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ulture

不知过去,焉知未来?

求同存异,精彩纷呈。

What

昨天关于文化产业的策划会上听到铜雀说的一个观点:说为什么现在网络小说动漫游戏这么火呢?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大家需要更多的娱乐。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需要内心的优越感。

过去的年轻人在学校只有学习好或者长的漂亮长的帅才有优越感。而现在呢?我这个游戏打的好,你在那个游戏里很牛。你对《盗墓笔记》如数家珍,我在围棋盘上通杀全班。

每个人都有优越感,这是文化产业的真正使命。所以这个产业未来会很挣钱,但是谁也别想垄断。

这个分析很有意思。回头一想,未来可能最可悲的人不是那些反抗主流玩物丧志的人。而是那些反抗主流,而且自己啥也不玩的人。现在虽然表面上都一样,但是结局会很不同。

文化:中国正在经历道德转型

文化人类学家阎云翔一直想写一本书,探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变化。他说,自己已经喊了十年,但一直没写出来。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阎云翔说,拖延的好处是,他可以不断接触到新的信息,他自己的想法也在不断改变,“按照我十年以前的认识水平,我极有可能和现在的很多人的判断是一样的,认为出现道德滑坡和道德危机,然后重复了很多年柏杨做过的工作,再写出一本《丑陋的中国人》那样的书。”而现在,他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道德转型过程,而不是道德危机。”

在这场转型中,“很多新的、健康的东西冒了出来,并且得到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道德景观方面发生的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正面的一点变化是多元化。我们的社会不再有一个单一的道德权威,不再是所有的人用单一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人们的行为。开始出现了一种多元的,至少是形成了多元现象的萌芽状态,由此导致社会的容忍度相应增加。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正面的变化。”

他以曾经轰动一时的小悦悦事件为例,这是发生在2011年10月13日的一个事件,两岁的小悦悦在佛山过马路时,被车撞到,并被两辆车碾压,18名路人都很冷漠地走过去,最后是一名拾荒阿姨上去提供了帮助。阎云翔教授说:“18个过路人的漠视和不作为是经验层面的事实;但之后人们在网上的讨论和谴责也是事实;讨论中的层层递进,包括人们对自己灵魂的拷问,更是值得注意的事实。所以这要看你怎么分析这些观察到的社会事实。”

优秀的人才根本不需要管理

最近,有一篇叫《Netflix的成功秘诀》的文章在网上热传,Netflix是美国著名的在线影片租赁公司,美剧《纸牌屋》就是它出品的。这篇文章提出了Netflix一个成功秘诀,那就是优秀的人才不需要管理,公司是在和自立的成年人合作。

Netflix的管理特别自由,甚至你会觉得是放纵。比如它不限定假期长短,只要你愿意,休多久都可以;比如员工差旅费不需要领导批准,只要你认为是必要的开销,随便花;再比如给你提供远高于市场的酬劳,酬劳中多少是股权,多少是工资,你自己说了算,给股权没有限制条件,给了就是给了,离职了也是你的。甚至管理层会鼓励员工去了解竞争对手待遇怎么样,根本不怕你跳槽。

但是,没有管理约束,不意味着轻松惬意,自由背后是更大的责任,因为Netflix认为,公司不是家,而是顶级职业团队,你是个自立的成年人,你和公司之间永远要寻找最佳合作点,找不到请离开。

一个例子是 Netflix 要做重大转型,但自己的技术团队没法在短时间内给出解决方案,公司就和亚马逊合作,原来的技术骨干全部主动离职了。还有,Netflix首席人才官一手打造了这家公司自由协作的企业文化,当企业转型她没法适应时,她自己也离开了。

所以你看,管理其实是在和不合格的员工做斗争,优秀的人才根本不需要管理。优秀的人才都是自立的成年人,跟他们合作好,比管理更重要。

本文源自:NetFlix的文化核心

Why

为什么硅谷的公司都那么牛

一个公司想要做到百年老店,就一定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什么是好的企业文化呢?前不久,曾经在Facebook做过工程师的陈尔东在混沌研习社做了一次演讲,分享了硅谷那些顶级公司是怎么打造企业文化的。

首先,全公司有唯一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可测量的,然后大家一起朝这个目标努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你创业的大部分时候都是不确定的,所以就要快速迭代。在快速迭代的时候,由于刚创业,没那么多产品经理,没人去组织,怎么保证大家往一个方向跑十分重要。这时候就需要全公司有一个唯一的,并且是能够测量的目标。注意,一定要是能测量的目标,比如在软件时代,最重要的就是你的软件有多少人买了,有多少人下载了。但到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是每月有多少活跃用户,而不是说多少注册用户。然后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天天都带着手机,所以就变成了日活跃用户,过去七天有多少人天天都登录了,这些才是你的粉丝级用户,这个数据非常重要。这就是硅谷文化的第一点,全公司有一个唯一的、可测量的目标。
硅谷文化的第二点,就是有了好目标之后,让公司的一线人员去自己创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组织`。这种自组织的创新怎么做呢?硅谷有一个方法,叫黑客马拉松。简单说就是马上上手,快速搞定,快速迭代。这种黑客马拉松一般一个月进行一次,大概在周三或者周四晚上8点。参加的人里面,就有人说我想做这个,我想做那个,然后大家就开始做了。从晚上8点开始做,工作到早上六七点,做出来一些能够演示的雏形。然后到那一周周五下午,开一个会。公司的人都在,每个人用60秒去展示他的产品,如果觉得好,就给用户试用。

黑客马拉松好在哪呢?首先它是用产品和程序来决定公司怎么走。很多公司定计划的时候,都是老板在争来争去,很多时候机会就错过了。有了黑客马拉松,把产品做出来看一看,就减少了很多没必要的争论。其次是打破了组织架构,你做一个产品,需要别的组的人配合,这样每个月你都会和别的小组的人一起做一个东西。你们不仅可以成为朋友,你也会了解其他人在干什么,这样很自然地就打破了组织架构的边界。最后一点就是黑客马拉松鼓励冒险,因为很多产品做了也不一定成功,但做的时候你也知道就用了一个晚上,这样也鼓励了很多创新。

硅谷很多独角兽公司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平台、小组织的模式,用精英团队去打攻坚战。在这种文化里,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工程师要是产品的粉丝,然后利用内部机制,用更少的工程师做出更完善的产品。比如,Facebook内部都是用Facebook来交流的,很多Facebook的工程师,基本上每天除了睡觉吃饭,都在Facebook上和朋友交流,或者进行工作。谷歌也是一样,它刚成立的时候,还是软件时代,大部分公司都是用软件。但谷歌就说,我们一定要用网页工作,所以谷歌内部很早开始就是用网页工具进行工作的。所以每个公司在打造自己的产品文化的时候,有个很重要的机制就是内部试用,这样你需要的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就少了。举个例子,Facebook有两亿活跃用户的时候,当时只有200位工程师和不到十位产品经理。WhatsApp在去年的时候达到了10亿月活跃用户,他们只有57位工程师,全公司只有1位产品经理。这就是内部试用的力量。

总结一下,硅谷的企业文化有这么几个共同点,

  • 一是全公司要有唯一的,并且可测量的目标;
  • 二是有了好目标之后,让公司的一线人员去自己创新;
  • 三是利用大平台、小组织的模式,用精英团队去打攻坚战。

如果能做到这几点,你的公司离硅谷文化就更近了一些。

本文源自:混沌研习社精品课(成就硅谷文化靠的是什么)

How

文化产业下一步会怎么走?

这条音频跟你说说,微影资本合伙人唐肖明对视频网站、直播、短视频、知识付费的见解。

唐肖明在成为微影资本合伙人之前,曾是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执行董事,他拥有近20年的文化产业股权投资以及运营经验,在过去的半年里,微影资本参与了一下科技、十点读书、果酱直播等公司的融资。最近,36氪对他进行了采访,主要聊了他对视频网站、直播、短视频、知识付费等领域的想法。下面,我来给你转述一下。

关于视频平台,唐肖明认为,现在像爱奇艺、优酷、腾讯这样的大视频平台,格局和排名基本已经稳固,而且到现在为止还在烧钱,所以这个领域已经很难再产生新玩家,而这几家巨头,通过付费用户和广告,最近2年会走向盈利。原因有两个,一是付费用户的盈利会弥补它们的亏损,二是在唐肖明看来,大家表面上看视频网站是在互相烧钱竞争,但从大的宏观格局来看,其实它们是一直在与传统的电视台争夺用户的时间,从去年开始,传统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就下降明显,进入了衰落的通道。

关于直播,唐肖明认为,跟刚才说的那几个大视频平台不一样,直播虽然存在巨头,但也可能会出现几个垂直领域的细分平台,主要就是直播存在现金流,平台盈利会相对容易,所以直播平台间不太会互相烧钱竞争,整个行业也会多容纳几个玩家。另外,虽然映客、一直播等几个大平台,说是要把内容做得更垂直细分,但这并不会阻断小平台的发展。唐肖明举例说,当年门户网站的汽车频道很强,但后来在汽车的垂直领域,还是出现了汽车之家和易车,这是因为在某些领域,还是需要专业的团队来干专业的事儿,只要有足够的盈利空间,小公司就有机会。

关于短视频:唐肖明认为,可能不会存在一个单独的短视频行业,那种又做图片,又做短视频,又做直播,又做长视频的综合性平台,更可能出现。因为短视频这种形式,还是媒体属性比较多。另外,现在很多人觉得,有了直播和短视频,用户看视频网站的时间就会变短,但唐肖明认为,长视频就是长视频,短视频就是短视频,用户的消费习惯是不一样的。而且现在,直播和短视频并没有减少用户看长视频的时间,倒是传统电视台的开机率下降了。而且在未来,长视频一定会向着大片的模式发展,然后通过广告这些形式找到赚钱模式。

关于知识付费,唐肖明认为,知识付费应该更正为内容付费,或者干脆就叫“情感付费”。无论什么时候,用户肯定都是为了某一个内容去付费,或者是为了某种心理需求去付费。用户的心理状态可能是焦虑,可能是追求成功学,都是为了满足心理的感受。这一轮内容付费,其实只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整个出版行业的重构。以前,人们是去买书这种读物,而现在变成了去买相关的音频来听,这是消费市场在移动互联网状态下的迁移。这一轮的内容付费存在很多机会,因为以前大公司可以垄断互联网流量,但在内容领域是不可能垄断创意的。

最后,唐肖明说,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国缺少好的娱乐产品是因为我们技术上不行,但实际情况是,中国人的技术一点儿都不差,只是缺少做好产品的耐心。娱乐产品,除了纯技术的东西,还要结合创意、美学、情感体验,是很综合的东西。比如迪士尼乐园和环球影城,它们的技术也没有什么太先进的东西,中国的华侨城、华强方特在技术上不比它们落后。做产品,做的还是综合的体验能力。未来,还会有很多创新的娱乐模式出现,因为现在的市场还是缺少供给的。一个狼人杀已经被玩得不亦乐乎,这说明需求有,但真的是缺好产品。

以上,就是唐肖明对于文化产业的主要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36氪与唐肖明的对话(直播、短视频、知识付费,我们和这个行业最资深的投资人聊了聊未来)

Experience

在常态社会,从来都是以多赢少、以强凌弱。
而在变革社会里,规则变了——
现在是以快打慢。

昨天听到一个朋友有趣的言论,她说在互联网时代,日本人肯定是竞争不过中国人的。你别看这两个国家都是东方国家,在文化中都有集体主义的成分。

但是他们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集体主义。日本人那是纵向集体主义,讲究的是上下尊卑,组织秩序。而中国人则是横向集体主义,讲究的是亲戚朋友各种裙带关系。日本人一到海外,要么就是组成秩序井然的社群,要么就只能迅速融入当地社会。而中国人很难融入当地社会,反而是自己组建社群,但是社群里面又充满了重重的矛盾。

这个朋友最后说,说白了,中国人这种文化天然就是互联网文化呀!横向连接关系复杂。当然了这个结论肯定是有开玩笑的成分,但是这两种集体主义的说法还是有点意思的。


芬兰政府批准数字文化 Demoskene 成为人类文化遗产,这可能是世界第一例软件相关的文化遗产。Demoskene 最常见的形式,就是爱好者的聚会,展示音乐、图形、视频等等。

甜味的阶级属性

张佳玮

按说中国人饮食,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江南人现在就很甜,无锡人做红烧排骨、小笼汤包、油面筋塞肉,能甜得人发腻。

但是宋朝就未必如此。《梦溪笔谈》里说:“大业中,吴中贡蜜蟹二千头。又何胤嗜糖蟹。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我一听“蜜蟹”二字,只好感叹重口味真是没有底线,蟹都能蜜了,想象其味都满嘴发麻。

古代人没有蔗糖时,就以麦芽糖或蜜糖来取甜味。苏轼是四川人,爱吃蜜豆腐。麦芽糖就是饴,东汉明帝驾崩,马皇后成了马太后,大臣疑心她要专权,太后就说,咱以后,含饴弄孙——含着麦芽糖逗逗孙子,这就能过日子了。

罗马帝国时期,甜品单里大多是新鲜或干透的水果,以此取甜。

冰淇淋在欧洲出现,是中世纪晚期的事儿了。有种说法是,唐朝的《酉阳杂俎》里头,已经提到过冰与奶制品混一的玩意,叫做“酪饮”。宋朝时,大家也习惯类似东西叫冰酪,可能那就是冰淇淋的雏形。但法国人相信,冰淇淋是美第奇嫁到法国之后,才真正进入文明世界的——那就天晓得了。

用蔗糖最早的,应该是印度人。公元前三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在印度发现有人嚼甘蔗取甜味,觉得有趣,便想法子移种。

蔗糖提取不易,所以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时候,砂糖的供应不顺畅。

中国北方以前砂糖珍贵,所以老阿姨们有时爱喝口糖水——不是广东糖水,就是白糖加热水。清朝到民国,北京有冷饿在路边的“路倒”,好心人救起,先问茶房要一碗热糖水。甜,好喝,有热量,许就救得回一条命来。

英国人喝茶加糖之疯狂,就不用多说了。好玩的是,英国人嗜糖,不止在茶。亨利八世的时代,英国人刚能够稳定地获取糖,于是什么东西上都放:煎鸡蛋,加糖;炖肉,加糖;葡萄酒里,加糖;土豆烤完了,加一勺子糖;绿叶蔬菜上,加一勺糖。吃得起糖的人会牙齿发黑,普通人为了显得“咱也吃得起糖”,也会特意染黑牙齿——到这地步,简直就是神经了。

甜味曾经是个政治问题。跟英国人有关的糖危机,发生过两次。

一次是19世纪初,英国人跟拿破仑打仗,拿破仑打不过英吉利海峡,便搞经济封锁,英国人一生气,也不给欧洲大陆供蔗糖。拿破仑御下的大陆诸国要哭了:一口甜的都吃不上!德国人这时跳出来:咱有甜菜,可以榨糖,让蔗糖去死吧!——结果德国经济靠此崛起,实在是意料之外。

另一次是20世纪初,《泰晤士报》连篇累牍,说只有下等阶级的人才爱吃甜喝甜,嗜糖如命。上流社会都要修身养性,减少食物含糖量还来不及呢。结果英国人对茶里放糖,依然故我。到二战时,人民需要营养和热量,支持抗击纳粹事业,实行配给制,糖不够用,怎么办?答:往茶里加牛奶,“多加些牛奶,茶就甜了。”

葡萄酒发酵,酒精度和糖分此消彼长,所以爱喝偏甜葡萄酒的,就会被资深好酒者小看:咳,不懂得咂摸葡萄酒酸度和平衡度的小孩子,只喜欢甜啊!

南欧惯例,像葡萄牙、西班牙和南法酿葡萄酒,都喜欢加酒精强化,提前终止发酵,导致葡萄酒甜浓醉人。但这种喝法,法国北部的人就不大喜欢。德国人喝啤酒,嫌麦酒太甜,加了啤酒花,得了其中的清爽苦味才过瘾,反过来还要嘲笑:波兰这群胖子,就是爱喝甜烧酒,个个都是大冬天长个酒糟鼻子!

如此,口味甜不甜,在欧洲像个阶级问题。

福塞尔《格调》里认为,现代社会,下等人才会迷恋甜味。上流社会也因此摇旗鼓吹,认为懂得品茶与咖啡的苦味,才能谏果回甘,体会到深层的味道云云……

大概可以这么说:上等人觉得,甜味经常显得女性化、脆弱、下等、世俗、不够高雅,能尝得苦味才显得品味非凡、耐得住寂寞等等,但抛去一切形而上的想象,我们普通人类本性的DNA里,还就是喜欢甜的东西。

本文由罗友 张海庚 推荐。由作者 张佳玮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译林出版社出版。

罗胖曰
我个人特别偏爱张佳玮的这类文章。
不载道、含趣味、有见识。
说得高大上一点——
这种文章符合我主张的“博物学精神”。
说得浅白一点——
这种文章会让我们轻松地获得谈资。
别看不起谈资。
谈资生产需要极强的功力。
谈资也是越来越重要的刚需。

耶稣和中国皇帝

张发财

广义概念上的基督教大约在唐朝开始进入中国。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贞观九祀,至于长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龄,总使西效入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闱。”贞观九年(635),波斯国派出使者带着经书来到西安,受到了房玄龄的接见。可能使者舌头不太顺溜,基督俩字粘音说成了“景”,于是基督教在当年叫成了“景教”;又可能使者是经过洛阳来到长安,所以房先生问他们从哪过来的时候,回答是“荷兰”,房先生惊呼:“啊!罗本!”于是这群使者被赐名“阿罗本”,意思是“神派来的”。

景教在唐代初期博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长安兴建庙寺一所,初称“波斯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此后基督教在中国生根发芽,但地位与受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

唐初的“国教”是道教,原因是李唐氏族对自己家世底气不足,攀附老子李耳为其祖。所以李渊上位后对全国僧道寺观清理整顿,下诏定三教顺序,“老先、次孔、末释”,老子地位最高,孔子第二,释迦牟尼第三。这大概是“印度阿三”、“孔老二”的出处,而中国人牛哄哄常年挂在嘴边的俗语“老子天下第一”,应该也是由此而来。此时的基督教虽然还没有资格进入排序,但发展很快,自太宗至德宗,景教在贵族间发展出很多下线。

唐玄宗曾邀约罗含和普罗等十七名景僧一起做礼拜,讲福音。在高宗时期,李治对基督教颇有好感,曾赐号阿罗本为“镇国大法王”,并下诏于诸州建景寺。景寺即是实际的教堂。但这个教堂当年确实个性,不但有耶稣像,还有唐朝皇帝像,情形着实有趣。耶稣与李世民四目相对,两个男人会聊点什么?李二关切地问:“晚饭吃了没?”“别跟我提晚餐!”

基督教能够被唐朝皇帝所接受,原因很复杂,据我推断最重要原因是,李唐家族是西域鲜卑人,受汉文化浸淫时间很短,作为外族,对外民族文化并不排斥,其心理可以接受多样性文化。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宋朝基督教没有任何起色,而到了又是外族统治的元朝,开始长足迅猛发展。

元朝的景教徒称“也里可温”,享有免兵役和免税的特权。蒙古时期景教焕发第二春是因为上层阶级的推崇。忽必烈的母亲和皇后信奉景教,旭烈兀打下大马士革后,在倭马亚大清真寺里举行弥撒。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争夺汗位失败后,铁木哥斡赤斤的曾孙乃颜也是举着十字架造反。

有一种说法很有趣:黄金家族尊崇基督教的原因是“耶稣”和成吉思汗的爹“也速该”发音一样。窝阔台甚至给自己的孙子起名“失列门”,就是“所罗门”的蒙古译音。

明朝取代元朝后,景教衰微,但未绝迹,一直存在“十字架教派信徒”。直到万历年间,驻澳门的耶稣会远东观察员范礼安神父派出了几位年轻的传教士到广东肇庆,传教工作开始有了起色。这批传教士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最有名的教徒,则是大科学家徐光启,徐先生除了信教还起了个有浓郁薄荷糖的外国名:保禄。

清王朝,又一个外族统治者,对基督教的态度与元朝很像。顺治七年(1650)颁布容教敕书;八年,封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为通议大夫。到了康熙朝,与基督教徒更是打得火热。康熙喜欢基督教,喜欢到打猎都带着传教士,这个传教士就是南怀仁。南老师在《鞑靼旅行记》里激情四射地描述了他与小玄子狩猎的场景。到清后期,因为太平天国信奉上帝的原因,清政府开始冷淡基督教。

到清末,宫廷忽然兴起了西方热(不是东京热),溥仪因为老师庄士敦是基督徒的影响,狂热崇拜西方文明。最个性的是过春节。溥仪的春节并不是纯粹传统式,他过年的时候必须有一棵圣诞树,上面挂一堆小灯笼,只是不唱圣诞歌。因为清是后金,歌词不好:“金狗败,金狗败,金狗败了喂……”

本文作者张发财,选自《新周刊》。稿费已备,作者速联。

罗胖曰:
因为劳动力价格上升,大量的制造业企业正在迁离中国。
不过有些老板还是不愿意搬。
为啥呢?
他们说——
劳动力价格比中国低的地方,很多。
但是很少有地方的人,比中国人爱挣钱、肯劳动、愿加班。
超强的“理性现实主义”精神,是这个民族的哀乐之源。

水煮三国

目录

十年序
再版前言
初版前言

第一章 创业时代的七堂必修课
第二章 能把梳子卖给各尚吗?
第三章 箍水桶的学问
第四章 管理是一种控制性的游戏
第五章 胡萝卜的种类与用途
第六章 老母鸡的烦恼
第七章 刘备的菜市场理论
第八章 曹操煮酒论人才
第九章 关公的脸谱
第十章 袁绍的管理学手记
第十一章 曹丕的办公室恋情
第十二章 猎人的狗力资源管理
第十三章 在职场中如鱼得水的生存智慧
第十四章 让时间快速增值的囊妙计
第十五章 管理老板的勇气
第十六章 做一个勇敢的部属
第十七章 料敌制胜的促销管理
第十八章 攻心为上的泡妞兵法
第十九章 蚂蚁靠什么绊倒大象
第二十章 雇佣军的困境与出路
第二十一章 长尾猴、斑马和狮子的故事
第二十二章 管理是一种文化活动
第二十三章 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

《三国演义》告诉我们60条职场真理

  1. 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
  2. 诸葛亮的经历告诉我们:进私企,其实比进国企更有发展空间。
  3. 吕布的经历告诉我们:频繁的跳槽,直接导致没老板敢录用你。
  4. 庞统的经历告诉我们:长得太丑,可能会影响你的应聘效果。
  5. 马谡的经历告诉我们:专业课学得再牛B,工作时基本用不上。
  6. 杨修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职场上,总搞得比领导高明,你会死得很惨。
  7. 甘宁的经历告诉我们:有不良前科,不影响你考公务员。英雄不问来路。
  8. 袁绍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市场自由竞争,国企未必干得过私企。
  9. 曹操的经历告诉我们:想在市场上大有作为,必先高举国家政策。
  10. 关羽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便你是MBA(工商管理硕士),一时营销失误,可能让你输给一个跨专业的。
  11. 夏侯惇的经历告诉我们:自残,的确很有威慑力。碰到这种二球,哥也怕。
  12. 蒋干的经历告诉我们:证券市场上,庄家放出的利好,一般都是为了套你。
  13. 公孙瓒的经历告诉我们:擅泳者必呛水,玩火者必自焚;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14. 大小乔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才有钱又长得帅的男人,一般没法陪你到最后。
  15. 刘禅的经历告诉我们:大型企业被兼并,高层管理者肯定会关注员工的心理动态。
  16. 姜维的经历告诉我们:双学历,有时比考研更具竞争力。
  17. 黄月英的经历告诉我们: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18. 刘表的经历告诉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再牛B,一旦死了,就会有人睡你的老婆,花你的钱,打你的娃。
  19. 赵云的经历告诉我们:个人实力再强,若只想着高薪,结果只有一个:有职业,没事业。
  20. 司马家族的经历告诉我们:为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
  21. 孔融的经历告诉我们:让梨是一种美德,也是一场做秀,是从小就策划好为自身提高知名度的一种做法。紧记:出名要趁早。
  22. 张飞的下场告诉我们:要善待员工,若是长期压制奴役,必将得到报复,即使不报复也会导致集体罢工或跳槽。
  23. 于吉的经历告诉我们:神鬼可以不信,但不可以不敬。
  24. 黄忠的经历告诉我们:年龄并不是问题,关健是要有实力。千万别小瞧老员工,有时候会干的比年轻人更出色。
  25. 刘禅的经历告诉我们:富二代自己没有本事,即使有再牛的职业经理人也难免被兼并的命运。
  26. 二乔的经历告诉我们:嫁人别只顾对方有权有势,一心嫁入豪门,但未必就有好的结果。
  27. 曹植的经历告诉我们:职场有时没有兄弟,只有利益!
  28. 周公瑾的经历告诉我们:遇到和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时,要沉得住气,扬长避短。不要把个人的成败输赢盖过了大局的利益!
  29. 曹嵩的经历告诉我们:儿子亲没亲生并不重要,关健在于有没有潜质,只要是人才花再多钱培养也是值得的。
  30. 三顾茅庐告诉我们:一个人有没文凭工作经验并没有关系,主要是会懂得推销自己,自我炒作提高知名度,到时候自然有人提款上门高薪聘请,同时别忘了耍耍大牌,更能提高身价。
  31. 董卓的下场告诉我们:儿子是不能乱认的,尤其是有前科的,更何况自己是大款,为得家产甘当孙子的都有。
  32. 孟德的经历告诉我们:企业要做大做强,就是要不断地收购兼并,打压个体工商户!
  33. 陈宫的经历告诉我们:老板找好员工难,好员工想找一个好老板值得为他卖命的更难。
  34. 魏延的经历告诉我们:跳槽不能太盲目,尤其是被老板的得力助手看不顺眼,这种公司没有发展前途,与其继续做下去不如再次跳槽。
  35. 关羽的下场告诉我们:搞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不能看不起别人,尤其是老板的干儿子或小舅子之类的,哪怕自己跟老板是亲兄弟关系也不能歧视老板看中的人。
  36. 袁术的经历告诉我们:冒充国企会死得很惨…
  37. 张角的事迹告诉我们:农民企业家,不好做啊……
  38. 典韦的事迹告诉我们:当你辛辛苦苦拼命的时候,老板却可能在泡烂妞。
  39. 木牛流马告诉我们:先进的机械没备是必须的,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减轻人力资源。
  40. 赤兔马的事迹告诉我们:名牌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哪怕是二手的,照样会有人花高价,哪怕是当奢侈品摆在家里,也可以显示出主人家的尊贵富有。
  41. 诸葛亮告诉我们:大型企业光靠个人能力是很难突破业绩的,要懂得如何管理、分配、开发下级员工之能量、给予重任,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团队,以防人才短缺。
  42. 华佗的经历告诉我们:光有专业技术是不够的,关健是还得经过国家认证,五证齐全,要有经过临床实验,小私人诊所或游医是很难给人安全信任的。
  43. 孙权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时候守业比创业更难。
  44. 汉献帝的经历告诉我们:当家族企业被亲戚朋友或外姓人参股,而股份大过自己时,最终肯定是要更换董事长的。
  45. 阿蒙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企业如果没本事,要跟就跟有本事的头,这样才能成就吴下阿蒙。
  46. 曹操请徐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才的恶性竞争是可以不择手段的,哪怕到了自己公司白拿薪水不干活,也不要将他让对手抢了去搞策划,影响自己的企业前途。
  47. 诸葛叔侄告诉我们:与其在同一家公司吃同一锅饭,不如各自在一家公司。
  48. 王允告诉我们:不管多大型多么有实力的企业,只有存在有私人利益的人员,给予挑拔分化,都是可以把它整垮的。
  49. 刘表和刘璋的结局告诉我们:当企业做到小有成就时,忽然有一个自称是亲戚或朋友的要进来合股投资或来打工的,都要戒备以防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会转收送人。
  50. 袁氏兄弟企业告诉我们:家族企业更应该合睦、和气、团结,不该搞分裂、解体,否则会导制没落。
  51. 孙尚香的下场告诉我们:当自己老公跟自己娘家的企业进行恶性竞争冲突时,不管站在哪边都是很为难的事情。
  52. 貂婵的经历告诉我们:傍什么样的男人都无所谓,不管老少美丑,最主要的是要有实力。
  53. 董卓的经历告诉我们:在分公司做副总,不如在总公司做经理。
  54. 马超的经历告诉我们:自己没能力单干时,不如找一个英明的老板跟着他干。
  55. 郭嘉的经历告诉我们:红颜薄命不如天妒英才。
  56. 华雄含泪告诉我们:千万别把关公错听成公关,混淆视听,犯低级错误,以致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57. 黄盖告诉我们:挨打也是一门学问,关健是在于演技,演的越像得到的报酎越高,同时还有机会升职。
  58. 官渡之战告诉我们:剑拔弩张下的对峙,很可能就是对手在为击败你而在寻找新的思路。警匪战就是好的例子!
  59. 三国的战士告诉我们:没有钱权,永远只是一棋子,任人摆布宰杀,只有勇于就义才能改变命运。

金圣叹

自题联
老拳搏古道;
儿口嚼新书。——金圣叹自题

大师金圣叹文笔幽默,幽默了一辈子,连临终要事也还是幽默——大师身陷囹圄将被斩首时叫来狱卒说“有要事相告”。狱卒以为大师会透露出传世宝物的秘密或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拿来笔墨伺候大师。但没想到大师的“临终要事”竟然还是幽默。金圣叹指着狱卒给的饭菜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这也是大师最后一句被记录下来的话。

刀起头落,从金圣叹耳朵里滚出两个纸团,刽子手疑惑地打开一看:一个是“好”字,另一个是“疼”字。

——金圣叹的“临终要事”

金圣叹因冒犯皇帝,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行刑日,凄凉肃穆,方圆不大的一块阴森森空地,四周闪着刀光剑影,显得阴森恐怖。胸藏秀气,笔走龙蛇,蔑视朝廷的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披枷戴锁,岿然立于囚车之上。刑场上,刽子手手执寒光闪闪的鬼头刀,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眼看行刑时刻将到,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小名)望着即将永诀的慈父,更加悲切,泪如泉涌。金圣叹虽心中难过,可他从容不迫,文思更加敏捷,为了安慰儿子,他泰然自若地说:“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于是吟出了上联“莲子心中苦”。儿子跪在地上哭得气咽喉干、肝胆欲裂,哪有心思对对联。他稍思索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接着念出了下联“梨(离)儿腹内酸”。旁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上联的“莲”与“怜”同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可谓出神入化,撼人心魄。只见寒光闪处,伴着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一代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文坛巨星过早地陨落了。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金圣叹刑场诀别自题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水归器内,各现方圆。——金圣叹自题

上联是从杜甫《北征》诗中“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两句化出,杜诗原意为天赐雨露相同,而果实甘苦各别。“雨入花心自成甘苦”,则指同样是雨露渗入花心,只因花自身的变化出现或甘或苦的结果。继上联表现水的质变,下联强调水的形变,即放入不同的器皿中,其形不同,器方则方,器圆则圆。此联写得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给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如人应如何对待外界影响,应如何把握自身努力等等,正因此,当细读而深究。

苏轼

美食大家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葡萄酒兑雪碧是中国人没文化吗

我们有个印象,喝葡萄酒加雪碧的,都是不懂酒、没文化的暴发户。但作家维舟最近说了,最流行的饮料喝法往往不是最正宗的,用喝法正宗要求别人,一点道理没有。

其实人类历史上经常会发生一些这样的事,就是外在的设定了一个标准,然后认为你现在这个方式是错的。比如说,左撇子,你看,中国大多数左撇子从小就被矫正过来了。我很多左撇子的朋友,都是右手写字,这就是从小矫治的结果。其实你说左手写字有什么问题呢?再比如说同性恋,同性恋一直被当做一种病去治疗。直到现在,还有好多医院声称,我的门诊可以治疗同性恋,其实同性恋是一种病吗?能治吗?

再回到饮料的喝法。中国古代喝茶不加糖和牛奶,但茶叶传到英国后,他们喝不惯,就加了糖和奶,后来成了风靡世界的奶茶。这喝法不懂中国茶文化,但是是最流行的。再比如咖啡,一开始大家都是喝纯咖啡,咖啡传到欧洲后,奥地利人不喜欢这个味道,就往里加牛奶,才有了后来的拿铁咖啡,你说哪种喝法正宗呢。

回过头来看,中国人拿葡萄酒兑雪碧这事儿,真没啥可丢人的。反而外在设定了一个标准,然后认为你现在这个方式是错的,这一点道理都没有。

第284期丨文化资本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最近,万维钢老师在「得到」App的订阅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里,有一篇文章观点很有意思。

他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谈资比名牌包还要贵的社会。

我们想象一个场景,在某次聚会上,你遇到两位女士。其中一位女士拿的包看上去挺一般,但是谈吐不俗,居然引用了上周《经济学人》杂志对英国大选的分析。而第二位女士的包一看就是名牌,但她更关心最近电视剧里某个人物的八卦。

好,请问,这两位女士谁的社会地位更高呢?

要是放在十年前,谁的包贵,大概率谁的社会地位就高呗。不是有这样一句俗语嘛,“女人看包,男人看表”。要判断一位女士的财富状况、收入水平,看一眼她背的包包,基本上就知道得差不离了。是不是大牌?是不是限量款?是不是刚刚发布的新品?同样的道理,怎么判断一个男人的社会地位呢?看他戴一个什么价位的手表。

但是在今天,答案可能就正好相反了。大概率上,谈论《经济学人》的那位女士的社会地位高。不仅仅是学识高,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她的经济状况也大大超过谈论电视剧八卦的那位女士。

为什么呢?

因为用炫耀性的消费来区分社会阶层,这个方法已经失效了。

你看,随着生产力提高,各种“高端”消费品都在向大众普及,再贵的名牌包,中等收入者努努力也能负担得起。背一个名牌包,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一个有钱人,可能你只是一个喜欢买名牌包的都市白领。

那么,今天区分社会地位的是什么的呢?

是谈资。

表面上看,买一本《经济学人》杂志花不了多少钱,一年才100多美元。但是,想要成为一个看《经济学人》杂志的人,是非常花钱的。你得上过大学吧?你得花时间学习很多高级的英文词汇吧?你得有这样一个社交圈子,看完《经济学人》杂志可以找得到人聊天吧?

所以,《经济学人》上的谈资就要比名牌包值钱。

谈资,本质上是什么?

借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一个概念,谈资实际上是凝结在一个人身上的“文化资本”的体现。布迪厄说,我们在划分阶层的时候,通常只考虑到一个因素,就是财富状况,也就是一个人的经济资本。但其实,财富状况并不是决定社会地位的唯一要素。

文化资本,即“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味与生活方式”,也在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这个我们很好理解。但是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经济资本可以迅速获得,比如继承遗产、中彩票,或者突然做成一大笔买卖,致富的速度可以非常快。

但是文化资本就不同了,不仅积累起来非常慢,而且几乎无法侥幸获得。

布迪厄讲了一句话,“文化资本,就像肌肉发达的体格,或被太阳晒黑的皮肤,极费时间,而且必须由投资者亲力亲为才能获得。”这是文化资本真正残酷的地方。

有钱,可以买一身的名牌服装,但是只有健身才能练出好身材。有钱,可以拥有一个装修豪华的大书房,但是真的读过这些书就难上加难了。有钱,身边可以立即围绕一帮狐朋狗友,但是有一个高质量的朋友圈,就不是马上能办到的了。

谈资这个东西,说起来好像很虚荣,但其实是你文化资本的体现。

熊逸老师在他的订阅专栏《熊逸书院》里,举过一个的例子。他说,孔子有一句名言:“不学诗,无以言。”诗,就是指《诗经》。

奇怪,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就不能张嘴说话呢?

熊逸解释说,在当时,《诗经》和日常语言不一样,说话的时候能引用《诗经》,是混迹上流社会的必备技能。《诗经》就好比近代欧洲的法语。过去在欧洲,英语和俄语都是普通人讲的,而法语才是上流社会的通行语言。所以,为什么我们读像《战争与和平》等等小说,俄国人和俄国人讲话,会经常蹦出一句法语?

因为当时说法语,和春秋时代引用《诗经》,和我们今天谈论《经济学人》一样,这些本质上都是你的文化资本,是一个阶层区别于另外一个阶层的标志。

在传统社会,经济资本是基础,文化资本是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东西,所以经济资本还是根本性的。但是万维钢老师为什么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谈资比名牌包还要贵的社会,也就是文化资本反客为主,反而变成更基础、更重要的东西呢?

这是网络效应的结果。

在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网络是相对固化的。你没有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通常就不会获得更高级的人际关系网络,文化资本也就无从积累。在一个开放社会,一个人进入一个新的人际网络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人际网络对一个人的赋能效应也大大提高。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一个人的财富状况,通常是他社交圈的平均数。即使他暂时还达不到,但是大概率,他终将会达到。

前几年,网上有这么个段子,嘲笑那些狂热的年轻创业者,说他们“用小米手机,穿凡客T恤,泡贝塔咖啡,听创业讲座,宅在家里看耶鲁公开课,知乎果壳关注无数,BAT公司大格局了如指掌。肉夹馍只吃西少爷,煎饼果子必须黄太吉,约饭局去雕爷牛腩,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等等——如果你符合以上描述,那么,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

这是个段子,可能也是个事实,但是我反正不敢小看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的有些行为显得很可笑,但是这些行为的本质是什么?

是在试图摆脱自己原先的社交圈,进入更有财富效应的社交圈。这种努力即使不足以让他们创业成功,在大概率上,也总是会好过他们原先阶层中,那些不求上进的人。

传统社会,有一个假设:任何一个人,只要在自己原先的基础上,踏踏实实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但是,现在的开放社会,进入更好的网络,才会让你事半功倍。

最后,还是要吹捧一下我们的用户。我们「得到」App,是为终身学习者服务的。这上面的很多知识,有的时候看起来也只是谈资,并不是这些知识和谈资,本身能让你兑换成多大的利益,而是你在追求这些知识和谈资的时候,体现出你在切换或者巩固自己的社会圈层。

谈资,只是你即将获得更大价值的一种体现。

今天咱们就聊到这里,明天见。

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今天的想法。

把下图分享出去,与更多的朋友一起终身学习。

Reference

  1. 孙悟空是个好员工
  2. 在梁山公司野蛮成长
  3.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4. 平铺而无力的社会
  5. 文化企业家鲁迅
  6. 文化资本
  7. 罗胖60秒:莎士比亚是产品经理吗?
  8. 蒋勋:华人“锁”的符号象征,为什么漂洋过海去了巴黎?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