净利率可以让企业持续经营下去。

汽车行业的例子说明,市场的共识跟实际的情况存在明显的偏差。这几年汽车行业估值没怎么涨,但是市值和盈利在不断上涨。如果行业本身仍然处在增长期,低估值反而会成为长期饭票,因为行业的增长会比预期好,部分优秀公司做得更好,这样会出现爆炸式增长。这种估值低但是增长高的行业,如果能够跟住的话,你会发现有非常多的投资机会。

以上就是邓晓峰的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高毅资产管理”(邓晓峰: 深度研究, 从市场认知偏差中发掘大机会)

王兴、张一鸣畅谈互联网下半场

这条音频的内容是,美团点评CEO王兴、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对未来趋势、行业竞争等问题的一些看法。

最近,在“一π即合·华兴π对”上,华兴资本CEO包凡与美团点评CEO王兴、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展开了一场对话。对话的内容包括他们对互联网下半场的看法,对同行的竞争关系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与兴奋点,等等。

首先我们看看,王兴和张一鸣对下半场的观点。张一鸣的看法是,他觉得下半场就是后手机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移动时代的高峰已经过去了,这是个非常明显的分界线。此外,虽然下半场开始了,但怎么走并没有完全统一,有人觉得要国际化,有人说是人工智能,有人认为是精益管理,总之大家都有不同的发力点,你要做的是找到新的变量,新的要素。

王兴认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体会“下半场”这个事情。如果你没有参加或长期关注过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是不太能理解下半场的感觉的。就是不管上半场有什么计划,经过了中场短暂休息之后,下半场上场的时候,绝对是一个非常热情澎湃的事情。就像拳王泰森说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计划,直到脸上挨了一拳”。

其次,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和三巨头BAT的关系呢?王兴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至少阿里巴巴和腾讯都还会非常厉害。虽然有很多新的公司出现,但并不代表阿里巴巴、腾讯已经老化了,恰恰相反,王兴认为阿里巴巴和腾讯还处于非常有活力的状态。王兴说,我们不要看同行和竞争对手,而是要看能不能给客户创造价值,只有客户愿意付给你钱,公司才能存在,才能创造价值,才能给股东回报。王兴认为,竞争这个词经常放在一起说,就变成思维定势了,但其实竞和争不一样,同向为竞,相向为争,所以王兴觉得其实和BAT等公司的关系应该是竞技。

接下来,包凡问张一鸣和王兴,他们如何看待今天的成绩。张一鸣说,当初各个公司的竞争,都在围绕一些旧战场,或者是过渡战场,没有往前看,所以给了像今日头条这样的公司机会。现在看来,应用商店、PC、传统的搜索引擎业务等,都是过渡战场,很多公司太迷恋旧的战场或者旧的事物。张一鸣认为,现在也是一样,如果别的公司倒回来跟头条竞争,会不会影响了他们看新事物的注意力呢?下半场是转折,肯定会出现新事物。所以我们应该多一些想象力,应该往前看。

王兴认为,他们现在还不能算是冲出来。王兴说,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告别演讲里有一句话,让他印象很深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死去的人才能看到战争的终结。虽然麦克阿瑟是对军人说的,但是对于中国的互联网来说,战斗也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是从一个战场变成另一个战场,从一个困难变成另一个困难,当然,也会从一个机会变成另一个机会。总是有不断地变化,总是需要不断地往前走。

最后,我们看看让他们最兴奋和最担忧的事情是什么。张一鸣说,自己非常兴奋的一件事,就是处在一个剧变的时代。在这时代,我们遇到了很多变化,像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出现临界点,等等,这些变化大多数都是好的变化。所以从总体来说,这是一个正向的时代,是一个出现很多积极的新事物、新技术的时代,这本身就让人特别兴奋。

王兴提到了自己在两个方面的担忧,分别是内部的和外部的。内部的担忧主要是团队的成长速度。王兴说,你必须有一个很强的团队,但人的成长总是有一定速度的,如何保证你的队伍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能够承载起很多的事情,这是一个内部的挑战。外部的担忧主要指的是整体的经济形势,以及国际的因素。未来新一代的东西出现是有可能的,比如亚马逊做的Echo、Alexa,这类新的语音交互产品或者其他人工智能应用,都有可能造成行业的重新洗牌。

以上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公众号“华兴资本”(包凡对话王兴、张一鸣:怎么看待与BAT的关系?| 华兴π对)

耐心和步调:创业最终两个问题

这条音频的内容是,公司在对待客户的时候,有哪些不同的标准?

我们都知道,对一款产品来说,肯定是客户越多越好。所以几乎所有公司,都希望能吸引大量的用户。但硅谷投资人斯科特·贝尔斯基觉得不应该这么做。贝尔斯基是硅谷顶尖投资机构Benchmark的合伙人,创业者出身,也是Uber等公司的早期天使投资人。贝尔斯基前不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了自己对选择客户的看法。他把公司的发展分成了五个阶段,然后分析了每个阶段所对应的理想客户。

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公司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要找到那些愿意尝试用你的产品的客户。这些人不用多,因为你要一个个去了解他们。他们知道你在干什么,并愿意在你产品还没推出之前就参与进来。

第二个阶段,是你的产品刚开始进入市场的时候。这时候你的产品可能还有点儿粗糙,所以这个阶段,你最理想的客户,就不是那些愿意尝试新东西的人了,而是那些对你的产品有耐心的人。这些人能忍受复杂的登录流程,以及产品里其他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分别出来,什么是功能全面但用起来很差的产品,什么是更好但暂时还不完善的产品。这种人才能暂时容忍某些功能的不足。想要找到这样的人,你最需要做的,就是告诉他们你的产品还缺什么,并且你在努力把产品做得更好。

第三个阶段,就是你已经找到适合的市场了。这时候你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产品,所以你需要的是能帮你宣传的客户,而且他们还要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一部分客户,往往不那么宽容,因为宣传不好的产品,对他们名声也不好。所以,你要等你的产品已经足够好了,再去吸引这样的用户,因为一旦搞砸了,这些人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第四个阶段,是公司已经开始规模化,并且专注于增加收入的时候。这时候,你的“理想客户”就是那些“忠诚的客户”,他们会在产品上花越来越多的钱和时间。贝尔斯基提到一个概念,叫做“客户终生价值”,用来衡量客户对企业所产生的价值。贝尔斯基建议用“客户终生价值”来确定客户的等级,这样不仅对产品销售有帮助,而且客服在应付客户的时候也能心里有数。这时候,你要努力推动这样的客户,他们是最有价值的。但贝尔斯基也提醒,很多公司在这里都会犯错,就是以牺牲新客户为代价,来迁就忠诚的客户。贝尔斯基建议,一方面要重视“忠诚客户”,另一方面也不要疏远那些现在还不是很有价值的客户。

第五个阶段,是公司已经很成熟了的时候。这时候公司最需要的是盈利性客户。也就是吸引那些你只要花最少的钱,就能把他吸引过来,并且让他留下来的客户。这种花钱最多、要求最少的客户,会显著提升公司的利润率。所以,和吸引新客户比,这一阶段的公司可能更侧重提升现有客户的价值,而不是去吸引新客户,有些大公司为了优化盈利能力,往往会主动抛弃一些客户,为最好的客户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在服务行业,这点尤其重要。

但问题也出现了,对成熟公司来说,这么做短期可能很明智,但从长期来看,事情却可能相反,因为那些“低价值的新客户”,可能就跑到你的对手那里去了。

贝尔斯基总结说,其实关于创业的所有问题最终只有两个,那就是“耐心”和“步调”。他给出三个建议,

第一,在你理解了数据,并且搞清自己最想解决哪个问题之前,不要快速地创业。
第二,在你弄明白自己的产品值不值得在公关和营销方面投钱之前,不要着急发布产品。
第三,在还不能保证留住客户之前,不要着急找到所有你能找到的用户或者客户。

以上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Linkedin领英(The Right Customers At The Right Time)

肖知兴:创业者如何克服心魔?

今天这条音频,跟你聊聊中国的创业者普遍都会遇到的心理困境,以及克制它们的方法。

一般来说,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往往具备很多优秀的特质,比如灵活机动、敢想敢干、亲力亲为等等。但是你相信么,假如缺少强大的内心,这些特质有一天或许会变成阻碍公司发展的掣肘。

最近,领教工坊联合创始人、管理学者肖知兴,就发表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当企业实现重大突破,一般是营业额超过10亿人民币的时候,创始人所有的长处都会反噬,成为企业成长最大的障碍。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创业者自身的创业动力发生系统出了问题。

创业动力发生系统,也就是创业的原动力,在西方,企业家们秉承清教徒传统,在他们看来,创业是一种实现人生救赎的手段,不止是单纯的赚钱或者追求成就感。

但在中国,由于缺乏宗教传统,不重视心灵生活,这就使得创业的原动力,局限在现实的物质层面,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创业者一旦赚到钱,就会选择小富即安的道路。

肖知兴特别指出,一旦创业者的动力系统出现问题,就很容易被心魔所困。

所谓的心魔,就是创业者早年缺失的东西,它们会成为一颗危机的种子,在事业小有所成、创业原动力减弱的时候发作。对此,肖知兴用了一个贴切的比喻,他说,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被吓坏的孩子。

比如贫穷,创业者出身贫寒,留下心理欠债。早年太穷的人,很容易对财富产生一种不可遏制的、完全非理性的占有欲。赚钱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对金钱的渴望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当企业大到一定程度,假如还把钱和股权看得那么重,甚至比自己的事业还重,那就肯定是有问题了。

肖知兴认为,企业的优秀程度,很多时候和一把手的股权比例成反比,比如华为,任正非只给自己留1.4%的股权,还有万科、腾讯、阿里巴巴等等,一把手也都没有把股权当成全部。

再比如情感缺失,也就是创业者早年情感冷落,导致的过度补偿。很多出身寒微的企业家,都是在残破不全的家庭里长大的,甚至从来没有得到过亲人的关怀。这就使得他们很自然地把情感寄托在兄弟情义上,非常讲义气。即使创业老臣不出业绩、不守规矩、蛮不讲理的时候,创始人也会一次又一次,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结果就是企业制定的各种规则,从价值观到战略,从制度到流程,全部形同虚设,成为笑话。

还有的创业者,内心极度缺乏认同感,因为早年被轻视,导致对赞美过度渴望。一些出身不好的企业家,从小被人看不起,很容易在创业成功后,过分在意行业、政府和社会的评价,所以花很多时间做各类协会主席、参加各种评奖、峰会,被各级领导接见,等等。这些事情一旦上瘾,就会非常地费时费力,对公司的业务,往往也就难以顾及了。

还有小时候被权力欺凌的,创业成功之后喜欢结交权贵,甚至和权力勾结。小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创业后喜欢事无巨细,控制一切。小时候被欺骗的,长大之后也没法和别人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会给企业埋下危机的种子。这些心魔,随便哪个都能把一个企业搞垮,何况很多企业家心里,还同时住着好几个心魔,轮番上阵。

那么,创业者该如何克制这些心魔呢?肖知兴认为,对于这一代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来说,重要的是要克服自己的出身,克服自己内心的各种匮乏感,努力让自己高贵起来。这种高贵,和财富无关,而是和担当、责任、贡献、牺牲、自制、谦逊等美德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和过去的不幸经历和解,我们才能克服各种匮乏感,恢复好自己的动力系统,并且在源源不断、绵绵不绝的内心动力的支持下,把企业带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以上是肖知兴对于维持创业原动力的一些看法,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公众号“领教工坊”(肖知兴: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被吓坏的孩子)

产品创业应该如何绕过陷阱

资本寒冬里,死掉的创业公司越来越长,想做产品,到底怎样才能绕开那些陷阱?最近,公众号“36氪”就发布了一篇文章说,绝大多数失败的产品型公司,在产品定义这里就失败了。文章列举了产品定义的三个坑。

第一个坑是用极客思维做产品。典型的例子就是空气检测仪,很多空气检测仪做的很用心,有的还做成了闹钟、收音机的形状,方便你摆在桌上。但问题是,一个几百元的空气检测仪,只能发现空气质量问题,并不能解决,用户为什么要为一个无法解决问题的产品买单?还有一种皮肤水分检测仪,也是只检测皮肤缺水不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没多少用户愿意买单。你看,做这些小玩意看上去很像极客,但这在商业上完全走不通,因为你没有抓住真正的痛点。

第二个坑是产品服务成本太高。最典型的就是“智能门锁”,智能门锁看起来很美,比如可以不用带钥匙啊,房东能用门锁催房租啊等等。但这个产品的最主要问题是,安装成本太高。而且,中国的防盗门千差万别,网络环境又不好,上门安装的师傅水平也没法标准化,这些现实成本,让智能门锁注定失败。

第三个坑是产品开发后需要太多内容支持。现在VR 虚拟现实火的一塌糊涂吧,但实际上这是个“平台型产品”,也就是说产品做出来后需要有足够的内容来支撑,无论这些内容来自于原厂还是第三方开发者。而在项目初期,想要让第三方开发者为你做内容基本没戏,因为优质开发者通常只会选成熟平台。看看国内那些领先的VR 头盔厂商花大价钱买的游戏,就知道这个坑有多深了。这意味着,做虚拟现实的创始团队除了需要硬件、软件、云服务的能力外,还要有一定的内容生产能力,从铁人三项变成了铁人四项,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那么到底怎样找到好的产品定义呢?有两个方法。

第一,别总想着另辟蹊径,你得针对原有产品的痛点进行改进。比如床垫作为必需品,它有哪些痛点呢?8H床垫就找到了三点,用户怕床垫的甲醛含量超标,所以他们就做到了 “0 胶水 0 甲醛”;用户怕床垫滋生螨虫,他们就用可以物理防螨布料做;用户对床垫的软硬需求不一样,他们就把床垫做到了软硬可调。

第二,要根据使用场景进行极致思考。比如,做智能体重秤,你充分考虑在家洗澡的场景,你站上体重秤,数据能自动同步和记录在云上,完全不需要任何操作,并且能识别是哪位家庭成员。再比如车里使用的蓝牙耳机,你要考虑,用完后能不能直接吸附在点烟器上充电,这样就再也不用担心耳机会丢。

你看,创业公司做一种新产品,要尽可能避免极客思维、服务成本过高和要太多内容支持等等这些大坑,脱离了痛点和场景,一切创业都是妄谈。

本文源自:产品创业中,你趟不过去的那些坑
撰稿:谷悦
来源:得到

创业心理学:如何渡过创业低谷期?

黄伟强 壹心理创始人兼CEO,专注心理学13年,连续创业者。一直致力于心理学在互联网上的传播,让心理学帮助大众走出困境。目前,壹心理拥有1100万用户,是中国最大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11月20日,黄伟强受艾瑞集团的邀请,在《CEO协助工坊》上关于创业心理学的分享,与在场的50多位CEO一起探讨,如何用心理学的方法渡过创业低谷期? -

非常谢谢艾瑞协作工坊邀请我来分享这样的主题。我觉得协作工坊这个活动非常棒,在活动中我也受益匪浅。目前我们现在整个创业环境是资本的寒冬,所以我在这个节骨点上,在这样的场所分享这个主题,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今天分享的主题《创业心理学:如何去渡过创业低谷期》。我自己本人是心理学出身的,在心理学领域有13年了,一直从事心理学相关的事业。我同时也是一名连续创业者,所以觉得蛮适合去分享这样的主题。

创业者常见的三个心理特征

在今年初的时候,科技媒体有一篇文章,标题大概是《创业者都是病人》。我个人很认同这个观点,我自己也是一个“病人”,我耳朵创业后一直有耳鸣,很多时候也是处于非常抓狂的状态。

我觉得创业者有三个很普遍的症状:

第一:焦虑。大家每天都非常非常地焦虑,有时甚至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第二:双向抑郁。我们理解的抑郁都只是情绪低落,但是创业者是不一样的。双向抑郁是有时候整个情绪会很LOW,但有时候情绪很亢奋。创业者就是在高潮、低潮迭代的过程。双向抑郁一般是创业者非常常见的状况。

第三:失眠。很多人都睡不着觉,每天转辗反侧,满脑子公司的钱、人、事。

这三个症状在创业中非常常见。《创业维艰》的作者有句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话-“担任CEO的8年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时间全部是举步维艰”。作为一个创业者,对这句话一定体验非常深刻。

《可兰经》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生如同波涛上的月影,永远没有片刻安宁的时光。我觉得这是创业的一个状态。应对这样的状态肯定是有些方法的,我们处于低谷期的时候,不能被动地消极应对,可以有些积极的方法来处理。所以有了我今天这样一个分享的主题:创业者怎么去渡过低谷期?

创业原来也有心理周期

说到低谷期的话,我们要了解,一个创业者的心理周期是怎么样的?在创业过程他的情绪、思考方式、思维是如何波动的?下面简单分享下我自己分析总结的一个理论:创业心理周期。

首先,创业亢奋期。创业还没有开始,你有一个非常好的Idea,你会觉得这个世界是你的。这个Idea简直太棒了,一定可以做出一个伟大的公司。创业者在这时候出现“意识狭窄”现象,这种意识狭窄的现象,就像谈恋爱坠入情网的时候,看到对方全部是好的,看不到任何的陷阱的存在,也看不到任何风险,看到的都是红利,看到的都是机会。所以创业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大多数创业者处于创业的亢奋期。这个阶段作为朋友,一定要泼他冷水,让他清醒,因为他一定有太多的创业的陷阱和盲点是没有发现的。

第二个阶段:创业低谷期。创业一旦开始之后,创业者之前没有预估或发现有问题就会涌现出来,让人措手不及!怎么这个出问题了,那个也出问题了,在接连的问题和挫折打击之下,创业者很快就进入了一个创业低谷期。创业低谷期会一般持续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大多数人会在这个阶段放弃创业。作为朋友,一旦创业者开始创业,不管我们之前泼过多少冷水,在这个阶段就不能再泼他冷水了。因为生活给了他足够多的教训,他已经在低谷,我们需要的是鼓励他,给他支持,让他更有能量坚持走下去。

第三个阶段:创业稳定期。如果我们有幸经过创业的低谷期还没有放弃的话,会进入一个创业的稳定期。我们的心态比较平和,会正视已有的资源、盲点。创业者在这个阶段,也开始慢慢变得成熟,并且慢慢成为在自己创业领域的专家。

但是,这种稳定的状况绝不会一直稳定下去。创业本身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一个新的问题,这个机会过去了又会发现一个新的机会,创业者也会随之进入一个新的亢奋期,然后又可能进入一个新的低谷期,如此循环反复。

创业都要去渡过这三个期间,每个期间我们每个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然后我们的应对策略也是不一样的。

创业是一件明亮而忧伤的事情

那么,在创业低谷期的时候,应该怎么去应对这个过程当中的孤独、焦虑,以及心理上的折磨。

我们去应对这些问题,首先要重新去认识创业这个事情。创业是一件明亮而忧伤的事情。或许大多数人可能受到创业媒体的影响,他们只看到创业明亮的一面,而忧伤的一面只有创业者自己深味!大多数人对创业这件事情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最熟悉的一个创业团队,也许就是唐僧师徒4人了。以前在看《西游记》的时候内心一直有一个困惑:我们知道唐僧不会任何法术,所以只能骑着白马去西天取经,但是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他完全可以背着唐僧去西天取经,但为什么要经历这么多磨难,而不直接飞到西天去取经,要一关一关去打BOSS,用这样的方式去取经?

后来知道,这是创业导师佛祖安排的,他们必须在前往西天的路上经历满九九八十一难,才能迎取真经。其实创业也是一样的。

创业的过程这些磨难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就是你选择了创业,这些磨难就要经历,不可避免。

这张图是我非常喜欢的,说明创业的过程和经历是怎么样的。大多数人认为:创业开始以后,要么是成功,要么是失败。但是真正的过程是不断地经历失败,不断地经历挫折,然后才可以到成功。这是创业的本质。你选择了创业,你就选择了磨难本身,这些东西你不可能避免的。创业从来就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事情。别人在洗手间和VC偶遇就能搞定投资的创业经历一定是被包装过的,或者是媒体选择以它喜欢叙事方式去报道的。

选择了创业就注定选择了一个反复痛苦和重复打击的环境,我们去创业,就要不断地去在痛苦中渡过,被重复的打击磨炼。另外,送你一个很鸡汤的观点:苦难是化妆了的祝福。你在创业路上遇到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就你,为了成就你的团队和你的公司。

这是我理解的创业,明亮又忧伤。徐志摩曾用“Kissing The Fire” 去比喻爱情,其实创业也是一样,如同与火焰相吻,美好,同时又非常地痛苦。这是今天分享的第一点,要重新认识创业这件事情。

我们要重新认识情绪

相信很多创业者都有这样的想法:如何去消除创业过程中的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我想这是做不到的。任何一个讲座,任何一个分享都没有办法去消除我们在创业路上的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为什么?

我们要反过来看认识创业过程中的一些情绪。

在中国人看来,情绪不是一个好东西。我们都害怕情绪,也害怕自己有情绪。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正确对待情绪的方式。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员工招聘的时候,你愿意选择一个会为工作焦虑的员工,还是一点都不焦虑的员工?

相信大家都会选择前者。这个问题可以提醒我们:其实有时候焦虑不是一个坏事情。

最近有一个电影是非常出名的,叫《头脑特工队》,这部电影充满了心理学隐喻,它告诉我们负面情绪有时候一点都不负面,大家所谓的负面情绪都有它积极的意义,我们的人生需要不同的情绪帮助我们应对不同的状况。

每个人的大脑里都住乐乐和忧忧,乐乐出现的时候我们会快乐,忧忧出现我们会变得忧伤。大多数人肯定喜欢快乐出现,而想让忧忧一边去。另外图片中粉红色的大笨象是主人公在3岁时幻想了一个形象,你想,三岁小孩创造出来的事物嘛,当然它代表着天真和幼稚。

电影中有一个情节,乐乐、忧忧、大笨象三人想脱离一个困境,回到大脑核心区域。当时出现了一条捷径,但是通过捷径的风险巨大,它有可能将人从三维变成二维,然后消失。这个时候,大笨象站出来说我们要走捷径,这条路是很安全的。这个时候乐乐和忧忧的决策分歧就产生了。乐乐非常同意大笨象这个决定,人嘛,乐观的时候做出的选择是非理性和客观的。然后忧忧一直反对,这个风险太大了,而且这个风险是我们所有人都不能承担的。最后,如忧忧所料,他们陷入了危险的困境,经历了九死一生才脱离危险。

这个隐喻有意思。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乐观的时候,快乐的时候做出来的决策不一定是好的决策。我们在悲伤时候做出的决策,往往有时候是更客观。国外的有这样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所以说,我们要重新去认识之前一直害怕的这些情绪。这些害怕的情绪不是像我们以前认为的一无是处的,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因此,创业者要重新认识我们的情绪。

首先,创业者是不可能消除焦虑和抑郁状态,一旦选择了创业焦虑会持续而来。

其次,你是抑郁状态,还是抑郁症?你是焦虑,还是焦虑症?我们一定要分清楚这点。人处于抑郁状态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出现这种状态。但是如果你抑郁的状态一直持续了2周还是没有任何改善,这个时候,你可能是有抑郁症了。焦虑也是一样。人都有广泛的焦虑,这种广泛性的焦虑实际上在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比如过马路的时候,适当的焦虑能让我们减少事故的发生。如果你的焦虑让你没办法去正常工作和生活了,这时候你可能患上来焦虑症。

第三、无论是抑郁还是焦虑有它们积极的作用,学习去接纳这些情绪。我们可以和自己的情绪对话,比如说现在我站在台上分享,有着一份焦虑。我可以问自己:到底因为什么来焦虑?通过对话和觉察,我发现这份焦虑是想表现得更好,它在提醒我以后演讲准备得更加充分。当我们学会接纳情绪,学会跟情绪对话,我们就把情绪从我们的对立面拉到了我们身边,这会让我们长长地松一口气。

第四、情绪有时候可以作为工具。这是中国人最不擅长的地方,为什么说中国最不擅长利用情绪的这一工具,因为中国人害怕情绪。天然地遇到情绪就想逃跑。其实很多时候情绪可以帮我们快速解决问题。

比如愤怒,有时候你学会去表达自己的愤怒,会帮你愤怒的对象快速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相互推诿不作为。比如适当地披露自己的焦虑情绪,它能获得你团队成员的理解和支持,让大家一起聚焦在问题解决这个点上。但千万要注意的是,表达情绪一定不是发泄情绪,发泄情绪只会造成情绪污染,让你身边的人状态也变得一团糟糕。

我们很多时候情绪超出了我们的负载,已经不在正常的焦虑状态,或者已经不在正常的抑郁状态,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做些事情。

创业心理调适小锦囊

首先我想说一个概念:AQ、逆商、逆境情商,它是人在面对逆境时的反映方式和面对挫折,摆脱问题的这种能力。

其实一个人的成功因素主要取决于三个点:第一,情商。第二,智商。第三,逆商。逆商这几年才被提及,AQ对于创业者非常重要。有一个人是出了名的AQ高,他就是褚时健。王石有这么一句话评价褚时健: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能力,对于一个创业者而言触底反弹的能力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创业每一天都不会好过,每一天都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有这样的能力。

所以第一点,我觉得创业需要一颗大心脏

创业者具备一个大心脏然后再去创业。这样的话,就是我们更有能力去应对我们创业中遇到的挫折。你很难想象一个玻璃心的人他能创业成功,你也不能乐观的认为,创业能把一个玻璃心的人变成一个大心脏的人。你得承认一个事实,其实大多数人是不适合创业的。

第二、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是直面问题

再多的旅行也拯救不了你。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想去旅行一趟。旅行唯一的价值是调整我们应对问题的能量,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能量非常非常低,通过旅行可能调整我们的状态,但本质上跟这个问题任何关系都没有,旅行回来之前遇到的问题依然原封不动地摆在那里,所以大多数的时候旅行没有任何的作用,唯一的作用就是可以改变你的情绪状态,改变你的能量状态。

心理学有一句话: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是直面问题。旅行其实这是回避问题的方式,可能也有一些作用。如果你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就不要逃,去直面这个问题,不要回避。回避问题,会把解决问题的时间窗口拖得非常非常长,对很多创业者而言,他们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时间。

第三、少看创业成功学,有些坑自己踩过才会再次避免

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很多的分享,但依然做不好这个公司?我今天在这里分享,可能对很多人一点作用都没有。我想说的是很多分享的是成功学,我之前成功的经历。我觉得听一个人的成功经历没有用的,反而听一个人的失败学倒是非常有用。因为失败是他之前踩过的坑,是真实的,可以避免再重复这样的坑。但是成功学的话,不可能去模仿别人的成功。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在创业的那些路上的坑,你要一个个踩过,才会深刻,才会去避免这样的错误。

第四、一定要建立你的社会支持系统

创业就是像玩愤怒的小鸟。当你失败的时候,总有一群猪在笑。这是非常非常正常的。中国人特别喜欢幸灾乐祸。因此,一定要建立你的社会支持系统(social support,指的是个人在社会网络中所获得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当我们在低谷的时候一定能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

这你在低谷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身边的人,或者是路人不会给你能量、支持的。可能还会给你取笑。但是如果我们在最难的时候,身边的人给我们这样的支持,所以我们会更容易去渡过难关。因此在平时,要处理好家人、朋友的关系,跟他们讲为什么去创业,创业要得到他们的支持,这样社会支持系统会让你从低谷里走出来。

第五、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更高效处理遇到的问题

你的思维是过去式,还是未来式的?当你的下属本应该完成500万的业绩指标,却只做到来200万,这个时候你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大多数人会问:为什么?你为什么会做到这样?这是过去思维。我们在讨论过去的时候,一定会痛苦。当我们问为什么做成这样?为什么没有没实现?你的下属心情怎么可能是好的。我觉得过去式思维对一个团队来说是低效解决问题的方式。

什么是未来思维?未来思维是说:我们该怎么办?大多数人问的是Why,为什么这样?对一个问题来说我们应该要问HOW,应该怎么办?导向积极的一面,要找方向。当你问一个人Why的时候,他会找原因、找借口。问HOW的时候会找方法,找策略,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第六、创业者必须要跟创业者在一起

创业者必须要跟创业者在一起,多来参加今天这样工作坊。为什么这个不在社会支持系统里面呢?我觉得这个跟社会支持系统是不一样的。家里人给你支持,但是不一定跟你正确的道路。当你遇到困境,家里人大多会从你个人的舒适感出发,劝你别那么辛苦要不放弃把。但你创业的朋友不一样,创业者可能会说:我以前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再坚持一下吧,再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强关系和弱关系是不一样的。强关系给的是资源、支持。但是弱关系会给你一些信息、资讯。创业者和创业者在一起的话,更可以帮你看到之前看不到的点。让你咬牙坚持下去。很多时候我们跟自己的家人们分享的时候,他肯定是从你最舒适的方式来给到建议,而不是从整个项目的点给建议。况且家里人根本不了解你项目,给不了建设性建议。

第七、在不熟悉的领域找到你的智囊

我们关系里要有几个智囊,要有几个私人顾问。很艰难的时候,甚至情绪比较低落的时候,可以给我们一些专业方面的信息。我们在很多方面是一方面的专家,但是在很多领域我们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我们要找到这方面领域的专家,在我们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他们能给我们建议。

第八、运动是摆脱低谷的最有效的方法

养成运动的习惯,那么怎样运动是有效的?每天大概有30分钟流汗的运动经历,这样的话可以很快地帮你摆脱就是你的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你在很艰难的时候,你要保持运动的一个习惯,这样的话,它更能帮助你就是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一个快乐的因子,能让你的状态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高瓴张磊:如何改变传统巨头

有“鞋王”之称的百丽国际在2017年7月27日正式从香港联交所退市。私有化之后,曾经投资过腾讯、京东等公司的高瓴资本持有百丽57.6%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百丽的退市引发了很多人的感慨,也被视为是传统零售公司受到互联网冲击的一个代表。但是,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在百丽私有化后的中高层战略会议上说,百丽现在一年卖出6500多万双鞋,3500多万件服饰,销售额达到400多亿,未计算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EBITDA)60多亿,“你们见过哪个失败的企业,一年还能有几十亿的现金流?”而且,张磊说,百丽做的很多事情,科技公司做不了。

比如,鞋是供应链最复杂的消费品类之一,“做鞋的企业从设计,到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过程,到配送,再到零售,每个环节的复杂程度和对管理能力的要求都是极其高的。”而百丽从最上端的皮料采购、生产加工到零售终端,实现了女鞋的全产业链垂直整合。而且百丽还同时运营着十几个价位和客户群都不同的品牌。

此外,百丽还建立了一个包括13000多家女鞋门店和7000多家运动门店的直营零售网络。耐克和阿迪达斯这样的全球品牌在中国也要借助百丽的强大零售能力。

但是张磊也承认,百丽需要打造新的能力圈,以成为一家零售基础服务提供商。在其中最重要的是,把百丽变成学习型组织。因为“环境千变万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明天就是另外一副模样了,但是学习型组织是不管市场怎么变,我都能变。”

张磊列举了学习型组织的三个特点:

第一是自适应和进化能力(adaption & evolution),也就是像生命一样不断演变,生生不息的能力;

第二是,“处乱不惊,能够以第一性原则(First principle)来提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在拥抱创新时,要有不为所动的禅定精神,要追问事情的本质”;

第三个特点是工具化,形成一种传帮带的精神。“匠人精神固然好,但传不下去也没用。要把匠人精神和工具化结合起来,像美国大兵,一个前线作战的大兵工具包是齐全的,而这些工具包由后方团队专门开发与支持。”

张磊说,做到这几点,即使市场环境再变化,公司也有能力屹立不倒。

家庭结构变化:4个营销新机会

这条音频讲的是,中国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营销机会。

我们知道,过去这些年里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三世同堂的大家庭越来越少,而一对父母和一个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越来越多。核心家庭比例的上升给商业带来了什么新机会呢?最近,全球领先的传播集团安吉斯媒体旗下的国际性专业媒介公司凯络媒体,发布了一份报告,分析了中国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营销机会,给你说说。

第一个机会叫“解放父母”。针对的是核心家庭工作压力大的特点。现在的年轻父母一方面要带孩子,做家务;一方面还要上班,很辛苦。这就给商家带来了一个机会,就是提供好的产品或服务,帮年轻家长从琐碎的家务中摆脱出来。

举个例子,有位儿科医生的团队就开发出了一款高科技的婴儿床,能够自动检测出婴儿哭声,孩子一哭,婴儿床就能模拟父母怀抱轻轻晃动的感觉,安抚婴儿,几分钟就能让他睡着。如果婴儿还在哭,婴儿床才会给父母手机发信息,叫醒父母给孩子换尿布或者喂奶。这样一来,既能帮辛苦的年轻爸妈们休息,关键时刻还耽误不了大事。再举个服务方面的例子——旅游。父母带孩子出去旅游最大的痛点莫过于玩不爽,因为凡事还要照顾孩子。然而,地中海俱乐部正在全球各地新建一站式的旅游度假村,里面专门设立了儿童游乐区,小孩可以在员工的看护下自由玩耍,父母们这时候就可以重温二人世界的闲暇时光了。

第二个机会,叫“父亲的温柔一面”。现在奶爸越来越多,他们不仅会承担起更多照顾家庭的责任,还会洗尿布、带孩子、做饭、采购等等。这一方面是因为家里很少有老人帮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爸爸们也很享受这种成就感。这能给品牌商们带来什么启发呢?首先,要改变观念,别再用过去的老眼光理解今天的年轻爸爸们。其次,创造机会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爸爸,比如新手爸爸的垂直社交平台“云爸爸”,就专门提供新爸爸需要知道的信息,比如怎么逗宝宝开心,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等等,为爸爸们提供信息,帮他们成为更好的爸爸。

爸爸们在努力,那妈妈们呢?这就是报告讲的第三点,“更加独立带来的商机”,针对的是个性鲜明的妈妈。今天的女性正在变得更加独立,更加自我。过去那种遵循传统、家庭比事业更重要的女性观念少了。对品牌商来说,就要注意对女性的沟通方式,要从“以家庭为中心”变为“更加重视自我实现”,同时,积极地帮助、鼓励她们追求自我。例如京润珍珠有个广告就很好的传递了这种理念。它首先承认作为女性不容易,内心要自信坚定像贝壳;同时也要能够勇敢包容生活中的困难,就像把砂砾变成珍珠。这个广告就避开了过去那种温柔贤惠的好女人标准,鼓励女性坚持自己的信念,给目标消费者传递了一种饱满的精神力量。

第四点:经营梦想。今天的年轻父母和孩子之间更平等,家庭氛围更自由开放。针对这个现象,品牌商就要注意重新定位自己的品牌形象和沟通方式,才能打动核心家庭。比如,在营销策略上,要重视向家庭“全员营销”,而不只针对大人或儿童单点营销。再比如,重视用生活细节来打动消费者,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容易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由此感慨时光如梭,因此会特别珍惜孩子的童年,品牌商应该重视挖掘这样的“小时刻”,来建立和消费者们的精神桥梁。

以上就是凯络媒体针对核心家庭给出的营销建议,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凯络媒体营销报告:《如何打动核心家庭》

创业:动机重于专业知识

6月13日,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phen Wozniak)在eMerge Americas 科技峰会上说:“成功最重要的配方是拥有做事情的动机,而非所谓的专业知识。如果某人目的明确,想要做成某事,这种渴望的情感就能成为最好的武器。 并且只有这种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做出一番大事。”

沃兹尼亚克认为,曾经我们从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但现在书已经被互联网替代,创业时你需要什么资源?其他人面对同样问题是怎么做的?这些问题,互联网都会告诉你。很多人会说自己有好点子,却没有实现它的工具,相关基础设施不健全,甚至连零部件都找不齐,

但在沃兹尼亚克看来,“这只能怪你自己。在互联网时代,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能买到价格实惠的套装工具或零部件。至少先给自己买台树莓派电脑吧,它又不贵,拿它你已经能做很多事了。”沃兹尼亚克所说的树莓派电脑,是英国树莓派基金会推出的一个迷你型电脑,只有信用卡大小,却具备电脑的所有基本功能,售价也很便宜,在160到220人民币之间。其实在科技行业,

还有很多例子也证明了沃兹尼亚克的观点,最重要的创新几乎都是行外人做出的,比如是特斯拉在领跑新能源汽车;苹果公司革新了手机行业。更何况,现在还是一个可以飞速学习的年代,有了强烈的动机,外行也可以很快地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

戴雨森:关于如何避免创业陷阱的清单


2017-08-21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创业维艰,不能光顾伟大目标,忘了避开路上的陷阱

我们邀请投资人戴雨森创作了这张清单。他从斯坦福辍学创业,联合创立了美股上市公司。“老司机”的经验,值得细读。

  1. 创业中,一个最大的陷阱,就是你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创业。创业并不是适合每个人,如果你只是想给自己贴一个“创业者”的标签,而不是全身心投入,请不要去,因为你很可能在遇到挫折之时轻易放弃。

  2. 创业最大的挑战不是穷,不是累,而是不确定性。创业者最难以忍受的是过山车般的心理波动。因此你要适应并且克服这种不确定性,让自己和同伴确信,你们在做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3. 团队是创业的关键,一个好的团队可以让一个将死的项目重生。所以团队的创始人之间一定要经过长期的了解和磨合,最好技能互补。

  4. 创业者最容易犯的错,就是闭门造车,投入大量的资源,最后却发现根本没有市场。因此,在想到一个创业想法时,不妨让自己狂躁的内心冷静下来,再去做决定。

  5. 聪明人往往喜欢把事情弄复杂,更聪明的人才能把事情变简单。商业模式一定要简单明确,中间环节不要太多。一个商业模式里面牵涉到的环节越多,就越难以协调合作,也就越容易失败。

  6. 对于创业者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就像冲浪一样,正确的选择可以让你借势而起,乘风破浪。而选择一旦错误,无论如何努力,都只能在沙滩上困守。

  7. 创业初期的产品不要追求完美,而要“快猛糙。“快”是要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让用户加以验证;“糙”是不要在非关键细节上过早花太多时间优化;“猛”是最核心的产品服务特点一定要做到位。

  8. 在经营上努力省小钱,在战略上敢于花大钱。

  9. 全力寻找红利,尽可能打不对称战争。创业公司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往往就是因为抓住了大公司没有重视的新机会。大公司批量采购更便宜,品牌强转化率更高,因此在营销上面,创业公司很难和大公司用一样的打法竞争。要尽可能打游击战,寻找和大家都不一样的竞争优势。

  10. 在面对人员短缺的时候,一定要克制招人的欲望,不要急于招一个一般的人来将就。平庸会让团队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低效,对优秀的同事也是一种隐形的伤害。

  11. 最后强调一点:创业公司建立文化,老板一定要以身作则。创业就像一场战争,老板要做的是“跟我冲”,而不是“给我上”。只有这样,公司文化才能认同和渗透,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朱啸虎:创业领域的三个变化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在10月13日的媒体群访中描述了几个创业领域的变化:

首先是创业模式的洗牌变得非常快。朱啸虎说:“我不知道什么叫上半场、下半场,但是,现在的创业洗牌是很快的,一般两年就洗牌。”他举例子说,比如直播基本上是一年之后,市场上就只有三四家公司占据主导地位了;共享单车也是,现在两家公司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

创业公司成功和失败的速度也都更快了。过去五年,在中国从创业到成为独角兽的平均时间是4年,其中40%以上的公司只用了两年;而在美国,成为独角兽平均要7年,只有不到10%的公司可以在两年左右成为独角兽。因此,朱啸虎说,他们一直跟创业者说,“如果你做的是消费互联网,半年以内做不起来,那可能就起不来了。对创业者来说,你的试错成本非常低,有没有机会迅速成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说明有一些事情做错了。”

第二个变化是风口的迅速转向。在朱啸虎看来,共享经济中市场空间最大的衣食住行领域,玩家已足够多,其他领域想象空间并不大。因此,投资人迅速转向了新零售。朱啸虎认为新零售受益于90后消费群体,相对价格,他们对便利性更敏感,“未来的新零售、新娱乐领域,都是以碎片化、便利性和智能化为趋势,相反不是那么讲究性价比。”他还说,金沙江创投打算把滴滴的每辆车都变成便利店,让用户可以在乘车时买饮料、零食等

第三个变化是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2009年,京东在融资时,大部分风险投资都很犹豫,因为京东的商业模式很重,要自己建仓库和物流。按照朱啸虎说的数字,京东在上市前累计融资12亿美元,但是今天,滴滴累计融资已经达到150亿美元。从这个对比就能看出今天资本的变化。

小公司为何必然会打败大公司?

为什么这个世界大公司那么多,有的甚至把全行业都垄断了,但创业公司还是能不断成长起来,变成参天大树呢?李善友在新书《颠覆性创新》里,用两个例子证明了,小公司为什么必然会打败大公司。

第一个是美图秀秀的例子。美图秀秀创立的时候,图片处理软件已经被PS占完了,在技术上超越它根本没戏,但这世界上并不只有高端用户啊,还有低端用户呢。大公司最大的问题是,他必须不断用更好的技术满足高端用户,但这些技术对于大部分低端用户来说早过度了,他们的需求已经转到了专业功能以外,比如是不是用起来更简单、更好玩、能不能分享,美图秀秀就抓住了机会。它提供美白啊、一键修图啊这些技术上很简单、但功能上很亲民的服务,一下就抓住了大众市场的需求,成了后起之秀。

第二个例子咱们反过来看看,大公司为什么阻挡不住创新的小公司。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的硬盘是越做越小的,最早的时候,14英寸硬盘是主流,它毛利更高,市场更大。同时新出来的5英寸硬盘市场,价格便宜,但是利润少市场也小,你要是大公司CEO,资源有限,你怎么选?当然去拼14英寸的高端大市场啦,那5英寸硬盘的小公司就有创业空间了。几年后,14英寸大公司全死了,5英寸硬盘成了主流,原先的创业小公司也成长成了大公司,但这时又出来了3.5英寸硬盘,还是毛利低市场小,那生产5英寸盘的大公司怎么选呢?他们还是只能守住利润高的高端市场,把低端市场留给了新的创业公司,历史就又一次轮回。

所以创业者要进攻的,不是大公司擅长的、想要占领的市场,而是换个维度进攻他们不想要的低端市场。大公司是有逻辑盲区的,创业者永远有机会。

开心农场唐彬森:就怕你选错行

俗话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对创业者同样适用。最近,开心农场的唐彬森分享自己的创业教训说,创业者一定要选对行业才行,如果你选的方向不对,那就相当于在纽约地铁上读书。

什么意思呢?如果有人在纽约地铁上读书,你觉得他是有学问还是没学问?很多人会觉得,应该是个有学问的人吧?答案错误。不要忘了,这是在纽约的地铁上,纽约地铁上的人是全社会混得最差的,所以从基础概率原则看,他是学问人的可能性很低。

什么是基础概率原则呢?一个事的成功率,是由基础概率和这件事本身的概率相乘的结果,基础概率低,成功率就低。比如说,刘德华帅吧?但如果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的话,找到女朋友的几率就不大,因为那里男女比例是7比1。

创业尤其要注意行业的基础概率。比如最开始创业的时候,唐彬森研发了一款巨牛的心理测试软件,行业领先,但你再牛,行业不行,就是赚不到钱啊。最后他们走投无路,只好到游戏行业里试试,一试试出了个开心农场,几十亿的生意,这给唐彬森最大的收获是,好行业里你做第十名、甚至一百名,都比一个烂行业做第一名强。

所以,唐彬森提醒创业的朋友,如果发现自己正在纽约地铁上,那就赶紧换跑道,去航空公司吧!

本文源自:《唐彬森:创业过程中的几笔学费创新工场创业公开课》

马的时代与牛的天下,过剩时代谁能赢在中国?

王利芬
优米网创始人

最近听了N多大咖中咖小咖的讲课,这些课都会回顾商业发展历史,都会说明近十年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创富速度,都会把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十个公司举出来,说十个有七个是互联网平台型的公司,听得每一个即将创业的人血脉膨胀,已经上路的创业者把自己未来公司的模样尽量朝着那几个地球公司之王的模样描绘,一亿美金的公司是刚起步,十亿美金的公司只是小菜一碟,百亿美金属稀松平常,只有像BAT或者说AT那样的平台级千亿美金的公司才是个正儿八经的公司,在4千亿美金市值的丈量下,其它那些大不大中不溜的公司基本就是混口饭吃。再这样听下去会让一些做不出平台公司的创始人们两眼发直,弓不下身,找不着北。因为这些信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平台级公司的机会一直在那里,只是你想不想,你行不行,你的行业和公司在不在那个赛道上,你做不出来不是别的,是你不行,是你没用。

1、还有多少人走不出互联网平台的阴影?

在互联网已经快速发展的三十年后的今天,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场景下,平台级公司的机会非常渺茫,即便倒回前三年互联网平台级的公司机会也十分稀少。不仅如此,在消费升级的今天人们对好的内容(这个内容不仅仅指媒体内容或者知识付费内容,更多的是指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

作为被马云的创业历程深深激励而离开央视这个平台下海创业的我,因为没有认知到互联网平台级的创业机会已经稀少的这个前提而在执念中徘徊了好几年,所幸的是公司没死,现在还可以重新出发。

从一开始我就决意要做互联网公司,因为那个时候的互联网公司大多是平台的概念,所以,想当然就是平台型的公司,其实今天写着这段都觉得脸红,因为我当时根本不知道平台级的公司具有什么样的特性,需要什么样的团队和能力。每次因互联网把钱用得快没了,就做节目做项目赚钱,赚钱只是个副业,做节目做内容做项目也只当作救急好使的工具,而主业要攻的就是互联网,因为只有互联网才是神圣的伟业,相比起来其它的都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都已经过时或即将过时。

在这种偏执中,我完全没有认知到互联网平台的时间窗口机会、对大资本驾驭的能力、对赛道的深耕、互联网团队的形成以及一个与互联网业务发展相匹配的公司组织和文化的打造、当然还有每一个节点上的打法调整等等,这些我都很模糊,说不知道也了解个皮毛,说知道吧做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只清楚地知道一个英语教师的马云做出了平台级的公司这个结果性事实,我就任性地也可以说是感性地上路了,并且执拗地在路上坚守着。

这个在今天看起来可笑甚至是滑稽的事情,真的就是这样发生了。以前总觉得自己有主见有判断,受过最系统的教育,不崇拜任何人,没有偶像,失去自我的可能性与我这样的人无涉,但事实是自己居然就这么糊里糊涂在创业这条路上随大流、被各种互联网的泡沫裹挟着、浸泡着跌跌撞撞了好几年。

为什么会这样呢?近三十年来,互联网作为引领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技术让社会经济和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互联网冲击最迅猛的就是信息和通讯,作为媒体人所感知到的冲击风浪最为直接。我们看到在互联网引领的社会变革中,每一个浪潮和另外一个浪潮相隔的时间之短,公司兴衰的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一些人更是惶惶不可终日。世界互联网一流公司和中国的BAT估值的爆炸性让人惊叹,这些互联网公司成为了年轻人最向往的公司,在人们心中,公司似乎只有两类,互联网公司和非互联网公司,人们也不自觉地在内心深处把这两种公司分成了有前途的公司和没有前途的公司。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思考如何把自已变成一家互联网公司,而互联网公司无论从门户到搜索到视频网站再到电商,明星公司基本上是平台级公司。

不仅是我本人,其实,今天放眼望去,无论是双创带来的每分钟八个公司诞生的创业洪流,还是人们饭桌和私底下的闲谈碎语,我看到有太多的人同样裹挟在时代的喧闹中,并一点点丧失自我判断的能力。我认识一个传统产业的老板,他的产品在中国市场拿到了市场第一的份额,接下来应该是做强的时候,他却说他要做另外一个产业,那个产业与他现在的所在行业有一定关联,但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选择是他现在的行业最多也只有几百亿的规模,他的梦想是做千亿级的公司。我听了心里除了一惊还有几丝悲凉,类似的话我在各个场合还听过好多,我知道这是千亿美金的企业给这个时代投下的阴影,他们的光照有多亮,阴影就有多大,这就是事物的两面。

不光是他,每一个时代的伟人都是如此,其伟大与阴影相伴随。这位传统产业的老板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至今还没有走出千亿美金市值阴影的人,当我们看到高唱《野子》的贾跃亭大手笔布局他所谓的生态,把租车、影视、体育、汽车这些八杆子打不着的行业捆绑在乐视的战车下,不惜大笔举债把自已置于悬崖边时,我看到这些行为所释放出来的清晰的信号,是他急于做大、做大、再做大,在他内心深处某个褶皱里,是否有千亿美金市值的催促和召唤,或者说还想与马云、马化腾一较高下的动机我们或未可知,但在许多企业家不经意的谈吐中,我感觉到了马云、马化腾这二马成为了他们的一个跨不过去的心里门槛,一个莫名其妙的看不见的指挥棒,一个治不好的心疾。像二马那样做平台,做千亿美金级公司的梦想正如炼钢的火星,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大地上如同几十年前的大炼钢铁般飞溅。

我是湖畔大学第一期的学员,听了三次马云在开学上的讲话,讲话的举例有所变化,但他打造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 战略/KPI/组织和团队,这个上三路和下三路基本没变,于我可以说是字面上的滚瓜烂熟,这六点是马云对他过往治理公司的总结,也是他驾驭企业的法宝,而且在他讲的过程中,我真切体会到他是一个正用这六脉神剑的武功高手,那真是一个活脱脱的风清扬!但要记住,那柄神剑只是针对阿里而言奏效,而对别的公司别的创始人就未必,我们学员中有几个曾经回去照搬的,结果公司的人先跑掉一半。

因为公司不是那个公司,时机也不是那个时机,行业也不是那个行业,驾驭人也不是那个人,执行团队也不是那个团队,一切的前提变了,结果当然不会如阿里一样如意。

即便马云自己再把他的路重新走一次,极有可能不能如愿。我们更多的人只是看到了他今天的结果,他的路径我们并没看到,这才是问题所在。

平台级公司和非平台公司的路径肯定不一样,驾驭的手段和方式当然不同,如果说马云的上三路和下三路这六种中草药是玩转公司的一剂药方,那么每种中草药的剂量多少,食材来自哪里,熬煮多少时间,一天喝多少次,在什么时候喝,喝这个药的同时不可以喝其它的什么药等等,这些才是真正的秘密所在。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平台公司本身正在下沉作为众多创业者的平台,它们所开创的各种工具和连接手段正在一点点成为创业的基础设施。

2、互联网平台已下沉为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从1994年开始,互联网在中国已经发展三十年,互联网已经达到极大的普及,在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群已在网上之后,互联网正在加速成为一种新的基础设施,渗透进各个行业,它们在与新的行业和需求相结合后会产生比简单的互联网公司更强大的公司,而这正是新一代创业者的机会所在。这正像电发明后,发电公司和电网公司毫无疑问是最赚钱的公司之一,但把电作为基础设施不断进行行业渗透的汽车制造公司、芯片半导体公司、电脑生产商、软件生产商、和今天的互联网公司成为了一代又一代新的明星公司,电力公司还在,但它不可能一直是立于潮头的公司。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过去三十多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发展,可以看到这个基础设施不断向后递延的过程。

从1994-1997,互联网用户体量不足30万,这个期间是门户,BBS。
1998-2001期间,互联网用户体量在从100万-2000万之间,互联网门户网站、聊天室,更成熟的BBS,QQ,联众,各类下载类站点成为人们介入互联网的根据地。

2001-2005期间,互联网用户体量在2200万到1.03亿之间,2005年首次破亿,互联网门户、搜索和网游、导流网站兴起。

2005-2009这四年期间互联网用户体量激增,这期间在1.03亿到3.84亿,门户、电商、搜索、视频网站、导流网站成为用户主要聚集区。

2009-2013:互联网用户体量更快增加,激增至6.18亿,用户集中在电商、微博、微信、地图、团购上。

2013至今,互联网的用户量近8个亿,手游、支付宝、微信、O2O、P2P、众筹、出租车、自行车成为用户的云集地。

互联网20年发展的历程说明,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将前阶段发展的相对成熟的工具在迭代过程中缝合成下一代的基础设施的过程。就如同我们今天看到的共享单车如果没有支付和扫码以及数据和运营工具的基础设施,这个行业肯定不可能出现一样。

互联网首先改变和颠覆的就是媒体产业,其次是通讯产业,然后,在信息的维度上逐渐演化出了门户、搜索和视频以及微博这样的媒体平台,而在通讯的维度上演化出BBS、QQ、微信这样的社交属性的平台,在娱乐上演化出了游戏,而在电商上因为阿里巴巴演化出了最大的裂变,它围绕着电商最重要的三个要素进行了行业性的互联网改造,那就是由支付演化出来的互联网金融,由双十一海量服务器的需要和短时间的计算演化出的云计算,由电商的推送营销演化出的大数据平台,这些重大质变性的演化,让互联网已远远超出通讯和信息的主航道,进而埋下了向多个产业裂变的可能,而这些可能目前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深入推进中会在产业的升级改造中越来越重要,这个重要所表现的维度就在于他不断地增加了新的创业的基础设施的广度和深度。

3、互联网平台创业窗口期已过,内容创业时机已到

平台级公司的机会非常渺茫,即便前三年互联网平台级的公司机会也十分稀少,加之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成为基础设施的今天,好的内容(这个内容不仅仅指媒体内容或者知识付费内容,更多的是指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这个升级和标准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关于内容创业的机会。但其中有三个认知模糊点需要纠正:

第一:一定要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

在今天,如果只是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其实已经不太可能,互联网巨头已将互联网公司本身的价值进行了最大化发掘和扩展,互联网公司本身的较量会继续在几家大的互联网公司中间进行,后发已没有优势。但是认知到互联网是一种可以在企业经营中广泛应用的工具这一点的清晰认知对企业创始人的重要意义。

第二:一定要做一家科技公司

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科技永运只是手段和方法,最终解决的是消费者的需求。

第三:科技是高大上,我们的公司用不了所有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都可以运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更多的科技来进行服务和产品获客的升级,服务用户的需求,用高科技的手段武装才是正道。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物联网等等都正在成为新的基础设施,并不是每个公司都要成为互联网公司,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必须成为高科技公司,但是未来的创业,一定要与上述人类已发展的科技力量为伍结盟,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科技力量向前快速推进的今天,每一个公司都应该尽可能找到自己与这个浪潮相结合的点,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放弃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

飞贷科技就运用了移动互联网的产品设计这个互联网化的基础能力,运用了大数据为基础的加速度风控模型让它的业务得到长足的升级,从一个普通的线下小额贷款公司变为移动互联网公司。

飞贷的案例其实回答了一个问题,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就现有的案例来说我偏向后者。但使用、缝合新技术时的原则是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点进行整合。而且在行业与互联网对接过程中,互联网的能力已不再是最核心的能力,随着行业整合的深入,其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应成为主导能力,互联网的能力会越来越工具化和普及化,它会一点点蜕变为标准化可购买的服务项。

这里所说的内容,并不是媒体人所指的内容,衣服、化妆品、奶粉以及任何产品比如马桶盖都是内容。在本次《赢在中国》采的飞鹤婴幼儿奶粉这集中,我们看到每一头牛都有一个芯片,他们研究和制成接近母乳的基础来自数据的分析。另一家简一大理石瓷砖公司之所以可以最大限度地能生产出逼近大理石的图案是是数字技术和瓷砖技术专利的结合。

今天,所有公司,无论你多么传统你都可以用科技的手段进行升级。在中国中产来临消费升级这个阶段,消费主体是85后、90后和00后,他们不像他们的父辈曾经受过物质匮乏之苦,在成堆的过剩产品中挑选价格便宜的来省钱,他们是互联网的原著民,他们有手段有方法有自己的判断,他们对产品不仅有质量的要求,还有品味个性的期待。17年前中国人均GDP还只有5900多元,而2016年已经达到5万多元,近十倍的增长背后是不言而喻的消费升级

4、过剩时代是分众化时代的到来

认知到分众化时代的到来其实并不容易,看看投资人的追捧和项目就知道。这一点其实在投资界那里更呈现出原来投资的思维惯性,所有的投资人应该都希望没有错过AT这样的公司,可惜的是几乎所有的投资人都错过了,为什么呢,是因为若用案例积累的方式也就是用过去的经验去看未来是不可能看出这两家公司的前景的,而对于风险投资来说,投资一家公司永远都是要把其它九家失败的公司的钱赚回来,平台级和入口级这样具有裂变可能的公司正符合风险投资的味口,所以它们最最优先投资的等级就是类似AT这样的平台型公司,也就是流量用户入口的公司,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还有十几个被投资人热捧的公司。因为投资人的心理深处在寻找AT这样的巨无霸公司的苗子,但是,下一个流潮的裂变级的公司是很难沿着AT的方法寻找到的,这几家公司越往后走,变成一个个稀松平常的公司的可能性越大,之所以引起投资人排队,每几天估值翻番的原因是投资人自我心理比照AT特别是阿里的期待,这是这两家四千亿美金的公司在投资那里投下的阴影,这个阴影的直接作用方式就是一项平常的服务被想象赋予了流量入口和大数据公司的可能性。我们看到这些被误认为具有裂变可能的公司其实走到资本市场时也势必要受到收入和利润这两个冷冰冰的尺度的衡量。

写到这里时,让人想到成功所投身阴影的力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估计,因为,投资人是一批理性,精于计算,善于总结,见多识广,并勇于评判和抓住机会的人,他们的眼光是相对冷静和客观的,在O2O、众筹、P2P的一堆堆尸体上,我们看到投资人对AT或者说平台级流量入口级公司的投资的追逐该是有多么地急切啊。因为急,很多人把一个智能手机作为人手一部、微信这个社交软件作为人际交往标配的基础设施后的分众化时代的到来忽视了,即便是理性的投资者有些也不例外啊。

一个分众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用户的入口慢慢不再会大规模地沉淀在大平台上,而会在群落特征明显的入口上,在创造了满足某些独特价值的产品和品类上,在这个年代没有一款产品适合全部人群,只有一款产品为某个特定人群或者某个强调了特性的产品让某些人选择,而让用户选择的唯一理由就是它已存在于用户心智中,是用户在需要时自己主动地搜寻或者被朋友推荐选择的结果。在这个产品过剩的年代,产品本身的质量成了标配,而用户心智的占领成为了制高点。

5、通向未来的路只能上路寻找,没有路标

最近曾鸣的《智能商业二十讲》被罗振宇喻为通向未来的路标,我相信这是作为湖畔大学学生的罗振宇表达对曾鸣教授尊敬的一种方式。我也把这二十讲从头到尾听了一次,由于在湖畔大学学习的缘故,我对曾教授的观点比较熟悉,他对公司乃至商业的总结其精到让人击节佩服,但商业这件事情就象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所说,其实没有什么战略,如果有,也是后来人的总结,每一个公司的选择都是不得已的结果,都没有想好,一边打一边找路,所谓今天看起来像战略的东西其实是事后的总结。而总结可从多个维度,但商业这个以实践为主的旅程,靠现有经验的总结来指挥未来是不成立的,它的重要性只构成创业决策中一个认知的维度而已。通向未来的路标谁也画不出来,未来的魅力就在于没有路标,不要说未来,其实就三年后新商业向何处延展都很难说清,不信的话可以向后看三年前一大批O2O、P2P、众筹的死尸、以及C2M也不了了之的情景就可明白这个道理。今天最牛的公司其实很难做出三年的计划,因为没有人知道你的对手会来自哪里。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可以问诺基亚,他们会认为一个做音乐播放器IPOD的公司会是干掉他们的对手吗?

曾鸣教授的《智能商业二十讲》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未来千亿级公司只会在网络协同数据智能这两个维度中产生,合二为一成为双螺旋的话两个维度交集越多公司就越值钱,千亿级的大公司就是这两者结合的结果,未来也会向这两级延展,这个原理一点都没有错,它其实就是对阿里今天现有结果的一个总结。但拿这个经纬度来丈量所有公司的话,我还是有疑问的,因为我又想到了苹果这个如今仍然雄霸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的例子,苹果公司并没有凑互联网的热闹,而是把科技的结合做到了极致。

2004年我驾车在硅谷,看到高速公路边巨大的广告牌上,一个个特立独行的年轻人戴着白色的耳机听着IPOD沉溺其中,他们那种不能自拔的神态给我印象很是深刻。当时正好有一个美国教授来看我,他是个音乐发烧友,他说要给我推荐一个非常好非常好的小玩意,他随及掏出来一部新出的IPOD,说这个东西竟然可以把他收藏几十年的上百个唱片装进来,我到现在还清楚记得他当时说这话的神情,那真是象极了牧师拿着圣经时的样子。

2006年,我买了几十部IPOD,全部装上了《赢在中国》中《在路上》那首歌的七个版本来送朋友,每个拿到的人都觉得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礼物,我相信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家后来可以做到世界市值第一的公司,于我,当时的苹果公司只是一个重度文艺青年尝试的发烧产品。其实硅谷的巨头们当时认为这个小玩意儿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但是,当这个IPOD跟电话结合起来时,魔术效果让人瞠目结舌,天就变了!它虽不是互联网公司,最后它的平台威力连微信这样网罗了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华人用户的应用,在它面前也显得像个乙方。原因就是越来越多的像我这样的人离不开它的手机。通过这个例子我是想说,通向商业顶峰的道路条条都会不同,用过往爬珠峰的经验来界定爬未来新的山峰的路径还是会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每个公司的未来看似都没有路,但上了路也许就会找到新的路,当然不是个个公司会找到路,找到路的公司在前三年不到5%,这是全世界的统计数据。但这并不意味商业没有总结的余地和讨论的空间,每一次的讨论其实都是逼问自己的过程,都是独立思考的轨迹,都是对商业实践过往点状经验的一次系统化的梳理,但我们要清晰知道的是,每个思考再有启发都是局部的、阶段性的、片面的、特别是相对固化的,这些阶段性的经验总结与开着汽车要换轮胎而常常还找不到合适的轮胎的创业旅程的复杂性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认知清楚到做出来,沟沟坎坎太多了。商业经验的总结如果没有创业团队这个接口的转换,它永远无法作用于一家公司的市值,这就像手机和电中间需要充电器一样。

其实曾鸣教授让人最佩服的地方不仅是他对商业的归纳总结以及某些对未来敏锐的感知和预见,还有他的自知能力,他曾经在讲课时强调说,都知道他曾是阿里的首席战略官,但是阿里最能做战略还能让一个组织把它执行下去的那个人不是他,而是马云。此话从他嘴里平静地在课堂说出来时,我不知道课堂的其他同学做何感想,反正我内心再次刷新了对他的认知,也更加尊敬他。

6、做一个让人知道的牛也许是一条路

这几点就是我在稍稍有一点点商业感觉后找到的自己的生存的根基,做内容,像牛吃草还要反刍一样静静地细致地做内容应该是这个年代创业的图景,它已不再是前三十年互联网跑马圈地时我们已经看到的样子,在那个三十年,马特别是骏马迅疾的速度和开垦拓荒的能力难以匹及,而在今天,在荒地仅存较少,需要向纵深精耕细作的今天,牛的专注和节律又成为了新的竞争特点,即便今天每时每刻在演进的人工智能的场景很多也是在精度上向前掘进。

2012年2015年这两年我曾去参加了TED在北欧和南美巴西的两场大会,每张门票都是6000美金之多,即便在那样的时刻,我也没有意识到内容的重要性,更不认为TED这样的模式会成为一个可以裂变的平台,我的思想的僵化和被互联网泡沫的裹挟有多严重可能只有我本人才知道。

2017年初,优米重新上路后,我开始了走向了自己的长项,做内容,我走进了几个并不是明星的公司,在记录提问他们的过程中,我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这几个公司在困境中的抉择和挣扎,最后找到中长期发展的道路,每个公司的创始人我采访的时间都超过十个小时以上,片比都是200:1,后期改动的次数有些超过百次。我第一次深度地走进了一个个创业公司剖开了横断面,让人们看到今天竞争的战场在哪里展开,创业到底是怎样的一条不归路。以前做了那么多创业的节目,还真没有如此这般在一家公司沉下来的。

互联网的上半场,是跑马圈地的战场,有意思的是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跑不过马云的阿里巴巴,马化腾的腾讯,他们在马群中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一骑绝尘,扬起的灰土漫过地平线让后来者看不清前方时有的顶礼膜拜有的恨之入骨有的争相效仿,有的暗暗较劲。

我在猜想,是否圈地运动的时代正在过去,他们圈地的过程搭建了今天后来者要用的许多基础设施,我们只需在这些基础设施上精耕细作就好,往深里挖往精里做就好,这就像牛,天天吃草天天反刍,最后才会有雪白的牛奶。

上半场和下半场,这个时代那个年代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的表达,一个年代或者时代演变的不是断层的,是连续的、渐变的,而渐变的蛛丝马迹最难判断。也就是说,牛的时代,马还会继续展开雄姿奔跑,牛只是不要被滚滚的马蹄声分心分神你就会有自己的草吃,把草吃好了,当然可以挤出好奶,有好的奶还要让人知道,让人认知到,进而占领用户的心智,这样是你就是一条有特色的牛。

结尾处,借用一个互联网语,弱弱地问一句,在骏马已经开辟的疆场上,一群牛会是过剩时代里赢在中国的人吗?

三个创业过程中的认知误区

著名电视人王利芬在中央电视台时,以《对话》和《赢在中国》等节目在中国商业界赢得了极大尊重。2009年,她离开央视自己创业,创办了优米网,投资人包括马云、史玉柱等大佬。王利芬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反思自己这些年的创业经历,说自己从一开始就决意要做互联网公司,而且,是平台型的公司。但今天回头看,“当时根本不知道平台级的公司具有什么样的特性,需要什么样的团队和能力。”

王利芬说,在这个过程中,“每次因为互联网把钱用得快没了,就做节目做项目赚钱”,用自己制作节目的能力来养着公司去做互联网。做互联网成为一种偏执的念头,但“并没有认知到互联网平台的时间窗口机会、对大资本驾驭的能力、对赛道的深耕、互联网团队的形成以及一个与互联网业务发展相匹配的公司组织和文化的打造、当然还有每一个节点上的打法调整,等等”。

今天她的判断是,互联网平台级的公司机会,其实非常渺茫和稀少。在像腾讯和阿里巴巴这样的平台级公司已经出现,技术手段也越来越成为基础设施的情况下,今天反而是内容创业的机会。但是,仍然有三个关于创业的认知需要纠正。

第一个认知误区是,一定要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王利芬的观点是,今天如果只做一家互联网公司已经不太可能,互联网巨头已经把互联网公司的价值进行了最大化的挖掘,后来者并没有优势。但是,互联网是一种可以在企业经营中广泛应用的工具

第二个认知误区是,一定要做一家科技公司。王利芬说:“科技永远只是手段和方法,最终解决的是消费者的需求。”

第三个认知误区是,科技太高大上,自己的公司用不了。实际上,“所有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更多的科技,来进行服务和产品获客的升级,服务用户的需求,用高科技的手段武装才是正道”。

大佬:有价值=普遍+新奇

保罗·格雷厄姆是美国著名投资孵化器YC的创始人,被称为“硅谷创业之父”。保罗·格雷厄姆也是一个喜欢哲学思辨的投资人,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分享了自己对创造性观点的心得。

保罗·格雷厄姆认为,最有价值的观点既“普遍”又“新奇”。比如牛顿三大定律之一的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普遍是因为这是真理,客观存在于现实世界,具有普遍性;新奇,是因为这一定律在被发现之前,我们无法了解力与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这一定律为人类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打开了又一扇门。“但是想要同时做到普遍和新奇是很难的,能同时涵盖这两个特性的领域往往界限明确,其背后的洞见都很有价值。通常,人们顶多只能在两者中做到其一,要么是不普遍但很新奇(比如八卦某个人的生活),要么是不新奇但很普遍(比如说一些老生常谈的陈词滥调)。”

但保罗·格雷厄姆认为,想要有所突破的人在讨论普遍的理念时,可能会暂时没有突破,但其实也不必担心鹦鹉学舌和拾人牙慧。他说:“如果你经常写作,可能你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重复。大脑每年的变化是不大的,写作的灵感也是如此。当我发现我说的话和我之前说的很像的时候,我总感觉很伤心,就仿佛我是在剽窃自己。但理性上来说,一个人是不会剽窃自己的。你不会一模一样地把话说两遍,而两次说话之间的差异,就可能让你获得很微小但很重要的探索空间。”

你原有的想法会催生出更多的想法,一个有点新意的点子可能就会引出另一个很有新意的点子,前提是你要不断探索。所以,保罗·格雷厄姆建议,千万别因某些人说你所发现的东西乏善可陈无甚新意就心灰意冷备受打击。实际上,“无甚新意”恰恰是在讨论最普遍理念时一种真实的成就,这意味着你还会发现更多未知的秘密。

创业的体力、脑力和心力

源码资本创始人曹毅2014年创立了源码资本,投出过美丽说、今日头条等知名公司。他可以说既是创业者,也是投资人。在接受科技媒体36氪采访时,曹毅谈到了他对创业者的认知上的变化。

曹毅表示,一方面是感性上的变化,由于创业很艰难,曹毅有了更多的“慈悲之心”,从情感上更能理解创业者,更愿意给他们包容。另一方面是理性上的变化,曹毅对好的创业者的理解维度增加了。他认为,创业者是在三个维度上得分:体力、脑力、心力。

首先是体力。因为创业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事业,问题也层出不穷,所以要有体力去支撑。过去曹毅认为,体力是一种天赋和态度,比如体力能带来勤奋。但现在他认为,“体力是一种结果,是高度自律,适度舍弃,维持规律的生活,从而得到的一种稳定愉悦的身体状态”。这种稳定的身体状态和体力,能让你有稳定的表现。

其次是脑力。“脑力”指的是,创业者不仅要在巨头林立的状态下去找位置、找路径,而且在立足之后,还要想怎么才能够很好地发展。早期投资也是一样,要找到立足点就很不容易。曹毅说:“我们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非常同质化,也没有太好的科技带来变局的机会,目标也几乎一致。在相对同质化的模式和生产工具下,怎么取得你想要的结果?就看策略、打法、阶段性聚焦、时间分配、内部组织搭建等等。所以需要思考问题时,不仅仅是单一项目或者一个领域,要更加全局、多维度去思考。”这时候“聪明”是很有效的,但“聪明不只是计算力,需要好的算法去总结方法论,同时还要去输入好的数据,看到不同角度,听到不同的声音,得到好的信息”。曹毅认为,数据、算法和算力合在一起,能够让创业者在“脑力”这部分得分较高。

最后是“心力”,曹毅认为这是最难的。“心力”其实是整个体力和脑力的稳定器,也是力量来源。“你的内心是否足够的安定、放松,能够坚持该坚持的事情,能够包容原来不能包容的事情,能够去痛苦地打开自己原来的边界。这些都需要创业者不断地去修炼心态和付出努力”。曹毅过去会比较关注创业者的脑力,而现在他会更关注创业者内心的强大程度。

大公司向小公司学习什么

宝洁前全球营销官吉姆·斯坦戈(Jim Stengel)出版了一本新书《释放创新者》(Unleashing the Innovators)。这本书希望回答一个经典问题:如何让大公司拥有创业公司的活力和热情。他在书里研究了200个大公司和科技创业公司之间的合作,其中包括通用电气、零售巨头塔吉特和服装品牌李维斯。

通用电气公司创办了GE风投,GE风投会投资一些初创公司,通过这种方法去了解创业公司的做法,并从中学习。通用电气对创业公司的灵活反馈系统印象深刻。在员工考核方面,通用电气原本的做法是使用季度和年度员工考评体系,而创业公司对工作的考核和反馈往往是即时的。通用受到创业公司的启发,舍弃了自己的传统模式,建立起更灵活的反馈系统。

零售巨头塔吉特和企业孵化器Techstars合作,建立了一个内部加速器。塔吉特的CEO布莱恩·康奈尔说,跟初创公司的合作,让塔吉特变得更乐于冒险,“塔吉特的企业文化让我们倾向于从想法中找到漏洞,创业公司CEO却总是以‘倘若’的假设语气来引导对话。”

李维斯跟谷歌合作,做了一款智能外套。但是智能外套并不是李维斯最大的收获,李维斯最大的收获是,学习了谷歌克服对失败恐惧,加强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最初的纤维没有办法通过产品压力测试。这会让李维斯的人崩溃,但谷歌的人却认为这种挫折很正常。李维斯全球产品创新总监保罗·迪林格说:“面对失败,谷歌比我们泰然自若多了,谷歌只是将失败看作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什么是互联网新物种?

最近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在真格论坛做了场演讲,其中一个观点挺有意思,他提出,过去互联网就像是线的时代,连接最有价值,就像没有铁路的时候铁路公司最赚钱,但互联网连接红利结束以后,点的时代就会到来,就像铁路铺完了,利用铁路的钢铁业、石油业最赚钱。那怎么才能做成一个未来有价值的“点”呢?他从两个角度进行了说明。

第一,做点要具备打通产业链的能力。什么意思?

简单来看,产业链可以分成品牌、流量、用户、造货、服务这五个环节,

过去咱们的商业都是在这五个环节上进行横向切割,然后像铁路警察一样各守一段儿,比如淘宝、百度专门生产流量,媒体专门打造品牌,生产企业专门去造货……但现在,出现了能打通全环节 的企业,你比如苹果吧,它自己就有媒体属性——每次发布新产品都万众瞩目啊,它根本不需要别人给它流量,它的造货和服务能力是全世界一流的。雷军的小米、罗永浩的锤子手机也都是这样,自己就把媒体、流量、用户、造货和服务全打通了。具备了打通产业链的能力,就能把自己做成一个很有价值的点,别人才会来主动连接你。

第二,拒绝创新,用重复去累积价值。美国的超级碗,那是全美国人的盛事,一年一度,形式上从来没有创新。奥斯卡颁奖礼,几十年了,形式也没有创新。越是没有创新,每一个从业者都会本能的在里边进行各种细节上的创新,这是遏制不住的。于是,依靠时间的力量,它就可以堆积出很大的价值,这是做点的企业的心态。罗振宇自己就打算从今年12月31号开始,请一群思想者实践者搞跨年演讲,一直讲到新年钟声敲响。重要的是,他会把这个事重复搞20年,他相信,时间会把这场年度演讲堆积成一个巨大的价值高地。

所以你看,创业公司如果能具备全产业链能力,用重复去不断累积价值,就能成为一个很有价值的点。

为啥火箭发射式创业很危险?

创业怎么创?很多人会这样想,一,认真调研用户痛点,二,制订商业计划,三,完美执行并在过程中适当优化,听上去很对吧,但颠覆式创新研习社最近的文章说,这叫火箭发射式创业法,强调完美计划完美执行,但失败几率极大。更好的方式是精益创业,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用行动去求证出市场的真正爆点。

为啥火箭发射式创业危险呢?很简单,你以为的痛点,未必是真的用户痛点。举个例子,一家创业公司,发现大家常用QQ、微信、阿里旺旺同时聊天,切换来切换去很麻烦,于是决定做一款软件,加载你的各种关系网络,让你同时和各种好友聊天,听上去多美。结果他们吭哧吭哧做了大半年,让用户测试,用户说,我用QQ是和朋友聊天,微信故意屏蔽了老板,阿里旺旺都是卖东西的,分的明明白白,为什么要合在一起呢?这款软件推出后,市场毫无反应,用户根本不买账。

这就是典型的火箭发射式,自认为抓到痛点,制定了完美的解决方案,一切资源跟进、封闭开发,但按下按钮的一刹那,嘭——火箭炸了。

那精益创业怎么做呢?

首先你要承认,用户痛点是不可预测的,必须不断试错,通过产品快速迭代不断纠偏,确定真实的市场需求后再放大生产。

比如韩国最大的社交软件,类似咱的微信,它有一条42原则,就是每开发一项新功能,只投入4个人,给2个月时间,这样可以小规模试错,如果没抓住用户痛点,就迅速调整方向再测试,这样不断循环,直到功能得到用户认可,才跟进资源扩大市场。现在这家公司已经非常大了,还在坚持42原则。

所以你看,两种创业方式一比,

精益创业更实在可行,因为互联网时代充满不确定性,而应对不确定性的唯一方式,就是以变化迎接变化。

本文源自:从0到1的最大危险:过早放大未经验证的商业模式

最硬的创业技能:商业分析能力

这个是我至今为止看到最硬最干货一篇文章,在知乎20000赞。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一个道理,你想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就必须走和别人不同的路,就像做股票想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必须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风险。
—文/JOIN于宙

为了系统性地理解身边的商业现象,而不只是像普通消费者一样地感性认知,结合这些年学习到的经典商业理论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总结了一个简洁而实用的六步商业模型,包含TTPPRC相互呼应的六个环节,帮助自己快速解读那些成功和失败的商业项目的细节。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分析出自己的生意究竟在哪个环节存在缺陷,如何调整并改进,最终战胜竞争对手,赚钱。

这是一个全民创业的时代,可无论你是想成为下一个马云还是只想开一家咖啡店,提前告诉你答案,两年之内倒闭是绝大多数人的必然命运。我们的日常生活被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所包围,只不过因为那些黯然离场的失败者不曾有人知道。商业世界就像一朵盛开的罂粟花,充满了未知性和诱惑力,而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是无法精确地预知将发生,也无法准确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的。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都自以为很懂“做生意”,在评价他人的工作成果时,人人都是专家。雕爷牛腩生意火爆?营销做的好而已。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销售几百万?文艺青年的钱最好骗。徹思叔叔纷纷倒闭?产品太单一。恒大冰泉亏损20多亿?价格太高。这些看法并非全部错误,但几乎全无价值。因为任何商业活动最终的成败,都是由一系列完整的环节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把边框上的不锈钢称为“奥氏体304”就能把手机卖到千万台么,徹思叔叔把产品线扩充到好利来一样长就能挽救失败的 命运么,答案显然没这么简单。

那么,这世界上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生意背后成功或失败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这篇文章的意义,就是想和那些真正渴望赚钱的小伙伴们一起,深刻而严肃地探讨这个问题。

准确地来说,成功的商业决策者和普通消费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对于同样的现象,更能从本质上细致而深刻地理解成因,并知道如何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去改变现象(即使这种判断不是100%精确的)。事实上,和工程技术,医学,计算机一样,商业是一门严肃和精深的学问,只因其门槛比较低而且包含了相当的不确定性,所以你的亲戚朋友在你上学选择专业的时候认为它“比较虚”,身边的老一辈“土豪”企业家未必看过什么商业书籍一样把生意做的很大,很多人难免犬儒主义地认定经商成功的关键是运气和机遇而非技术和积累。然而,随着中国社会传统的渠道经济逐渐转向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没有公司天生基业长青,也没有人天生具备“商业头脑”,唯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商业能力,才有可能在残酷的商业世界的“存活者偏差”现象中成为“幸运”的存活者。

为了系统性地理解身边的商业现象,而不只是像普通消费者一样地感性认知,结合这些年学习到的经典商业理论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总结了一个简洁而实用的六步商业模型,包含TTPPRC相互呼应的六个环节,帮助自己快速解读那些成功和失败的商业项目的细节。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分析出自己的生意究竟在哪个环节存在缺陷,如何调整并改进,最终战胜竞争对手,赚钱。

下面,我就把这个称之为TTPPRC的六步商业模型系统分享给你。全文长得丧心病狂令人发指,大约16,000字,认真读完需要至少30分钟,所以文艺青年读到这里就可以直接关掉或者分享啦。毕竟,我一个下午就能写出来《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为了这篇文章,却准备好几年。

01.从迷男方法到到TTPPRC

商学院一般把商业课程分为会计和金融,战略和市场,营运和管理几个大类,它们组成了商业活动的要素,可以说一家成功的企业,必然在每个方面做的都很优秀。然而作为局外人,想用这种分类方式去理解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直接表现,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无论是每一个商业计划书前面都必须装模作样的SWOT分析,还是MBA必读的波特五力,都有自己的一套严密的逻辑最终成为一代经典。遗憾的是,当我离开了学校不用再写论文做PPT之后,我发现当自己只是想知道,为什么郭敬明的电影可以比冯小刚的票房高几倍,为什么海底捞人声鼎沸而味道比它更正宗的川式火锅店门可罗雀时,这些教科书上的经典理论并不比“郭敬明会营销”“海底捞服务好”更能给我思考上的帮助。它们就像告诫单纯的小男生想交到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你应该真诚善良努力工作温柔体贴一样,离结果太远,可操作性太差。

直到后来,我遇到了一本直接奠定了我的商业思维方式,但却不太适合放在书架上逢人推荐的一代商业理论经,它的名字叫做《迷男方法》。 这是本一个屌丝写给很多屌丝教他们泡妞的书,它不再告诉你需要善良真诚温柔体贴,而是从男女相识后,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最后关系的确立,来系统性解释女性择偶决策过程的。这个加拿大屌丝从决策者的决策过程来分析问题的全新维度令我豁然开朗,我忽然意识到,一切商业活动的本质都是对于目标客户消费决策的理解和引导,而所有的消费活动都遵循一个相似的过程。商业活动的一切组成部分,管理也好,营销也罢,都是为了这个过程中的环节所服务的。找到了这些环节,也就找到了影响最终销售的直接因素。

我因为这个重大发现导致阅读迷男方法时心情激动地无法平复,最终有了这个简单高效的六步商业模型,简称TTPPRC,它们分别是:趋势(Trend),流量(Traffic),包装(Package),产品(Product),重复性消费(Revisit),相应成本(Cost)。

这个分类方式从逻辑的角度上来看谈不上精密,因为六个环节之间并非严格相互独立,前五个元素都要考虑相应的成本(Cost),产品(Product)强大会导入更多的流量(Traffic)比如口口相传的高考补习班,有时流量(Traffic)大到一定程度本身就成为了包装(Package)比如网店热门产品的浏览次数等等,但它的分析效率之高,适用范围之广,可操作性之强,比我之前钻研过的所有商业模型都好用。不是所有的商业理论都是用来发Phd论文的,TTPPRC,是真的用来指导商业行为的。

现在,让我来告诉你具体怎么操作。

02.趋势(Trend)

顺势而为是从事一切商业活动的首要因素。在趋势(Trend)的面前,个人能力终归都是渺小的。即便史玉柱这般商界传奇重新出山,非要在2015年开一家卖CD和卡带的音像店,成功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的。任何行业的领导者,在时代的滚滚车轮面前逆势而为都是螳臂当车,哪怕是乔布斯的iPod Classic,如今也未必是一家二流手机厂商的对手。

对于大部分商人而言,扭转趋势(Trend)和预测趋势都是天方夜谭,也不是必须的。马云不是第一个做电子商务的,海底捞也不是第一家卖火锅的。毕竟一般商业项目生命周期的长度比起金融市场上的波动而言,要长的多得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少数极具长远眼光的天才和运气爆棚的家伙之外,风险回报比并不高。

比如曾经极其火爆的可穿戴设备,没有几人真正看得懂它未来会走向何方,财大气粗如Google当年推出的惊世骇俗的谷歌眼镜,最终也只落了个不了了之的下场。如果不是财大气粗或者有一定的技术壁垒,现在进入这个行业的风险系数极高。即使有一天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真的成熟了,我们身边的人身上都开始绑着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了,不具备专利技术的先入为主,也根本经不起苹果和小米的屠虐。作为普通创业者,当你的洞察力没高到惊人的程度之前,如果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市场空白,那这个市场最大的可能就是——根本不存在。

事实上,对于趋势(Trend),别说预测和扭转了,理解它已然极其困难。才火爆了几年的平板电脑市场如今已经成了夕阳行业,年轻人开始逛购物中心而不是百货商场,大连一碗牛肉面的价格近10年翻了几倍而在网吧上网却还是3块钱一小时。与其费尽心思解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趋势,不如时刻留心趋势的变化,紧随时代的潮流的。

简单总结,在TTPPRC模型的这六步中,趋势(Trend)是第一环也可以说是大前提,但并不是容易获得竞争优势的环节。绝大多数商业项目在这一环的关键原则,是不犯大错误,想出彩实在太难了。北京的京东苏宁都当日送达了,就别在中关村租摊位卖手机。人人网大V都不更新了,就好好研究一下微博和公众号吧。

当然,总会有一批人,像俞敏洪老师那般神出鬼没地在自费留学热潮的初期创立了新东方,或是像陈欧老师一样精密准确地在国内电商垂直化爆发的前夜推出了聚美优品,别纠结他们究竟是预测到了趋势还是运气好。毕竟趋势(Trend)只是整个商业活动成败中的一个环节,HTC做出Hero的时候三星和华为还在玩泥巴呢,可以说整个智能手机届除了iPhone之外没有哪家比HTC对趋势的把握更好了(魅族M8可能表示有不同看法),如今却只剩下吐槽时候会被人想起的M9的双下巴。

03.流量(Traffic)

无论你想卖什么东西,先得让人知道你在卖呀。看似平淡的一句话,成就了上千亿的Google,几百亿的百度,而且他们对于普通用户竟然都是免费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愈发地意识到,流量本身就是一门巨大的生意。世界上有太多企业都在卖东西,而其中的绝大多数,我们压根永远都不会知道。于是为了让我们知道他们提供这么一个消费选择,他们花了很多钱。

在TTPPRC中,我把流量(Traffic)简单定义为,让目标客户了解到他们有这么一个消费选择。而其中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目标客户。YY平台上的在线语音视频的惊人流量拓展到在线教育上一塌糊涂,显然玩网络游戏和看美女跳艳舞的YY用户,不会摇身一变成坐在电脑前花钱上课的上进青年;你永远都不会在电视上看到劳斯莱斯的广告。

上述的例子看起来很简单,应用的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实际上的流量(Traffic)是否有效,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我自己的一家蛋糕店处在大连一个二线商场二楼的核心位置,每天路过的人群川流不息。虽然该商场的定位不高,可我的蛋糕的价位也算便宜,开店之初我对这个位置寄予厚望,直到后来发现汹涌的人群匆匆而过头都不抬才意识到,并非他们永远都不是我的目标客户,但至少在经过这个位置上的时候不是。原来该商场楼上有七八家自助餐厅,家家生意火爆,而我的店铺位置是去往这些餐厅的必经之路。相当大一部分人在我的蛋糕店门口路过,是饿了三天后去血洗自助餐的路上或者刚从那里扶墙出来,与其卖蛋糕不如卖健胃消食片。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流量(Traffic)的概念,下面谈几个发散但具体的例子。

流量(Traffic)不是万能的,它和六步模型中的下一步包装(Package)紧密相连,再优质的流量,如果你的商业项目包装不好也是白费,比如腾讯因为入股大众点评,在微信上给点评开了二级入口,巨大的微信流量却并未给大众点评的团购带来太高的转化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微信二级入口的综合体验比起单独的大众点评App差了很多,目前来看效果一般。

强势品牌可以自发的导入流量(Traffic)。比如如家的位置可以比当地的廉价酒店差一些,目标客户会顺着导航自己找过来。这个我们在后文的案例中会反复看到,品牌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导入流量。

不同的商业项目对流量(Traffic)的具体需求大不相同,一般而言,越是标准化高可替代性高的业态,流量这个环节在整个生意上就越重要,比如在淘宝上卖iPhone,商场里卖奶茶,海淀黄庄卖留学等等。差异化强的业态,对于直接流量的需求相对就要小一些,可以通过巧妙的宣传手段让目标客户送上门来,比如私家会所,爱马仕Birkin,知名天使投资人。

垄断行业之所以那么赚钱,因为垄断了刚性需求的流量。

目标客户是企业而非大众消费者的(B2B和C2B),决定流量(Traffic)的是销售团队的力量。引人入胜的职场小说《圈子圈套》《输赢》《做单》,讲的都是获取有效流量的故事。而很多看似是目标客户是普通消费者的生意,其主要流量也是通过销售团队而非大众广告导入的,比如北京的国企大多会发味味美的面包卡作为员工福利而不是巴黎贝甜的。

移动互联网是当下的流量(Traffic)之王,之前是PC端的互联网,而再之前则是电视机!如果没有电视,NBA球员的收入不会比话剧演员高多少。演艺公司远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就懂得炒作的重要性,只因他们的生意对于大众流量的需求实在是太高了。

互联网创业的魅力在于,网络打破了传统行业对与目标客户流量(Traffic)的地域限制。其实地域限制的流量虽然有限,却也是天然的保护,繁华的商业街不景气的服装店,一天也能卖出几件衣服。而互联网的流量具有马太效应,在网上卖衣服的商户,每天不开张的占绝大多数。互联网行业从此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是两极分化的,平台级的企业更是只有赢家通吃,最多双雄并起,至于老三,老三是神马?

99%的互联网创业注定尸骨无存的原因不用太复杂的分析,流量(Traffic)这关根本就过不去。每当我身边的小伙伴激情澎湃地告诉我要做一款手机App,通过移动互联网改变世界的时候,我都会温柔地陪他们打开App Store,看着那些陌生的名字,告诉他们上百万开发者的App从软件商店跑到用户的手机桌面的距离是以光年计算的。还记得去年年末看了50个有代表性的当年倒闭的在线教育公司榜单,除了龚海燕的梯子网,剩下49个我连听说都没听说过就被市场扫地出门了。互联网创业依然是时代最完美的趋势,可是如果你根本没想清楚如何闯过流量这道鬼门关,其他的环节根本都不用考虑。

随着互联网流量(Traffic)这门生意本身已经逐渐成为了垄断行业,网络流量的价格也是越来越高。目前中国性价比最高的全网流量的导入方式还是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知乎和豆瓣可以算是第二梯队(本地O2O的流量则主要掌握在大众点评和美团手里,微博和微信稍差一点)。你看传统行业的大佬们都喜欢深入浅出闷声发大财,互联网公司或是互联网为主要销售渠道的创始人们却都假装很幸福地和陆琪和留几手们一样卖力气,每天与网友们分享家长里短人生感悟(B2B的互联网公司老板不包括在其中),甚至能出现在你父母的微信朋友圈中。

归根结底,一个商人商业能力的高低的首要标准,就是看他能为自己的生意导入多少流量(Traffic)。无论是老一辈企业家为了拿下一个单子在酒桌上喝到吐血,或是孟兵拜会潘石屹最终在望京SOHO中为西少爷拿下一个黄金店铺,还是郭敬明为了小时代造势情愿让杨幂发微博拿自己的性取向开玩笑,都是一流的导流能力的体现。当然,倚靠产品品质过硬口口相传让更多消费者知道有这么个消费选择的古典方法也并未被淘汰,只是单单凭此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了。

04.包装(Package)

这里所说的包装(Package)不是包着产品的盒子,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一个商业项目的设计美感,营销推广,品牌故事,定价打折等等一系列非直接产品体验的展示部分。换句话说,在目标客户得知了他们有了这样一个消费选择之后,你的生意是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

包装(Package)是一个略显平淡的词,我更愿称其为噱头。在一个线上线下的流量价格水涨船高的时代,连噱头都没有的包装就是浪费流量。事实上,除非你卖的是那种可以在商品期货交易所直接买卖的大宗商品,包装很大程度上是整个生意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产品本身!

看看我们熟知的那些知名企业家,但凡能在多个领域都取得建树的“商业奇才”比如乔布斯、史玉柱、雷军、雕爷、郭敬明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在于,拥有出神入化的“包装”能力。值得再次强调的是,擅长“包装”并不是仅仅善于“营销”而已,一个优秀的包装(Package),是高超的管理统筹能力,领先的战略眼光,饥渴的销售团队,一流的综合执行力等素养的综合体现,一切在消费者买单之前对于你的产品产生的印象,都是由包装的质量决定的。

商场上最常见的失意生意人,总是喜欢强调“我的产品是极好的,只怪消费者太傻X没有体验过”,而他们的失意是注定的,事实上,一个商人对商业的理解程度是否算的上入门,最基本的划分就在于能否意识到:包装(Package)才真正决定了消费者是否会对你的产品进行消费!而不是产品质量的好坏。产品本身决定的是是否有重复性消费和新流量的导入( 口碑)!衡量一个创业者商业能力的高低最重要的标准,除了导入流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打造包装的能力。

包装(Package)对于生意的影响为什么可以比产品本身还重要,我们需要从人们的消费决策是如何做出的来具体分析。一个消费者决定是否对你的产品进行消费,不并是基于产品的实际体验如何(因为他还没用上嘛),而是基于他头脑中对于该次消费的预期体验是否超过了所需要付出的货币价值。这种期待不但是感性的,而且是极其容易被引导的。

更具体的说,人们对于短期吸引和实际体验的感受其实完全是两回事,但消费决策主要是由短期吸引决定的,也就是这里所强调的“包装”;而产品本身提供的是实际体验,决定的是是否重复消费和向别人推荐。

举个例子,一个消费者第一次决定购买新款的iPhone手机,并不是因为IOS系统的优雅和高效,也不是因为它待机状态下不容易掉电,更不是因为半年之后不像三星一样卡成狗。而更多的是出于,“这个手机真漂亮啊”,“高富帅们都在用它啊”,“哪来那么多理由这TM是苹果啊”这种短期吸引力。相比之下,iPhone产品本身优秀的实际体验,决定的是iPhone用户极高的忠诚度,也就是后面要说到的重复性消费(Revisit)。相反,三星手机在包装这个环节上在手机届可谓首屈一指,几乎不输给苹果,率先采取的大屏幕,超强的配置参数,海量的广告和韩剧植入,促成了大量的首次消费,不幸的是产品糟糕的用户体验导致了消费者忠诚度较低。

包装(Package)影响消费决策,产品(Product)影响二次消费,更为常见的例子发生在婚恋市场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握有决策权的女性,消费决策的核心依据是短期的感性吸引,比如男性的风趣而神秘,浪漫而帅气,有权有财钱等等,都属于包装的范畴,她们是否愿意和对方进入一段恋爱关系基本上都是由包装决定的。而宅男们认为自己事业稳定,孝顺父母,勤于家务,忠心不二,会是一个好父亲等等属于产品本身的优点,并非不重要,而是必须在已经开始了一段恋爱关系之后,对方才有机会体验到。遗憾的是,他们和那些强调“我的产品是极好的,只怪消费者太傻X没有体验过”的笨商人一样,都没弄清影响消费决策的关键是包装!不是产品!

继续谈几个发散的例子。

对于有些极端的商业模式,是完全没有什么产品的,整个生意的核心就是包装,比如微商卖面膜这样的金字塔骗局。

产品的溢价主要是由包装决定的,包装最终成就一个品牌,而品牌就是终极的包装。Roseonly的玫瑰花可以卖到999块钱一朵,光靠那个漂亮的盒子和玫瑰花的产地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那个“一生只能送一人”的恶俗但有效的包装。

无论是海底捞还是小米Note还是你们学校的女神,他们都深深地明白世界上最厉害的包装,就是排队。而能把排队玩明白的企业家都是顶级的包装高手,无论是真排还是假排。人们喜欢从众的天性是基因决定的。

B2B行业的包装和B2C的思路是完全不一样的,企业客户的平均智商比普通消费者可能要高50个点以上,但主要还是两者的诉求不同,而且企业中有自成体系的利益关系。简而言之,包装的思路要华为而不是OPPO。

越是产品没有核心技术的行业,越是企业包装能力的终极比拼,比如商场里的水吧。快乐柠檬,都可茶饮,贡茶的配方都谈不上秘密,但如今各大城市的中高端购物中心里,很难见到本土品牌的奶茶能和上述的品牌竞争,都是清一色的全国加盟品牌,它们的优势完全在于包装而不是产品。

包装要和流量衔接好,同样品牌的餐厅,开在购物中心和社区里,店面设计甚至菜单内容都是有区别的。同样的电子商务品牌商,淘宝上的店铺包装应该以简洁高效地提高转化率为首要任务,官网上的包装则要提升品牌形象为主。

过度包装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伤害到产品的口碑,因为人倾向于过度期待。但未必会伤害到整个生意的整体效果。后面的案例探讨中我会提到,雕爷牛腩如果没有雕爷前期那些出神入化的宣传,而只是像鹿港小镇这样的商场连锁餐厅默默开起来,口碑一定要比现在好很多,甚至可能成为那种口口相传的神店,但整体的销售情况一定不如现在。过度包装导入的惊天流量和促成的首次消费,远远比后期那些消费者过度期待导致的差评更重要。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同理,只是锤子品控上的硬伤太多了,而且手机作为标准化的硬件,也容易被抓到把柄。

总而言之,包装(Package)这个环节是创业者商业能力的核心展示,非一日之功。但入门却也不难,在我看来只需要认真读懂读透三本书,就可以大概领略这门艺术的精彩,它们都属于严密性不高但可以迅速上手的短平快作品:邓德隆的《2小时品牌素养》,Sally Hogshead的《迷恋》和Martin Lindstrom的《品牌洗脑》。

05.产品(Product)

商业的本质,是提供产品换取相应的回报。TTPPRC的第四个环节,我们终于谈到了产品(Product)。这并非是因为产品不重要,而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商人,强大的商业素养主要体现在可以把自己能力范围内提供的最好的产品和其他环节相互结合起来。而提供技术上绝对领先的产品,超出了一个“商人”的能力范围。比如我们都知道卖飞机很赚钱,但开航空公司想赚钱就难多了。Virgin集团的老板布兰森被认为是旷世的商业奇才,可以创立Virgin航空在惨烈的Airline Business中连年盈利,但他也做不出来飞机去抢波音和空客的生意。任何人或是企业如果能忽然研究出一种根治艾滋病的药物,那确实不需要任何趋势流量包装的帮助也能迅速统治市场,这种极个别案例不具备探讨商业理念的价值。

我们这里所探讨的产品(Product),是有一定门槛,但并非技术壁垒高不可攀市场无人能提供相应产品的Rocket Science。产品的概念也不只是物件本身,包含了服务,保养,售后等等一系列消费行为发生之后,消费者所得到的完整体验。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具体探讨:

产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一个好的产品应该包括什么?
上一段谈论包装的环节中曾反复提到,产品(Product)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二次消费和导入新的流量,而非促成消费决策。因为当消费者真真切切地获得了你的产品的完整体验时,其实消费过程已经完成了,也就说是这笔钱已经赚到了。如果你的生意模式是一辈子只需要把一个产品卖出去一次的话,产品本身到底怎么样就是法律和道德上的问题而非商业利益上的了,不过这种生意模式的实际应用一般只出现在诈骗中。正常的商业活动追求想长期发展,需要的是已经有过消费的消费者的重复消费和新的顾客来进行新的消费行为,而这两件事情就得靠产品本身决定了。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消费者在进行消费选择时,面临着高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所以“口碑”一直是企业生死的决定性因素。每个人一定都遇到过朋友推荐的一个小饭馆,隐藏在隐蔽的小胡同里,用我们的TTPPRC模型来看,天然的流量一塌糊涂,装修平平也不打广告,包装可以说不及格,但生意极其火爆。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回头客效应,Malcolm Gladwell在《引爆点》中把它细分成了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来细致的研究。从TTPPRC来看,就是优秀的产品体验,促成了二次消费,导入了新的流量,而且自带和“排队”同样重量级的包装——“熟人推荐”。而互联网时代到来后,产品的口碑传播不仅仅局限于熟人之间而可以遍及全网,很多曾经流量和包装都很局限的生意因为其优秀的产品体验,获得了大量的全网的高质量的流量和包装,彻底改变了企业的命运。赵雷这样的独立音乐人可以全国巡演,Rovio凭借一款愤怒的小鸟举世瞩目的游戏公司,老干妈的辣酱风靡北美留学圈都是经典的案例。

反之,趋势(Trend)流量(Traffic)包装(Package)都很强大,但是产品(Product)质量太烂的商业案例也是数不胜数,有的干脆被认定为诈骗被诉讼于法律比如蚁力神和毒面膜;有的无法被直接认定为诈骗但也差不太远的比如李阳的演讲,唐骏的书,陈安之的课……它们都无法长期在市场上长期生存。

总而言之,一个优秀的产品(Product)的威力之大,可以瞬间打通TTPPRC中的四个要素(产品,流量,包装,重复性消费),这是其他任何一个环节做得再好也无法做到的。所以,对于一个打算做长久生意的企业而言,产品质量永远是重中之重。

我们这里探讨的产品(Product)包罗万象,但好产品的共性是一致的,这是由人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所决定的。那么究竟什么才算的上是一个好的产品呢?简单来说其实就两条:

第一要具有一样鲜明的特色,第二其他环节没有硬伤。鲜明的特色可以让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其他环节没有硬伤则是为了不给消费者明显的放弃理由,二者缺一不可。

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姑娘去相亲,遇到的男人A普通家庭工作正常外表6分,但是极其幽默;男人B才华横溢身家过亿外表堪比吴彦祖,可惜是个盲人。相比之下,于绝大多数女性而言,A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对象。

漫咖啡的特色在于环境优雅装修别致,饮料的味道平平但也不算难喝;宝马汽车的特色在于优秀的驾驶体验,内饰虽然比奥迪奔驰差点但也说的过去;万物生长电影的特色在于有范冰冰风情万种,其他情节不出彩但也不太差…所以以上都属于还比较优秀的产品(Product)。

在手机市场上,2014年口碑不错的机器,小米4,vivo X5,华为荣耀6,OPPO Find 7,一加等都属于典型的“有特点,没硬伤”,相比之下,很多命运比较坎坷的小伙伴都不满足这两条:Nokia 1020有4100万的惊天像素,可惜系统是windows的;HTC M8有漂亮的金属外壳和Beats音效,可惜双下巴目不忍视;索尼大法的Z3倒是没有硬伤,可惜除了贵之外好像只有三防这么个不太吸引人的特点。锤子T1系统漂亮情怀出众,可惜时常莫名没信号,热的似暖宝,沉的想剁手,一天冲三次,换卡要人命。

产品(Product)这个环节上最后一个值得探讨的事情,叫做细节。细节也是反映商人商业素养高低的一个显著标志。为什么必须病态地痴迷细节?因为广大消费者的思维能力虽然比较迟钝,但直觉却是敏锐的。他们不足以看透那每个环节的差别,但能感受到iPhone“好用”,三星“不好用”;去海底捞吃火锅“心情好”,小区里的火锅店“不舒服”;夜店认识的职业玩家让人“有感觉”,而你二姨介绍相亲认识的那个“没意思”。

对于互联网比较熟悉的朋友,如果比较过一些不同厂商推出的类似产品就会发现,虽然是实现同样的功能,腾讯的产品就是比别人家的体验好。QQ最终直接把MSN逼出了历史舞台,用惯了QQ邮箱再换回什么126或是新浪邮箱百般痛苦,更不用说万能的微信了,即使不是因为当年有QQ的流量导入,微信产品本身的体验也早已把Whatsapp,来往,易信之流甩到千里之外了。而这些都是腾讯因为拥有最优秀的产品经理所产生的细节的力量。

06.重复性消费(Revisit)

2013年的夏天,上海静安寺久光百货地下一层,一家名为徹思叔叔的蛋糕店开业了。这家号称康熙来了严重推荐来自日本的蛋糕店从开业伊始便被汹涌的人潮包围,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长队堪比虹桥机场出租车上客点。据说平均需要排队2个小时才能买到一个39元的起司蛋糕而且每人仅限购一个,这个只有30平米左右且仅仅销售一款产品的蛋糕店,日营业额超过三万元。这个营业额大约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它相当于商场里一个300平米的热门餐厅,非商业中心的1000平米的咖啡店,或者10家贝尔多爸爸泡芙店的日销售。空前绝后的坪效比和投资回报率令大江南北的三流奸商们趋之若鹜,瞬间引爆了全国。最多的时候,我在一个商场里见过5家不同品牌的起司蛋糕专营店。然而不到的两年的功夫,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永久告别了市场,包括当年全国第一家的徹思叔叔久光店。与此同时,面包新语还是面包新语,贝尔多爸爸还是贝尔多爸爸。

让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案例,如果你在1968年投资给某家公司1美元,截止2015年初你可以拿到6638美元的回报,而同期的标普500指数的回报是87美元。有趣的是,这家公司既没有攻克癌症,也没有人类登上月球,不但和任何高科技攀不上边,四十多年来生产的产品几乎没有变化。它是万宝路香烟的母公司Altria集团。

TTPPRC的R(重复性消费)环节,探讨的就是起司蛋糕和香烟的区别。

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入手,同样作为消费级的电子产品,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度是差不多的。而且电脑的平均价格还要比智能手机高一些。但为什么全世界的商人都在一窝蜂的做手机,而不是笔记本电脑?为什么一款iPhone,可以让苹果公司从一个700亿美金的公司飙升为到7000亿?从TTPPRC的角度来看,Macbook和iPhone在趋势,流量,包装,产品和成本上是大同小异的,而从700亿到7000亿的秘密,就在于这个重性复消费(Revisit)上的天壤之别。

一部质量不错的电脑可以用上三到五年,可再好用的手机几乎跑不掉一年一换的命运。

一个商业项目是否具备让消费者有重复性消费(Revisit)的能力,是众多创业者和投资人最常见的盲点,尤其在TTPPRC的其他五个环节都接近完美的时候,即便一些资深的商业大鳄们也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判断错误。还记得2012年,已经进入游戏产业五六年默默无闻的OMGPOP公司已经推出了35款手机游戏,失败率是100%,可那一年他们做出了一款画图猜单词的手游叫做Draw Something(你画我猜),短短的几周之内像一场瘟疫般刷遍了全球各大App Store的榜单。那段日子我和身边的小伙伴们都像吸了毒一样,几乎出门每三个小时就得找地方给手机充电,有道词典打开的次数比微信还多。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当时如日中天的游戏公司Zynga斥资2亿美金直接收购了Draw Something的公司,OMGPOP励志的创业故事成为互联网创业的一代佳话。

难以想象,那个时候竟然极少有人提出来,和大多数手游一样,Draw Something的重复性消费(Revisit)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尤其Zynga在当时还拥有着英文互联网手游世界中重复性消费能力最强的超级爆款——德州扑克。不到半年的功夫,Draw Something以光速陨落,Zynag也因为这2亿美金的失败投资股价暴跌,成为一个互联网圈和投资圈人人必谈的教训。如果他们当时能用TTPPRC模型来严格分析这个项目,当分析到重复性消费的环节时,这2亿美金是不是还会花的那么痛快呢。

阳光下无新鲜事,历史每天都在不断地重演,所以每当我看到魔漫,脸萌,足记一类刷遍朋友圈但一看就不具备什么重复性消费能力(Revisit)的App又拿到了新一轮融资的时候,不得不感慨这果然是个人傻钱多速来后会无期的创业黄金时代。

当然必须一提的是,不是所有的商业项目都需要重复性消费(Revisit)。我们在产品(Product)的环节谈到,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重复性消费,比如一家餐厅味道好所以我们会反复地去吃,一个作家的书写的精彩我们会购买他的下一本作品。但诸如婚庆礼仪,高考培训,旅游景区门票等大多数人一生只消费已一次的商业项目,优秀产品的作用主要是赢得口碑导入新流量(Traffic)和为新流量自动增强包装(Package)。尽管如此,对于绝大多数商业项目而言,重复性消费能力依然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生命周期。

既然重复性消费(Revisit)这么重要,那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换句话说,作为创业者,如何令你的商业项目拥有强大的重复性消费力呢?关键因素有两点:一是商业项目的天然属性,二是创业者对于该项目的设计。

所谓商业项目的重复性消费(Revisit)的天然属性,是人们长期的行为习惯和一些历史传统所决定的。比如手机游戏受到屏幕大小的限制,除了斗地主、象棋之类传统游戏移植到手机屏幕上的之外,一般而言重复性消费能力要比电脑游戏差很多。暴雪公司可以凭一款魔兽世界增加地图和道具吃上十年,而植物大战僵尸几乎就是手机游戏重复性消费的极限了,神庙逃亡都已经过气了。

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项目的是否天然具备重复性消费(Revisit)属性,常常是极其难以预测和分析的,作为我们普通人而言,只需要观察和类比就足够了。比如起司蛋糕的重复性消费能力比不上泡芙,商场里的吉士果店基本上都活不过一年,但章鱼小丸子却可以常年兴旺,以上的现象即便在餐饮界摸爬滚打多年,也很难提前判断。但我们可以事先知道的是,它们的重复性消费力一定都比不上煎饼果子,拉面或者冰淇淋,所以后者门的竞争激烈程度必然会更高。

在天然属性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同样的商业项目是否能获得更高的重复性消费力,就要看创业者对于商业项目具体环节的设计的功力了。TTPPRC之间有很多内在的相互作用力,其中一个有趣的规律就是:重复性消费(Revist)弱的项目往往短期之内流量(Traffic)和包装(Pacakge)更强。

比如面对创意菜餐厅的普遍重复性消费(Revisit)比较差的问题,雕爷牛腩采取了菜单每月一小换三月一大换的解决方案,在保留了创意菜VS家常菜流量(Traffic)和包装(Pacakge)的优势上,提高了重复消费能力。虽然目前来看,雕爷在这个问题上解决的并不算完美,以后有机会我们还会详细探讨。

电影是典型的天生重复性消费(Revisit)比较差的一种商品,再好看的电影我们一般也就是去电影院消费一两次,但郭敬明就能把小时代这种拍成一部都嫌长的片子,在流量和包装上狠下功夫,硬生生劈成了四部MV。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把同一个故事先在杂志上发上几年的连载,再合并成书出版,再拍成了连续剧,又拍成了电影,可算是充分地挖掘了同一批消费者对于一个故事的重复消费能力,不愧为一代顶级奸商。

类似上面的商品的重复性消费能力(Revisit)被商人二次开发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我就一直觉得手机不可更换电池是一个天大的阴谋,锂电池电量的自然衰退会让消费者最终忍无可忍地去购买新手机,而我最初的IBM笔记本用了三年后换了块电池和硬盘后依然健步如飞(IBM亏损的一塌糊涂最终收购了… 三星手机倒是可以换电池,于是自带用久了卡死你的属性);美国大学中同样内容的教科书每年改版,而且近些年来很多书商干脆在每本教材里都附上了一次性使用的网络课程激活码;滴滴打车分享到朋友圈的可以领取优惠券一方面导入了流量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再次消费的欲望……

回想起来,Draw Something当年的快速陨落,也许它的重复性消费(Revisit)天然比较弱只是一部分原因,玩过这款游戏的人都知道,作为一款手游,它在流量最高的时候竟然没有一套系统的积分,升级,获得道具,解锁新任务等最基本的成瘾体系,以至于玩到后来只是看到同样的单词反复出现,自然就失去了兴趣,对于这个项目的失败,运营团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样是靠朋友圈头像火起来的魔漫和脸萌,在重复性消费的天然属性都不强,但前者的商业创造力显然更胜一筹,魔漫相机在引入阿里的战略投资之后,推出了一系列的衍生产品还走上了国际化路线,最近据说还要开卖定制版的实物产品。遗憾的是,它在中国市场已经错过了当年流量爆棚的黄金发展时期。

总结起来,一个商业项目的重复消费能力(Revisit)主要是天生的,一个优秀的创业者或投资人必须把这个环节时刻铭记于心,一方面用来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值得去做,而另一方面则是更好地去设计细节来提升它的重复性消费。

07.成本(Cost)

TTPPRC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大概思考了一年的时间,最终决定把成本(Cost)放在这里。因为和前面五个环节相比,它似乎来自另外一个维度。就像我在前言中提到的,TTPPRC模型源自消费者对于一个商业项目的认知过程,而不是从商家的运营逻辑出发的,而想把TTPPR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做好,都需要一流的执行力,高效的管理。但是我最终还是意识到,任何商业活动的本质,都是为了盈利而服务的,任何项目利润的来源都是建立在所提供的服务价值能够超越自身成本的基础上(虽然互联网时代的生意似乎越来越多已经转向了融资上市套现的获利方式,但这不意味着资本家们永远都不在乎毛利率),抛开了成本的一切商业模式都是空谈。

综上,成本(Cost)和趋势(Trend),流量(Traffic),包装(Package)产品(Product)重复性消费(Revisit)的关系不是顺序的,而是包含在每一个环节之中,毫无疑问,每个环节都必然受到成本的制约。比如,微博红人们开淘宝店的核心优势就在于,不需要花大价钱去买直通车、聚划算、竞价排名、刷单,不但省掉了一大笔高昂的流量成本,还省去了明星代言的包装成本,盈利自然就容易许多。而同样的产品放在草根的淘宝店,如果老板没有出众的商业技巧,想要获得同样的流量和包装,利润大多就贡献给马云了。

这里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详细阐述成本对于前五个环节的重要性,它是我个人在大连市高新万达广场的一家蛋糕店——不出二品。

起司蛋糕的狂热趋势(Trend)大概是在2013年年末来到北方的,虽然从长期来看一家只卖蛋糕的店不是一个好的趋势,但若想把握这个泡沫的短期趋势关键就在于一个字,快。而在我打算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时间上已经是远远落后于同行们了。作为一个没什么核心技术的项目,加盟的成本是远高于做原创品牌的。但为了不浪费宝贵的趋势,我还是决定先加盟再说,从第一次和招商经理碰面到把店开起来,一共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是做原创品牌不可能达到的。这里可以看到对于趋势成本的分析。

实体店的流量(Traffic)成本主要是由店铺的租金而定,大连高新万达广场三层的位置的直接人流是相当差的,所以租金不贵。但后来事实证明,因为该商场处于大连市的高新区,年轻消费者居多,目标客户的有效流量比例比较高,而且可以通过团购等其他手段导入周边的学生流量,性价比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的很多同行们用三倍以上的租金拿下来的店铺位置,并没有获得相应比例的足以转换为销售额的流量,反而因为高昂的流量成本早早关门了。

起司蛋糕的包装(Package)成本主要在于品牌的选择和店铺的装修设计,不出二品在当时的市场上的可选的加盟品牌中,显然不是最有号召力的,但相比徹思叔叔、瑞可爷爷动辄一个店要上百万的一次性投资,不出二品提供的VI设计和装修风格还算过硬的,而加盟费只有五分之一不到,最终出来的包装效果还是对得起加盟费的,但是总公司强制购买的昂贵设备和虚高的装修报价,性价比都很糟糕。

蛋糕的产品(Product)成本主要来自原料的选择,除了作为加盟商必须按合同需要向总部订的货品之外,对于其他原料的成本考虑,主要取决于这些原料最终在产品的体验中起到什么样作用的影响。具体到一个蛋糕上,芝士必须用贵的,而牛奶可以选性价比高的。当然了餐饮业不光是制造业,也是服务业,所以产品体验一部分的服务环节,人力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里限于篇幅不详细展开,简而言之我最终学习到的经验是,在保证同样的服务效果的同时,精简员工的数量而提供超过平均水平的薪水,而不是多招几个人而提供市场上平均待遇。

作为一个重复性消费(Revisit)天生就很差的单品蛋糕店,扩张产品线和积分促销是必不可少的。而无限延长产品线必然会造成巨大的库存压力和过高的人员培训的成本,所以综合各项成本考虑,我把立等可取的蛋糕品种控制在10个左右,后期则开始主推需要提前预定的蛋糕。之前在店里进行任何消费都可以抽取7元左右的低值券,对重复性消费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却不足以弥补毛利的损失,后来暂时就停掉了。另外一个常见的刺激二次消费的方式就是积分卡,但相较于同行们的满10送1的做法,我采取的积分方式是购买满5个蛋糕送一个小礼品,之前是杯子,现在是刀叉。这个方案背后的原因在于,集满10个蛋糕门槛太高起不到相应的刺激,而赠送的小礼品的成本其实要低于蛋糕而且比正常售卖的蛋糕更有新意。

从上述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到,对于成本的分析是渗透在TTPPR的每一个环节中的,而且必然是一个不断妥协不断优化的过程,不把成本作为基本的分析因素的TTPPR是毫无意义的。考虑成本不意味着在每个环节斤斤计较,但最终得出的方案必然是要为了盈利最大化服务的。毕竟,不以赚钱为目的的生意不是骗子就是耍流氓。

08.知道了TTPPRC,那它究竟有什么用?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一路带着思考读到了这里,不出意外的话时间已经过去了至少半个小时。在这宝贵的半个小时中,你一定不断地在想,看这个到底有什么用?

那我现在来告诉你答案,无论你之前做过生意,读过商学院,办过公司,还是只看韩剧,听五月天,读张嘉佳,TTPPRC很可能是你在任何地方能找到的在半个小时之内最高效地理解世界上一切大大小小的复杂而神秘的商业现象的最佳阅读材料了。如果你还能把Trend,Traffic,Package,Product,Revisit,Cost分别代表的内容记下来,从此思考一切和商业相关问题的高度,就可以远远超过身边人的平均水平。

我在开头说过,商业之所以迷人,因为它是很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门槛较低但蕴含了相当的不确定性。就像下棋需要背诵棋谱,编程要先学语言,炒股得有交易系统一样,当你从无序中看到有序,在混沌中找到规律,自然会开始相信实力而不是运气,我想,这就是人和人之间差距的来历。

比如你现在可以轻松地知道,好莱坞演员收入之所以可以那么高因为他们的作品服务于全球市场,流量(Traffic)巨大,而小剧场话剧演员的全部收入来自小剧场内观众的门票,自然赚不到太多钱。

某国的石油公司为什么可以日进斗金,因为它可以直接把流量垄断了,而标准化的大宗商品生意是基本上不存在包装(Package)和产品(Product)环节的,重复性消费能力(Revisit)天然强大,又拥有相当的定价权所以无需过度担心成本(Cost)。

路边看上去普通的烧烤店可以一开十几年,而商场里的精致餐厅更新换代却很快,因为烤串店的重复消费能力(Revisit)特别强。好利来为什么近些年来也以卖面包为主打亦是同理,毕竟消费者对于面包的重复性消费(Revisit)远远超过蛋糕嘛。

许家印的恒大冰泉卖的一塌糊涂,专家们说它的产品定位不清晰,可定位不清晰究竟意味着什么呢?TTPPRC告诉你,意味着消费者已经知道了你的产品,也就是说流量(Traffic)这关已经解决了之后,没有消费的欲望,那就是包装(Package)出了问题。瓶装水生意大体都是包装主导的生意,正常人根本无法区分产品的好坏。包装问题怎么解决呢?先去读读莎莉老师的《迷恋》吧,看看让人迷恋的7个要素恒大冰泉占了几个,依云又占了几个?

你看,有没有觉得这些曾经看起来复杂的问题,瞬间变得清晰了不少?

当然,就像《迷男方法》不能保证你泡到妞,TTPPRC也不能保证你赚到钱。但它可以给你提供一个相对清晰的思路,无论你是自己创业还是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的相关问题的时候,帮你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精简到六个环节,迅速找到一个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向。

09.创业公司使用TTPPRC的实际操作方法

无论成功人士们把自己吹的如何天花乱坠,一个优秀创业者的核心素养总是包括两点,无论成功人士们把自己吹的如何天花乱坠,一个优秀创业者的核心素养总是包括两点,第一步在于能够将一些模糊的想法,合理拆解成一个个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TTPPRC),第二步就是找到最适合解决这些问题的优秀人才来执行具体的解决方案。

很多O2O死亡名单上的项目直到倒闭都没有人听说过,读过TTPPRC的你一定知道,不用分析太多,流量关就没有过。

那么流量出现了问题应该怎么办呢,单纯靠产品(Product)的品质获取口口相传去获取用户显然跟不上互联网公司发展的节奏,你已经知道了需要更多的流量,那流量从哪来呢?

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必须把这个问题进一步细化,于是就有了在那篇文章中提到的五种性价比较高的流量获取方法(不含地推),下一步,就是找到最优秀的人才将每一个方法具体执行,并得到可以量化的结果。

1.人都爱100000+战术。执行人:新媒体总监

调研近期朋友圈的热门文章的共同属性(文章结构,叙述方式,情感诉求),将公司的产品服务撰写成相似题材的故事(励志,治愈,搞笑),找到优秀的渠道(微博大号,相关领域KOL,微信)分发,核算传播效果和后台增长。

2.创始人耍猴战术。执行人:创始人

钻研受众用户喜欢的公众人物的调性和他们常见的曝光方式,大学演讲谈人生,创业大赛抖机灵,非常勿扰谈感情,微博碰瓷老前辈… 罗永浩的手机卖的不算太好,但同款产品要是扔给努比亚,恐怕连个零头都卖不出去。

3.钻研媒体偏好战术。执行人:创始人+新媒体总监

这个和第一条其实是同一个意思,只是落实的思路更具体。看看36氪,虎嗅,创业邦最近都在疯传《O2O死亡名单》,那我得赶紧给他们一篇解决方案。《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一天收到那么多转发申请,是不是可以把产品融合到类似的文章中去。总理大力号召产业升级,哪怕我是炼钢的也得写个转型故事凑一凑。抓住媒体的偏好,全世界都是你的身影。

4.线下导流战术。执行人:销售总监+技术总监

谁说O2O只能线上导流了,技术团队把产品的优势和销售团队阐明,销售总监率领着BD一家一家谈,如果你的产品能像支付宝一样为商家提供便利,商家也是有可能帮你宣传的呀。我手机里的社区服务公众号,就是楼下便利店小哥推荐的。

5.电梯广告战术。执行人:市场总监+设计总监

市场总监调研目标客户的主要活动地点,统计人流量和相应指标,挑选出最适合的写字间,找到相应的电梯广告供应商,定下套餐和价格,在把设计总监制作出的具有传播力的内容,根据产品的开发状态选择适合的时间投放。

上面所谈到这一套操作方法不一定是最正确的,但它是一个企业家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抱怨:没有用户啊怎么办啊,你们这帮笨蛋,给我找用户去!

综上,作为一个下棋出身兼强迫症患者晚期的人,我对于把任何一个项目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步骤都有近乎疯狂的迷恋,这也是这个TTPPRC模型诞生的由来。小孩子才吵着要改变世界,成年人应该关心如何执行。

而商业和下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的这每一步,需要很多优秀的人来一起执行,O2O平台这种复杂的企业架构,我自己段子写的再好,也不可能像李叫兽那样写公众号为生。我需要把能带领BD喊口号做早操的销售铁帅,将用户社区维护的1024般和谐的运营高手,有天赋善学习玩转微博微信的小李叫兽,把强大的功能简化成我父母也能看懂的产品经理聚集到一起…… 把TTPPRC中的每一个环节逐个击破,最终汇集成一股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力量。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一个道理,你想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就必须走和别人不同的路,就像做股票想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必须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风险。

不敢说才疏学浅,但必有不足之处,只欢迎有一定深度思考能力的朋友交流指正。

明星投资人的试错和失败哲学

晨星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是中国最成功的早期投资人之一。他最著名的投资项目是小米科技。此外,刘芹还投资过包括欢聚时代、UC优视、拉卡拉等今天看来很成功的公司。在中欧创业营第六期的开学典礼上,刘芹分享了他对创业和投资的看法。其中,他对于失败和试错的观点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刘芹对优秀创业者的判断标准正是,试错效率

他的逻辑是,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外部的融资市场是不可控的,唯一可控的是手中的资源如何分配。最直接的就是人才和钱花在哪些地方。成功的创业者,在资源分配上浪费的一定要少于同类公司。但是,浪费却是必须的。因为创业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如果不浪费,根本就不知道路在哪里,不知道哪些机会可行。所以,创业公司真正拼的是试错效率,优秀创业者的优势在于试错的效率高。

刘芹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公司的试错。一个方面是方向,试错可以,但大方向不能出错。如果用打仗来形容创业过程中的试错,打仗一定会有牺牲,牺牲掉的就是分配过来的资源。创业者要考虑的是,如果牺牲了这些资源,公司能得到什么。大方向如果出错,就是主帅无能累死三军,资源会被毫无效率地牺牲掉。刘芹说: “只有战略级的思考,才有一级部署和战斗性的结果。如果没有战略级的思考,就是在牺牲士兵的信任。

另一个方面是反馈机制。刘芹建议,好公司的反馈一定要短,要能迅速知道自己是对是错。反馈得越快,创业者越能冷静客观,纠正错误。

刘芹对失败的态度是,创业失败非常正常,成功本身是一个低概率事件。因为创业是要从零开始做一件事,涉及到团队、资金、战略等方方面面。如果想明白了这件事情,那么,在其他约束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概率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加次数。

对于投资人而言,这个道理也成立。刘芹的方法是,识别出来稀缺的优秀创业者之后,他会投三把。第一次创业失败了,那么他第二次创业成功的概率会是第一次的10倍;第二次再失败,第三次创业成功的概率又会是第二次的十倍。每一次的失败都会让这个创业者的能力变强,他创业成功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

投三把就是给这个优秀的创业者三次机会。刘芹说:“一个人的创业黄金期在8年左右,找到一个优秀创业者,连投三把,就是跟他合作十年,从零开始一路规划,把一个愿景变成可行方案,总结失败,如果三把都不行,就认账。就是用时间把运气成本降到最低,将能力权重拉到最高,用次数来过滤运气。但是得承认要有运气,不行就心安理得地认输。”

要想不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对时机的考虑。在刘芹看来,最好的时机就是领先市场0.5步。如果过于领先,反而熬不到市场起来的时候,享受不到领先带来的红利。过去20年很多人对科技浪潮的预测,之所以最终没有变成现实,原因是,大部分人都只是从技术角度考虑,但却缺乏对市场的考虑。对市场的考虑中,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洞察,也就是消费者是否能够接受新产品和新技术。创新的最后检验者一定是消费者。

刘芹说,创业者对大势和时机,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同时对自己也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应该首先搞明白你对在何处、错在何处,你是谁,什么是在大势里裹挟,什么是你应该坚持的,并想办法管理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一面。”一方面要学会利用新的工具放大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又要坚持不为了迎合市场而伤害核心竞争力。

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在创业公司濒临失败时,刘芹会判断,创业者遇到的困难是什么。首先看产品,如果产品是对的,那么他会考虑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继续追加投资;然后看经济大趋势,是不是适合长跑,也就是在持续亏损的情况下坚持到盈利的一天;以及看人,是不是创业者本身能力等原因。

刘芹说,他个人一直有一个观点,一个公司最终能够做成功,是因为乘法原理,假设做一个公司有十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比别人厉害10%,比如战略胜出10%、资源分配比别人好10%、执行比别人好10%,最终结果就会好很多。

以上就是投资人刘芹对试错、失败和成功的观点。希望对你有启发。

本期内容参考来源:《晨星观点|刘芹:优秀创业者的优势在于试错效率》,见于微信公众号“晨星资本”。

作为技术人创业,哪些过来人是如何总结的?

Source

昨天,罗永浩在深圳开了坚果Pro发布会,我喜欢那句: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的工匠精神。技术人创业,是很多年限稍深的程序猿,一个追求内心想法的事。今天主要是王威(威哥)看《技术人创业攻略》读后之感,威哥善于读技术以外的书籍,带动自己的思考,是个实在的极客, 威哥,在知乎上有一个专栏,叫《Let’s Book》由于,我的这本书还在路上,等我看完再接合我看到的感想,再写一篇。以下很多点,我也是相当引起共鸣的。如个人影响力对程序员来说很重要,技术要全面,眼界很重要,我通常理解为格局。创业一定从小的地方切入。这点,我之前文章就有类似,学习技术也是从小地方入手,再铺开。还有多看英文资料,等等。一起来看下提炼的内容。

个人影响力对程序员来说很重要

个人影响力对程序猿的发展非常重要,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国内的互联网公司里,阿里非常强调技术人员在社区的影响力,并在评级的时候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这是第一家把影响力作为评级标准的大公司。当你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之后,有可能推动一项技术的发展,或者改变大家对某个技术观念的看法,不仅可以推动公司的项目,甚至还有可能改变整个技术生态的走向。

相信技术难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国内知名云计算创业公司青云的CEO曾说:“我们花了大量心血解决分布式存储技术这个难题,前期做了6个方案都没有成功,删代码的时候非常心痛,到第7个方案的时候终于成功了。网络也一样,经历了非常痛苦的开发过程,做到最后都快放弃了,不停地试验,都块放弃了,终于成功了”。这种面对技术难题的态度恰恰是我们搞技术的人缺少的东西!

技术要全面

七牛的许式伟、从阿里出来的左耳朵耗子、编程界大牛Martin Fowler都是技术全面的例子,靠一门语言走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你应该根据业务的场景去选择使用最合适的技术而不是你会的技术。如果你一直处在微软的圈子里,就很有可能觉得自己很牛,但是你到开源世界去看看,才发现不会的东西很多。你认为微软平台的垃圾回收机制设计地很好,但开源世界里,比这套机制强的设计有的是。在微软技术这个小饭馆里,你吃到了一个鱼香肉丝,觉得很美味,但别忽略了外面还有很多饭馆,还有更好吃的东西。 以现在的互联网企业发展速度,如果想做技术Leader,必然要求你的技术全面, 所以多学技术是好事,坏的是学了你不用!

多看英文资料

尤其搞技术的,如果你想比别人走的更远,那么就应该多看英文原版书籍(国内人写的技术烂书太多),多去查英文网站,多看Paper!

如何与人交往?

SegmentFault的CEO高阳曾说:“ 我能在一分钟之内要到陌生人的手机号,方法就是把我自己的信息告诉别人。和人交往,坦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我还喜欢看别人的优点,甚至有时候会把这个优点放大好几倍,让我自己相信他。因为我自己就是从很没有自信的阶段走过来的,所以更愿意尊重和包容他人,不管他们处在哪个阶段、在做什么”!所以说 跟人交往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态度问题!

周边的工作环境很重要

去什么样的公司,做什么样的工作,结交什么样的朋友真的很重要,因为这个很多时候决定了你格局的大小。所以如果有可能还是去大公司或者是极个别靠谱的创业公司,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很有可能决定了你以后的高度!

All In

如果确定想做些事情,就要All In,不留遗憾

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

以前听过有句话说很多平庸的人都是因为被放错了位置而已!这样的后果就是做不好,也做不开心,诗仙小李诗写的好好的,皇帝非让他做官结果弄的小李郁郁寡欢的。所以发掘团队每个人的特点让他们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最终才有可能做出好东西!国内的很多技术团队的Leader,动不动就在背地里说谁谁谁不行,结果那些人去了别的公司却成了大牛,还不是因为没有发现团队成员的特点,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如果不能把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样的后果就是不停地招人,不停地走人,永远说自己招不到合适的人,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真理往往在两个极端中间

程序猿做久了,眼里只有0和1,非黑即白,非常固执,爱吵架显摆,深陷谬论却浑然不知,但是真理永远在两个极端中间,在创业的过程中,千万别认死理,要学会与人合作和分享!

最终的成功靠的是平常心

人生中很多重要的事情最终能够做成,99%靠的是坚持,最后决定成功的却是那1%的平常心,坚持有时候狠狠心还能做到,但是这1%的平常心却不容易做到,这更多的是一种境界吧。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先做好那99%,再去修炼那1%也不迟!

创业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硅谷每天都有很多公司创建和倒闭,成功的概率和出车祸的概率差不多。 你相信自己会出车祸吗?大部分人选择不相信,那你又凭什么相信自己会成功呢?尽管当下是万众创业的年代,但还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降低这种失败率,失败时能够坦然面对,从整个人生体验的角度来看失败反倒是一笔财富!要知道认清自己的能力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眼界很重要

只要不是太差的人,天分和努力都不会差太多。人和人的差别,更多还是在眼界上。我们创业的过程中曾觉得没有机会的事情,别人在同样的情况下,把它当成机会去做了,并且做成了。这和创业者对市场的理解、所处的圈子都息息相关。去找一些方式拓宽自己的眼界,增加自己的筹码,这才是最关键的。

创业时要从一个小的点切入

很多创业公司一开始就要做平台,或者想做超级App,不是说不好,而是时机不对。踏踏实实从一个小的点切入并做好,当使用的人数足够多时再做平台不迟,不要一开始就摊大饼,因为细分领域还是蓝海,那些所谓的平台必定是红海,自然是从小处着手更容易成功。

失败的项目多半是因为管理的问题

其实技术是一个简单的事儿,很多项目失败,十有八九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因为管理的问题。技术问题不管多难,它能办,管理问题看着简单,但办不了。技术问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管理的问题好像是看不见、摸不着,不容易察觉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说它难。

如何做好产品?

1、产品敏捷很重要

书中有个案例就是说有个App创业团队,一开始没有采取开源的解决方案,自己造轮子,导致开发周期过长,最终导致产品失去市场先机,所以说技术敏捷很重要,技术敏捷是产品敏捷的有效保证!

2、好产品是进化来的

虽然《从0到1》说要颠覆式创新,但这又谈何容易?当年乔帮主做出iPhone,不过是对传统手机做了改良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而已!既然生物有进化论,那么产品也类似。不是从头创造一个全新的产品,而是通过技术和设计,把已有的东西做出更好的体验!

3、好的产品一定要切实有用,其次才是用户体验

4、好产品不应该是妥协的结果,而应该有其性格

好产品不应该是一群人妥协的结果,因为妥协会带来平庸,这类产品只能靠雄厚的资金做运营和推广,绝对无法靠本身的魅力吸引用户。

5、技术人员做东西总认为开发要用一流的技术,但是以技术为导向不容易出好东西,应该以想法为导向

全书目录:
高 阳 90 后理想主义 CEO 的进击 / 002
王博龙 三体摇滚青年在地球 / 014
水羽哲 我不是程序员! Just coding for fun / 020
董 锋 游走于开发与设计之间的黑客画家 / 030
陈 鑫 30 岁前的冒险时光 / 037
李雨来 逆袭!从技术编辑到云计算架构师 / 049
石 川 海归技术人的“降级论”实践 / 054
邓宇光 关于幸福的创业课 / 062
陈理捷 招聘是一门关乎梦想的生意 / 069
领军行业,静水流深
许式伟 11 年逆流顺流,首席架构师到 CEO / 086
罗 未 开放制造的机器之心 / 099
王雄辉 用进化论玩转智能家居 / 109
刘睿民 数据库战国时代,我不跟你们玩政治 / 120
王行舟 低薪程序员 / 132
黄允松 工具理性主义者 / 137
Dave Thomas 生命不息,编程不止 / 147
杨 轩 天使投资人的江湖情怀 / 154
田爱娜 女神哪有天生,坚守就是一切 / 161
李会军 我的产品灵感来自民国 / 170
黄 冬 何妨吟啸且徐行 / 178

技术极客养成手册
吴峰光 平行世界守护者 / 192
蒋程宇 关于发现的涅槃之旅 / 205
陆丹峰 当数学家遇上大数据 / 212
祁 宁 技术社区的英雄传说 / 222
唐 巧 iOS 大 V 养成记 / 230
马 鉴 玩 Flash 15 年,养出一只“神经猫” / 243
徐文凯 智能家居行业挑战者 / 251
张天雷 征途路上,星辰大海 / 259
郭红俊 CSDN 社区技术大总管的 10 年 / 268
邵海杨 运维人的野蛮生长 / 273
工程师文化与管理
程显峰 IT 病得有多重?技术圈交际花谈研发管理怪现状 / 282
孙 军 新晋技术经理的管理难题 / 292
董 轶 技术是件简单的事——资深项目总监的管理经 / 296
清 风 豆瓣神组小组长,日系萌神程序员 / 308
郭 皓 勇者无惧,行者无疆 / 317
某华为人 狼性文化下的螺丝钉 / 324
张 矩 那些 Google 教会我的事 / 330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产品经理

2018-01-12 「得到」 罗辑思维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大佬、新品牌的创业者,都自称是“产品经理”?

为什么那么多的成功者,都在强调“产品能力”的重要性?

本周五,2018年「得到」App的开年第一课上新,我们给你准备了一门大师课——

《梁宁·产品思维30讲》,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和盘托出。

产品能力,是改变世界的能力

今天,全球市值最高的7家公司,美国有微软、苹果、Google、Facebook,中国有腾讯、阿里、百度。

这些企业,在它们刚起步的时候,没有矿产、土地、资源,没有密集劳动力,没有合作方。

马化腾、马云、李彦宏、刘强东、王兴、李学凌、姚劲波……他们在商业世界里,创造了从未有过的空间与体验,制造出当今世界上,拥有最多财富和社会影响力的公司与产品。

而在更原初,他们所做的只不过是——

用自己的产品能力,给自己拿下第一个用户、继而拿下第一桶金。

产品能力,是改变人生的能力

置身社会,你本身就是一个产品,你面对的任何人,其实都是你的用户。

训练产品能力,其实是在训练这样的思维方式:

从混杂的信息中抓住重点,整合自己的有限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交付给你的合作者和世界,获得口碑,让自己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你需要——

根据对方的需求,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

需要展示自己;

需要捕捉反馈,自我优化;

需要深化与对方的关系。

所以梁宁定义说,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

拥有了它,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面对怎样的境况,你都会有一种脚踏实地的自信。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特意把它作为你2018年的「得到」开年第一课。

希望在新的一年,你能拥有这种应对世界的、万法归宗式的底层能力。

梁宁是谁

在互联网界,梁宁是个很神奇的存在。

她是腾讯人才培养系统的研究专家;

曾是联想最早一批的年轻骨干;

曾经把自己的创业公司卖给腾讯,成为腾讯旅游业务高管;

现任阿里集团的湖畔大学产品模块学术主任、百度集团顾问。

她与小米的雷军、YY的李学凌、美图的蔡文胜、阿里的俞永福、美团的王兴、豆瓣的阿北等诸多大佬,都是十余年的好友。

她更是距离国内第一流的产品大佬们最近的观察家、写作者。

她怎么做到平趟BAT、成为大佬好友的?答案是,她自带一股神奇的洞察产品和梳理表达的能力。

雷军说:“梁宁是我们(中关)村的才女,思想深刻,洞察力强。”雷军是她的天使投资人。

曾任腾讯电商CEO的投资人吴宵光说:“梁宁对产品的掌控感很好。”腾讯收购了她的公司和她本人。

曾鸣说:“梁宁有非常全面的纵向经历,对产品的认识有一套成型的体系。”曾鸣邀请她到湖畔大学讲学,请她当产品模块学术主任。

梁宁对市场需求、产品体验、产品逻辑的捕捉和抽象能力,正是她在《梁宁·产品思维30讲》里想要告诉你的。

《梁宁·产品思维30讲》

梁宁前前后后跟「得到」团队磨了6个月。把毕生所学,做成了这门精良的大师课。

在这门课里,梁宁会用5大模块,教你:

  1. 怎么观察人,怎么判断人;
  2. 怎么建立系统能力,向用户交付某种确定性;
  3. 怎么建立交互能力,在不断的连接和迭代中,深化你和用户的关系。

可以说这套课是讲产品的,也可以说这套课是讲人的:

从产品的专业视角,来看人和人的关系;

基于对人和人的关系的感知,学会如何做产品。

产品只是你用来服务用户的介质,科技会进步、产品会升级、时代会变迁,但你面对的始终是人,他的基本需求和人性不会变。

掌握了这种能力,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快,拿下它。

附:《梁宁·产品思维30讲》课程表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