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Stock

global-equity-markets.jpg

FT中文网
格隆汇
雪球

股价不可预测

2015-11-14薛兆丰

股价是否可以预测?研究股价的历史变化,是否有助于推测其未来变化?这是耐人寻味的问题。

1.首先要明确的是,股票是一种耐用品

商品或资源分为易耗品和耐用品两大类。鸡蛋一口就吃了,算易耗品;油画不能一口吃了,得花时间才能欣赏,是耐用品。以此类推,果树、房屋、汽车、外语能力乃至家长养育的子女,由于一概须在时间流逝中发挥功能,所以都是耐用品。

耐用品的现值,取决于人们对其未来效用的预期。一棵果树,如果将来每年都能结果子,那么人们认为这些果子有多大现值,果树就有多大的现值。请注意,不是能结多少果子,果树就有多大现值;而是人们认为将来结出的果子有多大价值,果树就有多大现值。而且,也不是果树的真实产量决定果树的现值,而是人们预期的产量的现值,决定了果树的现值。

简而言之,耐用品的现值完全建立在人们对未来的主观估计上,主观估计发生变化,耐用品的现值就发生变化。

股票是一种耐用品。股票的价格,是股票未来全部预期收益的现值。股票价格的变动,是人们对股票未来全部收益预期的变动。

2.认识一变,价格就变

不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影响了价格的变动,而是“人们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认识的变化”决定了价格的变动。

人们现在愿意花多少钱买一只股票,取决于他们预计将来能从中获得多少。如果当前的信息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人们对未来事件的预期,那么价格现在就会发生变化。

认识一变,价格就变。从事物变化,到观念变化,再到价格变化,间隔可以是极短的。如果人们忽然相信果子能治病,那么果树的现值也就马上上升,用不着等到果子长成;如果果树被台风吹倒,那么果树的现值也就会立即下跌,而不会等到收成的时候才下跌。

3.认识的变化不可预测

不是说事物发展是没有规律的,也不是说人们完全无法把握未来,而是说人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有“新认识”——如果现在已经知道了,那就不是“新认识”。如果人类的知识是进步的,那么就总有些东西要等到明天才知道。正是这些明天才知道的信息,导致了股票价格(乃至所有耐用品)价格的变动。

换句话说,不是未来“事件的走势”,决定了价格的走势;而是有关未来事件的“信息被披露”的走势,决定了耐用资源价格变化的走势。

只有未能预见的事件,才能导致当前价格变动。任何现实事件的变动,如果已经在预料之中,就不会改变价格。如果人尽皆知利好的事情肯定要发生,那这就成了当前的信息,而且体现在当前价格之中了。

股评家经常言之凿凿:“预计下星期股票会调整,并且要等下半年才能反弹。”——那纯属猜测,倒着说也同样正确。如果那些导致价格变动的消息是有根据的,股票价格“现在”——而不是“到时”——就会立即作出反应。

4.股价反映全部预期

逐利的动机,驱使人们咀嚼所有信息。经济学家法马(Eugene Fama)就因为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法马认为,资产的价格已经反映了关于该资产的内在价值的所有可得信息,所以

(1)去研究价格的历史对预测股价没有帮助,
(2)去研究公开信息对预测股价可能也没有帮助,
而(3)即使寻找内幕信息对预测股价也还是没有帮助。

有效市场假说的含义是,所有的消息其实都早被泄露和消化了。

同年共享该奖的另外一位经济学家席勒(Robert Shiller)的研究结论似乎相反:他指出资产的价格波动存在着大量非理性现象;也就是说,价格并非总是反映资产价值的客观而准确的指标。

有些人开玩笑说,诺奖评审委员会由于无法分辨两人的观点孰对孰错,所以就把诺奖同时颁给他们。但实际上,只要仔细考虑,就能看出两人的观点并无对立之处。

应该这样理解:人常常不理性,但不理性行为一旦被识别,这种识别就成了新的知识,就会被其他人理性地运用。席勒说股市里人会“过度反应”或“惯性行动”。当然如此。问题是,惯性行动止于何处,而过度反应又从何开始,在现实中是很难提前预测的;而只要它们变得可以预测,这种预测就会马上成为“可得的信息”并为人所用。如果大跌之后会出现过度下跌是一种可重复观察的现象,那马上就有人以此知识来牟利,而资产价格也就能马上反映这种新的认识。

切中要害的,永远是对一只股票未来回报的预期,而不是它过去的历史。那些图表、曲线、拟人化的描述、关于“支撑位、大势、转折点”的高论,全是信口开河。

除非你总能在新消息出现后的几毫秒内就抢先收悉并恰如其分地作出评估,否则你不可能准确预测任何一种资产(包括股票)的未来价格。

本文作者薛兆丰,选自罗辑思维独家发售的《经济学通识》。

罗胖日:
1.可以承诺怎么做,不要承诺怎么想。
前者可以靠意志达成,而后者不行。
所以,“我养你一辈子”可信,“我爱你一辈子”则不然。

2.信息的价值越来越大。
更准确地说,及早获得关键信息的价值越来越大。
因为文明越发达,世界就越是信息的组合体,而不是物质的组合体。

3.战略预判越来越可能,而具体预测越来越难。

罗胖精选|股市究竟能不能预测?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的“罗胖精选”,来自「得到」App的订阅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跟你聊聊,股市,到底能不能预测呢?

来听薛兆丰老师的精彩内容。

股市究竟能不能预测?
摘自付费订阅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

你好,今天我要跟你解释,股市究竟能不能预测。具体地说,就是我们能不能够通过研究股票价格变化的历史,来更好地帮助我们对股票未来的变化做出一点预测。

我们没说研究了就一定能够知道未来股票怎么变化,我们只是说,这些研究能不能够对未来变化有那么一点帮助。这是一个很弱的判断。大家要知道,这个判断越弱,它成立的机会就越大。我们只是说它能够有所帮助而已。能不能有所帮助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1.做学问的基本信念:相信凡事皆有规律

你看,我们学任何的学问,背后都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就是通过这个学习、通过这个研究,通过我们对已知现象的各种把握,我们能够总结出一点规律来,这个规律对我们未来预测能有帮助。

这是我们从事任何一门学问研究背后的一点信念,如果连这点信念都没有,你就不要做学问了。做学问有什么意思呢?如果这世界的变化是完全随机的,你没办法掌握规律,那做学问没有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学家一天到晚在研究价格,他一定能够比别人多知道那么一点点。但是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你又觉得好像经济学家不能够预测股市。如果经济学家都能够预测股市的话,他们还来上课干什么?他们还要教书干什么?

他们对股市预测的成功几率,只要比市场水平高那么一点点,他们早就变成百万、千万、亿万富翁了。所以从实际情况看,他们的预测能力似乎又不比市场上平均的水平更高。

到底股市能不能预测呢?今天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

2.预期收入流决定资产的现值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一份资产的现值,等于它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和。这里我们要再加一个补充,未来收入那是没有实现的收入,所以只能是“预期中”的收入。

我们把这个定义再改一改:资产的现值等于 预期 的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和

你看,加入了“预期”这两个字非常重要,预期变了,现值就发生变化。预期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现值就什么时候发生变化。

这时候我们面临的是两个世界:

一个世界是我们真实的世界、物理的世界,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个世界。一棵树会长大、会开花、会结果,在这个世界里面,事物是根据现实世界的发展规律在发展变化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有另外一个世界,抽象的世界、思想的世界、预期中的世界或者说经济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面,每一项资产它都有现值。这个现值取决于预期中收入流的折现和。预期变了,现值就变;如果预期不变,资产的现值就不变,它会是一条直线。

这是两个世界。真实世界里面的事物在变化,但是在那个抽象的经济世界里面,事物的价格服从另外一个规律,它只取决于一个因素——预期有没有变。如果预期没有变,所有资产的价格会是一条直线,永远不变。

3.消息披露过程决定价格变化节奏

什么才会改变预期呢?新的知识。只要有新的知识,预期就会发生改变,也只有新的知识才能改变预期。

当然知识这个含义非常广。我们在前面介绍哈耶克(F.A.Hayek )著名的文章《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的时候已经讲过,知识这个词包括的含义非常广,包括了各种信息。

什么叫新的知识?新的知识,顾名思义就是那些今天不知道、明天才知道的,那才叫新的知识,不然就叫老的知识了。所以新的知识,顾名思义就是今天不知道的信息。

既然是今天不知道的信息,那它一定是意外,不是意外的信息就不是新的知识。所以只有意外的消息、想不到的消息,今天不知道、明天才可能知道的那些消息,它们才会改变资产现有的价格。

那你说,资产现有价格的变化能预测吗?不能预测。

因为我们没办法知道明天才会知道的知识。也就是说,只有新的消息才能够导致资源现有价格的变化。如果是尽人皆知的消息,那它就已经是当前的消息,已经是被消化了的消息,它们不可能改变资产现有的价值。

所以我们刚才说的这两个世界里面,在真实世界,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决定了事物变化的节奏;但是在资产的世界里面、在预期的世界里面、在经济的世界里面,是那些新消息被披露的过程,决定了价格变化的节奏。

有新的消息披露出来,资产的价格就有变化。没有新的消息,资产的价格就不会发生变化。

4.价格的波动为什么是随机的

我们还是以苹果树为例。苹果树每年能结十个苹果,假设昨天晚上有一场暴风雨,把这苹果树劈掉了一半,从明年开始它每年只能结五个苹果了,而不是十个苹果了。这时候你会明白,这棵树的现值减了一半。

那我问你,这棵树的现值减一半,是现在就发生,还是明年才发生?是现在马上就发生。

一旦你知道这棵树被劈掉一半以后,这棵树的现值当场现在就减一半,不需要等明年结果子的时候这棵树才贬值。你什么时候知道消息,这棵树就什么时候贬值。

在这棵树贬值的过程中,在我们重新估算这棵树现值的过程中,有没有运用我们的科学知识?有的,因为专家会来检查这棵树,看看这棵树受损的程度,根据过往的经验、根据科学知识做出一个准确的预测,重新调整他们的预测,重新评估这棵树的现值。这时候已经用了这个科学知识,并不是说我们不用科学知识。

但是使用这个科学知识的过程,消化这个信息的过程是非常短暂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消化完了以后,这棵树价格的变化,它本身是服从随机行走的,也就是随机的。

为什么它是随机的?因为消息披露出来的这个过程,本身是随机的,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我们看到,价格的波动是随机的。虽然它背后蕴含了对科学规律的消化过程。

5.人们对新消息做出反应需要多长时间?

有意思的是,人们从接收到新的消息,到根据过往的经验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对资产进行重新评估,确定资产新的价格,这整个过程需要多少时间?你觉得,需要的时间是一年、一个月、一个礼拜、一天、一小时、一分钟还是一秒钟?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在2013年9月18日的那一天下午两点钟,美国联邦储备局要宣布一个重大的货币政策,这个货币政策肯定会对当天的市场交易产生重大的影响。预先说好了,这个货币政策是在下午两点整宣布的,那天两点整消息一宣布,两点钟刚过市场就做出了剧烈的反应。

你看看我给你准备的上面那个图表就清楚地显示,两点钟刚过市场就开始做出剧烈的反应。但那一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芝加哥的市场反应,竟然比纽约的市场反应要快那么几毫秒。

你要知道,消息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联邦储备局的总部发出的,这个消息传到纽约需要两毫秒,传到芝加哥需要7毫秒。所以通常每一次在华盛顿发出新的消息,都是纽约市场要比芝加哥市场早那么几毫秒做出反应。

但是这一次,芝加哥的反应比纽约的快,这是一个反常的现象。最后联邦储备局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调查这件事情,看是不是消息事前就被走漏了。

几毫秒,消化一条消息的时间只需要几毫秒,再晚就完全晚了。所以你想想,每天你辛苦加班,回到家里洗个澡,把饭菜热一热,打开电视,听听里面股评家怎么分析未来股市的变化,太晚了,黄花菜都凉了。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讲的一个道理是,只有新的消息才可能对资产价格的变化产生影响。而新的消息,顾名思义就是今天不能知道的消息,所以新的消息一定是以随机的方式出现的,因为我们事先不能预测。

所以价格的变动也是随机的,尽管事物发展和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来消化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所需要的时间是极短的。

股市学会适应特朗普Twitter言论

邰蒂:FT分析了今年以来特朗普评论企业的30个Twitter帖子,发现美国总统的言论对股价影响都出乎意料地低。


更新于2017年2月13日 07:06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吉莲•邰蒂

直至上周以前,关注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服装品牌王国的,主要是时尚博客写手。如今再也不是这样了。最近,在特朗普(Trump)时尚品牌的销量大幅下滑之后,美国零售连锁店诺思通(Nordstrom)决定停止销售伊万卡的服装。

伊万卡的父亲通过其id为@realDonaldTrump的Twitter账号实施了反击。他发消息称:

“@Nordstrom对我的女儿如此不公……太差劲了!”

从许多层面来说,这么做都令人震惊。且不提一位总统通过Twitter网站向个别公司发起攻击看上去不够得体。对诺思通的抨击标志着,身为美国总统的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首次动用白宫讲坛捍卫其家族品牌(而不是仅仅抱怨某个政策问题)。此举跨过了一条新的、小家子气的红线。
但是,这个故事还有更重要的二次曲折,它可能给企业董事会带来出乎意料的慰藉。在特朗普在Twitter上发动攻击之后,诺思通股价虽短暂下跌,却在当天收涨4.1%——尽管大盘标普(S&P)指数只上涨了0.1%。

这一点很有意思,而且它也许不是个别现象。英国《金融时报》曾对30宗案例的数据加以分析,这些案例中的企业都被@realDonaldTrump账号攻击过。样本的数量很少,相关数据也只是从1月1日才开始统计。然而,这一有限的分析显示:到目前为止,不论有没有媒体炒作,特朗普在Twitter发布的消息对股价的影响都出乎意料地低。

没错,有时候一次攻击确实会影响一只股票:比如,1月5日特朗普抱怨丰田(Toyota)在墨西哥建厂后,这家日企的股价在24小时内下跌了大约1.2%;与此类似,1月25日抨击有线新闻网(CNN)后,CNN母公司时代华纳(Time Warner)的股价下跌了0.65%左右。

但是,1月3日特朗普批评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后,这家汽车制造商的股价在开盘后24小时内上涨近0.89%。而1月16日他抨击CNN时,时代华纳股价上涨逾0.77%。

与此同时,尽管有少量证据证明总统积极的Twitter消息可能提振一只股票的价格,其影响相对较小。比如,在得到总统赞赏后,菲亚特克莱斯勒(Fiat Chrysler)和福特(Ford)股价曾出现上扬。但是,1月21日特朗普在Twitter上说福克斯(Fox)好话后,其母公司21世纪福克斯(21st Century Fox)的股价实际上下跌了。

人们可以辩称,从仅仅一个月的数据很难推断太多东西,尤其是考虑到整体而言市场的表现似乎有些反常。最值得注意的是,自年初以来,即使全球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指标都处于20年来最高水平,但股市的整体波动水平一直低得令人惊讶。这似乎表明投资者对增长前景非常乐观(或者说自满),以至于他们对任何数量的坏消息,包括奇怪的Twitter帖子,都不加理会。

另一个问题在于:没人知道特朗普会不会把Twitter上的威胁化为实际行动。例如,如果他真的对在墨西哥建厂的汽车企业实施进口关税,那造成的影响会比只在Twitter上进行威胁大得多。

但是抛开这些局限性,这些数据发出的信息是清楚的:如果企业成为总统的靶子,企业董事会不一定需要慌乱。没错,这种体验会很不愉快。没错,企业董事会的确需要做好准备。而且,并不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数大型企业已经通过实战“演练”做好了准备——借助它们从应对活动人士的攻击中学到的一些公关经验。

尽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有所有这些战争游戏,那些Twitter帖子可能失去了一些冲击力。投资者和企业正在悄悄适应一种新的范式。

对此特朗普不会感到高兴——毕竟,他是一个想要呼风唤雨的人。另一方面,那些担忧特朗普“任性”的Twitter帖子可能在长期损害美国声誉和商业信心的人,也不会因此安心。

但下次总统试图用他的@realDonaldTrump恫吓一家企业的时候——几乎可以肯定会有下一次——企业董事会最好记住诺思通的例子。尽管总统的权力很大,他的实权力和象征性权力是有界限的,即使没人准确知道这些界限究竟应该划在哪里。

译者/何黎

你的炒股水平也许还比不上猴子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如果你问女朋友:“如果我想你了,能不能边和朋友玩边想你?”她会怎么回答?她肯定会摇头:“不许你在想我的时候分心,你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想我”。可是,如果你换一种问法:“我和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能不能想你?”这样她肯定乐了:“当然可以,你要随时随地想我。”

这两种说法是一个意思,但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什么?最近,有篇文章用“框架效应”解释了这个现象。

什么是框架效应呢?就是说,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用两种措辞来表达,一个是“收益”措辞,强调你会得到什么;另一个是“损失”措辞,强调你会失去什么。而人类天生害怕“损失”,所以用损失措辞来表达的时候,吸引力就小多了。所以,改变问题的措辞,就能干扰甚至反转我们的决策结果,这就是框架效应。

比如上面的例子,你想你女朋友的时候不够专心致志,对你女朋友来说,这就是一种“损失”,所以她不喜欢。你和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还分出一部分心给女朋友,这听起来就是一种“收益”,她当然心花怒放。

这个道理不复杂,你可能很快就明白了。不过,你想过没有,除了我们人类之外,动物有没有可能落入框架效应的陷阱中?你可能会觉得,应该不会吧,因为损失啊收益啊这些算计,只有人类的大脑才能完成啊?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在猴子身上做过一个实验。

科学家们找了6只卷尾猴,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教会了他们买东西。科学家们每天会给猴子发钱,猴子们慢慢就学会了花钱。科学家们每人拿一个托盘,上面如果放两颗葡萄,猴子就知道,花一个硬币就能买到。如果托盘上放一根玉米,猴子就知道,要花2个硬币才能买到。科学家和猴子组成了一个可以自由贸易的市场。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科学家发现,猴子的消费行为和我们人类的价格理论完全吻合。比如,物价涨了,猴子会抱怨,一个硬币本来能买到两颗葡萄,如果科学家只给了一颗,猴子们就不高兴;如果某个科学家在某个时间段打折,一个硬币给3颗葡萄,猴子们就会蜂拥而至,跑来抢购。这说明猴子们对损失和收益也有很清晰的认识。

让猴子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概念后,有一天,科学家突然改变了交易规则。比如,科学家A的托盘里放有两片苹果,如果猴子和他交易,科学家有50%的可能会收走一片苹果,只留给猴子一片;当然,另外50%的可能就是把两片苹果都给猴子。而在科学家B的托盘上,只有一片苹果,如果猴子和他交易,科学家B会有50%的可能额外赠送1片,这样猴子就会得到2片苹果;可另外50%的可能,猴子还是只得到1片苹果。

也就是说,猴子其实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眼前有2片苹果,但有50%几率失去1片;另一种是,眼前有1片苹果,但有50%几率增加1片。这两种办法能得到的苹果其实是一样多的,但结果很出人意料,科学家B的生意明显红火得多,大部分猴子都用50%几率增加1片的买法。

原因当然就是框架效应在起作用啦,50%的概率失去一片,是用“损失”措辞来表述,而50%的概率多得一片,就是一种“收益”的语境。

看起来猴子很幼稚,但人类也高明不到哪去。想想平时逛商场,你是愿意买“含瘦肉70%的肉”还是“含肥肉30%的肉”?如果一个抽奖活动的失败率是80%你不想参与,那换成“中奖率20%”呢?我们大部分人都犯过和猴子一样幼稚的错误。

当然,关于猴子的实验还没结束,后来,这群科学家还把人类股市的场景用到了猴子身上。股市上的散户经常面临“要不要赌一把”的考验。

想象一下,在股市上你面临两个选择题:第一道题是,你损失了1千块,如果你接受这个损失,就此退出,那你总共就损失一千块。但如果你可以冒险赌一把,赌一把的话,你有50%的可能一分不损失,也有50%的可能损失会扩大到2千块。第二道题是,你盈利了1千块,这时候你可以选择落袋为安,收了这1千块,然后不玩了,也可以选择冒险赌一把,赌的话,你有50%的可能赔掉这1千块利润,也有50%的可能把利润翻倍,挣2千块。

这两种选择,你赌还是不赌?如果在第一个选择中,你的想法是,反正已经亏1千了,索性赌一把碰碰运气,万一还能回本呢。而在第二个选择中,你想的是,既然挣到钱了,那还是着见好就收吧,别弄的竹篮打水一场空。那么,恭喜你:猴子也是这么想的。

科学家惊奇地发现,猴子中不仅存在框架效应,而且不同的框架会影响猴子们的风险偏好,这和我们人类完全一致。面对第一个选择,就是“损失”措辞的时候,猴子们不愿意接受已经确定的损失,这时候它们喜欢冒险,想要“撞撞运气”。你想想,这像不像股市的散户,股票大跌了,就是不愿意割肉离场,总想着赌一把,撞撞“逆市上扬”的运气。面对第二个选择,也就是“收益”措辞的时候,猴子们却多数选择了规避风险,它们更喜欢确定收益,讨厌冒险。股票大涨的时候,散户也是这样的,总觉得落袋为安,错过了更好的上涨机会。

“卖涨不卖跌”,多么熟悉的画面,这不正是千千万普通股民的日常操作吗?自以为理性的人类,在投资上不见得会比猴子高明多少,难怪经济学家凯恩斯会把市场比喻成“充满动物精神的市场”。

所以呢,人类和猴子一样,都是喜欢表达“收益”的措辞,不喜欢表达“损失”的措辞,这种框架效应让我们明白,人类在金融市场中的种种失误,不是制度不健全、策略有缺陷等等因素引起的,事实可能是,我们生来就带有这些缺点。

本文源自:果壳网(熊市不愿割肉,牛市见好就收?恭喜你:猴子也是这么想的)

炒股票,社交媒体比分析师还准

你现在炒股还听分析师的话吗?也许以后不需要了。最近,公众号大数据文摘说,社交媒体也许比分析师更靠谱。这事儿可不是理论猜想,现在已经有专业的数据公司,通过分析twitter和Facebook,帮客户赚到了真金白银。

比如,加拿大一家报纸爆料黑莓公司一个四十多亿美金的收购案取消,报纸刚登,推特上就有人发了文章,文章迅速被一家数据公司捕捉到,几秒内它就通知所有客户火速卖空黑莓股票,而3分钟后,华尔街的通讯社才陆续报道这个消息,但这时候机会早过去了。

这些数据公司还会给投资者提供“社交情绪指数”,什么意思呢,比如某个股票有传言,那影响到底是好还是坏,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上人们对这件事的评价来预测,这是很重要的判断依据。彭博社就会把华尔街分析师、监管机构、经济学家的推文信息分析以后传给客户,帮助他们做决策。

你看,信息领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特上的消息,也许比华尔街上来得更早一步。

本文源自:推特和脸书能否预测股票变动?

A股

分析:深圳创业板为何魅力不再?

投资者对投机性押注于科技等估值偏高的板块失去胃口,这些股票有强劲的增长故事,但缺乏有说服力的财务数据。

一个相关的问题是投机者对上市壳公司兴趣下降,这类公司此前是急于上市的集团的目标。中国监管机构严格控制上海和深圳的首次公开发行(IPO)流量,导致数百家公司排队等候(往往一等就是几年)发行新股的“特权”。

借壳上市已成为企业规避排队的一种流行方式。
然而,在过去一年里,监管机构加快了对创业板IPO的审批,此举降低了潜在壳公司的价值,阻止了潜在的投机者。

另一个不利于行情的因素是,作为收购交易的一部分,自2014年以来针对创业板公司发行的新股的锁定期即将结束。
典型的锁定期是三年,所以一波新股票将在未来一年流入市场。

沪港通/深港通

陆港股市互通后AH股溢价的变化

欧阳辉、孟茹静:尽管AH公司在香港市场存在折价,但它相对于同行业港股的估值仍较高。基于H股比其A股便宜就得出结论H股是价值洼地的推测是不可取的。

我为什么从来不炒股

这个股市的基本表现,不但与上市公司的基本表现没有关系,甚至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表现也没有关系,它是一个被行政权力严重操控的资本市场,它的标配不是价值挖掘、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而是“人民日报社论+壳资源+并购题材+国企利益”。

“壳”将很快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3月27日,天津证监局官网发布了一条消息,周鸿祎的360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这意味着这家从美股市场回归的互联网公司将不再四处找壳。

IPO的提速,意味着直接融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宽,虽然证监会没有明确提出注册制改革,但是其效应则几乎近似。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困扰中国股市二十余年的壳资源游戏可能即将终结。

在各国资本市场上,借壳重组都是一种常规性的操作模式,但是只有在中国,由于“三缺现象”——牌照紧缺、监管缺失以及退市制度的缺位,它充满了潜规则,成为炒作获利的最重要手段。

在最近的十多年里,庄家、题材、壳资源,仍然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三个股市名词。它们如同诅咒一样地盘旋在资本市场的上空,无数庄家上下其手,火中取栗,使得理性投资和价值投资理论完全失灵。

几乎可以不夸张的说,一部二十年的壳历史就是中国股市的肮脏史。

最近发生的新气象却让人看到了些许的可能性。

  首先是IPO的提速,使得壳资源的价值大幅缩水,一些优质企业不再需要借壳买壳,而可以通过正常渠道申请上市。同时,新三板以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成熟,为企业的规范化和选拔机制,提供了较大的培育和选择空间;

  其次,证监当局一再表达实行严格退市制度的决心。早在2014年10月,证监会就发布了上市公司退市意见,可是因利益纠结,迟迟未见坚决执行。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上,证监会官员明确表示将积极推进这一工作,要求交易所“真正负起责任,应依法依规,对该退市的就要实行退市。”

  此外,深港通和沪港通制度的推进,也正在成为一股结构性势力。在如今的香港市场上,中资股已占到上市公司数量的一半,从市值角度来说,更是占了三分之二。随着大陆投资人及机构的涌入,港股的波动将为沪深A股上市企业估值的合理回归,提供一种对标的可能性。

几天前,华兴资本的包凡对此有过一番颇有见地的发言。

  他认为,

“如果A股某些板块,尤其是创业板里有些股票炒得太过了,已经缺乏了投资的价值,而在香港市场上却还有很多值得投资的标的在里面,这样就为投资者带来了一个选择,这种情况反过来也会影响A股的价值体系。”

  >“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可能还需要时间,不过最终可能是一个趋同的过程。”

  制度的健全以及市场理性力量的增多,正在让浑浊的中国资本市场变得清澈起来。这个过程也许还有反复,也许比人们期望的更为缓慢。但是,我们还是要为进步鼓掌。

  当什么时候“壳”不再被讨论,我们就可以去开一个股票账户了。

《吴晓波:80%中小企业将倒闭,钱会集中到这四个行业》

从“成本+规模”到“互联网+”
从屌丝经济到中产崛起
从大众消费到圈层经济
由产业资本时代进入到金融资本时代
每一个中产阶级买什么东西呢?买房子,买股票。

我们要怎么拥抱这一轮的金融资产泡沫周期?在你的资产配置中进行多重资产配置,到信托,到基金。一定要让自己的资产迅速滚起来。这是我们在未来的新十年看到的变化,就是整个财富的创造模式在发生变化,资本和资本杠杆,在未来财富波动中的效应会急剧的增加。

叶檀:恒指表现扎眼是经济大热前兆?

经过这一轮热潮,香港市场内地化将更加明显,而内地通过香港这个市场展示了市场化的决心。香港的热度取决于内地经济改革,而与金融相关的资产价格就是显示内地经济热度、资金疯狂程度的温度计。

由于通胀压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股市跟着期市的步伐火爆了,但不是在A股市场,主要体现在估值低的港股市场上。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表示,从中期来看,港股的优质资产依托内地经济基本面和香港联系汇率制,可谓最强的货币+最强的资产。

今年资金会流入股市,先流入的是港股市场,A股市场也会稳中有升。而那些估值高、业绩差、没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可炒的上市公司,会逐渐僵尸化。

李笑来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1]

钱本身顶多可以算作资金,而它想要成为有效的资本,还有需要至少另外三个要素:
A、资金的金额大小
B、资金的使用时限
C、资金背后的智慧

很多人嘴上挂着的投资,其实本质上和赌博并没有差异。

忽略了资金背后的时间,有可能病急乱投医,四处打听短时间赚大钱的方法。无视资金背后的智慧,这些资金能够帮你实现财富自由的几率也不大。大部分都有迅速致富的“妄想”,没错,就是妄想。这种情况下,他们通过小道消息也好,通过朋友推荐也好,会义无反顾地跳进股市。如果这些人只是由此买了几只股票,放在那里不动也还好,最终如果亏损,损失的也只不过是有限的资金而已。但是大多数人采取的方式则是每天盯着大盘,自己的心情随着股票的走势不断起伏,这种情况下,即便赚了,估计也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你赔进去的是自己宝贵的注意力,更何况多数情况是没赚到钱,同时把注意力也搭进去了。

大部分人投入到股市的钱,其实根本不能做到“到死都可以无需挪用”,有些人甚至在自己是负资产的情况下,借钱去炒股。这时候,人其实是没有办法无视这笔钱的动态的。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人,仅仅是因为把钱投入到了股市,就此变得神情紧张,每天的心情随着大盘的涨跌而起伏。即便你通过这种办法获得了收益,可能都得不偿失,因为你损失的可是宝贵的注意力。更何况很多人根本就赚不到钱,这才是真正的“赔了夫人又折兵”。
你看股市里有多少人喜欢买垃圾股就知道了,他们买垃圾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那玩意儿便宜”,他们是看中绝对值的,所以,即便盈利潜力再高的股票,他们只要看一眼价格,觉得太贵,就扭头而去。

给自己的资金判个无期徒刑的人,实际上是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智慧,所以他们有资格站在资本的背后——而他是否最终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投资人,那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首先因为他已经起步了;而且还相当于早已赢在起点,因为最初那个给自己的资金判上个无期徒刑的行为已经为他日后能够养成长期深入思考未来的能力打下了最殷实的基础。有了这个底子,很多的技巧根本就用不着了,很多的陷阱自动消失了,很多的无奈纠结瞬间烟消云散……

“这部分钱已经丢了”,比起想着我要有耐心,不要关注它,不如直接把它想成已经丢了的钱,丢了的钱已经不属于你,不论多少都已经消失了。

这是我一直使用的方法,渐渐你就会发现给资金判个无期徒刑,其实并没有想象中困难。

鼓励大家用“丢了也所谓”的钱进行投资训练。所以如果那真的是一笔救急的钱,你就不要考虑,如果那真的是丢了也无所谓的钱,到不妨放弃这部分安全感,给自己一个机会。

摒弃掉那些通过投资短期实现财富逆转的幻想,踏踏实实地先把眼前的工作做好,等到没有负债的时候,再想着如何一点点实现财富自由。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