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Emotion

ABC认知边界。

脾气与本事成反比。
松弛放松


面对别人的指责,不要轻易动怒,这既是做人的修养,也是高明的处世智慧。

拆雷之旅——提升认知,自我成长,解决问题

What

人生所有的事情之中,后悔是最可怕的。失败是一种答案,拒绝也是一种答案,但后悔却是永远得不到答案。”要是我当初……”、”如果我那样选了……”、”不知道如果走了那条路会怎样……”,你永远、永远都不会知道答案,而且这些疑问会纠缠你一辈子。
– [南非] 特雷弗·诺亚《天生有罪》

新研究:爱生气的人容易高估自己

爱生气的人,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这是一项新研究的发现。华沙大学心理学家马辛·扎延科夫斯基(Marcin Zajenkowski)和西澳大学学者吉格纳克(Gilles Gignac)很好奇,那些容易生气的人,是否会自我感觉良好,于是他们研究了生气与智商之间的关系。《Inc.》网站的一篇文章介绍了这项研究。

他们找来了520多位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让大学生们评价自己是否容易生气,以及生气的频率。接着,他们让学生们估量自己的智商,再把学生自行评估的结果与真实的智力测验结果做对比。

研究发现,从整体上来说,容易因为小事而生气的学生,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还会自认为智商高。扎延科夫斯基说:“容易生气的人,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很聪明,这多少跟他们自恋的幻想有关。”研究还发现,容易生气的人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出于焦虑,一种是因为过度自信。如果你是易怒的人,就要避免在生气的时候做重大决定。因为这时候的你,可能会因为焦虑或过度自信,做出错误的判断。

易怒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和人际关系。美国国家行为医学临床应用研究所指出,生气时人体会释放压力荷尔蒙,这会给心血管、消化和免疫系统带来负面影响。情感专家大卫·贝内特(David Bennett)认为,生气会给人带来莫名其妙的自信,当两个人吵架时,生气的一方通常会自信地咬定自己绝对是正确的,“但同样的一个人在不生气时,却不一定会这么自我感觉良好”。

新知丨坏脾气竟然有这么多好处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强调人得有个好脾气,对自己、对别人都好。可是你发现没有,很多成功人士脾气都不怎么好,像牛顿啊、贝多芬啊、乔布斯啊,经常对身边的人发脾气。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坏脾气也不全都是坏处吧?要不然,这些脾气不咋地的牛人,咋还取得这么大成就呢?

还真就被你说对了。最近,BBC刊登了英国知名科普作者扎利亚-格威特的一篇文章,严肃地为坏脾气正了名。听我给您讲完这篇文章,您就会知道,原来负面情绪并非对人完全没有好处,一些消极的情绪反而会对人的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决策水平都有促进作用。

首先,愤怒的情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创造力。阿姆斯特丹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让两组志愿者分别处在不同的情绪下,一组愤怒,一组开心,然后让他们一起做一个创造力的游戏。结果发现,愤怒的那一组得分更高,提出的原创性想法更多,重复率还不到1%。

为什么愤怒会提高人的创造力呢?科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人在愤怒的时候啊,血压会升高、心跳会加快,全身的资源都会调动起来,去解决这个问题,好让自己摆脱愤怒的状态。而这个时候呢,大脑的思考就会变得特别杂乱无章。而创造力的本质呢,就是思路之间的切换嘛,所以人在生气的时候,思维不受约束,创造力就会比较强。这应该就是许多旷世奇才脾气火爆的原因。

其次,作者说,脾气坏的人更健康、更长寿。因为坏脾气恰恰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情绪发泄出来了,你身体的各项指标包括血压、心跳,就都会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样,健康就不会受到损害了。有一个科学家团队对600多名心血管患者进行过跟踪调查,发现发怒并不会导致发病,反而是刻意压抑愤怒,故意培养好脾气的人,发病的几率会大幅上升。

再有,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坏脾气的人,所以会理所应当地认为,坏脾气的人在道德水平上应该也不怎么样。但是,作者说,有负面情绪的人公平意识更强,也更无私。这是怎么发现的呢?科学家们同样,对两组志愿者做了一个实验,一组开心,一组愤怒。这次是让他们玩著名的“最后通牒游戏”。规则很简单:两个人共有一笔钱,一个人出价,提出分给对方多少。如果对方同意,那就分钱;如果对方不同意,两个人就都拿不到钱。这个实验的结果发现,心情好的那组志愿者给自己留的钱更多,也就是更容易利用自己的主动地位来谋私利;愤怒的那一组呢,就不一样了,他们提出的方案更公平。

最后,文章还给了一个坏脾气的好处,那就是更警觉,更懂得未雨绸缪。科学家们发现,相比之下,心情好的人更容易上当,即使是没证实的消息,他们也更容易相信。但是坏脾气的人风险意识就很强。因为自古以来,负面情绪就是帮助我们识别危险,从而采取防御措施的。而快乐呢,就会让人松懈,危险自然就趁虚而入了。你看,我们总把“没头脑”和“不高兴”放在一起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容易不高兴的人,确实头脑会更加灵活缜密一点。

当然啊,最后我们还是要强调一下,这个坏脾气强调的是有不开心就发泄出来,不要憋在心里,而不是乱发脾气。所以,发脾气一定要有个度,到了没法控制发脾气的时间、地点的程度那可不行。在自己可控范围内的情绪就是有益的情绪。物极必反的道理大家都懂。所以说,别压抑自己,适当地发些脾气,对自己还是有好处的。

本文源自:BBC精选(世事难料,坏脾气好处多)

情绪不好就想吃,吃完情绪更差?该跳出这个怪圈了

今天,我们来解决一类问题:

很多人情绪不好就吃东西,吃完东西情绪更差,怎样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不一样,有的人情绪不好会表现为买买买,有的人会选择疯狂打游戏。但其实本质都是在两个极端游荡:一端是过度自我放纵,另一端是过度自责。

一旦人长期处在这种“放纵-自责循环”中,情绪背后的问题其实并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让情绪更容易崩溃。到底怎么办呢?

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今天我们就以吃和坏情绪之间的循环为例,试着给你一套解决方案。

  1.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情绪不好时吃东西确实有用。因为吃东西会刺激神经元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感到满足、愉悦和安全感。所以很多人会用大吃一顿来庆祝,增强快乐的感觉。如果是和朋友一起吃饭,谈话还兼具了陪伴、减压的作用,更容易产生愉悦感。

  2. 但问题是,当一个人长期用吃东西解决情绪问题,很可能发展成“情绪化饮食”,也就是陷入“放纵-自责循环”。为啥呢?这是因为吃东西带来的积极情绪,只能短暂替换坏情绪,原来导致情绪不好的因素并没有消失。而且,过度饮食还会让你感到后悔,带来了新的烦恼。

  3. 想要分辨情绪化饮食和正常饮食,主要看是否有这三种典型的表现:①在没有饥饿的感觉,或者明明已经吃饱时,心里仍然感到不满足,还要继续吃东西;②对某种特定的食物感到热切的渴望,频繁、大量地吃这种食物;③在经历压力事件的过程中或者之后吃东西。

  4. 具体来说,应该怎样摆脱情绪化饮食呢?给你几个实用的方法。

方法一:给情绪贴标签,练习感受情绪。如果想停止情绪化进食,首先必须承认自己的感受。比如,当你心情不好时,不要笼统地说“我感觉不爽”,而是明确指出究竟是哪种情绪,可能是焦虑、愤怒等。通过这种方式,去理解并且接纳情绪,当你了解自己的内在感受更多,你就能更好地与它们相处。

  1. 方法二:对自己多些宽容。当人因为情绪原因进食,事后很容易感到内疚。如果这时候继续否认自己,只会导致更高的压力和抑郁,可能让自己再次转向进食,获取好的感受。所以,你首先要做的是不要过分责怪自己,这能防止你陷入“负面情绪-进食-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

  2. 方法三:放慢吃饭的速度。研究表明,我们只有在吃完东西大概20分钟后,才能有饱腹感,因为大脑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胃部饱腹感的反馈。如果我们能放慢吃饭的速度,就能观察到自己生理上的饥饿程度,从而阻止暴饮暴食的行为。

  3. 方法四:识别情绪的触发器。大多数情绪化进食都有特定的诱因,比如当在看电影时、工作回到家后,会更渴望吃东西。你可以有意识地写下引发情绪化进食的场景,下次当你处于这些场景时,就能提醒自己,防止无节制的进食。

  4. 最后,再教你一个简单缓和情绪的方法:如果觉察自己正绷着一张脸,试着微笑一下,这个动作能瓦解掉当下很多的负面情绪。如果发觉自己身体僵硬,进入了备战状态,不妨提醒自己多做几次深呼吸,也能达到缓和情绪的效果。

以上的部分见解,来自《驾驭情绪的力量》,书中不仅为你详细解释了饮食和情绪的关系,还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正念疗法”,教你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冲动。

让我们对这本书的作者珍妮弗·泰兹,出版方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译者徐卓和张婍,说一声感谢!

最后,与你分享金句,欢迎你收藏并转发:

每个自卑者都是潜力股丨新说

一说自卑,我们经常想到的就是敏感、悲观、内向这类特点。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尽量避免自卑的人格。但是最近有本新书,叫《这样和世界相处》,里边有一篇文章说到,每个自卑者都是一支潜力股。为什么这种不被大家看好的心理有着逆袭的可能呢?我来给您说说。

首先,自卑感不等于自卑情结。自卑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存在的一种复杂情感,可能我们遇到某些不擅长、不熟悉的事情时,这种感觉会比较明显。但是做自己拿手的事情时候,这种感觉就不存在了。那就不能说明我们是一个自卑性格的人。但是自卑情结不一样,它是一种过度、过分的自卑感,这种情况就属于心理疾病。但是生活中,只有20%的人是真正的自卑情结,需要进行心理疏导。所以我们平时说的自卑,很多情况下是第一种自卑感,是可以被改造利用的。

那自卑感该怎么利用呢?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动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努力,追求成功,缓解自卑带来的痛苦,这被心理学家叫做“补偿”。比如说年底考核部门同事都是A,只有自己是C。这种落差就会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觉得很尴尬。那我们可以在工作中反思、改正自己,努力在下次考核中进步到A。还比如自己的男神说喜欢苗条的女生,但自己的身材还达不到,就会有压力。我们可以去督促自己减肥、节食、健身,塑造完美身材。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我们不满足的现状,达到想要的结果。

自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自卑者通常更容易听取他人的意见。因为这样的人认为自己还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面对比自己牛的人,更愿意去学习。比如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不好,就更留意关于如何高效表达的技巧;一个人的外表不好,就更愿意学习时尚搭配,这样进步空间就很大。

前边我们说自卑感能促进我们进步,那为什么大家还是不想拥有自卑的性格呢?因为如果没有正确面对自卑感,就会跑偏,跑偏的两个方向主要是过度补偿和退缩反应。

先说过度补偿,是过了头的补偿行为。我们说补偿行为会让我们弥补自己的不足,实现成功。但是过度补偿呢,其实是掩盖了真实的自卑心理,不是正视了自己的问题去改正,而是想从别的方面来证明自己。比如说游戏上瘾的人,很多是因为学习或者工作不顺利,就到虚拟世界中打怪、通关、升级、获得称号和奖励,来寻找现实生活里找不到的满足感。

再说退缩反应,就是发现了自己的短处,但是不去面对现实。比如有人每次考英语四六级都是裸考,总是考不过,但是下次考试还是不准备。几次失败后得出了自己根本不擅长学英语的结论。这种退缩反应就是在继续否定自我,认为自己就是笨,就是没有能力、没有天分。这样就容易让自卑感转化成自卑情结。

说了这两种跑偏的方向,那怎样纠正呢?一方面,要正视自己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去锻炼自己缺乏的能力,听取别人的建议,而不是去掩盖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学会纵向比较,不跟别人比,跟过去的自己比,关注自己的进步。要是找不到正确的参照物,也容易让自己产生挫败感。

总之,如果能正确处理自卑感,那自卑感就像一块跳板,让我们在积蓄力量、调整方向后,跳得更高,实现逆袭。

本文源自:《这样和世界相处》|得到音频“这样和世界相处”

新研究:“怀旧”是一种不快乐的情绪

跟悲伤、焦虑比起来,“怀旧”通常给人的感觉并不负面,有时甚至能给人带来温暖亲切的感受。但是有心理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怀旧”的本质依然是一种不快乐的情绪。《好奇心日报》介绍了这项研究。

这项研究发表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南加州大学大卫·纽曼(David Newman)博士和他的团队发现,之前关于怀旧的研究,大多通过“让参加者回忆一段过去”来唤起怀旧情绪,这种方式能得到的回忆一般比较正面,并不能完全解释怀旧这种情绪的成因。所以,他所在的研究小组选取了另一个角度,对两百多名在校学生进行为期14天的连续跟踪,记录他们每天的人际交往、学习情况以及其他任何可能引发怀旧的事件。

研究的结果是,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怀旧”,不论是诱发因素还是情绪本身,都比之前那些研究发现的结果要消极。人们在遇到负面经历的时候,更容易产生怀旧之情,而它又反过来让人更加沮丧和孤独。也就是说,现状不如意更容易让人产生怀旧情绪,在怀旧之后会更加不快乐。

如果怀旧是一种负面情绪,那为什么商家的营销活动经常以“怀旧”为卖点呢?2014年发表在《消费者研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指出,人们陷入怀旧情绪,回想起过去的记忆时,相对来说会不那么在乎钱,当然也包括在购物中花钱。所以说,你在广告或商场中隔三岔五看到的复古怀旧宣传,其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

此外,神经科学界的研究表示,怀旧并不是年长者的专利,其实人类从7岁开始,就已经懂得“回忆”开心的往事了。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年轻人也同样欢迎商家的“怀旧”主题营销手段。

以上就是一项关于“怀旧”情绪的新研究,“怀旧”的本质是一种不快乐的情绪,当人们陷入“怀旧”之情时,更容易在购物中掏钱。

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经常自怨自艾的人,没有多少是真正在悔恨错误自我反省,而是将遭遇种种不幸的原因归于他人归于环境。——王小波

什么叫抑郁?抑郁,也许就是当你能清醒地认识到生活真相的时候,你产生的那种情绪。
那什么叫正常呢?就是用各种方法掩盖了真相,能用欺骗自己的方法在生活中往前走的人啊。

朋友圈是一本自传,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情商,但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层次和趣味。
深以为然。你的朋友圈,就是你最好的标签。

一个人的格局,就看他因为什么事生气

将军赶路,不打小鬼。

情绪的本质是什么呢?

巴蕾特说,情绪其实就是大脑对身体反应的解释。研究显示,大脑中60%~80%的能量都是用来做预测的,然后大脑会根据这些预测,向身体各个部分分配能量,维持你的生存。但其中很多预测我们是意识不到的,我们能意识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感受,也就是情绪。拿脸红来说,你开车时,前面有个车乱开,你脸就红了,这时候,脸红就说明你生气了。所以情绪其实是由三种原料构成的,分别是身体能量、当下的情境,以及大脑基于过往经验所做的预测。而管理情绪,就要从这三种原料入手。

稳定情绪的第一个办法,就是照顾好身体,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这样大脑在分配能量的时候,因为能量不足而产生负面感受的几率就会更低。饥饿、疲劳或者生病,也能让人有负面情绪,所以,身体好,情绪会更好,是有道理的。

第二个方法就是通过改变环境来调整情绪,比如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或者出门散个步,都会有效果。

最后一种方法,就是改变过往的经验,当然这也是最难的。你可能有过这种体验,突然就觉得自己很差、大家都讨厌自己,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巴蕾特把这种情况叫做“情绪流感”(emotion flu)。前面说了,情绪就是大脑赋予你身体当下感受的解释。如果你把这种莫名其妙的消极感受,单纯地看作是一种生理上的问题去处理,就能更快速有效地消解负面情绪。你可以把情绪流感当成真的感冒来看待,做一些会让你的感受变好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你就改变了大脑处理这种状况的经验,以前是很难过地承受,现在是可以积极地处理、消解。

新研究:负面情绪对大脑有什么影响

平时我们难免会心情不好,有一些负面情绪。BBC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介绍说,负面情绪可不只是影响心情这么简单,科学家研究发现,负面情绪甚至能影响大脑活动和我们的想法。公众号“取经号JTW”翻译了这篇文章。

首先,负面情绪会减弱人们的同理心。日内瓦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个实验,他们给参与者观看了一些影片,这些影片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然后通过扫描参与者的大脑,看看他们是否会在感知到他人痛苦时产生同理心。结果表明,观看负面影片的人,看到别人受苦时,大脑中与疼痛相关的区域活跃度比较低,而这些区域通常在我们自身感受到疼痛或者看到别人经历痛苦时比较活跃。也就是说,负面情绪能抑制我们对他人痛苦的感知。

研究人员在另一个研究中发现,当研究对象看完一条负能量的短片后,他们很有可能将一个面无表情的人看作是愁眉苦脸的。这个结果有很明显的现实意义,比如,如果某个公司的老板经历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没准就是看了个充满负能量的电影,就有可能很难察觉员工的痛苦,并且用更消极的眼光看待员工。这说明,当我们心情糟糕时,更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

为什么人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同理心会降低呢?这很可能跟“同理抑制”有关。日内瓦大学的研究人员解释说,当看到不好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时,人们一样会不知所措,这时候人就产生了自我保护欲,避免自己被消极情绪压垮。

所以,研究人员建议,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想一下这种负面情绪对自己的朋友会有什么影响。此外就是明智地分配时间在一些特别“丧”的书和电影上,因为如果你心情不好时看了这样的书和电影,你对别人的悲惨遭遇就不会那么感同身受了。

新研究:大脑是如何应对压力的

面对一些关键抉择时,人们会感到压力和焦虑,在这种压力下,我们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差呢?国外媒体Undark网站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大脑是如何应对压力的。科学传播组织“神经现实”翻译了这篇文章。

尼尔·加勒特(Neil Garrett)是普林斯顿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家,他通过实验去研究,人们运用信息的能力是如何随着压力而变化的。实验研究了消防员,他们的工作状态起伏不定,有时很轻松,有时要处理许多危及生命的事件。加勒特和团队,要求消防员去估测自己生活中可能遭遇到40种负面事件的概率,比如车祸或信用卡诈骗。然后,研究团队会告知好消息:他们经历这些事件的几率比想象的要低;或者是坏消息,这个几率事实上会更高。然后,研究团队要求消防员重新给出估计的概率。

研究人员发现,当消防员处于压力之下,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信息,尤其是坏消息。他们对任何坏消息都会高度警惕,即使这些消息与他们的工作无关,在压力状态下,他们的信念也会发生改变。

而且,压力可以迅速在个体间传递。大脑的设计让我们能够快速将情绪传递给彼此,因为情绪经常包含重要的信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情绪教授温迪·贝瑞·门德斯(Wendy Berry Mendes)和她的同事发现,有社交压力的母亲抱起婴儿时,母亲剧烈跳动的心脏会给婴儿传递遇到危险的信号,于是这名婴儿的心率也会上升,将会避免与陌生人进行交流。

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内容、感受到的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有研究表明,如果你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积极的内容,你就更有可能上传同类内容;如果你看到消极的抱怨,你可能也会传递更多负面的内容。因此,在恐怖袭击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往往会出现集体恐慌,“压力被触发,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人们会很轻易地吸收那些具有警示性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会夸大了真实的危险。

好消息是,积极的情绪也可以感染别人,而且还能促使人们采取行动寻求解决方案。

如果你身边有个愤怒的年轻人,请把这张书单转给他


原创: 「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 今天

今天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

如果你身边有个年轻人,总是愤世嫉俗、郁郁寡欢,怎么样才能帮到他?

这个年轻人,可能是你的员工,你的后辈,你的孩子……你想要好好和他沟通,却又发现有代沟、说不明白。

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你可以把这张书单转给你身边那个年轻人。

四本文学名著,让他看清世界的真实面貌,少走些弯路。

一、天大的困难,也能熬过去


少年维特的烦恼

  1. 你一定听过这书的书名,但不一定读过。标题中维特烦的是啥?就是大多数年轻人都有过的烦恼:求而不得的爱情。主人公维特,因为无法接受爱情失败而选择了轻生。人在年轻的时候,很容易会被爱情和得不到爱情所打倒。

  2. 这本小说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很多人有和维特同样的经历,读时能让人产生很强的代入感,感到惆怅不已。不过,人在成熟之后就会明白:维特的悲剧,很大程度是自己选择的,并非不可避免。

  3. 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来说,爱情受挫可能是天大的事情,但过来人都明白:理性看待这些事情,并没有那么难。退一万步讲,即使维特真和心爱的绿蒂结了婚,能否幸福也是个大问号。爱情是件重要的事,但不是天大的事,至少不会比生命更重要。

  4. 与夭折的爱情一样,人生还会有许多其他困难。也许当下让人觉得战胜不了,其实最终都能战胜。年轻人需要的,是充分的时间和足够深刻的思考,上一辈没有必要给予过多的建议和教导。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自己走出了维特的烦恼,这就是成长的过程。

更多跨越挫折的领悟,推荐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电子书。

二、付出所有努力,也不一定能成功


红与黑

  1. 这本书谈的,是年轻人最关心的话题——“逆袭”,也就是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红”是军服的颜色,“黑”是教士僧袍的颜色,这两条路,都是当时法国平民晋升的道路。书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位来自外省、拼命想要逆袭的普通青年,正是今日许多年轻人的缩影。

  2. 为什么说于连代表了大多数人?因为他跟所有人一样,既有闪光之处,也有很多不完美。他会为成功付出所有努力,但也为了向上爬不择手段,最终机关算尽,遗憾以悲剧收场。年轻人,一定会对这种起落无常的经历感同身受。

  3. 其实努力逆袭这件事,它一直在发生,却一直不容易。许多年轻人想得太简单,觉得努力了一定会有收获,还觉得社会必须像抽签一样,给所有人平等的机会,稍有不顺就怨天尤人。这种错误的理想主义,只会让人离真正的成功越来越远。

  4. 一个成熟的奋斗者会明白:逆袭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即使付出所有的努力,也不一定能成功,但这不意味着不需要努力。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做的是在不迷失自我、坚持尊严体面的前提下,去付出最大的努力。这样,成功了固然好,失败了也对得起自己。

更多关于逆袭奋斗的思考,推荐阅读《红与黑》。

三、即使成功,也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

  1. 年轻人很喜欢的另一个简单思维是:认为拥有了金钱权力这样外在的成功,就拥有了一切,特别喜欢说“如果”:“如果我赚了大钱,就能……”。本书主人公盖茨比就是这样,认为自己是因为贫穷才被女友抛弃,这才有了后来不择手段谋取财富的故事。

  2. 真实世界里,获得外在成功和达成自己追求的目标,很可能不是一回事。年轻人在开始奋斗之前,就应该对这种落差有心理准备。虽然盖茨比想方设法获得了大量财富,但金钱没能让他获得黛西的承认,也没能让他真正进入另一个世界,获得他人的尊重。

  3. 这本书了不起的地方在于,虽然讲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却说出了全世界的共性:经济上的逆袭相对容易,而真正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则很难。即使获得了成功,结果也不一定是你真正想要的。成功不是奋斗的终结,而是新一轮奋斗的开始。

  4. 现实生活中,像盖茨比那样爬到云端又跌落的人比比皆是。明白这一点并不是悲观,而是让人树立起对世界的正确态度:要先承认现实,再看看这个既有大环境中,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更好。

更多关于现实世界的思考,推荐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四、无论如何,都要跟这个世界和解


麦田里的守望者

  1. 叛逆是每个年轻人都经历过的主题,人在年轻的时候,故意把自己跟现实世界对立起来,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主人公霍尔顿就是这样的代表,他对世俗成功没有兴趣,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不过,这些虚无缥缈的梦想究竟要怎么实现,很多年轻人心里也没谱。

DeepCreator:是否还记得大学时代的“KangTian”、“RenChuang”、“ZhuXuanLv”

  1. 说起这本书,大家都会想到它说的是叛逆,但你可能没注意到一个细节:霍尔顿最终还是跟世界和解了。在结尾,霍尔顿拒绝了妹妹出走的建议,还带她去公园玩,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已经长大了,开始用大人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2. 年轻人是在什么时候真正成长的?就是面对现实,发现自己没有想象中那样强大的时候。原本的豪情壮志,一旦遇到挫折就无影无踪了。霍尔顿跟同学打架、被敲诈、面对妹妹的请求时,都因为胆怯而放弃了原本的想法。许多年轻人在阅读时会嘲笑霍尔顿怯懦,殊不知这正是所有人真实的缩影。

  3.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学会为人处世之道,与世界和解,这是成长最终的归宿。等到年华逝去,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叛逆时期,谁都会对过去的自己会心一笑,对成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更多成长过程中的叛逆与和解,推荐阅读《麦田的守望者》。

方法:调节情绪的4个关键技巧

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时候人们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所以,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很有必要。在《高情商是练出来的:美国大学里的高情商训练课》这本书里,心理医生谢里·范·狄克结合自己的实践,介绍了调节情绪的四个关键技巧。得到“每天听本书”栏目解读了这本书。

我们先了解一下情绪。

情绪分为两种,

一种是原生情绪,指的是一个人在事情发生之后的本能反应;

还有一种是衍生情绪,指的是人们对原生情绪加工之后的感受。比如,有个人在路上开车,有一辆车从边上飞快地超了过去。一开始这个人的情绪可能是害怕,但当他觉得对方肯定是故意超速的时候,害怕的情绪就变成了愤怒。这时候他可能会加速追上去,结果导致追尾。这个例子里,害怕是原生情绪,愤怒是衍生情绪。

衍生情绪是导致人们做出不合理行为的诱因。所以,调节情绪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衍生情绪。

怎么提高自己调节情绪的能力呢?文章介绍了四个技巧。

第一,训练自我关注能力。要专注当下,尽量不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做主观评判,以免引发负面的衍生情绪。书里说,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形象化,在这些想法没有影响你之前,想象它们正在用某种方式离你远去。

第二,不加评判地观察自己,用应对思想抵抗自己的消极能量。人在生气的时候,最容易质疑自己或者周围的人。这时候要做到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举个例子,假设你弄丢了一块很贵重的手表,正确的做法不是抱怨自己很粗心,而是要用类似“人难免会犯错、人无完人”的应对思想安慰自己。

第三,学会平衡思考。懂得平衡思考的人会优先考虑自己的长远目标,做出最有效的决定。比如,有个人工作很忙,但领导又给了他一个新任务,他觉得很委屈。这时候他并没有表现不满,而是冷静之后再和领导沟通。因为他知道和领导发火只会对自己不利。这就是一种平衡思考。书里建议,当你做不到平衡思考时,可以想一下如果是朋友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劝他。

第四,学会处理情绪危机。你可以从别人的角度出发,给自己写封信,说说自己在处理情绪方面最近做错了哪些事,鼓励自己做出改变。其次,你可以想办法转移注意力,想一下做什么能让自己高兴一些。最后,你还要制定一个危机应对方案,内容包括:是什么引起你的情绪危机,陷入情绪危机时你有什么表现,为了转移注意力你可以做什么事情等等。

情绪危机容易让人失控,就是因为人们很少提前制定应对方案,这意味着只能用过去那些不管用的方法来应对。

罗胖60秒:唯一有价值的负面情绪

  1. 最近,我们公司的一位投资人过来聊天,亲切地慰问我们说:“你们经营公司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助啊?”

我开玩笑说,有一项巨大的困难,但是怕你帮不了。他问是啥?我说,我们能力不足。这句话本身当然是开玩笑,但也是我们真实的创业心态。

  1. 遇到任何问题,如果总能找到自己之外的原因,不管是有人捣乱、有人无能、天公不作美、命运不给力,不管找到的外在原因是什么,本质上都是在卸下自己的责任,最后的结果你懂的。

  2. 当然,我们也不是什么都得正能量。在我看来,唯一可以允许存在的负面情绪就是“瞧不起人”。

为啥?因为这是唯一既不伤害别人,也在不断给自己加重责任的负面情绪。

  1. 不是有一句话说得好嘛,“你不能把世界让给你瞧不起的人”。如果非要有的话,那就保留这种负面情绪好了。

一、情绪是怎样产生的?

《情绪是什么》

  1. 情绪不等于感受。脑科学家已经可以用科学方法,对情绪进行测量,而感受只能用语言来描述。所以,从观念上区分情绪和感受,对于管理情绪来说,是重要的突破。

  2. 情绪不分好坏。我们常把情绪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但脑科学家的区分方式是:回避和趋近,它们才是用客观方式来形容情绪运行机制的两极。愤怒、内疚、羞愧等,都暗示着我们在抵御、逃避某些事物;快乐、共情,都暗示着我们倾向于拥抱某种事物。

  3. 情绪和理性并非对立关系。情绪非但不是阻碍我们理性思考的绊脚石,反而还有正向的作用。比如,每当面对一种情景时,我们的身体会自动记录下当时所产生的情绪。这样下一次遇到相同的情景时,就能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所谓“一年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这个意思。

更多关于情绪的脑科学常识,推荐观看《情绪是什么》。

二、如何控制身体,来改变情绪?

《具身认知》

  1. 具身认知是心理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它的主要观点是:身体和大脑的关系是相互的,我们可以利用身体来影响,甚至创造心智。

  2. 身体为啥能够影响大脑呢?其实是因为大脑很多时候,不能准确区分信息的真相,当我们把一些“错误信息”传递给大脑时,它就会信以为真。

  3. 根据具身认知的原理,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身体的温度,来影响心理感受。我们常说的“空虚寂寞冷”,就印证了身体和心理感受相通的关系。如果身体感觉到“冷”,心理就很可能感觉到“空虚寂寞”;身体感到温暖,心理也会感觉到被人接纳。

  4. 这也启示我们:如果感觉孤独了,不妨去晒晒太阳,或者喝一杯热茶,温暖的身体会让我们产生被人爱护的感觉。

  5. 身体的动作、姿势也能对情绪造成影响。比如,抬头挺胸,这样的身体姿势会向大脑传递一个信号—— “我挺厉害的”。这不是在吹牛,研究发现,1分钟的身体扩展,就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比赛胜利时的兴奋和自信。

更多身体对情绪的影响,推荐观看《具身认知》。

三、如何应对情绪创伤?

《情绪急救》

  1. 虽然情绪难以控制,但我们可以掌握一些情绪急救方法,进行适当的缓解。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六种常见的负面情绪:拒绝、孤独、丧失、内疚、失败和自卑。

  2. 我们以其中之一——“自卑”为例。研究估计,人们每天约有两小时会感觉轻微的内疚,在某些情况下,内疚感会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能有效走出自卑创伤,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3. 作者介绍了两种内疚治疗方案。第一种是真诚的道歉。首先,要对发生的事情,表示遗憾,肯定对方的感受;其次,明确表明“对不起”,最后,请求原谅。如果用“不就是一点小事吗,有什么了不起”或者“我都说了我错了”这样的话,敷衍了事,反而适得其反。

  4. 自我原谅,是第一种方法的延续。有时候我们想道歉,但是无法联系上道歉的对方,那怎么办?忘记它。自我原谅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个决定,让自己意识到自我谴责已经足够,过度的内疚于事无补,只会加深自己的罪恶感。

其他五种负面情绪的具体急救方案,推荐观看《情绪急救》。

四、如何把坏情绪变为健康的想法?

《拆除你的情绪地雷》

  1. 首要原则是: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都应该将评价停留在事情本身,不要随意“贴标签”。例如某次工作没有完成好,一旦你有“这个我都完成不好,我太蠢了”的想法,就会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烦恼中。因为生活中除了工作,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不能用这一件事否定整个自己。

  2. 其次,在行动上,提前演练最差的结果。当你已经经历过最坏的结果,也就不会再害怕失败,敢于放手去做。作者就曾经让一个害怕面试的患者,在一个月内参加了20次面试,让他知道,即便是被拒绝,也没什么大不了。并且他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最终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3. 强化技巧,也是一个很有效的行动方法,特别是治疗拖延症。当这件事你非做不可,但又有畏难情绪时,强迫自己在进行更有趣的活动前完成,比如阅读、聊天、看电影等。还可以设立惩罚机制,一旦违反规定,就要做家务或者给家人交纳罚款。

更多的情绪修炼技巧,推荐观看《拆除你的情绪地雷》。

Why

罗胖60秒:为什么有人会抱怨?

  1. 据说,著名的华人设计师包益民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纽约这个城市好不好,取决于你有没有钱。

  2. 这句大实话背后的意思很扎心。但它确实在提醒我们一件事,就是: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评价,其实不取决于它本身是什么样,而是我们有没有资源和它匹配,有没有能力享受它的好处。

  3. 所以我经常说,千万不要说这不好那不好,千万不要公开抱怨什么。这不是说:你要当老好先生、留口德,或者是胆小、怕得罪人,而是:只要你说什么不好,那马上就暴露了一件事,就是你没有能力享受它的好处。

越是公开抱怨,就越是公开宣扬自己的缺陷。

  1. 那更近一步地说,抱怨还暴露了另外一件事,就是:你压根没有改善自己的能力、弥补这些缺陷的愿望。

我们还是拿纽约举例,你想,一个现在没钱、但是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他也是不会动不动就说纽约不好的嘛。

情绪:为什么我们会感到无聊

现在的生活选择已经非常丰富了,但人们有时还是会觉得无聊。美国有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成年人在十天之内至少会有一次无聊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赫什马特(Shahram Heshmat)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归结了造成无聊感的3个原因。好奇心日报编译了这篇文章。

第一,任何可预测和重复的体验,都会让人觉得无聊。文章说,重复会降低我们对自己正在做的事的兴趣,尤其是细节上的兴趣。大人的好奇心通常要比孩子少,是因为当人们通过经历获得知识以后,就开始依赖已经知道的知识,之后遇到的事情即使跟已知的有一些差别,人们也不再会去深究了。

第二,注意力流失。感到无聊和你的注意力有关,当你不能集中精力去做某件事时,就会很难对它产生兴趣。有注意力缺陷的人,通常也会更容易觉得无聊。如今,各类网络产品都想尽办法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我们在这些产品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但在一件事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却在不断下降。英国金融机构 Skipton Building Society 就在调查中发现,人们的注意力平均 14 分钟就会转移一次。

第三,被困住的感觉,构成了部分无聊。当人们感到被困住,自己的意志不能被执行时,就会产生无聊。赫什马特教授说,青春期是无聊的高峰期,主要原因是这时候的青少年开始有了自我意志,但他们对自己想做的事却没有太多的控制权

为什么南北方人性格不同?

大家都有这样的印象,江南女子温柔细腻,东北姑娘豪爽大方,为什么差异这么大呢?最近,有本新书《异类》提了个观点,它说,地理环境决定性格,不同地方的人,性格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地理环境不同。

比如,南方多雨,很适合种水稻,但种水稻的工序超级复杂,不仅要精心修筑灌溉工程,还要掌握复杂的插秧技术,甚至连泥土的软硬都要很准确,这渐渐造就了南方人细腻的性格。而北方呢,降雨少,适合种小麦,小麦是抗旱作物,工序很简单,撒上种子,水都不用怎么浇,就能丰收,所以,时间久了,北方人就不拘小节,渐渐形成了粗犷豪迈的性格。

再比如,为什么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大多很彪悍,而中原的百姓很平和呢?这是因为牧民生活在草原上,四处游牧为生,所以没有固定的村落,一旦你和别人有争执,必须马上解决,不然这个人可能再也找不到了,所以游牧民族性子很急、很不好惹。中原地区就不一样了,这里平原多,大家都种地,围绕田地形成了村子,你想找谁随时找得到,即便出了争端,也可以心态平和、从长计议。

你看,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多样的性格。环境对人类进化的影响,还真是深到骨子里。

新书:消极情绪有什么好处

一般来说,人们都会避免消极情绪,因为如果你不够乐观开朗,其他人就会觉得你是一个负能量的人。但是,没有哪种情绪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每一种心理状态都很重要,包括消极情绪。比如,在招募特种兵时,最难的一个项目是长跑。在这个项目中,士兵要在缺少睡眠和忍饥挨饿的状态下,从早上开始全副武装地跑步,关键在于,没人知道终点在哪,可能只要跑几百米,也可能是几十公里。通过这种目标模糊的测试,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被试者的潜在性格特质。通过测试的特种兵,展示的就是应对消极情绪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学家把这种特质叫做“痛苦耐受力”,有这种能力的人,不会因为愤怒、愧疚、无聊等负面情绪很糟糕就回避它们。他们选择忍受这些情绪带来的不舒适的感觉,甚至从中汲取力量。

在《消极情绪的力量》这本书里,作者托德·卡什丹和罗伯特·比斯瓦斯–迪纳分析了愤怒、尴尬、愧疚三种消极情绪给人带来的力量。

首先是愤怒。愤怒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有研究表明,只有10%的情况下,愤怒会引发暴力事件。这说明人们愤怒并不是要侵犯别人。愤怒一般来自于不公正的待遇,或者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阻碍。也就是说,当你的个人权利受到侵犯时,愤怒产生了,并且促使你挺身而出,保护你在乎的东西。而且,愤怒在一些场合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研究表明,愤怒可以增进乐观性、创造力和表现力,对主导谈话和应对变化也有帮助。

其次是愧疚感。根据《美国传统词典》的定义,愧疚感指的是“为自己做了不该做的错事而感到悔恨和自责”。因此,愧疚其实能让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变得更好。有愧疚感的人不会隐瞒自己的错误,因为他们已经准备好挽回自己造成的损害,并且保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最后是焦虑。很多人都希望避免焦虑,但是,如果你的焦虑感很少,说明你所处的环境很无聊,缺乏刺激因素,这会让你的大脑进入休眠模式,整个人也会变迟钝。因此,很多职业作家、效率专家和商业领袖,都建议人们要保持适当的焦虑感,这样既能提供动力,又能避免长期压力。对团队也是一样,成员的性格最好多样化一些,至少要有一个容易焦虑的人,这样的团队才更容易成功。

方法:压力过大时怎么办?

彼得·道格特(Pete Docter)是著名动画片导演。你可能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你一定看过或至少听过他的电影,比如《头脑特工队》《飞屋环游记》《怪兽电力公司》《怪物大学》。

制作动画电影的过程并不是一直都顺风顺水,经常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各种各样的失败。《飞屋环游记》最初的灵感,就来自于道格特对压力的反应。他想象出一个漂浮在空中的城堡,自己可以一个人待在那里,远离尘世。道格特说:“这世界有时会让我不知所措,我常常想要逃避,或身在一座热带孤岛,或者独自一个人徒步穿越美国。”

他还经常因为制作电影过程中的不顺利而自责。道格特回忆说,在制作《怪兽电力公司》的过程中,“我一直把电影的失败归咎于自己。我觉得这些漏洞都出在我身上,如果我能够变成一名更称职的导演,这些失误就可以避免了。”

和很多人一样,压力会让他不知所措,“如果压力过大,我要么会变得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么整个人僵在那儿。”

最终,道格特能够持续前行,是因为他学习到了一个应对巨大压力的技巧。这个技巧是,

把真正出问题的地方一个一个写下来,每一次当他把这些之前觉得会把自己逼入绝境的问题全部列下来时,他会发现,这些问题大部分都可以归纳为两到三类问题,可以一一对应来解决。这么一来,问题也就没有那么可怕了。因此,列一张问题清单,要比毫无逻辑地瞎想“什么都不对”好得多。

另外一个方法是,他会不断告诉自己和自己的团队,

失败是过程的一部分,而且是有益的一部分,要学会接受它,虽然失败的感觉并不好受。

道格特说:“生活不该是顺风顺水的。我们应该相互鼓舞,尝试新的东西。

阻塞现象:为什么压力会让人发挥失常

每个人都免不了会遇到发挥失常的情况,明明事前准备得很好,但压力让你表现得比平时还糟糕,或者发挥不出来自己的潜能。《高效抗压行动法》这本书认为,发挥失常是一种由压力导致的“阻塞现象”。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压力管理专家亨德利·韦辛格和绩效培训师保利-弗雷,他们跟踪调研了12000多人,包括世界500强的高管、美国海豹突击队员、奥运会运动员等,并且研究了这些人的压力,以及面对压力的做法。“阻塞现象”就是他们调研之后得出的结论。

作者说,导致“阻塞现象”的一个常见原因是,压力让你的记忆系统功能紊乱了,你要么忘记了关键的信息,要么没办法完成一个本来很熟悉的动作。比如,你在上台表演之前,台词背了无数遍,结果演的时候还是说错了;或者你考试之前准备得很好,但刚开始考,数学公式就忘了。

研究显示,这种现象其实跟人的两种记忆类型有关,一种是工作记忆,另一种是程序记忆。工作记忆主要帮你进行判断、分析数据,或者是帮你回忆关键信息,一般负责的都是需要思考的任务。而程序记忆负责的是那些你已经熟练掌握的事情,比如,司机发动汽车就是这样的事情。在程序记忆的帮助下,你很容易自动完成这些任务。

作者说,这两个系统都可能导致“阻塞现象”。在工作记忆发挥作用的时候,人们如果因为压力太大而感到害怕和担心,开始想一些专业之外的事情,注意力就会被转移,正在专心思考的工作记忆要么被打断了,要么开始分析其他无关紧要的信息。“阻塞现象”就出现了。比如说,客户问你某个棘手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你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但是你说的时候,心里却在担心客户的想法,以及担心他会不会不同意你的方案。这时候你的回答就很可能让对方不满意。

那有人会问了,程序记忆已经跟条件反射差不多了,怎么也会出问题呢?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要在音乐会上弹钢琴,他已经把曲子练得很熟了。上台时,他提醒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开始注意自己手指的动作,听上去很正常,对吧?但结果他竟然弹错了,出现了阻塞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说,这是因为弹琴这个任务已经进入他的程序记忆了,当他有意识地去注意这些已经自动化的动作时,弹钢琴的速度就变慢了,没办法跟程序记忆保持同步,结果就出错了。所以,我们看体育比赛的时候,会听到解说员说某个运动员“想太多了”,说的就是这个运动员的程序记忆减速了,这一般都会导致失误。

再比如,有研究显示,当有人告诉高尔夫球新手注意技巧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得比较好,那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新事物,需要他们的工作记忆帮他们思考怎么挥杆。而经验丰富的高尔夫球运动员,如果能下意识地快速完成动作,成绩才会比较好,这是因为他们的挥杆动作已经自动化了。如果有人告诉他们要注意具体技巧,他们反而会犯错,因为程序记忆被扰乱了。

所以,在完成一个已经熟练掌握的技巧时,放慢动作、专注于表现技巧,会让你表现失常,尤其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更容易出错。但如果一个任务需要你做判断,下决定,并且要谨慎地找出解决办法,放慢动作则会对你有好处。

为了防止这两个记忆系统在面对压力时出问题,作者给了两个建议。

第一,在你需要仔细思考的情况下,也就是大脑进入工作记忆时,要防止因为恐惧和焦虑而发生阻塞,要关注当下,保持专注,不要分心。第二,当你已经很熟练了,大脑进入程序记忆时,要防止精神上的干扰,想着“去做”就好了。

提高抗压能力的4个方法

上来自美国的压力管理专家亨德利•韦辛格和绩效培训师J.P.保利-弗雷对12000多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这些人应对压力的方法。他们在新书《高效抗压行动法》里,提出了压力导致的“阻塞现象”,还总结了很多实用的解压方法。昨天,我们为你介绍了什么是“阻塞现象”以及如何应对。今天接着和你分享其中4个实用的解压方法。

第一个方法,寻找一个锚点。简单来说,就是用一个概括性的提示词或者画面指导你的行动,尤其是在压力的情景下。

书里引用了心理学家丹尼尔和詹姆斯发表在《体育与运动心理学》上的一项研究,他们把一群经验丰富的高尔夫球选手分为三组,第一组被要求打球时注意挥杆的具体动作要领,第二组被要求想一些和高尔夫球不相关的词,比如蓝色白色,第三组被要求思考动作的整体要求,找一个词,这个词能从整体上概括打球这件事,然后把这个词当成锚点。结果发现,前两组选手在压力面前表现得非常糟糕,而第三组选手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作者解释说,很多人在压力下表现糟糕,是因为我们往往会对正在做的事情想太多,分散了注意力。而集中注意力在一个跟你的任务有关的关键词、一个非常短的表述性短语或者一个比喻上,可以让你不会想太多,从而发挥出最佳水平。

第二个方法是,用左手握紧一个小球。当我们学习一个新技能的时候,发挥作用的是大脑的左前额叶,练习的次数多了,我们就能掌握这个技巧,就变成了自动化模式,然后这个技能以及跟这个技能有关的动作就由我们的右脑接管,右脑主要负责的行为动作都是自动化模式的。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紧张焦虑会激发左脑语言区域的活动,一旦这部分被激活,人就会更关注自我,有意识地思考我表现得好不好。在高压环境中,这种思考会破坏你的表现。

而用左手握紧一个小球能缓解这种情况。因为右脑的神经是控制技能流畅、自动化的表现的,用左手握球能让大脑右半球处于被激活的状态,激活大脑右半球往往会抑制左半球的活动,这样人们就不会老想着成功还是失败的问题,也就会更关注当下。慕尼黑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在比赛前,当运动员左手握紧一个球或者握紧左手的时候,就不太容易发挥失常。

第三个方法,设置一个例行的准备动作。作者在书里介绍了一位广告公司副主管的抗压经验,他在见客户之前,会提前10分钟走进办公室,关上门拉上窗帘,然后大喊一声,像拳击运动员那样挥几下拳。几分钟之后,他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就可以见客户了。据说这个人从不会因为压力发挥不好。这其实就是一种例行准备动作。

作者说,很多运动员、演员、外科医生在面对压力时,为了展现最佳水平,都用这个方法。这是因为例行准备动作可以防止人分心,而且就像一个信号,能帮你进入准备状态。研究表明,拥有例行准备动作的人受压力影响更小。

创造一个自己的例行准备动作,有几个简单的方法:首先时间不要长,大约3-5分钟就好。准备动作包括一个心理过程,比如你想象自己会怎么做每道数学题;也包括一个身体动作,比如深呼吸、摆一个有力量感的动作,通过这些动作表明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你还可以想象自己即将表现得很完美,然后以一个口号作为标志,表示你准备好了。

第四个方法,率先行动。如果在一场比赛中,要依次上场表演,你会选择第几个出场?可能很多人都会选择晚点儿出场。但作者说,首先采取行动其实可以减轻压力。有研究显示,第一个罚点球的运动员感到的压力,比后面的运动员要小。在其他竞争中,先行的优势也很明显。

作者认为,这是因为第一个采取行动,前面没有人,也就不存在前一个人的行为分散你注意力的情况。同时,第一个做,你的竞争意识也会减少,不必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任务中。通常来说,一心想着打败别人,反而会让你表现得更糟糕。

但是要注意,这个方法仅适用于执行一些熟悉的任务和工作。面对某些新任务时,如果观察别人能让你更好地了解如何完成任务,那最好让别人先出头,这样有助于减轻焦虑,提升自信。

新研究:“怀旧”是一种不快乐的情绪

跟悲伤、焦虑比起来,“怀旧”通常给人的感觉并不负面,有时甚至能给人带来温暖亲切的感受。但是有心理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怀旧”的本质依然是一种不快乐的情绪。《好奇心日报》介绍了这项研究。

这项研究发表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南加州大学大卫·纽曼(David Newman)博士和他的团队发现,之前关于怀旧的研究,大多通过“让参加者回忆一段过去”来唤起怀旧情绪,这种方式能得到的回忆一般比较正面,并不能完全解释怀旧这种情绪的成因。所以,他所在的研究小组选取了另一个角度,对两百多名在校学生进行为期14天的连续跟踪,记录他们每天的人际交往、学习情况以及其他任何可能引发怀旧的事件。

研究的结果是,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怀旧”,不论是诱发因素还是情绪本身,都比之前那些研究发现的结果要消极。人们在遇到负面经历的时候,更容易产生怀旧之情,而它又反过来让人更加沮丧和孤独。也就是说,现状不如意更容易让人产生怀旧情绪,在怀旧之后会更加不快乐。

如果怀旧是一种负面情绪,那为什么商家的营销活动经常以“怀旧”为卖点呢?2014年发表在《消费者研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指出,人们陷入怀旧情绪,回想起过去的记忆时,相对来说会不那么在乎钱,当然也包括在购物中花钱。所以说,你在广告或商场中隔三岔五看到的复古怀旧宣传,其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

此外,神经科学界的研究表示,怀旧并不是年长者的专利,其实人类从7岁开始,就已经懂得“回忆”开心的往事了。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年轻人也同样欢迎商家的“怀旧”主题营销手段。

以上就是一项关于“怀旧”情绪的新研究,“怀旧”的本质是一种不快乐的情绪,当人们陷入“怀旧”之情时,更容易在购物中掏钱。

How

罗胖60秒:如何获得好心情

2017-06-20 罗振宇 罗辑思维

今天是罗胖陪伴你的第 1643 天

  1. 罗永浩在「得到」App里的专栏,《罗永浩·干货日记》,最近正在筹备一个大模块的内容,就是怎样演讲。

罗永浩当然是这个方面的高手。

我们俩在一起拉提纲的时候,他说到:“演讲一定要有好心情。”我说:“心情这事又不是自己能做主的。”老罗说:“不啊,能做主啊。”

  1. 如果心情不好,但是你又不得不让它变好,方法就是你用表达好心情的方式去行动。

比如,找个没人的地方,欢呼雀跃一下,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情果然就能变好。

  1. 这是有理论基础的。一个人其实是由三部分组成,就是意识、感受和行动。一般人的顺序是,先是感受到负面情绪,然后意识上就是心情不好,最后体现在行动上。

  2. 但是这三个部分的次序是可以调整的。你在行动上假装情绪好,反过来影响意识,最后压制感受。

你看,真是凡事都有方法。

方法:怎样避免过度思虑

你有没有这样的习惯,忍不住反复回想一件事,希望自己当时换种做法,或者希望当时能够表现得更好一点,心理学把这种过度思虑称为“反刍”。对某件事的反刍,会让我们无意义地纠结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甚至会引发焦虑和抑郁。《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文章提供了5个摆脱过度思虑的方法。

首先,识别出容易触发自己反刍的事件。回想一下过去触发反刍行为的事件,比如和还不够信任的人协作,或者做和金钱有关的重大决定。在这一步要注意观察,你主要是责备自己,还是责备他人。

第二,拉开心理距离。接下来,你需要拉开自己和反刍事情之间的心理距离。比如,你可能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又或者明明做得很好却自认为不够成功。拉开心理距离的一个方法是告诉自己,脑子里的这堆东西只是念头和感觉而已。你要告诉自己“我感觉我做得不够好”,而不是“我做得不够好”。甚至可以更轻描淡写一些地提醒自己:“我这个喜欢反刍的脑袋又在作怪了。”

第三,区分反刍和解决问题。反刍偶尔能带来有用的洞察,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逃避方式。一般来说,反刍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差。反刍会让人不去寻找解决方案,或者无法快速有效地执行解决方案。

要想从反刍模式进入行动模式,你应该问自己:“基于目前状况,最佳选择是什么?”即使这个选择不完美或者不够周全,你也应该先采取初步行动。

第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当你意识到自己在反刍,可以先设法转移注意力,做一些耗时不长、需要占用精力但难度不大的事情,或者你也可以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本该做的事情上。此外,慢跑或散步等运动,也可以帮助反刍的大脑平静下来。

第五,寻找思维陷阱。反刍有时是由认知错误导致的,而在反刍状态中,你恰恰不太能意识到自己的思维陷阱,这就让你难以摆脱过度思虑。解决方法是,在平静状态下总结自己容易犯的认知错误,这样你就可以在情绪不好时也能识别它们。

总的来说,要想摆脱反复思虑,你必须先了解自己的“发作”模式再制定对策。如果你下次又开始想“我不该如何”或者“我本该如何”的时候,不妨试试这五个方法。

新研究:把感受说出来能帮我们平息情绪

过去的心理学理论认为,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感受大声说出来或者写下来,会强化我们的情绪。最近一项有趣的研究发现,情况刚好相反,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做法会减少我们情绪的强烈程度。

心理学家把用文字表达情绪的方式称作“给情绪上标签(affect labelling)”。这项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期刊上的研究分析了超过10亿条推文。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人们在推文中有着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观察标签情绪的行为如何影响人们情绪状态。研究人员表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做完”我觉得自己如何“的陈述后,情绪强度会迅速下降。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定义了42000多条表达积极情绪的英文推文,比如“我感到快乐”或“我觉得很棒”;然后他们定义了67000多条表达负面情绪的英文推文,比如“我感到悲伤”或者“我觉得很可怕”。接下来,他们使用算法分析在这些推文前后12个小时内写的任何推文中表达出的情绪状态,是相对积极的,还是相对消极的。

研究人员发现,在给情绪上标签之后,积极和消极情绪都开始显著增加,然后迅速平静下来。平均而言,积极的情绪体验持续时间比负面情绪要长。在性别比较中,研究人员认为,标签情绪的镇静能力对女性更有效,尤其在平复消极情绪上。

研究人员承认,这项研究的方法存在缺点,比如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情绪表达可能未必真实地反应他们的情绪状态,研究结果也可能因其他语言或文化而异。未来对于标签情绪行为的研究,可能会集中探讨,为什么把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会导致这些感受被抑制。

以上就是研究人员对标签情绪这一行为的新发现,下次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你可以尝试把它写下来或者说出来,这有助于你平复心情。

假装微笑,笑着笑着就成真了

通常大家都觉得,我们的行为是受到思维调节的,思维控制行动。但是最近TED上发表了一个有趣的演讲,他告诉我们,肢体动作影响着我们的表现和思维方式,也就是说,身体也可以影响思维。

比如,不少研究都发现,如果你强行不让人皱眉,比如说用肉毒杆菌麻痹他的前额,可以改善一个人抑郁的症状,因为皱眉这个动作会加剧悲伤的感觉。如果你用筷子撑开嘴巴,做出一个微笑的动作,人的心情也真的会变得愉悦。

再比如,科学家让人们做一些不同的动作。结果发现,和那些做保护性的封闭动作的人相比,保持舒展和开放姿势的人更乐于去冒险和接受挑战。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也发现,散步比坐在办公室更容易激发创造力。这个研究还发现,即使你站在跑步机上对着空白墙壁走路,这个结论依旧成立。

所以你看,身体和思维是一种很有趣的互动关系。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做做微笑这个动作,假装微笑,装着装着就成真了。

本文源自:肢体语言可以推动成功

心理学专家教你如何管理焦虑情绪

2018-04-17 「得到」 罗辑思维

在快节奏的当下,焦虑困扰着很多人,甚至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如何摆脱焦虑情绪,自主地掌控生活呢?

「得到」作者刘嘉的这篇清单,从专业的心理学视角,为你分享摆脱焦虑的具体方法。建议收藏并转发给需要的朋友。

  1. 首先明确一点:不是所有的焦虑都有害。有些焦虑,能增加我们行动的能量。而对未发生事情的过分担心、顾虑,则是“无用的焦虑”。无用的焦虑会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才是我们需要管理和消除的。

DeepCreator:模块化,最小化,自动化,适用MVP原则

  1. 破解无用焦虑的前提是,了解无用焦虑的产生原因:

①自我标准过高,担心达不到预期,比如一定要做第一;
②低估自己的能力,害怕完不成任务,比如担心考试不及格。

  1. 不要迷信运动的作用。运动对一些人(不是所有),能产生多巴胺,带来快感、缓解焦虑。但这个作用是很微弱的,而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无用焦虑都是对未来的过分担心,以至于丧失了对当下的掌控感。也就是说,焦虑的根源是身体在当下,而精神到了未来。消除焦虑最重要的是,把精神从未来拖回到现在,不让未来的不确定“干扰”当下的生活。

DeepCreator:冥想,随时随地拉回自己的思绪

  1. 初级方法:被动放松。想象一个让你感到舒适的空间,比如暖暖的海滩上、春天的森林里……集中注意力,让自己身临其境。起初,你会感受到肌肉在放松;慢慢你的精神也会集中到想象的场景中,不去想未来。

  2. 中级方法:主动放松。通过对身体肌肉的“紧张-放松”练习,获得对当下的掌控感。先将手握成一个拳头,感受手部肌肉的紧绷感。然后慢慢松开,体验肌肉放松、血液回流的感觉。手部练习后,再进行脸部、颈部的肌肉练习,最后尝试深呼吸。通过掌控自己的身体,一方面消除焦虑的不良反应,另一方面能重获掌控感。

  3. 在做放松练习时,要注意:关注当下的心理状态和感受,但不要做评价。比如,可以体会“我现在是悲伤的”,但一定不要说“我很悲伤,这样不好”。接纳自己的感受,就像随海浪起伏,而不是试图让大海平静。

  4. 高级方法:认识并改掉三种常见的非理性反应方式:

①我必须 ,如“我必须被所有人喜欢”。
②非黑即白,比如“如果不考第一,我就是个失败者”;
③我应该,比如“我应该镇定自若、不焦虑”。学会放下非理性的想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1. 如果焦虑特别严重,演变成焦虑症了,药物治疗是必须。向专业的医生寻求帮助,是最好的选择。

行动清单|别让坏情绪“掌控”你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会被很多琐事烦恼,心情也容易受到影响。当心情不佳和情绪激动的时候,应该如何平复呢?

管理情绪的高手脱不花,专门为你创作了这篇清单,让你成为情绪的有效管理者。

  1. 情绪管理能力并不属于情商问题,而是智商问题。

DeepCreator:也是实力问题,在乎的程度。

  1. 首先要理解“当下”这个词的含义?当下的意思就是要当下去做、当下解决、当下放下,把问题化解在当下,反过来说就是任何试图把问题拖延、回避的做法,都是无效的。

  2. 冤有头债有主,除了生理原因,心情不佳一定有具体的原因。直面它,与有关人进行直接坦率的沟通,把你的感受告诉对方,把你的疑惑/需求/不满告诉对方,把你的建设性意见告诉对方,最终把问题解决掉。

  3. 即使是生理问题,也要把主动权拿在自己手上。一般病痛,相信科学,积极展开治疗,现代医学进步的速度比你想象的快;真要是绝症,倒计时管理生命,没准儿过得比以前更加有价值。

  4. 把一切情绪问题视为一个“任务”,进行任务管理。也许简单也许复杂,但是任务管理的原则是一样的,那就是:上手干。而不是一屁股坐在情绪的泥坑里打滚儿。

  5. 当你情绪低落时,所谓“换个环境”“换个心情”,所谓”暂时忘记放飞自己”都是骗人的,你只会把狗屎一样的情绪带到无敌美景中去,从而做到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而且还把小问题拖延成大问题。

  6. 有些问题需要时间来解决,但并不是空等着,等到哪个时间自动解决。而是需要把一个当下扩展到无数个当下。

  7. 不存在孤立的“情绪管理”这件事,回到目标管理和任务管理的逻辑来看问题。好情绪并不是傻乐呵,而是具有积极行动的本能冲动和热情。

  8. 很多时候,所谓很难“直面问题”的实质是很难直面自己。如果是一个自己都不能直面的这么糟糕的自己,就别再抱怨别人了。

  9. 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科学的主动管理,是一种高级的自律行为,能让你更好的掌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掌握。

当我们的朋友或者亲人陷入情绪激动的时候怎么去劝他呢?

前一阵,我在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里听到一个方法,对大人肯定也有用。

一般的是分成三步:

第一步不是劝的控制情绪,而要让他把情绪描述出来。你是不是有点难过或者生气?最重要的一句话来了,你试着描述一下你的感受。一旦他接受你这句话的引导,马上就会启动大脑里的理性极致。他要想、要判断、要组织语言、要形成逻辑这个时候主导情绪的大脑马上就放松下来了。

紧接着第二步,帮他去定位产生情绪的原因。

第三步,是给他一个目标,也就是引导他思考怎么办?

重复以上三个步骤,很快他自己就会觉得刚才的情绪很可笑。

这个方法我自己试了一下,真的很有用。

罗胖60秒:怎么分清主张和解释?

  1. 一谈到思维方式训练,我们都知道,第一件事就是要分清楚,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这是有效思考的起点。

但是最近我发现还有一件事也很重要,那就是在观点中,还要进一步分清楚,什么是对行动的主张,什么是对现象的解释。

  1. 就拿最近吵得很厉害的“996工作制“来说,很多发言,其实就是没有分清楚这二者。

我自己的习惯是,谈到自己可以谈主张,包括对自己行动的主张,也可以包括对自己利益的主张。但是谈到别人,最好只谈对别人行为的解释。

  1. 比如,我要是说996工作制这件事,可能就会这么说:我主张自己每天要长时间工作,因为要趁身体允许,多做有价值的事。那如果别人也这样做,我觉得他们的考虑是这样的……如此这般解释一番。

  2. 你看,对自己是主张,对别人,我们只做解释。这样说话,是不是就避免了很多争论?

新研究:如何理解并克服恐惧

在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里,人们会虚构一些想象出来的怪物。为什么怪物会让人感到恐惧呢?得到订阅专栏“马徐骏·世界名刊速读”介绍了《鹦鹉螺》杂志的一篇文章《为什么大多数怪物都是混合物》(Why Are So Many Monsters Hybrids?),研究的就是人类对于怪物的恐惧,以及如何更好地克服恐惧。文章作者史蒂芬·阿斯玛是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的哲学教授,他出过一本书就是研究人类恐惧的。

作者阿斯玛说,最可怕的怪物是混合型的怪物。人类想象出来的很多怪物,都是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的,比如古埃及文化里的狮身人面像。这种混合的怪物的可怕程度比一般的猛兽要高很多,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生理上的原因。研究表明,当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会给周围的事物分类。比如说,这是人,这是鸟,这是虫子。这种粗糙的分类是我们理解世界很重要的方式。这么做可以建立一种预测性的模式,区分出有用的信息和无用的噪音,帮我们更好地生存下来,还可以节省认知带宽。所以,当某个生物不在你的认知分类里面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害怕。

第二个原因是文化上的原因。出于各种文化和政治的需要,把各种抽象的概念,变成具象化的怪物,引发人们的厌恶,甚至是恐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行为引导手段。比如说,如果你作恶,那魔鬼就会找上你;如果你破坏规则,某个怪物就会来抓你,等等。而为了让人觉得厌恶和恐惧,所有的敌人都必须被描绘得丑陋不堪,这时候英雄的出场才备受期待,会变成一种文化认同,比如宗教里的神和圣人、神话中的英雄。当我们讲起这些故事的时候,其实就有了善恶之分。当我们有了共同敌人,我们才会更团结,所以怪物的作用,是使得人类可以更容易地被团结在某种社群之中。而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普通的东西是不够的,只有突破了人们的认知,才会让人印象更深刻,更容易传播。

所以,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恐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通过分类,通过文化因素,我们才产生了恐惧感。想要克服这种恐惧感,一个办法就是扩大分类,习以为常的事物不会让我们恐惧,突如其来的东西才会让我们害怕。恐惧来自于认知混乱,并不来自源于认知的内容本身。

如何让大脑保持兴奋,适度紧张?

你有过因为热衷于某件事而废寝忘食的经验吗?这其实是大脑感到兴奋的表现,当你找到自己乐在其中的事情,伴随而来的兴奋感可以强化大脑的专注力和能量。哈佛大学的研究员川崎康彦专门研究大脑,他认为让大脑保持在兴奋和紧张的状态,可以激发大脑。在《为何我们喜欢兴奋,需要紧张》这本书里,川崎康彦介绍了保持兴奋以及适度紧张感的练习方法。

首先,对于自己没把握甚至害怕的事,尝试勇于说出“我愿意、我可以”。川崎建议,遇到没把握的事情时,坚定地告诉自己,“害怕就是机会”。比如,生性害羞的人,可能很怕在公开场合发表观点,与其认定自己不适合站在台上讲话,不如去思考战胜恐惧的方法,找机会练习和积累,突破对自己的认知。

当你遭遇失败时,可以写“失败笔记”转换情绪。川崎说,失败笔记分为两步:写下每天的失败以及产生的情绪;从别的角度回看这些失败,然后把情绪改写成正面的。这样可以慢慢改变之前定型的思考模式,从习惯负面思考转变为从正面角度重新审视自己所遇到的困难,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下一个精进的目标。

帮你克服社交焦虑的3个方法

在与人交往时,人们有时会感到畏惧、紧张,甚至产生焦虑感。不少人会把这种表现归咎于自己害羞,但这种表现其实是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在认知治疗专家吉莉恩•巴特勒看来,害羞与社交焦虑之间有一个主要的不同之处,即害羞是一种短暂的心理问题,克服掉最初的害羞之后,就不会再经历社交焦虑了。而社交焦虑会使人们认为自己会做出一些引人奚落或让自己尴尬的事,觉得其他人在对自己指指点点,因此让人变得悲观消极。严重的情形下,与陌生人交谈或与亲友打电话这样的日常活动,对于有社交焦虑的人来说,都是很大的障碍。

吉莉恩•巴特勒是新书《无压力社交》的作者,她任职于英国国民保健署(NHS)和牛津认知治疗中心(Oxford Cognitive Therapy Centre)。她在书中介绍了,克服社交焦虑的3种主要方法。克服社交焦虑,不仅能让人们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优点,也让人们更加享受而非害怕社交过程。

第一,减少自我关注。当人们过度关注自我时,很难去准确注意其他的事,“你只能获得更少的信息,比如别人说的话、脸上的表情以及他们对你的反应”,基于这些信息,你会轻易地判定别人能知悉你的内心活动,会对你指指点点。巴特勒介绍,自我关注是社交焦虑的核心层面,需要优先处理。

她给出了几个帮你扩大注意范围的建议:

一个是,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走。你可以尝试做一个练习,在一个平静的环境中,先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保持两三分钟,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外界事物上,再保持两三分钟。
另一个建议是,下决心不去想那些让你不愉快的经历,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围发生的事上。“你对别人越好奇,越感兴趣,你就会越关注他人和你们谈论的东西,你对自身的症状和恐惧的念头关注得就越少。” 她还建议,要充分调动你的好奇心。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研究社交的科学家,比如,你可以在机场登机口观察人们告别的方式,观察人们的年龄、熟悉程度、心情、身边陪同的人等等。这个简单的观察会让社交焦虑者明白,在社交行为中并不存在所谓的“正确”方式,你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模式感到不安。

第二,改变思维模式。社交焦虑中的恐惧主要来源于别人的看法。比如,在一些社交场合中,社交焦虑者普遍都有一种要被批评的预感。想法会影响你的感觉,反过来,感觉也会影响你的想法,改变思维模式可以使你感觉更好。怎么改变思维模式呢?巴特勒给出了两个策略:首先,学会识别你脑中的想法,弄清楚当你感到焦虑时,你在想些什么。很多社交焦虑者都有自己最习惯的负面猜想,比如,有人在自己讲话时离开,就认为这是专门针对自己的,再比如,内心会习惯性地承担一些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如果你能通过记录、质疑和反思,清楚地找出这些负面猜想,那么改变就会很容易。另一个策略是找到有益的思维模式。巴特勒认为,好的思维模式一般可以用比较公平又温和的语言表述,它们可以减轻你的压力,帮助你采取一种更加平衡和灵活的方式来看待事物。比如,当你想监督自己进步时,不要使用“必须”“应该”等强迫性的词汇,而是用“如果我……会更好”来激励自己。

第三,改变行为模式。尝试新的行为模式有利于你探索更实际、更有益的思维模式。比如,你会表现得更加开放,会问更多问题,结交更多的朋友。改变行为模式,需要你摒弃安全行为。安全行为就是你在社交中为了保护自己而做出的行为,比如在谈话中眼睛向下看躲避别人的视线。安全行为会降低你的信心,“有效”地帮你逃离别人的关注。你可以把自己采用的安全行为都列进一个清单里,然后逐渐摒弃掉。改变行为模式,也需要你直面现实。巴特勒建议,社交焦虑者可以确定出自己想躲避的事物,明确自己的想法和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然后在行动中改变自己一贯的做法,即“直面恐惧而非躲避”,最后还要评估后果,弄清楚你对后果的预期是不是正确的。

以上,就是帮助社交焦虑者克服社交焦虑的三个方法,分别是:减少自我关注、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期文章改写自:《无压力社交》

生气时,请启动大脑慢系统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不痛快的事儿,会发很大的火,但事后又很后悔。为啥对同一件事儿,我们的反应会不一样呢?最近有本新书,叫《机器人叛乱》,里边说,对同一件事儿的不同反应,是大脑里快系统和慢系统打架的结果。

举个例子,如果我让你把嘴里的口水咽下去,你不会觉得有问题吧。但如果我让你拿个空瓶儿,把口水吐进去,然后再喝掉呢?你肯定说,太恶心了!同样是你的口水,为啥你会有不同的反应呢?原因就是,你大脑中的快系统反应太快了,立刻就告诉你,吐出去的口水是异物,是脏东西。而之后,即使慢系统经过分析告诉你,那就是你的唾液,你还是没法把它喝下去。

现在你明白了吧。快系统就是直觉,不怎么经过计算,它就启动了。而慢系统就是理性,启动速度慢,靠的是逻辑。快系统因为快,老能占上风。不过,如果下次你再生气之前,可以冷静20秒,让慢系统跟上来,也许你的决定就更理性了。

怎么才能战胜恐惧?

人生中有很多挑战,比如高考,比如面试。面对这些挑战,大部分人会感到恐惧,怎么才能减轻恐惧呢?心灵鸡汤多半会告诉你,自信来自于实力,多暗示自己“我很强”“我能行”,就能克服恐惧。但其实呢,这种给自己打气的方式,常常是没用的,因为对挑战的恐惧本质上是一种认知障碍,从认知层面入手才能克服。

首先,我们来看看恐惧是怎么产生的。恐惧感其实是人类后天学来的。在进化的过程里,人类的老祖宗根据过去的经验,认识到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于是,遇到危险会恐惧的人,扭头就跑,然后活了下来,遇到危险不知道恐惧的人,就被干掉了。于是,经过这种自然选择,恐惧感就这样被我们人类继承了下来。所以直到现在,我们面对挑战的时候,还会因为恐惧而躲避,这就是为了生存,大脑保留下来的反应机制。

知道了恐惧是怎么产生的,你就能明白恐惧这种情绪,其实是无法消失的,给自己打气也没用。那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对恐惧束手无策呢?也不是。我们前边说过,恐惧是人类通过经验学到的,能学会的东西,本质上都是在认知的层面,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克服恐惧。

最简单的,你可以通过多次的正强化来改变恐惧感,比如,如果你考了很多次试,成绩都很好,你就不会害怕考试了。但是,你也发现这里边的问题了,我们经历重大事件的机会其实并不多,没有条件多次正强化,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第一,我们要避免负面的提醒,比如“别害怕”、“别紧张”。心理学家发现,当你越强调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就会越占据你的意识。比如,一个小孩子在跑的时候,并不知道“摔倒”是怎么回事,也就没有恐惧感。结果妈妈在后面喊“慢点跑,别摔了”。这个时候,孩子的脑海里就会留下“摔”这个意识,他通过感受妈妈紧张的语气或者表情,意识到“摔”是一件可怕的事,产生了恐惧。他就会更容易失去对自己的步伐控制,更容易摔倒。

我们面对挑战的时候也一样,我们小时候并不知道考试的意义,也不会恐惧。但后来上了学,通过观察周围人的反应,我们才对考试有了认知。比如,父母会特别地叮嘱“别紧张,好好考,别考砸了”,他们的态度也在制造恐惧,考好了,父母会夸奖;考差了,父母的态度就很恶劣。再比如,你打算接近一个姑娘,本来你没有多害羞,但身边的人都说“去吧,别害羞”,“害羞”这个念头就开始在你脑海里盘旋。想克服恐惧,就要避免这类负面提醒。

第二,别把考试或者面试当成挑战,要把它们当成机会。我们经常能发现,面对同样的考试,同样的面试官,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恐惧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恐惧是主观的,它更多来自我们的内心。也就是说,当我们把考试或者面试当成了一个“挑战”,我们就会把挑战的对象当成是自己的敌人,对敌人就一定会有攻击性,但面对敌我之间的攻击,恐惧就出现了。

如果我们把它当成“表现机会”,敌我关系就不存在了。比如,你学习了一整年,谁能知道你付出了努力呢?所以你需要考个研,来给自己争取一个表现实力的机会。再比如,面试官应该是一个给自己工作机会的人,他不是来对抗你、挑战你的人,而是送来了可能性的人。当你满怀感激之情的时候,怎么还会恐惧呢?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魔鬼搭讪&约会培训”(如何减少“挑战”带来的恐惧)

关于如何管理负面情绪的清单

生活中,总有负面情绪失控的时候。但这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让工作生活更加糟糕。其实,负面情绪从来都不需要控制,而是需要管理。

这篇清单教你如何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12条建议,供你参考。

  1. 负面情绪无法被“消灭”。它们像身体细胞一样,是你的一部分,无法消灭,只能共处,并在共处的基础上加以管理。

  2. 管理负面情绪的第一步,是建立清楚的认知。要能对负面情绪进行精准的定义和分类:愤怒、羞怯、焦虑、恐惧、忧伤、嫉妒等,都属于负面情绪,但彼此各不相同。此刻究竟是因为羞怯而感到愤怒,还是因为嫉妒而引发焦虑,事实上是完全不同的问题。

  3. 所有的负面情绪,本质根源都是“无能”。因为没有足够的掌控力来影响事物的走向,所以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4. 管理负面情绪的关键,在于能力的恢复与提升。最有效的方式是和所有与事件相关的人,展开尽可能长时间的深入沟通。因为权力往往滋生于信息的不对称,谁掌握信息对称性,谁就在实质上拥有掌控力。而沟通,恰好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5. 最容易被忽略的负面情绪是:羞怯。很多人甚至不将其视为一种负面情绪,而看作是一种天生的性格特质。但事实上,羞怯因何产生呢——对陌生环境的畏惧和对自我的过度关注。这些都是非常负面的情绪。

  6. 羞怯会在“内向”这个假象的掩护下,像野草一样生长。这些人很容易主动脱离与周围其他人的良性互动,放弃主动协作,自我边缘化。

  7. 被放任的“羞怯”,会演变成“愤怒”和“破坏欲”,这点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一个小孩特别容易发脾气,通常是因为他在五岁以前没有被培养出正常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通过沟通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这种无能感会爆发成愤怒、霸道、要挟和强制等负面情绪。当然,很多成年人一辈子也都停留在这个阶段。

  8. 防止负面情绪爆发的方法,是建立“责任自负”的意识。在放纵情绪爆发前,强制自己推演一遍后果:打碎了东西要打扫、激怒了他人会反击、自己可能成为别人心中的失败者……等完全推演完,情绪已经开始被“消化”了。

  9. 负面情绪的策源地,是人类在亿万年前就已经进化出的“蜥蜴脑”。短期的解决办法,是求助于人类近期才进化出来的“大脑皮层”,比如,做一道数学题、安排一件比较复杂的事。

  10. 训练自己掌握“情绪解剖术”是必要的。下面这些问题,不妨收录在手机上以供面壁:此时我的情绪中包含了哪几种因素?因为遇到了什么事?这件事里的哪些细节引发了哪种情绪?在这件事中我扮演了什么角色?有什么具体问题需要被解决吗?如果把这件事放到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以后看,还重要吗?如果我现在去做一件别的事,会对这件事的解决有帮助吗?如果对别人转述现在的情况,我可以在五分钟里说清楚吗?然后,试着把这件事对一个你信任并且敬佩的人转述一次,90%的情况下,它会变成一个笑话。

  11. 负面情绪也有两种正面的价值:一是能够提高人的自我觉察能力;二是由于大部分人对负面情绪有畏惧感,所以它偶尔可以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沟通工具,用于给他人施加压力、达成自己的目的。但是如果经常使用,则会引发欺骗。

  12. 情绪是一种应激反应,低等动物很难逃脱。但如果你能把它当成手段,用来向别人释放你的合作信号,你就是高等动物了。

建议:怎样更好地处理负面情绪

情绪具有感染力,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我们自己,有时还会伤害到身边的人。怎样更好地处理负面情绪呢?《经理人》月刊网站的一篇文章,给出了两个建议:培养自己外在的能力;提高自己内在的EQ。

首先,是要培养自己外在的能力。具体来说,有两个能力。一个是刻意调整和转移负面情绪的能力。当你发现自己有了一些情绪上的问题,这时候,就要主动采取控制措施,比如找人倾诉、疏导,短时间内将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要让它继续发展和蔓延。

另一个能力是自省。自省也能帮我们找回平静。文章介绍,反省的方式有三种:写日记、沉思、开阔眼界。“不是只有平静下来了才可以写日记,而是当你开始写日记了,就不得不平静下来。”如果你能把每天影响自己情绪的事情记录下来,加上沉思后的心得,反省的效果会更好。开阔眼界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看一些积极有趣的电影、书,或是别人的生活状态,都能让负面情绪得到缓解。

怎样提高EQ呢?文章也给出了两个建议。一个是不要苛求自己。高EQ的人通常都不会苛求自己,而是主张尽力就好。有的人做事追求完美,往往会因为一些小瑕疵而郁郁寡欢,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消极心态,觉得自己什么事都不容易做好,“如果我们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就会变得积极向上”。第二,对他人不要有过高的期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局限和认知短板,假如对方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就觉得失望,这只是自寻烦恼。

方法:如何培养同理心缓解压力

长期严重的工作压力会让人筋疲力竭、疲惫不堪。一项研究证实,那些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依然能继续成长、不会筋疲力竭的人,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富有同理心这种情商能力。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级研究员安妮·麦基(Annie McKee)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分享了“两步走战略”,帮助人们解放自己的同理心,打破筋疲力竭的恶性循环。

第一步是练习自我同情。自我同情包括:真正地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工作时在情绪、身体和智力上的体会;关心自己,而不是自我封闭;采取行动帮助自己。练习自我同情有两个方法,首先是在工作压力很大的时候,抑制自己想要过度工作的冲动,与其增加工作时间,不如寻找方式去让自己焕然一新。“过度工作其实是一个陷阱,而非解决办法,反而常常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因为本质上,是我们自己在给自己制造压力。”另一个练习自我同情的方法是,别再自责了。“与其自我批评给自己压力,不如承认自己的感觉,承认在相似的情况下他人也会有你这般的感受。把自己的心态从倍感威胁转向自我同情,这将会增强你的韧性。”

第二步是给予同情。安妮·麦基建议:在工作时,同那些你喜欢的人建立友谊。有研究显示,关心他人和感觉自己被他人关心能够降低血压、增强免疫力,总体上会变得更加健康;保持对他人的好奇心,重视人们真实的一面,沟通不畅或误解所带来的矛盾会导致很多不必要的压力;指导他人,“当我们足够在意他人,愿意对其发展投入时间,我们就变得不那么专注于自己,这有利于平衡压力和倦怠带来的毒性影响。”

帮你克服社交焦虑的3个方法

在与人交往时,人们有时会感到畏惧、紧张,甚至产生焦虑感。不少人会把这种表现归咎于自己害羞,但这种表现其实是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在认知治疗专家吉莉恩•巴特勒看来,害羞与社交焦虑之间有一个主要的不同之处,即害羞是一种短暂的心理问题,克服掉最初的害羞之后,就不会再经历社交焦虑了。而社交焦虑会使人们认为自己会做出一些引人奚落或让自己尴尬的事,觉得其他人在对自己指指点点,因此让人变得悲观消极。严重的情形下,与陌生人交谈或与亲友打电话这样的日常活动,对于有社交焦虑的人来说,都是很大的障碍。

吉莉恩•巴特勒是新书《无压力社交》的作者,她任职于英国国民保健署(NHS)和牛津认知治疗中心(Oxford Cognitive Therapy Centre)。她在书中介绍了,克服社交焦虑的3种主要方法。克服社交焦虑,不仅能让人们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优点,也让人们更加享受而非害怕社交过程。

第一,减少自我关注。当人们过度关注自我时,很难去准确注意其他的事,“你只能获得更少的信息,比如别人说的话、脸上的表情以及他们对你的反应”,基于这些信息,你会轻易地判定别人能知悉你的内心活动,会对你指指点点。巴特勒介绍,自我关注是社交焦虑的核心层面,需要优先处理。

她给出了几个帮你扩大注意范围的建议:

一个是,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走。你可以尝试做一个练习,在一个平静的环境中,先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保持两三分钟,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外界事物上,再保持两三分钟。
另一个建议是,下决心不去想那些让你不愉快的经历,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围发生的事上。“你对别人越好奇,越感兴趣,你就会越关注他人和你们谈论的东西,你对自身的症状和恐惧的念头关注得就越少。” 她还建议,要充分调动你的好奇心。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研究社交的科学家,比如,你可以在机场登机口观察人们告别的方式,观察人们的年龄、熟悉程度、心情、身边陪同的人等等。这个简单的观察会让社交焦虑者明白,在社交行为中并不存在所谓的“正确”方式,你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模式感到不安。

第二,改变思维模式。社交焦虑中的恐惧主要来源于别人的看法。比如,在一些社交场合中,社交焦虑者普遍都有一种要被批评的预感。想法会影响你的感觉,反过来,感觉也会影响你的想法,改变思维模式可以使你感觉更好。怎么改变思维模式呢?巴特勒给出了两个策略:首先,学会识别你脑中的想法,弄清楚当你感到焦虑时,你在想些什么。很多社交焦虑者都有自己最习惯的负面猜想,比如,有人在自己讲话时离开,就认为这是专门针对自己的,再比如,内心会习惯性地承担一些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如果你能通过记录、质疑和反思,清楚地找出这些负面猜想,那么改变就会很容易。另一个策略是找到有益的思维模式。巴特勒认为,好的思维模式一般可以用比较公平又温和的语言表述,它们可以减轻你的压力,帮助你采取一种更加平衡和灵活的方式来看待事物。比如,当你想监督自己进步时,不要使用“必须”“应该”等强迫性的词汇,而是用“如果我……会更好”来激励自己。

第三,改变行为模式。尝试新的行为模式有利于你探索更实际、更有益的思维模式。比如,你会表现得更加开放,会问更多问题,结交更多的朋友。改变行为模式,需要你摒弃安全行为。安全行为就是你在社交中为了保护自己而做出的行为,比如在谈话中眼睛向下看躲避别人的视线。安全行为会降低你的信心,“有效”地帮你逃离别人的关注。你可以把自己采用的安全行为都列进一个清单里,然后逐渐摒弃掉。改变行为模式,也需要你直面现实。巴特勒建议,社交焦虑者可以确定出自己想躲避的事物,明确自己的想法和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然后在行动中改变自己一贯的做法,即“直面恐惧而非躲避”,最后还要评估后果,弄清楚你对后果的预期是不是正确的。

新研究:把感受说出来能帮我们平息情绪

过去的心理学理论认为,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感受大声说出来或者写下来,会强化我们的情绪。最近一项有趣的研究发现,情况刚好相反,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做法会减少我们情绪的强烈程度。

心理学家把用文字表达情绪的方式称作“给情绪上标签(affect labelling)”。这项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期刊上的研究分析了超过10亿条推文。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人们在推文中有着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观察标签情绪的行为如何影响人们情绪状态。研究人员表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做完”我觉得自己如何“的陈述后,情绪强度会迅速下降。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定义了42000多条表达积极情绪的英文推文,比如“我感到快乐”或“我觉得很棒”;然后他们定义了67000多条表达负面情绪的英文推文,比如“我感到悲伤”或者“我觉得很可怕”。接下来,他们使用算法分析在这些推文前后12个小时内写的任何推文中表达出的情绪状态,是相对积极的,还是相对消极的。

研究人员发现,在给情绪上标签之后,积极和消极情绪都开始显著增加,然后迅速平静下来。平均而言,积极的情绪体验持续时间比负面情绪要长。在性别比较中,研究人员认为,标签情绪的镇静能力对女性更有效,尤其在平复消极情绪上。

研究人员承认,这项研究的方法存在缺点,比如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情绪表达可能未必真实地反应他们的情绪状态,研究结果也可能因其他语言或文化而异。未来对于标签情绪行为的研究,可能会集中探讨,为什么把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会导致这些感受被抑制。

以上就是研究人员对标签情绪这一行为的新发现,下次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你可以尝试把它写下来或者说出来,这有助于你平复心情。

怎样像练习罚点球一样学会应对压力

足球运动员在罚点球时会面对很大的压力,很多球星都罚丢过点球,比如1994年世界杯决赛时,意大利球星罗伯特·巴乔在压力之下,罚丢了最后一个点球,把冠军让给了对手巴西队。德国体育心理学家乔治·弗罗泽研究发现,影响点球成功的最大因素与球员的自信水平和足球天赋都没有关系,而与球员对比赛的焦虑、以及他如何面对比赛的压力有关。因此,怎样帮助球员在压力之下正常发挥水平,成了很多足球教练的重要工作内容。

本·利特尔顿(Ben Lyttleton)是一位点球方面的专家,写过一本有关罚点球的书,书名是《十二码:完美点球的艺术和心理》(Twelve Yards: The Art and Psychology of the Perfect Penalty)。在一篇文章中,他总结了一些教练与专家给球员的罚球建议,这些建议对普通人也有帮助。

第一,有目的地练习,并且在练习时复制压力环境中的那些条件。比如,2018年世界杯,英格兰打破了世界杯点球必败的魔咒。英格兰教练索斯盖特给球员的点球建议是,要习惯从球场的中圈走到罚球点那段可怕的路。索斯盖特会让球员在打了120分钟训练比赛之后练习点球,通过模拟真实的点球大战的情境,有目的地练习,让球员忽视压力,把注意力放在罚球上面。文章说,普通人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如果你即将站着进行演讲,就不要坐着练习。虽然你不能完全复制压力条件,但是如果你有目的地去练习,就可以为它们做好准备。

第二,慢慢来。在过去的大赛中,英格兰球员罚点球总是很快。文章分析了1990年到2012年英格兰在重大比赛中经历的8次点球大战,结果发现,从裁判吹哨到球员开始助跑,英格兰球员的平均等待时间是0.28秒,比其他球队的队员都要短。因此,到了2018年世界杯,裁判吹哨之后,英格兰球员的等待时间变长了,他们先深呼吸,然后让自己镇定下来再罚点球,最终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文章建议,面对压力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把速度放慢一些。冷静是关键,太快做出反应更可能让人失去冷静。

第三,你的反应很重要。研究表明,如果一个球员罚进点球,并且罚进之后用举手庆祝,这个球员所在的球队更有可能获胜。心理学家认为,肢体语言是向队友传播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庆祝会给对方下一个罚球队员带来压力。拥抱一个罚丢点球的球员也有帮助,这会给队友传递团结的信息。在工作场所也一样,坚定地握手、眼神交流和模仿他人的姿势,都是有效的工具。因此,我们应该把肢体语言作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不要忘记庆祝成功。

第四,不要迷恋过去,过度思考。剑桥大学认知与大脑科学部的神经学家迈克尔·安德森(Michael Anderson)做了一个实验,他找了一些高尔夫球选手,让他们进行击球。在击球过程中,选手休息了五分钟。休息的时候,其中一半的选手要回顾自己之前击球的过程,而另一半人则看了海滩和汽车的照片。然后他们都再次击球。结果休息时一直在回顾自己之前击球过程的选手,再次击球的表现比之前要差很多。这说明过度思考一个任务会导致消极的结果,所以不管是高尔夫球选手击球,还是足球运动员罚点球,都要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面,而不是结果。如果某件事情的过程是有目的地进行的,并且是可以一步步实现的,对结果的担心只会带来负面影响。

有效调节情绪的五种策略

控制好情绪,对我们的健康很重要。有效控制情绪能让我们更多享受积极情绪,更少体验消极情绪,比如,在遇到困难时能保持积极的态度,或是在打开一份糟糕的生日礼物时能够假装高兴。不过,有些人能够合理有效地调节情绪,有些人却不行。在线网站The Coversation的一篇文章,介绍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格罗斯(James Gross)提出的有效调节情绪的五种策略。

第一,情境选择(Situation selection)。在产生情绪之前,人们通常会先遇到某种情境,这种情境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通过选择情境,可以享受积极情绪,减少不良情绪。比如,不定期地“展望未来”,并制定出可以实行的措施,更有可能出现令你满意的情绪。如果某天心情很烦躁,下班回家时可以走一条更长但更安静的路线,避免消极情绪升级。

第二,情境修饰(Situation modification)。当你已经处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就可以实施这种策略,采取一些措施,帮你改变或改善这种情况。比如,当某个谈话变得激烈时,通过求同存异减少负面影响。

第三,注意力分配(Attentional deployment)。它说的是,通过分散或集中注意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害怕打针的人,可以在抽血时回忆一下让自己觉得幸福的事情。

第四,认知改变(Cognitive change)。这个策略说的是,通过改变我们评价事物的方式,来改变我们对事物的感觉。比如,当你失去一份工作时,可以把它重新评估成一次尝试新工作的机会。

第五,反应调整(Response modulation)。反应调整通常会发生在情绪产生过程的后期,这个策略是通过改变我们的反应或表达自己的情绪,来减少或增加情绪的影响,比如,把你对同事的愤怒隐藏起来。

怎样有效安慰身边情绪不好的人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身边的人情绪不好时,自己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帮上忙。《今日心理学》网站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一些安慰人的正确方法。微信公众号“心之洲”编译了文章内容。

首先,倾听对方说话。倾听别人说话是表达尊重的方式之一,如果这个人正处在情绪化当中,就更应该这样做。当有人情绪不好时,很多人都希望立刻结束对话,但这样做很可能错过了帮助对方的机会。当人感到难过时,眼泪和防御性愤怒都是自然的生理反应。这可能是压力或出现问题导致的结果。因此,听一听对方在说什么,不要简单回避或者阻止对方的情绪宣泄。

其次,帮助对方思考。如果你表现出自己很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能帮他们在情绪中跳出来,更好地反思发生了什么。你可以先从对方那里找到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问问对方本来期望什么样的结果。如果对方想要的东西可以实现,你可以接着问一下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这一点。总之,尽量让对方发现继续前进的最佳方式。

最后,文章给出了有效安慰情绪不好的人的六个指导原则:

第一,通过平静的呼吸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并且表现出你的关心。
第二,接受他们的情绪是正常的人类反应。
第三,总结他们说的内容,并且表达出来,这样他们就能“看到”自己的故事。
第四,试着发现他们实际失去了什么。
第五,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现在需要什么时,问问下一步他们会做什么。
第六, 如果你在过程中觉得自己有受到伤害的风险,请尽快离开,不需要理由,或者你可以说,你对这次谈话感到不舒服。

如何控制情绪

1了解你的情绪。

你有百万种不同的感觉,但科学家把人类情绪归类成数个基本情绪,以方便人们辨认:快乐、接受、恐惧、惊讶、悲痛、厌恶、愤怒和期待。
比方说,嫉妒是恐惧的表现形式之一,恐惧自己不如别人,恐惧自己因为不够“完美”或不是“最好”而被遗弃。
了解什么样的情况会引起何种情绪,以及分辨愤怒和恐惧的不同。有时候多种情绪可同时冒出,而经历这些情绪的人可能无法分辨这两种不同的情绪。

2理解情绪不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出现。

很多时候,我们在潜意识里任凭情绪左右。有意识地认识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控制它们。
在情绪形成的那一刻就认出它,而非让其累积而逐渐变得激烈。你最该避免的事情是忽视或压抑感觉,如果你阅读本文,你会知道这么做只会让这些情绪更糟糕,并在随后爆发。
一整天时不时问问自己:“我现在感觉如何?”如果可以,把情绪记录下来。写下什么情况引起令你关注的情绪。通过这个方法,你可以精确地找到情绪形成的时刻,而不让它的起源溜走。
做情绪的主人。切勿将你的情绪归咎于他人。当你试图责怪他人时,请马上认出自己的意图,不要让自己的想法被这个小把戏带走。对你的情绪负起所有责任,这样将帮助你更好地控制它们。

3注意情绪出现时脑海里的想法。

停下来分析你正在想什么,直到发现造成该情绪的想法。
比如说,你的上司在午餐时没有和你有眼神接触,甚至在你未察觉到的时候,“他将要把我开除!”这个想法已经深深埋在你的脑海里 。

4写下证据支持或否定引发某种情绪的想法。

开始把所有事情连接起来,找出自己做出该反应的原因。
当你开始思考,你可能察觉到既然没有人能和这位上司相处愉快,他其实无法开除任何人,否则他将会面对人手不足的情况。
举个例子,你可能不小心说出了不该说的话激怒了上司,但已来不及收回了。他在午餐时的反应可能不是你原本所想的那样。

5问自己:我可以用另一个更理智、平衡的方法来看待此状况吗?探索所有不同的可能性。

如果没有,想想其它可能的解释,此举使你意识到很多可能发生的不同场景,而难以下定论。
考虑到这些新证据,你可能总结出不去管上司这个小烦脑,其实你的工作还是安全无虞的。然后你将能缓解困扰你的情绪。如果此方法不成功,那就继续下一个步骤。

6考虑你的选择。

现在你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情绪,想想至少两个回应方法。若你假定自己只有一种反应方法时,就会让情绪控制你,而其实你还有选择。比如,如果有人辱骂你,你感到生气,第一反应可能是骂回去。然而不管是何种情绪,你都会有至少两种替代选择,或许你还能想出更多:
不给反应。不做任何事。此方法特别好,尤其是当你知道某人企图煽动你,或是故意激怒你。切勿屈服。当你无法给他回应,那个企图煽动你的人就会感觉挫败,而最终停止自己的行为。
放松。说得容易做时难,但有些放松方法并不需要太多的训练、经验或意志力。当我们生气或沮丧时会咬紧牙关,并感到紧张。深呼吸是安抚混乱情绪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深呼吸无法消除愤怒,但能使它平稳至少一两级,足以阻止我们说出,或是做出某些让我们稍候后悔的话或举动。
反其道而行。例如,当你的另一半不洗碗时,你通常会感到恼怒。与其马上和他们展开争论,不如先冷静地自己洗碗,然后以平静镇定的语气告诉他们,考虑到你为家庭所做的一切,你将十分感激来自于他们的任何帮助。
离开造成某种情绪的处境。比方说你正在工作的小组有一些不专注、愤怒和没有效率的人。每次开会时你总是会感到沮丧。其中一个解决此沮丧、挫败和愤怒情绪的策略,就是要求调到另一个工作小组。基本上就是让自己离开这些处境,以免出现这些不必要的强烈负面情绪。

7做出选择。

当决定要做什么时,最重要的是确保你是在清醒的意识下做出抉择,而不是对另一个互相矛盾的情绪做出直接反应。例如,有人辱骂你而你不做什么。这是你的决定,还是因为害怕与人对抗而做出的直接反应?这里有一些你可按照行事的好理由:
原则—你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人?你的道德原则是什么?你希望这个状况得到怎样的结果?最后你最引以为傲的决定是什么?对很多人而言,这是宗教指引起作用的时刻。
逻辑—怎么样的行动才能带出你想要的结果?比如,你正在面对街头大战,你希望能和平解决。当然你可以走开,但很大可能性是那魁梧的醉汉会认为你转身离去是在侮辱他。可能最好的做法是你向他道歉,并不断让他说话直到他平静下来。

认识引起负面情绪的想法

1改变你的观点。

上述的步骤教导你如何不让情绪当场就控制你的行为。若想开始减少经历负面情绪,你得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如果你学习如何保持乐观及心平气和,你将发现负面情绪越来越少出现,而且无需认真应对它们。
保持乐观非常重要。与其悲观地预测自己会出现负面情绪而被它们所控制,不如尝试相信这个世界本质上是美好的,人们最终会得到应得的回报,而你是一个好人。你可能开始察觉到这观点改变了你的情绪。
承认有些事情是你无法改变的。而这些事情不值得你感到沮丧。比如说,你可能无法改变他人的驾驶方式。这件事情并不值得你沮丧。你可以改变的只是该如何应对他人鲁莽自私的驾驶态度。

2消除许多自私的核心信念,这些信念将引起令人不安的想法和负面情绪。

有许多非理性的观点一再使我们心烦。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但我们很多人有时候却倾向于相信当中至少一部分的想法。这里有一些因为自恃太高而先入为主的错误观点:
“我必须在各方面都完美才不遑此生。”没有人可以在生命中所有事情都表现完美。但如果因为你不能在各个方面都完美,而觉得自己很失败,你会让自己一生都不快乐。
“我一定要得到对我而言非常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认同。”有时候你无法不树敌,世界上有些人对几乎所有的人怀有敌意。你无法为了讨好所有人而让自己生活得痛苦。
“别人不公平地对待我,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坏人。”大部分亏待你的人都有爱他们的朋友家人。人无法清楚分为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是介于两者之中。或许是你的某件事让他人不快,他才会如此对待你。
“当我大受挫败、被恶劣对待或拒绝时,简直糟糕透顶了,仿佛整个世界都要塌了。”有些人脾气火爆,因为无法忍受一丁点的挫败而不断失业或与人绝交。这个世界不是围着你运转的。你也需为他人着想。
“我必须担心每一件危险、可怕的事情。”很多人相信“担心”就可以帮助使问题消失。他们总是编造事情来担心,把自己逼疯。“好的,这件事情过去了,现在我必须担心的是哪一件事?”
“当事情不若我想那般发生,情况将变得非常糟糕。”你可以预测你的生命过程吗?也许不能。同样地,你无法预测每件事情都能够如你所愿般发生,即使是短期内发生的事也无人能预测。

3消除对自己的许多负面核心信念。

有些人则把自己放在太过卑微的位置。他们的自尊本来就在谷底,这些负面情绪就是不够爱自己的结果。
“痛苦源自于我无法改变的外来力量。”很多狱友形容自己的一生为一个软木塞,随着一波波的境遇在水面上忽沉忽浮。 你可以选择把自己看作境遇的后果或前因。为自己的举动负责任。
“避开生活上的困难和责任比面对它们容易太多了。”即使是痛苦的经历,一旦我们熬过去,这些经历可以作为学习和未来成长的基础。想要过一个一生无阻的生活是非常幼稚的想法。
“过去的事情控制了我的生活,现在和未来也如此。”如果这是真的,就意味着我们是过去的“囚犯”,而且不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然而人一直都在变,有时候甚至出现戏剧性的变化。你有能力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只需要相信自己。
“我只要不做任何事,尽情享受,就能非常愉快。”如果这是真的,几乎每一位富人或舒舒服服退休的人士都会尽量不做事情了。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他们寻求新的挑战以便更进一步地成长。你只是欺骗自己相信不做什么就能真的开心。人们需要新颖的事物来保持对生活的满足感。

认识使负面情绪恶化的想法

1学会避免认知扭曲,这种想法会让事情看起来比实际上还要糟。

我们很多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带着玫瑰色眼睛看世界(意思是凡事都看得太美好、太乐观,对人世的丑恶和困难估计不足)。然而若你的认知扭曲,你则会用泥色般的眼镜看世界(过于悲观)。这里有一些你应避免的想法。

2避免源于自卑的负面想法。

自卑源于自我贬低(低自尊),你觉得自己不够好而无法做某件事,或是不应得到某人关爱。尽量从你的情绪中驱逐自卑感,否则它将妨碍你完成很多事情。
全有或全无的想法。每件事都分好坏,没有中间的灰色地带。如果你不完美,那么你就是失败者。你拖延做某件事情,因为它们不完美,一直到你别无选择才开始做。
削夺正面想法。当他人赞美你,你不认为这些赞美是真的。但如果他人说你的坏话,你则说“自己早知如此”。
把事情个人化。你相信自己是造成某件坏事发生的原因,但事实上你和那件事情本就没什么关系。然后你要求朋友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情绪或焦虑,以便能有个可依靠的人。
看透他人心思。你觉得某人对你不敬,但却不查清楚。你只是假设他们对你不敬。你这么想只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值得尊敬,并对别人是否尊敬你过于敏感。

3避免源于恐惧的负面想法。

人类害怕很多事情,我们让恐惧接管了理性的头脑,因为我们深信坏事即将发生,即使并没有证据显示坏事的发生。
过度概括。单一的负面事件变成了无止境的挫败模式。“没有来电,不会再有人给我电话!”或是“她要和我分手。再也没有人愿意和我约会了?”你因为恐惧挫败模式而开始概括生命中的每一件事。
贴标签和贴错标签。这是过度概括的极端形式。当你犯了一个错误,你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比如“我是失败者”。当别人的行为触犯你,你为他贴上了负面的标签:“他是个卑鄙的人。”贴错标签即是用有色和情绪化的字眼形容发生的事情。
预言家的错误。你认为某件事情后果会很糟糕,并说服自己这个就是事实。你没有证据支持你的预言,但是不管怎样你都深信不疑。
贸然下定论。即使没有确切的事实支持你的定论,你仍然做出负面解释。你认为做最坏的打算总比抱乐观的希望来得好,你因为害怕而不怀希望。

4避免其它复杂情绪带来的负面想法。

切勿屈服于这些失败主义者的情绪反应。相信自己具有熬过一切难关的能力。相信自己的自我价值。如果你发现自己出现任何负面想法,马上专注在正面解释自己的价值。
把事情放大(小题大做)或放小。想象着你透过一副望远镜观看自己或他人。你可能觉得你犯的错误或他人的成就比他们的人更重要。现在想象你把望远镜倒转过来观看。有些事情不如你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他是怎么样的人比他犯的错误重要多了。
感情用事。你假定自己的负面情绪反映了事情的真实一面:如果我这么感觉,那它一定就是真的。你想要这个世界就是你感觉到的那样,因为这有助于让你感觉不那么无能为力。
“应该”怎么样的语句。你用打击自己来激励自己做某件事。你“应该”这么做,你“一定”要这么做,你“务必”做这件事等。这样不会让你想要做某件事,反而使你充满内疚感。而当你对别人说“应该”怎么样时,你只会觉得愤怒、挫败和怨恨。

改善情绪、提升快乐的6种方法

快乐不仅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工作动力与优势,这是积极心理学家肖恩·埃科尔(Shawn Achor)的观点,他在《快乐竞争力》( Happiness Advantage)一书中,介绍了6种帮你改善情绪、提升快乐的方法。

第一,找到一个让你期待的目标。埃科尔介绍,曾有一项研究发现,人们仅凭想象自己在看一部喜剧片,就能让大脑的内啡肽(一种脑下垂体分泌的激素,相当于天生的镇痛剂)浓度提升 27%。埃科尔说,很多时候,一个活动里最让人开心的就是期待的部分,如果你无法马上去度假,不妨把这项活动写进行日程里,提振心情。

第二,用心行善。利他行为有助于缓解压力,埃科尔引用了《幸福有方法》这本书的发现:一组实验参与者被告知一天内要完成五件善事,他们的快乐程度高于其他组,即使在实验结束许多天之后,这种快乐感依然持续存在。

第三,营造正向环境。埃科尔说,环境会影响人们的心态和幸福感,尽管我们对环境没有完全的掌控权,但还是可以做些具体的努力,为它营造正向的气氛。

第四,运动。运动不仅具有提振情绪、缓解压力的效果,而且效果相当持久,不管你是走路、骑车、跑步,只要让身体动起来,任何形式都可以。

第五,花钱(但不是买东西)。埃科尔说,把钱花在实际经验,尤其是与他人相关的经验上,可以创造出更有意义、也更持久的正向情绪。他建议人们记录每个月的开支,月底时想想自己的钱大部分是买了东西,还是买了经验?每项支出是否带来了快乐感?持续多久时间?

第六,发挥性格优势。埃科尔的一个性格优势,是喜爱学习,他一年有三百天都要出差,长期奔波在机场和酒店会损害他的心情。于是他决定每到一个新地方,就去学习认识一段当地的历史,这么做改善了他的情绪和心境。他建议,你要找出自己的性格优势,试着把至少一项特质融入到日常生活里。

方法:怎样有效管理焦虑情绪

很多人经常都会产生焦虑情绪,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管理焦虑情绪呢?欧洲神经科学与社会网络创始人乔瓦尼·弗契多 (Giovanni Frazzetto)在他的新书《情绪是什么》中,提出了有效管理焦虑的三个方法。

第一是塑造大脑中焦虑时的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之父、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明确地提出了如何培养控制情绪的能力:“如果我们想战胜讨厌的情绪倾向,首先必须刻苦地、无情地练习我们想培养的性情的外部动作。”也就是说如果你有焦虑的倾向,就需要找到并刻苦地练习能让你从焦虑中平静下来的方法,通过练习,让它们在大脑中建立起条件反射,当你再度焦虑的时候,能自然地想到让你平静下来的方法。

所以当你焦虑时,你可以听最喜欢的音乐,散散步,给朋友写信或练习冥想等等,只要是让你放松的动作或事情都可以去尝试,直到找到对你有效的方法,并让它也固化成为习惯。

第二是找到恐惧的源头,客观地分析其危险性。弗契多认为,焦虑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有时候也来自我们夸大后的想象。在治疗抑郁、焦虑这些症状的方法中,有一种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它的假定是认知扭曲造成了焦虑。这种治疗方法提供的一个建议是先承认自己的某些认知是扭曲的,找到焦虑的源头,置身事外地评估它们,确定为什么有些焦虑是毫无意义、毫无根据的,思考一下是否是我们自己在吓自己。

第三是拥抱不确定的可能,不为焦虑感到羞愧。当今社会推崇自信、主动性、成就和效率等价值观,对焦虑的容忍度变得越来越低,这改变了我们对每个人的期待,好像焦虑成为一件让人羞愧的事情。但其实,焦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广泛性的焦虑障碍。弗契多认为,如果你通读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会发现它们适用于每一个人。所以我们应该放下我们对焦虑的成见,给焦虑一点时间和耐心,焦虑情绪也可以推动人们去行动,把不确定的事情变得确定,让含糊和隐约变成精确而清晰的机会。如果你能这样做,那么焦虑就会消退,更积极的情绪就会出现。

如何管理焦虑情绪

  1. 首先明确一点:不是所有的焦虑都有害。有些焦虑,能增加我们行动的能量。而对未发生事情的过分担心、顾虑,则是“无用的焦虑”。无用的焦虑会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才是我们需要管理和消除的。

  2. 破解无用焦虑的前提是,了解无用焦虑的产生原因:①自我标准过高,担心达不到预期,比如一定要做第一;②低估自己的能力,害怕完不成任务,比如担心考试不及格。

  3. 不要迷信运动的作用。运动对一些人(不是所有),能产生多巴胺,带来快感、缓解焦虑。但这个作用是很微弱的,而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 无用焦虑都是对未来的过分担心,以至于丧失了对当下的掌控感。也就是说,焦虑的根源是身体在当下,而精神到了未来。消除焦虑最重要的是,把精神从未来拖回到现在,不让未来的不确定“干扰”当下的生活。

  5. 初级方法:被动放松。想象一个让你感到舒适的空间,比如暖暖的海滩上、春天的森林里……集中注意力,让自己身临其境。起初,你会感受到肌肉在放松;慢慢你的精神也会集中到想象的场景中,不去想未来。

  6. 中级方法:主动放松。通过对身体肌肉的“紧张-放松”练习,获得对当下的掌控感。先将手握成一个拳头,感受手部肌肉的紧绷感。然后慢慢松开,体验肌肉放松、血液回流的感觉。手部练习后,再进行脸部、颈部的肌肉练习,最后尝试深呼吸。通过掌控自己的身体,一方面消除焦虑的不良反应,另一方面能重获掌控感。

  7. 在做放松练习时,要注意:关注当下的心理状态和感受,但不要做评价。比如,可以体会“我现在是悲伤的”,但一定不要说“我很悲伤,这样不好”。接纳自己的感受,就像随海浪起伏,而不是试图让大海平静。

  8. 高级方法:认识并改掉三种常见的非理性反应方式:①我必须 ,如“我必须被所有人喜欢”。②非黑即白,比如“如果不考第一,我就是个失败者”;③我应该,比如“我应该镇定自若、不焦虑”。学会放下非理性的想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9. 如果焦虑特别严重,演变成焦虑症了,药物治疗是必须。向专业的医生寻求帮助,是最好的选择。

掌握这些方法,帮你远离崩溃式失败

今天,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

当你很难找到问题根源时,如何避免崩溃式失败?

什么叫崩溃式失败?就是大的错误、灾难脱离人力控制,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一般的失败只是短暂、局部的,找到原因立刻修正就好,不会带来太大影响。但崩溃式失败具有毁灭性,一旦发生人力很难阻止,造成严重后果。

你可能会想,那提前找到崩溃的原因,解决掉行不行?事实上,这太难了。

崩溃往往不是由一个明确的原因导致的,而是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小错,甚至是一件看似无关的事情。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会失败,提前找原因难如登天。

多米诺骨牌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一张牌倒下整体都会崩塌,但在倒下前,你根本无法预料哪一张牌会倒。

但这不代表我们就无能为力了。找不到根源时,我们该怎么去预防呢?答案就是从一开始,就控制好整体流程。

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这篇清单,就告诉你如何通过控制流程,来预防崩溃。

  1. 想避免全面崩溃,你要记住一个大原则:减少复杂性,增加容错性。还是拿多米诺骨牌为例,我们在摆放的过程中,很难预料到具体哪张牌可能被碰倒。所以有经验的摆牌者,会把全部牌区拆分为若干个区域,把各区域间连接的几张牌暂时不放。这样就把复杂的局面,变成容易控制的多个区域。

  2. 在这个大原则下,给你几个具体方法。

方法一:减少不必要的安全措施。想预防失败,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增加安全措施?但其实过多的安全措施,反而会让流程变复杂,提高出错的风险。比如在客机供氧并没有短缺时,瓦卢杰航空依然规定客机要携带大量额外的氧气发生器。这个措施的出发点虽然好,但却带来了附加的安全隐患:1996年瓦卢杰592航班携带了100余个氧气发生器起飞,结果出现了泄露,导致起火坠毁。

  1. 方法二:在关键环节增加缓冲空间。如果缓冲不足,错误会在极短时间内连累整体,来不及挽救。你肯定知道星巴克,它在2012年推出过一个活动,只要人们在推特打上#spreadthecheer标签的推文,都会自动显示在店面大屏幕上,结果很多负面内容也自动显示了出来,成为一次著名的失败案例。你想,如果星巴克能在内容发布前,增加一轮机器筛选或人工检查,就能避免失败了。

  2. 方法三:掌控不同区域间的连接点,打断连锁反应。我们身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应对传染病。在疾病爆发时,卫生部门会在机场、火车站设立严格的健康检查,防止城市间的传染。对于病情严重的病患,还会采取隔离的方法,完全切断他与外界的联系,阻断连锁反应。

  3. 方法四:突出关键事物或环节。如果某个事物或环节起着决定性作用,那在设计时必须让它显得“不能忽略”。如果设计得不好,很可能导致崩溃:2009年法航一架空客A330坠毁,原因是一名飞行员过度向上拉操纵杆,导致飞机失速,而其他飞行员居然没有马上发现这个错误。为啥呢?就是因为操纵杆作为重要的部件,设计得非常不显眼:体积小、在座位侧面、两个操纵杆的动作不同步传导,导致飞行员不能及时同步信息,导致了这次空难。

    △ 空客A330驾驶舱设计

  4. 方法五:把警示信号区分优先级。当所有警报都是最高级时,就等于没有最高级。你应该把可能导致崩溃的警报按重要程度、后果严重性分类处理。你不妨想想医院里,是不是就是这样做的?医生在抢救病人时,心率、血压等就是最高级别的警示信号,需要24小时监控,而四肢骨折、皮肤擦伤这类不严重的问题,可以延后处理。

  5. 方法六:设计系统结构时,降低各部分间的联系紧密度。这样即使一个部分出现大问题,顶多只会瘫痪一小部分,也不会造成整个系统全部崩溃。典型的例子就是学校的组织结构,各大学院是独立运作的,人员也很少有跨院交叉,所以一个学院出了问题,通常不会波及到其他学院。

  6. 方法七:鼓励发现错误的人。除了控制流程,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如果有发现了错误的人,就一定要重视。和你分享一个故事:美国一次海军演习前,一位水兵发现自己在甲板上丢失了一件工具,可能引发战斗机失误,他马上向上级汇报,结果演习暂停。虽然这造成了资金损失,但上级反而表扬了他,这样以后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主动汇报错误。

Experience

极端悲观者认为任何事都没有意义,极端乐观者认为没必要任何事,所以它们都收敛于无所事事。
健康的态度要么是温和的乐观主义,要么是温和的悲观主义。
Peter Thiel

罗胖60秒:为什么不能轻易说“讨厌”?

  1. 有人说:“我讨厌一个人,但是不管有多讨厌,只要听说他喜欢我,那我对他就再也讨厌不起来了。”想想看,这确实是人之常情。

不过反过来一想,这也让人心生警惕。讨厌,也就是厌恶的力量,其实远超我们的想象。

  1. 我们对他人的负面情绪大概是分这么三种:仇恨、傲慢和厌恶。

看起来仇恨最强烈的一种,其实不然。仇恨这个东西,其实很好化解,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就好了。

  1. 傲慢这个东西,也没那么持久,双方地位一变也就化解了。所谓爱答不理和高攀不起之间转换起来也很快。

但是如果你对别人胆敢显出一点厌恶,这给对方带来的伤害可能就永远也没法化解了。

  1. 所以,我们如果做不到不恨什么,那就至少做到不傲慢,如果连这个也做不到,那就先禁止自己动不动就说“我讨厌谁”。

因为这个词一出口,连改正的机会也没有啊。

贝聿铭: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问题中

建筑不仅仅是空间,建筑还伴随着人们的情绪。通过光线的变化和人在建筑中的活动,人们的情绪会受到感染、产生变化。“情绪也是建筑的要素,而不只是空间。”

卢浮宫改造设计前前后后一共花了13年时间。而且,他的设计方案从一开始就受到很多批评,而且抨击从来就没停止过。贝聿铭说,他认为百分之九十的巴黎人开始时是反对他的设计的。不过他也可以理解,毕竟,这可是卢浮宫。大家当然希望卢浮宫保持原样。

卢浮宫金字塔设计方案公布之后,1984年1月,在法国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的会议上,参加会议的人说,贝聿铭的设计,“是一个巨大的玻璃玩意儿”。贝聿铭辩解说,这个金字塔看上去就像一个闪亮的钻石一般光芒四射。抨击者继续说:“不,贝先生。它看上去一定很丑,或者像很便宜的假钻石。”

为什么会采用金字塔呢?贝聿铭说,它跟拿破仑出征埃及无关,更多的是从建筑本身来考虑。从形式上说,金字塔最适合卢浮宫,在结构上,它也最为稳固。而且,“金字塔采用的玻璃和金属结构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与过去截然分开。”

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波动

七、八岁的孩子通常会对学校和同学关系感到紧张,产生情绪波动。当孩子闷闷不乐或过度敏感时,家长该如何应对呢?美国《Parents》杂志的一篇文章,总结了孩子情绪波动的四种表现,以及心理学家们的建议。

第一,闷闷不乐。发展心理学家舒尔(Myrna Shure)博士说,当七、八岁的孩子,遇到被其他孩子戏弄,或学业上的麻烦等问题时,他们通常都不太愿意说出来。舒尔建议,家长这时不应该强迫孩子说话,可以在睡前比较放松的时候,找机会问问孩子是否要说些什么。

第二,过分敏感和情绪化。有时孩子会在公开场合过度情绪化,临床心理学家卡萨特(Jennifer Cassatly)建议,家长这时候要忍住,不要当场纠正、指责孩子。相反,要安抚他们,表示自己的同情和理解。

第三,暴怒。家长顾问博尔巴(Michele Borba)博士说,即便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失控。此时,家长要保持冷静,给他们留出宣泄情绪的空间,比如给孩子找一本书看,或着放首他喜欢的音乐,“在孩子小时候教会他如何管理情绪,对他将来的帮助会很大”。

第四,好争辩和固执。有时候,不管让孩子做什么事情,孩子都会抗拒。心理学家萨森·埃奇特(Janet Sasson Edgette)建议,这个时候家长别当真,可以说,“我很遗憾你这么想……”然后继续你们要做的事情。家长的低调回应可以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儿童教育专家还建议,家长要求孩子做家务、写作业前,可以提前和孩子沟通好条件与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冲突。

帮助家长缓解焦虑情绪的5个方法

在育儿中一个很常见的矛盾是,家长知道自己应该保持冷静和包容,但是孩子总有办法让家长情绪失控。心理学家艾丽西亚·克拉克(Alicia Clark)在《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供了5个帮助家长缓解焦虑情绪的方法。

首先,评估亲子互动带给你的影响。克拉克表示,不同孩子的性格差异极大,一些孩子的养育过程注定是非常艰难的。即使你不是容易焦虑的人,也很难对这种影响免疫。家长可以留心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足够的睡眠、正常规律的饮食、独处的时间或者自己的情绪支持系统,如果这些项目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话,那么就需要开始重视自己的身体和情感需求了。

第二,照顾好自己。在飞机起飞前,空乘会告诉家长,在帮助孩子之前,自己要先戴上氧气面罩,因为如果你不这样做就无法帮助他人。同样的,无论在育儿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你首先要做的是照顾好自己。你要给孩子做好示范,这样他们也会学着好好照料自己。

第三,不要为自己感到沮丧和羞耻。教科书般的完美育儿在大多数家庭中都不存在,即使是专业人士也是如此。那些育儿专家的“完美育儿”为你设定了一个无法达到的标准,而且这也会让孩子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失望缺乏准备。

第四,承认并接受自己的错误,这样你的孩子也会更愿意承认他的错误。错误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给我们提供一些快速成长的机会。Spanx品牌创始人萨拉·布莱克利(Sara Blakely)表示,我们应该更多地向孩子们展示努力的价值,而不是过于在意结果的成败。

第五,学会自我同情。对自己的同情可以从承认自己的疲惫开始,并且重新调整自己的优先事项。这可不像听起来那么容易,因为当事情进展顺利时,我们很容易善待自己;可当事情进展不顺利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自责。克拉克建议,家长应该学着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不要给自己太多包袱。

克拉克补充,家长需要记住,育儿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把孩子培养成健康的成人,保持长远的目标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

写给我身体里的大毛怪


冯唐

我身体里的大毛怪:

你好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就一直在我身体里。你否认也没有用,我知道你一直在。

我不是一开始就知道你在那里。两岁前,我没啥个体意识,没啥感情,没啥审美,没啥记忆,没名,没利,没关系,没涉足江湖,没啥和其他小屁孩儿不一样的习惯,困了睡,饿了吃,渴了喝,睡美了吃爽了喝舒服了就乐,得不到就哭,哭也得不到就忘记了,在一个无意识的层次,和佛无限接近。现在想起来,小孩儿也可怜,虽然和佛接近,但是全无力量,任凭大人摆布。我在机场见过小孩儿死命哭,要妈妈买巧克力,妈妈终于买了巧克力,小孩儿哭得更厉害了,因为妈妈打开包装自己把巧克力当着小孩儿面吃光了。我和我很小的外甥同挤一个电梯,他比我膝盖高不了多少,小脑袋从下面顶着我屁股眼,我忍不住放了一个缓慢的不响的臭屁,我感觉他的小手一直死命推我屁股,但是死活推不开。两岁之后,我开始会说话,眼睛到处乱看,耳朵随时倾听,我估计是从那时候开始,你睡醒了,开始生长,一刻不停。

我偶尔想,其实,在我会说话之前,甚至在我出生之前,你就在了,你是老天派来卧底的。这个议题太深了,以后再说。

如果和其他人比,你成熟得比其他人身体里的大毛怪晚。高中之前,我看书、上学、睡觉,食蔬食饮水,三年不窥园,很少有差别之心,事物只有品类之分,没有贵贱之分。比如,那时候,我知道运动鞋和凉鞋是有区别的,但是我不知道运动鞋还有耐克和双星的区别。那时候,在北京分明的四季里,我用同样的心情听见白杨树在四季里不同的声音,我很幸福。

在我的记忆里,有三个阶段,你疯狂生长,如雨后春笋、如万科盖楼,三个阶段过后,你啥都明白了,你成了大毛怪。

疯长的第一个阶段是高中。我开始意识到美丑,不再让我爸给我剃平头,留了个长长的分头,把眼睛遮起来,偶尔偷穿我哥的夹克衫,穿着的时候,耳朵里基本听不进任何老师的讲课,耳朵一直听到你这个大毛怪高喊:“我今天穿了一件帅气的夹克衫。”我开始意识到男女,忽然有一天觉得女生和男生不同,女生比男生好看,个别的女生比其他女生好看,好多男生总是一致地认为这些个别的女生比其他女生好看。我知道是你这个大毛怪在作怪,而且是班上男生身体里的大毛怪一起在作怪。如果我身体里的大毛怪喜欢西施,其他男生身体里的大毛怪喜欢东施,我抱西施睡觉,他们抱东施睡觉,皆大欢喜,这个世界就容易太平,可是你们这些大毛怪都喜欢西施。在我有了这个发现之后,我开始为世界和平担心。

疯长的第二个阶段是大学后半期。快要毕业了,国家不包分配工作了,每个人的在校成绩不同、GRE、GMAT、托福成绩不同、爹妈不同、前程不同。女生身体里也有大毛怪,她们的大毛怪也似乎有趋同的要求,她们的大毛怪都喜欢成绩好的、父母有钱有势的、前程远大的男生。在这些大毛怪眼里,男生的成绩、父母和前程似乎远比男生见识的高低、肌肉的强弱和鸡巴的长短粗细重要。这一点,任何学校都秘而不宣,没有任何老师做任何简单的传授。

疯长的第三个阶段是在我三十岁左右。我医科毕业,MBA毕业,开始平生第一份全职工作,在麦肯锡做咨询顾问。三十岁时,我出版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是完全没把它当作一件大事儿,那次写作仿佛漫长的冬夜里一次漫长的自摸,过程中意象丰富、天花乱坠,但是,爽了,完了,完了就完了,黎明之后,还得奔向机场,赶早班机,继续工作。这个全职工作是管理咨询,说白了就是帮客户想明白、说清楚、把变革推动起来。我猜想,小一百年之前,那些创始合伙人设计这家咨询公司内部运营系统的时候,应该也参考了他们自己身体里大毛怪的特性,设计出的这个运营系统呈现生物界的温暖和残酷。资深的顾问对于刚入门的顾问手把手倾囊而授,毫无保留,但是每半年一次考评,每两年至少淘汰百分之五十的人员,毫不留情。和我一拨进公司的三十人,或主动离开,或被动淘汰,两年之后只剩了三个。

我偶尔好奇,你在我身体的什么地方,脑子里、心里、血液里?你的作息和我不同,我醒的时候,你或许睡着,我睡着了,你冒出来的机会多些。你疯长的表现就是我会长期地反复地做少数几个类似的梦。过了你第一个疯长阶段,我常常梦见考试,语文考试,我梦见我梦到了作文题目,如果梦对了,梦里就笑出声来,如果梦错了,就从梦里惊醒。过了你第二个疯长阶段,我常常梦见考试,数学考试,偶尔做得出来,基本都做不出来,基本从梦里惊醒。过了你第三个疯长阶段,我常常梦见开会,全部迟到,全部手机没电或者找不到联系人,全部从梦里惊醒。

这三个梦交替出现,尽管我已经出版了五个长篇小说,我还是梦见作文考试,尽管我开过无数的会,我还是梦见开会。从这些梦,我知道,你长歪了,像一个盆景,貌似完整,其实残缺,貌似美丽,其实拧巴。你干扰了我的幸福,你是个大毛怪。

你这个一直在我身体里的大毛怪啊,记住,我一直会调戏你的。不知道在将来无尽的岁月里,是你死还是我活、是同归于尽还是相安无事。我隐约感到,我如果能彻底灭了你,我就在另一个层次,离佛不远了。

这次就到先这里,下次再说。

冯唐白

本文摘于《三十六大》,冯唐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非常感谢大家创作或推荐好文供大家分享学习,有关稿费支付及知识产权事宜请发邮件至dushuren#luojilab.com(#换成@)

罗胖曰:
1,牛人不是“正能量”打造的金刚钻。
2,牛人是和自身“负能量”的精彩舞蹈。
3,唯“调戏之”的态度能驾驭负能量。

Buzzfeed 试验新的用户界面,用户进入主页以后,在六种心情里面选一个:”好奇,压力,无聊,怀旧,快乐,饥饿”,然后网站根据你的心情,向你展示内容。

Reference

  1. 如何克服害羞,提升社会适应力
  2. 别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