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Brand

brand.jpg

口碑——个人品牌。

品牌

“品牌”这个词来源于古斯堪的那维亚语brandr,意思是“燃烧”,指的是生产者燃烧印章烙印到产品。最古老的通用品牌是在印度,吠陀时期(9000 - 10000年前)被称为“Chyawanprash”,广泛应用于印度和许多其他国家,以受人尊敬的哲人Chyawan命名。意大利人是最早在1200年代在纸上使用品牌水印形式。

广义的“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用抽象化的、特有的、能识别的心智概念来表现其差异性,从而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占据一定位置的综合反映。品牌建设具有长期性。

品牌简单地讲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

一个人,必须活成一个品牌

2017-11-15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美国学者彼得斯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品牌不单是大人物的事儿,每个个体都有。具体该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呢?

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师古典的这篇清单,供你参考。愿你品牌响亮,成长为一个“超级个体”。

  1. 个人品牌,分为“品质”和“名牌”两部分。“品质”指持续输出高质量、满足别人需求的东西;“名牌”指有识别度地影响了很多的人。衡量个人品牌的大小,给你个简化公式:品牌=提供的价值X影响的人数X频次

  2. 打造个人品牌最好的方式,是浓缩成个人标签去传播。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一定要主动给自己打标签。不管是个人名片、会议发言,还是自我介绍、微信签名,都是强化自己标签的地方。

  3. 设计一个具有传播和识别力的个人标签,要满足三个原则:一,抛开“我有哪些优势”的旧思路,从满足别人的需求开始;二,简洁,简洁才有力量;三,找到更多人,帮你宣传和推广。

  4. 如果自己的公司/组织特别有名,就可以用“企业+职位”作为自己的标签,比如“xxx,阿里巴巴运营总监”。

  5. 如果公司/组织不有名,但从事的是一个容易对别人产生帮助的职业,如律师、医生,就用能力标签,让人瞬间知道你能为对方做什么。比如“xxx,xx医院妇产科医师”。

  6.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业务是最容易与他人产生链接的,突出业务是最好的标签设计。你提供什么业务、服务特点是什么,都可以在标签体现出来,如“xx,生涯规划师,擅长职业转型”。

  7. 一个人应该有多种标签,在不同的场合交替使用。在一个医生群里,就不要再强调自己医生的身份,“烹饪高手”“健身达人”这样的标签会让你更受欢迎。差异化,是让你大放异彩的手段。

  8. 传播个人品牌不要憋大招。设计出来的品牌,往往因为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而无法承接。相反,“高频次+小惊喜”,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9. 推广个人品牌的方法之一:体验即营销。在加微信好友、自我介绍,或总结发言时,抓住一切机会主动传递自己的价值。总之,高频次的强化自己的标签。要么不出现,要么重复到让所有人都记住。

  10. 推广个人品牌的方法之二:产品即营销。把自己的能力封装成一个外界可以体验的产品。朋友圈是个推广自己的好地方,比如收听「得到」专栏,每天整理“今日所得”发布,慢慢你会变成这个领域的“知识代言人”。

  11. 始终如一,相信时间的力量。

  12. 打造个人品牌最核心的,是传递你的价值观,即“为什么你要做这件事情”。乔布斯是为了改变世界,罗永浩是要看看一个理想主义者能走多远。你呢?请大声说出来。

像经营一桩生意一样经营你的声望


2016-11-19 万维钢 罗辑思维

精英日课 学术期刊 巨额利润
垄断 稀缺资源 声望 替代品
鄙视链 像金钱一样真实

1 让哈佛大学也叫苦不迭的昂贵费用

今天我们《精英日课》专栏的读者总数已经突破5万,多谢各位!现在看来,专栏付费阅读作为一个新事物,已经得到了读者认可。不过我今天想说的不是咱们这个付费阅读,而是一种规模和利润都远远大于「得到」APP的付费阅读。

那就是学术期刊。这是一种非常贵的付费阅读。如果你想从国外一般学术期刊的官网付费下载一篇“正版”的科研论文,你大概需要花30到50美元。

这么看论文谁也受不了,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各个科研机构和大学包年订阅,而这个订阅费也是非常高。综合性大学要订阅很多学术期刊,可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听说,连哈佛大学都开始抱怨现在订阅费越来越贵。

2 学术期刊行业的奇怪现象

如果你仔细想想,这个情况非常奇怪。

科学家发表论文是没有稿费的。不但没有稿费,而且你还要交“版面费”——你占用了人家的版面,就得按论文的页数交钱,每页几百美元。如果你的论文要用到彩色插图,还要支付彩色图片费。

读者付费阅读,作者付费发表,那是不是编辑和审稿需要很大费用?也不是。审稿是没有费用的。

学术界的审稿工作并不是由编辑部负责,而是采用“同行评议”的做法——编辑部负责找到同一领域的科学家来给论文审稿。审稿,是科研工作者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员的义务所在,不但没有报酬,而且还必须保证质量按时完成。审稿人不但要评判论文的学术价值,而且连拼写、语法都要检查。

不但审稿人没报酬,连对论文发表与否有最终决定权的主编们,也没有什么报酬。在重要学术期刊担任主编,是科研人员学术地位的表现,人们看中的是这个位置的权势,拿工资还是从自己所在单位拿。

所以,一篇论文从研发、写作、审稿到最后发表,基本上是科学家们自治的结果。那么期刊都做了哪些工作呢?他们通过电子邮件往来,把论文和审稿人、主编联系起来。他们提供了排版和发行工作。而且现在排版有自动的排版软件,发行主要靠互联网。

3 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生意

那么,期刊凭什么收那么多钱呢?

我看到过一个统计,现在最大的学术期刊公司,Elsevier,它的旗下有上千份期刊,每年的销售规模能达到20到30亿美元,利润率高达40%。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要知道,普通的杂志,自己要养记者,要给作者发稿费,做各种工作,最后利润率只有5%。

这么看来,学术期刊简直是一门最好的生意。

我甚至觉得这个生意在道义上都站不住脚。大部分学术研究,都是政府资助的。做出来的研究结果,如果不是出于保密需求的话,难道不应该让全体国民免费阅读吗?我作为纳税人,凭什么为了看论文,还得向一个私人公司付费?

其实道理是这样的。在上世纪中叶以前,学术期刊都是非盈利的,他们只收一些最起码的印刷和投递费用。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私人出版商就从大学、研究所以及各个学科的学会中收购了这些期刊的出版权。收购的时候,这些期刊都是不盈利的,所以大家都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还认为由私人公司来运营也许更好。

但是这些私人公司收购了这些期刊以后,就开始逐年涨价,到现在成本降低了,价格却翻了好多倍。

关键问题是,为什么在价格如此贵的情况下,这个生意还能持续运营?因为市场上没有替代品。

归根结底,这些出版公司垄断了一个最稀缺的资源—— 声望。

4 声望没有替代品

声望,是一本学术期刊最大的价值,而声望只能依靠在历史上慢慢积累。

出版公司一旦垄断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声望资源,它就获得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产品。按本来市场经济的常规道理,如果你的产品很好但很贵,马上就会出现一个便宜的替代品,你随便定价就是不行的。可是对学术期刊来说,这个道理就失效了,因为“声望”根本没有替代品。

比如说物理学界最好的期刊是《物理评论快报》,我第一次在上面发论文的时候高兴地连觉都没睡好。哪怕它的订阅费用再贵,只要你能掏出这笔钱,你也得交。如果你对这个现象不服,说干脆自己创办一个物理期刊,免费提供论文给人看——根本没用,因为你没有声望。

最好的期刊需要声望,一般的期刊也需要声望,所有期刊在声望鄙视链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想要移动一下非常困难。我以前搞物理的时候,有时候就收到广告,说我们成立了一个新的期刊,不收版面费,你来投稿吧——我怎么可能去投稿。

现在有很多人呼吁,抵制Elsevier,另搞一个免费开放的期刊体系,可是根本壮大不起来。

所以学术期刊这个生意的模式是这样的——我掌握了“声望”这个独一无二的资源,它没有替代品,我就不需要考虑竞争,所以我的定价模式就是:只要在人们可承受范围之内,我就可以尽可能地多收。

5 声望就像金钱一样真实

为什么学术期刊一定要严格审稿,一旦发现有学术不端的行为马上制裁,而且还特意大张旗鼓地宣传?就是因为他们非常注重自己的声望。“声望”在这里不仅仅是面子问题,可真是生存问题。

声望,就是赫拉利在《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里说的联合想象,它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可是它就像金钱一样真实。

反过来说,国内一些小的学术期刊,就没有这个声望意识。各种腐败,为了搞创收,收钱给别人发根本不应该发的论文。扣扣缩缩的不就是赚那么一点小钱吗?

这就引出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为什么美国公司和机构不贪小便宜?他们花钱大手大脚,做事大大方方,为什么还是比中国公司和机构富裕很多?其实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先进的资源。

罗胖曰:

昨天一位投资机构的朋友跟我感慨——
虽然大家都在渴望钱,但是钱的发言权正在迅速衰落。
在硅谷,如果只有钱,好一点的项目根本就投不进去。
甚至会遭到鄙视。
现在的趋势是——
谁能够提供“认知”,谁才有发言权。
所谓“认知”,就是——
大家一致信服的对现实的描述和对未来的预期。

优衣库的四个品牌原则

优衣库母公司迅销的全球创意总裁约翰·杰伊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分享了优衣库建设全球品牌的四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坚守服装民主化的理念。优衣库的广告语是“造服于人”。杰伊说,优衣库的目标是把所有服装民主化,为所有提人供品质好而且经济实惠的服装。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还提出了统一薪酬的制度,规定全球所有门店经理会获得相同的报酬,目前这项制度已经在优衣库高层中实行。

第二个原则是,讲真话胜过讲道理。真话具有普世吸引力,全世界各地都一样。所以,优衣库在全球营销它的品牌时,很少借助炒作的手段。杰伊坚信,品牌建设的关键是从真话开始,清晰有力地讲出品牌的故事。

第三个原则是,通过行善来赢得品牌信任。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本身也相信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让慈善成为时尚”。

第四个原则是,选对位置。优衣库的研发中心所在地,对应的都是全球的时尚中心,比如纽约、伦敦、米兰、巴黎和东京。时尚行业也像房地产一样,位置会决定价值。

优衣库目前是全球仅次于H&MZara的第三大服装零售商,约翰·杰伊希望公司能够更进一步。他说:“我们希望成为第一,根本原因不在于我们想要变得更大。我们希望成为第一是因为我们想要变得更好。

事无巨细是高端品牌和中低端品牌的差别

知名服装设计师马可是“无用”品牌的创始人,她曾受邀参加巴黎时装周和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创建“无用”前,她是商业品牌“例外”的艺术总监。她倡导全天然、零污染的手工制作,想把“无用”做成一个面向国际、能代表中国的原创品牌。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马可介绍了自己的设计理念。

马可不喜欢社交,还在“例外”工作时,她就被很多媒体称为时尚圈里的圈外人。她也从未穿过奢侈品,在她看来,如今的时尚是很多人的盔甲,她要做的事就是打破这个盔甲,让人展露真实的内心。她说:“一旦你要驾驭服装你就错了,因为衣服不是拿来驾驭的,驾驭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心态,如果这衣服是你的本心,你为什么要驾驭自己的本心呢”。

对于自己的品牌,马可的要求很严格,不会在品质上妥协,在她看来,设计师品牌,跟商人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商人追求利益,所以会仔细计算成本,但设计师是为了坚持自己的梦想和理想,这也是它的使命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设计师不会把它看作只是一个成本的计算。有一个老师傅曾经对马可说:“如果你每一个小小的位置上面都差0.1,那加起来一个整体的部分差的就不是0.1了。”她认为,事无巨细正是高端品牌和所谓中低端品牌的差异。

马可认为,手工制作跟批量化地制作的最大区别点在于,手工永远保留着艺术含量,即手工制品与艺术品非常接近,她觉得手工时代是一个艺术化的时代,而现在的世界是一个被人类改造后的世界,在批量生产流水线的时代,价格低廉的批量化制品大行其道,人们的珍惜之情没了,没有人会为十几二十块钱的东西感到可惜。她希望人们能在手作跟工业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而不是单纯地一边倒,“我们现在从一个全手工很慢节奏的时代,跑到一个极端的,快速高效率的工业时代,当到达某种极致的时候,我们也觉得很不舒服了,我们现在要回来,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适度的分寸。”

营销大师:品牌的六种人格特质

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终身教授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是《营销管理》《科特勒市场营销教程》《营销革命3.0》等二十多本著作的作者。原本科特勒是学经济学的,读书期间还曾接受过米尔顿·弗里德曼、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这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指导。

科特勒一直想弄明白人们如何花钱和如何做出选择,他认为老师们对真实市场现象的解释过于简单,经济学家们过于强调价格,很少考虑到那些对消费者需求产生强烈影响的其他因素,比如广告和销售,在他看来,市场营销学是经济学的一部分,是经济学理论的扩展。

在2016年底出版的《营销4.0》(Marketing 4.0:Moving from Traditional to Digital)一书中,科特勒说,如今的顾客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特意关注某个品牌,他们的身边时刻围绕着各种替代品,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采用人性化特质来吸引顾客。品牌要是想像朋友一样影响他们,就需要具备以下六种人格特质:

第一,充沛的活力。精力充沛的人,通常会对他周边的朋友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品牌也应用自身的充沛活力来吸引顾客。对品牌来说,充沛的活力源于品牌的识别度,比如精心设计过的商标或巧妙的口号,谷歌搜索的页面持续使用谷歌涂鸦改变自己的商标,以庆祝特别的节日或纪念特别的人物。另外,出色的产品设计和优质的顾客体验设计也能体现出品牌的充沛活力。

第二,充满知性。科特勒说,知性就是人类拥有知识、去思考并发掘创意的能力。知性强的品牌能够不断创新,推出超越竞争者和顾客想像的产品和服务。科特勒认为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就是一家知性强的公司,它在电动车、汽车使用分析和自动驾驶科技上,不断创造突破,这种知性也为它创造了强烈的品牌诉求,即使他们从不打广告。

第三,强烈的社交性格。社交性格强烈的人与他人来往时会充满自信,他们的口头表达和非口语沟通技巧都很优秀。同理,社交性格强烈的品牌不应畏惧和顾客对话,既要倾听顾客的心声,也要倾听顾客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品牌还会回答顾客的问题、回应顾客抱怨,也会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和顾客频繁互动。

第四,情感丰富。情感丰富的品牌,能够与顾客产生情感连结,并使其采取自己所期望的行动。在科特勒看来,联合利华旗下的女性品牌多芬就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例子,多芬会探讨女性的自尊话题,鼓励女性爱自己,并欣赏自己真正的美。

第五,性格鲜明。性格鲜明的人,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会承认自己的不足。性格鲜明的品牌也要知道自己存在的理由,不畏惧展现自己的缺点。户外用品品牌巴塔哥尼亚(Patagonia)的主张是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他们要把自己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他们会为顾客提供各种修理装备的机会,会为装备找到新的主人,或是在必要的时候回收装备。巴塔哥尼亚诚实地展现出自己并不完美,但有决心不断改进。

第六,道德感。品格高尚的人能分辨是非,也有勇气做对的事。同样,有强烈道德感的品牌在做重要商业决定时,会加入适当的道德考量。

以上就是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品牌的六种人格特质,供你参考。

本期内容参考来源:《行销4.0-新虚实融合时代赢得顾客的全思维》;作者:菲利普·科特勒

没钱没资源,怎么创品牌?

咱们得到的用户里有很多正在创业的小伙伴,大家都想打造自己的品牌,可刚开始创业,总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没钱没资源,这可怎么办呢?前段时间,青山资本副总裁李倩做了一次演讲,她结合了大量的公司实例,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没钱没资源,如何打造品牌的具体操作方法,我们一起来听听。

李倩总结了以下6个步骤:

第一步是:定位。大家都知道“定位”这个词,但是很多人没有搞清楚“定位”的意思。李倩说:好的定位就像一个飞镖在一百米之外直中靶心,讲求的是精准,而且还要有差异性。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说坐奔驰,开宝马,这其中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来看看它们是怎么给自己的品牌定位的。

宝马一向是以操控性和驾驭感著称的,它强调的是开起来比较舒服。而奔驰呢,一看到它你就会想到一个成功企业家,翘着二郎腿坐在松软的皮质后座上,这就是奔驰给大家的感觉,它的内室精良、乘坐舒适。所以,很多买奔驰的人自己不开,而是给司机开,自己坐在后面享受。坐奔驰,开宝马,这就是定位的不同。

关于创业者应该怎样定位,李倩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知道我们的产品是什么,因为有些新的创业模式,可能创始人自己都要解释半小时,还说不清楚他做的到底是个什么事。第二,要能说出我们的产品,跟同行有什么不一样,也就是定位我们的差异性。第三,要考虑精神气质上的定位。目前在万众创业的环境下,很多产品都是同质化的,差异不明显。就像Uber跟滴滴打车基本一样,而到最后大家拼的其实是精神气质方面给别人的感觉。也就是,一提到这款产品,用户会想到什么、会有什么感受,这就是在精神层面上的定位。其实,所有好的品牌,它不仅能一句话告诉你它是做什么的,它还能让你在知道它的定位之后,对它产生一些精神层面的想象。

第二步是:配资源。很多创业者说自己是技术出身,没有媒体资源和线下资源,但李倩说在互联网时代,资源是很容易发掘到的,除非你懒。比如说, 36氪、虎嗅等网站的每篇文章最后都有作者的微信,每个网站也都有免费给创业公司做报道的邮箱地址,这些都是唾手可得的资源。那你说,我找他们,他们不理我怎么办?这时候,你就要打造自己独特的吸引力。站在媒体的角度想想,他们怎样才能对你的产品感兴趣呢?比如,你要是做了个线上停车场或上门美容的话,请他们来体验一下就行了,肯定比约采访要容易。如果他们来了之后,觉得你的项目有意思,资源就搭建起来了。

第三步是:讲故事。这里说的讲故事可不是讲情怀忽悠人,而是对产品和商业模式进行包装和升级,把我们现有的产品、团队、创始人以及我们的初心,包装成吸引人的故事。那你要说,我们只是一个很努力但是很平凡的公司,没有什么故事可讲,怎么办?李倩说,再平凡的人,身上也有故事,比如:之前网上疯传的《伟大的安妮》和《滚蛋吧,肿瘤君》,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可能你觉得自己的项目平凡得一塌糊涂,但是你一定有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找到这些不平凡的点,就可以开始包装你的故事了。在讲故事的时候,还要尽量用不一样的形式,比如说,当所有人都用漫画来讲故事的时候,你可以考虑语音和视频的方式,这样可以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第四步是:放烟花。意思就是把各种力量都集中到一个地方,一次性地爆发出品牌最闪亮的一面。创业公司钱少,资源少,能用来传播的故事也少,所以一定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举个例子:小红书在品牌创建和案例的打造上就做得非常好,宣传过程中每个方面都在做品牌呈现。比如,线下的物料推广,在电梯间里用裸体美男来吸引眼球;物流包装上,用带有红色大LOGO的箱子刷存在感等等,多管齐下,效果特别好。

第五步:谱曲子。我们在制造了一些噱头之后,还要时不时地制造点小高潮,不然的话,几个月不出现,大家就把你忘了。比如Uber的很多创意策划和市场活动,都会让我们眼前一亮,而且在每一场活动之间,Uber都会定期制造活动小高潮,形成自己的打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总结一下Uber的所有活动计划,肯定大有收获。但是,要切记:不要去COPY别人的打法和节奏,因为每家公司的状态都不一样,所处的阶段也不同,最好还是学别人的精髓,谱自己的曲子。

第六步是:抢座位。创业公司在垂直领域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这时一定要抢到前三个坐席。媒体在写稿子时,一般都会举几家公司的例子,那我们就要想办法成为这几个例子。比如:在一些活动啊、论坛啊,要尽量作为行业代表出现,为行业发声,让大家一提到这个行业就说,我知道这家公司。这时,媒体行业的朋友就会关注我们了,他们也想听一听这个行业的人对这个行业的看法,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成了。

那你可能又要问了,代表发声也得是行业前几名啊,我不是,怎么办?李倩说,那你就经常跟第一第二名呆在一起。举个例子:当初牛根生离开伊利创立蒙牛的时候,伊利已经是全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了,想争夺市场席位,牛根生是怎么做的呢?他租下了从呼和浩特到机场的广告牌,打了一个广告叫“蒙牛,内蒙古第二大乳业品牌”。于是,蒙牛的知名度迅速飙升。这个方法可能看似不是很威风,但是确实很管用。

以上就是青山资本副总裁李倩提出的:在没钱,没资源的时候,如何打造创业公司品牌的一些方法,希望对正在创业路上的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馒头商学院”(青山资本副总裁:没钱,没资源,怎样从0到1,六步打造创业公司品牌?)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