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Toleration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Why

接受现实吧,其实我们并不完美

2016-05-17 土摩托 罗辑思维

“文科生们喜欢说一句话:大自然是完美的。你干了反自然的事,自然定会在某一天加倍地报复你。——这个说法其实是错的。”

Q: 一切都是自然选择?
——————————

有人问:既然进化论是唯一正确的理论,那么生物体的任何一部分都应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喽?
错!事实上,生物体的很多组成部分都不是大自然选出来的。

最近有个科学家研究了一个诡异的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下班后喜欢围坐在电视机前,边吃饭边看电视?

他得出的结论是:电视就相当于史前时代的篝火,多年艰苦的生活让原始人养成了围坐在篝火边吃饭的习惯,这样做既可以防野兽,又可以吃上热乎饭,多适应环境啊。

别笑!说你呢!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有些人总喜欢凡事都往进化论上靠,认为进化论可以解释人类的所有习性,这个想法不但是可笑的,也是错误的。

男人为什么长乳头?它们显然没什么用,纯属脱裤子放屁。

其实呢,男人长俩乳头不费事,也就多消耗一两高梁,所以男人的乳头对男人的生存没有什么影响。

因此,男人没必要进化出和女人不同的一套发育机制来,共用一套机制反而更省事,只要记得在青春期的时候关掉开关就行了。

还有一种情况,某个基因对物种的生存非常有用,但它同时也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于是该物种为了保留这个重要的功能,就不得不承担一定的风险。

男同性恋基因很可能会让拥有它的女人的繁殖力更强,这一条显然有优势,但它一旦跑到男人的染色体上,就对遗传不利了。只不过这一劣势被优势所抵消了。

类似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比如,某些对老年人不好的基因之所以被保留下来,是因为它们对年轻人有很大的好处,对于人类的繁殖来说有好处。

下面举两个实用的例子吧:

第一,人为什么有盲肠?

有人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盲肠是有益细菌的基地。但是,这只是一个假说而已。

主流的意见认为,盲肠确实对人弊大于利,人之所以还留着它,完全是因为人的历史还不够长,盲肠还没来得及被选择掉。

第二,人为什么长智齿?

人的牙齿数量比大多数哺乳动物要少,因为人的牙床较小,这是为了给大脑腾地方。

脑袋大的人肯定比多长俩牙的人更牛比吧?

可是,人这么做的代价就是那些原本应该长出来的牙被抑止住了,但这种抑止功能并不完善,有时候这些牙(智齿)还要拼命往外长,其结果就很糟糕了。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

进化不是完美的。

很多时候进化并不能解释一切。所以,很多所谓的终极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它们属于大自然的小错误,没有研究的价值。

Q:进化具有无穷大的潜力?
————————————

看到上面这张图,任何人都会立刻知道,这是做出来的,自然界不会出现一只随身携带机关枪的松鼠,即使这样做会对松鼠的生存带来天大的好处,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进化具有无穷大的潜力,只要我们能想象出来的东西,一定会进化得出来。

曾经有人认为轮子是人类发明的,可是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些会把自己卷成圆形,以便能迅速滚下山去逃之夭夭的虫子。

那么,为什么没有进化出一只拿着机关枪的松鼠呢?

如果某种动物发明了对讲机,岂不可以很方便地相互传递信息?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号的微型对讲机从理论上是可以被进化出来的,已经有一种纳米级微型对讲机被发明出来了。

可是,为什么生物界没有进化出这玩意儿呢?

解释这个问题必须用到智能设计论者曾经用来指责进化论的一条“证据”。

他们认为,像眼睛这么复杂的器官是无论如何不可能被进化出来的,你能想象一只松鼠突然发生基因突变,长出一对眼睛吗?不可能吧。

对此指责,科学家的解释是这样的:

眼睛的进化需要很长的时间,以及很多个基因突变。但是,在眼睛这个例子里,每一步突变都是有用的,都比上一代多一些优势。

从完全看不到光到能微微感觉到光的存在,是一个微小的进步,只需要一个基因突变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了。但这个微小的进步绝对是有用的。

之后,通过基因突变,对光的感觉一步一步变得清晰起来,而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会对这个动物有着巨大的好处。眼睛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进化出来了。

如果我们用这个推理过程来解释机关枪,就明显解释不通了。一根枪管有用吗?一个扳机呢?一颗子弹呢?它们单独出现时都没有任何用处。于是,进化论认为,机关枪是不可能被进化出来的。

对讲机也是如此。

在纯自然的环境里,感受无线电波的能力是没用的,这种能力对一只动物感受环境的能力没有任何帮助。于是,对无线电波的感受就没有理由被进化出来。

同样地,发出无线电波的能力也没什么用处。这样一来,你认为动物还能“一步一步”地进化出对讲机吗?

进化不是万能的。智能设计论者提出的指责,恰恰可以被用来解释进化论的正确性。

Q: 进化产生完美生物?
——————————

文科生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大自然是完美的。你干了反自然的事,自然定会在某一天把加倍的报复施加于你。”

他们相信大自然是经过亿万年的演化才慢慢变成现在的样子的,所以大自然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一定是最完美的。

这个说法很有迷惑性,但其实也是错误的,只要稍微想一想,就能想出很多例子。

比如,现在活着的绝大多数生物都称不上完美,缺点一大堆。

这方面著名的例子就是国宝大熊猫。它们的肠子太短,根本不适合吃草。它们的拇指很不灵活,根本不适合抓握。

前者可能是因为它们的祖先是吃肉的,可后来环境变了,它们没来得及进化好。
后者的原因在于,它们真正的拇指和手掌长在一起了,于是它们只好把一段腕骨进化成拇指的样子,但显然腕骨不如拇指好用。

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

鲨鱼并不完美。它们没有鱼鳔,不能很方便地调整浮力,只能靠游泳,或者憋气来控制自己在水中的位置。

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也不完美,它们吸气呼气共用一个出口,远不如鸟类的呼吸系统好。鸟类的呼吸系统是单方向的,效率比哺乳动物高多了。

眼睛是多么精妙,应该算是完美的器官了吧?差得远着呢!大家都知道眼睛有个盲点吧?那是神经束的入口。这个设计其实很愚蠢,完全可以避免。

另外,人类的眼睛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新的生活方式,眼镜店就是靠这个发财的。

这些“缺点”能否证明进化论是错的呢?

正相反,进化论能够解释其中的原因。自然选择理论并不要求一种生物是完美的才能繁殖下去,它只要做的比同类好就行了。

另外,进化论认为大部分物种的进化是渐进的。按照这个说法,自然选择倾向于在原有的器官上做文章,而不是发明一个全新的器官。

人为什么有 5 根手指?谁来证明一下 5 根手指为什么比 6 根手指更完美?我打赌你证明不出来。

进化论是怎么解释的呢?

很简单:因为哺乳动物的祖先(两栖类)正好有5根手指,人类便沿袭了这一特征。

懂解剖学的人都知道,鸟类的翅膀、哺乳动物的蹄子,以及人类的手,都是从早期鱼类的鳍进化来的。换句话说,它们都是“同源”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高等动物的相应器官都只能在鳍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不是发明出全新的设计。这样做势必产生很多不够完美的器官来。

当然,按照进化理论,如果假以时日,很多生物都能进化出“接近”完美的器官来。关键是生物们没有那么多时间。

进化的要素有两个:种群密度和繁殖代数

密度越高,代数越多,发生基因变异的总数也就越多。

一个细菌能够在 10 年里繁殖 10 万代,而人类从猩猩中分离出来后也不过繁殖了 25000 代而已。再加上人类的总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超过几百万,因此,人类的进化速度远不如细菌。

如果按照后代的数量决定输赢的话,细菌比人类要成功多了。

据研究,人类在近 10000 年里进化的速度加快了,但是人类对环境的改变速度更快,所以人类有很多性状在现代社会里都显得错误百出。

比如,人类缺乏合成维生素 C 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平时没什么用处,可在航海的时候是多么重要啊!

再比如,人类缺乏自我控制体重的能力,这在食物匮乏的古代完全没有问题,但现在,你看看那些胖子们……你还好意思说大自然是完美的吗?

本文由 土摩托 根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专题文章编译而成,并授权罗辑思维发布。

罗胖曰:

“进化论”决定性地影响了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1. 不追求完美。
  2. 追求每一个点的行为的有效性。
  3. 敏锐地感知这个有效行为的反馈
  4. 把一连串有效行为积累起来。
  5. 随时升级认知,获得更高维的优势。

观点:开放的写作应该有包容性

70后作家阿乙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早上九点叫醒我》,这本小说是先有的意大利文版,然后再出的中文版。阿乙也是同代作家里很受西方欢迎的作家。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阿乙聊到了自己的作品为什么在西方很受欢迎。

阿乙认为,第一是因为他写“小说的目的是为了讲一个全人类都可以读懂的故事,从全人类的经验出发,并不是要从单一的某一个民族、地域出发”。这种没有明显的地域性的故事,外国人读起来可能会比较顺畅。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因为阿乙读了太多的外国文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一直觉得自己是用西方文学的技法来开启本土的叙事资源。

此外,阿乙的小说有很多形式上的实验,可能会在书里设置一些不同的字体,还有下划线,等等。阿乙说,这是他一开始就设计好的。他认为写作是一个开放的写作,应该容纳所有的方式和办法。在这方面,阿乙受到了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影响。福克纳的文法、括号、字体有很多变化,福克纳还和编辑说这些变化都是不允许修改的,因为他要用这些字体来完成写作目的。总之,阿乙认为,不管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只要这个方式有利于表达,能帮你表达出你想表达的东西,出现了就是合理的。

罗胖60秒:为什么宽容变得那么难

  1. 有个年轻人跟我抱怨,说在团队里曾经犯了一个错,他也道歉了,也当众反省了,毛病也改了,其他人也表示原谅他了。

但是他就是感觉,大家还是在排斥他。所以他就感慨,这个时代的人怎么这么不宽容呢?

  1. 我说,可能还是你自己没有搞清楚状况。我们这代人受的教育总是说,错了不要紧,改了就是好同志。

没错,在是非对错这个维度上,世界确实变得越来越宽容,大家不会揪住你的小辫子不放。

  1. 但是,你别忘了,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叫信任。这跟对错,没啥关系。它是每个人内心里的,无法衡量,也很难精准表达。

你错了一次,如果顺带伤害了大家的信任,那获取原谅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再次获得信任则比登天还难。

  1. 在理念世界里,对错似乎很重要。但在现实世界里,信任比对错重要多了。

偷懒与失败促成的创新


作者:陈亦权

纸的发明是中国人,然而当纸传向全球之后,各地的后人也都有一些自己的创新。创新源于创造却高于创造,接下来我们就来分享一下这样两则关于纸张创新的有趣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复写纸”的。19世纪初,英国的韦奇伍德在伦敦经营着一家文具店。韦奇伍德经常用铅笔给他的固定客户写信,向别人介绍自己商店里新进的几种文具,这些信的内容几乎一样,他机械地写着,有些厌烦,就在心里想:“能不能同时写成两封、三封信呢?”看着后一张纸上留下的上一张纸的字痕,韦奇伍德脑中突然冒出了这个念头。

要实现这个念头似乎不很难,韦奇伍德很快就琢磨出了方法:将一张薄纸放在蓝墨水中浸润,然后夹在两张吸墨纸之间使之干燥而成。书写时,可将其衬在一般纸之下,从而获得复制件。1806年,韦奇伍德获得了他的“复制信函文件装置”的专利权。

韦奇伍德的发明问世时,英国的商业活动已很发达,复写纸大有用武之地。眼看他的发明大受欢迎,韦奇伍德干脆办了一家工场,专门生产这种特殊纸张。后来又经过一些改良,这就是我们今天常用的复写纸了。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餐巾纸”的。那是上世纪30年代的事情。德国有一座造纸厂,因为工人在生产中忘记放进浆糊,制成了大量质量不好的纸,这些纸的质量非常松散,就像是压扁的棉花似的,在这纸上一写字,墨水就浸透开来,实在是毫无用处,给公司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肇事的工人心里十分难受,整天都在拼命地想:“有没有办法挽救呢,哪怕是挽回一点损失也好。”

有一天,那个工人不小心把墨水洒到桌子上去了,他慌慌张张地拿了旁边的那种质量出问题的纸去擦,奇迹出现了,那种纸把桌子上的墨水吸得一干二净!因为纸张的质地松散,所以吸水性特别强,这个工人就向厂里建议,把这种纸当作“吸墨纸”推销出去,产品上市后,销路大开,利润大增。从这个吸墨纸的吸水性能上,这家工厂又加以改良,生产出了第一张用来代替手帕或者毛巾的纸,从而有了如今的餐巾纸。

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有时候,创新是从偷懒开始的,因为偷懒往往能推动一个人的思考,而思考又是创新的根本动力;第二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失败和创新也就是一念之差,失败本是一件令人懊丧的事情,可是如果我们用创新思维去对待它,则可能出现另一番景象。

罗胖曰:

所有的创新本质上都曾经是“错误”。
比如,酒和醋曾经是放坏了的粮食。
比如,3M公司发明的便签纸是因为发现了一种“粘不牢”的胶水。
比如,包产到户曾经是罪大恶极的“分田单干”。

无所谓错误,收获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DeepCreator:无所谓成败,人生经历而已。

What

武志红:完美人生,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开始

2017-11-04 「得到」 罗辑思维

有人说,“自恋、性和攻击性,是生命力的三种表现”。不管你承不承认,“自恋”都在我们内心扮演重要的角色。这种心理源于什么?有什么危害?又该如何同它相处?

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这篇清单给你答案。愿你正确认识“自恋”,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

  1. 每个生命,最天然的声音都是自恋的。因为每个生命都想证明自己是好的,都想做自己。

  2. 自恋的核心,是渴望将想象中的世界投射到现实。具体而言,就是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有些人在意愿被违背时,会出现莫名暴怒,甚至攻击性,正是源于内心的自恋。

  3. 自恋有两大特点:我是对的、我比你强。追求“我是对的”,就会竭力把事情往自己想要的方向推进;追求“我比你强”,就会在人际关系中寻求“我高过你”“我胜过你”的感觉。当我们被自恋“挟持”时,人生会痛苦不堪。

  4. 一个极端自恋的人,是强大的,同时也是脆弱的。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思维和行动力会非常强;另一方面,一旦遇到关键挫败,自己无所不能的幻觉破碎,又容易陷入彻底的无助,把自己贬低得非常糟糕。

  5. 学会同内心深处的自恋情绪和平相处,是拥有幸福生活的开始。不要试图压制它,而是当作朋友对待,并把它转化为一种坚韧的动力,推动你更加理性和坚韧的完成事业。

  6. 避免被自恋挟持,就要学会放下自己,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多问对方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想要给予什么。

  7. 区分想像和现实明白自己的想法不等于事实。这是心智成熟的一个起步标准。

  8. 尝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很多有“卓越强迫症”的人在遇到意外灾难时,会过分内疚,把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其实这背后的逻辑是“如果我是无所不能的,这事儿就可以避免”。学会接受不完美,悦纳自己的“无能”,是避免被自恋“控制”的重要一步。

  9. 学会同各种情绪和平相处。自恋、忧伤、愤怒、嫉妒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视它们为失序并试图消灭。但事实上,控制不是秩序,真正的秩序是自由,是顺其自然、活在当下。

  10. 克服拖延,动手去做。行动中,你会发现世界并不按自己设想的方式运转,脑海中的全能感会被击碎。同时,你的能力和价值在实践中得到凸显,会对自我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11. 审视自己心中每一个固执想法。每个人的内心中都藏着很多自以为是的想法,我们会努力捍卫它们,对于原因却不自知。去反思、体会、审视它们,一旦觉察到这些想法的自以为是,就能在相当程度上做到放下。

  12. 生命最重要的,是三个命题:第一,自恋,即做自己;第二,满足别人的期待;第三,超越自恋和满足别人期待,体验到两者连接的深情。愿你早日跨入第三命题,体会到连接的深情。

坦然接受“差一点的成功”

有位作曲大师说过一句话,他最喜欢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首。最近,TED有个演讲也说了类似的观点:如果你想变得卓越,只靠获得成功是不够的,而是要接受那些“差点儿成功”的过程。什么叫“差点儿成功”呢?

比如,在射箭这项运动里,有个“弓箭手悖论”。意思是说,如果你想命中10环,就不能瞄准靶心,而是要稍微偏一点儿。你去射箭场看看就知道了,射箭运动员训练的时候,很少射中10环,经常射几个7环,再射几个9环,有时候还会脱靶。因为只有在射偏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练得不够,还要学更多的技巧,去克服这些“差一点的成功”。

再比如,有人研究发现,奥运赛场上,同样是没拿冠军,得银牌的人和得铜牌的人表现的不一样。得铜牌的人更开心,因为第三比什么都没得到强多了。而得银牌的人就很不开心,因为他差点儿就能拿冠军了。1984年奥运会,美国运动员乔伊娜得了七项全能的银牌,和冠军就差1/3秒。正是因为这次“差点儿成功”,让她更努力,四年后她不仅拿到了冠军,还创造了一个几乎没人能达到的世界记录。

艺术也是一样。法国画家塞尚,总觉得自己画的不好,经常没画完就把画扔一边去了,心想着一会儿再接着画,但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他也只画完了十分之一的作品。正是有了那些“差点儿画完”的画,才让塞尚完成的作品成了经典。

“差点儿成功”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你做事越熟练,你就越清楚,很多事情自己知道的还不够。二是因为成功只是一个事件,或者一个时刻,“差点儿成功”是一种持续的追求和探索,而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

所以,如果你接受了“差一点成功”的过程,你就离卓越更近了一步。

本文源自:TED演讲:坦然接受“差一点的成功”

宽容精神和天下观念

摘自付费订阅专栏《熊逸书院》

欢迎来到熊逸书院。今天谈谈盛唐的天下观和写诗用典的难处,你需要记住两件事:第一,用古人的视角看世界,天下意识高于国家意识;第二,用典是诗词的常见修辞手法,也是很容易犯忌讳的地方。

(1)天可汗

昨天留下的问题是:以李白的零情商还百无禁忌、口不择言,按说早该坐牢了,被整死也不让人意外,为什么能撑到六十岁才“世人皆欲杀”呢?

在很大程度上,这要得益于盛唐年景里的宽容气氛。我们知道,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宽容精神都是和实力、地位、追求高度相关的。俗话说“大人有大量”,还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小人物说这种话,往往是得罪了大人物之后,希望对方能放过自己。但一般来说,大人物确实气量更大,宽容度更高。宰相大人如果出门买菜,被小商贩耍了秤,肯定不会上心。即便是小人物,只要有更高的追求,也不会对鸡毛蒜皮的事情斤斤计较,不会因为受了一点委屈就找每一个朋友轮流发泄一遍。只有弱者,才会格外玻璃心,总能从别人的一句话或一个举动里感觉到歧视。在我们每个人的人际交往里,对这种规律肯定都不陌生。

一个广土众民的帝国,在这点上其实也和一个人一样。所以我们看晚清的社会,上上下下充满着各种敏感,而在敏感的心态下,只要一反弹,就很容易扩大打击面。盛唐时代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宽容度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长安完全是国际大都会的样子,各个国家、民族的人络绎不绝,有来经商的,有来卖艺的,有来移民的,甚至还有来做官的。外国人不但能做官,还能做到实权派的高官。当时唐王朝东西两大军区,统帅都是外国人:西边是哥舒翰,东边就是安禄山。

这种事情放在今天很难理解,但在当时还算合情合理。古人的国家观念并不很强,在模糊的国家观之上还有一个天下观。一个觉悟高的皇帝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国境以外的事情照样要管,路见不平就该拔刀相助,才不介意是不是干涉了别国的主权。唐朝的“皇帝”称号只是针对小小的唐王朝来说的,在“皇帝”的称号之上,还有一个“天可汗”的头衔,意味着他是天下共主。所以,在这种很强盛又很自信的时代,李白这种“狂徒”完全可以容身。而当安史之乱的浩劫一过,帝国由盛转衰,世道人心就变得格外敏感起来,从前种种不成问题的问题忽然都成了问题,狂性不改的李白即便不曾追随永王,也注定不能继续潇洒下去了。

事实上,在李白当初到长安做官的时候,那种工作态度绝不是其他任何领导能容得下的。他的职位是翰林供奉,不是什么正经官职,只是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和棋手、画家、歌唱家没什么两样。换句话说,这种职位不属于正式的政府职官系统,并不参与政治,只能算是皇帝私人聘请的清客。清客当然地位不高,幸好在所有的清客类别里,文学清客是地位相对最高的。这种职位也有一个难得的好处,那就是和皇帝走得很近,提供的服务又很私人化,这当然意味着机会。只不过,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是留给李白这种人的。

你也许会认为,李白做这种职位当然会感到怀才不遇,甚至会有深深的屈辱感,所以怠工也好,酗酒也罢,都很正常。但是,李白后来离开长安,经常在诗里缅怀这段生活,说皇帝如何如何欣赏他的才华,他又如何如何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他确实自由散漫惯了,没事就去喝酒、赌钱,以至于皇帝要找他做事的时候,只能用水把他泼醒。杜甫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描写当时长安的八位最能喝酒的名人,讲到李白是这样说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虽然难免有点夸张,但夸张得很有事实基础。李白也自负才华,根本不担心醉酒误事,因为无论喝到多醉,只要能把他叫醒一点点,他就可以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保质保量地完成皇帝交代的写作任务。

(2)三观与用典

这种敏捷的才思当然很让人佩服,不过,才思越敏捷,就越不可能深思熟虑。

诗歌是很重要的社交语言,尤其发展到唐朝,文化人搞交际,你写诗夸我,我写诗夸你,小聚一下要写诗,大型宴会更要写诗,有时候还把诗当信来写。写诗夸人,不能太直白,所以大家越来越爱用典。用典在本质上是一种类比,而类比的缺点我多次讲过,就是稍不小心就不恰当。如果彼此之间的文化背景高度一致,类比不当的概率当然不高,被误读的可能性也不太大,但文化背景不一致的话,说错话冒犯别人的风险就比较大了。

周一我就讲过,李白是在非主流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他的价值观难免和主流社会有出入。说一个私生活的例子,在婚姻大事上,李白毫无心理障碍地做了倒插门女婿,这大概是西域风俗给他的影响。要知道即便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觉得入赘是男人的奇耻大辱。男人就算没有真的入赘,只是异地恋之后到了妻子的城市买房、就业,那都不行,否则父母在亲戚邻里面前再也抬不起头,逢年过节的时候,自己也不好意思回老家。

宋词名家辛弃疾在这一点上和李白很像。他是生在金国,长在金国的人,按国籍说应该是金国人,严格说来是金籍汉人,成年之后加入反政府武装,然后渡江投奔南宋,后半生都是在南宋度过的。

在南宋的人际交往里,有一次他写了一首《满江红》,给新近成功平定了一场叛乱的王佐庆功,词写得特别有豪情壮志,对王佐的恭维也很没底线,又是把他比作诸葛亮,又是祝愿他再立更大的功,做更大的官,还要把功勋刻在高耸入云的石碑上。按说王佐应该很受用,但没有,他反而恨上了辛弃疾。因为词里有这样两句:“三万卷,龙头客。浑未得,文章力。”王佐是状元出身,当得起“龙头客”的美誉,但这个龙头客的官位却不是靠文章,而是靠武功得来,难道这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吗!

在辛弃疾看来,这太值得炫耀了。他自己就是在尚武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年轻时代就“壮岁旌旗拥万夫”,靠真刀真枪扬名立万,而他心心念念的北伐事业更需要武功而非文章。但是,宋代国策一向重文轻武,高级武职甚至不如低两个级别的文职更有尊严和地位,所以武官立了功,总希望能转成文职,朝廷也常常用文职来奖励武将。王佐原本就是文官,甚至是状元出身的文官,只因为一次临危受命,立了武功,便被说成“浑未得,文章力”,这让他怎么想得通!

辛弃疾的词里还说“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却自兜鍪(móu)出”,貂蝉是高级文官的头饰,兜鍪是武将的头盔,这话分明是说来年的加官进爵是靠今天的武功事业,一位有羞耻心的文官怎能受得了如此羞辱呢!

辛弃疾当然没有羞辱王佐的意思,但三观不合的人难免会搞出这种尴尬。

划重点
古人的国家观念并不很强,在模糊的国家观之上还有一个天下观。唐朝的“皇帝”称号只是针对小小的唐王朝来说的,在“皇帝”的称号之上,还有一个“天可汗”的头衔,意味着他是天下共主。所以,在这种很强盛又很自信的时代,李白这种“狂徒”完全可以容身。而当安史之乱的浩劫一过,帝国由盛转衰,世道人心就变得格外敏感起来,从前种种不成问题的问题忽然都成了问题,狂性不改的李白即便不曾追随永王,也注定不能继续潇洒下去了。

How

如何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2017-11-02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大同小异,但人生状态却截然不同。人与人之间巨大差异的源头,正是“成长”。

脱不花关于“自我成长”的14条感悟分享给你,愿你不断成长,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1. 早晚你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你所看到的,都是你自己认知模式下创造的镜像。

  2. 与此同时你会知道,这个世界上全是别人。所谓反复追寻的“真我”,实在是小到不能再小的东西。

  3. 同时知道并接受上述两点,自我成长这件事,才真正开始。

  4. 对于个人,最难的莫过于不断建立更高的标准。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不断结识更好的榜样。

  5. 在人际关系中做一个能力型“势利眼”,向上看、向前看,尽量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

  6. 既往不恋。不回头,不怀旧,不惋惜。

  7. 以真实的、认识的人为榜样,而不是“传说”中的。因为只有真人会在每天的交往中给你真实的压力。

  8. 要寻找和接收那种叫作“使命感”的东西,克服“如果……就很好了”的小地主心态。

  9. 慎独。守心如镜。

  10. 每天独处时问问自己,今天有什么是比前一天做得更好的。哪怕是对快递员更认真的说“谢谢”。

  11. 不做负面表达,包括讽刺、抱怨、指责、争论、批评、牢骚、大话、评价议论。凡事从建设性出发。

  12. 尽可能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文科生多读点科学著作,理科生不妨研究点文学艺术。阅读,是为了理解人。

  13. 带徒弟,是逼迫个人成长的绝招。

  14. 不相信“适当的年龄”这件事。除了生孩子,任何想做的事情都不会被年龄限制。

Experience

滴滴柳青:竞争、创新和包容性

滴滴大家都很熟悉,可能大部分人都用滴滴打过车。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在接受李翔知识内参采访时,用3个关键词回顾了过去的一年。

1.竞争

竞争很容易让人兴奋,处于竞争中的企业很容易就像拳击比赛里的双方搏击,但在竞争过程里,可能大家很容易就忘记自己到底要做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是不是给用户创造了价值。如果不是,这时候就突然间会跳出来另外一个人。这个人会做一些你完全想不到的、另外一个维度的事情,在另外一个维度提供超越你所创造的价值。所以说,所谓的竞争其实就是围绕价值的竞争。

因此,竞争要永远围绕着为用户创造价值这一件事情。我现在更坚定这一点,那就是我们在做的这个东西不只是关乎竞争的,更多是关乎到底做没做出让用户满意的产品。

以我们为例,2015年和2016年这两年是这个市场竞争最为白热化的时候,但因为滴滴一直有很清晰的创造用户价值的目标,这两年滴滴从只有出租车产品和一个刚刚开始做的专车产品,一下把自己的产品区间扩大到了七八种。如果我们只是像别人那样,盯着专车、快车打,天天打补贴战,根本不去想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那就真的要被牵着鼻子走了。顺风车这个产品,当时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市场大概就在5万单到10万单的水平,但今天滴滴差不多有200多万单了。

其次,颠覆已经过时。在硅谷原来大家都说,创业者要以一个颠覆者的姿态出来,要说自己是在做颠覆的,但这个观点已经非常过时了。只做一个颠覆者的话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今天这个市场环境和大的生态已经极其复杂,很难尖刀突破。周围都是巨头林立,所以如果你不是一个出来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人,过不了几年也会消失的。还是要有能力、有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能提供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定位的方案。

所以滴滴一直和政府密切合作,比如用大数据服务公众普惠出行,在国内很多城市进行了智慧交通的试点,通过优化红绿灯来缓解城市拥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比如我们也一直在持续帮助各地政府一起消化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挑战。

出行行业非常典型。如果说我们在中国冲出来,是要颠覆出租车行业的,以这种形象,我觉得我们连5岁都活不到。所以,这时候比的是你的思考的深度和缜密度,除了定位好自己、明白要提供什么用户价值以外,还要把周围的所有生态,把他们的出路都要想得非常清楚。

因此我们把出租车行业融合变成了公司最重要的战略级项目之一。现在滴滴平台每天免费为出租车司机链接300万出行需求,在帮助出租车司机获得更高收入的同时,我们还在尝试帮助出租车产业转型升级。希望大家在使用出租车的时候,能对司机和善,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能够报以一句谢谢。

第三,具体到出行行业,在我看来今天远不是一个没有竞争的状态。到现在为止,全国依然有上百家出行平台,我们的很多同行依然在补贴和烧钱,也有新的企业打算进入这个领域。但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这些,而是要去不断创造全新的出行方式,提供更好出行体验。今天在滴滴的平台上,每天大概有2000万-3000万的订单。此外,整个出租车每天有5000万订单。更大的一块是,每天大概有2亿次的四轮私家车的出行。所以,关键是你把你的视野放在哪里。

如今中国大概有1.5亿台-2亿台的私家车保有量(截止2016年底,中国私家车保有量1.46亿台)。这些私家车每天大概95%的时间是空闲在停车场的。又占地方,又浪费资源,造成各种拥堵等等。我们在做的事情就是希望转换这一部分的市场过来。所以我们在跟谁竞争?有人说我们和传统的车厂竞争,但这里面双方其实有很多可以合作的机会。我们希望和车厂合作,推动更多的车辆为共享而设计,这才是我们讲的新的战场。

所以关于竞争的问题,我们真心觉得,这应该是关乎你到底战场在哪里,应该怎么样给更多人提供服务、创造价值的一个讨论。

2.创新

我们做的这个行业面临着一个在其他行业中都非常少见的巨大挑战,那就是比起电商或者其他业务而言,出行是一个供给短缺的经济。电商的商品供给非常丰富,但车不是,车辆供给有限。然后人们是没有耐心的,电商24小时送货给我,我就很开心了。但我今天要24秒钟走,车到不了,我就不开心。

要做什么才能使得我们提供的服务比别人好?最核心的力量在哪里?肯定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比如说北京,我们把北京划成特别多的六边形的小格子。我们过去几年在积累每一个小格子(的数据),雨天、晴天、高峰期、平峰期、上班、不上班,从这个小格子里面出来多少人,这个格子里的人又去了哪里。我们不断积累,这个人工智能系统相当于在学习。然后就有了预判功能(预测未来的供需情况),这个非常重要。因为在短缺经济的情况下,车不可能即刻出发,必须是提前。这个预判功能,今天我们的系统能够提前15分钟预判,每一个地方大概出来多少人,准确率现在是85%-90%,还会不断提升,越来越准确。

这时候就会首先解决短缺的问题。假设某栋楼里一会儿出来7个人,要去哪里,我把车先调过来,这样也非常节约司机的时间成本、油的成本,也节约路面资源,不会有那么多车堵在一起。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数据积累,在这个领域没有足够的高精尖人才的话,做不到这个事情。

听上去很简单,其实非常难做。很多时候,并不是物理距离最短就最快最好。中国的路面交通很复杂,有的时候是单行,有的时候突然间又有交通管制、红绿灯等。它不仅是一个调配能力,还是一个路径规划选择能力,在地图上怎么能够精准定位,这些都是巨额投资。

再比如做拼车服务,把更多的人拼在一起出行,也和技术有关。第一个乘客上车的时候,他说今天愿意拼车,这样可以付更少的车费,很开心。司机一想,我也愿意,因为我能够接下面一个乘客,两个乘客我能赚多一些。但是如果系统不能够告诉司机一会儿是不是有人要上车,司机可能会选高速公路或者主路,就下不来了。系统必须知道下一刻在哪里(有人上车),这是非常难的。

除了方便、便宜,最重要的是安全。对于乘客而言,打了一辆黑车,能保证安全吗?不能。在滴滴的平台上,发生任何案件都是百分之百的破案率。这个事情不断地讲,大家就知道在滴滴平台上犯罪成本非常高。

对于司机而言,有驾驶安全。今天滴滴平台上的司机大部分都是职业司机。他们非常希望做到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挣更高的收入,第二件事情是出行更有保障。所以我们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研发出了安全驾驶系统,提供了驾驶行为感控SDK(软件开发工具包),司机每次开车的时候怎么转弯、怎么加速、怎么变线、是否急刹车、是否疲劳驾驶,我们的系统都可以知道。如果这条路在这个时刻正好是颠簸或危险的,都可以提醒司机,极大地提高了安全的系数。我们还会有针对性地帮助、督促提升驾驶员的安全意识,优化驾驶习惯。今天滴滴每亿公里交通事故死亡率为0.28,比传统出租车行业降低了40%。这些创新就是我们的竞争壁垒。

当然,如果企业没有足够大,没有足够的资源,就不会有人投入在这些事情上。我们过去一年在研发上投入了10亿美金。滴滴一共有7000多人,其中超过3000多人都是工程师、数据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和交通专家。我们在硅谷建了一个滴滴实验室,聚集了一群世界上顶级的数据和信息安全专家。之前很难想象一个5年的中国公司,可以去找全世界最顶级的人,但今天真的做到了。

如果今天还有一家竞争对手进来,能够提供同样的服务,而且是长期地、不是短期只依靠给一些补贴带来体验差异的话,我们会很认可。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还是自信的。

除此之外,让我们自豪的一件事是,我们今天不光是在给用户提供出行体验,也在帮助做城市的智慧交通规划。国内一个城市,被评为全国拥堵前几名。它说,我们这里堵得不行了,你来帮我们看看怎么办。开始时,这座城市把6个红绿灯交给滴滴来帮助管理。原来的红绿灯管理方式,是传统的摄像头加上地感线圈,人为操作,每90秒换一次。滴滴可以随时拿到拥堵数据,给到监控室,通过人工智能去调整红绿灯。大概两个月时间,我们在当时的高峰期缓解了20%的拥堵。这对城市是一个非常大变化。今天这个城市把更多的红绿灯都交给我们优化了。

密歇根大学有全球最领先的智慧交通实验室。他们做了几年,就围绕密歇根大学旁边的几个红绿灯进行优化。后来我们说,你们来中国吧,我们有十万个红绿灯,大家马上来了兴趣,很多人也加入了我们。

前几年的创新是业务线的创新,今天的创新是在技术层面的,是非常底层的创新。

3.包容

我这一年可能花时间最多的,是在想一件事,那就是怎么把每个人小的目标和平台的大的目标建立一个连接,既包括情感的连接,也包括商业的连接。这件事情是非常难的。这个公司的核心团队是非常有梦想的,但是怎么把梦想真的能够传达到指尖和毛细血管,让所有的人都能被感召,能感同身受,认同它,而且又不是洗脑式的和强灌式的——你来了必须认同我,否则不能来。

我们这个平台是既要有最顶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又要有做地推和运营的人。建立一套模型,要求所有人都“入模子”,当年可能管用,今天已经不管用了,大家都是有选择的人。因此,怎么能够让每个人在这里面都可以把自己的积极性发挥到最大,是非常难的。这是一个新型的组织问题,原来传统的部门型的组织,每个职能部门和事业部门都有自己的KPI,今天未必管用。

而且,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非常复杂的。它需要大量的跨部门协作。我们内部叫feature team(特别小组)。有些同事,除了自己本职工作外,还要参与很多个feature team。为什么要参与这样的feature team?首先是物质回报上,大家要在这里面真的获得了激励。如果参与了就白工作了,那么这个体系就没有记忆力。怎么能让每个参与者都感觉被激励,而不是被利用,这是我一年花最多时间思考的一个问题。

然后我们也在做一些其他尝试。比如3月29日那天,我们推出了滴滴的女性联盟,我和程维是第一届的联席主席。科技圈的女性坦白说还是很少。怎么帮助这些女性找到她们的诉求跟企业的连接呢?女性可能有家庭、有孩子,每天回到家是另外一个世界。她活在公司里,又要跟你一起打拼,这其实是非常难的。

而且我讨论的不是女性的问题,我讨论的是少数派的问题。在科技企业女性相对来讲还是少数派。

对于在工作的女性,她马上要生小孩或者小孩还很小,每个星期可以有一天在家里工作。我们鼓励她这一天不用在办公室,也不用担心大家都在你不在,会感觉不好。我们也希望你可以把家人带到办公室,每一个月有一天的“家庭日”,让你的家人可以感觉你在做一份荣耀的工作。

我们会给未来的女性领导者找“导师”。我自己就是两个同学的“导师”。按照我们的“影子计划”,她们可以跟着我一整天,陪我开会、讨论工作。我们也会给她们找心理学家、高管培训师、冥想师。

我们现在每次开会之前,大家都会做一分钟的冥想,找到内心的inner peace(平静)。我们在做各种尝试让这些女性感受到,这就是我想待的地方。

帮助女性只是开始,马上我们要做国际化,对于那些不讲中文的人,怎么能让他们感觉是跟这个公司连接在一起的呢?对于那些从传统行业进来的人,怎么能让他们感觉到强烈的链接,让他们感到愿意为公司打拼呢?

这是2017年我花时间比较多的地方,一个是架构上的设计,像feature team这种跨部门的设计;另一个是在公司文化上的一些举措。

这样做当然有我自己的原因。从进入到高盛的第一天,我就觉得我是少数派,华尔街里的中国人本来就少,女性就更少。这些都跟每个人的经历相关。我肯定是有这种触动的。而且我也看到周围很多的女性,有了小孩,特别大的压力,她觉得她来公司工作对不起孩子。也有很多男性,认为太太在外面工作,自己有很大压力。

所以,最核心的是要有一种包容性,对跟我们不同的人要有包容性。不管是企业也好,社会也好,应该多一点容忍度,应该多一种方式去鼓励所有跟我们不同的人,让他们也能在这个体系里发挥自己,而不是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或者生活在别人的期望值里。滴滴女性联盟的slogan叫“be great,be you”,“be you”是比“be great”还重要的。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只要热爱你做的事情,在这里都会被发现,而不需要你自己去跟人做各种寒暄,去给自己争取一个很好的职业生涯。只要你热爱你的工作,你热爱自己就够了,你可以活得很好,而且在这个岗位上能够发光。一个成功的人生除了你的社会价值以外,就是你是不是活在自己的人生定义里。你如果是一个狼性的人,你就做一个狼性的人。你如果是一个白兔的人,但你是一个聪明的白兔,也可以。

将来的竞争如此激烈,人才是最关键的,你不可能做一个模型,让所有人来靠近你的模型。必须有一个充满绿植的环境,让所有人都觉得在你这里能吸氧。所以我们不去脸谱化,说这家公司是一个狼性的公司还是一个白兔的公司。这家公司是一个适合每个人在这里生长的公司,也是一个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完成使命的公司就够了。

鼓励不同是一种趋势。我小的时候是自然卷,去学校的第一天,被门口戴红箍的人喊住。他说,你怎么烫头?我说我没有烫头。他说你必须回家开一个证明说你没有烫头。然后我回家开了一个证明,才能进学校,这是我的经历。但是今天,我女儿学校有crazy hair day(疯狂发型日),它鼓励你有不同。

总之,哪个组织能够最好地把完全不同的人吸引到一起,向一个方向走,才是最强的组织。如果说一个组织只能找一种人,那它肯定是弱的组织。

接受

今天的优酷上要播出罗辑思维最新一期的话题,讲的是“拖延症”。

刚开始,我总是想为大家找到治疗拖延症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读了越多的书,我就越发现,拖延症其实是治不好的,他带来的痛苦和人类所有的烦恼一样,本质上都是对于自己现状的不接受,是在某个一贯以为正确的坐标体系下对自己现状的否定,所以真正的解决方法不是改变它,而是接受它,然后把它作为一个前提善加利用。

比方说吧,我是个胖子,对吧,要是减肥成功了,那罗胖就没有了,我在传媒大学播音室当老师的一个同学就告诉我,胖子,你在节目里说那么多刻薄话,你要是瘦子的话,早就被人烦死了,所以,接受胖子的前提也不一定就是坏事。

我有一个朋友,他很不幸,曾经得过绝症,当然后来又死里逃生了。他在回顾那几年的生活的时候,告诉我一个完整的心理历程。

刚开始得知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无法接受。这么倒霉的事情怎么会落到我这样的好人头上呢?抓狂、否认。

紧接下来的一个阶段是极度得沮丧,甚至是折磨自己身边的人。

第三个阶段是麻木,就觉得自己没希望了,暗黑一片。

但是紧接着就是第四个阶段,接受了这件事情。把病当成身体的一个部分,甚至是自己的一个伙伴。在和这个病共同舞蹈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新的平衡,又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啦。

他后来总结说,任何不好的事情,不管是事业挫折还是感情挫折,第一件要让自己做到的事情就是控制住自己排斥它的心态。先接受,然后才能放下。

Reference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