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使人盲目自信。
自信的根基——自我成长复利曲线。
一个人要自信的对象,应该是未来的自己,而不是现在的自己,更不是过去的自己。
万事开头难,之前林彪 根本没与蒋一战的胆量。但随着辽沈战役中的几场被毛逼出来的绝境,可以说彻底激发了林彪及部队的决心和战斗力,辽沈之后 从此共军的士气战斗力明显变了。这就是——打出来的信心
自我设限——杀死你的潜能力
“上帝只拯救能够自救的人”。成功属于愿意成功的人。狭隘的心理是阻碍人前进的障碍,很多时侯,一个人的失败并不是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而是自我设限的心理已经注定了不能成功。自我设限的狭隘心理使一个人的心胸不宽广,使一个人的的眼界不开阔,使一个人的目光短浅甚至还会使人产生严重的自恋情结,有这种心理的人很难与他相处,而且容易伤害他人。这种人是天生的失败者,因为自我封闭和自我设限,他们陷入了精神上的贫瘠和恐慌中。
我们都是自信的傻瓜
2016-06-07 大卫·杜宁 罗辑思维
1
——————————
“扯淡”的街头采访
美国 ABC 深夜脱口秀“吉米鸡毛秀”在某音乐节现场做过一次街头采访,他们胡乱编了几个乐队的名字,然后问现场乐迷对这些乐队的看法,结果许多“很懂音乐”的朋克们纷纷开启瞎扯模式,对压根不存在的乐队评头论足。
比如,一位戴粗框眼镜穿奇怪图案 T 恤的男孩,被问到“最近的热门话题都是关于 Dermatitis 的,你认为他确实能引领新的潮流吗?”时,迷茫的他表示:“当然咯!”
而 Dermatitis 其实是皮炎的意思,压根就没这么个乐队。
另一位镇定的年轻姑娘不仅听说过不存在的“Tonya and the Hardings”,还知道不少——
“许多男人都在谈论她们呢,说她们实在太难忘了,话说这些男人本来都不粉什么女团的,他们都这么说了可见这个乐队很棒啊。”
这个乐队是真的;
看名字应该是个女子乐队;
感觉应该挺特立独行的……
——仅仅根据少量给定的信息和一些联想出的脑洞,她就拼凑出了一个看起来像模像样的评论。
2
——————————
“躺枪”的路人甲
这个恶作剧是鸡毛秀的特色栏目“扯淡路人访谈”中的一部分。
这个栏目总是在调侃那些自以为是的潮人们,记者会问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问题前提都是错的,如上面的音乐节街头采访,再如纽约时装周听时尚潮人如何吹牛。
被调侃的人,看起来也是蛮让人心疼的。
他们有些明显只是想在镜头前说点什么,来掩饰自己对话题的一无所知;有些是想取悦记者,免得回答“我不知道”让对方扫兴,结果都变成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而对于最自信的那批人来说,陷阱是更深层次的。
他们往往显示出确实捕捉到一些线索,就好像真的有什么事实、记忆或者直觉让他们确信自己的答案是如此合理。
3
——————————
无知使人盲目自信
上述事例就是“达克效应”的体现:
很多时候,无知并不会让人们变得惊慌失措、困扰或是更加谨慎,相反地,它有时会让自以为懂一点点的人们变得盲目自信。
不止是鸡毛秀里随机采访的普通人,就连一些通常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也会印证“达克效应”的存在。
在康奈尔大学心理学系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询问受访者是否熟悉一些物理学、生物学、政治学或地理学概念,其中混杂着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概念,比如“视差板”、“超级脂肪”等等。
结果表明:90% 的人至少熟悉所问到的 9 个概念中的 1 个,但其实, 9 个全是假的。
4
—————————————
无知的头脑只是混乱的集合
美国作家威廉·斯塔福德曾经把受教育定义为“拥有区分你所知道的与不知道的能力”,这和孔老夫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无疑都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
事实上,教育只是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知道得更多罢了。试试回想你大学里学过的那些概念知识,有多少你只是听了耳熟,实际上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
一颗无知的头脑从来不是空空如也,而是混杂了各种偏见、鸡汤的所谓“干货”。
至于药方,我们正确检视自身的方法是告诉自己“我不知道”,这并非失败,而是成功的开始。
不过我觉得,仅仅是承认“我不知道”恐怕只能是一个诚实的无知者,配合一点“好奇心”服用药效更佳。
本文译者 潘姜汐熹,译文由“好奇心日报”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微信号“好奇心研究所” 。原文 We Are All Confident Idiots 载于 Pacific Standard,作者 David Dunning 。
罗胖曰:
有一位语文老师告诉我——
仅仅随时查字典这个习惯,就淘汰了大量的人。
所以,求知之道其实有三——
- 承认“我不知道”。
- 保持好奇心。
- 马上就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