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Transition

通过HWPM+ABCDE+MVP模型逐渐实现个人、家庭认知升级和阶层的跃迁。

事物不是前进,而是演化。
哪些事情一旦跃迁,就再也回不去?

  1. 三观
  2. 健康
  3. 智识
  4. 性格
  5. 城市——肉身与灵魂,物质与精神
  6. 关系
  7. 审美
  8. 习惯

在HWPM模型上,在某一个层级上发现无解时,需要跃迁到更高层级,来寻找思路和出路。

这个时代:信息变多、思考变浅,机会变多、竞争跨界,随时干扰、永远在线。

Attention
Be Yourself
Critical Thinking
Deliberate Practice
Experience

先从健康线
再到认知线
再是性格线
以及专业线
最后人脉线

虽然会慢,但是很稳

没有那么多模型
没有那么多理论
没有多应该和要求
没有现成的成功之路

要跃迁,就有惯性阻力
就如火箭升空
但是一旦突破,就会能看见人生另一番风景

不再自我束缚,彻底放飞自己——从过去经历以及落后的旧观念中跃迁出来。
最宝贵的财富是注意力,三思而后行,别浪费精力在无谓的人和事上,利用价值观来进行筛选和决策。
充分利用元认知这个旁观者实施监督与鼓励

目标与方法——用黄金圈来解决这个问题
不要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Why–>What–>How –>战略方向
What–>Why–>How –>战术执行

不盲目攀比
不盲目选择
不自我恐吓
不苛求完美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它;也表达了只有积极向上才能高瞻远瞩。

鹳(guàn)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目录

推荐序
俞敏洪:用自己的步伐丈量这个时代
罗振宇: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学习?
万维钢:鸟类学家想告诉鸟的话
自序
高手的三个境界

第一章 高手的暗箱:利用规律,放大努力
获得百倍收益的关键,并不是百倍努力。每个时代的高手都在利用社会和科技的底层逻辑撬动自己,实现跨越式的成长。

  1. 走在时代前面的明白人
  2. 拉斐尔也用投影仪
  3. 个体的跨越式成长
  4. 掌握时代魔法,或者溺水身亡
  5. 外包大脑,成为超人
    6.
    第二章 高手战略:在高价值区,做正确的事
    处处有机会,就等于处处没机会;竞争越是开放,个人越需要打磨深思熟虑后做选择的战略能力——找到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6. 只打甜蜜区里的球
  7. 新东方名师的崛起路径
  8. 幂律分布:发现身边的高价值区
  9. 头部效应:站位比努力更重要
  10. 用头部效应就业、择城、选创业赛道
  11. 专注:高手的护城河
  12. 迭代:聪明人的笨功夫

第三章 联机学习:找到知识源头,提升认知效率
在知识爆炸、终身学习时代,人与人之间比拼的不是学与不学,而是认知效率。学习前,想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用和如何兑现。

  1. 功利学习法:学得更少,却学得更好
  2. 联机学习者:成为知识的路由器
  3. 终身提问者:问题比答案更有效
  4. 知识IPO:把知识变现成价值
  5. 自下而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四章 破局思维:升维思考,解决复杂问题
为什么很多问题无解?因为答案根本就不在系统内。“单维思考者”永远看不懂整体的“系统思维”,看懂系统,才能破局。

  1.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破局
  2. 升维:解决那些无解的问题
  3. 系统:新手看树木,高手看森林
  4. 回路:设计人生的增长引擎
  5. 层级:看问题很透彻的技术
  6. 控制点:让复杂的事尽在掌控
  7. 一个故事:“天呐,她有个大牙缝!”

第五章 内在修炼:跃迁者的心法
真正的改变都是逆人性的。你可以了解所有跃迁的技术,但推动跃迁的关键动力,是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1. 活在连接时代的内在修炼
  2. 看世界:开放而专注
  3. 看自己:迟钝而有趣
  4. 看人际:简单善良可激怒
  5. 极致的聪明和善良

跃迁书单

高手的暗箱:利用规律,放大努力

  1. 《全新思维 A Whole New Mind: Why Right-Brainers Will Rule the Future》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右脑时代”,在这个时代,知识不再是力量。他开创性地指出:未来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唯有拥有右脑时代的6大全新思维能力: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即“三感三力”,才能于决胜于未来。

1
未来什么人最有竞争力?会讲故事有品位,能够共情会跨界,有点儿追求很会玩。

目录

[目录]
中文版序 你够全新思维吗
引言 未来,属于那些拥有全新思维的人

第一部分 为什么要拥有全新思维
第1章 概念时代,右脑思维的崛起
全新思维洞察:左脑思维是司机,而右脑思维是乘客。现在,右脑思维突然抢走了方向盘,并决定我们要去哪里,以及怎样到达目的地。

第2章 右脑思维的3大推动力
全新思维洞察:左脑思维让生活更加美好,但未必让我们更加快乐。“软件已成为头脑的铲车”,只有具备电脑无法企及的能力,才能在未来占据领先地位。

第3章 高概念与高感性,知识不再是力量
全新思维洞察:拥有高智商,不如拥有高情商。高概念和高感性能力,正从生活的边缘走向生活的中心。生活的意义,是一种新的财富。

第二部分 全新思维的6大能力

第4章 设计感:人人都是创意大师
全新思维洞察:设计,是每个人每天都会做的活动。优秀的设计能够改变世界,而“设计师就是改变的缔造者”。我们无须了解他们,只需将自己打造成设计师。

第5章 故事力:做生活的策划者
全新思维洞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人人都是个人生活的策划者。一定要倾听别人的故事,让人生存下去的不是食物,而是故事。

第6章:交响力:发现系统与整合之美
全新思维洞察:“发明第一个车轮的人是个白痴,而发明其他三个车轮的人却是一位天才。”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有成功的企业家都擅长系统思维。

第7章 共情力:与他人产生共鸣
全新思维洞察:我们是在和人打交道,而不是和物品。共情不是同情,不是惋惜别人的不幸,是和他人产生共鸣。

第8章 娱乐感:拥有快乐的竞争力
全新思维洞察:快乐和游戏不仅仅是快乐和游戏,笑声也不只是笑声。娱乐的对立面不是工作,而是沮丧。娱乐感,已成为工作、企业和个人幸福的关键。

第9章:意义感:探寻人生的终极幸福
全新思维洞察:我们生来就是要探寻人生意义,而不是来享乐的。理想的生活并不是在惊恐中寻找奶酪,而是走完这段路程,发现人生的真谛。

结语:全新思维,决胜未来/249
译者后记/253

2.

低效率低水平的勤奋正是刚毕业工作人应该做的事

“2000年优秀的人,都进了外企和四大;土鳖都去了中关村;
2005年优秀的人,都去了诺基亚微软;土鳖都去了阿里;
2010年优秀的人,都出国留学了;土鳖都留在了BAT;
2015年优秀的人,去了BAT;谁是那群幸运的土鳖呢?”
2010年BAT的校招基本也是在985、211高校进行。

初看感觉很有道理,其实指导性不强,这是事后归因,事后人们总能找到合理的解释,这是黑天鹅事件的一个特点。研究20%甚至5%的人的成功去找共性规律企图指导所有人的发展路径,成功从来都带有机遇运气等不可控因素的叠加效应比如个人努力+环境+能力+贵人相助等等,失败反而具有教训意义。

其实,你知道了作用也不大反而可能让你更着急的去找风口、对现在做的事情的不满不喜欢现在的工作。2000-2005年是门户网站、电子商务;后面是视频大战优酷土豆;再后面是020美团大众点评;2014-15年是支付大战;滴滴出行;2016年和现在是共享单车;现在和未来热门的是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告诉你了,对大部分人来说又如何?所谓风口大部分是成了之后再回去找佐证,大部分人是误打误撞,少数真正的在一个行业积累足够多了等到了风口(比如咪蒙以前是报社的编辑,六神磊磊是新华社的记者,连岳早就活跃在互联网写作圈了)。权威的预测也不一定100%正确,要不诺基亚、微软也不会走下坡路应该勇立潮头才对。

幂律法则的集大成者是塔勒布,他出版了《随机致富的傻瓜》、《黑天鹅》、《反脆弱》。

他在《黑天鹅》第25页中明确提出幂律法则可能是最好的建议,也可能是最差的建议。“我们需要找到报酬不受时间或者付出劳动数量的限制。不必多劳动就能十倍、百倍增加收入。”比如《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的版税收入,比如BAT的老板的收益。但是全世界有几个?有多少写书不畅销改行的人,歌手界应该是我们听的最多的。

就像大部分小伙伴在笑来老师提出个人三种商业模式一样:1,把一份时间卖出最高价;2,把一份时间卖出多份;3,购买他人时间再加价卖出去或者付费购买服务。第二种比如写长销书,大部分人出过书或者做过写作培训课的就知道,很多书一出版没多久就不再出版了。第三种大部分时候说的是创业,一个马云背后有多少失败的马云没机会出来诉说他的失败史。所以第一季结束时小伙伴们鸡血不再,问题和困惑一堆。

其实在笑来老师提这个说法前,一本书罗伯特清崎已经写了《穷爸爸富爸爸》财富四象限,只是这本书被广泛用于传销直销界。笑来老师说得没错他自己也做到了,关键是我们要评估自己现实的差距和未来的努力方向。如果那么容易,创业者就没有痛苦和压力了。为什么人群中大部分人还是选择第一种模式呢?能不能找出特例呢?比如某个Google、BAT的早期员工上市实现了其实比他创业更大的收益。比如以前我一起打过羽毛球的王梅(阿里巴巴早期员工04年加入,因为身体原因2013年辞职自己做梅子农业,9年搜索而且站对了位置但是持有得不够,阿里巴巴上市马云邀请过她去纳斯达克敲钟送她四个字:永不放弃。网上可搜。王梅的当时的内心肯定是肠子都悔青了再熬两三年等到上市…)这里说主要是我们要认清现实、正确评估自己,然后采取行动,有些事情可以作为未来持续思考和行动的指南。如果立刻行动,有可能一踩一个坑。

今天的自媒体界、传销和直销界、金融诈骗也存在这个特点:人人可参与,门槛很低;但是竞争异常惨烈,最好最顶级的那拨人收益很高,其他人是韭菜被收割。你去参加传销和直销的活动,他们肯定会给你讲《穷爸爸富爸爸》的四象限,然后没听说的人觉得特别烧脑,然后知道归知道,真正做到不易,需要时间的积累、能力的积累、还需要一点运气。几乎是一个乌托邦,你看马云爸爸真实的生活是不是天天环游世界?

再看塔勒布在《黑天鹅》第28页的建议:“就算事实上这一建议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关于不确定性和知识的思想分支,但是在职业选择上它是错误的。它或许对我是有好处的,但只是因为我很走运,正好处在正确的地点和正确的时间。假如我必须给出建议的话,我会建议选择一个收入不具备突破性的职业。收入具有突破性的职业只有在你成功的时候对你是有利的。这样的职业竞争更激烈,导致更大的不平均和不确定性,在努力和回报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因为少数人获得蛋糕的大部分,其他人可能什么也得不到而这怪不了别人。”

看到没有,塔勒布的建议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建议选择一个收入不具有突破性的职业。”

第119页“更令人担忧的是人们一直鼓吹和夸大进化选择。进化理论不考虑沉默的证据。进化是一系列侥幸的成功,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你只看到了好的。”就像上个月和一个高管出来自己创业的吃饭,聊到他以前年薪也接近百万,现在出来干一个月拿2万左右的薪水,连轴转。这些人是没法在主流媒体公开场合诉说的。

这就是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这就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起步阶段尽量选择门槛高的、竞争少的职业。

马云总会鼓吹未来的支付时代老太太都会用支付宝买个菜,希望银监会等机构给予支付宝像银行一样的待遇。支付宝现在不照样转账收手续费了。这是马云为自己站台。

非考试类培训教育的从业者,也是需要不断的提出新的概念来吸引学员的注意力。你看俞老师干考试教育培训也大半辈子了而且还在干,他什么时候追过风口而是等风口,在线教育的风口来时他也危机四伏看明白之后也就坦然了。

在这点上想得最明白的是冯唐,你啥时候看到冯唐说辞职全职写作的;你也没看到得到的薛兆丰老师、叨叨魏说从北大辞职全职写作的;你也没看到令向东老师从清华辞职全职写作的。得到上开专栏的除了和菜头之外,没有一个主业是写作,万维钢是开专栏才辞职的,在这之前他已经写十年了出了两本书、还是物理学家(虽然他说自己在物理学领域无作为,但是得到的训练能把最新美国出版的书籍翻译成中文给大家看这是不是稀缺能力),所有人都在各自领域有足够的积累。

而今天刚做自媒体人动不动就来个辞职,我们两三年后再看结果如何?就现在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几年前凡客体风靡北京的公交站牌的广告栏:我是韩寒,我为凡客代言。今天还会有人提及陈年和他的凡客吗?

2年前小米异军突起,互联网的营销思维做手机,雷军到处宣扬他的“站在风口,是猪都能飞上天”,雷军已经在互联网行业打拼快30年了而且做成了几件事,当然有对趋势的预判能力,但是也是基于当时把小米做成了的前提。

随后小米手机出现质量问题、售后问题、增长瓶颈,展开了对雷军飞猪理论的大讨论,认为他是投机,风口没了呢?猪摔下来会不会很惨。于是之后雷军如此成功的企业家,保持着和创业者一样的状态,开很多个会、吃盒饭、出差经济舱。雷军办小米之前,干金山软件干了17年才上市,比他后进入的百度李彦宏干了几年早早就上市了,雷军当时也只能恭喜该做什么还得做什么。

当人们做成一件事后,回头去归因会有很多种迹象能佐证。真实的情况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误打误撞,心理学有个幸存者偏差。

“如果把个人通过刻意练习、自我迭代而带来的渐进式进步叫作自我迭代(第一阶段的储备);利用科技、社会系统的能量,快速跳跃式升级,叫做自我跃进。(第二阶段的发力)”

古典老师,湖南人后随父母到深圳上学,大学考入湖南大学土木专业,理科生但却爱好文艺弹吉他,大学搞骑行,大学毕业按照专业进入了建筑设计院,不喜欢想出国,最后跑到新东方教GRE词汇,成为集团培训师。

有课上课,没课到处旅行,希望通过旅行的见闻继续跟学生分享见识。但是一段时间后,发现旅行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老师的特点肯定是有一套学习方法论,特别是民营的教育机构市场化竞争,要让学生喜欢、市场认可。

也发现学生也苦闷,于是跟随徐小平搞起了职业规划,同时为了精进自己在职业规划、心理咨询领域的专业功底,也去中科院心理所读了一个在职硕士的课程。

在新东方教词汇教长时间了,对职业规划产生了兴趣。于是转行进入了职业咨询领域,先开始是内部试水(教GRE词汇,同时还能讲职业规划课多了一个维度的能力)时间长了,能力具备了,古典老师于是想能不能大规模变现?这块市场蛋糕虽小众、但是国内属于起步阶段、守住教育领域的细分市场利润应该不错,至少现金流足够稳定。

思考了很久,离开新东方自己创业还是继续呆着往管理层分校校长方向发展,古典老师也面临着选择,有选择也就有困惑,第一条路面临风险更大。

2007年中关村保福寺恒兴大厦一个办公室里开始了古典的英雄之旅,取名模仿新东方叫新精英,成长长成自己的样子,致敬俞敏洪的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初期的创始人团队已经离开,团队的不稳定,也是古典老师初期的短板和不擅长,这是新东方明星讲师创业初期普遍的短板。强项是讲课能力,这是新东方明星讲师的强项。于是在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这家叫新精英的小公司都靠古典的个人讲课支撑着,一直是线下课,校园线下推广,也用过SOE网上推广。依托着他在新东方教过书的品牌影响力。

古典老师还学过教练技术,上过吴伯凡的私董会想解决企业发展瓶颈。

内部推出新的讲师接班人,大学做推广讲座,办做自己论坛,写专栏,出版第一本书,第二本书,不断扩大自己影响力。

这是开头说的古典老师第一阶段的积累过程。

在教育领域打拼了十多年的古典老师,2015、2016年隐隐约约感受到了自媒体、在线教育的爆发期,回到07年的节点古典自己根本不会知道十年后会有在线教育的风口,他不是在追风口而是在等风口。这时候新东方的总裁陈向东也出来自己创业做在线教育已三年有余,对未来自媒体、在线教育的未来也不确定。边走边试,把职业规划的课程从线下推到线上,有了两个产品:橙子学院,生涯研习社。

古典老师继续突破新方向,新精英扩展到上海、深圳。上了得到专栏,建立自己更大影响力,联合秋叶、李海峰、李忠秋、萧秋水等互推IP,成为影响者和发起人。这绝对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接着推出了这本《跃迁》。这是古典老师利用自媒体、在线教育的趋势发力,第二阶段。古典老师也形成了自己的护城河:线下培训课、橙子学院社群、得到专栏、三本书。课程、书籍、社群的闭环,超级个体,公司化、团队化运作。

这是关于作者的解读,下面是关于书中部分观点的解读。

人人都说选择重要?但努力就不重要了嘛,这个前提一直是前提以至于人们经常比较中忽略了。就像宏观经济学的假设前提一样: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呢?抓住这一点丹尼尔卡尼曼就搞出了一个行为经济学。

没有努力,那来的远见?没有努力,哪来的选择能力。周期性和阶段性侧重点不一样而已,没有谁不重要,只有阶段性的更重要。

怕困难,怕麻烦,是人的动物属性和原始状态。特别是年轻16-30岁时,怕困难,所以需要到处问别人要答案。怕麻烦,不愿意自己自学探索,所以到处买课程被动被教。学会自学了,才能筛选出适合自己的、才是真正的省时间、省钱啊。怕吃苦,吃苦一辈子;不怕苦,吃苦半辈子。

为什么优秀的文学作品生生不息,世代相传?文学的一个很大主题就是讲苦难,人如何面对人生、生活的困难的。

人年轻时,喜欢逢人就说自己的苦,以此获得别人的帮助,但更多时候获得的是同情;人慢慢成熟后,自己的苦往肚子里咽只更少数人、偶尔倾诉一下,自己找解决办法或自我摸索或出资源找人帮忙。

刚毕业的工作者缺乏的不仅仅是链接能力,更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能力,缺乏一件事情做五年的能力?缺乏面临困难的能力?缺乏对抗重复的能力?正能量太多就想筷子一样,长期紧绷更容易折断。

自媒体的社群,自媒体的网络课程的层出不穷,各种营销手段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更多的买买买,有时候A老师说的可能和B老师说的完全想矛盾和冲突,缺乏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读者可能被搞蒙了,到底听谁的?

解决方案:阶段性的侧重点,一段时间独立思考、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遇到瓶颈时,再走出来与高手交流、与他人交流,最后形成自己的判断。

读书、旅行、交友、拜访名师、个人领悟,这五种方式是联机学习者。俞敏洪俞老师2017年的微信公众号中就提到2017年要减少应酬和演讲、杂念,更多时间放在阅读、旅行、思考上。可见以上方法也是有阶段性侧重点的,有周期性的。

朴树沉静了多年,最近又出山接受了豆瓣《如是说》的采访。许巍也是远离大众视野一段时间,偶尔又出来谈谈唱唱接受一下采访。

就好像那句流行语录一样: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关键问题是很多人并没有读万卷书,读几百本就不错了而且吸收有限说不出个一二三来更别谈实践运用了,很多人更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行万里路。关于名师指路,按照GRE托福写作逻辑我也可以写出三个版本的答案出来。第一种名师指路好,1、2、3加上例子佐证;第二种名师指路的效果也有限,1、2、3加上例子佐证一个破绽就可以了为什么同样一个名师教一个班级有的人上清华北大等有的人上普通学校?第三种,两者都重要,名师+自己开悟努力。

古典老师这些年的成长与进步,古典老师已经到了他现在的高点,这是他总结适合他的方法论,不一定适合现在的你。就像雷军前两年提风口理论一样:站在风口是猪都会飞上天今天呢?就像李笑来老师开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如果你看了奔着财务自由去的想找方法、找秘籍、找捷径,你肯定无比沮丧;而如果你把它当成未来的努力方向,结合自己的现实进行思考、他为你提供了一个新世界。

《拆掉思维里的强》里面讲到一点投资学习、不买房的小明不知道他今天过得怎样,在过去十年里多少普通人打脸了?而在这本书《跃迁》序言,古典老师提到他的父母一辈子勤勤恳恳周围人有的早买了房少奋斗了多少年,很显然古典老师思想进步了。单纯说把买房钱用于投资学习,普通人定力根本不足不够笃定、而且初期不知道学什么反而可能上更多的当。古典老师、李笑来老师有他们的逻辑,李笑来的逻辑是贷款买房有负债不利于他的重力加速度的起飞,他有他认为更好的投资路径。你不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能力进行思考决策,盲目模仿 可能就踩坑了。高晓松说过同样的话。

如果能感知过去十年买了房的人,你会有个认识:这些人大部分更靠谱,在职场上更有韧性不轻易说辞职,更有动力去获得晋升。而那些没买房的人,大部分遇到不顺可能就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不伺候你了。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这本书出来明显感觉比上一本好,更加系统化的思考借鉴职业生涯规划领域。但是缺点也是太完美,似乎用在每个人身上都绝对正确,职业三叶草兴趣、能力、价值观,职业的温度、高度巴拉巴拉。但是对比现实,哪个人的职业没有遇到困境?哪个人的职业发展初期,不和家庭的经济实力和就读的大学是否知名高度挂钩?这些现实都是这本书不太愿意提及或者刻意回避的话题。(但依然不能否认这本书是职业规划领域的好书之一)

你今天还会把马云的公开演讲作为行动指南吗?还有一种体验是当你做管理者时,看了大量西方管理书籍可能越看越用,有时候越用越错。

就像今天的超级个体一样,此刻自媒体的公号开始阅读量开始呈现断崖式的下降,苹果手机打赏不了了是一个拐点。读者已经从意淫、自嗨、新鲜感中走出来了。

刚毕业的人更缺乏的是:专注安心做五年、十年“冷板凳”的耐心,持续的发展那个不需要深耕精耕,古典老师从07年从新东方辞职出来全职干职业规划领域到今年正好十年。那些该踩的坑他也踩过,只是公开场合说得太少,这是新东方老师的大部分作风和做法,民营教育职业的职业属性多传播正能量。

这十年,古典老师确实在不断成长、精进。他说的、他写的都是他的践行和当下思考,可以作为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切记当下要考虑自己所处的阶段。

就像企业界的发展一直讨论的一样:到底是多元化好还是专业化好?经济发展规律一样周期性的鼓励自由市场、周期性的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历史发展规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起步和转型阶段,如果连勤奋,连专注都丢掉了,也是蛮可怕的。

洞见未来也是需要极强的能力的。而且往往是幸存者偏差,用结果倒推原因。努力重要还是选择重要?这是每个人都需要反复思考的,而且可能每个阶段的答案都不一样。而且大部分人不具备选择的能力,有一小部分人选对了也是误打误撞能力+一点运气。剩下的一小部分人便开挂了,给外界的感觉是做什么成什么。

百度做百度外卖也退出了;希拉里这次竞选美国总统也失败了。

李笑来老师去年年底说社群是未来发展趋势,现在说区块链是趋势他做了很多布局。结果很多小白跟进,赔了,微博留言一片骂声。投资这种事,谁能保证你稳赚不赔呢。资本实力,能力,耐心,握得住,加上一点运气的叠加组合。

说了这么多,还是会推荐大家这本书。特别是那些已经在自己领域打拼十年、十五年取了了领域内的一些小成绩的人,完成了自我的积累。下阶段想引爆自己的人,希望人生开挂。

也推荐那些刚毕业、职业困惑、天天迷茫到处问人的小白们,但是一定要带着批判性的角度去拆、去扒,结合自己的实际去促进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你第一阶段储备得如何呢?没有第一步的储备,上来就想从第二步开始可能会摔得很惨、踩各种坑好几年缓不过来。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学优秀人士要学会对标年龄段和思维阶段,比如你刚毕业,对标他20-30岁时所思所想做得好的地方、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你三十多岁对标学他30-40岁做得好的地方、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也许更有指导意义。

现在的现实是40岁的积累了15-20年的经验,讲他们的自由态、如何超级个体,不一定合适有时候反而自己入了坑怪这些老师讲的不对,他们说得都是对的而且他们几乎也是这么做的。但是你是他十年前、十五年前的阶段,很多条件和思维不一定具备。

就像马云现在的公开演讲,很少有大学生、刚毕业的人,真当回事去实践了。马云说的是他现在的状态而且有些是公开场合企业行为,十年前二十年前他肯定不是这么想的。就像罗永浩真正做了锤子手机后,有些话就不说了。

为什么人们总对这些新思想新预言有吸引力呢?好奇心,新事物新东西。有谈资,比现实世界的人有优越感。

跃迁Vs想走捷径、抄小道

职业规划V描绘美好蓝图+未来加速变化(人工智能代替人失业)的恐慌和恐吓,未来肯定是在变,但是没有预言家讲得那么快。先抓住你的痛点,知道你对未来的忧虑、怕重复需要新鲜感,然后给你咨询和配套方案。(批判性吸收比较好,根据自己所处的现实)

在热爱的领域努力玩,听从内心的选择,做你热爱的事情,保持激情。这种说法也是成功之后的事后归因,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反而容易让人去不断选择更迷茫。而卡尔纽波特写了一本书《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中具了详细例子批判了乔布斯的激情热爱说,其实也是从终点成了出发倒过去归因。对于普通人更具有普遍指导性的意见是:思考如何胜任,就是过去说的做一行爱一行,做好了胜任了就有了自信;有了能力和资产,再一步步升级这种路线在现实中更靠谱。

一味的赞扬是一种助攻,引起大家的热议该赞扬的地方赞扬从读者角度提出该警惕的地方要警惕更能引发思考,也是一种反馈。

无疑这本书的营销是极其成功的,腰封的推荐,还没上市时寄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先阅读,谁会对极有诚意给你寄书而且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的书挑不好呢?肯定是赞美赞扬推荐,好好好。

相信大家读的时候会觉得很烧脑,但是三个月后基本被打回原型,也只记得二八法则、头部效应、系统思考、如何学习,但是也讲不出个一二三来,两三年后的某一天遇到某件事被触动又买一本阅读,这时候才是真正思考与收获的开始。

如果大家想现在就有收获,一定要去寻找古典老师这些知识背后的源头,他是如何这么厉害的?

职业规划,如何学习,思考、决策、问题解决、教练技术、幂律法则、头部效应等,每个模块都是一个专题都有不少好书比如职业规划领域他的第二本书《你的生命有生命可能》+现实(家庭、学校、工作)的结合思考;如何学习,《学习之道》画小圆、《刻意练习》;思考与决策,《思考快与慢》(系统一直觉,系统二理性慢懒但是有效)、《决策与判断》(期望理论模型赌博时赢了就会保守,输了就会激进冒险;掉1000块(痛苦)比捡到1000块(快乐)程度更深)、《第五项修炼》。这样收获会很大,也是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提到的跨学科知识,数学、心理学、微观经济学等跨学科组合。

古典老师在这本书中使用的也是心理学、学习教育学、认知升级、思维思考、问题解决,他自己的商业实践的组合。

读采铜《精进》时,我有这种感觉;读成甲《好好学习》时,有这种感觉,之后临界点知识是什么?再细细品味发现其实也没说透。关于幂律法则、头部效应讲得最早最流行的是塔勒布,从他的《随机致富的傻瓜》开始,到《黑天鹅》风靡,再补一刀《反脆弱》,罗永浩、李笑来、罗振宇、万维钢、李善友都受益过此思想(比如罗振宇当时赌王石会在万科股权之争中赢、最终王石输了出局了,成功人士说的话不一定都正确。当然这并不影响王石人生的成功、也不影响罗振宇的个人影响力和下一次的预言。),但是前期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等待积累期。


成甲的《好好学习》和这本《跃迁》核心观点多么相似:二八法则–幂律法则和头部效应;系统思考;如何学习

如何利用幂律法则、头部效应呢?先做好积累,保证自己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能力积累;之后在自己认准的地方冒险。比如大家热议的成功后阿里巴巴的蔡崇信当年加入拿500元一个月的眼光?蔡崇信采用的就是这个策略,耶鲁高材生华尔街投行具有法律和投资经验的人才。即使阿里巴巴没干好,蔡先生日后依然会发展很好。比如滴滴的柳青,北大高材生投行的N年积累,看好滴滴的发展机会冒一次险。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李开复在微软Google的资历、转身做开复工场。

现在的罗永浩做锤子手机,成了他就能天天吹如何比肩乔布斯;没成也不影响后面投资人再投他做别的事,他自己已经具备变现能力开个演讲、出书、得到开专栏。这之前也经历了漫长的积累期,小商贩,成名于新东方讲GMAT逻辑课,后面做牛博网、英语培训机构都不成功,早期锤子的跌跌撞撞。

古典老师这些年自己就活成了“成长,长成自己的样子”这点上不得不佩服。这次书的营销上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看一个人的理念有没有真正的实现,可以看两点:一个在他自己身上是否实现?在他员工身上是否有部分实现的?

投资高手同时可以投几个行业、好多家公司;一个人做职业能做好两个就很不错了。

最后再回顾总结一下:

第一,成功学里的成功学鸡汤–事后归因

还是陷入了只研究高手,成为高手是多因素的叠加:个人努力、误打误撞的选择到了正确的地方、贵人相助等。失败的案例是什么原因?找风口。

事后成了,再回去找原因解释,事后归因。(黑天鹅的第三个特点事后可解释)只研究5%的已经成了的人,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第一遍感觉很新鲜烧脑,能产生行动的少之又少。

第二,年轻人走都没学会就想着飞,更可能让你对现状不满着急火燎的踩坑。感觉很烧脑,理想王国、英雄之旅、在热爱的领域努力玩。

教育培训卡位的人群:大学生、刚工作的人,只要把未来描绘得很美好勾起你的梦想你就会买单。

普通人的困局:你不可能不做除20%以外高价值的事情,高手大部分是从小弟开始的。

普通人的困局:找高价值的事情、找风口,更容易浮躁能力条件不具备,耽误时间踩大坑。不如当务之急提升自己的胜任力,现实中人是基于手头的机会做决策的,一点点曲线救国。能力、资产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经历一个过程。古典的说法,产生的更多误区是让年轻人走都没学会就想飞,更加浮躁和焦虑。

卡尔纽波特的观点从周围普通大众出发,去分析80%的人:胜任力、自主性、社会认同社交。

第三,有些步骤,大多数时候无法跨越,路需要一步步走。

第四,幂律法则早就被提过多次,塔勒布、李善友的非连续性,大部分人知道但是不会行动,知道和做到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能力不足时立刻行动可能物极必反。;如何学习–自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师;系统思考,跨学科攻击。

逆向思维,研究失败,哪些地方不要去;发起跨学科的攻击;层层筛选之后,采取行动。而古典说的只研究到了5%的人事后成功的归因,不具有80%的普遍指导意义。我们还需要去观察现实中60%的人是如何失败踩坑的。

觉得还不错,欢迎在下方点“有用”。

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如何跃迁为高手?

古典老师经过五年的沉淀,出版了第三本书《跃迁》。新书现在接受预定,8月开始发货,抢先阅读了官方试读版。

书架上已有《拆掉思维里的墙》和《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的签名版,预定了《跃迁》的签名版,集齐三本签名版,是否可召唤神龙?

《拆掉思维里的墙》和《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讲的个人成长之路,从拆掉思维里的禁锢,看到生命更多可能性,直至活出真正的自我。而《跃迁》则是从时代的角度来讲述,个人如何跃迁为时代的高手。

一个人是无法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而存在的。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潮流裹挟着前行。有些人能摸准时代的脉络,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有些人却陷入时代的车轮下,被碾压为时代的尘土。

这个时代很残酷,竞争很激烈,看似机会越来越多,资源越来越丰富,而这些机会和资源却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在这样的时代,仅仅拆掉个人思维里的墙已经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拆掉的是头上的天花板,从而跃迁到更高的层次。

《跃迁》这本书中,古典老师介绍了很多烧脑的概念:跃迁,幂律分布等等。阅读的过程又重新复习了高中的物理和数学知识。

  1. 达到跃迁需要满足的条件?

说到“跃迁”,想起高中时学过的物理。

电子想要跃迁,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1. 电子处于激发状态

  2. 获得足够的能量

跃迁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必须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跃迁。

由此联想到,个人想要跃迁成为高手,也与电子跃迁的条件类似。

  1. 自己处于激发状态。真正的改变是从内而外的,只有内心深处真正渴求改变,真正的成长才会发生。

  2. 从外界获得足够多的能量。这些能量包括抓住时代趋势,平台优势,站到正确的位置等等。

在2015年到2017年,我见证了几个跃迁的真实的例子:Scalers,彭小六,剽悍一只猫。认识Scalers是在2015年元宵节时参与他组织的《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后来与他一起参加古典老师的MVP课程,经过短短两年的时间,他已经是年入百万的斜杠青年,组织的成长社群几千人报名,出版了《刻意学习》,上市一个月已加印三次。彭小六简书的头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出版了两本书,从原先的程序猿跃迁为行动派出版总监。剽悍一只猫,从小城市来到大都市,微信公众号从零做起,达到了80多万的粉丝。

当然,我们只看到了他们跃迁后的结果,却不知道他们在跃迁之前的长久积累。能量没有达到跃迁所需的能量,是无法完成跃迁的。

  1. 跃迁其实有两个方向。

另外,跃迁既可以发生在从低能量跃迁到高能量,也会发生在从高能量跃迁到低能量。

个人的跃迁也是如此,你可以从底层跃迁到上层,也会从上层跃迁到底层。社会的阶层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在流动的。

有些时候,优势反而会成为劣势,就像古典老师在序中写的例子。

2000 年的优秀毕业生去了外企和四大,土鳖毕业生去了四环边中关村的公司;
2005 年好学生进入了风头正劲的诺基亚,土鳖毕业生选择了卖鞋卖袜子的阿里巴巴;
2010 年优秀的毕业生都留学美国,土鳖毕业生都留在了 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

父母都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考上名校,好像从此人生就能走上幸福的的康庄大道。

进入社会后才发现工作生活远比学生时代复杂。当年的优等生,也许因为选择不同,而落后与曾经的差等生。

十多年前,最优秀的学生进入了外企,而十多年后,这些曾经优秀的学生却面临了裁员的危机。而那些因为不够优秀无缘进入外企,不得不去民企工作的,反而成为了企业的高管,跟随企业快速成长。

不是他们不够优秀,有些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而当年以为是优势,过些年后,反而成为了你的劣势。

而曾经以为是劣势,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可以成为优势。有时候,深处逆境,反而能够激发你的内在潜力。当你被生活所迫,不得不抓住手头的资源,拼尽全力时,反而会因此获得跃迁。比如说,内容创业浪潮中的一部分人,他们的起点很低,却抓住了内容创业的大势。而那些高学历,好背景的优秀学生,却躲在一旁,看着别人弄潮,自己却只是缩在正在走下坡路的企业里。

  1. 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如何跃迁为高手?

古典老师在书中讲到,成为高手的策略是,在高价值领域,持续做正确的事。

真正的高手既需要驱动自己持续努力和积累,又需要懂得借助社会和科技趋势放大自己努力的收益。

成为高手的策略:找到高价值区,战略性专注,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胜。用这样的策略,你可以做得更少,但收获更多。

高手的战略。
找到甜蜜区,耐心等待。真正的高手会花很长时间观察好几个赛场,观察游戏规则、赢家的玩法,对比自己的实力,找到最好的优势角度切入
战略性专注: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圈子,待在这个圈子里,不管圈子以外的事。
等待机会:在那些属于自己的机会里,他们也并不着急出手, 他们在等待更大的概率。价值越高的领域,竞争越激烈,越要凭借独特的优势,你先不要着急动手,要用足够的时间观察对手,思考差异化优势再进入。

如何寻找高价值区?

好的战略就是达成“投入和产出的非线性”,用 80% 的时间学习 20% 的精华,快速占领赛道的头部,吸引最好的资源,互联最好的人才,共同成为第一名。
头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奇效应?这来源于一个现代社会我
们每天在用却不甚了解的规律—幂律分布。

利用幂律分布,发现身边的高价值区

找到事物的核心杠杆点需要大量的观察和思考,然后抵抗住各种诱惑,坚定地持续专注这 20%,这需要强大的定力。这是投资的思考方式,也是自我投资者—高手—最重要的战略

一个充分竞争、互联的时代,是几个头部与众多长尾的时代。

头部效应:站位比努力更重要。通过观察和判断,抢占高价值、有优势的头部,然后从小头部走向大头部。

古典老师举了新东方名师的跃迁之路。

第一次跃迁:用二八法则高效成长。与其用 100% 的精力学习一个领域的 100%,不如用 80% 的精力学习每个领域 20% 的精华

第二次跃迁:利用系统放大名气。第三次跃迁:与最优秀大脑互联

新东方一代名师的爆发,是巧妙地抓住了知识杠杆、利用平台红利,以及和最优秀的人联机涌现的结果,是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放大器。看懂了事物背后的规律,每个人都有机会推动自己跃迁。

生命里的每一个点都会最终连成线

阅读《跃迁》的过程,让我有冲动重新学习下本科的专业书籍《自动控制原理》。

以前一直觉得专业课学完之后,一直都无用武之地,最近才发现,控制原理,其实也可以用于个人管理。有了控制理论的基础去阅读《失控》这本书,也能够有更深的理解。

所以说,过去学过的知识并不是一无用处,只是你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用起来。就像乔布斯说的:用线将过去的经历串起来。我已经找到了这条线——写作,在未来,要把过去的经验,所学的知识,都用这跟线串起来。

控制理论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负反馈。如果一个系统要保持稳定,就需要用负反馈的方式来调整。

当一个控制系统出现正反馈时,这个控制系统是会崩溃的。

而这个时代,我们所需要的已经不是保持稳定的系统,而是逐步放大效果的正反馈。正反馈的系统是不稳定的,而且发展的结果是无法预料的。也许,未来,我们就会生活在“失控”的系统里。在这样的时代,过去“稳定”系统的调节方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的是复杂的,非线性,不稳定的调节方式。

古典老师在序中说,时代也是有水性的—有些人深刻理解时代的水性,能顺着大潮去很远的地方;有些人则不理解社会和时代的水性,搞不好还会淹死自己。

成为高手,需要与时代共振,顺着时代的潮流,实现非线性成长,跃迁式上升。

我读跃迁—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做一个弄潮儿

跟着老师从《拆墙》,《可能》,甚至是《超级个体》得到专栏一路读来,古典老师用他多年的职业规划经验,带着我一步步走出探索生命中的多种可能。

听闻老师又出了新书,还提前放出了试读版供大家尝鲜,早就饥渴难耐的我怎么能错过这样的好机会,马上找到了官方的试读版抢鲜拜读。

《拆墙》和《可能》更像是一个带领你看世界的人生导师,以个人的成长为视角,教会我们拆掉思维的局限性,看到生命中更大的世界。

既然打破了生命的思维之墙,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就好比站在山顶上,看到了大千世界。你可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希望尽快融入世界大展拳脚。但眼下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找到从山顶上走入这个时代的路径。

而《跃迁》这本书要做的,正是从时代的角度,讲述个人成为时代高手的秘诀和底层方法论,直至掌握驾驭时代洪流的水性,找到人生的方向,活出丰满的人生。正如书中所言,学会了看自己,看世界,还要学会看众生。

在《跃迁》这本书中,能看到很多观点确实令人眼前一亮。

1、头部效应。

一个充分竞争、互联的时代,是几个头部与众多长尾的时代。 我们会记得世界最高峰,但很少有人记得世界第二高峰;我们会记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但很少有人记得第二个登月的人。成为一个领域的头部,即使微小的实力差距,最终也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差距。头部效应底层的规律就是幂律法则。

古人云:宁作鸡头,不作凤尾。仔细想想,生活中通过头部效应带来巨大收益的例子确实不少。

我的一个同学,他高考没有发挥好,进入了一个稍微差一点的大学。但是,不甘心的他在自己的学校里当了四年“鸡头”,四年之后,凭着专业第一的名气,借助保研的系统优势,轻松地进入全国的Top10大学,甚至超越了很多当时在名校激烈的竞争中成绩平平的同学。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其实要想成为一个系统的头部,需要把握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早。提前获得足够的能力,以及提前展现出自己的能力,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是“早”的体现。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一个新团队见面,在自我介绍阶段,第一个开始自我介绍的人更容易在大家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展现自己,从而被大家记住。

就拿《跃迁》这本书的豆瓣书评来说,你有没有发现,在豆瓣读书上搜索“跃迁”,会在同一个网页上显示《跃迁》的五篇书评。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年后继续看这本书,现在居于榜首的书评,很难会被甩出去很远,甚至热门的书评依旧是这几篇。

这五篇书评是怎么排在前边的位置呢?是由阅读量和点赞量来决定的。

而每一个希望了解这本书的更可能首先点开这几篇书评,它便理所当然地收获了曝光量。如果这篇书评写得确实好,那么很明显,看完的人会随手点个赞,日积月累下,点赞量就上去了。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前几篇书评的卡位效应很明显,即使是两篇质量相同的书评,后来发表的也很难脱颖而出。

接下来呢,排名靠前的书评更可能会获得古典老师深度链接的机会。实现第三次跃迁,在三次放大镜的作用下,即使初始的天赋与努力程度相差不大,可能只是因为书评发表早晚的原因,部分人就会脱颖而出,远远超越其他人。

这样算不公平吗?很明显不算!这只是豆瓣读书这个系统产生的正反馈效应放大了先发表书评作者的努力。也就是古典老师所说的产生了“头部效应”。善于利用系统,提前卡位,放大自身优势才是聪明的选择。

如果我们能够看懂牛人跃迁背后的规律,每个人都有机会推动自己实现跃迁。在这里,古典老师也告诉了我们实现跃迁的三部曲。

1)第一次跃迁:用二八法则高效成长
2)第二次跃迁:利用系统放大名气
3)第三次跃迁:与最优秀大脑互联

第一步是成长的基础,这句话包含的最大道理就是我们没有必要过分追求完美,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一个公司生存的王道也同样是尽快推出产品然后根据市场的反响快速小幅迭代,而不是非要等到产品尽善尽美的时候再推出,小步快跑远远比一步到位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当然在这三步中,我甚至觉得:巧妙利用系统甚至比个人努力更重要。近年来网络上知识型IP大热,在这个领域里,这个法则同样适用。首先,你需要快速的成长获得足够的能力。但这只是成为一个IP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懂得借助系统的力量获得传播。也就是俗称的“借势”。当今大热的IP们,更是明白系统带来的巨大放大效应,所以个个都是借势的高手。自媒体达人“秋叶大叔”。在微信公众号刚刚出现的时候,就理解了这个系统未来的潜力,在大多数人没有玩明白的情况下,快速进入。如今即使在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上如鱼得水,但在感觉到微信平台红利期已过,微信运营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在今年五月份又果断进入今日头条的市场,提前卡位。

2、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到达头部

在努力到达头部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明确方向。头部就是你所在赛道里的高价值并且有优势的领域。

高价值与自身优势中,只看中其中的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都会在寻找头部的过程中走入误区。

一旦走入误区,也难逃《天龙八部》里慕容复的悲惨结局:本是天资聪慧,文武双全,与萧峰齐名的的慕容复,可惜一生被光复燕国这个不切实际的目标所累,最终功败垂成,变成了一个疯子,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不要因为容易而去做一件事,要因为有价值才做。不要因为便宜而买一件衣服,要因为值得才买。不要因为彼此习惯了就结婚,要因为相爱才结。

2)利用二八法则快速进阶。

进入一个新兴领域,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花费20%的精力掌握了其中关键的80%。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能快速产生正反馈,在系统的推动下获得更高的收益,在不断迭代中继续扩大优势;二是能够迅速把精力用在相互联系的领域,实现“多维打击”。

每个领域都能达到60分,比一个领域达到100分会产生更大的效果。新东方名师里包括李笑来,罗永浩以及古典等优秀名师的快速脱颖而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清晰的目标是成长的必需品

有时候,面对无解的问题,我们只是因为错误地定义了问题本身

比如在成长过程中,低品质的勤奋者只是知道自己很努力,殊不知,这种勤奋并没有触及到成长的本质,因为他们在勤奋之上,并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这样的努力者,如无根之萍,最后只能消逝在时代的浪潮中。

小到个人,公司成长,大到国家发展,生物进化。所有的层次的进化背后都有其底层规律,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我们能做的,就是停止抱怨,学习底层规律,提升思维层次,在时代的潮流中把握方向,在成长的路上持续跃迁。

慢慢地,可能我也能成为高手

在7月12日那天拿到了试读版,哗啦啦地回到家后就坐在书桌前看起来了。

最早接触古典老师的书应该是今年年初,参加#百日生涯营#的时候,作为必读书目的《拆掉思维里的墙》。那是第一次接触职业生涯规划,一开始觉得这是类似于心理咨询那样子,为他人做职业生涯规划。可是越参加学习越觉得,什么啊!这跟心理咨询差远了,这职业生涯规划根本就应该是个人必修课,学习这个了,才算是真正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

插个题外话,其实以前大学的时候也有上过一门课叫做“创业与就业指导”,大概这个算是大学课里和职业生涯规划比较相关的课程了。然而就一学期每周一次的课,还要包括了两个大方向,创业,就业。老师也是蛮拼的,但到了就业部分,也就讲讲怎么写简历,职场礼仪什么的。(虽然不否认职场礼仪非常的重要,可是就那样笼统地讲,我觉得还不如说讲的是在社会上如何做人)。越是参加了#百日生涯营# 越是觉得,这门课应该改成这样,对自己个体自身发展来一次探索。

回归话题,先奉上试读版的思维导图。

图1. 跃迁思维导图推荐序+序言

图2. 跃迁思维导图第二章_高手领域

先说说前面的推荐序+序,其实我看书真的好喜欢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完一次之后,然后呢再从头开始读一次来做笔记,这可能是以前上学的时候养成的习惯,毕竟以前上学时都是各种教材。但是现在听了好多老师的阅读方法,再加上长期受二八法则的影响。就觉得阅读这件事,完全是应该把自己当成主体,吸取每一本书里的精华,形成自己的体系。但是,之前看《拆掉思维里的墙》的时候,看了第一次觉得根本吸收不了呀,后来还是认认真真地像考试那样阅读书本了。这次呢,啊啊啊是试读的机会啊,而且要写书评的呀。所以,这次试读版也就真的是一字一句地从推荐序开始读了。

联机学习者

我太喜欢这个词了,最近参加#个人集训集训营#学习到的所有东西,感觉都可以串联起来。于是,即使是有不喜欢的人找我说话,我也慢慢地耐着性子,我不再专注于她说的话题上,而是在思考,为什么我会不喜欢她,为什么她要关注这种话题上,可能十分钟的普通交谈上,我都可以反思出个十万个为什么了。于是晚上回家的时候,简单地写下了今日的反思日记。最后周末的时候再结合一周的反思日记,提炼总结,看与之前提炼出来的point有哪些是重合的,哪些是新的;不过,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和往前提炼出来的观点蛮符合的,毕竟都是自己的价值观。又比如,以前逛街,可能真的就是逛街,可是现在会考虑好多,为什么这个要这么摆等等,就像那天跟薛晓松开玩笑说,走,我们去调查一下bullring商店的营销手段。

这样的无处不在学习的生活实在是太棒了。但是俞敏洪老师在最后也提醒了我,重要的事情,花重要的时间。不是为了记录而去写反思日记,而是应该真的反思了才去记录。

中间的桥梁

古典老师在序里写的这段话,让我有种“啊啊啊啊啊啊真的是这样的啊”

今天,大部分关于个人成长、生涯发展和人生设计的理论,都源自心理学,教育学。这些学科的视角主要是从个体出发,希望个人通过整合、学习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追求一种内在的丰盛。

而很多人期待的提升竞争力、发挥优势、快速增值等概念,却来自社会学、经济学和商业,从这个视角来看,个体在其中只不过是一个“社会原子”,个性化部分不多,更重要的是抓住趋势,利用规律,达到外在的社会成功。

这两个角度如此不同,解释起来答案就不一样,比如房价问题。心理学告诉你“房子并不代表安全感”,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是“如何利用杠杆和趋势投资房产”。

这两个角度都有自己的好处,但是如果你通过个人的角度希望达到社会的成功,这中间就缺一块拼图,你不得不承认。

可能,自己本来是学心理学的,然后又处在一个身边都是学商科,学经济,学管理的环境,就对这句话异常地敏感了。

有一段时间,我很焦虑,觉得“啊身边的人天天在朋友圈里都在发,提升竞争力”,甚至好像在做一件事情,最后背后的目的都是,怎么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怎么让自己的CV,履历bulingbuling地闪闪发光,感觉身边个个都是那种,讲 应聘求职 的微信公众号里的成功的师兄师姐们。可是,感觉那时候的我还处在享受做每一件事情,更加关注于自己的心境问题。

这一段话看完了之后就觉得哎~好像只是关注点不一样,但是也有可能就是这一点点的不一样,就导致了天翻地覆了;也可能就是因为缺乏了这两种角度直接的连接,我就和他们不一样了。

真正的高手

越是读下去,就越是觉得,这本书应该给即将走上职场的人看;当然也有可能是就像孕妇看满大街都是孕妇那样。因为我要毕业了,我就觉得所有东西都适合毕业生哈哈哈。不过,我没在开玩笑。

其实本来,这篇书评的题目我写的是,“上场前,搞清楚状况”;是因为在第二章里,老师开头问的问题真的太一针见血啦。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有一种错觉是,每一个声音都能被听,但实际上,可能没人会听到。最常见的就是一个例子,无论是哪个行业的老师都会讲的“哎,你们年轻人总是说,我有一个好点子”balabalabala,实际上好点子到处都有。但是不是没有个好点子可以真正地发扬光大呀~ 这个结果大概就是老师所说的,没有借助到外界的力量。

在《跃迁》试读版里,最喜欢 大蛇的等待 这个故事—— 找到高价值区,战略性专注,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胜。(不过…为什么大蛇最后吃的是鳄鱼,但是配图要配大象 T T;)

专注专注专注,所有人都在说专注的时候,究竟有多少人在专注;(举个和专注有点点擦边球的例子~)曾经做过一个习惯的观察。身边的朋友很多都有办学校的健身卡,有人跟我说自己每天要去减肥要去健身。嗯,每次见面都会这么说。但实际上,有2个星期,我真的有每天都去了解这几个人究竟有没有去健身房,默默地为他们画格子打卡。结果呢,在这几个人中,真正每天都去健身房的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今天去市中心啦,因为今天和朋友聚餐啦,balabala,总之,在这几个人里真的每天去健身房的人是不存在的。还是一个类似的例子,在7月第二个周日,我在#不一样的31天#7月群里跟小伙伴说,嘿嘿,我们来每天专注2个番茄时钟主题学习吧。当时好多人都报了主题学习的内容给我,实际上,现在是坚持的第一周,只有8个人是全勤专注学习了,希望这8个小伙伴坚持哇。我们每天都在说的专注,如果真的画格子打卡,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就不要说战略性专注了。

找到头部

时机+站位=高手战略里的找到高价值区,找到头部。

接着读下去,咿呀,感觉这本书就像在叫我怎么正确地打怪兽哎,就不仅仅是简单的“上场前,搞清楚状况”,还带着我去解密了战场上的情况。其实好多例子,好多事情我都有听说过啊,可是我就真的只是听说而已,在书里,我却能够得到一个总结或者观点。

上面说到的专注的人,大概就是有了一定的动力,于是这章的后半段,就是告诉这股动力方向应该往那一边走——指明方向。而且,更是体现了在序中说的,利用时代规律。这大概能够回答老师在转我的微博时问的一个问题吧,“好多人都给我说 这本书好像和同类书有点不同,到底哪儿不同 你觉得呢”。

今天我还跟Lily说了,我觉得我回去了就什么都变得很陌生了。不仅是外部环境的问题,还有人与社会的问题吧。过去很多书都在强调自身的发展,可是好像真的没有很强调时代规律这个点(也有可能有提到了,但是我没有认真读啊哈哈哈)有种,得到了一本秘籍,好了,我回山顶洞了~在洞里默默修炼,待XX之日,再出来亮相一鸣惊人,你们等着吧balabala;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可能在你做山顶洞人的时候,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了。待你出山之日,时代的潮流早就不同了,秘籍也出了3.0;4.0的版本了。所以,在《跃迁》的序里,我“暗中观察”到其余几章的内容,哎呀呀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完其他内容了。

最后的最后

我超级喜欢序中的这里:

希望有一天,你也能这样定义自己的成功:让其他人的生活因为你的行动有所不同,才算是有所作为。这更是一种跃迁。

这简直和我的2017年在做的事情一模一样,让其他人的生活因为你的行动有所不同。

但是啊,我更相信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我的活动,让其他人的生活有所不同;但实际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有所不同,更加促进了我的前进;有点像复制的过程,但是又有所不同;因为不仅仅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我们都共同进步了。

借用我最喜欢的小说主人公说的一句话来结尾吧~

因生命过分美丽。

谢谢古典老师提供《跃迁》的试读版,也谢谢那天Grace在群里和我说到这本书,一切都那么的刚刚好。

破除高效率的无效果

祝贺我们的拆迁办主任–古大大同学又放大招啦!这一路拆下来,用天花板的碎片重新铺成了一条道路:破除高效率的无效果。我将自己的一些启发与大家联机:

1.以终为始,时刻谨记自己的目标,避免“窄化效应”。在高速变化的时代要有“终局思维”,就像查理.芒格说的那样: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可以不去那里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断向着终局的愿景努力,汇集资源,还有一个好处:不会被别人带偏嘛。举个例子:本来你在技术领域可以有大成绩,近几年看见新媒体特别热,你不断被“洗脑”,最终冲动地杀了进去,最终却淹没在了红海里。这,是因为你忘了自己的终局导致的惨剧。就像巴菲特不看广而适之的新闻,在自己关注的领域一条不落–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2.用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学习一个领域百分之二十的精华,持续学习,成为一把不那么锋利却身兼多能的“瑞士军刀”。有了这一“始”,相当于有了一块雪:不断输出,与外界连接,像滚雪球一样,吸引优质资源给自己赋能,利用时间效应和复利效应,雪球会越滚越大,而你的思维模型会越来越多,成功机率翻倍。

3.跨越不连续性,找到跃进的突破口。可以利用优势➕机会的杠杆效应,扩大自身价值;同时要抓住趋势红利。每个人在一个阶段做到轻车熟路时都要思考自己接下来的路径,此时若按部就班就会死在“不连续性”的跨越点处,切勿怠惰。思考自我符合发展趋势的优势,因为一切的红利都是趋势的红利。没有最完美的企业,只有最适合时代的企业。对个人来说:用顺应潮流导向的优势,作为自己“跃进”的跳板。

4.与最优秀的人为伍,站在时代的浪尖上占领头部,关闭赛道,迅速卡位。与优秀的人才为伍,你可以找到优秀资源链接,同时专注自己最能产生价值的领域,形成指数型增长;与优秀的人才为伍,你们如鱼得水乘风破浪,后来者只能望洋兴叹:因为他们知道现在进入已经没有能力与你们竞争,你们在一片蓝海里自在翱翔。

5.几条心法:

要赌的是概率权而不是渴求一个确定的回报;
以使命,愿景,价值观不断为自己纠偏;
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饰战略的懒惰,战略要从小开始。

看天时地利–取势;尊人和–与优秀的人才为伍;记明道优术–打磨手艺。在拆迁办主任为我们开辟的新领域里共同精进,破除高效率的无效果,长成自己的样子。

读书笔记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