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Risk

Profit-Loss-Risk.jpg

风险与受益成正比。

罗胖60秒:什么在消灭你的价值?

2018-03-04 罗振宇 罗辑思维

  1. 过去做广告,你花钱买广告资源就是了,没人对你承诺效果,风险你自己担。

后来,互联网广告出现了,它们对做广告的人说,看到你的广告不要钱,用户对你的内容感兴趣了,点击进去才要钱,做广告的风险大大减低了。这是好事吧?

  1. 再后来,又有媒体说,一直到用户在你这儿产生了真实消费了,你再为广告付费。你看,做广告的风险又降低了。

  2. 那问题来了,这是一件好事吗?恰恰相反,对做广告的企业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

为啥?你想啊,投入一百块广告费,能赚回来一百块零一分,这个广告你也会做的。

  1. 长此以往,你挣的每一分钱,都拿去做了广告,你就成了广告媒体的一个附庸。

这就是市场的一个铁规律:价值往往来自风险。换句话说,

诱导你往完全没有风险的地方走的人,就是在消灭你的价值。

第361期丨爆裂:指南针

罗振宇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我们继续讲《爆裂》这本书,所谓“未来社会生存的九大原则”。前两大原则,“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力”,讲的是做事的方法。

下面三大原则,讲的其实是面对未来的态度,分别是“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

我就不一条条地展开了,只谈我的理解。

指南针和地图,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

什么是地图?就是你掌握详细的地形信息和达到目标的最佳路径。

但是不好意思,这事现在几乎不可能了。没有人能给出未来的地图,就算给了,也一定会有错误,你照着走,没准越走越黑。

这是这个时代最根本的困境之一。

比如,你现在去创业,一旦踏上了这条路,你总是幻想未来会获得很多东西,这当然有可能。但是你眼下,却扎扎实实地丢掉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榜样。

在过去的时代里,榜样是我们重要的人生动力之一,也就是我们未来的地图。入行当医生,就想当名医;入行当律师,就要做大律师;当了士兵,以元帅做榜样;当了小职员,就以CEO做榜样。但是,一旦创业,谁都不会是你的榜样了。

已经做成的公司和商业模式,你照抄一遍,不会获得同样的成功。别说你,就是那些成功者自己再来一遍,也未必能成。所以,成功者不是榜样,向他们学习,其实只是拿到几盏照亮自己道路的灯而已。

那没有地图怎么办?这个时候指南针就变得很重要了。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然后立即行动,哪里好走就走哪里,走错方向就靠指南针纠偏。

意识到这一点,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

《爆裂》这本书里就举了个例子。美国有一位教育家访谈了2000多位家长和他们的孩子,结论很令人困惑。他发现,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很浓厚。人这种动物嘛,好奇心是根本,所以学习兴趣并不缺。

但是这些孩子,对学校的大部分课程的兴趣越来越低。一面是好学,一面是厌学,这是咋回事呢?其中有个女孩就说,我未来的梦想是要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我为什么要学代数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我们都知道。代数是大脑的体操嘛,它是我们从现实世界走向抽象世界的桥梁嘛。所以,代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座桥梁——抽象思维。
你看,代数就是地图,我们原来不问青红皂白地按照这个路线去走,越走越迷茫。但是实际上,抽象思维才是指南针,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具体学什么其实是可以不断创新的。

“指南针优于地图”,这条未来社会的生存原则,我们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逻辑来理解。

第一个角度, 咬死目标,不偏离。

目标这个东西,说起来大家都有,但是真回到现实世界中,目标是经常要丢失的。为啥?

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整个现代商业社会就是为了遮蔽我们的长远目标,让我们沉溺在当下的小世界里。

比如,所有做互联网产品的,都会讲怎么提升用户体验,那用户体验是什么意思?就是让你从一个按钮自动滑到下一个按钮,极其顺畅爽滑,不能自拔。在最佳的用户体验中,你会忘记用这个互联网产品真正的目标,而沉浸在当下的体验中。

再比如,你本来的目标是要在职场上成为一个牛哄哄的人。但是很多公司的制度,是要帮你把那个大目标拆成无数的小目标。比如,公司早会上的一个表扬,本周KPI完成榜单上的排名等等。目标感不强的人,很快就会变成为这些表扬或者排行工作,而忘了自己本来的目标。

所以,丢掉地图,捡起指南针,就是要有这种咬死目标的能力,时时刻刻问自己:我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这种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理解“指南针优于地图”这条原则,第二个角度,就是要重新评估风险

按照地图的走法,会给你标出达到目标的最佳路径。可是,我们只要稍一反思,这个最佳路径的设计,其实包含了对于风险的回避。可是,风险这个东西,在这个时代,也在发生巨变。

举个例子,2017年因为乐视公司债务违约,导致有家银行把乐视员工的个人信用卡额度,下调至1元。公司的事,你银行凭什么惩罚个人呢?结果引起舆论上的轩然大波,给这家银行带来了名誉上的损失。

但是你想,这个事为什么会发生?还不是因为银行要回避风险,看似也有道理。
但是在这个时代,银行只注意到了防范自己的金融风险,却让自己陷入到更大的舆论风险中。你说,哪个才是更大的风险呢?

所以,在确定性的时代,连哪里有风险也是确定的。而在不确定性的时代,风险本身也是不确定的。你看着安全的地方,没准是新型风险爆发的地方。

所以,传统的风险规避策略变得就没用了。不仅没用,没准还有害。

《爆裂》这本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家公司,要向本书作者伊藤穰一投资60万美元,但是要花300万美元做可行性研究。

你还别觉得可笑,大组织的风险防范体系就是这样的。领一根办公用笔,要经过多位领导签字,跑好几趟,很正常啊。

你算算,组织为防范这根笔被冒领,花出去的人工成本,远远超过这根笔的价格。我们今天讲的很多大企业病、大组织病,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防范风险导致的。而很多创新企业,并不需要多少实质性的创新,仅仅是踏入那些大公司不敢踏入的无人地带,就可以了。

所以为什么《爆裂》这本书说,“风险优于安全”,道理也在于此。

当别人在地图上按照所谓安全的最优路径在走向目标的时候,你走了一条看似不安全的道路,只用指南针矫正自己的方向,没准反而是更安全、更快捷的道路。

理解“指南针优于地图”这条原则的第三个角度,是行动为先。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干起来再说。

《爆裂》这本书里,引用了一句俏皮话:“在理论中,理论和实践没有差别。而在实践中,理论和实践却有差别。”这个差别在哪儿?

我的理解,理论推导,走得通就是走得通,走不通就是走不通。而实践行动就不同,用胡适先生的话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走得通当然好,走不通也有走不通的收获。

就像我这些年见过的创业者,形形色色,什么性格、什么禀赋的人都有,可以说没有什么共同点。但是有一点是共有的,他们都是行动派。

在这个不确定性极高的时代,最有趣的就是——你在任何地方有所行动,在将来可能就有无穷妙用。现在的行动,未必结出现在的果实,但是一定会打开未来行动的可能性。

所以说,不用纠结有没有地图,带个指南针马上上路吧,一定会有收获。

《爆裂》这本书,我就给大家讲到这里。后面还有几章,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在「得到」App的首页搜索“爆裂”,或者点击下图,你就可以看到《爆裂》这本书电子版的购买链接。

咱们明天见。

建设性妄想狂和风险评估

不同的人对风险的评估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人的经历和背景不同,有时候,一个人眼中的风险,在另一个人看来,可能显得可笑。

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教授年轻时,曾经到新几内亚去做鸟类调查研究。他请了几个当地的新几内亚人作为向导和助手和他一起工作。有一天,在完成对低海拔地区的鸟类观察后,他们爬到一处海拔比较高的地方,因为已经临近傍晚,所以,他和这几个新几内亚人准备就在丛林里搭帐篷过夜。

戴蒙德自己选中了一块露营地。这块露营地在一棵看上去很高大很笔直的大树之下。那里刚好有一块空地,空地下可以搭帐篷。这块空地也足够大,可以让他转一转观察鸟类。而且,这个地方还靠近一处悬崖,风景很好,站在那里可以看到空旷的山谷,以及天空中飞来飞去的各种鸟类。

但是跟他一起工作的新几内亚人,却坚决反对在这棵大树下露营。他们的理由是,这棵树已经枯死了,因此很有可能会倒下来,把大家都砸死。所以,他们宁肯选择在百米开外露天的地上睡觉,也不要睡在大树下。

戴蒙德再观察了下那棵树,发现树的确枯死了,但是,那棵树丝毫没有要倒下的意思,非常挺拔,而且可能还会继续这样好几年,看上去非常安全。

他们互相难以说服对方。于是,戴蒙德自己睡在树下的帐篷里,新几内亚人睡在另外一个地方。

戴蒙德当时认为,这些当地人对这种低概率的危险,过于谨慎了,几乎到了心理学上说的妄想狂的程度。他在那棵树下睡了一星期,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因为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他也就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也就是他的朋友过于谨慎了。

后来,在新几内亚丛林里常年累月的工作,几乎每天,他都能听到森林里某个地方有某棵树因为枯死而轰然倒地。于是,他开始想,那天那棵树如果恰好倒下,他肯定也就没命了。戴蒙德计算了下概率,那棵树倒下的几率是千分之一。也就是说,如果他每天晚上都睡在一棵枯死的大树下,连续3年,也就是1095个夜晚之后,他就已经死了。

为什么新几内亚人这么谨慎,不愿意睡在枯死的树下,而外来的生物学家却毫不在乎,并且认为这种谨慎是过于夸大了呢?

答案是,新几内亚人在丛林里生活、睡觉是常态,几乎算是每天的日常生活,而对于戴蒙德却只是偶然。所以,新几内亚人就养成了对于他们而言非常良好的习惯,那就是坚决不能睡在枯死的大树下面。从几率计算来看,他们的谨慎是完全有道理的。

于是,戴蒙德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他把新几内亚人坚决不睡在枯死的大树下的谨慎,称为“建设性妄想狂”。

戴蒙德说,这是他在新几内亚工作期间学到的最重要的经验,那就是

如何正确处理风险的态度:“只做一次风险系数很小的事情并不要紧,不过假如你需要重复做这件事情,那么风险就会累积。一旦你做的次数足够多,这种风险最终会落到你头上,让你送命。”

IPCreator: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回到现代社会中的城市,无论是在欧洲、美国还是在中国,“危险”本身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城市里的人,绝对不需要考虑睡在大树下。我们面对的危险种类已经发生了变化。不是狮子的袭击,或者大树的倒下,而是车祸、心脏病等。

而且,现代文明也让人类对突发事件建立起了系统性地应对机制,比如,如果你家里失火了,可以打电话叫消防车来,如果你发现有人不慎摔倒受伤严重,可以打电话叫救护车把他送到医院。

这让现代人对危险的态度也变化了。用戴蒙德的话说,我们常常为不值一提的风险所烦恼,过于担心那些事实上不太可能降临在我们头上的危险,对极有可能发生的危险却不够重视。

比如,人对飞机失事很恐惧,但死于飞机坠毁的人其实很少。因为在楼梯上或者路面上滑倒而死去的人其实更多。

美国人对危险的排序是:恐怖分子、客机失事、核能事故、转基因技术等。但是,酒精、机动车、香烟、滑倒、家用电器事故才是导致更多人死亡的危险。

戴蒙德的观点是:有些危险被高估了,而有些真正的危险却被低估了。

人会高估那些自己无法控制的灾害带来的危险,那些一次性会造成众多伤亡人数的灾难性事件,以及让自己感到陌生的风险。但是,像开车、抽烟、喝酒、家用电器使用不当这些风险,是我们每天会遇到的,我们很熟悉,我们感觉自己有选择,这些风险因此被低估了。

因此,戴蒙德建议,即使是在现代城市中,我们对待危险的态度,也需要引入新几内亚人的那种“建设性妄想狂”。举个例子,现代人当然不用在丛林中过夜,因此要谨慎避开睡在枯死的大树下。但是,现代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每天都要淋浴。对于老人来说,摔倒是最常见的导致瘫痪甚至死亡的原因之一。在淋浴时摔倒的风险的确也只有千分之一,但是,一个人可是每天都要淋浴啊!是不是很像那些要经常在丛林中过夜的新几内亚人?

当然,戴蒙德教授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要淋浴,不要过马路,不要开车。他的意思是,要更谨慎地去对待这些日常的危险,要更加小心。

以上就是贾雷德·戴蒙德教授建议我们对待风险应该采取的态度,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职场:冒险的时刻成长最快

很多女性都在职场上遇到过和性别有关的障碍。IBM首席执行官罗睿兰(Ginni Rometty)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2017年7-8月刊)采访时,谈到了自己在职场上的女性角色。罗睿兰说:“那些最困难的障碍都是我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很多年前,罗睿兰的老板要破格提拔她,而她却告诉老板自己还没准备好,还需要两年的时间让自己变得更自信。之后,罗睿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她的丈夫。罗睿兰的丈夫问她:“你觉得男人会这样回答吗?”罗睿兰回答说:“不会,男人不会这么想。”于是第二天她接受了这份工作。

罗睿兰给面对同样困境的女性提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要学会自如应对“不舒适感”,否则你就没办法成长。她说:“我总是问大家,‘你们认为在职业生涯中,哪个时期的成长速度最快?’人们一般都会回答说是‘冒险的时刻’。所以成长和舒适不可兼得。如果你不曾感到紧张,就说明你没在学习。”

罗睿兰一直强调她对性别话题不感兴趣,而是希望人们通过能力来评判她这个人。但是几年前,她发现这个答案并不完美。罗睿兰曾在澳大利亚发表过一场演讲,演讲结束时,一位男士走过来对她说:“真希望我的女儿能来听听这场演讲。”于是罗睿兰发现,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她必须起到榜样作用。“女性尤其需要榜样,但实际上,榜样的数量还不够多”。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