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Economy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

不因贫穷而羞愧,不因富有而膨胀。
我就是我,过属于自己的一生,尽力量力,知足感恩。
慢慢地品味,深刻地体验。

长途货车司机是中国经济的无名英雄(英文)
《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中国的制造业和网购都依赖卡车司机,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们。

负利率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规模万亿美元的金融工具所使用的数学模型,根本无法使用负数。
– 《负利率正在改写现代金融规则

去年成功套现/卖掉的创业公司,都值得祝贺。
Twitter 用户

Why

北大黄益平:乱象很多,但不会崩盘
给出的理由是: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国银行业自身的实力;以及中国的一些资本管制项目可以作为缓冲。

丹麦发放全世界第一笔负利率贷款,利率是-0.5%。银行借你一万元,一年后你还9950元。
据说原因是,银行没有足够的贷款业务,为了减少存款,已经向企业存款收费了。既然存款可以收费,那么贷款负利率也能赚钱。

德国政府正在出售负利率的债券。你买一万元国债,若干年后,政府还你9000多元。还真的有人买,据说动机是,以后的负利率会更大,所以这种债券还有升值可能。

这两条新闻说明了什么?就是一点,欧洲的钱非常多,但是投资机会很少,钱没有去处。所以,移民到欧洲好不好?生活环境是很好,但可能也很苦闷,因为看不到发展机会。

目前,全世界都是资本过剩。国内的利率已经在下跌,肯定还会不断下跌,投资机会也会越来越稀缺。

这告诉我们两点启示。一是钱存在银行,长期肯定不会增值;二是融资将会越来越容易,创业项目根本不担心融不到钱。


德国经济在上个季度增长放缓至零之后,正处于衰退的边缘。据说原因是,特斯拉公司使得德国汽车业创下22年新低。

罗胖60秒:油条为什么涨价了?

  1. 昨天,我看到有人发了个朋友圈,说了这么个事。说他早上出去买油条,卖油条的大妈说2块5一根。哎,奇怪,昨天不还2块一根吗?怎么就涨了啊?大妈说,因为猪肉涨价了。

  2. 这位就说了,你这不符合经济学原理啊。猪肉涨价关你油条什么事啊?你油条是有猪肉原料,还是说你炸油条用的是猪油?大妈淡定地说,“都不是,因为我想吃猪肉。”你是不是瞬间觉得大妈说得好有道理?

  3. 对,经济这个网络的影响,从来不只是通过物质价格来传导的,更重要的因素是人。

比如,你可以用一万个道理告诉大家,苹果手机就那么回事,性价比如何差劲。但是拦不住有人像那个炸油条大妈一样,像想吃猪肉一样想要苹果手机。

  1. 人的欲望,人的恐惧,人的攀比,人的共识,都会变成重要的变量,在关键时刻影响到整个经济网络。

凭什么他,能两次拯救美国经济?


原创: 陈轶男 罗辑思维 今天

有一个人,他曾经在1895年、1907年,两次拯救了美国经济;

他曾经掌控了美国大约40%的工业资产,作为金融家无人能及;

他在一百多年前创办的公司,如今依旧处于世界500强……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这个人特别厉害?

为你揭晓答案,这个人,就是历史上最为成功的金融家之一——摩根。

也许你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你一定熟悉他创办的公司: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在今天依然是金融界首屈一指的公司。

此外,通用汽车、通用电气这些工业时代的标志性公司,摩根也是幕后推手。

摩根为什么能如此成功?他的身上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今天「得到」上线了一门重磅课程《巨富之路:摩根》,就带你走进一个真实的摩根。

我们从摩根身上能学到什么

摩根曾解决的问题,现在依旧会面临。看看他的解决方法,能给我们新的启发。

  1. 如何应对同行对手?

做法:不硬碰硬,而是适当妥协,满足对方利益。

摩根曾为了组建美国钢铁公司,非常需要另外两个工业巨头——卡内基和洛克菲勒的配合。但他们的财富还是权力,都不亚于摩根,那摩根是怎么做的?

一方面,给足对方面子,比如卡内基不愿前往摩根的公司商谈,那么摩根就主动前往卡内基的办公室;另一方面,通过金钱开道,摩根会主动去满足对方的商业利益。

  1. 如何获得反对者的认可?

做法:不存在完全反对自己、不能合作的人,核心是找到对方的需求。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调查过摩根的公司,双方因此有一些摩擦。1902年,摩根运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罗斯福解决了一起重大的劳资争端,帮罗斯福顺利渡过难关。

之后,罗斯福再也没有对摩根的公司进行攻击,“相反,在剩下的白宫岁月里,他对摩根企业联合的做法,甚至都不过问一下”。

  1. 如何让公司长久地存续?

做法:公司利益至上,面对没有价值的事物,要果断抛弃。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但你或许不知道,摩根在长达十多年时间里,一直是爱迪生电力事业的支持者。但随着时代进步,摩根渐渐意识到,爱迪生推行的直流电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爱迪生也已不再是领导公司的合适人选,于是,他果断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兼并成了了一家跟爱迪生没关系的新公司,也就是一直存续至今的通用电气。`

主讲人介绍

李翔,得到App总编辑,《李翔知识内参》主理人。

过去十多年,他一直在研究商业领域和商业人物,也和好几位曾经的中国首富都进行过深入的交谈。丰富的第一手经验和感受,让他非常了解商业人物,成为讲摩根的最佳人选。

他的“巨富之路”系列课程,将带你系统性地梳理现代商业史中出现的巨富。他将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感受,结合对历史上巨富的研究,一并交付给你。带你一起从财富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

▽ 戳此加入

为什么虚拟货币无法取代传统货币?

2018-04-18 「得到」 罗辑思维

这两年,以比特币为首的虚拟货币大火。很多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既然货币虚拟化是个趋势,是否可以用虚拟货币取代各国政府发行的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呢?

「得到」作者、硅谷投资人吴军回答了这个问题:在很长的时间内,不能。具体的原因,这篇清单为你详解。

  1. 作为商品的交易和流通媒介,加密的虚拟货币的交易成本太高。比如,花2.5美元现金就可以买到一杯咖啡,但用虚拟货币,比如比特币支付,光交割比特币的电费,就要花掉20美元。

  2. 加密的虚拟货币,交割的时间太长,无法实时到账。以比特币为例,每一次交割,都要通知所有的服务器某个币归属权的变化,交割时间少则两小时,长则两天。

  3. 作为世界贸易的结算货币,首先要币值稳定,否则进出口贸易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如今,虚拟货币的币值非常不稳定,比特币可能一天就浮动10%,自然不具备作为结算货币的功能。

  4. 任何货币要成为一个经济体商业的媒介,都要有流动性,供应量也要和经济规模相匹配。比如中国经济发展较快,货币的供给量就要增长得比较快。电子加密货币的一个缺陷在于,供应量有限。这样虽然解决了通货膨胀问题,但危害更大——产品和服务逐渐增多,但货币总量是有限的,单位产品换回的货币却越来越少。做东西的都在赔钱,经济就会陷于停滞。

  5. 从对经济调控的角度分析,虚拟货币也存在问题。现在各国央行可以根据国内的经济情况,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解决经济问题。但是,当全世界用一种虚拟货币时,有问题的地区和没问题的地区搅在一起,试图用一种货币政策解决问题,就变得不可能。

  6. 比特币还有一个问题是,分配不均。早期的几个人拿掉了很多份额,大家却找不到合适的分配方式。如果比特币作为货币,就相当于前几个人把全世界很大一部分财产拿走了。这显然很不合理。

  7. 虚拟货币风险也不低。各国发行的货币,背后是国家的信用,有央行担保,总体上很安全。现在的ICO领域,交易所卷钱跑路的、各种原因倒闭的、ICO被盗的,比例非常高。

  8. 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问题并非不可解决。解决交割时间、交易成本和交易所安全性的最有效的方法,恰恰是由银行或巨头公司,发行集中式的、非去中心化的加密数字货币,交易直接在云计算中心进行。现在很多人对于区块链的认识,已经从“非去中心化不可”,到了“重新思考去中心化的必要性”。

  9. 虚拟货币很有前景,但还有待发展。退一步说,即使虚拟货币更有效,它可能也无法挑战银行。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最后发行新虚拟货币“摘桃子”的,正是各国银行。

陈志武:世界为什么会越变越好

不少人都觉得,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是所谓的“过去的好时光”。那时的人比较道德,也比较善良。哪像现在,礼崩乐坏,人心不古;所有人的心里都只想着钱,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说,这种看法完全是大错特错,现在其实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让我们用事实说话。一个哈佛的教授写了一本畅销书,叫《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书中讨论了从1200年开始、一直到2008年的西欧国家里,平均每年有多少人死于凶杀或者其他暴力。结果显示,800年平均下来,每年每十万人里,大概有一百人会死于暴力。但到了2000年的时候,每年每十万人里,大概只有一个人会死于暴力。这说明了啥呢?说明在过去的800年间,生活在西欧国家的人,他们死于暴力的概率大概下降了100倍。这是个人层面的暴力。让我们再来看看国家层面的暴力,也就是战争。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每年每一百万人里,大概有五千人会死于战争。而到了21世纪,每年每一百万人里,大概只有3个人会死于战争。这意味着,与“过去的好时光”相比,现代人死于战争的概率大概下降了1500倍。换句话说,生活在现在,比生活在原始社会要安全1500倍。

为什么人类社会发生了如此之大的改变?到底是什么因素,在背后推动着这个世界越变越好?陈志武教授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自由贸易的发展。举个例子。我们已经说过,在西欧国家,每年死于暴力的概率,也就是命案发生率,在过去800年间一直都在下降。但中国并非如此。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初的100年间,中国的命案发生率反而在大幅上升。这是怎么回事?研究表明,这段时间内的命案发生率,其实与中国各地粮价差异有非常直接的联系。这是因为在18世纪,清政府在各地路口设计了越来越多的粮食关卡,从而对粮食运输造成了越来越大的阻碍,使得各地的粮价差异越来越大。而粮价差异越大,就会使命案发生率变得越高。

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拿今天的香港做例子。香港跟内地是有边界分隔开的,而且香港每天都要从内地进口大量的食物。假设现在把香港的货运入口全都堵住。这时,要是香港突然发生旱灾,就会爆发严重的粮食不足的危机。那你想啊,所有的香港人都快要饿死了,最后香港会不会出现很多抢劫、杀人的暴力事件?但要是自由贸易的渠道畅通呢?那这些自然就不是大问题了。

第二个原因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举个例子。美国有一种面向个人的小额贷款,叫“领薪日贷款”。这种贷款是干什么用的呢?比如说,有个人,每月月底才能拿到工资。但是由于某些意外因素,他到月中就没钱了。那剩下的半个月,他该怎么活下去呢?一个选择就是去借“领薪日贷款”。一般人每次都是借300美元左右,半月以后要付50美元的利息。这相当于400%的年利率,属于典型的高利贷。由于这个利率实在太高,美国有些地方政府就立法,把它给禁掉了。

芝加哥大学有个教授,就做了一个关于这种贷款的研究。他在加利福尼亚州找了1300个社区,其中有的社区允许“领薪日贷款”,有的社区禁止“领薪日贷款”。他研究了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这些社区的社会治安情况。结果显示,与禁止“领薪日贷款”的社区相比,允许这种高利贷的社区的社会治安要好得多。有意思的是,不但抢劫、杀人的暴力事件要少得多,就连社区中夫妻吵架的概率也要低很多。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有“领薪日贷款”可借,即使面对很严重的自然灾害,一般家庭也可以应付短期的生存挑战。这样,夫妻双方没有特别大的生存压力,也就不用靠吵架来发泄了。

所以说啊,自由贸易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是这个世界越变越好的最大动力。目前的中国,整个P2P行业都正在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听了今天的语音您就不难理解,因噎废食其实是非常错误的,我们依然非常需要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经济学原理”(陈志武:金融何以促进社会良序和文明发展)

罗胖60秒:经济学家为什么不富有?

  1. 昨天在得到大学的互动中,听汤敏老师说到一个观点。

他问,为什么经济学家一般都不富有?你不就是研究经济的吗?你作为一个有正常欲望的人,肯定也想赚钱啊。

  1. 汤敏老师说,想来想去,是因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害了他们。他们看到的问题太多,因素太复杂。按照理性分析,又看到机会又看到风险,结果做什么投资都不敢赌一把。

但是在现实世界呢?资产的涨跌往往是非理性因素决定的。所以,有一个说法,经济学家开始搞投资了,就是这个资产崩盘的开始。

  1. 为啥?因为经济学家一直坚持理性判断,但是看到资产价格一直涨,一直涨到他都怀疑自己的理性判断了,这才入市。这当然就是资产价格的最高点,这当然距离崩盘也就不远了。

  2. 所以你看,理性不见得是个好东西。始终坚持用理性来做判断,才是好东西。

罗胖60秒: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赚不到很多钱?

  1. 有一句话说得好:“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赚不到很多钱呢?因为对他们来说,赚钱根本不是刚需,花钱才是刚需。”

想想有道理。赚到很多钱的人,往往不是因为爱花钱,他们只是纯粹地爱赚钱而已。这是个挺大的脑洞。

  1. 做好一件事的人,往往就是痴迷于这事本身,而不是这事要达成的目的。这么说你才能理解,为什么登山的人经常说:“为啥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儿啊。

  2. 可见,人要想做成一件事,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管理自己的意义追求的深度。没有意义感的人,不行,他们干啥也提不起劲儿。太有意义感的人也不行,他们看什么都是手段,都会质疑它的终极意义。

  3. 那最好的状态是啥呢?他停留在意义追求的某个阶段,不继续追问,然后就乐此不疲。

看来,善于思考当然是竞争力,但是善于在合适的地方停止思考,那其实也是竞争力啊。

罗胖60秒:金钱作为衡量工具

  1. 凡事不能都讲钱,但当有些东西不好衡量的时候,钱就是一个很好的衡量工具。

  2. 比如,我们一生中有很多朋友,那谁轻谁重?谁远谁近?好像不好衡量。

这个时候钱就是个很好的衡量工具。

有的朋友找你借50元、100元,你可能愿意,但超过这个数量,你可能就觉得对方有点过界。但有的朋友找你借5万、10万,你也愿意借。

用钱的标准就可以把不同的朋友区别开。

  1. 请注意,这个区别,不仅仅是交情远近的问题,还有他生活方式是否靠谱,个人信用是不是好,地位是不是高,社会资源是不是多等等因素。

  2. 所以,一个人的综合价值,说到底是自己成全自己的结果。

即使是在朋友圈子,也不例外。

罗胖60秒:“价格”的奇妙作用

  1. 话说经济学中有个观点:价格是最好的信息工具,它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信息。

  2. 比如说,蔬菜的价格今天涨了,那背后可能是天气、交通等各种原因,但是买菜的人不必知道这么多,就可以根据价格决定是否购买,所以市场的效率才高。

  3. 我朋友还告诉我一个有趣的例子:浙江的横店影视城有很多群众演员,他们出演一天的价格一般是80块钱,如果有特殊要求,那就得加钱。比如剧组让演员剃光头,那男演员一般要加40块钱,女演员得加到6000到10000。为啥价格差那么多呢?

你想啊,女演员如果短发,那就很难接到戏。从光头长到披肩长发,要花很长时间,所以剃一次头等于大半年的收入都没了。

  1. 所以你看,行业内非常复杂隐秘的情况,全能通过价格体现出来,这就是价格的奇妙之处。

罗胖60秒:为什么说金钱是最好的观察工具?

  1. 我们「得到」的总编辑李翔,最近做了一个系列课程,叫《巨富之路》,第一课说的是洛克菲勒。

请注意,这个课不承诺教你怎么成为巨富,李翔是想通过对这些巨富人物的分析,来帮助我们观察现代社会。为什么通过观察富人也能观察社会呢?李翔举了个例子。

  1. 话说,当年水门事件的时候,记者的调查一度进行不下去了。这个时候,他们就去见了一个著名的爆料人。那个人没说什么别的,就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是:跟着钱走。果然,跟着金钱的流动再去做调查,记者最终就发现了白宫和水门事件的联系。

  2. 你看,跟着钱走,能看清楚很多事情,乃至于看清楚一个时代的底层逻辑。

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可能各有各的意图,但是所有这些意图都绕不开一个通用的工具,那就是金钱。

  1. 金钱看起来是干巴巴的数字,也通向赤裸裸的真相啊。

许小年:P2P为什么总出问题

大家都知道,今年有很多P2P公司跑路了,而剩下的也都在苦苦支撑。为什么明明很红火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转眼之间就变得风雨飘摇了呢?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教授,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我把其中的干货提炼出来,说给您听听。

许小年教授认为,这些P2P公司跑路的根本原因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做互联网出身的,并不了解金融的本质。

金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克服资金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从而为双方创造价值。

举个例子,你工作后攒下了一笔钱。这时,跑来一个你不认识的人,说他打算创业,想要你给他投资。你会把钱投给他吗?显然不会,对吧?为啥你不肯投资呢?因为有两大风险:第一,这个人是个骗子,拿了你的钱就跑了;第二,他的项目本身没有生命力,失败后会让你血本无归。换句话说,你不了解这个人的诚信,也不了解他创业项目的前景,这就是所谓的信息不对称。

那金融机构是干什么的呢?它就是来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金融机构会在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对资金使用者的信用做出评级。这样,你把钱投给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又把钱投给那些既诚信、又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结果,你获得了一定的投资收益,而企业获得了发展急需的资金,可谓两全其美。但如果一个金融机构不能很好地评估企业的信用,克服信息上的不对称,那它就没有创造任何价值。

现在可以来说说为什么P2P公司会大量倒闭了。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他们没能做好最重要的风险控制工作。

我们都知道,传统商业银行给投资者的回报是比较低的;相应地,它向企业要求的贷款利率就比较低。而为了争夺客户,P2P公司会给投资者比较高的回报;相应地,它向企业要求的贷款利率也比较高。那什么样的公司会向P2P公司借高利贷呢?显然是拿不出足够的抵押品、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型企业。

没有抵押品,本身就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举个例子。你借给一个人100万去做生意,结果他赔得血本无归,干脆违约,赖账不还。这样你损失了100万,而他没有任何损失。要是有抵押品呢,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你借给一个人100万,但是让他先把价值50万的资产压在你这儿。要是他经营不善,想要违约,他就得损失这50万的资产。用这个办法,银行可以阻止贷款企业违约的念头,从而有效地控制自身的风险。

把钱贷给拿不出抵押品的小微型企业,这意味着P2P公司本身就比银行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控制风险,就必须回到金融机构的本质,也就是充分了解企业的真实信息,包括它的信用情况、经营情况、借债历史、还款历史等等。只有把这一切都搞得清清楚楚,才能降低信息的不对称,从而为投资者控制风险,创造价值。

但是,这些信息的获取、核实、分析和评判,是一个非常艰苦而漫长的过程,要做很多很细致的工作。而这些细致的风险控制工作,恰恰是很多P2P公司最大的短板。

大多数P2P公司都是做互联网出身的。他们觉得互联网能改变一切,甚至能改变金融规律本身。所以,他们把精力都集中在如何扩大资产规模上了,完全不关心如何克服信息的不对称,如何有效地降低投资的风险。换言之,他们没有去克服市场上信息的不对称,也就没有为投资者创造出任何价值。这样的公司,焉有不败之理?

现在到处都在讨论“互联网+”,弄得好像只要用上了互联网,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似的。这种看法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只有在尊重行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所带来的高效率,才能真正地屹立潮头而不倒。

为什么挣钱会得到上帝的祝福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叫《上帝与黄金》。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英国、美国与现代世界的形成。它讲的就是英美是怎么成为世界老大的。

这并不是一本历史之书,而是一本关于金钱的价值观之书。

上帝与黄金的关系,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如果捍卫自由追逐金钱的权利,连上帝都会站在你那一边。

这本书的作者沃尔特·拉塞尔·米德,是美国最杰出的外交政策专家之一。

英美怎么当上了老大
————————————

英国和它的继承者美国,在过去的三百年间建立了一个政治、权力、投资和贸易全球体系。

这个体系,不仅主导了今天全世界的科技、文化和娱乐语言,而且跟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紧密相关。

这本书讨论了与我们所身处的世界体系有关的六个关键问题。

1.跟以往那些曾经统治过地球的庞大帝国相比,什么是英美人带给世界政治的与众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议程?
2.英美人是怎么把经济和政治资源整合在一起,获得了建立世界秩序的权力?
3.为什么三百年来,英美人在跟全球秩序有关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对抗中一直获胜?
4.为什么那些与英美对抗的力量都错了?
5.为什么英美内部总有人抛出“历史终结论”,但仍然不能改变英美仍然掌控世界的事实?
6.英美实力对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它能持续多长时间?

合上此书,我不得不承认,那些被认为冷酷、贪婪、粗鲁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就是赢了。

上帝站在自由一边
————————————

人类历史说到底,任何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只有这两种:

是所有人为了一个什么理由活着,

还是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理由。

在现实中,我们总喜欢强调理想,贬损金钱,仿佛金钱天生就流着不道德的血液。

但是放到历史里来看,想用一个自以为正确的思想覆盖所有脑袋的理想主义,反而造成了无数人间地狱。

倒是各有各的理由,光明正大地追求财富,并在这个基础上制定法律和国家策略,造就了持续 300 年的世界霸权。

英语民族的精英们大多持有一种独特而强烈的精神信念:

世界是通过自由运动,生成一种有秩序而且更高级的形式,才构建出来的。

有了这种信念护身,遇神杀神,遇佛杀佛,所向披靡。

上帝一次又一次地站在了他们那边。

黄金是一种商业习惯
————————————

英美最大的财富不是矿藏,不是工业,也不是金融,而是整个民族的心态和习惯。

因为贪婪地追逐金钱,追求方便和愉悦,人们习惯于自我管理,能够自发推动商业发展。

他们不用等待国家或者强大的组织,而是通过自发的、私人的活动推动社会进步。

公众对于参与创建勇敢新世界和冒险利用新的可能性,有着极大的自发热情,于是新科技的潜力得以最完全、自由和快速的发展。

挣钱不是眼前的苟且
————————————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总有一些人会思考些大问题:比如金钱和信仰怎么平衡,现实和理想如何取舍等等。

事实上,这既不需要平衡,也无需取舍。金钱归根结底是实现理想和自由的最佳工具。

挣钱不是眼前的苟且,而是通往诗意和远方的道路。

因为对信仰和黄金的看法与众不同,才造就了英美人雄霸世界的巨大成功。《上帝与黄金》给了我们三点启发:

  1. 一心想挣钱的,不妨理直气壮,获取所有可以获取的权利,上帝会站在我们这一边。
  2. 欣然接纳变化,学习所有能学到的知识,一个符合人性的社会,不是宁静的乐土,而是动荡不休的战场。
  3. 保持开放活力,把能量放在建立和改变,而不是怀疑和议论上。

欧元的错误和经济学家的错误

经济学者何帆教授在新书《先放一把火》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谈到了欧洲债务危机和经济学家总是预测不准的话题,有几点还是蛮有意思的,下面给大家说说。

第一点是,欧盟看上去很强大,但其实它内部还是有不少矛盾的,不少国家对欧元区的兴趣都没那么大了。首先,从一开始,就有不少人说,欧元区根本就没必要。举个例子。欧元开始发行,应该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儿吧?可是当天,欧元诞生的场面可以说是非常冷清,没人到场祝贺,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拥抱啊、庆祝啊什么的,欧元就像是个无人认领的孤儿,就这么冷冷清清地上市了。

其次,即便是当初支持欧元区的那些政客,也早就下台了。比如,当年对欧元鼎力支持的是德国总理科尔、法国总统密特朗、意大利总理安德雷奥蒂和西班牙首相冈萨雷斯这些人,他们早就下台不干了。而后来上台的这些政客,对欧元都没什么兴趣。对他们来说,欧元就像是前妻的孩子,不欢迎吧?说不过去。但那种发自内心的爱,又实在是装不出来。

再者说,你想,现在已经是全球化和新经济时代了,开放才有未来,你欧洲如果还固守区域主义,那不是食古不化吗?于是很多经济学家就一脸不解地说,欧元区这么多问题,到现在还没解体,简直就难以想象。

打个比方,它就像一个运气很背、但性格倔强的孩子,每次考试都考得很糟糕,但也总是能及格,这么跌跌撞撞一路走下来,居然没有留级、没有退学,你说是不是奇迹?

第二点是,你别看大家都不看好欧元区,各路专家也经常跑出来说欧盟要保不住了,可是无一例外,这些人的预测都失败了。这可不是个案啊,专家预测失败,在咱们的生活中可是处处可见。有句俗语说得好:

朋友的话最好听,老板的话必须听,父母的话不得不听,专家的话呢,是绝对不能听。大到经济危机,小到股票市场,经常有各路专家跑出来做预测,可一次次总被打脸。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专家都是各路精英,为什么老是预测不准呢?

何帆教授说,道理很简单,专家追求的都是100分,可现实需要的可能只有60分

比如经济学家,他们所受的训练强调的是“最优化”,这是一种工程师的思路,万事万物必须精益求精,什么都不能错。可是现实社会中,不可能不犯错误啊,别犯致命错误就行了,有问题就随时纠正。这其实是一种程序员思路,不断给自己写的代码打补丁。

就拿欧债危机来说,希腊没有自己的货币,又欠了一屁股债,在欧元区,这就是一个像污点一样的存在啊,那把它踢出去多完美,大家不就没义务救济它了?所以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预言:希腊肯定会退出欧元区。可是,他们最大的失误,就是低估了政治家们对欧元区解体的恐惧。解体就意味着打开潘多拉的盒子了啊,后果咋样,谁也不敢想。这个时候,政治家的出发点就不是最优化策略,而是不要犯致命错误,保命要紧。像希腊这种小错误,修补一下就好了,总比整个欧洲解体了强。

所以你看,

现实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每次考试要求都不高,60分就行了,分数一点点提高,偶尔还打打小抄,不按套路出牌;可是专家却一上来就要求100分,当然就预测不准了。

本文源自:欧元的错误和经济学家的错误

把人引向毁灭的从来不是金钱

吴晓波

好几年前,一部叫《一个也不能少》的电影曾让无数中国百姓好好地感动了一把。那天,又搜出来重看,坐在漆黑的家里,我突然发现,在这部关于教育的电影中,导演张艺谋讲的其实是一个关于金钱的故事。

魏敏芝先是追着喊着找村长,想要的是那50元的代课费,后来她阻拦一个学生到县少体校去集训,所担心的,也是怕少了一个学生就拿不到50元钱,再然后,她到县城去找张慧科,也是怕那50元黄了。

高老师连手指头都拿不住的粉笔也舍不得丢掉,而是用指甲夹住了继续在黑板上写字;二十多个从来没有看到过可口可乐的学生轮流着喝一罐“很贵”的可乐……

如果有了50元,再有了50元、50元、很多很多的50元,如果有了一根、两根、很多很多根粉笔,如果有了一罐、两罐、很多很多罐可口可乐,也许就没有了魏敏芝和她的学生们的窘迫了。当然,那个时候可能便也没有了张艺谋式的温情和淡淡的哀伤了。

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你愿意要那份深刻的哀伤,还是平庸的富足?把七文大钱排在酒柜之上,让孔乙己享受到了瞬间的快感,这样的快感,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体会到,然而却不愿意说出来。

李嘉诚70岁大寿那天,有宾客问他:你平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李嘉诚小声地对宾客说:开一间小饭店,忙碌一整天,到晚上打烊后,与老婆躲在被窝里数钱。

宾客大笑,李嘉诚亦大笑。笑声两重天,这中间的“误读”似乎很难完全的弥合。去年,马云的公司在美国上市,他貌似也说过类似的话,其实,读懂的人也没有几个。

没有享受过金钱的人,的确无法真正体会金钱的美妙与邪恶。

如果曹雪芹不是破落贵子弟,他到哪里去寻觅奢侈而堂皇的大观园?如果张岱没有经历过一段荒唐不羁的青春,他的《西湖梦寻》是否还有那份刻骨铭心的喟叹?

“钱袋越满的人,灵魂越空虚”的说法,显然散发着一阵酸溜溜的做作之气。

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有的从容和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金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同样,人也可以改变金钱的颜色。

把金钱当对手和敌人的人,将一生为金钱而烦恼,而把金钱当朋友的人,将获得金钱给予的欢乐和平和。成为金钱的奴隶,或将金钱视为奴隶的人,都无法与金钱平视对坐。

有一首老歌是这样唱的: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没有钱,有钱的时候,我却没有了时间。

然而,这样的歌词其实是不全面的。金钱可以交换安逸、交换保健、交换服务,从而便也间接地交换到了时间。有记者问法国女设计师香奈尔对金钱的看法,香奈尔说:“它使我获得的独立性是很有价值的。”

金钱可不可以交换到爱情,我没有绝对的把握。可是,金钱至少可以让全天下的有情人均过上有饭有床的平静生活。从古到今,天上人间,我们目睹的所有爱情悲剧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因为金钱的窘迫而拉开了裂纹。

至于思想,似乎与金钱无关,可是没有金钱的思想会是怎样的?很小的时候,家里有一本线装的泛黄的《论语》,其中的一段文字影响了千年来的中国文人:“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颜回)也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文人情怀。可是据说爱提问的、孤傲的颜回最后是饿死的。

颜回之乐,与贫困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如果有钱,颜回不也就不用“其忧”而只需“其乐”了吧?

饿着肚子的思想家,最后只能思想自己的肚子。

金钱是用来赚取的,同时,金钱也是用来付出的。

随着一个人的金钱越来越多,他在得到中获取的快乐——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都将逐渐递减终而归付于零,而因付出而获得的快乐和成就感将越来越大。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身于慈善、NGO等公共事业的原因所在,金钱的伦理就本质而言,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认同的提升过程

现代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与金钱抗衡、妥协乃至平等共处,最终彼此取悦的历程。

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其实也是对待生活和生命态度的某种投影。在所有的人间故事中,把人引向毁灭的不是金钱,而是他本人的作为,金钱在人类悲剧中所起的作用,从来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

本文作者 吴晓波,选自他的散文集《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罗胖曰
还是借用吴晓波的话来说吧——
“一场伟大的爱情,并不需要一个美满的结局为注脚。
一位绝世的武士可能死于一场宵小之辈的阴谋,
但这并不妨碍他英名永存。
可是当一位企业家却好像没有这样的幸运。
企业家之成功,之被人记取和传颂,只有一种可能:
他所一手缔造的企业仍然在创造奇迹。”
下面这句是罗胖说的——
所以,玩钱的同时如果不玩点别的,赢也是输。
与所有在股市中拼搏的朋友共勉。

罗胖精选 | 政治家为什么要干预经济?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罗胖精选,来自复旦大学包刚升老师的得到App课程《政治学通识30讲》。

我们都知道,美国上世纪30年代发生了一场经济大萧条。在大萧条时期刚开始的总统是胡佛总统,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差总统。因为他推出了大量臭名昭著的法案和政策,目的当然是减轻大萧条,但结果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还加重了危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今天我们来听听,包刚升老师从政治学的角度是怎么说的。

我们无法回避的,就是政府到底要不要干预市场?

“闲不住的手”

那么,政府为什么有必要干预市场呢?我想,一个最最简单的回答是,当经济危机出现、市场无法自动调节的时候,政府就必须要出来干预了。

但是,同样有不少经济学家论证过,政府干预不仅不能纠正市场失衡,反而会加剧市场失衡。比如,美国经济学家穆雷·罗斯巴德在《美国大萧条》这本书中就认为,恰恰是政府干预,使得一场原本普通的经济危机,终于演变为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萧条。当然,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观点。

我这里要给你提出来讨论的问题是:如果罗斯巴德的观点是对的,政府是不是就不会干预市场了呢?要我说,即便如此,恐怕政府仍然会干预市场。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先把观点亮出来,然后再跟你慢慢分析。我的核心观点是:跟政府干预有关的决策,很可能不是经济逻辑决定的,而是政治逻辑决定的。

亚当·斯密说过,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政府呢,就好比是一只“闲不住的手”。打个比方,一个公司设置一个部门,本来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只要这个部门一设置出来,这些职位上的人,就要“无中生有”地做很多事情。这个,你应该容易理解。其实,政府的逻辑,也差不多。

大萧条和胡佛新政

早在罗斯福新政之前,美国其实已经出现过“胡佛新政”。在1929年10月股市崩盘的“黑色星期四”之后,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就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以积极干预,来应对经济危机。但罗斯巴德认为,这种积极干预不仅没有减轻危机,反而加重了危机。

你可能会想,他凭什么这么说呢?我给你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1929年11月开始,胡佛总统就在白宫多次开会,参会者是美国最大公司的总裁们,比如福特公司总裁亨利·福特、通用汽车总裁阿尔弗雷德·斯隆等。胡佛要求这些公司不要降薪,并要继续扩大投资。其实,在美国这套制度下,企业家未必要听总统的。但是,总统的公开呼吁,让企业家们产生了道义上的压力,他们只好响应总统的政策。

本来,企业在经济下行时,可以通过降低薪水和压缩投资来进行自我调整。而胡佛的要求,使得企业和市场无法进行自我调整,结果就是延长了危机,最终引发大萧条。

除了第一个例子,我再说一个例子。1930年,胡佛总统支持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这其实是一部后来臭名昭著的法案。这部关税法的初衷,是通过提高美国进口关税,来保护本国的产业。但结果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报复性关税,反而导致了美国出口的大幅萎缩。按我们今天的理解,你提高关税,一定会引来其他国家提高关税作为报复。但当时的胡佛总统竟然不这么想。这一点确实有点出人意料。

总之,按照罗斯巴德这一派学者的看法,如果1929年胡佛总统无视经济危机,继续自由放任,让市场自我调整,危机就不会这样严重,而且美国能更快地走出危机。

但问题是,对1929年的美国总统来说,支配整个事情的,主要已经不是经济逻辑了,而是政治逻辑。那怎么理解这个观点呢?

其实,你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境。一方面,在当时的情况下,美国选民当然是希望总统和政府能够有所作为,帮助他们摆脱经济困境。股市崩盘导致的资产价格暴跌,经济下滑带来的失业问题等,影响着不同阶层的选民。

根据估算,美国高峰期的失业人口高达1300万,涉及到的家庭人口高达3000万-4000万。无数的失业者四处流浪,工程师被迫做临时工,地产经理甚至沦为乞讨者。我顺便插一句,按照罗斯巴德的观点,如果不是错误干预,失业问题就不会严重到这种程度。

好了,如果在这种情形下,你生活在当时的美国,你是耐心等待市场自行复苏,还是急于要求政府马上解决经济危机呢?大部分民众自然是希望总统能有所作为。1930年,美国劳工联盟大会甚至公开表扬了胡佛的干预行为,认为这是一位关心民众疾苦的总统。

另一方面,与这种民意相呼应的是政治家的理性选择。如果一个政治家希望成为伟大的政治家,有机会跟华盛顿、林肯并驾齐驱,那么,危机正好为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当然,即便政治家没有这样的抱负,就是为了再次当选,他也要有所作为。

经济危机降临时,胡佛这样说:“我们可以什么都不做。这样就会导致毁灭。相反,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采取经济防御和反击计划。”反击计划,就是要通过干预来克服危机。

胡佛把这种干预,视为“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积极行动。他骄傲地宣称,“从来没有哪届华盛顿政府,在这样的危机时刻,肩负起如此广泛的领导责任”。你看,这位总统这样干时,他的内心还充满了英雄般的自我满足感。当然,他的期望最后都落空了。

政策背后的政治需要

讲到这里,我们还可以作一些延伸讨论。在政治生活中,很多政治家都会出于政治考虑,而做了很多本来不必要做或不应该做的事情。很多貌似不合理现象的背后,往往就是因为存在着某种政治需要。

比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共和党曾经发起过一个关于财政赤字的宪法修正案,他们明知很难通过,但仍然在国会提出来付诸表决。为什么呢?因为政治上有需要。即便不能通过,共和党都可以赢得道义优势,可以把导致财政与公债危机的责任甩给民主党。

又比如,在很多总统制国家,很多小党的党魁都会跑出来竞选总统。他明明知道不可能当选,为什么还要来竞选呢?因为政治上有需要。这样做,可以提高该党知名度,从而有利于该党的议会选举,还可以提高该党参与政治联盟的谈判筹码。

再比如,在很多国家,无论总统或内阁送到国会的法案多么完美,国会议员们可能还是会反对,或提出很多修正意见。其实,其中有一部分议员就是为反对而反对。为什么呢?因为反对可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而只要无保留地同意、批准政府的法案,他们就容易变成“橡皮图章”。相反,公开表达对法案的质疑,可以给选民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他们正在为了选民的利益而努力工作。这,同样是因为政治上有需要。

接下来,我们再回到胡佛新政这条主线。你可能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1929年之前遭遇经济危机时,美国总统和政府通常会选择袖手旁观?

据我的考察,关键变化是美国大众政治的兴起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向。造成这种变化的,是两个主要驱动力。

●一是1929年之前的几十年间,美国的投票权进一步普及了,女性也普遍获得了投票权;
●二是报纸、时政杂志等大众媒体逐渐兴起了,广播作为一种新媒体也出现了。

这样,此时此刻的政治,已经不再是华盛顿一小撮政治家的事情了。总统和议员的言论与作为,都时时暴露在媒体的聚光灯下了。无论经济是稳定还是危机,无论政治家做什么还是不做什么,普通民众借助大众媒体的报道就一目了然了。更重要的是,这些读者还拥有投票权。

这就带来了两个后果。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不仅民意和大众情绪每天都可以公开表达,甚至还会被放大,而且政治家们时时都会感受到由此带来的政治压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逐渐发生了转向。大家公认的总统在危机时刻应该采取何种行动、政府是否应该干预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总体上,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的自由放任主义就逐渐衰退了,主张政府干预的思潮却在节节攀升。

所以,我这样一分析,你应该更能理解,胡佛新政,不仅是对美国陷入经济危机这一现实的回应,还是对社会主流观念转向的回应。换句话说,当面临经济危机时,总统与政治家是否选择迅速介入,固然取决于政治需要,但这种政治需要本身,还是会受到社会主流认知的影响。

实际上,一个社会的主流认知,是决定一个社会的政治决定或公共政策的重要背景条件。就像经济学家凯恩斯提醒我们的,利益的角色常常被高估,而观念的力量常常被低估了。

政治学认知升级清单

好,我们这一讲的重要启示是: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很多时候都要借助政治分析的视角。在政治领域,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不在于这件事本身在逻辑上是对的,而在于身处其中的政治家被形势裹挟着,或主动或被动地作了很多选择。但这些选择的政治后果,往往是身处其中的人们无法预见的。

延伸阅读

最后,我还要推荐给你一本书,那就是罗斯巴德所著的《美国大萧条》。罗斯巴德是一位经济学家,但我建议,你阅读时可以更多地考虑其中的政治问题。

好,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收获或者你的见解。

内容听完了,我是罗胖。

听完了包老师的分析,是不是有一种刷新认知的感觉?你看,真实市场的运作,不完全是按照经济学规律来的,这背后还有政治这双“闲不住的手”。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西方发达民主国家陷入公债危机,表面上看,是财政问题,其实还是政治问题;货币汇率的调整,表面上看,是金融问题,本质上,还是政治的问题。所以,要想理解真实世界,政治学是必须具备的一个视角。

What

什么是“行为金融学”呢?简单说就是在传统金融学的基础上,加入了心理学对于人的行为的分析。

总有人在问:在金钱和理想之间该如何取舍呢?在我看来这是个假问题,没啥可去舍得。金钱是啥?是最伟大的自由工具啊!你看像比尔盖茨、巴菲特这样的人,他们都是世上最会挣钱的人,但是在理想上也往往是做得最好的人。

那这个周五那我们给大家推荐一本名著叫《上帝与黄金》。它解释了英国和美国崛起的原因。说到底无非是因为对信仰和金钱,这两个重大问题的处理方式与众不同。喜欢思考大问题的朋友这本书肯定对你的胃口。

不过我今天最想说的是:这对个人也一样。

第一,始终光明正大如饥似渴的挣钱。
第二,对世界的认知始终保持开放态度。

这样的人想不成功也难啊!

在我眼里《上帝与黄金》是一本价值观之书年轻人越早遇到越好。

鲍莫尔成本病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经济现象。有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根本没有上升,甚至出现了下降,但是该部门的工资却在上涨。这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根据后者,如果生产率下降,工资应该随着下降。

鲍莫尔的解释是,这跟其他部门的工资上涨有关。

如果有两个部门,一个是进步部门,另一个是停滞部门。进步部门的生产率快速增长,导致该部门工人的工资上升。停滞部门的工人,尤其是那些高级工人,就会要求涨工资,如果不涨的话就会跳槽到进步部门。

比如,制造业的生产率增长通常高于服务业,因此制造业的工资较高。服务业的生产率并没有提高,但是那些服务业的经理看到制造业工资上涨,也要求涨工资,否则就要跳槽。

罗胖60秒:消费和投资的边界是什么?

  1. 昨天我看到一段话说,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消费和投资可以随时转换的时代。什么意思?就是说,同样一个行为,看起来是消费,但是干好了它就是你的投资。

  2. 举个例子,你玩游戏,这是消费。但是你认真玩,最后玩成了专业选手,那玩游戏对你来说,这就是投资。
    你买化妆品,这是消费。但是你一边买、一边用,还一边研究、一边表达,最后成了美妆博主。那买化妆品对你来说,这就是投资。

  3. 还记得,当年阿尔文托夫勒说,生产和消费的边界模糊了,他顺手还创造了一个新词,叫“产销者(Prosumer)”。那今天我们也可照猫画虎创造一个词,叫“消投者”。消费和投资的边界也模糊了。

  4. 你看,过去的人群划分,是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那从“消投者”这个角度看,未来的人群划分,是不同的人完全可以做相同的事,只不过背后的算法不同。有的人把它做成了消费,有的人把它做成了投资。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与主流经济学教材不同,本书回避了繁复的公式、函数、运算,通过深入浅出和饶有趣味的图画,将日常生活中纷繁复杂、看似毫无关联的一些社会现象和一套富有一致性的思维框架结合起来,展示出一种“经济学的想象力”。正如道格拉斯•诺斯所说,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本书的目的正是引导读者学会经济学推理方式,从而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作为为非经济学专业学生撰写的一部“一学期学会经济学”的教材,本书被认为是经济学教材领域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不仅在英语世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同时被翻译成日文、俄文、保加利亚文、匈牙利文等多种语言畅销全世界,堪称经济学教育领域一部标尺性著作。海外院校使用情况:斯坦福大学、西雅图大学、密歇根大学、纽约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北加利福尼亚大学、西安大略大学等数百所院校。

金钱

有个在国企上班的朋友问我,他现在想跳槽,私企老板给他承诺了一堆条件,问我能不能信。我说,你既不用信,也不用不信。真相是:只要你为他创造得出价值,他的承诺通常就都能兑现。那否则,现在的所有承诺就都是屁话。

唯一靠得住的是你的价值,而不是他的承诺。

所以很多女孩都在问,男人的承诺能不能信呢?答案是,你拿得住这男人,你就信,否则,就别信。就像邓文迪,当年承诺不要默多克的继承权。可是承诺了又怎么样呢?十几年的夫妻,这十几年间,老人家默多克觉得邓文迪有价值,所以他总能想得出办法付她钱。这不,临死前,宁可背上离婚这么个大八卦,也要给邓小姐留个十几亿美金花一花。

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的信任

“人类为什么会主宰地球?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是因为有想象力,而钱是人类想象得最成功的故事,这是唯一一个人人都信的故事,它是人类之间最好、最高效的互信机制。”

1
—————————————
人类的成功源于合作

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东非智人是这个地球上并不重要的物种,而且不仅仅有智人,还有其他不同的人类物种,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但是只用了十万年,智人不但扩散到了全世界,而且逼得其他人类物种全部灭绝,成为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力量。

那智人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从个人层面上,我们其实跟大猩猩差不多,如果放在孤岛上,生存能力不一定比大猩猩更强;而集体层面上的,我们是地球上唯一能够大规模灵活合作的物种。

人类所有伟大的成就,不管是建金字塔还是长城,登月球还是解码DNA,都不是某一个天才完成的,而是合作的结果。

2
————————————
合作的关键是想象

那么,人类为什么能做到大规模灵活合作?我可以给大家一个答案,就是想象。

想象就是人类合作的关键,人类可以想象出一些故事进行传播,只要所有人都相信同一个故事,就会遵守同样的规则,陌生人之间才能进行有效合作。

这是人类独有的。你永远不能说服一只大猩猩,说你给我一个香蕉,你死了以后就能上大猩猩天堂了。没有大猩猩会相信你,但是人类会相信。

比如政治领域,最重要的体制就是“国家”。但是以色列、意大利或者美国这些概念,不像山、河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它只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故事。这个故事被重复了很多遍,大家都相信了,以至于没人意识到它其实是想象出来的。

3
—————————————
钱是人类独有的现象

经济体系也是一样的道理。全球经济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就是公司,但是公司也不是客观现实。

公司是什么?是工厂?如果地震摧毁了丰田所有的工厂,丰田还可以建新工厂。是员工?即使所有的员工都辞职,并不意味丰田就不存在了。那公司到底是什么呢?

公司整天都在干吗?赚钱。钱又是什么?钱是一个人类想象出来的故事,这是人类所独有的。

你拿一张美元,它没有任何客观价值,你吃不了,喝不下去,不能穿在身上,好像没什么用途,但是特别会说故事的人来了,他们说,这些纸币有十个香蕉的价值,如果所有人都相信,这套系统就行之有效了。

我把一文不值的这些纸拿到超市,给陌生人交换来香蕉,我就能吃了,这个特别了不起,只有人类做得到。你可以培训大猩猩,用椰子换香蕉,但是把一文不值的这些纸拿到超市,给陌生人交换来香蕉,只有人类做得到。

4
—————————————
钱是最成功的故事

有关钱最有趣的一点就是:钱是人类有史以来发明得最成功的故事,这是唯一的一个人人都相信的故事。

即使互相痛恨的人也在相信钱上达成一致,比如本拉登、ISIS,他们痛恨美国的政治、文化、宗教,但是一点都不恨美元,即使这些美元上有美国总统的图片,写着赞美美国的话。

所以钱是人类有史以来讲得最成功的故事,它建立了人类之间这样强烈的信任。

钱是什么?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信任,它是人类之间最好、最高效的互信机制。

5
—————————————
大多数战争为故事而打

你可能觉得,想象故事和传播故事都很容易,但是实际上特别难,尤其是说服所有人都相信你讲的故事,历史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的。

比如战争和革命,就是因为没有认同一个故事导致的。我们为什么会打仗?是像猩猩那样,为了地盘或者食物吗?不是。

绝大多数人类战争都不是为了争地盘和食物,而是为了一些虚构的故事。

举个例子,我是以色列人,你可能在新闻中经常听到巴以冲突,到底是为什么?

大家可能觉得是争地盘,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个地方土地足够多,够所有的人利用。同样的道理,也不缺食物。那他们为什么要打仗呢?因为他们有完全不同的虚构故事,他们没有认同一个故事。

举个反例,一个世纪之前的欧洲,德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互相屠杀,人数数以亿计,但是现在欧洲可能是全世界最和平的一块土地,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区别?

不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更多的土地,是因为他们发明了一个有关欧洲的新故事——欧盟。这个故事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原来各个单独国家的故事,现在绝大多数欧洲人接受了这个新故事和新身份,因此他们不再打架了。

6
—————————————
虚构的现实越来越强大

总结一下,智人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我能给你最好的答案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双重现实中,除了客观现实,还构建了另外一层虚构的现实,由上帝、货币、金钱、国家概念等等,而且这么多世纪以来,虚构的现实变得越来越强大。

本文根据 赫拉利 在混沌研习社的课程内容整理而成。

罗胖曰:

为什么我判断“内容收费”会是一个趋势?

  1. 互联网让一切技能都可以直接销售。比如滴滴司机的驾驶技能。
  2. 互联网的所谓“免费”是一个假象。本质是“转移支付”。转移到最后,与其复杂地转移,不如简单地收费。
  3. 现代商业的总趋势,是协作越来越复杂,但是交易越来越简单。一个生产内容的人,必须一边写字,一边拉广告?这种复杂,必无天理。
    所以,只剩下一个问题——
    内容生产者,怎么生产出让用户值得掏钱的内容?

一篇清单,带你了解“金融”的本质

每个人都渴望财务自由,但只靠埋头干活,一辈子也很难实现。只有利用好金融工具,有效配置各种资源,才能将财富积累和放大。

「得到」作者香帅,用11个要点,带你看透金融的本质,重新理解财富。

  1. 首先明确一点:我们生活在一个全金融时代。2016年,金融市场总量达600多万亿美元,约是全球经济体量的8倍。全球每天金融产品的交易量和中国大半年的GDP差不多(11万亿美金)。不管你抗拒与否,这就是当下的现状。

  2. 金融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很多人对金融有种“敬畏”的心理,觉得门槛太高,是富人的游戏。其实不然,日常生活的移动支付、房贷车贷、养老保险、投资理财,企业的风投创投、兼并收购、期权分配,都离不开金融。如果能在这些节点利用好金融工具,你的资产状况会大大改变。

  3. 金融是扩大器。它将散落的资金快速、有效地累积起来,数百倍地放大和重新配置社会财富,甚至能左右战争进程。比如,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通过向普通家庭出售债券,筹集了大量资金,而南方因为过度印制钞票导致物价飞涨、经济崩溃,最终输掉了战争。

  4. 金融是时光机。它本质上不是复杂难懂的术语,而是把财富在人生时间轴上移动的工具。没有金融,现在你有100元,只能获得100元的服务;但利用金融,合理配置资源,可以在年轻没钱的时候提前过上好生活,年老时也能获得更多的流动资金,老有所依。

  5. 金融是买卖未来的“商人”。不管是利息、房贷,还是股票、债券,不同的金融工具,风险与收益可能不同。比如,十年前,存10万在银行,十年后变成18万;如果买腾讯的股票,收益大概360万。但它们本质都一样——用现在的资金,对未来时间深度加工,获取收益。

  6. 金融和经济的区别在于视角不同:经济学是“国师之道”,从经济整体运行的角度看财富的创造、积累和分配;而金融学是“百姓之术”,研究企业和家庭的投融资决策、资产的价值变化规律,以及如何让财富保值增值。

  7. 金融市场交易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未来”,因此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比如买一套万科的房子,地段、房子的质量,能够感知和衡量。但万科的股票,让你买的是它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很难判断。这也是金融给人感觉高风险的原因。

  8. 银行、投行、华尔街的工作,就是解决金融领域的信息不对称,可以称它们为“金融中介”——搜集分析信息,尽可能消除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从中获利。比如银行就是掌握了储贷两方信息,然后对已有资金进行更优配置,从中赚取存贷利息差。

  9. 金融的特性:一,利用杠杆放大社会财富;二,信息不对称,只有少部分精英全面掌握信息。两者合力就容易导致一个结果——拉大贫富差距,造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

  10. 中国金融市场是一个强政府指导下,逐步开放的市场。想要在金融市场获利,必须关注国家的宏观决策。很多投资界的大佬都热衷于看《新闻联播》,就是这个道理。

  11. 未来,人类的一切都可能被数字化、金融化。一切活动都会被记录成一连串的数字,构成信用记录,转换成“金钱”。比如,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已经可以住酒店免押金、飞机升舱、换优惠券等。及早知道,就能利用其中便利,所以,训练金融思维要趁早。

收藏清单 | 10个经济学概念,让你看清复杂世界

这周,《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让「得到」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成为江湖热点,专栏也在本周突破18万的订阅人数。

「得到」作者薛兆丰老师和你分享10个经济学入门概念,带你走近经济学。

  1. 成本

释义:成本是你做选择时,放弃的最高代价。

案例:你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你可以选择打游戏、看电影或者看书。当你选择了打游戏时,电影和读书这两个选项当中带来的价值更高的那个选项,就是你的成本。

  1. 沉没成本

案例:沉没成本,是指你无论做什么也无法挽回的那部分成本。沉没成本作为一种历史成本,对当下的决策而言,其实是没有指导意义的。记住,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案例:比如花钱买了张电影票,电影一开场,买电影票所花的钱就无法挽回。当你发现这部电影是“烂片”的时候,应该立即起身走人,不要觉得电影票的钱已经花出去了,不看就亏了。

  1. 科斯定律

释义:一项资源,不管一开始它的产权属于谁,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最善于利用它的人手上。

案例:十六世纪时,西班牙在南美洲发现了大量的银矿。但是这些新发现的财富,没有被西班牙长期占有,而是自然的流入了那些能生产更好商品的国家,西班牙仅仅相当于一个白银的中转站。

  1. 边际效用

释义:边际效用就是多消费一个单位的商品所带来的新增享受。你愿意花多少钱买一个苹果,取决于这个苹果对你来讲是第几个。手头一个苹果都没有时,你比较愿意出高价;已经有很多苹果时,你的出价就会变得很低。

人是平衡边际的高手,哪个选项给我们带来的边际收益更大,就会在那个选项上投入,直到它的效用递减到和另一个选项一致,则开始转向别的选项,

案例:水维持我们的生命却很便宜,毫无用处的钻石竟然可卖天价。

释义:有一种资产,不以收费的变化而变化,这种资产带来的收入就是租。

案例:歌坛巨星猫王一开始是个卡车司机,每年收入不过十万美元,成为歌星之后,收入可达千万。

但是,即使他收入只比十万美元多一点,他也会选择当歌星——这部分比原来十万美元更高的收入,就是他作为歌星的租值。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一定程度的租。

  1. 个人估值

释义:一个人为了得到一件商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代价,就是这个商品的个人估值。个人估值有三个特点:是个人的,不是集体的;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是由行动支撑的,不是凭空的愿望。

案例:一张你小时候的一百分试卷,在你眼中是很珍贵的东西,而在别人眼中,可能是废纸一张。

  1. 交易费用

释义:人们为了改善人际关系,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和费用。因此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费用。

案例:警察的存在,就是为了防止人与人之间的危害行为;中介公司、交易平台则是要防止交易中的欺诈行为。这些机构都是为了改善人与人的关系而存在的。

8.公用品和私用品

释义:私用品就是你用别人就不能用的商品,而公用品就是一个人用,不影响别人用的商品。我们不能望文生义,以为公用品就是政府提供的,私用品就是私人提供的。

案例:苹果和鸡蛋是私用品;歌曲和科学定律是公用品。

  1. 耐用品和易耗品

释义:世界上所有的产品、商品、资源,都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种:一种叫易耗品,一种叫耐用品。所谓易耗品,就是一次性就能够把它消费完毕的,耐用品是需要在一个时间段内慢慢发散出来的。

案例:苹果和鸡蛋是易用品,油画和房屋是耐用品。

补充:任何一种能够带来收入的资源、本领或者禀赋,都是一种耐用品,必须在时间的维度上才能发挥功能。

  1. 价格歧视

释义:价格歧视就是根据用户的不同身份、不同位置、不同时间、不同的需求收取不同的价格。在这里,“歧视”是一个中性词,仅表达区别对待的意思。厂商把不同的需求进行了区别对待,为的是在保证利润的同时促进生产的最大化,尽可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是好事儿,不是坏事儿。

案例:很多软件都会有企业版和家庭版。飞机票也会根据你购买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价格浮动。

十个问答,带你看懂“风险投资”的方方面面

说到“风投行业”,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但又都是略知一二。到底什么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就是“烧钱”吗?它的回报率如何?

在这篇清单里,「得到」作者吴军通过十个问答,带你看懂风险投资的方方面面。

  1. 什么是风险投资?

简单来说,风险投资是投资人向初创企业、团队投入资金,期待项目成功后,获得公司股份的一种投资方式。

从资金管理的性质看,风险投资是一种特殊的私募基金:

1.不公开针对大众募集,而一般由专业的风投公司出资;
2.封闭式管理,既不对外公布业绩和投资回报细节,也不在市场上随便交易。

  1.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是什么?

只投资给未上市的创业公司,甚至是还没有成为公司的创业项目。通过帮助它们成功,获得高额回报。

  1. 风险投资的关键是什么?

风险投资的关键,是预见行业发展趋势,准确评估一个技术、项目的可行性与前景。

那些成功的风投项目,通常来自于投资者对技术和产业独到的见解——发现有潜力的创业者和项目,而不是专注于资本运作、算经济账。

  1. 风险投资人承担什么角色?

风险投资人总的角色是“甩手掌柜”。风险投资人出钱,项目创始团队负责经营。两者共同把事情做好、做成,共享利益。

有些投资方,因为自己投了钱,会试图控制创始人和公司,长远来看,没有好处。另一方面,资金对创业是辅助作用,如果到了要风险投资人跳进去干预,投资已经失败八九成了。

  1. 投资人的利益如何保障?

对于风险投资人,没有严格的利益保障。如果项目做成了,可以按照约定获得回报;如果项目失败,投的钱就打了水漂。

所以,风险投资非常考验两个方面:

1.创业者的个人信誉;
2.投资人的眼光,包括识人、对技术和行业发展方向的把握。

  1. 资金对创业者有哪些帮助?

很多创业者有好的项目,却缺乏启动资金。这就需要风险投资人的帮助。风投的资金,让创业者在一定时期内能专心做想做的事,而不必为收入和成本发愁。

当然,创业者也不能随意挥霍、无脑地“烧钱”换市场。缺乏可落地的方案,只靠烧钱,早晚有一天会使资金链断裂。

  1. 风险投资的回报是什么?有确定准则吗?

一般来说,风险投资的回报是公司股权,但具体没有确定标准。股权占比,因投资对象和项目不同,由投资人和投资对象谈判约定。

比如一个知名公司的CTO创业,会有很多风投公司愿意投资,条件会宽松很多;而如果是年轻的创业者,经验、能力有限,一般会更多接受指导,条件基本也是由风投公司开。

  1. 风险投资就是“烧钱”吗?

“烧钱”只是表象,一旦项目成功,投资者就能获得高额回报。这一点不难理解。

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新行业取代旧行业,是发展的必然。在技术和行业兴起前投资,如果判断正确,能迅速占领市场,自然回报不菲。长期来看,专门的风险投资,回报要高于股市。

  1. 风险投资有泡沫吗?

简单回答:肯定有。因为风险投资需要投资新技术、新产业,而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有那么多新技术、新产业。两者是不平衡的,伴随着过多的资本涌入,只能带来一个结果——泡沫。

  1. “风险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说法对吗?

这样说不太准确。风险投资确实一般是高风险项目,愿意参与的人比较少,所以资本就有了议价权,一旦投资成功,能获得高额回报。但,大多数的投资,是要打水漂的。

所以要提醒的是,风险和收益未必是正相关,低风险一定没有高回报,但不等于说高风险一定有高回报。即使个人有条件进行风险投资,建议也不要超过资产的5%。

凯恩斯诞辰日:关于“宏观经济学之父”的极简清单

今天是“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诞辰134周年。

在1998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由150名经济学家投票,凯恩斯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如何高逼格地谈论凯恩斯?何帆教授精心甄选14条,供你参考。

  1. 1883年,马克思逝世,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生。理解凯恩斯,需要人生有一定的阅历。凡是歌舞升平的时候,凯恩斯就会被人们遗忘。凡是危机到来的时候,人们才会又想起凯恩斯。

  2. 凯恩斯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剑桥大学主要学习古典文学和数学,后来,他跟从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学习了8个星期的经济学。说白了,凯恩斯也就是读了一个经济学补习班。他直到大学毕业后,才开始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3. 凯恩斯主张“动物精神”影响着人的决策行为。认为在未来不可预测的情况下,人做决策并非靠精确计算,更多时候是受情绪影响。也正因如此,企业的投资很容易受到对未来的信心的影响。这是凯恩斯经济学的精髓,也是凯恩斯和提倡“理性人假说”的古典经济学的最大分歧。

  4. 亚当·斯密提出了“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凯恩斯则提出了另外一只手:政府干预。让美国摆脱大萧条危机的罗斯福新政,核心其实就是凯恩斯的“政府干预”主张。

  5. 凯恩斯坚决反对财政紧缩的观点。在他看来,在微观层面,量入为出是一种非常明智的做法,但在宏观经济决策时,过分强调财政平衡,时时想要紧缩财政,只会导致经济衰退。前面提到的罗斯福新政,最早就是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效果确实不错。但罗斯福害怕出现债务赤字,一看经济稍有起色,就匆忙改为紧缩财政,于是,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探底。

  6. 凯恩斯坚决反对金本位制,将其称作“黄金镣铐”,认为这是一种野蛮的制度。并且警告,如果英国一意孤行,非要恢复金本位制,经济形势只会更加恶劣。丘吉尔最后没有听从凯恩斯的建议,这也直接导致了英国战后的衰败。

  7. 凯恩斯的著作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是《论概率》,不读这本书,很难理解凯恩斯的思想。凯恩斯的世界观就是概率论。凯恩斯的概率论和传统的概率论风格迥异。粗而论之,传统的概率论强调客观的频率,而凯恩斯则相信主观的可信度。

  8. 凯恩斯是一位典型的“狐狸型”学者,总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点。其实,凯恩斯在20年代末时都还是自由贸易论者。但在1936年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时,凯恩斯一反过去立场,强调保护政策如能带来贸易顺差,就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并最终导致经济繁荣。丘吉尔曾经挖苦凯恩斯说:“如果有两个经济学家,那一定会有三种看法,因为其中一人是凯恩斯。”

  9. 一战结束时,凯恩斯作为英国代表团代表参与了巴黎和会。他反对向战败德国索要巨额赔款,并写下《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并预言不处理好赔偿问题,迟早还会再爆发一次战争。局势并没有扭转,凯恩斯最后愤而辞职。现实结果是20年后,在一战赔款的摧残下,德国被拖进了毁灭性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0. 在著名经济学家中,特别有钱不算很多,能靠投资实现财富自由的更是屈指可数,但有两个异数,李嘉图和凯恩斯。凯恩斯从1919年开始投资生涯,最开始是做外汇的期货交易,后来逐渐侧重到股票。从最初背负2万英镑债务,到1937年,总资产已经达到50万英镑。

  11. 青年凯恩斯是著名的布鲁姆斯伯利小团体的成员之一。这个小团体成员包括著名女作家伍尔芙和她的画家姐姐范奈莎·贝尔,作家E.M.福斯特以及历史学家斯特拉奇等。布鲁姆斯伯利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亲密得超过了一般的朋友,他们之间有自由而散漫的爱情关系。

  12. 凯恩斯是同性恋者,但他在35岁时遇到俄罗斯舞女莉迪娅,对她的爱情一发不可收拾,两人最终结婚。凯恩斯一生都对年轻的漂亮男孩充满渴慕,但结婚后,他没有做出过任何出轨的事情。

  13. 最好的凯恩斯传记是斯德尔斯基写的《凯恩斯传》,个人觉得,这也是写得最好的经济学家传记之一。斯德尔斯基花了大约30年时间写《凯恩斯传》,在这本书中,你读到的不仅仅是凯恩斯的一生,还有一个时代的缩影。

  14. 6月5日,注定是属于经济学家的日子。今天不仅是凯恩斯的生日,“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也出生于这一天,只不过比凯恩斯早了160年。

人民币崛起将是“下个周期的主题”

一家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预测,由于政治、经济和结构性变化的共同作用,美元衰落和人民币崛起可能是“下个周期的主题”。

资产管理规模达1340亿美元的天达资产管理公司(Investec Asset Management)表示,美国制裁范围不断扩大,表现是,美国做出强压伊朗石油“零出口”的新一轮举动,同时还针对俄罗斯、委内瑞拉、朝鲜以及(在较小程度上针对)中国和欧盟采取措施,这将成为“去美元化”的推动因素之一,因为这些国家将寻求降低对美元的敞口。

天达还指出,中国的结构性变化——例如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这将降低国内储蓄率——将导致持续的经常账户逆差,对此中国政府更愿意通过借入人民币(而非美元)来弥补。

天达把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如第一张图表所示)列为第三个推动因素。

天达多元资产增长联席主管菲利普•桑德斯(Philip Saunders)表示:“美元在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之一,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与沙特达成的以美元为石油计价的协议,这支撑了以美元为基础的贸易和金融网络。”

桑德斯补充称:“(但)如果可能的话,中国更愿意用人民币结算贸易账单。俄罗斯、伊朗和委内瑞拉的石油公司已经开始接受用人民币作为中国进口的结算币种,若沙特效仿,将会带来重大影响。”他还提到了去年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Shanghai International Energy Exchange)推出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

其他人也预见到了这一趋势。

“我去年遇到的每家央行都在问我如何卖出美元,”瑞银资产管理公司(UBS Asset Management)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海登•布里斯科(Hayden Briscoe)表示,“现在伦敦的人民币交易量超过了英镑。”

与此同时,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研究显示,“人民币集团”从美元手中夺走不少份额,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货币集团。

摩根士丹利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利用货币联动回归分析的方法,来确定储备货币集团,发现人民币集团目前占全球GDP的28%,仅比美元集团低8个百分点,如第二张图表所示。

围绕人民币崛起的极大兴趣,正值自2015年中国股市崩盘以来北京方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有所倒退之际。当年的股市崩盘引发人民币遭到大举抛售,当局实施更严格的资本管制以试图阻止资金外流。

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支付网络的计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所占份额在2015年8月达到2.8%的峰值,随后两年几乎减半。后来人民币所占份额已小幅回升至2.1%,但与美元和欧元分别占比42%和37%的水平相距甚远。

自2015年触及高点以来,中国贸易往来中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也大幅下降,回落至与2013年至2014年水平相当的20%至25%。

据摩根士丹利的计算,去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的份额(剔除中国自己的储备)升至创纪录的2.5%(同样远低于美元的62%和欧元的20.5%),12个月前的数字为1.5%左右。

一方面,这可能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种明确支持票,因为去年购买人民币的主要是俄罗斯央行(Central Bank of Russia),目前人民币在俄罗斯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为15%。剔除俄罗斯后,2018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几乎没有上升。

然而,俄罗斯在受到美国制裁后从美元转向人民币的多元化举措,恰好符合天达和瑞银设想的日益多极化的世界。

“2008年之后,中国失去了对其燃料和能源行业的控制,因为一切都以美元结算。他们曾表示,从那一刻起,他们不会再用美元结算一切,”布里斯科表示,“他们买下了非洲大量资产,买下了美国最大的生猪出口商(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还开始在自己的交易所交易大宗商品。”

他认为,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亚四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译者注)的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sation,简称:上合组织)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组织”。伊朗是上合组织的观察员国。

“它就像北约(Nato)和世界银行(WB)合为一体一样。它拥有全球45%的人口,”布里斯科表示,“上合组织将在未来某个时候宣布建立独立于美元的支付体系,这样就无人能左右你了,因为你拥有进入金融市场的渠道,你可以控制大宗商品市场。

传统上,建立一个金融中心需要70年的时间,但中国有香港这个现成的金融中心,即插即用。

来自天达的数据显示了作为储备货币,人民币离成为美元的重要竞争者有多么遥远,以及若要实现这一地位将发生怎样的剧烈改变。

在国际债务、贷款市场以及全球贸易结算中,基本看不到人民币的存在,而且它在外汇市场交投总额中仅占2%。

在天达所称的“过度特权”方面,将2017年人民币占全球储备的份额除以中国在全球GDP中的份额,其结果仅为0.07,可以忽略不计。

正如第三张图表所示,这远远落后于美国的4.1,欧元区的2.15,英国的1.96,日本的1.15和瑞士的0.49。

不过,从长期表现来看,储备货币的地位可能会突然发生改变。天达的桑德斯表示,美国的比率从1913年的0.21急剧上升到1950年的5.54,因为其经济和金融体系“变得庞大到无法忽视”。

相比之下,英国的比率从1966年的6.33下降到1976年的0.38,因为英镑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十年;而瑞士的比率从1980年的5.35降至1999年的0.44,因为其避风港地位变得没那么宝贵了。

天达投资研究所(Investec Investment Institute)策略师萨赫利•马赫塔尼(Sahil Mahtani)表示:“货币变化往往非常急剧,认为它会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变化是非常不现实的。这种变化更可能非常迅速。”

马赫塔尼表示这些数据也动摇了“你得有一个开放资本账户才能有储备货币这一盛行观点”。

他表示“历史上并非如此”,指出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有资本管制,英镑区在其整个统治时期都有资本管制,然而就连一些非英联邦国家,如瑞典和丹麦,“当时大部分储备也是英镑”。他说:“货币主导地位落后于经济主导地位。”

摩根士丹利新兴市场固定收益策略主管詹姆斯•洛德(James Lord)也表示,“也许无需完全可兑换”,人民币就能提高其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

洛德表示北京方面承诺资本管制将继续只适用于中国国民,而不是外国投资者或各国央行,这将有助于克服这一潜在障碍。

此外他认为实施资本管制一部分是为了保持汇率稳定,因此储备管理者可能认为这种稳定性的分量足以胜过可兑换性。

至少根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New York Federal Reserve)前行长比尔•达德利(Bill Dudley)的说法,对储备货币国家的其他要求是“深厚、流动和透明的资本市场”。

有了美国以外最大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并且随着这些市场开始被纳入主要全球指数,开始有潜在大规模的外国投资涌入,中国或许很快也能满足这一条。

布里斯科表示:“(中国债券市场被纳入全球指数)是我们有生之年金融业发生的最大变化。中国今后几年在‘全球综合’(Global Aggregate)债券指数中的权重将会占到20%至25%。中国债券市场将会在5年内达到与美国债券市场相同的规模。”布里斯科预计将发生“结构性转变”,债券在中国整体信贷市场中的份额将增长一倍至30%,而贷款份额下降。

然而,任何关于未来储备货币或支付网络的讨论不能不提地缘政治的作用。

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让-克洛德•容克(Jean-Claude Juncker)表示:“欧洲每年进口的能源中,只有约2%是来源于美国,但是80%的账单却是用美元支付的……(而且)欧洲企业是用美元而非欧元购买欧洲制造的飞机,这是十分荒谬的。”

同样,在美国收紧伊朗制裁之后(法国、德国和英国试图建立一个非美元支付系统来规避,但到目前为止失败了),中国、印度和土耳其等国家可能质疑,美国有什么权利告诉他们能够购买哪家石油以及不能购买哪家的石油。

桑德斯表示:“我认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当选对经济产生了长远的影响。鉴于美国政治的运作方式,我觉得欧洲很有可能将变得不那么依赖美元。”他还指出,美国对欧洲银行违反制裁和洗钱等违规行为进行罚款是一个问题。

但是,他认为,要使任何可行的替代支付系统发挥作用,就少不了中国的参与。

然而,他补充说:“你在赌政治稳定性,以及中国是否真的会崩溃并最终与美国发生实际冲突。人们低估了中国政治稳定的程度。很多人的假想是,这个一党制国家最终将崩溃,这将会极具破坏性。”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最终将演变为一种更为自由的政治制度。让华盛顿感到意外的是,中国的官僚体制备受推崇。”

天达的核心预测是,北京确实促成了新的货币体系的建立,但仅限于区域基础上,人民币是亚洲贸易集团内的储备货币,该集团越来越以中国为焦点,如最后一张图表所示。

桑德斯表示,该情景符合“一带一路”(BRI)等现有政策倡议以及中国人民银行(PBOC)货币互换额度的不断扩大,它将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英镑集团类似。

布里斯科对此表示赞同。他说:“我们对客户说,将市场划分为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是完全愚蠢的,有必要结束这种划分。”

将会有美元集团、英镑集团、欧元集团和瑞士集团,会有人民币集团,或许还会有日元集团,因为亚洲将重新区域化并向价值链上游移动。亚洲货币和人民币之间的相关性正在上升。

罗胖精选|时间,就是金钱

今天的“罗胖精选”,来自「得到」刚刚上线的付费专栏《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时间就是金钱”,这句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其实在金融学里,它真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周,我想先和你谈谈金融的本质。很多人对金融有一种很“敬畏”的心理,觉得金融门槛很高,是富人的游戏,要有很多闲散的资金,你才会和金融发生关系。其实,今天我要告诉你的是,只要你活在时间的河流里,你一定会和金融发生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上的第一课,叫做金融的第一定理——时间的价值

  1. 一万美金赠品里的秘密——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的价值”这个概念,它听上去有点抽象,那么我先给你讲个故事,你就明白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美国汽车经销商当时在大力推销一款价值1万美金的车,但是当时美国的汽车市场已经特别的饱和了,所以市场的销售情况一点儿也不好。有的车行就不惜血本打折,打折到15%销售,但是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

这个时候,有一个特别懂金融的经销商他就想出了一个“免费送车”的主意,怎么说呢?就是买一辆车,送一张面值1万美金的30年期的美国国债。1万美金的车,送价值1万美金的债券,这听上去像什么?免费拿了一辆车。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很多根本就不打算买车的人这时候就开始争先恐后地往车行跑,生怕去晚了,这个天上掉的馅饼砸不到自己,所以车行的生意一下子变得特别的火爆。

但是,聪明的你估计已经注意到了,这个赠品不是1万美金的现金,而是“面值1万美金的30年期的折价国债”,换句话说,你拿到的“1万美金”是30年后付给你的1万美金。

按照90年代中期平均8%左右的国债利率算,折算到30年后,这个面值1万美金的债券只剩下994美金。也就是说,销售商其实只给了你994美金的礼物,让利幅度只有9.94%,比那个15%的打折力度差远了。

30年后的1万元(给定8%的利率水平),到今天只值994元!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30年的时间被折掉了9000多美金,所以,时间在这里被量化成了具体的金钱——这,就是金融里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叫“货币的时间价值”(time value of money)——这个概念说起来神秘高深,但是你仔细想一下,不就是我们平时里老挂在嘴边的“时间就是金钱”吗?

  1. 金融工具:把时间转变成财富

所以在金融里面,“时间就是金钱”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好了,现在你明白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在金融里边是可以度量,计算,和用来支付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么一个金融概念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会有什么影响?

现在我给你做一个假设,假设你能够坐上时光机器,让时间倒回到2007年的12月,你22岁毕业,家里这时候给了你10万元,你面临着一个关于这个钱的财务安排,你可以吃光用光身体健康了,但是你也可以做下面这些安排:

●你可以存在银行里,按照这种长期的、定存的利率来算的话(5年期存款平均定存利率5.85%),十年前你存的10万块钱,现在你可以拿到多少呢?大概是18万元。

●你也可以把这这笔钱买股票,假设你买的是中石油,10万块钱剩下多少呢?4万块钱。

●如果你当时很有眼光,买的是腾讯的股票,10万块钱变成了多少钱呢?现在是360万块钱。

●你还可以在北京买一个小房子,当时海淀区的五道口一个不错的小区大概是一万块钱出头,你能够买个30平米左右的房子,拿10万付个首付,然后再咬牙从银行借个20万房贷。那么到今天,这套房子现在值多少钱呢?大约在330万元左右。

看到没有,在十年之前和十年之后,因为你运用了完全不同的金融工具,一笔数额不大的金钱,十万块钱产生了完完全全不一样的时间价值。但是,还要告诉你一点,时间的价值还不仅仅体现在这样的数字上,它对你的人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现在我们还是把时光退回到2007年,这一年你大学毕业,还面临着其他的人生决策,在找工作的时候,你是使尽浑身解数挤进了一家像诺基亚这样的500强公司,还是一家被成立不久,求贤若渴的创业公司,比如说58同城用薪水加股票期权的方法招到了麾下?不到十年的功夫里,你很努力,你在诺基亚已经干到了中层,可是诺基亚已经大势已去,你开始在人才市场上寻觅下家。而如果你选择了58同城的话,应该已经是业务骨干了,“一个亿”的小目标也已经实现了,为什么呢?因为58同城已经在美国上市成功了。

所以你看,十年前的决策,在十年之后,都深刻地改变了你的处境,你的生活,甚至改变了你的未来。所以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不同决策的影响,但是你往深层次想一想,你就会发现,这些财富数值的变化,其实是金融工具把我们拥有的相同时间(未来十年)进行了深度的加工,都化成了完完全全不一样的时间价值。

所以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话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古代人类只是模模糊糊地意识到,时间是有价值的,这也是利息最早出现的根源。近现代我们的金融学进一步拓展了这种思想——你可以将“时间”看作一种原料,这些金融工具就干了一件什么事呢?它把这种时间维度里面的风险全部给曝露了出来,然后对这种原料进行加工,做成不同的产品。换一句话说,用金融术语来说,金融就是为时间定价,而我们这些购买金融产品,做出金融决策的人,就是购买了不同的未来价值。

好了,刚才我们从个人的案例说明了不同的金融产品加工而成的时间价值可能产生千万倍的差异——有人可能说,哎呦,这是中国吧?可能放在外国就不太一样了。我要告诉你的是,金融的选择所带来的时间价值差异,全球都是一样的。

给你举个小例子:1986年的时候有一个人在美国,假设他买了1万美金的政府债券,另一个人买了1万美金的微软的股票,你猜猜看,2017年的时候,这两个人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差异?买债券的这个人的1万美金变成了8万美金,而买微软股票的这个人的1万美金已经变成了1086万美金。

所以你看,同样的故事它会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一模一样的原始财富,经历完全一样的时间,但是因为选择了不同的金融产品,不同的金融工具,就完全改写了未来财富的格局。你看,金融工具像不像一个一个的时光机器?它没有移动我们的身体,但是移动了我们的金钱,也改变了我们的处境。

我特别喜欢的著名的金融史专家 William N. Goetzmann 说过,“金融技术就像我们建造的时光机器……它拓展了我们想象和计算未来的能力,然后塑造了一个关于可量化、可交易的时间维度,让我们人类越来越变成时间的生物。”

至于金融是怎么对时间进行加工转化,而个人、企业、国家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要怎么选择合适的金融工具,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呢?这就是今年我们这个专栏跟你一一讨论的问题。

期待你和我一起,找到属于你的最好的时光机器。

财务自由,就是让金钱做你的奴隶

有位年轻的中产人士说他的人生是黑色的人生。因为,为了生计,为了饭碗,不论在哪里工作,都常常被迫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愚蠢的事情。而且,一旦经济危机出现,辛辛苦苦的一点积攒,常常缩水,甚至化为乌有。

所谓的中产人士,就是在财务上高不成低不就的一群人,他们不至于穷到叮当作响,也不至于富到不用早九晚五。

中产人士的另一个定义就是工薪族。工薪族的特点是,工作一天才有一天的收入,不工作就没有收入。他们,常常上有老下有小,为了谋生不得不辛勤工作。更令人不能乐观的是,中产人士仅仅靠工资收入很难获得财务自由,至少在正常的退休之前很难。

何谓财务自由?财务自由就是一个人(家庭)不靠工薪和他人施舍能维持既往的生活方式。要获得财务自由,你必须既不必工作又能有足够多的收入。

财务自由的标志是被动的收入大于主动的收入。主动的收入是靠主动的工作换来的收入,即为钱工作获得的收入。被动的收入是不必主动地工作就能获得的收入,即钱为你工作所带来的收入。从这种意义上讲,当你靠主动收入谋生的时候,你就有点被动了,你就被迫为钱工作了。当你靠被动的收入维持理想的生活方式时,钱就在为你工作,你就很主动了。

争取财务自由,就是从无到有、不断增加被动的收入。被动的收入通常来自股票(份)、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以及土地、房产、版权等。争取财务自由的过程就是主动地制造被动收入、把主动收入的结余通过正确的投资转化为被动收入的过程。所以,没有被动的收入,就没有财务自由。有财务自由的人,让钱为他们辛勤工作,没有财务自由的人,辛勤为钱工作。

财富不一定能使人绝对自由,但没有能维持体面生活的财富,那一定不自由。终极而言,财务自由是关于对自己的掌控,对自己的时间与生活的掌控,进而是对自己的生命的掌控。财务自由能让你做出你所要做的选择,而不是被迫去接受别人替你做出的选择。

从自由的角度来定义,中产人士就是没有不做傻事的自由的一群人。是追求物质满足,还是追求财务自由,对刚起步的中产人士来说,是两难的选择。许许多多人都在为钱而工作,成为房奴、车奴、卡奴、婚钻奴等等各种奴。然而,没有财务自由,就没有彻底的独立,因而就没有充分的自由。可见,财务自由是非常重要的自由,尽管政治学家们通常对它视而不见。

对财务自由的看法背后隐含着对金钱的看法。认为钱是个坏东西、对创造财富有心理障碍的人,是不会实现财务自由的。靠当忠诚的守财奴是难以实现财务自由的。因为守财奴是金钱的奴隶,而实现财务自由是为了让金钱做你的奴隶。你必须在意钱,但又必须对钱很大度。享有财务自由是一种快乐,追求财务自由也是一种快乐。最好的情形是,人们可以自由地挣钱,自由地攒钱,自由地捐钱,自由地打发钱。

可以预见,财务自由,将越来越成为一个持久的流行,因为亿万中产人士都在追求它!

本文选自罗辑思维正在发售的《投资哲学》。

罗胖日:
对于金钱,我见过的最好定义是——
“实现自由的伟大工具。”
那怎么获得金钱呢?

相信积累的力量,这是农耕文明的财富观。
相信暴富的可能,这是强盗团伙的金钱观。

其实还有一条路——
相信自己对趋势的判断,并持之以恒地守护它。
理解并信服这条保守主义的黄金道路,
就是刘军宁《投资哲学》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诚意推荐。

减轻痛苦,也是金钱的魔力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可是万万不能的。按照常识,金钱最大的魔力在于,它能让我们购买到自己追求渴望的物质,但金钱的魔力远远不止如此?它甚至能让我们放弃许多本能的东西,最近《中欧商业评论》就发表了一篇开脑洞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金钱的最终魔力,在于能让我们减轻痛苦

心理学家曾经做了好几个实验,金钱会让人上瘾,人得到金钱时,大脑杏仁核等区域就会被激活,产生快感,和瘾君子注射了可卡因或吗啡后的反应一个样。金钱还可以减轻人们在生理上的痛苦,让我们突破极限。比如科学家让一半的志愿者数80张钞票,另一半人呢,数80张同等大小的白纸,数完之后就让他们把手浸泡在一个装满冰块的水箱里,呆上30秒。结果显示,数钱的那拨不仅感受到的疼痛比数白纸的轻,而且他们对疼痛的耐受力也明显提高了。

不仅如此,相关实验还发现,金钱还能帮助人们抵御社会关系破裂而带来的心理上的疼痛,比如邓文迪为什么在离婚之后能够迅速振作起来,继续高调在社交界抛头露面,还交了小鲜肉新男友,这也许可以归因为默多克慷慨地给了她2.7亿到10亿美元的分手补偿。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些人遭受诽谤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起诉并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因为金钱在这个时候确实可以缓解我们的心里的痛苦。

但很不幸的是,金钱虽然能减轻我们的痛苦,却并不能提高我们的快乐感和幸福感,反而降低了我们感受到的喜悦。打个比方,它就像麻药,能降低我们的痛感,也妨碍了我们的其他感受。比利时心理学家就在2010年做过一个试验,他们同样将志愿者分成两组,第一组人面前摆了一些钞票,然后开始吃巧克力,一组人直接吃巧克力,结果就发现,面前有钞票的人,感觉巧克力的滋味没那么香甜了。另外,科学家通过一项调查发现,那些刚刚中了彩票大奖的幸运儿,由于巨额金钱带来的刺激,所以在中奖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办法从日常生活里获得乐趣了,什么交朋会友,家庭亲情,美食美酒,都一下变得没有滋味了。

更严重的是,金钱还会破坏我们的社会关系。比如,我们常说的“谈钱伤感情和谈感情伤钱”。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因为我们在得到金钱之后,更加不愿意帮助他人,因为我们觉得拥有金钱就够了,不需要再发展社会关系。

科学家还发现,过分悬殊的金钱收入,还会影响家庭关系,比如女人赚钱比男人多的时候,男性更容易出轨。这是因为男性感觉金钱收入上的劣势,让自己失去了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也失去了对方的尊敬,所以必须通过寻找一个经济收入不如自己的女性发展亲密关系,才能达到心理平衡。

所以,这些研究让我们再次怀疑一个老问题,金钱真的能让人幸福吗?恐怕答案是否定的,美国相关统计数据也显示,尽管从1957年到2005年美国的个人年均收入从9000美元增加到了2.8万美元,但那些认为自己很幸福的人数比例,却始终徘徊在30%。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家埃德·迪纳在访谈了400名美国最有钱的富豪之后,也发现,那些富豪尽管收入上跟普通人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他们的幸福感却都差不多,并没有感受到更多的幸福。这个,就是所谓的边际效应递减原则,说白了,就是过了某个饱和点之后,收益就不会随着资源的投入量提高而提高,反而会陷入停滞。当然,这并不能让我们彻底放弃对于金钱的追求,因为心理学家发现,

如果我们占有的金钱低于某个安全点,我们对于痛苦的感受会加倍,正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就是因为消费能力的拮据不仅会削弱生活的物质基础,也会像一个变压器一样,放大其他方面的矛盾冲突,

因此,我们对于金钱的持续执著不会消失,正如同我们对于痛苦的逃避不会消失一样。

本文源自:中欧商业评论(人们爱钱,不是为了得到快乐,只是为了减轻痛苦)

金钱不过是一个想象力的游戏

1
——————

80 年代初,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在步入而立之年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公派留学的机会。他登上飞往维也纳的飞机,从那里转去联邦德国。当他扛着两个硕大的军用背包,抱着一大捆用绳子扎严实的铺盖卷站在波恩的街头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差点跌坐在地上:

路边,有个德国人在一台机器上摁了几下,拿出一些钞票,走了。

这个人后来当了教授,他告诉我,自动取款机这种事物,不是三十年前的他所能想象的。就像看一宗魔术一样,他的大脑,他的经验,根本就无法解释世界上会有这样一种东西存在。那个机器,那德国人轻松自在的仪态,碾压了他的整个人生观。

2
——————

自动取款机和林林总总的自助终端,并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消费文化的重要一环,这种文化告诉你,无论你怎么花钱花时间,你都是在得到,永远不会丧失什么,因为你的个人价值,就是在掏出钞票、购买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服务的行为中实现的。

但后工业社会的消费,跟过去的消费还是大不一样的,自动取款机、信用卡、屏幕上的数字、卡片上的号码,这些东西对恢复高考后最早的一批公派留德学生而言,样样都是从天而降的神奇,但比他们年轻两三代的人,就只视其为平常的社会事实了。

网络购物还没怎么热起来的时候,我们就被消费的非物质化浪潮所吞没,知道钞票可以无中生有,从任何一个大小合适的出口提取出来。大银行的资深柜台员工,难免要有给人检数一大麻包硬币的经验,而每有这类消息传出,依然会被当作当代奇闻推上首页。

还记得老得不能再老的“芝麻开门”么?有没有想过,故事中正确的符咒为何是芝麻,而不是别的什么。没错,在石头和财宝面前,芝麻的对比效应最强,微末如芝麻,却是能撬动宝库的入口。

那日的中国人,想都不敢往芝麻那里想:如果钱可以那样拿出来,世界还不得乱套?在他们的观念里,钱不可以离它真实的样子太远,“粒粒皆辛苦”、“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不只写照了一种传统的俭朴观,它还要求人们以有形的方式来看待财富。当他们终于学会使用卡片,肯定也得在里面存上一大笔钱,才能挺直了腰杆去造访一台取款机。

目送钞票在 ATM 机里消失和出现,是一场心灵震撼,震级不亚于纸币第一次取代了金属货币。那次取代,也是魔法,只不过缺少了点技术含量,更多地让人见识到虚构和共识的力量。

第一个用纸币买东西的人,哪怕买一斤土豆,见到纸币被卖家接受,肯定掉下眼泪来:你相信我拿的是钱,还有比这更感人的事情吗?

3
——————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讲,人善于想象和相信想象出来的东西,因此人统治了地球——钞票就是一种想象。为什么一张彩色的纸就能换来自己想要的物品呢?因为所有人都这么认为罢了。

从沉甸甸的落袋为安,到看见屏幕上的一个数字就满足,又是一个过程。美国的大师级小说家唐•德里罗,在他具有浓烈预言色彩的《白噪音》里写了一个画面:

主角杰克去自动取款机上检查银行账户,数字蹦出来,同他脑袋里估计的大体相当,杰克心里立刻涌上“一阵宽慰,一阵感激”,这宽慰和感激来自一个信念:某种深刻的个人价值,被证真和被坐实了。

当杰克说到“价值”的时候,他不是指一定数额的美元,而是指更宏大的东西:一种拥有的感觉,被一个系统所保佑、所“祝福”的感觉。这种祝福,对消费社会的观察家让•鲍德里亚来说,是一个危险的幻觉,它让人们用看待商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商品构成了人生活的环境,组成了盘根错节、牢不可破的系统。

4
——————

但那个数字,有没有可能是虚幻的?

期货炒家和券商们自然不同意,如果数字是虚幻,他们还玩个屁。

可是人就有这个本事,一起相信一个可能是假的东西,或者根本还不存在的东西,因为他们能从中赚取真金白银。就好比侦探小说里常常写到的,某人借玩杀人游戏的机会杀死了一个真人。现在,不管如何评价这种现象,我们至少承认游戏者是“高智商人群”,即使犯罪也是高智商犯罪,一般只能搞搞涉黄案的公诉人是拿不下来的。

对魔法和奇迹的相信——我不说是迷信——从来有市场。古人经常幻想的奇迹是一觉醒来,满屋金银;我们的奇迹是卡往机器里一塞,弹出一个很大的、大过预期的数字。

两者一样吗?

为了实现“黄金梦”,古人打好背包,扛起锹锄,去传说中的异乡边壤开挖具体有形的财富;胆大点的则蒙上脸去打劫,不必担心只能劫到一张扑克牌大小的卡片。

而“数字梦”,则真的是一种梦,也许你枯坐家中,按几下键盘,都有可能实现的梦。

你有一千个理由去做梦,更有一万个理由相信卡里增加的零是真实的数字,既然劳动跟收获,至少在形式上已经脱钩,你会愿意加入到游戏之中,向每个在场者点头示意:你好,我们一起玩。

5
——————

那么,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公,就是凭什么不给我足够多的钱去花?凭什么我不能得到祝福?

——现在,面对一个令自己沮丧的数字,人会冒出这种无名之火,觉得自己没钱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游戏中的其他人联手做局,坑了自己。

就像圣经里的以扫一样,因为弟弟雅各的欺骗行为而丧失父亲的祝福。既然大家都有份,我的数字怎么就不能变化一丁点呢,一个零也好。可它就是不变。焦躁到快要崩溃的人,最后把怒火撒向了一毛不拔的可恶的自动取款机。

有个男人刚刚火烧了一台 ATM 机,说是发泄。

马克思真没料到会有这一天:无产阶级别说不去抄地主和资本家的家产,连大工厂里的机器都不砸,而直奔 ATM 机而去。无产者不知道自己的钱被谁拿走了,只知道银行砸不得,国库进不去,明明满大街都是阿里巴巴的宝库,就不开门,活活气死人。

其实,把 ATM 机看作以前那些脑满肠肥的钱庄庄主或高利贷者,再贴切不过了——冷血,只向借钱的人开门,语言是单曲循环:“关门请上锁,请不要相信任何银行工作人员提供的所谓安全账户。”(注:ATM机的语音提示)而你的生活,你全家老小的衣食住行,都得依赖这种无生命体征的东西。

6
——————

巴尔干小说家伊沃•安德里奇写过一个故事。

土耳其人派来一个总督管理此地,种种传言显示此人性情极其暴虐,不过深居府邸,人们平时很难见到他。

突然有一天,总督府买来的一头大象从非洲运来,短暂的好奇过后,大人孩子的恐惧日甚一日,特别是集市区的人,大象每次招摇过市,多少都要毁坏点什么。

不知不觉,人们对总督的恐惧转移到了大象身上,人们商量着推举代表去求见总督,请他考虑移走大象,后来还设法给大象下毒。

要想长治久安,秘诀就是安排一个耐砸的东西来让人发泄。

本文由罗友 周东歌 推荐,由作者 云也退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微信公众号“云也退”。

罗胖曰:

被困在某个维度里的人,无法理解上一个维度的事情。
而上一个维度里的人,也无法教会他。
犹如一个成人和他的孩子,明明彼此亲爱,无奈难以沟通。
这是这个时代最深的悲哀之一。
2016年,我心中回响得最多的两句话是——
认识升级”比“知识学习”重要。
“回到源头”比“搞清事实”重要。

金钱、公司和法律:不过是一种想象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新书,是得到APP上的电子书《人类简史》。它是我 2015 年读到的角度最独特的历史著作,一经问世很快就被译成了 30 多种语言、引发 23 个国家版权大战。

作者赫拉利不拘泥于一国一土的历史,而是像个外太空史学家,横跨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社会学各个领域,对人类的演化进行了一次复盘,从心智发展的角度梳理人类发展的关键进程。

《人类简史》更独特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众多新奇、甚至叛逆的观点。“想象共同体”是其中最具价值的概念,它足以掀翻太多你曾经认为再正常无误的事情。

1.会“说坏话”、“能八卦”的人更好活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与人为善”,“不要背地里议论人”,不过赫拉利可不这么想。他提出,如果一大群人想合作共处,“说坏话”就十分重要。

自打人类有了语言之后,“虚构”这个技能就变得重要起来。“虚构”的重点,不仅在于人类可以开始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所有人一起想象。“想象共同体”将引领前所未有的人类大规模协作。

大约在 7 万年前,人类就已经能够“八卦”数小时。他们要能明确得知部落里谁比较可靠,部落的规模才得以扩大,而人类也能够发展出更紧密、更复杂的合作形式,自然活下来的几率也就更大了。

2.金钱、公司和法律,不过是一种想象

小八卦的能力终归有限。社会学研究表明,150 人以上的自然团体,就不能再靠八卦维系了,人类需要更大的想象共同体来协同生存。

美国《独立宣言》里最著名的段落: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可所有的这些“权利”、“自由”、“平等”都是虚构出来的。根据生物学,人类是通过演化而至今,随机性极大,更不是通过“造物主”创造,自然也没什么可被“赋予”的。

基于“想象共同体”,人类的众多社会结构:国家、教会、法律贸易,甚至货币,都是想象的产物。人们相信某种秩序,不是因为它真的是现实,而是因为相信它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打造更高效社会。

在这个维度上,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 认知革命:人类以虚构的故事为基础,开始大规模合作。“文化演化”代替“基因演化”,智人很快就甩掉其他物种。
  2. 农业革命:智人被植物驯化,建立社会秩序和王国。通过文字解决了记忆过载问题。
  3. 科学革命:智人建立了现代科学,在帝国和资本之间回馈循环,工业革命产生,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繁荣。传统家庭和社群崩溃,出现了国家和市场的想象社群——“民族”和“消费大众”。

《人类简史》里都是在以这样的角度讲述历史,是不是够惊悚、够颠覆?

都说“读历史”是为了“图将来”,那未来会怎样?

只要这些共同的信念仍然存在,力量就足以影响世界,人类将迎来融合统一——

货币、帝国与宗教在全球传播,世界成为一家。

虚构的故事、愿景被传颂、深入人心时自然能够集结力量战胜外界困难。这是人类百万年来成功的秘诀。

我们这些在想象的法律、制度、国家和金钱体系中生存着的人,不吃透这个秘密,又如何能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这本书就像《黑客帝国》里,摆在救世主面前的两颗药丸,

蓝色——忘掉刚才你知道的一切,继续过平凡的生活;
红色——直面真相,颠覆你的传统认知。

金钱的力量势不可挡

亚洲国家正拥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债权。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虽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在全球关系中的地位并没有很大的改进。这个现象其实是暂时的,一个国家的整体地位需要慢慢提升,但随着经济地位的改善,这最终是水到渠成的事。

回顾欧洲1500年来的历史,可以发现经济地位最终决定一切。

欧洲在封建时代(罗马帝国灭亡到法国大革命之间)并没有一个强力的国王,封建领主们在他们的领地上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自己的城堡控制领地,在领地上颁布法律并收税。

手工业者、商人和高利贷者在城堡附近居住,这样既可以应付领主的需要,也可以在危险的时刻有一个庇护所——城堡。

十字军东征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欧洲。人们从欧洲西部、北部的农村迁移到地中海沿岸。人们发现世界并非仅限于他们狭小的城堡和修道院之内,而是海阔天空。

在地中海沿岸,城市重新发展起来了,出现了制造商和商人,并且通过手工业和商业,手里便慢慢地积蓄起少量的钱财,此举最终改变了他们在中世纪社会的地位。

中世纪的领主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同时是作战的骑士。这些骑士们,在教皇的号召下,跋涉上几千公里的路程前往中东去作战。他们不得不支付自己的装备费用和路上的交通费、伙食费。这些城堡的主人,有财产但是没有现钱。因此伯爵们不得不从商人那里去借。

像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描写的夏洛克那样的放贷人,端坐在兑换柜台后面,很乐意伯爵大人有求于他们,伯爵大人张口就要几百个金币,那可是放贷人一辈子的积蓄,因此后者为了保险起见,要求伯爵用庄园作抵押这样,万一伯爵大人在征讨土耳其人时有个三长两短,他们的钱才不至于打了水漂。

借贷的双方最早都没有意识到这对借钱的人来说是一笔很危险的交易。最终,总是夏洛克占有了庄园,而伯爵却破产了。

当然,伯爵大人的财产和权利并不是一次就失去的,商人们开始只是要求获得一些对领主来讲无关痛痒的权利,比如在领主的土地上打猎。

领主们急需现金,想到只要答应商人们打猎就能获得几百个金币,便答应了。从伯爵大人接受这项交易的那天起,他们不知不觉签署了自己权力的死亡证书。书记员拟好协议书,伯爵大人盖上自己的印章,因为中世纪的愚民政策已经让他们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了。一切万事大吉,领主兼骑士们怀着满腔的激情去东方对付穆斯林了。

两年后,他们回到城堡,已是一贫如洗了。而城里人正在他的领地上打猎,搅得他不得安宁。大为光火的伯爵吩咐管家把众人赶走,商人们很听话地走掉了。可当天晚上,商人的代表,来到了城堡,他彬彬有礼地提醒伯爵大人是他亲自恩允他们打猎的。接着,商人代表出示了那份有伯爵徽章的契约。伯爵大人不得不克制冲天怒火,默许了商人们在自己领地的狩猎权。

半年后,伯爵大人想翻新他破旧的城堡了,于是他又想到了商人。这一次,商人们提出的条件是允许他们在伯爵领地的城镇成立行会,管理商业而不受伯爵的干涉。这一回,伯爵大人很不情愿,可他确实需要那笔钱,又只好答应了。半年后,城堡修缮完毕,可是伯爵却不愿意履行自己的诺言,因为他有自己的士兵,市民们除了谴责一下伯爵的背信弃义,便无能为力了。

可当下一次伯爵急需用钱为女儿办嫁妆的时候,他连一个子儿也借不到了。因为他已经被认为“信用不佳”。伯爵大人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答应做出某些补偿。在伯爵大人拿到借款之前,市民们获得了他们梦想的权利。

在十字军东征之后的几个世纪时间里,这种情形在欧洲各国经常发生,而且越来越普遍。

最初只是小封建主开始借债,后来连国王也是债台高筑了。当债务到了根本无法还清的地步,封建主们总是通过赋予公民特许权来交换他们急需的现金。

城市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吸引着附近乡村地区的劳动力,在经济上已经取代了城堡的中心位置。社会各阶层经济地位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封建制度的崩溃。

当然,这种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转移是缓慢的,不情愿的,并且不时发生一些流血冲突。但是,历史的趋势是城镇变得越来越富有和重要,封建领主却越来越穷并且要被历史抛弃。

当年伯爵大人的后裔们,坐在自己年久失修的城堡里,看着外面城市一切欣欣向荣的景象,感叹着从他们祖先稀里糊涂地签署了第一张用自己封建特权交换财富的契约时,他们的厄运就已经注定了。城里人对乡绅们已是不屑一顾,他们在好好地享受得之不易的权利。这些是他们祖先经过十几代人的持续斗争辛苦得来的呀。

本文由罗友施湘楠推荐。作者Google科学家、畅销书作家吴军博士,选自《浪潮之巅》。

罗胖日:
人类文明至今只有两个大的类型——
1.农耕文明
土地资源决定社会结构和权力归属。
2.工商业文明
人们摆脱了土地资源的限制。可以跨区域获取生存资料。
在这种文明中,金钱的力量成为决定性因素,
而权力则处于高度不稳定的状态。
坏处是,竞争实在太激烈。
好处是,精英永远有机会。

How

如何自由的赚钱?

为什么大部分人每天忙个不停,到头来却赚不到什么钱?是个人能力不行吗?最近,吴晓波频道发表了一篇文章说,赚不到钱不一定是能力问题,更可能是因为你没找到一套赚钱的系统。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专车司机看起来收入又高又自由吧,可吴晓波有一次打车时候问司机,你一天赚多少钱,司机给他算了笔账,最忙的是高峰期,每天也就俩小时,其他时间没多少活,平均下来每小时挣30几块钱,要想月收入过万,每天得连续开10多个小时,而且一天都不能休息。你看,和大部分人想的不一样,开专车这种拿时间换钱的活儿,太零碎了,不仅不自由,赚的也不多。

那怎么才能赚钱又自由呢?得找一套系统。比如说,有一个健身教练,利用互联网建了一套赚钱系统,怎么做的呢?他把健身课程录成视频,放在公号上,基础课程免费看,高级课程收费看,实在需要的才线下指导。有了这样一套自动运行的系统,这位教练赚了钱,还解放了自己,牛吧?其实像用来出租的房子、有分红的股票、能赚利息的理财产品等等,都可以看成是自动赚钱的系统。

你看,想挣了钱还活得不那么累,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赚钱系统啊。

本文源自:为什么你勤奋卖命却还是穷?因为缺了这套“系统”

吴军来信 | 如何看待金钱?

很多人都向往财务自由,但是真正财务自由的人,又是如何看待金钱的呢?吴军老师把我们对于金钱应该有的态度,总结了五句话,非常有见地。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硅谷来信》所谈的大多是精神层面的事情,今天我来谈谈我的物质观,特别是金钱观。

如果用几句简单的话概括的话,可以概括成五句话: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硅谷来信》所谈的大多是精神层面的事情,今天我来谈谈我的物质观,特别是金钱观。

如果用几句简单的话概括的话,可以概括成五句话:

1
2
3
4
5
1. 钱是上帝存在你那里的,不是给你的,回头你要还给他。
2. 钱只有花出去才是你的!
3. **钱和任何东西,都是为了让你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给你带来麻烦的。
4. 钱是靠挣出来的,不是靠省出来的,而挣钱的效率取决于一个人的气度。
5. 钱是花不光的,但是可以迅速投资(投机)投光。

很多人一辈子,尤其是前半辈子非常辛苦地打拼,而且常常为了挣钱放弃了一切,比如自己的健康,亲情,友情和幸福。但是,他们没有想通一件事情,那就是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挣钱也是如此。对于那些能够留下巨额遗产的人,最终钱只有三个去处:

1
2
3
1. 在生前都花掉,花不掉就糟蹋掉;
2. 交给国家部门或者慈善机构(中国现在还没有遗产税,但不等于将来没有);
3. 留给他人包括后代。

没有第四个去处。

古代帝王在墓中放了太多随葬品,除了“鼓励”盗墓,没有任何益处,倒是欧洲人的君王或者名士用一个简单的石棺葬在教堂里,得以安息。

钱这东西,上帝会借给大家,让大家花,花不掉的他都会拿走。

很多人觉得给了孩子会让他过得好,这件事情得两说,朱元璋一定想不到他的子孙会发出“愿生生世世勿生帝王家”的感慨。一百多年前,美国很多超级富豪发现给孩子留太多钱反而害了他们。

很多人挣的钱,甚至没有到死,就已经先还给了上帝。当下社会上有一句话,“前半生用命换钱,后半生用钱换命”,讲得一点都不错。在美国,看病花掉了GDP的17%(2014年的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美国人估计到2020年,这个比例要达到20%。相比之下美国人每年吃饭才吃掉GDP的5%,要少很多。

在中国,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是大家可以看一看,今天长辈们是吃饭花钱多,还是看病和吃药花钱多?恐怕后者要花得多得多。如果这样,何不在自己行动方便的时候,对自己好一点呢,或者不要那么拼命挣钱,爱惜自己一点。类似地,很多人为了挣钱不花时间陪伴孩子,等到孩子逆反起来,没能上得了好学校,捐钱走后门,这样的钱不过是在自己这里过一道手而已。

钱的本质是什么?它实际上是对各种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量化度量。

如果你买了一块土地盖房子,你花出去的钱就换得了土地这种自然资源。当你花钱买一辆汽车时,除了换回了一点钢铁、橡胶等少量自然资源外,其实是花钱买生产线上工人的时间 。如果花钱到游戏厅打游戏,你就买了腾讯这样的公司里面工程师的时间。

因此,每个人钱的多少,反映了他今后能调动社会资源(包括自然的和人两种资源)的总量。一个人有100万存款,另外一个人有1万,前者可以得到的自然资源,或者可以使用的他人的劳动时间是后者的100倍。

如果体会了钱的这种本质,就能体会为什么我说“钱只有花出去才是自己的”。当你有效花钱时,就等同于有效地利用了社会资源,而利用了社会资源,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钱,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这时钱的意义才体现出来。

如果钱放着不用,就失去了这个意义,最终上帝会把它收走。很多人说舍不得花钱去享受精神层面的产品和服务,这其实是让自己失去利用资源进步的可能性。

如果想让钱发挥最大的效能,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它把今天过好。因为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用钱来提高今天的生活品质是我的一个原则,这不仅是为了享受生活,更是因为未来是在今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钱有效地花掉,让自己处于一个好的起始点,才能有好的未来。

至于是否该攒钱,我认为任何人都需要有点积蓄来应急,这样遇到那种万分之一的倒霉事,才有走出困境的机会。但是为了攒钱而牺牲当下的生活,是很不值得的事情。这是我对钱的第二点体会。

世界上任何东西的获得都是有代价的,钱是如此,事实上其它东西也是如此。

当我们获得一些东西的时候,就可能失去另外一些。因此,对于很多想要的东西(无论是人,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我的原则是,它们应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给我们带来麻烦。

一些人私下里问我,“你买奢侈品么?”我说买,甚至可能还买了不少,因为它们确实好。但是,我买奢侈品,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能让我的生活因此变差了。

因此,为了展览和炫耀而购买的事情,我是不做的。我见过国内很多人,为了房子能大几平米,节衣缩食,什么娱乐和享受都放弃掉了。这时,房子给生活带来的麻烦都超过了便利。

实际上,绝大部分工业品都没有收藏价值,如果一个有钱的女生,买一堆LV或者香奈儿的包包,每天换一个用,也就罢了;如果天天藏在衣柜里舍不得用,实际上等于是把可以调动的资源浪费了。对于所喜欢的东西,如果付出的代价是让生活变得很差,那就算了,这是我的金钱观的第三点。

钱是靠挣出来的,不是靠省出来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讲,在钱的方面最大的苦恼就是觉得钱不够花。其实不只工薪阶层如此,对于富人也是如此。美国有一个心理学调查,问大家有多少钱就会觉得花起来比较自由了。

年薪2万的人讲,有4万就好了,而年薪有4万的说,需要8万……最后年薪100万的,说需要200万,反正都是现在收入的两倍。为什么是2倍呢?因为年收入4万的人想象不出年收入100万的人是怎么花钱的。为什么年收入100万的人觉得钱还是不够花呢?因为到了那个收入水平,就想做更多的事情,花更多的钱。

既然钱不够花,我们就总想多挣点。但是挣钱有个效率问题,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挣钱,这种方法显然不可取,任何能够轻松挣钱的人,都是靠提高单位时间挣钱的效率。我在第一封来信中提到不做伪工作者,在第21封信中提到芝麻和西瓜的关系,其实都是在讲工作的效率。

工作效率高,自然挣钱的效率也高,但是除此之外让挣钱效率更高还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必须掌握一些大部分人不会的技能。

如果我们想清楚了钱是对资源的量化度量,越是稀缺的资源自然越值钱,那么你有别人不会的技能,你就是稀缺资源。

今天,大家都会的技能是毫不值钱的,比如开车。前一阵一位读者问我,说一个知名人士讲,未来社会只要掌握英语和计算机技术就可以吃遍天下了,问我的看法。在我看来,那两项技能将来是最不值钱的。20年前,你英语流利,就有饭吃,今天是个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就能说英语,即使不能说,翻译软件也做得足够好了。至于计算机,将来这项技能就和开车一样,人人都会一点。

今天如果你有本事把车开得像F1赛车手那样,当然也能混得不错,未来你的计算机水平达到顶级工程师的水平,或许还能挣不少钱,但如果只是会写两行代码,满街都是这样的人,或许有饭吃,但是肯定挣不到大钱。每一个人无论是自己做事情,还是为别人做事情,都要想办法有独有的能力。这是我对钱的第四点体会。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

如果你有了很多钱,花光它并不容易,但是想通过投资增加财富时,就有可能迅速破产。

美国有很多大家族,在一两代人之间就破产了,没有一个是因为买东西把钱花光了,都是因为投资不当破产了。

在罗辑思维第84期中,罗老师讲了集装箱的发明者马尔科姆·麦克莱恩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改变了世界,事实上他在最辉煌的时候,也成为了美国的首富之一。但是,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最终麦克莱恩破产了,欠下了十几亿美元的债,而这仅仅是缘于一次投资失败(石油投资)。因此,当别人告诉你有投资发财的机会时,要特别小心。

以上就是我对金钱和物质的理解。最后,祝大家好运

建议:怎样帮孩子树立金钱观

很多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谈钱,怕孩子建立“钱能买到一切”的观念。财新主编王烁提出,作为家长,其实应让孩子知道,钱能够买到一切。王烁在个人公众号betterread上,分享了自己帮女儿树立金钱观的4个心得。

第一,让小朋友明白钱是什么。王烁告诉女儿,钱是工具,它本身没有价值,钱的价值在于帮助有价值的东西相互交换。什么有价值?你对别人有用才有价值,无论是能造出别人想要的东西,还是帮别人做事。钱几乎能度量一切,但真正重要的是用钱来度量的那两头。

第二,让小朋友理解复杂。小朋友看事情往往只有两种:是非,对错,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没有中间地带。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小朋友的认知能力不足。这个时候钱就能帮忙了,钱是天生的量化工具,从1到10, 你有多喜欢一样东西?越喜欢的,你就付越多的钱去获得它。王烁每天和女儿玩这个游戏,帮助她打造了自己的人生第一把尺子,先有尺子,后有定价。

第三,让小朋友发现交易有魔法:只要双方自愿达成交易,必然是双赢,从此,分配不需要通过打架来争抢。而且但凡能进行交易,就没有必要打架。当然了,交易并不必须用钱,但用钱可以让交易变容易很多。

第四,让小朋友知道,对于任何人来说,钱都不能从他那里买到一切,但钱最终能买到一切。这是为什么呢?王烁是这样和女儿解释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清单,上面有不能用钱来定价的极少数东西。无价(priceless)不是指特别贵,而是指不能定价,无论价格是多少。一个人认为哪些东西不能定价,比如说亲情、爱情,或者宠物,这些决定了这个人的本质。但是人与人不同,你认为不能定价的东西,总能找到另一个人给它定价。如果把所有人视为一个整体,那么一切事物都可以被定价。任何人、任何社会都不能接受钱能买到一切,但钱事实上总能买到一切,就是这个原因。

Experience

罗胖精选 | 房子还会不会是表现最好的资产?

日本由于人口不断萎缩,据统计,全国13.6%的住房已经废弃,成为荒宅。

——◆ 1 ◆——

你好,欢迎来到《张潇雨·个人投资课》。

说到投资,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投资品类。有的人喜欢买股票,觉得炒股能挣钱;有的人喜欢买债券,不管是政府债还是公司债,觉得买起来比较踏实;还有一些人喜欢买期货、外汇这种波动很大的东西,觉得风险高,收益也会高;当然对于中国人甚至整个亚洲人民来说,最喜欢的还是买房。我遇到过很多人都和我说:你不用教我怎么做投资,我有钱买房就行了。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这种投资偏好是怎么来的?

当然,这和每个人的性格、家庭情况都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你可能没想到的,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年少记忆——也就是你在十几岁二十几岁,相对年轻的时候,对整个投资市场和各种投资产品的印象和体验,它们很大部分构成了你的投资偏好。

我来举个例子。

如果你熟悉一点金融史就会知道,美国的80年代是股票市场历史上投资回报率非常好的一个黄金十年,结果在这10年里,美国家庭财产投资在股票上的比例却是下降的。而且之后的90年代,市场继续走强,走出了一个不错的大牛市,然而大家投资在股票市场上的资金继续减少——比例从60年代的40%,到80年代的25%,再到90年代只剩17%了。

而且不只是股票投资,就是股票型基金,美国家庭的投资比例也在持续减少,曾经超过70%的比例,到了90年代也只剩40%了。

在这个阶段,整个股票市场翻了三四倍,结果一大批投资者却把钱从股市上抽走了,完全没有分享到国家财富增长的成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答案就是:美国整个七十年代的经济实在太惨了。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越战升级,中东石油危机,国家不合理的福利政策导致财政赤字急剧扩大等等一系列原因,美国国内大幅通货膨胀,同时经济停滞,失业率也非常高。可想而知,这段时间美国股市的表现非常惨淡:从1969年年末到1979年年末这整整十年时间,美国的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几乎纹丝不动,十年没有任何增长,算上通货膨胀甚至是亏损的。而且中间还有几次莫名其妙的大跌,整个市场都处于一种担惊受怕的状态。

你想想,如果你出生在60年代,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发现谁投资股票谁倒霉,那么等你到了三四十岁的壮年期,家庭情况好了,收入也上来了,你会放心大胆地买股票么?

绝大部分人都不会这么做,因为小时候的记忆实在是太深了。

但这样,显然带来了一个很惨痛的后果——非常多的普通投资者和勤勤恳恳的家庭错过了美国历史上最好的一段牛市。而钱都被敢于在熊市逆向投资的专业机构赚走了。

——◆ 2 ◆——

说到这儿,有些同学可能在想:所以你说的就是投资要大胆,要敢于冒风险吗?那我运气比较好,年轻的时候正好赶上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印象,家庭财富也随着整个环境水涨船高。所以我天性乐观,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但你有所不知,这种心态也许会导致更大的问题。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80年代的日本。

在二战之后,日本大力发展制造业,从六七十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开始崛起,以索尼和丰田为代表的优秀企业把自己的产品卖到了全世界。到了80年代,日本经济达到顶峰,全国从企业到个人,都陷入了疯狂“买买买”的状态,最著名的就是地产开发商三菱地所去美国买洛克菲勒大厦,还在大楼的最高处插上了日本国旗。

而且由于“广场协议”让日元大幅贬值,日元开始回流到国内市场,加上日本政府大幅降息扩大贷款,造成国内一时间产生了大量的钱,而且都流向了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结果就是,东京市中心银座广场的地价达到了 25 万美元一平米——这可是在1989年。那个时候只要在东京或者大阪有房子的日本人,都可以说是千万富翁。

而当时拼命在买房的人都是谁呢?正是经历了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起飞,对未来无限乐观的那批人。他们在十几岁时赶上了好时候,到了三四十岁有了购买力,自然要投资房产,让财富增值。

但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很多家庭倾家荡产,那些使用高额贷款买房的人瞬间负债累累,欠的钱可能一辈子都还不清。日本整个国家和民众也迎来了一个“失落的20年”。

所以,曾经的美国人,由于股市十年惨淡,再也不敢买股票,错过了之后的大牛市;而当年的日本人,由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房价节节高升,结果无数人买在了最高点上,之后一路崩盘。

通过这两个故事,不知道你有没有想到了什么。

——◆ 3 ◆——

说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说了半天,好像我们赶上经济形势差不好,赶上经济形势好也不好,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你就会发现解决方案。

比如,在七十年代,虽然经济很差,但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国股市“失落的十年”,恰恰是黄金表现极其出色的十年。在70年代初,每盎司的金价在40美元左右,等到了70年代末,这个数字跳到了450美元以上——十年涨十倍,这个回报堪比过去十几年的京沪房价。

我们还可以说点更近的事情。在我们的印象里,日本经济这些年一直不怎么样,房价不温不火,甚至还有几年是往下跌的,互联网时代也没赶上,好像一片萧条的样子。但如果你去看日本从2008年到2018年的股市,以日经指数来计算的话,这十年来日本股市上涨了接近三倍之多,是全球表现最好的市场之一。对于日本民众来说,在这个十年里,股票反而是个很好的投资选择了。

之所以讲这些,我们到底要说一件什么事呢?其实是一个被很多人忽视,但是非常简单的道理:要尽量忘掉你的投资偏好,多元配置你的投资组合。

这里的道理说起来不复杂:不管是哪类资产——股票、房子、债券、石油、黄金等等——都有表现很好的阶段,也有表现很差的时期。这是一个基本的市场规律,就像经济自然会有周期,波动总会回归均值一样。

但是你可别忘了一件事——这个所谓的“阶段”和“时期”,可能一下就是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年。刚才我们提到的很多例子,跨度都是这个量级的。十年、二十年,对于整个市场只是一个小的时间段,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人生中最黄金的一段时光。

想象一下啊,如果你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20年,受过去经验的影响,错过了某个资产的大牛市,会是怎么样的体验呢?我想过去十几年没有买房的同学们应该有切身的感受。

所以,你很可能听过“资产配置”这个概念——很多投资理财专家告诉你,分散投资目的是分散风险,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我认为,分散投资、配置各种资产大类的目的不是分散风险,更重要的是获取回报。

换句话说,因为市场很难预测,没人能准确说出接下来十年二十年投资什么最好,所以如果做到足够的多元分散,你就可以提高自己押中宝的概率,不错过人生中重要的财富增值机会。而想要做到这样,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根据过去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经验,简单地认为接下来事情还会重复地发生。因为市场总在变化,也许在下个周期,真正大涨的东西你想也想不到。

现在你应该明白,开头提到的“有钱就买房”犯了怎样的错误了吧。

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明白了这一讲的核心内容。不过个别同学可能还会想:你说的十年、十五年太长了,我有没有可能知道接下来一两年什么东西涨的最快呢?

下图统计的是过去十五年里,你最熟悉的一些投资品类——包括中国的房子、股市、美国股市、黄金、原油、债券,甚至存款和CPI指数——从2003年开始每一年里哪个品类涨的最多。你不妨看看结果和你想的一样不一样。

这张图告诉我们,想要预测每一年表现最好的资产是有多么难。

比如我们都记得2007年中国股市非常牛,上涨了两倍多,但是到了2008年立刻跌了快70%,而2009年整个世界都在金融危机中寻找机会,没想到原油涨的才是最多的,而接下来一年表现最好的又变成了房子。所以假设你真能预测未来的话,你这些年的操作就应该是这样的:

2003年买入美股,然后卖出美股买入原油,之后杀入中国股市,08年迅速撤出换成债券,然后卖出股票买入原油,下一年再把原油换成房子,然后把房子再换成原油,然后再杀入美国股市,跌之前再换成债券,然后再买房……我想我应该不用再往下说了。

所以,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能预知未来什么东西上涨最快都是非常难的。

总结

1.我们很容易因为自己过去的经历就对某一种资产有特殊偏好,这样很容易让你错过增长最快的资产品类。
2.即使是短期,你也很难预测哪类资产会上涨比较快。
3.所以作为投资者,不要对资产有明显的偏好,这不只是规避风险,更是抓住赚钱的机会。

英国:套上缰绳卖老婆?

婚姻是因为爱情吗?那要看什么时候。经济学家陈志武在他的新书里说,在金融市场发达以前,婚姻在世界各地都是一种金融避险的工具。

在没有金融市场的古代,一遇到灾荒,很多地方都有变卖妻子的习俗。比如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犹太教的文献,还有清朝的《大清律》里,都说可以买卖妻子。清朝有一个高官,年轻时得了大病没钱治,就把妻子卖了筹钱看病,等他后来参军当了高官,才又花大价钱把前妻赎回来,两人继续做夫妻。

英国历史上也有卖妻子的习俗,而且英国人对买卖妻子的仪式还特别重视,妻子要被丈夫套上缰绳,牵到市场上公开拍卖,而且之前还必须公开打广告,由专业的拍卖人来操作。这个风俗一直到20世纪初的时候才被完全废除。

再比如,在印度、马来西亚农村,父母们喜欢把自己的女儿嫁到很远的地方,有些地方甚至比他们自己的村庄还穷,为什么呢?因为两地隔得越远,就越不容易被同一场灾害天气影响啊,这就相当于给自己买了份儿保险,万一遭了灾,靠着另一方的接济也能有机会生存下去。

你看,在没有金融市场的社会里,婚姻是很难以爱情为基础的,只有等金融市场真正承担了避险功能以后,爱情才终于不是奢侈品了。

本文源自:陈志武:金融创造的价值是自由

新书丨诈骗短信为什么那么弱智

挑选靠谱的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嘛,但是我们又时时刻刻面临选择,法官要判定谁是罪人,公司要挑选靠谱的员工,甚至连骗子也要找好骗的人。那怎么才能做一个正确的判断呢?有本书叫《魔鬼经济学》,就教了我们一招。我们来听一下。

先来说一个故事,《圣经》中有一个所罗门王断案的故事。在所罗门王刚继承王位的时候,有两个女人跑过来告状,大概情况是,有个女人的孩子死了,她就去抢另一个女人的孩子,俩人就孩子的归属问题争起来了。所罗门王说,这好办,把这个小孩儿一劈两半,你们一人一半,这就不用争了。一听国王这么说,一个女人立马苦苦地央求国王,说千万不要这么做,她不争了,同意让另一个女人把孩子抱走。另一个女的却无动于衷,说那好呀,就把孩子分成两半好了。这时候所罗门王立刻把孩子判给了第一个女人,道理很简单,孩子的亲妈才会这么关心孩子的生死。

这个案例里,所罗门王给两个女人设了一个特别高的门槛,就把谁是真妈妈测了出来。《魔鬼经济学》这本书,把这种方法叫“花园自除杂草”,意思就是说,通过一种办法,可以自动把花园里的杂草清除掉。

下面我们再来听几个“花园自除杂草”的案例。

在中世纪的欧洲,法官判案的方法简单粗暴,在他们不能分辨真相的时候,就要求被告把手伸进油锅里,如果没受伤,证明他就是清白的,可以马上释放他。大部分人听到这的反应是,这也太荒唐了吧?其实一点不荒唐,首先当时的人们是真心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被告问心无愧,即便是下油锅,上帝也会保佑他不受伤。在这样的前提下,那些心里有鬼的人,根本就不敢接受油锅的审判,那你不敢接受,就证明你有罪了,而那些坦坦荡荡知道自己没罪的人,就敢接受油锅的审判,其实这些人最后没真的下油锅,法官看他们信心满满,通常也就会判他们无罪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在一个人员流动率很高的行业,怎么才能招聘到一个踏实稳定的长期员工呢?也可以用“自除杂草”的办法。用人单位可以设计一个复杂无比的申请表,这样就可以把那些海投简历的人筛选出去,因为填表太麻烦了嘛,如果只是想找个临时工作,肯定不愿意费这个劲儿。反过来,只要一个人能认认真真把报名表填了,就能证明这个人还是比较有耐心的,对这份工作也比较重视,这样的人更可能在公司长期干下去。这个道理也能解释了为什么大学毕业证有价值,因为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的人,肯定有耐心。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等方面,还是会比普通人强一些,所以招聘有大学文凭的人还是会靠谱一些。

再比如,很多公司在员工入职之前会搞一个员工培训,有一家生产鞋的企业,他们在员工培训结束,正式入职之前,会和员工说。如果你们现在就提出辞职的话,可以领2000美元的补贴。你可能觉得,这家公司疯了吗?当然不是,2000美元的补贴,就可以把那些不是真心喜欢公司文化、工作只是为了工资的员工筛出去,这些人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可远不止2000美元,用自除杂草的办法一筛选,就减少了损失。

还有一个案例。二战期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不允许巴勒斯坦人自己造子弹,但是巴勒斯坦的邻国虎视眈眈。为了自卫,巴勒斯坦人不得不偷偷制造子弹。为了防止英国人的突击检查,聪明的巴勒斯坦人就用了“自除杂草”的方法。他们和英国人说,如果你们想喝冰镇啤酒的话,提前给我们打电话,我们帮你准备冰镇啤酒,你们来了就能直接喝。就这么简单的一招,就把突击检查这个问题解决了,因为英国人每次来之前都会给他们打电话预约冰镇啤酒。巴勒斯坦人就知道英国人要来,就可以提前准备一下,保证子弹工厂不被发现。

最后再说一个我们身边的案例。我们手机里都收到过“重金求子”呀,中了大奖呀之类的短信,这一看就是骗人的嘛,我们肯定也会嘲笑这些骗子,太没技术含量了,这能骗到谁?这其实这也是骗子们“自除杂草”的办法,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骗子短信,就是要把聪明人筛选出去。聪明人不好骗嘛,行骗成本太高。而相信这些短信的人,说难听一点就是傻,骗他们成功率当然会高很多。

你看,不管是公司招人还是挑选合作伙伴,想要挑出靠谱的人,我们都可以用“自除杂草”的方法来筛选。

本文源自:《魔鬼经济学3》

没钱更不容易幸福

2015-12-03李笑来

什么是高品质生活?

在我看来,高品质生活从停止自欺欺人开始。

比如,高品质生活与金钱肯定有着一定的联系,可在自己并没有足够的钱的前提下,说或者认为,“金钱不一定带来高品质生活”,这种话或者想法就算道理正确,也对自己的状态于事无补,甚至有害。

这句话还有各式各样的变体:

“有钱不一定幸福”;(但没钱更不容易幸福……)

“那么拼有什么用?不还是得了乳腺癌?”(不拼的人也有很多得了乳腺癌……)

“我很穷,但我有骨气!”(说得好像富人没有骨气似的……)

学识令人坚毅,可人们常常自欺欺人地说,“聪明反被聪明误”;而社会上也总是时不时流行一轮“读书无用论”,而且还有各种变体随处可见。

最近常见的一个变体是:如何打败勤奋的富二代?

唉,说得好像富二代普遍不勤奋似的。

读一点科学史就会知道,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大多都是家境富有、殷实的。比如发明万向接头的卡达诺,比如帕斯卡和费马,比如达尔文……

达尔文家里不够富有,他怎么可能周游世界?连自己出生的小镇都离开不了,又如何观察到同类生物的不同形态?他的聪明固然重要,他的见识却必然需要经济基础支撑。

不够富有的怎么办?想办法去当神职人员,有了俸禄之后继续求学,比如发明了复式记账法的帕西奥利,比如发现了遗传原理的孟德尔。

即便是今天,求知的成本依然相当高。全球范围内连年上涨的大学学费就是明证——真的不是所有人都有钱完成高等教育的,不是吗?

正因为富有,他们的勤奋才更容易达成目标,或者反过来,当他们的勤奋没有直接、快速的回报之时,他们也更不容易着急——显得更有耐心,时间久了,耐心就真的有了。

事实上是致富失败的人更容易放弃勤奋,而持续勤奋的人最终不可能太穷。很努力依然很穷的人,其实是选择出了问题导致的,而不应该怪罪勤奋本身,翻译过来,“我太穷,因为我太勤奋”,这到哪里都说不过去吧?而对于选择失误这个原因,自欺欺人的说法是这样的:“唉,我们啊,太实在……”对他们来讲,也许只有这样说心里才舒服、踏实吧。

停止自欺欺人之后,我们可以直面核心本质问题了:

是否能拥有高品质生活与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这也恰恰是义务教育中缺失的一环,尤其是在中国。所谓审美真的不只是在选美大赛中判断哪个姑娘最漂亮而已……审美实际上是一切生活选择的基础。

什么是美?

审美教育不够普及、就算有也常常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人们误以为美不美总是一种主观判断,可事实上,美是一种客观存在。

达芬奇遇到帕西奥利之后,因为帕西奥利教会了他足够多的数学知识,专门为帕西奥利的书《神圣比例论》画插图。在此之前,达芬奇其实一直是凭直觉创造美,但被教育之后,美的创作就有了理论依据和指导——黄金分割率。

对美的认知,最基础的来自于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即便是小孩子,也有天然的一些审美意识:有些人的相貌是美的,有些风景是美的,有些音乐是美的,有些食物是美的……

然而,有审美意识,有审美能力,有为自己创造美的意愿和动手能力——却是长期培养之后习得的结果。它在大多数情况下真的与金钱无关,因为更多更重要的审美体系,需要的不只是某一个器官的感受,而是系统思考能力。

比如,除了美食、美景、美人之外,还有很多:

有些语言文字很美

有些科学证明很美

进而还有更多抽象的美:

简洁很美

效率很美

创新很美

而换个角度来看,教育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拥有更高级、知觉更丰富的器官。科学教育可以让一个人“打开眼睛”,看到不一样的却更真实的世界;音乐训练可以使我们分辨、创造更美的曲调……

于是,长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会形成个体之间的审美能力的巨大差异。而最终,审美意识会触及且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的方方面面。

因为一切的价值观选择,最终都是“好坏”和“美丑”的判断和取舍。差异有多么巨大呢?一些人会认为达尔文的证明过程和方式美翻了,帅到没朋友……而另外一些人根本看不到这种美,直接体会到的是“你才是猴子变的呢!”的愤怒和屈辱。

很少有人意识到、也好像没什么人讨论的是,审美意识的开化和审美能力的积累,自始至终都在影响人们的理财过程。

有一些人认为外观的美更重要,另外一些人认为实用的美更重要——这好像算不上什么严肃的差异,但不妨想象一下两种审美意识的差异会造成怎样的消费行为差异?而这种差异时时刻刻存在,时时刻刻带来选择不同,那是不是时时刻刻在影响理财的过程呢?

金钱本身通常对开启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没什么作用;不过,在有了良好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能力之后,金钱可以发挥的作用很大。

本文由作者李笑来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微信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

罗胖日:
为什么你觉得美?
因为它符合你“内心生长”出来的“自然秩序”。
比如——
你觉得绿色大草原美,是因为亿万年进化过程让眼睛最适应绿色。
你觉得姑娘很美,是因为你要完成基因交给你的使命。
那怎么才能觉得一道数学题也很美?
1.你一直在寻找更好的解法。
——这就是“内心生长”。
2.这个解法符合简洁、高效等等你一直在追求的目标。
——这就是“自然秩序”。

罗胖60秒:体验经济,六减一等于零

  1. 经常有人问我:你们得到App的内容品控也太严了,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就不能给老师留点儿自由表达的空间?你看人家互联网产品,比如博客,开放平台,有创作能力的人可以随便写。

我的回答是:这是没办法的事。

  1. 得到App做的不是一般的内容,而是课程,课程的灵魂是体验。

看书看文章,体验不好的段落,你可以跳过去,不影响你的体验,但课程不行。

  1. 用户听课的时候,一句话没听清楚,迷糊了一下,体验就崩溃了,一节课觉得收获不大,对我们的信心就崩溃了。

用一个算术的比方,文字内容的表达,六减一等于五。但是音频课程的表达,六减一等于零啊。

  1. 所以,得到App的严格品控,不是因为我们有什么质量洁癖,而是因为——

体验经济时代,这些消费品本质上都是气球。不管看起来多大,一个针眼就能报废。

罗胖60秒:审美问题还是金钱问题

  1. 你可能听说过,美国人很多小区有公约,不允许晒被子。不仅大马路上不能晒,就是在自己家院子里也不许晒。这听起来很不讲理,为啥?

  2. 首先是因为美国中产阶级几乎家家都有烘干机,确实没必要晒。其次,大家不晒被子,整个小区看起来美观整洁。

但是最近我看到一则材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个审美问题,而是个经济利益问题。

  1. 你想,如果有人晒被子,在美国往往就会被理解为买不起烘干机,那就是穷人。

美国社会流动性很大,这个小区有一家让人怀疑是穷人,整个地方都有穷人区之嫌,那整个小区的房价就会跌。

  1. 一跌,穷人就真住进来了,恶性循环就来了,最后整个小区的人财产受损。

对,在很多情况下,整洁与否,看起来是个审美问题,但是一旦深究下去,你会发现,是个财富问题。

大师:诗歌和金钱并不矛盾

86岁的谷川俊太郎是日本当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有日本现代诗歌旗手之称。在香港诗歌之夜接受微信公众号“单读”采访时,谷川俊太郎说,他反对那种认为只有贫穷才能造就好诗人的观点,“没钱的时候能写出没钱的好诗,有钱也能写出有钱的好诗。”

谷川俊太郎自己从小就出生在富裕的家庭,没有遇到过贫困。年轻时候,他想写一些表现贫穷的诗,但是写不出来,因为没有生活经验。后来他开始有意识地去思考,那些没有钱的人,包括诗人也包括普通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也会去资助那些贫穷的诗人。

谷川俊太郎说,自己从开始写作就有一种使命感。

使命感的第一层意思是,如何通过版税和稿费养家;
第二层意思是,赚到的钱怎么才能对社会有用,去帮助生活困难的人。

对金钱有了客观的认识之后,除了诗歌,谷川俊太郎也写其他东西来赚版税和稿费。他说:“当然诗歌肯定有超越金钱的价值,但在现实生活中你的诗歌再超越金钱,换不了版税、稿费,可能还是饿肚子。无视其他写作的存在,认为诗歌是高于一切的,这样的诗人生活都比较悲惨。”

谷川俊太郎认为,

首先要有物质的自由,没有物质的自由,精神很难自由,而有了物质自由之后,精神会容易自由,

因此,“我不像别的诗人把钱看得很肮脏,我觉得钱对我很重要,拼命地通过写作赚取更多的版税和稿费。”

总之,大诗人谷川俊太郎并不认为贫穷才能造就好诗人,他自己就把物质自由看得很重。

罗胖60秒:审美问题还是金钱问题

  1. 你可能听说过,美国人很多小区有公约,不允许晒被子。不仅大马路上不能晒,就是在自己家院子里也不许晒。这听起来很不讲理,为啥?

  2. 首先是因为美国中产阶级几乎家家都有烘干机,确实没必要晒。其次,大家不晒被子,整个小区看起来美观整洁。

但是最近我看到一则材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个审美问题,而是个经济利益问题。

  1. 你想,如果有人晒被子,在美国往往就会被理解为买不起烘干机,那就是穷人。

美国社会流动性很大,这个小区有一家让人怀疑是穷人,整个地方都有穷人区之嫌,那整个小区的房价就会跌。

  1. 一跌,穷人就真住进来了,恶性循环就来了,最后整个小区的人财产受损。

对,在很多情况下,整洁与否,看起来是个审美问题,但是一旦深究下去,你会发现,是个财富问题。

新认知丨怎样救济穷人效果好

扶贫一直是政府要应付的难题,不过扶贫的手段一直很单一,人们能想到的手段就是给钱给东西,比如说西方的福利社会,就直接给穷人发救济金。但效果其实并不好,有很多穷人变成了吃救济粮的懒汉,一天到晚什么也不干。那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真正的帮到穷人呢?有一本叫《稀缺》的书,给我们支了几招。

德国战略学家威兹曼说过一句话: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在问题的发生层面上,而在和它相邻的更高层面。也就是说,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贫困问题,也许能看得更透彻。我们先来说一个故事,在二战期间,美国的飞行员老是犯一个错误,就是飞机还在滑行的时候就把轮子收起来了,这可是一个致命的操作失误。如果从问题发生的层面来考虑这个问题,那问题肯定是出在飞行员身上,是飞行员学艺不精,套路不熟,解决方案就是飞行员加强培训呗。但是这是解决方案吗?当然不是,操作失误的根源在于,经常出事的这款飞机设计是有缺陷的,它控制飞行的操作杆和收起轮子的操作杆长得一模一样,而且还紧挨在一起,在飞行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中,一不小心就会操作失误,所以解决方案不是培训飞行员,而是改进飞机操作杆。

回到扶贫的话题上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换一个维度考虑呢?比如说,给穷人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是政府常用的扶贫手段。这个在逻辑上当然是讲得通的,很多人穷就是因为没有赚钱的手艺嘛。政府花钱给穷人提供培训,穷人学到手艺之后就能自己养活自己。可是这个政策实际执行得并不好,很多穷人学个两三天就不去了。这时候就有人跳出来说了,这些人就是烂泥扶不上墙,就是不愿意自己养活自己。其实不是这样的,你想想,一个贫穷的人,有可能肚子都没吃饱,有可能房租还没交明天就要露宿街头,他怎么可能从容地去听课学习呢?几节课没去,后面的课就跟不上了,索性就再也不去了。所以想提高培训效果就必须换个角度考虑,可以开设两个进度不一样的班,如果一个人耽误了一节课,不用担心,可以去进度慢的那个班继续学习,这样他们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不会中途放弃学习。

给穷人发放救济金也是常用的扶贫手段,结果就是让很多人变成社会的蛀虫,每天什么也不干,也不想着怎么才能自力更生。面对这种情况,有的人提出了办法,说要加一个限制,每个人只能领5年救济金,这样就会让他们有危机感。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上学时,老师要求3个月后交一篇论文,开头的两个半月,我们觉得时间还早,根本用不着着急,最后十几天才着急了,急急忙忙地赶出一篇论文来。5年这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开始肯定也是不会着急的,最后几个月急了,才开始想办法。结果很可能是救济都领完了,工作还没着落,这样的结果肯定不是我们扶贫的目的。所以书中给出了一个改进的方法,期限还是要有的,不过要经常提醒领救济的人,救济金是有限的,比如说,可以规定每个月只能领20天救济,这样每个月都能提醒人们,救济只是救济,自力更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案。

另外,扶贫不仅仅要从给钱这个维度入手,帮助穷人节省心智带宽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方法。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处理事情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处理,我们的大脑带宽就会不够用,你的注意力就会不集中

穷人就是这样,很多杂事常年占据他们的大脑带宽,让他们每天都很焦虑。比如说有小孩的穷人,他们每天都会分心来照顾小孩,结果就是不能专心工作。工作做不好,升职加薪的机会就很小。这样就会陷入一个死循环,越分心越穷,越穷越分心。政府如果能提供一个免费的托儿所,让他们放心地把小孩交给托儿所照顾,就可以专心工作了。

所以说,扶贫不只是简单的给钱,想要真正的帮到穷人,就不能被穷人缺钱的表象困扰。只有超脱问题的发生层面,直达根源,才能对症下药,高效地解决问题。

好好的P2P,咋说爆就爆?

保险

人生七份保险购买顺序

第一份、意外险
无论是小孩大人,收入很低也好,一份意外险是必备的,每年几百元保费就当买一套衣服钱,却能让风险提前规避,也许你能提前安排好明天该干什么,去无法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花一点小钱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因为意外无处不在,生命是无常变化的,我们不是神仙无法算命,就为了家人也要早规划意外险,社保医疗或新农村医疗不报销第三方因素造成的意外事故。

第二份、重疾险
因为环境因素,空气污染,人吃五谷杂粮,现代人每人一生中发生重大疾病的概率在72%左右,而社保不报销进口药,护理费,收入损失费。而一个家庭一个家庭成员因病致贫案例很多了,年轻规划费率低,早作准备,未雨绸缪。重疾的保额至少是年收入的3倍以上。

第三份、寿险
你是否有房贷,车贷还有许多责任未完成,比如赡养父母,对孩子抚育,对配偶的承诺,万一发生风险你尽责了吗?有足够钱留给他们吗?要做到留爱不留债,请以前规划寿险。寿险最好为年收入5-10倍,根据贷款,负债等适当规划。

第四份、子女教育险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做父母的心愿,教育支出成为刚性需求,而保险本金安全追求稳健收益,养成定期储蓄,应该提前规划,最好带有投保人保障豁免功能。双重保障

第五、养老险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养儿防老已不现实,想追求高品质的老年生活,唯有靠年轻的自己提前规划,不要等到孤苦终老才悔恨年轻挥霍。

第六、投资险
你是否是月光族,不懂控制消费,不会理财,投资渠道单一,又没时间打理呢?那就让保险公司为你节约时间,养成强制储蓄习惯, 长期定投分享复利价值吧。利率虽不很高但是积少成多,长期每月定投对于不会理财月光族还是适合的方式,比如投连险。

第七份、财富传承
有钱人最怕留不住钱,富不过三代也是许多有钱人担心的,如何把自己辛苦一生积累的财富安全的全部传承给下代是所有富人的心声,而保险的免税功能是不可替代的。指定受益人功能免财产起纠葛。分红理财险,终身险,信托都是有钱人可以考虑财富传承方式。

以上七份保单根据自己家庭实际情况,先后顺序循序渐进补充,不用一步到位的,对于刚毕业大学生可以购买消费险意外险或大病险,经济压力大家庭也是一样,缴费根据年收入以及理财习惯慢慢补充,真正能达到七份保单都有的家庭,一定是理财习惯好,收入比较稳定,不断递增的。只是提醒您购买保险要考虑优先次序,家庭支柱为主。

商业保险我建议优先考虑大病保险跟意外险,因为一场大病可以牵连全家生活,意外因为不确定因素,而社保跟新农村医疗对于第三方因素不赔的。请用您的爱,智慧,责任筑起家庭风险保障吧。

那些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战役折射出的投资哲学系列之一:图尔战役

格隆 2016-01-02

格隆序:人类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部黑暗中互相征伐的战争史。所谓和平与安宁的时代,不过是为了迎来更大的杀戮与死亡降临的过渡喘息时期。“历史是由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相连而成,人的天赋就是进行永无息止的战争(托尔斯泰)。”

到底什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兵者,诡道也”。战场风云激荡,瞬息万变,事后看来,那些决定甚至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战役,其最后的胜负结果,却似乎更多是由一些看似匪夷所思的偶然因素造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大部分时间处于相互博弈状态,行情瞬息即变的证券市场神似,人类历史战争中的诸多经验教训,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回答如下问题: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投资成败?——这就是格隆撰写这个系列的原因。

题记:倘若阿拉伯人赢得了这场战争(图尔战役),那么我们今天在巴黎和伦敦看到的,会是那些清真寺,而不是这些大教堂。我们在牛津和其他学术中心听到的,会是《古兰经》,而不是《圣经》的讲解——《欧洲史》

发生在公元732年高卢的法兰克王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图尔战役,是一场决定整个人类西方文明命运的决战,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后,惨败而归的阿拉伯人从此再也没有能力对西方文明发动入侵。这直接保证了西方文明尤其是基督教文明的生存和发展:没有这场胜利,也就不可能有后世以古希腊文明为核心的改变世界命运的文艺复兴运动。

但非常有讽刺意义的是,阿拉伯人这场战役的失败,不是输在战斗力上,而是输在自己的贪婪上。

公元8世纪前后,地球上同时并存两个强大的帝国,一个是由盛转衰的唐王朝,另一个就是阿拉伯帝国。如果我们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来看,任何一个中世纪历史的叙述者都必须承认,这个时间段毫无疑问更多是阿拉伯人的时代——整个欧、亚、非都驰骋着“一手持《古兰经》,一手持宝剑”的阿拉伯骑兵。

我们回溯到公元7世纪30年代。穆罕默德在八年的征战之后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空前壮大。随后,在安拉之名下团结起来的阿拉伯人,高举圣战的旗帜跨出半岛。向东,灭亡了已近垂暮之年的波斯帝国;北面,把拜占庭帝国逼迫得高筑城楼,足不出户;西面,阿拉伯的战士长驱直入埃及,征服了整个北非。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在陆续征服亚、非两大洲的大片领土后,大马士革的哈里发把消灭拜占庭,征服整个基督教世界确定为战略目标,他们把扩张的目光投向了欧洲,尤其是对当时西方文明硕果仅存的一块土地: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更是达到梦寐以求的地步。

但由于实在是无力对抗东罗马帝国强大的海军,因此,阿拉伯王朝的统治者改变战略,采取从陆地上经由北非,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欧洲,从背后合围君士坦丁堡的绕道方案。

于是,公元711年,阿拉伯6万远征军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欧洲。阿拉伯军队的主力是北非的摩尔人,属于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装备着标枪与刀剑,几乎没有人着铠甲,整个军队基本全部由轻骑兵组成。他们行动迅速,机动性极强,因而有着巨大的威慑力与攻击力。尤其是阿拉伯人征战过程中掠夺的的财物,除了宗教先知与步兵各得五分之一外,剩余五分之三全部归骑兵,这种战争财更激发了士兵强大的战斗欲望,阿拉伯轻骑兵几乎所向披靡,如飓风一般席卷西欧。他们轻松灭亡了西哥特王国,占领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随后准备经高卢进入意大利,征服罗马城后,合围君士坦丁堡。

这是欧洲自公元452年匈奴人入侵后再次遭到的最严重的威胁!整个西方世界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但阿拉伯人继续前进的路上,必须面对西欧高卢地区地区正在崛起的,由蛮族日尔曼法兰克人建立的国家–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的军队此时已做了改装:无论少量的骑兵还是步兵主力,几乎全部重装铠甲。这种重装让他们的速度与机动性很差,但却有极强的防守能力与阵地战能力。

与大的文明相比,多数蛮族在历史上都或多或少有所建树,但最终都如流星般划过。但法兰克人成功且漂亮地抓住和利用了图尔战役这次“大牛市”,并从此左右了欧洲一千年的历史。

战争初期,法兰克军队统帅查理·马特采取完全不抵抗策略,而是放任阿拉伯人抢掠。等阿拉伯人所有的骡子马匹都载满了财物辎重,“整个队伍由轻资产变成了重资产(格隆语)”,机动性大为丧失时,查理·马特统帅的一万五千名法兰克重装军队才大摇大摆出现在了六万穆斯林军队面前。

大吃一惊的阿拉伯统帅拉赫曼头脑还算清醒,果断命令自己的士兵放弃战利品,以发挥轻骑兵的机动性优势,而这也是他们连连获胜的秘诀。

阿拉伯士兵早被贪婪冲昏了头脑,没有一个士兵服从命令——这是阿拉伯人犯的第一个大错。无奈之下,拉赫曼唯有组织军队发动攻击,试图以自己军队的冲击力解决问题。根据双方军队的特点,法兰克统帅查理·马特定下了防守反击的总体战术,针对阿拉伯轻骑兵猛烈但欠缺持久力的冲击,法兰克军队用少数重装骑兵进行牵制和骚扰,主力重装步兵则依地形,用护盾和5米的长矛排成密集的空心方阵,守住交通要道防止阵列被突破。

本来对付法兰克人坚固的重装步兵长矛、盾牌方阵最好的办法,是利用轻骑兵的机动性和速度优势,在足够的距离用弓箭在马上向对手射击以求尽可能的杀伤、破坏对方防线。可问题是,阿拉伯骑兵与东亚游牧民族骑兵的最大不同,就是他们并不善于骑射。阿拉伯人习惯的是以快速突击方式用马刀、长矛和对方近身肉搏,而这对有重甲盾牌防御的法兰克军队基本不起作用,而坚守阵地的法兰克人却可以用远程希腊弩炮远距离尽情杀戮。

在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付出巨大代价仍然无效后,经验丰富的拉赫曼意识到不可能取胜,于是命令自己的军队撤退——这对于来去如风的阿拉伯军队来说是件很轻松的事情,装备笨重的法兰克人基本只有目送的份。

但不管统帅拉赫曼如何强令,他的士兵就是不肯丢弃部分,甚至任何一件笨重的战利品轻装撤退——这是阿拉伯人在这场战争中犯下的第二个大错误。无奈的拉赫曼只能不断派出一些部队去殿后,以保证主力慢悠悠的撤退。但这些殿后部队不断被后面追赶的法兰克军队有组织的消灭。这样蜗牛一样的撤退与对峙过程整整持续了7天,阿拉伯人终于意识到了风险,打算全线战略撤退。

但面对堆积如山,还未运出战区的战利品,他们再次进退两难。贪婪和侥幸心理让阿拉伯人犯了这场战争中最大的错误:他们决定停下来,接受全面会战!

阵地硬碰硬会战的结果可想而知,尤其是当法兰克人的一支部队从后面出其不意劫了阿拉伯人留在营地的财物后,阿拉伯人彻底崩溃,阿拉伯远征军全线崩溃,数万人战死,统帅阿卜德.拉赫曼死于乱军之中。

阿拉伯人一错再错,任由贪婪蒙蔽自己的判断力,以己之短,攻彼所长,把一场收获满满,几乎不可能失败的战役,硬生生最后变成了自己的坟墓。

这场战争,与2015年A股大牛市的大起大落是不是如出一辙?

多少人曾经在2015年的牛市上升阶段被胜利冲昏头脑,志得意满,甚至膨胀到自封股神,在5000点还嘲笑那些提醒泡沫的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不断提醒有泡沫,另一种人则愉悦地在泡沫中游泳。前一种人越来越聪明,而后一种人则越来越有钱”。

这种人当然不会越来越有钱,阿拉伯人在1200年前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这场战役最经典的收尾是:第二天清晨,副手欧多向统帅查理·马特提出要领兵追击溃逃的阿拉伯人。查理·马特当即拒绝了他的要求:见好就收。重装骑兵去追击身上已经没有任何财物负担的轻装阿拉伯骑兵,极可能是送死。

这次查理·马特又对了:他如同一个牛市高点落袋为安的精明投资者,顺利保住了整个牛市的战果,他的子孙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强大的加洛林帝国与神圣罗马帝国。

这个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了近代的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大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统治了整个欧洲近一千年,直到1806年被拿破仑所灭。

但这有何妨?世上有几个人的牛市战果能延续千年的呢?

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查理·马特最明确告诉了我们:一个人,一辈子,有一次牛市,有一次落袋为安的牛市,就足够了。

那些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战役折射出的投资哲学系列之二:布匿战争

格隆 2016-01-03

格隆序:人类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部黑暗中互相征伐的战争史。所谓和平与安宁的时代,不过是为了迎来更大的杀戮与死亡降临的过渡喘息时期。“历史是由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相连而成,人的天赋就是进行永无息止的战争(托尔斯泰)。”

“兵者,诡道也”。到底什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战场风云激荡,瞬息万变,事后看来,那些决定甚至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战役,其最后的胜负结果,却似乎更多是由一些看似匪夷所思的偶然因素造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大部分时间处于相互博弈状态,行情瞬息即变的证券市场神似,人类历史战争中的诸多经验教训,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回答如下问题: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投资成败?——这就是格隆在假期撰写并分享这个系列的原因。

第一次布匿战争:短板的修复能力决定战争结果

在秦王朝统一中国5年后,在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两个古代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争夺地中海统治权爆发了一场前后延续了118年,分三个阶段的著名战争:布匿战争。这场战争让一度强大的迦太基灰飞烟灭,罗马则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成为地中海霸主,罗马文明自此繁盛了1600多年。

(布匿战争全图)

这场战争的三个阶段都堪称经典。

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一大强国。迦太基则位于今天北非的突尼斯,由腓尼基人建成,公元前3世纪已发展为一个富庶的强大国家,成为罗马向海外扩张的劲敌。

公元前264~前146年,两国为争夺地中海沿岸霸权发生了三次布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年-前241年)延续了23年,决定战争胜败的核心因素是罗马人在海战上的创新。战争中罗马人在陆地上虽然也挫折不断,包括公元前260年,罗马将军雷古卢斯率领1.5万步兵、500名骑兵登陆北非,被腓尼基将军赞提帕斯率领的1.2万步兵击溃,罗马军团最后只有2000人极其幸运的逃生,指挥官雷古卢斯与其余士兵均成为了迦太基的战俘。但总体而言,陆战上罗马人还是占尽优势。

罗马人在本土陆战中几乎获得全胜,大可鸣金收兵。但强大的迦太基海军仍巡游在地中海上,罗马人在迦太基海军面前无还手之力,无法把战争引到迦太基本土,导致战争久拖不决。无奈的罗马人打捞上了一只迦太基沉船,并以其作为蓝本,短时间内建立了一支庞大舰队,同时在战舰上使用了一种新的技术装置(乌鸦吊),保证战舰能够与对方战舰遭遇时勾住对方,罗马士兵利用这种装置能够登上敌船,从而把战斗变成罗马人熟悉的肉搏战。

这一个创新改变了战局。

公元前241年,罗马海军以200 艘战船组成的舰队,大败迦太基舰队于埃加迪群岛。海战之后,迦太基爆发了一场雇佣兵起义,内焦外困下的迦太基,被迫与罗马人签订条件苛刻的停战条约,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

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的胜利,除了其顽强的信念,屡败屡战,坚持不接受失败,也拒不接受非完全的胜利外,最关键的是罗马在战争期间的动员能力与创新能力将海军短板迅速弥补:罗马鼓励公民的捐献,并引进和吸引私有投资,以及强大的模仿、学习与创新能力,短期迅速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从而取得胜利。

这很类似投资:投资也会输输赢赢,最终结果与成就大小,实际取决于你的学习能力,以及短板的修复能力,而不仅仅是你的固有优势。

换句话说,与时俱进,跟上市场节奏与形势,同时堵住你漏水的地方,你的最后投资结果一定是令人满意的。

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年-前201年):战神汉尼拔成为罗马人永远的噩梦

第二次布匿战争是三场战争中最著名的,是因为迦太基拥有了西方军事史上极少数能被称为“战神”的人:汉尼拔。他给予了罗马人几乎以亡国的毁灭打击,以致此战后,罗马元老院成员每次不论什么话题演讲之后,都要咬牙切齿重复同样的最后一句话“Carthagodelendaest!”(迦太基一定要消灭!)

(战神汉尼拔)

汉尼拔的父亲是迦太基的著名将领哈米尔卡尔。公元前237年,哈米尔卡尔奉命率军渡海侵入西班牙,重新夺取第一次布匿战争中丧失的这里的领土和资源。他在西班牙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占领的领土已超过了迦太基人过去所有占领的地方。他还雇佣当地的土著西班牙入组成了一支迦太基历史上拥有的最好的军队。

汉尼拔年仅26岁时接替他继任迦太基驻西班牙军队的最高统帅后,开始酝酿一个宏伟的具有无比胆略的计划:迫使罗马人首先向迦太基开战,然后率军远征罗马,在意大利本土摧毁罗马帝国。

公元前218年春,汉尼拔战争,又称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了。这是罗马人进行过的所有战争中最可怕、创伤最重的一次战争。但罗马人对打赢这场战争充满自信,因为迦太基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元气大伤,而且已没有海军力量。这也是罗马人毫不犹豫地主动宣战的原因。罗马把主力分兵两路:一路从西西里渡海进攻迦太基本土;一路取道陆路,进击和牵制西班牙的汉尼拔军队,使其无法援助迦太基本土。

如同所有自大的投资人一样,这是罗马人在这次战役中犯下的最大战略错误:目中无人的罗马人计划的都是如何进攻,在敌方领土作战。他们做梦也没想到汉雄才大略的尼拔会无视海军劣势,长途跋涉,远征意大利,这场战争的主战场会在自己本土燃烧。

(汉尼拔远征罗马路线图)

公元前218年4月,汉尼拔率领9万名步兵,1.2万名骑兵和37只战象,避开罗马军团正面,翻越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脉,开始了对意大利的远征——两千年后,另一位军事天才拿破仑再次重复了这个天才的动作并获取了马伦哥战役的胜利。

尽管迦太基军队花了五个半月的时间,行军1600余公里,到走出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波河平原地带时,军队只剩下了2万步兵和6000丢掉了战马的骑兵,37头战象只剩下一头,但汉尼拔军的从天而降还是令罗马人惊慌失措——因为他们的主力部队都在高卢地区或者去往迦太基本土的路上。

意图趁迦太基军队疲惫不堪速战速决的罗马人很快发现,汉尼拔的骑兵在速度,装备和训练和指挥等诸方面都优于自己。在取得两次遭遇战的胜利后,汉尼拔又一次采取罗马人意料不到的诡异行军路线:他通过一条没设防的亚干宁山通道,经三天三夜不间断的急行军,越过一片水深过腰的沼泽地,一把绕过了罗马执政官弗拉米尼乌斯率领的4个军团的重重设防,踏上了通往罗马的大道。在他和罗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阻拦。弗拉米尼乌斯发觉汉尼拔的军队已跑到他的后面去了,大吃一惊,慌忙率兵连夜急追。

这就是汉尼拔的目的:诱使罗马军队在后追赶,以便在运动中使罗马军队陷入他设下的陷阱。

公元前217年6月21日一个多雾的早晨,罗马执政官弗拉米尼乌斯莽撞地率领他的4个军团近3万人,列成长长的纵队进入了汉尼拔精心选择的特拉西美诺湖北岸的一个三面环山的谷地。汉尼拔一声令下,在迦太基人的突然袭击下,罗马人根本来不及作任何有组织的抵抗,不到3小时,战斗就结束了。

罗马军团全军覆没,执政官弗拉米尼乌斯战死。

特拉西美诺湖的胜利为汉尼拔进攻罗马城创造了完美条件,一条没有设防的通向罗马的大道向他完全敞开了。他几乎可以散步到罗马城下。

历史谜团:汉尼拔为何不进军罗马

这是后世在研究布匿战争一直迷惑不解的一件事。什么原因使善于捕捉战机的汉尼拔放弃了这个机会呢?现在还不清楚,最可能的原因,罗马城池依然坚固,他在敌人土地上作战,四周都是敌人,他不想把他的军队投入一场没把握的拼消耗的阵地攻坚战中去。他取得的胜利都是在运动中取得的,给敌人的打击非常重,而自己付出的代价却十分微小。这是汉尼拔能远离补给,长期在敌方本土作战的重要原因。

不打没把握的消耗战,这也是汉尼拔远离本土作战的无奈之处,也是他的高明之处。汉尼拔不进攻罗马也许是当时最优的决策。

这非常类似在投资里多数人会忽略,但其实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则:所谓投资,不是耽迷于各种机会诱惑,去尝试各种花哨动作,而是只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反复做!

新任罗马执政官费边是一位稳健的、精明老练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受命之后,率领4个迅速新组建的军团追赶汉尼拔。赶上汉尼拔后,却并不与汉尼拔正面交锋,而是尽可能地抓住一切机会,骚扰和拖住他的军队,意在使汉尼拔陷入欲战不能、欲胜不成的境地,就必然把孤军深入,异域作战,缺少后援的他拖垮。这就是使费边闻名史册的“拖延战术”。

无论汉尼拔,还是费边,如果做投资,无疑都会是顶级高手:他们有坚强的意志,深知自己的能力圈和优劣势,绝不越界。他们的决策没有任何多余的花里胡哨。

“费边拖延战术”几乎是当时罗马人能采取的最好战略,但罗马人犯了第二个大错:他们无法容忍这种“扰而不打”的战术。经过全体公民大会投票,更换了执政官,开始主动出击。

这个错误令罗马人几乎亡国。

公元前216年8月2日,双方在坎尼城附近干涸平坦的平原上展开了一场殊死的大战。罗马人在这场战争中投入了几乎所有能投入的兵力:步兵8万,骑兵6000。汉尼拔一方只有4万步兵,1.4万骑兵。但汉尼拔经典的古典式包围战术令这场战役变成了一场一边倒的屠杀:迦太基中央步兵集团前凸星月变内凹弯月包围罗马人,两翼的强大骑兵则由两侧进逼,使得整个陷入战线错位的罗马军队彻底被穿插分割。汉尼拔以损失6千人的微小代价,全歼罗马8万大军。

罗马损失了包括罗马军队的统帅、执政官保卢斯本人与两位前任执政官,80名元老院议员,四十八位军团将校里的二十九位,以及五分之一的十七岁以上成年公民。罗马骑士才可佩戴的作为职位象征的金戒指,汉尼拔就收集了一大木桶送回迦太基。

罗马近乎灭亡。

(战败的罗马俘虏经过屈辱的轭门)

坎尼战役成了古代军事史上以少数包围多数并全歼敌人的前所未有的光辉范例,以致后来凡是包围并全歼敌军的大会战都被称之为坎尼。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将军冯·施里芬还在模仿这套战术。

这场以迦太基人大胜而告终的战役给罗马军事力量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然而与之相比,它给罗马人心灵上造成的打击却更为惨痛。罗马人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一个泱泱大国如何败在这样一个蛮夷的杂牌远征部队手中,而且败得那么难看。同样的心情恐怕大清帝国的臣民们在甲午海战之后也曾体会到过。

虽然历史的车轮在坎尼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但是它并没有停止它的前进,世间之变故实在难以令人预料,坎尼的战果没有给汉尼拔带来最终的胜利与荣耀,而罗马人也没有屈服,而是在失败中迅速调整和自我修复:

1、他们禁止公开痛悼阵亡者;
2、城门安置守卫不许任何人出城;
3、选出独裁官;
4、把17岁以上的青年人都征入军队;
5、在剩余联盟者和拉丁人那里动员一切可以拿起武器的人;
6、由国家出资向私有主赎出8千名年轻奴隶,用他们组成两个军团;
7、拿出所有保存在神殿和柱廊中作为荣誉的战利品,以弥补武器的不足
8、元老们率领大群人民在城门迎接败退回罗马的执政官,感谢他集合了被击溃的残余军队;
9、停止所有党派倾轧;
10、向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请示神谕;
11、为了满足群众的迷信心理,活埋了男女高卢人各一人,男女希腊人各一人;
12、拒绝汉尼拔的用金钱赎回罗马俘虏的建议,理由是不能奖励勇气和战死决心的不足;
……

如果当时罗马稍有一点小清新举动,必定被汉尼拔粉碎。罗马迅速调整完毕,倾举国之力,并调动经营多年的拉丁同盟各国力量,用坚壁清野战术来拖垮人数居于劣势而且难以补充的汉尼拔远征军,并登陆非洲直逼迦太基本土,逼迫汉尼拔回援,从而最终扭转了局面。

可悲的是,迦太基的统治者们唯恐汉尼拔尾大不掉、功高震主,便忙着自毁长城,到最后汉尼拔是被自己人逼迫服毒自杀,而迦太基依旧没有逃脱罗马人的报复,罗马逼迫迦太基签订了条件十分苛刻的和约,迦太基丧失了所有海外领地和海军。即使这样,50年之后迦太基的经济仍然发展得十分繁荣,于是罗马人发动了第三次布匿战争,非洲征服者西庇阿率军经过残酷的战斗对迦太基进行了屠城,并在周围的田野里都撒上了盐。迦太基从此成为一个历史名词烟消云散。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投资也是

罗马人几乎亡国,但笑到最后的,还是罗马人。

纠错能力与恢复能力决定战争的最终结局,这不但对国家适用,对投资更加适用!

对投资而言,犯错是常态。只要我们做投资,就一定会犯错,并遭受损失:可能犯了错后还浑然不觉,而损失有时可能也大得令人无法接受——在熊市中,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你需要做的不是去避免任何错误,而是在犯错后迅速纠错,并恢复,尤其在熊市的打击后!

或许现在我们能够很深刻理解这样一句话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如果你试图建立一座投资的丰碑,你就要做好承受不断的打击与失败的准备,这种打击有时近乎绝望,但这都是投资路上必须的——投资路上,没有所谓天才生存的土壤。

所有的投资高手,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那些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战役折射出的投资哲学系列之三:中途岛海战

格隆 2016-01-23

格隆序:人类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部黑暗中互相征伐的战争史。所谓和平与安宁的时代,不过是为了迎来更大的杀戮与死亡降临的过渡喘息时期。“历史是由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相连而成,人的天赋就是进行永无息止的战争(托尔斯泰)。”

“兵者,诡道也”。到底什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战场风云激荡,瞬息万变,事后看来,那些决定甚至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战役,其最后的胜负结果,却似乎更多是由一些看似匪夷所思的偶然因素造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大部分时间处于相互博弈状态,行情瞬息即变的证券市场神似。人类历史战争中的诸多经验教训,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回答如下问题: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投资成败?——这就是格隆在假期撰写并分享这个系列的原因。

二战的转折点

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二战中,日本是哪一天战败的?

不是1945年8月14日天皇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那天,也不是美国人在广岛和长崎扔原子弹的那天,而是早在2年前的1942年6月5日中途岛海战失败那天。从那天开始,日本基本丧失了太平洋上的制空权与制海权,最终的结局其实只有一条垂死挣扎的路了。

中途岛海战的前半年(1941年12月7日),日本通过偷袭珍珠港,几乎敲掉了美国整个太平洋舰队。因此中途岛海战是强大的日本海军几乎没有可能失败的一场战争。

但,这正如投资,只要尚未结束,只要你还呆在市场里,任何事情都是会发生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每一个在投资市场不亏损活下来的人的唯一秘诀。

当美国企业号航母上的37架俯冲轰炸机钻出云层向着日本赤城号航母直冲而下时,狂妄自大的日本人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之后的五分钟内发生的事情,则改变了全世界之后上百年的历史。

既不知己也不知彼,骄兵远征——日本人的第一个大错

中途岛距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和日本横滨均相距2800海里,处于亚洲和北美之间的太平洋航线的中途,故名中途岛,是美军在夏威夷的门户和前哨阵地。中途岛一但失守,美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珍珠港也将唇亡齿寒,日本将直接威胁美国本土。日本深知美国的军事潜力。美国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一旦完全纳入战争轨道,日本就很少有获胜的希望。所以日本希望在这种情形出现之前就逼迫美国坐到谈判桌前,迅速结束与美国的战争。

1942年5月29号,日本海军几乎倾巢而出,4艘航空母舰,11艘战列舰, 23艘巡洋舰,65艘驱逐舰,21艘潜艇,加上辅助舰,多达350艘,战无不胜的日本联合舰队,在大帅山本五十六的率领下,从濑户内海出发。联合舰队的阵容比半年前攻打珍珠港还强大,这一次出动消耗的燃油,相当于以前和平时期日本海军一年消耗的燃油,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海军史上最庞大的舰队出动,目标只为了夏威夷西北2100公里处,才4.7平方公里,面积还没有联合舰队所有船加起来的甲板大的一个名为中途岛的珊瑚小岛。

在日本人看来,这只是一次远途旅行。因此全军上下狂妄自大,作战计划制定仓促,漏洞百出,保密工作差到连军港附近的理发师都知道舰队要去北方打大仗,更不用说在珍珠港的1010码头旧行政大楼的地下室里,专门破译日本海军的加密电报的两个鬼怪海军中校了:他们一个是留着爆炸头的萨福德,因为说话速度跟不上思考速度,常结结巴巴,但他是一个数学天才。另一个是罗奇福德,经常身着睡衣,夹脚拖,对等级和官僚体系毫不耐烦,但记忆力超人。正是记忆力非凡的罗彻福特从浩如烟海的电文中记起1942年初的一份日军电报,令美军在5月初就确认日本将要攻击的“AF”,就是中途岛。

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将手中所有能动的军舰(是能动的,不是能用的),一股脑全派到中途岛,以逸待劳,静候日本舰队:仅剩的两艘航母企业号和大黄蜂号,加上其它20多艘舰艇,以及在上个月珊瑚海战中被打得稀烂,本来需要修三个月,只仓促抢修三天,勉强能航行的第三艘航母约克城号——它驶出珍珠港时,屁股后面一直拖着一条长达几英里的浮层油膜。

但日本人并不知道这些。

骄兵远征,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这是日本人犯的第一个大错。

任何时候放弃对市场的敬畏之心,你都离失败不远了。战争如此,投资亦如此。

一厢情愿,分兵作战:日本人犯的第二个大错

日本联合舰队之所以没把这次作战太当一回事,是因为日军参谋们自始至终认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只剩下两艘能出动的航母:企业号及大黄蜂号。

日本联合舰队的攻击执行者南云中将本来可以有六到七艘航母的压倒性优势,但因为日军的航母在5月上旬的珊瑚海海战中,一死一伤。伤的那艘叫翔鹤号,伤势虽并不是很严重,但预估也要3个月的修理才能重上战场。还有一艘新造的航母叫瑞鹤号,船没事,但因为在珊瑚海海战中损失了40%的飞行员,因此也在家歇着,没带出来。

日军参谋们普遍认为,美国太平洋舰队最后还剩下的两艘能出动的航母,从中途岛2100公里外的珍珠港,赶到中途岛差不多要两天,赶到的时候黄瓜菜都凉了,正好一举歼灭。为了保险,在南云的舰队到达中途岛的前4天,6月1号就已经有11艘日军潜艇,在珍珠港和中途岛之间,布好了两道封锁线,航母一出来,就算干不沉它,也能通知联合舰队。

大日本海军军威赫赫,大家普遍认为,4:2,一倍的优势,4艘航母足以干翻美国人!

正是这种强烈的优势意识下,日本将另外2艘能用的航母用于了遥远的北方,使得在中途岛方向只能靠南云舰队的4艘航母:赤城号、加贺号、飞龙号、苍龙号。而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航速高达50公里/每小时,满载排水69988顿,比当时日本人任何一艘航母都大很多,我国的辽宁号航母满载排水67500吨。大和号的9门主炮口径460毫米,一颗炮弹1.5顿重,一炮能打40公里,就算是美国的航空母舰,挨上一炮也玩完。)虽然也跟随出征,但却莫名其妙的埋伏在航母三百海里之外:他们在等拿下中途岛后,以逸待劳,歼灭来援的美国海军主力舰队。同时为了保密而保持了无线电缄默——这等于是摆设。

但他们大幅低估了美国人的修复能力与下赌注的决心。

尼米兹上将把手上仅剩的两艘航母加上其它20多艘舰艇,组成第16特遣舰队,在5月28号就出港驶向中途岛,以回避日本潜艇6月1号开始对珍珠港的封锁。最奇迹的是,在5月的珊瑚海海战中几乎被打残了,预计要修3个月,但只修了68个小时,也就是勉强能开动的航母约克城号,也在两艘巡洋舰和六艘驱逐舰的护卫下,满载72架飞机上了战场——尼米茨深知这将是一场空战,他必须让每一艘航母甲板、每一架飞机都发挥作用。

约克城号航母

实力对比从4:2,变成了4:3。

更重要的是,因为美军更清楚的认识到舰载机的战损率(出动一次,三分之一就没了),财大气粗的美国人出征时恨不能把甲板上全部堆满飞机。反观日本,毕竟穷,他们航母舰载机数量一般只有美国的50-60%,这样一来,中途岛对战的美日航母舰载机,数量差不多一样。美国舰载机有233架,加上中途岛上的115架陆基飞机,共有348架,日本有舰载机325架。美国比日本还多了23架。

事后来看,整个中途岛海战,一厢情愿的日本人一直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美国人完全按照日本人意志行事的基点上:美国人只能派两艘航母,南云的航母舰队对中途岛发起进攻前不会被发现。完全没有估计到如果美军预先知道日军企图,倾全力对付他们怎么办。而对美国人而言,尽管实力不足,但却自始至终知道对手底牌:所以,没有退路的美国人比日本人更孤注一掷。

这很像巴菲特、索罗斯都强调的那一点:在有确定把握的机会时,下重注!

战争目标的模糊与冲突:日本人犯的第三个大错

日本人之所以要大动干戈拿下中途岛,一个是为确保日本本土不再受美国的空袭威胁(美军在1942年4月18号,派遣16架B-25轰炸机长距离跋涉,轰炸了东京),二是引诱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残余,一网打尽。

这两个目标,实现任何一个,都足够诱人。

原来日本陆军是不愿意按照海军制定的计划去打中途岛的,觉得劳师远征,补给线太长,占领了也守不住,但拗不过上面两个目标的诱惑力,也只好同意。

问题在于:占领中途岛,和歼灭美军舰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目标,而且打法也完全不一样。“中途岛作战计划”是一个双头怪物。有时候,坏事就坏在什么都想要上。

这很类似做投资,在确定保本的绝对收益目标后,同时再确定一个跑赢指数的相对收益目标。任何一个目标实现了,貌似都不错。但如果你试图同时实现,你会发现自己迅速陷入左右互搏的境地,最终一个目标也达不到。

战后很多人批评南云中将的混乱指挥:频繁将轰炸机与鱼雷机从机舱换上换下,频繁将炸弹和鱼雷换来换去——但如果你同时有两项完全不同地点任务,你也会这样的。

斯普鲁恩斯少将:三个历史性的决断

6月4号,南云的舰队不出美国所料,到达中途岛,开始攻击。早有准备的中途岛美军则全力反击。

攻击开始前,为了例行公事,南云还是派出了7架侦察机做300海里以内的搜索,其中有一架利根号侦查飞机,起飞的时候因为弹射器有点故障,拖延了30分钟才起飞。尽管日军在电子技术方面落后美国至少两年(这次中途岛海战,日军没有一艘船装备雷达,美军所有舰艇都有雷达),但优势意识浓厚的南云对延迟起飞并不太在意,因为日本海军相信美军舰艇还在2100公里以外的珍珠港。

这30分钟的延迟是致命的。

拖延了30分钟才起飞的利根号侦查机飞了200海里后,终于发现了美军埋伏的舰队。他发回信息:“我看到了十条显然属于敌方的舰只,五艘巡洋舰,五艘驱逐舰”!

它要是早飞30分钟,南云中将就不会这么被动了。由于一直无法确认美军的航母编队是否在附近,南云不断命令手下给舰载机换炸弹,换鱼雷,换炸弹,换鱼雷……因为他刚下令所有飞机,把对付舰队的鱼雷换成了对付海岛的炸弹。而在利根号之后报告看到美军航母后,优柔寡断的南云犯了第二个错误:他没有采纳苍龙号与飞龙号两艘航母司令官山口多闻少将的建议——立即投入攻击机群,不顾一切,攻击美军航母。

因为护航战斗机还没准备好,而南云刚看到了没有战斗机护航的美军轰炸机的惨状——被日本零式战斗机老鹰捉小鸡一样干掉。

机会稍纵即逝,战争与投资一模一样:关键时候,无论是攻击(出手)还是撤退(止损),最忌优柔寡断。

南云的对手与其完全风格迥异——从攻击的果决上而言,南云输得并不冤。

中途岛大海战,美军的战役指挥官是雷蒙德·斯普鲁恩斯少将。斯普鲁恩斯一点也没有魅力,冷漠,沉默,从心底里讨厌抛头露面,常常独自在甲板上溜达思考一个小时,被称为沉默的提督。但就是他,赢得了中途岛,马里亚纳历次海战的胜利,战后被称为海军上将中的海军上将,当时的美国海军参谋长欧内斯特.金发表人事命令如是说:“在美国海军将级军官中,斯普鲁恩斯的心智能力超过所有的人。”。

他的敌人对他的评价是“意志坚强,考虑问题条理分明,脑子从不忽冷忽热,情绪从不忽高忽低。

以上这些素质,是否也是一个优秀投资者天然应该具备的素质?斯普鲁恩斯少将让我想起少林扫地僧。我坚信大师级的人物对其专业极其专注,像洁癖般躲避抛头露面的头衔虚名,因为这些浮云引发的私心杂念是专注的天敌。投资亦如此,专注于投资标的的每个细节,像爱不释手地把玩文物,之后必然的胜利,在外人眼里宛如偶然的传说。

斯普鲁恩斯少将

彼时尚名不见经传的少将雷蒙德·斯普鲁恩斯,在中途岛海战的时候,做了三个历史性的决断,让他成为世界史上最伟大的海军将领之一。美利坚合众国的幸运之处是,1942年6月4日决定国运的这场海战中,指挥权在斯普鲁恩斯手上。

当斯普鲁恩斯早晨七点,得知刚刚发现了一架日本侦查飞机(就是那架延迟半小时起飞的利根号侦察机),自身行踪暴露后,他做了第一个赌博式的决断:命令大黄蜂和企业号上所有飞机一秒钟不要耽误,立即,马上,超远距离起飞(距离南云的舰队至少还有150英里),目标日军航母。航母的战法是所有的飞机都起飞后,飞机按照相同种类组队,互相配合,联合向对手发起攻击。这就意味着最先起飞的飞机,要在上空盘旋好一会儿等战友的飞机。这样的话,燃油根本不够。斯普鲁恩斯抛弃了联合战斗的战法,让各支飞行中队各干各的,分头进发:

1、全部飞机(如果这时有日机来犯他是没有战斗机护航的);
2、150英里(有半数飞机耗尽汽油掉进了海里没能飞回来);
3、分头进发(不同机种完全没有配合与掩护);

这个决策无疑是个巨大的赌注,连“有计划的冒险”都算不上。战争初期的战果也证明这个决策其实非常糟糕。

尽管突然出现的美军鱼雷轰炸机让日本舰队大吃一惊且手忙脚乱,但有惊无险,战斗是一边倒的屠杀。没有战斗机编队护航的美军轰炸机,被日本先进的零式战斗机迅速剿灭。美军三个鱼雷轰炸机中队,41架飞机,最后只剩下6架飞机。82名飞行员,只生还了14个人。他们扔下了9发鱼雷,全部没有命中敌舰。

但这让日军的四艘航母总是在迂回前进躲避水雷,没有机会掉过头,可以迎着风弹射飞机。而且,所有南云舰队的零战护航飞机,都在低空飞行,因为鱼雷轰炸机飞得很低,要干掉他们,零战只能贴着水面在飞,整个天空,没有一架飞机在护航,也没有高射炮火,因为整个日军舰队的注意力,都在屠杀那些鱼雷轰炸机。

此时,由克拉伦斯·麦克拉斯基少校率领,从企业号上起飞的37架俯冲轰炸机鱼贯而下,等日军看到敌机并惊呼的时候,美军俯冲轰炸机已经开始投弹,赤城号和加贺号顿时火光冲天,赤城号中了两颗炸弹,加贺号中了四颗炸弹,平常的一颗炸弹没有这么大的威力,但现在甲板上布满了灌满油的飞机,还有鱼雷、炸弹、输油管,一点就着,燃烧的燃油流到甲板下面,又引发了下面的弹药爆炸。

与此同时,约克城号上起飞的17架俯冲轰炸机飞机也赶到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两条直冲云霄的烟柱,现在没有着火的还有苍龙号、飞龙号,他们扑向了苍龙号,袭击其他战列舰的中队则纷纷对尚未起火的最后一艘航母飞龙号补刀。最终战果,美军损失一艘航母,但日本四艘航母全部报废沉没。

斯普鲁恩斯投入全部飞机,的确是最佳方案,充分利用了此前情报优势提供的敌明我暗战机。但他的运气实在好得出奇。假如日军当时有一样情况不同,美军都可能落得全军覆没的结果。但这无损他的伟大。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根本没有必胜的方案。他赌了,赢了,足矣。这跟投资的不确定性非常相似。

此时的美军司令斯普鲁恩斯做出了第二个历史性决断:今晚不打了,先撤出战场,天亮了再打。然后他去睡觉了,多年以后他说,“睡眠不足,头脑就会糊涂,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我得把觉睡好。”

而此时暗中埋伏的山本五十六正希望美军追上来,这样就能来一场夜战了,凭借大和号460毫米口径的大炮,就等待装甲薄弱的美军航母一头撞上来。

斯普鲁恩斯撤出战场的决断再简单也没有了,却是智慧的结晶,而且举足轻重,影响了世界大局。彼时美军官兵都杀红了眼,士气正高。但斯普鲁恩斯一改战争初期的豪赌,为了确保胜利,不愿意尝试任何冒险,以确保当日的胜利果实。

可以下重注豪赌,也可不愿冒丝毫风险。该赌时赌,该收时收,这种进退拿捏,正是博弈投资中最核心的能力与素质。

两天后,斯普鲁恩斯少将下了第三个决断:穷寇不追,结束战斗!

美军舰队进攻后主动脱离战场路线

山本五十六夜战企图落空后,撤退的时候安排了拖刀计,想把美军引入日本威克岛基地的空中势力圈,但希望又落空了。

这个决断更不容易下,这相当于在A股6月的5177点的时候抛售所有股票,落袋为安。殊不知,有多少人在A股五千点时得意忘形,看高一万点,并自得意满享受“泡沫中游泳”的快感,但最终财富怎么来,怎么去。

斯普鲁恩斯少将这个决定,确保了中途岛战役的完胜。

而这次完胜的战果,能确保在太平洋对日本制空能力及运输能力的绞杀,从而为下一次大战的胜利奠定确定的基础。

这如同在牛市,你的任务不是纠斗,而是将战果落袋为安,然后保存实力,静候下一波牛市。

色情行业也讲经济学?

我们经常听警察捣毁卖淫窝点的新闻,对于妓女这个行当,多数人没什么好印象。最近有一本叫《魔鬼经济学》的新书,里面有篇文章,从经济学的视角来重新观察了妓女这个行当,很有意思,我们一起来听听。

这本书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100年前芝加哥的妓女可以赚的盆满钵满,今天却赚的越来越少?

根据统计,100年前的芝加哥,光是有据可查的妓院就有1000多家。最高档的一家俱乐部里,妓女的年收入高达43万美元。这个收入放今天也够高了吧,这还是100年前,换算成今天的物价的话,那还不是个天文数字啊。和当时相比,今天的妓女就太可怜了,年收入也就几万美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从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供需关系”入手,我们就能找答案。

100年前妓女赚的多,是因为妓女供不应求,因为当时打击卖淫的力度很大,所以造成从事妓女行业的人越来越少。但问题是,性服务的这个需求并没有减少,所以一旦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妓女们就会涨价,于是收入就翻好几番。可是,一旦一个行业有了超越平均水平的利润之后,一定会有很多人涌入这个市场,妓女这个行业也不能摆脱这条经济规律。所以政府越打击卖淫市场,这个市场反而越繁荣。这和打击贩毒是一个道理,打击力度越强,毒贩越少,毒贩越少,利润就越高,一旦发现有利可图,就会有大量的人加入贩毒的行列。

那为什么今天的妓女收入越来越少了呢?是因为替代品出现了。由于人们观念越来越开放,婚前性行为已经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儿了,更多的女性愿意免费和男性发生性关系,有免费的谁还花钱呢?所以妓女这个行当因为人们观念的转化,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这本书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妓女不统一收费呢?

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而且根据统计,美国妓女在接待黑人客户的时候,还要多收取费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妓女这个行业满足经济学上价格歧视的两个条件。所谓价格歧视,说白了就是看人下菜碟,客人不同收费也不同,不进行统一定价。价格歧视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可以清楚的分辨哪些客人愿意出更多的钱,黑人白人一眼就看出来了嘛,所以这个条件满足;第二个条件是可以防止转售套利,这个条件也满足,因为性行为是不可能转售套利的。所以,只要妓女这个行业满足价格歧视的两个条件,她们必然会实行价格歧视策略。

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警察一般不会抓妓女?这又引出一个经济学问题,“委托代理”问题。

当时的妓女们一般都会有皮条客罩着,因为这样可以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还能保证收入稳定。一旦警察把妓女抓了,这些皮条客们就会惹事生非,如果警察再把皮条客给抓了,那情况更糟,一快地盘上一旦没有了皮条客,其他地方的皮条客就会过来抢地盘,那发生黑帮火拼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知道了这背后的关联,我们再来说这和“委托代理”有什么关系。所谓的委托代理,就是指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看起来相同,但是动机却不同。在这个事件中,警察局就是委托人。他是因为抓妓女有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治安问题,所以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具体的警察,他们不抓妓女的原因是,很多妓女都会免费的和警察发生性关系,所以他们也没有很强的动机去抓妓女。所以你看,有的情况下,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动作是一致的,背后的动机却大不相同。

最后总结一下,作者带我们从妓女这个行当中解释了几个经济学问题。第一个是“供求关系”,当供不应求的时候,产品或服务就会涨价,当代替品出现的时候,产品或服务就会掉价。第二个是价格歧视,只要能清晰分辨客户,同时又能够让产品或服务不被转售套利,价格歧视一定会发生。最后一个是委托代理问题,很多情况下,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一致,但是动机却大不相同。

本文源自:《魔鬼经济学2》

李稻葵:如何找到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

经济学家李稻葵用跑马拉松来比喻中国经济现在的状况。他在博鳌亚洲论坛说,尽管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全世界第二,有4亿中国人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但是,“就像跑马拉松,刚跑了一半”。一方面,外部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另外一方面,确实跑步者自己也需要补充能量。

李稻葵说:“你必须解决自己增长的内生动力问题。”他给出的建议是:从两个关键出发。

一个关键是关键少数。关键少数人群包括企业家、科研人员和一线政府工作人员。对于企业家,要通过产权保护等方式,让他们“有兴趣、有动力、有决心去投资新的领域”,同时也要让他们有动力愿意退出产能过剩的行业。科研人员的重要性已经强调过很多次了,他们也必须得到相应的激励。至于一线政府工作人员,他们直接对投资环境、营商环境负责,当然要保证他们的动力和积极性。

另一个关键是近十亿没有进入到中等收入水平的人口。将近十亿人的收入水准提高,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增长动能。原来你认为已经饱和的市场,会发现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李稻葵说,第一部分人可以称之为中国经济的腰腹核心力量,第二部分人则是中国经济的躯干底盘。解决好第一部分人的激励和动力问题,让第二部分人快速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就会创造出中国经济的巨大动能。

总之,经济学家李稻葵认为,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是全球第二,但就像一场马拉松,仅仅刚过半程。接下来,要补充能量,寻找内生动力。他的建议是,一方面要解决好关键少数人的激励问题,另一方面,要尽快提高剩下近十亿人的收入水平,让他们进入中等收入人群。

经济好不好,看内裤就知道

一般媒体都会用汇率啊、GDP、恩格尔系数作为经济变动的指标。但是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有些复杂。经纬创投最近发了一篇文章说,我们天天接触,甚至是放到购物车里的商品,也能成为衡量经济的指标。

举个例子,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环球经济小组做了个研究,结果显示,在美国,香槟消费量是可以用来估算家庭收入的,并且准确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如果你去年开了不少瓶香槟酒,说明可能是老板给你加薪了。

同样,纸板销售量也是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以鞋子为例,消费者手上有钱花了,鞋子的销量就会增加。那么工厂就会做更多的鞋子,也就需要更多的纸板来做鞋盒。现在商品几乎都有包装,纸板的销量就基本反映了消费市场情况。

还有,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提出过一个奇特的内裤理论。男士内裤销量一般变化不大,刚需嘛,也不怎么受时尚圈影响。那么内裤销量哪怕有小变化,就意味着人们收入的大波动。你说,连内裤都买不起了,收入得下降多少啊!

所以,在超市购物的时候不妨想想,我买的这条内裤是不是会影响经济呢?

本文源自:到底有没有泡沫?看看这些另类经济衡量指标

新说丨罗斯福新政挽救经济了吗

这条音频说的是,美国历史上的罗斯福新政,本身对经济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我们都知道,20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历史教科书上说,直到罗斯福上台,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才结束了经济危机。但是经济学家何帆在订阅专栏“何帆大局观”里说,罗斯福新政其实对经济没什么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来给您说说。

先来看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罗斯福上任前,是美国经济最黑暗的时期。当时美国有27个州的银行破产,股票交易所也关门了,工业生产比以前下跌了三分之一。罗斯福上台之后,接手了这个烂摊子,紧接着他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被叫做新政,其实是几种不同政策的混合,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首先,罗斯福提出重整银行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求所有银行休假,接受政府审查。几天内由政府把全部账本清查一遍,还要判断哪些银行经营状况良好,哪些财务出了麻烦。美国有七八百家银行,怎么可能几天查得完?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做做样子。但神奇的是,所谓的清查之后,人们竟然对银行恢复了信心,又排着队把钱存回了银行。

其次,罗斯福没有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是平衡财政预算。比如说,他大力削减政府开支,在德国纳粹扩张、日本入侵中国,世界局势紧张的时候,他竟然把国防预算削减到了8%,甚至连退伍残疾军人的养老金都要削减。

第三,我们再来看看罗斯福新政所谓的结构性改革。他要求企业给工人提高工资,还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推出这样的改革计划之后,经济学家凯恩斯给罗斯福写了一封公开信,说这样做是为了改革而改革,只能阻碍美国经济的复苏。这不仅仅是凯恩斯的个人观点,当时大部分经济学家,都一致认为罗斯福采取的部分措施阻碍了经济复苏。

举了这么多的例子,说明罗斯福新政在恢复经济方面,其实并不靠谱。但是,美国经济就是在新政之后复苏了啊,这该怎么解释呢?何帆说,真正让美国经济复苏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在于稳定了民心。罗斯福是一个营销高手,他性格随和、自信、充满了魅力。他的上台,让民众们消除了恐惧,让金融系统又重新运转了起来。

最后何帆总结说,政策总是不完美。不过,经济体系对政策失误有足够的容错空间。政府虽然会有失误,但真想把经济给治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上,就是何帆对罗斯福新政的解读,供您参考。

生活就是一场庞氏骗局

我刚刚意识到,生活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而且这个金字塔正濒临崩溃。

这个社会中,相对少数的老年人通过大量年轻人的经济贡献来维持生活。年轻人交的税,使得政府可以发送养老金,养活老年人。等到年轻人变老的时候,又通过更年轻的人交的税维持生活。

但是从1950年代开始,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持续增加,老年人不断变多,年轻人的比例下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老年人的比例从1955年的10.5%,增加到1995年的12.3%,2025年将达到17.2%。最终,我们将生活在一个世界里,更少的年轻人来支持更多的非常老的人。那时会怎样?

没有任何一个庞氏骗局,能幸免于难。

美国目前的医疗总费用超过1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随着人口老化,这笔钱还将不断上升。从长远来看,控制医疗保健成本,确保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基本医疗服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未来很可能没有办法保证,每个人都得到基本医疗服务。我们唯一的希望在于生物医学研究,研究重点必须针对预防,而不仅仅是治疗,因为预防总是比治疗疾病便宜。

威尼斯直播

意大利威尼斯的一家旅馆已经没有了生意,就在Youtube直播它的窗口望出去的景象,现在就在播出,有好几个摄像头轮流切换,画面相当清晰。

平时半夜都喧闹无比的市政广场,现在几乎空无一人。直播不时插播一行字:”等到疫情结束,请预订您的行程,帮帮这个城市”。

意大利威尼斯由于没有游客,运河中的水变得清澈见底。

Reference

  1. 关于如何购买商业保险的清单
  2. 5分钟掌握的理财防骗清单
  3. 收藏|哪些城市的房子最值得买?
  4. 收藏|关于“买房”,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了
  5. 加密货币的本质
  6. 稀缺
  7. 新分享丨让钱跑赢印钞机
  8. 个人投资史上最惨的滑铁卢
  9. 搜房(sfun):苦日子可能刚刚开始
  10. 《经济学人》:再造自由主义
  11. 经济机器的运行原理
  12. 投资最重要的事
  13. 【追忆大师】道格拉斯·诺斯:理解现代人类进化的钥匙
  14. 成为一个伟大投资者的七个特质
  15. 宏观经济学简史:伪科学还是工程师?
  16. 投资:寻找伟大的人,而不是伟大的公司!
  17. 一个大写的人——大家小凯
  18. 格隆:成功投资的修行与如何挖掘行业
  19. 精益投资:更聪明的投资心法
  20. 一课经济学
  21. 许小年:金融危机十年,我们能学到什么
  22. 吴晓求:关于金融的6个常识
  23. 生活的经济解释
  24. 观点:经济学研究体系面临的挑战
  25. 金融市场的十年回顾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