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Social

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意识,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各项活动。

社交恐惧症——Why & How









方法:拓展社交网络的三个策略

很多人觉得自己缺乏人脉,没有机会,又找不到解决办法。针对如何拓展社交网络,组织社会学家坦雅·门农(Tanya Menon)在TedTalk演讲中分享了三个策略。

第一,寻找一条不完美的社交路线。门农建议,首先,我们要把自己每天习惯性的社交地图列出来,你会发现,你每天走的是同样的路,坐在教室或者办公室同样的区域,甚至使用相同的厕所。这样的结果是,你每天遇到的很可能也是相同的那些人。这条路线让我们的生活效率很高,但是社交圈会很狭窄。

想要拓展社交网络,要从选择一条效率不那么高的社交路线开始,比如选一条较远的路回家,尝试和不同的同事或同学一起吃饭,或者刻意地换一间健身房。

第二,和自己大脑中的“过滤器”反抗。当我们遇到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大脑会自动地下判断:“这个人有趣”或者“这个人很无聊”。这样的“过滤器”很有效,但是会自动屏蔽很多潜在的人脉资源。

从今天开始,你可以做一个小尝试,找一个看起来你最不喜欢或者最无趣的人,努力和对方认真聊天,通过这种练习强迫自己扩大社交圈,学着反抗自己自然而然的“过滤器”。

第三,把对方当做朋友而不只是资源。打开你的电子邮箱和手机短信,看看里面用的词语,是不是非常礼貌又客气?在对方看来,你只是把他当做可利用的经济资源,这样很难让对方成为你社交网络的一部分。

当他人说“谢谢”的时候,我们常常回答“不客气”,而“不客气”原本的意思就是“不要这么拘束和客套”。下一次再和对方聊天时,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可以使用稍微没那么客套的语气对话,让对方觉得你不只是把他当做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可以结交的朋友。

以上就是门农在TedTalk上分享的三个策略,希望对你有启发。

新书:克服社交恐惧症的4种策略

社交恐惧症是现代人常见的心理疾病。心理学家艾琳·亨瑞克森(Ellen Hendriksen)在自己的新书《如何做你自己:克服社交恐惧症》中,分析了社交恐惧症的成因以及应对的方法。《每日心理学》网站分享了书中4种克服社交恐惧症的策略。

首先,了解你真正的恐惧。亨瑞克森认为,社交恐惧症的本质,是恐惧“暴露自己的致命缺点”。拥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常常会有很多焦虑,比如自己不够好看,或者更进一步,担心别人觉得自己不够有趣、能力不足等等。

在这些焦虑之中,隐藏着每个人心中最怕被暴露的“致命缺点”。想要克服社交恐惧症,首先要找到你最害怕被人发现的致命缺点,可能是外表上的缺陷,或许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当你真的找到它时,平心静气想一想,你会发现它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可怕,也并不致命。

第二,克服社交恐惧症的两大误区。第一大误区,是觉得“最糟糕的结果一定会发生”。比如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不敢主动搭讪他人,因为他内心会想:对方一定不会理我,甚至会厌恶我。然而事实上,最糟的结果不常发生,而且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都会以友善的态度来回应。

另外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如果最糟的结果发生,我就完蛋了”。在日常生活中,尴尬或者出丑并不致命,也不会毁掉他人对你的印象。回想一下,当你在餐厅看到他人打翻水杯,你会大声嘲讽对方吗?

击破这些误区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练习。不要因为害怕出丑而止步不前,如果我们因为恐惧而避免与他人交往,我们就不可能知道,大部分人都很友善,而且坏事情并不经常发生。即使坏的事情发生,也是可以弥补的。

第三,放弃那些掩盖焦虑的“安全行为”。亨瑞克森说,我们常常认为,当我们焦虑的时候,别人一定能看出来。事实上,你内心的焦虑并没有那么容易被人认出。

而更容易被人发觉的,恰好是你用来掩饰焦虑的“安全行为”,比如不停刷手机、盯着地板、讲话声音变小。我们以为这些行为掩盖了自己社交恐惧的表现,但在他人眼中,这些行为反而显得你有些奇怪。

想要克服社交恐惧症,你需要逼迫自己放弃这些安全行为,放下手机,抬起头,参加小组讨论而不是在边缘晃悠。这不仅会让你减轻焦虑,还能让你发现,其实很多人喜欢同你聊天。

第四,多关注外部世界,而不是自己的内心感受。当你过于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你的社交恐惧感也会更强。你会不停在想:对方看了眼窗外,是不是觉得我很无聊?他是不是觉得我很蠢?如果我们问自己内心的焦虑感:你觉得事情进展如何?它会回答你:糟透了。

好在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注意力。如果把注意力转移到外部环境时,我们就能够捕捉到外部世界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外部刺激会令我们充满好奇,问出我们想问的问题,让对话顺利地进行下去。

今天你就可以尝试一个小实验:开展两段对话。第一段,关注你自己的心情变化,注意你的身体感受,思考你该说什么;第二段对话,关注外部环境。最后告诉你自己,哪一段对话你感觉更舒服以及更有效率,哪一段对话你更喜欢?

以上就是亨瑞克森分享的克服社交恐惧症的4种策略,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如何把握人际关系,做一个社交高手

2018-03-30 林特特 罗辑思维

你好,我是林特特。

欢迎来到我的「得到」精品课——《如何成为社交高手·女性篇》,我会侧重职场女性的社交管理。

人际交往你最怕什么?

我常常听到很多女性朋友的担心——

我脸皮薄,遇到生人就不知道聊什么好。

我圈子小,要好的人来来去去就是那几个。

跟男同事打交道,怎么做才能协作好,又不会招来非分之想?

我又要工作又要带孩子又要做家务,实在腾不出时间,朋友聚会都不叫我了。

男人喝酒吹牛的饭局,其实我不爱参加,可他们会不会觉得我不随和?

这些困扰,都是你的社交问题,也许我这门女性社交管理课,能够帮到你。

女性担负着复杂而多样的社会角色,社交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重要一步。

尤其对女性而言,它是对自己人生角色的管理和分配。

不同的成长不同阶段,要应对的主要矛盾不同,社交的重点也不一样:

年轻的时候,要做加法,多看世界,多见不同的人;

有了家庭和孩子,一方面要做减法,一方面要提高效率。

无论哪个阶段,都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我的这门课,就是帮你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为什么是我?

我是林特特,我的名字被很多人知道,是因为写作。

我的代表作《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畅销超过百万册,这也离不开很多女性读者的支持。

我并不是专职作家,而是一名职业女性,从事出版工作十几年,获过国家级奖项。

两年前我离开体制,自己创业,创办文化公司,也拿过千万投资,但仍坚持写作,出版新书。

我是一个五岁男孩的母亲,陪伴他,是现阶段我最重要的人生任务。

最近我还在中戏读了一个编剧课程。

为什么我能帮助你?

我和别的职业女性一样。每天都要面对工作、家庭、爱好、自我的平衡。

什么都不想落下,只有致力于强化自我管理。

我24小时掰成48小时,每天都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顾全每个角色的过程中,我的实践心得形成了方法论。

过去几年,先后在中石化、百合网、读者集团、龙湖地产等大型企业做过自我管理培训。

同时,在全国三十多个城市,线上、线下做过上百场讲座。

在众多自我管理方向中,社交是最受关注的,也最适合成为个人生活的突破口。

这堂课讲什么?

1.把握分寸

面对陌生人如何破冰?生活琐事如何应对?如何让不喜欢的人远离你?

又如何在保持自我的前提下,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享受与别人的交往,高效愉快地生活?

2.抓住重点

人际关系也要学会划重点。

如何分层维护,恰到好处地回应?要掌握哪些分寸感?

3.掌握主动

一个成熟、独立的人,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有意识尽可能地掌握主动权?

什么时候该拒绝,什么时候该周到?

4.扬长避短

女性可能面子薄、胆子小、圈子窄、害怕说“不”、害怕被说“不”。

如何发挥女性同理心强、沟通能力强、耐心亲和的优势?

让我们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吧!

通过学习,让你的生活清明有序。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生活中进退自如。

方法:如何走出社交舒适圈

现代社会学家已经多次证明:比起亲密的小圈子,相对薄弱的社会关系更能帮助你的事业发展。那么如何走出社交舒适圈,让社交弱连接帮助自己成长呢?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在《混乱:如何成为失控时代的掌控者》一书中提出了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创造不得不走出舒适区的环境。

心理学家伯尼斯·艾杜生(Bernice Eiduson)针对40位处于职业生涯发展期的科学家做了一项研究,发现顶尖的科学家总是在不断改变自己的课题,那些最先发表出100篇论文的学者平均换了43次课题。哈福德认为,优秀的科学家会通过进入全新的领域和不同的学者合作打开思路,我们也可以创造一些环境逼迫自己融入新的社交圈:报一个兴趣学习班,报名和陌生人一起进行娱乐活动,甚至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主动结识另一个圈子里的人。

第二个方法,重视不同圈子间的“超级联系人”。

社会学家曾对十万多名游戏行业从业者进行过长达3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取得巨大成功的开发团队通常是由数个松散的小团队组成的。每一个团队的创作理念也不同,所以产生不同意见时谁都不会轻易妥协,这时就需要一些“超级联系人”游走于小团队之间,这些人往往是所有团队的“自己人”,他们能够增强团队凝聚力、建立彼此的信任。因此,想要进入更多的小圈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结识一些“超级联系人”,通过他们建立更为广泛的社交联系。

第三个方法,坚信走出圈子会促成更好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市一片繁荣,很多股民开始抱团分析股票,一起投资赚钱。不过研究发现,由朋友组成的俱乐部往往会做出更糟糕的投资决定。这些俱乐部的成员为了维护友谊会避开争议和矛盾,而成员关系更疏远的俱乐部就能及时否决糟糕的投资方案。因此,必须坚信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是能带来积极结果的,过于看重“团队和谐”的结果往往就是一事无成,在面对社交压力时,要勇于从圈子外获取新的视角,用新的知识去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以上就是哈福德关于走出社交舒适圈的三个建议:创造环境,重视“超级联系人”,以及坚信走出圈子会促成积极的结果。

来源:得到

女性指南 | 如何在社交饭局中掌握主动?

2018-03-24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饭局,作为一种应酬式社交的场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女性,如何在饭局中减少被动,轻松应对,让自己的社交高效、愉快?「得到」作者林特特给你12条建议,供你参考践行。

  1. 对于正在开拓社交圈的女性来说,饭局是结识陌生人、结交新朋友的好机会,人多安全,还能避免冷场的尴尬。遇到邀约,不妨抱着好奇心愉快赴约。不善言谈,表现得善于倾听也不错。

  2. 吃饭时人都会比较放松,很多在正式场合不容易了解到的信息,在饭局上反而容易获得。所以参加饭局,可以早走,但别晚来。重磅的信息八卦,多半在饭局开头就出现了,来晚了是损失。如果要早走,一定要提前请假,说明情况。

  3. 如果确实需要陪伴家人、孩子,要提前确定自己不可变动的时间段。作为女儿,节日可能要陪伴父母;作为妈妈,晚上需要陪伴孩子。让约你饭局的人理解,这些时间确实参加不了,自己也减少纠结。

  4. 把社交饭局安排在中午是个好方案。反正你也要吃饭,中午时间更可控,下午还要上班,也能避免被劝酒的尴尬。

  1. 参加别人邀约的饭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你是主宾,就大大方方;如果你是配角,喧宾夺主Hold住全场未必是好事。合乎身份和角色的表现,才是成功的社交。
  1. 最好的社交技巧是表现出对别人的兴趣。不知道在饭局上说什么,可以请教别人的职业、专业或者特长,这是得体的、让别人高兴的话题。但是追问别人的私生活,会显得没有分寸感。
  1. 在饭局上遇到感兴趣的陌生人,不好意思当众加微信,不妨轻松地提议,我们面对面建个群吧,多半不会被人拒绝。

  2. 在饭局上被劝酒,明知自己酒量不佳,不想勉强,又怕伤和气,可以用自己酒精过敏、身体不舒服抵挡。但也没必要掏出药瓶、诊断书,那样容易扫大家的兴。只要你温柔地坚持,没什么可怕的。

  3. 除了被动等别人邀约,女性也要有意识主动组织饭局。可以是推进事情,也可以单为联络感情。从安排时间地点,到妥帖告别善后,谁组局,谁负责到底。

  1. 收藏几家有品质的餐厅、咖啡馆当做自己的社交据点。在熟悉的地方吃饭,省时省力,不会出错,预算也可控。带外地人去吃本地菜,带本地人去吃自己的家乡菜,容易赢得众人喝彩。
  1. 私密话题 ,建议组一对一的饭局,顶多加一个人做粘合、调剂。组织多人饭局时,要尽量找有交集、有共同点的人。

  2. 最后,在饭局上遇到荤段子,如果你感觉很不舒服,漠视是最好的反击。但明显的恶意调戏,该拉黑脸就拉黑脸,该拉黑就拉黑。

罗胖60秒:把罪犯都抓起来,会是什么结果?

2018-03-27 罗振宇 罗辑思维

  1. 最近我和一个社会学者聊天,他说,社会学的核心思维方式是,社会是一个由人构成的网络现象。

他看我没啥反应,就说,你还是低估了这种思维方式。

  1. 我们举个例子,你说打击犯罪的方法是什么?一般人的想法,就是把罪犯都抓起来啊。但是社会学不能简单地这么看。

我们假设,只是一个假设,如果有一种技术,可以提前预判谁可能犯罪,把这些潜在罪犯都关起来。

  1. 我们不讨论这么做是不是合法,我们就说,如果是这样的话,社会上的犯罪现象会消失吗?

结论是不会,如果社会是一个互动的网络,新的罪犯会涌现出来,犯罪现象仍然会存在。

  1. 打个比方,一块磁铁,有南极和北极,你把它切成两半,那每一半还是会有南极和北极。

犯罪是个人行为,但是犯罪现象本身是一个社会网络运行的结果。

社交天性

Social:Why Our Brains Are Wired to Connect

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善于社交,而有的人总是充满障碍?
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难相处?
心痛对人的伤害甚至超过头痛?
慈善组织如何激发人们的捐赠行为?
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员工的方式是什么?

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如何与他人合作,
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
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目录

各方赞誉
前 言 被忽略的社交天性
第一部分 大脑天生爱社交
01 “我们”到底是谁
整个社会对个人的预期长久地忽略了我们的天性:我们本来是一枚方形(具备社交天性)的
钉子,却身不由己地被固定在一个圆形(非社交性的环境)的孔中。
怎样选出一个总统
大脑中的“社交网络”
令人望而生畏的脑科学
02 大脑的“一生最爱”
大脑把几乎所有空闲时间都用于一件事情:思考他人以及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大脑不断回到这种活动上,完全是为了帮助我们成为极其复杂的社交圈里的专家。
默认网络,大脑中最活跃的神经网络
大脑“空闲”时做什么
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好相处
社会群体越大,越需要更大的大脑
找谁写推荐信比写了什么更重要
第二部分 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一:连接
03 心痛不是矫情,是真痛!
人对社交的需求甚至大于对食物和温暖的需求,不甚理想的社交关系给人带来的痛苦与真实的身体疼痛无异。
颠覆马斯洛需求理论
孩子为何依恋母亲
大脑中的警报系统
难过时服用两片阿司匹林吧
谩骂比拳头可能伤人更深
04 他人并没有你想的那么自私,合作才是人类天性
相互合作本身就能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无论是否期望得到回报, 帮助他人都会让我们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赞美本身就是意义
超级合作者
博弈中的人类天性
大脑更喜欢给予而不是索取
小赠品更能激发人们的捐赠行为
第三部分 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二:心智解读
05心智化,决定了你是理解还是误解他人
每一天,我们都在利用心智化系统去预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他人的需要和欲望,并采取行动让他们过得更好。
“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
一般智能系统
社会智能系统
怎样打牌次次都能赢
在产品出来前挖掘客户需求
06 镜像神经元,使心智解读成为可能
镜像神经元通过“模仿”使得大脑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思想和意义,从而使与他人的互动成为可能。
镜像神经元,10 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
模仿
“反镜像”神经元
为什么做比做了什么更重要
07 共情,利他行为的催化剂
当观察到另一个人正在经历某种情感体验时,我们自己的脸部肌肉马上就会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模仿这个人的表情,从而达到情感共鸣。
“我感受到了你的痛苦”
你会向慈善机构捐款吗
自闭症患者失去了什么
破镜假说
激烈世界假说
第四部分 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三:协调
08自我,让你的大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
对社会影响来说,自我更像是一条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而不是我们曾经认为的坚不可摧的“私人堡垒”。
神经二元论
黑猩猩也有自我吗
粉色的给男孩,蓝色的给女孩
人天生就易受他人影响
广告有没有效,大脑先知道
09自我控制,让“随大流”的人更易成功
自我控制是我们进入社会的代价。那些更容易接受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的人,获得的成就往往也更大。
棉花糖实验
大脑的制动系统
自我控制的受益者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防盗绝招:贴一张“有眼睛”的海报
第五部分 通过社会眼看世界
10大脑爱社交胜过金钱
生活中的“社会因素”比直接的物质满足对人们的幸福意义更重大,比如,更频繁地参加志愿服务就可以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更多的钱并不代表更幸福
凄凉的人生景象
改良公寓楼的设计
“社交零食”和“社交代用品”
11社会奖赏,企业激励员工更有效的手段
智力和社交能力都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的必要条件,但是,社交 能力的重要性几乎是智力的两倍。高效领导者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社 交能力。
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手段
关心造就成功
高效领导者拥有更强的社交能力
把握领导力的核心
12有效互动,孩子高效学习的推动器
初中生成绩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一个新的社交环 境——新学校、新老师与新学生中缺乏归属感。教育改革应 该关注学生对归属感的需求,鼓励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让学生彼此建立连接
“你真的打了我”
如何学习历史和语言
为教而学
塑造一个更高效的社会脑
结 语 不断扩大的社会脑
致 谢
译者后记

害羞与社交焦虑症

社交礼仪守则

新书丨四招搞定有效社交

这条音频来跟你说说如何实现有效社交。

在和他人交流的时候,说服、冲突这些场景在所难免。那么交流过程中该如何组织交流语言、如何让别人牢记自己要传达的信息呢?最近,得到的“每天听本书”栏目上的一本新书,叫《如何实现有效社交》,就专门解答了这个问题。这本书的作者叫做凯伦·伯格,她花了足足30多年的时间,去仔细研究“有效社交”这个问题,先后为很多跨国企业高管、好莱坞明星、大牌作家以及白宫政客等人进行过“社交培训”,受到了广泛认可和欢迎。接下来,咱们来听听她的解决方案。

首先,作者提醒我们说,在开口交流之前,一定要先琢磨透你的沟通对象,弄清对方此时的真正需求或兴趣点。比如说,你想给自己的员工分配比较难的任务,你就需要站在员工的角度去想一想,此时他们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动力?他们最大的需求是什么?想清楚这些再开口,你的谈话才会事半功倍。

分析透彻了沟通对象之后,接下来就要准备组织语言了。作者为我们总结的方法是:核心信息+论据。所谓的“核心信息”,就是你最想传递的唯一关键信息。千万不能复杂,要用最简单的词汇组成,切中要害。比如,“我的表现很出色,我需要加薪”等等。然后,在核心信息周围组织一些论据点。注意,论据点千万不能太多,而且一定要有价值。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你的核心信息,用来说服对方,并督促对方采取行动。

作者举了她朋友珍妮的例子,珍妮因为孩子太小,就申请在家办公,她希望上司相信她在家里办公并没有偷懒,而且是很努力地干好这份工作。那么,珍妮该怎样组织这场谈话呢?作者建议她首先把核心信息设定为:“我能够帮助公司取得发展”。论据有这么几点:比如“我已经成功地帮公司把某项目发展成了多个项目”、 “我发现并推进了一些可以帮助公司更好成长的项目等”、通过这种有效而清晰的语言组织,珍妮与上司之间的这次交流,最终取得了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此外,你还要让别人能更好地记住你所传达的信息。有数据表明:传达信息的方式,可能比传达信息的内容更为重要。比如你的手势和其他身体语言,将会占到总体形象的93%,它将决定对方是否能够记住你的信息,并采纳你的建议。因此,作者认为,重视“视觉化”,提升个人的表演技能,也是实现有效社交的关键一环。对此,作者给我们支了四招。

第一招:摄像训练。在讲话之前,自己先找个摄像头,在摄像头前面简单模拟演习一遍。再回放视频看一下,客观中立地感受一下自己谈话的样子。然后对你不满意的地方,比如音调,手势,目光接触等加以改进。

第二招:呼吸训练。有些人的声音很有磁性,讲话特别好听。其实,那都是他们平时注意进行呼吸和声音控制练习的结果。比如把双拳放在胸部,用力下压,同时大声说“啊、哈、嘿”等叹词,不断重复,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发声。

第三招:语句重读训练。比如,“请你放心(“放心”重读),一定没问题”和“请你放心,一定没问题(“没问题”重读)”。前者强调让你安心,不要想太多。后者强调保证事情的结果。你看,重音位置不同,整个句子的含义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交流谈话时一定要注意语句重读的位置。

最后一招,是目光接触训练。在交流过程中,与你的听众建立信任的最简单办法就是要保持目光接触。比如在和多人交流时,你可以先注视房间的某一个部分,与其中的某个人保持目光接触,停留一段时间。当慢慢过渡到下一个话题时,将目光转向房间的其它区域,找一个新人,再与他保持目光接触,以此类推。这种方法会让你的交流感觉起来更加自信和真诚,每个人都会感觉你是在与他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以上就是《如何实现有效社交》这本书提供的部分社交解决方案,供你参考。另外,得到的“每天听本书”中还讲了如何应对交流中的冲突等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听听。

本文源自:得到“每天听本书”《如何实现有效社交》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