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hoose

shutterstock_253531033.jpg

人到任何時候都有選擇,選擇也無絕對的好與壞。

IPCreator:资源有限,必须有所选择,否则就是贪婪
选择思考什么?怎样的思考角度?怎样的思维模式?选择怎样的行为…

所谓的选择,只是价值观确定之后的自然结果,价值观决定命运。
锤炼自己的价值观就等同于提高选择的质量。

所谓的选择,就是加条件。要尽量只考虑且不遗漏那些最为必要的条件。
所謂的沒得選擇,只是一種自以為是的理由和藉口。

路是自己选择的
怨不得任何人

【IPCreator选择的原则】
1,正确——正道,正常的才能持续长久,人生是场马拉松;
2,价值——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全局长远,笑到最后才是赢家;
3,少有——物以稀为贵,金字塔模型,逐层跃迁。

成本和收益决定个体选择。

主动选择——主动选择而非被迫

自己主动停止
自己主动选择
自己主动成长
自己主动快乐

自己选择
自己努力
自己坚持
自己负责
无怨无悔
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生

健康,认知,幸福,专业
金钱,人脉

从功利主义到幸福主义
从依附表现到独立成长
从片面肤浅到全面深刻

得与失
成与败
乐与悲

“无所谓”并不是消极,也并不是不care。这一点,我过了30岁才慢慢开始了解。其实,对生活很认真的人通常行动比较保守,反而是那些“无所谓”的人,不会在一开始就被失败的恐惧绊住,愿意随着机会做一些冒险和突破。而且我发现,这些人作决定的当下似乎都很无所谓,但一旦走下去,他们却会以很认真的态度持续到底。外人看来像是给自己找麻烦,他们自己却觉得麻烦耶无所谓。坂本龙一就是如此。尽管他一直说自己做事没计划,却又自传里写下这样的总结:“我心里的某个部分深信,只要跨越某些难关,就能达到不同的境界。一直以来,似乎在关键的时刻,我大概都是选择困难的道路。”

IPCreator:选择失误一般源自下述几方面原因:

  1. 三观不正,盲目对比,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更重要的?
  2. 稀缺心态,急功近利,鼠目寸光,没有更高的格局和长远的眼光;
  3. 自我迷失, 逐波逐流,饮鸩止渴,被迫而非主动选择;
  4. 依附表现,不自我成长,自以为是,眼高手低,心高气傲。

罗胖60秒:如何面对纠结的选择?

2018-03-29 罗振宇 罗辑思维

  1. 看到一个外国的政治笑话。说有一只乌鸦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块肉,下面有一只狐狸路过。这是个经典的故事场景哈。

  2. 狐狸就问乌鸦,乌鸦乌鸦,你懂政治吗?乌鸦不吱声。狐狸又问,乌鸦乌鸦,总统大选你投票了吗?乌鸦还是不吱声。乌鸦乌鸦,你投这个党还是那个党?乌鸦实在忍不住了,说,我投这个党。

  3. 结果我们都知道,肉掉下去了,狐狸叼走了。

乌鸦站在树枝上那个后悔啊,它就开始反思:我刚才的回答,要是不投这个党,而是投另一个党,会不会不是这个结果呢?

  1. 哈哈,你看,不是所有的反思都是有用的。我自己是形成了一个思维习惯,如果我面对一个选择特别纠结,最好就不急着选。

我心里必须明白,我一定是还没有找到处理这个情境的最好角度。这个时候,不管怎么选,其实都是错的。

【职场:懂得取舍比努力更重要】

工作出色的人确实也很努力,但他们之所以出色,并不主要因为他们天资更好、更努力,而是因为他们有勇气在别人加班加点的时候精简工作;在别人向过多的工作说“好”的时候说“不”;在别人只顾内部目标的时候追求价值,在别人满足现状的时候成为职场中的创造者。

拼命努力多干活,赢得上司的器重,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是很多职场人对成功之道的认识。但是一项新研究却认为这并不是成功最关键的因素。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管理学教授莫顿·汉森在他的新书《征服职场:看达人如何做得少反而做得更好》中指出,工作中更为成功的人所具备的共同点是特别善于取舍,而不是更加努力工作。

他的研究团队对5000位职场人士进行了5年的跟踪调查。他们发现职场中最出色的人的共同点,并不是拥有更好的组织能力,或是知人善任的能力,而是他们都善于取舍。天赋、努力和运气当然也重要,但并不像善于取舍这样重要。

取舍时要坚持怎样的原则呢?汉森总结出了这些优秀人士的三个共同的行为特征:

第一,懂得运用奥卡姆剃刀原则。

奥卡姆剃刀原则认为,无论是哲学、科学还是其他领域的问题,通常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最佳的解释,所以“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

把奥卡姆剃刀原则应用到工作上,就意味着应当寻找最简单的方案。也就是说,在工作中要尽量少做,只做必须要做的事情。

有时候,“尽量少”甚至意味着“少到只有一个”。汉森提到一次他向某大型公司CEO讲解高层经理培训方案的经历。

当他被要求只用1页PPT讲清楚方案时,他非常惊讶。费了好大劲,他才把最初准备的15页减少到4页,但还是无法达到要求。这种情况下,他只能重新思考:这次演讲的重点是什么?结果,他精心准备,用不同的颜色在日历上标识出方案中要做的行动,这一张殚精竭虑制作出来的PPT非常精良。他最后就集中45分钟讲1张PPT,这也让讨论非常深入,这家公司的CEO认为会面非常有成效。

第二,对过多的目标说“不”。

当我们做出取舍决定后,往往还有再添枝加叶的冲动。这种冲动往往来自上司。研究发现,有24%的人认为自己无法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情,是因为上司设计了太多的目标。而工作成绩最好的那群人,更会对上司说“不”。

当然,向上司说“不”需要讲究方法。拒绝过度的目标不是为了偷懒,而是要对最重要的事情全力以赴,从而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

当下次上司再派给你很多工作时,一定要抵制“我要更加努力工作”的过时想法。你可以这样问上司:“能不能让我对这些任务排个优先顺序?这样我就可以在最重要的任务上投入更多精力。”这样做,你既可以知道自己的优先次序与上司的是否一致,也把决定权交给了上司。

学会说“不”是值得的。统计表明,勇于对上司说“不”的人比不这样做的人成绩评分足足高了25%。这个评分差距体现在工作表现上,就是“优异”和“一般”的差别。

坚持对过多的任务说“不”时,也要注意。虽然实际上有些任务可以不做,有些可以拖延时间再做,但一定要明白,不要太频繁地说“不”,也不能专注于太小的任务。如果任务太小,即使做得漂亮,也不会提升你整体的业绩。

第三,做创造实际价值的职场创新者。

另一个取舍的原则是关注工作的实际价值,而不是公司内部考核目标。很多人只是关注自己是否能够完成公司的考核目标,而工作成绩出色的人不这样做,他们总会问一个关键问题:我的工作能创造什么实际价值?在他们看来,为客户和他人创造的价值才是实际价值,完成考核目标只是为自己创造价值。

如何创造价值呢?有时候只要做一些改变,帮助上游或下游的同事更好地工作。

有一名食品厂的员工,他的工作是用一台可以包装和贴标签的机器处理包装盒。工厂用处理的包装盒数量来衡量工作成绩。用这个标准看,他的工作业绩还不错。但是,他处理的包装盒不够方正,装运时,盒子不能和装运箱子完全契合。因此,下游的同事还要额外花时间整理盒子。这就是只关注内部目标,不关注实际价值的反面教材。

知道了这个情况后,这名员工主动调整了包装工序,让包装盒更加方正。这样下游装货的速度就提升了。简单的改变,让该员工成为调查中表现最好的人之一。

创新在职场中不是管理人员的专利。实际上,入职未满三年的人群所做的创新,和工作满十年甚至更久的人群差不多。但这两类人中也只有不到20%会尝试创新,可见职场中真正创新的人并不多。

一个有用的精简工作的创新是去解决痛点,也就是那些麻烦很多人的棘手问题。一位保险公司的分析师发现,客户向她求助最多的事情是提交凭证过程中有一道特别复杂的手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联合工程师,把手续变成了只需要在屏幕上点击几下就能轻松完成的事。这样大大减少了分析师们的工作量,也让他们更加专注于本职工作。

滴滴程维:人生如何做选择

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10月10日在清华大学发表了一个演讲。在演讲中,程维给大学生们一个关于做选择的建议:“如果有机会做选择,一定要选有挑战的路,因为这个是向上的路,是让明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更不一样的路。无论是大学生涯还是以后的择业,总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权,这时心力往往比脑力还更加重要,特别当你选择了艰难的道路时候也一定不能放弃,哪怕心里很虚,也必须咬着牙给自己鼓劲。”

程维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他2000年到北京上大学,因为普通话不好而担心被嘲笑;快毕业时很迷茫,想要有所作为但不知道能做什么,毕业后一年时间里换了六七个工作,直到加入阿里巴巴,工作了八年;离开阿里之后,创办了滴滴。

程维之前说过的一句话在创业圈里很流行:当你努力到无能为力,上帝会给你开一扇窗。他再次强调了这句话,并且还开玩笑说,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比如《圣斗士星矢》、《七龙珠》,里面的角色都是每次快被打死时才能突破一次,能力变得更强,“当时以为这是套路,后来才发现是真理。”

现场有人问程维,滴滴做对了哪几件事,才成为今天的滴滴?程维说,他读了一本书《文明的度量》,世界上很多文明,有些越来越强大,有些文明却消亡了。原因可以从四个维度理解:
“第一个维度叫能量获取,
第二个维度叫组织水平,
第三个维度叫竞争能力,
第四个维度叫信息化水平。”

把这些套用到滴滴身上,在能量获取上,滴滴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包括BAT在内的公司都是滴滴的投资人;在组织水平上,滴滴不吝啬在人才上的投入,程维的观点是:“我们相信业务背后其实是一群人对业务的理解和学习能力、持续在压力下保持心态的能力,和团队的团结、成长。”竞争能力方面,作为网约车大战的最后赢家,滴滴显然具备。最后一个维度是滴滴在技术上的投入,程维相信,要用技术来引领变革。

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做错选择」,而是「不做选择」


文:周小宽|壹心理创作者

有没有人做一个选择花了一生的时间?

有的,而且很多。

曾经看过一句话,很认同:

“人生中最坏的事,是和让自己倍感孤独的人一起终老。”——《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

这句话看起来是一句有关爱情的话语,但其实,它是在说选择。

人生的选择就是这样。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人生。

我好朋友的婆婆,七十岁,最近十年都是在和媳妇抱怨自己的丈夫,哭诉自己“无数次忍无可忍”的几十年的婚姻生活。

她用了一辈子来思考关于婚姻的选择。

如果此刻就问尚未衰老的你,你也许会说:“不,我绝对不会像那些人一样到了生命最后的阶段才后悔之前没有做出果断的人生选择。”

那太好了,记住你此刻的决心吧——因为有时我们长久处于不敢做选择的两难煎熬下。

在“这一切都不是我要的”现实冲突里,内心的防御机制和适应系统会发挥作用,然后我们会逐渐忘记真正的自己,逐渐适应这种冲突——逐渐在温水里煮死那颗曾经活蹦乱跳的心。
-01-
是选择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在活着

很多鸡汤文告诉大家,一个深刻其实又简单的道理:

世间本无对错,也没有绝对好坏,其实选择A还是B都没有什么关系。别那么畏惧选择的结果,执着于选择的完美。

道理看似明白,我们却做不到。

大多数面临选择感到迷茫、纠结或者痛苦煎熬的人,都是遇到了人生路上无法绕开的事。要么改变,要么顺应,要么A,要么B。

而且明知不可能,大多数人还是想,如果要做选择的话,就应该做出没有任何负面结果,完美的选择。这种认知恐怕很难通读几篇文章就扭转。执着于好,害怕犯错,是人心的通病。

我们换一个思路吧。

我先提一个问题,面对艰难的选择你会是哪一种态度?

1.花很长很长的时间去思考、掂量、纠结而错过你可以做出抉择的时机或者一直不选择以免选到烂牌?

2.还是在一种真正的思考之后(设定最长期限),做出你郑重的选择,执行并且承担选择的结果?

看起来,大部分人都会选第二种方法。但实际上,有很多人面对选择是用的第一种态度——在纠结如何选择和逃避自己做出选择中,活着。

存在主义哲学有这样一句著名的话:我选择,我承担,我自由。
我觉得这是哲学智慧浓缩的体现。

如果用第二种方法,即一定会做出选择,那么无论选择A还是B,只要做出了选择,你就必须承担由此而来的结果。

可是很多人其实并不愿意承担结果:因为害怕承担选择的结果中负面的部分,不想承担完成选择带来的痛苦、压力或者代价,担心自己犯错,担心自己的选择导致坏结果,所以就迟迟——长久地几年或者十几年几十年地,不做出选择。

那么根据存在主义的这句话,愿意承担结果而做出选择的人,可以活得自由,即使这个结果里面有不好的部分。

但本身就没有选择是绝对完美的。这又是一个哲学智慧。

既然没有完美,那么承担结果,做出选择,获得自由,当然是面对选择的最佳态度。

而害怕承担结果,妄想有完美的结局,害怕犯错,不愿意由自己主动来做出重大选择的人,他当然就失去了这种自由。

这种自由,就是拥有自己生命的自由,也是你的生命能量得以流动的自由。

害怕选择的人,其实是不愿意负起对自己的生命的责任。

人生这个游戏其实很公平。

不愿意对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去承担自己的选择,因而就会失去自由。因为他只能活在他人造成的局面和他人的选择里,让渡了自己的权利。

这样的人很多,而且从表面看,可能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会对你说,我过得不错。因为长久没有尝到自由的滋味的人,长久放弃为自己做出选择的人,会遗忘内心和自由、自我相关的体验。

到那个时候,他也就不会觉得特别难受了。
-02-
人生最坏的事是和让自己倍感孤独的人一起终老

人生最后悔的事情,恐怕是,你本来可以不这样活着,本来如果鼓起勇气经由一个选择就能改写人生,但是你没有。

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的游戏里,你浪费了你的机会。

选择就是很难怎么办?我举个稍微特别点的例子。

小时候常和表妹在暑假里追各种港台言情剧。里面的女主角和男主角有关选择的故事看得我俩百爪挠心。

男主角总是心有所属,但是因为恩情还有家族利益或者阴差阳错,娶了另外一个女孩。然后故事才开始。

大家都落不着好的三角恋,每个人都过得很凄惨:
女主角无数次想告诉男主角的妻子,自己才是他真正的恋人,然而并没有;
男主角无数次想和女主角离开,然而并没有;

被老公冷落郁郁寡欢蒙在鼓里的太太后来知道了也犹豫要不要离开但总因为这样那样的“不得已”没走;

最让我生气的是——大家就这样纠结来纠结去、伤害来伤害去,没有人过了几天好日子,然后男主角、女主角、女配角,就都老了。

这些言情剧渲染的男女主角甚至女配角的情操都是那么高尚,但是在小孩子看来,如果没有人真的得到了好结果,那这种高尚有什么意义?我当时年幼,看这样的电视剧,真的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会这样。

但是现在,我可以理解了。其实男女主角,都不想做出选择,所以他们要躲在“高尚情操”这个借口的后面,躲在我要考虑别人的后面。

至于这种高尚情操是否真的能为他人、能为你在乎的想保护的人带来幸福,他们并没有去认真询问过、调查研究过。

所以,这其实是个内心的幌子。

我不是说牺牲自我去为他人谋幸福这不高尚。我说的是,很多人,不是真的在为他人谋幸福,而是躲在了为他人考虑的后面,不敢自己去选择,不敢承担自己的生命。

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出选择,就会与此同时列举无数的理由。但是如果你勇敢一点,不是说要一次性勇敢到做出选择,而是先勇敢地去验证一下你那些理由是否是真实存在的,我想通过这种思索,你会有所不同。

就好像之前很多人关注的明星疑似离婚事件。

当女方和他人约会被发现,舆论给予巨大压力时,这对夫妻马上理直气壮地说,其实我们已经离婚,只是因为考虑到孩子小,对外隐瞒对孩子隐瞒了。

很多人提出了质问,很多心理学的公号也提出了反驳,不告诉孩子和保护孩子对孩子好,不是一回事。但是这个借口马上就在当事人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回事。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大卫·帕金斯,曾经研究人们思考推理的过程,他说“一般人们都是采用先选定自己的立场,再来找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的思考方式”。

所以,生活中有很多总是在抱怨一种环境、纠结选A还是选B,又总是表现出自己非常为难没法选择只能搁置不理的人。

他一定不会说,我是很软弱,他会说,我现在还不能选,是因为——后面是一长串不得已的理由。而且这种理由还往往颇为“高尚”,这个理由中间,肯定有他人。

做不出选择的人,其实早已选定了自己的立场。那就是我将自由放在别人手上,因为我不想对我自己负起责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做不出选择,习惯将自由放在别人手上的人可能呈现出以下人格特征的一部分:

1.因为童年时父母很追求完美且严厉,导致无法承受犯错的可能
2.很缺乏自我意识
3.内疚或者羞耻感是一种经常浮现的情绪,特别容易被他人控制和道德绑架
4.不爱自己。不接纳自己。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自由支配的生活

当然,基于人性的软弱,无论是什么人格,都可能会面对艰难的望而却步、束手无策。
-03-
人活得再麻木也欺骗不了自己的灵魂

心理学认为,人们的痛苦往往来源于内心的冲突。内心的冲突在什么时候最为强烈?

其实就是选择的时候,有选择对象的时候,你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

选A,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但是不选B会有一个不好的后果
选B,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但是不选A会有一个不好的后果

我只想要A好的部分,不想要由此引发的不好;我也只想要B好的部分,不想要由此引发的不好,那么我选A还是选B呢?

在心理学上,这种选A/B的两难状态,叫做双重趋避式冲突。
它是心理冲突的一种。

举个例子让它看起来更清楚:
一个女孩想和男友结婚,但是父母反对,希望她能出国念书发展条件更好的男友——

如果执意和男友结婚,父母会不开心,得到一好一坏两个后果;
如果听从父母,男友只能分手,父母开心了,自己不乐意,还是一好一坏两个结果。

女孩内心很冲突,找不到答案,这就是双重趋避冲突。

这个女孩,于是一直在无法选择,不知道怎么办的迷茫中生活、纠结、难受,这种找不到方向的内心状态下,她一直无法以积极的态度来规划自己的未来和生活,她和男友的恋情看不到未来,变得越来越多问题和伤害,她对父母也越来越多潜在的怨恨,对父母的感情别扭而矛盾。

她慢慢变成了很多时候都在哀怨生活会这么艰难的负能量爆棚的人,对爱情、对亲情、对未来都觉得没什么希望,感到灰暗。

做一个选择跟随而来的,一定有这个选择带来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不是最重要的。

它不是最重要,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在意结果的好坏对错,而是无论这个结果多么不好,它的坏处也小于我们不选择的坏处。

是的,无论结果多么不好,它的坏处也小于我们不选择。

因为选择是在结束一种你一直犹豫煎熬看不到希望没有努力方向的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选择,你就会明白,结果不是你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东西,而是无论什么结果,长期不做选择将自己置于内心冲突中,或者让自己一直逃避麻木,才是糟糕的。你会失去目标、失去生命的能量。
就像那个姑娘,不选择是有后果的。只是你总是在选A、B的内心冲突下,你可能看不到没有做出明确选择下的自己,其实各方面都在受到影响和伤害。

温水煮青蛙,煮的时候,因为青蛙逐渐适应着温度,所以并不觉得热。

面临绕不开的选择和内心冲突而无法下定决心做出选择的人,就像在锅里的青蛙一样,渐渐地也会遗忘什么是广阔的天地和适宜的温度,在糟糕的状态下,接受别人对自己的选择,炼成一颗认命的心,然后说一句“人生也就那么回事了。”

青蛙的结局是不知不觉地死了。不选择的人,无论是结局还是过程,恐怕都会比青蛙痛苦得多。
很多人开始几年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还会纠结怎么选,后面确实不纠结了,就是适应了,意识上认命了。

但是这样的人,由于潜意识中“本我”长期被压抑,即使意识上不会直接感受到强烈的冲突,被压抑的本我、情绪还是没法彻底沉默,它一定会让你体会到因果。

要么变成心理问题,比如没来由的抑郁、焦虑,或者以躯体症状体现为疾病。

人活得再麻木,也欺骗不了自己的灵魂。

何况,你在没有选择的时候,对于A或B不好的后果的推测,都仅仅是一种推测:就像刚才故事中的女孩,她不做出选择,她就不知道她的父母和男友在选择之后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也许所有他人的反应,都会和你在内心评估的时候不一样。

因为你只能决定自己,你永远无法推测他人。

我们连自己的明天,连明天的自己都无法预料会是怎样,我们又怎么能基于今天就那么肯定地说,这个选择之后别人的反应会如何?

我们无法准确地预测任何选择和我们的人生带来的改变,也无法预测它对他人的人生最终是怎样的影响。没有人能就尚未发生之事带来准确的预言。

真正愚蠢的人不是做了不好的选择,而是不选择。把时间和能量都浪费在纠结、煎熬、冲突和逃避中。最后把生命的阳光都耗成阴影。
-04-
结语

如果你觉得选择很艰难,让自己保持清醒——生活不是不给你选择,而是你只想要一个只有好的部分没有不好的部分的选择,所以你接受不了、承担不了、做出不了任何选择。

如果你害怕犯错,把不选择当作选择,那是你的软弱,也仍然是你的决定,这个决定导致的一切后果,仍然是你承担的,不是生活和世界或者他人的问题。

不要一直活在内心冲突中,或者一触即破的平静里。

人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决定你的人生的,从来不是选择的结果,而是你是谁。

有很多人做选择花了一生的时间,耗费掉一生也没有为自己做出过一个真正的选择。我希望那些人中,没有你。

愿你煎熬之中,总能做出选择。

《助推》| 成甲解读

关于作者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分别是理查德·泰勒和卡斯·桑斯坦。

理查德·泰勒,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金融与行为经济学教授,被称为“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先锋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将自己的获奖归功于泰勒,认为泰勒是首个提出将心理学纳入经济学讨论,并衍生出行为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学者,他当之无愧是该学科的开创者。

卡斯·桑斯坦,曾经在美国司法部、法国国会司法委员会等地方任职,被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称为“我们时代专业的、涉猎领域很广的、话语被引用很多的、影响力很大的法学家”。

关于本书

本书被《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评为了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并入选了亚马逊网站当年年度最佳十部商业图书之一,它也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枕边书。通过本书,你将了解什么是助推,以及助推如何帮助我们提升智慧,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核心内容

一、有时候我们自己拿主意并不靠谱;
二、如何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三、有哪些助推方式能帮助我们做决策。

一、有时候我们自己拿主意并不靠谱

  1. 有限理性

(1)经济人:有理性思考并能做出最优选择的一类人,只要给他们自由,他们就能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经济学上的“经济人”,是经济学家想象中创造出来的一类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存在。

(2)社会人: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人并不是“经济人”而是一个“社会人”,在很多时候人是有限理性的。所谓有限理性指人有智慧,但并不总是理性的。

  1. 两个决策系统

(1)理性分析系统:大脑理性深入地分析一个问题,通过权衡利弊来做决定。这种方式非常消耗注意力和精力,不可能每件事都用理性分析系统。

(2)直觉系统:大脑依据各种经验、直觉做判断。这种方式往往效率很高,却未必是准确的。遇到没经验或太过专业复杂的问题,大脑做出正确判断的难度更大。

二、如何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1. 选择的方式
    (1)自由主义:要保留人们所谓的选择的自由权。
    (2)专制主义:人们的一些选择是需要强制执行的。
    (3)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前提是自由主义,但在你做不出很好的选择的情况下采用温和的专制主义,也就是说不强制你选择,而是建议你或者突出某些有价值的选项让你选择,从而提高选择的质量。这是作者在除了上面两种选择方式之外,提出的第三种解决方案。
    【案例1】菜单上可以推荐本店最受欢迎的10道菜,来帮助顾客点菜。
    【案例2】阿姆斯特丹机场,通过在男洗手间的小便池上雕刻一只黑色的苍蝇,解决了尿液飞溅的问题。

  2. 助推
    (1)助推的过程,不需要通过强制性手段或硬性规定,便能保证你同时收获“很大利益”和“自由选择权”。这股轻轻推动你做出优质选择的力量,就是“助推”。
    (2)助推通过改变人们做选择的环境来影响人们的决定,帮助人们构建一个更好的选择体系。
    (3)所谓选择体系,是指我们做选择时所处的环境,包括这个选项呈现的方式、顺序、位置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们最终的决定。
    (4)助推是实现“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选择方式的重要方法,它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但又保留人们选择的权力。
    【案例】美国芝加哥有一段公路,通过让路面上的白线逐渐缩短间隔,使司机们自动减速。

三、能帮助我们做决策的助推方式

  1. 设置自动触发行为的助推
    针对我们容易做错选择的情况:我明明知道该做什么,但是我懒得做,或者我容易忘记做。

【案例1】ATM 取款机通过由“先取钱再取卡”改变为“先取卡再取钱”的顺序,就能避免人们忘记取卡。

【案例2】让电熨斗具备自动断电功能,就能避免因人们经常忘记拔电源带来的安全隐患。

【案例3】通过改变食品摆放的位置,来影响学生的用餐选择,减少对非健康食品的消费量。

【案例4】告诉人们“你的邻居使用的能源更少”,能让人们主动地节约能源。

  1. 及时反馈的助推

如果选择的结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反馈,那就应当把较长的反馈过程拆解成较短的反馈。

【案例】让空调不仅显示制冷的温度,还实时显示消耗的电费,从而让人们及时调整对空调的使用习惯。

  1. 把复杂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

(1)如果选择太多或者选项太专业、太复杂的时候,那就尽可能把复杂的内容用大家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表达。

(2)在后果不严重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提供默认选项,减少用户选择的困难。

【案例1】美国通过默认选项的方式,让更多职工自动加入养老金保险体系。

【案例2】无菜单餐厅提供默认饭菜,省去顾客点菜时的麻烦和不便。

金句

  1. 通过改变我们做决定的环境条件,就能够影响我们的决策。
  2. 人并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在很多时候是有限理性的。
  3. 大脑直觉系统依据各种经验做判断,虽然做决策的效率高但未必是正确的。
  4. 可以通过改变人们做选择的环境来影响人们的决定,帮助人们构建一个更好的选择体系。
  5. 助推的方式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但又保留人们选择的权力。

选择决定命运,认知决定选择。

认知是什么?为什么重要?怎样培养…

见识,就是对事物的客观见解和正确认识,通过阅读/游历/交友等方式获得初步认识,再通过践行/分享加深了解,最后通过思考升华。

徐小平:关于那些最终将影响人生格局的问题清单

引言

近日,著名天使投资人、61岁的徐小平被母校Saskatchewan大学授予了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并被邀请在毕业典礼上发表精彩演讲。他认为有哪些事情,会决定人一生的命运,需要越早想清楚越好呢?

以下这张“徐小平清单”也许能帮助你,做出更好的人生规划。

  1. 选择决定命运,认知决定选择。在离开学校以前,就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世界很大,变化很快。你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绝对不足以帮助你建立一个广阔的视野。你必须养成随时随地跨界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不断探索那些与自己的专业貌似无关的知识新边疆。
  1. 在人生大事上学会运用经济学思考模型。人的价值高低取决于稀缺性,即不可替代性。所以,无论做什么工作或者选择和谁一起生活,都要把事情做到别人无法替代的程度,这是对自我价值最好的保护和经营。
  1. 利他和利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应该把不计回报的帮助他人,变成自己的一种本能。所谓成功,就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人的需求。利他的范围越大,就越接近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反之,想要在越大范围内成就自己,就越需要得到来自更多人的力量和认同。所以,利他精神发展到极致终究是成就自己。
  1. 我家里挂了一幅字,上书“唯大丈夫能本色,是真英雄自风流”。本色、真情是人的重要品质。在人生的一些重要时刻,一定要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情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你的真情实感。没有什么比本色示人、真情待人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了。
  1. 就金钱而言,成长性比绝对值重要得多,结构性比起步点重要得多。要尽量选择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杠杆性收入和“收入本身带来收入”的工作。所以,与其拼命寻找一份领取高额工资的职业,还不如参与一家靠谱的创业公司、学会用互联网把自己的能力产品化研究这个时代新产生的财富创造机制,才会更有可能接近财务自由。
  1. 金钱的作用有其“临界值”。在达到这个临界值之前,金钱是和个人幸福感正相关的,所以必须尊重和重视金钱的基本价值。使自己成为一个体面的人,这是你参与社会交往的前提。但是,一旦突破这个临界值(美国人的研究是年收入7.5万美元),金钱就不再直接创造幸福感,而是变成一种工具,把这个工具的力量最大化成为它本身的目的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做天使投资,和比尔盖茨做慈善,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自私”:把金钱变成帮助和影响他人的工具,以此获得自己的精神回报。
  1. 人生远比我们想象得漫长,所以不争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把一切机会和挫折都放到尽可能长的周期里来思考。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当年高考一共考了三次,作为一个年轻人,在当时所经受的压力和摧残是不可想象的,可是站在今天回头看,那只不过是非常非常短暂的一个瞬间。
  1. 当有两件事摆在你面前,一件你轻松可以上手,一件需要你从头学习摸索,别犹豫,选那件难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每次都是那件更难的事情成就了更大的成果。我所认识的所有高手,都有一种“舍易求难”的本能。
  1. 在任何一个领域,输出能力最强的那些人都会摘走最大的红利。无论是写作、还是演讲,你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强化培养至少其中一种输出能力,并且长期坚持向外界输出自己的思考和观念,直到成为市场中最强的前20%。
  1. 时间是每个人与生俱来所持有的唯一且最重要的资源。但时间并不是在所有事情上都产生同样的回报。你必须有能力做出取舍,把时间投入在那些最有价值的事情上,同时承受可能由此带来的遗憾。当然,什么最有价值,见仁见智,就我个人六十年的人生感受而言,依次排序是:持续的学习发展自我、友情、成就那些比我年轻的人。
  1. **强化自省能力。自省是人防止精神衰老、事业衰退的秘诀。自省的能力来自不断学习。有一个手机应用「得到」App挺好的,下载它,使用它,做一个我这样被“致敬”的终身学习者。>>>戳此下载「得到」App

徐小平老师建议,“在人生大事上要学会运用经济学思考模型”。

推荐「得到」App订阅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给你地道的经济学思维,助你做出最聪明的人生决策。

戳此↓↓↓获得经济学思维

推荐阅读

徐小平在Saskatchewan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戳此看演讲稿全文

徐小平毕业演讲:生命因给予而繁盛

h5.sao.cn 2017-06-07

尊敬的校监 Romanow 先生、校长 Stoicheff 先生、政府代表、出席嘉宾、教师代表、毕业生、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这是一份无与伦比的荣誉,我由衷地表示感激。谢谢你们!
我的新学位使,我成为了 2017 年毕业生中光荣的一员。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请允许我向各位同学们,以及你们的家人、朋友们献上一句简单的祝福,我要向你们了不起的成就表示热烈祝贺!

法学博士的头衔实在是一个让我受宠若惊的荣誉。这里有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在我获得音乐硕士学位之后,我仍然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于是我想到了学习法律,我也确实去上了一节合同法课,就一节。(笑声)当时我就明白了,我真不是读法学院的料(笑声)。

然而,就上过这一节法学课的我,现在却获得了令人艳羡的法学博士学位(笑声+掌声)。对于那些寒窗苦熬、熬到今天终成正果的法学院毕业生们来说,你们有理由心生感慨:
生活并不总是那么公平(笑声)!

确实,总有一些人,得到的比他付出的多。对此我有切身体验,因为我从萨斯喀彻温大学所得到的一切都证明了这一点。
母校给了我很高的荣誉,但是,从心底里,我今天来是为了赞颂我的母校。

30 年前的 1987 年,我和我妻子和我决定走出国门,看看外边的世界。如果你在北京的地下室住过,渴望换一种风景,没有什么比加拿大辽阔的草原风光,会给你带来更震撼的体验(笑声)。
我妻子申请了这里的音乐系,立即得到了录取。而我,却不得不耐心等待。
兜里装着全部家当一百美元,我去了美国华盛顿打工。这样,我妻子一个人生活在萨斯卡通,与她的小提琴为伴。而我,在离她三千公里之外一家叫“春卷先生”的中餐厅,当了一名厨房小工(笑声)。

幸福,终于随着萨斯喀彻温大学给我的录取通知书降临。连续三天三夜在一辆灰狗大巴上渡过,对谁可能都是一种折磨,但我却一路欢快、一路亢奋地抵达了萨斯喀彻温(笑声)。
我和我妻子都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这是改变我们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每月如期而至的支票,超过当时我在北大教书好几年的收入。
那些与我们素昧平生的人们,为什么要给我们如此巨额的金钱?这在我心灵深处引起的震撼,从此再也不能平息。

满怀着挚爱之情,我想起我的研究生导师 David Kaplan 博士的仁爱胸怀。
认识他的人,都会感到认识他是一种幸运。
他是音乐系的创始人。对于我们外国留学生而言,他是淙淙流淌的友谊、帮助和鼓励的源泉。Kaplan 博士是我生命中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像他帮助我一样去帮助别人。
学校给予我的一切是如此美好,但校园外的生活可并不总是那么阳光明媚。

毕业不久我就意识到,做一名音乐人难以维持生计。人们虽然喜欢听莫扎特和巴赫的音乐,但他们并不急着聆听我的演奏(笑声)。
我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公司,但公司生意惨淡。我谱写并录制民谣,但它们只在谣言里存在(笑声)。
这段时间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举步维艰。

我在家看孩子,靠我妻子教书养家。我也尝试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其中一种工作,对速度节奏和交割时效要求极高——
在座如果有人在 1995 年叫过必胜客披萨的外卖,我们很可能曾经有缘相逢(笑声)。
如果能够避免,我不建议大家刻意去经历这样一段时期。
不过,有时候这种事情确实也无法避免。但它不应该成为休止符,它甚至可能是“大器晚成”的预兆,就像我自己的经历一样。

即使在我最艰难的日子里,我也从未失去自我,没有丧失信心。我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我深信,天降大任于斯人,我来到世界,尚有使命未达,更有好梦未成。我不会让失败带走我的信念。

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我回到了中国,加入了一个名叫新东方的英语学校。
中国正进入改革开放的大潮,很多年轻人渴望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如痴似醉地投入到了帮助他们实现留学梦想的工作中。
面对那些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我竭尽了自己一切所知,耗干了自己的全部精力。
十年转眼过去,随着新东方在美国上市,我们很多学生也开始从海外学成归国。

他们找到我,想让我为他们的创业想法寻找资金。那时的中国,天使投资还是一个比较罕见的事情。我非常理解这些年轻人,因为我深知胸有大志、阮囊羞涩是什么滋味。

于是我开始资助他们的创业梦,并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一名天使投资人。
被人们称之为“成功人士”是一件让我高兴的事。
说实话,我感到庆幸,命运对我实在非常宽厚仁慈。但我不会用财富排行榜来衡量成功,也不会用能够买得起什么来评判成败。我衡量成功的标准,不仅仅是自己如何战胜逆境,而是如何也帮助他人反败为胜。
《悲惨世界》中主教对冉阿让的一句话让我非常难忘:“无论我们的生命多么微不足道,我们要倾尽一切与他人分享。”
我不记得我的朋友 David Kaplan 博士是否听说过这句名言,但他确实践行了这种美德。我的人生,因为他和他所象征的萨斯喀彻温大学,而变得更加美好。

无论是在商界,还是在法律界,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成功。
第一份工作——甚至是第二第三份工作——不一定就是我们的理想岗位,但你的面前却有一个永远不需要等待的绝佳机会:
那就是在别人有需求的时候鼎力出手、倾其所有、给予超出对方期待的帮助。无论身份高低、无论境遇逆顺,你都有这样的机会展示你的价值。
每一天,每一刻,总有人需要我们;总有一些事情,缺了你就无法做成。如果你怀着这种信念一路前行,你一定会发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并渐入成功的佳境。
让我们都记住这么一句至理名言:生命以获取而续存,生命因给予而繁盛!
对今天在场的每一位毕业生,我祝福你们拥有成功事业和幸福人生。
我也希望你们同样怀着我对母校的这份真情:
为学校给予我们的一切致以崇敬、挚爱和感恩。多年前我从这里得到的关爱与慷慨,在我心中隽刻下永不磨灭的痕迹,愿你在此的躬读岁月也给你留下高贵闪光的印记。
2017 届的同学们,我祝你们好运连连,幸福满满!
谢谢大家!(掌声)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