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Science

094141lpnw2j1ewbnj1s2b.jpg

科学的本质是证伪。科学是人类无限逼近世界真相的一套思维方法,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知识成长的最靠谱的路径。

科学是一种观念,即自然在本质上是可知的,可以被探索、被究因的。如果以高度控制的方式对现象及其背后的含义进行探索,就可以获得对自然的理解;科学是一套实践和思维方式,包括理论化、想象和猜测;科学史一系列认识(knowings),一系列由过去的观察与思考积累起来的理解;科学是一种文化,一种关于信仰与实践、友谊与思想交流、观点与确证、竞争与互助的文化。

DeepCreator:好人为什么死得早?——决定你寿命的是懂科学而不是人品好。

生命是什么

红杉资本的沈南鹏曾说:

“过去20、30年,是信息科技在引领人们生活的巨变;而这一成就可能在未来20、30年,被生命科学所超越。”

这个时代,最多的金钱投资,进入了生命科学领域。

最激动人心的科研成果,发生在生命科学领域。

最大的社会变量,还是在生命科学领域。

明天的生命科学,就是今天的信息科技。如此重要而又关乎每个人未来命运的领域,值得你好好了解。

市场上关于生命科学的书,很多;但真正能用简洁的语言洞悉整个行业的,太少。

找了这么久,我们终于找到了这本——

s29827949.jpg

王立铭老师的《生命是什么》。

你可能好奇,为啥最后选了这本呢?因为这是一本真正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著作。

作者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得到」自然第一课《生命科学50讲》主理人,也是现象级科普畅销书《吃货的生物学修养》《上帝的手术刀》的作者。

纵观国内学术界,既了解整个生命的演化历史,又能洞悉生命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又能将晦涩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 地讲出来的,最佳人选非王立铭莫属。

所以,如果想了解地球生命的过去和未来,这本书一定不可错过;

如果对生命科学在未来的投资机会感兴趣,这本书也值得一读。

  1. 这本书的问世,带着一个使命——向埃尔温·薛定谔致敬。70多年前,薛定谔写下一本跨界神书《生命是什么》,影响了无数物理学家投身到分子生物学的革命当中。

今天王立铭教授的这本著作,选择和薛定谔的书同名,就是要告诉人们:70多年过去,沿着薛定谔指明的方向,一代代的科学家们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这些,你有权知道。

  1. 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兼具学术的严谨性;既要带来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又要对读者当下的生活有启发。说实话,不容易。但这本书做到了。

请看这本书重点探讨的几个问题:40亿年的进化和50亿个物种的生灭之间,有什么隐秘联系?从第一个蛋白质、第一段DNA开始,细胞怎么产生?器官如何孕育?上帝视角下,智慧生命如何从无到有?宇宙尺度下,生命遵循怎样的规律……通过这些具体的问题,带你一探这个领域。

  1. 这本书将复杂艰涩的生命科学,拆解成了10个关键元素。分别是:物质、能量、自我复制、细胞、细胞的分工、感觉、学习、社交、自我意识、自由意志

前5个元素,驱动生命活动的进行;后5个元素,构成了智慧的基石。从生命起源到自我意识,从分子生物到社会学,用全景式的视角带你了解地球生命40亿年的演化。

  1. 除了大尺度的生命演化,这本书还提供了大量有趣的细节。

比如:地球现存的所有生物,无论差异多大,生产能量的模型都一样,而且跟人类设计的水坝很相似;我们都知道DNA是生命遗传物质,而远古时RNA可能才是地球生命的王者;影响生物聪明程度的,是一种“裁判”蛋白;微生物居然也存在“社交”属性……这样有趣的细节,书中到处都是。

  1. 在生命科学这片蓝海,激动人心的科研成果每天都在发生。基因编辑、记忆移植、对抗衰老……这些看似科幻的技术,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而在其中,哪些是真正的投资机会,哪些只是商家的幌子?哪些将迎来突破,哪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本书会为你一一揭晓。

  1. 这本书一写成,就受到各路大家的好评。著名科幻作家郝景芳、生命科学家饶毅、《三体》作者刘慈欣,都在读这本书。大家们的眼光总不会错,跟着这本书开启一场生命之旅,一定不虚此行。

关于生命,关于智慧,关于我们自己,我们知道一些,但我们不知道的更多,还有很多东西远在我们的想象之外。

但是,你我都明白: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

什么是科学

science20180710.jpg

内容简介

本书直面现今国人科学概念的误区,即要么把科学等同于技术,等同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要么把科学看成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智力成就。作者指出:科学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是十九世纪以后的现象,科学根源于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因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现代科学起源于 希腊科学的复兴以及基督教内在的思想运动,对力量的追求、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成为现代科学的主导动机。在数理实验科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并无科学。在博物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有独特且强大的科学传统。

目录

序 一
序 二
自序

第一章 现代中国人的“科学”概念及其由来
两种基本用法
科学:夷之长技
科学:来自日本的西方词汇
科学:替代性的意识形态
小结

第二章 西方科学溯源:希腊理性科学
Science 的辞源及其演变
“仁爱”与“自由”:东西方不同的人性理想
“科学”作为希腊的“人文”
自由的学术:希腊科学的非实用性与演绎特征
希腊数学作为自由学术的典范
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
自然的发明与理性科学的诞生
小结

第三章 现代科学溯源之一: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
大学: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
经院哲学:中世纪的科学形态
唯名论革命为现代科学开辟道路

第四章 现代科学溯源之二:数理实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求力意志:从求真的科学到求力的科学
世界图景化:自然数学化与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第五章 西方另类科学传统:博物学
什么是博物学
西方近代博物学的兴衰
博物学的当代意义
重建科学谱系
第六章 传统中国的科学
李约瑟难题
中国古代的博物学
结 语

北大教授告诉你什么才是科学?

近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今科技已经入侵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上国人一直以来的唯物主义教育,科学已经成为一种被全民崇拜的新意识形态,尽管我们如此迷信科学,但是国人去鲜有真正理解科学是什么,恰好北大教授吴国盛通过《什么是科学》一书从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向我们解释什么才是科学?

关于科学的几个误区?

我们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对科学的认识存在着深深的误解,常见有以下几个误区:

1、科学等于技术,这和中国人的实用主义取向有关。
2、科学就是分科治学,把科学的治学方式错误理解成为了科学的内含。
3、科学是自然科学,能转化成技术力量,尤其是军事实力,狭隘的理解了科学的内含。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科学呢?让我们跟随吴国盛教授的脚步从科学的起源去探寻什么才是科学。

吴国盛教授通过对“科学”的辞源考辩,整理了西方科学的两大传统,一个大传统,是历史悠久的理知传统,一个是小传统,现代科学的数理实验和精确科学传统。

西方理知传统探源

西方文明是两希文明,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由于地理条件的因素,导致了希腊文明形成了以流动性为特点的文明,比如商业、航海、游牧等,在一个流动社会主要由陌生人组成,陌生之间的合作和信任,就需要契约来维系,契约文化要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这种文化中,自由成为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而自由在哲学意义上又指通过认识事物获得一种自觉,为了塑造一颗自由的心灵,所需要的人文形式就是:科学。

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传统基因?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以农耕为主导的文明,定居文化成为一种常态,地缘即是血缘,血缘秩序成为一切其他社会秩序的基础和范本,血缘文化的核心是亲情,血缘亲情关系又是一种差序关系,于是处理社会关系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难题,所以需要塑造一颗“仁人之心”,对应的人文形式便是礼,所以中国文化在基因上便与科学的基因擦肩而过。

中西文明分道扬镳

希腊人认为获得知识就是获得自由,知识接近事实中含有的永恒要素,永恒不变才有自己。而中国人确实只有处在社会关系中的自我,对自己的认识,来至于当下所处社会关系的一种认同。

希腊人追求自由,所以对知识的追求是非功利性的,然后靠推理演绎来寻求知识。中国文化要求学以致用,知识只具有工具价值。

现代科学溯源

现代科学主要指的相对于希腊理性科学而言的实验科学、经验科学。现代科学的由来离不开基督教和数理实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基督教为现代科学奠定了两个基础,一个制度基:大学制度。一个是观念基础:经验哲学。

大学制度主要包括:自治、教师许可证与学位制度、自由学术、自由辩论教学等。

经验哲学的唯名论导致理性与信仰的分歧和抉择,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思想困难,为了解决困难,催生了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为代表的现代性运动这一解决方案。

现代性已经把我们的生活世界改造成了一个大实验室。现代性通过自由意志、人类中心主义、征服自然、实验科学,实现自然数学化和世界观的机械化。现代性一方面提高了现代生活的效率、现代社会组织的理性化,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现代性危机。

传统中国有没有科学?

一方面,决定近代科学出现的根本基因是希腊理性科学。中国文化中没有出现理性科学这一基因,所以说传统中没有科学。另一方面,博物学也是科学的传统之一,古代中国有博物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是有科学的。

吴国盛教授《什么是科学》通过科学的溯源和中西文明的比较,告诉我们什么是科学,让我们抛开以往对科学的误解,对科学有了一个深入的再认识,重新理解什么是科学。

科学的本质是证伪

最近在一次聊天的时候,紫金山天文台的李程远跟我们谈起一个有趣的话题,那就是科学的本质是什么?他说早在上个世纪,波普尔就下了明确的定义——科学的本质,是可以被证伪。

它的意思是,当你提出一个科学理论时,你就必须同时告诉大家,该怎么证明你的理论是错的。如果理论经得住考验,它就幸存,否则,它就要被抛弃。

比如大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理论,咱们中学都学过,引力的大小和质量成正比,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嘛,但你发现没有,中间没有时间的概念,那么问题来了,引力传播需要时间吗?牛顿认为,引力传播不需要时间,不管多远都可以瞬间到达,但他也说,在这点上也许还有更深的假设是我不知道的。三百年之后,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证明了引力的传播速度是光速,光速也是需要时间的,牛顿的理论只是在低速时有效,这一下拓展了科学的边界。

那爱因斯坦就是对的吗?爱因斯坦说了,相对论本身不完美,它在处理某些极端情况时会出现错误。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在面对黑洞内部和宇宙大爆炸等极端情况的时候,相对论也会失效,说明有更新的理论可以革新物理学。

你看,科学的态度是:我可能错,你可能对,通过努力,我们可以更接近于真理。

本文源自:猜想与反驳

《科学究竟是什么》| 汪花生解读

关于作者
A.F.查尔默斯,英国著名学者,畅销书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他本科、硕士、博士学的都是物理,还在弗林德斯大学哲学系做了很多年的访问学者。现在是悉尼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部的副教授。

关于本书
本书是科学哲学领域的必读书之一。查尔默斯在书中介绍了归纳主义科学观、否证主义科学观、结构主义科学观、贝叶斯主义科学观等多种科学思想,试图通过对不同科学思想的梳理,来考察科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科学到底有哪些特别之处。

核心内容
不同的科学思想中对科学的定义不同,对科学本质的描述也各有侧重。在归纳主义科学观看来,科学是对事实进行归纳推理之后所得到的理论;在否证主义者看来,可以被检验的理论才能被叫做科学;在结构主义科学观看来,一门科学是遵循同一范式的多个理论的集合;在贝叶斯主义科学观看来,科学理论的对错未必是绝对的,而是一个概率问题。

一、归纳主义科学观

归纳主义科学观认为,科学就是对事实进行归纳总结之后,所得到的理论。
这种观点也被称为“常识科学观”,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1. 科学是以事实为基础的
    我们应当先观察事实,接受事实,再去建立一套符合这些事实的理论。

【案例】
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 实验,证明了不同重量的物体具有同样的下落速度,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断言。这一案例被许多人视为现代科学的开端。

  1. 通过观察和归纳总结,未必可以获得正确的结论

人类的观察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有可能出错。归纳推理这一方法本身在逻辑上也是不严谨的。

【案例】
伽利略曾提出过一种测量恒星直径的方法,这个方法在数学算法上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人类观察的局限性,采用这种方法只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否证主义科学观

在否证主义科学观看来,科学是可以被检验的,并且有可能被证明是错的。如果一个理论无法被检验,或者无论怎么说都有道理,那就是伪科学。

  1. 科学是可以被检验的

“可证否性”是科学必备的条件,一套不能被检验的理论是没有价值的。

【案例】
在星座学中,无论一个人的运气好不好,它都有一套解释。但这种解释太过宽泛,无法被检验,因此星座学就是伪科学

  1. 被证否的理论也未必就是错的

所有的理论在诞生之初都是不够完善的。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有些理论即使被证否,也未必就是错的。

【案例】

哥白尼所提出的关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理论,在几百年间一直被质疑,质疑者还提出了许多无法反驳的证据。但事后证明,这些否证只是人类认识不足的产物而已。

三、结构主义科学观

在结构主义科学观看来,科学是许多理论在一起所组成的一套理论结构。一套科学理论应当有一个核心的、被广为接受的“范式”。

  1. 一套理论是不是科学,就看它有没有核心“范式”

有核心范式的理论,就可以进行常态科学的研究,可以发展。没有核心范式的理论就不是科学。

【案例】

现代化学的核心范式是元素论,所有的研究都在这一范式下进行。而星座学等理论就没有一套被广泛接受的范式,因此是伪科学。

  1. 过于注重核心范式会阻碍科学的进步发展

不同的科学范式所面对的问题,对事实的判断,都完全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出现了一个新的范式,科学家也很难接受。

四、贝叶斯主义科学观

贝叶斯主义科学观认为,一套科学理论的对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概率问题。

  1. 可以利用算法来计算理论成立的概率

一套科学理论的对错是一个概率问题,我们可以根据新证据对理论的支持程度,来调整这个概率。

【案例】

在赛马比赛中,我们会根据一匹马的过往战绩等来判断它赢得比赛的概率。但如果我们发现这匹马受伤了或生病了,就会调整它获胜的概率。贝叶斯主义科学观对科学理论成立概率的计算,就跟这个过程类似。

  1. 贝叶斯理论受到主观判断的影响,无法做到客观精确

在贝叶斯理论的算法中,我们必须要先给一个理论赋予一个概率,再来进行计算。而这个主观赋予的概率,会影响到最终结果。

金句

  1. 我们通过观察所得到的事实,并不一定都是可靠的。如果根据这些事实来进行推理,就得不出正确的理论。

  2. 一套什么都能解释的理论,就是什么也解释不了。一套不能被检验的理论,就没有价值。一套不可能出错的理论,就是伪科学。

  3. 所有成熟的科学,都要有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基础理论,要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范式

  4. 一套科学理论的对错未必是绝对的,也有可能是一个概率问题。

观点:科学是达到不惑、不忧、不惧的最好方法

7月8日,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潘建伟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8毕业典礼上发表了演讲,演讲的主题是科学的价值。潘建伟谈到了科学对个人的价值

在他看来,科学对个人的首要价值是:它是人们达到内心宁静的最可靠途径。“内心宁静的最大敌人,其实就是恐惧和忧虑人为什么会感到恐惧、忧虑?皆源于未知,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在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前,未知和归宿的问题,只能在宗教范畴里解决。后来,科学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解释。不过,也有人认为,科学的价值只体现在现实世界,对于精神的启示还是不如宗教。潘建伟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在宇宙面前,人类确实是非常的渺小;但人类又是伟大的,以人类脆弱的个体,居然还可以仰望星空,去窥探宇宙的奥秘,这种自豪感,是宗教所不能给予的。

潘建伟相信,一个人降生在世界上,总要去做点什么,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但又不能强求,因为自然的规律无法改变,再怎么强求,人类对于自然界而言仍然是渺小的。对于科学的价值,他还引用了梁启超的说法: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科学正是达到不惑、不忧、不惧的最好方法”。

潘建伟觉得,对于探索科学来说,从容不迫的环境是最重要的。但中国学生现在面对的环境是外在的、功利的,学生也都很辛苦,“辛苦的目的是什么呢?不应该把求知变成解难题、考高分,上好学校也不应该仅仅为了以后能够找一个好工作。这种氛围,会让青少年变得越来越现实,难以静下心去钻研”。

潘建伟还很喜欢哲学家叔本华的一句话: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他发现,科学研究正是如此,费了大把力气,可能什么也发现不了,但是探索和努力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带来的最大乐趣

罗胖精选 | 科学家如何看待全球变暖

今天的“罗胖精选”,是来自「得到」APP的付费订阅专栏《卓克·科学思维课》。

有科学思维的人都知道,科学不是给你一个确定的结论,而是不断寻求最好答案的过程。科学永远也不承认有终极的真理。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面对一个难题,就是一个话题,两种对立的说法,提出说法的都是科学家,我们到底该信哪个呢?

比方说,全球变暖这个话题,它到底是不是个事实呢?这就有很多科学家在参与争论。卓克说,我们真正要看的不是结论,而是他们论证和反驳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听,卓克对全球变暖这个问题的解读。

摘自「得到」APP付费订阅专栏,《卓克·科学思维课》

全球变暖的理论经常遭到质疑,这节课我要用科学思维帮你分析,为什么全球变暖不是谎言,不是政治阴谋,也不是小众理论。

这个科学思维的方式就是:

评估结论的一致性

—— 对全球变暖的误解 ——

全球变暖这个词,很多民众都误解了它,把它当作是下雪少了,或者是天气预报里的温度升高了。所以当他们一发现反例,就言之凿凿地怀疑起全球变暖。

我查了一些数据给大家,各位同学可以感受一下,比如:

●2015年2月份,纽约遭遇了寒流,创下了63年以来最低的温度记录;
●2009年11月初,寒流刷新了中国7个省初次降雪的最早记录;
●2008年初,亚洲的寒流给伊拉克带来了120年以来的第一场雪,也给西伯利亚地区带来了130年不遇的强暴风雪;
●2006年1月份,捷克出现了66年以来最低的温度记录,莫斯科更是出现了80年以来最低的温度记录。

除此之外,还有最近两年长江以南的冬天,竟然也出现了下雪的天气。

这些例子不全都说明全球变暖是谎言吗?

其实这些都是通过局部的、短时间的,甚至只是体感得到的结论。他们并不知道, 全球变暖是一个总体长时间的变化。有些地方虽然是短时间里更冷,但是在全年,全世界范围还是更热的。

这些反对跟质疑,其实只是在具体的科学概念跟具体的信息收集上存在问题,所以根本就算不上是有力的质疑。

那对全球变暖的理论更有力的质疑其实是这样的,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几乎没有人再反对全球在变暖这个结论了。

他们反对的是:

“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导致的”这个结论。

来自于科学圈内部跟一些掌握权力的政府机构,他们质疑的焦点就在于,变暖要不要归结于人类活动。

那么如何把他们说服,如何把听信这些机构发言的人说服,才是需要科学思维的。

我们先来看看有权力,也有一定公信力的反对者是怎么说的,比如:

●华盛顿州的前州长,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前主席迪克西·雷,他就说,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提出全球变暖的说法,目的是为了带来由联合国主导的世界政府。
●俄克拉荷马州参议员詹姆斯·因霍夫,他就说,气候学家是某种想要摧毁全球资本主义的阴谋参与者,美国环保局是盖世太保。

还有很多政党的智能团认为应该尽量地减少在解决气候问题过程中政府主导的活动,因为市场才是最有效的,市场自然会筛选出那些足够应对天气变化的技术跟力量出来。

当然,这些说辞都是属于站在经济,站在政治,站在市场的角度提出的反对意见,也许对那些有科学思考习惯的人来说,这些质疑跟事情本身关系不大,所以也仍然算不上是有力的质疑。

—— 评估结论的一致性 ——

那么更有力的质疑是这样的一个逻辑,就是说:

任何一个科学理论,在发展初期都存在一个特定的时段,那段时间里,只有极少数的科学家支持它,大部分人都反对。那个科学理论需要证据不断地积累,最终才能被接纳。

这样的例子是不计其数的,像我们之前讲过的演化的理论,还有细菌的理论,疫苗的理论,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

所以全球变暖不是人类造成的,这个结论也可能正在发展初期,因为它是最近20年刚刚被提出来的,那今后证据越来越多,积累起来就有可能成为主流理论。

那说到这儿,就要提出我们这节课的科学思维了,就是, 评估结论的一致性,任何的新理论都是从事实中归纳总结出来的。

想要让科学圈乃至全民接纳它,只有一次的归纳总结是不够的,哪怕这次归纳总结的工作做得非常的完美、出色,逻辑非常的严谨,也还是不够的。

它从一个小众理论长成一个被大众接纳的理论,需要重复好几次归纳总结的工作才可以,而且重复并不是指机械式地,把刚刚做完的题原封不动地重新推导一次,不是这样的,它最好是由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走了不同的过程,独立地得到了一致性很高的理论,同样的结论。

这样的事重复的次数越多,理论就越有可能被大众接受。

—— 科学结论的得出 ——

那么依照这个科学思考的原则,我们来审视一下全球变暖是不是已经出现了多次的归纳总结呢?是不是得到了一致性很高的结论呢?

这些研究其实来自很多个机构,时间从1991年到2013年,独立研究这个问题的机构,比如像美国科学院、美国物理协会、美国化学会、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美国地质协会、美国气象学会、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医学会,涉及到的科学家有好几万人。

但到了这儿,科学思维告诉我们,还是不能确信,因为我刚刚列的只是一些科学组织的名称,但科学结论是不是正确,是不能靠人多势众的,科研不是搞选举,搞投票,谁的数量多就听谁的。

那他们为什么是对的呢?

比如说2013年澳大利亚的环境学家约翰库克和他的同事就仔细分析了1991年到2011年,这20年间在知名期刊上发表的11944篇关于环境变化的论文,然后这篇综述性的研究就刊登在《环境科学通信》上,他们统计到的结果是这样的:

有97%的论文在研究之后的结论是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只有3%的论文认为不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这个就体现了一致性上的巨大差异。

因为有97%的科学家从河底的污泥、从花粉的沉积、从树的年轮、从极地的冰芯、从珊瑚、从冰川的分布、从冰盖的融化跟冻结的范围、从海平面的高度、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分别独立地完成了自己的研究,却得到了高度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这就是一个非常满足结论高度一致性的特征了。

那么另外3%的反对者的研究,有没有这样的特性呢?

之后,挪威气象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就针对这3%的论文作了一个综述。

首先,这些小众的论文,大都在方法上出现了一些缺陷,比如说统计的样本数量过少,或者拟合数据的时候,使用的数学工具太简单,甚至有一些是对数据有选择地使用,只把利于结论的数据挑出来用。

比如其中一个理论就说的是,变暖是因为地球、月亮跟太阳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个周期性因素导致的。但这个论文给出的模型只能截取最近4000年的数据,另外6000年的数据就必须抛弃了。如果选入的话,就得不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论文的质量不高。

另外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这节课我们提出的评价标准,结论的一致性是完全没有的,这3%的论文既然是在承认全球已经在变暖,但同时又反对全球变暖是人类造成的,那他们就至少要找出一些理由,说明全球变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结果,他们的理由是千奇百怪的,有些认为是火山地震导致的,有的认为是人类太阳活动变化导致的,有的认为是海洋环流导致的,还有认为是太阳、月球、地球周期性的位置变化导致的,而且他们之间互相谁也说服不了谁。

你看,这就跟另外97%提出变暖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论文呈现出的高度的一致性是完全没法比的。

—— 今日内容小结 ——

所以最终,我们从这些综述性的研究可以发现背后的科学思维,就是:

在我们评价一个理论是否科学的时候,我们既不用考虑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种片儿汤话,也不用考虑举手投票产生的数量差距,我们最需要看的就是这个理论背后的验证过程,是不是体现出了独立的、多角度的研究,并且得到了高度一致性的结论。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理论就越来越有可能广受支持,否则垃圾理论长期被少数人握在手中的情况总还是占大多数的。

全球变暖不是人类造成的,这种说法几乎永远也不可能像相对论那样一步一步从小众到大众,最后被人接纳。

中国人对科学的3大误解

内容来源:2018年4月25-4月28日,高山大学(GASA)2017级北京站,清华大学吴国盛老师分享“什么是科学?”。

笔记君邀您,先思考:

什么是真正的科学?
什么是“科技”?
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科学与科技上的差异在哪里?因何而起?

中国人一开始接受科学,大多含有一种功利性的想法,比如科学救国;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有很强的适应性。

中国现在已经解决了“挨打”的问题,未来如何把科学认识清楚,做到引领科学的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一、国人对科学的3大误解及由来

今天,我们谈论科学,我认为,国人对科学还有着3大误解:

第一个误解:科、技不分;

国人汉语里面讲科学,很容易变成科技,而讲科技的时候,指的是技术。

所以当我们问,什么是科学?往往得到的答案是什么是科技。当问什么是科技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常常是什么是技术,科学这个概念就被忽略了。这是我们国人的汉语里潜在的一个用法。

第二个误解:对科学赋予过强的功利色彩;

由于我们科、技不分,所以我们所理解的科学,还是救国救民、治国安邦。总而言之,在我们的认知中,科学是作为工具出现的,而不是作为目标。

第三个误解:过分强调字面的“分科”意思。

我们常常说,科学乃分科之学,比较强调“分科”。所以,我们的科学教育里,就特别注重分科教育。

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就有文科、理科之分。而且通常从小学开始,我们就会说:这个孩子将来学理科合适,那个孩子将来学文科更合适。

这三种误解从何而来?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科学的因素。

自古以来,我们都有自己一套对知识的看法。古代对知识的看法是什么?就是:知识要有用。我们叫“学以致用”,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

所以,我们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

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升官发财,是学而优则仕。

所以,国人对知识的态度,有着极强的功利主义,把知识当做手段,而不是目标。如果你问一个孩子:读书干什么?他若是说我就喜欢读书,我们会称他“死读书,读死书”。

所以,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因为他只是附在一个一个“皮”上的“毛”,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这个意思。

知识分子没有独立地位,知识也没有独立地位,只具有功能性,这是第一个原因,中国文化本身并不鼓励对知识持有一种超功利的立场。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非常丰富和发达的技术传统,但是却没有科学的传统。所以我们就只能把科学理解成技术,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想象空间。

所以,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原因:首先是对知识的态度是实用,其次是有技无科。

第二,国人接受近代西方科学的路径和历史遭遇很特别。

中国近代有两次机会了解西方的科学,被称为两波“西学东渐”。

第一波“西学东渐”在明末清初。

第一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带来了西方的科学。这是西方科学第一次到中国来,结果是什么呢?

中国人民对宗教没有兴趣,对科学也没有兴趣。所以西方的传教士在中国,混了大概100年,用了很多手段,最后被乾隆皇帝全部赶走了。

乾隆皇帝当时的看法是:我中华帝国地广人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十分的丰富,自己可以管自己,用不着你们,你们回去吧。

所以第一次“西学东渐”就无疾而终了,没有打仗,也没有发生冲突。

本质上,国人对西方的科学文化,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欢,当然也没有痛恨的意思,就是谈不拢而已。

第二波“西学东渐”是1840年以后。

1840年以后的“西学东渐”,不再是由传教士来中国,而是商人,背后跟着的是坚船利炮。中国不想跟对方建立平等贸易关系,对方就拿枪炮打开国门,逼迫你做。

这一次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进入了现代化进程的过程。

所以,中国人这一次学习西方的科学,首先是不情愿的,但又无可奈何;其次,我们看上了西方人的坚船利炮。

所以洋务运动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也是近代中国对西方科学了解的一个主要态度。

到现在为止,尽管我们很多人批判这个口号不对,但是在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心目中、潜意识里或者文化心理层面,这是我们对待西方科技的一个基本态度。学习洋人的技术来反制他们,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并不是真心喜欢这些外来的东西。

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喜欢过外来的东西?有!唯一的一次就是佛教,而且佛教在中国被彻底的中国化了。

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宗教民族,但是一个人要活着,得有宗教的情感满足,所以中国人既然没有自己的宗教,所以外来佛教就填补了这个空白。

佛教在中国,基本上是在和平的年代传入,国人自己慢慢消化,最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也就是汉传佛教。

佛教虽然现在已经成了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一个宗教,但佛教的故乡印度,已经逐渐没有了佛教的地盘。

所以,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路径有问题,中国在帝国末期自高自大,但实际上已经不行了,洋人一打进来,立马就土崩瓦解了。

于是,我们就开始被迫学习。但是在学习的时候,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缺什么就学什么,而不是说从根本上学起。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科学,中国近代又被迫学科学,这是我们的一个大的历史背景。

终上所述,有这三大误解,是难以避免的。

二、片面的科学观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这要说到国人对科学的通常看法。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有两个主流的看法:

第一:科学就是生产力。

小平同志当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深入人心的,基本上没有人反对,也是我们中国人普遍同意的。

第二:科学是一种智力成就。

意思是:科学是脑子聪明的人搞的。这也是中国人普遍的一个看法。所以,很多文科出身的人,总有自卑感,和这个是有一定关系的。

除此之外,什么是科学?我们基本说不出来了。

我们对科学的看法,第一它是有力量的,第二它是聪明人搞的。基于此,所以我们都认为学科学是很好的,我们也往往祝福小宝宝,长大当个科学家什么的。

这两个看法对不对?对!但是不全面。

第一,说科学就是生产力,这是一种误解。

①把科学看作生产力,从起源来看是不对的。

19世纪以前,科学并不是生产力,也没有产生任何推动生产力的作用。比如牛顿、伽利略、哥白尼的时代,更不要说在阿基米德的时代,科学都不是生产力。

说科学从未推动生产力,这当然是有点极端了,但它基本上没有扮演生产力的角色,也就是说,它基本上是没有用的。

所以,19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科学的节点。我们想问题,不能大而化之,形成一个抽象的看法,好像一说科学,自古以来都是一样的,就是生产力。这其实是19世纪以后的事,19世纪以后科学才成为生产力,但是之前不是的。

②科学里的学科很多,有些科学是生产力,有些暂时不是。

有些科学将来有可能是,还有一些永远不可能是。比方说纯数学,它就不是。但纯数学是不是科学,当然是科学。

那么请问,它又不是生产力,将来也变成不了生产力,那怎么叫科学呢?

所以,在中国人心目中,典型的科学家是谁?

比如钱学森,两弹一星,增强国防实力,可以保卫国家。民间流传,一个钱学森抵五个师,那才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真正的科学家形象。

还有袁隆平,他解决了我们的粮食问题,因为我们认为民以食为天,他也是典型的科学家形象。

那有人问:陈景润是不是科学家呢?他一辈子在研究1+1的问题,后来我们听说陈景润为国争光,有一个定理以他命名,为国争光也算。

国人对科学的理解,要么要为国争光,要不然就解决吃饭,要么可以保家卫国。既不能保家卫国、不能解决吃饭的问题,又不能为国争光,那是不是科学?我们不清楚。

所以,把科学当作是生产力,这是一个误解。但是,这个误解是有道理的,因为国人是19世纪才开始学西方科学的。

第二,科学是一种智力或智商行为,毫无疑问是有道理的,但是片面的。

人类的智力水平,全世界各个地区基本上是平均的。但是为什么中华民族有这么多人口,产出的诺贝尔科学奖却那么少?

如果说科学仅仅是智力水平的话,我们会发现,中华民族的智力水平、资源是不少的。那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拿到诺贝尔科学奖就很少?

这个说法是讲不通的。

中国人智力水平不差,总智力资源是全世界第一位的。但为什么我们的诺贝尔奖得主很少?

对科学的种种误解和不全面的理解,一直支配着中国人的科学观。

三、科学的人文起源

我想从科学精神的起源,做一个比较新颖的阐释。更准确的应该是科学的人文起源。

很多人会有一个偏见,认为科学和人文是两个概念。所以我们经常说,当代的科学和人文相分裂的,既然分裂,那这两个就是二元的,我们要二元并举。

这个看法,实际上是一个派生的观点,其实在根本意义上,人文比科学更重要,人文是根本。

我们探讨科学的起缘,不能光从生产力和智力的角度出发,而应该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

为什么人文传统应该作为理解科学的一个基本的入门?这是因人本身的独特性使然。

人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人是哺乳动物,也是灵长类高级动物,但是人和所有一切动物的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是一种先天缺失的动物。

人是没有规定性的,需要通过外在的文化来规定自己。我们知道,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直立行走,一是脑容量变大。

这两种进化特征,实际上是相互矛盾的。直立行走必然导致骨盆变窄,骨盆太窄,会影响妇女的生育,而人类的脑子却变得越来越大。

我们知道,所有的动物里面,只有人类有难产现象。在现代医学发展之前,难产是人类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

我们通常都见过周边的亲人、朋友有难产现象发生,原因是什么?就是直立行走和脑子变大之间的一个冲突。生物学上有一个关系:脑容量和人类胎儿的孕育期呈现的是线性关系。

脑容量越大,胎儿的孕育期越长,按照成年人的脑量,所对应的婴儿的孕育期,应该是21个月。但是21个月的婴儿脑袋太大了,根本生不出来。所以逐渐进化出一个非常独特的手段,就是让人类总体早产。

婴儿还有一特点,生下来什么都不能干,基本上不具备人类的基本特征。比如直立行走、语言,婴儿是做不到的。

但是动物的胎儿生下来,很快就拥有了成体所拥有的几乎所有秉性和能力。人类在生物学意义上,有先天的不足,也就是本能的缺失!

人类本能的缺失,除了生物学根据,同时也有哲学上的根据。

人类可以变成任何东西,比如把自己变成好人、从坏人变成高尚的人,从好人变成缺德的人。甚至可以使自己不是人。

在哲学意义上,人是一个“无”的存在,这种“无”的存在,就要求一种外在的东西来赋予,在成人的过程实际是一个文化交换的过程。

所以“人”和“文”之间,是一种相互构造的过程,我们常常把人文二字并称。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人是一种有死亡意识的动物。

什么叫死亡意识?就是你在活着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终有一死。有些动物是在快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要死了。

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生活那么不容易,有死亡意识的动物,怎么能够让自己继续活着呢?

为什么我们要坚韧不拔地活着?这就是一个哲学的问题。

所以我们研究科学、宗教、艺术,研究人类一些最基本的文化现象时,都要从人文结构来理解。

不从人文结构出发,是很难理解的。

那么,科学的起源以及科学究竟是什么?如果说人都要吃饭,所以要搞科学,这是很肤浅的想法。

研究科学的起源,要有一个基础,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研究中国人的人文结构开始。

四、没有文化依赖的科学是不存在的

反观西方的人文结构,我们能比较好的看清楚,为什么科学只出现在古代的希腊,而没有出现在古代的中国?

中国的文化我们称之为农耕文化,虽然农业革命是全人类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公元12000年以前,全人类就普遍发生着农业革命,后果有两个:

一是粮食生产。

过去人类是直接吃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食物,农业革命改变了这个局面,人类开始自己生产粮食。

二是人类开始定居。

过去人类漂泊不定,逐食物而居,所以人类早期是没有定居意识的。农耕文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定居文化。

中华文化是一个非常彻底的农耕社会,遍观整个中国文化,就是以农为本、以农为上、重农抑商。

我们讲“士农工商”,士就是知识分子,第二就是农,最后才是工和商。

农耕社会与定居意识和文化有极强的关系。定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终生不搬家,终生住一个地方,所以很容易跟土地关联在一起。

中华文化有浓郁的乡土意识,甚至离乡不离土。

不搬家就促成了一个重要的一个概念——籍贯,中国人户口本都有一个籍贯,籍贯就是你的祖籍。现在很多在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祖籍在哪,只是长辈讲。

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

乡土意识和定居文化带来了什么后果?——它极大地决定了中国社会的结构。这个结构的基因是什么?一句话:熟人社会。

所以文化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或者准血缘关系发展起来的一整套社会关系。

这种非常强大的血缘文化,必然会形成我们对“人”的理解。任何一种文化之所以是一种独立的文化,主要在于能够给你提供一套人性理想和一套达成人性理想的方法。

在我们中国文化里面,什么是人?儒家做了一个高度的概括:仁者,人也。

仁就构成了中国主流文化,我们对人的根本理解,是仁爱。仁爱不是指两性之爱,也不是西方基督教倡导的人人平等。它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爱,也就是说,核心是亲子之爱。

所以中国式的“爱”有两个特点:

第一,它的核心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

第二,爱是有差等的。

但是,在西方社会里,农耕文化从来没有成为主流,不同于我们的农耕文明,西方文明是混杂的。

严格来讲,西方文明是两“希”文明,一是希腊,一是希伯来。

希腊文明,提供的是一种科学文明。而希伯来文明提供的是一种信仰和宗教。这两个文明尽管有很大差异,但跟我们相比,它们还是有很多共同点。

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不是典型的农耕社会。

希伯来人生来到处漂泊,所以商贸的气息比较浓。而希腊半岛土地贫瘠,希腊人缺少粮食,也需要与别人交换。

爱琴海地区非常适合航海,所以希腊民族是一个航海的民族。所以,跟我们比,迁徙是他们的常态。因此,他们有很多英雄的史诗,而中国没有。

我们的诗集里,写的都是家门口的事;而荷马史诗,写的往往是远征的故事。

这就构成了一个基本的对立:我们是定居文化,他们是迁徙文化。迁徙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生人文化。我们知道,熟人之间可以根据血缘关系来构造,那么生人之间如何构造关系?——契约。

契约是西方文明一个很大的特点。

如果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仁爱,那么请问西方文明的核心是什么?两个字——自由!对于他们而言,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人,一个基本标准就是:你有没有能力订约,有没有能力守约?

订约和守约,成为衡量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

一个要订约的人,首先他必须是一个能够为自己负责的人。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自己负责,当然是一个自由人。在西方人看来自由,就相当于我们讲仁爱。

那什么是自由?我们通过自由能够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怎么样培养一个人的自由?

希腊人给出了一个完整的回答,就是通过科学获得自由。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的由来是什么?科学最开始根本和发展生产力没有关系,甚至跟个人智商也没有关系,它首先指的是一种对人性的培养方式,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发展一整套的自由人性,这是希腊科学的一个重要的起源。

所以,科学是高度依赖于文化,没有文化依赖,科学是不存在的。

希腊科学有一个根本的特点,我称之为:高调宣扬自己的无功利特征,是为了自身目的而存在的一类知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把科学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是经验,叫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就是你会做,但不知道为什么。

第二类知识叫做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是为技艺。

对于中国人来讲,知识的来源是经验,从经验中来,到经验中去。我们通过经验,进行概括总结和归纳,形成一般化的理论,然后又反过来指导经验,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对知识的理解。

可是,亚里士多德在此两类知识之外还提出第三类知识,即科学。作为科学的知识是什么?是没有用的知识,是那个自己为自己而存在的知识。能够为自己存在的知识,肯定是无用的知识。

任何知识,你强调它有用,那就是贬低它,把它变成了手段,所以希腊人说,真正的知识、最高的知识就称之为科学,它一定是无用的,所以希腊人高调宣扬知识的无用特征。

因为只有知识本身是无用的,才能够真正做到自由,才能真正做到为自身的目的而存在。一个人要训练自己有一颗自由的心灵,就必须学习那些无用的知识,而有用的知识最好不要学。

那么,无用的科学是什么,什么东西能搞成无用的?

这就进入到希腊科学的第二大特征:它是一种内在性科学,一种自我推演、自我演绎的科学,它是论证的,证明的。

为什么只有希腊人才了搞出演绎科学,我们中国人却没有?

中国人的知识都是有用的知识,和一切古文明国家一样,都有知识分子阶层掌管知识,但他们统统服务于皇室、服务于国家。

要帮皇帝记账,要帮皇帝写文书、写历史。总而言之,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知识统统都是有目的性的,只有希腊民族做了“无用的知识”这个类型。

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服务于自由的需要。

无用的知识怎么建构?我们都知道,有用的知识是从实践、经验中来的,但无用的知识,就不是从实践中来的。

无用的知识,是通过推理和演绎得来的。所以希腊的知识是一种关于永恒不变的真理推演的知识。

这一切构成了希腊科学的前提,这些前提恰好也是希腊科学一个非常内在的特征。所以希腊的科学,有两大特征:

第一个是无用;第二是内在推演。

它不是经验科学,而是超经验科学。希腊科学分成两大类,年轻人先学数学,年长一点了学哲学。

很多中国人觉得很奇怪,希腊人怎么对数学那么热爱,好像他们脑子不一样,其实这是个误解。

希腊人所谓的数学,并不是我们今天的理解。在希腊文里,它的本意是指能学能教的东西,相当于中国人的启蒙教育。

柏拉图说,我们只能学习那些我们本来就懂的东西,之所以还需要学,只是因为本来就懂的,后来忘了,所以学习就是回忆。

希腊的科学始终强调,知识是为自己所拥有,是人内在固有的。学习不过就是把内在固有的东西回忆起来而已。

所以希腊人学数学,其实不是我们所说的仅仅学计算,而是学习对事物内在理路的推理能力。

第一是学算术、第二是学几何、第三是学音乐、第四个是学天文,这是希腊数学的四科。

现代科学家或多或少都是毕达哥拉斯主义者,尤其IT行业的人,通常都信奉毕达哥拉斯主义。什么是毕达哥拉斯主义?就是“数即万物,万物即数”。

所以,研究了数的规律,才能懂得世界的规律。所以数论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单纯计算问题,而是关于世界内在逻辑的一个问题。

讲一个故事:毕达哥拉斯的一个学生,叫希帕索斯。

一天,他研究了这样的问题:“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

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有这样一个观点:“宇宙的一切事物的度量都可用整数或整数的比来表示,除此之外,就再没有什么了”。

他根据毕达戈拉斯定理,计算是根号2,并发现根号2即不是整数,也不是整数的比。他既高兴又感到迷惑,根据老师的观点,根号2是不应该存在的,但对角线又客观地存在,他无法解释,他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告诉了老师,并请求给予解释。

毕达戈拉斯思考了很久,都无法解释这种“怪”现象,他惊骇极了,又不敢承认根号2是一种新数,否则整个学派的理论体系将面临崩溃,他忐忑不安,最后,他决定:下令封锁消息,也不准西伯斯再研究和谈论此事。

西佰斯在毕达戈拉斯的高压下,心情非常痛苦,在事实面前,通过长时间的思考,他认为根号2是客观存在的,老师的理论体系无法解释它,这说明老师的观点有问题。

后来,他不顾一切的将自己的发现和看法传扬了出去,整个学派顿时轰动了,也使毕达戈拉斯恼羞成怒,无法容忍这个“叛逆”。决定对西伯斯严加惩罚。西伯斯听到风声后,连夜乘船逃走了。

然而,他没想到,就在他所乘坐的海船的后面追来了几艘小船,毕达戈拉斯学派的打手已出现在他的面前,他手脚被绑后,投入到了浩瀚无边的大海之中。

这个故事,在中国人看来,是一件很搞笑的事情,根号2不是一个数,有什么稀奇的,为什么把他扔到海里去啊?我们对这种事情是不在乎的。

因为这不涉及到我们世界观中最核心的部分。

所以,当西方发生巨大的科学革命浪潮和重大的发明时,我们中国人都很心平气和地看待着,我们都能欣然接受!

比如哥白尼日心说来了,我们觉得有道理,达尔文说人是猴子变的,我们也都承认,觉得没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西方世界里,都是很麻烦的。

在西方人的世界中,世界观是最重要的,世界观变了就有问题了。而中国人并不是太注重,觉得世界观是可以改的。

相反,我们对人伦更加看重。比如每年春节回家过年、清明回家上坟,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所在意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因为根号二的发现,希腊古典时期的算术后来慢慢衰落,逐渐兴起了几何学。几何学是中西方文化之间差异的一个很大的标志。

中国古代算术是很发达的,但是中国古代完全没有几何学,而几何学在西方,在希腊时期就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还留下了一本伟大的着作《几何原本》,在印刷术发明之后,《几何原本》成了西方世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书。

几何学是典型的无用之学,中国人学几何学都觉得很迷茫,不知道有什么用。老师一般都会苦口婆心的给孩子们说,学习几何学以后,可以帮助你树立严密的思维逻辑,将来搞工程,不严密就会出大问题。

所以,我们还是要以功利的形式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学到之后有什么用。这个事情正好说明,科学精神还远远没有成为我们中国文化中一个内在的有机部分。

学习几何学,我们是在向希腊人致敬。因为数学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也是科学文明的核心。

柏拉图学院门口写着“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这句话在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咀嚼、玩味。

笔记君注:“柏拉图学园”又叫“阿加德米(Academy)”学园,今天大学中“学院”就是从“阿加德米”这个词诞生来的。

柏拉图的意思是,几何学是一个训练自由人性的基本学科。一个没经受过几何训练的人,不可能真正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

所以我经常开玩笑说,在希腊人心目中,几何学和数学实际上是一门德育课程,一门政治课,学习几何的目标不是为了画图,而是要得到自由的灵魂;学习几何的目标不是使用,而是人性的涵养和训练。

终上所述,不学几何学,你就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不学几何学,你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不能理解现代世界的逻辑,没办法预见现代世界的发展方向。

我简单总结一下,什么是科学?科学为什么出现在古代希腊,不是出现中国古代?

简单地说,科学是一种有高度文化依赖的人类现象,不是一个单纯为了生存目的而存在的事物。

如果只是为了生存,人们其实不需要科学,只需要技术就够了。科学本身产生极大的意义和作用是近代的事情。而我们中国人学西方的科学是从末端学起,不是从开端学起,所以会很难理解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因而常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

但是,所有的人都是拥有实事求是精神的,如果有人不实事求是,他一定是为了达成别的目的(在这种意义上他也是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人的本能,不是科学精神。

如果你一定要问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有很多层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我们只好说:

所谓科学的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如果一个民族或文化丧失或缺乏自由这个维度,这个民族或文化就不可能真正拥有科学精神。

我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科学到底有什么用?

前两天GET项目组在和王爽博士讨论问题的时候,他说,你知道科学家最讨厌被问到什么问题吗?是被问到:“你研究这个有什么用?”因为大量研究还真的没什么用。但王爽用两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没什么用的研究为什么还要搞。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电磁波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电磁波是无线电通讯的基石,要是没有电磁波,就不会有广播,电视,手机。但当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时,一个记者问他:研究电磁波有什么用呢?赫兹很坦诚地告诉记者:我不知道研究它有什么用。这不是谦虚,赫兹当时真是不知道。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剑桥大学,有一群物理学家在研究原子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他们让原子以很高的速度和其他原子碰撞,看能不能撞出点新东西来。但能撞出什么,有没有用,他们完全不知道。结果,他们撞出了核能,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原子能时代。

你看,技术对世界的改变是线性的,比如一代一代的Windows改版,能让电脑越来越好用。但基础科学对世界的改变是飞跃式的,大量研究没用,但只要一个有用,就能像阿拉丁神灯一样,让人类文明直接跃升一个层级。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最大的作用就是满足科学家自己的好奇心。从这个意义上看,改变世界只是科学的一个副产品而已。

IPCreator:所谓的财富自由/成功只是自我成长的一个副产品。

本文源自:科学有什么用?

面膜到底有没有美白的功效呢?

答案是:并没有。我们的皮肤外层是有一层角质层的,它会阻碍细菌和有害物质进入皮肤,也会阻止面膜里的功效成分进入皮肤,即使添加了脂溶性成分,面膜里99%的成分也都只能停留在皮肤表面,影响不到真皮层,什么玻尿酸、蜗牛粘液、猕猴桃提取物都一样。像胶原蛋白这种大分子糖蛋白也就只能给皮肤表面带来黏糊糊的触感而已,并不会带来实际的效果。也就是说,在天花乱坠的面膜功效里,只有基础的清洁、保湿功能是可以实现的。所以,别指望面膜帮你美白了,这条路行不通。

中国人对科学的三点误读

近代以来啊,中国人对西方科学的接触是越来越多。但是,有个问题不知你想过没有,即便是到了现在,我们是不是真正理解了科学的内在本质呢?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就指出我们对于科学的3点误读,并分析这些误读是怎么产生的,以及科学的本质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有哪三方面呢?

第一方面是,错把科学和技术对等起来,看作是一回事。近代中国人接受科学,是因为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我们技不如人,需要学习。而在中国人心中,这种“技”就是西方的赛先生——科学;

第二方面是,中国人认为科学有着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也就是说,认为只有可以被利用的才是科学,在生活生产方面没有作用的就不算科学;

第三方面是,把科学误读为分科之学,认为科学是有分不同学科的,忽略了它衍生出来的知识论传统。

那么,对科学的这些误读是怎么产生的呢?吴国盛教授说,科学不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东西,是从外面引进来的,以本土的文化去对待外来的事物时就很容易引起误读。在西方,科学是一种有确定性的知识,是一种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精神。而在中国,往往就会简单地将科学看成是一种智力行为,觉得有了智商就可以搞科学,但实际上中国人的智商绝不能说低,但古代中国却没有发展出科学来。其实科学最本质的东西不在于智商,而在于文化。中国人对科学产生误读就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人没有领悟到西方对于科学这种确定性的追求的内涵。

那确定性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追求要把事物的本质明白无误地说出来。举个例子,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中国人只要测量一下得出结论就可以了。如果测量一个不行,就多测量几个。但是西方人会问,为什么一定是180度呢?有什么保证这个规律对所有三角形都是对的呢?于是就产生了演绎,产生了证明科学——如果一个定理在一套体系中得到证明,那它的正确性在这套体系中永远无法被质疑和否定,这就是一种确定性。

那么,西方文化为什么会对确定性有追求呢?这要从古代西方文化说起。在古希腊,人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什么是自己呢?通常人们通过在社会中的某些角色来定义,比如说你是你爸爸的儿子,是你妻子的丈夫等等,但这是真正的你自己吗?不同时间、地点、不同人眼中,你的角色都不一样。比如说今天你是老师,第二天被开除了,那你就不是老师了。

所以说,通过别人对你的定位来认识自己是不可靠的。希腊人认为需要找到你自身不变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你自己。从巴门尼德开始,就坚持认为“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也就是说无论世间万物怎么变化,背后一定有一种不变的本质,这就是一种确定性,科学知识的存在必须依赖于这种确定性。

后来柏拉图继承了这种思想,认为科学就是去发现规律,找到这种确定性的东西,这成为了西方思想的主流观念。而中国文化并不重视对变化背后这种确定性的追求,比如说儒家和道家,认为变化是绝对的,追求的是如何在变化中达到中庸,找到最恰当的应对方法,而没有把问题的本质弄清楚。

最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这种差异是怎么产生的呢?首先,人一生下来就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这种特定的环境会形成某种文化。例如说中国,在农耕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性非常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基于血缘,这时候亲情就成了核心要素。而希腊由于地理环境特殊,人们需要经常迁移,这种人口的流动使得社会关系不能靠血缘来维系,那么要怎么形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呢?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契约文化,比如说圣经,说的是上帝与人订约,其实就是民间很早就存在的契约行为。

西方这种契约精神使得他们在面对紧急事件、需要作出决策时,就会组织投票,这就必须要求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些个体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自由。这种对自由的追求才会让人们思考什么是自己这个问题,才会考虑追求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什么。

而中国则不一样,遇到紧急事件时希望出现德高望重的人来引导大家,而不是去看每个人的想法是什么,这也就束缚了中国人对于自由、对于事物本质的追求。

你看,中国人误读科学,不单单有历史原因,更重要的是我们缺乏对自由的认同,没有思考过什么是自己,更没有从中领悟到确定性对于科学是多么重要,所以没有掌握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精髓所在。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已经完全被卷入了现代化的浪潮,采用了西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理解这种模式背后的逻辑,学习平等、自由的理念,和领略这种追求确定性知识的精神,再结合中国自身的特色,才能真正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发展道路。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吴国盛: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

电影中的科学 第一季 Science of the Movies Season 1 (2009)

我们沉醉于电影,但很少深究动人影像背后的故事.这部新剧集将聚焦那些令人难忘的电影场景背后的科学理论,幕后极具创意的视觉艺术工作者,以及制作了这些精彩绝伦的电影,不断变革,不断进步的新技术.

  《电影中的科学》截取著名的电影场景,详细解释每个片段如何能串联起来,内里有哪些科学要点.每集中,自诩为电影达人的主持人Nar Williams将向您展示这些”好莱坞骗术”的独家内幕真相.

  实际上, Williams除了作为主持人,还是有其他贡献的.他将作为观众们的小白鼠,来体验在精彩场景背后的创意科技.并与一些奥斯卡得主一起,向您介绍那些创作了最夯的视觉特效的优良装备.

  从动作捕捉技术和以科技透视追逐场面,到用全美最先进的摄像机进行3D世界的构造,《影中的科学》用珍贵的幕后镜头向观众展示了尖端的电影制作技术.

人人在说的科学教育究竟是什么

如今,科学已经成了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重点内容。很多家长都十分关心,科学教育究竟是什么?王立铭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著名科普作者,也是一位科学家奶爸。他在公众号“WePlan童行计划”写了一篇文章,谈了他对科学教育的理解。王立铭认为,科学教育至少有四个递进的内涵:技能、知识、方法论和价值观。

第一是技能。王立铭说,这是科学教育中最直接的。学会用手机支付,搞清楚家里的电器怎么用,都属于技能。但他认为,技能是最没必要专门学的,或者说,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时,不需要重视具体的技能。

比如,有家长认为,要从小给孩子买个iPad,让孩子玩玩游戏,学学怎么操作,因为未来我们生活中会越来越多地用到平板触摸设备。但这种未雨绸缪其实是没必要的。首先,如今科技产品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友好,iPad上的应用和游戏已经设计的对用户非常友好了,大多数时候,任何人上手试试就会用,没必要专门学。而且,科技的迭代速度非常快,今天我们觉得生活中必备的技能,等孩子长大之后,有可能就用不上了。

第二是知识。现在一提到科学教育,人们想到最多的可能是这个层面的内容。一本讲人体知识的科学绘本,基本上就是告诉你,人有皮肤、骨骼、肌肉,分别长什么样子,等等。和技能相比,科学知识的迭代速度慢多了,学的时候至少不用担心过时。

比如,著名的神奇校车系列产品(The Magic School Bus),最早的书诞生于1986年,动画片诞生于1994年,已经有30多年了,而它里面绝大多数的内容今天看起来都仍然成立。

但是,王立铭对这种停留在知识层面的科学教育不是很满意。他觉得,对孩子们来说,这些内容只是一些必须记住的知识点。他们不知道这些知识是怎么发现的,也没有机会判断这些知识到底对不对,因此只能先记住再说。当然,王立铭也承认,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对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的理解。他真正想表达的是,孩子们用这种方法学习科学知识,是不是最好、最有效的。

第三是方法论。王立铭表示,我们希望孩子懂一点儿科学,除了因为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已经离不开科学之外,可能还隐含着这样一个想法:用科学的逻辑思考,用科学的方法验证。这样的科学“方法论”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生活方式。这才是科学教育的核心要素。

在《人类简史》这本书里,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用认知革命(出现人类智慧)、农业革命(人类开始定居、形成稳定的社会)和科学革命这三个里程碑,概括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王立铭说,科学革命指的不是某个特定的科学突破或者技术发明,而是一整套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利用观察形成理论,在观察和实验中检验和修正理论,再利用理论积极地预测和改变世界。

王立铭认为,如果只是简单地学一些正确的科学知识,其实是很难帮孩子形成这样一套科学方法论的。毕竟孩子在学的过程中,不是发自内心地提问,也不是很迫切地想知道答案,更不用说观察验证和总结了。但是,如果我们从具体的知识点出发,多问一个问题,从“是什么”走到“为什么”,比如问一句“为什么说地球绕着太阳转”,就立刻进入了科学方法论的范畴。“为什么”非常重要,它代表着科学思想是怎样认识世界的。这一整套方法论的教育,才是科学教育最核心的要素。

第四是价值观。王立铭说,科学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如何回答“为什么”,也就是说,要相信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从根本上是可以被认识、被理解、被改变的。这是科学教育最高级的层面,也是王立铭最想传递给孩子的。

王立铭举例说,一百多年前,照相机传入中国,当时照相机体积很大,中国人非常害怕,甚至觉得照相机能带走人的灵魂。有人可能会觉得可笑,但在当时是很自然的。因为相机虽然看上去很简单,它背后其实代表着欧洲科学数百年复兴的成就,比如光学、生物学和化学。那时候的中国人对科学一无所知,当然会觉得害怕。

而在今天,如果你把一个普通人带到大亚湾核电站的反应堆面前,他肯定也不理解里面的结构和零件都是干什么的。但他不会用阴谋论理解他看到的一切,因为他从中学的课本里学到了原子核结构,知道了一点儿核裂变知识,等等。虽然理解了这些,普通人也没办法理解核反应堆的原理,但他可以从这些基本知识出发,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不会对人类制造出这样的机器感到奇怪。王立铭觉得,这种信念就是科学的价值观,而它建立在具体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之上。

王立铭说,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他们将来可能会从事科技事业,这种方法论和价值观是他们推进科学和技术的边界、改变世界的基础。对大部分不会直接从事科技事业的孩子来说,也需要这样的方法论和价值观,更好地理解、认同和欣赏当今这个科技时代。

本期内容参考来源《科学家奶爸解读:人人都在说的科学教育,核心究竟是什么?》,见于公众号“WePlan童行计划”。
改写:宝利
来源:得到

教你一招击破伪科学

你知道为什么婴儿都长得圆滚滚、胖乎乎的吗?是为了模拟炮弹的形状,这样,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可以把婴儿踢飞,或者用弹弓把婴儿射出去,让基因传递得更远。婴儿厚厚的脂肪还可以起到保护内脏的作用。你知道为什么婴儿总需要拍背来帮他打嗝呢?是因为以前,婴儿肚子里的气体能被踢出去,现在不能了,就只能通过拍来排气。那婴儿皮肤那么光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当然是减少婴儿在空中的空气阻力了。

听到这,估计你已经受不了想大喊了:不要再胡说八道了!这是赤裸裸的伪科学!对,这确实是伪科学。前一段时间,英国开了个伪科学大会,大会上讲了很多看起来很有道理的伪科学。除了婴儿的这个例子之外,还有几个伪科学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说出来让大家一起乐一乐。

来自剑桥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后说,为什么以前再经典的电影,现在拿出来看就觉得一般了呢?是因为电影实际上是中微子,它们的好看程度在不断地振荡。怎么能保证电影一直好看呢?不停地看就行了,因为这样,中微子的状态就不会改变了。

还有一个,人为什么会交朋友?一个参赛选手说,是因为我们被寄生虫控制了,寄生虫需要通过人类之间相互接触来完成自己的生命循环,就逼迫人类不断地去交朋友。就跟感染了弓形虫的老鼠会接近猫一样。人类跟猫走得这么近也是被弓形虫控制的。

说到这你会发现,你其实很难发现这些伪科学到底哪里说的不对,有的甚至还有明确的数据、图表支撑呢。但你依然觉得不对。到底是哪里不对呢?伪科学是怎么做到以假乱真的呢?下面我们来说说伪科学的原理:特设假说。

什么是特设假说?意思很简单,就是你针对一个问题,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但这个方案只能解释这一个问题,稍微改变一下就不能用了,这就是一个特设假说。伪科学所谓的科学解释用的就是特设假说。先给这个问题一个看似无懈可击,但根本不具有普适性的解释,然后再用另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去解释这个解释。推理的步骤越多,就离科学越遥远。最后造就了一个又有道理又荒诞的伪科学。

我们来还原一下,特设假说是怎么造就一个伪科学的。举个例子,假设你和你朋友说:“我屋子里有个妖怪。”你朋友就问了:“昨天才去过你家,没看见啊?”你回答:“笨,妖怪当然是看不见的。”他又问:“我好像也没撞上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啊?”你回答:“妖怪没有实体。”你朋友又问:“那你怎么知道有妖怪的?”你回答说:“我就是感觉不对劲。”你朋友再问:“我在你家的时候没什么不对啊?”你回答:“我家这个妖怪怕外人。”这样推演下来,你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看不见我家的妖怪是因为它怕外人。神奇吧!

伪科学很可气,但是特设假说很厉害。下次再见到这些荒诞的伪科学,你就可以试试用特设假说,倒推一下这个结论到底是怎么得出来的。

霍金先生,祝你生日快乐

2018-01-08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今天,2018年1月8日,是物理学家霍金的76岁生日。提到霍金,你一定知道他瘫在轮椅上,基本不能活动,也一定会想到他风靡全球的《时间简史》。

但霍金为什么会享有如此高的声誉?《时间简史》到底讲了什么?这篇清单,带你了解一个真实的霍金。

  1. 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正好是“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的日子。伽利略曾因坚持“日心说”而激怒教会,被判处终身软禁。霍金对伽利略有一种很强烈的认同感,认为他对现代科学的贡献比任何人都多,但也表示自己不想分享伽利略的噩运。

  2. 霍金的声誉有多高?举个例子,他曾经是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这是剑桥大学授予数理相关研究者的最高荣誉职位之一,且同一时间内只授予一人。当年的牛顿、保罗·狄拉克等科学巨匠也都获得过这个荣誉。

  3. 霍金可不是从出生就坐在轮椅上的,而是因为患了“渐冻症”。年轻时病情较轻,可以正常运动,甚至还在大学时加入了赛船队。霍金23岁结婚,还生了三个健康的孩子。之后才随着病情逐渐加重,变成了现在瘫坐在轮椅上,失去了大部分行为能力的样子。

  4. 你肯定听说过《时间简史》这本书,它是霍金的科普著作。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根本原因不在于这本书的科普水平有多高,而在于它介绍了霍金的三大理论贡献,各个都意义重大。

  5. 霍金的第一个理论贡献,是和英国数学家彭罗斯共同提出的“奇点定理”。简单来说,霍金和彭罗斯成功证明了:根据当前的理论和观测结果,如今广袤巨大的宇宙,一定起源于一个无限小的奇点之中。

  6. 霍金的第二个贡献,就是提出了“无边界宇宙模型”。在主流宇宙大爆炸模型中,宇宙必须要有个开端。但科学家们又无法说清楚这个开端,所以总有人认为有一个“上帝创世的时刻”是宇宙的起点。而在霍金的无边界宇宙模型中,宇宙没有开端和起点,因此也就不需要上帝来创造,直接从根本上驳斥了神创论。

  7. 霍金曾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梵蒂冈,发表过一次演讲,讲解了自己的“无边界宇宙模型”,暗示宇宙中没有上帝的位置。不过有趣的是,教皇并没有听懂他的言外之意。

  8. 霍金第三个重要的学术贡献,便是“黑洞辐射”,也被称为“霍金辐射”。过去人们认为,黑洞引力极高,任何物质都不能从中逃逸。但霍金提出:黑洞的边缘,其实在一刻不停地向外产生粒子对,其中带有负能量的会被黑洞吸收,带正能量的则可能从黑洞逃逸。 这个理论,直接刷新了人们对黑洞的认识。

  9. 霍金贡献这么大,为啥没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霍金的几个重大理论,虽然影响巨大,但都还处于“假说”的阶段,并没有完全被证实。所以,一直没得过诺奖。

  10. 虽然是个享誉世界的大科学家,但其实霍金也有为五斗米折腰的时候。他写《时间简史》的动机之一,就是为了给女儿凑学费。霍金选择了和一家商业出版社合作,并且明确表示“要让它成为在机场书摊上出售的那种书”。他确实做到了,此书一出便风靡全球。霍金的一位博士后曾开玩笑说,霍金的科普书“比麦当娜谈性的书还好卖”。

  11. 也许你觉得《时间简史》看不懂,这可能不是你的错。内容的高深倒在其次,主要是由于霍金的写作风格过于简略、跳跃,经常不加解释地抛出一堆物理名词。有调查显示,大多数人看完《时间简史》后,唯一记得的内容就是最开始的笑话。为了让更多人看懂,霍金后来专门又写了一本《时间简史普及版》。

  12. 对于网上盛传霍金说的“月球背后有外星人”的言论,你可别相信,那只是谣言,霍金从没说过这样的话。不过关于外星人,霍金倒是曾在一部纪录片中提过:人类或许会在某天收到外星人的信息,但我们要谨慎回复。因为人类跟高等外星文明的接触,就相当于美洲土著见到了哥伦布,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13. 对于近年大热的人工智能,霍金的态度并不乐观。他多次表示: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的重大机遇,但也可能造成人类的毁灭。在《果壳中的宇宙》中,他说相信电脑早晚能像人类一样具有智慧,甚至还能自行设计出比自己更强大的电脑。所以,2015年霍金和伊隆·马斯克等人签署了一份公开信,呼吁人们重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4. 霍金一直认为,由于地球资源有限,人类在未来务必要发展星际航行技术,移居到其他宜居星球。他可不只是说说,在2016年,他和俄罗斯投资大亨尤里·米尔纳共同启动了“摄星计划”,希望以1/5的光速将飞行器送至半人马座α星,以此让星际航行变成现实。

视频: 我们到底该信谁?[罗辑思维]No.182

自己能对别人有什么用,你什么都不做,仅仅是你的存在,你的陪伴,有的时候对亲人来说特别重要

婴儿经常出现肠绞痛。因为吃奶嘛,里面有大量的气泡。而她的肠道发育也不好,所以有的气泡折腾她很疼,所以她就不断的哭闹。初为人母。查书,有人说一种药,叫西甲硅油。吃下去那个气泡就会消掉。但是毕竟不放心,这书上说的,所以我们又请教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小儿科的大夫,这个大夫说话我们就傻了,他说我不建议你吃,因为在医学上没有确定的证据,这个西甲硅油对这个症状有效,你让孩子忍忍到大了,发育全了,她自然就好了,这我就傻了,而且大夫还讲,你现在贸然吃,万一什么时候医学界发现确定性的副作用。那个时候你就后悔莫及,那作为父母,我们怎么办,所以有的时候真的是深夜,小孩在哪儿闹,我拿着一瓶西甲硅油,那个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她闹的厉害,我说去他的,我就让她吃吧,别让她遭罪。可是一旦她不闹了,我心里又后悔了,万一吃了有副作用怎么办,此情此景其实我们普通人,生活当中大量遇见。你看罗胖也不算没知识的人,我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可是在面对这些问题决策的时候,我发现自己陷入了现代社会一个典型的迷魂阵。就是不知该信谁,即使我们有知识也没有用,有健全的社会求助系统,仍然会把你搞得五迷三道。那怎么办嫩,正好那几天我接待了一个朋友到我家来,万伟刚,是美国的一个物理学的科学家,当然现在辞职了,要跟罗辑思维合作,在得到APP里开一个他的订阅专栏。叫精英日课,一会儿我在讲,然后我就问他,我说你们作为科学家,最重要的就是什么可信,什么不可信,那你说对面我们家罗思思这种情况,我应该相信谁,这个话题问出来之后,万伟刚的回答也让我目瞪口呆,他说,作为科学家,我只能这么回答,

第一可信的是权威科学家,当然最主要的是诺贝尔奖的得主和权威的核心杂志,比如说自然杂志发布的权威论文
第二条,就是相信主流科学家的主流意见,
第三条,在所有这些意见当中,相信那些最新的意见,但是话锋一转
第四条。他说但凡事牵扯到医学,尤其是营养学,你最好就啥都别信,不管什么媒体报道的消息,比如说英国某个团队,最近发现某个东西或药物,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有好处,他说你就当娱乐新闻看就好了

我说你这个是不是在颠覆你们科学界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他说,我还可以跟你说一句更狠的,如果牵扯到医学和营养学,不仅是报刊杂志上的你不要信,即使他是权威的科学家,甚至是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你也最好忽略它,咱们不说信还是不信,就是忽略它。我说你这话说的有点过分,他说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一个鼎鼎大名的人说的,这个叫挨尼迪斯,他可不是什么无名之辈,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预防医学研究中心的主任,在医学界那也是有字号的,2005年的时候,挨尼迪斯发表了两篇论文,对现代医学研究提出了系统的质疑,当然说来也奇怪,从2005年到2010年好像没有引起什么轩然大波,在医学界没人搭理他,虽然他的这两篇论文被反复引用,但是没有一个医学界的权威人士跳出来说,你这污蔑我们的医学研究。没有,说明什么,说明这两篇论文当中描述的很多事实,在医学界那是大家心知肚明的,这是小圈子里的事情,但是到了2010年的时候,主流媒体忽然发现了这两篇论文,然后扑上去大肆报道,那都是响当当的媒体,什么大西洋月刊,用的那个标题很耸动,叫,谎言,无耻的谎言和医学研究,随着什么时代周刊,新闻周刊,都铺上去报道,用的也都是标题党的手法,什么你所知道的医学知识百分之九十都是错的,等等,那挨尼迪斯到底干了什么,他在2005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其实非常的严谨,是符合学术规范的那种,我们普通人看不懂的论文,简单来说,因为这个故事就是万伟刚告诉我的,简单来说他就是这个意思,他把人类从1990年到2003年这十几年间,发表在国际顶尖的临床医学杂志上的论文,挑其中最好最好的组成了一个小池子,一共四十九篇,那什么叫最好最好
,就是被医学界引用达一千次以上的,这就叫最好的论文,不多嘛,只有四十九篇,但是你仔细分析这四十九篇,发现其中有四十五篇宣称发现了,某种药物或者疗法对某种病有用,医学杂志嘛,这是基本的责任,但是他发现,只有34篇被验证过,其他的,你说大家就开始引用,没有人去验证,那你对不对我怎么知道呢,好,我们在看呗验证过得34篇,其中有七篇已经被后来的验证明确证明是错误的,或者说你原来得出的那个方法结果无法再实验室重复,那还有七篇被证明是夸大的,这说明什么,就是整个医学界忙了这么十几年,最顶级大家公认的医学成果,49篇里面只有二十篇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有的要么就是没经过考验,要么就是被考验淘汰了,

那挨尼迪斯说,最顶级的东西都这样,那普通的那些医学研究,那些车载斗量叠床架屋的医学论文,可信性在哪儿呢,于是他又换了个研究角度,就是找了一个特定的医学领域,那个领域我们也就不讲了,在这个领域里面找了近些年发表的主流的论文,论文是77篇其中的出来的结论是432个,但是发现被验证,重复验证两次证明有效的,你猜有多少个,一个,肆佰叁拾贰分之亿,那剩下来的呢,要么就是没有被验证,要么只是被验证了一次,就是没有被重复验证,所以挨尼迪斯就得出来了,说医学是科学吗?我们忙了半天,忙什么呢,所谓的医学结论到底可信不可信呢,我作为一个医学家,我觉得现在出大问题了,挨尼迪斯都这么看,我们老百姓怎么办,比如说在这一轮的,就是过去这十几年,对现在医学研究方法质疑的过程当中,有很多我们觉得非常熟悉的结论已经被颠覆掉了,比如说维生素E可以治疗冠心病,吃大蒜可以降低胆固醇,女性经常检查自己的乳房,可以预防乳房癌,在比如说,就是打感冒育苗可以防治流感,其实后来发现都没有非常确定的把握证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甚至压根就是错的,比如说维生素E可以治疗冠心病,可是我们老百姓没办法分辨,为什么,不信你现在不管是百度,还是你有本事打开谷歌中文版,你搜一下,你会发现第一页上大夫们,医院们,医学网站们,都是在告诉你,维生素E可以治疗冠心病,你让我们老百姓何去何从,这就让我有一些联想,因为我们身边也有一些朋友,或者我读书当中也有一些来自医学界的人,打个比方,冯唐,著名的作家,大家知道,他原来是协和医院的科班出身,花了三年时间在基因这个层面去研究一种病,叫卵巢癌,但是研究来研究区冯唐觉得自己就是在一个迷宫里打转转,用了那么多方法,采集了那么多的数据,但是没有用,根本找不到突破的方向,眼睁睁看着一个个卵巢癌的患者生命就从自己眼前死去,

所以冯唐有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就是写给希波克拉底的信,他说我为什么不在当医生,其中有一条,被舆论忽略的一条,就是医学到底有用还是没用,而且它这里还引用了,医学小圈子里经常讲的一句话,说医学的作用是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能安慰。啥意思,就是医学的知识大厦看起来非常高大。但是它的实际作用其实就是安慰剂和缓解剂。医生很少能够治愈一项病的,你别看你跑一趟医院,然后病就好了,绝大数情况下都是你的身体的自愈功能在发挥作用,你看,这是对医学的价值极端悲观的一种观点。

听到这里我就和万伟刚讨论,我说我曾经有一期节目黑过中医,那我总不能再黑人家西医把,说所有的大夫不管中医西医,科学的非科学的方法都没用,这也对世界太悲观了,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作为普通的人,我们不是经常搞医学的人,我们总该有一种治疗自己身体的方法吧,什么样的知识该信,什么样的知识不该信呢,如果我们在节目里跟公众讲这么一套理论的话,那不是把大家的思想搞乱了吗?万伟刚回答是这样的,他说不乱啊,不是医学的错,也不是科学的错,是公众对于科学和医学的理解本身错了,所以你要想搞清楚老百姓应该信什么,就是重新正本清源,搞清楚科学到底是什么,

科学他不是一系列正确的结论,或者说真理,科学是人类无线逼近世界真相的一套思维方法,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知识成长的最靠谱的路径

经此而已,你要说什么东西正确,科学不见得关心,科学关系的是它的反面,什么东西只有当它可以被证明为不正确的时候,也就是具备可证伪性的时候,科学才会研究他,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你要是说世界上有个上帝,其实科学不跟你抬杠的,你别觉得科学和宗教一定顶着干的,科学觉得这不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内,因为这句话不可证伪嘛。你在地球上找不到上地,太阳系有没有,太阳系找不到,银河系有没有呢,宇宙之外有没有上地呢,也就是说,我们永远没有办法证明世界上没有上帝,这叫不具备可证伪性。所以科学家拱拱手,你叫非科学,我没说你不科学,非科学,我不关心,那科学关心的是什么,举个例子,有个结论可能很不靠谱,比如说去雍和宫上香拜佛,第二个月就涨工资,这个结论恰恰是科学要研究的结论,为啥,因为很简单就给它证伪,你调查一些人嘛。第二个月是不是拜完佛之后就涨工资,很容易判断是还是非,你看,这就叫科学的可证伪性,所以我在和万伟刚交流的时候我就问他,你说公众科学的误解,是不是指的这个可证伪性呢,万伟刚说,你说的也对,但是未达究竟,公众对科学的误解主要是不理解科学的气质,你看,科学也有气质,万伟刚主要是两点,

第一,科学的傲慢和冷漠,
第二是科学的封闭性,

科学的傲慢和冷漠,我们小时候在看科普故事的时候就经常能够遇到,比如说爱因斯坦,我们以前节目讲过,他研究出来广义相对论,发表论文之后,其实国际物理学界是不认的,那些老头,那些学阀,即使后来大家觉得,不给爱因斯坦一个诺贝尔奖已经不好意思了。但是给他发奖的理由都不是广义相对论,所以爱因斯坦你看它这研究的一生,至少前半生是被那些傲慢和冷漠的学阀,打压的前半身,在比如说我们在办刊上,看到的那个20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谢赫特曼,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发现了另外一种晶体的方式,叫准晶体,具体科学我也不太懂,总而言之,他研究或者说发现准晶体,是上个世界八十年代的事,但是搞来搞去,一直到2011年才把这个大奖发给他,为什么,主流科学家对他经常是,用傲慢和冷漠各种打击,各种证明,不信,换实验工具,换实验方法,必须反复验证等等,反正拖了几十年才承认,

这让我想起来相声演员郭德纲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讲的一段话,他说主流相声界我原来只是打算进去给他们当一条狗,结果他们不要我,怕我咬他们,给我撵出来了,结果活活的吧我逼成了一条龙,这话我们作为郭德纲老师的粉丝,听着真实解气,对,我们媒体或者说公众就喜欢这样的故事,我们喜欢听见一个少年胸怀绝学,结果被江湖的恶势力各种打压欺负,不得伸展,结果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步步登高,终于有一天云开雾散,功成名就,多好的故事原型,对科学界大量提供这样的故事,到底谁对谁错呢,郭德纲老师教艺术界,跟我们说的科学是两回事,在科学界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我们知道克林顿政府有一个副总统叫戈尔,后来跟布什布什竞选失败了吗?然后他就去宣传,叫防治地球变暖,他拍了一个著名的纪律片,叫,难以忽视的真相,这个纪录片一开头,因为是个演讲的形式,一开头就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说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同学,这个同学很聪明,有一次在课堂上居然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构想,小孩子说老师老师,你看非洲这个地方的样子,和南美洲这个地方的样子是不是很合拍,他们原来是不是在一起的,这是一个科学发现,老师说胡说八道什么,无稽之谈。就给他吓止了,后来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同学变成了一个瘾君子,吸毒,人生堕落了,而那个老师呢,后来平步青云,居然变成了布什政府的科学顾问,戈尔讲这个故事当然一方面是埋汰布什了,一方面就像告诉我们,你看真理往往是掌握在这样少数人手里的,这个社会对他们不公平,可是这个事我们要反过来想大陆漂移学说是怎么被科学界接受的,你看,他的提出者叫魏格纳,正是提出这套学说是1912可是你别觉得魏格纳就像我们听到科普知识讲的只是看地图的时候找到了灵感,说这个东西和那个东西拼起来不一样嘛,那哪叫科学呢,魏格纳那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所以他提出很多证据,这些证据包括你看原来我们假设它在一起的大陆板块,你看他们的古生物的化石是如此类似,他们的岩石结构是如此类似,在比如说南极怎么可能有煤呢,它不可能长出植物,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南极原来不在这儿,是偏移过去的嘛。所以他提出这么多证据之后,主流科学界还是把他当做无稽之谈,是一个笑话,不肯承认,因为主流科学界提出了很多问题,好,你说漂移过来的,请问漂移的动力是什么,漂移的机制是什么,你能回答吗?魏格纳也回答,但是大家就是不接受,这就是科学的傲慢和冷漠,当然了,后来这些问题逐步有了一些新的答案,比如说大家发现原来火山和地震能够提供这种动力,在比如说海洋海底的那个岩石比大陆上的岩石要年轻,这就有了移动的这样的一个机制,后来主流科学界慢慢的才接受了大陆漂移学说,但是请注意,直到今天,大陆漂移学说都不是什么已经验证的真理,它只是科学界主流觉得可以认这个假说而已,但是仅仅是这个认,也是在魏格纳死后才实现的,魏格纳1930年就死了,这就是一个科学悲剧。那你说到底怪谁呢,我们就必须回到科学的本质,我们刚才讲科学是什么,是人类目前为止只是生长最靠谱的一个路径,如果科学不冷漠,不粗暴,不傲慢,挺好,讲的挺好。你看这个小孩多聪明啊,提出这样一个假设,继续努力,请问,对于人类知识生长有什么好处呢,科学界知识当了一回人际关系当中的好好先生,他并没有推动人类知识成长,如果要推动成长,他就必须是苛刻的,其实想到这儿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那位苛刻的说小孩是无稽之谈的那个老师后来当了不是政府的科学顾问,假设你是总统,你需要什么样的科学顾问,如果这个顾问说,今天好多不靠谱的学说都提出来,我觉得也都有点道理,你需要这样一个顾问吗?你当然需要一个非常粗暴的知道现在人类的确定的知识边界在哪儿,对所有新出现的东西抱有一种傲慢,冷漠甚至是粗暴态度告诉总统,这事不靠谱,这事没有被验证,当然这样的人才能当总统科学顾问,你当总统,你也只需要这样的科学顾问,

这些年中国也发生了这样的事,比如说美国发现了引力波,然后又一个东北的工人叫果英森。他曾经在一次电视节目当中提到过引力波,结果现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张绍刚,要依我说也就是对人家郭英森缺那么一点点耐心,但是观众和公众都玻璃心碎了一地,有一阵子微信里面有篇文章刷屏,说张绍刚你欠人家郭英森一个道歉,欠什么道歉,如果谈别的问题犹有可说,如果谈的是科学问题,张朝刚的态度已经很好了,我们换一个场景,你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如果说一个男孩追一个女神,你说我真的是爱她,我也发誓一辈子对她好,你看我手里还拿着玫瑰花,家里也有车有房,我往地下一跪,你还不答应我吗?人家女神为什么就一定要搭理你呢,给你个冷脸不也很正常吗?为什么,因为在进化史上我们知道男人和女人在婚姻这件事情上付出的代价极不对等的,女人结婚养育孩子,那付出的几乎是全部的体能和时间,而男人呢,只需要贡献一个精子,一个精子在一次射精当中,我看过一个数字,说他所耗费的能量仅仅是放一个屁的五百万分之一,那你说女性在这件事上她能不谨慎吗?你有房有车有态度,有玫瑰能跪下,算什么,必须是我判断我这辈子交给你有足够的安全感,我才会给你好脸,所有的女性都懂这个道理吧,科学是一样,他的风险是非常大的,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各种千奇百怪的想法,而科学的使命只有一个,就是推动人类知识的切实的进步,你说你有道理,你来说服我,凭什么你往地下一跪,我就必须给你好脸,我哪有那个闲工夫,所以科学的气质说不好听的,就叫冷漠和傲慢,如果说好听的,就叫女神范儿,这是科学的一个气质,

万伟刚还跟我讲科学的另外一个气质,就叫排外和闭塞,我们一般都觉得,你科学不是追求真理吗?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只要是真理,你都应该大楷大门,不对,科学界的道理是别无分店,只此一家,如果不是在我的逻辑脉络上长出来的,你就什么都不是,我也不批判你,但是你肯定不是科学,这个道理我们先说个其他的例子,你可能就明白了,现在很多美国人,包括一些土著都在讲,什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你没发现美洲之前,美洲没有原住民吗?什么玛雅人,印第安人,不都在吗?你这个发现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但是西方中心主义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因为人类文明的主流,我们现在必须承认,它是由西方文明发展来的,西方文明什么时候发现你,你接入了这跟逻辑主干,你才算是被发现,要不然,你是一个文明孤岛,你什么都不是,对,我们不是说打这个官司,我们只是说明科学的态度,比如说中医,是,你黄帝内经,历史非常悠久,然后什么各种各样的疗法非常辉煌灿烂,那是你,你不是科学,想进入科学怎么办,证明给我看,对吧,你讲的经脉,讲的气,可不可以用实验把它呈现出来,你讲的诊脉,可不可以电子化,机械化,你讲的阴阳可不可以用数字公式来表达,你所用的中药,可不可以用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实验来检验,如果可以验证,好,那你对接到我的主脉络上,我就承认你,你是科学,否则你跟我是两回事,你可以在文明,文化,博物馆所有地方存在,但是你不是科学,这就是科学的一个基础态度,

我们微信公众号里面曾经发过吴军老师的一篇文章,他就讲过科学就是这样,任何一个科学家,你如果发表赢实验成果,其实意味着什么,就是你向所有同行昭告,来,我说了一个观点,请来攻击我,或者说善意的请来验证我,所以一个科学家他必须做很多事情,他不能说我发布了一个真理,而是要老老实实告诉所有人,我是在什么样的参数,什么样的实验条件下发现了这个结论,然后我要把这些写在论文里,如果太繁复写不下,那科学家就有义务来回答同行的质询,要把这些数字告诉大家,以便让他们去分头验证你的结论是不是对的,那有些科学发现是牵扯到商业机密的,那怎么办,如果你想获得科学界的认可,只有一个办法,向同行公布,哪怕你跟同行说,对不起,我这儿有商业秘密,能不能签个保密协议,你不要对外说呢,这个允许,但是不公布,科学就不认你,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很多科学界在这个时代,他是面临着名和利之间的痛苦选择的,

比如说智能时代这本书的作者吴军老师,在那篇文章里就讲了一个例子,美国有一个顶级的医学院,叫霍普金斯医学院,这里面有两个科学界,就发现了一种叫内切酶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一把分子机别水平上的剪刀,可以用于前剪辑基因,那他发明出来之后,其实就面对两个选择,要么我申请专利,有人测算过,如果这两个人申请专利之后,他们可能是今天的世界首富,因为全人类研究什么基因,生物工程,都需要这个技术,卖给你就是了,马上就富可敌国,可是这两个人没有这么办,而是把研究结果给公布了,为啥,要得诺贝尔奖嘛,如果你申请专利,把这个技术保密,那没准世界上还有其他的科学家,在其他的实验室里就业发现了这个东西,人家率先公布,那诺贝尔奖可就认人家,所以这两个科学家说算了,钱不挣了,我要当诺贝尔奖获得者,你看,这就是在名和利之间必须要做选择,而背后的机理是什么,科学是一个非常闭塞和排外的系统,你要不对接到我认可的这个支脉上,你什么都不是,所以科学不是真理的草原,到处盛开鲜艳的花朵,不是,科学是一个老枝攀藤的树木,你必须从这个跟上开始长,开枝散叶,每一步都是在这个支脉上,

所以吴军老师跟大家讲,说中国很多科学家就不会写论文,标准的科学论文是什么样,就一部分,你先的做文献综述,就是前人已经做到哪一步了,我就是哪儿长出来的,这叫N+1模式,别人做了很多,我只是往前拱了一小步,所以论文的第一部分,必须把前人的文献做一个综述,然后说我在这基础上发现了什么,那结尾要还要留下,在我这个基础上,别人才能怎么长,这才是一个靠谱的科学论文,所以科学论文我们现在很多人说,那不就是八股文吗?遏制人的创造力,对不起,科学不认其他的奇思妙想,它只认这个老树上发出来的新花。明白了这一点我就会理解,为什么科学家经常喜欢搞小圈子,就是排外和封闭的小挫人,如果你经常发表论文,你的名字为大家所熟知,你学术会议上经常能看到你的样子,你和主流科学家互动还经常引用论文,OK你就是圈内人,如果大家从来没有听说过你的名字,你声称发表了一项科技成果,那大家对不起,看待你的眼神就要苛刻的多,比如说着两年中国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河北科技大学有一个副教授叫韩春雨,他声称自己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最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当时我记得国内媒体欢呼雀跃,为国人争光,但是同行的科学家发现,我验证不了这个结果,于是国际学术圈马上声音就出来了,你是不是学术造假,你看这个话就很不善意,领头的质疑者就是那个方舟子,那今天我们这个节目,是没有能力判断他到底是不是学术造假,但是你是不是圈内人,对这件事情的发酵和发展是有重大影响的,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同样是这个领域,也同样是华人科学家,还有一位叫张峰,张峰在这个领域的贡献,其中一个被评为2013年人类科技进步之首,是自然杂志评定的,那自然是圈内人,如果同样的成果是张峰教授发布的,即使最后被证明也是错的,但是大家验证时候那个重视,以及职责起来那个态度会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圈内人和圈外人的区别,当然你听到这里可能会说,科学家这群体好不阳光,像一堆耗子一样躲在社会的角落里,搞什么搞嘛,这个太不阳光,对不起,科学家不接受这个指责,为什么,因为科学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伟大,他们只有一项核心使命,我们前面讲,就是小心翼翼的护持一个火种,确保人类知识扎扎实实的进步,万伟刚还跟我讲,说如果你倒退二三百年,有人孤立的做出使命科技发明,那还是有可能的,但是科学发展到今天,这个树长到今天的样子了,如果有一个人声称在物理学界有一项新发明,而大家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你放心,这人一定不靠谱,基本上这就可以做出百分之百的判断,好了,刚才我们讲的是科学的两个气质,

第一叫傲慢和冷漠, 第二叫封闭和排外,

那有没有问题呢,没有问题,科学从来是这样运行的,那为什么现在觉得有问题了,是现在的舆论环境不一样了,传播和信息环境不一样了,大家想,我们前面提到的哪位挨尼迪斯,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预防医学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指责现在科学研究绝大多数结论不靠谱,这个事实是对的,这就是科学的常态,科学就是这样,绝大多数研究结论不靠谱,这株树上到处在发芽,但是只有极少数的芽最后能开花,能结果,剩下的因为不被验证或是验证错误就死掉了,科学从来都是这样,牛顿一生发表的所有成果都是对的,爱因斯坦说的每句话都是正确的?科学从来不保证这个,对吧,所以错误是对大多数,这是科学的常态好不好,那责任在谁呢,当然就是现在的媒体,任何一个科学家实验室发表一个成果,媒体不管,他觉得科学就是正确,于是敲锣打鼓,捷报频传,向老百姓宣传,你看科学家又发明什么了,借助民间商业力量,尤其在医学上,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个莆田系,对不对,任何一项成果发布出来,他们马上听风是雨,马上把它转化为商业利润,向老百姓收钱去了,而科学吧它证伪之后,其实整个社会我们都没有一个机制来,就像我们前面讲的,维生素E是不是治疗冠心病,在医学界早就已经证伪了,但是你现在去搜,到处还是这个说法,而且很多正规的医疗网站也是这个说法,所以科学原来是一个非常安静的闭塞的,你也可以称之为傲慢的,不讲人情的一个安静的小乐园,现在是媒体打扰了科学的安静,而不是科学本身出了问题,当然了,理解这一点对我们老百姓有什么用,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处境就是很多问题我们不知道该听谁的,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科学这个东西他原来仅仅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部分,这里面的科学家按照自己的规矩,去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这来毫无问题吧,这是一个宁静的花园,但是对不起,互联网时代来了,媒体的声音越发遭砸,这份宁静就必然被打破,当然了,科学受影响的层级也不太一样,比如说最底层的数学,那是一个完全靠逻辑推导构成的世界,所以完全不受影响,再往上,物理,化学,电子工程,因为他研究的客观世界,虽然复杂度提高,也有像郭英森这样的民科,受到了很多人的点赞,但是科学嘛,高冷范儿,女神范儿嘛,所以不搭理他,也就不搭理了,但是如果科学研究的对象的复杂性进一步提高呢,比如说研究人体医学,人体这玩意可是宇宙间最复杂的一个存在,它受到质疑的可能性就变得越发的严重,那如果更发杂,比如说人类的心理活动,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这些东西,科学能不能运用进去,现在都已经存疑,你最关键的当然还是在医学和心理学这样的领域,因为科学觉得这是我的领地,但是媒体觉得,我凭什么就不还能插几嘴,我也懂一些好不好,最典型的就是现在关于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的争论,转基因和中医这号称是中国朋友圈里两大撕逼话题,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就是我们老百姓该信谁,按照传统的说法,我在节目里也多次讲过,我就相信科学家的说法,怎么了,这是人类确定性知识的最靠谱的来源,但是老百姓说,对科学界是这么说,比如说2016年有110位诺贝尔获得者,联名写公开信,说你们那些绿色和平组织,在也不要阻挠转基因食品的研发了,尤其是黄金大米,救人无数,你们很愚昧,但是老百姓说,科学界是这么说,但是还有别的人呢,比如说中国的崔永元,那也是我们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他就说转基因食品不能吃,你说我该听谁的,这是一, 更重要的一句话,老百姓说,你们科学家说的都是对的吗?我们前面讲,科学从来不保证自己说的是对的,那老百姓说,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就不吃,所以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因为他涉及到人体如此复杂的一个系统,科学的权威性正在发生动摇,你还别觉得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事件,好像仅仅是我们该信谁的问题,不对,这是人类文明史发展到今天遇到的一个大挑战,此话怎讲,我们看看整个生物演化历史,你看那些低等生物,它生出孩子来用教育吗?根本父母就不管对吧,一只青蛙,生出来那么多蝌蚪,小蝌蚪不用找妈妈,那昆虫,细菌更别说了,但是到了高等的动物,比如说高等的哺乳动物,那亲代子代往往就要教育一番,带他一段,到人类呢,因为知识总量变得越来越大,所以你看我们人类现在好可怜,五六岁开始上学,很多父母还得逼着孩子更早的什么学前班,对吧,然后上学,一直上到你要是把博士后读完,三十多了,也就是说,这样的人他为了消化我们的知识总量,他工作的时间比上学受教育的时间还要短,

那我刚才描述的这个过程说明什么,就是人类面对越来越大的知识负担,那怎么办,总有一天知识的总量积累到我们没有办法,甚至是穷其一生的精力也没有办法在任何一个小点上爬到高峰,那怎么办,人类有办法,这就叫科技黑箱,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名词,我觉得很有解释力,你看,我们今天用一部手机,我们需要知道里面怎么造的吗?别说我们不知道,造壳的人不知道摄像头怎么造的。造摄像头的不知道那个芯片是怎么造的,所有的部件就是一个一个的黑箱,我们根本没必要知道里面是个什么东西,拿来用就好嘛,那这就要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对他人对专门搞这个玩意儿的人要有一份信任,这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逻辑,

我经常讲,我们上飞机,我们只需要信任航空公司就可以了,买一张飞机票登机,我们不必在去验证这个驾驶员到底有没有飞行执照,我们必须相信航空公司已经把这一点搞定了,所以整个现代社就是到处是黑箱,它的前提就是我们必须信任专业人员,但是回到我们刚才讲的医学,像转基因食品整个领域,专业人员居然不可信了,你让我们老百姓怎么办,所以这根本不是一个信不信的问题,这是人类文明受到的一大挑战,把话说到这儿,好像就已经说到了绝路,

我也把这个问题向万伟刚先生提出来,我说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万伟刚说,有办法,只不过需要我们的认知模式发生一次升级,到一个更高级的状态,那这个高级状态,其实可以用一个数学定理来描述,叫贝叶斯定理,我说你这不是欺负人嘛?我是个文科生,文傻,你看数学公式马上就晕,后来果然跟他聊完了之后,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看了大量的材料,才模模糊糊的知道什么叫贝叶斯定理,所以下面是一个文科生对一个数学公式的转述和理解,我不接受专业数学人员对我的字词和用句的挑剔,那个贝叶斯这个人是十八世纪的一个英国人,他的本职工作其实是个神父,是神职人员,业余数学家,但是别看他业余,他在数学的概率论的历史上是里程碑式的人物,那啥叫贝叶斯定理呢,其实就是主观概率,我们知道的概率一般都是客观的概率,比如说一个箱子,里面一百个球,一半是黑球,一半是白球,现在把箱子盖上,你从里面摸球,摸一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傻子都知道,百分之五十的概率,这叫客观概率,但是要知道,这个世界很多很多时候,或者说绝大部分时候,信息是不完备的,我们根本不知道外界世界是怎么样的,我们那里知道这里面有多少球,所以问题现在换了,变成一个箱子,里面一百个球,鬼都不知道是多少白球,多少个黑球,请问你从里面摸一个球出来,是白球的概率是多少,那你说我当然不知道,但是人类探求世界可不就是这样吗?那怎么办,贝叶斯定理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叫主观概率,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先猜,先猜比如说百分之五十概率是白球,好,那先摸一个出来,如果发现果然是白球,那就说明这里面是白球的概率提高了,所以你把百分之五十往上提一点,比如说提到百分之五十五,在摸一个,还是白球,说明这个概率进一步提高,在提到百分之六十,在摸一个黑球,好,可能没有百分之六十那么高,降一点,对啊,

贝叶斯定理就是这么个东西,就是出现的事件对于原来你评估的概率的影响,然后随时调整你的结果,

贝叶斯定理就是计算这个结果的,贝叶斯定理你别看它仅仅是一个数学公式,其实它蕴含的思想及其高深和复杂,现在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算法上,贝叶斯定理的用处非常非常大,比如说反垃圾邮件,其实就是贝叶斯定理给算出来的,在比如说现在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的算法,那个底层就是贝叶斯定理如果你对他感兴趣,我推荐你看,我们得到APP里面有一个订阅专栏,叫卓老板聊科技,里面专门用了几期节目谈这个问题,把很多机理解释的非常详细,那这个贝叶斯定理对我们的认知升级有啥用,万伟刚说,你首先得重新理解一个词,叫什么叫相近,我们过去觉得这事我信,或者说我不信,这就是个态度问题,万伟刚说不对,态度问题仅仅用于抬杠,比如说法微博,发评论,写文章,说我信什么,或者不信什么,然后说一套道理,真正信和不信的含义是什么,我要把他转化为我的认知,然后用于我的决策,你一旦从这个角度上在来理解信和不信这个词,马上这个世界就会发生一个变化,什么,就是对任何事你都是在百分百的信和百分之白不信之间是取一个中间值,说白了,就是一个主观概率问题, 正是这个点上跟贝叶斯定理连起来了,在举个例子,比如说过去我小时候听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明天晴天,后天就改了,说明天的降雨概率是多少,你看,只要牵扯到现实世界,没有人有把握告诉你什么一定是怎样,总是一个概率问题,举个例子说,大家都知道我的态度,我是不信中医的,但是你说百分之百不信吗?什么叫百分之百不信,就是得了绝症。别人说,你看这个偏方给你弄来了,你看那么多人都被这个偏方治好了,你是不是吃呢,你说不吃,我宁愿死我都不吃,中医肯定是骗人的,这叫百分之百的不信,恕我直言,我做不到,又一次我录像之前嗓子发炎,说不出话,马上就要录像,你说多着急,所以我什么胖大海,什么金嗓子喉宝,一通招呼,我管它是不是中医,急了什么药都吃,所以有些反对中医的人,我瑞然基本是这个态度,有的反对中医的人就是看谁上街买了一包板蓝根,恨不得立即把人打死,那叫鹰派科普,我不是那种人,所以你说我对中医是百分之百不信,不是,那我信中医的程度是多少呢,我自己想了想,大楷百分之五把,如果遇到很极端的情况,比如说性命攸关的时候,我也许会吃中药,好所以你看,人类在现实的决策当中,它不是非黑即白的,那怎么办,我们怎么面对这个世界,在举个例子,前面我们讲到雍和宫上香拜佛,然后就能走大运,这个几率到底是多少,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信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信哥百分之十五,那他的行为方式是什么,就是如果我正好路过雍和宫,而且我现在正好有空,那进去拜个佛把,没准儿走个好运呢,百分之十五的人是这个行为模式,可是你说我信佛走好运,我信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五,那即是我在海南岛住,为了行好运,我也应该买一张飞机票,飞到北京来进雍和宫拜佛,对吧,所以你看,我们绝大部分人在信和不信之间,其实在找一个概率的主观数值,那怎么利用贝叶斯定理,就很简单了,每一个新事实出现之后,我就调整一下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比如说,我对拜佛走好运这件事现在是百分之五十,那如果我身边有人拜佛,果然第二天涨工资了,那就把它调整一下,调到百分之五十一,当有更多信息传来的时候,在往上调一下,

你看,这种思维模式为什么是一种高级思维模式,它有两个特征,

第一,叫听劝,我这人不执着,随着新事实的出现,我愿意调整自己的认知,这是第一,
第二,我绝不听风是雨,一看隔壁老王居然拜佛,第二天涨工资了,秦家荡产去拜佛,这叫听风是雨,我们也不这样,

所以你看,一个人如果即听劝,又稳重,那这不久是古人讲的贤达人士,真实圣贤也不过如此,开张圣听嘛,

对吧,所以万伟刚讲的认知的高级模式,就是贝叶斯定理这种听人劝,吃饱饭,但是又补听风就是雨的态度,好最后总结一下,贝叶斯定理到底教给我们什么,它看起来就是个数学公式,而它背后蕴含一项非常伟大的原则,那就是我们的观点,应该随着新近出现的事实而发生改变,你听起来很简单吧,但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很多人认知陷在两个大坑里面的,

第一个坑就是,他会把自己身边观察到的事实,也就是世界的一个局部一个特征,当做整个世界来认知,比如说有些人信中医,甭管你怎么跟他争论,他最后就会说,我不管你那一套,反正我小时候我家那个亲戚得了绝症后来是靠中医治好的,所以我就信中医,你看这不就把特列当做普遍规律吗?但是坑不止这一个,还有一个,包括我刚才讲的鹰派科普不信中医的那些人,只要写在书上了,科学家从实验室里拿出来的成果,发表在顶级杂志上,它就一定是对的,你怎么知道他就一定是对的,你不觉得这就像教条主义吗?所以贝叶斯定理告诉我们一个更加通权达变得思维方式,我在强调一遍,那就是我们的观点,应该随着新近出现的事实而发生改变,

万伟刚在中国发的文章,出的书越来越多,发现我的真实兴趣是写作,所以最近他辞职了,不当科学家,要当一个专业的写作者,那听到这样的消息,我们怎么会放过合作机会呢,于是扑上去谈,能不能在罗辑思维开发的那个,得到APP一起打造一档付费的订阅专栏呢,谈来谈去,我们弹出一个定位,那就是万伟刚先生和他的家庭继续生活在美国,但是你承担一个责任,就是为中国世界的用户,密切追踪西方主流精英最新的思想,什么思想,就是但凡对我们普通人认知升级,思维升级,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生活的思想,你都要追踪,我们不管这个思想是来自于科技界,哲学界,社会学界,经济学界,不管,也不管他的载体是一本书,一篇论文,还是一次名人演讲,但凡看到这样的思想火花,对中文世界的人有用,你就要分享过来,但是请注意,他不是翻译,而是转述,也就是这些思维工具,思维升级,你一旦觉得有价值,请你自己先消化,然后加上你知道的其他事实,触类旁通之后,在转述给我们,结果结果并不是翻译,而是一篇一篇他自己亲笔所写的文章,当然这个时候我还提出一个非分的要求,就是在订阅的这一年里,能不能做到小日更呢,就是每周一到五,每天一篇,这样的要求对别人我也不敢提,因为工作负担实在太重,但是万伟刚这个人不仅文章写的好,他是我见过阅读速度,记笔记的速度,以及写作速度最惊人的一个人,所以我就把这个要求提了,他也答应了,这样的一个专栏,全年订阅199元,也就是每天花大楷五毛钱,就包养这么一个在美国帮你追踪这样思想然后你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分享给你,那这个栏目的题目我们两商定,叫精英日课,每一个对自己搞看一眼的人,觉得自己将来会成为精英也就是认知不断升级的人,你都值得拥有,当然这日课的意思,不是说给你上课,二十大家聚在一起,一起做功课,

甭管你信什么,如果你信的很简单,你都完了,为啥,因为未来的世界会越来越复杂,战胜复杂的绝对不可能是简单,只有用复杂才能对抗复杂。

手机版播放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4MDI5NzQzMg==.html

罗辑思维:你怎么还信中医 118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话题,我真的是犹豫了很久。好难好难哪,难在哪儿?主要是两点。第一点,我是门外汉,怕自己准备不足,贻笑大方。就是我紧接下来要谈的这一套逻辑。如果你听得懂,那你压根就不必听。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来说是个常识。如果你听不懂,那我下面要讲的这套东西。 可能用一整期节目时间也很难说服你。而更可能的的结果呢?是你被激怒。今天罗胖要聊的是中医。

那中医这个话题。在中国当今的社交界有一个称号。叫朋友翻脸,割席断交第一话题。 确实,好多饭局都是朋友。刚开始气氛非常之融洽,结果有人嘴欠。突然提出了中医争论,结果就不欢而散。甚至我听说过有大打出手的。

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个场合。就在去年,中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企业家。召集一帮年轻的媒体人。说我们聊一聊啊,什么话题都可以啊。本来气氛很好,结果就(有人)突然把中医话题提出来。结果现场就针锋相对,那吵成一团嘛。但是现场有主持人当和事佬。说咱们别聊这个了,偏离话题了。回来回来回来,咱们不聊了。好,大家都一致同意。但是不过五分钟,就又有人把话题扯到中医上。以至于紧接下来的四五个小时。没有正经话题可以聊,整体都在聊中医。那问题就出来了。

其他很多争论对于一些有学养,有素质的人来说。容忍异见就是分歧的意见。我们都是可以接受的。可为什么中医这个话题。往往一旦形成观点对立。我们很容易被激怒,很容易翻脸。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今天冒天下之大不韪。冒很多观众跟我翻脸的这个风险。因为它牵扯到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我们的底层价值观。

那好,我先把自己的观点亮明。其实了解《罗辑思维》的人。包括经常关注我们的微博,微信的人其实都知道。罗胖是一个反对中医的人。

那为什么要反对中医呢?我们先把这场争论的战场给稍微清理一下。清理什么,就是那些简单的逻辑错误。把那些不值一驳的东西,我们先给它揭穿一下。很多人一听说别人反对中医。马上第一个直觉反应就是:没有中医,你爹和你爷爷是怎么活下来的。中华民族的老祖宗如果没有中医,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他怎么会繁衍到今天,你爹和你爷爷早死了。还轮得到你罗胖生下来,今天在这儿胡说八道吗?有的人马上很激动,说这个。

可是你有没有想到,只要你稍微有一点逻辑能力。往后一推导,你就发现是站不住的。第一中医有据可考的历史距今不过两千年。是从中国的东汉,它的整套理论才开始成熟。这一点可不是我说的,中医历史大概两千年。这是中医学界的一个共识。可是要知道人类历史是几百万年。中华民族有据可考的历史,那也是五千年。两千年前的中国人和其他人类是怎么活下来的。第二欧洲人没有中医吧,他们怎么活下来的。第三其他的物种,尤其是人类的那些近亲。就是高级哺乳动物,它们也没有中医啊。它们怎么活到了今天呢?说白了,作为一个物种的繁衍,是不需要医学的。它就是大自然的那个自然选择进化的剪刀。非常冷静地看着一个一个的个体。那你就死呗,这就叫优胜劣汰。这个逻辑虽然非常残酷,但它就是真相。

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人。这点接受的心胸我们还有。那为什么我们刚开始要把这个提出来?就因为很多一听别人反对中医。马上就跳脚大怒的人,你要知道稍微冷静一下。听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很多反对中医的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据。就是中医在中国虽然行医了两千年。可是中国古人的平均寿命并没有因此提高。我们的古人和欧洲的古人现在看来。基本上平均寿命都是35岁左右。当然各种统计口径不一样,但是都是35岁左右。那你说这不是很悲催吗?一点儿不悲催,其实作为一个物种繁衍来说。够了呀,你看,那些低端的昆虫。它们基本上就是亲代和子代的关系。就是只要把孩子生下来,那长辈就可以死了。这是自然选择的一个天然的道理。因为你再活着没有用了。你作为一个基因的传承的载体。你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你继续活着,就是和子代,就是它生的那些孩子一起争夺生存的资源。所以你就该死,所以很多鱼类,昆虫类。基本上产籽结束就死了。那作为高级的哺乳动物。尤其像灵长类,他生一个孩子。为什么他要活到35岁,这也是有道理的。你想,人类的性成熟大慨在14岁到15岁,对吧。到性成熟,好。然后繁衍,生下下一代。那你要守到什么时候,守到他再性成熟的时候。他再繁衍下一代的时候,你就可以死了。因为你教育下一代,养护下一代。保护他们的使命完成了,你可以死了。所以你看15加15可不就30岁吗?如果再把天灾,有时候不适于受孕。不适于生孩子的那些因素考虑在内。老天爷再给你放五年。35岁,够了。所以如果没有医学。

我们人类的健康状况非常之差。平均寿命只有35岁,这就是天道。没有什么问题。这个逻辑很残酷,你接受起来有点不情愿,但是它就是如此。那医学呢?在它长足发展之后。可以让我们的寿命一点一点地增加。像现在发达国家70岁,80岁,都没有问题。这正是我们享受医学的这样的一种恩惠。

但是对不起,中医在有据可考的历史上。没有给我们这样的恩惠。说到这儿,你可能会反驳说。我不管那些宏观的统计数据。那些数据也可能不靠谱啊。现代人又不可能穿越回古代。搞精确的人口调查。你怎么知道中国古代人均的寿命。就不比欧洲人高那么一丁点呢?哪怕高一丁点,也是中医的功劳啊。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古代有据可查那么多神医。从扁鹊到张仲景,华佗,孙思逮,李时珍。还有电视剧里面的神医喜来乐。这些人治好人,这都是见于史书的。都是有记载的。你能说中国古代的那些史学家都是信口雌黄吗?更何况,我们做人总得有点实践精神吧。眼见为实吧。

我不管那些理论。我就知道我的亲戚,我的朋友。我隔壁家老王,他就是看中医看好的。他们往往得了一个什么病。到西医那里求医问药无果。结果找到一个民间的神医。中医,一针下去,一服药下去。好了,这样的事情我们经常亲眼得见亲耳所司。不瞒你说,我也亲眼得见过,我也亲耳所闻过。

那你说罗胖子。你为什么还要咬定牙关说中医不靠谱呢?你看,这就是个有质量的问题。那接下来,我们就回答这个有质量的问题。我们先把中医的问题放到一边。

我们来想一想,医学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人在自己的生命过程当中。寻找一种相对确定的因果关系。这话听着绕脖子,其实很简单。就是我得了这个病,我找一种什么样的因。比如说在哪个地方扎一针,或者吃一种什么东西。我就能得出一个果,就是我好了。如果这个因果关系是确定的。这就叫医学,对吧。

我们简单地说就是这样。可是要知道,因果关系它不靠谱。因果是人作为一个物种在世界上生存一种非常必要的手段。我们简单对世界理解。获得生存能力的一个必要的思考机制。我一渴我就喝水喝完水就不渴了。你看,这个因果多么的叫立竿见影。我饿了,吃东西就不饿了。我一锤头下去,那个狼就死了,对吧。保护自己,获取生存,这是一个必要的思考手段。

一旦放到一个相对复杂的环境里的时候。因果关系是靠不住的,举个例子来讲。一到秋天,叶子就黄,然后秋风扫落叶。那请问,秋天和叶子黄,和落叶之间。什么关系,是因为天气温度变冷。所以它就容易黄,容易落吗?我们有着现代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没有嘛,落叶只是植物的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机制的结果而已。他们会说,我的老祖宗告诉我的。和我自己亲眼得见,都是这样一个确切的关系。天一冷,那边树叶就开始落。所以从这个例子你就可以看得出来。

不管有多么长久的观察。不管这个观察的结果有多么的确凿。如果想用直觉得出因果关系的知识。其实是不靠谱的。

当然落叶这种事不靠谱也就不靠谱了。如果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带到人类实践当中。其实会犯错误的,比如说日食。中国古代最早的日食记载是见于《尚书》。这里面记载夏代的一个王叫仲康。有一天响睛白日。突然日食了,太阳被遮住了。那谁的责任呢?找来找去。有一个天文官叫羲和,这家伙也是个倒霉催的。头一天晚上大概是喝酒了,稀里糊涂。仲康就很生气,就把这个羲和给杀了。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上天突然出现这种异象。肯定是民间的这个王或者后来的皇帝。施政有了问题,老天爷震怒。我就得想办法去解决那怎么解决呢?

羲和被杀了之后。历代的皇帝和天文官都得想辙。这个辙就是穿什么样的衣服。排什么样的队形,敲什么样的响器。搞什么样的仪式。你会发现挺奏效的,只要我们一搞之后。过一会儿天就晴了,太阳又出来了。所以历代的皇帝都会沿用这个仪式。而且觉得这是一个确切的因果关系。

可是我们有起码天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日食本来就是一个短暂的现象。皇帝在人间干什么跟它没有一毛钱关系。你干或者不干,或者干点什么别的。它一样一会儿就好。

就像我们本期节目的策划人。网名叫@能靠点儿谱吗。这个人本职工作是佛山电视台的一个制片人。在科学松鼠会也算是一个很有名的(供犒作者)。他就跟我讲,小时候他得过一种病。是急性的腮腺炎,这在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叫猪头腮,确实那个腮帮子肿得跟一头猪一样。那民间的老中医怎么给他治呢?拿出一根毛笔,饱蘸浓墨。在腮帮子上,就是肿的那个部位画一只老虎。有些医生画得不好,就干脆写上一个老虎的虎字。

那怎么解释这种治疗的机制呢?他说,这是猪精跑到你的腮帮子里去了。所以你长得像一头猪,这时候怎么办呢?我画一只老虎,老虎进去把猪给吃了。所以就好了。见效不见效,当然见效了。因为急性腮腺炎本来就是一种自限性的疾病。什么叫自限性疾病。就是自我限制病程的一种病。就是不治一样会好。但是民间反复看这个老中医在腮帮子上画老虎。老觉得太神了,每次都治得好。

所以很多中医的神医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还是回到因果关系这个话题上。很多时候我们用直觉得出来的因果关系的观察。它会引发社会上的一些骚乱的。比如说有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就是地震的预测,要知道。很多学者的共识是,地震是无法预测的。这一点你还真别觉得颠覆。上网上你可以查到很多文献。很多专家都持这样的观点。为什么,因为地球的地壳系统实在是太复杂了。复杂到我们几乎无法判断其中的因果关系。

但是很多人说不对呀。劳动人民在长久的观察当中。发现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包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知识。说地震之前好几天。很多小动物它的行为就开始反常。满街的爬蛤蟆,蜻蜒乱飞。甚至天上会出现一种地震云,对吧。这可不仅仅是中国古人的观察。在古希腊,的史书里面也有记载。在古希腊的史书里面也有记载。有一次著名的大地震,此前几天。人们就观察到老鼠满街乱蹿。那你说这不就是靠谱的预测方法吗?如果这种预测地震的方法靠谱。还要现在地震局的专家干什么呀。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前。果然就有人发现,满街爬蛤蟆。所以赶紧跑到地震局去报告。马上要发生地震了,按照我们的常识。专家说按照我们的研究没有啊。结果几天之后,果然地震,当时舆论大哗。说养这帮废物专家,还不如养一群蛤蟆呢?

可是你要知道,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一项研究,就已经推翻了。动物行为异常和地震之间的关系。那你说我们的观察和理论上的推导。为什么反差这么大呢?其实很好解释,用心理学就可以解释。这叫心理聚焦效应,啥意思。就是发生一件事情之后,人们当事后诸葛亮。都会纷纷地回想起这件事情发生之前的异动。而且回想起来的人还不少呢?

但是要知道。二者之间仍然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为啥。因为动物经常行为异常好不好。养狗养猫的人都知道。狗的行为经常会出现异常,对吧。如果街上一爬蛤蟆,马上就预测地震。马上就发布预警,马上就组织老百姓疏散。那这个国家不就乱套了吗?所以你看,很多文章包括一些纪录片。著名的纪录片都在讲。大地震之前有一些民间的智慧人士。从动物身上已经预测到地震了。报告,结果地震局的专家太官僚。阻断了这种挽救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机会。

这种事好像说得也是在理。但是你去问地震局的专家。他会告诉你,这样的报告他们天天发。一旦碰到了一回他准。他就哭天抹泪,到处找记者去诉苦。你看,我预报了吧,他们不听我的。实际上,他们天天在报。那这个例子其实又说明了。人类想通过直觉的,简单的观察。不管这个观察经历了多长时间。也不管这个观察的相关记载是多么的确切。

想从这样的观察当中得到靠谱的知识。其实是不可能的。但是人类文明不会一直停留在这个认知水平上。大家都有一种冲动,随着文明的发展。就是我能不能用一种理论上的构架。把这种观察给固定下来。世界上各个文明都做出这样的努力。

比如说古希腊有一个医圣。叫希波克拉底现在医学院的学生毕业之前。都要齐声朗诵所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希波克拉底是一个医德非常崇高的人。而且他也确实在认知上上了一个台阶。他就告诉同时代的古希腊人。说你们不要迷信了,你们之所以得病。不是什么妖精作祟,也不是鬼神降灾。就是因为你身体里的四种元素。和大自然的四种元素不平衡。那你身体里的哪四种元素呢?就是四种体液,就是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那大自然哪四种元素呢?就是土,气,水,火。一旦不平衡,你就得病了。

听到这儿有点感觉了吧。和中国古人,中医讲的那个阴阳五行。对,这是人类的一种共同的思维机制。这样的理论建构一旦起步。很容易就被推演成一个天花乱坠的理论系统。所谓的博大精深,你看中国人。先搞出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然后一对照,人体内果然就有五脏。心,肝,脾,肺,肾。一看药,果然就分成五种药性。寒,凉,温,热,平。再看五行之间什么关系呀?文人就开始琢磨,给它起名字。比如说这种关系分成,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等等。

然后各种各样的脉象,各种各样的穴位。整个理论体系就像参天大树一样生长出来了。但问题是,它的全部基础仍然是那个。简单的直觉的观察。前面我们讲过,从中不太可能得到确切的知识。

那你可能会问,那人类面对这么复杂的现象。尤其是全宇宙最复杂的现象,人体。怎么得到确切的知识呢?全世界各个文明都在探索。那首先取得突破的,当然就是西方人。你可能会问,这是不是证明。西方文明要比我们中华文明高出一大截。才会产生医疗的突破啊。还真就不是这样。

我们回到医疗突破的那个原点来看。它简直就是介雕虫小技。不值一提的一个小伎俩。

那事情是怎么回事呢?话说1747年的时候。有一艘英国的军舰正在大西洋上航行。但是船上爆发了坏血病。要知道,坏血病是几百年来。从15世纪的航海家开始,就是远洋航海的噩梦。比如说15世纪著名的大航海家达伽马。就是带领他的船员绕过了非洲的好望角。从大西洋进入了印度洋的那个人。但是这个伟大成就的背后有一个悲催的事实。就是他手下的160名船员。有一百多个人死于坏血病。而这个病纠缠航海家们几百年之久。就是刚开始发现牙龈出血。然后牙齿松动,脱落,浑身皮下出血,全身溃烂。最后只好把这个烂得不成样子的尸体。扔到海里去,但是对于坏血病的治疗。一直就没有进步,几百年来都是这样。

到了1747年的时候。这艘军舰上,我们刚才提的。当时军舰上有一个军医叫林德,他是苏格兰人。长久以来,他就对治疗坏血病有浓厚的兴趣。可是要知道,当时西方世界和中国占代是一样的。对于一个疑难杂症。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验方。可是你真要把这些所谓的验方拿来试的话。有的时候碰巧也就能治好。可是你把同样的药方针对另外一个病人。往往又治不好,没有一个确切的因果答案。那怎么办呢?试来试去之后。

在1747年的这一次航程上。林德突然有了一个灵感。说我能不能搞一个分组对照实验。于是他就找了十二个船员。这都是病情最严重的。给他们分成了六个组每组两个人。那首先给他们配上了一个基础的食谱。就是比如说麦片粥,羊肉汤。就是你吃下去,确保你不饿死。然后把那些流传已久的所谓的验方。这六个组当中用不同的验方。比如说,第一个组吃橘子,吃柠檬。第二个组喝稀硫酸,第三个组喝海水。所有当时认为有效的手段。

他分成六个组,分别配给他们。结果六天之后,奇迹发生了。第一组,就是吃橘子,吃柠檬的那个组好了。其他的组没有好,反复地试都是这个结果。其实什么原因,我们今天知道。所谓的坏血病,其实就是维生素c缺乏症。而维生素c的发现。以及整个坏血病的真正的机理的发现。要到20世纪50年代才发现,林德那个时候。距离这么高超的医疗水平差得很远。但是当时的人只需要找到有效的途径。他并不需要知道背后的机理对吧。解决问题就好嘛。

所以林德回到英国之后,就写了一篇论文。叫《论坏血病》。可问题是,这个方法虽然他已经探索出来了。但是相信它的人并不多。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人就是英国航海史上的那个大家,库克船长。库克船长在18世纪的70年代。在他第一次远航当中就用了这个方法。给船员大量地喝什么柠檬汁。结果确实就没有坏血病的爆发。

可是英国政府接受这一点非常晚。大概要到18世纪的80年代。那个时候林德已经不得了了,是国王的御医了。他带有那么崇高的地位。建议英帝国的政府去接受这个治疗方案。都没有成功,所以英国海军最后推广。用柠檬汁来治疗坏血病,是林德死了之后的事情。

所以你看,一项医疗突破是多么的难。

那从此之后,坏血病这个恶魔。就从大英帝国的海军当中被驱逐出去了。大英帝国在18世纪,19世纪成为一个海上霸权。林德医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从此之后,英国民间对英国海军士兵。还起了个外号,叫柠檬人。因为这些水兵在船上总是大口大口地喝柠檬汁。这个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可是我们回头来看。你说林德医生很伟大,他伟大在哪儿啊。他干了什么轰天动地的事情啊?没有,他只不过搞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分组对照买验。而这种实验方法对于我们现代人。有一些科学常识的人来说。这是用脚指头都能想明白的事情。都不用用脑子,对吧。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我们五个兄弟出去游玩。结果迷路了,现在面对五条道路。该走哪一条走得通,通向外面世界啊。很简单,一人走一条呗。大家手里反正都有手机,哪个兄弟走通了。回头打一个电话通知其他人走这条路。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分组对照实验。你说不行,我不相信这种方法。我非得坐在原地,五个人开会商量,你说说。你二大爷,祖宗的经验告诉你该怎么走。你隔壁邻居老王怎么传授给你的。你爷爷告诉你该走哪条路。或者搞一个乌龟壳,烧一烧看看上面的纹路。神指示我们应该走哪条路,这不是神经病吗?这不就是古代的巫术吗?这不就是相信那些不靠谱的民间验方吗?也许有一条路你撞对了。但是这个几率实在是太低嘛。

所以说,人当他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要形成确切的知识。并不一定要把整个这个系统全部弄明白。我们只需要按照林德医生的这个方法,搞分组对照实验。很快我们就能从一团乱麻当中找到确定的知识。这事很简单吧。

中医在历史上真就没干过这个事。这么简单的事没人干过。那你说这个事简单吗?对。它刚开始就是一个小小的工具。真的是一把小刀子呦。可是就是这把小刀子,在十八世纪之后。锯断了一棵一棵的那些妄念。那些错误观念的参天大树。刚才我们讲到在1747年的时候。苏格兰军医林德发明了对照实验法。今天我们看来这没啥了不起嘛。

我们现代人处理自己的实践难题。都会用这一套,对吧。比如说一个公司要投广告。那么多媒体,哪家靠谱呢?我们不知道那怎么办。都投一点好了,根据用户的反馈。哪个媒广告效果好,就继续追投。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思想方法。

但是就像一根火柴。它虽然小,一旦划着之后。把周边那个黑洞洞的世界。一下子就照出了一些轮廓。你看,坏血病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可是这个方法一旦出来之后。它对一些传统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的动摇。渐渐地就开始了。

比如说在西方医学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悠久的治疗方法,叫放血疗法。其实我们回到原始社会。你想,原始社会也没啥医术。一个人得病了,我们拿他怎么办呢?想来想去,无非是三种方法。一个是往他人体里输入一些东西。吃点草根,树皮,看什么东西有效。第二个方法呢?就是我们直接刺激这个人体。比如说按摩,还有中国人的针灸,扎他,对吧。再有一种呢?就是从身体里放出一点什么了。确实我们原始人有这样的经验。比如说让一些毒虫子给咬了。放出来的血都是黑的。把黑血放掉之后确实人也就好了呀。

所以放血,从人体当中输出一些什么东西。那总不能割鼻子,割手吧。放出血,这个各个民族都有的一个治疗方法。你看中医的《黄帝内经》里面。大量的篇幅都在谈放血疗法。就是血这玩意儿很宝贵,不能瞎放。所以基本上抠抠索索地放,扎一针放一点就算了。西方人不一样,大手笔啊!。我们都知道人体的血液总量不过是5到6升。可是西方古代的那些名医们放起血来。那叫一个不心疼啊。450毫升起步,1升的,2升的,3升多的。那就是把人体的血液一半放光,那还活得了吗?

但是你说有效没效呢?反正西方古代人是几千年都觉得挺有效的。人家也有医书,人家也有名医,人家也有案例。都写在纸上了,跟中国的中医是一模一样。历代的名医,比如说那个盖伦。写那么厚的书,人家也发展出一个。博大精深,非常繁复的理论体系。你以为放血就随便放吗?包括那个器具,放血那个刀,叫柳叶刀。就是现在外科医生用的那个东西。最著名的医学杂志就叫《柳叶刀》。你以为刚开始是做外科手术的吗?不是,就是用来放血的。

各种各样的刀形。包括放血,放哪个部位的血。治什么样的病,都是有讲究的。比如说你如果要治脾脏的病。那一定要左臂的静脉,如果你要治腰疼。一定要在膝盖后方那个地方去放血。包括放血要在什么地方放,什么时间放。放多少都是博大精深的。西方人确实也信奉了这个,深信不疑好几千年。

那最近还有人信吗?还有人信。比如说我见到的材料。直到1953年,谁啊?斯大林同志,斯大林同志临死的时候。其实就是一般的中风,但是他临死那几天。没有接受过任何现代的治疗。据说只有人给他实施过放血疗法。

那放血疗法达到它的辉煌顶点是什么时。18世纪的后期,也就是林德医生。发明则照实验法的前后。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两个美国人。都是国父级的人物,美国国父反正也多了。只要在《独立宣言》上签过字的,都算是国父。其中有的很有名,有的就不太有名气。

比如说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个叫本杰明-拉什的医生。他在美国医学界的位置高得不得了。据说只要有四个医生,三个都是他的学生。那就是祖师爷级的人物,他就信奉放血疗法。其中在1793年的时候,费城流行过一次黄热病。那是大的传染病,很多人就四散奔逃。但是这个本杰明-拉什医生,医德特别好。驻守在城中,坚决不走,治病救人。那治病啥方法呢?放血呗。所以他那个诊所每天要放一百个人的血。据说有一个后院,那是整盆整盆的血往里泼。大团大团的苍蝇围绕在那儿。

其中当时他有一个政敌,也是一个记者。你这么放血,放得太邪乎了。然后就去在全城搞了一个调查。这其实就是个对照实验。就是你放血,别人不放血。那哪儿死的人多呢?后来发现。本杰明大夫的诊所死的人最多。

所以这人就给他报道出去了。本杰明大夫就怒了。这么大的瘟疫,我不逃。你不给我评定一个什么感动美国的人物也就罢了。你还要诬蔑我。我告你,就把这个记者给告上法庭。当时法庭也觉得,这个本大夫也不容易。你怎么能还这么诬蔑他呢?居然就判这个记者败诉。这是当时的那个医疗知识水平下的一个必然结果。

但是就在这个案子宣判期间。美国另外一名国父,那真叫大名鼎鼎。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病了。我们都知道,华盛顿担任两届美国总统之后。就告老还乡,回到自己的庄园里安度晚年。有一天,这是什么时候啊。1799年的12月,你看好可惜。只要不瞎治这华盛顿的病。华盛顿就活到了19世纪,就是跨世纪人才。

那这一天他得了什么病呢?很普遍的一个咽喉炎。华盛顿自己也是笃信这个放血疗法。他自己养奴隶,他平时奴隶病了。他自己就上手给人放血。也居然经常能好,什么原因能好啊。我前面讲过,有的病你不用冶它也好。放点血也能好,跟放血没有一毛钱关系。

那华盛顿放血就放出瘾来了。这次他自己得了咽喉炎,就先自已给自己放。让自己的管家给自己放。他还有两个私人医生,病不好。请私人医生来接着放,放完之后病还不好。又请两位名医,这两位名医是谁啊。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本杰明-拉什大夫的学生。名医来了接着放,半天之内。给人家华盛顿放了3.7升的血,当天晚上。华盛顿就死了。这是放血疗法历史上可能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愚昧到这个程度。

那放血疗法是怎么退出历史舞台的呢?很简单。就是用林德医生那个方法,对照实验。就在华盛顿死了之后十年。又有一个苏格兰的军医,这个人叫汉密尔顿。不是美国国父汉密尔顿。是一个医生,叫汉密尔顿。他就搞了一个大型的对照实验。大概300多个人,分成了三组。一组生病了放血,另外两组得同样的病不放血。后来发现,那两组一个死了两个人。一个死了三个人。放血的这一组死了35个人。太吓人了,这个对照的结果。但是当时即使他写出论文也没有人信。因为大家还在深信这套疗法,又过了十年。有一个叫路易的法国医生。搞了两千多个病例的对照实验,最后写出论文。这才导致社会舆论开始重视这个问题。

看来放血疗法不像我们老祖宗讲的。医书上记载的那么多病例,言之凿凿的。没有那么有效,而且会害死人的。所以放血疗法才算退出了历史舞台。

所以我们前面讲的,对照实验这把小刀子。利得很哪,很多参天大树。信了几千年的东西,都会被它锯断。

当然你说,光有这个东西有用吗?还是没用,为啥。因为人体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越我们的想象。人不仅有一具躯壳,他还有灵魂,还有心理机制。又有一名美国医生叫毕阙,发现了安慰剂效应。

现在我们都知道,安慰剂效应疗效惊人。有的病你给那个病人吃一坨玉米粉。你只要告诉他这是特效药。他吃下去马上病就好。而且疗效在有的病上居然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实有的病根本就不用治。所以我们也理解古代的一些神医。只要告诉你这是特效药没准儿就能治病。这其实跟药没有什么关系。

那安慰剂效应是怎么发现的呢?这个毕阙医生原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是美军的一个随军的军医。那他所在的这个部队。有一次就参加了言大利南部的海滩登陆作战。当时伤病员特别多,结果发现大事不好。随军所带的吗啡,就是那个麻醉剂不够用了。那咋办呢?一伤病员还在不断地涌来。大家都在哀号疼啊,疼啊。医生能不能给点吗啡啊。又没有,怎么办。所以这个毕阙大夫跟护士长一商量。说这么地吧,只好骗,给他们注射生理盐水。那本来觉得骗只是搪塞一时。但没想到奇迹发生了。那些注射完生理盐水的人不疼了,不叫了。所以这毕阙医生几乎是目瞪口呆。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毕阙医生就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种安慰剂效应,根据他的研究结果。他就提出来,看来要判断一款药有效无效。要把安慰剂效应排除在外。在原来的对照实验之外,还得加一个对照组。就是安慰剂组。就是同样的药,做的外形一模一样。其实一款是药,一款是玉米粉。给不同的两组病人吃下去。那如果吃真药的病人的治疗效果明显地要高于吃假药的这一组的病人。那我们才能判断这个药有效,那这种方法叫什么?单盲对照测试。

后来又发现,这个招还是不管用,为什么。因为大夫知道哪个是真药,哪个是假药。你想,作为一个大夫,你想测试一个疗法。一个药品有效没效,你对吃真药的那个病人。自然那个眼神里就会流露出各种关切,对吧。你对那个吃假药的,自然就会比较糊弄。病人又不傻,他自然能够接收到这样的信号。所以后来发现,这个盲测还不能是单盲。就是只对病人盲,必须对医生也盲。医生也不知道哪个吃的是真药。所以必须委托第三方机构来做。所以这种实验方法叫做双盲对照测试。

那这就完了吗?还不行。你会发现,如果病人的选择不是随机的话。有的人会故意把某一类病人送未做实验。这也会带来错误的知识。所以又必须在双盲对照测试之上。再加一个随机二字。

后来发现,这也还是不行。为什么?因为样本量太小的话。我们得出来的结果还是不能那么确切。

所以现在医学界判定一款药到底有效没效。就是一个特别长的名词。叫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

你看现在网上,中医和反中医的两拨人吵。这个词出现得频率非常高。所有反对中医的人就会质问那些中医粉们。你们所有的药,你说有效没效。有没有经过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测试。你不要看这个词。这个词可是人类用多少血的教训。用那么漫长的历,史一点一点换取的一种结果。

很多中医迷都在说。说你们否定中医,我们中医学界也这么说。因为现在江湖骗子太多。古人限于当时他们的医疗水平。确实也有一些不靠谱的说法。但是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应该是一个相对客观的态度吧。

对,可是问题是。怎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就是现代医学的方法。

所以很多人老把中医和西医对立起来。其实根本不存在这个对立。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全世界各个文明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跟中医的水平高高低低不等。但是总体来说差不多。它都是立足于那种直觉的,简单的,经验的观察。

而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和各个民族的传统医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不是它那些具体的结论。其实现代医学的所有具体结论。还在不断地演化当中,不断地自己驳倒自己。不断地证伪,它关键就在于。那些中医粉们嘴里口口声声讲的那个词。怎么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果没有现代医学这一整套方法,你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比如说很多中医粉都在讲这么一个案例。就是我们国家有一个著名的功勋卓著的大夫。也是一个药学家,叫屠呦呦。她从青蒿当中提取出了青蒿素,治疗了疟疾。这是在中医药当中提取出来的一个特效药。得到了国际医疗学界的一个认可。 要知道疟疾可是一个不得了的传染病。在史书上,死于疟疾的人那叫成千上万。甚至是上千万,一直到了195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还有三千万人得疟疾。当年就死了几十万人。那屠呦呦提取出了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治好了打摆子。确实功勋卓著。

可是有的人把这笔功劳。不仅仅是记在屠呦呦的头上。还记到了中草药的头上,这就有问题了。确实,屠呦呦自己也承认。我是到晋代的一本药方书当中,找到了这条方子。然后用现代方法把它做成了药。

这是一本什么书呢?它的作者叫葛洪。是晋代的一个道士,平时是炼丹。闹来无事记载一些药方,后来编辑成册。叫做《肘后备急方》。就是这本药方我搁在胳膊肘后面。随时要急用,拿出来就是特效药,就这么吹牛。这里面确实有一条记载了青蒿可以治疟疾。大概就是说取青蒿一握,绞出汁来。吞下去,马上就可治久疟。

好吧,可是你不知道的是。在葛洪的这本书里。还记载了其他四十多个治疗疟疾的方子。我给你随便说几个。比如说抱一只大公鸡,让它大声叫,然后治疟疾。还比如说,取一只蜘蛛,放在饭团里面吃下去。治疟疾,再比如说。找一只很大的豆子。剖成两半,左边写上个日字,右边写上个月字。左手拿着日,右手拿着月,吞之立服。要想治疗效果更好,怎么办?要看着太阳,向着太阳吞下去。而且不要告诉别人,这样效果最好。这不是胡扯淡吗?如果这四十多个方子都搁在一块儿。那我可能要做一个大胆的推论。就是葛洪自己也没用青蒿真正治疗过疟疾。为啥,因为如果青蒿不断有效。他就不会写其他四十多个药方了。

确实,在中国古代的药方书当中。不管这些书传得多么的高大上。多么的具有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宝典意义。只要你摊开一看,你基本都可以当笑话书看。

就像我们中国人大家都知道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前的节目里我们讲过里面的一些段子。都极其可笑。比如说梁上的灰,然后从那个鼻孔里吹进去。可以治上吊死,这样的例子特别多。比如说《本草纲目》里面。我最近刚看到的,治狐臭,你知道咋治吗?取两枚鸡蛋煮熟,把壳剥掉。狐臭主要是腋下,夹着。趁热夹住,然后等它冷了之后赶紧跑。跑到一个三岔路口,扔到那个三岔路口。然后就不要回头,赶紧往回家跑。如此三次,可治孤臭。

当然你说,你别老挑这个说。古人就那个认知水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好不好。我也特别同意,但问题就出在这儿。中国传统医学那一整套理论,看着花团锦簇。但它没有能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要不然为什么中医学的理论高峰。还是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呢?要不然为什么李时珍一个大夫一生。可以搞出一万多个药方呢?这些药方是他听来的,搜集来的。自己推想出来的。但是他偏偏没有能力确认哪个是有效的。那怎么确认有效呢?

前面讲过,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测试。所以你看,现在FDA通过一款新药。是要花几十亿美金做大量的临床测试。然后还要通过漫长的时间。才能批准一款新药。即使如此,花这么高的成本。这些新药还不见得一定靠谱。在现代西方的医药史上我们还知道。像四环素事件,反应停事件等等。还要不断地去测试它。去驳倒它,医学才能够进步。为什么他要花这么高的成本。这么难才搞新药。就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现代方法。才能够得到确定的知识。所以今天我实在不愿意牵扯那个叫割席断交,朋友翻脸第一话题。

中医药的争论,实际上我想讲的是什么。就是人怎样才能从这个万分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确切的知识。

话说到这儿。我们可能渐渐就要触及到一个很敏感的地带了。就是所谓的民族文化自尊心问题。有的人反对批评中医。就是说不要灭自己的威风,长他人的志气。为什么我们老祖宗搞出来的东西。就不如西方人呢?所以捍卫中医。就是捍卫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其实我说,这大可不必,为啥?一是西方人的主流社会观念里面。有的是不着调的东西。他们如果说比我们强的话。就强一点点,就是他们有科学的方法论。可以一点一点地往前拱。把那个不着调的东西给剔除掉。如果我们学好了这种科学方法论。中华民族脑子聪明,没有问题的。不存在文化自信问题。

给大家举一个医疗之外的例子。上个世纪有所谓世纪饮料大战。就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家公司死磕。可口可乐刚开始讲,我们的可乐就是好喝。要不然为什么卖得比他们多呢?百事可乐说,较劲是吧。要不我们就来一来双盲测试。所以就搞了一堆杯子。一种杯子上写一个字母,叫M。一个杯子上写一个字母,叫Q。M里面搁上百事可乐。Q里面搁上可口可乐。找一帮人盲测,你们说喝完了哪个好喝。结果测完了大跌眼镜。居然大家普遍认为那个标记着M字母的杯子。装的百事可乐比较好喝。百事可乐说,怎么样。盲测决定了我们比你好喝。

可口可乐说,你别叫板,我接着搞盲测。现在我也搞两种杯子。一种写上M,一种写上Q。但是我不告诉你的是。我里面搁的其实全是可口可乐。也找一堆人未盲测,结果喝完了之后。普遍还是觉得M那个杯子里面的可乐好喝。你看,跟可乐无关,大家喜欢的是M这个字母。

百事可乐说,那我们就接着测。现在我们把杯子上的所有的标记。全部给它抹掉,接着测试,一人喝一口。结果还是发现百事可乐比较好喝。

可口可乐说,你胡扯,你让人只喝一小口。你那比较甜,所以大家觉得好喝。他们这边又开始搞盲测。这双方就打来打去。这是什么时候的事,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事。

当然测完之后,所谓可口可乐。就是比百事可乐好喝的这个神话就破灭了。所以整个饮料市场的格局就变化了。逼得可口可乐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不得不推出新口味的可乐。

其实就在这两年,也发生着大量这样的事情。比如说在西方的音乐界。就流传着这么一个观念。说小提琴一定是那种古董琴。传下来好几百年的,那个琴好。现代的琴甭管你制作工艺多好。用多好的材料,你总是不如那些古董名琴。动不动几千万美金一般把的那种琴。2014年,可就是去年。有一个法国的小提琴家。就说我就不信这邪,把一堆琴搁一块儿。盲测,找一堆小提琴家来拉。盲测,闭着眼睛拉,然后你觉得哪把琴好。结果测出来了,最好的,大家都认可的是一把琴新琴。最烂的一把琴,古董琴。所以这个所谓的神话就破灭了。

西方人就是这么一点一点往前拱。他们的社会观念里还有一些不靠谱的。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这种方法,逐渐都能破掉。

那反过来说。我们中国人有没有踏上这条路的机会呢?当然有啊,就像我们前面讲的青蒿素。其实道士葛洪在那本书里。也就写了四十多个方子。只要我们有这样的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我们就一点一点排除了。那个抱个大公鸡往前叫,那玩意儿总不靠谱吧。所以很容易就排除掉了。你想,我们在茫茫万物之中。已经很有运气了好不好。已经收集到四十多个方子了。只要我们有一点点的科学精神,一点一点测。我想用不了多少年,中国人也许就会瞎打误撞出一种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其实治疗一种病。并不需要知道什么微生物的原理。这种病具体的病理。只要找到确切有效的方法即可。甚至是上千年治疗好打摆子。那中国的古代人均寿命不就提上去了吗?医疗水平不就提高了吗?

你可能注意到我刚才用了一个词。叫瞎打误撞。对,现代科学医学,也是瞎打误撞。只不过他们有一种方法论。我们和现代医学和科学之间。不就缺这么一点点方法论吗?

那你说中国古代的医学。有没有过踏上这样方法论的机会。人的思考机制是差不多的。比如说给大家举个例子。清代有一个大夫叫王清任。清代有一个大夫叫王清任。这个人就一直觉得古代的那些医书。那互相之间矛盾得一塌糊涂。简直就是胡说八道。比如说中医当中有所谓五脏六腑的说法。那五脏是什么,心,肝,脾,肺,肾。六腑是什么呢?指的是胃,胆,小肠,大肠,膀胱。

还有一样东西叫三焦。这三焦是个啥呢?那就乱了套了。有人说是整个腹腔,有的人说整个胸腔。有人说是一层黏膜,有人说压根就不是具体的。它就是一种气,就是一种功能。在古代的医书上,是各执一词。这个王清任王大夫就说。说琢磨这三焦我真是琢磨不明白。从古到今,各有各的说法。如果这个基础都没有。根据五脏六腑的那个理论。再推出来一整套治疗体系。什么八纲辨证,什么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等等。什么病因就是内生五邪,外感六淫。那整个这套治疗体系不就崩溃了吗?

所以他就写了一本书,叫《医林改错》。其实也没有改,他只不过说这错得太离谱了。我把它们都提出来。其实你看,解剖学。现代医学认为这是所有医学大厦的基础。中国人有没有解剖学,当然有啊。古时候杀猪你也得打开看一看嘛。所以对于内脏的基本概念,我们是有的。在《黄帝内经》里面就有记载。可是那些记载因为没有实践的解剖学。所以不准确。所以就搞出三焦这样的理论上的怪物嘛。

那这个王清任大夫正好他三十多岁那年。史书记载,嘉庆二年。他正好路过河北滦州。那个地方爆发瘟疫,很多小孩就死了。正好在那个镇子上。就有一个非常奇怪的风俗。大家都觉得这小孩死了,就不能埋得很深。一定要埋得浅,让那个野狗把小孩尸体扒出来。然后吃掉,这样我再怀第二胎的时候。就不容易夭折,这当然是民间的迷信了。

但是确实给路过的这个王大夫提供了一个机会。就是近距离地观察小孩的那些内脏。他是越看越不对,跟古书上怎么都对不上。所以他就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找一些刽子手。就是对人大卸八块的那种专业人员。去请教他,说内脏怎么样。然后还专门花钱雇一些画工。来画那些他人的内脏的那个图谱。

但是很可惜,王清任大夫和西方的那些医生一样。他有一种求知的精神,纠错的精神。但是没有医学共同体,没有医学杂志。他出了这本书,出也就出了。其他的大夫说你胡扯。我们还是信《黄帝内经》我们有理论自信。所以好不容易出现的这一朵小浪花。随着王清任大夫自己死了,也就没有了。中医又回到了强大的理论自信。

所以今天我们想讲什么。我们想讲的就是人认知世界的方法。现代化社会和非现代化社会。在认知方法上的区别,我认为就是三条。

第一条呢?就是你得数据化。为什么一定要数据化呢?不是说我们有什么科学叫迷信数据。而是只要它一旦数据化之后。整个的协作体就可以建立出来。我测量是这个数,你也可以测量。你说不对,那你可以改。然后只要这个数据是公开的。所有东西数量化之后。全人类跨时空的协作就可以展开。这是现代思维方式的一个特征。

第二条那第二个特征呢?就是非常地认真。那啥叫认真呢?说白了就是讲事实,讲逻辑。你看我们罗辑思维有一个策划人叫李子暘。李子暘跟我持一样的观点。对中医是持非常严肃的批判态度。他讲过一句话,他说我建议我所有的朋友。当老板的,开公司的。你招人的时候你就问他一个问题。你信不信中医啊。如果他信,你就要谨慎地用。如果他不信,我建议你马上就要用。为什么,因为不信中医的人。他是知道我干事得有那种。讲事实,讲依据,讲逻辑的那套方法,要求其极致。可是信中医的人呢?也不是说这样的人就没有水平。没有人才,也有。但是他的思维方法当中有一个小漏洞。就是很多东西他听别人说,他就信了。他比较容易轻信。轻信的人在工作当中就不见得那么认真。所以他建议很多老板就不要录用这样的人。这个观点信不信您自己琢磨。但确实这是现代思维方法的第二个特征。

那第三个特征呢?就是开放性。科学嘛,我们以前讲过,就是可证伪。不管现代医学的成果是多么的辉煌灿烂。本质上每一个结论都是等待着被否定的。是向未来的一个开放系统。只要未来有人拿出证据。证明现在的知识错了,那就坦然地承认。我们人类的认知边界就向前扎扎实实地推进一步。

可是再反观我们的中医。我们抱持一种文化自信。现在还在供奉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为最高理论水平;那请问,怎么进步呢?中医粉反驳我们的一个证据。或者说一个论调就是你们那些科学教徒不值一提,你们的层次好低哦。我们是谈的哲学,搞的是天人合一。我们那个层次高多了。

说实话,我自己在读医书。就是中医书的时候,也有这个感觉。那个思维方法那个巧妙。那个东方神秘主义的美感。加上汉字和汉语言的那个美感。确实你会觉得很高明。可是问题是,我要治病,我要立竿见影。人就躺在那儿,马上要死。你能不能给我一个靠谱的,可验证的方法呀。

很多中医学界的人也在说。中医就是让一些骗子给败坏掉了。可你告诉我一个把骗子识别出来的方法。什么是靠谱的医生啊。是胡子比较长,还是头发比较白。还是眼镜度数比较深。还是房间里挂的锦旗比较多。就证明你靠谱啊,骗子也会这一套啊。我识别不出来你再说你靠谱。你是高明的哲学,你让我怎么信呢?其实这就是一个思维方法上的一个区别。

说到这儿,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本书搁在这儿也很奇怪。叫《一课经济学》。跟今天所讲的话题完全无关。这本书是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里。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经济学最好的入门读物。

那为什么今天我们要提到这本。八竿子都打不着的经济学著作呢?话说前几年,我有一次在一家商学院讲课。但是无意当中我就提到了一句。说我不信中医,结果课后提问的时候。情绪非常激动,说你怎么就能这么荒诞。这么胡说八道呢?中医不是明摆着有效吗?已经源远流长了这么多年。老祖宗都验证过,你怎么就能这么信口雌黄。你看,这个命运和经济学其实非常类似。他从来没有听说过对中医的这种批判。他觉得太匪夷所思了。

就像经济学上的结论。和我们的很多日常直觉截然相反一模一样。

比如说在这本书里就提到。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其实不利于国民经济。限制工资的最低水平,其实不利于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国家管制房价,其实不利于大家住上更便宜,更好的房。你看,这些结论从直觉上来看。都是匪夷所思的吧。

那为什么反对中医和经济学。这样的一种思维方法看起来如此奇葩呢?原因很简单。我们原来人类生活在一个相对简单的生活环境当中。用直觉,用经验,用时间的积累基本就可以判断出一些靠谱的知识。

但是现代社会不一样了。过于复杂,过于庞大的陌生人协作体系。事实上我们面对的已经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对付这个新世界,如果没有方法论。还回到那个简单直觉的判断。那你就等着犯错吧。

很多中医的捍卫者最后还会说那么一句话。说未知世界大得很。不要觉得科学什么都懂。不要对科学盲目崇拜。未知世界,我们对它要有一颗敬畏之心。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好。也是我想在这期节目的结尾想说的。对未知世界,要抱有敬畏之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即使我们已经知道的。也要随时准备它变成未知的。

罗辑思维:到底谁在迫害科学? 96

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今天我们聊一个可能比较枯燥的话题,就是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呢,看似是明摆着的,科学讲究的是怀疑的精神,而宗教呢,要求就是你付出全部的信仰,不准怀疑;科学搞得是唯物主义,宗教玩的就是唯心主义。

所以在一般人的观念当中,这两个东西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两个分开来的部门,而且彼此为仇作对,尤其是科学刚刚破土而出的那个时代,就是中世纪之后文艺复兴期间。我们听到过很多故事,都在讲这两者之间的那种恶化的关系。有三个人的故事大家都了解了,一个是哥白尼,就是因为宗教势力的迫害,他把今天我们已经认为是常识的那个真理,就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对吧,日心说,他写了一本书,叫《天体运行论》,但是直到临死前才敢拿出来发表。第二个人就具有很悲壮的英雄主义色彩了,布鲁诺,他1600年被无耻而残忍的宗教势力,烧死在火刑柱上。第三个人就更大名鼎鼎,就是伽利略。伽利略后来因为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最后是被判终身监禁,最后生命的十年是在终身监禁当中度过的。

所以有了这三个故事打底,我们就这样用一个符号化的概念去理解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比如说牛顿,很多人说牛顿你看年轻的时候,少年才俊,提出了那么多科学的成就。但是,老了呢?堕落了,信仰上帝去了,搞什么炼金术,所以最后他就没有什么科学发现。还有人说,达尔文之所以提出来进化论,就是因为要跟上帝作战,要跟迷信作战,要跟宗教作战。所以此后我们把从16世纪一直到19世纪很多科学的发现,都理解为是跟宗教为仇作对的一个结果。

这个话说也没有错,因为刚才我讲的所有这些东西几乎都是事实。只不过它的那个判断,那个价值判断,对很多原因的分析,如果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你会发现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其实你从科学发展史上,你就能看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说很多科学家他一边信仰宗教,但是不耽误他有大量的科学发明。比如说那个著名的发现气体定律的波义耳,波义耳一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翻译《圣经》,而且资助很多人到处去传教。再比如说电学之父法拉第,法拉第自己就是一个教堂的长老,说白了就是一个神职人员。他一生当中有多次精彩的布道,在《法拉第全集》里面收录了他一生当中留下来的150多篇布道词。再比如说电报的发明人叫摩尔斯,他也发明了摩尔斯电码,所以人类第一则电报的电文就是他亲手草拟的。那电文是啥?叫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说白了,他是要用电报这个奇迹归功于上帝,赞颂上帝的。再比如说美国人那个发明家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当时西班牙国王曾经请他们去参加一个飞行表演。但是日子给选错了,选了一个宗教节日。这俩人说不去,在家做礼拜,哪搭理你这些破事。

所以你看,科学家、发明家信仰上帝,皈依于宗教这件事源远流长。其实一直到今天,今天很多大科学家都信仰上帝。举个例子讲,有一个科学家叫柯林斯,他是主持现在一个非常前端的科研项目叫人类基因组测序,这是一个规模极其宏大的一个跨国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干完之后,他写了一本书,2006年出版的,叫《上帝的语言》。那本书里,他就调动自己所有的科学知识去论证一件事情,上帝是存在的。顺便把几百年来那些否认上帝存在的言论给痛批一番,这就是一个大科学家干的事情啊。而且他有两个身份,第一个身份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第二个身份是教皇科学院的院士。你很奇怪吧,教皇还有科学院。对呀,就设在梵蒂冈。原来我也不知道,是本期节目的策划人冯启娜老师告诉我的,我也很吃惊。确实,还有过这样的一个统计,说如果把过去300年的科学家做一个排序,就是贡献,影响力排出300名。那这300名中有多少个是不信宗教或者上帝的呢?仅仅20个人,不到10%,那剩下绝大部分都是信仰上帝的。如果我们把300人这个范围再缩小,仅仅排出前十名的话,无一例外,全部信仰上帝。请问,怎么解释?

不是有这么一个段子吗?说一个法国男青年,上了一个火车,看一老头弄着个念珠,在那儿好像赞颂上帝那个样子,念念有词。年轻人上去说,虽然你岁数大了,你也有点出息好不好,现在什么社会了,还信仰这个,你也懂点科学。那老头说你懂科学吗?年轻人说我懂啊,我还有很多书呢,要不寄两本给你看一看。老头说可以啊,我也想学点科学,来,递个名片,你把书寄到这儿。名片一看,巴黎科学院院长巴斯德先生。你看,这就是一个段子。

这些事实都在告诉我们,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不像我们历来所受的教育讲的那样那么简单,就是两个仇人,两个对头。就像我们平时观察到的两口子,在外面还都有小情,互相之间在家里也不和,经常还搞点家庭暴力,但是就是不离婚,还住在一个屋檐下,还经常共同捍卫一些利益,甚至还抚养一个孩子。你怎么解释这样的关系呢?至少,不像外面看的那么简单。

那要解释清楚这个关系,我们就回到一个案子,那就是著名的伽利略迫害案。伽利略这个人可有名了,在中国人当中,因为我们的中学教科书,语文也提他,物理也提他,历史也提他。伽利略是一个意大利人,他出生在1564年。在这儿我们做个插曲,很多人说记历史的年代特别难,那为啥难呢?是因为你没有大坐标,比如说你记住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72年后伽利略出生,你看,这就找到了它的时代特点。因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整个人类历史,尤其是在欧洲,就进入了一个快车道。所以伽利略生活的那个时代,就是欧洲从艺术、文化、科学各个方面,都发生那种萌动的时代。而且伽利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给他定位,你看,1564年,你记得住中国对应的是嘉靖四十三年,没什么意义。但是你想,他一生,1564年什么人死了?米开朗基罗死了。米开朗基罗是所谓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对吧。所以这个时候文艺复兴已经进入了后半段,尤其是艺术上,然后伽利略死在哪一年呢?是1642年,这一年正好是牛顿出生。所以你看,正好从米开朗基罗死到牛顿出生,这期间的78年就是伽利略的一生。而且伽利略和谁同时啊?他出生那一年,莎士比亚也出生了。你看,这就还记了吧。

伽利略这个人呢,他其实家里挺穷的,他祖上曾经有过一个祖先当过名医,所以家境还可以,但是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就已经败落了。所以他老爹一直在干涉他的职业选择,他自己是想当一个传教士。因为伽利略可不是宗教的敌人,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一直想当传教士。他爹不干,如果搁在今天,他爹就得逼他去考公务员了。当时他爹是逼他去考这个医学院,因为当医生嘛,毕竟收入相对来说比较有保障。伽利略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脑子也聪明,手也巧,脑子聪明,在什么数学上、物理上、力学上的各种各样的成就,我们就不去说他了。而且手还非常巧,比如说他亲手制作了人类的第一支温度计,也亲手制作了望向太空的第一支望远镜。所以有人说,你看70年前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而伽利略就是星空中的哥伦布,因为他用望远镜重新发现了星空,所以这个人的成就我们不去说他了。

这个人还有一个大的特点,就是商业头脑也比较灵活。前面我们讲的他发明的温度计望远镜这些东西,都是用来赚钱的。虽然他本职工作是大学教授,但是经常还这么挣点外快。比如说他发明过一种军用的圆规,可以供战场上的士兵和军官计算炮弹的轨迹,据说很好用,而且也赚了一票大钱。这个人在社交上还长袖善舞,他跟当时的著名的宗教人士,包括教皇和很多国家的贵族,都来往甚密。他这一辈子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情,就是1610年他用自己家的望远镜发现了一颗新的星,就是木星的第四颗卫星。他的望远镜造得好,看得真真的。他灵机一动,就把这颗新发现的星,命名为“美第奇星”。你想想,美第奇家族当时是欧洲最有钱的家族,一听这个乐得鼻涕泡都出来了,著名的伽利略把他新发现的星,用我们的家族来命名。这么着吧,老爷子,到我们这儿来,我们养着你了,然后就给他任命为美第奇家族的首席科学家和哲学家。所以他生命的最后32年,实际上沦入一种,不能叫沦入,就是非常光荣地被包养起来了,再也不为生计发愁。

所以你看,伽利略真的是七窍玲珑心,是这么一个非常灵活,聪明的这么一个人。那就奇怪了,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十年,突然陷入了一场牢狱之灾呢,被判终身监禁呢?这就得说到1632年,那一年他出版了一本书叫《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体系的对话》。你从这书名,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这就是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辩论。因为托勒密就是当年提出地心说,说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地球旋转的,这么一个古代的知识分子。而哥白尼呢,就是提出日心说,说其他都围绕着太阳转。这两大体系的对话,当然你看这个对话里面,这个篇章结构的设计,也体现出伽利略真的是七窍玲珑心,很聪明。这对话实际上是一个戏剧,他设计了三个人,这三个人都是虚设的人物,没有真人。这三个人在那儿对话,一共对话了四天,就关于地心说日心说,在那儿说。文笔还非常优美,所以当时这本书特别畅销,就是因为他写得很好看。当然,虽然他说我是一碗水端平的。你看,这双方不都出场了吗?有理说理嘛,地心说,日心说。

但实际上傻子都看得明白,他是偏向日心说的。这本书1632年出版,不到半年就惹了大祸。当时罗马就把他给弄去了,抓去了。而且当时意大利还流行瘟疫,但是不管,这个大案一定要办。然后现场就判了他一个终身监禁,还不仅仅是终身监禁那么简单。当时的宗教裁判所还尽其所能对他进行了羞辱,一方面是把这封判决书寄到了当时的欧洲所有还信仰天主教的地区,只要这个城市有一所大学,那就要把这封判决书当众宣读,告诉大家,伽利略是一个思想异端的人。另外一方面呢?就在法庭宣判的当场,要求他跪在地上,签署一份悔过书,就是日心说是胡说,现在我回归原来的信仰。另外一方面,在判决书当中还有一个条款,是带有羞辱性质的,就是说此后的三年,每周你都要背七首悔罪诗。更重要的是加了一条,你得跪着背,当然后来伽利略真的就执行了这一条。

听到这儿,这个故事和我们原来所了解的,是差不多的嘛,就是宗教摆出了那副丑恶的嘴脸,穷凶极恶地科学进行了迫害。可是这个故事你再往后听,跟我们所知道的就不一样了。首先,这个判决其实没有从哪怕是形式上的被执行。伽利略是被终身监禁的,按说开始地牢、水牢、黑牢。没有,关了没两天,一乘小轿子就把老爷子给送走了,送到哪儿去了呢?送到当时罗马的一个红衣大主教的家里,那肯定生活条件就要好得多了嘛。而且呢,当时伽利略的身体不行了,因为毕竟是一场牢狱之灾嘛,一场官司嘛,所以身体很衰弱。在这个红衣大主教家里养病,很快就养得面目红润,身体恢复了健康。这个红衣大主教也有意思,大家说搁着一个名人,还招呼各种朋友来见他。很多人到这儿跟伽利略探讨什么力学问题,机械学问题,开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当然这个时候也有人跑去跟教皇讲,就是乌尔班八世,跟他说这个老头也有名,算了,给他放了算了。教皇说那不行,这不能自己打自己嘴巴。但是什么行呢?有一件事行,伽利略恢复了健康之后,就给教廷打了一份报告,说我能不能回家服刑呢,不就是终身监禁吗?不就是不出来吗?我回家行不行?后来教皇就居然批准了。所以在1633年的时候,他就回到了佛罗伦萨。佛罗伦萨大家都知道,是美第奇家族管理的地方,伽利略这个时候还一直担任美第奇家族的首席科学家和哲学家,你想,那待遇能差得了吗?

当然,教廷还象征性的派了一个人去看管他,这个人是当地的大主教。但这个人是谁呢?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伽利略一生的好朋友,还是他的学生。所以这哪叫什么看管呢?这就是找一个人照料他,甚至说得不好听一点,是服侍他。这个红衣大主教晚年的时候,还一直鼓励,这个伽利略晚年的时候,鼓励他搞科学研究,给他提供各种各样的便利条件。所以后来在伽利略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居然还写出了一本新的著作叫《两大科学的对话》。当然这本书没有在天主教地区出版了,是在当时的荷兰。荷兰当时在宗教改革之后,已经改信了新教,但是这本书伽利略确实,晚年没有看到它的出版。为什么?他已经瞎了。所以就在这样的说是监禁也可以,说是软禁也可以,说是安度晚年也可以。这样的一个非常舒适的环境当中,伽利略度过了他的最后十年,1642年撒手归西。

你看,这个故事当中就已经出现了疑点吧。好像教廷对伽利略这个人是高高地把板子举起,可是落到老头身上的时候呢?又是那么那么的温柔,为啥呢?

其实疑点还远远不止这些,第一个大疑点,是伽利略早就在宣扬日心说了好不好。我们在回看历史的时候,觉得什么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就觉得这三个人是一伙的,其实他们在历史时间上隔得很远。哥白尼是什么时候的人呢?哥白尼是1543年死的,他死的那一年距离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伽利略出生还有21年。所以伽利略在年轻的时候当科学家那会儿,他没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个观点是一个早就流传在世的观点,我只不过是选边站而已。而且这个事情你说到底谁围绕着谁转?又不是说否定上帝的存在,这也不是什么重大的争论事件,对吧。当时欧洲很多大学的课堂上,可以公开地讲授,光明正大地讲,只不过那个讲法应该是这样,就是现在教廷认可的结论是地心说。

但是也有人提出另外一个假说,说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可以光明正大讨论的。而且伽利略在年轻的时候通过著作、文章、书信、演讲,从来没有掩饰过自己是日心说捍卫者的,这样一个角色。而且年轻的时候,他那个言辞还很激烈。他偏偏是在晚年,已经60多岁的时候,写出了这么一个遮遮掩掩的所谓两大体系的对话,反而惹了祸,你说怎么解释?而且此前,你看,布鲁诺是什么时候被烧死的?1600年被烧死的。伽利略什么时候受到的迫害?1632年。你看又过了30多年,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看改革开放初年那会儿,觉得那会儿发生的事情现在早就应该纠正过来,所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你看过程当中还有这么一个演化的轨迹,伽利略在1615年的时候,曾经写了一篇关于潮汐的文章,其实话里话外还是想说日心说是对的。然后他把这篇文章寄给了当时的教皇保罗五世,保罗五世也知道他要搞什么,就跟他讲,我不看,我不看,你这异端邪说你去弄去。后来就有人告发伽利略,说他搞异端邪说,跟那个布鲁诺一样,说日心说,就告到宗教法庭宗教法庭接了这个案子,但是没判,只不过当时的一个法官,就口头警告了伽利略,说这个事你不能这么说,你就说它是一个假说不就完了吗?你非说它是真理干什么呢?那这个法官是谁呢?这个法官就是在1600年判布鲁诺上火刑柱的那个法官。你看,他对伽利略是这样的一个态度,这又是为啥?到1616年的时候,当时宗教法庭也就是教皇确实也下了一个叫1616年的禁令,就是你伽利略不要再说这个日心说是真理了,你只能说它是一个假说,OK,当时也认了,。

但是时光荏苒,到了1623年的时候,你看这又过去很多年。1623年的时候,有一个人当了新教皇,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乌尔班八世。这乌尔班八世和伽利略还真是一对好朋友,好到什么程度呢?两个人不仅是老乡,而且是校友。而且乌尔班八世后来把自己的侄子送到伽利略那儿去读博士生,伽利略的两个女儿又委托了乌尔班八世,去找出路,后来当了修女。所以你看,不仅是朋友,而且是通家之好。而且他们还有一种关系,是隐隐然一个崇拜者和被崇拜者的关系。乌尔班八世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狂热的科学爱好者,他曾经给伽利略写信,说你这样的人就应该长命百岁。前面我们讲那个1616年禁令,就是教廷给伽利略下令说,你不许说日心说。乌尔班八世当年当红衣大主教的时候,对这条禁令非常不满,说如果我在,我要是当了教皇,我绝对不会让它出山。所以你看,这俩人是这么一个关系。所以1623年,乌尔班八世一旦当了教皇,伽利略就来劲了,觉得你看,这样的一个人当了教皇,我还不可以重提日心说吗?

所以1624年,他就专程跑了一趟罗马,到那儿去劝说教皇,新任的,他的这个好朋友。据说前前后后他去了梵蒂冈见了他六次,每次都在梵蒂冈的后花园里,俩人散步,他就劝说他,你看日心说跟我们的教义是那么的贴谱,赶紧咱们改了吧。乌尔班八世当然他也不会贸然改,他最后就跟伽利略是这么说的。说你还是把它当做一个假说吧,只要你还停留在一个假说这个层面,你就能得到我的祝福。所以你看,从1624年他跟教皇溜达了这么六趟,到1632年,他出了那么一本书。这期间他其实是得到了鼓励的,他觉得有机会。你看一个科学家的真理终于在我的努力下,被定了调子。所以他才敢写这本书,所以你看,这是一个大的疑点。

第二个大的疑点呢?就是伽利略这本书它可不是什么非法出版物,他出版的时候是经过教廷的审查的。其实伽利略也知道这个问题有点敏感,所以在出版之前,他就专门跑了一趟罗马,在罗马大量的做工作。包括给教皇做工作,后来通过宗教的出版物审查机构,是给了他发行权的,所以才出版了。但是这个事情不到半年之后,教廷就突然翻脸,这又是为了什么?而且大家想想,关于日心说其实它的始作俑者是哥白尼的那本书叫《天体运行论》。可是《天体运行论》被教廷禁了之后,只让它稍做修改,就是我们前面反复强调的,你只要改成是假说就可以了。那改了多少呢?改了九句话,就重新又可以开始出版了。

可是伽利略这本书只不过是挺前面这本书的观点,一直被禁到了19世纪。而伽利略本人被平反,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了。所以为什么同样,如果这真的是科学和宗教的观点之争,为什么他们的处境又是如此天差地别呢?还有一个疑点,就是宗教法庭干事,从来是拖拖拉拉,没有那么快的效率。比如说布鲁诺,布鲁诺从被逮着,因为发布各种异端邪说,一直到被火刑柱上烧死,前前后后拖了八年,是在1592年就被押送到罗马,1600年才被烧死。而伽利略这个案子,从把他抓着,然后一直到判,两个月,为什么宗教法庭这一次一定要快刀斩乱麻?所有这些疑点集合起来,你不觉得这件事情非常非常蹊跷吗?

刚才我们给大家设了这么个扣,该把它解开了。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伽利略一直就捍卫和信仰日心说,但是为什么早不迫害,晚不迫害,恰恰在1632年到1633年期间,对他实施迫害呢?第二,为什么对他的迫害在言词上是声色俱厉,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上搞得又很温柔,这为啥呢?好像这个迫害有点半真半假那个意思。

这就得说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了,在那个阶段,欧洲正在发生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这个词我们中国人现在不太熟悉,因为一个在欧洲,再有一个,年代实在是太久远了。实际上三十年战争对当时德国,也就是大体上是神圣罗马帝国这片地方的破坏,是远远超越于后来欧洲的那些战争的。尤其是人口的损失上,战争直接导致人口的损失,占当时总人口的比率,三十年战争要超过第一次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德国造成的那个破坏的总和。所以是一场非常惨烈的战争,那它为啥要打呢?表面上的理由是宗教,因为宗教改革嘛,崛起了新起的新教,也就是基督教的这一股势力,和罗马教廷代表的天主教,就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摩擦。那这种摩擦刚开始是信仰上的,后来就变成乱战,就是各个国王、君主、诸侯,带领各自的军队团结在两杆大旗下。罗马教廷代表的天主教和新教基督教打成一团,那按说教皇应该站在哪一头啊?毫无疑问,应该站在天主教联盟这一头吧。

但是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欧洲的领土,包括那种政治上的血缘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而且你刨除世俗利益这一点去讲,教皇的心态也很微妙,如果他完全押宝在天主教联盟这一头,那请问打赢仗,那最后的利益是谁的呢?很可能是代表天主教联盟这一边的君主。而君主和教皇之间,天然有一个冲突,就是到底听谁的,是听宗教的领袖教皇的,还是听世俗君主的?所以一旦他完全押宝天主教联盟的话,不见得符合教皇的利益。所以教皇在很多战争的间隙,在很多特定的细节上,又要和基督教联盟这边暗通款曲,眉来眼去,勾勾搭搭。所以呢,对教皇的这种道德上的指责,就开始一浪高过一浪,最高峰是什么时候?就是1632年的8月。

此外,在1632年的11月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当时基督教联盟的军事首领叫古塔斯夫二世,是瑞典国王。这个人在瑞典历史上的地位不得了,其他的国王在瑞典都叫国王,只有他叫大帝。因为他在历史上享有战神一般的位置,太能打仗了,甚至有人给他一个封号,说他是近代军队之父。因为他确实创造了战场上很多新的打法,比如说炮兵的运用,炮兵和步兵的协同方式等等。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牛叉人物,居然在1632年的11月,在一次本来已经节节胜利的战役当中,突然阵亡了。所以你说,牛人你也斗不过命运,斗不过这种偶然性。结果呢?就导致基督教联盟这一派的军队,是土崩瓦解,一下子就让当时的教皇乌尔班八世陷入到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你替他想想,如果从宗教信仰来划界,你应该支持天主教联盟啊。好,就算你支持基督教联盟,那你按照成王败寇的逻辑,你要是胜了就还则罢了;你又输了,所以这就特别尴尬。对于教皇来讲,胜败好像跟他没有关系,他的所有的名誉、荣誉,都建立在宗教信仰上。

所以这个时候,他就特别需要逮住一个事件,秀一下自己的宗教信仰。所以这个解药,就藏在了伽利略的身上。你看,我不跟伽利略是好基友吗?如果我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的纯洁,我把他给办了,那就等于是告诉所有的人,你看,我这个人在原则问题上是寸步不让时,我仍然是一个合格的教皇。尤其是乌尔班八世,他这个时候已经被这种打败仗的信息,已经折磨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已经有一种狂躁症的那个症状。当时有一个记载,说他睡觉的时候睡不着,已经命令他的仆人们把花园里的鸟全部给弄死。因为他觉得自己快疯了。

当然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乌尔班八世这个时候跟伽利略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了裂痕。这种裂痕是一种老婆被老公背叛了之后的那种愤恨,为啥呢?这里面有一个细节,一般来讲,大家都说,乌尔班八世已经跟你讲过,前面我们提到了,说你只要说这是个假说,日心说你说说去呗。那你伽利略写这本书,确实也遮遮掩掩。但是其中出了一个小岔子,前面我们提到,伽利略写的这本惹祸的书的名字叫做《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体系的对话》,用的是对话的体裁,是用虚拟的几个人物在那儿聊天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其中的那个反派人物,就是支持托勒密地心说的那个人,他的名字叫辛普里丘。辛普里丘这个词和当时的拉丁文当中,傻瓜蛋的那个词的读音非常相近。要命的在于呢,这个乌尔班八世经常说一些话,有的人就告诉他,说你看,你说了这句话,居然被用在了伽利略这本书里面,这个傻瓜蛋人的嘴里。

你看,这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经常有人挑拨来挑拨去,这就难免走心。你伽利略虽然跟教皇私交不错,但毕竟不是天天在一起啊,你生活在佛罗伦萨,人家在罗马呀。所以一来二去,就难免结下了心结。这个时候教皇正好需要一个替死鬼,来秀一下自己的节操,那不逮你伽利略,逮谁呢?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伽利略毕竟是一个名满天下的聪明人,而且经常写东西,祸从口出,加上嘴上又不饶人,经常用辛辣的笔调,来讽刺那些智商又不如你的人。既然人家又搞不过你,那小人嘛,只好经常去打报告,然后看见你倒霉的时候,落井下石。比如说在佛罗伦萨,有一个也是搞科学研究的人叫哥伦比。这个人就跟伽利略之间特别不对付,然后两个人就因为打笔仗结下了仇。这哥伦比这个名字,就是当时拉丁文叫鸽子的意思,所以围绕在他的身边,甚至形成了一个叫鸽子军团,就是专门跟伽利略过不去。所以这些人反复到罗马去告他的状,现在教皇又有这样的需求。

所以以上几个因素,就凑成了1632年迫害伽利略的这一场案件。说来说去,我不知道你听明白没有?这场案件跟真理是什么,其实关系不大。它是一个由当时的政治格局来决定的,由官僚系统的那种本性来发作,加上一些文人学者科学家之间,因为嫉妒等等因素,而酿造出来的一个案件。它和科学和宗教之争,没有太大关系。

说到这儿我们就必须重新来整理一下,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固然,它有那个矛盾的一面。但是我们今天从反面阐述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科学和宗教在很多情况下,它们的立场是一样的,这个就牵扯到对高级宗教的理解。现在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所谓三大宗教,基督教、天主教,基督教我们算它一伙吧,然后伊斯兰教,还有佛教,它的人数最多。这些宗教它都是高级宗教,高级宗教和那些原始人唵嘛呢叭咪吽,作法啊,巫术啊,那是完全不是一回事的。它的那种精神等级,包括它的很多理论上的精湛度,那是要超越很多原始的巫术的。甚至这些宗教在自己生长的过程当中,它就是要跟那些,用他们的话来讲,比如佛教,就称之为叫外道,是在跟他们的搏杀当中脱颖而出的。

基督教就尤其如此,你如果读过一些基督教的《圣经》的,尤其是《旧约》部分,你就会发现上帝耶和华最恼火的一件事情,就是你们拜偶像,拿一个泥,塑一个人,然后就在那儿拜。这是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原始宗教的共同的行为方式,基督教最反对的就是这玩意儿。上帝是一种全知全能全在的存在,它是一种灵,这种灵是没有任何可见的形象的,高级宗教基本上都主张这个。你到伊斯兰教的那个清真寺去一看,那里面没有任何形象,它是非常纯洁的,排除一切所谓的迷信而存在的一种高级宗教形式。基督教在这方面也是非常讲究,所以对它来说,最大的敌人是谁啊?恰恰不是科学,而是他们口中的迷信。所以我们去看,很多讲基督教在迫害科学,而真正你把那个案卷打开之后,你会发现,它迫害的恰恰是那些人身上的巫术成分。

在这儿我们可能得说一个毁三观的例子,就是布鲁诺。我们都知道,他1600年因为坚持日心说被烧死在火刑柱上。而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布鲁诺这个人自己就是个神职人员,但是他在宗教系统里面是一个典型的异端,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比如说,他认为耶稣和摩西都是大巫师,而天主教和基督教那个十字架呢,都是从古埃及的宗教里面给偷来的。再比如说,他认为未来在欧洲兴起的宗教,应该是古埃及的太阳神教,你听明白了吧?

其实布鲁诺并不是因为从科学的理由上信仰日心说,而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正好为他的太阳神教提供了一个佐证。实际上布鲁诺这个人在科学上是没有什么建树的,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宗教异端。所以罗马和他打的也是一场宗教官司,1592年,把他逮到罗马,然后一直在给他机会,说你忏悔,你悔过书,你给签了就没事了,不会取你性命。就不。当然这也很伟大了,一个人愿意用自己的性命来捍卫自己的信仰。到1600年,他被烧死在火刑柱上的时候,那一刻,我们能说这是宗教和科学之间的战争吗?可能不能这么说吧。

再举个例子,塞尔维特,很多人用他的故事也在说明宗教对科学的迫害了。确实,塞尔维特这个人率先发现了人心和肺之间的小血液循环。所以有人讲啊,如果他不被宗教法庭弄死的话,很可能人类发现血液循环的秘密要提前70多年。但这是科学上的说法,他真正被判死刑的原因是啥?是因为宗教异端嘛。比如说他反对三位一体,反对婴儿受洗等等,这都是宗教内部的官司,不关科学一毛钱的事情。

你看,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讲过一个概念叫“祛魅”,就是基督教这样的高级宗教,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一直有一个理性化的过程,把很多那种原始巫术的成分不断地剔除掉。尤其是新教改革之后,人们认为我和上帝那个全知全能的灵的交流,就可以了。不需要一帮神父,什么教会,给我们设计各种繁复的宗教仪轨,那个东西都叫迷信。我怎么安葬自己的亲人,是我的事情,关你们神父什么事情呢?只要我的信仰纯洁就可以了,其他东西都叫迷信。

所以你看,在很多战场上,宗教尤其是这种高级宗教和科学是并肩作战的。他们面对的共同的敌人,就是那种迷信嘛。所以他们二者往往还是同盟军之间的关系,这是第一重关系。

还有一重关系,就是宗教往往作为科学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你看啊,科学不仅是被宗教迫害,科学还可能是被宗教滋养。因为在很多基督教教徒看来,上帝写了两本书,第一本书就是《圣经》,还有一本书就是我们生活的整个大自然。所以我们赞颂和崇拜上帝,就有了两个途径。第一个呢,就是阅读他老人家留下的第一本书《圣经》。第二个呢?就是发现和探索他老人家。在第二本书大自然里面埋藏和书写下的那些规律,你不觉得自然规律也很神奇吗?水在正常的气压下,100度就烧开,0度就结冰,太阳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每天都如此循环,多么的神奇啊!所以科学家发现这些规律,和宗教认为这是上帝书写的规律之间,哪有什么逻辑上的矛盾呢?完全没有违和感嘛。

而且越是早期的科学家,他之所以孜孜不倦地区寻求那个自然规律,发现科学真理,就是为了赞颂上帝啊,发现这个规律的神奇性嘛。比如说哥白尼之所以提出来日心说,就是因为上帝的安排是不会错的。如果按照地心说来推算的话,那日历就会有误差,而日心说就会变得更加的精准,所以他才坚信日心说。他甚至是为了寻找准确的复活节的日期,才会提出日心说,并写作《天体运行论》那本书。

再比如说开普勒,他发现行星运转的轨迹,原来是椭圆形。发现之后,他觉得这个太精妙了,太符合数学的原理呀,该赞颂上帝吧。牛顿也是这样,他发现了很多科学道理之后,说了一句,据说,说没有上帝,这怎么可能?所以在牛顿最著名的那本书里面,实际上是用大量的篇幅来赞颂上帝的。现在的很多科学家相信宗教,是因为这二者之间在逻辑上,并不存在什么深不可解的矛盾。

所以你看,前一任的教皇叫若望•保禄二世,他就讲过一句话,他说科学家纯洁了宗教,使它免于迷信,而宗教呢,反过来纯洁了科学,使它免于拜物教。所以这二者之间,都把对方拉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二者之间可以更加繁荣昌盛。你看,这二者之间没有矛盾啊。

当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理解什么叫证有易,证无难。比如说吧,你说中国有夏朝,这很好证明,只要你找到一个破瓦片,你一推测,碳14一鉴定,说你看,这个时代有文明吧,所以有夏朝,很好证明。如果你要证明中国没有夏朝,太难了。因为你要排除一切可能,你怎么证明得了呢?在科学和宗教上这个问题上是一样的,你要证明有上帝,你只要证明这个东西太神奇了,你看,不可能没有一个造物主,对吧。

但你要证明没上帝,你咋证明呢?因为不管你发现的宇宙是多么的大,你发现的自然规律已经是多么神奇,上帝可能还在远方啊,他瞅你可能就瞅一个小孩,在一个游泳池里闹而已啊,你的世界永远是有局限的。所以从逻辑上讲,证明上帝没有,在逻辑上不可能。

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苏联那个第一个宇航员,就是上天的那个人叫加加林,很有名。因为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无神论,所以他回来之后就讲了一段俏皮话。他说我到了天空中之后,四面一望,没有上帝,你们都以为天上有个白胡子老头,哪有呢?那个话呢,就传到了美国人的耳朵里。美国人有一个给总统做各种宗教仪式的一个神父,他就讲了一段话,他说加加林说的也有道理。他说我给你打一个比方,说在漫无边际的西伯利亚大草原上,突然有一只蚯蚓钻出了地面,它看了看,然后就缩回去了,然后跟它的蚯蚓伙伴们讲,说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没有苏联,也没有戈尔巴乔夫。因为你人太渺小嘛,你怎么能知道上帝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所以从这个道理上讲,科学和宗教之间永远不可能打一场最终的对决。

刚才我们讲了很多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其实他们二者之间还有一重关系,那就是宗教往往是科学的人才摇篮。你看,西方现在很多著名的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美国的什么哈佛、耶鲁、康奈尔,还有中国解放前的很多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还有现在还健在的协和医学院,它原来都是西方传教士办的。所以你想想看,一个神父在里面到底是研究神学还是研究科学,完全没有障碍嘛。

在这儿给大家介绍一个组织叫耶稣会,我小的时候读书,第一次碰到这个词耶稣会的时候,老觉得这个组织好阴森恐怖,为什么?因为在那些书上往往写着,耶稣会是反对进步势力的,是反对宗教改革的。但是读了书多了之后,你发现耶稣会不是那样的一个组织。它确实是天主教会为了应对新教崛起而抢夺意见市场的这么一个建立的新组织。也就是说,那些修道士你不要再在教堂里,修道院里呆着了,你们不能仅坐而论道,还要起而行,去传教啊。所以耶稣会是往往是一些信仰特别纯粹而坚定的传教者,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世界各个地方。而他们身边带的除了《圣经》和自己的信仰之外,往往就是他们的科学知识。大量的耶稣会士往往就是科学家。有人统计过,从1600年一直到18世纪的后期将近200年的时间,耶稣会士出版的科学书籍6000部,当时几乎包揽了欧洲的整个学术思想的前沿阵地。甚至罗马教廷为了支持他们搞科学研究,建立了大量设备配备得非常先进的天文台。如果你不是天主教会的人,你看见他们拥有那么先进的设备,其他科学家还觉得自惭形秽呢。像在中国,传教的很多耶稣会士,我们知道的著名的像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这些人,他们是让中国人第一次睁眼看世界,看到西方科学成就的,这些人全是耶稣会士。

所以你想,宗教信仰和科学之间,哪有什么矛盾可言啊?不是有那么一套说法吗?有人说宗教是科学的接生婆;有人说错,宗教就是科学的母体,宗教是科学他妈,这儿子和他妈之间经常闹点矛盾。这确实不假,但是如果从根上讲,他们之间是血脉相连的呀。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生出一个新的疑问,说毕竟在伽利略这个案子当中,宗教势力站错了方向啊,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地心说,你为啥要支持呢?其实这儿我们插一句,地心说和日心说之间,其实没有截然相分的正确和错误。你想,如果你非得拿地球为圆心,也可以把整个宇宙解释为所有的星体,围绕着地球进行旋转啊,只不过这种旋转的轨迹变得非常的古怪,用数学计算起来非常的不简明。而用日心说来计算呢,就比较方便,仅此而已。

其实日心说是真理吗?现在我们也都知道,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对吧。所以这件事其实从我们现在这个角度上看,没有截然的正确和错误。但是毕竟当时教廷选错了边站,那为啥?其实你细一推敲,你就会发现,他争的根本就不是真理本身,而是对真理的认定权。

我们来打一个比方,现在大家用的手机的系统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苹果系统,一个是安卓系统。苹果呢,虽然它也需要周边的程序员,那些开发软件的公司为它这个生态添柴加瓦,但是它要求最后的审核权,就是你一个软件是不是上架,我说了算,或者只要我不高兴,我让你下架,所以我拥有了权利。

而安卓系统呢?是一个完全开源的系统,谁,甭管哪个乌龟王八蛋,都可以在上面生产软件。安卓系统虽然非常自由,对吧,但是里面烂应用也很多呀,这就是没办法的事情。这两个系统各有特征,罗马的教廷就相当于苹果系统,他们要的是啥呢?就是这个上架的决定权。你看,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真正争夺的就是什么,就是这个上架权。新教认为,我们自己就可以阅读《圣经》,我们可以得出自己的解释,我们用心灵和信仰直接可以和上帝沟通。

天主教说,那哪儿成啊?我吃什么呀?对吧,教皇、红衣主教,那么大的一个教会的班子,我们就得垄断上帝和人之间沟通的这个管道啊,所有的《圣经》解释得听我的呀。

所以你看,宗教改革是1517年,那个马丁路德把那个95条论纲给贴出来,对吧。然后天主教就非常的警觉,紧接着就开了一个特伦特宗教会议。在宗教会议之后,就紧接着形成了一个文件,就是让天下所有的天主教都要念的一个誓词,这个誓词形成的时间也非常巧,就是伽利略出生的那一年1564年。这个誓词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所有对于《圣经》的解释,只能归于罗马教廷,我从此只相信早期的基督教作家。对于《圣经》的解释,绝不相信其他的解释,以及对于这些解释的解释。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你看,争的是什么?上架权,伽利略为什么受迫害?刨去刚才我们讲的历史、政治的那些原因。说白了,就是你抢了教廷的上架权嘛。你老觉得是一帮科学家说了要算,教皇说了不算,那怎么行呢?甚至伽利略还讲过一句俏皮话,说《圣经》只指引了上天的路怎么走,他并没有指引天本身是怎么走的。而天本身怎么走的,教皇觉得我说了算,你算那根葱,这是矛盾的实质。

如果你不信,请看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亚里士多德。大家都知道,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家。事实上他的很多学说、著作,在欧洲中世纪的时候,欧洲已经找不到了,灭绝了。而是通过阿拉伯人的译本,后来在12世纪又传回了欧洲。刚传回来的时候,教廷也是不认的,异端邪教,开会,做文件,上法庭批判,禁止。但是渐渐地,这个学说就传开了,教廷觉得好像还可以。那既然可以,我就认了吧。

但是请注意,只能是我认。你看,虽然表面上我们都在争论真理,但实际上这后面的一个逻辑层次是谁来认可真理。

举个例子讲,在军队就是这样。军队对于权力是最重视的,如果一个部队它上下的领导的权力失效了,那就没有战斗力。所以在军队就有这么一个规定,如果在战场上你不服命令,即使打了胜仗,照样上军事法庭,更不用谈什么功劳。所以你一个胜仗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我认可你违抗军令的这个行为,以后这个军队就没有战斗力了,权力就会崩溃。

所以教廷跟伽利略之间真正争的就是这么一个东西。这个世界经常给我们看一种假象,就是不同阵营里面的人,怀着各自的信念,去对真理进行争论。但实际上呢?真理是一个非常纯洁而简单的东西,它只问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纯洁的事情!宗教的背后是人,科学的背后也是人,各种观念的背后都是人。而人一旦放在了一起,马上就存在资源的分配问题。而权力一旦加入了这个饭局,饭局上的话题就发生了一个潜移默化的变化。原来我们关心的是真理,是这个世界本来是什么样?现在就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叫这个世界到底谁该听谁的?

所以,回到伽利略这个案子,你说到底谁迫害了科学呢?答案是权力。

万物皆有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

目录

自 序 科学,并不只在实验室 / V

第一章 生活中的数学与逻辑
吃了致癌食物,你就会得癌症吗 / 003
检查结果是阳性,也先不要恐慌 / 006
蟾蜍搬家,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吗 / 013
破解神迹——从对香草冰激凌敏感的汽车谈起 / 018
为什么庄家不怕你赢,只要你继续赌 / 023
一直生到生出男孩为止,会导致男女比例失衡吗 / 027
实验室手记之见鬼了没 / 029

第二章 万物有理,不是为了在考试中难为你
没有落差的水可以发电吗 / 035
都在说绿色建筑,其实它根本不是绿色的 / 039
善于制造垃圾的美国人把垃圾送到了哪里 / 044
迈克尔•杰克逊“对抗重力”的秘密 / 049
那个著名的斜塔实验,伽利略是不是错了 / 053
看,食品界这样对付混入的“不速之客” / 058
实验室手记之仪器别闹了 / 061
实验室手记之师妹的大作业 / 065
自从懂得了敲西瓜的原理,我就再也不敲了 / 069

第三章 你的美好生活,是从化学和生物开始的
闻香治病靠谱吗 / 075
避免“老人味”,做优雅的老人 / 078
蛋白质进肚,命运各不同 / 082
造药?造酒精?美国人这样处理废弃西瓜 / 090
地沟油不能吃,那它们应该去哪里 / 094
吸烟、肺癌与基因的“三角绯闻” / 103
人蚊大战,基因技术登场 / 106
无因咖啡中的咖啡因是怎么去除的 / 112
从英雄到众矢之的,抗生素到底能不能用 / 115
多吃米饭能让全球变暖吗 / 120
汽车也需要添加剂了吗 / 125
新材料让新型支架完成任务后自然消失 / 128
有机养殖中能不能用合成添加剂?蛋氨酸说不 / 131
水果敷脸是原生态的果酸护肤吗 / 135
面膜竟成细菌培养皿?你被吓坏了吗 / 139
橄榄油护肤靠谱吗 / 141
蜂王浆对人类有用吗 / 145
从古偏方到现代神药,青霉素经历了什么 / 150

第四章 比微米还小的世界,有着别样的精彩
界面的世界很精彩,不无奈 / 157
如果太空里有一团水,会是什么形状 / 158
滴下一滴水,它该有多大 / 163
通过山寨荷叶,科学家发明了自我清洁的涂料 / 167
在界面的世界里,“两面派”很可爱 / 175
从皂角到加酶洗衣粉 / 180
蛋白质摆造型,可不是为了自拍 / 182
牛奶的秘密,其实行业内都知道了 / 192
牛奶家族的旁系亲属 / 196
毛巾吸水,曾经的永动机设想 / 202
“大鱼”如何吃“小鱼” / 208
水立方的灵感来自何处 / 210
为什么泡沫都会破灭 / 215
冰激凌为什么那么好吃 / 218

### 味道最好闻的是中年女性,中年男人是臭男人!《万物皆有理》

吃了致癌食物,你就会得癌症吗?
世卫组织表明:癌症的诱因中,膳食因素占到20%-30%的比例。
美国癌症协会表明: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加上合理的体重,能够让癌症的发生率降低三分之一。
不吃咸鱼得鼻咽癌的概率是0.001%,吃了得鼻咽癌的概率是0.01%。
不吃腌肉腊肉得癌症的概率是1%,吃了得癌症的概率是1.25%
不抽烟得肺癌的概率是1%左右,抽了得肺癌的概率是15%。
我的建议:绝对不要抽烟,腌制食物少吃,多运动,这样至少减少三分之一的癌症发生率。

检查结果是阳性,也先不要慌
如果一个病的发病率是千分之一,而检查的出错率是百分之一,那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一千个人中实际只有一个人犯病,而你大概会检查出十个人可能犯病,如果犯病者需要做很伤害身体的治疗,面对10个左右的疑似病人,医生和疑似患者该如何抉择呢?或者需要多检查几遍才能更加的确定谁是真的患病了。

如何大大降低血液检测成本?
假设一种病毒发病率为1%,需要通过一千万人的血液检测感染情况,比较土的方法是检测一千万次。如果两个两个混合在一起检测需要大概520万次搞定,如果每十个是个混合在一起检测最多200万次就能搞定。

一直生到生出男孩为止,不会导致男女比例失衡
正常的生育男女比例是107:100。我们假设生育男女的比例是1:1。假设一千万人,生了男孩的500万人不再生,那么还是会产生500万的女孩,这500万生了女孩的家庭再生一个男孩的有250万个,再生一个女孩的也有250万个,这样一直生下去,最后生男生女的比例还是一样的,目前真正造成男女比例失衡的是哪些提前知道腹部中孩子性别提前流产掉的,或者生了女孩之后把女孩遗弃掉的做法。

美国一般在怀孕20周左右的B超检查就会告诉父母孩子的性别。韩国禁止提前告知腹中孩子的性别,但是医生会给父母描述B超图片,比如“你们的孩子真英俊”或者“你们的孩子像个天使”。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呀。

本书有四章,以上只是第一章的部分内容,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分享,可以确定的是接下来的三章更加的精彩,老人味(人的体味的好闻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中年女性、老年男性、青年女性、老年女性、青年男性、中年男性。这个是建立在大家都一样勤洗澡、勤换贴身衣物的情况下,书评的标题说的就是这个研究结果。)、青霉素、蜂王浆、荷叶如何出淤泥而不染等等,都让我大开眼界哦!

科学才是硬道理

做为一名工科生来说,不对,已经毕业了……本科专业车辆工程……对于科普类书籍是偏爱的。本文作者是清华的生物学硕士毕业,大量的科学素养令人羡慕,希望自己也可以拥有更多的科学知识。

书分为四章,分别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纳米等来介绍生活中的故事,并且用科学来解释原因。特别像中央台的科普节目《是真的吗?》,下面说一下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个小故事吧。

吃了致癌食物,你就会得癌症吗?

答案是有一定的几率啊。

抽烟一定致肺癌吗?

答案也是有一定几率啊,和个人身体有关系。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还有谈艾色变的时代,今天刚看了新闻,说我国自主研发的的抗艾新药获批上市,说疗效好安全性高。还有正在热映的《我不是药神》,也显示了大家对于抗癌药物也是爱恨交替。本文,对于癌症也是说了小几率了,但是谁也不想成为小概率人员啊。

从对香草冰激凌敏感的汽车谈起

这个故事可有意思了呢,只要买香草口味的冰激凌,汽车就无法正常启动……后来工程师发现由于停车时间短,发动机冷却不足,汽油在达到喷油嘴之前就气化了,发生了“蒸汽锁死”现象……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多种多样,我个人还是比较偏爱用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工具中的理想解(IFR)去解决问题。

有意思的是,书最后一个问题是写为什么冰激凌那么好吃,通过微观世界来给读者了一个答案,作者也是爱吃之人啊……

汽车也需要添加剂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发动机润滑油,我们俗称机油。我们对机油一般要求的性能有:适当的粘度、良好的粘温性、良好的润滑性、良好的低温流动性、良好的清净分散性、良好的抗氧化性、良好的抗腐性、良好的抗磨性、良好的抗泡性等。因此,我们一般都会加入适量的抗氧添加剂、防腐添加剂、抗磨添加剂、抗泡沫添加剂等。

抗生素到底能不能用?

答案是肯定能,但是要适量。我个人在高三元旦后烫伤脚,结果由于那时候正是新闻媒体大肆报道抗生素的危害,导致当时没有使用抗生素,加重了病情,从而增加了养病时间。适量使用抗生素还是可以的。本月初,在完成了本学期的授课阅卷等,在经历是否给学生挂科的一番挣扎后,累倒在家,发高烧,晚上去急诊时候,医生已经不愿意开消炎药了,可见我国也对于抗生素实现了管理等。

本书还写了一些护肤的故事,我是听过那个面膜成为细菌培养皿的故事,“四世同堂”这个梗印象特别深刻,做为男孩子,我还是很少敷面膜的,今天看了这本书,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故事是假的……当然本书还有各各样的辟谣故事,也有很多讲科学道理的故事,蜂王浆、牛奶、敲西瓜、伽利略比萨斜塔的实验等,每一个都是涨知识啊。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