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Humanity

humanity.png

自知者明——认清了自己就理解了人性。

与其断人“善”、“恶”, 不如识人“智”、“愚”。
分类思维,对事情实用,对人慎用

有理和无理之间还有人情
正确和错误之间还有妥协

人性
想到,知道,行动,习惯,每一个进展都需要一个巨大的跃迁

什么叫人性的顽固?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亡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打着证明自己/不想被人看不起的旗号开始折腾
每一次倾诉背后是为了下一轮折腾积蓄力量
女孩为什么要富养,因为容易作践自己
女孩子一旦作贱,基本上就完了

所谓的人生理想和自我成长只是说说而已

什么叫人性是经不住考验的…?

小插曲,演绎得淋淋尽致
极度匮乏的金钱/名利,一旦有了诱惑,还会自取其辱/飞蛾扑火似地奔去
完全忘记了初心,又掉进了陷阱和恶性循环中
以爱你的名义,以为了后代的名义…

《权利的游戏》
《人民的名义》
《大明王朝1566》
《红楼梦》

自序:人性是什么?《巨婴国》是我思索21年的答案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武志红(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222266/

1995年,在北京大学读大二时,去打工,和十来个大学生一起发小广告。

一次,晴天,我们十来个人骑着自行车走在郊区的马路上,我在后面,看着他们说说笑笑,突然心里升起一个很强的意愿——我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由此决定,以后就做一名心理咨询师吧。作为心理学系的本科生,这是我所能想到的,了解人性的最佳方式。

从此以后,一切努力都是围绕着这个愿景而来了。

譬如,忽略了科学心理学的一些课程,如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而专心读临床心理学各种流派的著作。

譬如,总觉得心理学大师们让我不够佩服,而一些哲学大师、文学家和艺术家更让我叹服,也觉得他们的书好像更能启发我了解人性,于是泡在北大图书馆里读了很多书,还去哲学系、中文系等跨系听了不少课。

譬如,从大二开始,就去校心理咨询中心帮忙,还去了北京市的几个电话心理热线做接话员,每周一个晚上,从晚上八点到凌晨八点,持续了五年,听了无数故事。

并且,很有意识地,考了北大心理学系的临床心理学方向研究生。按这条路走下去,看着还挺顺畅。

但一个波折出现了。读研究生时,有了中重度的抑郁症,我的导师钱铭怡老师,认为我不适合做实习,于是这条路就像是断了。

抑郁症持续了两年,我就任由自己浸泡在抑郁中,仿佛深潜到了潜意识的深井中——村上春树的小说描绘过男主人公待在井底的那种情形如隐喻一般发生在我身上,成为一名地道的“深井冰”。恰好满两年时,感觉到内心中很多条拧巴的河流突然变得通畅,它们一起流向一个大湖,于是自愈。那之后,发现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可怕了很多,好像一切小说都能读懂,一切电影都能看懂,别人的故事也都能听懂。不过,在这里,是必须加这样一个词的——“好像”。

2001年,研究生毕业后,因缺乏实习,不能直接走心理咨询师的路,加上担心北京的沙尘暴,转而去了广州日报社工作。我从小到大也一直爱写东西,蛮适合在报社工作。

先是做国际新闻,还正好赶上“9·11”事件。2005年,觉得国际新闻做不下去了,转而去做报社的心理专栏,一写成名。

2006年,挤进了在上海举办的中德精神分析班,跟德国资深的精神分析治疗师们学习。这时,才是真正的学习精神分析了。

就在出发的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杀了秦桧的干儿子,秦桧派一队兵马来抓我,有几十人,整整齐齐,如一个方块阵,铠甲鲜亮,长枪林立,步调绝对一致。他们逼近我时,我不急不慌拿出一个令牌,上面印着几个字“弗洛伊德的使者”,然后他们就不能抓我了。
到了上海,给几个咨询师朋友讲这个梦,他们说,这是大梦。所谓大梦,即是个人最重要的潜意识的反映,也可能是你的一些使命。

当时我的理解是,秦桧最标志性的事,就是以忠孝之名杀了岳飞,而我一直对孝顺有本能的反感,所以我的使命,就是要解构中国的孝顺。但是,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解构它可能会给我带来很多危险,如果我用精神分析的方式,这份解构工作,就会安全很多。

现实也如此,虽然我一直解构孝道,并引发很多抨击,但都是正常讨论。不过,我也感觉到,我是带着一些怨恨在解构孝顺,这样是不中正的,也会影响我更深入地理解孝顺。

怨恨的原因很直接,我的爷爷奶奶(主要是奶奶)一直欺压我父母,导致我父母在他们三十多岁时都不想活了,母亲患了严重的抑郁症,父亲则一年内一口牙就全掉了,因为恨,但恨的是自己父母,不能向外表达,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向内攻击自己。

虽是家事,但事情非常不公平,是非曲直一目了然,可孝道压倒一切,所以我父母就是绝对错,爷奶就是绝对正确,以至于,已被欺压到极致了,而村领导竟然还通过大喇叭向全村人广播说,我父母是不孝的坏典型。

这直接导致了我有反孝道的内在情结,所以解构孝顺时,不可避免有了强烈愤怒在其中,我再怎么自我认识,这份怒气都不可避免。

不过,随着自我认识的深入,和在咨询与生活中听到的一些故事,我的这个情结开始不断松动,我对孝顺的那种克制不住的愤怒,因为对自己和国人的集体潜意识理解得越来越深,逐渐趋向瓦解。

一个标志性的触动,来自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她人很美,曾是有几千员工且以女员工为主的厂子里的“厂花”,自己做老板,有很好收入,人也善良温婉贤惠,找我做咨询时已四十岁,竟没谈过一次真正的恋爱。她收入的大头,给了哥哥弟弟与父母买房子,自己租了一个小公寓,活得非常节俭。对家人如此,对朋友和员工也极好。

然而,咨询期间的一次生日,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好”是不是真的。这次生日,她收到了很多礼物,但她突然发现,已有两年,她没给任何一个人送过一份生日礼物了。不仅如此,她还发现,自己的心变得越来越淡漠,别人的痛苦她很难真正关心,别人的喜乐她也很难被感染。甚至,她不仅仅是现在才这样,她怀疑自己其实一直如此,只是现在更加严重了。

于是,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好。

听到她的自我分析,我深受触动,我觉得我和她是一类人,也是容易有求必应,各种付出,却很难求人,各种所谓的好。同样的,我的确也是,很难带着热情去关心别人。

再将这个发现延伸,我发现身边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我的父母、我的哥哥都是这样的人,为人极好。特别是我哥哥,简直到了极致,父母、嫂子和我,都认为他一辈子都没说过别人一句坏话——除了我嫂子。可是,他的生命力很弱,他不爱和人交往。他一直在建筑队里打工,但不能做头儿,因为做头儿时,年底分工资,他总是先把别人的发完,最后发现自己的钱却少了。

这些人的故事汇总在一起,让我有了一个概念“中国式好人”:他们看起来对人很好,但情感是淡漠的,人缺乏热情,并且总伴随着孤独,就像是活在一个孤岛上一般。

然后,我试着不断深入认识,这份所谓的好是怎么回事,这份冷漠是怎么回事。

再之后,我发展出很多“中国式”的概念,譬如,中国式的婆媳关系。恶劣的婆媳大战,在中国算是普遍存在,可也只有我们这样,欧美不如此,东亚国家也只有韩国和我们有点像,日本也不如此。
譬如,妈宝男,在中国也是普遍的存在,这也是中国式的。

譬如,中国人的爱情模式就是在找妈,男人如此,女人也如此。
……


《二十四孝》的故事:乳姑不怠,一个经典的巨婴故事。

随着“中国式的”概念与认识越来越多,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变,也将呼之而出。

终于,到了2012年的年底,看电影《1942》时,一个清晰的概念跳了出来——“巨婴”。

电影中一个镜头:军需官去妓院,老鸨给他安排“东家”的女儿,他将要上17岁的姑娘,却大喇喇躺在床上,要女孩像个老妈子一样先伺候他。这一幕让我觉得很是恶心,也因他肥头大耳,我联想到,他就是一个巨婴而已,要一边吃奶,一边做性事。

同是找妓女,我想到汤姆·克鲁斯在电影《大开眼戒》中,他面对小姐,也是将对方视为一个人来尊重的。他们之间,像是两个成年男女间发生的事,而军需官和“东家”的女儿,其实像是一个婴儿要找妈妈伺候,但问题是,他们的年龄差其实又是相反的,所以这种反差引起了我很大反感。

这个概念一形成,我随即有了一个强烈感慨:天啊,巨婴,好像是我们大多数国人的共同写照,我们多数人,看似是成年人,但心理发展水平,其实还是婴儿水平。

这个概念一形成,再去理解各种经典的中国社会现象,就容易了很多。

譬如,屡屡爆出的老人“讹诈”扶助者的事情,舆论一般认为,他们是出于经济原因而去有意讹诈。最初,我也这么认为。

然而,多起案例并非如此,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案例是,一位摔晕的老人在医院一醒过来,第一时间就抓住送他去医院的扶助者的手说,小伙子,你为什么要撞我!还好,这位扶助者是警察,还有视频作证,所以顺利证明了自己清白。

类似案例挺多,由这些案例可看出,老人并非是有意识地在讹诈,那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如果将老人视为巨婴,那就很好理解了。

婴儿是没法面对失控的,失控会引起他们巨大的无助感,他们需要将失控这件事从自己身上切割出去。他们会认为,既然失控意味着“我”控制不了,那必然意味着,是有一个“我”之外的力量在控制这件事,并且,因为这件事是伤害性的,所以必然是敌对力量在控制着这件事。

成年婴儿,即巨婴,和婴儿的心理逻辑是一样的。作为巨婴,这样的老人摔倒受伤,是一个巨大失控,他们会认为,这不是“我”导致的,而是“我”之外的一个敌对力量导致的,并且它有主观恶意动机。

所以,他们必然会找人去怪罪,这样就保护了“我还是能掌控自己身体”而的这种感觉,且他们会认为对方是主观恶意的,于是对方必须负责和道歉,否则他们就一直死磕下去,一些案例中,即便有了视频和目击者强有力地证明了对方是扶助者,他们还是要死磕。

由此可以看出,巨婴这一概念,可以强有力地解释很多中国经典的社会文化现象。

回头看,1995年我立下的那个目标——一定要搞明白人是怎么回事,它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我“一定要搞明白,中国人是怎么回事”。这像是给自己出了一道考试题,当巨婴概念乃至系统认识逐渐形成后,就相当于,这道我给自己布置的考试题,终于有了答案了。

相对应的是,我经常做考试梦,并且总是又回到了高中或研究生,因为高中我成绩多数时间比较一般,是经过长时间努力加上顿悟,最后高考前才突然开始考第一,最后考上了北京大学。至于研究生,我则因为抑郁症而多读了一年。所以其中留下了阴影,但生活中面临新的考验时,我就容易做考试梦,重温当年的噩梦感觉。

2013年初,我又一次做了一个考试梦,但梦中,我就感觉到,这像是最后一个考试梦了。
果真,从那以后,我再没受过考试梦的折磨。

2012年年底形成“巨婴”的概念,2013年年初,则围绕“巨婴”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解。结果是,我1995年给自己出的考试题,到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对我而言,一个最重要的考试过关了,所以这个梦就不用做了。

也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想这本关于巨婴的书了,并且给磨铁出版公司的编辑不断许诺,2014年可以写好,2015年可以写好……结果,到了2016年,这本书才终于可以写成。

看似是拖延,但这份拖延也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先是看到,多数国人是各种各样的巨婴,同时也看到,我自己也是一个大号巨婴,巨婴的各种经典心理,我身上也都有,而对自己内心巨婴的认识,需要时间。

正是从2012年开始,我终于开始碰触到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一个东西——我心里住着一个恐怖的自我。我开始深切体悟到,我的好人形象,其实是掩盖我内心深处住着的这个魔鬼。

由此,我才终于碰触到我的真自我。这时,我已经是38岁了,过去的这半生中,一直活在“好人”的假自我里。

从2012年至今,我不断地在认识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个魔鬼,每个巨婴内心深处都住着这样一个魔鬼。

随着认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全面,我也越来越爱这个魔鬼。最终我明白,原来它就是生命力自身。

婴儿的生命力,是无好无坏的,如果它能够被看见,这份生命力就得到了祝福,它就会转化为好的生命力,如热情、爱意、创造力等。如果它不能被看见,就意味着,这份生命力被诅咒了,它就会转化为坏的生命力,如恨意、破坏性等。我们内心深处住着的所谓魔鬼,其实都是这样一个东西。

我们社会的各种经典现象,因是巨婴水平的,常常看上去很低级很可笑,也很有破坏力。

我们社会的各种制度建设,也包括以儒家为主的思想文化,在我看来,其实都是试着去压制这个魔鬼。可以说,我们的制度建设和思想文化,都是反生命力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惧怕巨婴们心中都住着的这个魔鬼。

但是,本能上我们喜欢走的路,是注定走不通的。

如果只是去压制这个魔鬼,就像是如来佛祖先将孙悟空压在太行山下,而后又给他戴上了紧箍咒。这只能是暂时克制了其破坏性,但同时也损害了活力和创造力。

在我看来,真正的解决办法是,将我们心中的孙悟空、哪吒等释放出来,看见他们其实就是宝贵的生命力,去爱这一部分。

用精神分析的话来讲,原始的生命力都是带着攻击性的,一个人必须是将他的带着攻击性的生命力展现在关系中,以此和另外一个同样如此真实的人建立关系,然后才能得到亲密,并被救赎。

譬如对婴儿来讲,只约束他是不行的,相反,要允许他的活力流动,以此和妈妈建立起亲密来,然后婴儿的整个生命力就得到祝福了。

对于巨婴来讲,这也是一样的。

当思考到了这个时候,我再解构孝顺乃至各种中国式现象,那种愤怒和戾气就真的可以逐渐消失了,我将归于中正,真的就像是一个中正的咨询师,只是试着去理解和接纳这一切动力。

同样的,对我自己而言,这句话也特别适用——本能上我们喜欢走的路,是注定走不通的。

作为一个中国式好男人,我本能上喜欢走的路,都是宅男风格的,如做咨询和写书。但是,这条路走下去,并不能真正达到我的这个目标——搞明白中国人特别我自己,是怎么回事。

作为一个巨婴,我必须打破宅男的封闭,走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将自己的心展开在这个世界上,将宅男的对立面活出来,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我是谁。

所以,这本巨婴的书,其实只是一个开始,我还会做更深入更全面更活生生的观察和思考。

作为一个思考者,我不可避免地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难免会偏颇,所以欢迎各种指正,也希望能和富有真知灼见的人有更多交流和碰撞。

希腊德尔菲神庙有一句哲言: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则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一提的。

愿我们都能认识自己,并活出自己。

道理

昨天我们家搬家,搬家公司的几个年轻人干活特别幸苦,而且活也不错,等到了付钱得时候,人家小兄弟提出了要求,说能不能在正式单据上填个低一点得数,说白了就是我给的多,他们上报公司的少,这样他们哥几个晚上就可以去搓一顿了。

我不知道您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办哈,是严词厉色的拒绝呢,还是半推半就的同意呢。反正我觉得他们拿我当朋友,信任我,不仅欣然从命,一高兴我还添了点钱,就当晚上给他们添几个菜吧。其实我知道很多朋友都不会同意我的做法,因为这确实很坏规矩啊,在前半生我所说的教育里面也充满了这样的观念,为了真理可以牺牲自我,为了规矩可以不要人情,但是说实话我岁数越大,我就越觉得对具体的人好点比对抽象的组织和道理好一点,我自己会过得更舒服一点。

人性是经不住考验的

一对年轻夫妻感情很好,但妻子仍不放心丈夫的忠诚度,于是就让自己的闺蜜出马,考验丈夫是否花心。

在一个中秋月圆之夜,妻子“出差”在外,闺蜜“偶遇”丈夫,于是闺蜜与丈夫双双中招,睡到了同一张床上。结果是夫妻离异。

一个做房地产的老板,感激于一个部下的忠诚,打算奖励这位部下一套房子。他让这位员工在公司自己开发的一个小区里任选一套。结果这位部下选了一个120平方的大套,让这位老板很是不爽。他以为这位部下会自觉地选择一个80平方的小套,“没想到他这么贪”。他改变主意,自作主张地送给这位部下一个80平方的小套。于是这位部下心怀不满,这位老板也失去了一个好员工。

丹麦著名医学家、诺贝尔得主芬森晚年想培养一个接班人,在众多候选者中,芬森选中了一个叫哈里的年轻医生。但芬森担心这个年轻人不能在十分枯燥的医学研究中坚守。芬森的助理乔治提出建议:让芬森的一个朋友假意出高薪聘请哈里,看他会不会动心。

然而,芬森却拒绝了乔治的建议。他说:“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俯瞰别人,也永远别去考验人性。哈里出身于贫民窟,怎么会不对金钱有所渴望。如果我们一定要设置难题考验他,一方面要给他一个轻松的高薪工作,另一方面希望他选择拒绝,这就要求他必须是一个圣人……

最终,哈里成了芬森的弟子。若干年后,哈里成为丹麦医学家,当他听说了芬森当年拒绝考验自己人性的事,老泪纵横地说:“假如当年恩师用巨大的利益做诱饵,来评估我的人格,我肯定会掉进那个陷阱。因为当时我母亲患病在床需要医治,而我的弟妹们也等着我供他们上学,如果那样,我就没有现在的成就了……”

唐贞观初年,有人上奏清除朝中的奸臣。太宗说:“怎样才能区分忠奸呢?”上奏者说:“请陛下假装发怒去试验群臣,如果能够不畏陛下盛怒,仍敢直言进谏的就是正直的人,而顺从陛下的喜怒,曲意迎合的人就是奸臣。”太宗说:“君臣之间应当光明正大,不能用欺诈的方式考验臣下。”“政府若器,民众若水”,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民众,民风不正,一定是政府出了问题。

对一个嗜吃者端出美味,让一个美女对一个正值壮年的男人频送秋波,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为“食色,性也”。而对于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监督的官员来说,让他有皇帝般一呼百应的权力,却奢望不让他贪钱好色,那才是痴人说梦。那怕他有董存瑞炸碉堡的勇敢,有邱少云任火烧死的坚强,也无法抵御权力带来的金钱和美色的诱惑,古今中外皆同,绝无“特色”之别。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和推敲的——善与恶都是。或者解释得更清楚一点,就是说,人性中善的体现,同样是需要有让能够它生存的“土壤”的,对于不同的人,可能对“土壤”质地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非极限条件下,我们可以区别出不同人“善”的程度。

所以,我们需要思考其实并不是“人性能不能经得住考验”的问题,而是如何修缮、维护或建立更多适合人性之“善”生存的土壤,去覆盖人性之“恶”的土壤,是怎样保护善意人性广泛而深入存在的问题。

文章来源法律读库。

罗胖曰:
很多人自诩——“看人很准”。
实际上,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道德上妄断他人。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反复寻找识人善恶的方法。
后来才发现——
与其断人“善”、“恶”, 不如识人“智”、“愚”。
一个笨蛋带来的祸害,远远超过一个恶棍。
恶棍有法躲开。而笨蛋则防不胜防。

运营就是直面人的七情六欲

互联网运营的本质是什么?许多营销大师提出过各种观点,各有各的一套,不过,最近,腾讯高级产品经理,营销达人陈婷婷就提出一个简单犀利的说法,说既然运营的目标,是人,那么互联网运营的本质是拿捏到人的七情六欲,贴合人性的黑暗面。

大家都看过帅哥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电影《七宗罪》,里面列数了人性中的七个弱点,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淫欲。这些弱点,也是产品能够激发用户购买欲的突破口。陈婷婷主要总结了其中的四点。

首先第一个,是虚荣心。美图秀秀软件,能让你在朋友圈里秀自拍的时候,永远美美的。还有一个极端的例子,美国有一款叫“我很有钱”的APP,在苹果应用商店售价999美元,价格够高吧?很多人看到“我很有钱”这个虚荣的名字就下载了,结果打开app,里边只有一张壁纸,上面写着“我很有钱”。你看,这款App用这么简单的招数都能骗到人,可见虚荣心在商业运营上有多重要。

第二个点,贪婪。用户总是希望用有限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多的东西,哪怕自己根本用不着。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电商巨头的双十一促销大战,用户明明知道有些东西不急用,或者原价实际上已经被提高了,可还是血拼。再比如,前一阵的网盘大战。百度网盘说,花两毛钱就能用100G容量的百度网盘,金山快盘说,我给用户免费用,360说,我们更狠,我们提供360G大容量网盘给用户免费用。网盘容量越来越大,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微软做过一个调查,绝大多数用户使用的网盘容量在7G以下。也就是说,消费者根本不需要这么大的网盘。

第三点,是懒惰,人都是有惰性的,比如市面上纷纷出现的音频读书软件,就是号准了用户的脉,你每天工作忙,闲暇时间碎片化,没功夫,没精力阅读是吧,那我就用说书人播放,讲解,抽取精华的形式,把书读给你听,节省你的时间,和精力。再比如各种软件的一键登录,一键全选设置,也是利用你的惰性,用便捷、快速的体验,不知不觉地把你捆绑进它的生态里。

最后一个,是人的窥探欲。每个人都想知道别人的隐私,这是人性。很多应用都会主动满足这种欲望,比如最近比较火的匿名社交,QQ也有匿名聊天功能,迅雷可以看附近的人在下载什么,淘宝可以看附近的人在买什么,这些东西,虽然没有任何增值服务,或者工具性,但因为满足了这种窥探欲,也能有市场。

所以你看,真正的运营就是直面人的七情六欲,人性中不那么阳光的一面,是做运营的最好切口。

本文源自:腾讯高级产品经理:真正运营就是直面人的七情六欲

人有愚昧的权利吗?


作者:奥卡姆剃刀

我父亲迷信张悟本式的养生理论,经常跟一帮志同道合的老伙伴们交流,前阵子迷上了撞树,大清早一帮老头到公园的小树林里集合,一人找上一颗树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撞,我父亲撞得最卖力,结果因软组织挫伤而进了医院。我指导的助教怀孕了,不仅第一时间穿上了防辐射服,液晶显示器前还多个了盆仙人掌。

父亲以我为豪,常在外面吹牛大儿子是教授和作家,但在家里却对我讲的科学道理一点也听不进去,尽管我陪着小心慢慢讲,触及到核心问题还是会遭到他的强烈反感,我几句话就能把他的歪理邪说将死,他会暴跳起来骂我中了科学的毒,我跟他谈的目的只是为了他的身体健康,若当下把他气进医院就搞反了,只能停止对话,而在背后加强了对他的监控。我指导的助教很清楚我对辐射流言的态度,读过我写的辟谣文章,也当着我面嘲讽过这些流言,当她身穿防辐射服端着仙人掌进办公室时,把我怔了一下,她解释说“都是愚昧的老公买的,没办法啊~”我当然只能微笑地表示祝贺,接过仙人掌帮她摆在显示器前。

有统计称中国人中有科学素养的人不足3%,我应是这少数人中能写科普文章且有一定影响力的更少数的人,可连我都没能影响到亲人和同事。

有科学素养的人很少,有能力有热情做科普宣传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有趣的是,在这少之又少的小群体中,还分着鹰派和鸽派。鹰派认为愚昧认识会影响社会进步和人类的福址,应对其进行毫不留情的打击,鸽派没有这种宗教化的使命感,主张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把科学道理讲出来,并把相信权完全交给受众。其实双方对愚昧思想的认定是一致的,区别的只是对愚昧思想的态度,前者激烈,后者宽容。假若我是鹰派科普人,

那该如何对付我的父亲和同事呢?跟我父亲的歪理邪说做坚决斗争,直到把他气进医院,然后在病床前继续交锋?勒令我的助教脱了防辐射服并把仙人掌扔掉,否则就不让她进办公室?想必一般人都不敢这样做,这种极端行为会遭受全社会的唾弃。

科学的深邃强大令我着迷和尊崇,也使我乐于去传播并与大家分享,但同时我也清楚,在人类的认知范畴内,科学主要进行的是客观领域的真伪判断,还有道德领域的善恶判断,艺术领域的美丑判断,生活方式的价值判断等等,不能在所有领域内都坚持唯科学标准。真正懂科学的人都懂得“适用范围是科学理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道理,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有明确的适用范围的,超越范围使用就是一种伪科学行为。

宪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在无神论者看来,这是国家在保护一部分人选择愚昧的权利。鹰派科普人认为人们没有选择愚昧的权利,我与他们不同,我尊重人们选择愚昧的权利,不仅包括宗教信仰的权利,还包括我父亲相信歪理的权利,我同事信伪科学的权利……权利已不属于客观认知领域的真伪判断范畴,不能再用唯科学标准去划线了,鹰派科普人主张剥夺愚昧权利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让社会更进步人类更幸福,但问题是你能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剥夺呢?例如你准备如何剥夺我父亲的愚昧权?

愚昧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不会有根本性的改观,好比人体里总是存在着很多有害病菌,人类只能选择与其共存,用强射线的确能把它们都杀光,但人也就活不成了。在人类思维领域内剥夺愚昧权是个不可实现的任务,剥夺人们自由的思想认识权,往轻里说是乌托邦,往重里说是法西斯。

罗胖曰:
科普问题上的鹰派和鸽派——
就是“我正确,你傻逼”派和“你错了,我告知”派。
区分而者的标尺很简单——
看他的着眼点是攻击人,还是讲道理。

罗胖60秒:相反的方向,同样的力量

2017-10-28 罗振宇 罗辑思维

  1. 最近看《王鼎钧回忆录》,里面有一个洞见,是平时我们不大愿意面对的一个人性的阴暗面。

他说,人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支撑他活下去的其实是两个东西。

  1. 第一个东西,是未来的希望。这个我们都好理解。

第二个东西,其实是跟在自己后面,进入这个困苦环境的人。比如,监狱里的犯人,看见有新人跟进,他们此前受的苦就能够稍稍转化成一点优越感。

  1. 所以,支持人熬下去、熬出来的力量,一个是向前看,有点光亮,还有一个是回头看,后继有人。

  2. 理解了人性的这个特点,我们就明白了:

为什么越是困苦的环境,人性的恶就释放得越明显;为什么监牢里的老犯人总是会欺负新来的;为什么宫里的老太监总是会欺负小太监;为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穷人并不罪恶,但是贫穷本身,却是最大的罪恶。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

作者::柴静

1
几年前我采访过一个人。
他被诬陷嫖妓,证据是卖淫者的供述,他被拘留了42天,放了。
校长当不了了,儿子的婚事也吹了“他爹是个大流氓,人还能好么?”
他告了十六年,路上带不了两个钱还叫人掏包了,捡人家饭吃。
我问他最难受的是什么。
“最难忍受就是开党员会的时候我不是党员了”他说。

2
我们找到了当年十五岁的卖淫者。
“既然这件事情自始至终什么都没有发生,为什么在警方的询问笔录上我看到你明确地说你跟这位校长有性的交易,而且时间地点说得非常清楚呢?”
她说一切受人的指使。
她是普通中学生,离家出走,到了一个车站,有一个姓田的人给她吃了饭,然后让她卖淫挣钱。
田想让校长给他做贷款担保人,贷款是违规的,校长不同意,这人要报复,就要求这女孩做证与校长发生过非法的性关系,“如果不这么说,给你扔海里喂鱼。”
她作完证,后来就返回了家乡,采访她时,她是一个孩子的母亲,说“我就希望老人好好保重身体,就深深地向他道个歉吧,当初因为我年龄小幼稚不懂事,对他造成这么大的伤害,对一个人来说太不容易了。”
我转述给校长听,他说“十几年来,她只需要写一封信来,就可以澄清一切,你十几岁不知道这事的轻重,二十多岁还不知道吗?”

3
办错案的警官,采访时他将近四十岁。
案子已经纠正了,他当初的认定程序和证据都有明显的问题,我问他“您是否想过,过了这么多年去看一看李校长?”
他说“我很忙没有时间,并且来说礼拜天都不休息。”
我拿出校长的照片“您还记得这张脸吗?”
他看了一会儿,平淡地说“不记得了。”
我采访老校长,说起这位警官,问“你恨他么?”
“我当时恨他,我现在怕他受处分。”
“为什么?”
“不要给他受处分。”
“为什么?”
“我第三个小子和他岁数差不多,原谅他吧原谅他吧,受处分的滋味不好受啊。”

4
我找到当年陷害他的人。
有人指给我看,一个坐在门口太阳地里的老年人。
他六十四岁了,脑血栓,满脸的斑,已经很难走路,也不会讲话了,但能听懂我说什么,拿棍子在地上划。
“您能帮我回忆一下吗,十五六年前在派出所的时候你曾经指证过说这个人说他嫖娼,你还记得这回事儿吗?”
他点头。
“有没有这回事儿?”他拿棍子狠狠敲地,有。
“您亲眼见着的吗?”他点头。
“那个小姑娘是你找来的吗?”
他挑起眼睛看了我一眼,那一眼,能看到他十六年前的样子。
我看了一眼他身后的房间,他住在一个柜子大小的三合板搭成的屋子里,被子卷成一团,旁边放着一只满是积垢的碗,苍蝇直飞。
邻居说“他的儿子老婆,每天给他送一次饭。”
我问他“你现在这个病有人照顾你吗?”
他摇头。
“你现在有钱吗?”
摇头。
“孩子呢不来看你?”
摇头。
他脸上没有悔恨,也没有伤感。

5
今天我看话剧《洋麻将》,回忆起这个节目。
这个戏是美国得普利策奖的一个戏,柯培恩1976年写的。
非常简单,只有两个人物。
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是两个老人之间会温情脉脉,看下去,不是。
有一会儿我吓了一跳,以为是对人性黑暗面的讽刺和控诉,再看,也不是。
看到最后,我以为要有个大悲悯的结局,救赎和谅解,不是。
散了戏,我对袁鸿说“这个戏可以一直往下演下去”。
因为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

罗胖曰:
熟人之间,不敢作恶。
生人之间,悍然作恶。
这是人性中的一个底层代码。
关系演化的无穷可能,造就了人性的无穷可能。
去恶,就是重塑关系。
让互不作恶的人结成善意的互联网社群——
是“罗辑思维”这场实验的目标之一。

最近有个企业家朋友上了一档电视节目,结果呢,出乎他所料,名气是大了,好评如潮,但是恶评也不少啊。

人嘛,在这个时候往往最刺激他的就是那些难听的话,啥难听的话呢,也是也没啥大不了,有的人扔下一句傻叉就走,有人直接攻击他长得丑。

你想啊,没有坚强如钢丝的神经,谁能受得了这个,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劝慰他两条啊,第一,你想多了,别看那些人骂你骂得凶,但是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对你构成真实得伤害,这个真实关系里得恶劣评价是不同的,第二,你想少了,你看人家任志强,从全国人民都骂到很多人都喜欢,实际上只是积聚势能的方式不同嘛,只要你后面走好了,负面评价随时可以转化成正面评价啊。

人性没有变,变的只是关系的格局。

诺贝尔奖获得者《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卡尼曼是犹太人,他出生在特拉维夫,但小时候生活在巴黎,而且是纳粹占领时的巴黎。

话说,一九三二年了一个下午,他的一个朋友家玩,结果时间超过六点钟,那是纳粹占领规定的宵禁时间。你懂的,一个犹太小孩身上还必须贴上标明自己是犹太人的大卫星符号,这个时候在街上走危险可想而知。

在回家的路上,他果然就遇到了纳粹党卫军的一个士兵,逃是逃不了了,终于被那个士兵给拦了下来,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那个士兵不仅没有逮捕他,反而让他坐上的车拥抱了他,还给他看了个小孩的照片,送他回家的时候,还给他一点零钱。

卡尼曼后来在自传里面说,从那一刻起相信人性及其复杂,研究人性的趣味永无止境。

昨天听小米的老板雷军聊到一个现象,就是在美国的餐馆付小费,他说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在一个餐馆里一次就付了相当于菜价百分之二十的小费。他就问了:你给那么多小费干嘛呀?那位就说了,当年我在餐馆端盘子的时候,一般客人都是给百分之十五,有一次一位客人给了百分之二十的小费,我高兴了半个月,从此我就下定决心等我有钱了,我就每次都给百分之二十。而且我给了我觉得自己很高尚,我很爽啊!雷军就此分析说,在美国给小费其实是一种双向激励,提供良好服务的人得到了现金奖赏,这是一种激励吧。而给小费的人同时觉得自己很崇高啊,对自己也是一次激励吧!想想也是哈,一个反复确认自己很高尚的人,比一个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人,做事的成功概率确实会高很多呀。所以越有钱就越有钱啊。付小费,也是付给自己的,这就是人性啊!

认知清单 | 你以为的自己,跟诺奖得主发现的人性到底差几步

2017-10-14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被“另类”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摘下。塞勒是研究人性的高手,也是在经济分析中研究人类行为机制的宗师级人物。

跟着这篇清单,来看看你了解的人性,究竟跟经济学家发现的人性差别在哪里。

  1. 人脑是一个“黑箱”。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的行为经济学,就是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打开头脑这个“黑箱”。

  2. 你以为人的头脑就像一台计算机,通过计算做出“理性”决策,做出最优选择。但塞勒发现,人往往是跟着感觉走。

  3. 塞勒的意思是,跟着感觉走的理性,并不是胡乱决策,这个感觉的过程是有规律的。塞勒建立在“有规律的非理性”基础上的新经济学,其实就是“行为经济学”。

  4. 你以为你买东西会按照统一的成本收益核算,但塞勒发现人会在心里构建出各种分门别类的“心理账户”,“买酱油的钱,一般不用来打醋”。

  5. 你以为都是你口袋里的钱,但塞勒发现人对意外之财的处理,和对待工资的处理,态度并不一样。意外横财会被放在一个专门的心理账户里,你也更舍得花它。

  6. 你以为人是先有认知,后有行为,认知决定行为。但赛勒发现,人身上存在认知不协调,行为有时反而会影响认知。

  7. 你以为你是认真比较后把票投给了某个人,塞勒却发现,当你投给一个人后,会不断强化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进而自发维护这个人。如果想影响一个人的观念,要首先去影响他的行为。人就是这样被操纵的。

  8. 你会在某个时刻只关注某个点的偏好。比如,想戒烟的时候,认为戒烟比吸烟好。之所以复吸,往往是在另一时刻认为,一根烟的效用格外大。塞勒会告诉你,不用过分自责,人体内分泌的化学物质,才是这些事的“幕后黑手”。这些化学物质,会使人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情感冲动,让人在特定时间表现出违背常理的行为。

  9. 你觉得自己做决定时,根本不会受到“情绪”影响。与赛勒持同样观点的脑科学家达玛西奥就发现,情绪的产生是身体上的自然过程,情绪会参与到人的决策和判断中来,也会影响我们选择的正确程度。

  10. 塞勒根本不想做“行为经济学家”,他更想要“行为科学家”的头衔。

  11. 塞勒的最大贡献,是让人在了解自己的道路上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十诫


作者:小宝

七八年前,出门装备中还没有电子阅读器,旅行时常在机场书店里乱逛,看见顺眼的书就买。随意买进的书很像露水姻缘,一夕缘尽,看完就扔。保留到现在,偶尔还会翻翻的是一本《无用书》(The Book Of Useless Information)。这本书当年(2006年)是《纽约时报》畅销榜的头牌,美国读友称赞它是“厕上第一书”。

编辑这本书的是一个秘密社团,叫“无用知识协会”(UIS),由英美一批读书人、作家、艺术家纠集而成。他们志同道合,立志发掘、分享暗藏在全世界犄角旮旯里古怪的无用知识。这些知识虽然离奇,但必须真实,言之有据。协会有不少口号,直译成中文都不算贴切,我替它拟了一个:难称有用之学,并非无稽之谈。

《无用书》2006年首版。2008年出了第二本《神奇的无用书》(The Amazing Book Of Useless Information)。每本有几千条无用知识,差不多每条都透着诡异,读来有趣。比如:

彼得大帝时期俄国男子如果留胡子,就要缴纳蓄须税。

十九世纪以前,鞋匠制鞋左右脚的鞋样完全一样。

1666年的伦敦大火,半个城市被烧毁,但只伤了六个人。

十九世纪,英国海军为了破除礼拜五行船不吉利的迷信,造了一艘新船。船名叫礼拜五,下水日挑礼拜五,船长的名字也叫礼拜五,开航日还是礼拜五。结果这艘新船一去不复回,音讯全无。

马克·吐温晚年每天抽四十支雪茄。他出生那年(1835)哈雷彗星飞越地球,去世那年(1910)哈雷再次飞临。

勿忘我的名字来自一位德国骑士。他在河边采摘勿忘我给他的情人,结果落水而死。

英文里,同样是“裸”,naked的意思“不设防、无保护”,nude的意思是“不穿衣”。

同样是“市”,town是“市镇”,不能称city(城市),区别在有没有大教堂……

好玩、冷门、无用——不知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无用书》的确是枕边厕上的良伴。这两本书已不能算新书,但它碎片化的分类和编排,与当下新媒体的编辑思想如出一辙。

说到新媒体,UIS早就开始经营网络。出人意料的是,它的网站一反编书路线,求“全”忌“碎”,出手多是“无用知识”的大块文章,零打碎敲的什锦拼盘被压缩得几乎无容身之地。另外,“无用”的选题标准似乎也逐渐淡化。“冷门”和“有趣”成了主要诉求。

这类大块文章也很好看。UIS不知不觉地正在网络上编纂一部欧美文明的暗黑历史。我喜欢读历史上的各种骗局。最精彩的,当然是骗子之王维克多·拉斯梯格的故事。

拉斯梯格生于1890年,死于1947年。他是捷克人,混迹于美国和欧洲。他穿着考究,有“催眠般的魅力”,会五国语言,用过二十二个假名。他什么人都敢骗,什么钱都敢拿,什么局都敢设。

他骗过美国最有名的黑帮大佬艾尔·卡朋。他告诉卡朋,他有大生意需要投资,卡朋给了他五万美金(至少相当于现在的五百万)。他把五万块钱锁进保险箱,两个月后,带着这些钱又找到卡朋,平静地说:我生意失败了,但我不能坑朋友,你的钱我一分不少还给你。卡朋大感动,抽了一千块钱给他——他算好就骗这一千块钱。

1925年,他在巴黎顶级的克里雍大酒店以政府邮电部次长的身份宴请五位钢材商人。他淡淡地说,政府决定把艾菲尔铁塔拆了,七千吨钢材卖给你们,你们分别报个价。文化界对这个世博会建筑很有意见。大仲马说,这个建筑令人作呕。莫泊桑说,我们不拆了这个瘦骨嶙峋的金字塔,无颜面对后人。政府一来没钱维护,二来从善如流,你们好自为之吧。宴罢,他又对踊跃报价的商人索贿——扫清了他们最后的一点怀疑。他笑纳贿赂后立刻离开法国。上当的商人后来都不敢报案。这是他一生中最有名的骗局。

1936年,拉斯梯格因欺诈罪被美国联邦政府投入大狱,最终病死狱中。临死前,他给骗子同行留下遗言,一共十条。“无用知识”网站对拉斯梯格的报道极其详细,唯独漏了他的最后十诫。我猜他们有点作茧自缚,落进自设的“无用”陷阱,生怕无法自圆其说。因为这十诫太有用了:

一、永远耐心地倾听对方诉说;
二、永远生气勃勃;
三、让对方先表明政治倾向,然后附和;
四、让对方先表明宗教立场,然后附和;
五、轻微地暗示性话题,但不要发挥,除非对方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六、不要谈论任何疾病,除非对方特别关注;
七、不要打听对方的私人情况(最终他自己会说);
八、永远不要自吹自擂,自然明确地显示你的分量;
九、永远衣冠整洁;
十、永远不要喝醉。

这不仅仅是给骗子的应对箴言。所有积极社交人士、商业谈判人士、新媒体跃跃欲试者、企图攀龙附凤的人士,这是前辈的度人金针。其实,社交、谈判、攀龙附凤等等,离大大小小骗局的距离并不遥远。

这篇有趣的文章是罗辑思维会员 曹哲 提供的,文章最早发表在《东方早报》。

罗胖曰:
骗子实际上是一面镜子,他映照出我们的真实人性。
从这十诫中,我读到了——
1,我们的政治性、宗教性观点往往是无可救药的固执偏见。
2,只要熟悉到一定程度,我们在性话题和私人情况上都会放得开。本质上,大多数人都有露阴癖。
3,我们亲近美好,厌弃丑恶,并愿意为此变得愚蠢。
4,我们和骗子之间的角力,就是看谁先喝醉。

那朵著名的交际花普齐


罗胖曰:
唐德宗时,张光晟搞叛乱。
后来又投降,但最后仍不免被处死。
张在临死前说:“传语后人,‘ 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
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 一不做,二不休。”
哪怕是当一个“坏女人”——
也要当到空前绝后,挖空心思的程度,也许才会有善终。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极客”的世界。

失意者暴政


连岳

艾力·贺佛尔(Eric Hoffer),1902年生于纽约,父母是法国移民,经历相当传奇,首先体现在视力上,五岁时他已能阅读德文与英文作品,七岁却莫名其妙地失明,十五岁时又莫名其妙地恢复视力,他因此陷于再次失明的恐惧,疯狂阅读。

十八岁时,当木匠的父亲去世,由于家境贫寒,木匠工会支付了葬礼费用,还给了孤身一人的贺佛尔300美元。这个爱读书的孩子,搭车去了洛杉矶,除了打打零工,醉心阅读十年。

或许看透了世事。他接下来试图自杀,不成,因为没勇气。于是下决定勇敢生活,成了在加州各地流浪的农场工人,干完活就在图书馆读书。四十岁时想参军,又不成,因为患了疝气,只好到旧金山当码头搬运工,此时开始写作。

九年后,这位年近五十的搬运工,出版他的第一本著作“The True Believer: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立刻跻身为美国著名知识分子,这本书至今仍是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作品,中文译名为《狂热分子》,我认为不太贴切,因为他只是客观描述人们如何成为群众运动的“真信者”。群众运动在现在及以后,都能找到这样的“真信者”。

1983年,他获颁总统自由勋章,此时,距他宣布退休并离开公共生活已经十多年,“不再写专栏,不再上电视,不再教学。我要回到自己的洞穴去——那个我起步的地方”在他那堆满书籍的“洞穴”里,他也许相当快乐吧。被荣誉最后打扰了一下的他,同年在旧金山去世。

除了书,好像他的身边没有出现他人。这或许与他处处流露出对人性的不信任有关。他借用拿破仑的话:“虚荣造就了革命,自由只不过是借口。”

虚荣心得到满足,尤其是精英的虚荣心,群众运动就不会发生了。在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分子阶层几乎都成为政府公务员,失意的“意见领袖”极少。

出现大量的失意者,群众运动发生的可能就增大了。其中的领袖,往往是失意的文艺青年。以这些重要的纳粹人物为例,他们的文艺梦罗列如下:“希特勒,绘画和建筑;戈培尔,戏剧、小说和诗歌;罗森伯格,建筑和哲学;冯·席拉赫,诗歌;丰克,音乐;施特莱歇尔,绘画”,毫无例外,他们都没实现文艺梦,能量转移到了领导群众运动。贺佛尔认为,他们的文艺梦在内心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政治野心只是其次,文艺梦碎,是永远无法抚慰的失意。

成功的商人无法成为群众运动的领导者,他们的务实的优点对群众没有吸引力:“在当前的条件下,按照事物的规律认真做事”,这话群众听来索然无味,他们喜欢失意文艺青年出身的领袖给他们的许诺:我将带你们去应许之地,我将让你们实现梦想。“逃离当下,逃离自身”才是失意群众的心理诉求。

群众运动最具吸引力之处在于,它暗示参与者可以迅速改变命运。这契合偷懒的人性,工作、节俭、积蓄,听起来都很辛苦,为自己负责即意味着不能把责任推给别人,日常生活显得何等的乏味。德国青年加入纳粹冲锋队,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从自由选择中解脱!——群众运动就这样将失意者从“焦虑、荒芜和无意义的个人生活”中拯救出来。

这些“自我轻视”的人,在仇恨的引领下,迅速聚焦。因为“相爱的人多喜欢独处,只有我们生出恨意时,更愿意寻找同盟,更奇怪的是,当我们的恨意不那么正义和庄重时,寻找同盟的渴望却愈加强烈。这种非理性仇恨驱使我们和同类组成一个坚固的群体。”

失意的领袖找到失意的群众,平台搭建起来后,“自我牺牲”就成为可能。“真实与本能的自我,不会为天堂与人间的任何事物牺牲,只有当我们置身于某种舞台,像个演员一样,不再是真实的自我,此时,死亡就失去了它的恐怖,成为戏剧化的表演。”群众运动,可以方便地为每一个愿意“战斗至死”的人提供舞台。

失意的文艺青年,永远都有;失意或自认为失意的人群,永远都有,总有人成为领袖,也总有人在领袖的感召下走向自我牺牲。像纳粹的第三帝国一样极具杀伤力的群众运动,它的风险将长期伴随人类。在这点上,贺佛尔是悲观的,他认同帕斯卡的判断:“本质上,所有人都互相憎恶,爱与慈善,只是表象与假象,在他们内心深处,只有恨。

失意的暴政,可能以各种名义回归,飓风一般扫荡美丽的世界,但通过贺佛尔的分析,你至少有了预知风暴的能力,或许,能逃过一命,至少,不会放纵自己的恨意,成为暴政中的一员。坚持当一个个人主义者,像贺佛尔那样自食其力,多阅读,多思考,远离群众运动是不难的。

本文作者连岳,选自腾讯《大家》专栏,由腾讯《大家》(微信号:ipress)授权罗辑思维转载。

非常感谢大家创作或推荐好文供大家分享学习,有关稿费支付及知识产权事宜请发邮件至dushuren#luojilab.com(#换成@)。

罗胖曰:
以下三条基本被奉为正确——
1.在集体中找到安全感。
2.在奉献中找到存在感。
3.在理想中找到力量感。
找到之后,如果用这三条来忽悠别人——
这种人就是“狂热分子”。
远离他们,珍爱生命。

人性的弱点让你花钱

世界上所有的营销,其实都是利用人的弱点进行营销。比如,我们怕长胖,怕晒黑,怕生病,怕跟不上潮流,商家就是利用了这些人性的弱点,让我们不断地花钱。有些弱点营销,像免费、炒作、名人、名牌、饥饿营销等等,我们都很熟悉了,就不多说了,我们看看商家还用了什么招。

第一点,自卑。有个特别有煽动力的内衣广告是这么做的:女主角暗恋男主角很长时间了,终于等到男主角邀请自己一夜情,结果女主角却给了男主角两个耳光,把男主角拒绝了。最后一个镜头是,女主角在家里嚎啕大哭,把衣柜砸得粉碎。然后话外音出来了:“为什么老娘就没有一个能出得了台的Bra!”很多和两性有关的商品,都用了自卑这一招。比如,“A杯瞬间变C杯”的魔力挺永远卖得好,“让你再坚持4分钟”的安全套一直是业界的经典案例。

其他商品也可以这么做。比如,减肥广告的核心理念是:“世界上只有两种女人,一种是美的,一种是胖的”;牙膏广告也不说“没有蛀牙”了,而是变成了“留得清香在,不愁没人爱”;口香糖广告邪魅一笑:“美女不会再对你皱眉头了。”你的手是不是开始掏钱了?

第二点,煽情。这种营销手段明显是成功学的做法,所以像“混不好,我就不回来了”这种煽情广告词,流传的特别广。还有下面这个:“我将视你如我生命中的伴侣和挚爱……视你如我的信仰,不离不弃,和你永不分离,从这一刻开始直到永远,我愿意。361度,多一度热爱” 。一个体育品牌的广告词,整的跟婚礼誓词一样。当然,你被营销的概率也增加了。

第三点,标题党。其实就是利用了我们的好奇心,好奇心让我们有求知欲,这种欲望过头了,就会被标题党吸引。其实,所有的广告差不多都是标题党,尤其是房地产,比如,房产广告说“买房子,送家具”,其实只是帮你运家具的意思;说房子“视野开阔”,潜台词就是这个房子是顶楼;说房子“出入方便”指的就是一楼。

第四点,民族牌。就好像网上说的,不转不是中国人。这个在90年代很流行,尤其是国产家电,比如长虹的口号是“以产业报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海尔的广告词是“海尔中国造”,创维彩电则直接说“创维情,中国心”。但今天人们选择更单纯了,民族牌就不管用了。

第五点,外国经验。就是明明是国货,偏要起个外国名。像什么卡姿兰彩妆,鸿星尔克,等等,这些都是国货。为什么国货喜欢给自个起个洋名呢?当然是高端洋气啊。一听名字,很多人就开始心动了。

第六点,天价。天价月饼、天价车、天价房、甚至是天价榨菜……这年头,什么都能天价。商家早就知道,很多人买东西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因为人都喜欢攀比,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消费定位,那个最高的定位,就会影响我们掏不掏钱。比如,几年前,有个天价房的营销口号是“只献给巅峰世界的杰出人物”,身处巅峰的人当然不会买他的房子,倒是那些离巅峰很远的土豪都纷纷掏钱了。

第七点,至尊。这个特别符合中国国情,就是通过设置一些级别,让你有优越感,还有特权。所以,银行的信用卡有一堆级别,普通卡、金卡、白金卡,你得像过关打怪一样才能升级;房地产要强调奢华、至尊,有的光听名字就让你肝颤了,比如“钓鱼台七号院”之类的;豪车品牌不仅限量,还要“特供中国”;奢侈品就四个字:“手工制作”。然后,你就在这种优越感里不能自拔了。

第八点,一站式,就是啥都能帮你干了。日本的便利店711做的最到位。在日本,711覆盖各种商圈,什么白领、学生全拿下,便利店卖的东西,像面包、饮料、零食,它都卖,同时还有各种口味的饭团、关东煮、便当;日常生活用品也卖,主打一人份或旅行装。这里还能交水电费,叫出租车,订旅馆,买电影票和公园门票,甚至买包泡面都能送货上门。这就是便利店的核心,随时随地提供最大的生活便利。

第九点,生活方式。有个营销大师说过,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是休闲;法拉利卖的不是跑车,是驾驶快感和高贵;劳力士卖的不是手表,是奢侈的感觉和自信;希尔顿卖的也不是酒店,而是舒适和安心;麦肯锡卖的不是数据,而是权威与专业。你看,只要和“生活方式”搭上点边,品牌立刻就变高端了,瞬间引领时尚大潮。咱不说这生活方式是真是假,重点是大家还都挺吃这一套的。

本文源自:公众号“电商头条”(商家是如何利用人性弱点让你掏腰包的)

话说北京有一家私立的国际学校,上学的孩子都是交了高额学费的。

有一次学校想组织一次募捐,可这种事儿在家长看来就是变相的收苛捐杂税嘛。

你看这个学校是怎么做的?在一次家长日的活动中,孩子和家长围成一圈。中间的坐了一个穿老头衫的秃顶的中年男人,男人身边放了一堆沾满水的海绵。那男人是谁啊校长啊?校长说:来今天孩子们可以用海绵的扔我。扔下一百块钱,我们一起把这钱捐给上不起学的孩子,不捐钱的不让扔。那你说家长能不高高兴兴的掏钱吗?孩子也挺高兴。

学校是想通过这件事儿告诉孩子两个道理。第一,想要钱,哪怕是做好事的钱也要付代价去换。第二,做你觉得该做的事,不要怕什么权威,哪怕他是校长。

你看人性总是很纠结,但是人性总有办法引导到光明之地。

理解人性:商品畅销的原理

这条音频说的是,怎么让商品变得畅销。

每家公司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卖得好,但是畅销的难点在于理解人性,想办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那怎么才能让商品畅销?怎样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呢?最近有本新书叫《畅销的原理》,副标题是《为什么好观念、好产品会一炮而红?》,作者马修·威尔科克斯,是世界著名广告公司博达大桥广告公司决策制定研究所的创立者。这本书总结了人类行为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找出了驱动人类行为的原理,从根源上找到了打造畅销商品的原则,我来给你转述一下。

第一条原则,让消费者不费脑子地选择你的品牌。人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很多认知捷径,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决策,所以人在做决策的时候,靠的往往不是理性。比如打棒球的时候,球员怎么接到球呢?之前人们认为,大脑像一台超级计算机,可以瞬间计算出空气阻力、风力和速度等等参数,然后控制身体去接球。但研究发现,接球的时候我们只关注一个变量,那就是眼睛和球之间的角度。你可以忽略所有其他的信息,只依靠这个角度来计算球的运动轨迹。

这个例子说明,驱动人类行为和决定的,并不是理性分析,大脑是会走捷径的。因为在进化的过程里,人类快速做出决策,就不需要使用太多的能量,有利于生存和繁衍。这给商品营销带来了什么启示呢?如果你能让别人不费脑子地选择你的品牌,那就很容易做到畅销。比如找出最有说服力的理由,证明你的食品比其他品牌都要更美味、更健康,让消费者形成条件反射。

第二条畅销的原则是,告诉消费者,其他人都在做或者都想要。从众心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有一项关于共同注意力的研究发现,如果有人注视一个物体,其他人也会跟随这个人的目光,注视相同的物体。研究者用两个版本的广告来做实验,第一个广告是模特的脸和一瓶洗发水,模特的眼睛正对着镜头看。在第二个广告中,模特的眼睛看着洗发水,而不是再看着前面了。眼球跟踪的结果是,人们在观看第一个广告的时候,目光的焦点是模特的脸,而第二个广告人们目光的焦点则在洗发水上。

另外一个研究发现,餐厅菜单上的某个菜品,只要标明“本餐厅最受欢迎”的字样,就能提升17%-20%的点单率。所以说,应用好从众心理,不用花费太多成本,就能让一款产品畅销。

第三条原则是,愉快的结尾会更容易让人们记忆深刻。来说一个医学实验,做结肠镜检查的时候,患者会非常痛苦,检查结束后,医生就会立刻把结肠镜抽出来。在这个实验里,医生对一部分患者检查完后,没有立刻抽出结肠镜,而是让它在患者身体里停留了几分钟。虽然这跟立刻抽出来相比,疼痛水平差不多,但是患者感觉痛苦减少了10%。

这个研究对于营销有什么启发呢?就是无论做什么,最后一步一定要做好。比如用户在电商平台买东西,最后一步是订单支付成功,这个页面要激起用户对收货的期待。

再来说第四条,让你的品牌有较高的熟悉度。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曝光效应,意思就是说人们对某个东西接触得越多,就越有好感。其实曝光效应不仅能让人们对熟悉的东西有好感,还会让人们的自我感觉良好。研究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对象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看了25个不同的汉字,每个字看一遍。第二组只看了5个字,每个字看了5遍。相比第一组,多接触汉字的第二组实验对象,心情更好。这个实验说明了,熟悉的东西不仅能获得用户的认可,还能让用户感觉更好。

但是光熟悉还不够,博达大桥广告公司的首席创意官说,最好的广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熟悉又有些不同”。一方面,人们喜欢熟悉的东西;另一方面,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人们也会习惯性地避开依赖,探索陌生的事物。所以,营销应该善于平衡惊喜和熟悉度,既跟熟悉的东西相关,又要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除了这四条原则,《畅销的原理》这本书还介绍了其他原理,比如要让消费者觉得买对了,要让差异化营销更精准,要营造跟消费者产生联系的情境等等。以上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畅销的原理:为什么好观念、好产品会一炮而红?》

唐彬森:利用人性关键点做产品

这条音频给你说说如何利用人性做产品。

最近,国内知名社交游戏公司智明星通的CEO唐彬森给“得到”APP的团队做了一次内部分享。唐彬森拥有将近10年的创业经历,创业项目包括教育、交友软件,论坛,导航网站和杀毒软件,目前经营的智明星通公司做出了“开心农场”和“列王的纷争”等明星游戏。这次分享中,唐彬森讲了他多年来的产品运营经验以及对人性的洞察。今天,知识新闻把这次内部演讲中的精华分享给“得到”的用户。

首先,唐彬森说,就像《黑天鹅》那本书里写的,现代社会充满着不确定性,所有的东西都有可能被黑天鹅颠覆,今天的潮流可能在明天看来就没有价值了。那么,什么东西不会变呢?人的DNA,人的脑细胞,人的条件反射机制。说白了就是人性。所以,唐彬森这次分享的主要观点就是:把人性研究透,利用好这个机制去做产品,用户一定买账。具体怎么做呢?唐彬森把人性拆解成了三个关键问题,分别是:人性地图、神经网络和博弈论。

先说“人性地图”。唐彬森打了一个比方,人类的决策体系,就是一个投票的过程。人类有那么多亿的脑细胞,当你遇到该做决策的时候,每一个脑细胞都在基于它的立场做投票,就这么简单。我们不可能花一整天的时间去做决策,所以很多时候的决定都是凭借下意识,这个下意识就来源于人类的动物性。

唐彬森发现,人性的欲望脑细胞占比越大,往往在商业社会里对应的产业占比也越大。可口可乐,腾讯,百威啤酒为何是1000亿美金的公司?因为他们满足人性的基本需求;企业软件里面做得好的都是安全软件、财务软件,这也是满足了企业的马斯洛需求的基础部分。

所以,唐彬森有一个观点:当你去做一个产品,在跟用户去强调性价比的时候,你这个产品的付费模式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因为真正的好产品,用户忍不住会付费的好产品,一定是符合人性的,不用考虑性价比的。

如何调查出用户的下意识呢?唐彬森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多观察用户而不是问用户”。

举个例子,如果你做一个手机,你直接问用户“搞一个韩式的品牌,你觉得有机会吗?”用户的答案可能是 “中国现在的产品也不差啊,干嘛要做成韩系呢”。直接问用户得到都是理性思考的答案。最好的调研方式是,搞两部手机放在用户面前,一部手机放几个感觉像来自韩国的文字,一部手机不加。问问题时,不问他喜欢哪一个,问他觉得哪一个更贵。如果他觉得增加了韩文的会更贵,说明韩系的感觉就有价值。

人性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神经网络”。人的神经网络有一个特点,它是一个关联网络,它会自动地把一个新东西跟你脑海中已经存在的一些脑细胞关联。比如想到日本就会联想到高品质。我们熟知的“名创优品”,正是利用了神经网络的关联性去做品牌定位。整个过程是这样的,当提到“日本”这个词,神经网络会让我们联想到“品质”,还会联想到“无印良品”这个以“品质”闻名的日本品牌。而“名创优品”正是刻意地去跟“无印良品”建立联系,让你下意识会认为,“名创优品”和“无印良品”有关,也和“无印良品”的关键词“品质”有关。这个道理,其实就是《定位》那本书里的理论,去占领用户的心智资源。中国这样的利用心智进行套利的品牌有很多,例如,OPPO,vivo,韩都衣舍,韩束等等。

那如何利用“神经网络”的关联性去给产品做定位?唐彬森有两个建议:一是在产品定位过程中,要去研究人心智地图里的空白点,与这个空白点建立联系;二是要跟有价值的东西建立联系,不过有价值的空白点不多了,这个和现实生活的好地段一样都是稀缺资源。占住就是一个可以增值的房产。

人性的第三个关键词是“博弈论”。博弈论的核心道理,就是自私的基因。基因要进化,就要不停地复制自己,谁复制能力强谁的下一代占有率就大,男性复制自己的基因只要出精子就行,而女性要付出一年的时间,所以男性就比女性多情,这是一个博弈。另外,人类有时候会帮助别人,会互相抱团,这个目的也是复制,是让整个团体的基因复制能力比别人强。同时,人性当中还有爱恨情仇,比如我帮助你,你没有帮助我,我就恨你;我帮助了你,你帮助得少,我也会记恨;我帮了你很多,最后你欺骗我了,还会有仇。所以,在游戏中如果能加入一些引发爱恨情仇的环节,比如结婚系统,就能很大程度上增加用户粘性。

以上就是唐彬森这次分享的主要内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唐彬森在“得到”的内部分享

人性的弱点全集

内容简介

《人性的弱点全集》汇集了卡耐基的思想精华和最激动人心的内容,是作者最成功的励志经典,出版后立即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西方世界最持久的人文畅销书。主要内容包括: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平安快乐的要诀、如何使人喜欢你、如何赢得他人的赞同、如何更好地说服他人、让你的家庭生活幸福快乐等十篇。

作者简介

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 1888-1955) ,20世纪最著名的成功学导师,著作有《语言的突破》、《人性的光辉》、《人性的弱点》、《美好的人生》等。这些书和卡耐基的成人教育实践相辅相成,将卡耐基的人生智慧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了千千万万人的思想和心态,激发了他们对生命的无限热忱与信心,勇敢地面对与搏击现实中的困难,追求自己充实美好的人生。

目录

第一篇 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
1.不要批评,责怪或抱怨他人
2.真诚地赞赏他人
3.想到他人的需求,并告诉他如何实现(影响他人的唯一方式)

第二篇 平安快乐的要诀
1.无须模仿他人,发现自我
2.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
3.放松自己,消除疲劳
4.不要对事情感到倦怠,要使它充满乐趣
5.想的开心,做的开心,你就会真的觉得开心
6.永远不要对敌人心存报复,这样对你自己的伤害将大过对别人的
7.享受付出的快乐,不要期望他人感恩
8.对得到的帮助心存感激
9.命运给你酸柠檬,把它做成柠檬汁
10.忘却自己,对别人多感兴趣
11.凡事尽力,不必太在意指责
12.记下自己干的蠢事,自我批评

第三篇 如何使人喜欢你
1.真诚地关心别人
2.保持微笑
3.记住他人的姓名,这将有助于加深对方对你的印象
4.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鼓励别人谈论自己
5.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
6.让他人感到自己重要-而且要真诚而为

第四篇 如何赢得他人的赞同
1.避免与人争论
2.对他人的意见表示尊重,别说“你错了”
3.你错了,就迅速而真诚地承认
4.以友善的方式开始
5.首先让别人说“是,是的”
6.让对方多说话
7.让别人觉得那是他自己的主意
8.真诚地尽力从对方的角度看事情
9.同情对方的意念及愿望
10.激发他人的高尚动机
11.将你的意图戏剧性地表现出来
12.给他人提出挑战

第五篇 如何更好地说服他人
1.从称赞与真诚的欣赏开始
2.间接地指出他人错误
3.指责别人前,先想想自己的错误
4.保全他人的面子
5.称赞他人的每个微小进步
6.给人一个美名,并使之努力保全
7.鼓励的办法使人改正错误
8.使对方乐于做你建议的事

第六篇 幸福的家庭生活
1.切勿,切勿喋喋不休
2.不要试图改造你的配偶
3.不要批判你的丈夫或妻子
4.给与对方真诚的欣赏
5.对妻子或丈夫要有礼貌
6.学会与她相处
(1)感谢她,称赞她
(2)要慷慨,关心
(3)不要过于不修边幅
(4)了解她的工作
(5)做她的后盾
(6)分享她的嗜好
(7)爱你的妻子
7.了解一些必备的性知识

第七篇 如何使你变得更加成熟
1.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不要在乎困难,或许它也是一种机遇
3.学会摆脱生活中的不幸
4.拥有自己的信仰并付诸行动
5.你是独一无二的
(1)每天抽出时间独处,以进一步认识自己
(2)打破习惯的束缚
(3)发现生活中什么东西最能让我们感到满足
6.了解并喜欢你自己
7.不要盲从因袭,听从你内心的声音
8.注意自己身上令人讨厌的地方
(1)不停谈论小孩或宠物
(2)谈话没有重点
(3)完全不理会他人的话题
(4)不要一直争论不休
(5)永远唱低调的人
9.要让别人喜欢你,先得使自己让人喜欢

第八篇 走出孤独忧虑的人生
1.幸福不来自于他人的布施,而是你自己去赢得别人对你的需求和喜爱
2.消除心中的忧虑
3.对于忧虑的问题,考虑最坏情况,接受这种可能,冷静处理善后
4.问题,问题的原因,可能的几种解决方案,你的选择
5.让自己处于忙碌状态
6.活在今天
7.不要为小事烦心
8.计算事情发生的概率
9.接受不可避免发生的事实

第九篇 不要为金钱和工作烦恼
1.慎重做出职业生涯和生活中的重大决定
(1)研究职业选择建议
(2)避免哪些原已拥挤的职业和事业
(3)避免哪些维生机会只有1/10的行业
(4)决定投入一项职业之前,可以先花几个礼拜时间,对该项工作做个全盘认识。通过和从事该行业10年,20年,30年的人士面谈.
1)如果您的生命从头开始,您是否愿意在做一名建筑(XX)师?
2)您仔细打量我后,我想请问您觉得我是否具成为一名成功建筑师的要件?
3)建筑师这一行业是否已经人满为患?
4)如果我学习了4年建筑课程,要找工作是否困难?我应该首先接受哪一类的工作
5)如果我的能力中等,在头5年中,我可以希望赚多少钱
6)当一名建筑师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7)如果我是您儿子,您建议我当一名建筑师么?
(5)要知道每个人都可能在多项事业上成功!
2.不要总是为工作和金钱发愁
(1)把事实记在纸上
(2)拟出一个合适你的预算
(3)学习如何聪明地花钱
(4)不要为你的收入增加而头痛
(5)如果需要借贷,选择银行贷款
(6)投保意外保险
(7)人寿保险的收益不要一次现金付给受益人
(8)教导子女对金钱养成负责任的态度
(9)不要赌博-永远不要
(10)如果无法改善经济状况,不妨宽恕自己
3.处理好夫妻间的职业冲突
4.合理开支,不要入不敷出

第十篇 远离疲劳,保持活力
1.经常休息,在你感到倦怠之前
2.说出你的心事
3.消除烦闷心理
4.不再为失眠忧虑

人性的优点全集

内容简介

《人性的优点全集》并不是闭门造车之作,也不是研究烦恼的学术作品,而是一本由成千上万的人所做的充满了现实意义的精辟报告。我秀高兴地告诉大家,这《人性的优点全集》中的每个故事都不是虚构的,除了极少数例子,都有真人。因此,《人性的优点全集》的内容都是有根有据的,请大可相信。法国哲学家华莱理说:“科学,就是把许多的秘诀收集在一起。”《人性的优点全集》就是把许多成功的、经过时间考验的、真正解除我们的烦恼、忧愁的秘诀收集在一起的作品。当你拿起《人性的优点全集》时,也许并不想知道它是如何写成的,而是想知道该如何采取行动!那就让欠一起行动吧!

目录

第一章 一生的幸福
规则一 保持身心健康
规则二 盘算你的恩惠
规则三 消除忧虑的开利公式
规则四 14个字改变命运
规则五 挤走你脑中的忧虑
规则六 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规则七 就到此为止
规则八 看重生活中的大事
规则九 克服孤独的困扰

第二章 积极的心态
方法一 学会喜欢自己
方法二 认识你自己
方法三 心态决定体能
方法四 要表现得热忱
方法五 强烈欲望早就成功
方法六 为读大学不是障碍

第三章 积极的自我暗示
秘诀一 我觉得正好指向自己
秘诀二 持之以恒的积极暗示
秘诀三 满足与快乐的心态暗示
秘诀四 在语言中使用暗示
秘诀五 在谈判中使用心理暗示
秘诀六 利用心理暗示,让别人相信你
秘诀七 善于利用心理意向

第四章 一生的榜样
秘诀一 伟人给我力量
秘诀二 善于模仿成功者
秘诀三 读书使林肯成功
秘诀四 爱因斯坦与马可尼
秘诀五 钢铁大王卡内基
秘诀六 博学的乔治萧伯纳
秘诀七 杰克伦敦
秘诀八 利用鼹鼠成为大富翁的人

第五章 成功的规律
秘诀一 见识决定成功的高度
秘诀二 自信是成功的金钥匙
秘诀三 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秘诀四 忍耐力能战胜一切
秘诀五 全身心投入友谊
秘诀六 提高领导能力的方法

第六章 向自己挑战
秘诀一 充分发挥你的优势
秘诀二 谨慎选择你的人生
秘诀三 人生需要激情
秘诀四 四个问号解决问题
秘诀五 良好态度是心理的润滑剂
秘诀六 要勇于创造
秘诀七 掌握谈话的技巧

笔记及摘录

1对付忧虑的“开利公式”:a写出担忧的事最坏的后果
b接受写出的最坏的后果
c写出应对改变这个后果的方法.

2未读大学不是障碍——why:大学中没有给我们留位置,但是生活中给我们留了一个位置,而且是成功的. how:自学致富

3.4个问号解决问题——why:a写出事实:你有哪些担忧?存在哪些问题?
b分析事实:你为什么担心?出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c应对改变问题:你如何改变或应对这个问题?

4克服孤独的困扰——why:a想要和那些相同兴趣的人交友前提是你先伸出友谊之手 b走出自怜的阴影,走向光明的人群中,认识朋友,结交朋友.

5学会喜欢自己——why:a我们要学会适当忍耐自己,就像适当忍耐别人一样.那些喜欢自己的人不会因为自己一些弱点而生活痛苦.
b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其主要症状就是过分自我挑剔.

6认识你自己——why:心灵成熟的过程就是持续不断自我认识、自我探险的过程.如果不能先很好的认识自己,那就很难认识别人.
how:a平静、独处、冥想.
b破除那些束缚我们的种种积习.
c热忱和幸福的追求自己的兴趣所在.

7要表现得热忱——how:行动、练习、更多的了解改变心态,从而让我们更热忱.

8善于利用心理意象——why:那些卓越的销售员、拿破仑和科学家发明化学元素都是利用了心理意象,利用了想象力,在心中”演习”才成功的.
how:心理创富的秘诀:a心中明确在多少日期内赚多少钱 b朗读出来 c白纸黑字写下来 d要有具体数字 e想象行动的过程,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f计划并且行动
成功的心理意象:a简洁 b正面积极 c信念 d投入感情

9善于模仿成功者——how:a成功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知道自己”需要”的,只要依据自己”需要”的去努力,就能成功,直到达成目标.
b坚持实践的效果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只最容易取得人们的信任和支持的.(身教重于言传,人们只按你做的做,而不是说得做)
c我们要效仿马克吐温,不依靠别人,依靠自己去偿还自己所欠的债.

10钢铁大王卡内基——如何管理比我聪明的人用其才华为我创富:a鼓励 b给他们想要的、应得的

11博学的乔治·萧伯纳——如何克服羞怯、内向、腼腆:在听演讲,参加演讲中锻炼自己.

12自信是成功的金钥匙——how:抛弃依赖,用自立自主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走向成功.

13提高领导能力的方法——how:a使他人喜欢你:微笑、打招呼、诚挚的感谢
b赢得热忱的合作:站在对方的立场谈论问题
c改变他人的行为和态度:赞美鼓励,就像三明治,赞美位于结构性批评的两侧,这个方法奏效是因为让学员在愉快的情况下,意识到改变是一种进步.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R.T(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305354/

只有傻子才会为过去的往事而哭泣。

幸福并不是靠别人来施舍,而是要靠自己去赢取别人对你的需求和喜爱,并付出努力和代价。

忧虑会让我们表情僵硬、头发脱落、皮肤暗淡,迅速衰老并让人愁容满面。

消除忧郁的神奇公式:
a.做最坏的打算
b.勇敢地接受最糟糕的事实
c.静下心来寻找挽留局势的办法

如果我们把忧郁的时间用来调查真相和分析事实,那么烦恼就会在理智的光芒下烟消云散。

一旦做出决定,就要果断地立即付诸实施,不要瞻前顾后。

不论一个人有多聪明,都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想两件不同的事。

如果我们不能保持忙碌的状态,而是有时间闲坐在那里,就会有很多胡思乱想的东西产生,他们就像妖魔鬼怪一样掏空我们的人生,从而毁掉我们的自制能力。

让人愁苦的原因就是,有太多的空闲时间来思考自己到底是否快乐。

只有让自己沉浸在忙碌的工作中,才能使人从忧郁的深渊中解脱出来。

生命太短促了,不要再只顾小事了。

别为小概率事件烦恼,现在担心要发生的事,究竟发生的几率有多大?

唯一能减轻痛苦的方法,就是爽快地去接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黑子361(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246952/

1.关于解忧良药

(1)书中引用的一首打油诗:如果有希望,就应把药找。要是没法治,干脆就忘了。

(2)让自己不停的忙着。忧虑的人一定要让自己沉浸在工作中,否则只有在绝望中挣扎。
人们之所以忧虑,就是有空闲时间来想自己到底快不快乐。因此要想消除忧虑,就不必想它,摩拳擦掌让自己忙起来。

2.关于培养独特个性的方法

每天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时光,努力挣脱恶习的桎梏,体验发自内心的兴奋和狂热。

3.关于绝对完美主义

对于一个绝对完美主义的女士,她的工作很少是成功。一份简单的报告,她要斟酌几个小时才能提交,这样的完美其实无聊透顶。

4.关于困境/灾难

(1)如果有必要,我们差不多能接受任何一种情况,使自己适应它,然后完全忘了它。

(2)环境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快乐或不快乐,只有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才能决定我们的感受。

在必要的时候,我们都能忍受得住灾难和悲剧,甚至要战胜它。也许我们会认为自己办不到,但事实上,我们内在的力量却坚强的惊人,只要我们肯加以利用,它就能帮助我们克服所有困难。

5.关于萦绕心头的烦恼

应该懂得在出现矛盾和不快的时候,划一个到此为止的最低限度。

一个人的忧虑有时候很愚蠢。因为就算是180秒钟以前所发生的事情,我们也不可能再回去纠正它,可是我们却有很多人正在做类似的事。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改变它所产生的影响。唯一可以使过去的时候就价值的方法就是冷静地分析我们过去的错误,没什么错误中吸取教训,然后把错误忘掉。

当你学会划一个最低限度的时候,就会想:为什么我以前没有想到,要抓住每一个可能会摧毁我思想平静的情况,不应让其掀起狂风巨浪。为什么不会对自己说这些事情只值得担这一点点心,没有必要去操更多的心。

林肯说,一个人实在没有必要把时间花在争吵上,要是哪个人不在攻击我,我也不会再记他的仇。

被保护的人渣


作者:案毛

拉里·C·弗林特是美国最知名的色情业大亨之一,其事迹甚至被改编成电影。《花花公子》一般都色情得高贵而含蓄(相对而言),弗林特的《好色客》(另译《风尘女郎》)则极为粗俗,里面更有个栏目《本月王八蛋》是专门恶搞政治人物用的,国务卿强奸自由女神之类的图片层出不穷,甚至还巨款悬赏总统女儿的裸照,这要在中国,早就死得连骨灰都不剩了。

就公众舆论看来,美国人似乎极为厌恶弗林特,但是他的书销量又非常好。面对接踵而来的官司,弗林特经常来回奔波在法庭与监狱中,还天天穿着“我操法庭”的T恤。到1983年他又闯了大祸,在封面广告上描写著名牧师兼道德卫道士福尔韦尔和他妈妈的第一次,下面还加了行小字:滑稽广告,不要当真——但还是吃了官司。最初几级法院认为这则广告没有商业或政治目的,仅仅是对福尔韦尔造成精神伤害,因此要求弗林特赔偿10万美金,罚款10万美金。不服判决的弗林特一直告到联邦最高法院,我们可以看看法庭上的一些精彩发言。

弗林特的律师:“我想说的是这起案件不仅仅是《好色客》和吉尔·福尔韦尔之间的争论,对这起案件的判决将不仅使《好色客》杂志再也不能为它的读者提供这种低俗的幽默以及其它低俗的幽默。它会影响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如威尔金森法官所说的那样,我们的讽刺评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个国家,你找不到哪份报纸上没有批评某人的漫画和社论的。如果吉尔福尔韦尔可以因为遭受精神痛苦而起诉的话,那么任何公众生活中的人物都可以因为遭受精神痛苦而起诉。”

最高法院法官则认为,“一个炫耀着他全无瑕疵的个人记录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候选人,并不能因为他的对手或者一位勤劳的记者提出相反的意见而大叫‘犯规’”,“社会有可能发现言论令人不快,可这个事实并不构成压制言论的足够理由。的确,如果是讲话者的观点造成的不快,则这个结果就是将其交付宪法保护的理由”,“言论自由如果冒犯不了谁,那它就一钱不值”。

而在由弗林特事迹所改编的电影《性书大亨》(又译《人人都恨弗林特》)中,他的辩护律师是这么说的:“我不会试图说服你们喜欢弗林特的所作所为,我自己也不喜欢弗林特的所作所为。不过,我喜欢的是我生活在一个可以为我自己做决定的国家”,“我们住在自由的国家。但自由是有代价的,我们必须容忍不同的声音。若因为可憎而限制其自由,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由面临各种莫名的限制,什么都不能看,什么也不能做。”

最后,所有大法官一致认定弗林特无罪。步出法庭时,弗林特对记者说:“如果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像我这样的人,我相信它能保护所有人,因为我是最下贱最人渣的垃圾。”后来他参加了加州州长选举,口号叫“让赌场开遍加州”,并且出了本自传,名字就叫《我作为社会弃儿的一生》。

这起官司在美国历史上也有着不小的意义,弗林特也因此以捍卫言论自由的斗士而自居。正如法学家和历史学家罗德尼·斯莫拉所说:“历史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关第一修正案的伟大战役,都是由那些受我们的文化排斥和忽视的人——我们的民权活动家,我们的三K党,我们的拉里·弗林特攻下的。”

本文由罗辑思维用户Sunday提供

罗胖曰:
道德败类之所以可以生存,是因为人们公开憎恨败类,但私下享用败类、羡慕败类。
一个“文攻武卫”时代过来的老前辈告诉我,抓破鞋最积极的女人,心里准是个破鞋。

判断一个人心里有多脏,就看他公开的、用于谴责他人的道德感有多强就行了。

观点:人类不确定性法则

前百度产品经理、公众号“42章经”创始人曲凯在一篇文章里,分享了金融大鳄索罗斯的一个观点:人理性不理性都没用,反正最终结果都是非理性的。

索罗斯曾经在一篇论文里,尝试总结自己的投资原则,形成一套经济学理论,即人类不确定性法则:人们对于其生活的世界的认知是不可能同时满足真实性、完整性和连贯性的。这个理论涵盖了两个要点。

第一是可错性(Fallibility)。索罗斯认为,人们有可能弄清楚某件具体的事情是怎么回事,但由于世界太复杂,所以一旦有人试图总结规律,就会产生各种信息损失与误差,结果就是人们没办法认清世界的真相。这就是可错性。

第二是反身性(Reflexivity)。指的是每个人的意识都会反过来作用于事情本身,从而产生叠加的循环,而因为可错性的影响,大多时候由于人的介入,事物的发展会越来越向偏离轨道的方向进展。

比如,当你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如果提前听说这个人待人不友好,你就会在聊天的过程中全程戒备,但正是因为这种戒备,会让对方也难以正常交流,从而让你坚信了对方不友好的这个事实。由于先入为主的认知,造成了行为上的改变,最终反过来加强了错误的认知,这就是反身性。

总之,如果你能避免反身性思维,或许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划重点

每个人的意识都会反过来作用于事情本身,从而产生叠加的循环,而因为可错性的影响,大多时候由于人的介入,事物的发展会越来越向偏离轨道的方向进展。由于先入为主的认知,造成了行为上的改变,最终反过来加强了错误的认知,这就是反身性。

解读刘鑫江歌案

第 779 期
2016年11月3日,青岛女留学生江歌在日本被杀害。最近因为局面播出了江妈妈和刘鑫第一次见面的视频而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中。最让人无奈的,却是案件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性。本期专题为你解读。

江歌事件映射出转型社会的人性、道德与法治困惑

李昊:中国需要在一个个案件中凝聚现代法治的基本共识,愿我们在激昂呼唤公正时,能够审视自己奉行的公正标准。


更新于2017年11月16日 07:14 李昊 为FT中文网撰稿

中国留日女生江歌遇害一周年之际,两场审判正在日本和中国同时上演。在日本,司法人员根据法律程序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刑事诉讼;在中国,社会公众根据道德标准对另一名受害者进行网络审判。针对刘鑫的愤怒谴责已经持续了一年,并在本周达到了最高潮。

平心而论,江歌的惨死实在令人痛心,江歌母亲的悲痛确实让人动容,社会公众的关切多数都是出于良知和善意。但不幸的是,江歌生前最亲密的两个人陷入了痛苦的纷争,网络的关切也从对遇害者的爱演变为对另一名受害者的恨。更有甚者,大规模的网络暴力不仅令人叹息,也为未来更多的网络暴力埋下了伏笔。在最初的义愤过后,我们应当开始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如何面对本案中的人性纠葛?如何公正地讨论一起刑事案件?如何避免以野蛮的方式去维护文明,以道德的名义去践踏法治?

一、“人性”是否是指控刘鑫的理由?

对于刘鑫而言,很多人希望案发时刘鑫能够冲出门去直面屠刀,用生命成就人性的伟大。但是,我们也应当意识到,面对门外正在发生的凶杀案,刘鑫没有出门也是人性的本能,正如同绝大多数人在面对凶杀时,本能的反应都是躲避起来保护自己,尤其是一名无缚鸡之力的女性。人性就是这样,即使是自己的朋友遭遇不测,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和能力迎刃而上,更何况在危险而混乱的瞬间,刘鑫是否确切地知道江歌面临的是杀身之祸都很可疑。(刘鑫否认当时确知门外发生凶杀,并称门被从外面推回关上。)

显然,趋利避害是人性的本能,牺牲与宽容则需要人性的升华。人性中的勇敢与高尚固然令人敬佩,人性中的胆怯和渺小也应得到理解。尊重人性是任何良善社会的基本准则。正是由于承认人性中的胆怯,所以任何国家的警察在接到凶案报警时都会告诫当事人保护好自己,绝不会要求当事人去与歹徒搏斗,更不会因当事人为了保护自己而没有勇敢救助他人就施以惩罚。相应的,正是为了引导人性中的伟大,国家和社会也应当对见义勇为的义举给予荣誉和奖励。

无论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不得对普通人施加违背其人性的过度要求,更不得以这种过度的人性要求去剥夺他人的合法权益。转型社会常常受到人性标准问题的困扰。如果说,以往的道德宣传在公众中造成了较高的人性期待,那么在今天,社会往往需要重新校准人性的坐标,需要用普通人的人性标准替换英雄人物的人性标准。这个人性的回归过程注定是充满碰撞与困惑的,但终有一天我们会理解现代文明的基本常识是赞美人性的伟大,但不苛责人性的懦弱,并对人性的升华给予善意与信任。

对于江歌母亲而言,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女之痛,江歌的母亲指责甚至是苛责刘鑫也是人性。在法律关系上,陈姓凶手才是导致江歌遇害的直接因果关系,但在常人看来,刘鑫确实与江歌之死有事实上的关联性,如果没有江歌的出现何至于有此飞来横祸。向刘鑫讨要公道,通过网络曝光刘鑫家庭隐私,实际上属于创伤应激反应的本能表现,因为,委屈与愤怒,受伤与报复本身,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面对这种受害者相互伤害的人间悲剧,人们常常会提起两个类似的案件。1991年中国留学生卢刚在爱荷华大学枪杀了五名师生,副校长T. Anne Cleary(安•柯莱瑞)女士遇难后,亲属设立了安•柯莱瑞国际学生心理学奖学基金,用以关心和抚慰外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安•柯莱瑞女士的亲人们也为卢刚的家人祈祷,希望与他们分担这一份悲痛。2000年4月,四名无业青年在南京制造了灭门惨案,德国人普方夫妇和两个十几岁的幼子无一幸免。普方先生的母亲从德国赶到南京,给法院写信希望给予罪犯减刑,因为“德国没有死刑,我们觉得,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实”。事后,在南京居住的德籍人士设立了普方协会,致力于在凶手家乡改变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毫无疑问,宽容表现了人性中伟大的一面,宽容也能够使人从悲愤中解脱,宽容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更需要一个友爱、信任、宽容而理性的社会环境。但是,不宽容罪犯,甚至不宽容其它受害者,这也是人性的本能。

对于两个家庭而言,我们当然都希望看到事发后刘鑫勇于承担责任,江母伟大宽容,两个受害者家庭合力为江歌讨回法律公道。遗憾的是,事发之后,两个受害者家庭很快地陷入互相猜疑、怨恨、折磨,这种局面固然令人痛心,但也是人性。在一个缺乏相互信任与责任意识、缺乏宽容文化与博爱精神、缺乏专业社会组织的环境里,人们对于老太太倒地要不要扶都没有信心,要求劫后余生的刘鑫与痛失爱女的江母相互信任,这种要求超越了普通的人性。实际上,这里更应当责怪的不是刘鑫,因为她做为谋杀目标侥幸逃生且祸及闺蜜,这种心理创伤与死过一次无异。做为一名未经世事的学生,她可能并无足够的勇气和心智面对江歌亲人。为此,刘鑫的父母应当勇敢地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承担起抚慰江母的道义责任。然而遗憾的是,刘鑫父母并未表现出成年人应有的心智与勇气。

众多网友指责刘鑫“不开门、逃避江母”,也有一些人指责江母为何不学习在华遭灭门后选择原谅的德国家庭,这些实际上都是为当事人设定了常人难以做到的道德标准人们习惯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他人,这也是人性。 但是,在享受道德优越感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我们为他人设定的是超越法律的高标准,这种道德标准可以律己,但不能苛人。至于众多网络暴力者一边肆意践踏他人的人格与尊严,一边高声呼唤正义,这也是人性,一种与正义无关的人性,这种人性曾经给我们的社会造成过巨大灾难。

很显然,本案暴露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也反映了转型社会中人性议题造成的碰撞与困惑。社会转型的重要文化心理意义就在于尊重和回归基本人性,并为人性的升华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在此过程中,需要反思和升华人性的绝非仅仅是刘鑫。

二、如何公正地讨论一场刑事案件?

公正是参与评论任何争议的基本前提。人们在参与此案讨论时都相信自己是公正的,那么,公正到底意味着什么?

公正即是内心的准则,也是外在的程序。做为内心的准则,

公正意味着“像要求别人一样要求自己,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

我们不一定能够将这套内心的准则完全付诸行动,但起码我们的内心应当有这种清晰的戒律,并在谈论公正时参照这个标准去称量自己与他人。按照这样的标准,

我们应该赞扬江歌的高尚,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她一样照顾和担当朋友。
我们应该原谅刘鑫的“自私”,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在同样的情况下并不会比她做得更好。
我们应该理解江歌母亲,因为我们的父母在悲痛中可能也会陷入同样的无助执拗
我们应该谴责杀人凶手,因为我们深知自己在同样的情况下不会因自私狭隘去残酷剥夺她人的生命。

做为外在的程序,公正意味着在指控他人时应当客观听取双方陈述,充分了解案件事实真相,避免先入为主的主观偏见。这是一起处于侦查起诉阶段的刑事案件,刑事案件的审理涉及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两大方面。就事实认定而言,检方认定的事实与采集的证据,还需要经过充分的质证与辩论,方可得到法庭的确认。为何审判过程中法官要如此严肃地对待事实与证据?因为这是做出客观评判与公正裁决的前提,惟有公正才能够不冤枉无辜者不纵容罪恶者。

事实上,当我们基于法律之上的道德标准对他人做出评判时,也需要遵循基本的公正原则。目前,刘鑫是这起刑事案件的受害者之一,也是配合刑事侦查的证人,本案重要事实与证据尚未充分确定,也未经合法披露。如果缺乏对事实经过的充分了解,仅凭一方当事人的指控就做出严厉的道德评判,如果仅根据个人的感情好恶就可以肆意践踏他人的人身权利与人格尊严,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公正、不客观的。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以不公正的方式追求公正,无异于水中捞月、饮鸩止渴,其结果只能是制造更多的不公正。

三、道德标准不能践踏法治底线

目前,日本根据法治原则保护犯罪嫌疑人陈世峰的基本人权,日本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刑事司法程序正在产生效果。而刘鑫做为这一刑事案件的受害者之一,其合法权益并未得到有效的保护,而在某种意义上,网络上的道德审判反而使受害者刘鑫遭受比犯罪嫌疑人更大的伤害。如果日本的法治可以保护犯罪嫌疑人,而我们的法治无法保护普通公民,这将是对法治尊严的莫大的伤害与讽刺。

实际上,如果说犯罪嫌疑人伤害的是江歌的生命,网络暴力者则在更大范围内破坏着国家的法治。当网络暴力冲破法治的堤坝,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终将无存。

正是由于中国经历过文革时期侮辱人格尊严的严重情况,立法者在制定“82宪法”时高度重视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上述条文是构成了保护人格尊严的特别规定和一般规定。为落实宪法上述规定,我国制定了相对完整的刑事和民事法律体系。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侮辱罪、诽谤罪是保护公民人格尊严的重要法律制度,该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侮辱诽谤的性质属于犯罪行为,需要承担刑事法律责任。在通常情况下,侮辱诽谤罪属于自诉案件,受害人可以自己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当侮辱诽谤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时,公诉机关可以对涉嫌侮辱诽谤的嫌疑人主动启动公诉程序。为了理顺国家公诉机关启动公诉程序,制裁严重侮辱诽谤犯罪行为,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3年9月9日联合发布了法释〔2013〕21号《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弥补了信息网络时代中制裁网络诽谤行为的法律漏洞,使网络侮辱诽谤着面临更大的法律制裁风险。当然,法律禁止的侮辱诽谤行为具有特定的含义,侮辱诽谤罪也需符合法定的构成要件,普通的发表看法、评论、乃至批评并不违反法律的规定。但在本次事件中,网络上也有大量针对刘鑫及其家人的严重人格侮辱和诽谤言行,有些甚至超越了违法犯罪的界限。

中国社会依然处于艰难的法治转型中,注定需要在一个个泣血的案件中凝聚现代法治的基本共识,江歌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一次这样的机会。愿我们在批判他人时,能够深思自己人性中的幽暗,在激昂呼唤公正时,能够审视自己奉行的公正标准,在挥舞网络大棒时,能够意识到虚拟空间对他人权利的真实伤害。

(注:作者是法学博士。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