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Trust

和信任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合作的本质是信任,你能赢得多少人的支持,取决于多少人愿与你交往,取决于你与他人建立互信的能力。

Why

阴谋论的心理逻辑

作者:武志红

模糊中,蕴育着各种可能性

但是,模糊中藏着的各种可能性,会让人不安、难受,最极端时,会让人有失控感。有失控感的人,会急着逃离模糊感,而寻求确定感,以此让自己恢复控制感。

各种大事爆发后,阴谋论会必然盛行。阴谋论,就是给了阴谋论信奉者一种虚假的控制感。

马航客机失联,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确定答案,这会让无数人不安,所以阴谋论更加盛行。特别是,各种阴谋论都指向美国。

打开百度,输入“马航阴谋美国”这几个关键字,就会看到如下消息:

没觉得么,马航就是一个阴谋,操盘者很可能就是山姆大叔。

马航失联是美国的阴谋?

马航事件,美国阴谋?

马航也许是美国的阴谋。

马航失联,美国的阴谋,做好防范。

马航MH370事件是美国彻头彻尾的阴谋!

马航事件到底是不是美国的阴谋!

这些标题,已有点歇斯底里,但若打开关于马航客机事件的任何一个大的报道,然后点开下面的评论,就会看到更歇斯底里的阴谋论论调。

这些论调,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这不是推论,这就是事实,我无比确定这就是事实,美国不是一直都这么干吗?

2001年9月,我研究生毕业,到广州日报工作,做的恰巧是国际新闻,没多久就遇到了“9•11”事件,然后是美国发起的阿富汗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等等。那时小布什主政的美国政府,对这个世界做的事,远多于现在。并且,我还做了几年的国际新闻,也是超敬业的那种,丝毫没形成美国阴谋论的论调,马航客机事件,更不会有。但我很熟悉这种论调,所以预料到,一直是悬念的马航客机事件,一定也会引起更为广泛的美国阴谋论。

有意思的是,美国阴谋论不仅是普通网友的调调,一些网络大V也有,甚至我看到一些心理学专业人士也有,不过他们表达的特别压抑。或许,心理学专业人士是怕同行给他下诊断吧,他们头脑上也知道这种调调有问题,但头脑上清楚却遏制不住他们内心里的倾向。

那么,心理学上怎么看美国阴谋论?

用我前面的控制和失控的理论来解释,是最简单的,即马航事件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定答案,这让人不安,而阴谋论可以让人有一种确定感。

为什么是美国?因为,将这个世界上各种灾难,确定的和不确定的,都指向对这个世界影响力最大的美国,的确是一个简便的归因

但是,这种归因,不折不扣是一种被迫害妄想。

你如何知觉外部世界?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又是美国)将此分成四个等级。

  1. 最好的等级,是你信任外部世界,并因此可以向外部世界倾注你的热情;
  2. 次好的,是你将外部世界过度理想化,譬如你觉得美国是世界救世主;
  3. 次差的,是将外部世界知觉为一个苛刻的存在,它会满足你的一些需求,但很苛刻,你稍有差池,它便会惩罚你,譬如邪教信徒;
  4. 最差的,是你将外部世界知觉为被一个无所不能的迫害者所掌控。

最差的这个等级,即被迫害。

被迫害也可以分两个等级:

一,你很容易感觉到被迫害,但迫害你的,是很多因素,并未统一成一个整体;
二,你觉得,存在一个系统的迫害者,一切不好的事情都是它干的。后者,即著名的被迫害妄想。

被迫害妄想,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经典症状,患有此症状的人,会觉得他在被某个无所不能的人构建的一个加害系统所监视所迫害,自己的一切不幸和意外都是他和这个系统干的。

严重的美国阴谋论,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被迫害妄想。

第一,事情上的一切事情都有联系,它们都有同一个负责者——美国;
第二,美国与各种力量构建了一个简直无所不能的体系;
第三,任何敢和美国对抗的力量,譬如普京,都好了不起!

所以,持有这个论调的人,会很容易将乌克兰危机、马航客机事件、钓鱼岛争端与南海争端等等联系在一起,并觉得美国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是要借马航客机上的中国人,转移中国政府注意力等等。

作为曾希望成为国际问题专家的前媒体人,我想说,美国虽然很强大,它的影响力非凡,但它的影响力远不能这么具体而精微。其实是,这是持阴谋论的人的头脑在下一盘想象中的棋。真实的世界充满偶然和意外,而头脑的世界,则很容易走向因果论,且将各种因素轻易联系在一起。

这样不也挺爽的,当头脑做此想象时,好像整个世界都成了自己头脑所掌控的一盘棋,自己就成了那个下棋的人。

王小波在一篇杂文中写到,一次他和哥哥去看一个朋友,那哥们正站在一张世界地图面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想象自己在指挥着千军万马,可以怎样攻下美国等等。

这是美国阴谋论者的一体两面吧,其实是,做此论调的人,在妄想着如何控制世界。

罗胖曰:
阴谋论者的世界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喜欢简单故事——这是没长大。
2,喜欢扮演弱者——这是长不大。
3,喜欢愤怒——这是不愿意长大。
所以,阴谋论者,就是哪吒,就是葫芦娃,就是三毛。。。。

信任

话说有两个记者做了个媒体实验,他们编了一个假新闻,说某游泳池清理不干净,结果让一个姑娘怀孕了!把这个假新闻放到一个网络论坛上,结果就被转来转去,然后,就被一个很有名的晚报给报道了,再然后呢就有很多平面媒体给转载了,然后就又传回到网络上。你想,这个时候性质就变了,因为这个时候网络媒体转载就会大字儿写上消息来源于某某晚报啊!

咱们不讨论这件事到底该怪谁,而是要琢磨清楚这里面的道理,在工业社会呢人们主要信任的是大机构大品牌,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大机构大品牌被打回原形了,他们其实也是靠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具体人的错误就会变成大机构大品牌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又进一步会被大机构大品牌放大。

所以,互联网社会转型,其实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社会信任机制的转型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What

信任

我自己岁数越大,对自己和父母之间关系的理解,就越不一样,以前穷的时候,觉得赡养父母,多挣钱,多给钱,是最重要的,当个孝子光荣。

等到不缺钱了,才知道关心和陪伴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原来当个孝子也是有技术含量的。

再后来才知道,陪伴父母其实不是他们的需求了,而是我自己需求。因为不管你自个儿的混有出息,有多少人给你面子,叫你一声老板。那种关系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唯独在父母那里你们着隔不断的血缘纽带,相比之下那是一种最牢不可破的确定性的信任。

所以所谓的过年,在过去是一家子聚在一起乐一乐。而现在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过年就是回到最为牢靠的信任关系那里,去温暖一下自己。

这个世界说到底,是用信任连接起来的。

How

Experience

根据研究,一个 JavaScript 项目平均有377个依赖关系,而 Java 项目有43个,Python 项目只有16个。你使用的依赖项越多,就隐含着必须信任的外部开发者也越多。
《NPM 的信任网》

Reference

  1. 石币之岛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