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Habit

大脑回路。

好习惯成就人生。
奥卡姆剃刀——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你始终被锁定在你的基础架构中。一旦达到一定规模,人们就不会轻易改变基础架构。
HN 读者

乐观积极
开放共享
踏实勤奋
创新执行
聚焦坚持

了解及掌握得越多,手段和方式就越灵活;——本质原理,有的放矢
储蓄和储备得越多,就越积极主动和自信。——马太效应,复利效应

不浪费时间
不糟蹋身体

空气、阳光、水

早睡早起——精确生物钟
运动饮食——蔬菜、水果、白开水
冥想专注——63心流,充实幸福
学习实践——概念、连接、体系
复盘总结——温故知新,回路
心态平衡——工作、学习、生活;个人、家庭、事业,铁三角
持之以恒——天道酬勤,量变质变,因相信而看见
知足常乐——得失平衡,做真实舒服的自己
感恩长存——概率,运气,珍惜,享受

很多时候,我们的语言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比如说,当我们谈到投资理财的时候,很多人喜欢用这样的动词:
玩,炒。
这样的语言背后,本身就隐藏着很大的危险。因为我只是玩一玩,所以做不好也没有关系,因为我只是炒一炒,所以肯定有冒险的因素。
我们已经不止一次提到过,我们的思维由一个个概念塑造,而每一个概念又被语言所定义。所以归根结底,我们用的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最终决定我们的行动。
如果你希望在投资理财上能够有所收获,就要现在开始抛弃“玩一玩”、“炒一炒”的说法。认真对待每一个决策,好好反思每一次的错误。

一项研究发现,在线课程的完成率只有4%,100个报名网上课程的人,只有4个能坚持学完。

Why

为什么习惯比目标更重要

每到新的一年,人们都更愿意制定新的目标。但是,这些目标有时很难达成,或很容易中途放弃。相比之下,良好习惯更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研究人员认为,习惯比目标更重要,目标需要外在动机驱动,习惯可以自我驱动。财经博主谢恩-帕里什(Shane Parrish)在博客平台法纳姆街(Farnam Street)发表文章介绍了这个观点,微信公众号“开智学堂”转载了文章。

习惯和目标之间存在区别,它们需要不同的行动方式。比如说,想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你可以设定目标:在6个月内流利使用新语言对话;也可以培养习惯:每天可以承诺投入30 分钟练习新语言。再比如,我们想花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我们可以设定目标,每周花7个小时与家人相处;也可以培养习惯,每天晚上和他们一起吃晚饭。

文章认为,目标有以下几个特点或局限:

第一,目标有终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旦实现目标,就会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比如,有人跑完马拉松就停止了锻炼;有人减肥成功却用暴饮暴食来庆祝。

第二,目标实现过程不可控。实现目标的过程总会遇到各种不可控的事。比如意外受伤可能会阻碍你的健身目标;意外支出可能会影响你的财务目标;家庭事务可能会影响你创意产出的目标。

第三,目标容易使人自满或冲动。研究表明,人们的大脑会混淆目标和成就,尤其是当人们向别人宣布自己的目标时,他们会以为自己已达成目标,变成了自己的成就。而且,一些不现实的目标,还有可能让人做出危险或不道德的行为。

相对于目标,习惯更能让事情变得简单。畅销书《成功人士的7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曾说,

习惯是知识(做什么),技能(如何做)和愿望(想做)的交叉点。习惯一旦培养成功并且自动运行起来,攻克艰难的任务会变得容易很多。精心设计的习惯,能确保我们循序渐进达成目标。

而且,习惯有两个明显的好处。

首先,习惯可能让你不知不觉地超越目标。假设你的目标是写小说。你养成习惯每天写200 字,就算写完一部小说需要250天,每天的量也不会有太大压力。甚至有时灵感一来,可以写1000 字或更多,有可能提早完成任务。如果你设置一个目标:4个月内写完一本书,这个目标可能会造成心理压力。

其次,习惯带来的改变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习惯会让大脑不顾一切,甚至违背常识,跟随其行事。形成习惯之后,大脑也会改变。而养成习惯目的,是让行动变得简单,从而最终实现目标。

跑步记录

很多人家里买了跑步机,练了一阵子,就渐渐不用了,放在角落积灰。我家就是这样。

跑步 App 诞生的时候,也面临这个问题。如何让三分钟热度的用户坚持下来,不要放弃?

它想了很多办法, 我认为最有用的一招,就是数据记录。 昨天跑了几公里,今天跑了几公里,每天都记录下来。你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产生一种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愿望。

为了强化这种愿望,App 还推出连续打卡获得勋章的活动,并且建立跑步圈,看看朋友里面谁领先、谁落后。有了这样的措施,很多人就真的坚持下来了,跑步从健身活动,变成带有心灵修炼和社交活动的色彩。

这就是数据的威力,仅仅把数据记录下来,哪怕是最简单的连续编号,就很可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我听过有人说:”我曾经希望连续跑100天,哪知道最后竟然坚持了800天。”

类似的例子是,GitHub 个人页有一个日历栏目,只要当天有代码提交,那一天的小方格就会变成绿色。如果这一年,你每天编码,日历就全是绿的,否则就会有白色的小方块。所有人都可以看到这个”编码日历”。

很多人为了让绿色小方格子不要中断,就会尽量每天提交代码。时间一长,真的多做了不少项目。

这件事的启示就是,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进行数据记录和数据分析对个人来说,可以从一个业余爱好者变成专业人士;对产品来说,可以从一个普通产品变成数据产品。

What

能改变生活的6个好习惯

现在呀,很多人都希望过简洁高效的生活,市面上各种教你高效生活书、网上各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文章,那也真叫一个铺天盖地。但说到底,很多好习惯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最近,知乎大V曾加发表了一篇文章,列举了一些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的小习惯。我们一起来听听。

第一个习惯是:在准备阶段永远要留出 2% 的时间先列提纲。比如说:你参加一次 2 小时的考试,在拿到试卷后,不要立马开始做题,而是应该先花上两三分钟,把整张卷子看一下,这样对整体就会有个把握,做题的时候不至于太慌张;你和客户谈项目时,不要一上来就开始谈,而要先花上几分钟和他说一下今天要谈的内容梗概;来到单位时,也先别马上投入到工作中去,而是应该花 10 分钟整理一下今天要做的事情。你可千万别小看这 2% 的时间,他往往能提高你10%工作效率,因为提前计划不仅能帮我们节约衔接时间,还会带给我们一种踏实的感觉。

第二个习惯是:在做选择的时候,要选择少而详细的。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两种攻略,一种是“多而简略”,比如说:《莫言对年轻人的五十条忠告》啊、《心灵禅语三十句》啊,这样的文章都属于这个模式。而实际上,多而简略的东西,我们是记不住的。另外一种建议是“少而详细”,虽然有可能一篇文章、一本书通篇只讲了一个道理,但是讲的通透,讲的深刻,这样的建议才是我们能记得住、能应用的建议。人在长期记忆的时候,单维度的反复记忆多个关键点,不如多维度的记忆一个关键点。我们听取建议,总归是为了应用嘛,所以不要心急,多听听论证翔实的建议,比一堆看起来很正确的短格言有用的多。

第三个习惯是:在收集碎片知识时,尽量用一个统一的平台来整理。比如,在手机上看到不同平台上的好文章,想整理起来就不太方便。作者建议:对于干货比较多的主流平台,像知乎啊、微信公众号啊,都可以直接把内容收藏到云笔记里进行整合,而且它会自动分类,这样在将来用的时候,可以大大节省我们的搜索时间。

第四个习惯是:顺手的事情要马上做,不顺手的事情尽快做。比如说,加个微信好友,马上写备注;下载个文件,马上放到归类文件夹里。而不顺手的事,即使有延迟,也尽量不要超过使用周期的 20 %。比如说,花了 10 分钟喝了一瓶水,那空瓶就尽量在 2 分钟内清理掉;花了 20 天写了一篇论文,那相关的资料就尽量在未来几天内整理到相关的文件夹里;过冬的衣服不穿了,半个月后就应该整整齐齐地放在不那么醒目的地方了。当然了,整理东西的周期也不总是越短越好的,因为整理会打断一些正在做的事情。比如说:每天整理办公桌很好,但每小时整理一次就很浪费时间了。

第五个习惯是:在价值取舍上要尽量用金钱换时间。生活中有很多人愿意用时间换金钱,这其实是忽视了时间的价值,很多时候,选择相对贵的东西来省下时间,往往会更有效率。举个例子:如果挤公交 2 块钱,但要花 1 个小时;而打的 15 块,但只要 10 分钟。这时候,建议大家选择打的。因为用 50 分钟和糟糕的体验来换 13 块钱确实不值。为什么呢?咱们来算一笔账:50 分钟 13块,8 小时就是 125 块, 一个月 21天工作日,就是 2620 元,大部分人未来的平均工资远不止这个数吧,那你就不该为了省这 13 块钱而浪费50分钟,你节省出来的50分钟能挣到远超13块钱的收入。所以你看,这个时候如果选择省钱,从经济学上来说,就是没有考虑时间成本。

第六个习惯是:要减少无端争论。曾加建议:和利益无关的人辩论,不要超过 3 句话。哪三句呢?一句用来说明自己的立场,一句用来解释自己立场的理由,最后一句用来阐述对方立场的错误原因,就这三句话就够了。为什么不多说点呢?因为大家的背景差异往往非常大,很难相互理解,而且成年人的观点往往已经根深蒂固了,是很难被说服的。所以说,多辩论其实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以上就是知乎大V曾加针对让生活变得简洁高效的一些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习是个人化过程——痛并快乐着

在今天这个供大于求的商业环境中,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是,有没有能力从未知中找到未知,而不是从已知当中寻求未知。未来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创造力这个能力的重要获取来源就是教育。整个社会的进步速度已经超过了个体的进步速度,而教育可以让个体的发展跟社会发展同步,甚至可以领先,那我们就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学习是一件又痛又快乐的事情。为什么痛?这四个东西决定学习很痛。

第一,学习是一个否定自己经验的过程。比如在组织行为学当中,过去我们要求个人绝对服从组织,但是在今天,绝对服从组织的人创造力不够。所以我自己先否定自己过去的经验,这个过程是很痛的。

第二,学习是一个发现自己不足的过程。你不断地学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过去,我做了一个实验,让本科生把这一年50个最潮的词列出来,看我知道几个。2013年的时候,50个词,我认识46个。2016年,50个词,我只认识3个。我知道我离这个时代很远了,所以我尽可能地跟年轻人交流,以保证我不被这个时代淘汰。

第三,学习是一个认知自己局限性的过程。我去过很多趟戈壁,让我发现自己的两个局限性。第一个局限性,我不太会呼吸,因为如果我的呼吸跟运动是平衡的,我就不会那么累。第二个局限性,我发现其实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毅力,连续走8个小时实际上是走不动的。当局限性不断地出来,就去突破它,最后发现走四天其实是可以的。

第四,学习是一个否定之否定循环往复持续提升的过程。我现在每一次来给大家上组织行为学,都是重新备课。虽然讲义、教材都没变,但我自己一定要求讲的内容要变,就不断地要否定,这个过程也是很痛。

学习最大的好处是它可以让你胜任任何的职业,胜任人生任何的阶段,胜任我们要承担的任何一个角色。并不是说因为你有经验你才能胜任,你在尝试任何一个岗位之前一定是没经验的,但是当你有足够的学习能力时,你是可以胜任的。

学习可以达成这四样东西:

1.不局限于某个专业,其实你是有一种会做事的能力;
2.不局限于专业知识,因为学会了跟人家合作,然后不断成长的一种知识;
3.不局限于技术,因为拥有那种热情和对人性的透彻理解;
4.不局限于自己的自信,拥有对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达成的自信,甚至相信知识带给你的力量。

作为一个管理学的老师我能贡献什么?

1.让管理者反思

在管理学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课程,在组织管理中你能思考和反思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觉得自己管理岗位不够高,我可以告诉大家,在任何的情景下,每个人都是一个管理者,首先是对自我的管理。

我希望大家珍惜上课的时间,在课程中把现实完全放掉,安静地留在教室里面,听着老师讲解的内容去反思你所有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作为老师,我们在讲授理论的时候,必须在相应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当中引发这种反思。

2.传授分享而非知识

管理学与别的学科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更大程度上其实是应用。什么是领导的概念?领导的定义很明确,让他人去做领导者要做的事情。但如果我把这个知识给你,你背清楚了,但是在现实中,没有一个人去做你要做的事情,就说明你不懂这个概念。领导并不是领导者自己的功能,领导是所有管理者的功能。因为任何人都无法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所以一定要让其他人做他要做的事情。

3.教晓综合而非分析

所有管理的问题不是说营销归营销,战略归战略,组织归组织,领导力归领导力,文化归文化。任何一个管理的实际问题是这些问题的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想办法把它综合起来。

4.启发思考而非解惑

老师不是回答你的具体问题,而是让你学会一种思考,让你可以解决任何的问题。

这就是我对老师「教」的要求,也是过去从事管理教育这么多年对自己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够唤醒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力量,这其实对教很重要。

几乎所有的年轻人好像考完高考,精神全没了,我觉得这是我们教育很大的失败。我们教育的挑战,就是把那些参加完高考的人,变得更有激情、更有精神,这是教育要做的事情。所以我们才有了这个概念,通过老师,让无论是受教育者还是老师本人,不断地被激发,不断地反省和检查自己,然后不断地去提升。

我觉得学习是对自己的教育,因此,我写了一本书叫《大学的意义》,大学是让自己能够教育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够面向未来的人,让自己能够不断地创造和推动自己成长。

教育为什么是一个学生的自我觉悟?因为其实它最终还是你自我学习的过程。当你能够完成这个过程的时候,我认为这个大学非常好。所以大家记住,大学并不是指本科的那个阶段,是我们回到这个学习场景下,持续成长的那个过程。

方法:7个每天晚上应该坚持的好习惯

在专栏作家托马斯·奥蓬(Thomas Oppong)看来,每天晚上保持某种固定的习惯,可以让你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更有效率。托马斯在在线博客平台Medium上介绍了7个每天晚上应该坚持的良好习惯。36氪编译了这篇文章。

首先,为第二天的日程做准备。托马斯认为,我们每天晚上应该花20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今天发生了什么,并且提前规划一下明天大致要做什么。托马斯建议,你可以把第二天早上想做的事情都写下来,这样起床后你就会清楚知道要去做的事情。

第二,让自己处于“关机模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不间断地被各种邮件、信息或者电话干扰。其中大部分都不是紧急事情,却让我们一直保持“充电”状态,即便在下班过后也无法真正地放松自己。所以,到了晚上,你必须要从“工作模式”中脱离出来,给自己一段缓冲时间,让你从工作上顺利过渡到个人休息状态

第三,给自己找一个放松调节的地方。如果每天长时间在电脑屏幕前工作,你就需要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让自己放松。找一个你觉得舒适、让你觉得身心愉快和如释重负的地方,给自己20分钟,安安静静地专注于放松自己。比如说,你可以回到家立刻洗个澡,换上家居服,通过这一系列动作告诉自己,你今天的工作已经结束了。

第四,花时间反思。反思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思维训练,会让你进一步评价你所经历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在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的同时,一定要花时间反思自己做得非常棒的方面。畅销书的作者劳拉·范德卡姆(Laura Vanderkam)认为:“反思自己过去一天中做得好的方面,会让你保持积极和感恩的心态。”

在夜晚反思时,你可以参考以下几个问题:今天完成了什么?又没有完成什么?你对这件事情有什么感触?如果你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件事,你将会怎么做?你做了哪些无关紧要但又十分紧急的事情?如果想让第二天变得更加高效,你会做出什么改变?

第五,花30分钟时间在你想提升的事情上。下班后的时间,最适合用在你想自我提升的事情上。写自己的博客,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参加艺术创作活动等等,这些事情都值得你去尝试。这些事情不仅可以让你保持清醒的状态,还可以对你的日常工作产生积极影响,让你在工作中变得更高效。每天晚上花大概30分钟的时间,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不仅会让你保持幸福健康的良好状态,还可以让你意识到自我价值感。总的来说,你应该积极地投入到想去做的事情上,而不是懒散地瘫在沙发上。

第六,睡前阅读书籍。大多数人都知道,不少成功人士睡前的爱好就是读书。阅读是一种应该在夜晚坚持的良好习惯,它既会迫使你早早地上床,又让你保持注意力集中。当你准备入睡时,你的大脑会巩固你所阅读的内容,帮助你记忆。如果你喜欢在床上阅读的话,建议你选择纸质书。它会帮你理清大脑思绪,并且更容易让你准备入睡。

第七,关掉伤眼的蓝光。褪黑素是一种促进睡眠的身体激素,而平板电脑、手提电脑以及手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产生。赫特福德大学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提出,夜晚玩手机10分钟产生的影响,就如同白天在大太阳底下步行一个小时一样。“试想一下,如果你白天在大太阳底下走了一个小时,再对自己说,‘我要去睡觉了’。你觉得可能性有多大呢?”所以,在睡前一个小时,最好不要让自己暴露在屏幕面前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

目录

前言 如何善用本书
第一部分 重新探索自我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第二章 七个习惯——概论
第二部分 个人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

第三章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第四章 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第五章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第三部分 公众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
第六章 你不是一座孤岛

第七章 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第八章 习惯五:知彼知己——同理心交流的原则
第九章 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第四部分 全面观照生命

第十章 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则

第十一章 再次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附录
一、你是哪种类型的人?——生活重心面面观
二、第四代时间管理——高效能人士的一天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书摘

必须发掘并运用一些原则或自然法则。
最根本的是,任何努力的成功,都离不开恰达好处并游刃有余的应用某些原则。
“我就是我生命的创造力”
生活方式、阅读、聆听、生命的美好

C1
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有些反映现实情况;有些反映个人价值观。
不论思维定势是否正确都会决定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并最终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
行为和态度就是枝叶,思维定势就是根基,专注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
看清事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极其关键的一环。
难道只靠高昂的意志就能帮助你击败职业高手?
强烈的自尊心阻碍了他迈出开遍的第一步。
事实上,我自己在未曾拥有的时候,又何曾付出?
或许只有真正经历拥有,才会真正懂得分享。

C2
依赖、独立、互赖
效能包含两个因素:1.产出;2.产能

C3
让人充分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创造条件。
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
只有真正接受了“昨日的选择决定了今日的我”的观念,才能说“我有权另作选择”。
伤害我们的濒危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惨参与的回应。
我选择……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与回应,但后果仍由自然法则决定,非人力能左右。

关注圈、影响圈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可间接控制的问题、无法控制的问题。
我可以……
两种能够直接掌握人生的途径:1.做出承诺,并信守诺言;2.确立目标,并付诸实践。
1.学会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2.以身作则,而不是一心挑错;3.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事端。

C4
大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因此,我们务必掌握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
以你的人生目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发生在何时,都要遵循这一原则。
我们做任何事都是现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第一次的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创造。
把制定目标看得与实践本身同等重要。
生活中心
什么是你生活的中心?
以原则为中心,可以获得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
可能后果,深思熟虑后才做出正确的选择。
人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人生的原则应该是1.个人、2.积极、3.果断、4.可视、5.情感。
领导不同于管理。
管理是正确的做事,领导是做正确的事。
领导重于管理。
再成功的管理也无法弥补领导的失误。
“我会解决这个问题的。”
唯有参与,才有认同,这个原则值得强调再强调。
一个真正反映每个成员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观的使命宣言,能掉头他们的创造力和风险精神,使他们不再需要旁人的指导、监督和批评。

C5
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是机会。
重要才会使生活大为改观,却因为不够紧迫,所以受到忽略。但是我们立即着手进行,效能便会大为增进。
“你要我做什么都可以,不多请先了解目前的状况。”
以星期为单位计划生活。
责任型授权的关注重点是最终的结果:1.预期成果;2.指导方针;3.可用资源;4.责任归属;5.明确惩罚。
信任是促使人进步的最大动力,但这需要1.时间和耐心;2.而且还有可能需要对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让他们拥有符合这种信任的水平的能力。

C6
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自制与自知之明。
爱人之前,必须先爱自己。
情感帐号的七种主要投资方式:1.理解他人;2.注意小节;3.信守承诺;4.明确期待;5.正直诚信;6.勇于致歉;7.无条件的爱。
为一个完全奉献自己,胜过为拯救全世界而拼命。
因为为群体服务,远不及建立私人关系需要更多人格修养。
问题的反面是契机。

C7
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总裁口头上高唱互助合作,实际上鼓励彼此竞争,因为胜利者只有一名。
利己利人(双赢)
如果赢要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以至于得不偿失,那么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好。
如果是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放弃交易)。
在互相依赖的环境里,任何非双赢的解决方案都不是最好的,因为他们终将对长远的关系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利影响,你必须慎重对待这些影响的代价。
双赢的品德有三个基本特征:1.诚信;2.成熟;3.知足。
“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能力。”
温和与坚强并重
如果我足够成熟,我就会了乐于聆听,善于沟通并用于面对。
同赢/输的人打交道,关系很重要。你要以影响圈为核心,通过以礼相待,尊重和欣赏对方及其不同观点进行情感投资。
你对双赢的态度越坚持,越真诚,越积极,越投入,你对他人的影响力就越大。这是对人际领导能力的真正考验,它超越了交易式领导的范畴,升华至转换式领导的层面,后者能让个人和关系发生转变。
双赢协议中,包含:1.预期结果;2.指导方针;3.可用资源;4.任务考核;5.奖惩制度。
奖惩方法:1.金钱;2.精神;3.机会;4.责任。
一般来说,你奖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通常情况下,问题都根源于体系,而不是人。
原则性谈判的关键是将人同问题区分开来,要注重利益而不是立场,要创造出能够让双方都获利的方法,但不违背双方认同的一些原则和标准。
达成双赢的过程:1.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有时甚至比对方理解得更透彻;2.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而非立场;3.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4。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途径。
双赢结果和双赢过程密不可分,这里目的与手段是一致的。

C8
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在争取对方了解自己。
移情聆听
要做到先理解别人,先诊断,后开方并不容易。
只有你做好了被对方影响的准备,才能深入到移情聆听的阶段,而这时需要足够的安全感的,因为这时候你会变得很脆弱。
平庸的业务员推销产品,接触的业务员销售解决问题满足需求之道。
有效沟通的四个阶段:1.复述语句;2.加入解释,纯用自己的词句表达;3.渗入个人的感觉;4.既加以解释,有带有情感。
抛开自己的经验,尽力真正了解对方。

C9
与任何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
假如两人意见相同,其中一人必属多余。
勇于冒险,肯于包容。
1.低层次的沟通源于低信任度,经常借助法律说话;2.中层信任尊重彼此,保持礼貌,但并不一定为对方设想,双方都有得失;3.统合综效的沟通,双赢互惠。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
自以为是的人总以为自己最客观,别人都有所偏颇,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画地为牢。
你不一定要对他们表示赞同,但是可以表示肯定,并尽量给予理解。

C10
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练自己。
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四个层面:1.身体;2.精神;3.智力;4.社会、情感。
身体:1.耐力(每天心律100维持30分钟);2.韧性;3.力量。
精神:价值体系。
智力:阅读、写作
社会/情感:安全感
音乐剧:梦幻骑士>无法实现的梦。

How

坚持这些小习惯,成为非常值钱的人


分享者:剽悍一只猫,85 后,以读书写作见人行走为业,现居上海。

哈罗,咱们又见面啦!

上次在笑来老师的专栏发表成长记录,还是 2016 年 12 月 11 日。

一不小心,半年多过去了。

先跟同学们汇报下我这半年多时间取得的部分成绩吧。

2016 年 12 月 13 日,我在 “一块听听” 做了一场付费分享,截至目前,已有 8.5 万人参与,暂列平台第一。
2017 年 3 月,我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订阅人数突破 80 万。
2017 年 4 月,我做了一个读书号,一个月后,订阅人数突破 20 万。
2017 年 6 月,我入驻一个知识分享平台,仅用不到 40 个小时,订阅人数破万,暂列平台第一。

为什么要 “秀” 这些?

“要成为能说那话的人”,我一直牢记笑来老师说的这句话。我们要把大量时间花在实际行动上,让自己有更大更好的改变,这样,才更有说服力。

只有自己做到了,做好了,大家才更愿意看你分享的 “干货” 呀。

秀完之后,我来给大家讲讲 “三个努力”:

  1. 努力把自己的时间卖出很多份,最大化其价值。

这半年多时间,我轻易不出来卖,如果一定要卖,就想尽办法,让我的时间可以卖出很多份。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销售(或者说营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虽然卖的次数少了,但是实际收益却非常可观。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很宝贵的,不管你收入水平如何,都不要忘了这一点。

最近,我很“无耻”地把我一对一约见的价格上调到 12000 元/次。其实,这不是为了赚更多钱,而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轻易出卖自己的时间。

  1. 努力做第一

笑来老师曾在一次在线分享中提到做第一的好处,大意是,无论在多小的领域做到第一,都会有大量的额外的好处。如果你是第一,一定有大量的之前知道的不知道的,之前想到想不到的资源向你倾斜。

事实确实如此,当我成为 “一块听听” 的第一之后,我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个人影响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后来,我成为了另一个平台的第一(准备充分,志在必得),又 “很轻松” 地获得了一些新的机会。

  1. 努力看到别人的好

不喜欢某位作者的观点,取关。
觉得谁谁谁在某些方面很过分,取关。
相信很多人做过类似的事情。
我也做过。
不过,现在我倒是不会轻易取关一个人了。
笑来老师说,看得见别人的好,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
当我学会多去关注别人的好,我能比之前学到更多东西,收获颇丰。

怎么回事?

有些人虽然讨厌,但人家确实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好,为啥不能去学学呢?
我的微信公众号订阅列表里,置顶了好几个我之前不太喜欢的人开的号,最开始是因为他们虽然讨厌,但在某些方面确实很牛逼,我需要研究研究。(可还是很讨厌他们呢!)
现在,我已经很少去关注他们的讨厌之处了,哈哈,他们那里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学得越多,越发佩服,甚至是喜欢,有的还成了好朋友。
神奇吧?对,就是这么神奇。

最后,我给大家分享我坚信的 “六项精进” ——普通人想要加速崛起,必做的六件事:

  1. 读好书。

在开微信公众号之前,我读了大量的书籍;去年我搬到上海,带了 16 个编织袋的书;我现在每周都会去实体书店翻书挑书——这比在网上看评价靠谱。

  1. 见牛人。

不断走出舒适区,跟优秀的陌生人交流,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见识到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你还能交到很多朋友,升级你的朋友圈。从去年到现在,我通过不同的渠道见了上百位我眼中的优秀人士,最近一周,我又开启了约见模式,每天都会约人聊聊天,收获真的很大。

  1. 写作

写作能帮助我们消化所学,提升思考质量,促进反思总结。同时,由于文字的传播极为便捷,写作是我们打造个人品牌的必备神器。

  1. 爱分享。

不仅自己要学,要做,要做好,还要将自己的好东西分享给别人,让更多的人受益。
教是更好的学,而且,这对提升个人影响力很有帮助。
这就要求我们,写作的时候,以分享的心态去写,要考虑读者需求,不能纯粹自嗨。
还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无论是公众演讲,还是一对一聊天。

  1. 重践行。

笑来老师常说,践行,是改变的根本。我学习,大多数情况下,是奔着“用”去的。
比如,在学 “干货” 的时候,我慢慢养成了一个习惯——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我看懂了吗?
如果让我分享这个内容,我能讲得很明白吗?(假设听众是小白)
对我来说有用吗?
有用的话,可以用在哪里?
是立马就能用,还是以后用得上?

我一直在运营社群,我会把我觉得与社群有关的、可能用得上的点子都记在【社群运营】便签里,经常翻看,想想该怎么用。
遇到一些在其他方面可能会用得上的内容,就把它们记在其他便签里。

总之,我们不仅要懂,还要做到能让别人懂。我们不仅要记,还要归类,还要去用。

  1. 常利他

我能为他人做点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你总是做利于他人的事情,你的路会越来越顺。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李笑来:

剽悍一只猫真的做到了 “在众人眼皮下野蛮成长”。

很多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当初拿着 10 万块钱作为启动资金,后来又在卡上只剩下 183 块钱时绝处逢生。很少有人能有这样的魄力,而且能在最困难的时候,依然勇于投资于自己的成长。

最后一期的成长记录,选择了 “剽悍一只猫”,其实是为了给大家信心,因为他就是一个通过努力,结结实实地完成了自我飞跃的例子。有时候道理听了一百遍,也不如周围有一个成功案例。

我们每个人在起点上都是普通人,而最终决定我们的并不是我们的起点,而是我们在奔向终点时所做的事情。 如果你在起点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在未来的日子不停地践行,那么等你到达终点的时候,一定能够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

建议:怎样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终身学习是很多人都想获得的习惯,学习不仅充满乐趣,而且通常也是事业成功的捷径。但契而不舍的坚持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那么容易,最好的方法是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习惯。

专栏作家约翰·科尔曼,也是《激情与目标:最优秀、最聪明企业领袖的故事》(Passion & Purpose: Stories from the Best and Brightest Young Business Leaders)这本书的合著者,他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分享了帮你培养这种习惯的5个步骤:

第一,设想自己期望达到的效果。科尔曼的阅读目标是:既要涉猎广泛,满足他智力探索的需求,也要深入钻研教育、外交政策和领导力这几个领域。他认为,选择一个或两个预期效果,有助于设定可以实现的目标,并把习惯坚持下来。

第二,基于你的选择,设定现实的目标。科尔曼每年都会设定一系列目标,然后把它们分为:若干个要在一年内完成的任务(比如一年读完24本书)、需要培养的日常习惯和惯例(比如每周有五天每天至少阅读20分钟)。对于长期目标,他会用计划表来跟踪;对于日常习惯和惯例,他会用一个应用软件来记录。这些目标帮他把想要学习的模糊期望,转变成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

第三,有了目标后就加入一个学习社群。学习社群能够提升你的投入程度与热情,让学习充满趣味。

第四,学习时排除干扰、全力以赴。科尔曼建议,学习时,要排除科技产品这样的物质干扰和心理上的干扰,选择在特定的时间段学习。

最后,适当地运用科技辅助学习。他建议,要善用科技产品,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他会在通勤或跑步的时候听有声读物,这让他的读书量成倍增长。

方法:如何戒掉熬夜的习惯

天天说要早睡早起,晚上刷刷手机转眼就到凌晨两点是很多人生活的写照。日本畅销书作家古川武士在新书《如何戒掉坏习惯》中,就如何戒掉熬夜的习惯,给出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方案。

古川武士表示,首先,要给自己设定必须戒掉熬夜习惯的理由。比如说利用危机感来自我激励,如果继续熬夜,就会导致睡眠不足和工作效率低,领导会有意见,不利于职场晋升;又比如说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作为动力,告诉自己,如果早睡早起,留出时间看书和锻炼技能,不仅可以实现一年读50本书的计划,还能多睡美容觉,会更有精神。

古川武士把戒掉熬夜的整个过程分成禁欲期、动力缺乏期、平稳期和倦怠期共4个阶段,大约需要3个月的时间。在书中,古川武士详细描述了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实践方法。

第一阶段,禁欲期。一般来说,第1周到第3周属于禁欲期,在这个阶段,你要给自己创造一个杜绝诱惑的环境,比如说回家后先洗澡,不要打开电视和电脑。此外,要设定一个破罐破摔的上限。比如实在忍不住看电视或者上网时,你必须给自己限制时间;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即使不困,也要躺进被窝里。

第二阶段,动力缺乏期。这个阶段通常会出现在第4周到第7周,你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必胜模式。什么叫必胜模式?就是贯彻执行一个严格的时间表。举例来说,你给自己设定的时间表可能是这样的:晚上七点下班,九点洗澡,从十点开始放松自己,十一点准备睡觉。那么,你必须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自己可以在晚上七点下班。另外,你可以设定例外规则。在忙碌时期,你要制订一份忙碌时期的日程表,优先保证自己七小时的睡眠时间,周末可以允许自己晚两个小时睡觉。

第三阶段,安定期,也就是第8周到第10周。在这个阶段,你需要认真回顾结果,跟8周前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工作效率进行比较。分析自己熬夜那几天和能遵守时间那几天有什么不同,再制定新的对策,然后彻底执行。

第四阶段是倦怠期,往往发生在第11周到13周。在这个阶段,你渐渐习惯了新的时间表,但也会感觉到动力不足。这个时候,你可以给自己注入新的刺激,比如健身和散步。此外,你可以制定接下来的计划,比如减肥和戒烟。

以上就是古川武士关于如何戒掉熬夜习惯的3个月实践方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罗胖60秒:了解和思考,都不如“观察”

  1. 昨天我看到歌德说的一句话,他说:“思考比了解更有意思,但是都比不上观察。”

我一直在找这么个词,来规范我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你看,这句话就说出来了,这个词就是“观察”。

  1. 歌德这句话,把一个有知识的人和世界的关系分成三种。第一种是“了解”,就是让信息灌进自己的脑子,这当然是境界最差的一种。

  2. 那第二种“思考”会更好吗?请注意歌德的用词,只是更有意思。对,思考的结果也许夹杂了更多的偏见、独断和蛮不讲理。思考往往意味着孤独地得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意见,在现实中,这往往更糟糕。

  3. 那为啥最好的是“观察”呢?观察,当然是在了解,观察必须得有思考,这两种都包含了。

但更重要的是,观察还有两点可贵的品质:第一,能保持置身事外的冷静;第二,能根据了解到的新的事实,重新思考。

如何在新的一年坚持运动习惯

新年将至,很多人都会在这个时候立志减肥和健身,不过立志锻炼是一回事,坚持锻炼就是另一回事了。知名运动医学专家乔丹·D.梅茨尔(Jordan D. Metzl)介绍了一些相关数据,根据统计大脑研究所(Statistic Brain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数据,2017年大约有5000万美国人自我承诺要增加运动、减轻体重。两个月后,只有37%的20多岁的人,以及16%的50岁以上的人坚持下来。

怎么才能把健身的习惯保持下去?梅茨尔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里分享了4种已被证实有效的方法:

第一,把它变成社交。梅茨尔建议,加入一个健身小组、跑步俱乐部,或是与伴侣、朋友、邻居一起结伴锻炼。除了直接的人际交往,虚拟健身社区也能促使你保持健身习惯。

第二,让锻炼变得有趣。如果你觉得某项锻炼很无聊,就不容易坚持下去。梅茨尔介绍了两个研究发现:德国的一个研究显示,锻炼期间微笑和大笑的实验对象更有可能坚持自己的锻炼计划;还有一个研究发现,微笑能使跑步者的效率提高2%以上。他建议人们尝试一些新的、令人快乐的锻炼环境和项目,并和经常让你微笑的人一起锻炼。

第三,考虑激励措施。梅茨尔说,人类看上去很高级,其实只是一些实验室大鼠,“会朝一个特定的方向穿过迷宫,找到尽头处的糖水。正确的激励措施会给运动者带来不同。”他建议,公司可以为员工提供激励计划,保持他们的身体健康,比如举办内部竞赛。个人则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奖励系统,比如实现锻炼目标就可以买一件奢侈的东西,或者每周给自己一个小一点的奖励。

第四,确立一个有具体时间的目标。通过制定目标,最好是略微超出舒适区的目标,你更有可能坚持自己的健身计划。梅茨尔说,在这个问题上,最好的方法是马上行动、选定目标然后记下来。

不管你的运动目标是什么,最有效的运动方式就是你能坚持做下去的那种,梅茨尔说,任何锻炼计划,最难的都是迈出门那几步,一旦迈出了第一步,要停下来就困难多了。

方法:坚持锻炼的五个秘诀

虽然很多人都曾决心要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但大部分人都没能坚持。《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总结了拥有坚持锻炼习惯的人的五个共同特征。这些特征或许可以帮你养成锻炼习惯。

第一个特征是,他们绝大多数时候都会在固定时间锻炼。《英国健康心理学期刊》4月份发表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调查了181个平均每周锻炼5小时的人,然后发现,大多数人都选择固定时间锻炼,然后持之以恒。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说:“当事情变得可预测的时候,你就不需要考虑太多。”

第二个特征是,他们会设置一个视觉暗号,以提醒自己锻炼,比如把跑步鞋、耳机等摆在显眼的位置,这样,就会收到跑步的提示。

第三个特征是,对运动时间的长度和强度持有一种灵活态度。密歇根大学运动、健康和活动研究及政策中心主任米歇尔·西格(Michelle Segar)说,传统观点认为定了目标就要坚持做到,但是成年人生活琐事太多,所以,要保持灵活的心态,不断调整自己,这样也能避免“哎,我没能做到”的心理惩罚。比如,如果今天你因为加班,没有完成到健身房锻炼一小时的目标,那你可以下班后在楼下慢跑半小时。

第四个特征是,拓宽对运动的定义。不是必须换上专业训练服到健身房去才算锻炼,上班时不坐电梯爬楼梯也可以算。这样就更容易坚持运动。

第五个特征是,他们更多是为了乐趣进行运动,而不是为了减肥或者其他健康目标。《消费者研究》杂志2016年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者在芝加哥大学健身房招募61位健身爱好者,随机分成两组。要求其中一组成员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项目,另一组选择有助于实现健康目标的项目,结果发现,虽然两组项目的运动量差不多大,但为快乐运动的一组平均完成了29次动作,为健康运动的那组平均完成19次。

李翔:其实这也是把行为设计的理论用在了运动这件事情,而非诱导消费或点击上。比如,习惯的养成、利用一个信号形成心理暗示、更加灵活和碎片化等。

告别“三分钟热度”,你只要做到这四步

今天,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

如何避免半途而废,养成好习惯?

下决心要早起,可只能坚持三天;立志要练出马甲线,但办完健身卡就扔在了一边;每年新年时都说“今年要做不一样的自己”,但永远停留在计划的层面。

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这篇清单,就从习惯形成的机制开始,从科学的角度,帮你快速养成好习惯。

  1. 先给你破除一个误区:你可能听过“21天就能养成一种习惯”,这话其实并不准确。《大众科学》杂志曾刊登一篇文章,说实际上不同的人养成习惯的时间从18-254天不等。所以,21天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你不用太过关注培养习惯花的时间长短。

  2.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四个步骤:

①提示,触发你的大脑启动某个行为;
②渴求,让你有欲望及动力;
③回应,做某个行为去满足需求;
④奖励,做完后的改变和满足。

比如,不少人有喝咖啡的习惯,用这四步拆解一下:

人感到很困,这是提示;
想打起精神,这是渴求;
喝下咖啡,这是回应;
感到兴奋,这是奖励。

不断重复这四步,喝咖啡的习惯就形成了。如果你想培养新习惯,就要从这4个步骤入手。

第一步:让提示变得明确、显而易见

  1. 主动承诺。英国研究人员曾做过实验,把248位实验者分为两组测试他们的健身习惯,第一组不做承诺,第二组明确承诺“我将在某天某时间进行运动”,结果第一组只有35%的人每周至少锻炼了一次,而第二组高达91%。你在一开始,不妨主动写下一份声明书,列出计划的内容、实施时间段以及为保证计划成功要遵守的规定。比如“每天饭后阅读半小时”,避免半途而废。

  2. 建立“如果-那么”的环境触发器。也就是如果出现某种情况,那么你就做某个行为。比如“如果我坐公交回家,那么我就提前两个站下车跑步回家”。这样你就在具体情况和行动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联系,跑步的新习惯就形成了。

  3. 利用身边的物体,帮你坚持。很多人坚持不了健身,有时候是因为太忙了根本想不起来。如果把健身包放在公司或者家中显眼的地方,你就会想起来去健身房,阻力就会变小。同样,当你想改变坏习惯,可以把相关的事物藏起来,比如你想减少食量,就把大碗收进柜子里,小碗放在容易看到的地方。

第二步:让渴求足够有吸引力

  1. 把新习惯与你喜欢的事绑定。很多人半途而废,是因为对新习惯有抵触情绪,比如感觉累、无聊,没有足够的动力。你不妨把新习惯与你喜欢的事绑定,来减弱你对它的抵触。比如,你想养成收拾房间的习惯,同时又喜欢看电影,那么你不妨在打扫的同时,放一部你很喜欢的电影做背景音,减弱你的抵触情绪

  2. 主动加入群体。如果你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没有与其他人产生联系,单纯靠自己的意志力其实很难坚持。而加入群体不仅能互相勉励,还能给你归属感,维持对新习惯的热情,更容易坚持下去。比如想培养阅读的好习惯,你可以加入一个读书分享小组,分享自己看过的书,在和别人的交流中获得成就感,你阅读的欲望就会一直保持下去。

第三步:让行动尽可能简便

  1. 教你一个小妙招:把你想养成的习惯,设定一个两分钟的极简版。比如,你想养成每天运动的习惯,就设置“每天花两分钟做俯卧撑”这种小目标。如果你还愿意继续多做当然更好,如果不想继续也不用强求。这个方法能帮你轻松开启行动,最大程度减少你的心理负担,有效克服拖延。等一段时候后你的身体习惯了,可以再慢慢升级目标。

第四步:多给自己设置奖励

  1. 最后,记得给自己增加即时奖励。新习惯的养成会有一个“潜能积蓄期”,这时你的努力可能不会有明显的回报,但效果却在默默积累,你不妨在这时多创造一些即时奖励,才能更好地坚持。比如,你想养成多在家做饭的习惯,那你可以设立一个“奖励账户”,在每次做完饭后都向其中转100元,每隔两周拿这笔钱用来度假、购物等等。

方法:改掉坏习惯的7个建议

养成一些好习惯不容易,克服或改变一些坏习惯更是挑战。《今日心理学》杂志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坏习惯的两个特征,以及改掉坏习惯的七个建议。公众号“心之洲”编译了相关内容。

首先,改变坏习惯的过程是曲折向上的。如果我们把一般人改变习惯的进度绘制成图,会发现它并不是沿着一条直线向上,而是会曲折向上。这些曲折暗含着我们遇到的挫折。当遇到挫折时,人们很容易自责或放弃,再次陷入坏习惯的漩涡中,比如明明想节食,一时忍不住,索性吃得更多。要意识到这种曲折会出现,是改掉坏习惯过程中的正常反应。

其次,认识并警惕“去他的效应”。研究表明,当你试图打破一个习惯却受阻时,失望的情绪会引发一种“去他的”态度,让你重新回到坏习惯,并且感到安慰。这种态度被科学家们称为“去他的效应”(what-the-hell effect)。多伦多大学的波利维(Janet Polivy)博士认为,“去他的”效应具有破坏力,“去他的”态度会让你有一种出路,允许任何你想要改变的行为退回到原点。一旦陷入这种想法中,你就更有可能放弃自己的目标,甚至强化原来的坏习惯,比如酗酒,暴饮暴食或吸烟。

文章也给出了帮助改变坏习惯的7个建议:

第一,接受你的坏习惯,用自我同情和理解,取代自我评判和谴责。你可能深信,自嘲可以帮助你做得更好,但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表明,当你用自我同情取代自我谴责时,你会在你所做的任何事情上促进积极的改变。自我同情可以让你处理痛苦的经历,而不会因为自我评判带来额外的坏情绪。承认沮丧和失望的存在,同时支持自己而不是通过斗争攻击自己,对改变坏习惯非常重要。

第二,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进度。学会回顾并确认你已经走了多远,而不是你将要走多远。不要只是看着你想要到达的地方,然后为没有达到目标而沮丧。

第三,在遭遇挫折后,可以通过自我鼓励来减轻压力并安慰自己。比如,梳理自己的优势,告诉自己,你可以做到更好。

第四,虽然坏习惯会复发,但是可以试着找到其中的挑战或机会。比如,思考怎样才能使这个挫折对自己有利,努力变得更乐观。

第五,把挫折或者错误想象成一个教训,而不是忍受不了失败。这会让你更多地了解自己,从教训中提炼经验,改掉坏习惯。

第六,提醒自己,你有能力来打破这种习惯。而且挫折会使你更强大,更有韧性。

第七,记住成功和失败是并存的。只要你的整体路线不断向上,你就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如何有效自我管理,摆脱坏习惯的困扰?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曾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

好习惯让人身心健康、事半功倍,而坏习惯则会影响工作生活。都知道习惯的重要性,可怎么才能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呢?

今天这张书单,咱们就用四本书,与你分享习惯养成的秘密。

一、为什么我们会沉迷一些坏习惯?

欲罢不能

  1. 有些事情我们明知不好,比如沉迷游戏,为啥还是忍不住呢?这和我们的大脑构造有关。大脑中有一块叫“快感中枢”的区域,能从生理上导致我们行为上瘾。上瘾的过程,分为快乐、学习、期待、渴望四个阶段。

  2. 第一阶段:快乐。如果我们在做某件事时,刺激到了快感中枢,就会使人体分泌大量多巴胺,让我们感到愉悦。

  3. 第二阶段:学习。我们做这件事的同时,快感中枢会驱动大脑中负责学习、记忆的回路,让它记住这种愉悦感。

  4. 第三阶段:期待。当我们产生寂寞、无聊等负面情绪时,大脑就会记起这种能让我们产生愉悦感的事情,引导我们去做,从而替代心理的痛苦。

  5. 第四阶段:渴望。这件事做多了以后,就会导致“行为上瘾”。不论你是否喜欢它,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做,因为它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你的大脑中。

更多行为上瘾的原理,欢迎观看《欲罢不能》。

二、如何制定目标,改掉坏习惯?

意志力

  1. 改正坏习惯的第一步,是找到改变方向,为自己设定目标。一个好的目标,要遵循两个原则:① 有愿景,必须是你真正想要的;② 可执行,必须是你付出努力能做到的。

  2. 目标尽量单一和具体,避免“新年任务”式的目标——今年多运动、少花钱、多做家务……看似目标很多,但其实每个都很笼统,它们会分散你的意志力,到最后可能一个都无法达成。不如只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比如每周做一次大扫除,坚持两个月。

  3. 设定目标时,可以把最难做到、最需要调动意志力的行动,放在早上完成。研究发现,早晨是一天里意志力最强的时候。所以,上午10:30以前做完最重要的事,是最简单、高效的自我管理技巧。

  4. 重视监督的力量。不仅是把目标记录下来、告诉别人,达到外部督促的效果,也可以让自己监督自己。研究发现,仅仅在房间里放一面镜子,就能让人的自控能力增加。

更多制定目标的方法,欢迎观看《意志力》。

三、怎样才能将好习惯坚持下去?

微习惯

  1. 计划制定得很好,但往往半途而废、坚持不下去,是很多人的困扰。给你介绍一种简单到几乎不可能失败的习惯养成法——微习惯。把一件事拆成无限小,要求自己每天执行。比如,把每天100个俯卧撑缩减成每天1个,把每天写3000字缩减成每天30个。久而久之,“负担”就会变成自发的习惯。

  2. 微习惯最大的好处是,完成任务非常简单,能减少内心的抵触情绪。而且因为没有心理负担,我们反而可能做得更多。比如做了1个俯卧撑完成了任务后,你很可能意犹未尽,会去再做做其他运动。

  3. 可以给自己设置“奖励机制”。因为微习惯很小,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给你带来巨变。而有了奖励机制后,你会更愿意坚持。比如以一月为单位,只要坚持够一个月,就请自己看一场电影。

  4. 怎么判断微习惯是否变成了自发的习惯呢?有三个信号:① 身份认同发生改变,比如坚持每天写作一段时间后,开始觉得自己是个“写手”“作家”。② 行动前不再深思熟虑,而是主动去做。③ 不再有坚持不了的想法,默认会一直这样做。

更多微习惯养成的技巧,欢迎观看《微习惯》。

四、高效能人士该具备哪些好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1. 如何让自己变得更高效,是每个职场人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这七个让自己变得更高效的好习惯,可以着重培养: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2. 要事第一,即按照事务的重要性,来决定处理的先后顺序。可以按照四象限法则,将事情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且不重要”。花大部分的精力,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事情,砍掉大部分不紧急且不重要的事。

  3. 双赢思维,就是在交往中本着双方获利、互相尊重的态度,基于“我们”而不是“我”来思考。不仅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连损己利人的事也要拒绝。实现双赢思维的前提是,主动去了解对方,然后再去寻求对方的了解,这也是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

  4. 统合综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合作方式。每个人都有做事的方式,在协作中如何高效合作呢?不是完全按自己的来,也不是各自妥协去迁就对方,而是将彼此的利益统合,让双方都发挥实力。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相互尊重,甚至要能够理解和接受各种看似奇怪的想法。

如何掌控习惯的力量,真正想到又做到?

今天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

如何才能成功地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我们每天40%的行为,都是出于习惯。可以说,掌控了习惯,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

我们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

习惯的力量

作者: [美] 查尔斯·杜希格
译者: 吴奕俊 曹烨
出版: 中信出版集团

  1. 我们总说,好习惯养不成、坏习惯改不掉,但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改变不了”的习惯。我们之所以觉得习惯难改,因为它并不是我们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被一套大脑控制的生理机制。也正因为如此,只要我们掌握了这套机制的原理,一切习惯都可以被重新设计。

  2. 习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我们大脑上两个部位决定的:新皮质和基底核。新皮质负责比较复杂的理性思考,比较耗能;基底核思考能力不强,但能耗很低。每当我们新接触一件事,新皮质会思考要不要做、应该怎么做;而等到足够熟练、不需要专门思考的时候,新皮质就会把它丢给节能的基底核处理。

  3. 所以,习惯养成的标志是:新皮质把这件事丢给了基底核,“不用思考就能做”。比如刚学车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全在驾车这一件事上,而熟练之后,你就能一边开车一边想其他的事情。因为习惯都是不需要思考的事情,想要真正改掉它的时候,也会变得比较困难。

  4. 具体来说,当大脑认为一件事是“习惯”的时候,会记录它的三条信息,由这三条信息形成一条完整的习惯回路:

线索:在什么环境、什么情况下,你会用到这个习惯;
行为:这个习惯,包含哪些步骤、具体怎么做;
奖赏:做完之后,你会得到什么反馈。

比如,你早上有喝咖啡的习惯,那么触发你想喝咖啡的“线索”就是“早上起床后不太精神”,“行为”是“喝咖啡”,“奖赏”是“喝完感觉精神饱满”,你可以想想,你所有的习惯是不是都含有这三个要素。

  1. 只要掌握了这个原理,理论上任何习惯都能被设计出来。你可能想不到,很多我们生活中看起来不可或缺的习惯,包括刷牙,都是被刻意设计出来的习惯。

一直到20世纪初,全世界都还没有刷牙的习惯,有一家叫白速得的牙膏品牌告诉人们,吃完东西嘴里黏糊糊的,不利于牙齿健康——这是“线索”;用牙膏刷牙——这是“行为”;牙膏里有薄荷油,刷了牙口感会特别清爽——这是“奖赏”。于是,习惯回路形成,人们一吃完饭就想去刷牙。仅仅10年,美国有刷牙习惯的家庭就从7%跃升到了65%。

  1. 看到这儿你明白了吧,想要养成一个习惯,就得设计出一条完整的习惯回路,“线索”“行为”和“奖赏”,一个都不能少。我们之所以总是戒不掉坏习惯、养不成好习惯,往往是因为我们只关注“行为”,而忽略了它的“线索”和“奖赏”。

  2. 想要养成好习惯,你可以主动寻找触发它的线索,一般有五种:

①固定的时间;
②固定的地点;
③情绪状态,比如无聊、压力大;
④周围其他人的表现;
⑤之前发生的事情。

不同类型的线索组合在一起,效果更好。

比如,你想养成在通勤的车上读书的习惯,那么你就有了“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感到无聊是“情绪状态”,周围的人也不会来打扰你……只要坚持几天,之后一看到这些线索,你就会自然而然打开电子书读起来。

  1. 如何给习惯设计出奖赏呢?奖赏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行为本身给你带来的奖赏,比如吃甜食、运动会让人愉悦;还有一种,是你自己给自己设定奖赏,比如做完一项工作,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不管是哪一种,最终目的是要在你心中形成渴望,让你为了这个奖赏,等不及要把这个行为给完成,这样习惯也就养成了。

  2. 利用“习惯回路”,你不只能养成好习惯,也能改掉坏习惯。你需要知道的一点是:改掉坏习惯最好的方法不是抹除它,而是替代它。咱们已经看到,习惯不是单独的行为,而是一整条回路。如果用理智强行压制它,它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被激活;但如果用一个新的行为来替代它,这条习惯回路还是完整的,不会造成大脑的抵触。

  3. 具体方法是:当你想戒掉一个坏习惯,尝试把这条习惯回路画出来,最重要的是识别出,诱发这个行为的“线索”和这个行为带来的“奖赏”。

比如,你想戒掉每天吃夜宵的习惯,那就先看看线索是什么:是饥饿,无聊,还是想找人聊天?再看看吃夜宵给你带来了什么奖赏:是食物本身,和朋友交谈的体验,还是新的环境?如果你没法一下子确定,可以做个书面记录,慢慢体会。

  1. 确定了线索和奖赏之后,你要做的就是替换掉中间的行为,让大脑逐渐喜欢上用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你发现让你吃夜宵的线索是“想找人聊天”,你就可以尝试着换种方式,把吃烧烤换成只和朋友聊天。因为线索和奖赏都没变,所以大脑会很快习惯这种新方式。

  2. 不管你是想改变自己,还是想帮别人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寻找习惯三要素、画出你的习惯回路。当然,这是个很好的开始,也只是个开始,你还需要反复实践去强化它。培养好习惯、跟坏习惯斗争,是每个人毕生的功课。

习惯,都是被设计出来的。最关键的一步在于:画出习惯回路,找到习惯的线索、行为和奖赏。

方法:有效培养习惯的七个建议

每个人都想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养成好习惯是很难的。行为科学家肖恩·扬在新书《如何想到又做到》中,从心理学、医学和商业的角度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第一,设定一个阶梯模型。我们都知道,想要实现目标,需要把大目标切割成一个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可是,究竟应该设置多少个小目标呢?

肖恩·扬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分清梦想、目标和步骤。梦想,指的是需要3个月以上实现的事情;目标,是一周或者一个月可以实现的事情;步骤则是一个小时,或者一两天可以实现的事情。你可以先把这张清单写出来,然后再开始行动,不要专注梦想,要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用来完成目标和步骤。在完成目标和步骤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和优化行动,最终,你就可以一步步达成梦想。

第二,如果能在社群中找到榜样的力量、找到归属感,社群就可以帮我们养成长期的好习惯。比如,要是每次都有朋友陪你健身,坚持锻炼对你来说就会比较容易。不过,一旦这个人病了或者出差了,你也很容易放弃。

怎样判断一个社群是好的社群呢?肖恩·扬给出的判断标准是,这个社群15%以上的成员可以作为你的榜样,而且成员之间会彼此鼓励和点赞。这会让你产生信任感,感受到别人的支持。

第三,在培养习惯之前,先搞清楚为什么要培养这个习惯,会让你更容易去行动。如果你的答案是,你看到别人这样做了,就觉得自己也应该做,比如别人早起,你也想早起;别人阅读,你也想阅读,那么这个习惯就很难成功。

有一些比较传统的观点认为,有些人天生“有动力”去做很多事情,而有些人天生比较懒,科学研究证明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你过去没能成功地坚持一些好习惯,也不意味着你未来肯定会失败,问题可能出在你没发现“做这件事的重要性”,你只是需要找到一个更好的理由来改变自我。只有你的动力足够强劲,在面对困难时,你才能坚持下去。

第四,越简单,越能坚持到底。我们面对困难很容易放弃,所以很多人会先去做那些容易的事情。换个角度想,如果你学会了怎么消除障碍,就能坚持下去。让事情变得更容易,有三种选择,首先,你可以改变环境,让它变得更容易让你养成习惯;其次,你可以限制自己的选择范围,选择太多,会让你不愿意行动;最后,你还可以创建路线图,拥有一份完善的行动计划,这样可以减少行动的摩擦力。

第五,行为改变了,思想也会随之改变。你一定听过“有志者事竟成”这种说法,很多畅销励志书都会告诉你,要先改变思想,才能改变你的行为。如今,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真实情况其实是反过来的,先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才会随之改变。你要先“哄着”大脑,让它意识到,改变是可行的。

怎样做到先改变行为呢?你可以从一些很小的行动开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微习惯”,比如每天坚持做5个俯卧撑,慢慢让大脑习惯新的行动,多用正面的说法鼓励自己。

第六,把一件事变得有吸引力,可以让我们不停地做下去。一种流行的方法是将整个过程“游戏化”,当你在做完事情之后获得奖励的时候,更容易坚持目标。但要记住一点,别把钱当成最好的奖励手段,尽量让活动本身变成奖励。比如在坚持英语阅读时,选择一本你自己喜欢的英语小说,会让你更容易坚持下去。

第七,反复铭刻某件事情。如果我们反复看到、听到或者闻到某种东西,大脑就会存储相应的信息,让我们不用思考,迅速地就能认出它。当我们重复的次数越多,身体就会对这个行动越认可。把事情变成惯例,铭刻到大脑里,我们就更容易坚持下去。一旦习惯建立起来之后,大脑会达到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能够放松下来,习惯也就成了一种默认行为。

建议:怎样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终身学习是很多人都想获得的习惯,学习不仅充满乐趣,而且通常也是事业成功的捷径。但契而不舍的坚持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那么容易,最好的方法是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习惯。

专栏作家约翰·科尔曼,也是《激情与目标:最优秀、最聪明企业领袖的故事》(Passion & Purpose: Stories from the Best and Brightest Young Business Leaders)这本书的合著者,他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分享了帮你培养这种习惯的5个步骤:

第一,设想自己期望达到的效果。科尔曼的阅读目标是:既要涉猎广泛,满足他智力探索的需求,也要深入钻研教育、外交政策和领导力这几个领域。他认为,选择一个或两个预期效果,有助于设定可以实现的目标,并把习惯坚持下来。

第二,基于你的选择,设定现实的目标。科尔曼每年都会设定一系列目标,然后把它们分为:若干个要在一年内完成的任务(比如一年读完24本书)、需要培养的日常习惯和惯例(比如每周有五天每天至少阅读20分钟)。对于长期目标,他会用计划表来跟踪;对于日常习惯和惯例,他会用一个应用软件来记录。这些目标帮他把想要学习的模糊期望,转变成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

第三,有了目标后就加入一个学习社群。学习社群能够提升你的投入程度与热情,让学习充满趣味。

第四,学习时排除干扰、全力以赴。科尔曼建议,学习时,要排除科技产品这样的物质干扰和心理上的干扰,选择在特定的时间段学习。

最后,适当地运用科技辅助学习。他建议,要善用科技产品,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他会在通勤或跑步的时候听有声读物,这让他的读书量成倍增长。

如何在新的一年坚持运动习惯

新年将至,很多人都会在这个时候立志减肥和健身,不过立志锻炼是一回事,坚持锻炼就是另一回事了。知名运动医学专家乔丹·D.梅茨尔(Jordan D. Metzl)介绍了一些相关数据,根据统计大脑研究所(Statistic Brain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数据,2017年大约有5000万美国人自我承诺要增加运动、减轻体重。两个月后,只有37%的20多岁的人,以及16%的50岁以上的人坚持下来。

怎么才能把健身的习惯保持下去?梅茨尔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里分享了4种已被证实有效的方法:

第一,把它变成社交。梅茨尔建议,加入一个健身小组、跑步俱乐部,或是与伴侣、朋友、邻居一起结伴锻炼。除了直接的人际交往,虚拟健身社区也能促使你保持健身习惯。

第二,让锻炼变得有趣。如果你觉得某项锻炼很无聊,就不容易坚持下去。梅茨尔介绍了两个研究发现:德国的一个研究显示,锻炼期间微笑和大笑的实验对象更有可能坚持自己的锻炼计划;还有一个研究发现,微笑能使跑步者的效率提高2%以上。他建议人们尝试一些新的、令人快乐的锻炼环境和项目,并和经常让你微笑的人一起锻炼。

第三,考虑激励措施。梅茨尔说,人类看上去很高级,其实只是一些实验室大鼠,“会朝一个特定的方向穿过迷宫,找到尽头处的糖水。正确的激励措施会给运动者带来不同。”他建议,公司可以为员工提供激励计划,保持他们的身体健康,比如举办内部竞赛。个人则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奖励系统,比如实现锻炼目标就可以买一件奢侈的东西,或者每周给自己一个小一点的奖励。

第四,确立一个有具体时间的目标。通过制定目标,最好是略微超出舒适区的目标,你更有可能坚持自己的健身计划。梅茨尔说,在这个问题上,最好的方法是马上行动、选定目标然后记下来。

不管你的运动目标是什么,最有效的运动方式就是你能坚持做下去的那种,梅茨尔说,任何锻炼计划,最难的都是迈出门那几步,一旦迈出了第一步,要停下来就困难多了。

Experience

巨人的工具:顶级牛人思考法

这条音频和你说说世界级牛人的理念和习惯。

前不久,真格基金公关副总监孙思远写了一篇文章,推荐了一本刚出版不久的英文书,名叫《巨人的工具》。这本书的作者蒂姆·费里斯,是美国知名的畅销书作家和天使投资人。过去两年,他在自己的访谈节目里,采访了200多位世界级牛人。在这本书里,蒂姆·费里斯总结了这些牛人的理念和习惯,下面和你分享一下。

第一个牛人是硅谷传奇人物马克·安德森,他是顶级风投公司a16z的创始人,也被称为“互联网的点火人”。马克·安德森有两个很好的理念。

一个叫做内部“压力测试”。a16z的每位管理合伙人,都有权独自决定投什么项目。但在这之前,他必须通过内部的“压力测试”。比如,某位合伙人想投一个项目,即使马克·安德森心里觉得这个项目很好,表面上也会拼命挑刺,还会拉别人一起来帮忙挑刺。如果在这么大的压力之下,这个合伙人还坚持要投,大家就会改变态度同意他,支持他。虽然这种方法很折磨人,但非常有效。

马克·安德森还有一个理念,叫做“向对立面学习”。除了和硅谷的同行学习,他还会花很多时间学习价值投资者,比如巴菲特等等。马克·安德森和价值投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投资类型。马克·安德森他们押的是“变化”,价值投资押的是“不变”。如果巴菲特这些人犯错,就说明某些变化他们没有意识到;如果马克·安德森这些人犯错,就说明他们预测的变化还没有出现。但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倡导原创性思考,去挖掘别人看不到、甚至持相反观点的机会。

第二位牛人是里德·霍夫曼,领英联合创始人,也是硅谷天使投资人,曾经投资过Facebook、Airbnb等互联网公司。霍夫曼有两个有意思的习惯。一个是带着问题去睡觉。因为在睡眠的时候,你的大脑会重新充电,潜意识开始工作和思考。等到起床之后,霍夫曼通常会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去解决昨晚睡觉前的问题。还有一个是速度至上。他会和秘书说,如果你能提高处理问题的速度,你就有权自行决定事务,而不用经过的我同意。霍夫曼甚至允许10-20%的出错率,只要你的速度能更快。

第三位牛人是彼得·蒂尔,他是PayPal联合创始人,畅销书《从0到1》作者,也是硅谷投资人,投资过Facebook、SpaceX等公司。很多人都喜欢谈趋势,但彼得·蒂尔有个理念,就是他反对谈趋势。因为趋势意味着很多人已经在做了。而很多人做的事情,就意味着很多的竞争,以及很小的差异性。比如下一个比尔·盖茨不会做操作系统,下一个拉里·佩吉不会做搜索引擎,下一个扎克伯格不会做社交网络。所以彼得·蒂尔认为,应该尽量避免趋势。和趋势相比,彼得·蒂尔更愿意说“使命感”。他说,马斯克在创立SpaceX之初,他的使命是去火星。除了SpaceX之外,其他任何公司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对在那里工作的人们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以上几位,是这本书里知名度比较高的代表。而且书里并不鼓励我们盲目地使用大师的理念和习惯,因为这些人的成功,和时代背景以及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这些工具和方法也不是适合所有人。但如果你能了解这些理念和习惯,对你突破思维局限还是有帮助的。而且你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去试验、组合,最终把它们变成你自己的“工具”。

以上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公众号“西经20度”(凯文·凯利、施瓦辛格、彼得·蒂尔……大师们有哪些小习惯?)

罗胖60秒:一个能帮你大忙的好习惯

  1. 话说有一个高人,他只要比较正式地和陌生人见面,无论什么原因、什么话题,他都要加一句话:“关于我正在做的事,你有什么建议?

  2. 我就问他,你不管谁都问这句,你真的在乎这些意见吗?他说,是啊,多听建议有啥不好。当然了,这么做还有两个附带的效用。

  3. 第一,很多人对我是真有建议的,只不过因为场合不合适,我就得给他们一个说出来的机会。他们对我说了,就不会到处在外面说。

这些话对我说出来,就是善意的建议;在外面对其他人说,那可能就是负面的意见了。

  1. 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我见过的人都觉得对我做的事有贡献,这就是日积月累经营自己环境的方法。

总之,所有和人打交道的场合,你可以有三种设定:斗争,交易和请教。永远设定成最后一种,然后长期坚持,你会受益无穷。

摆脱惯性思维:从结果到方法

这条音频给你介绍一个摆脱惯性思维限制的方法——“从结果到方法”思维。

最近,营销达人小马宋在他的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经常会陷入一种惯性思维,那就是方法导向,比如人们经常把KOL、病毒视频、微信微博等列入新媒体广告的提案中,但实际上,这些只是在罗列方法,并不是方案,因为罗列方法很简单,找到方案却很难。那该如何摆脱这种惯性思维呢?下面跟你分享小马宋是怎么说的。

首先,小马宋说惯性思维影响着特别大量的人群。举个例子。美国中产阶级都喜欢在自家门前搞个草坪,还要花很多时间去维护它们。但是草坪对一个家庭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单纯的草坪并不好玩,有时候还不如日本或者中国的庭院设计,可是美国的中产阶级就是喜欢弄个草坪。因为在工业革命之前,没有机械化,完全靠人力维护成本是非常高的,而且没有任何实际的产出,所以只有贵族家才会有草坪。这才有了欧美人的草坪崇拜。

这就像江西和和湖南地区,直到现在做菜都很咸,因为以前只有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盐。欧洲人喜欢吃甜食这种极不健康的食物也是一样的,因为当年欧洲引进甘蔗时,欧洲只有很小的一块地方可以种植甘蔗,所以糖是非常珍贵的,这就形成了对甜食的崇拜,崇拜成为习惯,习惯又强化了人对甜食的依赖。这都是惯性思维的影响。

那么,该如何摆脱这种思维方式的限制呢?小马宋说,有些事按习惯的方法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只能把你带入死胡同。要想达成目标,不循规蹈矩的人都会把思考方式倒过来,以结果为先,也就是掌握“从结果到方法”的思维方式。

举个例子。T 型车可能是汽车历史上无法超越的奇迹了,福特的T 型车让汽车的价格从 4700 美元降低到了360 美元,当时福特 T 型车的产量超过了全世界汽车总产量的一半。很多人以为,亨利·福特是因为找到了流水线装配的标准生产流程,从而降低了成本,然后才推出了价格极低的 T 型车。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惯性思维,因为传统的定价方式就是成本决定价格。可是,老福特并没有这么想,他用的方法倒了过来,是让价格决定成本。福特经过计算,认为只有汽车的售价降低到这个价格水平,美国人民才会大量地消费汽车。所以他是先定了价格,再去寻找大规模降低成本的方法,这就是价格决定成本,从结果出发找方法。

再举个例子。小马宋在暴风的时候做过一个招聘产品经理的广告,当时公司急缺大量产品经理,可事实是,他们通过传统渠道招了很久都没招到合适的人,他不相信通过一个广告就能招到。所以,他打破了传统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跟西少爷肉夹馍合作,因为西少爷的餐厅分布恰好与北京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分布重合,然后在西少爷所有的连锁餐厅推出了产品经理套餐,只要拿产品经理的名片过来,就可以用 1 元吃一个产品经理套餐。结果,他们在短时间内就收集了大量产品经理的名片,接下来的工作就是 HR 去打电话挖角了。

以上就是小马宋提出的打破思维惯性的方法,供你参考。

Reference

  1. 巨人的工具:顶级牛人思考法
  2. 如何戒掉坏习惯
  3. 方法: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