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5G

万物互联 + 随时在线 + 智能时代

华为、5G 和征服噪音的科学家(英文)

华为 5G 的核心技术来自土耳其科学家 Erdal Arikan 的发现,本文是美国《有线》杂志对 Erdal Arikan 的访问记,介绍了背后的情况。文章比较长,但值得一读。

Why

为什么人人都在谈5G?

发刊词|为什么人人都在谈5G?

你好,欢迎和我一起透视5G。

今天各种科技媒体上都在谈5G,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很多是不着调的外行话,甚至有点像说相声。在社会上,老百姓也时不时地要把5G挂在嘴边,就如同两年前大家都要谈区块链和比特币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大众已经习惯了近年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觉得每过一段时间就应该来一次技术变革。而当前这一代移动通信4G的服务至今已经使用了10年了,该到了有质的突破的时间点了,因此一旦有人谈5G,就会产生很多附和者。

其次,这要感谢在过去的一年里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特别是研究5G通信标准和开发5G产品的华为被推到了风口浪尖,5G就被看成是一个中国有可能领先于世界,并且可以引领世界的新产业。

最后,要感谢那些对5G的质疑声,因为有争论才有话题。比如,很多人觉得5G只是个噱头,看不出对我们能带来多少好处,还有一些人比较理性地考虑它是否会因为投入成本过高,而增加我们使用的费用。当然,永远有人会担心它伴随着更多的无线电波辐射,是否安全。等等。

谈归谈,做归做。虽然媒体中对5G谈得比较多,但是忽略了有关5G的很多关键性的问题,比如:
5G和4G的根本区别到底是什么?仅仅是网速快一点么?
我们知道2G比1G,3G比2G有着巨大的技术进步,4G比3G的进步就小很多,那么5G是一次渐进的改进,还是根本的革命?
5G会给我们个人带来什么具体影响?
5G又会给整个移动互联网带来什么影响?
5G建设谁掏钱,最终谁买单?
如果5G真的发展起来了,哪些公司会最为受益,还会诞生什么样的新企业?它依然只是IT行业从业者的游戏,还是会影响到其他行业?
中国的5G技术到底如何?其它国家的战略是什么?
如何用一些线索,看清5G乃至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为了帮助大家对5G有全面的了解,我们打算用八讲的课程来讲述5G的本质、技术特点、产业格局,以及和每一个人的关系。这些内容中的绝大多数在之前的课程或者我的其它讲座中并没有提到过。不过,你在听这门课之前可以先预习一下我之前在《信息论40讲》中的相关课程:
26|极简通信史:从1G到5G通信,到底经历了什么?
27|通信趋势:5G和IoT的商机在哪里?

最后,希望通过这八讲课程,让大家对5G有全面的了解,然后再把它作为一把钥匙,进一步从技术上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未来的走向。此外,在这门小课中,我们将采用之前《科技史纲60讲》中所给出的两个方法论,也就是能量和信息,作为分析问题的钥匙,看看怎样能够用所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你能进一步提高解决这些未知新问题的能力。
欢迎你和我一起透视5G,把握好未来20年的红利。

预告:
接下来课程的第一讲,我们就先看看5G到底是不是伪需求。我们马上开始。

01|谣言与真相:5G是不是伪需求?

你好,欢迎和我一起透视5G。
我们先来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5G到底是不是伪需求?

2019年6月的时候,CSDN(中国专业IT社区)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国内(和世界上很多国家)4G部署的成本还没收回,现在又要部署5G,您认为这是否是在不计成本?很多人说4G就够用了,您如何看待这种看法?”
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在心里都问过自己,当我们并没有感受到4G不够用时,5G是否是伪需求?我们接下来就用需求这把钥匙,来回答这个问题。听完这一讲,我希望能帮助你提高判断一个技术是否是伪需求的水平。
认为5G是伪需求的一个重要论据是,到目前为止,5G只是网速更快,而4G其实可以满足我们今天所有的对网速的需求,包括上传图片和视频,以及收看高清视频等等。至于在线支付,所需的网速连上传视频的千分之一都不到。
这种看法确实有道理,因为几乎所有的媒体对5G好处的报道都集中在网速上,比如一分钟能下载一个高清电影,等等。那么,5G真的仅仅是网速更快吗?我们平时并不觉得慢的4G,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痛点呢?

公平地讲,4G明显的痛点还真不多,不过我们偶尔还会遇到。我给你讲一个我经历的真实的例子。
2018年底,我去杭州参加中国计算机大会,并且做了一个大会报告。报告时,我看了看下面的听众,估摸有3000人。后来我才知道,会场分上下两层,下面一层还有3000人在看转播,也就是说同时有6000人参会,再加上展台的工作人员、参展者和参观者,有1万多人左右。
很多听众下来跟我讲,他们给我拍个照片,想微信发给我就是发不出去。我说,你肯定发不出去,1万多人在这个小范围里,无论是Wi-Fi还是4G,都不可能上网,因为信息的流通量超过了网络的带宽。

当然,像我刚才描述的情况今天不太多。但是如果将来类似的场景随处可见,那么4G显然就不够用了。那么什么情况会让上述情况变成常态呢?比如要同时无线上网的设备数量增加一到两个数量级(也就是10~100倍),4G的带宽和并发能力就不够了。
从理论上讲,4G每平方公里只能支持10万个设备。如果万物互联(IoT)普遍发展,这种多设备同时上网的情况,4G是难以满足的。而万物互联是未来的必然,具体原因,我会在下一讲告诉你。

接下来我想说的是,一项技术能否被应用,并且在商业上获得成功,不仅取决于当下和近期可预见的需求,更取决于它能否符合用更少的能量传递、处理和存储更多信息这个商业发展的轴心趋势,如果符合,需求甚至会被创造出来。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IBM,也就是让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的那个公司,它的第二代掌门人小沃森,看到了这个趋势,但是当时还没有退休的总经理老沃森却不认可小沃森的看法,他认为,全世界要计算的那点事情,只要5台计算机就够用了。
事实证明老沃森错了,因为一旦计算机实现了量产,原本通过手工或者机械装置能够进行的计算、规划和统计,就可以用计算机来完成了,这使得单位能够传输和处理信息的效率大增。
比如,1959,美国航空公司(今天的American Airlines)率先使用了IBM计算机开发订票处理系统(第二年开始服务),当时全行业都在想,花几百万美元(50年代几百万美元可是很多钱)引进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真的需要么,是不是伪需求?

但是,仅仅一年后,整个西方的航空业都普遍采用了计算机订票,因为计算机在处理和传输信息上的高效率,使得不采用该技术的公司根本无法竞争。也就是说,新的技术,如果满足我们说的那个中心轴线,它会创造出新的需求。
当然,有了市场的需求,还要看技术是否成熟,产业是否配套。我们在《科技史纲60讲》中讲了不同技术之间彼此的依赖性,一些技术是另一些技术的先决条件,如果它们没有完成,后面我所关心的新的技术就不会产生。而且,如果预先技术没成熟,很难真正做出产品,就容易被认为是伪需求甚至是炒作,在通信发展史上,3G就曾经被视为伪需求。
我们在《信息论40讲》的课程中讲了,从1G到2G是从模拟电路到数字电路的过程,这是一个巨大的技术进步,在2G发展的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上大部分地区2G的移动通信都够用了,大家不过是打打电话,发个短信。因此,虽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高通公司已经开发出基于CDMA的3G技术,但是一直找不到很好的应用。

那么能否,通过先上3G网络,再想办法开发适当的应用呢?日本和英国都想到了这一点。日本的KDDI公司早在2003年就率先实现了3G商业运营,并且2005年达到了2千万的用户,但是,当时普及3G的预先要求其实没有达到,配套的产业也没有成熟,因此它在移动互联网真正普及的3G、4G时代并不亮眼。

比如说当时的处理器耗电量极高,电池的寿命极短,KDDI的3G手机,如果真的上网,当时主要是音乐下载服务,只能待机四小时,而且当时流量费极贵。这就是预先要求没有满足的后果。

2003年Google专门派了十多个人去考察日本市场,发现年轻人每月要花掉大约200美元在流量费上。那么为什么当时KDDI急于开通3G服务呢?因为当时有个痛点2G无法满足,就是音乐的下载。KDDI希望因为开通3G服务其它应用能够跟上,但是它显然过于乐观了。

在英国,沃达丰在2000年就花巨资拍下了3G的无线电频带,但是因为和KDDI遇到同样的原因,业务完全没有做起来,再加上随后互联网泡沫破碎后全球IT产业不景气,沃达丰出现巨亏,因此人们当时都在讲,3G或许是一个伪需求。就如同今天不少人觉得5G是伪需求一样。

当然,我们今天知道,后来因为有了低功耗的ARM处理器,有了很省电的安卓操作系统,有了容量密度翻番的电池,有了能够容量大的存储器,有了云计算提供服务,3G手机普及的预先要求才满足。

随后,3G手机的出现反过头来让各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应用得到了发展,也完成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闭环。这就是技术创造市场很好的例子,和IBM小沃森的成功如出一辙。

至于5G,它今天所处的时间点其实和当初计算机刚出现时,或者基于CDMA的3G标准刚诞生时,非常相似。一方面,确实有一些应用场景4G不能满足,但是目前这种场景并不多,关键是和5G相关的很多事情还没有完全准备好。

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有时要比我们想的快得多,比如从1952年IBM第一台商用计算机诞生,到1959年计算机用于飞机订票,只有7年的时间间隔,而从2003年KDDI推出3G服务,到2007年—2008年苹果和Google让移动互联网普及,只有4、5年的时间。

那么5G在今天这个时间点成为热门话题,是不是说明预先技术成熟了,或者需求已经被激发出来了呢?确实是这样,那么我们距离真正5G的普及以及大量应用的出现,还有多远呢?

从今天算起,时间不会太长,比如经过4、5年的时间,这样可以比较快地收回成本,让产业像滚雪球似的继续发展,而不要像2000年沃达丰那样过早背负巨大的债务。

当然,对于很多人关于5G成本的质疑,我们也不能回避,尤其是关于“4G部署的成本还没收回,现在又要部署5G,是否在烧钱”这种说法,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评判,毕竟没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是靠烧钱维持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引用邬贺铨院士给出的一些数据,顺便说一句,邬院士是中国在通信领域最资深的院士。

根据邬院士的数据,中国在4G建设上花了大概是7000亿元到8000亿元的建设投资,6、7年才完成建设,相当于运营商每年投入1000多亿元。4G是否收回了成本,这要看怎么计算。单纯从中国移动运营商的利润来看,4G网络至今的回报不算高,但是也不至于赔本。
仅中移动一家,2018年的利润大约就有1200亿人民币,远比投入建设4G网络的钱要多多了。这几年,移动运营商利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移动互联网的单位流量资费是3G时代的大约1/1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运营商不降价,应该早就大赚特赚了。

但是正是因为运营商收的流量费比较低(大约是美国的1/3),才让整个国家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起来了。作为国企,运营商是有义务发挥社会责任,一方面增强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另一方面让利于民。

到了5G时代,大家不免要问一个问题,它的速度是快,但是消耗流量也太快,按照这个流量计算,一个月要好几千块钱的上网费。对此邬院士表示,在5G时代,运营商依然必须考虑整体的社会效益,以便社会能够加速信息化,产业能够实现数字化,因此收费标准会进一步下降。

要点总结:
5G不是伪需求。虽然很多人在炒5G的概念,但是它确实是技术和商业发展到今天的需要。判断一个技术是不是伪需求,需要看它是不是符合“更少的能量传递、处理和存储更多信息这个商业发展的轴心趋势”。
从历史上看,技术的成熟可以创造出原本想不到的市场。5G也是如此。
判断一个技术爆发的时间点是否到来了,要看它的预先要求是否满足,以及潜在的市场是否足够大。
很多东西,我们不仅要看好不好,还要看贵不贵,对于5G,它今后的单位流量费用不会像今天4G那么贵,虽然总的费用可能有所上涨。

预告:
我们还谈到了IoT和5G的关系,下一讲,我就告诉你,为什么谈5G必谈IoT?我们下一讲再见。

02|基因与演化:为什么谈5G必谈IoT?

你好,欢迎和我一起透视5G。
这一讲,我们来说说为什么谈5G必谈IoT,以及为什么我说5G和 IoT,是未来世界的波粒二象性?
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就如同对于光这种现象,牛顿等人看到的是粒子的特性,他们认为光是一束粒子,而惠更斯等人,则看到的是波动性,他们觉得光是一种波。
今天对于移动互联网,其实搞计算机的人,和搞通信这两类人,由于视角不同,所看到的现象也不同,他们都觉得自己看到了本质,都强调各自不同的一面,并且在自己看到的那一面开展自己的工作。

对于5G和IoT,也是如此,它们原本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搞通信的人会强调新的通信标准这一面,强调它的快,他们相当于看到了波动的一面,就成了5G;而搞计算机的人,会强调它的广泛性,它的无所不在,它所连接的节点数量多,这相当于看到了粒子的一面,就成了IoT。

我们这一讲先分别从这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解读IoT和5G,然后再说明它们为何是一个整体,要谈5G就绕不开IoT。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学会通过溯源,找出一个事物的基因,然后再观察它的演化,了解它们的发展规律,理解它们为什么现在是这样的,才能更容易看清它们未来的发展。

我们先从计算机人士的角度来解读IoT。对于这部分人来讲,网络的通信在早期是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远程的,跨过不同区域甚至国家的计算机连上网,就形成了互联网。

最初的互联网诞生在1969年,一共四台大学里的服务器就连成了网络。那是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今天DARPA的前身)主持的,最初是为了方便研究人员远程使用美国几个超算中心的超级计算机,试验远距离联网传递信息和控制远程的大型机。
因此,早期互联网的基因就是计算机和计算机的联网。虽然到了上个世纪末,全世界的互联网已经比较发达了,这个性质依然没有改变。那时候,人并不直接和互联网相联,人可以通过某一台计算机,访问互联网的信息,或者使用远程的服务器。但是当人一旦离开计算机,就和互联网无关了。

早期互联网这种基因,决定了从业者所关心的焦点集中在这样两方面:
如何快速地在服务器之间传递信息,这符合我们所说的“利用更少的能量传递更多的信息”这个中心轴。比如思科公司和华为研发越来越快的路由器和交换机,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让网络兼容不同的计算机和操作系统,比如原先太阳公司提出Java语言,就是为了解决不同计算机的兼容问题。
我们通常把那个时代的互联网称为第一代互联网,连接它们的主要媒介是各种信号线(网络线)。由于计算机很少搬动,因此它的供电不是问题,大家也不太考虑计算机要节约能源,而是单纯追求速度。这是第一代互联网的特点。

第二代互联网就是移动互联网。从表面上看,它是由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这样可以移动的设备,取代了固定的计算机,因此网络的传输从固定的线路,到了空中的无线电波。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它的本质是人和人的联网,因为大家联网的目的不再是要利用其他人的设备,而是要找到对方那个人。因此从第一代互联网到第二代,计算机和手机不是本质,连接的对象从机器变成了人才是本质。
但是第二代互联网,也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人是移动的,需要通过看不见的,却无所不在的无线电波连接,就取代了网络线的连接,而过去2G互联网不够快,所以必须要有3G和4G。也正是因为人要移动,就不可能插电源,那么就要求移动设备的处理器省电,操作系统也省电。

同时,由于不可能带有键盘,就需要触屏的设备,语音的输入,以及通过图像进行人身份的验证(而不仅仅是过去的密码)。当然,同时也需要电池技术的改进。所有这些变化,就导致了新的商业机会的出现。

上面是从计算机从业者的角度来理解的第一代互联网到第二代的变化。但如果从通信行业从业者的角度看,则是另一番情景。我们在之前《信息论40讲》这门课中已经讲述了从1G—4G通信技术的变化,我们这里就不再赘述了。(26|极简通信史:从1G到5G通信,到底经历了什么?)这里我们简单地概括一下其中的要点。

首先从1G到4G,信息的传输率基本上做到了每一代增加一到两个数量级,这样通信从原来主要打电话,变为了从互联网上传递数据。于是移动通信就开始和互联网结合了。

其次,从1G到2G,再从2G到3G,每次通信技术的变革,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到了3G,再想往4G改进,其实传输的效率已经接近极限值了。因此,想要突破,就只能集中在增加通信的带宽,以及减少通信的路径中的节点上。
这就好比汽车的内燃机的效率提升到一定程度就上不去了,要想增加功率,就要用更大的内燃机,或者增加一个电动机一样。这也是从3G到4G,你除了体会出网速快以外,好像感觉不出其他差别的原因。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从1G、2G到3G、4G,固定电话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合二为一了,实际上今天很多人家已经不再安装固定电话了。而且到了4G时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功能上其实是解决同样的事情。

也就是说,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到了这个时代,在用户看来才成为一个整体。1G、2G时代,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互联网是为了让你找信息,而手机是为了让你找人。

不过在3G、4G的时代,互联网和通信的网络在物理上还是不相联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系统,被两类不同的公司所控制。对使用者来讲,你在外面发朋友圈,看视频,用的是4G信号,回到家里,赶快换成Wi-Fi。为什么呢?因为Wi-Fi是不收流量费的,4G要钱。这就体现出两种网络的不融合了。

为什么家里的互联网和外面的移动网络收费方式不同,因为前者是被互联网公司控制着,它们一直强调网络中性化,也就是说不管用网多还是少,都不应该歧视,要一视同仁。但是后者是被通信公司控制着,它们强调按照打电话的时间或者流量收费,因为一百年来,它们就是这么做的。

好了,接下来我们不妨分别问一问这两个不同行业的从业者,他们未来各自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搞计算机的人会讲,他们希望将世界上所有东西都联上网,这就是万物互联(IoT),而搞通信的人会讲,他们希望网速更快,能够支持更多的设备同时上网,而且希望各种网络的融合,这就是5G。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行业的融合,你家里的Wi-Fi和外面5G基站的合并,在5G时代,就成为了趋势。

那么为什么不可能在4G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基站的功率和带宽实现两种网络的融合呢?因为4G的移动通信标准有三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首先,当上网设备数量太多后,它的带宽不够,所能同时并发处理的上网请求也不足。
大家如果差旅住在一个小酒店,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你看着设备上显示那里的Wi-Fi信号挺强的,但是网速很慢,而且经常被别人踢出去。这就是总带宽和并发能力太低所导致的。4G网络在IoT时代就会遇到这个问题,因为在制定4G标准时,就没有打算让那么多设备同时上网。

其次,今天的IoT设备联网的方式实在是既不方便,又极不安全。
今天大家使用IoT设备,要么是通过蓝牙和你相联之后再上网,要么是通过家里的Wi-Fi联网,总之不能直接联网。如果你10年后回过头来看这种联网的方法,就会觉得很奇怪,这就好比你有了手机,但是无法直接使用,要回到座机旁,通过无线电波和你的座机相联,然后才能打电话一样。

今天你的智能手表,离开了手机就难以通行,家里的监控摄像头,离开了Wi-Fi就不工作。这些问题,4G都无法解决。
此外,目前这种做法有很大的信息安全隐患,由于篇幅的原因我们就不细讲了,大家记住这个结论就好了。

最后,如果单纯增加4G基站的发射功率,那至少需要增加一个数量级,市民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而且,如果无线电波的频率不断增加,你用一张纸就把信号挡住了。
由于4G的这些致命问题,要在未来IoT时代保证通信的顺畅,我们只能另起炉灶,设计新的移动网络。这个被称为5G的新网络标准,除了提高总带宽,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让海量设备同时上网。因此5G是和IoT相伴生的。

从5G发展的必要性来看,它其实是互联网发展,或者说通信发展的需求。当所有的东西都要上网,或者说都要通信后,就必然需要5G。而到了5G的时代,网速可以提高1到2个数量级,这样不仅足够IoT使用了,而且对于大多数人家来讲,其实不再需要拉宽带,装Wi-Fi了。

这样,互联网和通信网络就真的融合了。这可能也会促使这两个行业的融合,比如统一收费标准,甚至在一些国家,两个行业之间的企业互相并购。事实上在4G时代,雅虎已经被电信公司收购了。

要点总结:
5G和IoT相辅相成,它们是一个整体,只不过搞通信的人强调连接和通信技术,搞计算机的人强调上网设备的范围。
目前的4G技术没有进一步升级的可能,因此5G势在必行。当然它发展的速度,受限于IoT的发展进程。
网络的融合是通信和计算机发展的趋势,任何和这个趋势相关的努力都是顺势而行,任何单独搞一套的做法都是逆势而行,会被淘汰。
5G会让很多技术落地,比如无人汽车、全息通讯等,这些我们今后还会讲。

预告:
至于IoT+ 5G的市场有多大?它们会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马上讲到。

03|分工与合作:如何站上浪潮之巅?

你好,欢迎和我一起透视5G。
我们上一讲讲了,5G技术和IoT是不可分割的,那么这个产业会如何构成,以及市场规模有多大,我们可能有什么机会,这可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这一讲我就回答你这些问题,并让你知道,一个企业如何顺应时代,展开分工与合作,站上整个产业的浪潮之巅,这样,即便它什么都不做,也能乘风破浪。

首先,为了回答你“未来产业结构”的问题,我们还是先看看过去,当然,我还是将互联网和通信结合在一起讲。
在第一代互联网时代,诞生了各种企业,但是从挣钱的能力以及对产业的把控来讲,最顶端的是微软和英特尔,那个时代被称为WinTel时代,Win就是微软的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Tel就是英特尔的处理器。

在那个年代,你可以用联想的电脑上网,也可以用戴尔的或者惠普的,这些设备制造商,它们的产值都很高,确实养活了很多人,但是利润都有限,因为竞争太激烈,它们要想办法求你使用它们的产品。但是微软和英特尔不同,无论你用什么牌子的电脑,都必须使用它们的操作系统和处理器,这些绕不过去。
当然,在第一代互联网时代,提供网络服务的企业也受益,比如各种宽带公司,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竞争,所以和计算机设备制造商一样,利润空间有限。

此外,有了互联网,必须要有信息和服务才有意义,因此提供信息服务的企业也分到了一杯羹,比如雅虎、Google,比如中国的门户网站,但是它们的利润更有限,因为它们更容易被替代,而且一个用户从新浪转到搜狐的成本近乎为零,也就是说那些门户网站的服务几乎没有粘性,这些企业发展的好坏全看管理水平。

说到头,这么多企业其实都是围着WinTel转。因此,在那个时代,没有人能够挑战微软和英特尔的地位,事实上一旦它们的地位受到威胁,反而整个产业都会来帮忙。
我在《浪潮之巅》一书中讲,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处在了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微软和英特尔就是这样的公司。

第一代互联网 WinTel是核心
到了第二代互联网,也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风水就变了。那么谁控制了移动互联网呢?在诸多企业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有两家,一个是Google,因为它的安卓操作系统是大家非用不可的,另一个是(美国人在英国办的)ARM公司,因为今天所有手机的处理器都是由它提供设计方案,这个产业的格局跟第一代互联网时代非常相似。

第二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业分布
对比这两张图,你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它们的结构差不多,但是占据相应位置的公司则不同。
到了第二代互联网时代,不仅处于枢纽的公司换成了Google和ARM,设备制造商也改变了。类似的,给大家提供服务的软件和互联网企业也改变了。

看到这种变化,大家可能会有三连问。
第一问:为什么从第一代到第二代,各个位置的公司会换一遍呢?为什么上一代的霸主微软做手机操作系统比不上Google和苹果,英特尔做处理器比不上ARM(加上华为、苹果、高通和三星)呢?
第二问:至于做上网设备,为什么最早起步,还并购了摩托罗拉的联想做不过一群完全没有做过设备,没有供应链管理经验,甚至没有销售经验的小米创始团队呢?
第三问:到了应用层面,为什么雅虎、百度和中国的门户网站提供信息就比不上今日头条有效呢?我们来分析这两张图背后的这些问题。

首先,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第二代互联网相比第一代,要求用更少的能量传递、处理和存储更多的信息,否则我们的设备无法实现移动。按照这个要求,英特尔的处理器和微软的操作系统显然不合格,如果用它们做手机,几个小时就没电了。
而第二张图中的那些企业,相比第一张都更合格。比如,从处理钱的交易来讲,支付宝也比传统银行消耗的能量更低。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第一代企业不能自身改进,适应产业的变化呢?按说它们更有资本啊,但是事实上这件事几乎不可能。我在《浪潮之巅》中通过基因决定的理论,详细介绍了其中的原因,这里就不详述了。

简单地讲,在一个商业环境中优化得非常适应环境的公司基因,很难在另一个生态环境重新适应和发展。这就如同习惯了暖湿气候的恐龙,很难适应没有了植被覆盖的冰河时期一样。

当然,眼睛比较尖的朋友可能看到了在上面两张图中,并没有包括苹果。苹果从来是自成一体,试图单独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但事实证明,这种吃独食的想法在今天的商业时代里行不通,这也是它在第一代互联网时代,输给微软的原因,而今天它相比安卓,市场规模在不断缩小。

吃独食,不懂得与整个产业合作的问题在于,一旦某一些产品市场的反应不好(比如苹果的iPhone 8、iPhone XS等),整个行业没有人能够帮到它,大家都希望它干脆死掉。因此,我在很多场合讲合作的重要性,在未来的IoT和5G时代,依然如此。

今后,从第二代互联网发展到第三代万物互联,情况也是类似。在今天第二代互联网,也就是移动互联网中光鲜亮相的企业,未来的命运如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种变化对大家来讲是好是坏呢?

这要看你现在在哪家公司了,如果你现在在一家上面图片里列出的明星企业,那就是产业发展的受益者,职业前景和生活都看似不错,但是那也未必能保证你将来的发展前景好。30年前,硅谷最热门的企业是惠普,20年前是英特尔,但今天只有想退休的人才去那里。

对于大部分人,我倒觉得机会在于变革时的洗牌。如果我们把上面图中的每一个位置都重新填一遍,大家就会发现机会特别多,当然这种说法有一个前提,就是整个市场需要变大而不是变小。如果变小了,即使重新洗牌,大家的机会也不是特别多。

那么未来的市场规模到底是大是小,有多大呢?我来给大家剖析一下,看看未来的机会到底在哪。
变大还是变小,需要参照物。第一代互联网,整体的市场规模只有大约10亿台联网设备,当然主要是个人电脑(PC)和少数的服务器。2011年是全世界PC机出货量最高的一年,也不过3.65亿台,以后一直在下滑。

第二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大约是30多亿部手机,2017年的下半年到2018年的上半年,出货量达到高峰。2018年全世界智能手机出货量大约是14.4亿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代互联网时代,网民的数量超过设备的数量,大约1.3个人使用一台电脑上网,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设备的数量比网民的数量还多,平均一个人有1.3个手机(今天全世界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只有25亿),这说明在第二代互联网时代,大家和网络的联系更紧密了。
根据凯鹏华盈的数据,在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人们在电子设备(计算机、手机等,不包括电视)上所花的时间,从2008年的每天2.7小时,增加到2017年的5.9小时,主要的增加来自使用智能手机。

那么第三代互联网,也就是IoT的规模有多大呢?从上网的设备数量来看,目前最保守的估计是500亿个设备,当然这些设备有大有小,小的诸如可穿戴式设备、家里的智能家居等等,大的像是智能汽车、工厂的设备等等。这么多设备是4G不够用的原因,也是商业的机会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IoT设备不太方便,要么靠连着一根电线来供电,要么需要用电池供电,要经常充电。你可以想象,全世界只有70亿人,却要伺候500亿个设备,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因此,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充一次电可以使用很长的时间,甚至在有些设备整个生命期,都不需要充电。这是未来产业的痛点所在。
要想提高电池续航能力,一是靠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二是降低IoT中芯片的功耗。前者虽然还有潜力可挖,但是大约也就是一倍的潜力,而后者潜力则很大。如果我们能够将今天移动设备的工作电压从3V降低到1伏,就能节省90%左右的能量。因此,低电压、低功耗的芯片是当今半导体发展的一个方向。

不过,低工作电压的芯片中有一个关键性的技术问题要解决,那就是当工作电压很低时,噪音会很大,会影响它的工作,无论是计算还是存储都会出错,因此,在设计这种芯片时,纠错的机制就必须设计进去,这让芯片的设计和过去完全不同。当然,这也就给了一些新企业机会。

类似的,未来IoT和5G产业还需要新的操作系统。今天由于没有相应的操作系统,IoT设备相当于是在裸奔,几乎没有信息安全的保障。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明白了,今天如果你在家里装了一个IoT设备,连到了你家的Wi-Fi中,IoT设备和Wi-Fi匹配之前当然要输入密码。很多IoT设备(包括蓝牙设备)的初始密码要么是0000,要么是1234,而大部分人是不会修改的,因此这种密码极不安全。
通过入侵家里的IoT设备,就有可能入侵整个网络系统。和前两代互联网一样,谁掌握了未来的操作系统,谁就占据了行业的制高点。

至于从目前来看,哪些企业会是赢家,IoT+5G的市场有多大,我们下一讲再谈。
要点总结:
无论是第一代互联网,还是第二代互联网,全世界都形成了一个高度耦合的产业,在这个产业里有详细的分工。
控制产业的是把控操作系统和核心芯片的企业,接下来是设备制造商和软件开发商。
每一代互联网,上述位置中主要的企业都会更换,这是由单位能量传输、存储和处理更多信息的要求决定的,也是由公司的基因决定的。在未来也是如此,为了适应IoT的发展,需要新的芯片技术和操作系统。
每一次这样大的变局,就给很多人带来了机会。

预告:
下一讲,我们来讲谁可能是未来的大赢家。我们下一讲见。

04|变革与挑战:谁是5G时代的大赢家?

你好,欢迎和我一起,透视5G。

上一讲,我们从产业发展的规律出发,说明了在5G时代,无论是互联网产业,还是通信产业其实都会大洗牌。我们讲述了这个产业中处于枢纽位置的企业,这一讲,我们继续讲述其它上规模的相关产业,找出那个最大赢家,帮助大家练就一双寻找机会的慧眼。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设备制造商,包括生产手机的和通信设备的,其实赚了个盆满钵满。仅华为一家,2018年的营业额就超过了千亿美元,几乎抵得上我们所说的BAT三家的总和。

在世界范围内,苹果也是靠着手机成为了全球收入最高、最赚钱的公司。在此之前的第一代互联网时代,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曾经是全球最为炙手可热的公司。因此,在未来,会出现大量的制造IoT设备的企业,成为5G的赢家。

但是,这里面可能有一个坑,大家要非常小心。那就是不具有太多技术含量的所谓智能硬件其实不值钱,比如说,制造低端传感器的企业,制造非智能摄像头的企业,制造RFID芯片和读写器的企业,等等。这些企业,就如同在PC时代制造机箱电源,智能手机时代,制造充电器的企业一样。当这些低端硬件数量增加后,单个产品的价格还会下降。

这两年,一些地市的领导和我讲,我们打算布局智能硬件的制造,我说,20年前你看那些产品和技术觉得很高大上,5年后它们就是充电器的技术含量。在前两代互联网发展中受益的设备制造商,都是做系统的。
为什么要做系统呢?这就涉及到我们在《信息论40讲》里讲到的系统论了。做好一个系统是有难度的,因为系统的表现不等于部分之和,只有那些有本事做到整体大于部分和的企业,才能在系统这个层面赢得竞争力。

今天炙手可热的和移动互联网相关的设备企业,都是系统做得好的。更早之前,受益于PC互联网时代的,是整机公司,不是生产主板和键盘的。
今天这个趋势其实已经可以看出点端倪了,中国过去有不少生产普通摄像头的企业,都没有受益于中国监控产业的发展,它们甚至将摄像头白送给银行或者一些要验证身份的企业使用,以换取极微薄的服务费或者一点点数据。

而真正挣到钱,而且受到资本市场追捧的,是制造具有目标识别功能的智能摄像头的企业。一个智能摄像头的价格,是普通摄像头的50倍。
我们在前面讲了,在IoT时代,不仅要有新的硬件,还要有新的软件和服务,否则大家对硬件的需求就不强烈。今天大量的手机App,就扮演了这个角色。在5G的时代,也需要新的应用出现。比如通过IoT设备对身份的甄别,对环境的监控与调节等等。

近几年来,每次在拉斯维加斯的消费电子产品展上,都能够看到这一类的产品和服务,但是目前真正亮眼的还不多,因为今天展出的很多还是受限于开发者能够看到的当前存在的实物,和能够想象出的未来的硬件。用一句俗话讲,就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这也是一些反对5G的人,认为5G是泡沫和概念炒作的原因之一。他们会说,你看,现在能想到的5G的应用那么少,那么苍白。但是,如果你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互联网上大量的应用是在互联网普及后出现的,智能手机上大量的App也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因此,随着5G本身的普及,这些应用会在瞬间涌现出来。

那么未来这些应用会围绕怎样一个核心展开呢?简单地讲,智能化和以信息的使用换取能量的节省依然会是主旋律。我们不妨看看今天移动互联网的很多应用,比如滴滴打车、美团外卖,大家都是利用信息,节省体力。美图秀秀代替Photoshop,带超大广角的相机代替自拍杆,都是让计算机变得智能,来减少我们的工作。
当然,在5G时代,还有一个主要的受益者就是电信设备制造商,由于我们大部分读者并非在这些企业中工作,而且大家再创立一家新的思科和华为的可能性不大,对此我们就简单带过了。

接下来,我们说说5G市场的规模。我们在前面讲了,5G时代是网络大融合的时代,未来计算机互联网行业和通信行业会形成一个新的大产业。因此,对5G的市场规模的估算,应该是未来新的大市场的规模扣除今天这两个市场规模的总和。
2018年全世界互联网企业的收入大约是4千多亿美元,当然对于电商公司和滴滴这样的公司,只计算了互联网平台产生的收入,而非总的流水。相比之下,电信产业的收入则要高得多,接近4万亿美元,差了快一个数量级。

需要说明的是,Google一家企业占了互联网收入的30%左右,加上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和Facebook等七八家大企业,占了全世界互联网产业的八成,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互联网行业创业通常挣不到钱的原因,因为市场规模不够大。电信产业相比之下就要大得多。但是电信产业有它自己的问题,就是没有增长。
事实上从2015年至今,电信服务的收入一直在两万亿美元左右徘徊,设备制造企业的收入看似在增加,但真正增加较快的只有华为和中国的几家手机厂,即使是过去增长率很高的苹果,现在也停滞了。相比之下,全世界互联网产业直到今天依然有每年将近20%的增长就显得特别亮眼。

那么将来有了5G和IoT之后,市场规模能达到多大呢?最保守的估计,到2030年,可以在今天互联网和电信市场规模的基础上翻一番,也就是说达到8万亿美元以上,或者说,造就出一个4万亿美元的新的市场。4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有多大呢?比今天日本的GDP略小些,比德国大一些,还是非常可观的。
那么这个目标能否达成呢?如果我们分解一下,就是每年增长6%,要求并不高。但是,如果没有在5G时代互联网产业和电信产业的融合,这个每年6%的目标还真达不到,因为在4G时代的最近几年,电信产业是没有增长的,它搭不上互联网发展的快车,而互联网又难以利用电信很大的基数。

其实我们可以看一看在整个4G时代,电信运营商除了帮助我们把网速提高了,是否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增值服务吗?其实没有。到了5G时代,当你家里的互联网和外面的移动互联网合二为一时,电信企业就能够依靠计算机企业的技术力量提供新的增值服务了,当然,它们也就为计算机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在未来,网络的融合不仅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产业发展的需要。这时,产业的格局也就完全改变了。如果哪一天Google或者亚马逊成为了一家电信企业,大家不必奇怪。

可能有人会说,电信企业是垄断型企业,它们会宁可不发展,也不开放市场的。这件事还真由不得企业自身。我很喜欢万维钢老师说的一句话,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在未来,大国之间的竞争力,在某种方面体现在谁能将这两个产业融合好。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早期计算机产业软硬件的发展,就会发现一个相似之处。当时硬件企业产值高,但是因为摩尔定律的作用,价格不可能上涨,因此销售额没有增长,而软件产业利润率很高,增长很快,但是盘子很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软硬件产业开始融合,世界上主要的IT企业今天既生产硬件,也开发软件,于是它们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快速增长。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苹果公司,你很难说它是硬件公司,还是软件公司。而它的手机,也没有因为摩尔定律的原因降价,反而从第一代99美元增长到今天的1000多美元。当然,小米和华为手机公司,也不能被看成是单纯的硬件企业,它们和过去的戴尔、联想不一样。

类似的,Google、亚马逊等企业也在生产硬件。今天,那些依然只生产硬件产品的企业,反而没有发展,包括联想、宏基,以及曾经的安卓手机老大HTC。也就是说,一家企业可以不按照规律做事情,可以任性,但是对不起,市场会无情地淘汰它们。
那么5G和IoT会给所有人带来福利吗?从享受产品和服务来讲,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从就业来讲,一定有很多受害者,比如说不接受产业融合的人。

两年前工信部的一位退休的老领导和我聊起当年邮电部变革的故事。他说,第一次变革是邮政和电信分家,绝大部分人都去邮政那一边,因为当时中国的电信规模还非常小,不普及。第二次变革是有线的电信(长话和市话)同移动通信分家,也是大家都去有线那边。

当然,今天我们知道这些人都选择错了。这位老领导讲,当时选对的都是不得已被迫的,比如在部里没有根基的,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只好他去,因此那些人后来吹牛说自己看清楚了趋势,都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他们不过是因祸得福。
然后他问我,有没有什么方法真的在当时能够判断清楚该怎么选择?我说,有一条线索可以供大家参考,就是考虑信息和能量的关系。邮政这件事,单位能量传递的信息最低,邮递员跑半天,消耗那么高的能量才送一封信。

有线电话这件事效率也不高,一根根线拉到家里,只传递64Kbps(每秒64比特)的信息,效率也不高,即使安装了线路,升级服务的可能性也不大;移动通信就好很多了。这也是中国为什么农村有线电话发展不起来,而移动电话却很快普及的原因。
因此,在5G时代,大家不妨利用能量和信息,考虑一下自己未来的选择。

要点总结:
巨大规模的市场机会,关键在于网络的融合;
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产品没有机会,系统级的创新才有。

预告:
下一讲,我们说说5G的机会与骗局,教你如何判断新技术的可靠性。

05|机会与骗局:如何判断新技术的可靠性?

你好,欢迎和我一起透视5G。
我们上一讲介绍了5G巨大的市场,并且把它的商业架构搭了出来。
这一讲,我们看看在这个市场中,到底哪些是可预期的机会,哪些是炒作起来的骗局。
我们还是用下面一张图把这个架构再给大家展示出来,在图中我没有指明具体的企业,因为每一个位置都可能诞生一家大公司。

在这个架构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处于核心技术那条主线(绿色模块)上的从业者,和IoT和5G设备相关的从业者,将来的位置比较好确定,但是更多的人可能是从应用入手,因此,我并不是说需要每个人都从事IT行业,而是说大家需要想一想自己的工作如何借这些技术的势。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举几个真实的案例来说明一下,它们看似离科技产业都比较遥远,但是却能受益于新技术。
第一个例子是我的一位同学,上海一个著名的投资人所投的项目。就是用IoT及早发现猪瘟,控制疫情,减少损失。我们知道,今年有些地区爆发猪瘟疫,不得不杀掉大量的猪,这给猪农和保险公司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控制猪瘟损失的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在第一时间发现感染病毒的猪,并且杀掉那一栏猪,避免瘟疫的传播。这件事靠经验是做不到的,因为人在猪发病的开始阶段看不出征兆。但是如果给猪测体温,并且监视其进食,这件事可以做到。

2017年国内一家做IoT的企业获得了我的同学高额的风险投资,该企业给每一头猪装上了可穿戴式设备,并监控猪的体温,再通过其它IoT设备监控猪的进食情况和日常活跃程度。在猪栏的上方安装了能接收相应信息的设备和红绿预警灯,一旦发现某只猪体温异常或者生理活动异常,预警灯会马上预警,猪农可以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

第二个例子和体育比赛相关。2019年,虽然勇士队输掉了NBA总决赛,但是它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在2018—2019年赛季西部的半决赛中,勇士队的主力、两次FMVP得主杜兰特受了伤,大家都在担心它能否再次闯过老对手火箭队那一关。
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勇士队在没有杜兰特的情况下居然还有一套外界并不了解的全新打法,甚至它的板凳队员上场后表现都很出色,而且配合极为娴熟。随后,它又轻松地战胜了开拓者队获得了西部冠军。如果不是因为汤普森也受了伤,要靠库里一个人支撑全局,它极有可能蝉联总冠军。

那么勇士队是如何做到替补队员能够像主力队员一样表现呢?其实它的备份战术在平时训练时早就练就了。在训练时,勇士队使用了两个高科技的产品辅助训练,第一种叫做SportVU,它是数据采集的工具,你就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在篮球场四周装上很多的智能摄像头就可以了。
我们知道今天城市里的安防摄像头不仅能识别人,还能跟踪人的踪迹,SportVU也会识别球员,会跟踪每一个球员的表现,记录传球配合的准确率,过人的效率和投篮的命中率等等。

第二种辅助工具是大数据处理和智能决策工具MOCAP,它根据数据指定战术,而运动员们平时训练,就是将这套由机器智能帮助制定的战术练熟、练好。因此,奥巴马讲,勇士队打破了这项运动的格局,这似乎是不公平的比赛。很多人则认为,勇士队是NBA里的Google。
不仅球队训练如此,个人训练也得益于今天的跟踪技术。今年著名高尔夫选手老虎伍兹在时隔14年后,再次获得大师赛冠军,和他同场竞技的很多人都是小时候看着他打球的录像长大的。今天很多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特别长,这也要感谢跟踪技术,比如可穿戴式设备让他们减少了受伤的机会,而其它一些辅助工具让他们能够更有效地训练。

今天,伍兹等人在训练中普遍采用一种被称为TrackMan的工具,它除了测定高尔夫球运动员的表现,还装有了几万个高尔夫球场的数据,可以让运动员在比赛前模拟场上的比赛。高尔夫球的比赛和其它球类不同,所有的球场的赛道完全不同,每一场比赛的战术要根据球场而定,因此是否熟悉球场,会使得成绩相差很远。

过去,职业高尔夫运动员在赛前也只有一次熟悉球场的练习,不少人因为对球场不熟悉发挥不好。因此,所有的职业选手和好的业余选手,都会使用TrackMan在比赛前熟悉球场的情况。这种技术手段让高尔夫球比赛的成绩在过去的十年里有巨大的提高。
在IoT高度发达的未来,技术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能否得世界冠军。而当一个选手率先采用了新技术后,其他人必须跟上,这样整个产业就发生了变化。

美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Verizon把5G的应用概括为了八大模块,它们分别是:
节能
(人的)跟踪
移动大数据
IoT
实时服务
商业系统升级
高速网络应用
高可靠性网络应用
关于前四个:(智能家居的)节能、跟踪、IoT,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就不再解释了。

至于第五项,实时服务,车联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今天虽然你可以从手机地图服务中了解交通路况信息,但是因为有延时,而且你不知道其他人的意图,常常是大家都在一个红色的拥堵道路上,看到旁边一条绿色的车道,都抢过去,结果是走到哪里哪里堵。
我曾经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一位朋友用他的智能汽车接我从上海虹桥站到徐家汇,一共只有十来公里的距离,当时还没有到交通的高峰期,他居然走了两小时,原因是那辆汽车所指示的永远是最堵的道路。
这其实是我们今天移动互联网中缺乏实时服务的结果。所有汽车要将信息传给百度或者高德这样的服务商,等它们给出建议,早已经是过时的了。

实际上,所谓实时的服务,需要的是,让周围的汽车能相互通信,彼此知道对方的意图。这就如同你在商场排队,又开了一个窗口,并非每一个人都会挤过去,因为大家看到别人的意图后,知道怎样作出最优化的决定。
实时服务之后的第六大应用是商业系统升级,这比较好理解,比如今天的收银机要么需要连线,要么需要连Wi-Fi的,但有了5G之后,就可以完全利用移动互联网通信了。此外,无售货员商店的自动售货,带有RFID标签的商品经过扫描器,都可以用到5G技术。
第七大应用,高速网络的应用也很好理解,毕竟5G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比4G快。在5G的时代,在一个小区里,大家同时用5G看视频是做得到的,今天不仅4G做不到,你家里多来了几个小朋友,他们同时在玩游戏和看视频,都有可能卡顿。

5G的高速度还给VR带来了希望,今天的VR之所以发展不起来,网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关于VR,我们接下来会专门讲。
至于最后一大应用,可靠性网络,它的逻辑是这样的:由于未来5G的网络覆盖性会更好,不太容易出现掉线的情况,加上加密技术的改进,以及不再需要通过Wi-Fi或者热点上网,安全性也会提高,因此它有可能做一些今天必须由宽带有线联网才敢做的事情,比如金融交易等等。

今天在美国大部分公司,不允许用公网处理企业的业务,特别不允许用诸如星巴克等免费的Wi-Fi登录公司内部的网络,因为今天很多Wi-Fi和热点非常不安全。以后,移动设备直接和基站进行加密通信,可靠性要好很多。
今天你如果在媒体上看到上述这些5G的应用,都属于技术能够达到的范畴,而且有着商业的需求。但是今天也有不少关于5G的报道其实只是宣传的噱头,甚至一些公司所宣传的5G是所谓的伪5G,仅仅是商业炒作而已。那么我们怎么判断呢?我们不妨用三个标准来衡量一下:

首先,任何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数量级的改进,也就是10倍以上的改进,达不到这个要求就是假的。为什么每一代改进要有这么大幅度的提升呢?因为在发展迅速的IT行业,30%、50%,甚至一两倍的提升不足以确立在市场上的优势。提升一个数量级就是革命性的进步,就足以产生可碾压的优势。

其次,在5G的说明中是否夹杂了私货。比如前一阵子在美国被大家嘲笑的伪5G手机,用了5Ge(后面加了个小写e)的标识。不要小看这个字母e,它是进化evolution的缩写,意思是向5G进化,其实是4G的增强版。我们下一讲会讲到5G的技术和布局、建设的时间等等。在5G真正到来之前,这种伪5G会层出不穷。

最后,就是把试验测试当作商业效果来宣传。今天你可以看到媒体上有很多宣传,几秒钟下载了一部电影等等。那些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测试,基本上一个基站的带宽都供给了测试的手机。如果同时有1000部手机上网,网速就远没有那么快了。
事实上,4G的极限速度应该能够到每秒1Gbps左右,也就是说一分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但是大家谁也没有体会过这么快的网速。目前国内虽然发了5G牌照,而且有一些可以用做测试的样机供大家使用,但是由于5G网络的布局刚刚开始,除了在基站附近能测到较快的速度外,稍微远一点的地方效果就和4G差不多了。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负责制定移动通信标准)对于5G的描述,不仅需要宽带大、速度快,还需要做到高可靠、低时延连接,以及支撑海量并发设备,后两者都还没有测试。
应该说,5G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但是目前才仅仅是起步阶段,大部分用5G做噱头的宣传都是在炒作。至于5G什么时候完成布局,让我们可以享受到,这是我们下一讲要谈的内容。

三个特点判断5G技术的真伪:
宽带大、速度快;
还需要做到高可靠、低时延连接,
支撑海量并发设备。
满足了这三条才是真的5G,还要特别说明的是,测试的结果和商业运行的结果是两回事,我们能够得到的是后者,因此要谨防别人用5G炒作,自己上当受骗。

预告:
下一讲,我们再提高一个维度,看看世界各国都是在如何布局5G的。我们下一讲再见。

06|市场与博弈:世界各国如何布局5G?

你好,欢迎和我一起透视5G。
这一讲,我们来谈谈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上5G,以及当下其它国家是如何布局的。

我们在前面讲了,每一代通信都要有通信的标准,5G也是如此。
5G的设想最早在2008年就由美国提出来了,但是当时4G还没有建设好,因此各国真正坐下来讨论5G的标准其实是在2012年前后。
注:主管标准制定的机构叫做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它成立于1998年,最初只是为各国协调3G通信标准的组织,后来就负责其历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了。今天世界上主要的通信厂家,包括中国的华为等企业,都在其中。

标准的制定过程和我们编写软件,或者写书很相像。参与者各自提供自己的想法,大家讨论、修改,形成共同的意见。由于技术不断发展,大家的想法也在改变,运营商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总有新的东西加进来。
于是,主管标准制定的机构也就是3GPP,在某一个阶段,就必须冻结所有的需求,然后发布一个版本,叫做一个Release,中文常常把它简写成R。

关于5G的标准,目前大家讨论的是15版(3GPP-R15)。在这个标准中,将5G的建设分为了两步走,这两步走得都很艰辛。第一步经过78次开会,无数的讨价还价和妥协,最后在去年底总算是确定下来了。第二步,在2019年6月份才确定。
注:第一步是所谓的非独立组网模式NSA,即采用现有4G作为核心网,4G为主,5G为辅,对应的标准则是3GPP-R15-NSA,这是设想的前期做法。第二步是独立组网模式SA,5G作为核心网,只有5G基站工作,对应的标准是3GPP-R15-SA。这部分标准2019年6月份在高通所在地圣地亚哥才正式确定。

通常,大家制定好标准后才开始实施,这样比较稳妥。但是这一次,由于国际政治等特殊原因,大家比较急,很多细节还没有考虑周全,有些企业就开始实施了,于是,又不得不搞了两个其它的版本,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也就是目前大家都说5G有三个版本的原因。
当然,在目前R15标准中,不管有几个版本,大家至少确认了5G的三个根本性原则,就是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低时延(uRLLC),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其实,第一个是今天人们常说的高速,第二个是我们前天说到的稳定性和实时性,第三个是专门为万物互联准备的。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今天各家所推出的基于非独立组网上的5G服务,都是过渡性的。等到了独立组网时才是真正的5G网络,能实现5G的全部特性。从非独立,到独立这个过渡阶段会比较长,这样做是为了保障运营商的利润,给它们比较多的时间逐步进行投资。
按照邬贺铨院士的估计,如果5G用户占整个移动通信的比例要达到85%,即目前3G、4G用户的比例,需要的时间肯定比4G的时间长,而4G的发展中国花了大约六、七年的时间,5G需要的时间肯定比这个长。

按照他的设想,中国会在今后以现有的4G接入网以及核心网覆盖作为锚点,新增5G无线组网接入标准,每年投资1000亿建设5G,这样一边钱能够收回,一边能够再投入进行网络建设。顺便说一句,从3G到4G,新基站的建设并不多,而5G新基站的建设要多很多。
邬贺铨院士估计,中国完成5G的建设,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投入1万亿以上的资金。当然,如果中国真能够在未来4万亿美元的市场中获得20%的市场份额,即每年8000亿美元的营业额,产生的利润会远比每年1000亿的投入要高得多。

需要说明的是,在目前的第15版R15中,很多技术细节还没有细化。3GPP还正在讨论第16版标准R16的内容,R16可以看作5G最终版本标准,等到它完成并冻结之后,5G最终的标准才完全确定,预计时间是2020年3月。

好,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真正进入5G时代,马上就要迈进这个门槛儿了。
那么4G和5G的标准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在这里省略所有的细节,就从信息论的原理出发,讨论一下它的三大特征,即高速、低时延和海量设备。
5G怎么就提高了移动通信的速度呢?我们用4G时,如果附近人多,速度也会跟不上,因为带宽不够了。香农告诉我们说,必须增加无线通信的带宽(大家可以回顾一下《信息论40讲》课程的第23讲有关香农第二定律的内容),而无线通信带宽的频率是无法向下扩展的,一来那些频率已经被占用了,二来能够扩展的范围有限,因此它只能向上扩展。

目前全世界4G通信的频率大约是在1000多兆赫到2000多兆赫的范围内。在5G的方案中,有两个阵营,分别以华为和高通为代表。
华为提出的5G方案是在6000兆赫,也就是Wi-Fi之上。它的好处是技术简单,能较好地利用4G资源,绕过障碍物的能力强,但是带宽窄,速度受限。华为这个阵营里唱主角的还有英特尔和诺基亚。目前华为在中国试验的5G NSA,就是基于6000兆赫频率,和4G相结合的过渡型5G。

而高通提出的方案则比较跃进,直接上到28千兆赫的频率,这样的好处是和目前所有的无线通信都不可能打架,而且带宽可以扩得非常宽。但是技术复杂,特别是要考虑无线电波的反射效应,而且传输距离短。但是传输距离短又有距离短的好处,那就是基站可以建设得很小,很密集,辐射反而小,美国的一些城市决定采用这种方案。

邬贺铨院士也承认,未来中国5G还要采用28千兆赫(即所谓的毫米波)频段,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利益要协调,特别是那个频段上的频率已经预先分配给其他用途,里边有些部门利益等问题,需要政府来解决。
今天,谈论谁的方案更好,其实意义不大,因为标准中很多细节没有确定,需要等到明年标准确定了再说。因此,说得不客气一点,今天实施5G建设的,都是抢跑者,如果你真买了一个5G手机,可能明年你得把它扔掉。因为新的标准出来之后它可能不兼容。目前全世界真正决定建设5G的电信强国,只有中国、美国和韩国。至于比北京一个区还小的摩纳哥建设了5G,你当新闻看看就可以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几个电信强国该不该在标准没有出来之前就开始实施工程。我的看法是,如果有条件,资金不是问题,这么做完全可以。打个简单的比方,这就如同无人驾驶汽车技术还没有100%成熟之前,你总要先在一些城市进行试运行。

目前中国在5G上所取得的一些先机,不仅仅是因为华为在早期开始了研发,还在于中国有较强的工程能力,能够更快地建设5G网络,别的国家还在纸上时,我们已经做足了试验。当然,这种做法有成本,有风险,但是以今天中国的国力,是能够承担这个成本和风险的。
事实上,这种做法的本质是以金钱换时间,而在当今技术发展很快的社会,有了先机就可能挣到钱,而当守财奴其实是没有出路的。在4G之前,中国一直是等到标准确定之后才开始建设,那样就吃了很多亏。

在5G时代,世界领先的相关大企业都有什么优势呢?我们先说说华为,它的优势是全面的,首先在于通信设备制造、基站建设、手机和芯片制造上,其次才是在标准上。相比3G时代,中国企业在标准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话语权,但是,5G的标准不是中国一国说了算,更不是华为单独拥有一整套标准,这一点我们在前面介绍3GPP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已经说了。
华为的同盟军是诺基亚和英特尔,作为利益交换,它也需要分给它们足够的利益。华为在标准上的优势是,它拥有很多5G要用到的技术的专利,并且在制定标准时,让标准中的很多方案必须用到它的技术。

5G时代另一个主要的技术贡献者是高通,我在之前的课程中介绍了这家公司,它对专利特别看重,在3G之后,高通从来没有在移动通信上落伍。另外,高通公司在半导体设计上的经验要超过华为,在移动互联网刚刚爆发的2010年,它的市值还一度超越英特尔公司,成为全球最值钱的半导体企业。应该承认,目前在5G手机芯片上,高通并不比华为落后。

目前第三个明确要启动5G移动通信的国家是韩国。2018年6月,三星公司和运营商SKT在三星水原产业园进行了3.5GHz频段的5G新标准原型测试,采用的是三星制造的芯片。据报道,它的下载速度超过1Gbps,说明在5G芯片制造上领先于世界。当然这次测试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毕竟真正的5G不会工作在那个频段上。

顺便说几句,高通虽然设计芯片,但是本身没有生产线,5G芯片的制造还要依赖于三星或者台积电,而三星在5G技术上依赖于高通。它们在5G时代是否会联合,还不得而知。
当然一些同学关心,在5G时代是否会有新的制造电信设备的大公司诞生,比如过去诞生了思科和华为。说实话,这个可能性不大,我在前面的课程《信息论40讲》中已经讲了。而掌握新一代通信协议的企业就是历次产业升级最大的受益者,但它们通常是现有的大公司。如果在电信设备领域创业,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卖给思科和华为。

为什么不太可能再诞生一个华为呢?因为全世界的运营商都比较保守,它们接受一个新产品,从论证、测试到商业谈判,至少要18个月,因此,一家初创企业如果一开始的目标就是电信运营商,哪怕东西做得再好,大概率的结果也是还没赚到第一笔钱,融资就花光了。因此,我们可以把关注度都放在现有的电信企业上。
在5G时代,哪一家设备制造商最后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还要看运营商的态度,毕竟它们是出钱的人。全世界用户超过5000万的运营商有24家之多。

今天很多媒体报道,某某运营商愿意和某某公司在5G上合作,好像某家公司就获得了一个大市场。其实运营商通常同时和几家设备制造商合作,就如同航空公司会同时买波音和空客的飞机一样,稀松平常。更何况,愿意合作这种说法,和真正掏钱,完全是两回事,我们不能听风就是雨。至于在5G时代谁能够引领风骚,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要点总结:
5G最终的标准其实还没有完全确定。建设5G网络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而今天媒体上所说的5G,其实还是一些过渡性的产品。
通过这些内容,我想你一定看出来了,即使像5G这样大的技术革命,如果进入到过程中去细看,也是一个长时间渐进的过程,和历史有着很好的连续性。此外,想在世界范围内立于行业的制高点,需要像华为那样有硬核科技成就,这背后是几万人十几年的努力以及几千亿研发费用的投入。

预告:
下一讲,我们分析一些被5G技术释放的产品,看看它们是如何突破我们的想象力的。我们下一讲再见。

07|想象与现实:VR、AR与中枢人

你好,欢迎和我一起透视5G。
5G时代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媒体上有不少假想,但大多都是围绕网速快这一点展开,我们今天也先从这方面讲起。
制定5G标准的组织3GPP为了向大家说明移动通信的速度快了之后能干什么事情,用虚拟现实VR来作说明。VR对大家不陌生,因为几年前热门过一阵子,但是很快就冷却了下来,因为大家的体验不好,继而大家又开始审视VR是否是伪需求。

VR出现在实验室里,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事情,至今已经20年了。几年前,由于Facebook买了做VR眼镜的Oculus公司,它在全世界着实热了几年,但是由于各种预先要求的技术没有达标,因此体验特别差,大家也就不再追捧它了。
大家对VR最不适应的地方是头晕,你如果戴着VR头罩玩游戏,两三分钟就晕了。头晕这个现象,并非是哪个使用者容易头晕,而是VR产品体验不好造成的,从技术上讲,今天的VR有三大技术难题没有解决。
首先是信息传递的速度不够快,今天4G网络的传输率虽然理论值很高,但是每个人实际上分到的也就是十几兆,而且还不稳定,这样当你的头一转动时,图像就跟不上,你就会觉得头晕。

至于为什么VR需要的信息传输率要比高清电视高很多,如果你学了我们《信息论40讲》课程中关于视频压缩的那几讲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我们通常看的高清电视,除了一开始的主帧是完整的图像,传输时没有太多的压缩,后面每一帧图像其实在传输时,只传输了它们和主帧(或者前面几帧)的差异,传输率不需要很高。

但是你从VR眼镜中看到的图像则不同,你一扭头,看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场景了,需要传一个新的主帧,这对传输率的要求就高了。那么传VR影像需要多高的传输率呢?这和VR节目的信息压缩比有关,但通常认为至少需要高清(1080P)视频的20倍左右(至少要10倍),这样看到的画面才连贯,而5G的传输率就恰恰能够满足这个需求。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当信息传输过来,VR设备的处理器能否复原出图像,如果这件事解决不了,就算有了5G也帮不了VR多大忙。一般高清电视的解码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就是每一帧图像和前一帧对比,把差异补上去。但是使用VR,除非你头不动,否则稍微动一动,就要从头开始计算,那个计算量就大了。

虽然今天最高速的GPU是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但是它们一来太耗电,二来太贵(上千美元),这也是为什么无线的VR设备效果难以提升的原因,因为电池不够用。从这个侧面你也可以看出,我们在信息时代寻求技术突破的一个主旋律,就是提高单位能耗的信息处理能力。

就算上述问题得到了解决,今天VR还遇到一个根本性的障碍,它是无法单纯依靠网速和处理器速度解决的,就是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快速变换的场景总是能够让人头晕。
我们坐车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拐弯比较多,就会感到头晕,因为我们的身体(具体讲主要是前庭),来不及对外界的变化反应调整。但是,开车的人是不晕的,因为他看到变化的景物后身体有反馈,反馈让他能够提前调整身体的反应。

比如你开车在盘山公路上左拐下坡,你眼睛看着外面的情景,身体不自觉地在倾斜,脑子已经预估好了下坡的直线加速度和左拐的向心加速度,对你来讲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你如果想拐得急一点,你的身体已经准备好了接受更大的加速度。
但是你戴上VR头盔时,头运动所带来的景象变化,和身体的反应可是联系不起来的。因此,最终,好的VR需要和可穿戴式设备结合,那就能够彻底解决头晕的问题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5G从理论上讲可以解决VR的信息传输问题,但是只是为VR的普及增加了一个必要条件,远没有充分。
和VR一同热门起来的另一个技术是增强现实AR。和VR再现真实的场景所不同的是,AR是将虚拟的场景(物体、图片或者声音)叠加到现实的环境,让你看到比真实世界更丰富的场景。

今天大部分AR其实都是骗人的把戏,它们在宣传片中录制的画面在真实世界中从来未曾实现,因此只能算是艺术创作。但是,如果3D全息成像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就可以把远处一个真实的场景搬到我们面前。这就如同星球大战中手指头在空中一点,你就看到对方那样的场景。

今天小型的3D全息成像已经被用于展览和销售,它们的效果要比看照片逼真得多。但是3D全息成像的数据量是巨大的,因为它比图片毕竟多出了一个维度。如果做一个有高清电视分辨率的3D全息成像,一秒钟的数据量是450亿个像素,而高清电视同样时间大约只有1亿像素。
因此5G让实现3D全息成像成为可能。当然,它的制作成本也很高。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你今天在一些展览会上看到的全息成像都比较小。

那么3D全息成像有什么用呢?它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想象的空间,比如你可以把远方的母亲马上接到身边,当然,对她来讲,你也回到了她的身边。这说起来像是科幻,但是100多年前,当别人向喜欢做天使投资的马克∙吐温介绍电话之父贝尔的项目时,马克∙吐温觉得那是骗人的东西,怎么可能在几百米外听到别人说话呢!

今天3D全息成像在一些细分领域已经有所应用。几个月前一些做服装的朋友讲,设计师和定制服装的高端用户用这种方式讨论定制的要求和服装设计的细节,在过去无论是图片还是360度的视频,看到的效果都缺乏真实感,而3D全息成像几乎完全再现实物的每一个细节。此外在建筑设计、房屋装修、家居设计等需要再现远处真实场景的行业,3D全息成像也会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我们举增强现实和3D全息成像的例子,是想说明很多时候,有了技术和产品,新的需求和应用就随之产生。我相信,随着信息产生和传输技术的进步,人眼的视界将再一次被打开,万里之外的朋友可以立即出现在面前与你面对面对话,你如果戴上一个特殊的手套,甚至能触摸到他。

后一件事其实早在20多年前MIT就做出了原型产品。甚至在AR技术进步之后,我们可以触摸到虚幻世界里的东西,比如恐龙。今天喜欢玩二次元的人自己给自己构建了一个不存在、无法触及的社会。在未来,你可能挥挥手,就出现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周围的人和物,山和海,以及各种故事,它们是虚拟的,但在我们眼中看了,和现实世界难辨真伪。
如果我们在未来生活中将虚拟叠加到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人类的那几个本源问题了,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近代以来,人一方面在思想上渐渐独立,另一方面对社会又产生了巨大的依赖。

你可以把人理解为社会这个大机器中的一个螺丝钉。比如近代以来的大学教授们,虽然科研水平很高,但是他们依赖于大学,医生依赖于医院,记者依赖于媒体。没有了这些组织,他们的作用常常体现不出来。
我在《硅谷来信》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就是央视出来的知名媒体人做自媒体鲜有成功的,高盛出来做对冲基金的明星经理们,在金融市场上鲜有重现过去神话的。这说明过去平台对他们的重要性。虽然到了互联网时代,一些专业人士和所属平台的关系从被雇佣,变成了合作,但是依然需要很多平台的帮助。

这倒不是因为需要平台的名气,而是需要平台作为媒介的作用。大学教授离开了平台就不可能招到好学生,因此即使有另一所学校给他更好的科研条件和工资,他也未必会去,医生、记者也是如此。但是,当我们的社会逐渐变成真正由人成为节点的网络时,一些专业人士有可能成为人和人之间连接的中枢。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条件,就是他们和世界的通信需要极为通畅,同时他们通过这种通畅的通信,集聚一些人一同工作。这种通畅不仅是网速快,而且是能够快速建立起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也就是说,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之上,要有相应的工具让人能够迅速连接起来。

今天你在中国的一些购物中心或者欧洲的名胜古迹,常常能见到一些做短片的网红。这些人其实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受益者。利用这种技术优势,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的恐怕当属高晓松。他每天的事情就是到世界各地去说历史、评人物、聊八卦,现代的通信手段让他的言论可以传播出去,而新的社交媒体可以帮他建立起和观众的联系,因此他就成为了关键的“中枢人”。
几个月前我参加了一个由著名时尚摄影家德帕奥拉(Mark de Paola)举办的培训班,他有不少作品被纽约现代博物馆和洛杉矶盖蒂博物馆收藏。德帕奥拉的工作方式很有意思,他每天扛着相机在世界各地转,每到一处就利用社交媒体和同行聚会,或者办沙龙,办研讨会。

每到世界主要的时装秀期间,他就到那里,自然有一些模特约他拍写真,此外,他还组织大家一同去观看时装秀。当然,他绝大部分活动都是收费的。他的主要家当除了相机,就是手机和电脑,是发达的通信网络和便利的社交媒体,使得他成为了社会上的一个枢纽。
当物理的通信(移动互联)和虚拟的通信(即社交网络)足够发达之后,专业人士成为社会中一个个枢纽才成为可能,那时的平台则是他们联合的媒介,而不再是他们的宿主。

要点总结:
我们分析了VR难以市场化的原因,除了数据处理的速度,传输的速度要求很高外,还需要可穿戴式设备跟上。5G解决了一个问题,另外两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我们分析了3D全息成像技术的前景,我们用这个产品来说明增加网络速度的必要性,也说明当技术进步之后,可能带来原来想不到的应用。
5G让人与人之间物理连接的带宽增加,如果人们在未来想要增加独立性,而不是依附在某个社会组织中,还需要增加虚拟连接的带宽。
5G给大家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不希望被现在看到的技术和产品限制了想象力,很多机会能否被把握住,就看每个人的主动性了。

预告:
下一讲,我们一起推演一下,5G之后,下一代通信又是什么样。

08|推演与预测:5G之后的通信又是什么样?

在之前《信息论40讲》的课程中,我让大家想想5G之后下一代移动通信会是什么样的,一些读者朋友说,会不会是马斯克搞的那个第二代铱星系统啊,也就是由11000颗小卫星组成的全球星。除了马斯克,中国也有个别人在鼓吹甚至在融资要做类似的东西。那么新的通信到底会是什么样?我们来一起剖析一下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和Google通信气球到底是不是靠谱。
今天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一个由上万颗卫星组成的通信系统不能说没有用,但是至多只是辅助作用,而且作用非常小。当然,我知道很多马斯克迷未必同意我的这种说法。今天很多人已经成了马斯克的脑残粉,以至于别人对这个偶像说不得。

不过,我更喜欢俄罗斯的一句格言,“一种表述不因为提出者的身份就成为真理”。很多事情靠谱不靠谱,不在于谁讲,而在于它是否合乎基本的科学法则。当然,什么事情不可能因为马斯克说了,就由原来的不靠谱变成靠谱的了。
对于一种未来的无线通信技术方案,我们如何分析它是否合理呢?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还是能量和信息的效率。
我们知道,无线通信的信号要想接收得到,需要保证信号的能量和噪音能量之比,也就是所谓的信噪比足够高。而信号能量是和传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而噪音却是恒定的。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的手机远离家里的Wi-Fi路由器时,就会经常断网,或者网速特别慢,那是因为距离远了以后信噪比太低,噪音太大的原因。
那么马斯克的卫星和我们的4G基站相比,距离差多远呢?我们知道根据4G的标准,基站之间的距离是2~3公里,也就是说手机和基站之间最远的距离大约是1~1.5公里,在大城市里可能还会密集一些。

目前马斯克等人发射的近地距离卫星的飞行高度大约是200公里以上,也就是说,大约是手机和基站距离的100倍左右,这样远的距离,即使不考虑云层对信号的阻碍,到地面上的信号,强度也只有同样发射功率的万分之一左右。因此,卫星和手机之间的传输率高不了。
事实上,20多年前,铱星一路电话通信的速率只有2.2~3.8Kbps,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今天用手机看高清视频,下载的速率在5Mbps左右(按理说需要达到22Mbps的传输率,才能无损地观看1080P的电视,但是在移动设备上收看,其实都是高度压缩后的节目,清晰度会有所损失)。也就是说,需要是铱星和手机之间传输率的1500~2000倍左右。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20年过去了,技术进步了。但是无线通信的传输率是受到香农第二定律限制的,同样带宽的传输率不会因为改进编码技术就有本质提高。
要想增加设备和卫星之间通信的传输率怎么办?首先要增加发射的功率,这样才能保证200公里后,信噪比足够高。当你要增加下载速度时,就要增加卫星的发射功率,而这件事是做不到的,因为卫星不可能像基站那样有线供电,所以它的发射功率很有限。
当你要增加上传的速度,就要提高你的手机的发射功率,今天一般的手机都达不到要求。如果你见过铱星手机,你会发现它和大哥大一样蠢笨,那时只是传输一路语音数据,数据量极小。

如果你想上传视频怎么办?你只要看看今天在演唱会现场外的转播车的体积就可以知道了,它们巨大无比,那也只是一路电视信号。即便你想传递的视频清晰度没有电视转播高,恐怕也要骑一个三轮车上街,至少也要推一个婴儿车上街。
在整个移动通信的过程中,我们的手机和基站或者卫星实现了通信,才只是其中的第一步。基站之间或者卫星之间还需要建立通信联系,才能让我们连接远方的朋友。我把移动通信点到点的通信过程简化成下面这张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你给你朋友打电话或者微信聊天时,手机到基站之间是无线通信,但是基站到基站之间是光纤通信。基站之间光纤通信的带宽要比它和我们手机通信高得多,因为成百上千路的通信,都汇集到基站,然后从一个基站传送到另一个基站,或者是上一级通信的枢纽。

但是,如果用卫星取代基站,这就极其麻烦了,因为各路手机的通信流量汇聚到卫星那里,卫星还需要想办法传到地面的基站上,或者在卫星之间传输,不论是哪一种,都要再额外耗费一倍无线电带宽,这比基于基站的做法,至少浪费了一倍的带宽。要知道空间的带宽是很贵的。
2008年,Google参与了美国大约60MHz带宽的竞标拍卖,最后没有中标,中标的是AT&T,花了200亿美元。任何电信公司都不会浪费空中的带宽。

如果我们不采用上述的通信方式,使用卫星取代连有光纤的基站,通信的效率就要大打折扣。就算每个小小的卫星总的功率能达到连有电源和光纤的基站的水平。这样的卫星在和我们的手机通信时,传输率的总和只有基站的百分之一到万分之一左右。
要知道全中国有将近500万个基站,马斯克那一点点卫星(一万个),只能提供4G时代中国移动通信量的几百万分之一左右。当然,如果非要说他的计划有用的话,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央可能有用。

今天我给大家算这道题目,也是告诉大家一个甄别信息的方法。1万在不少人看来是个很大的数字,大家听到后就觉得技术高深得不得了。但是,这相比中国的基站数,实在是少得可怜。
之前,我们在《科技史纲60讲》中反复强调了,未来科技发展的总趋势是,用更少的能量传输、处理和存储更多的信息。5G取代4G,符合这个规律,用卫星取代4G,违背这个规律,所以它不可能代替5G。

更关键的是,我们在前面几堂课中讲了,未来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通信的发展,都是朝着融合方向前进的,而不是另搞出一套独立的通信系统。我们讲到5G发展步骤时说,要经历一个依托于现有的4G基站过渡性发展的时代,这是最大化地利用现有资源,这才符合商业规律。

我们否定了马斯克的这个计划,就不得不说说Google在2013年前后搞的平流层气球通信,看看它是否符合规律呢?它的原理是这样的:
首先,将一大批热气球送入大气平流层,也就是离地面约20公里的地方,这是飞机飞行高度的两倍。平流层的风通常比较稳定,在每小时5到20英里之间。坐过热气球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大气层中不同的高度风速和风向不同,因此通过上升下降到特定高度,可以决定气球的位置,这样很多气球就构成一个巨大的通信网络。

Google通信气球的材质是非常轻的聚乙烯泡沫,完全充气后高12米,宽15米,非常大,因此上面的太阳能面板可以完全提供通信用电。这样气球就成了飘在天上的基站。相比卫星到地面的距离,气球离地面的距离只有1/10,因此和手机通信信噪比要高很多。
Google在南纬40度的太平洋上空用了300个气球试验了通信,从南美洲连到了澳大利亚。气球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公里,网速可以达到3G网络的水平。

Google做这件事的初衷是,全世界当时还有2/3的地方没有被无线网络覆盖,Google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世界各地都能上网。这个脑洞大开的尝试,当年被《MIT科技评论》评为了年度10大科技成就。
但是,Google随后就打了《MIT科技评论》的脸,因为它很快放弃了这个计划。根据我从Google内部对这件事情深入的了解,

Google放弃的原因有这样四个:

天上的气球非常难控制,一开始能够控制得很好,从南美洲一直排到澳洲,但是不多久位置就乱了,而调整过来非常难,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发射四倍的气球,这样才能保证基站的密度足够高。
气球坏得很快,不是气球有了问题,就是上面的太阳能板有了问题,或者是通信系统出了问题。气球一旦坏了,就要开启上面的降落伞将它落到地面,但是它掉到哪里,完全没有控制,在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什么地形都有可能出现,虽然有GPS定位,但是真掉到沟里、森林里,回收很难。

由于气球基站的发射功率不够大(100瓦左右),就要求地面上接收天线特别大,在接收信号时,要在气球下方的用户的房屋上安装一个特殊的网络天线,收到信号后,再通过类似Wi-Fi的设备和移动设备相连。即使这样,最高只能保证3G的速度。今天浏览网页还可以,但是看不了视频。因此,没有什么用。
全世界基站建设的速度远比想象的快,而且成本比搞这种气球低。所以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可以讲,相比建基站,Google气球的方案不符合更少能量传递更多信息的要求,因此Google放弃它,是非常理性的决定。顺带说一句,亚马逊和Facebook也曾经有类似Google的想法,但是都放弃了。
这些公司在做这种前瞻性项目时,很注意保密,没有到媒体上大肆宣传,这是大公司通常的做法。如果一家公司对于完全不成熟的技术大肆宣传,你可能要想想背后是否有别的原因了。

要点总结:
最后我希望你牢牢记住,用更少的能量传递更多的信息,永远是来判断一种移动通信方案乃至新技术是否靠谱的标准。以及,在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各种有效的移动通信方案中,老老实实建基站是最靠谱的行为。
我知道你可能对我没有给出6G的畅想感到失望,但是在5G还没有真正来临之前,在它还需要建设10年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先考虑好5G时代的生活更有意义。
结束语:
到此我们的课程就结束了,祝贺你听完了这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短课。在课程中我们通过能量和信息的关系,阐述了5G的必要性和当前实现的可能性。我们又通过网络融合这个趋势,说明了在未来IoT和5G会同步发展,形成一个大市场。最后我们通过对产业的分析,说明了未来这个产业收入的来源。
接下来希望你一直关注得到,我们以后还会有更多精彩的课程呈现给大家。我们再会。

彩蛋:
另外预告一下,我的新书《浪潮之巅 第四版》,下周将会在得到App全网独家首发。
在这本书里,我用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整个IT行业的发展史,并试着去总结整个行业的发展规律。
全新的第四版《浪潮之巅》,增加了大约1/4的章节。此外,原先的章节有一半是重写的,欢迎你到时关注。

What

网络切片是什么意思?

我们都知道,相比4G,5G的三大核心优势为网速更快、延迟更低和容量更大。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不同应用场景对这些优势的依赖侧重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利用5G网络观看8K超清视频,最核心的条件是网速,对延迟要求相对就没那么高;而像远程医疗、无人驾驶这些应用,短时间里需要传输的数据量可能没有那么大,但对延迟很敏感,要求指令快速达到并执行。

这种情况下,运营商就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5G网络的不同核心优势进行”切片”,分成各个不同的部分,例如高网速片给高清视频用户,极低延迟片给网络游戏等用户,让5G各项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能提高网络分配效率、节约资源。

谣言与真相:5G是不是伪需求?


5G技术是当下非常火热的一个概念。从全球范围看,各个国家都在加速5G开发的进度。

很多人会有疑问:“4G已经够用了,5G是不是伪需求?”关于这个问题,「得到」作者吴军老师给出了他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 1 ——————————

很多人认为5G是伪需求的一个重要论据是,到目前为止,5G只是网速更快,而4G其实可以满足我们今天所有对网速的需求,包括上传图片和视频、收看高清视频等等。至于在线支付,所需的网速连上传视频的千分之一都不到。

这种看法确实有道理,因为几乎所有的媒体对5G好处的报道都集中在网速上,比如一分钟能下载一个高清电影等等。那么5G真的仅仅是网速更快吗?我们平时并不觉得慢的4G,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痛点呢?
公平地讲,4G明显的痛点还真不多,不过我们偶尔还会遇到。我给你讲一个我真实经历的例子。

2018年底,我去杭州参加中国计算机大会,并且做了一个大会报告。报告时,我看了看下面的听众,估摸有3000人。后来我才知道,会场分上下两层,下面一层还有3000人在看转播,也就是说同时有6000人参会,再加上展台的工作人员、参展者和参观者,有1万多人左右。

很多听众跟我讲,他们给我拍了照片,想微信发给我就是发不出去。我说,你肯定发不出去,1万多人在这个小范围里,无论是Wi-Fi还是4G,都不可能上网,因为信息的流通量超过了网络的带宽。

当然,像我刚才描述的情况今天不太多。但是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万物互联(IoT),从这个角度看,4G每平方公里只能支持10万个设备。如果同时无线上网的设备数量增加一到两个数量级(也就是10-100倍),4G的带宽和并发能力就不够了。

—————————— 2 ——————————

一项技术能否被应用,并且在商业上获得成功,不仅取决于当下和近期可预见的需求,更取决于它能否符合用“更少的能量传递、处理和存储更多信息”这个商业发展的轴心趋势,如果符合,需求甚至会被创造出来。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IBM的第二代掌门人小沃森,看到了这个趋势,但是当时还没有退休的总经理老沃森却不认可小沃森的看法,他认为全世界要计算的那点事情,只要5台计算机就够用了。

事实证明老沃森错了,因为一旦计算机实现了量产,原本通过手工或者机械装置能够进行的计算、规划和统计,就可以用计算机来完成了,这使得单位能够传输和处理信息的效率大增。

比如,1959,美国航空公司(今天的American Airlines)率先使用了IBM计算机开发订票处理系统(第二年开始服务),当时全行业都在想,花几百万美元引进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真的需要么,是不是伪需求?

但仅仅一年后,整个西方的航空业都普遍采用了计算机订票,因为计算机在处理和传输信息上的高效率,使得不采用该技术的公司根本无法竞争。也就是说,新的技术如果满足我们说的中心轴线,它会创造出新的需求。

—————————— 3 ——————————

当然,有了市场的需求,还要看技术是否成熟,产业是否配套。不同技术之间会有依赖性,一些技术是另一些技术的先决条件,如果它们没有完成,后面我们所关心的新技术就不会产生。而且,如果预先技术没成熟,很难真正做出产品,就容易被认为是伪需求甚至是炒作,在通信发展史上,3G就曾经被视为伪需求。

我们都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大部分地区2G的移动通信都够用了,大家不过是打打电话,发个短信。因此,虽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高通公司已经开发出基于CDMA的3G技术,但是一直找不到很好的应用。

那么能否通过先上3G网络,再想办法开发适当的应用呢?日本和英国都想到了这一点。日本的KDDI公司早在2003年就率先实现了3G商业运营,并且2005年达到了2千万的用户,但是,当时普及3G的预先要求其实没有达到,配套的产业也没有成熟,因此它在移动互联网真正普及的3G、4G时代并不亮眼。

比如说,当时的处理器耗电量极高,电池的寿命极短,KDDI的3G手机,如果真的上网,当时主要是音乐下载服务,只能待机四小时,而且当时流量费极贵。这就是预先要求没有满足的后果。

2003年Google专门派了十多个人去考察日本市场,发现年轻人每月要花掉大约200美元在流量费上。那么为什么当时KDDI急于开通3G服务呢?因为当时有个痛点2G无法满足,就是音乐的下载。KDDI希望因为开通3G服务其它应用能够跟上,但是它显然过于乐观了。

在英国,沃达丰在2000年就花巨资拍下了3G的无线电频带,但是因为和KDDI遇到同样的原因,业务完全没有做起来,再加上随后互联网泡沫破碎后全球IT产业不景气,沃达丰出现巨亏,因此人们当时都在讲3G或许是一个伪需求,就如同今天不少人觉得5G是伪需求一样。

当然,我们今天知道,后来因为有了低功耗的ARM处理器,有了很省电的安卓操作系统,有了容量密度翻番的电池,有了能够容量大的存储器,有了云计算提供服务,3G手机普及的预先要求才满足。

随后,3G手机的出现反过头来让各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应用得到了发展,也完成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闭环。这就是技术创造市场很好的例子,和IBM小沃森的成功如出一辙。

至于5G,它今天所处的时间点其实和当初计算机刚出现时,或者基于CDMA的3G标准刚诞生时,非常相似。

一方面,确实有一些应用场景4G不能满足,但是目前这种场景并不多,关键是和5G相关的很多事情还没有完全准备好。

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有时要比我们想的快得多,比如从1952年IBM第一台商用计算机诞生,到1959年计算机用于飞机订票,只有7年的时间间隔,而从2003年KDDI推出3G服务,到2007年—2008年苹果和Google让移动互联网普及,只有4、5年的时间。

—————————— 4 ——————————

那么5G在今天这个时间点成为热门话题,是不是说明预先技术成熟了,或者需求已经被激发出来了呢?确实是这样。那么我们距离真正5G的普及以及大量应用的出现,还有多远呢?
从今天算起,时间不会太长,比如经过4、5年的时间,可以比较快地收回成本,让产业像滚雪球似的继续发展,而不用像2000年沃达丰那样过早背负巨大的债务。

当然,对于很多人关于5G成本的质疑,我们也不能回避,尤其是关于“4G部署的成本还没收回,现在又要部署5G,是否在烧钱”这种说法,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评判,毕竟没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是靠烧钱维持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引用中国在通信领域最资深的院士——邬贺铨给出的一些数据:

“中国在4G建设上花费大概7000亿元到8000亿元的建设投资,6、7年才完成建设,相当于运营商每年投入1000多亿元。”4G是否收回了成本,这要看怎么计算。单纯从中国移动运营商的利润来看,4G网络至今的回报不算高,但是也不至于赔本。
“仅中国移动一家,2018年的利润大约就有1200亿人民币,远多于投入建设4G网络的钱。”这几年,移动运营商利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移动互联网的单位流量资费是3G时代的大约1/10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运营商不降价,应该早就大赚特赚了。但正因为运营商收的流量费比较低(大约是美国的1/3),才让整个国家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起来。作为国企,运营商是有义务发挥社会责任,一方面增强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另一方面让利于民。
到了5G时代,大家不免要问一个问题,它的速度是快,但是消耗流量也太快,按照这个流量计算,一个月要好几千块钱的上网费。对此邬院士表示,在5G时代,运营商依然必须考虑整体的社会效益,以便社会能够加速信息化,产业能够实现数字化,因此收费标准会进一步下降。

—————————— 5 ——————————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1. 5G不是伪需求。虽然很多人在炒5G的概念,但是它确实是技术和商业发展到今天的需要。判断一个技术是不是伪需求,需要看它是不是符合“更少的能量传递、处理和存储更多信息这个商业发展的轴心趋势”。

  2. 从历史上看,技术的成熟可以创造出原本想不到的市场。5G也是如此。

  3. 判断一个技术爆发的时间点是否到来了,要看它的预先要求是否满足,以及潜在的市场是否足够大。

  4. 很多东西,我们不仅要看好不好,还要看贵不贵,对于5G,它今后的单位流量费用不会像今天4G那么贵,虽然总的费用可能有所上涨。

罗胖精选 | 谁是5G时代的大赢家?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这周我们上线了一门重磅新课《前沿科技之吴军讲5G》。我们请吴军老师用100分钟的时间,帮你彻底搞懂5G。
吴军老师曾经担任中国工信部的顾问,每次回国经常被领导请去出主意,因为他不仅专业,而且还有硅谷投资人的全球视野。这门课程就是他站在整个产业的高度上,告诉你5G的需求是啥,市场在哪,赢家又是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一讲,看看谁是未来的赢家。

你好,欢迎和我一起,透视5G。
上一讲,我们从产业发展的规律出发,说明了在5G时代,无论是互联网产业,还是通信产业其实都会大洗牌。我们讲述了这个产业中处于枢纽位置的企业,这一讲,我们继续讲述其它上规模的相关产业,找出那个最大赢家,帮助大家练就一双寻找机会的慧眼。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设备制造商,包括生产手机的和通信设备的,其实赚了个盆满钵满。仅华为一家,2018年的营业额就超过了千亿美元,几乎抵得上我们所说的BAT三家的总和。

在世界范围内,苹果也是靠着手机成为了全球收入最高、最赚钱的公司。在此之前的第一代互联网时代,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曾经是全球最为炙手可热的公司。因此,在未来,会出现大量的制造IoT设备的企业,成为5G的赢家。
但是,这里面可能有一个坑,大家要非常小心。那就是不具有太多技术含量的所谓智能硬件其实不值钱,比如说,制造低端传感器的企业,制造非智能摄像头的企业,制造RFID芯片和读写器的企业,等等。这些企业,就如同在PC时代制造机箱电源,智能手机时代,制造充电器的企业一样。当这些低端硬件数量增加后,单个产品的价格还会下降。

这两年,一些地市的领导和我讲,我们打算布局智能硬件的制造,我说,20年前你看那些产品和技术觉得很高大上,5年后它们就是充电器的技术含量。在前两代互联网发展中受益的设备制造商,都是做系统的。
为什么要做系统呢?这就涉及到我们在《信息论40讲》里讲到的系统论了。做好一个系统是有难度的,因为系统的表现不等于部分之和,只有那些有本事做到整体大于部分和的企业,才能在系统这个层面赢得竞争力。

今天炙手可热的和移动互联网相关的设备企业,都是系统做得好的。更早之前,受益于PC互联网时代的,是整机公司,不是生产主板和键盘的。
今天这个趋势其实已经可以看出点端倪了,中国过去有不少生产普通摄像头的企业,都没有受益于中国监控产业的发展,它们甚至将摄像头白送给银行或者一些要验证身份的企业使用,以换取极微薄的服务费或者一点点数据。

而真正挣到钱,而且受到资本市场追捧的,是制造具有目标识别功能的智能摄像头的企业。一个智能摄像头的价格,是普通摄像头的50倍。
我们在前面讲了,在IoT时代,不仅要有新的硬件,还要有新的软件和服务,否则大家对硬件的需求就不强烈。今天大量的手机App,就扮演了这个角色。在5G的时代,也需要新的应用出现。比如通过IoT设备对身份的甄别,对环境的监控与调节等等。

近几年来,每次在拉斯维加斯的消费电子产品展上,都能够看到这一类的产品和服务,但是目前真正亮眼的还不多,因为今天展出的很多还是受限于开发者能够看到的当前存在的实物,和能够想象出的未来的硬件。用一句俗话讲,就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这也是一些反对5G的人,认为5G是泡沫和概念炒作的原因之一。他们会说,你看,现在能想到的5G的应用那么少,那么苍白。但是,如果你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互联网上大量的应用是在互联网普及后出现的,智能手机上大量的App也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因此,随着5G本身的普及,这些应用会在瞬间涌现出来。

那么未来这些应用会围绕怎样一个核心展开呢?简单地讲,智能化和以信息的使用换取能量的节省依然会是主旋律。我们不妨看看今天移动互联网的很多应用,比如滴滴打车、美团外卖,大家都是利用信息,节省体力。美图秀秀代替Photoshop,带超大广角的相机代替自拍杆,都是让计算机变得智能,来减少我们的工作。
当然,在5G时代,还有一个主要的受益者就是电信设备制造商,由于我们大部分读者并非在这些企业中工作,而且大家再创立一家新的思科和华为的可能性不大,对此我们就简单带过了。

接下来,我们说说5G市场的规模。我们在前面讲了,5G时代是网络大融合的时代,未来计算机互联网行业和通信行业会形成一个新的大产业。因此,对5G的市场规模的估算,应该是未来新的大市场的规模扣除今天这两个市场规模的总和。
2018年全世界互联网企业的收入大约是4千多亿美元,当然对于电商公司和滴滴这样的公司,只计算了互联网平台产生的收入,而非总的流水。相比之下,电信产业的收入则要高得多,接近4万亿美元,差了快一个数量级。

需要说明的是,Google一家企业占了互联网收入的30%左右,加上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和Facebook等七八家大企业,占了全世界互联网产业的八成,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互联网行业创业通常挣不到钱的原因,因为市场规模不够大。电信产业相比之下就要大得多。但是电信产业有它自己的问题,就是没有增长。
事实上从2015年至今,电信服务的收入一直在两万亿美元左右徘徊,设备制造企业的收入看似在增加,但真正增加较快的只有华为和中国的几家手机厂,即使是过去增长率很高的苹果,现在也停滞了。相比之下,全世界互联网产业直到今天依然有每年将近20%的增长就显得特别亮眼。

那么将来有了5G和IoT之后,市场规模能达到多大呢?最保守的估计,到2030年,可以在今天互联网和电信市场规模的基础上翻一番,也就是说达到8万亿美元以上,或者说,造就出一个4万亿美元的新的市场。4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有多大呢?比今天日本的GDP略小些,比德国大一些,还是非常可观的。
那么这个目标能否达成呢?如果我们分解一下,就是每年增长6%,要求并不高。但是,如果没有在5G时代互联网产业和电信产业的融合,这个每年6%的目标还真达不到,因为在4G时代的最近几年,电信产业是没有增长的,它搭不上互联网发展的快车,而互联网又难以利用电信很大的基数。

其实我们可以看一看在整个4G时代,电信运营商除了帮助我们把网速提高了,是否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增值服务吗?其实没有。到了5G时代,当你家里的互联网和外面的移动互联网合二为一时,电信企业就能够依靠计算机企业的技术力量提供新的增值服务了,当然,它们也就为计算机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在未来,网络的融合不仅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产业发展的需要。这时,产业的格局也就完全改变了。如果哪一天Google或者亚马逊成为了一家电信企业,大家不必奇怪。

可能有人会说,电信企业是垄断型企业,它们会宁可不发展,也不开放市场的。这件事还真由不得企业自身。我很喜欢万维钢老师说的一句话,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在未来,大国之间的竞争力,在某种方面体现在谁能将这两个产业融合好。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早期计算机产业软硬件的发展,就会发现一个相似之处。当时硬件企业产值高,但是因为摩尔定律的作用,价格不可能上涨,因此销售额没有增长,而软件产业利润率很高,增长很快,但是盘子很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软硬件产业开始融合,世界上主要的IT企业今天既生产硬件,也开发软件,于是它们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快速增长。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苹果公司,你很难说它是硬件公司,还是软件公司。而它的手机,也没有因为摩尔定律的原因降价,反而从第一代99美元增长到今天的1000多美元。当然,小米和华为手机公司,也不能被看成是单纯的硬件企业,它们和过去的戴尔、联想不一样。
类似的,Google、亚马逊等企业也在生产硬件。今天,那些依然只生产硬件产品的企业,反而没有发展,包括联想、宏基,以及曾经的安卓手机老大HTC。也就是说,一家企业可以不按照规律做事情,可以任性,但是对不起,市场会无情地淘汰它们。

那么5G和IoT会给所有人带来福利吗?从享受产品和服务来讲,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从就业来讲,一定有很多受害者,比如说不接受产业融合的人。
两年前工信部的一位退休的老领导和我聊起当年邮电部变革的故事。他说,第一次变革是邮政和电信分家,绝大部分人都去邮政那一边,因为当时中国的电信规模还非常小,不普及。第二次变革是有线的电信(长话和市话)同移动通信分家,也是大家都去有线那边。

当然,今天我们知道这些人都选择错了。这位老领导讲,当时选对的都是不得已被迫的,比如在部里没有根基的,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只好他去,因此那些人后来吹牛说自己看清楚了趋势,都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他们不过是因祸得福。
然后他问我,有没有什么方法真的在当时能够判断清楚该怎么选择?我说,有一条线索可以供大家参考,就是考虑信息和能量的关系。邮政这件事,单位能量传递的信息最低,邮递员跑半天,消耗那么高的能量才送一封信。

有线电话这件事效率也不高,一根根线拉到家里,只传递64Kbps(每秒64比特)的信息,效率也不高,即使安装了线路,升级服务的可能性也不大;移动通信就好很多了。这也是中国为什么农村有线电话发展不起来,而移动电话却很快普及的原因。
因此,在5G时代,大家不妨利用能量和信息,考虑一下自己未来的选择。

要点总结:
巨大规模的市场机会,关键在于网络的融合;
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产品没有机会,系统级的创新才有。
内容听完了,我是罗胖。
你看,5G时代来临,很多人都想着提前布局。但吴军老师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如果只是做简单的硬件,就没啥前途。思路不对,机会你就把握不住。这也是为什么,变革的信号我们都能感受到,但最后受益的永远是一小部分人。

如果你想抓住5G时代未来20年的红利,推荐你在得到App首页搜索“吴军”两个字,现在就加入这门课程,和吴军老师一起透视5G。
罗辑思维,明天见。

外媒:中国公司拥有36%的5G关键专利

中国公司华为同美国政府之间的舆论交锋,从2018年年底,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在2019年2月末举办的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双方还在就华为技术是否安全,以及美国政府为什么针对华为激烈辩论。

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科技公司,在5G技术上的地位究竟如何?《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用第三方数字给出了一个答案。

《华尔街日报》引用数据分析公司IPlytics提供的信息说,华为、中兴、OPPO和中国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这四家公司,一共拥有全球36%的5G标准必要专利。这个数字,是中国公司在4G专利中占比的两倍多。相比之下,包括高通和英特尔在内的美国科技巨头,只持有14%的关键5G专利。

其中华为拥有1529项专利,领先于诺基亚(1397)、三星(1296)、爱立信(812)、高通(787)等公司,是拥有5G标准必要专利数量最多的公司。

《华尔街日报》引用专家的言论称,中国的5G专利涵盖了跟5G手机元件、基站和自动驾驶技术等相关的技术。全球的电信企业在5G网络落地时,都必须向华为支付专利费,哪怕那些国家的电信公司没有采用华为设备。“华为在5G领域的影响力,与前几代无线网络时代中国公司的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

华为在技术上的实力,来自华为在研发上的大手笔投入。2017年,华为的研发支出达到130亿美元,超过任何其他中国科技公司,是主要竞争对手爱立信和诺基亚的研发支出总和。

在华为的这些专利技术中,包括一些相当于5G网络建设的基础性的技术。比如,一项名叫“极性编码(polar coding)”的技术,它可以修正数据传输错误。这项技术在2016年被部分采纳成一项5G官方标准。

报道说,这意味着,即使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国家,已经禁止华为参与5G网络建设,它们也肯定会使用华为的授权专利。

当然,西方公司也掌握了一些最关键的5G技术,比如5G基站的一种关键芯片组,只有包括英特尔在内的两家美国公司有能力生产。

5G时代

什么是5G,它将如何改变世界

目录

第一章 5G是第七次信息革命的基础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人类
智能互联网与第七次信息革命
智能互联网的基本精神

第二章 什么是真正的5G
移动通信的发展变化
5G的三大场景
5G的六大基本特点
5G的核心技术
5G的全球格局
电信运营商的新选择

第三章 5G将重新定义传统产业
智能交通
医疗健康
智能家居
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
工业与物流业变革
农业革命

第四章 后5G时代的人类社会
5G加速万物互联网落地
6G将是技术演进而非革命
信息传输的未来何在
能源存储将取得突破
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巨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书中内容摘抄

1:这是一本关于5G的书,但着眼点不是要说清楚5G的技术,因为解读5G技术的图书已经有很多,我自己也不是技术专家。本书是希望探讨在一个全新的网络体系下产业的发展与改变,以及5G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P6

2:谈到5G,自然离不开场景,就是在什么地方使用。对此,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定义了三大场景:P95

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增强移动宽带业务;
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大规模物联网业务;
uRLLC(Ultra-Reliable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s)-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需要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

3:D2D通信即设备到设备通信(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D2D),是一种基于蜂窝系统的近距离数据直接传输技术。目前,标准化组织3GPP已经把D2D技术列人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框架中,成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P119

4:M2M通信即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machine t omachine,M2M)。美国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估计,到2020年,全球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将是人与人之间通信的30倍。P120

5:专用芯片:除了计算、存储这些通用芯片之外,在5G通信基站及相关设备上,还会有一些专用芯片,这个领域依然还是美国占据优势。除了英特尔、高通这样的企业外,还有大量的企业生产各种专用芯片。中国是这些美国企业最大的市场。欧洲也有一些企业生产专用芯片。中国在这一领域也有了较大进步,海思、展锐、中兴微电子等企业都在设计和生产专用芯片。P133

6:总体来说,5G智能手机芯片,美国拥有最强大的实力,不过华为已经在旗舰产品上进行抗衡,而在中低端产品上展锐也会有所作为。P134

7:中国电信运营商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在广大偏远地区都很好地覆盖了4G网络,99%的用户都能享受到网络的便利。在农村地区覆盖网络,不仅缩小了数字鸿沟,还对推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网络部署方面,其他大国与中国的差距非常明显,这种差距在5G网络部署中依然会出现,P143

8:近14亿用户的市场需求也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理解的。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运营商还在通过高价格来实现高收入和较高利润时,中国电信运营商却用低价格获取了高收人,靠的就是庞大的用户群。P146

9:在3G向4G发展的阶段,电信运营商基本上接受了只做管道的现实,虽然在视频、音乐、支付方面小有作为,但业务规模相对于管道而言体量非常小,社会影响也不大,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与一流的互联网公司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P149

10:飞信的衰落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尴尬的现实:电信运营商本身不拥有技术,外包对于稳定的技术来说是适合的,但在技术转型时代,如果自己的技术能力弱,不对技术和用户需求进行研究并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情况就会变得糟糕。P155

11:但实际上,电信运营商在云业务发展方面也面临一些困难,因为绝大多数用户需要的云服务,不仅是云存储,还需要建立起管理体系,这就需要对自己的业务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并对不同业务建立起管理系统。而在这一方面,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和技术支持极为匮乏,于是用户流失,竞争不过互联网公司。P155

12:虽然量子通信技术还处于早期实验阶段,但未来用新的通信体系打破旧有的通信体系,取代今天的光波通信和电波通信,就如同用无线通信取代驿站一样,理论上是可行的。P257

观学院2019项立刚演讲:5G的前世今生

——还好当年中国政府顶住骂名,支持了一批科学家

作者:项立刚 来源:观察者网

当年中国搞TD-SCDMA,你们是不是都骂过?觉得中国政府为什么要搞自己的一套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跟国际接轨呢?为什么不跟着欧美标准走呢?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批中国的科学家,他们是顶着骂名顶着压力咬着牙来做这个东西的,中国政府也是支持了这些科学家。

——项立刚

2019年2月23日,中国通信业知名观察家项立刚在观学院做“为什么5G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主题演讲,围绕着5G的前世今生以及中国在5G领域上的探索发展等话题,项立刚表示,在5G领域,最牛的国家就是中国。

以下为观学院整理的演讲要点导读。

5G是一场革命,《纽约时报》撰文称5G为新一代的“军备竞赛”,认为谁控制了5G,谁就能在经济、军事和情报上领先他人。

第一代移动通讯,美国先发制人 2’05

芯片、操作系统、路由器、浏览器、互联网的架构、PC的架构……所有东西都是美国定义的。全世界那些最著名的大公司,IBM、英特尔、微软、谷歌、C思科……都是美国公司,所以整个互联网都是由美国主导的过程,让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势地位。

第二代移动通讯,欧洲后来居上 3’42

欧洲团结起来成立了一个机构叫GSMA,制定自己的标准GSM。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出现了三大标准美国的CDMA、欧洲的GSM、日本的PHS,都在争夺最大的市场——中国。

第三代移动通讯,中国登场亮相 6’12

3G要以谁的标准为蓝本呢,美国和欧洲吵得不可开交。而后,美国联合中国,一起对抗欧洲,中国的3G标准最后也成为了国际标准,我们也因此形成了最初的技术积累。

中国的TD-SCDMA,你们是不是都骂过?我们很多人都骂过,我们觉得中国政府为什么要搞自己的一套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跟国际接轨呢?为什么不跟着欧美标准走呢?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批中国的科学家,他们是顶着骂名顶着压力咬着牙来做这个东西的,中国政府也是支持了这些科学家。中国移动上TD-SCDMA的时候,大家也都不满意,都说中国移动不好,但是我们咬着牙还是走下去了。

第四代移动通讯,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好的4G网络 11’28

到了4G标准的时候,中国和欧洲联合起来把美国挤出去了,所以4G的标准是两大体系,TD-LTE和FDD-LTE。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好的4G网络,中国的移动支付、电子商务也是发展的最好的,也提高了中国整个社会的效率。

有报告说中国的网络速度在全世界排第189位,都说中国网络很差,我们都信以为真。真实情况是什么呢?大家知道美国有多少个4G基站吗?30万。中国有多少?350万,再加上2G、3G基站,一共有610万个基站。所以在中国在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默认有网络存在。

5G来了,移动互联的基础 18’18

5G是什么?很多人都认为是高速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

高速度 19’22

现在的网络直播,现在上传速度是6~8兆,下载速度才50兆。我们对5G速度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单机上的速度是20个G,每个用户有可能达到的速度是1个G,实际情况可能没有这么好,但我认为我们的上传速度可以做到500兆,下载速度几百兆左右,这就意味着你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电视台,都可以播高清视频。

我们很多人认为,我们老百姓不一定需要5G了,我们有4G就行了。千万不要这么想,中国的老百姓是全世界最时髦的老百姓。

泛在网 23’32

泛在网应用的一个例子就是智能家居,比如说智能马桶:

“你尿完了,马上给你做一个13个指标的尿常规检查,然后发现你的尿酸正在不断的增加,说你马上要得痛风了,中午吃饭它会给你发微信,说你不能喝啤酒,不能吃海鲜。”

低功耗 27’30

井盖经常被偷,经常会坏,如果有了智能井盖,在每个井盖安装一个金属器,一旦它发生问题就会传来信息,我们可以立马进行维修、替换。但是如果不是低功耗,每天都要换电池,那太不现实了。

低时延 29’34

在讲座现场,你们听到我的声音需要100毫秒,但你们不会觉得我的说话有时延,因为人类对于时延的反应是140毫秒。这种速度无法适应未来的实际生活,比如无人驾驶。

现在我们的2G网络反应时长是140毫秒,3G网络大约需要100毫秒,4G则需要20-80毫秒。

而5G,只需要1毫秒。

万物互联 31’50

大家知道中国现在有多少部手机动手机?10亿,我们基本判断到2025年的时候是100亿左右。我们所有通信专家的判断都是落后于现实的,他们曾预测2000年中国会有20万个手机用户,但是实际情况是到2000年,中国已经有2000多万手机用户了。

什么是未来的终端?汽车、路灯、井盖,你们家的大门、冰箱、洗衣机、空气净化器、抽烟机……所有这些设备都要变成系统终端。

重构安全 35’50

5G会重新构建智能交通体系。如果有了5G,也许就可以避免去年的重庆万州公交车事故。在司机故意打方向的时候,智能控制中心会判断车辆脱离了预定行驶的数字轨道,低时延的网络马上发布命令,刹车,并让公交车后面的200辆车也同时进行刹车,从而避免惨剧的发生。

网上常说民国出很多大师,而现在没有,为什么?因为大师是信息垄断者。硅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面。手机能储存的信息比图书馆要大多了。

在5G领域,中国无人能及 43’30

能够把芯片的系统设备、基站设备、终端业务等所有能力结合起来的,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就是中国。

在这一领域,最强大的公司是哪个?是华为。

曾经美国要求“五眼联盟”不使用华为设备,最后华为依靠自己的技术、性价比以及投资,重新赢得了那些国家的订单。最后,英国情报部门说,华为的安全是可控的,我们不排除华为设备。甚至连特朗普都承认,为了鼓励竞争,美国也不排除华为设备。

所以说,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做好技术,领先别人,这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TD-SCDMA和TD-LTE到底有没有关系?

对于TD-SCDMA的攻击,我最经常看到的一个说话是TD-SCDMA和TD-LTE没有关系,一堆一看背景与表述都是没有能力对技术有基本认识的人,上来义正辞严的陈述,似乎掌握了真理一般。

  TD-SCDMA和TD-LTE没有关系,据我所知这是某个国外企业多年前为了打压TDS造出的话本。到底它们有没有关系,我不是技术专家,我确实是中专毕业学会计出身,研究生的专业是文艺学,后来中国科技大学的计算机应用研究生班还没有拿到学位。但是,我却是一个不同于其它文艺学毕业生,也不同于一般的会计,我十数年对通信行业浸润、研究,自己创业做产品,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对于技术虽然不是专家,也多少了解一些。我还是要试着分析一下TD-SCDMA和TD-LTE有没有关系。

  首先,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代技术发展,都不可能是上一代技术的重复,如果新一代的技术和上一代技术是一样,那还什么新一代,所以3G技术不同于2G,4G不同于3G,它的技术原理、解决问题的方式、部署的办法,实现的能力都不同。相同才是错的。虽然不同,但是有没有传承关系呢?如果要说有关系,那就必须要说传承。

  当然,我们说TD-SCDMA和TD-LTE都是TDD的技术,也就是都是时分双工。这是一个基本的。当然,如果要说TDD就是传承,估计很多人不能接受,暂且不讨论。我们说说其它技术。

  我们都知道在1990-1996年TD-SCDMA提出之前,我国在CDMA相关技术领域专利几乎为空白,从1997年TD-SCDMA提出开始中国通信领域自主创新开始蓬勃发展,相关专利大大增加,而TD-SCDMA最有代表性的核心专利有9项,专利主要集中在同步网络、智能天线应用的创新,TD-SCDMA,这个S就是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指的是带有可以判定信号的空间信息(比如传播方向)和跟踪、定位信号源的智能算法,并且可以根据此信息,进行空域滤波的天线阵列。我们以前的天线是全向天线,信号向周围的所有地方发射。智能天线采用空分复用(SDMA)方式,利用信号在传播路径方向上的差别,将时延扩散、瑞利衰落、多径、信道干扰的影响降低,将同频率、同时隙信号区别开来,和其他复用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频谱资源。

  智能天线降低了功率,减少了辐射,智能天线可以更好的利用系统资源,智能天线可以为切换提供一些有用的位置参考信息、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缩短切换时间、降低掉话率、减少信令交互、提高切换成功率等。

 最早的智能天线体积巨大

  智能天线在TD-SCDMA建设之初是工程建设中问题最大的一个部分,虽然它功能强大,但是体积大,不方便安装,也让普通用户产生心理抵触。WCDMA就没有这个问题。不过它是非常价值的一个技术突破,在通信领域也是从TD-SCDMA开始,这是不容质疑的。

  我们也知道技术的进步是惊人的,对于智能天线找到各种办法,使之小型化,很快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今天它已经不再是那个吓的体积了。我们也知道在4G,也就是在TD-LTE中智能天线技术不但是广泛应用,而且这个技术正在成在未来5G技术重要一个组成部分,要提高效率,必须采用智能天线技术。

TD-SCDMA对中国通信业发展的战略价值

那些国外企业的代理人的声音,十几年了,还在中国大地上回响,还希望影响中国人的思考与决策,

​​​通信标准是大国竞争的战略,是战略的制高点,为了在通信标准中处于优势地位,世界各国都会动用国家力量来推进自己的标准。中国提出的国际通信标准TD-SCDMA,长期以来,因为国外通信企业的代理势力制造舆论,中国民众的误解,很长时间很多人认为这个标准不应该搞,或是搞了无用,甚至有人认为这个标准延缓了中国通信业的发展,到今天这种舆论还有一定市场,对这种声音必须指出真实情况,以正视听。

一、全世界政府都把推动通信标准作为战略目标

没有一个政府不在通信标准推动上下功夫。第一代移动通信发展之后,面向第二代移动通信发展,各个强国都在下功夫,要在通信标准上扮演主导地位。美国高通公司推出的cdma,不但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为了让这个标准在世界上广泛采用,通过政府施压的方式向世界各国推广这个标准,这就包括作为中国加入WTO作为交换,让中国联通采用cdma标准。而到了3G标准时,美国总统克林顿为了让美国的cdma2000标准通过,亲自给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写信。

在美国政府更叠后,新的政府改为支持英特尔,在全世界3G标准已经关门十年之后,把英特尔推动的WiMax也通过政治压力,加入到3G标准中。最后全世界3G标准除了cdma2000、WCDMA、TD-SCDMA还有WiMax,这都是政府为了国家意志,争夺通信标准。这其中美国政府是最为有代表性。

在2G时,日本还是世界经济强国,日本开发的PHS也想争夺市场,通过各种手段拉中国。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研发的过程中,日本和韩国积极参与打压中国的TD-SCDMA,在国际标准组织给中国制造障碍,甚至不发中国参会代表的签证。

欧洲在第二代移动通信开始时,欧洲政府形成了统一看法,如果移动通信领域让美国主导,对于欧洲经济发展极为不利,所以欧洲各国成立了GSMA组织,全欧洲统一意志,支持GSM,通过这个标准来对抗美国。欧洲成功的拉中国加入GSM阵营后,GSM成为全世界最强势的标准,这说导致这个国家通信领域的全面改变。

每个国家,在自己的标准在国际上居于主导地位时,本国的制造业都发生了巨大发展。世界上最早的通信制造主要是集中美国,摩托罗拉是世界通信制造的鼻祖。

但是随着第二代移动通信欧洲主导了标准,世界通信制造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欧洲的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萨基姆、菲利浦都成为通信业知名企业,在全世界通信市场攻城掠地。日本搞了PHS,本国的日立、东芝、索尼、夏普、京瓷也有了很好的发展。美国在2G时,依然强大,但是却失去了一代时的主导地位。这个时候中国基本上是一无所有。

二、TD-SCDMA不是大唐的标准而是中国政府的意志

中国要加入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争夺,不是大唐这个企业行为,而是中国政府的意志,从最初的调研讨论,到技术征集,一直到最终决定由中国移动进行网络建设,都是中国政府在进行推动。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主导和推动这件事,从来不是一个企业能够影响和决定的。

中国政府提交的通信标准最终采用了TD-SCDMA这个标准,是融汇了世界通信业技术,有其先进性和代表性,这个过程中,原信威公司、大唐公司起了较大作用,以李世鹤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付了很多,大唐的周寰、唐如安,信威的陈卫、徐广寒等也做了很多工作,而这个过程许晴、闻库、曹淑敏等政府领导也起了巨大作用。

3G标准最后中国提出的TD-SCDMA被通过国际标准,一方面是这个标准有其技术价值,TDD是时分双工,具有其节省频谱资源,效率高的特点,是下一代通信的方向,今天我们面向5G,TDD就已经被广泛接受,目前世界各国绝大部频谱都是TDD。另一方面世界政治斗争也帮助了中国,美国被欧洲强势压制,在世界移动通信标准领域会失去优势地位,为了平衡欧洲压力,不让欧洲一家独大,美国支持中国的TD-SCDMA通信标准,最后才让中国标准通过为世界标准。

在支持中国TD-SCDMA标准,在战略上有所作为时,中国政府的立场是坚定的,在整个业界怀疑这个标准能不能商用时,中国政府下了大决心,收中国移动进行网络的部署,虽然因为TD-SCDMA面临了世界通信厂商的压制,得不到广泛支持,成熟较慢,中国移动包括中国用户做出了一定的牺牲,中国移动也一度面临了较大困难。但是随着TD-SCDMA的广泛部署,世界各大通信企业不得不承认TD-SCDMA的地位,改为支持。而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取得巨大发展。

三、TD-SCDMA为中国本土制造业赢得了市场机会

中国本土通信企业发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支持,在2G时代,中国本土企业非常弱小,在市场上占据不超过20%的市场,当时世界主导的通信厂商是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这些企业,如果是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技术,中国的华为、中兴必须面临了同样情况下的竞争,而国外企业不仅有市场、技术、人才的优势,还在知识产权上具有优势的地位,这种情况下,华为即使可以竞争,竞争力是很差的。

面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市场,中国采用了TD-SCDMA标准,世界大通信厂商的想法是,我们不做,把这个标准给拖死,所以最初时,无论是爱立信、诺基亚这样有代表性的企业,都是坚决抵制到观望,到尝试参加,最后表示要支持。这个过程让支持TD-SCDMA的中国企业至少赢得了4年时间,等到国外企业发现自己不得不做时,中国企业已经积累了4年,这个市场最后出现翻转。在中国移动市场中,曾经国外企业占据了全部市场,后来华为和中兴不过有10%的市场,但是到了TD-SCDMA的招标和网络建设,中国企业华为、中兴、大唐等拿到了80%的市场,给国外企业留下的市场不到20%。

这个过程,让成长的华为、中兴进入高速成长时期,通过这样的一个转换,华为、中兴积累了资金、知识产权、人才、网络部署的经验和能力。这样华为到国际市场去打,才能亏得起,才能多投入,才能在开始种土豆做着通信市场,而坚持得住。中国这么复杂的网络华为、中兴都能做得好,也给了国外运营商信心,敢于把网络交给中国企业做。

如果没有TD-SCDMA这个标准出现的转换,华为、中兴不可能一下获得这么大市场机会,如果做同样的WCDMA,欧洲企业的技术积累、知识产权、网络部署经验都优于中国企业,中国企业短时间想取得这样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TD-SCDMA不是延缓了中国通信企业的发展,而是通过这个标准,让中国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中国市场,同时帮助他们积累了资金、人才、能力、品牌,这是中国企业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力量。

四、TD-SCDMA标准帮助中国4G、5G发展中取得更好位置

有了中国在3G的基础,中国在世界通信舞台上从一个旁观者,走为主导者。3G标准,中国得到美国的支持,让自己的标准成为世界3G标准的一员,到4G标准通过时,欧洲寻找中国的支持,和中国联合起来,让美国的标准基本出局,4G最核心的标准是TD-LTE和LTE FDD,这样两个基本的标准,中国对TD-LTE的提出和推动起了重要作用。

全世界各大通信厂商在第一时间支持了TD-LTE标准,同时也延伸支持了TD-SCDMA。这最有代表性的是高通公司,它的芯片在3G时根本不支持TD-SCDMA,到了4G,它的芯片不仅是第一时间支持了TD-LTE,而且也支持了TD-SCDMA,苹果的手机也是样的情况。

今天全世界支持TD-LTE标准的网络达到几十个之多,中国在世界通信舞台上成为主导者,这个过程也帮助中国企业高速度成长起来。华为、中兴借着这个大势,也通过自己努力,今天华为已经是全世界第一大通信设备制造商,中兴是第四大通信设备制造商。

如果没有中国的通信标准,没有中国市场的转化,这两个企业基本上拿下了中国本土市场,要想在世界上变得强大,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华为如果在中国市场失去30%的份额,而让爱立信得到,今天华为也不可能成为世界第一。

4G中国凭借了TD-LTE和欧洲联合,让美国标准出局,而5G发展中,频谱资源要求更高,要求的频谱更多,越来越多的5G技术采用TDD的思路,以实现节约频谱资源、部署方便,中国也在其中成为核心的领导者。没有TD-SCDMA这个标准,不是3G、4G、5G一路走过来,希望中国在5G中突然有所作为,突然影响世界,这是痴人说梦。

TD-SCDMA发展过程中,有困难,有压力,有问题,有太多需要改变的地方,中国运营商、中国用户也做出牺牲,但是通过这种牺牲,中国换来了今天的通信业发展,换来了在世界通信业的地位,今天中国用户用着全世界品质最好的4G网络,中国用户用着全世界性价比最高的手机,这些都是牺牲的结果。

回望通信标准的世界格局,韩国想有所作为,但是国力不够,毫无作为,日本曾经有所作为,但是被欧美中压制,今天完全出局,这也造成了日本的通信设备制造完全出局,也导致了日本手机衰落。美国政府是一会支持高通,一会支持英特尔,导致缺乏国家战略,在通信标准上,基本失去主导地位,这也导致美国的通信设备制造基本失去市场竞争力。当今世界唯有中国和欧洲,TD-SCDMA之初政府的决心、决策力,中国企业的努力,还有通信人的奉献都让这场标准之战取得大胜。

那些国外企业的代理人的声音,十几年了,还在中国大地上回响,还希望影响中国人的思考与决策,我相信,十几年前,这种声音毫无作为,今后也不可能有作为。

项立刚:从国家战略看TD-SCDMA很成功

TD-SCDMA自从诞生以来,一直在舆论的围攻下,诟病极多,国外企业当然不支持,为了保证自己的标准得到更广泛推广,这些企业在行动上对立,也进行了舆论的围攻。一些有国外企业背景,为国外企业的服务的咨询公司、相关服务机构,为国外企业说话,是很自然的。电信运营商对于一个成熟度不够,得不到国外企业支持的标准也多有疑虑,即使象中国移动某些员工也认为TD-SCDMA让其背了包袱,用负面的眼光看TD-SCDMA。这样的背景下,TD-SCDMA这个体系中公关能力,舆论控制能力又是极弱,没钱请媒体和专家们出国,也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广告投放,舆论的弱势是很自然的。

所以我们看到讨论TD-SCDMA时,能造出2000亿无法收回成本这样的谣言,同时花大力气纠缠专利数的多少这种枝节问题上,而完全无视通信技术标准的争夺是重要国家战略,是全世界所有大国都用来确实自己的战略地位,争夺产业控制权的重要力量。无视标准对于整个产业转换起的重大作用。我们看TD-SCDMA,必须要从大战略角度,看到它通过一个标准的奠定的基础,对于整个产业,对于整个通信格局的影响,而不是纠缠在具体的专利个数中。

一、争夺通信标准是世界大国的国家战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把互联网作为它的发展基础,这个过程,所以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器、路由器、CPU、操作系统都是由美国开发,也形成了以美国企业定义的事实标准。也就是整个互联网的标准都是由美国企业进行定义,获利的也是美国企业。PC和互联网行业那些最强大的公司英特尔、微软、思科、惠普、google这些公司都是美国公司,把持了世界互联网的核心,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第一代移动通信,也是从美国发端,最早由AT&T和摩托罗拉公司开发,移动通信领域也是美国定义了基本标准,美国的通信设备制造公司摩托罗拉、朗讯等都是全世界最顶级的通信公司。

移动通信有一个复杂的问题,就是需要使用频率,全世界各国的频率管理情况不同,所以必须需要有国际组织来进行协调,这也给全球的战略合作提供了机会。在第二代移动通信发展之初,全世界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都开始发力,希望用自己的标准来占领本国市场,同时向全世界推进,取得更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第二代移动通信发展的时代,全世界最有实力的经济体为三大经济体,日本、美国、欧洲。日本搞了自己的标准PHS,美国的标准是cdma,而欧洲看到如果在通信标准领域要重演互联网和第一代移动通信的结果,那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核心都会掌握在美国的手中,欧洲成立了自己的标准组织GSM协会,提出了自己的标准GSM,整个欧洲不允许使用任何其它技术标准,通过国家行政的力量,推行了GSM标准。不仅如此,日本、美国、欧洲也都开始争夺中国,最后中国倒向了GSM,建起了全世界两张最大的GSM网络,这个结果,导致GSM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标准,而欧洲众多的通信企业迅速崛起,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菲利浦、萨基姆都成为知名的通信企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日本和美国的通信企业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时代,都开始衰落。

第三代移动标准开始征集时,世界通信业界曾有一个基本思路,做一个标准,形成真正的全球通,这个时候全世界随着实力的变化,日本已经衰落,不但经济实力不够,它的人口无法支撑起一个单一市场,基本上被排除出通信标准的争夺的舞台。当时全世界只剩下两大实力集团,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欧洲争夺通信标准。这个时候中国已经在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中国其实还真不是有了非常多的积累,提出自己的标准,是基于SCDMA这样技术积累的基础上,但是我们的产业,尤其是移动通信产业其实还是非常不足的。这个标准能被通过为国际标准确实是有历史机缘。因为当时如果只做一个标准,美国要面对和强大的欧洲竞争,一方面欧洲是多个国家,尤其有德国、法国、瑞典这样的强国,又在2G时代有充分的产业积累,只做一个标准,必然是欧洲标准成为唯一标准。这样无法满足美国的利益,美国这个时候向中国靠近,以支持保留多个标准,换取中国也对美国标准的支持,最后的结果,全世界3G变成了三大技术准备,这三个标准,也是美国、欧洲、中国三大实力集团所推动。这件事非常清楚表明,争夺技术标准,一方面是需要技术的积累,更重要就是国家实力的较量,是利益集团进行国家利益争夺的博弈。

中国能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提出自己的标准,并且能获得通过成为国际标准,这是中国政治、经济、技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历史的机缘。

十年前,我曾经采访时任中国移动总工程师的李默芳女士,作为中国移动的领导,她非常清楚,TD-SCDMA一个中国提出的标准,也得不到国外企业的支持,以我们自己的技术实力要很快提供成熟的设备,保证运营商正常使用,是有很大难度的,这个意义上,她并不希望中国移动成为TD-SCDMA的运营商。但是说到2000年5月,要ITU的会议上,TD-SCDMA经历了艰难曲折,终于通过为国标标准时,她对着我照相机镜头泪流满面。因为这样的老科学家经历我们没有自己的工业,没有自己实力的屈辱历史,今天这个标准的通过,是中国战略争夺的重要一步。

1998年6月30日,是全世界3G标准征集的最后一天,此后,提交的任何标准,不能进行讨论了,更别说能成为3G标准。但是通信标准就是一个大国的博弈工具,美国克林顿时代,民主党政府是支持高通的,为cdma进入3G起了巨大推动作用。Cdma2000也成为了3G标准。但是到了共同党时代,小布什担任总统,共和党更支持和共同党和深厚关系的英特尔,这时英特尔也领头推动wimax技术。这种背景下,美国逐渐放弃cdma2000的支持,把wimax作为发展的重心,一方面通过政治压力推动美国运营商上马wimax,另一方面逼迫全世界制造商也加入wimax研发与生产队伍,这导致了北电卖掉了所有其它技术,全力研发wimax,而台湾也投数百亿美元在wimax研发和生产上。2007年10月19日,在3G标准征集停止9年之后,美国通过政治压力,硬是把wimax变成了3G标准。但是结果是令人遗憾的是,wimax其实是真的存在技术缺陷,虽然美政府这样大力支持,运营商也进行了大面积的部署,但是由于技术问题不得解决,最后导致这个技术的全面失败,北电因此倒闭,台湾众多芯片企业遭受了巨大经济损失。

而在面对wimax的发展过程,以爱立信为首的欧洲企业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在LTE的标准发展相互进行了支持,最后的结果,当4G的标准通过并且进行实际的网络部署时,美国的标准基本被边缘化,TD-LTE和LTEFDD成为全球的主流标准。这个过程,美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遭到了致命性的打击。在4G的时代,如果美国不是在以苹果为代表的终端,在android和ios为代表的操作系统以及移动互联网业务和高通的芯片产业上形成突破,在移动通信设备研发、生产、制造领域,美国因为丧失标准的掌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通信标准是大国必争之地,一个大国政府在这方面不作为,才是真正缺少战略,才是真正不顾国家利益。

二、TD-SCDMA带给中国的战略机遇

中国提出了标准,也被通过为国际标准,我们是庆祝一番,有了面子,还是也要把这个标准变成一个产业,真正形成产业化,实现网络部署?这一个考验我们的大问题,2000年,中国的华为、中兴起步不时间并不长,技术积累、研发能力、经济实力都不够,其实没有太多能力进行技术研发,而国外企业普遍采用抵制的态度,根本不打算支持这个标准,进行研发。这个担子只能落到这个标准最初推动者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也就是大唐集团的肩上,而大唐也是一个研究部门起家,虽有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但是经济实力不够,产业化能力不强,要形成产业化,这条路是一条异常艰难的路。

最终,TD-SCDMA能够产业化,并且真的实现了网络部署,这要利益于两大原因,一方面2000年,尤其是2005年以后,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通过一定程度的积累,形成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而这个过程中,技术研发能力,经济实力大大加强,通过约5年左右时间的积累,在国外企业不研发的情况下,也终于研发出产品,并且实现了商业化的部署。如果不是这些中国企业逐渐的发展,形成强大研发能力,最后华为、中兴、大唐、普天等企业形成综合力量,无法实现TD-SCDMA的商业部署。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的最高层,在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了,决策了由中国移动这样一家最有实力的电信运营商也担任TD-SCDMA的运营,这为TD-SCDMA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由于TD-SCDMA的商业部署,这个市场格局的转换,给中国通信业带来重大变化,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战略机遇。

1,改写了中国电信设备市场的格局。中国的电信运营商设备,在2G的时代还是七国八制,众多国外制造商在中国市场销售产品,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采用了多种标准和制式,不仅不安全,而且互通和管理都存在较大问题。最为残酷的是,这些国外企业还对中国进行封锁,很多设备不能及时供货,一些核心设备甚至买不到,买到的设备价格都是非常高。中国的电信运营商遭受了巨大经济压力,这些经济压力最后又转化为普通用户,所以电信资费畸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迫使国外企业降价,但是电信网络建设是有延续性的,2G网络是某个设备制造商建设的,它对整个网络的建设、运维都比较了解,3G很难不让它建设,而同样的情况,国外厂商产品的报价就是高中国厂商1/3,甚至是一倍。2G中国在系统设备上最高争夺到的市场份额,不过是20%。3G中国企业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如果我们都采用WCDMA,这些国外企业有很好的网络部署经验,设备更成熟,研发的时间也长,2G的网络又是它们建设的,国外企业占据市场主导,至少也要有一半市场。而价格也会照样很高。

因为中国决定要上TD-SCDMA,在2007年前,全世界的设备制造商都是采取一个抵制的态度,就是我不做,表面上做也是非常对付,这个时候,真心做研发的只有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兴、大唐这样的企业,华为后来也加入这个阵营中,到第一次中国移动TD-SCDMA招标时,无论是技术标还是商务标,国外企业都是全面落后,最后市场份额掉到5%,中国企业居于了主导地位。完全改写了通信设备供应商的格局。这样一个格局,不但是在3G如此,到了4G,是可以实现从TD-SCDMA向TD-LTE平滑升级的,很多基站只要升级软件即可,这样4G的中国移动网络建设的设备主导也变成了中国企业。中国企业不但成为中国移动的主导供应商,而且提供的设备价格大大低于国外企业的价格。所以最近几年,我们经常听到某个国外设备商裁员的消息,中国设备商却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设备商集团。

在GSM时代,中国的设备商占市场的份额最高做到20%,经过TD-SCDMA的这个市场转换,中国企业实力大大提升,不但在TD-SCDMA占主导,也带动了在wcdma和cdma2000的市场份额的增长,目前TD-scdma中国企业份额达到90%以上,wcdma约55%,cdma2000约65%。而中国移动又是最大的设备制造商,可以看出来通过TD-SCDMA有影响,中国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电信市场设备的主要提供商,这不但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外汇支出,同时对于国家安全也是意义非凡。

2,逼出了中国的芯片产业。芯片产业是中国第一大进口产品,在很长时间里,PC的芯片,国家也进行了很大投入,也希望有所突破,但是基本是无所作为。原因是,我们要做的芯片很难市场化,无法进行量产,你做的任何一款芯片,都是追赶别人的脚步,你做出来产品,技术水平没有别人先进,能力没有别人强,成本也不低。所以在PC时代,我们都希望有国产CPU有所突破,但是基本没有作为。

TD-SCDMA的机遇仍然是国外企业不做。TD-SCDMA的芯片,虽然也有国外公司一起参与成立了凯明公司,其实投资很少,也没有真心想做起来,这个公司很快倒闭。其余国外有实力做TD-SCDMA芯片的公司,都采用抵制或是观望的态度。中国要让TD发展起来,真正产业化,必须要有芯片,没有办法,只能自己研发,这个过程有多家企业参与,展讯、联芯、海思等企业逐渐参与,这个过程也有失败,一些企业也出现了问题,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今天已经有超过2亿片TD-SCDMA芯片被生产出来,这其中70%是中国企业研发的,不仅生产出TD-SCDMA的芯片,这些企业也为4G芯片研发奠定了基础,今天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海思麒麟925、928已经是高端4G芯片,在处理能力、功耗的管理、功能的支持方面表现非常出色。近年,这些芯片公司都保持了40%左右的增长,海思甚至达到76%的增长。同时,这些企业也切入了WCDMA芯片的生产,今天TD的终端芯片70%是中国企业生产,WCDMA中国企业也有5%的市场份额。唯有cdma因为知识产权费太多,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还是0。如果这个过程,不是因为有TD-SCDMA,中国企业企业生产WCDMA芯片,难度极高,可能性小。TD芯片一方面是逼,另一方面因为国外企业不做,为我们提供了一定时间空档,保障了我们芯片厂商在基本无竞争的情况下,完成了研发,和市场试用,一点点提升了自己。当国外企业也进入这个市场时,中国企业已经站稳了脚跟。芯片产业的崛起,无论用形容它的价值都是不为过的。

3,带动了测试仪表产业的发展。测试仪表一个产业发展的有力保证,在2G的时代,中国的仪器仪表产业基本是0,每一台仪表都需要向国外厂商采购,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仪器器表不但卖出了高价,而且非常重要的这些会成为战略封锁的重要手段。TD-SCDMA也是面临着国外企业不做TD-SCDMA的测试仪表,中国企业只好自己摸索,自己研发生产,经过几年困难的发展,TD-SCDMA的测试仪表,中国企业产品达到90%,这些能力也一直延续到TD-LTE产业。

这些带来的整个产业改变,带来的市场机会,是对制造业全局性影响,甚至是百亿、千亿投入未必带来的效果,这十余年中,中国设备制造业成为全球最强大的一个企业集团,中国的手机芯片业从无到有,产值超过百亿,这些都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三、TD-SCDMA对于电信业影响不应夸大

长期以来,攻击TD-SCDMA无非两大罪状,一是3G牌照的发放较晚,二是对3G时代中国移动的发展不利。

确实全世界3G牌照的发展一般是在2005年左右,在规模开始网络建设,2006年左右开始,中国牌照发放推迟了约三年左右的时间,这其中是有等待TD-SCDMA成熟的因素。一方面推行重大战略,必须要付出一些代价,3G牌照发放推迟,确实是我们要付出的代价。但这个损失,并非某些人夸大的情况,2006年左右,世界多国发放3G牌照之后,全世界虽然进入3G时代,但是3G的发展却是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网络建设,需要一个摸索过程,在城市里大量的进行高频段设备的部署,经验不足,这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摸索。可以说全世界,这个时间,其实用户发展速度很慢,网络覆盖效果但不够好,需要很长时间进行技术积累和布网的探索。到了2009年后,中国发放3G牌照之时,经过约三年左右的摸索,3G网络的建设能力大大提升了,技术也日益完善,这个情况下,中国进入3G时代,网络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如果说中国在3G网络建设的探索上贡献不大,但是对中国用户的损害并不严重。

另一方面2005年、2006年这段时间虽然世界一些国家开始网络部署,但是手机问题基本没有解决,所以当时在欧洲最核心的业务,是把3G当作上网卡使用,一直到2008年左右,中国某些学者3G无用的论调也还受到广泛欢迎,核心原因就是手机并没有完全解决。直到2007年iphone手机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到2009年左右iphone3被人们广泛认识,2010年iphone4才形成高峰。这方面中国用户的使用3G,享受3G带来的乐趣基本和世界的速度是同步的。并未因为TD-SCDMA造成较大的落后。

关于对中国移动的影响。因为中国移动采用TD-SCDMA网络,确实对中国移动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一种说法,因为TD-SCDMA影响了中国移动成为世界第一大运营商的机会。事实是,中国移动用TD-SCDMA仍然是世界第一大运营商,无论是用户、利润情况都是不错的。这么多年,中国通信业有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移动一家独大,中国移动一家在市场的份额超过60%,一定程度上抑制中国移动的发展,促进电信和联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市场不做调节,任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上,把做得好的企业拆掉,这是一种不负责的鲁莽行为。把TD-SCDMA交给能力最强的中国移动,一方面是中国移动能够胜任,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延缓中国移动的发展速度,给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一定发展机会。这正是一举两得办法。

从2009年,3G牌照发放,到今天这5年时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中国联通,在以前一直被压抑着,是低端市场的代名词,经过3G发展,中国联通完全改变了这种感觉,电信和联通都在3G市场有了较大的冲击力,这一定程度上为市场均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那中国移动是不是受到损害了,事实上,中国移动今天仍然是收入超过两家总和、利润超过2家总和,TD-SCDMA用户数大大超过对手,总用户数一直在增长,我们根本没有看到因为TD-SCDMA,中国移动受到了多大影响,从些一蹶不振。TD-SCDMA不过是短时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移动的势头,为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两家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尤其要一说的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也并未受到TD-SCDMA什么影响,虽然中国的3G牌照发放略晚,但是全世界移动互联网真正开始时,终端问题基本解决,中国已经赶了上这个节奏,一方面用户如果需要使用更快的网络,除了中国移动还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可以选择,事实是有较高要求的用户已经选择了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3G网络,中国的移动网民数高速度增长,中国用户对于移动设备追捧是全世界最热的,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移动网民数,中国的移动电子商务成为全世界最大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夸大TD-SCDMA带来行业影响,甚至把TD-SCDMA夸大成移动互联网的绊脚石,这不符合实际,也是为了打击TD-SCDMA罗织罪名。

四、TD-SCDMA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众年周知,世界上关于标准之争,不是一次,不是一个,它是一动态的永远的争夺的过程。中国人要改变以往点头、微笑、睡觉的状态,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标准,就必须要逐渐在其中扮演角色,如果中国不进去,一直就会处在被动地位。TD-SCDMA奠定了基础,我们才能在4G时,有自己的声音,而且正是因为有TD-SCDMA的积累,才能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不是被边缘化,而通过市场转换,最后取得了今天相对主动地位。未来的5G,我们才可能通过这段时间累,把自己的技术渗透进5G标准。韩国最近不断宣布要花大钱联合世界各国进行5G的研发,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以前在标准上积累太弱。

有一种很弱智的看法,是TD-SCDMA的2000亿投资无法收回,这些简单化的看法,以为一个网络建设投资只是基站,基本网络建设是一个综合体系,而3G到4G更是如此,核心网、站址、天线、抱杆很多都是可以共用,而到了后期所有的4G的基站都是3G和4G兼容的,只要进行软件升级就可以到4G。哪里可能是投资无法收回?2013年12月发放4G牌照,中国移动用一年时间,建设的4G网络质量堪比3G时代3年的网络质量,为什么会这么快,除了中国移动的努力,一个很大的原因,大量的4G基站可以共同原来3G的设备,甚至只是做兼容基站的升级。没有前面TD-SCDMA建设,TD-LTE有这样的速度是不可能想象的。

随着wimax失败,全世界原来采用wimax大量的运营商,都不得不转了TD-LTE,这些运营商并不是小运营商,也不都是弱国,象美国的sprint、日本的软银都是转了TD-LTE,这些运营商的网络建设为中国华为、中兴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TD-LTE网络做得最好,还是这些中国的设备厂商。

五、总结

TD-SCDMA是一个国家为了争夺更多机会的战略争夺,全世界有实力的大国都在这个领域进行争夺,无论日本、美国、欧洲、韩国都希望在其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都通过行政的手段,干预、推动自己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谋求在世界通信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中国要做这是必须的,这是一个大国政府的责任,不做才应该受到指责。

TD-SCDMA的评价,决定不应该是纠缠专利数是多少,还是到底有多少技术是自主创新,还是对中国移动是否有利,TD-SCDMA评价,必须看它对国家安全、通信产业全行业的影响,从大的格局来看,对于制造业、芯片业、仪器仪表业的影响非常巨大,也很正面。那些纠缠专利数,一个目的,用小的问题,来模糊大格局。

做一个事必须要付出代价,TD-SCDMA的发展过程中,确实也付出了代价,但是它的负面影响是极小的,中国通信业发展迅速,中国移动依然是世界第一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在TD-SCDMA的影响下,产业均衡的效果无心插柳的取得了。中国通信业不但没有因为TD-SCDMA受到致命打击,而是在健康高速度的发展。TD-SCDMA为中国在未来通信标准,为TD-LTE网络建设,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更多的争夺市场奠定了基础。

从国家战略的大格局来看,TD-SCDMA用不大的代价换取了较大机会。这个意义上,TD-SCDMA是很成功的。

How

我国正式开始5G商用

2019.6.6

5G具有高速度、低时延、高可靠等特点,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和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当前,全球5G进入了商用部署关键期。随着5G牌照的发放,我国5G建设将大大提速,这不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格局,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5G发展格局,世界5G发展从此将进入快车道——

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基础电信企业要加快5G商用步伐,推进5G网络共建共享,推动我国5G高质量发展。各企业则要以市场和业务为导向,积极推进5G融合应用和创新发展,聚焦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为更多的垂直行业赋能赋智,促进各行各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IMT-2020(5G)推进组组长王志勤表示,通过5G网络建设不仅能够带动我国制造业、服务业上下游发展,促进产业链性能进一步提升,还将带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整个经济快速发展。

5G牌照为何发了4张?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多久?5G资费贵不贵?带着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按下快进键

5G牌照正式发放,意味着我国5G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中国的5G建设将大大提速,不仅会影响中国的经济格局,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5G发展格局,世界5G发展从此将进入快车道。”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预计,5G正式商用后,3年内会建设超过300万个5G基站,5年内将达到600万个,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5G网络。这将大大带动全球5G建设提速,影响世界5G网络部署的品质以及造价。

给三大运营商发牌早在预料之中,为何给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发放了第4张牌照?对此,王志勤表示,从国外经验来看,一个健康的通信网络有三四家企业才能既保证竞争又确保投入的合理性。这次给广电发牌,既是为了促进竞争,也是为了推动5G网络共建共享。同时,也将推动广电腾退自己的700兆频段资源,用于5G建设。

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广电很可能选择与阿里巴巴和中信集团合作,从而在5G上初步具备与三大运营商抗衡的实力。

“我国现在给运营商实验用的频段是中频段,这也是前期商用的频段。中频段接近现有的3G、4G频段,能以较低成本实现大规模连续覆盖。美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是毫米波,同样的网络覆盖所需基站数量增加数倍,很难做到大规模连续覆盖,更适宜在小范围内做深度覆盖。总体看,我国发放牌照后,5G很快将全面领先美国。”付亮说。

按照此前的惯例,业界预计5G会先发临时牌照。如今,跳过这一环节直接发牌,一方面是由于我国5G通信产业链不断完善,具备了商用条件;另一方面,在经历了3G时代跟跑、4G时代并跑后,从5G提出之日开始,我国已力争领跑全球,产业发展有序且迅速。

“我国5G核心专利数占全球超30%,在标准制定上具有一定话语权,将为全球5G产业标准制定作出应有的贡献。从全球来看,中国处于5G发展的第一梯队。我国在技术上已经日渐成熟,在标准确立之时便可投入商用,走在全球前列。”赛迪顾问通信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朕说。

商用基础已备

不久前,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曾表示,目前我国5G技术和产品日趋成熟,系统、芯片、终端等产业链主要环节已基本达到商用水平,具备了商用部署的条件。

“经过运营商在全国各地的密集实验,5G各环节的商用成熟度有了明显提升,5G混合组网基本具备商用条件,发放牌照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付亮说。

据介绍,5G发展总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制阶段。二是频谱分配、网络建设和政策完善阶段。三是应用推广,构建融合应用产业生态阶段。

在技术标准方面,我国倡导的5G概念、应用场景和技术指标已纳入国际电信联盟的5G定义,我国企业提出的灵活系统设计、极化码、大规模天线和新型网络架构等关键技术已成为国际标准的重点内容。截至2019年5月份,在全球20多家企业的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中,我国企业占比超过30%,位居首位。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国率先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加快了5G设备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国5G中频段系统设备、终端芯片、智能手机处于全球产业第一梯队。

值得注意的是,三大运营商早已在各地建设5G基站。据了解,2019年中国移动计划完成3万至5万个5G基站建设,5G投资约172亿元;中国电信计划完成2万个5G基站建设,5G投资额90亿元;中国联通计划完成2万个5G基站建设,5G投资60亿元至80亿元。

与此同时,各地也正积极开展5G外场测试。其中,中国移动已在杭州、广州、上海、武汉、苏州启动5G网络规模试验,在北京、重庆、天津、深圳、雄安等12个城市开展5G业务示范试验网建设;中国电信在17座试点城市开展了5G试验网建设;中国联通已开通国内40座城市的5G试验网络。

据了解,目前已有近30个省市拨通了首个5G电话,标志着5G已从技术研发试验期进入实际应用测试阶段。

在应用推广方面,目前基础电信企业与有关垂直行业通过深化合作,围绕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重点领域,联合开展5G应用探索,正合力推进5G应用发展。

提振产业信心

5G发牌为通信产业上下游注入了催化剂。

对于发牌,中国电信回应称,已与合作伙伴开展了丰富的5G应用创新实践,目前已涵盖政务、制造、交通、物流、教育、医疗、媒体、警务、旅游、环保等10大垂直行业重点应用场景,联合试验客户超过200家。

中国移动表示,已围绕移动远程医疗、云端机器人、智慧工厂、智慧校园、智能电网、高清云游戏等31个应用场景开展5G业务示范。

中国联通也表示,目前已在众多城市中搭建各种5G行业应用场景,为合作伙伴提供广阔的试验场景,推进5G应用孵化及产业升级。

“5G网络投资巨大,必须重视共建共享,提升网络投资效率,避免重复投资。”王志勤说。

中国铁塔董事长、总经理佟吉禄表示,将深化铁塔站址开放共享,目前已有195万存量站址,由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4家共享。同时,储备形成了千万级的社会杆塔资源站址库,包括875万路灯杆、监控杆,超350万电力杆塔,以及33万物业楼宇,为5G基站低成本快速布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提速5G建设,会吸引全球通信设备制造商参与。华为、中兴等企业一定是最大受益者,提速5G建设有助于它们拉升业绩、战胜困难,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项立刚说。

对于5G发牌,华为表示已做好了充分准备。当前,华为已在全球30个国家获得了46个5G商用合同,5G基站发货量超过10万个,居全球首位。在工信部IMT-2020(5G)预商用系统组网验证中,华为率先完成了5G独立组网与非独立组网的全部测试项目,覆盖了5G商用的所有主流频段,单用户下行测试峰值、单小区下行峰值等不断刷新业界纪录。

据介绍,从去年4月份开始,华为已经在中国40多座城市与中国三大运营商开展了5G规模商用试验,包括城区、室内、高速公路、地铁等多场景实测,均已达到商用标准。

中兴通讯也表示,具备完整的5G端到端解决方案的能力,在无线、核心网、承载、芯片、终端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已做好了全面商用准备。

“中国5G提速还有利于手机产业战胜眼前的困难。”项立刚分析说,目前4G换机潮结束,5G尚未到来,手机市场已连续3年处于下滑状态,很多用户对5G翘首以盼。5G早日到来,能吸引更多用户为享受5G服务更换手机。

工信部赛迪智库无线电管理研究所副所长潘文认为,5G商用牌照的发放,还意味着随着生态体系不断完善,明年5G应用强度将不断增加,服务和产品将日益丰富。在未来5年,消费端将不断深耕细分领域应用,工业端将继续延伸扩展场景。

普及有待时日

5G发牌并不意味着大规模商用和普及立刻实现。李朕认为,牌照发放意味着技术的成熟,但5G标准是全球化参与制定的,尚未完全确定。待标准确定之时,5G便可正式商用,时间大约在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真正的产业爆发和大规模商用将在2020年实现。

“尤其是5G与各行各业的结合需要培育时间。牌照发放只是意味着运营企业可以开展网络的规模建设,开始规划网络、优化和业务培育等。但具体到用户的使用还要根据各个运营企业和市场的具体情况确定。”王志勤说。

“要想使用5G网络必须使用5G手机,这是因为每代通信技术的网络制式不同。”李朕介绍说,5G时代,手机不仅仅是通信的终端,也可以作为传感器成为万物互联的端口,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相关产品也将日趋丰富。

但是,目前亮相的5G手机价格普遍近万元。付亮建议:“别着急上手,除了‘追新’一族外,建议购买5G手机的时间为明年3月份以后,那时价格约在5000元至6000元,到明年四季度可能降至2000元至3000元。”

目前来看,国内手机知名厂商如小米、OPPO、vivo、中兴等都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推出5G手机。今年4月23日,中国联通公布了首批具备5G功能的6款手机终端、5款行业终端和4款模组产品,包括中兴、OPPO、vivo、小米、努比亚等知名品牌。

此外,今年2月14日,中国联通5G智能手机测试机首批已正式交付;中国移动实施了5G网络领航者计划,全面启动5G规模试验网建设,并计划在2019年上半年推出5G智能手机和首批中国移动自主品牌5G终端产品;中国电信则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发布试商用机。据了解,届时通过端到端网络和业务测试的5G终端设备将达到2500余部。

5G牌照发放后,5G资费成为大家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此,付亮预计,5G资费套餐或将于两个月后推出。他认为,5G资费套餐的价格不会高于目前的4G资费套餐。5G资费套餐或采用两种形式,一种为沿用此前的4G资费套餐,将套餐中的流量转换为5G流量;另一种为用户继续使用目前的4G资费套餐,在此基础上赠送部分5G流量。

潘文认为,单从传统流量资费单价角度看,5G将比4G更便宜。5G时代将根据网络的不同用途来规定不同资费标准。比如,网络直播和游戏业务为基础计费;智能家庭、高清直播为大流量计费。整体来说,每个人的通信费肯定会上升,但增加的费用也会让用户获取到更高的价值。(记者 黄鑫)

Experience

美国 5G 网络的峰值下载速度,经测试只比 4G 网络的峰值高三倍,这还是在信号最好的情况下。5G 带来的提升,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好。

目前来看,现在使用 5G 是件很“痛苦”的事情,首先很多地方压根就还没有,就算有了,覆盖范围也很小,而且如果不是在 5G 基站附近,那么速度真的不如 4G,有时信号栏显示的是“5G”,但是连网都上不了,所以现在买手机真的没必要纠结 5G 的问题。

我目前在深圳几个常去的地方(家、工作以及娱乐场所)皆测了测 5G 速度(手机有 5G 信号,查询过附近有基站覆盖),基本和 4G 一样,甚至更慢,所以感觉目前的 5G,还是比较挑位置

一条曲线看懂 5G、自动驾驶、AI 都到了什么阶段

今年,Gartner 从 2000 项技术中选出了 29 项,并由此总结出了五大创新技术趋势。

近期,全球最具权威的 IT 市场研究与咨询公司 Gartner,发布了 2019 年度新科技的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以下简称「Gartner 曲线」)。简单来说,这是一条描述新技术产生后社会预期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它能呈现新技术的市场热度和现实发展的偏离程度,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成熟技术以及寻找潜在机遇。

早在 1995 年,Gartner 就设计出了这一分析工具。他们结合分析员、专家和行业人士的判断,画出了一条有起有落的曲线,用来罗列年度最备受瞩目和极具商业前景的新技术,并预测它们到成熟所需的时间。Gartner 曲线由两条曲线叠加构成,一条是反映公众对技术的虚高期望值的「炒作程度」(Hype Level)曲线,另一条是工程或商业的成熟度曲线。基本上,抛概念和「讲故事」的新技术一开始会受到媒体的热烈追捧,但一旦接受市场的验证,新技术此前宣传的泡沫将会慢慢被吹散,然后进入「高开低走」的阶段,后面逐渐爬升至成熟期。


Gartner 曲线由两条曲线叠加构成 | Gartner

从坐标来看,Y 轴代表人们对新技术的期望,而 X 轴对应的是时间,从左到右有「触发期」、「期望膨胀期」、「低谷期」、「复苏期」和「成熟期」5 个阶段。另外,每项技术都标注有达到生产成熟期需要的年限。


2019 年度新技术成熟度曲线 | Gartner

今年,Gartner 从 2000 项技术中选出了 29 项,并由此总结出了企业决策者应该纳入考虑范围的五大创新技术趋势。Gartner 研究副总裁 Brian Burke 在接受 CIO Dive 采访时指出,「人工智能渗透到了其他所有趋势中。」

五个突出趋势

传感和移动(Sensing and Mobility)

随着传感技术和 AI 的发展,自主机器人将能更好地理解周围环境。传感和移动这一趋势的特点就是机器移动和操控物体的能力日益增强,例如 3D 传感摄像(3D sensing cameras)负责采集大量数据,而 AI 能洞察这些数据并将其应用在各种情景中。例如,轻型货运无人机(light-cargo delivery drones)将能更好地导航和操控货品。

除此之外,押注这一技术趋势的企业还应该考虑增强现实云(AR cloud)、自动飞行汽车(flying autonomous vehicles)以及 L4 和 L5 级别的自动驾驶(autonomous driving Levels 4 and 5)。

人类能力增强(Augmented Human)

「(人类能力增强)不是替代人类做决策,而是在他们执行任务时提供指导。这种增强就像是给人类装上了义肢,无论是在物理层面,还是在认知意义上。」Burke 说道。这种增强技术包括生物芯片(biochips)和情感 AI(emotion AI)等。其中,情感 AI 正被用在保险欺诈检测上,区别于以往需要结合索赔分析、计算机程序和人工检测,有了情感 AI,保险公司通过来电者的陈述就能完成检测。

这一趋势还包括人格化(personification)、增强型智能(augmented intelligence)、沉浸式工作空间(immersive workplace)和生物技术(培养组织或人工组织)。

后经典计算和通信(Postclassical Compute and Comms)

几十年以来,经典核心计算、通信和集成技术通过对传统架构进行改进而快速发展,催生了更快的 CPU、更高的存储密度和不断增加的吞吐量。而后经典计算和通信将使用全新架构。比如,下一代蜂窝网络标准 5G 将依赖核心网切片(core slicing)和无线边缘(wireless edge),而这些新架构又能推进一系列渐进式的技术改进——使得近地轨道卫星群(Low-earth-orbit satellite systems)能在距地 1200 英里以内的高度运行。它们将辐射到 48% 目前还没有接入网络的用户,在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上都将带来巨大影响。

除此之外,后经典计算和通信还包括下一代存储(next-generation memory)和纳米级 3D 打印(nanoscale 3D printing)等技术。

数字生态系统(Digital Ecosystems)

企业应该突破只关注自身产业链条的局限,与更多的企业、人和物进行跨行业的共享和合作。而数字化生态系统正在分解这种传统价值链,发展出更无缝、更灵活的连接。因此,企业将在区块链上寻找解决方案。

企业可纳入考虑的关键技术包括数字运营(DigitalOps)、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s)、合成数据(synthetic data)、去中心化网络(decentralized web)和分布式自治组织(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高级人工智能和分析(Advanced AI and Analytics)

高级分析使用更复杂的工具对数据或内容进行自动或半自动检验,而且通常超出传统商业智能(BI)的范围。比如,迁移学习(transfer learning)专注于存储已有问题的解决模型,并将其利用于其他不同但相关问题上。例如用来辨识汽车的模型也可以被用来提升识别卡车的能力。这种高级分析能提供更深入的见解、预测和建议。

落在 Gartner 曲线上的新技术还包括自适应机器学习(adaptive ML)、边缘人工智能(edge AI)、边缘分析(edge analytics)、可解释的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I)、人工智能平台即服务(AI PaaS)、生成式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和图表分析(graph analytics)。

AI 依旧渗透所有行业
在今年的 Gartner 曲线上,自动飞行汽车、L4 和 L5 级别的自动驾驶、生物技术、生物芯片、知识图谱、边缘人工智能、人工智能 PaaS 和 5G 和去年重合。其中,5G 在今年进入了期望膨胀期区间,距离技术成熟还有 2-5 年时间。进入此区间的还有边缘人工智能、近地轨道系统、L5 级别自动驾驶、边缘分析、AI PaaS、生物芯片和图表分析。滑入低谷期的有下一代存储、3D 传感摄像机和 L4 级别自动驾驶,其中,后者被标注为距离技术成熟还有超过 10 年时间。


2018 年度新技术成熟度曲线 | Gartner

另外,今年 Gartner 将 21 项新技术放到了曲线上,「淘汰」了像去年落在膨胀期区间的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今年 Gartner 将重点放在新技术的体现上,」外媒 Computerworld 评论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旧』技术已经不再重要。」比如,物联网被「分解」成分支技术 3D 传感摄像机,区块链技术由分布式自治组织等技术体现。

不变的是,今年的 Gartner 曲线仍在强调 AI 对企业的重塑。

Gartner 所描述的未来图景是,到 2029 年,在各大行业都可以看到那些领先的企业都在使用高级分析技术,并且利用自动化为员工增加劳动力。这些企业还将利用区块链,在复杂的数字生态系统中和多方展开合作,并用传感技术和下一代计算实现效率最大化,进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Gartner 研究副总裁 Brian Burke 在接受 CIO Dive 采访时指出,「人工智能渗透到了其他所有趋势中。」AI 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更精细的挑拣,提供决策支持,替代一部分人力,同时助推其他技术的发展。毫无疑问,AI 将会对商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但在利用 AI 方面,企业首先需要克服以下障碍:「能让任何 AI 解决方案奏效的关键,在于算力、算法、海量数据和熟练运用 AI 的员工。」IT 公司 L&T Infotech 执行副总裁 Soumendra Mohanty 说道。据 Gartner 的数据,到 2020 年,AI 将创造 230 万个工作岗位。与此同时,50% 的组织会缺乏相关的 AI 和数据分析人才。

Oppo 确认首发高通的 SA / NSA 双模 5G 芯片

时间是今年「年底前」。

Sanji Feng 2019 年 10 月 16 日, 傍晚 09:18

高通在 IFA 期间分享的 5G 进展信息里,并没有具体提到自家 SA / NSA 双模 5G 芯片的推出时程。不过在今天早些时候其举办的新一次 5G 峰会上,来自 Oppo 的首席 5G 科学家唐海正式宣布,高通的第一款双模 5G 芯片将会由 Oppo 首发,相关产品预计会在「年底前」公开。

以这个推出的时间点来推测,Oppo 所说的这款 5G 芯片应该有比较大概率是骁龙 7 系列的 5G SoC(之前沈义人也暗示过 Oppo 会首发了)。因此其对应的手机多半是一款定位中端的产品,而这正好也就是 Oppo 的主战场啦。

全球5G手機2019年華為三星共拿下72%市占

圖、全球5G手機2019年出貨量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於30日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2019年全球5G手機出貨量近1900萬台,以市占率來看,華為以690萬台,占比37%居冠,三星則以670萬台,占比36%居次。

由於,華為因中美貿易戰外銷受阻,但倚仗龐大的大陸內需市場,還有蘋果尚未推出5G手機的情況下,華為依然取得不錯的銷售成績。而小米則憑藉Mi Mix 3 5G等暢銷機型在西歐取得進展,並與來自瑞士、英國等國的系統業者展開合作

三星則受惠於南韓及早5G佈建,還有三星5G手機出貨量是國際性的,主要出貨到南韓、英國和美國等許多手機成熟國家。

根據該報告可見,由於蘋果等西方品牌2019年尚未推出5G手機,因此,在本次市占率調查排名中,前五名皆是中國及南韓品牌;除了名列一、二的華為與三星外,第三至第五名分別為vivo、小米及LG。

全球5G手機的出貨量自2018年起步後,成長到2019年的1870萬台,表明市場對5G手機的需求遠高於預期;其中,中國廠商的激烈競爭以及南韓國電信商的大幅補貼,一直是5G相關產業需求的主要驅動力。

Strategy Analytics預期2020年,蘋果及其他西方大廠即將推出5G手機,有機會推升5G手機市場競爭。不過,近期受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限制了中國部分地區的貿易,這很可能導致2020年上半年亞洲或全球5G及相關手機供需放緩。(455字;圖1)

參考資料:
Huawei & Samsung Capture 73 Percent Share of Global 5G Smartphone Shipments in 2019. Strategy Analytics,2020/1/28

相關文章:

  1. 5G手機於2023年將佔整體手機出貨量51%​
  2. 5G手機陸續推出,如何落實真正5G服務才是關鍵​
  3. 2020年5G SoC晶片帶動5G手機市場之關鍵​
  4. 華為走過艱辛2019,迎向更艱難2020
  5. 5G電信設備市場,三星電子有機會超越華為了嗎?

Facebook Horizo​​n

Facebook 推出的大型 VR 虚拟游戏。玩家带上 VR 眼镜,在一个虚拟的世界漫游,将电影《头号玩家》的情节变成现实。

虚拟旅行

随着 VR、高速无线网、无人机、漫游车技术相继成熟,实时的虚拟旅行已经可以变成现实。以色列的一家创业公司正在尝试把实时 VR 与无人机结合起来,让用户坐在家里亲身体验身处异地的感觉。

用户戴上 VR 头盔,按下按钮让远程的无人机起飞,无人机的摄像头会传回拍到的景像,实时的360度视角,无人机下方也能看到,全彩高清。这家创业公司已经制作了,专门向 VR 头盔提供实时360度三维视频的无人机,通过超快5G无线网络将视频传给用户。

在4G网络下,如果要远程控制无人驾驶汽车,让它从100公里的时速急刹车,那么从发出指令到车开始制动,需要50毫秒,这段时间车还能往前开1.4米;而在5G条件下,时间延迟能从50毫秒缩短到1毫秒,这辆车的移动距离就缩短到了2.8厘米,对交通事故来说,1.4米和2.8厘米可能就是生和死的距离啊。

来自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三个讯息

正在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传来三个讯息:欧洲在5G时代落后了,智能手机不再唱主角,电信行业仍在推动技术边界。

如何1秒下载一部高清电影?

在上海世界移动大会刚刚结束的时候,5G的发展就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那到底什么是5G呢?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崑讲了5G几个很有意思的特点。

前两个特点也没啥,一个是快。快到什么程度呢?一部高清电影1秒钟就下载完了。另一个是5G的容量更大,理论上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联网,物联网时代会真正到来。

最有意思的是第三个特点,5G网络延时大幅度缩小,这点胡厚崑举了个例子。他说在4G网络下,如果要远程控制无人驾驶汽车,让它从100公里的时速急刹车,那么从发出指令到车开始制动,需要50毫秒,这段时间车还能往前开1.4米;而在5G条件下,时间延迟能从50毫秒缩短到1毫秒,这辆车的移动距离就缩短到了2.8厘米,对交通事故来说,1.4米和2.8厘米可能就是生和死的距离啊。

怎么样,5G时代让人期待吧?

本文源自:华为轮值CEO胡厚崑:我们为什么需要5G

智能手机成长趋缓 5G为产业推动主力

工研院IEK最新研究指出,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5亿710万支,出货量维持正成长,产值达3617亿美元较2016年大幅成长14%,展望未来几年,智能手机出货量成长力道确实趋缓,不过整体产值还持续成长,预计2018年出货量达15亿2070万支,产值达3680亿美元,2021年市场规模为16亿5350万支,产值4067亿美元。

出货量趋缓原因包括:2018年面临中国与美国经济与政策不稳定,以及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等影响,但在双镜头、AI、全面屏设计开始往中端与中高端产品渗透,智能手机单价提高,未来几年产值成长性大于出货量成长性。

5105782_201803220610371DNmY.jpg

IEK也认为,下一波成长的推动因素将由5G电信服务带动换机潮,预期2019年由日韩开始,并于2021年以后随5G手机的电信方案与5G手机单价降低以促进消费意愿,再次推升出货量与产值成长力道。

5G时代十大应用场景白皮书

Download(5.11MB)

与前几代移动网络相比,5G网络的能力将有飞跃发展。5G除了带来更极致的体验和更大的容量,它还将开启物联网时代,并渗透进至各个行业。5G将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诸多创新技术,一起迎接信息通讯黄金10年的到来。

洞察未来,这篇白皮书将会探讨最能体现5G能力的十大应用场景。

哪家企业领跑全球5G专利竞赛?

周一,美国商务部允许美国企业在参与制定技术标准时与华为合作,似乎暗示了华为在目前技术标准制定上的优势。从全球5G专利申请数来看,华为在全球5G专利竞赛中处于领跑位置。美国商务部的最新举措是否意味着美国将减轻对华为的制裁,还需要等待更多信息。

爱立信二季度净销售额微增 中国5G合同毛利率为负

2020年07月17日 17:48 来源于 财新网

预计中国5G合同在全生命周期内将取得盈利,但在二季度对毛利率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中国5G合同增加,中国市场在总收入中占比提升至9%


爱立信展台。7月17日,爱立信发布了二季度财报,由于中国5G合同毛利率为负,叠加存货减值,二季度网络业务的毛利率(排除重组费用后)降至40.5%,环比下降4.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财新网】(记者 何书静)爱立信在中国5G建设中获得份额,但早期合同影响利润水平。7月17日,爱立信(NASDAQ: ERIC)发布了二季度财报,由于中国5G合同毛利率为负,叠加存货减值,二季度网络业务的毛利率(排除重组费用后)降至40.5%,环比下降4.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在中国大陆加强市场地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为中国大陆预计将是未来关键需求的驱动力,将为我们带来规模。我们预计中国5G合同在全生命周期内将取得盈利,但在二季度对毛利率产生了负面影响”,爱立信总裁兼CEO鲍毅康(Börje Ekholm)表示。
爱立信曾于今年6月提示利润风险。虽然中国市场的5G合同增多,但对利润率的影响不会平均分布。由于初始成本高昂,二季度中国区的毛利率将短暂为负。(详见《爱立信称中国5G合同毛利率暂时为负》 )除此之外,中国的试商用期(pre-commercial)产品出现存货累积,当季爱立信计提了9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96亿元)的存货减值。这两项因素均对网络业务的利润率产生负面影响,占到总收入的1.6%。
由于其他业务的利润率上升,当季爱立信整体毛利率上升至38.2%,较去年同期上涨1.5个百分点,但较今年一季度下降1.8个百分点。
当季,爱立信净销售额同比增长1.5%至556亿瑞典克朗(约合430亿元),净收入同比增长44%至26亿瑞典克朗(约合20亿元),每股摊薄后盈利为0.74瑞典克朗。
这两个数据均高于市场预期。据雅虎财经统计,爱立信的净销售额预期为55.6亿美元(约合503.5亿瑞典克朗),每股摊薄后盈利为0.07美元(约合0.63瑞典克朗)。
网络业务然是业务大头,占比超过七成。当季实现收入398亿瑞典克朗(约合308亿元),同比增长5%,主要受北美和东亚地区拉动。截止财报发布当天,爱立信在全球录得99个5G商业合同,其中54张5G网络已经商用。
当季,美国仍然是爱立信最大的市场,占比高达35%。与此同时,由于中国5G合同增多,中国市场收入份额提升,当季中国区营收占比9%,较去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
在2020年中国三大运营商5G基站集采中,爱立信低价中标,同为外资的诺基亚则彻底出局。4月,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公布了2020年5G SA基站中标结果,双方未透露具体份额,爱立信取得两个标包中的一个,排名第三;中国移动则于3月公布了2020年的5G基站采购名单,爱立信中标份额达到11%。(详见《中国移动5G基站集采开标 华为独揽一半份额》)
据三大运营商公布的2020年5G投资计划,总规模约为1800亿元,其中中国移动预留1000亿元,中国联通和电信分别投资350亿元和453亿元。2020年中国将新建50万个基站,其中中国移动建成25万个,联通和电信在第三季度结束前共建成25万个,据此年底总基站数将达到63万个。
鲍毅康还再次表达了对欧洲5G商业速度的担忧,他认为5G将是决定经济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欧洲必须采取行动,激励数字基建内的投资,降低频谱成本、提高其获取度“。今年发布一季度财报时,鲍毅康就表示欧洲政府应该将5G投资作为重启疫后经济的手段。(详见《爱立信呼吁欧洲政府鼓励5G投资》)
截至发稿,爱立信( ERIC.A-SE:Stockholmsborsen)股价上涨7.7%,报每股103.20瑞典克朗

公交车尾的红绿灯提示

由于公交车的车身比较高大,跟在后面的小汽车往往看不见前方的红绿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湖南长沙的公交315线会在车尾显示前方路口的红绿灯,方便后方的司机了解路况。

它的原理是,公交车经过路口时,会通过物联网连网,将路口红绿灯的信息同步到公交车上。除了红绿灯状态,还能同步读秒信息,显示多少秒后红绿灯改变状态。据介绍,长沙目前已有2000余辆公交车完成了改造。

遥控叉车

疫情期间,美国很多工人不能上班,一家创业公司就发明了”远程叉车系统”,让工人可以在家里操作叉车搬运货物。据称,已经有十几家公司购买了这套系统。

该系统配备摄像头和麦克风,让操作员可以看到和听到仓库的情况。操作员通过操纵杆或方向盘和地板上的踏板,来操作叉车。

理论上,该系统可以用于所有需要现场操作的工作,比如远程驾驶汽车。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它需要很好的无线网络条件,万一汽车开到忙碌的大街上,突然断网,后果不堪设想。

Reference

  1. 5G 时代,我们看到了下一代短信应有的样子
  2. 5G:炒作与现实(英文)
  3. AR、VR为什么还没有迎来产业爆发?
  4. 5G核心网,到底长啥样?
  5. 告别 2019 元年,5G 将在 2020 迎来全面爆发
  6. 10个关键词,2019年5G手机的干货都在这里了
  7. Unity 与 Unreal 引擎的比较
  8. 英特尔公布技术路线图:10年后推1.4纳米工艺
  9. GSMA:未来五年全球移动运营商资本支出将达1.1万亿美元 80%用于5G网络
  10. 诺基亚打响5G专利争夺战!已注册3000多项专利
  11. 中国移动推出5G消息App:覆盖iOS/Android用户
  12. 诺基亚“败走”中国5G市场
  13. 中国移动柴丽-R16面向行业的能力拓展-解读
  14. 爱立信二季度营收超过61亿美元 环比大增同比略有提升
  15. 已确定!软银选择爱立信作为5G核心网供应商
  16. 为什么高铁手机上网速度很快?
  17. 上海张江出现了无人餐车,扫码开门,取餐后会自动扣款,拿多少扣多少。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