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Foresight

Rock20180729.jpg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当很多人还在追名逐利时,眼光已聚焦到了幸福的终点
当很多人还在聚焦当代时,眼光已聚焦到下一代的成长

vision20180607.jpg

多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对方,此时在关注什么,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又会需要什么呢?……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所谓的格局:——DeepCreator

跳出来思考
走出去行动
警惕和拒绝自洽式的YY,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失误。

1、关注点——感受VS事实,方法VS目标,他人VS自己,计划VS行动,放弃VS坚持
2、关注的时间点——现在VS未来,当代VS后代
3、资源的定义——HWPM/ABCDE/MVP,弱关系提供机会,强关系提供资源;
4、资源的利用——精兵VS强将,做事VS做人

大格局:——体验人间更多美好

工作只是人生和生活的一部分
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工作也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意义和质感
打工只是工作的一种形式而已
工作的本质是——社会协作的入口和平台
人脉的本质是——共同成长,协作共赢
弱关系——提供机会,强关系——提供资源
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阴阳之道,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时间方面——从眼前到一辈子,从当代延长到下代
空间方面——国际化、一线城市,见多识广,见怪不怪
培养方面——身心健康、见识智识、HWPM+ABCDE+MVP

就是有难度,不是轻易能做到,所以才有价值,才能成为成功的少数。

其实,有一把解决所有麻烦的万能钥匙……

绝大多数情况下,遇到麻烦的时候,其实一个字儿就够了:

虽然有时候会有天灾,但大多数人遇到的大多数的麻烦,其实都有自己的责任 —— 在这一点上,绝大多数人做不到 “自己搞出来的麻烦自己认了”,当然更做不到 “自己搞出来的麻烦,自己解决”……

小时候父亲刻意教我下象棋,说,跟普通人下棋,比的只是谁能多看一步,跟聪明与否其实没太大关系…… 也确实没啥太大关系,大多数人只不过就是玩玩而已,少数人像我,只不过是很早就知道这事儿基本上比的是谁棋谱研究得更多而已…… 小时候练脑子,下棋绝对是好工具。

后来就不太喜欢下棋了,因为输赢毕现的游戏都伤朋友间的和气。朋友之间玩的游戏,既然是游戏,最好就是那种运气相对于技能影响输赢更大一点的,没有运气因素的游戏,其实挺没意思的,甚至只能没意思 —— 而下棋基本上就是这种没有运气成分存在的游戏。某种程度上来看,这种完全不依赖运气的东西,只适合职业选手毕生追求。

倒是看别人下棋很有意思 —— 这倒成了我从来戒不掉的爱好。

观棋不语真君子。
落子不悔真君子。

真君子罕见。

输了,就得认。悔棋的人,就是那种遇到麻烦不肯买单的人 —— 之前的每一步都是自己选的啊!

一点都不夸张,任何人大概都有悔棋的冲动(准确地讲,跟悔棋没关系,就是看到失败那一刹那的恐慌和懊恼),可一旦某人提出要悔棋,那么有一个判断就可以确定了:竖子不足与谋。因为能说出来悔棋,已经说明了很多细节:

技不如人且不自知的人很可怕;
不尊重规则的人无法合作;
爱面子胜过一切的人不可能有什么有意义的进步

千万不要误以为我所说的“解决所有麻烦的万能钥匙”是“认”这个字 —— 我故意的,我知道很多人就是没能力持续认真阅读,我就是知道很多人会看了个开头就觉得“没意思”,然后放弃…… 我就不想让那样的人知道真正的答案。我有时候就是有点儿坏的哈。

“如何解决麻烦”,通常是个伪问题,因为麻烦已经发生了,后果已经造成了,所以其实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解决方案的…… 真正的好问题其实是:

如何才能避免制造麻烦?

其实下棋真的是个特别好的类比,首先是因为最终棋局完全不依赖运气。在一个完全不依赖运气的棋局里输了,只能认啊?!还能怎样?

其实,人生并不如棋,因为结局常常也受运气的影响 —— 运气好了,可能之前就算做错了也能逃脱,可就算运气好也得认啊,不能因为运气好就知错不改了,否则下次可就没那么好运了;反过来,运气不好的时候,还是得认啊?因为无论怎样都无法回头。—— 但,这些都是麻烦真正显现了之后的事情。

之所以说下棋是特别好的类比,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能形象地告诉我们,最终的败局,其实来自于很多步之前的某一步错了 —— 从那一步开始,败局已定。后面的只不过都是其实毫无意义的挣扎而已。

于是,再往前推,就是“如何不走出那步败棋?” 而不是“我输了,悔棋行不行?” …… 观棋不语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你总是可以看到很多人厚下脸皮悔棋,可是他们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败棋是哪一步,于是,最终还是输掉,花了半天的力气,只是让自己输得更彻底,显得更傻屄……

所以说,

不制造麻烦的人不用解决麻烦。

之前我写了一篇《我是如何做到不和老婆吵架的?》,就有很多人问,“那我老婆不讲理怎么办呀?” 其实正确答案挺残酷的:

谁让你当初不认为“能讲道理”是择偶的最重要因素来着呢?

什么门当户对啊,什么高矮胖瘦啊,什么学历血型啊,都扯淡而已,只有能讲道理这个要求不可或缺。这一步走错了,败局早已经确定。这事儿凄惨在,当初一个人不在意对方是不是能讲道理的人,就说明他自己并不是在意讲道理的人,所以,等有一天他自己觉得麻烦了的时候,他更可能没意识到的是他自己本身就是个麻烦…… 更甚的是,这样的人通常就是那种只知道悔棋,不知道反思,不知道改进的人 —— 更是无解。

这里我用了“他”,并不意味着专指男性。女性从比例上来看,这种情况发生得更为频繁,大抵上是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造成的。

再次声明,我是个坚定的女权主义者,没有任何歧视女性的倾向。

败局已经显现却不肯认输的人很逗,他们会创造另外一个体系去生存。比如,国内有一票活跃的情感大师,他们创造了很多说法,甚至“体系”,无谓地尝试着解决那些已经无法解决的问题……

人生不可能没有任何麻烦。于是,当遇到麻烦的时候,方法论应该很坚定:

对已经发生的麻烦,认了!
检查一下根源究竟在哪里,自己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为了将来不再出现同样的麻烦,自己需要改正、改进的是什么?

进而,如何才能 “未卜先知” 呢?方法论是:

多观察、多研究、多思考别人的失败与麻烦。

《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有个类比可以借用:

一杯水,放在冰箱里,会冻成冰,那个杯子的形状(水冻成冰之前的形状)可以推测出水冻成冰之后的形状;
可反过来,如果一块儿冰放在桌子上,一会儿化成了水,我们看着那水的形状,无论如何都倒推不出化成水之前的冰究竟是怎样的形状……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说的是,研究方向不同,会造成研究难度不同;我的意思是,研究焦点不同,也会造成研究难度不同。

研究他人的失败,就好像是第一种情况;研究他人的成功就好像是第二种情况。

我一向认为研究别人的成功很难,因为太多因素其实是隐蔽的;研究别人的失败相对容易,因为有更多更公开的因素可用来研究…… 更为关键的是,研究他人的失败,比研究他人的成功更有指导意义。

看到别人失败了,看到别人遇到麻烦了,就要琢磨自己如何才能避免那样的失败那样的麻烦 —— 其实这是人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啊!某次北京下大雨之后有人在车里生生被憋死,于是很多人都反应过来,四处求问,而后才知道原来虽然玻璃无法敲碎,但可以从后备箱逃生…… 而后才知道有些车竟然不可能这样!

剪刀石头布——如何成为超级预测者

Rock Breaks Scissors

(星巴克的中杯)通常来说,中间选项往往比普通顾客本来要选的更大杯、更昂贵,因为零售商精心设计这样的选项,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如果若干选项里你拿不准哪一种最适合自己,不妨认真地考虑一下最小、最便宜的那一种。
(购买时机)商品比去年平均最优价打折20%以上,赶紧入手;
(关于博彩)“人们往往在赛程前期预测冷门球队会获胜,到了淘汰赛却又变得保守。如果你参加的是大型竞猜博彩,你要把这种策略反过来运用:前几轮尽量保守,在淘汰赛上略出奇兵”;
(关于博彩2)博彩公司设定点差投注的目的是谋求利润最大化,是为博彩公司而不是为玩家消除不愉快的意外。玩家之所以能够获得利润,是因为存在群聚效应。如果玩家随机选择获胜球队的话,他们的选择往往显得集中;
(预测提示)做某种预测时,要重视相关联市场的免费信息。
(阈值效应)财务数据第二位数字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是否有人动手脚:如果有必要高于某整数下限,动手脚的人会在第二位出现较多的0或较少的9;如果有必要低于某整数上限,则他们会在第二位出现更多的9或较少的0;建议:恪守诚实最重要。
(关于投资)①你应该只和你信得过的投资经理打交道;②绝不投资你搞不懂的东西,即绝不投资你亏不起且外行人理解不了的东西;

内容简介

 篮球选手能靠好手气投中下一粒进球吗?下一次网球发球是朝左还是朝右?房价是涨还是跌?说到底,我们所有人都在预测他人的行为,不过大多数人并不擅长。实际上,只要你掌握几种心理技巧,人类的选择就出奇地好预测。威廉·庞德斯通极为擅长将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转化为简单可行的建议,他利用“人们无法随机行动”这一简单原理,证明“猜心”是件容易、有趣的事情,而且还有利可图。

 《剪刀石头布》就是现实生活的读心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事件入手,提供了大量便于掌握的预测方法,让普通人也能成为超级预测者。无论是玩剪刀石头布游戏,猜测试题答案,还是预测奥斯卡奖项、超市打折、房价涨跌、股市波澜,你都能够预测对手的想法与行动,做出正确决策。

目录

测试题 谁是超级预测者
中文版序 当可预测性遇到随机性
前言 越不想被猜中,越容易被猜中

第一部分 一般性预测:一阶预测
人越是不想被猜中,越是容易被猜中,因为每当人们要做出任意的、随机的或者策略性的选择时,总会落入能够被预测到的无意识模式。所谓的“自由意志”是人类最大的错觉。
导读 天顶广播,心灵感应只是一场骗局
第1章 概率游戏也有方法
第2章 能带来统计优势,就是好策略
第3章 期望值为正的投注方案
第4章 最拿手不等于最好
第5章 利用非随机性带来的优势
第6章 对抗习惯性偏好
第7章 瞳孔不会说谎
第8章 营造的安全错觉
第9章 “7分”没意义
第10章 神秘的本福特定律
第11章 阈值效应与整数的不妥
第12章 无意识重复与超过心理极限

第二部分 对预测的预测:二阶预测
大部分时间,我们要应对的人,都在玩着猜心机的游戏。我们可以对这一类人所做的预测进行预测。这种二阶猜测,就是体育投注、房地产、股票等价值市场的基础。
导读 81分奇迹,热手效应源自认知偏差
第13章 相信软件,还是相信人
第14章 点差投注与列维特模型
第15章 重视预测市场的免费信息
第16章 将商家的大数据为个人所用
第17章 购买时机很重要
第18章 借力凯斯-希勒房价指数
第19章 不可迷信专家预测
第20章 永不过时的财务指标
尾声 命运的转盘
译者后记

利用心理学提高预测率

文章出处:利用心理学提高预测率

看了一本书《剪刀石头布》,书中的内容改变了我的一个观念,完全的随机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当你的对方是人的话。人的行为往往有着高度的可预测性。

精通剪刀石头布的方法
“剪刀石头布”游戏据说是汉朝时的中国人发明的,表面上看起来靠运气,随机,似乎没有最佳策略,但老手会知道这是一个心理学游戏,对方的行为可以预测的,随机并不靠谱。

18世纪的日本人对这个游戏非常热衷,用这个游戏来解决争端或进行选择,一本1809年指南给出如下练习建议:

凡想精通剪刀石头布者,需连续60天,每天玩500~600局,之后休息10天,再次勤勉练习60天,直至能不假思索地出拳。如果有人能深刻地思考游戏中自己的出拳模式,自然就成为了娴熟的玩家。
进入到现代社会之后,开始有人专业研究这个游戏,并发展出不同的最优策略。

玩剪刀石头布的策略取决于对手的娴熟程度。

新手玩家:

面对一名没有经验的男性选手,你的第一次出招最好选择布,因为它能赢石头。

新手玩家不喜欢连续两次以上重复同一手势。

专家级玩家:

剪刀是最不受欢迎的选择,而男性喜欢出石头。出于这两个原因,一局定胜负时记得选布。

说出自己要出什么手势,接下来就出什么手势。因为大多数玩家都认为你不会这么做。

人的行为可以预测

在美国50年代的时候,哈格尔巴格在贝尔试验室做了一台猜心机,它模仿游戏“猜硬币”,猜字还是头。它可以跟来人对话,最初的机器胜率是53%,后来香农重新做了一台机器,跟同一个人连续多次对阵,猜对的比例是65%。

原理非常简单:

如果机器需要预测,它就查看玩家前两次碰到同样情况时是怎么做的。要是玩家两次都做出同样的反应,机器就预测他会再做一次相同的反应;要是玩家两次的反应不同,它就用自己不断旋转的电子轮盘随机猜测。

等到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各种大数据开始直接预测人的行为,经常能得出让你非常惊奇的结论,比如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一家百货商店的分析软件给一个人在读高中的女儿发了婴儿、婴儿家具和孕妇装的照片邮件,后来发现他女儿真的怀孕了。

而这个软件的怀孕预测算法建立在25项产品的购买行为上,包括无味洗涤液和肥皂;钙、镁、锌补充剂;棉球;洗手液等。这些品目本身并没有太多意义。但如果女性顾客购买了上述25种产品里的若干种,那就极有可能被预测为怀孕了。甚至还能锁定预产期,并且误差仅为一两周。虽然不是100%准备,但正确性很高。

心理学预测策略

美国的考试建议:

就判断题而言,“对”的答案更常见。就四项选择题而言,第2个选项B往往是对的。“以上皆非”和“以上皆是”选项有着压倒性的正确率。

期望值为正的投注方案

随机选择的号码比绝大多数彩票玩家编的号码更容易中奖。

在标准六合彩(1~49)中,最少被玩家挑选的10个号码是:

40 39 20 30 41 38 42 46 29 49

因为投注它们的玩家相对较少,这也就减少了与人平分大奖奖金的可能性

瞳孔不会说谎

当纸牌游戏玩家做出随机的战略决策时,他们会避免同样的选择倾向。这一局诈唬了的玩家,下一局处在弱势时就不太可能又诈唬。

擅长观察瞳孔的人可以判断你是否抽到了所需的牌,如果他能看到你眼睛的话。

当一个人拿到牌的时候,典型的积极反应是左右瞳孔的直径都增加10%,也就是面积扩大20%,消极反应则是瞳孔收缩。这种变化发生在玩家看到“致命”扑克牌的半秒之内。你无须感到奇怪的是,一些高端玩家会戴上墨镜作为对策。

提高密码的安全性

你绝对有必要下功夫记住一个足够可靠的强密码。

找到一个能生成真正随机密码的网站,创建5~10个候选密码。

从这5~10个候选密码中选择一个随机密码,把它转换成一个你能记得住的无意义短语。然后,借助这个短语记住密码。

7分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你让人们在1~10之间选择一个数字,大多数人往往会选7。这会扭曲焦点小组的评分和大众点评式网络评价。对产品给出满分(10分制里的10分,5星制里的5星)的评分者所占比例,或许比平均得分更能准确地衡量产品的销售潜力。

财报上的数字就能分清真假

如果公司最近数据里的数字分布情况与公司过去的情况背离,这就是欺诈的迹象。贪污犯和骗子在伪造数据时会不自觉地反复使用降序的两位数,如10,21,32等

财务数据的第二位数字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其是否被动过手脚。如果有必要高于某个整数下限,动手脚的人会在第二位上生成相对较多的0和相对较少的9。

如果有必要低于某个整数上限,动手脚的人会在第二位上生成更多的9和较少的0。这是对开支账户的数据动手脚的一种很常见的手法。

数字分析本身无法“证明”任何事情。它的价值在于,优秀的审计员能借助它标注有必要进行下一步调查的数据。只对首位数进行本福特测试就提出指控的做法,比如对选举舞弊的指控,我们不妨持谨慎观望态度。

预测虽然准不了,但很多时候仍然有法可循—Leo鉴书212

具说有个统计,就选股而言专家预测还不如大星星往轮盘上扔香蕉皮准确。本书中也提到,整体看来专家预算的完全不比请文盲更准,不过前者的自大成狂确实远超后者。读完书这后,本人认为书是讲运用数学知识理解性、获得力量,让人们在面对选择时提升正确率的方法之书,不为战胜命运,只为战争我们自己。

首先,很难有完全随时的事。
书里讲一次日本企业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选委托拍卖行,谁营了就让谁负责业务。苏富比认为玩这个全靠运气(就是随机性),而佳士得则开始四处找规律。不用问,后者赢得了业务——大部分看似随机的事儿,里面都不是完全随机的,找出其中规律可以大大提升正确率。书里的例子写的都很赞,从魔术师猜五个相同的碗里观众把东西放在哪个碗里,到随机选人上来猜她想与谁吃饭、在哪儿吃、吃什么(90%命中率),节目最后还有一令人震惊的照片,再到如何查出纳税数据、财务数据造假(不符合某种原则),只要用心其中都有痕迹可以遵循。
想做到完全随机?书里给出的方法是看表。比如选左还是右,定好规则(秒针上一半选左),选时低头一看,按规则来就行(你要每一把都看)。真正的完全随机会出现一些看起来不那么随机的现象,会有连续出现同一选项的情况存在。

其次,解决了我选择题方面的困惑。
读初中开始,我就注意到有些同学在做选择题时采用了概率的方法,例如:ABCD四个选项中,有几个拿不准先空着,最后平均一下各题,看哪个答案出现的少,就用哪个。高中第一次英语考试,全班70多人就一哥们得了64分(平时学习成绩极差),问他是怎么整的,当时的回答是:“掷硬币!”考试时我坐的离他不远,这家伙确实根本没看题一直在反复掷。
我自己试过几次,效果不佳就没再用,最大的困惑就是“不能保证已选的正确性,那统计各项出现 次数有什么用呢?”本书100%解答了我的问题,而且相当系统化,要通过前后选项外加可能出现概率高选项,再加各选项之间平衡,从而提升猜对效果。
当然,个人建议还是认真学习,掌握正确答案,猜只是一种方法而已。

第三,选股也有好方法。
书里讲了先彩票和选股。彩票这样需要几千年才有机会中。选股权常人倒是可以操作,用希勒市盈率法(即用当前标普500指数 的价格除以企业盈利和10年波动平均值)。希勒市盈率涨到28倍时卖出(说明股价过高了),除到13倍后买入(说明有升职空间)。按这个规则,近132年坦克只需要交易3次,可见股票从长期投资的角度看风险并不太大。与此同时,相对其他渠道,股票 的吸引力没有看起来那么强。

最后,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不要被自己所谓的常识蒙蔽,比如:认为有热手现象(连投连中)和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已经出4个黑了,下一把应该是白),真正的随机并不存在以上两种现象。
了解自己如何思考,再了解真实世界可能出现的情况和什么是随机性,对我们处理与世界的关系非常重要。


要点


案例

关键洞察力——提前预知别人行为的48个逻辑

foresight20180804.jpg

目录

前言
01借钱的学问
02谈判桌上的错觉
03我能读懂你的脸
04什么样的爱情“见光死”
05哪种环境容易拉近关系
06演讲要点应如何记录
07你适合做新项目吗
08怎样更容易被谅解
09让老板更喜欢你的秘密
10如何选择谈判场合
11你为什么没有人缘
12怎样握手会让人记住你
13何时让人帮忙是最好的
14如何获得谈判主导权
15真诚的道歉是什么样的
16怎样写出吸引人的文案
17你为什么对工作没有激情
18如何才能不暴漏喜好
19如何获得别人的关照
20“缺德事”都是谁干的
21聪明人如何安排工作
22迷人的报告是怎样的
23我会更喜欢谁
24谁会成为你的朋友
25最会说话的人
26 参与感的强大魔力
27最佳决策是怎样做出来的
28人什么时候最谨慎
29为什么有的人度日如年
30出生时间里隐藏了什么
31想放松时应该去哪儿
32喜欢冒险的是那种人
33 适合投资的天气
34为什么烦躁的总是你
35哪种图案更容易被关注
36你会和谁坐在一起
37你喜欢在哪儿喝酒
38读不懂的邮件
39哪家店的东西更容易卖出
40为什么越脏的地方会越脏
41抢占先机的沟通方式
42谁能种出好吃的西红柿
43谁有丰富的创造力
44你喜欢哪种角色
45如何显得更有威慑力
46穿出“权威感”
47如何快速消除紧张感
48谁是更有行动力的人
后记

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 Flash Foresight:How to See the Invisible and Do the Impossible

foresight20180709.jpg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从确定性开始
第二章 洞察先机
第三章 变 革
第四章 跳出你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 反其道而行
第六章 重新定义和再创造
第七章 主导未来
后记
注 释
出版后记

BCG视野——战略思维的艺术

目录

第 1章 洞察力是战略之魂 1
“独特性”是制胜战略的钥匙 2
洞察力是获得“战略论附加能力”的能力 8

第 2章 提高思考的“速度” 12
逻辑思考的过程 13
提高思考速度 17
确认模型 19
图表思考 30
假想演练 35

第 3章 掌握思维创造力的“视角” 42
以3种视角观察事物 43
开拓视野的“广角镜”视角 45
精深专一的“聚焦镜”视角 58
使思维跳跃的“反转镜”视角 68

第 4章 体验产生洞察力的大脑思维法 84
构成洞察力的要素 85
产生洞察力的大脑思维法 87

第 5章 团队力量生成洞察力 95
优化组合不同人才 96
激发创造性的“氛围” 101
结束语 107

BCG是一家全球性管理咨询公司,是世界领先的商业战略咨询机构,客户遍及所有行业和地区。

山人解读《战略思维的艺术》

BCG最近推出了《战略思维的艺术》,读完之后,感觉不错。结合自己的咨询实践,山人尝试着把本书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摘选,并加上了自己的通俗语言进行相应的解读,与君分享如下:

1、何谓战略:作者认为“战略等于‘未来预期’减去‘现状’”。因为企业间存在着差异,所以不同企业的“未来预期”和“现状”之间的差距也是不同的。所以,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战略也要因企业而异。按照山人的理解,正如不存在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同样不存在完全一样的战略,一味地照抄照搬其它企业的战略,其结果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而战略就是帮助企业实现从“我们在哪里”到“我们要到哪里去”。

2、如何制定“独特战略”:作者认为,要想制定“独特战略”,需要战略论的“定式”加上“洞察力”。换而言之,是洞察力使定式升华为独特战略。所谓的“定式”,按照山人的理解,就是“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也就是其他企业的成功实践或者失败教训。但是,光看别人的成功或失败,一味模仿他人,是无法帮助企业制定出独特战略的,这时就需要你的“洞察力”(insight)了,也就是制定制胜战略所需要的“大脑思维法”和为确保优势地位所需的“独特视角”(独特战略=定式+洞察力)。这个概念按照山人的理解,就是除了学习榜样之外,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思考,还要将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唯有如此,我们的战略才是可行的(独特战略=最佳实践+创新)。

3、如何提升“洞察力”:作者认为“速度”和“视角”是洞察力的两个构成要素(洞察力=速度+视角)。所谓速度是指为将思考的速度最大化,要对定式进行加工、应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各种假说。按照山人的理解,所谓的速度不仅是思考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学习的速度,是快速有效学习的速度。企业学习速度,特别是企业中高层的学习速度的快慢将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高下。所谓视角是提出独特假说所需要的思考工具。企业应“使用与众不同的视角”,当需要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时要使用广角镜头,当需要以微观视角深度挖掘时要使用显微镜头,当需要拉长视野进行预测时要使用望远镜。按照山人的理解,就是企业应当敢于否定自己,不要一味沉浸于昨日的成功之中,要敢于走出“路径依赖”,敢于跳出“定式思维”,敢于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角度分析和决策问题(洞察力=学习速度+独特视角)。

4、如何提高思考速度:作者认为“确认模型”、“图标思考”和“假想演练”是构成“速度”的三个要素【速度=(确认模型+图标思考)×假想演练】。所谓“确认模型”就是回忆并运用过去所见过的棋局或定式。按照山人的理解,就是“框架确认”,就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找对应的成熟的管理模型或者管理框架,这里各家咨询公司都有自己的工具可供借鉴。所谓“图表思考”是用右脑捕捉盘面的视觉信息,并提出假说方案。按照山人的理解,这就是咨询公司常用的“假说思考法”了,就是针对企业的情况,快速提出多种假说,并且用图表的形象化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更为直观和一目了然。所谓“假想演练”是通过左右脑交互处理,对各个假说方案进行验证,直到从中得出合理的结果。按照山人的理解,这就是论证假说了,有点类似我们中学时代经常做的证明题了,既可用反证法,也可用推导法【速度=(框架确认+假说提出)×假说验证】。

5、掌握思维创造力的视角:作者认为,视角分为开拓视野的“广角镜”、精深专一的“聚焦镜”和使思维跳跃的“反转镜”3种类型(视角=广角镜+聚焦镜+反转镜)。

A、开拓视野的“广角镜”视角:按照山人的理解,这是“放宽”,是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实行价值链思考和延伸,实现从做产品到做行业的转变。具体而言,有三种方式可供参考,一是发现潜在市场,二是拓展价值链,三是用进化论思考,也就是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在考察现在或过去的某一时点时,要在很长一段时间轴上确定现在的位置,确认“历史上的今天”是因何出现的,然后再依据这些原因预测未来。

B、精深专一的“聚焦镜”视角:按照山人的理解,这是聚焦战略的延伸,是紧紧抓住一点或者一个环节不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想体现,是“收窄”。具体而言,有三种方式可供参考,一是“模拟客户体验”,用山人的话讲,就是把口头所说的“客户为中心”等思想彻底落地化,强调客户体验的不断改善。二是“杠杆效应”,也就是寻着一个最佳的支点,更有效率地带动其他方面,类似于“引爆点”概念,也就是寻找事半功倍的因素。三是“寻找穴位”。用山人的话讲,就是寻找“打蛇打七寸”中的“七寸”这样的关键部位,例如企业经营中的“二八法则”中的“二”。

C、使思维跳跃的“反转镜”视角:按照山人的理解,这就是逆向思维的操作手法了。具体而言有三,一是逆市操作,以和市场相反的逻辑进行操作。二是寻找特异点,也就是寻找与众不同之处,而这往往可能是创新的来源和突破点。三是类比思考,就是考虑“适用于A的方法是否适用于B”的问题。据说,Bic公司正是因为想到能否发明一种和圆珠笔一样的一次性的塑料制品,所以发明出了一次性剃须刀。

6、公式大总结:

作者的公式:独特战略=定式+洞察力=定式+(速度+视角)=战略精髓+(确认模型+图表思维)×假想演练+(广角镜视角+聚焦镜视角+反转镜视角)

山人的公式:独特战略=最佳实践+创新=最佳实践+(学习速度+独特视角)=最佳实践+(框架确认+假说提出)×假说验证+(放宽+收窄+逆向)

洞察力的秘密 Seeing What Others Don’t: The Remarkable Ways We Gain Insights

内容简介

《洞察力的秘密》一书的作者是一位杰出的认知心理学家和决策专家,他摒弃了传统的实验方法,即用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而改用现实环境中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科学家、商务人士、消防员、警察、军人、家庭成员、朋友,还有他自己,并且收集了120个现实案例来阐释和佐证他的研究。在这本书中,读者不仅能读到很多“灵光一现”的洞察力故事,更能习得洞察力会在哪些心理环境和现实环境中被激发的方法。

洞察力可以改变世界,达尔文凭借洞察力提出进化论、沃森和克里克靠洞察力发现DNA,我们寻常人也需要用洞察力去解决那些困惑我们的事,从而使工作和生活效率更高。然而关于洞察力的激发方式和阻碍洞察力得以发挥的因素,我们却知之甚少。

洞察力究竟是什么?洞见如何才能获得?马可波罗斯是如何识破伯尔尼•麦道夫的庞氏骗局的?戈特利布医生是如何发现艾滋病的?达尔文是如何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中获得启发,进而提出进化理论的?18个月大的婴儿能分得清妈妈、爸爸和他自己的鼻子吗?诺贝尔奖得主们为什么能做出寻常人觉察不到的重大发现?

作者还剖析了抑制洞察力的因素,例如,有些机构声称重视员工的洞见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具有突破性的发现,但实际上却通过过滤机制阻碍那些具有破坏力的想法,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

《洞察力的秘密》一书既有严谨的科学研究,又不乏生动的案例和风趣的语言。它向我们揭示,洞察力不只是“我发现了!”这种灵光一闪式的顿悟,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目录

推荐序 洞察力修炼:如何成为福尔摩斯? IX

第一部分 是什么激发了我们的洞察力?
第一章 往宝马车里弹烟灰的人是车主还是偷车贼? 3
一场偶然的研讨会成就了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8
不知名的金融分析师花10年时间揭穿庞氏骗局 12
第一个发现艾滋病的人 16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关于洞察力的故事 20
第二章 洞察力是一道难解的谜题 23
洞察力可以让我们的想法和生活更精彩 32
用自然主义而非实验的方法研究洞察力 35
激发洞察力的5类策略 41
第三章 触类旁通:你会吃到花椰菜还是小金鱼饼干? 45
从塔兰托战役预见到珍珠港袭击 45
18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具备移情能力 50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启发达尔文创立进化论 53
第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答案 57
第四章 巧合事件与好奇心驱使:诺贝尔奖得主们是如何做出重大发现的? 63
20世纪最重大的天文学发现——脉冲星 64
青霉素、X射线与太阳能电池的发现 70
胃溃疡的致病因素和诺贝尔物理学奖 74
毒气、蚊子与黄热病 81
第五章 自相矛盾:千万别对“这肯定有问题”的警示视而不见 87
怀疑的态度帮助他们洞察到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88
找出让霍乱疫情肆虐的罪魁祸首 100
光速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108
第六章 急中生智:在棋局不利的情况下,如何反败为胜? 111
通过点燃另一场火而成功逃生 112
化敌为友,从岩缝中成功逃生 119
当时间绩效卡遇上“好时之吻”巧克力 120
土伦之战,拿破仑带领法国军队以弱胜强 123
第七章 探索洞察力从何而来的3种方法 127
从数据出发:洞察力不只是茅塞顿开 127
制胜的一拳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洞察力 131
从科研文献出发:洞察力可以克服决策偏见 135
从故事出发:全新的认知模型和研究框架 138
第八章 洞察力的逻辑 143

第二部分 是什么抑制了我们的洞察力?
第九章 人类所犯下的种种愚蠢的错误 157
生活中的愚蠢举动 162
第十章 孪生子悖论:为什么有些人洞察力不凡,有些人抱残守缺? 169
被错误的观念所裹挟 171
缺乏必需的经验 177
态度消极,不做深入探寻 180
固守死板的推理方式 182
两个初出茅庐的研究者何以解开了DNA的奥秘? 184
第十一章 无能的系统:谷歌自作主张地为我们过滤掉了哪些信息? 197
谁能解救被绑架的3个女孩 198
系统设计得越刻意,越容易扼杀洞察力 210
第十二章 组织机构为什么一边倡导创新,一边抹杀员工的创造力? 213
完美主义是创新的天敌 213
严苛的流程管理制度将创新思维拒之门外 222
蹒跚前行的科学家和学者们 237
第十三章 被思维定式困住了的洞察力研究者们 241

第三部分 提升自身、他人和组织的洞察力
第十四章 如何提升我们自身的洞察力? 255
不可忽视的矛盾与“摆动犯规”警告 256
创意源自不同想法的融会贯通 261
批判性思维更适用于身处逆境的企业或个人 263
洞察力的产生是否需要酝酿的过程? 266
第十五章 纠正他人错误认知的最佳方法 271
诊断他人的困惑之处并“对症下药” 271
将洞见转化为有力的行动 275
利用自相矛盾的情形来纠正错误的认知 280
一个困扰了我15年的决策难题 286
第十六章 帮助组织机构实现“两个箭头”的平衡  289
强化组织的创新机制和能力 290
适度弱化组织的创意过滤机制 296
增强组织机构开展创新行动的意志力 298
找到平衡两个箭头的办法 310
第十七章 洞察力捕手:爸爸的鼻子在哪里? 315
“反达尔文主义”的零号蜥蜴 317
精明家庭主妇的购物策略 322
他是怎么知道或做到的? 326
一个关于锁和钥匙的小故事 331
第十八章 洞察力的魔力 335
致谢 349

远见——用变革理论预见产业未来 Seeing What’s Next : Using Theories of Innovation to Predict Industry Change

目录

致谢
导言
第一部分 如何使用创新理论进行分析
第一章 变化的信号:机会在何处
第二章 竞争战:如何评估竞争者的实力
第三章 战略选择:识别关系重大的选择
第四章 非市场因素如何影响创新
第二部分 基于理论分析的例证
第五章 破坏性的文凭:教育业的未来
第六章 破坏展翅高飞:航空业的未来
第七章 摩尔定律会继续适用吗:半导体业的未来
第八章 治愈庞然大物:医疗保健业的未来
第九章 海外创新:运用创新理论评估公司和国家战略
第十章 冲破有线网络的束缚:电信业的未来
结论 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注释
附录核心概念摘要
专业词汇
作者简介
译后记

看见

目录


一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二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三 双城的创伤
四 是对峙,不是对抗
五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六 沉默在尖叫
七 山西,山西
八 我只是讨厌屈服
九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十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十一 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
十二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十三 事实就是如此
十四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十五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十六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十七 无能的力量
十八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十九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二十 陈虻不死
后记

我看见了任性却温柔的水流

坦白地说,我并未看过柴静主持的节目,除了她采访卢安克那期,网上看的。采访拍得好,我的注意力都放在卢安克和广西留守儿童们身上,根本没留意记者是谁。我认识柴静,是她的博客,写作家野夫那篇。这人写得好,不是舞文弄墨那种好,很少能找见她用什么特别出挑或艰涩的词句;她的好是内容,文字细密,信息量大,像个电影里的长镜头,从从容容地白描。你以为演完了,才不是,她换个角度喘口气接着来,又是一个新层次,一些更深的东西。我喜欢读她的文章,跟我喜欢读《国家地理》杂志是一个道理——写得踏实,文字里没有戾气。

什么是戾气?就是不平、不满、疾呼、暴跳如雷,攻击式的抗争。

我不是做新闻的,那些记者的道德操守我关心,可说实话也不是特别关心,尤其中国记者,央视记者。说句不好听的,这个世道,还能离咋地。可柴静在《看见》这本书里讲她的采访故事,讲她怎么一点点理解、探索新闻的价值观,却深深吸引了我,不,应该说,是打动了我。她的字是煽情,可情绪激发全在事实陈述之后,起码水到渠成,没有强迫感;何况她对自己也够不客气的。第一章《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基本就是开篇先给自己一当头棒喝,坦白自己怎么从端着文艺的架子到终于“有人味儿了”。但“人味儿”并不够,她还得摆脱轻慢、偏见、思维定势,接受真实的复杂无解,在“表演性采访”与“表演性克制”中艰苦拿捏。我觉得她不容易,做这些事写这些字都特别不容易,因为除了她自己真没人逼她必须成为一种什么形象,她跟自己较劲是在追求一些别的东西。

什么东西呢?如果仅仅是成功,是成为一名伟大的记者,那我没兴趣。打倒我心坎上的,是她怎么一点点认识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在认识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第五章《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她写吸毒的妓女,写滥交的同性恋,她说“知道和感觉到,是两回事。”第六章《沉默在尖叫》,她采访因家暴而致死丈夫的女囚,总结出“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又写“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第九章《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柴静反思她在采访两会期间顺口用“万人空巷”这样的空词、假词,坦白思维定势之深,“光靠自己靠不住”。第十章《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她直面“煽情”,把自己将偏见美化为趣味的姿态心理一一曝光,追问记者的职业要求究竟是迎合大众的情绪表现,还是客观的探索,甚至提出了一个更根本的“重建”问题——“一个世界如果只按强弱黑白两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她要新思维的萌芽,她要“让人‘明白’”。在这一章里,柴静原文引用了她博客上一名读者最尖锐的批评:

“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老师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准确是这一工种(记者)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归根结底,她在追求真实,她要“明白”,“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她还要建立真实——真实的从容的自我,不为了煽情而煽情,也不为了克制而克制。她要将人还原为人,而不是一个概念或某种符号,以最谦卑的心态去了解、理解,去掉装饰,关注细节,看见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那个看不见的纽带。

当然,她依然不完美。第十七章《无能的力量》中,她写卢安克在采访之后的故事,他离开了板烈,去了杭州工厂,辞职,又流落越南。文字支吾,没能真正解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也许卢安克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作为旁观者的柴静也只交代了粗略的事实,没继续追问。我喜欢她写卢安克的困惑那一节,那个困惑,让他从“神”还原为了一个“人”;我不喜欢她推回采访的结尾,非要去点那个教育的题。但文章中又有一句话狠狠撞击了我的心:柴静问卢安克“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卢安克回答:“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这个女记者,她还这么年轻,怎么就能一点戾气都没有呢?她当了十年记者,在这个魔幻现实的国度里遇见了那么多丑陋与不平,怎么能还那么从容、文艺,那么“理想主义”?

用柴静引用同事王开岭的话来回答:“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用柴静自己的话来回答,“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她写的都是别人的事,可这书就是怪,读完会忍不住想要扯到自己身上来,起码我就特别想也像个记者那样也问问我自己干吗哭。浅显点,柴静写得煽情,那些故事那些细节不是特感人就是特悲恸,读来动容是人之常情。但我哭得最厉害的又不是那些事本身,是她在第十一章《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中讲给一个爱折磨动物的小男孩的话。小男孩问她什么是“洁白”,柴静这样回答:“将来有一天你爱上一个人,她也爱上你,从她看你的眼神里流露出来的,就是真正的洁白。”

呼,这话真TMD煽情。但这话其实又多么朴素啊,除了“真正的”这个在上下文中必要的定语,连个形容词都没有。能说出这话的人,心里是踏实的。能这么说话的人,心底是坦然的。纯净。

柴静这本书让我想跟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并排到一块儿,放在书架显眼的地方,有空就摸摸,翻翻。高老您当年兰州告别演讲上说的那些话有人听见了,有人在还原“人”,有人在踏踏实实地认识“人”,不急躁,不灰心,像任性却温柔的水流。这土地的精神血脉没断,我们都看见了。

透过她的眼睛,你可曾看见

今天是1月6日,重新翻了一下《看见》,主要是自己勾画过的部分。

我是在1月2日读完这本书,震动,几度泪流满面,那样的情绪里,我想,不适合写什么。

在一年的开端,读到这本书,我觉得,是一种幸运。在豆瓣上,我打了“力荐”。对于荐书的标准,我已经越来越苛刻,而我也相信,唯其如此,才能够使那些真正触动我的书,浮出水面。

其实,没有读完的书,因为它们只是开端,读了,总会带来影响和改变,也许有形也许无形,我所以不急着写2012年的总结,是我希望,再多吸收一点,新旧交汇,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结束性的总结。

《看见》,它是一种开启。

我之所以落泪,不是因为那些事我不知道,其实,我以前也看过,有些文字,曾经出现在柴静的博客里,但是,静下心去读,仍然会震动,系统性的、深层次的震动,拿着纸书,安静地读,深深地沉浸其中,这和在电脑上阅读一篇文章,感触不同。

10年的时光,变易了的,不只一个人、一个时代。

由于央视记者的特殊身份,柴静所接触的生活层面,远比普通人要深,开始的时候,她是一个质问者、评论者,慢慢地,她变成观察者,由感性而理性,由依附而独立,看柴静,其实更应欣赏的,是这样的精神。

10年里,有人成长有人堕落,对于成长的人们来说,总会有助力,或者是来自内部,或者是来自外部,或者兼而有之,柴静的成长,有环境的影响,也有她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历程里,这样的一本书、一个人,还有这个人背后的人们,以及她曾经接触的人群,都有非常强的可参考性、感染性。

那些相比普通人来说显得另类的人群,不为我们深度了解甚至不知道的另一面,其实,也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她有悲悯的心,也有理性的思考,所以,她不会盲目地愤怒,用情绪去煽动人,也不会冷漠地置身事外,“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她透过采访去认识自己和他人,那么,我们呢?

因为从事知识管理、时间管理的缘故,我对于事物的本源、由来、变化趋势,一直都感兴趣,对于知识、洞察、识见等也同样如此,那么,究竟是什么形成一个人的识见?对于柴静这个个体来说,又是什么?对于读者来说,又能够从书中得到什么?书、语言,就象是一个媒介,串联起太多的东西,她用她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然后,形诸文字,结集成书,10年时光的深缩,然后,传递给人,读到书的人,会是怎样的感想?一本书的作用,有多大?

“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

如果,看完这本书,仅仅只是增加了对柴静的敬意,那么我想,这不是柴静的本意。

我从中学习独立、理性,纵使有人说,理性的女人是不可爱的,面对世界,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看法,必须看而且见,必须沉入生活本身,而不是浮皮潦草地,在自己的生活中,做一个旁观者,是在生活不错,但是不真正、不透彻,没有灵魂,徒具肉体。

我从中学习“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除了不轻易责难和赞美外,也会不轻易发怒、悲伤、喜悦,这并不是让人如同古墓派一样无情无欲,而是明白到,世界的多元,以及不轻易被人煽动。如果,在读着书的时候,能够体会到那种理性思考的光辉,而放下书,看到“是中国人就转”于是不假思索地转发微博,那么,看书不如不看,看了也并没有见。

本来,书可以起到“用理性去唤起理性”的作用。

读书,读好书,是一种自我教育,这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也还有延续的可能。所以古人说:君子贵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

那么,在一本“立言”的书里,我们是否能够看见这个世界更多的层面,是否会多些宽容,以及对美好的相信?

教育,永不停止。看见,洞察,永远需要。

这个世界为什么越来越不平静

2016-09-16 何帆 罗辑思维

01

从 9 月 13 日起,我在罗辑思维的「得到」App 开辟了一个专栏,叫《何帆大局观》 。在未来的一年内,从周一到周五每日更新,带你体验思想的原生态。我希望这个专栏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体察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围棋对弈的时候,人们会讲到大局观。一城一池的得失看不出输赢。对全局的把握,对大势的判断,对节奏的掌控,才能彰显出高手的风范。

在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就是大局观。

信息爆炸,知识泛滥,但噪音增长的速度,会远远超过真理增长的速度。你要锻炼的是在芜杂的信息中找到线索的能力,一刹那把握事物的核心,弹指间吸收别人数十年的功力。这是一种直觉,也是一种顿悟,更是一种层层升级、艺无止境的修炼。

02

大局观,就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能够让你获得深度安全感和掌控感的认知能力。

300 年前,大工业革命摧毁了看起来坚不可摧的力量:国王、教皇、骑士、炼金术士。在我们这个时代,即时、不断的互联也在颠覆旧有的秩序:电视台、报纸、大学、购物中心、城市规划。贸易的网络、金融的网络、战争的网络、生态的网络都将被重塑。

所有的革命都是狂暴的,巨大的转型是一次彻底的洗牌,要么是新的赢家,要么是新的输家。

这是毁灭的时代,也是重建的时代。
这是看多的时代,也是看空的时代。
这是抢滩的时代,也是逃亡的时代。
这是歌颂的时代,也是背叛的时代。
这是混搭的时代,也是跨界的时代。
这是小人物的时代,也是游击队的时代。
一切看似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

沧海横流,这个时代能够赋予你的能量和潜力,远远超出你的想象。但你必须首先习惯这种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变化。

据说,丘吉尔曾经嘲笑凯恩斯。他说:“如果有三个经济学家,就会有四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两种都是凯恩斯爵士的,因为他随时改变自己的看法。”凯恩斯回答:“是的,当形势变化了之后,我的观点会改变。那么,您呢,先生?”

那么,您呢?

03

为什么我要开这样一个专栏?

几乎所有的学者,都争先恐后地想让领导人听到他们的声音。很少有人愿意以同样的热忱、同样的精力,去为每一个普通人提供决策咨询。

我的本职工作是政策研究。这是一份很有意思、很重要的工作。在「得到」App 开的《何帆大局观》 专栏,对我而言,是一件更有意思,甚至更为重要的工作。

这是你我之间的契约:

在你订阅我专栏的这段时间,我会是你的顾问,我会把我 20 多年的功力,以及我的时间,拿来研究你关心的问题。就像为政府提供咨询一样,我会把自己“放进你的鞋里”,设身处地、推心置腹、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贡献我的意见。

与此同时,我们将形成一个思想社区。

我在做政策研究的时候,感到最幸运的就是,这个工作能够让我不断地得到锻炼,要考虑各方面的约束条件,要了解最新的信息,做出判断和建议。我的“政府客户”是我最好的老师。

同样,我期待着你们能够成为我的老师。群众的智慧总是胜过专家的智慧。我所有的阅读和思考只是为了一件事情:我就是想弄明白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不平静。其实,答案只有你们才知道。

04

稍微剧透一下。

我们会讲到历史,也会说起脑神经科学经济学是我的专业,地缘政治是我多年来的业余爱好。

我们会从别的学科借鉴思路,比如进化论和复杂科学,我们也会去了解别的学科关注的问题,比如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都在关心什么。

我们会谈到好的文学,严肃而好看的小说,也会聊一聊孩子的教育

我们会读刚刚出版的新书,也会温故纸页泛黄的旧书。

我们会读工作论文、政策报告,也会介绍博客或微信公号中有意思的内容。

当我游历世界的时候,会向你们报告所见所闻。碰到有意思的会议、有意思的人,会上会下的话题和花絮,我也会和大家一道分享。

05

我最喜欢的关于经济学的笑话是这个:

据说,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句话。这句话说,学习经济学并不能保证你不失业。但是,当你有一天站在领取失业救济金的队伍里的时候,你学的经济学能够让你知道,你为什么会站在那里。

世事难料,万千珍重。各尽人力,俱听天命。即使我们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仍然不可能化解所有的风险

有一天,危机仍然会到来,我们可能会身处逆境。

到那一天,你会安慰自己:我知道我为什么会站在这里。其实这一切我早就知道,因为我订阅了《何帆大局观》。

罗胖曰:

我追看何帆的文章十年。
从此,何帆的锦绣文章,将不再现于免费的江湖。
有人给我上纲上线——
“你劝何帆开收费专栏,这是在加大贫富差距啊。
如果所有优质内容都收费。富人花钱,继续进步;穷人怎么办?”
我答——

  1. 何帆这种人,应该被用户包养起来,专心读书写作,心无旁骛。产量更高,价值更大。
  2. 全年 199 。核算到每一天,才五毛多钱。这不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沟壑。这是上进心和选择力的分水岭。

五招教你获得洞察力

看过神探福尔摩斯的的朋友肯定会想,福尔摩斯的洞察力到底是从哪来的?他是怎么洞察到事物背后的联系的?有本书叫《洞察力的秘密》,书里说,洞察力是能通过五种策略获得的,下面分别说说这五种策略。

第一种是触类旁通。意思就是,你要把新的信息和旧的信息整合到一起,就有可能有新想法,或者说有了洞察力。比如说达尔文,就是用到了触类旁通的方式,洞察到了自然选择的理论。在达尔文22岁那年,他坐船去南美洲,这次航行时间很长,足足5年,达尔文沿途收集了很多物种资料。回来后,他一直琢磨一件事,就是物种丰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直到有一年,他读了《人口学原理》这本书,里面有一段说:“人口会不断增长,但是当食物供给达到极限之后,人类之间就会为了食物相互竞争。”这个观点启发了达尔文,他就用这个理论解释了物种之间的区别,初步提出了自然选择理论。有趣的是,几乎就在相同的时间,另一位英国自然学家华莱士也提出了相同的演化理论,而且,华莱士也是受到了《人口学原理》这本书的启发。

第二种是巧合事件。一般发生巧合的时候,很多人都不会太在意,觉得不就是个巧合嘛。但其实巧合往往是洞察力的来源。比如,有一次,美国橄榄球超级碗总决赛,野马队和绿湾队比赛。比赛前,野马队的教练看了好几遍对手的比赛录像。他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绿湾队每次有危险的时候,都是同一个后卫跳出来摆平危机,帮助绿湾队化险为夷。于是,野马队的教练设计了好几套方案,专门对付这名后卫,严防死守,绝不给他跳出来化解危机的机会。结果这名后卫被防死了,野马队果然赢了。正是这个偶然的发现,让野马队的教练制定了合理的方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想要有洞见,就不能忽略这些巧合事件。

第三种是要有好奇心。就是说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要不断问自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这样就能获得洞察力。比如说,弗莱明发明抗生素,就是因为好奇心。有一次,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了一些葡萄球菌,然后他就把这些葡萄球菌放一边,和家人一起去休假了。回来之后,弗莱明发现有一个培养皿被污染发霉了,而且,靠近发霉地方的葡萄球菌竟然都被消灭了,那些没有接触霉菌的地方,葡萄球菌还活的好好的。这个发现引起了弗莱明的好奇,然后,他就开始培养这个霉菌,最终发现了其中的抗菌物质,这种抗菌物质就是著名的青霉素。

第四种是自相矛盾。就是说,从那些不合理或者自相矛盾的情况里发现洞察力。有个案例是这样的,有两个警察开车堵在路上,他们旁边有个特别新的宝马车。但司机抽烟的时候,竟然直接把烟灰弹到车里。这有什么问题呢?你想啊,如果这个人是车主,谁会这么糟蹋自己的爱车,所以警察就断定,这个人很可能是个小偷。于是上去一盘问,果然是个偷车贼。

第五种是急中生智。就是遇到极端情况的时候,不按常理出牌,最后把问题解决了。举个例子,有个美国登山运动员,他有一次攀岩的时候,发生了意外,掉在了岩缝里,右胳膊被夹住了。结果,被困了好几天之后,他撬岩石的时候,不小心用刀划了手臂一下,发现自己竟然没知觉了。原来,他的手臂被压的时间太长,已经坏死了。最后他决定放弃右臂,但小刀太钝了,没法把手臂切断。当他要崩溃的时候,突然发现,石头把胳膊压得很紧,可以用石头当支点,把胳膊折断,最后他用这个办法救了自己。

王信文:为什么变量比存量更重要

王信文是莉莉丝游戏的CEO,莉莉丝是中国领先的移动游戏开发商,它制作的游戏《刀塔传奇》(现改名为《小冰冰传奇》)和《剑与家园》都很成功。王信文在自己的公众号写了一篇文章,分享了他的一次思维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王信文改变了对“存量和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

王信文曾经问过一位在蚂蚁金服工作的朋友,这个朋友是一位高级算法工程师,王信文问:算法到底有什么用?他的朋友举了两个例子:他们发现,喜欢穿牛仔裤的女生手机屏幕经常会碎,因为穿牛仔裤的女生常常把手机插在屁股口袋里,而牛仔裤特别紧,所以手机就特别容易摔在地上,算法就能给穿牛仔裤的女生推荐碎屏保险服务。此外,支付宝每年会给用户补贴几十亿,有些用户不在意支付宝提供的小额补贴,算法能够把这些人筛选出来不提供补贴,进而提高补贴的花钱效率。

听到这两个例子,王信文意识到微信支付在金融领域很难跟支付宝抗衡,因为后者有大量用户消费数据的积累,在补贴的效率、推荐的精准度上都有优势。尽管蚂蚁金服和腾讯都非常有钱,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却不是钱,而是你可能看不到的变量。

在美团点评进入打车领域向滴滴宣战之后,王信文问了另一个朋友美团点评做打车的逻辑是什么。对方的回答是:没有人为了出行而出行,出行总要有个目的,比如去餐厅、酒店、电影院。美团点评做打车优势不在于打车上,而是在大众点评上找到目的地之后,可以直接打车,免去了输入目的地和切换APP的过程。美团点评省了这两步,就比滴滴有效率优势。这个效率优势看起来不大,也许是10%,也许是20%,但在长期作战中就会非常有用。这让王信文意识到,在持久作战过程中,比的和看的不是过去的实力存量,而是变量。

王信文总结,变量比存量更重要的道理其实几乎处处适用,“要赢得长跑,一时的领先不重要,重要的是速度。决定公司估值的,不是账上有多少现金,而是获得现金流的能力。在找工作选公司,公司有多少钱不重要,公司的发展速度才重要。找男朋友,他现在有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赚钱的能力。”由此,王信文对于“变量大于存量”的启发是:

把“变量”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而不那么在意“存量”,要努力去寻找变量,“因为最终变量会决定存量”。

太用力的人跑不远

努力不应该是某种需要被时常觉知的东西,意志力是短期内会用完的精神能量。
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人靠的不是激情,而是恰到好处的喜欢和投入。

真正的坚持归于平静,靠的是温和的发力,而不是时时刻刻的刺激。

太用力的人增加了执行的功耗。纠结,是太用力的一种表现,造成内部的运转处于空转的状态——意识与行动的主观脱节;从心所欲,就是把运转效率最大化后的结果——所想即所为。执行阶段最大的敌人,是纠结,是埋怨,是内心的冲突——太用力,就是心理额外动作太多。想好之后就只管去做。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