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Risk

海上的大风,船的危险。

持续打破安全感枷锁。

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关键是能否还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及资本。

风险是可控的,只是需要高度自律(中文)

纪录片《徒手攀岩》中,Alex 徒手没有任何保护,爬上了酋长岩。即使是在专业的攀岩运动员看来,这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说白了,就等于送死。

他说了一句话,非常地奇怪,他说:”风险和后果是两回事。徒手攀岩的风险很低,只是后果很严重。”

工业化的风险越来越大。因为工业化使得人们集中在城市、使得生产消耗更多的能源,有更多的自动化,更快的技术变革,最后是更加相互依赖的系统网络。

– 《复杂系统的故障

What

“选择工作”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投资活动,因为它是你主要的生活来源。
我们不妨以它为例,说说在择业时如何避险。
大多数人想到的风险,恐怕都是工资不够高,待遇不够好,有可能失业等等。
但实际上,一个工作最大的风险其实是:
没有给你成长的机会。
这才是你最应该规避的风险。
一份工作,即便待遇再好,工资再高,只要你在里面没有成长的空间,那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因为你只是在廉价地出卖自己的时间,并没有获得任何成长。
相反,某一份工作其他条件都一般,但是有很好的成长空间,那就是你应该抓住的机会。
以“能否成长”为原则选择工作,也算是我们在择业时的一种刚需 。

阿波罗8号宇宙飞船有560万个零件,以及150万个系统和组件。即使它们每一个都有99.9%的可靠性,预期也会产生560个故障。
– 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Michael Collins)

周其仁:风险

前几天正好听周其仁教授讲解什么是风险,诶,我觉得有点儿意思,跟大伙儿分享一下啊。他说很多企业都在问怎么样才能规避风险,而这个问题呢其实意义并不大。

之所以存在企业,在经济学上看来,就是因为市场存在风险。从某种角度来说,企业组织就是市场对冲风险的工具,他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其中一样,就断然不会有另外一样。这就让我想起来不久前,我和我的一位职业经理人朋友说的话。我说啊,

你不要嫌你的工作麻烦,你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有这些麻烦存在嘛,否则花那么多钱来雇你,你的老板不是有病吗。

世界上的风险呢,大概可以分为两类,普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

所谓普通风险嘛,就是刮风下雨着火遭贼这些事儿,虽然说它也是不靠谱不确定的,但是保险公司通常都敢把它设计成保险产品卖给你,哪怕卖的价格贵一点而已。可是你从来没听说过,一家公司敢为企业的经营结果提供担保,为啥呢,因为这种风险远远超出了概率可以描述的范围。

今天之所以说这个,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家长希望子女找一份没有风险的职业,比如说考公务员。而实际上,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的人生就相当于经营一个企业,哪有什么风险可以逃避,越是在今天看起来没有风险的职业,没准在未来积累起的风险就越大。

别害怕不确定性

别害怕偏离你的计划,勇敢的接受不确定性。那些在你感情,工作和生活上表现出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的东西往往都很值得尝试。

其实偏离计划的事情,往往可以帮助自己打破“舒适圈”,有时候,不妨主动选择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当然这些事情不会带来太大的负面情绪与结果,然后反思这个过程,个人的成长是可观的。

读书的“危险性”


作者: Zeme

人人都说读书好,却忘了事物均有两面性。培养读书的兴趣就像坐高铁,上去了不一定下得来。一个人一旦爱上书,那么今生就必定不能脱离它的魔掌。你苦读了许多书,突然有一天抬起头来,就会发现社会在冷冷问你,读那么多书干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是罗素的名句,叫《我为什么而活着》,所有上过高中的人都读过,老师强烈要求背诵,也许高考的试卷上某年会出一道价值2分的填空题。我猜课本之所以选它,应该是因为希望我们能有罗素的思维,我想大部分家长也会爱上这么优美句子。

然而现实是,

对爱情的渴望,极可能让你变成剩下的人,随着年龄增长被一群人逼婚。
对知识的追求,可能让你发现国内的课程有点落后,而外网竟然全被和谐了。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会让你在咬牙不喝饮料给红十字捐款的同时,发现钞票都变成了“郭美美的包包”。

读书的危险性,就是有可能与外界隔得更远。书籍会给你一些超越现实的价值观,却不能让你直接超越现实。如果你不能依靠读过的书考上名牌大学,赚到黄金屋,娶到颜如玉超越现实,那么极有可能,你所读过的书籍令你对现实非常困惑,陷入尴尬的境地,就像一个半夜就睡醒的人的痛苦。就像美剧《绝望主妇》中的伊芙所说:当你品尝了墨西哥鸡肉卷,怎么会对生菜沙拉感兴趣。

然而,如果现实就是一盘生菜沙拉怎么办?那么有可能你真的会失掉胃口。当渺小的现实不能承载伟大的理想的时候,一部分人产生了,他们在现实中消磨棱角,却在自己的世界里建立理想国,这就是成功学书籍热卖的原因,源自于如此普遍的失望——这不是我说的,是一个叫柏拉图的老头子说的。

读书人都将得到书籍赋予的快乐,也将面对现实的腐朽。残酷的是,如果他们发现看到一方的天空只是一口小井,那么有时候反而不如青蛙愉快。有可能会被时代和现实所抛弃,除非他们有能力去寻找海洋,或者开始懂得妥协并视为艺术。和现实脱节太远都将不会太幸福,无论是落后还是在前。孩子们徜徉书海,以为凭借知识的翅膀无所不能。然而他们终将长大,面对矛盾的价值观,经历蜕变和痛楚。

所以如果你爱读书,那么,就要做好冒险的准备。

罗胖曰:

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要回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由此看来——
读书也没那么高尚、优雅、高级。
和不同时空里的人聊天而已。

做公务员勿立志做大事

作者:郭虎

在就业难的背景下,做个公务员有可能是无数有专业理想的青年无奈的选择,就像我们新录用的公务员小陈,家里不富裕,一时找不到工作,呆在家里吃闲饭无论如何不是他这样家庭所能承受的,光心理的负荷也够沉重的,大学毕业失业在家,父母眼里的那点光亮逐渐暗淡下去,情何以堪。

公务员是个职业,倘若你选择这个职业,你个人的价值就体现在繁琐重复的公务事务中,或日复一日地起草文稿,或天天报账,或跑东跑西奔波,直到皓首,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也许唯一的亮点就是你曾经的青春。

倘若你选择做公务员,请勿立志做大事。“为万世开太平”基本上轮不到你,或许你进机关一生的工作就是盖章,或者就是个报账员、档案整理员,当然看在你日日辛苦盖章或者整理档案的份上会给你个级别。也许有人会说,位卑未敢忘忧国,当然你可以在背后忧国忧民,但你第二天还是要盖好图章,起草好请示,如果没完成你得加班,顺便告诉你公务员加班没有加班费。现在每个公务员位置都有职位说明书,你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都有规定,你想做大事,为民请命啥的,最好回去看古装剧。

倘若你选择做公务员,请勿立志做大官。平民子弟入公务员队伍,要放好心态,指望像电视剧里那样突然被皇上看上担大任者基本没有可能。当然进了这个队伍,人在江湖不企望提拔也不符合常情,即便你刚进来清高也好自大也好,当你同道都提拔了,你老做科员的时候,你的想法就不一样了。官无尽头,在这个队伍里,抬头永远有比你大的官,有许多人可以管到你。如果你没有特殊的阳光,在现行制度下,就算每个台阶都能轮到你,轮一遍你也老了。你安静守责地做一个称职的公务员,在县一级,到老了大概会在副科级到处级之间;市一级大概会正科级到副厅级之间;省一级大概会在处级到副省级之间。有特殊的“备注”成分的或者敢于买官的另当别论,当然那个也有一夜回到解放前的风险。

倘若你选择做公务员,请勿立志当大款。手握图章傍大商的时代已经式微,相信制度化规范化会是方向。所以,即便你有权,当思量慎权。公务员的收入有法可依,而且财产公开迟早会执行,如果你立志当大款,此行慎入。

倘若你选择做公务员,请勿立志成“大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理想没有实现,价值没有体现,就是一个平凡公务员的生态,我看,不能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也不错,过好日子,有情趣有操守,也是一个好公民。我的建议是,既然不能术业有专攻,或可有自己的生活情趣,公务员中有文章高手,也有丹青妙手,有情趣的好处是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平衡得了心态,这样在你的同仁同学同道或大富或大贵时,你可以有所寄托,妙笔生花,趣味横生,也许你在另外的领域已经风生水起了呢。

用户 我心仪久 摘自《南方周末》,作者为江苏洪泽县政协秘书长。

罗胖曰:
我问过一位很优秀的年轻人为什么要报考公务员——
“是觉得公务员职业很值得向往吗?”
“不是啊。只是除了那里,哪里都不安全、不稳定。不是因为向往,而是因为恐惧啊。”
这是我听到的最糟糕的理由。
但是也可能是最普遍的理由。

Why

很多人的观念里,冒险和莽撞几乎就是同一个词。而实际上,冒险恰恰是年轻人最理智的人生策略

从两个方面分析哈,第一呢就是从时间维度上看,你和年龄大的人相比,唯一的优势就是时间充裕。而他们呢,来日无多嘛,你耗得起他们耗不起啊,这就是年长的人为什么希望你循规蹈矩的原因。这样一来,他们的时间劣势一下子就能转化成位置优势。

第二呢就是从空间上看,你和年龄大的人相比,最大的劣势就是空间资源少啊。所以折腾折腾有风险的事儿,虽然目标未必能够达成,但是包括人脉啊经验啊这些在内的资源肯定是比原来多了,所以通盘算下来,反而是年轻人冒险的胜算大,在这场跟老家伙的战争中,不冒险那是赢不了的。当然,如果你生下来就是富二代,那就另当别论。

今天回复“诸葛亮”三个字,给你看一篇文章,你会发现他老人家和我想的一样。

罗胖60秒:加入关系网有什么风险?

  1. 今天咱们说一件宋朝刘太后的事。这刘太后,就是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的那个坏太后。不过事实不是这样啊。事实是,刘太后当政11年,非常有成绩。

  2. 那其间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刘太后刚上台的时候就对所有的重臣们说:“你们家里都有什么亲朋好友子弟啊,写张名单上来,我将来择机重用。”大家一看这是机会啊,就把关系户全部写上了名单。

  3. 刘太后一看,就这些是吧?就这些了。刘太后就翻脸了。所有在这些名单上的人,一概不用,只有不在名单上的人,以后才有升迁的机会。

一朝天子一朝臣,刘太后就用这种方法把此前一朝那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一窝给端掉了。

  1. 关系网络这个东西从来都是如此啊。明面上看到的,全是好处,你加入了关系网嘛。但是明面上有多少好处,在暗地里就一定长出来多少风险。

如果你从未错过航班,你在机场待的时间太长了

假设你明天要出差,6点的航班,你会几点出发去机场?3点?4点?还是更早?你肯定会说:早到更保险,省的错过飞机嘛。但这样真的值得吗?

得到App《精英日课》主理人万维钢老师,对这类现象进行了分析。如果你在生活中是一个害怕出错的好孩子、好学生或者好员工,相信这篇文章会对你有所启发。

坐飞机出行,很多人会确保自己在登机两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前,就到达机场。再考虑到防止路上堵车,你可能提前四个小时就得从家里出发。

但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就说过一句名言:“如果你从未错过航班,你在机场待的时间太长了。”这句话是在提醒我们,错过航班虽然是个大麻烦,但那也不是世界末日。

我就曾经因为到机场晚了,错过了航班,而且还错过了转机航班,还因此不得不找人替我做一个会议上的报告,但是我的亲身体会是,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不是一个总迟到的人,不过我的记录并不完美。

而你如果想要一个完美的记录,要确保自己从不错过航班,那你就必须每次都提前很久到达机场。那你的代价就有点大了。

我是从一个数学家那里听到斯蒂格勒这句话的,我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我认为至少有三个道理,以下排列的顺序是从被动到主动。

——\\ 代 价 //——

完美,是个很贵的东西。生活中的事情都具有不确定性,哪怕你已经做得很好,也不能确保不出错。我们知道有个“80/20法则”,把一件事做到“差不多”的水平其实是比较容易的,而你如果想做到近乎完美,你要付出的代价将会不成比例地上升。

比如说,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报销制度,出差、应酬等凡是为了工作形成的花费,都可以回公司报销。我们可以想象,一般公司的报销制度都是有漏洞的,有的员工可能会钻空子,让公司蒙受损失。那请问,公司的财务人员是不是应该设计一个天衣无缝的制度,确保公司完全不受损失呢?

答案是不应该。一个天衣无缝的制度必定是非常繁琐的制度。公司不可能去打电话核实每一笔花费的真实情况,那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太高,员工也麻烦。一般公司的做法都是差不多就行,只要损失不大就可以接受。

没有漏洞的系统不见得是最好的系统。最好的系统应该在减小的损失已经比不上付出的成本的时候停止优化。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过于追求完美的情况。以前,几乎就是出于某种玄学的原因,飞机上禁止乘客使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之类的设备,说怕无线电信号干扰飞机通讯。现在有些航空公司已经全程允许乘客随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我感觉这并不是技术部门终于想通了,而是因为乘客使用电子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强,等于是禁止的代价越来越高了。

当然你可以说生命是无价的,为了安全干什么都值得,但是经济学家会说那根本不可能。人只要出行就有出车祸的危险,但是我们照样出行,安全不是无价的。那我们想想,在某些机场要脱鞋安检、甚至乘坐地铁都要安检,投入的人力物力、浪费的旅客时间难道不是成本吗?与其说这些措施是为了安全,还不如说是安全部门想刷个存在感。

特别是在一些不涉及生命安全的领域,允许一些错误和漏洞的存在,可以说是理性的。出一个事故就要召开全员大会,制定一系列详细的规章制度,想要从此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那常常是小题大做。敢于忽略小概率事件,才是科学的风险管理。

如果你这个系统没有错误,你的成本太高了。接下来,你还可以主动一点。

——\\ 放 飞 //——

如果你每天上班上学从来没迟到过,你花在睡眠上的时间可能太短了。只要不是习惯性的,偶尔迟到没关系。我上学上班经常迟到,还因为接送孩子迟到被罚过款,但那都是值得的。偶尔迟到的人对生活的掌控感更高。

如果你从来没有丢过东西,你在个人生活管理方面可能花费太多精力了。做事得抓大放小。如果你的雨伞就好像钻石戒指一样从来没丢过,那只能说明你像对待钻石戒指一样对待雨伞。

如果你从来没得罪过人,你可能活得太憋屈了。偶尔让人感到不舒服,哪怕是爆发冲突,也没什么大不了,有时候吵吵更健康。

关键在于,通常的情况都是好人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今天这身衣服搭配合适吗?PPT里是不是还有小错误?领导会不会觉得我这句话是在批评他?其实除了你自己,别人根本就没注意到。实验表明,哪怕让一个人穿扣错了纽扣的衣服上一天班,同事一般都发现不了。

所以别活得那么累,别怕放飞自我。然后你还可以再主动一点。

——\\ 试 探 //——

我发现好人和坏人的一个区别是,好人总是适应世界的规范,而坏人总是试探世界的底线。有些效能特别高的人之所以被说像坏人,就是因为他们采用了坏人的高效能做法。

那我们这些好人为什么不能偶尔试探一下世界呢?比如你新加入一家公司,你的上级领导看上去是一个很严厉的人,一开始你在他的面前不敢多说一句话,老老实实做事。

但有时候他给你的命令是不对的,有时候你想用自己的方法做,可是你不知道老板能不能容忍。那你就应该积极试探。

你可以每次稍微突破一点自己,看看对方有什么反应。如果他不抗议,你就得寸进尺,一步一步加大力度。要试探到什么程度呢?到他抗议为止。没试探到抗议,你就没有充分利用对方的宽容度。

乔纳森·海特在《正义之心》这本书中讲“确认偏误”的时候,提到过一个实验,非常能说明这个道理。实验人员请一群受试者做一个游戏。实验人员先报三个数,说这三个数符合一个规则。受试者的任务是猜一猜实验人员用的是什么规则,并且猜测的方法是每次也报三个数。实验人员只告知受试者报的数符合规则还是不符合规则,看看通过几次试探之后,受试者能不能把规则猜出来。

比如说,实验人员给你的最初三个数字是2、4、6。你一看这是一个偶数等差数列,那规则是否就是“偶数等差数列”呢?于是你就问实验人员,6、8、10符不符合规则?实验人员说没错,符合规则。接下来你又问,3、5、7符合规则吗?实验人员说符合规则。那你就会想,可能这个规则是任意的等差数列。受试者们就这样不断地试探。

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受试者试探到“任意等差数列”,就不再继续试探了。而事实上,这个规则是只要是依次变大的三个数字就可以。比如2、10、6000也符合规则。规则的底线其实很深!

为什么一般人都没能试探出这个规则?因为一般人的试探都不够大胆。因为确认偏误,人们总是小心翼翼地提出符合规则的例子。可你不犯规,又怎么能知道规则在哪里呢?

如果一个年轻人敢想敢干,老一辈的人就会说他“不撞南墙不回头”,可是科学地探索世界难道不就是这样吗?不撞南墙怎么能知道南墙在哪里呢?

刚才那个实验告诉我们,大部分人的问题在于不敢试探周围世界。试探到别人抗议为止,你的自由度才能最大化。

如果你从未被人说过“不”,你就没有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环境。

当然,动不动就试探别人底线的人恐怕真不是什么好人。我是个好人,我几乎从来不给别人提什么额外的要求。但是我观察到有些人特别喜欢提要求,他们吃个饭、坐个飞机、坐个火车,都得一会儿要这个、一会儿要那个,一点都不怕给别人添麻烦。我们不喜欢这样的人,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他们充满了被讨厌的勇气。

其实最应该使用试探精神的场景,并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把勇气用在大事上。比如在谈判之类的关键场合,有时候一个不经意但是大胆的试探,能带来很好的机会。

我特别佩服那些宁可冒险也要试探一下的人。

如果你从未碰过壁,你对这个世界的探索还不够,而那个墙壁留给你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小。

新研究:大脑构造决定你是否爱冒险

为什么有些人会喜欢创业?但有些人更偏好稳定的工作?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约瑟夫·凯布尔(Joseph Kable)看来,大脑的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会做什么选择。他和合作者发现,大脑的生理特征可用于预测一个人的风险偏好。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的《神经元》(Neuron)期刊上,《环球科学》微信公众号对此进行了翻译和介绍。

一共108位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的志愿者参与了凯布尔的试验。研究人员向志愿者提供了120种情境,每一种情境下志愿者都必须从稳妥地获得20美元,和赌运气获得更高报酬中做出选择,不同情境中的风险等级各有不同。

每名志愿者都要经历所有120种情境,而参与试验的报酬数额将取决于志愿者做出的这120个选择中的某一个,没有人知道哪一个选择将决定他能拿到的报酬。所以,志愿者们有着真切的参与感。通过观察大家做出的决定,凯布尔对每一位志愿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了评估。

此外,研究人员让这些志愿者在静坐放空状态下接受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脑部扫描。在大脑中,杏仁核是负责恐惧及其他情绪的处理区;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是决策区。两个区域之间靠众多的神经纤维连接,这些神经纤维就像是负责信息沟通的神经高速公路。

凯布尔和他的团队发现,喜欢冒险的人大脑构造和选择稳妥的人有两大区别。第一,喜欢冒险的人大脑里杏仁核往往更大,而神经纤维连接通常较少;第二,虽然神经纤维连接较少,但是相比选择稳妥的人,爱冒险的人大脑中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在功能上的连接似乎更加紧密。

凯布尔表示,这意味着,当爱冒险的人做决策时,比起感性和本能的杏仁核,他们大脑中负责理性思考和精密计算的前额叶皮层占据了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当前额叶皮层开始支配对选项的评估,当事人会将各类可能性都考虑进来,并且不再对决策感到过分担忧,举棋不定。

在凯布尔看来,导致这一解剖学差异的原因是接下来需要研究的课题,也许人与人的大脑天生不同,又或许是生活经历改变了大脑。悉尼大学神经经济学家艾格尼丝卡·泰姆拉(Agniesizka Tymula)表示,一旦建立起大脑结构如何影响人们风险偏好的理论,未来经济学家就可以基于生物学变量来建立更有力的经济学模型。

How

方法:如何更好地做决策

托马斯·唐古兹(Tomasz Tunguz)是红点创投(Redpoint Ventures)的合伙人,他在一篇博文里,分享了两个有关做决策的经验。科技媒体36氪编译了这篇文章。

唐古兹说,创业公司有很多优势,速度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快速做决策就成了优秀CEO的一个品质。不过,有时候速度太快不一定是好事。唐古兹表示,面对决策时,除了选择做与不做,还有第三个选择,就是等待。等待往往是最容易的,因为你不需要给出任何承诺,所以很多人都把等待看成是“不做决策”。

唐古兹认为,等待或许可以看成是一种妥协的决策。他分享了来自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Ray Dalio)的经验。雷·达里奥在新书《原则》里提到了一条原则:“一方面,获得更多信息能得到多大的边际收益,另一方面,推迟决策需要付出怎样的边际成本,我们要根据这两方面来选择合适的决策时间。”根据这条原则,我们在决定等待之前,可以这样问自己:“如果给我更多时间,我会收集哪些边际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我的决策能力有什么作用,是否重要?”

关于决策,唐古兹还从亚马逊CEO贝佐斯2015年的股东信里学到了一条经验。决策分为两种:一种是可逆的,一种不可逆。贝佐斯写道:“有些决策是间接的、不可逆或者是几乎不可逆的——相当于单向门,这些决策必须系统制定,小心谨慎,缓慢制定,要仔细考虑,多多咨询……大多的决策不是这样的,它们是易变的,可逆的——相当于双向门……这样的决策不一定非要造成持久影响。你可以重新打开门退回去。”不论是哪种决策,都应该遵循同样的流程。

经验:怎样提高决策能力?

5月23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2018艾瑞年度峰会上发表了演讲,他分享了自己做决策的方法。何小鹏是UC联合创始人,在阿里收购UC之后,他曾担任过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总裁。

在何小鹏看来,信息加上思维模式的处理等于有价值的决策。如果有限的信息加上固有的思维模式,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何小鹏经常会用山来比喻,

如果从高空看这座山,看得高就能望得远;环绕这个山,就有足够的广度,不会盲人摸象;深入山中才能看到细节,从地基的角度去看整座山。从这三个角度去看山,得到的信息足够差异化,信息就不会有限了。

何小鹏也提到了三种提高决策能力的方法:

首先,他认为,最快提高自己决策能力的方法是画一张自己的大图(自己的知识体系)。他建议多跟不同的优秀机构和优秀的人一起交流,然后把别人给你的建议和信息放到自己的大图里面去思考和整合。不过,一般来说,别人给你的建议可能都是错的,因为对方的阶段可能不一样、高度不一样、处在时间轴上的位置不一样。我们要听建议,但千万不要复制,可以把对方的观点放到自己的大图里面从整体去推敲是否适用。

其次,企业越大越怕不决策。何小鹏以前是产品经理出身,他说他曾经很成功,但遇到了问题是越成功越不敢决策,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他说,高段位的人就要敢决策,也要敢于承认失败。他看到很多创业公司成为大平台之后,都有一个问题是领导人不决策。

最后,决策不要被情绪支配。当遇到一般决策时,何小鹏建议,如果有情绪就第二天决策。他说,通常情况下,他想骂一个人,第二天都会有变化,在他自己身上测试结果都很明显。而遇到重大决策的时候,要先让自己放空,因为在原来的知识图谱里,做不到正确决策,那就要放空一段时间,比如出去旅游,或者跟不同行业的人聊天。在他们面前,你不自责,可以非常平等地向他们学习,他们也能给你不一样的建议。

Experience

理财产品

我们家最近在讨论买理财产品的事,通常而言,银行和基金公司都是让你在高风险和高收益之间选,但是在研究了很多理财产品之后,我发现真正优秀的理财产品只有一种,那就是有渠道可以比较方便赎回和变现的。

我这么说的原因是在现在的金融市场上,风险可远远不是那些可见的风险因素。

比方说,就算到期了,给你承诺的利息,但是那个时候通货膨胀是多少其实你并不知道,这个风险是没被考虑在内的,金融机构所谓的低风险其实未必真低了,唯一可以对冲风险的,就是快速变现能力。

在金融这个不确定性的市场上,与其相信专家,还不如相信运气,所以我们家最后决定买的理财产品就有以下几个特征:收益率高,风险透明,有定期赎回的可能。

游戏

微软的操作系统里面有一个自带的游戏,叫空档接龙。十几年前,俄国报纸上有人说,这是美帝国主义专门研发出来,搞垮俄罗斯经济都阴谋。因为俄罗斯每个办公室里都有人在玩这个,严重拖垮了经济的效率。

我曾经也一度很痴迷这个游戏,甚至一度觉得自己已经是高手高手高高手了。但是有一天突然听说,空档接龙有十局是误解的,也有人说其实只有11982这一局是无解的。我就不服,玩命的在上面花时间,结果当然是可耻的失败了。

吃了这次亏之后,我吸取了点教训,

如果是上辈人说这事儿不能干,干不成,那倒是不妨试一试,因为这赌的是时代进步。如果是同一辈人说,这事干不成,不能干,那你就要警惕了,因为这赌的是你比别人聪明,这个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你过了跟别人比拼记忆力的年龄了

作者:王路

我坐地铁,见有个姑娘,在挤满人的车厢里讲英语。她戴着耳机,我以为是在打电话,后来才发现是在读课文。她年纪不小了,总得有三十了吧。在手肘都伸不开的地方,放声读那些中学英语水平的情景会话,全不顾旁人颜色。这让我有些心酸。

这样的人不会混得太好。她显然对她的处境并不明了,也对她该做什么不太清楚。她急于努力,却不知道努力的方向,虽然很刻苦,却于事无补。我吃过这里边的苦头,所以我知道这些。

上月出差,抄了六百字放在屁股兜里,因为眼睛不好,不敢一路盯着电子屏幕,就想干脆背点什么,等老了眼花了还能默诵默诵。一路六七个小时,连一半都没背下来。

靠,居然这么不行了。放十几年前,在中学,这就是半个早自习的事儿。可见童子功是多重要。今天写文章,能引的东西,大多是大学以前背下的。大学以后,书是翻过不少,但讲了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那时候就知道,记忆力走下坡路了。20岁时做脑龄测试,是20岁,过两年再测,变成35了。这东西别人看不出来,不像我室友,工作两年就开始谢顶,头发哗啦啦掉;也不像我周围朋友,上了班就开始发福,裤腰一年大一个号。记忆力的衰退,常常没人留意,然后就接着干那些只有年轻的学生才适合做的事。

一个人过了25岁,就应当从事一种可以深挖下去的工作。当你要换工作的时候,得保证现在的手艺到别的地方还有人要,还有磨炼发挥的余地和空间。上月我在某生产二极管的工厂里看到好多工人,日复一日的工作就是把一排排比针尖还细的金属丝排在小凹槽里,每天要排上万枚。这种工作做不了几年,眼睛肯定会花。如果哪天,公司采购了可以代替这种劳动的机器,他们全部得失业。

如果你的技术不能深挖下去,就没有办法保证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你还能有一口饭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记忆力的衰退并不是一件绝对的坏事。它以这样一种方式,

提醒你要做出些改变。人无时无刻不在衰老,记忆力的变坏只是在很早时就出现的风向标。

阿城《遍地风流》里聊什么是年轻,说新娘在洞房后第二天早上,倚在院子门口不无骄傲地用左邻右舍都听见的声音骂新郎,骂他一个晚上把她折腾了八次。新郎则一大早扛着锄头到地里去干活了。这就叫年轻。

衰退的记忆力是个警示。在体力和精力还没有明显滑坡的时候,它就已经开始提醒你:这是和别人比拼天赋和努力的最后阶段了。

记忆花了二十年的功夫,不是要把那些事情镂刻在心里,而是要凭借这些,梳理出属于你自己的逻辑和视角,让你的理解和判断,在这个世界上立得住。凭借这些,你可以弄清楚构成世界的每一块砖和每一根木头的关系。

尔后,记忆力就会退居身后了。你凭借对万事万物关系的理解,在江湖上行走,避开刀风和剑雨。假如你能记住自己从前因为狂妄吃过的亏,你会变得和气;

假如你见过高山仰止的境界,你会变得谦卑。

往往是身体机能的部分衰退,才会让一个人抹去狂妄、自负、好斗这些容易让自己陷溺于困境的性格,转而拥有谦卑、宽容、敬畏这些品质和态度,并对事物彼此间的关系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凭借改变了的态度和认知,你开始只身闯荡世间了。而记忆力的衰退,则是必要而无法抗拒的代价。

知识拆迁队 房芳 分享自《独裁者手册》,江苏文艺出版社。

罗胖曰:
还记得当年我没结婚的时候,有一句话曾经吓我一激灵。
有个不相干的人幽幽地劝我——
人,就像庄稼。什么时候就得干什么时候的事。要是误了农时,补都补不回来。

吃了致癌食物就会得癌症吗

你可能听过“致癌食物”的说法,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联合专家组发布的报告指出,癌症的诱因中,膳食因素占了20%~30%的比例。那面对致癌食物,我们到底吃不吃呢?食品工程博士、科普作者云无心在新书《万物皆有理》中讨论了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风险”的意思。增加风险,不是说让你得癌症,而是说得癌症的可能性更大了。比如,小时候经常吃咸鱼,能让成年之后患鼻咽癌的风险增加十几倍,用具体数字来说,在一个100万人的城市里,如果所有人都不吃咸鱼,可能有10个人会得鼻咽癌;如果所有人小时候都经常吃咸鱼,那么最后会有100个人得鼻咽癌。这就像买彩票,吃咸鱼让中奖的名额增加了,但大多数人还是不会中奖,因为中奖的几率本来就小,增加十几倍之后可能性还是小。

再举一个例子,人群中肺癌的发生率在1%左右,每天抽十几支烟,将导致患肺癌的风险增加十几倍。如果用数字来说,100万人都不抽烟,肺癌患者有1万多人;100 万人都抽烟的话,肺癌患者就会增加到十几万人,“中招”的机会就非常大了。

这两个例子说明,“致癌风险”的影响取决于增加的风险和本身的发病率。发病率越高的病,风险的增加产生的影响越大。在了解了科学数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自己决定是要“享受人生”,还是“减少风险”。比如吃咸鱼,100万人中有10个左右的人吃不吃咸鱼都会患鼻咽癌,约99.99万的人吃不吃咸鱼都不会患鼻咽癌,只有90个人会因为吃咸鱼中招。这种情况下,你吃还是不吃?而在抽烟的例子里,你是相信自己即使抽了也不会中招呢?还是选择通过不抽来避免患癌症呢?

云无心还说,如果觉得这两个例子太极端,比较容易选择,还有一个难以抉择的例子,就是吃肉。目前科学一般认为吃红肉(猪肉、牛肉、羊肉等),尤其是加工过的肉(香肠、腊肉等),会让跟消化道有关的癌症风险增加百分之二三十。假设按照1%的癌症发生率来算(实际应该比1%要低),100万人有两三千人会因为吃肉得癌症,但吃肉对人又很重要,能解馋,还能摄取多种营养。

所以云无心建议,我们能做的是平衡风险和利益,尽可能地把握自己能掌控的那部分,比如,吃健康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合理的体重、适度地运动。当然,更重要的是远离香烟,不抽烟所减少的“致癌风险”,比你吃任何“抗癌食物”所能带来的风险都要多。

高分辨率照片的后果

日本一个少女偶像经常发自拍,因为照片分辨率太高,被一个粉丝从她眼睛的反光里面,识别出公交站牌和标志性建筑。结果就到这个站点等她,然后袭击了她,简直像电视剧的情节。

这件事的启示就是,公开发布照片的时候,要注意减少分辨率和 EXIF 信息。

Reference

  1. 揭秘杀猪盘分工产业链:话术培训、形象包装、定制骗局、技术支援……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