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nfidence

confidence20180808.jpg

DeepCreator:自信的根基——自我成长复利曲线。

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自信,就看他是否能真心为他人的成功而毫无芥蒂地感到高兴。

我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自信,而不是对自己的现状自信……

confidence20180808.jpg

无知使人盲目自信。

掌控力——从小事做起

一个人要自信的对象,应该是未来的自己,而不是现在的自己,更不是过去的自己。

万事开头难,之前林彪 根本没与蒋一战的胆量。但随着辽沈战役中的几场被毛逼出来的绝境,可以说彻底激发了林彪及部队的决心和战斗力,辽沈之后 从此共军的士气战斗力明显变了。这就是——打出来的信心

自我设限——杀死你的潜能力

“上帝只拯救能够自救的人”。成功属于愿意成功的人。狭隘的心理是阻碍人前进的障碍,很多时侯,一个人的失败并不是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而是自我设限的心理已经注定了不能成功。自我设限的狭隘心理使一个人的心胸不宽广,使一个人的的眼界不开阔,使一个人的目光短浅甚至还会使人产生严重的自恋情结,有这种心理的人很难与他相处,而且容易伤害他人。这种人是天生的失败者,因为自我封闭和自我设限,他们陷入了精神上的贫瘠和恐慌中。

两分钟让自己更自信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用2分钟来做开放性的姿势来让自己接下来变得更自信,比如张开双臂成V字形状或者超人的双手叉腰挺胸抬头的站姿。

其实这是用行为反过来影响荷尔蒙,然后进而影响心理,行为,最终对结果产生影响。

效果挺明显,可以和上述的破除习惯回路搭配使用。而且关键的点事,虽然你是用姿势来假装自信,但是要装就要装到底,一定到你自己都感觉不到假装位置。(NOT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But fake it till you become it.)

自信向左 自卑向右

内容简介

你自恋吗?

“什么是自恋?” 这个话题在谷歌的点击量不断增长,与此相关的文章也不断出现。然而,“自恋”每次出现的含义似乎都不相同。实际上,“自恋”出现越频繁,其真实含义越难以捉摸。唯一确定的是,成为自恋者是“不好的”——真的不好。千禧一代被称为“最自恋的一代”,这对他们来说是最糟糕的消息。

在《自信向左 自卑向右》一书中,马尔金博士提出一个颠覆性的新模型来理解这个经常被误解的词。马尔金认为,自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自觉独特的分布谱,每个人都在绝对无私到绝对自大之间变化。基于亲自调查研究以及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马尔金博士使用生动的案例,指导读者日常交际的具体策略,尤其是与自恋人群打交道的技巧。同时,马尔金解释了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恋是保持一个健康的自我价值观的基本要素。通过使用新工具——自恋测试,他不仅向读者展示自恋测试的全过程,而且针对不同交际对象,提出阻止不健康自恋和培养自信的具体方案。

《自信向左 自卑向右》不仅帮助人们避免在现实生活中和网络空间里,陷入极端自恋的危险境地,同时帮助所有人,包括那些不够自信的人,找到自己的声音,帮助他们更具热情,自信生活。

目录

序 01
那喀索斯神话 06

第一章 一念自卑一念自恋: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对的吗?
自恋有其益处 002
自恋心理有程度变化 006
小心那些不易识别的自恋者! 007

第二章 自卑自恋是非论:你为何这样以为?
弗洛伊德对自恋的双重看法 011
健康自恋说VS 阴暗自恋说 013
自恋成为“流行病” 017

第三章 从自卑到自信再到自恋
自恋分布谱 022
哪些人更容易自恋? 028
我们身边的自恋者 030

第四章 自恋小测试
自恋小测试 040
找到你在分布谱中的位置 045
救命,我不是常见情况! 049

第五章 人为何会走向极端?
天性决定起点 053
教养将我们调至更高或更低 054
再说一些自恋者 056

第六章 自卑与自恋的终极状态
微自弃者反射性地关注他人需求 071
极端自弃者对需求恐慌 073
微自恋者专注于自己的地位 074
极端自恋者特权感增强 080
精神病患处于危险区域 084

第七章 警惕性征兆,你觉察到了吗?
情感恐惧 092
击鼓传“情” 093
秘密控制 094
崇拜他人 095
双胞胎幻想 096

第八章 当改变已不可能,你会坚守还是放手?
尝试改变,唤醒同理心 108
无法改变,BYE-BYE 是最好的选择 114
结束友谊 121

第九章 行走职场,该忍受时忍受,该离开时离开
忍受需要自我保护 129
向高层求救 140
我受不了了!再见! 142

第十章 让孩子更自信,呵护与监督一个都不能少
父母对孩子自恋有怎样的影响? 148
成为权威型父母 154

第十一章 世界这么大,真正的朋友在哪?
SOME 有这么坏? 168
太精彩! 看看我, 看看你! 170
SOWE:SOME 的健康使用 173

第十二章 自信生活:平衡自我利益与他人需求
如何获得真实的激情? 185
爱的福利——真诚的亲密 188
致 谢 191
资 料 193

知识城堡:《自信向左,自卑向右》

关于作者

克雷格·马尔金,心理学博士,哈佛医学院教授,哈佛医学院附属医院首席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咨询师。

关于本书

本书是马尔金博士的知名心理学著作,通过多个案例重点分析了人的自信、自恋、自卑三种心理状态,及其在人际交际中的行为表现。

核心内容

这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帮我们认识自恋者和自弃者;第二部分讲述自恋人格的分类;第三部分了解自恋者的行为习惯;最后讲了生活中如何与自恋者相处。

一、自恋者和自弃者

作者把从自卑到自恋比作一把直尺,从0到10,自觉独特的感觉从左往右递增。在直尺两端的人心理都不大健康,作者称他们为“极端自弃者”和“极端自恋者”。

极度自弃者:不想麻烦别人,不敢承认自己的需求,不抱任何期待地辛勤工作或帮助他人,最后让自己陷入困惑和伤感。这类人时刻警觉自己变得自私或自负,以至于无法接受别人的关爱。

极度自恋者:觉得自己特别重要,被别人轻视简直就是对自己的侮辱。他们的忠诚度通常也非常低,没办法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而只把别人当做自己的延伸。他们可以为自己的目标做任何事。

二、自恋人格的分类:外向型、内向型和共享型

外向型自恋者:喜欢在公共场合标榜自己,让自己成为焦点,或者爱慕虚荣,炫耀自己的金钱和财产,他们每时每刻都努力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内向型自恋者:外表看起来比较容易害羞,而且待人接物也很谦虚谨慎,内心却和其他自恋者一样,深信自己比别人更好,并拥有未被承认的才智和天赋。

共享型自恋者:总爱标榜自己为别人付出了很多很多,但对自己的投入少得可怜,他们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慈善家”和“馈赠者”。

三、自恋者的行为习惯

  1. 一般的极端自恋者都缺乏安全感。
  1. “击鼓传花式”的情绪传递。缺乏安全感的不健康自恋者,把不安的情绪传染给其他人,是他们摆脱负面情绪的方式。
  1. 对控制权的持续需求。

  2. 盲目的崇拜。对于不健康自恋者,他们不是忽略身边人的某些缺点,而是完全消灭别人的缺点。

  3. 双胞胎幻想。他们认为,有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能降低自己的恐惧感,没有差异就没有失望。

四、生活中如何与自恋者相处

  1. 我们必须深度地挖掘自己,不要被自恋者的情绪所影响。

  2. 要向他说出这段关系的重要性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3. 如果我们尝试多次唤醒,对方依然没有任何的缓和迹象,那么说再见也是对我们自己最好的选择。

金句:

  1. 我们有一个错误观点就是,一个人一生的自恋程度不会发生变化。但是作者发现,事实上一个人随着环境和年龄的改变,即使是健康的自恋也会忽起忽落。

  2. 自恋既不是难以改变的性格缺陷,也不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它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人类倾向。简单说,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觉得自己是独特的,而且自己在某方面比其他人都更好。

  3. 我们喜欢清楚明白的分类,这让生活更简单,世界更有秩序。瓷砖可以是绿色或者红色,但不能同时是。类似地,我们也倾向于极端化的思考——空还是满,黑还是白,好还是坏。然而,一旦我们更仔细地看世界,分类就模糊了。即便是墙上的油漆颜色,因为光照角度和强度的不同,一天之中也会有变化。生活中几乎任何事物都有细微的变化和差异,包括态度、情感和人格。

我们都是自信的傻瓜

2016-06-07 大卫·杜宁 罗辑思维

1
——————————
“扯淡”的街头采访

美国 ABC 深夜脱口秀“吉米鸡毛秀”在某音乐节现场做过一次街头采访,他们胡乱编了几个乐队的名字,然后问现场乐迷对这些乐队的看法,结果许多“很懂音乐”的朋克们纷纷开启瞎扯模式,对压根不存在的乐队评头论足。

比如,一位戴粗框眼镜穿奇怪图案 T 恤的男孩,被问到“最近的热门话题都是关于 Dermatitis 的,你认为他确实能引领新的潮流吗?”时,迷茫的他表示:“当然咯!”

而 Dermatitis 其实是皮炎的意思,压根就没这么个乐队。

另一位镇定的年轻姑娘不仅听说过不存在的“Tonya and the Hardings”,还知道不少——

“许多男人都在谈论她们呢,说她们实在太难忘了,话说这些男人本来都不粉什么女团的,他们都这么说了可见这个乐队很棒啊。”

这个乐队是真的;

看名字应该是个女子乐队;

感觉应该挺特立独行的……

——仅仅根据少量给定的信息和一些联想出的脑洞,她就拼凑出了一个看起来像模像样的评论。

2
——————————
“躺枪”的路人甲

这个恶作剧是鸡毛秀的特色栏目“扯淡路人访谈”中的一部分。

这个栏目总是在调侃那些自以为是的潮人们,记者会问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问题前提都是错的,如上面的音乐节街头采访,再如纽约时装周听时尚潮人如何吹牛。

被调侃的人,看起来也是蛮让人心疼的。

他们有些明显只是想在镜头前说点什么,来掩饰自己对话题的一无所知;有些是想取悦记者,免得回答“我不知道”让对方扫兴,结果都变成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而对于最自信的那批人来说,陷阱是更深层次的。

他们往往显示出确实捕捉到一些线索,就好像真的有什么事实、记忆或者直觉让他们确信自己的答案是如此合理。

3
——————————
无知使人盲目自信

上述事例就是“达克效应”的体现:

很多时候,无知并不会让人们变得惊慌失措、困扰或是更加谨慎,相反地,它有时会让自以为懂一点点的人们变得盲目自信。

不止是鸡毛秀里随机采访的普通人,就连一些通常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也会印证“达克效应”的存在。

在康奈尔大学心理学系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询问受访者是否熟悉一些物理学、生物学、政治学或地理学概念,其中混杂着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概念,比如“视差板”、“超级脂肪”等等。

结果表明:90% 的人至少熟悉所问到的 9 个概念中的 1 个,但其实, 9 个全是假的。

4
—————————————
无知的头脑只是混乱的集合

美国作家威廉·斯塔福德曾经把受教育定义为“拥有区分你所知道的与不知道的能力”,这和孔老夫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无疑都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

事实上,教育只是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知道得更多罢了。试试回想你大学里学过的那些概念知识,有多少你只是听了耳熟,实际上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

一颗无知的头脑从来不是空空如也,而是混杂了各种偏见、鸡汤的所谓“干货”。

至于药方,我们正确检视自身的方法是告诉自己“我不知道”,这并非失败,而是成功的开始。

不过我觉得,仅仅是承认“我不知道”恐怕只能是一个诚实的无知者,配合一点“好奇心”服用药效更佳。

本文译者 潘姜汐熹,译文由“好奇心日报”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微信号“好奇心研究所” 。原文 We Are All Confident Idiots 载于 Pacific Standard,作者 David Dunning 。

罗胖曰:
有一位语文老师告诉我——
仅仅随时查字典这个习惯,就淘汰了大量的人。
所以,求知之道其实有三——

  1. 承认“我不知道”。
  2. 保持好奇心。
  3. 马上就问。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