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Get

终生学习。

和最优秀的人在一起,向最优秀的人学习。

每日精进
学习计划
记录复盘反馈改进

最有纪念意义的生日礼物——得到开放日直播

What

罗振宇2019-2020“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

钱生钱,其实是少数,人挣钱,才是多数;闭着眼睛挣的钱,其实是少数,睁着眼睛要花力气挣的钱,才是多数。
力不到,不为财。这才是个人财富的基本盘。


硅谷的大神,保罗·格雷厄姆不是说过吗,有钱人往往是因为胡乱投资,把自己搞破产的。凭运气赚来的钱,会凭实力亏光。


人和人的连接,正在决定社会财富的创造、分配和转移。

一个人的财富基本盘,有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你自己的本事,第二,你和其他人连接的本事。而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器。

钱从自己的劳动里来,钱从更多的人和人的连接中来。


当年那些高考的受益者,被高考、被大学教育改变命运的一代人,也开始养育孩子,冲进了教育市场。他们最相信教育改变命运这条道理,因此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了这条赛道,让下一代重复这个过程。这就像玩游戏,突然有一批付费玩家集体上线,竞争怎么可能不激烈。我还不能劝你别焦虑,哈佛前校长,德里克·博克不是说过吗:假如你觉得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有两个担心的:一怕进水管关了,二怕排水管开了。这两件事要是发生了,再大的浴缸也会空了。


工信部部长苗圩说,现在中国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头一次有国家做到。

老办法抓不住新机会

今天这期节目比较特殊,它既是我个人读书的一点心得,也是把过去一年的所思所想、所做的事情一个归纳总结,首度和各位分享。

01一席话改变罗辑思维

2015年上半年,我们办公室里来了位贵客,他叫田溯宁。

田溯宁先生当过网通这样大型国企的老板,自己也创立过一家私企叫亚信,这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第一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后来,又创立了宽带资本,他还是中国最早的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布道人。将来中国互联网要书写历史的话,田溯宁是定会提到的。

当然了,我最在乎他的身份不是这些。而是他和各位样,都是我们罗辑思维的用户。

田先生看过我们的节目之后,就说这胖子他们公司到底在干什么?我得去看看去。

所以,那天他来访其实没有特定目的,只是为了聊一聊。我们就聊了很多我们公司当时正在做的事,到最后,田溯宁先生给了我们两个建议。

这两个建议直接地影响了这一年多我们做的所有事情。

02新时代的知识运营商

第一个建议,他说我们现在干的事太多太杂,能不能稍微收收,干件最重要的事?

那个时候我们正痴迷于做各种各样电商的探索,比如说卖月饼,卖大米,当然最重要的是卖书。田溯宁先生说卖书可以继续,但是你们应该转型为个新的方向,叫“知识运营商”。

我说“知识”这两个字我知道,“运营商”是个什么呢?恕我浅陋,请教您老人家。

田溯宁说,运营商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所有复杂的事情交给自己来运营,烈后给公众提供一个通用而且简单的服务。

比如说中移动、中联通,我们打移动电话,只要到它那儿买个卡缴费,你拿起来就可以打,而电信的科技背后是多么复杂,所有的运营他们来解决,这就叫运营商。

这我听懂了,就是说罗辑思维这家公司将来应该对公众提供种通用便捷的知识服务,而我们把苦活、脏活、累活都留在自己手里干,我懂了。

03罗辑思维人人必读的一本书


第二个建议,他说我建议你们公司上上下下全体都去读一本书——《出版人》。

这是一本亨利·卢斯的传记,《时代》周刊的创办人,这个人活跃在大概一百年前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田溯宁先生跟我简单说了几个书中的要理,我们马上眼睛一亮。

我们迅速地和中信出版社联系这本书的版权,在2016年7月1日,推出了这本《出版人》。把这本书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尤其是中国的创业者。

04亨利·卢斯和他的媒体巨无霸

亨利·卢斯是《时代》周刊的创办人,这家公司如今已经演化为个巨无霸——时代华纳公司。

大量我们熟悉的电影尤其是我喜欢的那娄,比如《骇客帝国》、《哈利波特》以及《指环王》,都是他们公司拍的;

HBO电视网也是他们公司的,《权力的游戏》就是他们出品的;

在新闻界鼎鼎大名的CNN,也是他们公司的;

还有著名的《时代》周刊也是他们公司的;

2000年,他们公司还并购过美国在线,当时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

05一个为中国操碎心的美国人

亨利·卢斯在中国的普通大众中可能没什么名气,但是在20世纪历史上,他可是跟中国渊源最深的个美国人。

这话怎么讲?亨利·卢斯就出生在中国,准确地讲是中国蓬莱,当时叫登州。

他父亲是耶鲁大学的毕业生,毕业之后年纪轻轻,心怀梦想,按照当时基督教会的号召,来到中国传教,来的时候带上了他已经怀孕的妻子,到中国落地之后生下了亨利·卢斯。

有人说,亨利·卢斯一生一共是四件大事:第一件是基督教,第二件事美国的全球影响力,第三件是中国,第四件才是新闻事业。

所以你看,我们今天谈论亨利·卢斯,是把他作为新闻行当的祖师爷来谈,但实际上这件事在他心目中只排老四,中国排老三。

抗战时期,亨利·卢斯可谓是为中国操碎了心。

《时代》周刊报道中国的篇幅每周是1.2篇,趁过报道美国之外的任何个国家。而且报道还育严重的偏向。比如说拍中国士兵的照片,那就是高大、英猛、向上,拍日本士兵,永远是那么猥琐。

我们其宴心里知道,抗战的时候.中国军人的军容是不可能有日本好的但是不管那套,就是要按我的方向去讲述这个故事,这也是《时代》周刊直的特点,我们后面还会提到。

他还替中国人筹款,策划宋美龄访美,甚至还带着他的妻子亲身来中国战场。你想,当年的情况多危险?突破艰难险阻来到了潼关前线,对面就是日本鬼子的阵地,但是亨利·卢斯就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中国人的支持。

当然了,他辈子支持中国,就是赌错了个载体——他辈子支持蒋介石。所以前半段对了,后半段就赌错了。

蒋介石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其10次。你猜罗斯福几次?一共才8次,丘吉尔也是8次,希特勒也只有7次。所以他用这种方式无所不用其投地来关注中国。

06一本杂志,超过美国教育制度的总和

亨利·卢斯的创业故事其实没啥可讲,他那么的顺利:

1923年,创办《时代》周刊(TIME),第二年就盈利了;
1930年,创办《财富》杂志(FOFRITUNE);
1936年,创办《生活》杂志(LIFE);
1954年,创办《体育画报》(SPORTS)。

他一生最辉煌的几本杂志大概就是这么以每六七年本的方式创刊,组建了个庞大的媒体帝国。一直就没失过手。

借用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金斯的句话:“亨利·卢斯办的杂志,对美国人性格养成的影响超过了整个美国教育制度的总和。”

你看,这是多高的评价,他是美国人灵魂的工程师,怎么做到这个高度的?

在《出版人》这本书里,我们读出了事利卢斯生事业最关键的那句话:为新兴的中产阶级去生产本新闻周刊。

为什么这句话重要?

因为它包含了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人,为新兴的中产阶级服务:第二个要素是时间,以一周一本的频率去出版刊物来影响人。

07黄色新闻和“灰色贵妇”

先说人的要素。所有的商业模式基本都有个假定——我是为谁服务的?

如果是低端用户,那是社会金字塔的底层,人群数量特别大,所以国个跑量:如果是高端用户呢,那我就要国个利润幸和影响力。所以般来说,这两个商业模式是井水不犯河水。

亨利·卢斯当年创办《时代》周刊的时候,美国的新闻界就形成了这么两个派别。

首先是低端的,就是著名的普利策报系相赫斯特报系。都是大众小报之王,发行量动不动几百万份,几十份报纸覆盖底层群众。他们的办报风格叫“黄色新闻”。

黄色新闻不是指黄色新闻。普利策报上有个漫画栏目,主人公是一个穿黄色衣服的小孩,各种插科打诨,讲的都是底层爱听的那点事,所以这种新闻叫黄色新闻。

它的风格就是迎合底层的低级趣昧。爱听啥呀?凶杀、色情、八卦是吧?好,都给你们。还爱听什么?喜欢骂富人,好,骂给你听。

有些富翁被骂急了,跑来拢普利策,说我们叉没犯什么错,天天这么骂我们干嘛?普利策说,你没犯什么错,但是你犯了罪,叫“有财有势罪”,只要有钱,我们一概骂,管你有没有错。

底层人民还喜欢什么?各种爱国主义,各种喊打喊杀,这跟今天有些人爱看军事节目是个道理,所以这些黄色小报煽动国家战争,甚至去煽动刺杀大人物。

有的历史学家就讲,1898年美西战争,就是这帮黄色小报煽动的,1901年美国麦金莱总统遇刺,也是他们煽动的,那个刺客在现场被摁住的时候,兜里还揣着一份黄色小报。

还有个一流派,就是用户定位非常高,最典型的就是《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有个外号,叫“灰色贵妇”,头版永远灰蒙蒙片,没打算讨好谁,就像是个高冷的贵妇人,它当然看不起黄色小报了。

《纽约时报》说过,我们绝对不能用那些脏东西来污染我们读者的早餐桌。

所以在《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中,你休想看到一个带有情感色彩,或者是偏向引导色彩的形容词。它报道事情永远平铺直叙,会大段大段地刊登一些名人的演讲词,甚至是一字不改的政府文告。因为这些就是事宴,摆出来你们自己做判断我不能影响你们。社论也是经常请左派写篇,又请右派写篇。

这样做当然很有好处。但是,它也有副作用,就是这种报纸实在是没法看,实在太枯燥了,这就是高端的调调。

08城市是最好的避孕药

那个时候的新闻业出现了高端和低端两个流派,如果整个社会是静态的,那就没有其他人的机会,因为整个市场已经分割完了。

但你别忘了1920年代,也就是亨利·卢斯的那个时代,是美国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最经典的一个变动就是城市化。

亨利·卢斯1920年毕业,然后开始办《时代》周刊,1923年把它办出来。1920年是什么时候?正好是美国城市人口占这个国家51%的时候,美国跨过了城市化的边界点。

城市化意味着什么?它不仅意昧着进城的人有了更丰富的生活,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光明的前景,每一个人的生活其实也面对更为激烈的挑战。

有那么句话,叫“城市是最好的避孕药”。不是城里人没有生殖能力,而是在城里生养一个孩子比在乡村城镇成本要高得多,所以很多人就不生了。

09新兴中产阶级:焦虑、有欲望、有上进心

一个人城市化之后,马上面临两个结果:

第一,你的博奔环境变得极其的复杂,每天面对大量的陌生人,有的善意,有的恶意,所以你的焦虑心变得比较重;

第二,纸醉金迷的生活真的就在你眼前,所以每一个人都想拼命地往上爬,欲望又被放大。

又焦虑,又有欲望,这个人能不难受吗?造就叫新兴的中产阶级。

你说这些人是高端用户呢,还是低端用户呢?

说不好。说他低吧?可能他的财富状况还不错,而且还见多识广。说他高吧?他的整个脑子,甚至是见识,还留在底层人民那儿。但是有一点,就是他们有强烈的上进心。

所以《纽约时报》服务不了他们,而那些黄色小报也服务不了他们,这就是亨利·卢斯的机会。

10创新者的窘境:流量和认同的绑架

你可能会说,难道《纽约时报》和黄色小报傻吗?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新兴中产阶级,他们为什么不调整自己的编辑方针,来适应这个社会变化呢?

他们做不到嘛。这就是商业社会最有意思的一个地方。

你可能听说过一本书,叫《创新者的窘境》,作者是美国人克里斯坦森。他提出了一个让很多人觉得无奈的结论; 一个成型的商业体一旦形成了自己的路径,他就会一条道跑到黑,是很难掉头的。

DeepCreator: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基因性格,惯性的力量。

这是为啥?那本书里做了周密的理论推演,我就不多说了,这儿只说两点。

第一点,任何一个企业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个产业链条之中,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对它都有种绑定的效应,很难摆脱。

比如说,那些底层的黄色小报,他们就被数字绑架了。

因为他们是广告模式,广告模式就要求增加发行量。用什么方法?你会发现,大标题有效,黄色的图片有效,爆炸性的搞笑新闻有效,你就会一条道走到黑。

就像我们今天的互联网,一个标题如果后面打个括号写上“有图”,你放心,点击量马上就上去了,如果打括号说“有美女国”,点击量会大规模上升。你是走不回来的,想装高端大气上档次,门儿都没有。

《纽约时报》虽然也是靠广告为生,但它是瞄准那些高端用户,高端用户对它的认可也反过来绑架了《纽约时报》。

比如说,当时很多上层人士鄯觉得,我要是在地铁上夹一份《纽约时报》,这是多么装那哈的个行为啊?对呀,如果你胆敢改变你的编辑方针,比如说加了些形容词,大家不接受,还会觉得你堕落了。

我经常讲一句话:一个人如果站在北极点上,他是找不到着北的,因为他往哪个方向看都是南。

《纽约时报》到了那个高端的点之后,它做任何一点改动,原来的用户都不答应,而这些用户是它的命根于,它怎么能够摆脱得了呢?这就是创新者窘境的一个效应。

还有个效应,就是那些新兴的机会。

刚开始的时候,市场规模是不确定的,或者说非常小的,难道我要放弃既得利益,去追逐那个根本就估摸不出未来,而且现状非常小的商业机会吗?所以传统的大型商业机构面对这种全新的机会,往往只能选择叫视而不见。

《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里就提出了两种创新方式:

种叫持续性的创新,就是在你原来的路径上慢慢地改动,越改动你就越没有未来;

还有一种叫破坏性创新,虽然理论上大家都有进行的机会,但往往这种破坏性创新是留给新来后到者的,因为他没有被任何东西绑定。

11怎样迎台新兴中产阶级:内容在高处,服务在低处

亨利·卢斯怎么迎合新兴的中产阶级呢?

方法很简单,就是在题材上固守高端,因为毕竟要引领这些人,但在表达方式上,要摆脱《纽约时报》老古板的笔法。

有一颗服务之心特别重要。他用的方法当然很多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两点。

第一点是语体上的变化。

亨利·卢斯和他的创业合作伙伴都是耶鲁大学毕业的耶鲁大学教希腊文,所以他们对古希腊的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都特别熟,速成为他们办《时代周刊》的语言资源,新闻报道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种古典的诗意。

举个例子,两个政客见面,本来报道就可以了嘛。但《时代周刊》不会,它会劈头来上一句:“锋利的舌头吐出了柔软的语言,于是善意自然呈现。”

再比如说,如果哪个州搞政策辩论,它劈头会来上一句:“有人希望冷,有人希望热,有人希望这件事已经在水里煮了9天。”然后,再具体报道这件事。

甚至是一般的报纸上的讣告,就是哪个人死了,你直接说不就完了吗?但它不介。先来上一句:“死亡在所难免,于昨天正式降临。”然后再说某某人死了。

但在《纽约时报》看来,这怎么可以啊?

你可以想象一下,《人民日报》哪天报道一个好消息,先来句“呦呦切克闹,今天有个好消息”,可能吗?老干部的心脏病会发的。《人民日报》报道也不会引用诗一样的语言,什么“酒入豪肠,七分化作了月色,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吐就是半个盛唐”,你能相信这是《人民日报》吗?所以《纽约时报》绝对不会这么干。

但《时代周刊》把这种方法用到了底,字里行间都充斥着这种味道。

但凡一个词,前面都要尽量加上形客词或者是副词。比如说形客人吧,那就是“万恶的希特勒’,或者“慈祥而坚定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形容个动作也是,“走”变成“阔步走”,“看”就会变成“盯着看”, “笑”就变成“得意地笑”。这种修辞方法用上去之后,《时代周刊》的报道自然显得活色生香、喜闻乐见了。

在精英报纸看来,这种行为很没底线。你作为媒体是有公众责任的,应该不偏不倚,这种修辞用上去之后,你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在哪儿呢?

你猜亨利卢斯怎么回答?

他说,谁告诉你们,我要办一家公正、客观的媒体了?我就是要传达价值观。

日本二战投降,《纽约时报》会怎么报道?再高兴也得憋着,只能说这个事实。而《时代周刊》的处理方法,是把日本国旗直接放封面上,上面打上个大叉,表达那种强烈的情绪。

12打破行业原有的伦理底线

亨利·卢斯的这套做法,从当时到后世都充满了争议。

《出版人》这本书的第一页就写了个场景。1966年,距离他老人家去世还不到一年.当时身体已经不行了。一天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一辈子也不接受采访的人,突然接受了个电视采访。坐下来之后,对面的主持人不是挖掘他的价值,也不是说他的贡献,而是就对这个问题进行穷追猛打,你为什么不客观公正?你老实交代。弄得老头疲于应付。

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我的观点非常简单,这是必须的事情。

如果你想抓住新兴的中产阶级,打破原来行业的这些所谓的伦理规则的底线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

为什么?

我们假设,一个新闻没有背景、没有偏向,只有害观事实,可不可以读?当然可以读。

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读者必须是精英,必须是有大背景知识和坚定价值观框架的精英。

面对新兴的中产阶级,他们可能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也没有那么多背景知识你让他面对个枯燥的、颗粒状的事件,他怎么评价?就像今天要是《人民日报》突然登了个政府文告,你让我怎么读?我读不到任何东西。

我给你举个例子。

假设个人从来没有涉足过古典音乐,可能听过一些词,今天我给你介绍钢琴家肖邦,我咋介绍?

如果我只坚守客观事实,我会告诉你:美国人,波兰人,混在法国,生卒年月,以及主要的作品,后世的钢琴家哪些人喜欢弹他的作品,一大堆专育名词。你说我不懂古典音乐,我咋了解肖邦?听了这些信息跟没听是样的。

如果我换种方法告诉你:肖邦,小白脸,在法国混主要靠些贵妇人养活,但是他在艺术上其实就是今天的周杰伦,他充满了那种年轻的朝气,跟当时音乐界都不是一样,所以算是吹来了一股新风,很多粉丝跟他,这就是肖邦。

你马上就听懂了,而且你会对肖邦有兴趣,对吧?可是你说我刚才这段描述精准吗?客观吗?公正吗?不,它充满了偏向,充满了我个人的理解。但是又怎样?如果我通过这段话让你燃起了对肖邦的兴趣,你自己去探索古典音乐的那个庞大的世界,我也是功德无量。

比如说于丹讲《论语》,很多专业人员出来挑剔,这个不对,那个有偏差,那又怎样?于丹一个人对于《论语》的贡献超过那些专业人员关起门来几十年的总和,很多普通人正是通过她,了解了这个精彩的世界。

13商人改变世界,从提供桌边谈资开始

个知识分子应该干嘛?

难道应该整天证明自己正确,然后对别人有智力优越感吗?一个知识分子甭管是为了出名、挣钱,还是贡献社会责任,他都是应该站在一个知识宝库的门口高声地赞叹,吸引外面人的注意力。

学习这事从来都是自己的事,谁都替不了你,只要我引发你的兴趣,你进去找你自己的宝贝,我就是功德无量。

亨利·卢斯当年也就是这么个人。

他说过一段话:“我办那么多杂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见识贫乏的上层阶级,为那些初涉世事的富豪的子女,为忙碌的商人,准备一周一次的桌边谈资。

就像我们罗辑思维,我从来都说,我根本不是个讲知识的,我就是给各位用户准备谈资的,你觉得有趣你就拿走。

这个立意点好像特别低,一点都不教书盲人,但是又怎样?最后亨利·卢斯达到的的业,他的杂志帝国对于美国人性格的养成超过了美国教育制度的总和。

这就是一个商人改变世界的方式。

14 一个失去现在 ,一个失去未来

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说这个呢?
你不觉得,今天的中国和1920年代的亨利 卢斯生活时代的美国非常像,至少社会发育水平达到一个类似的阶段。这是由城市化率决定的,1920年美国跨过51%,而2015年中国跨过了56%。

说白了,美国当年那个新兴中产阶级大规模涌现的时代,将会在现在中国。

为什么说这几年是中国的创业黄金时代?除了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因素以外,在中国的场景下,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原因。

怎么伺候这帮新兴中产阶级呢?

将近100年前,亨利·卢斯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几乎完整的案例。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把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提供给新兴中产阶级,而且是以服务的心态提供给他们。

你听着好像很简单,其实难比登天,为什么?因为要两面作战。

首先,原来的精英阶层是很难理解你的服务姿态的,他们有一系列的清规戒律,如果按他们那一套玩,你就会失去现在。

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没有价值的坚守,那你就会失去未来。因为对于新兴中产阶级,可能你给他看一张美女图片或是大胸图片,跟他玩价格战他会吃这一套,但是他掉转身来,就会看不起你这一套,你就会失去未来。

为什么一些品牌现在拼命地打价格战,后来玩不下去?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他可能会买,但是买完了,他仍然看不起你。

所以原来的打法,一个没有现在,一个没有未来,我们就要找一条中间道路,这就是亨利·卢斯探索出来的道路。

15走正道,说人话,跟高人

一方面坚守价值,一方面以服务的心态传递价值。

明白了这个逻辑,我就听懂了去年田溯宁先生给我的建议,要做中国新时代的知识运营商。

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在筹备,今年年初推出了我们的产品,叫「得到」APP。「得到」现在已经有将近300万用户,而且大量的都是付费用户。上面有很多订阅产品,付费的,也不贵,一个产品一年不到200块钱。

这个产品设计的思路,其实就是我们亦步亦趋地跟着亨利·卢斯当年的思路,把那些原来供在象牙塔里的知识,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用碎片化的、跨界化的方式给大家讲清楚。给大家随便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雪枫音乐会》就是把原来那些高高在上的古典音乐,找中国最著名的音乐评论家刘雪枫老师,每天给你讲上一段,你吃早饭的时候全家听一下,然后高高兴兴去上班就可以了。

在投资、高科技领域,我们找到了王煜全老师这么一位名嘴,当然他本身也是投资家,在《前哨》栏目,给大家每天说上一段,哪儿正在发生什么。

万维钢老师把西方世界最新出现的思想成果,以用户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每天写一篇笔记传递给大家,叫《精英日课>》。

所有的思路都是这样。所以很多外面的朋友在问我,你们「得到」上产品的设计思路是啥呢?

我说其实就是九个字:
走正道,坚守价值;
说人话,用眼务的姿志传递价值;
跟高人,这就是亨利·卢斯当年搞的那一套。

16警惕内容创业的两个倾向:精英腔,追逐数字

当然了,这个市场特别大,绝对不是我们一家公司能做得了的。所以我经常劝一些内窖创业者到这条跑道上来,大家当同路人。

但你要防止两个倾向:

第一就是学那个精英的调调,动不动就哀驭,浮躁、喧嚣、人文精神沦丧,那是你没本事伺候这帮新的上进的人群,你活该挣不着钱,

还有一个倾向也得防止,就是过度地追逐数字,整天追求10+和点击量。搞个搞笑的短视频点击量是很高,但那不代表未来。

我今天讲的这些逻辑,不仅仅适用于内容创业者,其实行行业业都一样,都面对着类似的机会。

我随便说一个我干不了的机会:中国这么多新兴中产阶级,很多都买房,很多墙上都挂着婚纱照,那不是这个阶级应该挂的东西。

你能不能够把婚纱照取下来,换上一副哪怕是入门级的艺术品,不用高大上,就一千块钱入门的一张版画总可以吧?你掰掰指头算算,这是一个多大的市场规模?

当然你觉得这个生意很好,但你面对着两头的竞争:一方面淘宝上有的是几十块钱一幅的那种复制画,你怎么显得比它育价值?另外一方面,就是那些个满口大词,张嘴就是苏富比、佳士得、博物馆、大师、流派、笔法,甭搭理他。

你跟那些从来不懂画的人,让他们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告诉他为什么应该买,好在哪儿,这个东西将来会不会升值,你挂在家里给你丢人还是给你长脸。把这点说清楚,你放心,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生意。

所有这些都不是什么创举,不到一百年前,亨利·卢斯早就把全套做给我们看过了。

17重新理解时间:航海钟、怀表和铁路

我们再来讲第二个要素,就是时间。

亨利卢斯给我的另外一个启发,就是对时间维度的把握。前面我们讲,亨利卢斯一生的事业秘密都藏在一句话里,叫为新兴的中产阶级办一份新闻周刊。

请注意这个“周”,它就是时间维度。你说新闻周刊奇怪吗?现在到处都是,但在当年,那是一个巨大的创举。

其实你想想,确实挺奇怪的。新闻嘛,我们都渴望马上知道它,所以一般做新闻的都是日报。那个时代的杂志也有周刊,但是都是做文摘,没谁敢碰新闻。谁会一周才了解次新闻呢?

但为什么亨利卢斯起手就要做新闻周刊呢?这就得重新理解时间。

时间不是个永恒的量,它是一个变量。

你想,农耕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间不重要,我上午大概干什么,下午大概干什么,就可以了。

而在早期的大航海时期,工业文明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如果没有精确的航海钟,大家是没有办法判定我在海上的位置经度的。

所以,时间变得精确,实际上是技术跃进的一个前提条件。

到工业社会之后,这就是更明显的个效应了。大家在个一工厂里聚集起来,人和人之间互相协作,在时间上要搞不对头,就没法协作,所以什么打卡、按时上班等等都是工业社会之后的途径。

19世纪,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什么叫上等人?如果你的社会地位开始往上走,有一个简单的标志,就是你开始有怀表了,你需要掌握精确的时间。

进入工业时代之后,时间越来越成为人娄文明内部的一件事,跟大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小。

你想,原来各个城镇之间,大家各自有自己的时间,都是根据当地太阳运行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表,也不知道外面的人跟我的时间有差距。

一旦有了铁路,这就串起来了,铁路只能用一张标准的时间表,不能再屈从你当地时间,那样就乱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格林尼治时间、美国东部时间、西部时间、北京时间,这本质上是人造时间,跟大自然已经没关系了。

到了工业时代,城市化完成之后出现了什么?就是大家协作开始有了内部的规律。

《福特传》里讲过,因为福特汽车创造了城市的中产阶级,他们按照一周一次的节律来上班的,五天工作日,然后休息两天。

周刊就是这么来的,人娄文明的内部时间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些工人每天忙得要死,晚上回家洗个澡赶紧就睡了,哪有功夫看报纸呢?为了这些新兴的中产阶级,周末给他们提供一次精神食粮。

这在时间上是全新的节奏,这是城市化之后才出现的图景。

所以亨利·卢斯才要办周刊,他发明了个词,叫“慢新闻”。

你们去追逐新闻的时效,把新闻的深度解读交给我,反正我也不强调什么公正、客观,所以我用一周一次的频率来影响新兴中产阶级的价值观,这是最好的节奏,这就是新闻周刊能够崛起的原因。

18不做时间观念的散户

我们的时间观念在继续发生剧变。现在对时间的使用已经不是什么一周,也不是一天,甚至不是一小时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时间极端情况下已经是纳秒。就是十亿分之一秒。

什么概念呢?一纳秒的时间,光可以走30厘米。你说这么短的时间跟我有个毛关系?当然有关系,我们用的GPS和北斗定位系统,就是通过天上的那些卫星里的原子钟和我们联系的时间差来确定我们的位置的,这就要精确到纳秒。

再比如说毫秒,你以为跟你没关系吗?

要知道,美国股市里面现在盛行“高频操作”。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无风险套利,利用各个市场之间交易的毫秒级的误差,快速大量地进行买和卖。我去年看到个数字,说美国市场每年这种无风险高频交易套利已经这几百亿美金。

所以,如果你还是一个原米时间观念的散户,你在被人巧取豪夺,你一点感觉都没有。

我们不说这些神了的,就说我们平时在微信群里,抢红包,差一秒你试试?时间观念跟以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的商业协作关系因为这种时间尺度的变化,在发生内生性的剧变。那现在我们做媒体、做内容,是不是也应该发生变化?

就拿我们这个行当来说,我们是提供知识服务的,那原来社会是通过三个产业来提供知识服务:教育、传媒和出版。

现在这三个产业都有危机感,但是这个危机不能赖到互联网身上,而是人类社会内部的时间节奏发生了变化,而这三个产业你的产品和服务形态不能适应这个变化。

比如说,国书,中国一年出版几十万种,又厚,我们看不过来;教育也是,你把学生在课堂上圈了四年,每堂课还要点名真的对得起大家的时间吗?再比如说传媒,从我当年上新闻系时候的四个版到八个版,直到一百个版、两百个版,电视从一个频道到十几个频道,大家都拼命想攫夺用户的时间,但问题是用户没有时间了我们的时间彻底碎片化掉了。

19内容创业的两个提醒:抢时间和省时间

这个时代创业,尢其是内容创业,我给大家提两个醒。

第一是所有的产业部在争抢一个东西,就是时间。

时间是人类社会最后的稀缺资源,而且是刚性稀缺,其他资源都可以通过知识来增长,唯独时间,绝对不会多一分一秒。所有的产业都在这一个池子里舀水,甭管你是做电影、出版、游戏、旅游度假的,你都在争抢国民的总时间,或者说总注意力。

那你可以算一笔账,就是以有限除无限,结果是啥?几乎就是零。

因为时间是有限的,而争抢时间的产业和创造那是无限的,所以最后大家能够吸引到的注意力实际上是零,这是一个血红的战场,这是一点提醒。

第二点提醒,帮大家省时间,会变成一种全新的价值。

我们做「得到」APP,不以占用用户多少时间来衡量我们的价值。恰恰相反,我们衡量自己价值的方法是为用户省下了多少时间。

现在我们还听到有人语重心长地说,读书一定要读原作,要读经典,那才是好东西。我难道不知道吗?但是我没有时间,生命就这么长,新鲜事物那么多,我要提升自己的认知,就必须找到全新的时间解决方案。

所以,经典和原作当然是价值,但是在这个时代,帮大家省时间是一个全新而巨大的价值。

20成为做知识胶囊的人

今年许知远对我进行了一次采访,当时他就说我是个“做知识胶囊的人”。他未必是夸我,但是我听到之后觉得很荣幸,为什么?

因为亨利·卢斯就自称是“做知识胶囊的人”。跟一百年前的前辈干了同一件有价值的事,我非常之光荣。能够帮我们的用户省时间,这就是我们这家公司能够创造的价值。

大家不妨去研究一下我们的「得到」APP,里面的很多订阅产品都是按照这个思路生产的,帮你省时间,把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精细加工为知识胶囊,以最省时间的方式交付给你,《李翔商业内参》、《刘润五分钟商学院》,都是这个思路下的产品。

我们今天这期节目估计会挺挨骂,一个是老念生意经,第二好像是在结自己的产品做广告。

但实际上我对「得到」APP非常不满意,我觉得很多方面部没有做好但是这个方向我坚信它对。

而且,我希望更多的创业者,尤其是内容创业者一起到这条跑道上来,成为我们的同路人。

因为时隔一百年,我们中国人再一次面对一个叫“亨利·卢斯级”的机会。

——本期荐书——

本期节目,罗胖推荐是一本亨利·卢斯的传记——《出版人》。
今天的中国,衣、食、住、行每个行业都面临着个“亨利·卢斯级别”的机会,这是“时代级”的机会。
商业的真谛不是“竞争”,而是“生长”。和时代起“生长”,则时代本身的伟大性将通过你的生意表达出来。
罗胖说,在罗辑思维两年多的创业过程中,这个全球最著名的出版人,就是他的精神图腾。

得到大学

和最优秀的人在一起,向最优秀的人学习

介绍

旨在建设一所服务终身学习者的通识大学。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方式,把分散在社会分工中、正在被创造但还未被整理的知识挖掘、提纯、分享出来。

定位
1、得到大学追求多样化的学员构成、为建立多元思维模型开发产品。
2、得到大学的学员本身就是得到大学的共建者。得到大学倡导学员间的小组自治和自我管理,学员间的交流、碰撞,本身也是得到大学的通识产品的一部分。

面向人群
1、渴望自我优化、并愿意为之付出行动的职场人。
2、所有领域、行业的终身学习者,如医生、教师、律师、设计师、艺术家等。

学制
3个月。

教研团队
1、总部教务:由专业团队,负责招生、教务管理、运营管理等。
2、教研中心:组建专职课程研发团队,并汇集各界顶尖高手智慧,组织包括40多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特种兵教官等专业人士的队伍加入课程研发,课程内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3、后台技术支持:负责得到大学线上学习平台的打造,包括学习管理系统、学员管理系统、学员评分系统、线下活动打卡系统、学员互动系统、学员作业交付系统等等。
4、城市班主任:按城市划分,每个城市设立专职班主任团队,全程跟踪参与学员的学习服务。
5、校友会:按照开始线下课程的城市分别成立校友会,持续坚持校友之间的学习分享,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

课程表

第一周
01 创始人思维模型
02 后来者思维模型
03 转型者思维模型
04 衰退者思维模型
没有资源怎样开始第一步
怎样实现赶超
怎样处理转型困境
怎样管理衰退

第二周
05 交易员思维模型
06 巴菲特思维模型
07 索罗斯思维模型
08 赌神思维模型
怎样理解大趋势
怎样管理风险
怎样从他人的情绪波动中获利
怎样管理自己的运气

第三周
09 演化者思维模型
10 投资人思维模型
11 数据科学家思维模型
12 造物者思维模型
怎样通过调整合作关系重塑竞争力
怎样通过征兆感知变化
怎样用数据改变现实
怎样设计一个世界

第四周
13 分析师思维模型
14 整理师思维模型
15 增长黑客思维模型
16 总工程师思维模型
怎样了解一家公司
怎样做商业上的断舍离
怎样不断扩大用户边界
怎样运行一个超大项目

第五周
17 外来者思维模型
18 破局者思维模型
19 穿越者思维模型
20 架构师思维模型
怎样在陌生市场做生意
怎样在老市场找到新打法
怎样把一套打法跨越到其他领域
怎样完成呈现自己的理念

第六周
21 设计师思维模型
22 游戏设计师思维模型
23 魔术师思维模型
24 造梦师思维模型
怎样通过设计解决具体问题
怎样设计用户体验全流程
怎样设计用户体验峰值
怎样设计用户体验细节

第七周
25 乔布斯思维模型
26 银行家思维模型
27 将军思维模型
28 宗师思维模型
怎样打造独特魅力
怎样经营自己的信用资产
怎样在竞争中胜出
怎样通过符号来沉淀成果

第八周
29 演说家思维模型
30 导演思维模型
31 编剧思维模型
32 演员思维模型
如何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怎样设计一个角色
怎样演好一个角色

第九周
33 倾听者思维模型
34 群主思维模型
35 特种兵思维模型
36 面试官思维模型
怎样快速建立信任
怎样领导一个开放性组织
怎样达成高效协作
怎样动态地识人用人

第十周
37 指挥家思维模型
38 守护者思维模型
39 医生思维模型
40 史学家思维模型
怎样保持目标的一致性
怎样保护一个事物
怎样在不确定中做决策
怎样鉴别信息的真假

第十一周
41 钢琴家思维模型
42 教育家思维模型
43 产品经理思维模型
44 塑造者思维模型
怎样设计自己的刻意练习方案
怎样管理一个超长期目标
怎样把个人能力产品化
一个人怎样持续精进

第十二周
45 锦囊
46 锦囊
47 锦囊
48 锦囊
怎样理解当下的宏观环境
互联网市场正发生什么关键变化
你当下最该了解的黑科技是什么
你值得拥有的四种体验

团队







罗胖60秒:得到“开放日”,你能有什么收获?

  1. 今天是咱们得到App正式上线三周年的日子,算是我们公司的周年庆吧。要是自己过生日,关起门来过就行了,如果要办公开活动,那就得让咱们用户有收获。

  2. 所以今天我们要搞一个线上开放日。什么意思?就是在公司的各个关键岗位,选了十几个同事,做一场马拉松式的接力演讲。

每个演讲18分钟。主题就是“你在这家公司,你面对的独特问题是什么?你又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要求是,真业务中的真干货。

  1. 如果你对我们平时是怎么干活的很好奇,或者你也是知识服务的同行,想参考我们的做法,都欢迎来围观。今天这场马拉松演讲,在得到App里全天直播,从上午十点一直到下午五点。

  2. 顺便说一句,我们今天也会把那本著名的《得到品控手册》迭代到最新版本,现场一并发布,供全行业免费下载。欢迎围观,希望对你有启发。

得到开放日 | 16个精彩演讲,带你全文回顾

  1. 怎么当好一个「得到」老师

刘润 《5分钟商学院》主理人

当好一个「得到」老师,刘润有3个心得:

  1. 不是免费的知识终于可以收费了,而是贵的手艺终于可以便宜了。

  2. 核心竞争力不是知识,而是传递知识的手艺。

  3. 服务,而不是交付。

我在「得到」,不是做一位老师,而是在学习一门手艺。>>>戳此查看演讲全文

  1. 如何在一家内容公司,从零搭建一支技术团队

快刀青衣 「得到」联合创始人

什么是内容公司招程序员的最大难题?

让技术团队有成就感,比高薪高福利还要重要。

我会带你了解,「得到」技术团队从0到187人,都是怎么找到的?>>>戳此查看演讲全文

  1. 不用互联网手段,怎样运营「得到」

马想 「得到」首席运营官

「得到」想基业长青,最稳的办法,就是以大学为模型。

像运营大学一样运营「得到」,要从校友、荣誉、节奏和老师四个要点上着手。

戳此查看演讲全文

  1. 得到大学如何让学习嗨起来

李国刚 得到大学教务主任

为了让同学喜欢上学习,我们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把应用型学习,转变为思维的训练。

第二件事,把输入式学习,转变为输出式学习。

第三件事,把孤独学习,转变为群体学习。

关于这三件事的逻辑和本质,欢迎你在全文中了解。>>>戳此查看演讲全文

  1. 演讲还可以是什么

张慧 得到大学演讲教练

演讲的本质,是“打通认知屏障”。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痛苦,就是你不知道跟你不具备同样知识背景的人,如何看待你做的事。最大的悬念,就是他给了你答案,但你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演讲的本质就应该是打通这一切。>>>戳此查看演讲全文

  1. 什么是知识转述师

怀沙 「得到」知识转述师

很多时候,转述师会被人理解成下面这四个职业——播音员、说书的、老师、声音表演者。

其实转述师和这四个职业都不同,而且还是一个高自尊的行业。

究竟这是个什么样的行业?欢迎你跟我一起来了解。>>>戳此查看演讲全文

  1. 「得到」品控的秘诀是什么

宣明栋 「得到」总编室负责人

江湖传闻,得到App的品控最严格,那么我们究竟是怎么做品控工作的?

我的答案是一句诗:产课应问内自红。

这句诗的真正含义是,产品规格确定了知识容量,课程定位确定了讲述对象,应用场景确定了声音媒介,问题意识确定了叙述模式,内容完备确定了知识图谱,自然语言确定了语言风格,红线标准确定了合法合规。

但求品控有信用,产课应问内自红。「得到」的内容品控,至此可以完整向各位交代。>>>戳此查看演讲全文

  1. 我们怎么在新平台上传达知识

贾行家 「得到」专职作家

策划一个主题,写一篇稿子时,我们面对的问题并不复杂,涉及整体布局的,其实就是小学生写作文的那俩问题:架子该怎么搭?题该怎么破?

今天,关于这些问题,和你分享我的一点心得。>>>戳此查看演讲全文

  1. 如何做一个有长期目标的产品

阿狮 “每天听本书”负责人

想做好“每天听本书”这个有长期目标的产品,可以“摆八仙桌,请六个人”,感知和用好这六个方向的力量:

现有的用户、未来十年后的用户、普通的求知者、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出版社的老师、书籍的作者。

这些人会提醒我让“每天听本书”回应现实世界,注意长期价值,做好良心产品,打造专业分工,嵌入社会网络。>>>戳此查看演讲全文

10.如何做知识服务产品的声音导演

徐昆鹏 「得到」声音导演

普通话是否标准,声音是否好听,都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让老师带着用户回到我们人类最本能的习惯里。

我在「得到」做声音导演,也正是在让老师带着你回到人类面对面的交流习惯里,回到我们最熟悉的自然语言节奏里,让你享受到丝般顺滑的收听体验。>>>戳此查看演讲全文

  1. 如何复制一场“菜市场里的经济学展”

胡雯 「得到」市场公关负责人

过去大家都认为市场传播只有两个旋钮:“拼创意”和“拼投放”。

但我们发现,其实还有一个旋钮可以转动。这就是“菜市场里的经济学展”背后的打法,也是「得到」在整个市场传播上的核心策略。>>>戳此查看演讲全文

  1. 如何打造一场高影响、可持续的大型活动

田靓 「得到」线下项目负责人

“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今年年底就要举办第5场了。这么一个新物种是如何从0做到1的?

我们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市面上公认的有些不一样。我会与你分享:

  1. 为什么时间一定要选12月31日?

  2. 为什么跨年演讲的很多东西都是一成不变的?

  3. 跨年演讲项目最需要的是团队经验吗?>>>戳此查看演讲全文

  1. 为什么知识服务以程序员为本

杨溥 「得到」首席数据科学家

我给大家分享的是一个我们内部称作“得到大脑”的项目。

“得到大脑”正在向两个方向开展:

  1. 未来,当你带着问题来到「得到」,AI会为你找到问题背后相关的知识,并在小范围内呈现给你。
  2. 当你不清楚该学什么的时候,AI会根据你的历史习惯,为你推荐合适的学习路径。

我们正在努力做的事,就是为了让你的探索更自由。>>>戳此查看演讲全文

  1. 当甲方说“字要大”时,到底是在说什么

李岩 「得到」视觉设计师

作为手艺人,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翻译能力。

面对很多“奇葩”需求,应对的心法其实很简单。

第一步是翻译需求,弄明白他到底想说什么。

第二步是匹配专业,从我掌握的设计技巧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实现需求。>>>戳此查看演讲全文

  1. 拥挤的地方真的没机会了吗

张泉灵 少年得到App董事长

K12是个拥挤的市场 ,各种产品层出不穷。那么进入这个拥挤的市场,怎么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建立自己的壁垒?

有两个方向:“往下挖”和“向上长”。具体要怎么做才能穿越拥挤?要快,更要坚持“长期主义”。>>>戳此查看演讲全文

  1. 为什么要“杀死”罗振宇

    吴博 「得到」知识资产组负责人

因为我们追求的,是「得到」这家公司的基业长青。

我们的目标是要做一家好公司,而不是去服务一个网红,就这么简单。>>>戳此查看演讲全文

Why

罗胖60秒:得到大学校训为何从“具体”开始?

  1. 建筑家贝聿铭老先生去世了。这两天我看了很多关于他的文字。

有一次有一个人问他,说:“你是否羡慕那些创造了建筑流派的建筑师?”贝聿铭是这么回答的,说:“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我自己的问题之中。”这个回答太精彩了。

  1. 我们得到大学有八个字的校训:“具体、坚忍、好奇、开放”,第一个词就是“具体”。

  2. 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个终身学习者,他必须有自己手头在做的具体的事,面对非常具体的难题要解决,这个时候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模型才能帮到他。

如果他只是空泛地在讨论话题,无目的地在放任兴趣,那他只是一个知识搜集者而已。

  1. 一个好的学习者的能力,其实就是像贝聿铭先生说的,两条:

第一,他不是在评论其他人的问题,他是在面对自己的问题。第二,沉浸其中,把自己的问题解决掉。

How

刀哥·内容公司搭建技术团队

三个核心,分别是“透明”“自驱”和“协作”。

001 透明:背后的核心是“尊重”,但只有透明不够,需要想清楚不同阶段最好的方式;
002 自驱:需要好制度驱动大家,没有KPI没有上下班时间,全部自我驱动,完成更高目标的成年人;
003 协作: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结果,自然发生,根据具体问题,有人挺身而出去解决问题。

Experience

我们进取的方向,以及得到App想为你做的事情

「得到」同学:

你好。

2019年5月26日,得到App正式上线满三周年了。

从去年开始,我们承诺,每年的今天,我们都要给你写一封信,汇报我们过往一年的成绩。

但是,我们今年并没有什么成绩。

虽然,过去一年里新上线了60门课程,用户从2000万增长到接近3000万,做了中文世界首创的基于电子书内容的全站全文检索……

但是,不管这张清单能开多长,我们都心知肚明:

这只是存量的“延长线”,是一个公司级的“舒适区”。

我们对自己很不满。

特别是得到App的知识搜索功能启用以后,我们站在知识大厦的门口重新审视。

看到了什么呢?

看到了:一排排整齐的“货架”;看到了:货架上越来越多的“产品”。

我们突然强烈感受到了对自己的不满。

知识,是不是被变成了“货”?那说好了的“服务”呢?我们做“最好的知识服务商”的承诺呢?

当你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中、在生活的某个拐角处感受到变化的时候,我们在场吗?我们难道只是在货架旁边守着,等着你前来选择“产品”吗?难道我们不是应该帮助你去应对这些真问题、真挑战吗?

有这样两种公司:

一种,运气加拼命,也许在市场上占了一个生态位,然后就在这个位置上定型了。几年之后再看,它变大了,但骨子里还和当年一样,只是变成了一个更大的自己。这样的公司,不见得失败,它只是在衰老。

另一种公司,它有超强的战略意志力,能够连续做出正确的决定,按照清晰的演化逻辑,一次次地进化成全新物种。这样的公司,未必很庞大,但永远令人尊敬。

坦率地说,我们要求自己必须成为后一种。

为什么?不是因为羡慕它们的成就,而是因为害怕:

害怕我们不是根据思考去行动,而是根据位置去思考。

一旦被现在的“位置”限制了思考能力,那我们就不太分得清楚——

我们天天在干的工作,哪些是在创造未来?哪些只是在惯性滑行?

新近长出来的东西,哪些是成就?哪些是赘肉?

我们不去做的事情,哪些是因为克制?哪些是因为懒惰?

所以,不是位置好不好的问题,也不是位置稳不稳的问题,我们就是不能接受自己呆在同一个位置上。

我们不能自我重复。因为,那会让你失望。

下面说说行动的方向。

我们一直坚持把自己立身的这个新行业,称之为“知识服务”,而不是别人口中的“知识付费”。

两字之差,为什么要这么较劲呢?

因为“付费”这两个字,只是说明了一种收入方式,虽然是商业的必须,但不能说明这个行业的内涵和边界。

而“服务”这两个字,才是我们在未来要去的方向,才是这个行业的本质。

一旦说“知识付费”,知识本身就成了中心。

我们强调“知识服务”,因为接受服务的用户——也就是你,才是中心。

这源于一个常识:一个企业好不好,不能看它现在拥有什么。拥有得再多,也就是个仓库。一个企业好不好,得看它在为用户提供什么服务,为社会解决什么问题。

建设一所全世界领先的新型通识大学——我们的终极愿景不变。

但,越朝向这个愿景,就越感到“服务”的不足。接下来的一年,不,马上,我们就会紧紧围绕“服务”两个字玩命动起来。

你会看到这样一些变化:

  1. 全面拓展“解决方案型”的内容

得到App里的的内容品类,除了传统学科,还会有人生课题、场景策略类的解决方案。

无论是你自己想在线上跟着法学家展开一次深入学科腹地的探索,还是要帮父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给孩子准备小升初,又或者想应对突发的某个职业挑战,从抽象理念到具体怎么办,我们都会给你一份知识解决方案。

  1. 拓展知识服务的新形态

组织、壮大知识精英互助群体,帮你构建大脑共同体。

这件事以得到大学为主体来进行。得到大学的线下实体校区,已经开到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六个城市。

  1. 帮用户定义、产出自己的高品质知识产品

得到大学过去一年的探索,让我们还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我们的知识产品化技术,已经可以成规模复用了。我们可以帮有思考积累、有认知水平的每一个人,打造一个独有的、有洞见的知识产品。

  1. 让得到App成为你最趁手的学习搜索引擎

借助我们的人工智能计划“得到大脑”,满足你的硬核知识搜索需求,让你的搜索变得高效、精准、多维。

基于以上野心,你会发现,“得到”不只是一个App,甚至不只是一个互联网产品了。它不再是一个虚拟世界中的存在,它拥有了在现实世界的“肉身”。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有一个担心:

摊子铺这么大,品质保障怎么办?

今天,我们同时发布了5.0版的《得到品控手册》。这是一个开源计划,每年迭代,你可以随时搜索,免费下载。>>>戳此查看

看完之后,你可能会感到放心:

我们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得到App仍然是那个有节制的、只做精品的知识服务平台。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能做那么多事情,这恰恰是严格品控,严格自律的结果。

自律让我自由,此言不虚。

也许,你还有另一个担心:今天这封信,好像是在反复强调我们求变的决心,那么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

一句话:我们要为用户提供“活”的知识。帮助学习者应对真实世界的种种变化。

我们会把去年给你的信附在这里。让你检阅一下,我们有没有背离那个一开始就锚定的目标?>>>戳此阅读

目标没有变,我们只是决定走得更快。

在过去这一年,我们有幸见到了很多极其卓越的人物,给我们的思考带来了巨大的启发,我们特别想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感谢。他们绝大多数都已经是“得到系”老师。如果还不是,我们今年下半年就争取让他们是。

去年那封信的结尾,我们对你做了一个恳求:

如果你想帮助我们,暂时不需要你付出任何金钱,只要你表达出这个意愿——在这封信下面留下你的真实姓名和真实身份,并愿意让其他用户看见,你就是我们的荣誉赞助人。

我们已经上线了一个赞助人专区。里面记录了每一个愿意帮助我们的用户,就像那些传统名校的校友赞助名单一样。你的名字也会被永久铭记。>>>戳此查看

还是那句话:请监督我们,如果哪一天,你觉得我们背离了现在的宗旨,你可以严厉地批评我们,并要求抹去你的名字。

谢谢。请你在新的一年继续陪伴与监督我们。

「得到」团队:

罗振宇、张泉灵、脱不花、快刀青衣、曾捷、阿狮、白丽丽、蔡钰、池书进、柴颖娟、冯启娜、高磊、胡冰岐、胡峰、胡雯、贾双河、李倩、李翔、李国刚、李丹、李晓宇、李雪玉、李宁、林飞扬、龙立恒、刘军、鹿宇明、陆晶靖、吕金龙、曲颖、马想、沈仁奎、申强、孙筱颖、邵恒、田靓、王凡、王小舒、吴博、宣明栋、许大伟、徐丽丽、徐唐、杨万里、杨溥、于偲鹏、张文娟、张雅楠、赵东林等509位同事

2019年5月26日

得到App的秘密蓝图,以及它和你有什么关系

你好!

今天,得到App,一所你我共建的终身大学,正式上线两周年。

从此,我们将确立一个传统:每年5月26日,向你做一次汇报。

第一次汇报,将分三个部分:

  1. 认知清单:我们想清楚了什么?
  2. 行动清单:我们正在干什么?
  3. 蓝图清单:我们设想的未来是什么?

我们的认知清单

在过去两年里,「得到」服务了2000万用户,做了71个知识产品,已上线3788小时的严肃内容,同时,想清楚了10个命题——

  1. 新技术必将重新生产知识。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每当信息载体出现重大变革的时候,人类的学习方式就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知识的生产和分发方式也会随之迭代。这家公司正在踏入一个“古腾堡级”的机会洪流。

  2. 我们要成为一个为人“赋能”的主体。荣耀用户、荣耀老师、荣耀同事。每天自我拷问:一切协作者是否因我们而变得更强大?他们是否以和我们站在一起为荣?

  3. 时间的朋友,专注于管理长周期。这家公司的时间感,以十年为一个单位。凡产品,要从至少十年的尺度思考;重大业务板块的设立,要着眼于一百年以上的价值。

  4. 做知识的游牧民族。打破一切知识分科的壁垒,提供一切有价值的学习样式,以最终效果为产品交付标准。

  5. 打造理想中的通识教育。帮助你更高效率地构建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

  6. 在时间战场,只有头部才有价值。每出品一个产品,都必须占领一个认知高地。为此,我们不开放平台,只采取邀请制这一种合作方式,坚持守住市场上最严格的准入标准。

  7. 竞争意识会削弱竞争力。我们不关注竞争,只盯住终局,不争市场份额,只争夺公众认知。我们不对陌生人说话,只专注于提高已有用户的满意度。

  8. 开放透明、极度坦诚,是运营一个创造型团队的最有效手段。

  9. 盯死 “信用”这个唯一目标。信用,买不来、偷不走、学不会;信用,可积累、可持续、可质变。长期来看,唯有信用可以驱动知识服务市场的需求增长。凡是偏离这个目标的动作,无论短期收益多大,都是陷阱。

  10. 坚定相信中国的未来。相信中国拥有世界上密度最高的奋斗者群体。相信这个群体必将培育出全球最大的知识服务市场。

我们的行动清单

我们正在推动下面这些事:

  1. 全面呈现“终身大学”的面貌。社会科学、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商学、能力、视野、听书、测评,八大内容版块完整上线。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金融学、社会学、人类学、物理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医学、法学、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数学、艺术、政治学等通识课程持续打磨中。

  2. 强化学习效果。让学习效果可感受、可呈现、可验证,完成线上线下的整合,探索新型的终身教育模式。

  3. 基于不可篡改的数据库,为你提供完整的学习记录和“学分”认证。让“「得到」校友”成为人才市场上更受欢迎、更有社会竞争力的一群人。

  4. 把“「得到」系老师”打造成头部知识产品的标志。围绕他们展开精品出版、线下课堂等全面的知识服务。

  5. 为同事赋能,为同行赋能,推动“知识服务者”这个全新社会分工的形成。持续迭代和开源《「得到」品控手册》。促进整个行业的共建,共同为社会贡献价值。

  6. 和出版、电视、电影、教育等产业深度合作,尝试生产更高投入、多维立体的知识服务产品。

两年前,我们只是想试试,优质严肃内容能不能实现用户付费?

某一个夜晚,我们突然找到了“为终身学习提供知识服务”这个突破口。

最初的一点微末之光,在我们眼前发生了“宇宙大爆炸”式的裂变。

我们知道:我们是最幸运的创业者,找到了一个没有天花板的通道。

从此根扎一处,无限生长。

在未来一年里,请见证:「得到」将成为一家更专心的创业公司。

我们的秘密蓝图

既然都要公开了,为什么还是“秘密蓝图”?

因为即使已经说出来,还是会有很多人不相信。

把这些都公布给你,是因为我们想跟你一起,构建一个宏大而长远的共识。

我们将按照如下次第,多点施工,逐步推进,直至抵达目标。

  1. 我们笃信“飞轮效应”。以完全的透明度,由慢及快地推动一只事业飞轮的转动。不摇摆、不旁顾、保一口真气不散。

  2. 飞轮的“第一推动点”是:只做最好的知识服务产品,以吸引你这样的终身学习者成为我们的用户。

  3. 飞轮的“第二推动点”是:凭借最优质的用户,邀请最好的知识服务者成为我们的老师。

  4. 飞轮的“第三推动点”是:打造一所“通识大学”,涵盖线上线下各种场景,回应现实世界的各种需求,提供这个时代最好的知识服务。它成功的标志是:就像那些传统名校一样,能为校友、为老师提供高价值的社会信用背书。

  5. 以社会信用积累的高度,来衡量这只飞轮转动的速度。

  6. 紧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脑机互联等一切新技术。把这只飞轮随时架设在最新的技术基础设施上。

  7. 以上,并非创举。每一所世界上最好的学校,都曾用百年以上的时间,一再验证过这条道路。

是的,你没想错。

「得到」的终极愿景,就是要——

建设一所全世界领先的新型通识大学。

这所大学,不仅仅局限在线上。它的基础是最新的技术基础设施,致力于实现真正的自主教育、跨界认知和终身学习。

当然,我们还差得很远,只走了第一步。

今天,是2018年5月26日,得到App正式上线两周年。
今天,是「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每天发送一条60秒语音的第1983天。
今天,是《罗辑思维》音视频节目的第500期。
今天,我们承诺要做20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还剩17年。
你看,虽然我们经常做得不够好,但是我们靠谱

我们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

除了你。

最后,邀请你来做一件事——成为「得到」的赞助人。

暂时,我们只需要一种赞助形式:

你如果有意愿帮助我们,不管是在合适的时机向朋友推荐我们,还是为我们介绍优秀的老师。只需要有这个念头,你就将是这所通识大学的第一批赞助人。

得到App将会在未来设立赞助人专区,专门记录所有帮助过我们的用户。就像那些传统名校的校友赞助名单一样。

现在,你可以在下方留言区,或者回到得到App首页的“留名专区”,写下你的姓名和真实身份。

你的名字,将以「得到」赞助人的身份被永久铭记。

当然,如果哪一天你觉得我们背离了现在的宗旨,你可以严厉地批评我们,并要求擦去你的名字。

赞助人,请留下你的姓名和真实身份。请接受我们永久的感激和敬意。

祝夏安!
「得到」团队:

罗振宇、脱不花、快刀青衣、阿狮、蔡钰、池书进、杜若洋、范新、冯启娜、胡冰岐、李倩、李翔、李国刚、林飞扬、龙立恒、马想、沈仁奎、申强、孙筱颖、田靓、宣明栋、杨万里、曾捷、张文娟等320位全体同事

2018年5月26日

李翔:敬重、惜别和新开始

你好,

我是李翔。

今天是李翔知识内参更新的最后一天。从今天开始,我就会正式从这个日更的专栏退役。一起退役的,还有我的另外三名同事,我昨天已经介绍过他们。

从决定要退役的那一天,到跟罗振宇和脱不花两位老师商量好这件事情,再到最后正式退役,坦白说,中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心情都会变化。

马尔克斯有一部小说,描写拉丁美洲传奇人物玻利瓦尔。其中写到他最终辞掉总统职务,开始准备动身出国,结果,前一天晚上,玻利瓦尔欣喜若狂:他妈的,我终于自由了!经过了一夜的狂欢,第二天早上,这位传奇人物却又陷入抑郁和沮丧:妈的,现在我一无所有了。

我觉得,对任何人而言,在他主动放弃一件已经成熟的事时,这两种心情应该都会交织出现。

过去两年的生活满满当当。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发愁:今天有什么可以做的内容?这份工作要求你拼劲全力。用鲍勃·迪伦的话说:“你必须不负众望,不能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不能浪费别的任何人的时间。”

它要求你把你知道的最好的东西,全都贡献出来。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够让人满意。所以,你最好机灵点,再勤奋一点。

你要每隔一段时间都看下朋友圈,看一看朋友们又分享了哪些好文章;定期查看各种内容网站,看看各路大神们最近有何高见;还要留意下,有哪些新书特别值得分享;然后,每时每刻盯好微信和企业微信的工作群,谁能保证你上传的内容总是没有差错呢,如果有,群里会有同事即时反馈给你的。

当你特别焦虑,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你总是晚上需要喝酒才能睡着,白天猛灌咖啡才能保持清醒。有时候,你需要到公园跑上十公里,才能获得足够的多巴胺,让你心情平静。

现在,我终于自由了!

但是另外一些时刻,你会突然陷入一种恐慌。因为,每天这样的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工作,它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我同样也有这种习惯,每天早上醒来,打开李翔知识内参——我会假想自己只是一个用户,慢慢咀嚼自己的狗粮。有不满,但也有受到刺激灵光闪现的一刻,然后我忙不迭地打开文稿,把一句话标注出来,得意地转发到朋友圈。

我习惯了把每天的更新当做最大的理由,拒绝参加几乎所有朋友的社交活动。如果一个见面真的非常重要,那我也要确保我能有足够多的时间坐在电脑前。毕竟,我有超过400万的用户在等着我告诉他们,我看到了什么重要和有趣的洞见。李翔知识内参这件工作,像一件铠甲一样披在我身上,保护我不受各种噪音和琐事的干扰。

同事分享给我一份数据,有超过400万的用户听了超过14亿次内容,分享了200多万次,收藏了接近500万次。它让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我不但告别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我还变得一无所有。

恐惧时,我会想起鲍勃·迪伦在1987年时的喃喃自语:大家会不会认为我已经过气了?“我看得见自己的未来:一个老演员,在自己辉煌过的剧院外面捡垃圾”。

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迪伦完全没有必要有这种恐惧。对了,在这里要顺便祝他生日快乐。在前一天,也就是5月24日,他刚刚过了自己的78岁生日。我猜,在年近80时,他已经不会再担心自己是否过气。

有些东西比站在舞台中央更重要。比如,执拗地一张一张发专辑。或者,像村上春树一样,从来不考虑状态好坏,只是每天写上3000字。老年的迪伦唱道:“昔日我曾如此苍老,如今才是风华正茂。”

好了,说完我有点过于丰富的内心戏。我解释一下究竟为什么要主动申请退役。其实原因非常简单。《李翔知识内参》曾经提到过一个词语:自我吞噬

据说这是乔布斯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不自我吞噬,那你就会被其他人吞噬。”他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无论对于公司还是对于个人,你过去取得的一点点成就,从时间的角度来讲一文不值。所以,如果你不是第一个打倒过去自己的人,那你就只能等着别人成为那个人。所以,乔布斯毫不犹豫就用iPhone吞噬了iPod。

经常看篮球比赛的人都很熟悉这句话,聪明的球员,会根据比赛的状况乃至自己的身体状况变化,来调整自己打球的方式。历史上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是迈克尔·乔丹。当他运气不好,怎么也投不进去球时,他会选择突破,或者制造机会传球给队友。随着时间推移,当他已经不再年轻,不能再向往常那样高高跃起,把球灌进篮筐时,乔丹更多地选择了后仰跳投。他的后仰跳投,已经成为篮球运动史上的标志性动作。

这两句话要表达的其实是一个意思:你必须做出改变。

问题是,怎么克服对改变的恐惧?即使你知道,如果不去改变,只能被动改变。但是只要是人,终究还会产生这种恐惧出来。没有人能打包票说,改变的结果一定就会是好的。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难道是梁静茹给你的勇气?

我是从一个故事里面得到的启发。这个故事在过去的《李翔知识内参》中也曾经提到过。

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36岁时,有一次得到一个机会去采访德鲁克。当时,柯林斯还在斯坦福大学当老师。不过他很犹豫,要不要从大学离职,创办自己的管理咨询公司。他向德鲁克请教这个问题。德鲁克回答说:“看上去你很担忧自己能不能生存下来。我相信你没问题。但是你花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如何成功,这却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然后,德鲁克像禅师棒喝那样敲了几下桌子:“你应该问,我该如何创造价值。”

能否创造价值,是比担心结果如何更重要的问题。如果把重点放在,考虑自己做的事,是否能够给其他人创造价值,那你就不会对改变的结果有那么多的恐惧。

至少我是这么安慰自己的。

好了。现在该说一下我接下来要做什么。之后,我会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一些更整块和更系统的内容工作上。作为一个好奇心有点过于旺盛的人,对很多题目,我已经叫嚷了很久。我希望自己每一年或两年都能去深入研究一个领域、一个话题。它更像是我这个年纪的人应该去做的事。

我挑选的第一个领域,是我从十年前就一直特别感兴趣,而且也做了很多阅读和研究的话题:从工业时代一直到今天的巨富。巨富是如何成为巨富的;创造财富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巨富跟时代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巨大的财富又会对他们自身和整个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今天,这个系列的第一模块大家就能看到。

最后,介绍一下下一位做免费专栏的同事:邵恒。从明天开始她会在首页更新一个定位于全球大事新知的免费栏目。邵恒是我们整个得到团队都特别欣赏的一位年轻同事。她已经为这个新的栏目准备了不少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的最后,我要特别感谢你。过去两年,非常荣幸能够服务你。希望在过去的这段旅程里,你能有所收获。

我们下一个路口再见:)

邵恒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从今天开始,我会在每周一到周五,每天为你挑选一条值得你关注的全球大事。每天我会用5-10分钟时间,带你把知识世界的边界向前推一小步。

今天第一次见面,我先跟你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个在北京长大的90后,2013年我从哈佛大学本科政治系毕业,之后担任《福布斯》杂志驻纽约和香港的记者。

我自己的履历很简短,不过我今天想跟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一个人生偶像。这个人就是我在哈佛期间的导师,麦克法夸尔教授。他是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的前主任,他有个中文名字,叫马若德。

马教授一生很传奇。他出生在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做过记者,当过英国议会议员,政治失利之后开始转战学术研究,结果一不小心就成了全世界最顶尖的中国专家之一。

如果是研究中国的学者,都知道有一本学术期刊《中国季刊》,就是马教授创立的。

60年代的时候,马教授就在BBC报道中国的新闻,我有一次问他说,那时候你也没法去中国采访,你怎么报道啊?他说我就每天读《人民日报》啊,这件事太有意思了。后来,这种大量地、详细地阅读中国文献的方式就成了他主要的研究方法,他能信手拈来凭记忆就引用的中国文献,恐怕比我读过的论文还多。

在学校的时候我就经常感叹,一个英国老头,对中国的了解竟然比我们自己人还深,而且这样的人在哈佛还不止一个。

不过,我最敬佩的马教授的一点,还不是他的学术水平,而是他一直都在推着自己的知识边界往外延展。

在他最初选择研究方向的时候,他本来可以选择印度,因为他就在那里出生、长大,对印度足够熟悉。但是他偏偏要选择中国,因为他觉得已经有太多人知道印度,可了解中国的人还太少。

在我大四那年,马教授从哈佛退休了。那时候他已经83岁,按理说应该在家颐养天年了。可他倒好,一退休就开始做一个新项目,要研究古代印度文明。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都在写一本关于印度的书。

要说“终身学习”,马教授一生都是坚定的实践者,他也是我的启蒙和榜样。我希望能追随他的脚步,成为他那样的人。我希望能时常审视自己的知识边界,时常推着这个边界往前走。我希望,不求每次走多远,只求每天一小步。

从今天开始,我每天都会在《邵恒头条》做这件事。我在这里,也邀请你加入我,我们一起向这个目标努力。

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们明天见。

Reference

  1. 停止傲慢,保持饥渴
  2. “罗辑思维”为什么只接受微信支付?
  3. 拆碎半生,从头再来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